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德国制造

仪器信息网德国制造专题为您整合德国制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德国制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德国制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德国制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德国制造话题讨论。

德国制造相关的资讯

  • "中国制造2025"对飙德国工业4.0 科学仪器当先行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让很多人联想到与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的差别。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者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并指出,在两化整合的基础上,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   &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PK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 先进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中,科学仪器不仅作为直接关联产业处在关键位置,而且在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和基础的作用。因此,要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学仪器,尤其是智能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   我国科学仪器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科学仪器的发展需要从政策、导向、投入、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此外,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关注,由于开放的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自己的仪器没有做出来之前,国外以垄断价格进入市场 我们做出来之后,国外又凭借技术优势和接近国产仪器价格维系市场,这使得我国生产仪器的厂家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瞄准产品先进性、加强可靠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科学仪器企业应该加大产品宣传和推广力度,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时代,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争取更多的销售份额和生存空间,并用更多的销售收入支撑研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13年的坚持,CISILE 2015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ldquo 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rdquo ,是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国际性行业盛会。始创于2003年,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化专业展会,以&ldquo 高规格、高水平、高回报率&rdquo 闻名业内。2014年成功入选商务部引导和支持展会。   观众步入CISILE 2014现场   上届展会于2014年5月23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展览面积达25000平米,参展企业近700家,专业观众23132人次,吸引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俄罗斯、芬兰、英国、荷兰、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及我国共计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与。赛默飞世尔、岛津、赛多利斯、瑞士万通、聚光科技、海能仪器、时代集团、上海爱斯佩克、上海仪电、宁波永新光学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借助CISILE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成效显著。    海能仪器、岛津在CISILE 2014上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5) 将于2015年4月23&mdash 25日移师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天辰东路7号)1、2、3、4馆举办,将集中展示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及装备、光学仪器、生化仪器、试验仪器、力学性能测试仪器、行业专用仪器、配件、耗材等众多领域的高新产品、新技术。   展会同期还将召开&ldquo 中国科学仪器及实验室技术高峰论坛&rdquo 等十多个广受关注的学术交流活动,请了农业部、农科院、总后、军事医学院、北京理化测试中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化工学院、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以及赛默飞世尔、岛津、沃特世、聚光等业内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权威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和学术交流,是行业人士便捷获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最新资讯,分享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最佳平台。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2014中国分析仪器发展报告、我国实验室仪器技术水平及&ldquo 十三.五&rdquo 目标的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分析仪器企业的选择与实践》---记分析仪器企业万里行调查报告等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在展会期间发布。   此外,展会同期还将举办CISILE 2015自主创新奖评选活动、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以及&ldquo 科学仪器走进百姓生活&rdquo 等相关活动,促进业内&ldquo 产、学、研、用&rdquo 的交叉融合和有效对接。   目前,CISILE 2015开幕在即,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仅余极少量展位。组委会正大力邀请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及国内外经销代理商等专业观众参观。请有需要科学仪器及实验室生产、经销企业及终端用户等及时与组委会联系,或通过官网(www.cisile.com.cn)、微信平台(微信号:CisileChina)报名参展参观。报名电话:010-62928975。   (扫一扫加入CISILE微信服务平台)   小贴士: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的由来   德国业界提出的&ldquo 工业4.0&rdquo 概念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两年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ldquo 产官学&rdquo 组成的德国&ldquo 工业4.0工作组&rdquo 发表了题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ldquo 工业4.0&rdquo 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 海克斯康计量扩充其在德国的制造能力
    2011年11月破土动工、2012年5月封顶、2012年9月正式启用 - 海克斯康计量在德国韦茨拉尔新的制造厂房精彩亮相。2012年9月27日至28日,启用庆典在德国韦茨拉尔制造工厂举行,同期举办韦茨拉尔计量技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商界、科研和政界人士约350名专业人士的到访参与。该制造工厂将被用于海克斯康计量Leitz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及传感器组件的制造和研发。 韦茨拉尔是德国闻名的光学技术小镇,在这里,海克斯康计量将生产制造十几个不同型号的三坐标测量机和不同系列的传感器,在开幕式致辞上,海克斯康计量欧洲兼中东及非洲的总裁Per Holmberg先生强调了Leitz产品线在海克斯康计量全球的特殊地位:&ldquo 2005至2006年,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有实质意义的投资。随着新的制造大厅的建造,我们完成了2期工厂。所有的投资将保证我们在超高精度三坐标计量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独一无二的Leitz专业技术为海克斯康计量赢得了良好荣誉。&rdquo 韦茨拉尔工厂也将制造世界最高精度的三坐标测量机,例如,Leitz Infinity型号测量机,拥有0.3微米的顶级测量精度。 海克斯康计量德国的总经理Holger Fritze先生说:&ldquo 随着新的生产大厅启用,我们增加了1500平米的生产空间,比现有生产面积增加了一倍。这不仅仅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且充分展示了我们国际化海克斯康计量的信心,和对我们当地管理团队、员工以及在此生产的Leitz产品线的巨大发展潜力的高度重视。&rdquo 除了新的制造大厅的启用庆典,在此期间举办的韦茨拉尔计量技术论坛还为用户提供了技术展示。其中,公司的客户与合作伙伴,红牛技术公司的质量经理Chris Charnley先生,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报告,他详细的列举和介绍了海克斯康计量如何为他们解决了一系列工业计量的挑战。9月27日晚上,通过网络,与会者还一起热烈讨论当今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该论坛必定永久载入海克斯康计量的史册。 欢迎登陆海克斯康计量官网http://www.hexagonmetrology.com.cn了解更多详情!
  • 助推中国先进制造业崛起,德国耐驰强势发力
    12月8日下午3时,西南石油大学学术报告厅,讲台下,年轻的学子们满怀求知的热情驱走了寒冬的凉意 讲台上,耐驰公司市场应用总监曾智强博士正讲解着复合材料工艺设计和优化的方法与应用,报告迎来阵阵掌声。这是SAMPE走进大学系列活动最后一站——成都站,至此也将为此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点。 SAMPE走进大学系列活动由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大陆总会主办,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协办。学会组织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走进大学,帮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世界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测试、表征、维修、连接装配等技术,激发大学生们投身于先进材料和尖端制造业的热情,推动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走进大学”活动前后时间跨度为3个月,覆盖上海、南京、北京、天津、西安、成都六个城市,辐射六十余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复合材料和相关专业,该城市或周边的高校学生老师均可免费参加。德国耐驰致力于研发、生产多功能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热分析仪器,在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迄今,耐驰在国内已拥有近4000多家用户,5000多台仪器,俨然已是热分析第一品牌。客户覆盖各个领域,包括各大知名高校、研究所、国家权威检验部门、国防前沿材料研究领域的企业及重点实验室等等。作为SAMPE学会的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对于这样一个合作双赢的机会,耐驰势必“盛装出席”,积极支持。六个城市,六场报告,六次盛会̷̷感受师生们求知若渴的热情,对于耐驰来说确实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体验:将最新的热分析技术和应用经验与参会者分享交流的同时,还增强与大学院校探讨合作展开科研的可能性,扩大品牌影响力。下面就请紧跟小编的步伐,共同回顾一下活动的精彩剪影: 上海站——耐驰应用工程师为学生解答(左);学生认真听讲(右)。 南京站——学生们排队等候(左);曾智强博士和学生互动(右)。 北京站——学生们前来耐驰展位交流(左);会场内热烈交流(右)。 天津站——学生前来耐驰展位互动(左);会议活动现场(右)。 西安站——曾智强博士现场报告(左);与会人员专注的眼神(右)。 成都站——SAMPE为协办企业颁发奖牌(左);参会人员热情合影(右)。我们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具备丰富科研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走进大学,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复合材料行业,推动复合材料行业产、学、研、用协同稳步前行。德国耐驰必定会再接再厉,通过自身强大的技术和应用支持,和复材行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复合材料制造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努力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崛起添砖加瓦!
  • 德国研发聚焦镜头制造和质量检测新技术
    p   光学系统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制造工业。由于需要聚焦(射线引导)镜头,目前在医疗或航天技术方面的应用还常常受限。因为新的脉冲激光源产生的辐射强度,超过常规的玻璃透镜和阵列器件。石英玻璃或钻石等替代光学材料则能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耐受高辐射强度和机械环境影响的能力更强。然而,要加工这些材料很难,而且对自由成型镜头的质量检测大多只能依赖抽样进行。 /p p   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研究所(IPT)近日称,将承担由德国教研部资助的“数字光子生产”研究园区子项目“MaGeoOptik”,研究如何能使要求苛刻的石英玻璃或钻石聚焦镜头的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更高,从而开拓新的更大的光学产品市场。这种镜头主要用于高功率激光器。 /p p   研发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研制石英玻璃镜头的高精度模具。迄今为止,精密光学器件主要通过研磨和抛光技术生产,但也可通过冲压加工工艺,采用高达1400℃的温度,以复杂的几何形状被制成。“MaGeoOptik”项目的核心是研究这种高温玻璃的性能,并结合新的模具替代材料,如碳化硅或氮化硼陶瓷以及玻璃碳。 /p p   二是制定新的钻石镜头抛光控制方案。目前,制造单晶金刚石光学元件只能通过研磨工艺,因为其结构特性,这种极硬的材料很难被改造,因此,磨具在加工过程中磨损严重。研发人员计划研发新的应用模型,制定相应的机轴控制软件方案,使得生产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钻石镜头更快,成本更低,更适应商业市场。 /p p   三是建立对超精密自由成型镜头的100%无损检测方法。该方法将是一种新的高精准的光学测量系统,用于检测由石英玻璃或钻石制造的镜头的特性。与现有的触摸式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测量速度可提高六至十倍。此外,该方法可在生产现场直接使用,并能被集成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 /p p   该项目的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测试高功率激光器及其它未来应用领域的光学新材料,而且符合工业用途。 /p
  • 劳达宣布收购德国实验室设备制造商GFL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劳达(LAUDA)宣布收购德国实验室设备制造商Gesellschaft fü r Labortechnik(GLF)。这是劳达公司近期的第三笔收购,虽然之前的收购主要集中在工业环境领域,但劳达打算通过收购GFL扩展其在实验室技术领域的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e1412dd-9a67-46f3-9348-9aacd35ba6e7.jpg" title=" 119924-76_副本.jpg" alt=" 119924-76_副本.jpg" / /p p   GFL公司(德国)成立于1967年,是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德国专业仪器生产商,目前拥有约50名员工。通过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收购,劳达已将其销售额增加至约9000万欧元,员工人数增至500名。 /p p   50多年来,GFL一直被称为实验室设备制造商,并在15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该公司的总部位于汉诺威东北部的Burgwedel,GFL的所有设备均在德国开发和生产,产品包括低温和超低温冰箱,水浴,水浴摇床,蒸馏水设备,培养箱,分子杂交箱,各式摇床等,用户分布在医学、科学和工业研究实验室。收购后,该公司的两个管理合伙人Ulrike Mischel和Dieter Bubel将留在公司,直到2019年中期,以确保顺利过渡和成功整合。所有GFL员工都应该被LAUDA接管。 /p p   通过收购GFL,LAUDA旨在扩大其现有的温度控制单元和系统产品系列,并扩展LAUDA在钣金加工领域的产品技术能力。就其本身而言,GFL将受益于劳达强大的国际分销网络。 /p p   “通过收购GFL设备,我们不断开发我们的产品系列,并加强我们在实验室技术领域的产品组合。凭借我们强大的销售组织和全球知名的温度控制LAUDA品牌,继续推动增长。” 劳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unther Wobser博士说,“我们非常期待GFL员工加入劳达家族,并将有针对性地扩展Burgwedel业务网络。” /p
  • 豪迈(Halma)收购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Riester
    豪迈(Halma)收购Riester以拓宽其健康和分析类产品范围   引领国际安全、健康和传感技术市场的企业英国豪迈国际有限公司, 于近期收购了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 Rudolf Riester GmbH 。   坐落在德国 Jungingen 的 Riester 是一家业界领先的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眼科、血压测量和耳鼻喉科的诊断。Riester 品牌享誉全球,每年超过 90% 的利润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对于此次收购,豪迈首席执行官 Andrew Williams 评价说:“Riester 为我们现有的健康光学业务,特别在医生和医疗从业者市场部分,增加了新产品和新的销售渠道。Riester 为我们的健康和分析业务锦上添花,在健康和分析领域我们一直都处于业界领先地位,通过未来的收购活动,我们会在这两个领域茁壮地成长。” ---------------------------------------------------------------------   关于英国豪迈有限公司   创立于1894年的英国豪迈国际有限公司(Halma p.l.c. – www.halma.com)是国际安全、健康及传感器技术方面的领军企业,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 3600 多名员工,40 多家子公司,2008年度营业额超过 7.7 亿美元。   豪迈旗下子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使我们的客户更安全、更富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豪迈的子公司正在多个领域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作出贡献,主要包括制造、能源、水及废物处理、环境、建筑、交通运输及健康行业等。豪迈目前已经在上海和北京设有代表处,并且部分子公司在中国已开设制造工厂。
  • 德祥科技与德国最专业温控箱制造商BINDER签定合作协议
    近日,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CEO Mr. Stephen Yu与世界上*的专业温控箱制造商之一 ——德国BINDER公司中国区总经理Mr. Tom Beirith在香港正式签署了双方友好合作协议,强强联手,共同开拓中国市场。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成为了BINDER大中国区的代理商,销售代理BINDER公司的所有产品。 BINDER公司总部位于德国西南部的Tuttlingen——世界医药技术研发创新的中心区域。多年来,BINDER公司一直致力于高质量、高安全的实验温控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不断追求技术革新,其在温度、湿度、气体测量与控制、生物安全等领域拥有多达70多项*技术,保证了其在温控箱制造领域的*地位。 选择了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作为新的战略伙伴,BINDER公司中国区市场部经理Adam Yew表示:“我们相信德祥,与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 的合作,BINDER的业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的CEO Mr. Yu则表示:“作为中国分析仪器的领导供应商——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有高精专的销售团队,高素质的售后服务团队及在国内市场的较高占有率,再联合起“BINDER高知名的*、*的产品,这已经为双方将来的双赢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且BINDER的产品大大丰富了我们公司的产品线,完善了我们的行业解决方案,提升了德祥科技(Tegent Technology)作为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公司形象。双赢更是指日可待!”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 德国Eltra全球销售总监Dr. Andreas Theisen走访增材制造质量检测行业标杆—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
    近年来,增材制造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技术,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制造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增材制造技术已成为快速成型的关键技术,使得高精密、小型化、轻质零件的制造成为可能。随之而来,增材制造产品的质量提升以及标准化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5月7日,煦日和风,百花争艳,德国Eltra(埃尔特)全球销售总监Dr. Andreas Theisen与中国区销售经理邓平先生走进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无锡,探访国家增材制造产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称“CAMT”),拜访购买Eltra碳硫分析仪CS-i的老客户陈主任,共同商讨增材制造质量监督的元素检测技术与方法优化。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位于太湖之滨无锡,是全国唯一增材制造专业的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CAMT法人母体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简称“无锡质检院”),是国内大型综合性产品质量检验服务机构,全国质检系统重点实验室之一。CAMT实验室拥有工业CT、激光扫描仪、金相分析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色谱仪、元素分析仪等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具备增材制造材料、器件、装备及打印制品的性能、质量、可靠性等检测研究能力。 2018年,CAMT实验室购置了德国Eltra(埃尔特)明星产品碳硫分析仪ELEMENTRAC CS-i。陈主任表示,优于以往使用的国产碳硫分析仪,Eltra碳硫分析仪CS-i能够检测出钛粉、铬合金、硅粉等众多材料中较低含量的碳硫元素。相较以往CAMT实验室使用的碳硫分析仪,Eltra碳硫分析仪CS-i具有高精度、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等绝对优势,在难熔融合金的碳硫元素检测分析中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此外,德国Eltra凭借出色的质保服务、快速响应时间等优质的售后服务,带给客户面面俱到的服务体验。陈主任希望,德国Eltra能够与CAMT实验室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开发增材制造新产品的检验方法,合作起草产品检测标准。 增材制造中的金属粉末主要涉及不同类型的合金和钢铁,如Ti粉、Al粉、Ni粉、Cr粉、W粉等无机粉末。为了检测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和纯度,需要使用合适的工艺过程。非金属元素如C、H、O、N、S的含量都会影响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然而这些元素都广泛存在于增材制造的原材料中,也会在制造过程中被引入。因此,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非金属元素分析在质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燃烧分析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分析方法,可获得重复性高的元素测量结果。n 德国Eltra(埃尔特)碳硫分析仪ELEMENTRAC CS-iELEMENTRAC CS-i专为精确测定碳、硫元素含量而研发,它采用高频感应炉通入纯氧燃烧样品,同时配备最多4个高灵敏度的红外检测池来测定碳、硫含量,测定范围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 “小投资大回报”,FLIR A70用实力征服德国传感器制造商!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在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竞赛中,到2050年还需要20亿辆电动汽车上路。为了给这些绿色电机供电,锂离子电池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这些锂离子电池有缺陷时会发生什么呢?比如在组装成工作发动机之前,牵引电池通常也会带少量电荷运输。这是因为完全放电的电池会给制造商和消费者带来问题。其中容量降低、消耗速度加快和短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无论这种情况发生在供应链的何处,意外发生火灾都可能对生命、车辆和运输基础设施等造成灾难性破坏。因此,就需要专门的团队对其进行严密监控,避免事故的发生。SICK AGSICK AG 是全球传感器制造行业的先锋,它开发了一种检测高危电池的系统,可帮助企业在电池起火造成严重损坏之前预防电池火灾。快速组建探测系统,优选FLIR热像仪SICK AG成功开发了一种系统,用来检测渡轮和对交通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隧道中的热点和潜在火灾,最近SICK AG有了一个很不错的验证机会。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商与该公司接洽,想要检测新装配线上电动汽车电池的潜在问题。SICK AG需要挑战的是,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设计、测试和实现一个接口,该接口可以准确地测试每个电池的热失控,然后将数据导出并传输到服务器,以便在发现异常时进行交叉引用和分析。按照以往经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FLIR A70为了更快的完成任务,SICK AG 找到Teledyne FLIR ,希望为这项任务提供最合适的FLIR红外热像仪。经过商讨,SICK AG 选择FLIR A70固定安装式红外热像仪构建新的区域热点探测系统(AHD)。安全监控电池生产过程,减少意外开支一个有故障的电池会给制造商带来多少损失?SICK AG 产品和项目经理Lukas Wallimann解释了为什么该系统对汽车制造应用至关重要。“一个电池的故障可能会对昂贵的汽车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坏,甚至在它们离开装配线之前就必须将其销毁。更糟糕的是,如果火灾导致生产暂停,价值数百万英镑的贵重机器就会闲置在工厂里。它不仅会损坏生产线,而且工厂每停机一小时还会造成数千美元的损失。”。为了让制造商放心,并使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和实施尽可能安全,AHD系统保证了准确检查生产线上的每个电池单元。FLIR A70确保AHD系统通过红外成像清晰地看到每个电池的每个元件,这与激光热成像等传统检测(只能一次隔离和测量电池组件的温度)不同。当电池从FLIR A70热像仪下方经过时,其热量读数升高的任何区域,AHD系统都能够实时查看。该系统能及时提醒员工注意潜在的问题,并确保测量值高于可接受温度阈值的设备迅速下线或无公害销毁处理,以免造成物理或声誉损害。机身小巧便于集成,赢得客户满意尽管周转时间很短,但SICK AG还是开发出了一种多功能传感器系统,该系统可以与各种系统集成,这样就能将FLIR A70的功能带到几乎任何环境中。其客户需要该系统通过ProfiNet(工业以太网数据通信的技术标准)进行通信,并可远程存储和共享数据以进行分析。AHD系统让人工操作员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实时访问信息,让他们能够根据情况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这与完全自动化(可能会导致原本可行的产品被丢弃)的过程不同。该系统还可以通过TCP/IP接口集成到更高级别的系统或旧系统中,因为ProfiNet和I/O接口使其非常适合改造较旧的生产线,让其运作达到最新标准的速度。“FLIR A70红外热像仪制作精良,非常适合在汽车制造等工业环境中使用,”Lukas Wallimann补充道。“外壳坚固耐用,传感器便于集成且直观,直接把它拿在手里,能感觉它是一个优质的产品。”。“撇开硬件不谈,对企业来说,FLIR在开发和应用工程期间的支持也很令人满意。他们随时可以帮助解决任何技术问题或集成问题,使原本繁重的工作变得容易得多。”。FLIR A70固定安装式热像仪可作为“安全卫士”全天候监测电池生产过程通用的接口让其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及时发出警报避免事故的发生
  • 德国制造、百年名企 医疗器械隐形巨头卡尔蔡司发家史
    p   “近视眼激光手术”一词,如今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而其中“ strong 飞秒激光 /strong ”对于有意摆脱眼镜束缚的近视人群,更是耳熟能详。然而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垄断这一手术技术的德国公司,卡尔蔡司却是相当低调。这家拥有着超过170年的历史,现存最古老的光学产品制造商之一,经历了与德国的分裂与合并,现如今排名全球医疗器械前50强的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未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8772474-a25a-4cd2-99d8-1df94d827a9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一、卡尔蔡司集团 /strong /span /p p    strong 卡尔蔡司集团Carl Zeiss AG是全球视光学和光电子领域著名的德国企业,其总部位于德国的奥博科亨 (Oberkochen) /strong ,该公司的前身为1846年由公司创始人卡尔· 蔡司在耶拿市建立的精密机械和光学车间。 strong 集团的销售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在欧洲、美洲和亚洲40多个国家拥有30多座工厂、50多个销售与服务机构以及近25个研发机构 /strong ,其在医疗技术、工业系统解决方案和视光学生活消费品三个领域中,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卡尔蔡司集团拥有四大业务部门: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和质量技术、医疗技术和视力保健/消费光学产品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 strong 最先进的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 /strong ,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实现“全飞秒SMILE”激光视力矫正手术的系统(手术过程中角膜上的切口酷似一个笑脸,所以被称为SMILE)。截至2017年3月, /span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蔡司“全飞秒SMILE”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开展,有超过1700名外科医生正在使用,中国用户突破200家。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至2018年9月,蔡司专利的SMILE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进行了150万例激光视力矫正手术。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二、集团发展与并购历程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170年,精益求精、分而不离 /span /strong /p p   1846年的冬天,一位名叫卡尔· 蔡司(Carl Zeiss)的青年,在德国耶拿小镇上,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精密机械及光学车间。起初这个工坊仅仅生产显微镜,每个工人被要求熟悉全套的制作流程,最初的几台设备甚至还有制作者的署名。1847年,工坊开业不久后,便拥有了第一台独立生产的显微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4fa64d8-5a9e-42e6-9c71-9f3241efdafa.jpg" title=" 卡尔· 蔡司 Carl Zeis.jpg" alt=" 卡尔· 蔡司 Carl Zeis.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卡尔· 蔡司 Carl Zeis /span /p p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小车间的生意蒸蒸日上,订单不断。蔡司先生不仅早早地搬到了更大的厂房,甚至可以为自己雇佣助手。然而,他也开始渐渐不满足于已有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尤其是1857年后,镜头和金属部件的生产分离,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同行们也逐渐开始追赶,蔡司先生审视着日益成熟的工坊,觉得是时候挑战更高分辨率和放大率的显微镜了。 /p p   毕业于耶拿大学的他,决定求助于他的恩师 strong 恩斯特· 阿贝 Ernst Karl Abbe /strong ,即是那位著名的提出光学显微镜“阿贝极限”的物理学家。蔡司先生给予了导师极大的信任, strong 1875年,恩斯特· 阿贝便部分拥有了卡尔蔡司公司 /strong 。他持续贡献着自己关于光学成像的开创性理论,蔡司在他的帮助下开始制作基于确切计算的镜头,而精细组织的显微手术正是始于卡尔蔡司手术显微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b22ee2d-45d8-4095-8ac6-d461b58d4065.jpg" title=" 恩斯特· 阿贝 Ernst Karl Abbe.jpg" alt=" 恩斯特· 阿贝 Ernst Karl Abb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恩斯特· 阿贝 Ernst Karl Abbe /span /p p   要想生产出一款优秀的显微镜,除却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成熟的工艺之外,还对材料有着相当苛刻的要求——什么样的玻璃拥有高通透度?怎样的材料配比才能使其易于打磨、达到所需的精确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strong 蔡司先生找到了研究玻璃的化学专家奥托· 肖特 Friedrich Otto Schott,以提供研发专用光学镜片的专业知识 /strong 。 /p p   1888年创始人蔡司先生逝世后,为了保障公司长远独立的永续经营, strong 阿贝于1889年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其后阿贝为基金会制定章程,通过基金会对公司的管理来确保公司利润应如何投入于研发、以保证公司长期专注于科学和技术上的目标 /strong 。章程同时还从法律上保障了员工的最低工资、奖金收益和带薪年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通行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和退休金等社会福利制度,正是蔡司创始人之一恩斯特· 阿贝推行的,这是现代雇员保障制度的先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c217278-15cc-4933-9bbb-0055bf31dae2.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后卡尔蔡司持续开展着新产品的研发,推进新的业务。以阿贝研制的折光计和光谱仪为起点,光学仪器测量部门成立,开发出大量更高端精密的仪器,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和医疗领域, /p p   一家大公司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德国在二战中的动荡,卡尔蔡司也无法幸免。 strong 二战后,德国的被迫分裂使得蔡司公司一分为二:一半在西德,一半在东德 /strong 。1945年,美国军队占领了耶拿工厂,征用了专利、文件和专门的生产设备,并将一流的专业技工带到西部的海登海姆。随后苏联占领军拆卸了耶拿工厂其他的生产设备,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工带到了苏联。卡尔蔡司基金会的工业资产也在1948年被苏联收归国有。 /p p   虽然因政治原因分裂,东德与西德的卡尔蔡司却进行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研发和生产,发展成为各自半区的光学技术领袖,也成为德国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strong 第一台手术显微镜、第一台配备探针的数控坐标测量设备UMM500、以及第一台光刻机上的高分辨透镜S-Planar 10/0.42都是在此期间问世的 /strong 。 /p p   直到1990年,横亘在两家蔡司公司之间的壁障,随着柏林墙一起倒塌。两家公司宣告了他们合并在卡尔蔡司基金会名下的意愿,并注册于耶拿和海登海姆两地。1991年卡尔蔡司耶拿有限公司成立。之后的几年中,蔡司在匈牙利创办了两个工厂,在白俄罗斯参与合资经营,并在东欧建立了新的代销处。 /p p   卡尔蔡司东德与西德的公司合并后,更加速了其业务扩张。 strong 2000年,蔡司团队将其26个子领域集中到四个发展市场:半导体技术和微电子、生命科学、视力保健和工业测量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ad0d60e-18a7-4f74-af11-5d7dc75ef476.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医疗器械的巨大机遇——扩张与收购 /strong /span /p p   1911年,卡尔蔡司与瑞典医生Allvar Gullstrand共同开发了第一个裂隙灯。 这一发展为蔡司的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裂隙灯对于眼科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大大扩展了眼科诊断的可能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2a86c1d-b905-44d0-b756-25d28c921f82.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蔡司发明的裂隙灯 /span /p p   2002年,窥见到眼科市场巨大潜力的卡尔蔡司成立了卡尔蔡司医疗技术股份公司(Carl Zeiss Meditec AG)建立,主要针对眼科患者生产开发诊疗仪器。Carl Zeiss Meditec AG于2002年7月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专注于眼科手术和人工晶状体,不断吸收优秀的制造商,以填补自身业务上的不足并补充实力。 /p p   2002年,Carl Zeiss AG眼科部收购Asclepion-Meditec AG(创新折射激光制造商),促成了Carl Zeiss Meditec AG的成立。引进MEL 80& #8482 折射激光,以更快、更准确地治疗视觉缺陷。Carl Zeiss Meditec 在青光眼和视网膜成像市场推出创新型Stratus OCT& #8482 。 /p p   2005年,Carl Zeiss Meditec 通过收购专业的人工晶状体公司IOLTECH S.A.进入手术眼科市场。 /p p   2006年,Carl Zeiss Surgical和Carl Zeiss Meditec的合并确保在外科应用的可视化解决方案方面处于市场先进水平。 /p p   2007年,Carl Zeiss Meditec AG strong 在德国证券交易所的TecDAX上市 /strong ,它也是1945年后蔡司第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Acri.Tec AG,蔡司巩固了在人工晶状体领域的地位。 /p p   2011年,收购西班牙经销商IMEX的眼科业务,并加强伊比利亚半岛的销售活动。同年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应用和研究中心CARIn成立,并提升了Carl Zeiss Meditec在印度市场中的形象。 /p p   2012年,中国上海研发创新中心成立,以加强公司在中国的业务。 /p p   2014年,收购长期合作伙伴Optronik AS,以更好地服务于土耳其市场。同年收购美国的人工晶状体(IOL)制造商Aaren Scientific,扩大了蔡司在眼科手术中的人工晶状体产品组合。 /p p   2015年,Carl Zeiss Meditec 投资由Oraya Therapeutics,Inc.开发的针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创新放疗方案。 /p p   十多年来的收购与合并,丰富了卡尔蔡司医疗技术在眼科手术上的解决方案,2006年VisuMax飞秒激光视觉修正系统投入临床使用,进一步确定了其发展方向。 strong 2016/2017财年报告显示,卡尔蔡司9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德国以外的业务,国际化的布局功不可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eb9b2645-e245-4fdb-8a63-1d4fc7e1ea17.jpg" title=" 8.jpg" alt=" 8.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三、卡尔蔡司之今日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近年业务增长与区域分布 /span /strong /p p   得益于对光学的深刻理解,卡尔蔡司的业务分布甚广——全球80%的电子业与半导体芯片使用蔡司制造的微光刻透镜,几乎所有F1赛车的精密制造都依赖蔡司工业测量技术,多部电影名作均由蔡司电影镜头拍摄,蔡司也因此三度获得奥斯卡技术奖……但是对于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及投资者而言,其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于眼科与显微手术设备的深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e7d9ed92-f0b0-4593-ab57-24e3cd835790.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1a9f595-5f51-46b6-a27a-a805bf491acb.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通过对比卡尔蔡司2016/17财年与2017/18财年的营业收入分布(德国惯例在每年第三季度底结算),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蔡司正在加快发展半导体制造技术,医疗技术仍是其重要的战略领域,地位举足轻重。去除汇率的影响,蔡司在医疗技术方面的营业收入,于2017/18财年增长了14%,达到15.46亿欧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4c71b7a-cdab-4bbb-ad38-a8b355553b9f.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根据蔡司公司公布的季度报告,2017/18财年前九个月,其战略业务部门眼科设备与显微外科营收总额达到9.263亿欧元。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营收达到近2.82亿欧元,美洲地区营收2.793亿欧元,增长较为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营收达到3.649亿欧元,调整汇率影响后增长13.0%, strong 而最大的贡献来自于中国与韩国。亚太地区的医疗技术发展,以及越来越多人对于眼科疾病的关注,将会成为卡尔蔡司重要的增长点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0421d8f-6c0f-42e8-915f-70467825ae47.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卡尔蔡司股价增长强劲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蔡司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 /strong /span /p p   卡尔蔡司医疗技术股份公司早已成为独立的运作单位,其涉猎范围也相当广泛,从眼科和眼视光到神经外科,从耳鼻喉科到脊柱外科,哪里需要显微镜,哪里就有蔡司活跃的身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b76576e-ef7f-427c-87d6-53320acd352a.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蔡司医学把业务分为眼科设备和显微手术两大部门。眼科设备贡献多、比重大,显微手术约占收入3成,但增长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e05ff24-3ed4-47c5-a61a-56f5eeeee26b.jpg" title=" 14.png" alt=" 1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746cf56-e9ad-43f4-b308-ee4f8a984381.jpg" title=" 15.png" alt=" 1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127, 127, 127) " 蔡司医学的眼科和显微手术业务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129f039-10e4-4002-9a29-1e821e77d572.jpg" title=" 16.jpg" alt=" 16.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蔡司医学近年来推出的重要产品 /span br/ /p p   蔡司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VIsuMax平台,这一突破性的激光系统采用高性能飞秒激光技术,并具有出色的切割精度、飞快的切削速度和温和的治疗技术。VisuMax 因此是尖端角膜手术治疗及屈光应用的理想平台。 /p p   使用VIsuMax实施的ReLEx SMILE,即“全飞秒SMILE”手术,是迄今为止通过屈光进行激光视力矫正最先进的技术,也是被蔡司全球垄断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的技术通过切割角膜表面,亦或是暴露角膜内层空间后进行打磨,都存在更大的风险和术后隐患。ReLEx SMILE仅需要在角膜上创建一个2~4mm的切口,保留了前部角膜层并使切断的神经更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f426f66b-ea53-4e1a-8fa5-6c2b00807f7e.jpg" title=" 17.jpg" alt=" 17.jpg" width=" 3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aa90b48-85c0-465a-82a3-122a1ca3a9ce.jpg" title=" 18.jpg" alt=" 1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全飞秒SMILE”工作原理 /span /p p   飞秒激光手术使用的超强超短激光脉冲的啁啾(zhōu jiū)脉冲放大技术每年造福上百万名眼科患者, strong 其发明者杰哈· 莫罗(Gé rard Mourou)与多娜· 斯崔克兰(Donna Strickland)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db03f24-0613-4f33-ac26-bece73cd60ea.jpg" title=" 19.jpg" alt=" 19.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另外,以蔡司OPMI LUMERA 700为代表的OPMI系列手术显微镜也在医院各科室发光发热。高度整合的显微镜方便了医师操作,能够提供高稳定性的图像,帮助实时监控和调整手术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a46e7a7-f67f-453e-bf97-4b2a5a9b161c.jpg" title=" 20.jpg" alt=" 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蔡司OPMI LUMERA 700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b414417-c65a-4968-9588-1f35d981b61b.jpg" title=" 21.jpg" alt=" 2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蔡司基础诊断产品线 /span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结语: /span /strong /p p   毫无疑问,卡尔蔡司今日的成功,得益于其170多年来的深厚积淀和精益求精:十九世纪核心创始成员对于先进理论和极致工艺的追求,二十世纪面临分裂依然坚持水准。相信在二十一世纪,走在光学器材前沿的卡尔蔡司,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打开一片新的视界。 /p
  • “中国制造”崭露头角!吉天仪器登场德国Analytica2018
    2018年4月10日,德国分析生化展(Analytica2018 德国慕尼黑国际分析、生化技术、诊断和实验室技术博览会)在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Analytica2018作为世界领先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国际盛会,汇聚了来自45个国家的1200余家展商,展会现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展会现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中国制造”的iFIA7流动注射分析仪、ICP-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SupNIR-2700系列近红外分析仪、SA-50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等,吸引了众多观众及展商的目光。吉天仪器的展位前,聚集了来自波兰、意大利、韩国、英国等各个国家的来访者。有最终用户咨询解决方案,有经销商寻求区域合作,也不乏各国厂商前来切磋交流技术。其中部分观众还对吉天仪器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与ICP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工作人员讨论了很多技术与应用细节,并表示中国制造仪器未来可期。德国分析生化展现场实况  吉天仪器的iFIA7全自动多参数流动注射分析仪,早在获得BCEIA 2017金奖时,就备受各国厂商及用户的关注。此次Analytica2018上,iFIA7仍不负所望,展示了“中国制造”内外兼修的品质。  作为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智能管家,iFIA7 采用专利的智能流路控制系统,自动分配分析流路及前处理模块、准确地控制注入样品的体积和液体流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重现性。同时,内置自动化清洗程序,可以避免不同项目交叉污染。前来的观众纷纷表示:不论需求是水、废水检测,土壤、植物提取液检测,还是食品检测,iFIA7都是值得信赖伙伴。iFIA7全自动多参数流动注射分析仪  ICP-5000则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是聚光科技自主研制,吉天仪器团队合力打造的高端无机分析仪器。采用中阶梯二维分光系统、自激式全固态RF电源、定制的科研级百万像素防溢出CCD检测器、高精度MFC控制等离子体气。在Analytica2018上,展会观众经过了解,对其高分辨率、低检出限等仪器性能表示惊叹,对“中国制造”充满期待。  此外,吉天仪器的SA-50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为元素的形态分析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开阔了各国观众的视野;SupNIR-2700系列近红外分析仪在国际上已甚为活跃,满足各国人民饲料生产、粮油加工、谷物收购等领域的质量监控和品质管理的要求。 ICP-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吉天仪器秉承中国致力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愿成为仪器界“中国制造”的代言人,不断革新积极进取,发力海外市场,让“中国制造”的仪器,与各国人民在实验室里并肩作战。
  • 世界领先的原子力显微镜制造商Park Systems宣布在德国海德堡成立欧洲总部
    世界领先的原子力显微镜制造商Park Systems宣布在德国海德堡成立欧洲总部世界领先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制造商Park Systems近期宣布在德国海德堡设立欧洲总部,并任命 Ludger Weisser为总经理。Park Systems自2015年在KOSDAQ上市以来,得到两家独立评级机构的“AA”先进技术表彰,成为当年通过特殊技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Park Systems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Sang-il Park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最先开发出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研究人员之一。Park Systems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Sang-il Park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可以打开欧洲市场并设立欧洲总部,以此与我们的客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任命Ludger Weisser为欧洲总负责人,可以表明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高端的技术销售支持,并提供最独特的以客户为主导的原子力显微镜解决方案。”欧洲总部的盛大开幕意味着将会为遍布欧洲的Park AFM经销商提供技术支持,Park Systems欧洲经销商包括德国的 Schaefer Technologie GmbH,英国的, LOT-Quantum Design,法国的, Elexience, 比荷卢的ST Instruments B.V., 意大利的Gambetti Kenologia Srl ,以及西班牙的Biometa Tecnologiay Sistemas。 Ludger Weisser在原子力显微镜公司担任管理职位超过二十年,他曾担任过Asylum Research公司欧洲销售部总监,行业标准的制造商德国泛音的董事总经理,他拥有海德堡大学的物理学学位,大学时期研究高分子表面,曾与数码仪器公司合作后被Veeco收购并担任销售部经理。欧洲总部经理 Ludger Weisser说道:“欧洲的科技和工业市场近年来飞速发展在纳米技术行业也取得重大进展。 Park Systems作为原子力显微镜领域的领导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为AFM的创新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Park Systems欧洲总部将会与欧洲科学领域和制造领域建立密切的关系,不断研究开发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产品。Park Systems作为纳米显微镜和计量领域的领导创新企业致力于不断研发新兴技术。现在 Park Systems的全球分区总部涉及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当今纳米显微镜需要更有效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Park Systems致力于开发创新研究适用于科技工业领域高质量研究的AFM产品。Park Systems成立于1997年,拥有超过32项与原子力显微镜相关的专利技术,其中包括使用解耦XY和Z扫描器的 Non-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用于数据存储应用的PTR测量,通过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研究活细胞,3D AFM的NX-Bio技术和全智能操作软件 (SmartScan™ ).Park Systems的介绍 Park Systems是全球市场领先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新型纳米显微镜系统的制造商,为化学,材料,物理,生命科学,半导体和数据存储行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师提供全配套产品。Park的显微镜被全球上千家公司和机构使用,并凭借独有的创新工程技术,提供高纳米分辨率,在最低运营成本前提下保证最佳效率而海内外闻名。我们的总部遍及韩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在欧洲,亚洲,美洲拥有无数经销商,我们为研究领域和工业界提供世界上最精确, 最高效的原子力显微镜。
  • 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p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 /p p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p p   联合国两位高级官员近日撰文称赞,《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福布斯》杂志认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得益于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p p   “中国制造2025”如何深入推进?总理作过这些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40620154HK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78b671f-18b3-49a8-b388-910ed0b875ee.jpg" / /p p   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我愿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 /p p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中国经济要持久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p p   ——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p p   现在,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9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并座谈交流 /p p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p p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p p   “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亿万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它型号大、精度高、工艺先进,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 /p p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时,为一个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测量精度 /p p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p p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紧密合作,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p p   ——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13c588c-f33f-426f-be69-0ff075e7c4a1.jpg" / /p p   我不仅是为东风加油,也是为“中国制造”加油。我们需要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 /p p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湖北十堰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p p   我愿为中国自行车做广告,更愿为“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站台”。 /p p   ——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 /p p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p p   ——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 /p p   《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有人误解“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将来不买国外装备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只会给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关起门来提高自己装备质量和水平等于闭门造车。 /p p   ——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 /p p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 /p p   ——2017年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p
  • 摩方精密获全球精密制造行业重量级殊荣“日本精密工学会制造奖”
    2022年9月8日,摩方精密被日本精密工学会正式授予“日本精密工学会制造奖”,成为全球第三家获得该奖项的非日本本土企业,也是第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此前获得过此殊荣的国外企业,只有德国的两家公司。这也是摩方精密继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棱镜奖、TCT2022最佳硬件及聚合物系统奖后,再次斩获国际重量级奖项。 日本精密工学会成立于1933 年,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包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知名企业在内的5500多个成员,在世界精密制造工业领域中,尤其是在精密设计、精密加工、精密机械、精密计量、环境工学、表面材料、医学器械等诸多领域,始终占据着领导者地位。日本精密工学会设奖目的在于,一方面奖励具有卓越的开发力和工业改善力的优秀新型产品或具有促进制造业发展作用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奖励在精密工程领域开发出具有高社会价值产品和技术的优秀企业,以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因此,此次获奖,无疑对摩方精密在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莫大的鼓励。摩方精密作为全球微纳3D打印和精密加工领域先行者和领导者,今后将凭借领先于行业的卓越技术实力,为全球制造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走进德国制造,探秘BINDER的发展之道--访BINDER副总裁兼全球销售总监Michael Pfaff、副总裁兼全球市场总监Peter Wimmer
    p   在科学仪器领域,有那么一群中坚力量,虽然人员规模上无法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拟,但其品牌和产品在各自所属的专业领域内却可谓首屈一指、独占鳌头,来自德国的Binder GmbH (宾德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p p   从最初只有5名成员的家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员工,全球最大的科学和工业实验室用模拟箱制造公司之一,Binder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有哪些经营理念和诀窍?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 /p p   2018年4月16日,趁参加analytica 2018之际,仪器信息网一行走进了位于德国图特林根市的Binder总部,受到了Binder副总裁兼全球销售总监Michael Pfaff、Binder副总裁兼全球市场总监Peter Wimmer的热情接待,参观了生产车间并就公司的发展历程、产品研发和定位以及市场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9e7d93a-b556-4eee-bf8a-6770a80c2c7c.jpg" title=" 图片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在Binder全新的能力技能工厂 /p p   从左往右依次为Binder 副总裁兼全球市场总监Peter Wimmer、仪器信息网高级经理陈丽英、仪器信息网客户经理朱愿福、Binder 副总裁兼全球销售总监Michael Pfaff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回顾35年发展历程,“自主和创新”是保持Binder生命力的核心 /strong /span /p p    i 回顾历史,公司CEO兼创始人Peter M. Binder& nbsp 先生于1983年研制了市场上首台热空气灭菌器并成立了WTB Binder实验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从那时起,自主和创新就一直是Binder发展的主旋律。1989年Binder第一个生产基地迁入图特林根市,时隔两年就实现了革命性的产品设计并推出了Binder独有的APT.line& #8482 & nbsp 内腔预热技术;2005年Binder研发中心(FEZ)开始运行;2011年生产车间扩建至3800m sup 2 /sup ;随着2017年新的能力技能工厂顺利竣工,产能又扩大了8800m sup 2 /sup ,总体产能可达到12600 m sup 2 /sup ,生产效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灵活性大幅度提升。 /i /p p   “35年来,Binder始终保持着公司的独立自主,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和提高德国基地生产率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高达6千多万欧元、产品遍布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型跨国企业。”据负责全球市场的Binder副总裁Peter Wimmer介绍,“Binder总部基地规划面积达20000平方米,包括原有的精益管理工厂和去年新落成的能力技能工厂。多年来,Binder所有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均在这里完成。从精密的冲压、弯曲、焊接工艺到隔离处理,再到细致的装配工作,所有的生产步骤都在德国工厂内完成,以此保证整条生产线的质量。不论是一台产品还是多台产品,出厂前都要经过一步步严格的检查控制和最终的安全测试,以确保达到严苛的Binder标准。” /p p   据悉,Binder每年向全球供应约22000台优质设备,其中80%销往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伴随着新的能力技能工厂的建成投产,以及智能化、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Binder将更好地落实工业4.0的生产理念,并计划将生产规模扩大至每年30000台。同时,生产过程也将变得更加灵活,一旦用户在Binder系统里下单,总部工厂就能直接接受订单并开始生产,期间不需要任何的人工沟通,大大地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真正体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化生产管理。而这些,只是Binder迈入工业4.0的第一步计划。 /p p   除了自主、灵活、高质量的生产方式之外,“研究和开发”也一直被Binder视为保持公司生命力的核心,从总部大楼门口前矗立着的名为“开发”的雕塑就能感受到Binder对于创新的重视和渴望。据介绍,Binder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总销售额的9%,这在仪器行业算是一个较高的数值。与之相适应,其总部研发人员数量同样可观,50多位制冷、控制、调节技术方面的专家,光照、湿度、气候模拟方面的专家以及软硬件开发方面的专家针对不同的产品和应用被分为25个不同的项目组,与生产基地的同事一起紧密合作,共同为新产品的开发、测试以及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努力并贡献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c12fa39-1233-4571-b729-7388997539ff.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inder总部办公楼一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专注实验室用模拟箱:既坚守高端定位,也打造差异化产品优势 /strong /span /p p    i 作为家族企业,Binder自成立以来全身心专注于实验室用模拟箱的设计和开发,从最开始的烘箱、培养箱到后来拓展的用于工业应用的环境模拟箱,Binder一直致力于为众多行业提供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条件的完美模拟。 /i /p p   “目前,Binder的产品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是培养,产品包含CO2培养箱、低温培养箱和生长箱,主要应用领域为微生物、细菌培养,植物生长,细胞和组织培养,主要针对市场有科研、制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第二大类是储存,产品包含超低温冰箱,用于生物样品的超低温储存或长期储存,主要针对市场为科研、制药、食品和化妆品行业。第三大类是环境模拟,产品包括恒温恒湿箱和高低温交变气候箱,前者主要用于耐力测试,温度测试和压力测试,后者主要用于动态温湿度变化下的材料测试;主要针对市场有汽车、电子、金属、化妆品、航空航天和化工产业。最后一类是干燥和加热,产品包含干燥箱和烘箱,基本上是所有实验室的标准配备。”Peter Wimmer介绍道。 /p p   在产品策略方面,Binder既保持着高端仪器制造商的品牌形象,也会针对各个细分领域的不同行业要求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Binder一直关注用户,关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求什么样的应用,并一直思考如何能更好地解决客户的应用需求。”Peter Wimmer表示,“Binder每年都会推出具有独特卖点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预计在今年6月的ACHEMA上,我们将会推出一套新的控制软件和一系列新产品。”他还透露,目前全新一代的控制器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把数据备份而且跟控制软件进行数据沟通,利用所得到的数据,BINDER 服务可以提供远程诊断,为用户安排高效的现场服务。通过此举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而且技术人员能够直接查明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的产品单价可能较本土品牌要高一些,是因为我们尽最大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最好品质的产品,一旦购买,使用数年都不会出现问题。此外,我们的性价比也很高,除了100%高品质的产品之外,我们也在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销售服务、更快的配送和更及时有效的售后支持。作为高端仪器制造商的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改进,不仅是产品本身,在组织和管理上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Peter Wimmer说到。正如Binder醒目的红三角LOGO所代表的,Binder一直秉承着“为您的成功创造最好条件”的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专业的咨询和一流的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2cbb729-80be-455e-bbff-e7dea04506a3.jpg" title="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采访现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国市场前景可期,生物制药潜力十足” /strong /span /p p    i 在谈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以及下一步的市场发展战略时,Michael Pfaff 告诉我们,Binder有80%的市场来自海外,其中中国是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第三大市场,而且中国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极有可能会取代美国跃升为仅次于德国本土的第二大市场。因此,Binder非常重视并期待中国市场的表现。 /i /p p   “实际上,Binder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活跃在中国市场了,我们在中国售出第一台仪器的时候德国公司甚至还没有成立。而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制药、食品、汽车、电子、生物科技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发展,Binder中国正在经历着两位数的增长。”Michael Pfaff接着说到,“Binder在中国主要通过多渠道的分销模式开展销售和服务,这些分销伙伴在各自的产品和应用领域内非常精通,可以很好地向用户传达Binder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而Binder每年也会对经销商们进行多次产品培训,以确保产品销售和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不断扩大的Binder中国销售和服务团队也正在成为帮助和支持中国客户和分销伙伴的坚实力量。” /p p   在Michael Pfaff和Peter Wimmer看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股创新驱动力,而且中国用户对“新东西”很感兴趣。为了适应这一市场变化,Binder会在未来两年内逐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一方面继续扩大Binder中国的销售和服务团队规模,增加更多的分销伙伴,另一方面开展更多的线下及线上市场活动,建立物流和仓库系统,并开设各种Demo中心、应用中心等,以此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 /p p   近些年来,Binder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2018年全球销售额的目标为7100万欧元。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在制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汽车、电子等原有的优势领域内继续深入扎根之外,也要拓展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比如潜力十足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正处在快速创新和发展期,对于高品质的仪器产品和各类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而Binder 正在做的,就是为客户的应用寻求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生产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灵活,以后可以让客户来决定,产品生产有多快,有哪些特色,这就是我们不断扩建生产车间,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Michael Pfaff最后说到。 /p p    i 后记:在参观Binder生产车间的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德国的科学仪器制造正在悄然开启智能制造、工业4.0的时代。整个生产车间只见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机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监控系统,以及高度智能化的仓储和检测设备。在这里,工人们只需通过终端系统对仪器生产进行日常检查和监控,以及最终的安全测试和确认,真正实现了从原材料,到配件,再到成品的全自动话生产与监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笔者也能看到这样高度灵活、个性化、智慧化的生产工厂在中国仪器制造行业内遍地开花。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i /p
  •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2日,北京京仪大酒店,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以下简称:产业大会)召开。产业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产业大会致力于促进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升级,围绕&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 安排12场报告。产业大会由学会理事长李天初致开幕词,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致辞。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学术界、产业界的专业精英300多人出席大会。 学会理事长 李天初 致开幕词 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王卫明 致辞 主会场   上午的主会场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主持,大会特邀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下午分设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ldquo 现代IT行业与传统仪器仪表行业的互联与融合&rdquo 、分会场二&ldquo 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业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的优化发展&rdquo 。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吴幼华 主持会议   朱森第在报告中谈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自行研究所得的&ldquo 1946~2012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趋势图&rdquo 上显示,中国仅仅以81.42分作为第二集团的领头羊,离开第一集团(美、日、德)有较大差距。并且,2007~2012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6.2%降低到22.1%。&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转型迫在眉睫!美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核心是&ldquo 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rdquo 德国,推出&ldquo 工业4.0&rdquo ,核心是智能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中国,也提出了&ldquo 迈向制造强国的三阶段&rdquo 目标:转型升级(2014-2025)、数字化和自动化(2025-2035)、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2035-2050)。朱森第也介绍了我国的战略对策和路径选择。   信息时代我国制造业的强盛之路,朱森第提出&ldquo 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rdquo 的概念,针对综合性制造企业、集成型制造企业、代工型制造企业、&ldquo 专业化&rdquo 企业4类企业,给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创造GDP60%、创造就业机会80%的中小企业,应该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为目标 龙头企业,应该以数字化车间、数字化企业为目标。吴澄认为,制造业信息化要应用成功,重要的是&ldquo 工业化的需求导向、企业的需求导向、企业的效益导向。&rdquo   基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情况,李伯虎带来了&ldquo 智慧云制造&rdquo ,并展示云制造在航天、政府、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介绍基于天智网的智慧云协同在协同研发生产、协同供应链、制造应用等范例。李德毅则以智能车的发展为例,展现传统行业所选择&ldquo 渐进式路线&rdquo :自动驾驶的要素是渐进添加、信息化要素是渐进添加 汽车行业的冷看也是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某种启示:&ldquo 汽车发展的方向是主动安全。凡价格在万元以上的传感器要走量产的汽车工业中用来提高主动安全,都难以被采纳。&rdquo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森第 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伯虎 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 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 李德毅 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吴澄 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   产业大会为与会者揭示了中国制造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目标和对策,探讨实现智能制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分享&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精彩的会议内容吸引与会者深入思考,未来如何实现仪器仪表行业的制造升级?如何发挥仪器仪表在中国制造升级中的作用?
  • 跻身中国热分析市场第一方阵 耐驰取之有“道”——访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亚太区CEO杨大中博士
    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驰”)隶属于德国耐驰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塞尔布,是欧洲最早设计、制造热分析仪器的厂商。在热分析仪器领域,耐驰拥有50余年的软、硬件研制及应用经验,其产品主要包括热分析仪器、导热分析仪与量热仪三大类,目前耐驰公司是该类仪器中全球技术最顶尖、产品种类最完善的专业生产厂商。   耐驰于1996年在上海成立办事处,正式进入中国15年来,该公司在中国的业绩保持快速稳步的增长。目前在中国拥有近两千家用户,仪器销售额多年在同行中名列前茅。耐驰在上海设有技术服务中心、应用实验室以及备件仓库 并在北京、广州、成都、西安、沈阳、济南、武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维修站。   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亚太区CEO杨大中博士,杨博士为我们介绍了耐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长和取胜的秘诀,以及她对于未来热分析仪器技术与市场发展前景的看法。 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亚太区CEO杨大中博士 耐驰战略“四步走” 业内领跑“创佳绩”   耐驰的热分析仪器由于其优异的品质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自1996年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渠道由代理转型为德国总部代表处后,其十五年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的品质、售后服务、公司的信誉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杨大中博士根据期间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将耐驰中国的成长划分成为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步:成立上海办事处,重点进行产品推广   1996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分析仪器市场显现出无可估量的潜力。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战略深入市场,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快捷的服务,耐驰正式在华建立了首个办事处,迈出积极拓展中国市场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工作主要是围绕提高耐驰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使更多用户了解耐驰热分析仪器的优异品质而展开的。   第二步:人员和办事处机构迅速发展,并强化售后服务力度   经过两年不懈地努力,耐驰的产品很快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面对日益扩大的业务范围,耐驰的办事机构也在不断扩展。1998-1999年之间,耐驰先后在北京、广州、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人数也增长到了10个。   优异的品质不仅仅是指产品,更重要的是售后服务。只有提高服务质量,产品的优异性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耐驰为了向顾客提供与仪器质量相匹配的高品质售后服务,一方面在全国进行布点,为各地配备经验丰富的维修工程师,保证随时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国外深造,以确保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服务。   第三步:成立应用实验室,重点关注应用支持   除了售后服务,应用支持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一个方面。耐驰中国不停步于德国总部应用上的资源支持,在2002年建立了自己的中心实验室,并拥有了强大的应用团队,关注于应用方法的开发以满足中国本土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响应速度,为广大用户尽快解决应用方面的疑难问题,充分利用热分析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提供了更健全的保障。   此外,对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公司来说,市场推广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起始于2002年,耐驰公司新辟市场部,使公司的运作更专业更高效。   第四步: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加强公司的系统化管理   凭借着仪器性能上的优势,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强大的应用支持,耐驰在国内的用户不断增加。随着耐驰在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业务量也随之飞速增长,仅设立办事处已不能满足耐驰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需求。2007年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得公司拥有了独立的运营体系,从而管理更系统化、规章制度更健全化、工作流程更严谨高效化。此外,公司借助于SAP和CRM系统全面整合所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这些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耐驰将始终着力于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求全面提高各个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并在营销方面采用新方法细分市场 在行业应用方面力争做得广且做得深。 四大优势促使中国成为耐驰全球“第一大市场”   经过15年的辛勤耕耘,耐驰在中国实现了从公司内部结构到品牌形象的全面发展,每年的业绩都呈现了良好增长态势。如今,在全国各重点高校、研究所和大型企业等都能见到耐驰用户的身影。杨大中博士表示耐驰中国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耐驰具有四大优势。   优势一:技术领先、种类齐全、质量上乘   耐驰一直是全球热分析仪器技术的引领者,50多年来,耐驰在热分析仪器的技术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目前,耐驰拥有种类最为齐全,分类最细致的热分析仪器。耐驰的热分析仪器具有市场上最宽广的温度测量范围(-260~2800℃),最高的压力,最灵敏的传感器,可以满足高分子、塑料、药物、金属、合金、无机材料、建材、钢铁、煤炭、橡胶、复合材料、食品、电子产品和航天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耐驰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分析要求,为用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优势二:技术精通、勤奋敬业的专业团队   耐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公司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耐驰的热分析仪器属于高科技产品,无论是销售、技术支持还是售后服务,耐驰都力争为客户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品质的团队。因为耐驰相信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销售和维修的高质量。   耐驰从人才挑选到系统化培训,一贯秉持严谨的作风。这是一种为企业负责,为员工负责的态度。同时耐驰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员工的“第二家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营造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良性循环,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塑造了员工杰出的品质,并且极大地提高成员的凝聚力和幸福指数。   优势三:紧跟市场,积极稳健的战略布局   在产品销售的同时,对于市场的发展变化,耐驰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和准确的判断。高瞻远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耐驰贴近用户,直面敏感市场,抓住变化寻求发展机会。并且对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长远且具备前瞻性的准备。   优势四:从产品到服务,处处体现非凡品质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优异的品质是涵盖了产品本身,以及应用支持、客户服务等一系列附属部分的广义体系。耐驰在每一个可以被客户所感知的细微环节上做足功夫,就是靠这样点滴的积累在业界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前来购买。可以说,用户在耐驰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台仪器,而是一整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杨大中博士谈热分析仪器技术与市场发展前景   作为热分析领域的资深专家,杨大中博士也谈了谈她对于未来热分析仪器技术与市场发展方向的看法。   目前新材料研究在全球包括中国都是比较热门的课题,比如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热分析仪器的发展也要紧跟这些新的应用领域。   技术方面,除了对经典热分析方法进行有限地改进之外,应更对新技术的开发加强加大力度,以谋求更旷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分析仪器间的联用是热分析仪器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发展方向。实际上很多材料研究不是一种分析方法就能解决的,除了独立的分析方法之外,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用也显得格外重要。热分析仪器与红外、质谱联用,这方面的需求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突显出来,但是由于技术要求比较高、市场比较小,所以一直没有开发。 应用实验室   如今耐驰的热-气质/质/红外联用仪作为一个成熟的产品体系已成功地推向市场。用户仅需测试一次样品,可同时得到TG、DSC、FTIR/MS/GC-MS数据。正如同大家所明了的,热分析仪与气相色谱的联用中,从热分析仪器中产生的气体是连续的,而气相色谱是在一定温度下采集一定量的样品后再注入GC-MS的装置。这两者联用其中的技术要求就比较高,但耐驰经过不懈地钻研现已攻克了这一难题,联用系统的软、硬件完全整合,热分析仪器可以同步触发GC-MS系统,质谱信号可实时采集,实现实时筛选功能。   热分析仪器目前的市场状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典的热分析仪器,如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现在主要是偏远地区或者小企业的用户还有进行产品更新换代所产生的市场需求。而一些新型热分析仪器,如量热仪、导热仪等,在国内市场呈现出较好的销售前景。   后记   杨大中博士1994年加入耐驰,先后从事过科研、销售、管理等工作,杨博士表示无论怎样的角色转换,首先要做到对工作饱有热情,接着需具有执著不懈的精神,三是强烈的成功动机。胜利不会眷恋空想主义者,只有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作为耐驰中国的创始人和掌门人,杨大中博士敢于挑战,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也是耐驰能够在中国实现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杨大中博士的带领下,耐驰中国下一阶段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访编辑:秦丽娟   附录: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http://ngb-netzsch.instrument.com.cn/   http://www.ngb-netzsch.com.cn/
  • 新高度: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  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那么对于中国制造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马爱文秘书长认为,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一、中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 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一)计量测试技术是科技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排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而我国的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也在这些发达国家之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计量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讲: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计量测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来的。计量对科技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大会上讲:计量测试技术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计量测试提供准确、可靠、一致、有效的计量测试数据,就很难提出创新的思路,也很难验证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来看,每一次计量测试精度的提高或者新的测试方法的提出,都会带来一些科技新发现,带来一些科技新发明,也会带来一些新技术上革命与进步。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融合”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大数据”将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智能”,就必须以计量测试为前提,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例:一个智能产品(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尺寸、基本成份含量,都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得到 这个智能产品(原材料)要与智能装备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加工,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相互感知,才能对智能产品(原材料)进行定制(按提前计量测试好的要求)化加工 加工后的基本信息只有通过计量测试才能重新写入新的智能产品中,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提供新的更加完备的基本信息。德国一家玻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3000多个传感器,正是这3000多个计量测试用的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有关信息,并经传输、分析、再感知、再分析,才能保证制造出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再进入“智能”物流或其他“智能”制造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更加“智能”的产品。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计量测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计量测试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智能”产品最后的质量和效益。  (三)计量测试技术是“四基”的基础。  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基础检测技术)构成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直接把基础检测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基础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计量测试技术也是其他“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基础。以基础零部件为例:齿轮是机械加工、高精密仪器制造等各类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零部件,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是齿轮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制造的齿轮可以和德国的齿轮精度相一致。他多年来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常务理事。2013年,我拜访他时,曾经问他:齿轮制造与计量测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我讲:要制造出高精度的齿轮,就必须要有更高精度的计量测试手段。同时他还讲到:我国精密加工机床精度不高,机器噪音大,寿命短等,造成的原因表现上是齿轮之间或轴承之间的有效啮合不好,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计量测试精度不够。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中,计量测试是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样,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计量测试不准确,精度不够高,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四)计量测试技术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工业企业,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计量是企业的“眼睛”。的确,从原材料进厂,到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企业的产品检测,再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计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眼睛”作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计量测试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中枢”,甚至是大脑。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使用微型传感器进行计量检测,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再将指令传达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操作。这时,计量测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而变成一个系统,包括传输、分析甚至执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一整套过程都会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计量测试已完全构成了一套系统,成为一个“智能人”。未来要实现定制化智能制造,一条生产线已不再只生产一种规格的产品,要随时检测、随时调节、随时制造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产品。这时更需要不断进行计量测试。计量测试水平以及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中国“智造”的关键。早在上世纪初,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就把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计量测试技术做为现代化企业的三大支柱。计量测试已成为现代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欧盟2002年一项统计表明,计量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对欧盟GNP的贡献达0.77%,数额达610亿欧元。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这个数字肯定还要高。  三、加快推进计量测试技术进步,引领中国制造快速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必须先行。  (一)加强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计量测试精度。  计量研究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精度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精确计量还将不断催生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伴随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也会相继涌现,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精度,也不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计量测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极大、极小,极高、极低等领域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基本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在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技术革命的同时,建立一批新一代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为中国制造服务。要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要加强高精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技术服务。  同时,要加强计量测试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计量测试产业发展。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中国制造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要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  (二)加强先进实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测试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微型传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传感器计量检定、校准特别是自校准、自适应过程中的量传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传感器量值的准确可靠。要加强远程传输、远传校准、扁平校准等新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以适应“系统计量”或“整体计量”的需要。要加快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要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本原材料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四基”战略打好计量测试技术基础。要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整体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在柔性制造中,加强“柔性计量”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体(机)加工(制造)精度。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三)加强中国制造过程中智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提出了“聪明加工系统(smart machining system,SMS)”研究计划。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工业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益生产、在线检测、质量诊断、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提供计量测试技术保障。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全产业链、全产品寿命周期、全量传溯源链提供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加强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中相关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智能化生产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确保计量测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保准、一致、可靠。要加强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过程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要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计量测试是中国制造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制造精度的提高以及制造功能的扩大,计量测试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将更加突显。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
  • 中国科大在激光微纳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杨亮研究员课题组开发了一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实现了亚微米精度的ZnO半导体结构的激光打印,并且将其与金属激光打印相结合,首次验证了二极管、三极管、忆阻器及加密电路等微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一体化激光直写,从而将激光微纳加工的应用场景推广到微电子领域,在柔性电子、先进传感器,智能微机电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近期以“Laser Printed Micro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印刷电子是利用打印的方法制造电子产品的新兴技术,满足了新一代电子产品柔性与个性化的特征需求,将为微电子行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在过去的20年里,喷墨打印、激光诱导转移(LIFT)或其他打印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能够在不需要洁净室的环境下制造功能性有机物和无机微电子器件。然而,以上打印方式典型特征尺寸通常在几十微米量级,而且常常需要高温后处理工艺,或者依赖多种工艺结合以实现功能器件的加工。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利用激光脉冲与材料的非线性作用,可以100 nm精度实现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功能结构和器件的增材制造。但是,目前大部分激光微纳加工结构是单一的聚合物材料或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激光直写方法的缺失也导致目前激光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难以拓展至微电子器件领域。图1:金属/半导体材料激光复合打印。a,d:金属铂;b,e:氧化锌半导体 c,f:金属银。在这篇论文中,杨亮研究员与德国及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合作,创新性地开发了激光打印作为一种功能性电子器件打印技术,在单一激光加工系统中实现了半导体(ZnO) 和导体(Pt 和 Ag)等多种材料的复合激光打印(图1),并且完全不需要任何高温后处理工艺步骤,最小特征尺寸1 µm。 这一突破使得可以根据微电子器件的功能对导体和半导体,甚至是绝缘材料的布局进行定制化设计和打印,极大地提高了微电子器件打印的精度、灵活性、可控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二极管、忆阻器和物理不可复制加密电路的一体化激光直写(图2)。该技术与传统的喷墨打印等技术兼容,并且有望推广至多种P型、N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材料的打印,为复杂、大尺寸、三维功能微电子器件的加工提供了系统的新方法。图2:基于激光打印技术成功实现了忆阻器及物理不可复制加密电路等功能微电子器件的一体化打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的杨亮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德国联邦科学基金的支持。
  • “中国制造”找差距
    如果和10年、20年前相比,中国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了惊人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了出去,见多了识广了,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都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中国制造”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然而这些是否足以说明“中国制造”已取得优势?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传统战术能否赢得国际竞争新挑战?在2010年国际国内都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之际,人们期待着“中国制造”实现完美转身,为此,不少中国企业已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      核心技术是“短板”   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简称汉诺威IT展)上,有35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   参加本次展览的交换机、路由器生产商——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国际业务市场经理刘科伟谈体会时说,中国内地IT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上与国际先进同行存在很大差距。在技术层面,IT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例如普联产品所用的芯片、解决方案,大多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内地企业买来,基于别人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相关产品。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这样的公司还是太少”。   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一家独大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总经理柳军认为,多年来,许多中国内地IT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的“生产代工”环节,增值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也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的中国内地IT企业还太少。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也坦陈,一些美国商家展出的电子书技术,汉王还暂时达不到,这就要求汉王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力度,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终胜利。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今年初参加了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他对笔者说:“(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的积累时间短,我们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积累时间都短,这在竞争中就处在劣势,而且是很明显的劣势,”他说,“这就要求企业很好地统筹现有资源,投入到最有产出价值的地方,从而把劣势消除掉。”   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   笔者在汉诺威IT展采访时感到,中国内地参展商已普遍认识到向提供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的趋势性和迫切性,但这一升级受制于诸多障碍。   汉王科技的柳军认为,中国内地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深。中国内地很多成功企业领导者是研发出身,做技术和产品。而国外,成功企业领导者许多是管理出身,是战略家。“中国不缺工程师,缺的是策略、系统整合、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柳军说。   以电脑机箱、电源为主打产品的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赵华在展会上对笔者说,语言是中国内地企业做服务产品的一大障碍。他说,提供服务产品,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点,清晰表达说服他人,都离不开语言能力。印度拥有发达的软件业,离不开英语的普及。只有实行本土化策略,文化和语言才能不再成为障碍。   笔者在本次展会中国参展商比较集中的17号馆看到,电脑周边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依然是中国参展企业的主打产品。此外,也有少数收银机、验钞机等金融类产品以及通信类产品中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本届展会“互联的生活”、“绿色IT”等重点展示区,依然没有中国内地企业涉足。对此,不少中国企业承认,由于语言、文化以及企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在国际趋势认知、国际市场战略,潮流引领方面,“中国制造”仍有差距。   企业品牌国际知名度有待提高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高级副总裁奥克斯曼日前对笔者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劣势,就是他们在全球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对于差距,中国企业其实也有清醒的认识,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的赵华说,近些年,参加国外大型IT展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然而与海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有所欠缺,包括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市场营销设计。赵华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注重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形象。   今年1月,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参加了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他对笔者说,相比欧美日韩一些消费电子巨头,联想等中国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确实略逊一筹。“我们的劣势就是品牌问题,这个要慢慢弥补,聪明地弥补。我们的策略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打动市场、打动客户,让它们帮助联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则认为,认识到这种差距后,中国企业更应该抓住时机,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而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打造一支好的海外团队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必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企业在海外经销商和消费者中的信用,以此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周厚健预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10年,将有一大批中国企业由“中国名牌”跃升为“世界名牌”。
  • 海能仪器跨国并购GC-IMS制造商德国G.A.S.
    2016年7月6日,海能仪器完成跨国并购签约仪式,与德国G.A.S.公司勠力同心、铿锵前行! 海能仪器为了更好的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公司外延式发展的步伐,为公司产业链拓展和整合并购提供支持,以现金方式出资间接收购德国G.A.S.公司控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海能仪器与德国G.A.S.公司将在食药监、环保化工、临床诊断医疗领域实现互补与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双方的综合竞争实力。 走出国门,与世界仪器厂商携手并进!海能将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更专业的服务以及更全面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发展的海能,值得期待!关于德国G.A.S. 德国Gesellschaft für analytische Sensorsysteme mbH (以下简称“G.A.S.”)成立于1997年,主要经营范围为技术检测和分析仪器的研发、销售。作为ISAS公司(曾作为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分析科学研究所)的分拆公司,G.A.S.为气相离子迁移谱(简称“GC-IMS”)技术领域全球领导者。 GC-IMS技术和产品系列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环境保护、临床诊断医疗、军工、化工、安防、化妆品等领域。
  • 高端仪器“卡脖子”,中国制造如何破局?
    2019年4月16日,一场大火打破了巴黎原有的平静。巴黎圣母院,这个享誉世界的建筑自顶部燃起,标志性的塔尖在火焰中轰然倒塌。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纷纷感叹,还没有来得及领略巴黎圣母院的美,它就已经不在了。  所幸的是,美国瓦萨学院建筑与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塔隆,曾在生前用激光扫描仪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激光束扫描,并获取了其原始的三维数据。经过后期处理,不仅可以完整重现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及内部结构,且其误差极小,这项技术将对巴黎圣母院的修缮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里,精密仪器往往仅出现在实验室里。但现如今,在当今社会,仪器仪表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仪器仪表号称工业系统的“耳目”,对制造业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的两院院士王大珩曾经指出,仪器仪表行业看似“配角”,实为“核心”。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个“制造业大国”,但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却始终不尽如人意。2009年,国际权威刊物《仪器市场展望》公布的全球分析仪器行业Top40的名单中,美国厂商占据了半数以上,日本和德国也各有6家上榜。但是,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上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艰难前行  近些年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并非毫无建树。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703.30亿元,同比增长5.8%。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0 亿元 全年利润总额已达700.40亿元。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是最大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处于递增发展的状态。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量已达4829家,同比增长8.64%。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高端精密仪器的短板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2018年美国《化工工程新闻》杂志公布了全球仪器公司的最新排名。  在前20名中,美国独占8个席位,几乎包揽了整个排名的半壁江山 而日本、德国和瑞士同时并列第三,整个榜单仍旧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那个熟悉的排名,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真可谓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了。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仪器仪表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仪器仪表的制造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工业文明深度。中国在精密仪器上没有突破,这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  管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在诸多高端领域,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仪器仪表是我国制造业技术最为落后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高端仪表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加悬殊。  以仪器仪表的进出口种类举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端的工业产品,包括光学仪器、医疗仪器等,而进口的却是高精度、高精密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相关的测量仪器。因此,即使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份额每年都在增加,但我国在相关行业处于贸易逆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事实上原因较为复杂。  其一,我国相关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研发投入滞后,整体上仍然处于快速成长初期。而仪器仪表产业却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在产业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与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相碰撞,落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专利壁垒和研发资金不足。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企业手中,国产企业只得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能否得到研发成果暂且不论,产品的成本就已经高出一截。  而国内企业大多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去做,对研发重视不足,长此以往难以攻克技术壁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放弃高端产品,专研中低端产品确实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但中低端产品竞争又很激烈,许多企业接连出现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情况。  其三,企业品牌效应较低,运营能力较差。精密仪器不仅要求精度问题,同时需要较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因此,产品运营也显得相对较为重要。但国内仪器企业运营存在着极大的不足,销售代理混乱,许多非专业人员从事企业运营工作,难以博得用户的信赖。  即使制造了性能相当的仪器设备,也有专业人员进行宣传,但品牌效应不足,用户难以信任仪器精密程度。新兴企业几乎很难打入残余的那点高端市场。  其四,产品生态圈适应不足,通用性较差。首先,许多实验室的中坚力量都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本身对美日德企业的产品较为熟悉,回国进行实验,往往也会选择更为熟悉的外国品牌。  其次,想要发文,仪器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度,而国产仪器仪表碍于技术或其他原因,又往往无法满足其要求。一旦因为仪器仪表使实验结果不够精确,对于实验室来说,试错成本过高。因此,实验室宁可选择更为昂贵的外国仪器,也不愿意使用“不够可靠的”国产品牌。  此外,实验本身需要通用性。实验中,仪器仪表本身就是实验的一个变量。如果用国外企业的产品,大概率能够查阅前人的资料,从而更容易找到问题。但是使用国产新兴企业的产品,可能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寻找原因。  同理,如果用国产企业的产品进行一个实验,其他实验室,尤其是国外的实验室,如果不能重复实验,肯定会考虑是否是仪器不匹配导致的。因为以上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国内实验室也更愿意购买国外企业的仪器仪表。  可以说,上述所讨论的问题,都不是仪器仪表企业短期能够解决的。我国企业想要发展,尤其是想要在高端仪表领域有所发展,还有极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仍有转机  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扩张和发展潜力巨大,已得到证实。仪器仪表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要归功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首先,《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是相关行业的一剂“强心针”。根据相关战略部署,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未来重点鼓励、扶持的产业。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扫除障碍。  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政策,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吸引资金进驻 支持研究开发、加强有关人才培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加速设备折旧、鼓励设备国产化,有助于开拓国内市场。  其次,下游企业发展良好,无疑是仪器仪表行业的“稳定剂”。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下游产业需求极为广泛,覆盖了工业、交通、建筑测绘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仪器仪表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核心,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器人等下游产业中。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智能制造行业的不断推进。仪器仪表行业在未来也必将更为“炙手可热”。  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作为基础,那么如何打好“翻身仗”,就成为未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一,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对于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来说,专注创新首先要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首先要“沉得下心”。除了人才培养,首先要提高相关研究人员的待遇。让国内顶尖院校培养的的仪器研发人才在国内有“用武之地”,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给行业带来活力。  其二,规范市场,促进资本流入。资本影响着行业兴衰,如果没有资金流入,没有项目立项,那么便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目前,国内资本很少进入国内实验仪器行业,导致很多厂商规模小,实力差,集中度偏低,缺乏大型工程的集中调控能力。不利于持续的科研投入。如何改变现状,是未来能否产业升级的关键。  其三,不断完善技术指标,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增强仪器仪表的性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产业融合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产业链较为完整,工业门类众多,无疑为仪器仪表行业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将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与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明显且重要的趋势。如果我国能够在此时把握机遇,加大相关研发投入,提高仪器仪表产品的科技水平和附加值,并且深化服务质量,那么是否会在未来“反败为胜”也犹未可知。  三、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道阻且长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德国工业4.0”计划 国务院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抢占制造业高端,抢占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客观地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当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国内仪器应用市场的高端仪器持有率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放弃仪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的开发,合理采购国外的机器的确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少走弯路,但只靠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发达国家对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卡脖子”,那么就会对国内许多上游企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那么,抓住现有的发展机遇,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仪器仪表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不断突破原有的瓶颈,实现了多项领域从无到有的进步。那么仪器仪表行业是否会在未来有新的突破,我们将拭目以待。
  • 德国人爱上了“智城”智造!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从(11月2日)刚刚结束的慕尼黑上海生化分析展上传来消息,由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精密细胞智能培养振荡器”等一批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在展会上惊艳亮相,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参观者驻足观看,流连忘返。一家来自德国慕尼黑科学仪器行业的老牌经销商“浙法集团”(ZEFA GROUP)的CEO马库斯先生(Markus),在对智城产品啧啧称赞之余,爽快的给了上海智城一批价值三百多万元的“ZHYC-290型精密细胞智能培养振荡器”的采购订单。德国人爱上“智城”智造,这是上海智城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工匠制造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b456814-97f3-4bbf-bf4e-68ac80535fad.jpg" title=" WeChat Image_20181102225613.jpg" alt=" WeChat Image_201811022256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4cef247-db7e-4ad3-a026-7a3a8e98e962.jpg" title="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53.jpg" alt="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慕尼黑上海生化分析展智城展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亚洲最大的分析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展览会,是业内领军企业全面展示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方案的平台。在智城的展台内,智城董事长向媒体发布了一个令业界惊喜的消息。在智城院士专家工作站多位生物工程领域专家、教授的通力合作下,填补国内空白,生物工程应用领域急需的“细胞生长智能检测振荡反应器”和“精准pH自控脉冲补料振荡反应器”,这两个新产品项目的研发获得了圆满成功!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E2馆的智城展台成了展览会不可多得的热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7d5dacd-5dce-457c-bdeb-d97b98296e44.jpg" title="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42.jpg" alt="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智城ZWYF-290细胞生长智能检测振荡反应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ac7f032-b4c5-4318-a0e6-1cd8b355ad4b.jpg" title="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48.jpg" alt=" WeChat Image_2018110220194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智城ZWYB-292 精准pH自控脉冲补料振荡反应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来自美国、德国、瑞典、英国、加拿大、埃及、印度、日本、马来西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走进了智城展位,表现出了合作的强烈愿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301e86f-8dbb-40f9-972d-a2f2d4feed17.jpg" title=" WeChat Image_20181102202002.jpg" alt=" WeChat Image_20181102202002.jpg" / /p
  • C&EN:分析仪器制造商涌向中国
    全球分析仪器供应商对于中国市场的热情依然保持高涨。最大的仪器公司正在提高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能力,而较小的仪器公司,经理们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这个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这是从9月末在上海召开的慕尼黑生化展参展商那获取的信息。   相比于美国、欧洲或日本,虽然中国还处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对于分析仪器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德国精密机械与光学工业协会(Spectaris)外贸出口项目经理Martin Leibing表示,对于小型和中型规模的德国仪器制造商,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以每年20%的市场增长率增长,中国可能很快超越美国,成为德国公司第一大出口市场。   在拥挤的慕尼黑生化展上随便走走,你就可以感觉到国外分析仪器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总的来说,中国公司生产低端产品,如简单的实验室机器人或普通的气相色谱仪。国外公司则垄断着高端仪器市场。   Spectaris的Martin Leibing指出,中国公司正在改善他们仪器的质量。不过,Hamilton中国市场经理Levi Han说,中国公司在制造许多先进产品时仍然面临很多障碍。例如,Hamilton提供的液体处理系统,极精确的泵及注射器,这些中国并不能制造。   然而,Levi Han坚持认为,几乎没有当地的竞争者也不应该认为中国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当制造商要将仪器出售到医院和临床市场时,他们要面临复杂的法规。   例如,中国最近才授权可以将DNA测序仪作为医疗器械销售。Levi Han解释说,监管者担心这项技术将被一些不道德的医生利用,以说服患者进行不必要和昂贵的检测。   但法规没有降低国外仪器制造商对中国市场的热情。 PerkinElmer已经大大扩展了在中国的规模,如今它在中国每个省都可以提供销售和服务。据PerkinElmer大中华区总裁Nam-Hoon Kim介绍, 2011年以来,PerkinElmer在中国的员工数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000人。   人们观念中认为,仪器制造商如此关注知识产权被侵犯,他们就不会在中国进行制造,Nam-Hoon Kim认为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主要仪器制造商都热衷于扩大其在中国的生产。 &ldquo 政府优惠政策诱使公司不仅在中国生产,而且在中国设计产品,&rdquo 他补充说,&ldquo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rdquo   更小的仪器制造商没有能力在中国设立公司,所以不得不依赖于经销商。&ldquo 对于这些规模较小的公司,选择一个有能力的当地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rdquo Spectaris的Martin Leibing说。 &ldquo 许多德国经理来上海参加慕尼黑生化展就是为了寻找新的经销商或加强与他们现有经销商的关系。&rdquo   &ldquo 一个好的经销商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技术问题,而无需将制造商牵涉其中&rdquo ,天美中国分析仪器总监Hairong Zhang说。天美中国总部位于香港,在中国经销日立及几个其他小公司生产的仪器。   Hairong Zhang说,&ldquo 强大的经销商还是国外公司资金的来源。在仪器制造商希望中国客户更早地付款的情况下,经销商往往会介入。好的经销商还将维持价格昂贵仪器的库存量,并且是费用自理。&rdquo   根据Hairong Zhang的介绍,经销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处理围绕仪器采购的一些繁文缛节。例如,政府机构和公共研究机构在行政压力需要购买&ldquo 中国制造&rdquo 产品,以及当购买国外制造产品时需要完成很多文书工作。   不过,天美还帮助其客户购买中国制造的仪器,包括天美自己制造的产品。天美制造子公司上海天美提供气相色谱仪及其他产品,天美应用工程师 Chenkang Lu声称,天美制造的仪器在性能和耐用性方面可以与国外品牌相媲美。&ldquo 国外仪器的软件可能会更好,但我们的主要障碍是人们感觉上我们的仪器并不是如此好,&rdquo 他说。&ldquo 目前,天美大多数色谱仪在中国销售。&rdquo   虽然目前西方大公司主导慕尼黑生化展,但作为中国本土制造商,天美可能是一个早期预警&mdash &mdash 这主导地位不能永远存在。(编译:杨娟)
  • analytica 2014的中国制造商队伍
    仪器信息网讯 两年一届的德国慕尼黑国际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专业博览会及研讨会(analytica 2014)即将于4与1日拉开帷幕,届时将有1100多家展商推出自己最新的产品和实验室技术方案。   据悉,analytica 2014将有40余家中国制造商参展,其中,东西分析、北分瑞利、钢研纳克、大龙兴创、普源精电、勤邦生物、北京曙光明、博纳艾杰尔、上海仪电、上海三信、上海元析、上海般特、上海美谱达、上海菁华、上海一恒、海能仪器、济南兰光、杭州雪中炭、浙江爱吉仁等国产仪器制造商纷纷亮相本届展会。   此次,仪器信息网将派出多位资深编辑出席analytica 2014,并在现场发放&ldquo 科学仪器《中国制造商》英文采购手册&rdquo ,同时还将为网友们带来展会一线的最新报道。(编辑:刘玉兰) analytica 2014中国制造商参展名单 (编辑:刘玉兰)
  • 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何为
    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工作人员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操作焊接机器人。 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长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看来,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存在碳足迹,而生产活动的碳足迹显然占据了大多数。“从原材料采购、处理、产品制造、交付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全生命周期都存在碳足迹。”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70%以上来自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 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成为我国减少碳排放的主战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制造业只有实现全流程、全场的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操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减少碳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日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 “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正是此次年会的主题之一。桂卫华所说的精细化手段,就是智能技术。不可盲目过早“去工业化” 工业碳排放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国的共识。“西方走的就是这条路,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桂卫华指出,我国目前也是这个趋势。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力。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德国和日本,这一比重大致稳定在20%左右。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目前尚未结束,但比重却在下降,应引起警惕。“不能盲目跟西方一样,为了降碳而去工业化。”桂卫华提醒,实现“双碳”目标,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碳排放大幅减少,但造成的结果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引发经济危机。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以占据全球制造业新的制高点。尽管目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多一点,看似不高,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不要工业了,而是转移了,向全球转移”。 在桂卫华看来,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品种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仍要保持这个优势。“制造业不能再下降了,这牵涉到供应链安全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桂卫华坦言,要在保持制造业稳定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我们的降碳任务比西方国家艰巨”。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不能过早地“去工业化”,那就只能提高工业的效率,即用最少的碳排放实现最高的生产力。 我国工业效率如何?且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92万亿元,但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27.59亿吨,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77%;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02吨标煤/万元,是美国2016年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2.7吨标煤/万美元的两倍多。 可见,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但,如何实现? “大量用新技术,大量走创新之路。”桂卫华说。 这些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的利用、生产工艺的改进、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碳捕获收集、储存和再利用等。其中,智能技术以及由此实现的智能制造,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要减少碳排放,必须实时监测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来自哪儿、排放了多少、排放到哪里去,然后实现低碳运行及智能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排放监测问题,急需加大数据集成,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形成生态设计标准,构筑智能评估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污染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柴立元提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和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博峰近期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智能制造在应对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领域存在巨大潜能。“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方面,着力推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工业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周济院士也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在中国科协年会上,李培根分享了一个案例:很多企业建有数据中心,这种超大号的机房十分耗电。某企业在其数据中心安装上千个传感器,用来收集温度、电量、耗电率等各种数据,然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由此建立人工智能程序,智能调控用电,最终将电力利用效率提升了15%。 百度也在年会上分享了他们在“算碳”“管碳”方面的方案。比如,将深度学习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相融合,实时预测企业的用水量,再通过智能化算法动态调控泵站的压力、流量等,每天可以省大量的电耗,实现按需供水。 “减碳,没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李培根强调,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卫明认为,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只要智能技术能在某一个节点上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那就是智能制造。“也许没有给企业盈利带来很多收获,但是从‘双碳’角度来说,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带来的是社会效益。” 现实的困境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掌握智能技术。沈卫明接触过一些企业,发现它们倾向于从盈利角度考虑问题,不愿投资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 王金南和蔡博峰建议,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跨界融合,科技界应该首先迈出这一步——到企业中去。 “科技界一定要下现场,不下现场怎么知道企业的痛点难点?不知道痛点难点怎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桂卫华呼吁科技界与产业界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一体技术攻关。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团体,中国科协近三年来组织全国学会组建“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访企业,深入挖掘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科技服务。目前,已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团”“智能产业科技服务团”等400多个(次),动员万余名院士专家为试点城市近4000家企业解难题、促升级,其中就包括“双碳”问题。 “科技服务团将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把科技人才和资源导入到地方。”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说。 这意味着,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合下,将有更多企业借助技术升级实现更低的碳排放。当然,除了“双碳”,这种合作机制还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   做大之后要做强   可以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比如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我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 “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抢占制高点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中国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是大方向   那么,哪些产业才算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概括专家们的观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它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能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各领域中,智能制造装备尚属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要避免重复投资   当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整体协作,因此各个国家在重大装备业的发展中往往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期待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出台成为业内共同呼声。有媒体披露,后续措施的要点将可能包括:加大研发税前抵扣、解决关税倒挂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设备、配套资金支持,推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的能力等。   还有专家指出,在鼓励装备业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过去,在搞装备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专家强调,发展高端装备业一定要求精求实求稳。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高端装备业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有专家还指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是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这一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 捡起“工匠精神”,巩固“中国制造”!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就是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打开世界版图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因为有一种工匠精神,或者我们说的工程师的精神,他们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当目光瞄下德国的时候,他们的厨具,他们的汽车肯定会给你带来很深的印象。 韩国银行发表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书称,日本拥有3146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而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 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研究发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吗? 不!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个人和企业巨大的生存挑战。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还有3000多年前的鲁班精神都说明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重视作业而轻视作品偏离了道路。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呼吁:捡起工匠精神,巩固中国制造,打造中国创造!我们要做到: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只有精益求精,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才能在这个激烈的竞争时代生存下去,才能让中国制造响亮于世,才能给中国创造一个可憧憬的未来!文章来源: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 曲婉:以标准化战略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p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11月4日新《标准化法》通过修订,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强化了标准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还面临创新动力和能力不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足、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贯彻标准化战略,建立标准与创新政策深度融合的产业政策体系,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问题 /strong /p p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大瓶颈。我国制造业部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与高端装备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量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等基本依赖进口。如光伏领域的高压电源、真空泵、真空计、高性能激光器,机器人领域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信息产业和船舶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 /p p   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代表国家的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16年世界研发投入前2500强企业中,中国共有273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均销售收入和企均利润分别为30.25万欧元和1.95万欧元 而美国、日本、德国上榜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我国的1.6~3.9倍,企均利润为我国的2.6~4.3倍。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海汽车集团居汽车与零部件行业第七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公司45.09% 中国医药集团居制药行业第六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美国强生公司的63.25%。 /p p   制造业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大,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率低的行业,面临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效益差等问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97.3%,部分行业领域占比在99%以上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小微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量比例在90%左右。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死亡率达到2.3%,是大型和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 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不足大型企业的1/3 小微企业资金产值率为59.1%,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低34.2个和21.3个百分点。 /p p   标准体系建设不适应新发展理念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需求。标准作为规范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在推动企业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标准建设中交叉重复、矛盾、缺失、滞后老化等现象广泛存在。例如,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此外,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制造业对标准的旺盛需求。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仍未发挥应有作用,世界上2.6万余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1%,“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p p   由于标准建设滞后和监管不严,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中国制造往往成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近五年来,质检总局开展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中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6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1380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46项,占通报总数的68.55% 同期,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发布1887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60项,占通报总数的50.87%。 /p p strong   几点建议 /strong /p p   结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应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与创新政策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建立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完善标准与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融合的政策体系,形成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 /p p   推动建立融合必要标准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倒逼制造业提质增效。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关于禁止准入和淘汰类项目的遴选机制,建立与强制性标准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高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性能、安全、卫生、污染物排放和环保的相关要求,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寿命和节能、环保性能的提升。加强制造业推荐性标准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应标准的接轨工作,建立与推荐性标准挂钩、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引导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 /p p   建立与强制性标准挂钩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制造业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修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和主要产品的认定中增加关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使用寿命、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发挥标准对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制造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时,必须同时满足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共性技术和产品标准要求,以充分发挥标准在倒逼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 /p p   发挥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统筹推进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业基础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及时更新和清理行业标准,废止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落后标准,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快制造业标准体系与国家科技计划的深度融合,在重大科技项目设计、预研、立项、实施、验收等全过程增加核心技术零部件标准、先进基础工艺标准、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等考核指标,建立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与标准研制有效结合,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p p   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标准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保障制造业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结合制造业细分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涵盖工业基础标准、军民通用标准、团体标准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研制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中的相关标准,加快推进制造企业贯标工作,系统解决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中的标准化问题,助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p p /p
  • 从颗粒测量设备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CIEPEC2019视频访康姆德润达德国总部研发总监Timo和中国区总经理邓楠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6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9)在北京成功举办。康姆德润达作为环境空气专业监测设备制造商及国控站点颗粒物手工比对服务提供商,在本届展会展示了:颗粒物重量法采样、称重设备 便携式空气质量在线监测仪 小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一体化手工比对技术与服务方案。借此展会之机,仪器信息网采访了该公司德国总部研发总监Timo先生和中国区总经理邓楠先生。 /p p   康姆德润达于1972年由工程师诺伯特.德润达先生在西柏林创立,大概在1975年,推出欧洲第一款商品化TSP总悬浮颗粒采样设备,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在公司成立的这些年里,康姆德润达多次参与德国乃至欧洲相关标准的制定。 /p p   在采访过程中,Timo先生首先简要回顾了公司在颗粒测量方面相关产品技术的发展历程。随后,Timo先生为我们现场介绍了康姆德润达在本次展会所展出的颗粒测量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了从经典的手工方法到在线方法。 /p p   邓楠先生则介绍了康姆德润达正在承担的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国控监测站点的PM2.5监测所有手工比对工作。康姆德润达以标准分析方法(手工重量法)为标杆,来评价各类相关自动监测仪器与其结果的一致性,及不同原理自动监测仪器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建立环境空气相关自动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添能助力。 /p p   更多精彩对话,包括康姆德润达在未来发展设想方面的新尝试,请观看以下视频。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F340A6C9B995075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