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子检测

仪器信息网分子检测专题为您整合分子检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子检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子检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子检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子检测话题讨论。

分子检测相关的资讯

  • DNA分子检测方法成为国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GB/T3543.5-1995)第1号修改单,其中规定品种真实性或身份鉴定允许采用DNA分子检测方法,这位为快速准确打击品种假冒侵权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依据,该修改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   修改单中增加6.2.4DNA分子检测方法,具体内容如下:品种真实性验证或身份鉴定,允许采用简单重复序列(简称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简称SNP)分子标记方法。检测采用抽取有代表性的检测样品与标准样品、DNA指纹数据库比较的方式。同时,修改单还将6.4条中&ldquo 田间小区种植是鉴定品种真实性和测定品种纯度的最为可靠、准确的方法&rdquo 修改为&ldquo 田间小区种植是鉴定品种真实性和测定品种纯度的可靠方法之一。&rdquo
  • 北京大学发展了单分子检测新技术
    单分子检测是一种考察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够在单分子水平上提供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丰富信息,揭示生命现象的重要过程,在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课题组以硅纳米线作为探针提出了侧壁点修饰的策略,发展了构筑单分子检测器件的新途径,进一步与生物体系结合,首次在单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抗原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免标记、实时无损检测。这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单分子电学检测的新技术,为开展生物体内的单个分子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器件平台。   在前期的合作研究中,他们已利用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实现了对环境中及呼出气中存在的痕量流感病毒的快速实时、无需标记的直接电学检测(ES&T, 2011, 45, 7473, Highlighted by ChemistryViews Nano Lett., 2012, 12, 3722,Highlighted by C&EN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3369)。然而,如何实现单分子灵敏度的极限检测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最近,该合作团队利用在碳基单分子检测方面的研究积累(详见邀请综述:Chem. Soc. Rev., 2013, 42, 5642 Adv. Mater., 2013, 25, 3397),利用精确的微纳加工技术和巧妙的界面化学修饰完成了硅纳米线侧壁H1N1抗体的单分子修饰,最后结合微流道技术和先进的测量手段,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下利用硅纳米线器件对H1N1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单个事件的可逆电学检测。与传统的光学检测方法相比较,电学检测方法是无损的,有它本身的优势,如不需要荧光标记、没有光漂白问题及无需配套的昂贵检测设备,是光学检测手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该单分子检测策略为接下来深入开展生物体内的单个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器件平台。此外,这种方法和现有半导体工业是兼容的,为未来廉价的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038. Highlighted as a Frontispiece),被评审人称赞为一项 &ldquo Pioneering&rdquo 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的资助。特别感谢北京科技大学李立东教授的合作。
  • 蛋白质分子检测技术取得突破
    据德国卡塞尔大学网站报道,近日,该校科学家研制的一种带磁场的微型传感器获得突破,样机在年内即能完成。该传感器通过遥控牵引磁化纳米生物分子,可将检测液中极少量的蛋白质分子检测出来。该技术有望革新医疗诊断方式,其中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运送生物分子的方法已申请了专利。   一般情况下,病人体内某些蛋白质组分会“泄露”病情,因此,医生有时可以通过检测体液中的某些蛋白质来及时确诊疾病。不过,由于有的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其在血液中只含有少量这种蛋白,进行血液检查时蛋白质不一定能够到达传感器表面,所以往往需要用含较多这种蛋白的脊髓液来检查。而穿刺抽取脊髓液不仅需要麻醉,还给患者带来了手术的风险。   现在,德国卡塞尔大学物理研究所和多学科纳米结构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CINSaT)阿诺埃雷斯曼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提出一个新的传感器概念,通过遥控牵引磁化纳米生物分子,可将血液中极少量的特定蛋白质分子检测出来,从而通过正常的血液分析取代脊髓液检查。   科学家们首先在表面覆盖受体分子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帮助下,从检测液体中捕捉特定的蛋白质分子。为此,磁性纳米粒子在回旋磁力场作用下穿过检测液体,并因此产生一个分子漩涡,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搅拌器”的作用。随后,捕获了生物分子的纳米粒子会被磁力场牵引至可识别磁性粒子的传感器上。这个回旋磁力场通过部分磁化材料制成的水平堆积纳米层来产生。科学家们还克服了结构上的障碍,找到了避免纳米粒子通常在检测液体中会相互吸引而产生凝聚的方法。   研究人员认为,除了在医学诊断上的作用,该新型粒子运输概念还可在化学工业中得到应用,可能会迅速给医疗诊断和生物技术带来革命性影响。
  • SMC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网络讲座
    SMCTM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Single Molecule Counting)是蛋白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的突破性新技术。利用激光聚焦于爱里斑中单个荧光标记分子,人类首次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对蛋白进行计量,并造就了1000倍于ELISA技术的超高检测灵敏度。SMCTM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具备宽至4个log的大动态检测范围, 可根据靶标丰度和成本灵活选择实验方案,便于自行开发检测试剂盒,接近于ELISA的易用性等特征。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包括心血管疾病,炎症,糖尿病,神经疾病,癌症等等,使研究者对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和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针对创新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Erenna免疫检测系统提供工具,帮助研究者便捷地自行开发和优化检测试剂盒,实现全新生物标志物的高效率检测。讲座主题:“见微知著”,Erenna SMCTM技术创领生物标志物全新发现演讲者:默克生命科学 应用科学家 秦昶博士讲座语言:中文讲座时间:26分钟精彩内容预告:下载讲座PPT查看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默克生命科学Tel: 400-889-1988转2Email: china.marketing.online@merckgroup.com
  • 分子光谱新技术:口腔癌自动检测
    台湾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旗下的《科学导报》上刊登一项新近研究成果:以分子光谱研发自动检测口腔癌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光谱分辨正常和病变组织协助诊断病情,此项研究可有效应对台湾逐年增加的口腔癌患者。  有调查表明:口腔癌高居台湾男性肿瘤死亡原因第4名,近10年患者增加2倍,每年确诊5400多人,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台湾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暨分子与科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滨口宏夫和阳明大学生医光电研究所教授邱尔德,指导阳明大学生医光电所博士生陈柏熊,并与研究室团队成员及台中荣民总医院合作组成科研团队。  研究团队表示,分子的“拉曼光谱”可视为每个分子独有的分子指纹,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指纹。团队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多变数分析法,进一步定量、比较角蛋白分子组成成分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纯度,结果显示癌化口腔组织中的角蛋白分子成分纯度较高。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病理师若使用携带型拉曼仪器检测组织,搭配软体分析,只需按下检测按钮,即可分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操作方法简易又准确。未来在人体试验与临床应用上,可用于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病情,提升手术精准度。
  • 单个蛋白质分子检测技术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一个团队最近利用钻石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做探针,首次在室内温度空气条件下获得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成果使利用基于钻石的高分辨率纳米磁共振成像诊断成为可能。   这一发现5日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负责该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说,通用的磁共振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基础研究和医学应用等多个领域,但其研究对象通常为数十亿个分子,单个分子独特的信息无法观测。基于钻石的新型磁共振技术在继承传统磁共振优势的同时,将研究对象推进到单个分子,成像分辨率由毫米级提升至纳米级,但其主要难点是源自单分子的信号太弱。   为此,杜江峰的团队利用碳-12富集的钻石为载体,注入氮离子使其产生一种名为&ldquo 氮-空位点缺陷&rdquo 的结构,并使该结构发挥探针作用,在纳米尺度上靠近被探测的蛋白质。此外,他们利用一种名为&ldquo 多聚赖氨酸&rdquo 的物质保护蛋白质,确保其在研究过程中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MAD2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逾百次尝试,最终他们成功在室内温度及空气条件下首次获取了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并通过谱形分析,获取了其动力学性质。   关于这项技术的用途,杜江峰表示,最直接的用途是在不影响蛋白质性质的前提下检测其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直接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研究蛋白质分子,&ldquo 这对生命科学研究来说有极大吸引力&rdquo 。   总之,该技术拓宽了单个分子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分析化学、结构生物学、高分子、磁性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以此为基础,结合扫描探针、高梯度磁场等技术,未来可将该探测技术用于生命及材料领域的单个分子成像、结构解析、动力学监测,甚至直接深入细胞内部进行微观磁共振研究,为获得科学新发现孕育可能。   《科学》杂志的审稿人评价该工作是&ldquo 单个蛋白质分子检测的突破性成果&rdquo ,开启了利用&ldquo 氮-空位点缺陷&rdquo 进一步研究&ldquo 自旋标记&rdquo 蛋白质的可能,有重要应用前景。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   原文检索:Single-protei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 有可能改变辛普森案结局的分子检测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一处情节:一只活在侏罗纪的蚊子吸食了恐龙的血,机缘巧合下它被封在了树脂形成的琥珀里,避开了亿万年的沧桑。到了人类文明的20世纪,它再次出土,科学家从它体内提取到了侏罗纪恐龙的DNA,进行扩增复制,使恐龙得以&ldquo 复活&rdquo ,并建立了&ldquo 侏罗纪公园&rdquo 。虽然是电影,该桥段却点出了核酸扩增的中心概念,即通过极微量的DNA,可以以几何倍数复制到可观的数量,从而对事物原本的样貌进行还原。   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缩短现实与幻想的距离。在现实中,美国生物化学家穆里斯1985年发明的聚合酶链式反应(下称PCR,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便是突破的一步。其原理是通过高温打开DNA双螺旋结构,使双股DNA链分离成单股,再用聚合酶让其复制,待温度降低后,互补的单股又可自行配对,重新形成双股。这一过程重复若干次之后,可将原核酸数量扩增几百万倍。   该技术的发明者穆里斯因此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到2013年,PCR已发展到了第三代技术。但是,PCR流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其一,由于复制过程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极其严苛,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精准温度,必须通过大型仪器设备来完成,这使PCR技术很难&ldquo 走出&rdquo 实验室。其二,基于PCR对仪器设备的依赖,为求结果精准,对实验室及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也造成很大负担,如果发生样本交叉污染,错误的检测结果也会被放大呈现。   在1995年的美国&ldquo 辛普森杀妻案&rdquo 中,PCR技术的这些弊端就使得在案件现场发现的辛普森DNA样本无法成为给其定罪的有效证据。法庭上,辩方律师提出不该使用PCR法进行DNA血液检验,理由是从被告辛普森身上抽取作为参照的60毫升血液样本在操作流程中被发现缺少了10毫升-12毫升,该部分很有可能对从现场采集的PCR检测样本造成了污染,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现在,一家名为优思达的公司所做的努力是设法让PCR走出实验室,摆脱对昂贵大机器的依赖,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看到结果。曾经因为对机器和实验室的高精度要求而无法在辛普森案中发挥作用的PCR技术现在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它使得通过核酸扩增分子诊断进行的疾病筛查,在基层医院、现场环境下都可以应用。   8月18日下午,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优思达&rdquo )与比尔及梅林达· 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ldquo 盖茨基金会&rdquo )在杭州正式签署资助协议。此次盖茨基金会将为优思达提供为期3年共计112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的注资,支持其&ldquo 艾滋病病毒载量床边诊断技术&rdquo 和&ldquo 结核病分子检测技术&rdquo 的研发,并为其产品的生产和注册提供技术支持。这笔注资中的527万美元为无偿资助,另600万美元为财务投资,这也使优思达成为盖茨基金会在中国进行直接财务投资的第一家公司。   如同大型机和笔机本的区别   对于基因检测,优思达改变的是什么呢?   首先,交叉引物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其反应体系可在恒温条件下运行。扩增的理想反应温度在58摄氏度左右,且上下几度的温度浮动并不会影响结果,整个反应甚至在一个保温杯里就可以完成。   其次,其反应容器是一个只有烟盒般大小的塑料检测盒,再加上一个浴锅、注射器、振荡器、计时器,就可满足整个检测的器材要求。便于携带,加上无须冷链可常温运输的玻璃化反应试剂,使得基于DNA扩增的分子检测技术,得以走出实验室。值得注意的是,该检测盒是一种一次性装置,如此就规避了交叉污染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由于器材便于携带,检测可在现场完成,受验人当场就能知道结果。检验结果最快能在1-2分钟内呈现,最慢不超过2小时。而传统的PCR办法,需要将采集到的样本集中,再送至实验室批量处理,等受验者拿到结果,往往已是几天后了。如果受验者患有传染病,很可能导致错过最佳隔离时期。   真正让核酸扩增分子检测能够&ldquo 到基层去&rdquo 的,是它的成本。优思达的投资方之一&mdash &mdash 君联资本的合伙人蔡大庆告诉记者:&ldquo 优思达的试剂和检测盒成本只要几十块钱,浴锅也是几十块,一台振荡仪最多1000块。1000多块钱,就可以配齐全部设备。而传统的PCR监测机器,价格却要上万元。&rdquo   这些特点,使优思达的检测手段相较于传统PCR技术,更适合在位置偏远、经济医疗条件落后的基层区域使用。目前,优思达的第一代产品已经在印尼、菲律宾等地销售。而且,正如公司创始人尤其敏所言:&ldquo 我们真正在做的,不是制造一个检测盒或发明一种试剂,也不是针对某种疾病检测的研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经过大量试验后设计出的核酸反应体系,该体系成为一种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能做进一步研发,检测出更多疾病。&rdquo 盖茨基金会也正是看中了优思达技术在解决&ldquo 第三世界&rdquo 传染病检测问题的前景,才对优思达第二代产品进行投资。   不过,优思达产品的这些优势,并不能让其完全取代传统的PCR技术。目前的优思达平台仍局限于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少数传染病的检测。且得到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文可投入量产的仅有结核病一项。相比较PCR技术的多用途、大批量,优思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用蔡大庆的话来形容:&ldquo 并不是说谁能替代谁,如果传统PCR技术是IBM大型机,那么优思达的核酸扩增就是笔记本电脑,两种东西都有需求。&rdquo 凑出来的1000万启动资金   优思达总部和生产基地均位于杭州滨江高新区,公司已经建立了多个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平台,其中包括SNP/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平台和临床鉴别诊断检测技术平台,基于这些平台,优思达开发了多种新型快速分子诊断试剂盒。   公司创始人尤其敏生于1954年的温州。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16岁那年,尤其敏来到大兴安岭,加入铁道民兵部队一起修 铁路。高考恢复那年,小学没毕业的尤其敏考上了佳木斯医学院。毕业后曾在大庆油田卫校教过书。后来,尤其敏拿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后 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后。   自1995年以来,尤其敏先后在BD公司(Becton Dickinson & Co.),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生物芯片部和优创公司(Xeotron Corporation)工作,他是11项已批准的美国专利和33项世界专利的发明人。   2003年,尤其敏回到中国,加入以基因测序技术著称的华大基因公司,怀揣着从DB公司就已萌生的将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做成普及型产品的想法,尤 其敏带领一个小团队开始研发工作。但由于其研发项目与华大基因主营的基因测序业务方向不一致,尤其敏不久后就带领其团队从华大基因独立了出来。离开时,华 大基因还给了尤其敏100万元的经费。   但就在尤其敏准备注册公司的时候,这100万元的启动资金也用完了。无奈之下的尤其敏来到了他的老家温州,找到了当年一起在大兴安岭的同伴。这 群昔日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已回到温州工作,虽然不是富翁,也有一点积蓄。他们听了尤其敏的情况后,对他说:&ldquo 我们下乡的180人,就你一个海归博士,不能让 你轻易回美国。我们凑一笔钱给你创业,如果失败了你尽管回美国,钱不用还。&rdquo   就这样,尤其敏带着伙伴们的信任和凑到的1070万元,于2005年1月跟他的搭档胡林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优思达。之后的五年时间里,尤其敏带着团队花光了几乎所有的钱,在2010年完成了技术平台的开发。   尤其敏的夫人回忆当时的情况:&ldquo 当时账户里就剩十几万了,眼看着工资都发不下去,我每天担心得睡不着觉,但他(尤其敏)还跟没事儿一样照吃照睡。&rdquo   然后优思达迎来了它的A轮&mdash &mdash 来自浙江瓯信基金的2200万元的投资。之后,君联资本、软银赛富等更大的投资机构相继加入。2011年,优思达 在盖茨基金会与加拿大相关机构合作的&ldquo 大挑战&rdquo 评比中,从全球250多个项目里脱引而出,获得无仪器样本处理方法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二项创新诊断技术 的研发资助。之后,才有了盖茨基金会的进入。   尤其敏告诉记者,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公司暂时不会考虑营利,资金将被进一步投入到产品研发中。&ldquo 我们计划的下一步,就是从此次资助里拿出2000万元,为二代产品建造厂房。&rdquo 尤其敏说。
  • 原位检测艾滋病病毒的分子显微镜问世
    艾滋病病毒原位分析技术再次取得突破。美国科学家在上周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会议上,展示了他们开发的全新检测技术及检测结果,这个被称为“分子显微镜”的探针能够准确检测到艾滋病病毒在细胞内外的隐藏之地。  美国过敏性和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副主任瑞查得普表示,这一分子显微镜新技术堪称神奇,它的超能力完全可以洞察到艾滋病病毒在任何细胞内的蛛丝马迹,最终能帮助弄清艾滋病病毒长时间存留的谜底,从而将其从体内彻底清除。  新技术几乎不受干扰  目前所用的检测组织中艾滋病病毒的原位分析技术都面临共同的大难题。这些探测技术,无论是利用荧光物质作标记物,还是放射性物质作标记,在精确定位组织样本中艾滋病病毒的位置时,经常难以将周围的细胞物质与目标检测物,如艾滋病病毒的RNA和DNA区别开来。这些标记物会将细胞组织当作病毒进行错误识别,对结果分析造成背景干扰。  据《科学》杂志网站报道,会议上展示的猴子不同组织中获得的艾滋病病毒的详细图片表明,新技术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弗雷德里克国家实验室的免疫学家杰克伊斯特,与拥有RNA显微镜的美国高级细胞诊断公司(ACD)合作开发出这一新技术,能分别或同时检测到组织中艾滋病病毒的DNA和RNA。得益于ACD公司独特的探针设计专利,RNA显微镜是目前最先进的RNA检测技术工具,实现了单个RNA在原位的可视化和量化,能够同时实现信号放大并降低背景干扰,可检测任何组织的任何基因。检测艾滋病病毒的分子显微镜就是在RNA显微镜的基础上开发的。  DNA和RNA都由互补的核苷酸对构成。捕获遗传物质的传统方法都是用称为寡聚体的核苷酸长链,在组织样本中寻找与之配对DNA或RNA链并相互配对。这些寡聚体携带着标记物,当它检测到目标物后,标记物会发出信号并拍照,研究人员可从图片中找到病毒遗传物质在组织样本中的分布位置。但是这些寡聚体分子太长,它们偶尔会犯错,与其他细胞物质结合时,并不理会那些要检测的目标序列。  分子显微镜作用原理  伊斯特的新技术包含一种更复杂的探针系统,能完全消除寡聚体带来的误打误撞。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先将寡聚体切成两等分,再将这两等分送到样本内寻找目标序列,只有当被分开的两段都停留在目标检测序列附近时,它们才能分别与目标序列成功配对后再重新连接起来。这意味着,寡聚体的两段只有遇到艾滋病病毒时才能分别配对并重新相遇,其他细胞物质再也无法造成干扰。  艾滋病病毒本身是RNA病毒,但它会转换成DNA形式,以便随时“潜入”人类染色体。伊斯特还与病毒学家杰弗瑞立夫逊合作,成功开发出可视化艾滋病病毒DNA的DNA显微镜。这些潜伏的病毒前体会融入人体细胞,并在受到免疫系统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攻击前安然隐藏数十年之久,抗逆转录病毒无法消除艾滋病传染并治愈艾滋病患者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将病毒前体“隐藏”起来的细胞的大量存在。  不放过任何一个病毒  伊斯特、立夫逊和同事们向一些猴子注射了猿类艾滋病病毒,然后对这些猴子体内的许多组织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表明,RNA显微镜和DNA显微镜能清楚区分出细胞中潜伏的艾滋病病毒前体(即病毒DNA)、病毒RNA以及细胞外的病毒。伊斯特说:“我坚信我们的新技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病毒,它完美地将灵敏性和特定性集于一身。”  这些全新的分子显微镜能够克服治愈艾滋病道路上的几大障碍。第一大障碍是无法检测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艾滋病患者血浆中的艾滋病病毒,因此研究人员难以评估一些艾滋病新疗法的具体效果,新显微镜技术将是克服现有技术障碍的有力补充。另一大障碍是无法确切知道病毒前体隐藏在体内何处,新技术能揭开这一由来已久的谜底,有助于大大缩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数量,更有针对地治疗患者。
  • 甲烷检测器可以“嗅出”地外生命分子
    甲烷分子是地球大气中的有机分子,被广泛公认为是生命潜在的迹象。   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的手段正在提高。日前,一支英国与澳大利亚联合研究小组新研制出一种甲烷探测模型,能够更广泛地发现外星球上的生命分子,其或将探测到神秘的地外生命。不过,由人类主动去发现地外智慧生物是否是一种明智的行为,目前尚未有定论。   地球的大气层中,至少90%的甲烷气体是由生物体产生的。甲烷因此被认为是生命潜在的迹象,这种地球上最简单的有机分子,出现在其他行星上,也会被视作是生命能否存在的一个指标。但在此前,科学家的甲烷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失准确,导致甲烷模型并不完整。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6月17日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了强大的甲烷检测模型。这是一种新型&ldquo 热&rdquo 甲烷光谱,可以检测高于地球环境温度的有机分子。研究人员预计,目前已可探测到高达1500K(约1220摄氏度)环境下的甲烷气体,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为了找出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遥远行星组成成分,天文学家分析了那些大气层吸收不同色彩星光的行星,并将其对照模型光谱,从而鉴别出了不同的分子。该研究论文联合作者乔纳森· 丁尼生教授表示,当前的甲烷模型是不完善的,其导致某些行星上的甲烷水平被严重低估。他预计,最新模型将对未来行星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帮助科学家们探测到外星球上的生命体的迹象。   相关论文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文章描述了研究人员使用英国最先进超级计算机提供的项目,计算了近100亿个光谱线。   由于甲烷能够吸收光线,而每个光谱线具有不同颜色,这就意味着模型将能提供大温度范围下甲烷的更准确信息&mdash &mdash 而新研究调查的光谱线,数量是之前研究的2000倍之多。   目前,该模型已经过测试和验证,其成功再现了褐矮星中甲烷吸收光线的细节。论文第一作者谢尔盖· 尤尔琴科补充道:&ldquo 我们建立的光谱模型,要与现代超级计算机的惊人力量结合才能完成。&rdquo 未来他们会对模型进行更多研究,以将温度阈值调至更高。   不过,随着近年有宜居潜力的系外行星的发现不断增多,与这种科学界寻找地外生命的热情高涨相反,也有声音一再提醒:此举并非明智。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几年前就曾警告,外星人存在但别主动去寻找,如果外星人想拜访我们,他认为结果可能与哥伦布当年踏足美洲大陆类似&mdash &mdash 对当地印第安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 可穿戴设备检测进入"分子级"
    科技日报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本周公开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可穿戴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测量汗水中特定分子的水平,来获得一个人生理和健康的实时信息。该传感器能为在户内外长时间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提供详细的汗液分析。  人类的汗水分为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两类,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理和代谢信息,不仅提供了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些信息还可能对于疾病诊断、药物滥用检测和运动表现优化等有用。目前,市售的可穿戴传感器能追踪人的身体活动和生命体征,例如心跳,但是无法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使用者的健康信息。  此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里贾维和他的研究团队,集成了包括皮肤贴合度、塑料材质传感器和硅基电路,设计出了一个机械柔性、完全集成的无线排汗分析系统,可佩戴在额头和手臂等身体各部位。  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同时进行汗液中多个代谢物的测量,包括葡萄糖、乳酸和电解质以及钾和钠离子等,同时还能监测皮肤温度来校准传感器。  论文作者认为,这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帮助识别汗水中有用的生物标记物,来促进大规模实时生理和临床研究。  总编辑圈点  个体化用药可以通过持续监测个人健康状况的方式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可穿戴式传感器技术必不可少。人体的汗水是体内的代谢产物,用于实时评估生理状况再好不过。但鉴于汗液分泌的复杂性,传感器在保证测量准确的同时,还需要完整集成的系统,即不再需要外部分析仪。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设备,无疑为个性化诊断和生理监测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平台。
  • 基因检测新突破: 长序列DNA的分子探针检测
    DNA序列中稍有变异就会对身体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基因组学研究已经表明,只要一个突变就占领了决定是否成功治愈一种疾病还是使该病猖獗地蔓延到全身各部位的制高点。   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检测特定DNA片段,找出单一突变位点,从而帮助疾病(如癌症、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DNA序列中这些微小变化是导致疾病或某些传染性疾病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根源所在。 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   &ldquo 相较之传统的检测方式,我们的方法的确有所改善。它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反应或添加一些活性酶,唯一使用的就是DNA。这就意味着该方法对温度变化及环境变量的敏感性很低,极适合低资源配置下的诊断应用。&rdquo 华盛顿大学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Georg Seelig说。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人们深知哪怕仅有一对碱基对发生变化(突变、插入或删除)都会引起重大的生物学后果。基因位点的突变也可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或某些疾病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   &ldquo 以肺结核为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往往是由于特定基因的少数序列发生突变引起,如果某位患者对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证明很可能存在某个位点的突变。&rdquo Georg Seelig说。现在,研究人员有能力做到检查该突变的可预见性。   Seelig、莱斯大学的 David张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电气工程学博士Sherry 陈设计了一组探针,可检测目标DNA片段中单一碱基对的突变。该探针可详细检测DNA长序列中的某些突变片段,范围达到200碱基对,而当前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其范围仅能达到20个碱基对。   测试探针与怀疑突变的DNA序列绑定在一起,研究人员首先创建一个免费的双螺旋DNA分子,将分子混合于含盐水的试管中,如果碱基对完好无损,双链DNA会采取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相对传统技术而言,新的分子检测探针可检测目标DNA双螺旋链的特异突变,而不是单一的仅一条链,这也解释了该探针的特异性所在。如果分子探针和目标DNA 达到最大匹配度,将发出荧光。如果探针没有发射荧光,意味着目标DNA没有与其达到最佳匹配度,即发生了突变。   研发人员已为该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希望它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测试。
  • 上海交大团队用拉曼光谱助力分子定量检测
    )4月17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Digital colloi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by single-molecule counting”(通过单分子计数进行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定量检测)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内定量的挑战,系统阐述了基于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digital colloi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dCERS)的定量技术。基于单分子计数,dCERS成功实现了超低浓度目标分子的可靠定量检测,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普遍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研究生毕心缘,通讯作者为叶坚教授。作为资深作者,邵志峰教授在基本概念、数据解析以及文章的凝练、修改等方面做出了关键贡献。Daniel M. Czajkowsky教授也对数据的物理原理与文章修改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是论文的唯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图为论文发表截图。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团队提供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是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于1928年发现的一种指纹式的、具有分子结构特异性的非弹性散射光谱,并获得了1930年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拉曼谱峰可以直接判断对应的分子结构,进而识别具体的分子的类型。该技术具有无需标记的优势,使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国防和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拉曼信号通常比较弱,因此增强其信号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源于1974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Martin Fleischmann等人的一个重要实验。1997年SERS迎来了里程碑的事件——单分子SERS检测的实现。自此,SERS技术被认为有希望使得拉曼光谱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屏幕截图 2024-04-18 112443但是,随着SERS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低浓度检测时,拉曼信号强度存在极大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具有单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并不意味着超灵敏定量的实现。换言之,获得更高的增强因子只是实现SERS高灵敏定量检测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实现了具有可重复性的测量,SERS技术才具有实际应用与大规模推广的能力。这一困扰拉曼领域几十年的难题,难以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中得到圆满解决。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叶坚教授和邵志峰教授团队发明了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dCERS),利用胶体纳米颗粒,可以实现较高效率的单分子检测。通过该单分子计数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多种分子(如染料分子、代谢小分子、核酸、蛋白)的定量检测。其中,dCERS技术所采用的胶体颗粒的合成步骤简单,易于放大生产,在应用中,可以方便地取出每个批次的少量颗粒来针对具体的目标分子预先建立标准曲线,从而可以可靠地用于后续未知浓度样本的定量。为了确立dCERS在实际测量中的潜力,该团队选取了百草枯和福美双作为展示实例。百草枯是一种高效、剧毒的除草剂,可以诱导帕金森氏病的发生,目前已有32个国家严格禁止其使用。福美双是一种含硫剧毒杀真菌剂,被欧盟归为二类致癌物。因此,超高灵敏度的、准确可靠的定量检测技术对于这些分子的检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癌物,原则上不存在安全剂量。选取普通的湖水作为背景并混入微量的百草枯,该团队成功实现了低于欧盟最大残留量规定三个数量级的检测灵敏度。对于福美双,该团队选取了实验室培养的豆芽提取液,达到了优于质谱五个数量级的检测灵敏度。他们证明了,通过系列稀释的方法,检测中的背景干扰可以得到完美的抑制,从而实现准确的靶分子浓度的测量。而dCERS的超高灵敏度和可靠的统计分布是实现这些定量测量的关键基础。图为研究团队成员。这项研究展示了dCERS技术基于单分子计数实现了超低浓度目标分子在未知复杂背景中的可重复性定量,无需使用任何目标分子的特定标记。由于不同的目标分子大多具有独特的SERS光谱,dCERS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分子的同时定量检测,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另外,本工作使用的胶体纳米颗粒可以方便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制备,而检测方法相对简单,因此,dCERS有望进一步推动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变革和进步。今年刚好是发现SERS技术的50周年,随着dCERS技术的进一步成熟,dCERS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保护、食品检测、国防与公共安全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 北大科学家在单分子检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在单分子层次上揭示组装基元/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够提供隐藏在系综实验中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丰富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针对传统的单分子荧光检测手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需要荧光标记、具有光漂白以及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结合电学检测具有无损、无标记和实时检测的优点,分别从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和石墨烯基分子器件出发,发展了单分子动力学研究的电学新手段。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035)和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Sci. Adv. 2016, 2, e1601113)。  在基于硅纳米线器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方向,他们已在前期工作中通过结合微纳加工技术和界面化学修饰成功地构建了单分子生物传感器(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038),并希望能将该单分子检测技术延伸到单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为此目的,他们结合具有超快采样率和超高信噪比的锁相放大器,搭建出时间分辨率达到亚微秒级别的单分子电学测试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测试,他们捕获到了用单个发卡状DNA分子修饰的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PBS溶液中呈现出的双稳态震荡信号。通过一系列的温度梯度电学测试获得了单个DNA分子折叠与展开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详细信息,这些信息与传统的光学手段测得的结果完全吻合,验证了该单分子电学检测平台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该测试平台的高灵敏度和高时间分辨率,他们从实验上直接观察到了具有单个碱基对分辨率的杂交动力学过程,并提出动态拉链式模型来解释单碱基对逐一的杂交过程。该工作已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035),被审稿人称为是“Pioneering”的研究工作。  在基于碳基分子器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方向,郭雪峰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碳基单分子器件的制备方法学研究,已解决了单分子器件制备难、稳定性差的挑战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将石墨烯电极成功地应用于构建单分子光电子器件(Science 2016, 352, 1443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8666)和生物传感器(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2228 Chem. Sci. 2015, 6, 2469 J. Mater. Chem. B 2015, 3, 5150)。最近,他们与美国西北大学J. Fraser Stoddart(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课题组合作,以石墨烯基分子器件为测试平台,将“分子机器”中最常见的轮烷分子连接在石墨烯电极之间,研究了轮烷与甲基紫精的主客体分子间的反应动力学。相比传统的研究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如质谱和核磁技术等,石墨烯基分子器件具有无标记、实时监测的优点且不依赖大型测试仪器,该方法开启了单分子器件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未来在探究反应动力学和揭示有机反应机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该工作于11月25日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Sci. Adv. 2016, 2, e1601113)。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的资助,特别感谢西北大学J. Fraser Stoddart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齐传民教授和天津大学苏纪豪教授。
  •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发生物分子“检测平台”
    p   “有没有一种东西,在一个事物的萌芽状态,就能检测出它的存在,从而加以预防与干预?”昨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发布信息,他们不仅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还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能产业化的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体积只有“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的八分之一,检测灵敏度则要比现在最先进的光学检测还要提高40%。 /p p   “‘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其实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检测平台,花了我们四五年时间攻关。”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威博士介绍,例如,天热,湖中有蓝藻,而且突然发展很快,“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就可在看不到蓝藻时,通过水样微囊藻毒素检测,快速检测出其藻毒素变化,从而预先知道蓝藻发展趋势。 /p p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这个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像一个微型小锅,只有450克。“我们采用了薄膜压电技术,利用薄膜压电晶片实现生物分子界面分析,分析的是分子与分子间的结构变化。”张威从专业角度介绍其工作原理。 /p p   只见实验人员将不同水质的水,引入已采过样的芯片上,电脑上很快出现不同的曲线。“通过分析频率变化,可获得吸附层相应的质量、吸附层厚度、粘弹性等信息。”实验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世界上这样一台先进的同类产品,售价在100万元以上。而苏州医工所研发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价格只有同类产品的一半。许多参数,甚至还要优于国外产品。 /p p   根据第三方检测结果,其温度测定设定在37℃,1小时内温度波动度只为± 0.04℃,而国际同类产品温度波动度要达± 0.08℃,频率1小时内测量频率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1.5Hz,部分指标超过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p p   张威告诉记者,针对高校和企业、个人研究人员,他们还研发了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专门用于某类定向测试。“该‘迷你’产品的单项性能与‘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相当,但价格仅5万元,进一步拉低了检测门槛。” /p p   “我们开发出的这两款产品,最核心的技术还是在自主研发的芯片上,该芯片突破了国外垄断产品的技术壁垒。”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两款产品已获15项发明专利授权,申请的国际PCT专利也已进入日本和美国。 /p
  • 博晖创新分子检测实验室被认定为工程实验室
    11月25日晚间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ldquo 京发改&rdquo )下发的《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4年认定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财苑)验室的批复》文件(京发改[2014]2400号)。根据该文件,公司的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经专家评审被认定为&ldquo 北京市工程实验室&rdquo 。   公司表示,建立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和推广公司微流控分子检测平台,并有助于与高校、科研单位搭建科技创新对接平台,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公司将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加强运营管理,提高研发及试验能力,加强协同创新,在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 日立高新和凯杰将合作开发分子检测仪器
    日立高新(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和凯杰(Qiagen)在分子检测领域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协议,日立将贡献其在工业仪器研发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凯杰将提供其在生命科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分子检测能力。   初始项目包括基于PCR的自动化系统和二代测序仪,双方的合作也许将拓展到在特定区域的产品商业化。   凯杰高级副总裁和分子诊断业务主管Thierry Bernard表示:&ldquo 与日立高新的战略性合作将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创建分子检测解决方案的平台。日立高新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是公认的领导者,并且有着一系列的创新,是亚太区重要的仪器企业。&rdquo   双方合作的财务和其他协议细节没有披露。
  • 研究实现半导体SERS基底性能提升和无机小分子检测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是无损、高灵敏、高特异性光谱技术,在反应监测、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等学科中颇具应用价值。近年来,半导体SERS基底的性能调控备受关注。然而,半导体SERS增强效果普遍较弱,难以应用于散射截面较小的无机物质的检测,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可以提升半导体基底SERS性能的策略,从而提升半导体SERS基底对无机物质的响应性。   基于这一研究目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刚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氧化钼纳米晶和量子点,发现了小尺寸的量子点在晶格缺陷和尺寸效应的双重作用下SERS性能显著提升,提出了基于多重共振耦合电荷转移路径实现高效化学增强效应的SERS作用机制,并实现了对无机小分子联氨(N2H4)的低浓度检测。   如图1所示,量子点产生了明显的带隙变化和荧光发光现象,可以归结为尺寸限域效应和小尺寸半导体中产生多重缺陷能级的共同作用。如图2所示,量子点对多个探针分子产生了灵敏SERS响应,其中,对无机小分子联氨具有良好的SERS性能。研究通过进一步的表征得出量子点表面联氨分子的检测性能具有明显的尺寸依赖性,且在2 nm尺寸下的极限浓度为4*10-5 mol/L。如图3所示,研究分析不同尺寸下能带结构的变化,提出了2nm量子点高效SERS效应的机制为由于尺寸限域效应和晶格缺陷共同作用下能带结构中存在的多重共振耦合电荷转移路径。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半导体SERS基底对无机小分子直接、灵敏的检测,对拓宽半导体SERS基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Quantum Effects Enter Semiconductor-Based SERS: Multiresonant MoO3xH2O Quantum Dots Enabling Direct, Sensitive SERS Detection of Small Inorganic Molecules为题,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等的支持。图1.量子点能带结构和荧光发光效应表征图2.量子点的SERS性能表征谱图图3.量子点高效SERS性能作用机制示意
  • 分子互作定量检测技术介绍及案例分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吴萌
    为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向用户传递准确、实用的技术干货和宝贵的实验经验。本期,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萌高级工程师谈一谈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技术及案例分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吴萌 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负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相关检测仪器管理,主要从事分子互作技术服务、平台仪器管理、用户使用培训及相关工作。深耕生物分子互作技术领域近十年,积累了大量相关经验,为科研工作者论文发表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支持。探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体各项生理机能,为探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对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可用于定量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型技术因其无需标记、实时表征且检测快速等特点而迅速发展,应用广泛。本文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种技术,分别是等温滴定微量热(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和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围绕其技术特点进行介绍并分享几则研究案例。ITC、MST、SPR及BLI技术解析ITC技术可直接检测生物分子结合过程中的热量改变。实验时,保持仪器样品池和参比池温度相同,通过加热补偿原理检测体系热量变化,从而得到生物分子的结合信息。其最大特点在于样品在溶液内即可完成检测,且无需任何标记,单次实验即可测定亲和力常数及热力学常数。MST技术是测量溶液中分子环境的改变,如水化层、电荷等特性变化而导致的微量热改变,从而确定亲和力大小的。该技术优点在于仪器灵敏度高,分子结构或者构象上的微小改变都可以检测到,且不受样品分子量限制。MST在溶液中即可完成检测,样品不需要固定在一个表面。SPR技术则通过将一个分子固定在传感芯片表面的形式,将另一分子以溶液形式连续流过芯片,检测器可以实时检测到溶液中分子与芯片表面分子的结合、解离过程。SPR通过实时记录传感器芯片表面分子质量变化,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BLI技术也是一种光学分析技术(原理类似SPR技术),检测的是生物传感器上固定的生物分子表面层厚度的变化。若待测分子与生物传感器尖端的固定相分子发生结合,其数量的变化可致实时测定的干涉图谱发生相应改变,进而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SPR和BLI技术均可实时检测到结合过程和解离过程,因此不仅可以提供亲和力信息,还可以提供结合常数和解离常数等动力学信息。相比于免疫共沉淀、融合蛋白沉降等传统检测技术,以上四种技术具有所需样品量少、实验时间短、结果重复性好、假阳性低等特点,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传导、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药物筛选及抗生素快速检测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分享几则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案例,希望为大家仪器应用方案拓宽思路。应用案例分享案例一:核酸适配体(Aptamer)通常是利用体外筛选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核酸分子文库中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能与相应的配体进行高亲和力和强特异性的结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吴继红课题组[1]通过体外筛选技术筛选疾病生物标志物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后,运用BLI和ITC等技术分析核酸适配体序列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优选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较好的核酸适配体序列进行优化和改造,通过BLI技术检测,获得最佳性能的核酸适配体序列,并建立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快速检测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新方法。BLI技术进行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验证案例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esoporous silicana noparticles,MSNs)作为新一代纳米材料的代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载体。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MSNs的功能化设计上,其非功能化的固有生物学效应研究报道较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2]等人通过对机制的研究,发现MSNs能够靶向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运用MST技术检测到MSNs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表面TLR4受体。通过联合PD-1抗体,MSNs能够在治疗早期,快速地建立了T细胞炎症性的肿瘤微环境,从而克服肿瘤对PD-1抗体的耐药性。该研究为MSN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纳米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MST技术检测FITC-MSNs与TLR4蛋白的亲和力案例三: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是感受营养与应激信号调节细胞生长与代谢的中心调控分子。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丁建平研究员[3]等人研究揭示了SAMTOR作为一个S-腺苷甲硫氨酸(SAM)传感器,通过感知SAM以调控mTORC1活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工作中,通过ITC技术测定了黑腹果蝇源SAMTOR(dSAMTOR)的MTase结构域与SAM和SAH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对激活mTORC1活性的功能开展深入研究。ITC技术检测SAM和SAH与dSAMTOR的亲和力案例四和案例五:蛋白-化合物亲和力测定蛋白和小分子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检测,经常受限于化合物的溶解性及分子量过小等因素,难以得到准确的亲和力信息。往往需要实验人员通过对测试条件,如缓冲液条件、传感器灵敏度、样品标记手段等改善和优化最终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巍维研究员[4]等人运用SPR技术检测了重组SSRP1蛋白和糖酵解代谢物-丙酮酸(pyruvate, 分子量仅为88.06Da)的相互作用,成功得到二者之间的亲和力常数为280μMol,进而从机制上解释了丙酮酸在肿瘤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 DDR)中的新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宏林教授[5]等人利用生物素标记的AKBA固定到生物传感器上,通过BLI技术检测到AKBA可直接作用于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IIα( MethionineAdenosyltransferase2A, MAT2A)。以上所分享的研究工作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数据均在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ITC、MST、BLI仪器和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的SPR仪器上完成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公共技术中心,是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技术平台。平台目前拥有蛋白质稳定性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可用于蛋白质质控、稳定性条件筛选等测试,同时拥有ITC、MST、BLI、SPR四台仪器,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检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实验经验的积累,我们针对不同的样品体系进行归类,建立了成熟的检测方案,可以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1] Gao S., Zheng X., Teng Y,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luorescently labeled aptamer structure- switching sssay for sensitiv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gliotox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91 (2): 1610-1618[2] Sun M, Gu P, Yang Y, et 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inflame tumors to overcome anti-PD-1 resistance through TLR4-NFκB axis. Journal for Immuno Therapy of Cancer, 2021, 9: e002508[3] Tang X, Zhang Y, Wang G,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adenosylmethionine sensing by SAMTOR in mTORC1 signaling. Sci Adv. 2022 Jul 8(26):eabn3868[4] Wu S, Cao R, Tao B, Wu P, et.al. Pyruvate facilitates FACT-mediated γH2AX loading to chromatin and promotes the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glioblastoma. Adv Sci (Weinh). 2022 Mar, 9(8): e2104055[5] Bai, J., Gao, Y., Chen, 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atural inhibitor of methionine adenosyl transferase 2A regulating one-carbon metabolism in keratinocytes. E Bio Medicine, Volume 39, 2019, Pages 575-590
  •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构建成功 实现蛋白分子快速高灵敏电化学检测
    p   发展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海洋生物大分子及海洋细菌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于及时快速地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一般采用酶联免疫法、生物化学测试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技术 对全细胞的检测,则通常需要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完成。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仪器复杂、设备昂贵、检测耗时长等缺点,仅适用于实验室分析。 /p p   在海洋环境中,贻贝可通过其足丝分泌贻贝粘蛋白,该蛋白具有优越的粘滞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秦伟课题组利用聚多巴胺类仿贻贝粘蛋白材料,成功构建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高灵敏、高选择、快速电化学检测。他们采用基于仿贻贝粘蛋白的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电位型传感器表面原位构建了生物分子选择性识别印迹层 利用表面分子印迹层与待测生物分子之间的高选择性识别作用,实现了样品中生物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高选择性分离与富集 利用聚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指示富集前后传感器膜界面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免标记电化学检测(如下图)。该方法有效解决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难以实现免标记分析的难题,有望应用于海洋病毒及海洋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中。 /p p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Rongning Liang, Jiawang Ding, Shengshuai Gao, Wei Qin*. Mussel-Inspired Surface-Imprinted Sensors for Potentiometric Label-Fre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doi: 10.1002/anie.201701892)。此外,秦伟课题组也于近期在该期刊发表了关于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的其它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033–1303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95" title=" W020170526571669789953.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fa6e65f-ceeb-4ed3-8f15-be9f33a6185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 nbsp p /p p & nbsp 基于海洋贻贝粘蛋白的仿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 /p p /p p /p /p
  • 亿元融资!万众一芯深度布局分子检测领域!
    近日,万众一芯宣布完成加轮近亿元融资。本轮投资方为电科创投及成都未来医学城投资基金。这是继去年B+轮融资之后公司获得的新一笔融资,截至目前 B 轮总融资额近3亿元。融资主要用于旗下产品的临床认证、产线建设及销售运营。万众一芯目前的亮眼成绩万众一芯于2016年正式运营,聚焦生物芯片的原始创新。基于10余年跨学科科技研发,积累百余项知识产权,打造“小于时代、先于时代”的半导体CMOS基因测序仪及微流控核酸POCT检测仪等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公司目前在苏州和成都拥有近3万平米研发与生产基地。此前,万众一芯还曾获经纬中国、启明创投等知名风投青睐完成数亿元融资,并先后荣获中国创新医疗器械榜TOP100、苏州市首批独角兽培育企业、全国最具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省级顶尖创业团队等荣誉。深度布局分子检测领域万众一芯深度布局分子检测领域,以独有的半导体生物芯片技术构建分子检测系统生态,多个平台产品定位于不同的细分检测领域,致力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分子检测的核心需求和痛点,使分子检测更普及、更容易。万众一芯的eTrust®核酸快检平台,基于恒温扩增、自驱动微流控技术及试剂冻干技术,实现核酸快检 “样本进,结果出”,获批国家科技部“核酸居家自检”应急项目,截至目前已“孵化”出多款产品。其中便携式扩增仪获CE及NMPA认证,新冠、HPV 应用试剂盒获CE认证。同时,万众一芯宠物病原体检测应用也已开发完成,后续多款检测项目也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eTrust®核酸快检产品线将会服务于各种核酸快检场景以及居家自检场景。早在2022年11月份,本网就报道了由华西医院联合成都万众一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可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核酸快速扩增仪获证!据了解,该产品是国内上市的体积最小的核酸快速扩增仪之一。(点击查看:30分钟出结果|华西医院&万众壹芯自主研发便携式核酸快速扩增仪获医疗器械注册证)测序仪ATGC MICRO万众一芯开发了快速经济精准的测序仪ATGC MICRO。目前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及中央实验室的“公共汽车”商业化模式下的低时效、高投入等问题依旧制约着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万众一芯的产品定位是基于先进半导体生物技术实现测序技术的小型化和快捷性。半导体NGS测序还将降低一次性开机成本至百元级,其小通量设计及“随到随检”和当天出报告的“出租车”模式更适合医院的临床科室,甚至走进社区。随时上场,即开即用、随到随测,可兼容第三方多种疾病检测试剂盒,例如病原体tNGS检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用药、耳聋等疾病检测以及针对儿童用药指导和老年人慢性病用药指导的试剂盒,进一步提升诊断和用药治疗的准确性。进一步聚焦科学仪器与试剂盒研发生产为加快生产线建设,加强产业链合作,万众一芯在建成核酸快检平台产品生产线且获生产许可证基础上,在苏州规划建设芯片智造中心,聚焦耗材生物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并已启动建设成都精准医学产业智造中心,依托未来医学城国家级平台及岷山研究院聚焦仪器及试剂盒的研发及生产。未来,万众一芯将持续坚持精准医疗源头创新,深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立足生命科技赛道,通过创新产品和临床解决方案,为科研及临床应用开发新的工具,为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中国“芯”力量,创造“芯”价值。
  • 安图生物呼吸道分子检测产品再获新证!
    近日,安图生物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流感疫情有“抬头”趋势  11月1日,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多位专家在会上提醒,应格外关注今年冬天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全球仍然面临着新冠疫情和流感疫情叠加流行的风险,特别是今年冬季。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表示,目前全球仍面临较高的流感和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秋冬季进入流行高峰。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流感发病数大幅上升,报告病例数较过去两年明显增多。  提高病原学检出率势在必行  由于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早期诊断是非常关键的。但呼吸道感染较为复杂,多表现为病原体混合感染,症状和流行特点较为相似,传统手段无法精准检测。核酸检测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时效性好等优势,可快速鉴别诊断病原体,对于辅助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搭载安图生物全自动化核酸检测平台实现随到随检  安图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搭载全自动核酸提纯与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实现随到随检,能够快速明确病原体,指导临床个性化用药。  全自动检测,操作简便,提高生物安全。  随到随测,检测灵活。  缩短TAT时间,检测时长约100min。  多项目自由组合方案,1管样本,可随意组合检测多种病原体。  配备急诊模式,适合门急诊检测。  2~8℃保存,易于储存与运输。  目前,安图生物已获注册证的呼吸道检测产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人副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安图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可搭载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是呼吸道分子检测的新利器。  未来,安图生物还将推出多项呼吸道疾病核酸检测产品,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快速、更精准的呼吸道病原体解决方案,助力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和诊疗。
  • 致力于新一代分子检测方法开发,泌码生命科学完成天使轮融资
    近日,上海泌码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领投,元生创投、中新园创和司南园科跟投。上海泌码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创始团队汇集学术和产业专家。公司致力于新一代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开发,结合强大的计算生物学算法,提供强大的蛋白组学分析工具,加速新型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为科研、临床和药物研发领域提供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助力全球科学家探索生命奥秘、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上海泌码生命科学拥有全球领先的基于抗体亲和的蛋白组检测平台,具备超灵敏、超多重、高通量、可重复的性能优势。其自主知识产权的邻近编码技术(Proximity Barcoding Assay,PBA)采用独特的蛋白分子标签和RCA邻近标签组合,实现单个蛋白分子计数的同时,还可以鉴定一个集群(cluster)的蛋白图谱,可以用于蛋白复合物、外泌体、细胞等层面的蛋白共定位、定性及定量分析。该技术平台有望实现在低成本下对血浆及其他样本的低丰度蛋白组进行精准分析,解决了目前蛋白组学研发中自动化程度低、通量不足、灵敏度差、价格昂贵等问题,高效赋能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和临床诊断。
  • 基于抗体和分子印迹构建HAS检测生物传感器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聚合物多模波导,其特征在于开创性的匙形几何形状,用于设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化传感器。通过在匙形波导上层叠约60nm的金纳米膜来实现等离子体元激发。由于波导的特殊几何结构,确定了两个不同的传感区域:一个位于勺子颈部的平面传感区域和一个位于碗上具有倾斜表面的凹面传感区域。体感度(Sn)与传感器发射/收集光的方式(平行或垂直于波导的主轴)和被询问的感测区域(平面颈部或角碗)相关,表明传感器的性能可以根据所选的测量配置方便地调整。SPR传感器的特性表明,颈部的Sn为750nm/RIU,碗部的Sn为950nm/RIU。为了进一步检查特殊的传感特征并评估应用环境,这两种受体都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特异性:碗区的抗体(高Sn);颈部区域(低Sn)上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纳米MIP)。实验结果表明,免疫传感器的检测限(LOD)为280 pm,纳米MIP传感器的检测极限(LOD),为4.16fm。HSA多传感器的总体响应包含八个数量级,表明匙形波导提供多尺度检测,并具有设计多分析物传感平台的潜力。图1(A)匙形光波导的几何形状(B)碗面角度的细节(C)等离子体传感平台的设置(D)光导效应的变化可以在未涂覆波导上被理解为光散射的变化。图2基于匙形聚合物波导的实验SPR传感器配置。图3(A)共振波长变化。图4是(A)纳米MIP的功能化感测区域的表面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3D视图;(B)抗体功能化传感区。图5(A )具有抗体受体的等离子体光谱,获得的HSA浓度范围为0.53-5300nm。(B)相对于空白的共振波长变化的绝对值,绘制为HSA浓度的函数(半对数标度);(C)具有纳米MIPS受体的等离子体光谱,HSA浓度范围为0.53–530 fM。(D)相对于空白的共振波长变化的绝对值。原文题目:Spoon-shaped polymer waveguides to excite multiple plasmonic phenomena: A multisensor based on antibody and 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particles to detect albumin concentrations over eight orders of magnitude.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707
  • 华大智造携手德国Curetis开创微生物分子检测新格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1b27e67-c94d-49a1-a4cb-c56d2550d6e6.jpg" / /p p   北京时间2018年1月10日,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与德国康瑞提斯有限公司(Curetis GmbH,以下简称“Curetis”)达成合作,华大智造代表谭宏东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与Curetis公司CEO Oliver Schacht博士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探索二代测序技术在分子微生物学科应用中的更多可能性,共同推动领域发展。 /p p   针对临床感染病原检测及其耐药位点检测,双方将集成样本核酸提取,建库,测序及分析技术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建立具备强大样本兼容性的全自动工作流程。华大智造将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建库技术,MG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结合Curetis公司基于Unyvero Lysator产品的样本提取技术,实现完整的流程贯穿。同时,双方将在前期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合作,结合华大智造的二代测序技术和阿瑞斯遗传学有限公司(Ares Genetics GmbH,为Curetis的100%子公司)的GEAR技术平台及数据库,共同开发临床感染病原靶向NGS检测方法。 /p p   Curetis首席商务官、Ares Genetics 常务董事Achim Plum博士表示,他非常高兴能够与华大智造开展进一步的合作,通过双方的技术优势,不断探索能够快速诊断传感染疾病的新途径。 /p p   Curetis总裁Oliver Schacht博士认为,华大智造是在二代测序传感染疾病诊断中打造高度集成化、自动化全流程的首个尝试者,因而会成为Curetis战略发展的绝佳合作伙伴,同时也将为他们的商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p p   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CEO牟峰博士表示,凭借新款测序仪MGISEQ-200、MGISEQ-2000,以及模块化NGS工作站MGIFLP,华大智造展示了其整体解决方案的高度集成化、自动化,并将进一步为使用者带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测序体验。 /p
  • 上海交大叶坚教授团队Nature发文:拉曼光谱助力分子定量检测
    2024年4月17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Digital colloi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by single-molecule coun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内定量的挑战,系统阐述了基于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digital colloi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dCERS)的定量技术。基于单分子计数,dCERS成功实现了超低浓度目标分子的可靠定量检测,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普遍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研究生毕心缘,通讯作者为叶坚教授。作为资深作者,邵志峰教授在基本概念、数据解析以及文章的凝练、修改等方面做出了关键贡献。Daniel M. Czajkowsky教授也对数据的物理原理与文章修改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是论文的唯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该工作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古宏晨教授、徐宏教授和沈峰教授的帮助,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该成果成员:(从左往右)邵志峰、叶坚、毕心缘、Daniel M. Czajkowsky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是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于1928年发现的一种指纹式的、具有分子结构特异性的非弹性散射光谱,并获得了1930年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拉曼谱峰可以直接判断对应的分子结构,进而识别具体的分子的类型。该技术具有无需标记的优势,使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国防和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拉曼信号通常比较弱,因此信号增强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源于1974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Martin Fleischmann等人的一个重要实验。他们发现,在粗糙的银电极表面所附着的吡啶分子所产生的拉曼散射信号会被极大地增强,其物理原理在1977年分别由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David L. Jeanmaire和Richard P. Van Duyne以及英国肯特大学化学实验室M. Grant Albrecht和J. Alan Creighton从电磁场效应和电荷转移效应做出了解释。1997年SERS迎来了里程碑的事件——单分子SERS检测的实现。自此,SERS技术被认为有希望使得拉曼光谱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不同的纳米增强基底,如纳米星、纳米海胆、纳米花、纳米森林等,通过采用不同的湿化学合成方案与芯片制造工艺,使得基底表面具有更为丰富的尖端、缝隙结构,形成更强的热点区域为其中的分子提供更高的增强能力,实现超低浓度的分子检测。 但是,随着SERS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低浓度检测时,拉曼信号强度存在极大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具有单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并不意味着超灵敏定量的实现。换言之,获得更高的增强因子只是实现SERS高灵敏定量检测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实现了具有可重复性的测量,SERS技术才具有实际应用与大规模推广的能力。很显然,这一困扰拉曼领域几十年的难题,难以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中得到圆满解决。本工作展示了dCERS技术基于单分子计数实现了超低浓度目标分子在未知复杂背景中的可重复性定量,无需使用任何目标分子的特定标记。由于不同的目标分子大多具有独特的SERS光谱,dCERS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分子的同时定量检测,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dCERS成功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1fM水平定量灵敏度。另外,本工作使用的胶体纳米颗粒可以方便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制备,而检测方法相对简单,因此,dCERS有望进一步推动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变革和进步,验证了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实用性。 今年刚好是发现SERS技术的50周年,可以预见,随着dCERS技术的进一步成熟,dCERS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保护、食品检测、国防与公共安全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 博晖创新4349万建微流控分子检测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获得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补助资金批复的公告   近日,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公司&rdquo )收到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rdquo 市发改委&rdquo )下发的《关于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批复》(京发改【2015】1023 号),具体内容如下:   一、项目名称: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三、项目建设地点:昌平区生命科学园路 9 号院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通过购置大型设备设施及材料,搭建小试、中试实验环境,建立微流控分子检测仪器平台、微流控分子检测芯片平台和微流控分子检测应用及试剂开发平台等三个平台,实现从仪器、耗材到检测应用的集成开发,及微全分析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对体外诊断产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微流体技术创新中心。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为 4349 万元,市发改委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补助资金1304 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工程化、产业化研发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工程化的验证和测试环境等,项目其余资金由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上述批复的取得为公司微流控技术平台的集成开发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公司预计该项目补助资金的取得不会对今年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证券代码:300318 证券简称:博晖创新 公告编号:临 2015-032   特此公告。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董 事 会   2015 年 6 月 16 日
  • 见“微”知著——默克发布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新品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2016年4月12日,默克在北京举办生命科学新产品发布会,来自各科研院所、高校等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432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6aa4a5bb-e0b7-4ea0-a1f2-39382acc0e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光影开场秀 /strong /p p   “见微 至臻 致远”,本次新品发布会继续传承默克生命科学的创新风格,以一段创意无限的光影开场秀拉开序幕。在光与影的殿堂里,默克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诠释了以“匠人”之心打造的两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和CellASIC ONIX2 微流控活细胞实时分析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454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6808f359-8e28-4449-8732-1a08c11f48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默克生命科学市场部总监郭鸣霏先生致开幕辞 /strong /p p   默克生命科学市场部总监郭鸣霏先生在致辞中介绍到,Erenna,原是深海中的一种水母,在几千米的海底发出荧光,照亮深海海底未知的世界。本次默克发布的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的名字也叫Erenna,Erenna(水母)潜在的含义与默克相关产品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探索潜能不谋而合。 /p p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免疫组化等经典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免疫组化、ELISA、Luminex等蛋白检测技术已经实现了数以千计的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但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速度仍显缓慢:年均仅有1-2个新的生物标志物进入实际的临床应用。据统计,在400000多种已知的人类蛋白中,约有300000种因为表达丰度过低而无法实现传统方法的检测。在现有技术可以检测的约100000种蛋白中,大多数又无法在健康个体的样本检测到,而仅仅出现在特定的疾病时期。大量蛋白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功能,如同海平面下的冰山,无法被现有技术准确界定。不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应用都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现有技术的瓶颈极大限制了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474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5b125750-dbfb-46c2-a10f-e28972e8fbe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默克高级科学家、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资深专家Ali Vahedi先生 /strong /p p   2015年,默克密理博收购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413/188581.s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单分子检测技术(SMC sup TM /sup ) /strong /a 。而今天发布的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也是收购之后发布的首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 /p p   据默克高级科学家、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资深专家Ali Vahedi介绍,Erenna采用专利的“爱里斑”单分子检测技术(Single Molecular Counting ,SMC sup TM /sup ),突破了蛋白检测的极限,将生物标志物检测提升到飞摩尔级别。相较于传统免疫检测技术,SMC sup TM /sup 技术的信噪比有了很显著的改善,使得在一个系统里可以同时检测低表达和高表达的蛋白靶标,可以用于揭示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微小变化,并可创领生物标志的新发现。 /p p   检测事件(DE),事件光子含量(EP),以及总光子含量(TP),三套检测数据得到三条标准曲线,外加专有的算法,Erenna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的检测。此外,Erenna单分子免疫检测平台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选择孵育形式。据介绍,由于Erenna平台卓越的单分子检测能力以及磁珠的低背景,基于磁珠的孵育形式比使用同样抗体的ELISA灵敏度提高大约1000倍。而基于96孔板板底的孵育形式大约比同等抗体条件的ELISA灵敏度也能提高50-100倍,同时试剂成本低于ELIS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535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ab2ad927-41e4-47d2-a2d0-bb13d622c37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默克全球产品经理Victor Koong先生 /strong /p p   本次发布会中,默克还介绍了另一款新产品:CellASIC ONIX2 微流控活细胞实时分析系统,这是CellASIC ONIX的升级产品。 /p p   据默克全球产品经理Victor Koong介绍,目前,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培养体系体积较大,快速更换培养基比较困难;静态培养与在体培养差异较大;成像状态下很难控制细胞的生长环境等。而CellASIC ONIX2 微流控活细胞实时分析系统可以实现活细胞成像时的细胞生长环境精细调控,包括气体、温度、培养基和试剂的快速切换,长时程、免操作实验条件的程序化控制等,从而使细胞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p p   采用芯片培养板上的微流控设计,CellASIC ONIX2具备高精度活细胞成像与多功能分析的系统特征,可同时进行四个独立的加药实验,适用于所有倒置显微镜。 /p p   据介绍,CellASIC ONIX2在控制演进过程的自噬、活细胞成像过程中的自动化免疫染色等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顶级科研机构的超过60篇顶尖文献已经使用了该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443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4756031b-b60f-4bed-98d5-28f829bfc6e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发布会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1526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c61746a7-bde2-490e-919a-c11a2f59459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amp 公共健康硕士 David Conen先生 /strong /p p   在新品发布会的过程中,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amp 公共健康硕士David & nbsp Conen先生还专门分享了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 br/ /p p   此外,新品发布会之后,默克还组织了成像流式高峰论坛,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最新的研究进展。 br/ /p
  • 奶粉里吃出虫子 第三方检测需消费者先垫检测费
    “你看,就是这只黑黑的小虫子,那天我一打开就看到了,幸亏没有给宝宝喂奶粉。”因不同意厂商给出的解决方案,金华市民徐女士3月15日到金华婺城工商分局举办的“315广场活动”现场去投诉。   徐女士带来了出问题的奶粉。记者看到,奶粉是罐装的惠氏金装婴儿奶粉,标明原产地是新加坡,中国总经销是惠氏(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保质期到明年4月份。徐女士介绍说,奶粉是她去年12月1日从亚布力婴童会所金华江北店买来的。12月3日她打开奶粉,拿出奶粉勺准备给宝宝喂食时,发现里面有一个黑色小点,很醒目。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虫子,虫子已经死掉干了,有点像虫卵,看起来很像米糠壳。   随后她就拨打了“亚布力”的电话,店家说会让厂方来处理。徐女士说,厂方过了好久才上门查看,并拍了照片。当时答复她说可以退一赔一,并坚称公司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但徐女士对这个处理结果不满意。徐女士说,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厂方口口声声说“如果认为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去检测”。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怀疑产品有质量问题需要举证,其中一项就是申请第三方检测。但是一来第三方检测机构少,二来要花钱花精力,还不知结果会怎样,检测费用一般是消费者先行垫付,如果检测发现产品质量确实有问题,检测费用可由产品生产方出,所以消费者往往有畏难情绪。徐女士说,自己要照顾个婴儿,实在没有精力走第三方检测维权的路子,所以她选择求助于工商调解。   受理了徐女士的投诉后,工商部门工作人员来到“亚布力”进行现场调解。工商人员说,按照食品法规定,根据消费者受损情况不同,可以赔偿商品价格的一倍到十倍。此案中如果商家负责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事情是很好处理的。在等了20多分钟后,惠氏奶粉金华办事处的客服顾问赶过来,一再强调产品质量不可能出现问题。“从我们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来说,虫子出现在奶粉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从关爱的角度出发,公司可以补偿给消费者两罐奶粉”。   由于双方分歧较大,在工商人员努力下,徐女士表示可以作出让步,一赔五也可以接受。但惠氏奶粉公司客服人员表示要请示上级,请示后她表示自己没有这个权限,只能退一赔一。徐女士表示,既然如此,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后来,惠氏(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又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理解消费者的心情,但产品肯定没有质量问题,还是希望与消费者达成谅解。
  • 迪安诊断推出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扩大宏基因检测项目支持范围
    近日,迪安诊断(300244)研发中心与数智中心数字化交付平台团队共同开发了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该系统简化数据传输和管理,规范结果解读,保障数据安全,可辅助实验室独立开展检测并快速报告。系统的发布扩大了宏基因检测平台的项目支持范围,使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技术惠及更多的病患。  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质谱、基因组测序等,来检测病原体对抗菌剂的敏感性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培养法,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结果,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剂治疗患者,降低耐药性发生的风险,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技术与行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数十亿产值的检测服务市场。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实验流程复杂繁琐、数据传输和管理不便捷、结果解读和报告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安全性不高等。  对此,迪安诊断快速搭建自身的病原微生物基因测序服务体系,为各科研中心、医疗机构提供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客户。  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  迪安诊断宏基因检测平台  迪安诊断宏基因检测平台是“测序+分析+报告”一体的完整病原微生物检测解决方案。依托迪安诊断自主研发的算法、知识库、规则引擎,平台实现了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的全流程检测线上化,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和结果比对功能,更好的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公司持续秉持扎实做好自身产品迭代,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与稳固病原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原则。此外,迪安诊断还致力于推动mNGS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以期为临床感染精准诊断贡献专业力量。
  • 让痛风不再痛,NanoTemper专利MST技术精准助力小分子检测 !
    01研究背景尿酸盐,是尿酸在人体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血清中的强效抗氧化剂,在清除活性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尿酸盐的过度积累(也称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尿酸转运体GLUT9蛋白可以将尿酸从细胞转运至血液,提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药物研发靶点。然而,由于缺乏强选择性且高效力的抑制剂,开发一种针对GLUT9有效且安全的可以用来治疗痛风的药物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次我们带来的这篇文献,借助NanoTemper公司的专利微量热泳动(MST)技术--无标记检测方式成功揭示了GLUT9蛋白与其底物尿酸 (UA) 和天然小分子抑制剂芹菜素 (API) 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的相关药物设计和优化奠定了重要基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9420-9IF: 14.7 Q1 IF: 14.7 Q1 02研究内容深圳转化医学研究院潘孝敬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和西湖大学等单位在解析了GLUT9-UA复合物的基础上,通过MST技术分别测定GLUT9不同突变体与底物UA的结合亲和力,深入分析和验证了GLUT9与底物UA的相互作用。还通过将只转运葡萄糖的GLUT1替换 GLUT9的对应残基,使用MST测定亲和力,揭示了GLUT9的独特底物偏好性的分子基础。图1:MST实验测定GLUT9突变体与尿酸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N333A、E364A、Y327A和W336A的结合亲和力降低,可验证其为关键结合位点。图2:MST实验测定尿酸与GLUT9替代体(来自GLUT1的对应位点替换)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L332I 对尿酸盐结合的影响很小,而 W336F 和 Y327Q显著降低的结合亲和力表明其在确定底物偏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由于GLUT9与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相关疾病具有高度关联性,GLUT9蛋白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因此,课题组以具有一定选择性,且结合力相对高的天然小分子API为例(IC50=0.69 ±0.11 μM),使用MST微量热泳动技术验证了GLUT9蛋白与API分子的结合。GLUT9蛋白分子量为60 kDa,而API的分子量仅为270Da,分子量相差200倍,如若课题组使用仅其他基于分子量变化的互作技术进行检测,则可能会因信噪比低的问题而检测不到结合。 得益于MST检测技术不依赖于分子量的改变,并且通过无标记的检测方式就可以在溶液中直接检测蛋白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因此有效避免了固定蛋白干扰其检测活性,成功验证了API分子在GLUT9蛋白中的结合和抑制作用效果(图3),同时也揭示了小分子对GLUT9蛋白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的相关药物设计和优化奠定了基础。图3:MST实验测定了GLUT9突变体与API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N458A、Y327A、W336A 和 C427A 的结合亲和力显著降低,表明其为影响结合的关键位点,而I209A 和 E364A 对 API 结合无显著影响。03技术优势在这篇研究中,通过MST技术成功揭示了GLUT9蛋白与其底物尿酸 (UA) 和天然小分子抑制剂芹菜素 (API) 结合的分子机制,在检测时无需对GLUT9蛋白进行标记或固定处理,通过检测蛋白内源荧光的变化来进行分子互作亲和力的检测。Monolith系列仪器不依赖于分子量的改变,蛋白用量少,受缓冲液体系限制小,可以在溶液中表征GLUT9蛋白与小分子的亲和力,在小分子结合机制研究中有显著优势。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 直接在溶液中检测亲和力,无需固定 无惧分子量的变化,轻松检测各种类型小分子 检测一个Kd仅需10min 无微流控系统,无需清洗维护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