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期刊

仪器信息网国际期刊专题为您整合国际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期刊话题讨论。

国际期刊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国际刊号ISSN:1758-552X)由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著名的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创办,已经于近期创刊发行。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于1967年,是国际一流的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其总部位于英国Bingley,主要出版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由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Cullen教授是该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期刊中方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博士。   该刊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在创新,R&D,技术和科学等范畴及相关的知识管理以及获取开发的活动(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等),涵盖在国际、国家、产业、区域、企业、科研项目等层次的相关政策与战略管理的学术问题,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平台。刚出版的该期刊第一期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涉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中美科技交流历史分析、电信企业创新战略和中国山寨制造的规律与影响等研究问题。   该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探讨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打造国际杰出期刊——访李党生
    李党生博士2006年回国担任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在近十年间该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凭借专业的科学编辑队伍,Cell Research拓展建立了“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论文发表渠道,力争保障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话语权并吸引国外优秀科学家投稿。此外,其姐妹刊Cell Discovery(《细胞发现》)于2015年4月创刊,二者联动发展“一本强刊+一本大刊”的创新模式,努力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做大做强。《赛先生》:Cell Research(以下简称CR)创刊于1990年,至今已有26年的出版历史。自从您2006年回国担任该刊常务副主编以来,最近十年间贵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汤森路透公布的2016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CR的影响因子由十年前的2攀升为近15,此成绩定来之不易,对此您有什么感想?李党生:CR的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2.161上升到今年的14.812,确实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程。CR这一路成长上来历尽千辛万苦,影响因子相继越过5、10,在超过了EMBO Journal和PNAS之后,今年又超过了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不断取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性突破。在今年SCI收录的国际生化、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423种期刊中,CR目前的影响因子排名为第10位,其学术水平已与Nature子刊、Cell子刊接近或相当,位居世界杰出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了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我们认为CR的成绩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自己掌握学术话语权的高端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包括海外华人科学家)在同国际同行的竞争当中能有一个保证公平公正的机会。同时,CR的成功本身也是期刊发展与中国科学发展互动共赢的一个范例,CR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并必将继续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保证期刊稳步成长《赛先生》:学术期刊的成长与优秀稿源和传播平台息息相关。2006年开始,CR与Nature出版集团合作,这是贵刊发展征途中里程碑式的标志。十年间,贵刊是如何调整发展策略以保证期刊影响力稳步上升的?贵刊的管理制度与Nature,、Science或者您之前就职过的Cell有何异同?李党生:这些年,期刊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以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策略。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CR主编,我本人也是在2006年回国,担任CR的常务副主编(之前我在Cell任Associate Editor),全面负责期刊的学术工作。我们当时给CR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要朝国际一流期刊的水平冲击,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刊出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我们采取了类似于Cell、Nature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作方式,首先着手于培养和锻炼一支适应高端期刊发展需求的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从2006年至今,我们CR团队已陆续培养了12名专业科学编辑,其中包括4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同时我本人也在CR指导科技期刊的博士后工作。目前,CR的在岗科学编辑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团队中有两位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后:一位是2010年引进的胡芳芳博士,她毕业于北京大学,1999年赴美留学,2006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另一位是2012年加盟的汪劼博士,她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博士培养期间通过Ph.D交换学生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论文的部分科研工作,此后继续在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4月,CR还引进了在挪威萨尔斯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所从事了8年独立科研(课题组长)工作的江涤研究员(美国公民)加入团队。江涤于1998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了7年博士后工作。在挪威工作期间,江涤曾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PLOS Bi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编辑团队,我们才能为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追求卓越则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办刊理念。
  • 我国投亿元支持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
    11月29日,《中国物理B》(英文版)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照日格图、《地震学报》(英文版)主编陈运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负责人,在京分别与中国科协就一项期刊支持计划签约。   这35家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批支持的期刊。该计划是中国科协在财政部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的,首期3年时间,总支持经费近1亿元,被业内人士称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计划”。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正处于“加速”进行时。   打造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期刊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从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等期刊学术指标均有显著进步。“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题中之义。”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表示。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1922年创刊的《地质学报》(英文版)是我国办刊时间较长的一份英文科技期刊,这次也在受支持的35份期刊之列。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期刊一年6期,每期20多篇论文,其中20%来自国外,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学成果如“北京猿人”等考古发现都发表于此。该期刊在早期中国科学发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用该刊编辑部主任郝梓国的话来说:“我们在国际地学界原来的辉煌慢慢被人遗忘了。”   《地质学报》(英文版)如今的状况并非个案。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00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期刊大国,但其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却难尽人意。   据《期刊引证报告》(JCR)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11月,全世界共有7999种期刊被其收录,而中国(包括港、澳,不包括台湾)仅有164种,占0.02%,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 JCR所有被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4297.6和2.016,而我国被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分别为1130.7和0.833,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   与“期刊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论文强”。随着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加和科研水平提高,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在数量和学术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九。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严纯华认为,作为中国科学家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渐被“掏空”,这对中国科学家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有人认为,国内没有好期刊,“借船出海”并无不可。但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严纯华却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难以为继。他给记者讲到身边的一种普遍现象,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发表论文非常容易,但回国后,同样质量的论文投到国外期刊总会遇到麻烦,多以“语言有问题”被退回。在国外投稿“投啥啥中”,回国后变成了“投啥啥不中”。“这就像村里的地主,突然发现原来的穷人一下富起来了,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把你打压下去。”严纯华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同一个人写英文,语言怎么会有问题?这是一条“隐形的线”在做怪,他觉得这条线是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前些年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较少,挑剔的目光还不像如今这样明显,但近几年挑剔的目光和刻薄的表情随之而来。“今后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会形成阻碍,解决的办法只有建好自己的期刊。”严纯华说。   科研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掌握话语权的期刊对文章首发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记者表示,打造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相匹配的高影响力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怎么让期刊硬起来?作为《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严纯华有时也会觉得“有心无力”。国家评价考核制度将大量好稿引向国外,而自家期刊的发展又因人财物等原因掣肘。期刊大多经费不足,学术影响力要提高,要找高水平的文章,审稿人水平要提高,审稿时间要缩短,还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设想很多,但却无力实现。   因此,“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推出在他看来“正当其时”。“中国科协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原来的设想终于有机会逐步完善了。”   该计划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拓展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陈希认为,这项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切实发挥好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奖促建”,“奖”是形式,“建”是目的,既考虑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更着眼于未来。陈希介绍说,该计划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提升已有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SCI等国际主流检索系统的学科排位,提升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二是适度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新创办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代表我国前沿学科、能填补国家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使之进一步成长为高水平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后备力量。   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介绍,“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一等奖5种期刊,奖金每年200万元 二等奖10种,奖金每年100万元 三等奖20种,奖金每年50万元,奖励资助周期均为3年。   为什么此次重点选择英文科技期刊进行支持?沈爱民解释说,英文版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不尽人意,而且规模小,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239种,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中国大陆只有119种,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所以,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择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沈爱民强调说,抓英文科技期刊,不是说不重视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协历来高度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整体思路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继续充分利用已经持续实施多年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这个工程就是重点支持中文期刊的,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出台,迅速在海内外华人科学家中引来好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王小凡等17位国内外顶级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得知该计划后,特地致信中国科协领导。他们在信中说:“中国科协此次设立的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将引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促进和推动一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而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打好基础。若此,必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知名科学家,积极参与该计划设计、评审工作,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细胞研究》(英文版)主编裴刚院士、《昆虫科学》(英文版)主编康乐院士、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袁亚湘院士等知名科学家更是亲自带队,参加评审期刊陈述答辩。   奖项经费要用在“刀刃”上   《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自2009年跃升至8.151分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在8分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代表,本次获得一等奖。获得奖励资助后,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一下子更加忙碌了,他和同事们制订的“一揽子计划”终于有机会一一实现。   “好稿源是等不来的。”为了找到好稿源,李党生计划利用这笔资助,明后两年走访国内外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抢”到好稿源。“显然,没有中国科协项目的支持,我们的计划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李党生强调。   和他一样忙碌起来,并倍感压力的还有《中国物理B》(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王久丽、《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汪谋岳等。每个获奖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筹划,把奖项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到“刀刃”上。各刊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包括扩大国际编委、争取优秀稿源、组织专刊综述、吸引优秀人才、探索数字出版发行及资助OA出版等。   同样获得资助的《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也在酝酿着变革,严纯华说,该计划有一点令他特别看重,那就是“设计比较科学。当然也有合同,但是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事一议,一个期刊一个期刊具体谈,现在是什么情况,主要想在哪个点改善提升?通过何种途径等。”中国科协与35家期刊逐个进行多番讨论,搞清楚每家“现在站起来摸多高”,“将来跳起来能摸多高”,严纯华觉得,工作做得非常实在。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扎实的举措和不懈努力。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积极吸纳高水平国际稿源,缩短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陈希强调。
  • 中科院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番
    近日,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了近一番。   据了解,中科院期刊中,国际同学科排名位于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2年的5种上升至9种,占全国总数11种的82% 位于Q2区(前25%~50%)的期刊有16种,与2012年持平 两者共占中科院SCI期刊总数的35%。此外,中科院期刊在学科排名呈上升状态的期刊有16种,呈持平状态的期刊有53种,两者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96%。   其中,《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较2012年度显著增加 Light(《光:科学与应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均超过8。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由2012年的30种上升至37种,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比例由43%上升至51%。   &ldquo 能获得11.981的影响因子,我们很高兴。&rdquo 《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期刊这几年能够稳步成长,与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有密切联系。   &ldquo 编辑自身必须了解这个学科,能够和研究人员交流,想办法与科学家达到共赢。&rdquo 程磊说。   他表示,未来《细胞研究》会进一步调整结构,逐步减少对综述论文的依赖,同时提升国际化层次。   与此同时,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的光学期刊Light,首次获得的影响因子就为8.476,位列光学类期刊第4名。   &ldquo 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振奋。为了获得今天的成果,Light做了很多工作,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办成国际一流光学期刊。&rdquo 长春光机所研究员、Light常务副主编白雨虹说,当时立下的长远目标是进入JCR光学类期刊的前3名。   白雨虹表示,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先是建立了高质量的国际化编委会 其次是邀请高质量稿件,向重点科学家约稿 第三件事是主办Light系列会议塑造品牌。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对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表示认可,&ldquo 以《细胞研究》为例,国内影响因子超过11的期刊非常少 而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85个核心期刊中,它排在第13位,处在前10%。&rdquo   &ldquo 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我们的期刊在影响力上仍存在明显差距。&rdquo 肖宏认为,评价期刊好坏,不能只看影响因子,要综合考虑期刊的影响力。   他介绍,与《细胞》相比,《细胞研究》仍有明显差距。前者在2011年发文338篇,2012年发文415篇 2011年引用次数为12624次,2012年为12312次。而后者的论文数2011年是113篇,2012年是99篇,2011年引用次数为1583次,2012年为957次。   &ldquo 要办一个好的期刊,就要真正地为科学家服务,而不是为影响因子服务。如何办一个既是国际一流,又能为中国学科建设服务的期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dquo 肖宏说。
  • 我国96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25%
    17日,记者从中国科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我国跻身学科前列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目前,96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25%,25种学科排名进入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等3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  除了跻身学科前列的期刊数量增加,我国科技期刊国际认可度也日益提高。据悉,引用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海外机构从864个增至9608个,引用来源地由42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124个。此外,我国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关键领域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以来共创办90种高起点新刊,覆盖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医学、先进制造、能源环境、新型材料等新兴交叉热点领域。  此次发布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封面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不少封面设计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集中展示了科研的精准、趣味和美感,增强科技界和期刊出版界对办好我国一流期刊的信心。
  • 一份国际权威期刊对中国稿件的拒稿率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快速增长,2013达23.14万篇,居世界第二位。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是对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背景,也就是我国学者投稿SCI期刊的录取比或者被拒稿率,却鲜有评述。主要原因是缺乏统计数据,因为绝大部分期刊并不提供其拒稿率,少数期刊提供拒稿率,但也不会透露被拒稿件作者的国籍分布的统计数据。   最近,笔者所从事领域&mdash 矿物加工&mdash 的顶级期刊Minerals Engineering的主编BarryA. Wills在其个人博客发表题为&ldquo Minerals Engineering report reflectsthe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minerals industry&rdquo 的博文,介绍了在即将过去一年中Minerals Engineering杂志在行业内的表现、拒稿率、稿源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世界矿业格局的变革。作者所提供的数据刚好为研究我国学者投稿国外SCI期刊拒稿率的提供了一个案例。为了限定个案的意义,在开始讨论之前,先就笔者从事的研究领域及MineralsEngineering杂志的背景作以下说明。   1.矿物加工领域是我国科研人员相对比较有发言权或者说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领域,因为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渐退出该领域的研究(某院士曾多次宣称我国的矿物加工技术世界第一)。   2.虽然Minerals Engineering的影响因子仅一点几(2013年为1.714),但不妨碍它作为矿物加工领域的顶级期刊。另外,它的刊文量比较小,近几年的年发文量维持在200篇左右。   作者在博文中披露,该杂志的拒稿率从2013年的63%上升到今年的67%,其中澳大利亚学者的被拒稿率最低,仅15%。而中国学者的被拒稿率高达89%!为被拒概率最高的几个稿件来源国之一。因为中国学者的投稿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占该杂志总投稿量的32%左右,若扣除中国学者的投稿,可以计算出该杂志的拒稿率约为39%。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稿件的被拒稿率是澳大利亚学者的6倍,是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学者的2.3倍。说白了,该杂志的拒稿率主要是咱们国家的学者贡献的。当然,从被接收论文的总量来看,中国学者的发文量还是排到第三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学者分居一二位,可见我们的人海战术还是发挥了作用。我以往在浏览该杂志的过程中,因为经常看到国内同行的身影,所以对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水平也是感觉蛮良好的,却未知这是同胞蛮拼的结果。   有人可能怀疑主编是不是对中国人有偏见。BarryA. Wills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其代表作《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再版六次,成为矿物加工领域的最经典的教材,没有之一。2008年北京国际选矿大会期间,他还联合矿物加工领域的另一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的编辑为中国学者就科技论文写作开小灶。上个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国际选矿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合影即出自老Barry(69岁)之手。另外,从他的博客中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重视与中国选矿界的交流的。对于这样一个享有盛誉而又乐于与中国选矿界交好的&ldquo 老编&rdquo ,我们是没有理由去怀疑他的公正性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虽然老Barry并没有直接给出中国学者被拒概率奇高的原因,但从他给中国学者的建议中可知一二。   第一,强烈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之前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须知》   第二,应保证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且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换种原料。   从这两点建议其实可以看出,老Barry认为中国学者的稿件被拒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性和严谨性。这已是科研界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笔者就不再复述了。   最后想说,不给外国人添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目前在发表SCI论文这件事情上,我们似乎抛弃了这一美德,我们应该努力找回来。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特别是在权威期刊上。
  • 济南辰达产品被国际学术论文期刊多次引用推荐
    辰达产品被国际学术论文期刊多次引用推荐! FIG.1国际论文引用推荐辰达公司产品截图1FIG.2国际论文引用推荐辰达公司产品截图2济南辰达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液压万能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液压压力试验机等材料力学、摩擦学测试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工作。多年来,辰达公司产品被众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作为科研试验的利器,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试验研究。FIG.3辰达公司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试样磨斑和数据曲线 在试验过程中,辰达公司各类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简洁的操作方式,便捷的数据记录和处理,都是辰达公司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液压万能试验机的重要特点。试验数据稳定准确是前提。同时,我们为客户提供PDF、DOC、XLS、XLSX、DOCX等多种格式文件,使客户数据分析得心应手。FIG.4美国IECR期刊引用辰达产品 FIG.5英国润滑科学期刊引用辰达产品 FIG.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引用辰达产品广大客户选择辰达制造的产品,是对辰达公司的支持,在各类论文中引用或推荐辰达产品,是对辰达公司的信任!辰达人深知,这是对我们的寄托和期望。正值“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阶段,辰达公司也会借着政策的东风,努力发展,砥砺前行!
  • 关注!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发布
    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榜单重磅发布!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连续11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下文简称“国际年报”),通过统计国际期刊对中国期刊的引用,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经过连续多年的统计与遴选,国际年报及国际影响力TOP期刊品牌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22年,国际年报采用的统计源包括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图书等,其中国际统计源期刊为23438种,涵盖WoS收录的期刊共21879种,增补国际期刊1559种。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以下简称“TOP期刊”)采用以下遴选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计算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CI)等指标,在满足“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均位于前20%”的条件下,按CI排序遴选影响力指数CI值排名位居TOP5%以内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之间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所有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国际统计源文献引用的他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国际统计源文献引用的他引频次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之比。国际影响力指数CI:基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和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采用向量求和的方法构建出的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水平的评价指标——影响力指数C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期刊的历史与现在、质量与数量。基于上述遴选方法,2022年遴选出350种科技TOP期刊,其中CI排名前TOP5%的175种科技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175种科技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遴选出160种人文社科TOP期刊,其中CI排名前TOP5%的80种人文社科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80种人文社科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以下是入选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名单。以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经济研究》、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以《科学通报》、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研究》《考古与文物》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2版)完整报告:2022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pdf2022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pdf
  • 十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振了创新自信。  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有一批优秀期刊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说,我国已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3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0种被SCI收录,期刊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居于首位,10种期刊进入全球同学科领域前5名。  中国工程院也积极服务国家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布局部署,打造以《工程》为核心的11种系列院刊,其中旗舰刊《工程》在全球近百种高水平工程综合性期刊中位列第一;10种英文期刊中有8种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0%。  中国科协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地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4697个科研机构,引用来源地覆盖124个国家、9608个科研机构,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长。  张玉卓说,下一步将继续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吸纳更多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中国期刊建设,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的共享。
  • 重磅!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正式发布(附2020-2023版本)
    2月19日,2024年中科院预警期刊名单正式发布!2024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聚焦两类问题:1)破坏科研生态良性发展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引用操纵和论文工厂;2)影响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出版经费有效使用的不当行为,例如中国作者占比畸高(结合APC费用、期刊学术声望等多个因素综合判断)。上述两类问题均为科研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因此,2024年度《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不再区分预警风险等级。官网:https://ewl.fenqubiao.com2024年中科院预警期刊名单如下:此前,预警期刊级别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预警风险依次减弱。高、中、低三个等级反映了评估的三个不同维度:高风险预警旨在抑制学术不端,中风险与低风险旨在纠正过度追求论文数量的导向。具体而言,高风险期刊指批量论文涉及“论文工厂”事件;中风险期刊指作者群、读者群的国际化程度低,以及论文处理费不合理(过高);低风险预警旨在提醒期刊存在学术影响力骤降风险(期刊发文量激增)。2023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2021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2020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
  • 岛津携手国际期刊分享原子光谱新技术
    老牌国际光谱SCI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ISSN: 0195-5373,SCI, JCR, Q3, 简称:AS)诞生于1962年,由香港原子光谱出版社有限公司(ASPL)出版发行。主要刊登原子光谱技术(AAS, AFS, ICP-OES, ICP-MS, XRF, GD-MS, TIMS, SIMS, AMS, LIBS, EMPA, SEM-EDX等)新方法、新应用、新仪器/部件研发、样品前处理新技术、标准物质研制等工作。AS主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教授担任;厦门大学杭纬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和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大学Michael Dürr教授担任副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伟教授执行主编。 自2020年9月起,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岛津)与《Atomic Spectroscopy》携手,AS期刊PDF电子版将免费提供给岛津广大用户,大家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岛津科技资讯通或者AS官网(www.at-spectrosc.com)直接下载相关方法和应用,有利于及时了解原子光谱界最新科研成果及行业信息。 岛津也欢迎广大的岛津原子光谱客户积极投稿《Atomic Spectroscopy》,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全球的原子光谱相关研究人员一起分享,投稿请将文章发送至期刊编辑部邮箱(Atomic.Spectroscopy@cug.edu.cn),我们期待您的精彩文章! 扫描二维码下载《Atomic Spectroscopy》电子版
  • 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八所院校11篇论文
    继2009年国际期刊《晶体学报》撤销井冈山大学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被曝光后,近日《晶体学报E》(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再次撤销包括井冈山大学在内的中国8所院校的论文共11篇。   在这11篇文章中,4篇来自聊城大学,2篇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井冈山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各1篇。   据《晶体学报E》发表的声明称,这次撤销是《晶体学报E》在井冈山大学论文撤销事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后作出的决定,这11篇文章或因“数据问题”,或因“不正确的原子派定(incorrect atom assignments)”而各自被期刊或作者撤销。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中国第四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表示,2017年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在继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两种类型的论文,中国则有443篇,同样位居世界第4,较2016年上升1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结果指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相较于2017年统计,数量增加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此同时,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8年排在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通常被视为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7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59篇,占世界的15.1%。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47.1%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3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数量比2017年增加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 /p
  • 国际学术期刊为中科大纳米研究出版专刊
    11月9日,美国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出版《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集中展示我国和美国华人学者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光电器件及传感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专刊收录23篇高水平论文,中国科大教授贡献2篇、科大校友贡献5篇。   中国科大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曾研发出世界上首个纳米电缆、液体纳米晶体管等。专刊出版过程中,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俞书宏和科大校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夏幼南受邀担任客座编辑,并撰写编者按。这是《先进功能材料》创刊十年来首次为我国出版专刊。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负责人介绍,专刊展示了中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特色和水平,对今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纳米材料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国际期刊谈处理争议性论文:要求作者提交原始数据
    p    strong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科学》、《细胞》等顶尖科学杂志,揭秘国际学术期刊处理争议性论文的过程。《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他们会要求作者提供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科学》杂志发言人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每年大概只有3到5篇论文被该杂志撤回。 /p p    strong 要求作者提交数据原始材料,与评审人和专家一起评估 /strong /p p   《细胞》是由著名多媒体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与《自然》、《科学》杂志并称为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对于如何处理存在争议性的论文,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实名读者还是匿名举报,只要是对论文内容存疑的的问题,都会直接引起期刊编辑的关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清晰的记录和调查。 /p p   正如《细胞》杂志的首席执行官埃米莉· 马库斯所言,“在细胞出版社,我们相信作者是值得信赖的,作品都是费尽心血,最为重要的是,在调查最终下结论前,他们都是无辜的。因此,我们在应对这些情况下,对这些情况不存在“预先判断”。 /p p   卡普托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我们会要求作者向我们发送出版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并确定在这些原始数据中,能够找到已经编制后的数据的各个组成部分。” /p p   “此外,我们还会从编辑的角度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评估,并与评审人或是其他专家一起评估这些材料。”卡普托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调查分析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会要求作者通知他们所在的机构以及他们研究的资助机构。” /p p   卡普托表示,纠正科学记录是期刊的首要任务。由于调查过程的保密性,因此无法详细地向对这一问题表示担忧的人们进行详细的细节报告。因此,无法向记者提供具体的案例来解释一项争议性论文的调查是如何进行的。但是可以说明的是,整个调查过程包括收集和评估数据,以及与作者进行讨论并配合机构的调查。 /p p   对于一般调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卡普托表示,“这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期刊希望整个调查过程能够越快越好,但是这其中由于牵涉一些严重的问题,相比于快速地得到结果,期刊更倾向于获得正确的结果。” /p p    strong 一旦撤回论文,要求作者在声明中解释原因 /strong /p p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EMBO)媒体负责人迪尔曼· 基斯林接受法晚·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在论文出版前,EMBO有着详细的编辑质量评估步骤来发现问题,例如EMBO的“图像取证分析”。因此,比起解决在出版后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论文发表前出现的问题要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 /p p   此外,EMBO内部有清晰的内部流程来验证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的潜在数据问题。EMBO的科学编辑将会首先评估来自对论文的指控是否证据是充分的。编辑对期刊的内容负责,他们会保证公平,与论文的发表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一旦出现问题,编辑将会首先从作者方获得第一回应。此外,他们还会咨询外部的专家,通常包括评审该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如果出现的问题影响这个论文的结论,而且并不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错误造成的,那么期刊将会联系聘用该作者的单位。如果问题很严重,那么期刊从一开始就会通知作者所在的机构。 /p p   一旦问题被确认,这其中有数个机制可以来更正科学记录。首先是更正(对一些数据或是文字进行更新),或者是部分撤回(对特定数据标记撤回),或者是全部撤回。 /p p   与EMBO类似,卡普托告诉法晚· 看法记者,最终的分析结果报告可能导致几个潜在的后果。根据具体的问题和疑虑,《细胞》杂志可能要求作者准备一份更正声明,或者撤回论文,并在撤稿声明中解释撤回论文的原因。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论文并没有疑虑,《细胞》杂志将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选择在期刊出版的编者按中解释整个调查过程,以及决定不采取行动的原因。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潜在的解决方案出台时间的延迟,《细胞》杂志会出版“编辑关注”来提醒读者,调查仍在进行中。 /p 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关于此次韩春雨及其同事发表论文的调查步骤与《细胞》杂志大致相同。 /p p    strong 《科学》每年3-5篇论文被撤,“诚实错误”最常见 /strong /p p   对争议性学术论文如何处理的问题,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还联系了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之一的《科学》杂志。该公司发言人米根· 费伦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科学》杂志每年评估大约12000篇提交给期刊的研究手稿,但是这其中大约只有7%、即约800篇通过同行评审并最终出版。在这些被出版的论文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被撤稿,大概每年只有3到5篇被撤回。 /p p   被撤回的稿子中大部分,也是最常见的是一些“诚实的错误”,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是由于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而遭到指控被撤稿。这里的“不端行为”是指伪造、欺诈等等。这样的行为将会被相关的机构或是研究的资金援助机构调查。这些机构将会发布报告,如果论文研究确实存在严重问题,那么将会促使期刊采取行动。《科学》杂志严肃对待所有这些案例,并努力尽快地纠正这些科学文献。 /p p   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 /p p   strong  【新闻背景】 /strong /p p   strong  国内外学者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论文中的实验 /strong /p p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发表的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一直在国内外存在争议。韩春雨团队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p p   《自然》的新闻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现在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有了结果后他会把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他告诉《自然》,自己还需要一点时间。 /p p   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向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发送了期刊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声明以及一篇“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 /p p   声明指出,《自然-生物技术》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我们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 /p p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p p   而在同时发表的“编辑部关注”中则指出,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 /p p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再次发布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自然-生物技术》当天给法晚· 看法记者发来其发言人的声明中称,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声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期刊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p p & nbsp /p
  • 科技部:对国际期刊集中撤稿论文逐一彻查
    p   6月14日,在科技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社会关注的一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p p   2017年4月20日,媒体披露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将107篇中国作者论文集中撤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撤稿事件发生以来,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处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p p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大力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p p   科技部通报表示,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科技部等部门将以此次撤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p p   会上通报了对高校和高校附属医院涉事论文作者、对医院系统涉事论文作者、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调查处理的情况。 /p
  • 南方医院首个国际期刊正式启动|检验科主任郑磊担任主编
    InterdisciplinaryMEDICINE(IMed)是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创办的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致力于报道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手段的医学创新科技成果,旨在为医学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IMed主编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担任,编委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背景的杰出专家学者组成。 8月28日,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以下简称IMed)创刊启动会暨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在广州南方医院成功召开,本次活动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办,出席会议的嘉宾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叔文、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书记王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院长孙剑、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高级顾问庹晓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王志明教授、Wiley出版集团张晓雨博士,徐伟博士、IMed主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等。会议伊始,孙剑副院长作会议开幕式致辞。孙剑副院长从医院发展出发,提出目前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合作是促进医院建设的新兴生长点,医院也应把握时机、激流勇进,IMed创刊契合了交叉医学发展的热点和需求。唐本忠院士在致辞中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IMed的创刊是顺势而为,对医学领域科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与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黎孟枫校长代表学校致辞,提出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有组织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正是学校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是时代发展趋势,南方医科大学在经典学科领域的强核实力,更应主动融入学科交叉,继续发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为推动南方医科大学交叉医学的建设发展,学校特聘唐本忠院士为荣誉教授,并在会上举行聘任仪式,由马骊副校长宣读聘任决定,黎孟枫校长为唐本忠院士颁发荣誉教授聘书。同时,南方医院与AIE高等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校院领导及AIE高等研究院代表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唐本忠院士、黎孟枫校长、刘叔文副校长、马骊副校长、王前书记、孙剑副院长、蒋兴宇教授、秦安军教授、王志明教授,庹晓君教授、张晓雨博士以及郑磊主编举行IMed启动拉杆仪式,标志期刊正式创刊。郑磊教授以IMed主编的视角解读了期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对期刊编委团队、筹备情况、发展规划以及预期目标进行了介绍。Wiley出版集团高级出版总监José Oliveira和Wiley中国区代表张晓雨博士致辞表示Wiley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商,在高水平合作期刊的创办和运营有丰富经验,将致力于为合作伙伴IMed提供最佳出版服务,打造定制化的中国和全球营销和推广策略,助力IMed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促进交叉医学领域的交流和发展。IMed荣誉主编王前书记作为编委代表致辞,强调IMed编委团队作为一支志同道合、充满战斗力的团队,将坚定地打造IMed为交叉医学研究高质量学术窗口,最后王前书记对期刊发展进行展望:在短时间内,期刊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提高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世界各地的期刊编委代表录制视频表达了对IMed创刊的祝贺。在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唐本忠院士介绍了团队开发AIE材料运用在医学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蒋兴宇教授报告了团队在微流控方面的研究成果。杨朝勇教授对团队在外泌体高效分离分析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罗阳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智慧检验促进主动健康方面的成果,司徒博教授介绍了南方医院-高等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对其成果《体液细胞AIE染色图谱》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解读。最后IMed主编郑磊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宣布了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暨InterdisciplinaryMedicine创刊启动会圆满成功,并表达了对到场嘉宾领导大力支持、大会报告嘉宾精彩分享以及参会成员热情参与的感谢,最后展望与大家携手精心运营IMed期刊,助力期刊健康成长,为推动交叉医学与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作贡献。
  • 博晖创新CMS质谱仪携手浙大化学系再登国际重要期刊
    2017新年伊始, 一条令人欣喜振奋的消息从杭州传到博晖创新北京总部,由浙江大学化学系沈云军老师带领其学生革新了碳硼烷的合成路线,并且在国际重量级刊物数据库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旗下的ChemComm上成功发表(DOI: 10.1039/c6cc08121e),这其中,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全资子公司Advion公司的CMS质谱仪功不可没。日前,我们有幸在杭州浙江大学采访到了身为该篇文章第一作者的沈云军老师。*ChemComm是英国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旗下经典期刊,化学领域三大最权威期刊之一,以发表新颖研究成果而著名。ChemComm期刊在2015年影响因子为6.567,即其过去两年所发表的文章平均被引用数高于6.5,属于行业内较高水平。 据沈老师介绍,在优化有机物合成路线的科学研究中,“验证物质”这一步至关重要,最常用到的仪器就是核磁共振仪NMR和质谱仪MS,NMR作为大型仪器设备非常不利于反应日常监测,并且对学生的技术也有一定要求,大型质谱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但Advion公司的 CMS质谱仪,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检测迅速,极大地方便了日常实验且加速了实验流程。沈老师还格外强调,作为有机合成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空间十分有限,很难摆下大型质谱仪,而且其维护保养也很成问题。但Advion公司生产的CMS体积小,可以直接放在通风橱里使用,又结实耐脏,仪器的维护保养非常省事,从2015年5月购置至今,面对每天的高频率使用,仪器却极少出现故障,沈老师颇有自信地说到,“CMS的清洗维护,我看了一遍,下次就可以自己清洗了。” 沈老师带领的课题组研究的碳硼烷属于带电荷有机物,针对此类有机物,CMS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所以此次在ChemComm上发表文章,他们放心地将从CMS得来的反应监测和物质鉴定的数据递交,也顺利的通过审核。目前,沈老师及其课题组仍有多篇由CMS验证的文章在筹备当中,等待发表。 沈云军老师在2013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后,跟随中国千人计划引进学者Prof. Simon Duttwyler教授回到中国在浙大任职。他们在瑞士时就使用Advion公司的CMS质谱仪多年,感觉方便耐用,灵敏度高,跟大型质谱仪结果不相上下,软件操作又简单,很适合学生使用。所以来到中国后,果断重新购买了一台CMS,并且考虑加购TLC质谱接口。沈老师还提到,因为Advion公司CMS质谱仪的诸多优点,化学系的同仁也经常来他们实验室参观CMS,并拿样品来测试,尤其是从事有机合成研究的老师深深地被CMS小体积大表现所吸引。同时为恭贺沈云军老师及其课题组在国际重量级期刊发表文章,博晖创新南方大区销售经理赵庆喜先生一行人特此来到沈老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并达成共建“Advion CMS质谱仪示范实验室”的意向。博晖创新也希望我公司生产的CMS质谱仪可以在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帮助到各位奋斗在第一线的学者们,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指正。
  •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赵宇亮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辑
    最近,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中心赵宇亮研究员接到英国《纳米医学》(Nanomedicine)主编的邀请,提名他为该刊物的编辑。赵宇亮已回函接受了邀请。   《纳米医学》是英国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刊登例如纳米药物基础研究、纳米医学发展等学术文章,影响因子5.44。赵宇亮研究员是973计划重大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主要围绕纳米颗粒的负面影响、纳米表面化学修饰及其性质、纳米生物效应及其对健康的安全性等开展研究,包括对纳米颗粒进入身体的生物反应研究,通过表面化学修饰——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性能,即通过改变纳米表面性质来控制纳米药物的性能、减少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开发未来的人体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研究,化学和毒理学分析等有重要意义。赵宇亮同时还担任了美国SCI杂志《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的副主编。   近几年来,已经有一批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骨干担任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编辑、编委、主审等重要职务,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 盛瀚离子色谱产品助力国家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前,青岛大学工业催化与能源化工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简称《ANGEW》,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了题一篇为《A Janus Fe-SnO₂ Catalyst that Enables Bifunctional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Fixation》的研究论文。盛瀚CIC-D120型实验室台式离子色谱仪作为技术支持,分析结果获得认可。  《A Janus Fe-SnO₂ Catalyst that Enables Bifunctional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Fixation》-节选  CIC-D120型实验室台式离子色谱仪是一款电路技术升级的高稳定性离子色谱仪,配置双极电导检测器,极大提高了仪器的检测性能和稳定性,给客户极致的使用体验。该仪器搭载盛瀚自主研发的天文台智能工作站,不仅可实现对各仪器功能部件的智能控制,还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另外还可以兼容安培检测器、紫外检测器、紫外一柱后衍生等外接设备,结合盛瀚领先的色谱柱技术,可实现对阴、阳离子及氰根、碘离子、糖、小分子有机酸等的分析,普遍适用于环境、疾控、食品、化工、电子、矿冶等领域。  技术优势  • 控温双极电导检测器(CN 202033335U),更大的检测量程,更好的分析精度   • 内置循环式立体恒温技术(CN 204259917U),温度稳定时间小于30 min,确保试验数据准确可靠   • 国际领先全系列离子色谱柱(CN 105126936A、CN 104788603A),柱效高,柱容量大,满足对各种组分离子的检测   • 高压淋洗液储存装置,无需使用氮气,可实现氢氧根淋洗液不受空气干扰   • 抑制法检测模式,抑制模式可适应碳酸盐/氢氧根体系、甲烷磺酸体系/硝酸根体系。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盛瀚是一家有理想有情怀能长远发展的公司,同时也是一家国际化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中国仪器高端化,走向世界、服务全球”这是我们的使命。未来,盛瀚将基于全产业链100%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实力,专业专注打造以离子色谱为核心的科学仪器生态,实现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自立自强,强力赋能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梦”!  扩展阅读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简称《ANGEW》(德国应用化学),创刊于1962年,分德语版和英语版,是世界顶级化学类综合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JCR分区:15.336/Q1),发表化学研究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化学领域具有最高的学术影响力。
  • 广州大学王家海团队在国际能源知名期刊发表最新锂电池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院王家海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教授,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上。01研究背景: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它们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良好的电化学活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而备受青睐。相较于传统的碳基材料,金属硫化物能够提供更多的锂储存位点,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尽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众多优点,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体积膨胀、电化学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员正在通过各种策略,如复合材料的制备、界面工程、结构设计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使用寿命。02研究内容异质结构的构建是合成具有高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王家海教授团队通过一种设计的溶剂热策略实现了一个界面调控的ZnS@MoS2异质结构。该策略在异质结构中引入了界面调控,增加了锂吸附的活性位点,并提高了锂离子存储的整体动力学性能。在异质结构界面处引入了内建电场,增强了电子转移和锂离子迁移,从而得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结果进一步确认,界面处的电子重新分布促进了电荷转移并降低了锂离子迁移的障碍。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界面调控策略,增强了异质结构中的锂离子存储,并揭示了改善锂存储动力学的潜在机制。具体创新点为:1. 界面调控策略的引入:本文通过设计一种界面调控策略,系统地解决了ZnS和MoS2在异质结构中的界面匹配和电子传输效率问题,这在之前的研究中很少被报道。界面调控不仅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还提高了其结构稳定性。2. 异质结构的创新构建:采用溶剂热法成功构建了ZnS@MoS2异质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增加锂离子的吸附位点,并改善锂离子的迁移动力学。这种特殊的构建方式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新的途径。3. 表面反应动力学的优化:通过界面调控策略,显著增强了表面反应动力学,这意味着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能更高效、快速地进行锂离子的吸附和释放。这直接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尤其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4. 内建电场的应用:研究中在ZnS@MoS2异质结构的界面处引入了内建电场,该电场有助于促进电子的快速转移和锂离子的迁移,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充电效率和稳定性。这种方法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03研究相关博士后陈辅周为本文的第一作者,王家海教授和邵敏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王家海,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催化材料、锂电池、生物化学传感器、纳米孔单分子计数器和5G通讯。代表性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J. Am. Chem. Soc.、Nano Letters 、Nano-Micro Letter 、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09414
  • 不同期刊相同负责人 部分期刊借机敛财
    “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价格优惠”、“超低价格”、“全群最低价”、“低到你想不到的价格”……这是自由撰稿人纪争辉(化名)在自己加入的一个QQ群里看到的广告语。   在这个名叫“论文代理联盟”的QQ群里,用户叫卖的“商品”主要是期刊版面。偶尔,也会有兜售专著书号和论文署名权的信息发布。   2010年全年出版的总共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厚度接近一尺。记者 来扬摄   一般来说,QQ群里的每位用户会发布一到两种期刊的征稿信息,但纪争辉发现,有一用户发布的征稿信息里提到了好几种期刊:《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 而近年来,这几本“旬刊”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甚至一期可刊载200多篇论文。   “一篇稿子收几百元,每期总共刊登几百篇,利益不用算,您也清楚。”纪争辉对记者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发论文为由向《中外医疗》的杨编辑询问,该编辑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今年的《中外医疗》等上述期刊的版权页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则“特别提示”:为共同维护出版纪律与尊严,请作者勿向本刊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支付任何费用。否则,出现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4种期刊同一个负责人   在上述QQ群里,有两个用户经常“捆绑”着发布上述4种期刊的信息。纪争辉查询发现,这4种期刊在新闻出版部门备案信息中登记的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证实了上述任职信息:郭陆庄同时担任了《科技资讯》的社长和总编,《科技创新导报》的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编,《中外医疗》的社长和总编。同时,他还是《糖尿病新世界》的执行总编。   上述期刊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张金荣同时担任《科技资讯》的副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副主编,《中外医疗》的副社长,《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编 《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的编辑部主任均为陈鹏,且这两种期刊总编室的3位工作人员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上述各期刊的关联关系还可以从刊社地址、征稿说明中窥见一斑。   例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糖尿病新世界》在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备案地址是相同的。有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编辑在不同时间发的约稿函里留下了同一个联系方式,却分别为《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约稿。   再如,这4种期刊的封二和封三会相互刊登彼此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今年第3期的《中外医疗》封二刊登了《科技资讯》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启事的最后写道:“本刊长期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和《中外医疗》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优秀稿件我刊可推荐至以上刊物优先发表。”   主管部门称,主管单位不同可能存在卖刊号现象   据记者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查询,上述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却不尽相同。   《科技资讯》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单位是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导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外医疗》的主管单位是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资讯》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外医疗》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期刊的总编或社长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有的期刊集团有很多报刊,可能只任命一个总编或社长。但是,如果一个总编掌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这些杂志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现象就值得怀疑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一样,几乎不可能同时任命同一个总编或社长,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卖刊号的现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年检结束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期刊查询系统中,除公开期刊的刊名、刊号、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之外,还将公开该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姓名,以便公众查询、监督。   科技期刊上刊登小学教学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期刊创办时,须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性质,一旦刊载内容偏离了办刊宗旨,或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办刊宗旨,均属违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发现,上述4种期刊均为旬刊,刊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论文,但其办刊宗旨难称与学术有关。   例如,《科技资讯》的办刊宗旨是:“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 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技探索历程。本刊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记者翻阅了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技资讯》,其中设置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与环境”、“污染与防治”、“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等13个栏目,除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外,也不乏《浅谈如何巧记单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探讨》、《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论文。   刊登在《科技资讯》上的绝大多数论文的篇幅为1个页码。2011年第3期的《科技资讯》有256个页码,刊登论文212篇。印刷的正文字体用的是小五号,很少有论文配发图表。   近两年的《科技资讯》采用的印刷纸张都非常薄,但记者将2010年出版的全部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测量其厚度,刻度显示其超过了28厘米,接近一尺。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等3种期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其页码数和刊登的论文数量略逊于《科技资讯》。例如,2011年出版的《中外医疗》有192个页码,刊登论文158篇。2010年全年的36期《中外医疗》叠放厚度超过22厘米。   刊登资讯的期刊是如何变身学术期刊的   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记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资讯》。《科技资讯》创刊于2003年,在2004年和2005年,其刊载的内容以资讯类文章和广告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编辑部自行收集的稿件,社外来稿很少有投稿者的信息,甚至用的都是笔名。   2004年第1期的《科技资讯》卷首语写道:“从2004年起,上、下半月刊发两种不同风格的杂志。一本办成汇集最新科技资讯及指导投资创业与企业经营的科技期刊。另一本办成运用科技视角解析产品品质、引导理性消费的科技刊物,刊发通讯、数码、家电。汽车、计算机等产品。成为都市时尚休闲人士的消费生活指南”。   2005年5月,《科技资讯》的刊期从半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出版的A刊名为“车赏”,中旬出版的B刊叫做“midi音乐制作”,下旬出版的c刊的主题是“商务广场”。   自2006年第1期起,《科技资讯》刊载的内容陡然转型,开始刊登各类论文,1月平均每期刊登140余篇,2月平均每期刊登近190篇,以后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都超过200篇。   而《中外医疗》的前身是《化工之友》,于2007年正式更名《中外医疗》。在更名之前,《化工之友》在征稿启事中就已经开始征集论文。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失衡让学术期刊有了敛财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进行的调研发现,当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的现象。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学术期刊收费成为现实,引发了“发表论文与人情的交易”及“发表论文与金钱的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论文买卖“市场”的规模进行过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5.4亿元,而2009年的规模可达10亿元。这其中就包括“高额营利性版面费市场在内”。   在沈阳看来,论文买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纪争辉提供的“论文代理联盟”QQ群聊天记录中看到,最近的半个多月以来,该群内每天都有20条左右的信息更新。这个创建于2009年10月,有190名用户的QQ群的资历和规模只能算中等。日前,记者利用“QQ搜索群”系统检索发现,带有“论文代理”关键词的QQ群有86个。多数群的用户数量在100~200名之间,其中不乏用户超过300名的群,最早的百名用户规模以上的群创建于2005年12月。   若是用“论文”两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应结果可达6万余条。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论文中介有关,例如,一个名为“超级论文群”的QQ群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名的上限,其简介明确写道:“教师论文/林业/文化/医疗/交通/市政等各类职称论文发表,刊载国家级刊物”。   据《法制日报》3月16日报道,武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了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当天,有用户在“论文代理联盟”QQ群里发布了这一新闻链接,并加注了“冒冷汗”的表情。但其他用户并未回应该留言,继续发布着各自的征稿和招聘组稿代理的信息。
  • 层浪前沿|IF最高15.82!!层浪流式细胞仪助推国内外八篇文献在国际期刊见刊发表
    ——浪花虽小,层层堆叠,亦能掀起滔天巨浪引言 于2016年开启层浪流式的正式研发,于2022年相继发布了国内首台三激光流式LongCyteTM(临床型)和FongCyteTM(科研型)。截止到2024年4月,近十年的技术沉淀搭载新兴企业平台,层浪流式细胞仪共助推了8篇国际期刊文章的发表,其中4篇IF值≥10,最高达15.82,展现出层浪流式受到非同凡响的国际权威认可,以及其如阪上走丸般的学术论文转化率。 论文集锦8IF=15.82 1区Q1No.1标题:Hepatic-Accumulated Obeticholic Acid and Atorvastatin Self-Assembled Nanocrystals Potentiate Ameliorative Effects in TreaUnravelling Immune-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Lysosomal Adaptation: Insights from Two-Photon Exci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Imagingtment of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期刊:Advanced Science时间:2024年3月11日领域: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引用产品:FongCyteTM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大学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奥贝胆酸(OCA)是一种选择性法内甾体X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多种肝脏疾病的损伤和炎症。但其临床应用仍然受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低和潜在副作用的限制。这篇文章创造了一种由OCA和降胆固醇的阿托伐他汀(AHT)组成的肝靶向纳米药物,其活性药物成分(API)含量理想,用于口服MAFLD的联合治疗。这种无载体纳米晶体(OCAHTs)是自组装的,不仅提高了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而且通过胆汁酸转运蛋白介导的肠肝循环过程实现了肝脏蓄积。口服OCAHT在改善对乙酰氨基酚挑战小鼠和高脂肪诱导的MAFLD小鼠的肝损伤和炎症方面优于OCA和AHT的简单组合,且系统毒性较小。重要的是,OCAHT对MAFLD相关的分子通路具有深远的反向作用,包括损害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和增强抗氧化反应。这项工作不仅为肝脏靶向药物递送提供了一种基于胆汁酸转运体的便捷策略,而且还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全API纳米晶体,从而促进了纳米药物针对MAFLD的实际转化。IF=14 1区Q1No.2标题:Bioactiv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functionalized titanium implants with controllable antimicrobial peptide release potentiate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osseointegration期刊:Biomaterials时间:2024年3月5日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引用产品:FongCyteTM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组织修复与重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细菌感染和骨整合延迟是钛基骨科植入物的两大挑战。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将抗菌肽(AMP)负载的二硒化物桥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固定在表面,开发了一种功能化的钛植入物Ti-M@A,显示出良好的长期和机械稳定性。功能化植入物对4种临床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MRSA)的抑菌活性超过95.71%,这是由于其具有破坏细菌膜的能力。此外,Ti-M@A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中硒的存在,功能化的植入物还能显著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的成骨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它可以通过清除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的ROS,在体外触发巨噬细胞走向M2极化。因此,感染和非感染骨缺损模型的体内试验表明,这种生物活性植入物不仅可以杀死超过98.82%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促进骨整合,为解决钛植入物细菌感染和延迟骨整合提供了一种联合策略。IF=10.2 1区Q1No.3标题:Self-polymerized platinum (II)-Polydopamine nanomedicines for photo-chemotherapy of bladder Cancer favoring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时间:2023年7月22日领域:医学/肿瘤学引用产品:FongCyteTM单位:内蒙古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摘要:由于铂类药物在晚期膀胱癌(BC)的肿瘤蓄积较低,且化疗药物释放不受控制,因此全身给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先进的策略来克服目前铂类药物化疗的局限性,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在这项研究中,自聚合铂(Ⅱ)聚多巴胺纳米复合物(PtPDs)被专门用于BC的有效化学光免疫治疗。高Pt负载含量(11.3%)的PtPDs在还原性肿瘤微环境和近红外(NIR)光照射的联合作用下可降解,从而控制Pt离子的释放,实现高效化疗。此外,聚多巴胺促进了更强的光热效应,以补充铂类化疗。因此,PtPDs在体外和体内为MB49 BC提供了有效的化学光热治疗,增强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和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当与PD-1检查点阻断联合使用时,基于PtPDs的光化学疗法引起全身免疫反应,完全抑制原发和远处肿瘤的生长,且不会诱导全身毒性。本篇文章为金属-多巴胺自聚合提供了一种高度通用的方法,用于金属基化疗药物的精确递送,并可能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纳米药物,用于有效和安全的铂类BC化疗。IF=10 No.4标题:Unravelling Immune-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Lysosomal Adaptation: Insights from Two-Photon Exci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Imaging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时间:2024年2月26日领域:生物化学引用产品:LongCyteTM单位:生物活性物质与天然药物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活性物质发现与可药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摘要:具有近红外(NIR)发射的双光子激发(TPE)显微镜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深部组织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长寿命发射探针荧光寿命成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荧光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特别是在具有短寿命背景信号的复杂系统中。在这项研究中,介绍了两种创新的溶酶体靶向探针,Cz-NA和tCz-NA。这些探针具有多种优势,包括TPE (λex =880 nm),近红外发射(λem=650 nm)。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寿命长(分别为1.05 μs和1.71 μs)。这些特点显著提高了深组织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通过将声光调制器(AOM)装置与TPE显微镜相结合,作者成功地将Cz-NA应用于双光子激发延迟荧光(TPEDF)成像中,以跟踪小鼠对炎症的溶酶体适应和免疫反应。这项研究揭示了溶酶体微管、先天免疫反应和体内炎症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开发无自发荧光的分子探针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IF=9.7 1区Q1No.5标题:Engineering a biomimetic system for hepatocyte-specific RNAi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期刊:Acta Biomaterialia时间:2024年1月15日领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引用产品:FongCyteTM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骨科;华南理工大学组织修复与重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摘要:RNA干扰(RNAi)对难治性肝病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建立针对肝细胞的特异性、高效和安全的递送系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章描述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肝细胞靶向系统,通过将三触角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工程细胞膜与可生物降解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相结合,高效、安全地将siRNA递送至肝细胞并沉默靶PCSK9基因表达,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优化了GalNA工程策略、插入顺序和细胞膜来源后,我们获得了性能最佳的alNAc制剂,与基于阳离子脂质的GalNAc制剂相比,具有强大的肝细胞特异性内化,减少了Kupffer细胞捕获,从而实现了强大的基因沉默和更低的肝毒性。因此,通过在高脂肪饮食喂养的小鼠中全身施用靶向PCSK9的siRNA,实现了脂质积累和损伤的持久减少,同时显示出理想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这种GalNAc工程仿生物代表了肝细胞特异性基因治疗和预防代谢疾病的多功能、高效和安全的载体。IF=5.5 No.6标题: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Benzo [4,5]- and Naphtho[2′,1′:4,5]imidazo[1,2-c]pyrimidinone Derivatives期刊:Biomolecules时间:2023年11月20日领域:化学引用产品:LongCyteTM单位:俄罗斯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摘要:氮杂咔唑因其抗致病性和抗肿瘤活性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相关的三环苯并[4,5]-和三环萘[2',1':4,5]咪唑[1,2-c]嘧啶酮衍生物,并对其具有一个或两个带正电的系链进行了抗增殖活性评价。带两个带氨基臂的铅四环衍生物5b对A549肺腺癌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抑制作用,CC50值为3.6 μM,对VA13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的选择性(SI =17.3)。细胞周期测定显示5b触发G2/M阻滞,无凋亡迹象。一项对其与多种DNA G4s和双链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随后的双荧光素酶和插入物置换试验表明,插入物而不是G4调节的癌基因表达,可能有助于观察到的活性。最后,在浓度高达20mg /kg的72小时后,5b的水溶性盐被证明不会引起急性毒性作用、小鼠行为的改变、或体重的任何减少。因此,5b在体内研究中是潜力候选者;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其分子靶点。IF=4.6 No.7标题:Imidazolium-Based Main-Chain Copolymers With Alternating Sequences for Broad-Spectrum Bactericidal Activity and Eradication of Bacterial Biofilms期刊: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时间:2024年1月23日领域:基础医学引用产品:FongCyteTM单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省传感器技术与生物医学仪器重点实验室摘要: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细菌耐药性挑战,对抗浮游细胞增殖和消除根深蒂固的生物膜的必要性强调了阳离子聚合物抗菌剂的必要性。然而,有限的疗效和细胞毒性对其实际应用提出了挑战。本文介绍了以咪唑(Plm+)为阳离子组分的新型咪唑基主链共聚物。通过调节前体分子,对每个单元的疏水性和阳离子密度进行微调,从而对临床相关病原体产生广谱杀菌活性。Plm+1因其强大的抗菌性能而脱颖而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2ug mL-1,显著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生物膜。杀菌机制包括破坏外膜和细胞质膜,使细胞质膜去极化,并触发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假设了基于咪唑的主链共聚物的潜力,系统地定制了它们的序列,可以作为对抗耐药细菌感染的潜力候选者。IF=2.899 No.8标题: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L-12p70, IL-17A and migraine in children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时间:2024年1月31日领域:医学/神经引用产品:MateCyteTM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摘要:头痛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之一,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脑功能障碍。然而,目前这种疾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解释,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局限性。既往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成人偏头痛或动物模型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促炎反应,如细胞因子IL-1ß 、IL-6、TNF-α、CGRP等展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细胞因子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儿童偏头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基于目前临床应用的IL-12P70、IL-17A等12种细胞因子检测方法,主要探讨与儿童偏头痛存在相关的细胞因子及其水平。
  • 珀金埃尔默与您共享国际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2021年第1期)
    国际期刊−原子光谱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由Walter Slavin博士于1962年创办,起初用作珀金埃尔默的原子吸收光谱的应用报告和用户通信。现在《Atomic Spectroscopy》经过5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际光谱研究领域中的重要SCI期刊 (2019 JCR影响因子1.292)。产权于2020.1.1转至香港原子光谱出版社有限公司(ASPL)。《Atomic Spectroscopy》现由ASPL在香港出版发行,期刊编委会由国际国内多位原子光谱界专家组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伟教授任责任主编。主要刊登原子光谱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新仪器部件研发以及新标准物质研发等相关研究的评述文章和原创性研究论文。目前,珀金埃尔默公司与《Atomic Spectroscopy》杂志合作,获得了该杂志电子版(pdf)使用权。自2020年起,珀金埃尔默与《Atomic Spectroscopy》达成合作,会在全球范围内将《Atomic Spectroscopy》的电子版免费提供给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的用户,为广大用户提供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重要文章。只要您是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的用户,您不仅会获得最新出版的《Atomic Spectroscopy》期刊电子版,也可以查看以往已经出版过的杂志内容。同时,珀金埃尔默也鼓励广大新老用户将使用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Atomic Spectroscopy》上,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共享。欢迎大家将相关稿件发送至编辑部邮箱(Atomic.Spectroscopy@cug.edu.cn),我们期待在日后的期刊中看到更多珀金埃尔默用户的精彩文章,也希望我们的产品一如既往地为用户的研究工作提供优越的体验。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Atomic Spectroscopy》(2021年第1期)电子版!
  • 珀金埃尔默与您共享国际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2023年第4期)
    国际期刊&minus 原子光谱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由Walter Slavin博士于1962年创办,起初作为珀金埃尔默的原子吸收光谱的应用报告和用户通信。《Atomic Spectroscopy》经过5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际光谱研究领域中的重要SCI期刊(2020 JCR 影响因子 2.042)。《Atomic Spectroscopy》产权于2020.1.1转至香港原子光谱出版社有限公司(ASPL),现由ASPL在香港出版发行,期刊编委会由国际国内多位原子光谱界专家组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伟教授任责任主编。主要刊登原子光谱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新仪器部件研发以及新标准物质研发等相关研究的评述文章和原创性研究论文。目前,珀金埃尔默公司与《Atomic Spectroscopy》杂志合作,获得了该杂志电子版(pdf)使用权。 自2020年起,珀金埃尔默与《Atomic Spectroscopy》达成合作,会在全球范围内将《Atomic Spectroscopy》的电子版免费提供给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的用户,为广大用户提供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重要文章。只要您是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的用户,您不仅会获得最新出版的《Atomic Spectroscopy》期刊电子版,也可以查看以往已经出版过的杂志内容。同时,珀金埃尔默也鼓励广大新老用户将使用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产品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Atomic Spectroscopy》上,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共享。
  • 青源峰达太赫兹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文
    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译名:《生物技术趋势》)在线发表题为 “ THz medical imaging: from in vitro to in vivo ”(中文标题:《太赫兹医学成像:从体外到体内》)的综述性文章,回顾了太赫兹成像技术用于医学诊断的研究发展历程和里程碑式研究进展,并制定了太赫兹医学成像从离体诊断到在体诊断的发展路线图。《Trends in Biotechnology》的最新影响因子19.536,是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1区杂志,亦是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子期刊,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排名3/160。此论文分析了太赫兹医学成像技术的可行性,着重讨论了太赫兹医学成像如何用于活体诊断,包括成像造影剂、近场成像等在内的更具活体应用潜力的新型太赫兹成像方法的进展,并绘制了从离体诊断到在体诊断的太赫兹医学成像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新型太赫兹成像方法将是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所在。此论文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第三作者均为青源峰达太赫兹研发团队成员。此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发表,青源峰达再次证明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和论文水平,标志着青源峰达具备了国际顶尖的太赫兹研发应用能力和水准,这将为青源峰达的太赫兹产品质量和创新研发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促进行业生态高速发展和产业链融合创新。青源峰达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太赫兹国家重大专项产业化单位,拥有国内顶尖的太赫兹技术科研团队,研究出了大量的太赫兹科技成果,为国家的太赫兹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青源峰达将继续不断扩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突破,立足自身优势,汇聚科研院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推动集科研创新、检测服务、成果转化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建设,形成研发水平一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太赫兹技术中心和研究平台。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 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首个英文期刊创刊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科学上,科研诚信重于一切,没有诚信就没有科学。不管是对待科研上的想法、科研过程还是科研结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诚实,因为科学始终建立在诚信之上。”《科学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以下简称《科学文化》)期刊联合主编、魁北克大学伯纳德· 席勒(Bernard Schiele)教授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主编,伯纳德· 席勒的任务是保证各项程序有效落实,推动期刊按计划发展。他表示,希望《科学文化》将来能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15日,《科学文化》期刊创刊号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国科学文化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24/G,每年出版四期(季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科协等8家单位6个国家的期刊编委以及特邀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发布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填补国内空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英文水平受限或发表英文论文时遇到困难,很多杰出的中国学者难以被世界所认识。”伯纳德· 席勒对记者称,《科学文化》期刊旨在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尽管期刊是用英语出版,但投稿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如果中文来稿最终被采纳,会有专人负责把中文论文译成英文,还有文字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确保语言地道。目的在于为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外学者搭建沟通的桥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外有很多探讨科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但是都基于西方国家,《科学文化》则产生于中国的土壤。此外,相比较西方已出版的期刊,这本新刊囊括的话题更为广泛。”伯纳德· 席勒表示,这本期刊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刊号特邀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本期刊的理想是让人们发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我们希望入选论文符合期刊宗旨:表达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非英语国家非西方国家对科学文化的思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期刊发布会上强调,《科学文化》的创办填补了国内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非英语国家创办的科学文化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诞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严格评议程序 确保刊物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指出,《科学文化》编委会前两年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在接下来的两年,期刊的论文主要来源于约稿。在工作机制成熟之后,《科学文化》期刊将开始接受投稿,通过双盲评审和同行评审的方式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双盲评审就是评委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评委是谁,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这是国际通行的审核方式。”据伯纳德· 席勒称,审核论文需要4至6个月的时间,程序复杂。因而,刊物发行初期,每一本收录论文5篇左右,确保每篇论文都经过严格评审程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确保科研诚信方面,编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作者需要签署原创声明,此外编委会有专门编辑负责审核数据的真实性。李正风指出,国内科学文化方面的专门期刊有10来本,但权威性期刊占比相对较少。在质量方面,《科学文化》编辑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之后,才能纳入文章入选范围。备选文章还需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才能被刊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认为,确保学术论文诚信的做法非常简单:在做好同行评审、双盲评审的基础上,让科研成果向公众开放。“公众监督评判科研成果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核心”,伯纳德· 席勒称。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中国科学家70篇论文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近日发布社论通告,通过检测程序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或E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已被撤销,但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   社论透露,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T. Liu教授,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文章合作者包括井冈山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作者。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已经签字同意,将Zhong博士所发的41篇文章与Liu教授所发的29篇文章撤销。撤稿细节在新一期期刊上有详尽解释。而且,由于发现的问题文章来自于井冈山大学,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
  • 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任国际顶级药物分析学期刊JPBA编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1261010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24fc3160-6b1c-4d4c-a7e6-e97f48058b59.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澳门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绍平,获世界最大医学与其他科学文献出版社爱思唯尔邀请,从2018年1月起担任该公司旗下期刊《药物和生物医学分析》(Journal & nbsp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编辑,是该期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首位或任编辑的中国学者。 /p p   附原文:澳门大学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紹平,獲世界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邀請,從2018年1月起擔任該公司旗下權威的國際藥物分析領域學刊《藥物和生物醫學分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編輯,成為該學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首位獲任編輯的中國學者。 /p p   由愛思唯爾出版的國際學刊《藥物和生物醫學分析》專門刊登藥物和生物醫學分析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內容亦涉及藥物、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相關的分析技術,包括方法、儀器和數據處理等各個層面,是生物化學家、分析化學家、微生物學家、藥物製劑學家,以及制藥企業、臨床化學實驗室、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相關管理者的重要參考資料。《藥物和生物醫學分析》影響因數居分析化學領域76種《科學引文索引》(SCI)雜誌第18位(Q1區)。該學刊編輯均為世界分析化學或藥物分析領域的傑出學者,是次李紹平獲任編輯再次顯示了澳大中醫藥質量評價研究水平獲國際高度認可。 /p p   自2002年加入澳大以來,李紹平一直致力於中藥質量評價研究,多個項目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和澳門大學研究基金資助,三七系列6個標準獲《美國藥典》收載,發表SCI論文等300多篇,是國際上在中藥/藥用植物品質控制領域的知名學者,對美國市場靈芝保健品的質量評價更是引起美國業界的關注。同時,李紹平是《美國草藥典》顧問、《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以及SCI雜誌《分離科學》、《中醫藥學報》和《國際分析化學》的副主編。此外,他也是中國藥學會藥物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中藥品質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