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端制造

仪器信息网高端制造专题为您整合高端制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端制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端制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端制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端制造话题讨论。

高端制造相关的资讯

  • 3D打印——高端制造的利器
    3D打印是制造业热门技术,应用范围极广。它既可以打印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也可以打印钢铁、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甚至是生命材料,成形尺寸从微纳米元器件到10米以上大型航空结构件,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巨大契机。相较传统制造方法,3D打印在理念上大为不同。我们经常使用的产品都是三维的,传统制造方法是模具成形或者切削加工,也被称作是等材制造及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就是人们熟知的铸锻焊,已经有数千年历史。无论是四川的三星堆,还是陕西的兵马俑,都能看到用等材制造方法制成的精美铜器。电动机问世后,以其为动力,可以对材料进行切削加工。因为在车铣刨磨的加工过程中材料逐渐被切掉,所以被称为减材制造。与上述两种传统制造方法相比,我们俗称的3D打印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新制造方法,类似燕子衔泥造窝,材料一点一点累加,造出三维物体来,因此又称增材制造。虽然从理念上说,燕子衔泥、万里长城都可以视作增材制造,但是只有在计算机控制下,把需要的材料按照设计累加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控形控性,才是真正的增材制造。赋能产品设计制造,推动高端制造业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研究与发展,人们发明了光固化、粉末烧结、丝材累加等3D打印技术。这3种技术分别利用激光扫描液态光敏树脂表面,使之固化,或者高能束扫描材料粉末,使之烧结,或者采用热/电弧/高能束熔融丝材按照图形剖面铺设等方法,在剖面上一层层累加,制成三维实体零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下,可以打印出多种材料、任意形状,因此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正带来许多重大变化。不同的制造技术有不同的技术特点。比如等材制造的铸锻焊过程,需要模具、砂型,如果我们只做一件样品,成本上就划不来,它更适合于批量制造。当然,也可以用减材制造进行切削加工,但加工过程会造成材料浪费。比如航空航天制造中,为实现轻量化,一些零件很大却很轻,形状复杂,要把材料尽可能地分布在边沿,这就需要切掉很多材料。对一些像铝合金、钛合金这样贵重的金属来说,付出的成本高昂。3D打印技术摆脱了模具、工装夹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在新产品开发、首件制造等方面,极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成本。而且通过计算机控制,完全实现数字化,哪里需要材料,就可以把材料堆积到哪里,做到节材制造。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制造能力强,但产品开发能力相对不足,制约了制造业向价值链顶端的发展。3D打印可以帮助我们补足这一短板,缩短设计迭代、样机制作、评价、分析、改进、量产等流程。如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快速开发和迭代升级方面,3D打印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有力工具。3D打印还为创新设计拓展出巨大空间。过去设计师虽然有很好的构想,但由于模具制造的复杂性、切削加工空间的可达性,不能按照原构想来设计,只能把大的零件拆成几十、上百个小零件,设计与制造的成本随之增加。对于传统制造难以实现的零件形状或结构,3D打印可以胜任,通过结构一体化制造,实现最优设计构想。这就为设计创新、产品创新、装备创新提供巨大空间,由此为制造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比如,一家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大型公司,原来在制造发动机燃油喷嘴过程中,由于制造技术的局限,需要把喷嘴分成20多个零件去制造。这20多个零件中的每一个都要达到微米级,装配在一起时需要焊接,然而一焊接,就达不到微米级的精度了。结果,燃油喷嘴的制造缺乏一致性,燃油效率很难优化。而现在,可以把20多个零件一体化地3D打印出来,化繁为简,提高了零件的燃油效率,大大增强产品竞争力。除了擅长复杂零件的设计制造,3D打印还可以在个性化制造上大显身手。伴随信息化进程,个性化制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流水线式大批量制造。家电、可穿戴电子设备乃至汽车等消费品越来越呈现个性化趋势,而3D打印尤为擅长个性化制造。比如为运动员3D打印一双最适合其脚型的鞋子,将有助于改善穿着体验,提高运动成绩。在精准医疗领域,如骨科手术辅具、牙科正畸、手术模型等方面,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3D打印的应用。3D打印医疗器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已从最初用于制造生物假体,扩展至细胞、组织和器官打印研究,未来或将用于人体器官再创,为人类带来福祉。产业链不断扩展,“3D打印+”迈上新台阶全球增材制造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航空航天、航海、能源动力、汽车和轨道交通、电子工业、模具制造、医疗健康、数字创意、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和服务厂商不断涌入增材制造产业。汽车行业超越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成为3D打印技术的第一大应用行业,包括原型设计、模具制造和批量化3D打印零件等。3D打印在前沿科学研究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D打印技术能在可控条件下,快速将不同材料混合在一起,打印试件或零件,因此可以按照材料基因组方法,实验与发明新合金、新复合材料,为工业应用快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新材料,满足高端装备、新产品的多方面需求。近年来,功能梯度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多种不同材料打印零件,将材料分层,不同材料打印在不同层,零件就可以实现表面是耐磨、耐腐蚀的,里面是高强度、韧性好的,再里面就像人体的骨头一样,是疏松的蜂窝状结构。如此一来,产品在增强刚性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当前,人们正致力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与产业化。3D打印已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开发和小批量制造、汽车快速开发及轻量化、精准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在材料制备、3D打印主流工艺与装备、关键零部件、控制软件及各领域工程应用等方面,初步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去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同期增速。我国已将3D打印应用于飞机起落架这类高负荷承力件;中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运载火箭发动机上,安装了许多3D打印零件。作为一种短流程的制造技术,3D打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发挥了作用,如3D打印医疗方舱、护目镜、呼吸阀等。经过近40年发展,增材制造已经迈向“3D打印+”阶段。从开始的原型制造逐渐发展为直接制造、批量制造;从以形状控制为主要目标的模型模具制造,到形性兼具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部件组件制造;从微纳米尺度的功能元器件制造到数十米大小的民用建筑物打印… … 增材制造作为一项变革性技术,是先进制造的有力工具,是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3D打印+”的深入开展,增材制造、减材制造与等材制造将走向互融互通。不同制造技术各显其长,发挥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   做大之后要做强   可以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比如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我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 “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抢占制高点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中国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是大方向   那么,哪些产业才算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概括专家们的观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它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能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各领域中,智能制造装备尚属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要避免重复投资   当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整体协作,因此各个国家在重大装备业的发展中往往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期待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出台成为业内共同呼声。有媒体披露,后续措施的要点将可能包括:加大研发税前抵扣、解决关税倒挂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设备、配套资金支持,推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的能力等。   还有专家指出,在鼓励装备业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过去,在搞装备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专家强调,发展高端装备业一定要求精求实求稳。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高端装备业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有专家还指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是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这一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 关于支持国产高端仪器制造产业发展的提案
    案由分析 《北京市怀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本建成,国家实验室创新效能充分显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提到,支持怀柔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意味着怀柔科学城必将建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学设施,科学设施的建设与运转依赖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的支持。在怀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端仪器制造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区国产高端仪器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成果转化大幅提升。经调研了解到,在市场主体环境中,国产仪器制造企业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因国内外市场交易条款不对等带来的资金流转困难局面,尤其是大型高值仪器设备制造所需关键材料尚未完全实现自主供给,企业进口材料仍需支付较高关税,导致了制造成本的增加。客户直接采购国外仪器可享受零关税和增值税政策,致使国产仪器企业为获得市场份额不得不压缩利润;在国外仪器制造企业与客户达成交易的过程中,通常约定预付金额比例高(通常为90%)、质保金低,企业资金回流快;在同等情况下,国产仪器制造企业与客户达成的交易中,预付金额比例低(20%左右)、质保金高,导致企业资金回流慢。建议 一、加大国产仪器制造企业,尤其是大型高值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材料进口关税减免力度,减轻企业关税压力。区政府可建议出台对国产仪器制造企业的材料进口关税减免政策,将“先交后退”的退税政策优化为免交,提升企业资金流动效率;高端仪器制造所需关键材料进口免关税,有效降低国产仪器制造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获得利润空间,提升国产仪器制造企业市场拓展以及产能提升积极性。二、区政府设立贴息补助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还息压力。《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的财政投入总体水平,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区政府可设立专用基金,与区内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对有能力制造大型高值仪器设备并拥有专精特新、国高新、小巨人等国家、市级荣誉资质的国产仪器制造企业提供贴息政策。可要求享受贴息政策的企业,优先将贷款产出的高质量国产仪器用于区内科学设施平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提供政府担保,帮助区内国产高端仪器制造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区政府可设立评定机制,与区内金融机构达成意向,在国产高端仪器制造企业贷款时,区政府可根据评定结果,为优质国产仪器制造企业群体提供担保,加速企业贷款审批、提升贷款审批额度;并制定规定,对采购优质企业高值设备的院所、单位等提出要求,对标国际市场情况,提高预付比例,减轻企业资金回笼、还款压力,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优厚的资金基础。提案者:郇庆 李嗣琨
  • 建立高端仪器标准,发力“中国制造2025”
    为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国家标准委近日制定四个重点工作,明确标准制定任务,为&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发力。其中,研制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标准为重点项目。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研制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词汇表、企业间联网和集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智能机器人、工业通信、工业物联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安全、智能制造服务架构等一大批标准。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重大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标准,在大飞机、发电和输变电等优势领域,围绕关键用户需求,应用综合标准化模式,推进标准综合体研制,继续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综合体项目。搭建标准化验证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5个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紧贴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制定关键零部件所需的钢铁、有色、有机、复合等基础材料标准。重点提高轴承、齿轮、液压气密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标准指标。集中研制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先进工艺及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选择核心企业,推动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的研制与对标达标活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标准的衔接问题,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   加强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制修订2000余项技术标准。重点围绕实施&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助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点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研制一大批标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在铁路、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推动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国际标准。积极推进船舶、海洋、信息技术等国际标准取得突破。加强&ldquo 一带一路&rdquo 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围绕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装备走出去,提出中国装备标准名录。加大标准互认力度,增加标准互认的国家和标准数量,成体系开展急需标准外文版翻译。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加快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已批准筹建中关村、华南中心、广州等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强化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力争&ldquo 十三五&rdquo 筹建20个制造业相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 经济日报:中国制造向高端大步迈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坐底…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国制造屡创奇迹,制造大国奋楫笃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优质企业,扩大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冰雪蓝的主色调上,白色飘带飞舞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点缀其中,这是国铁集团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022年1月6日,首趟北京冬奥列车从清河站上线发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崇礼,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建成运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为我国制造业从规模经济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双重优势叠加转变提供条件。同时,产业门类齐全、链条长、配套完整,让中国制造具备了大而全的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通信设备、高铁、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持续攀升。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 中国制造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生产力布局优化、去产能、降成本、绿色制造、三品建设、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及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投入热情。骨干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秦海林介绍,我国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培育百万家创新性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它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家庭智能充电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私有充电桩的行业“龙头”。2019年之后,挚达科技开始转型直面终端消费者,并借助京东的发展生态圈,迅速找到了撬动销量暴增的密码,坚定了创新发展的步伐,并于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也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补链强链提升韧性2020年12月29日,当3000多台笔记本电脑载满最后一辆物流车,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合肥“千亿企业”宣告诞生。联宝带来的远不止一家工厂,而是串起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链,还引入全球化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创新体系。如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联宝。“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秦海林说。补短板,中国制造业着力稳定供应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下,我国实施了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强基突破的典型路径模式,切实解决了部分重点产业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芯片、传感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逐步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迈进,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众诚智库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柳絮说。锻长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飞机、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5G研发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28%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制造强则国强。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还将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 高端仪器“卡脖子”,中国制造如何破局?
    2019年4月16日,一场大火打破了巴黎原有的平静。巴黎圣母院,这个享誉世界的建筑自顶部燃起,标志性的塔尖在火焰中轰然倒塌。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纷纷感叹,还没有来得及领略巴黎圣母院的美,它就已经不在了。  所幸的是,美国瓦萨学院建筑与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塔隆,曾在生前用激光扫描仪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激光束扫描,并获取了其原始的三维数据。经过后期处理,不仅可以完整重现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及内部结构,且其误差极小,这项技术将对巴黎圣母院的修缮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里,精密仪器往往仅出现在实验室里。但现如今,在当今社会,仪器仪表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仪器仪表号称工业系统的“耳目”,对制造业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的两院院士王大珩曾经指出,仪器仪表行业看似“配角”,实为“核心”。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个“制造业大国”,但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却始终不尽如人意。2009年,国际权威刊物《仪器市场展望》公布的全球分析仪器行业Top40的名单中,美国厂商占据了半数以上,日本和德国也各有6家上榜。但是,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上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艰难前行  近些年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并非毫无建树。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703.30亿元,同比增长5.8%。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0 亿元 全年利润总额已达700.40亿元。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是最大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处于递增发展的状态。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量已达4829家,同比增长8.64%。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高端精密仪器的短板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2018年美国《化工工程新闻》杂志公布了全球仪器公司的最新排名。  在前20名中,美国独占8个席位,几乎包揽了整个排名的半壁江山 而日本、德国和瑞士同时并列第三,整个榜单仍旧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那个熟悉的排名,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真可谓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了。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仪器仪表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仪器仪表的制造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工业文明深度。中国在精密仪器上没有突破,这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  管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在诸多高端领域,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仪器仪表是我国制造业技术最为落后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高端仪表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加悬殊。  以仪器仪表的进出口种类举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端的工业产品,包括光学仪器、医疗仪器等,而进口的却是高精度、高精密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相关的测量仪器。因此,即使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份额每年都在增加,但我国在相关行业处于贸易逆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事实上原因较为复杂。  其一,我国相关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研发投入滞后,整体上仍然处于快速成长初期。而仪器仪表产业却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在产业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与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相碰撞,落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专利壁垒和研发资金不足。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企业手中,国产企业只得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能否得到研发成果暂且不论,产品的成本就已经高出一截。  而国内企业大多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去做,对研发重视不足,长此以往难以攻克技术壁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放弃高端产品,专研中低端产品确实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但中低端产品竞争又很激烈,许多企业接连出现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情况。  其三,企业品牌效应较低,运营能力较差。精密仪器不仅要求精度问题,同时需要较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因此,产品运营也显得相对较为重要。但国内仪器企业运营存在着极大的不足,销售代理混乱,许多非专业人员从事企业运营工作,难以博得用户的信赖。  即使制造了性能相当的仪器设备,也有专业人员进行宣传,但品牌效应不足,用户难以信任仪器精密程度。新兴企业几乎很难打入残余的那点高端市场。  其四,产品生态圈适应不足,通用性较差。首先,许多实验室的中坚力量都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本身对美日德企业的产品较为熟悉,回国进行实验,往往也会选择更为熟悉的外国品牌。  其次,想要发文,仪器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度,而国产仪器仪表碍于技术或其他原因,又往往无法满足其要求。一旦因为仪器仪表使实验结果不够精确,对于实验室来说,试错成本过高。因此,实验室宁可选择更为昂贵的外国仪器,也不愿意使用“不够可靠的”国产品牌。  此外,实验本身需要通用性。实验中,仪器仪表本身就是实验的一个变量。如果用国外企业的产品,大概率能够查阅前人的资料,从而更容易找到问题。但是使用国产新兴企业的产品,可能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寻找原因。  同理,如果用国产企业的产品进行一个实验,其他实验室,尤其是国外的实验室,如果不能重复实验,肯定会考虑是否是仪器不匹配导致的。因为以上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国内实验室也更愿意购买国外企业的仪器仪表。  可以说,上述所讨论的问题,都不是仪器仪表企业短期能够解决的。我国企业想要发展,尤其是想要在高端仪表领域有所发展,还有极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仍有转机  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扩张和发展潜力巨大,已得到证实。仪器仪表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要归功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首先,《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是相关行业的一剂“强心针”。根据相关战略部署,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未来重点鼓励、扶持的产业。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扫除障碍。  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政策,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吸引资金进驻 支持研究开发、加强有关人才培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加速设备折旧、鼓励设备国产化,有助于开拓国内市场。  其次,下游企业发展良好,无疑是仪器仪表行业的“稳定剂”。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下游产业需求极为广泛,覆盖了工业、交通、建筑测绘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仪器仪表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核心,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器人等下游产业中。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智能制造行业的不断推进。仪器仪表行业在未来也必将更为“炙手可热”。  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作为基础,那么如何打好“翻身仗”,就成为未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一,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对于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来说,专注创新首先要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首先要“沉得下心”。除了人才培养,首先要提高相关研究人员的待遇。让国内顶尖院校培养的的仪器研发人才在国内有“用武之地”,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给行业带来活力。  其二,规范市场,促进资本流入。资本影响着行业兴衰,如果没有资金流入,没有项目立项,那么便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目前,国内资本很少进入国内实验仪器行业,导致很多厂商规模小,实力差,集中度偏低,缺乏大型工程的集中调控能力。不利于持续的科研投入。如何改变现状,是未来能否产业升级的关键。  其三,不断完善技术指标,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增强仪器仪表的性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产业融合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产业链较为完整,工业门类众多,无疑为仪器仪表行业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将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与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明显且重要的趋势。如果我国能够在此时把握机遇,加大相关研发投入,提高仪器仪表产品的科技水平和附加值,并且深化服务质量,那么是否会在未来“反败为胜”也犹未可知。  三、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道阻且长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德国工业4.0”计划 国务院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抢占制造业高端,抢占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客观地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当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国内仪器应用市场的高端仪器持有率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放弃仪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的开发,合理采购国外的机器的确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少走弯路,但只靠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发达国家对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卡脖子”,那么就会对国内许多上游企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那么,抓住现有的发展机遇,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仪器仪表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不断突破原有的瓶颈,实现了多项领域从无到有的进步。那么仪器仪表行业是否会在未来有新的突破,我们将拭目以待。
  • 高端电子材料和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室成立
    3月22日,石科院与与湖北侨光石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高端电子材料和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室,在湖北省仙桃市举办揭牌仪式并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仙桃市市委书记孙道军,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常伟,市委常委、秘书长朱慧玲,石科院院长李明丰、副院长王辉国,湖北侨光公司董事长刘洪祥出席揭牌仪式,并为联合实验室筹建的世界最大规模反应器内构件冷模试验装置奠基剪彩。彭场镇党委书记蔡勇军,中国石化集团高级专家郁灼、仙桃市及石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揭牌仪式上,李明丰、胡常伟分别致开幕词。李明丰回顾了石科院与湖北侨光公司十四年的合作历程,指出双方将依托联合实验室携手开展大型冷模装备及“专精特新”技术研发,探索实验室研究与工程制造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将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创新平台。胡常伟对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强调联合实验室是仙桃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实践成果之一,仙桃市政府将全力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希望石科院、湖北侨光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孙道军、李明丰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刘洪祥、李明丰分别为联合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颁发聘书。 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是保障我国纺织原料供应、产业链完整及经济结构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吸附塔格栅内件专有设备是芳烃吸附分离工艺的核心装备之一,直接决定了吸附剂利用率和吸附分离效果。为实现技术迭代升级,联合实验室决定筹建世界最大规模流体力学冷模试验装置,建成后将开展吸附分离装置大型化研究,为芳烃成套技术大型化提供有力支撑。孙道军、李明丰、刘洪祥及部分参会嘉宾共同为大型冷模试验装置奠基。仪式结束后,联合实验室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联合实验室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高端电子材料生产技术、高端石化化工设备制造、产业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放大试验、工程转化、产业融合、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活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升级与变革。下一步,石科院将全力推进联合实验室大型冷模试验装置建设,保证装置按时投用,尽快开展试验。同时将依托联合实验室持续开展芳烃成套技术迭代升级,开发更多过程强化和节能技术,为中国石化成套技术研发提供强劲动力,为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纳入中关村建设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与房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关于共同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房山园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正式挂牌。双方将以该基地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战略合作,促进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覆盖落地,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具有研发特质的特色产业基地。   据悉,中关村示范区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将覆盖到房山区。此举将使示范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更大发展空间,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还将吸引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向房山聚集。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成立于2011年7月,位于房山区窦店镇中部,起步区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核心区12平方公里,扩展区30平方公里。目前,该基地投产、在建、签约和在谈项目约60个,2012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13亿元,3家投产企业实现产值约8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800多个。
  • 工信部:十二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确定
    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1月8日在京举办,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论坛上表示,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将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并实现4大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外金融危机环境的变化,我国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2006年至2010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发电设备、工程位居全球第一。经过五年努力,我国的装备工业产业体系日益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2010年装备工业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整个工业经济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增长21%,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超过九千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7.18%,实现出口1.4万亿,同比增长30%。汽车销售达到1640万辆,造船完工量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2%、52%、42%,电工、电器行业增速超过30%,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以上。2011年全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在15%左右。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意义,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要成为装备制造强国,张相木司长认为,“起码的标志是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流的技术装备品种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较强的重大装备技术能力,具有较高的高端装备的占有率”,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推动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主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总的思路是这样考虑的。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做强做大,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和未经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和发展海洋功能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张相木司长提出要实现以下一些目标:   产业规模跃上新的台阶,销售的产值达到六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20%以上。增加值年均的增速超过20%   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高端装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和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急需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达到50%,关键自动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是30%,高端装备国内的市场满足率超过25%。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比如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等,考虑到各规划之间的衔接,按照决定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方向,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航空装备、海洋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航空装备方面,以市场为主线,组织航空研发、产业化、市场服务发展,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管理系统和先进发展能力,建立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飞机。   卫星以建立我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大力发生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加快我国空间设施的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开发委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要,重点发展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方向,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首先要以推进高端装备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产业发展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重点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工程,空间工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提升工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功能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发展新优势,其中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发展工程我们先这么叫,有的叫中国功能制造工程将选择汽车、石化、轨道交通施工、农业机械化、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组织产学研用结合,开发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百万吨以上的宗旨,智能复合型全段面机等典型智能制造装备,并以整机为牵引,发展传感器、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智能设备,发展综合分散性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系统等   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精密轴承、高压液晶原件,形成完善的智能装备技术和产业体系。   其次要以推进高端装备应用为目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南海油具应用示范工程,创新模式、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其中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是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重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石化、纺织、冶金、航空、船舶、煤炭开采等重点领域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重点推广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引擎,煤炭生产设备等重大装备上的应用。推广传感器、机器人、专用控制器等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通用飞机、船舶等装备上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高档自动机床和设备等自动生产线上的应用。   高端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投融资政策支持,我们要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完善、鼓励创新、   引导投资和消费的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以持续有效的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
  • 国仪量子: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月8日,《安徽新闻联播》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关注国仪量子在坚持原始创新基础上实行“沿途下蛋”战略,在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部件产品化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补链强基,助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安徽在建设制造强省的过程中,深入实施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五大制造”工程,努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制造的安徽“升级版”。 今年上半年,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国仪量子公司,一举推出了数字延时脉冲发生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锁相放大器等6款测量与控制系统新产品,可以为半导体、光伏、电力电网、生命健康等众多领域提供更高精度、更高灵敏度的测试解决方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过去我们测不到的一些信号,比如说单个细胞、单个DNA分子,现在有了量子精密测量,我们可以测到了。这种测量不管是从灵敏度还是从精度,都提高了很多。”作为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紧密产学研合作单位,国仪量子一直致力于把学校的领先技术转化成高端装备,不仅推出了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全球首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同时对仪器里的核心关键模块进行孵化,在关键部件产品化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任意序列发生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从今年起,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仪器走向了各行各业,基本上‘四个面向’都有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仪量子科研工作人员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重点表现在元器件、关键软件、高端装备材料等基础方面,高端短缺,低端过剩,产业链还不完整。为了加快补链强基,必须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植根于深厚的科学基础研究,国仪量子以高端仪器装备为发展主航道,提供赋能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活动预告: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2日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携手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2.7万平方米的专业展区,举办开幕式、主旨论坛以及六百项目对接、平行论坛等活动,韩国为大会主宾国,上海、江苏、浙江为大会主宾省。国仪量子将携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QD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100亮相,为高端制造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提供表面形貌观察、材料失效分析、产品缺陷检测等解决方案,更高效地进行新品研发、和品质管控,助力中国制造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 陕西两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1月28日、29日,陕西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在西安闭幕。本次陕西两会中,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图片来源于陕西政协网陕西省政协常委宋杨代表民建陕西省委在政协大会上作《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时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2023年陕西省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装备制造领域千亿级企业仅2家、百亿级企业15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大企业数量都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配套企业分布较散,工业园区相关配套产业聚集度不高,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为此他们提出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形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二是利用西安获批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业软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解决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三是高水平谋划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央企与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深化协同发展,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四是积极落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奖励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力度。李宏安建议,落实好国家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公平参与企业招投标有关政策,破除指定进口产品、对国产化设备设置业绩要求等方面的隐形壁垒,逐步提升省内重大项目国产化装备及软件占比。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活力,依托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同时,依托龙头企业的行业经验和运营数据,建立数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连接企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加速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数智化技术融合发展。
  • 安徽省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双招双引”
    3月11日下午,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双招双引”推进会召开,副省长何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打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双招双引”更大攻势,为稳定经济运行、建设制造强省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班自成立以来,坚持顶格推进、省市联动,搭建招商平台,促进项目对接,“双招双引”初显成效。各地专班、专班成员单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双招双引”取得更大成效。要统筹谋划举办招商活动,积极借助高能级平台洽谈合作项目。要持续抓好项目调度,发挥优质项目示范作用,推动一批项目早落地。要注重发挥商协会作用,引导行业商协会积极建言献策,搭建更多合作交流平台。要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统筹协调,不断改进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创造更加优良环境。  会上,省机器人联盟发布了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有关市县政府与招引企业进行了项目签约。关于安徽省给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划定路线图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划定路线图,并确定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安徽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方面,安徽省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5G/6G、空天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8个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1个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安徽省提出,到2025年实现整车生产规模30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专用动力电池方面,重点发展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徽省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类充换电站1800座、充电桩约8.4万个。到2025年,安徽省力争建成公用、专用、私人等各类充电桩35万个。此外,安徽省还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四五”期间,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5年,营业收入超过5500亿元,新增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做强芜湖、马鞍山、合肥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建设芜湖通航产业基地、合肥航空产业基地、六安航空产业园,发展航空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通用飞机、无人机等。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在总结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确定了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附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超精密测量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并在制造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解决整体测量能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质量问题。激光因其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等特点,具有高准确度、非接触、稳定性好等独特优点,在超精密加工和测量领域应用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激光精密测量系统已作为产品检测的重要环节融入高端装备制造生产线,并已成为大型装备制造业中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包括激光干涉仪、激光跟踪仪等。激光干涉仪以光波为载体,利用激光作为长度基准,是迄今公认的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材料几何特性表征、精密传感器标定、精密运动测试与高端装备集成等场合;特别是基于激光外差干涉技术的超精密位移测量系统同时具备亚纳米级分辨率、纳米级精度、米级量程和数米每秒的测量速度等优点,是目前唯一能满足光刻机要求的位移测量系统。激光跟踪仪是一种大尺寸空间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具有测量功能多(三维坐标、尺寸、形状、位置、姿态、动态运动参数等)、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量程大、可现场测量等特点,是大型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检测仪器。激光跟踪仪基于球坐标测量系进行测量,主要用于大尺寸坐标测量以及大型构件尺寸及形位误差测量,亦可对运动部件进行动态跟踪测量。为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在高端制造中的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20-21日举办首届“精密测量与先进制造”主题网络研讨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周维虎、清华大学教授张书练、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胡鹏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崔建军分享主题报告。 点击图片直达报名页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周维虎《激光跟踪仪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点击报名)周维虎研究员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测量技术与仪器研究,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防科工局重点预研、装备发展部军用测试仪器、中科院仪器装备项目等50余项精密测量与仪器类课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近200篇,申请专利近50项,编写教材1部,起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规范4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成功研发国际上首台飞秒激光跟踪仪、国内首台三自由度激光跟踪仪和六自由度激光跟踪仪,打破了国外在激光跟踪测量领域的技术垄断。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教授。担任《计测技术》、《测控技术》、《中国测试》和《光电子》期刊编委,《Optical Engineering》、《中国航空学报(中、英文)》等十余份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报告摘要:激光跟踪仪用于超大尺寸空间几何量测量,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大,可现场测量等特点。在航空航天、船舶、雷达、高铁、能源设备、汽车、大科学装置等大型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报告重点介绍激光跟踪仪研发技术及相关领域中应用。清华大学教授 张书练《激光回馈精密测量技术新进展》(点击报名)张书练,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和精密测量专家,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技术的国内创建人和国际主要创建人。曾任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广东省计量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电子学会发明一等奖一项等十余次奖项。在ISMTII-2017国际学术会议上被授终身贡献奖。出版专著:唯一作者3部,第一作者1部,主编国际会议专题文集2部,计测技术“教授论精密测量”一期,发表论文360余篇,发明专利权80余项。发明的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及干涉仪等纳米测量仪器已经批产。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 胡鹏程《超精密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进展与挑战》(点击报名)胡鹏程,哈工大长聘教授、博导,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校内兼职:第二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校外兼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八届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评审专家;《光学精密工程》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ISPEMI 2018, Secretary General;IFMI&ISPEMI 2020,Cochair of organizing committee,IFMI&ISPEMI 2022,Cochair of organizing committee 学术研究:围绕超精密激光测量与光电仪器方向,从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仪器研制测试。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技术基础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经费1.2亿余元;发表SCI检索论文60篇,出版编著1部,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52项。 科研成果奖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基础类,202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2013年)等。报告摘要: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与仪器是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的重大核心基础技术,作为光刻机等高端装备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单元,其直接决定了装备所能达到的极限运动精度与整体性能;作为溯源精度最高的长度计量测试仪器,其准确统一全国相关量值,支撑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等前沿研究。随着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的迅猛发展,其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测量需求越加显著,使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开展了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研究,突破了激光稳频、多轴干涉镜组、干涉信号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系列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仪器,测量速度优于5m/s,动态测量分辨力0.077nm,光学非线性误差优于0.02nm,并在微电子光刻机、国家基准装置、德国PTB超测量装备等成功应用,为我国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奠定重大共性技术基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副研究员 崔建军《差分珐珀激光干涉微位移计量及应用研究》(点击报名)崔建军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精密几何量测量技术及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和参加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项目等30余项精密测量与几何量计量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近40余篇,申请专利近30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正在负责及参加起草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范10余项。主持建立新一代双频激光干涉仪计量标准装置、激光测微仪、光栅式测微仪校准装置、纳米薄膜厚度计量标准装置等多项国家量值最高的计量标准装置。提出了双频差分法布里珀罗激光干涉技术原理,研制了准确度达到数十皮米的微位移及干涉仪非线性计量装置。担任担任全国半导体器件、全国光学和光子学光纤传感、全国试验机等3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技术委员会分工作专家组专家,国家计量标准的一级考评员和一级注册计量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担任《计量学报》、《计量科学与技术》、《中国计量》、《中国激光》,《光学学报》、《sensor review》《measurement》、等十余份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报告摘要:微位移测量是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先进制造急需的应用基础技术,也是几何量计量、微纳制造和光刻技术等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报告针对当前急需的纳米及亚纳米精度的激光干涉仪、亚纳米电容测微仪和纳米位移传感器等难以计量的现状,创造性提出采用固定频差双频激光建立差分珐珀干涉系统的光学理论,并研究基于该理论构建精度达到数十皮米甚至更高量级的位移测量技术实现方法,研制实现皮米级分辨力的高精度位移测量装置,推动国家精密测量、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建立皮米级国家最高微位移计量标准装置提供技术方法。扫码报名抢位指导单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协办单位:上海大学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单位职务10月20日上午09:30-10:00工业视觉技术进展及装备应用邾继贵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及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10:00-10:30激光跟踪仪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周维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0:30-11:00激光回馈精密测量技术新进展张书练清华大学教授11:00-11:30待定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10月20日下午14:00-14:3020年来齿轮测量技术的发展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30-15:00基于波长移相技术的光学平行平板轮廓和厚度信息测量技术于瀛洁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15:00-15:30视觉在线测量与检测技术卢荣胜合肥工业大学教授15:30-16:00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样本、全场景测量李明上海大学教授10月21日上午09:00-09:30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郑顺义武汉大学教授09:30-10:00装备空间运动误差被动跟踪测量方法与仪器娄志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10:00-10:30差分珐珀激光干涉微位移计量及应用研究崔建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副研究员10:30-11:00面向先进制造过程的在线计量技术研究赵子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打破国外垄断,聚时科技为半导体高端制造装上“眼睛”
    p style=" text-indent:2em" 半导体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部分,在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中,质量检测与良率控制尤为重要,封装测试设备被称作是芯片出货的“包装检验官”。而仅靠人工所能发挥的力量极其有限,封测设备要严重依赖机器视觉。机器视觉被认为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和“大脑”,然而由于算法复杂、精度高、实时性强等特性,半导体领域中的机器视觉是AI应用中最难突破的领域之一,也被称为是“工业视觉领域的珠峰”。而国内的一家AI公司却敢于挑战珠峰,用智能机器改变这个世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目前,聚时科技其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聚芯2000,已于2019年9月成功上线了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引线框架制造商——宁波康强电子的生产线,运行效果良好,并获得了企业方的广泛好评。甚至其系统检测准确性等部分指标可达到国外设备的十倍。此举非常具有AI落地指导意义,工业人工智能前景可期。 /p h3 半导体封装行业撬动百亿级检测市场 /h3 p style=" text-indent:2em" 近年来,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AIoT、5G终端、高性能计算(HPC)、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等新兴应用正在加速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变革与发展,为先进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注入新动力。而IC封装技术逐渐从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发展,如3D堆叠封装、Fan-out 晶圆级封装、SoC、SiP等。针对不同的封装有不同的工艺流程,而且在封装中和封装后都需要进行相关测试保证产品质量。这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了巨大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根据SEMI统计,全球半导体检测设备超过 800 亿元,其中前道量测设备市场规模406亿元左右,后道测试设备399亿元左右。而中国大陆半导体检测设备+服务年需求超过 200亿元,进口替代需求强烈。随着近些年中国大批新建晶圆厂产能的释放,将带来更多的半导体封测的新增需求,前、后道检测设备空间将不断提升。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fc2bc7c1-daaa-4214-8a45-791348165857.jpg" title="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png" alt="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png" / /p p 来源:SEMI,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然而半导体封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生产工序越來越复杂,良率变成一大挑战,如SiP封装;并且客户对质量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唯有多快好省才能体现竞争力;因此及时有效的缺陷检测对半导体封装越来越重要。但随着待检产品多样性和工艺复杂性的增加,目前已有机器视觉方法无法同步于需求提升的发展,而深度学习极大扩展工业视觉检测的边界。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半导体视觉检测是工业制造中最复杂的机器视觉应用,部分复杂环节,严重依赖人工复检。而将机器视觉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中,则具有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成本更低、可重复性以及客观性等优点。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面对百亿级的检测设备市场空间,然而半导体产业中所应用的高端检测尤其是机器视觉系统,包括核心的复杂视觉算法、工业软件、核心设备等一直被国外美日厂商尤其是少数几个半导体行业专用厂商垄断。全球测试机市场空间约为30-35亿美金,市场格局较为集中,主要以Advantest、Teradyne、Xcerra等公司主寻,top2市场份额超过80%。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但越是垄断就越有机遇,作为深耕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硬科技AI公司,聚时科技选择发力在AI应用行业中最难的工业,又选择了工业中最难的半导体场景作为突破口,从“垄断”中寻找机遇。成功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工业高端制造,为冰冷的工业机器装上“眼睛”。与时间赛跑,聚时科技正在用最有意思的技术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p h3 聚芯2000已投产数月,AI赋能半导体高端制造 /h3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半导体高端制造向来是重兵争夺之地。伴随国产化大潮,近几年国内也有不少企业,投入到半导体的制造与封装检测设备领域。但大部分都没有跳出传统技术范式,仍然是通过数据特征与模版匹配等手段,不但误判率控制难、也无法实现更高形态的缺陷分类。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与一般的AI或计算机视觉创新公司不同,聚时科技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的跨界能力、强调产品化落地实践。一群来自贝尔实验室、谷歌大脑、西门子、华为等一流研发机构的“发自内心热爱深度学习”、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相信AI改变未来的人,聚集在聚时科技,深耕工业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落地,专门解决工业中的难点场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工业场景越复杂、难度越大,聚时科技产品的AI技术优势越明显。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 nbsp 在半导体封装视觉检测,聚时科技推出了MatrixSemi设备级解决方案。公司研发的深度学习驱动的半导体AOI(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聚芯2000,不仅应用到宁波康强电子的生产线上,帮助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p p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7c900ff3-ee46-4880-a7aa-cd272a1238a9.jpg" title=" 聚芯2000.png" alt=" 聚芯2000.png" / /p p & nbsp 聚芯2000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聚芯2000是聚时科技研发的国内外首台套半导体AI视觉检测系统设备。他还具有复杂缺陷识别检测的能力,同时具备国外设备所没有的机器学习分类、量化检测、迁移学习的特有功能,能有效实现半导体封测的质量管理闭环。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同时,聚芯2000是基于聚时科技MatrixVision的全深度学习驱动,它涵盖了30多个深度学习模型算法,检测准度取得了颠覆式提高,比目前国外系统提高了10倍,在漏检为0的情况下,误报率由50~80%降到5%以内;聚芯2000还加入了半导体检测深度学习底层加速技术,可实现TensorFlow/GPU/CUDA的全栈优化加速;它还拥有独有的半导体视觉打光成像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要知道,有效的缺陷检测、缺陷分析、良率控制、良率提升、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每个环节都决定了半导体制造与封测厂商的市场竞争能力,是行业的核心命脉。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而聚芯2000设备支持微米到亚微米级缺陷检测,有效缺陷检测范围包括冲压和蚀刻?艺的几?种缺陷,适用半导体封测中的高精密视觉检测的多个环节,包括前道/后道工艺、晶圆质量、LED芯片检测、复杂SiP检测。同时为了应对半导体实时性和复杂生产环境要求,聚时科技针对性的研发了AI边缘计算平台,有效提升深度学习速度和生产系统可靠性。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除了半导体检测之外,聚时科技还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重型机械AI控制等领域,实现了众多的工业AI创新落地。针对光伏行业,聚芯正在围绕MatrixSolar来塑造品牌形象。 /p p style=" text-indent:2em" 总体而言,聚时科技的AI检测系统,具有准确率高、误检率低、识别分类快、定位准、AI模型可通用等核心技术优势。同时,基于强大的深度学习技术与产品工程能力,聚时科技创新性的把复杂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等进行有效的产品级融合与工程创新,让半导体先进制造与封测环节能更好对接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工业4.0的要求,实现更高形态的智能制造。& nbsp /p h3 结语 /h3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检测环节是半导体设备领域最有希望实现较高国产化率的环节之一,此次聚时科技的AI产品突破落地,在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路径与答案,非常具有落地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半导体先进检测设备领域,我国将进一步摆脱国外技术垄断的限制,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的国产智能装备将步入自主可控、快速替代的快车道。未来,聚时科技将继续秉承“智能机器改变世界的理念,立志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世界级AI公司。 /p
  • 工信部:高端制造业需攻克化工新材料短板 抢占制高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23号(工交邮电类193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朱建民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现答复如下:化工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我国高度重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一、关于攻克一批短板技术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快突破新材料关键技术,打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总结梳理化工新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弱项,制定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工作方案,多措并举攻克行业短板。将可降解聚合物、特种含氟单体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开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己二腈自主合成等关键技术,支持高性能合成树脂、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产业化。推动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等,支持企业突破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瓶颈。我部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等基础领域金融需求,持续加大对承担“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创新激励等方式,引导化工新材料企业聚焦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攻克补短板技术,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二、关于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科技部在材料领域“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和“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中,部署了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精细化学品等任务方向,并且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论和模式,实现催化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研发向智能模式转变。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启动“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围绕“高端分离膜与催化材料”“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等任务方向,继续支持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研发;在重点化工新材料领域部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全国科技创新力量共同参与该领域技术中心创建,助推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关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发展改革委支持设立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能力平台,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我部利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等支持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14个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遴选了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试验检测、标准验证、成果产业化等能力,夯实产业短板领域技术基础,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5G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对化工基础材料的需求,持续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引导开展联合创新。四、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我部积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一是统筹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加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培育,开展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研究。二是编制出台《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实施方案》,构建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依托产业技术基础平台项目,支持北京、江苏、浙江、重庆、深圳等地开展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支持产业集聚区探索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支持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三是支持相关部属高校参与科研成果“赋权”试点,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联络机制,建设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顶层设计,研究发布《制造业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持续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与协同运用能力;面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分析、预警与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推动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意识;继续实施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区,开展成果产业化中心试点建设,构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感谢您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改革委等12部门: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
    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其中,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包括: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等。详细内容如下: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产业〔2022〕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2021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逐步改善,振作工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抓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关于财政税费政策1. 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按规定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适用政策的中小微企业范围:一是信息传输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标准为从业人员2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2亿元以下;二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标准为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下;三是其他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2. 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将2021年四季度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延续实施6个月;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3. 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4. 降低企业社保负担,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二、关于金融信贷政策5. 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考核约束,2022年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6. 2022年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7. 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信贷投放进度,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三、关于保供稳价政策8. 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9. 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推动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四、关于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10. 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产业链投资。11. 推进供电煤耗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完成供热机组改造;对纳入规划的跨省区输电线路和具备条件的支撑性保障电源,要加快核准开工、建设投产,带动装备制造业投资。12. 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重点地区沿海、内河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13.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5G建设进度,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推动重大战略区域北斗规模化应用;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14. 鼓励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加强对海运市场相关主体收费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引导各地方、进出口商协会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增加中欧班列车次,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扩大向西出口。15. 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要素保障力度,便利外籍人员及其家属来华,推动早签约、早投产、早达产;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保障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五、关于用地、用能和环境政策16. 保障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支持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提高配置效率;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17. 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落实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加快确定并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符合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要求的产业项目。18. 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坚持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对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进度,保障尽快开工建设。六、保障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重点工业大省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调度监测;加大协调推动有关政策出台、执行落实工作力度,适时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配合,积极推出有利于振作工业经济的举措,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尽早显现政策效果。各省级地方政府要设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制定实施本地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行动方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在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更为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稳定工业运行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突发疫情情况下保障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正常有序运行;针对国内疫情点状散发可能带来的人员返程受限、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最大努力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加大对企业在重要节假日开复工情况的监测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能源局2022年2月18日
  • 融智生物入选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名单,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拳头产品“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入选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企业库。“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是山东省为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而建立,通过开展培育工作,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骨干企业,列入领军企业培育库,通过服务“直通车”机制,聚焦重点,强化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拉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力军。本次入选的“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是融智生物基于2017年推出的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而开发,包括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核酸分析质谱系统、质谱成像系统、糖化血红蛋白定量分析系统等一系列产品。 融智生物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 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搭载了多项核心技术,通过对传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光、机、电、软件等全方位的重新设计与研发,不但具备传统MALDI-TOF MS所拥有的所有能力,同时在定量、大分子检测、宽谱分析以及质谱成像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其灵敏度、超大分子测试能力、测试质量数范围、定量重现性能力等多项质谱核心性能。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为MALDI-TOF MS拓展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满足临床定量分析需求的MALDI-TOF MS。 2018年4月,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被两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以来,QuanTOF平台已经获得“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CISILE2019自主创新金奖和2018年度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产品奖等。 除了医疗领域,QuanTOF还在科学研究、生物制药分析以及公安刑侦等多个领域拥有杰出的应用能力。 此次入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是山东省工信厅对融智生物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发展潜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的高度认可。融智生物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专注于研发创新技术,使高端生命科学技术真正可应用于先进医疗,造福广大人民。
  • 突出高端制约重围|探秘谱育质谱仪器制造基地
    近两年全球经贸摩擦形势严峻,世界各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比拼、博弈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卡脖子“问题愈发凸显。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实验分析仪器制造需要复杂而精密的技术,而在该领域我国目前进口依赖度较高,产业发展与转型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因而突出高端制约的重围任重道远。  质谱仪技术壁垒高,属于高端分析仪器,虽然目前进口依赖度较高,但随着“十四五”规划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等一系列政策东风频吹,“质谱”成为了科学仪器制造的关键词之一。加之近年来科技部持续加大研发支持力度,针对高分辨和串联质谱等国产空白领域,不断加大投资,推动国产质谱向高端化发展。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质谱市场已有超60家品牌(可提供质谱产品的品牌),可以说国产质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高端分析仪器是”寡头效应“的硬科技领域,那么目前国产质谱厂商的实力究竟如何?能否在某一领域取代进口技术?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走访团实地探访了位于杭州青山湖的谱育科技。   走访视频内容:  国产质谱崛起,非一日之功  在当下的国产科学仪器领域,若问谁执牛耳,位于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的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当仁不让谱育科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原聚光科技实验室研发团队,亦是如今的谱育科技研发团队便已组建,17年来该团队不断自主创新,从分析检测技术到样品前处理技术,从技术平台掌握到产品系列创新,不断实现着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  2011年,围绕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聚光科技承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开发基于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痕量有机物分析平台。该项目以攻克电喷雾离子源、高速碰撞池以及串联质谱等核心技术为目标,由谱育科技承担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产业化工作。  2019年,谱育科技新品EXPEC 5210 LC-MS/MS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成功上市,填补了国内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器的空白 同年,EXPEC 5230 GC-MS/MS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面市,其采用了90°偏转的离子传输通道,具有抗污染能力强、背景噪声低的优点。  2020年,谱育科技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性能再升级,推出了性能升级款的EXPEC 5310 LC-MS/MS 和 EXPEC 5231 GC-MS/MS,质量范围、灵敏度、通道数都大幅度提升,硬件可靠性、环境耐受性和长期稳定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今年,新一代的EXPEC 5510 LC-MS/MS 面世,采用双正交ESI/APCI离子源、新型耐基质离子接口、第三代多极杆离子传输系统等创新技术,进一步推动国产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的迭代升级。  谱育科技 技术总工程师姚继军博士  创新与差异化“双引领”应用领域多维度布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的进步,科学的奥秘在于探索,仪器的发展在于创新。据介绍,谱育科技现有研发人员超过1200人,研发投入累计超10亿元。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其产品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竞争实力更是不断增强,近两年谱育的实验分析仪器市场份额得到较快提升,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参观现场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的需求巨大,但很多品类仪器长期以来被国外品牌垄断,尤其是以质谱仪为代表的高端分析仪器,其市场一直被进口厂商占据,进而国内用户形成了“进口必然优于国产”的认知,使得国产厂商想在市场中谋取一席之地时面临着重重困难。  对此,谱育科技进行了差异化布局。如,因能够满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快速检测的需求,便携式GC-MS在行业内备受青睐,未来还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抓住这一市场机会,谱育科技从便携式GC-MS切入市场。据仪器信息网了解,当时Mars-400便携式GC-MS一经上市就广受赞誉,快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2016年起陆续推出新款的便携式气质EXPEC 3500系列,以及满足116种VOCs组分分析的在线气质EXPEC 2000系列,更是获得客户好评,双双占据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第一,而EXPEC 2000系列的便携、在线、工业气相色谱仪在细分市场遥遥领先。这充分说明,国内市场并非不认可国产仪器,大家只是不认可性能和质量不达标的国产仪器。  2015年谱育科技推出自主研发的 ICP-MS时,同时发布了SUPEC 7000M车载式ICP-MS,结合了专业化的减震设计、温湿度交变技术、真空保持技术、低耗设计等谱育创新技术,可快速、准确、有效地监测目标因子,为现场决策作出判断。之后,在环境应急监测车的采购大单中,该款产品时常出现。  通过找到并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谱育科技以专用市场的成功拓展带动了通用市场的认可,随着日益增加的成功案例和市场占比,以谱育科技为代表的国产高端科学仪器逐步取得了国内用户的信任,推进了国产化替代进程。  SUPEC 7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入选第四届国产好仪器名单(点击了解)  不过,在谱育科技逐步攻克了比如串联质谱等核心技术后,随之而来的挑战还有基于这些高端质谱技术的应用方法开发与拓展。据介绍,谱育科技团队已经着手建立相关应用团队并与全国各地的高校联合建立应用合作中心,只有在经受住用户不断使用与反馈机制下,国产质谱技术才能实现良性的迭代发展。  座谈会现场  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仪企档案质谱企业走访实录”活动,我们与行业专家携手实地走访质谱企业,增进交流、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并借助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活动内容报道将持续更新,请关注仪企档案质谱企业走访实录话题,我们将以文字及视频语言详叙高端科学仪器的制造密码。
  • 2024两会提案:对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做出政策倾斜
    “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是人类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更是推进我国科技走向高水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2024上海人代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东师大发展规划部部长兼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段纯刚对记者说。“然而,我国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成为悬在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头顶的一柄利剑。”  因此,他建议:“必须提升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可持续运行能力,提高自主维修维护及再制造能力,加强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体系建设,为相应的国产设备替代性研发争取宝贵的战略发展期。”  “要让人才觉得有干劲、有奔头”  在上海这座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军城市,段纯刚看到了曙光。  “上海的高校院所、国内仪器厂商、第三方维修维护企业林立,科技活动极为活跃,培育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由此可见,上海市已经具备从事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维修维护及再制造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储备,是领衔发展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可持续运行的最佳城市选择。”  段纯刚深知,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以下简称“大仪”)的维修维护与中小型科学仪器不同,要求相应的技术团队应掌握来自各领域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储备、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背景以及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来自多领域的交叉合作。  他发现,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利于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缺乏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供需对接机制亟待建立。  因此,他建议,对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做出政策倾斜。“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应纳入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并在高校院所内开展落实,与职称评定和人才评比挂钩”,他坦言,此举是为了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有干劲、有奔头,从源头上培养一批研究队伍,也让高端大仪维修维护及再制造、国产高端大仪自主研发的传承成为可能。  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扶持,段纯刚认为也很重要。“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有潜力,有价值的维修维护及再制造项目,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特殊扶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这一领域。”  建议成立维修维护基地,建设共享服务平台  他还认为,对达服务年限且无修复价值的大仪,及时转变用途、修旧利旧,最大程度激发资产效能。建议制定颁布市级层面的报废处置管理办法,并依托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建立公物仓,将低效、闲置的高端装备零配件等统一纳入,集中管理。  段纯刚建议,在上海市大仪维修维护具有较好基础的高校院所、第三方维修维护企业、国产仪器厂商设立一定数目的科研仪器维修维护基地,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推动三方战略合作,扩大高校院所仪器维修维护队伍和第三方维修维护企业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同时,建议上海建设维修维护共享服务平台,包括建立高端大仪技术资料库,建立完备的器件信息数据库。提供供需双方对接平台,高校院所和检测机构在平台发布维修维护需求,维修企业在平台“接单”。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保障维修维护工作规范展开。
  • 谭久彬院士: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是高端制造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 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着工业制造的换代升级。在当代科技和工业领域,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整体工业领先程度,更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随着精密测量技术不断进步,其在科学研究、工程科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密测量技术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精密测量是一个泛指的、大的范畴。凡是准确度很高的各类测量,都可称之为精密测量。在精密和超精密工程领域,精密测量有具体的数量级概念:精密测量是指测量准确度在1 μm~0. 1 μm 量级的测量,超精密测量是指测量准确度优于100 nm,如10 nm、1 nm,甚至pm(千分之一纳米)量级的测量。精密测量兴起于工业大生产。规模化大生产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特征,产业分工与专业化配套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精密,地域分布越来越广、产业链遍布全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由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不可能由一个厂家生产,需要遍布各地的很多个优势生产厂家合作完成。比如一部智能手机,有1600 多个零件和元器件,由分布在世界上11 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多家工厂提供。这带来一系列好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但技术层面存在一个大问题——把如此多的零件、元器件集成到一起时,其中任何之一的尺寸精度或其他技术指标不合格,就无法高精度、高效率地把它们集成到一起,即便勉强集成到一起,产品质量也可能不合格。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计量局(BIPM)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依据这些标准与规范,对产品的每一个零件和元器件的所有技术参数进行精密测量,以保证成千上万的同一种零件或元器件都具有互换性。通俗地说,就是用到哪一个零部件都是合格的。这需要一个前提为保障: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千千万万次测量都是准确无误的。怎么才能保证准确无误?BIPM 用一个公认的标准量值传递给每一台测量仪器,以保证这个标准量值在全世界范围内准确一致,进而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都是精准的,所有的测量数据都是精准的。从那时起,精密测量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新兴学科。超精密测量技术是引领现代工业向高端发展的火车头对一个国家而言,精密测量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跨越的关键是提升制造质量,提升制造质量的关键,需先解决精密测量能力问题。只有通过精密测量,才能知道产品哪里不合格;只有通过大量精密测量数据的积累,才能找到产品不合格的根源与规律;只有基于精密测量数据建立起成体系的误差补偿模型,才能有效实现制造精度和产品性能的精确调控,产品质量才能在不断地精确调控中逐渐提升。超精密光刻机的研制,很好地证明了这条结论。超精密光刻机被称为“超精密尖端装备的珠穆朗玛峰”,挑战着人类超精密制造的精度和性能极限。超精密光刻机是在超精密量级上把最先进的光机电控等几十个分系统、几万个零部件集成在一起,使其高性能协同工作,是人类装备制造史上复杂程度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综合精度性能最高的尖端装备之一。它在高速和高加速度下,实现纳米级的同步精度、单机套刻精度和匹配套刻精度等,这与传统的精度提升环境完全不同。同时,超精密光刻机的制造精度已接近现有制造能力的极限,其精度提升一点点,通常都要付出几倍、十几倍的努力。比如,用于28 nm 节点制程的深紫外(DUV)光刻机拥有7 万多个光机零件,涉及到上游5000 多家供应商。这些零部件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其中85% 的零部件集成了供应链上所有制造商的优势,才共同研发成功。任何一个重要零件不合格都会导致超精密光刻机研制失败。以其中一个构件——激光反射镜的制造精度为例。它由微晶玻璃制成,有108 项尺寸公差和62 项形状、位置、方向公差,还有内部应力等技术要求。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构件的超精密测量,需要20 多种专用超精密测量仪器。而光刻机有7 万多个光机零件,其中80% 以上的零件处于精密和超精密级,需要700 多种专用精密和超精密测量仪器。如果没有成体系的专用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来管控制造精度,就不可能制造出合格的零件,也不可能装配调试出合格的部件与分系统,更不可能装配调试出合格的光刻机整机。从一类装备到整个装备制造业,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只要建立起遍布装备全制造链、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精密和超精密测量整体能力,就能对整个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运行形成有效的调控能力和稳定可靠的支撑能力。超精密测量只有形成体系,才能对高端制造形成整体支撑能力精密和超精密测量整体能力的提升还可推动国家测量体系的建立。其中国家计量体系能够有效管控工业测量体系,保障全制造链、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内的产品质量,赋能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国际上工业发达的国家,其产品都经历了从低质量向高质量的曲折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建立起了完整的精密测量体系,培育起了一批顶尖的超精密仪器企业,才能为高端装备制造提供强有力支撑,打造出诸多世界品牌。凡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和测量强国。世界前20 强仪器企业被美、日、德、瑞、英占据,世界前5 名仪器企业的高端仪器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世界前10 名仪器企业高端仪器市场占有率超过75%,这些仪器强国同时都是测量强国,都早已经构建起了先进的国家测量体系。为什么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时,遇到的困难非常多,难度非常大?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处于中低端,产品制造质量基础十分薄弱。从体制机制层面看,一是现行计量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导致量值传递能力薄弱、大量传递链断裂,质量调控能力在底层失控;二是现行计量管理体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低,不利于培育服务型测量业态,不利于发展工业测量服务市场。从技术层面看,一是尚未形成完备的整体工业测量能力;二是精密级测量还没有形成整体能力,超精密级测量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关键测量技术亟待突破,高端测量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支撑,都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可以分步推进:在国家计量体系层面,要系统布局面向工程参量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建立;在工业测量体系层面,可以先从一些重要产业的精密测量和超精密测量做起,如航空发动机产业、汽车产业、平板显示器产业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等,可建设面向各类产业的产业工业测量体系;对工业集群集中的区域,如哈大齐工业走廊、辽中南制造业集中区、长三角制造业集中区、长三角制造业集中区等,可建立各具区域产业背景的区域工业测量体系。在面向各行各业的工业测量体系和覆盖国内各个制造业集中区的区域工业测量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计量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特征的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整个高端制造形成整体支撑能力。2023 年2 月6 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2025 年和2035 年发展目标,为工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国家新型工业测量体系是质量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是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的核心支撑,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中高端制造阶段,精密和超精密测量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要想造得出,必先测得出,要想造得精,必先测得准。构建国家新型工业测量体系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补齐我国工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质量短板的必由之路。谭久彬,1955年3月出生于哈尔滨,精密仪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常务委员等。长期从事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面向高端装备制造质量提升的特殊需求,提出超精密仪器与装备精度调控方法及理论,如多模复合运动基准方法、多轴运动基准误差分离方法和主动负刚度隔微振方法等系列创新方法;突破超精密运动基准等系列核心技术,研制成功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21种大型超精密测量仪器与超大型超精密测试装备,创建了超精密仪器与装备精度调控技术体系与平台体系;解决了我国战略武器装备、航空发动机、高性能卫星相机等36个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与精度调控难题,显著提升了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度水平。建成国内第一个超精密仪器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06年),二等奖2项(2013、2016年)。
  • 总投资10亿!恩德斯豪斯中国区高端流量仪表制造基地奠基
    10月17日下午,恩德斯豪斯中国区高端流量仪表制造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项目位于苏州市江田里路南、界浦路东,总投资10亿元,计划2025年初首期建成投产,建成后将成为恩德斯豪斯集团在亚洲地区最大的高端流量仪表生产基地,服务全球客户。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卢渊参加仪式。恩德斯豪斯集团总部位于瑞士,是工业过程控制领域测量仪表、服务与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自2002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以来,先后投资设立流量仪表、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温度仪表4家全资子公司,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为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2022年集团继续加码增资,建设恩德斯豪斯中国区高端流量仪表制造基地,开展高精度、全部口径电磁流量仪表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为园区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高端流量仪表生产基地效果图“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瞩目,恩德斯豪斯落子园区以来也实现了高速发展,我们始终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坚定信念!”恩德斯豪斯中国区流量仪表总经理魏沁学介绍,此次增资建设项目是集团在亚洲地区最大的高端流量仪表生产基地,同时扩建现有温度仪表和分析仪表在中国地区的生产空间,顺应中国及亚太其他国家的高速发展,满足客户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预计达产后将新增超10亿元年产值。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型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积极打造外资高水平发展“强磁场”,已集聚5000余家外资企业、174个世界500强项目、118家跨国公司总部、3家全球灯塔工厂和4家“近零碳”工厂。今年以来,博世、罗杰斯、SEW等一批全球行业领先制造企业加码园区,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推园区高端制造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园区也将继续扩大深化国际合作,优化营商环境,锚定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加速前进。
  • 总投资100亿元,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将投产
    据江阴高新区消息,近日,江苏省重大产业项目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一期)完成了规划核实工作,后续将正式竣工投产。据悉,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建成后,可达年产60亿颗高端先进封装芯片的生产能力。项目聚焦全球领先的2.5D/3D高密度晶圆级封装等高性能封装技术,提供从封装协同设计到芯片成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封测和芯片成品制造行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型智能制造项目之一,以支持5G、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资料显示,长电科技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芯片成品制造一站式服务,包括集成电路的系统集成、设计仿真、技术开发、产品认证、晶圆中测、晶圆级中道封装测试、系统级封装测试、芯片成品测试并可向世界各地的半导体客户提供直运服务。
  • ​高德红外大力发展新兴民用领域 拟13.2亿元加码红外高端智能制造
    近日,高德红外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下称“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以全资子公司武汉高德光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高德光创”)为项目建设主体,在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投资约13.2亿元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据披露,该项目拟投资建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计划三年内建成投产。高德红外是全球领先的红外热像仪专业研制厂商,在测温型红外热像仪里排名全球第四。而高德光创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等。对于此番投资,高德红外表示,公司将在保证既有型号任务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兴民用领域,利用自有资金在东湖高新区内投资13.2亿设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公司在红外领域全产业链的先进技术及人才优势,在东湖高新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将快速实现公司研发技术项目的落地、形成相关红外领域产业链上下游集群效应,为“中国﹒光谷”在红外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优势布局起到积极引导、推动作用。本次签署的合作协议将加快推进公司在民品领域的产业化布局,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协议签署对公司2022年度的营业收入 、净利润 等生产经营不构成重大影响,对公司未来长期经营业绩 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近年来民品市场成为高德红外重点发展的板块之一。在近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公告中,高德红外就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民品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投入,扣除疫情产品影响,民品2021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红外在AIOT、汽车、安防等民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前景,因此,在民品方面公司成立了智感科技、轩辕智驾及两个海外子公司。高德红外3月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负责公司民品销售的子公司智感科技业务重心从防疫领域转向其他新兴民用领域及海外市场,新增业务实现了较大规模增长。对于2022年民品的发力点,高德红外也称,近年公司在海外户外观瞄领域增长较快,在汽车领域,公司已有3款产品用在车厂前装,与一些自动驾驶的车企也在谈相应合作。物联网是比较广泛的概念,对红外产品的需求量大但是单位价值量很小,公司也有不少产品应用在平安城市领域,这些新兴领域都处在发展阶段。
  • 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1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9月25日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充分发挥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顶尖人才集聚、科研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供应链配套齐全等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上海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全力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变革新浪潮,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把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合作与竞争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构建基础研发领先、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新发展格局。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进入全球创新策源技术前列 开发面向基因编辑、合成与组装、线路设计与构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有产业应用价值的国际合作项目,培育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建设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培育1至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设3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重点  ——基础层聚焦创新引领突破。阐明生物系统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重点开展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等基础研究 加快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生物元器件设计与组装、底盘细胞构建和定向进化等底层技术突破 推动对生物元件进行标准化表征和标准化高能级元器件库的构建。  ——平台层运用工具赋能转化。运用精密工程、自动化、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由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应用集成的合成生物规模化制造系统 开发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辅助工业软件工具包 支持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挖掘、共享和运用,加速底盘改造与筛选、元件优化与适配等一批产业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应用层强化产业转型发展。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制造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原料药及中间体、微生物疗法、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在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未来材料等细分赛道。在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新型动物饲料、人造肉和乳制品、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细分赛道。在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在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吸附制剂等细分赛道。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级。强化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转化医学设施等本市已有大科学装置功能,形成支撑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高效使用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创新型企业充分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创合成生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强化功能互补与协作。  (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按照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国际化、研发转化一体化的模式,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开展短流程技术和商业价值验证,高效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建设工程细胞数据、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平台。支持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等各类主体,面向合成生物学前沿突破和未来应用,建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平台,拓展合成生物学未来研究与应用方向。链接本市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在沪研究所、重点高校、顶级科学家团队等各领域资源,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合成生物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和高端人才网络。  (三)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依托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理论探索,加强DNA分子器件和DNA存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底层技术,发展高通量、高精度、长序列核酸合成新技术,高效精准的大片段(兆级)核酸组装技术,可精准控制的遗传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技术等,为合成生物构建提供支撑。推进有组织科研,面向重点领域产业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合作,推动多酶催化体系、生物与化学兼容的合成技术、微流控生物检测、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加快建设微生物遗传信息、蛋白质结构功能信息等基础生物信息数据库。  (四)组织攻关生物设计自动化工具。聚焦基因检测、生物元器件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代谢分析与模拟、实验室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发迭代合成生物技术亟需的生物设计自动化(BDA)工具。支持建设干湿结合AI生物大模型,包括AI蛋白质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多层次大数据和验证平台等。支持基因序列和注释的可视化编辑软件、基因序列数据库、代谢分析与模拟、全细胞模拟与可视化、生物功能模块、数据统计分析和图形绘制软件等工具包开发和运用。  (五)建设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围绕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若干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高通量、自动化、开放式生物铸造厂。围绕天然产物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化妆品功能性原料、合成食用蛋白、新型能源、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等细分领域,推进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合同研究外包、合同外包生产机构和产品定制研发生产等服务模式,提升生物制造能级。  (六)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根据各区产业发展基础与细分领域特色,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浦东新区重点布局原始创新、底层技术、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 金山区依托湾区生物医药港、碳谷绿湾等,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宝山区依托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等,重点推进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临港生命蓝湾、闵行大零号湾、奉贤东方美谷、上海化工区等特色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畅通发现、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  (七)推动产业项目差异化落地。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和蛋白等大分子类产品,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大化工、精细化工等小分子类产品,引育企业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结算中心和上市主体,推动一批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能级生物制造项目落地。  (八)赋能优质企业梯队成长。支持引进国内外合成生物领域头部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和产业链并购整合,发挥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合成生物产业链融通创新和做大做强。加强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的培育扶持,鼓励创新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厚植,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九)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强链、补链、固链”行动,推动高效智能化生物反应器等仪器设备和先进膜分离材料、新型层析填料等耗材研制,攻关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控制软件与系统,保障供应安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多元化资金保障。统筹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计划、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等专项资金,研究部署相关重大科技专项,保障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成立市场化的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引导基金,精准实现“拨投结合”“招投联动”。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在知识产权抵押、产品责任保险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二)探索监管政策创新。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快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合成生物领域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依托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深耕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优化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和规范。  (三)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搭建与客户端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产用联合体,协同开展合成生物产品性能测试评价。对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规定予以支持。加强对合成生物优质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宣传示范和科普,提升公众认知度,提高市场认可度。鼓励对生物基、可回收、可再循环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探索生物制造领域的碳交易税政策。  (四)加大多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引进顶尖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建立专人负责落实的高效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纳入“产业菁英”等,将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领域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相关企业人才纳入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奖励范围。加强合成生物学科建设,鼓励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型、交叉学科型和紧缺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工匠队伍。  (五)建立专业化服务矩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监管服务队伍,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监管、标准执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方面培训。提升合成生物招商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熟悉区域政策、投资金融和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招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精准对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  (六)组建产业高端智库。建立上海市合成生物战略专家委员会,成立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协同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力量,在编制产业规划与技术路线图、开展产业专项研究、制定规范标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合成生物领域专题政策法规、监管科学、知识产权、生物安全、伦理问题等方向提供专项研究及咨询意见。扩大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力。举办上海(国际)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峰会、项目投融资路演、创新大赛等活动。
  • 制造强国 | 谱育科技高端质谱仪器亮相省首台(套)成果展
    3月16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同期举办了“浙江制造业首台(套)成果展”,重点展示了浙江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作及成就。  聚光科技旗下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被认定为2020年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以ICP-MS、GC-MS为代表的高端质谱分析仪器整体亮相省人民大会堂,充分展现了中国分析仪器的高端制造,展示了谱育科技在质谱分析领域的自主研发实力和行业竞争力。高端制造,开创中国质谱新时代  谱育科技研发团队历经13年的高端分析仪器研发积淀,先后承担了10余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成熟掌握了离子阱、四极杆、飞行时间等质谱技术平台;自主研制了GC-MS、ICP-MS、LC-MS/MS等核心质谱分析仪器,涵盖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分析(便携、移动、在线)、自动化分析等多模式监测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以质谱技术为核心的国产高端分析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且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打破了外国品牌垄断的局面,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分析仪器的自主化、国产化进程。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   谱育科技水质应急监测车装载了自主研制的车载专用型 ICP-MS / GC-MS,具备水质常规、微生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共145项指标的现场检测能力,基本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等主要水质标准及其它项目。  目前,谱育科技16台水质应急监测车已在“国家供水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八大基地投入运行。实现多种突发事件下的快速响应,灾后12个小时内到达,服务范围覆盖90万平方公里,能有效实现应急状况下的安全供水,对保障人民生活,开展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 中央企业构建247个“双创”平台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30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报告。报告表示,2012—2015年,32.1%的国家科技奖励、46.1%的科技进步一等奖、4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中央企业获得,其中1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央企业获得了10项 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肖亚庆说,目前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中央企业从2012年底的115家调整到目前的106家,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领域占比达到90%以上。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逐步形成竞争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14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和参与了179支创新发展基金,构建了247个创新创业平台。
  • 投资30亿,无锡年产能2000台的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将建成
    1月7日,连城数控在无锡新厂区举行中科院、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暨连城凯克斯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投产仪式。图片来源:连城数控据了解,连城凯克斯高端半导体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投资30亿元,规划用地200亩,将建成年产能2000台的半导体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并成立院士工作站,完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35亿元。2019年11月22日,项目签约落户无锡锡山区锡北镇。 2020年3月24日,项目正式开工奠基。据锡山发布去年3月消息,该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已在锡山投产。此外,仪式上,上海同济大学与连城凯克斯共同建立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与装备—无锡研发中心”揭牌,该实验室用于研究优势材料,发展前沿先进,开发核心装备。实验室建成后,将服务于半导体、5G蓝宝石、石墨烯、和储能等领域。
  • 中科九微投资108亿元建设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8月19日,四川南充临江新区(顺庆片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顺庆古董。签约仪式上,顺庆区人民政府与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建设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dramx.com/website/dramx/20200819160007_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川报观察报道,中科九微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占地约1000亩的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将分三期,在南充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半导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28亿元,占地约270亩,建晶圆片生长、薄膜沉积、刻蚀等半导体设备及核心部件生产线,已建成投产。 /p p 本次签约的二期项目,投资约37亿元,占地约330亩,将建12英寸晶圆制造设备及核心部件生产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三期将投资约43亿元,占地约400亩,建半导体制造设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年上缴税收约3.5亿元,解决就业约3000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料显示,中科九微是一家专业致力于融合自主科技研发、智能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半导体核心设备及核心部件厂商,重点生产的核心设备为全磁悬浮洁净获得设备、半导体芯片生长室、半导体系统集成模块等。 /span /p
  • 谭久彬院士谈精密测量:科学探索的“眼睛” 高端制造的“尺子”
    科学家门捷列夫说:“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人类科学研究的革命,工业制造的迭代升级,都离不开测量技术的精进。在当代科技和工业领域,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整体工业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备条件。随着精密测量技术不断进步,其在科学研究、工程科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密测量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精密测量是一个大的泛指的范畴。凡是准确度很高的各类测量,都可称之为精密测量。在精密和超精密工程领域,精密测量有具体的数量级,是指测量准确度在1微米至0.1微米量级的测量,超精密测量是指测量准确度优于100纳米,如10纳米、1纳米,甚至皮米(千分之一纳米)量级的测量。精密测量兴起于工业大生产。规模化大生产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特征,产业分工与专业化配套越来越细化,地域分布越来越广,产业链遍布全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由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不可能由一个厂家生产,需要联合遍布各地的多个优势厂家。比如一部智能手机有1600多个零件和元器件,由分布在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家工厂提供。这样做,能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优势明显。但技术层面存在一个难题——面对如此多零件、元器件,其中任何一个的尺寸精度或其他技术指标不合格,就无法集成到一起。为解决这类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计量局(BIPM)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依据这些标准与规范,国际计量局将公认的标准量值传递给每一台测量仪器,以保证这个标准量值在全世界范围内一致。之后,生产厂商使用测量仪器,对产品的每一个零件和元器件的所有技术参数进行精密测量。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都是精确的,测量数据都是精准的,进而成千上万的零件或元器件具有互换性。通俗地说,就是不同厂商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好用的。由此而来,精密测量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精密仪器助力科学新发现怎样进行精密测量?这就需要实施精密测量的工具——精密仪器。精密仪器包括各类高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成像仪器、诊疗仪器和各类实验仪器等。在帮助工业生产“把关”的同时,精密仪器也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纵观各国科技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强国一定是基础研究强国,基础研究强国一定是测量与仪器强国。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突破,都是借助先进的精密测量方法和尖端测量仪器实现的。引力波探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引力波探测是直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的实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但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探测难度极大,采用超高分辨率的远距离激光干涉测量方法探测,是目前最有优势的技术途径。也就是说,激光干涉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将直接决定探测引力波的极限能力。如果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地球上,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至少要达到4000米。只有满足这一条件,引力波引起的激光测量臂长极其微小的变化(不超过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才能被测量到。如果按比例放大,这一超高分辨率测量相当于在绕地球1000亿圈的长度上,检测出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长度变化。经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2016年人类首次直接测量到高频段引力波,3位相关科学家因此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科学研究而言,这样的探测还远远不够。为测量到低频段引力波,必须将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太空环境中。这样,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才能够达到数十万千米到数百万千米,激光干涉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才有望达到1皮米。引力波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测量技术有多精密,科学探索就能走多远。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对国家而言,精密测量与装备制造业水平紧密相关。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跨越的关键是提升制造质量,而提升制造质量的关键则是提高精密测量能力。只有通过精密测量,才能知道产品哪里不合格;只有通过大量精密测量数据的积累,才能找到产品不合格的根源与规律;只有基于精密测量数据建立起成体系的误差补偿模型,才能有效实现制造精度和产品性能的精确调控,产品质量才能在不断的精确调控中逐渐提升。超精密光刻机的研制,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结论。超精密光刻机被称为“超精密尖端装备的珠穆朗玛峰”,挑战着人类超精密制造的精度和性能极限。超精密光刻机是在超精密量级上把最先进的光机电控等几十个分系统、几万个零部件集成在一起,使其高性能协同工作。它是人类装备制造史上复杂程度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综合精度性能最强的尖端装备之一。它在高速和高加速度下,达到纳米级的同步精度、单机套刻精度和匹配套刻精度等,这与传统的精度提升环境完全不同。超精密光刻机的制造精度已接近现有制造能力的极限,其精度提升一点点,通常都要付出几倍十几倍的努力。比如,用于28纳米节点制程的DUV光刻机拥有7万多个光机零件,涉及上游5000多家供应商。这些零部件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只有发挥供应链上所有顶尖制造商的技术优势,才能全部达到标准,超精密光刻机才能研发成功。任何一个重要零件的不合格,都会导致超精密光刻机研制失败。以其中一个构件——激光反射镜的制造精度为例。它由微晶玻璃制成,有108项尺寸公差和62项形状、位置、方向公差,还有内部应力等技术要求。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构件的超精密测量,需要20多种专用超精密测量仪器。而光刻机有7万多个光机零件,其中80%以上的零件属于精密和超精密级,需要700多种专用精密和超精密测量仪器。如果没有成体系的专用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来管控制造精度,就不可能制造出合格的零件,也就不可能装配调试出合格的部件与分系统,更不可能制造出合格的光刻机整机。精密测量技术还推动了各国建立国家测量体系。它能够有效管控工业测量体系,保障整个制造链的质量,赋能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大众而言,直观感受就是所购买的工业产品质量变好了、更好用了。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产品都经历了从低质量向高质量的曲折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建立起了完整的精密测量体系,培育起了一批顶尖超精密仪器企业,才能对高端装备制造形成强有力支撑,才能打造出诸多国际驰名品牌。我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迈进,构建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成为关键一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推进计量标准建设。我国精密测量领域科研工作者将继续勇担重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为中国制造备好“尺子”,为科技强国建设不懈奋斗。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谭久彬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