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资待遇

仪器信息网工资待遇专题为您整合工资待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工资待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工资待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工资待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工资待遇话题讨论。

工资待遇相关的资讯

  • 国内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大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bb9bbef-2c9a-416a-96b3-dca2c24b7ddf.jpg" title=" 1.jpg" / /p p   最近一段时间恰逢高校硕士博士毕业求职季,某位高校教师在小木虫论坛发起了一个活动,想调查一下国内高校教师的实际工资待遇。因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待遇差距往往很大,有些学校的工资构成比较复杂,每个月可能都不太一样,所以只想知道一个大概情况,& nbsp 给年轻人一些参考意见。帖子的精华如下: /p p   云南昆明+省属重点本科+博士+副高+8600+12-13万左右。补充说明,高校一般承诺的工资待遇一般是税前,未扣五险一金。 /p p   ——by 人民导师(活动发起人) /p p   北京+博士+刚上副高几个月+月到手16500左右(按刚调的公积金算的,副高之前工资到手15000左右)+去年到手33~35万左右(没细算,工资和年终奖是大头各占一半左右)。 br/ /p p   虫友 咖屲戈 问到“跟白领相比,15000在北京算得上中高等收入了不?” /p p   白领不同行业差距很大,可能和同学比更合适些。硕士毕业去业界的同学,比起高校,起薪高工资增幅也高,工作资历还比phd长,6年做到小leader的话80到100万(税前)吧,我这收入肯定比不过业界。在高校的优势就是比较自由,我每年一般就上满足基本工作量的课(愿多拿课时费可以多上),每周去单位0-2天,剩下时间自由安排。干工作适合自己的性格、开心就好,没有什么工作是完美的。 /p p   ——by 混路的John /p p   前东家,西北985,博士,副教授,硕导,13-14万。现东家,长三角普通二本,博士,教授,20万左右,主要看科研情况。 /p p   ——by 西楚霸王刘邦 /p p   成都211,博士,讲师,到手20万(不算科研奖励),我说的是完成两个聘期之后的收入,没完成前只有15万左右。 /p p   ——by nongren /p p   博士毕业,讲师,入职武汉某一本几个月了,目前每月到手5000多(学校可以提前预支年终,讲师每月能再加2000,不过我入职晚了没申请预支),安家费按季度发一年12000,课时费280以内60,超出的90,按今年的课时算上年底的年终再扣个税,全部到手12万左右(不算公积金)。 /p p   ——by Okita0119 /p p   上海985副高,月入19014.53,全年收入40w(含所有科研奖励),公积金不算。 /p p   ——by ancne123 /p p   安徽马鞍山,副高,待遇到手5600,马上房补800不发了变成4800,讲师估计只有4000吧,比进校承诺少了一半,年终奖在4000左右,推测出来是哪个学校千万要打听好啊,后悔终生。 /p p   ——by chao198711 /p p   廊坊+硕士+副教授+月到手9500左右+年收入20万左右(包含了取出公积金,不包含任何额外的科研奖励,基础课课时费多,每年基本任务240学时,免费)。 /p p   ——by sokingzhang /p p   沈阳,博士,讲师,中级,4000*12,无绩效,无奖金,科研奖励欠着不发,一年5万不到, 哭死。忘记说了,工作第一年拿助教工资,工资延迟7个月发放。市属还是省属分不清,牛逼吹得满天飞,一动真格尿满地,不知道是不是老东北体制的通病。 /p p   ——by zcq8855 /p p   武汉,硕士,二本助教,算上课时费到手5500左右,加上年终科研奖励全年勉强到15万。拿着学校最底层的工资过着没有理想信念的生活,哪位大哥能带我奔小康? /p p   ——by Xiaofuqu /p p   河南,博士,讲师,每月到手5200左右,年底看绩效。16年请产假,无绩效,年底只发了8000课时费而已。 /p p   ——by 想717 /p p   这贴不错,赞一下人民导师!9月要去长三角某国家示范高职教学,硕士毕业企业工作5年,去了中级待遇,据同专业老教师讲税后10万左右,公积金自己部分1000左右,公积金后面会涨得比较快!仅供参考,去了领了工资再来补。 /p p   ——by tjji23 /p p   苏北高职,硕士,讲师,工作六年,年薪平均十万,公积金四万多一年。 /p p   ——by zhg7202 /p p   河南,博士,讲师,税前一年6067× 12=7.3万。 /p p   ——by songsongsong443 /p p   武汉,博士,讲师,月到手工资6100,全年11万左右。 /p p   ——by henanhubei /p p   黑龙江+省部共建211综合性大学+博士+副教授+4700+12-14万。 /p p   ——by zhaodan br/ /p p   福建+省属一般本科+博士+正高+8400+14-15万左右。 /p p   ——by ywj_huang /p p   湖南,二本,博士,讲师,6000+,科研奖励要两年后才算,所以一年也就80000+的死工资。 /p p   ——by Culaisett /p p   宁波,博士,副高,每月到手9400,全年15w。 /p p   ——by liuyalei820 /p p   温州某高校,博士,副高,月到手12000左右(副高前9000-10000),全年基本收入18万。 /p p   ——by wangdadun /p p   前东家,上海某民办大专,硕士,助教,每周12节课,4500元每月。超出课时梯度,60,75,60,30。社保基数很低,公积金200多。当然也听说其余民办大专,讲师,全年到手12万。 /p p   ——by sophie_wyj /p p   成都985,副高硕导,一年加完,包括科研奖励什么的,税后近20w。 /p p   ——by maybe198376 /p p   东家,黑龙江,二本,硕士,讲师,8.6万。 /p p   ——by Forever· Lee /p p   江苏苏州,副高两三年了,公共课文科,没地位没项目基本没科研,博士在读,平时到手5000多,年底完成基本工作量两三万,很低,比同学科南京的同学每年低约一两万,南京以前还有福利房,这样的收入在苏州是欲哭无泪,也没本事跳。 /p p   ——by 尘埃苏州 /p p   山东淄博全国示范性高职,博士,讲师,4600,年到手54000,另外课时费年收入4000。 /p p   ——by jjqqcc /p p   广东,省属高职,硕士,讲师,年收入到手13-14万。 /p p   ——by Lanlan0630 /p p   河南+省属+博士+副教授+5000+科研奖。 /p p   ——by chaperones /p p   陕西西安+省属本科+博士+副高+8600。 /p p   ——by nazi2014 /p p   山西吕梁,硕士,讲师,一年10万。 /p p   ——by 紫鸢MM /p p   山东青科大,教授,税后每月8000多一点。 /p p   ——by wfyuan1975 /p p   成都二本副教授才8万。 /p p   ——by 飞刀哥 /p
  • 分析检测人员薪酬小调查:工资低是谁之过?
    p   常听人说实验室分析检测人员的工资低,真实行情到底如何?为此,仪器信息网论坛近日发起一项“分析检测人员薪酬”跟帖调查,并在短短一周内获得了近200条回复以及8000余人次的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d95baeb2-cdd9-41e7-bea5-dc6da70f42f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351df654-adfb-471f-a02d-3aef1d57c42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分析检测人员薪酬分布 /strong /p p   统计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七成人员工资收入低于5000元。这也无怪乎不少网友表示,分析检测行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一位网友回复称:“拿着这么点只够温饱的工资,心里是拔凉拔凉滴!”,甚至还有一位有才的网友趁机赋诗一首:“工作干了二十年,薪水不够四五千。四时轮回几十载,蓦然回首白发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7222661-155f-4b43-8794-88b07c63e49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7f48ec7f-e1ea-4c47-b5b2-14a06d0a857e.jpg" / /p p   此外,还有一位熟知行情的网友给出了分析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税后薪资水平(见上表),基本与参与调查人员的工资收入相符。其中,部分参与调查人员从业时间已超过20年,但其工资却均未超过5000元,仪器信息网编辑猜测,这种情况可能与当地消费水平或其所在企业经营规模有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d879811-07c6-44e8-bd3d-e07b931920e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4165f9e6-a63f-4192-a044-1ade610e06a2.jpg" / /p p   仪器信息网编辑发现,就整体水平而言,外资企业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待遇最高,但会经常加班;政府事业单位的待遇次之,工作比较稳定轻松;民营企业的待遇最差,甚至有小型企业仅有兼职的分析检测人员。 /p p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大约有50%来自民营企业,对于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他们纷纷表示不看好,甚至有人在看到这样的工资上限后已萌生了跳槽转行之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dc001f66-14f7-4ac8-93b2-c96ada54547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ebdfd3e4-fdf5-4c98-8e48-336028c4b157.jpg" / /p p   根据不少网友的反馈得知,民营企业的分析检测人员待遇的不如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的质量意识薄弱,QC(质量控制)环节可有可无,甚至有时分析检测人员被要求领会领导意愿去写检测报道,那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也正是由于领导层的“不待见”,导致了“分析检测人员的工资是企业内最低的,同时也是极不重要的,裁人时属于优先项”。某网友更是鲜明地指出这是一个恶性死循环:“工资待遇低——检测员消极怠工——产品QC变差——企业经营不善——检测员更不招人待见”。 /p p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少网友建议:“工资顺序应是①质量检验,②销售采购,③生产一线 ”生产企业若想发展壮大,走出国门,应当从产品质量控制环节做起,提高分析检测人员待遇。当然,分析检测人员也要耐得住寂寞,注重提升个人的专业学识和综合技能,“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p p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6120778_18?order=threadid"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文章素材来源:仪器论坛【仪休哥说事儿】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编辑:刘玉兰 /strong /p
  • 高校人才引进看“帽子”:是否“四青”,待遇天壤之别
    人才都有“帽子”,那没有“帽子”的算什么呢?  37岁的陆涛(化名)今年暑假奔走于沪上多所高校,打听人才引进的流程和相关待遇。这位任教于京城一顶级名校的年轻学者正考虑跳槽。“我头上没有‘帽子’,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没‘帽子’的简直有点不是人了。”  陆涛所说的“帽子”,指的是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从中组部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的“长江学者”、“长江青年”,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青”、“优青”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初步统计,约有20多种,不一而足。  对接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各地纷纷推出建设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案,与之勾连的就是人才引进大战已经提前打响——  这无形中让一些学者焦虑不已,有“帽子”的身价倍涨,没帽子的今后咋办?  有没有“帽子”,待遇“天壤之别”  陆涛这次来上海高校打听,得到的答复让他哭笑不得。  一所高校分管人事的负责人给他出了主意:“先回去,尽快弄顶‘帽子’后再来。”因为,如果弄不到“帽子”,就不符合该校引进人才的“硬杠杠”,享受不了引进人才的待遇。即便勉强“转会”成功,一年的薪资也只有10多万元,待遇还不如陆涛目前所在的北京某高校。  可陆涛说,他之所以考虑到上海发展,就是希望在这里解决“帽子”问题。  有“帽子”学者和没“帽子”学者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武汉地区几所重点高校为例,普通的教授招聘,科研启动经费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可如果入选的是“青年千人”,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科研启动经费,都至少可以翻番,有时甚至可以翻几番,例如启动经费有的可以达到500万以上。而如果引进的是国家“杰青”,那么无论是年薪还是科研经费都会更高。  就在去年,东莞理工学院就曾开出高价全球揽才,其中,对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给出基础年薪130万元,住房补贴250万元的优厚待遇。  据悉,由于“青年千人”能够从国家直接获得较多的经费,因此虽则建设“双一流”的战鼓擂响,许多高校目前出台人才引进计划,甚至只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学者。  38/40岁和45岁,成为两道“分水岭”  有“帽子”的人才身价倍增,无形中让一些目前还没有拿到“帽子”的学者压力陡增,“奔四焦虑”和“45岁焦虑”随之开始蔓延。因为,高校目前公认的几大高级别的人才计划,对申报者的年龄都有限制。比如,  国家“青年千人”申报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   申报国家“优青”的,一般男性不超过38周岁,女性不超过40周岁   申报“长江学者”,理工科领域一般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科类不超过55周岁)   申报“青年长江”,理工科不超过38周岁(人文社科类不超过45周岁)  从年龄轴来看,38/40岁和45岁,是能否成为“人才”的两道分水岭。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年龄焦虑”,实际上和学界公认的“帽子链”评价体系有关。  薛宇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位负责人曾披露过一些数据并指出,自国家“杰青”评审启动后,近年来入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绝大多数都是国家“杰青”获得者。这位负责人的本来意图应该似乎想说明国家“杰青”项目对科学家成才很有帮助,但传到学界的信号却无形中有了偏差。更多学界人士对此的解读是,今后想参评院士,先要拿下国家“杰青”。而由于国家“杰青”竞争激烈,所以2012年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推出“优青”项目后,学界中人又揣测,先要申请并拿下“优青”,这就相当于在“杰青”的路上排上了队。  就在今年8月4日,国家基金委公布2016年度国家杰青基金建议资助名单。此后,学者喻海良就把他的新观察写入其在科学网的博客:今年的国家“杰青”中,有接近一半是“四青人才”的成员。  所谓“四青”,就是目前“国家千青”、“优青”、“青年长江”、“万人拔尖”四大人才计划的统称。  但他认为,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国内对优秀人才持续资助,让强者更强。  正确看待“帽子链”现象,不妨多一些淡定  在一些学者看来,如果“帽子链”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与之相应的另一种“倒推逻辑”也可以成立:如果一名学者45岁前没有入选高级别的人才计划,那么就意味着在学术这条路上基本没有机会再出头。  “现在的一些高校,有部分教师甚至学院院长认为,一名学者到45岁还没有拿到帽子的,基本就该急流勇退、靠边站了。”沪上一所985高校的科研处处长谈及这一点,很是感慨。  从他手中的一些统计数据看,该校过去几年承担的863、973国家级课题,真正挑大梁的学者,很多人的年龄都超过45岁。  毫无疑问,这批年龄在四、五十岁,有学术经历、人脉和一些项目管理经验的学者是今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主力。“如果任凭‘45岁焦虑’蔓延,打击这部分学者的积极性,那么最后遭受损失的是学校和国家。”  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国家出台各种人才计划,本来的意图是支持基础研究,让一批年富力强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安心学术。可这些年,学者头上的“帽子”却和职称晋升以及各种评奖挂钩,各大名校也掀起抢“帽子”的竞争,相互攀比“帽子”的数量和等级——显然,这违背了各类人才计划出台时的“初心”。  不过,谈及现在学界上演的“帽子焦虑”现象,薛宇倒表现出乐观、淡定的一面。从国家层面到各地以及各高校,确实都在出台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  “随着‘帽子’越来越多,今后人人都有‘帽子’,结果就是‘帽子’贬值,最后对学者的评价,还是回到学术实力的比拼上。”
  • 国务院:研究、建设完善的疫苗全流程监管
    p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案件调查进展汇报,要求坚决严查重处并建立保障用药安全长效机制 部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p p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调查组的汇报。现已基本查明,长春长生公司在生产人用冻干狂犬病疫苗过程中,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擅自变更生产工艺、编造生产和检验记录、销毁证据等违法行为,性质极其恶劣,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拘留并提请批准逮捕相关责任人。下一步,国务院调查组要继续深入开展工作。一要根据案件调查结果,依法从重对涉案企业和责任人、参与者作出严厉处罚,处以巨额罚款,并由司法机关进一步追究刑事责任,让严重违法犯罪者获刑入狱,把他们依法逐出市场,终身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二要指导各地全部回收销毁未使用的涉案疫苗。已出口的要监督企业召回,并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对涉案企业生产的其他疫苗严格查验,发现问题立即处置。加快完成已开展的全国全部46家疫苗生产企业全链条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三要深入开展监管责任调查,决不能手软。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坚决一查到底,对贪赃枉法、搞利益输送的要重拳打击,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也要依法依规严厉追责。四要全面查清涉案疫苗接种情况,依据相关领域专家作出的风险评估结果,科学拟定应对预案。相关部门要立足事实作出解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五要有针对性地抓紧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疫苗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监管体制的方案,构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的长效机制。 /p p   会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把义务教育作为投入的重中之重,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各地要制定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教育经费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要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把教育经费的每一笔钱用到关键处。 /p p   会议听取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落实调研督查情况汇报,强调要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凡未达到上述要求的都要限期整改达标,财力较强的省份尤其要加快进度,各地要定期向教育部、财政部报告落实情况,国务院适时开展督查。会议要求,要及时足额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严格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 /p p br/ /p
  • 东莞发布工资指导 仪器仪表月薪可达5万
    东莞发布部分行业2012工资指导价:仪器仪表业最高月薪近五万元,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用品批发业最低月薪只有1120元。 同时,平均数工资位居榜首的仍是金融业的月薪5266元,邮电通信业以月薪4054元次之,最低的则是农林牧渔服务业,月薪仅1723元。记者查阅2011年工资指导价,发现金融业连续两年位居平均数工资榜首,而农林牧渔服务业连续两年倒数第一。   本月25日,市人力资源局发布了《东莞市2012年度部分行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包含制造业、金融业、保险业等近50个行业的工资指导价,并将所有参与调查的行业工资都按照高、中、低位数和平均数逐一做出标示。其中,在高位数工资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拔得头筹,月薪49056元,遥遥领先第二名金融业14439元的月薪。   从低位数工资看今年的情况并未有所好转   比较中能看出行业普遍水准的平均数工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不复存在,以3196元的月薪居于中上水平。   而位居榜首的则是金融业的月薪5266元,去年是4992元。去年位居第二的是其他批发业,月薪为3913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月薪为1634元。   而从低位数工资来看,今年的情况并未有所好转。去年只有电力、蒸汽和热水生产这一行业的工资突破了3000元,其余都在一两千元之间浮动。今年仍然只有电力、蒸汽和热水生产这一行业的工资突破了3000元。   和去年相比,今年低位数的最低工资有所提高,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用品批发业的工资最低,月薪只有1120元,而房地产管理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的月薪也不足1200元。去年低位数的最低工资是其他制造业,月薪只有1010元。   仪器仪表业最高高管和研发人才月薪近五万   今年,在各行业的高位数工资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薪资待遇异军突起,月薪达到了49056元,年薪则有588674元,接近60万。   记者从人力资源部门了解到,这已是该行业连续两年居于工资指导价榜首了,并且今年薪资略涨。在去年市人力资源局发布的相关文件中,该行业高位数月薪也有46720元,年薪则有560642元。   对此,智通人才市场蔡经理说,东莞有不少仪器仪表制造业实力相当雄厚,高级管理和研发人才能拿到这个工资并不奇怪。   而金融业则以月薪14439元、年薪173279元次居第二。去年金融业也是第二,月薪13752元、年薪165028元。此外,今年电力、蒸汽和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和仓储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的高位数月薪也超过万元。   除了前两位,去年高位数月薪过万的行业只有电力、蒸汽和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课题组招聘启事
    因工作需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无机材料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课题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名及博士后若干名。岗位1:工作人员 1名 一、主要工作职责:结构表征及仪器日常维护等;二、岗位要求:1.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物理、化学、材料等专业;2. 敬业、踏实、细心、健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有单晶衍射、拉曼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仪器操作和分析经验者优先。 三、待遇:申请者一经录用,将享受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岗位2:博士后 若干名 一、主要工作职责:从事小分子单晶合成与结构解析、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二、岗位基本要求:1. 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有从事小分子单晶合成与结构解析、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的经历;2. 已取得(拟)博士学位;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4.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敬业、踏实,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待遇: 1. 申请者一经录用,将享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工资待遇和其它相关福利,享受各类补贴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五险二金),可租住博士后公寓,健康体检、节日福利等待遇,可申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等,课题组根据个人工作业绩另有年度绩效奖励;2. 博士后出站后优先考虑留所,特别优秀的通过评审可聘为特聘副研究员,进入中科院编制序列;3. 将提供十分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具体情况面谈。应聘材料: 中英文简历、重要证书复印件、通讯联系方式等以邮件形式发至以下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岗位+姓名”。 联系方式: 程老师: 52414219,69163558,Email:gfcheng@mail.sic.ac.cn 沈老师: 52414822,69906610,Email:shenwei@mail.sic.ac.cn 博士后相关政策咨询:袁老师,021-69906616,yuanxiaoyu@mail.sic.ac.cn
  • 代表委员:科研经费使用仍有“梗阻”待打通
    p   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提高间接经费比例……“近年来,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松绑减负’的好政策,大家感叹‘打酱油的钱终于可以买醋’了。”11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委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 /p p   不止是易建强。这几天,在政协科技界别的小组讨论中,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一直是委员热议的话题。一方面,大家明显感受到经费使用政策越来越符合科研规律了,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还有一些困惑和期待。“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间接经费比例,并允许设备购置费预算中对拟购买设备的动态调整。”易建强表示。 /p p    strong 政策的另一只“靴子”落得太慢 /strong /p p   近年来,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密集出台,频频发出“松绑”信号。 /p p   早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1号文),就提出了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完善间接费用管理等内容。 /p p   11号文指明了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方向,科研人员热切盼望着能尽早落地。随后,在11号文的基础上,2016年,又专门出台了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50号文。 /p p   “50号文的内容更为具体,但这是国务院层面的文件,相关部委并没有同时给出实施细则,对于一线科研机构来说,文件刚出台时,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来执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委员说。 /p p   另外,新老文件交替之际,到底按哪个文件来操作,也令刘中民颇为头大。“要按新文件执行了,等到审计时又按老文件来要求,我们该怎么办?如果两者时间差得短问题还不大,可一旦间隔一两年,我们就感到无所适从了。” /p p   对此,刘中民建议,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能及时出台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以利于政策的尽早落地。 /p p    strong 绩效激励遭遇工资总额“天花板” /strong /p p   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是科研人员一直在呼吁的事情。对此,50号文要求,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中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研发类项目,均要设立间接费用,并对核定比例做出明确规定。 /p p   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来激励科研人员,原本是个增加科研人员获得感的好政策。可在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工资总额限制的“天花板”。 /p p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财务处处长李玉杰介绍,工资总额指的是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按照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有人员编制和工资总额指标的限制。 /p p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工资待遇相对市场水平还较低,目前这一问题表现得还不明显,但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工资待遇明显高于工资总额标准的单位表现得较为突出。工资总额指标,明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李玉杰说。 /p p    strong 配套法律滞后 科研人员仍有后顾之忧 /strong /p p   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委员长期关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她今年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研究受益权》的提案,继续为科研人员鼓与呼。 /p p   在甄贞看来,随着50号文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国家科研资助管理方式在逐步改变,但相关法律体系、政策规范、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保障力度还有待增强,与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制度的衔接还须统一认识、把握界限。 /p p   同样,九三学社中央提案《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也指出,当前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上,各方责任仍不是十分明确。该提案建议,制定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条例或者法律,让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p
  • 无损检测行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我有一个朋友想知道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检测对象外观结构与内部组织,不损害检测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条件下,利用材料内部构造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物化反应开展检测工作。作为一项保证产品质量与设备运行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无损检测已在各国航空、航天、军工、铁路、核电、冶金、特种设备、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我国共有无损检测人员30余万,无损检测专业机构约2000家,有无损检测队伍的制造及安装企业超20000家,现有无损检测国家标准200余项,每年和无损检测相关的仪器销售和技术服务总额超过100亿元。现阶段,我国无损检测行业蓬勃发展,其就业前景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无损人”的声音吧!一号网友:我从事无损检验11年,见证了这行从一开始的朝气蓬勃,到现在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工资水平维持在1万左右,而且没有合理的五险一金,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当然也有高知阶层入行的,但大部分还是要依托工程建设的其他专业来强化自身能力,以换取更高的收入。我觉得,无损检测专业未来几年的前景并不容乐观,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深入学习,但没必要全身投入,复合化的发展,必然有好的就业机会。二号网友:本科毕业一般都是去第三方检测公司,现场干活。工资待遇还算可以,拿到证之后,到手能有6、7千。关于现场环境,大家应该都知道机械车间是怎样的吧。三号网友:无损行业整体薪资水平一般。对来料有把控、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几乎没有损伤,工程师可能一周检测不出一个缺陷,就很闲。如果你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以给领导拍板,确定产品只检测那些关键点,帮助老板省钱,薪资也就高了。四号网友:最好是考高级证书,如果能持有其中一两个国内常规无损检测的高级证,月薪上万是可以的,不过要注意找一些可靠的资料和渠道,这样快捷一些。还有就是,最好进入甲方或者监理、安检院之类的,不要进入施工企业。五号网友:我是做RT探伤的,刚去的那段时间,辐射和长期夜班让人感觉很累,所以第二个月就休了几天假。后面发现工资(应该是6k)还不错,就坚持下来了。或许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前景,而是现下能拿多少工资吧。六号网友:飞机产业中无损检测应该还可以,仪器研发的几个公司应该也好,其它产业工作环境差,工资一般,只有高级或国企是出路,否则不要入行。七号网友:每个行业做到前百分之二十都不会差,要看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是理工本科,考个研究生更好;如果你是专科,虽然基础薄弱,也不是没希望,辛苦点,先考证再找地方实习,上手操作,再考高级证书,积累经验,前景不会差;如果你天天就呆现场重复的拿探头、拍片,最多也就是成为一个熟练工。八号网友:如果不适应经常出差,建议选择工厂或者国企(第三方检测公司常年出差,待遇高也是辛苦出来的);如果对学习理论研究项目感兴趣,建议考研(现在很多大型公司、外企、事业单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了)。选择无损检测工作后,必须把两级证书考齐,扎实实践基础,两三年后取得三级高级证书,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年薪二十万不是问题!最后,小编想说: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有人说好,也都有人说不好。所以,如果你喜欢无损检测,就可以选择入行。
  • 科学时报:也谈“高薪养师”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过低,导致高校教师待遇“太差了”,有些教师因此不专注学术而忙于“捞外快” 认为国家应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严格限制其“创收”收入。   无独有偶,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也在其他场合表示,大学教师应得到社会尊重、应有薪酬保障,以便能有尊严地生活,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上。他指出,欧美国家大学教员收入不一定处于社会最高之列,但必然可以保证其生活无忧,这样才能支持他们潜心追求真理、创造学问、传授知识。   高校教师待遇并不是一个新命题。现在大学一般以课时数、论文数、专利数、科研课题数等指标考核教师,据此发放津贴奖金。有人认为,正是这种过于量化的考核,使不少教师变身“学术民工”,授课、研究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甚至心思主要放在兼职上。   那么,“高薪养师”是否已成为重新实现大学职能的必然要求?这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大学教师的体面生活包括哪些条件,需要多高的薪酬才能达到?其次,是不是只要有了高薪,就能保证教师们尽忠职守?显然,我们无力照搬欧美标准,也不能光靠经济驱动。   要求人类灵魂工程师饿着肚子教书育人,当然于情于理都讲不通。但在物价腾飞、房价更贵的当下,活得轻松自在本是一个不易完成的任务。窃以为,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才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而科技、教育机构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知识,是成功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决条件。   对大学教师乃至所有知识分子来说,在分配基本公平但高薪仍不可得的情况下,引领国人通过“科教兴国”实现“共同富裕”,或许是一个更伟大也更光荣的奋斗模式。
  • 科学仪器谁来操作?新百人计划有望破解技术人员缺乏问题
    p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p p   不久前,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这个被称作新“百人计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将“技术英才”与“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一起重点引进,而且其待遇与后两类人才不相上下——每位入选的“技术英才”最多可获得260万元的经费支持。 /p p   时下,科研队伍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提出设想、操作试验、撰写论文的科研人员,一类是从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试样试品加工等的技术人员,属于“科研辅助人员”——新“百人计划”中的“技术英才”,就属于后者。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技术人员短缺一直是中科院的老大难问题,期望通过新“百人计划”补上技术人才不足这个短板。 /p p   其实,技术人员短缺这个老大难问题不光困扰着中科院,其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也都普遍存在:数量偏少、水平偏低、年龄偏大。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近些年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引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有的单位购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无人能熟练操作、高效使用,出了问题自己很难解决 有的科学家做出了好的结果,却因为测试不精确而被迫返工 许多课题组实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影响着科研成果产生的速度和质量& amp #823& amp #823许多科学家反映,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 /p p strong   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 /strong /p p   首先,要正确认识技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独木难成林、一个巴掌拍不响,技术人员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性质,但却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p p   其次,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高校院所中的技术人员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中也往往低人一等,无形中成为“二等公民”。这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自我满足和组织认同需求难以实现,最终导致优秀的技术人员留不住也招不来。因此,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畅通其职务提升、职称晋升的通道,让他们像“学术帅才”和“青年俊才”那样既有作为也有地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p p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研团队中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各司其职、谁也替代不了谁,只有比例适当、各展所长,整个团队才能正常运转、高效工作。如果技术人员长期短缺,不但会造成很大的物质浪费与人力浪费,而且会严重阻碍我国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p p   在提升技术人员地位、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方面,中科院的新“百人计划”无疑带了个好头。期待更多单位转变观念,善待、善用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p
  • 北京发布“带薪创业”新政 科研人员福利“逆天”
    p   7月5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带薪创业”新政:今后,北京市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新创业,不仅原单位可以保留基本工资、社保待遇,还可以兼职取酬,获得成果转化收益 创新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可以作为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如果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回家”,返回本单位工作。 /p p    strong 哪些创新创业形式可获支持? /strong /p p   7月5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对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六种模式”下的创新创业,集中出台组合式支持政策。 /p p   《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六种模式”,即: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在岗创业、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离岗创业。 /p p   其中,离岗创业期限一般为3年,因特殊需要可以延长到5年。 /p p    strong 哪些人可享支持政策? /strong /p p   《实施意见》明确,创新创业的人员范围,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有专业技术职务的领导人员辞去领导职务的,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具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能力的管理人员,都可以离岗创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 /p p    strong 政策1:离岗创业工资、社保都保留 /strong /p p   《实施意见》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在岗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兼职取酬,获得成果转化收益。离岗创业人员离岗期间,可保留相应的人事关系、基本工资待遇和社保相关待遇。 /p p   北京市人社局介绍,《实施意见》坚持首善标准,突破人才体制壁垒,打破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流动起来,真正实现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共享模式”。同时,组合式支持政策明确详尽,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创业时轻装上阵,再无后顾之忧。 /p p    strong 政策2:业绩可作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依据 /strong /p p   《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关于创新创业人员的管理考核措施。 /p p   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及离岗创业人员,只需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与单位签订协议后即可创新创业。 /p p   创新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可以作为创业人员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与其他在职人员一样,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等级晋升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免除创新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p p    strong 政策3:对急需紧缺人才采取“柔性吸引” /strong /p p   《实施意见》既鼓励人才“走出去”,也支持“引进来”,畅通了人才进、出事业单位的通道,破除了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科研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社会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来去自由、合理流动。 /p p   不仅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走出去”创新创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流动岗位或特设岗位,聘用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海外高水平创新人才到本单位兼职,对急需紧缺人才采取“柔性吸引”的方法,为人才的双向流动畅通了渠道。 /p p    strong 政策4:创业不成功,还能返回原单位 /strong /p p   《实施意见》还为创新创业人员建立了托底机制,一旦创业不成功,这些人员还可以选择返回原单位,仍可按本人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相应的岗位聘用。 /p p   创业期间,个人自愿流动到兼职单位或所创办企业的,原单位将按规定为专业技术人员办理解除合同等手续,保障其流动调出。 /p p   strong  解读: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收益将回馈原单位 /strong /p p   新政为事业单位创新创业人员创造了几乎“无门槛”的便利条件,但是否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呢? /p p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政的实施确实可能为用人单位造成新的支出,但是鼓励创新就要义无反顾,创造最好的环境。而且,一旦有科技成果通过创新创业转化成功,收益中的一部分会回馈原单位。“用人单位要用大格局来看,支持力度越大,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p p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新政策,是对过去管得过多、过死的旧有人事管理制度的一个改革。“改革就是破旧立新,下一步,应该针对新情况相应完善相关制度,在鼓励支持这些人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规范其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的关系。”苏海南说。 /p
  • 教育部:再增加27亿支持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一省一校”建设
    p   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介绍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有关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p p   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表示,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p p   第一,近年来重点实现了“四个倾斜”。 /p p   一是专项倾斜。面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实施了多个重大教育专项,在这些计划当中,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p p   二是分担倾斜。城乡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等需要的资金,中央与中西部地区在分担的时候,中央财政都拿大头。 /p p   三是因素倾斜。将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这项指标作为中央对地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 /p p   四是资助倾斜。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资助资金80%左右用于中西部地区。 /p p   郑富芝介绍,通过这些“倾斜”政策,使得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明显加强。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呈现了“两快一加强”。从区域上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从教育阶段看,学前教育增长最快。从困难群体上看,学生资助的力度持续加强。 /p p   第二,下一步主要有“五个着力”: /p p   一是着力支持教育脱贫攻坚。2018年到2020年,计划增加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70亿元,专项用于“三区三州”的教育发展。 /p p   二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再新增加10亿元,重点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三是着力增强地方高校综合能力。中央再增加27亿元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一省一校”的建设,这些资金更多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 /span /p p   四是着力充实乡村教师队伍的力量。今年再新增加1万名特岗计划的教师名额,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同时进一步推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p p   五是着力推动落实教师工资待遇。贯彻落实中央刚刚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逐步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p
  • 科研院所招聘 | 中检院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3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通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药品、生物制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的法定机构,是集检定、科研、教学、标准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检验检测研究机构,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科研队伍水平,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现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招收基本条件(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无不良记录。(二)应具有博士学位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2023年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35周岁及以下。申请从事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不受限制。(三)热爱科研工作,能够吃苦耐劳、诚实可信,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四)在职人员必须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不可兼职,同时须满足各科研任务招收人员的具体要求。二、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可适当延长。三、博士后科研题目具体详见《中检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表》(附件1)。四、招收人数每个项目只招收1人,共24人。五、待遇条件按照相关规定,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研究条件。(一)博士后研究人员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我院博士后人员工资待遇相关规定执行。(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享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三)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博士后公寓或补贴。六、报名方式自发布此通知之日起至2023年7月2日之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以“项目代码—导师姓名—***(申请人姓名)”为主题将以下材料以附件形式发送至:jypx@nifdc.org.cn。(一)博士后申请表(附件2)。(二)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请提供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证明材料。备注:我院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站将对申请者提供的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进一步相关材料。初审合格者将安排面试、体检等。具体形式、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报名材料,恕不退还)。期间未经邀请不接待来访。七、联系方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教育培训中心(研究生院)联系人:徐老师联系电话:010-53851325邮箱:jypx@nifdc.org.cn。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教育培训中心(研究生院)2023年6月19日中检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展示:【附件】 附件1:中检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表(20230615).pdf 附件2:博士后申请表.docx
  • 科研院所招聘 |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子尺度表征中心高级人才招聘启事
    一,职位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子尺度表征中心隶属于中科院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负责人为李霄鹏研究员。中心聚焦合成化学中大分子的精准构筑与精确表征这一基础研究问题,主要从事质谱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等表征仪器的搭建与表征技术开发、大分子/高分子精准合成、配位超分子自组装、无机-有机杂化晶态材料合成与应用等研究工作。课题组详细介绍请见:http://www.sioc.ac.cn/team/yjy/index_95784.html?json=http://www.sioc.ac.cn/sourcedb_sioc_cas/cn/team/202308/t20230821_6864348.json现因中心科研发展需要,特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 1、招聘研究方向:质谱仪器研发或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仪器研发高级人才2名。 2、招聘岗位:青年研究员 3、应聘条件:①. 优先考虑有以下科研背景的候选人:质谱电离源、质量分析器(例如四极杆、离子阱、TOF)等研制开发经验;扫描隧道显微镜及相关部件研制与开发经验;其他大型仪器开发经验,尤其涉及高真空系统研发背景。②. 在上述相关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③. 身心健康,治学严谨,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科研热情和进取心。 4、岗位待遇:①. 享受青年研究员岗位工资待遇、编制和其他福利待遇;②. 优秀者可任中心Co-PI,并配备科研启动经费不少于400万元、独立研究生招生名额、丰厚的安家费等福利待遇(享受国家级青年人才同等待遇);③. 到位工作期间,尚未购买住房的,优惠提供5年过渡住房;④. 条件优秀者还可推荐申请中科院引才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如获得入选将具有相应匹配的福利待遇。 二. 分子尺度表征中心负责人介绍李霄鹏,分子尺度表征中心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阿克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2016年受聘南佛罗里达大学, 2019年晋升终身副教授;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任“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冠名特聘教授。2023年于上海有机所组建分子尺度表征中心。李霄鹏教授的系统创新工作在超分子化学和质谱领域获得了国际影响力。2019年由于“高度原创性和独立性的工作”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设立的以1987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命名的Cram Lehn Pedersen超分子化学奖(1人/每届);同时依靠独特的质谱技术与世界范围内一百多个课题组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获得广泛认可。此外,还获得美国Cottrell学者奖 (2015年)、中美华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青年教授奖 (2017年);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2021年);2017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质谱表征,配位键自组装超分子化学和超分子材料。近年来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Science、Nature、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ture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学术期刊。 三. 应聘材料和联系方式请有意申请者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及科研成果简介等相关材料发送至王恒副研究员hengwang@sioc.ac.cn。欢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科研人员加入!关于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成立20周年,聚焦科学仪器行业&检验检测行业的,行业专属垂直招聘平台,让找工作变轻松。轻松选公司,每家都和行业相关专注于服务仪器厂商及上下游企业,检测机构,大院大所,学会/协会,政府机构等组织。轻松选职位,每个都和专业相关专注于提供真实有效的行业专属职位,覆盖高级管理,仪器销售,仪器研发,技术支持,检测分析,科研学术等就业机会。行业精英内推通道,欢迎联系“仪小才”,加微信rencaizhaopin1717。
  • 北京大学凤凰平台招聘,附招实习生~
    一、平台简介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以下简称为“凤凰工程”),是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的项目,是由国家发改委、总后勤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以军事医学科学院为法人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共同建设的一项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大学负责以核磁为主的复合结构蛋白质组解析系统及功能蛋白质组研究系统的建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仪器中心主要承担了凤凰工程的蛋白质核心支撑平台、蛋白功能光学成像平台以及蛋白功能活体成像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凤凰工程北大基地自2012年建设以来,已开始显现其对科研的支撑作用。光学成像平台专业技术人员 1名岗位职责1.负责转盘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自动玻片扫描仪等光学成像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运行;2.培训用户使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自动玻片扫描仪等设备,协助用户进行相关测试,协助用户进行后续相关数据分析;3. 负责组织切片、染色、扫描,并提供流程化服务;4. 负责协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高内涵活细胞分析仪等光学成像平台其他设备的用户测试,并帮助用户进行相关的样品制备。应聘条件1.本科或以上学历;可招收实习生;2.生物学、医学、工学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3.热爱仪器平台管理工作;4.具有转盘共聚焦、激光扫描共聚焦等显微镜使用经验者优先;5.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蛋白质平台专业技术人员 1名岗位职责1、负责单细胞样品质检、文库构建等实验室常规的检测工作;2、负责预约服务、培训用户使用仪器,并协助用户完成实验; 3、负责样品制备与相关数据分析,负责相关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应聘条件1、本科及以上学历;可招收实习生;2、具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毕业;3、有分子生物学基础,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技能;4、具有一年以上二代测序建库经验者优先考虑;5、热爱实验室工作,细心踏实,积极主动、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习生招聘平台同时招募生物及化学等专业背景的毕业实习生,有留用机会。职位描述1、 协助平台进行平台各领域相关的生物样品制备和技术实验;2、 协助平台完成用户的预约申请和相关仪器使用;3、 协助完成平台其他交办的工作;4、 有考核转正留用机会。应聘条件1、 生物、化学、农学等专业基础优秀;2、 对分子生物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等具有良好实验操作技术;3、 动手能力强,细心踏实,热爱实验室管理工作;4、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岗位待遇北京大学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按北京大学相关规定办理五险一金。工资待遇根据应聘者学历、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等具体面议。应聘程序公布招聘广告、简历筛选;初选合格者将进入面试,学院和学校审批通过后签订劳动合同。应聘材料个人简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其他相关材料(培训经历、获奖证书等)联系方式申请材料发至:haoxm@pk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蛋白平台技术员”, 或者“应聘光学成像平台管理员”,或者“应聘实习生”。
  • 一流仪器却产不出一流数据!科研怪象如何解?
    “我国科研领域存在一个怪现象: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仪器,产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数据。”3月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一上来就说起了自己多年的困惑。徐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我国缺少使用这些仪器的一流的技术支撑人员。“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数据的质量,即便有最好的科研仪器,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技术支撑人员,也可能产出三流的科学数据。”徐星解释道。令徐星困惑的怪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也深有感触。他说,“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员队伍,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现代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科研数据采集的部分,不仅需要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且还需要有一批使用这些设备的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科研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技术支撑人员的素质。”徐星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对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工资待遇、成果体现、职称评审等原因,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不愿意去从事技术支撑工作。”童金南直言。童金南举例说,科研人员可以申报的科学基金有很多,但相对而言,针对技术支撑人员的研究项目要少得多;同时,在职称评审时,技术支撑人员更多的是考核其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其运行科研设备,产生高质量科学数据进而发表论文的情况,只能做参考。更重要的是,“目前,许多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更多惠及一线科研人员,较少涉及技术支撑人员。”徐星说,相对于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速度,技术支撑人员数量增长明显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徐星建议,国家要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待遇水平和地位,鼓励优秀科研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才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类科研设备,产出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有关方面要健全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不仅要认定他们在实验技术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还要重视在他们手里产生实验数据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从而充分调动技术支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童金南表示。此外,徐星还建议,补齐我国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增加技术支撑人员的数量;加强技术支撑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素质,进而推动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 一流仪器却产不出一流数据!这个科研怪现象怎么治?
    “我国科研领域存在一个怪现象: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仪器,产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数据。”3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一上来就说起了自己多年的困惑。徐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我国缺少使用这些仪器的一流的技术支撑人员。“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数据的质量,即便有最好的科研仪器,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技术支撑人员,也可能产出三流的科学数据。”徐星解释道。令徐星困惑的怪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也深有感触。他说,“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员队伍,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现代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科研数据采集的部分,不仅需要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且还需要有一批使用这些设备的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科研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技术支撑人员的素质。”徐星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对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工资待遇、成果体现、职称评审等原因,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不愿意去从事技术支撑工作。”童金南直言。童金南举例说,科研人员可以申报的科学基金有很多,但相对而言,针对技术支撑人员的研究项目要少得多;同时,在职称评审时,技术支撑人员更多的是考核其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其运行科研设备,产生高质量科学数据进而发表论文的情况,只能做参考。更重要的是,“目前,许多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更多惠及一线科研人员,较少涉及技术支撑人员。”徐星说,相对于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速度,技术支撑人员数量增长明显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徐星建议,国家要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待遇水平和地位,鼓励优秀科研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才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类科研设备,产出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有关方面要健全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不仅要认定他们在实验技术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还要重视在他们手里产生实验数据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从而充分调动技术支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童金南表示。此外,徐星还建议,补齐我国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增加技术支撑人员的数量;加强技术支撑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素质,进而推动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 药检所招聘,不仅高薪还解决全家人上海户口!
    p   提起科研人员或是博士后,除了高水平、高学历,社会上也有部分人会提到“待遇低”。近年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一直是网络上比较火的话题,也在国家层面引起了一定的重视。 /p p   目前,据仪器信息网小编了解,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正在高薪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方向涉及中药、单抗药及生物制品等的质量及检测技术研究。 strong 引人注目的是,该岗位不仅提供20万元以上的年薪,更是承诺解决应聘者及全家人的上海户口。 /strong 足见招聘单位对人才的渴求以及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的决心。 /p p    i strong 以下为招聘全文。 /strong /i /p p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口岸药品检验所是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具备药品、生物制品、食品(含保健食品)、化妆品四大类检测能力的政府综合性专业检验机构。2015年正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从事中药基础和标准研究、微生物鉴定与溯源、药物质量快检技术研究、单抗药物质量研究等方面研究。 /p p   因工作需要,我站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面向社会招聘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驻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工作地点:浦东张江张衡路1500号),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p p   一、基本条件 /p p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p p   2、具有良好的品行 /p p   3、已获得相关博士学位,或已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p p   4、有所选项目需要的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过第一作者论文 /p p   5、较好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p p   6、在职人员必须脱产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不可兼职。 /p p   二、在站工作时间:两年。 /p p   三、研究项目: /p p   1、单抗类药物影响其活性的关键质量属性研究 /p p   2、 含肉毒素类制品的快检方法研究 /p p   3、 细胞类制品和生物制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p p   4、 荧光报告基因方法在生物制品生物学活性测定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p p   5、中药基源鉴定,对易混淆品种、易掺伪品种创新专属鉴定方法研究 /p p   6、中药质量标准制定先进技术研究,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技术,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技术发展创新研究,中药内在品质的有效表达与质控技术等 /p p   7、特殊品种的共性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研究,如牛黄类药物、朱砂雄黄矿物药质控技术、中药中活性大分子鉴定及质量控制技术等 /p p   8、中药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非法添加、色素等安全性检测技术突破研究 /p p   9、先进质控技术在中药标准化建设中应用和成果转化研究 /p p   四、在站待遇 /p p   按相关规定,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研究条件。 /p p   1、为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日常办公经费和科研经费,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研究条件 /p p   2、为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住宿补贴 /p p   3、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及福利待遇按人社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确定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4号)和人社部、财政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9号)和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p p   五、报名办法 /p p   有意者请将下列材料提交本站: /p p   1、《博士后申请表》(附件1) /p p   2、拟选项目研究计划书(3000-5000字) /p p   3、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暂未取得的需提供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证明材料) /p p   4、两封专家推荐信(含博士导师)(附件2) /p p   5、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证明(如获奖、鉴定、专利证书和学术论文等) /p p   6、身份证复印件 /p p   7、邮件主题格式:XXX(姓名)+学历+学校+专业+“博士后”+手机号。 /p p   申请材料均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并装订邮寄,同时《申请表》和《拟选项目研究计划书》另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本站,纸质材料恕不退还。截止时间:2017年3月31日。 /p p   本站采取“公开招收、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正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站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并将通知合格者参加面试。 /p p   六、联系方式 /p p   单位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1500号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p p   邮政编码:201203 /p p   联系人:陈佳 /p p   电 话:021-50790683 /p p   邮 箱:chenjia@sifdc.org.cn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3/ueattachment/8f79fd40-5f34-446e-86ef-fef745659752.doc" 进站申请表.doc /a /p p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3/ueattachment/e046e580-039c-4536-b287-9161d1bd50ff.doc" 专家推荐信.doc /a /p p br/ /p
  • 防止仪器重购 须完善共享服务平台
    中央财政近日下拨2014年专项资金30.45亿元,支持25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与发展,其中,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经费8.58亿元。据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还同时建立了仪器设备购置与全国科技资源清查结果相衔接的机制,以避免重复购置。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给科研机构、院校等提供的高端仪器采购费用也越来越高。就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所使用的大型科学仪器而言,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专家曾经坦言,在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已经拥有一流的设备,国外很多仪器公司新研发的设备,连本国的实验室都还没有装备,就已经卖到中国。   问题在于,拥有最新的设备,科研人员却没有将其进行合理的利用,甚至出现了很多科研机构不同实验室重复采购设备的问题。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在日前的某次学术会议上坦言,当前大型科学仪器的利用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中等偏下。   为何会出现大型科学仪器重复采购的问题?原因或许有很多种。目前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一部分要求必须花在科研设备上,而不能作为其他用途。这样,可能导致尽管一些机构的科研仪器已经很先进,但限于规定,不得不再度采购类似仪器。当然,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机制的不彻底,使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系统内的科研人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导致科学仪器重复购置的重要原因。   大型科学仪器的重复采购问题,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笔者以为,要想破解大型科学仪器重复购置的困局,除了国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需要慎重考量之外,进一步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或许应当是重中之重。   多年前,教育部就设立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项目 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区域性共享平台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现行科技评价体系的局限,很多科研机构的主管人并不愿意将仪器借给他人,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资源获取乃至工资待遇,都与其科研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其并不愿彻底开放共享。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科研共享仪器的奖励和考核机制,对仪器使用率高、管理措施落实好的单位和人员予以支持,进一步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国家在科学仪器采购方面的费用,也可以让高价仪器发挥作用,让真正有需求的科研人员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合适的仪器,作出最好的成果,从而让那些&ldquo 养在深闺无人知&rdquo 的闲置科技资源,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 SLST分子影像平台招聘生物电镜制样工程师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分子影像平台主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光学显微镜技术支撑服务,除了多台高级光学成像设备之外,平台还配备了针对3D电镜成像的SEM、连续超薄切片机等制样和成像设备,以及Imaris、Amira等专业三维重构图像软件。现面向社会招聘生物电镜制样方向技术人员,欢迎转发、推荐或自荐。岗位职责1.负责常规化学固定制样、高压冷冻、低温替代固定、超薄切片(含连续超薄切片)等技术服务和支持; 2.负责电镜的日常操作和使用管理,协助平台电子显微镜及相关设备的管理维护和培训考核; 3.协助建立三维电子显微成像实验解决方案及光电联合等相关新技术开发,平台将提供相应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软件培训; 4.根据需要,参与学院的服务工作。招聘条件1.生物、化学或材料等相关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特别优秀者可以放开到本科学历;2.有生物或材料电镜制样经验,愿意长期从事电镜制样工作,如有超薄切片机使用经验更佳;3.具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数据分析工作经验优先;4.具有Imaris、Amira、ImageJ、Matlab、Python等图像处理经验者优先;5.积极上进、有责任心、善于沟通、乐于学习新技术、动手能力强。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1.按照上海科技大学相关规定执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津贴和福利;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研究平台设施完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聘方式1.请应聘者通过人才招聘系统(http://jobs.shanghaitech.edu.cn/)上传个人简历、学历和工作经验的相关证明及2位推荐人联系方式,并提交应聘申请。应聘流程为:注册、填写并提交基本信息、应聘选择岗位。2.请同时将相关申请材料的电子版发至lixm@shanghaitech.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生物电镜工程师申请+姓名。3.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查,对初审通过者,将另行通知面试时间;未通过初审者,恕不另行通知。招满即止。欢迎转发、推荐或自荐!!!【仪器信息网|行业征稿】若您有生命科学、医药、临床等行业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管理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自荐或引荐投稿联系人:刘编辑word图文投稿邮箱:liuld@instrument.com.cn微信/电话:13683372576
  • 论文买卖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被指如超市购物
    一条&ldquo 论文买卖&rdquo 产业链发出的拷问   又到了职称评定的日子,有人还在苦苦思索论文选题的时候,一些人却通过花钱买论文,轻松敲开了评定职称的大门。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ldquo 严查买卖论文乱象&rdquo 的呼声不断,但论文买卖市场却仍在急速膨胀。而如何改革漏洞百出、饱受诟病的现有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成为整治种种论文怪相的关键一环。   买卖论文如&ldquo 超市购物&rdquo ,均价2-5万   职称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就是待遇、地位的象征,职称高,工资待遇就高,受尊重的程度就高,这促使不少人为了职称不择手段。   只要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就有中介机构。论文中介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华(化名)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ldquo 现在买卖论文比起5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级阶段。&rdquo 李华说,在论文买卖QQ群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2-5万元之间。   按照李华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添加了核心论文指导2中QQ群,发现这里果然如同一个核心期刊论文超市,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条转让信息,一篇题为《****对口腔正畸治疗及生物细胞相容性研究》,另一篇题为《****的药物成分及镇痛止血作用分析研究》,每篇售价3.6万元。需要先交2000元定金,等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录用通知后再付清余款。   一位相关人员介绍说,如果不放心可以通过编辑部电话查稿。&ldquo 稿子质量根本不用担心,代理的都是通过了的核刊论文,要是质量不行的话编辑部根本就通不过。&rdquo   写手、文化公司、期刊编辑部,形成上下游完整产业链   记者发现,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有机构调查,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ldquo 潜规则&rdquo 。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ldquo 刮&rdquo 起庞大的&ldquo 论文经济&rdquo 和&ldquo 论文产业&rdquo 。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论文买卖成为产业链,关键在于职称有很大的诱惑力。&ldquo 论文中介&rdquo 只是论文产业链上的一环,如果这个产业链条存在,&ldquo 论文中介&rdquo 就会长期存在,就会让学术研究在歪风邪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QQ名为&ldquo 翔空论文写作&rdquo 的写手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是一支由&ldquo 211&rdquo 院校在读硕士、博士和高校老师为主,写作爱好者为辅组成的专业论文写作团队,从2009年至今写作文章已有1万余篇,对稿件质量负责,包修改。收费标准每千字400元。   李华说,论文写手处于买卖论文产业链的下线,同样需要中介去介绍生意,每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收入大约在500元左右,其他部分要和中介分成。而数量庞大的网络中介则充斥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他们既做论文写手和买家间的掮客,也做期刊和买家间的牵线人。   文化公司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最顶端,将写手、网站、中介代理人和期刊编辑部整合到一起,进行&ldquo 集约化&rdquo 经营。李华与成都一家所谓的文化传媒公司比较熟悉,这家公司号称与200多家期刊编辑人员有直接联系、雇用着80多名写手、还承包了两家期刊杂志社的经营,年利润数百万元。   终结荒唐买卖,改革重构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2000年以来,国家曾多次严打买卖论文的不法期刊,呼吁&ldquo 严查买卖论文乱象&rdquo 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然而,这一产业却在一片喊打声中不断壮大。专家认为,买卖论文难根治关键在&ldquo 唯论文是&rdquo 的职称评定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   &ldquo 你才华再出众,若没有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评职称、拿学位、申报科研经费,甚至出国、选院士,统统&lsquo 一票否决&rsquo 。&rdquo 李华说。   不仅如此,全国各个高校几乎都规定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技术人员甚至国企员工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时都被要求发表一定量的论文。   青海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高永宏说,许多做具体工作的人,如医生护士,能够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痛苦,应该算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医生,但他未必能写出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来。然而,没有论文就评不上职称,没有职称,就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并阻塞了上升道路。   专家们认为,终结买卖论文乱象关键在于改革重构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体系。以工作实绩、创新能力为评职称的条件,而不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的级别来衡量。   专家认为,让发表论文与考核评定脱钩,没有了市场需求,&ldquo 买卖论文产业&rdquo 自然土崩瓦解,学术期刊自然回归本位。
  • 科研院所招聘|中检院吴先富博士课题组诚招博士后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药品、生物制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的法定机构,是集检定、科研、教学、标准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检验检测研究机构,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科研队伍水平,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现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一、团队负责人介绍吴先富,博士,研究员,中检院标物中心技术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6年硕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9年至2012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至今中检院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复杂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Pharm Biomed Anal, Anal Bioanal Chem, Org. Lett, Eur J Org Chem,Tetrahedron等SCI杂志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兽药评审专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标准物质委员会审评专家组专家和全国标准物质委员会审评库专家。国际期刊《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客座编辑,《Phytomedicine》、《Molecules》和《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审稿专家。研究课题:新技术新方法在药品标准物质和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概述: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于药品标准物质和药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如何有效控制复杂药物的质量是药物分析学科亟需解决的课题。本研究利用近年来出现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如核磁共振波谱新技术、各种新型质谱技术和LC-MS各种联用新技术,探索建立药品标准物质定值和药品质量控制的新方法,为保障药品标准物质定值准确性奠定基础,为实现复杂药物的质量可控提供参考和借鉴。二、专业、学术背景及相关科研经验要求药物分析学、分析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学、药物化学、中药化学、植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天然药物(中药)化学、植物化学等相关科研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三、招收基本条件(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无不良记录。(二)应具有博士学位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2023年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35周岁及以下。申请从事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不受限制。(三)热爱科研工作,能够吃苦耐劳、诚实可信, 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四)在职人员必须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不可兼职,同时须满足各科研任务招收人员的具体要求。四、招收人数及在站工作年限招收1人,一般为两年,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可适当延长。五、待遇条件按照相关规定,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研究条件。(一)博士后研究人员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我院博士后人员工资待遇相关规定执行。(二)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享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三)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博士后公寓或补贴。六、报名方式自发布此通知之日起至2023年7月2日之前,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以“项目代码—导师姓名—***(申请人姓名)”为主题将以下材料以附件形式发送至:jypx@nifdc.org.cn。(一)博士后申请表(附件2)。(二)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请提供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证明材料。备注:我院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本站将对申请者提供的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进一步相关材料。初审合格者将安排面试、体检等。具体形式、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报名材料,恕不退还)。期间未经邀请不接待来访。七、联系方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教育培训中心(研究生院)联系人:徐老师联系电话:010-53851325邮箱:jypx@nifdc.org.cn。【附件】 附件1:中检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表(20230615).pdf 附件2:博士后申请表.docx
  • 探讨科研仪器共享困局背后
    当某种尖端科研仪器在欧美国家只有几台,但在我国却能找到十几甚至几十台时,您会为国内科研力量的“壮大”感到兴奋吗?   事实上,仅就数量而言,国内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拥有量并不次于国外。以某种型号的卫星地面接收站为例,美国在2009年只拥有16座就已满足需要,而我国早在2005年就建成了30座,仅北京就有8座。   然而,一些业内学者对此并不兴奋。相反,他们感到的是深深的忧虑。   红火的背后   2011年底,仪器信息网公布了国内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当年下半年的仪器采购情况,涉及的单位为41所,用于购买科研设备的总金额达4.49亿元。其中,部分单位半年间用于科研仪器的采购经费就超过3600万元,采购费用最低的也达三四百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同时声明,该数据仅是对涉及金额较大、采购项目较多的招标、中标信息进行的统计。实际数字可能还要更多。   然而,当采购市场一片“红火”的同时,它们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   2008年,青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曾作过一个统计,当年该市大型仪器年均开机时间为435小时,就是说,这些仪器一年开机只有18天。   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此前向媒体透露,一项针对全国高校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近一半高校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不高,近1/3的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极低。   换句话说,国内的大型仪器虽然数量众多,但其中至少2/3以上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评价体系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曾在英国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当地一所大学购买了某台尖端科研仪器后,该地区其他大学就不再重复购买,而是借助相关政策,实行仪器共享。   “这样的模式无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省下了大量资金。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经验直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被我国相关机构学习。一台重要仪器的共享不但在校际,甚至在校内都很难推广。”饶子和说。   “这其实有一个认识误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很多人都将不同科研机构间的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似乎将科研仪器借给别人使用,就是在抢夺自己的资源。他认为,这种误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现行的科技评估体系还有不尽合理之处。   “科研机构间不合理竞争关系的产生,源于现行评价体系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资源获取乃至工资待遇,都与其科研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王树国表示,这就导致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看得过重,“谁的成果先出来谁受益,这很容易使人们相互提防。我们需要适当弱化成果与名利的联系,变竞争为共赢”。   需要制度调控   事实上,对于大型科技仪器的共享问题,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摸索改进措施。早在多年前,教育部就设立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项目 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区域性共享平台也越来越多。然而受各种条件所限,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   一直关注此事的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尚缺乏奖励和约束科研机构共享仪器的调控机制,导致科研人员“动力不足”。   据钱锋介绍,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运行维护费用一般都很高,但这笔费用大部分为国家投入,而且由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并没有与单位利益直接挂钩,导致这些设备用好用坏一个样,用多用少一个样,利用效率自然难以提高。   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专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通过评估,对仪器使用率高、管理措施落实好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而对于设备共享率过低的单位和部门,可以通过削减其相关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式予以警告,如果能够双管齐下,相信我们的仪器设备共享率会有明显提高。”钱锋说。
  • 跳槽风暴:化验员离职原因大起底
    p   春节一过,各行各业又迎来了年度“离职高峰”。化验员的离职最让分析部门主管头疼:项目交接就是一大堆事情,如果来了新人,又是新的一轮的部门内部上岗培训,好不容易带上手了,一两年过去了,“翅膀”硬了又飞了。 /p p   化验员到底缘何“佛袖而去”,论坛网友热烈的讨论为你揭开秘密的真相。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不得不走之“太偏僻” /span /strong /p p   “工作地点是远离城市、远离家乡的小山村,连市郊都不是,平常公司各部门员工都总抱怨这里太落后没什么可娱乐的。” /p p   “化工厂的实验室都是很偏的!不可能在市区,每天我们上下班就花三个小时!” /p p   “化工厂位置比较偏是普遍的,这种情况很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无法回头之“工资低” /span /strong /p p   “工资低,干了两年半,工资3k上下(大专),本科高个两三百而已,跳槽随便也都能找到个这样工资的工作。” /p p   “工资低升迁无望,看不到前途。” /p p   “福利好的企业还是不多,所以离职现象很正常。” /p p   “这年代普通加薪都赶不上通胀,不加薪那是要人命。” /p p   “基层检测员、化验员工资待遇的确不高,干的活还不少。” /p p   “没有合理的加薪奖励制度,不管是普通的测试员,包括管理层都有其他想法。” /p p   “做久了你会发现后来粉嫩嫩的新人的工资比你高。” /p p   “实验室不打算给人较好的工资,就要做好被别人当培训班的准备。” /p p   “对门的xx部门,整天没什么事,福利好很多,叫整天勤勤恳恳的化验员情何以堪。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毅然离去之“上升无望” /span /strong /p p   “发展前景不好,我们化验室15个人左右,终究升职加薪还是倾向于表现、绩效好点的那几个人。” /p p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行,招来人就是干活,没有长期的规划培养。” /p p   “化验员反馈没什么外出培训机会。” /p p   “上升的空间有限,到了实验室主任基本是个头了,而且这么多人等着。” /p p   “公司对实验人员没有激励制度,既然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那选择离开也是正常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另寻幸福之“摆脱单身族” /span /strong /p p   “在化验室平常比较少跟外部接触,所以化验室还有一大半女孩子是单身。” /p p   “女生接触男生的机会少,除了本厂的。” /p p   “确实本身做实验室的人可能与外界沟通方面相对弱一点,在本厂很少接触男孩子。”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华丽转身之“追求自由” /span /strong /p p   “公司规矩多,检测中心作为外部人员参观必经的点,杂七杂八要求特别多,因为检测中心都是玻璃门,什么人在外面经过都看得到你在做什么,所以自由度会降低。” /p p   “大部分的企业实验室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和研发相关的测试项目做完了,剩下的就是万年不变的日常检测,太机械。” /p p   “辞职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治。”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只能放弃之“为了健康” /span /strong /p p   “还有女生换工作或辞职是因为身体原因,尤其有机化学方面的。” /p p   “实验室总有些化学品,女生即使结了婚生孩子的时候基本也会跑。”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终极理由之“精辟总结” /span /strong /p p   “大多数一线实验员对企业并没有所谓的归属感吧。” /p p   “事多言轻薪低,主管领导不懂业务,却常外出培训班考察参观,因为用人唯亲,老板不相信能力。” /p p   “其实主要是一个是钱一个是心。” /p p   “钱少事多离家远,位低言轻责任重。” /p p   “说多了都是泪。” /p p   “薪资----低!归属感-----无!幸福感------ 一点没有!制度-------死板,把人不当人! 其他-------做了很多其他部门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p p br/ /p
  • 我国科技评奖酝酿“大瘦身”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贡献率偏低的现实,使科技工作的“指挥棒”——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广受诟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目前,科技部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深化科学技术奖励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场科技评奖“瘦身”改革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奖项过多成本过高,滋生“垃圾论文”、“评奖专业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科技主管部门为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付出了极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告诉半月谈记者:“2003年,科技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使地方和部门科技评价工作有章可循。之后,科技主管部门又先后制定颁布了多项评价政策和相关规定,初步形成科技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因素侵入并扰乱了科技评价体系,呈现出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在册登记的科技成果约4万项,国家级奖项约400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授奖总数约6000多项(另有208项社会性奖项)。主管部门每年需分门别类地召开各种立项会、评审会、奖励表彰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朱星说:“各类奖项活动涉及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乃至数以百万计的基层科技人员,其消耗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非常之大。”   一位政协委员对全国11家科研院所的374位研究员进行问卷调查,超过60%的研究员表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只有一半时间从事直接的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   评奖活动过多滋生了“跑奖”和“跑项目”专业户。“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白跑也要跑”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张景安表示,由于缺少时间潜心研究,不少科研人员只好仓促撰写论文,“垃圾论文”大量产生,伪造实验结果或者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竟然7次空缺就是例证。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表示,我国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但是引用率却排在第十位左右。反观瑞士、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论文数量不多,但是引用率却排名在前几位。   导向偏离实际应用,评审不够公正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多达4万项的科技成果,但成果转化率仅为25%(发达国家达80%),产业化率则不足5%。也就是说,投入大量科技资源研发出来的多数成果被束之高阁。同时许多产业却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窘迫局面。专家分析,科技评价和奖励的导向偏离实际应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萃告诉半月谈记者:“重论文轻实用、重数量轻质量、重经费轻成果、重奖励轻转化的结果,是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品’,而不是关注科研本身的创新性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获了奖就到此为止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秦伯益表示,很多重大成果需要科研人员付出长期、甚至一生的代价。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花了27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花了29年,孟德尔发表遗传规律的论文后35年无人问津,后来被外国科学家证实时孟德尔已去世15年了。“现在,中国的科学家等得起吗?社会实践原本是最权威的科技评价依据,在我国却无法以此为依据,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事情。”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抑或是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科技工程,一些强势单位、强势人员往往排名在前,而真正解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单位与一线科研人员却排名靠后,甚至得不到体现。这显然偏离了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初衷,挫伤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谈起这些现象,苏国萃痛心疾首。   对个人而言,奖励与个人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院士评选、创新团队申报、下一步的科研项目获取等息息相关。对单位而言,则是与单位名望、科研项目经费竞争与分配、领导的政绩与升迁等紧密关联。这导致不少单位和个人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包装项目,追逐奖项,这与设立科技奖励的初衷渐行渐远。   苏国萃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的评审往往要求评审专家在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对几十、上百份的申请书或报奖材料进行审验,评审容易走过场或评错 个别专家利用草拟项目指南、立项评审的机会,使项目集中到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少数人及其下属单位或组织。   朱星表示,与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相反,我国科技评价缺少具有独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特别是缺乏严厉的监督、后评估和惩戒机制及相关法律,给造假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60多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呼吁科技评奖“大瘦身”   2011年4月至7月,来自科技、科协、教育、医卫、经济等界别的6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科技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他们认为,改革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首先要减少奖项,逐步取消科技进步奖,暂停技术发明奖,“瘦身”自然科学奖。面向应用的科研成果,其价值应由产品、市场和社会来检验,并由此获得回报 技术和装置的发明应通过转让或专利使用来获得回报 保留自然科学奖,但设奖等级和项数不宜再增加,应增加社会公众评审环节,以监督有无作假之嫌 适当延长评奖周期,候选项目至少应有三到五年以上连续、稳定和有效的验证或引用后才能推荐,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可靠性与成熟性。   其次,要淡化科技评价奖励与附加功能的关联。制定合理、规范的晋升和分配制度,割断“成果鉴定-成果评奖-职称(包括院士)评审”的利益链条 人事、财政和科技管理等部门加强协调,使科技奖励与领导政绩、职务升迁等不直接挂钩 规范科技人员的晋升和分配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待遇水平。同时,从项目中提取收入的做法一定要严格规范、监督和检查。   第三,要逐步弱化行政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制度,稳步推动行业奖和社会奖替代政府奖。目前,“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奖”、“周光召奖”、“卢嘉锡奖”、“茅以升奖”等是社会奖的优秀品牌代表,但要注意提高社会奖的门槛,防止变味。科技评价的立项和验收委托方应由不同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承担,应由短期评价向中长期评价转化。   第四,应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培养一批与评价对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社会公认的、有权威的、可以追究法律责任的科技评价中介机构 定期公示已列入或拟列入专家库的人员,了解社会对其人品、能力等各方面的反映 强化对重大项目的中期评估,如有项目执行不力或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应终止项目执行,并追究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建立申诉监督惩戒机制,对在评价活动中弄虚作假、送礼行贿等违反科学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严肃查处。   据悉,政协委员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调研报告,已经引起高层重视,要求充分听取科技界的意见建议,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科技评价体系奖励制度改革。目前,科技部经过反复认真的研究,提出《深化科学技术奖励改革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制订相应的改革措施。
  • Q1平均招聘薪酬出炉:仪表仪器岗UVM技能待遇最高,平均月薪37655元
    4月7日,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出炉。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平均薪酬为10014元/月,企业薪酬整体呈现“一升一降”趋势,郑州月均8651元。行业而言,信托/担保/拍卖/典当、基金/证券/期货/投资、银行业薪资位列前三。一季度郑州薪酬月均8651元在线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平均薪酬为10014元/月,环比下降1%,较去年同期的9059元/月上升10.5%。从近几年数据来看,正常年份一季度的薪酬均呈现环比下降特征,这与春招旺季职位结构特征有关。分析发现,春季招聘中,销售、技工等基础性岗位占比相对其他季度更高,因此整体薪资水平略有下降。全国38个核心城市中,北京(13369元/月)、上海(13245元/月)、深圳(12592元/月)和杭州(11388元/月)四地的月薪仍然处于领先地位,长三角南京、苏州、宁波和珠三角地区广州、珠海的平均薪酬也过万,具备较高人才吸引力。郑州月均8651元,位列29位。“一升一降”趋势明显整体薪酬中,“一升一降”趋势明显。不同规模企业平均招聘薪资差距扩大。其中,规模在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业的薪资水平仍然最为可观,月均工资达11613元,环比增速0.6%,1000-9999人大型企业的薪资也较高,略高于上季度水平,达到11113元/月。大企业的经营基础相对稳定,竞争实力雄厚,是追求高薪水、深发展求职者的最佳选择。中型企业薪酬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上季度相比略有下降,500-999人和100-499人企业环比分别下降0.9%。在就业市场上,小微企业人才需求恢复进展慢,特别是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背景下,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与大企业薪资差距拉大,人才吸引力不足。20-99人小型企业薪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较上季度下降1%,降至9394元/月,20人以下微型企业薪酬更是下降3.5%,跌至8958元/月。企业性质看,本季度上市公司继续以11162元/月的招聘薪酬稳居第一。被誉为“铁饭碗”的国企薪酬排名位列第二,平均月薪10892元与上季度基本相当,合资企业排在第三位,平均薪酬较上季度提升1.3%,外商独资企业环比则下降2.3%,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股份制企业和民营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分别为9866元/月和9783元/,低于全国平均薪酬,且低于上季度水平。民营企业对于市场变化反应敏感,企业规模相对小,在应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关系变化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解难纾困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专业技能是高薪关键对于技术性强的职业,掌握其关键技能成为获取高薪的关键。特别是在软件开发岗位,强化学习是近年来深受关注的一项技术。在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了稳步发展,随着机器学习被部署在企业的关键任务场景里,相关技能的人才需求持续走高,成为软件开发岗位的高薪技能。本季度,融合算法和系统搭建技能的岗位平均月薪也在三万元以上,具备传感器融合和自动驾驶技能的岗位薪资有明显上升。另外,在电子、半导体领域掌握芯片技能的人才平均薪酬较高。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电器/半导体/仪表仪器岗位技能要求中,UVM技能的待遇仍然最丰厚,月平均薪酬升至37655元,较去年四季度上涨9.1%,模拟芯片设计以35515元的平均月薪跃居第2位,SOC技能的薪资水平也较高,达到33344元/月。“再比如,本季度硬件开发最高薪的技能是VHDL,平均薪酬为21446元/月。而VHDL系统设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智能硬件开发的重要技能之一,企业需求量大,相应地掌握相关技能人才的平均薪酬更高。”
  • 仪器平台该如何破解技术人员短缺难题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7月30日-8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承办,易科学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150余位来自全国的平台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使得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仪器装备大幅增加。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近9万台/套,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为54918台/套,占比60%,而仪器的年均有效使用机时仅为1157(国外为3000),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共享经济逐步盛行,大型仪器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为公共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本届会议的主题定为:“互联网+”时代下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管理论坛共有6所985高校、4所中科院研究所,以及来自医院和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做了深入的报告,讨论的话题包括:仪器实体共享与虚拟网络共享并存 仪器平台社会化服务 实验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 技术支撑队伍 仪器实验技术培训和服务的网络信息化 分级管理 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等。  平台的五要素包括硬件、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其中人才是核心。任何平台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先进的仪器也只能成为摆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的平台技术人员,特别是大型仪器岗与以往的实验室仪器管理人员(实验教学岗)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仅要完成实验室仪器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高效使用以及方法开发上,他们为科研提供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技术人员虽然属于辅助性质,但却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  中国科研单位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重科学,轻技术。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对于各平台而言,高精尖的仪器往往不再是问题,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完成,在论坛中,各负责人也纷纷展示了其所在平台动辄几千万的高端的硬件设施,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几乎无法回避: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据与会人员反映,很多原因导致了现阶段人才短缺的现状,比如技术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定)困难、工资待遇低人一等等,这些势必影响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很多人对技术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产生了疑虑,从而导致了现在技术岗留人,特别是想留住年轻人很困难的境地。有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技术岗在招聘的时候要求有博士学历,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博士学历的技术人才根本待不住。据悉,有些平台已经几乎没有45岁以下的年轻技术人员,严重制约平台的未来发展。  除了平台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外,本次会议也抓住大家关注的这个核心问题,搭建了平台技术人员相互交流的平台,新增加了生物质谱技术论坛、流式分析技术论坛和显微成像技术论坛。  而在大会讨论环节,一些资深的平台管理人也分享了多年的经验。比如,如何破解高校平台“婆婆多”、“事务多”的问题等。而对于技术人员最为关心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技术队伍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称评审等,一些从普通技术人员做到资深平台管理者的老师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有专业基础,但很少有规范的指导,有很多往往感到迷惘,有经验的平台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要多给予鼓励,尽可能的为年轻人员创造机会,激发工作兴趣 对于年轻人自己来说,作为平台技术人员,要耐得住较长时间的寂寞,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在享受各种待遇之前首先看看自己为之做了什么,准备了多少 而对于实际的职称评审及待遇问题,平台管理者也应积极争取,让技术人员在“前途”和“金钱”方面看到希望。  毋庸置疑,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比如,很多单位购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无人会用,或者只会最简单的操作 有的科学家做出了好的结果,却因为测试不精确而被迫返工 许多课题组实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影响着科研成果产生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已经引起了相关单位的重视,不久前,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了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这个被称作新“百人计划”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技术英才”与“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一起重点引进,而且其待遇与后两类人才不相上下。  在现有体制下,要想彻底改变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也许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已经有不少单位开始积极的响应起来,努力改变现状,对于未来,大家拭目以待。(撰稿:叶建)  详细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主任 胡兵平台会议背景介绍及研讨主题南京土壤所平台主任 韩勇“互联网 +” 时代实验 时代实验室管理探索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与发育所 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 税光厚如何争创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探索和思考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分子物学 技术平台负责人 薛良基础技术支撑平台系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浙江大学医院平台副主任 宋兴辉浙江大学医院公共技术平台简介南开大学生命科院公共实验平台主任助理 周颖创建高效有序便捷稳定的仪器使用环境复旦大学 周新文上海市重大疾病蛋白质组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与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生命院科学实验中心主任 贾斌顺应综合改革,建设共享、兼容的生物学技术平台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东琛高校平台管理的艺术合肥安弗朋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志强大型仪器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平台运行中的价值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心主管 李小年研究所如何促进科技支撑人员的职业生涯易科学CEO 孙磊科技资源共享和学实验的互联网+实践生物无忧副总经理 周剑飞如何利用互联网+生物技术快速有效提升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 "重引进,轻开发":自主尖端仪器为何难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但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朱星的注意:“我们取得的许多成果是依靠外国生产的仪器设备完成的。”   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专项课题支持下,朱星主持对国内科学仪器研发现状做了系统调研,长达100多页的调研报告揭示这样一个结果:目前我国的科学仪器研究和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步拉大,对国外仪器依赖度逐年增高。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朱星说。   多跟踪模仿,少原始创新――购置和自主研发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购置和自主研发投入比例严重失调。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重引进、轻自主开发的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以上科学仪器依赖进口,去年购置进口仪器金额达到近千亿元,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投入却严重不足。   “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多跟踪模仿、少原始创新。而且由于我国科学仪器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大部分技术都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承担,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一种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从原理提出到形成成熟产品往往需要十多年,而现有的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支持方式是按照传统的科技计划方式设立项目,一般实施周期较短,通常仅数年,很多工作难以系统化实施,制约了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化发展。另外,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分析测试中心等也较少开展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   与此同时,据记者调查,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重研究人员,轻技术支撑人员”的现象比较普遍,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影响了仪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很多人被外国大公司挖走,或者转入研究行列。   就国内生产科研仪器的企业而言,目前,企业数量多、小而全,但核心竞争力弱。我国科学仪器生产厂家近千家,大部分产值都低于1000万元,产值上亿元的却不多,并且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单一。   有关专家表示, “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我们与科学仪器设备相关的配套体系没有完善起来,即使一些技术问题解决了,也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机阶段,无法迅速实现产业化。”   对于科研仪器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专家分析认为,我国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产学研用结合都是在较浅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性、战略性的合作机制,研发脱离用户需求。   正视差距,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科研仪器工程化基地   专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谁就有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人民健康的保障权、经济交往中商业标准的制定权以及控制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目前我国的科学仪器研究和制造与世界有巨大差距,但毕竟已经起步,并显露出良好状态。中科院物理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物理所在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设备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制定自己的大型科学仪器研制计划,提出要独立设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5年内在市场上买不到的世界最尖端仪器。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我国已经有一批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产品开始走向国外,如我国原创原子荧光光谱仪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已经批量进入欧美市场。还有一大批自主研制成功的科学仪器设备,打破了外国产品的垄断。如,在东西电子分析仪器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台色谱―质谱联用仪问世后,外国同类仪器在我国的销售价格迅速大幅度下降。   业内专家指出,科研仪器设备在国际上是一个高利润行业。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区域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活跃地带,有的地方还将科研仪器设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专家评价称,这个新政策非常有利于科研设备“本土化”。   如何加快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条件处处长孙增奇认为,首先要提高对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其次要构建一批科学仪器产业技术联盟。   再次是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多元投入格局的形成。包括加大中央财政对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增加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   同时,将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方面的基础作用。重点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立一批科学仪器工程化基地。
  • 千人调查:近一半青年科学家最愁还是跑项目
    p   在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以下称调查),共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97c534c-b214-4b07-be8c-a8285288e237.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超六成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 /strong /span /p p   此次调查的受访人中,70后和80后分别占到23.54%和75.6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95.4%,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历(工作半年以上)的占46.06%。他们当中,职称为研究员(领导独立的研究组)的占7.88%,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占14.82%,副研究员(领导独立的研究组)占11.35%,副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占53.0%,助理研究员占12.95%。 /p p   根据调查结果,这些自嘲为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偏低的“青稞”群体, strong 每周工作时间50小时以上的超过六成。具体来看,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 /strong /p p   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近九成青年科学家并没有时间锻炼,或者偶尔才会锻炼一次。 strong 具体来看,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10.23%,每周偶尔锻炼的有56.37%,每周基本不锻炼的占33.4%。 /strong /p p   相应地,对于“青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的观点,83.39%受访人表示认同,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分别只有18.95%和2.7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35c8ff9-06ca-4df2-82ee-8e846c395d0a.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行的交叉分析,在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 strong 年龄越大,每周工作时间越长。比如,70后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65.79%,而90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 44.44%。 /strong /p p   而对70后、80后青年科学家而言,这也造成了他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有 strong 40.58%的70后青年科学家已经发现由于工作导致的身体疾病。 /strong /p p   根据调查结果,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的过分投入,73.07%的青年科学家还认同科研工作比较艰辛,具有危险性。 strong 另有高达92.68%的受访者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工作紧张,缺少时间享受生活。 /strong /p p   尽管如此,不少人依然选择坚持这份工作——“因为喜欢”。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62.48%的受访者之所以从事科研工作是“兴趣使然”。 /strong 同样,有一半以上(58.61%)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具有改变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信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5d7d25d-215b-4c6c-8700-fd7df9e8bfba.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有意思的是, strong 受访者中70后受兴趣驱使从事科研的比例最大,占68.42%,90后的最小,仅占44.44%。 /strong /p p   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具有报国情怀,调查显示, strong 有44.44%的90后将“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 /strong ,而70后这方面的比例最小,仅占7.8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485af7e3-9637-44a9-90c0-d4a672f9e514.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66.7%青稞& nbsp 科研之外主要时间在跑项目 /span /strong /p p   这个端午节,苏小铨逆着家里人“不要加班”的意愿,一头扎进实验室,埋头写起科研项目计划书——这,似乎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p p   对这位东北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来说,平日里上班,大多时间都要忙着搞科研做实验,但囿于科研项目申请的压力太大,只好从节假日“偷”些时间来写“本子”。“不然没有拿到科研项目,接下来就是想继续搞科研做实验,都没得做了,”她说。 /p p   这样的加班对苏小铨并非偶然,这种情况在科学界也非个案。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strong 54.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工作压力过大,已经影响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有46.1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上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也就是所谓的“跑经费”“争项目”。 /strong 不少青年科研人员正因为项目争取难、压力大才自嘲为“青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2bfb39e-2361-4e5b-8e6e-615605d2b750.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值得一提的是, strong 青年科研人员的职称越高,其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的压力越大。 /strong 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交叉分析的结果,领导独立研究组的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研究员、领导独立研究组的副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副研究员以及助理研究员, strong 他们认为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压力最大的比例分别是:75%、60.13%、43.8%、40.71%、36.96%。 /strong /p p   相应地,在科研或实验工作之外,青年科研人员花在“跑项目”上的时间最多。调查显示, strong 66.7%的人把科研或实验之外的时间花在了争取项目(申报经费)上,仅有17.45%和1.97%的人选择参加学术会议和科普活动。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18939b6-5f01-4ac5-843d-ded8407c560d.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近些年,我国整体上的科研经费与日俱增,不过科研经费蛋糕切割到科学家个体,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头上,则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此次调查结果, strong 只有22.14%青年科学家认为“自己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开展费用较高的实验”,而有20.64%的认为“科研经费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其开展创新实验”。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0435c69-5066-43b4-b2a7-9fd9270567c7.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相应地,在“跑经费”“争项目”的过程中,有关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受到诸多诟病: strong “科学家不是在写单子、争项目,就是在跑关系、争项目的路上”“科技界项目申报、课题汇报、成果评奖等名目繁多,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消耗在各类评审活动中” /strong 等等。 strong 甚至一度有人呼吁:把时间还给科学家! /strong /p p   在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管理制度要‘松绑’”建议和希望: strong “简化报销手续,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减少无效的各种报表、文件”“允许项目雇佣秘书,减少行政财务等负担占用科研时间” /strong 等等。 /p p   “至于分配制度,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让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稳定的支持。”一位物理领域青年科研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跑经费”“争项目”耗时太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竞争性经费太多,而稳定性、持续性的支持太少。 /p p   一般来说, strong 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上稳定性与竞争性经费配置的比例一般为“七三开”甚至“八二开”,而我国科研经费采取以竞争性为主的分配方式,其比例明显偏高。 /strong /p p   这位青年科研人员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有关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动作不少,不过真正“落地”一线科研机构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他尚未感到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和以前不一样有什么明显不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束缚创新的待遇& nbsp 月薪八千何止复旦教授? /span /strong /p p   “应发一万五,到手八千元”,最近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晒出的工资条引发热议,也再次将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p p   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主动提及“工资待遇”的问题: strong 工作强度上收入不成比例、工资绩效发放的百分比太低,很难支付正常到科研所需。月薪八千的何止复旦教授? /strong /p p   苏小铨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副研究员, strong 她每个月平均工资不到一万元,一般到手也就九千元左右。不少“青稞”建议提高工资待遇,目前,产业界的待遇水平往往是科研院所的3-4倍。 /strong /p p   这些关乎“柴米油盐”的工资待遇问题,如今已经成了制约青年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最大“拦路虎”—— /p p   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科研人员待遇不高”是制约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影响创新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76.92%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了这一观点。针对现阶段您的工资收入,仅有13.2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占了46.81%。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846d9f6-a975-4742-bd97-cff67c78a008.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今年两会接近尾声之际,微信朋友圈流传一篇阅读量突破10万+的文章《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文章讲述一位北大博士,毕业后到科研院所工作,后因买房、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无奈选择离开北京。 /p p   在这次调查中有人提到,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目前所面临的学术、生活压力太大,经常让人喘不过气。应有相关激励政策,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否则难以静心专注科研。 /p p   这位提建议的科研人员说, strong “科学研究本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应当是包容,允许失败的,如果科学界沦为和企业界一样,强求科学家必须做出成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话,科学家很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创新性缺乏但成功很有保障的东西,这将严重制约科学家的创新。” /strong /p p   董梁是一位研究材料的研究员,他告诉记者, strong 尽管不少人员之所以从事科研是因为兴趣和为祖国争光,不过,“仁义道德,报效祖国”毕竟不能当饭吃,“买不起房”这样的现实问题有时很容易就致使其科研轨迹乃至职业轨迹发生变化。 /strong /p p   他说,国内不少科研工作者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而且往往是“村里学习最好的优秀人才”,然而, strong 当这些人“荣归故里”时却发现自己是“挣的最少的那一个”,不仅挫伤他个人的自信心,也有失知识群体的体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大环境的青稞& nbsp 浮躁风气致不能专心科研 /strong /span /p p   此次调查中,有一个结果显得颇为有趣: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六成以上(65.95%)的青年科研人员自认为比较满意,但是,面对相应的“工作成果”,却有一半以上(53%)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一般”甚至是“不满意”。 /p p   相应地,面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现状,以及我国总体科研现状,则是有63.51%和68.67%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一般”甚至是“不满意”。 /p p   苏小铨说,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国内科研体制和环境出了“大问题”。她举了一个例子:不少科研人员都知道要“啃硬骨头”,做一些能突破国际难题的科学研究,但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进展。然而 strong 大环境追求的是“短平快”,在这种不良风气下,短时间内拿不出好成果,很可能就是“自掘坟墓”——不被认可,也很难获得更进一步的科研支持,也就失去了做科研的“资本”。 /strong /p p   事实上, strong 对于任何一名科研人员来说,从开始投身科研工作起,到做出科研成果,并最终影响所在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国家总体的科研情况,似乎都很难离开微观层面“自身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自身的科研天赋和水平”,中观层面“同研究组中学生或研究人员的能力” “课题组的机遇和硬件条件”“所在研究机构内部的政策或制度”,以及宏观层面 “国内的大背景下科研政策或制度”等因素。 /strong /p p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青年科研人员认为最影响其职业发展因素的,则是最为宏观的“国内的大背景下科研政策或制度”,有72. 98%支持了这一观点 /strong ,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则是“所在研究机构内部的政策或制度”和“课题组的机遇和硬件条件”,分别有68.29%和59.57%的人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6168db1-23e8-40c0-aa1d-b7bf0af51a50.jpg" title=" 10_副本.jpg" / /p p   提及学术氛围,学术环境,指挥棒的问题似乎难辞其咎。此次调查显示,有50.7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不合理”制约了他们的创新发展,而对于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满意的人占到43.16%。对于他们所在研究机构的职称评审制度的满意度,也仅有21.2%,认为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的青年科研人员达到39.12%,与持一般态度的人数比例39.68%相当。 /p p   在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建议,希望给予更为宽松的评价周期,比如针对科研成果可以尝试每两年一次考评,而非当前的每年一次考评。这位科研人员说,“希望在不那么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环境下,让我踏实地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个问题”。 /p p   但就当下来看,青年科研人员想要实现这一点,还要回答几个问题—— /p p   “如果要想十年磨一剑,有没有可能会被不停来袭的论文考核‘打断’?” /p p   “如果屠呦呦老先生当年为了发表论文,还能有今天的成绩吗?” /p p   “我认为不一定,因为她很可能无法专注科研工作本身,持续纵深,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苏小铨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人员“跳槽”海外有了新苗头? /span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跳槽”普林斯顿大学一事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在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谈及此事时称, strong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国外高校到国内“挖”人才或许不再是个案,这类海外任职事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常态。 /strong /p p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未来五年内的工作计划,有156人考虑出国深造(含到国外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以下同)。 strong 在1066位受访人中,这一数字占到14.63%。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707fafa-5708-4e4b-88c1-b72183af4823.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从整体来看,这些受访者中,70后和80后分别占到23.54%和75.62%,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含副研究员、研究员)占87.05%,而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历(工作半年以上)的则占46.06%—— /p p   对这些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稳定“教职”“科研岗位”,而且近一半有过出国经历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 strong 他们考虑“再次”出国,并非仅仅是为了“镀金”,很可能是一种“职业发展规划”的选择。说白了,出于某种利弊的考量,认为国外更适合其科研职业发展。 /strong /p p   不过,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行的交叉分析,具体到这156位考虑出国深造的,他们之中拥有海外经历的只有21.15%。换句话说, strong 考虑出国深造的人当中,有将近八成的没有海外深度“游”的经历。 /strong /p p   更为重要的是,从受访者的职称来看, strong 职称越低的,考虑出国深造的比例越大,比如在职称为副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助理研究员的青年科研人员中,就有48.72%和33.33%的考虑出国深造。 /strong 这部分人的年龄也相对更小,85后和90后居多。 /p p   一位专攻材料的研究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海归”经历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仍具有“影响其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strong 在他所在的单位“海归”身份一度非常吃香,甚至只要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很容易成为“青年千人”,并荣升正高级研究员,拿到百万级别的科研项目,相应地,发表过相同档次科研论文、但没有海归背景的“土鳖”,往往只能当个副教授,“很难有独立课题组,更不要说独立的项目经”。 /strong /p p   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有69.99%的受访人认为我国的各项科研人才计划在对待“海归”和“非海归”、资历深浅不同的青年科研人员差别非常大。 /strong 在他们看来,从工作能力来看,“土鳖”并不一定比“海归”低人一等,但眼下不少单位对“海归”的过度倾斜政策, strong 很可能造成“外来和尚不会念经,次品太多,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也打击了本土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strong /p p   有科研人员提出,国家鼓励科研单位引进外国优秀人才本是好事,但不能顾此失彼,至少可以建立更为公平的评价机制, strong 让本土和引进人才站在同一舞台上,通过科研论文产出等成果来PK打擂。而不是让“海归”靠某个计划或一顶“帽子”就独行天下。 /strong /p p   受访者中不少人也提到,在没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选择出国深造,是为了“适应当前这一规则”,“为将来更好地在国内发展”。 /p p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 51.69%的青年科研人员并不认为我国人才流失情况很严重。就他们自身而言,也并不都抱着“往外跑”的想法: strong 30.86%的人表示未来五年内并不会离开现在的岗位,34.8%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计划,但会考虑条件优越的职位,而不是出国。 /strong /p p   值得一提的是,在受访者中,尽管有32.74%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状况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同时, strong 有71.2%的青年科研人员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非常看好”,这其中,还有15.29%的人认为“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科技强国”。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016c65a-06c4-49da-9a4b-34f87edab20a.jpg" title=" 12_副本.jpg" / /p p   接受此次调查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的科研体制趋于完善,对个人贡献的要求越来越少,就其自身在国外访学看到的,“有的欧洲人甚至不怎么干活,就躲在实验室里喝咖啡”。 /p p   相应地,尽管我国科研体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另一位副研究员说,中国科研只是起步晚,缺乏积累和沉淀,假以时日,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并非不可能。而且,在一些领域,这种情况已经露出了端倪。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6bd452e-70d8-4427-b6dc-5894ecd4ca54.jpg" title=" 1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女青稞游走在“金字塔底部”的多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跻身“金字塔顶尖”的少 /strong /span /p p   当被问到“你知道哪些女科学家”时, strong 除了居里夫人和2015年因摘得诺贝尔奖而声名大噪的屠呦呦,不少中国人可能很难再说出第三个人名来。在当下的科学界,这种印象恰恰是一种隐喻:尽管女硕士女博士数量比之男性不占少数,但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人数却越来越少,科学“金字塔顶尖”为人所熟知的女科学家,更是凤毛菱角。 /strong /p p   此次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在1066位受访者中,女性科研人员只占28.71%,大大低于男性71.29%的比例,青年科研人员“绿肥红瘦”现象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 strong 同一性别群体中,女性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的,而女性拥有初级职称的比例则又高于男性的。 /strong /p p   具体来看,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领导独立研究组的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研究员分别占9.61%和16.71%,而女性群体对应的比例仅为3.59%和10.13%。相应地,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拥有助理研究员职称的有10.79%,而女性则有18.3%。 /p p   此次调查还发现, strong 女性青年科研人员申请到的基金数量也略低于男性。在男性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申请基金数量5个以上”的占18.03%,女性这方面的比例则为15.03% 相应地,男性“申请基金数量3个以内”的占54.87%,女性这方面的比例则为59.48%。女性青年科研人员处在“金字塔顶尖”的比例,依旧是比男性小,而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比例,又比男性大。 /strong /p p   其实, strong 就“获得过的科技奖励”、“科研经费使用”等情况来看,结果也大抵如此。男性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过国家级奖励的有8.03%,女性获得过的仅有3.27%。男性获得过省市级奖励的有30.66%,女性则为26.47%。相应的,没有获得过奖励的男性青年科研人员有52.24%,没有获得过的女性则有61.11%。 /strong /p p   在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经费充足,可以开展一些费用较高的实验”“经费缺乏,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比例分别为24.61%和20.0%,女性青年科研人员相应的比例则是16.01%和22.22%。 /p p   一位接受此次调查的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科研资助、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不平衡带来的“天花板”,致使女性很难触碰到科研金字塔的顶部。她说,“以前总认为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资深科学家群体里,如今发现,在相对年轻的青年科研人员之中,已经有了这种性别失衡的苗头”。 /p p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strong 有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科学家不受重视”的问题比较甚至非常严重。 /strong /p p   不过,调查也发现,现实情况中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面临除了“重视与否”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生活与工作难以兼顾”等更为复杂的难题。有7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工作者会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 /p p   一位女科研人员因为“太忙”而没有选择要孩子,如今这个端午节,她还在实验室里加班写科研项目计划书。她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女性在科研方面精神压力更大”。 /p p   当然,面对这道选择题,也有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选择暂时放弃科研,选择家庭。此次调查就发现, strong 相比于男性,女性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略低。比如,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以上”的女青年科研人员有50.92%,而男性则有68.69%。 /strong /p p   好在,家人对科学工作还比较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1.76%的青年科学家表示家人支持其从事科研工作,仅有2.63%的家中明确表示不支持。 /p p   有意思的是, strong 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中,得到家人支持的比例要略高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男性。有70.26%男青年科研人员获得了家人支持,不支持的有2.76%,得到支持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比例则占到75.49%,相应地,仅有2.29%的女青年科研人员得不到家人支持。 /strong /p p   不过,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交叉分析的结果,此次调查中,仅有28.95%的男性青年科学家,其家人从事科研工作,但在女性青年科学家群体中,这一比例却有40.2%。 /p p   一位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自己的另一半也是科研人员,肯定会更理解自己的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最后来个图解大放送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f65e13c-080c-4072-9d20-34d5c2fa774e.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d9ffd29-bd1e-432c-9f85-0bd4183f9b53.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e5c5640-1e17-4f11-89b7-0d09413104f7.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8dedcf3-e3ff-48c1-b8aa-7a82cb08bac5.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7cc3199-66d0-4de1-ae3b-3f11cf255df4.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5551821-2d01-47ac-8fb9-8a6397a5129f.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5db84b0-57f4-481d-b315-3c330fba19bb.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d1bd289-b619-4c84-9a8c-18fcac436a39.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 2015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工资飙升的专业领域
    每年《The Scientist》杂志都要进行生物行业薪酬调查、最佳工作场所调查等相关内容的调查评选,今年11月,The Scientists杂志公布了“2015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  这一生命科学领域薪酬调查已进行了十多年,自2010年首次出现薪酬下滑,研究经费消减的情况之后,2014年数据显示大多数平均工资都有所增加,当然其中有一些专业的薪酬工资飙升。出现最大涨幅的是生物技术和临床研究,这也是2014年的薪酬领头羊,但今年这些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出现企业研究人员薪酬大大超过学术单位科研单位的情况,两性薪酬差距也拉大。很显然生命科学研究并不平等。  调查显示,自2008年经济衰退后薪酬工资缩减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反弹,许多教职工的工资都已经涨了,而在企业中这种反弹更为明显,来自一家咨询公司的Robert Surdel说,“市场现在非常火热,员工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  最热&最冷的领域  从专业领域来看,比较于2014年,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生物技术行业了,其薪酬从去年的114,084美元,上涨到了140,091 美元。“生物技术市场自2011年以来已经大约上涨了400%”,Surdel说。生物统计学是另一个快速增长的专业领域,因为许多公司都开始利用大数据和技术科技。除此之外,今年的高薪专业还有临床研究 (139,434 美元) 和基因组学 (119,994 美元)。癌症生物学是少数几个薪酬降低的专业领域,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其平均工资从2014年的101,732美元下降到了86,112美元。  工作经验&职位  当然更多的工作经验会得到更高的平均工资。从整个生命科学行业来看,专业工作经验超过15-19年,平均工资涨幅最高,另外在学术界,从博士后(51,559 美元) 转到助理教授 (90,899美元),然后再从副教授 (105,499美元) 到全职教授 (151,825 美元),这个阶段薪酬的变化最多。  全球范围  平均来说,生命科学专业学者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工资要比欧洲、亚洲、大洋洲和拉美地区的同行高。平均薪酬工资美国/加拿大为100,722美元,拉丁美洲的为29,290美元,其它地区介于这两组数据之间。  其中亚洲,相比于2014 年,平均工资上升了22,000 美元,达到了67,027美元。这一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日本的薪酬大幅增加,从去年的 66,047美元,涨至311,789 美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