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共性技术

仪器信息网共性技术专题为您整合共性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共性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共性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共性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共性技术话题讨论。

共性技术相关的资讯

  •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责无旁贷
    ——专访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   《商务周刊》:目前央企重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科技型央企先后被合并到大的企业集团里。您认为对这些科研院所的整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梅永红:对于这些转制科研院所的调整,科技部也一直在与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比起一般的央企重组要更加慎重。这些科技型企业本身尽管叫企业,但他们也是国家产业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科技型企业的运营机制和模式进行调整后,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对于产业集中度比较高的,像石油石化等行业,可以进行这样的归并,一些科研院所进入到大型企业是无可厚非,因为本身他们支撑的主要也是这些企业 而对于那些所在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科技型企业,整合进大央企的方式可能就不合适,这些科技型企业是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依托,如果归并到某些企业会产生一些问题。   前些年,有关部门就曾设想把钢铁研究总院(现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到宝钢。钢研总院是整个钢铁行业的共性技术基础平台,如果归并到宝钢,就成为宝钢下属的研发中心了,其目标肯定大部分是为一个企业而设置,国内其他钢铁企业与它的关系就很难处理。事实也证明,没有并入宝钢是合适的,钢研总院继续在这个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像由钢研总院牵头组织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联盟,得到了全行业的支持和参与。   《商务周刊》:自1999年以来,中国对科技资源配置和力量布局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您此前也曾表示科研院所企业化的改革方向是不容置疑的,那您怎样评价这10年来科研院所的转制情况?   梅永红: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方向应当予以充分肯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10年来,对于科研院所的改革我们也一直在跟踪研究,下面几个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首先,科研院所用于研发的投入不断在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很大 其次,科研人员队伍持续壮大,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 第三,科研院所创造的知识产权也呈直线上升,今天,评价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多少知识产权 第四,科研院所来自技术转让的横向收入在不断上升。   当然,这些院所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共性技术研究弱化的问题。因为这些院所既然转制为企业,必然会把更多目标放在资产的保值增值上,不可避免要追求当期利润,忽视或者放弃一些中长期的研发工作。   《商务周刊》:我们知道共性技术对于产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共性技术研究弱化的问题呢?   梅永红:长远共性技术的研究很多不能中断,有的甚至一做就要十几年二十年。在目前体制下,企业大部分不愿意投资共性技术,而共性技术对于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都具有关键意义,这就需要政府来关注,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促进。   国家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无论是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还是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际上都在向这些转制院所倾斜。科技部也在酝酿赋予这些院所更多的共性技术研发职能。   采用何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责无旁贷。过去主要是通过兴办研究机构的方式,现在主要是通过委托项目的形式,未来可能会更多采用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钢研总院现在做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联盟,实际上就是政府购买,科技部支持这些院所、企业自愿组织起来,然后支持这些联盟进行研发,技术成果为联盟的成员所共享。另外,国家支持在一些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实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些技术平台必须为整个行业提供服务。   《商务周刊》:您认为在下一步的科技型央企改制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呢?   梅永红:这些科研院所尽管已经改制变成了企业,但应该明白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市场竞争现在越来越激烈,企业实质上不是在规模和产品上竞争,而是在研发和创新能力上竞争。这些转制院所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人才和长期形成的研究底蕴。他们所处的位置,正是处于"微笑曲线"的高端。   国际上已经把这种产业称之为研发型服务业,像美国的高通公司,他不搞一般的产品生产,而是生产和经营知识产权,也达到了几十亿美元。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规模在不断变大,比如华为有四成左右的人在做技术性工作,这些企业实际上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也正是凭借这种研发奠定了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地位。   对下一步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尽管科技型企业也是企业,但一定要清楚他们不是一般性企业,而是面向市场的科技型企业。如果离开了这样一种定位,去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创新意义上的价值。中国不缺一般性生产企业,而是缺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缺乏能对国家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性企业。   《商务周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现在也在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我们下一步如何走?   梅永红: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是客观现实,其中有企业自身积淀不够的原因,还有体制上的障碍、政策的不完善等。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动力不足,包括市场竞争的不充分、资源配置过程的扭曲、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保护等。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跟国际顶尖企业较量,在与狼共舞的环境中自身不断地成长壮大。但更多的企业还偏安于一隅,尤其是有些大型企业,有着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层层保护伞,使他们还不能够去充分参与竞争。中国还缺乏一大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尤其在以技术见长的科技型企业方面显得更甚。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那么就必须下大决心进行制度变革。
  • 我国首个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日前,以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为依托,联合上海大学等高校,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研究院所,鞍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大型生产企业共同组建的我国第一个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围绕我国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解决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两大行业需求,以钢铁共性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原则组建的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是该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主任由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是该中心的学术咨询和指导机构,主任由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由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担任。   据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介绍,协同创新中心下设“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和“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海洋工程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现代交通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的开发,开展洁净钢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质量在线监检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名单公示
    近日,科技部公示了“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其中45个项目名列在内,涉及食品、标准物质、金属等多项监测技术研发,获得中央财政经费共计6.76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3-4.5年。 通知原文如下: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 承担单位项目 负责人中央财 政经费 (万元)项目实施周期(年)12016YFF0200100应对单位制变革的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和溯源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段宇宁23204.522016YFF0200200时间频率基准及其传递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林弋戈19534.532016YFF0200300光辐射计量基标准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林延东22004.542016YFF0200400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劲劲1600452016YFF0200500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22004.562016YFF0200600先进制造中关键参量的计量标准和溯源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思田19004.572016YFF0200700精密制造中的补偿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张铁犁15004.582016YFF0200800航天空间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 坤23004.592016YFF0200900海洋声探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陈 毅14564102016YFF0201000医学与健康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文丽31004.5112016YFF0201100重点领域急需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马联弟34374.5122016YFF0201200大数据下新型电磁计量标准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贺 青19004.5132016YFF0201300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刘若梅4253.5142016YFF0201400支持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李 英7593152016YFF0201500支撑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李鹏程7833162016YFF0201600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付 允12003172016YFF0201700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及评测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陈永权4003182016YFF0201800新型农业投入品与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与标准样品实物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杨曙明5004192016YFF0201900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段新芳5003.5202016YFF0202000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胡静宜18003212016YFF0202100支撑重点领域工业三基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肖承翔9003222016YFF0202200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王丽娟4074232016YFF0202300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马爱进13453242016YFF0202400高端装备重要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夏晓理5763.5252016YFF0202500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交易保障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咸奎桐8813.5262016YFF0202600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刘 霞7003272016YFF0202700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一期)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丁 露17003.5282016YFF0202800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李彦庆8503292016YFF0202900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一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汪 滨19713.5302016YFF0203000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林树青21003.5312016YFF0203100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沈功田25003.5322016YFF0203200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永江22694.5332016YFF0203300典型石化装置动设备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李连生17003.5342016YFF0203400重大复杂机电系统服役质量检测监测及维护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湖南大学黄守道12003.5352016YFF0203500国产自主高端核心集成电路检测技术研究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沈红伟7503362016YFF0203600柔性等新型显示检测技术研究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李小放7503372016YFF0203700重要贸易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白 桦25004.5382016YFF0203800科研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宋桂兰12003392016YFF0203900支撑&ldquo 一带一路&rdquo 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刘宗德10003402016YFF0204000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魏 昊16733412016YFF0204100服务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生 飞15003422016YFF0204200国家质量基础(NQI)作用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商泰升10004.5432016YFF0204300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NQI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任玲玲20004442016YFF0204400支撑碳排放交易的典型共性技术与标准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陈 亮19003452016YFF0204500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NQI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季 飞20004  公示时间为2016年6月22日至2016年6月26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裴志永、秦媛  联系电话:010-58884887/4881  传真:010-58884889  电子邮件:pei@acca21.org.cn  qy1978@acca21.org.cn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16年6月22日
  • 提供共性产品和技术支撑,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9月27日,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该中心依托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是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国家重大卫星应用工程为导向,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面向自主遥感卫星应用,突破制约高质量规模化应用关键问题,构建遥感应用工程化研究和技术成果验证平台;通过搭建遥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桥梁,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工程中心前身为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历经十余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建立从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产品开发到共享服务完整的遥感卫星应用技术链条与验证平台,系统提升我国遥感卫星应用的广度、深度和效益。“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已形成基础设施强、应用场景多、创新要素多、从业人员多和市场规模大的特色,并逐步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互联网产业相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工程中心主任、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顾行发介绍,共性产品和共性技术是解决遥感数据到业务应用的基础环节,为保障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卫星数据“一星多用、多星组网”“资源高效利用”等要求,工程中心设计了空基遥感应用共性产品和共性技术体系,将具有基础、通用性的信息产品和相关的技术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有需求的用户,降低各层次用户的应用技术门槛,提升空基数据产品的标准化和定量化精度。遥感卫星应用共性技术示意图工程中心用户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副主任方洪宾表示,工程中心建设的源头在于国家重大需求,出口在服务和应用。用户委员会作为卫星应用主要行业、区域单位的代表,将和工程中心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运行团队紧密合作,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坚持开放共享,形成以遥感共性产品为核心、与各相关部门和用户单位互联互通的运行和服务模式。同日,工程中心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空天院研究员周翔介绍,该平台面向卫星遥感应用共性、基础性服务需求,提供空间信息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保障能力,提高遥感卫星应用精细化、定量化水平,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首次建成覆盖全国、遥感全要素、规模最大的遥感共性产品真实性检验站网体系,推动遥感产品检验验证由实验室走向常态化、业务化,实现24种以上共性产品的高精度处理和共性技术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建成由全国48个站点组网运行的光学/微波卫星真实性检验站网;形成6个综合实验场的联合试验与检验技术能力;建成几何、辐射、陆表、植被、水体、大气等6类24种共性信息产品的检验与仿真分析能力,以及影像校正、信息提取、定量反演、检测评价、分发服务、标准等6大类共性关键技术的检验与评价能力;提供共性技术工具超过140个;支持13个以上行业和区域用户部门技术培训与资源共享;每年可开展4次以上行业部门的联合试验,为各领域综合应用提供同步观测、模型算法、产品检验、仿真数据、真值数据、交流平台等业务化多层次共享服务。相应成果可在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减灾防灾等国家重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质谱、光谱、能谱分析检测技术作为高端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以下是通知全文: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工信部科[2011]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7月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七、通信业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高效/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 MW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 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 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及集成技术等。  2.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原料选择、配比和预处理优化技术 电炉炉心功率密度优化技术:高压与低压供电无功补偿技术 炉外精炼工艺技术。  3.热带无头/半无头轧制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常规热连轧中间板坯快速连接无头轧制技术 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 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  4.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燃烧组织与控制技术、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技术、小排量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5.铝电解槽新型阴极钢棒结构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出分层阴极钢棒结构优化技术 水平电流、阴极电场、电磁力等分布优化技术。  6.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无汞触媒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反应的非均相或均相无汞触媒催化体系技术开发 无汞触媒制备技术 无汞触媒反应器及工艺设计技术。  7.扣式碱性锌锰电池无汞化技术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钢壳结构及表面镀层处理技术 负极无汞合金锌粉材料、正极二氧化锰材料与电解液配方与工艺技术,汞含量低于0.0005%。  8.电解锰电解后序工段连续抛沥逆洗及自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激光精确定位、多维运动嵌入式控制、针喷逆流清洗等技术,实现电解锰工艺废水三次减量、二次循环,达到工艺废水的全部回用,减少用工70%以上,实现了电解后序工段操作环境的全封闭。  9.再制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方法 再制造毛坯缺陷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及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再制造毛坯无损高效拆解技术 再制造高效绿色清洗与表面预处理技术 三维损伤激光熔覆再制造成形技术 类激光高能脉冲精密冷补技术 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 基于机器人MIG堆焊熔敷再制造成形技术 机器人或操作机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材料技术 再制造零部件表面喷丸强化技术 粉末等离子熔覆技术 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及装备 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层结合强度评价技术 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 再制造零件竞争性服役寿命的模拟仿真与再制造部件服役寿命的综合验证技术。  10.富硅高铁尾矿深度分选及大宗高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强磁选技术为核心,有机融合重选、浮选技术及新药剂开发,实现富硅高铁尾矿富硅部分与富铁部分的深度分离。  11.复杂难选矿资源综合利用高效专属药剂分子设计及合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浮选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有用矿物与含硅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需要,利用浮选药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技术,在研究矿物晶体化学、表面化学以及与药剂分子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筛选、计算、模拟、合成技术,研究反浮选脱除含硅矿物的高效选矿药剂(包括捕收剂、调整剂等)的结构、性能、毒性以及构效关系,利用实际合成、选矿验证等手段实际考察新药剂的浮选性能,最终实现反浮选脱硅新药剂的工业化。  12.赤泥CO2脱碱及大宗整体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脱除赤泥中过高含量的碱和铁,并将脱除的碱和铁以较高附加值进行回收利用。  1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设备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大型高效磁选设备、高效矿物脱水与过滤技术及装备重点技术、大型超细磨设备重点技术等。  14.广西桂中高铁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烧结―预还原熔分高炉冶炼―提取氧化铝”方案,将矿石(1mm的净矿)按比例配入石灰石、煤粉和白灰,混料后烧结,烧结矿入高炉冶炼。在高炉内完成将铁矿物还原成铁水,铝矿物生成铝酸钙渣系和渣铁分离过程。通过钠化吹钒从铁水中回收钒,吹钒后铁水炼钢。铝酸钙渣用碳酸钠循环母液进行两次浸出、脱硅、分解和焙烧生产氧化铝,浸出渣用于生产水泥,从分解母液中回收镓。  二、原材料工业  (一)钢铁  1.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流程紧凑、高效的工序衔接匹配优化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转换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社会废弃物消纳利用技术 特大型高、焦、烧,高炉高风温低燃料比,“三干”技术,创新的一包到底与转炉高比例脱[Si]、[P]技术,自动化炼钢,高速的精炼、RH、连铸、轧钢技术等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成优化技术 清洁能源和海水淡化在钢铁流程中的应用技术。  2.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品位磁(赤)铁矿重磨、阴(阳)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技术 菱铁矿、褐铁矿焙烧—急冷分离—弱磁选—反浮选综合技术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 剥岩等含铁原料选别利用技术 其中Fe含量35%左右的低品位矿提铁到61%以上,降硅到4%以下 铁钒、钛资源有效利用,提钒制备V2O3、V2O5、VFe、VN合金,提钛制备钛白粉、海绵钛达到工业化应用要求 含铁12%~20%的尾矿、剥岩中铁资源回收,并将提铁后的尾矿、剥岩制成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减少排放 菱铁矿选后精矿品位达到61%,成本500元/吨。  3.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解析—优化的铁水预处理技术 高效—长寿的转炉冶炼技术 快速—协同的二次冶金技术 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 优化—简捷的流程网络技术 动态—有序运行的物流技术 其中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是引领性的技术,其他技术要按连铸技术要求来优化。并适用于不同产品,不同层次要求的洁净钢生产 可建立不同洁净度要求的各类洁净钢工艺控制标准,在功能对口适应条件下,成为同类洁净钢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艺 供氧强度4m3/t.min,冶炼周期80%,实现计算机终点动态控制,炉龄1万炉。  4.新一代TMCP(控轧控冷)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超快冷为核心的可控无级调节钢材冷却技术 以相变和析出为基础、冷却路径可控技术 细晶、析出、相变综合强化技术,离线热处理在线化技术 其中节省钢材合金用量30%以上 提高钢材强度100~200MPa以上,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节约钢材使用量5%~10% 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 节能10%~15%。  5.高炉炼铁CO2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技术内容:  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包括在富氢还原气体还原特性、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炉内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及焦炉煤气净化加压、重整、加热及喷吹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焦炉煤气喷吹工业试验,焦炉煤气喷吹量100m3/吨铁,置换比≥0.45kg(焦炭)/Nm3(焦炉煤气),燃料比降低10%,CO2减排10%~20%,高炉生产效率提高10%。  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包括在炉顶煤气脱除CO2后再喷入高炉和循环氧气鼓风条件下含铁炉料的物理化学及冶金行为等基础研究及流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120m3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设计及关键装置开发,开展120m3高炉工业试验,形成1000m3级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方案设计,煤比200kg/吨铁,焦比  高炉煤气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高炉煤气深度净化工艺,调质气体CO和CO2共氢化制备甲醇规模化示范,系统集成,年产万吨级高炉煤气制备甲醇的方案设计,①建成处理能力为400Nm3/h的煤气深度净化系统,高炉煤气经净化后硫、砷和氯等杂质含量低于0.1ppm,金属氧化物粉尘含量低于5mg/Nm3。②建成规模为1000吨/年的高炉煤气制甲醇示范工程,实现总碳单程转化率达25~30%,综合转化率达50~60%。③1000吨/年甲醇示范平台正常运行大于2000h。  (二)有色金属  1.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萃取分离技术,包括研究高效规模制备碳酸氢镁溶液工艺及其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中的应用技术 开发新型稀土沉淀结晶技术,包括研究优质碳酸氢镁沉淀稀土工艺,研究稀土沉淀结晶过程及物理性能控制技术,非稀土杂质离子分离技术 开发稀土分离提纯过程化工材料及CO2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规模化制备技术。  2.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关键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钐铁合金高压熔炼及稳定成相快淬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气氛下控制合金熔炼过程中Sm的蒸汽压,控制金属钐在熔炼过程中挥发,研究不同压力及熔炼条件对合金成分的影响规律 合金高效氮化方法及氮含量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SmFe合金的氮化效率和相组成 SmFeN磁粉的成型技术研究及磁粉综合性能评价,包括研究SmFeN磁粉成型技术,确定在不同成型条件下对粘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磁粉及磁体耐蚀性进行研究评价。  3.高光效、低光衰白光LED荧光粉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Ce3+激活的硼铝酸盐体系黄色荧光粉和硅酸盐系列绿粉,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 研究突破LED荧光粉的产业化合成关键技术和装备,满足半导体节能照明产业需要 对系列化LED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应用性能研究,获得适宜的匹配性能参数并应用于高性能白光LED器件。  4.功能材料用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关键设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制开发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大型智能连续速凝炉 研究自动浇注及强制换热技术,包括提高带厚及微观组织均匀度,细化合金晶粒,提高主相含量、节约稀土金属,抑制a-Fe相的生成 研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及收益率的工艺技术。  5.大型节能环保稀土电解槽及工业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50kA节能环保液态下阴极新型稀土电解槽,包括通过电解槽温场、磁场和流场的仿真研究,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液态下阴极电解槽 研究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工业制备技术,包括通过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温度、极距、阴阳极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研究及优化,实现稀土电解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突破稀土电解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关键工业制备技术。  6.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关键铈锆涂层高比表面材料技术 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高温热稳定技术 铈锆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7.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阳极制备研究,包括新型阳极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与优化研究,新型阳极的抗压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等物理性质优化研究 新型阳极应用试验,包括电解质体系遴选及性能优化研究,阳极气泡层构成及厚度检测、穿孔中气泡逸出量检测研究,新型阳极应用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行为及其与阳极过电压之间关系研究 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研究,包括改善氧化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性能研究,氧化铝的加料工艺与新型工艺的匹配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三场”优化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新型控制模型研究。  8.氧气底吹铅锌火法冶炼清洁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氧气底吹炼锌工艺研究,包括确定入炉料比、最佳熔炼品位、反应终点的计算机工艺模拟和热力学模型,底吹炉高熔点铁锌氧化物熔点的降低,侧吹还原的工艺模拟以及锌蒸汽回收工艺模拟(小型)研究 底吹炼锌新型工艺装置研究,包括底吹炼锌炉结构和工艺配置(如径长比、氧枪布局、安装倾角、水冷元件配置等),熔剂及冷料加入量及加入方式等,以及与连续吹炼相配套的氧气底吹成套装置的研究开发 耐高温底吹炉炉衬的选择及试验 侧吹还原炉炉内耐火内衬的选择及布置及热耗损失的降低。  9.高效节能铜加工技术与高性能铜材加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铜及铜合金管材的高效短流程生产关键技术,包括①(电子铜管)水平连续铸造+直接冷拉工艺,研究近轴向连续柱状晶高性能电子铜管热模水平连续铸造技术,轴向-环向三维电磁搅拌水平连续铸造工装研发,铸态电子铜管直接冷拉技术,高性能电子铜管制备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及控制技术。②(耐蚀铜合金管)水平连续铸造+行星轧制+冷拉工艺,系统研究黄铜合金(HAl77-2)管的连续制备管坯技术,研究开发三辊斜轧加工黄铜合金管的新工艺,轧辊形状的优化及材料选择,耐蚀铜合金成分设计及耐蚀机理与性能的研究,耐蚀性试验及检测方法研究及新型耐蚀铜合金产品开发。  高效短流程铜板带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熔体处理技术,氧含量控制技术,大宽厚比结晶器的设计,大宽厚比上引连铸工艺参数选择和优化,冷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带材表面处理技术。  新型高导电型铜合金材料技术,包括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设计及非真空添加技术,大卷重高强高导合金线材的连续制备加工技术和在线热处理技术,高端精密缆线的合金设计及其连续制备和精密加工技术。  新型低成本无铅黄铜材料与制品技术,包括无铅铜合金材料的合金设计及加工制备技术,有毒元素(Be、Cd、Pb等)替代技术,主要解决低成本无公害铜材的开发。  新型高热导铜粉材料与热导制品技术,包括高导热铜材料的成分设计技术,高压制备粉末技术及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设计加工技术,主要解决高导热铜粉材料的开发,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制品的开发。  10.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全流程工艺物料、能量优化平衡及DCS自动控制技术 高效节能填料塔及干法除硼精馏提纯三氯氢硅新技术 生产过程运行碳含量控制技术 痕量级杂质检测分析优化技术及超高纯度产品生产洁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11.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 低成本高比容量锂电正极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三)石油化工  1.超临界二氧化碳挤出发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成套装备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挤出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以及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并建立500吨/年生产线。  2.节油轮胎胎面专用合成橡胶制备及应用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SBR)关键技术 集成橡胶(SIBR)关键技术 反式异戊橡胶(TPI)万吨级产业化关键技术 3万吨/年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 节油轮胎产业化关键技术。  3.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轮胎动平衡/不圆度试验机、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轮胎x光检测机和轮胎激光散斑检验机等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的研发。  4.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反应器的开发 适用于高粘度体系、高转化率、反应过程中有相态变化的聚合反应器的开发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设计及制造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高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电仪控制技术的开发。  5.面向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的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渗透汽化分离膜技术 分子膜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装置研究。  6.智能内模自适应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鲁棒IMC-PID控制技术 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免测试在线建模技术 多变量辨识技术 过程控制质量在线监测技术。  7.光致图案化应用研究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光固化直接成像喷墨PCB油墨研究 光固化直接金属化UV喷墨油墨研究 数字化UV喷墨油墨开发研究 印刷版UV喷墨制备技术开发 彩色光阻的研究。  8.煤气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煤炭日处理量达到2000吨,提高合成气含量和碳转化效率。  (四)建材  1.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工业、生活污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污泥储存、输送、计量等工艺过程流程、工艺参数、装备选型的优化集成开发 污泥干化工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 研究污泥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尾气特性,开发合适的污泥干化尾气处置工艺技术装置 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接口及计量设备的研究 水泥窑处置利用污泥对水泥熟料烧成及熟料质量影响的研究 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2.高效玻璃纤维覆膜过滤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平整度玻纤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 小孔径、高孔隙率、高强度膨化聚四氟乙烯膜配方和制备技术 玻纤表面处理技术与热压覆膜技术 滤料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 使水泥窑尾烟尘排放达到10mg/Nm3。  3.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协调处置废弃物及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优化 利用工业废气生成生物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材料技术研究 废气利用(合成轻质碳酸钙、合成生物燃料)的相关工艺研究 利用水泥厂固有廉价资源脱除NOx及CO2减排技术的研究 生产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技术研究。  4.大型专业化机械装备的改进、优化与加工过程的自动监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在系统或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开展单体装备的优化,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系统集成优化 水泥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发。  5.水泥生产过程信息的现代化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厂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厂区物流管理系统及合理控制和使用自然资源,建立合适的物流控制程序 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生料质量控制系统(QCS系统)、实验室自动化采样测试分析系统及采用最新的电气自动化产品,提高现有水泥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装备制造业  (一)基础机械  1.机械基础零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的纳米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电沉积过程精密控制技术研究,探索降低纳米镀层工艺成本的技术途径,研究纳米混合粉应用的技术,纳米陶瓷电沉积自动化环保型生产线技术,硬涂层结构的理论与试验模型研究。  其中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合金钢基体的结合强度由65Mpa提高30%,包括建立热处理、喷丸强化、纳米镀层的复合优化制造工艺,建立优化的裂纹修复工艺,给出微纳米粉体组分与镀层性能关系,提出性价比良好的微纳米粉体组成要求,研制适合纳米镀层的自动化的电刷镀装备,提出基于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纳米表面涂层结构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关键产品的研究,包括汽车发动机气门簧等抗疲劳研究,国产弹簧钢丝制造发动机气门弹簧疲劳寿命由2300万次提高3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复杂工况下链条抗腐蚀疲劳研究,抗腐蚀疲劳寿命由平均30个月提高2倍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石油钻机钻杆、泥浆泵抗腐蚀疲劳研究,石油钻采泥浆泵缸套抗腐蚀疲劳寿命由200~300小时提高3~5倍 海洋平台升降装置大模数齿条的纳米涂层改性应用研究,大模数齿条疲劳磨损寿命显著提高 提高滑动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应用研究,滑动轴承寿命显著提高。  2.高压液压元件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作压力≥20MPa的柱塞泵/马达壳体、液压阀阀体、齿轮泵、叶片泵、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等壳体的铸造技术,包括铸造熔炼技术,材料成份分析及控制技术,时效处理技术,多层内腔及流道精密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等。  其中机械性能,单件试棒抗拉强度Σb≥300~350MPa,铸件产品本体抗拉强度Σb≥270MPa,表面硬度HB195~235,心部硬度HB190~215,标准试块孔变形量≤2.0μm/10Nm 尺寸精度,外形CT7,内腔CT6 表面质量Ra≤12.5。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8档AT自动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方案优选,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理论与方法,自动变速器试验测试技术和标准规范,自动变速器机械液压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TCU软硬件工程化设计开发与整车测试标定匹配,动变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  CVT无级变速器,包括无级变速器综合性能设计,金属带和摆销链工作机理研究与设计,摆销端面与锥盘传动副的研究,金属带、摆销链应用性能测试与效果分析,无级变速器产业化生产组织与实施。  其中6~8档AT自动变速器,6~8个前进档,输入扭矩180~320Nm,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AMT与DCT比传统机械变速器每百公里节油5%~10%,AMT换挡响应时间≤0.65s,DCT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换挡平顺性、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CU寿命≥6000h CVT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达到94%,金属带带环各层受力不均匀度≤5%,带环拉应力降低20%~27%,轴向压力减少20%,传动效率提高1.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 链式CVT在变速比较大的低高速区效率较高,最佳燃效比现有带式CVT提高4~5% 锥轮锥盘锥面角度公差≤40〃,两轴径同轴度≤0.008mm,球道跳动≤0.012mm,寿命大于25万km。  4.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齿坯精化技术 抗疲劳精加工技术 低噪声、长寿命、轻量化细节设计技术 无应力集中装配技术 精细热处理技术 表面硬化、强化、改性技术 材料的选用与研究 表面保护技术 润滑等制造技术 以及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技术研究 强力喷丸技术对螺旋锥齿轮使用寿命提高的研究 表面处理对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及提高使用寿命的研究 螺旋伞齿轮装配工艺研究 驱动桥台架试验动力谱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研究。  其中适合中小模数、复杂异形齿轮零件,精度达6~7级,噪声70~75dB,疲劳寿命≥100万次,材料利用率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70%,综合成本降低20%。  5.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是对各种主机、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液压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综合,属于液压技术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分布控制技术 电液伺服比例控制技术 液压数字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控制技术 多自由度平台姿态控制技术 液压振动台数字控制技术和为汽车、军工装备配置的多通道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技术等。  其中高压大排量数字电子泵,工作压力35MPa,排量20~250ml/r,变量时间20-200ms(35MPa时),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工作压力35MPa,流量100~250l/r,响应时间5~20ms,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缸,工作压力25~35MPa,缸径≥25mm,定位精度≤0.1mm。  6.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工艺研究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性能研究。  包括提供典型汽车高强度螺栓(10.9级法兰面螺栓)制造的精密镦锻工艺规范(经过CAD,经过批产验证) 10.9级法兰面螺栓模具寿命,从现有10万件/套,提高一倍以上 10.9级以上的法兰面螺栓、轮毂螺栓Σb≥1040N/mm2 摩擦系数稳定在0.13±0.03 疲劳强度:≥(3~4)×106。  (二)智能制造装备  1.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 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 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 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 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2.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 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 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 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3.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 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 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 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 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 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 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4.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 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 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 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 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   5.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 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 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6.高可靠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7.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 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习建模技术 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 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多轴连续插补、电子齿轮与电子凸轮等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8.系统协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 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 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 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  9.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装备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技术 装备健康维护技术 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及寿命评估技术。  10.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嵌入式互联网技术 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 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security)技术 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认证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转化为国际标准 工业通信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  11.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维精密加工工艺 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 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 精密锻造技术。  12.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特种环境下(超高温、超低温、耐辐射、耐腐蚀、超高压等)的变形测量技术 非接触式、全自动式变形测量技术 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的控制技术、应用软件技术 大型结构、超大载荷、全自动等特种试验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 多维运行轨迹解耦技术 各种环境与工况的模拟仿真技术。  13.高端分析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质谱分析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能谱分析检测技术。  (三)复合材料制备  1.伺服节能塑料注射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0.75~110kW注塑机专用伺服电机,0.75~30kW水冷、35K~110kW风冷伺服驱动器 研发快速油缸配合比例方向阀的注塑机专用液压系统 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优化软件和高耐磨机筒 研发高效、高精连杆机构。  其中转矩控制精度±1%,频率响应≥200Hz,液压压力控制误差±1bar 全硬化螺杆硬度58-61HRC,料筒内孔浇注双合金,有效厚度2-2.2mm,硬度57-59HRC 开合模定位误差≤±1mm,制品质量重复精度≤0.8‰ 能耗指标0.35kWh/kg。  2.塑料微尺度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塑料微注射成型装备技术 塑料微挤出成型装备技术。  其中微型注射成型机,合模力10~300kN,注射速度≥300mm/s,注射压力≥20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微结构成型注射机,合模力200-800kN,注射速度≥500mm/s,注射压力≥25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3.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以精密驱动、精密塑化、高热惯性机筒、稳流螺杆和精密控制为特征的精密挤出成型主机 研发塑料熔体泵、并联式稳压装置等稳压稳流关键部件 研发以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 研发基于等时到温控制系统、统计过程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Web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的精密挤出成型先进控制技术。  其中螺杆直径16~65mm,螺杆转速15~150r/min,流量波动  4.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拉伸形变支配的高效节能塑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负载感应型低速大扭矩驱动与传动技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挤出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叶片式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负载感应型液压驱动与传动技术,塑料无螺杆塑化注射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与国际先进的常规螺杆加工技术与设备比较,塑化挤压、塑化注射系统的能耗降低20%左右,体积重量减少20%以上,整机能耗降低25%以上。其中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挤出产量≥100kg/h,比能耗≤0.22kW• h/kg(测试物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挤出压力≥15MPa),有效热机械历程≤650mm 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塑化能力≥120g/s,比能耗≤0.18kW• h/kg(测试物料为聚苯乙烯),理论注射容积≥2600cm3,有效热机械历程≤1000mm。  (四)高档印刷装备  1.高端、智能化印刷机墨色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精度墨色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 智能化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 墨色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研究 印刷机与墨色控制系统机械连接部分的技术。包括CIP3/CIP4接口的油墨量预置技术,即墨键开度的智能化预置,须开发油墨预置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软件能够解读CIP3/CIP4的多种压缩格式文件,具备开放性 墨色质量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印张的扫描进行质量检测,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系统据此进行智能化调整 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技术。印刷速度与水墨量关系的函数曲线研究,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  其中墨键绝对控制定位误差  2.高端、智能化印刷机电子轴(无轴)传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无轴传动适用的伺服传动技术,开发全系列无轴传动专用的伺服电机与驱动器 研究高速实时现场总线技术,研制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计算机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 研究超高分辨率位置——速度传感技术,开发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光电编码器高倍细分器 研究无轴传动印刷机机电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无轴传动系统专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其中胶印机印刷速度10m/s,套印误差300m/min,套印误差  3.喷墨数字印刷机压电式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喷墨及按需喷墨打印头设计理论研究 高性能喷墨打印头关键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制造流程与工艺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喷墨打印头制造设备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质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其中印刷分辨率≥600dpi,最高印刷速度≥150m/min,使用寿命≥1000h。  (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乘用车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 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技术。  其中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850kg,最高车速≥80km/h,0~50km/h加速时间≤7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8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0kWh/100km。  A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10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A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3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8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5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5kWh/100km。  A0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6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2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2.动力电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功率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隔膜生产关键设备技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其中能量型电池模块(1kwh),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功率密度达到1000W/kg(PHEV),500W/kg(EV),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以上   功率型电池模块(0.3kwh),功率密度达到2000W/kg,能量密度达到70Wh/kg,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20万公里。  3.汽车电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底盘控制系统技术 整车控制器、汽车电控附件、汽车智能化等技术。  4.汽车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微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与标配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 1升及以下排量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技术 高效变速器关键技术 汽车轻量化技术 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与应用。  其中微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10%(城市工况),可靠性(系统的启停次数)≥60万次,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00元。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30%,混合动力主要部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0000km,混合动力主要部件使用寿命≥15万公里,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万元。  1升及以下排量的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整车工况油耗小于4.5L/100km(按我国的工况法测试)。  5.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混合动力总成的系统集成研究,混合动力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  其中混合动力商用车节油率≥25~30%(采用工况法检测和实际线路运行检测的方法进行检测) 可靠性与寿命指标,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万公里,寿命≥80万km 混合动力系统(含储能装置但不含发动机)的总成本≤15万元。  (六)轨道交通装备  1.高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300km/h及以上等级高速动车制动技术 160~250km/h城际列车制动技术 大功率机车制动技术 重载货运列车智能制动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基础制动系统技术 可互通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模块(MODBRAKE)技术。  其中冲击限制≤0.75m/s3,紧急制动减速度≥1.2m/s2,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1.0m/s2,最大空走时间≤1.6s。  2.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试验验证技术。  其中驱动能力≥0.6kW/kg,齿轮传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20万小时。  3.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共性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 变流器及传动控制技术 高压IGBT、IGCT等大功率元器件及应用技术 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长大货运组合列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包括采用3300V及以上高压IGBT(IPM)技术,采用直接力矩控制或矢量控制的高性能的电机控制技术,采用四象限PWM整流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接近于1,永磁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2750V,额定效率95%,相比同等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实现效率提升2~5%,采用机车无线重联技术,完全实现万吨以上货运列车重联牵引控制。  4.列车网络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 远程监控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 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高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准确、快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高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记录。  5.高速列车轮轨技术和弓网关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动力学研究 轮轨关系研究 轮轨磨耗机理研究 弓网耦合振动特征试验与仿真研究 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 受电弓空气动态力与控制技术研究 弓网动态接触力调整技术研究 车辆与供电网电气关系研究与试验。  其中脱轨系数≤0.8,构架横向加速度峰值连续6次以上达到8~10m/s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张力≥31.5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6.列车安全运行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安全平台技术 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 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 车站进路控制技术 轨道占用检查技术 安全信息传输技术 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7.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 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 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 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 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8.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9.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 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 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 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 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 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 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 并发组呼数20组/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 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10.北斗定位、定时、轨道状态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时钟同步 列车定位导航测速功能 灾害定位预警 轨道等基础设施状态监测 基于北斗的铁路应急通信系统。  11.大型养路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整车集成技术 作业装置创新与开发 车架、转向架和整车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轨道几何参数模型与应用技术 数字网络电气控制系统 数字传感器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 数字无线通话技术 轮轴制造技术 重要结构件焊接技术 精密箱体加工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  其中数字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控制总线作为整车网络和通讯载体,最高通讯速率800kbps 最大单网络长度60±1m,网络节点不少于127个 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整车控制和信息处理 控制模块防护等级IP67,工作环境温度-25℃~75℃ 数字传感技术,测量精度0.1mm,全数字信号输出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工作效率3~4km/h,作业精度正矢误差1mm,超高误差1mm,轨距误差1mm,距离误差0.1m/100m 无损检测技术,钢轨探伤持续检测速度≥80km/h,采用轮式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换能器频率2~5MHz,钢轨探伤可检测轨型43~75kg/m,伤损检出率≥80%,伤损误报率≤20%。  (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1.深水浮式结构物总体和结构的设计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风、浪、流条件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非线性耦合响应分析研究 立管系统、系泊系统与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的时域耦合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稳性和破舱稳性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运动性能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响应预报技术研究 基于风险控制和可靠性理论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残余应力对深水浮式结构物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 高强度及甚高强度钢在深水浮式结构物上的应用研究等。  2.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的分析评估、监测和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极端海况描述、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波浪载荷预报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完整和破损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 恶劣海况下的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评估分析软件开发。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作用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技术研究 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 老龄海洋工程装备的结构特性与剩余寿命研究 结构预测性维护方案研究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综合优化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评估软件开发等。  3.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系泊材料及系泊方式研究 非线性柔性构件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态定位能力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仿真技术研究等。  4.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慢漂载荷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上浪、砰击、气隙测量技术研究 深水系泊系统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试验技术研究 筒型结构物涡激运动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形成比较成熟、可靠的试验方法和预报技术。  5.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作业流程与过程控制体系研究 海洋工程产品三维设计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集成与开发 生产资源调度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发 质量数据过程管理系统开发 制造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开发等 开发出面向装备总装集成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  6.动力定位控制系统(DPCS)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位置保持技术 标定定位技术 转向点跟踪技术 船舶与水下移动装置位置技术 船舶回转控制技术 风力风向标定技术等。  7.海洋工程结构物振动及噪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噪声形成与传播机理研究 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声学计算建模技术 舱室设计在指定振源/噪声源下各舱室噪声数值预报技术 舱室/环境噪声评价及降噪设计技术。  8.自主知识产权海洋石油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钻井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柱升沉补偿装置、隔水管系统、水下防喷集成设计技术 钻井系统与船舶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井设备传动技术研究 自动化控制技术 钻井系统检测报警和保护技术 高压管系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9.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结构自主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环境载荷分析研究 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材料性能研究 桩腿和桩靴结构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技术 悬臂梁和钻台结构设计技术等。  10.海工装备高效建造新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地串联建造技术 悬臂梁整体滑移安装技术 半潜式平台主甲板结构整体建造和总装技术 特殊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新技术等。  11.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技术 动力系统动态管理、余热回收利用、热泵应用技术 废气减排与回收处理技术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利用技术等。  (八)航空装备  1.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主要技术内容:  增升减阻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翼、层流机翼、高效增升装置、附面层控制、同向流流动控制等 新型气动布局技术,包括宽体飞机、超声速客机、高速直升机、桨扇布局等 风洞试验和测试技术,包括低温高雷诺数、防冰、噪声等风洞试验和测试 数值风洞技术,包括高精度CFD、数字化试验 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内流、燃烧、减排等设计、试验和测试技术,以及推进技术。  2.先进航空材料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 大型先进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加工技术 大型轻量化整体件(主要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高温合金等)制造技术 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抗疲劳、连接、防腐蚀、表面强化等) 新型特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成形、电解、焊接、旋压成形等)。  3.航空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空电子集成技术 飞控系统集成技术 机电系统集成技术 飞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综合技术 快速综合健康检测技术。  4.航空数字化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数字化定义(三维建模,数字化预装配,并行定义等) 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线,工艺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 数字化试验技术(气动、强度试验,试车、试飞数字仿真,功能系统、任务系统数字仿真等) 产品数据管理(单一产品数据源,异构等) 协同平台技术(协同工作环境,数据交换,异地同步) 数字化运营支持技术(数字化培训、检测、维修和保障,航线规划和机队管理等) 大型基础软件开发(建模、仿真和数据管理等)。  (九)卫星及应用  1.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顶层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总体设计技术 体系设计仿真与效能评估技术 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天基网络技术。  2.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中分、高分、高光谱、SAR等多种国产陆地观测卫星载荷,研究和完善大气校正算法,有效消减大气效应 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典型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包括生态环境参数、灾害特征参数等 研究陆地观测卫星定量专题产品的生产与优化技术,制订相关标准规范 针对新型载荷特点,进行信息提取技术攻关与真实性检验。  3.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区域示范应用 平台标准规范研究。  4.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基于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的应用系统与应用模式研究 数字化产品研制保障大纲。  5.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总体技术  小卫星柔性化设计技术 小卫星快速集成与测试技术 小卫星在轨功能重构技术 小卫星自主运行技术。  6.低轨通信星座卫星专用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通信载荷特点的总体构型与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轻量化、高承载、长寿命平台技术 星上信息综合管理技术 电磁兼容技术 适应批量生产的平台标准化设计技术。  7.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方案研究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技术研究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姿轨控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新型高效电源分系统方案研究。  8.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 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演示验证系统及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四、消费品工业  (一)纺织  1.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仿棉PET、PTT分子结构与体系组成的设计优化、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与高效分散、亲水聚酯体系稳定纺丝、纤维形态与力学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解决超仿棉聚酯纤维吸湿透汽、抗起毛起球、柔性染色、抗静电和触感等问题,生产长丝和短纤维系列产品。  2.高新技术纤维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 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 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 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 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 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 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  3.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原料的稳定化仿丝技术 高强细旦滤料的产业化技术 纤维复合化技术 提升常规滤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抗阻力、均匀度、耐高温、耐腐蚀、过滤精度和易清灰性能等技术 高强高密单丝基布织造技术 滤料表面精细加工的后处理技术及废袋回收技术 高温烟气过滤材料国产化技术 耐高温滤袋生产技术以及高温工况下应用技术研究。  4.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  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  重点突破粗细联、细络联系统全自动集体落纱的准确率、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精度,力争实现自动化传输和纺纱过程连续化,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显示、纺纱过程网络监控和管理 纺制纱线质量达到USTER2001公报的5~15%水平 纺纱生产万锭用工达到少于30人的水平 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整条线能耗比上世纪末国内领先技术再降低10%以上。  5.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突破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控制技术和稳定性,拓展应用领域,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  6.印染在线检测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 水、汽和能源消耗自动精确控制技术 染化料助剂自动配送技术。  7.高效超微细过滤纳米纤维膜的批量化制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电纺丝设备开发 纳米纤维产品生产、性能测试、改性产品生产与评价研究 纳米纤维复合膜制造技术及其气体过滤性能研究 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用纳米纤维过滤膜制作工艺与过滤性能研究 口罩、防护服等粉尘或气溶胶防护类产品的开发。  8.新型生物质纤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纤维素纤维 生物质合成纤维 海洋生物质纤维。  (二)轻工  1.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变频控制技术、变频产品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微型电机、小型电机的变频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直接转矩的应用研究 SVPWM技术研究 磁场定向技术研究 无传感器技术研究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 EMC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2.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结合清洁型化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实现制革和毛皮加工从浸水到铬鞣工段的各工序废液充分循环再生利用。  3.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等材料开发与制备技术。  (三)食品  1.粮食加工副产物与杂粮增值转化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稳定化预处理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生物、物理高效转化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低碳清洁生产技术 低温烘焙速食杂粮营养粉加工技术。  2.食品行业碳排放系数核算技术与低碳筛选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食品典型行业低碳生产技术和碳排放评估分级方法研究 食品典型行业主导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测量、核算与与评价研究。  3.食品非热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规模化高压脉冲电场连续杀菌技术 超高压在水产即食调理食品和凝胶制品的应用技术 大跨度波段电磁场协同无介质非热杀菌技术。  (四)生物医药  1.隔离操作系统与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隔离操作系统、快速传递接口装置、密封系统及材料、在位清洗系统等系统技术 针对原料药、针剂、冻干制品的生产、质量监控及实验等用途的不同功能性隔离器及限制性进入系统技术 隔离系统的自控及信息管理系统技术 配套消毒及特种连接阀门等技术。  2.生物催化转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用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工艺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实现青霉素、头孢菌素、他汀降血脂类药物、甾体药物、手性醇、氨基酸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大绿色生产等。  3.新型制剂及给药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缓控释制剂、长效注射剂、透皮给药制剂、吸入剂、靶向给药等产业化技术研究。  4.大规模发酵分离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临床应用面广的各类新型抗生素、降血脂药物、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防治药物为目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代谢流分析、系统生物学和以及全局调控方法,开展以动态系统分析为特征、以生物反应器流场特性与生理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产品特点,研究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的分离纯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分离纯化模块集成技术和各类经济高效的分离纯化介质。  5.医疗器械国产化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平板探测器制造技术 X射线球管制造技术 大功率高频X射线发生器制造技术 高性能超声成像探头制造技术 检验分析设备样本液体传送和处理精密机械装置技术 呼吸机麻醉机精密气体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电子流量计技术 口腔和精密外科手术器械长寿命高速气动和电动马达技术等。  五、电子制造业  (一)集成电路  1.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5nm高性能、低功耗、射频CMOS工艺平台开发 45~40nm低功耗和高性能CMOS产品工艺。  2.高压高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功率器件后道薄片工艺研究 功率器件的少子寿命控制技术 高压、大功率器件前道制造工艺研究 高压大功率IGBT器件、FRD器件、MOSFET器件的结构研究 器件和工艺仿真技术 提高高压大功率IGBT、FRD、MOSFET器件可靠性和鲁棒性的相关技术。  3.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器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GBT管芯的设计技术研究,IGBT管芯的制造技术研究,IPM模块的设计技术研究,IPM模块的封装技术研究。  (二)平板显示  1.TFT-LC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开口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高效节能背光源的研发和应用,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2.PDP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驱动波形、新型驱动电路与控制软件技术来提高PDP产品性能。  3.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PM-OLED技术 大尺寸AM-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 氧化物基等TFT的研发及其在AM-OLED中的应用技术 LTPS技术 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蒸镀掩模板及驱动IC等技术。  4.低温多晶硅驱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 金属诱导晶化(MIC)技术 固相结晶化(SPC)技术 氧化物TFT技术。  (三)太阳能光伏  1.万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新型节能还原炉,研究多对棒还原炉,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开发流化床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的回收水平,开发热氢化和冷氢化技术。  2.高效晶硅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选择性发射极、背面接触、二次丝网印刷、高效绒面、正反面钝化、正面玻璃镀膜等技术。  3.硅基薄膜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升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包括非晶硅单双节电池、非晶/微晶叠层电池、多节硅基薄膜电池等技术,降低薄膜电池衰减率,提高微晶沉积速率,开发大尺寸沉积技术,和沉积均匀性技术等。  4.光伏设备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氢化炉、还原炉、多线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烧结炉,薄膜电池所需的PECVD等设备技术。  5.光伏辅料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切割线、光伏背板、TCO玻璃、银铝浆等产品的制造技术。  (四)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1.高效能、高一致性电池  主要技术内容:  一致性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电池组件、电池包与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2.超级电容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的材料技术和结构设计技术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应用系统的研究。  (五)LED照明  1.LED外延及芯片制造共性关键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红光LED的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具有腐蚀终止层的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电极的制作技术,高反射金属膜的制作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化学剥离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蓝光LED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图形衬底的制作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P电极的制作技术,低欧姆接触N电极的制作技术,表面粗化技术,衬底转移的剥离技术,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六)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  (七)数字家庭音视频  1.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DRA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 AVS立体电视研发实验平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八)移动智能终端  1.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移动智能终端3G多模技术 高性能多核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定位技术 移动支付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新型触控技术。  (九)计算机  1.计算机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笔记本计算机设计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 基于国产CPU、OS的整机设计技术。  (十)汽车电子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管理技术 电机控制技术 整车控制技术 智能网络技术 车载信息系统技术。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云计算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并行计算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分布式编程模型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安全技术。  2.物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嵌入式软件 普适人机交互技术 智能感知与识别处理技术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3.虚拟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交换技术 可信任动态测量根(DynamicRootofTrustMeasurement)技术 虚拟防火墙技术。  4.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T资源监控技术 IT服务流程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关键技术 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的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接口、适配及优化关键技术。  5.数字内容产业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保存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6.云计算系统可靠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云计算系统的失效检测技术 云计算系统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云计算系统攻击检测技术。  7.虚拟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CPU级的虚拟化技术 硬件层的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虚拟机等) 操作系统之上的虚拟化技术(解释器等)。  8.互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软件技术 搜索软件技术 浏览器软件技术 支付软件技术。  9.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图形技术 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 工程数据管理技术。  10.计算机仿真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真技术 仿真支撑平台技术 三维造型技术 有限元分析技术。  11.云计算服务支撑平台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资源管理技术 平台资源虚拟化技术 多租户技术 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平台运营管理技术。  七、通信业  1.IPv6过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4网络与IPv6网络共存与互通技术 ISP和ICP网站IPv6改造技术。  2.IPv6安全监控防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6内嵌IPsec加密的内容安全监控技术 根域名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技术 IPv6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机制技术。  3.TD-LTE及LTE-Advanced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算法的开发和硬件实现技术 射频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 多模环境下网络和终端的交互技术 高制程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4.TD-LTE及LTE-Advanced测量测试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技术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方法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仪表关键技术。  5.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和硬件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安全评测技术 移动互联网Web应用运行环境技术 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技术。  6.云计算虚拟化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理资源抽象与资源池构建技术 虚拟资源管理技术 面向运营的业务管理技术。  7.宽带光通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光传输技术 光电交换技术和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 以无源光网络(PON)为代表的宽带光接入技术。  8.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联网应用软件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应用和运行开发环境技术 物联网信息应用标识技术 末梢网络节点组网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的结合技术。  9.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漏洞即时检测及更新提示一体化的一键式安全防御技术 低能耗、启发式的移动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技术 云模式的移动终端系统病毒木马扫描与清除技术。  10.物联网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感知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传输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应用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1.基于知识工程的信息资源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支持复杂装备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平台技术,促进复杂产品创新研发的规范化、信息化、集成化和协同并行化,减少研发过程中加工返工率30% 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快速决策支持平台技术,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大型集团企业决策能力 基于知识的大规模产品定制管理平台技术,提升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与创新技术 企业综合经济分析管理技术。  2.服务型制造信息化支撑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复杂装备工程成套与服务支持技术,增加服务性收入20%以上 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提高产业链的管理能力,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20%以上 区域性资源与能力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降低业务成本20%以上。  3.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信息化综合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环境友好型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综合自动化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流程仿真分析与过程动态优化控制技术 助力节能降耗的质量综合增效管理技术。  包括针对2~3个不同行业开始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设计制造集成,研发出3~5种环境友好型产品 建立生产流程数字模拟分析平台,研究开发企业制造执行与能源管控一体化动态优化和复杂工艺智能控制平台,提高生产效率8%,降低综合能耗5%,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  4.基于物联网的工业品管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级供应链智能化协同管理技术 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监控管理技术。包括集成RFID系统与SCM/ERP/DRP/第三方物流系统,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和供应链物流成本 建立食品、药品等产业产品的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及全球供应链质量追溯平台。  5.产品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技术装备及智能化产品的开发技术 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技术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生产现场精益管控技术。包括支持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在线检测、大修维修等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0%以上 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集成RFID系统与DCS/MES/ERP等系统,减少安全库存量20%。  6.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产业链的全球协作技术 面向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技术。包括构建支持产业链全球协作的协作平台,提高产品生产协同效率 研究企业集群协作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应用,提高面向企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部物流运输成本。  7.企业信息化IT治理与综合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复杂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集团企业实时运营与综合集成管理技术 企业信息化规划与IT治理技术。包括构建面向复杂装备行业的全生命周期集成平台,实现大型复杂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与总装过程信息的100%受控,降低型号研制数据状态和版本失控造成的差错率 建立流程产销一体化系统,整合企业外部供应链系统,缩短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时间 增强信息技术对业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风险的规避能力,重点发展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数据处理等支撑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8.面向精密制造业的自动测量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密测量和检测软件技术 测量仪器专用的电控系统技术 高精度的三维移动检测平台技术。
  • 国资委: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国新办2月23日下午就国企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图片来源:国新网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三是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切实解决部分央企之间的产品相似、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
  • 科技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开始申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strong /p p 国科发资〔2018〕155号 /p p   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深圳市科技厅(委),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p p   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p p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p p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p p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 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申报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诚信审核把关。从指南发布日到项目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p p   ——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p p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组织会议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p p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p p   各推荐单位应根据指南的具体要求组织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 /p p   三、申报资格要求 /p p   1. 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17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p p   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p p   3. 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p p   4.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p p   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 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p p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8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p p   5. 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p p   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p p   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p p   8. 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p p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p p   四、具体申报方式 /p p   1. 网上填报。请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项目申报书。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项目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项目申报书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 /p p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项目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18年9月25日8:00至2018年10月30日17:00。 /p p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p p   http://service.most.gov.cn /p p   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 /p p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 /p p   2. 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于2018年11月1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p p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中信所170室,邮编:100038。 /p p   联系电话:010-58882171。 /p p   3. 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请申报单位于2018年11月1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项目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项目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p p   寄送地址: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北京市三里河路一号9号楼,邮编100044。 /p p   咨询电话:010-88377340。 /p p   附件: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9/attachment/9e8dbb1d-0772-4eb6-a9fd-18dcc5bdc30a.pdf" title="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9月6日签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9月11日发布 /p
  •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gt 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的 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公示时间为2018年5月21日至2018年5月25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rong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strong /p p   联系人:秦媛 /p p   联系电话:010-58884885 /p p   传真:010-58884889 /p p   电子邮件:NQI@acca21.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af2e45f-5d9b-4745-aecc-0c03ed6e3c7a.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63b5c8c-2fb2-408d-9273-1821246944eb.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7512f04-af54-49b8-8cef-3d49e0dc62d5.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58700c1-f639-44a1-9b68-f2401df9c57f.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附件: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394f1ebf-613f-4075-a432-ff4f52665ee3.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pdf /span /a /p p br/ /p
  • 7类仪器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涉气相、快检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信部组织修订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p p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共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74项,其中,原材料工业53项、装备制造业33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6项、消费品工业27项、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25项。高端气相色谱类分析仪器的关键制造技术、食品安全危害因子高精度快速检测技术被重点“关注”。仪器信息网编辑摘录仪器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p p   附件: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10/ueattachment/96c9a6ff-c853-4075-9d83-bf32b6a92817.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doc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工程机械 /strong /span /p p    strong 工程机械产品试验检测与可靠性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可靠性、耐久性数据采集与实验室再现技术 温度场、噪声、振动等参量的综合检测技术 产品安全性能、环保性能、节能减排、噪声、环境适应性等多参量综合检测技术 整机与零部件可靠性验证方法等试验检测技术 零部件可靠性台架考核的试验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 关键部件疲劳寿命预估与可靠性、耐久性研究 产品生命周期动态可靠性设计平台 以及可靠性、耐久性基础知识库和数据库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仪器仪表 /strong /span /p p    strong 1.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传感器环境适应能力、输出一致性技术 核心部件高性能封装、传感器封装结构设计及过载保护、传感器温度特性补偿及测试等高性能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 系统构成、信号处理方法、接口设计、性能设计、低功耗设计、物联网用电源模块、智能传感器系统集成等工业物联网用集成式智能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 敏感芯片的设计及制造、全固态无引线封装工艺、高宽温区信号补偿及检测、可靠性强化试验等硅基压力传感器无引线封装制造技术。 /p p    strong 2.高端气相色谱类分析仪器的关键制造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多品种新型检测器 提升原有FPD/FID/NPD/ECD/微型热导检测器u-TCD等检测器检测指标 EPC/EFC电子气体压力和流量模块小型化技术 进样系统关键技术。 /p p    strong 3.工业控制巨磁电阻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巨磁电阻纳米多层膜材料沉积技术 巨磁电阻单元光刻刻蚀技术 介质光刻固化技术 保护层光刻固化技术 梯度式感知技术 巨磁电阻单元微型化技术 巨磁电阻单元与半导体工艺集成技术 信号高倍细分技术 噪声抑制技术等。 /p p    strong 4.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冗余设计关键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冗余诊断技术 冗余的关键数据研究 冗余方式(切换、并联、热备、冷备等原理)选择技术 冗余数据一致化处理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轻工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高精度快速检测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传感器阵列、多元可视等高通量多组分快速检测技术 适合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使用的食品危害因子便携式检测装置 离子液体、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前处理识别新材料 不同食品中各类风险因子高通量、多组分精准速检测技术 智能化无损检验检测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医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 /strong /p p   主要技术内容:高速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和分子诊断设备生产技术 新型试剂的开发 试剂的精确度和质量稳定性技术。 /p
  • 我国石墨烯政策扶植进一步细化 将聚焦共性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在2018石墨烯前沿技术高峰论坛上,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7—2018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下称《年报》)。《年报》梳理2017年我国发布的石墨烯相关政策认为,我国石墨烯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聚焦共性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实施、服务平台搭建、标准体系建设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我国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均提出支持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突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2017年工信部、财政部、保监会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并开展试点工作,把5种石墨烯材料纳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对新材料应用示范的风险控制和分担作出制度性安排,以期突破新材料应用的初期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服务平台搭建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17年我国出台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指出,以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为重点,形成开发共享公共平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开展石墨烯及制品等产品性能与检验方法标准研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应用领域来看,我国政策鼓励在电化学储能、海洋工程、柔性电子器件、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汽车、纺织品行业等领域拓展石墨烯应用,并把石墨烯列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年报》认为,我国政府多部门合力推进石墨烯技术、标准与应用等,以示范应用培育市场,打通石墨烯商业化路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年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共同研撰。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合作打造中国首个石墨烯高端产业智库,持续开展信息与智库研究,共建石墨烯产业生态圈。 /p
  •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5月24日发布通知,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17年5月24日至2017年6月7日。该专项指明了“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等仪器专项的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全文如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strong /span /p p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 p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p p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 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实现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项,新装置51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 建立6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p p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8年拟部署41个重点任务,总概算约4亿元。重点研究高精度计量仪器、标准器和扁平化量值传递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个。 /p p   本专项指南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 新领域计量标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1.1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5G通信中信道、微波及太赫兹等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立THz功率和噪声、3D MIMO角度、时延和OTA计量基准和标准 研究高速信息传输、数字视频和显示等计量关键技术,建立高速脉冲、数字调制、超高清视频抖动、片上散射和天线、光纤光栅传感和智能显示计量标准装置 研究云服务器和网络流量计量技术,建立宽带速率、网络设备能效、云存储计量标准装置。 /p p   考核指标:1. 通信与信息计量基标准装置13台/套:⑴ WR-3功率计量基准,标准不确定度u:2.5%~5.0% ⑵WR-5噪声计量基准,噪声温度u:≤3% ⑶3D MIMO信道参数标准,(30~3000)ns时延u:(5~25)ns ⑷上升时间(2~100)ps脉冲标准,u:≤0.3ps ⑸数字调制计量标准,QAM调制EVM,u:≤0.08% ⑹超高清视频基带抖动计量标准,u:(0.01~0.05)UI ⑺100kHz~110GHz片上及通信器件散射参数计量标准,反射系数u:0.01~0.05,传输系数u:(0.01~0.4)dB ⑻(18~70)GHz在片天线计量标准,增益u:(0.25~0.5)dB ⑼(1510~1640)nm光纤光栅传感解调计量标准,波长u:≤0.3pm ⑽智能显示动态光学参数计量标准,响应时间u:≤0.25ms ⑾(256kbps~1Gbps)宽带网络速率计量标准,u:≤1% ⑿网络设备能效计量标准,u:≤3% ⒀云计算环境下存储计量标准,u:≤2%,每套计量标准装置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p p    strong 1.2水运工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 研究建立港口航道淤积计量检测方法、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 研究建立浅浊水域底物与地质结构精细探测分辨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 /p p   考核指标:计量标准装置5套:⑴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置,标准合成不确定度u:1% ⑵淤积厚度计量标准装置,u:0.2% ⑶底物分辨率计量标准装置,u:1cm ⑷水下地层剖面分辨率计量标准装置,u:2cm ⑸水下超短基线定位计量标准装置,u:1%。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2.1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研究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制高精度一维、二维栅格等具有关键特征参量的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 研究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的定值、校准和溯源方法 建立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在重点产业开展纳米计量关键技术的典型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1.研制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5种:⑴(200~2000)nm周期的一维栅格标准器3种,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5%,⑵(1000~5000)nm周期的二维栅格标准器2种,u:5%。2.申报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项。3.在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2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p p    strong 2.2 多参量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器的研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制微小力值、重力、容量等高稳定度力学现场校准计量标准器 研制覆盖紫外至太赫兹波段的光辐射度量值传递标准器 研制用于放射诊疗及辐射监测的电离辐射标准器 研制用能产品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 研制高稳定度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 研制基于相干布居数囚禁原理的高频率稳定度冷原子钟。 /p p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器13套:⑴微小力值传递标准器,标准不确定度u:2× 10-2 ⑵重力传递标准器,u:1× 10-8 ⑶液体静态容积标准器,稳定性± 5´ 10-5 ⑷太赫兹功率传递标准器,u:2% ⑸弱光照度亮度传递标准器,测量范围(1× 10-7~1)lx和(1× 10-4~1× 103)cd/m2 ⑹光谱型紫外辐射照度标准器,u:1.5% ⑺(500~1000)nm光谱范围内高吸收比标准器,吸收比达到0.999,u:0.0002 ⑻60keV~3MeV光子眼晶体剂量当量标准器,u:(5%~10%) ⑼(10~105)Bq甲状腺(碘)活度标准器,u:3% ⑽(2000~7500)W制冷量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u:(0.5%~1.0%) ⑾(20~150)kV实用峰值电压传递标准器,u:1% ⑿(150~1000)MPa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u:(2.5~5)× 10-5 ⒀相干布居数囚禁冷原子钟装置,长期(大于10000秒)频率稳定度优于2´ 10-13。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制定计量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p p    strong 2.3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装置开发与应用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痕量肽段杂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新技术,研制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的计量检测装置,包括研究痕量肽段高效离子化技术、离子高效传输技术、选择性富集技术以及高效裂解技术,开发肽段杂质准确测量软件、专用数据分析软件及谱库检索软件 开发高纯多肽中肽段杂质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并在多肽类药物杂质分析中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1. 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性装置1套:质量范围(50~10000)Th,分辨率优于30000,不少于2种离子裂解模式,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精确定性分析 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量装置1套:质量范围(50~2000)Th,单位质量分辨率,装置检测灵敏度1pg利血平 S/N≥150000:1,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定量重复性优于5% 建立翻译后修饰蛋白、含二硫键多肽、直链大分子多肽中杂质分析,开展3种多肽类药物中杂质准确分析方法的典型应用。2.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p p    strong 2.4高精度重磁计量标准装置研发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铁磁材料共振参数分析技术,研制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置 研究铯原子抗弛豫技术及磁场实时跟踪技术,研制高精度铯光泵原子磁力仪 研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及量传用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置 研究适合于极地考察等低温气候条件下海洋重力计量溯源技术,建立沿海重力校准站网。 /p p   考核指标:1.高精度磁性计量标准装置4台/套:⑴(1~20)GHz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置1套,谐振点磁场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5% ⑵高精度铯光泵磁力仪1台,u:1.5´ 10-9T 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1套,灵敏度10-10Am2 ⑷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置1套,u:0.3%。2.可溯源的沿海重力校准站网1个,网点数不少于8个,u:1´ 10-6m/s2。3.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p p    strong 2.5多自由度系统位置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置与姿态高精度实时校准和溯源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技术,建立空间位置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置 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动态曲线轨迹过程中的运动几何特性,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的在线计量装置 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评价的运动学模型和修正系统。 /p p   考核指标:1. 计量装置2套和软件系统1套:⑴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置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空间位置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μm+5× 10-6L(位置)、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 ⑵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在线计量装置,轨迹位置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30μm +5× 10-6L(位置)、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 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修正补偿软件系统,修正后运动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减小10%以上。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p p   strong  2.6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环境现场仪器的校准技术 研究现场快检技术的共性及特性验证评价关键技术 研究电化学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用快速分析方法和计量溯源与评价技术 研制生乳中蛋白、非脂溶性固体等基础指标、动物体液中瘦肉精类物质、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等食品和环境分析仪器校准用系列标准物质。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考核指标:1.制定食品、环境现场仪器校准规范或国家标准(送审稿)4项。2.建立酶联免疫、红外光谱、生物传感现场快检技术的计量验证评价技术4种。3.国家标准物质12种:提供包括蛋白等6项基础指标、瘦肉精类、重金属元素、环境形态分析仪校准用国家级标准物质12种,特性量不少于30个,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纯度标准物质≤0.5%,溶液标准物质≤1.5%,基体标准物质≤6%。4.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span /p p   strong  2.7电能与电子气体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置,直流电能表检定方法,直流电能表型式评价方法 研制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标准物质 研究直流突变、纹波等电能质量分析共性技术 研究磁悬浮轨道交通、光伏直驱空调等典型应用中的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p p   考核指标:1. 计量标准装置5套:⑴10 mV~1.15 kV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功率/电能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001% ⑵10 mV~1.15 kV直流电能表计量标准装置,功率/电能u:0.0025% ⑶DC~100 kHz直流电能质量分析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5% ⑷磁悬浮轨道交通直流能耗动态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5% ⑸光伏直驱空调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2%。2. 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等国家标准物质10种,特性量不少于10个,u& lt 5%。3. 计量检定规程(送审稿)2项。4.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4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3.1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人脸、动态签名和声纹等的数据格式标准 指纹型骨架、指静脉和手型轮廓等的数据格式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 术语及系统图符标准 访问控制场景分级评价、操作评估、机器可读测试数据和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等性能测试方法标准 卡上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互联网金融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程序接口和交换格式框架标准 呈现攻击、安全评估及安全防范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p p    strong 3.2技术标准研制方法、技术推广服务和品牌提升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原理和方法标准、标准制定机制及程序标准 衡量标准化效益的测评方法和技术标准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评估、科普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标准 标准化第三方评估技术标准 品牌培育方法和品牌管理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p p    strong 3.3质量信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安全生产等基础通用领域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符号代号国家标准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 基于制造业大数据的知识建模、数据字典和装备试验数据管理标准 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整合评价技术标准 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挖掘与追溯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 /p p    strong 3.4支撑重大环保设施高质高效运营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重大环保设备和新材料的质量、能效及高效能评价技术标准 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重大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 提出重大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并在冶金、建材、化工、市政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形成重点行业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10套。 /p p   strong  3.5重要建筑、港口及海洋科考领域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建筑领域抗震、减隔震及地震灾害评估技术标准 港口危险货物仓储、集装箱运输作业安全保障及风险防范技术标准 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安全保障技术标准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0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4.1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分级与保护改良共性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评价、风险管控、土壤改良、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 草原时空配置利用、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技术标准 筛选影响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土壤质量关键指标,研究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p p    strong 4.2农业清洁与循环生产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农作物秸秆在收储运、原位还田、基料化栽培、基料化无土草毯生产、饲料加工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标准 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堆肥、抗生素消减等技术标准 农药化肥减施技术标准 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分类与安全回收技术标准 粮油、果蔬废弃物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活性物质和功能物质提取、酵素加工等技术标准 循环农业质量与效率评价技术及方法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p p    strong 4.3智慧农业生产流通设施与管理控制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果蔬智能温室环境信息感知与自动控制等标准 主要大田作物种植自动化监测以及施肥、灌溉、施药精准作业控制等农业生产物联网测控标准 主要畜禽与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等标准 鲜活果蔬畜禽肉及水产品智能化分级、储藏保鲜、配送设备与服务等标准 农业生产经营智慧化管理所需的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描述与接口等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p p    strong 4.4制造服务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制造服务体系架构等制造服务基础标准 产品性能监控与智能故障诊断等产品运维服务技术标准 管理体系、服务与评价、预测性维护等生产设施管理标准 工业云服务实施规范、制造资源接入等工业云服务技术标准 个性化定制的交互、设计、生产等定制化服务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p p    strong 4.5 煤层气、页岩气及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煤层气开发、利用与采气采煤一体化过程中以及页岩气资源勘查、地质评价与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方法、技术、管理等关键标准 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热解提质分级利用等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基础、方法、产品与能耗等关键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p p    strong 4.6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文本数据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语义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知识建模等技术标准 针对金融投资者(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 银行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自助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过程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 /p p    strong 4.7数字出版技术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标识与描述、分类、流程、质量检测、存储复用与交换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标准 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平台架构等数字内容传播技术标准 版权资源的标识与描述、加密、封装、可信计数、最小应用和保护单元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 /p p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5. 中国标准国际化 /strong /span /p p    strong 5.1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航天、铁路应用、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工业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0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trong 5.2传统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中医药、鞋类、茶叶、武术、烟花爆竹等领域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8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trong 5.3电工和电器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电工装备、家用电器、智能照明、通信器材等领域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trong 5.4冶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trong 5.5建筑建材及材料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建材、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trong 5.6机械装备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农林等领域机械装备国际标准。 /p p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6.1 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石化装置、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关键技术和装备,包括大数据通讯、接口、测试技术与工具 先进传感技术、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与集成系统 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与分析算法库、数据挖掘技术及工具 设备和产品健康状态诊断、性能评估、故障预测、预知维修技术与方法 研发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p p   考核指标:1. 大数据通用导入接口测试技术、集成测试技术、OPCUA通讯一致性测试技术等关键测试技术、工具不少于6项 2. 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与典型工业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不少于4台套,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检测监测、数据挖掘、性能评估、状态诊断、故障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8项 4. 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大数据通用测试平台2套,至少在3个行业应用示范,覆盖石化装置、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工业设备和产品数量不少于500台 5. 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项 6.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p p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p p    strong 6.2消费品中化学物质限量定值关键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玩具、婴幼儿用品、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建立制定化学物质限量的科学方法 研究消费者行为方式分析方法和指标,建立使用行为分析模型 研究内外部因素对化学物质迁移量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开发不同暴露途径迁移量检测技术和检测装置,建立重点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并阐明迁移规律,结合毒理学数据提出科学限量 开展产业对限量的承受度研究,建立消费品产业承受度评估的基本规范和指标,在综合分析科学限量和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限量。 /p p   考核指标:1. 建立消费者使用行为模型5项,研制迁移过程模拟装置3套,开发迁移量检测技术5项,开发迁移量检测装置2套,建立10种以上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提出化学物质限量建议10项 2. 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 3. 申请发明专利5项。 /p p    strong 6.3跨境多载体隐存高危生物因子风险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跨境人群及携带物隐存高危因子风险识别和预测技术 研究进境货物中农林高危害因子快速识别、行为干扰和控制技术 研究进境交通工具中隐匿媒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一体化技术 研究气溶胶、压舱水中隐存高危因子现场多元监测、控制技术 研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智能风险挖掘、风险等级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 /p p   考核指标:1. 研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预测数据、现场多元检测、在线监测、风险识别、智能挖掘与评估技术新方法20项以上 2. 研制检测监测、处置装备不少于3套,检测试剂和产品不低于25个 3. 国家标准(报批稿)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 4. 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 /p p    strong 6.4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城市民生设施,研究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 研究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检测监测和风险管理技术 研究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检验检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 研究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 /p p   考核指标:1. 建立城市垃圾焚烧承压系统、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检测、评价和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 2. 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6套: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承压结构缺陷模块化检测设备、储罐自动检测设备、城市气柴油输送小口径管道缺陷内检测设备、外检测设备、码头基础结构动态变位监测设备、水下构筑物三维探测设备 3. 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分别在100个以上不同结构型式码头、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汽柴油站库和3000公里以上汽柴油输送管道示范应用 4. 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 5.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p p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7.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7.1氢能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研究基于损伤机理、失效模式和后果评价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方法 研究高压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 研究液化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 研究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的检测监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 /p p   考核指标:1. 提出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0项 2. 研制70MPa低能耗氢气循环疲劳试验测试装置、70MPa固定式氢气储存装备损伤检测设备、快响应氢浓度传感器、液氢介质爆破试验装置等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6台/套,仪器设备关键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3. 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 4.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p p    strong 7.2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可塑纳米光子晶体材料的危害因子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制备可塑光子晶体有序微纳结构试纸,辅助增强SERS纳米标签,实现高灵敏度的多靶标快速侧向流免疫分析,开发危害因子检测的配套设备和试剂 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电纺纤维,研制用于化学危害物检测前处理的高性能富集萃取材料和自动化装置 构建等离激元纳米光纤探针传感器,实现危害因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p p   考核指标:1. 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单个光子晶体编码靶标数不少于5个,样品通量不少于380个,灵敏度优于国际检测标准水平 2. 可塑光子晶体试纸条:单条靶标数不少于3个,灵敏度、检测速度、假阳性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国际检测标准与同类快速检测产品 3. 高性能富集电纺纳米萃取材料1组,自动化装置1套,对危害物的绝对提取率、精密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等离激元光纤探针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基于上述纳米技术,实现100种以上关键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物检测方法开发 6. 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 7.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p p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p p    strong 7.3新型遥感信息获取及处理装备检测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技术与方法缺乏等现状,研究机载微型视频传感器视频流时空编码同步性检测技术,研究机载LiDAR测距、测角和加工误差检校检验方法,研究机载微型SAR的辐射、极化、几何等参数定标方法,研究低空机载窄带宽多光谱相机阵列检定检测方法,研究适用于固定翼、多旋翼测绘型无人机系统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检测方法。 /p p   考核指标:1. 形成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和标定技术与方法4项。2. 建立新型遥感传感器的室外计量标准检测场。3. 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 开展国际比对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p p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p p    strong 7.4资源类及高值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口岸大宗金属、能源矿产品掺假欺诈风险,研究基于特征同位素及指示组分的产地识别技术 研制离子印迹新型材料、富集设备及传感器,建立基于超痕量特征元素的高灵敏度辨识技术 研究基于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特征组分的高值矿产品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 建立矿产品特征信息数据库、智能追溯系统,构建风险监控平台,在典型进出境口岸开展应用示范。 /p p   考核指标:1. 矿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不少于3项,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不少于10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2. 专利离子印迹新型材料不少于5种、富集设备不少于1套,选择性富集分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矿产品特征组分鉴别传感装置不少于3套,较传统光谱法用时节省50% 4. 矿产资源特征信息数据库5套,特征信息累计不少于1000项 5. 智能追溯系统1套,风险监控平台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500例 6.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7. 典型进出境口岸应用示范不少于6家。 /p p    strong 7.5跨境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质量评估预测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跨境废五金、矿冶固体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能源消耗模拟分析及比较技术,建立回归相应产品的能效评估方法 研究跨境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毒性迁移评估技术,建立寿命预测方法 研究跨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评估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方法,并在口岸应用。 /p p   考核指标:1. 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技术不少于5项,开发能效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 2.毒性迁移监测和生物安全性测试技术不少于7项,测试设备不少于3台(套),寿命预测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 4.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5. 跨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平台1套,口岸应用不少于6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8.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8.1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期) /strong /p p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港口、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中关键设备及系统认证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 开展进口高风险食品质量评价、结果验证和风险防控技术研究 开展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重要贸易产品认证结果互认评价关键指标研究 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数。 /p p   考核指标:1. 轨道交通、特高压电网等领域认证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6项 2. 港口基础设施、通信设备、生物技术产品、保健产品等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 3. 完成三类区域重要贸易产品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认证互认技术准则,并在50家以上企业示范应用 4. 建立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模型,形成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智能动态监测系统 5.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9.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9.1重点领域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方法学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典型农作物水足迹量化模型 研究典型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水足迹量化方法 研究典型服务的水足迹减量评价方法 研究海水淡化的水足迹评价方法 研究典型材料的水足迹核算系数,构建我国水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 /p p   考核指标:1. 水足迹量化、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0项,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不少于10项 2. 水足迹评价数据库1套,水足迹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4套 3. 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p p    strong 9.2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共性及综合评价技术 研究工业制造可持续管理及改进能力验证技术 研究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技术 研究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及典型功能系统评价技术。 /p p   考核指标:1.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和工业制造、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8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8项、认证实施规则不少于8项 2. 新型城镇化认证评价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系统1个、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3套,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 /p p    strong 9.3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strong /p p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及关键物联感知设备认证共性技术 研究智慧城市体验感知认证评价技术 研究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关键技术 研究智慧城市认证指数构建及测评关键技术。 /p p   考核指标:1. 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2项、认证规则不少于4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4项 2. 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指标数据库1套 3. 智慧城市指数认证测评工具1项 4. 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0.典型示范 /strong /span /p p   strong  10.1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研究内容:针对加热、换热、电力驱动等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研究设备测量传感器原位校准及在线能源计量关键技术 能效评价和节能技术标准 能效测量和节能技术、方法 节能认证关键技术及绩效评估方法,建立能效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技术平台,开展示范应用 研究承压工业设备系统和电梯节能提升中的设备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1. 研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4套:高温介质接触式温度、成分、高温物料、大口径水流量在线测量/校准装置 形成覆盖500台套设备的本体、余能回用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平台 2. 形成典型设备节能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 3. 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 4. 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全链条NQI解决方案,在纺织、冶金、陶瓷、机电、石化、供热等行业30余家相关企业示范应用。 /p p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参加单位限30家以内。 /p p br/ /p
  • “颠覆”光学加工行业的新技术
    ——好友“黄牛”和喷流抛光  新视野   图为喷流抛光技术研发负责人黄智博士   周末,几家老朋友相聚聊天,谈起了最近刚从加拿大迁居到美国的老友“黄牛”。其实,老友虽然姓“黄”,但并非名“牛”而为“智”。由于他喜欢将他“圈里”的朋友均称为有水平的“牛人”,因此我们也就顺着他的冠名法称他为“黄牛”。然而,与我名不副实的名称“毛牛”相比,现在的“黄牛”的确是牛气冲天,因为他在加拿大供职时主持开发的喷流抛光(fluid-jet polishing)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质上成为光学加工行业革命性的新技术,原公司在其产品宣传中甚至称该技术“颠覆光学加工行业”和让“光学加工走进新时代”。   黄智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时供职于位于首都渥太华的光机(LightMachinery)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制造全球最精细的光学部件、光学加工机械和激光系统,擅长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技术的潜力以生产高难度、高精度的光学部件和设备。由于能很方便地加工出超高精度的光学部件,喷流抛光成为了该公司的招牌性“绝活”,这使得原本在精加工就有优势的光机公司如虎添翼。   喷流抛光技术的成功曾经作为《Laser Focus World》杂志的封面故事被报道过。公司董事长约翰亨特在接受该杂志专业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公司喷流抛光技术的起步。他表示,喷流抛光技术的研究源于荷兰代尔夫特(Delft)技术大学学生Silvia Booij的博士论文,论文中的基本信息让公司察觉到了喷流抛光技术的前景,从而开始了研发工作以期开发出真正能用于光学加工的新技术和设备。据悉,研发工作开始时,该项目负责人是黄智的北大校友江华明博士。不过他在进行了很好的起步工作后因其他原因离开了光机公司。   2005年5月,黄智进入公司时,光学镀膜技术本是他的主要工作领域。不久后,由于校友的因故离开,公司在权衡之后,决定让他接管喷流抛光技术这个项目。当时,虽然喷流抛光技术的研发已经起步,但是对研究是否能成功,却没有人有真正的把握。然而,让人们惊讶不已的是,黄智接手几个月后,研究就有了突破,首个由喷流抛光加工的面形误差小至6个纳米的50毫米尺寸的光学部件诞生了。经过多次完善,至2007年时,他们研制出了成熟的喷流抛光技术设备。   许多精密仪器或产品中存在着表面平面度或弯曲度要求极高的部件。通常,人们通过光学抛光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部件的表面。光学抛光是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的加工过程,它将工件放置在抛光机上,借助精确地控制技术,利用含有超精细研磨剂的抛光液对工件表面进行微细研磨。长期以来提高抛光精度减小面形误差是光学加工行业追求的目标。   喷流抛光技术属于光学抛光的范畴。它的简单原理是将抛光液在一定的压力下通过喷嘴以喷流的方式作用到工件表面上以去除少量的工件材质。通过控制可以将它对工件材料的去除精确到纳米。它的此技术特性使它适合于光学部件的最后修形以达到远高于常规工艺的精度。黄智表示,他们研发的喷流抛光机加工过程分三步,分别是工件当前状况测量 工件当前状态与目标值比较计算出工件不同部位需要的去除量,即设定抛光方案 然后对工件进行加工。由于抛光机工作时整个计算和加工过程由计算机控制,同时采用常用的抛光液作为抛光介质,因此操作简单且成本低。这些特点使得喷流抛光这项神奇的技术成为一种常规的工艺。   喷流抛光机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其喷嘴的尺寸和抛光液的流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调整。随工件的尺寸大小,材质的硬度及工件的初始误差而异,喷流抛光加工一个工件所需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目前,喷流抛光机加工的工件表面尺寸为10毫米至150毫米。对于表面尺寸为100毫米的平面工件,经过喷流抛光机的处理,其表面的面形误差可达到峰-谷差为6纳米的世界顶级水平,即光学行业所说的1/100波长(指波长为632.8纳米的氦-氖激光),表面的RMS(均方根误差)则可达到近1/1000波长的水平。同时表面光洁度胜过手工抛光。对相同工件进行加工,常规工艺的光学抛光的面形误差为百纳米级的水准。此外,喷流抛光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面在光学部件上挖出任意图案和面形,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相同工件进行加工,常规工艺的光学抛光的面形误差为百纳米级的水准。喷流抛光还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面在光学部件上挖出任意图案和面形,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项技术的开发成功使得以前极难的超高精度部件加工或者几乎不可能的任意面形的产生变成了很方便的日常工作。光学加工行业有了一套随心所欲的利器,从这一点来讲,这项技术确实很“牛”。   黄智说,他们研发的喷流抛光机不仅能加工出精度极高的光学部件(有的50毫米尺寸的部件甚至达到了误差只有3个纳米的惊人水平),而且具有很好的重复性。过去几年中,他本人加工了几百件的产品,使不少顾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高精度但价钱并不是太高的光学部件。其中有的客户甚至提出非喷流抛光加工不可。另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从提高精度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喷流抛光机加工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光学抛光机。作为主创人员和唯一的操作手,黄智着实为那些出自自己之手的世界精度最高的光学部件和产品感到骄傲。   朋友们说黄智成功的因素有两点,一是聪明,二是勤奋。聪明这点是自然的,能够考上北大的人,脑瓜子当然灵光 勤奋在黄智自己看来却有独特的诠释。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研究中做出成绩,主要归结两点,一是踏踏实实干活,二是干活认真细致。   黄智认为,做研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其次是充分了解目前的状况,再者是细心工作。在细心工作方面,他举例说,喷流抛光的软件最为关键。为保证软件和硬件能完美“交流”并让硬件按人的意愿去工作,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控制软件的编写和修改。他深知,程序上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将导致喷流抛光出现巨大的误差而失败,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发工作因为没有任何参照可借鉴,所有的过程和细节都需“摸石头过河”。凭着自己的细心和韧劲,他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然而,就在大功告成后不久,黄智离开了加拿大来到美国供职,多数朋友对此感到十分惋惜。不过欣慰的是,这项技术已很成熟,他享受到了丰收喜悦。同时,大家相信,凭着他的聪明和勤奋,在任何地方,他都会获得成功。
  •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将攻克“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1000项左右
    日前,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就辽宁启动首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揭榜挂帅”榜单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辽宁省科技厅发布了辽宁省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和100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年初以来,辽宁省科技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为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工作指引(暂行)》、《关于支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发展的若干政策》、《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评估评价办法(暂行)》和《辽宁省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工作方案》,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辽宁省科技厅将围绕统筹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进一步推进构建由企业做“盟主”、建立内在利益机制、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000个以上,引导企业自发组建联盟3000个以上。同时,依托联盟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辽宁产业需求、彰显辽宁科技优势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建榜、定榜、发榜、揭榜等关键环节,鼓励具备条件的人才团队“揭榜挂帅”,攻克“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1000项左右,开发重大创新产品和关键零部件500个以上。
  • 两项检验检疫“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在京启动
    2016年12月9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和“重要贸易产品快速通关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总局科技司王越薇副司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胡建军项目专员、中国检科院陈颖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出席并讲话,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以及各课题承担单位的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启动会。  陈颖副院长在致辞中对项目主管部门和推荐单位长期以来给予中国检科院发展的支持、各合作单位及各方专家的关注和帮助表达了感谢。她代表中国检科院表达了对该项目的支持,强调中国检科院将进一步强化法人责任,加强过程管理,规范经费管理,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王越薇副司长在讲话中希望项目牵头单位能够统筹项目参与单位资源,聚焦目标、落实责任、抓好实施,加强经费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保障成果的顺利输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胡建军项目专员从科技计划改革进展、专项管理目标与思路、流程与要点、管理举措等方面介绍了专项管理的重点和管理措施。  项目组对项目的研究背景、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与任务分工、预期成果和创新点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项目的考核指标、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进度安排,以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等进行了详细汇报。项目专家咨询组听取汇报后,肯定了项目的研究方案,并就项目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成果应用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财务专家对最新的科技项目财务管理政策进行了宣讲和解读。  “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分5个子课题,研究经费2269万元,由中国检科院、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农业大学和深圳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16家单位参加,项目重点围绕高频跨境寄生真菌多基因谱系分型筛查技术、昆虫及媒介生物多目标鉴定技术及系统、病毒细菌的数字PCR等高精准检测技术、真菌细菌活性鉴别方法和溯源方法、跨境生物智能鉴定系统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重要贸易产品快速通关检测技术研究”项目设置了5个子项目,研究经费2500万元,由中国检科院、湖南省检科院、山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和广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等16家单位参与,项目重点围绕新型绿色高选择性前处理技术、多靶标高通量筛查技术、低成本传感芯片技术、基于谱学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检测评价技术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  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我国在跨境生物筛查鉴定、重要贸易产品快速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口岸检验检疫相关领域科技进步,在保障国家消费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同时,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 工信部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多个检/监测及仪器项目入选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文印发),发挥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我部组织修订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p p   附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5年11月1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strong 仪器信息网注:本指南中涉及多个检/监测及仪器项目(文中红字部分),欢迎感兴趣的科研机构及有关仪器厂商查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strong /p p strong   修订说明 /strong /p p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因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问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p p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号),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工信部科〔2013〕335号)。指南的发布,在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 /p p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共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5项,其中,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48项、原材料工业42项、装备制造业49项、消费品工业27项、电子信息与通信业39项。 /p p   strong  目 录 /strong /p p strong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 /strong /p p strong   二、原材料工业 16 /strong /p p strong   三、装备制造业 32 /strong /p p strong   四、消费品工业 51 /strong /p p strong   五、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61 /strong /p p strong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strong /p p   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新型干法四氟铝酸钾(KAlF4)绿色环保合成技术、铝电解添加KAlF4高效节能技术、新型Na3AlF6-KAlF4-AlF3电解质体系应用安全稳定性技术。 /p p   废旧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及其高性能铅酸电池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废旧铅酸电池铅膏湿法直接回收电池级氧化铅新工艺技术,实现铅膏中锑、铁、铜、锌、钡等有价金属杂质的高效分离和废铅膏脱硫过程硫酸钠的循环免蒸发结晶,以及脱硫母液的循环回用。研发回收氧化铅的清洁提纯过程和不同晶型控制技术,回收氧化铅制备高性能铅酸蓄电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废铅酸电池废铅板栅的低电耗精炼和合金技术,锑、锡和钡等重金属杂质元素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p p   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无害化处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选择性脱砷技术 酸性含砷废渣铁锰机械活化解毒技术 碱性含砷废渣晶化解毒技术 高砷固废热压固化技术 多种类冶炼渣协同胶凝固砷技术 含砷废渣解毒胶凝建工建材化技术 固砷体无害化处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 /p p   NGL炉铜再生冶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铜料精炼工艺及装备、高效杂铜冷料熔化技术、高负荷氧气卷吸燃烧装置及技术、氮气搅动提高反应速率和还原剂利用率技术、富氧风氧化技术、抑制飞溅物发生技术、冶炼作业期工艺参数(燃料、氧化剂、还原剂和氮气等工业介质流量、炉位角度等)与作业期选择开关的自动化联动控制。 /p p   湿法锌冶炼废渣绿色高值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研究锌渣活化焙烧最佳工艺条件 焙砂浸出最佳工艺条件及浸出过程动力学规律 浸出液中铟提取及浸出液的循环工艺条件 焙砂浸出渣中银、铅提取及浸出液的循环工艺条件 铁资源回收及废渣的应用研究。 /p p   金川难选硫化铜镍矿选矿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金川典型矿石类型工艺矿物及主要矿物溶液化学理论研究,多矿相铜镍矿物的同步浮选研究,多矿相铜镍硫化矿物同步浮选新工艺研究,铜精矿、镍精矿产品方案与铜镍分离技术,微细铜镍矿物的选择性聚集-浮选的新药剂与新装备研究。 /p p   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及循环利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稀土资源绿色高效提取技术及装备,稀土伴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稀土二次资源绿色高效回收利用 研究突破超低排放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实现酸、碱、盐循环利用,大幅度减少三废排放,降低生产成本 开发特殊物性和组成稀土化合物绿色制备技术,超高纯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属批量化制备技术及关键装备。 /p p   捕集法高效回收铂族金属二次资源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火法熔炼高效铜捕集回收铂族金属二次资源关键技术 铂族金属富集物氧化吹炼清洁分离及捕集剂循环利用技术 铂族金属多元素高效分离与提纯技术。 /p p   烧结墙材生产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技术与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烧结墙体材料生产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技术与装备 利用污泥与生活垃圾的特点,开发优化组合处置技术 解决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尾气处理问题,及与其他原料的均化问题 生活垃圾和污泥厌氧发酵技术 生活垃圾和污泥热解气化技术。 /p p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净化空气滤材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具有吸附性能的海泡石、凹凸棒石以及电气石、稀土矿物、纳米二氧化硅等材料的选择、提纯及加工工艺的研究 适宜粘结剂的选择比对研究及涂覆浆料的配方和配制工艺研究 涂覆浆料与PET纤维层的复合工艺研究 新型无机非金属净化空气滤材成型工艺的研究。 /p p   新型无机非金属保温材料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骨架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和制备 保温主体材料的制备工艺的研究 无机粘结剂的配方研究 新型无机保温材料配方研究及产品制备工艺研究。 /p p   高性能矿物基太阳能复合储热材料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矿物基储热材料微结构形成、控制与演变理论,构建微结构与储热性能之间关系,发展微结构可控的绿色制备技术 基于资源-材料一体化的总体构思,以廉价非金属矿物为基体实现矿物基储热材料的低成本化 通过功能性复合矿物材料的高性能加工,实现矿物的高效利用、扩大应用范围,整体提升非金属矿物对现代高新技术的贡献。 /p p   新型预水化膨润土防渗材料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新型预水化膨润土防渗材料性能评价方法 预水化型膨润土防水卷材性能研究(包括保水防水性能,柔韧性和致密性) 系列化开发适应细分市场的新型膨润土防水卷材,使之能广泛应用于市政(地铁、广场)、环保环卫(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池)、水利灌溉、人工湖和园林、石化矿业等领域的防渗防漏工程。 /p p   典型非金属尾矿资源材料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石墨、高岭土等典型非金属尾矿的矿物高效分离提取技术、矿物干湿法超细分级技术、多种矿物改性复合技术、高效节能脱水干燥技术、低温煅烧活化技术,尾矿材料化制备技术。 /p p   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建筑垃圾高效破碎技术 轻质物高效分离技术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高性能优化技术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生产技术 再生骨料高效利用技术 再生混凝土高效利用技术。 /p p   含钒资源一步法生产高纯五氧化二钒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含钒资源抑杂高效浸出关键技术 钒浸出液预浓缩及杂质高效分离技术 钒浓缩液深度净化除杂关键技术、高纯五氧化二钒制备及评价技术。 /p p   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清洁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结合清洁型化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实现制革和毛皮加工从浸水到铬鞣工段的各工序废液充分循环再生利用 有机鞣制技术、非铬金属鞣制技术及其结合鞣技术。 /p p   合成革用水性聚氨酯树脂及水性生态合成革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支撑合成革清洁生产的水性树脂(包括多种合成革等制造的水性贴面PU树脂、发泡树脂、改色树脂、超纤含浸树脂、粘接树脂)、与水性树脂配伍的关键助剂(如流平剂、润湿剂、消泡剂、增稠剂、交联剂等)及适合生态人造革、合成革制造的关键材料(如增塑剂、水性粘胶剂、植绒胶、水性表处剂等)。 /p p   食品、造纸行业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含盐高浓度废液(水)分离提取、厌氧过程微生物强化、厌氧发酵甲烷转化的技术,及厌氧反应体系甲烷纯化技术和装备等。 /p p   富硅高铁尾矿深度分选及大宗高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以低成本强磁选技术为核心,有机融合重选、浮选技术及新药剂开发,实现富硅高铁尾矿富硅部分与富铁部分的深度分离及富硅部分尾矿的建材化利用与高值材料化利用。 /p p   尾矿渣制备高性能微晶玻璃技术冶金熔渣及尾矿协同制备高性能微晶玻璃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一次结晶连续生产技术、尾矿微晶玻璃制品大规模生产成套装备技术、离心铸造法生产微晶玻璃管材成型自动控制技术等。高硅尾矿用于冶金渣高温熔态调制技术,一次结晶连续生产技术、尾矿微晶玻璃大规模生产成套装备技术、离心铸造法生产微晶玻璃管材成型自动控制技术。 /p p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氮氧化物燃烧过程控制技术、二氧化硫脱除技术、氮氧化物脱除技术、脱硫脱硝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与装备。 /p p   锅炉窑炉高效燃烧器、换热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氮燃油、燃气燃烧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锅炉窑炉效率与污染物实时传输及监控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主要技术内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研究工业锅炉热效率、煤耗、排水率、污染物排放等数据的远程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基于专家知识库的工业锅炉远程监测与运行指导平台建设。 /span /strong /p p   燃气锅炉烟气深度冷凝余热回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在燃气锅炉尾部设置节能装置,降低锅炉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研究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开发低阻力高传热系数的冷凝式换热器 研究尾部受热面防腐技术,开发抗弱酸腐蚀新型材料。 /p p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高效低污染工业煤粉锅炉燃烧器、烟气除尘、脱硫净化设备 研究原煤预干燥节能系统、煤粉磨制、煤粉运输及配送技术、煤粉安定特性及防爆安全技术、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岛燃烧技术优化、高倍率灰钙循环稀相烟气净化技术。研究锅炉容量、煤种适应性、供粉半径、制粉厂容量、总热负荷、煤种的匹配优化技术。 /p p   面向高附加值装备的绿色深度清洗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超声、激光、紫外、高速喷射等技术的清洗技术与装备。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复杂装备的再制造损伤评估与无损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研发多参量多信息融合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基于高可靠度的再制造剩余寿命预测技术与装备。 /strong /span /p p   高端装备的智能化增材再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研究基于激光、电子/离子束等高能场的增材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p p   冶金与煤电工业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典型地区铁尾矿和废石资源中有价组分回收与优质建材原料协同优化清洁生产技术 以实时循环回收金属铁微粉为核心的钢渣高效粉磨技术 120级矿渣微粉低成本制备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 尾矿废石骨料高性能低碳混凝土整体胶凝材料生产技术 固废比例在90-100%的高性能混凝土大规模制备和应用技术 技术标准与规范。 /p p   煤化工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首先对煤化工废水进行重力沉降、气浮除油等预处理,再结合生物脱氮(A/O)工艺,但要根据不同种类煤化工污水的特点,采用专用特效菌种或固定化生物等生物强化工艺,同时结合新型深度处理工艺,新型材料的吸附及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等,彻底的降解一些难降解物质,最后结合膜分离技术,形成有效的灵活的组合工艺,真正实现中水回用,实现煤化工污水资源化处理。 /p p   反渗透浓水膜蒸馏工艺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膜蒸馏(MD)技术是一种采用疏水微孔膜,以膜两侧蒸汽压差为驱动力的新型膜分离过程,在高盐度废水处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膜蒸馏技术可以算是迄今为止脱盐效率最高的膜技术,脱盐率高达99%以上。膜蒸馏操作温度比传统蒸馏操作温度低得多,在实际运行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温泉、工厂余热和温热的工业废水等廉价能源。 /p p   超疏水高亲油海绵体材料用于含油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利用超疏水高亲油海绵体材料为有机物吸附剂,作为滤料,建立该种深度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滤料再生的方法,经过该装置处理的不含油的污水,再经过一个分子筛过滤除去污水中的Ca2+、Mg2+,含油污水处理后可用于油田水驱配注、聚驱配置聚合物、三元驱配置三元体系溶液。 /p p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组分的高值化利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组分的高值化利用是指利用温和分离技术实现原料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高效分离,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进行组分定向转化,以满足我国在生物基材料、生物质能源及化学品等领域的需求。 /p p   后处理装备与材料的智能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自主开发适用于不同载体类型、不同催化剂材料特性的自动化成套涂覆生产设备,具备全自动上/下料、定位、涂覆、称量控制、烘干和烧结、成品(次品)分拣功能的生产线 车用尿素水溶液智能化网点生产加注单元的定义和设计以及功能优化,批量投放市场应用示范 制订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流程。 /p p   镉离子高效智能化回收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物理场强化置换反应促进锌镉包裹体破壳技术 反应分离耦合技术 反应器3D数值模拟优化放大技术 工艺过程智能调控技术。 /p p   锌锰湿法冶金行业电解过程重金属废水智能化源头削减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电解槽系统主要重金属元素物理化学过程实时观测技术 机器人系统与电解过程重金属微观粒子信息正负反馈调控技术 重金属废水源削减技术 阳极泥减量技术 自动清槽技术 双机械手出入槽技术。 /p p   选冶联合清洁炼锌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磁化焙烧分解铁酸锌新技术,磁选分离回收铁资源技术,低铁焙砂弱酸浸出并富集回收稀贵金属新技术。 /p p   硫化镍铜矿新型高效选冶工程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硫化镍铜伴生矿酸性介质选矿工艺技术 镍铜选矿尾矿高浓度(或膏体)输送与堆存技术研究 镍锍精炼浸出新工艺 新型高效湿法冶金设备技术 连续羰化合成羰基镍技术。 /p p   低成本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程化新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低成本红土镍矿湿法冶炼新工艺 红土镍矿高效湿法冶炼设备工程化技术。 /p p   大型智能可控稀土熔盐电解槽及配套工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以上智能熔盐电解槽 研究稀土金属低能耗、低排放电解工业制备技术 研究稀土电解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技术。 /p p   绿色制溶解浆工程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利用离子膜电催化作用及多元耦合低温催化作用,配以辅助药剂,使得天然高分子发生快速断裂反应,制浆过程由原来的高温、低浓、间歇过程变为低温、高浓、连续过程。 /p p   茶皂素印染前处理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茶皂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物,不含APEO等有害物质,用于织物前处理,可替代传统精炼漂白工艺中使用的各种助剂,一般织物使用时不必添加烧碱、双氧水及其他化学助剂,特殊织物使用少量的双氧水,满足织物前处理要求。 /p p   采用半水-二水法工艺对现行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改造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半水-二水法湿法磷酸生产工艺采用二次结晶技术,比传统的二水法工艺具有能耗低、磷的回收率高、磷石膏品质好的优点,是湿法磷酸生产转型升级的方向。 /p p   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无汞催化剂的配方及生产制备技术,催化剂生产制备的工业放大技术,催化剂在电石法聚氯乙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p p   H-酸连续法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采用液萘为主原料,经过磺化、硝化、脱硝、(三辛胺溶剂)萃取、(氢气)还原、碱熔、(综合利用萃取工序的硫酸)离析、过滤、干燥等反应制得。生产过程连续操作,缩短了工艺路线,提高了收率,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且采用先进的DCS系统自动控制生产合成车间,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p p   橡胶促进剂MBT微反应管道连续法工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MBT微反应应用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无废水排放),管道连续法工艺技术。 /p p   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焚烧回收盐工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鳞板式焚烧炉对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对盐进行回收。焚烧温度达800-850℃,有机物焚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盐焚烧后为热态盐,通过在鳞板上运行转变为冷态盐,对冷态盐进行回收,进一步处理,形成工业盐。焚烧后的尾气经过尾气净化系统,达标排放。 /p p    strong 二、原材料工业 /strong /p p   钢铁 /p p   高效、绿色钢铁制造流程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钢铁流程结构优化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网络集成构建,对涉及高炉-转炉长流程和废钢-电炉短流程关键界面匹配、二次能源高效转化、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低碳绿色制造、钢铁制造流程三个功能价值提升等模式优化与关键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实现钢铁材料及其流程的高效化、绿色化制造。 /p p   基于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产品工艺质量管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钢铁企业工艺质量大数据平台、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技术 高速工艺质量参数采集与存储技术 工艺过程综合监控及预警技术 板坯、钢卷等质量在线评级技术 产品工艺参数追溯分析技术 跨工序产品质量交互分析与异常诊断技术 机械性能在线检测技术 产品晶粒度在线检测技术 表面质量缺陷三维检测技术 面向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批量定制技术 全流程工艺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新产品研发技术。 /p p   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应用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特殊钢新型强韧化机制与高可靠长寿命机理 制备及服役过程微观组织演化规律及其定量化描述 特种软磁合金性能调控机理等基础研究。以及耐高温、应力、腐蚀等服役环境适应性的材料设计技术 特殊钢高洁净度冶炼、夹杂物精确控制、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等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 低成本制造及简化流程技术等关键技术。 /p p   高品质海洋工程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自升式平台用690MPa级特厚板、大口径无缝管,460MPa级别导管架平台用钢及配套焊材,可大线能量焊接平台用厚板及配套焊材,大壁厚深海隔水管、管线钢,南海岛礁基础设施用耐候钢、耐海水腐蚀钢筋,海水淡化、化学品船用特种双相不锈钢、高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深海集输系统用耐蚀合金、沉淀硬化型不锈钢,深海钻采用高等级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应用技术。 /p p   高性能耐蚀钢制造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不同腐蚀环境(海洋腐蚀、酸性环境油气腐蚀、大气腐蚀、磨损腐蚀等)下钢铁材料的腐蚀机理、服役行为及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材料设计方法,研发不同腐蚀机理的耐蚀钢合金成分设计、冶炼、连铸、控轧控冷、焊接、机械加工等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耐蚀钢材料体系。 /p p   钢铁定制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全流程的定制化的制造系统 钢铁产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 钢铁材料智能化设计与优化技术 钢材组织性能预测、钢种归并和钢铁全流程工艺参数协调优化控制 钢铁流程大数据时空追踪同步和大数据与知识混杂的挖掘分析技术 基于生产过程大数据和生产经验的高精度生产模型和知识库 用户定制产品性能参数为牵引的钢种动态归并和钢铁材料组织性能动态预测技术 关键工艺设备的大数据性能预测、智能故障诊断和安全运行调控技术 设计钢铁全流程泛在无线通讯网络的实现结构、通讯协议和实现装备,完成钢铁全流程关键工艺过程参数和成品半成品质量数据等钢铁全流程动态生产数据的瞬像,以构建钢铁全流程生产动态历程的全息数据。 /p p   高品质铁精矿生产技术与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的高品质铁精矿制备可行性评价 大型高效节能细磨装备研究 智能高效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及装备研究 磁重复合力场铁矿选矿设备研发 细粒、微细粒铁矿高效浮选技术与装备 高效环保常温浮选药剂的研发 高品质铁精矿提纯选矿工艺的研究 铁矿选矿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研发。 /p p   钢材高效轧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铸坯直接轧制、中间坯控温轧制、梯度轧制及梯度热处理、高速加热热处理、低温增塑轧制、无头轧制、变厚度轧制、新一代TMCP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实现钢材的短流程、高效、低耗轧制生产。 /p p   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低品位难选铁矿石磨矿-重磁-反浮选技术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 复杂难选铁矿石流态化(闪速、流化床、悬浮焙烧)-磁选关键技术 弱还原性气氛形成及控制技术 多参数耦合系统调控技术 焙烧系统中铁矿还原度控制技术 易氧化粉料冷却和余热利用技术及装备 高矫顽力人造磁铁矿分选技术 焙烧装备大型化技术。 /p p   第三代先进高强汽车钢的生产与应用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与应用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包括Q& amp P钢、超细晶中锰钢、超级贝氏体TRIP钢、超细晶TRIP钢等。系统研究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强韧化机理,微观组织调控技术和成形技术,亚稳组织在焊接热影响区的演变与控制,高强汽车用钢的动态变形特性研究与机理研究。 /p p   钢铁制造流程余热减量化与深度化利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焦炉余热利用技术、焦炉烟气余热梯级利用技术、荒煤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发电乏蒸汽用于海水淡化,烧结矿显热发电技术,干式粒化等多种余热回收技术以及高炉冲渣水制冷、制热、发电技术(高炉区域低品位余热冷热电三联供综合利用),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梯级利用技术,转炉、电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连铸坯显热利用技术,大型加热炉烟气源头减量及高效利用技术,余热源头减量就地利用与钢铁生产工艺的协同技术,余热利用与环保、固废处理的协同技术,余热利用与城市、社区环境的协同技术等。 /p p   有色金属 /p p   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低温长炉寿熔炼技术 高品位铜锍熔炼技术 加料口自动化清理技术 长寿命熔炼氧枪控制技术 粗铜连续吹炼技术 粗铜深度脱硫技术 吹炼渣渣型优化 长寿命连续吹炼炉耐火材料内衬材质研究 大块铜冷料自动化加料技术 炉体高效冷却元件研究 粗铜排放口结构及材质研究 高硫粗铜预氧化控制技术 粗铜连续精炼技术 阳极铜连续浇铸技术 底吹连续炼铜全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 /p p   铅锌混合矿富氧熔炼液态直接电热还原同步生产金属铅锌短流程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混合铅锌矿直接氧化熔炼——液态混合铅锌渣还原熔炼同步生产金属铅锌短流程技术。铅锌混合矿氧化熔炼机理研究、铅锌混合渣还原熔炼铅锌机理研究、冶炼渣型及冶炼工艺参数分析、选冶联合条件下选矿流程优化等基础研究 熔炼炉及还原炉结构形式研究及中试试验炉及工艺技术研究。实现还原剂消耗、能量消耗、废气排放接近理论最佳值以及实现固体废物同步无害化的工业生产为目标。 /p p   NSL工艺及装备研发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采用有别于传统火法贵铅炉及精炼炉冶炼金银的新渣型 在一个NSL炉内完成对脱铜阳极泥或铅阳极泥熔炼、吹炼、精炼,实现脱除砷、锑、锡、铅、铋、铜、碲等杂质,对金银富集 采取加快搅拌熔体措施,强化冶金反应的传热传质,高效、节能 NSL炉处于密封状态下操作,清洁生产与环保。 /p p   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良好冲压成形性和烘烤硬化响应能力的用新型6XXX系铝合金成分设计与优化技术 大规格方型铸锭熔铸、铸锭均匀化退火工艺技术 薄板热连轧-高精度冷轧工艺技术 薄板带表面毛化处理工艺技术 工业生产可实现的薄板工业化T4P热处理工艺技术 薄板纯拉伸矫直、清洗和涂油工艺研发。 /p p   新型铝锂合金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超高强、高韧高淬透性、中强耐损伤三种类型铝锂合金微结构模式及成分设计技术 铝锂合金超大规格铸锭成型及冶金质量控制技术 基于形变热处理的微观组织精细调控技术 基于高温流变应力应变特征与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的铝锂合金轧制、锻造和环轧加工技术。 /p p   长寿命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镍钴铝酸锂前驱体的制备技术包括两性元素铝与过渡金属镍钴的均匀共沉淀技术、镍钴铝酸锂前驱体合成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镍钴铝酸锂前驱体制备设备研究 镍钴铝酸锂材料烧结工艺技术研究,包括锂配比、掺杂元素的选择、烧结温度曲线、烧结气氛浓度和破碎设备和工艺的优化 镍钴铝酸锂材料的包覆改性技术研究,包括通过不同包覆元素、包覆量、包覆方式以及包覆返烧条件等优化。 /p p   先进稀土陶瓷材料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电子陶瓷和光功能陶瓷用稀土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低成本绿色制备技术 研究氧传感器、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用钇锆、钪锆电子陶瓷材料,光纤无源连接器插芯及套筒、医用高端钇锆结构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 /p p   绿色有机锌的研发及其在高性能轮胎中的产业化应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绿色有机锌分子结构及锌含量的设计 无污染制备及生产技术研究 绿色有机锌橡胶配方设计及工艺性能研究 轮胎成品性能评价体系及标准建立。 /p p   高纯稀土金属粉末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稀土金属粉末用高纯金属原料的制备,制粉过程杂质的控制尤其是气体杂质O、N、H含量的控制,稀土金属氢化及脱氢过程研究,粉末微观形貌、粒度的控制技术。 /p p   超大规模超深井充填开采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超大规模超深井充填采矿方法及工艺技术 超深井大载重竖井高速提升技术 超大规模胶带输送技术 超深井按需通风和热害控制技术 超大规模超深井充填料制备和输送技术。 /p p   电子信息核心器件用高纯稀土金属及型材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的批量稳定制备工艺,解决提纯效率低下、产品一致性差、高性能产业化装备配套不足等问题 开发单一高纯度稀土金属及合金加工工艺,包括丝、板、棒、箔等不同规格型材产品,解决铸造过程的二次污染、型材微观组织及表面处理等关键问题。 /p p   高性能低成本稀土粘结永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重点突破智能连续化超急冷快淬技术及产业化装备,重点解决规模生产中急冷粉末的冷速可控技术,微观结构与组织控制技术,磁粉的高效均匀氮化技术,开发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智能连续化快淬装备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粘结磁粉 重点解决高性能粘结磁粉的磁体成型技术,获得新型高耐温高强度粘结剂体系及相应的磁体精密成型技术,形成粘结磁粉、磁体及应用器件完整产业链。 /p p   新型光电器件用高性能稀土发光功能材料及其关键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适合全光谱半导体照明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适合高清、广色域液晶及新一代荧光转换型激光显示的高稳定性、窄带发射新型红、绿色稀土发光材料及其高效制备技术。突破ß -Sialon氮氧化物绿色荧光粉及其高温高压制备技术及其装备。开发稀土闪烁晶体用高纯稀土卤化物原料低成本产业化制备技术。 /p p   大型智能可控稀土熔盐电解槽及配套工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以上智能熔盐电解槽 研究稀土金属低能耗、低排放电解工业制备技术 研究稀土电解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技术。 /p p   石油化工 /p p   丁二烯制己二腈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新型双齿膦配体及其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技术 一步法丁二烯氰氢化制己二腈的新技术 新型催化剂的回收及再生技术。 /p p   HPPO法制备环氧丙烷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反应器选型及设计 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制 HPPO法工艺流程的优化。 /p p   10万吨/年DMMn工业化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以甲缩醛和多聚甲醛为原料,在专用固体酸催化剂作用下,在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连续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产物分子量根据需要可控,后续配套高效的精馏分离工序,将所得产物和没有转化的原料进行分离,以得到DMM3-5含量大于97%的产品。 /p p   偶氮染料偶合反应连续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反应物料的准确控制 反应物料的均匀混合 反应物料的快速流动 异常现象的快速报警及自动连锁。 /p p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直接聚合法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直接聚合法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以其中超高分子量组分可提高熔体强度为理论基础,需通过反应器技术制备含量大量超高分子量组分的极宽分子量分布聚丙烯。首先要解决聚合催化剂链转移敏感性在线调控的技术难题以制备超高分子量组分及用于改善加工性能的小分子量组分 为满足发泡制品加工应用的要求,需要在控制较低聚合物熔点同时,确保其可溶物含量尽可能少,这涉及共聚单体分布的聚合物链结构控制技术 此外,在一些应用上还需聚合物满足刚性和韧性的综合平衡,这涉及多相共聚物形态控制技术等。 /p p   水性聚氨酯树脂及下游应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水性聚氨酯中间体的预制 下游应用制成水性聚氨酯涂料过程中,采用纳米锐钛型TiO2和SiO2复合物对合成的聚氨酯树脂进行进一步改性,使漆膜在具有耐候性、自洁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弥盖细微裂纹。 /p p   UV-LED 紫外光固化油墨的开发和应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采用高效引发剂复配和高活性单体及连结料等关键技术,经精细碾磨分散,达到细度& amp #8804 7.5微米,得到UV-LED紫外光固化油墨。 /p p   建材 /p p   新型干法水泥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研发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研发和采用高效节能料床粉磨技术,优化和提升高能效预热预分解技术,进一步创新及拓展窑体功能,研发节能低碳新型熟料水泥,攻克与突破氮氧化合物和粉尘排放的途径和技术瓶颈,提高协同处置废弃物、垃圾替代燃料的效能和利用率,融入现代智能技术。 /p p   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关键技术与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在“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装备”基础上,通过优化玻璃熔窑结构和锡槽本体结构,提高熔窑能效和制造技术 长期稳定生产高品质原片玻璃并能持久性增加新型功能的各种特种玻璃 提高原料均化与配置技术,合理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全线采用并贯通世界领先的智能化操控检测技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提高熔窑热耗利用率和外保温效率的基础上,探索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再利用技术,提升减排技术,增加减排装置,实现节能减排新突破的五大技术为标志的自主创新的第二代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 /p p   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一是研究干法制粉工艺的原料性能,配方特点,使其适合于干法生产 干法制备的粉料性能,包括粉料研磨细度,颗粒级配,容重,合理的工艺技术参数,以及影响粉料性能的相关因素,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二是开发研制大型粉碎研磨设备和造粒设备,其使用效果必须等同或者接近于湿法工艺的球磨机和喷雾干燥塔的技术效果,而能耗显著降低。三是与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技术相配套的其它相关技术,如压型工艺、施釉装饰工艺、烧成工艺的技术。 /p p   建筑陶瓷砖薄型化重大技术及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坯体和釉料配方的研究、干燥强度与机理的研究、坯体专用增强剂的研究、产品使用性能的研究与比对、产品和应用标准规范的制定、薄型建筑陶瓷砖原料标准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薄型建筑陶瓷砖重大装备的开发和成套生产线的建设,包括压机的改进(压力、行程、布料系统、坯体翻转与送出等)、干燥装备的改进(素坯干燥运行平稳度、储坯工艺平稳度)、施釉线部分的改进、烧成辊道窑的改进。 /p p   低成本、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制备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玻璃纤维以高性能和高稳定性为目标,在优化玻璃纤维窑炉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玻璃配方调整、专用浸润剂、专用漏板制造技术、纯氧燃烧等技术的研发,攻克复合材料的所需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 /p p   极端环境下重大工程水泥混凝土关键技术及应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研发极端、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水泥混凝土工程专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如:海洋工程用高抗侵蚀水泥基材料及应用技术 复杂地质环境下固井水泥基材料(抗高温、耐酸性气体侵蚀)及技术 交通工程用高抗裂、高耐磨水泥混凝土及技术 水电工程用高抗冲耐磨、高抗裂水泥混凝土及应用技术等,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在极端环境下抗冲刷、抗侵蚀、加固防护、快速修补等特殊功能要求,确保重大工程的高耐久、长寿命。 /p p   高效低成本真空玻璃的设计及其标准化制备与装备集成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效节能钢化真空玻璃及其产业化标准化制备技术及装备 真空节能玻璃应力优化 真空玻璃结构-功能一体化 真空玻璃失效预测及检测技术 真空玻璃产品、制备工艺及装备标准化。 /p p   双成纤岩棉大规模产业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熔体流量控制系统 双成纤岩棉生产技术及装备 宽幅鼓式集棉技术及装备 摆锤快速数控补偿技术及装备 六段式打褶技术及装备 高精度双刀切割技术及装备。 /p p   海洋专用水泥基材料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突破现有硅酸盐水泥体系范畴,设计新型海洋专用水泥基材料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建立海洋专用新型胶凝材料体系 开发适宜于海洋专用水泥基材料制造的新装备、新工艺、新方法,构建低碳、绿色、高效的制备流程。研发适宜于海洋专用水泥基材料施工的新装备、新工艺、新方法、建立高速、便捷、经济的施工规范。 /p p   低碳胶凝材料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以胶凝材料低碳化为主题,揭示低碳胶凝材料的组成、水化硬化过程及全生命周期内的微观结构形成、宏观性能演化,探索低碳胶凝材料低能耗制备及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实现低碳胶凝材料的生产示范及应用示范。 /p p   strong  三、装备制造业 /strong /p p   基础机械 /p p   行走机械静液压驱动及液压机械功率分流无级变速装置设计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静液压驱动与机械变速器的匹配与控制技术 系统中闭式高压柱塞泵与液压马达摩擦副的材料及工艺研究及功率匹配技术 高压柱塞泵、液压马达和变速箱壳体的铸造技术 机械变速箱设计制造技术 整体装置的试验检测技术。 /p p   核主泵机械密封流体静压式和动压式密封机理及长周期考核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密封组件结构优化与集成技术 非能动停车密封的设计开发、制造与试验考核技术 密封摩擦副材料性能与匹配技术 保证精度与稳定性的密封环制备工艺 多场耦合机理 润滑液膜形成技术 端面变形控制技术 热力平衡技术 长周期运行试验性能测试技术。 /p p   高转速大功率多元复合液力调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多个液力元件之间的匹配研究 与该调速系统适应的热平衡技术研发 功率流复杂的工作轮研究 与该调速系统相适应的液压控制系统开发 控制器的软件与硬件智能化开发。 /p p   干气密封的可靠性及新槽型研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参数干气密封的流固热耦合设计技术,抗干扰技术、热平衡技术等理论技术 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光电测量技术等测控技术在干气密封试验测试系统和产品中的应用。先进加工技术、组件标准化技术、密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提高干气密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p p   气动控制元件与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气动比例阀设计制造技术:高精度比例电磁铁制造技术 微型比例阀阀芯位移检测技术 比例阀测试技术 高速开关阀设计制造技术:本体设计制造技术 高速开关阀驱动器设计制造技术 高精度低成本阀门开度传感技术 高性能气缸设计制造技术:高性能气缸设计理论及制造技术 快响应气动伺服控制技术 大负载波动率控制技术 远距离大延迟控制技术 控制器鲁棒性技术。 /p p   基础工艺 /p p   生物淬火油研究与应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地沟油的分离、精炼技术 研发、评定冷却性能改进、降凝、清净分散、光亮、高温抗氧、金属钝化等淬火油添加剂 通过试验和关键性能测定,确定各种添加剂的配伍性和最佳加入量 淬火油热氧化安定性评定 淬火油光亮性评定 对各种钢铁工件、各种淬火工艺的适应性 挥发气体和烟雾成分分析 制定生物淬火油标准。 /p p   智能型热处理加热能耗管理系统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精确计量加热功率,分辨加热电流0.01A量级变化 开发具有实时数据库的能耗采集单元,准确绘制升温曲线、能耗变化曲线,反应加热功率、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 开发数学模型,通过解析曲线趋势,预测透热温度和时间 利用ARM系统实现多路模拟信号采集,远程数据库数据直接插入。(含统计分析软件) 开发热处理设备计算机能耗管理软件 评定加热炉的热效率和炉膛温度均匀性 判定装炉量和装炉方式是否合理 测定多区炉不同区域的透热时间差异。 /p p   高端汽车气门绿色氧氮化热处理装备与技术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进行氧氮化工艺研究,探索最优的工艺参数,实现氮化层的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盐浴氮化层的性能 助氧化剂的开发,研制开发出一种高效、环保的助氧化剂,实现氧化层的综合性能和膜层外观达到或超过盐浴氧化层的性能 气氛含量的变化对氮化层形貌、相结构、氮化层厚度、显微硬度及结合力的影响 设备研制中实现氢探头精确控制碳势,质量流量计控制工艺气体流量的消耗端控制 在一套设备中完成氮碳共渗和后氧化的复合处理,取代目前的盐浴QPQ技术,实现气门表面处理的绿色环保和精确可控 采用一种高效、环保的助氧化剂实现零件后氧化耐蚀性提高。 /p p   大型热处理生产线送料及运载用车型机器人及控制系统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机器人的装载及送料能力 机器人应具备运载及装卸超过4吨的大型工件的能力 机器人的控制及定位系统。 /p p   齿轮抗疲劳表面改性与硬化精密热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表面改性热处理齿轮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齿轮节能、环保表面改性热处理技术 齿轮表面改性及热处理畸变控制技术。 /p p   铸造废(旧)砂的再生技术与设备系统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再生技术和设备有效脱除废(旧)砂表面上残留包裹的粘结剂膜、变质烧结层等附着物,使其性能恢复和改善,在铸造生产中循环再利用。其包括粘土砂废(旧)砂的再生技术与设备系统、树脂自硬砂废(旧)砂再生技术与设备系统、水玻璃砂废(旧)砂的再生技术与设备系统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p p   大吨位、外热风、水冷长炉龄冲天炉装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研究、设计制造大型外热风长炉龄冲天炉成套设备:包括单排风口冲天炉炉体 炉气燃烧室 热风换热器 炉身及风口水冷系统 烟尘回吹装置 高效除尘系统 富氧送风系统 渣铁分离装置 炉渣粒化系统 余热回收设备 自动配加料机等。冲天炉数字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 冲天炉附属设备,包括大型有芯感应加热保温电炉 冲天炉炉料(金属炉料、非金属炉料)配料系统 冲天炉配套除尘设备。 /p p   高紧实度粘土砂高效造型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全线要求可靠、高效、自动、精确、易诊断。设备运行时主机结构能承受高压压实时产生的巨大压力而不变形 实现高效率液压缸,直径小且能承受大的压力,液压阀反应速度快 液压系统采用伺服控制以实现节能、低噪音 检测元件、泵、阀、电气系统元件实现可靠运行 周边压头和内部压头采用不同的比例调节阀,实现压实时紧实度更加均匀 砂箱采用双壁结构以保障高压压实时的刚度 砂箱、转运台车加工后的尺寸精度和一致性要保证互换性 设有专家诊断系统快速诊断故障点和原因 采用大量的实时位移检测、伺服控制系统及变频技术等保证运行平稳、精确 电控系统带有工控机、各主从操作站。 /p p   复合材料制备 /p p   半导体制造装备用高精密陶瓷部件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半导体关键制造装备用高精密陶瓷部件需满足大尺寸、复杂结构、高比刚度、低热膨胀、低热应力等要求,需针对性开展高度轻量化、高尺寸精度、中空闭孔等复杂结构碳化硅、氮化铝陶瓷部件制造共性技术研究。包括复杂结构陶瓷组件近净尺寸成型、烧结关键技术 高精密陶瓷部件中空制造技术 高精密复杂结构陶瓷部件超精加工技术 高精密陶瓷部件性能检测与应用考核评价技术等。 /p p   超高温极端环境下复合材料评价技术及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超高温极端环境 真空/气氛/氧分压 纤维编织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装备 评价方法国际和国家标准 局部高温同步加载法。 /p p   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复合材料自动纤维铺放设备(自动铺丝机)及控制技术、自动纤维缠绕设备及软件技术、CAD/CAM软件技术、自动铺丝路径建模技术、自动料带层铺设备(包括平面式自动铺带机与曲面式自动铺带机)及软件技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水泥关键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识别与预知性维护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主要技术内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关键设备振动、温度、油液等参数的在线监测技术,如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温度在线监测与基于磨损颗粒分析、污染监测与控制、润滑油品质监测的油液在线分析技术 基于时频域分析方法、轴心轨迹特征提取方法,以及数据融合分析方法的机械设备故障准确识别技术 基于模糊规则、模型预测、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先进控制方法的设备预知性维护技术。 /span /strong /p p   非金属矿干法超细粉碎分级设备的大型化与智能化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优化、完善大型设备的结构与性能,提高设备稳定性 利用远程监控、自动采样分析、远程操作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控制理念与控制方式实现设备智能化,降低人员数量与劳动强度 预留接口,方便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缝化对接,实现整个工艺系统的清洁化、无人化、智能化。 /p p   制鞋自动化生产线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智能数控前帮机、全自动帮脚打毛/喷胶设备、数控多工位连帮注射成型机、帮面定型机等技术与装备。 /p p   数字化缝制工艺及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模块化机构设计制造技术、3D立体缝纫技术、独立驱动技术、无人化智能缝料输送技术、缝制设备异构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化缝制单元数字控制技术及系统等。 /p p   五金产品绿色制造工艺及数控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绿色制造成套工艺、低成本数控装备-机器人协同制造关键技术、低成本多机器人协同智能装配与检测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出入库/可追溯系统等。 /p p   塑料机械数字化制造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驱动传动系统数控化与效能提升技术、成型过程复杂参数传感与信息融合技术、成型过程智能控制与预测技术、嵌入式机器人与生产过程协同技术、生产过程综合决策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等。 /p p   高精密陶瓷轴承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精密氮化硅、氧化锆陶瓷球近净尺寸成型、烧结关键技术 陶瓷轴承球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 陶瓷球轴承结构设计与装配 陶瓷轴承考核评价技术。 /p p   工程机械 /p p   工程机械绿色化与宜人化设计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能量回收、单独驱动等节能技术研究 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 动力及传动系统节能技术研究 液压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技术研究 开展产品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研究。 /p p   工程机械可靠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CAX集成 研究制定可靠性规范和标准 依据真实载荷数据进行零部件可靠性台架考核的试验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进行零部件疲劳寿命预估与可靠性、耐久性研究。研制可靠性、耐久性试验装备与试验方法、规范与标准。构建产品生命周期动态可靠性设计平台以及基础知识库和数据库。工程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理论、方法与评估技术研究,产品多维问题不确定因素的可靠性设计,制定设计规范和标准。 /p p   工程机械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搭建分布式协同设计平台 构建全球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协同平台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易下的协同设计平台 搭建工程机械后市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具有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诊断、维修功能的数字化平台,大型结构件、液压件、传动件、回转支撑、四轮一带、控制系统等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 /p p   工程机械试验检测技术和平台建设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数据采集(以可靠性、耐久性为重点)与实验室再现技术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开展试验室再现研究。研究基于产品作业时的温度场、噪声、振动等参量的综合检测预测产品的综合性能和可靠性技术。整机与零部件可靠性验证方法、规范、标准。产品安全性能、环保性能、节能减排、噪声、环境适应性等多参量综合检测、数据通讯、统计、分析与评价,以及验证试验与检测平台建设、验证试验与检测规范、标准体系的建立。实现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试验条件的模拟、加载,到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试验数据库的建立。智能化产品性能检测评估系统,智能模块的可靠性、功能性、先进性的评价规范。 /p p   大型和超大型、智能工程机械研发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大型超大型产品静动态仿真设计,动态仿真模拟实验。实现单机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及大型超大型产品集群智能化施工,远程数据传输与故障自诊断。材料优化选择与大型超大型结构件、传动部件制造工艺及制作装备。大型超大型综合配套、使用与售后服务。 /p p   农业机械 /p p   大型轮式拖拉机用无级变速器(CVT)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加速度减速的相位计算,电子控制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软件模型的电控技术 动态模型中典型动作的研究及剧烈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惯性力的技术 CVT变速箱动态特性分析及优化、动力学仿真、动态试验技术 机械和液压混合双动力、机械换挡、静液压闭式回路调速技术 电控液压换档换向技术 振动与降低噪声技术 静液压传动装置可靠性技术 发动机和CVT的匹配技术 液压机械匹配技术 电控系统控制策略 故障诊断及应急技术。 /p p   大型轮式拖拉机用电液提升器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力位传感控制技术,反应灵敏度控制技术 力、位、混合或浮动等方式的自动精确控制技术 针对农具升降、载荷、入土深度控制,电控系统中数据信息的设置、采集、应用技术 实现工况实时监测技术 分配器节能技术 变量负载传感节能技术。 /p p   联合收获机械用高性能传动带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带传动弹性滑动机理和影响弹性滑动的因素研究,传动带与带轮动力学模型建立,产品结构优化设计,高性能压缩胶制备技术及耐磨型外包材料预处理技术,传动效率及使用寿命提升,疲劳试验及检测控制技术,一次性预成型技术,产品多系列规格的研发及产业化。 /p p   机床工具 /p p   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插补周期 高速超前预处理 前瞻段数 程序段处理速度 最小分辨率 多通道及复合加工控制技术 控制通道及轴数 每通道最大联动轴数 双轴同步控制 数字化通讯接口协议、标准及IP实现 纳米级高精度插补技术 样条曲线、曲面插补算法、轨迹平滑、加速度控制、空间刀补技术 智能化技术:机床几何空间误差、热变形等动态误差补偿 智能化编程、加工、保护及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与诊断 可靠性设计、测评标准和评测。 /p p   全数字高档伺服驱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系列化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装置 高分辨率编码器数字式接口技术 现场总线通讯接口 系列化全数字主轴伺服驱动装置 高分辨率编码器数字式接口 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高性能主轴电机 高动态响应和高精度数字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控制技术 伺服系统振荡动态抑制技术、多模态控制技术、伺服参数的实时调整技术 高可靠性、高电网适应能力、高功率因数伺服电源技术 模块化的伺服驱动技术,参数自整定、故障自诊断功能。 /p p   智能制造装备 /p p   3D打印专用超细钛合金粉末制备技术及装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大功率冷坩埚熔炼技术 电磁约束底注技术 活性金属的超音速层流雾化技术 氧增量控制技术。 /p p   高性能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通过高性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技术及制造工艺的提升,解决压力传感器的温度特性优化、输出的稳定性、传感器环境适应能力、输出一致性、核心部件高性能封装技术 传感器封装结构设计及过载保护技术 传感器温度特性补偿测及试技术等关键技术。 /p p   工业物联网用集成式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及制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系统构成、信号处理方法、接口设计、性能设计、低功耗设计、物联网用电源模块 集成化实现: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将由硅材料制作的敏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单元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 IC与MEMS工艺的相融技术。 /p p   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其应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连续流化床碳纤维回收工艺:连续的流化床工艺技术、可控进料装置匹配技术,解决回收过程存在的能耗高、间歇生产的问题,是该研究要解决的关键点。低成本低能耗技术:复合型节能技术、流化床介质循环技术,是低成本低能耗技术的关键点。气体综合处理技术:气体能源再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和排放气体处理技术,是气体综合处理技术关键点。碳纤维性能评估与再利用技术:通过工艺控制保持回收碳纤维性能,通过合理产品设计促使产品开发力度使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循环利用,是该研究技术关键点。 /p p   先进航空材料应用技术 /p p   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高温防护涂层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热端部件基体表面预处理技术 MCrAlY涂层真空阴极电弧离子镀沉积技术 复杂形状部件MCrAlY涂层均匀沉积技术 MCrAlY涂层热处理技术 MCrAlY涂层预氧化处理技术 热障涂层的PS-PVD沉积技术 复杂部件热障涂层的均匀沉积技术 部件的冷却孔防堵技术。 /p p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p p   整车集成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动力系统电动化技术,底盘系统电动化技术,轻量化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电动车整车安全、振动噪声(NVH)、寿命等性能控制技术。 /p p   电驱动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电机与传动装置、逆变器集成技术,高输出密度、高效率永磁电机技术,高速减速器及变速器技术,高可靠低成本逆变器技术,自动化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 /p p   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性能及高可靠性关键材料技术、低成本技术、耐久性技术、高可靠性供给系统技术。 /p p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 /p p   能量存储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正负极、隔膜及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 /p p   汽车节能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动力系统技术、传动系统技术、轻量化技术及低阻力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仪器仪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色谱类分析仪器的关键制造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开发多品种新型检测器 提升原有检测器检测指标 EPC/EFC电子气体压力和流量模块小型化 进样系统关键技术。 /strong /span /p p   工业控制巨磁电阻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巨磁电阻纳米多层膜材料沉积技术、巨磁电阻单元光刻刻蚀技术、介质光刻固化技术、保护层光刻固化技术、梯度式感知技术、巨磁电阻单元微型化技术、巨磁电阻单元与半导体工艺集成技术、信号高倍细分技术、噪声抑制技术等。 /p p   硅基压力传感器无引线封装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敏感芯片的设计及制造技术 全固态无引线封装工艺技术 高宽温区信号补偿及检测技术 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 /p p   DCS/PLC冗余设计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冗余诊断技术的全面性研究 需要冗余的关键数据研究 冗余方式(切换,并联,热备,冷备等原理)选择依据 冗余数据一致化处理技术。 /p p   基于变工况运行的先进压缩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对变工况运行的压缩机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入口压力改变、入口温度改变、气体分子量改变、气体压缩因子改变,压缩机的喘振极限线与相关性能控制曲线随动改变 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典型的透平式压缩机控制应用中,要求从输入到输出的全执行周期小于等于40ms。对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功能安全的要求、TMR冗余容错技术、高诊断技术、安全通信协议、高可靠性硬件设计等。 /p p   strong  四、消费品工业 /strong /p p   纺织 /p p   干喷湿法纺高性能碳纤维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大型、高效聚合导热体系 高稳定化干喷湿法纺丝及高倍牵伸工艺 快速均质预氧化技术和高效节能预氧化碳化装备 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及与不同树脂基体、不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油剂和上浆剂。 /p p   高强高模聚乙烯醇(PVA)纤维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强高模PVA纤维的湿法含硼碱性纺丝技术 脱泡、中和水洗、热处理、凝固浴蒸发等新技术开发 原料添加剂,溶解工艺、上油、热处理等工艺技术提升,以及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评价技术、产品标准及技术规范等。 /p p   涤纶长丝数字化设计及生产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差别化涤纶长丝生产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生产设备、生产车间数字控制系统与智能网络系统。包括: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加工技术,智能检测与在线添加技术,数字精密卷绕控制技术,产品智能分级技术,网络化过程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执行系统、生产计划优化系统和全流程供应链的资源管理系统等。 /p p   印染全流程智能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工艺参数数据在线采集与自动控制 生产流程在线监控 染化料自动称量、输送 数字化染色工艺技术 数控染色装备 中央自动化控制系统。 /p p   多模头纺熔复合、针刺水刺复合等非织造布加工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纺丝牵伸技术、高速稳定均匀成网技术、多系统高速宽幅纺熔复合技术 非织造滤料梯度结构设计、功能后整理技术。 /p p   高性能纤维经编预定型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纤维预定型织物结构设计、定型剂制备、预定型技术、纤维编织技术、模具加工、RTM成型工艺等。 /p p   高性能热防护纺织品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热防护纤维原料的性能提升,多组分纤维面料复合加工技术,热防护仿真评价方法等。 /p p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绿色制浆技术 浆纤一体化产业化技术示范线 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专用浆制备及溶解-纺丝-溶剂回收技术 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制造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装备 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装备 建立生物基聚酰胺标准 开发一系列高性能生物基聚酰胺新材料以及应用,包括具有优越本体阻燃性能、具有低温可染性和吸湿排汗性能的纤维等。 /p p   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提高粗细联、细络联系统全自动集体落纱的准确率、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精度,实现物料自动化输送和纺纱过程连续化,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显示、纺纱过程网络监控和管理 实现棉纺设备一体化和纺纱智能化生产,减少人工干预,实现夜间无人值守(当细纱断头时粗纱停喂)。 /p p   纺织印染清洁化新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泡沫染色、湿短蒸等节水、节能印染加工技术 等离子体染整新技术和设备 新型高效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p p   轻工 /p p   LED照明产品视觉安全舒适度评价体系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眼科学、视光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及人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从LED对人眼的视觉功能(疲劳)影响、LED对人眼眼底的细胞及组织影响、LED对人的视觉认知和脑力负荷影响这三个方面构建视觉舒适度客观评价模型、光损伤评价模型及视觉-脑力负荷关联机制模型 研制可客观量化评价LED对于人眼视觉功能、眼底损伤、视觉认知和脑力负荷影响的检测方法,以及针对室内、户外照明特点的光健康品质评价系统 构建基于中国人眼视觉特性的多参数视觉生理数据库 研制针对不同LED照明产品、照明场所的光健康产品设计模型和智能化设计模型。 /p p   生物基原材料工程菌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代谢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高效分离提取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基酸、有机酸、生物醇、生物烯烃、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基材料相关的优良菌种,建立菌种性能改良和驯化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提升生物基材料产业化技术、原料底物及废弃物的组分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利用技术。 /p p   高速造纸机高端自动化控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速宽幅条件下的高端过程集散控制系统(DCS+MCS):盘磨的恒能耗控制技术,连续配浆的全自动控制技术,靴式宽压区压榨的液压控制技术,无绳引纸控制技术,全自动换卷、恒线压卷绕卷纸机控制技术 高精度传动控制系统(DS) 智能马达控制系统(MCC) 断纸检测分析系统(WMS) 在线质量控制系统(QCS) 稀释水/唇板横幅定量控制系统 蒸汽及冷凝水回收控制系统(可调热泵) 电磁感应加热横幅厚度控制系统 纸病检测系统(WIS) 高速复卷机控制系统 液压控制系统 全自动换卷复卷机控制系统等。 /p p   电冰箱用高效直线压缩机及其控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直线压缩机整体结构轻量化技术,活塞密封减摩技术,气流道结构优化技术,消音减振技术,直线压缩机与冰箱制冷系统匹配技术、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批量生产工艺关键技术, 直线压缩机性能参数测试技术。 /p p   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木材纤维、非木材纤维、人造纤维的提纯、机械处理技术 长纤维成形和湿纸幅干燥技术 耐高温稳定性技术 纸张结构设计、性能考核评价技术 高性能精细过滤纸、高性能造纸法无石棉纤维复合密封材料、无尘纸系列产品、无纺壁纸以及特种纸基功能材料的生产制造技术。 /p p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塑料制品产业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采用二氧化碳为发泡剂,制备聚丙烯珠粒(EPP)、聚苯乙烯(XPS)及聚酰亚胺(PI)等泡沫材料,研发、筛选能够增加二氧化碳在以上树脂中溶解度的辅助发泡剂,以增加二氧化碳在树脂中的溶解度,降低泡沫制品密度 开发设计专用发泡模头 开发二氧化碳和辅助发泡剂计量及流量控制系统,保证发泡剂和以上树脂的比例能够稳定生产合格产品。建立超临界二氧化碳挤出发泡材料示范生产线。 /p p   食品 /p p   食品加工贮运过程典型加工单元评价与技术研究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食品高效分离与重组核心技术 食品发酵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技术 食品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食品加工贮运的风险因子控制技术 食品包装关键技术 传统食品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 功能主食产业化技术及核心设备。 /p p   食糖绿色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利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酶-膜耦合绿色制糖工艺技术 无硫澄清工艺、蔗渣基吸附剂、多糖基絮凝剂等绿色加工新技术和化学助剂替代技术 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乳制品加工与贮运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全产业链生产监控与检测技术 冷藏设备技术开发 冷链物流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技术 风险因子快速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高精度快速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食品原料与食品加工风险因子毒理和风险评估 研发传感器阵列、多元可视等高通量多组分快速检测技术,研制适合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使用的食品危害因子便携式检测装置,研发离子液体、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前处理识别新材料 建立不同食品中各类风险因子高通量、多组分精准速检测技术 开发智能化无损检验检测技术 企业全流程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发酵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strong /span /p p   粮食加工副产物与杂粮增值转化利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稳定化预处理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生物、物理高效分离、转化与利用技术 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中主成分的生物加工技术 粮食副产物产品的循环加工与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再利用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低碳清洁生产技术 低温烘焙速食杂粮营养粉加工技术。功能主食营养干预技术 低值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精湛深加工技术。全杂粮系列食品的开发与功能评价上下游技术开发 杂粮在主食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非传统加工技术在系列杂粮产品开发与营养素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杂粮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解决影响杂粮食味性差的关键技术 针对新型杂粮(如藜麦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食品非热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食品的冷冻粉碎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等物理场加工对食品组分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影响,规模化高压脉冲电场连续杀菌及大跨度波段电磁场协同无介质非热杀菌技术 基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品质的高效杀菌理论模型 规模化、大容量、高稳定性(高压脉冲电场、超高压、脉冲强光、超声波、高密度CO2等)非热加工关键部件与装备的研制 食品非热加工指示物(指示菌、指示酶及其它指示物)的筛选与安全性评价 食品非热加工与新型热加工(微波、射频等)耦合联用技术 食品非热加工在高效提取、快速陈化、定向美拉德反应、新型凝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重大产品开发。食品非热加工过程中的原位分析技术,中低温杀菌与包装保藏连续一体化装备。 /strong /span /p p   天然产物(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生物制备关键共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天然产物生理活性稳定化预处理技术 天然产物的高效提取分离清洁生产技术 天然风味物质酶法转化强化技术 天然风味配料的风味保藏技术与控释技术 天然产物生物催化与制备关键技术 天然生物大分子的酶法制造与定向修饰技术 敏感性天然产物的稳态化与缓控释技术 天然产物生物制备的适用性制备研究。 /p p   医药 /p p   化学创新药开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设计技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结构优化技术,药物成药性评价技术。 /p p   高质量口服制剂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制剂工艺技术,药用辅料质量,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p p   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和蛋白质纯化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表达细胞株构建,高密度流加和连续灌注培养技术,蛋白质大规模纯化工艺,无血清培养基和蛋白质纯化介质生产。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高速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和分子诊断设备生产技术,新型试剂的开发,试剂的精确度和质量稳定性。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五、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strong /p p   集成电路 /p p   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及材料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耐热性、高导热性、可靠性的树脂配方、填料大小复配技术,超薄、覆铜板生产中均匀性、工艺技术控制技术、质量控制手段 绝缘胶膜用阻燃胶粘剂研制,成型加工工艺研究,制作叠层母排用绝缘胶膜、耐UV老化性能等。 /p p   刚挠结合印制电路板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刚挠结合板层压技术、挠性板金手指制作技术、刚挠结合板揭盖技术、刚挠板制程尺寸匹配控制技术、覆盖膜贴合技术。 /p p   IC封装载板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层间对位技术、细密线路蚀刻技术、微孔激光钻孔技术、电镀均匀性控制技术、薄板生产控制技术。 /p p   射频发生器制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功率模块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技术,功率测量模块的高稳定和高精度技术,高频功率滤波器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技术,射频发生器的大功率和小型化技术,射频发生器的新型散热技术,射频发生器的功率输出高精度技术以及射频发生器的在负载急剧变化情况下的快速保护技术。 /p p   平板显示 /p p   柔性显示器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柔性显示器技术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柔性基板上做出能够媲美玻璃上的器件特性与显示效果。Handling:如何将柔性基板固定在载具上,然后顺利的进行后续的器件制程 低温array制程开发 薄膜的应力调整 OLED蒸镀技术与封装技术开发 De-bonding技术开发。 /p p   量子点电视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当前具有推广应用意义的是采用量子点背光源(QD-BLU)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即量子点电视机。 /p p   印刷显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可印刷有机发光材料技术、可印刷TFT材料技术、印刷墨水技术、印刷工艺与器件集成技术共四大技术体系。量子点材料与印刷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技术成为印刷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的重要研究方向。 /p p   太阳能光伏 /p p   高纯多晶硅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在已有多晶硅生产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支持研发稳定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并建立千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突破高效节能的大型提纯、高效氢气回收净化、高效化学气相沉积、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装置及工艺技术,降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成本。大力发展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研究,包括放大设计、装置整体运行管理、操作优化、工艺设计等方面,实现规模化生产。 /p p   高效电池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开发电池效率达到22%以上的高效电池生产技术,包括重点背场钝化(PERC)电池、金属穿孔卷绕(MWT)电池、N型电池、异质结电池(HIT)、背接触电池(IBC)电池、叠层电池、双面电池等,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p p   薄膜电池生产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拓展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范围,发展BIPV构件产品。支持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特别是大规模柔性铜铟镓硒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时跟进高效率砷化镓及有机薄膜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 /p p   光伏生产专用设备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支持还原、氢化等多晶硅生产设备、大容量高效率多晶铸锭炉和单晶炉、多线切割机、硅片测试分选设备、多晶在线制绒设备、减压扩散炉、全自动丝网印刷机等的研发与产业化。研发晶硅太阳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整线交钥匙能力。加快高效电池用平板式PECVD、离子注入机、刻蚀机、原子层沉积镀膜设备(ALD)等关键工艺设备研发。 /p p   锂离子电池 /p p   高比能量金属锂体系电池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加速我国高比能量金属锂体系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连续薄膜金属锂(10-20um)箔制造技术 固体电解质(室温锂离子电导率电导率10 sup -4 /sup 欧米伽 sup - /sup sup 1 /sup cm sup -1 /sup )材料组成选择、合成以及电解质薄膜制造技术 全固态电池(2Ah、100Wh/kg、循环寿命500次)设计、制造与评价技术 实用型锂硫电池(250Wh/kg、循环寿命300次)关键技术等。 /p p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设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磷酸锰锂、磷酸钒锂、镍锰二元材料、富锂锰基材料等新型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 硅基、锡基等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 钛酸锂、硬碳为代表的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负极材料(循环寿命大于等于10000次) 低成本、高性能石墨负极材料(成本降低10%以上,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60mAh/g) 隔膜基体材料聚丙烯、聚乙烯次啊辽河添加剂的制备和改性技术 产品质量稳定与一致性较好的隔膜生产工艺(孔隙率40%左右,纳米微孔小于等于200nm,纵向拉伸强度大于等于100MPa) 晶体六氟磷酸锂、无水高氯酸锂、无水碘化锂、四氟硼酸锂等电解质盐与功能性添加剂。专用设备规模化生产技术、稳定运行技术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和控制技术。 /p p   数字家庭音视频 /p p   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国产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设计技术 数字电视功能组件技术 基于国产芯片的安全启动技术。 /p p   基于WiFi协议的多房间音乐流媒体音响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硬件方面利用家庭无线网络访问本地、互联网的音乐流媒体 软件方面辅助智能设备操作本地网络内无线音箱的工作和流媒体重放。 /p p   智能家居音视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世界主流电视组织以及媒体运营商已经选择H.264作为媒体格式标准,一些主要的编解码设备厂商一直积极参与到H.265标准的研究当中。目前国内外很多厂家提出了基于H.265标准的机顶盒和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p p   面向智慧家庭的智能WIFI芯片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芯片的功能模块规划,性能指标定义,智慧家庭通用硬件接口定义 IP设计,逻辑功能设计 线路设计与仿真,工艺偏差调试 版图设计,ESD设计,封装设计,低功耗设计等 /p p   测试实验方案的设计 通用产品应用性设计。 /p p   大尺寸宽色域电视机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蓝光LED+量子管技术关键点:量子点、蓝光LED、opencell频谱三者之间的匹配设计,实现光效和色域的最大化。量子管的固定以及系统散热,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设计来解决,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画质优化技术,使用自主研发的图像处理技术,解决运动画面的拖尾和残影,提升电视机整体画质。高色域LED技术关键点:采用新红粉作为荧光粉,在提高色域的同时,保证LED的发光亮度。高温影响色坐标偏移和色域降低,通过结构散热系统优化,确保指标稳定。 /p p   超高清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超高清图像分割合成 超高清图像增强处理 超高清MEMC H.265、AVS2格式信号解码和超高码流解码,HDMI2.X和USB3.X等新接口技术 GPU和CPU、存储器资源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及动态功耗调整 搭建能够融合多种技术的可扩展的软硬件系统构架。 /p p   汽车电子 /p p   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可靠发动机、驱动电机、变速箱一体的机械传动技术 整车智能控制、高效电机控制、高安全电池管理技术 高安全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智能热管理技术 基于怠速停机的尾气处理技术 整车能耗和排放的综合评价技术与标准。 /p p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p p   工业机器人伺服控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以机械位置或角度作为控制对象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如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使用在伺服系统中的驱动电机要求具有响应速度快、定位准确、转动惯量。 /p p   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众智开发”平台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以云方式实现服务在线提交,提供IT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资源组织、资源交易、可信交付的高效工作平台。 /p p   借助互联网云计算、通过释放工程师社群的产能,实现多、快、好、省的IT服务,解放IT服务生产力。 /p p   工业操作系统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工业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工业云操作系统技术、通用型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车载操作系统技术。 /p p   工业应用软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三维图形平台的智能设计制造系统技术、三维可视化试验设计交互系统技术、智能工厂工业控制软件和工业应用软件技术、工业大数据技术。 /p p   安全可靠信息系统生产过程共性研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安全可靠平台编译调试技术 跨语言跨平台核心运行框架技术 基于安全可靠平台的系统需求分析与建模技术、数据访问技术、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图形处理技术、中间件集成调试技术、版本管理技术 安全可靠平台模型驱动开发技术 安全可靠平台领域框架复用技术 安全可靠平台工作流引擎技术。 /p p   面向高新装备生产信息化服务的安全可靠私有云计算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高密集计算技术 软硬一体化纵向深度融合技术 软件定义硬件(SDDC)技术 异构计算混合云构建技术 虚拟机智能管理技术 安全可靠私有云生产运行管理技术 安全可靠云资源智能分配保障技术。 /p p   安全可靠信息化适配总集及总装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安全可靠信息系统适配指标体系论证与设计技术 安全可靠信息化适配仿真模拟技术 混成环境适配集成技术 基础环境及应用系统适配总集技术 安全产品适配及应用总装技术 裁剪定制与优化技术。 /p p   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制造业领域的知识库建设、服务自动化和可视化、云计算和大数据运维技术、智能检测技术、远程诊断维护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基于智能制造业产品的在线服务技术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个性化定制技术、网络精准营销管理技术。 /p p   基于虚拟化关键技术的工业云研发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云服务性能测评技术、可配置的虚拟化远程自动技术、并行计算技术、虚拟资源统一管理技术、集中管理平台技术、设备监控技术、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信息基础设施虚拟化管理技术、云资源聚合技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云服务调用与数据交换技术、云应用迁移和弹性化构建技术。 /p p   智能语音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和噪音处理技术、语音合成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声纹识别技术、语义理解及对话控制技术、智能语音交互云服务技术。 /p p   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关键技术、浏览器内核技术、操作系统HTML运行环境技术、HMTL5应用集成开发工具等。 /p p   大数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大规模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技术 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关键技术 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 非关系数据库(NoSQL)技术 动态数据可视化技术 大数据挖掘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商务智能(BI)技术与产品。 /p p   通信 /p p   大数据网络传输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网络传输的负载均衡技术、拥塞控制机制技术、用户分级和业务分类的动态资源调控技术。 /p p   云计算网络关键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数据中心二层多路径组网技术、数据中心无阻塞组网技术。 /p p   高速光通信关键器件和芯片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窄线宽可调光源、调制及驱动器件、集成相干接收机、高速率模数转换芯片、高速信号处理算法处理芯片和增强型FEC芯片、成帧及复接芯片、40Gb/s和100Gb/s客户侧模块等。 /p p   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 /p p   面向生产企业的大数据服务支撑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工业大数据采集技术与标准 分布式数据汇聚与交换(消息中间件)技术 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技术 工业大数据挖掘技术 工业数据可视化技术。 /p p   水泥生产智能化操作与控制优化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针对粉磨过程与窑炉煅烧的自适应、非线性、可预测的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生料特性、煤粉种类与热值、熟料质量等,基于模式识别、关联规则、分类与预测、时空序列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的优化技术。 /p p   水泥窑炉计算机仿真与软测量技术 /p p   主要技术内容: /p p   基于过程机理、流体力学、神经网络等方法的混合建模技术 窑炉内流速、物料组分、气体含量、燃料燃烧等三维仿真技术 基于质量和能量平衡、反应动力学、窑炉内蒸发和凝结过程的碱、氯、硫循环动态模拟技术 基于模型预测、模糊规则、专家系统等技术的熟料煅烧质量、火焰温度、污染物排放情况等重要参数的软测量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水泥企业化验室自动化运行与智能操作机械装备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主要技术内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物料自动采集与气体输送装备技术 基于样品接受、样品制备、样品储存,以及样品架和分析仪放样和取样等流程的机器人技术 使机器人可沿导轨自由移动,并设置停靠点、装载站和路径切换的导轨技术 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比色高温计、激光粒度衍射仪等设备的智能测量技术。 /strong /span /p
  • 2012赛默飞世尔-化工行业流变测量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函(广州)
    邀 请 函 2012化工行业流变测量分析技术研讨会 &mdash &mdash 流变测量学在油墨涂料以及化妆品方向的研究应用 时间: 2012年5月9日,9:00&mdash 12:00 地点: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主题: 流变测量分析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由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共同主办的&ldquo 2012化工行业流变测量分析技术研讨会&rdquo 将于2012年5月9日在广州举行,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共同讨论流变测量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在本次研讨会中,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德国专家Dr. Klaus Oldö rp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流变测量学在化工行业的分析技术以及应用前景的介绍。 会议日程(5月9日) 8:30-9:00 注册 所有与会者 9:00-9:15 欢迎辞及嘉宾致辞,会议介绍 赛默飞世尔科技, 9:15-10:00 流变测量学在化工行业的分析技术及应用 赛默飞世尔科技,Dr. Klaus Oldö rp,德国 10:00-10:10 休息 所有与会者 10:10-11:00 流变测量学在化工行业的分析技术及应用(续) 赛默飞世尔科技,Dr. Klaus Oldö rp,德国 11:00-11:30 可视流变以及红外流变联用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 赛默飞世尔科技,范永忠 11:30-12:00 会议小结,讨论 所有与会者 注册表Registration Form Name 姓名 Company 公司 Department 部门 Title 职位 Email 电子信箱 Telephone 电话 Address 地址 The following Colleague will be attending as well: 下列同事将与我一起参加: Name 姓名 Company 公司 Department 部门 Title 职位 Email 电子信箱 Telephone 电话 Address 地址 Pls let me know about your new products or special offers: 请将贵公司的新产品或提供的其它特殊技术通过下列方式发送给我: via E-mail(电子邮件):_______ via Direct Mail(直接邮寄至):_______‰ Take me off your distribution list (请不要发送给我):________‰ Register via E-mail: moggy.wang@thermofisher.com , Tel: 020-83145171;13926010308;Fax:020-83486621 Linda.xie@thermofisher.com, Tel: 021-68654588-2419 Costs: Seminar fee, lunch and seminar documentation are included. Number of attendees is limited &ndash so register today! 您可以通过下列电子邮件注册: moggy.wang@thermofisher.com , Tel: 020-83145171 Fax:020-83486621 Linda.xie@thermofisher.com,电话:021-68654588-2419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坐席有限,请提前报名以便我们为您准备讲义资料。谢谢!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2012年4月26日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trade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和 www.thermofisher.cn (中文)。
  • 关于召开2024第三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大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石化产业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促进石化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共进,创新供应链生态,应对产业链风险,增强石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供应链工作委员会决定于2024年3月21-23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2024第三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大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供应链工作委员会联办单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京德佳和(山东)智能产业园有限公司蓝蜜蜂石化行业供应商寻源平台特邀单位: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信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山东神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科控股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宏业化工有限公司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诚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振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联盟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无棣鑫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富海集团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泓格润(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媒体支持:《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煤化工网二、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3月21-23日(21日全天报到)会议地点:山东齐盛国际宾馆(山东省淄博市北京路69号)三、会议安排(一)主旨报告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新趋势(二)专业报告石化行业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进展新能源领域技术装备及材料攻关方向传统领域技术装备国产化升级重点控制系统及操作软件国产化探索(三)市场分析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建项目国产化装备新要求石化产业主流设备市场前瞻(四)启动仪式石化重大装备供应链协同创新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五)案例分享大型机组、反应器、换热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高端电子元器件等关键装备国产化创新与应用。(六)专项交流参会代表参观会议现场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展台。四、参会人员石油、石化、炼化、煤化企业,石化行业设计与工程公司,为石化行业提供物资和服务的技术、装备、信息化、化工原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五、联系方式联系人:丛东旭电话:18500063141邮箱:18500063141@163.com附件:1.关于召开2024第三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大会的通知2.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调查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24年1月15日
  • 非接触大光斑式在线近红外技术设备荣幸地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
    最近,非接触大光斑式在线近红外技术设备荣幸地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九光科技DA200/DA300/DA310在线近红外分析仪作为九光科技明星产品,其技术特点为非接触大光斑,在化工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次列为推广目录的首批名单之一,这是对九光科技在安全生产领域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的认可,也是对其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的肯定。附件:《山东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第一批)》天津九光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在线近红外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该技术通过对物质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物质中成分含量,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中,近红外技术具有广泛应用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九光科技公司的在线近红外技术装备不仅具备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而且还能够适应不同化工行业的需求。其应用领域涵盖了化学品生产、石油化工、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该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卓越的高新技术企业,九光科技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和应用团队,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不断地优化技术和产品,九光公司在近红外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并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九光科技的在线近红外技术装备被列为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的第一批名单之一,这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鞭策。九光科技将继续秉持科技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将不断加强与各个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助力化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九光科技的努力和推广下,九光科技的在线近红外将进一步受到行业和市场的认可,为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助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九光科技系列产品
  • 岛津江苏盐城化工行业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11年3月2日,在与日本隔海相望的江苏滨海工业园内,由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主办,南京科盛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承办的岛津江苏盐城化工行业技术交流会会议隆重举办。江苏滨海工业园创建于2002年5月,近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各类化工企业100多家,涵盖生物化工、医药化工、新材料化工和盐化工等领域。出席此次会议的用户大多数来自化工行业领域,因此,此次会议着重介绍了岛津仪器在化工行业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 交流会开始后,首先由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赵彤先生介绍了岛津气相色谱仪GC-2014C、岛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QP2010SE和GCMS-QP2010 ULTRA以及一些简单日常维护、多维气相/气质系统和岛津独特的GPC-GCMS系统应用。岛津公司始终走在色谱、质谱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前沿,产品线丰富,应用紧贴用户的需求,通过赵彤先生的介绍,引起了参会用户的极大兴趣。 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赵彤先生介绍岛津气相气质类产品及应用 随后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洪艳女士向用户展示了岛津的光谱仪器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成果,详细介绍了岛津各型号UV和AA的产品特点,如AA6300C的石墨炉专利,两种背景校正方法氘灯和自吸收相结合的优势。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岛津UV和AA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如使用岛津UV-2450进行染料敏化电池样品的漫反射和全反射分析,使用岛津AA6300C分析石脑油中的重金属元素铅的含量。 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洪艳女士介绍岛津光谱产品及应用 当天下午由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奚文伟先生介绍岛津高效液相LC-15C产品的特点。LC-15C秉承了岛津液相一贯的优良品质,是新一代的通用型普及型液相。奚文伟先生还详细介绍了包括反相C18方法建立和优化等在内的分析方法开发流程、注意事项以及仪器日常维护事项。 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奚文伟先生负责介绍岛津液相类产品及应用 本次技交会切实、直观的内容安排,使参会用户对岛津高效的仪器及一流的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岛津公司作为分析测试仪器生产厂家的先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提供分析计测技术这一层次,而是本着实现“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一愿望,进一步利用所有技术,致力于解决与人类和地球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重要课题。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工信息部印发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一批)
    2021年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一批)。为提升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安全环保水平,经地方及相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和对外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第一批)予以印发。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大宣传推广和政策支持力度,为加快推动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一批)共32个技术/产品:1、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2、超重力偶氮化反应器装备新技术3、反应精馏成套技术4、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5、高效高可靠多级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6、智能乘用胎半钢一次法成型系统7、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液化及其产品高值化梯级利用与关键装备技术8、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9、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新型过程强化技术10、高效合成、低能耗尿素工艺技术等11、绿色高效催化防脱氯连续加氢技术12、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化行业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与应急一体化系统13、Robust-IC 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14、大型气流床气化技术15、基于界面调控和粒径优化的分散稳定技术16、面向石化行业的危化品存储运输监控系统17、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智能分析决策技术18、石化企业水务智能技术19、石化储罐完整性管理关键技术20、基于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的液体空分设备21、双氧水本质安全化技术22、周期性扩缩流动强化传热减阻节能技术23、满足国VI 升级的 FCC 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24、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工程技术25、PX 氧化催化剂绿色制备关键技术26、大规模低阶煤管式间接干燥工艺技术与装备27、三峰级配制备高浓度水煤浆成套技术28、高性能耐硫变换催化剂和净化剂成套关键技术29、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产业化新技术30、焦炉气制甲醇绿色技术31、高纯度(≥95%)过氧化氢异丙苯生产工艺及产品32、红矾钠有机还原制备氧化铬绿和铬酸酐联产清洁技术
  • 刘海涛:物联网规模产业化共性平台初步完成
    11月23日,在2011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上,我国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表示,“感知中国”团队已初步完成推动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共性平台”研究,并在行业应用。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引领物联网国际标准之后,再次占领其关键技术的国际“制高点”,为我国加快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由刘海涛率领的“感知中国”团队从1999年起与国际同步启动物联网研究,其创立的感知社会论,首次提出物联网是“基于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上的全新社会属性感知体系”,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物联网发展。目前,在全球32个国家参与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感知中国”团队已拥有过半数的主编辑及联合主编辑席位,获得决定性“话语权”。   刘海涛说:“这个‘平台’就好像软件行业的windows操作系统,它的诞生将把当前分散在物联网研究各领域的‘应用软件’整合起来,并提供基于同平台下的应用设备开发、接入环境,使物联网产业真正实现互通共融。‘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模式目前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全面采纳。过去说到物联网产业,涉及感知、传输、应用等多领域、多行业,但它们相互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仅是单一的产业‘线条’。而有了这个平台,一切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或应用,都可以通过它相互联系,从而‘由线到面’逐步构成物联网理念下的感知体系。”   据悉,目前,由百余家企业参与,涉及感知、传输、应用等领域的我国物联网基本标准体系已经达成,其中仅传感器网络标准已拥有106家成员单位。而以刘海涛为组长的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中,标识、安全、架构三个工作组已经启动,公安、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行业应用子集标准也开始制定。
  • 岛津公司江苏盐城化工行业技术交流会会议预告
    会议简介 &ldquo 岛津公司江苏盐城化工行业技术交流会&rdquo 由岛津公司分析事业开发部主办、岛津代理商南京科盛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承办,定于2011年3月2日在江苏盐城召开。届时,会议将展示岛津液相(LC)、气相(GC)、气质(GCMS)、原子吸收(AA)和紫外(UV)产品在化工行业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实现您的分析目标,增强您的科研信心。 岛津公司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依托,在化工分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为便捷化工行业分析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岛津公司已经特别制作了《分析指南-化学工业篇》,对表面活性剂的分析/LC、室内建筑材料的顶空气体分析/GC、聚合物中溶解成分的分析/GCMS、粘土矿物中铁的分析/AA、衣物上残留甲醛的测定/UV等65个分析检测项目进行了数据汇编,为实现用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分析方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深入与岛津用户分享一流的技术、产品和信息,助力中国本地行业和用户的发展,是岛津一贯的努力方向。岛津技术交流会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欢迎您莅临参与! 岛津技术交流会,为您而来! 会议时间:2011年3月2日(周三) 会议地点:江苏沿海工业园(盐城) 联系方式 南京科盛科学器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孙波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40号西二楼,邮编:210008 电话:025-83377768-8802,15905164663 传真:025-83607416 E-mail: nj727@126.com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和仪器设备协同攻关(附重点项目清单)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检验检测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市场监管总局于2024年8月2日发布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一)推动检验检测与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编制与产业链图谱配套的检验检测供需清单,梳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空白及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检验检测行业头部机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和设备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兼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揭榜挂帅”创新机制,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和仪器设备协同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三)搭建检验检测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享,提升使用效率,畅通检验检测供需对接渠道,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效能。通知要求:(一)抓好工作落实。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根据相关单位申请,经专家评审,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了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重点项目(见附件1),相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资质认定行业评审组和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要加强督促指导,确保任务有序落实。(二)做好宣传引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注意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平台,发布优秀案例,宣传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取得的成效,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三)及时总结经验。请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分别于2024年11月底、2025年11月底前将当年工作总结和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报送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附件一: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重点项目序号任务内容任务承担单位任务指导单位完成时限1研发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陶瓷涂层应力检验检测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2建立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技术体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湖北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3研发智能用电装备检验检测技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资质认定电力评审组2024年底4研发信息终端电磁辐射自动化测试系统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计量测试科学研究院、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广东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5搭建人工智能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资质认定信息产业评审组2024年底6研发镁合金耐蚀性检验检测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与化工分析测试中心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7研发隧道综合检验检测车中路高科检测检验认证技术有限公司资质认定交通评审组2024年底8研发极端环境下车载摄像头成像性能检验检测技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2024年底9研发防电弧成衣、面屏检验检测系统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10研发超硬材料及制品检验检测技术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省市场监管局2024年底11研发无人机飞行性能检验检测系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2025年底12研发高通量全自然域降解检验检测系统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质量监督检验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海南省市场监管局2025年底13研发集成电路抗辐照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资质认定信息产业评审组2025年底14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检验检测体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安徽)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安徽省市场监管局2025年底15研发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和移动终端的农药多残留检验检测技术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2025年底16研发复杂环境下高速列车性能地面验证测试平台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市场监管厅2025年底17研发飞行汽车综合检验检测体系及方法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广东省市场监管局2025年底18研发工业母机功能部件可靠性检验检测技术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宁波智能机床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资质认定机械汽车评审组2025年底19研发车网互动系统检验检测平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5年底20研发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全自动检验检测设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节能减排检测中心资质认定石油评审组2025年底附件2: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实施情况汇总表.docx
  • 755万!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创新平台生命健康前沿共性技术平台能力提升仪器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11000024210200080024-XM001项目名称:分析创新平台生命健康前沿共性技术平台能力提升仪器采购项目预算金额:755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标的名称采购包预算金额(万元)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是否允许进口产品01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系统1251主要用于活细胞等的高质量的共聚焦荧光图像。用于生物样品深层结构进行观察。可获得亚细胞结构的三维图像。否02面阵列显微红外光谱仪2201主要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颗粒分析、缺陷和污染、涂层的均匀性分析、多层膜分析、药片、复杂异质结构 (红外成像)等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还可用于食品样品、环境样品中微塑料新型污染物的科研及检测。是03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仪1901主要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样品分子量的测定,可用于医用辅料,蛋白药物,多糖以及中药多糖提取物的分子量测定。是04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机械分析仪220各1套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主要用于生物医药领域高性能材料的测试表征,用于测试塑料、橡胶、薄膜、纤维、涂料与复合材料等,也适用于生物医药领域陶瓷、玻璃和金属材料。热机械分析仪:主要用于研究生物医药样品在恒定负荷作用下随温度/时间变化产生的形变,可用于生物医药高分子、金属等材料的玻璃化温度、相转变点、杨氏模量、蠕变、应力松弛以及热固性等热性能分析。是合同履行期限:详见采购文件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04-15 至 2024-04-22 ,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方式:供应商使用CA数字证书或电子营业执照登录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http://zbcg-bjzc.zhongcy.com/bjczj-portal-site/index.html#/home)获取电子版招标文件。售价:¥0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        联系方式:魏老师,6841965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鼎传鸿(北京)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5号鸿儒大厦2幢1层EF室            联系方式:张文娟、纪志达、董徽、张峰,68329898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文娟、纪志达、董徽、张峰电 话:  68329898
  •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坚行业共性问题,重在体系建设和人才集聚
    p   “作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认为应该满足3个条件。一是对创新和科研的兴趣,二是具备搞科研的基础能力,三是有跟国内科研院所和国外最新技术对接、融通的能力。”江苏康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代表理解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只是第一步,“如果能真正参与到基础研究,才能名副其实”。 /p p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前不久发布,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中特别提到: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p p   在肖伟看来,对企业来说,搞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责任,更是促进。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康缘建设“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获得了五六个新药证书,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得到了行业认可。 /p p   “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都在搞基础研究。”肖伟表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搞基础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基础研究的土壤肥沃了,橘子树、苹果树、香蕉树都能种出来,但土壤贫瘠的话,种一颗树也得专门去施肥。” /p p   拿中医药行业来说,国际上对药品的认同,要求有效成分可重现、产品质量均一,“要0.25毫克就不能是0.3毫克,中药很难做到这一点”。肖伟说,做中药,如何把与药效有关的成分控制好,就需要基础研究。“一个人参,解析里面有多少成分这个过程不产生效益,但研究成果出来,别人可以拿去应用。”肖伟希望今年能和高校联合,针对中医药行业做一些基础研究,为今后应用型研究打基础。 /p p   “2014年,高端容错计算机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民口信息领域六大方向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成果。”谈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的“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创建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重大信息装备基础设施空白,使我国成为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有能力研制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p p   不过,在孙丕恕看来,目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成长状况离目标定位有一定差距。“国内部分巨无霸企业有能力,但他们解决的是本行业的小部分问题,整体缺口还很大。”孙丕恕说,企业为主进行行业基础研究的社会氛围还不充足,知识产权保护也不足。 /p p   对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乃至更前端的基础研究这一发展方向,孙丕恕提出了他的困惑:基础研究是一个庞大体系,一家企业只占冰山一角,难以形成整个生态链。“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关系不牢靠,企业间又存在竞争和壁垒。”他坦言,一些行业共性问题难度非常大,单靠一家企业无力解决。 /p p   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人才。孙丕恕说,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少,尤其是高水平人才。“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小,引进高尖端人才的意愿也小。”对此,孙丕恕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创新、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引进人才以及新产品、新成果、新技术的奖励范围和奖励力度。 /p p   “大家好像在潜意识里认为,企业搞基础研究天然不如高校、科研院所,所以放低对企业的要求。”肖伟看到,验收高校和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套系统的办法,已经形成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环节就简单得多。肖伟建议加强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应该理直气壮地遴选、推荐一部分做得好的做示范。” /p
  • 能源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克星——三大新技术引领绿色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双碳”目标下,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绿色”的时代底色,将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促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共识。国际能源署发布《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9%,达到368亿吨,其中,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4.23亿吨,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02亿吨。碳达峰、碳中和道阻且长,目前全球各国仍在寻找碳减排路径上的“最优解”。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能源化工行业急需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减碳路径,找到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之路。新减碳路径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技术的新发展,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CCUS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我国碳减排时间紧、强度大,化石能源占比高,因此必须采用组合技术保障目标实现,同时,在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方面,CCUS可以使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实现竞合关系,化石能源+CCUS与新能源互补,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碳减排工作的推进,CCUS技术研发和部署受到高度重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形成具有技术经济性的新兴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开发工程专家李阳提出,CCUS是工业行业深度减碳的必然选择,是新型能源系统的支点技术,是有效降低减碳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钢铁行业采取工艺改进、效率提升、能源和原料替代等常规减排方案后,仍然剩余34%的碳排放量,就算氢能直接还原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剩余碳排放量也超过8%;水泥行业采取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剩余48%的碳排放量。CCUS正是这些行业深度减碳的必然选择。CCUS技术在“双碳”进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李阳表示,要从消费侧入手,分析碳排放特征,依据国家能源和产业发展战略,建立能源、产业及CCUS 之间的交互关系模型,构建CCUS固碳的计算方法,评价CCUS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根据目前技术发展情况,预计到2050年,CCUS减排贡献将达到10亿吨/年,减排10%~15%。中国石化较早地开展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已进入全技术链研发和大规模示范阶段。整体研究思路是围绕捕集、输送、利用、封存和安全性5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形成三种主要排放源捕集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应用,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具备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二是形成了低渗透、高含水油藏驱油及封存技术,这两类油藏是我国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解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注不进、采不出”难题,有效推进了增储上产;高含水老油田占全国总产油量的60%以上,二氧化碳具有“透水替油”作用,可有效驱替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延长油田的生命周期。通过近年来的攻关,已形成了二氧化碳驱油封存的配套技术,并建立了碳封存潜力评价及减碳核查、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技术,实现了增油与封存的“双赢”。据研究,我国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地质储量近200亿吨,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超过20亿吨,封存二氧化碳超过100亿吨,在增产原油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封存。这些增产的原油在其开采、加工、利用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小于封存的,因此可以说是“绿油”。三是二氧化碳矿化转化技术,具有多种应用场景,既可以对固废处理利用,又可以进行特殊资源提取,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和高值化产品生产。中国石化在普光气田开发了二氧化碳矿化磷石膏技术,将普光气田产生的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磷石膏进行反应,转化为碳酸钙和硫基复合肥,实现磷石膏中钙、硫资源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新减碳路径二:生物制造技术化石能源的利用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其大量使用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正向人类社会发起新的挑战,人们期待未来将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提出,发展“阳光经济”(生物经济)是缓解人类社会危机的重要解决方案,生物技术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型战略产业技术。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布局生物制造技术产业。欧盟的《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提出,到2030年,生物基原料将替代6%~10%的化工原料,30%~60%的精细化学品将由生物基获得。美国的《生物质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30年生物基产品将替代25%的有机化学品和20%的化石燃料。相比通过碳捕集等方法对二氧化碳直接利用,生物制造则是通过生物质间接利用二氧化碳,以碳利用、碳减排、碳置换、碳汇聚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推动“农业工业化、产业绿色化”,促进新业态向绿色、高效、高值化方向发展。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2018年全球大约3%的化学品来自生物制造,预计2030年约35%的碳基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来自生物制造,2060年将达到50%以上。应汉杰表示,生物制造将为化学品和材料的绿色制造开辟新的原料和路线,赋能传统化工产品及生产过程转型升级,有利于碳中和。例如,“三烯三苯”是传统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原料,可通过生物制造过程获得。而生物反应过程中的乳酸、糠醛、琥珀酸、衣康酸、丙烯酸、己内酰胺等平台化合物,可衍生大量石化下游产品。乙烯是产量最大的基本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目前全球主要生物基聚乙烯生产商,例如巴西的Braskem、美国的杜邦、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日本的三菱等,逐步开设了生物乙烯工厂及制备生物基聚乙烯的生产工艺。相比传统化学工艺,甘蔗—乙烯技术可减少约60%的能耗和40%的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基1,4-丁二醇(BDO)可减少超过70%的温室气体排放;纤维素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甚至超过90%。生物乙烯大规模生产的成功,为乙烯的制造提供了新的可再生原料和新的生产方法,为传统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有希望的样板。新减碳路径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 制氢及高效储氢技术“双碳”目标下,氢能是实现石油化工行业深度脱碳的必然选择。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在3300万吨左右,其中超过2800万吨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当前我国氢气主要来自化石能源,64%来自煤制氢、14%来自天然气制氢,粗略测算,生产2800万吨氢气需要排放近5亿吨二氧化碳。通过合理的方式推动“绿氢替代灰氢”(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可大幅降低行业碳排放量,进而收到固碳甚至负碳排放效果。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其产业链条上游连接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下游应用在化工、冶金、交通等产业,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起到重要作用。8月30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制氢的重大项目,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准立方米、输氢能力2.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该项目生产的绿氢全部供应塔河炼化,用于替代炼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现代油品加工与绿氢耦合低碳发展,使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零的突破。面对可再生波动电源制氢的技术难题,中国石化通过自主开发绿电制氢配置优化软件,将电控设备与制氢设备同步响应匹配,实现了“荷随源动”,大幅提升了对波动的适应性,项目还形成了一套集合预测光伏发电、电氢耦合自动化控制工艺包创新性技术,可根据光伏发电情况,预测产氢量和外输量,实现制、储、输的自动计算和控制,全流程全天候自适应低成本安稳运行,实现“智能生产”。此外,该项目先后完成了万吨级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绿氢储运工艺技术、晶闸管整流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等创新成果。目前,氢的储存运输是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全球严重缺乏高效安全的氢储运技术,导致前端氢产能过剩、后端氢供应不足,且绿氢占比低。氢难以常温常压储存,一般使用高压气态储氢或是低温液态储氢,难以解决本质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潘复生提出,镁基储能材料具有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和安全性能高、环境友好的优势,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材料。一旦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市场潜力可达万亿美元以上。目前,我国在镁基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镁是所有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理论上的储氢密度可达气态氢密度的1000倍、液态氢的1.5倍。同时,由于镁储氢是常温常压,可大幅降低成本,且安全性也远高于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然而,目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面临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性能、循环吸放氢性能等多方面问题。如何设计材料成分、改变反应路径、显著降低反应温度、探索出高性能储氢材料成分;如何促进氢的解离、扩散、结合,增强反应动力学性能,提高吸放氢速率;如何提高材料与氢相互作用后,材料本身化学组成与性质的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北大郭强课题组使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对弓形虫速殖子增殖过程进行成像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能在细胞内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它能够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引发弓形虫病。处于速殖子阶段的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即:母体细胞的细胞核附近产生两个子代弓形虫,后者会逐渐发育为成熟的速殖子,而母体细胞的结构随之消失。弓形虫速殖子具有表皮下微管(SPMTs)和类锥体(conoid)等骨架结构,在维持细胞形态、运动和侵染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前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弓形虫成熟速殖子及其骨架结构,描述了细胞骨架在成熟速殖子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冷冻电镜分别解析了表皮下微管和类锥体纤维的精细结构,揭示了表皮下微管是由13根原丝组成的“句号”形状;而类锥体纤维是由9根原丝组成的“逗号”形状 (Sun et al., 2022)。而对弓形虫速殖子增殖过程的结构研究目前仍以荧光显微技术为主要手段,缺少更高分辨率的结构。该增殖过程区别于常见的细胞“一分为二”的有丝分裂方式,存在大量未知的细节值得去探索。2023年2月2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强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Cryo-Electron Tomography of Toxoplasma gondii Indicates That the Conoid Fiber May Be Derived from Microtubul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首次将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探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过程,在纳米尺度下详细描述了子代弓形虫的三维原位结构,并在结构方面提供了类锥体可能起源自微管的证据。该研究利用了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并结合了聚焦离子束(FIB)技术,获得了成熟速殖子及其细胞核附近新生的子代弓形虫的原位结构。作者分别展示了纳米尺度下的成熟和子代速殖子顶部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图1 B和H),重点描述了细胞骨架相关结构的细节,发现子代速殖子在早期就已经具备完整的细胞骨架结构,印证了荧光显微技术的研究结果。通过对比,作者发现成熟与新生速殖子的细胞骨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猜测这可能与子代速殖子发育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与成熟速殖子不同有关。让人意外的是,研究者发现子代速殖子的类锥体纤维中同时存在“句号”形状和“逗号”形状这两种结构。这两种形状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根类锥体纤维上(图1 C),并且存在一段约10 nm长、由“句号”形状向“逗号”形状过渡的区域。进一步计算表明“句号”形状的类锥体纤维由13根原丝组成(图1 C),与微管一致;基于两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且两者都主要由tubulin蛋白组成,推测类锥体纤维可能起始于微管,其在成熟过程中失去4根原丝,并逐渐转变为最终的“逗号”形状(图1 I)。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类锥体的组装,以及弓形虫增殖时子细胞从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为进一步探寻弓形虫及其他顶复门寄生虫控制药物提供支持。图1 (A-C)来自弓形虫子代速殖子,(G-I)来自成熟速殖子。(A-B和G-H)为类锥体附近区域的结构。(C和I)为类锥体纤维不同位置的横截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郭强研究员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课题组20级PTN项目博士研究生李智勋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课题组技术员杜文静,以及中山大学伦照荣教授,赖德华副教授和杨炅同学为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中冷冻电镜样品制备和数据采集在北京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完成。数据处理获得了北京大学未名超算平台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北京大学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CLS)、生命科学学院(SLS)、SLS-启东创新基金以及昌平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参考文献:Sun, S.Y., Segev-Zarko, L.-a., Chen, M., Pintilie, G.D., Schmid, M.F., Ludtke, S.J., Boothroyd, J.C., and Chiu, W. (2022). Cryo-ET of Toxoplasma parasites gives subnanometer insight into tubulin-base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e2111661119.研究组介绍郭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验室研究领域:我们是原位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关注“细胞建筑学”:各个亚细胞结构是如何搭建成一个具有完整生物学功能的细胞,以及“生物大分子社会学”:细胞内的细胞器、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原位结构生物学是基于冷冻光电联用(CLEM)、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等技术的新兴结构生物学分支,是一种可以在细胞生理状态下,对生物大分子和亚细胞结构在分子分辨率(1 ~ 10 nm)水平进行原位的结构分析和功能研究的技术手段。我们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在纳米、亚纳米尺度对基础细胞生物学问题的研究。2. 对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老龄化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3. 适用于组织样品的高分辨原位结构生物学方法优化。
  • “工行黄金掺假”亮瞎谁的眼
    金条掺假风波令投资者心慌意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发出严重警告,人们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忧虑降低了黄金对冲通胀的魅力。   尽管黄金价格10月9日连续第3个交易日下跌,但黄金在此前的4个月内上涨了12%,中国国内黄金市场   来自工信部的消息称,中国7月生产黄金31.3吨,1-7月份累计完成208吨,同比增加13.8吨,增长7.09%。   就在2011年,中国黄金年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61吨,但依然是供不应求。中国政府没有公布黄金进口的全面数据,但香港去年对大陆的交货量为428吨,较上年增长了3倍。   据杜克大学学者达布斯在《经济史杂志》1942年5月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公元23年前后王莽执政期间,国库拥有约500万盎司黄金。中国人因此被称为黄金市场上最古老的玩家。   但就在国庆节黄金周期间,一条黄金掺假的微博打击了人们对黄金的信心,甚至搅乱了中国的黄金市场。   对于黄金掺假的传言,中国工商银行紧急辟谣,称工行销售的黄金不会掺假,每根金条都有质量证书。工行还承诺可对已售黄金回购。   网传40%金条掺假   在银行购买的金条被检验掺假,甚至更有人指出,“中国国内40%金条掺假”,此事一度成为近期微博上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微博名为@JASON冯小缺的网民爆料,国内某大银行出售的黄金被验证掺假,并质疑中国市场40%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JASON冯小缺的认证身份是先智创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冯小缺,他的原博文称:“有人拿着工商银行销售的一公斤黄金,附带证明和发票,拿到金银加工厂出售,经过核实,的确是工商银行出售的,加工厂老板就收了,检验黄金的精确纯度,必须去南京,结果一周后报告来了,该金条掺杂了‘铱’。”   冯小缺的这条微博引爆网络。更令人震惊的是,冯小缺继续发微博称,“中国市场40%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从2010年底以来,有评论把中国人大规模购买黄金的举动称为黄金这种“野蛮的遗迹”(凯恩斯语)的又一个支撑。黄金掺假,显然让中国的很多民众无法接受。   用来掺假的铱的密度与黄金较接近,铱的密度为22.42克/每立方厘米,与黄金密度19.3克/每立方厘米比较接近,一般人很难觉察到重量上的差别,普通仪器也不容易检测出来。   有广州的金店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由于铱的颜色跟白金差不多,确实有人在黄金里掺铱粉,掺少量铱粉到黄金里很难分辨出来,市场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随着黄金市场的火爆,黄金的回收和加工市场也同样火爆。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金银首饰加工点在黄金里掺铱粉的可能性更大。而“国内40%金条用铱或钨掺假”,似乎有点夸张。   高赛尔黄金分析师龚山强表示,国内之前曾出现过类似黄金掺假的事情,但一直没有曝出来。这些假黄金不管是从规格还是纯度上,都很难用常规检测手法验出。   如果银行的黄金掺假一旦被证实,后果比较严重。龚山强担心,除了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对国内银行业的信任危机之外,还会导致地下炒金等不合法的投资方式出现,对于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性,市场黄金的稳定性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则表示,如查证属实,则消费者有权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主张惩罚性赔偿。   工行否认金条造假   黄金掺假不仅将中国工商银行摆在了风口浪尖,亦让消费者对中国的黄金市场充满了担忧。   中国工商银行对此回应称,工行销售的黄金从原料、生产加工、售前、售中各环节都严控产品质量,不会掺假,每根金条都有质量证书。此外,工行还对已售黄金承诺回购。   “这纯属不实之言,”《人民日报》引述中国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新闻发言人施旭东表示,“工行严格贯彻上海黄金交易所对金条质量控制的标准,品牌金条从原料入库、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厂前及销售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按照工行方面的说法,在原料环节,工行的黄金原料符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仓标准,并从上海黄金交易所统一出库。   工行方面表示,在生产加工环节,工行从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的可提供标准金条的生产企业中选择信誉度高、质量控制良好的大型精炼加工企业进行生产,加工企业均获伦敦金银市场协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合格证书,具有良好的信用标准。工行也责成加工企业对整个生产环节执行最为严格的质量控制。   工行方面还表示,在售前、售中环节,工行对每个批次的生产金条进行随机抽检,抽样产品全部送经国家计量认证、国家审查认可、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历年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   施旭东称,工行对每一根金条都出具产品质量证书,对产品的成色、重量和品质进行保证。对已售产品,如果出现因产品成色或重量等原因引起客户投诉,一旦投诉产品经质检机构和工行确认为不合格产品,可根据客户意愿,对投诉产品作换货或退货处理。   “工行还对已售黄金承诺回购,”施旭东表示,“消费者可以在工行200多家网点办理黄金制品回购业务。这些网点分为普通回购网点和综合性回购网点,前者可以回购工行自有品牌的黄金制品,后者除了工行产品外,还可以回购其他企业生产的成色在Au99.0以上的实物黄金产品。综合性回购网点目前有近100家。”   施旭东反问,“如果一家银行的黄金产品掺假,它敢做这样的回购承诺吗?”   大规模掺假不可能   银行销售的黄金基本不会出现掺假的情况,但并不代表整个黄金市场也没有黄金掺假。由于黄金价值高,造假的“收益”也十分丰厚,因此,不排除一些个人、小团伙用掺假的黄金来骗取钱财。   据黄金专家蒋云川透露,业内确实有一些不法小商家用其他杂质金属掺假的行为,在黄金中加入其他与黄金密度相近的金属,降低黄金纯度,如99.99%的黄金通过掺假后,纯度降为99.9%,肉眼上很难分辨,但价值上却大打折扣。   在广东省黄金协会副会长、广东粤宝黄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甄伟钢看来,“工商银行金条造假的说法肯定不靠谱,银行没有动力去造假。”   甄伟钢认为,“从工行的信誉,从工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工行金条的产出流程来看,都不存在造假的可能。”   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委员会秘书长刘山恩也认为,目前国内对于黄金制品的检测标准很严格,而且正规商家从原料购买到存储,再到加工、销售,整个环节监管一般都很规范。   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秘书长许文军受访时也表示,所谓“黄金制品掺假”,或者说网上传的在黄金制品中掺入铱或钨,在历史上的确发现过,是极个别不法小商贩所为,有些甚至是加工黄金的摊贩,所谓黄金制品大规模掺假不可能。   在许文军看来,黄金行业的诚信非常重要,而且是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的重点监管领域。他表示,如果黄金掺假被查获,不仅要付出惩罚性的高额罚款,而且对品牌是“毁灭性”的打击。   许文军还表示,黄金掺假检验也很容易,消费者有疑问,一验便知。   国家注册珠宝质检师那宝成认为,黄金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饰品的成色。最为严重的是,用其他金属代替,或者部分掺入贵金属当中,如铂掺铱或者金掺铱。   那宝成提醒,消费者最好到正规商场或专卖店购买,最好购买配有有资质的、经过认证的权威机构出具的合格标签的饰品。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金条造假,其性质如同银行发假钞,势必引发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崩溃。所以银行出售的金条,一般不会出现掺假行为,而“中国国内40%金条掺假”更是不靠谱的说法。
  • 工行否认国内40%金条掺假说法
    中国工商银行表示“黄金制品掺假”说法不实   权威检测机构未发现知名品牌黄金制品掺假   “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关于“黄金”的传闻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有微博称,中国工商银行出售的黄金掺假,同时还质疑国内市场上40%的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国有商业银行出售的金条是否造假,备受社会关注,也事关银行业乃至国家的声誉。对此,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疑问一:工行出售的黄金掺假了?   【回应】 工行表示原料、生产加工、售前、售中各环节都严控产品质量,不会掺假,每根金条都有质量证书 承诺回购   有微博称,“有人拿着工商银行销售的一公斤黄金,附带证明和发票,拿到金银加工厂出售,经过核实,的确是工商银行出售的,加工厂老板就收了,检验黄金的精确纯度,必须去南京,结果一周后报告来了,该金条掺杂了‘铱’”。   “这纯属不实之言”,工行贵金属业务部新闻发言人施旭东表示,“工行严格贯彻上海黄金交易所对金条质量控制的标准,品牌金条从原料入库、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厂前及销售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据工行方面介绍,在原料环节,工行的黄金原料符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仓标准,并从上海黄金交易所统一出库   在生产加工环节,工行从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的可提供标准金条的生产企业中选择信誉度高、质量控制良好的大型精炼加工企业进行生产,加工企业均获伦敦金银市场协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合格证书,具有良好的信用标准。工行也责成加工企业对整个生产环节执行最为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售前、售中环节,工行对每个批次的生产金条进行随机抽检,抽样产品全部送经国家计量认证、国家审查认可、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历年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   施旭东说,工行对每一根金条都出具产品质量证书,对产品的成色、重量和品质进行保证。对已售产品,如果出现因产品成色或重量等原因引起客户投诉,一旦投诉产品经质检机构和工行确认为不合格产品,可根据客户意愿,对投诉产品作换货或退货处理。   “工行还对已售黄金承诺回购,”施旭东说,“消费者可以在工行200多家网点办理黄金制品回购业务。这些网点分为普通回购网点和综合性回购网点,前者可以回购工行自有品牌的黄金制品,后者除了工行产品外,还可以回购其他企业生产的成色在Au99.0以上的实物黄金产品。综合性回购网点目前有近100家。”   “如果一家银行的黄金产品掺假,它敢做这样的回购承诺吗?”施旭东说。   疑问二:南京有检出银行黄金制品掺假吗?   【回应】 检测机构表示未发现银行黄金制品掺假 省市消协表示未接到相关投诉   网传检验出工行金条掺杂“铱”的检测机构在南京。据记者调查,南京负责贵金属检测的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机构,其中最权威的是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级贵金属检测机构——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该中心检验室主任杨佩告诉记者,中心检测黄金制品用的是“破坏性的办法”,要过“三道关”。   第一关,将黄金制品压薄、碾碎,加工成细屑状的粉末。“黄金较软,铱、钨较硬,如果真的在黄金制品中掺了铱、钨,就好比在面团里揉进了沙子,第一关就过不去。再说,黄金是金黄色的,铱、钨是白色的,一加工成细屑状粉末,掺有铱、钨的黄金制品就会‘露馅’。”第二关,将细屑状粉末用“王水”溶解。杨佩说,与黄金不同,铱、钨在“王水”中很难溶解。即使掺有铱、钨的黄金制品侥幸混过前两关,还有第三关,就是检测程序。“我们能检测出含量为10-6到10-9(即百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的杂质,也就是说,铱、钨只要有一丁点,就能检测出来。”   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是工行黄金制品的送检机构之一。“按照这么严格的检测方法,目前我们没有发现工行的黄金制品中掺杂铱或钨。”杨佩说。   “我们中心近年检测银行出售的千足金制品较少,且检测结果都合格。”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主任朱德茂说。   记者又采访了南京市消费者协会,据该协会副秘书长钱立根介绍,近年遇到的类似“黄金制品成分不足”的投诉案例,每年大约在十一二件,其中绝大多数是黄金饰品中扣件、连接件出于硬度等原因而纯度不足 没有接到过银行出售的黄金制品成分不足的投诉。“银行出售的黄金制品中,以投资类的为主,装饰类的很少。投资类的黄金制品如金条、金砖等,不存在扣件、连接件 假如银行制品发生‘掺假’、‘成分不足’,是很容易被发现、被索赔的,但目前没有接到过这方面的投诉。”钱立根说。   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门负责人介绍,一般性的投诉多是属地就近解决,情节特别严重的,消费者也会投诉到省消协。对于黄金制品的投诉,这位负责人表示,“最近两年中均没有接到过。”   疑问三:品牌企业黄金制品可信度高吗?   【回应】 历年抽查,未发现大品牌黄金制品掺假   有消息称,黄金市场上有用钨做核心的假金条,国内市场上40%的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杨佩说,“我们中心一年要检测数十万件黄金制品,检测机器24小时开着,目前没有发现掺杂铱或钨的黄金制品。当然,送到我们这里检测的多为银行、大企业等生产的黄金制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黄金制品即使有用铱或钨掺假我想也是少数。”杨佩说。   他表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有个别企业在黄金首饰中掺铱,但很快被质检机构发现。此后仍有极少数企业试图掺铱或钨,但随着检测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不良企图”往往难以得逞。   同样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另一家国家级贵金属检测机构——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质量负责人陈丁滢说,在黄金制品中掺杂铱或钨的现象虽不能完全排除,但肯定达不到40%的比例。“从我们历年监督抽查的情况看,没有发现大的知名品牌的黄金制品掺杂铱或钨。”   杨佩和朱德茂建议,消费者在黄金消费时应当选购银行、大企业生产的黄金制品,在正规销售场所购买,并索要质量证书等相关证明。   疑问四:黄金“生锈”是因掺假吗?   【回应】 高纯度金不易生锈,但遇到硫化物、汞和铅等会有变色现象   网络传言还引发网友对千足金福娃、贺岁金条等纯金制品生锈的质疑,认为黄金变色是因为掺假。   朱德茂介绍,按照国家标准金制品的纯度,有高纯度金(千足金、足金)以及低纯度金(22K金、18K金、14K金、9K金),纯金制品只是理论纯度。金属氧化称为生锈,而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故高纯度金不易生锈。但会有变色现象,遇汞或铅会变色,人体的汗液或体液酸性过高以及化妆品内的某些化学元素也会使得金饰品变色。另外,压制的金饰品或成品,因压制磨具(贱金属铜、铁、锌等)的残留(极其微量)也会使其变色。以前的千足金福娃、贺岁金条生锈有可能是压制磨具的残留使其变色,也可能是其他金属元素氧化而变色,但生产工艺不当致色变是主要原因。   据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宝庆银楼一位江姓鉴定师介绍,黄金具有耐腐蚀性,在空气质量不好或者其他情况下,黄金制品遇到汞,容易出现白色的斑点 遇到硫化物,容易出现棕红色的斑点。“但是这些不是真正的生锈。”她介绍说,“这些斑点都是可以清洗掉的。”
  • 关于邀请参加“2020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与安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论坛”的通知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国科协等各部委组织开展的“2020科技专家服务团”的各项相关工作,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促进东北地区、大庆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依照黑龙江省大庆市做大“油头”延伸“化尾”转型发展理念,经调研、协商,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拟定于2020年12月3日-4日在黑龙江· 大庆举办“2020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与安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论坛”。活动将围绕新时代创新发展重大战略,凸显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科研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政府、高校、学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仪器仪表供应商近距离交流的平台,促使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在“政、产、研、学、用”等各方面的有效交流。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p p   一、组织机构 /p p   主办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p p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p p   协办单位: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 /p p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p p   承办单位:北京中仪普众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p p   北京中合油联石油化工科技中心 /p p   支持媒体:石油石化技术准备、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仪表圈等 /p p   二、时间及地点: /p p   时 间:2020年12月 3日-4日(2日报到布置会场) /p p   地 点:黑龙江· 大庆(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p p   三、参会人员 /p p   石油、化工、煤化工、炼化等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校、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等单位物资采购、自控室、电控室、信息化部、安全管理部、仪电工程部、维修部、科技处室、实验室、化验室、分析室、质检部、质量部、设备管理等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p p   四、拟主要内容 /p p   本次技术交流会分两个单元交流: /p p   第一单元: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p p   第二单元:安全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p p   第一单元: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在石油工行业中的应用 /p p   1.2020年石油、化工市场分析、“十四五”发展重点及未来方向分析 /p p   2.智能制造环境下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验室管理及标准化 /p p   3.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标准 /p p   4.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测前沿技术及其进展,包括色谱、质谱、光谱、环保检测、电化学、油品常规分析检测等 /p p   5.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专题培训: /p p   (1)色谱及色质联用分析检测及仪器的维护、维修及保养技术 /p p   (2)光谱分析检测及仪器维护、维修及保养技术 /p p   (3)电化学分析检测及仪器的维护、维修及保养技术 /p p   (4)油品常规分析检测及相关仪器的维护、维修及保养技术 /p p   6.石油化工行业中疑难检测问题解决方案 /p p   7.其他相关技术交流。 /p p   第二单元:安全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p p   1.创新技术促新旧动能转换成果技术,石油化工行业过程控制技术、数字车间、智能炼厂的研究与探讨 /p p   2.仪表自动化创新技术应用 /p p   石油和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流速、密度、粘度、浓 /p p   度、质量、转速、扭矩、深度、频率、方位、位移、形变、电流、电压、功率、声音、图像等)进行自动检测、显示、存储、控制、分析及数据发送、接收的仪器,包括有温度表、压力表、液位计、流量计、数显仪等,自动控制、报警、信号传递和数据处理等功能的仪器、装置,调节阀、压力开关、变送器、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工序流程控制、自动安全装置、节能环保装置、自动(半自动)操作系统、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等。 /p p   3.包括石油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前沿技术及其进展,相关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关注热点、两化融合与项目集成、特种工况下的阀门设计与维护、安全仪表系统(SIS)、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自动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在大型煤化工装置上的应用及国产化介绍。 /p p   4.石油、化工行业中仪表自动化设备维护 /p p   5.石油、化工行业中仪表自动化疑难检测问题的解决方案 /p p   6.安全仪表系统在石油炼化系统中的应用 /p p   五、会议征文 /p p   与会议议题相关的综合检测技术、仪器仪表测量控制技术、创新测量控制技术、仪器仪表维护保养技术、仪器仪表综合研发、实验室管理、QC成果等技术性文章均在征文范围。质量比较好的论文会议安排时间段进行交流,并推荐核心期刊正式发表或正式出版期刊增刊。 /p p   论文要求: /p p   1.论文为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 /p p   2.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 /p p   3.提交论文邮箱:r-well@163.com 。 /p p   4.征文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23日。 /p p   六、会议注册: /p p   本次技术交流会对于石油化工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院所、高校、检测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等技术人员不收取会议注册费用,会务组安排工作午餐,其它费用自付。欢迎石油、化工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发技术人员等积极报名参会。 /p p   七、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刘继红 联系电话:13611289072(微信同) 邮箱:r-well@163.com /p p   东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p p   2020年10月13日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10/attachment/519a925e-0e62-4cd1-a212-35512cec8553.docx" title=" 附件2:2020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与安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论坛.docx" 附件2:2020石油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与安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论坛.docx /a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