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外垄断

仪器信息网国外垄断专题为您整合国外垄断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外垄断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外垄断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外垄断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外垄断话题讨论。

国外垄断相关的资讯

  • 中国诊断试剂公司正逐渐打破国外垄断
    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和检测技术的日益改进,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加快扩大步伐。   据China Market Research Reports公司最新发布的&ldquo 2013-2015中国诊断试剂市场报告&rdquo 报道,中国本土的诊断试剂公司正逐渐打破国外品牌垄断情形。   在中国,体外诊断试剂包括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和血液诊断试剂。2012年,我国生化和免疫诊断试剂达到了70%最高市场份额,这是由国内医疗需求决定的。而中国经济和政府的医疗开支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对医疗诊断消耗产生了较大影响。   未来三年内,中国对常规检测的需求量将达最大。在国内,诊断技术的进步和高端消费者的增加将推动分子诊断试剂及其他相关试剂的市场需求。据预测,针对生 化和免疫诊断试剂的需求在2015年将下降至60%。凭借高性价比和本土优势,中国诊断试剂企业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局面指日可待。   然而,外国公司目前仍然掌握30-40%的中国市场份额,同时显现出在中高端领域的明显技术优势,以及对&ldquo 仪器试剂&rdquo 一体化平台的垄断情形。   据了解,今年年初在上海举行的&ldquo 2014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rdquo 将针对上述关注焦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次活动将邀请众多行业领域专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围 绕&ldquo 如何及时掌握先进的生物技术&rdquo ,&ldquo 如果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的体外诊断产品&rdquo ,&ldquo 国内诊断企业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rdquo &ldquo 跨国项目合作能否进入更深度阶段&rdquo &ldquo 试剂科研如何迈向产学研一体化&rdquo 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与全面阐释。
  •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有望上市 打破国外垄断
    12月8日,怀柔区与中科院签订协议,把雁栖开发区作为高新科技转化基地,一系列最新研发成功的技术,将在这里转化,走向全国市场,打破国外垄断。其中包括今年刚刚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   “有了超导磁体,国内就能生产技术过硬的核磁共振设备,打破国外企业对超导产业的垄断。现在患者用核磁共振诊病,动辄花费上千元的情况有望很快改变,其中,核磁共振的检查费用有望因此降低九成。”中科院高能所超导磁体工程中心主任朱自安介绍,现在1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进口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患者使用每次花费1000元到2000元,国产化设备替代进口后,将在同样性能条件下,每台设备售价降至500万元到600万元人民币,使用花费降至每次200元到300元。   相关新闻:高能所研制成功1.5T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0年4月15日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场强为1.5特斯拉的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为实现该产品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超导磁体是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核心关键部件,长期以来,国内核磁共振成像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对核磁共振超导磁体技术和产品的垄断。该技术的突破,为国内整机系统厂家提升产品性能和档次解决了关键难点,将改变国内该产业的被动局面,促进产业提升。打通了超导磁体这个关键环节,还能形成从超导材料、超导磁体到整机系统的国产化产业链。   高能所运用其在国家大科学工程建造中掌握的超导技术研制成功了这台医用超导磁体。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多线圈设计、线圈绕制和稳定、杜瓦吊挂、超导开关、超导接头、失超保护、电流引线、液氦液面测量等众多的关键技术及工艺。高能所已与潍坊新力超导磁电公司开展合作,进行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的产业化。
  • 研发高端分析仪器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p   日前,在洛阳朗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批即将发往美国的新型全自动定氮仪下线,标志着洛阳品牌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全自动定氮仪及样品前处理装置在技术领域的垄断。 /p p   洛阳朗诺是一家集自动化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目前已研究开发了6大类20多个品种的全自动分析仪器,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软件著作权11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721d71f-66ce-4720-9fa0-bb6328120d56.jpg" title=" 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洛阳朗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高端分析仪器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strong /p
  • 水质现场快检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一折一按”即出结果   科研人员把一根细小的玻璃管在待检水样中折断后,小玻璃管迅速吸水后出现显色反应,再插入小小的仪器中,按下数据提取键,水中待测物浓度等相关数据便清晰地显示在评审专家们的面前。这是近日在郑州举行的“ZZW多参数现场测试仪暨水质快速测试管方法的研究”成果鉴定会上的场景。   项目鉴定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汪尔康、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等9名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将烦琐的实验室检测简化,通过高度集成比色分析、现代光电、信息处理等多学科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质现场快速测试方法,为我国环境安全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广为适用、更为简便、智能化、小型化、便携化的现场快速测试仪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负责人,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项目历经十多年的研究,主要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吸式水质快速测试管”(显色系统)和“智能化全色测试仪”(检测系统)两大核心技术组成,形成了独特的水质现场快速测试方法和产品体系。尤其是由57个品种的测试管组成的显色系统与检测系统测试仪配合,可在现场数分钟之内完成对某一待测物的快速测定。   据悉,他们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28项,拥有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认证 并在2011年被纳入国家环保应急监测技术标准。   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沃特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华介绍说,该项目产品具有操作简单、抗干扰性强、数据稳定可靠、二次污染小等技术优势,使水质现场测试速度和可信度难以均衡的难题得以较好解决,极大提高了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及此后的北京抗击“甲流”、玉树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安保等重大事件中,该项目产品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据悉,该项目在实施期间,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替代进口产品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间接效益达数亿元。
  • 一件提案,推动科研仪器维修打破国外“垄断”
    p   进口尖端仪器维修领域终于实现“维修开放”,这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感到振奋。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蓝闽波提了一件关于“采取科研仪器设备维修领域反垄断措施”的提案。2019年在国家相关部委努力下,国外公司的垄断做法被打破,维护了国内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的权益。 /p p   “我提的建议,一直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源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谈到履职,蓝闽波认真地说,有些事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也在收集相关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恰好遇到某个节点,自然就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b63f83c8-e47d-4353-ab09-8309060dd840.jpg" title=" 6191-itriatr7606764_副本1.jpg" alt=" 6191-itriatr7606764_副本1.jpg" / /p p   仪器维修问题就一直在蓝闽波的关注视野中。“国产仪器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国内科研工作依赖于进口高性能仪器设备,这是事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蓝闽波觉察到在某些特定领域,部分国际仪器巨头隔断市场,科研单位维权则处于劣势,于是他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他发现,2018年全国共约有1800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其中1400多台是一家国外供应商的产品,国产的仅50台。“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在仪器维护、维修、耗材等领域形成垄断,出现肆意涨价、降低服务标准、阻止第三方供应商维修、设置‘只换不修’不公平条款等。” /p p   “仪器发生故障,只能请他们修,如果发现仪器被打开过,他们就不管了。更过分的是,请工程师过来维修,费用从出发地就开始计算了,并且这种‘霸王条款’只针对中国市场。”蓝闽波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北大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对撰写这份提案有了紧迫感。 /p p   2018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向全国几十家核磁用户以及相关供应商发布邮件声明,指出相关供应商大幅提高售后服务费用和零配件价格的行为,这份声明发表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鸣。来自全国多所科研机构的用户普遍反映存在相当严重的垄断问题。 /p p   蓝闽波在提案中建议,对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部分供应商开展反垄断调查,加强科研仪器领域反垄断和采购人保护立法 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维修市场开放制度,建立定价协商机制。 /p p   在提案办理过程中,蓝闽波得知,商务部约谈了相关供应商。最终,供应商同意规范维修、维护收费价格,并开放维修等。蓝闽波说,“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都很高兴,既节省了大量公共资金,又让科研人员不至于因仪器维修问题耽误工作。”他举了汽车的例子,2014年我国对进口汽车及配件开展反垄断调查,进口汽车维修配件价格大幅下降,采购人从中受益。“反垄断调查被证明是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供应商的有效手段。” /p p   今年,他仍然关注着自己熟悉领域里的问题——专业硕士的培养。作为一种应用型学位类型,现实中却人为地转变为“学术型”,无论是导师配置、课程体系还是专业实践,都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企业实习为例,由于要求过于模糊,学生可能被作为“杂工”放任在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p p   “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出于稳就业考虑,研究生可能扩招,更要加快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能让学生虚度光阴。”蓝闽波建议,要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实到实处。“要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p
  • 两校合作助国产激光扫描仪破国外垄断
    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正在举行的第十一届学生科技节上,一台由北工大和清华博硕团队联合研发的格镭智图—双旋轴激光扫描仪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双旋轴激光扫描仪的核心器件做到了全国产化,一举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实现国产激光扫描仪的“弯道超车”。双旋轴激光扫描仪及其效果图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在三维测绘领域,激光扫描仪相当于人类的眼睛,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矿井、隧道工程、空域探测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2017年国内三维重建市场规模突破千亿,预计在2025年突破3200亿,然而直到2021年,我国尖端激光扫描仪的研制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最尖端的双旋轴激光扫描仪的核心技术,以及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处于被英国和澳大利亚公司垄断的状态,中国企业大量依赖昂贵的进口设备。中国测绘领域要发展升级,必须解决这个“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维重建在众多领域中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国内尖端激光扫描仪大多是依赖国外进口,一方面市场被垄断,另一方面在国土数据安全等领域也存在隐患。”受访时,受访时,项目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王志举说。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们组成研究团队,在北工大教授贾克斌、副教授严海,以及清华大学副研究员王子羲的指导下,开启了联合攻关。  在研发中,在同步定位与建图新技术的基础上,项目团队采用的偏心轴结构设计大幅提高了扫描的有效视界,产品的有效视界高达95%,远超欧美同类产品,并且提供与之配套的技术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设备,以适应现代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应用需求。该项目先后获得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第三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第十五届iCAN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高规格奖项,目前的意向采购订单超过2000万。
  • 国产高纯水系统问世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2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为天津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所研制的高纯水系统通过技术和性能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用于航天航空领域高精尖设备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该套高纯水系统研制过程中,专家们大胆创新,集智攻关,取得了核心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项目负责人刘红斌副研究员介绍,由于航天航空设备的特殊性,要求所用水处理系统产水水质在达到现行国家最高标准&mdash &mdash 电子级水Ⅰ级标准基础上,必须满足高精尖设备生产中对颗粒、总有机碳指标的更高要求。受国内水处理技术的制约,目前该类高纯水工程绝大多数由国外公司承担,并且要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才能达到水质标准。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高纯水系统,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去离子技术和产品,按照国家最高纯水水质标准建造,经专家组检测,在每天24小时不停机的连续运行条件下,产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使用要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不仅在操控上更加方便和智能化,配备了触摸屏操作系统,具备人机对话、互联网在线运行参数实时调整以及实时监测、短信报警通知等功能 而且成本更低,吨水设备造价成本仅为国外的五分之一。   卫生装备研究所科技专家长期致力于纯净水、高纯水技术与装备研究,研制的系列净水装备和高纯水设备广泛应用于部队饮用水保障,以及军地医疗、卫生、化工、生物、电子等技术领域,自主研发的电去离子高纯水技术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远普光学将打破国外可调谐激光器制造垄断
    1月11日,由山东远普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的“连续无跳模快速光谱可调谐激光器”项目成果鉴定会举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张国成、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周维虎等专家参加鉴定会,潍坊市副市长陈白峰出席。   此项目是为了响应国家激光器产业化政策、突破国外可调谐激光器制造的垄断地位、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而提出的。该项目所创造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安全监测、石油能源探测、激光信息通讯设备测试、温室效应监控、激光医学诊断设备等新能源、能源综合利用、绿色环保和重大光电子信息检测设备中。该项目完成之后,将打破国外对可调谐激光器制造的垄断地位,建立中国可调谐激光器产业基础。   山东远普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已按照立项时所制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利用自筹资金和高新区高新扶持资金,圆满完成了公司的项目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第一项新产品“FTL快速可调谐激光器”已于2010年底中试,每条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500台。
  • 重大专项“20GSa/s示波器”有望打破国外垄断
    2月28日,中国航天科工一院航天测控公司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ldquo 20GSa/s宽带高速多功能示波器开发及应用&rdquo 项目启动会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有望打破国外垄断。   该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在国家科技部成功立项的首个重大仪器项目,将攻克4GHz信号调理、20GSa/s采集与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健全、质量稳定可靠的20GSa/s多功能宽带示波器,将解决高端示波器广泛应用和国产化问题。该项目由一院航天测控公司牵头,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03所4家单位参加。   该项目将瞄准工程化应用和对标国际主流产品,通过建立航天特色的产品质量体系,完善供应链管理,打造示波器产业化转化示范精品工程 将支持第三方硬件扩展和软件扩展,针对不同的电子应用,开发相应的软件包,可为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通信、雷达、计算机、控制等电子设备的研发、生产和维护过程提供测试技术支撑。   据该项目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蔡小斌介绍,目前,我国20GSa/s宽带高速多功能示波器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项目研制完成后,可在航天、航空、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对行业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国内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ldquo 20GSa/s宽带高速多功能示波器开发及应用&rdquo 项目在芯片技术、集成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等方面研发技术难度大。因此,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航天测控公司针对该项目设立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指挥线和技术线的&ldquo 两总系统&rdquo ,并将质量控制作为关键方面单独管理,将融入可靠性管理、归零管理等航天管理要素进行执行,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 无创呼吸机获得批准生产 打破国外产品垄断
    近日,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医疗)共同开发研制的新松DPAP系列无创呼吸机获得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可以批量生产上市。该呼吸机的生产上市标志着此类进口无创呼吸机高端产品长期垄断我国无创呼吸机市场的桎梏被打破,对于我国无创呼吸机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无创呼吸机是一种人工的机械通气装置,用以辅助或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以达到肺内气体交换的功能,降低人体的消耗,以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无创呼吸机主要工作原理是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按需流量阀开放,通过口鼻面罩给患者提供可以满足通气需要的高速气流,吸气时呼吸机通过一定的高压力把空气压进人的肺部,呼气时呼吸机通过较低的压力使人把肺内的二氧化碳由口或鼻子从口鼻面罩上面的排气孔排出体外。无创呼吸机流速一般为120L/min以上且能根据患者的需要增加或减少,在提供气流的同时保持管路内的压力在预设的压力水平。当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呼吸机会按照预设的吸气压、呼气压、呼吸频率和吸呼时比帮助患者呼吸,并监测包括压力(吸气压,呼气压)、呼气潮气量、呼吸频率、漏气量、峰流速、吸呼时比(I:E)等参数,还可以分别调节吸气和呼气触发灵敏度,在压力超限、漏气、断电、设备操作故障时会以声光警报信号提醒使用者。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分为三大类。一类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哮喘、肺水肿等影响肺内气体交换功能,此时呼吸机的治疗主要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提高血液中氧浓度和排除二氧化碳 第二类以外科手术为主,有利于病人麻醉恢复,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肌运动,降低氧耗量 第三类以睡眠呼吸暂停为主,通过一定的压力解决上气道的堵塞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共有六亿人口面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COPD)的威胁。当其它疾病因医学的发达而日益减少之际,COPD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预计在2020年,将变成世界上第五大疾病。在我国,目前约有3800万个COPD患者。当COPD患者病情发展到呼吸衰竭时,无创呼吸机将成为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必然选择。在睡眠呼吸疾病方面,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最为简洁经济的方式,无创呼吸机产品在国外得到普遍的临床应用,每年约有200万台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每年有800万患者就诊(按OSAS的发生率为37.5%并结合老龄人口增长率计算),如果有5%的患者遵医嘱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每年将有40万台无创呼吸机的需求。   国外无创呼吸机占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是在非典型性肺炎(SARS)爆发的2003年。SARS期间,在疗效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呼吸科医生使用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和高压氧舱、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治愈了数以万计的SARS患者,但通过对愈后患者生活质量统计,发现只有无创呼吸机治愈的患者才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目前,国外此类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   DPAP系列无创呼吸机的研制得到了辽宁省、沈阳市和沈阳高新区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人员紧密配合,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无创呼吸机的吸气同步触发技术、漏气补偿技术、气道降噪技术、高稳定性气体流量传感器等关键性技术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开发了产品样机。2009年12月,DPAP系列无创呼吸机样机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的医疗器械注册第三方检测,检测结果证明,无创呼吸机符合产品技术标准和注册要求,具备了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条件。相对国外同类型产品更加符合国人生理标准,同时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 打破国外垄断,聚时科技为半导体高端制造装上“眼睛”
    p style=" text-indent:2em" 半导体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部分,在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中,质量检测与良率控制尤为重要,封装测试设备被称作是芯片出货的“包装检验官”。而仅靠人工所能发挥的力量极其有限,封测设备要严重依赖机器视觉。机器视觉被认为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和“大脑”,然而由于算法复杂、精度高、实时性强等特性,半导体领域中的机器视觉是AI应用中最难突破的领域之一,也被称为是“工业视觉领域的珠峰”。而国内的一家AI公司却敢于挑战珠峰,用智能机器改变这个世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目前,聚时科技其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聚芯2000,已于2019年9月成功上线了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引线框架制造商——宁波康强电子的生产线,运行效果良好,并获得了企业方的广泛好评。甚至其系统检测准确性等部分指标可达到国外设备的十倍。此举非常具有AI落地指导意义,工业人工智能前景可期。 /p h3 半导体封装行业撬动百亿级检测市场 /h3 p style=" text-indent:2em" 近年来,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AIoT、5G终端、高性能计算(HPC)、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兴应用正在加速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变革与发展,为先进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注入新动力。而IC封装技术逐渐从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发展,如3D堆叠封装、Fan-out 晶圆级封装、SoC、SiP等。针对不同的封装有不同的工艺流程,而且在封装中和封装后都需要进行相关测试保证产品质量。这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了巨大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根据SEMI统计,全球半导体检测设备超过 800 亿元,其中前道量测设备市场规模406亿元左右,后道测试设备399亿元左右。而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设备+服务年需求超过 200亿元,进口替代需求强烈。随着近些年中国大批新建晶圆厂产能的释放,将带来更多的半导体封测的新增需求,前、后道检测设备空间将不断提升。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fc2bc7c1-daaa-4214-8a45-791348165857.jpg" title="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png" alt="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png" / /p p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然而半导体封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生产工序越來越复杂,良率变成一大挑战,如SiP封装;并且客户对质量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唯有多快好省才能体现竞争力;因此及时有效的缺陷检测对半导体封装越来越重要。但随着待检产品多样性和工艺复杂性的增加,目前已有机器视觉方法无法同步于需求提升的发展,而深度学习极大扩展工业视觉检测的边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半导体视觉检测是工业制造中最复杂的机器视觉应用,部分复杂环节,严重依赖人工复检。而将机器视觉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中,则具有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成本更低、可重复性以及客观性等优点。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面对百亿级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然而半导体产业中所应用的高端检测尤其是机器视觉系统,包括核心的复杂视觉算法、工业软件、核心设备等一直被国外美日厂商尤其是少数几个半导体行业专用厂商垄断。全球测试机市场空间约为30-35亿美金,市场格局较为集中,主要以Advantest、Teradyne、Xcerra等公司主寻,top2市场份额超过80%。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但越是垄断就越有机遇,作为深耕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硬科技AI公司,聚时科技选择发力在AI应用行业中最难的工业,又选择了工业中最难的半导体场景作为突破口,从“垄断”中寻找机遇。成功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工业高端制造,为冰冷的工业机器装上“眼睛”。与时间赛跑,聚时科技正在用最有意思的技术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p h3 聚芯2000已投产数月,AI赋能半导体高端制造 /h3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半导体高端制造向来是重兵争夺之地。伴随国产化大潮,近几年国内也有不少企业,投入到半导体的制造与封装检测设备领域。但大部分都没有跳出传统技术范式,仍然是通过数据特征与模版匹配等手段,不但误判率控制难、也无法实现更高形态的缺陷分类。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与一般的AI或计算机视觉创新公司不同,聚时科技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的跨界能力、强调产品化落地实践。一群来自贝尔实验室、谷歌大脑、西门子、华为等一流研发机构的“发自内心热爱深度学习”、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相信AI改变未来的人,聚集在聚时科技,深耕工业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落地,专门解决工业中的难点场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工业场景越复杂、难度越大,聚时科技产品的AI技术优势越明显。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在半导体封装视觉检测,聚时科技推出了MatrixSemi设备级解决方案。公司研发的深度学习驱动的半导体AOI(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聚芯2000,不仅应用到宁波康强电子的生产线上,帮助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p p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7c900ff3-ee46-4880-a7aa-cd272a1238a9.jpg" title=" 聚芯2000.png" alt=" 聚芯2000.png" / /p p & nbsp 聚芯2000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聚芯2000是聚时科技研发的国内外首台套半导体AI视觉检测系统设备。他还具有复杂缺陷识别检测的能力,同时具备国外设备所没有的机器学习分类、量化检测、迁移学习的特有功能,能有效实现半导体封测的质量管理闭环。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同时,聚芯2000是基于聚时科技MatrixVision的全深度学习驱动,它涵盖了30多个深度学习模型算法,检测准度取得了颠覆式提高,比目前国外系统提高了10倍,在漏检为0的情况下,误报率由50~80%降到5%以内;聚芯2000还加入了半导体检测深度学习底层加速技术,可实现TensorFlow/GPU/CUDA的全栈优化加速;它还拥有独有的半导体视觉打光成像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要知道,有效的缺陷检测、缺陷分析、良率控制、良率提升、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每个环节都决定了半导体制造与封测厂商的市场竞争能力,是行业的核心命脉。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而聚芯2000设备支持微米到亚微米级缺陷检测,有效缺陷检测范围包括冲压和蚀刻?艺的几?种缺陷,适用半导体封测中的高精密视觉检测的多个环节,包括前道/后道工艺、晶圆质量、LED芯片检测、复杂SiP检测。同时为了应对半导体实时性和复杂生产环境要求,聚时科技针对性的研发了AI边缘计算平台,有效提升深度学习速度和生产系统可靠性。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除了半导体检测之外,聚时科技还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重型机械AI控制等领域,实现了众多的工业AI创新落地。针对光伏行业,聚芯正在围绕MatrixSolar来塑造品牌形象。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总体而言,聚时科技的AI检测系统,具有准确率高、误检率低、识别分类快、定位准、AI模型可通用等核心技术优势。同时,基于强大的深度学习技术与产品工程能力,聚时科技创新性的把复杂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等进行有效的产品级融合与工程创新,让半导体先进制造与封测环节能更好对接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工业4.0的要求,实现更高形态的智能制造。& nbsp /p h3 结语 /h3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检测环节是半导体设备领域最有希望实现较高国产化率的环节之一,此次聚时科技的AI产品突破落地,在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路径与答案,非常具有落地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半导体先进检测设备领域,我国将进一步摆脱国外技术垄断的限制,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国产智能装备将步入自主可控、快速替代的快车道。未来,聚时科技将继续秉承“智能机器改变世界的理念,立志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世界级AI公司。 /p
  • 我国造出爆炸性大气试验箱 打破国外垄断
    能模拟多种气压环境、被称为“危险环境检测设备中的多面手”的现已被我国成功研制出,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有了它,国内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许多产品都可进行爆炸性大气试验,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工作了。这是记者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获悉的。  众所周知,在火箭、飞机、车、船、矿井甚至厨房煤气管道中,都可能有爆炸性气体存在。爆炸性气体只要碰到星星之火,就可能引发爆炸。如何确保可能处于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的产品状态安全,确保即便引燃爆炸性气体,也不会对产品所在的火箭、飞机等造成致命性破坏呢?这就需要把产品放在爆炸性大气试验箱中工作,进行实际检测。  然而,由于爆炸性大气试验箱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能在尖端科技产品上广泛应用,长期以来,这种试验箱产品和相关技术被国外严格封锁。  为此,拥有数十年试验检测装备研制经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2所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视为己任,向爆炸性大气试验箱发起挑战。  虽然试验箱原理简单,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2所爆炸性大气试验箱项目负责人邓荣武说:“爆炸性大气试验箱需要模拟温度、爆炸性大气以及试验件常常遇到的高空低气压环境。单独模拟某一项环境较容易,但要让这些环境同时出现,还要克服‘爆脾气’气体对试验箱本身带来的危险,技术要求、研制难度很高。”  经过技术攻关,702所研制的爆炸性大气试验箱,不仅能模拟爆炸性大气环境和高空低气压环境,还能在试验件内部已引爆的条件下,检测其外壳能否隔断爆燃。  邓荣武说,如今有了自己的爆炸性大气试验箱,我国制订的爆炸性大气试验标准也可以“落地”了。
  • 中国基因检测现状: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肿瘤诊断最具潜力
    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特点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基因检测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越来越快速,其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国内最大、最规范的几家基因公司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的基因公司数量众多,但实力强大的主流公司只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002030)、诺禾致源、百迈克、凡迪生物等,数量不超过十家。在1999年,基因产业又添新成员--华大基因公司,该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来自人类基因组的中国部分。目前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最近几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级别。该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业务种类。而行业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主要靠的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的收入起家。华大基因公司业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项目。无论从测序仪器还是人才储备来说,都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老大。而同行中贝瑞和康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和科技服务,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个行业中只有华大基因的市场占有率高于贝瑞和康。  目前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一)推出了自己的测序仪,逐步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世界测序仪市场很长时间是由Illumina和LifeTech这两家美国公司垄断的。2013年的测序仪市场份额的91%被这两家美国公司所占有。其中Illumina占比达到53%,LifeTech占比38%。而现在Illumina、LifeTech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的垄断情况正在被中国自己的测序仪逐步打破。美国基因检测仪公司CompleteGenomics(下称“CG”)于2013年3月被华大基因收购了。其中测序仪是由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制造负责生产制造,他们正在推出不同型号和不同用途的产品。目前基因检测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已率先得到了解决,而且,该公司生产的基因检测设备比较便宜,价格仅仅是进口设备的1/3到1/6。目前测序仪全球分布的热点区主要在中国的深圳(主要是华大基因),南欧,西欧和美国。  华大基因测序仪 BGISEQ-1000,BGISEQ-100已经上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Illumina、LifeTech公司的份额。在国内,除华大基因外,诺禾致源公司也具备生产基因测序仪的资质。同时,也不乏有些公司合作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测序仪,其中就包括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贝瑞和康与 Illumina合作等。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在国际测序仪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巨大挑战。  此外,国外公司对该产业上游包括的与基因测序相关试剂、耗材、软件等并没有形成垄断,国内厂家完全有实力生产其中的一些试剂、耗材。而与之相关的软件开发更是中国的强项。  (二)市场:从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向肿瘤、心脑血管过渡  继无创产前测序竞争开展数年后,国内的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除华大基因外,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体量较小的公司也开始布局肿瘤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涉及肿瘤种类最为全面的肿瘤套餐正由华大医学推向市场,该套餐的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  安诺优达与华大医学不同,该公司不追求肿瘤覆盖种类,在发展初期,安诺优达专攻乳腺癌、卵巢癌等,因为这是女性易发肿瘤,并力求把这几种肿瘤的检测、解读做精、做细,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  诺禾致源甚至放弃了无创产前市场而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肿瘤测序。在无创产前市场位居第二的贝瑞和康在2014年7月公布“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方法”,涉及到肿瘤领域,只是称“该方法对肿瘤检测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肿瘤测序方面尚不明朗。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则于2012年推出了“TM15检测”,该产品定位于早期筛查,并未涉及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个较为成熟的产品应该是心脑血管基因测序,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成递增趋势,该疾病的致死致残率并不低于肿瘤,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到提前预防、早期发现是很有必要的。猝死预测是心脑血管基因测序包括的诸多产品之一,但目前各公司都未披露具体项目。  国内各公司中,种类较多、技术较为成熟的还是属于华大基因的心脑血管基因测序产品。  以心源性猝死为例,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当属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医学,该公司可对5种与心源性猝死疾病相关的54个基因进行解读。  中国基因检测市场现实需求  (一)临床医疗是目前基因测序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基因测序目前可应用于医疗领域和非医疗领域。医疗领域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生殖健康、遗传病检测、新药研发、肿瘤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医学基础研究,其中生殖健康、肿瘤诊断及治疗、新药研发和医学基础研究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基因测序在非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品及中药材同源鉴定、农牧业育种及司法鉴定等。  (二)生殖健康领域产品相对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基因测序技术在生殖健康领域的应用可分为胚胎植入检查、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基因测序技术在生殖健康领域的应用较早,同时卫计委和CFDA在2014年也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目前生殖健康基因测序产品已开始逐步成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指出,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和新生婴儿的数量将有一定的增长,同时对于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需求也会增长。此外,我国不孕不育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对于胚胎植入前基因测序服务的需求也将增长。伴随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生殖健康基因测序服务的渗透率也将增长,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三)肿瘤诊断治疗应用为基因测序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控制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癌症病例预计癌症新增病例会从2012年的1400万,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到2035年将达2400万。  Illumina公司预测基因测序全球总市场容量为200亿美元,肿瘤诊断与治疗应用方向为120亿美元,占比为60%,是基因测序最大的应用市场。同时,麦肯锡预测基因测序技术在肺癌、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领域的渗透率将高于20%。  肿瘤诊断和治疗是基因测序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市场,主要原因有:1、全球癌症发病率逐步攀升,癌症负担正在不断加重,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个就是癌症,特别对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恶化,都使癌症的负担尤为突出 2、由于肿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传统医疗方式在肿瘤治疗上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而基因测序能够提供病患个体差异信息,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指导,能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增长率超20%,为增长最快国家之一。
  •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获新突破 打破国外垄断
    日前,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和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验收。超声波相控阵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该项目研发的设备将打破我国同类检测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了解,“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检测设备的垄断局面,提高了我国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水平。该技术属国家级新技术新设备研发项目,在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铁路等领域应用广泛,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中国转基因240亿经费或因国外专利垄断打水漂
    2008年,中国批准了总金额高达200多亿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资金,旨在发展本国的转基因技术。然而,面对着跨国公司的专利垄断,这些投入或许将“打水漂”。   根据绿色和平近日发布的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的转基因研究都是基于孟山都等国外企业核心专利的基础之上,而孟山都每两、三年就会对其核心专利进行专利保护延长。   “专利的问题是无解的。类似于孟山都这样的机构是转基因的绝对控制者,包括学术和政治上的操控。”绿色和平农业项目部主任俞江丽向21世纪网表示。   这意味着,无论外界做怎样的努力,转基因的专利壁垒都难以被攻破,而一旦商业化之后,我国要交给国外企业与机构巨额的专利使用费。   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机构的监管不力,转基因作物已经被有意无意的使用在食品当中(详情见21世纪网独家报道《南方食品豆粉被爆含转基因政策滞后知情权受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未批准商业化的前提下,本应在实验室环节存在的转基因大米已经在市场的流通渠道中出现,悄然威胁人们的餐桌。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浙江省出口欧盟米制品中的转基因阳性检出率高达17.2%。   专利之网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2008年,我国批准了总金额高达200多亿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资金,旨在发展本国的转基因技术。   但是,目前我们所有的转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国外核心专利的基础之上,如果想要使转基因商业化,国外掌握的“专利使用权”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一旦转基因作物涉及到国外专利,将逃不开“专利网络”的控制,其影响将远远超出20年的专利保护期。   以我国最著名的转基因产品“克螟稻”为例。“克螟稻”研究是由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化系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共同完成,对二化螟、三化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抗性。   不过,根据绿色和平的报告,有10项国外专利与“克螟稻”相关,此外还有文献中没有提到的研发过程中所用方法等。因此,如将所有相关的基因、元件、技术和方法等都列出,那么该转基因水稻涉及到的专利可能达12项以上,均被国外生物技术公司包括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持有。   根据在转基因研究中广泛认可的《材料转移协议》的规定,基因或者转基因植物用于科研时可无偿使用,若希望用于商业目的,则需在商业化之前进行一次谈判并签署一份特别的协议以确保材料提供方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说,如果将“克螟稻”转为商用,那么最大受益者之一将是国外专利持有机构。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20年专利使用期”在转基因领域得到了规避。   据悉,孟山都每两、三年就会对其核心专利进行专利保护延长,而延长的手段主要是对基因序列进行小范围改动和修饰,变为“新”专利。以核心专利US6,017,534为例,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核心专利US6,017,534所涉及的5个Bt蛋白,而要实现对该专利所有权的延期,孟山都只需在“新”专利中使用略微更改甚至完全一样的蛋白即可。   绿色和平的研报表示:专利保护的有效期远远不止20年,每一粒转基因水稻种子,也远远不只涉及到一两项专利,期待以专利过期来保障自主知识产权只能是一厢情愿。对于中国来说,一旦受到了国外专利的控制,就会逃不出专利的陷阱,将长期受制与人。   “专利的问题是无解的,类似于孟山都这样的机构是转基因的绝对控制者。”俞江丽对21世纪网表示。   地下流通   花费巨资研发的转基因技术尚未突破国外的专利枷锁,然而研发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却已在流通环节显现。   目前大量的非法转基因稻种、水稻和转基因大米已在种子市场、田间和产品中出现。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表示:“前几年曾经在湖北进行过转基因水稻的实验性种植,当时管理没有跟上,像转基因种子就没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买到。   由于涉及转基因技术的科研单位监管不力,操作规程控制松懈、后续监管不到位,转基因大米开始威胁人们的餐桌。   2009年初,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动植检实验室就曾在浙江省出口欧盟米制品中多次检出转基因成分。当时的数据显示,2009年10月份到2010年4月份的转基因阳性检出率高达17.2%,检出的转基因成分为克螟稻的可能性较高。   2011年的12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中国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采取紧急措施的决定》。根据该决定欧盟27国将对中国25种米制品采取强制性转基因成分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退货和销毁处理措施。   而根据绿色和平2012年的食品转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大米产地多集中在安徽省,尤其是六安市寿县。其中,六安寿县的散称丰良优大米,安徽省寿县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周寨精制大米,安徽省寿县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丝苗米均被检测出含转基因成分。   对于目前种植和流通环节中的乱象,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仍显不足。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多部门合作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不过,当具体到各地方农业厅之后,其效果便大打折扣。   “各省农业厅是转基因的主要监管单位,不过由于资源有限或重视程度不够,监管就显得不足,这也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存在。”俞江丽对21世纪网表示。
  • 我国工业激光器关键技术获突破 打破国外垄断
    湖北省科技厅昨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近4年的攻关,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工业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十一五”期间激光产业急需突破的两大瓶颈:先进工业激光器核心制造技术、激光加工成套设备的集成制造关键技术。   华工科技副总裁闵大勇介绍说,该项目的承担与实施,开发出两类新型国产工业激光器和8种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工业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到去年底,已申请专利56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   2007年到现在,已实现激光产业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全国激光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该项目是2007年由省政府与国家科技部联合启动的首个省部共建项目。
  • 我国在无损检测领域打破一项国外垄断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13" height=" 310" style=" width: 413px height: 310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210151949.pn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车在隧道内跑上一趟,隧道的健康状况就尽在掌握中。昨日,被业界称为“隧道医生”的国内首台隧道快速检测车在武汉下线。未来,我国隧道的病害检测将告别肉眼观察。 /p p   昨日,坐落于光谷武大科技园内的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一台自主研发生产的“隧道快速检验车”,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 /p p   记者现场看到,新下线的隧道快速检验车以中型卡车为载体,车厢内安装着数个精密传感器。该公司副总裁胡丹丹告诉记者,只需要一名司机驾车和一名操作员操控,这些传感器可以在最高时速80公里的状况下一路走一路测,采集隧道内的信息并形成数据,用无损检测的方式发现隧道内的裂缝及渗漏水等状况,宽度在0.2毫米以上的裂缝都“难逃法眼”,超越肉眼进行观察。 /p p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国产,该车不仅在售价上比进口的便宜约三分之一,而且后期的数据分析也是免费的。以重庆使用的德国进口隧道快速检测车为例,后期数据分析的价格高达70美元/公里。 /p p   据悉,目前,该检测车下线前已在武汉黄龙山隧道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其完全满足检测的各项技术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隧道已超过1万座,特长隧道超过400座,位居各国前列。由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隧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比普通道路更容易出现病害,如开裂、渗漏水、冻害、腐蚀等,需要经常对隧道的病害状况进行检查。 /p p   ■揭秘 国内隧道病害检测 /p p   主要靠肉眼观察和钻孔测量 /p p   受制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对隧道的病害检测大多采取人工检测,靠使用肉眼观察和钻孔法进行测量。肉眼观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存在着效率低、准确性差、不能进行历史数据对比等问题。而钻孔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检测速度慢,同时易破坏隧道防排水系统,影响隧道寿命,以上两种方法都难以全面反映隧道整体及各部位质量。目前,以1公里的隧道为例,人工测量约需20人耗时4小时才能完成。虽然重庆曾在德国进口了一台隧道快速检验车,但由于使用成本太高而难以被其他地区效仿。 /p
  • 法医DNA检验仪器和的试剂国产化 打破国外垄断
    “法医学DNA提取、纯化试剂与DNA自动提取仪的研制”课题通过验收   2010年6月30日,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物证信息挖掘与综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法医学DNA提取、纯化试剂与DNA自动提取仪的研制”课题在北京通过公安部主持的课题验收。   该课题以法医DNA提取试剂、法医DNA纯化试剂、法医DNA自动提取仪和法医现场检材DNA自动提取仪为研制目标,是我国法医学DNA检验技术国产化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经过近3年的努力,先后攻克了磁珠制作、试剂构成、试剂各成份溶解性、磁珠团聚、常温环境细胞多重裂解、仪器自动化设计与软件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了3种试剂盒、2种仪器。其中,DNA提取试剂主要应用于DNA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中大批量样本的提取检验,能够与目前国内DNA实验室应用的大型提取工作站配套应用 所研制的法医DNA纯化试剂,主要应用于案件现场疑难微量检材的提取纯化,实现了与目前已有的各种现场检材DNA自动提取仪配套应用 所研制的法医DNA自动提取仪和法医现场检材DNA自动提取仪,实现了进口替代。   该课题成功解决了我国法医DNA检验在DNA自动提取阶段所需试剂和仪器的国产化问题,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进一步降低DNA检验成本,推动了我国法医DNA数据库建设和DNA检验工作的快速发展。
  • 我国大功率激光器用标准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全国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在武汉成立   曾被国外垄断的大功率激光器技术,通过技术标准创新,现已转化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产品。11月11日,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在湖北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   大功率激光器是激光产业的高端核心技术。30年来,我国对大功率气体激光器、大功率固体激光器、高功率激光传输聚焦加工系统、大功率激光加工工艺等,实行了引进、吸收和消化,逐步开发出各种大功率的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表面处理的成套设备。随着这些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钢铁、汽车、能源、电子、船舶等支柱产业的技术能力和制造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然而,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在大功率激光器的制造水平和应用规模上,尚处在初级研制或小规模生产阶段,尤其是高端的大功率激光器与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大功率激光器尚未达到生产标准化,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技术档次,同时也限制了发展规模。因此,大功率激光器应用专业的标准研制,是促进我国激光产业科学发展的攻关大课题。   近几年来,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旗下的科威晶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在引进生产大功率激光器的过程中,借助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和标准创新,成功地开发出4000瓦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这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激光器,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今年产销量可望达到120台。从此,国产大功率激光器实现了规模化量产,跻身于世界大功率激光器7大生产企业。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制定的大功率激光器生产标准,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自2008年开始,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质监部门积极支持该公司筹备激光领域的国家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以此提高我国大功率激光器应用专业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申办的全国光辐射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分技术委员会,正式落户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全国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分技术委员会一届一次工作会议上,确定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院长左铁钏等25位专家担任该委员会委员,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为该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   据了解,作为我国激光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将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国内外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加工设备的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组织编制大功率激光器应用的标准体系,制定大功率激光器应用技术和安全辐射等基础标准。
  • 我国金属管在线自动检测成套装备打破国外垄断
    日前,国内检测直径涵盖最广、检测精度最高的金属管在线自动检测成套装备在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通过鉴定。该装备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金属管材无损检测设备的垄断局面,且同等指标的设备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一半、替代进口优势明显,其应用可助推国产金属管材走向高端市场,受到国内各大钢铁企业的关注和欢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管材生产国,有大小金属管企业 2000多家,年产量近亿吨,其中近三成出口。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检测技术和设备,而价格高昂的国外设备又往往不适应国内复杂的生产环境,致使国产管材大部分为低附加值的结构管和低压流体管,很难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国家发改委提出我国钢铁产业要提升发展质量,由钢管生产大国向钢管生产强国转变,研发适合国情的在线无损检测综合技术和成套装备成为行业急需。   山东省科学院受到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的支持,自主研发出的这一成套装备,利用涡流、超声检测技术实现对金属管表面和内部缺陷的高速在线检测,可检测直径从 5mm-1200mm ,基本涵盖了目前国产金属管的全部规格,检测精度达到或超过API、 ASME 、 GB 等国际国内标准,解决了自动在线检测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专家认为,该装备的研发推广,将带动整个行业检测技术的进步,增加国产管在高端领域,如核电管、高压锅炉管、航空航天管材、石油天然气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金属管材质量的提高,可降低因开裂、泄漏、爆炸引发的高风险场合的事故发生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于应用企业,还可通过这一装备的实时检测,分析金属管、棒的伤残原因,及时调整生产设备,提高产品合格率,节约大量能源和原材料,节本效益显著。   激光所所长、研究员徐华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应用特性,该装备一经推广就受到国内各大钢铁企业的关注和欢迎。该成套装备通过国际招标成功应用到上海宝钢,后又推广到包钢、攀钢、大唐电力等十多个省份的 120多家企业,并在江苏振达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和临沂盛源无缝钢管有限公司建成示范工程。目前累计已推广约200台套,每台设备年检金属管材25000吨,检测后每吨售价可增加千元以上,每年为应用企业新增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近亿元,产品供不应求。
  • 打破CMP设备国外技术垄断,华海清科冲刺科创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0月15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海清科”)科创板上市申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资料显示,华海清科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该公司生产的CMP设备可广泛应用于12英寸和8英寸的集成电路大生产线,产品总体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为集成电路制造商提供12英寸CMP商业机型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制造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招股书资料,华海清科核心研发团队先后承担、联合承担了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及三项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针对纳米级抛光、纳米颗粒超洁净清洗、纳米精度膜厚在线检测、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化控制等CMP设备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有效突破和系统布局,打破了国外巨头的技术垄断,真正实现了国内市场CMP设备领域的国产替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度-2019年度,CMP设备在华海清科总营收的占比分别为73.69%、89.01%、以及92.39%,同时占2020年上半年营收的80.73%。报告期内,华海清科的前五大客户占比分别为98.22%、99.09%、94.96%和99.57%。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华海清科CMP设备已累计出货43台,在手订单26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集团、英特尔、长鑫存储、厦门联芯、广州粤芯、上海积塔等国内外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商的大生产线中。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募资15亿元加码主营业务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华海清科此次拟募集资金15亿元,拟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及主营业务发展所需资金,包括高端半导体装备(化学机械抛光机)产业化项目、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项目、晶圆再生扩产升级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dramx.com/website/dramx/20201016134526_1.pn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ource:招股书截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其中,高端半导体装备(化学机械抛光机)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54,044万元,建设周期为15个月,建设1栋生产厂房、1栋测试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产100台化学机械抛光机(包括减薄设备)。项目建成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高端半导体装备(主要是高端CMP设备和减薄抛光一体机)生产能力及在化学机械抛光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服务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该项目已于2020年3月取得施工许可证并开工,建设期预计为15个月。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建安工程施工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将于2020年底前开始生产线试运行,2021年上半年完成整体项目验收并正式投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项目计划总投资31,185万元,项目通过开展系列技术研发课题,创新研发面向14nm及以下制程先进半导体制造CMP、减薄多项关键技术及系统,并研发相应的成套先进工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华海清科已打通整套晶圆再生工艺流程,并于2020年起开始小规模生产。晶圆再生扩产升级项目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CMP设备为平台,配合已开发并成熟应用的CMP工艺,同时搭配新型的单片清洗设备,搭建更大规模生产线用于扩产升级晶圆再生业务。项目计划总投资35,790万元,建设周期为15个月,新增生产设备及仪器46套,项目建成后具备月加工10万片12英寸再生晶圆的生产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华海清科表示,未来3-5年,公司将坚持以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关键突破口,加强与上下游核心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耗材及技术服务、晶圆再生代工业务协同发展的技术布局与市场定位,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努力提升在全球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技术服务供应商。 /p
  • 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电子变压器测试仪,有望打破国外垄断
    记者21日从常州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由软件算法、硬件驱动、智能治具构成的电子变压器测试仪,实现测试频率2MHz到5MHz的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高频段电子变压器测试领域空白。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莫琦副教授介绍,这是国内唯一可测试20赫兹到5兆赫兹宽频条件下电子变压器参数的测试仪,可在千兆网卡、变压设备、微型电机等应用场景进行使用。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样机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电子行业发展迅猛,预计到2023年,仅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将达2.1万亿元。而电子变压器作为电子行业基本的元器件之一,其性能参数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性能、安全性等指标,电子变压器测试成为电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广泛的应用于消费电子、国防军工、医疗器械等领域中。但多年来,高精度测试仪市场被国外垄断。因此,2年前,我们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就开始自主研发高频、高效化的电子变压器参数测试仪。”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薛子盛说。薛子盛告诉记者,2年来,由多学科师生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20Hz~5MHz测试信号源、宽频条件下自动平衡电桥、矩阵式治具智能扫描、自动平衡电桥频率拓展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如,20Hz~5MHz测试信号源技术,系统采用基于模拟乘法器可控增益放大电路,将信号源的电平调节分段实现,并采用放大-衰减的方法降低噪声,为电桥的平衡奠定了基础;宽频条件下自动平衡电桥技术,采用新型矢量合成技术产生高精度误差信号源,保证电桥的稳定平衡。记者了解到,该测试仪能够在20Hz-5MHz宽频带范围内,实现宽频条件下电子变压器性能参数的高精度自动测试,样机在四川长虹器件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博电气有限公司试用报告显示:最快可达到13ms的测量速度,且能保证测试的稳定性,同—产品的重复测试值一致性好,大大提高了批量测试效率,而且在高速测试的同时,能够保证测试的稳定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我们正在加快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今后形成量产后,将有望打破国外垄断,有效解决我国相关产业实际测试情景人工误差大、测试耗时长等问题。”莫琦说。
  • 厉害!他33岁破格晋升教授和博导,成果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他是人到中年"顺意人生"的代表,29岁晋升副教授、33岁破格晋升教授和博导;他独辟蹊径,将"智能"融入石油领域研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位以火箭般速度晋级的老师便是长江大学石油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辉教授。赵辉,山东乐陵人,198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国际SPE会员,国家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等课题30余项。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21篇、EI论文23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实时优化控制技术,解决了油气藏模型实时反演、注采实时调控和井网井位实时优化等一系列难题,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积极评价。下笨功夫,做实在人在美国塔尔萨大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在坚持手写推导公式。不仅是上课,就是课题组会上,学生科研成果中运用到的每个公式,他都力求掌握,演算推导。这位70多岁的老者,是国际SPE终身荣誉成就奖和富兰克林奖获得者,是赵辉在美留学时的指导老师。导师身上这种最"笨拙"的方法,教会赵辉不能只做科研的管理者,更要做学术上的行家里手和内功高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赵辉始终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投机取巧。大年三十,万家灯火璀璨,赵辉却一人独自坐在书桌前,反复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报书。这张图能否进一步优化?这句总结能否进一步凝练?他仔细雕琢他的申报书,像对待一件工艺品,反复琢磨,力求精益求精。用最笨拙的方法做最重要的事情,终于在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报成功。这也是学校获得此项国家级项目的第一人。在同事眼里,赵辉对待科研上的每一件事都一丝不苟。临近饭点,团队成员盛广龙在提交了一页文章审稿意见后准备离开,恰巧赵辉经过,他说:"一篇SCI论文的审稿意见至少写满3页,才算对论文负责。"盛广龙说:"这也是赵老师最让我佩服的一点。他曾经为一篇文章写了34页的评审意见,评审意见比文章正文还多。"也正是赵辉的专业和敬业感染着团队成员,下笨功夫,做实在人,他们团队所在的办公室C413室经常灯火通明。坚定目标,专心不二赵辉自美国塔尔萨博士学习期间便将"智能油气藏开发"作为他主要的科研方向,此11年间,他在该领域扎根、发展。该领域不同于传统油气田开发研究,"智能"提法来源于国外,但运用在油气藏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2013年,赵辉独辟蹊径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油藏模拟及优化模型INSIM。理论提出初期,并未得到业界权威专家认可,甚至他的国外导师也提出质疑。在科研的瓶颈期,赵辉也有过失落和怀疑。但基于对实验数据和行业趋势的研究,他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坚持科研的路是孤独的,在日复一日如白水般寡淡的重复里,设想、实验、研究、推翻、重来,一遍一遍演算,一遍一遍修改,他对模型不断地完善。经过3年的坚持,他的设想终于被国外一些知名专家教授认可。2016年该成果发表在SPE Journal后,被作为重要技术突破被石油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报道,并被《石油科学通报》评为"2017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在他看来,油气藏开发的智能优化是他做科研的"根",他必须一心一意把"根"牢牢扎实了,依附于树根生长的科研项目才会枝繁叶茂。在他孜孜不倦地扎根坚守下,通过近十年的系统攻关,形成了一套自主产权的智能油藏模拟与实时优化调控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对我国油气田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这样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态度,让他成为智能油藏领域的领军人,慕名而来加入他团队的成员也越来越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棵认准方向、紧紧向土地扎根的大树,任凭风雨洗礼,不改初心,顽强生长,在时间的淬炼下,一定能够开出绚烂的花,结出硕大的果。守缺勿盈,不怨不忧“满招损,谦受益”,这也是赵辉一直以来的自我激励,他说:“就好像一个杯子,当它注满水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吸收新的东西了,然而知识的探究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我们要始终怀抱谦虚之心,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和知识。”在学术研究中如此,在生活中亦如此。尽管是学术翘楚,赵辉依然以平和之心待人,以开放和尊重的理念建设团队。科研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探讨式的模式互促相长,让他团队的学术氛围更加活泼和自由。在学生培养上,他以亦师亦友的态度和学生们相处,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留学和科研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使得仅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却引来博士生、硕士生慕名旁听。他对他的研究生说:“青年时期是人求知欲最强和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放眼整个人生可以说是最宝贵的时间。要珍惜这短暂而又珍贵的时光,在这段黄金的时间内,勇于探索,小心求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闲暇之余,赵辉喜欢读古典文籍,《道德经》《大学》《中庸》都是他的案头读物。"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把不足看作是人生常态,不怨不忧,常怀感恩。正是这种通达的人生哲学,让他很好地平衡了工作与生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的这段话对赵辉影响深远,当问及他的人生理想时,他说——"我希望能为石油行业留下有用的东西。”
  • 放疗装备打破国外垄断:首款国产国标软件通过检测
    12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FDS团队自主研发的“调强精准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食药监局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性能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实现了肿瘤病灶精准定位后放疗剂量误差小于2%的精度控制,成为首个通过该系统国家标准(YY/T0889-2013)的国产系统,对于提高我国放疗装备的技术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具有重要意义。  放疗软件是精准放射治疗的“灵魂”,放疗装置依赖放疗软件的指挥控制,否则难以运行及进行有效的癌症治疗。而精准放射治疗的核心难题则是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细胞,这就要求在放疗时,一要准确对准肿瘤病灶,二要给予其准确剂量。此前,FDS团队自主研发的精准放射治疗系统——“麒麟刀” 系列放疗软件,已成功解决了“对准肿瘤病灶”的难题,实现了亚毫米级的定位。  “为达到‘剂量准确’的要求,我们将创新的中子输运计算理论及技术扩展应用于‘麒麟刀’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从而实现了关键技术难点的再次突破。”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近430万、死亡病例近280万。而研发放疗软件则需要计算机、数学、核物理、控制等多学科深入交叉融合和长期的研究积累,迫切需要攻克粒子输运理论、人体辐射剂量评估理论等关键难题。  据了解,研究团队依托核物理与计算机技术多学科交叉人才队伍,自2000年起对精准放射治疗关键物理与相关技术持续深入研究,在核能中子物理与技术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快速蒙特卡罗与解析耦合剂量计算方法和快速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了包括人体剂量的快速精准计算、治疗方案的逆向优化、肿瘤定位与跟踪、人体剂量的验证等在内的关键技术难点的突破,成功研发了‘麒麟刀’系列精准放射治疗系统,进而实现了对放疗剂量误差的精准控制。  “我们实现的这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就相当于:一是对治疗后的病人情况进行预评估,二用计算机对处方进行治疗方案的最优选择,三将机器照射位置对准肿瘤病灶,四来验证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宋钢说,“放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放疗软件的发展,随着肿瘤发病率和临床需求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推动放疗装置国产化的形势下,放疗软件的投入及发展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 打破基因测序的国外垄断,这个团队拥有顶尖利器!
    一份对科研的热爱和信念,让他踏入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这片未知的领域。作为我国较早一批研发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科学家,他如何打破国产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本期《为你喝彩》带您走近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探路者——白净卫,看他如何带领团队实现技术革新。白净卫北京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首席科学家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我国最早运用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并公布了第一条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向全人类展示了新冠病毒的真实面貌和特征,为后续的防控、治疗、药物研发指明了方向。作为较早一批研发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科学家,白净卫最初踏入基因测序领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瞄准了这项技术广阔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他比谁都清楚国产基因测序技术发展的困境。而想要进入基因测序产业的上游,就必须用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00:322016年,白净卫归国创业,成立了齐碳科技,专注于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的研发。与其说齐碳科技是一家公司,不如说它更像一家“研究院”。180余位员工中,有130多位都是研发人员。白净卫始终认为,要想攻克一项前沿技术,就必须要聚集一群目标明确的人。“始终专注科研”,是他在齐碳科技发展之初就定下的基调。在创业之初,白净卫就非常明确基因测序领域的痛点在哪里。第四代纳米孔基因测序仪,是白净卫带领团队历时9年时间研发出的成果,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台能够获得稳定测序信号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对于白净卫来说,他的创业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意义,是让第四代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从实验室的象牙塔里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齐碳科技成为国内唯一通过自主研发踏上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化之路的企业。而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应用在医疗一线。00:16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需求与供给的碰撞,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思想与理念的碰撞,带来了革新的技术突破。而新技术与新时代的碰撞,则更加让人期待能够带来怎样的未来与希望。一路走来,白净卫始终没有忘记最初那个单纯而伟大的梦想。最终收获的,除了一个成功的产品,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温州会地合作催生“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服装尤其是特种行业工作服,在上市或者使用前,都需要对纺织面料进行数据测量和检测。在温州,有这样一家企业,专做纺织检测的仪器,这些年来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开展紧密合作,成立“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在学会专家高端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企业开发出100多项国家专利,并牵头起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去年,企业开发的国内首款用于评估服装成衣保暖性能的“出汗暖体假人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弥补了国内服装成衣保暖性能评估的缺陷,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创新开发及性能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大荣纺仪“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这家企业便是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利用学会资源实现技术的腾飞?专精特新“小巨人”牵头起草5项国家标准就像每个服装设计师都需要一个熟练的裁缝,大荣纺仪就是纺织材料科学家们的最好的仪器“裁缝”——针对各类的纺织材料,制作提供检测器械,以确认纺织属性。企业里有很多检测仪器,像日晒气候试验机,布料要在这个仪器中经过多个小时的模拟太阳照射实验,检测布料在日晒中是否褪色及褪色程度。除了布料还有汽车内饰、橡胶、塑料等,都会用到这台检测仪器。还有耐洗色牢度试验机,纺织品在仪器中经过多次洗涤,从而考核面料耐洗色牢度;织物起毛起球仪、钉锤勾丝性能测试仪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在服装上市之前,都要经过这些仪器的层层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看起来并不起眼、不为世人所周知的企业,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些年来,企业陆续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据介绍,大荣纺仪现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并牵头起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70余项。企业腾飞的奥秘国字号研发中心打破国外垄断在企业负责人看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无疑是企业腾飞的奥秘。“之所以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合作,是因为我们了解到学会在全国设有多个技术研发中心,都在纺织行业相关的不同领域取得众多成果,加入学会,企业能拥有更大的平台。”企业负责人说,“站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和行业内更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还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能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技术信息差,企业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后在原本技术上发展创新,之后就能在国内对这项技术申请专利。”据介绍,“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设有专业的光老化研发室、力学计量研发室、热传递研发室、电磁辐射研发室、出汗暖体假人气候研发室、燃烧实验室、大荣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等,企业每年至少会研发成功10个以上新产品投向市场。出汗暖体假人负责人介绍,公司去年成功研发“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 ”就是依托“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也是公司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合作成功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套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评价各种服装的整体热湿舒适性能和使用温度。学会还发挥资源优势,联系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作为“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项目的支撑单位,共同参与该项目的技术研究、数据收集和产品开发。“比如以前我们买件羽绒服,作为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这件衣服的厚薄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温度,现在通过这台设备检测得到结果,在羽绒服上会增加一个标签,比如适合在-5℃以上或-15℃以上的温度。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对产品能更加清楚了解,从而准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保暖服装,有更好的体验感。”这名负责人介绍。由“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 ”测试出睡袋适宜使用温度除了普通民用服装,更多还能运用到特种职业服装的研发与评价。“像是消防员的消防战斗服,一方面要通过公司的‘燃烧假人测试系统’测试它的防护性能,以保证消防员在火灾救援时不被烧伤;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司的‘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测试它的热湿舒适性能,保障消防员在工作时不会太热太闷而导致脱水。”负责人介绍。通过学会和企业的努力,这套检测系统是国内首款用于评估服装成衣热湿舒适性的仪器,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在2023年就已经卖出10多台,其中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高端客户,营收增值数千万元。”负责人表示。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业内人士:会地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无比庆幸自己明智的选择。作为专家资源集中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每年会举办中国纺织工程学术年会等,促进高精尖人才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企业也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学习、进步、把握未来方向。学会还会组织企业前往“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考察,促进项目对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发展处处长白濛认为,现在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转型载体,大荣纺仪研发的出汗暖体假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从大荣纺仪的成功能看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白濛说,“而会地合作紧密依靠学会这个资源宝库和富矿,扎实落地会地项目,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秘诀。”事实上,享受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地合作“福利红包”的,在温州不只是大荣纺仪一家。温州市科协多次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对接,并在2021年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温州市科协引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与温州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近几年来,学会对接浙江华昊新材料有限公司、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收集有效技术问题及经营需求20多个,对企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30多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多个,与企业建立学会研发中心2个,助力企业营收增值累计5000多万元,指导企业牵头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项。
  • 价值1500万的核磁共振仪,关乎十几亿人健康仪器,为何被国外垄断
    核磁共振是医学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探查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关乎十几亿人健康仪器——核磁共振仪,中国却始终没有突破技术壁垒,依赖于进口。为何价值1500万的核磁共振仪,中国却始终造不出?这款仪器究竟先进在哪里,为何被国外垄断?核磁共振仪是什么?主要用于什么检查?核磁共振仪,顾名思义就是就是利用仪器的磁场,影响人体磁场,进而达成特定目的的仪器。通常来说,在核磁共振的过程之中,仪器本身会释放出强大的磁场,在这样强大磁力的影响下,我们人体内的氢原子会经历排序而后解散的这一过程。而在排序到解散这一过程中,会释放相应的电磁波信号,而仪器在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后,会对我们身体的内部进行画像,根据画像判定我们人体到底出现了何种问题。事实上,我们人体就存在着磁场。作为目前人类已知最小的物质——原子,内部包含了原子核,中子、电子等一系列的物质,根据原子结构,每个原子核的周围都环绕着一圈电子,电子带有磁力,因此会形成一定的磁场。换言之,人体也是一个小型的磁场。此外,根据前文我们提到的核磁共振的规则,其主要是利用氢原子,要知道我们人体中超过九成以上都是由水构成的,水中包含大量的氢原子,通过这些氢原子的分布,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幅清晰的人体绘像。由于这样核磁共振特殊特性,因此它在颅内检查中,可以有效的发现颅内是否出现出血、肿瘤以及血管堵塞等问题。同时,它在人体骨骼、器官以及组织系统等多个部位,检查病变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它在神经、肿瘤以及心血管等医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仪为何昂贵?其具体难点在哪里?这样的原理似乎非常简单,但是我国至今长期难以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只能依靠进口。这样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原理,核磁共振仪确实有些技术难度。究竟它难在哪里?核磁共振仪有多个零部件,其中最为核心技术便是释放的磁力的部件,这也是最为困难的部分。一个好的核磁共振图可以有效的反馈人体画像,因此它要求区域目标中的保持高度的磁场,以及各个区域的均匀度基本持平。我们可以发现,高磁场和高均匀度是保证核磁共振仪性能的基础,这些功能的关键在于超导材料上。这样方面的垄断,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水涨船高。而且主磁体不仅需要保证稳定的磁力输出,实现整个磁场的稳定性,这对于匀场线圈和射频线圈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磁场的稳定性,以及成本的考量,核磁共振仪自开启后就不会关闭,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主磁体和匀场线圈运行的稳定,不会因为温度过高造成短路的情况,会配备相应的低温设施。因此,这些零零散散的部件,其本身的造价就不菲,同时为了保证其正常的运作,需要配备相应的辅助设备,综合而言,造价不菲。此外,目前医院标配的核磁共振的仪器分为3.0T和1.5T两种类别,磁场越强,分辨率越高,所提供的图片也越清晰。当然,磁场越强就需要更强大的磁体以维持这样的磁场。行业内也有一句戏言,磁体占据核磁共振总成本的一半,所言非虚。很多人对于T这个没有任何的概念,事实上T是磁场单位的缩写,即特斯拉。1特斯拉为1万高斯,而1高斯大概有多强呢?大家都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不同的地域可能会因为纬度的变化,或者地理环境的变化产生细微的差异,但是它们普遍都低于1个高斯,1.5T体量级的核磁共振仪的力量可想而知。很多人好奇的是,这么强大的磁场对于人体是否有危害。事实上,能够作为科学人体疾病监测仪器,其本身肯定是安全的,或者处于低危害的状态。此外,核磁共振所利用的磁场,不具有辐射性,因此不用担心造成任何的辐射损伤。造价不菲的核磁共振仪为何只能依赖进口?中国的医疗事业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少科研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是医疗技术的提升,并不意味了医疗仪器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类似于核磁共振仪的这样高端医疗仪器,依然非常依赖进口。造成这样情况,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相较于国外医疗而言,我国现代医疗发展较晚,加上他国的技术封锁,造成我国在医疗仪器研制上,没有掌控核心技术,在生产应用上处处受到掣肘。那么中国没有拥有自己的核磁共振仪嘛?当然不可能,在现行两种核磁共振仪上,中国仅拥有1.5T核磁共振仪,3.0T仍然处于研发阶段。根据前文我们可以知道,1.5T和3.0T所要求的技术体量不是一个等级,对于磁体以及其他设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很遗憾的是,我国在3.0T核磁共振仪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所耗费的费用也极高,预计这样的一套设备至少需要花费1500万。除却技术上的不足,我国核磁共振仪的推广上存在一定的困局。由于我国的医疗设备方面,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近些年有出现迎头赶上的趋势,但是在广大老百姓的眼中,已经形成了进口的,一定会比国产的更好的理念。而且在中国核磁共振仪还没有问世之前,为了满足治疗诊断的需要,广大的医院选择了进口。在外国企业的强势冲击下,国产核磁共振仪已经问世,但是在国际和国内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2018年的统计,全国医院中共登记了1800台核磁共振仪,其中仅有50台为国产,比例低于3%。一方面是高额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关乎着生命健康。在国产核磁共振仪无法满足本国医疗卫生的需求下,我们只能依赖进口。如果我国始终没有办法突破这一技术难点,不仅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利,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我国医疗的亲民化。根据我国公开数据,我国民众每年在核磁共振仪上所花费的金钱,仅次于半导体和石油,而这些高额的利润,最终都流入了西方医疗公司的口袋。我国核磁共振仪的发展和突破长期被如此卡脖子,当然不可能轻易说“不”。但是核磁共振仪的制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目前我国核磁共振仪的研制取得了最新进展。实现了我国3.0T核磁共振仪方面的0突破。而且,此前进口的核磁共振仪需要1500万,但是经过我国企业技术的升级后,不及300万。这样的价格,可以说妥妥的白菜价了。当然,在听闻了我国打造出了不及300万的核磁共振仪后,不少西方国家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低廉的价格,同等的性能,让国产的核磁共振仪瞬间俘获一众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心。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1.5T级别的核磁共振仪占有率已经近1/4。而3.0T级别的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达到了23%左右。这个数据,与世界一流的核磁共振仪生产公司GE,仅有1.4%的差距。从0开始,到如今占有市场的一席之位,背后是一众企业的坚持与奋斗,例如联影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可以同行业巨头叫板,不可谓不迅猛。仪器价格的降低,造福的是广大需要用到核磁共振检查病患们。曾经,核磁共振在有医保的情况下,单次检查费用仍然达到千元以上。但是它的不可替代性,让不少的消费者只能选择接受。而价格的下降,意味着消费者的负担的减少。和西方不同,我国的医院大部分都属于国家运营,随着医改,部分医院可能会出现负责运营。而此前采购核磁共振仪,需要耗费医院不少的资金。而如今有着更加便宜的价格核磁共振仪,同样可以满足检查的需求,自然乐于购买。此外,考虑到我国医保的普及性,大部分人群看病都会选择使用医保,价格下来了,医保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也相对减少。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为我国健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核磁共振仪实现初步的国产化,只是拉开我国医疗高端仪器国产化的序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医疗仪器制造方面,不仅在核磁共振仪的领域不断突破,在更多此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高端仪器制造技术上,都可以打破西方的垄断。这样的突破和发展,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所需,降低治疗成本,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不会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讳医忌疾,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更能够凭借自身的独特技术,独步世界,成为世界医疗仪器研制中的佼佼者,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厦大化学系大学室友自主研发原位芯片 打破国外垄断
    p   原位芯片的直径约为3毫米,图为芯极自主研发的高分辨自封闭原位芯片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06fc216-d2f7-4958-b427-f98362ab0a7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原位芯片的直径约为3毫米,图为芯极自主研发的高分辨自封闭原位芯片效果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7a79729-e6a8-450e-9d6d-76617493023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芯极的三位创始人是大学室友。左起依次为:邱晓滨,廖洪钢,欧阳亮。 /strong /p p   厦企自主研发的原位芯片,出现在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里,这是中国原位芯片出口迈出的第一步。日前,由集美区产业投资公司支持孵化的初创企业——厦门芯极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原位芯片出口的企业而在业界引发关注。 /p p   “原位芯片”听上去专业拗口,但作为基础材料,它就像一个支点,可撬动多领域的应用,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原位芯片的“助攻”下,电子显微镜观测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能全程高清拍摄每个原子的变化和运动轨迹,借由这项技术,可以研究汽车尾气、废水等。再比如,原位芯片高通量、少样本量的特性,可满足超快速体外诊断(如用尿液检测微量蛋白、尿糖、尿酸等)的需求,比传统的光学检测精度更高,速度也更快。 /p p   目前,芯极已自主研发了多款研发分析原位芯片、应用原位芯片和多功能原位电子显微镜样品台,并将原位芯片技术应用于医疗检测、生物分析、环保检测等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华大基因、复星医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业内领军企业和高校。 /p p   值得一提的是,芯极已与中美尖端的MEMS加工平台长期稳定地合作,并计划分阶段将芯片生产平台全部引入厦门,进而打造芯片产业链。据悉,原位芯片的主要材质是硅,表层覆盖纳米级氮化硅薄膜,关键加工工艺目前仍被美国垄断,如果把生产平台引入国内,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p p   【幕后】 /p p   大学时同住厦大“芙一” 相约做有情怀的创业者 /p p   有趣的是,芯极的三位创始人是大学室友,他们是厦门大学化学系99级学生,住的宿舍就是知名的“芙蓉一”。 /p p   创办芯极的想法,最初源于学霸室友廖洪钢的回国任教。这位“80后”教授的履历令不少人佩服:他是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在美国劳伦兹·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期间,完成了原位液体透射电镜的开创性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刊物上。2014年,廖洪钢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随后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p p   “中国有能力也有市场培育原位芯片的成长土壤,甚至打破美国芯片出口垄断,研发和制造出品质、性能更优的原位芯片。”对于廖洪钢来说,留美还是回国并不是一个需要纠结的问题,他希望为我国原位芯片研究做贡献,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p p   回国后不久,新的问题摆在廖洪钢眼前——如何让原位芯片生产及原位电镜技术等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毕竟,这项技术的时间窗口期也就最近这几年,科研成果转化宜早不宜迟。他和大学室友邱晓滨、欧阳亮聊起了这个问题,三位老同学一合计,决定干脆自己组建团队,让科研成果在厦门落地。 /p p   于是,2016年年底,芯极在厦门成立,而后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入驻集美区高校创新创业园。团队分工明确:廖洪钢主攻科研,曾在知名新材料公司担任高管的邱晓滨负责运营,有过多年贸易经验的欧阳亮负责市场。廖洪钢的导师孙世刚院士也十分支持学生的想法,担任芯极的顾问。 /p p   大学室友创业,自然默契十足。三人发挥所长,一方面潜心科研,另一方面链接商业资源,拓展应用。很快,芯极研发的原位芯片打入市场,价格比进口芯片低50%。许多客户听说了芯极,“打飞的”来厦门谈合作。 /p p   当然,也有烦恼的时候。原位芯片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主要靠三人自筹资金维持。好消息是,今年初芯极成功入选我市第十批“双百计划”,并获得集美区创新创业启动扶持资金。 /p p   一同经历了纯真年代,如今又携手创业,三位老同学感慨说,同学情谊编织的创业梦坚不可摧,他们想做“有情怀的创业者”,希望在深耕原位芯片研究的基础上,打造世界顶级的科研、医疗、生物、环保全产业链,利国利民。 /p
  •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中油测井MRT核磁共振测井仪青海油田试验成功
    11月21日,由中油测井公司自主研发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T型核磁共振测井仪,成功完成了在青海油田首口井&mdash &mdash 跃更X井的试验测井,将成为青海油田在低、难、深领域评价复杂储层的&ldquo 撒手锏&rdquo 。   据介绍,这种新型测井仪器已在长庆、华北油田试验获得成功,将打破国外测井公司对核磁测井技术的垄断。仪器总长12.4米,主要由电子线路、核磁探头和储能短节3部分组成,最大探测深度22厘米,适应最高温度155℃,适应最高压力100兆帕,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强、测量模式灵活的特点,是中油测井公司推出的解决复杂储层评价难题的利器。   在青海油田的投产试验中,青海测井事业部通过与技术中心密切协作,圆满完成了跃更X井的现场测井试验。利用专用解释软件处理后,T2谱清晰直 观,孔隙度计算准确,孔隙结构刻画清楚,而且可用差谱、移谱分析准确识别流体性质,经相关专家鉴定,仪器稳定可靠,资料品质上佳,完全能够满足复杂储层的评价要求。
  • 国外垄断局面被打破 我国测绘仪器业迈步高端
    日前举办的第7届测绘仪器设备展览会上有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国内外厂家“同台竞技”,各家都拿出自己的顶尖产品来展示。大到GPS测量车,小到配套产品乃至校正水准用的小气泡,产业链上的产品可谓应有尽有,且附件类产品都是由我国产品占主导。   自主创新 丰富品种   在光电测量仪器蓬勃发展的今天,除了种类繁多的传统光学仪器和迅猛发展的电子仪器外,还包括激光经纬仪、激光水准仪、激光全站仪等光电测量仪器。   测绘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高铁轨道测量为例,高速铁路对轨道平顺度要求非常高,对钢轨之间的缝隙、轨道铺设的水平度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定。因此,在高速铁轨铺设完后,就要用高速轨道测量仪来检验和把关。随着我国高铁建设进程的加快,高铁轨道测量仪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展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测绘仪器产业成熟度越来越高,逐渐打破了测绘仪器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据专家介绍,以前,我国的测量仪器设备都是以进口为主。1995年,以南方测绘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全站仪,由此打开了国产测量仪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序幕。10多年来,国产自主品牌依托价格优势、灵活的市场营销手段及本土优势,逐渐从低端电子测绘产品向中端市场渗透。南方全站仪产量从2003年的3000台增长到目前的10万台,一举成为世界产量最大。起步较晚的苏一光全站仪,也从1000台发展到年产销量达6000台以上。   从传统光学到电子再到激光,我国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绘仪器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测绘仪器的生产基地,测绘仪器实现了国产化。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测绘仪器分会秘书长梁卫鸣介绍,我国生产的中低端测绘仪器在国际上占有90%的市场份额,每年出口量达50万台。从红外到激光,已经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生产。   服务为先 做大做强   随着测绘仪器市场的不断扩大,自主品牌之间、自主品牌与进口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也使产品价格有了大幅下降。   竞争在所难免,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国内自主品牌的同一水平产品,其性能相差不多,因此,要赢得市场青睐,除增强产品自身品质外,还要靠服务和产品细节优势占领市场。”中海达和华测公司的技术人员都这样对记者表示。   梁卫鸣则认为,“要做强,就要创新,实现从低端向高端迈进。而且,我国的测绘行业要做强的话,不是一家两家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多家一起上,共同发展,才能使整个产业都强大起来。”   如今,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测绘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测绘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梁卫呜介绍说,目前,以高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测绘仪器,成为测绘仪器发展的主流。因此,测绘仪器国产自主品牌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要谋求产品的技术创新,走差异化之路。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最终实现测绘仪器由大国到强国的跨越。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测绘仪器企业已经不可避免地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看到,世界著名测绘仪器制造厂商已把我国作为一个重要市场,纷纷来设厂。他们利用低廉的制造成本,以技术优势抢占市场。   在二十世纪,我国的测量仪器设备是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特别是在电子技术和电脑芯片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出以电子全站仪为代表的新型测量仪器。而我国在最初的15年,由于电子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滞后,只能以进口方式得到最新的测量技术。   我们也应看到,国际测绘技术从传统技术向信息化技术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精度越来越高的激光雷达、三维扫描、多功能测量系统、航摄小飞机,以及功能越来越强、实用性越来越好的后处理软件开发和应用。这些先进测绘技术正在加速取代传统的测量方式,给依靠生产和销售传统测量仪器为主的企业带来危机感。   挑战面前有机遇。正当国外测绘仪器大行其道之时,国内自主品牌可以借势发力,在家门口近距离地接触、吸收和运用国际资本、先进技能等,使我国测绘仪器从研制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都得到了成长壮大。事实也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测绘仪器已打破了进口测绘仪器独占市场的局面,实现了中低端测绘仪器国产化。   国内测绘仪器市场已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说,竞争可以推动产业发展,推动测绘仪器的进步,抓住机遇,夯实功夫,积极作为,就能实现跨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