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标争议

仪器信息网国标争议专题为您整合国标争议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标争议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标争议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标争议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标争议话题讨论。

国标争议相关的资讯

  • 手机电池标准引争议 呼吁新标准出台
    近日,工信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1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8.42亿户。随着手机产业规模扩大,用户增多,与之相关的手机电池等配件安全越来越受到用户关注。但对于手机电池检测的标准问题,业内也存在不同说法,并因此引发数次争议。   现行的《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从2000年开始实施。相关标准主要参考镍氢、镍镉等电池的有关性能和特性。然而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电池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业界开始普遍采用容量更大、寿命更长的锂离子电池,镍氢、镍镉电池已经基本退出了手机行业。   现行《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中规定,“热冲击试验的温度标准150℃,保持30分钟”。而目前的电池无法承受150℃的标准,尤其是超过1000毫安时的大容量电池只能通过130℃的试验,所以业界针对150℃还是130℃的标准已经争议多年。2007年夏新就因为检测标准不统一,而在电池“热冲击”实验中被指为不合格产品。   “2005年质检总局曾经制定过一个‘新国标’,我们日常检测中都适用这个标准。如果按这个标准进行检测的话,就不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他所说的“新国标”,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5年联合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虽然这项标准一直没有正式公布,但包括工信部下属的泰尔实验室在内的多家官方检测机构,都已经适用这一标准进行产品检测。   类似的问题还有电池过充电,标准中规定单电池加载电压为10V,而“新国标”要求不低于4.6V。行业发展至今,锂离子电池普遍运用到手机已有10年,目前1000毫安时以上容量的电池在手机中已经普遍应用,随着智能手机销量的增长,消费者对大容量电池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召集企业制订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及实用性的标准,并尽快出台。不要因为标准不统一、不明确造成市场和消费者的误解。”上述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
  • 雅培事件引发乳业检测方法争议
    乳业国标“门槛”已定 现有检验方法却存争议   雅培港版奶粉被指营养不达标事件正逐步明朗。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现有的乳清蛋白测定方法有可能会对乳清蛋白低估约5%~15%。记者翻查CER的报告发现,德国实验室有起用类似我国现有的“电泳法”作为检验方法。由于德国实验室检出雅培港版奶粉样本乳清蛋白含量是41%,而我国国标的“门槛”是60%,这凸显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采用一种误差较小的方法测定雅培产品时,是否就能得到“达标”的结果。   本报讯 本周二晚间,新华社引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出的“关于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比例的说明”透露,我国现有的检验方法会导致乳清蛋白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据介绍,采用湿法生产的婴儿配方食品需要通过杀菌、浓缩干燥喷粉等过程,这一过程会不同程度导致蛋白质变性,导致利用电泳方法测定的乳清蛋白与生产过程实际添加量相比,低估5~15%左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特别说明,这一变性过程不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或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有关单位研制新的乳清蛋白的检验方法。   业内人士对本报分析,由于对乳清蛋白低估的百分比可能高达两位数,这意味着即使食品中实际乳清蛋白添加量超过70%,也有机会因存在误差而变成“不达标”。   记者发现,接受CER送检港版雅培奶粉的德国实验室“Muva Kempten”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样品奶粉中的β-乳球蛋白变性程度为93%。这份检测报告在乳清蛋白含量一栏的“方法”中标注,采用了名称是“SDS-PAGE”的方法(“聚丙烯酰胺平板凝胶电泳法”)。上周末,本报记者曾向这家德国实验室发出电子邮件查询事件,不过截至发稿时还未收到回应。
  • 新实施的《生乳》标准争议不断,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自2010年5月卫生部发布“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规定,我部2010年3月26日公布了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陆续施行” 的通知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内,关于新的《生乳》标准争议不断,争论是焦点是与1986年的《生鲜乳收购标准》相比,生乳新国标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95g/100g降到2.80g/100g,菌落总数上限统一规定为每毫升生乳200万个,而原有标准分为四级,其中一级为不超过50万个,最高为400万个。同是这两项重要指标,新西兰规定生乳蛋白质含量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 美国要求单独生产的原奶细菌总数上限为每毫升生乳10万个,混合后巴氏杀菌前上限为每毫升生乳30万个,欧盟等要求为每毫升生乳10万个,混合后原奶为每毫升生乳50万个。   乳品市场及消费者反应   据7月6日广州日报报道,洋奶粉品牌们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涨价。洋奶粉价格涨幅不可谓不高,广州多家商场雅培、惠氏等洋品牌奶粉均已开始涨价,涨价幅度达10%左右,却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高昂价格的洋奶粉和价格较低但行业标准较低的国产奶粉之间,消费者依然认可洋奶粉的质量。   专家看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民介绍,发达国家每毫升生乳蛋白含量指标要求在3克以上,但我国大部分达不到2.95克标准。一些养殖户连2.8克都达不到,如果强制他们达到2.95克的标准,反而会促使他们暗地以加入三聚氰胺等手段来勉强达标。原料奶还受季节影响,夏天奶牛饮水多,原料奶营养成分也不如冬天。   专家提醒,消费者对原料奶蛋白质含量降低不必过于紧张。牛奶不是中国人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每天喝500克牛奶,摄入14克蛋白质,外加食用肉类和鸡蛋,成人大都能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蛋白质摄入量。   如果消费者中意高蛋白质含量的乳制品,可选择低脂奶(粉)或脱脂奶(粉)。此外,部分企业已能做到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采用“闪蒸”工艺或其他工艺来去掉牛奶中部分水分,提高蛋白质含量,所以经过“闪蒸”的乳制品也可以选择。   知名乳品企业反应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经营论坛发言时,客观地讲述了目前中国乳业加工水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谈及现行生鲜乳标准符合中国国情,也还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树立国际水准,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乳品。   面对媒体从各方采集到的消息,其中也许有夸大或不实之处。但是从标准本身来看,原奶标准的降低毕将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原奶中降低了蛋白含量,若要在成品奶中提高蛋白质含量,需要通过更加先进的工艺除去更多的水分,无形中提高了产品成本 细菌总数的最低限提高,取消分级制度,不同来源的原奶混合会带来细菌总数的变化,后期加工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食品的货架期,在杀菌环节需要更长的时间或更高的温度,实际也会提高成本同时造成营养价值的损失。另外,新西兰、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在收购原奶时会检测体细胞含量,虽然体细胞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但是其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奶源的质量,低体细胞含量有助于产品质量的保证,延长货架期,而我国标准中尚没有列出该条款。   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国内乳品质量受到广泛质疑,降低了消费者对国产奶及奶制品安全性的信心 而新的《生乳》标准自实施以来又争议不断,标准是企业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基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相关标准的修订中各项指标的要求都是越来越严格,从而督促企业严格把关,提高产品质量,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值得信赖的产品。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盈利,但是不应该以降低指标为前提,以符合我国国情为借口,应该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利益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规范生产为目标。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合理严格的要求,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在与洋奶粉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标准的制定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相关部门应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真正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出行之有效、值得认可的标准,规范整个食品供应链,营造一个放心的食品市场。
  • 代糖食品安全性存争议
    用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来取代天然蔗糖增加食物的甜度和口感,是食品行业一条默认的规则。但是,一个如影相随的问题是——甜味剂安全吗?   由于可能会引发不安全的后果,因甜味剂而禁售的食物屡见不鲜。2009年6月10日,委内瑞拉就以零度可口可乐中添加了甜蜜素为由将其封杀,尽管可口可乐声明在中国的同类产品使用的甜味剂是阿斯巴甜,但仍然有许多人开始对零度可口可乐敬而远之。   究竟阿斯巴甜是什么,甜蜜素又是什么,二者有何不同?其实,两者都是甜味剂。甜味剂有效解决了蔗糖成本高、能量高等不足,而且其甜度与蔗糖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用在食品中也会让人产生“甜”的感觉,所以甜味剂的名字也叫“代糖”。   与天然的蔗糖相比,种类繁多的甜味剂被有针对性地用于食品中,比如,中国允许甜蜜素作为甜味剂使用在酱菜、调味酱汁、配置酒、糕点、饼干、面包、雪糕、冰淇淋、冰棍、饮料等食品中,而阿斯巴甜则被允许用于乳制品、糖果、巧克力、胶姆糖、餐桌甜味剂、保健食品、腌渍物和冷饮制品等,这是因为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pH值情形下会水解,因此不适于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   说专业一点,甜蜜素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由氨基磺酸与环己胺及氢氧化钠这两种有机化学制剂反应而成的,甜度是蔗糖的30倍,价格却仅为后者的3倍。而阿斯巴甜化学名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由苯丙氨酸先与甲醇反应后再和天冬氨酸酯化产生,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甜度更甚甜蜜素,是蔗糖的200倍,价格为后者的70倍。蔗糖、甜蜜素和阿斯巴甜的单位甜度价格比(价格/甜度)为1:0.1:0.35,要达到同样的甜度,蔗糖的单位价格是最高的,最不经济实惠。   然而,1966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甜蜜素或许会增加患膀胱癌的几率,因此美国和英国先后于1969年和1970年发布了禁用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禁令。之后,也有研究认为甜蜜素会导致睾丸萎缩因而增加患膀胱癌的几率。甚至还有人发现甜蜜素似乎影响到精子的产量,因此推理其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基因。对于这些研究结果,至今似乎还没有任何其他支持或反对的证据。   事实上,即使在那些还没有对甜蜜素发布禁令的国家,也已经制定出来了限量使用的标准。根据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规定,就引发争议的可乐而言,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为0.65g/kg(与糕点和雪糕、冰淇凌等一致)。   根据该标准,另一种充满了争议的甜味素——阿斯巴甜则被注明“按生产需要而适量添加”,国家标准并没有对它做出确切的定量。这与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不同。1984年,两家机构规定阿斯巴甜在饮料中的使用量不能超过0.1%。事实上,阿斯巴甜的使用很早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些研究发现不能排除阿斯巴甜引发脑瘤、脑损伤以及淋巴癌等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曾经为此延期数年才允许在食品中添加阿斯巴甜。这些早期的实验结果与阿斯巴甜的生产企业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当然也在审批认证过程中引起很大争议。参考了更多的实验结果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自1983年逐渐放宽阿斯巴甜的使用限制,直至1996年终于取消所有限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计国介绍,长期过量摄取阿斯巴甜会对身体产生毒性。这是因为阿斯巴甜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醇,天门冬氨酸会造成脑部伤害、内分泌失调或肿瘤,而甲醇在体内可以代谢成甲醛和甲酸等有害物质,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患者如果服用苯丙氨酸会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这被称为苯丙酮尿症。而且,怀孕中的妇女最好也不要摄入阿斯巴甜。   资料表明,已经有近100个国家批准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其中一些国家使用已经超过了20年。在动物实验中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4000毫克阿斯巴甜也尚未观察到危害。欧洲的食品科学委员会(SCF)在2002年重审了关于阿斯巴甜的研究并再次确认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2007年发表在《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上的综述也列明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巴甜有安全性的问题。   但阿斯巴甜还是处于争议中。   2008年,菲律宾有议员希望能在该国禁用阿斯巴甜。同年,美国新墨西哥州通过禁用阿斯巴甜法案。最新的消息是,英国食品标准署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将开始对阿斯巴甜展开新的研究,聚焦为何有人报告食用后引发头痛、腹痛等不同的症状。从阿斯巴甜的例子可以看出,各国对某一种甜味剂的使用和限量是不尽相同的。   不管是用了甜蜜素还是阿斯巴甜,对于零度可乐的死忠粉丝来说,需要认清的是关于“无糖依然可乐”的另外一个真相。因为热量低,无糖可乐受到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的喜爱,但无糖只是不含蔗糖,其实里面还是有糖分的。如果将其视为绝对不含糖分而肆意摄入,那和摄入高糖食品其实没什么本质性的区别,所以要小心掉入甜蜜的陷阱里!   相关链接:   添加甜蜜素,各国标准不同   1969年之前,甜蜜素被公认为安全物质。196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为致癌物的实验证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为此立即发布规定严格限制使用,并于1970年8月发出了全面禁止的命令。1982年9月,Abbott实验室和能量控制委员会在大量试验事实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研究事实证明甜蜜素的食用安全性,许多国际组织也相继发表大量评论明确表示甜蜜素为安全物质。虽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至今还没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继续承认甜蜜素的甜味剂地位,允许甜蜜素的使用。   中国:   根据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规定   酱菜、调味酱汁、配置酒、糕点、饼干、面包、雪糕、冰淇淋、冰棍、饮料等最大使用量为0.65g/kg   蜜饯最大使用量为1.0g/kg   陈皮、话梅、话李、杨梅干等最大使用量8.0g/kg。   日本、美国、英国:禁止使用   欧盟:   非酒精饮料,降能或不含糖水性加香饮料,降能或不含糖的牛乳和牛乳派生基质的制品或果汁基质的饮料,使用最大限量为0.25g/L 甜点及类似产品、降能或不含糖水性加香饮料、降能或不含糖的牛乳和牛乳派生基质的制品、降能或不含糖果蔬基质甜点、降能或不含糖蛋基质甜品、降能或不含糖的谷物基质甜点、降能或不含糖的油脂基质甜点,最大使用限量为0.25g/kg 糖制食品,降能或不含糖的可可、牛乳、水果干或油脂基质的三明治涂抹食品,降能或不含糖的罐装的水果,使用的最大限量为0.5g/kg 降能的果酱果冻和橘子,最大使用限量为1g/kg。
  • 香港检测引争议!农夫山泉要求道歉!最新回应
    香港消委会近日推出的30款瓶装水测评报告引发热议。报告显示,有四款产品被检出溴酸盐,其中农夫山泉和百岁山两款样品溴酸盐含量,达到欧盟订定适用于经臭氧处理的天然矿泉水和泉水的溴酸盐最大限值(3μg/L)。  7月16日,农夫山泉发布律师函,认为香港消委会存在适用标准错误、标准判断错误和明显主观误导,并要求香港消委会做出澄清、道歉并消除影响。百岁山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公司法务部门已经介入此事。  同日下午,香港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就瓶装水测评一事,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确认接获其中1款测试样本“农夫山泉”的代表律师所发出的信件,现正进行研究及跟进。此前(7月15日),香港消委会官网曾发布文章称,30款瓶装水样本中没发现有害物质超出世卫的相关准则值,所有样本可安心饮用。  测评  香港消委会称  4款样品被检出溴酸盐  涉及百岁山、农夫山泉  香港消委会此次测评的30款瓶装水样本,是在2023年11月至12月从超市、便利店及百货公司的食品部搜集而来,包括3款蒸馏水、3款纯净水、1款矿物质蒸馏水、2款矿物质纯净水、17款天然矿泉水和4款气泡天然矿泉水,涉及农夫山泉、百岁山、屈臣氏、怡宝等品牌。  此次引起争议的测试项目为溴酸盐。香港消委会称,这次测试主要参考中国香港、美国及欧盟相关法例及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瓶装/包装饮用水(不包括天然矿泉水)通用标准》及《天然矿泉水标准》。溴酸盐是消毒过程中,天然存在于水中的溴化物被消毒剂臭氧氧化而衍生的副产品。香港消委会指出,摄入大量溴酸盐可引致恶心、腹痛、呕吐及腹泻,严重情况甚或影响肾脏及神经系统。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中一种溴酸盐—溴酸钾列为或可能令人类致癌物质(第2B组)。  报告显示,30款样品中有4款样品检出溴酸盐,涉及百岁山、农夫山泉、美果、飞雪。报告指出,世卫《饮用水水质准则》列出饮用水中溴酸盐指标值为10μg/L,欧盟订定经臭氧处理的天然矿泉水和泉水的溴酸盐最大限值为3μg/L。  其中,百岁山、农夫山泉样本溴酸盐检出值为3μg/L,美果、飞雪溴酸盐检出值为2μg/L,均远低于世卫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暂定准则值(10μg/L)。不过,农夫山泉和百岁山样本的溴酸盐检出值,达到欧盟订定适用于经臭氧处理的天然矿泉水和泉水的溴酸盐最大限值(3μg/L)。  香港消委会官网截图。  农夫山泉和百岁山样本  被归纳在天然矿泉水类别  香港消委会测评结果显示,除了上述四个品牌,其余品牌的样本均未检出溴酸盐。  检出溴酸盐的4款样品,分别为农夫山泉样本为其饮用天然水(550mL),成分为天然水(深层湖水),售价为5.9港元;百岁山样本为其饮用天然矿泉水(570mL),成分为Ganten mineral water(百岁山矿泉水),售价5港元;美果样本为其纯水(570mL),声称来源中国台湾,售价3.1港元;飞雪样本为其矿物质水(500mL),声称来源中国香港,售价4.5港元。  上述四个样品中,农夫山泉和百岁山样本被归纳在天然矿泉水类别中,美果样本被归纳在纯净水类别,飞雪样本被归纳在矿物质纯净水中。  农夫山泉、百岁山测评结果(图源香港消委会)。  企业回应  农夫山泉要求香港消委会  书面澄清、道歉及消除负面影响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尽管香港消委会并未在报告中表示饮用涉事农夫山泉、百岁山产品会导致恶心、腹痛等症状。但在社交平台上,有自媒体及网友称“百岁山、农夫山泉溴酸盐达欧盟上限,可致呕吐腹泻”,也有网友称其为商战。  7月16日,农夫山泉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香港消委会的律师函一文。农夫山泉方面表示,香港消委会存在三大错误,分别为适用标准错误、标准判断错误和明显主观误导。农夫山泉称,香港消委会针对农夫山泉产品溴酸盐含量情况做出了不客观的评价,给农夫山泉的声誉造成了巨大伤害,农夫山泉要求香港消委会书面澄清、道歉并消除给农夫山泉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  农夫山泉方面称,被检测的农夫山泉产品为饮用天然水产品,但在评价时,香港消委会将其放在“天然矿泉水”序列与不同类产品比较,并适用了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农夫山泉表示,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产品,即使采用欧盟地区标准,也应适用欧盟“饮用水”安全标准而非“天然矿泉水”标准评价。而根据欧盟饮用水安全标准,溴酸盐安全含量为不超过10μg/L。中国、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等各类饮用水安全标准中,溴酸盐安全规定也均为不超过10微克/升。  农夫山泉表示,产品严格符合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生产标准要求,所有瓶装水出厂前均需经过消毒环节(目前行业主要采用臭氧杀菌方式)。此外,农夫山泉表示,任何标准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使用"上限"或“下限”是明显故意错误,有意误导。  农夫山泉官方公众号截图。  百岁山回应称  公司法务部门已介入  百岁山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公司法务部门已经介入此事。昨日(7月15日)一个接近百岁山的人士对自媒体小食代说,“产品是处于欧盟标准的临界值,严格来说不是超标,百岁山已联系香港消委会要求复检了”。  消委会回应  香港消委会称  已收到律师函,正在跟进  7月16日下午,香港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就瓶装水测评一事,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确认接获其中1款测试样本“农夫山泉”的代表律师所发出的信件,现正进行研究及跟进。  香港消委会重申,不论月刊文章、新闻稿及其他传讯文件,以至记者会上的发言均清楚指出,全部30款测试样本没发现有害物质超出世卫的相关准则值,所有样本可安心饮用。文章的重点为各样本的性价比和瓶装水的胶樽对环境所构成的影响,并非产品有安全问题。该负责人称,“如有进一步消息,消委会将适时公布。”  7月15日,香港消委会官网曾发布文章称,30款瓶装水样本中没发现有害物质超出世卫的相关准则值,所有样本可安心饮用。  科普  溴酸盐对人的致癌作用  还不能肯定  在标准方面,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家对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采用的标准为《GB 1929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采用的标准为《GB 85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这两个标准都规定,溴酸盐含量最高限量为0.01mg/L,即10μg/L。  根据原国家质检总局在2008年的介绍,正常情况下,水中不含溴酸盐,但普遍含有溴化物。当用臭氧对水消毒时,溴化物与臭氧反应,氧化后会生成溴酸盐。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为溴酸钾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但溴酸盐对人的致癌作用还不能肯定,为此将溴酸盐列为对人可能致癌的物质。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农夫山泉企业标准Q/NFS 0001S《饮用天然水》也显示,该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饮用天然水产品,贯彻的国家标准为《GB 1929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而在包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明确提到该国标不适用于天然矿泉水。在农夫山泉该企业标准中,溴酸盐的最高限量也为0.01mg/L。  附:香港消委会此次测评结果
  • 卫生部被判答复生乳国标公开申请
    2010年,卫生部发布生乳新国标,有消费者要求公开其制定的会议纪要被拒后,将其起诉至法院。日前,法院判决卫生部在法定时限内做出答复。   对此,卫生部有关人士称,将按照判决要求进行答复和沟通,但会议纪要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   生乳新国标发布引争议   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新修订的生乳标准,引发公众关注。其中备受争议的是乳品指标要求降低,比如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不低于2.9克降到了2.8克,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数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   因此,这一标准被业界和消费者称为“一夜之间倒退了25年”,且认为是国标被乳企绑架。   会议纪要被要求公开   去年12月2日,消费者赵正军向卫生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重点公开生乳新国标制定会议纪要。   今年1月20日,卫生部在其三次申请问询下答复称,赵申请的信息不属于公开范围。卫生部称,赵正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作单位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非卫生部 会议纪要不属于卫生部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该会议纪要一旦公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增加行政管理工作负担”。   今年2月16日,赵正军将卫生部起诉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判卫生部重新答复   北京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卫生部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机关,审评委员会对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审查是国标制定过程中的一项法定程序,属于卫生部履职的一个环节。因此上述会议纪要属于卫生部在履职过程中制作的政府信息,卫生部的答复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判令卫生部在法定期限内对赵正军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予以重新答复。   据此,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卫生部撤销之前的答复通知书,并于法定期限内对原告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予以重新答复。   昨日赵正军表示,10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自己于19日收到判决书。目前,双方均未明确表示是否提起上诉。   ■ 争议   国标制定会议纪要是否应公开?   有专家认为,会议纪要属决策过程中事项,不属信息公开范畴   昨日赵正军表示,生乳国标事关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其标准制定过程公众自然非常关注,如果会议纪要公布,大家一目了然,如果公平合理,也自然就能击破“乳企绑架标准”的说法。   同时他表示,如果对卫生部再次回复的内容不满意,或卫生部不回复,不排除采取再次起诉的方式寻求结果。   对此,卫生部昨日表示,赵正军的信息公开申请此前卫生部已经有了答复。根据当前法院判决,卫生部将重新答复,但会议纪要不属于信息公开范畴。   而且,卫生部始终强调,赵先生所要的信息是“审评委员会”制作,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并未规定会议纪要应报送卫生部,因此卫生部未曾获取上述信息。   此外,卫生部还援引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该文件中规定“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因此坚持认为赵先生所要的会议纪要即属于过程性信息,一旦公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增加行政管理工作负担。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公众对生乳国标这种事关大家利益的事情要求了解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在最大限度上予以答复。   但会议纪要是属于决策过程中的事项,确实不属于信息公开的范畴。如果这种涉及细节的部门也要公开,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干扰到政府部门的正常工作。
  • 乳业新国标引发倒退质疑 奶协称说法不准确
    近日,多篇反映“乳业新国标倒退25年”的帖子在各大论坛上疯狂转载。单纯从数值上看,今年6月实施的乳业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低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同时,新国标引发的争议也在行业内涌动。昨天,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称这一说法不准确,但具体问题要等下周卫生部召开会议时再谈。   ■新国标数据引争议   今年4月,新版乳业国标强制性标准在卫生部、农业部等11个部委机构,七十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庞大阵营坐镇后正式颁布,并从6月起开始正式实施。   乳业新标准中,乳蛋白含量设定为2.8%,但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中,这个数值是2.95%,为历史新低。因此,新的乳业国标竟然和25年前的国标相近甚至还退后的说法不胫而走。   ■奶协称倒退说法不准确   新国标对市场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是否如业界传闻所说处于倒退阶段?昨天下午,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一说法不准确。”但具体问题要等下周卫生部开会时再说。他透露,下周卫生部将联合多个部门召开会议,主题与贯彻执行乳业新国标有关。   记者随后又将此问题抛给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岗称:“目前无法评论这个问题。”他也提出在本月13日卫生部召开会议时再谈。有支持新国标的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企业自设标准常高于国标   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强调,“国标低,各个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来提高企业标准。”   昨天,记者从伊利、三元等企业获悉,大型企业确实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各项指标往往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些。“对企业来说,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一位奶企负责人表示。
  • 乳品新国标被指全球最差标准
    中国乳品新标准争论焦点   新国标被指偏向常温奶 导致巴氏杀菌鲜奶市场占有率不足20%   对乳品新国标的质疑声再在业内响起。据报道,日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反映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   据悉,导致争议再度升温的仍然是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王丁棉昨日对本报说,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已经导致巴氏杀菌鲜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份额连20%都不到。   反方:应逐渐恢复巴氏鲜奶的主导地位   王丁棉说,由于巴氏杀菌鲜牛奶需要的奶源质量很高,而新国标对原奶细菌数如此宽松显得过于偏向常温奶,这导致巴氏奶目前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连20%都不到。   王丁棉说,目前全国性的乳业巨头都是以常温奶为主打,“这些巨头普遍没有自己的奶源,在他们的游说下,上午专家设定好的新国标下午就被有关部门推翻了。”他说,国家应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的主导地位。   正方:可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   在去年,《生乳》国家标准中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细菌总数从50万个落菌单位上调至200万个落菌单位,这是业内人士质疑的两大热点。   卫生部的辩护称,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5头以下比例为32.4%,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   按卫生部的解释,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奶业稳定发展,但是仍然鼓励企业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   专家视点   不如由国标改为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郦韬珉指出,与其将就乳品新国标,还不如由国家标准改为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由专业委员会审核),以减少负面影响和降低损失。
  • 实施仅一月 乳业新国标或酝酿微调
    刚刚实施一个多月的乳业新国标可能会有微调。经济观察网记者7月13日下午从相关人士处获悉,针对目前争议最大的两项指标--蛋白质含量、微生物限量,可能的微调是,保持蛋白质含量指标不变,对微生物限量做出进一步“阐释”.   该人士称,乳业新国标确定的生鲜乳“蛋白质含量2.8%”(即100克生鲜乳含2.8克乳蛋白)不变,“微生物限量(通俗理解是指细菌含量)每毫升200万个”将再做要求。这种微调或将通过乳业新国标“释义”或者是“执行办法”的方式另行公布,比如不同微生物含量的生鲜乳执行不同的收购价格,即“优质优价” 另外,分阶段实现更加严格的微生物含量指标。   酝酿微调   这一新的认识,是在7月13日卫生部召集各地奶业协会负责人进行的座谈会后形成的。据了解,这个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贯彻执行乳业新国标,再讨论新国标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针对上述相关人士的说法,本网记者向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求证,魏不予置评,建议记者向卫生部询问。截止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到卫生部相关负责人。   企业操纵?   有支持新国标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养殖条件下,原奶中的指标要达到“蛋白质含量2.8%、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这样的标准都很难。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而且,由于是散户养殖占主导,这些散户少有能达到机械化挤奶、全程冷链储存,所以,之前对原奶菌落总数的严格要求能否真正执行也成问题。资深乳业人士陈渝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乳业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其制定高标准让企业在检测过程中做手脚,不如去实实在在地正视这个问题。他还表示,因为目前原奶收购环节中缺乏独立第三方检测,对于原奶的达标与否完全是由收奶企业说了算,而散户也没有能力承担自行检测的成本,所以高标准往往成为收奶企业掌握的话语权。   有反对者认为,不能因为现实的养殖状况落后,而保护落后生产者和生产方式--散户养殖。反对者们认为,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之所以比较混乱,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低、准入门槛低有直接关系。他们认为,奶农的稳定应该通过政府制定的退出机制来解决,而乳业国标事关产业发展,理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在质疑生中出炉的乳业新国标,迅速被解读为企业“操纵”的结果。   实际上,在新国标制定前期,蒙牛、伊利确实都深度参与了新国标的起草。有消息说,《巴氏杀菌乳安全标准》和《灭菌乳安全标准》蒙牛有参与起草,《生鲜乳安全标准》伊利有参与起草。   中国乳制品行业一直存在着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的对立。就此次新国标事件,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阵营因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应该是希望新标准提高的一方,而常温奶阵营则相反。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对于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常温奶大户,的确是有利的。按照伊利、蒙牛的奶源处理能力,基本上可以占到全国散户奶源的1/3左右,而且奶源分布很广,而按照中国散户奶源的现实情况,它们的原料奶就很难达到高标准。所以降低标准一方面符合了伊利、蒙牛奶源现状。   但也有专家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反倒是超高温灭菌技术对原奶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超高温灭菌技术对于温度、处理时间都有既定的要求,如果原奶质量不达标,反倒将影响超高温灭菌处理后的乳制品的质量。   有大型乳制品企业的人士表示,公司一直坚持高的生鲜乳标准,从未有过放宽的动议。该人士还称,如果放宽生鲜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减弱对奶农的话语权,而且会增加低标准原奶的加工成本。   所谓“乳业新国标”,是从2008年12月开始着手准备的,是将原来乳制品行业160余项数量繁多的乳品“国标”精简合并为66项标准。这项工作耗时1年半。直至今年4月,新版乳业国标强制性标准份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在卫生部、农业部等11个部委机构,七十多位不同领域专家的庞大阵营坐镇后正式颁布,并从6月起开始正式实施。   不过,乳业新国标一发布执行就受到了众多乳业资深人士的质疑,质疑的焦点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比如,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据介绍,1986年的国标中将生鲜乳收购等级设置为四个等级,而新国标中则取消了等级划分,只设定了最低标准。与当时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相比,新国标的最低限值则只有蛋白质含量为2.8%,以及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
  • 中国原奶质量世界最低?炮打乳业新国标
    乳业新国标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个问题   是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奶农,是个问题   是受制于现实,还是鼓励先进,也是个问题   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   怀揣着上述疑问的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刚参加完6月上旬的中国奶业首届大会,未能寻到答案。   在行业反弹雀跃中举行的这次盛大集会,洋溢着对产业一体化的期许,几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后的安全阴影。顾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经的集体沉默的味道。   这些质问,本是抛给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业“新国标”的,此前数月,作为业内专家,他反复被新国标究竟是历史倒退还是进步的争论声浪所淹没,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讳,“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   两个月前,在另一处奶业的集会上,压抑在业内的腹诽之声,最终却是因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问,才在会议结束前刻,公然引爆。   那场不免愤激的评论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业协会,也不止一位专家,炮打了乳业新国标,“离奇”、“意外”等说法频频出口。中国乳业阵营林立,互相攻讦的事情并不新鲜,但放诸一项集11部委、机构之力,耗时近两年,并被寄予开启食品安全新纪元期待的新国标之身,还是令人惊诧。   乳业新国标怎么了?官方语境中的共识之下,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秘密和争议?   一夜退回25年   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   问题出在了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   三鹿事件中,元凶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环节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见这些指标的生死攸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生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并一度成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即已启动,卫生部受托领衔。   然而,对照两份旧有的生乳标准,在蛋白含量上却难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细菌含量)亦呈从严之势,从原有的最低容许每毫升400万提升至50万。   三鹿垮台后,国务院紧急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在反思中尤为提及“对生鲜乳及乳制品(以下统称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   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经三鹿事件血般教训,太多人坚信,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生乳细分指标,以构筑乳业的第一道安全之门。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的新国标正式颁布,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难抑惊诧,“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倍。“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曾感慨,“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   此外,一度呼声颇高的体细胞标准,也未出现在终稿中。体细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早已通行,“不设此标准,新国标开宗明义的生乳应来自‘健康乳畜’的定义几乎是一纸空文。   立足于国情的政府,立足于利益的企业,乳业新国标集众多“智慧”,却被指一夜倒退25年。 (梁伟驰/图)   被推翻的专家“共识”   “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   因为生乳并不直接饮用,很难说,这些数字上的变更会立竿见影地带来安全祸患,但质疑者仍不免担心,关键标准的显著降低,会传递出宽松妥协的信号,置乳业于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   1986年农业部生乳标准中悄然取消了“不准有任何添加或提取”的条款,二十余年后,三聚氰胺被肆意添加,“很难说当初的取消没有埋下纵容的种子。”一位业内人士称。   这样全线放宽的标准何以出台,让顾佳升和曾寿瀛两位专家颇为惶惑,他们都曾参加专家起草组会议,并均认为:“在蛋白质含量等标准上,专家组已达成共识2.95%,何以最终形势逆转?”   曾寿瀛记得,2009年6月第一次参加专家组会议,关于蛋白含量的争议,“会场就像是钟摆,左边喊2.8,右边喊2.95,甚至还有喊2.7的,莫衷一是。”   同年7月,在重庆的一场奶业集会上,部分与会代表公开叫板“对于乳蛋白质含量,不能降低标准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曾寿瀛为此还写信给卫生部领导,直陈“蛋白质菌落总数的指标,无论加加减减,都要有客观依据。”   曾寿瀛在信中回忆,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   而这一次,因为重在梳理和归并整合,且领衔单位卫生部不分管奶源,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遂造成了各种意见,各怀动机,各自为政。   多少因为领导批示此信的作用,8月的专家会上局势出现了变化。尤其是8月19日,“专家送审稿,几乎是专家一条条地过堂,再也听不到2.8%的呼声了。”他说。   但显然,老先生过于乐观了。先是两个月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被折中为2.95%,附加每年5-9月为2.8%,至正式发布稿,则只余2.8%了。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最终拍板是在专家送审稿的审定会议上,一位参会专家回忆说,农业部和奶协,力挺2.8%方案,这一意见最终被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采纳。   这位专家记得,当时农业部门的人指出, 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奶源蛋白含量连2.8%尚难达到,何谈2.95%?   “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2.8%就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此前回应媒体时称。   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   “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垮了。”   立足国情论,得到了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的认同。   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而体细胞未被纳入则还考虑到,一旦增设,整个行业将要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且监管体系也未做好准备,“步子不能走得太前”。王教授还直言,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跨了。”   支持“立足国情”论者不乏其人,比如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坦言,过去标准中的2.95%均非强制性,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退“,无从谈起。   而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奶源大省的奶协,更是立场坚决,甚至私下联合纵横,辽宁奶协秘书长卢戈川说,他们调研发现超过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   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的现实。”王竹天说。   甚至有支持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这就是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心所在,作为强制性新国标,如果标准定高,要不增添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不“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   是保护奶农利益,还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成了难以取舍的选择题。   三聚氰胺风波之后,基于奶源环节暴露出的漏洞,奶牛养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是上海奶协的副秘书长曹明是就曾高呼,中国乳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终结落后的生产方式——散户养殖。现在,“尊重这样的现实,究竟在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   四川新希望乳业的一位高层亦直言,“奶牛正常养殖,生乳完全可以达到2.95%,反之,必是养殖不科学,现在标准低了,其后果就是再不科学也可以达标,中国奶源质量何时才能真正提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位专家一言以蔽之,新国标将“食品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混为一谈了”,从而可能坐失行业自新的机遇。   一锅被利益搅浑的粥   “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   漩涡还不止于是否立足国情这般简单,企业也被认为是推手之一。   新国标正式颁布前,曾经历了公开征集意见阶段。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征求意见汇总表显示,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   比如一家企业就主张降低标准,反对增设体细胞指标,而另一家则希望菌落总数放宽至1000万(这一数值是欧盟标准的100倍),理由是散户奶源需要一定时间规范和提升。“这些特大企业,一直以来奶源的覆盖面广,质量不稳定,若是标准定高,势必会影响合格奶源持续充足的供应。”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实际上,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人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   中国乳业一直以来还被认为存在着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的尖锐对立,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阵营,因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自是乐见标准提高,而常温奶阵营则相反。   一位观察家推测新国标可能存在着刻意平衡利益的影子:强制性地赋予了巴氏奶标鲜的地位,易于其被市场识别,这被视为胜利之处,而作为平衡,在生乳标准上,则适当倾向于常温奶阵营的诉求,如是则互有攻守。   这样的揣测被相关企业反驳,强调自己从头至尾,也没有动议过放宽生乳标准,所谓1000万菌落数的动议也是无中生有。   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尽管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但断然否认存在国标为大企业左右的情况,“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   而作为最初生乳标准的起草单位的另一家企业则未接受采访,其参与起草工作的代表只是强调:“争论这么久,难得新国标有了共识,不要再起波澜了。”   叫屈者解释,若论实际影响,放宽生乳标准,只会使奶企在奶源收购上损失对奶农的话语权,且增加低标准原料的加工成本,企业怎会自乱阵脚?   而质疑者坚定认为,降低标准,客观上特大企业是受益的,可以借此扩大收购半径,缓解原料匮乏压力,“至于增加加工环节成本的弊,远小于扩大奶源带来的利。”   作为反击,在征求意见稿的回馈中,一家企业也曾指责动议增加体细胞的部分专家“存在商业目的,因为大部分在推销检测仪器”。   对于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互相指摘、揣度越发增其安全忧虑,而未及整肃中国乳业乱相,新国标自己已陷入乱麻之中。   乳业大国不设防?   “什么都进口,我们自己究竟留下了什么?”   新国标的争议正在私下酝酿,但专家组组长王竹天强调,“国标再低,各个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来提高企业标准。”   起草专家内部也有抱释然态度的,江苏省疾控中心研究员袁宝君就称“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并不直接威胁消费者安全,因为最终面对消费者的成品质量标准并没有降低”。   曾寿瀛很不以为然,蛋白质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难道非要有毒才叫威胁安全?”   质疑者如顾佳升难掩遗憾,“三聚氰胺事件,表面上是一个偶发的安全事件,但背后恰是中国乳业表面繁荣、基础薄弱的必然反映。”这位唱反调的专家,一度被视为“盲目比照国外标准”的论坛专家。   看看支撑乳业大国的基础,“既进口奶牛又进口牧草,进口了黄油、奶酪、奶粉,又进口乳清粉,还在进口其他各种乳原料,以及一些从乳汁中提取出来的种种天价添加剂,我们自己究竟留下了什么?”他忧心忡忡。   没有配套的饲料基地建设,奶牛养殖模式分散却又缺乏长远规划,乳制品名目繁多而背离牛奶本质,这些问题本可以借三聚氰胺事件一并被反思,梳理,继而重新出发。   2009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乳业显示了强劲的反弹的势头,三聚氰胺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已渐消弭,保卫行业的努力正收获实效。   只是,被寄予构筑质量安全之门第一步的乳业新国标,才落地,已飘摇。
  • 《热分析术语》新国标出版 研究获进展
    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负责起草修订的《热分析术语》日前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介绍,原国标GB6425-1986在统一热分析术语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20余年过去了,热分析技术与应用有了很大进展,原国标严重缺失和老化。   该新版国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反映热分析的新进展。它对原国标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增补,增加了一些热分析术语,如有关校准、状态调节、热分析实验数据质量标志等 充分考虑了热分析发展的现状,如对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定义涵盖了并存的热通量型和功率补偿型两种类型 反映了20余年热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 增补了近年出现的一些新的热分析方法,如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第二,对热分析的新技术给出了科学定义。如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虽已提出十余年,但至今并无完整的定义,新版国标按其原理,和各大仪器公司推出的不同形式的调制方式进行了概括,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该定义得到广泛认同。   第三,对有争议和说法纷纭的热分析术语进行了严格的分析、评述,给出了较为严谨的叫法。如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高分子材料科学、药物等领域应用甚广的一种热分析技术,此种方法所测物理量有多种说法,如能量差、热通量、热流量、热流速率、热流速率差、功率、加热功率、加热功率差等。经分析分别将热通量型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法所测的物理量称作“热流速率”和“加热功率”,而对它们的吸放热方向现行方法不一致,新版国标基于热力学的要求,也给予明确说明和规定。   第四,对某些热分析术语定义及其表达作了重新表述。如指出目前世界上对热分析曲线纵坐标的某些表达是不合适的,提出了更加确切的表达方式。
  • 包装水国标出台 新“瓶”装新“水”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以下简称&ldquo 新国标&rdquo ),其中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同时,新国标还取消了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等致病菌的限量要求,仅保留了大肠菌群指标,增加了包装水产品中最常见的环境污染微生物&mdash &mdash 铜绿假单胞菌指标。这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关于包装饮用水的争议一直不断,背后深藏的既是有关健康的思考,也是当今饮食安全遭到质疑的大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示添加剂◎   富氧水、苏打水、蒸馏水&hellip &hellip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瓶装水不仅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带来了疑惑:它们是否名副其实,带有某种功能性?   包装饮用水新国标对此有了明确规定,包装饮用水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   &ldquo 富氧水、蒸馏水、离子水&hellip &hellip 可能会在市场上消失。&rdquo 中国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飞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增加了标签标识的规定,&ldquo 当包装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时,应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lsquo 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以调节口味&rsquo 等类似字样&rdquo 。尽管新国标没有明确禁止矿物质水的名称使用,但上述新规定使得长期以来争议很大的矿物质水受到了深刻影响。   据了解,矿物质水是在纯净水基础上添加少量矿化元素制成。因此,当2016年1月1日新国标中关于标签标识的规定正式实施后,市面上售卖的矿物质水将不得不在产品名称附近标示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字样。   &ldquo 从历次检测上来看,矿物质水所加进去的矿物质是特别微量的。&rdquo 赵飞虹表示,从营养学的角度上讲它没有什么作用。   长期以来,随着纯净水不含矿物质、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不利争论的加剧,矿物质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有不少纯净水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矿物质水,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赵飞虹指出,加上矿物质对纯净水的口感确实有一定改善。新国标这样要求是对的,矿物质水可以生产,但不能声称它的营养作用。   然而,由于矿物质水没有国家标准,其质量只能由企业自己制定企业标准来控制。而不同企业生产的矿物质水,矿化元素种类和含量都不同。这些添加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待科学论证。   ◎多种微生物限量被取消◎   新国标&ldquo 微生物限量&rdquo 的表格显示,目前只有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微生物的限量及检验方法规定,而此前在该表格中出现的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计数等微生物限量指标均已被删除。   菌落总数这一概念之所以被公众所熟知,与饮用水产品多次因菌落总数超标而上黑榜有关。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12月公布的抽检信息显示,不合格的水样达775种。其中因菌落总数超标而被判定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占了半壁江山。   新国标实施后,过去监管部门常以菌落总数超标判定产品不合格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有企业人士曾指出,删除菌落总数指标是为了与包装饮用水国际标准接轨。然而一些行业观察员及营养专家却质疑称,在国内饮用水企业还无法对饮用水卫生做出完全保障、从而菌落总数屡触红线之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调整有太过超前、不符合国内饮用水实际现状之嫌。   上述被删除的微生物菌落总数直接关乎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国家公共二级营养师韩国芬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样本中所含菌落的总数量。该指标一般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   &ldquo 饮用水本身就是一种单一营养素。如果菌落总数没有被限制,一旦超标就会破坏大肠内的菌群平衡,从而引发呕吐、腹痛等症状。&rdquo 韩国芬说。   对于菌落总数被删除的新规定,专家们也各执一词。赵飞虹认为,菌落总数达标是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点,不应该作为监测的指标。   广东瓶(桶)装饮用水协会会长罗坦也指出,菌落总数的含量代表其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较高,但并不代表一定是有害食品。   菌落总数超标,除了企业自身在生产、运输等过程监管有待完善之外,还和标准中关于菌落总数的要求过高有关。&ldquo 而新国标取消菌落总数的检测,并不意味着标准变得宽松。&rdquo 罗坦说。   &ldquo 以菌落总数判断水污染并不科学。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细菌都跟人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同食品的菌落总数差异很大,因此它不是一个准确的安全指标。&rdquo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说。   ◎规范行业发展◎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新国标正式实施后,对包装饮用水名称的新规定将重创达70亿元的矿物质水市场。赵飞虹介绍,由于考虑到矿物质水是仅在纯净水中添加硫酸镁、硫酸锌等食品添加剂的饮用水,&ldquo 矿物质水&rdquo 名称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具有补充矿物质的营养功能。   事实上,包装饮用水新国标发布意见征询稿时,曾考虑将不再使用&ldquo 饮用矿物质水&rdquo 名称,当时引起众多矿物质水企业反弹。随后时隔仅大半个月,矿物质水生产企业之一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就正式宣布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完全退出矿物质水市场。   目前,娃哈哈、可口可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其公司正在对新国标进行研究。而康师傅公司则表示,他们的矿物质水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新国标早有应对,影响不大。   而对于微生物标识的新规定,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表示,虽然新国标有完善之处,但仍然看不懂为何要删除菌落总数这一项。&ldquo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每一次抽检报告中,菌落总数都是重灾区。虽然超标的后果有轻有重,但反映的都是饮用水生产企业自律性较差,饮用水基本卫生堪忧的问题。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或者为了降低溴酸盐含量,新国标可以适度调整菌落总数检测指标标准,但是彻底取消该指标等于再次降低了企业违规的门槛。&rdquo   据记者观察,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品牌与包装的饮用水有三四十种。品牌饮用水添加剂泛滥、厂家乱打概念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这些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   董金狮介绍,目前包装饮用水业有两个标准在执行。此次新国标出台,将取代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而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中涉及新国标的部分将以新国标为准。这将对规范整个行业起到积极作用。   &ldquo 新标准将原先多个标准统一起来,让饮用水标准更加清晰,便于企业执行,也会减小消费者的误解和疑虑。&rdquo 董金狮表示。同时,&ldquo 标准明确&rdquo 和&ldquo 管理明确&rdquo 相结合后,对生产、监督、消费者的选购以及未来维权都能提供更好的通道和依据,整个行业将进入规范化运作的新环境。   《中国科学报》 (2015-01-28 第8版 食品)
  • 乳清蛋白含量新国标遭质疑:空有指标无检测标准
    乳清蛋白含量新国标有指标规定无检测标准 卫生部正研制新检验方法   雅培事件新闻追踪   南方日报讯 最近雅培奶粉身陷“质量门”事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新国标的质疑。在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指标,该指标被部分专家认为是判别奶粉是否易为幼儿消化。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新国标里没有该项目的检测标准,在日常监管中,也非常规抽查项目。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承认,由于采用现行乳清蛋白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存在一定的误差。据悉,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研制新的乳清蛋白的检验方法。   最近雅培与香港CER公司的“口水战”,引发人们对我国新国标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指标的争议。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这个比例应为6:4,而CER公司检测的结果是41:59,故CER检测报告得出雅培涉事奶粉“质量最差”。   记者昨天从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获悉,我国《婴儿配方食品》国标中,确有要求以乳或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的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所占总蛋白质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该要求主要是参考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一则《对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比例的说明》中称,乳清蛋白是蛋白质的一种,为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等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新国标中规定有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要求,在日常监管部门的抽查中,这并不是一个常规抽查项目。有乳品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缺少配方奶粉工艺标准,甚至连检测标准都没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坦承,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有关单位研制新的乳清蛋白的检验方法。
  • 生乳国标8年后再修订 此前被批指标太低
    p   2月20日,国家农业部下属相关单位公布了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标准四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稿。这是国家五部委去年公布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奶业十三五规划)以来,生乳国标修订工作首次有了明确进展。 /p p   区别于历次修订,讨论稿在调整理化指标要求之外,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质量进行分级,并对行业讳莫如深的复原乳使用进行了规范,并公布了检测方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Pb832lqOeueAffd7AABBRBALq2c11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bd941f92-1de8-454d-9133-2edae326ff37.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生乳划分三级 /strong /span /p p   目前国内实施的生乳国家标准制定于2010年,由于对部分关键指标限值规定过低,甚至低于1986年的旧一版生乳国标,导致该版国标被认为是拖了中国乳业后腿而饱受争议。 /p p   此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和奶业创新团队等单位共同公布的生乳国家标准讨论稿中,正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修正。 /p p   新生乳国标讨论稿中对关键指标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并根据指标将生乳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三级,并规定相关产品包装上可标注所用的生乳等级。 /p p   以此前争议较大的微生物指标为例,讨论稿显示,将原有每毫升菌落总数从之前的200万的下限改为100万个,并大幅提升优级生乳的标准,要求菌落总数低于10万个达到欧盟水平 并首次增加了“体细胞指标”限值的标准。而作为生乳品质考量的蛋白质指标上,新标准虽然没有提升下限,但划分为每100毫升3.2克优级、3.0克良级和2.8克合格级。 /p p   根据参与本次国标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奶业创新团队的解读,之所以采取分级制,是希望引导加工企业把优质奶源与一般奶源在加工产品时区分开来,避免混合使用造成浪费,并为消费者提供基于奶源等级的价格上有差异的产品,依靠市场的力量,最终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并借此提升消费者信心。 /p p   奶源分级对于产业来说是个好事,通过效仿美国模式以实现乳资源分工,将不同级别的奶源用来做不同的产品,比如好品质的可以做利润更高的巴氏奶,而品质相对低的做成奶酪或奶粉,这对于提升国内奶牛养殖业市场的附加值,推动行业向好发展很有帮助。 /p p   不过,目前公布的国标修改幅度依然太小,尤其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距离欧美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p p   奶业创新团队方面认为,国内奶牛养殖业发展历史较短,养殖方式千差万别,生乳的水平差异很大。如果把标准定得很低,整个产业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把标准定得很高,势必淘汰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发展出现动荡,欲速则不达。 /p p   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王丁棉认为,经过2008年和2014年两轮乳业大调整,国内中小养殖户几乎消亡殆尽,剩下的多为中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再定如此低的标准过于保守,应该进一步提高标准,不应该用低标准来保护养殖户,而是用高标准倒逼产业升级。但整体来说能有这样的变化已属不易,比如体细胞此前并不在国家标准之内,但在欧美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这已经是行业很大的进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23d0de29-d7f7-4a12-bf10-885cc21c5a80.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修订利好中大型牧场 /strong /span /p p   分级制虽然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期,但如果可以实现,仍将对于指标更好的中大型牧场企业形成利好,分级制将可以帮助其制定更合理的收购价格标准。 /p p   在这一轮公布的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标准四个讨论稿中,也在尝试约束复原乳的使用,抵御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以保护国内的原奶产业。 /p p   此次公布的一系列讨论稿中,对复原乳的检测指标——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进行了规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过12mg/100g蛋白质、乳果糖应低于50mg/L,这也意味着如果完成修订,乳企将不能再蒙混过关。 /p p   复原乳对于上游养殖行业冲击很大,加强复原乳检测标准,并借此规范企业理性使用复原乳,将对上游奶源形成帮助。 /p
  • 自来水真相大白 新国标能否药到病除?
    日前,财新《新世纪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报道《自来水真相》曝出,中国内地自来水合格率仅为50%,并且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取代微生物污染成为其中的最大危害。这一消息甫一曝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媒体曝出自来水真相:合格率仅为50%   该媒体报道称,全国有共计4000余家自来水厂,为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然而,根据2009年的住建部水质中心的普查,却有1000家以上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不合格。有专家估计,实际合格率也就是50%左右。   另有数据显示,内地尚无一个城市实现直饮水,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 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 老旧管网漏水严重,经常爆管,二次污染严重。城市水厂都是如此,上万座供应乡镇的小自来水厂,自然工艺更加落后、安全更无保证。   事件曝出后,有网友戏称,谈吃色变,饮水思毒。的确,作为万物之源的水,没想到却也赶上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潮流。   住建部2009水质调查结果:不能说的秘密   该报道还称,2009年下半年,为“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住建部水质中心做了一次全国普查,覆盖全国4000多家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得出了最为接近真相的饮用水质数据。然而,至今住建部都未对外正式公布这次调查所得的自来水水质数据。住建部的这个调查数据本是一个旧闻,然而它却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要闻。目前,“自来水合格率仅50%”仅是某权威人士透露,不知住建部的权威数据何时能公布于众?   此外,更让公众头晕的是,无数饮水界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城市水质存在“安全隐患”,但事件曝出后,许多省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却纷纷宣称自家城市水质绝对合格。这样自说自话的悖论,不知道是谁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饮用水新标全面强制执行 希望“药到病除”   2007年7月1日,《生活饮用水卫生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继1985年首次颁布饮用水卫生标准后,第一次对其进行修订,卫生指标数量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106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106项指标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其中,常规指标42项,非常规指标64项。除北京等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没有相应的检测能力,新国标中涉及到的106项检测指标只能延迟到2012年7月1日全面实施。   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在饮用水新国标即将全面实施的前两个月,媒体曝出国内自来水一半不合格的消息,不知这对于新国标的全面实施“是福是祸”?!新标准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标准的严格当然是好事,但仅仅纸上谈兵却毫无意义,就如同各方政府目前仍声称属地的“供水水质全面达标”。 新闻专题:自来水“真相大白”?水质新标“药到病除”?   最后要说的是,我国自来水水价一直“与国际接轨”,希望自来水水质不要原地踏步走。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拿出涨水价时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精神,坚决强制全面执行饮用水新国标,尽快让国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高质自来水。
  • 饮用矿泉水新国标溴酸盐和菌落问题引发热议
    尽管还处于网络公示、征求意见阶段,《饮用天然矿泉水》新国标的修订已提前预热。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备受争议的溴酸盐问题终于浮出水面,新标准草案中,首次将溴酸盐列入限量指标,初定溴酸盐浓度低于0.01毫克/升,与生活饮用水标准一致。对于首次将溴酸盐问题明确作为一个限量指标写入《饮用天然矿泉水》国标,不管是在业界还是消费者中间,都引发了热议。   一些对此持肯定态度的专家认为,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饮用水水质准则》中,对溴酸盐进行了限定,当时的限值定为0.025毫克/升,2004年修改为0.01毫克/升。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溴酸盐限值为0.01毫克/升,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致。在国际上,部分国家已对溴酸盐限量作了规定,如欧盟规定为0.003毫克/升,美国规定为0.01毫克/升。此次《饮用天然矿泉水》新标准的修订,意在与国际接轨。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溴酸盐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这一修订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和保护。   据了解,以前国内的矿泉水企业都用氯来给矿泉水消毒,并不用臭氧,所以基本不存在溴酸盐这个问题。当然,氯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带来很多副作用,于是近些年来,业界开始转而使用臭氧来杀菌,目前这种工艺在国内使用得已经非常普遍,于是溴酸盐超标就开始凸现出来。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矿泉水中含有溴酸盐有两个原因:一是水源水本身富含溴化物,一般纯净水不含溴化物,也就不存在溴酸盐的问题,而矿泉水中溴化物的含量是有高低不同的,需要区别看待 二是企业使用较高浓度的臭氧杀菌,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较高浓度的溴酸盐。   在没有新工艺取代之前,臭氧仍是矿泉水行业最有效的消毒剂。要达到标准中新修订的限量指标,企业必须通过改进工艺来降低臭氧浓度。众多被溴酸盐问题牵动神经的企业也看法不一,某大型矿泉水企业负责人认为,新国标带来了新的考验,但企业只要在工艺上适度处理,相信达标不成问题。只是如此一来,增加了企业的检验成本,进而提高了生产成本。但也有企业认为,既然溴酸盐的潜在危险尚没有定论,没必要在限定值上过于苛刻。   让企业感到欣喜的是,新标准草案中,删除了“菌落总数”指标。据了解,矿泉水国标过去一直对菌落总数限定严格,每毫升不得超过50个,这样近乎苛刻的严格限值,导致众矿泉水企业为控制菌落总数而加大臭氧投放量,也增大了致癌物溴酸盐产生的几率。   事实上,并非所有“菌落”中的细菌都是有害的,只有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才会危害人体。在WHO(世界卫生组织)等的最新标准中,菌落总数已是非检验指标,但对致病菌的控制却越来越严。此次矿泉水国标的修订虽然取消了菌落总数的要求,但新增了对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3项致病菌的检测要求。这样一来,卫生、安全的门槛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体现了检测手段科学进步。同时,也利于我国的矿泉水产品和国际标准接轨,方便其出口国外。对于这项规定,国外的企业普遍持强烈欢迎态度,这将使一些国际品牌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要求。以前发生的法国依云矿泉水因为菌落超标被判不合格而引发的争议有望避免。   业内人士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最直接的一点是,菌落总数删除后,臭氧问题的解决降低了难度系数,溴酸盐超标的几率也小了很多。   基层质检系统对于溴酸钾的问题也保持着密切关注。广州市质监局相关人士表示,饮用水的质量卫生问题一直是质监部门关注的对象,对矿泉水企业的检查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目前该局正在开展“清泉行动”,对一批不合格的饮用水企业进行了查处。   这位人士表示,如果新标准实施后,将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进行检查,要求所有生产企业加强工艺控制,保证矿泉水溴酸盐含量符合饮用水标准。
  • 白酒塑化剂国标出与不出引争论 新标准或遭难产
    白酒塑化剂新标准正在各方激烈的争议中遭遇“难产”,争议的焦点开始由何时出台塑化剂“国标”延伸到出与不出。   就在涉及整个行业食品安全风波仍在持续荡漾之际,白酒行业在塑化剂、勾兑门等事件阴影笼罩下陆续迎来了2013年1季报这张“暗淡”的成绩单,白酒行业的增速下滑仍在继续,被寄予厚望的塑化剂“国标”能否成为白酒止跌企稳的救命稻草呢?   然而厚疾缠身的白酒行业很难迎来一蹴而就的救赎。   国标“出”与“不出”的争议   白酒行业的塑化剂新标出炉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勇透露,白酒塑化剂指标将在两个月内出台,新标准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机构、研究中心等共同研究制定。这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酒类产品塑化剂限量标准。俗称白酒塑化剂“国标”,按照相关媒体援引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的解读,80%的酒企都将因放宽的“国标”受益。   这则被指为酒企放宽塑化剂限制的消息一度刺激沉寂多日的白酒股4月10日集体飘红。在13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酒鬼酒一度涨停,有9家公司股价涨幅超过4%。   然而,马勇隔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未说过将在两个月内出台放宽白酒塑化剂标准的新标准。他表示:“近两个月以来,相关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单位,正在收集风险评估数据,研究制定相应的塑化剂限量值。”   记者随后采访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等此前对茅台、五粮液等产品进行塑化剂检测的机构,得到的答复均为尚未接到白酒塑化剂新标准的任何信息,目前执行的检测标准依据仍然为卫生部2011年6月22日发布的“卫生部551号文”,即《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中规定的DEHP、DINP、DBP(三种塑化剂)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这条被指仅为食品塑化剂参考标准并不符合白酒这类特殊食品的标准为何仍被沿用,白酒塑化剂新标准为何仍然迟迟“难产”?   “食品行业的种类非常多,不可能都像白酒一样要逐一去制定标准。”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主任董金狮说,白酒首先应符合卫生部对食品的规定,没有必要专门制定关于酒企的塑化剂标准。   而在白酒行业资深人士魏玉良看来,塑化剂事件被放大到整个行业首先就是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为酒鬼酒推脱责任的产物,而不管作为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还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从法律意义上讲并没有制定塑化剂新标准的“权力”,“因此即使这些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新标准也很难塑造权威性,反而有为酒企开脱之嫌,由于国际上对白酒塑化剂均无一个具体标准,即使制定出来也很难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监管标准出台更为迫切   相比于塑化剂新标准迟迟难产,更为困难的是白酒中塑化剂的来源与产生途径以及由此衍生的白酒安全事件的监管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指出,环境中存在的塑化剂对食品也有影响,如土壤、水中的塑化剂可能进入食品链。“加上白酒生产输送过程难免与塑料制品接触,甚至瓶盖上的塑料扣都可能是塑化剂含量产生的来源,这些在迁移过程中产生含塑化剂的方式目前是没有办法防范的。”四川一家知名酒企的总工程师向记者透露,与其费尽周折地去制定塑化剂新标准,不如按照卫生部对食品行业的统一要求规范各酒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原料及工具使用。“事实上,2011年末到2012年上半年,大多数知名酒企都通过原料及传输工具的整改,解决了白酒中塑化剂含量可能超标的问题。”   多位酒企负责人也表示,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已经拥有能够检测出塑化剂的方法。据了解,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检测17项塑化剂指标,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检测一个白酒样品的单个塑化剂指标收费标准从1500元到2000元,检测后一般要20个工作日才能出结果。   “问题并不在于出不出台新标准,而是相关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能不能真正实现对酒企的约束,解决执行即监管标准的问题。” 魏玉良表示,包括白酒行业在内,中国企业在出现某些食品风波时,习惯性思维就是指责标准缺失。事实上,中国相应标准的数量并不滞后于国外,滞后的是监管执行的力度。   董金狮介绍说,台湾在经历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后,从食品生产源头和后端产品都加强了检测和控制,一旦发现超标,就视为非法添加,将严厉处罚,由此倒逼企业必须控制生产前端,而不是靠制定标准却忽略监管。   “欧美等国家一旦发现问题产品,企业很可能被罚款到倒闭停产,而中国持续出现超标产品,企业却依然还在生产、销售。”魏玉良表示,尽快执行严苛的“以罚代管”远比制定新国标更为迫切。而事实上中国白酒界包括酒鬼酒在内并未对涉及超标的产品进行召回,“行业监管显然只是纸上谈兵”。   安全阴霾继续笼罩 库存难题冲淡白酒业绩   白酒界在试图通过塑化剂新标准寻找白酒塑化剂添加元凶之际,“非法勾兑”之风仍未断绝。   日前,在全国知名的白酒原酒生产基地四川邛崃、宜宾、泸州等地多家小酒厂被爆出使用容易产生塑化剂的香精香料“勾兑”生产白酒,而这些白酒又被当做部分知名酒企勾兑成本使用的“原酒”。   “包括塑化剂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前几年白酒企业盲目扩产导致原酒产能不足所产生的安全问题后遗症。”上述知名白酒企业总工程师表示,白酒行业的超速发展的确导致了部分酒企为了市场不顾原酒“安全”问题,由此爆发塑化剂等问题。   塑化剂等问题为酒企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白酒增速迅速下滑。酒鬼酒预计该公司2013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仅为800万元~1200万元,同比下降90%~93% 茅台一季报也显示该公司一季度净利增两成,为近3年增速最低,而预收账款则下降43.70%。   “受政策和塑化剂等安全事件的持续影响,白酒企业特别是高端白酒经销商库存严重,影响了经销商预付款的给付能力,导致酒企业绩惨淡。”国金证券白酒行业分析师张勇表示。   尚普咨询在《2013-2017年中国白酒市场分析调研报告》中指出,如果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放宽塑化剂标准会对白酒行业形成直接利好,但白酒行业的后续发 展仍然危机四伏,例如产能过剩的问题,消耗库存仍然需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预计白酒行业将进入为期3到4年的调整期。
  • 乳业元老揭秘新国标弊病:标准下降我感到羞耻
    三次参加过新国标讨论会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   “乳品新国标”的问题成为焦点。   尽管卫生部在11月30日对相关质疑进行了回应,但三次参加过新国标讨论会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现年89岁的魏荣禄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乳品新国标的制定标准不仅过低,而且并不完善。   “农业部已经有意推动新国标的修改”,魏荣禄透露,“今后也许会将现行的国标设定成最低级。”   “他们为了多收奶”   如何去修改新国标,魏荣禄建议将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恢复到1986年标准。   事实上,对于新国标中争议最大的两个标准: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低于1986年标准的情况,魏荣禄认为,1986年制定的标准已经考虑到了国情,而新标准对于上述两个标准的调低令他感到羞耻。   “在1986年标准出台前,我们曾从全国东南西北中选出了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所在地企业,每年2、5、8、11月采样分析后,我们才提出了蛋白质2.95%,菌落总数50万个的标准”,魏荣禄如是说。   魏荣禄说:“但新国标的制定并未进行这样的采样分析,因此如果新国标会进行修改,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公布相制定标准的依据”。   “我们并非达不到要求,而是将蛋白质含量由2.95%调低到2.8%后,奶制品企业可收的牛奶就增加了”,魏荣禄表示,“其实蛋白质降低0.15%并不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最大的是菌落数,每克200万个菌落数等同于奶源来自于苍蝇乱飞的牛场里。”   尽管有些企业表示他们在收奶后,会使用超高温杀菌技术将细菌全部杀死,但问题是杀死前,200万细菌会在牛奶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产生新的致病毒素,如芽孢毒素、葡萄毒素等,而且活细菌死了,但是它们的分泌物和菌体依然在牛奶里面。   纯牛奶多为还原奶   魏荣禄透露,2009年参加过第二次讨论会后,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曾给卫生部写信,建议更加科学的制定乳品新国标。   “主要的内容还是围绕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来谈”,魏荣禄表示,“尽管这封信得到了卫生部相关领导的重视,但却无法改变标准被调低情况的发生。”   曾寿瀛婉拒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要求。魏荣禄解释说,曾比自己还要大半岁,为乳业国标的事情奔波数年却始终未能获得一个公正的结果,现在感觉累了,认为再怎么去表达意见,都不会被采纳。   此外,魏荣禄认为还有三个方面需要修改,第一是设定原辅料的标准,即原料奶,添加剂和包材的使用标准 第二是生产标准以及产品名称标准 第三是在国标出台时,对外公布起草单位、审核单位和批准单位,以及制定标准的依据等。   对于为什么要加入“产品生产标准”,魏荣禄表示,现在很多厂家的“纯牛奶”,实际上大多为用奶粉冲调而来的还原奶。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进口全脂淡奶粉的数量为13.49万吨,尽管2007年和2008年受三聚氰胺影响,进口数量有所下降,仅10万吨左右,但2009年开始反弹,达到24.78万吨,2010年更是高达41.40万吨。   “2011年全年应该有65.72万吨”,魏荣禄表示,“按照国家标准1:8.5计算,所还原的液态奶应为558.62万吨,几乎占到了本土奶源一半以上的规模,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所谓纯牛奶,应该多数为还原奶。但很多厂家却仅声明是纯牛奶,但还原奶和真正鲜牛奶的营养差别很大。”   在选择国标的起草单位的时候,魏荣禄认为尽管可以由企业来起草,但需认真审核其资格。魏荣禄表示,至少在新国标中,蒙牛并不具备制定巴氏杀菌奶国标的资格,“巴氏杀菌奶主要是光明和三元在生产,蒙牛基本不生产,为什么这种牛奶的国标却要交给蒙牛做?”
  • 卫生部:三聚氰胺国标宽松系误读
    联合国机构牛奶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引热议   卫生部:三聚氰胺国标宽松系误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4日提供的消息,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今后每公斤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有评论指出我国的三聚氰胺标准比联合国标准松,引发社会热议。卫生部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标准"宽松"系媒体误读。   ■争议   国标被指"宽松"引争论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的新标准,今后每公斤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该委员会说,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曾在两年前规定,每公斤用于制造婴儿配方奶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多不得超过1毫克,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2.5毫克。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联合设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有关食品的国际标准体系。   而根据中国卫生部、农业部等五部门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出台的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一边是国标"2.5mg"、"1mg",另一边是联合国机构的"0.15mg",差距引发了热议。有评论称,这凸显的正是国内乳粉和洋奶粉的质量差距。标准上尚且有这么大的差异,实际差距不容想象。   也有人将近年来洋奶粉肆无忌惮地涨价、国产奶粉风光不再与标准相联系,称标准的漏洞是消费者心中的痛。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检测标准上的漏洞,而让消费者吃哑巴亏,并呼吁有关部门能真正重视国内的乳品市场,不要让三聚氰胺的悲剧再次重演,也不要让洋奶粉牵着鼻子走。   ■官方回应   两个标准折算后一致   对于媒体"国标比国际标准宽松"的说法,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食品比较必须注意单位,而且同物质才能比较。因为我国的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这里面数值指向的是"食品".而本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新标准"每公斤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数值指向的是"液态牛奶".因此不能从字面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得出所谓"宽松倍数".   对此,记者采访了卫生部食品安全标准部门有关负责人,他明确指出:我国此前的规定中,"食品"专门指"粉状",即奶粉。奶粉和牛奶一个是固态,一个是液态,之间的转换有一个1:8的浓缩、稀释关系。液态的0.15毫克,浓缩之后,乘以8等于1.2毫克,国际上一般标准数值的确定四舍五入,因此是1毫克。"我们现在的标准: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跟本次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规定,折算以后是一样的。"这位负责人表示,标准高低系媒体误读。同时他介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标准是推荐性的,不具强制性
  • 重磅!动力电池强制性国标来袭,这些变化你需要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锂电大数据记者获悉,备受关注的国家强制标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改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8月将会发布实施。 & nbsp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从2016年8月开始立项制定,项目周期为两年,今年年前,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目前,该法规的修改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审查阶段。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与2015年的推荐性国标相比,新国标为强制性国标,同时新国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国标试验项目分为电池单体和电池包或系统两部分,分别有6项和16项。与2015年的标准相比,新国标取消了所有模组级别的试验,电池单体试验项目取消了跌落、针刺、海水浸泡和低气压测试,同时对过放电试验只要求不起 火、不爆 炸,取消了不漏液要求。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池包或系统安全试验项目取消了跌落和翻转试验,同时新增了过流保护和热稳定性两项试验,外部火烧也列在热稳定性试验之内,此外,海水浸泡改为浸水安全,振动试验分为两部分。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过充、过放、短路、挤压、针刺等是锂电池安全测试常规的试验项目,在新国标中规定针刺试验暂不执行,这一点在行业内也颇受争议,根据解读,取消的理由是IEC等国际标准没有发现针刺试验,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定(39号令)中针刺为暂不执行项目,以及针刺试验与实际失效模式不相符。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的不断提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新国标中规定针刺实验暂不执行。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国标的一大进步是将热失控列入规定,要求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时,汽车要提供预警信号,预留5分钟的逃生时间。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外,在新国标中,对锂离子电池单体过充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拟将充电时的截止条件规定为“1.1倍电压或115%SOC”,从而降低动力电池在充电时的安全隐患。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法规完善,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将迎来新局面。 /p
  • 乳业国标的“南北战争”
    围绕《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争议再起。在标准颁布实施一年之后,常温奶与巴氏奶(低温奶)之争又将"国标"架在火炉上烘烤。   在6月15日福建举办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中国奶协亦在此间呼吁国家应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恢复巴氏鲜奶主导市场的地位。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南方和北方乳业间的隆隆炮战。   王丁棉所指的"个别大企业"为蒙牛、伊利。"乳业国标最早做初稿时,蒙牛制订巴氏奶标准,伊利制订超高灭菌奶标准,光明制订的是酸奶标准,这对国家标准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6月22日,曾参与乳业国标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向本报记者透露。   而蒙牛、伊利官方均表示王丁棉的指责"纯粹是炒作","不对此作出回应".   但在两大企业中,有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所谓两大企业绑架了卫生部和乳品工业协会,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这次针对国标的质疑的核心其实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南方的巴氏奶企业打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企业,才出现这样的质疑".   "部分生产巴氏奶的企业或代言人,要求政府替消费者做决定,是偏颇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专家陈渝评价说。   有无"绑架"?   王丁棉质疑的核心,是新国标将菌落总数从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生乳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从2.95克下调到2.8克。他将已执行一年多的乳业国标称为"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甚至言辞激烈地称其为"世界乳业之耻",并说这是标准被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09年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6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标准刚一公布即遭到质疑,业内认为此前的国标已和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新国标不进反退,"倒退了25年".   "绑架我不敢说,影响肯定是存在的。我们拿到初稿时,看到蒙牛制定的是巴氏奶标准,伊利制定的是超高温灭菌奶标准,光明制定的是酸奶标准。"魏荣禄回忆说。   魏荣禄表示,多年来国家用的是蛋白质含量为2.95克、细菌总数50万的标准,降低标准,他们可以到处抢奶,"现在的标准都不是真正的乳业专家制定的".   不过, 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标准是卫生部牵头、各政府部门参与制定,行业、专家提出建议,"说企业绑架标准则是危言耸听".   国标高低   李胜利告诉记者,国家标准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背景下制定的,可能赶不上现在的生产发展要求,但是在2008-2009年时是比较符合乳业情况,"国家标准是一个门槛,是能让大多数农民能进来".   北方农户散养奶牛与南方规模化养殖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奶牛养殖大省黑龙江的肇东、安达市、哈尔滨,不少农民一家养殖奶牛在几头到十几头不等,养殖的原料多是玉米原料,甚至玉米秸秆作为原料的比重也很大,这使得牛奶蛋白质含量要相对低。如果按照每100克牛奶蛋白质含量2.95克的要求,会存在困难。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6月初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国内奶源基地建设上,100头以上的集中饲养所占的比重约为20%-30%.因此,国内奶源,农户小规模散养还是占主要成分。   "经过这几年国内牛奶质量整体在提升,规模化养殖也在改观,牛奶质量都好于国家指标,而且现在企业的标准都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做出调整。"李胜利说。   "国家标准规定蛋白质最低含量为2.8克,我们初乳平均数量可以达到3.0克。"中国乳品工业协会专家陈渝也持类似说法。   陈渝表示,南方规模化养殖,可以进口高蛋白的苜蓿草养殖,牛奶蛋白质含量就高些。而中国奶源基地主要都在北方,现在中国稳定粮食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哪有那么多的土地种植苜蓿草,供应奶牛养殖,要求北方喂养苜蓿饲料肯定不切合实际。   南北角力   陈渝将此次风波归为"利益之争","部分生产巴氏奶的企业或代言人,以消费者利益代言人的身份来指责国标。"   "奶协在为巴氏奶呼吁,而这一年里,两大常温奶企业中,蒙牛美誉度不好,伊利处于负面打击中,乳品工业协会遭遇三聚氰胺赔偿基金的质疑,南方的巴氏奶生产企业可能认为抓住到了一个好机会,所以发起这次质疑。"前述两大企业的内部人士评价说。   巴氏奶是由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鲜奶,采用72-85℃的低温杀菌,一般保质期较短,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   常温奶则是通过超高温灭菌的牛奶,常温下可以保存1个月以上。   目前常温奶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巴氏奶市场逐渐萎缩,占有率不到20%.巴氏奶主要集中在南方各城市周边。巴氏奶由于需要低温保存,保质期只有7天,而且运输半径短,需要冷链运输 而常温奶只需常温保存,可以跨省远距离运输,占有优势。由于冷链保存,巴氏奶在成本上也高于常温奶。   魏荣禄强调,世界上巴氏奶是主流,95%以上是巴氏奶。而超高温灭菌奶破坏了95%的乳清蛋白,营养上比不上巴氏奶。常温奶为了保持口感需要加香精、稳定剂、添加剂。而现在国家对于杀菌高温是多少、添加多少添加剂都没有要求明确公示。   常温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还原奶"制成,生产这种牛奶至少经历了两次高温,一季度进口11.26万吨奶粉,其中有多少被用来做还原奶,这个企业从没说过。   因此,在6月15日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巴氏奶被中国奶业协会大力提倡。该协会呼吁国家应对巴氏奶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主导市场的地位。   不过,在李胜利看来,国内的奶源基地80%在北方,而南方又占国内人口的55%,让企业都生产巴氏奶,这在运输距离、冷链配备上则要增加更多的成本,短期内解决不了。巴氏奶生产主要还是南方企业的优势。   魏荣禄也承认,国内巴氏奶在温度控制上也存在不按标准进行的,也是提高了杀菌温度和延长杀菌时间。   牛奶国标全球最低?   中国奶协日前召开了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按照中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 饮用水国标“大一统”市场格局酝酿巨变
    此前,因为农夫山泉执行标准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把本来只有专业人士才关注的&ldquo 包装饮用水标准&rdquo 放到了聚光灯下。因为,目前市面上名目繁多的&ldquo 天然水&rdquo 、&ldquo 山泉水&rdquo 、&ldquo 矿物质水&rdquo 均没有统一的国标,而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公布的&ldquo 包装饮用水标准征求意见稿&rdquo (以下简称&ldquo 征求意见稿&rdquo )中,这一问题或将得以解决,但同时也将引起市场的震动。其中,叱咤一时的&ldquo 矿物质水&rdquo 可能退出江湖。   &ldquo 矿物质水&rdquo 拟叫停   目前,中国包装饮用水的国家标准有4项,分别是:GB8537《饮用天然矿泉水》,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质量和卫生要求 GB17323《瓶装饮用纯净水》,规定瓶装饮用纯净水的质量要求 G B17324《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规定瓶(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要求 GB19298《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除瓶(桶)装饮用纯净水之外的其他包装饮用水的卫生要求。而各地对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之外的其他包装饮用水类又制定了部分地方标准,包括此前在&ldquo 农夫山泉事件&rdquo 中备受争议的浙江省地方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去年4月份表示,&ldquo 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已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外,其他包装饮用水均需符合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农夫山泉生产的&lsquo 饮用天然水&rsquo 不是天然矿泉水也不是饮用纯净水,所以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国家级质量标准,只需要符合必须满足的饮用水国家卫生标准,也就是自来水卫生标准。按照农夫山泉公司发布的信息,其生产饮用天然水的过程中同时执行了G 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即自来水标准)、GB19298-2003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DB33/383-2005浙江饮用天然水标准,并未违反这一标准体系。&rdquo   &ldquo 征求意见稿&rdquo 适用于除了饮用天然矿泉水之外的所有能够直接饮用的&ldquo 包装饮用水&rdquo 。据介绍,本次标准对市面上除饮用天然矿泉水之外的&ldquo 包装饮用水&rdquo 实现了&ldquo 大一统&rdquo ,把瓶(桶)装水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进行了合并,新的标准将命名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此外,&ldquo 征求意见稿&rdquo 在标准的术语中,厘清了包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自然来源饮用水、其他饮用水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到,&ldquo 对于仅在纯净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饮用水,考虑到&lsquo 矿物质水&rsquo 名称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具有补充矿物质的营养功能,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因此,拟规定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不得再使用&lsquo 饮用矿物质水&rsquo 名称。&rdquo   &ldquo 之前中国的包装饮用水不是没有标准,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确,国家又不想留下空白,如果每一品类都制定标准,时间和资源上都不允许,于是就将除矿泉水以外的包装饮用水标准都给统起来。&rdquo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南都记者表示   农夫山泉在新标中找到&ldquo 名分&rdquo   根据&ldquo 征求意见稿&rdquo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这一类的山泉水或天然水,被定义为自然来源饮用水,这一类水不是来自公共供水系统,只允许通过脱气、曝气、倾析、过滤、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过程等有限的处理方法,不改变水的基本物理化学特征制成的制品。   有饮用水专家则认为,&ldquo 由于自然来源饮用水加工方式有限制,不能进行深加工,应该对水源要求更为严格。另外,纯净水新增溴酸盐指标,溴酸盐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致突变作用,因此纯净水中新增溴酸盐指标。但基于纯净水的特性,不存在溴酸盐风险,增加溴酸盐指标的必要性有待商榷。但在包装饮用水中增加溴酸盐指标确实是标准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对于自然来源饮用水,因不能进行深度加工,需保留水质的基本理化特征,溴酸盐的风险还是存在的,需要有指标限值。&rdquo   中国瓶装饮用水须满足的最低卫生标准&mdash &mdash &mdash &ldquo 自来水国标&rdquo 的出台涉及多个部门,2006年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水利、环保、疾控等方面的相关单位共同修订。而《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是原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牵头制定,涉及的部门主要在卫生系统。矿泉水的国家质量标准是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制定的,对于企业来说,瓶装水上要想印&ldquo 天然矿泉水&rdquo 5个字,需要有采矿资质的审批。   行业有望借新标走向集中   目前,国内包装饮用水各种品牌林立,矿泉水就有百岁山、昆仑山、5100等,纯净水则有华润怡宝、娃哈哈等,还有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天然水,以及康师傅、可口可乐、屈臣氏等企业的矿物质水。   饮用水市场不断扩容。有数据显示,年销售超过百亿的有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上十亿的则有百岁山和华润怡宝。华润怡宝甚至还成为其归属的上市公司华润创业(0291,H K )去年业绩的主要亮点。   不过,饮用水行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在各地还有很多区域性品牌,这些品牌一般只在某个省省内部分区域销售,有矿泉水企业主对南都记者透露,&ldquo 区域性品牌主要以矿泉水或天然水为主,因为水源产量以及运输限制,使得单一水源覆盖的销售区域最多也不超过500公里,如果要跨省销售,一般得采用多水源,但是多水源的话,品牌的推广比较困难。&rdquo 这使得做全国饮用水老大的门槛很高。而这次包装饮用水国标&ldquo 大一统&rdquo ,更是意味着市场格局的一场巨变。   朱丹蓬认为,矿物质水此前一直比较有争议,目前份额最大的就是康师傅。&ldquo 估算整个矿物质水的市场规模大致在十亿元。&rdquo 朱丹蓬认为,康师傅在长白山等地已有水源,对于这一类的大厂,&ldquo 矿物质水&rdquo 不让标了,中长期来看,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只有单品的小厂,产品以及标识的转换,将可能带来不菲的成本,未必能够承受。   [链接]瓶装饮用水全国主要品牌分类   纯净水:华润怡宝、娃哈哈、屈臣氏(蒸馏水)、维他(蒸馏水)   矿物质水:屈臣氏、康师傅、冰露   矿泉水:百岁山、昆仑山、统一、达能益力   天然水、山泉水:农夫山泉、北大荒[-1.68% 资金 研报]天然苏打水   微利水企的成本竞争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现在对于水,大家越来越关注,市场规模年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攀升,各种大厂小厂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这个基本上是一个微利行业,在少数企业华丽的业绩的背后,是惨烈的行业竞争,加上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成本,据了解,瓶装水市场的涨价压力不断增大,主要包括政策调整、水价上涨、电费上涨和运输费用上涨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我国正在不断修订关于饮用水的质量执行标准,不断提高质量控制环节的监控条件,来保证这个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这也势必增加企业用于检测等环节费用的增加 其次,尽管目前全国各地调整水价还没有到真正实施的阶段,但只是时间问题,这将直接导致来自水源方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然后是电费的上涨,电价的上涨直接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果价格不变,利润将会大大减少 目前用电高峰期间的拉闸限电,令生产设备利用率降低,导致间接生产成本的增加 最后,是油料的上涨以及受新交通法实施的影响,运费上涨已经非常明显。所以,企业各项成本的增加必将形成瓶装水市场面临价格上涨的局面。成本上升了,瓶装水企业必将在销售端采取更加积极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方法,以增加销量,分摊巨额的固定成本。
  • 东西分析应对《水泥化学分析方法》国标
    水泥是一种良好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建筑行业也有了很大地发展。如果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所使用水泥的质量,因此对于水泥的化学分析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GB/T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研读,整理出一套东西分析应对水泥化学分析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水泥生产厂商、建筑施工方及第三方检测分析检测人员提供便利。国标检测对象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和制备上述水泥的熟料、生料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它水泥和材料。国标涵盖内容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烧矢量(LOI)、SO3、不溶物(IR)、SiO2、Fe2O3、Al2O3、CaO、MgO、TiO2、Cl-、K2O、Na2O、S2-、MnO、P2O5、CO2、ZnO、F-、游离氧化钙(CaO)、SrO的测定。水泥化学分析方法又分为基准法和代用法,如果同一成分列了多种测定方法,当有争议时以基准法为准。东西分析应对方案(基准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法)水泥中MgO(氧化镁)成分测定 AAS法水泥中 ZnO(氧化锌)成分测定 AAS法AA-705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三十年来,东西分析一直致力于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和分析技术发展,共研发出五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继续领跑国产原子吸收新技术。AA-705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款全功能、全自动仪器,使客户在工作中可以更加便捷、直观和高效,简化客户分析过程。示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法)水泥中Fe2O3 (三氧化二铁)成分分析 UV法 水泥中TiO2(二氧化钛)成分分析 UV法水泥中MnO(氧化锰)成分分析 UV法Cintra 系列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光学系统,具有长时间稳定性、准确性;配合Cintral 软件,能够进行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和固定波长测量,还具有定量分析和系统性能验证等应用特性;采用Czerny-Turner单色器,标配1.5nm固定狭缝宽度,可升级成1.0nm-3.0nm范围内狭缝连续可调。附录:水泥中全部检测成分及方法关于我们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拥有三十年的分析仪器研发、制造、服务的历史,系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分析仪器制造行业国际化企业。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多个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检专用委员会产品信得过单位。“完美分析,辉映东西”。公司以科研技术实力为后盾,以质量管理为保证,以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支撑,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分析仪器产品。
  • 王正:国标成甲醛“合法超标”保护伞
    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部分人造板产品(板式家具、装饰板、橱柜产品、地板产品)含有甲醛,甚至是高浓度甲醛早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   人造板产品中为何含有高浓度的甲醛呢?生产者为何将这样的问题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呢?监管机构又为何坐视不理呢?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正教授给出了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答案。   王正认为,很多人造板产品中含有高浓度甲醛,这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 GB18580-2001)有着密切的关系。   &ldquo 客观来说,当年 GB18580-2001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对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随着消费者对居室安全环境要求的提高,这个标准已经严重滞后,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rdquo 王正说。   据了解,该标准中规定,我国人造板的甲醛限量释放值分为两级,即 E1级与 E2级, E2级&le 5. 0㎎ /L,E1级为&le 1. 5㎎ /L(详见下图)。   &ldquo 这个标准虽然规定了人造板甲醛释放的浓度,但没有规定室内的甲醛总量控制,也就是说只有单位释放的控制,却没有使用人造板总量的控制,当人造板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甲醛释放量累积起来就会超标。&rdquo 王正称。   王正在解读 GB18580-2001标准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看法:&ldquo 客观上讲,目前的这个国家标准已经成为甲醛&lsquo 合法超标&rsquo 的保护伞。这也导致了很多消费者与厂家打官司的结果全部败诉。企业是趋利的,只要它达到国家标准,你就不能说超标,至于因为使用总量带来的甲醛超标,企业也不属于违法。换一个角度说,错不在企业,而在于国家标准制定的问题。&rdquo   不仅如此, GB18580-2001国家标准的局限性还存在其他弊端。   例如,部分人造板产品制造商为达到所谓的标准要求,采取贴面封蜡的方法,将产品外表包裹封闭起来,这种方法对人体所带来的影响更大。表面上看甲醛被锁在里面,而当温度升高时,那些甲醛就会释放出来。而不采取封闭的方法,甲醛浓度其实会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逐渐降低。   王正表示,人造板产品甲醛释放问题的技术核心在于胶黏剂。如果使用环保胶黏剂则完全可以达到欧美以及日本标准,但是成本会增加一部分。目前环保胶黏剂的技术相对成熟,如果环保胶黏剂能大量使用的话,其成本也会合理下降。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每年出口大量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板材。而在国内,受限于低价竞争的产业环境,内销的人造板产品80%是使用不环保的脲醛胶生产的。结果现状就成了出口给国外的都是环保产品,国人用的大多是&ldquo 达国标&rdquo 的不环保产品。   王正透露,实际上, GB18580-2001第一修订稿已于两年前上报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但至今仍未出台。原因在于对新标准存有很大争议,虽然新标准可能会取消 E2级,但对不同环保级别产品仍然没有对应的使用总量规定和限制。同时不排除利益集团不愿意看到环保标准提高,因为这会&ldquo 伤害&rdquo 到其固有利益。
  • 新国标再审 鲜奶将分级销售
    p   继我国对婴儿配方奶粉实施史上最严检测标准后,生乳新国标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讨论稿已经在近日发布。值得注意的是,生乳新国标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进行分级,并公布了检测方式。虽然新国标本次能否获得通过仍是未知数,但业内普遍认为,生乳分级制度将鼓励“养好牛、产好奶”,尤其是改变当前越是规范化大型牧场反而因为管理成本偏高而亏损的状况。此外,此举也能引导牛奶加工企业积极自建优质奶源基地,形成整个乳业链条的良性发展。不过,在监管层面,如何在鲜奶分级价格利润上升的情况下,杜绝奶企产品造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发生,也是未来将面对的难题。 /p p    strong 国标再审 /strong /p p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牵头主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巴氏杀菌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原乳检验方法》4项国家乳业新标准讨论稿对外公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p p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生乳新国标讨论稿显示,在调整理化指标要求之外,首次提出将对生乳进行分级,并公布了检测方式。未来将根据每毫升菌落总数指标将生乳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三级,实行优质优价,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鼓励“养好牛、产好奶”,改变目前“好奶卖不出好价”的状况。 /p p   业内认为,生乳新国标实行生乳分级标准,一方面能给乳品行业提供正向激励,引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并最终以价格兑现价值 另一方面,在鲜奶包装上明示原奶等级,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参照,这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升级大有裨益。 /p p   据了解,这是国家五部委2017年公布《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奶业“十三五”规划)以来,乳业国标修订工作第一次有了明确进展。目前,国内实施的生乳国家标准制定于2010年,由于对部分关键指标限值规定过低,甚至低于1986年的旧一版生乳国标,导致该版国标被认为是拖了中国乳业后腿而饱受争议。 /p p   生乳新国标2017年已经申请了3次,但是并未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生乳新国标未获批,但是一直在行业实行,不过,由于不是国标无法对企业进行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p p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生乳新国标出台,是对于整个中国乳业的一个分化,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拥有好奶源、好牧场、好硬件的企业来说,将得到政策红利,对整个中国乳业产业结构的提升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 /p p    strong 大势所趋 /strong /p p   事实上,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确存在多层次并行的局面,既有规范化的几千头牛的规模牧场,也有散户养牛,不同运营模式的牛场所供应的奶源品质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大型牛奶加工企业往往把各种奶源混在一起,各档次奶源的产品在终端市场上都卖一样的价格。这就导致加工企业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寻求优质奶源,而规范化运作的牧场也没有因为更先进的运营管理而多受益,这种局面本身就不利于中国鲜奶品质的提升。 /p p   其实,从2010年现行生乳标准开始实施以来,各界关于乳业条款机械单一、卫生指标偏低的质疑一直存在。其中,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乳企不断表达不满。除此以外,消费者越来越对自身的知情权、选择权变得敏感和关心。 /p p   据了解,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原奶分级制,这种模式有助于鼓励养殖企业养好牛、加工企业用好奶,对整个产业链的升级都有利,最终会依靠市场的力量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消费者也愿意为产品的差异化特性支付溢价。 /p p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尤其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市场对优质牛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业内普遍认为,鲜奶目前仍然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使得优质奶与低质奶的售价相同。而实行分级后,通过细菌数量进行管理,能够用高标准倒逼产业升级,从保证奶源品质和规范乳制品加工工艺方面下手,做出真正的放心奶。 /p p   乳品行业专家宋亮也认为,分级制虽然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期,但如果可以实现,仍将对指标更好的中大型牧场企业形成利好,分级制将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制定更合理的收购价格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生乳分级标准是行业大势所趋,这不仅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必然选择,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方案。”宋亮说。 /p p    strong 监管难题 /strong /p p   不过,生乳新国标如果获得通过,分级制也势必将带来鲜奶市场新一轮涨价潮。目前,龙头乳企在推出鲜奶时,已经将奶源地、奶源品质、工艺严格等作为卖点。而如果将生乳新国标推行至全行业,或将拉动一批高价鲜奶产品的出现。宋亮表示,如今,中国奶牛存栏量下降得很厉害,如果生乳新国标通过,鲜奶价格毫无疑问上涨。 /p p   除了价格上涨,采访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表示担心,在生乳分级背景下,优质生乳的利润优势会加剧企业产品作假,出现标注优级鲜奶实际上却是普通奶等一系列问题。 /p p   对于监管难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利润驱使下,市场会出现以次充好等现象。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尽职尽责,公平公正严格地执行行业标准。朱丹蓬则认为,生乳新国标是鼓励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如果触碰政策红线一定会受到惩罚。 /p p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鲜奶分级的监管应该着重考虑安全性,严查严控添加物,不要一味在提高营养指标上做文章。 /p p   “虽然生乳新国标通过会使市场面临奶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但是业内依然希望生乳分级标准能够获批,毕竟对行业和消费者是利好政策。”宋亮说。 /p
  • 引入国际学术规范 解决韩春雨研究争议
    日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经历了“社会声誉”上的过山车状态。两个多月前,韩春雨因为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一篇被认为有可能获得诺奖的号称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而引发了全民关注。一时间,学界内外、政府媒体纷纷予以高度评价。盖因韩春雨并非名校海归,也不在核心学术圈,其职称、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额度几乎都不值一提。所以,韩春雨身上的光芒反而显得更耀眼,他的成功经历反而显得更励志。  但从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刊发韩春雨的论文之后,到现在为止,全球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为此,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ISTT)代表其前主席LluisM ontoliu群发邮件,公开质疑韩春雨,呼吁“同事们”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知名打假斗士方舟子转引ISTT邮件指出:“针对该技术调查表明,140个回复中,只有1个回答有效,73个无效,63个在验证。”此外,方舟子也顺势出击,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质疑,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和《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三方,目前还都没有公开作出回应。但显然,这样的局面不会维持长久,伴随着加入争议话题的人越来越多,媒体的介入愈发深广,当事三方的压力可想而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法国基因学家Gaetan Burgio在表示没有发现证据能够真正证明N gAgo发生基因编辑之后,表态“《自然生物技术》期刊应该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N gAgo的未来并不明朗”。而这一要求也被不少科学界的同仁所支持。  对于韩春雨及其团队而言,学术界同行的争议是不可能忽视的。尽管韩春雨的辩护者中有人认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从科研路线到配套的技术产业,都牵涉巨大的利益。因此表面是学术争议,背后却是利益之争。但科学研究并不能完全陷入利益争端甚至阴谋论的旋涡。科学研究尤其自身的规范和程序,解决争议和内部纠错也有一定章程。对于科研实践来说,一个科学界普遍认可的方式是,对于有争议的结果,需要经过专业途径进行严谨调查。由此,由《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组织该领域权威专家,在韩春雨团队开放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论文本身进行评审和重复试验,将有利于这一争议的尘埃落定。  事实上,目前的争议还在不断升级,质疑的文章和论据也被不断质疑。例如,要求其他科学家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验证韩春雨论文实验的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前主席、西班牙科学家LluisM ontoliu被炮轰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公布大量实验信息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Gaetan Burgio本人,也被指出论文中犯有严重的错误。当然,依靠这些对质疑的质疑,并不能真正帮助韩春雨团队“扭转局面”。真正能够解决争端,能够提供确凿结论的,还是要沿袭上面的途径,即由刊发杂志会同学术同行组成评审小组,来鉴定该研究结论是否成立。  对于广大关心中国科学事业,关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人来说,从情感上并不愿意韩春雨陷入目前的争论旋涡。但科学本身有其独立的自主性、规律性,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只有建立在充分争论基础上的研究结论,才有可能真正接近真理。科学论战史上,围绕着光是“波”还是“粒子”,争论的时间历经数个世纪。在这些争论中,最重要的未必是哪一方的结论正确,而是要在提出质疑和假设时,保持科学的态度和思维。  也因此,对于韩春雨本人和中国的科学家们来说,争议并不可怕,甚至结局都不可怕。争议反而是一次良好的契机,可以让中国科学家更同步、更密切地加入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从而在软性制度上积极学习和接轨国际学术规范。且不论最后的结论如何,假如能够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来解决此次围绕着韩春雨研究的争端,将是中国科研工作者近距离参加、学习和观摩的一次绝佳机会。
  • 国标:肉类砷限量项目从无机砷变为总砷
    6月起,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正式实施。关于肉类的砷限量有了变化,限制项目从无机砷变为总砷。专家表示,肉食品中砷限制项目的更改会加快禁用含砷饲料的趋势。   饲料砷超标引发全国关注   猪肉中的砷来源于饲料,而饲料中加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黄浦江死猪曾被网民质疑为砷中毒,农业部特意发公告称饲料中添加的有机砷呈低毒性,毒性高的无机砷被禁止加入到饲料中。   无机砷危害虽大,但是准确检测却不容易。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表示,一般来说,无机砷对人体毒性比有机砷大,而三价砷的毒性又比五价砷高。   人体无机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所以食品中重点限制无机砷的含量。   广东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原有的GB/T5009.11-2003国标方法,无法准确测定肉类中的无机砷,必须采用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即色谱—光谱联用或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成本高,普及率低,“大大降低了监管效果”。这次调整通过控制样品总砷即可控制无机砷的摄入量,是一种经济实用、适合国情的措施。   广东省食品安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检测无机砷到检测总砷,对肉类生产企业而言,检测成本和检测难度会大幅度降低,更有利于其日常监测,同时农业部门和FDA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效度会得到加强,这样会更好控制生猪饲养过程含砷饲料的使用,肉类中加强砷的检测和监管将会加快禁用含砷饲料的趋势。   欧盟完全禁止砷制剂   广东省食品安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肉类产品中,砷污染可能来源于畜牧生产中有机砷制剂的应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有机砷制剂在动物生产中都有较为悠久的应用历史。   据了解,在1943年发现抗菌素之前,有机砷制剂主要用于抗菌杀虫。1946年,有研究者发现3-硝基-4-羟基苯胂酸具有促进仔鸡生长的作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有机砷制剂的应用研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1964年允许砷制剂用于鸡饲料,1983年正式批准用作猪和鸡的促生长剂,美国每年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有机砷达400吨。   据悉,有机砷制剂对猪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增重速度,降低饲料成本,有效降低仔猪腹泻,使猪皮肤红润、被毛光亮。我国农业部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批准对氨基苯胂酸和3-硝基-4-羟基苯胂酸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有机砷促猪生长,且成本非常低廉,在饲料中使用很普遍。”一饲料企业配方师曾这样告诉笔者。   虽然有机砷应用广泛,但是猪粪中排出的有机砷可能会转化为无机砷从而污染环境。近年来砷制剂争议较大。   许多国家相继对砷制剂的应用作了严格限制。欧盟、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甚至完全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砷制剂。
  • 韩春雨论文重复性争议:“我不想和别人打嘴仗”
    “我不想和别人打嘴仗,实验结果的讨论还得回归科学本身”  “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有国外同行如此评说韩春雨公布的实验。“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风口浪尖上的韩春雨如此回应。“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昨天发声明。  近日广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引发争议后几个主要当事方的态度。记者采访,专家认为这一争议有待实验和时间检验。  争议是什么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5月份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被广泛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但迄今还没有任何正式发表的科学文献表达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因此“我对 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随后,国际上一些科研人员如西班牙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路易斯蒙托柳等人表示支持布尔焦的质疑。  相关方态度  对于相关质疑,韩春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记者联系了《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该刊发言人声明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由于此前有报道说,韩春雨论文曾先投给美国《科学》杂志,被拒稿后才转投《自然生物技术》。记者还联系了《科学》杂志出版方美国科学促进会。科促会公共项目负责人金杰平霍斯特说,《科学》杂志不会证实或否认某篇论文曾被拒绝刊发,也通常不会评论其他通过同行评审机制刊发论文的期刊,但“刊发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确实是让研究结果可重复”。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曾在韩春雨论文刚发表时予以重点介绍,引发了国内媒体的报道热潮。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韩春雨的工作,与其他初次发表的工作一样,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过硬,有多大意义。”  饶毅强调,实验科学的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他举了自己曾遭遇的一次争议为例子:1999年,饶毅发表论文阐述Slit蛋白质的功能 2001年,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否定饶毅的结论 饶毅于是做了更多实验,在2003年发表新论文,证明了自己的结论正确。在这次事件中,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怎么看科学  这次论文事件引发巨大关注,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基因编辑是当前热门领域,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韩春雨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在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凭借上述论文,一鸣惊人 而如今遭受国际同行的质疑,也引发人们担心,剧情会否反转。从论文发表至今,媒体对韩春雨紧追不舍,那应该怎样客观看待相关报道呢?  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这类行为,但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而现在处于未决阶段,一些媒体的报道容易引起有各种倾向性的猜测。  吴建永为此写了题为《木桌子效应》的科普文章,回顾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费米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氢原子有减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费米由此进一步总结出慢中子理论,发明了核反应堆。吴建永说:“未知因素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不能重复,是科研中的普遍现象,应该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新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发现。”  当然,科学界也有实验确有问题而最后真相大白的例子。比如轰动一时的日本小保方晴子案例,她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费米和小保方晴子的两个案例说明,在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被他人重复时,各种可能都有。在韩春雨论文的争议中,各方虽然观点不一,但都强调要以实验结果为立论基础。因此,最后的结论也要看更多的实验,而这需要时间。
  • 戴先任:“争议韩春雨”背后的社会功利浮躁风气
    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成了2016年生物学界的焦点人物之一。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术造假争议,虽然韩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调,但围绕他及其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风暴却越演越烈。较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线的方舟子,则在31日上午,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  韩春雨是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却因他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 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在一些人看来,可以堪称是“第四代”技术。这让韩春雨一朝成名,不仅成了国际上学术圈热议的话题人物,也成了公众眼中的焦点,这甚至让他成了网红,为不少年轻人所追捧。  但剧情却很快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反转,从5月2日他的论文发布在《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之后,到现在为止,全球仍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这也就意味着韩春雨的实验可能是无效的。不过站出来质疑韩春雨的人,有一些可能也是受到利益驱使,比如韩春雨的实验经证实成功,NgAgo就将可能取代CRISPR,而这背后从科研路线到配套的技术产业,都牵涉巨大的利益。韩春雨如能成功,触动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奶酪,争议背后的利益之争,让事件变得更扑朔迷离。  而方舟子质疑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证据是:“河北科大韩春雨的博士学位论文被发现造假,两个不同样品,跑出来的电泳图居然一模一样。看来伪造电泳图由来已久。这其实在国内论文中很常见,一般的借口是放错了图。”就算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中真的放错了图,也可以算是犯的一次低级错误,还并不能就此认定其博士学位论文造假,只是其博士论文中存在明显瑕疵。  最为关键的是,韩春雨的实验是否真的无效,这需要发布韩春雨团队研究成果的《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在真相出来之前,不能妄下定论,就如在韩春雨研究成果出现之前,舆论与科学界其实也不要高兴过早,如有部分媒体捧其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科学界也是一片溢美之声,在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未经广泛验证的时候,就显得有失严谨。  媒体报道与科学研究一样,都需要讲科学,要能严谨认真,让证据说话,让真相说话,这才能少一些“反转”,少一些假新闻“打脸”。不管是科学界还是舆论圈,还是其他领域,都要更多以事实为依据,要看待事情时多等等真相,这才会让各行各业少一些浮躁与“轻浮”,少一些闹剧与丑剧,而能将精力用于正途上,用于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
  • 垃圾焚烧监测新国标实施 二恶英每年监测一次
    大多数行业,投资者都会受到地方招商引资的热烈欢迎。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垃圾处理企业首先要考虑一个尴尬问题:选址。   2014年7月1日,《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正式实施,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选址要求、技术要求、入炉废物要求、运行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等内容做了规定。   新国标出台,不仅直接关系垃圾焚烧企业,也将影响与之相关联的环保企业。   新国标接近欧盟标准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年,2001年第一次修订,这是第二次修订。   &ldquo 新国标出台的背景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出台新国标,主要也是为了平衡这两方面的需求,防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规范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促进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的提高。&rdquo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研究员说,同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对污染物排放限值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ldquo 过程控制&rdquo 和&ldquo 风险控制&rdquo 的先进理念,增加了在垃圾焚烧设施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要求,扩大了标准适用范围,填补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污水厂污泥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空白。   王琪表示,新国标在我国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首次采用的时均值和日均值两套限值做法,这也是借鉴了欧盟标准。不过,新国标没有采用欧盟标准中的半小时均值,采用的是小时均值 部分指标限值与欧盟标准相比也出现差异,如氯化氢含量的小时均值与欧盟标准的半小时均值相同,但日均值比欧盟标准宽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含量较高,其中氯含量要大大高于欧洲国家生活垃圾,因此从技术可行性的角度做了适当调整。也有一些指标严于欧盟标准,如二氧化硫的小时均值采用了100毫克/立方米,与欧盟的半小时均值200毫克/立方米相比大幅加严,&ldquo 这是由于欧盟标准制定较早,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严格,使标准提高成为可能&rdquo 。   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环境研究所赫晓霞强调,新国标更多反映了对公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的回应,提高了标准的可操作性。新国标在选址要求上更明确,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重点考虑垃圾焚烧厂的有害物质泄漏、大气污染物排放、事故风险及对周边居民健康和日常生活影响 在监测要求方面,明确要求运行工况和烟气在线监测结果采用电子显示板进行公示,让周边群众可以实时了解企业运行状况、污染物排放水平。   &ldquo 总体上讲,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具体数值,我国垃圾焚烧标准与欧盟标准处于一个水平之上,没有实质上的差异。&rdquo 王琪说。   新国标对高精度监测仪企业重大利好   针对公众关注的有害排放物,新国标直接与欧盟标准保持一致,并且采用了更高的监测频率。这对于监测仪器研制生产企业,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总院总工徐海云表示,新国标中颗粒物、重金属如汞、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类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不同程度收紧,尤其是公众最为担忧的二公式英和颗粒物的变化最为突出。   欧盟将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排放标准定为0.1ngTEQ/m3(即每立方米烟气中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含量小于一百亿分之一克),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学术界无争议、无害、最安全的标准。而新国标中,二公式英类(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排放标准提高到0.1ngTEQ/m3,直接与欧盟标准保持一致。   不过,新国标要求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的监测频率为一年一次,这样的监测频率能否满足监管和维护公众健康的要求?   徐海云表示,对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和重金属排放的监测不是靠增加监测频次来保障的。&ldquo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就是一年10次也不能代表常年的运行状况。美国垃圾焚烧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监测一年一次,瑞士是两年一次,就是欧盟也是一年两次,不能像常规污染物那样规定很高的频次。   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为极其微量的&ldquo 痕量物质&rdquo ,1个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样品(3次/样)的实验室检测费用高达数万元人民币。王琪说,监测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需要有抽取大量烟气进行浓缩的高精度测定仪器,监测成本要大大高于其他项目,而且难以对焚烧工况形成在线反馈控制。   &ldquo 新国标规定对烟气中二公式英类(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的监测应当每年至少开展1次,有条件地方可以要求更高的监测频率。而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和焚烧炉的燃烧温度、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和氯化氢浓度等可以综合地间接反映二公式英(编者注:应该是二恶英)控制水平,而这些指标项目都是可以实现在线监测的。&rdquo 王琪说。   部分企业须技术改造才能达到国标要求   新政策出台后,企业需要&ldquo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以适应新国标要求&rdquo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涛说。   光大国际隶属于光大集团,是香港上市公司,以绿色环保和新能源为主业,环保能源、环保水务和新能源等为其业务发展重点。   陈涛认为,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型垃圾焚烧设施并没有完善的烟气处理系统,污染物排放很难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小城镇和农村还是不适宜推行中小规模垃圾焚烧设施。   陈涛认为,一方面靠企业自律,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加强管理,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以适应新国标要求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做好监管工作,做到信息公开,取信于民。以苏州垃圾焚烧监管为例,2009年苏州市就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垃圾焚烧企业进行监管。对焚烧炉温、主要烟气污染物如颗粒物、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进行在线监控,并派驻监管人员现场办公进行监管。   &ldquo 生活垃圾焚烧从业者要通过实践尽快理解、认识生活垃圾的性质及其燃烧和控制规律 环保和行业监管者应尽快从&lsquo 达标排放&rsquo 的末端控制向&lsquo 达标运行&rsquo 过程控制转变,认识和掌握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的规律,尽早发现污染前兆,避免污染及其事故的发生。&rdquo 王琪说。   &ldquo 除环保部门的例行监测外,还应鼓励和推动社会监督 发展企业周边的社区居民成为环保志愿者,通过直接观察,如道路遗撒、恶臭发生、烟囱排放异常等现象,及时向环保部门举报 鼓励一些环保类社会组织参与便携式环境监测,可更及时地发现问题。&rdquo 赫晓霞说。   徐海云说,要将新国标执行到位,必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落实监管制度、监管资金等 避免垃圾处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对真正做好的生活垃圾焚烧企业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不达标的要依法处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