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哈佛仪器

仪器信息网哈佛仪器专题为您整合哈佛仪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哈佛仪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哈佛仪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哈佛仪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哈佛仪器话题讨论。

哈佛仪器相关的资讯

  • 哈佛仪器中国办事处设立北京办公室
    各位尊敬的用户: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促进中国业务的发展,全球领先的生物科学研究工具制造商-哈佛仪器设立了北京办公室。 北京办公室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哈佛仪器对中国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拓展能力, 并为哈佛仪器的广大用户提供更便利快捷的服务。 此前,哈佛仪器在上海设立了重新组建的中国办事处,全新设立的北京办公室将作为其分支更好的服务中国市场。哈佛仪器(Harvard Apparatus)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光华东里8号中海广场12层A053室。(联系方式:电话:010-5989 2406;电邮:china@biochrom.co.uk, azhang@harvardapparatus.com) 关于哈佛生物科学/哈佛仪器 哈佛生物科学是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基础设备和专业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商。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全球探索生命科学研究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学和政府实验室。 我们拥有20家全资的子公司。哈佛生物科学和哈佛仪器的名称以及公司标志的使用受哈佛大学的许可。我们拥有众多知名商标,如Warner, BTX,Hoefer, GeneMachines, Biochrom, 和DenvilleScientific。 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美国马塞诸萨州霍里斯顿十月山路(October Hill Road)84号, 01746电话:(508)893-8999免费电话:(800)272-2775传真:(508)429-5732电邮:info@harvardbioscience.com纳斯达克:HBIO
  • 哈佛仪器筹建中国办事处
    各位尊敬的用户: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支持中国业务的发展,全球领先的生物科学研究工具制造商-哈佛生物科学将进军中国,成立中国办事机构。该办事机构将整合哈佛生物旗下所有产品和销售渠道,推广哈佛仪器品牌,提升在中国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能力。 此前,公司旗下英国柏楉有限公司(BiochromLtd)已于2012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全新的哈佛仪器中国办事处将在此基础上组建。英国柏楉有限公司(BiochromLtd)上海代表处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381号中环广场10楼1015A室。(联系方式:电话:021-63915213;电邮:china@biochrom.co.uk. ) 关于哈佛生物科学/哈佛仪器 哈佛生物科学是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基础设备和专业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商。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全球探索生命科学研究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学和政府实验室。 我们拥有20家全资的子公司。哈佛生物科学和哈佛仪器的名称以及公司标志的使用受哈佛大学的许可。我们拥有众多知名商标,如Hoefer, GeneMachines, Biochrom, Warner, BTX和DenvilleScientific。 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美国马塞诸萨州霍里斯顿十月山路(October Hill Road)84号, 01746电话:(508)893-8999免费电话:(800)272-2775传真:(508)429-5732电邮:info@harvardbioscience.com纳斯达克:HBIO
  • 哈佛仪器成功举办BTX经销商培训会
    [中国上海]7月17日到19日,2018哈佛仪器亚太区经销商培训会在上海圆满举办,豪沃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美国哈佛仪器的全资子公司承办了此次会议。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销商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探讨了BTX新产品、尖端应用以及操作维护使用技巧等,现场反应十分热烈。大会伊始,哈佛仪器亚太区业务总监邓德文先生致欢迎辞。邓总全面介绍了哈佛仪器的创立历史、旗下品牌及公司的经营理念,感谢广大经销商伙伴对哈佛仪器的支持和帮助。BTX作为哈佛仪器旗下品牌至今在电转(电穿孔)和电融合领域已拥有超过30多年的专业经验,世界上第一只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利用BTX的电融合仪完成的。邓总表示今后会继续加强合作,争取在亚洲区开辟出更大的天地。 随后,哈佛仪器亚太高级渠道经理张旭先生详细地与大家分享了最新发布的BTX产品。BTX自1983年成立以来,就以电穿孔仪、电融合仪为主要产品,是第一家生产高质量电穿孔仪器的生产厂家,开创了诸多在电穿孔、电融合、转染、转化等方面的最新产品和技术。目前公司在经典款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发布了全新的Gemini系列和ECM系列,同时推出了集大容量、电转和电融合于一体的ECM 2001+。新发布的产品,不仅外观更加优雅,性能也日益强大。张经理深入介绍了新款产品的原理特性和市场定位,讲解了如何进行推广,并详细回答了各合作伙伴提出的问题。大家对于BTX电穿孔和电融合仪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充满信心! BTX是全球专业的转基因、电融合、活体转基因仪及配件的生产厂家,可支持20ul到10mL电转体系,并且可应用于活体、离体、胚胎和卵等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亚太区技术专家田蕾女士详尽讲解了BTX电穿孔仪和电融合仪的应用,并结合CRISPR和CAR-T等热门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每款BTX产品的应用方向,大家受益匪浅。 此外,本次会议特别从美国邀请了BTX高级工程师Brian Kangas先生详细地介绍产品的维护和故障判断。Brian Kangas先生以他多年的研发经验,给大家讲解了日常仪器操作技能、仪器条件选择、常见故障判断与排除等。最后会议还安排了上机操作,更换主要配件的方法等学习。通过两天的现场学习,大家对BTX的优越性能和便捷操作给予了肯定,表示以后能更高效率的解决用户在日常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用户更好的使用BTX产品。 经过三天的交流,与会人员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了各位讲演者非常专业的分享,并希望将来能更多的参与此类培训会。至此,2018哈佛仪器亚太区经销商培训会顺利落幕。该培训会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技术交流平台,也加深了哈佛仪器与行业内各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协作。在未来,哈佛仪器将一如既往为广大新老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产品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共同推动电转电融合应用朝更好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 哈佛仪器亚洲乔迁通知
    尊敬的客户、合作伙伴及各界朋友: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哈佛仪器的支持。我们很高兴的通知您,为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求,哈佛仪器亚洲(原英国柏楉(Biochrom)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已正式迁入上海市中山西路SOHO中山广场办公。办公新址及联络方式: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1065号中山广场B座19楼1902E室邮编:200051电话:+86 21-2230 5128电子邮件:China@harvardapparatus.com 我们办公室全体成员将通力合作,在新的办公地点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哈佛仪器亚洲2015年5月28日 关于哈佛仪器哈佛仪器是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哈佛生物科学致力于加强生物研究的创新和专业产品,是一家全球性的集研发、制造和营销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公司。我们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Harvard Apparatus, BioDrop, Biochrom, BTX, Hoefer, HEKA, MCS, Panlab, HSE等。更多信息,请浏览我司主页www.harvardapparatus.com。
  • 上市仪器公司管理层“换血” 哈佛生物科技任命CFO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哈佛生物科技公司(Harvard Bioscience)早前曾宣布,任命James Green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宣布Bertrand Loy为其首席独立董事。近日,该公司再次发生高管变动,任命Michael Rossi为首席财务官,立即生效。 Rossi最近担任全球医疗器械公司Laborie Medical Technologies的首席财务官。 /p p   Jim Green表示:“Mike Rossi在金融、会计、全球业务运营和重组方面的丰富经验使他成为快速提升哈佛生物科学的财务和经营业绩的完美领导者。” /p p   Rossi表示:“我很荣幸加入哈佛生物科学,并与Jim 和公司优秀的财务团队合作,赢得股东的信任。” /p p   现年45岁的Rossi为哈佛生物科学公司带来了超过19年的财务和运营专业知识。在担任Laborie Medical Technologies的首席财务官之前,他曾担任医疗专业分销商的首席财务官,这是一家医疗保健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在此之前,罗西担任财务职务,负责过Haemonetics Corporation,Princeton Review,Inc.,American Tower Corporation,Sonus Networks and Manufacturers& #39 Services Limited等公司。 /p
  • DKSH扩军生命科学市场 代理哈佛仪器6大品牌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大昌华嘉(DKSH)科技事业部公布,扩大与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下简称哈佛仪器)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其生命科学仪器及解决方案推广到亚太地区。两家公司现在于亚太九大区域开展市场合作,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协议,DKSH将代理销售哈佛仪器的Biochrom、BioDrop、Hoefer、Scie-Plas、BTX、KD Scientific等6大品牌产品,并提供相应的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最新代理的哈佛仪器产品包括:酶标仪、氨基酸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微量分光光度计、凝胶电泳仪、电穿孔和电熔系统以及注射泵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哈佛仪器亚洲业务总监Dewen Deng说:“我们很高兴扩大了与DKSH的合作伙伴关系。自2012年以来,DKSH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帮助我们的主要品牌之一Biochrom成功在亚洲市场取得快速发展。DKSH拥有合适的专家、体系,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和强大的营销网络,我们相信他们能够帮我们在其他品牌的营销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DKSH科学仪器事业部负责人Hanno Elbraechter表示:“近年来,生命科学行业在亚太地区持续快速增长。作为DKSH的战略增长部门,我们非常高兴与哈佛生物科学公司扩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次扩大的合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高质量产品,以及更丰富的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DKSH的生命科学专家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我们坚信我们将帮助哈佛仪器在亚太地区实现业务的快速、持续拓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于哈佛仪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f6ca7ccc-6834-479c-acc7-6763c5cc2100.jpg" title=" DKSH拓展生命科学市场 将代理哈佛仪器6大品牌.jpg" alt=" DKSH拓展生命科学市场 将代理哈佛仪器6大品牌.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哈佛生物科学/哈佛仪器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仪器制造商和营销商之一,拥有20家全资的子公司,哈佛生物科学和哈佛仪器的名称以及公司标志的使用受哈佛大学许可, 并拥有众多知名商标。哈佛仪器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数千名科研用户。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和中国都设有销售及制造业务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于大昌华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7ed46819-1e6a-4590-b7b0-ad87f6b5d1c8.jpg" title=" DKSH拓展生命科学市场 将代理哈佛仪器6大品牌.1.jpg" alt=" DKSH拓展生命科学市场 将代理哈佛仪器6大品牌.1.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昌华嘉(DKSH)成立于1865年,是一家专注于亚洲地区,在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集团。大昌华嘉致力于帮助其他公司和品牌拓展在消费品、医药保健、特色原料、科技事业领域的业务。大昌华嘉于1865年成立,凭借深厚的瑞士传统背景,公司在亚洲开展业务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亚太地区的社会和企业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DKSH在全球35个市场设有33,000名专家,2018年的净销售额为113亿瑞士法郎。其科技事业部重点为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包括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该业务部门拥有约1,220名专业人员,2018年净销售额为4.121亿瑞士法郎。 /p
  • 港大与哈佛将共建精准医学仪器实验室
    span style=" line-height: 1.5em " & nbsp & nbsp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 1.5em " 香港大学与哈佛大学2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同成立精准医学仪器实验室,利用微流体等技术研发可应用于医疗诊断、药物输送及分析传感等方面的仪器设施,发展精准医学。 /span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签约仪式在港大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致力吸引世界顶级科研机构与香港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港大工程学院与哈佛大学约翰· 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签署备忘录,标志着精准医学研究将在香港有更多合作和交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港大校长张翔认为,这次合作可汇聚两所学府之所长,“协力追求极具前瞻性的一流研究成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据介绍,精准医学是新兴研究领域,其创新科技发展将开启个人化医疗模式,有望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药物研发和医疗仪器设施等领域取得突破。该实验室将有多个研究主题,在微流体创新科技、精准药物、传感器及探测器等方面开拓科研。 /p p br/ /p
  • BCEIA2015哈佛仪器生命科学市场计划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10月27-30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作为历经30年的国内分析测试领域专业化程度和知名度最高的盛会,吸引了业内近四百家厂商参展。 /p p   作为BCEIA2015的战略合作媒体,仪器信息网在本次展会现场视频采访了哈佛仪器亚洲经理邓德文,他介绍了哈佛仪器在收购仪器类别和品牌的选择标准、对中国市场的拓展计划以及三款拳头产品。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495D819A5CF308509C33DC5901307461& amp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mp autoStart=true& amp width=600& amp height=490& amp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amp playertype=1" /script p   欲了解更多,请点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634/about.htm"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哈佛仪器 /span /a /p
  • 哈佛仪器将参展2016重庆展览会
    哈佛仪器将参展“2016重庆科仪展览会”,展位号B92。欢迎各位老师莅临参观!展会日期:2016.4.21---2016.4.24展会地点: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南坪)
  • 哈佛仪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西安交通大学示范合作实验室成立
    金秋季节,三秦大地,在朦朦秋雨中,哈佛仪器电化学拳头产品HEKA ELProScan在亚太区首个示范实验室在著名的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西安交大化学系张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李菲博士、哈佛仪器亚太区业务总监邓德文先生、哈佛仪器亚太高级渠道经理张旭先生和博技公司王福宾先生共同出席了开幕典礼! ELProScan的ELP-3系列平台是哈佛仪器旗下HEKA德国公司独家设计生产的最新一款高端定制扫描光电化学显微镜, 可以高度集成整合微观电化学、剪切力感应下的无损形貌成像、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微观表面成像分析、光电转换微观成像、微观电化学3D打印和加工修饰、荧光和拉曼光谱成像等多功能于一身,广泛适用于纳米材料微观表征(电催化和光催化的微观成像)、电池电极表征、纳米光谱电化学、生命科学和前沿交叉学科的众多科研领域。 随着示范实验室的建立,哈佛仪器将能更有效地服务亚太区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客户。现诚邀感兴趣的用户预约观摩。
  • 哈佛仪器网络讲堂第一期-现代超微量核酸蛋白分析技术进展
    哈佛仪器网络讲堂第一期-现代超微量核酸蛋白分析技术进展,将于2014年6月26日14:00开课。报名网址:http://webinar.b.bioon.com.cn/live-info/webinar_biochrom1.html,欢迎参与研讨! 本期简介: 随着常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实验室日常需要测量的核酸、蛋白样品量也在不断地加大。核酸(包括DNA或RNA)中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均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一个强烈的吸收峰,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蛋白质在280nm的紫外光吸收可以达最大值,绝大部分是由色氨酸和酪氨酸所引起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使用分光光度法鉴别蛋白质、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在实验中分光光度法一直是进行光度分析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核酸和蛋白质的强吸收意味着传统的比色皿不进行耗时的稀释就不适于测量高浓度水平的样品。同时,由于核酸样品的体积较小,即使使用昂贵的微量石英比色杯(容积数十微升左右),也往往需要对原始样品进行稀释,从而带来可能的操作偏差。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一类新的用于测量超微量核酸蛋白的分析技术已应运而生。
  • 哈佛科学家搞了仪器,一次抽10根研究肺病
    近日,哈佛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吸烟的机器人,协助他们进行人体肺病的医学研究。  言归正传,称它为机器人可能有点跑偏,它其实是一部实验室仪器。该设备一次最多可以同时吸10支香烟,并把吸入的烟雾引导到一个嵌有活的人体肺细胞的微芯片里。这种“芯片上的肺”可以用于研究肺细胞对香烟烟雾的反应,真实的还原人体肺部环境。  这项由威斯(WyssInstitute)仿生工程研究所近日宣布的发明,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研究,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多年的吸烟导致肺中的微小气道被损坏,COPD患者经常发现自己呼吸越来越困难。关于COPD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全美有超过1100万人已经诊断出患有COPD,全世界的患者数量估计达到6500万 。  研究香烟烟雾对肺细胞的影响是一个棘手的任务。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胞并在它们上面吸烟不能很好地起作用,因为该设置无法模拟真实肺部细胞每一次呼吸的动态环境。在实验室小鼠身上测试也存在偏差,因为这些啮齿动物只通过他们的鼻子呼吸。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让实验室的鼠笼子里填充满烟雾,小鼠们顶多被动吸收,但是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潇洒的“嘬”一口烟。  吸烟机可以自己点燃香烟,然后使用“微呼吸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节奏。为了实现不同类型的吸烟行为,研究人员可以对机器进行编程从而控制“呼吸”的快慢和深浅。  在公开实验中,科学家从健康人和COPD患者中吸取肺细胞,以观察香烟烟雾对每组的影响。该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COPD患者肺细胞中发生了什么,有助于完善COPD的病理学理论 同时吸烟机器人还可以作为测试新药物的平台。  图中烟流入芯片上的“肺部”,小的塑料部件连接上一个微小的通道,通道内排列有人类肺部的气管上皮细胞。  吸烟机器人还能帮助科研人员探究电子香烟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一直以来关于电子香烟的健康影响有很多争论,因为培养皿和实验室老鼠的肺细胞无法证实电子烟无害。  早些时候,研究小组推出了3D打印心脏芯片,内置传感器来测量心脏跳动时细胞的收缩强度。威斯研究所目前正在往芯片上集成更多的人体器官,别担心,他们可不搞什么内脏全席。所有这些组件都是构建“人体芯片”的宏伟计划的一部分,最终将会有10个器官芯片连接在一起模拟整个人体。
  • 哈佛仪器旗下Biochrom氨基酸分析仪亚太区技术交流会暨新软件发布会顺利举行
    2019年4月28日至29日 新加坡 全球著名的氨基酸分析仪制造商biochrom和其亚太区主要合作伙伴dksh在新加坡共同举办氨基酸新一期产品技术交流会和biochom新版软件发布会。 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15位销售和应用专员、biochrom技术支持经理jean-philippe veyssier、哈佛仪器亚太区销售总监邓先生和分子分析渠道经理蒋先生共同参加这次培训。在本次技术交流会上,veyssier先生回顾了氨基酸分析的发展简史、讲述了氨基酸分析的基本理论、比较了各种分析技术的优缺、介绍了bioohom氨基酸分析仪的优势并分享了在全球氨基酸分析领域特别是诊断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成功经验。 在本次技术交流会上,biochrom在亚太区发布了新的氨基酸分析仪软件。新版软件界面更加简洁直观,符合fda 21cfr part 11的要求,更能适应对电子数字安全有更高监管要求的环境。 与会人员各自介绍了所在区域市场情况,尽管面对各种新分析技术的竞争,基于茚三酮柱后衍生技术的独特优势和长的分析柱使用寿命,传统氨基酸分析仪仍将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大家都看好氨基酸分析仪市场。 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反响强烈,纷纷表示今后应多组织这类技术交流会。 关于哈佛仪器/哈佛生物科学 哈佛生物科学是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基础设备和专业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商。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全球探索生命科学研究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学和政府实验室。 我们拥有20家全资的子公司。哈佛生物科学和哈佛仪器的名称以及公司标志的使用受哈佛大学的许可。我们拥有众多知名商标,如harvard apparatus, biochrom, hoefer, warner, btx, heka, mcs, tbsi, panlab, hse, dsi等。
  • 哈佛仪器分子生物产品线诚招华南西南区域代理商
    哈佛仪器是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基础设备和专业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商。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全球探索生命科学研究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学和政府实验室。 我们拥有20家全资子公司。现旗下分子生物产品线诚招华南及西南区域代理商。 更多产品信息,请参阅网站:www.harvardbioscience.com联系方式:电子邮件:china@harvardapparatus联系电话:021-6391 5213
  • 哈佛仪器网络讲堂第二期- 高效基因导入-电穿孔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哈佛仪器网络讲堂第二期- 高效基因导入-电穿孔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将于2014年7月8日14:00开课。报名网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086 , 欢迎参与研讨!本期简介: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21世纪生物学研究已经进入了基因和DNA的微观量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穿孔技术经过不断 发展正展示出愈发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电穿孔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使细胞膜的脂双层膜结构进行重新排列,形成许多微小的孔径,从而是外源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进 入细胞的一种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基因和药物导入特定的细胞、siRNA基因沉默和基因疗法、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 备以及核转移和动物克隆。与其他化学和生物导入方式相比,电穿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导入的外源分子大小没有限制、无细胞毒性、具有很高的实验可重复性 并且操作简单快捷。配合专业设计的多样性电极,电穿孔技术的应用对象也拓展至体外悬浮细胞、活体动物、离体组织、子宫内胚胎、卵内胚胎和贴壁细胞,并且可 以进行大规模96孔高通量应用,从而使得电穿孔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无限扩展,新的应用技术不断涌现......
  • 四川省医院和哈佛合作 建异种器官移植实验室
    把猪身上的器官移植到人体的研究将落户四川。7月16日,记者从“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基因工程猪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专题报告会上获悉,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哈佛大学合作建设的异种器官移植实验室正在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旦获批,我省基因猪异种器官移植项目将处于全球最前沿水平。研究小组透露,3年后基因猪少量器官将逐步运用于临床医疗。   基因猪提供人体器官   研究发现,猪身上的器官大小和人最为相近,以猪作为异种供源成为许多科学家的选择。省医院异种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杨洪吉介绍,对转基因猪的培育目前已到第二代,而第一代基因猪中,科学家将人的基因植入猪胚胎中,使猪带有人的基因。在第二代基因猪研究中,科学家致力于去除猪身上带有的3对排斥性抗体,目前省医院从哈佛大学引入的基因猪已能解决这个问题。   四川建世界唯一基地   美国哈佛大学是国际上最早开发、使用转基因和异种抗原的研发机构。省医院副院长邓绍平博士是哈佛大学异种移植研究小组重要成员,掌握很多关于异种移植的关键技术,基于邓绍平博士对此项目近20年研究做出的特殊贡献,哈佛大学决定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长期合作,并在该院建立世界唯一的第二代基因工程猪异种器官移植基地。   根据哈佛大学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协议,基因工程猪异种器官移植基地实验室,拟建立1000头基因猪超净养殖房,在3-5年内为国内提供充足的基因猪的组织和器官。   省医院已先后投入4000万元用于异种移植研究工作和建设实验室,并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引进数名从事异种移植研究的专家,组建了器官移植研究所,由邓绍平担任所长。
  • 哈佛生物科学收购HEKA Electronik及旗下所有产业
    2015年预期收益增加$40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哈佛生物科学的电生理产品市场因收购生物医学仪器和软件公司而得到充分扩充 全球新闻:2015年1月8日 美国马塞诸萨州霍里斯顿 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Harvard Bioscience,Nasdaq: HBIO)是一家全球性的集广泛生命科学探索解决方案之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市场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2015年1月8日,哈佛生物科学成功收购了HEKA Elektronik或称HEKA。HEKA总部位于德国,主营生物医学仪器和软件业务,收购金额约为$600万美元现金。 作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领域中膜片钳放大器的主要研发者,HEKA的加入和2014年四季度的两桩收购一起扩充了哈佛生物科学在电生理方面的产品线。这场收购预示着哈佛生物科学将在2015销售新增$400万至$500万美元。整个公司的效益将得到连带提升。 HEKA旗下的所有部门均被收购,包括位于德国的HEKA Electronik GmbH,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切斯特的HEKA Electronics Incorporated和位于纽约的HEKA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EKA成立于45年前,膜片钳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客户是大学、研究所、医疗设备制造厂商和经销商,客户群主要位于欧洲和美国。哈佛生物科学期待HEKA能借助Warner和MCS的已有业务,扩充其在膜片钳和膜片产品线的业务。 哈佛生物科学的CEO和总裁Jeffrey A. Duchemin发言:承接MCS和TBSI去年10月加入之后,HEKA的加入更是充实了我们现有的电生理市场地位,并使哈佛生物科学成为一家全球电生理领域方面的高端的领先的公司。借助这场收购的冲势,哈佛生物科学在全球的市场、经销以及销售的综合能力将继续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 HEKA Electronik的前拥有者和CEO Peter Schulze博士将协助哈佛生物科学平稳完成HEKA所有部门的并购事项。Schulze博士发言:经过这一百多年,哈佛生物科学已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独具特色。在协同效应下,HEKA业务会随着哈佛生物科学在电生理方面的上涨势头而得到加强。 关于Harvard BioscienceHarvard Bioscience是一家全球性的集广泛生命科学探索解决方案之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市场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端的生命科学科技公司。通过全球销售、网站以及专业经销商,例如GE Healthcar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s Inc., VWR等,我们的产品遍布于100多个国家上成千上万家研究单位。我们的销售和工厂遍布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和加拿大拥有销售和运营网点。更多信息,请浏览我司主页www.harvardbioscience.com。 关于HEKA ElectronikHEKA在过去的45年中,致力于生物医药和研究应用领域,是复杂仪器和软件的研发和制造者。多年来,HEKA在设备的精度和质量上有口皆碑。
  • 哈佛讲席教授谢晓亮全职回北大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2009年,还是他,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界最高奖获得者、是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他就是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今天新闻中心特推出谢晓亮教授为北大120周年校庆撰写的纪念文章:《梦想的启航与归程——我和北大的故事》。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走近这位北大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梦想的启航与归程——我和北大的故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谢晓亮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d07802e-6e6f-468c-b004-0d623b7cf285.jpg" title=" 1.jpg" width=" 300" height=" 45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55px " / /p p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历经百廿沧桑,母校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036acea-4224-42d8-9e31-f8d0bbc78490.jpg" title=" 2.jpg" / /p p   我生于北大,长于北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从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学,我在北大度过了大部分的学生时光,与北大一起经历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建立了无法割舍的联系。每次回到燕园,我总会感觉到一种温暖的气息,使我变得沉着和平静。对我而言,北大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家园 她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我心灵的归属地。如今在美国留学工作三十余载后,我选择回到北大,与燕园再续前缘——这里既是我的人生启蒙之地,也是我的科研回归之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百废待兴,科学理想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055dd52-8f4b-43f6-a1b1-75a05d19ae92.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75年与父母和弟弟在新建北大图书馆前 /span /p p   1962年,我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北大朗润园,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师。我幼年时期家里书香满屋,生活宁静幸福。燕园堪称世界上最美的校园,原是美英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校址,也曾是明清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b3eca58-7bc8-41c2-b8dc-756f19852b91.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京大学朗润园 /span /p p   燕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春天,繁花似锦,春意满园。夏季,园子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总喜欢到未名湖畔捕捉蜻蜓,然后再将它们放归自然,观察湛蓝的天空中它们舞动的翅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16fceb3-ef53-41b3-a2ce-6815583dbe0e.jpg" title=" 5.jp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童年时在未名湖边留影 /span /p p   秋天是燕园最美的季节,银杏树叶慢慢被染黄,在红墙绿瓦前随风飞舞,绚美如画。冬天,未名湖则成为冰上乐园,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冰上飞驰的快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59d924a-fc0e-40b2-bf3e-50a763b2fe28.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大未名湖冰场 /span /p p   然而,这样欢快的生活却在1966年戛然而止。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活动全部停顿。作为大学老师的我父母被接二连三地卷入政治运动。我不能忘记,宁静的深夜里,朗润园邻居家的教授们被红卫兵抄家、辱骂、带走,年幼的我被恐惧逼到墙角。彼时的我尚在懵懂,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一切都变了。后来我父亲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完全脱离教学和科研。而母亲、弟弟和我则留在北京,不得不和父亲分离。 /p p   虽然“文化大革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们的世界却是单纯的。记得1969年,我刚上小学那年,父亲回到北京,在江西学得一手泥瓦木匠手艺的他,亲手为我做了一个陀螺。这个不断旋转且做工精致的陀螺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p p   我用父亲的工具箱完成的第一个木工作品是杠秤——它是我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精准测量工具!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我相继动手做出了飞机和轮船模型,甚至还做出一个音箱。就这样,我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复杂,我对于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 /p p   上中学时,我又开始动手制作各种电子仪器,先后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机、遥控模型轮船,并完成了一套音响。我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正是从这一个个电子仪器开始的。从那时起,我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学家。 /p p   在我的高中时期,国家恢复了高考,回归正常的北大附中充满了浓厚而愉悦的学习氛围,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准备高考,我们还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担任班长,是班上排球队的主攻手。我的同学许多是北大子弟,大家多才多艺,爱好广泛。记得当时我的同窗好友余廉,以其精湛的文笔,编写了一个展望未来的广播剧,颇受同学们的欢迎。那时的我也开始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不仅沉醉于艺术带给我的听觉享受,更痴迷于制造出更棒的音响。 /p p   高中时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圆明园》的作文。我以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色比喻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后祖国百废待兴的状况,憧憬改革开放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年轻一代带来的美好未来。基于其贴切的寓意和爱国情怀,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选为范文在班上传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be253ca-1af2-419c-a7bb-5ec59991ae90.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78年与北大附中同学们在圆明园 /span /p p   从学生时代开始,不管是写作,还是动手制作仪器,我都喜欢自己找课题和选项目。课题和项目的意义越大,难度越大,完成后就越能给我带来喜悦感。还记得那时,北大计算机所王选教授正在领导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研创,彼时就读北大附小的我与其他小朋友还曾一起帮助该项目一个一个字地人工输入数字化的字型。多年后当人们体验到世界首创激光汉字照排技术取代铅字排版的伟大时,曾作为其中一名小小参与者而产生的自豪感使我更加肯定:要做就要做这样的大事!做有意义的课题成为贯穿我之后科研生涯的习惯。 /p p   在我的中学时代,我的父母终于重新回到他们心爱的教学科研岗位。记忆中父亲潜心完成了他的《结构化学》教科书,并时常沉醉于科研突破的喜悦中,而母亲则一心扑在教学上,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我耳濡目染,也对教学和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时,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被第一志愿的化学系录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治学之地,创新萌芽 /strong /span /p p   1980年,我带着儿时的梦想、美好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开启了北大本科的学习和生活。 /p p   北京大学从五四运动起一直秉承民主、科学的理念,弘扬爱国精神。八十年代初的北大学子忧国忧民,追求民主与进步,各种思想流派在校园里百花齐放,“三角地”成为那个年代北大学子心目中永恒的记忆。 /p p   北大更是治学之地,学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大学子大都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我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进入北大这样一片学术自由的沃土后,便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ff543a7-dc73-4633-aac4-57cca98d1a2f.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北大求学时的谢晓亮 /span /p p   北大使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我主动旁听了许多其他院系开设的我感兴趣的课程,如物理系的四大力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以及无线电系的电子学课,数学系的概率统计课等等。这些知识的积累使我受益匪浅。 /p p   我的高中同窗好友余廉和我一同考入北大化学系。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进行学术讨论,探索科学问题,彼此相互鼓励。他现在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的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6f0873f2-bddf-4cf4-86c0-8db86f9e45c1.jpg"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84年本科毕业照与余廉(右)在一起 /span /p p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自学计算机编程的我在北阁上机。经过苦思冥想,我发现了离子晶体的能量是一个无穷级数,需要大的计算量,于是试着写Fortran程序来计算晶体结构的能量。这个课题在现在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学化学的我来说,第一次能用计算机解决这样一个“跨学科”问题,我喜不自胜,无比满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bdf4ba6-23fe-4aa4-b0a1-afbee48cd293.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京大学南北阁 /span /p p   潜心专业之余,打排球是我喜爱的运动之一。作为一个排球迷,我喜欢的中国男排在我大二那年逆转制胜,进军世界杯预选赛。深受鼓舞的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之后几年中国女排蝉联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五连冠”,更加激励了北大学子奋发图强的爱国之情。这些在北大就读时的珍贵记忆一直都被我铭记在内心深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ccd6682-86c5-4876-88a2-c8d69f7e0d35.jpg"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位于北大校内的振兴中华石碑 /span /p p   大四的时候,我有幸跟随化学系蔡生民教授在化学南楼做毕业论文。蔡生民教授是一个实验技术精湛的电化学家,他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幽默感极强。他的为人和对我的学术指导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的影响。蔡老师善于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而抽象的概念,我当时的论文题目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光电化学反应,其中用到锁相放大器,他对锁相放大器原理的解释,我仍记忆犹新。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在仪器设备上的创新往往可以带来科学研究的突破,而我独立工作以后的科研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4188acb-0461-4fe8-9de6-c46a64660443.jpg" title=" 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赴美留学时的谢晓亮与北大导师蔡生民(左)团聚 /span /p p   大学本科是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而科研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识,难就难在创新。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发展和保持创新能力。我在北大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为我以后的科研生涯孕育了创新的萌芽,使得科研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p p   本科毕业后我在北大做了一年硕士研究生。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毕竟有很大差距,我打算出国深造。 /p p   我们比父辈们幸运得多,改革开放使我和许多同学得以出国留学。毕业那年,北大学子在国庆35周年天安门游行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学术追求,济世理想 /strong /span /p p   1985 年,23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北大,飞抵美国,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我来到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约翰· 西蒙(John Simon)教授,学习化学动力学,用超短的皮秒(10-12 秒)激光脉冲研究超快化学反应。在西蒙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地实现了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化的设想[1],并以之作为我的博士论文。发明这项技术时我就用到了蔡生民教授之前讲解的锁相放大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ebae267-597d-4bb5-bb5c-2e8cea81875f.jpg" title=" 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0年与父亲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典礼 /span /p p   随后我在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 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了短暂的博士后。在那里,我初步明确了自己独立工作后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室温下单分子的荧光检测和成像。 /p p   1992年,我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并组建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小组,很快就实现了室温下单分子的荧光成像。PNNL所在的华盛顿州在冷战期间受到原子弹核废料和化学试剂的严重污染,美国能源部拟在PNNL兴建一个耗资2.5亿美元的“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希望从基础研究入手解决环境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abb3d1e-9a70-48eb-8a9f-e97b8cba7061.jpg" title=" 14.jpg" width=" 400" height=" 53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3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留影 /span /p p   1998年,借助PNNL的良好条件和我实验室在荧光显微技术上的积累,我的博士后路洪(北大化学系本科毕业)与我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生物催化剂)不断循环生化反应的动态过程[2]。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工作——单分子的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随机的,即化学反应发生所需的等待时间是随机分布的,而不像传统实验中大量分子的反应那样可被推测。而细胞中许多生物大分子,比如DNA,都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实时观察到单分子化学反应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3894b87-2804-47bf-b5af-7a21ee84eaf6.jpg" title=" 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8年在PNNL获得的胆固醇氧化酶(左上)的单分子们的荧光成像(右上)和其中某个酶分子的随机酶循环反应的实时观测 /span /p p   同时我实验室还发明了一个无需荧光标记的拉曼光谱生物成像技术[3]。1928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子非弹性光散射现象,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光谱可以测量分子的振动频率,然而拉曼散射信号极弱,需要很长的测量时间。后来激光和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使得拉曼信号大幅增强,但技术上的困难限制了拉曼光谱在生物影像上的应用。我们的新方法使快速非线性拉曼生物成像成为现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e88078a-0005-44bf-adba-30a8edb71cb2.jpg" title=" 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细胞的拉曼光谱显示其中不同分子(水,脂肪,蛋白质,DNA)各自特征的化学键振动频率。但传统拉曼光谱弱信号,需要长时间收集(& gt 0.1秒每个点,600x600 点成像需要 & gt 10小时)。谢晓亮的发明最终实现了拉曼视频成像。 /span /p p   这两项工作成为我实验室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一步步拾级而上,1998年,我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聘为终身教授。 /p p   哈佛大学的韦德纳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来自中国的精美石雕赑屃,一个背着石碑的石兽。它是1936年哈佛三百年校庆时,由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与其他哈佛的中国校友捐赠而来[4]。碑文写到:“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近30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国家社会者,先后达几千人,可云极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dd7c957-ab22-4725-bda1-d82c7e7dd54f.jpg" title=" 17.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哈佛校园里来自北大的石碑[4] /span /p p   有趣的是当初招聘我到哈佛的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主任吉姆· 安德森(Jim Anderson)的父亲保罗· A· 安德森(Paul A. Anderson)曾于1925年被司徒雷登任命为燕京大学第一届物理系主任,在燕园生活和工作了数年[5]。 /p p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人才济济,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更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工作。著名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后来也加入哈佛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我们成了好朋友。2013年,吉姆、庄小威和我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65f908e-c72c-426f-a36a-a231bfc956ef.jpg" title=" 18.jpg" width=" 400" height=" 61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61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3年与吉姆· 安德森和庄小威参加北大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span /p p   初到哈佛,我预感到单分子技术将会在生物学中有重要应用。虽然我在北大打下了很好的数理化基础,那时却还没学过分子生物学,所以我决定从头学习这门学科。于是,我与我实验室的学生一起旁听生物系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瑞驰· 罗思科(Rich Losick)教授用虚拟的动画片来讲解RNA聚合酶以及核糖体等生物大分子的工作机理。在聆听教授生动的讲解时,我的脑海里已经在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这些生物大分子进行基因表达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一个活细胞里面观察单个DNA分子的行为——一个细胞里基因的拷贝数是一或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6ed793f-ee63-492a-9ad6-bccbfcd977bb.jpg" title=" 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DNA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基因表达按照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进行 /span /p p   2006年,通过三年的努力,我的两篇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处女作”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同时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了活体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分子一个一个随机产生的实时观察,数据与我们的理论相吻合,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6,7]。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罗思科教授甚至开始在课堂上用我们实验的录像来讲解基因表达。这一工作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新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往往可以给生物学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而对生命过程本质的了解非常需要定量实验和理论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ef7abc4-40de-400d-829b-b9f47fd74860.jpg" title=" 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不断分裂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实时观测基因表达--每个黄色亮点标志着单个荧光蛋白分子的生成[6] /span /p p   两篇文章发表后一周,盖茨基金会打电话邀请我申请资金,希望用我们的新技术来研究一小部分肺结核的细菌细胞产生抗药性的原因–—那时肺结核每年可夺去数以百万计的非洲儿童的生命。来年比尔· 盖茨(Bill Gates) 作为“最成功的辍学者” 被授予哈佛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非常感人。后来他来我实验室交流,我感到他对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理解颇深–—想必与我一样也自学补过课,而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也熟悉我们实验时用的超快激光。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那个抗药性的科学问题,但这个盖茨基金会的项目却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造福社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b6506b3-96a7-4f9c-aa06-742a09836e3f.jpg" title=" 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0年,比尔· 盖茨(右)到访谢晓亮哈佛实验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为两人在讨论科学问题 /span /p p   科学研究需要好奇心和灵感,更需要不断的积累。而科研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 科研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能在别人之前做出好的选择不容易,特别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团队来完成时,往往很困难而且有风险。我认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一个科研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选择和组织完成真正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然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最初选题时下功夫,却大力吹嘘一些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结果。 /p p   我们的第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是把我们发明的无荧光标记非线性拉曼成像技术[3,8]应用在脑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区分肿瘤边缘[9]。核磁成像可以看到大脑何处有肿瘤,但空间分辨率不足以看到细胞。脑外科医生手术中需要利用更高分辨率的光学显微镜,传统的技术是冷冻、切片,用两种染料H& amp E染色后光学成像, 过程繁琐。而我们的快速拉曼光学成像技术看细胞无需标记,可以大幅度加快手术中肿瘤边缘的鉴别,现在已经被产品化并试用于脑外科医生们的手术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f964448-7c2a-4075-adbc-facfd8c23a59.jpg" title=" 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核磁成像(左)能看到大脑中的肿瘤,但空间分辨率不足以区分肿瘤边界。传统光学成像需要复杂的染色,否则不能看到单个细胞(右):而利用无标记拉曼成像(中)脑外科医生可以区分肿瘤(蓝,蛋白质分子为主)和正常脑组织(绿,脂肪分子为主) /span /p p   与此同时,正在发生的新一代测序仪的革命使得DNA测序的费用大幅下降,预示着个体化医疗的来临。我意识到做这样的工作才真正有意义,又恰好能用到我们的长处。于是我的实验室开始转型,从事单细胞基因组的研究,并于2011年研制出一种新型DNA测序仪[10]。 /p p   谈到转型,任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兴旺之后会饱和甚至过时,转型往往是一个科研领导者科研生涯中必需的。实验物理化学家所需要的仪器上的投资很大,我曾担心转型难。我很幸运能两次得到美国NIH先锋奖的资助,该奖大力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课题,使我渡过转型期相当长时间的逆境。 /p p   2012年,我们发明了一种叫MALBAC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能为单个人体细胞进行DNA测序[11]。 /p p   在一个人体细胞的细胞核里有 46条染色体,46条DNA分子,其中23条来自于父亲,23条来自于母亲。DNA有四种碱基 A、T、C、G, A与T配对,C与G配对。一个人体细胞共有60亿个碱基对。这些碱基ATCG排列的序列决定了遗传信息,也就是基因组,人与人相比绝大部分碱基序列都是相同的,只有千分之一的碱基对是不同的。碱基序列的突变会导致遗传疾病或癌症。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测的基因组是几个人的综合,而不是一个人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7b42ddaa-0c98-436f-9639-23eaafe472f9.jpg" title=" 2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单细胞DNA扩增后测序,可以得到人的46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span /p p   不但每个人的基因组不一样,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也都不一样,因为基因组会随时间发生突变。但以前的技术不够灵敏和精准,无法让我们看到单细胞间的区别。MALBAC技术可以均匀地放大单个人体细胞的全基因组—— 60亿个碱基对中即使有一个突变都能被检测到。因为很多情况下,比如受精卵和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只有很少几个细胞存在,因此MALBAC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均有重要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51b61ca-411f-4ef3-a566-a788e39340bf.jpg" title=" 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五十岁生日时与当时和以前的谢组组员及部分BIOPIC同事在哈佛团聚 /span /p p   我在哈佛最大的享受是与学生和博士后们夜以继日,同甘共苦的创新过程。他们中不少人比我幸运——在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就能做出许多重要的科研工作。我很欣慰他们现在已在世界上四十多所大学任教,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比如堪萨斯大学的Bob Dunn、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Lukas Novotny、康斯坦茨大学的Andreas Zumbusch、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路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Eric Potma、卧龙岗大学的 Antoine van Oijen、普林斯顿大学的杨皓、波士顿大学的程继新、康奈尔大学的陈鹏、加州理工学院的蔡龙、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Nir Fried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肖杰、康涅狄格大学的俞季、乌普萨拉大学的Johan Elf、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国庆、哥伦比亚大学的闵玮和 Peter Sims、哈佛医学院的Conor Evans、斯坦福大学的Will Greenleaf、贝勒医学院的钟诚航、麻省理工学院的 Paul Blainey 和李劲苇、奥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南小林、华盛顿大学的傅丹、复旦大学的季敏标、清华大学的孔令杰、纽约州立大学的鲁法珂等等。 /p p   同时也涌现出把我们实验室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产业的人才,比如MALBAC的发明人之一——陆思嘉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将MALBAC技术用于在试管婴儿中避免遗传疾病 非线性拉曼成像发明人之一 ——Chris Freudiger 毕业后将该技术产品化并促成了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p p   2009年,哈佛任命我为Mallinckrodt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讲席教授。然而,回归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萌芽。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怀北大情,圆中国梦 /strong /span /p p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赴美后每次回国,我都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震惊和感慨。感恩改革开放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让幸运的我们得以邂逅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2008年回国看奥运会,我为祖国健儿获得最多金牌而振奋,但同时也感到夺取科学技术的金牌还任重道远。 /p p   2001年,我被北大化学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9年,时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也劝说我回北大工作。同年,北京大学聘我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后来,我与海归的苏晓东和黄岩谊教授共同向母校提出了建设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 BIOPIC)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10年12月BIOPIC正式成立。“BIOPIC”名字源于我之前在光学领域的单分子成像工作,旨在建立一个技术驱动型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需要研究手段的突破和多学科的交叉集成。我们最近将更名为“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仍称BIOPIC。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b0dd220-f33e-4648-b0d0-b8c59362d124.jpg" title=" 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0 年 BIOPIC 成立仪式 /span /p p   BIOPIC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海外人才,汤富酬教授就是中心从剑桥大学聘请回来的第一个年轻海归学者,现已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科研新秀。张泽民教授则是从美国加盟的癌症专家,他是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八年过去了,中心的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从事生命科学领域世界前沿的研究,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医学应用。过去几年我一直往返于北大和哈佛之间,我在哈佛的团队和北大的团队紧密地合作。几年来,BIOPIC逐渐在单细胞基因组学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0ee1a0f-c95e-4a2c-878b-33cb56c49041.jpg" title=" 2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IOPIC的测序平台 /span /p p   我的北大团队和北医三院乔杰团队、北大汤富酬团队合作,利用MALBAC技术,帮助那些携带单基因遗传疾病基因的父母通过试管婴儿的手段成功地拥有了健康的后代 [12]。没想到这项工作竟然让我在北大圆了单分子科学造福社会的梦。 /p p   目前已知有六千多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在患者的一个体细胞里,同一个基因有两个拷贝,分别来自其父方和母方,而致病基因一般只是两者之一。作为一个单分子的随机事件,患者的致病基因有50%的几率传给下一代,这本来是“命”!而我们的工作以精准战胜随机,利用MALBAC筛选和移植无致病基因的受精卵,避免了听天由“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f858b6b-09d0-4420-9a07-dd36172e76ba.jpg" title=" 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与乔杰(左二)和汤富酬(右一)看望第一位MALBAC婴儿 /span /p p   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2014年9月19日那天抱着第一例“MALBAC婴儿”时内心的那份激动。这项工作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的范例。截至目前,国内MALBAC技术的应用已使几百例“MALBAC婴儿”成功避免了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我很自豪我们在北大的工作可以真正推动医学的进步,能为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7a2c417-bf94-4d8f-94da-d0c0e6d0db28.jpg" title=" 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IOPIC 2017年会合影 /span /p p   2016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北京大学成立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Genomics,ICG),希望继续在基因组学相关领域做出更多世界领先的工作,造福百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76bf26c-7429-4746-bfd1-ba473460caad.jpg" title=" 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谢晓亮北京大学实验小组合影 /span /p p   2018年毕业季到来,这是我20年来最后一次作为哈佛教授就座毕业典礼的主席台,很高兴这也是我的长子哈佛本科毕业的毕业典礼。我还参加了两个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她们也都要上大学了。很欣慰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这样我可以安心回北大继续我的科学研究事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2a5136c-9a09-4ea3-afac-046c707923b8.jpg" title=" 3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谢晓亮与长子近影 /span /p p   动笔撰文之际,正值今年未名湖冰场又开放之时,让我回想起在学生时代,寒冬之日,同学们争先恐后在未名湖上滑冰的情景。而自己在未名湖冰面上纵情驰骋时的喜悦,至今难忘:从童年、大学、直到现在,滑冰和滑雪是我最喜爱的运动 —— 北大亦赋予了我相伴终生的爱好!如今,看着新一代的学子驰骋于冰场之上,我又不禁回想起那青春的八十年代——每个时代北大青年的样子,亦是北大的样子! /p p    strong 作者简介 /strong /p p   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到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工作。1998年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和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2018年任哈佛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0年起在北大任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2016年起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2018年7月起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文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Xie, X. Simon, J. D. “Picosecond time resolved circulardichroism spectroscopy: experimental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Rev SciInstrum 60, 2614-2627 (198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Lu, H. Peter Xun, L. Xie, X. Sunney & quot SingleMolecule Enzymatic Dynamics,& quot Science 282, 1877 (199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Zumbusch, A. Holtom, G. R.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Vibrational Microscopy Using Coherent Anti-Stokes Raman Scattering,& quot Phys. Rev. Lett. 82, 4142 (199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https://harvardmagazine.com/2012/11/studying-the-stele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潘永祥,吴自勤,范淑兰,物理,8,493-500(199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 Yu, J. Xiao, J. Ren, X. Lao, K.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Probing Gene Expression in Live Cells, One Protein Molecule at a Time,& quot Science, 311, 1600-1603 (200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 Cai, L. Friedman, N. Xie, X.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ochastic protein expression in individual cells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quot Nature, 440, 358-362 (200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8. Freudiger, C. W. Min, W. Saar, B. G. Lu, S. Holtom, G. R. He, C., Tsai, J. C. Kang, J. Xie, X. Sunney & quot Label-Free Biomedical Imaging with High Sensitivity by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quot Science, 322, 1857-1861 (200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9. Ji, M. Lewis, S. Camelo-Piragua, S. Ramkissoon, S. H. Snuderl, M. Venneti, S. Fisher-Hubbard, A. Garrard, M. Fu, D. Wang, A. C. Heth, J. A. Maher, C. O. Sanai, N. Johnson, T. D. Freudiger, C. W Sagher, O. Xie, X and Orringer, D. A.&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Detection of human brain tumor infiltration with quantitative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quot Sci Transl Med 7(309), 309ra163, DOI:10.1126/scitranslmed.aab0195 (201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0. Sims, P. A. Greenleaf, W. J. Duan, H.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in PDMS Microreactors,& quot Nat Methods 8, 575-580 (20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 Zong, C. Lu, S. Chapman, Alec R. Xie, X.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Genome-Wide Detection of Single-Nucleotide and Copy-Number Variations of a Single Human Cell,& quot Science 338, 1622-1626 (20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2. Yan, L. Huang, L. Xu, L. Huang, J. Ma, F. Zhu, X. Tang, Y. Liu, M. Lian, Y. Liu, P. Li, R. Lu, S. Tang, F. Qiao, J. Xie, X. Sunney.&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Live births after simultaneous avoidance of monogenic diseases and chromosome abnormality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with linkage analyses,& quo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15964-15969, (2015). /span /p p br/ /p
  • 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David A Weitz莅临新羿生物考察指导
    2019年8月19日下午,美国三院院士David A. Weitz莅临新羿生物,在清华大学郭永教授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新羿生物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项目。参观时,Weitz院士详细询问了新羿生物的创建和发展历程,研发办公和生产设施,微液滴数字PCR的仪器、芯片、试剂的特点,产品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优势,基于数字PCR在肿瘤液体活检、无创产前筛查、重症感染诊断的产品线布局,试用、推广及商务合作,产品医疗器械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郭永教授回顾了当初在Weitz实验室工作的收获和回国后在数字PCR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在产品转化做的尝试。Weitz院士对公司的发展速度、创新成果、独立知识产权和转化应用表示赞赏。Weitz院士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仪器的现场演示,仔细询问了仪器的光机电设计原理、微液滴芯片的设计和加工细节,点赞了仪器的创新设计、芯片的设计及制造水平、以及方便用户的操作流程。参观结束后,Weitz院士欣然接受了公司赠予的礼物:一套微流体芯片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册,并与现场研发人员合影留念,鼓励大家做第一流的工作,对新羿生物研发中的下一代数字PCR系统表示期待。David A. Weitz是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著名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现任哈佛大学材料研究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巴斯夫-哈佛大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材料物理、软物质物理、液滴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分析与生物检测等;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Cell等高质量国际期刊论文,引用多于58000次,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先后创立了12家高新技术公司。新羿生物(TargetingOne)成立于2015年,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一家由世界顶尖大学归国科学家和杰出商业人士创立、由核心技术驱动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高科技公司。在中关村科技园拥有高标准的生物医学仪器、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新羿生物已申请六十余项微液滴技术相关专利,致力于数字PCR系统和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为精准医学、健康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科技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 从哈佛到科学岛:八位博士后的无悔归途
    p   2009年8月2号深夜,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一所临时租来的房子里,从哈佛归来的博士后王俊峰,见到了在那里守候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同事。 /p p   一个多月前,在科学岛仅仅见到了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蓝图,王俊峰就决定将14年国外学习、生活的历程打包进12件行李,和爱人一起带着两个孩子,飞行十几个小时,结束海外的漂泊,成为了一名强磁场人。他的归来,也奏响了后续7位哈佛博士后归国历程的序曲。 /p p strong   回国:凭直觉做的决定 /strong /p p   在美国求学近十年之后,王俊峰在2007年面临着职业规划的关键转折,留美工作还是回国寻找机会,是当时他一直考虑的问题。 /p p   “当时思考回国或留在美国,那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科技方面投入非常多。”王俊峰说。中国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科技迅猛的发展速度,让王俊峰身边许多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都在思考回国这件事。 /p p   “当时,从科研条件来讲,美国条件会相对好一些,很多人都在挣扎纠结。”王俊峰回忆道。 /p p   同样是2007年,在太平洋西岸,王俊峰的祖国,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并进入开工前的准备阶段。 /p p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09年4月10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配套基建工程正式开工。 /p p   “2009年,朋友介绍说中国要建自己的强磁场实验室,并且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很兴奋。”王俊峰说。那一年,他在国内多个城市获得面试机会,第一站便是合肥。 /p p   “6月17号面试,当天晚上就说希望我来。”王俊峰说。 /p p   1个多月后,王俊峰踏上了归程。 /p p   “很多人觉得是很仓促的决定,但我是凭直觉做的决定。”他说。 /p p   王俊峰归国时,在美国一同求学的中国学子中也有人“蠢蠢欲动”。为王俊峰践行时,他们开玩笑叮嘱他,“你回去给我们趟趟路”。 /p p   王俊峰确实趟出了一条从哈佛到科学岛的归国路,并成功用强磁场的吸引力吸引到了哈佛博士后刘青松的注意。 /p p strong   自信:归来是对的选择 /strong /p p   2010年,强磁场的“戏台子”已经搭起来,为了配齐唱戏的“角儿”,在全球范围的科研人员招聘也大规模展开。 /p p   同一年,“身体出国,思想没出国”的哈佛博士后刘青松,正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并寻觅着归国的机会和可能性。 /p p   “必然中的偶然”将刘青松引回了国内,指向了安徽合肥科学岛。 /p p   那一年,刘青松随哈佛归国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从上海到合肥开通高铁的便利,让刘青松偶然踏上了奔赴合肥探访朋友的路,并与已在强磁场工作一年多的王俊峰取得联系,成功踏上了“科学岛”这片具有魔力的土地。 /p p   “当时就觉得热血沸腾,觉得这就是创业的好地方。”刘青松说,“回来几年发现,是对的选择。”2012年7月,刘青松归国,他在哈佛医学院的整个团队也陆续随他一起踏上了科学岛。 /p p   在刘青松之后归国的6位哈佛博士后,基于王俊峰和刘青松的判断,回到了这个当时仍在建设中的实验室。用刘青松的话说,这是“自信”。 /p p   “没有比较就没有自信。”在刘青松比较的天平两端,一端是科学研究冉冉升起的中国,一端是经济危机后学术研究不断下挫的美国。这样的比较,让海外学子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而对科研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也让他们有信心自己做的是对的选择。 /p p strong   八剑客:构建完整研究链条 /strong /p p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强磁场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八位哈佛博士后,也让这里形成了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才“小气候 ”。 /p p   王俊峰与张钠从事蛋白质、核酸层面的研究,张欣研究放在细胞层次,林文楚专注做模式动物、组织层面的研究,而刘青松、刘静、任涛和王文超则重点在药物研发的层面攻关。 /p p   “从分子到细胞,再到模式动物,最后到人体。”王俊峰告诉《中国科学报》,如今的强磁场中心在生命科学领域搭建了完整的研究链条,并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生物学相关研究两条研究线路。 /p p   与此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于2010年起投入掀起试运行至今,并屡创记录。与此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于2010年起投入掀起试运行至今,并屡创记录。2015年6月16日,水冷磁体WM1调试成功并刷新世界纪录,获得38.52 T的磁场强度,创造了32mm孔径磁场强度最高的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5日,混合磁体外超导磁体励磁成功,实现了10万高斯的设计指标 11月13日,混合磁体首次调试达到工程验收指标-40万高斯稳态磁场,是国际第二强的稳态场。 /p p   不断再攀新高的实验平台,自试运行至今,已为国内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200多个实验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其中用户发表论文成果达500余篇。而对于八位哈佛博士后而言,它更是带来了无限的研究可能性。 /p p   “从研究来讲,我在美国还是做比较传统的生物学研究,而这里因为强磁场平台,在硬件条件上,比绝大部分美国实验室条件会更好。”张欣说。 /p p   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岛这个科学小王国中,不仅研究链条上下游的交流合作广泛,更令张欣兴奋的是与物理、技术等领域的跨领域交流碰撞出的火花。 /p p   “比如做磁性材料,我们与磁体运行与实验测量部的同事合作,用生物办法合成新材料,应用到生物体内,比传统化学方法拿到的材料有特殊的优势。”张欣说。 /p p strong   身份:我们是强磁场人 /strong /p p   在科学岛不断建设的高楼中,一座红色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楼十分显眼,刘青松称它为“小红楼”。 /p p   穿过小红楼一层狭长的通道,爬上铁制楼梯,到达二楼实验室。这里是科学岛的磁共振生命科学部的主要实验场所之一。 /p p   在安徽8月的骄阳下,即使开着空调,实验室内仍闷热的让人透不过气,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室内工作的科研人员头上便渗出了细密的汗。而他们在这里做实验一直到深夜是常态。 /p p   如今,在科学岛生命科学研究分散在几处,从条件艰苦的小红楼,到行政楼专门为他们腾出来的半层,再到10年年底建好的强磁场中心大楼。不断建设的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始终追不上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队伍。 /p p   然而,吸引哈佛八博士后和许多国外科研人员不断到这里集聚的,“是科研本身”,是“很吸引人的事业”。 /p p   自然,对于回国,总有质疑。团队中第八位归国的哈佛博士后任涛,就曾遭到朋友的质疑,“你能适应吗?说不定没几天又跑回来了”。 /p p   “但我觉得不会,我是想,回来就要沉下来。”任涛说。 /p p   任涛一来到合肥,就买了一张公交卡,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地方走了个遍,在他心里,自己早已经是个合肥人。 /p p   “以前总是不停在不同的地方漂,每个地方平均下来,多得六七年、少得三四年,很少对自己有身份定位。”到科学岛已经八年的王俊峰,如今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科学岛的强磁场人。 /p p   “在强磁场建设中付出了很多心血,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装置,作为中国科研人员,我们的骄傲、自信来自于我们共同看到的结果。”王俊峰说。 /p p   对于强磁场而言,哈佛八博士后是研究的中流砥柱,但对于归国的大潮,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p p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中国留学回国人员由2012年的72.38%,2016年的82.23%,这5年的海归人数更是占到了总留学归国人数的70%。越来越自信的中国科研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大潮中。 /p
  • 哈佛大学科学家开发掌上电化学检测器
    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的掌上电化学检测器,可以进行化学分析并将结果从任意一款移动电话传至云数据库。 该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有一天,它或许能应用于一系列广泛的测试,例如检测饮用水中的有毒金属、人体血糖和电解质水平、疟疾感染等。其设计者表示,一大优势是这款探测器成本很低。 该探测器名为&ldquo 通用移动电化学检测器&rdquo (uMED),制造成本约为25美元,配备的3.7-V锂聚合物电池可使其在一次充电后工作数月甚至数年。uMED收集的数据可通过移动电话传输,且该设备能够和大部分电话及所有网络类型兼容。美国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领导的团队是该设备的研发者,他们的分析显示,uMED收集的数据和商业的电化学分析仪得出的数据不相上下。 大多数能进行移动数据采集和传播的现有设备都非常昂贵,且应用范围有限&mdash &mdash 因为必须是智能手机且需要3G或4G数据网络。由于全世界有近30亿人使用低端手机,且连接到的是使用更老技术的网络,因而哈佛大学团队设计出了能和任意手机和网络兼容的uMED。 由于uMED是由市场上可买到的部件制造而成,其设计者希望uMED能在一年内投入大规模生产。Whitesides和同事正在和印度团队合作,用该设备进行田间试验。
  • 德国哈佛-泰勒诚征代理商
    德国Haver&Boecker公司创建于1887年,今天他已经是世界上最领先的编制网生产商,在全球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工厂。哈佛公司秉承传统创新并举的文化,使得他们生产出最可靠产品的基础上,又不断出技术上领先的产品。他的产品遍布全世界,跨越多个领域。从多哈体育城市大厦的外部结构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底部声网,从诺基亚、西门子等主要手机厂商采用的听筒网到实验室使用的全球唯一*筛网直径达到450mm又可三维震动的筛分机,还有在成功应用在很多特殊工业领域的在线颗粒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等,哈佛公司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美国W.S. Tyler公司的历史比哈佛更加悠久,1872年他致力于为客户找到合适又实惠的产品。他是美国*的筛分设备生产商。1880年他首创了名叫Tyler Double Crimped的编制网。后来在1907年他又开发了影响世界的全新的Ton-Cap筛,该产品目前仍广泛使用。1910年Tyler又首创了实验筛领域的泰勒标准筛制,被美国和其他多个国家采用。后来他生产的Ro-tap系列筛分机被多个行业(例如烟草行业)作为标准机型,Tyler公司还首创了Tyler Screen Scale标准Mesh,至今仍广为使用。 产品系列: 品种最齐全的筛网; Haver & Tyler系列筛分机; 专业齐全的筛分配件; CPA实时图形颗粒度分析仪 应用范围: 适用于颗粒分析领域。 凯来公司是Haver&Tyler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总代理,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客户,现面向全国诚征代理商合作。 欢迎有意者来电来函与我司洽谈联系。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刘曙明 ,周江华 Shanghai Chemlab Laboratory Instrument Co., Ltd Tel: +86-(0)20-38013654,Mobile: 13609764305 13609791925 Fax: +86-(0)20-38013664 Email: liusm@chemlabcorp.com URL: www.chemlabcorp.com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地址: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强路3号富力盈力大厦南塔1502
  • “2014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告别哈佛大学,2015中国见!
    六月的波士顿空气宜人,常春藤爬满了哈佛大学的围墙,在Pfizer礼堂内,2014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Ramanfest)正式谢幕。 为期两天的会议由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与哈佛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哈佛大学的谢晓亮教授和傅丹博士担任主持嘉宾。全球共有120多位精英出席了本次盛会,其中不乏科学家、研究员、学生、教授以及CEO,甚至包括了在学术界中享誉盛名的16位学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于美国,其余的则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南非、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土耳其、印度、中国以及日本。 本次会议由一系列报告组成,包括“拉曼光谱的发展和应用——过去、现在和未来”和“拉曼光谱可解决哪些工业问题”等行业观点;也涉及具体的应用,如“多种振动光谱在淀粉样纤维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UV拉曼到VCD和TERS”、“低波数拉曼光谱在鉴别药物多晶中的应用”等主题。在会议结束后,大家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谢教授的实验室,一起交流了拉曼光谱仪的应用经验。2014 RamanFest组织者与Mildred Dresselhaus教授合影 会议期间,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丰盛的餐饮。在星期四的晚宴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在纳米科学领域有着“碳女王”之称的Mildred Dresselhaus教授,她在该领域研究了50多年,是公认的先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Mildred Dresselhaus作为一名女科学家做了关于“My Forty-Year Adventure with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he Future”的报告,在当年以男性为主的领域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鼓舞了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她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纳米领域物质特性的认知。 后,我们在此也向众多发来祝福的朋友们表示由衷地感谢。2015年,我们将在中国厦门举办下一届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Ramanfest),您可以通过我们的微信了解新动态。关注我们HORIBA光谱学院:www.horibaopticalschool.com邮箱:info-sci.cn@horiba.com微信二维码:
  • 疫情居家?聊聊哈佛大学的新冠病毒研究案例
    今天是小编居家的第66天,今天不聊疫情,聊聊病毒。本次疫情爆发的原点是奥密克戎突变株BA2,相比早期的病毒,本次突变体具有隐匿性高,传染性强等特点。新病原体及其突变株的出现对抗击传染性疾病的新疫苗和新疗法研发提出更严峻的考验。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高通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可高效助力药物和疫苗研发人员,加速病毒生物学和宿主免疫反应表征等研究的工作流程。接下来,小编带您回顾两个典型研究案例,一起了解iQue® 高通量流式细胞仪在病毒学研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吧!COVID-19席卷全球伊始在世界各地传播速度非常之快,这也使得有效的SARS COV-2疫苗和治疗剂成为全球健康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原体,必须对该病毒的各方面都进行研究,包括了解其体液免疫应答以及快速出现的传染性增强的变种。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ercado等人[1]使用iQue® 对中和抗体滴度进行定量,并对编码全长稳定SARS-CoV-2棘突蛋白复制能力不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系列可编码SARS-CoV-2棘突蛋白不同变体的载体,并对它们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做了评估。也对抗体依赖性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ADNP)、细胞吞噬作用(ADCP)、补体沉积(ADCD)以及自然杀伤激活(ADNKA)分析等效应子功能进行了研究。2021年2月,强生公司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Ad26.COV2.S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A) 本文展示了一种基于iQue® 高通量流式细胞仪的快速定量ADCP分析设计及工作流,用以研究抗体开发领域的作用机制。可以测试候选抗体结合经过精心改造以显示病原体抗原的靶细胞的能力。然后,该分析以高通量和多参数的方式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提供荧光读数,并报告细胞活性,并且可以对其他感兴趣的分泌蛋白(如细胞因子或效应蛋白)进行多重读数。(B) iQue® 的简化工作流程只需最少的清洗步骤,即可实现快速分析设置、采集和集成数据分析。在开发疫苗的同时,研究人员基于COVID-19患者的不同临床轨迹,探索了构成这些轨迹的免疫机制和血清学特征。来自哈佛大学的Atyeo等人[2]使用iQue® 高通量流式细胞分析平台评估患者血浆样本中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亚类、同型、唾液酸、半乳糖及Fcγ受体结合水平。还使用该平台对血浆样本进行功能分析,以便对ADCP、ADNP、ADCD和ADNKA定量。作者在结果不同的个体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抗体特征。可以看出,庞大的数据量的背后,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筛选及分析工具辅助科学家很好地完成工作。iQue Forecyt® 软件可以在数分钟内快速从采集转变到分析,平台与之相结合之后,无需进行数据外推和导出,即可轻松将数据可视化并快速进行解释,对于复杂的生物分析也是如此。Summary以上研究证明,使用多功能iQue® 可以提高通量,简化数据分析,应用于各种多重检测分析中,包括抗体同型、中和及功能研究,以及数据分析与作图。iQue® 高通量流式细胞术平台旨在不降低先进分析能力的前提下简化蛋白分析、免疫表型、功能评估和分析,包括抗体筛选及免疫细胞激活。可以在单个多重分析中,使用每孔低至1-2 μL的样品同时测定表型变化、增殖率及分泌因子等细胞特异性参数,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生物学结果。iQue® 采用获得专利的采样方法,可达到业内最快的样本采集速度。该平台还可以快速处理多个检测培养板的数据,兼容96、384或1536孔板配置,并可连接任何自动化系统,连续加载孔板。鉴于这种独特的取样方法只使用几微升的样品,所以,研究人员可以保存检测试剂和宝贵的患者来源样品,同时保留材料,以供进一步的下游表征研究使用。应用亮点-参考文献-Mercado NB, Zahn R, Wegmann F, et al. Single-shot Ad26 vaccine protects against SARS-CoV2 in rhesus monkeys. Nature. 2020 586(7830):583-588. doi: 10.1038/s41586- 020-2607-z.Atyeo C, Fischinger S, Zohar T, et al. Distinct early serological signatures track with SARS-CoV-2 survival. Immunity. 2020 53(3):524-532.e4. doi: 10.1016/j. immuni.2020.07.020.
  • 武汉理工与哈佛大学共建纳米重点实验室
    日前,武汉理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决定在该校成立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据了解,美国哈佛大学Lieber院士将担任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未来几年中,双方将在生物纳电子界面、纳电子探测器、新型纳电子细胞等新型纳米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加强合作。双方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将该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并在新型纳米材料、生物纳电子界面、新颖高性能纳电子-细胞原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承担一批国家和中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从而推动中美纳米科技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发展,为国家培养一批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和新能源材料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
  • 2014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哈佛大学与HORIBA Scientific共襄盛举
    作为全球知名的拉曼光谱仪制造商,HORIBA Scientific在高端拉曼仪器及其应用方面拥有卓越的专业知识和全球影响力。2014年6月12日-13日,HORIBA Scientific将和哈佛大学合作举办“2014年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本次会议安排在哈佛大学的Pfizer礼堂召开(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斯顿)。 为期两天的会议将以“拉曼新技术”为主题,聚集学术、工业界的拉曼技术,和大家共同探讨拉曼光谱技术的新应用。会议现场还将设立展板演示区,以期鼓励大家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共同讨论拉曼光谱仪器的新功能。 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来自哈佛大学的谢晓亮教授和傅丹博士,他们会与HORIBA Scientific的Andrew Whitley博士共同主持本次会议,主题报告将由国际知名科学家与大家分享。此外,还有许多拉曼领域的知名专家们为本次会议做出了贡献,在此我们也一并表示感谢: Professor Sanford A. Asher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ofessor Paul Champion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ofessor Ji-Xin Cheng - Purdue University Professor Igor Chourpa - University of Tours,France Professor Michael W. George -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K Dr. Neil Everall - Intertek Wilton,UK Professor Igor K. Lednev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t Albany Professor Wei Min - Columbia University Professor Lukas Novotny - ETH Zürich,Switzerland Professor Christian Pellerin - University of Montreal,Canada Dr. Michael J. Pelletier - PfizerGlob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Professor Ping-Heng Tan -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R. China Professor Lawrence D. Ziegler - Boston University HORIBA Scientific总裁Steve Slutter表示:“我们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哈佛大学一起举办研讨会,此次会议的宗旨是探讨尖端的拉曼技术和性能,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成像和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等,以及该技术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 此次会议的主题比较广泛,不仅会对拉曼技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与应用做概括,而且还会瞻望前沿的拉曼技术,如: Ultra-low-frequency Raman Modes inTwo-dimensional Layered Materials Pharmaceutical Polymorph Discriminationusing Low-Wavenumber Raman Spectroscopy UV Raman Studies of Protein and PeptideStructure and Folding Studies Supremacy and Variety of VibrationalSpectroscopy for Probing Amyloid Fibrils: From UV Raman to VCD and TERS SERS and Fluorescence as AnalyticalTools to Study Theranostic Nanosystems Coherent Low-frequency VibrationalMotion in Proteins and Biomolecules In Vitro Cellular Activity Probed bySERS: Applications for Diagnostics and Forensics Bioorthogonal Nonlinear Vibrational Imaging Raman Spectroscopy of IndividualElectrospun Fibers Near-field Raman Microscopy andSpectroscopy of Carbon Nanotubes 更多主讲人及报告信息,我们将会在活动网站上公布,国内客户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动态通知。费用:350美元(自2014年3月1日起)提前注册者及学生的费用:250美元/位(2014年2月28日止)会议的席位数量有限,请尽快报名注册。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注册及当地酒店信息(部分酒店与哈佛大学有合作,可享一定优惠),请和HORIBA Scientific 联系。时间:2014年6月12日-13日地点:哈佛大学Pfizer礼堂网址:www.ramanfest.org咨询电话:732-623-8142关注我们邮箱:info-sci.cn@horiba.com新浪官方微博:HORIBA Scientific微信二维码:
  • 8位华人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MIT陈刚、哈佛林希虹等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8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分别为陈刚(麻省理工学院),林希虹(哈佛大学),潘多加(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戴碧瓘(康奈尔大学),Wang, Michelle D(康奈尔大学),肖书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曾红葵(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周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国家科学院网站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根据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的国会特许章成立的私人非营利机构。它通过选举成员来表彰科学成就,并与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一起,向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科学、工程和健康政策建议。本年度新增选120名院士和23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职院士总数达到2565人、外籍院士526人。陈刚陈刚,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和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现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动力工程教授(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首位华人系主任)。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他于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87年获华中工学院动力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陈刚曾被特朗普政府指控犯有拨款欺诈,但该指控于2022年年初撤诉。林希虹林希虹,美籍华裔统计学家,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混合模型、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统计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等。林希虹于1989年获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学士学位。此后前往美国留学,曾师从著名生物统计学家诺曼布雷斯洛(Norman Breslow),1994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她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系,1999年获终身教职。2002年成为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2005年起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2007年起兼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林希虹是美国统计学会会士(2000年)、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2007年),曾获得过美国公共卫生学会颁发的Spiegelman奖(2002年)以及统计学界最高奖“考普斯会长奖”(2006年)等奖项。潘多加潘多加,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于1998年加入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W)担任生理学助理教授,并于2004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同年,他被招募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08年被任命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2013年获得保罗马克斯癌症研究奖。2016年回到UTSW担任生理学系主任。潘博士研究生长控制和组织稳态的分子机制。他最著名的是对Hippo信号通路的开创性工作。戴碧瓘戴碧瓘(Bik-Kwoon Tye),康奈尔大学名誉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她在韦尔斯利学院(BA,1969),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M.Sc,1971),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4)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1977)接受教育和培训。她对DNA复制的兴趣始于她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培训。在康奈尔大学,她的第一个项目是筛选称为MCM的酵母DNA复制起始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ARS特异性小染色体维持缺陷。MCM2-7复合物后来被证明是复制解旋酶的催化核心。他们与翟元良博士一起在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DNA复制小组,研究酵母中MCM相关复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Michelle D. WangMichelle D. Wang,物理学家。康奈尔大学James Gilbert White物理科学杰出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涉及生物分子马达和单分子光学捕获技术,于2009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肖书海肖书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生物学教授,研究生物圈与其环境在地球历史的关键时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埃迪卡拉-寒武纪过渡期间。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获得获得哈佛大学有机和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8年晋升为教授,2021年获得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奖项玛丽克拉克汤普森奖章。曾红葵曾红葵,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神经科学家、执行副总裁、所长。自2006年加入艾伦脑科学研究所以来,领导多学科团队开发了大规模、高通量的转录组学、连接组学和多模态平台,并使用它们表征和划分构成哺乳动物大脑的各种细胞类型,助力阐明脑功能的细胞类型基础。其研究带来了被广泛采用的社区资源和标准,包括转基因小鼠品系、艾伦小鼠脑连接图谱、通用坐标框架(CCF)和全脑转录组细胞类型分类学。曾红葵在布兰迪斯大学获得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接受神经科学博士后训练,荣获多项大奖,包括2016年AWIS科学进步奖(AWIS Award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和2018年吉尔革新研究者奖(Gill Transformative Investigator Award)。周敏周敏,社会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亚太中心主任、王文祥夫妇基金美中关系与传媒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周敏于1982年在中国中山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本尼分校获得社会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移民社会学、移民第二代的教育与社会适应,美国少数族群和族群关系、少数族裔经济、亚美研究学、城市社会学等。著作包括《美国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的跨学科构建:一个华裔学者的机缘、挑战和经验》、《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等。
  • 哈佛生物收购Data Sciences International
    哈佛生物科学有限公司(Nasdaq: HBIO)是一家全球性的集研发、生产、市场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端生命科学公司,以约7千万美金收购Data Sciences International (DSI)100% 股份。 DSI,坐落在明尼苏达的生命科学研究公司,专注于临床前产品的生理监测系统,服务和解决方案。客户包括药厂和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合同研究机构、高校实验室和政府研究机构。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个月间,DSI的营业额达到4400万美金。至2017年底,公司的主要客户群几乎没有重叠。 哈佛生物科学的CEO和总裁Jeffrey A. Duchemin发言:这对哈佛生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过去的三年间我们的整个团队不辞辛劳的工作,为成功收购和整合像DSI这样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这次的交易将促进我们的团队维系可持续的增长。我自豪的欢迎DSI加入哈佛生物,期待我们携手努力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关于Harvard BioscienceHarvard Bioscience是一家全球性的集研发、生产、市场和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端的生命科学公司。通过全球销售、网站以及专业经销商,例如GE Healthcar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s Inc., VWR等,我们的产品遍布于100多个国家上千家研究单位。我们的销售和工厂遍布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西班牙、法国和加拿大。更多信息,请浏览我司主页。
  • 像牛津、哈佛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一样成功,你可以!
    担忧实验室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验室研究和管理效率过低?- 预算和预测缺乏透明度 , 不合规?- 报价审批流程不顺畅? - 账单周期漫长?- 没有数据完整性 ?- 无法掌控可用的资源?牛津、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的实验室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其实很简单!答案:安捷伦 iLab 实验室管理平台!是的,这些享有国际盛名的机构,毫无疑问的选择了 iLab。安捷伦提供多样化的模块能支持不同类型的大学核心单位!基于网页的企业级管理软件,旨在为集中式实验室的运营和研究资源共享提供支持。我们的操作软件中内置的研究管理工具能够帮助您的机构:- 简化报告生成,并提高设备使用、预算和预测的透明度- 提高合规性,并创建报价审批、服务提供和开具票据的可审计日志- 缩短账单周期并提高账单数据完整性- 提高对可用资源的掌控此外,我们能供进阶模块来支持特定的科学工作流程,例如:样品提交、库房管理、患者研究、设备锁定等。iLab 的好,我只说 5 件1、iLab 操作软件:简单易用的在线研究管理工具特定的科学工作流程 = 样品提交 + 库房管理+ 患者研究 + 设备锁定等 无一例外!都可以支持!2、高安全性、多任务管理的互联平台3、化繁为简,极致高效4、云端订制化5、多项类专用模块 + 集成选件创建自定义访问www.agilent.com/zh-cn/services/crosslab-enterprise-services/ilab-operations-software,了解安捷伦 iLab 操作软件。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安捷伦视界”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 哈佛大学与日本电子合作进行脑的高分辨3维重构研究
    据JEOL USA报道,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Harvard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与日本电子共同合作进行脑的高分辨3维重构研究。 脑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该研究试图重构出一幅完整的三维图像,包括内部的神经末梢的连接情况等,用来研究脑的运行机制。 该研究由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Jeff Lichtman领导,使用日本电子最新的场发射扫描电镜JSM-7001F,日本电子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参考: http://www.jeolusa.com http://www.wired.com/science/discoveries/news/2008/01/connectomics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