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泛长三角

仪器信息网泛长三角专题为您整合泛长三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泛长三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泛长三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泛长三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泛长三角话题讨论。

泛长三角相关的资讯

  • 剑指“双碳”,提供长三角解决方案!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成立
    长三角要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势在必行。今天上午举行的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现场,来自三省一市的与会嘉宾共同见证“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的成立,联盟旨在凝聚长三角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从能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双碳)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长三角解决方案。 图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之江南圩田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科技赋能“革命” “回顾近代三次产业革命,都与能源革命连在一起。”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要把资源的资源属性变成制造属性,能源的未来不能完全靠资源,要靠制造,而这就不离开科技赋能。 包信和坦言,“双碳”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硬仗。怎么做?“同等的能量能源消耗,要创造更高的产值,产业结构一定要有很大的变化,要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就一定要改变能源结构。”结合长三角的发展实际,他提出增加可再生来源、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流程工业碳排放等建议。 “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氢能是关键。”包信和说,可再生能源的更好利用、转化,能源网络之间更好互动,都要依靠科技赋能,“希望长三角利用好国家的技术创新平台,利用好高水平的产业平台,做一些建制化、体系化的碳中和研究,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碳中和先锋队提供技术支撑。”做好顶层设计 “我们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这就要加快新能源替代,加快储能建设,加快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董事长,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雄深入分析了长三角能源现状,他说,长三角地区一次能源缺乏,且新能源资源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落实好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是我们要研究、规划的主要内容。” 罗必雄说,作为联盟成员,中电工程将在三大领域发力:一个是规划开发好西部丰富的低碳、零碳清洁能源,以及输送通道,即西电东送;二是要开发建设好长三角地区海上风电、光伏等能源资源,海电陆送;三是要积极参与规划开发长三角国土空间资源。 “长三角的发展建设要一体化,沪苏浙皖要发挥各自优势。”以国土空间资源为例,罗必雄说,相对沪苏浙来说,安徽的国土空间资源比较广阔,且更靠近西部,“是不是可以发挥安徽土地资源优势,把安徽作为西电的长三角接收点,一个能源基地,把储能建设起来,再往沪苏浙送,让一体化融合发展更高效。”能源互济互保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联盟发起成员之一、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迪南呼吁,建立能源互济互保的长三角一体化机制,从能源供给上保障长三角经济民生。“事实上,我们在这个机制下,已经有所动作。比如天然气的供应商,浙江和上海、江苏和上海,连接线已经在推进建设,和安徽之间的连通也在协调推进。”他说,依托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长三角能源互给互保的一体化机制,未来申能集团将推出更多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氢能的布局。 说到“双碳”目标,黄迪南说,作为能源企业,申能集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在原来的传统能源基础上,找到新的赛道,用更清洁的能源来保障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在氢能的全产业链上做了一些布局,借助长三角的科技优势、高校优势,各方面新技术都能得到很好发展,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够更好落地。” 近年来,尤其是“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领域飞速发展,黄迪南说,申能集团和长三角各地的能源企业都保持联系沟通,除了业务合作,还会定期召开战略论坛,使长三角能源企业在新能源发展上能保持同步,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谱写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7月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支持政策》)《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近一周年之际,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听取生态环境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建设“1+N”实施体系。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加快美丽中国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充分发挥考核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挥棒作用。会议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台《支持政策》,是生态环境领域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1”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示范区在推进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放在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定位思考、谋划推动,大力支持示范区制度创新,共同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制定出台《若干措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对于引导生态环境部门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职责,坚持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扎实做好帮扶指导。要强化《若干措施》实施保障,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及时解决反映问题,回应关切诉求,强化宣传推广,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民营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上迈出更大步伐。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统筹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区域一体化空间治理机制;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 长三角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中心年内建成
    记者从21日在南京举行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会议获悉,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中心和各分中心年内将建成。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2014年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中心和各分中心(一期),整合三省一市资源和需求,按照&ldquo 一个区域中心+四个分中心&rdquo 的构架,上海市为主体,三省协助,环保部支持,建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中心一期,发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的数据中心、联合预报中心和会商中心的功能。   据介绍,中心重点工作和工作机制包括,初步建立环境、气象数据共享长效机制,实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废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数据等共享,根据环保部和国家气象局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联动工作机制。区域中心会同分中心制订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编制规范,定期对分中心开展培训,帮助各分中心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协助开展源解析工作。   在此基础上,三省一市还将加强区域大气重污染应急联动,各省市出台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区域、省、市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建立完善污染预警会商研判机制。
  • 长三角585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云”端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从2010到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至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14128项,合同金额近431.93亿元;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100项,获批经费超过18亿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正不断跑出加速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组数据佐证:从2010到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至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14128项,合同金额近431.93亿元;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100项,获批经费超过18亿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3.13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热情,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浓厚氛围,6日上午,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活动集中展示长三角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585项,其中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参展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占比近一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高、精、尖”扑面而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打开成果展官网,在原始创新展区、技术创新展区和合作创新展区三大栏目中,借助全媒体的形式,共展出图片1700多张,视频170多条,文字说明3万余字。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本次成果展还专门开设了精品展区,共40项,每省(市)1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展示项目分布上,上海132项,江苏127项,浙江165项,安徽161项;新型材料最多,达到17.1%。此外,农、轻、纺及其它,医药与医疗器械也均超过了10%,分别为15.21%和11.1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进入单个成果展示区,“高、精、尖”的感觉扑面而来。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长三角及中国数十家单位研制的“天鲸号”等60余座系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远海造岛奇迹;由之江实验室牵头,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共同研发打造的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成为智能时代的AI生产力工具,实现了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南通中远船务研发的国内首座多点系泊式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储卸平台,开辟了中国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总包工程建造的先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创新协同总指数得分翻番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迫切需要联合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国内外力量,共同建设。整个长三角将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和转化管理经验的提升。中心也会进一步加强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自身打造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国家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对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期盼,也代表了长三角科技人的共同心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天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指数显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速达到9.33%。总体来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指数以详实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了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 /p
  • 环保部建议疏散长三角等区域重化工产能
    环保部最新报告显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一体化特征尤其突出。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地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区域性高污染日益频繁。在东部的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超标城市比例超过80%,且重污染发生体现出同步性。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 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中,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联合组成课题组,就我国区域空气质量进行研究。据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介绍,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集中分布是造成我国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共出现了28个空气污染日。分析这28天里上海、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嘉兴、宁波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现其中78.6%的天数有4个以上城市同步出现污染 8个城市全部超标的天数占14.3%,上海作为唯一超标城市的情况仅出现2天。   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东部地区年均可达60-90μg/m3,主要工业区可超过100μg/m3,普遍远高于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颁布的关于PM2.5的环境质量浓度标准(大部分小于10μg/m3).   伴随着PM2.5等环境浓度的升高,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空气呈现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响、互为源汇的复合大气污染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燃煤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亿吨的速度增长,目前燃煤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48%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从1.2亿辆激增到1.9亿辆。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造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空气质量恶化。   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上述课题组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由于空气污染造成中国47万人过早死亡 2003年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和疾病给中国带来了160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16%。   据课题组介绍,按照新版空气质量标准,我国目前至少有2/3的城市不能达标。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需要在15~20年内实现稳定达标,即在2025年使全国约80%的城市达到标准要求。为此,需要在每个5年计划内使全国主要城市的PM10和PM2.5平均浓度降低10%~15%。   记者了解到,针对区域性空气污染加重的新情况,环保部已决定完善区域总量控制制度,为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典型地区设立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区域内的大气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   环保部同时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
  • 长三角厨卫检验检测联盟在沪成立
    面对预制菜快速发展带来的快速解冻、风味保持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由上海酒店设备工程成套南翔厂研发的、以固态源915射频为基础的快速解冻炉,受到日前在上海成立的长三角厨卫检验检测联盟的关注。长三角厨卫检验检测联盟由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三省一市检验检测机构和厨卫生产企业共同参与。联盟旨在组建检验检测、标准制修订、计量认证、帮扶培训等技术交流组织,为长三角厨卫产业链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扩大外贸、质量提升等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据了解,长三角地区正在成长为中国厨卫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中心。长三角厨卫检验检测联盟将以长三角检验检测机构一体化发展为契机,聚焦厨卫产业链质量调查、行业会诊、NQI“一站式”服务,检测能力一致性核验和标准制定,推动优秀自主品牌产品出海,创建长三角厨卫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站。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院长王虎表示,将推动联盟各单位的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资源、信息、业务、人才、科研等要素的共建共享。
  • 长三角仪器产业技术联盟工作会议举行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建设工作会议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   日前,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发展建设工作会议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岑章志,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司长王伟中,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丁康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周海梦,副院长王子卿、张海戈,嘉兴市副市长陈越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庄松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长闫成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陈洪渊,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秘书长马兰凤以及嘉兴市科技局局长邢海华、党组书记沃亚平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海戈副院长主持。   会上,周海梦院长代表研究院致词并介绍了研究院发展情况。闫成德理事长对联盟发展方向作了介绍,王子卿副院长对联盟运行现状作了汇报。岑章志副主任在会上表示清华大学将大力支持联盟工作,希望研究院和联盟充分利用好清华大学优势资源,并整合其它资源发展好联盟。庄松林理事长、陈越强副市长、丁康生副厅长分别发言,表示将全力支持联盟工作的开展。王伟中司长、吴学梯副司长对联盟前期筹备工作和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联盟的成立对推动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并对联盟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指示,并表示科技部条财司将全力支持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发展,希望技术创新工作在长三角地区作为试点能有所突破,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 安徽立法支持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共享
    5月27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后的《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在完善技术创新内容方面,《条例》规定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条例》明确,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通过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等,推动专业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关于科学仪器与设施共享,《条例》规定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共同建立共享协同机制等。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有关部署,我省将推动建设和完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服务平台。省共享服务平台应当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提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跨区域共享服务。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依托,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联合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此外,安徽省支持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建立科技创新券通用机制。规定将管理单位为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用户提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的情况,纳入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评价考核范围。
  • 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方案通过评审
    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会同苏沪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专项工作方案》),12月23日在沪通过国家海洋局主持的专家评审。  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等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听取了《专项工作方案》工作背景、目标、路线、内容和预期成果等的介绍,并就《专项工作方案》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审议。专家评审组认为,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工作意义重大,《专项工作方案》目标明确、工作路线清晰可行、监测网设计和动态评估内容科学合理,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东海分局局长刘刻福表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海洋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今年也相继颁布实施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实施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是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进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级联动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体制机制的需要,有助于为科学应对长三角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各种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环境风险日益加大等影响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控制长江口污染物入海总量,治理和改善长三角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据东海监测中心主任徐韧介绍,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聚焦长江口和周边海域典型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以立体监测、实时掌控,动态评估、测管协同,信息共享、区域联动和业务驱动、科技支撑为目标。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建设由海洋环境状况、生态状况、入海污染源状况、风险防控应急和海洋环境监管5个子网组成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开展对长三角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入海污染物总量、水交换与跨界输移、环境风险和监管效果的动态评估,通过建设监测大数据平台,为苏沪浙协同测管与风险防范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司长于青松希望东海分局会同苏沪浙海洋主管部门尽快启动专项实施,根据《专项工作方案》确定的任务分工,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
  • 臭氧再成长三角珠三角首要空气污染物
    (见习记者 张嫣)环保部发布4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空气中,臭氧污染相比去年同期继续恶化,并再次取代PM2.5,成为区域首要空气污染物。  5月25日发布的报告称,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长三角臭氧8小时值与上年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珠三角亦见3.7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三大区域PM2.5月均浓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同比下降,珠三角地区降幅达22%。  总体来看,虽然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24.1%-76.7%)仍在长三角(51.7%-96.7%)和珠三角区域(80%-100%)之下,但与本区域上年同比和上月环比均有所改善,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则出现同比、环比均下降的趋势。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财新记者,臭氧污染持续加重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长期趋势,提高光化学烟雾的风险,并对人体造成更大危害。虽然平流层上的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近地面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臭氧,却是看不见的健康危害。臭氧的强氧化作用,不仅会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而且会危害神经甚至生殖系统。  马军表示,臭氧污染作为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VOC光照后形成的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当年的天气日照情况都会影响该年臭氧污染量的波动。因此,某种程度来讲,臭氧污染与PM2.5的污染会呈现跷跷板的关系。当PM2.5得到控制时,大气透明度好,光照便加强,就会有利于氮氧化物与VOC进行反应。  据悉,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正在讨论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其中包括VOC控制指标。环保专家呼吁,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应当进一步对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控制,以防止二次污染物的爆发。
  • 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
    6月1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种业领域实验室共同组建的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首批联盟成员由长三角三省一市的28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包括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江苏)、中国科学院植物性状形成与塑造重点实验室(上海)、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担任联盟理事长。生物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农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种业进入育种“4.0时代”,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如何通过生物育种升级换代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种业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IT(信息技术)和BT(生物技术)。”万建民院士表示,联盟应朝着育种技术精准化、种质创新规模化、品种创智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比如,通过多基因聚合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功能型升级的优质良种,让一种品种兼具多种优点。除了紧盯科技前沿,企业生产端也是联盟的关注重点。万建民院士介绍,当前,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虽多,但研发投入低,创新努力弱,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因此,除了各实验室成员间协同创新,联盟背负着促进科企业融合、提升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使命。各单位将携手将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联盟将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总目标,聚焦种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积极衔接国家战略任务及产业重大需求,着力构建种业领域实验室跨区域、跨学科、大协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种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资料来源:28家实验室同心育“芯”!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成立,微讯江苏,2024年6月2日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新华日报,2024年6月2日
  • 沪苏浙皖携手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p   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近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共同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联动 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等领导见证。 /p p   多年来,在科技部指导下,三省一市通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拓展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8年初,三省一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出台《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联合推进重大科研任务布局,聚焦长三角区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生态治理等公共领域科技支撑和集成电路、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合作研究,联合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二是携手推进区域内大科学装置建设,已建成蛋白质研究中心、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合肥同步辐射、上海和无锡超算中心等科技设施。三是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四是试行科技创新券长三角通用通兑。五是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和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开展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六是联合举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技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 /p p   在此基础上,沪苏浙皖将会同科技部共同制定长三角区域创新规划,正在制定长三角集成电路规划,进一步细化落实“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为支撑引领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区域实践经验。 /p
  • 长三角科学仪器联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次组织召开“科学仪器中外贸易交流与洽谈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7月12日,根据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0年重点工作计划,联盟积极为成员单位开拓国际市场,经各方面积极努力,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嘉兴)首次组织召开“科学仪器中外贸易交流与洽谈会”,来自台湾、南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仪器总经销商与采购商参加了此次贸易洽谈会,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应邀参加。 贸易交流与洽谈会现场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王子卿副院长在会上发表讲话,王子卿副院长首先肯定了召开此次科学仪器中外交流与贸易洽谈会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科学仪器产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科学仪器进出口贸易又是加快科学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相信此次洽谈将有效促进与加强我国与南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科学仪器方面贸易交流与合作”。   同时,他简要介绍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与2003年联合建立,建院目的是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结合浙江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力推进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研究院拥有先进制造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4个研究所,以及十几个研究中心,其中很多研究方向都与科学仪器有密切相关,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环境监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油料检测技术等,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部也设在研究院,并表示研究院愿意为科学仪器产业的中外有效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王子卿副院长讲话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讲话中着重介绍了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背景与发展概况,为了探索技术创新体系的新模式与机制,国家相关部委试点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截止目前,已经有56个联盟获得批准,在仪器仪表方面的联盟共有2个:科学仪器、医疗器械;长三角科学仪器联盟是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法人单位以契约方式自愿组成,致力于成为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希望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突破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现在国家已经批准了一些具体的项目,并由这些项目为纽带,通过联盟的方式来促进中国科学仪器产品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另外,我国的科学仪器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这种趋势也开始‘加快’,比如,UV、XRF、电化学仪器等,以及一些国产高端仪器开始进入国外的研究单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在形态分析方面等很有优势,也在酝酿全面进入国际市场。”闫成德理事长表示,“根据初步分析与判断,中国科学仪器的新产品处在‘不断涌现’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国朋友的到来是非常明智的,希望我们携手合作、共赢合作,共同把我们的联盟产品成功推向国际市场。”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闫成德理事长讲话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刘长宽秘书长主持会议   外宾代表台湾合立仪器公司王湘甫先生、南美Wilson Rodriguez先生分别做了重点发言,王湘甫先生谈到自己对接触到的国内仪器厂商印象以及国际市场推广与销售经验与理念,并且希望此次洽谈会能够促成实质的“合作”或实质的“意向”,并建议:联盟能否采取措施在国产仪器的质量认证方面能起到监督与监管的作用,出口的产品一定要是在国内市场拓展成功、品质能够得到保证的仪器,以及国内厂商对操作说明书撰写、仪器外观设计与包装等方面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Wilson Rodriguez先生则重点介绍了自己在国际销售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渠道优势。 台湾合立仪器公司王湘甫先生发言 南美代表Wilson Rodriguez先生发言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苏州环球色谱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华云分析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迪柯马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公司均携带仪器参加本次洽谈会。 交流现场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环球色谱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华云分析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参观掠影
  • 推动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科技园… … 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29日齐聚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共议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科学孵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指出,大学科技园脱胎于高校,与高校紧密相连,能够推动大学周边的创新发展。  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看来,中国大学科技园从90年代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恰逢其时。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宇剑指出,闵行区已发展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未来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大局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把牢大学科技园发展目标定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助力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作为发起方,成立了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该联盟是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机制的标志性举措。  同时,作为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要的功能配套项目,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同期揭牌启用。科创大厦将整合上海市闵行区现有政府体系科创服务、人才服务资源,并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旨在为在地企业和人才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  本次研讨会由科技部、教育部指导,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闵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承办,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参加。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正式揭牌,首批测试应用仪器发布!
    2月14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揭牌暨基地首批测试应用仪器发布”活动在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举行。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顾芙蓉、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总经理徐永昌、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陈睿等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现场为促进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试走廊”,推动国产科学仪器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支持松江区建设科学仪器产业集群,打造我国科学仪器创新策源地,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与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合作,共同建设“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以国家战略为指引,针对科学仪器“卡脖子”问题,面向行业定期征集各检测领域的国产科学仪器设备,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将在日常检验检测业务中试用,积极探索建立国产 仪器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体系,推动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进口替代”。徐永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与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联手共建“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是通过体制内外有序联动实现共享创新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将有力地促进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加速“国产替代”,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创新发展。顾芙蓉指出,本次松江食药检所与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合作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基地”,是贯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升科学仪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也是区市场监管局系统进一步支持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希望松江食药检所与企业密切协同,切实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推动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进口替代”,在支持国产科学仪器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为松江区建设质量强区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做出贡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揭牌基地揭牌仪式后,活动正式发布了基地首批测试应用仪器名单,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LC6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L9Plu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7家公司产品入选了首批测试应用仪器。松江食药检所所长陈睿介绍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的工作内容。基地将在集群企业产品应用展示和宣传、与集群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提供集群企业相关培训服务、与集群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等方面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活动上,入选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企业纷纷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的设立对科学仪器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福音,基地就像科学仪器企业的家,让企业告别了过去单兵作战的局面。在为期半年的测试期中,企业将积极配合,全力以赴,借助基地的科研和测试能力改进产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随后,松江食药检所相关科室与入选企业开展了首次工作对接,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产科学仪器示范应用基地”首批测试应用仪器名单编号企业产品型号1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分析仪器Master大师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上海组波智能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氮气发生器大流量全自动氮气发生器3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色谱分析仪器LC6000高效液相色谱仪4上海新拓分析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前处理全自动固相萃取5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氮吹仪DC系列氮吹仪6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光谱分析仪器L9Plu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纯化仪Watbule P11全自动磁珠纯化
  • 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合作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
    11月11日,2010年度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联席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国家质检总局通关业务司副司长王潍平、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骆新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福建、江西、湖北等八个直属检验检疫局主要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工作报告,鉴于区域合作范围的扩大,会议一致同意将合作机制名称正式变更为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会议深入探讨了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区域合作的方向和途径,审议通过了《泛长三角检验检疫直通放行管理办法》等12项区域合作机制文本,并现场签署了《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备忘录》。   据悉,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启动以来,各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联动把关,服务经济一体化”这一中心,开拓思路,创新机制,探索合作模式,开创了良好的区域合作局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更是标志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 谱育科技 | 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联合应急监测体系构建
    2023年6月2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质应急监测预案编制及应急演练项目验收会在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办。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应急监测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监测培训等,验收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审核材料后,一致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质应急监测预案编制及应急演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现场谱育科技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区一县”(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环境监测站实际应急监测业务需求,开展了以“长三角一体化“三统一”制度规范统一的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环境应急监测发展需求及方向”、“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及案例分析”、“新型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平台”等专项培训课题的制作培训,给客户带来全面且专业的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谱育科技项目执行团队综合分析示范区“两区一县”水系分布特点、环境风险源信息以及历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经现场踏勘后,设计了示范区联合应急监测演练方案。演练实操过程中统一协调三地人员及设备等资源,根据实际应急监测场景需求调配了自主研发应急监测技术平台、派出了多支应急监测服务团队,高质量完成了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河流域跨界水污染事件”为主题联合应急监测演练。从应急监测预案编写、应急监测培训开展以及应急监测演练的执行,为示范区“两区一县”提供了优质、专业、全面的水质应急监测技术服务,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联合应急监测体系构建。谱育科技在先进工业、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应急安全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有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科学仪器、解决方案与服务。在应急监测领域,谱育科技通过定制化研发,实现了ICP-MS、GC-MS、LC-MS/MS等高端分析仪器的车载化,组合搭配现场便携监测仪器,构建了较完善的应急监测技术平台与产品体系,有效应用于水质、土壤、大气等方面关键指标检测。谱育科技始终坚持“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理念,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保障、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急供水救援、重大赛事会议饮用水和食品安全保障、突发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演练等方面提供强力保障。
  • 宝怡环境亮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文数字孪生实践交流会
    6月2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文数字孪生实践交流会在沪举行。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阮仁良、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局长孟庆宇、上海市水文协会会长张嘉毅、协会会长顾问卫洪达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水文总站孔聿主任主持。宝怡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优秀会员单位受邀参会。本次会议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上海市水文总站和上海市水文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苏州分局、浙江省嘉兴市水利局协办,来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各水文机构、水文协会会员单位近150人参加会议。宝怡环境受邀参加水文新产品新技术展会,展示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华预报预警系统平台在会上首发亮相。 本次交流会聚焦水文水生态管理,以“生态、宜居、智慧”为宗旨,展示长三角水文领域的现代理念和最新技术,分享城乡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典型范例,交流水文数字孪生实践经验做法,共同寻探水文水生态管理新模式。上海市水文协会会长张嘉毅在致开幕词时强调,为把长三角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体现江南水乡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体现长三角水文行业在示范区生态绿色环境建设中,必须发挥水文人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实践中的排头兵作用。会上,由宝怡环境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水华预报预警系统首度亮相,获得了领导们的高度赞赏。该系统以GIS为孪生数字基座,立足藻类生长4要素,结合3维网格化监测,耦合水质、水生态、水动力3大模型,实现了天地一体化高频监测及未来预测。系统涵盖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历史查询、统计分析、水华告警以及系统设置六大智能模块。该系统能够提前1-3天预测水华暴发的地点及规模(生物量及面积),协助生态管理者全方位监控水华相关数据信息,帮助管理者提前防范风险,保障地区水质安全。宝怡环境展位前人头涌动,技术人员与参会观众进行了愉快地交流。水文协会领导在参观了宝怡环境展台后,对宝怡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给出了高度评价,期待宝怡环境加快国产化步伐,为长三角示范区生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夏至已至,未来已来。宝怡环境将认真贯彻本次交流会的指示和精神,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环境监测和科学决策,助力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新方向。
  • 长三角地区持续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合作
    近日,长三角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工作会议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市场监管局持续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合作,推动相互赋能、共同提升,聚力落实《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年度合作事项和时间表,不断完善交流合作机制,着重加强区域间高效对接,推动技术资源共享,加强联动监管,推动市场秩序共治。会议通报了2023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和一体化合作事项,长三角一市三省市场监管局交流了2023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和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安排,审议了《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专家库管理办法》。会议明确,下半年,长三角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要做好5方面重点工作:一是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专家库管理办法》,筹备成立长三角一市三省资质认定评审专家库,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联合开展2023年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工作,在参加范围、项目要求、实施过程、内容通报等方面保持统一,持续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能力整体提升;三是持续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监督检查,聚焦环境、食品、机动车等重点领域,互派执法人员和技术专家,形成区域共治监管合力;四是联合制定发布长三角地方标准《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技术规范》和长三角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典型案例;五是持续推进长三角绿色产品认证一体化相关工作,促进民宿认证落地实施。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力、同频共振,按照本次会议议定事项,不断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联合监督检查,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共治;加快专家库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和文件出台,实现专家资源共享;推进能力验证活动,按照一市三省既定的能力验证项目,加快活动筹备和组织工作,并及时通报能力验证结果,引导技术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推行绿色认证,尤其是要着重发挥长三角地区在旅游文化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推进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助力打造长三角绿色认证一体化和绿色先行区建设。会议现场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拾庭画驿乡村酒店、泊隐民国里客栈、西递淡园精品客栈颁发了安徽省首批民宿服务认证证书。与会人员还一同实地观摩了解黟县“五黑”(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产业及民宿产业发展情况。
  • 长三角区大型科学仪器网工作会议召开
    2009年4月9日,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工作会议在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举行。上海市科委、安徽省科技厅的相关领导以及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办公室等各省市项目承建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海林主持。   工作会上,三省一市参与建设单位首先分别就2008年本省市大型科学仪器网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2008年,三省一市的大型科学仪器网在的建设、运行工作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上海促进大型仪器共享规定的有效落实、安徽省大仪网对省内其他地区大仪网的带动作用、浙江省入网大型仪器的免税政策等,都为区域大型仪器网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长三角大仪网牵头单位的上海方面介绍了国家大型仪器网建设的有关动态情况,就下一阶段核心工作之一的长三角数据共享汇交工作进行介绍,重点对技术方案以及实施流程进行了说明,并对《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   与会代表分别就《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汇交数据的标准、数据案例的汇交机制等多项工作进行反复探讨,并形成以下共识:   1、会议原则通过《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暂行办法》,对长三角大仪网的运行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2、确定了服务数据、典型案例的汇交机制,并确认汇交的数据指标以及汇交的案例要素。   3、确定了长三角大仪网数据共享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实施。   此次长三角大仪网工作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大仪网的建设进展,交流了各区域大仪网建设先进经验,在长三角大仪网的规范化管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安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2009年11月25日下午,“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两位领导共同为联盟成立揭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副省长金德水,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燕华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共同为“联盟”成立揭牌   出席成立大会的还有科技部各司的领导,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嘉兴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副市长柴永强,以及国家、长三角地区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成立大会由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王子卿主持。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讲话     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讲话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联盟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殷切的期盼。刘燕华副部长在讲话指出了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发的必要性,并表示科技部及有关部门将继续重视与支持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工作 金德水副省长指出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创新地位优势,为联盟建立和有效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表示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全力支持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联盟”首任理事长闫成德向各位来宾以及联盟成员单位做汇报   会上,联盟首任理事长闫成德向各位来宾以及联盟成员单位做了汇报,详细介绍了联盟构建的由来和历程,同时也表达了联盟在科技部和两省一市的指导下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群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科学仪器销售规模和民间资本规模均居国内榜首。“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2月组建,受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江苏省科技厅的指导。联盟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由11名两院院士带头指导联盟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长三角地区1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8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和2家行业学会为核心,形成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联盟的成立战略目标:以满足国家公共安全等领域对科学仪器要求为重点,高效推进科学仪器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创新,进而有效“催化”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实现科学仪器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整体推动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联盟致力于推进成熟技术集成和高端技术两大类创新项目,重点设立和开发用于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治理等过程的科学仪器于系统集成项目。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联盟在原来基础上,通过协议和章程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日常机构,建立了健全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围绕创新的契约型组织。联盟的运行发展规划推进工作更具高效稳健。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构建,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探索在国家政策与资金引导下,带动民间资本融入科技创新,发展民族工业,实现“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这不仅能对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振兴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也必将对整个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附录1: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章程.doc   附录2: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doc   附录3:“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召开
  •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1月7日启动
    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1月7日启动,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协作机制的五项具体职能,以及近期要着重抓好的十个方面协作和联合行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会议。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上海市市长杨雄、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浙江省省长李强、安徽省省长王学军、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三省一市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精神,为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经国务院同意,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7日的会议明确了“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原则,同时明确五项具体职能:一是协调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在长三角区域的贯彻落实 二是研究长三角区域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三是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通报交流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协调解决区域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四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在节能减排、污染排放、产业准入和淘汰等方面环境标准的逐步对接统一 五是推进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报预警、应急联动、联合执法和科研合作。建立起“会议协商、分工协作、共享联动、科技协作、跟踪评估”五个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进行了协调和部署。近期,长三角区域将着重抓好十个方面的协作和联合行动:   一是严控燃煤消耗总量,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 二是严控产能过剩,加快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治理 三是加强交通污染治理,加快落实油品升级,推广清洁能源车应用,全面淘汰黄标车 四是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对建设工地、道路保洁、渣土运输、堆场作业落实扬尘控制规范措施 五是通过法律、技术、经济等多种措施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六是加强大气重污染预警应急联动,做好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急预案的对接,建立环境、气象数据共享长效机制,加快建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体系 七是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标准的逐步对接,优先推进油品标准、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实施的对接 八是推动大气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构建开放统一的环境服务市场 九是加强科技协作,共同组织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的联合研究 十是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做好责任分解落实,加强跟踪评估和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文章转载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长三角臭氧污染成治理新难题
    p   “近两年,浙江省以及长三角的其他省市大气中PM2.5浓度已经明显下降。但去年O3 (臭氧)浓度偏高,O3 超高天数比前年增多。” 浙江省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环境 /strong /span /a 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均在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长三角区域臭氧污染控制研讨会上表示,希望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原理和技术层面分享和交流O3 控制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助于分析长三角O3 浓度升高的具体原因,并借鉴治理经验。 /p p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介绍说,据统计,去年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2.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PM2.5 、PM10 、SO2 和NO2 浓度同比下降,CO同比持平,O3 同比上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此期间O3 平均超标率分别为13.2%、20.2%和20.1%,呈逐年上升趋势。 /p p   “在长三角中部最为突出,O3 超标高值区出现由中部向南部和北部扩大的趋势,其中北部O3 超标范围扩大较南部更为显著。”她说,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为长三角O3 超标的高发区。长三角O3 污染较重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8月。 /p p   她具体分析说,上海、杭州、无锡、南通等重点城市区域,O3 对VOCs排放较为敏感,即VOCs排放对这些城市的O3 生成贡献更大。湖州、绍兴等地区的高浓度O3 主要受控于NOx。 /p p   另外,石化等工艺过程以及移动源是长三角区域O3 污染的主要来源。天气条件也是引起O3 超标的重要原因,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的天气,都是易引发长三角区域O3 高污染的原因。 /p p   对此,伏晴艳建议,要深入研究区域PM2.5 与O3 非线性协同控制、VOCs与NOx协同控制、跨省市协同控制、城郊协同控制,提出PM2.5 达标和O3 污染防控双控的最优路线。 /p p   她分析认为,长三角污染源排放清单家底不清,特别是VOCs排放清单工作基础薄弱,是目前区域O3 污染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和污染防控政策制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急需进一步推动落实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技术协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 /p p   她建议,应统一部署,尽快建立区域光化学污染监控网(PAMS),制定光化学污染前体物VOCs及相关指征指标等的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统一的区域O3 监测网络QA/QC平台。 /p
  • 央视新闻深度报道!思看科技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新提质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如火如荼,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显现。而在这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来自长三角地区众多科创企业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浙江视觉智能产业助力长三角向新提质】,探访思看科技总部大楼并进行深度报道。思看科技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批12个创新联合体之一的视觉智能产业代表性企业,持续深耕3D视觉数字化行业,依托先进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赋能产业上下游提质增效,为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增添了澎湃动力。01政策为引,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蓝图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旗定向、擘画蓝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间,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入“第二个五年”,在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的过程中,思看科技既是受益者,也是先行者。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思看科技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是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先锋,为长三角乃至全球各地制造企业提供贯穿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全流程的三维数字化解决方案。02 科创驱行,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思看科技作为三维数字化领域的领潮者和坚持国产自研的民族品牌,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先进计量设备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不断加强研发投入,以国家战略方向为指引,以全面创新发展为动力,全力服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标准助力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长期发展。思看科技凭借不断创新的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助推各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旗下三维激光扫描仪最高精度可达0.020mm,远远高于人眼所能探测到的极限,即便是物体表面的微小细节也能轻易捕捉。无论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工程等工业应用领域,或是医疗健康、艺术文博等非工业领域,思看科技凭借着卓越的产品力和专业服务,不断推动着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此前,我们的掌上型三维扫描仪随着梦天实验舱一同“上天”,成功完成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轨实验,为中国空间站的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高效、精准和稳定的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服务。思看科技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通过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三维数据获取,为企业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精确度,缩短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周期,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在产品开发、质量检测和3D打印等领域应用十分广阔,助力更多传统行业迎接创新和转型的机遇。03 砥砺奋进,打造三维数字化全球领军品牌当前,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虚拟世界、数字孪生、3D打印、个性化定制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众多传统企业正处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各行业对于先进的扫描和测量技术的需求空前加剧,思看科技加速迭代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及产品,以满足万物数字化的广阔应用场景,为各行各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先进的扫描和测量技术解决方案。基于“打造全球3D数字化领军品牌”的美好愿景,思看科技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先后于德国和美国设立子公司,并在印度和韩国成立办事处,产品与服务团队遍布全球。思看科技将继续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球,让先进的三维数字化技术惠及世界更多制造企业,为全球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思看科技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卓越表现,不仅彰显了浙江作为创新高地的吸引力,更展示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强大生命力。通过不断创新与合作,思看科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贡献了宝贵力量。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报道不仅是对思看科技过往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思看未来发展的期待。面向未来,思看科技将继续砥砺奋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携手区域内外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更辉煌的篇章。
  • 长三角首家省级LED光环境检测中心落户太仓
    长三角首家省级LED 光环境检测中心近日落户太仓荣文集团。该中心由荣文集团、清华光环境设计研究所共同合作成立,主要服务于LED产品的功率、寿命、亮度测试,检测光源对环境的影响及节电效果。   苏州荣文是太仓市璜泾镇的老牌灯具生产企业,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华南灯具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先是与香港荣文灯具合资,接着又被世界500强美国库柏公司收购,完成资本积累后又投资5000万元,回购库柏股份,成立苏州荣文库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攻LED灯具的研发与生产。经过多年努力,荣文在灯具制造方面已拥有照明方案设计、灯具生产、灯具安装等一条完整加工链,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创汇额每年稳定在3000万美元左右。迪拜的七星级帆船酒店、首都天安门城楼、奥体中心等,均能见到荣文库柏提供的照明方案及别具一格的LED产品。“此次长三角首家省级LED光环境检测中心落户太仓,为荣文打造生产、检测、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荣文库柏副总经理管伟国说。   管伟国说,从去年下半年起,由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璜泾镇的传统加弹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荣文库柏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淡季不淡”,2011年实现销售额2亿元,今年预计可达3亿元。“荣文库柏到5月份的订单已全部排满了,生产线每天吃饱开足,依然来不及做。”管伟国告诉记者,如今,荣文集团正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国内市场。荣文集团去年投入500万元在太仓成立的研发中心,正在主攻灯具结构件防水、LED驱动和电源三个重点领域。生产销售也在努力扩大LED灯具的生产比例,目前内销产品份额已升至20%以上,自主品牌“绿宝”也在加大推广中。   另据了解,最近,荣文集团正与太仓市政府合作洽谈“合同能源管理”方案,即由荣文库柏在太仓公共场所免费安装LED灯具,政府从节约的电费中按比例补贴给企业。实施推广后将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
  • 双碳目标下,长三角地区打造跨域低碳发展样本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期,包括上海、海南、吉林在内的多个地方政府密集公布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相关意见、计划等“路线图”。其中,多地表示要建设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  近日,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示范区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相关方案旨在为探索一体协同落实碳达峰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落实跨域协调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  着力打造长三角低碳发展样本  据介绍,目前示范区碳达峰主要目标是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业界共治、全民参与的一体协同降碳格局,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具体而言,到2025年,在青吴嘉两区一县分别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的基础上,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前,整体率先实现高质量达峰并稳步下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示范区将坚持五大原则:一是一体协同,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在节能降碳联动、构建绿色交通网络、增强碳汇能力以及绿色低碳准入、碳减排核算等重点领域一体协同推进,整体提升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系统推进,强化政策技术集成赋能。突出区域降碳政策在示范区系统集成,强化新方法、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突破,有力引领和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三是增存并举,实现稳妥有序安全达峰。立足示范区能源资源禀赋,稳妥有序压减存量,循序渐进控制增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确保稳妥有序安全达峰。四是示范引领,彰显区域标杆样板特色。汇聚长三角区域优势资源,聚焦集中引领和分类示范,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园区、社区和项目,加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五是业界共治,凝聚绿色低碳转型合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绿色低碳共建制度,推动全民共建低碳社会。  集中引领和分类示范双向发力  水乡客厅近零碳规划加速推进  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各类产业园区对经济贡献率达30%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60%以上,工业园区碳排放可达全国总排放量的约31%。在新时期碳中和愿景下,产业园区建设的生态性和碳中和特性将会受到更多关注。  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是示范区相关工作的重要一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杨文敏介绍,相关规划旨在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融入水乡客厅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推动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领域近零碳技术产品的综合集成应用,大力探索减源、增汇、替代的近零碳路径,一体打造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引领作用的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区和样板间。到2025年,水乡客厅绿色低碳节点性区块、功能性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步基本建成,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到2030年,碳排放实现零增长,生态碳汇明显增加,水乡客厅基本建成近零碳示范片区,碳中和试点示范技术率先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水乡客厅的集中引领,在实际操作中,示范区还推动了不同片区的分类示范。如在水乡客厅原点周边(方厅水院、创智引擎、科创学园、会展村苑),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先行先试,大力推广应用分布式光伏、地(水)源热泵、氢能、生物质能、近零碳建筑等技术设施,并与原点周边重点项目同步设计、建设、运行。“三园”(江南圩田、桑基鱼塘、水乡湿地)建设聚焦近零碳建筑、低碳循环立体农业、生态碳汇技术示范应用和水林田湖草湿一体化保护修复,大力实施增湿扩绿,持续提升物种丰度和碳汇能力,提供良好生态体验。  同时,加快推进研创古镇(青浦金泽)、智造蓝湾(吴江汾湖)、数慧云巷(嘉善大舜)三个产业功能片区建设与发展,将“三区”建筑深度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能源方案、绿色综合交通、绿色金融、大数据赋能与经济、业态、模式创新等深度融合。  政策赋能与技术支撑双措并举  加大标准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存在碳数据收集、减碳路径选择、效应评估和交易的量化标准不一的问题,如何在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平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成为关键。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茹介绍,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为例,其涉及沪苏浙两省一市,但到目前为止,沪苏浙有自己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且部分口径不完全统一。这意味着,当下还有诸多摸底工作需要完成。  为此,同济大学牵头学校多个学科,有将近12个学院的老师和专业骨干参与了这项工作,包括环境、城规、建筑、土木、交通、农业等,此外,工作组还联合了三峡、中节能、宝业集团等企业力量参与其中。  同时,相关机构加大了政策赋能与技术支撑结合力度。  目前,示范区正积极探索实行分领域、分阶段、分区域一体协同的碳减排扶持和补贴政策。如利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对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实施并纳入国家年度规模计划的光伏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支持;与此同时,结合示范区实际,一方面加强先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引进与试点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共建一体化数字治理平台与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比如,在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色交通等领域先行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项目互认,以点带面逐步扩大领域范围,建立示范区碳普惠激励机制。
  • 沪苏浙首次协同出立法通过长三角示范区条例,环境监测高质量“协同”发展
    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分别表决通过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三地的《条例》将共同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2019年11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建设,三地首次协同出立法,实现了三个“共同”和三个“同步”,即共同起草、共同调研、共同修改和同步审议、同步通过、同步实施,为示范区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性法治保障。《条例》共计九章六十六条,对示范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公共服务等跨区域协同制度,作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规定。三地《条例》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标准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监测数据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在示范区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和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制定示范区统一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示范区内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示范区内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等申报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示范区构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平台和服务网络,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长三角全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资源开放等服务,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在水体共治联保方面,《条例》支持示范区实施联合河湖长制,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周边以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在固废处理方面,《条例》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固体废物转移等工作,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在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方面,《条例》支持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品碳标识认证等试点示范;建立碳普惠机制,逐步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和项目互认。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条例》内容一致,以下为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2024年3月27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4号《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3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3月29日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治理体制第三章 规划建设第四章 生态环境第五章 创新发展第六章 江南水乡文化第七章 公共服务第八章 法治保障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样本,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示范区范围包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应当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与方式创新,加快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协调配合,定期开展沟通,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工作,为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统筹协调工作。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和本省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第五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通过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资质互认、数据互通等方式,畅通要素流动,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加快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第六条 支持示范区率先在改革开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国家和本省明确的改革举措,支持在示范区先行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本省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鼓励在示范区复制推广。第七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发挥其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中的作用,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第八条 对推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治理体制第九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联合成立示范区理事会,作为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示范区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研究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改革事项、支持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统筹协调跨区域、跨部门的重要事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立协同督办机制,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第十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设立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执委会是示范区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负责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支持政策的研究拟订和推进实施;(二)负责示范区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的跨区域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管理;(三)联合两区一县人民政府行使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村庄规划除外)的审批权;(四)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其他职责。执委会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执委会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定期会商等机制,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推动落实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第十一条 本省有关行政机关可以就示范区规划统筹、标准统一、项目合作、设施共建、平台互通、信息共享等事项,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执委会可以对协议的签署及其内容提出建议。第十二条 本省有关行政机关可以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根据需要对示范区内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渔业渔政等方面的事项进行协同管理。第十三条 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实际,依法将有关管理权限授权或者委托执委会、吴江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使。执委会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实际,提出需要授权或者委托的事项,并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有权机关决定。第十四条 在跨区域项目建设中,行政许可依法由本省和上海市、浙江省的行政机关分别实施的,本省可以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共同确定一个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实行集中办理、联合办理。在跨区域项目建设中,本省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依法委托上海市或者浙江省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第十五条 支持示范区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水乡客厅区域共同账管理机制,探索财政资金的跨区域统筹使用。第十六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建立示范区统计制度与统计工作协作机制。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民政府统计部门,聚焦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绿色和社会评价等核心发展指标,制定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布反映示范区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发展指数。第三章 规划建设第十七条 吴江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应当体现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并征求执委会的意见。第十八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完善示范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调规划目标,统一基础底板、规划基期、规划期限和核心指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第十九条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批。跨区域的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由本省有关部门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按照规定报批、联合印发。吴江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第二十条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区划管辖权限纳入本省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落实全过程管理。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由执委会统筹使用。执委会在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探索建立总规划师制度,对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提供第三方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应当严格落实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分级分类用途管制。第二十二条 本省优先保障示范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统筹安排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内项目和区域规划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道、航道、通用机场以及水利、供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省、苏州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苏州市和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等,指导吴江区研究制定年度用地计划。第二十三条 本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推进示范区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示范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前提下,推进省际毗邻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生态功能提升、农村资源要素盘活,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联合制定示范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执委会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建立跨区域投资项目的监管衔接工作机制,依托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优化投资审批服务,加强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与用地、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协调联动。第二十五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示范区电力、水利、燃气、供排水、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推进示范区公共交通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布局,加强城镇之间公共交通网和特色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公共交通线路跨区域联通。第四章 生态环境第二十六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建立生态环境标准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监测数据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在示范区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和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第二十七条 省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执委会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示范区应用。支持示范区按照国家规定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相关改革试点工作。第二十八条 支持示范区实施联合河湖长制,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周边以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第二十九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固体废物转移等工作,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水平。第三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供需对接等工作,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示范基地。第三十一条 支持示范区按照国家规定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推动示范区绿色认证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第三十二条 支持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品碳标识认证等试点示范;建立碳普惠机制,逐步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和项目互认。第三十三条 支持示范区强化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本底调查、监测、评估、保护和修复,规范增殖放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支持示范区实施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三十四条 支持示范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率先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五章 创新发展第三十五条 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示范区统一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持示范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升,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第三十六条 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区域内招商平台的沟通联系,完善重点产业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集群。第三十七条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示范区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推进实施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本省加大对示范区内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示范区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申报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示范区构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平台和服务网络,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长三角全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资源开放等服务,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第三十八条 支持示范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大知识创新型总部培育和基地建设;支持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鼓励高等学校在示范区设立研究机构。第三十九条 支持吴江区与青浦区、嘉善县以“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示范区提供同城化便利服务,依法开展跨区域联合授信。第四十一条 支持示范区推进知识产权跨区域联合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机构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专利培育、侵权监测、风险预警、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转化和交易等服务。第四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统一的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高端人才评价标准,开展职称联合评审。本省有关部门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部门在示范区建立相关职业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第四十三条 支持示范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加快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布局,推动算力、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和服务创新。第六章 江南水乡文化第四十四条 支持示范区根据镇水相依的水乡聚落特征和吴根越角的历史文化特色,推动建设江南运河、太湖—黄浦江、嘉兴—吴淞江等历史文化带,塑造新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标识地。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建立江南水乡文化保护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示范区内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性保护以及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第四十五条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举办昆曲、嘉善田歌、江南丝竹、芦墟山歌等传统戏曲和音乐表演活动,经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食品,研究发掘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江南水乡文化。示范区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经费补助等方式,鼓励在江南水乡古镇居住、就业、创业,展示当地民风民俗、传统礼仪、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生活业态。第四十六条 支持在示范区开展江南水乡文化相关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产品开发,共同策划品牌主题推介活动,培育示范区江南水乡文化品牌。支持在示范区合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推进与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的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第四十七条 支持示范区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推动古镇群落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区域品牌鲜明、营商环境优良的文旅服务、消费和产业集聚区。支持示范区建立跨区域联合办赛机制,举办跨区域品牌赛事,引导高水平、高级别的赛事品牌落户示范区。第七章 公共服务第四十八条 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编制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并动态更新,推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示范区构建跨区域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数据资源利用效率。第四十九条 支持示范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一体化培养,建立智库共享、课程共建、名师联训、品牌联建机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平台,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支持示范区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工作,开展跨省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鼓励示范区推进高等学校校际学分互认、教师交流,发展高水平、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第五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推进医疗保障同城化,实行示范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推动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统一,推行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支持在示范区推进医疗机构协作,建立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促进医师跨区域多点执业,推进影像资料、检验报告互联互通互认。第五十一条 支持在示范区加强养老服务合作,建设康养基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为异地养老提供便利。第五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同城化服务。第五十三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标准,促进公共信用信息跨区域共享;支持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参与示范区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开发跨区域融合信用产品,拓展跨区域信用服务应用场景。第八章 法治保障第五十四条 省、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决定就特定事项在示范区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分规定。因推行制度创新、重大改革等举措,需要在示范区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分规定的,执委会可以向省、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省、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第五十五条 支持示范区推进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工程及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示范区协同团体标准采信机制。第五十六条 支持示范区通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探索生产经营相关许可证件、资质资格等跨区域互认通用。第五十七条 支持本省行政机关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在示范区加强行政执法协同,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完善常态化联合监管、违法线索移送、案件移送、联合执法、执法协助、信息共享等工作。对青浦区、嘉善县行政机关依法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吴江区有关行政机关经审核符合证据效力要求的,可以作为行政执法证据使用。第五十八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在示范区探索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统一,推动示范区内类别、性质、情节相同或者相近事项处理结果基本一致。吴江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法定范围内对相关行政裁量权基准适用的条件、种类、幅度、时限等予以合理细化量化。第五十九条 吴江区人民政府应当与青浦区、嘉善县人民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协同,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跨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做好风险防范、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第六十条 吴江区公安机关应当与青浦区、嘉善县公安机关建立跨区域重大110接处警、突发事件处置联勤联动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实行先期到场和协同处置。第六十一条 本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上海市、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示范区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和协同仲裁机制,统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协同处理的区域标准。第六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创新司法协作机制,在跨区域诉讼服务、调查取证、涉案企业合规、诉讼保全、执行联动、文书送达、信息共享、审判交流等方面加强协作。第六十三条 支持在示范区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协作,保障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服务需求。第九章 附则第六十四条 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包括吴江区黎里镇,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水乡客厅包括吴江区黎里镇、青浦区金泽镇、嘉善县西塘镇和姚庄镇各一部分,北至沪渝高速,南至丁陶公路—纽扣路,西至汾湖大道,东至金商公路。第六十五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示范区协调区(昆山市锦溪镇、淀山湖镇、周庄镇)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活动,参照适用本条例。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同时废止。
  • 2573万 长三角科学仪器联盟项目获立项
    近日,由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申报的研究项目《用于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治理等生物过程的新一代先进科学仪器》获国家科技部立项,并下达了课题资金共2573万元,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谱创仪器有限公司等9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承担。   项目组将根据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治理等生物过程开发的需要,结合科学仪器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国内现有基础,以过程质谱仪、红外检测仪、活细胞量检测仪、细胞显微观察仪、基于稳定性同位素13C的细胞微观代谢通量检测系统、生物过程仪器检测数据集成及数据库建立技术等关键产品和技术研发为重点,力争建设起一个与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密切关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多种技术支撑的、可良性发展的新一代先进科学仪器研制体系和制造产业链,为生物过程的科学仪器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在沪成立 为大学科技园发展助力
    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科技园… … 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29日齐聚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共议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科学孵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指出,大学科技园脱胎于高校,与高校紧密相连,能够推动大学周边的创新发展。  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看来,中国大学科技园从90年代起步探索,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恰逢其时。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仪式 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市闵行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宇剑指出,闵行区已发展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未来将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大局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把牢大学科技园发展目标定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助力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作为发起方,成立了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该联盟是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大学科技园联盟及相关大学科技园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机制的标志性举措。  同时,作为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要的功能配套项目,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同期揭牌启用。科创大厦将整合上海市闵行区现有政府体系科创服务、人才服务资源,并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国内外优质科技服务、人才服务等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旨在为在地企业和人才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捷化的一站式服务。  本次研讨会由科技部、教育部指导,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闵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承办,全国近7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参加。
  •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试点联盟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次全国共20家联盟获批,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浙江省第一家获得国家六部委批准的试点联盟。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群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科学仪器销售规模和民间资本规模均居国内榜首。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2月组建,联盟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由11名两院院士带头指导联盟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长三角地区1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8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和2家行业学会为核心,形成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加速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运用,并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被国家六部委批准为试点联盟后,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不断完善和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 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 积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长三角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