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供给体系

仪器信息网供给体系专题为您整合供给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供给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供给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供给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供给体系话题讨论。

供给体系相关的论坛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

    索 引 号:000014349/2024-00073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发文机关:国务院办公厅成文日期:2024年09月12日标  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发文字号:国办发〔2024〕46号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推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保粮为基,统筹开发。坚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挖掘新型食品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生态优先,绿色开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新驱动,高效开发。加快构建与食物开发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食品,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 ——全链打造,深度开发。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升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韧性和弹性,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强化监管,安全开发。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健全相关标准,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加强食品特别是新型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要素聚集,合力开发。统筹各方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多元化食物开发领域集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 到2027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普遍树立,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物产业稳步发展,构建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食物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 (一)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有力有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步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棉花和糖料生产能力。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提升奶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和冷凉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优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现代果园。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分品种供需平衡分析,引导合理安排生产。 (二)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因地制宜扩大油茶、油橄榄、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行动,建设高标准油茶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产林。稳定核桃、板栗、枣类种植面积,建设特色鲜明、集中连片、链条健全的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林果、竹笋及可产饮料调料的经济林。规范发展林下种养,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下浆果等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开发新型森林食品。 (三)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建设优良饲草种子田和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地,加快苜蓿等饲草业发展,保障肉牛、肉羊和奶牛等饲草料需求。加强天然草原修复治理,推广免耕补播改良技术,实行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合理开发南方草山草坡,探索推广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混收混贮模式,扩种多年生饲草。发展青贮饲料,有序推进秸秆养畜,实现“秸秆变肉”。 (四)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设施装备研发,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稳妥推进大型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建造,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培育深远海养殖当家品种,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业,全产业链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制定实施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基本养殖面积。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有序发展近海养殖和捕捞,稳妥推进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绿色可持续开发。建设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发展沿海渔港经济区。 (五)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引导养殖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有序向养殖主产区转移,健全冷链加工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改造升级传统养殖池塘,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智慧农场(牧场、渔场)。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新增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一般耕地应按规定落实占补平衡。 (六)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积极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稳慎推进新型食物产业化。发展食品发酵工业,加快非粮生物质制糖等技术研发应用。拓展新型饲用蛋白来源,推广应用微生物菌体蛋白。加快藻类食物开发,发展海带、裙带菜等食用海藻。 (七)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强化食用菌功能育种和定向育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菌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改造提升食用菌生产设施,引导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推广高层、工厂化等生产模式。引导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开展菌渣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加快饲料替代、有机肥等产业化应用。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 (八)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聚焦基础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研究。研究新型食物资源开发和数字监测技术,尽快突破微生物组学、大数据、材料科学与智能制造、食物营养品质智能评价等前沿技术,推进科技与食物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加强食物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理研究。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向食物科技领域倾斜,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九)加快育种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健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利用体系,加强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林草、海洋和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木本粮油、设施蔬菜、特色畜禽水产、优质饲草、经济林果、优良菌种等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加强现代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木本粮油、设施蔬菜种苗和草种生产基地建设。 (十)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与食物开发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食品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食物开发创新平台,研发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培育具有核心研发能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食物开发科技企业。加快攻克木本粮油采收、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丘陵山区适用机械、设施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装备及林下作物专用机械。 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 (十一)提升食物加工流通产业水平。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在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强化产地预冷烘干、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引导乳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等产品加工。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发低脂食品,利用加工副产物开发稻米油、胚芽油和蛋白饲料等产品。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完善产地冷链物流重要节点布局和服务网络。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主食加工基地等。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模式。 (十二)推进食物产业集聚发展。聚焦食物资源开发,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集团,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发掘中华传统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科学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林药产业。 (十三)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农兽药残留、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标准。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普及新型速测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和全链条管理,扩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新型食品安全性评估,强化全过程监管。 (十四)引导食物营养健康消费。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发营养健康食品。开展食物营养健康消费科普宣传,引导居民减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产品及全谷物消费。鼓励电商平台开展产销衔接活动,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持续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从餐桌抓起,从公共食堂入手,促进食物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节约减损。 五、强化保障措施 强化融资、保险等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设施、活体畜禽和水产等抵质押融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积极开发新型食品。完善用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     2024年9月12日    来源:中央政府

  • 【转帖】中国《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附标准下载)

    [b][font=黑体]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font][/b][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font][b][font=黑体]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font][/b][font=宋体][size=3]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size][/font][font=宋体][size=3]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ize][/font][font=宋体]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font][font=宋体](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font][font=宋体](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font][font=宋体](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font][b][font=黑体]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font][/b][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font][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font]

  • 中国计量院牵头建立“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并颁发首批证书

    中国计量院牵头建立“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并颁发首批证书

    [b]中国计量院牵头建立“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并颁发首批证书[/b][size=15px] 计量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对于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更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夯实计量技术基础、提升计量服务水平、推动计量器具领域NQI融合创新发展,近期,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依托中国OIML证书发证机构(OIML-CS)质量框架体系,首次建立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NIM-CS),目前已完成试点工作并颁发首批计量器具计量评价(NIM-CS)证书。[/size][size=15px] 本次试点工作涉及的计量器具主要包括环境监测设备和现场大型测量装置等,参与试点单位有青岛海尔、广东美的、山东海信、石家庄格力、河南计量院、中讯邮电等大型测量装置使用单位以及青岛明华、青岛众瑞、青岛崂应和青岛恒远等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size][size=15px] 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NIM-CS)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国际建议、国家标准和国家规范等,对测量仪器、测量装置、测量系统进行全方位计量测试评价,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旨在打造高端权威的计量评价体系和品牌。通过高水平计量技术引领,增加高端计量服务供给和产品供给,支持计量器具产业和计量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size][size=15px] 2021年,计量器具计量评价证书体系(NIM-CS)工作将在国内各行业全面展开,对高端测量仪器、测量设备、测量装置和测量系统等进行全方位多参数系统性权威性计量测试评价,为计量器具和仪器仪表生产企业提供内部质量控制的“体检证”、外部品牌提升和市场推广的“信用证”和“通行证”,不断提升计量器具供给体系对客户使用需求的适配性,畅通国内计量器具生产消费大循环。[/size][size=15px][img=,480,6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041646269189_2924_1626275_3.jpg!w480x635.jpg[/img][img=,480,6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041646339208_2185_1626275_3.jpg!w480x635.jpg[/img][img=,480,31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041646389002_5988_1626275_3.jpg!w480x319.jpg[/img][img=,690,23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041646435945_5446_1626275_3.jpg!w690x239.jpg[/img][/size][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color=#888888]供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徐定华[/color][/font][b][/b]

  • “计量校准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推进国家量传体制改革,规范计量校准活动,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计量管理制度和经验,推动计量校准体系建设,2015年12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计量校准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Peter ULBIG处长,瑞士恩德斯豪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Gerold Klotz-Engmann博士、德国莱茵公司Klaus Oberste-Lehn先生等三位专家应质检总局邀请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总局计量司、部分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计量院的计量管理和技术人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 【资料】2008版质量体系培训试题!

    单位组织2008版质量体系培训试题,有兴趣的做一下吧!没有标准答案呀!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试卷(2008版)一、单选题(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号填写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10题)1.ISO9001:2008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价组织满足( )的能力 A.顾客 B.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 C.组织自身要求 D.以上全部2.GB/T19001和GB/T19004标准( )A.均可单独用于认证 B.结构相似 C.相互补充 D.B+C3. ISO9001:2008标准中,术语“产品”不包括( )A.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B. 采购产品 C.任何产品实现过程的中间产品 D.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4.外包过程是指经组织识别为( ),但由组织选择的外部方实施的过程A.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 B.本组织无法实施的 C.成本太高的 D.过于复杂的5.ISO9001:2008标准指出管理者代表必须由具备( )资质的人员担任。A.一名本组织的管理者 B.一名或多名本组织的管理者 C.必须是本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 D.本组织的一名员工6.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应当在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并且( )进行。A.只要有产品进行交付时 B.产品不符合出厂技术标准时C.有可能直接造成不良后果时 D.B+C7. ISO9001:2008标准中要求( )人员要具备必要的能力。A.从事质量工作的 B. 从事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C. 组织内所有员工 D. 特殊岗位与关键岗位8. 监视顾客感受包括( )A.顾客满意调查 B.用户意见调查C. 业务损失分析 D.以上全部9. 标准中没有要求内部审核程序包括( )内容。A.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的要求 B.报告审核结果的要求C. 内审员培训的要求 D.保持相关记录的要求10. ISO9001:2008标准对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和确认要求( )A.每项活动都要单独进行并分别记录 B. 可以省略验证或确认的过程C. 可以不必形成记录 D. 可以单独或一起进行并记录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认为正确的划“V”,认为错误的划“X”,每题2分,共10题)1.ISO9001:2008标准提出希望能统一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和文件( )2.只要对过程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管理,就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 ) 3.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并在适用时监视和测量这些过程( )4.一个文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于多个文件。 ( )5.ISO9001:2008标准中关于4.2.4记录提出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不强调对记录进行控制。 ( )6.设计和开发明确了对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组织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而不必全要单独进行且分别记录。 ( )7.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必须对相关的设备、人员、工作场所都要进行确认。 ( )8.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如噪音、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 ( )9. ISO9001:2008标准强调要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识别产品的状态。( )10. 产品防护是指针对产品及其包装、零部件等提供防护,最终目的是保证产品符合要求。 ( )三.简答题(简要写出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每题8分,共4题)1.ISO9001:2008标准对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2.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时应当考虑哪些方面?3. ISO9001:2008标准要求测量设备应如何管理以确保结果有效?4. ISO9001:2008标准中对标识和可追溯性提出了哪些要求?四.论述题(针对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每题14分,共2题)1、如何理解外包过程?并举例说明组织识别和实施外包过程的控制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2、举例说明如何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 CMA体系+ISO体系

    各位大神,请问电磁监测CMA体系和职业卫生咨询ISO体系能融合成一套运行体系吗?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注意什么?

  • 质量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最近在搞这个,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增加要素去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按照自己的理解,是实验室内原来的管理体系由单纯的质量体系变成两个体系的运作,但总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不知道谁有好的建议把体系合在一起。

  • 体系中对“人员”的分享

    1. 人员档案每个新来的人员都要建立人员档案,人员档案的内容包括:人员信息表(每个公司可能不一样)、个人简历、毕业证复印件,检测人员承诺书。 员工岗前培训计划、 检测人员上岗授权清单(附考核记录)、关键岗位任命书。只要是关于人员在公司的资料都可以放进去,比如工作人员不良行为处理记录、实验室员工技术或工作能力考核表等。(注:以上有些内容更可能和每个公司的不一样,我这只是说我们公司,同下)2. 人员的整个流程新来的人员首先填写人员信息表收集个人资料建立档案。然后制定岗前培训计划,然后就是监督考核,最后是上岗,当然啦还有监督。3. 人员的相关计划每年年末都会制定下一年的各类计划,人员的相关计划包括人员年度培训计划表和人员监督计划表。年度培训计划主要是每月大概要培训哪些内容,培训的内容包括公司的管理体系,还有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以及这一年发现问题较多需要给大家做培训的。人员监督计划要覆盖实验室人员,采样人员。4. 相应的记录所有的计划都对应各自的记录。人员年度培训计划对应的就人员培训记录,每培训一次都要写相应的记录,培训的内容如果有附件,最好附上,如果是PPT之类的比较多的培训资料,保存在相应的位置。人员监督计划对应的记录是人员监督记录。该记录一般是质量监督员写的。5. 评审老师可能对人员的关注点:①人员的参数授权。②人员监督,监督要包括采样人员和实验室人员。③对部门主管(包括检测、采样等)的授权,因为是主管,有的时候觉得已经有能力了,所以不用授权,所以要特备注意,无论是谁只要在原始记录上面签字,都要授权。④对主管的培训。和上一条类似,采样主管、检测主管等,都和新人一样进行一样的流程,尤其是岗前培训。6. 人员档案的建立,一般都放在档案袋里面,然后在封面上面写上目录。以上是本人对人机料法环中人员的理解,在体系中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欢迎大家讨论各自公司的不同,共同学习。

  • [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color=blue][b]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b][/color]   □ 范 围  本国际标准提供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的指南。质量体系要素适用于建立和实施全面有效的内部质量体系,以便确保顾客满意。本国际标准不打算用于合同、法规或认证。因此,本标准不是ISO9001、ISO9002和ISO9003的实施指南。ISO9000-2将用于此目的。 组织应根据市场情况、产品类型、生产过程、顾客及消费者的需要等具体情况,选择本标准中相应的要素和采用这些要素的程序。 本标准中的"产品"指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或服务等通用产品类别。(按ISO8402中"产品"的定义)。  注1进一步的指南,见ISO9004-2和ISO9004-3。  □ 引用标准  本国际标准发布时所引用的下列标准的有效版本,构成了本标准的一部分。因所有标准都将修订,故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尽可能采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成员均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词汇。 ISO9000-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一部分:选择和使用指南。  □ 定义  ISO9004这一修订版与ISO9000族国际标准其它标准就术语进行了协调。表11.3.3给出了这些国际标准中使用的供应链术语。因此,本标准中用"分承包方"这一术语而不用"供方"这一术语,避免与ISO9000和ISO9001的"供方"这一术语混淆。有关这些术语用法的更详细解释参见ISO9000-1。 本标准采用ISO8402中给出的定义。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引用ISO8402中如下定义。  1.组织 具备自身职能和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社团、商行、企事业或公共机构,或其一部分,不论是否是股份制,也不论是公营的或私营的。  2.顾客 供方提供的产品的接受者。  注3合同环境中,顾客称之为"需方"。  注4顾客可以是诸如最终消费者、用户、受益者或需方等。  注5顾客可能是组织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3.社会要求 法律、条例、规定、法规、法令中规定的义务及其他方面的考虑。  注6"其他方面的考虑,显然包括环境保护、健康、安全、防护、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注7规定质量要求时,应考虑所有的社会要求。  注8社会要求包括管辖权限和法规性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因司法权的不同而变化。  4.质量计划 针对某项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 注9质量计划通常引用质量手册中适用于具体情况的部分。  注10根据计划的范围,可以用限定词,如"质量保证计划"、"质量管理计划"。  5.产品 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注11产品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  注12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或无形的(如知识和概念),或它们的组合。  注13产品可能是有意生产的(如提供给顾客)或无意中形成的(如污染或有害的影响)。  6.服务。  为了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接触之间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注14接触时,供方或顾客可以由人员或设备来代表。  注15顾客与供方接触时的活动对于服务提供可能很重要。  注16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可构成服务提供的组成部分。  注17服务可以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结合在一起。

  • 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_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

    [b]基本信息[/b][list][*][color=#999999]代替号:[/color][b][url=http://http://www.cape.com.cn/goods-558908.html]gb/t 19001-2008[/url][/b][*][color=#999999]页数:[/color]21[*][color=#999999]实施时间:[/color]2017年7月1日[*][color=#999999]批准单位:[/colo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color=#999999]主编单位:[/color]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b]适用范围[/b][/list]本标准为下列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注 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或“服务”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注 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b]引用标准[/b][align=left] [/align][url=http://http://www.cape.com.cn/goods-558907.html][b]GB/T 19000-2016[/b][/url]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SO9000:2015 ,IDT)来源:[b][url=http://www.cape.com.cn]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url] 关键词:[url=http://www.cape.com.cn]GJB国家军用标准[/url] [url=http://www.cape.com.cn]GB国家标准[/url][/b]

  •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http://www.spmtc.com/ISO9000/19000.htm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前 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本标准是 GB/T 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ould)仅起指导作用。  由于两种语言上的差异,术语 3.1.5 capability与 3.9.12 competence 均译为“能力”,但其定义却不同。在GB/T 19000族标准中,术语3.1.5能力(capability)特指组织、体系或过程的“能力”,而3.9.12  能力(competence)则特指人员的“能力”。某些定义下面所加的“注”,是为英文版国际标准的使用者所提供的附加信息(如 3.2.6中的“注”,3.6.l中的“注2”,3.6.13中的“注”和3.7.2中的“注2”),为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本标准仍保留了这些内容。  本标准对GB/T 6583-1994作了技术性修订,故本标准发布时,代替GB/T 6583一1994。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 C1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七O八研究所、中国船级社、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镜、徐有刚、陆关新、郭瑞霞、顾作甫、李溯、乔悦生、郑燕。ISO 前 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3部分给出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需取得至少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9000是由ISO/TC176/SC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概念与术语分委员会制定。  本标准代替ISO8402:1994和ISO9000—1:1994。ISO9000—1中构成ISO9000族标准路线图的有关章条(现行的“选择和使用指南”)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作为小册子另行出版。 本标准的附录A仅是提示的附录,它提供了在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定概念领域中术语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ISO引言0.1 总则 GB/T19000族下述标准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 ——GB/T19000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术语。 ——GB/T19001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组织证实其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GB/T19004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两方面的指南。该标准的目的是组织业绩改进和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GB/T19011提供审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上述标准共同构成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 0.2 质量管理原则  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经成为改进组织业绩的框架,其目的在于帮助组织达到持续成功。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b.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c.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d.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e.管理的系统方法 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f.持续改进 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h.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形成了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将统一评价体系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娄奕娟) 12月7日,质检总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部门规章的“立、改、废”情况。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董乐群表示,我国将逐步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体系,有效减少重复评审,减轻机构负担,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据董乐群介绍,自2015年8月1日《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新批准认证机构共计9家,已经受理正在审批过程中的认证机构25家。而从2001年8月国家认监委成立至2014年11月底,国家认监委共批准设立认证机构184家。2014年11月底至2015年11月底,国家认监委新批准认证机构31家,累计批准认证机构共计215家。 同时,认证机构批准书和检验检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分别由4年和3年统一延长为6年,减轻了从业机构频繁评审、频繁换证的负担。 “通过优化审批程序,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根据164号令的规定,认证机构设立的审批时限由以前规定的90个工作日,缩短为4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高了1倍。”董乐群称,随着相关部门规章的“立、改、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截至今年11月底,认证机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呈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日益活跃。

  • HSF体系和QC080000体系是一样的吗

    不同客户都有公司自己关于有害物质管控体系的简称,平时常听说的就是HSF体系,QC080000体系,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体系好像就是一样东西,不知大家怎么看呢?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

  • 【网络讲座】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2016-10-11 10:00)

    【网络讲座】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2016-10-11 10:00)

    讲座名称: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  主讲老师:端木军  福斯资深近红外应用专家,饲料行业品质体系从业人员,对饲料行业品质控制有着深度的理解,熟悉饲料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对于近红外在饲料加工过程控制及品质控制的应用有丰富的经验和统筹理论,衷情于近红外技术应用与开发;对公司ISO 体系,HACCP体系建立及相关体系文件的编写,内审及外审平台积累了深厚经验。  主要内容:  近红外体系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完美融合  质量管理构架的融合  质量管理制度与应用方案融合  combin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质量管理网络化建设(近红外独特功能) 举行时间:2016-10-11 10:00  报名链接: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14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61125_606861_2507958_3.jpg手机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701_668812_2507958_3.gif

  • 体系换版

    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实验室2019年2月份依据旧版体系文件通过了初次评审,下次监督评审应该在2020年1月左右,实验室现在准备体系换版工作,在监督评审前,只要在实验室新版体系文件发布了就好?还是说,发布后,还必须得有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活动记录呢? ,如果没依据新版体系开展内审、管审都是依据旧版来的,有感觉体系文件是新的,记录和体系文件不同版,有点别扭,求大侠们指点,谢谢。

  • 【原创大赛】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是体系管理

    [font=宋体][size=14.0pt][color=#333333] 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是体系管理[/color][/size][/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 建[/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立科学的、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法律法规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或实验室认可(CNAS)的基本要求,无论是RB/T214-2017,还是17025,对质量管理体系都有明确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要做好质量管理,就必须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此也谈点看法:[/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1.[/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领导层度重视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新的提法七项)中,其中必须重视领导作用。领导层必须明确质量管理、技术运作、服务支持之间的关系,对质量管理体系足够重视,才能事半功倍。[/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2.[/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必须按照标准如:RB/T 214-2017,或17025的要求,科学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是为实现质量目标,确保质量目标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合理地实现。这种质量目标是明确的、基础之上的,不应该只是凭感觉。[/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3.[/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科学的管理体系[/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应该是体系管理,涵盖检测环境、方法、人才、试剂、设备以及可追溯性等诸多要素,即包含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方面组成的,全体因素的管理。[/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 4[/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管理体系,必须包括从样品管理或采(抽样)开始的,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通过落实每一环节的管理职责,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确保每一项管理都到位。[/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全过程的,涉及到人、机、料、法、环、测等等全方位,也包括从样品、到检测、到报告的全过程、多方位的体系管理,是立体的管理。[/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5.[/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管理体系必须加强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质量活动。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抽查的方式,对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要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要查明原因,及时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尽快解决,并对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此外,应适当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尽可能多的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为更好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从而确保所有的工作都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使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管理工作的动态进行。 6.建立自我完善机制,加强内部审核,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实施内部审核,是为了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7.[/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加强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则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体系变更、过程和产品的改进,资源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做出评价。 8.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确保体系文件持续适宜有效,使其为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质量体系文件作为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法规,应进行不断完善,使该文件在符合认证认可标准的同时,又与检测机构实际情况相符合。随着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运行,可能会由于不同原因而需要对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进行修改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修改和完善,最终都是为了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符合性,并使这些文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的运行效率进行的,但是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进行的修改,都应是严肃的,经过严格审批的。[/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9[/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要加强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质量管理已不是单纯的质量检验,也不仅仅是全面的质量管理,而是全方位,[/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10[/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检测机构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做好准备工作。检测机构的人力资源是检测机构之本,检测机构质量的进步关键在于整个员工素质的提高,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构建,提高各级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素质、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333333][back=white]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只有在管理层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按照法规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其精髓在于体系管理和过程管理,通过不断的改进,实现高效的运行,确保运行的有效性,为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效率,实现质量目标。[/back][/color][/font]

  • 【分享】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 1、共同的概念和词汇运用一致的术语和词汇; 2、基本思想和方法一致; 3、建立管理体系的原理一致; 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运作; 5、管理体系运行的模式一致。

  • 能力验证提供者体系单独于实验室认可体系?

    能力验证提供者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认可(17025)管理体系是完全独立的吗?实验室申请能力验证提供者是不是要再建立一套体系? 这两个体系很大程度上内容一样,那各种记录也得做两套一样的吗? 感觉很麻烦啊

  • 什么是AB体系?

    什么是AB体系?书上讲频率差值与偶合常数比值小于10就是AB体系。这时化学位移不再是几何中心位置,而是重心点,更靠近高的峰。并且AB体系在高磁场下由于J不变,频率差值变大因而可能变为AX体系。请问在300兆核磁实际样品测试中什么情况会出现这种体系?这种情况多吗?

  • 16949体系审核

    各位,16949内部体系审核时按照过程进行审核还是应该按照条款对各个部门进行审核呢?体系审核时每3个日历年进行一次?哪里有16949体系审核、过程审核的检查表供参考?

  • 【资料】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

    关于征求对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各位委员、通讯成员及各有关单位: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正在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20080011-T-469)。现将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ISO/IEC 27006:2007原文以及意见反馈表提供给你们(请从国家认监委网站www.cnca.gov.cn“最新通知”专栏中下载),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并请于2008年3月2日前将意见反馈表的电子文本发送给标准起草组。  联系人:娄丹   电话:010-82262798  电子邮件: loud@cnca.gov.cn[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8722]《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征求意见稿)[/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8723]编制说明[/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8724]ISO-IEC 27006-2007原文[/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8725]意见反馈表[/url]

  • 【求助】体系文件的修改

    我公司检测中心为企业内部实验室,技术力量比较的薄弱,公司老总为了扩大知名度,申请CNAS认证,请了个咨询师帮忙弄体系方面的东西,由于时间仓促,体系文件做的不细,好多都脱离了企业实际,且非常粗糙,虽然今年 年初勉强通过了认可,但接下来的工作很难开展,体系文件根本起不了指导作用.我想问一下,能不能对体系文件做大的手术,比如换版什么的,做一个大的变动.

  • 【推荐讲座】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 (2016-10-11 10:00 )

    【推荐讲座】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 (2016-10-11 10:00 )

    讲座名称:品管体系中,近红外体系的建立  主讲老师:端木军  福斯资深近红外应用专家,饲料行业品质体系从业人员,对饲料行业品质控制有着深度的理解,熟悉饲料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对于近红外在饲料加工过程控制及品质控制的应用有丰富的经验和统筹理论,衷情于近红外技术应用与开发;对公司ISO 体系,HACCP体系建立及相关体系文件的编写,内审及外审平台积累了深厚经验  主要内容:  近红外体系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完美融合  质量管理构架的融合  质量管理制度与应用方案融合  combin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质量管理网络化建设(近红外独特功能) 举行时间:2016-10-11 10:00    报名链接: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14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311136_607611_2507958_3.jpg手机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701_669180_2507958_3.gif

  • 体系文件改版

    质量体系文件要改版,变成第2版第0次修改,请问之前的修订页的关于体系文件的修订内容要保留吗?另外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版次必须同步吗?可以作业指导书还是1版吗?必须要写改版说明吗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