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有企业

仪器信息网国有企业专题为您整合国有企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有企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有企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有企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有企业话题讨论。

国有企业相关的资讯

  • 电科思仪创新成果入选10项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名单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第三届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发布了10项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电科思仪110GHz信号/频谱分析仪成功入选。110GHz信号/频谱分析仪突破大带宽实时频谱测量、超宽频带一体化调谐接收、复杂调制信号多参数分析等技术瓶颈,射频信号测量由“扫频分析”向“实时分析”、“窄带测试”向“宽带测试”、“单域频谱分析”向“多域信号分析”实现跨越。产品具备卓越的射频与接收性能,全面的频谱分析能力,可在毫厘之间“看”清频谱万象。作为信号、频谱分析的“多面手”,既具备丰富的无线通信信号,脉冲信号分析功能,能轻松驾驭卫星射频测试需求,也可用于5G通信射频一致性测试,解决5G毫米波、低轨卫星等领域复杂宽带调制信号高精度解调分析难题,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10项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分析测试仪器三个领域,集中展现了国有企业结合自身主业在数字化探索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 建议国企管理人员人手一本的干货秘籍—— 《国企灵魂重塑——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
    【前言】随着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推进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国有企业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跨进新时代,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参加世界的竞争,迎接世界的挑战。显然,为了战胜挑战,赢得竞争,走向世界的中国国有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更应当有自己独特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国企文化建设现状】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有的在认识上,依然还存在模糊认知;• 有的在内容上,过于千篇一律;• 有的在实践上,缺乏企业自身文化的创新性特点;• 有的在文化建设上,缺乏成体系的方法论指导;• 有的在落地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操方法;• 有的在效果上,依然受困于“两张皮”顽疾;• 有的在文化传承上,总是受困于“城头变幻大王旗”。【本书价值】本书是我们总结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需求,着眼于国有企业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在对多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国电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后撰写的,具有以下价值:• 国内目前尚无关于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成果总结图书或作品,企业文化宣讲通常使用国外管理类图书中总结的经验。•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国有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图书,对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科是一个拥有20 多万员工的特大型国有中央企业,是世界企业500 强,同时又是军工高科技企业,其持续近4 年的文化重塑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国有企业提升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实现国企灵魂重塑。【本书内容】全书共分为理论方法篇、实践探索篇和典型案例篇3 个部分:理论方法篇分析了国企新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对国外优秀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构和研究借鉴,最终确定我们选择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之路;接下来从顶层设计、核心理念设计、实操方法到具体落地规章制度的制定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实践探索篇主要是制度和规章的实践,通过《经营文化纲要》(包括总纲篇、业务篇、管理篇、规章制度篇)创立企业“宪章”、通过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加速企业文化形成。典型案例篇介绍了中国电科文化的形成、电科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包括“五大工程”、新理念、新模式、新动力、新机制的建立等。【本书特色】(1)丰富的方法论体系。顶层设计:常见的误区陷阱;“五契合”构建模式;“六大优良基因”;“七性总体法”;“四刀雕刻法”;“五要素法”。核心理念:“三个哲学思辨”;“三维构建法”;“灵魂双问法”;“四重标定法”;凝练核心价值观;定位核心价值信条。实操方法:“科学文化假设”;“双螺旋模式”;“双星定位”;“组织落实”;“责任链条”;“体系化推进”;“关键环节”;“文化搭台,业务唱戏”;“文化与制度的桥梁”。(2)高效可行的落地举措与制度。企业“宪章”——《经营文化纲要》:总纲篇、业务篇、管理篇、保障监督篇。企业文化标准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管理手册》《企业文化管理程序性文件》《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礼仪规范》……(3)全覆盖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用场景。关于军品经营、关于民品经营、关于国际化经营、关于科技创新、关于资产经营与资本运作;关于运营管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关于财务管理、关于品牌管理、关于安全管理、关于保密管理、关于风险管理。关于企业党建工作、关于企业群团工作、关于企业文化管理、关于企业监督与约束。(4)鼓舞人心的电科精神和成功实践经验。电科文化与电科精神的代表:预警机精神。企业文化建设的电科模式:• 总体谋划,做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用“五项原则”统揽电科文化建设;• 精心布局,聚焦五大工程;• 严密组织落实,保证文化建设成效。电科“金句”:“铁肩担大任”;“冲上山顶论英雄”;“联合起来办大事”;“做就做到最好”;“让创新成为习惯”;“共享才能赢”;“创造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本书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还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坚信,一个企业走向卓越,与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一样,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我们更加坚信,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强大的文化自信,必将引领中国国有企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进步,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与时代共舞,在把一流的经济规模、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展示给世界的同时,还将会用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文化告诉世界,我们的国有企业也能领导时代之潮流。
  • 企业排行榜|环境服务业及细分领域最新排名权威发布!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基于2015年度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数据,按照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对纳入该统计的全部环境服务从业企业以及水污染治理服务、大气污染治理服务、 环境保护监测服务、固体废物治理服务、危险废物治理服务5个细分领域的环境服务从业企业进行了排名。并于近日发布了年度环境服务业统计口径内30强和前述每个领域20强的企业名单。  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是环境保护部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组织实施,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年度统计制度,统计范围覆盖从事环境治理业(不含排放污水的搜集和治理活 动等)、环境与生态监测(不含高空大气监测等)、生态保护(不含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植物保护)三大领域的环境服务业务活动且独立核算的企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  仪器信息网摘录其中的综合排名与环境保护监测服务领域,供广大网友参考。  综合排名与简析  2015 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口径内从业企业共计408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100亿元,营业利润约161 亿元,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2014 年增长27%和24% 左右,年度平均利润率7.4%。  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度环境服务业从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营业收入(企业全部营业收入额)排名top30名单如下:中国环境服务企业top30排行榜  营业收入排名前30位的从业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或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国有企业为主,仅有7家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企业。Top30营业收入之和约占环境服 务业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的36%,且危险废物治理服务企业最多,占据top30中的12席,水污染治理服务企业6家,大气污染治理服务和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 业均分别瓜分了榜单中16.7%的席位,其余2家分别从事固体废物治理服务和其他污染治理服务。  环境保护监测服务领域  2015 年,环境保护监测从业企业共计1152家,年营业收入约321亿元,实现营业利润约34 亿元,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上年大幅拉升50% 和54% ,行业年度平均利润率高达10.7%。中国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top20名单如下:中国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top20排行榜  涉猎环境保护监测业务,营业收入排名前20位的企业,以1.7%的行业从业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该领域年度营业总额的近62%,行业集中度高,且以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企业为主,top20中仅有7家非国有企业。  (本排名依据2015年度全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数据,部分企业因未填报,故不在排名之列)
  • 中央企业构建247个“双创”平台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30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报告表示,2012—2015年,32.1%的国家科技奖励、46.1%的科技进步一等奖、4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中央企业获得,其中1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央企业获得了10项 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肖亚庆说,目前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中央企业从2012年底的115家调整到目前的106家,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领域占比达到90%以上。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逐步形成竞争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14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和参与了179支创新发展基金,构建了247个创新创业平台。
  • 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会议审议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保护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要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大培育力度。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注重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会议强调,党中央部署实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基层治理,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把严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坚决惩处金融领域腐败,查处违纪违法人员。会议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把准战略方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强化责任链条,加强协同配合。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加强对改革工作整体谋划部署,推动各项改革工作接续递进,改革成果不断深化,实现了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推动改革同落实“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同党中央部署各领域各方面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推动改革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我们集中力量解决发展急需、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及时部署出台改革举措,发挥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难题。我们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推动有条件地方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强化重点改革任务督察落实。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筹党史学习教育和改革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念和信心,继续开拓创新,为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氛围。会议强调,今年下半年要召开党的二十大,改革工作既要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又要有新气象、新面貌。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动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抓紧研究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任务举措,激发全党全社会改革创新活力和潜能,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创造良好制度条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 国务院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选取改革创新紧迫性较强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化改革,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详细如下: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中核第七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3.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4.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5.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7.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8.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9.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10.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11.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12.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四川航天中天动力装备有限责任公司14.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15.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6.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7.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8.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9.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1.中船重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2.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3.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 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4.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5.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空弹药研究院有限公司2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28.山东北方光学电子有限公司29.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30.西安长远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31.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32.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33.湖北华中长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4.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35.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36.中电太极(集团)有限公司37.中电科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38.中电国基北方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39.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40.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41.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42.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43.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44.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45.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6.天津中油渤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47.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48.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49.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50.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51.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52.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53.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山西省改革:国企科研人员平均薪酬要高于企业管理人员
    p   山西省近期发布《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 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简称“《举措》”)并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相关政策。《举措》指出, strong 将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薪酬,推行市场化薪酬机制;科技研发人员薪酬平均水平要高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平均水平 可以给予科技研发人员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构建人才与企业“命运共同体”。 /strong /p p   《举措》全文如下: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建设人才强省和优化创新生态目标,结合山西人才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改革举措。 /p p    strong 一、压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 /strong /p p    strong 1.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 /strong 各市、县(市、区)组织部长就本地人才工作分别向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有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党委(党组)述职,逐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抓人才“第一资源”政治责任。 /p p    strong 2.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考核。 /strong 将人才工作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专项考核,通过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投入强度、人才数量结构、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环境等指标考核,对各市、县(市、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有企业人才工作进行评价,予以奖惩。 /p p    strong 二、精准引育急需紧缺人才 /strong /p p    strong 3.以项目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strong 围绕科技和产业重大项目需求,编制《山西省急需紧缺人才年度目录》,采取“项目+人才”模式,有计划引进急需紧缺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科技创业投资人、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 /p p    strong 4.精准支持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strong 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办法,解决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的分类认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科研立项、经费支持、薪酬待遇、服务保障等事项,实现即时申报、限时认定。 /p p    strong 三、激发企业引才育才动力 /strong /p p    strong 5.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薪酬。 /strong 国有企业在“六定”范围内,自主引进招聘人才,自主制定激励政策,引才投入视为当年考核利润 推行市场化薪酬制度,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工资不受当年单位工资总额限制 提高科技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科技研发人员薪酬平均水平要高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国有企业要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赋予科研机构和科技研发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可以给予科技研发人员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构建人才与企业“命运共同体”。 /p p    strong 6.大力支持企业引才聚才。 /strong 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合作建立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机构,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可以入编事业单位。企业全职或柔性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同级财政按照企业实际支付人才薪酬的40%给予补助,全职引进每人每年最高补助20万元,柔性引进每人每年最高补助6万元,补助最长期限为3年。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同级财政按照双方正式合同约定给予佣金补助,每引进一人最高补助20万元。企业在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同级财政择优给予经费补助,每个研发机构最高补助200万元,其全职聘用的高层次人才视同在晋工作,可申报省级人才计划或科研项目。 /p p    strong 四、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strong /p p    strong 7.自主制定用人计划。 /strong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编制总量范围内,自主拟定年度增人计划,省级组织人社部门实行宏观调控,不再统一下达增人计划。各事业单位人员增减情况只需每年6月、12月向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备案。 /p p    strong 8.自主开展人才招聘。 /strong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编制总量范围内,自主制定招聘方案,按规定公开发布招聘公告,自主实施招聘工作,组织人社部门不再进行事前备案。招聘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可通过直接考核方式进行,招聘范围、对象、批次、时间、地点及考核形式、内容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不将大学排名作为限制性条件,不搞学历“一刀切”,允许我省本科高等院校按需择优招聘本校优秀本硕应届毕业生。各事业单位招聘结果只需每年6月、12月向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备案。 /p p    strong 五、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strong /p p    strong 9.改革优化人才计划。 /strong 聚焦“111”“136”“1331”三大省级创新工程,围绕重点发展的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实施省级重大人才计划。继续实施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改革完善“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将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三晋学者”支持计划整合为“百名高端领军人才引领行动” 将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整合为“千名拔尖骨干人才支持行动”,将“三晋学者”支持计划青年项目、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整合为“万名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行动”。各人才培训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再列为省级人才计划。各市要做好市级人才计划改革优化工作。 /p p    strong 10.加大人才激励力度。 /strong 破除“四唯”倾向,强化结果导向,建立成果奖励、项目奖励、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配套奖励标准由1:1提高到1:10,分别给予300万元、15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70%用于单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30%奖励主要完成人(研究团队)。对其他较大创新成果和应用成果,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奖励。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单位,按项目实际国拨经费的3%-5%奖励研发团队,每个项目最高奖励额由6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对我省新当选“两院”院士、新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和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者,一次性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特殊津贴。对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专项补助由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8万元,补助期限为2年。对出站后留(来)晋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一次性给予20万元安家费、10万元项目资助。对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可直接参评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对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一次性给予最高8万元、3万元补助。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和生活补助为税后所得。 /p p    strong 六、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strong /p p    strong 11.组建人才服务机构。 /strong 整合人社、科技、科协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人才服务相关职能,组建人才服务专门机构,建立人才服务平台,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精准服务。 /p p    strong 12.解决人才现实问题。 /strong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实行计划安置,原属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实行对口安置 原在企业工作或无工作的,积极协调省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暂时无法安置的,由同级财政发放生活补贴。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就读中小学、幼儿园,首次入学可选择学校。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公寓、人才周转房建设力度,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 /p p br/ /p
  • 仪器行业民营企业收入占比达67% 成行业主角
    1、仪器仪表行业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走势   2、仪器仪表行业2008年以来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走势   3、仪器仪表行业2008年以来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走势
  • 我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9000家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制图:汪哲平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上获悉:第四批43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完成公示,在完成认定程序后将正式发布。至此,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9000家。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较高。从规模看,此次公示的4300多家企业,中型企业占比44%,小微型企业占比56%。从类型看,民营企业占比84%,国有企业占比9%,合资和外资企业占比7%。 “专业化”趋势更为明显。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从事细分领域时间均为3年以上,在10年以上的多达3000余家,很多企业都在强链补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增强发展活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第四批“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远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平均拥有Ⅰ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近两年,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增长态势明显。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工信部将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培育举措、逐步优化培育环境,“十四五”时期计划培育形成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 “诚信加油万里行”暗访发现:民营企业加油计量合格率不足8成
    以“保障油品质量 提振消费信心”为主题的“诚信加油万里行”为民服务活动3月14日启动。活动现场发布了2022年度“诚信加油万里行”调查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调查活动对全国10多个省份的2836座加油站共计9685个油品样本质量进行暗访调查,通过线下检测机构复检比对,整体合格率 97.5%。  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计量加油的调查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加油计量合格率100%,民营企业加油计量合格率78.83%,存在较大差距。  计量加油暗访最高误差达61‰  2022年度“诚信加油万里行”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当前国内约有11万余座加油站,国有公司加油站(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约占55%,民营公司加油站约占43%;外企约占2%。 2022年在计量加油调查方面,总共暗访样本加油站1871座,中石化1366座,中石油113座,其他民营392座。其中符合国家误差值±3‰检定标准的加油站为1788家,占比95.56%;超过±3‰的83家,占比4.44%。国有企业加油计量合格率100%,民营合格加油计量合格率78.83%。  值得关注的是,计量加油误差在31‰以上的有10家,最高误差达到61‰。报告显示,计量超标加油站多运用高科技手段作 弊;加油机装有外接式的作 弊装置与信号接收装置;可以通过遥控进行一键计量作 弊与一键计量精度恢复。针对上述情况,“诚信加油万里行”主办方均及时反馈给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及油品企业。  在油品质量方面,通过对9685个油品样本进行快速检验,并通过线下检测机构复检比对,不合格油品共243个,整体合格率97.5%。其中因运输储存环节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占比最多,为45.2%。  “诚信加油万里行”为民服务活动是2020年10月由《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联合行业机构、业内专家、知名石化企业、媒体等单位发起,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油品质量提升”。据了解,2023 年,“诚信加油万里行”为民服务活动将再覆盖10个省区市、近3000家加油站,对加油行业的不诚信行为以及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快检设备亮相 40余个成品油项目5分钟可出结果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诚信加油”是成品油行业落实质量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监管部门非常重视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成品油质量案件2500余件,案值超1亿元;加油计量作 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化和科技化。提升全行业的诚信加油程度,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承担起社会共治的责任。成品油行业的相关企业应当加强主体责任,做到诚信经营;社会机构和媒体单位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宣传引导诚信经营的风气;技术机构积极研发应用推广技术装备。市场监管部门也会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和惩戒力度,提升执法效能,不断清除成品油经营不诚信的主体和行为。
  • 同方威视、中机试验等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家仪器设备企业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此次评审为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同步开展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双示范”行动。经过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环节,已确定示范企业名单。7家地方国有企业入围新一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200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入围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将聚焦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努力打造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的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跟踪指导,适时总结评估,动态调整示范企业名单。同时,挖掘总结典型,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推动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关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视股份”,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以辐射成像技术为核心,以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安检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安检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威视股份立足于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全部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威视股份以健康、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走出去”战略,产品及服务已遍布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民航、海关、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港口和重点安防机构等行业,得到世界各国用户的广泛认可,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关于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成立,是一家军工央企控股的高科技精密仪器公司。公司由中船重工第七一〇研究所、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核心技术持有者共同出资成立。公司面向“国家安全、环境监测、生命健康”三个方向,开展高端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关于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机试验)始建于1959年,原名机械工业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是世界500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是国家试验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试验机标准化委员会支撑单位,国家试验机行业学会、协会秘书处均设在中机试验,被誉为“中国试验机技术的摇篮”。2018年登陆新三板,股票名称:中机试验,股票代码:872726。公司持续不断创新,已经掌握试验装备行业多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解决了多项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静压支撑技术、测量传感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pdf
  • 中国已建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部已先后两批批准建设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科技部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议,向落户大型客机研制企业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民用飞机模拟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颁授统一形象设计的企业国家实验室标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国际上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依靠持续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中国的企业近年来创新能力有长足进步,但在落实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原创带动产业振兴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今后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的9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材料、矿产、能源、医药、信息、制造、农业、交通等8个学科领域,其中,依托中央直属企业及子公司建立45个,依托地方国有企业建立25个,依托民营企业建立26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中国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600余人 自2006年以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500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10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80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00多项。
  • “创新100”研学班走进湘仪,探寻国产离心机领军企业的成功之道
    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湘仪”),由国企改制而来,传承五十余年离心机研制历史,如今已发展成为国产离心机中的龙头品牌。11月24日,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玩转新模式,‘创新100’企业家研学班第13站走进长沙”活动,携手近40位仪器企业家来到湘仪,共同探寻国产离心机领军企业的成功之道。活动现场视频湘仪离心机品牌负责人武力文先生带领参观企业家们在武力文先生的带领下参观湘仪。据介绍,湘仪于2016年增建了2万平米综合大楼扩大生产能力,金工车间的生产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拥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六十多套,满足离心机转子、驱动等高精度生产要求;装配车间离心机装配线十六条,年生产能力已突破十万台/套。交流环节‍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仪器信息网CEO赵鑫先生主持活动湘仪总经理武育荣先生讲述老牌国营离心机厂如何走向行业领先武育荣先生自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湘仪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湘仪,经历了湘仪所有的重大事件,也见证了湘仪一步步发展壮大。他讲到,湘仪是一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公司,原来在洪江,后来搬到了长沙。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国有企业受到冲击,纷纷难以维持。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同时也为谋求发展,2001年湘仪进行了改制,改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离心机的需求量激增,给离心机行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有未的发展机遇,而湘仪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业务上了一个很大的大台阶。之后,湘仪在望城买了地,顺顺利利的发展至今。武育荣先生总结,湘仪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有几点很重要的因素:一是专注、专心。湘仪成立之初,定位是做实验室仪器,因此产品不仅有离心机,还有冻干机、摇床、培养箱等等。在公司资金充裕时,面对“继续把离心机做大、做强”和“开发实验室系列仪器”两种选择,湘仪决定砍掉其它产品,专注于离心机,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二是把握机会。非典疫情带来的发展机遇,湘仪不仅抓住了,而且是离心机行业里抓的最准和最好的。当时,湘仪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使采购单位通过线上便捷的了解湘仪离心机的产品特点和技术参数,基于产品的质量优势,给湘仪带来了千万级的采购大单。新冠疫情发生后,有外部公司找到湘仪做口罩机,湘仪再次选择拒绝,并加大对离心机的投入,中标了疾控中心等多项大单,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脚踏实地,重研发、重生产。作为实体企业,并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把研发和制造做好,推出有特色的拳头产品,接下来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国内市场“内卷”的情况下,“出海”成为大家的共识,湘仪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提升自身实力,遇到一个客户深挖一个客户,海外市场也就慢慢打开了。四是营销。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营销模式,同时推出新的营销模式,尤其要重视互联网。在这方面,湘仪专门成立了软实力部,以全面系统的提升品牌形象。互动交流在互动环节,企业家们分别就如何拓展海外市场、面对同行竞争怎么加固护城河、针对自身短板是否可以和业内公司合作解决、如何看待并购融资等诸多问题向湘仪提问,武育荣先生进行了逐一回答。颁发导师聘书为答谢武育荣先生的精彩分享,以及对国产仪器企业的帮助与付出,本次活动特为武育荣先生颁发导师聘书。参观环节,武力文先生为大家热心讲解;交流环节,武育荣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企业家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仪器信息网也将秉持初心,为国产仪器企业家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内容组织,为助力国产仪器腾飞贡献力量。合影留念
  • 中芯国际及三大央企被美列入“中共军工企业”黑名单
    p   英国路透社最新消息称,当地时间12月3日,特朗普政府将 strong 中芯国际和中海油 /strong 列入所谓“中共军工企业”黑名单。报道称,美国国防部还认定另外两家企业为中国军方所有或控制的企业,包括 strong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strong 。 /p p   据路透社此前报道,上述举动使受到影响的中企总数达到35家。 /p p    strong 背景资料 /strong /p p strong   中芯国际 /strong /p p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主要业务是根据客户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电路设计为客户制造集成电路芯片。中芯国际是纯商业性集成电路代工厂,提供 0.35微米到14纳米制程工艺设计和制造服务。& nbsp /p p    strong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strong /p p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或“中海油”)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央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自1982年成立以来,中国海油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 /p p    strong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trong /p p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 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2017年12月2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更名为“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nbsp /p p    strong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strong /p p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骨干企业,是顺应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贯彻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而成立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在中国投资建设领域具有较大影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业务领域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具有甲级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招标、工程造价等专业资质,通过了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体系认证,建立了覆盖全部业务范围、较为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注册登记。 /p p br/ /p
  • 金义博公司荣获省民营科技企业荣誉证书
    金义博公司荣获省民营科技企业荣誉证书关于金义博 无锡市金义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高速分析仪器研制、开发、制造、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公司。公司荟萃了众多高科技人才和行业精英,致力于材料检测的发展和应用。专业制造红外碳硫分析仪、光电直读光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系列高速分析仪器等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铸造、机械、建筑、大专院校、石油化工、质量监督及进出口商检等领域。 2010年,在母公司无锡市金义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全面依托上海材料研究所及江苏省机械设计院,成立了无锡市金义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市金义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检测技术服务为特色的、以材料检测为主体,下设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贸易结算中心。中心拥有直读光谱仪、ICP光谱仪、红外碳硫分析仪、分光光度计、金相显微镜、硬度计、冲击试验机、**材料试验机等设备,能够覆盖钢铁材料中全项检测项目,同时能够对铜铝及其制品进行检测。中心配备化学分析、力学性能、金相检验等多个专业检测室。长期为流程型工业企业及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检测服务。条例全文 第一条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指导、统计调查等工作;工商、税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发展和改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  第五条 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符合下列条件的,为民营科技企业:  (一)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及其发展方向,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业务;  (三)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占百分之二十以上;  (四)拥有专利或者专有技术;  (五)技术性收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年总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技术性收入占全年总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六)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占全年总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二以上。  第六条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依法成立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维权、协调、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县级以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对本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成立的社会团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扶持。  第七条 民营科技企业合并、分立、变更、转制或者终止时,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  第八条 民营科技企业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一)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  (二)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权利;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和在境外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销售网点的权利;  (四)加入民营科技企业协会、行业协会以及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的权利;  (五)拒绝任何单位和部门的各种摊派和不合法的收费;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各种优惠待遇;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  (二)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三)保守国家秘密、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  (四)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用户和消费者负责;  (五)建立健全财务、人事、劳动、环保、安全、卫生等制度;  (六)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管理,按照规定时限,如实向科技、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财务和经营情况以及有关统计报表;  (七)依法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  (八)支持职工依法组织工会,保障工会依法开展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民营科技企业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利用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依法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第十二条 留学人员在本省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者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在职科技人员经单位批准,可以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也可以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到民营科技企业兼职,取得合理报酬。  第十四条 对应聘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方面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可以计算工龄。  第十六条 民营科技企业中科技人员可以依法以其智力成果参与收益分配。  第十七条 民营科技企业及其科技人员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或者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民营科技企业在以下方面,享有同其他企业平等待遇:  (一)申请或者承担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奖励、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三)新产品开发、中间试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四)其他各类科研、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条 民营科技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第二十一条 政府支持有关单位和企业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信贷政策,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第二十二条 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运行质量好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团,经省或者市政府批准,可以享受重点企业集团的待遇。  第二十三条 民营科技企业购买、租赁、承包、兼并其他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规定。  第二十四条 国家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待遇有新的规定的,按照国家新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理顺产权关系。在产权界定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晰产权归属。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属于科技人员的技术奖励所得和个人分红用作投资的部分,可以依法转成股份或者投资比例。  第二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合法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经注册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后,可以向民营科技企业作价投资。  第二十七条 具备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依法申请发行债券或者股票。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民营科技企业在劳动用工、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应规定。  第二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对民营科技企业歧视刁难、办事故意拖延的,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  第三十条 民营科技企业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害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  (二)侵占民营科技企业财物的;  (三)向民营科技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害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民营科技企业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
  • 华测检测并购国有数字认证企业 外延扩张步伐加速
    事件  华测以竞拍的方式取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郑州未来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河南省数字证书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出让的71.26%股权,交易价格为7,100 万元,成为其控股股东。  该标的公司是河南省专门负责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网上身份认证和信任服务的认证机构。公司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致力于构建服务河南、辐射周边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网络应用公共安全数字认证基础平台。主要客户涵盖河南省国税、地税、信阳政府等政府机构,以及河南省烟草、济源市农村信用联社等企业和个人。累计发放企业证书数量377,296,个人证书数量:2,124,209。  评论  华测首次以竞拍方式取得国有股权,并控股该公司,在检测行业国企改革中取得突破。这符合检测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方向,有利于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未来在国企改革领域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涌现。  收购价格合理。河南省数字证书有限责任公司2015 年收入5,232万元,净利润764 万元,现金资产近3,000 万元。公司有望进一步在政务信息化以及在银行等商业领域拓展,未来收入和利润均有较高成长空间。公司本次交易价格对应的2015/16 年P/E 分别约为13x、10x。  丰富公司产品线,具有潜在协同效应。公司首次布局于互联网相关检测认证业务,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熟悉该行业,为未来在互联网及软件领域的检测认证业务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本次收购有望助推公司的检测业务加速无纸化、信息化。  公司的外延扩张步伐有望加速,平台型公司格局已定。公司今年的收购步伐显著提速,1 季度在医疗、消费品等领域已完成3 项小型并购 随着本轮增发完成,预计并购会再度加速。检测认证行业作为碎片化市场,各行业均需要优秀人才加盟。公司除了从外部并购优质公司,还在内部实施员工创业计划,最大化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期望成为比肩外资巨头的国内最强检测认证集团。
  • 国有检验检测服务商集信国控在港交所GEM敲锣上市
    9月9日,广东茂名信宜市的国有检验检测服务商集信国控(08629.HK)在港交所GEM敲锣上市。集信国控(原信宜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隶属于信宜市的国有企业,是粤西地区第一家检验检测行业的上市公司。2022年7月,信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信宜市国企改革重组的总体设计方案》和《信宜市国企改革重组的实施推进方案》,正式开启信宜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实质性动作,明确提出了“集团+公司”国企管理架构。同年,以运营、投资两个发展方向构建了以国资、国投为母公司两大集团,同时推进以城交投、农文旅投、绿能公司以及产业园投、集信国控检测、基金公司为二级公司的重组工作,初步搭建起了“1个集团+3个二级公司”的公司管理架构。其中,集信国控检测在实行股份制后,在食品、农产品快检、水利、交通、消防、防雷、室内环境等领域的检测参数扩项,拓展在粤西、桂东北地区业务,提升营收盈利能力。截至2024年8月,集信国控已经获得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的39个建筑工程、产品及材料检测、环境检测、食品检测及农业相关检测服务类别的资质,覆盖了逾2700个参数的检测服务。
  • 2022年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50强榜单发布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论坛召开期间,2022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研究报告暨50强榜单对外发布,中国华电、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三峡集团、南方电网、中国石油、协鑫集团、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十家企业碳中和贡献力位列前十。50强企业名单。主办方供图该榜单由中国能源报、数字双碳研究院、清华大学与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榜单从企业特征,多维度评价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行动力,为更多中国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提供工作方向借鉴。该研究延续去年的标准,新增碳排放水平,科学碳目标设定,碳数智化平台,绿色投资,环境信息披露,碳普惠、社会责任碳实践6项普适性指标并修订权重,从各能源企业的碳源减排和碳汇吸收贡献、企业碳中和行动方案贡献、企业减排技术贡献、企业碳金融贡献及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等五个方面贡献度着手,对企业碳中和贡献力进行评估,提出“出口型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上市公司”“碳中和概念股公司”4个特征性榜单,相较2021年,50强企业行业分布结构更加均匀,特优评级企业增加,碳中和贡献力均值得分提高,榜单10强多个维度指标显著提升,碳中和贡献力均值同比增幅7%。从行业分布看,传统能源及新能源行业碳中和贡献力突出;50强中,国有企业32家,民营企业18家。榜单前10的企业中,中石化、中石油为传统能源企业代表,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布局CCUS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组织参与和认证方面表现优异。新能源企业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率先参照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制定减排目标,紧密贴合国际实践,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能源产业链企业以协鑫集团和阳光电源为代表,深耕技术研发创新,开展绿电交易。电力企业在10强中占比50%,中国华电、国家电网、中国华能、南方电网、三峡集团五家企业在碳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中和债券方面优势明显,在核心技术、清洁能源、碳数智化的布局表现突出。
  • 企业排行榜|环境服务业趋势分析及细分领域最新排名
    p   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是生态环境部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组织实施,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年度统计制度,统计范围覆盖我国境内(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正式登记注册的从事环境治理业、环境与生态监测、生态保护(不含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植物保护)三大领域的环境服务业务活动且独立核算的企业、行政、事业法人单位。 /p p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基于2017年度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数据,按照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对纳入该统计的全部环境服务从业企业以及水污染治理服务、大气污染治理服务、环境保护监测服务、固体废物治理服务、危险废物治理服务5个细分领域的环境服务从业企业进行了排名。在此,发布2017年度环境服务业统计口径内30强和前述各领域20强的企业名单。 /p p   一、综合排名与简析 /p p   201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口径内从业企业共计5150家,比上年增长9.4%,增幅较上年下滑6个百分点 实现年营业收入2943.5亿元,营业利润291.4亿元,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50.1%,增幅较上年分别上扬5.0和29.5个百分点 营业利润率实现近5年内的首次大幅提升,达9.9%,较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 /p p   从企业数量看,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监测领域从业企业数量领跑五个细分领域。2017年,企业数量加速增长的两领域中,大气污染治理领域较上年的增幅居各领域首位,达17.9%,固体废物治理领域增幅较上年提高了4.9%,增长提速幅度高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增长放缓的两领域中,环境保护监测领域增幅较上年下跌最大,降低了15.5%。危险废物治理领域是唯一企业数量萎缩的领域。 /p p   从营业收入看,水污染治理、危险废物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三领域营业收入高于上年。其中,水污染治理、危险废物治理两领域2017年表现亮眼,以830.3亿元和36.4%分列2017年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较上年增幅两项的五领域首位。营业收入下滑的两领域中,环境保护监测较上年下跌最为明显,约为-10.0%。 /p p   从营业利润看,五领域2017年营业利润均高于上年。2017年营业利润增长加速的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监测三领域中,水污染治理领域增速从2016年的-1.5%大幅升至2017年的72.5%,增幅居五领域之首。营业利润增速放缓的两领域中,固体废物治理领域增速降幅相对最大,下跌约60个百分点。 /p p   从营业利润率看,五领域2017年营业利润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仅固体废物治理领域营业利润率(12.1%)高于同期全国环境服务业平均水平(9.9%)。2017年营业利润率增长最多的是水污染治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增幅相对最小,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7和0.7个百分点。 /p p   从领域集中度看,五领域集中度2017年较上年3升2降。集中度升高的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危险废物治理三领域中,大气污染治理领域2017年集中度为五领域中最高,水污染治理领域集中度较上年提升最多。集中度下滑的两领域中,环境保护监测领域虽略低于2016年,但仍基本与水污染治理领域持平,固体废物治理领域2017年集中度为五领域中最低。 /p p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度环境服务业从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营业收入(按企业全部营业收入额计)排名Top30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环境服务企业Top30排行榜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bfcbfbe-510d-4a61-8db8-d06da5ffcbc9.jpg" style=" " title=" 服务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afb7db6-151d-46c9-a4c9-0d74a1bdff68.jpg" style=" " title=" 服务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注:2017年度新入榜企业以★标注 /p p   2016年度环境服务企业Top30中的19家保持强势,继续位列2017年度前30强,11家企业新入榜。 /p p   营业收入排名前30的从业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或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主,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企业仅7家,较上年减少2家。榜单上,从事危险废物治理服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据Top30中的11席,数量与上年持平 水污染治理服务企业6家,较上年减少1家 大气污染治理服务和其他污染治理服务企业各5家,分别较上年增加1家和3家 固体废物治理服务、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各1家,分别较上年减少1家和3家 其他自然保护服务企业1家,上年无此领域企业上榜。Top30营业收入之和约占环境服务业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的38.5%,比2016年提高1.8%。 /p p   二、细分领域排名与简析 /p p   5、环境保护监测领域 /p p   2017年,环境保护监测从业企业共计1655家,比上年增长12.4%,增幅较上年下跌15.5%,年营业收入约333.8亿元,增幅从2016年的15.5%跌至-10.0%,营业利润32.7亿元,增速从上年的-6.1%升至1.2%,领域年度平均利润率9.8%,较2016年上升1.1个百分点。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Top20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Top20排行榜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21a40b0-b7b8-47c0-831c-355bd2297b0c.jpg" style=" " title=" 监测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46cf66-f922-4105-a3e9-938aa4e6916d.jpg" style=" " title=" 监测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注:2017年度新入榜企业以★标注 /p p   上年度环境保护监测服务企业Top20中的11家出现在2017年度前20中,9家企业新入榜。榜单中国有企业占据7席。 /p p   涉猎环境保护监测业务,营业收入排名前20的企业,以1.2%的领域从业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该领域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的50.7%,Top20营业收入占比较上年下跌10.1%。领域集中度较2016年有所下滑。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排名依据2017年度全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数据,部分企业因未填报,故不在排名之列。) /span /p
  • 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力仪器企业取得好成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互为补充,更侧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果用得好,人才、资源能力配得上,将助力企业奔向‘星辰大海’。”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若鹏用诗意的表达,阐释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美好前景和责任担当。  出“硬招” 鼓励企业支持基础研究  “2021年需要制造的超材料量将超过企业过去11年的总和,今年还要实现第三代超材料规模量产,第四代超材料也在紧张研制中。”刘若鹏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  2010年1月6日,以中铁隧道局集团为依托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  “现在,在‘上山、入地、下海’的超长隧道、超大断面隧道、高水压隧道的建设方面,我国更有底气。”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同样认为,这与盾构实验室的建设密切相关,“我们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系统性研究,实现了国产盾构/TBM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运行中,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  洪开荣坦言,企业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企业,大都希望研究成果立马见效,形成效益和利润,因此,大多数投入给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研究投入明显不够。这并不利于实验室长远发展。  投入不足是多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性问题。  “中铁隧道局集团对实验室运行高度重视,除每年投入固定资产的折旧费近700万元外,近5年来仅投入科研经费就达5100万元。”但洪开荣算了一笔账:每年光实验室50多人的工资性支出就要上千万元,为此大家要投入大量精力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与课题。近5年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级项目经费约2170万元。虽然这一数字已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翘楚”,实验室还是必须走向社会,争取一些横向经费。  洪开荣建议,国家出台针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实验室重视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同时将国有企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投入经费纳入考核指标。  试点推广“贝尔实验室”群创新模式  过去一年,刘若鹏对深圳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调研,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核心底层专利布局,累计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达到2000余件,占据各领域领先地位 发表论文276篇,在包括《自然》在内的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9篇 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近2000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我们这个领域一直有这么一句话,你的科学研究走得越深入,技术突破后带来的影响力和产业变革才能越大。要想大树长得高,必须得根扎得实。”刘若鹏说,一棵创新的参天大树,一定有一颗在地下生长出同样深度根茎网络的基础研究的种子,所以底层科学研究对整个科技创新企业的重大突破至关重要,也是决定性的。“这些基础研究和产品技术不一样,需要人才、科研设施投入、长时间的积累。”  刘若鹏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增强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人才梯队力量。  但他表示,目前工程学位授予权主要在学校,而学校的特长并不在于工程化研究,建议依托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行先试授予其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权利。  刘若鹏同时特别提到,依托华为、中兴、光启、华大基因和中广核5家企业,深圳建设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目标已不仅是产业发展。他建议,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总结推广“贝尔实验室”群的创新模式,挑战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美国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以企业为依托、从事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因为众多的科学成就广为人知。  刘若鹏建议,按照“贝尔实验室”模式,不预设研究项目,让深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产业实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根据自身研发框架和技术路线图,自行设立涉及其领域跨代发展的底层科学研究课题,由科学家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事后政府再专门组织年度综合评估并总结其科技成果,给予实验室及其产业实体补贴等。
  • 科技部、财政部发文:推广仪器设备信用贷,加大仪器资源向企业开放力度
    日前,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推出一系列惠企创新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方案》共10项具体行动内容,包括“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大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力度、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等。其中,在“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行动中提出,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仪器设备信用贷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为10万家以上企业增信授信;在“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行动中提出,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企业开放力度,将服务企业情况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指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全文如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企业创新的重大决策,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关于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部署要求,根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企业创新能力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加大激励力度,优化创新服务,提振发展信心,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二、行动内容1. 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加快落实和推广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大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完善落实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类企业“创新不问出身”的政策环境。搭建面向企业的创新政策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企业创新政策的系列宣讲培训,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推送服务。健全企业创新政策落实的跟踪问效机制,并将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地方督查激励考核的重要参考。2. 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开展问计咨询。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加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面向企业的宣贯力度。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编制中的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方向更多征求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对于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专项,提高指南编制及项目评审中企业专家的比例。国家科技专家库中大幅增加企业专家的数量。3. 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国家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支持中央企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对于企业牵头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强化以创新联合体方式组织实施。依托更多企业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基地。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考核和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4. 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基础前沿类的研究基金、研发项目和奖项。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管理,聚焦企业发展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前沿类重点专项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标准加快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方向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对主要依托企业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予以支持。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前沿领域科技企业。5. 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用类重点专项及部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夯实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基础,支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推广“投资+孵化”模式,提升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6. 加大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力度。加强对企业家的战略引导和服务,举办企业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研讨班,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推动企业招收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扩大企业博士后招收规模,鼓励企业吸引更多海外博士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加强对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支持。支持企业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地平台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加快落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科技人才实行特殊工资管理政策。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研究评估并适时推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试点政策。开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推广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7. 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等政策工具,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仪器设备信用贷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为10万家以上企业增信授信。推广科技项目研发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产品。鼓励地方建设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共享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海关、水电等信息,完善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8. 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企业开放力度,将服务企业情况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指标。支持地方通过设立数据专区、分级授权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国家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面向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持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创新型城市、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发布一批应用场景清单,向企业释放更多场景合作机会。9. 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加快各级科技计划等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将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等方式授权企业使用。面向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征集技术产品问题,组织中小企业“揭榜”。在大企业牵头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参加。鼓励各地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为融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和“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持续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竞赛。10. 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领域的国际性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一批国家高新区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园区企业在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作用,提升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加大对企业申报实施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和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完善对外资研发机构的支持措施,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政府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三、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保障。依托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地方积极落实相关任务,形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合力。2022年9月底前,广泛部署动员,各部门、各地方制定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的工作计划,细化任务安排和职责分工。2022年底前,各部门、各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具体的落实举措,推出一批可操作的行动抓手和政策工具。2023年底前,推动各项举措全面落地见效。2. 加强资源保障。各部门、各地方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平台在企业的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等载体要为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情况将纳入评估考核内容。3. 加强宣传引导。各部门、各地方要加强本行动方案及相关企业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支持各类新闻媒体开设宣传企业技术创新的专栏和专题节目,总结推广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黑龙江省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一倍目标
    日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黑龙江省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明确到2023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900家,比202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一倍;新增达到上市(挂牌)标准的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新生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从无到有”。鼓励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参股入股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大学创业园区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期五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对符合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分别提供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兑付条件的科技企业给予创新券补贴。新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从小到大”。明确市(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体责任,各部门联动,市县区联动。支持培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人员比例和获得核心知识产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力度,落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保障,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奖励5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奖励30万元,对再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标准减半。持续开展科技成果招商及转化对接活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加快推动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实现“从大到强”。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为导向建立动态调整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遴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在上市进程中分阶段给予资金补助。发挥政府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引导省内银行机构不断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工具箱”。鼓励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产品。积极开展企业股权融资培训、项目路演等融资服务。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业绩评价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100万元以上且履行统计填报义务的企业,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存量和增量部分给予不同比例补助,补助资金省、市(县)各占50%。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基地按照绩效给予后补助支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攻关,对技术开发等横向课题和高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自立课题到位经费100万元以上的,经认定可纳入省重点研发项目管理。
  • 食品安全国有检测机构占据半壁江山
    p   食品安全检测是指检测机构接受产品生产商或产品用户的委托,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及专业技术对食品安全方面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从而评定该种产品是否达到政府、行业和用户要求的质量、安全、性能及法规等方面的标准。检测机构根据检测工作量向委托者收取检测费用。 /p p    strong 食品安全检测 /strong /p p   据统计,2015年食品行业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达387亿元,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食品农产品检测规范化、标准化的情况下,未来几年食品农产品检测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p p    strong 行业总体竞争格局 /strong /p p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 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民营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 /p p   从数据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以国有检测机构为主,其次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只占到小部分。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国有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58%,外资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机构分别占35%和7%。 /p p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国内贸易检测以国有检测机构为主 /strong /span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份额较小。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国内贸易检测中,国有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民营检测机构和外资检测机构分别占8%和4%。 /p p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出口贸易检测以外资检测机构为主, /strong /span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份额较小。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出口贸易检测中,外资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3%,国有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机构分别占16%和11%。 /p
  • 第三方检测:国有检测机构将在改革中谋发展
    仪器信息网讯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上获悉,自2002年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贸易额的快速增长,检测行业已成为中国发展前景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检测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取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数量超过28000家,取得CNAS认可的实验室数量约6000家。 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现场   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检测市场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了市场3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营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并且,从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配置来看,国家级、省级的实验室主要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为进行某些产品的强制性的安全检验而建立,设备较先进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但是国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有其自身优势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国有检验机构是由政府及各个行业的职能部门为适应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而投资建设的,注定其受行政区域建制和行业部委建制的影响,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某一行政区域和某一行业发展,无法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逐步被推入了市场,加之检测机构的增加、检验能力的比较等因素,从而使机构间的业务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而原来的国有检测中心的人员依旧是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差,以及长期形成的长官作风,为机构本身的生存发展设置了障碍。第三,我国第三方检验机构实验室由于长期以各自业务为主,缺乏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我国实验室资源分散、整体竞争力差,某些行业检测机构严重缺失。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我国国有检测机构在应对同行竞争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论坛上,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主任陈彦长、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梁成珠、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院长周俊贵结合自身机构发展经验,探讨了国有检测机构该如何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主任陈彦长   陈彦长作了“科研机构检测实验室市场化探索”的会议报告,他介绍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的市场化背景。据其介绍,检科院市场化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有一定的委托测试基础,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尤其是以设备及检测技术人员,以及院领导的改革决心;劣势: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人员客户基础、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技术(尤其检测项目,科研和市场服务有区别)”等方面。   在市场化过程中,检科院从2008年7月开始,整合检测资源后,确定了方向,开始了独立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市场部及质控部;聘用高素质人才(全部按企业化方式,合同聘用,薪水、绩效可以相对突破);建立相对独立的过渡性财务制度,并在2010年后财务完全独立;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检测项目开发以及认可扩项。   陈彦长认为,国有检测机构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务院58号文件明确鼓励发展第三方测试服务行业;政府职能转变,开始购买检测服务;国家队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7.24国务院常务会议相关精神,质检系统要主动推进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以上这些都将为国有检测机构发战带来机遇与挑战。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梁成珠   梁成珠认为,国有检测实验室改革是大势所趋。他在其“检疫检验实验室改革刍议暨市场化思考”的报告中阐述了检疫检验实验室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优势:(1)地位优势:检验检疫机构是检验检疫行政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部门,是我国检测实验室中检测能力最强的机构之一;(2)地域优势:检疫检验技术机构在重要的口岸均有实验室;(3)人才优势:检验检疫机构中集中了检验检疫系统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丰富技术经验的技术人才;(4)硬件优势:检疫检验技术机构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5)信息优势:检疫检验技术机构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检验技术,拥有完善的国内外标准和法规信息数据库;(6)网络优势:检疫检验技术机构遍布全国,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7)其他优势:检疫检验技术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良好运行,是中国计量认证和CNAS认可实验室,部分获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机构或组织以及国际大企业的认可、认证。   劣势:(1)市场意识差:长期从事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市场竞争意识较差;(2)品牌影响力弱:在开放、竞争的检验市场中,检疫检验技术机构的品牌影响力不大;(3)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参照公务员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开放、竞争的检验市场;(4)缺乏整体意识:检验检疫技术机构未能形成统一的品牌;(5)内部资源共享差:检验检疫技术机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6)观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主动开拓能力弱。   关于检疫检验实验室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   在机遇方面:(1)国家高度重视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检验检疫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2)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要求有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3)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检测市场极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检验检疫市场的发展,进出商品数量巨大,为检验检疫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4)企业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众多企业为生存,谋发展,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检验检疫技术机构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挑战方面:(1)检测产品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新的检测技术要求不断出现;(2)技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面对国外层出不穷的技术贸易壁垒,检验检疫技术把关任务越来越重;(3)国外检验技术机构竞争力强:国外检验技术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其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管理、良好的技术,已在检验市场取得重要的位置;(4)国内其他检验市场机构的实力不容忽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企业实验室,质检系统实验室,以及大小不一的合资、独自检测机构,在开放竞争的检测市场中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此外,他个人还给出了检验检疫实验室改革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检验检疫实验室与行政主体彻底剥离,组建全系统一体化的检测技术事业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技术执法(公务员)和技术保障(技术中心)实施分离,即各级检疫检验实验室与检验检疫局剥离,成立由总局统一管理的纯事业检测技术机构。其业务分为两部分:一是官方实验室,完成进出口检验检疫的法定检测任务,二是作为第三方实验室接受进出口企业委托的检测任务,此外,承担检验检疫的有关科研工作。   方案二:检验检疫实验室进行分类改革,一部分转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卫生检疫、动物检疫、植物检疫、食品检测部门/机构逐步联合、兼并或重组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另一部分转为国有企业,但暂时保留事业单位,将工业品/消费品检验、化工及矿产品检验等部门逐步整合成国有企业,以上国有企业纳入各直属局隶属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或整合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院长周俊贵   周俊贵则以南京质检院改革发展为例,作了“关于国有质监检验机构转型改革的思考”的报告。他从“转型方向、转型路径探索、未来规划、自身发展”等4方面,介绍了南京质检院是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抓住市场机遇的,分析了国有检测机构应如何进行改革。   一、转型方向:从“事业”到“产业”转变,包括:(1)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公益性服务;(2)以“工业化、信息化”为方向,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转型路径探索:合作与市场。(1)国有检测机构应整合先进检验资源,加强与国际合作,善于利用产业合作资源;(2)面向市场,服务企业。   三、未来规划:打造核心竞争力。   1、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4方面:(1)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就近就便建设技术载体;(2)以服务全市创业创新大局为出发点,推动政检产学研合作;(3)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为出发点,强化人才培养项目研发。   2、要软硬件一体化:(1)平台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人才;(2)薪酬体系是机构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机制之一。   3、现有工作并非墨守陈规,而是探索性的,在摸索着前进。   四、自身发展:改革的内生动力。周俊贵介绍,2010年至2013年近3年来,南京质检院着力在业务转型、人才培养、科技实力等各方面做好储备,发展迅速:(1)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业务收入仅3000余万元,2012年收入8000万元;(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的130名增长到现今的280余名,其中博士10人、硕士60余人;(3)科技井喷式发展,从仅仅承担几个省市局的单一检测技术开发类项目到多个科技项目相继在国家部委、省市厅级立项。   最后,他认为:检验机构改革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国有检测机构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更新理念和思路,直面改革的汹涌浪潮,把握发展契机,迎来机构发展的新局面。 撰稿:萧然
  • 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仪器信息网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今天,中共中央介绍解读三中全会精神。《决定》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企业促进法。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7月19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分量很重。我从7个方面作些介绍。首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决定》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第二,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要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第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第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之,《决定》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的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一定要抓好落地见效。
  • 河北出台新规赋予企业科研人员在仪器设备采购方面更多支配权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为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河北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规定,河北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军用产品技术创新,支持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引导企业创新资源与军工技术开展对接合作。条例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条例还鼓励企业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鼓励国有企业对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制度 企业获得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由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据实编制,间接费用中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不设比例限制 赋予学科带头人、重大创新平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在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基建项目等方面更多的支配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5em " (记者李继伟) /p p br/ /p
  • 加速布局!中央企业牵头建设高端仪器仪表等24个创新联合体
    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第三批布局后,共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信息显示,创新联合体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形成群体突破态势。除了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还要推动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推动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有到优”。据了解,国务院国资委下一步将突出“体系化、任务型”定位,进一步发挥联合体功能作用、强化任务凝练、完善机制建设,引导联合体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吸纳创新优势力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市场化机制,提升建设运行效能。201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织60余家中央企业,在核心电子元器件、碳纤维、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分两批组建了7个创新联合体,带动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协同攻关,有效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
  • 总产值9600亿元,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设备制造在业企业达1.3万家
    “截至2022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设备制造在业企业约1.3万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总产值9600亿元。在机械工业169个细分领域中,排名第12位。”8月15日,在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高质量环保装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上,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透露。他表示,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市场双重推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平均10%以上高速增长,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实现全覆盖王亦宁表示,在环境保护“三大战役”推动下,环保装备行业苦练内功,针对国家鼓励发的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需求,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密切配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壁垒,一大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并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批量大型成套装备供给能力,满足了国内市场环保治理领域主要需求。例如,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燃煤电厂已全面实现超低排放装备国产化,以钢铁为代表的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国产技术装备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污染治理领域,主要技术装备已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基本需求,城镇污水净化技术装备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国内厂家已能生产日处理量千吨以上的超大型垃圾焚烧炉,与之配套的生物质发电和尾气处理成套装备也实现自给自足。与此同时,环保装备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也相应大幅度提升。王亦宁指出,在大气污染、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主要领域已建成完备的制造体系,2011年以来发布的四版《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所列500种重大技术装备,已全部进入应用推广阶段,实现了重大环保装备全覆盖。大型企业产值占全行业近一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的同时,产业格局也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环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王亦宁告诉记者,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96个央企中,已有47个进入环保产业。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加了40多个。大型企业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例已接近5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一批绿色制造,规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应运而生。据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8月,环保装备共有绿色制造企业28家,规范企业327家,《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目录》支撑单位167家,单项冠军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6家。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以优势中小民营企业为集群的产业格局已初具规模。降碳、扩绿既是传统环保装备的“短板”,也是“机遇”“不过,长期以来,环保装备发展的技术主攻方向是治污达标,对节约集约、资源循环利用重视不够,许多装备虽能满足严苛的环保排放要求,但耗能、耗材、资源浪费和衍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却遭遇到技术瓶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减污降碳’变为‘降碳减污’,而降碳、扩绿既是传统环保装备的‘短板’,也是‘机遇’。”王亦宁表示。据了解,近几年,全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下一步,新能源产业产生的退役电池、退役光伏组件、退役风电等新兴固废的处理和利用市场所需技术装备都是巨量的,而其带来的对技术装备制约瓶颈也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新的要求。”王亦宁指出。8月1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风电、光伏设备全流程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基本成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更加健全,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与退役规模有效匹配,标准规范更加完善,风电、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如果说传统环保装备以达标排放为核心要求,那么,新兴固废在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因此,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装备,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王亦宁表示。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去年以来,环保装备行业困难加剧,全行业普遍出现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投入减少、需求萎缩,人才流失、预期减弱的现象。王亦宁认为,究其原因,除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原因外,传统污染治理市场接近饱和,环保装备行业自身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有关,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课题。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在产品调整和产业调整窗口期,补短板、扩长板,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争取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政策支持。同事,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机衔接,在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在产品供给上,着力开发高效低耗的绿色产品,在污染物处理处置过程中,要着眼综合利用,提高废物利用价值,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 海光公司成立32周年纪念暨新版企业文化发布活动圆满举办
    2020年6月24日,庆祝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成立32周年暨新版企业文化发布活动在北京总部隆重举行。中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寅伦,党委委员、财务总监李升高,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主任王东善参加了此次活动,海光公司领导及总部员工现场全程参与,生产基地及常驻各省员工通过网络直播共同见证了现场精彩的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3位新老员工代表讲话,表达加入海光家庭的激动心情,回顾伴随海光走过的峥嵘岁月,纷纷祝福公司未来发展更加辉煌。随后,中装集团周寅伦、李升高两位领导共同为海光新版企业文化揭幕,全体员工气势高涨共同宣读其内容将活动推向高潮。 副总经理李明章、杜江,新员工代表郭启悦讲话 中装集团领导为海光新版企业文化揭幕 全体员工宣读企业文化 活动中,刘海涛总经理发表重要讲话,刘总指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海光发展长河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全体员工都团结一心攻克难关。在公司成立32周年之际,刘总向集团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海光人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刘总表示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动力,要同企业长期战略相融,随着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不断调适。同时刘总深度解读了新版企业文化,使大家充分认识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倡导全体员工学习践行,强调将企业价值理念转变为内在精神力量和外在实践行为,进而转化为各个岗位高质量发展的骄人业绩。 海光公司刘海涛总经理发表讲话并解读新版企业文化 在海光公司32年发展历程中,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诚信共赢的经营理念,为客户用心服务的风格早已融入海光的血脉。如今,海光人深知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只喊几句口号,未来海光人将把企业文化建设坐实,不断为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海光新版企业文化解读 企业愿景:国际科学仪器领军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海光仪器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三十二年深耕分析仪器研发制造领域,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布局科学仪器新领域,将海光建设成为国际科学仪器领军企业。 企业使命:保障食品安全,让人类更健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海光公司肩负着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任务,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新时代,海光更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贡献力量,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造福全人类。 核心价值观:敬业、创新、诚信、共赢 敬业是基本要求。只有敬业才有成就,海光人始终牢记使命,主动作为,敢于履责、敢于尽责、敢于担责,竭尽全力做应有贡献。创新是不竭动力。海光积极探索核心技术,坚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客户提供产品。诚信是立业之基。诚信是海光公司一直恪守的道德标准和经营之本,更是海光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千金一诺、言出必行”,海光人不失约、不失信、不食言、不推诿,共同打造企业的良好信誉。共赢是价值追求。在合作中谋求共赢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海光人始终与各利益方共同创造价值,共同达成目标,共同实现发展。 经营理念:品质、至心服务 为客户提供产品和诚心的服务,是海光人一致的追求。我们始终把以客户需求的理念贯穿于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全业务流程,竭尽全力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 北京普析通用公司荣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奖
    在12月13-15日举行的2006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年会暨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论坛上,普析通用公司喜获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日报社等单位联合评选的“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奖”、“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创新奖”;该公司田禾总经理荣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 本次民营科技促进年会暨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武汉市科技局等单位协办。普析通用公司二大区总经理王杰先生应邀参见了本次颁奖典礼,并代表普析通用公司领取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实施的奖项,旨在表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突出业绩的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