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合作

仪器信息网国际合作专题为您整合国际合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合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合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合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合作话题讨论。

国际合作相关的资讯

  • 以国际合作为共识,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近日,适逢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主办,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剑桥)协办,剑桥南京论坛2022——“碳中和带来的国际合作和创新机遇” 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中英两国的政府领导和高校专家学者们,围绕“双碳”战略的现实意义、技术路径和实践范例,共话跨国科研协作。不久前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再次将脱碳行动的迫切性和协作性置于聚光灯下。由于碳排放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共同福祉,投身全球气候治理,亟需广泛地国际合作,早日实现“净零”目标,日益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碳中和是中英双方当前高度关注、具有高度共识的议题。”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捷表示, 中英双方在碳中和目标和战略上高度契合,以研讨会、联合研究项目和平台建设等方式推动中英科技合作,能为两国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做出贡献。英中科技合作长期具备良好基础,科技合作成果丰硕,其中气候变化是双方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作为英国科技政策在华负责人,Grace Carey参赞介绍到,英中两国具有共同的“净零”目标,脱碳政策存在相似之处,中方积极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英方在实施脱碳政策方面具备数十年经验,双方将通过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围绕脱碳展开国际合作。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杨菁副详细介绍了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年来,作为科技和开放大省,江苏与英国在经贸、科技、教育、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情况,并重点分享了当前江苏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她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剑桥大学南京中心是江苏与英国科技合作标志性项目之一,依托剑桥大学深厚的创新基础和转化能力,中心结合本地需求广泛开展了多领域创新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致辞中谈到,“双碳”趋势下,世界经济和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和创新机遇,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资源依赖型转向技术依赖型。然而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全球约一半支撑碳中和的技术还处在实验室或示范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基础研究和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英高校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清华与剑桥的合作更是由来已久。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增进中英学者在“双碳”领域的相互了解,达成更多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意向和后续成果,助力碳中和愿景早日实现。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及CEO初大平也期待,“以研讨会为起点,创造多边交流机会,联动国内产学研政资等资源,开放吸引更多英国大学加入,促进双方共寻跨国协同的可行‘双碳’路径。”本次研讨会上,中英嘉宾就如何以“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碳中和/净零愿景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实践。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处长、研究员张贤和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杜羽菲(Sophie Durrans)分别作了《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 《英-中科研创新合作对零碳至关重要》的报告。剑桥大学Cambridge Zero主任艾米丽沙克伯勒(Emily Shuckburgh)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分别对中英两所顶尖大学—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如何发挥科研骨干作用,推进碳中和创新性研究,作了案例分析。
  • 教育部发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内容如下: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在建设模式、科研组织、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推进机制创新、改革试点,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声誉,加速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实施意义   (一)实施联合实验室计划,是加快教育改革开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行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是提升质量的强大动力和有效途径。联合实验室计划积极吸引汇聚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立体支撑,将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引领发展方向。   (二)实施联合实验室计划,是促进和深化高校科技国际合作的有力举措。实现创新驱动、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校迫切需要集成国际资源、借鉴先进管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以联合实验室为合作载体,以法人共建协议为机制保障,旨在建立机构对机构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将极大促进高校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   二、总体目标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到2020年,选择高校优势学科和领域,依托国家级或水平相当的科技创新平台,择优整合提升和认定一批有一定规模、代表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使之成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创新基地。   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学科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一流。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三、指导原则   (一)坚持以机构对机构的对等合作为培育前提   中外合作双方应已签订法人间实质性合作协议,共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发展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中方申请单位(高校)相关学科应是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外方合作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应在相关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或先进水平,并落实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承担共建任务。   (二)坚持以国际化学术机制和环境为建设重点   联合实验室应瞄准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汇聚全球优质科技资源,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互换和联合培养,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选拔聘用机制,延揽世界水平优秀人才和团队,汇聚国际化研究队伍。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运行模式,营造开放、互动、稳定的国际化管理机制。   (三)坚持以汇聚资源和创新机制为保障手段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联合实验室建设水平。以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坚持以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为认定标准   坚持把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作为联合实验室评审认定的核心,按照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有实效的认定标准,以宁缺毋滥为原则严控通过认定的数量。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定不设批次,不限时间,不定名额,&ldquo 成熟一个认定一个&rdquo 。经国内外专家现场论证,达到相关要求的即予立项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   结合科学前沿、重大需求和各自学科优势,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共同设立种子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原创性研究。积极发起、申请或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科研项目、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吸引和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支持联合实验室发展,营造稳定、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   (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建立定期本科生访问、互换机制,遴选合作双方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团队。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双方机构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设立奖学金,接受国际学生申请学位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设立青年创新基金,鼓励世界各国青年学生来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各方成员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在对方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三)汇聚国际化学术队伍   组建以合作双方高水平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其他国家学者到联合实验室长期工作。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际流动研究人员。以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为牵引,招聘高水平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联合实验室。   (四)探索国际化运行和管理   深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国际一流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环境宽松、经费稳定。成立国际学术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聘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担任实验室负责人。逐步实行准聘&mdash &mdash 长聘制和年薪制。注重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   五、建设认定程序   联合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立项建设、验收认定三个步骤。   (一)培育组建   中方申请单位(高校)依据联合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国外优势力量,签订法人间的合作协议,落实建设任务,建立管理机构,制订整体实施方案,明晰各方&ldquo 责权利&rdquo ,确定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要扩大联合实验室改革和运行的自主权,提供更加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并确保相关支持和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建立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使之成为本校优先发展试验区和国际化人才特区。   (二)立项建设   在培育组建2年以上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中方申请单位(高校)对照立项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经学校或省级主管部门正式向教育部推荐并提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教育部对照有关申报条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考察对象,重点考察合作协议、组建基础、培育进展情况和未来3年发展规划。按照&ldquo 一事一议&rdquo 原则组织国内外专家现场考察情况确定立项建设单位,实验室建设期为3年。   (三)验收认定   立项建设期间,依托单位(高校)要加强对联合实验室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统筹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和制度创新。建设期满达到验收标准的,可向教育部提出验收认定申请,由教育部组织国际同行评估,重点考察建设期间实验室的学科发展、科研成果、队伍汇聚、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行等方面能力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在通过验收后正式开放运行。   六、支持方式   为确保本计划的落实,教育部将集成各方支持措施和配套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充分整合,助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建设任务的完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高校是联合实验室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改革意愿,为联合实验室建设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措施,确保运行资金、实验室用房、仪器设备等运行保障资源投入到位。在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与条件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的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支持,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益,增强联合实验室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将根据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研究给予支持。
  • 2018年中科院国际合作“量质齐增”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介绍了中科院2018年国际合作的主要情况,并表示,中科院国际合作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中科院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这是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组成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为沿线各国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起机制性、保障性平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其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被推选为首任副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张亚平介绍,自白春礼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6年来,中科院布局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海外科教中心建设、国际伙伴计划、国际人才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以“平台-人才-项目”为依托、“一体、两翼、多边”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还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实施40周年,作为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中科院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促进了我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深度参与自然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同时,也让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依托这些多边平台,中科院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国际战略研究,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促进我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最新科研进展与全球最新科技成果深度交汇。”张亚平说,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人才队伍、国内外合作平台,呈现出量质齐增的发展态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统计,2018年中科院国际合作涉及97个国家和地区,与近40个国家开展80余场高层会晤,新签续签29份院级合作协议,推进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几十个前沿领域的深度合作;第三极环境、空间子午圈计划、脑科学等项目,成为国际大科学计划“种子选手”;“高精尖缺”的优秀外国人才不断聚集,贵州“天眼”设施高速定标负责人、国际干细胞库主任等一批高端外国人才加入中科院,外籍人才队伍水平持续提升。 /p
  • 教育部公布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单
    p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立项建设清华大学“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p strong 全文如下: /strong /p p   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高等学校: /p p   根据《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有关高校自主申报基础上,经形式审查和专家现场论证,决定立项建设清华大学“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7个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依托高校要切实承担联合实验室建设主体责任,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努力汇聚多方资源,支持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吸引外籍人才。在聘用、薪酬、评价等方面创新机制、按需改革,为创建世界一流实验室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联合实验室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规划和统筹。 /p p   二、联合实验室要完善三年建设规划,加强与外方单位的战略研讨和管理协调。深入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一流学者到联合实验室长期工作,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访问学者、博士后规模。积极吸纳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形成国际创新网络,积极提出并努力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p p   三、联合实验室建设期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设期满,我部将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联合实验室可提前提出验收申请。 /p p   附件: /p table border=" 1"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tbody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p /td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称 /p /td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依托单位 /p /td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建设期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清华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武汉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4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重庆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浙江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6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江南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7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南京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8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9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同济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东南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1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武汉光电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华中科技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2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暨南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3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南京工业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华南师范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扬州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上海师范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r td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7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广东工业大学 /p /td td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016.1-2018.12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p br/ /p
  • 中外高校在沪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上海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地震工程实验室,上海高校也将拥有地震工程学科。6月6日,同济大学携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意大利欧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共建的"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同济校园成立。这一联合实验室将致力于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地震工程学科,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培养具国际视野且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及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师。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震后可恢复功能的土木和基础设施工程、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远程协同大型混合结构试验、重大建筑工程抗震防灾、长大桥梁结构抗震防灾、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复杂隧道结构与深水基础抗震防灾、大型能源设施抗震防灾等。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为国内外的地震学术研究交流提供了条件,更对减少地震对人类带来的损害具有实际意义。
  •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
    3月14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联合行动”创始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仪式。启动仪式现场 清华大学供图“联合行动”是一个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多方联合共建的开放、创新、合作的平台,由清华大学与日立、丰田、三菱、英国石油公司(BP)、力拓、大众、微软、石川岛播磨株式会社(IHI)、大金、苹果、沙特阿美等11家知名跨国企业共同倡议发起,并作为创始理事单位。“联合行动”致力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共担使命、共献智慧、共同行动、共享成果,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内外企业、地方加入,努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有益贡献。“联合行动”致辞中,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气候变化、碳中和是关乎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大事情,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需要人类合作应对。清华愿与联合行动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关乎人类未来的事业,也期待今后有更多的企业、地方加入到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说,气候变化影响到整个地球,关系到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家庭、每个自然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各个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正是“合作”和“行动”这两个关键词所代表含义的完全体现。仪式上,12家创始理事单位代表专门录制了“启动寄语”,分享对“联合行动”价值的见解,共同期盼各创新主体通过“联合行动”加强绿色理念传播、碳中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为实现国际社会的碳中和愿景作出贡献。据悉,“联合行动”从“共同传播碳中和绿色理念”“共同加强碳中和人才培养”“共同引领碳中和技术创新”“共同开展碳中和集成示范”“共同推动碳中和产业转型”五个方面发出倡议,呼吁不同主体多方联合,为广泛凝聚合作共识、稳步有序开展联合创新、高质量打造集成示范而协力奋进。仪式上,“联合行动”已开展实施的首批10个创新科研资助项目正式对外发布。此外,还特别邀请12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
  • 俄罗斯质谱专家再次来到禾信开展国际合作
    在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2012年10月9日,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能源问题研究所质谱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质谱专家V. I. Kozlovski教授再次来到禾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新一轮的质谱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 俄罗斯科学院化学物理能源问题研究所质谱研究团队与禾信公司建立并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2005年签订的合作协议之后,2010年双方再一次共同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 从2000年开始,团队创始人A. DODONOV 教授以及团队骨干V. V. Zelenov教授、V.V. Raznikov教授、A. R.Pikhtelev高级工程师、Illia Soulimenkov博士等先后多次来到中国与禾信创始人周振博士进行交流,开展质谱相关原理、精密机械、精密电子、真空、电子离子光学以及软件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工作,为禾信公司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俄罗斯科学院能源问题研究所质谱团队,由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发明人A. DODONOV 教授创立,为国际一流的质谱实验室,团队中多位研究人员担任欧美质谱大公司的首席或资深科学家,发表质谱研制相关科学论文超过100 篇。
  • 丁洪等10人获颁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国外专家特聘研究员和外籍青年科学家工作交流研讨会议暨院情考察活动今日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颁发2011年度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各种全球问题与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更密切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为了解决与中国长远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基础性、战略性或前沿性的问题与挑战,中国科学院也非常渴望加强与国际科学社会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以及战略联盟关系。”白春礼在发言中说。   他指出,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有20000名外籍专家与中科院进行合作研究,取得大量重要合作成果。例如,中科院与美国能源部合作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最先发现第三种中微子震荡模式,并准确测量出其震荡几率,被国际科学界认定为物理学的一项基础性研究成果。   《中国植物志》也是中外科学家23年合作成果的结晶,是中外植物学家长期合作的里程碑。今年,《中国植物志》最后一卷即将出版,将成为世界上收集植物种类最多的英文书籍。   白春礼作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评审委员会主任,为10位首届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获得者颁奖。获奖者包括中科院物理所丁洪、Pierre Richard,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Philip Khaitovich、Mehmet Somel,地球化学所冯新斌、Thorjorn Larssen,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张福成、Corwin Sullivan,上海硅酸盐所孙静、梶浦尚志。   “这一奖项的目标是引领国际合作。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需要一批有兴趣、有一定能力和意愿从事长期合作的学者。而来华开展实质性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发挥着国际合作‘使者’的作用,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说。   据了解,2009年,中科院启动实施“外国特聘研究员计划”与“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目前,共聘用773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以及295位外籍青年科学家。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8验收工作启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开展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8年度验收工作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教技司〔2018〕412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有关高等学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保障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可持续国际科技合作,根据《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与验收标准》,我司将于近期开展实验室验收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验收范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验收范围为2015年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见附件)。如条件不具备,可提出延期验收申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验收内容&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与验收标准》,重点考察实验室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工作安排&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验收工作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有关高校应在全面梳理、总结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各方面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基础上,填报《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将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现场验收包括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专家评议等环节。我司将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验收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有关要求&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请各有关高校在2018年11月28日前将相关验收材料(纸质版1份,附电子版光盘)以公函形式报送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邮编:10008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科技司:余玉龙、何立芳,010-66096358、66097506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郑怡宁、苑杰,010-62512373、6251469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e25b912-625b-47d8-9d88-5b4773944f68.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14 上午6.17.50.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5b4bbbe-0031-4197-aca1-3be3bede00d2.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1-14 上午6.18.06.png" / /p
  • 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启动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从江南大学举行的媒体通报会上获悉,教育部已正式下发通知,正式立项启动建设新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列入其中。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召集人、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认为,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高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交流,将极大地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同时为保护我国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民健康的膳食水平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维护我国出口贸易利益和国家形象,推动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必要支撑;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国际接轨,实现食品产业从“数量”到“质量”的“互联网+健康”转型和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 /p p br/ /p
  • 2023先临三维国际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举行,共谋合作新蓝图!
    2023先临三维国际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举行,共谋合作新蓝图!日前,2023先临三维国际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总部圆满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葡萄牙、比利时、荷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分享高精度3D视觉技术在全球各区域市场的应用与趋势。先临分享破浪前行 加速向新会议伊始,先临三维CEO李涛欢迎全球合作伙伴相聚杭州,对全球合作伙伴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表达了真挚的谢意,详细介绍了先临三维在海外市场的事业全景、最新研发成果以及产品规划等。2023年,在全球经济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先临三维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96%,其中海外市场业务占比约60%,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不断提升对海外用户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先临三维持续推进全球化运营,在德国斯图加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子公司增大投入,扩建团队规模,提高经销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精细的,本土化售前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保障。国际事业部执行总经理黄小萍、国际齿科数字化产品总监平浩、3D打印产品总监庞博、国际3D数字化产品总监胡群、欧洲3D数字化部门总监Niels Stenzel和精度实验室总监李仁举分别作报告,与来宾们分享了先临三维在海外市场的部署与运营详情,以及新产品的技术特点与应用优势所在。大咖分享洞察前沿技术应用趋势美国MINEC成员以及美国数字牙科协会董事会成员Isaac Tawil博士、世赛CAD项目经理Dario Pinto进行演讲,分享了高精度3D视觉技术在口腔数字化、工业测量与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革新应用与发展趋势。专业论坛技术对话 思维碰撞本次大会还特别设置了3D数字化和齿科数字化两个专业论坛,为这些垂直领域的专家、合作伙伴和用户提供一个更加深入的交流平台。大会花絮共襄盛会 畅叙情谊奋楫笃行,先临三维全球业务稳步向前,不仅需要公司持续深耕技术,保持出色的产品力,同样离不开多年来各专业领域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面向未来,先临三维将继续与全球合作伙伴紧密协作,构筑更加坚实的合作关系,提供专业及时的服务,推动高精度3D视觉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应用。
  • 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批复仪综所牵头组建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下达《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关于同意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工作方案的复函》(市监标创(司)函〔2022〕7号),正式批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承担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以下简称国际合作组)组长单位及秘书处单位,组织国内有关方面,做好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相关工作。根据《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工作方案》,国际合作组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郭晨光副司长、仪综所欧阳劲松所长担任组长,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IEC联络处李东方处长、仪综所标准与检测中心丁露副主任担任副组长,仪综所汪烁高工担任秘书长,成员来自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13家研究机构和企业(成员单位名单附后)。国际合作组负责组织各方面积极参与ISO、IEC机器可读标准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机器可读标准双多边合作和技术交流,研究国际、国外机器可读标准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果,收集典型用例,编写IEC白皮书,研制机器可读相关国际标准,促进机器可读标准与应用领域深度融合等工作。机器可读标准是标准数字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标准化工作适应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国际上,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及发达国家也纷纷将机器可读标准列为未来标准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我国成立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有利于开展相关领域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标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推动国内国际协同发展;有效组织优势资源,开展互惠共享的国际标准化布局,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参加中欧龙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中期成果研讨会
    10月17日,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五期国际合作项目中期成果研讨会以视频会议形式成功召开。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和欧洲空间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hbach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熊伟研究员团队承担了该计划大气领域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名称:Monitoring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Advanced Hyper-Spectral And Polarimetric Techniques),主要开展卫星温室气体反演、碳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会议期间,施海亮研究员代表团队做了中期成果汇报,叶函函副研究员参加了青年科学家口头汇报。通过该项目,积极宣传了我国温室气体卫星遥感探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加深了我单位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在碳监测及应用方面的合作交流。   “龙计划”(Dragon Programme)是中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在对地观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目的是联合中欧知名遥感专家,围绕中欧双方对地观测数据在农业、林业、水利、灾害、测绘、大气、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合作研究,以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 沃特世新品发布会暨沃特世-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揭幕
    沃特世ACQUITY QDa新品发布会暨沃特世-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揭幕 【中国 广州-2013年10月25日】沃特世(Waters® )公司在广州南国会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ACQUITY® QDaTM质谱检测器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同时还进行了沃特世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ldquo 国际合作实验室&rdquo 的揭幕式。沃特世公司亚太区及欧洲运营副总裁Mike Harrington先生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谭文院长共同为国际合作实验室的揭幕仪式,沃特世华南区客户代表以及华南理工的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沃特世公司亚太区及欧洲运营副总裁Mike Harrington先生致辞 沃特世-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合作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年初,目前已引进了沃特世公司的SYNAPT® G2-S飞行时间质谱、nanoACQUITY UPLC® 、以压缩CO2为主要流动相的ACQUITY UPC2TM系统、HDX氢氘交换系统以及Xevo® TQ-S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合实验室的构建,将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所承担的多个国家、省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并且为在校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谭文院长发表讲话 华南理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谭文院长在讲话中对沃特世公司对于华南理工的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对此次的合作评价道:&ldquo 沃特世是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华南理工是享有&ldquo 工程师摇篮&rdquo 美誉的985大学。我希望通过今天沃特世-华工国际合作实验室的揭幕仪式,宣传这种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希望更多的科技型跨国公司能像沃特世公司一样在中国开拓市场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中国科技转型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人类科学发展培养优秀人才。&ldquo 谭院长和Mike Harrington先生一同为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随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亚教授以及周婷博士共同带来了题为《高端液质联用在蛋白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该研究更深地发掘了Xevo TQ-S、SYNAPT G2-S与UPLC® 联用在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应用中的潜能,并充分展示了Xevo TQ-S、SYNAPT G2-S的高灵敏度及质荷比跨度广等方面在市场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发布会结束后,与会者一同参观了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 &ldquo 沃特世很荣幸与中国的顶尖学府-华南理工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实验室的构建。&rdquo 沃特世公司亚太区及欧洲运营副总裁Mike Harrington先生在参观实验室时说道:&ldquo 沃特世一直专注为分离科学领域提供可靠、耐用的分析仪器,结合我们的行业专家,为推动医疗进步、保护环境、保障我们的食物和水质安全,发明新型材料等研究提供科学、先进的分析方法,因为客户的成功是我们的使命。&ldquo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 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2年沃特世拥有18.4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Waters、ACQUITY、 QDa、ACQUITY UPC2、nanoACQUITY UPLC、SYNAPT、Xevo和UPLC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联系人: 叶晓晨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市场服务部 xiao_chen_ye@waters.com 周瑞琳(Grace Chow) 泰信策略(PMC) 020-83569288 13602845427 grace.chow@pmc.com.cn
  • 扬大获批建农业领域唯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文,决定立项建设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扬州大学& nbsp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列其中。这是迄今教育部批准的农业领域唯一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strong 以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平台,以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禽类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为技术支撑,联合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德国吉森加斯特斯· 李比希大学植物育种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动物与禽类科学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谷物科学与工业系、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生院、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和日本长崎大学,围绕农畜产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动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动物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技术创新及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及应用等5个研究方向的重大科研任务,深化国际间实质性合作,强化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团队融合与条件保障,打造农业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科研平台和人才基地,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建成具有一流科研队伍、一流实验环境、一流科研成果的开放式、国际化的联合实验室。 /p
  • 《西安宣言》欲推动石墨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20日,正在西安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由来自英国、西班牙、希腊等20多个国家石墨烯领域的代表联合签署了《西安宣言》,旨在推动石墨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将成为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在接受科学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每年大会期间,与会代表都会根据当年研发、产业状态,在举办地联合发布一份宣言。而从2014年外方代表勉强为之,到如今热切参与宣言初稿的修改、纷纷响应宣言落实,无不证明我国已在石墨烯产业形成了主导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李义春还提及了签署《西安宣言》时的一件趣事:“签完字,西班牙纳米科技研究所教授斯蒂芬· 罗氏,还举起食指放在嘴边,问我要不要歃血为盟。”他认为,这是大家合作信心和决心的体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了解到,通过《西安宣言》,参与方将在石墨烯产业的标准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各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标准委员会主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133标委会秘书长诺伯特· 法布利西斯还将在石墨烯创新大会闭幕式上宣读该宣言整体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携手 HORIBA,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
    11月2日,2019中国(江阴)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论坛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金属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作为此次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的合作方,HORIBA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以下简称“HORIBA”)总经理濮玉梅女士受邀参加本次论坛。期间,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与HORIBA集团完成了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国际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是江阴高新区重点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江阴扎实的工业基础,以东北大学和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深厚的技术背景为支撑,以先进钢铁材料、特种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促进高校、院所、企业间的深度协作和产业创新,努力打造海内外先进的金属材料研发中心,推动江阴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走向世界。论坛开幕式上,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致开幕辞,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全面加强与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业内企业广泛合作,使江阴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领跑者。HORIBA作为业内龙头企业参与共建实验室,希望为全国金属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现场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HORIBA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代表郭云昌博士与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代表进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国际合作实验室正式成立。仪式结束后,论坛继续进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乌克兰工程科学院等各方专家学者就推进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右)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副董事长汪涛先生(左)HORIBA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代表郭云昌博士会后,HORIBA集团代表受邀参观本次合作实验室,交流探讨了关于实验室创办思路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与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的正式签约,表明HORIBA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更进一步。未来,HORIBA还将努力进取,积开拓,争取有更大的作为。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先生(右)向 HORIBA 集团科学仪器事业部总经理濮玉梅女士(左)介绍合作实验室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助力双一流!24所高校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立项建设北京大学“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等24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p   按照官方的说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教育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出的重要战略计划,是“2011计划”的国际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升级版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示范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行动,也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p p   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学科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一流。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p p   从2017年度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立项名单来看,24所高校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暨南大学、 宁波大学、宁夏大学等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p p   除了这些知名高校外,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地方重点高校也赫然在列,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下面是2017年度通过立项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bf0f501-7a37-48e9-ab09-e1103ef52bff.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dff5dd6-9224-4c8f-9023-90fbfaac9c7b.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f36fac3-ea20-486f-9e4f-4ad960bc7ae3.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 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需2/3专家赞成
    昨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了解到,教育部下发了《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高校可根据此办法自主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符合认定标准即可向教育部申报。   通知指出,在组建培育阶段,中外双方应签订法人间实质性合作协议,明确共建联合实验室的责任义务,并落实各自的依托平台。中方单位相关学科应是国内优势或特色学科,依托平台应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 外方单位应在相关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或先进水平,依托平台是相关实验室、研究所(中心)或院系。   通知指出,实质运行两年以上,取得明显成效的联合实验室,可填写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报告,并由依托单位向教育部提出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建设申请报告进行立项评审,专家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方可立项建设,建设期三年。   另外,通知还指出,开放运行的联合实验室实行五年一轮的定期评估。评估主要对联合实验室五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考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评结果为合格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不合格的将撤销其联合实验室资格。
  • 北京携手香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双碳”领域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北京和香港立足国家所需、各自所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投资贸易、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14日,京港两地政府、商会和企业间深入交流,聚焦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探讨推动两地携手开拓“一带一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国际市场,促进绿色产业国际双向投资合作。14日,第二十五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以下简称“京港洽谈会”)在北京开幕,同时在香港设立分会场,将在服务业开放、创新合作、数字经济等三大板块开展9项专题活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来现余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发挥“一带一路”在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北京和香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各自特点和优势,两地有能力、有责任进一步携手共进,做绿色丝绸之路的倡导者和建设者。深入推进京港两地在双碳领域的合作香港去年10月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聚焦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四大减碳策略和措施,提出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在未来的15年至20年就此投入2400亿港元,推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绿色金融中心和智能绿色科技中心。北京努力在全国双碳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全市双碳“1+N”政策体系,“1”是《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N”包括20项分领域达峰实施方案和10项保障方案,明年前全部出台。其中,《实施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提出北京市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和7方面28项任务措施。来现余指出,北京的《实施方案》和香港的《蓝图》都是指导地区未来双碳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双方要充分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两地的科技、人才、金融以及国际化优势,快速占领低碳技术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希望双方开展以下务实合作:在低碳领域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开发氢能、低速风电、高效光电、先进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范式变革,实现创新突破加速;在绿色金融方面,北京正在积极承建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香港将打造区域内绿色金融枢纽作为目标,两地就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生态方面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方面,可共同研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在全民参与和人才培训方面也可以开展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技术合作方面,北京希望与香港进一步分享实践经验。搭建绿色丝绸之路平台 提供全方位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诉求,需要统一行动。来现余表示,京港两地应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实际,共同倡导并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平台,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从技术、资金、工程、信息、人才、标准等多方面提供服务,使京港两地成为绿色丝绸之路推进双碳建设的引领者,使绿色丝绸之路平台成为双碳信息的策源地。绿色丝绸之路平台功能包括低碳大数据分析、低碳技术交流与转移、低碳产业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热点问题联合研究等,并定期发布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白皮书,适时筹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创建对外交流示范推广基地等,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产业双向开放、融合发展,深化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以绿色低碳的技术、产品与知识信息服务为桥梁,为应对气候挑战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持续推进气候领域国际合作,务实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活动上,“北京市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创新服务基地”成立。来现余指出,该基地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全国首创之举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北京创新服务品牌,将会有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合作不断深化。
  • 强强联手,合作共赢!英斯特朗与WMC China检测公司国际合作创新实验室成功开幕!
    5月25日,英斯特朗、wmc china与来自多个行业的复合材料测试精英齐聚龙城---常州,畅谈复合材料测试发展趋势,解读风力发电行业中的材料测试先进理念。会上,嘉宾实地参观英斯特朗与wmc china联合创建的国际合作创新实验室,在近距离观察英斯特朗先进材料测试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了解wmc china完善的材料测试设备和专业的检测环境。作为常州工业智能制造应用态势之一,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测试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同时相信在材料测试设备和材料检测服务领域催生出无数的新兴机会。研讨会上午,wmc总经理,iec标委会成员ben hendriks开场,详细介绍了wmc china的前世今生。作为第三方测试服务的领跑者,拥有世界先进的检测设备、数据管理系统、专业的技术团队与管理人员,具备复合材料测试评估和结构件测试验证的能力,专注于风电、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等复合材料应用领域。英斯特朗全球动态系统创新及开发总监andy smith先生向来宾介绍了英斯特朗公司,作为全球材料力学测试和结构测试顶尖的系统供应商,英斯特朗的生产工厂位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服务领域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能源、电子、生物医学以及各类科研实验室,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材料研发和质量控制领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世界级水平的服务理念。会上,ben hendriks先生的分享《实验室测试降低创新风险》,详细介绍了风力发电叶片故障率、造成叶片故障的主要因素和叶片材料测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andy smith先生介绍了英斯特朗复合材料测试解决方案,以及我们在该测试领域超过50年的丰富经验。涵盖从早期的树脂,纤维,到各种复合材料及组件,不断引领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等领域的同时与全球科研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复杂多样的测试难题。强强联手,合作共赢!作为英斯特朗和wmc china深度合作的标志,当天中午英斯特朗与wmc china国际合作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顺利召开,合作双方高度认可了此次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深远意义。该实验室的建立将从更高的角度确定二者深度合作的必要性,能更好地服务整个中国乃至于全球领域的材料测试需求,从而推动二者业务的共同发展和品牌的不断提升。会议下午,英斯特朗全球动态系统创新及开发总监andy smith先生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疲劳测试的挑战:对中,温度控制。wmc研发专家erik stammes先生则带来了风力发电行业中的材料测试和组件测试详解。英斯特朗中国高级技术专家市场与业务发展总监杨卫刚分享了静态和冲击试验在复合材料测试中的应用案例。下午嘉宾随即参观了英斯特朗与wmc china的国际合作创新实验室,现场观摩英斯特朗多台试验机的测试操作,亲身操作感受了材料测试的便捷和准确性。 随着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作为应用广泛的材料类型,复合材料迎来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催生出多样复杂的测试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英斯特朗&wmc china国际合作创新实验室将为助力众多复合材料生产商实现精准、便捷的材料测试需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业务发展和品牌提升,助力“中国制造2025”!
  • 国际合作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提升——2016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年8月29日,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支持下,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主办的“2016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全球化与新兴科技——机遇与挑战”,旨在围绕国际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及食品安全国际合作框架构建等方面交流信息、分析形势、分享经验,探讨全球化与新兴科技带来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未来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为实现食品安全国际共治、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借鉴。会议由中国检科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主持,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新实作开幕式致辞,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毕克新副局长、国际合作司何晓明处长、中国检科院李莉副院长出席开幕式。中国检科院院长 李新实  李新实院长在致辞中说,保障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永恒的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检科院作为我国第一张食品安全检测资格证书的获得单位,作为国内一流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科研机构,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尤其是进出口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食品贸易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在推动食品安全、国际共治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很多食品安全科技难题,需要由多国科学家们合作努力、共同破解。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沟通和交流,在各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为以后的深入合作达成共识。中国检科院愿与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合作,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毕克新副局长  毕克新副局长指出,在全球食品贸易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风险环节和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多样,食品安全治理必须坚持“多元合作、责任共担、多措并举”的理念,各方参与,形成全力。质检总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建设,倡导食品安全合作治理理念,作为主管部门,始终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力的建设。他认为,食品安全需要国际共治,食品安全科技也需要国际合作,国家质检总局重视并欢迎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真诚希望中国检科院能与各国专家学者加强合作,交流技术,共享信息,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研究保障食品安全新技术新方法,为广大消费者享受更多色香味美形靓的食品做出更大贡献。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 何晓明处长  何晓明处长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质检系统科研机构和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过去的几年,中国检科院在与国际众多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合作领域非常广泛,既体现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也充分结合质检工作的实际需求,有很强的实效性。期待通过这次各国科学家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解,加深友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挖掘出更多新颖的,有价值的技术或者研究策略,来促进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提升国家之间在食品贸易问题上的共识,共同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担负责任,贡献才智。  本次研讨会特邀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挪威船级社和中国检科院等机构的8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部分报告集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 庞国芳  庞国芳院士团队利用GC-Q-TOFMS和LC-Q-TOFMS两种技术,研究建立了世界常用1200多种农药一、二级分子离子精确质量数据库,为每种农药建立了一个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取代了以农药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定性鉴别方法,为非靶标农药残留侦测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使农药残留监控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83个区县6000多个采样点,146种水果蔬菜20000多批样品监测,确证了这项技术的高速度、高通量和高可靠性。同时建立了农药残留数据库、多国MRL数据库、农产品名称分类数据库、中国地域位置数据库和10个示范实验室实时检测数据库等五大数据库,并研发出农药残留侦测报告自动生成软件。  庞国芳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形成两种产品:一种是中国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水平地图集;一种是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在线制图系统,为农药残留预警、问题溯源和产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现场在线服务,为实现食品安全预防为主,监管前移提供了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总司欺诈检测与预防研究室主任 Franz Ulberth  Franz Ulberth谈到,安全流通与有益健康的食品是欧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欧盟成员国的公民健康、生活质量,及社会和经济利益。过去几年间出现的多起食品恐慌事件,彻底粉碎了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链条的信心。为重拾信任,欧盟建立起一套复杂的监管体系。这一套系统包括质量控制、风险监控和口岸执法等环节,体系在欧盟各成员国执行的一致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体系的有效性。根据欧盟委员会882/2004号指令,欧盟地区建立起国家基准实验室网络体系,针对食品与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出具高质量的分析测试数据。这些基准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涵盖欧盟食品、饲料及动物健康领域的法规,特别是那些需要精确检测和诊断数据的领域。  欧盟食品法典同样保护消费者对其所购买食品真实信息的知情权。食品的经济利益驱动掺假行为的复杂程度各异,有简单的牛奶掺水,也有非常复杂的初榨橄榄油掺微量含防臭剂的橄榄油情况。因此,掺假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既需涵盖简单情况,也要能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在打击掺假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食品供应链中掺假行为发生位点的鉴别,及违禁添加物质的确定。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主任 Bernard Dell  Bernard Dell教授在报告中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在许多国家仍然是一个挑战。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食品生产链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食品与健康之间的重要纽带。接下来,Bernard Dell 教授论述了有关食品安全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1、可追溯性与原产地;2、收货后储藏过程中的杀虫剂与化学残留;“唯一健康”与抗药性;3、食品安全与食品浪费;4、中国食品安全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检科院首席专家、副院长、总工程师 陈颖  陈颖谈到,食品质量安全是全球瞩目的问题。随着食品产业全球化和供应链复杂化,经济利益驱动的掺假问题、微生物污染、过敏原及转基因成分标示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针对上述问题陈颖课题组研究建立的各项检测技术为政府法令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在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化程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颖介绍了中国检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因子检测、监测与溯源技术团队应用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和智能感官等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真实属性表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溯源、食品过敏原识别及转基因检测等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的作用,并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峰  张峰团队采用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栀子黄类、头孢菌素类和杂环胺类等物质的软电离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裂解规律。通过裂解规律的应用,对同类结构的风险物质进行了结构推断,从而为未知风险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此外,张峰团队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多种技术,建立了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的绿色检测方法,禁用色素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头孢霉素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等,方法能够满足发达国家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参观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   2016年1月22日,中国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环境 /strong /span /a 保护产业协会国际部主任苏凡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主任乌拉· 贝克尔等一行4人访问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迪龙公司”)董事长敖小强接待来访。 /p p   敖小强董事长陪同苏凡主任和乌拉· 贝克尔主任一行参观了雪迪龙公司的新厂区,仔细参观了大气、水、重金属检测仪器等产品的生产线,并举行座谈。敖小强董事长表示,热烈欢迎苏凡主任和乌拉· 贝克尔主任一行来访,感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搭建良好平台,雪迪龙公司曾于2015年12月参加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与GIZ在德国慕尼黑共同举办的中德环保产业技术交流会,收获颇丰。此次,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部邀请GIZ来访,希望进一步加强同德国环保企业的交流,引进德国先进环保技术。并详细介绍了雪迪龙公司的概况、产品及优势。 /p p   乌拉· 贝克尔主任介绍了GIZ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职能。并表示,GIZ致力于推动中德在多个领域中的合作,近年来非常重视中德环保领域的合作,愿意根据雪迪龙公司的情况和需求,推荐德国优秀环保企业、产品和技术,促进两国环保企业的合作。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对新冠肺炎国际合作项目首轮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2020年7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年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项目申报指南,拟在抗新冠肺炎的药物、疫苗、检测试剂、中医药等4个方向,部署11个研究任务,拟支持项目不超过 37 项,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1亿元人民币,项目执行期不超过2年。项目申请已于2020年8月截止。近期,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对新冠肺炎国际合作项目评审工作安排,科技部于2021年1月14-18日组织了项目首轮评审。此次评审采用网络评审方式,评审项目分为6个组,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计40人。首轮评审专家名单入下:序号分组专家姓名职称所在单位1药物研发2组郑海发研究员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药物研发2组刘艾林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3药物研发2组张宏杰教授香港浸会大学4药物研发2组胡贵方教授南方医科大学5药物研发2组徐世军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6药物研发2组李胜峰研究员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7药物研发2组彭宗根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8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谢国明教授重庆医科大学9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段朝晖研究员中山大学10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庞代文教授武汉大学11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侯长军教授重庆大学12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尹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3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胡忠玉研究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14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1组聂舟教授湖南大学15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卢磊磊教授常州天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6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郑立谋(LIMOUZHENG)教授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7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李伟教授温州医科大学18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吴英松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19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关明教授复旦大学20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组张霁研究员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21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许伟宏研究员北京袺金科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22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尚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23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方群教授浙江大学24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霍细香研究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赵远锦研究员东南大学26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乔亮研究员复旦大学27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3组赵勤俭QinjianJosephZhao教授厦门大学28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何凤姣教授湖南大学29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王蕾研究员齐鲁制药有限公司30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刘爱骅教授青岛大学31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王爱萍教授郑州大学32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叶力教授广西医科大学33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耿佳研究员四川大学34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4组曹林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35中医药1组郑春英教授黑龙江大学36中医药1组肖和印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37中医药1组姚成芳研究员山东省医学科学院38中医药1组赵长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39中医药1组刘叔文教授南方医科大学40中医药1组李芹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联系电话:010-68572160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2021年1月27日
  • 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苏市监计量【2023】319号文件,认定常州市天宁区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为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据悉,这是江苏省第三家被认定的省级仪器仪表产业园。关于中欧国际园科学仪器分园作为中欧检验检测产业园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仪器分园规划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土地证办理及项目建设的发改备案,2024年春节后启动项目建设。今后,园区将加大仪器仪表类企业的招引力度,助力科学仪器仪表加速国产替代,为检验检测行业的上游链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中欧国际园在以检验检测认证为主的前提下协同发展仪器仪表行业,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珠三角气溶胶区域污染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10月15日,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何凌燕副教授组织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国际合作研究在广东省开平市正式启动,参加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美国Aerodyne Research Inc.、美国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等国际一流的大气科学研究机构。该项研究旨在通过高时间分辨率、高品质的气溶胶质谱和光学在线观测,获取珠三角下风向受体区域大气细粒子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数据,用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后的大气污染现状和压力,追溯来自电力、交通、化工和农业等方面的污染分担率和潜势,为政府提出与低碳经济模式相匹配的环境政策建议,同时形成新的科学发现和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此次观测研究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与技术集成示范”的一部分。该项863计划由北大本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教授任总体专家组组长,将对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进行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研究,也是我国目前已开展的研究规模最大的大气污染研究项目。
  • 盈盛恒泰受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成立大会
    6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成立大会暨企业国际合作经验分享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案例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创建的首家覆盖全国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机构。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加强专业教育、为各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号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了该案例研究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杜厚文、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田川、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企业家委员会主席石聚彬、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主任马胜利、中小企业家代表白云飞、耿利华、廖聖瑜、莫民、王正志等出席会议。成立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主持。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国际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盈盛恒泰总经理耿利华先生分享了同国外高新科技类的中小企间的合作经验。他指出,就分析检测仪器类这种高新科技的小众产品,作为这类产品的制造商或者贸易商,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不一定非要追求把中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而更重要的要做到专而强。这一点,国外仪器制造商做的非常好,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掌握了在那个领域的 高技术,产品销售到 各地,而且都是经营几十年保持同样的规模但却显得生机勃勃,这一点值得中国中小企业学习。此外,国外企业的很多基础员工职业素质比较高,如德国的公司,很多职工都是职业技工培养出来的,但实际的工作能力做到了我们很多硕士、博士做不到的水平,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另外,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学习日本的服务意识,学习德国对工作流程的严谨,学习美国的金融思想。 后,耿总总结虽然中国中小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形象,但是大多都很勤奋。而这种勤奋,在加上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必将实现中国企业的腾飞和超越。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本着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结合中国企业的自身特点,励志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诚信、担当、进取、团结,做对行业发展有真正贡献的企业。 与会的企业家,也纷纷发表创业心得。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企业家进行了交流。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成立大会暨企业国际合作经验分享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 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被认定为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认定天宁区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为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的通知。  根据常州市天宁区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的申请,省局组织省工信厅、商务厅、知识产权局和相关专家对申请表、建设规划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材料进行了审查,并开展了实地核查评估,符合《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认定要求。经省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认定常州市天宁区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为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  产业园要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升级仪器仪表产业园功能布局,加大企业孵化、市场推广、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专业服务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园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推动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发展,仪器仪表产品提档升级。  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坐落在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北至青龙东路,南至龙锦路,东至华阳路,西至青洋路高架,总建筑面积约183万平方米。园区先后荣获“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等省级以上荣誉15项。  立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生态链的集群化、智能化、共享化,园区吸引瑞士SGS、英国天祥、CQC、中汽认证、爱回收、坛墨质检等169家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落户,形成外资巨头、国有龙头、民营精英全面发展的局面。到“十四五”末,力争核心区域载体面积达80万平方米,注册企业数量300家,从业人员规模6000人,产业规模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亿元。
  • 重要消息:《Nature》刊登岛津与其国际合作研究团队惊人研究成果
    p style=" margin: 30px 0px 16px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 ——仅少量血液即可预测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 岛津公司与其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共同著写的文章“High performance plasma amyloid-beta biomarkers for Alzheimer& #39 s disease(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高效能血浆生物标志物)”近日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由岛津公司田中耕一质谱研究实验所、日本国立老年医学与老年学中心(NCGG)以及澳大利亚老龄化成像、生物标志物与生活方式研究(AIBL)组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高度灵敏的血液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识别出具有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个体。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nbsp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高效能血浆生物标志物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nbsp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通常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改善治疗在疾病的早期和症状轻微阶段最为有效,为了推动该治疗临床试验的进行,有必要开发支持性的生物标志物。 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标志性病理特征,鉴定该病理特征唯一有效的方法是β-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测定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因此,理想的情况是开发出一种微创性、成本效益高的血液检测生物标志物。据我们所知,尽管人们已付出很多努力,仍没有一项研究可证实β-淀粉样蛋白血液检测生物标志物生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通过结合免疫沉淀法和质谱法,证明了β-淀粉样蛋白高效能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测定方法。我们通过β-淀粉样蛋白PET成像测定了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 sub 669–711 /sub /β-淀粉样蛋白(Aβ) sub 1–42 /sub 比值、 Aβ sub 1–40 /sub /Aβ sub 1–42 /sub 比值以及这两者组合对个体脑内β-淀粉样蛋白阳性和阴性状态的预测能力,并采用两个独立数据集,即发现数据集(日本, i n /i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121)和验证数据集(澳大利亚, i n /i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252,其中111名受试者采用 sup 11 /sup C标记Pittsburgh化合物B(PIB)-PET进行诊断,141名受试者采用其他配体进行诊断),对该预测能力进行了检验。两个数据集均包含认知正常的受试者、具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受试者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受试者。所有测试的生物标志物在预测β-淀粉样蛋白负荷时均显示出较高效能。尤其是,生物标志物组合在两个数据集(发现数据集,96.7%, i n /i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121和验证数据集,94.1%, i n /i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111)中均显示出较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s),并且以PIB-PET作为真实性标准的准备率约为90%。并且,测试的生物标志物与β-淀粉样蛋白-PET负荷和脑脊液中的Aβ sub 1–42 /sub 水平具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证明了血浆生物标志物在个体水平上预测脑内β-淀粉样负荷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与现有技术相比,这些血浆生物标志物还具有成本效益和规模扩缩性方面的优势,它有可能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可及性和有效的人口筛查。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 & nbsp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 /span a style=" color: rgb(0, 102, 153)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456" span style=" color: rgb(0, 102, 153)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456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 nbsp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ed font-family: 宋体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关于岛津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 span style=" color: rgb(13, 13, 13) " & nbsp & nbsp & nbsp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51, 51, 51) "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span /span /p p & nbsp /p
  • 基金委发布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指南
    近日,国家基金委发布4项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项目指南,包括: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重大研究计划、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以及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合作交流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 合作交流项目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1、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  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碳基能源高效利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催化表界面化学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本重大研究计划注重催化剂结构、表界面特性以及外场环境对催化剂表界面电子态的影响和调控,重点关注能源小分子高效转化相关的C-H键和C-O键的催化活化及C-C偶联等反应 创新碳基能源利用的化工过程,优化反应历程,以达到高效、环保和CO2低排放的目标 建立和发展高分辨表征手段,实现在实际催化反应条件下对反应过程进行精准表征 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实现在接近真实催化反应条件下的理论模拟和预见,为未来在分子、原子水平上对催化剂活性中心进行理性设计提供指导。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通过化学、化工、数理、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针对碳基能源分子的高效转化,在催化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的创新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和放大我国在微纳米和表界面研究领域的优势,力争在催化表界面理论研究方面形成特色 着重解决涉碳化学键催化活化、合成气高效转化和碳基小分子电催化转化等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碳基能源的产业革命 造就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培养精于理论和实验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大力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计划针对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催化剂固体表界面局域原子和电子结构的精准设计与构建。  (二)碳基载能分子在表界面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  (三)催化剂固体表界面特性与环境和外场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调控规律。  三、2021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进一步聚焦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关键催化科学问题,针对合成气直接转化、CO2和甲烷催化转化等过程,加强理论研究并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发展和利用原位表征新技术和新方法。2021年拟在前6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进行集成:  (一)研究电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构效关系,认识相关表界面电催化反应机理,揭示电催化过程中多相多尺度作用机制和调控规律,实现CO2和CH4活化和定向转化为烯烃或其它高值化学品的高效电催化过程,并达到工业级电流密度(不小于0.5 A/cm2)。  (二)针对甲烷活化反应,发展催化剂表界面结构调控催化特性的新方法,认识C-H高效活化、C-C可控偶联的新机制,创制新催化剂和新反应过程,实现甲烷直接转化,高效制取高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  (三)发展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氧化物催化剂表界面缺陷结构的调控规律和碳基小分子的活化机理,揭示C-O和C-H等化学键活化、以及中间体形成和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系统探索和深入认识纳米限域催化和单原子催化的本质,形成化学键精准构建的催化新概念和新理论。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催化表界面新概念、新理论、新体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二)鼓励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研究,特别鼓励和优先考虑来自于数理和材料等学科的申请,以及其他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合作 注重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三)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五、2021年度资助计划  2021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1—2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600—1200万元/项(由指导专家和评审专家组根据评议情况确定资助额度),资助期限为2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1年9月16日-9月20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集成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1年9月2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2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7035  2、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  共融机器人是指能够与作业环境、人和其他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共融机器人在结构、感知和控制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柔顺灵巧的结构 多模态感知的功能 分布自主、协同作业的能力。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对共融机器人的需求,重点开展共融机器人结构、感知与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取得源头创新成果提供科学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瞄准国际机器人研究前沿,围绕人-机-环境共融的机器人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机械、信息、力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在刚—柔—软耦合柔顺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多模态环境感知与人机交互适应协作,群体智能与分布式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带头人,提升我国机器人研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刚—柔—软机构的行为顺应与可控性。  刚—柔—软体机器人构型设计及力学行为解析 机器人—人—环境交互动力学与刚度调控机制。  (二)人—机—环境多模态感知与自然交互。  非结构环境中的多模态感知与情景理解 基于生理信号的行为意图理解与人机自然交互。  (三)机器人群体智能与操作系统架构。  机器人个体自主与机器人群体智能涌现机理 群体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多态分布架构。  三、2021年度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根据总体布局,本重大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面向国家需求,更加聚焦科学问题,更加突出学科交叉,更加发挥特色优势,重点突破信息、机械和医学等领域“融”的问题,本年度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  (一)集成项目。  在本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需求,进行集成升华,形成重大突破。具体资助方向如下:  1. 针对重点行业智能制造需求,通过机械、力学和信息等学科交叉,攻克加工机器人新机构设计、加工精度自持、全尺度三维原位测量、多感知精密加工、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关键问题,建立加工机器人设计方法和机器人高性能加工新原理,在重点行业产品的智能制造中得到验证(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2.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通过医学、信息、机械等学科交叉,突破刚柔耦合仿生运动机构设计、肢体运动功能补偿、意图识别、人机协作与脑机协调控制等机器人关键技术,建立机器人护理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并在典型助老护理作业中开展验证(申请代码1选择H20的下属代码)。  3. 针对非结构化环境机器人适应性的应用需求,通过信息、力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攻克足式机器人新构型设计、开放动态环境信息感知、群体协作与控制、机器人集群构建等关键问题,建立足式机器人结构设计和群体协作新方法与新机制,在开放的地面物理环境中实现群体智能协作应用验证(申请代码1选择F的下属代码)。   (二)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科学前沿性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共融机器人结构、感知与控制新概念、新原理。具体资助方向如下:  1. 机器人新概念、新原理,突出原创性、前沿性。  2. 医疗手术机器人,突出人机融合、医工交叉和临床应用。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本项目指南要求,并按照以下原则遴选项目:  (一)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原创性研究。  (二)优先支持学科交叉和充分体现信息、机械、医学等领域“共融”特征的研究。  (三)优先支持前期已取得创新性成果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青年学者牵头申报的项目。  (四)集成项目需体现与前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继承与跃升,要有引领性研究目标和指标。研究队伍原则上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与协作研究,形成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模式和机制。  (五)对不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未反映共融机器人核心特征的申请不予受理。  五、2021年度资助计划  2021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3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700万元/项,研究期限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50万元/项,研究期限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1年9月13日-9月20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1年9月2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2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609   3、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增强/虚拟现实等)催生了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人群,为社会经济生活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为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呈现出高频实时、深度定制化、全周期沉浸式交互、跨组织整合、多主体决策等特性。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管理、信息、数理、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着重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理论范式,大数据资源治理机制与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决策价值分析与发现,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支撑技术,并利用总集成升华平台集成相关研究成果。  期望通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执行,使我国在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相关领域跻身国际前列,培养一批跨学科交叉型骨干人才和创新团队,并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管理决策和智库提供支持。  一、科学目标  揭示管理与决策范式转变的机理与规律,建立面向大数据的全景式管理与决策理论和方法体系,发展针对管理与决策问题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计算方法,使得我国在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相关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开展在公共管理、商务、金融、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的示范应用与平台构建。  二、核心科学问题  围绕学科领域趋势、理论应用特点,注重基础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研究创新,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范式转变机理与理论、大数据资源治理机制设计与协同管理、领域导向的大数据价值发现理论与方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一)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范式转变机理与理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管理与决策正从以管理流程为主的线性范式逐渐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扁平化范式转变,管理与决策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和相关信息流向更趋于多元和交互。相关的问题视角和关键方面包括范式转变的要素、关系和路径,融合微观和宏观各个层次行为和目标的全景式管理与决策模型,以及相应的管理与决策理论和方法创新等。  (二)大数据资源治理机制设计与协同管理。  随着大数据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大数据资源治理和协同管理成为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和应用的核心问题。相关的问题视角和关键方面包括大数据资源共享及权属的基本运行机理,大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测度模型与方法,相关隐私和伦理机制设计等。  (三)领域导向的大数据价值发现理论与方法。  大数据价值的产生机理和转换规律具有高度的应用领域依赖性。领域导向的大数据价值发现和决策分析问题通常具有关联交互、趋势走向、全局视图和缩放、实时与动态性,以及社会化特征。相关的问题视角和关键方面包括面向管理与决策情景的统计与预测建模,多源异构和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关联、融合及全景式分析,实时动态计算、挖掘技术方法与平台构建等。  三、2021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关键基础问题,组织前瞻性、交叉性的研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如管理、信息、数理、医学等)的项目申请。2021年度将在已有项目布局和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强化亮点、集成升华,力争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成果。2021年度将以集成项目形式予以资助。  资助项目应研究目标明确,产生体现高水平国际影响的领域顶尖学术成果 或能够产生突出体现“中国国情特征”、结合重大案例和应用的高水平国家级政策影响和示范成果。集成项目资助立足国家重大需求、面向领域前沿、创新性强、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望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能够对重大研究计划目标的完成做出实质性重要贡献的项目。本年度集成项目应高度聚焦,能够为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集成升华提供相关支撑。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  (一)基于大数据的新财务报告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通过对数据资产的价值测量和评估,构建“第四张报表”,丰富和扩展现有财务决策范式,有望实现对沿用百年的基于三张报表的企业价值测量体系的重要突破。  (二)大数据驱动的政府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与示范研究。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重大研究计划在大数据治理方向上的进展,特别是结合国家近期关于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战略布局和举措,在数字化转型和治理方面形成重要理论框架和示范。  (三)数智化情境下人机协同中决策与行为研究。  围绕人工智能作为大数据应用的主流趋势,结合国家“智能+”等相关战略布局,探索在人机协同(人与智能机器人)环境下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新理论构建,在组织行为以及管理决策领域发挥前沿引领作用。  (四)大数据情境下的国家级信用平台及金融信用创新应用研究。  结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的重大需求,探讨通过大数据赋能进行社会信用治理与管理决策,并形成面向金融信用创新的示范应用。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在择优支持的基础上,优先支持具有如下特点的申请项目:  (一)强调凝练、整合与升华,特别是与重大研究计划总体思路框架内容的契合性和贡献度(参照“全景式PAGE框架”,“管理决策情境下大数据驱动的研究和应用挑战——范式转变与研究方向”《管理科学学报》2018年第7期)。  (二)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高水平的项目团队。  (三) 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聚焦并具有明确的大数据特征,能够产生体现高水平国际影响的领域顶尖学术成果 或产生突出体现“中国国情特征”、结合重大案例和应用的国家级政策影响和高水平示范成果。  五、2021年度资助计划  2021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5项左右,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作为项目负责人近5年(2016年1月1日后)已经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但在本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截至日前,尚未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者不得申请。  注:已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的申请人,应在申请书后附《结项证书》复印件,且在《结项证书》复印件上加盖依托单位法人公章。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1年9月16日-9月20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1年9月20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21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6972 4、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  围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已资助研究项目91项,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合作攻关。资助项目通过发现并证实大气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