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共享资源

仪器信息网共享资源专题为您整合共享资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共享资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共享资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共享资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共享资源话题讨论。

共享资源相关的资讯

  • 海宁搭建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源库 让高校里的科研仪器“忙”起来
    如何在几百颗直径不到2微米的银粉中精准无误地寻找到一颗同样大小的玻璃粉?这需要一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近日,浙江凯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韦继锋在浙江大学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杰的帮助下,通过租用该中心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精准找到了散落在银粉中的玻璃粉,顺利完成企业新产品表面形貌观测分析任务。  如今,凯盈新材料已成为该中心的常客。“基本一个月要来两三次,租用该设备对产品做微观观测。”韦继锋说,能顺利租用到心仪设备,多亏了海宁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源库。  该共享资源库是海宁市为加快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搭建的一个服务平台。“搭建平台,目的是希望让企业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更好地从事创新。”海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宁企业研发热情高涨,但缺少高精尖科研仪器却是当地中小企业的一个痛点,“其实,海宁有许多优秀科研创新平台,创新资源丰富。但这些创新资源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就包括大型科研仪器。”  物尽其用,方成大用。海宁拆除共享“围墙”,把碎片化、孤岛化的科技资源打通共享,推动高校院所中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在共享资源库中,企业能实时看到所有在库设备信息,每个共享单位后附有联系电话。“企业只要通过共享资源库,即可与心仪单位进行电话预约。”海宁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工作人员朱骏杰介绍,海宁与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海宁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研究院等1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每年根据辖区企业的需求,共享资源库都会实时更新一批共享科研仪器。”  凯盈新材料首席技术官助理尚俊霞表示,作为晶硅太阳能电池银浆的生产企业,在日常研发过程中,需要用到高精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一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购置费300多万元。而每次使用共享仪器成本是300元一小时,根据企业实际使用频率,一年成本大约两万元。”  仪器共享,让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目前,几台大型设备每年的有效机时超过800小时,其中对所外用户开放共享占总机时的三成。”浙江大学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骆季奎说。  如今,海宁已征集入库可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计200多台,设备覆盖半导体、特种装备、生命健康等多个产业领域,总价值超2亿元。其中,科研平台仍是主力军,其共享科研仪器数量占共享库的87%。
  • ​科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全国共享资源调查分析
    动物模型对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动物本身的生命现象研究进而推进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之一。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应用影像学方法,它使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活体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观测特异性细胞、追踪靶细胞、药物和基因治疗最优化等,各类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不断涌现,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技术不同系统主要分为光学成像、 核素成像(PET、SPECT)磁共振成像 (MRI)、CT成像、超声成像、磁粒子成像(MPI),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技术大多不存在竞争取代,而是互补共存的关系。其中,光学成像技术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基于此,本文聚焦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享的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对科研用光学成像技术为核心的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或可得出国内科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使用情况。(注:本文搜集信息来源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不完全统计分析仅供读者参考)光学成像技术光学成像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而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 Cyt及dyes等)进行标记。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通过非常灵敏的光学检测仪器,让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特定基因的表达等生物学过程。共享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集中教育强省统计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全国仪器共享平台上传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15日,平台上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光学成像)的总数量为119台,涉及24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的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光学成像)数量大于10台,仪器资源依然集中分布在高等教育强省,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珀金埃尔默最受高校欢迎 从全国共享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光学成像)品牌分布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更青睐进口。珀金埃尔默独占近二分之一的市场,Caliper、carestream healthy、Berthold、Bruker、KODAK占比41.53%,CRI等品牌瓜分剩余八分之一的市场。据悉,2011年,珀金埃尔默收购了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成像和检测服务的Caliper Life Sciences公司,在动物成像领域更进一步。所以,珀金埃尔默相当于占比66.1%,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受欢迎。省份品牌分布零散从全国共享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光学成像)数量top7省份的仪器品牌分布来看,珀金埃尔默在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湖南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均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福建的品牌覆盖度低,可能与宣传力度和高校科研方向等因素有关。从北京品牌分布来看,大趋势与全国共享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光学成像)品牌分布相同,珀金埃尔默以绝对优势占据60%,carestream healthy、Bruker、Visualsonics、GE、Princeton Instruments等品牌分布零散,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仪器采购中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力。
  • “国产”难进高校—全国仪器共享资源调查之毛细管电泳仪
    高端科研仪器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管理模式及制度,毛细管电泳仪等科学仪器设备不对外开放,大多养在“深闺”,大量科研资源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并加速释放科技创新的动能,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近几年来制订颁布了关于科学仪器、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平台建设文件。2021年1月22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基〔2020〕342号)》,全国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各种科学仪器上传共享。仪器信息网对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上传的毛细管电泳仪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科研用毛细管电泳仪的使用情况。(注:本文搜集信息来源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不完全统计分析仅供读者参考)。什么是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是一类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CE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交叉内容,它使分析化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CE的分离范围覆盖离子、化合物等小分子,蛋白、核酸、糖类等大分子,甚至到细胞和病毒等,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应用模式多等显著优势,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食品、卫生防疫等领域。毛细管电泳仪资源分布不均统计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全国仪器共享平台上传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3日,平台上毛细管电泳的总数量为191台,涉及33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江苏、山东、浙江、湖北的毛细管电泳数量大于10台,分别为24台、19台、15台、12台、12台。从全国共享毛细管电泳分布图不难看出,仪器资源集中分布在高等教育强省,这一方面与各省份的高校数量和质量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家科研经费的制约。共享平台的开放正是为了解决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升科研设施与仪器服务能力。全国共享毛细管电泳地区分布图这191台毛细管电泳的单位来源共涉及164所高校及研究院所,且985和211高校的仪器资源更强,其中,北京涉及的单位数量最多共18所,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北京18所共享毛细管电泳单位高校毛细管电泳100%进口从全国共享平台统计的毛细管电泳品牌分布来看,贝克曼、安捷伦、SCIEX、AATI、ABI、PE、通用电气占据了95%的市场,其中,贝克曼以绝对的优势占比61%,安捷伦和SCIEX约占总数量的四分之一。从现阶段数据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用的毛细管电泳被国外垄断。一方面是出于科研需求,科研团队需要采购技术更高,准确度更精密的高端仪器,而大部分国外高端科研仪器的水平比较高,这也导致了目前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是国产仪器被整体的制造技术水平制约,在进口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自身仪器研发硬实力上不去,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仪器选择上就更倾向进口品牌,例如毛细管电泳仪,98%都来源于美国。全国共享毛细管电泳品牌分布全国共享毛细管电泳产地分布结语随着仪器共享政策的不断实施,高端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在逐渐形成,有助于达到专业化、网络化的仪器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解决高端仪器资源浪费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我们注意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使用高端科研仪器时更依赖进口,例如毛细管电泳,在采购选择上更倾向于贝克曼、安捷伦、SCIEX等知名品牌,对国产仪器的认可度较低,国产高端仪器想要走进高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毛细管电泳讯息,点击专场查看。
  • 2.3亿元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温江加速协同构建“共享实验室”
    近日,位于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温江片区的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与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正式达成合作,将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优势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便捷的分析测试服务,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共享科研资源有利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赋能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打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助力温江构建“3+6”现代化产业体系校地企合作共享资源赋能园区企业成长走进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一期项目已迎来首批入驻企业,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器械轰鸣,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目前我们正与旭东医疗、深医信息等45家企业洽谈,推动领航未来、中科研芯、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等11个项目加快建设,正在完善园区商业配套,持续丰富园区业态。”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温江片区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何佳介绍,从企业招引情况来看,意向入驻的企业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医疗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等方面的研发类企业。园区在前期招商洽谈过程中,了解到意向企业,尤其是从事药、械研发的科技型企业,有极大的实验、测试等研发需求。而位于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的分析测试中心拥有70余组国际高精尖实验器材,于是园区主动接洽,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将对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大型实验设备共享、高校技术人才支持、租用价格补贴等服务,共同赋能园区企业成长,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型设备涵盖多个领域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服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工具。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70余组仪器设备有序分布在各个实验室,实验人员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相关实验和测试。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总价值2.3亿元,涵盖显微形貌与成像分析、晶体结构与物相分析、成分与价键分析、分子结构分析、制样加工、综合物性分析等多个领域。当前,该中心正依托专业方向齐全、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为国家各类科研项目攻关和新技术开发提供科研支撑。“以医药研发为例,药物研发首先需要知道分子结构是否符合预设目标,通过我们中心的色谱、质谱、波谱以及热分析仪器设备的综合检测,就能对药物的分子结构进行有效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周爱军说,还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多种小动物活体成像、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等设备检测药物的疗效和体内代谢情况,可全方位服务新药开发和中药研究。要最大限度发挥高精尖设备仪器的作用,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加持。据周爱军介绍,目前该中心工作团队均为博士,并且在分析测试领域拥有多年工作经验,可以提供非常专业的技术服务,帮助园区企业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作为温江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产业载体,电子科大“三医+AI”科技园将依托温江厚实的产业基础和电子科技大学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围绕“三医+AI”等领域,打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创新生态链。自2017年,温江与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密切合作伙伴以来,双方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决策部署,以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建设为抓手,聚焦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加速构建“城市+母校+校友”协同创新生态,积极打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承载地。据了解,温江将持续深化与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地合作,放大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覆盖面,形成吸引企业集聚发展的特色名片,同步健全完善校地转化中心建设,切实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促进校地企融合发展,助推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温江片区建设成型起势。“园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牵手合作,只是我们推进校地企合作共享科研资源的序幕。”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温江片区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何佳说,接下来,还将推动园区与更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共享更多高水平实验共享平台,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加快培育和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 泛珠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广西门户启动
    5月12日,以“合作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泛珠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广西门户在南宁启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日波出席启动仪式。当天也是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10周年。大会为此表彰了2007年度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先进单位和个人。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能力赖以提升的前提基础,在整个科技资源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以科技资源共享和信息的通畅传递,促进科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21世纪发展的潮流和特征。2007年11月22日国家科技部开通了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旨在以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为核心,通过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建立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华中、西北、西南7个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和信息平台。这标志着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在全国全面展开。   泛珠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广西门户的启动,秉承“合作共享,创新发展”的思路,标志着广西协作共用网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我区与国家、泛珠三角区域的有效链接,构建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根基,为泛珠四省大型科学仪器用户共享资源、提供服务开通了便捷的渠道,对加强我区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的资源,促进中国-东盟科技信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专家共享 监管联动 三大都市圈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
    9月9日从2023年湖北省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上获悉,我省三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正式签署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备忘录,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资源共享、监管联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和宣传科普等7个方面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共享资源优势。合作开展后,都市圈内将实现信息共享,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将都市圈检验检测认证资质能力、行政许可数据、违法违规监管信息相互通报;建立都市圈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专家库,共享专家资源,如遇技术难题,可互派技术专家予以指导;都市圈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共享,充分利用各地取得的机构资质能力,助力都市圈产业质量提升;实现监管人员互派,建立都市圈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人员信息库,互派人员开展检查,确保监管到位、结果公平。聚焦都市圈共同需求,武汉都市圈9地市场监管局将加大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和鄂州园区建设合作力度,鼓励企业剥离内部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成立新的检验检测机构,为更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质量服务;襄阳都市圈各地市场监管局达成合作协议,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宜荆荆都市圈合作备忘录提出,将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联合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比对工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我省检验检测机构达1797家,营收超15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2917人,已形成新的高技术服务业增长点,行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
  •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京正式开通运营
    9月25日下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科技资源已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共享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共同启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九月二十五日说,几年来,中国已建设一批重要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支持和基础条件资源保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当天下午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万钢讲话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既是中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集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中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希望它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手边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便利。   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集聚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成果,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必将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扬企巧借“科研外脑”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近日,记者从在扬召开的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2009年工作会议上获悉,扬州企业可以通过全省大型仪器网,共享全省198所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1600台大型仪器,这些设备总价值达10.8亿元。专家表示,扬州企业需要转变观念,让资源共享成为共识,通过这些家门口的“科研外脑”,解决企业检测、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扬州企业科技创新。   扬州有大型仪器127台   前不久,我市一家企业花1000多万元买了一台产品检测设备,没多久就发现,它的“双胞胎”几年前就在扬州某高校落户了,只要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租借。目前,我市存在着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重复购买相同设备的现象,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市积极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将本已蒙尘的资源叫醒,大力促进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和共建。“我市拥有大型仪器127台(套),这些设备可有效支援扬州企业科技创新。”扬州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中小型企业受益最大   作为扬州光伏产业的标杆,川奇光电就受益于大型仪器的共享。该公司生产液晶板,因为受到污染源干扰,希望借助扬州大学的设备为产品进行检测。扬州大学借助学校科研设备,帮助设计了一套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检测。而此前,这样的检测需要到上海、北京等地才能完成。   我市加入到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后,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直接受益。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公司每次研发产品都需要跑上海、奔北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成本比原先下降了五分之一,研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需要高校企业齐参与   有关专家表示,很多企业对这个平台还不了解、不信任。“人有不如我有”、“求人不如求己”,依旧存在于一些企业老板的心中,如何让共享成为共识,成为困扰扬州企业用好平台的瓶颈。   专家表示,这需要政府引导和企业化的运作,以品牌引资源,以价格引资源。让高校、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增添自身的品牌效应,让无形资产升值。同时,通过政府出资,购买产业相关的先进设备,租借给企业,让研发平台的科技资源源源不断。   编后: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十分重要。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充分认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进一步营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社会科技资源,才能使扬州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 天开高教科创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深入挖掘全市科教资源,瞄准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即将开园之际,记者采访到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科技服务机构,他们将在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发挥自身作用,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据悉,天开园将设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室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对园区的开放共享。截至目前,天开实验室联盟吸纳全市447家实验室和服务机构,包括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在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结构生物学科研仪器平台影像室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正在运行工作中。作为天津首台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即将入驻天开园,依托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据了解,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设备,可完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及结构解析。精准的结构解析是在分子层面认识生命过程、破解重大疾病、辅助药物开发的重要支撑。据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李昂介绍,自仪器投入运行以来,以仪器共享服务为契机,南开大学为校外科研单位、医院、医药企业提供长期技术服务。“在对校外单位与机构提供共享服务中,生物医药企业与医院占多数,我们会提供仪器平台与技术服务,为项目做些初步分析。”李昂说。“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立之时,就按照仪器运行所需的环境指标打造了专用的电镜室。比如,考虑仪器对精准度的高要求,设置了磁屏蔽、气垫减震功能以及室内恒温等。另外,在操作技术上,我们也经过了非常专业的培训,科研院所或者是企业提供样本之后,需要我们来进行专业操作,这样可以使测试工作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李昂说。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是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孵育培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质量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提供预防传染病和感染病的解决方案。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卢静说:“利用这台仪器,对样本进行负染色、快速冷冻、数据收集、三维重构等,对相关生物样本进行筛选与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结果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在疾病机制研究、针对性疫苗开发、载体与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作为天开园其中的一项基础设施,为科研提供技术服务,不断为创新型企业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绿色合成多孔材料制备高效催化剂和生物制剂’项目中电子显微相关工作均在本机组完成。”李昂说。
  • 2000台!天津深入推动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合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万家、5.9亿元、11倍、45倍& #8230 & #8230 一串串醒目的数据证明,天津在优化大型科研仪器资源高效配置上,打造出了统一规范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制度模式,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本市拥有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约2000台左右,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研究实验基地。2013年以来,依托天津市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持续发挥“认定+补贴”的引导作用,吸引带动众多仪器资源单位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目前累计认定大型仪器管理单位97家,覆盖中央驻津院所、高等院校、市属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积累大型科学仪器1233台套,设备原值19.9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本市在大型仪器资源开放共享中,把建立高效规范的工作体系作为关键点,持续完善“认定管理+财政补贴+平台支撑”工作模式,将机构资质认定、补贴资金审核、平台建设运维等各环节分段负责,形成了高效化、规范化的协同工作组织模式。将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实现了由以往供给侧单向补贴到供需双向补贴的转变。2013年至2019年累计发放大型科学仪器补贴6600多万元,服务企业超过4.1万家次,带动仪器共享服务总金额13.9亿元,显著提升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投入成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市还推广“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高校科研仪器的市场化运营管理,解决了开放共享中存在的服务收入、收费合规性认定、发票管理等“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同时,为推动共享服务市场化运营,依托天津科服网“科淘”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提升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的支撑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加快推动京津冀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合作,本市修改了《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实施细则》有关条款,把原大型仪器补贴范围由天津市扩大至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天津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单位年服务京冀企业超过1500家次,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的融合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最新数据来看,天津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服务成效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服务开机时达60余万小时/年。2019年服务企业数量1.1万家,较2013年增长11倍,科技服务收入达5.9亿元,较2013年增长45倍,市场化运行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p p br/ /p
  • 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评议
    “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专家评议   2009年5月24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我院召开了“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能力评议会。该平台在完善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以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分布式化学计量实验室网络为组织形式,服务区域遍及全国和亚非、欧美地区。已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临床与大众健康等国计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地震水质污染、奥运食品中兴奋剂检测、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等社会焦点问题中,成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取得了重大社会影响。在新材料性能检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年多来,我院联合43家参建单位对化学成分量、生化成分量和物化工程量等学科和食品、环境、大众健康、机电产品应对欧盟RoHS指令、能源与材料等应用领域的现有高端测量资源进行了整合和完善。完成了资源调查报告12份、制定管理技术文件41份 整合制定国家标准、检定/校准规范35项,完善测量方法110项 新增标准物质189项,开展国际比对65项,申报成功国家测量与校准能力178项,组织国内比对/能力验证22项 收集、整理化学计量基标准资源信息7800余条 开展国内外培训和交流活动,直接受训和交流人数达2000多人次 建立了涉及化学计量基准、标准、参考方法、参考实验室以及相关政策和技术法规的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 通过门户网站(www.nams.cn)、出版系列丛书、举办专业性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开办网上学习课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通过提供计量基标准技术服务、标准物质发售、参考方法的推荐使用、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等多种渠道,实现了实物资源的社会共享。   专家组在听取了我院化学分析所副所长马联弟研究员做的平台评议报告后,对该平台的建设成果及其共享服务的效果表示十分满意。特别对本平台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组织形式 服务于食品、环境、大众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明确的针对性 通过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检验平台成果,实现国际接轨的工作模式等特色给予充分肯定。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平台给予政策和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完善硬件条件及实验环境,以目前的成果为契机,不断做大做强,以提升我国化学计量基标准的质量与共享能力,支撑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评议专家组由张玉奎院士、邓玉林教授、张新荣教授等9位专家组成。科技部平台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计量司的有关领导及我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此次评议会。
  • 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牵头组织,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作为承担单位的“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条财司专家组的验收和项目总结。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3年建设,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全部任务,包括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检测资源共享中心平台及数据汇交系统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测资源管理规范、相应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整合了国家检测资源信息,初步形成了检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体系,为社会多个领域的重要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撑。   据了解,国家检测资源平台建设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平台网站开通。目前,该平台已建成了平台组织管理系统、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平台综合服务系统和平台数据录入系统,汇集了2.4万多家检测实验室,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数据保障。
  •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应用交流会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文件 [2009]中高办字第(12)号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是各个科研机构、特大型企业及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反映我国高尖端科技的综合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和完好率并使其信息化,是用方单位目前当务之急。为使研究专家、生产厂家以及用户单位三方能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拟定于2009年4月17日-25日在西宁市举办“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到会演讲,并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望各单位接到通知后,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研讨涉及内容:   1、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的经验介绍   3、数据库技术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4、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协作平台的服务交流   5、实验室的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任务完成、运行与管理   6、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应用   7、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管理流程设计与制度建设   8、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资源共享与效益评价   9、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的研制、改造与开发,实验技术研究。 “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报名回执表 传真:010-86312187 联系人:李洋 单位名称 E-mail 联 系 人 电话 传 真 参会人姓名 性 别 部 门 职 务 电 话 手 机 住宿否 参会需求 □申请会上交流 /住宿:□单间 □合住 / □ 代定返程机票 □ 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嘉峪关+敦煌 2980元/人 □ 西藏考察 费用:2980元/人 □ 提交论文 论文题目: 技术交流 论文交流 交流题目: (各单位可以组织统一报名,也可单独报名,会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酒店、地点、日程安排及行车路线) 组织6人参加会议免一人会议费;食宿、考察费用自理。 会务组安排接站;请各参会代表报名后,及时定好机票或火车票,通知会务组以便安排接站。   (一)、会议时间/地点:2009年4月17-25日(17日报到) 西宁市   (二)、会务费用:1280元/人  食宿、考察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三)、参会对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医院及特大型企业技术部门等单位的仪器设备研究专家、教授及使用设备的相关技术人员,大型仪器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厂家。   (四)、编辑会刊《全国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及应用技术交流论文集》:内容可涉及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展示,并择优安排会议发言。篇幅6000字左右(请在2009年4月10日前发至会务组Email:wzcz999@126.com),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电话、论文摘要、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   (五)、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1616258 86312187(兼传真)   联 系 人: 李洋 手机:13641049897   邮 箱:wzcz999@126.com   网 址:www.chia.org.cn
  • 两会之声: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带来多少福利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我国推行多项大型仪器设施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政策。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 2018年,“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入总理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很早就注意到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他也在多个场合呼吁解决这一问题。谈到近些年的改变,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有很多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开放共享氛围逐步形成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意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并提出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同时,《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告诉记者,最早他呼吁教育部将高校的科研仪器设施集纳在一个开放共享平台之上,教育部通过努力促成了相关平台的建设 此后,他又建议建设全国性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但在统一平台的建设中,还遇到仪器名称不一致、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状况。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以前是一拥而上,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不统一,常常检索出一大堆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蓝闽波对记者说,“目前,统一的共享平台已经解决了之前的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底,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通报了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3.4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开放共享情况的考核结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体而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任家荣介绍,此次考核结果显示,在部门层面,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运行机时比较饱满 在科研仪器的类别层面,核磁共振仪器、质谱仪、色谱仪及各类显微镜等分析仪器使用率较高,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600MHz固体核磁共振谱仪等仪器,年有效运行机时均在8000个小时以上,“基本实现全年满负荷运转”。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在本次考核中,仍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不实等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某单位花科研经费购买一台仪器,虽然设备是该单位的,但是钱是国家的,应该共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在对《中国科学报》的问题答复中说,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购买一台大型科研仪器理应服务于国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共享平台还须做好后续服务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水平不匹配(同时也是限制因素之一)的是,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重物轻人”的现象并未得到显著改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任家荣介绍说,在上述考核中,相当多的单位对实验技术人员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够,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对仪器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他举例说,在本次考核工作调研中发现,某单位竟存在一位实验技术人员同时负责60台科研仪器的情况,对科研仪器的运维只停留在开关机水平。还有些单位由于缺少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造成仪器故障率高,有的仪器使用两三年就处于损坏闲置状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等措施表面上是推进“物”的开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注重带动与科研设施相关的研发能力的开放、科研成果的开放,这才有利于满足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促进高校院所的创新供给互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些中小微企业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科研数据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意味着社会对科研仪器设施的开放需求更高:不仅是科研仪器设施硬件的开放,还需要科研仪器实验服务、科研报告以及基础科研文献等的开放共享。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向全社会开放,要求科研仪器运维平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向记者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涉及科研报告、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提出,目前科研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还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统一标准。她建议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等组织的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科研数据等资源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徐晓兰对《中国科学报》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评价机制还要更灵活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以及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程度的提高,蓝闽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愿景:可开放共享的仪器装置范围更广、开放理念更深入等,尤其重要的是,更加灵活的共享考核评价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研仪器之间差别很大,有些本身就属于运转率非常高,有些仪器可能因为所处专业或行业比较细分甚至冷门,本身可面向的共享对象就不多。”对此,蓝闽波建议,在未来的考核评价中,要制定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情况的评价,《意见》要求,科技部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科研设施与仪器的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的合理性、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具体操作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并要求“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对此表示赞赏,希望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他表示,科技资源的共享涉及方面较多,相关问题也较为复杂,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 p br/ /p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迈向聚合发展
    p   “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聚焦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多方征求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 /p p   针对新近公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p p   近两年,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对现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进行优化调整。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平台主要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两大类。 /p p   “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有效支撑,很多领域研究取得突破和发现依靠对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全面掌握与深入挖掘分析。”叶玉江说,目前天文、高能物理、基因组学等领域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作物种质、人类生物样本、实验动物等资源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既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需求,又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培育的重要增长点。 /p p   不仅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支持依托相关机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以及构建包括资源收集整理、研发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资源库(馆)。如美国联邦政府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投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支持建设了模式培养物集存库等生物资源库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在海洋、环境等领域建立数据中心网络,建立水生种质资源库& #8230 & #8230 /p p   “现有国家平台是基于‘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项目成果而成,部分平台资源范围过大,资源主体不够突出,并且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热点和重大科研项目工作部署衔接不够紧密。”叶玉江坦承,国家平台还面临组织结构复杂、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如原某平台由近百家单位组成,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够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薄弱等。 /p p   为此,《通知》提出将原有28个国家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p p   “根据数据规模、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等情况,在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基础前沿、农林科学、工程材料5个领域,将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10个科学数据类平台,优化调整形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介绍,为突出国家平台科技资源主体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在生物种质资源、人类样本资源、标本资源、实验材料资源等4个领域,将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11个资源库类平台优化调整为30个国家资源库。 /p p   叶玉江透露,过去十年间,我国对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学数据 /span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投入不够 /span ,相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尤显薄弱,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p p br/ /p
  •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专家评议
    近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子项目《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评议。此次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尽快开展共享运行服务。按照通知要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制度等开展自查、落实、形成了完整的开放共享工作总结报告。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批准,成为在建的34个平台中首批接受评审的9个平台之一。   该平台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计量司的领导和推动下,通过建立规范的标准物质资源整合机制,整合了国内全部5000余种有证标准物质信息资源,并可随时提供4000余种标准物质实物资源。截止2008年底,累计实物资源共享量达85万份,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   专家组听取了平台负责人李红梅所做的《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落实情况》的报告,观看了《国家标准物质信息平台》网站功能演示,审阅了《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情况总结报告》以及相关资料,现场检查了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及资源共享服务情况后,对平台的建设成果以及在资源质量保证、评价与国际互认、资源更新维护、共享服务模式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对国家标准物质实物库今后扩大规模给予支持。专家组成员按照评议要求,对平台在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服务效果方面的情况给予评议,并最终形成了专家组综合意见,该意见将为科技部、财政部确定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张渝英副主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许增泰处长,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科技司张永华副处长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段宇宁副院长参加了评审会。
  • 资源共享 “科”字号军团奋战抗疫一线
    转运箱配备GPS芯片,保证生物安全“已完成0.55%的含氯消毒液消毒,确认;样本密闭性已检查,确认;样本箱GPS芯片工作正常,确认!”8月11日,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国际企业总部园的南京迪安医学检测所门口,迪安诊断华东大区总经理林秀文正在做核酸检测样品交接。记者注意到,盛放核酸检测样品的样本箱有点不一般。“这个转运箱‘大有来头’,它除了具有保温作用,内部还装有GPS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反馈样本的位置情况,保证生物安全。”林秀文说,和转运箱配套的,还有62辆冷链转运车,根据各采样点的采样情况,不间断地向实验室运送采集来的核酸样本,每辆转运车的位置均通过实时视频监控平台向后方指挥部报告。作为江苏省内首家独立医学实验室,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伴随着多轮次的全员核酸检测,迪安医学检测所的忙碌可想而知。“科技手段和科技设备帮了实验室的大忙,守护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提升了核酸检测的效率。”林秀文说,总部调集了140多位同事从全国的各个实验室赶到南京,并且调集了接近100台核酸检测仪,把产能提到了一天10万管。“和方舱实验室相比,固定实验室可以根据承接样本数量的增加,不断扩充产能,生物安全更能得到保证。”林秀文介绍,在南京多轮核酸检测中,检测所一共完成了100万管检测任务,并确保能在6到10个小时出具报告。“检测所为了提高前端程序的效率,试剂采样都用上了小程序,通过扫描身份证和试剂管上的二维码,达到所有信息一一对应,既确保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机器人不眠不休,缔造抗疫“无人之境”疫情期间,公共场所的“无接触”要求使得酒店集中隔离人员的送餐成为大问题。8月11日,记者看到一款不用戴口罩、不穿防护服、24小时不休息的无接触“外卖小哥”——送餐机器人,穿梭于南京某酒店,为200余名隔离人员提供了送餐服务。它们的“聪明脑袋”能够快速搭建现场地图,精准识别玻璃门等障碍物,还具备快速自动充电功能。“这款送餐机器人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底层算法、多目标检测识别技术、激光雷达环境地图构建技术等,实现室内送餐中精准定位导航的高可靠性与稳定性。”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送餐,这些机器人还可以代替医护人员给隔离点人员运送药品,减少医护人员的风险。自主加液、自动清洗、吸尘、拖地、杀菌… … 南京某三甲医院内,通过远程控制,清洁消毒机器人一气呵成实现了有效清洁和消毒,它们替代工人进行繁重的消毒工作,有效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据了解,疫情期间,集萃智造自研设计的导诊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载运机器人等,在南京多家医院内成为医护人员的好帮手。科研机构抱团,推动“战疫仪器共享”“非常感谢省农科院和东南大学将PCR核酸检测仪、核酸提取仪等4台仪器共享给我们使用,我们对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的效率将会提升40%。”日前,在南京市江宁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江宁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范小飞接过由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东南大学、省农科院专程送来的设备时激动地说。疫情发生后不久,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便发出通知,紧急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需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全省有关高校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响应、全力支持。“我们接到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的征集通知后,第一时间发动全院科研团队,短时间内收集到51台核酸检测相关仪器信息,包括核酸提取仪,PCR检测平台等,上报给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统一调度。”省农科院科研处成果平台科科长徐胜说,信息上报不久,得知与江宁区疾控中心需求契合,于是迅速打包了畜牧所、蔬菜所两台套仪器,紧急支援江宁区核酸检测工作。东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刘加彬告诉记者,东南大学也积极响应省统筹中心号召,根据江宁区的需求,提供了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台式仪两台设备,助力提高检测速度。“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这次帮了大忙。”范小飞表示,看到科学仪器共享信息后,他们主动向中心申请,不到一天时间就得到了4台设备,日检测能力将提高至3000至4000份。截至目前,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共征集到66家单位的相关仪器设备超5000台,还为扬州市邗江区疾控中心、省口腔医院等单位匹配供方资源近100项。
  • 天津:共享创新资源 赋能天开园发展
    大型仪器设备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是横在众多创业者面前一道非常高的门槛。推动科学仪器、实验设施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是天开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市科技局、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昨天举办服务天开园专场第一场对接会,搭建园区企业与天津市各层级实验室及服务机构交流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代表,与天开园的入驻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为企业如何共享大型仪器资源答疑解惑。“信创海河实验室可以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撑,还能为企业进行信创产品的适配认证和技术选型咨询。天津的算力在全国是非常发达的,信创海河实验室已经在药物筛选、高分子材料筛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助理南松辉表示,“今天现场很多都是材料领域的企业,我们在算力上拥有经验和优势,未来与这些企业会有非常多的合作机会。”天津出台扶持天开园发展34条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在津高校院所和海河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将科学仪器和实验设施面向园区企业开放服务。融入天开园,实现开放共享,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助力天开园企业轻装上阵。对接现场,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分子光电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电动汽车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家实验室代表,面向天开园企业宣讲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优势和产学研合作情况,并推介了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成果。永续新材料、德茵达、南科优仪等天开园入驻企业,从合作研发新产品、租用大型仪器设备等方面提出了需求。依托南开大学张振杰教授科研成果成立的耀科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注册在天开园。目前,如何实现产业化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最大的瓶颈,总经理毛天晖来到现场寻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验室:“企业做研究所必需的一些大型仪器,很多售价都在几百万元,靠企业自己购买是不现实的。我们希望找到能够提供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对企业开放。”在了解了各个实验室的优势后,毛天晖收获不小:“对接会架起了企业和实验室的桥梁,我们找到了与企业测试匹配的仪器,后续我会主动与这些实验平台对接。”天津在海河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基础上进行扩容,吸纳全部获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成立了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赋能天开园建设。目前,天开实验室联盟吸纳了我市447家实验室和服务机构,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在前期对天开园入驻企业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些企业在超级计算能力、智能计算能力等方面对实验和检测设备有共享需求,便组织了相关实验室和这些企业对接。”市科技局实验室工作处处长谭振东表示,这是天开实验室联盟赋能天开园发展的第一场对接会,后续市科技局每个月都将组织一场对接会。根据对企业需求的摸排和实验室能够与企业共享的设备和技术情况,进行精准匹配、深度对接。
  • 贵州18亿科研仪器资源实现共享 累计订单3万个
    p   贵州近年来通过公共在线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推进了科研仪器共享的步伐,实现了总价值近18.8亿元的资源共享,充分缓解了科研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 /p p    strong 利用互联网盘活科研仪器资源 /strong /p p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副处长赵阳介绍,科研仪器闲置、利用率低、重复购买的问题由来已久,推进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工作也并不是个新鲜事儿。其实,早在2008年贵州就建立了“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享平台”。赵阳说,经过近8年时间的完善,贵州省仪器公共在线服务平台2016年年底正式上线,利用互联网解决了“有需求没处找,有资源没人用”的问题。 /p p   赵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全省的大型科研仪器资源整合聚集到一个共享平台,统一向社会开放。让闲置的仪器用起来,让有需求的企业也好、科研单位也好,能够找到他想用的资源,解决一个供需双方的问题,也是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 /p p   贵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黄松介绍,通过网络平台,他们告别了业务员各地跑业务的时代。现在,他们只需要把仪器检测服务摆上平台,有检测需求的医院就会自动找上门,实现信息化对接。 /p p   黄松:肯定有差别啊!像我们之前必须要有业务员,每个医院、每个处室去沟通,对别人的需求也不能完全转达到我们实验室。通过互联网的话,可以信息更透明,更对称。实验室更清楚了解需要我们提供什么资源给它。对客户来说也是更良好的体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48776eb-a9e5-4d94-8636-b04c76307916.jpg" title=" 15161719112020588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贵州省仪器公共在线服务平台 /p p   strong  多举并施完善共享激励 /strong /p p   为了激励更多单位参与到共享平台中来,2014年起,贵州省开展了针对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的评估和补助工作,利用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三年累计补贴各仪器管理和使用单位1400多万元。不过,赵阳坦言,仅仅依靠“资金补助”效果并不明显。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由于共享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实际参与共享服务的仪器操作人员很难得到直接激励。 /p p   赵阳:原来这个补助是针对单位,不会针对个人,但实际上做事的是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补贴给单位,这中间就有一个脱节的问题。如果仪器拿出去共享,然后管理员又没有给他明确这个服务的收益,这样很多人就不愿意去做这个事儿,就把它一起买了之后宁愿放着,因为他去做这个事的话他他付出劳动还要担风险,而且设备还有折旧。 /p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p   经三年筹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筹建方案确立的各项任务。近日,通过了高新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p p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3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组建,下设科技资源部、仪器平台部、技术研究部、工程服务部、合作推广部、综合管理部6个部门。工程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工程中心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建成了一支研究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专业研发队伍。 /p p   该工程中心在跨领域科技资源深度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国家大型仪器网络管理平台中得到了应用 建设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形成了以28家国家级平台为核心、800多家资源单位的三级科技资源服务网络 建设了国家大型仪器网络管理平台,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和24个中央部门下的3000余家单位。 /p p   近年来,工程中心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40项,取得专利15项和软件著作权12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8项,发表论文46篇。工程中心拥有研发和办公场地1300平方米,计算服务节点120余个,数据存储能力1000TB的基础设施环境,累计取得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组织技术培训两千余人次,组织并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六千余人次。连续4年举办了“共享杯”全国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参与人数1.47万,推动了科技资源共享与创新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 /p p /p
  • 京津冀将建立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圈
    原标题:2388台仪器走出&ldquo 深闺&rdquo 助创新 图为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成员单位&mdash &mdash 邢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内,检测人员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葡萄糖和甘露醇数据。   一边是偶尔使用便束之高阁,一边是无力购买但急需使用。动辄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常被冷落在一些实验室内&ldquo 深闺待嫁&rdquo ,但面对企业创新一线需求却频频缺阵。   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等带来的问题中,大型科学仪器的闲置浪费现象最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在省科技厅组织下,由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1家单位组建的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运行三年来,吸引加盟单位399家,加盟服务专家1793名。目前已拥有对外开放共享的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388台套,仪器原值17.48亿元。   为让更多大型科学仪器服务一线生产,2014年下半年以来,该联盟开展了科学仪器服务产业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中,2388台仪器走出&ldquo 深闺&rdquo ,仅半年时间,就为552家企业提供54718次合作研发、分析检测服务,成为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ldquo 创新重器&rdquo 。   &ldquo 点对面&rdquo ,一套仪器提升一个产业   &ldquo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高端科学仪器不仅是创新必备工具,更是日常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尺。&rdquo 河北省科技开发中心科技资源开发部经理、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副秘书长李项军介绍,借力于联盟中的科学仪器,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   &ldquo 通过联盟这个平台,有一家生产中频电疗仪的企业因某参数不合格找到我们做相关专业检测,通过我们的专业仪器进行对比,发现该参数的&lsquo 真有效值&rsquo 对示波器的存贮深度和采样时间有要求,而企业的示波器精度和测量范围与要求不符,这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rdquo 联盟加盟单位&mdash &mdash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的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不仅如此,在发现该企业技术人员对产品通用安全要求理解不够,造成安全分类不清等问题后,该院技术人员还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标准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素质。   &ldquo 联盟内的大型科学仪器,不仅可以&lsquo 点对点&rsquo 服务企业,更可以&lsquo 点对面&rsquo ,提升区域内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助力低端产业向高端迈进。&rdquo 李项军表示,鉴于此,2014年下半年以来,联盟针对裘皮、自行车、线缆、食用菌、羊绒、木制品、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不同类型产业,开展了&ldquo 点对面&rdquo 检测、研发、技术培训等专项服务活动,并取得理想效果。   2014年一年,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就为各类企业和有关部门完成食品检验和风险监测32399批次。&ldquo 我们院联合美国欧普图斯公司开发了激光拉曼光谱仪,将常规实验室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验缩短至5分钟以内,且关键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rdquo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技术负责人表示,这一新仪器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可在牛奶三聚氰胺检测、味精硫化钠检测、辣椒苏丹红检测、豆芽植物激素检测等领域广泛使用。正因如此,专项活动中,该院同省内多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过检测数据和结果分析,帮助生产者改善种植(养殖)方式,引导生产者生产更为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推进了我省农产品向高端迈进,维护了我省绿色农产品形象。   借力京津,&ldquo 环渤海&rdquo 内仪器共享   &ldquo 为扩大联盟服务范围,目前我们在石家庄、唐山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子平台,在秦皇岛、衡水2个服务站点,设立专业服务中心41个,服务范围涵盖了全省十一个地市,服务领域覆盖了生物医药、化工环保、轻工食品、农业、能源、新材料、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rdquo 李项军介绍,目前联盟的官方网站访问量已达到34万多次,联盟内的仪器累计为3000多家企业、单位技术创新提供了检验检测服务。   &ldquo 客观来说,我省的科学仪器资源依然十分有限,且先进的高端仪器较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我省正在致力于与京津一同建立起范围更大、能力更强的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圈。&rdquo 李项军介绍,我省联盟已与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进行了积极沟通,从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检测认证资源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深入交流,并审议了&ldquo 环渤海区域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协议书(讨论稿)&rdquo ,就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检测认证、协作成果对接服务、建立&ldquo 河北合作站&rdquo 等达成合作意向。   据介绍,由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方共建,截至2013年底,中心已有成员单位44家,474台(套)价值2.5亿元的仪器设备资源对外开放,汇集科技需求200余项、开放实验室21家。   &ldquo 接下来,我们将实现&lsquo 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rsquo 网站和&ls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rsquo 网站资源共享。这将充分发挥环渤海协作共用优势,共同推动环渤海大型仪器共享网站有效运行、资源共享与更新维护。&rdquo 李项军介绍,根据有关计划,我省将借助&ld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rdquo 资源单位服务优势,推动建立河北检测认证相关工作。针对食品与农产品、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活跃领域,共同组织检测与认证领域培训、学术论坛及交流会。同时,还将拓展&ldquo 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rdquo 工作内容、服务范围,畅通渠道,共同推进联合共建&ldquo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河北合作站&rdquo ,建设一个覆盖仪器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服务平台,一个致力于提升检测服务和检测能力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ldquo 届时,联盟对我省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更为显著。&rdquo
  • 我国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有望资源共享
    《瞭望》文章: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条块分割的打破,大科学装置对中国原创科技能力的提升,更加令人期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年初,从兰州传来喜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与兰州军区总医院和甘肃省肿瘤医院合作,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100MeV/u的碳离子束,对浅层肿瘤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试验。   目前患者的肿瘤已完全消失或明显缩小,而且均无明显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病灶。截至目前,治疗病人总数已达82例。   同时,近代物理所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组还对肿瘤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首次从多个生物学通路证实了杂合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丰富了对肿瘤发生机理的认识。   业界专家表示,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但治愈率极低。近代物理所的临床试验,无疑为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为肿瘤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因此入选“影响兰州十大事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建成投入运行”和“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落成”——两个事关中科院的大科学装置项目的消息还同时入选“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包括技术的带动,都有赖于一些大的科学装置提供的基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本身也体现了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在2月17日举行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签约仪式”结束后,白春礼向本刊记者强调。   据了解,大科学装置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大型设施是为满足现代科学研究所需的能量极高、密度极大、时间极短、强度极高等极限研究条件而产生的,它为人类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极限的能力,使科学研究有可能在微观化、宏观化、复杂化等方面不断深入,从而取得重要发现。   白春礼告诉本刊记者,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出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依托于它的科学研究,并给予大力支持,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根据各自的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计划,积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随着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策。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大科学装置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占据重要地位。”白春礼认为,人类探索自然世界必须借助科学仪器,大科学装置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一开始看到身边的各种物质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深层次,这些原子内部结构与运动的信息只有借助大科学装置才能获得,而这些信息是众多学科前沿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弹一星”计划带动下进行的。“文革”时期,虽然国内科学研究受到极大损害,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仍然在孕育着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七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科学项目仅5项,其中大科学工程2项,投资为3.4亿元 而“九五”、“十五”期间的投资则增加到近40亿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启动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70亿元。   规模最大的科学装置即将建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迄今我国已建成运行和正在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46项,投入资金达120多亿元,覆盖了时间标准、导航、遥感、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地质、海洋、生态、生物资源、能源、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学院是承担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目前该院已有8个重大科学装置在运行之中。   始建于198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大科学装置,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为中国物理学家的研究探索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八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奠定了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地位。   同步辐射光在2003年SARS疫情出现时大显身手,成功测定了SARS病毒主蛋白酶的结构,为研制抵御SARS病毒的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肿瘤诊断方面,利用同步辐射光的高分辨特点,可以发现很小的肿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已成为当前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最有力手段,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过程的利器。   2004年底,我国开工建设了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将在2009年上半年建成运行。   这个大科学平台可以容纳60多条光束线,相当于建了60多个不同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可以同时向上百个实验站提供从红外光到硬X射线的各种同步辐射光 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可用于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环境、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   据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洪杰介绍,上海光源发出的同步辐射光波长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如果用于癌症观测,可以大大提高它的诊断水平。比如说乳腺癌,人类目前的观测能力最小大概能观测到5个毫米,而上海光源将有可能观测到1~2个毫米的早期癌症细胞。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硅晶片中的痕量杂质探测分析、飞机发动机和航天器的疲劳测试、纸浆无氯漂白工艺改进、化妆品效果分析、新口味凝胶食品的开发等产业研发与检测方面,上海光源也将大显身手。   近年来,我国在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为这些重大任务提供授时保证的是另一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授时中心装置。   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际上第一个全超导装置。它的成功运行,使我国在核聚变能研究中处于国际前沿,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于1988年,取得了以合成超重新核素为代表的重大成果,使我国跻身于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先进行列。200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的冷却储存环(CSR)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规模最大、能量最高、可实现全离子加速的重离子同步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离子,可以开展航天元器件和线路的空间辐射效应及选用风险评估测试实验,获得的数据对指导航天电子元器件和系统抗辐射加固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10多年的重离子治癌前期研究,依托重离子加速器建成的浅层(深度小于2.5厘米)治癌装置,利用中能碳离子束试验治疗了7批82例浅层肿瘤患者(从2006年11月底到2008年9月),疗效非常显著。目前,利用HIRFL-CSR提供的高能重离子束进行深部治癌的装置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遥感飞机已安全运行20年,累计飞行近6000小时,获得的大量数据成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白春礼说,我国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中科院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队伍,“他们是我国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资源”。   打破条块分割有望资源共享   “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但一直以来,由于缺少专项支持经费,大科学装置很难实现开放共享。”白春礼告诉本刊记者,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经费已经落实,但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科研经费没有明确的渠道,没有专项资金,以前总是由科研人员自行申请,不仅手续繁杂且需要很长时间。另外缺乏用户的参与机制、开放共享服务设施不足、开放共享的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等也影响了开放共享的程度。   他透露道,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共同设立的“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将打破条块分割,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高大科学装置的利用效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告诉本刊记者,设立联合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科学院承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功能和作用,开展多学科前沿领域、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发挥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综合平台效能,提升我国基础科学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人才。   迄今为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设立了13项联合基金(含2项涉外联合基金)和若干项联合资助项目,其中部分联合基金和联合资助项目已经连续签署了2~3期合作协议。1999~2008年,共资助这类项目1265项,总经费达6.8亿元。   陈宜瑜透露,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投入经费4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各出资1/2,执行期为2009~2011年。按照突出大科学装置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的思路,联合基金将主要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实施。基金委将在今年3月初单独发布指南,受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申请。
  • 两会热点: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仍需不断完善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我国推行多项大型仪器设施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政策。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 2018年,“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被写入总理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很早就注意到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他也在多个场合呼吁解决这一问题。谈到近些年的改变,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有很多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开放共享氛围逐步形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意见》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管理”,并提出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同时,《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介绍,最早他呼吁教育部将高校的科研仪器设施集纳在一个开放共享平台之上,教育部通过努力促成了相关平台的建设 此后,他又建议建设全国性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但在统一平台的建设中,还遇到仪器名称不一致、分类标准不统一的状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以前是一拥而上,但共享机制没建好,分类标准、仪器名称不统一,常常检索出一大堆仪器设备,却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蓝闽波对记者说,“目前,统一的共享平台已经解决了之前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底,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通报了对21个部门373家单位3.4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开放共享情况的考核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总体而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共享平台还须做好后续服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水平不匹配(同时也是限制因素之一)的是,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重物轻人”的现象并未得到显著改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等措施表面上是推进“物”的开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注重带动与科研设施相关的研发能力的开放、科研成果的开放,这才有利于满足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促进高校院所的创新供给互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蓝闽波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些中小微企业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科研数据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意味着社会对科研仪器设施的开放需求更高:不仅是科研仪器设施硬件的开放,还需要科研仪器实验服务、科研报告以及基础科研文献等的开放共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向全社会开放,要求科研仪器运维平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到位。”蓝闽波向记者表示,企业借专业仪器设备做检测,指标出来了看不懂,这需要共享平台做好后续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涉及科研报告、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提出,目前科研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还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统一标准。她建议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等组织的力量,通过市场化力量去推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的第三方立场,可以对科研数据等资源交易、使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打通提供方、使用方、评价方、维护方全链条环节。”徐晓兰对《中国科学报》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评价机制还要更灵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以及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程度的提高,蓝闽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愿景:可开放共享的仪器装置范围更广、开放理念更深入等,尤其重要的是,更加灵活的共享考核评价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科研仪器之间差别很大,有些本身就属于运转率非常高,有些仪器可能因为所处专业或行业比较细分甚至冷门,本身可面向的共享对象就不多。”对此,蓝闽波建议,在未来的考核评价中,要制定更为灵活的评价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情况的评价,《意见》要求,科技部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科研设施与仪器的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的合理性、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具体操作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并要求“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科技资源的共享涉及方面较多,相关问题也较为复杂,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 p /p
  • 把大型科学仪器送到你面前 深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今年7月,深圳湾实验室将三合一超高分辨液质联用仪、高通量测序仪、三重四极杆质谱系统等146台套科学仪器在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上进行了登记。 这些设备身价不菲,其中三合一超高分辨液质联用仪的原值就高达998.9 万元,适用于蛋白组学中对全蛋白质组定量的准确度、高通量需求,生物制药中复杂蛋白或小分子结合的生物药表征,解析蛋白质高级结构等应用。 对于创业路上的中小企业而言,各类高精尖的大型科学仪器是开展科研实验、加速技术攻关的利器。但由于价格昂贵,创业者往往只能望“器”兴叹。此前,大型科学仪器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型科研机构或龙头企业,由实验室或课题组分散管理和使用。由于各种原因,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程度和使用率偏低,存在束之高阁的闲置情况。 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深圳正着力推动科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大型科学仪器与有需求的科研工作者之间“搭鹊桥”。 8月10日,记者从深圳市科创委获悉,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在内的深圳各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已将10863台套可共享的科学仪器登记在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上。在创新共享机制的推动下,科学仪器的共享使用率达64.58%,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正不断提升。 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及《深圳市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深圳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须将利用超过30%(含30%)的财政资金或国有资本出资购置、建设且单台套原值超过30万(含30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纳入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并在满足自身使用需求之外向社会开放共享。 于2019年10月底上线运行的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已整合了深圳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和大型研发企业等单位的各类仪器资源,提供仪器预约、检验检测、文献查询、项目合作、技术培训等科技研发一站式服务。平台上的设备涉及14个仪器大类78个仪器小类,包括电子测量仪器、核仪器、特种检测仪器等。 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仪器入库单位416家,平台入网科学仪器10863台套,总原值为102.55亿元,其中7015台套已对外开放共享,开放共享率为64.58%。 这些“藏在深闺”的大型科学仪器也加快了走出校门、走出实验室、走出科研机构的步伐。 记者注意到,一些分析仪器在共享平台上十分受欢迎。其中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登记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可以在纳米尺度下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堆叠方式等信息。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其在平台上登记的交易量已经达到442次。 众多大型企业也纷纷将自己的科学仪器搬到了共享平台上,帮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开展科研活动。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就登记了真空焊接炉、IGBT模块动态测试机等大型设备,可以用于焊接芯片、测试产品动态参数等。
  • 全国首家实验室“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上线
    从在津举办的第十一期东丽湖论坛上获悉,天津东丽区五大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的全国首个实验室定制化服务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东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昨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高校研发、仪器制造、仪器服务供需、仪器辅助配套等全产业链环节。以撮合科学仪器服务为基础、助推国产科学仪器的研发升级与市场推广、协助高校原始研发并建立行业标准、带动科技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伴随科学仪器资源的互联网化服务,充分释放市场的科技创新潜力。  据了解,该平台是由东丽区政府牵头、天津大学技术支持,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维的“互联网+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一直以来,全国部分大专院校实验室及科研机构所引进或研发的不少实验器材都面临着闲置率较高、科研使用率低、科研价值无法体现的问题。另一部分科研院所却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缺少科研设备,难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于此同时,社会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对于科学仪器服务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该平台的上线,将覆盖仪器服务机构的现有资源,同时扩容国内仪器研发与生产企业,为国产仪器开拓高端应用市场提供渠道。仪器设施通过互联网平台予以展现,使更多资金匮乏的科技型企业可以获得更贴合的服务,同时科研院所还可形成专属“科研资源社群”,借助平台资源完成更大的科研课题。此外,以往科学仪器互联网平台仅具备信息查询功能与服务撮合功能,缺乏针对科学仪器的定制化服务体系,该平台除具备信息发布与索引功能,还可对服务端与需求端做到定制化服务,如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试剂耗材供应、仪器维修保养等,从线上线下全维度提升科技产业发展。  据介绍,该平台以科技资源一站式检索为枢纽,涵盖仪器服务、检测服务、咨询服务、数据服务、培训服务5大服务项目,重点建立面向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昨日,记者登陆该平台官方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该平台科学仪器初步已达到800余台,拥有技术服务1000多项,科研人才现已有200余人,加盟机构已注入102家。据介绍,随着平台的日益完善,机构的不断加盟,平台预计在今年6月份将突破上万台仪器及服务项目,进而为实验室、科研等机构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高新仪器及服务。在网站首页中,记者看到,平台提供服务库、仪器库、机构库三个资源库。其中在服务库中,已推出包括计量检测、食品检测、生命科学、材料检测、环境检测等6大项检测服务 在仪器库中,则包含了生命科学仪器、环境检测仪器、分析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6大仪器库服务 而在机构库中,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瀚盟生物、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全国知名行业科研机构入驻该平台。“目前,平台已吸引不少来自天津、河北、北京的科研机构入驻,将全面助推京津冀科研领域的合作发展,为三地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及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使得三地产学研合作日异深化。”该平台搭建运营机构——德信致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康表示。  “科学仪器设备的检测质量、共享水平及开放服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计划,至今年中旬,通过平台加盟的大型科学仪器开机率与共享率提升至领先水平,仪器服务平台与企业对接数量超过3万家,充分降低企业研发及成果转化成本,满足科技企业用户及机构对于互联网+科学仪器的创新使用和大数据分析的需求,拉动区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术企业在现有数量规模上翻一番。未来,我们还将以整合服务为枢纽,着力营造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定制化精密仪器服务的有机结合。其中,线下服务涵盖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仪器运维保养、试剂耗材供应等,对实验流程、数据集成解析、仪器监控等环节实现多维度智能化定制服务,满足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为仪器设备提供全方位的维护、维修、应用、供给等运行保障服务。打造互联网+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杜康告诉记者。
  • 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是重庆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平台已拥有20万元以上入网仪器1442台(套)、入网单位80家、仪器价值超过12亿元,参与协作共用的入网大型科学仪器的使用率从2005年平台建设初期的25%左右提高到70%左右,并初步形成了“13+1”的网络架构,即:13个高校、院所、企业和公共测试机构组成的资源分中心和1个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的平台服务中心。   一是把“双向补贴”作为平台开放共享制度建设的核心,积极整合全市科学仪器资源。去年,平台“以奖代补”101.3万元鼓励加盟单位,有效盘活了10多亿元的仪器存量资产,又以“先缴后补”方式补贴30多万元调动了中小企业使用共享仪器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适时监控。在全国率先安装的仪器动态信息采集盒是平台建设的又一亮点。在180台入网仪器上安装了动态信息采集盒,仪器的开机、关机、待机状态一目了然,实现了实时显示、动态采信和在线统计。上传服务中心的数据成为年终考核仪器对外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是通过开放服务,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要素流向企业,有力地改善了科研条件和促进支持了技术创新。以2008年为例,平台服务企业2200余家,测试样品上百万件,开机时数达到91万小时,支持科研项目6400余项。同时,平台的辐射能力逐步显现。电磁干扰测试、整车试验台架等大型仪器去年为重庆和云贵川鄂等周边省承担了上千次试验检测。电镜服务也延伸到了西部乃至全国,使用率超过100%。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精仪在去年牛奶三聚氰氨检测中及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评估结果公布 3个获黄牌警告
    日前,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绩效考核与评估结果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两部门对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行了绩效考核,对15个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评估。  其中,“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等20个平台运行管理规范,开放共享成效显著,专题服务效果突出,中央财政继续给予开放共享后补助 “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等6个平台建设项目运行管理基本符合平台要求,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开放共享服务较为显著,决定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中央财政将资助开放共享后补助经费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和“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基地”3个平台近几年来考核评估排名靠后,运行管理不够规范,在平台自身定位及面向用户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服务效果不够突出,给予黄牌警告。请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组织开展整改,研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报科技部备案 对资源类型相近的平台进行整合,原“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平台整体并入原“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 对资源类型相近的平台进行整合,原“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平台整体并入原“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 纳入共享服务后补助的平台统称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每个平台按照所属领域和资源类型进行规范命名。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名单序号平台名称牵头单位主管部门1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共享服务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3国家特殊环境、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4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5国家应急分析测试共享服务平台钢铁研究总院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6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计生委7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8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9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10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11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12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13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局14国家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部15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检总局16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18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部19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20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1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22国家寄生虫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卫生计生委23国家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24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计生委25国家标本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6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卫生计生委27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质检总局28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质检总局
  • 工信部、财政部:我国将搭建新材料产业国家资源共享平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印发了《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br/ & nbsp & nbsp 方案提出,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方案》对平台的系统资源建设提出了6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和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同意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作的报告》,特制订本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 br/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具有大规模交互特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产业、各领域应用日趋活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具有品种门类众多、生产和用户企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泛、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复杂等特点。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已积累沉淀了海量资源,但各类资源分布于不同主体,信息封闭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流通困难,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资源共享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适应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需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br/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新材料领域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联合龙头企业、用户单位、科研院所、互联网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同时紧密结合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现有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及商业化平台的对接和协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垂直化、专业化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成果、技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销售、测试评价、质量认证、学术、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基本原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需求导向、服务引领。面向制造强国战略重大需求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资源开放共享短板。不断拓展共享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资源高效汇聚、深度挖掘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增值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机制,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共享共治。以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共享需求为目标,破除体制障碍,消除利益藩篱,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开放最大化、共享最大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统筹布局、有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针对问题和瓶颈,突出重点和急需,系统谋划平台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按照先做实、再做大、后做强的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进度计划,急用先行,成熟先上,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支撑有力、安全可控。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及基础软件、硬件设施的集成开发与应用,提升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完善信息资源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平台安全保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发展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建设和运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系统资源建设 br/ & nbsp & nbsp 1.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围绕新材料领域政策发布和咨询解读、项目申报和管理、行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形势分析,以及其他行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资源,结合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各级政务信息网络平台、窗口或终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级发布、报送、互动等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流通和服务效率,促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协同配合。 br/ & nbsp & nbsp 2.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设新材料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通过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科研人员、创客、设计师、投资人等专业用户提供新材料领域知识的深度搜索、可视化交互和持续增量智能获取服务,促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 br/ & nbsp & nbsp 3.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加强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等已有系统(平台)的对接,整合集成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企业的测试仪器、检测仪表和生产设备等资源,打破行业和区域资源壁垒,建设覆盖大中小企业的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系统模块。通过采用委托检测、委托加工或仪器设施租赁等方式,提高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重复购置,促进闲置资源“共益化”再利用,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 br/ & nbsp & nbsp 4.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结合新材料领域各类资金项目,尤其是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各环节的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系统模块。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转让等多元化创业创新服务,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培育新材料小微企业和“隐形冠军”,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和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br/ & nbsp & nbsp 5.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探索“撮合”“自营”“开放平台”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自动匹配、智能推荐的一站式供需对接服务解决方案,建设新材料电子商务系统模块。通过将制造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汇总,新材料企业产品和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的在线发布,优化新材料资源配置。通过采用中介服务和在线交易相结合的形式,为新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优化。 br/ & nbsp & nbsp 6.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建设包括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共享系统模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网络体系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元异构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资源分类、叙词表、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工具,构建丰富权威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元数据海。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通过自建、联盟、采购、网络抓取等方式,汇聚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垂直搜索工具,强化专业、精准、深度资源共享服务。结合系统资源建设规划布局,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高性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搭建细分资源类型和服务领域的系统模块,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总分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体系。建设统一的门户网,综合集成由各系统模块汇交的基础资源,以及政务信息系统和各系统模块特色资源的链接。除政务信息系统外,其他系统模块网络平台域名与门户网域名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平台门户及系统模块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提供移动互联资源共享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管理和运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源共享平台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设立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及总师团队等,加强重大决策的咨询和监管,制定资源建设和管理规划,确定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并对基础资源、特色资源和免费服务、收费服务进行界定。组建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发展战略合作联盟,推动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优势机构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机构,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参建单位可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由牵头单位发起组建的联合体等形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源共享平台由优势机构发起并出资组建,建成后可通过信息服务、撮合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模式定位为公益运行为主,基础服务免费,特色增值服务可根据内容合理收费。平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参建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等。平台建成后可通过服务推介、在线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及特色资源、增值服务收费的解决方案。 /p
  • 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重庆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图为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页面。 重庆市科技局供图  记者3日从重庆市科技局获悉,该市近年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截至目前,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累计入网量达到8649台(套),累计总价值约80.16亿元;平台发展服务店铺604个,上线科技服务产品4391项,交易金额达5.58亿元;1.12万家企业累计享受科技创新服务2.1万余次。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耗资巨大。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就是提高区域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重庆市科技局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出台了《重庆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发展,已成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立交桥”。通过平台,企业与高校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展“产学研用”科技研发,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研仪器设备累计入网量达到8649台(套),其中,高校累计入网3932台(套)、科研院所累计入网2315台(套)、企业累计入网1642台(套)、其他机构累计入网760台(套)。占比最多的5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工艺实验设备、计量仪器。  这些大型科研仪器入网后,高校与科研院所单位可将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商品化”,企业可像逛电商网站一样,通过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自主选择购买,大大降低研发成本。  “仪器设备在闲置时也可以有效利用起来,增加了效益。”重庆海关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在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共享了85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平台积极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已帮助多家药企攻克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了多种新药的申报。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也已上线。平台实现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两地平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等功能,整合和共享了川渝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0001台(套),其中重庆8649台(套)(20万元及以上)、四川1352台(套)(50万元及以上),将有助于川渝科技合作,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 八大措施让大型科学仪器走出“深闺”!深化科研资源共享,广东这样做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3月18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完全或主要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或省属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简称大型仪器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具体措施有哪些?科技君带大家一起看看!01构建开放共享体系架构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充分利用、强化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目的,以查重评议和评价考核为重要抓手,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协调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及大型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和大型仪器设施用户单位(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单位、用户单位)的权利义务,实施奖惩结合的全过程评估监督,逐步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架构。02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广东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小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管理单位是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职责主体,应当提供场地设备、实验人员等基础条件保障,编制开放共享方案、报送相关信息、做好自查自评,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对外开放共享闲置机时,优先服务国家、广东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保障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的试验测试需求,并依法保守用户单位技术秘密和保护其知识产权。用户单位是开放共享的受益主体,应当遵守仪器设施使用管理规定,支付适当费用,充分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03完善开放共享平台网络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共享平台,网址www.gdkjzy.net)是省级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网络核心节点,负责收录全省符合条件的大型仪器设施资料,实时公告其权属、分布、使用、共享、考评等具体信息;面向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精准征集用户单位大型仪器设施使用需求;针对用户单位特别是企业用户实际问题,开展线上咨询,提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建议;编制用户操作指引,提供信息查询、合同模板、业务培训、专家论证等配套服务。引导省直部门、地市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现有科技资源平台无缝对接省共享平台,向上纳入国家科技资源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建成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广东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04开展新建新购查重评议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其建设申请文件中应包括开放共享措施等相关内容;拟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新购大型科研仪器的,管理单位应当开展查重评议,充分论证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查重评议报告作为购置决策的重要参考。本单位或本地市已有同类大型仪器设施且共享服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的,原则上不得重复购置。省科技厅对管理单位查重评议情况进行抽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将记录为法人单位科研失信行为。05明确开放共享规范要求管理单位应在大型仪器设施安装使用验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范要求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功能、应用范围等基本信息和共享使用办法、机时分配方案、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必要信息(涉密等特殊情况除外)报送省共享平台公示。大型仪器设施使用机时不足85%的,闲置机时应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机时在85%以上的,可暂不开放共享,但仍需报送相关信息。鼓励使用省级财政资金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下或非省级财政资金出资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报送相关信息。处于海关监管年限内的免税进口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照相关办法执行。大型仪器设施发生转移、损毁、报废等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形,不再符合开放共享条件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退出,并报省共享平台注销。大型仪器设施因故障维修或保养时,可暂停开放共享,维修或保养结束后应及时恢复。06便捷开放共享办理流程用户单位访问省共享平台即可检索全省大型仪器设施型号、功能、技术指标等基本信息,注册认证后可查询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空闲机时、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并向管理单位申请使用。管理单位应根据大型仪器设施运行使用情况更新状态信息,及时响应用户单位服务申请,闲置机时必须开放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双方商议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书面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收费金额、违约责任、损害赔偿、争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密要求等重大事项,依法享有相关法律权利,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并履约执行。省共享平台线上受理双方评价及申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纳入开放共享绩效考评。07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大型仪器设施面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个人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管理单位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根据材料消耗、维修维护、水电开支、设备折旧、场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实际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收取服务费用,并在省共享平台公示,服务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收取的费用,由管理单位依规使用,按规定用于弥补开放共享成本。管理单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取得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08落实评价考核与奖惩措施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拥有一定数量和原值大型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定期组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对信息公开、开放共享、服务绩效等重要指标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对于评价考核结果优秀的,根据当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可在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统筹予以支持,并作为省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的重要依据。已参加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单位可不参与广东省评价考核,其结果可直接采用。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管理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其在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项目或其他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时采取限制仪器设备购置等措施。通用性强但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大型仪器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利用省级财政资金和省属国有资本购置大型仪器设施后,不履行开放共享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依法处理。使用中央财政、央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地市财政、市属国有资本建设或购置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可参照本措施执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