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有资本

仪器信息网国有资本专题为您整合国有资本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有资本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有资本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有资本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有资本话题讨论。

国有资本相关的资讯

  • 国资委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
    为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近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改革〔2022〕245号,以下简称《通知》),对试点企业进行了调整优化。《通知》明确,中国宝武、国投、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和中国建材等5家企业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航空工业集团、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国机集团、中铝集团、中国远洋海运、中粮集团、中国五矿、通用技术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和中广核等12家企业继续深化试点。《通知》要求各企业准确把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认真落实各项任务要求,持续深化巩固改革成果,有效发挥功能作用,加快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资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分批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安排,近期国资委对各试点企业改革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项评估。本次专项评估紧扣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责任使命和改革要求,聚焦功能作用发挥、提升经营业绩、完善公司治理、增强管理效能和风险防控水平,以及探索解决改革共性难点问题等方面。总体来看,试点企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通过不断优化管控模式和总部职能定位,加快提升资本投资运营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运用各项支持政策推动所出资企业转机制增活力,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国资委将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指导推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聚焦功能定位和责任使命,稳步实施综合性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 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279.62万元采购发酵罐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招标公告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1-08 招标文件: 附件1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招标公告 招标概况 招标项目名称: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资金来源: 国资 % 自筹 100.0% 贷款 % 外资 % 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建设规模: 项目用地面积351.12亩,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服务用房3936.46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设备采购。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分类: 其它 工程类型: 设备采购 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 资格审查方式: 资格后审 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获取方式: 网上获取 交易地点: 石林彝族自治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公告性质: 正常公告 是否对外发布: 是 公告发布开始时间: 2023-01-08 23:59 监督部门及联系方式: 石林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备注: 无 招标人与招标代理 建设单位: 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经办人: 杨师 办公电话: 13888175907 招标代理机构: 云南均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经办人: 吴祺斌 办公电话: 63351989 移动电话: 15096622263 详细公告内容标段 1 标段编号: GC530100202221406001003 标段名称: C标段(二次) 招标文件获取截止时间: 2023-01-15 23:59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 2023-02-02 09:30 开标地点: 石林开标室1 开标方式: 网上智能开标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 网上递交 标段合同估算价: 279.622394 万元 本次招标内容: 雨生红球藻光生物反应器系统非标胶套设备招标,包括采购及安装、调试、试运行、售后服务等的所有工作,具体以图纸、清单所示范围的全部工作内容为主 项目现场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环境: /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否 资质要求: 1.投标人应具备经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企业(事业)法人或其他组织,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其他类似的法定证明文件。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须提供设备制造商(原厂商)针对本项目的代理商授权书证明文件(证明文件以授权书原件扫描件为准)。2.财务要求:投标人财务状况良好,提供2019年~2021年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或损益表,下同)】【注:投标人若为事业单位的,则不需提供利润表;新成立企业不满三年的须提供成立至今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3.业绩要求: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4.所投产品必须为全新产品,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关技术、节能、安全和环保标准,并提供承诺函。5.近三年没有被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处于责令停业阶段;目前没有受到取消投标资格或中标资格的行政处罚;没有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或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但经评标委员会认定不会对承担本项目造成重大影响。 项目负责人资格: / 业绩要求: 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 其他: 1.第一中标候选人的行贿犯罪档案信息查询,招标人等可以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相关信息。2.本项目对失信被执行人,按照《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法【2016】285号)执行。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或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投标人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提供给评标委员会。对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投标人处理方法和评标标准:执行《昆明市严重失信主体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惩戒实施细则》(昆政规【2019】2号)、《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关于规范联合惩戒对象的通知》及《关于规范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失信联合惩戒运用的通知》(昆政务通【2020】9号)。3.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68号)的规定,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若中标人有拖欠工资重大违法行为,取消其中标资格。招标人在发放中标通知书前,应当以查询函的方式统一向当地人社部门函请出具中标人“工资支付信用记录”等相关记录信息。 4.对严重失信主体按照《昆明市严重失信主体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惩戒实施细则》(昆政规【2019】2号)执行。 5.近三年(2019年1月1日至今)无因投标人违约或不恰当履约引起的合同中止、纠纷、争议、仲裁和诉讼记录被项目所在地市场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列入黑名单或经营异常名录;投标人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投标人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无因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被项目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暂停或取消投标资格,无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等状态,未在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当事人信用奖惩名单中存在不良行为,未在全国范围内被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取消投标资格的或计入当地公共资源交易“黑名单”的,没有被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国家部委禁止市场准入等情形,近三年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投标人存在以上不良信用记录的,不得参与本项目投标活动,否则否决其投标资格。6.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同时参加本招标项目投标。7.投标人未被列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tp://zxgk.court.gov.cn/shixin/)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中国( www.creditchina.gov.cn)的 “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内,提供上述网站信息查询记录的网页截图,未提供或查询核实存在影响履约的信用不良记录,视为资格不符合。8.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是否缴纳保证金: 是 投标保证金缴纳方式: 银行转账,保函,保证保险 投标保证金金额: 0.3 万元 投标保证金缴纳截止时间: 2023-02-02 09:30 标段 2 标段编号: GC530100202221406001004 标段名称: D标段(二次) 招标文件获取截止时间: 2023-01-15 23:59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 2023-02-02 09:30 开标地点: 石林开标室1 开标方式: 网上智能开标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 网上递交 标段合同估算价: 458.105175 万元 本次招标内容: 玻璃管、玻璃八通设备招标,包括采购及安装、调试、试运行、售后服务等的所有工作,具体以图纸、清单所示范围的全部工作内容为主 项目现场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环境: /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否 资质要求: 1.投标人应具备经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企业(事业)法人或其他组织,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其他类似的法定证明文件。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须提供设备制造商(原厂商)针对本项目的代理商授权书证明文件(证明文件以授权书原件扫描件为准)。2.财务要求:投标人财务状况良好,提供2019年~2021年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或损益表,下同)】【注:投标人若为事业单位的,则不需提供利润表;新成立企业不满三年的须提供成立至今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3.业绩要求: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4.所投产品必须为全新产品,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关技术、节能、安全和环保标准,并提供承诺函。5.近三年没有被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处于责令停业阶段;目前没有受到取消投标资格或中标资格的行政处罚;没有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或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但经评标委员会认定不会对承担本项目造成重大影响。 项目负责人资格: / 业绩要求: 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 其他: 1.第一中标候选人的行贿犯罪档案信息查询,招标人等可以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相关信息。2.本项目对失信被执行人,按照《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法【2016】285号)执行。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或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投标人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提供给评标委员会。对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投标人处理方法和评标标准:执行《昆明市严重失信主体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惩戒实施细则》(昆政规【2019】2号)、《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关于规范联合惩戒对象的通知》及《关于规范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失信联合惩戒运用的通知》(昆政务通【2020】9号)。3.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68号)的规定,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若中标人有拖欠工资重大违法行为,取消其中标资格。招标人在发放中标通知书前,应当以查询函的方式统一向当地人社部门函请出具中标人“工资支付信用记录”等相关记录信息。 4.对严重失信主体按照《昆明市严重失信主体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惩戒实施细则》(昆政规【2019】2号)执行。 5.近三年(2019年1月1日至今)无因投标人违约或不恰当履约引起的合同中止、纠纷、争议、仲裁和诉讼记录被项目所在地市场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列入黑名单或经营异常名录;投标人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投标人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无因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被项目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暂停或取消投标资格,无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等状态,未在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当事人信用奖惩名单中存在不良行为,未在全国范围内被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取消投标资格的或计入当地公共资源交易“黑名单”的,没有被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国家部委禁止市场准入等情形,近三年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投标人存在以上不良信用记录的,不得参与本项目投标活动,否则否决其投标资格。6.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同时参加本招标项目投标。7.投标人未被列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tp://zxgk.court.gov.cn/shixin/)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中国( www.creditchina.gov.cn)的 “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内,提供上述网站信息查询记录的网页截图,未提供或查询核实存在影响履约的信用不良记录,视为资格不符合。8.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是否缴纳保证金: 是 投标保证金缴纳方式: 银行转账,保函,保证保险 投标保证金金额: 0.3 万元 投标保证金缴纳截止时间: 2023-02-02 09:30 附件信息 附件: 序号 文件名 创建时间 1 招标公告.doc 2023-01-06 09:59:10 温馨提示: 1、招标人对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投标人办理以下手续后方可投标,有关服务指南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1)企业需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进行注册; (2)办理企业机构数字证书和法定代表人、造价师(如有商务标)的个人数字证书; (3)投标人(或联合体代表)需携带用于加密的数字证书在开标会上进行解密。 3、凡有意参加投标者,需在公告规定时间,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凭企业数字证书(USBKEY)登录【我要投标】,获取电子招标文件及其它招标资料。 4、缴纳投标保证金。 投标人(或联合体代表)须按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保证金账户,通过企业基本账户(须与企业进行注册时填报的账户信息一致)转账缴纳投标保证金,并在转账完成后,使用投标人(或联合体代表)机构数字证书登录投标系统,进入“确认投标保证金”菜单,查看保证金缴纳情况并进行确认,最后打印保证金缴纳回执。上述操作须在保证金缴纳截止时间前全部完成,请投标人充分考虑转账到款的延时,提早缴纳,以免耽误投标工作。 5、递交投标文件。 (1)递交投标文件时,需在投标截止时间前用投标人(或联合体代表)企业机构数字证书登录【我要投标】上传电子投标文件,具体操作见平台中系统帮助; (2)投标人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完成所有投标文件的上传,网上确认电子签名,并打印“上传投标文件回执”,投标截止时间前未完成签名确认的,视为未递交; 6、重新招标(重新公告)的工程,需要重新递交投标文件。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发酵罐 开标时间:2023-02-02 09:30 预算金额:279.62万元 采购单位: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云南均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招标公告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1-08 招标文件: 附件1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招标公告 招标概况 招标项目名称: 石林台创园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台创园片区智慧农业基地设备招标(二次)C标段、D标段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资金来源: 国资 % 自筹 100.0% 贷款 % 外资 % 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建设规模: 项目用地面积351.12亩,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服务用房3936.46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设备采购。39fd20db-cf15-405e-93ca-abec717b9713 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分类: 其它 工程类型: 设备采购 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 资格审查方式: 资格后审 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获取方式: 网上获取 交易地点: 石林彝族自治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公告性质: 正常公告 是否对外发布: 是 公告发布开始时间: 2023-01-08 23:59 监督部门及联系方式: 石林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备注: 无 招标人与招标代理 建设单位: 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经办人: 杨师 办公电话: 13888175907 招标代理机构: 云南均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经办人: 吴祺斌 办公电话: 63351989 移动电话: 15096622263 详细公告内容标段 1 标段编号: GC530100202221406001003 标段名称: C标段(二次) 招标文件获取截止时间: 2023-01-15 23:59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 2023-02-02 09:30 开标地点: 石林开标室1 开标方式: 网上智能开标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 网上递交 标段合同估算价: 279.622394 万元 本次招标内容: 雨生红球藻光生物反应器系统非标胶套设备招标,包括采购及安装、调试、试运行、售后服务等的所有工作,具体以图纸、清单所示范围的全部工作内容为主 项目现场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环境: /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否 资质要求: 1.投标人应具备经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企业(事业)法人或其他组织,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其他类似的法定证明文件。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须提供设备制造商(原厂商)针对本项目的代理商授权书证明文件(证明文件以授权书原件扫描件为准)。2.财务要求:投标人财务状况良好,提供2019年~2021年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或损益表,下同)】【注:投标人若为事业单位的,则不需提供利润表;新成立企业不满三年的须提供成立至今经第三方机构审计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3.业绩要求: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4.所投产品必须为全新产品,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关技术、节能、安全和环保标准,并提供承诺函。5.近三年没有被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处于责令停业阶段;目前没有受到取消投标资格或中标资格的行政处罚;没有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或涉及正在讼诉的案件但经评标委员会认定不会对承担本项目造成重大影响。 项目负责人资格: / 业绩要求: 投标人近五年(2017年至今)至少承担过1个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类似业绩(业绩证明材料以中标通知书或合同协议书原件扫描件为准;若投标人为代理商或经销商或贸易商则需提供制造商(原厂商)类似业绩即可;证明材料应能清晰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否则不予认可)。 其他: 1.第一中标候选人的行贿犯罪档案信息查询,招标人等可以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相关信息。2.本项目对失信被执行人,按照《关于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法【2016】285号)执行。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或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投标人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提供给评标委员会。对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投标人处理方法和评标标准:执行《昆明市
  • 增长17.8%!2022年卫生健康支出达22542亿元
    1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万亿元、支出超26万亿元。具体来看,2022年,教育支出3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卫生健康支出2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农林水支出2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交通运输支出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债务付息支出1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18亿元,比上年下降2.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比上年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非税收入3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48717亿元,比上年下降23.3%,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5%。2.国内消费税16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3.企业所得税43690亿元,比上年增长3.9%。4.个人所得税14923亿元,比上年增长6.6%。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9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关税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出口退税16258亿元,考虑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等因素后,全年实际办理出口退税18678亿元。7.城市维护建设税5075亿元,比上年下降2.7%。8.车辆购置税2398亿元,比上年下降31.9%。9.印花税439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10.资源税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48.1%。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5794亿元,比上年下降22%;土地增值税6349亿元,比上年下降7.9%;房产税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9.5%;耕地占用税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城镇土地使用税2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12.环境保护税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2.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05亿元,比上年下降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卫生健康支出2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6.节能环保支出5396亿元,比上年下降3.2%。7.城乡社区支出19415亿元,比上年下降0.2%。8.农林水支出2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交通运输支出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5.3%。10.债务付息支出1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76.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63736亿元,比上年下降17.8%。三、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情况。 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5.5%。(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情况。 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79.6%;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 又一省级环保集团成立!“国家队”入主环保产业的步伐是不是太快了点?
    6月30日,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省环保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据了解,山东省环保集团为省属一级企业,由省政府、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组建(注册资本达40亿),由国资委党委对集团领导班子进行管理,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业务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水发集团旗下环境保护、水利开发、清洁能源、现代农业四大产业规模均居省内第一、国内前列,是一家拥有1500亿资产、73家高新技术企业、34个下属企业,28个省级研发平台、5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数字不仅彰显着水发集团的实力,更意味着依托于水发集团建立起来的山东省环保集团的资源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左有省政府以现金方式的出资,右有水发集团的庞大资源,你不得不承认,山东省环保集团“一出道即是C位”!01 省级环保平台纷纷成立,山东“随迟但到”从2015年开始,地方环保平台的身影就频频出现在中国环保市场上,而且这一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仅2021年以来全国就有广东、黑龙江、四川、云南、湖北、山西、山东7个省份成立了自己的省级环保集团。组建省级环保集团已然成为当前环保行业的一个现象级趋势。• 2021年3月,广东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现名,注册资本15.46亿元;• 2021年7月,黑龙江生态环保集团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 2021年8月,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正式揭牌,注册资本49.82亿元;• 2021年12月,云南省绿色环保产业集团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40亿元;• 2022年5月,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随着各大省市区相继开始组建环保集团,山东省级环保集团的组建愈加受到关注。资料显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全社会环保投资分别为1177亿元、3600亿元,占全国环保投资的12.5%、16.7%,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需求市场。但山东的环保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环保产业产值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急需“引领型”生态环保集团。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省级环保平台的诞生呼之欲出2021年8月26日,《山东省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集中培育1-2个引领型生态环保集团,示范带动全省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份,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明:整合省属国有企业节能环保资产,组建省环保集团,充分发挥省级国有资本在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功能作用。4月24日,山东省国资委正式召开集团组建工作部署会议,确定资金来源、主要工作及发展方向等......要求集团为山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应有作用。6月30日上午,山东省环保集团正式宣告成立。02 为什么要组建省级环保集团?山东给出满分回答近年来,山东生态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还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协同集聚效应有待加强等问题。由此,山东省环保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山东省优质环保力量,发掘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事实上,这一决策并非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新招式”。此前,山东为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已先后组建了山东铁投集团、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山东港口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文旅集团、山东健康集团、山东产权交易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必须要说明的是,山东各个行业实现重组,组织大的企业集团,是按照中央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的要求做的。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山东环保集团的成立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一个重要成就。综上所述,组建“引领型”生态环保集团,不仅能聚焦山东环保产业资源,更能优化山东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其实,对于为什么要组建省级环保集团这一问题,山东答案同样也适用于全国。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吴祖辉表示,当前国资密集进入环保产业,既是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也是国资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支持和加大产业布局。与民营企业的定位不同,国有环保集团更多的还是发挥平台作用,整合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与民企之间的错位竞争。另一方面,经过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服务政府战略实施能力不断提升,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进,国资的资金实力、产业整合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不断提升,如果和民企的技术优势、机制优势相结合,必然更好地整合固废、危废、废气、污水处理等领域产业资源,构建具有国内或者省市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03 “国家队”入场环保产业,民营企业该哭还是笑?近年来,“国家队”入主环境产业企业的步伐加速,环境产业大洗牌大重组已然开启,未来或形成央企、国企主导投资,进行资源配置,民营环保企业转向细分市场领域或以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参与产业分工的格局。事实上,最近两年国资与环保行业的民企合资合作非常多,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环保产业领域,其中就包括不少民营的环保龙头企业。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家环保上市民营企业与国有资本进行股权合作。从市场层面来看,民营企业与国有资本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一方面,优质的环保标的让国有企业快速完成了环保产业的布局;另一方面,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增强了民营企业拿项目的议价能力。
  •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水、土污染防治资金共651亿元
    近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联动,着力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其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深入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大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增长10%。持续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引导地方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推动科技馆免费开放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报告》明确,202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4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67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44亿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安排40亿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安排120亿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建立健全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密切跟踪全球碳定价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资金机制治理与合作。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研究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强制采购、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力度。文件全文如下: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一、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一)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2023年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在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2023年预算安排5000亿元,其余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相应对年初预算安排作了调整。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37亿元,为预算的99.8%,比2022年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81129.36亿元,增长8.7%;非税收入35655.01亿元,下降3.7%。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6840.68亿元,收入总量为233625.05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3.81亿元,完成预算的98%,增长5.4%。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851.24亿元、结转下年资金5000亿元,支出总量为282425.05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48800亿元,与预算持平。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5.82亿元,为预算的99.4%,增长4.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63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82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64.58亿元,完成预算的98%,增长6.5%。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851.24亿元、结转下年资金5000亿元,支出总量为149015.82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41600亿元,与预算持平。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超出年初预算0.82亿元以及当年支出结余2850.42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未安排使用,转入当年支出结余),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74.34亿元后,2023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981.39亿元。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163.74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7218.55亿元,增长7.8%;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2945.19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8990.68亿元,收入总量为229154.4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4.42亿元,增长5.1%。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二)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04.85亿元,为预算的90.5%,下降9.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338.59亿元,完成预算的85.9%,下降8.4%。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17.54亿元,为预算的106.5%,增长7.1%。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744.42亿元,完成预算的96.7%。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31亿元,下降10.1%,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487.36亿元,下降8.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相应减少支出安排。(三)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43.61亿元,为预算的125.9%,增长18.4%,主要是地方加大资产处置力度,一次性产权转让收入增加,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增长较多。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45.22亿元,完成预算的96.4%,下降1.5%。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63.59亿元,为预算的93.9%,下降3.4%。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95.16亿元,完成预算的85.5%,下降12.6%。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480.02亿元,增长33.6%。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894.61亿元,增长9.2%。(四)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1499.69亿元,为预算的102%,增长8.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9281.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增长9.6%。当年收支结余12218.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8782.72亿元。2023年末,国债余额300325.5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308608.35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372.93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58687.48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48685.45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421674.3亿元以内。(五)2023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强化创新引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民生保障,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支持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强化财会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二、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一)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从财政收入看,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一次性垫高2023年基数,将相应下拉2024年财政收入增幅;2023年年中出台的一些减税降费政策对2024年产生翘尾减收,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国防、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弥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基本民生短板,财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转移支付需保持一定力度。总体来看,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既要看清发展大势,始终坚定信心,又要把握环境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2024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好2024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合理把握政策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稳妥安排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持续发挥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安排和管理措施,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统筹把握财政收支政策,做好跨年度预算平衡;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持续抓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促进财政健康平稳可持续运行,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主要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对地方转移支付,加强地方财力保障。优化税费政策,提高针对性有效性。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联动,着力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三)2024年主要收支政策。1.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4亿元。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深入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大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支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支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649亿元、增长5%。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安排12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研究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安排313亿元。倾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404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3亿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3708亿元、增长10%。持续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引导地方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推动科技馆免费开放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3.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完善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坚决遏制地方招商引资中违规引税返税等恶性竞争行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新的消费增长点。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等项目,提升消费服务保障水平。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合理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强化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把好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关,推动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加强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资金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使用管理,强化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等情况监管。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适当降低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品进口关税,扩大优质产品进口。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4.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亿元,支持地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94元。推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中医药优势专科建设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增长10.6%。推动各地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促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支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改进文化艺术领域专项资金运行机制,引导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做好奥运会、残奥会备战经费保障。5.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545亿元、增长18.7%。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稳步扩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范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增加到177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保持稳定。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支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研究过渡期后帮扶政策。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支持地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继续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6.支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安排400亿元。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支持人口净流入省份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央财政继续安排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7.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4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67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44亿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安排40亿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安排120亿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建立健全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密切跟踪全球碳定价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资金机制治理与合作。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研究把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大强制采购、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力度。8.支持国防、外交和政法工作。(四)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425亿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2.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482亿元、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750亿元、上年结转资金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0657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057亿元,增长2%。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1)中央本级支出41520亿元,增长8.6%,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增长0.3%。(2)对地方转移支付102037亿元,剔除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等一次性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1%。(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3年持平。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21525亿元,增长3.7%。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2037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2708亿元,收入总量为23627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470亿元,增长3%。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3年持平。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950亿元,增长3.3%。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0940亿元,收入总量为24489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4%。赤字40600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五)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74.52亿元,增长1.3%。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4866.3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866.39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327.53亿元,增长0.1%。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6153.4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9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1481.0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1481.01亿元,增长15.5%。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802.05亿元,增长0.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9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0193.92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0193.92亿元,增长18.6%。(六)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92.4亿元,增长5.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07.35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75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75亿元,增长17%。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532.74亿元,下降21.1%,主要是上年地方资产处置等一次性收入较多、基数较高。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71.9亿元,下降17%。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925.14亿元,下降12.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07.35亿元,收入总量为6032.49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282.49亿元,下降1.9%。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750亿元。(七)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94.02亿元,增长31.6%;支出486.97亿元,增长25.2%。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6997亿元,增长5.3%;支出106336.33亿元,增长7.5%。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7491.02亿元,增长5.4%。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6823.3亿元,增长7.6%。本年收支结余10667.7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39450.44亿元。2024年,国债限额3520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726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5185.08亿元。三、扎实做好2024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一)提升预算管理效能。(二)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三)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四)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五)加强财会监督。(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七)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 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回应国企改革发展热点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9日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副主任翁杰明,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落实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改革面临更多新任务、新挑战。  “2019年是国企改革的攻坚年。”肖亚庆说,下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以及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将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  肖亚庆表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将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首先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做强做精主业和实业。中央企业一定要突出主业、突出实业,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肖亚庆表示,中央企业要严控非主业投资,推动各类要素向实业与主业集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也是重要着力点。据肖亚庆介绍,下一步中央企业将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装备制造、造船、化工等领域的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电力、有色、钢铁、海工设备、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推进区域资源整合,稳步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此外,他表示,还要在强化管理上下更大功夫,例如通过强化内控体系建设,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质量更优、效益更好。  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据肖亚庆介绍,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上市公司已成为中央企业运营的主体。2018年,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新增288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  下一步,国资委将加大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扩大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第四批混改试点会有一百多家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更加注重混改的质量和效果。”肖亚庆说。  他说,混合所有制只是改革的方式之一,不是私有化,也不可能“一混了之”“一混就灵”。  谈及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他表示,中央企业要和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强合作与战略协同。“混合所有制是合作的一种方式,但合作不仅于混改,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一带一路’项目上的合作等。”他说。  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促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对深化国企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具有重大牵引作用。  “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核心要义就是出资人要对所出资的资本负责,主要应关注国有资本布局、运营和收益。具体经营事务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翁杰明说。  他说,要进一步加大授权放权力度,让企业有切实的获得感。同时,要打好监管“组合拳”,除了常态化监管,还要以信息化提升监管方式的智能化程度,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对中央企业实行全方位监管。  “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使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翁杰明说。  严控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肖亚庆说,这些年来,中央企业负债率稳定之中有所下降,但由于市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要防范新的风险出现。  他说,要全面扫描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各个中央企业都在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业务特点进行风险排查,防患于未然。  “防范风险不是一刀切,要突出重点。”肖亚庆说,企业要根据自己特点,抓住重要发展机会,同时做好风险防范。  他说,防范风险重要的基础在于制度建设。中央企业要把制度建设得更加扎实,特别是内控体系要在针对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 中央财政2023年预算草案: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3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257亿元!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提到,要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关污染防治资金方面,该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回顾过去五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六)加强财会监督。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 成果转化|8000万经费!北师大张俊波团队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资助
    热烈祝贺:放射性药物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张俊波教授团队新型肿瘤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资助日前,教育部下达《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通知》,北师大化学学院张俊波教授团队申报的新型肿瘤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评审,成功入围并获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资助80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为2022-2024年,2022年首批到账2500万元。2021年8月,张俊波教授团队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后,在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校财经处等相关部门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团队围绕99mTc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用作肿瘤SPECT显像剂开展申报工作。团队依托化学学院医药创新平台---北京师宏药业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十年磨一剑,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显像药物99mTc-CNDG。该产品及研制单位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发现×2019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2019中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国家1.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国专利授权。该项目获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说明其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关注与认可。团队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力争早日研制出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的 “中国造”新药,为国家和北京师范大学争光,造福人类。关于放射性药物分会放射性药物分会是中国核学会的下设二级分会,由放射性药物领域从事应用放射性核素生产/运输、核素探针研制、核医学设备研发、分子影像学及转化医学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组织。此次,放射性药物分会副理事长 张俊波教授团队新型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批,表明放药分会作为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名片’,逐渐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工作者的认可。
  • 国企改革方案或本周公布
    中国计划本月公布国有企业改革框架方案,最早或于本周公布。国资委将成为纯粹的监管者,实现与出资者职能的分离。此次国企改革计划将国有企业按照功能划分,实行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在国家资本监管机构与经营性国有企业之间,系统性地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架构将由目前的两级变为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经营性国企三级,国资委将成为纯粹监管者,实现与出资者职能的分离。经营性国有企业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等改革。另外各相关部委将在框架方案公布后,公布改革具体实施细节的配套方案,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将参照中央企业、由各地相应公布配套改革方案。
  • 国调基金二期正式成立,总规模达千亿,准备投向这些领域
    10月7日,国调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据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调基金总体方案以及国资委2021年资本运营公司改革重点任务,由中国诚通牵头,与地方政府和央企以市场化方式搭建若干平行基金,构建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的国调基金二期。该基金是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第三只“国字号”基金。此次在无锡注册设立的是国调基金二期首只平行基金,注册资本737.5亿元,重点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来源:中国诚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指出,国调基金二期的设立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创新国有资本投融资方式,通过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更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管理运营好国调基金,彭华岗提出:一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牢牢把握国调基金使命定位;二要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确保基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要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为原则,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四要坚持以协同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确保合作共同发展。江苏省副省长马欣表示,江苏省将全力支持,精准服务,相信在中国诚通的专业管理下,国调基金二期必将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有力提升国有企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国企提质增效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此次中国诚通集团与无锡的合作是央地战略合作开展实质性动作、共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携手增强国企新实力,携手增创产业新优势,携手增添资本新活力。无锡市将为国调基金在锡开展业务、创新发展提供最优营商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央地合作新局面。平行基金长三角基金成立中国诚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国调基金二期首只平行基金——长三角基金,由中国诚通携手无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中铁、中交集团、中国能建、华润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招商证券,共同在无锡市成立,募资规模737.5亿,重点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和无锡市具有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及智能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着力发挥国资央企的诚通力量。他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国调基金二期的工作要求,不负重托,锐意进取,与国调基金二期的各位股东紧密携手,坚持使命定位,保持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严守风险管控,加强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共赢,全力确保基金平稳起步、健康发展和成功运作,为各方股东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截至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据了解,早在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联合9家国有企业发起设立了总规模3500亿元、首期1310亿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运作五年以来,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在推动国资国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82%为央企及相关项目,累计实现利润近150亿元,累计回收投资基金及各项收益近400亿元,较好地实现了推动国企结构调整、市场化投资回报和推动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三重目标”。在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国调基金积极参与航空、建筑、电力、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航运、大数据、钢铁、核电、现代基础服务等产业的投资,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骨干作用。2019年初,在“稳外贸”的关键节点,支持国内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企业中远海控成功实施非公开发行,支持企业走出行业低谷,提高了我国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国调基金连续投资三大航空支持其优化资本结构。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上述企业应对有序,市值逐步恢复,为我国赢得疫情阻击战的全局胜利提供了重要的运力保障。此外,国调基金参与了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国电南瑞、上海电力、中广核等项目投资,通过国有资本推动建筑、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2017年,国调基金出资129.75亿元参与中国联通混改,持股6.11%,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助力中国联通形成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和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金出资参与了中粮资本、华能资本、中信戴卡等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混改项目,中粮资本已实现上市,华能资本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中信戴卡稳固了其全球最大车企铝制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在出资的同时,国调基金立足混改本质,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充分发挥股权多元化的资源协同和制衡作用,促进被投建立企业市场化机制,真正做到把“混”落到实处。在助力中央企业改革脱困方面。国调基金先后投入140多亿元,并引领撬动社会资本上百亿元,助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央企改革脱困。2016年4月,中国诚通集团临危受命,对中国铁物实施托管,目前中国铁物已重返债市和股市,本质脱困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基金还积极参与中国重工、中船工业、中国中铁、中国二重等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支持企业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此外,在前瞻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国调基金投资三大电信运营商,助力我国通讯行业在5G时代拓展综合智能信息服务,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新一代技术储备,构建绿色低碳的云网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海尔卡奥斯和欧冶云商等工业互联网项目,助力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布局生物医药板块,支持国家在创新药、创新器械、医疗大数据建设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投资中芯国际、合肥长鑫、中科曙光等芯片加工生产企业,积极探索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及材料的投资布局;投资赣锋锂业、长远锂科、洛阳钼业、恩捷股份、力神电池、特来电、威马汽车等项目,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形成了覆盖原材料、电池、整车、应用领域的全产业链投资布局。
  • 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36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预算报告明确列出支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的财政政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75亿元,增长10%,重点支持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17亿元,增长10.2%,主要用于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44亿元,增长10%,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882亿元,增长11%,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一步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2021年全国财政收支安排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650亿元,增长8.1%。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6770亿元,收入总量为21442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0120亿元,增长1.8%。赤字35700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526.62亿元,增长1.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40.12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65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31266.74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1265.74亿元,增长11.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亿元。  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877.05亿元,下降18.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2.64亿元,收入总量为4609.69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647.85亿元,增长4.1%。  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9180.75亿元,增长23.7%,其中,保险费收入63191.35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2741.75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86412.68亿元,增长9.6%。本年收支结余2768.0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93094.21亿元。
  • 八大措施让大型科学仪器走出“深闺”!深化科研资源共享,广东这样做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3月18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具体措施有哪些?科技君带大家一起看看!01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查重评议和评价考核为重要抓手,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及大型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和大型仪器设施用户单位(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单位、用户单位)的权利义务,实施奖惩结合的全过程评估监督,逐步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架构。02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广东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小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管理单位是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职责主体,应当提供场地设备、实验人员等基础条件保障,编制开放共享方案、报送相关信息、做好自查自评,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外开放共享闲置机时,优先服务国家、广东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并依法保守用户单位技术秘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用户单位是开放共享的受益主体,应当遵守仪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支付适当费用,充分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03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负责收录全省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施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考评等具体信息;面向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征集用户单位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用户单位特别是企业用户实际问题,开展线上咨询,提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建议;编制用户操作指引,提供信息查询、合同模板、业务培训、专家论证等配套服务。引导省直部门、地市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现有科技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省共享平台,向上纳入国家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04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其建设申请文件中应包括开放共享措施等相关内容;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省科技厅对管理单位查重评议情况进行抽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将记录为法人单位科研失信行为。05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管理单位应在大型仪器设施安装使用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范要求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功能、应用范围等基本信息和共享使用办法、机时分配方案、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涉密等特殊情况除外)报送省共享平台公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机时在85%以上的,可暂不开放共享,但仍需报送相关信息。鼓励使用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下或非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报送相关信息。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进口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照相关办法执行。大型仪器设施发生转移、损毁、报废等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不再符合开放共享条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退出,并报省共享平台注销。大型仪器设施因故障维修或保养时,可暂停开放共享,维修或保养结束后应及时恢复。06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大型仪器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更新状态信息,及时响应用户单位服务申请,闲置机时必须开放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双方商议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收费金额、违约责任、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密要求等重大事项,依法享有相关法律权利,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并履约执行。省共享平台线上受理双方评价及申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纳入开放共享绩效考评。07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大型仪器设施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管理单位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根据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收取服务费用,并在省共享平台公示,服务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收取的费用,由管理单位依规使用,按规定用于弥补开放共享成本。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取得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08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拥有一定数量和原值大型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对信息公开、开放共享、服务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对于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根据当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可在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并作为省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的重要依据。已参加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单位可不参与广东省评价考核,其结果可直接采用。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管理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其在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时采取限制仪器设备购置等措施。通用性强但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大型仪器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购置大型仪器设施后,不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依法处理。使用中央财政、央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地市财政、市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可参照本措施执行。
  • 国资委: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国新办2月23日下午就国企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图片来源:国新网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三是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切实解决部分央企之间的产品相似、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
  • 广东省新规:新购科学仪器要先“查重”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此外通知中还提到未来5年将开展新建新购仪器的查重评议制度,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具体通知如下: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粤科规范字〔2023〕2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科技厅反映。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3月18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粤府〔2021〕6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47号)等法规政策要求,提出如下措施。  一、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  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查重评议和评价考核为重要抓手,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及大型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和大型仪器设施用户单位(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单位、用户单位)的权利义务,实施奖惩结合的全过程评估监督,逐步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架构。  二、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  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广东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小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管理单位是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职责主体,应当提供场地设备、实验人员等基础条件保障,编制开放共享方案、报送相关信息、做好自查自评,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外开放共享闲置机时,优先服务国家、广东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并依法保守用户单位技术秘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  用户单位是开放共享的受益主体,应当遵守仪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支付适当费用,充分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  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负责收录全省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施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考评等具体信息;面向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征集用户单位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用户单位特别是企业用户实际问题,开展线上咨询,提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建议;编制用户操作指引,提供信息查询、合同模板、业务培训、专家论证等配套服务。  引导省直部门、地市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现有科技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省共享平台,向上纳入国家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  四、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  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其建设申请文件中应包括开放共享措施等相关内容;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省科技厅对管理单位查重评议情况进行抽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将记录为法人单位科研失信行为。  五、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  管理单位应在大型仪器设施安装使用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范要求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功能、应用范围等基本信息和共享使用办法、机时分配方案、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涉密等特殊情况除外)报送省共享平台公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机时在85%以上的,可暂不开放共享,但仍需报送相关信息。鼓励使用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下或非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报送相关信息。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进口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照相关办法执行。  大型仪器设施发生转移、损毁、报废等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不再符合开放共享条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退出,并报省共享平台注销。大型仪器设施因故障维修或保养时,可暂停开放共享,维修或保养结束后应及时恢复。  六、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  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大型仪器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更新状态信息,及时响应用户单位服务申请,闲置机时必须开放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双方商议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收费金额、违约责任、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密要求等重大事项,依法享有相关法律权利,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并履约执行。省共享平台线上受理双方评价及申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纳入开放共享绩效考评。  七、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  大型仪器设施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管理单位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根据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收取服务费用,并在省共享平台公示,服务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市场平均价格。  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收取的费用,由管理单位依规使用,按规定用于弥补开放共享成本。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取得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  八、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  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拥有一定数量和原值大型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对信息公开、开放共享、服务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对于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根据当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可在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并作为省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的重要依据。已参加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单位可不参与广东省评价考核,其结果可直接采用。  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管理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其在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时采取限制仪器设备购置等措施。通用性强但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大型仪器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购置大型仪器设施后,不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依法处理。  使用中央财政、央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地市财政、市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可参照本措施执行。  以上措施自2023年4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
  • 广东出招助力中小企创新:科研仪器闲置时应开放共享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作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3月2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由省科技厅牵头的《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明确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并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2021年组织进行的调查,广东纳入统计并可用于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施有8995台(套),其中7412台(套)纳入科研设施国家网络平台对外开放,比率为82.4%,省属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和年对外服务机时分别位居全国首位和全国第四。吴世文介绍,《若干措施》聚焦提高大型仪器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强化对企服务两个问题,提出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八大措施。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用户单位如何申请使用大型仪器设施?《若干措施》明确,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省共享平台还将精准征集用户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用户的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用户实际问题,提供线上咨询、使用建议等服务。”吴世文说。《若干措施》还提出,实施新建新购查重,减少重复建设。“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申购单位要开展查重评议。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并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原则上不能重复购置。”吴世文说。在服务费用方面,吴世文介绍,管理单位在提供共享服务时,可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如考虑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人力资源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原则上不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突出公益导向,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此外,《若干措施》还明确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评价考核,结果公开并择优支持实现对管理单位和个人的激励。全文如下: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粤府〔2021〕6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47号)等法规政策要求,提出如下措施。一、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查重评议和评价考核为重要抓手,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及大型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和大型仪器设施用户单位(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单位、用户单位)的权利义务,实施奖惩结合的全过程评估监督,逐步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架构。二、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广东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小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管理单位是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职责主体,应当提供场地设备、实验人员等基础条件保障,编制开放共享方案、报送相关信息、做好自查自评,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外开放共享闲置机时,优先服务国家、广东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并依法保守用户单位技术秘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用户单位是开放共享的受益主体,应当遵守仪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支付适当费用,充分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三、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负责收录全省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施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考评等具体信息;面向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征集用户单位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用户单位特别是企业用户实际问题,开展线上咨询,提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建议;编制用户操作指引,提供信息查询、合同模板、业务培训、专家论证等配套服务。引导省直部门、地市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现有科技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省共享平台,向上纳入国家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四、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其建设申请文件中应包括开放共享措施等相关内容;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省科技厅对管理单位查重评议情况进行抽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将记录为法人单位科研失信行为。五、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管理单位应在大型仪器设施安装使用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范要求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功能、应用范围等基本信息和共享使用办法、机时分配方案、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涉密等特殊情况除外)报送省共享平台公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机时在85%以上的,可暂不开放共享,但仍需报送相关信息。鼓励使用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下或非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报送相关信息。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进口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照相关办法执行。大型仪器设施发生转移、损毁、报废等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不再符合开放共享条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退出,并报省共享平台注销。大型仪器设施因故障维修或保养时,可暂停开放共享,维修或保养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六、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大型仪器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更新状态信息,及时响应用户单位服务申请,闲置机时必须开放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双方商议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收费金额、违约责任、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密要求等重大事项,依法享有相关法律权利,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并履约执行。省共享平台线上受理双方评价及申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纳入开放共享绩效考评。七、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大型仪器设施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管理单位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根据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收取服务费用,并在省共享平台公示,服务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收取的费用,由管理单位依规使用,按规定用于弥补开放共享成本。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取得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八、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拥有一定数量和原值大型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对信息公开、开放共享、服务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对于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根据当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可在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并作为省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的重要依据。已参加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单位可不参与广东省评价考核,其结果可直接采用。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管理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其在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时采取限制仪器设备购置等措施。通用性强但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大型仪器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购置大型仪器设施后,不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依法处理。使用中央财政、央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地市财政、市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可参照本措施执行。以上措施自2023年4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
  • 医药国企改革混改进行时 多家药企布局股权激励
    p   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浪潮袭来,医药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关注热点。 br/ /p p   根据本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精神,到2020年,涉及国有资本的医药企业都将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在这其中,今年包括国药、哈药、上药等在内的上市医药国企都将完成过重大的混改、重组、部分管理层持股事项。 /p p   业内分析指出,由于医药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医药企业基本全部为民营所有,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必将是未来医药板块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国有医药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资产体量上已经积累颇多,而本轮国企改革的目标,就着重强调了激励考核制度改革、引入混合所有制、改管企业为管资本、加快整体上市、加大开放程度等内容。 /p p strong   医药国企改革成热点 /strong /p p   受财政投入增速放缓、医保控费影响,近几年来医药行业增速持续下行。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最新数据,2014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3325亿元、利润2322亿元,分别增长8.27%和6.46%,十年来首现个位数增速,同比分别下降10.14%及3.91%,行业整体增速大幅放缓,其中医保控费和招标限价是主要原因。 /p p   新业态冲击下,行业竞争加剧。恒丰美林投资分析称,从经营效率角度看,医药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医药国企的净利润率近三年维持在5%左右,远低于同期民营企业12%左右的净利润率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国企总体利润占到A股的70%,但市值占比仅54%,国企相对于民企有一定的估值折价。 /p p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医药国企在研发能力、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员产值上都要弱于民企。从整体来看,医药国企的利润水平低于民企。而在恒丰美林投资看来,目前整个国有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一些国有医药企业因自身体制不灵活、员工激励不到位,从而造成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发展利益不一致,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p p   中信建投证券则认为,医药国企长久以来历史负担过重、运营效率偏低、盈利能力不强的局面,有望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迎来内生和外延的双重改善。 /p p   公开资料显示,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户数大约823家,资产规模1728亿元左右。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规模排名前20位企业中,有6家是国有企业,包括广药集团、华北制药、华润医药、哈药、天药集团等。而在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有48家国企性质的公司,其中,央企(国药系、华润系、通用系)8家,地方国企(上药系、天药系、太极系、哈药系等)35家,校办企业(清华、北大、中大等)5家。 /p p   在此之前,国务院国资委确定6家央企进行的“四项改革”试点中,国药集团是唯一一家医药企业。资料显示,国药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目前,国药集团旗下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天坛生物、现代制药4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国药控股、中国中药2家香港上市公司。 /p p strong   混改成主要方向 /strong /p p   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必将是未来医药板块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向。本轮国企改革的目标,就着重强调了激励考核制度改革、引入混合所有制、改管企业为管资本、加快整体上市、加大开放程度等内容。 /p p   结合国内医药板块的实际情况,恒丰美林投资分析,医药国企的改革将主要体现为三大方向,混改,引入民营或外资战投,改善企业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整合与剥离:改善现有国有资产的布局,实现资源的优质整合 股权激励:推进高管和员工持股,绑定核心利益群体,激发企业潜力。 /p p   根据《指导意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提到“引进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其中表示,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 /p p   国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国药股份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作为国药集团改革第一试点的国药股份,已经将混改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回应,这份方案将于11月份获批。“这份方案的重点在于推出高管的激励方案,对于普通管理层及其子公司基本没有太大影响。”该人士说。 /p p   国药股份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早在2011年3月,国药集团承诺将以国药控股作为医药商业运营的最终唯一平台,积极推动其内部与国药股份的业务和资产整合,争取5年内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全面解决与国药股份的同业竞争。 /p p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上述央企派系的国资改革,地方的国企改革步伐也在不断推进。据悉,目前已经有25个省份公布了国企改革方案,相关配套政策也已制定完成。 /p p   如佛慈制药作为甘肃省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其内部人士在券商组织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在谋划国企改革具体实施的方案,而且表示在今年内肯定会有结果。而上海医药一位内部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医药也一直想做股权激励机制,但因为顶层设计没出来,没有明确的方向。 /p p br/ /p
  • 节能减排资金审批取消 节能环保投入将加大
    日前,财政部宣布取消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节能减排资金审批,并称下一步将加快配套改革和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后续监管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ldquo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清理一些过于繁杂的审批事项,不但可以减轻政府的行政成本,更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rdquo 业内人士称。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未来我国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   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屡屡得到高层重视,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相关政策的力挺将大大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ldquo 中长期来看,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rdquo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关注度的增加,未来节能环保发展的机遇也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上市环保产能公司和相关的行业则会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五年为治理大气污染全社会投资将接近1万亿元。A股上市的多家环保概念股,则可能最先成为万亿蛋糕的瓜分者。寻找那些具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环保公司就成为2014年投资的主要目标。
  • 至秦仪器肥西总部基地启用投产
    近日,记者从肥西产城控股集团获悉,至秦仪器肥西总部基地启用投产。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和放大作用,助力合肥高端设备研发领域提速发力,推动国产质谱仪在市场加速崛起。至秦仪器是一家以自主研发的便携质谱仪为核心的仪器供应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分析测试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深耕质谱领域多年,掌握质谱仪5大模块全套核心技术。目前,公司离子阱、单四极杆质谱仪已实现量产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如锂电、半导体、屏显、真空技术等)以及医疗诊断等检测领域。作为肥西产城控股集团的已投企业,至秦仪器(合肥)有限公司顺利完成总部搬迁,全面投产运营,这有助于攻坚质谱仪技术“瓶颈”,实现合肥高端设备领域研发实现新突破,激发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随着至秦仪器肥西总部基地启用投产,今后该企业及研发团队将坚定专用质谱仪的国产替代方向,致力于开发对标国际技术性能的国产小型质谱仪并实现产业化,力求突破欧美日质谱仪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垄断。肥西产城控股集团成立下属平台公司肥西产投两年以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和放大作用,以投促引,助力肥西不断引入头部企业、培育扶持本土特色企业,为肥西产业集群形成广聚势能。随着已投企业的增多,对项目全周期投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至秦仪器就是实践出成效的典范之一。去年9月,肥西产投完成对至秦仪器肥西总部项目数千万元的股权投资及交割。在肥西总部迁址过程中,肥西产投不仅为至秦仪器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在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下一步,还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与至秦仪器携手共进,共同开拓便携式质谱仪市场,为国产质谱仪的崛起贡献更多本土力量。
  •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12月施行 推动建立全省统一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平台
    11月17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今年9月28日,新修订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后的《条例》共11章81条,从企业科技创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人员、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区域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作出规定。在系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方面,《条例》提出建立和完善科研攻关协调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加强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系统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项目,编制创新链技术路线图,统筹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地方政府围绕本地区产业需求,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攻关,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方面,《条例》提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应用类科技项目应当约定转化义务和转化期限,约定期限内未实施转化且无正当理由的,可以公开发布并按照有关规定推动实施。将先试用后转化制度法定化,支持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优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管理方式,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同时,《条例》还要求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明确研发机构、高等学校等单位可以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在助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方面,《条例》提出培育壮大以新型实验室体系为骨干的战略科技力量,并明确了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围绕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支持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梯次发展、多元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培育和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制度方面,《条例》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数字化开放共享平台,实行集成管理和服务。明确利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实行开放共享,鼓励社会资本购置的也纳入开放服务平台,并规定了相应优惠措施。加强购置环节的统筹,健全以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为主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联合评议工作机制。要求省有关部门参与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在建立科技创新协作互助机制方面,《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统筹科创走廊布局,建立健全科创走廊建设的相应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支持山区、海岛县科技创新通过单列科技计划项目、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团等措施,引导科创要素向山区、海岛县转移。在完善政策供给体系方面,《条例》提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探索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和项目经费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容错机制,建立覆盖不同阶段投资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鼓励科技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科研风险,并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承担方面的容错免责机制。
  • 聚光科技牵头14亿元生态湿地PPP项目
    p   淄博市政府采购网于 2017 年 8 月 17 日发布“高青县艾李湖生态湿地及美丽乡村道路建设 PPP 项目社会资本方采购中标公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该项目的中标社会资本方联合体牵头公司。 /p p   strong  项目建设内容 /strong /p p   项目一建设内容包括:艾李湖生态湿地、慢城公路和慢城相关区域内其他工程。 /p p   (1)、艾李湖生态湿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湿地景观保护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湿地科普教育工程和夜景照明工程。 /p p   (2)、高青县慢城公路工程位于高青县慢城规划区,北起黄河大堤堤防路,南至广青路,依次经过刘春家村、骆家村、前胡村、说约李村,全长约 4.087km。建设内容包含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涵洞工程、交叉工程、公路设施及预埋管线工程、土地拆迁工程。 /p p   (3)政府指定建设慢城相关区域的其他项目。 /p p   项目二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排水沟等。道路总面积 1055799 平方米。其中,田镇街道办道路面积 91134 平方米 芦湖街道办道路面积 121000 平方米 青城镇道路面积 110629 平方米 高城镇道路面积 77016 平方米 常家镇道路面积 117712 平方米 唐坊镇道路面积 126602平方米 花沟镇道路面积 119887 平方米 木李镇道路面积 123060 平方米 黑里寨道路面积 168759 平方米。 /p p   上述项目一、二具体建设内容以高青县人民政府最终审定的设计文件为准。 /p p    strong 合同主体 /strong /p p   (1)政府方(甲方):高青县天鹅湖温泉湿地管理委员会 /p p   (2)政府方出资代表(乙 1方):高青元润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p p   (3)中标的社会资本方(乙 2 方):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为联合体牵头方 联合体成员包括:江苏华麒建设有限公司、北京鑫地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p p   经高青县人民政府授权高青县天鹅湖温泉湿地管理委员会(下称“甲方”)作为高青县艾李湖生态湿地及美丽乡村道路建设 PPP 项目(下称“本项目”)的实施机构,并授权高青元润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乙 1 方”)作为本项目的政府方出资代表。 /p p   甲方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社会资本方(下称“乙 2方”,含联合体,)作为中标人,并通过与乙方签署本合同的方式授予其在本项目项下的经营权。待乙方按照中国法律和公司章程的约定在高青县设立项目公司后,由项目公司与甲方重新签署 PPP 合同(合同内容不变)或签署关于承继 PPP 合同的补充合同,全面承继乙方在本合同下的权利和义务。 /p p    strong 合同总价 /strong /p p   本项目合同总价暂定为:人民币(大写)壹拾肆亿零伍拾万捌仟玖佰肆拾陆元整(小写¥ 1,400,508,946.00 元)。 /p p   其中,可用性服务费总额暂定为:人民币(大写)壹拾贰亿肆仟玖佰玖拾陆万叁仟肆佰元整(小写¥ 1,249,963,400.00 元) /p p   运营绩效服务费总额暂定为:人民币(大写)壹亿伍仟零伍拾肆万伍仟伍佰肆拾陆元整(小写¥ 150,545,546.00 元)。 /p p   以上均为暂定价,以政府最终审定的建设内容和决算价格等进行调整。 /p
  • 冀中能源30亿投资华药 大宗采购一律厂家直供
    本报讯 (通讯员 贾芳 李双甫)为重振华药集团,尽快实现打造现代制药强企的目标,冀中能源日前投入资金30亿元,用于推动华药发展及整体搬迁和新园区建设、药品研发等重点项目建设。8月16日,华药集团隆重召开改革发展誓师动员大会,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重振华药雄风。同时,出台“五条禁令”,确保华药的管理机制体制创新。   自今年6月30日重组华药集团实施方案获得河北省政府、省国资委批准以来,冀中能源提出了要通过实施统筹整合、力主创新、优化升级、做精做强战略,把华药建设成为紧密型、高效能、可持续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制药集团,并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到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冀中能源在投入华药30亿元资金到账后,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冀中能源董事长、华药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社平宣布了“五条禁令”:第一,从今天起,集团公司执行层高管人员一律不得在下属子分公司兼职,所兼现任职务自然解除,并报冀中能源集团党委备案 集团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一律不得擅自在本单位以外的各类公司和法人实体兼职,或充当实际控制人,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对股份公司综合试点单位以内的各类兼职要严格控制。要按照“专心本职,专注主业,聚精会神,尽职尽责”的要求,清理整顿子分公司内部过多过滥的工作兼职,严格工作考核,严肃责任追究,彻底扭转挂名应付,不务正业的不正之风。对确属工作需要、业务紧密相关的工作兼职,由股份公司党委、董事会重新作出任命,并报集团公司党委备案。要坚决制止乱办公司、乱兼职、私自参股及交叉持股等侵蚀、损害国有资本权益的有害行为,全面清理不良产股权责任主体,切实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第二,从今天起,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的一切对外营销业务,实行集中统筹管理,一个出口,一致对外,切实维护华药这一民族工业著名品牌的国际声誉,严禁企业内部多头对外,相互倾轧,恶意竞争,自毁形象,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第三,从今天起,所有原料和大宗物资采购,一律通过比质比价或招标采购实行厂家直供,严禁通过中间商进货,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第四,从今天起,集团所属单位生产的上游产品,能沿下游产业链自行消化的,一律不得擅自外销,原料销售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严把出口,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第五,从今天起,严格实行资金账户的集中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和体外循环,违反者一经发现,就地免职。   据悉,冀中能源集团纪委、华药集团纪委和股份公司纪委还将共同组成联合督查组,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严格执行“五条禁令”的具体办法,进行专项督查。
  • 国资委:央企科研投入视同利润
    国新办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据介绍,2020年,央企的研发投入强度达2.55%,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3% 研发平台不断完善,拥有4153个国内研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研发人员97.6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29人。2019年,央企系统中有18人新当选为院士。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下一步,国资委将把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突破列入央企业绩考核范围,把央企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给予工资总额单列;推动央企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力度 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大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到科技创新方面。
  • 中央企业构建247个“双创”平台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30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报告表示,2012—2015年,32.1%的国家科技奖励、46.1%的科技进步一等奖、4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中央企业获得,其中1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央企业获得了10项 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肖亚庆说,目前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中央企业从2012年底的115家调整到目前的106家,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领域占比达到90%以上。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逐步形成竞争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14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和参与了179支创新发展基金,构建了247个创新创业平台。
  • 科研院所频入产业豪门 有色两大院成“香饽饽”
    科研院所与产业集团重组将成为今年央企重组的一大看点。近日,国资委表示将继续支持科研院所、设计企业与产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在推动企业重组中有效配置中央企业科技资源,增强大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目前有色行业央企当中还有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内的科研院所,正在寻找产业集团进行重组,或者已经基本确定重组对象。近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一位高层透露,有十几家央企正在和该院谈重组事宜,其中包括中铝和五矿。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消息也浮出水面。科研院所的重组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可谓是一场大戏。因为一些科研院所虽然在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中体量较小,但却拥有上市公司,其一举一动对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影响都十分深远。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为例,该院旗下一共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北矿磁材(600980)和当升科技(300073)。即便科研院所没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兼并重组后,这些院所的资产也有望进入到产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当中。科研院所与产业集团的重组效果良好,是这一重组模式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截止到目前,有色行业已经有长沙矿冶院并入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并入中冶集团。   “这些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后,有的发展成为企业的中央研究院,有的成为企业技术中心,还有的成为工程(设计)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为推进央企科技创新,国资委还鼓励央企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外部创新资源。“除采用引进、产学研合作等传统模式外,还可探索合资、入股、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本运作模式,缩短研发周期,寻求创新突破口。”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国资委进一步研究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方式,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给予适当倾斜。
  • 东莞大朗检验检测基地初见规模
    目前,东莞大朗镇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均初具规模,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检验检测基地正初步形成。   据了解,大朗镇的检验检测机构大多成立于2006年后,凭借着该镇良好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短短数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累计投资额超过12000万元,占地面积60345平方米,建筑面积60620平方米,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项目多达163项。   凭借着大朗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坚实的产业基础,该镇的检验检测行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东莞标检产品检测有限公司、信宝电子产品检测(深圳)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广东省质量监督毛织品检验站(东莞)、东莞天鹰服装检品有限公司、赛宝软件评测中心东莞检测站等先后在大朗镇落户。   据介绍,大朗镇检验检测机构大力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能力也不断增强。几年间,累计引进检验检测仪器设备400多台(套),总值达4000多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的有62台(套),总值2900多万元。这些检验检测机构主要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企业提供毛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品检测检验服务、实验室检验服务。   如今,大朗各检验检测机构不断完善资质认定,提升行业认可度。相关企业纷纷根据各自业务领域,分别申请并取得了各种资质证书或认可,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德国国家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TUV EMC PRODUCT SERVICET等20多种,将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从这些检验检测机构的投资结构来看,资本的外向度较高,引进外国资本和国有资本居多。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两家分别是东莞标检、信宝检测,累计投资额达10445万元 国有企业的两家则为毛织品检验站和赛宝软件评测,共投资1300多万元 而天鹰服装检品则属于内地和香港合资企业,其投资额比较小,至今投资额仅为349万元。
  • 国资委继续支持科研院所与产业集团重组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日前指出,国资委将继续支持科研院所、设计企业与产业集团的联合重组,在推动企业重组中有效配置中央企业科技资源,增强大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黄丹华在2010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鼓励央企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外部创新资源,除采用引进、产学研合作等传统模式外,还可探索合资、入股、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本运作模式,缩短研发周期,寻求创新突破口。   黄丹华还表示,国资委进一步研究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方式,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给予适当倾斜。   目前,央企当中有包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在内的十家科研院,正在寻找产业集团进行重组,或者已经基本确定重组对象。
  • 赛微电子参设10亿产业基金,重点布局智能传感器、科学仪器等
    近日,赛微电子(证券代码:300456)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北京国融工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融工发”)、北京京国盛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简称“京国盛基金”)、北京怀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怀胜基金”)等方签署《有限合伙协议》,共同投资设立北京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传感器基金总规模10亿元,赛微电子认缴出资2.5亿元,基金管理人为国融工发。该传感基金将主要投资于智能传感器、高端科学仪器及其上下游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雷达传感器、高端科学仪器、信息安全、半导体产业等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出资4.901亿元的京国盛基金为北京国资公司发起设立的市场化母基金,以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方向,围绕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重点产业、北京国资公司主业领域发展,市属国企、央企混改进行投资布局,通过设立子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为首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021年至今,基金共完成4只子基金设立决策,涉及子基金总规模达40.82亿元,投资了国电投氢能科技、中科富海等项目。出资2.5亿的赛微电子成立于2008年5月15日,公司以半导体业务为核心,面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重点发展MEMS工艺开发与晶圆制造业务,一方面积极布局GaN材料与器件业务。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及业务包括MEMS芯片的工艺开发及晶圆制造、GaN外延材料生长与器件设计,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通信、生物医疗、工业科学、消费电子等。出资2.4亿的怀胜基金成立于2017年,为北京市怀柔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成员。基金管理人国融工发成立于1994年,是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业务聚焦基金、咨询、平台管理三大核心领域,以协助政府做好高精尖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产业和政策咨询等工作为己任,坚持以发挥国有企业社会作用为发展理念。
  • 深化国企改革出大招,川仪股份披露股权无偿划转
    川仪股份(603100.SH)8月15日发布公告披露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联集团”)的股东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富控股”) 的通知: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公司实际控制人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拟将其持有的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环境控股”)80%股权无偿划转给渝富控股,目前正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因水务环境控股持有公司股份,上述无偿划转事项可能导致川仪股份的股东权益变动。无偿划转完成后,渝富控股将通过四联集团、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水务环境控股 3 家公司间接持有公司股权。川仪股份称,本次无偿划转事项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四联集团,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据了解,四联集团成立于1987年,是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四联集团产业领域覆盖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电子元器件与电子制造、特种装备材料、工业互联网及科技服务、LED封装及智慧照明、环保装备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等多个板块,是全国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电气工业百强企业。2021年2月,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部署,经市政府同意,将市国资委所持四联集团100%股权无偿划转给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联集团成为渝富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2021年6月,四联集团整体并入渝富控股,开启“产融结合”发展新征程。据媒体报道,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密集部署和推进,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重庆市国资委近年围绕国家和重庆市重大战略,按照市场化原则有序推进市属国企的重组整合工作,累计实施了11组(次)企业间横向战略性重组,涉及17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涵盖资本运营、环境、文旅、设计咨询等领域。今年5月,渝富控股集团已统筹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将围绕重庆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开展投资运营,助力打造重庆先进制造业集群。针对市属国企量大体弱、资源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重庆市国资委调研形成《重组整合实施方案》,从六大领域优化构建国有资本布局总体框架,科学合理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 第一轮会议通知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第一轮会议通知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在药物筛选、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等多方面已获得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致认为微流控技术“极有可能领导化学和生物医学的下一场革命”;科技部颁发的《“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将微流控芯片作为颠覆性技术列入“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范畴;工程院发布《全球医药卫生研究和开发前沿2020》,单细胞和器官芯片双双入选。近年来,微流控芯片作为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促成产、学、研、用等多领域人员的充分交流和紧密互动,为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由青岛融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定于2021年11月5-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国际院士港召开。本次会议将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以微流控芯片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在单细胞分析、器官芯片、POCT、化工合成等领域中的应用为主线,旨在增强微流控芯片工作者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微流控芯片学科及产业化发展。诚挚欢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和投资界的相关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产业化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大会主席:林炳承 执行主席:徐健、马波、叶嘉明会议时间:2021 年 11月05-07日(11月05日全天报到)会议及报到地点:青岛国际院士港生命药洲会务联系人:张丽丽,15988118609(微信同号)联系邮箱:youngchip2021@126.com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承办单位:青岛融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2021年06月30日会议简介“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是中国微流控领域顶级的年度学术盛会。2020年11月,首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与“第八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同期召开,由林炳承教授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叶嘉明博士联合发起,旨在进一步凸显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在微流控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11月5-7日,本次“双论坛”将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双论坛”立足微流控芯片这一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促进理、工、医、产业界、投资界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也将助推微流控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往届回顾第五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7年,北京)第六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8年,广州)第七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9年,大连)第八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20年,嘉兴) 专家风采及参展现场附:大会主席林炳承简介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0-1990年代从事毛细管电泳等分离分析研究, 1990年代后期至今致力于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1992年到2007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出版中文著作7部,英文著作、年刊和专辑6部(期);持有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专利7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约70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986-2016年曾先后受聘为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大学(UBC) 等六所海外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教授,曾为德国洪堡基金(AvH)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学者,Electrophoresis 杂志副主编, Lab on a Chip杂志第四届编委,现为亚太微分离分析系列学术会议(APCE)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 格创华芯砷化镓晶圆生产基地实现设备进机
    据珠海高新区消息,8月3日上午,格创华芯半导体园区落成暨设备进机仪式举行。格创华芯半导体园区总投资33.87亿元,是格力集团为华芯半导体定制化开发建设的5.0产业新空间。此次实现设备进机的格创华芯砷化镓晶圆生产基地主体工程项目——华芯微电子首条6寸砷化镓晶圆生产线,主要生产化合物半导体微波集成电路(MMIC)及VCSEL 芯片,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内首家砷化镓代工厂,预计今年11月竣工验收并工艺通线、2025年上半年实现大规模量产。(来源:珠海高新区)据悉,格创华芯砷化镓晶圆生产基地被认证为广东省重点项目、珠海市产业立柱项目。该项目于2023年7月正式开工,仅用时184天便实现项目主体封顶。该项目以射频晶圆代工技术创新主导,面向通信领域核心市场。据珠海华芯微电子消息,华芯(珠海)半导体有限公司目前主营应用于光通信的VCSEL芯片,是全球第四家、国内首家以IDM模式实现25G&56G PAM4 VCSEL芯片大规模出货的厂商,产品广泛应用于传统数据中心和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兴产业场景。2023年3月,格力集团出资1.5亿元,联合中芯聚源、深创投、华工瑞源、广发信德、中科创星、惠友资本、珠海高新创投、时代信创等产业投资机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助力华芯(珠海)半导体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并推动格创华芯砷化镓晶圆生产基地落地珠海高新区。珠海高新区作为珠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已聚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企业共87家、占全市73%,其中规上企业共52家,产业规模72.03亿元,拥有全志科技、航宇微、炬芯科技、光库科技、英诺赛科、鼎泰芯源、天成先进、华芯半导体、龙图光罩、集创北方、迈为技术、威兆半导体等知名半导体企业,已初步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体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