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风波再起

仪器信息网风波再起专题为您整合风波再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风波再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风波再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风波再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风波再起话题讨论。

风波再起相关的资讯

  • 塑化剂政策刚刚出台,甜蜜素风波再起,白酒的江湖一言难尽
    2012年,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发生,引发公众恐慌,伴随着公众对“塑化剂”的关注,推动了“塑化剂”相关标准的出台,2019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正式发布关于食品中“塑化剂”污染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得以让白酒行业更加稳健的发展。2019年12月20日,有媒体报道“酒鬼酒被举报非法添加甜蜜素”,同样引发公众关注。进入2020年,酒鬼酒“甜蜜素”事件正陷入一场拉锯战。这场由原酒鬼酒代理商实名举报引发的风波,至今仍在发酵中。 珀金埃尔默的液相质谱可以对白酒中的甜蜜素含量进行检测,而白酒中甜蜜素来源何处,如何管控的问题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努力应对。甜蜜素是什么?化学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到40倍,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合法添加剂,常用于蜜饯,糕点,酱菜,调味料和饮料等食品中,国家标准中有食品类别和最大使用量的限制。从摄入量角度来说,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甜蜜素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11mg/kg bw。换句话说,对于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来说,即使每天都吃到甜蜜素,只要其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60mg,就不会给人体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但是法规层面上,根据上面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配制酒中可以限量使用甜蜜素,但是白酒里是不允许添加甜蜜素的。另外关于甜蜜素的安全性,学术界仍无定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2017版显示),甜蜜素(sodium cyclamate)被归类在3类致癌物清单(第120项),即属于“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综合以上可知,中国白酒中是不允许添加甜蜜素的,并且甜蜜素对人体的安全性尚待研究,目前无充分数据。因此对白酒中的甜蜜素含量监控很有必要。日前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2020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意见的公告》在白酒品类下,甜蜜素被列为白酒的主要抽检项目。白酒中为什么会添加甜蜜素?既然白酒中不允许添加,那为什么白酒中还有人会添加甜蜜素?个别白酒企业为为改善产品的口感,在白酒加入甜蜜素进去,能喝出绵甜回甘之感。或白酒企业购入了含有甜蜜素的白酒作为原料,导致成品酒中检出甜蜜素。白酒甜蜜素的检测白酒甜蜜素也并非个例,根据新京报记者初步查询2014年至2019年以来的国家和各地食品安全抽检公布结果显示,关于白酒的抽检,全国各市场监管部门近6年共检出约1055批次不合格白酒,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酒精度不合格、检出甜蜜素。甜蜜素不合格的365批次,占不合格批次的34.59%。因此采用适合的甜蜜素检测方法,做好甜蜜素的监测工作对于白酒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甜蜜素的检测标准主要是依据国标《GB 5009.97- 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的三种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其中气相色谱法里食品中的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用水提取,在硫酸介质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与亚硝酸反应,生成环己醇亚硝酸酯 ,由于白酒可能含有环己醇及含环己基的物质,在硫酸介质中也易与亚硝酸反应生成环己醇亚硝酸酯,而导致实验的假阳性,所以气相色谱法不适于白酒。珀金埃尔默推荐采用液相质谱联用的方法对白酒中的甜蜜素进行检测。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珀金埃尔默白酒中甜蜜素的LC-MS/MS分析方法测定相关文献资料。
  • 金龙鱼陷转基因风波
    转基因大豆风波再起,金龙鱼非法使用转基因大豆又成为社会热点。   12月23日日,益海嘉里集团新闻发言人束建群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该集团声明金龙鱼食用油所使用的大豆原料证照齐全、审批手续完备,符合法律法规。   市场人士认为,中国每年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基本上是转基因大豆,如果全部国产,需要3个东北左右的耕地种植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抵制转基因大豆并不现实。未来5~10年,预计大豆依赖进口的趋势将无法改变。   此前有舆论称:“作为几乎垄断中国食品市场食用油的金龙鱼,其原料转基因大豆没有遵照法规规定经过卫生部的受理审理,农业部审批没有完整的手续和安全证明。如此上市,是涉嫌非法上市和非法销售。”上述舆论还称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存在问题。   益海嘉里方面表示,该集团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批号分别是“农基安进字(2011)第4938号”、“农基安进字(2011)第4939号”,有效期从2011年12月2日至2012年6月2日,对象为来自巴西的转基因大豆。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豆进口量迅速增长。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2008市场年度,中国进口大豆3781.6万吨,到2010/2011市场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5200万吨,当年中国国产大豆的产量为1510万吨。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此前告诉记者,中国之所以每年要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主要是中国农业缺乏竞争力,中国农民平均只有1亩地,而国外一个农民种植上万亩土地,可以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   2010/11市场年度,中国大豆平均每公顷产量1.77吨,美国大豆产量为每公顷2.92吨,比中国高出65%左右。市场人士指出,转基因大豆除了产量高,出油率也比国产大豆高,国产大豆出油率16%左右,进口转基因大豆达到19%左右,加工企业因此更愿意用进口大豆。   农业部在名为“转基因明白纸”的公开文件中指出,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一起被证实了的食用安全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称,转基因成分存在于蛋白质中,而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脂肪酸,与蛋白质无关,转基因大豆加工出的大豆油中,转基因成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从塑化剂风波看市场监管的公共属性
    谁导演了白酒市场“滑铁卢” ——从塑化剂风波看市场监管的公共属性   没有消费事件,更没有遭遇不幸的苦主。只有两个字:“送检”。塑化剂风波透着强烈的理性,甚至被引申为“阴谋”。但是,我们被提醒着:市场监管具有公共属性。市场——人人有份儿,也人人有权……   媒体送检:是监督还是监管   11月19日,21世纪网发表《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该文披露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当日,酒鬼酒临时停牌,酒类板块应声下跌,一日市值蒸发高达300多亿元。此后20天,在信息碎片横飞的中国市场上本可以掀开许多记忆的页码了。但是,中国市场的记忆被牢牢地钉在“塑化剂”的页码上。在这段记忆中,充满了白酒蹒跚的醉意和疑似塑化剂印痕。   受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影响,股市上一向坚挺的白酒板块瞬间垮塌,仅11个交易日,市值就蒸发掉1009亿元。   酒鬼一家企业就让原本是中国股市中最稳定、最赚钱的酒业板块“见鬼”,甚至拖累整个中国股市重回“1时代”(跌穿2000点大关)。   搅翻酒市盛宴的不是消费事件,不是行业协会,更不是政府监管部门,而是21世纪网——一个知名度很弱的小网站。它的介入方式似乎扭转了媒体对新闻事件保持客观的传统理念。即主动上手,将茅台酒送检,并发布送检结果。   这家网站的主动监督引爆了白酒市场潜规则埋下的重磅炸药,导致全社会的激情参与。据新华网舆情分析统计,整整一周时间,涉及塑化剂的新闻高烧不退——每天的新闻量在2000条以上。酒鬼酒、白酒行业、有关部门均被架上了烤炉,大有一次性被烧焦的态势。   从21世纪网送检,我们应该嗅出一种倾向,近年来每每出现的重大市场事件基本上是由媒体率先策动的,之后才是行业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那么,媒体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地位是否发生变化了呢?   个人送检:是监督还是找茬儿   媒体送检的风波未停,个人送检又掀波澜。11月29日,自称贵州茅台投资者的网友“水晶皇”发博文称,其于茅台酒专卖店购买的一瓶53度飞天茅台并将该酒送至香港的检验中心检测。随后,茅台酒全面卷入塑化剂风波。作为资本市场上的第一高价股,茅台股价从200元下探至184元(12月6日),12月7日的收盘价为198.79元/股。   12月9日晚,“水晶皇”发博文称,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中塑化剂含量为3.3mg/L,而卫生部规定的最大残留量为1.5mg/kg,送检结果超标约1.4倍。   该结果与12月6日贵州茅台发布的“塑化剂指标符合国家相关监管部门限量要求”的公告相悖。   但是,面对与自己发布的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结果,茅台酒厂于发布当晚即宣布股票停牌。   “水晶皇”在其博客中“图文并茂”地指出,化验所对其带来的茅台酒进行常见的6种塑化剂的检验。这家化验所出具的化验报告,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认可。   不过对于送检结果,质疑声不绝于耳。   茅台集团质量部门在网上对此结果提出6点质疑,包括检测方法、报告真实性、图片拍摄日期甚至错别字等内容。   茅台一直是市场热点股,塑化剂风波后面但愿不会掀起市场更大的风浪。   有媒体统计,在“塑化剂”事件爆发前后,贵州茅台融券卖出量则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其融券卖出额最低值和最高值的首尾落差超过17倍……   相对酒鬼酒风波,茅台酒的塑化剂战端是“一个人的战争”。但是,一个不知真实姓名的“水晶皇”就令白酒至尊灰头土脸,不能不令人对市场格局刮目相看。   重新定义权威:市场是谁的市场   20多天的时间里,中国白酒市场翻天覆地。   从媒体送检到个人送检,市场被敲打的理由与被敲打的方式几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静下心来,回顾这20多天的塑化剂事件,我们一定会反思白酒行业管理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同时也会寄语监管部门加强相关技术层面的监管。但是,最令我们关注的还是“送检”二字蕴含的社会属性。   如果说媒体送检尚有机构特质的支撑,其传播属性至少可以提供话语权威,那么,以个体名义出现的“水晶皇”凭的是什么?   一个ID——没有真实姓名 一瓶酒——无法证明是否是真实的茅台酒 一个检测结果——无人证明准确与否。   可以说,“水晶皇”以虚拟的身份向白酒世界发动了真实的挑战,其锋芒所向又直指白酒圣坛上的老大——披着国酒圣装的茅台。   然而,奇迹竟然如此简易的发生了。“水晶皇”所向披靡,茅台酒应声下跌。市场用敏感的神经诠释了“新权威”的概念,并为这些新权威的后来空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维度。   这不由得让我们对市场监管的理念进行重新的审视。   传统意义上,监管一定是监管者的监管。监管者的身份是无需厘清的。也就是说,市场监管的权威性早就在市场运行的秩序里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界定。正因如此,每当企业或产品受到市场质疑时,就会有厂家高调呼吁“权威解释”。这似乎就是在暗示我们,全社会的关注以及通过舆论形成的社会价值并不具有权威属性,或者说,市场监管是具有封闭空间的特定属性。   然而,从塑化剂事件,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重市场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权威的浓度被稀释、被泛化。媒体可以送检,个人亦可以送检。媒体有话语权,个人亦有话语权。网络空间再一次演义“世界是平的”这个真理。市场话语权从权威集中的“春秋时代”进入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   从舆论走向,全社会找到了参与的理由以及深度介入的路径。市场经济再一次告诉我们话语的实质性力量和真实的价值。   此时,我们有理由重新审视市场的开放属性,并由此界定市场监管的公共属性。即,市场是由全部参与人共同维护的时空,所有的社会分子均有一份责任,当然也就拥有一份权利。如果说政府监管部门具有权威性,那也应该将其界定为法制底线上的权威。而舆论方式表现的权威则可能会在道德的、声誉的、信任的层面发挥更加常规的权威。   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否应该是较少发挥法制权威,更多地发挥舆论权威的运行状态呢?
  • 继霸王致癌风波之后 飘柔再曝含二恶烷
    霸王“致癌”风波愈演愈烈。继香港《壹周刊》曝出霸王系列洗发水含致癌化学物二恶烷之后,又有香港媒体报道称,经香港通用公证行化验,飘柔及澳雪各一款含中药成分的洗发水。   霸王“致癌”风波愈演愈烈。继香港《壹周刊》曝出霸王系列洗发水含致癌化学物二恶烷之后,又有香港媒体报道称,经香港通用公证行化验,飘柔及澳雪各一款含中药成分的洗发水二恶烷含量分别达8.8ppm、2.9ppm。   7月15日,早报记者经多方了解获悉,内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完成霸王相关产品报告,香港海关正就事件展开跟进调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在下周就有关问题作出回应。   霸王集团仍坚称产品合格,暂不接受退货。大部分商店霸王产品均维持正常销售。另据了解,霸王集团已全面启动危机公关程序,除在其网站和官方博客上发表致消费者的公开信外,还将于今天下午在广州举行一场有相关行业协会参与的新闻发布会。   霸王今开新闻发布会   7月15日一早,霸王公司网站及其官方博客的首页上就挂出了一篇《霸王致消费者的一封信》。信中,霸王再次强调“并无刻意”在产品中添加二恶烷,其产品中所发现的二恶烷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残留”,且是目前技术上无法避免的,并低于世界各地政府立法机构定制的安全水平,不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影响。   这封信还指出,对于非刻意添加的微量二恶烷,目前中国内地及香港对其含量限定并无明确标准,而在欧盟法例当中是允许的。而媒体所称检验的霸王产品的二恶烷含量为10ppm(即每公升10毫克),远低于欧盟及美国地区规定成品中二恶烷20ppm的安全含量标准。这是霸王集团在“致癌”风波中发表的第二份公开声明,也是霸王第一次直接对消费者发出的“信心喊话”。   早报记者昨日下午再次与霸王公司取得联系,该公司公关部工作人员杨政书表示,霸王产品在内地和香港的销售,通过的是正常的海关及出入境检疫检验渠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海关和检疫检验部门的相关标准。而因为检测时间问题,霸王集团送交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的样品的检测结果公布时间也将推迟。   当记者问及霸王产品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与其产品“纯中药”的宣传是否矛盾时,杨政书未置可否。他强调,产品“送交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不在霸王公司的声明中,但霸王一定会邀请机构进行检测。   澳雪飘柔也含二恶烷?   7月15日,就在霸王宣布延迟公布样品检测结果之际,又有香港媒体报道称,有香港市民将霸王中草药修护洗发露交予香港通用公证行化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含有27ppm二恶烷。远远超过霸王声称的其产品二恶烷含量10ppm的水平。   这一报道称,该市民还将飘柔及澳雪各一款含中药成分的洗发水化验二恶烷含量,显示飘柔含有8.8ppm,澳雪含有2.9ppm。   报道称,化妆品生产商澳雪表态,事前并不知道其洗发水含二恶烷,相信是由原材料带入的。澳雪将全面检测产品,新推出的产品会陆续转用新原材料,确保不含二恶烷。飘柔所属的香港宝洁有限公司也表示,其产品含二恶烷是原材料的微量残留,符合各地安全标准。   另据广州媒体报道,霸王洗发水“致癌”风波发生后,有记者购买了市面部分畅销的10款洗发水产品,其中包括部分国内外知名洗发水品牌。经过“广东省保化检测中心”和“广州市质量监督监测研究院”两家机构检测,9款洗发水产品均被检测出含有不同含量的二恶烷。   二恶烷可不可以替代   我国何时出台二恶烷限量标准?有关部门将采取何种监管措施?昨天下午,早报记者再度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处表示,媒体关心的有关问题或在下周得到回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方面称,有关问题已提交业务部门,正在研究之中。而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完成了关于霸王产品检验检疫的报告,并上报了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由该局统一对外发布。该局相关人士还透露,按照相关标准,政府部门一直都对霸王洗发产品进行检查,未发现过问题。   对于霸王在近几日的公开声明和回应中,指出二恶烷是原材料的残留物且“无法避免”,有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香港化妆品化学师学会陈创光表示,洗发水企业可以在技术上避免将这种有害物质带入到化妆品里。他认为,含二恶烷的表面活性剂(AES)并不是不可代替的,目前已经有新的表面活性剂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过价钱要贵4到5倍,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采购这种替代原料。   而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的产品生产工艺,这种表面活性剂还不可替代,在技术上无法避免二恶烷残留,霸王10ppm的含量在业内已经算很少。今日商会将召集广州、北京的业内专家召开研讨会,对霸王含有二恶烷事件进行专题研讨。
  • 塑化剂再起风波 洋酒人头马波及
    在国内白酒市场因不断曝光的塑化剂超标问题而仍处风口浪尖之际,近日一则来自法国媒体的消息,把进口洋酒也带入了这场漩涡中。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指出,至少有Camus(卡慕)、Frapin(法拉宾)、Remy Martin(人头马)三个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品牌产品因塑化剂超过中国规定标准而被挡在了中国国门外。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进口洋酒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货物来源复杂。此次事件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显示进口酒也存在的塑化剂问题,国内有必要加大对进口酒的塑化剂检测力度。   人头马等洋酒成批滞留深圳码头?   据法国《夏朗德日报》报道,近期一些法国干邑白兰地酒被装箱滞留在深圳码头。原因是酒中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含量严重超过了中国新出炉的塑化剂残留值方面的标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法国干邑白兰地酒的最大市场,并且数字一直在保持乐观增长。这次事件将对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出口造成不小的打击。   报道中援引一位熟悉中国市场的知情人士称:“就在春节期间,至少有三个品牌被中国海关发现不符合塑化剂限值新规定。据我们所知是Rémy Martin,Camus和Frapin。”该人士还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问题,因为过去一年中这些都是中国市场主要进口的商品。   报道还称,由于害怕造成灾难性的商业影响,所有的酒庄都尽量在这一问题上大事化小或者否认。 例如人头马的CEO帕特里克皮亚纳声称:“我们的出口商品的程序规范。”另一位酒类出口贸易商称:“这是一个中国内部的政策问题。这不是很严重,它会得到解决。”   被指塑化剂超标数倍   事实似乎不是那么简单,一家知名进口烈酒中国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2月1日起,相关监管部门要求蒸馏酒进口商提交关于3类邻苯二甲酸盐(DEHP、DINP、DBP)残留值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而且每一批次都需要提交报告。该公司的烈酒产品经美国第三方机构检测相关物质检测值均为零。   但据《夏朗德日报》报道,近期滞留深圳港或退回法国的干邑白兰地产品据中国方面检测,一些干邑白兰地陈酿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残留值可能超过30mg/kg。根据中国检验检疫局发给进口贸易公司的关于蒸馏酒3类邻苯二甲酸盐允许最大残留值标准,DEHP为1.5 mg/kg,DINP为9.0 mg/kg,DBP为0.3 mg/kg,那些被拒之门外的干邑白兰地产品已然超标数倍。早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部分进口酒被检出微量的塑化剂残留,但未作进一步说明。   “干邑”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也是法国最著名的葡萄产区。干邑白兰地是指在法国干邑或周边地区生产的白兰地。分析白兰地塑化剂严重超标问题,法国干邑当地认为,酿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白兰地是高度数的烈酒,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质量不佳的塑料输送管道导致酒液受到污染。与前一阵卷入塑化剂风暴的白酒企业观点较类似。   进口酒业将受市场重新审视   据统计,法国干邑地区的白兰地酒每年销往中国市场的数量超过4000万瓶。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之一,人头马君度公司本财年的一份报告也明确对中国市场寄予了厚望。   洋酒行业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人头马中国某地区经销商大会透露,受到中国打击三公消费、经济疲软等因素影响,春节期间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今又被爆出酒品可能存在质量隐患,无疑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随着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洋酒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进口酒消费市场逐渐培育成型。除了外资酒业集团直接在中国注册设立子公司,更多的品牌通过授权国内代理商、经销商进入中国市场,货源渠道繁杂。   进口报关抽检难以覆盖所有理化、微生物指标,质量把关可能存在漏洞。“其实,有些国内标准高于进口地标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此前进口酒质量问题很少在中国市场被提及,此次名牌干邑白兰地被曝光塑化剂严重超标,受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被曝光品牌,整个进口酒行业或许都将遭到重新审视。
  • 塑化剂风波专题聚焦:天瑞在行动
    针对愈演愈烈的塑化剂风波,天瑞仪器于7月11日推出&ldquo 应对塑化剂、天瑞更专业&rdquo 线上专题活动,为公众及行业生产商全面解读塑化剂、并公布科学检测解决方案。 随着台湾起云剂中非法加入塑化剂被曝光后,塑化剂风波已发展为&ldquo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rdquo ,并由食品扩展至玩具、食品包装、化妆品、医疗多个行业。作为专业的科学仪器厂商,天瑞仪器长期关注行业热点及公共事件,针对塑化剂物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并有所成效。 &ldquo 应对塑化剂、天瑞更专业&rdquo 线上专题活动,将与您一起走进行业热点,揭开塑化剂的神秘面纱。 专题活动内容导读: 事件回顾:塑化剂首次在台湾曝光后的最新动态、各方反应。 何为塑化剂:名词解读、应用领域、化学形态,为您揭开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的神秘面纱。 常见危害:骇人听闻的塑化剂,究竟会对人体、对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政策法规:欧盟、美国、台湾、中国大陆等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法规荟萃。各行业塑化剂应用,哪些限值不能碰? 科学检测:怎样准确、灵活检测塑化剂,天瑞为您解决难题。服务涵盖食品包装材料、纺织品、玩具、皮革、化妆品、食品等行业。 塑化剂专题网址链接:http://www.skyray-instrument.com/cn/activity/plasticizers/index.html 了解天瑞仪器:www.skyray-instrument.com
  • 从塑化剂风波看第三方检测机构
    酒鬼酒“塑化剂”含量严重超标一事余波未了,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等国内知名白酒品牌也卷入这场风波。在关于茅台酒塑化剂含量是否超标一事上,香港检测机构与国内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差别较多,引发了人们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制度的反思。究竟谁有权进行检测,谁有权发布报告,成了人们主要疑问。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从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机构主要分为三类: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企业性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   其中,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体资源。我国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是在政府逐步放松规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负责所有商品检验(典型规范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到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商品检验检测市场(典型规范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再到界定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工作与民事行为检验检测业务、民营检测机构快速发展、外资独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的发展阶段。   不过,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行“分段监管”的体制,大量检验检测机构分属政府各相关部门所有,资源普遍分割,检验项目重复,检测能力不高,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统筹协调,由此造成了多方面的管理困境。   第三方检测不独立   一般而言,到底酒鬼酒含没含塑化剂,将酒送到“有关部门”检测即可以清楚,但是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却以“没有酒鬼酒公司开具的检测介绍信”为由拒绝检测,于是送检方才找到隶属于英国Intertek集团的上海市天祥质量检测公司检测。   2002年修订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区分了执法检测与作为民事行为的检测服务,其后商业检测机构快速发展。2008年,中国检测市场规模达到450亿元。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这个市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检验认证市场。2009年中国第一家检测企业“华测检测”在深圳上市。   商业化之后,所谓第三方检测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检测机构将企业视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它们认为自己是所谓“独立第三方”。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是将企业视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利益驱动之下,我们就可以理解国内检测机构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个人委托的检测了。不独立的结果就是权威性不够!   部门割裂中的检测制度   2009年制定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从文义解释来看,消费者个人是可以到相关的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   但是,在中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现状之下,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是由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来执行的。虽然“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家质检总局也于2008年10月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此次公布的名单中,除了以往承担国家专项检测任务的国家检验检疫系统的相关部门及机构外,还首次出现了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这意味着作为社会检测资源,第三方检测机构将逐渐成为国家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部门之间割裂,行政部门各执各法,各检验检测机构未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因此质检总局即使承认第三方检测机制,但《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却并未落实,结果导致事实上消费者个人无法提出检测。   加大培育第三方检测机构   对于政府来说,既要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又要监管食品安全,在职能上存在着一定边界模糊。如检验检测职能,政府大可不必全包全揽,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成为必然。这里需要强调三点:   第一,目前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政府压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积极扶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检验机构与企业内部的自检机构,促进这些机构的发展壮大。   第二,要加强不同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的协调。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欧洲,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其自身无法对食品安全实现有效监控,所以逐渐采取了支持、鼓励第三方检测发展的政策,对第三方检测结果的应用已经成习惯。如德国的检验检测与监管体系是由统一协调的三个层次构成的整体:第一层次是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第二层次主要是由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所构成的中介外部机构的检验检测,即第三方机构 第三层次则是政府的检验检测。再如日本,自本世纪以来一直在整合原来分散于不同部门的检测机构,整合其各自遵循的技术规范。   第三,要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第三方机构可能会受到企业利益的诱惑,因此政府机构、行业组织要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和其检测范围进行授权和认证。要对第三方检测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其检测程序进行控制。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能因利益而丧失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德国,通过对独立性、透明度、公正性等的强调,第三方检测机构很少遭遇法律纠纷。   在当下的中国,每有一次公共事件,必然会引发我们对某一制度的反思。“塑化剂”事件也是如此,在我国,第三方检测的发展将是必然之势,而目前“真正”意义与“真正”负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希望此次事件之后,政府、各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其他业界人士都能参与探讨,建构一种合作型的检验检测机制。   之所以是合作型的机制,是说这个机制不仅要重视第三方的作用,更要强调,一旦出现危机,政府所应承担的保障公众安全的责任。有报道说,12月11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召集国内白酒龙头企业的董事长级别会议,要求企业汇报针对预防塑化剂渗入所采取的措施。但白酒塑化剂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公众依然不得而知。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 下一个十年属于我们的机会,”借力危机、乘风波浪“主题会议
    下一个十年属于我们的机会,”借力危机、乘风波浪“主题会议于2020年8月15日在会议室进行,王总给我 们做了主题演讲,主题”借力危机、乘风波浪“!谱标科技总公司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成都、福建分公 司通过远程 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 1.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史及趋势,以史为鉴,分析我司现处的历史阶段;2.抓住机遇,如何实施?如何落地?怎样实施计划?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思维/策略执行战略目标。 谱标科技的愿景和使命 愿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有趣! 使命:聚焦客户的压力和挑战,与业界伙伴开放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持续为客户和行业创 造价值,努力成为优质产品制造商、高端人才和客户的zui佳合作者! 谱标科技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服从组织、团队合作着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开放协作、自我批判、不断创新、勇于担当; 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观察和沟通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真诚的服 务态度、始终保持竭力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心态。 总结:下一个十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我们定会“借力危机、乘风波浪”,为梦想努力!
  • 韩春雨试验重复性风波如何质疑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引起同行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恶意攻击也给韩春雨团队的工作带来困扰。一些人称其科研成果造假,为此围攻韩春雨,甚至还有半夜电话骚扰和谩骂。  诺奖级的实验成果,到底有没有可能造假?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一个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米,他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但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用木桌子,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为此他还进一步总结出了慢中子理论 另一个是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她于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关于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是他人的误解,也有可能就是主观造假。而根据最新报道显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我们相信,真相会在不久公开,所以,还请给真相一点时间。  只不过,对于韩春雨造假风波的价值和目的,恐怕远非求证实验的可行性这么简单,我认为还有比真相更有重要意义的是质疑他人、质疑科学的正确姿势是什么。说得更直白一些,对于学术问题的探讨,我们更应该秉承理性质疑、科学质疑的精神。  是的,质疑并不可怕,回顾近代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某一领域的突破,都与这一宝贵的精神不无关系。更应该看到,允许质疑并不代表可以用有色眼镜去看人,更不代表可以对质疑对象进行人身攻击,反观这些天对于韩春雨造假的质疑,有些声音实在让人反感。比如,有些人就喜欢抓住韩春雨“三无”(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副教授的身份不放,从预设的立场出发去质疑 更有甚者,直接给人家扣个“沽名钓誉”的大帽子,并打电话进行骚扰和谩骂̷̷  其实,不少国际学者对韩春雨的质疑,远不是对其进行“学术造假”的定性,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何谓理性质疑、科学质疑?那就是在自己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的情况下,请保持一种审慎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怀着一种诛心之论,极其腹黑地去妄自猜度。假如事后证明韩春雨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这岂不是对当事人的伤害?  事实上,不少人对韩春雨学术的造假质疑,仅仅是网络空间中非理性质疑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还有那么多对他人“作秀”的质疑,与前者在本质上的逻辑都是如出一辙。所以,对韩春雨造假的质疑,仍旧是理性质疑的一个负面典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心态阳光,这样的朴素品质不能丢。
  • “银杏叶”风波揭内幕 药厂擅改工艺每吨节省4000元
    p   “银杏叶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国家食药监局近日连发“三道金牌”,强调做好银杏叶专项治理工作。为此,部分涉事企业也已启动召回。在风波背后,记者了解到,由于改变工艺能大幅压缩成本,使得相关企业敢于铤而走险。同时,也折射出植物提取物行业监管标准的缺失。 br/ /p p   国家食药监总局5月31日再次重申,6月3日以前召回所有银杏叶问题药品。不仅调查药品市场,还包括保健品市场,整顿范围继续扩大。 /p p   截至目前,“银杏叶”风波牵涉到至少48家银杏叶制剂生产企业和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查处问题主要为用3%盐酸代替稀乙醇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称,擅自改变提取工艺,存在“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风险。 /p p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中药部于志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用3%盐酸提取,每吨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银杏叶提取物企业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出率,缩短基础工艺流程时间。 /p p   工艺更改背后,是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亟待完善。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唯一标准,且业内只检测“有效成分”,对非有效或有害成分不会主动检测。 /p p   为节省成本改变工艺 /p p   “银杏叶”风波源于一次飞行检查。5月9日至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现桂林兴达业有限公司“擅自改变提取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 从不具备资质企业违规购进银杏叶提取物,且其提取工艺也为3%盐酸提取”,还将非法银杏叶提取物用于银杏叶片生产并销售。非法银杏叶提取物流入了云南白药、康恩贝、仟源医药、方盛制药等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朗生医药全资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同样存在上述情况。 /p p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现,改变工艺违法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并非个案,“当前银杏叶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系统性风险。”“行业出现这次监管,真是没想到。”西安一家生产银杏叶提取物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业内一些不法企业用盐酸提取也不是一两天了。该负责人介绍,目前生产按标准应使用稀乙醇提取。 /p p   一些医药行业人士此前对媒体表示,相对稀乙醇,盐酸成本大概只有六分之一。“改变工艺能够降低成本,”医保商会中药部于志斌告诉记者,改用盐酸提取,每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 /p p   记者从阿里巴巴上看到,银杏叶提取物规格不同售价不同,但大多标价400元~700元一公斤,一吨售价为40万~70万元。另一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内售价一般较成本上浮10%。 /p p   无水乙醇一吨售价6000~8000元不等,常用的盐酸一吨售价300~600元不等。乙醇在提取过程中可循环使用,亦可最后回收,但盐酸的低价更具诱惑。 /p p   在几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看来,降低成本只是一方面,使用盐酸提取更提高效率。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小企业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需要约一周时间,一年也就几吨的产量。据她了解,改用盐酸提取,可以缩短基础工艺流程时间。 /p p   “盐酸提取出率更高,提取出来的东西比较多。”上述西安销售负责人称,银杏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提取过程中温度稍微高一点,就非常容易流失,对提取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用盐酸的话,提取过程中对某些环境要求相对宽松,很容易把黄酮类物质提取出来,出率更高。” /p p   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用盐酸提取“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西安销售负责人称虽然出率高、时间短,但不安全。 /p p   行业标准亟需完善 /p p   此次通报的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除涉嫌违反《药品管理法》有关药品管理的规定,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要求。 /p p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典》为国家药品标准,业内人士表示,银杏叶提取物“现在就只有药典这个标准”。于志斌告诉记者,提取物若是药用,必须按照药典执行提取物生产 若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用,就参照执行 若要出口,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和标准去做。 /p p   涉及到具体的提取工艺标准,四川一位药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先申报工艺,再进行制提,这次暴露的问题就是“企业改变了申报的工艺,没有经过允许,擅自变更”。 /p p   “银杏叶提取行业中一直有(工艺改变)这种情况”,于志斌回顾,2013年,医保商会认为当时标准都不足以在识假、辩假方面发挥作用,由此邀请一些国内企业参与推出“银杏叶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但也只是一个推荐标准,有些企业按照药典检测,出口的按照“国际商务标准”,“没有谁必须按照哪个标准检验,没有统一。” /p p   检测是否使用盐酸工艺,有人提出测试溶剂残留。对此,于志斌表示,残留难测,改变工艺主要是成分被改变。由此,“国际商务标准”中增加检测三项游离成分,“如果是非正常生产,这三项指标会有变化”。“根据掺假手段,定制越来越严格的生产、检验标准。”西安销售负责人称。 /p p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采购环节,此次涉事的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希陶药业)会对原材料进行检测,指标包括酸性物质含量、有效成分等,为何“合格”药材出现这一问题,希陶药业负责人称,“有些成分检验不出来”。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此前表示,因相关行业大纲只要求检测“有效成分”,而未要求检测非有效或有害成分,药企为节省成本通常都不会主动检测。 /p p   标准修改吃一堑,长一智。记者从四川某药业人士处获悉,现在有种新的检测方法专门针对盐酸工艺,“以前看有效成分,现在可能会反过来查有没有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残留物”。 /p p   提取物外采监管趋严 /p p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银杏叶”风波涉及至少48家公司,大部分是因为购买了非法银杏叶提取物,外购风险很明显。 /p p   希陶药业拥有“云南省最大的提取生产基地之一”,自身银杏叶提取物年产能100吨以上,此次也向桂林兴达药业进购了6.9吨。 /p p   除了自提还在外购,整个行业需求是多少?于志斌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杏叶提取物国内需求量、国际出口量均在400吨左右。 /p p   多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分析,药企外采提取物,首先是降成本,药企需求量较大,若是自提整个流程走下来,周期长、成本高,还不如外采便宜 其次是工艺问题,比如一些提取物想得到99%的纯度,药企若要生产,工艺达不到,投入会更多。 /p p   自提产能不足,企业只有冒险外采。目前植物提取物行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市场规模从2005年的50多亿元成长到2013年的160多亿元,2014年1~11月,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30.04亿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为15.92亿美元。 /p p   业内人士表示,风波之后,植物提取行业将面临一次大整顿。记者查到一则2014年发布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中药生产中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凡不具备中药提取能力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相应品种的生产。 /p p   《通知》还提出了备案要求:备案成功的植提企业应按照药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组织生产。同时,对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外采进一步监管,“对属于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可自行提取,也可购买使用已备案的中药提取物 对不属于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应自行提取。”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局查询,截至目前,“中药提取物备案公示”有4条批准文号,“GMP认证”中与“提取物”相关的批文57条。 /p p   《《《 /p p   银杏叶事件涉事企业 /p p   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仟源医药、方盛制药、云南白药、海王生物、康恩贝、汉森制药,益佰制药、信邦制药等 /p p br/ /p
  • 应用分享┠甜味剂再掀风波,白酒安全隐患如何快速筛查?
    白酒是中国老百姓过年过节、婚嫁丧娶的宴请上必备的酒桌饮品,在外曾留下万国博览会上一醉留芳名,对内曾陪伴红军战士长征路漫漫,可以说中国人对白酒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看看目前茅台的价格,已经令人望尘莫及了。▼甜味剂风波去年年底,某知名白酒品牌掀起一波甜蜜素风波。而今日,又有多批次白酒被检出不得添加的“甜蜜素”。6月23日,四川省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的食品抽检公告显示,本次抽检357批次食品样品,经检验,不合格30批次,酒类产品占了27批次。其中,有8批次酒类产品被检出“禁用物质”——甜蜜素。这不禁引发消费者对白酒质量安全的担忧,除了之前掺杂工业乙醇的“掺假问题外”,又增添了一层“添加剂”隐患。国标中明确规定,固态法白酒中不允许添加非白酒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固液法、液态法白酒中仅允许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 而不允许添加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但是个别白酒企业仍知法犯法,在酒中添加甜蜜素、糖精钠、甜味素等甜味剂来调节口感或节约成本,攫取额外经济利益。▼“甜味剂”是什么?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因为成本与工艺的原因,不法分子一般不会选择使用;便宜好用的合成甜味剂就成为他们的手选,目前常见的就是糖精钠、阿斯巴甜与被目前报道最多的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味剂”有什么危害?糖精钠的阴离子可作为钠离子的载体而导致尿液生理性质的改变,对人体有害无益,如果大量服用的话还会出现中毒的现象。甜蜜素虽然在正常限量下对身体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长期过度食用,可能致癌、致畸,以及损害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国标中已经明确要求禁止在蒸馏酒中使用糖精钠和甜蜜素。▼当然,除了使用这些可以“回甘”的甜味剂之外,不法商家的手段可谓是花招百出,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柔和、舒适、好喝的口感,还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柠檬酸,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挂杯而添加食用甘油。面对屡见不鲜的非法添加现象,目前只能增加检测批次,加强市场监管,来督促酒企规范市场行为。目前的白酒抽检大多交由承检机构的实验室来完成,但实验室检测也面临着窘境。国内大多数有资质的食品承检机构的检验人员少、场所面积不足,但却要承担大批量的国抽、省抽及国家食用农产品检测任务,所以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只好投入大量抽检经费,委托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检测批次,无疑也是很大的负担。近年来,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已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一项新兴的监管技术手段,并逐步被推上历史舞台,受到食品监管部门的欢迎和应用。▼如海光电目前已成功开发出白酒中糖精钠快检系列产品线,包含如海光电自主研发的食品安全快检仪,和前处理试剂盒。在如海光电的糖精钠检测方案中,仅需几分钟前处理过程,即可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检出限 2 ppm,而且操作非常简便,适用于大批量白酒中糖精钠快速筛查的应用场景。检测图谱中可以看到加标白酒中的糖精钠有显著拉曼特征峰,实际操作中仪器会自动报警检出糖精钠,整个检测过程快速准确,易于操作。加标糖精钠检测谱图除此之外,白酒中甜蜜素快检系列产品已进入研发试验阶段。相信通过专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食品快检技术会越来越安全便捷,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对放心食品的诉求!
  • 日本“辐射牛”风波挑战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随着福岛产“辐射牛”经流通领域扩散至日本全国各地乃至消费者的餐桌,日本国产牛肉消费市场面临自疯牛病风波以来的最大危机。“辐射牛”问题显示,核泄漏的广泛程度和潜在危害可能超出此前日本政府公开承认的范围,也给日本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提出新挑战。   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截至17日,已有143头涉嫌放射性铯含量超标的福岛牛进入流通市场。这些牛的肉已流散至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37个都道府县,其中大多数牛肉已通过超市、餐饮店等渠道,被消费者食用。   据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和福岛县方面的调查,“辐射牛”的主要成因是福岛县的一些农户用田间采集的水稻秸秆喂牛。水稻秸秆并非牛的主食,主要用于增加肉质的肥美程度。但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秸秆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郡山市一家农场的水稻秸秆饲料中测出的铯放射性活度高达每公斤50万贝克勒尔,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暂定安全标准上限的上千倍。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尽管上述地区露天堆放的水稻秸秆含高放射性物质,但这些地区均不在日本政府划定的警戒区或计划疏散区内,而是位于距福岛第一核电站60公里至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辐射牛”的出现使福岛人和许多日本人自核事故以来怀有的隐忧——核污染的扩散和“热点”问题再次浮现。所谓“热点”,是指在日本政府划定的核污染区外,因地形、风向、降雨等形成的点状分布高污染区,尤以福岛县内最为严重。按照一些核辐射专家的看法,在距离核泄漏电站80公里的福岛市内,一些区域的辐射量甚至超过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强制疏散标准。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内,也不断测出“热点”。如千叶县柏市、东京都葛饰区等地,其测出的累积辐射水平超过每年1毫希沃特。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在核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指南中建议,核事故平息后可接受的安全辐射量下限是每年1毫希沃特。此前,日本静冈县的部分茶叶产区发现放射性铯超标的茶叶,也与“热点”的形成有关。   专家指出,随着时间推移,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污染主要以半衰期长的放射性铯为主,其中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一些数量相对较少的铯同位素的半衰期则更长。这意味着日本境内的“热点”可能长期得不到“冷却”,对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构成长期威胁。   “辐射牛”风波还暴露出日本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漏洞。一是牛肉检测程序问题,日本农林水产省此前只要求在出栏前对福岛牛的体表进行核辐射检测,而“辐射牛”当时全部过关,直到后来抽查牛肉时,才发现严重的牛体内辐射问题。二是在牛饲料处理问题上,农林水产省曾于3月19日向各地下发通知,要求农户只能使用核事故前收获的室内储存饲料喂牛,但这一通知并未把作为辅料的水稻秸秆包括在内。三是在防范措施方面,过于依赖农户自行申报,比如最先曝出“辐射牛”问题的南相马市农户后来承认,该农户没有在牛出栏前如实填写喂食水稻秸秆和水的情况。   “辐射牛”给日本牛肉消费市场带来重创。东京的一些商场和超市开始停售日本国产牛肉,许多消费者转而购买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牛肉。各地烤肉店、主营牛肉饭的餐饮店等也饱受影响,食客明显见少。在横滨,一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在伙食中不再提供牛肉。   日本相关监管部门和福岛县正全力追查“辐射牛”的流向和消费情况。根据规定,日本每头牛都有一个特定号码,可顺藤摸瓜掌握每一个流通环节。政府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也有望于19日下达针对福岛牛的出栏禁令。不过,由于在政府下达禁令前,已有上千头福岛牛进入市场,其中很多牛的肉已被食用,逐一排查非常困难。此外,检测出栏肉牛的体内核辐射水平费时费力,如果发起大规模检测,相关仪器和人手都难免捉襟见肘。   日本《朝日新闻》16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日本可能持续面对食品核辐射污染问题,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可能被污染的是什么产品。如何确保受放射性污染的其他食品不再进入流通环节,将是日本政府需长期认真应对的难题。
  • 塑化剂风波波及全台湾 专家建议大陆速开展检测
    中广网北京5月3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截至昨天(30日),受台湾“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家,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是522项,台湾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   那么,在食品中为什么要添加“起云剂”,而“塑化剂”又为什么会被添加到 “起云剂”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食品专家周应恒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梁宏卿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周应恒:塑化剂事实上并不是一个食品添加剂,而完全是一个工业用品。它现在被加到起云剂里,起云剂倒是一个可以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主要利用的是棕榈油和软化剂这样两样东西,但是塑化剂现在用来替代了棕榈油。加这个东西主要是为了防止运动饮料或者食品沉淀,能更加均匀,增加口感.现在台湾一些不法商贩就是用塑化剂替代了棕榈油,当然也是为了节约成本。塑化剂俗语叫邻苯二甲酸酯,过多使用的话将影响生殖功能甚至导致癌症,肯定有这样的危险性。   台商家声明产品“不含起云剂” 消费者不买账   台湾当局宣布今天(31日)是 “终止黑心起云剂行动日”,零时零分到卖场、超商开始联合稽查抽验,包括运动饮料、果汁、茶饮、糖浆果浆、胶锭粉状类等五大类产品,必须提供不含塑化剂的安全证明,否则将禁止销售,违反者将处以重罚。以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台北记者陈怡刚刚发来的报道:   这两天卫生单位去台湾各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机场的时候发现,许多商家来不及拿出检验报告,仅仅给出了声明书,上面写着本产品绝对不含起云剂。   卫生单位人员:你要拿出合格声明,不然你明天这个就不能卖了,我们明天还会再来看一下。   对于声明书这种形式,消费者显然不买账。   消费者1:就算他保证,问题是你没有正式的检验报告给我们看。   消费者2:这个就是讲一讲,这个谁都会写。   台湾卫生部:检验赶不及产品也要先下架   据了解,整个台湾地区只有14家民间检验所,不但要排队检验,而且要等待一个星期才出结果,许多商家觉得赶不及,对此,台湾卫生部门负责人邱文达表示,就算检验赶不及,产品也要先下架。   记者:现在检验塞车,如果业者赶不及的话怎么办?   邱文达:我想应该要先下来,还是要先下架。   从今天起台湾当局有关单位将通力合作对所有疑虑产品展开全面稽查和抽验,希望赶快终结这起风波,台湾卫生部门官员萧美玲呼吁所有商家予以配合。   萧美玲:我再一次呼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范围,无论如何业者一定要一起把这个安全的证明,把安全的产品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消费者。   萧美玲表示,对于不予配合者将处以重罚甚至可以罚到150万元新台币。   香港:200个血液样本均检出“塑化剂”成分   “塑化剂”的影响目前已经超出了台湾岛内,由于进口台湾问题产品的相关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将“塑化剂”列入食品添加剂监测范围内,因此这次事件也使相关国家和地区感到震惊。   香港浸会大学近日做了一份“塑化剂”的血样检测,在提供的血样中,几乎所有的样本都检测出了“塑化剂”成分,以下是香港电台记者高炬发来的报道: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早前的化验,由香港红十字会提供了200个血液样本,这些样本来自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男女,结果发现几乎全部样本都验到有毒塑化剂。负责这个研究的生物系教授黄港住说,反映这类化学物质容易被人体吸收。黄冈复还表示,市民可能透过空气以及食物接触到这类塑化剂的,建议市民已经暂停使用怀疑有问题的产品。   同一项研究还显示,曾经服食塑化剂的老鼠后代以雌性为主,而即使是雌性,它们的生殖器官也比正常的小2/3,相信人类长期吸收塑化剂对男性的影响会比女性大。   而香港的食物安全中心派人到市面巡查,在一些店铺抽取台湾出产的食品和饮品样本做检验,包括了台湾生产的运动饮品、果冻、台式饮品。食物安全中心在最新化验的结果就显示,两款由台湾进口的运动饮料验出含有塑化剂超标1到17倍,当局决定明天起禁止进口。市民如果偶然饮用不用担心,如果长期每天喝入半只到一只,所摄入的塑化剂就会超标,小朋友的风险会较大,长期饮用会影响肝脏、肾脏、生殖器官及发育。中心还表示,台湾进口的白兰氏超能金刚成长钙片也被验出含有塑化剂,根据风险评估不会即时对健康有影响。另外中心暂时主要是针对台湾生产的产品,不排除半制成品会流入其他地区。当局下一步会抽查其他地区的相关食品。   统一集团:大陆销售一饮料不含“起云剂”  受到塑化剂污染的几乎全是台湾本土品牌,这其中包括 “统一集团”的部分产品,那么,在大陆地区销售的统一饮料是否也受到影响呢?《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梁宏卿昨晚致电统一集团总经理助理杨寿正,他表示大陆地区销售的统一饮料产品都不含“起云剂”成分。   杨寿正:我们在中国大陆所生产跟销售的产品从来没有用过起云剂,那是台湾用的。   记者:就是说大陆的这边的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什么的,里边不添加塑化剂的是吧?   杨寿正:对,那个是运动饮料在用,我们在中国大陆生产跟销售所用的原料都没有起云剂。   记者:所以说这次大陆方面统一品牌的饮料是不受到影响的是吧?   杨寿正:是。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除上海口岸外,其他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没有受理过台湾方面通报所列污染批次的问题产品,上海相关超市已经对进口的问题产品进行了下架封存,没有外流到市场中。   而另一个涉及到塑化剂的品牌白兰氏也发表声明,强调在中国大陆市场没有销售并进口与此事件有关的产品。   食品专家:大陆应该立刻开展“塑化剂”专项检测   那么现在大陆地区的饮料和食品是否含有“塑化剂”这一成分呢?食品专家周应恒认为,由此次事件,大陆地区应该立刻开展一次“塑化剂”的专项检测活动。   周应恒: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并没有把这种不可想象的东西加入进去。这样的事件发生以后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我们过去的这种检测都是对已知的危害性进行检测。对于食品添加剂,过去是禁止用,而我们国家最近颁布的相关条例里规定只有是列入食品添加剂目录的才可以用,所以觉得应该说法规制度这个层面上已经先行一步了。   大陆地区的食品有没有起云剂使用,这个要检测以后才能确信。事实上台湾这次事情发生以后,在世界上都引起了高度警惕。我觉得现在大陆的食品安全部门可能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反过来讲,我们是前几个月出台的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条例或者是规定,现在发现还更加有意义,或者更加必要。
  • 毒淀粉风波 台湾食品加工业数百亿产值将遭重创
    中新网5月30日电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台湾民众太讲究口感,造成食品上游供应商的配方愈来愈厉害,而配方一向是祖传、秘密,也成了食品安全最大的防护漏洞,外界称的毒淀粉,在业界称修饰淀粉,可以增加Q度、浓稠状,因应范围广泛,而此次重创在肉圆、黑轮、珍珠奶茶等,推估起码影响上百亿的产值。   据台湾食品业界的推估,以饮料产值计算,台湾一年瓶装饮料产值约有500亿元(新台币,下同),市面上手摇茶的杯装饮料则大约是瓶装饮料的一半、约200亿至250亿元,若珍珠粉圆系列的产值占2成的话,就约有40至50亿元,毒淀粉的伤害确实相当大。若再加计已经爆出的黑轮、肉圆等食品,实在很难估算到底有多严重。   此次的毒淀粉与3年前的塑化剂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添加剂,而修饰淀粉的添加,主要让口感变的更弹、更好吃的感觉,大部分因应在食物上,尤其是地方小吃摊用的更多。虽然泡面也会使用修饰淀粉,但这次至今没有一家大厂&ldquo 中枪&rdquo ,因此,也让这次的受损金额难以计算。   不过台湾新竹名产米粉今年初才被爆含米量不足,重创形象,业绩已下滑2成。虽然这次的毒淀粉风暴新竹米粉未受到波及,但新竹米粉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蔡胜兴认为,消费者信心不足,恐将延缓新竹米粉业绩拉回的时程。   至于这次毒淀粉风波,蔡胜兴表示,今年初才因含米量不足被卫生部门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过,受检米粉都合格,并无毒淀粉疑虑。
  • 国家权威检测部门缺位酒鬼酒“塑化剂风波”
    截至今日凌晨,在酒鬼酒“塑化剂风波”中,国家权威检测部门一直缺位。   在这背后,或与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目前不接受公众或消费者个人的咨询、检测申请有关。   无厂家介绍信不予检测   从21世纪网记者李耳的这篇报道看,他选择上海天祥检测也是出于无奈。21世纪网首先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系检测,经过无数次沟通,几经曲折,该中心同意以白酒样品检测。但最终,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又以“没有酒鬼酒公司开具的带有公章的检测介绍信”为由,拒绝提供检测。   为什么要拒绝?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昨日表示,按规定,该中心只接受带有厂家公章的检测介绍信的咨询,不接受公众或消费者个人咨询或检测要求。   国家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位检测人员昨日则表示,对个人申请检测分两种情况:如果要求在检测报告标签生产商,就需先出示生产企业的凭证,证明样品的确是其生产的 如果不要求出现生产商名单,则不需出示企业凭证。   正研究白酒塑化剂标准   酒鬼酒昨日表示,因为在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   食品专家证实说,目前确实没有专门针对白酒塑化剂的检测标准,现有检测均以卫生部规定为依据。   昨日下午,上海市酿酒专业协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未接到酒类塑化剂含量限制指标,在这一标准下达之前,协会尚不知如何处理疑似塑化剂超标的酒鬼酒。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昨晚发表的声明,目前,中国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标准限定。
  • “食用阿胶不含驴DNA成分”风波止于色谱检测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在深圳购买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产品,检出猪、牛的DNA成分,却未见驴的DNA成分,这一消息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为此,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对北京同仁堂通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食用阿胶产品开展调查抽样,并委托三家国内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昨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抽样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同仁堂食用阿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未掺杂猪、牛等杂皮。北京同仁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的检验方法并不适用于检测已经进行加热处理的食用阿胶产品。执法人员在现场出示重新检测结果报告  “食用阿胶不含驴DNA成分”风波  据报道,在2015年2月份,曾照兴(职业打假人)花了3604元,在深圳市宝安区海雅缤纷城内北京同仁堂专柜,购买了数盒产品成分中注明含有驴皮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纸盒版)。2016年,曾照兴花2000多元,自费向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送样检验该款食用阿胶。  数日之后,检验报告下来了。在这份检验报告上,该款名称被标注为“食用阿胶”的250克样品,蛋白质含量74.3%,检验结果显示:检出牛、猪DNA成分,并未检出驴、马DNA成分。  由于第一份检测报告是自行送检,没有法律效力,曾照兴再次送检了另外两个批次未拆封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两份报告仍然为未检出驴DNA成分、马DNA成分,但检出猪DNA成分、牛DNA成分。但相比起第一份检验报告,该两份检验报告备注显示:1、阿胶产品的驴DNA成分经长时间加热处理可能被破坏。阿胶样品未检出驴DNA成分,不能代表产品一定不含驴的其他成分 2、样品检出猪DNA成分、牛DNA成分,不排除产品辅料或工艺带入的可能性,不代表一定人为掺入了猪或牛的成分。  再次抽检未检出驴、猪、牛DNA成分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稽查处执法人员刘海华告诉记者,为了准确判断同仁堂食用阿胶是否为驴皮所制,以及是否掺入了猪或牛的成分,稽查局决定对同仁堂食用阿胶重新执法抽样,并送至国内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据介绍,2016年4月,稽查局执法人员对涉事同仁堂专柜销售的2015年生产的食用阿胶进行执法抽样,产品批次为201501021、20150149。在该专柜,已经没有曾照兴投诉的2014年生产的食用阿胶,销售人员称该专柜2014年产的食用阿胶已经售完,被投诉产品只在生产厂的留样室内还有存放。为此,执法人员前往同仁堂食用阿胶生产厂——北京同仁堂同科药业有限公司,现场调查其食用阿胶的生产工艺及原材料情况,并在该公司的留样室内,对被投诉的批号为1401030、1401012的食用阿胶执法抽样。  执法人员将抽取样品送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鉴别食用阿胶是否同时呈现与阿胶对照药材色谱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并检查牛源性成分。这两个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4个样品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此外,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技术中心也出示检测结果,结果显示,驴、猪、牛的DNA成分均未检出。  同仁堂表示DNA成分检测方法不适用阿胶产品  刘海华说,在此次重新检测中,结论是在比对了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后得出的,这三个结果是相互验证的,所以他们才做出了相关结论。  为何在阿胶产品中无法检测出驴源性成分?同仁堂总工程师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同仁堂第一次接到消费者在成分上的投诉,投诉人提供的检测报告中所提及的检测方法《SN/T2051-2008》、《SN/T3730.4-2013》适用于生鲜样品,但并不适用于加热处理过的阿胶产品。在重检中,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验,和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所采取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相同,但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检出牛、猪、驴源性成分,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SN/T2051-2008》、《SN/T3730.4-2013》标准并不适用于阿胶产品的检测。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所,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阿胶[鉴别]方法进行检验,该检测方法是一种肽链检测方法,这是目前较适合阿胶的检测方法。  在最初的检测中,阿胶产品为何会检出牛、猪源性成分?同仁堂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事件发生后,他们立即检查了生产线和辅料,但均未查出牛、猪源性成分。“换句话说,如果样品中含有牛、猪成分,那在进行加热处理后,《SN/T2051-2008》、《SN/T3730.4-2013》也无法检测出样品中的牛、猪成分。”负责人说,在最初的检测报告中,有备注提到“交叉污染”的因素,所以,他们也怀疑,这有可能是实验室内的交叉污染导致样品被测出含有猪、牛源性成分。
  • 常州“毒校”风波调查:反复检测背后的博弈
    从去年11月开始,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8年级学生刘厉(化名)就在校园里闻到奇怪的异味,他一直以为是雾霾,“后来,异味不断弥漫,越来越浓”。  他听说这异味是从学校对面飘来的,那里原来是化工厂,关于这片的“毒地”流言也越来越多。父母知道后,专门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得了感冒需要休息。而另一名8年级的学生张德(化名)在检查之后,被发现淋巴肿大,他班上的43名学生中,有很多人出现类似的症状。  “有毒”的学校  “我女儿来这里上学之后,不断掉头发,去医院检查了,淋巴肿得很大。”一位家长看了新闻报道后,准备带女儿再去复查。  一位家长提供的“常外七八年级学生自发体检并自愿提供体检结果的汇总表”上,参与统计的样本共计641人,体检异常人数为493人,占76.9%。而“异常”的项目包括“甲状腺结节”262例、“淋巴肿大或结节”194例、“血液其他指标异常”90例等,其中多数学生同时出现多种异常症状。  这位家长提供了自己13岁的孩子今年1月底和3月底两次体检的报告单,上面显示被检查者“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双侧颈部、颌下、腋窝淋巴结肿大”。  “2016年1月中旬,家长们就自发在校门口抗议过,希望学校能搬离现在的地址,但到学校至今没给我们明确答复。”家长张先生说。  常州市卫计委组织成立了医学专家组,定期分析学生健康状况。医学专家组组长、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华飞介绍说,今年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常州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检查结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的133人。其中,甲状腺结节71人、颈部淋巴结肿大22人、甲状腺结节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7人、肝功能异常5人、肾功能异常8人、支气管炎3人、桥本两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人、WBC  1月15日,新北区政府作出决定,将该地块由商业开发调整为生态公园。5天后,该地块调整报告通过专家咨询评审,随即启动修复调整工程。2月15日,工程通过验收,专家组作出结论:工程已达到预期环保治理效果,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完全达标。  曹慧说,学校与建设方商定的结果是,寒假1月21日开始施工,2月5日完工,2月15日要拿验收结果。  2月18日,学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室内、室外、地下水分别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合格,学校认为已具备开学条件。  但家长们接到2月21日的开学通知后,对此表示不理解,对检测结果也不认可。  3月24日,上海一家公司在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内开展采样了工作,内容涉及室内空气、土壤以及地下水,采集样品送到两家不同的检测公司进行检测。一份由学校委托检测机构送检,另一份由家长自行委托送检。  今年4月15日,由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盖章出具的“关于常外校区环境检测结果的说明”指出,由于两家公司在室内空气检测采用了不同的检测方法,导致部分因子检测限有所差异,但不影响评价结论。对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两家公司检出的甲醛、TVOC、苯、甲苯、二甲苯值,均远低于标准限值要求。土壤、地下水检测结果满足学校环境质量要求。  是否符合安全距离  直到看到这份说明,学生家长张涛(化名)心中的巨石才落下。但他一直不明白,学校怎么会建在一个化工厂旁。  张涛曾先后七八次到修复土地围墙外,他记得第一次时看到挖土形成的大坑里有积水,挖出的土堆积在一边,颜色很深。  据曹慧介绍,2012年7月,新北区规划局给了学校项目意见选址书。8月,规划局核发了土地规划许可证。2011年8月,他们与隔壁另一所学校一起举行了奠基仪式。2013年8月,他们拿到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才正式施工。  常外项目环评报告由常州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该院院长徐圃青介绍,环评报告中对该地块包括农药生产的特征污染因子在内的194种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检测数据表明,常外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据新北区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常隆地块位于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原厂址,地块总面积约26.2公顷。  为改善空气质量,新北区于2009年5月启动了该地块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2011年6月前完成原常隆化工等企业搬迁,2013年立项、2014年3月正式实施该地块修复工程。  常州市新北区环境检测大队长吴荣炳说,修复工程挖出的土壤都交给一家水泥厂综合利用,原本计划2015年6月完工,但没想到水泥厂经营不善,无法接纳土壤,造成工程延期。  原本计划在学校开学前就应完成的修复作业,延迟半年之久。  曹慧说,修复作业挖出的土壤形成堆场,而学校7年级教室距堆场不到200米。  徐圃青说,按照要求堆场应做封闭处理,挖出来的土壤被污染,暴露在空气中,把气味刮到校园里。  作为该地块修复工程的建设方,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飞回应,水泥厂表示可以接纳土壤,不用分选翻晒,为了减少污染环节,他们并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  最后,常州市政府对此界定为“由于防护不当导致散发异味引发投诉”。  但最受争议的是,学校建设在化工用地对面,是否符合安全距离要求。  在常外的环评报告中还专门提到“周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北地块的影响”。其中提到,常隆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并指出本地块严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此外,报告还特别指出,常隆地块修复会产生一定空气污染,学校如果在修复验收完成之前投入使用,必须注意土地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  国标与“民标”差距有多大  这次风波中,备受诟病的还有检测标准。虽多次检测结果都是合格,但学生的实际感受却不同。  “老百姓反映有味道,去现场检测结果却是达标的。”新北区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表示,如果把老百姓的人体感知度比作“民标”,他认为国标与“民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该局长称,目前国内的检测手段与国际先进检测手段有差距,检测力量确实跟不上,检测设备太落后。产生的污染因子多,很多都不在国家标准的检测范围之内,“我们只对我们检测的内容负责”。  常州市新北区环境监测站站长王淑媛也表现了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无奈”。她说,发现问题,只能依靠标准来评价,没有标准的无法给出评价。  王淑媛介绍,目前,国内空气质量检测要求在10项左右。但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  实际上,此次常州“毒校”的情况并非个案。  徐圃青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化工厂、电镀厂等都要搬离居住区,但搬离厂房剩下的土地会被地方政府重新利用。很多化工用地会作为商业用地,在这之前必须要对土地进行修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调查场地是否有污染,只有达到土壤的功能要求,才能重新开发利用”。  早在2007年,常州就开始将一些这样的土地进行修复重新利用,仅常州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几年内就接受了上百宗这样的案例。徐圃青说,场地修复的价格很高,没有资金平衡,地方政府不会去做这样的项目。  对陷于恐慌的学生和家长而言,已不敢相信那些复杂难懂的检测数据。他们翘首以待的,是环保部和江苏省组建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
  • 白酒塑化剂风波促天瑞仪器、赞宇科技股票腾飞
    统计显示,本周以来天瑞仪器累计上涨14.84%、赞宇科技累计上涨7.95%   昨日午后沪指再破前期低点1995.72点并且创出近期新低点1995.17点,随后股指上演大逆转,在权重板块带领下,市场走出强劲的反弹走势。统计显示,截至昨日收盘,沪指报2030.32点,涨幅1.07%。昨日两市有2039只个股实现上涨,占昨日交易的2416只个股比为84.4%。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受益白酒塑化剂风波的天瑞仪器、赞宇科技、新莱应材等个股大涨。   天瑞仪器   拥有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   据《证券日报》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天瑞仪器近3日涨幅16.59%。最新收盘价13元,昨日资金净流出1873.05万元。   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分析仪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同时能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镀层测厚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36个型号的产品。公司核心产品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是一种环保、快速、无损、精确的化学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消费品安全、工业测试与分析、政府监管、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持式能量色散X射线手持的荧光光谱仪,具有便捷、准确的优越性能,目前已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该产品的技术壁垒。》。《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等目标,重点区域内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   从业绩看,公司三季报披露,2012年1-9月净利润为3351.93万元,同比下降了49.20%,主要是公司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传统产品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公司正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领域大力推广新产品的应用,使期间费用增加较大,另因报告期内收到的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减少等原因所致。   海通证券认为,现金充沛,环保重金属相关需求释放或将临近。现金价值6.24元+主营价值8.4元=14.64元,买入评级。现金价值方面,由于上市之前公司的日常货币资金额不到5千万,按2012年3季度的货币资金减去所有负债后的余额9.6亿来计算现金价值,折每股6.24元 剔除利息贡献后主营价值方面,按25倍13年市盈率计算,折合每股8.4元 加总目标股价在14.64元,对应最新市净率为1.63倍,对应2013年市盈率32.53倍,维持买入评级。   赞宇科技   具有食品检测概念   据《证券日报》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赞宇科技最新收盘价11.41元,昨日资金净流入191.42万元,截至11月21日,11月19日以来累计涨幅7.95%。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表面活性剂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天然油脂基表面活性剂,包括以AES、MES为代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烷醇酰胺(如6501)为代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以AOS为代表的石油基表面活性剂,是国内唯一能够规模化生产新型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MES的企业(全球仅3-4家)。公司主要表面活性剂产品销量由8.73万吨增长到17.29万吨。据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表面活性剂专业委员会的统计,近几年,公司第一大产品AES销售量持续保持同行业第一位、AOS销量持续保持同行业第二位,皮革化学品磺化油(SS)产销总量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具有食品检测概念,其子公司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前身为浙江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浙江省日用化工产品行业质量监督检验站,为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法定检测机构,现主要从事食品、农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化产品等领域的检验工作,担负政府委托的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生产许可证检验等工作。共有900余项产品或参数通过了国家、省级计量认证(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所出具的检验报告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成员国和地区的认可。   从股东结构看,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东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合计持股271.23万股,占流通盘的6.79%(上期为9.42%)。股东人数较上期增加约24%,筹码较上期分散。   东兴证券认为,公司是国内表面活性剂龙头企业,产品为绿色环保的天然油脂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之首。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MES量产的公司,该产品未来将有望进一步放量,公司另一主导产品AES规模也将继续扩大。预计公司2012-2014年0.88元、1.14元、1.36元,给予公司“推荐”投资评级。
  • 聚光科技陷期权风波 准院士王健遭诚信拷问
    4月15日,聚光科技(300203)登陆深市创业板,首日收盘价21.44元,出生于1971年的王健在一夜之间身价逾20亿元,成为浙江新富。   5月25日,聚光科技董事长王健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上榜上有名。但在院士候选的公示期内,公司离职高管熊志才却斜刺里杀出,向上市公司提出正面交涉,要求拿回应属于自己的股票期权,并认为聚光科技董事长王健未能如实公开股权变更的完整信息,甚至隐瞒全部的期权授予计划,属于诚信问题。   在采访中,聚光科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承认聚光科技的确有对熊志才等高管和技术人才的期权授予计划确有其事,但认为不在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同时,该高管还表示,熊志才的股权纠纷,系与董事长王健的“私人问题”,不属于上市公司的问题。   京衡律师事务所的施海寅律师认为,“往重里说,聚光科技涉嫌欺诈上市。”   “消失”的期权   聚光科技的前身为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简称:聚光有限),始创于2002年1月,系外商独资企业,由美国的FPI公司斥资40万美元设立。该美国公司由聚光科技现任董事长王健在美留学期间设立,历经多次股权变更后,王健依然为第一大股东。2005年时,FPI的注册地变更至“免税天堂”开曼群岛。   2007年12月20日,美国FPI将其持有的公司100%的股权转让与香港富盈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富盈控股),王健仍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尔后,富盈控股又将其80%以上的股权转让予一揽子公司。截至2009年改制为股份公司前,FPI已不再是聚光科技的股东。   记者从聚光科技官方证实,该公司一度拟于美国、香港上市,直至最终决定登陆A股市场后,才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股权转让。而最先拟于美国上市的公司主体,便是美国FPI公司,而非聚光科技。   据熊志才提供的三份《期权授予承诺书》显示,FPI于2004年6月15日、2005年10月9日和2006年1月1日向其授予期权6000股、4000股和5000股,累计15000股。这三份材料的真实性,记者在聚光科技得以证实。   据相关材料,“被授予人通过在公司一定时间的服务来获得授予期权,该时间从上述授予时间开始计算。在公司服务4年后获得全部期权,工作满一年可获得授予期权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按每服务满一个季度获得授予期权总数的十六分之一计算。”   承诺书还表述称,如果员工未履行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时间,则员工只能获得按上述方法计算获得期权数额的一半。“被授予人可凭此承诺书在公司转移到开曼后要求获得公司正式的期权协议书。”承诺书上美国FPI公司的掌印和王健的本人签名。   “王健骗了我,至少是对我有隐瞒,FPI的注册地变更至开曼后,他并没有及时告诉我。”2004年4月,熊志才在聚光科技的创业期时,以技术人才的身份被公司引进,2008年1月15日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据此计算,其应被FPI授予的期权,若兑现则累计有8150股左右。   不过,在招股说明书中,聚光科技对FPI曾经对高管层和核心技术人才的期权授予计划只字未提。   熊志才表示,存在上述情形的不止他一人,还有于志伟、唐怀武、孟晓、杨宏、宛立君、余文科、邵乐骥等离职的技术人才,而2005年至2007年,公司共计有75名部门以上的管理人员离职。“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搞技术的,对资本市场不懂,若不是聚光科技上市,我们都不知道应有的股权已经可以兑现了。”   期权风波与诚信拷问   熊志才坚持认为,即使FPI公司不再是上市公司的主体,其股权也分拆转让予若干个杭州的持股公司,但他依然享受期权兑现的权利,“当时与我平级的技术人才张某,也在FPI期权授予计划之列,目前,他就通过另外的公司间接持有上市股权。”   据熊志才自述,他的离职是因为和王健不和,而他又另有下家所致。不过,记者在聚光科技采访时,却听到了另外一个版本。上市公司一位在职高管告诉记者,当时熊志才在公司任职研发部机械结构总经理,在采购上出现一些个人品德问题,王健派来一个亲信,削弱了他在采购上的话语权,熊志才心生不满致使出走。   “熊志才出走后,立即和其他人在杭州萧山组建了一家公司,与我们生产同类型的产品,但我们不想撕破脸,也没有追究。”当记者问及熊志才此举是否涉嫌 “侵犯公司商业机密”时,该高管拒绝定性,只是表示,“A和B都在期权授予的计划之列,A就这么走了,B却留在公司勤恳工作,A有什么资格要求和B享受一样的待遇呢?”   该高管还回忆称,熊志才在公司挂牌的前三日,便“威胁”公司要给其350万元的补偿,以“息事宁人”。后来,还将相关问题举报至交易所。“我们可以给其一定的经济补偿,但他不能狮子大开口。”   据了解,王健曾经愿意和熊志才私下和解,甚至找了一位在杭州市“江湖地位”颇高的退休政府官员作为中间人出面协调,但定好了日子,熊志才却临阵变卦,“他自己不愿坐下来谈。”   在问及为何招股书对上述期权授予计划只字不提时,上述高管表示:“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披露。”但至于为何没有必要披露,该高管未做进一步解释,只是强调称,“就算是和熊志才谈,也不该由上市公司和他谈,而是美国FPI公司和他谈,就算最终王健或FPI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不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   京衡律师事务所的施海寅律师认为,股权历次变更,是招股说明书必须详尽披露的内容,往轻里说,是王健和聚光科技涉嫌隐瞒信息,往重里说,则是聚光科技涉嫌欺诈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份PDF文本长达42页的《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设立以来股本演变情况的说明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确认意见》中,王健等公司高管签名承诺:“有关本公司设立以来股本演变情况的说明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截至记者发稿,美国FPI公司的律师已经出面,将于熊志才进行和解谈判。
  • 娃哈哈营养快线陷凝胶风波 专家称含多种添加剂
    饮料业巨头娃哈哈陷入“饮用”风波。这次是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主打产品“营养快线”。   最近,有网友做了一个实验,将娃哈哈生产的饮料营养快线倒入一个瓷盘,经一夜时间阴干,饮料变成了白色的胶状物。这则消息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并对营养快线等果乳饮料营养价值产生疑问。   对于网友的试验,昨日(12月19日)晚间,娃哈哈集团发声明表示,液态乳制品或含乳饮料等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牛奶中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一样具有凝胶性和成膜性的物理、化学性能。而利用蛋白质的这种凝胶性能制造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豆腐皮、酸奶、鱼冻、肉冻、熟鸡蛋等。公司专业研发人员通过实验对比及机理研究,市场上各类液态乳制品,如牛奶、酸奶、乳饮料等含牛奶产品在脱水后都会出现凝胶现象。由于营养快线产品牛奶蛋白含量较高,因此其脱水后成胶是一种正常的蛋白质凝胶现象。   不过,有专家称,严格意义来说,类似于营养快线类的果乳产品并不属于乳品,只是饮料,其营养价值也远低于乳品。   网友实验“营养快线”   日前,网上一则有关 “营养快线”的消息称,有网友做了一个实验,将娃哈哈营养快线饮料倒入一个瓷盘,一夜的时间,饮料就变成白色的胶状物。   网友在帖子中称,是因“好奇而求证其他网友发布帖子真实性”而将娃哈哈营养快线饮料倒入盘子中阴干。结果发现,阴干后的饮料只剩一层“胶状的皮”。该网友同时还附上相关试验的图片进行说明。   这一消息因为营养快线的巨大销量而引发了广泛关注。   12月19日,杭州滨江区一连锁超市店长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目前市场上,类似于娃哈哈旗下的“营养快线”果乳产品很多,但娃哈哈品牌的销售情况最好,“娃哈哈同类品牌下,以最早面市的款式销售最好”。   娃哈哈公司官方网站显示,目前,该公司果乳系列产品主要有营养快线、营养快线幸福牵线、营养快线升级版、问候阳光、思慕C等。   娃哈哈集团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利税达到112亿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四的饮料制造商。公开报道显示,娃哈哈乳饮料营养快线的年销售额已超百亿元。今年1~10月,娃哈哈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3.46%。   蛋白质含量低 添加剂种类多   中国儿童食品专业学会会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协会专家组委员唐家寰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部分乳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只能达到1克/100毫升,所以不能归到乳品范畴。含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只有普通牛奶的三分之一左右,1公斤的牛奶可以兑出3~4公斤的含乳饮料。   公开资料显示,按照规定,鲜牛奶中每100毫升乳液中,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5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2月19日购得一瓶生产日前为2011年9月19日,编号为432033HC的娃哈哈牌“营养快线”,标签显示,其果汁含量≥5%,牛奶含量≥5%,而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为1克,保质期(常温)9个月。   乳业专家、原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含乳饮料还有一特点就是含糖分较高,口感好。   王丁棉表示,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也是含乳饮料一大特点,“部分饮料含量多达近20种食品添加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购得的这款“营养快线”配料表中,包括水、复原牛乳(水、全脂乳粉)、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其中食品添加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阿斯巴甜、乳化硅油等共11种食品添加剂,以及牛磺酸等其他成分。不过娃哈哈在声明中称,其添加剂及含量完全符合国家各项安全标准要求。   专家:营养价值不如牛奶   娃哈哈公司官方网站对娃哈哈营养快线描述称:营养一步到位,是娃哈哈集团根据中国人独特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精心研制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牛奶果昔饮品。   至于其营养成分,该网站信息显示,“纯正果汁与香浓牛奶的完美结合,让营养快线不但拥有来自牛奶的丰富营养和钙质,而且还有来自果汁的丰富维生素。”   对于“营养快线”的营养价值,这则介绍还称,口感清新滑爽,营养丰富全面,一上市就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营养快线”获得市场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口感,其实际营养价值远低于牛奶。   王丁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含乳饮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乳成分少,其蛋白质含量多在0.7%~1.3%,若严格分类,并不属于乳品,只是含有牛奶成分,且实际营养价值远低于牛奶。
  • 农业部2.8亿招标采购掀风波 拷问国产仪器生存尴尬
    p & nbsp & nbsp & nbsp 前不久,农业部一项2.8亿元的招标采购计划掀起风波,让国产仪器进入公众视野。近期,农业部独家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回应相关质疑。其背后凸显当前国产仪器的尴尬境遇,令人深思。 /p p   失去“参赛资格”? /p p   今年4月20日,农业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统一招标采购”公告。很快,这则公告让农业部成为舆论焦点。参与该项目论证、讨论工作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蒋士强在细读了招标仪器一览表之后发现,招标采购的506台仪器设备中,拟定进口的竟然占97.8%,而拟定采购国产仪器设备仅占2.2%。记者在官网招标采购公告的《招标货物一览表》中也看到,所招标的所有设备中,只有四项没有标注需要进口。 /p p   对此,农业部相关部门对记者作出书面回应:“招标采购的506台仪器设备中,进口比例占97.8%,拟定采购国产仪器设备仅占2.2%”是对招标公告中“是否进口”栏的误读,该项指标是对投标产品资格的要求,并非对是否采购国产或进口产品的最终决定。按照惯例,对国产仪器设备投标的,不需专门标注。本批招标公告本意是:100%的国产仪器设备均可投标,其中97.8%的进口仪器设备可投标,但必须办理进口仪器设备审批手续。 /p p   蒋士强认为,很多类似的国产仪器其实可以达到进口仪器的同样性能,很多仪器甚至已被国内科研机构普遍使用,并在他的“质疑信”当中举例说明。农业部回应称,四类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不一,科研单位需求也不完全一致,是否采购国产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由每次评标委员会根据技术参数及性价比等综合评定。 /p p   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不管此次中标结果如何,都无疑折射出我国仪器产业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现状。 /p p   国产仪器低端生存 /p p   长期以来,进口检测仪器一直占据我国主要市场,分布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实验室,以及高校和相关企业中。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介绍,近年来,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12年到2014年,逆差分别为170亿、166亿和177亿美元。 /p p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仪器仪表全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116家,近1100家主要企业是仪器仪表协会会员单位。“行业规模小,专业分散,有95%的企业年营收在亿元以下,没有过10亿元的企业。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低端,还处于‘满足于自己过小日子’的阶段。”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说。 /p p   记者了解到,在检测仪器领域,岛津、安捷伦等外资企业长期占领我国市场。功能、参数几乎相同的实验室检测仪器,进口价格相较国产的高出近50%,但仍成为客户首选。 /p p   针对此,原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邓勃认为:“花钱是买实用,而不是买性能指标。目前在中档检测仪器上,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几乎没有区别,完全可以满足使用。” /p p   李跃光告诉记者,未来几年间,我国检测机构(实验室)、工业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电路)、新药研制还将采购大量进口仪器。如果这些检测数据、工艺参数等信息均被国外大量掌握,对我国的信息安全不利。 /p p   处境尴尬为何 /p p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低档同质化竞争、招投标“遭排挤”、国外隐性技术壁垒制约等因素造成当前国产检测仪器处境尴尬。 /p p   当前,大部分国产仪器处于低档同质化竞争状态。北京海光仪器公司总经理杜江认为,大多数国产仪器企业在走“低价格市场竞争”的路线,对产品成本投入不够,工艺水平较差。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降低采购零部件成本,加之我国精密加工和元器件产品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仪器的检测能力,反映在仪器稳定性不高。 /p p   客观上,采购标书提门槛,让国产仪器望尘莫及。北京先驱威锋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范飞向记者坦言,曾在一地级市药监局的招标书中见到“要求仪器支持七国外语”的说明。标书并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写,而是为了排挤国产设备,把特定指标故意写高。 /p p   曾多次参与国产检测仪器评标的北京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尹洧说,很多检测仪器的国产化程度很高,但县级采购进口产品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一些单位用公款采购,不惜成本,甚至以拥有进口仪器为荣。 /p p   与此同时,国外隐性壁垒制约国内产业的发展。国家认监委科标部标准管理处处长梁均说,农产品出口领域,一些国家打着安全卫生的“幌子”,对我国出口产品制定严格的技术法规,导致只有使用灵敏度极高的大型仪器才能进行实验室检测。此外,由于国产仪器评价制度不完善,国外采购商会要求设备通过国外指定机构的评价,或指定国外产品,造成国产仪器很难走出去。 /p p   国产仪器出路在哪 /p p   记者了解到,近10年国产检测仪器和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上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从2006年设立自主创新奖,9次评选活动中,国产仪器获金奖产品63项,银奖产品81项,获奖产品都具有创新点明显、技术水平高、难度大的特点,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水平。 /p p   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如今约1/3髙端仪器仍依赖于进口 另有1/3仪器的国产品与进口品的水平已完全相当。专家建议,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继续缩短我国仪器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p p   首先,国产科学仪器由政府部门归口管理,统筹制订规划,支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解决制造工艺、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软件开发、行业标准等主要问题,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p p   其次,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实际需要鼓励应用国产仪器,建立首台(套)示范项目。探索内外资企业联合投标,国产仪器与外资技术配套等方式达到“市场换技术”的效果。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华表示,相关政府部门应给国产检测仪器足够的话语权,提供推介、展示的平台。 /p p   第三,积极推广国产检测仪器验证与评价服务,通过三至五年对国内有影响力的国产检测仪器进行从研发设计到推广应用的全程跟踪技术服务。 /p p   记者了解到,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北京市科委试点项目“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已初步显现“政府投入、企业资助、平台成员积极参与”的成效。该平台一方面对比国产仪器和国外相同类型先进仪器,为国产仪器提供改进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从检测实际出发,帮助国产仪器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出具验证报告等。 /p
  • 探访“患癌”风波中的中山二院:争议实验室未拆除,设备、仪器均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多人患癌一事引起广泛关注。11月8日,网络流传一则消息称,相关实验室疑遭拆除,并有相关照片及视频流出,引起外界质疑和热议。对于该网传消息是否属实,澎湃新闻曾多次向中山二院工作人员求证,未获得回应。据多位中山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介绍,网络流传的疑遭拆除的实验室,位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技综合大楼八楼。公开资料显示,该楼于2008年竣工,楼高15层,建筑面积为3.8万平方米,建有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中山医学院各教研室、部分教学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11月9日下午,澎湃新闻实地探访该大楼8楼发现,里面有多个实验室及办公室,有些门口有实验室名称或老师姓名的标识,有些门口没有标识。在这些实验室及办公室内,多有工作人员工作。目前,过道上已经没有杂物,看不出有拆除的痕迹。一位在8楼上班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网传拆除实验室纯属误会,其实是因消防隐患拆除了实验室过道的柜子,里面的设备、仪器等一切正常。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位于中大北校区科技楼8楼。 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图工作人员:拆的是过道的柜子,实验室如常此前流传的消息显示,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多名学生患癌,其中患癌的学生多是博士,在苏士成及其导师的课题组。中山二院及中山大学医学院都隶属于中山大学。据中山二院官网消息,苏士成是主任医师、教授、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免疫及微生物系主任,擅长保乳手术为中心的乳腺癌多学科诊治,特别是肿瘤免疫治疗。其导师宋尔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根据实验室安全信息牌提示,11月9日下午,澎湃新闻在中大北校区科技楼8楼找到了宋尔卫院士所负责的实验室。当日下午,实验室内部有人员工作,透过门口可看到实验室内部有多种仪器设备,看不出有拆除的痕迹。一位也在科技楼8楼上班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上述实验室正是卷入风波中的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里面的设备、仪器等一切正常,网传拆除实验室纯属误会,只是因消防隐患拆除了实验室过道的柜子。该工作人员说,今年6-8月,就说要拆除实验室过道的柜子,这些柜子是用来放手套等耗材的,占了实验室的过道,存在安全隐患。但恰好学校的消防部门11月8日来拆除柜子,从而引发了误会。9日下午,涉事实验室内有工作人员,里面堆放着很多设备仪器等。据工作人员介绍,其和患癌的黄某是一个科研团队的,黄某曾在上述实验室工作过。平时他们进去实验室工作,会做防护措施。澎湃新闻注意到,8日下午,拆除涉事实验室的传言在网络传播甚广。截至目前,中山二院及中大医学院并未就此事发表说明或澄清。8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针对网传拆除实验室一事,中山二院内部人士称,碰巧是消防检查。对于该回应,引起了众多网友质疑。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澄清了是消防检查,并没有拆除实验室,但可惜网上没多少人相信。作为科研人员,他们只能安静地做事,其他事情不是他们能控制的。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山二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林桂平表示,实验室确实于8日拆除了一排储物柜。据林桂平介绍,作为医学实验室,中山大学和医学院会经常性展开安全巡查。今年6月28日,中山大学组织全校实验室进行检查时,指出实验室的柜子摆放位置导致实验通道过窄,要求对这些柜子进行拆除。“柜子里的物品均是属于实验室人员的普通实验耗材,比如一次性口罩、手套、离心管以及培养皿等,里面并没有任何试剂。”林桂平表示,在8月23日、10月26日、11月3日等时间点,实验室都和学校检查组沟通过相关整改进度,并答应在11月3日后的两周内完成拆除工作,最终于11月8日早上清理完柜内物品,对柜子进行拆除并搬离实验室。“拆的柜子并没有丢弃,而是存放在医院的物资仓库里。这个柜子还在,可以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林桂平说。3人患癌,均曾在乳腺外科学习工作澎湃新闻此前报道,11月7日,网络流传一则消息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多名学生患癌。针对此事,7日下午,中山二院回复媒体时对该消息进行了澄清。中山二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澎湃新闻称,“相关(网传)信息为不实信息,我们正在调查处理中,后续情况会由官方发布。”据每日财经新闻报道,11月7日下午,苏士成教授正常坐诊,对于网络传言,他用三个“完全是造谣”进行了回复。据财新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二院院长宋尔卫表示,苏士成教授团队只有一名黄姓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上工作了两三年,确诊胰腺癌。院内实验室严格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试剂都在通风橱内使用,每名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都做了安全培训,且未使用放射性药物。宋尔卫称,其不清楚黄某做什么实验,“但药物致癌试验也不会说打到自己体内,让自己长肿瘤的,(学生)都是用手套按照安全规范操作的”。11月8日凌晨2时许,中山二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医院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初步了解到: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其中2名现为该院乳腺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该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来院进修人员,已回原单位工作。该实验室无在读学生患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情况说明》,3人被确诊癌症的时间均是2023年,分别是胰腺癌、滑膜肉瘤、乳腺癌。在《情况说明》中,中山二院表示,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卫健部门是否成立调查组?暂未正式发布澎湃新闻注意到,随着该事件在网络发酵,患胰腺癌的黄某备受外界关注。据上述《情况说明》披露,黄某,女,2017年至2022年在中山二院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学习,2022年7月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山二院乳腺外科,从事临床工作。2023年10月被确诊患胰腺癌并接受手术,目前情况稳定。一出具于今年11月2日出具的《病理会诊意见报告书》显示,病人黄某,今年29岁,“病变符合恶性肿瘤,考虑为胰腺癌转移”。公开资料显示,胰腺癌有“癌中之王”之称,其恶性度高,生存率低;起病隐匿,难早发现;晚期难治,预后极差。近些年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2020年我国胰腺癌新发人数12万,排在所有癌症类第八位,️因胰腺癌死亡人数也是12万,排在第六位。相关截图显示,患癌后,黄某被其导师苏姓教授踢出了群聊。澎湃新闻尝试联系黄某及其家人,未获得回应。据齐鲁晚报报道,罹患胰腺癌的黄某的妹妹乐乐(化名)表示,姐姐并未问责导师而被移出群聊,“一号出病理,二号就踢人”,“我们根本就没反应过来,不知道为啥他这样子做”。对于院方公告内容,乐乐表示,“(通告中三人)每个人负责不一样的课题,但都是经常做实验” ,目前,姐姐黄某的病情仍很严重,家属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帮助。为何导师把黄某踢出群聊?两名癌症患者的病理报告等资料是否已无法正常查看?是否已成立调查组或委托权威第三方对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的安全和风险进行调查评估?对此,11月8日下午,中山二院工作人员回复澎湃新闻称,“以目前的公告为准”。外界普遍认为,实验室安全与否,关乎学生、科研人员的生命健康,需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调查组,或委托权威第三方进行调查评估,其最终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据白鹿视频报道,11月8日下午,广州市卫健委科教处工作人员称,正在按照流程跟进处理此事,稍后会有官方说明。该委将组织第三方机构调查实验室,按照流程解决这件事情。然而,8日下午,澎湃新闻致电广州市卫健委科教处时,相关工作人员称,是否已成立调查组,他们未收到正式消息,可留意官方通报,但官方通报由哪个部门发布,他们也不太清楚。是否已成立调查组或委托权威第三方对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的安全和风险进行调查评估?就此问题,澎湃新闻曾联系广东省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称此事要问其他部门,并提供了一个电话,但该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 沃尔玛大米又惹转基因风波 中外执行双重标准
    2010年6月28日上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中国总部——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正式提起诉讼,状告其违法销售转基因大米。   最新的进展是,沃尔玛已对销售的大米进行全面排查。并在公开声明中表示:目前沃尔玛中国已着手要求大米供应商书面承诺所提供的产品不包含转基因成分,同时还会在供应商协议中进一步明确供应商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商品的责任。   “法院立案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伟康如是说。据了解,这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首次采用法律手段阻止转基因大米进入商业渠道。   沃尔玛玩弄双重标准   今年五六月份,绿色和平在武汉、深圳、东莞和佛山4城市的沃尔玛、华润万家、永旺(吉之岛)和百佳超市分别进行了散装大米的抽样,并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对这些购买出来的样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武汉市徐东大街分店抽样的名为“国产香米”的样品呈转基因阳性。   “这种‘国产香米’里检测出含有Bt64和CrylAC两种转基因成分。”绿色和平代理律师黄琳琳说,“目前在中国,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都属违法,那么沃尔玛超市在其分店出售转基因大米,这一行为就是违法的”。   对于提起诉讼的理由,绿色和平方面相关人员表示,可以按“买卖合同纠纷”或“农产品(14.70,0.00,0.00%)质量不合格引发的赔偿纠纷”提起诉讼,“因为大米是从门店里买出来的,有发票,这就相当于买卖双方的口头合同。现在产品出现问题,就是违反了其出卖合格产品的承诺。”王伟康说。   “沃尔玛没有权利出售中国不允许销售的转基因大米。作为一个国际品牌超市,应该负起这个社会责任,也应当做得更好。”绿色和平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初步认可了该案的诉讼请求,但由于绿色和平属国际组织,注册地在香港,故需要先经过大陆委托公证人的公证,方可正式立案。   “这是我们第一次拿起法律武器。作为全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完全了解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沃尔玛早在2005年便向英国的消费者作出不出售任何转基因产品的承诺。然而,沃尔玛在中国并没有作出承诺,对中国的消费者执行了双重标准。”王伟康说。   国际超市巨头二度“踩线”   这是绿色和平在今年第二次查出沃尔玛超市分店出售转基因大米。   我国政府向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生产。至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尚不能完全预知转基因工程有可能导致何种生物突变,也不能预知其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水稻专家袁隆平曾表示。   据了解,去年年底农业部颁发的上述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种,仅限于在湖北省内生产应用,不允许产业应用。但这两次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在湖北和湖南两省,转基因大米已经进入流通领域,并在超市销售。   另据绿色和平调研人员透露,从3月份开始,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介入调查。   截至发稿时,沃尔玛公关部仅表示:“由于此事事态复杂,需要几个部门讨论商议后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与说法。”并认为,对于这一行业面临的共同议题,将与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以期寻求更长远、有效的解决方案。   监管体系漏洞凸显   事实上,被绿色和平指责有出售转基因大米的不仅仅是沃尔玛,还有中百仓储等其他超市,绿色和平组织表示,该组织只是抽检大型的零售企业出售的商品进行安全检测,还有更多的中小零售商无法一一排查。   “如果法院认定了沃尔玛出售转基因大米属违法,那么政府有关部门就应当负有一定的监管不力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黄琳琳认为,在这一事件中,当地的工商部门是有权去进行查处的,但并未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但具体到这起诉讼上,我们只关注案件本身。”黄琳琳说。   “问题的关键是零售商愿不愿意提高监控成本,去对其销售的产品进行转基因排查。”黄琳琳表示。她认为,企业在商品采购流程中,一定要有严格的监控机制,防止转基因大米进入超市,“超市应当负起这个责任”。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行为发生地为湖北省武汉市,那么就应当追究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高家伟表示。   绿色和平同时提请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职责,展开从种子源头到米制品的彻底调查,保证整个食物链彻底远离违法转基因稻米的污染。“由于转基因违法现象已经出现在种子、米和米制品等各个环节,我国迫切需要设立一个包括农业、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的团队,来展开全方位的调查和监管。”王伟康说。   高家伟认为,这个案例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面对各种国际力量参与到对国内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来的现实,对于我们的行政执法也是一大挑战”。
  • 微博热议央视“防辐”调查风波
    近日,央视《真相调查》栏目关于“防辐射服的真相”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最为消费者关心的一点是实验中显示穿上防辐射服之后信号反而加强,穿反而不如不穿,此论一出引发准妈妈强烈反响,也引发了一场行业震动。随着后续跟进的报道,央视节目中的检测人员陈峰也逐渐浮出水面,针对众说纷纭的揣测,陈峰临时开通微博和博客,以网络方式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回应,其在微博中表示(摘自陈峰个人微博):标准的实验应采用仿真人(模拟人体环境),在标准实验场地(如暗室)测试电磁波能量吸收比(SAR),节目中的实验不严谨,只能大致说明问题,并说明新闻中的实验是“非标准示意性”的 ,没有标准实验结论, “.新闻中删减了实验说明”。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陈峰属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 并在新闻中被称为中科院推荐的国内权威检测机构,而这家机构其实为一家企业实验室,根据百度百科介绍,其经营产品包含移动通信、无线电行业、广播、军事和ATC通信,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质疑其是利益关联者,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在替通信等电磁辐射领域“漂白”。其在微博中反复提及的重要一点是辐射环境的安全性,而对于防辐射服的是否有用在微博中给出的回答是:“不能得出防辐射服完全没用的结论,新闻中特意强调的仅是一个特殊实验设置,是电磁波进入屏蔽服后的反射情况,绝对不是说信号的能量提高了。这是一个相对值,是接收天线的前后功率对比。”。这两句话没有在新闻中出现,恰恰是这两句话没有出现,陈峰也承认“由于新闻长度限制,没有播出所有试验”,单纯依靠剪辑后的视频,在媒体和公众的“简洁推导”后,得出了“穿上防辐射服之后信号反而加强,穿反而不如不穿”这样的结论,如果有这两句话,如果能够播出整个实验过程,相信结论不应如此。   其实在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就有很多业内专家关注这段实验视频,北京水华青阳员防辐射相关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对视频做出解读,并给予了回应:“首先从实验环境来看它不是检测电磁辐射的标准实验室,而且它并没有模拟服装真实穿在人体上的环境”。这一点陈峰在他的关于澄清防辐射问题的博客中再度说明:“这两个实验的发射天线置于天花板,模拟辐射源是来自人体上方的近场耦合。由于实验中未使用仿真人(模拟人体环境),电磁波可以从领口直接照射接收天线,因此结果很差。”恰恰由于未模拟人体环境,从而使实际中不会存在的辐射从很大的领口、袖口射入,水华青阳技术人员也认为这是造成实验数据与实际不符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华青阳同时给出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和上述的原因具有一定关联性,因为如果有人体在衣服内部,对于10GHz以下的电磁辐射(我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一般都属于10GHz以下的辐射,比如手机是900MHz和1800MHz)射入到人体表面时,会有一部分电磁辐射被人体吸收,也会有一部分电磁辐射穿透人体,并不会像节目中的图片示意的那样,在衣服与人体之间多次反射。而没有多次反射,那么衣服穿在人体时,即使有小部分辐射从缝隙射入,也不会增强,而是对人体产生一次性的辐射,这与不穿防辐射服接收到的辐射频次是一样的。至于实验中出现数据增大的时刻,恰恰是因为衣服里没有人体,从而让电磁辐射在衣服的前片与后片之间进行了多次反射,进而有了增大的一刻,才会显示惊人的“不降反升”数据。   综上所述,除其它环境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辐射源头从扩大的两口中进来的过多,没有人体的阻挡屏蔽造成直接反射,引用陈峰微博中的话:通俗的说,这是把防辐射服当做一个抛物面天线(如卫星天线)的“锅”。正是在刻意做成这个“锅”的情况下,才形成了“不降反升”的数据。所以他也特意说明 “片中播放的是两个极端试验描述这种情况”。另外,陈峰微博还提到,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衍射情况,可以绕过障碍和缝隙传播,这在一些未播出的试验中也有涉及,也表明确实由于新闻长度限制,没有播出所有试验。   不难看出,操作过程中显示的实验数据是真实的,但也不是十分严谨的,而对于这样一个要求实验环境很严格、模拟状态必须真实的科学性实验,不应该也不能得出 “穿上反而辐射加强”这样的“粗暴”结论。为了避免更多的误解发生,在刚刚更新的博客中,陈峰对于此实验做出四点总结:1)日常电磁环境的辐射水平对人体是无害的 2)防辐射服具有屏蔽效果 3)新闻中的实验是一组研究探索性实验的其中两种极端情况 4) 除了第一条,日常电磁环境是安全的,不提供其他实验结论。这算是对自己所做的实验给出了完整链条,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结论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昨天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客观分析了目前防辐射服监管缺失和公众的信心失衡状态,而对于所有的防辐射服厂家说无疑敲响了警钟。其实大部分生产厂家也一直在加紧联系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一同来拟定防辐射服(防辐射孕妇装)的国家标准,这也是对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保障,而对于消费者的疑虑,水华青阳防辐射相关人员表示,应该一起与媒体和相关部门一同加强对电磁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但是普通消费者知识的匮乏和部分传播者表述的不严谨恰恰使消费者更加混淆不清,造成诸多误解,比如很多消费者以为只有一种辐射,以为电磁波屏蔽服也能防核辐射,在日本核泄漏事件中,水华青阳的咨询电话迅速攀升,问的最多的是防辐射服(防辐射孕妇装)是否防核辐射,我们一律都会如实告知,不防核辐射。除了准妈妈之外,有些普通人也在疑问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是否需要穿防辐射服,在陈峰的博客中给予了如下解答:“日常电磁辐射水平一般来说对人体不构成伤害。只有从事某些电磁辐射(甚至电离辐射)较大的职业,需要工作中穿着专业屏蔽服,与市面一般防辐射服不同。”其实不然,现在的防辐射孕妇装就是从专业屏蔽服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而来,如果对行业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专业屏蔽服(非铅衣)采用的屏蔽面料和现在的防辐射孕装是一样的,如某些电脑厂商的研发实验室或者银行的信息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等,穿着的专业屏蔽服虽然有袖子或者适当加长,但是绝对不是新闻中描述的密闭“太空服”,一样有袖口领口和底边下摆,一样会有少量的辐射进入,但是既然肯定了专业人员面对更强的电磁辐射环境需要穿着防辐射服,那么关于“孕妇防辐射服穿不如不穿”的结论就显得自相矛盾了。   可见,电磁辐射的科普常识应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普及,水华青阳提出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电磁辐射理念值得推广:不提倡谈辐色变的“恐怖论”,也不提倡无知无畏的“无害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件辐射防护衣,更需要一种科学的辐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及健康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 广药毒药门风波: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按计划,2013年,广药集团要完成重要转型——重组上市。重组后,广药集团将横跨沪、深、港三地交易所,成为全国首例。   重组方案已酝酿近三年,但无奈广药集团一直官司缠身,新闻不断,重组方案被迫一拖再拖。   2012年年底,广药集团重组方案终于获得证监会批准,得以启动。按照方案,广药集团将以白云山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南药” 以王老吉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健康”。   但现实是,“大”字之下,隐忧重重。   3月26日,广药集团“涉毒山银花”事件令公众震惊,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成为含砷、汞的毒药。   “涉毒山银花”暴露出广药集团的“外包”存在重重隐患:广药集团拥有近30家成员企业,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外包和代工环节复杂,为广药集团提供原材料、生产、加工和服务的企业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大的摊子,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管控?   “大”字战略之下,过长的产业链和良莠不齐的代工厂都成为隐患滋生的温床。   与此同时,外界的另一个担心是,外包会否成为企业规避责任的避风港。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   “涉毒山银花”有多毒?   替代物的成本低6~7倍 药效几乎全无 但有巨毒。   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爆出惊人消息:广药集团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西盈康”)生产的维C银翘片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用山银花的枝梗替代山银花花冠,且山银花经过工业硫磺熏蒸,含剧毒砷汞残留。   作为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的“安全隐患”引发轰动。3月28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因药材原料存疑,广西盈康已全厂停产配合检查,仓库中的维C银翘片已被就地封存,暂停销售。   但令外界不解和吃惊的是,当事方对此事的回应态度和处理对策:广西盈康和广药集团不仅没有迅速做出道歉、追责和产品召回的反应,而且还先后公开表态,表示制造银翘片半成品银翘干膏的供货商——广东宝山堂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宝山堂”)未按合同履行供货要求,如有问题应追责宝山堂的责任。   “我们在合同中跟它约定,用山银花的花冠。”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宝山堂不仅有供应制药企业的渠道,本身也有供应食品的渠道,山银花枝梗是可以用来做食品的,它到底有没有混淆提取物,我们现在正在调查。”   作为中药原材料,山银花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痈肿疗疮。“但山银花的枝叶几乎是没有药效的。”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山银花枝梗的价格不到10元/千克。”   “在调查期间不应该下太多的结论,如果结果是对方没有按合同履行,那么责任应该在对方。”倪依东表示,宝山堂是否按合同履约,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广东省揭阳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在核查。   随后媒体又报道称,被查出“涉毒山银花”的宝山堂不仅提供中药提取物,还是专业生产各种凉茶冲剂的厂家。因此,有消息称,广药集团生产的王老吉有可能使用“涉毒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对此,广药集团表示,“不作任何回应。”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曾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以山银花来代替金银花的情况。   “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可以降低成本,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金银花在120元/千克以上。”贾海彬介绍两者之间的成本相差近一倍。   此外,山银花种植范围大,产量高。“山银花亩产量达200~300千克,是金银花亩产的两倍。”贾海彬介绍说,“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   王老吉凉茶的金银花从何采购?能否保质保量呢?倪依东表示,“王老吉凉茶的原材料采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金银花是山东、河北比较多,鸡蛋花以进口为主,在泰国、马来西亚比较多,凉粉草、仙草在两广比较多”。具体的原料采购指标“不太清楚,需要问具体的人员”。   截至记者发稿前(4月3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未公布此次“涉毒山银花”检测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证明产品确实有质量问题,广药集团是否会考虑产品召回呢?倪依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表示,“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对待,而且会对所有的消费者负责”。“负责”将以何种方式体现,他没有作进一步说明。   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中药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专家观察、品尝等人工方法”   来自宝山堂的“涉毒山银花”卖给了广西盈康,用来制成维C银翘片,据广西盈康公布的信息显示,“一天生产可能6万多到7万多瓶”。这样大量的产品,如何检测它的成分?   “干花也好,桔梗也好,在加工时要磨制成粉,再蒸馏提取,最后交出的产品是银翘干膏,肉眼是看不出来具体成分的。” 贾海彬分析说。   事发之后,广西盈康的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震惊”。他称,广西盈康对宝山堂供应的相关材料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一直是符合要求的,没有发现过问题。   如果药品原材料以次充好,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说法是否成立呢?中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专家魏德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有可能成立。”   一直以来,《中国药典》是我国中药标准体系的唯一法律依据,但《中国药典》主要在原材料使用和饮片标准上有所限定,在中药加工环节,仍存在很多盲点和灰色地带,中药产品的监测主要还是依赖企业自查和药监管理部门的监查通报。   中药标准体系的缺失一直是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魏德云分析说,尤其在半成品加工环节,广西盈康无法通过准确的检验指标来确定有效成分的含量。“目前,中药的主要检测方法还是依赖人工检测,就是有经验的专家通过观察、品尝等办法判断原材料的好坏,至于有毒添加物,更是没有相关标准和成熟的检测办法。”   那么,维C银翘片在出厂时能否发现问题?“中成药的出厂检验指标也只能检查主要成分。”魏德云认为,作为知名药企,广药集团应该不会因为成本控制而恶意造假,更多可能是中间商违规供药,广药集团因监管不严而遭受牵连。   比以次充好更严重的是工业硫磺熏蒸。为防止药材腐烂和虫蛀,药材种植户会通过“土办法”、“传统工艺”进行药材保存初加工,多年来,花类药材熏硫磺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现象,同样被硫磺熏蒸的还有菊花、藏红花、三七花等。   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征求意见版),要求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限度值不得超过400 mg/kg。这一规定明确了硫磺熏蒸属于非法加工手段。   但现实是,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替代技术,如果严控硫磺熏蒸,药品产量会大大降低,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限量标准要求过高,不现实。因此,限量标准于2011年6月和2012年4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都引起了较多争议,中药材唯一的标准始终难以实施。   “硫磺本身也是一种药材,它属于矿物药材。”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表示,“中药加工中采用硫磺熏蒸是普遍存在的,我不能说它一定合理,但是我相信它是一个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有它的原因,应该慎重对待,哪些是可以规避的,哪些是应该禁止的,应该做出原则规定,无论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是各个省市的药监部门,都应该慎重地去了解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要求。”   倪依东认为,国家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有时限性,制定标准的时间和行业通行的处理办法之间有时间差。“标准能否执行得了,应该客观看待。”   硫磺熏蒸也有等级之分,“硫磺分食品级和工业级,食品级可以防腐漂白,主要用于干果加工,工业级主要用于制造,二者含量不同、精细要求也不同。”魏德云介绍说,二者价格差距较大,食品级的粉末状硫磺2000元~3000元/吨,工业级的颗粒硫磺1300元/吨左右。   “工业硫磺中常含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食用是有危害的。”魏德云表示,药材经过硫磺熏蒸后,二氧化硫和砷、汞的含量会非常高,而砷、汞都是剧毒,是砒霜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硫会造成呼吸道系统损伤,砷中毒会导致肠胃道血管损伤,汞中毒会导致口腔发炎、肌肉震颤和精神失常等。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很难排出,会造成沉积。”   外包隐忧   “杂牌军”带来管理失控和质量隐患   广药集团官方网站的“公司简介”显示,作为广州市政府授权的国有独资公司,广药集团主要从事中成药及植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医药制剂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业务,现有医药产品有1000多种,是国内药企的领军者,拥有“广州药业”(600332.SH,00874.HK)和“白云山”(000522.SZ)两家上市公司和成员企业近30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7位。   近年来,随着广药集团的发展壮大,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被逐渐细化分包。但对分包企业管控不力,导致广药集团产品质量安全备受质疑。“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有风险的,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倪依东表示。   “外包”,作为资源配置的新模式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中药领域,由于中药行业的特殊性,如标准体系的缺失等,再加上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小企业多,所以“外包”模式并不普遍。但广药集团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排头兵,规模大、领域宽、产业链长,成为“外包”问题较为突出的样本。   在这次“毒药门”事件之前,广药集团就曾因其王老吉的“外包”隐患引发过媒体的质疑和消费者的爆料。   2012年7月,历时一年半的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广药集团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了在销售旺季抢占市场,延续品牌效应,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和准备的情况下,广药集团利用代工厂仓促上马,意图完成产量目标。   代工厂团队的庞大和纷杂令人咂舌。据不完全统计,除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饮料分公司以外,王老吉凉茶还在佛山、深圳、厦门、珠海、广西等地有8家代工厂,包括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广西宏邦食品有限公司、珠海市西部天元食品公司、深圳市深晖企业有限公司等。   其中,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曾因生产山寨“王老世家”凉茶饮料而被查处,此番被广药集团重用,引发业内质疑和担忧。   除此之外,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还与统一、银鹭等全国30多家大型食品生产、供应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其渠道资源。广药集团也曾表态,“不排除代工的可能性。”   “杂牌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渠道管理失控和产品质量隐患。2013年3月,有网友曝出,在宁波三江地区的一些超市,王老吉凉茶以2.99元/罐的价格进行低价销售,价格混乱。更有网友拍照为证,买到“倒装罐”王老吉,引得网友纷纷“吐槽”其产品质量问题。而广药集团方面则表示:“这是为了做活动宣传。”   “大”字战略:管理跟不上?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2011年,广药集团就制定了“大南药”、“大健康”战略。但无疑,这次的“涉毒山银花”事件给广药集团的“大”字战略敲响了警钟,管控“外包”业务成为广药集团的一大挑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分析说,药企采购环节长期存在灰色地带,导致采购不合格原材料等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减少中间环节,企业应该直接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以确保药材质量,并与权威的检测检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广药集团绝对是动手早的。1998—2012年,广药集团先后在广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地积极布局,建立了32个符合国际规范的GAP(良好农业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作为稀缺资源,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量有限,尤其在各家跑马圈地的争夺之下,广药集团的上游产业链整合逐渐遭遇瓶颈。近年来,广药集团快速完成了全国各地多家医药公司的并购项目,在陕西、河南、海南及粤东地区扩大了商业流通板块的规模。   然而,上游的积累远远赶不上下游的扩张,加之广药集团下属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其中包括全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仅从企业规模和组织架构来看,全部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不现实。因此,广药集团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建立统一的采购体系,以控制原料质量。   广药集团旗下流通公司——广州采芝林药业成为最后的选择。按照广药集团的规划,广州采芝林药业将成为中药材、饮片的集中采购中心,承担统一采购职能,并供应给各子公司。   但现实是,至今,广药集团和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完成重组,对广州采芝林药业等其他资产的整合也仍待时日。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从2010年开始,广药集团就开始全球招商,意图将“王老吉”品牌向药酒、药妆、保健品、食品、运动器械等多个领域扩张,并一度推出“王老吉固元粥”和“王老吉莲子绿豆爽”等新产品,但至今仍未批量生产。   广药集团做大“王老吉”的计划引发了业内热议,许多专家认为,在没有延续“王老吉凉茶”品牌效应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品牌领域和种类,会削减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对话   倪依东:管控需要多方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涉毒山银花”事件是否暴露了广药集团在外包管理上的问题?   倪依东:只能说更进一步地净化行业标准,或者是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然后使制药企业或者是生产企业能够更好地去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为了打消一个行业的存在、一个产品的生存。   《中国经济周刊》:广药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供应商和代工厂,如果管控不严是否会影响广药集团的发展?   倪依东:管控问题需要多方面规范:一是通过合法的人去约束 二是通过双方互信互利来实现 三是通过合同约定来支持合法行为,避免非法行为 四是通过消费者和相应的机构去监督,包括我国的很多准入机构和惩罚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周刊》:王老吉凉茶的生产使用了多家代工厂,广药集团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进行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   倪依东:中药材是有规范的供应售出地的,哪个地方生产的最地道、最优质,我们就优先采购,现在是由王老吉药业和王老吉大健康两个公司分别采购,每一个凉茶的组成里面都已经约定了成分,但具体的成分比例是需要保密的,如果有人认为它有问题,那么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具检测报告以后才能够予以证实。我们有很多代工厂,华南地区比较多,王老吉的生产加工一部分是代工厂在做,一部分是广药的人直接在做。   药品安全事件“黑名单”   四川蜀中   2012年3月8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黄连素、川贝枇杷糖浆两个品种药物在生产工艺上存在不规范问题,对企业做出了罚没共计600多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召回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生产销售的上述两个品种。   白云山、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   201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了铬超标胶囊药品的抽检结果,全国有254家企业上榜,占到总抽检企业的12.7%,包括白云山、联邦制药、通化金马等十余家上市公司亦赫然在列。5月2日,修正药业发出声明,称该公司已经将召回所有不合格胶囊产品,集中焚烧销毁,并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吉林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按规定将对不合格产品组织召回和销毁,产品涉及金额 36.08万元,损失难以估量。   康美药业   2012年7月17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康美药业的诺氟沙星胶囊药物溶出度检验结果不合格。康美药业表示,此事主要与储存条件有关,2011年该批次产品全部价值11.55万元,占公司营收比例极小,该产品已全部召回并按规定处理。   太极集团   2012年7月18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披露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PH值测定不合格。7月20日,太极集团称,PH值变化可能与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中的温差大有关,公司已启动该产品的召回工作。   仁和药业   2013年1月,江西仁和药业有限公司明星产品“优卡丹”遭遇“毒害肝肾”的质疑。随后,国家药监局下发通知,修订“优卡丹”说明书,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要求在此类群体中禁用有关药品。   云南白药   2013年2月5日,云南白药7款产品因未标注有毒物质乌头碱,被港澳召回。随后,云南白药紧急发布公告致歉,承认其独家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但同时表示,公司已通过炮制,使毒性大大降低。
  • 加州大学将获授权,CRISPR专利大战硝烟再起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因编辑领域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格局再起风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月8日发布的文件,美国加州大学于2013年3月申请的CRISPR-Cas9基础专利(专利申请号US13/842,859)将获授权。正式的专利证书将在大约6到8周内发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次被授权的方法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挺大,原核和真核、体外都包括在内。”长期关注CRISPR专利进展的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代理人朱学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个专利的授权其实只是时间问题,毕竟杜德纳团队是最早报道将CRISPR用于基因编辑的,创新性上不存在争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持续多年的CRISPR专利争夺主要是在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团队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杜德纳团队之间展开。虽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申请的第一个专利,而博德研究所通过快速通道先一步得到了CRISPR在真核领域的应用专利。因此,杜德纳认为,他们在博德研究所之前发明了该技术,并提出通过“抵触审查”程序,来否决博德研究所的专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2月,美国专利审判与上诉委员会宣布,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授予博德研究所的关于CRISPR编辑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专利,并不干扰加州大学的相关专利。去年9月份,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维持美国专利审判与上诉委员会的判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朱学珺介绍道,CRISPR专利之争的焦点在于谁拥有在哺乳动物细胞体内应用该技术的专利。“杜德纳之前有个比喻,张锋要保护的是绿色的网球,她要保护的是所有网球,基于选择发明这一特殊类型发明的授权条件,美国专利商标局认为双方的专利即便在技术上相互关联,在专利法意义上也可各自独立获得授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自从美国专利商标局及法院系统判定张锋和杜德纳的专利是互相独立的之后,我觉得CRISPR专利大战在美国算是告一段落了,双方此后要考虑的是如何合作。”朱学珺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在长达6年、耗费数千万美元的诉讼后,博德研究所已初步表现出合作意愿。该研究所发言人大卫· 卡梅隆表示,新的专利授权决策“不会以任何方式影响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持有的 CRISPR专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大卫说:“我们仍然相信,对整个领域而言,与加州大学达成协议是最好的办法。因此,6年多以来我们多次寻求加州大学的加入,包括直接合作和通过专利池。这些举措在加州大学将相关知识产权进行独家、完全的商业授权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且我们还将继续寻求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即便如此,由于该技术带来的价值惊人的市场,围绕其专利的争夺将持续很长时间。“由于有其他团队几乎同时申请,张锋的一些专利在欧洲也被异议了,这都是正常的。”朱学珺认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还有观点认为,CRISPR技术有望获得诺奖,只是因为无法判断真正的专利归属,才迟迟无法评出获奖人选,有报道称,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历史学家尼而森· 汉森认为,根据历史经验,诺贝尔奖委员会一向不被外因左右,因此也不会受到专利争夺战的影响。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霸王4小时发17条微博澄清 七成网友表示不再买
    成龙、王菲代言、一直宣称“中草药”成分的“霸王”及旗下的“追风”洗发水,竟然被曝出含有致癌成分,一时间掀起轩然大波。   网上大多援引香港壹周刊报道,称“霸王”品牌旗下的中草药洗发露、首乌黑亮洗发露以及追风中草药洗发水,经香港公证所化验后,均含有被美国列为致癌物质的二恶烷,但具体含量并没有透露。消息传出后,霸王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称其产品是安全的,并且还专门开通官方微博,在短短4个小时内连发17条消息。这在企业危机公关中还十分少见。   在霸王的回应中,因为涉及“全行业都难以避免”的说法,使得事件关注度更高。快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快报记者 郑春平 陈英 鹿伟   市场反应   多家超市销售一切正常   虽然霸王洗发水被指含有致癌物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南京多家超市还在照常销售。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新街口的沃尔玛,洗发水、沐浴露的品牌很多,但霸王集团的产品“霸占”了一段货架,上下共四层。还在超市中间拿出一块地方,放了几排霸王旗下的追风中草药洗发水套装,作为“疯狂周年庆”的含促销商品。记者从包装上看到,“霸王”还是“中国驰名商标”。   “不知道,没听说。”记者向站在一旁的“霸王”促销员询问是否了解关于“霸王”被曝含有致癌物的消息,她摇摇头说,“要是有问题的话,早就要求我们下架了。但到现在,我也没接到下架通知。”据她透露,“霸王”产品平时还是卖得不错的。   在家乐福大行宫店,记者看到,销售人员正在往“霸王”产品的货架上补货,追风中草药洗发水等产品也正在搞促销。销售人员对于“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的消息也是摇摇头表示,目前没接到通知,正常销售。   消费调查   七成网友表示不再购买   当听说霸王的洗发水含致癌物质二恶烷时,霸王的忠实用户郭先生很是惊讶,“我的头发有秃顶的迹象,所以一直都选择用霸王的防脱洗发露。”当年霸王洗发水刚出来时,很多人都是冲着霸王洗发水的防脱发功效去买的,追风的去屑功能也是因为中药成分受青睐,再加上是成龙、王菲代言,有不少市民一直坚持使用,这下有点担心了。   关于“霸王洗发水被指含致癌物”的调查中,截至昨晚9点半,共有38146人参与投票。在“你是否相信霸王洗发水含致癌成分”的问题上,有65%的网友选择了“相信”,26.3%的网友选择“不好说”,仅有8.8%的网友“不相信”。并有七成多网友表示暂时不会继续购买霸王洗发水。   微博公关   4小时内发出17条微博   昨天事件刚一曝出,霸王集团第一时间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严正声明”指责香港壹周刊报道失实。   声明称,该集团所有产品均严格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标准之要求规范生产。壹周刊文章所指产品所含的微量二恶烷远低于世界安全指引,绝对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   在这起风波中,霸王“官方微博”专门针对此事开通,仅昨天下午从1:33到5:25的近4个小时内,就连续发布了17条之多!其中,发布最为密集的时段是在14点到15点这一个小时内,足有12条!几乎每出现一个新的说法或者是质疑,就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微博里予以回应。   在昨天的官方微博里,霸王表示“已将样品送交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明日将公布检验结果。”不过,根据质检方面的规定,“送检”与质监机构的“监督抽检”不同,前者的检测结果只对来样负责。   此外,霸王还预告,表示今日霸王集团将可能组织媒体发布会。   成龙、王菲均不回应   代言明星被置风口浪尖   成龙、王菲均不回应   尽管二恶烷风波尚无定论,但成龙和王菲两位代言人却被置于风头浪尖。   成龙曾在霸王洗发水广告中提到,“没化学成分,起码我用了很舒服,现在每天还在用,还给成家班用”。对于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质一事,记者致电成龙内地公司,其负责人柏小姐表示,自己并不清楚这件事,要了解再做回应。而另一位天后级的人物王菲,复出接拍的第一个广告也是霸王旗下洗发水产品。不过昨日记者致电王菲经纪人陈家瑛,对方表示“没看过或听过此传闻,不方便发表评论”。   快报记者 李谷   霸王股票大跌后停盘   昨天霸王集团的股票大跌,午后停盘。截至停盘前,霸王股价比前日收盘价5.88港元收低报5.05港元。美银美林报告昨天发表短报称,如果霸王洗发水含致癌物二恶烷的事件属实,将很可能即时打击霸王所有产品的销售,亦会损害公司品牌。   链接   二恶烷,一种化学物质,有麻醉和刺激作用,在体内有蓄积作用。接触大量蒸气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伴有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可致肝、皮肤损害,甚至发生尿毒症。   霸王国际集团:宣传主打中药世家。旗下的霸王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还包括“霸王男士”、“追风”、“本草堂”、“霸王凉茶”。因国际巨星成龙代言,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 五粮液一款产品被指塑化剂超标10倍
    “塑化剂事件”风波并没有随着贵州茅台的高调否认而偃旗息鼓。12月13日,“塑化剂事件”第三波再度来袭,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在内的三大酒业巨头纷纷“中招”。   当天下午,雪球认证用户为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的“中能兴业”发布微博称,中能兴业日前购买了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三家公司的11种酒,并送检塑化剂是否超标。当天上午,该公司已收到这11瓶酒的检验报告。其检验结果显示,在其送检的11款产品中,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塑化剂指标均超标。   对于此次送检目的,中能兴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财务与估值分析是公司研究的重点内容,上市公司的产品质量、质量管控体系以及白酒的经销体系都是分析酒类上市公司的核心内容。   不过,“中能兴业投资咨询公司及其员工不持有任何白酒的多方或空方头寸。”中能兴业强调。   对此,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由于“塑化剂”风波再起,再加上春季旺季之前的平淡行情使得白酒行业缺乏短期利好刺激,白酒板块将继续受此负面影响。   二级市场上,受此消息拖累,白酒股当天集体下挫,酿酒行业指数当天再度跌幅居前,板块整体跌幅达1.36%。   三大酒业巨头无人幸免   据中能兴业透露,参与此次检测的机构中心通过了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市级检测机构。该机构的具体名称尚未得知。   根据其已经公布的检测结果,53度飞天茅台塑化剂成分DEHP含量为1.62mg/L,而国家标准为1.5mg/kg。相比之下,茅台塑化剂成分再次被检出超出国家标准8%。另一款51度茅台汉酱酒检验结果表明,其塑化剂成分DBP为6.37mg/L,而国家标准为0.3mg/kg。由此可见,该款产品较国标超标率高达20.23倍。   不过,三大酒业巨头中,五粮液旗下产品“中招”数量最多,其三款产品塑化剂成分全部超标,最高超标率高达10倍以上。   在52度五粮液产品中,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分别为3.24mg/L和1.87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9.8倍和24.67%。另一款五粮液的主打产品52度1618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分别为3.33mg/L和3.02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10.1倍和1.01倍。   此外,五粮液52度专卖店特供酒结果也显示,其DBP和DEHP分别为2.92mg/L和3.25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8.73倍和1.17倍。   同样,另一酒业巨头洋河股份的主打产品52度梦之蓝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也分别为3.26mg/L和1.93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9.87倍和28.67%。   五粮液3亿资金出逃居首   不过,从当天二级市场股价表现来看,三大酒业巨头中,股价表现分化。其中,五粮液股价跌幅居首,全天跌幅达3.67%,报收24.96元。同样,贵州茅台也下挫至205.70元,全天跌幅为2.91%。与此同时,洋河股份则逆势飘红。截至当天收盘,洋河股份报收91.04元,略涨0.60%。   另据当天的主力资金流向表明,三大酒业巨头中,五粮液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居首,净流出金额达3.036亿元 贵州茅台次之,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金额也过亿。反之,洋河股份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5389.52万元。   对此,有流通股股东表示,从当前公开的检测报告来看,茅台、五粮液、洋河三大酒中,五粮液看似最严重。   而且,自“塑化剂事件”风波以来,其他酒类巨头都相继采取了增持等护盘措施来维护公司市值,但五粮液手握250亿元现金,看着股价暴跌,却无动于衷。   就区间跌幅而言,自“塑化剂事件”引爆至今,五粮液以19.24%的跌幅领先其他两大酒类巨头。相比之下,洋河股份和贵州茅台的同期跌幅分别为15.43%和3.9%。   前述华泰证券分析师称,除了白酒塑化剂事件影响外,五粮液经销商银基集团三季报公告亏损也使得投资者对于其未来增长更加担忧。   “根据公司川黔苏三大白酒产区‘十二五’期间27%的年均扩产计划,大量过剩的中低端产能将引发激烈竞争,公司获利风险加大,未来销售情况不容乐观。”财富里昂分析师宋丽华称。
  • 网传香港奶粉含塑化剂 乳业安全再遭拷问
    台湾食品塑化剂风波逐步平息,如今奶粉塑化剂波澜再起。昨日,一条“香港化验美赞臣、美素、明治奶粉均含塑化剂”的微博被网友疯转。尽管三大香港奶粉企业出来齐喊冤,甚至有香港浸会大学负责此次检测的教授教授也出来澄清,称受检奶粉塑化剂含量极低,低到“估计人奶都会有这个量”。尽管教授呼吁市民,完全没必要恐慌,但奶粉是初生婴儿除母乳外的主要食粮,对于谈“塑”色变的家长而言,岂能平静处之?   毕竟关于塑化剂的危害,民众通过台湾塑化剂风波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台湾曾有教授表示,塑化剂的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这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而言,实在是难以接受。对新降临的生命寄予希望是人之常情,愿婴儿健康成长则是家长最基本的希望。   香港教授澄清香港奶粉含塑化剂含量极低时还指出,通过这次检测结果,可以作出合理推论,很多其他奶粉都含有塑化剂。这样的传闻与证实,对屡遭信用拷问的乳业市场犹如一枚炸弹。实际上,香港奶粉含塑化剂已经在市场面是有所反应。   香港奶粉含塑化剂的传闻,对于香港奶粉的销量也不是啥好消息,内地赴港“背奶族”也可以暂时歇脚了。在此之前,受国内三聚氰胺、皮革奶等安全事故的影响,以及洋奶粉涨价和奶粉两地价差、人民币升值致人民币“值钱”,内地赴港购买奶粉曾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至于香港超市不得不祭出了“限购”这一对策,来抵制内地“背奶族”的扫货潮。如今,香港奶粉含塑化剂传闻来袭,预计内地赴港“囤奶”意愿将下降。   新闻追踪   被查出含塑化剂的是否“美赞臣、美素、明治”三大品牌仍未有定论,但大家对奶粉含塑化剂的恐慌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此新快报记者采访了负责检测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黄港生。   黄港生介绍,此次化验并没有出具正式的报告,只是对三种奶粉是否含有塑化剂作出了含量检测。检测证实三种奶粉确实含有塑化剂,含量由十亿分之廿八至四十二不等。黄港生认为,这个含量非常低,“低于现在香港标准100到1000倍。”他表示,这个含量其实是一个“背景水平”,“也就是说在环境里、在食品里,甚至人奶里都会含有,因为这个量确实很低”。   他表示,通过这次检测结果,可以作出合理推论,很多其他奶粉都含有塑化剂。塑化剂一般来源于容器或空气污染,而由于塑化剂喜欢积聚在脂肪里,因而许多动物身上都会存在,“奶粉里含有的塑化剂可能就是从牛只身上而来”。对于塑化剂引起的恐慌,黄港生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一是由于此次检测的塑化剂含量极低,二是塑化剂本身也并非传言中那么可怕。他介绍,塑化剂是一种荷尔蒙干扰素,可能会影响内分泌,但不会毒死细胞。“即使在含量超出1千到1万倍的情况下,也要长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黄港生说。而对于塑化剂会导致女性早熟,男性缓成熟的说法,黄港生表示目前世界上尚未有证据证实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 英国首次公布马肉检测结果
    据新华社电 欧洲“马肉风波”调查有新进展。英国15日首次公布了牛肉制品中检出马肉的抽样结果,在约1%的样本中检出含有马肉。与此同时,“马肉风波”持续扩散,挪威某大型食品零售商也在进口牛肉肉饼中发现掺有马肉。   英国食品标准局15日公布,在2501例牛肉检测样本中,有29例检出含有至少1%的马肉,不过其中并未检出止痛药成分。这29例检出马肉成分的样本均取自此前报出的相关产品,这些产品目前都已下架并通知消费者。   食品标准局主管凯瑟琳布朗说,目前仍有至少950例样本尚未完成检测,该机构将于近日更新检测结果。   此外,英国警方于14日夜间逮捕了3名涉嫌“挂牛头卖马肉”的屠宰场负责人。食品标准局说,他们已将有关信息通报欧洲刑警组织和其他相关国家的执法机构。   上月以来,英国、爱尔兰食品安全机构陆续在特易购等大型连锁超市所售牛肉汉堡肉馅中发现马肉,此后“挂牛头卖马肉”事件不断扩大,波及欧洲16个国家。   挪威最大的食品零售巨头“挪威集团”15日也宣布,在其进口的冷冻牛肉肉饼中发现掺有马肉。“挪威集团”称,其进口的所有问题肉饼已在挪威全境其旗下的各个超市全面下架,已经购买这些肉饼的顾客可到购买的商店要求退货并获得赔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