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地理标志

仪器信息网地理标志专题为您整合地理标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地理标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地理标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地理标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地理标志话题讨论。

地理标志相关的资讯

  • 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923个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稳步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达1923个。 br/ br/   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12月9至10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围绕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主题,国家质检总局、欧盟驻中国和蒙古代表团、法国驻华大使馆、匈牙利驻华大使馆等相关官员和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br/ br/   研讨会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呼吁中欧加强地标保护互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专家们认为,在地理标志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是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共享、文化共进、管理机制共促、“互联互通”的生动体现。 br/ br/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茶叶、白酒、中药材、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产品类别,国际上地理标志产品更多地集中在葡萄酒、烈酒、奶酪、橄榄油等产品类别。 br/ br/   龙井茶、龙口粉、帕尔玛火腿、科多瓦橄榄油、苏格兰威士忌……中欧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双方目前正在商谈实现中欧100+100的全面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将双方地理标志专门体制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p
  • 《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国家标准审查会召开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国家标准审查会,于11月26日在青岛市崂山区召开。来自国家标准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申报国家标准的合法性、科学性、适宜性进行现场审查,并对标志是否准予备案提出了意见。   据介绍,目前,崂山区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公顷,年产茶叶900余吨,产值过亿元,茶农年均收入超过8000元。茶叶是青岛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崂山农业的支柱产业,崂山绿茶更因其独特的区位和品质优势在国内享有较好声誉。   审查会议上,该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方茶叶研究所,对崂山绿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本情况及崂山绿茶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了详细介绍。据悉,崂山绿茶氨基酸含量高,约为南方茶样的两倍,营养丰富 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3项指标较日照茶含量也略高 茶多酚与水浸出物比值在0.4~0.6之间,为绿茶品质最佳比例,能使茶汤清香甘醇,耐冲泡 主要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通过崂山绿茶样、南方茶样无机元素含量分析对比发现,崂山绿茶含有益矿物质极为丰富。
  • 发展中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无创成像新技术
    作者:Todd Sasser,美洲应用主管及高级NMI应用专家 临床前成像对了解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等不同状态下运行的方式以及描述人体对生理或环境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提供对疾病过程的重要见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进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并挽救生命。而对于评估新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在临床使用前描述药物分布模式,临床前成像同样十分重要。 利用解剖学评估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用于分子可视化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以实现对动物模型的经济高效的高通量纵向研究。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小动物研究对于探索和验证临床前阶段的显像剂十分必要。根据PET成像所提供的数据,可以从动物研究推及人类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于药物转化开发阶段。 临床前PET肿瘤研究 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癌症治疗的需求,推动了临床前PET肿瘤研究的进展。大量不同类型的肿瘤(包括那些尚未得到很好表征的肿瘤)及其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使得寻找有效的新癌症疗法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PET等非侵入性活体成像技术通过对肿瘤相关过程的实时可视化,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肿瘤演变的过程。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对肿瘤形态、演变和生物标志物表达的认识。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成像,PET能够提供有关肿瘤受体表达、能量代谢和其它生物标志物的信息。这种放射性示踪剂包括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是氟-18(18F),它附着于一个靶向某个特定受体代谢途径的分子,肿瘤细胞对它的摄取受到监测。 “常规”PET示踪剂,如18F-FDG或18F-氟胸腺嘧啶(FLT),被视为肿瘤生理学的黄金标准及监测通用标志物,包括代谢改变和缺氧、增殖和转移。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更为特异的PET药物,能够靶向某种分子或基因产物的表达,并有可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与评估肿瘤生物学和治疗反应。 多模式技术 新型PET示踪剂的发展,结合CT及MRI等其它成像方式,可以应用于肿瘤演变的研究和生物学特性的表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PET/CT中的CT部分为功能性PET成像提供了解剖学参考和衰减图,并因其高通量、易用性以及在骨、肺应用中的高分辨率而成为实现一系列功能的有用工具。然而,PET/CT成像仍然使用电离辐射,而PET/MR技术可以减少这一局限。PET/MR在多参数成像和优越的解剖软组织对比度方面的潜力,使其成为临床前肿瘤学研究中日益流行的方法。它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能力,包括检测肿瘤边缘、评估单个肿瘤内示踪剂分布以生成感兴趣区域、在一系列临床前模型中计算标准化摄取值(SUV),从而改进互补PET数据的功能分析。虽然PET和CT数据是连续采集的,但是一些PET/MR系统可以同时采集数据,从而能实现复杂的成像工作流程。 在临床前肿瘤学中,PET/MR出色的解剖软组织对比度提供了在广泛的模型中检测肿瘤边缘/体积的独特能力,这可以提高互补PET数据的功能性分析。MR已经被证明可以检测早期的异种移植瘤,以及大多数器官中的早期原位和自发性肿瘤(图1A)。由于能实现肿瘤环境的解剖学分辨率(图1B),并通过多种因素(灌注/扩散、蛋白酶活性、缺氧、代谢物和代谢)联合检测对其进行进一步增强(图1C),因而PET/MR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探究肿瘤微环境复杂性的独特工具。同时,甚至还可以利用多重功能以更高的精度对单个变量(例如新陈代谢)进行研究。图1:PET/MR在临床前肿瘤研究中的独特能力。(A)早期原位CT-2A胶质瘤小鼠的 8天18F-FDG/PETMR成像。PET/MR可以在更广泛的异种移植、原位和自发性肿瘤模型中以及肿瘤演变的早期阶段提供肿瘤边缘检测。(B)异种移植SKOV3肿瘤小鼠的18F-FDG/PET-MR成像。PET/MR可以提供精细的软组织细节,特别是与肿瘤生物学研究相关的细节。(C)晚期小鼠CT-2A胶质瘤的18F-FDG/PET和DWI-MR成像。功能性PET和功能性MR的交叉多重、多参数检测,可以揭示单一功能性MR或单一PET无法确定的生物过程。使用Bruker BioSpec 70/20带PET插件获得的图像。图片供稿:Uwe Himmelreich博士、Willy Gsell博士、Cindy Casteels博士和Matteo Riva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分子小动物成像中心(MoSAIC)。 开发未来的癌症疗法 多模式PE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推动临床前肿瘤学研究。PET、PET/MR和PET/CT在示踪剂开发、治疗监测和肿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成效正在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式,使之朝着更个性化治疗的方向发展。使用先进成像仪器进行的前沿研究,正使该领域向个性化治疗、优化癌症治疗与患者护理的方向更进一步。 作者简介Todd Sasser博士是布鲁克临床前成像应用负责人。他直接与各研究点合作,涉及感染成像、癌症生物学和探针开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PET应用。Sasser博士曾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还是法国圣母大学的访问学者。
  • 从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认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p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如何保证其“质”和“量”的重要性并未能真正认识。“靠天吃饭”的中药资源的“质”和“量”常常因受到天然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中药大健康产业迅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也反映到中药资源需求和供给越来越突显的矛盾,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个瓶颈。野生中药资源的无序采挖,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更会导致与之共生的生态系统走向消失的境地。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毁灭。2011年以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院士领导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弄清中药资源的家底做出了巨大的重要贡献。本文基于前期有关质量标志物研究的基础,结合笔者在2016年8月召开的中国首届中药资源大会上的题为“从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认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的报告和对分子生药学的一些体会,探讨从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认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供同行参考和指正。 /p p   1中药资源是发展基础 /p p   中药资源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作为传统中药、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的总和。《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到了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人参、杜仲、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目前无序而过度的索取,情况很可能已比当时更加危殆。野生中药资源的无序采挖,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更会导致与之共生的生态系统走向消失的境地。 /p p   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其具有质优、疗效好的特点。道地药材的质量又与地域性、多样性、可变性和人文性“四性”的特点密不可分,决定了中药资源发展中所占有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p p   1.1 地域性 /p p   地域性是道地药材维系其道地性的基础。中药资源与其所分布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药资源的种类及其数量和质量均受着地域自然条件的制约。适宜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传统的道地药材。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复制的适宜的自然条件是道地药材的自然基础,否则成不了道地药材!如果过度依赖地域性药材,大产业发展是否具有可行性需要深入探讨。 /p p   1.2 多样性 /p p   中药资源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点,是维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很好地保护这种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这种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技术创造出品质优良的中药新品种。如何保护这种生物多样性,创造出品质优良的中药新品种,能否到达新品种替代性目的值得研究。 /p p   1.3 可变性 /p p   可变性是提出资源保护的基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或不合理的利用,使资源逐渐枯竭甚至消失。若保护得当,使有生命的药用动、植物物种通过繁衍再生,使资源得到发展和扩大(再生性)。为了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利用,应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资源消失,促进资源再生。目前基础研究如何与质量研究相结合值得深思,通过基础研究与质量研究来认识其关联性。 /p p   1.4 人文性 /p p   中药资源是中国人民长期与自然及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因而其既有中药本身的物质基础,又有如何使用它们的经验基础,其中物质基础研究需要以人文性来认真整理、总结、发展、提高。但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点需要去发现和证实。无视中药资源的“四性”而盲目栽培引种,或不适当连作,出现品种衰退、自毒化,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土壤肥力改变,将影响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无视质量的无序利用中药资源和扩大利用范围,也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p p   2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的核心 /p p   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质量标准是衡量中药质量的技术体系。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了方向。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问题、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尚存在难以客观反映中药内存在质量的问题,质量标准中测定及鉴别的成分尚不能和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联。 /p p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2016年1-6月公布的1500多批药品检查结果可以看出,90%以上质量不合格的药品是中药,其中90%以上又是中药饮片不合格。特别反映出中药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而质量存在问题既反映资源危机问题,更损害了产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p p   由于中药材多来源、多产地等复杂情况,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差异悬殊,特别是有效成分的量差异明显。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中药材中,来源于2种或3种,甚至4种或5种的多基原情况较普遍(约占《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品种的三分之一),给质量评价和标准制定带来许多难题。当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思路是控制中药中1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量以及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当用这类药材制成复方制剂时,如果基于测定1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量来进行质量评价,通常难以真正反映该中药的质量与疗效的关系。 /p p   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及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多中药成分的检测并不是十分合理,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大多数中药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并不完全清楚其成分组成,甚至不明确成分类型。据统计,《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共收载中药材(含饮片和提取物)665种,但其中210余种既没有指标成分的定性鉴别,也没有定量测定,而且已经进行过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的品种不超过20%,这也是导致中药难以被外国接受的原因之一。具体品种存在许多科学问题,如冬虫夏草测定腺苷的量、铁皮石斛测定甘露糖的量、板蓝根检测精氨酸的量、九香虫检测油酸的量等,而这些成分既不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也不是专属性成分,检测它们对其质量控制没有实际意义。又如桑叶和一枝黄花等检测芦丁、蒲公英测定咖啡酸等,虽然是有效成分,但缺乏特征性,它们广泛存在各种中药材及植物中,势必会给这些药材的质量控制带来很多漏洞。上述问题削弱了国家药典的科学性和国家法典的权威性。 /p p   在这次资源大会上,黄璐琦院士在题为“分子生药学20年”的报告中指出药材质量因产地、植物年龄、采集时间、加工炮制而异,导致指纹成分相似度低、有效成分量差异大。因此如何从次生代谢物的分析保证临床有效物质是与特有的化学组成的相关性,为研究质量标准及其标志物研究提供依据。笔者认为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分子生药学的发展,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生产和成分的一门科学,所依据的主要是生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学科,在药用植物系统进化与应用研究、生药的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调控及功能基因的发现、药用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及有效成分生产、道地药材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等问题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p p   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员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基于质量标志物的元胡止痛滴丸的“性-效-物”的三元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确定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等5种有效成分为其制剂的质量标志物。陕西中医药大学颜永刚教授的报告强调炮制方法对质量的重要性,指出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大黄的10种化学成分的影响明显。史顺敏等研究证明安徽野生丹参性状特征对脂溶性成分与不同环境下生长条件有相关性。因此要求建立多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强化炮制程序以及产地差异的质量标准相关研究,以保证药材质量的一致性。因此,希望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为规范道地中药材及其产品质量研究和标准建立提供新思路,通过新质量标准概念研究克服现有质量标准多种不足,提高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朔源性,特别有利于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全产业链的中药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 /p p   3中药质量标志物新概念 /p p   3.1 中药质量物质基础的确定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提出的依据 /p p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关联性,Q-marker提出的依据: /p p   (1)中药含有多类化学成分且结构类型复杂,它们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当具备了一定条件,中药成分就能成为反映中药质量的标志物。药用植物是中药的主要来源,受生物学因素或非生物学因素所形成的植物次生代谢物是其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也是发现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以及发现新药的重要来源。许多次生代谢物是由初生代谢物衍生而来,其结构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常见的次生代谢物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而且不同类型化合物具有类群(如科、属、种、亚种、变种等)的特异性,也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和医疗用途。 /p p   (2)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生源途径)是化学生物学基础和亲缘学的依据,常见的次生代谢物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而且不同类型化合物具有类群(如科、属、种、亚种、变种等)的差异,形成不同骨架的亚结构,从而奠定了受多种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生长发育分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而形成的、存在于不同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体内通过乙酸-丙二酸途径、异戊二烯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等复杂的生物合成过程和合成机制,形成具有千变万化的分子结构的化合物,并赋予其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治疗用途。 /p p   (3)中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研究和制定标准存在不同方法和不同意见。目前被业界认同的系统的质量标准都在研究或争议之中。在《中国药典》中以1种或几种指标成分量的高低去评价中药优劣的颇多,但是中药的临床疗效并不一定就是某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作用结果。 /p p   3.2 重申Q-marker的4个基本条件 /p p   为反映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或复方制剂中与功效有关物质与质量的关系,重申定义Q-marker的4个条件:(1)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或复方制剂中与功效有关的物质 (2)Q-marker是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物质 (3)Q-marker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特异性和来源的溯源性 (4)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体现组方配伍原则(如以君药为主,臣、佐、使药兼顾的原则)。 /p p   中药Q-marker新概念的价值在于回答2个问题:一是Q-marker是用作什么的?是控制药材质量、药品成品质量的,从而保障了临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所以非常有意义。二是提出这些标志物的来源及寻找方法,回答为什么这几个特异性的标志性成分就能反映中药质量。中药质量是关系民生的大事,Q-marker概念和研究理念以及所建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对中药标准化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认识Q-marker研究理念的方向,共同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浅出”标准,才能切实把中药标准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更多的中药标准走向世界。 /p p   3.3 通过质量标准和Q-marker研究提高药材品种鉴别水平 /p p   从《中国药典》2010/2015年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当前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及Q-marker的提出依据及其对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中药Q-marker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次生代谢物来源的生物学属性、制造过程有效物质传递和从药材-中间产品-成药的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及中医药理论(如药性的物质基础)、中药配伍理论(如君-臣-佐-使)等中医药理论体系特点,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核心质量概念,以此统领中药质量研究,进一步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以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p p   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此次资源大会上发布的研究信息表明山茱萸的标志成分为山茱萸碱、山茱萸次碱、甲基山茱萸碱和羟基山茱萸碱。湖南中医药大学在该会议上报道了有关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指纹分析信息,发现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指纹具有高度等效性,比较含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双黄连片和银翘解毒片也具有高度等效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这2种药材的产业应用奠定了质量基础,也为相关中成药制剂与疗效相关的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p p   3.4 提高国家药典的科学性和国家法典的权威性必须用科学的质量标准予以完善 /p p   由于中药材多来源、多产地等复杂情况,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差异悬殊,特别是有效成分的量差异明显。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中药材中,来源于2种或3种,甚至4种或5种的多基原情况较普遍,给质量评价和标准制定带来许多难题。特别是当用这类药材制成复方制剂时,如果基于测定1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量来进行质量评价,通常难以真正反映该中药的质量与疗效的关系。 /p p   目前建立中药的评价标准是从中药真假、优劣的质量标准的基本点出发。这就与基原的鉴别和确定直接有关。建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获得具有多个特征成分分析方法、指纹图谱,使之具有特异性和可控性,是质量标准的基础。笔者考虑中药传统理论、遣药组方、成药制备、剂型和用法等复杂性,提出中药Q-marker的概念,为规范中药质量研究和标准建立奠定基础,以克服现有质量标准的多种不足,提高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朔源性,有利于中药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 /p p   4推进“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中药Q-marker的提出密切中药从“资源-物质基础-有效性和安全性-质量控制”的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手段、质量评价指标及质量标准与中药的有效性关联性不强,缺少能反映中药有效性的核心质量概念的统领,在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的倾向。中药Q-marker概念的提出,针对中药生物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中医药体系的特点,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核心质量概念,以此统领中药质量研究,进一步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 /p p   中药Q-marker的提出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中药Q-marker源自中药基原生物体内生物合成,经历采收加工、炮制及制药工艺过程的物质传递及化学变化,最终以复方制剂的形式通过药物传输过程发挥临床疗效,其以物质-功能为核心贯穿中药形成及生产全过程,以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研究的核心范本进行质量研究,确定质量标志物,并向药材和饮片(及炮制品)溯源,并向复方制剂和中成药延伸,所建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着眼于生产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性、差异性、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p p   为了落实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为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供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策略,通过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质量的传递性和溯源性,有利于建设质量创新质量体系和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p p br/ /p
  • 近亿元!宇测生物完成A轮融资,打造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产业链闭环
    近日,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博远资本领投,健壹(原国药)资本跟投,老股东普华资本与知名产业资本持续加注。本轮融资将助力宇测生物打造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产业链闭环,推进超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进程。创新引领未来,宇测生物单分子免疫诊断技术领跑细分赛道宇测生物拥有的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技术路径具有通量高、稳定性好、易量产的优势,使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临床转化成为可能。迄今为止,宇测生物核心单分子免疫检测设备产品线已全面覆盖半自动、全自动、超敏、高通量等科研、临床需求,试剂盒产线覆盖包括神经、传染病、肿瘤、心肌、炎症等多应用领域,形成坚实的产品壁垒。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宇测生物也已实现在上游核心原材料、分子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关键布局。近期,宇测生物获得国内首张全自动单分子免疫诊断设备的医疗器械批文,预示着公司已在单分子免疫检测领域全面领跑细分赛道。打造临床转化闭环,宇测生物开启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大航海时代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灵敏度比传统免疫检测技术提高了1000倍,被认为是继化学发光技术后的下一代免疫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显著提升使近千种传统免疫检测技术难以实现临床转化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领域应用成为可能。宇测生物以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新型生物标志物筛选、核心原材料研发、超敏生物标志物检测试剂盒开发到临床转化的完整商业闭环,推进超敏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应用。博远资本投资副总裁李瀚表示:“很高兴可以领投宇测生物的A轮融资。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具有远超传统免疫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是许多低丰度生物标志物开发和临床转化非常重要的工具。宇测生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平台填补了国内超敏检测领域的空白,该平台的易用性优势,非常适合神经退行性疾病、眼科、肾内科、感染等多病种、多类型的新标志物临床转化。很荣幸与拥有强大研发能力、活力与行业经验兼具的优秀团队合作,期待宇测生物能够持续创新,推动单分子免疫等新型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诊断的应用拓展。”健壹资本合伙人邹敏表示::“宇测生物符合我们在IVD领域 “临床+生命科学工具”的投资策略。公司基于单分子免疫的创新技术路线,在科研和临床方向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领先优势。特别是神经科学领域,做到了上游抗体原材料的自主可控,配合分子诊断平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诊断方案。我们也恭喜宇测全自动单分子免疫设备已经拿证,看好宇测年轻、有活力的团队能够持续在商业化进展上有所突破。”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密表示:“宇测生物非常符合我们' 转化医学' 的投资理念,我们认为医疗器械创投的核心命题是知识产权或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商业转化,医疗器械转化需要“产学研医政”五位一体紧密配合,创投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背后重要的推动力量。宇测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优势明显,临床转化能力强,以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转化平台将有机会促进大量生物标志物“产学研医政”的真正转化。我们很高兴见证了宇测生物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创造的成就,也衷心期待宇测生物可以在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上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宇测生物创始人官志超表示:“感谢本轮投资者和宇测生物所有股东的支持,很庆幸可以在一个最合适的时代践行技术创新和商业转化的理想。我们将在更专精、更远大的科研、临床路上,继续砥砺前行、扬帆起航,努力朝向成为客户信赖的生命健康领域支持者和引领者。”关于宇测生物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拥有近6000平方米研发生产中心,是实现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型公司,核心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发展前沿的空白。公司以“成为客户信赖的生命健康领域支持者和引领者”为公司发展愿景,秉持“以精准检测成就人类健康,以科技创新创造无限未来”的公司使命,以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与临床转化,将有希望推进下一代免疫检测技术的变革。关于博远资本博远资本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投资和孵化中国市场杰出医疗健康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机构。目前,博远资本管理两支人民币基金和两支美元基金,基金管理总规模已经超过了70亿元。博远资本不仅是投资人,更是创业者的长期伙伴。自成立以来,博远资本始终坚持以创业者为中心,长期助力和积极赋能优秀的医疗健康行业创业者,搭建行业生态圈,打造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新一代领军企业。关于健壹(原国药)资本上海健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国药资本)由原国药集团资深管理团队按照市场化机制于2012年成立,兼具CVC战略投资和独立VC基金的市场化优势,专注于医药健康领域的早期和成长期股权投资。健壹资本充分利用自身产业资源赋能被投企业,成立以来,健壹资本的基金规模超过65亿元,全面覆盖了早期创新类、成长类和并购整合类项目,投资了80多个医药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健壹资本始终秉承“真诚、专业、共赢”。关于普华资本普华资本创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杭州,在北京、上海、深圳、英国伦敦分别设有投资办公室,是一家专业从事风险投资及管理业务的机构。自创立以来,普华资本秉承“怀普泽之心,行华实之事”的愿景,投资于早期、成长期创业创新企业,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倾力为投资人创造回报。经过多年的不懈坚持,普华资本非常荣幸地投资了400多家优秀的创业企业。普华资本仍将持续保持专注和执着,勤奋和敏锐,助力更多优秀创业者和企业。
  • “QS”≠质量安全 食品QS标志已变身
    日常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对“QS”标志的理解是,只要有这个标志,食品的质量就是有保障的,但从2010年6月1日起,两者就不能划等号了。现在,细心的消费者在超市买东西,会发现有的食品外包装上的QS标志下方的“质量安全”字样已变为“生产许可”。   今年4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由“企业产品生产许可”拼音Qiyechanpin Shengchanxuke的缩写“QS”和“生产许可”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调为蓝色,字母“Q”与“生产许可”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并将“质量安全”修改为“生产许可”。该决定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同时,新规对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的使用作出要求: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行加印(贴)。企业使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时,可根据需要按式样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   据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员介绍,根据要求,新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要使用新标志,原来获得“QS”证的企业从6月1日起18个月内,可以继续使用原已印制的旧版生产许可证标志包装物。从2011年12月1日起,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均不得使用带有旧版生产许可证标志的包装物。质监部门提醒企业做好QS标志过渡工作。
  • 赛默飞世尔科技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
    赛默飞世尔科技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目标是加速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并加速这种研究应用到日常临床试验的开发中   中国上海,2011年9月13日——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于2011国际人类蛋白质组(HUPO)大会上宣布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BT中心)。BT中心的目标是加速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并加速这种研究应用到日常临床试验的开发中,以最终实现商品化。该中心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汇集了来自赛默飞BRAHMS产品线及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BRIMS)中心的专家。   “我们对BRIMS中心负责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和高通量定量试验开发的专业人才进行了纵向整合,目标是扩大新蛋白质和肽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临床试验的潜力,”赛默飞BRAHMS生物标志物研发总监Bruno Darbouret如是说,“这一发展最终将加速疾病诊断测试的商品化。”   赛默飞拥有专利Thermo Scientific BRAHMS生物标志物,现已成为专业体外诊断测试的领先供应商,不仅充分了解临床市场的需求,并将致力于诊断开发、验证及商品化,为BT中心确定重点疾病领域。公司与临床研究人员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将有助于获取临床合作伙伴和病人样品,有利于利用BRAHMS生物标志物开展研究和验证工作。   针对所选的疾病领域,BRIMS中心将致力于以质谱定量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多重选择反应监测(SRM)试验的开发工作,以识别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与临床相关的异构体。随后将开发可靠、可重现的目标质谱试验方法用于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诊断市场。   赛默飞将拥有所有生物标志物及试验相关的知识产权,并且在获得所有所需的法规批准后,将试验商品化为临床诊断产品和服务。   “将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有效转化为日常临床诊断试验开发是个体化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挑战,”BT中心团队负责人Bryan Krastins如是说,“要想弥合这两者间的差距,必须在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和日常试验开发方面具有非常出色的能力。了解临床医师和病人的需求、拥有丰富的临床验证经验,这是将新兴测试转化为日常临床试验的必备条件。全新的BT中心整合了所需的所有能力,旨在加速从生物标志物研究到临床试验开发和验证的整个过程。”   Thermo Scientific BRAHMS产品线包含一系列诊断测试流程,以改善对危害生命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利用专利生物标志物为病人和用户提供更经济、更专业的诊断技术。Thermo Scientific BRAHMS产品已应用于全球各地超过60个国家。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BRIMS中心为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验证开发了一系列方法和应用。该中心配备完整的Thermo Scientific质谱仪产品,由质谱、蛋白质技术和信息学等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组成,同时也负责开发针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软件工具。   欲了解更多关于赛默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解决方案,请拨打电话800 810 5118 或400 650 5118,发送邮件至cru.cn@thermofisher.com,或登录网站http://www.thermo.com.cn/ms。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指南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在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中应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患癌症的病人约16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约130万人。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的许多死亡原因中,癌症是第一位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作出最新权威性结论,癌症患者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以上。肿瘤标志物可以比影像学更早的发现肿瘤,因而对于治疗癌症意义深远。肿瘤标志物的分泌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能用化学或免疫方法定量证实肿瘤存在,监测肿瘤治疗和预后的物质。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案 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灵敏度、特异性100%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指标、单一因子的检测很难准确的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病程监控及预后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如传统的Elisa方法,仅能进行单一蛋白因子的检测。若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需要进行多个Elisa实验检测不同的蛋白因子。以10个蛋白因子检测为例,需要10个Elisa试剂盒,至少1ml的样本,一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时间和样本量来说,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而且10个因子不是同时检测也可能造成结果的误差。图2 检测对象越丰富疾病区分度越好(class代表指标分类,marker代表具体指标) 目前,实现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xMAP技术。xMAP技术基于不同荧光编码的微珠。每一种编码微珠标记一种可捕获相应目标分子的抗体,根据检测靶标的数量,选择1-100种标记的微珠,混合后与样品中待测的靶标分子作用,然后在液流驱动下逐个通过检测窗口,两束不同波长激光对每个微球进行检测,635nm激光检测微球的色标编码从而确定检测的靶标,532nm激光检测相应靶标上的荧光标记进行定量,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标准曲线拟合,直接对每一种目标分子进行定量。该技术利用Luminex多功能液相芯片平台实现了对蛋白、核酸等靶标分子的多重检测,是唯一被纳入美国临床实验室质控的高通量技术,被誉为真正的临床型生物芯片。 图3 xMAP技术原理图 视频1:xMAP技术原理及Milliplex技术平台介绍基于xMAP技术的多重检测平台的优势:- 多重检测:实现1-500重因子同时检测,为微量样本的精确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高灵敏度:精密的光学设计提升检测灵敏度,可低至0.04pg/ml;- 快速/高通量:96/384孔板自动化高通量检测,每小时数据量可达9,600个结果;- 微量样本:仅需10-50ul的样本量使得跟踪动物模型的阶段性变化成为可能,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实验误差。 目前,已有几千篇文献报道利用xMAP技术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提高肿瘤检查准确性和特异性。例如,Irene等人采用非侵入性方法(血清)对卵巢癌6个标志物进行检测,发现6个标志物联合诊断比原来的单个CA-125检测准确率明显提升(95.3% vs 72%),从而能够展开卵巢癌的早期治疗(图2)。 图4:Irene等人卵巢癌早期检测研究已发表于Clinic Cancer Research(IF: 8.19) 作为Luminex 最早的全球合作伙伴,Merck提供包括Luminex仪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试剂盒、Milliplex Analyst 软件和Biomarker service在内的一整套高通量多因子检测平台。Merck始终致力于生物标志物多重检测技术与研发,拥有三十多年的研发和服务经验。目前可以提供8个种属超过1200个蛋白因子的检测,涉及免疫、代谢、肿瘤、神经、信号通路、干细胞等多个热门研究领域,能够满足多数肿瘤标志物开发与诊断需求。此外,Merck已与全国各地肿瘤医院与研究所合作,提供检测平台和服务,积累了二十年检测与分析的经验,因此开设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专题,分享成功经验给广大临床及诊断研究工作者。 本专题将分成多期探讨肿瘤的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标志物多重检测应用。欢迎订阅Merck生物标志物期刊,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点击此处订阅 若以上链接无法点击,请扫描二维码。专题下一期预告:肿瘤早期诊断之多重生物标志物检测法默克生命科学Tel: 021-38529074Email: china.marketing.online@merckgroup.comweibo: 默克生命科学新浪微博wechat: 公众号默克生命科学
  • 认监委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专项整治
    为严厉打击假冒有机产品行为,增强有机产品消费信心,国家认监委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专项整治活动。   本次专项整治活动主要针对认证机构、获证企业、销售场所(包括有机产品销售、配送的相关网络平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认证证书的发放、使用情况。   专项整治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宣传教育整改阶段(7月-9月)。国家认监委要求各级质检部门应本着“寓监管于服务”的原则,深入生产、销售场所,加强对生产企业、销售单位和消费者有机产品认证法规、标准和有机产品及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追溯系统的宣传 组织辖区内获证企业、销售单位和认证机构对照有机产品法规、标准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帮助相关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制度,督促销售者严格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采购、储运和销售有机产品,增强消费者辨假识假能力。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继续做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获证企业有机产品认证法规、标准的全覆盖宣贯,督促获证企业严格按照法规、标准要求规范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和有机码等标识,对不规范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有机码等标识获证企业的认证证书应当及时依规予以处置。第二阶段为集中整治阶段(10月-11月),国家认监委要求各级质检部门应当主动争取工商等部门的支持,积极组织开展对辖区内生产企业、销售场所和认证机构专项整治活动,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重点查处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超量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有机码等违法违规行为。第三阶段为总结汇总阶段(12月),国家认监委要求各级质检部门应当及时对专项整治活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及时分析、解决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专项整治活动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及时宣传报道专项整治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典型案例。   认监委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社会各界发现相关方面在有机产品生产、认证、销售过程中存在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可拨打12365、12315进行投拆、举报。
  •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实施 “QS”标志将取消
    p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规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同步实施。那么《办法》实施后,对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来说有哪些改变?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 /p p   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之所以要修订《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首先是因为作为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规章,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在这个重要时机颁布、同步实施,是全面贯彻新食品安全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适应监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是近年来,企业对食品生产许可申证难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企业反映申请材料多、审查程序繁复、审批时间长等问题。这次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中,从许可申请、现场核查、换发证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便民惠民的原则,解决了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 /p p   据悉,食药监总局正在抓紧制修订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的审查通则和细则等许可的技术文件,不久将陆续公布。 /p p   上述相关人士透露,新《办法》最主要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是“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五取消”指,一是取消部分前置审批材料核查 二是取消许可检验机构指定 三是取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收费 四是取消委托加工备案 五是取消企业年检和年度报告制度。 /p p   “四调整”指,一是调整食品生产许可主体,实行一企一证 二是调整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将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由原来3年的有效期限延长至5年 三是调整现场核查内容 四是调整审批权限,除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食品原则上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生产许可审查外,其余食品的生产许可审批权限可以下放到市、县级食品生产监管部门。 /p p   “四加强”指,一是加强许可档案管理 二是加强证后监督检查 三是加强审查员队伍管理 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p p   《办法》实施后,食品“QS”标志将取消。按照新规,新获证及换证食品生产者,应当在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注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再标注“QS”标志。食品生产者存有的带有“QS”标志的包装和标签,可以继续使用至完为止。2018年10月1日起,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不得再使用原包装、标签和“QS”标志。 /p p   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介绍说,食品包装标注“QS”标志的法律依据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随着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整和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已不再作为食品生产许可的依据。“取消食品‘QS’标志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因为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包装上应当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没有要求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 二是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完全可以达到识别、查询的目的。”该人士认为,取消“QS”标志有利于增强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p p   “为了能既尽快全面实施新的生产许可制度,又尽量避免生产者包装材料和食品标签浪费,我们给予了生产者最长不超过三年的过渡期。”他说,2018年10月1日及以后生产的食品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原包装和标签以及“QS”标志。 /p p   食药监总局提醒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注意,10月1日以后,带有“QS”标志的食品不会从市场上立刻消失,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出市场,这期间市场上带有“QS”标志老包装的食品和标有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食品会同时存在。 /p p /p
  • 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溯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护原产地标志,保护地区名牌,保护特色产品,确保公平竞争,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基于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鉴别度、高通量的特点,因此在食品溯源分析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常用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_赵璐瑶.pdf展望了今后食品溯源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不同高灵敏度特征标志物的同步检测在未来食品溯源分析中更有前景。
  • 医学生化及肿瘤标志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8年度北京医学生化及肿瘤标志联合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9年1月10日,2008年度北京医学生化及肿瘤标志联合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医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生化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联合主办,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公司与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协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应邀参加。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张玉祥教授、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共同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张玉祥教授、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共同主持会议   围绕本次会议主题,首都医科大学田竟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万文徽教授、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研发中心李仲兴先生等专家与厂商代表,就肿瘤标志、肿瘤干细胞研究与临床检验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做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万文徽教授报告题目:肿瘤标志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田竟生教授报告题目: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张玉祥教授报告题目:调控胰细胞的生长、凋亡和侵袭 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研发中心李仲兴先生报告题目:金标定性AFP等研发 北京天普康惠生物医学技术公司张寅先生报告题目:广谱肿瘤标志物在肿瘤预警筛查及临床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研讨会共用时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肿瘤学及相关学科、医学实验室的医师、研究生约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 资质 | 这家检测公司被暂停使用CMA标志
    市市场监管委关于暂停天津市佳和云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使用资质认定标志的通告天津市佳和云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决定暂停上述机构使用资质认定标志。从即日起,上述机构不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特此通告。 附件:暂停使用资质认定标志的机构信息2022年5月6日 附件暂停使用资质认定标志的机构信息 序号机构名称地址证书编号备注1天津市佳和云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1688号万达中心9层908190201060048
  • 集成深度学习方法辅助高光谱成像 在薏苡仁地理来源识别和营养成分含量预测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院士团队提出了注意力机制(AM)、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时记忆(LSTM)的集成深度学习模型辅助的高光谱成像(HSI)。实现了薏苡仁的地理来源和质量的定量、快速无损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在以题为“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imaging assisted with integrated deep learning approaches in identifying geographical origins and predicting nutrient contents of Coix seeds”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IF= 8.688)上。通讯作者为黄璐琦院士和杨健副研究员。薏苡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等。具有受保护地理标志和高水平营养物质含量的地理来源保证了薏苡仁的质量,但无损和快速预测这些质量指标的方法仍有待探索。本文提出了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 Mechanism,AM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的集成深度学习模型辅助的高光谱成像( High Spectral Imaging,HSI )。该方法实现了有效波长的选择,生产区域判别的预测精度最高,营养物质含量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低。此外,通过AM模型选择的波长对于预测地理来源和营养元素含量具有可解释性和可靠性。提出的HSI与集成深度学习模型的结合在薏苡仁的质量评价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研究亮点:1.引入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2.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适用于营养和来源预测3.研究中所选波长是可解释且可靠的图1. ACLSTM模型的结构。ACLSTM模型由注意力机制( AM )、卷积神经网络( CNN )和长短期记忆网络( LSTM )三部分组成。CNN前面的AM模块用于评估重要波长的权重,并将结果作为CNN模块的输入。CNN模型由3个隐藏层、2个全连接层和1个回归层组成。在CNN模型的隐藏层的卷积层后面加入LSTM模型,替换第一层全连接层。图2 . 产地预测效果和AM选择识别的有效波长。(a)通过AM模型选择(AM -测试集)在全波长测试集和有效波长测试集上的预测精度;(b)产地预测中预测效果最好的ACLSTM模型的测试组结果;(c)通过AM选择波长。在产地预测中,采用权重值相对较高的前9个波长进行模型预测。此外,在油脂、蛋白质和淀粉的预测中,采用权重值相对较高的前6个波长进行模型预测。图3 . 来自最佳模型组的三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参考值与预测值。(a) - (c)使用基于全波长的最佳模型ACLSTM预测油、蛋白质和淀粉含量;(d) ~ (f)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预测使用基于所选波长的最佳模型CLSTM。R2,曲线相关系数的平方;Reg. bias,回归偏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的ACLSTM模型(即AM、CNN和LSTM)具有变权重评价和连续光谱信息融合的优点,与传统的学习模型和单独的深度学习模块相比,在地理来源和营养物质含量预测方面取得了更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通过AM选择的有效HSI波长在提高预测效率和结果的可解释性方面具有可解释性和可靠性。整体结果表明HSI技术结合深度学习模型ACLSTM对薏苡仁质量评价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方法具有快速、无损、有效检测的优点。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收集更多来自不同生产区域、不同种植模式(有机与否)、不同储存年限的薏苡仁样本,以提高所提出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可靠性。此外,基于有效波长,我们将尝试开发便携式和成本较低的高光谱设备,供工业使用。
  • 进入化学实验室,请留意这些常用安全警示标志
    化学实验室常用安全指示标示 标示名称 图示 1 夜光墙贴疏散标志 2 夜光墙贴疏散标志 3 禁止烟火 4 消火栓 5 119火警电话6 禁止乱动消防器材 7 禁止吸烟 8 灭火设备 9冲淋洗眼装置 10 必须带手套 11 必须带防护眼镜 12 当心滑到13 压缩气体 14 当心冻伤 15 禁止饮用 16 高温 17 易燃 18 有害废弃物 19 高压危险 20 当心腐蚀 21 当心中毒 22 当心微波 23 地贴
  • 韩国修订受安全质量标志管辖的工业产品的提案
    2011年5月6日,韩国技术与标准局(KATS)发布G/TBT/N/KOR/239/Rev.1号通报,修订受安全质量标志管辖的工业产品的提案。   本提案基于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法第22.3条的消费者保护,拟修订受安全质量标志管辖的棉签的安全标准:   规定了棉签中不应检测出荧光增白剂安全要求   规定了棉球与木棍粘合强度及木棍强度安全要求   拟批准日期:2011年7月或之后,拟生效日期:2012年7月或之后。
  • 认监委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认监委信息中心,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近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有机产品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标志使用不规范、有机产品不能追溯等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标志使用,确保销售的有机产品符合相应法律法规和认证依据标准要求,便捷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及其标志的辨识,现就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以下简称认证标志)管理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认证机构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成熟的防伪、追溯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国家认监委统一的编码规则(见附件1)要求,认证标志编码前应当注明"有机码"字样,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编码(应使用暗码),同时鼓励认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更为严格防伪、追溯技术手段,确保本机构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够从市场溯源到每张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做到信息可追溯、标识可防伪、数量可控制。   二、对于自动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获证产品,获证组织可以在产品标签或零售包装上印制认证标志,但应当采用技术手段,在零售包装或产品上标注认证标志编码(可使用明码)。获证组织在产品标签印制之前,应将该标签式样、印制数量、认证标志编码报认证机构审核和备案,确保认证标志的使用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   三、为便利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辨识,国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志备案信息数据库,各认证机构应当将所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编码和认证标志使用(见附件2)等方面信息及时传输至该数据库。国家认监委将提供该数据库统一的查询方式,为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服务。   四、各认证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关于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印制和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认注[2005]34号)的条件,选择承担认证标志印制的单位。同时,加强对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的管理,督促印制单位建立认证标志出入库台帐,坚决杜绝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私印、滥发认证标志行为的发生。   五、各认证机构应当建立认证标志发放台帐,严格按照获证产品数量,控制认证标志的发放量。同时,督促获证组织建立认证标志使用台帐,并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检查的方式,对获证组织使用认证标志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获证产品数量与认证标志使用量相匹配。   六、各认证机构每年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市场抽样方式,验证相关组织合法、规范使用认证标志情况。对于违规使用认证标志的,应当及时暂停、撤销该组织认证证书 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当地认证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追查相关方面的法律责任。   七、请各认证机构加强与国家认监委的沟通与联系,并在2011年11月30日前,将本机构根据上述要求制定的认证标志管理方案(含认证标志防伪、追溯技术方案概况)和认证标志印制单位名单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八、各认证机构制定的认证标志管理方案应当在2012年3月1日前实施,对于拒不按照要求使用认证标志的获证组织,认证机构应当暂停、撤销认证证书。对于已领取认证标志或已印制标签尚未用完的获证组织,认证机构应当加强对该获证组织的认证标志使用的监督,并督促获证组织在2012年12月31日前使用完毕。   九、各局应当加强对认证标志的监管,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使用认证标志的,应当按照《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规定处理 对未按规定使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认证标志的零售有机产品,各局应当将相关情况通报销售单位,同时责令颁证认证机构及时暂停、撤销该组织认证证书,认证机构拒不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的,应当按《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法处理。   联系人: 王茂华 程正华   电 话: 010-82262763 82262708   附件: 1.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编码规则.doc 2.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编码备案信息要求.doc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 日研检生物标志物新方 灵敏度提高至百万倍
    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表一份公报称,其研究人员发明一种生物标志物检测新技术,使癌细胞和流感病毒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提高到此前的100万倍。这有助于较早发现相关疾病。相关论文将刊登在《芯片实验室》杂志网络版上。   抗体抗原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抗原是血液中的癌细胞和病毒等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抗体则指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迄今,利用抗体抗原反应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时,主要采用的酶连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是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不过由于要在小型试管中操作,所以浓度被稀释,灵敏度较低。   东京大学教授野地博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半导体制造中常用的精密加工技术,在1平方厘米的玻璃上开出100万个小孔,然后让抗体抗原反应产生的分子流过,可以逐一捕捉到这些分子。在检测前列腺癌指标“前列腺特异抗原”时,即使其浓度只有传统检测法的百万分之一,也仍然可以被检测出来。
  • UL发布升级版认证标志及市场推广徽章
    UL发布升级版认证标志及市场推广徽章,升级版将“承载”多项认证信息,进一步提升市场供应链透明度   本报讯 近日,美国UL公司宣布,正式推出升级版的UL认证标志及其市场推广徽章,该公司希望以此推动市场合规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的市场现状看,产品急需满足日趋多元认证需求与合规性要求。同时,市场对于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化管理需求与日递增。“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日趋复杂,市场各相关利益方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透明化管理和更多产品相关信息提出更多需求。”U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伟廉仕(Keith Williams)先生表示,“UL 升级版认证标志体系将在供应商、制造商、监管机构、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产品认证范围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升级版的UL认证标志真正实现了一个认证标志“承载”不同地区准入的多种认证信息。每个标志拥有独一无二的识别码,为特定的产品提供更为详尽的认证信息。升级版的UL认证标志能够整合更多新增的认证类别,提供可追溯性及未来智能标志功能。同时,全新推出的市场推广徽章作为UL标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产品的合规性推广提供简洁优化的标志形象,并能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市场推广、广告及包装资料中。   据了解,UL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实现UL升级版认证标志的全面应用与转换。在此期间,升级版UL认证标志、现行的UL列名标志以及UL分级标志均持续有效。
  • 代谢组学| 岛津质谱助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发现
    导读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 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应用到了诸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机理研究中,着重探索、发现与疾病、医药、功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是指“一种可客观检测和评价的特性,可作为正常生物学过程、病理过程或治疗干预药理学反应的指示因子”,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是一场砂砾淘金、去伪存真的艰难征程,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1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海量筛选,准入高,难度大 相比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难度急剧增加。原因有: 1. 目标物范围更广:基因/转录组只需测4种核苷酸排列,蛋白组测20种氨基酸排列,代谢组则包含各类小分子代谢物,要进行结构鉴定可比大海捞针; 2. 需要交叉专业知识:如将代谢组学应用在生物研究中,需要分析化学背景进行分离检测,这些数据的正确解析和可视化需要有统计分析的基础;最后需要了解生物学知识以诠释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3. 软硬件要求高:使用的分析体系大都属于高端仪器及其配套软件,比如色-质谱联用系统里色谱可选GC-MS,LC-MS,CE-MS,质谱根据靶向、非靶向可选QQQ,Q-TOF,IT-TOF等;海量数据采集完毕还需要专业、多功能数据分析平台解读数据,最后还要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结构鉴定,因此代谢组学每一步都是准入高,难度大! 挑战2 如何去伪存真,减少无意义差异物,找到真正的生物标志物 代谢组学巨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减少生物样品本身,或采集、保存、前处理和分离检测过程中产生“非预期”或“噪音”代谢物,从而去伪存真,找到真正的差异生物标志物: 1. 个体情绪差异、非目标病因的生理差异(近期饮食习惯、喝水量、排尿量、运动量、生病、过敏)、其他药物的耦合作用/副作用,都会对个体代谢物产生非预期的影响; 2. 在采集样本时,如血样、组织、器官,采集者参差不齐的技术熟练度也会引入其他刺激和干扰因素; 3. 样品的保存同样会引入大量干扰物或造成样品变化。比如保存前是否存在溶血,保存温度,冷冻时间长短等,都会使样品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 4. 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手段,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蛋白沉淀等,其化学、物理选择性不同;另外,操作人员的熟练度、溶液量、溶液污染、萃取柱批间差等样本外的误差,都可能会造成样品组内和组间差异。 海量的待选小分子目标物,加上上述这些“不确定性”和“科学偏差”产生比生物标志物浓度更高、响应更强的无意义组别差异物,使得代谢组学在生物标志物发现的路上,困难重重,犹如大海捞针,沙里淘金。虽然后续的统计分析会把大多数的这类干扰物去除,却不能保证最终能得到正确的生物标志物,或使其处于最显著地位。 虽然代谢组学研究困难重重,但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科研界都认同利用代谢组学的思路发现生物标志物是方向正确、前景广阔的,相信随着分析仪器,特别是高端质谱及其配套软件和科学家研究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会被挖掘出来造福于人类。 岛津是全球领先的质谱研发、生产厂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扇形质谱,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扇形磁场型质谱GCMS LKB9000;80年代开发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岛津科学家田中耕一先生在2002年因为MALDI离子源的研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岛津拥有深厚的质谱研发基础和实力。 目前岛津质谱的产品线齐全,有机质谱包括单四极杆质谱(SQ)、三重四极杆质谱(TQ)、高分辨质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IT-TOF)和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无机质谱有ICP-MS;生命科学领域有MALDI-TOF、质谱显微镜等。这些质谱仪器与分离技术联用,满足科学研究的各种需求。基于岛津高端质谱,国内高校研究所发表了多篇代谢组学用于脑卒中、癌症和动物生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的文章,在此系列微信中挑选出典型案例,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疾病和生理现象。
  • “中国环境标志”加身 空气净化器或再迎洗牌
    继今年3月份新国标出台实施以来,12月13日,我国首个空气净化器中国环境标志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2017年1月1日启动生效。标准实施后,企业可以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来执行此标准,消费者也可根据个人需求,将是否贴有“中国环境标志”作为购买净化器产品的重要依据之一。  12月13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发布我国首个空气净化器中国环境标志标准,该标准建立在《空气净化器》(GB/T18801-2015)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但规定更加严格。根据该标准,空气净化器去除细颗粒物(PM2.5)的净化能效不小于5立方米每瓦特小时,去除甲醛或甲苯的净化能效不小于1立方米每瓦特小时。该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作为绿色产品的评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更看重产品全过程的环保问题,关注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使用阶段到最终的废弃以及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环境保护设计要求,原材料的选取,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控制,PM2.5、甲醛、苯系物等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效能指标。  中国环境标志作为环保部促进中国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始终致力于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发展,目前已颁布近百项环境标志标准。此次空气净化器环境国标的出台,有望继今年3月发布的空净新国标,对乱象仍存的空净行业进行“二次净化”。  “我们这个标准是在新国标的基础上,在环保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产品在质量和环境方面达到双优。”该标准的起草者之一、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淼说。  环保部科技司技术处处长王泽林也提到:“在这套标准编制期间,编制组对参编验证企业进行了标准验证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原料管控、环保运行、产品一致性等方面进行现场验证,并抽取了申请验证的产品由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据悉,此次制订的空气净化器环境标志标准,从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最终的废弃和回收全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该标准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上必须符合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要求外,还明确了根据不同房间的适用面积来确定对PM2.5、甲醛或甲苯等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洁净空气量(CADR)提出严格的指标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标准的前期制定,还是中后期的验证工作,都有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  对于新国标和环境标志标准的差异,中国家电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鲁建国认为,二者的主要侧重点不同。“新国标侧重消费者关心的产品性能,环境标志标准侧重碳排放、材料可回收。后者存在的必要性更大程度上是从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对消费者来说,选购时并不是很关注这点。”鲁建国分析说。  需要认清的一点是,对于产品本身而言,之前的新国标是足够的。但对于国家战略来讲,绿色环保更高的要求也是需要的。所以,环境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只要是消费者有需求,企业可以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来执行此标准。标准实施后,消费者可以根据空气净化器产品上是否贴有“中国环境标志”作为购买净化器产品的重要依据之一,选择适合的产品。
  • “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月15日,“2010年度北京医学生化委员会及肿瘤标志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医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肿瘤标志委员会北京分会、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公司、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普康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会议吸引了5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生化系丁卫教授共同主持,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北京肿瘤医院袁振铎研究员出席会议。以“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围绕“肿瘤防治、肿瘤标志研究、肿瘤糖组学研究、肿瘤基因表达、肿瘤转移、肿瘤筛查”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出席会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程书均院士 报告题目:肿瘤防治路在何方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春海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生物学标志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范振符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糖组学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宁院长 报告题目:以医院为基础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 丁卫教授 报告题目:NAMPT基因的转录调控及其与肿瘤的联系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曾滨总经理 报告题目: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北京荣志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庞强先生 报告题目:骨生化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预防及诊治方面的临床意义
  • 中国名牌产品标志2012年将成历史 质检总局禁用
    最快2010年9月就有国内名牌产品不得再使用名牌标志了。7月15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根据《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名牌标志将被陆续禁用,最晚的将于2012年期满。届时,“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将走入历史。   公告称,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5年公布的493个中国名牌产品,于2010年9月有效期满 2006年公布的556个中国名牌产品,于2011年9月有效期满 2007年公布的856个中国名牌产品,于2012年9月有效期满。   这些中国名牌产品有效期满后,企业不得在产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以及有关材料中继续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其中,2010年9月有效期满的中国名牌产品,如已印制产品包装材料、说明书并在产品包装材料、说明书上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可以顺延使用至2010年12月31日。之后,不得再继续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   据悉,早在2001年,质检总局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并于2005年推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评选。但2008年随着质检总局职能调整,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
  • 专家共议《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p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确定抗感染疗程与连续监测方面都有较大帮助,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 /p p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公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p p    strong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strong /p p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作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于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 具有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 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p p   传统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内毒素水平等,其或因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不高,或因操作相对烦琐,目前临床价值有限且已不再广泛应用。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p p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 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 p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p p   一项包含 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实验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 1.1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 p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检测结果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以及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从而显著减少抗生素暴露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p p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释放入血,可作为感染程度的指标。《共识》指出,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2小时即达峰值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p p   《共识》强调,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施毅教授指出:“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p p    strong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 /strong /p p   “好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 /p p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R BRAHMS PCT是国内外最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就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ng/ml的检测范围。同时,其拥有优秀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高度一致性的检测结果。联合ElecsysR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改善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p
  • 出口产品应谨慎施加认证标志
    7月2日,加拿大卫生部连续通报了两起未经授权擅自粘贴认证标志的行为:等离子电视未经授权擅自粘贴TUV Rheinland产品质量认证标识 台灯未经授权擅自粘贴UL产品质量认证标识。   通过申请、检测、许可等一系列程序获得产品认证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产品上加施认证标志是向潜在的消费者表明产品质量已经权威机构认可,符合消费者所在地区安全、质量等强制要求,产品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如北美市场的消费者在选择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时,出于对UL标志的信任,绝大部分会选择带有UL标志的产品。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在对产品认证的认知和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提高。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由对产品的国际认证一窍不通变为对其整个运作机制了如指掌。企业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每年投入百万元的巨资来维持及加大其出口产品的认证,以期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从实际运行来看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检验检疫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一定的财力到产品的认证上,为了扩大产品的销售抱着侥幸心理往往违反规定在产品上加施未经许可的各种认证标志或随意扩大使用范围,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作为进出口产品执法主体的检验检疫机构对此类违法行为将予严肃查处。   在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并建议各出口企业:一要提高对出口产品认证的认知程度,在出口产品上应谨慎施加认证标志,切勿冒用、错用产品认证 二要根据产品和出口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认证,避免重复认证 三要密切留意出口市场相关认证要求和程序的变化,加强自身的理解,注意及时更新现有的认证证书,避免过期。
  • 973“胃癌新标志物”相关项目在西安启动实施
    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在西安启动实施   2010年1月3日,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实施启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樊代明校长、王茜副校长、项目专家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等40余名专家教授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陕西省科技厅张炜厅长出席会议。   会上,王茜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省科技厅张炜厅长、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分别就陕西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作了重要讲话,樊代明院士、张炜厅长和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还为专家组和课题负责人颁发了聘任证书。   随后,会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的主持下,围绕该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樊院士首先系统介绍了项目的整体研究思路、体系、目标、重点内容及实施管理机制,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沈祖尧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于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的梁寒教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邓大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袁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房静远教授、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吴开春教授等6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分别围绕项目整体目标和各课题组承担的研究任务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科研资源优势的合作共享与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凝练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项目咨询组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在对项目实施启动汇报情况进行总结时,用“最大的(样本量)、最小的(标志物)、最复杂的(系统研究过程)”10个字高度总结了《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吕教授表示,此项目集成了中国消化病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研究团队,相信在樊代明院士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完成如此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最后,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就整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和时间进度作了具体的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973计划项目的启动实施,是继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我国胃癌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肿瘤研究科学家团队在胃癌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领域又启动了新的征程,必将为不断提高胃癌诊防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更大力量。
  •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中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导读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致死率以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治疗脑卒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巨大,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多重痛苦。 目前发现80%-85%的脑卒中为缺血型脑卒中,在发病前期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有效地在窗口期诊断脑卒中可对后续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已发现一些药物能有效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伤,但机理尚不清楚。研究清楚脑卒中发病及药物作用机理,亦可帮助更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缺氧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密切联系,而炎症反应多与脂质代谢相关联。通过比较健康人与患者体内脂质种类及浓度的差别,进而找到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既可帮助脑卒中的早期快速诊断,又有助于理解致病及治疗机理。广东医科大学蔡春教授团队及华南理工大学周婷老师团队利用岛津特色质谱仪,分别以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手段开展了脑卒中相关研究,以下是相关成果简介。 蔡春教授团队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5比较了122名健康志愿者和197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中158种脂肪酸的浓度差异,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了模型。该模型找到了一组生物标志物(AA、DHA、13-HODE等),能准确区分脑卒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另一组生物标志物(11-HETE和8-iso-15-keto-PGF2α)能区分初次发病患者和复发患者。这一研究发表在化学领域一区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中,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且通过一组而不是一个生物标志物的检验,能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蔡春教授团队文章首页 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LCMS-8045 正常组与患病组脂肪酸浓度水平比较 周婷老师团队利用岛津超临界流体色谱仪与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系统(SFC-IT-TOF)研究了异甜菊醇钠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利用SFC-IT-TOF分析了正常大鼠、给药大鼠和脑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代谢物,通过PLS-DA、OPLS-DA等统计学手段找到组间差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再利用IT-TOF对代谢物质量数的精确测定,结合公共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性,最终筛选出20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显著升高,说明了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可能与PLA2以及炎症反应有关。 岛津超临界流体色谱仪Nexera UC系统正常组与给药组OPLS-DA得分图 利用岛津特色质谱仪及液相前端系统,两个科研团队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了我们对脑卒中的理解,让我们在战胜脑卒中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Zhang L. et al., Integr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machine learning for identifying fatty acid metabolite biomarkers of ischemic stroke, Chem Comm, doi 10.1039/d0cc02329a Yang Y. etal., Lipidomics study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isosteviol sodium on stroke rats using ultra high-performance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coupling with ion-trap and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157 (2018) 145–155
  • 2009医学生化及肿瘤标志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9年度生化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09年12月12日,由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主题为“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的联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商务会馆召开。来自卫生系统、医科院校、科研院所的一线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联合学术研讨会。仪器信息网作为唯一网络媒体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联合学术研讨会现场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张玉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联合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委员会主要成员为:张玉祥教授、谷俊朝教授、苏建荣教授、袁振铎教授。由来自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五个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张玉祥教授主持研讨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主持研讨会 报告一 题目: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意义 报告人: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春海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李春海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要点:基因组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异同、特点及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及技术;蛋白质组技术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生物学标志应用的评价。在讲解蛋白质组学技术时,李教授着重提到SELDI(表面加强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和MALD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李教授谈到:“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将成为蛋白质组学重要领域-医学诊断领域的技术平台。” 报告二 题目:胰腺癌患者血清中MIC-1水平增高的诊断价值和诊断试剂的研究 报告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张伟研究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张伟研究员首先为与会人员介绍了胰腺癌的流行病学,指出胰腺癌每年死亡227000例,发病率位居12位,死亡率第8位并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平均生存期为2-3个月,发病率等于死亡率;其次,说明了胰腺癌患者血清中MIC-1(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并就MIC-1胰腺癌血清诊断试剂盒的研制进行了详尽介绍;最后,针对“ATP-TCA药敏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报告三 题目:从肿瘤异质性 看治疗的出路 报告人:武警总医院纳米研究所所长 纪小龙教授   武警总医院纳米研究所所长纪小龙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癌症众多的化疗途径和化疗方法、肺癌分类的不可靠性,并引入“肿瘤异质性”概念,分为时间、空间、组织、解剖、基因等异质性。从而阐述了癌症治疗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的观点。纪教授说癌症治疗已经不是简单的医学范畴了,应该上升到哲学范畴。 报告四 题目: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报告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范振符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范振符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肿瘤防治“关口”迁移的探索,内容主要涉及PGⅠ和PGⅡ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即糖基化异常和肿瘤的关系,主要介绍了异常糖基化研究向肿瘤治疗发展。 报告五 题目: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改良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报告人: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丁卫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丁卫教授的报告集中介绍了腺相关病毒(AAV)的基本特征、其基因载体的制备、其改造应用的成功案例、全球临床试验中的状况以及实验室研究中的问题与挑战。最后,丁教授与广大与会人员分享了其个人目前的研究工作进展。   在每个学术报告后,报告专家都与参会人员就目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讨论,联合学术研讨会在热烈地气氛中圆满结束。
  • 质检中心基地征集标志图案 奖金最高5000元
    2月9日,记者从青岛市质监局获悉,市质监局将于3月份开展市国家质检中心基地标志图案征集活动,您的作品不但能成为市国家质检中心基地的标志,还能获得5000元一等奖金。   据悉,此次征集的基地标志需要设计者能够体现市国家质检中心的行业特点,并展现科学、公正、权威、高效的质监内涵,“简洁明快、美观大方、易于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选手们在3月份发送了设计图案后,征集单位将组成评委会对应征作品进行评选,并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除了颁发获奖证书,还将奖励5000元 二等奖两名,颁发获奖证书,各奖励1000元 三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各奖励500元。   获奖作品将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最终的评选结果亦将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门户网站公布。   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经评选获奖及被最终采用的应征作品,其所有知识产权归征集单位所有,征集单位有对其设计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改的权利,此外所有应征作品应为自主设计,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违者将取消参评资格,追回已发放奖金,由此造成的所有法律责任均由应征者承担。   ◎相关连接   投稿注意事项   投稿时间:2010年3月1日至4月1日。   投稿方式:提供应征作品书面稿件和电子稿件各一份。   A4纸规格、彩色印刷,另附一页应征者信息,包括身份资料、联系方式和设计创意简介,书面稿件直接或邮寄送达征集单位。   应征作品JPEG 格式图稿一份,电子稿件同时发送至征集单位邮箱。   应征作品务请注明“标志设计方案征集”字样。   联系电话:83095555。   电子邮箱:83095555@163.com。
  • 测绘地理标准化十三五发布:将制修60项国标、80项行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实际,我局编制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三五”规划》,已经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11月25日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五年。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服务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9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的精神,依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1907号)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进展  标准制修订工作卓有成效。围绕技术进步、需求变化以及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制修订并发布了27项国家标准、60项行业标准、6项计量检定规程、 30余项地方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图产品等数据资源类标准不断丰富,三维地图模型、地下空间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接口等新技术应用类标准相继涌现,测绘地理信息质量检验、仪器检定类标准更加完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一批新领域新技术标准完成立项。初步形成了由114项国家标准、140项行业标准、6项计量检定规程、50余项地方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保障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和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框架等多个工程建设亟需标准相继制定,为各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标准化支撑,确保了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数字表面模型、公开地图产品、导航与位置服务、地下空间测绘、卫星测绘等一批实用型标准成功研制,大幅推动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编号:ISO 19163)正式发布,开创了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国际标准项目提案ISO 19159-3的立项工作也由我国主导完成。我国承办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日益频繁,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逐步增多,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 211)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开放型标准制修订机制逐渐形成,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标准化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标准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不断扩大委员覆盖范围,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公益性科研专项中专门设置标准研究课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规范的比例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适应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标准不全,基础通用、支撑管理和促进跨界融合等方面标准仍然欠缺。标准研制周期相对过长,少数标准之间存在不协调等问题。标准化研究、投入和实施评价机制尚需健全,基层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程度不高,部分标准使用者对标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标准化工作力量长期以来相对薄弱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一)发展趋势  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正在向强化基础、重在实现、促进融合、满足需求等方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传统、基础、共性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逐年减少。新立项国际标准更加关注从概念模型到计算机网络互操作的实现,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应用国际标准日益得到强化。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模式从原有专业团队研究向广泛参与、强化实施转变。主要发达国家及相关团体更加注重引导使用者参与标准化活动,并采取标准认证等方式强化标准实施,逐步建立与地理信息标准化相依存的法律法规环境。  根据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标准化工作将呈现以下趋势:标准化将更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在精简整合,其统一性、权威性将得到强化,形成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推荐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合理界定各级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突出其公益属性,逐步缩减数量和规模。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鼓励地方、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等根据各方面尤其是市场需求制定要求更高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建立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满足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需求分析  1.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要求  为全面支撑测绘基准现代化、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资源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测绘业务管理信息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体系,保障重大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和技术方法快速更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化效益,需要持续推进标准社会化应用和新技术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服务、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水平。  2.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方案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深化改革部署,急需加快推进现行测绘地理信息标准清理和整合,构建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适应当前市场和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标准形成机制,理顺标准化工作中政府与市场各自定位和相互衔接关系,提升标准的质量和权威性 加强标准的信息化服务,强化标准的贯彻实施。  3.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  支撑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走出去”发展战略,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纵深发展带来的国际化挑战,需要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基础,加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转化,增强国际标准化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应对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方式变革,以及新型仪器装备及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需要及时研制新技术标准,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成果转化,促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事业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服务为根本,深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改革,推进标准化工作由政府单一供给为主向政府主导标准和市场驱动标准平衡发展转变、由以标准制修订为主的工作模式向包括标准制修订、宣贯培训、应用服务、实施评价、标准体系动态更新的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  坚持把创新引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推进标准制修订、宣贯培训、实施评价、标准体系更新等方面创新,加强标准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协调创新,实现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领域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2.协调统一  贯彻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求,统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合作,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衔接,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各级各类标准的统一和协调,显著提升标准的技术支撑、保障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化效益。  3.开放包容  围绕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参与主体范围,使标准化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增强标准化公信力。推动中国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加强在测绘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力度和主导地位,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水平。  4.跨界共享  坚持面向生产、保障服务、引领技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兼容性,实现应用服务领域共享的突破,使标准化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跨部门、跨领域共享的桥梁和纽带。创新标准宣贯方式,扩大标准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适应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服务更加高效,标准对事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 取得持续性突破,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开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开放统一、协调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局面初步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级标准协调配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标准使用评价和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科学适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转化显著增强,制修订完成60项左右国家标准、80项左右行业标准。强化对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制修订的指导,探索培育团体标准。  标准服务更加完备。营造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懂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标准化氛围,加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宣传贯彻与培训力度,形成上下联动、以上带下的标准宣贯新局面,实现国家级标准宣传贯彻与培训5000人次以上,带动地方培训80000人次以上。开展一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完善多媒体网络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服务体系。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力争主导编制4项以上测绘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 211)30%以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推动与主要合作国之间的标准互认,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完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以国家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为指导,以科学适用、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与时俱进为工作目标,建立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各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技术内容和层次关系,建立适应信息化测绘体系和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五大公益业务体系构建要求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开展现行测绘地理信息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集中复审清理和整合修订,整合确立若干必要、基础、权威的测绘地理信息强制性国家标准,优化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标准构成。以强化基础通用、支撑公益服务重点工程和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重要急需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大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成果、技术、服务、新型测绘装备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供给,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具体实施标准,丰富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内涵。  (二)统筹推进重要急需标准制修订  按照基础通用标准政府主导、重点工程标准以点带面、技术创新标准引领产业、管理标准保驾护航的标准研制策略,对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优先支持以下重要急需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制修订:  1.基础通用领域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指南,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程序、编写规则等标准的制定。  术语定义,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地下空间测绘、多规合一、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时空政务地理信息等术语标准的制定,以及测绘基本术语、地理信息术语等基础术语定义的修订。  时空基准,包括国家地球参考框架等标准的制定,以及基础时空基准标准的修订。  图示符号,包括系列地理信息产品和成果的图示符号的制修订。  地理实体编码与要素分类代码,包括地理实体、地名地址及其编码标准的制定和地理国情要素、空间规划地理要素(多规合一)、不动产地理要素、地下空间信息要素等分类代码标准的制定,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标准的修订。  采标及其转化应用,包括地理信息参考模型、本体及语义、地理信息本体、地理信息语义等ISO/TC 211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的采标及其配套应用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采标标准的修订。  2.重点工程领域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包括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运维、管理、服务及应用以及航空重力测量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海岛(礁)测绘、内陆水下地形测绘、海洋测绘(水深测量、岸线测量、海底地形测量等)、极地测绘、地下空间测绘等方面的标准。  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成应用与联动更新、地理实体数据及数据库建设等标准的制定。  地理国情监测,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成果、应用服务及技术方法等标准的制定。  应急测绘,包括应急测绘基础底图、应急地理信息专题数据、应急地图分层与标记、应急平台与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包括低空(无人机)遥感测绘、倾斜摄影测量、卫星立体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等标准的制修订。  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包括全球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采集、处理、数据库成果与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产品与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共享与服务、时空信息数据及数据库建设等标准的制定。  不动产测绘,包括不动产测绘基本技术、地理底图编绘、数据整合等标准的制定。  3.产业发展领域  移动测量,包括车载移动测量、船载移动测量、室内移动测量等相关标准的制定。  导航与位置服务,包括室内外无缝导航、室内外多模式协同定位、室内多维位置信息、位置智能感知、无人驾驶地图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利用,包括地理信息元数据、数据格式与接口协议等标准的制定。  公开地图数据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电子地图数据、公开版地图地名表示、公开版地图产品及质量评定等标准的制修订。  信息融合应用,包括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融合应用标准的制定。  4.管理类标准  安全管理,包括测绘设备安全、从业单位及人员安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安全以及各类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与服务安全等标准的制定。  质量管理,包括测绘地理信息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测绘地理信息软件、数据成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评价、仪器装备校准及检定以及测绘地理信息计量标准的制定。  项目管理,包括测绘工程监理技术、测绘项目文档编制等标准的制定。  成果管理,包括测绘成果编目与标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备份、测绘成果汇交等标准的制定。  归档管理,包括测绘资料文档归档、测绘数据成果归档等标准的制定。  (三)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和监督实施力度  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力度,带动相关人员全面参与,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基础理论与体系研究著作以及科学普及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相关知识图书的出版工作,开展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纳入高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教育课程等试点。加强标准实施的配套软硬件工具研发和测试环境建设。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强化强制性标准对成果质量和信息安全的“硬约束”地位。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应用实施评价机制,组织地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质检机构、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标准制修订立项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国内外标准化资源,建立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内容以及各级标准相关信息的一站式查询获取和在线管理,提升标准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提案申报、意见建议征询反馈等机制,提升标准制修订质量,缩短标准研制和出版周期,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行业、领域标准一致性、协调性等的测试和比对研究,提高标准适用性。  (五)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水平  深度发掘国内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将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标准化手段推向国际舞台,在中国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更大突破,使之成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同ISO、IHO、IEEE、IEC、OGC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合作新领域。加大国际标准翻译跟踪、研究评估和转化力度,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开展全球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对比研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其他主要合作国之间的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互认。加快形成推动我国地理信息标准 “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带动我国优势地理信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格局,为实现测绘强国战略奠定标准化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研究出台深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修订整合《测绘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在标准研究、制定、应用等全过程的参与度,推进标准的全面应用。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健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信息通报和技术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军民标准通用化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地方标准化机构建设,力争新组建5-8个省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入挖掘社团、联盟及企业团体需求,研究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及配套管理办法。引导开展一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通过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实施、信息服务、品牌创建等标准化实践,建立具有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与国土、建设、水利、交通、农业、统计、环保、海洋、林业、质检等部门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互动协调,推动重点领域跨行业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加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的沟通协调,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合作。加强与军队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协调开展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军民标准通用化相关研究,推动卫星导航定位、时空基准等重点领域的军民通用标准制定。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将标准测试、配套软硬件研发等标准化科研内容纳入科技创新支持范围,将标准化成果作为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考核的重要技术指标,促进生产、科研产出的共性技术成果加速向标准转化,使标准化成为科技创新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中央财政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开设面向地方、社团、企业的标准化奖励性补贴投入渠道,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自筹经费开展标准研制,引导地方政府增加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投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普遍适用性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逐步上升为行业、国家标准,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加强对工程项目、科技项目设计阶段的标准预研设计,以及标准前期研究和试验验证的经费保障。  (四)强化人才培养  加大标准化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支持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开设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标准化课程,逐步建立以实地培训和网络培训互补的覆盖全行业所有测绘资质单位的标准化培训机制。强化对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分类培养,逐步形成标委会委员、标准化科研机构人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员、生产服务单位技术骨干 “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撑队伍格局。研究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标准化人才,将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及取得成就等情况作为测绘地理信息高层次技术人才评选、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人才在国际标准化重要组织和机构中任职,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