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代谢疾病

仪器信息网代谢疾病专题为您整合代谢疾病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代谢疾病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代谢疾病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代谢疾病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代谢疾病话题讨论。

代谢疾病相关的资讯

  • 代谢调控或成重大疾病诊疗突破口
    p   当前,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重大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健康。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研究者而言,深入研究这些重大疾病致病因素,将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p p   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05次学术讨论会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多名临床医生共商应对重大疾病的突破口。他们认为,阐明代谢调控的规律,揭示代谢紊乱的成因及其致病机理既是当前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 /p p    strong 代谢调控揭本质 /strong /p p   代谢,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代谢调控则是细胞和机体的核心事件,它决定了细胞的生长、分化、功能维持、免疫反应、神经元的激活与记忆的储存、组织和器官发育等一系列关键性过程。 /p p   据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蓬介绍,代谢稳态调控也决定了各种具体代谢通路在不同细胞、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选择性开启与关闭,及其在具体的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如何受营养和激素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揭示代谢紊乱的成因及其致病机理,既是当前热门的科学问题,也关系着我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李蓬表示。 /p p   当前,中国科学家聚焦糖脂代谢、膜脂代谢调控,营养物及代谢物感应及信号通路,内分泌因子与代谢调控等问题。“糖脂代谢调控平衡是生命体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在重大代谢性疾病发生过程中,糖脂紊乱相伴相生、叠加协同。”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分析道。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伯良则指出,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隔屏障和交流窗口,其封闭性结构及其内外层脂质的不对称性分布和微结构形成是细胞功能发挥与调控的最关键基础。 /p p    strong 长达四十年的思考 /strong /p p   “40年前,我在上学时,肝病和糖尿病由不同的老师讲。”提起代谢,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在报告中分享了一个40年来尚未完美解决的问题。讲授肝病和糖尿病分类时,王红阳的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肝源性糖尿病和糖尿病性肝病。 /p p   作为学生的王红阳感到十分困惑:“到底是肝病引起了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引起了肝病?”直到她当了老师,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p p   最近,肝病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视角。“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糖尿病是肝病的诱因之一。”王红阳在会议报告中表示。代谢异常则被视为根本原因。“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过度肥胖与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变和肝癌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她强调。 /p p   肝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被称为“国病”。据统计,全球50%以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对此,临床医生期待,医学科学家尽快以代谢机制为视角,开展相关基础研究,这将帮助人们从本质上认识以肝病为代表的重大疾病。 /p p    strong 关键科学问题待解 /strong /p p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代谢可塑性、代谢记忆、细胞应激、代谢性炎症、细胞间相互作用、器官间对话、肠道菌群、肿瘤的代谢致病性等问题也逐渐成为代谢领域的热点前沿。 /p p   与会科学家表示,尽管代谢领域研究已经取得突破,但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代谢途径的限速步骤及关键酶已基本清楚,但这些酶及代谢网络的调控机理,外界营养、环境、应激及代谢中间产物对代谢网络调控等还不清楚。”李蓬表示,“还有一些关键分子机制和致病机理有待阐明。” /p p   在糖脂代谢中,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紊乱的源头尚不清晰。“在单一或联合治疗过程中,二者间的同步或继发变化亦不得而知。”宁光认为,“深入探索糖脂代谢的分子基础、基本规律、病理生理过程,是当前我国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p p   与会科学家还期待,未来代谢研究能实现从分子水平向网络化的互作集成、从认识分子作用机制向设计构建新生物体系、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科学等方面纵深质变,提高应对重大疾病的能力。 /p p /p
  • 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缺血性心脏病(IHD)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设计,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级和对治疗的反应。研究招募了1241名欧洲中年人,包括健康个体、有代谢异常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但缺乏明显IHD诊断的个体以及处于三个不同临床阶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IHD和伴心力衰竭IHD)的IHD个体。对患者的表型组、肠道宏基因组以及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分析发现,经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将 IHD 个体与健康个体区分开来的约 75% 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存在于表现出代谢障碍的个体中,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重大改变可能在临床发作之前就产生区别了。进一步对与前体代谢异常相关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分类,发现与传统的风险标志物相比,基于特定IHD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的判别分析可以更好地将IHD个体与健康个体或代谢匹配个体区分开。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688-4
  • 安捷伦科技公司授出心血管代谢疾病转化研究基金
    安捷伦科技公司授出心血管代谢疾病转化研究基金美国杜克大学 Christopher Newgard 博士的团队采用安捷伦平台对疾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2014 年 1 月 13 日,北京 —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A)今日宣布向新成立的美国杜克大学分子生理学研究所(DMPI)授予研究基金。DMPI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使用安捷伦的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深入研究主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代谢和生理学机制。 DMPI 团队的负责人是 Christopher Newgard 博士,他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癌症生物学系担任教授,同时担任 Sarah W. Stedman 营养及代谢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主任。 Newgard 博士说:“杜克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致力于将强大的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与计算生物学、临床转化医学和基础科学经验相融合,以深入研究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机制,我们衷心感谢安捷伦在研究方面给予的支持,并且十分期待与他们的进一步合作,推进心血管疾病和未确诊代谢疾病的深入研究。” Newgard 博士的生物学通路研究以 Agilent GC/MS、三重四极杆 LC/MS 和四极杆飞行时间 LC/MS 系统,以及带化学工作站功能的 MassHunter 工作站等软件为基础,辅以 Agilent-Fiehn GC/MS 代谢组学 RTL 谱库和使用 METLIN 个人代谢物数据库和谱库的 MassHunter 定性软件。安捷伦的 GeneSpring GX 软件、Mass Profiler Pro 和 Pathway Architect 将在数据集成和通路导向解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很高兴能够为杜克大学 Newgard 博士和他的团队在开创性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支持,”目前正在与该团队紧密协作的安捷伦“组学应用”主管 Steve Fischer 说道,“他们将拥有整合不同“组学数据”的强大功能,深入研究复杂疾病机制并查明之前不为人知的疾病表型通路。此外,我们的解决方案还将帮助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复杂过程,从而更快速地开发治疗方案。” “我们在将整合方案应用于解决心血管代谢疾病之类的重要健康问题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安捷伦整合生物学总监 Leo Bonilla 补充道,“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能够为 Newgard 博士在杜克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提供进一步支持。”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的大学事务 安捷伦在支持全球高等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了解有关最新研究合作、研究工具、教育支持、顶尖大学人才招募和慈善机构的详细信息,请访问:安捷伦大学事务。关于安捷伦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 安捷伦科技公司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涵盖所有四门主要“组学”学科的分析产品。这些组合式硬件/软件和信息学解决方案正在推动新一代生物学通路的多组学研究,并且获得了与药物响应、耐药性、诊断标志物和基础疾病/毒理学途径相关的重要信息。有关安捷伦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整套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biology.chem.agilent.com。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 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6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3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 68 亿美元。如欲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2013 年 9 月 19 日,安捷伦宣布将通过对旗下电子测量公司进行免税剥离,分拆为两家上市公司的计划。分拆后电子测量公司名字为是德科技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此次分拆预计将于 2014 年 11 月初完成。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 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创立 质谱与核磁应用于疾病代谢表型研究
    由世界各地领先研究中心组成的新的全球性网络于今天推出,以应对自闭症、癌症、糖尿病和痴呆症等现如今一些最为紧迫的全球健康挑战。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 (IPCN) 将显著增强表型组学领域的全球科研能力。通过对生物体液或组织样本进行全面分析,表型组学研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与我们的基因相互作用。它可帮助解释为何有些人会患病,而有些人就不会。该网络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健康创新峰会 (WISH) 特别推介会上推出。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基因不足以解释疾病如何发展,了解我们的基因、环境、微生物、饮食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及它们对不同个体和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IPCN 的宗旨是更好的了解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变化如何在人的一生中对不同人群的疾病产生影响。该研究将使用代表世界不同人群的稳定、一致的数据集,为全球公共健康政策和新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信息。  MRC-NIHR 国家表型组中心 (NPC) 负责人兼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外科与癌症系主任杰里米-尼科尔森 (Jeremy Nicholson) 教授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加慢性疾病风险的环境和生活因素前所未有地融合在一起,如今构成了最大的全球公共健康挑战。IPCN 正在打造国际分析科学协调中心,专注于了解增加疾病风险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重大疾病的比较生物学,并满足未被满足的保健和医疗需求。”  IPCN 由伦敦帝国学院国家表型组中心发起,由超过12家国际合作伙伴组成,这些合作伙伴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和英国设有区域多机构中心。  自2012年以来,国家表型组中心已创建表型组学领域的最佳实践实验室和研究方法论,新推出的IPCN将在全球范围内分享这一知识。如果以相同、一致的方式开展研究,数据集合并和结果比对就会变得更加简单。这意味着,以这种方式可以开展更大规模、更复杂的研究,而且与一家单独的中心独立完成相比,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复杂性较低的研究。  英国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 (Dame Sally Davies) 教授称:“事实上,表型组研究是我们新一批医疗尖端科学之一,可以增进我们对疾病和病情总体情况的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彻底改变自闭症、癌症、心理健康、中风、肥胖症、代谢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通过国际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更快的解决我们如今所面临的最大全球公共健康挑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李光前医学院院长詹姆士-贝斯特 (James Best) 教授说:“在新加坡,我们对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的推出表示欢迎。通过这项合作,南洋理工大学的新加坡表型组中心将有更多机会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合并一致方法论收集的数据和分享理念,我们将更好地了解有可能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生化异常。”  伦敦帝国学院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达兹勋爵 (Ara Darzi of Denham) 表示:“该世界健康创新峰会计划专注于了解全球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迫切的医疗和健康问题,并进行相关筹划。IPCN 将肩负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自闭症等医疗健康挑战,并创建一项技术架构,在全球范围内对疾病的比较生物学进行研究。”  该网络的创始机构为伦敦帝国学院及其企业合作伙伴沃特斯公司 (Waters Corporation) 和布鲁克公司 (Bruker Corporation)。沃特斯和布鲁克已开发了质谱分析与核磁共振光谱技术,进而实现了高级、精准和高效的代谢表型。代谢表型涉及识别存在生物体液和组织样本中的代谢物,提供有关个人当前健康状况和生理机能的信息。反过来,这也会提供疾病和代谢病理相关信息。
  • 血浆甘油磷脂与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曾嵘研究组合作,分别在Diabetologia、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of plasma glycerophospholipid profile with modifiable lifestyles and incident diabete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Plasma glycerophospholipid profile, erythrocyte n-3 PUFA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cidenc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的研究论文。  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威胁居民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国际公认的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人们对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复杂影响和调控路径认识有限。近年来,包括脂质组在内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现疾病早期的生物标记物、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代谢通路和调控因素提供了契机。在诸多脂质分子中,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 GPLs)作为哺乳动物细胞膜含量丰富的磷脂,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如细胞信号传导、脂蛋白分泌和代谢,以及内质网、线粒体的功能等。大量动物研究提示,GPL代谢紊乱能引发内质网应激、以及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GPL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有限,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的研究十分匮乏。  林旭团队与曾嵘团队合作,通过采用高通量靶向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了2248名参加“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志愿者的基线血浆脂质组(728种脂质),其中包括160种GPLs。林旭组博士生陈双双和副研究员孙亮等在GPL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Diabetologia)中发现:(1)8种GPLs [1种溶血磷脂酰胆碱、6种磷脂酰胆碱(PC)以及1种磷脂酰乙醇胺(PE)],尤其是与脂质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lipogenesis pathway,DNL)脂肪酸相关的PC水平升高可显著增加6年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对风险比值比:1.13-1.25;图1);(2)其中4种仅包含饱和、单不饱和的脂肪酸酰基链的GPLs[PC(16:0/16:1, 16:0/18:1, 18:0/16:1)和PE(16:0/16:1)]与高精制谷物(大米和面条),低鱼类、奶制品和大豆制品摄入相关的膳食模式呈显著正相关(P 0.001;图2);(3)上述8种GPLs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在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个体中更为显著(P-inter 0.05;图3)。而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研究(AJCN) 中则发现:(1)11种GPLs(1种PC、9种PE以及1种磷脂酰丝氨酸)水平的升高可显著增加6年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相对风险比值比:1.16-1.30;图4),而这些GPLs的sn-2位置大部分含有长链或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2)其中7种GPLs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在红细胞膜n-3 PUFAs水平较低的人群中更显著(P-inter 0.05;图5)。上述研究提示特定GPL能显著增加6年后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但增加体力活动或摄入n-3 PUFAs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1、2
  • 质谱新技术 | 美CDC 研究人员开发出筛查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的新方法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一种检测新生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方法,这是一种常被常规新生儿筛查测试忽略的病症,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或死亡。在上周发表在 Clinical Chemistry 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描述该测试时,作者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到婴儿代谢蛋氨酸的能力,导致蛋氨酸和另一种生物标记物——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此外,它还会引起眼部和骨骼问题、智力缺陷和血管异常等问题。 传统的病症筛查方法使用的是以蛋氨酸为生物标记物的多重快速流注分析质谱(FIA-MS/MS)测试,但这种方法通常在新生儿筛查时蛋氨酸水平仍然较低。该测试可以检测到该病症但常常会漏诊。 该试验中引入了还原步骤以及使同型半胱氨酸灵敏度提高的衍生化步骤,使得新测试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不受其他生物标记物的影响。该测试可以无缝集成到现有和未来的一级新生儿筛查测试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此测试是第一种能在常规的FIA-MS/MS新生儿筛查测试中实现同型半胱氨酸多重定量的测试方法。此前的属于二级筛查,总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分离、质谱分析,时间较长,并且比FIA-MS/MS测试使用频率低。该试验可能会漏诊低蛋氨酸水平下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因此一般将其作为第二级筛查生物标记物,但有时在新生儿出生后两天内采集的血液样本中蛋氨酸水平还不够高会导致漏诊。同型半胱氨酸更加接近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途径并且在受影响的新生儿身上更早出现,而且不受管路喂养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新生儿筛查的准确性。 该试验被测试在152位临床标本中,其中有100个被判定为健康样本,50个是在医院接受管路营养治疗的婴儿样本,以及2个被诊断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样本,测试结果准确无误。 测试方法可集成现有和未来的一级新生儿筛查测试中,成本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只需在现有筛查测试中添加额外的化学物质即可无缝集成。该方法需要进一步测试、验证并取得监管批准后方可大规模使用。 研究人员还计划将其他两个生物标记物引入测试中,以区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其他疾病。此外,该测试方法可以为检测使用总同型半胱氨酸作为生物标记的其他罕见代谢性疾病打开大门。在新生儿筛查中,检测其他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的疾病也被提出作为一种选择。 总之,该测试方法为早期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了一种更准确、更快速和更经济的方法。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CDC实验室,其他新生儿筛查实验室也可以采用该方法,并且这种化学物质成本较低,便于实际应用。 研究人员表示,该测试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在医学实践中,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很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罕见但可能会引起永久性损伤或死亡的疾病。如今,通过该测试方法,新生儿可以接受更及时、更准确的筛查,以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此外,这种测试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筛查的准确性,为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和借鉴。 然而,该测试方法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仍存在漏诊和误诊的风险。因此,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建议采用多种测试方法相结合的筛查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总之,对于新生儿来说,早期筛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疾病在早期就可以通过筛查被发现和治疗,避免造成长期的不可逆损伤。而这项新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测试方法的出现,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 研究人员表示,该测试方法是基于最新技术的成果,并得到了现代技术的支持。基于这个方法,他们也在尝试开发其他新的测试方法,以提高新生儿筛查的准确性和覆盖面。同时,他们还将继续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该新测试方法的出现为新生儿筛查提供了一种更准确、更快速和更经济的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使我们相信,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和幸福。 该测试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优化。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该方法,包括增加生物标记物的数量和灵敏度,并且要将该测试集成到更多实际应用中。此外,他们还将考虑将该测试方法应用于其他人群的筛查中,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此外,该测试方法的出现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挑战。例如,该测试需要采集新生儿的血液样本,这可能会造成疼痛和不适,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此外,该测试方法还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这将对筛查的效率和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并与其他筛查方法一起使用,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筛查效果。新生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个危险的罕见疾病,早期筛查尤为重要。该研究开发出的测试方法可以提高筛查准确性,有望在实践中应用。这项成果不仅对筛查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很大帮助,而且还为其他罕见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借鉴。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Petritis也提出了检测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的其他疾病作为一种选择。将同型半胱氨酸分析加入到基于串联质谱的主要筛查中,“打开了检测使用总同型半胱氨酸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其他罕见代谢性疾病的大门。”Petritis指出,举例来说,重甲基化障碍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小组还在致力于将另外两种生物标志物多重复合到测试中,以区分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和其他疾病。 参考文献: https://academic.oup.com/clinchem/advance-article/doi/10.1093/clinchem/hvad007/7068836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病毒传染性疾病研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是整合包括色谱联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分析技术、生物化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技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链条下游的代谢物内稳态情况。&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代谢组学概念及常用技术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代谢组学是系统地对代谢物及其水平变化进行快速识别分析,其中代谢物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且代谢物的水平是由代谢途径中所有酶的活性及作用于这些酶的效应物所决定的,因此代谢组学所涉及的代谢物变化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发育状态直接相关。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12f47ba2-459a-4d53-9b14-2155144401a4.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6.13.20.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6.13.20.png" width=" 600" height=" 43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代谢组学主要的两种分析技术,其一是核磁共振,另一种是质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相比,核磁共振确实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色,如分析样品只需要简单甚至无需前处理、成本低、快速、重复性好等,但在灵敏度和代谢物识别的覆盖范围上不如质谱,因此限制了其应用,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目前研究使用最多的代谢组学技术依然是质谱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质谱分析技术为代谢物提供了高专一性的、与化学结构直接相关的分子质量或特征碎片离子等质谱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与数据库中的标准图谱进行化学结构匹配来确定代谢物,或用于位置代谢物结构的推导。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质谱技术与色谱分离技术的联用可实现复杂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从本质上提高了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的研究能力和范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此外,代谢组学包括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前者是针对特定的代谢通路所涉及的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比较前者,后者采用高端分析技术进行代谢物全谱(理论上)轮廓差异分析、发现特异性代谢物并进行结构表征和代谢通路分析。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中,由于代谢物的种类多、物化性质和浓度差异大,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整合,才能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实现代谢调控所涉及的差异性代谢物识别和定量分析的全谱覆盖。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结合当前疫情,我们来关注下代谢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及病毒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下文将介绍一些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病毒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病毒传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案例1:中东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研究中的多组学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MERS是由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非典型肺炎和急性呼吸综合征,重症病例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而导致死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2016年,Nakayasu等开发了MPLEx(metabolite, protein, and lipid extraction)样本制备法,该方法简单快速且适用于多组学的研究。基于该方法,研究者以侵染MERS-Cor的肺泡上皮细胞Calu-3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发现病毒感染过程中糖酵解/糖异生变化,以及脂肪酸、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酰胺等变化,为MERS-CorV感染人体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1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60a0f6a-4e07-439d-88b9-6a94ceff4364.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5.42.04.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5.42.04.png" width=" 300" height=" 31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f9bd73e2-dba3-41b2-8a4a-17b6d84d9ed4.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5.43.10.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5.43.10.png" width=" 300" height=" 27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多组学代谢网路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案例2: 埃博拉(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病毒研究中的多组学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1976年在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首次暴发,主要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2017年,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及东京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对来自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的单核细胞和血浆,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平台,发现血浆游离氨基酸、葡萄糖、果糖、二酰基甘油磷酸甘油、单酰基甘油磷酸丝氨酸、神经酰胺、可溶性VSIG4、骨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等的变化,并由此推断肠组织损伤、T细胞激活受损、炎症、胰腺组织损伤和胰酶释放等可能在E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59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20116f3-8e24-4d61-a902-a68df7319791.jpg" title=" 图片 2.png" alt=" 图片 2.png" width=" 600" height=" 59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总体流程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trong 案例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相比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更为严重。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2018年,Kuhn M等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水痘不同亚型患者及对照样本的脑脊液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与VZV相关的4个代谢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VZV相关的代谢物增加可能与神经炎症/免疫激活、神经信号和细胞压力等相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71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a1768c5-247e-463d-baa5-4e7720355852.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5.44.43.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5.44.43.png" width=" 600" height=" 71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差异代谢物结果展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trong 案例4: 拉沙病毒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拉沙热(Lassa fever, LASV)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绝大多数的人类感染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其他表现为严重多系统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拉沙热患者的血液、尿、粪便或其它身体分泌物进行传播,还可在人之间传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Gale TV等收集拉沙热患者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LASV感染对血液凝集、脂质、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通路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作者也发现PAF及其类似物等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b1d086f4-f673-4c62-855c-829a6f787b28.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5.45.49.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5.45.4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拉沙热潜在生物标志物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trong 案例5: SARS病毒研究中的多组学技术 /strong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2002年出现在中国广东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Wu Qi等收集感染SARS康复患者12年后的血清样本与健康样本进行常规代谢组学(GC-MS/LC-MS)和脂质组学分析,发现磷脂酰肌醇和溶血磷脂酰肌醇在康复患者体内升高,可能与使用高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有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9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ad3415c-fe4c-4f86-abcf-5be68dc6b551.jpg" title=" 截屏2020-04-03下午5.46.56.png" alt=" 截屏2020-04-03下午5.46.56.png" width=" 600" height=" 89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 肌醇含量分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参考文献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Nakayasu ES, et al. MPLEx: a Robust and Universal Protocol for Single-Sample Integrative Proteomic, Metabolomic, and Lipidomic Analyses. mSystems. 2016 May 10 1(3).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Eisfeld AJ, et al. Multi-platform & #39 Omics Analysis of Human Ebola Virus Disease Pathogenesis. Cell Host Microbe. 2017 Dec 13.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Kuhn M, et al. Mass-spectrometric profil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reveals metabolite biomarkers for CNS involvement in varicella zoster virus reactivation. J Neuroinflammation. 2018 Jan 17 15(1):20.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Gale TV, et al. Metabolomics analyses identify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s and heme breakdown products as Lassa fever biomarkers. PLoS Negl Trop Dis. 2017 Sep 18 11(9):e0005943.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Wu Q, et al. Altered Lipid Metabolism in Recovered SARS Patients Twelve Years after Infection. Sci Rep. 2017 Aug 22 7(1):9110.&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 nbsp /span /p p br/ /p
  • “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为了积极促进我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承办的“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定于2012年10月16-18日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期间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一、会议安排   本次研讨会主要以大会报告形式进行交流,将邀请国内外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作大会报告,会议规模约200人。会议同期,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itica China 2012)将于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与会代表可获取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等信息。   会议初步日程安排   10月16日上午会议报到   10月16日下午大会开幕式暨学术报告   10月17日学术报告   10月18日参观展会   会议室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N2-M42会议室   二、会议议题   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重点围绕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研讨。   三、会议语言:中文   四、邀请专家   Estela JacintoRutgers University   Garnett Kelsoe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Yuan Zhuang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程金科上海交大医学院   冯新华浙江大学   刘明耀 华东师范大学   秦钧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苏冰上海交大   唐丽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杨芃原复旦大学   赵世民复旦大学   郑彪GSK Shanghai   五、会议组织   组织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   承办单位: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会议主席:张普民、苏冰   名誉主席:贺福初、杨芃原   六、会议注册费   2012年9月7日之前注册:一般代表1100元,学生代表600元   2012年9月7日之后注册:一般代表1300元,学生代表800元   注册请填写附页《参会注册表》或登陆http://www.a-c.cn/conference/bprc.htm进行在线注册。   七、参会须知(指定酒店和交通路线)   互欣商务酒店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143号(锦绣路路口)   电话:021-51350666   住宿费用(标间/大床):RMB 300/晚(含早)   交通指南:   Ÿ 从浦东机场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徐泾东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虹桥机场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虹桥火车站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上海火车站到酒店: 坐地铁4号线到世纪大道站换乘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上海南站到酒店: 坐地铁3号线到中山公园站换乘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酒店预订和住宿请填写附页《参会注册表》或登陆http://www.a-c.cn/conference/bprc.htm 进行在线注册。会务组将安排指定酒店与会场的往返班车,凭《参会代表证》乘坐。   六、汇款信息   帐 号:0200004909200041055   账户名称: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北京市永定路支行   注:汇款时请务必注明学员姓名、单位和“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字样。汇款后将汇款凭据传真至中心(010-80705155),以确保汇款安全到账。   七、会务组信息   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电话: 010-66930223,80705166 80705888   传 真:010-80705155   联系人:隆凯云  张雪莉 周建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1088号葛洲坝大厦11层   电话:021-20205500*827   传真:021-20205688   联系人:洪燕   附录:参会注册表(含酒店预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2012年8月24日
  • “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 (第二轮通知)
    为了积极促进我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承办的“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定于2012年10月16-18日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期间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一、会议安排   本次研讨会主要以大会报告形式进行交流,将邀请国内外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作大会报告,会议规模约200人。会议同期,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itica China 2012)将于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与会代表可获取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等信息。   会议初步日程安排   10月16日上午会议报到   10月16日下午大会开幕式暨学术报告   10月17日学术报告   10月18日参观展会   会议室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N2-M42会议室   二、会议议题   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重点围绕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研讨。   三、会议语言:中文   四、邀请专家   Estela JacintoRutgers University   Garnett Kelsoe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Yuan Zhuang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程金科上海交大医学院   冯新华浙江大学   刘明耀 华东师范大学   秦钧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苏冰上海交大   唐丽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杨芃原复旦大学   赵世民复旦大学   郑彪GSK Shanghai   五、会议组织   组织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   承办单位: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会议主席:张普民、苏冰   名誉主席:贺福初、杨芃原   六、会议注册费   2012年9月7日之前注册:一般代表1100元,学生代表600元   2012年9月7日之后注册:一般代表1300元,学生代表800元   注册请填写附页《参会注册表》或登陆http://www.a-c.cn/conference/bprc.htm进行在线注册。   七、参会须知(指定酒店和交通路线)   互欣商务酒店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143号(锦绣路路口)   电话:021-51350666   住宿费用(标间/大床):RMB 300/晚(含早)   交通指南:   Ÿ 从浦东机场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徐泾东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虹桥机场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虹桥火车站到酒店: 坐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上海火车站到酒店: 坐地铁4号线到世纪大道站换乘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Ÿ 从上海南站到酒店: 坐地铁3号线到中山公园站换乘地铁2号线(浦东机场方向)到世纪公园地铁站 3号出口 出来,步行至酒店15分钟。   酒店预订和住宿请填写附页《参会注册表》或登陆http://www.a-c.cn/conference/bprc.htm 进行在线注册。会务组将安排指定酒店与会场的往返班车,凭《参会代表证》乘坐。  六、汇款信息   帐 号:0200004909200041055   账户名称: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北京市永定路支行   注:汇款时请务必注明学员姓名、单位和“蛋白质组与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专题研讨会”字样。汇款后将汇款凭据传真至中心(010-80705155),以确保汇款安全到账。   七、会务组信息   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电话: 010-66930223,80705166 80705888   传 真:010-80705155   联系人:隆凯云  张雪莉 周建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1088号葛洲坝大厦11层   电话:021-20205500*827   传真:021-20205688   联系人:洪燕   附录:参会注册表(含酒店预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2012年8月24日
  • 安捷伦Seahorse技术讲座:细胞能量代谢探索疾病机理新角度
    能量的产生与消耗,在细胞的“生老病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有氧呼吸,糖酵解,如何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与调控?肿瘤、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背后为什么都在代谢异常的影子?能量代谢程度,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身体健康表征的重要临床指标?时 间:2018 年 4 月 13 日 ( 周五 ) 09: 00 – 12:00地 点:清华大学生物技术馆 2201 会议室主办方: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共享仪器平台主讲人:谢璨 博士 安捷伦 Seahorse应用经理
  • 珀金埃尔默完成对 PEDIATRIX 的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业务的收购
    新增的全面服务实验室项目体现对新生儿、产前和孕妇健康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支持 马萨诸塞沃尔瑟姆 – 健康科学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先公司珀金埃尔默有限公司(NYSE:PKI)今日宣布已成功完成对 Pediatrix Medical Group, Inc.(NYSE:PDX)的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业务的收购。此次收购的完成增强了珀金埃尔默在新生儿健康领域的实力。 珀金埃尔默已在其遗传筛查产品系列中增加了 Pediatrix 的筛查参考实验室及其 StepOne® 新生儿筛查产品,其中后者可以分析 50 多种新生儿遗传疾病。该实验室为五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各大医院和医学集团提供新生儿筛查和咨询服务。 “我们对珀金埃尔默的战略是,增强其自身能力,不断扩充世界级水准的新生儿和产前/孕妇健康解决方案组合,然后通过保健专业人员将这些解决方案呈递给客户,”珀金埃尔默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Robert F. Friel 说道。“通过此次收购的完成,现在我们可以为州实验室提供市场上最全面的新生儿筛查解决方案系列,并巩固我们在这个成长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 ​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开发出质谱代谢诊断心衰方法,未来希望用菌群干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如今,心力衰竭(HF)的治疗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全球范围有超 3800 万名患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心力衰竭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几乎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脏肥大是心力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早期病理症状,也是心力衰竭出现的重要临床提示和危险因素。先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能够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然而,菌群代谢物在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进程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究。因此,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病理学过程,对于预防心脏肥大,以及发现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及团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TMAVA)的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丁基甜菜碱羟化酶(BBOX)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最终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出 TMAVA、BBOX 可能是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心脏肥大的潜在靶点。目前,相关研究以 “”(肠道微生物群产生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减少脂肪酸氧化并加速心脏肥大)为题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心血管领域,心力衰竭目前仍难以治愈,这种病症可用的药物很少。另外,全球层面关于肠道菌群代谢和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较少,如果能通过肠道菌群来治疗心脏肥大及心力衰竭,对于广大患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其产业化前景也非常广阔。” 教授告诉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2000 年,他赴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师从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教授。2007 年,他作为 “985” 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先后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目前,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曾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专项培育基金等 7 项国自然基金,共发表 SCI 文章 114 篇,其中 81 篇 SCI 责任作者,SCI 引用 4030 次,拥有 3 项中国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通过对 7 年间随访的 1647 名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进行 TMAVA 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他们发现随着 TMAVA 水平的升高,心脏移植和患者死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探索 TMAVA 在心脏肥大中的作用与机制。他们在高脂喂食小鼠的基础上进行 TMAVA 干预,发现其心脏肥大和心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同时还伴随心脏脂质沉积,以及血浆甘油三脂、脂肪酸水平的增加。在高脂喂食小鼠 12 周后,通过脂质组学分析,他们发现小鼠心脏脂质代谢谱的改变,中链和长链脂肪酸在心脏中显着增加。机制层面,研究团队发现 TMAVA 不仅通过 BBOX 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同时通过肉碱 /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抑制肉碱的摄取,导致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缺乏,并抑制脂肪酸氧化,进而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脂质堆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紊乱。随后,研究团队对 BBOX 敲除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发现小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水平下降,心脏存在异常的脂质堆积,同时表现出与 TMAVA 刺激相似的心脏肥大表型,这意味着 BBOX 通过抑制肉碱的合成加重心脏肥大,外源性肉碱补充剂可逆转 TMAVA 诱导的心脏肥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了菌群代谢物 TMAVA 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了肠道菌群来源的 TMAVA 通过抑制肉碱合成和脂肪酸氧化降低,是心脏肥大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且TMAVA、BBOX 可能是潜在治疗靶点。已联合创办公司进行技术转化对于将这项研究应用在临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两点:其一,质谱代谢诊断。“所谓诊断方法,就是确定何种人群适合采用这种治疗方式。现阶段,我们正在临床方面建立质谱代谢诊断方法,即把质谱技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应用到心力衰竭领域。” 他解释说。其二,菌群干预治疗。“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菌群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有所帮助,但是菌群治疗还没能进入到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患者基数最为庞大的疾病领域。目前,我们正期待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对菌群通过基因编辑进行改造,以期能够治疗心力衰竭,这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非常具有创新性,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他指出。“一方面是诊断,即质谱代谢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即菌群干预治疗。这两个方面希望在将来都有机会对接临床应用。” 总结道。关于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表示,“针对刚刚提到的诊断和治疗两个层面,我们从 2016 年便开始寻求进行产业合作,就目前而言,诊断层面的产业化正在进行中,而治疗层面还没有开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融资来进一步加速进程,也期望有产业合作来共同推动对于心力衰竭的菌群干预治疗。此外,我们也计划将来成立专门的团队来更加深入地研究菌群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第一,诊断方面,现阶段心力衰竭现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蛋白诊断。“而这正是这篇研究论文创新性的关键所在,揭示出除了蛋白诊断之外还可以用代谢来诊断心力衰竭,这对产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指出。传统的蛋白诊断基本都采用免疫法,即通过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方法。“而我们揭示的方法是通过质谱代谢,借助分子量以及分子结构进行诊断,所以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在将来有可能超越免疫法,准确率也可能高出很多。” 他表示。“目前,我们在诊断层面已经初具规模,第一,有科研团队;第二,有合作公司。我们已经和联合开发了一些质谱代谢诊断的方法,同时也在申报相关技术专利。” 说道,在他看来,质谱代谢诊断产业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吸引新的融资,以期能够让质谱代谢诊断快速地实现标准化。” 他补充说。第二,治疗方面,目前针对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受体。据介绍,导致心力衰竭的机理有很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线粒体障碍。“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直接影响心力衰竭,而肠道菌群和线粒体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肠道菌群代谢物会影响到心脏的线粒体。”在他看来,菌群干预治疗将来会是小分子药物的一个有益补充。“我们接下来希望成立独立的团队来开展菌群干预治疗,这比诊断更为复杂,而且投资量也更大,所以我们想成立新的平台进行菌群的产业转化。” 指出。“综合来讲,诊断需要有治疗的配合,所以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想要更多投入的目的:一方面,把质谱代谢诊断推进到心力衰竭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临床实验;另一方面,用于成立新的平台,通过菌群干预治疗包括心力衰竭与中风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疾病。” 说道。据介绍,去年团队与联合成立了生物技术平台 —— ,专注于开发类器官平台,比如类心脏、类血管,以及癌症类器官等。对比细胞,类器官更能展示细胞所处的状态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模拟动物。“我们有一些需要在动物身上做的研究现在可以通过类器官实现了。” 他说道,“比如,在研究心力衰竭的时候,通过机器人来控制类心脏器官非常便捷,可以直接通过类器官来进行筛选药物对心脏的毒性。”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衰老以及代谢系统疾病都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对于三者之间的关联,在看来,“衰老会直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最终的死亡原因也大多是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不论是衰老还是代谢最后都会归咎为心脑血管疾病。除此之外,衰老和器官衰老是两个概念,目前没办法来评估人体某个器官的寿命,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技术来更客观地描述各个器官的寿命。”在看来,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依照目前的状态,蛋白组学五年之内实现产业化非常难,第一,蛋白组学的定量还存在障碍;第二,蛋白组学的成本还相当的高;第三,蛋白组学较为依赖国外进口设备。” 他表示,“相较之下,代谢组学更有可能实现产业化,从而造福于病人。首先,定量准;其次,成本低;再次,越来越多的仪器公司,包括很多国内仪器公司都在研发用于诊断的质谱代谢仪器,如此一来可以打破欧美的垄断局面,实现质谱仪的本土化。”
  • 代谢组学进展|多团队成果揭示肠道调控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新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以慢性、进行性神经炎症、脱髓鞘和神经变性为特征。这些疾病在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倾向,其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失去自主活动能力。已有的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选择品种有限且价格昂贵,无法得到根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有效延缓这类疾病进展的药物,而目前对这类疾病认识有待更新,拓展研究思路是建立新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基础。  2023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嘉伟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团队合作在Immunity上发表了文章Intestinal epithelial dopamine receptor signaling drives sex-specific disease exacerb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multiple sclerosis(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信号驱动雌性多发性硬化小鼠疾病进展),利用基因修饰小鼠和药理学实验方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他们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以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此研究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前沿,独辟蹊径,通过跨系统研究,揭示了肠道远程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的新机制,为建立具有性别选择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干预手段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已知,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展。在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群在疾病的起始阶段、效应阶段和调节阶段以及个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个体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很大,迄今,国内外医学界未能建立起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核心微生物群表型”。肠道上皮细胞为胃肠道构筑了一条防线,不仅可以隔绝肠腔及其内容物,还可以整合肠腔内的多种菌群信号,以维持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据报道,有多种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肠道细菌可以产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因此,作者设想,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介导了菌群和宿主相互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对上述设想予以验证,作者分别构建了在肠道上皮细胞分别特异性敲除多巴胺D2、D3、D4受体的小鼠,同时根据文献提供的肠道细菌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乙胺这一线索,利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作为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观察在上述基因缺失的情况下,小鼠行为学、病理学的变化,并作多组学分析,之后,使用小胶质细胞系和野生型小鼠对所发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寻找和鉴定可以减轻动物模型发病严重程度的代谢物。同时收集多发性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粪便样品用于靶向代谢物检测,验证苯乙胺含量与多发性硬化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  首先,通过代谢组学检测,作者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粪便中苯乙胺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且存在性别差异。通过条件性基因敲除等实验方法,观察到只有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D2,而不是D3和D4基因缺失,可显著缓解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发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与野生型对照组转录组的对比,发现DRD2敲除的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中,肠道溶菌酶等抗菌肽表达量显著减少 同时通过16s rRNA测序,发现在造模前和发病高峰期肠道菌群组成出现显著差异 通过同笼饲养和抗生素处理,发现DRD2在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的作用是肠道菌群依赖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学检测和代谢精准分析术 MetDNA,鉴定了47种只在雌性小鼠脊髓中存在差异的代谢物。之后,利用小胶质细胞细胞系BV2细胞和野生型小鼠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确定了N-乙酰赖氨酸可以在整体动物和体外培养细胞水平显著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发病。  为了进一步探究N-乙酰赖氨酸抑制炎症的分子机制,利用磁珠分选、流式细胞分选等方法,将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分离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单细胞测序。发现N-乙酰赖氨酸显著降低了多发性硬化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比例,提高了增殖性小胶质细胞和稳态小胶质细胞的比例。表明N-乙酰赖氨酸有利于恢复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失衡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稳态。  传统观点认为,性激素等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肠道的苯乙胺-多巴胺D2受体-溶菌酶信号轴是决定雌性动物或中青年女性群体对多发性硬化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这是对传统观点的新的延伸和拓展。作者还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脑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稳态,这一调控方式突出了宿主肠道细胞本身对肠道菌群的核心作用,为发展基于肠道上皮细胞活动调控的脑疾病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分子和细胞基础。N-乙酰赖氨酸的抑炎作用的发现为研发适用于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神经炎症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机会。  该项工作由彭海蓉博士、邱佳倩、周勤明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张彧锴在周嘉伟研究员、宋昕阳研究员、朱正江研究员和陈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组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邱菊研究员的大力协助,因此,是众多课题组通力合作的结果。  在雌性小鼠中,粪便中较高的苯乙胺浓度会引起肠道上皮细胞中的DRD2过度激活,促进溶菌酶和防御素表达量增加。这些过量的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力增强,因此,乳酸杆菌等对溶菌酶敏感的菌种在雌性小鼠体内减少。而乳酸杆菌产生的N-乙酰赖氨酸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缓解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物质基础之一。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3.10.016
  • 帝国理工Robert Plumb教授讲解LC/MS代谢表型分析用于健康疾病研究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10月10日下午,在2016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举办之际,由中国化学会和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外科与肿瘤学系Robert Plumb教授于本次研讨会上做了题为《通过LC/MS引导的代谢表型分析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报告分享。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外科与肿瘤学系Robert Plumb教授  据介绍,代谢表型分析针对疾病的潜在生物化学原理以及患者个体的生物化学“表型”、饮食、健康状况、年龄和压力开辟了独特的视角,极具研究价值。为了提供此类信息,研究人员会通过各种化学计量学建模和分析方法处理生成分析数据,从而得到相关的生物化学信息。这些部署的化学计量学平台涵盖简单的多变量分析以及采用高度复杂模型的分析,医学工作者们可以随时利用该平台进行解析。  Robert 在报告中对LC/MS和NMR分析平台的开发工作进行了描述,包括利用LC/MS方法对极性、非极性代谢物的“发现”筛查方法以及脂质分析进行开发和验证,以及如何使用质子NMR作为初始筛查手段去除污染样品。另外,Robert还举例分析了胆汁酸、氨基酸、类花生酸和血浆酸基肉酸等各类化合物的靶向定量LC/MS分析方法。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RC-NIHR表型组学中心 (图片来源:英国帝国理工网站)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RC-NIHR表型组学中心是此研究领域的首家研究机构,由英国奥运遗产转变而来,致力于提供“高通量、法医品质、代谢表型分析,为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以及与疾病了解和患者满意度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该中心配备有高场NMR仪器、精确质量LC/MS仪器、串联四极杆LC/MS系统以及专业培训设施。  Robert Plumb教授是伦敦国王学院化学分析部和帝国理工学院外科手术和癌症部的客座教授。在 2014 年,他被汤森路透授予高频引用研究员。同时,Plumb教授是沃特世公司总部负责健康科学商务业务部门的代谢表型与分层医学总监。Plumb教授发表过100多篇在研究HPLC/MS 和核磁共振等主题上生物分析、 代谢组学和代谢产物鉴定的论文,并在世界各地的国际会议发表液相色谱与质谱法、毛细管规模LC、 纯规模 LC 和代谢组学的受邀文章。
  • 武汉大学宋保亮团队揭示胆固醇代谢新机制,对治疗心血管等疾病有重大潜在应用
    胆固醇作为具有四环的脂质,是一种难以分解的强促炎分子,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通过直接促进胆固醇排泄来降低胆固醇。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功能丧失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1, ASGR1) 变体与低胆固醇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ASGR1仅在肝脏中表达并介导血液去唾液酸糖蛋白的内化和溶酶体降解。然而,ASGR1影响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尚不清楚。2022年8月3日,武汉大学宋保亮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ASGR1 decreases lipid levels by promoting cholesterol excre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现Asgr1缺乏通过稳定肝X受体α (liver X receptor α, LXRα) 来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脂质水平,LXRα上调ABCA1和ABCG5/G8,这分别促进胆固醇转运到高密度脂蛋白和排泄到胆汁和粪便。ASGR1缺乏阻断糖蛋白的内吞作用和溶酶体降解,降低溶酶体中的氨基酸水平,从而抑制mTORC1并激活AMPK,一方面AMPK通过减少其泛素连接酶BRCA1/BARD1来增加LXRα;另一方面,AMPK抑制控制脂肪生成的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SREBP1)。抗ASGR1中和抗体通过增加胆固醇排泄来降低血脂水平,并显示出与阿托伐他汀或依折麦布这两种广泛使用的降胆固醇药物的协同有益作用。总之,该研究表明靶向ASGR1可上调LXRα、ABCA1和ABCG5/G8,抑制SREBP1和脂肪生成,从而促进胆固醇排泄并降低血脂水平。胆固醇稳态是通过肠道胆固醇吸收、血浆脂蛋白摄取、从头生物合成以及胆固醇分解代谢和排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实现的。迄今为止,降胆固醇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CR) 的竞争性抑制剂,通过降低胆固醇生物合成和上调低密度脂蛋白 (LDL) 受体 (LDLR) 提高低密度脂蛋白 (LDL) 摄取来降低血浆胆固醇;依折麦布是一种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Niemann-Pick C1样1的内吞作用来阻止胆固醇摄入;PCSK9抑制剂通过稳定LDLR4增加肝脏LDL摄取。尽管这些药物已被广泛使用,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患有复发性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他们的 LDL 胆固醇水平未能达到指南中推荐的目标水平。最重要的是,这些现有的降胆固醇药物都没有通过直接促进胆固醇分解代谢或排泄来降低胆固醇。mTORC1和AMPK是感知细胞营养和控制新陈代谢的两个主要调节器,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受到反向调控。尽管AMPK已被提议作为代谢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但泛AMPK激动剂会导致心脏肥大,从而阻碍其临床应用。除了激活AMPK的组织特异性作用外,细胞AMPK还受药物、营养物质和AMP的不同调节,导致不同靶点的磷酸化。因此,选择性激活AMPK对于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开发药物至关重要。胆固醇通过ABCG5和ABCG8异二聚体排泄到胆汁和肠腔。ABCG5或ABCG8突变导致谷甾醇血症,这是一种以甾醇积累和过早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小鼠肝脏中过表达ABCG5/G8基因增加了肝胆分泌胆固醇同时降低了血浆胆固醇。ABCG5/G8的表达主要受LXR在转录水平上的调节,LXR的药理激活通过上调ABCG5/G8增加胆固醇流出。然而,LXR也增加了SREBP1(也称为 ADD1),它驱动脂肪酸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导致肝脏脂肪有害变性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因此,在临床上直接使用LXR激动剂不能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该研究揭示mTORC1和AMPK可以被ASGR1所调控。mTORC1被去唾液酸糖蛋白的溶酶体消化释放的氨基酸激活,这些氨基酸通过ASGR1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肝细胞。抑制ASGR1会阻断受体介导的内化和随后的去唾液酸糖蛋白的溶酶体消化,从而激活AMPK并抑制mTORC1。这种机制为选择性激活AMPK提供了高度定位的信号。ASGR1的调控LXR的机制模型(图源自Nature )胆固醇流出通过增加LXRα和ABCG5/G8,LXRα使ABCA1升高,显示更高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 胆固醇和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胆固醇,也改善了脂蛋白谱。由于mTORC1抑制和AMPK激活,SREBP1被抑制,因此阻止了脂肪生成。此外,缺失Ttc39b增加了LXRα和ABCG5/G8而没有激活SREBP1,证实ABCG5/G8的表达可以与SREBP1的表达分离。由于ASGR1几乎只在肝细胞中表达,因此靶向ASGR1绕过了泛AMPK激动剂的不良副作用,为肝脏特异性激活AMPK和抑制mTORC1 铺平了道路。总之,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降低胆固醇的方法,抑制ASGR1会增加胆汁和粪便中的胆固醇排泄,ASGR1的功能丧失变体与降低非HDL胆固醇和减少复发性心血管疾病相关,这提示抑制ASGR1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06-3
  • LC-MS/MS在新生儿筛查与代谢性疾病检测方面的应用——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郭玮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临床检验由临床实验室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为临床医学提供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工作和项目的结果,用于疾病的诊断。近几十年来,有关基础科学飞速发展,新的分析检测的方法和仪器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使临床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检验在国内始终走在前沿,也是首批采用 LC-MS/MS 技术的国内医院之一。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此次我们邀请上海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郭玮来和大家谈谈LC-MS/MS技术在新生儿筛查与代谢性疾病检测方面的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guowei.jpg" style=" width: 296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6f058fe-e7ba-4217-9172-460540380144.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2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nbsp 郭玮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作为卫生部部属的综合性医院,目前贵医院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开展了哪些临床检验项目?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目前,我们医院主要使用LC-MS/MS进行激素类物质的检测,包括血浆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尿儿茶酚胺、25羟基维生素D及治疗药物浓度等的相关检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与传统的免疫学方法相比,LC-MS/MS在哪些项目上的应用突显了其价值? /span /strong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人体内某些激素、小分子药物含量十分稀少,甚至仅为pmol/L这样低浓度的数量级,通过LC-MS/MS的检测,能准确地得到结果,并且能避免化学结构类似物的干扰。因此,在儿茶酚胺或者类固醇激素的检测上,LC-MS/MS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免疫学方法因方法学的限制,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此外,LC-MS/MS技术可以一次进样得到多个结果。例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或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据您的了解,目前LC-MS/MS在国内医疗机构的应用覆盖范围是怎样的?应用前景如何? /span /strong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省级妇幼保健院,甚至市级妇幼保健院都在使用LC-MS/MS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其检验科、药剂科也已经开始逐渐关注LC-MS/MS在临床中的应用。我相信拥有IVD认证的LC-MS/MS会在临床诊疗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临床应用上使用LC-MS/MS,医院检验科的人员能够短时间内就掌握这项检测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我觉得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一些挑战,医院检验科会对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操作人员也需要通过专业认真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正确掌握LC-MS/MS这项技术。我们使用的是Waters的LC-MS/MS系统,厂家也会派应用专家也会对我们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协助方法开发。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LC-MS/MS用于遗传代谢性疾病检测,对所得的结果具体怎样进行分析,以及对检测出阳性的指标要如何进行后续的干预呢?此项技术是否真的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研究呢? /span /strong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目前,美国和欧洲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已采用LC-MS/MS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并且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国内,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也早已开展此类检测项目。在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时一般会通过专门的应用软件,分析新生儿(或儿童)血液中氨基酸或者酰基肉碱的含量,确定是否有阳性结果。对于阳性样本会再进行一次复检,之后通过电话通知家长或者就诊医生,及时进行后续的确诊检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LC-MS/MS对不同检测,其结果要如何确认?临床如何对LC-MS/MS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疾病分析? /span /strong /p p    strong 郭玮: /strong 目前,LC-MS/MS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小分子药物、体内较微量类固醇激素等物质的检测。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的特点。LC-MS/MS方法检测得到的数据仍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进行判断。 /p
  • 用于评估儿童锰暴露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代谢产物的灵敏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有助于诊断HVA和5-HIAA水平改变的疾病
    • Ryan De Vooght-Johnson概述一个巴西分析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尿液代谢产物的HPLC方法,并用它来评估儿童的锰暴露情况。该方法最终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有锰中毒风险的儿童。锰暴露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影响认知和运动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与锰中毒的症状重叠,锰中毒是一种因接触高水平锰而引起的疾病。然而,这些条件之间存在一些关键差异。帕金森病是由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细胞死亡引起的,而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缠结的堆积有关,两者都是不可逆转的。锰中毒是由暴露于高水平的锰引起的,锰是一种在环境中自然存在的金属,也用于一些工业过程。锰中毒最常见于矿工、焊工和电池制造商等暴露在高锰尘中的行业。锰中毒也可能发生在暴露于环境中高水平锰的人身上,例如空气污染或受污染的水。然而,一旦暴露源被消除,症状通常会消退。锰中毒、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都会导致体内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的变化。多巴胺和血清素代谢时分别产生高香草酸(HVA)和5-羟基吲哚乙酸(5-HIAA)。这些神经递质代谢物很难在生物流体中检测到,因为它们的浓度非常低,因此需要灵敏和选择性的方法来检测它们。巴伊亚联邦大学(巴西)的科学家最近报道了一种新的灵敏HPLC方法,该方法使用电化学检测来测量尿液中的HVA和5-HIAA水平。研究人员随后在已知接触锰的儿童和对照组中测试了这种新方法。使用氢氧化钠将尿液样本的pH调节至6-7,然后加入内标物(对香豆素)。将样品装载到强阴离子交换SPE柱上,然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甲醇洗涤,然后用酸化的甲醇洗脱分析物。将样品干燥并重新溶解在甲醇中,准备注射到HPLC系统中。HVA和5-HIAA标准品用于定量。分析在具有Waters 2465电化学检测器的Agilent 1260 Infinity HPLC上进行。该探测器设置在壁射流布置中,具有玻璃碳工作电极和Ag/AgCl参比电极原位Ag/AgCl(ISAAC)。Waters Symmetry C18柱用于梯度模式下的分离。该方法根据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指南进行了验证,LOD分别为4和8 μmol/L,回收率为85~94%,线性良好(R20.99)。HVA和5-HIAA水平无显著差异接触锰的儿童的代谢物水平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均在预期的生理范围内。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现锰暴露的任何影响,但尿HVA和5-HIAA的新方法是有效和敏感的,应该有助于诊断改变这些排泄代谢产物水平的疾病。相关链接Cardoso MS, Rocha AR, Souza-Júnior JA, Menezes-Filho JA. Analytical method for urinary homovanillic acid and 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levels using HPLC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applied to evaluate children environmentally exposed to manganese.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23. https://doi.org/10.1002/bmc.5699 Guilarte TR. Mangane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 Critical Review and New Finding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0. https://doi.org/10.1289/ehp.0901748 作者简介•Ryan De Vooght JohnsonRyan是一名自由科学作家和编辑。在获得仪器和分析方法硕士学位后,他在制药行业担任过各种分析开发职务,之后担任编辑职务。作为委托编辑,他创办了两本与分析化学和药物相关的期刊《生物分析》和《治疗药物》,并管理了许多其他期刊。他现在是一名自由科学作家和编辑,以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骑自行车和分配。本文来源:Wiley Analytical Science Magazine . Sensitive HPLC method for dopamine and serotonin metabolites used to assess manganese exposure in children供稿:符 斌
  • 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管理,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   第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   卫生部根据需要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进行调整。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资源、群众需求、疾病发生率等实际情况,增加本行政区域内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并报卫生部备案。   第四条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程序包括血片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测、阳性病例确诊和治疗。   新生儿听力筛查程序包括初筛、复筛、阳性病例确诊和治疗。   第五条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之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在工作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医疗需求、技术发展状况、组织与管理的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和技术规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网络,组织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和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以下简称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设置规划,指定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为本行政区域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应当开展以下工作:   (一)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的实验室检测、阳性病例确诊和治疗或者听力筛查阳性病例确诊、治疗   (二)掌握本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转诊情况   (三)负责本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和相关的健康宣传教育   (四)承担本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有关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上报和反馈工作。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提供病例信息,协助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做好前款工作。   第八条 诊疗科目中设有产科或者儿科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血片采集及送检、新生儿听力初筛及复筛工作。   不具备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新生儿听力初筛和复筛服务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及听力筛查。   第九条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设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所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所开展工作相适应的技术和设备   (二)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规定   (三)符合《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十条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发现新生儿遗传代谢病阳性病例时,应当及时通知新生儿监护人进行确诊。   开展新生儿听力初筛、复筛的医疗机构发现新生儿疑似听力障碍的,应当及时通知新生儿监护人到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进行听力确诊。   第十一条 新生儿疾病筛查遵循自愿和知情选择的原则。医疗机构在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前,应当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项目、条件、方式、灵敏度和费用等情况如实告知新生儿的监护人,并取得签字同意。   第十二条 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保证筛查质量。   医疗机构发现新生儿患有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并提出治疗和随诊建议。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为患有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提供治疗方面的便利条件。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治疗工作。   第十四条 卫生部组织专家定期对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抽查评估。经评估不合格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撤销其资格。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应当接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质量监测和检查。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擅自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一)违反《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   (二)未履行告知程序擅自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   (三)未按规定进行实验室质量监测、检查的   (四)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公布后6个月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考核,指定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 质谱技术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p   肝脏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感染、肿瘤等常见因素,也包括自身免疫性、先天性疾病等特殊因素。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在世界范围内分别有3.7亿和1.3亿患者 慢性肝炎通常缓慢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肝细胞癌死亡率很高,据世卫组织报道,每年全世界死于HCC的患者约为600 000人,而其中一半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1]。除了病毒感染外,药物和毒物的损害,营养不良和嗜酒,以及代谢异常等因素也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p   慢性肝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通常采用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或核酸片段,而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技术对HCC的诊断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质谱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诊断领域,如肿瘤标志物筛选、细菌鉴定、耐药分析以及病毒检测等,成为很多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技术[2]。 /p p   一、质谱分析技术发展状况 /p p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在20世纪早期就已研制成功,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和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等& quot 软电离& quot 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质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液质联用技术,如LC–MS/MS的出现,则极大地推动了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质谱技术包括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SELDI–TOF–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等,它们是新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具有高通量和高速度的优势,目前主要用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标志物的筛选。但二者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存在一定缺陷,严重制约了它们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而且上述技术只能对目的蛋白或疾病标志物进行定性检测,无法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疾病进行预后判断。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包括核素标记定量(isobaric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技术可对样品进行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研究,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范围广的特点,但是,对样本要求高,样本处理过程复杂及高试剂成本是该技术的主要缺陷。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尤其是该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研究价值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 000以内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通常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NMR),色谱(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技术分离并检测人体尿液或血浆等生物样本中的代谢物谱图,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并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相比较蛋白质组研究,代谢物分子检测更加容易,并且种类少,更适合作为疾病的标志物。 /p p   二、质谱技术在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应用 /p p   HBV及HCV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实验室主要采用化学发光和核酸扩增技术进行病毒抗原、抗体和核酸的检测。MassARRAY是基于MALDI–TOF–MS的核酸分析技术,已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HBV与HCV的血清分型,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快速、廉价。另外,该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变异,区分野生株和突变株,指导临床用药,但缺点是只能用于HBV的B和C型[3]。 /p p   HBV突变可导致拉米夫定耐药,目前主要检测方法是测序,但耗时长,不适合大样本量的检测。Hong SP等采用MALDI–TOF–MS方法进行变异位点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可以对HBV感染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4]。另外,对HCV分型的MALDI–TOF–MS方法也有不少文献报道[5,6,7]。MALDI–TOF–MS技术也可用于其他抗病毒药物耐药的检测[8]。 /p p   三、质谱技术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检测中的应用 /p p   肝脏活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是有创性检查,患者依从性差,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寻找简单且易推广的无创性诊断指标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目前对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和血清学指标,而质谱技术在寻找新的无创性诊断指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Poon的研究组应用SELDI–TOF MS技术寻找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蛋白指纹峰,并利用差异蛋白峰建立了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 Network,ANN)诊断模型,发现了5个蛋白峰(m/z为5905, 5928, 5948,3162,3267)与Ishak纤维化评分显著相关,ANN模型指数与纤维化评分呈显著相关性(r=0.831),并且其对肝硬化的预测正确率可到达89%,对Ishak& gt 4的纤维化患者预测灵敏度可达100%[9]。Marfà 等最近报道采用色谱和SELDI–TOFMS技术发现了一个5.9KDa的多肽具有肝脏早期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随后证实为纤维蛋白原α链的C末端片段。 /p p   四、质谱技术在酒精性肝病检测中的应用 /p p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脏疾病。ALD的诊断是基于综合临床特征的,包括明确的饮酒史、肝病临床证据和血清异常指标的支持。但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ALD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研究ALD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酒精性肝病与其他类型肝病在患者机体生理变化上极其相似,所以寻找ALD特异性的标志物非常困难。Nomura的研究组早在2004年就采用质谱技术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的思路是通过对酒精依赖症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具有诊断价值的ALD标志物,他们发现在慢性酒精依赖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aE片段和Apo AII以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都可能成为酒精依赖的特异性标志物]。另一个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成人酒精摄入前后血清中蛋白质的变化来寻找酒精代谢的标志物,如Liangpunsakul等[13]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16例志愿者饮酒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比较,发现一个59 000的蛋白质在饮酒后发生了显著改变,经鉴定该差异蛋白为α–纤维蛋白原,并认为该蛋白可以作为ALD的特异性标志物。 /p p   另外,部分学者通过建立酒精依赖的动物模型,通过质谱检测发现了部分具有ALD诊断价值的蛋白质或代谢物分子,如Zhang L等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模型进行蛋白差异分析,他们提取了肝细胞的胞浆膜,并用双向技术和iTRAQ技术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共有15个不同的蛋白被检测出来,其中,角蛋白–8被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中均被检测出有意义,他们认为该分子可能在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4,15,16]。 /p p   五、质谱技术在肝细胞癌检测中的应用 /p p   HCC是常见且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使用的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一直是HCC诊断的重要指标,但AFP诊断HCC的灵敏度只有39%~65%,无法满足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要求,因此研究新的血清学标志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p p   2003年Poon的研究组采用SELDI–TOF–MS技术比较慢性肝病组(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和HCC患者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并根据差异蛋白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他们发现m/z为8944和8811的蛋白峰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并且与肿瘤转移有关,ANN模型可到达90%的特异性和92%的灵敏度[17]。Liu C等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60例HCC患者,36例其他肝病患者和46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比较,他们发现4471、8936、11670和13752 m/z的蛋白峰具有HCC鉴定的特异性,采用决策树建立诊断模型,其AUC可达到0.927[18]。Xiao等[19]采用超高效亲水性液相色谱与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法(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对HCC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小分子代谢产物差异进行比较,最终,甘氨胆酸(glycocholicacid,GCA),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acid,GDCA)等代谢产物被发现在HCC组和肝硬化组有显著差异性,有望成为新的HCC诊断标志物。 /p p   六、展 望 /p p   生物质谱技术具有高通量、快速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具备条件的临床实验室也开始引进质谱仪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20],例如MALDI–TOF–MS已成功进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成为细菌鉴定领域突破性的技术。在肝病的诊断中,生物质谱技术具有很好地发展前景,通过质谱技术有可能发现一些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好的肝病分子标志物,可极大地提高目前的肝病诊断水平。 /p p   (参考文献:略) /p p br/ /p /p
  • 上海净信研磨机助力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组
    上海净信JX-FSTPRP全自动样品组织快速研磨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代谢功能障碍是促进衰老和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大量证据指出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二型糖尿病及癌症发生有关;并可能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扮演驱动角色。为了建立生理功能障碍和神经变性进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研究其联系代谢和昼夜节律的控管机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研究组购买了净信JX-FSTPRP全自动样品组织快速研磨仪,代替传统手工研磨方法对睡眠紊乱和生物钟基因遗传突变小鼠,Sirtuin和AMPK小鼠的各种组织和器官进行研磨,帮助老师更加高效的进行科研研究。上海净信的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处理与手工液氮研磨处理后提取 FT 的 DNA、RNA 在浓度、纯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成对检验 P0.05) 。但手工研磨有较大的样本损失率,对于DNA提取浓度较低的样品来说,自动研磨仪可以做到样品0损失,在DNA提取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手工处理的过程复杂、易交叉污染,操作所用时间等方面均不及上海净信的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因此自动研磨仪对于DNA提取工作相对于手工研磨处理有很大优势。 上海净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一家生产水平式组织研磨机,垂直式组织研磨机,三维一体式组织研磨机具有全系列生产线的生产厂家。同时还给多家国外品牌及国内企业提供OEM,贴牌代加工服务。
  • 串联质谱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大有可为”
    1990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Dr.Millington提出利用串联质谱(MS/MS)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通过检测血液样品中各种氨基酸、酰基肉碱的浓度来诊断多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异常疾病。90年代,美国就引入了快速、可靠的串联质谱技术,使得新生儿筛查的疾病扩大到了30多种。   串联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性、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及快速检测的技术。传统的新生儿筛查通过一次实验只能检测一种疾病,多种疾病需要多次检测来完成。而使用串联质谱技术利用一份血样即可在几分钟内检测数十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代谢紊乱的疾病。   目前欧、美、澳洲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及串联质谱疾病筛选,此方案可以更有效、更早地找出这些遗传性代谢疾病,为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为遗传性代谢病的预防开辟了新的领域。鉴于此,有人将串联质谱技术称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最具发展潜力的&ldquo 朝阳&rdquo 技术。   随着新生儿筛查市场的不断扩大,串联质谱技术在这个市场中的应用也在逐渐打开并普及。据marketsandmarkets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新生儿筛查市场201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4.389亿美金,今后五年内这个数字预计将会以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到201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196亿美金。本报告特别指出,未来可预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导致了如此高的增长率预期,而主要的增长因素来自于基于质谱技术的方法和系统的改进。   相关新闻:质谱技术推动全球新生儿筛查市场快速增长   在中国,串联质谱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较欧美国家稍慢,但是近几年也得到了很快的推广。据悉国内已有10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了采用串联质谱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特别是今年,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有关医疗机构也相继引进并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如威海市卫生计生委于今年9月28日举办全市运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启动仪式暨技术培训班。明年初开始,合肥市妇幼保健所新筛中心将在全省率先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等。此外,吉林省妇幼保健院、滨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机构也相继引进先进的串联质谱检测设备,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   就在不久前,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也发布招标公告,将采购气相色谱质谱仪用于用于新生儿遗传疾病的筛查,主要检测尿液中的氨基酸、肉碱等。据了解,该机构之前已经拥有用于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的液质产品。   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占世界的20%,中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如此庞大的数据必然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市场的快速增长,而由于串联质谱技术在此领域的独特优势,正迅速成为新生儿群体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单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三孩政策来了!优生优育,先来了解下新生儿疾病筛查
    三孩时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在符合三孩政策条件的妇女当中,有60%是超过35岁以上的高龄孕产妇。这些高龄产妇生育三孩将面临怀孕难、容易流产等风险,出生缺陷发生率也更高。专家表示,35岁以上的女性有生育计划的,一定要找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做好孕前、产前的相关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什么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通过血液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病及内分泌病进行群体过筛,使患儿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生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近100%。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始于1981年,目前覆盖率已接近50%。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应用筛查对象:所有出生72小时(哺乳至少6~8次)的新生儿。筛查内容:我国目前筛查疾病仍以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为主,某些地区则根据疾病的发生率选择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等筛查或开始试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其他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少见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筛查。【疾病小常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又称“呆小病”,患儿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素,引起生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相关症状在新生儿期往往是隐匿的,不引起家长甚至医生的注意而延误了诊治,常导致脑发育产生不可逆的损害。苯丙酮尿症:是一种染色体遗传病。患儿不能正常代谢苯丙氨酸,使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脑萎缩和智力低下。患儿刚出生时外表没有特殊症状,常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出现头发由黑变黄、小便有难闻的臭味、患儿不能抬头。几乎所有未经治疗的患儿都有严重的智力障碍。筛查流程1、填写采血卡信息:记录采血卡片编号、产妇姓名及住院号、出生时间、采血时间、采血人、联系地址、邮编、电话、样本送出时间及特殊情况记录等。2、采血取样:采血部位宜选择足跟内、外侧缘。采血人应清洗双手,佩戴无滑石粉手套,用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乙醇自然挥发或用无菌棉球擦掉多余乙醇后开始采血。采血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刺入深度8 mm)。禁止在1个圆圈处反复多次浸血。采血后用无菌棉球轻压采血部位止血,胶布固定。3、打孔取样:使用自动打孔仪或手动打孔器将干血斑样本打3 mm孔,置于96孔板内。每个96孔板中前2~4个孔用于空白对照。4、临床检测:将96孔板置于自动进样器中,启动程序,创建工作列表,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运行。由于采血人员技术、血片保存条件、递送方式差异等各种原因,各地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都会有不合格血片出现。我们针对此问题设计了SAP 20自动干血斑(DBS)打孔仪,能够为用户提供精确、安全、高效、便捷的 打孔操作。该仪器集控制系统,图像采集设备,条码信息采集设备,打孔装置于一身,用户可实时的在控制软件上观测打孔样本的收集结果,大大提高了样本打孔流程的可靠性。只需将滤纸干血片放到相应打孔区域,即可完成打孔操作,可降低纯手工操作误差并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串联质谱单次检测多种疾病 让新生儿筛查更快更准
    新生儿疾病筛查,一直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自国务院2011年发布《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根据实际条件加强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所覆盖的疾病范围,并进一步提升新生儿疾病筛查水平,我国引入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临床检测技术,其中针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的串联质谱技术发展成熟,目前已逐步被临床检测所采纳。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遗传优生科、湖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临床负责人鄢慧明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遗传优生科、湖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临床负责人鄢慧明介绍说:“目前全国已经全面开展利用串联质谱实施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的项目。仅较早开展相关筛查项目的湖南省一地,就已覆盖27种遗传代谢疾病,全省累计完成14万例新生儿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其中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作为主要开展单位已完成5万例检测。在覆盖疾病方面,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国家规定疾病的筛查覆盖率接近100%,采用串联质谱筛查的新增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覆盖率在11.6%左右。”  以苯丙酮尿症这一典型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为例,在采用串联质谱技术之前,国内通常采用传统的荧光分析法或Guthrie细菌抑制法进行检测,灵敏度不高,操作繁琐耗时,且单次检测只能针对单一疾病的单一物质进行分析,限制了筛查疾病种类的扩展。而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后,检测灵敏度、定量准确性以及分析效率显著提升,并能够实现对单个样本的多种指标同时进行检测,从而在单次检测中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疾病。  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代谢疾病筛查,我国大部分一线、二线地区也已经采用了来自国际主流厂商的最先进技术,如“沃特世(Wat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WatersUPLC® -MS)技术”进行筛查。但是,与最早采用串联质谱技术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采用了最新技术,但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疾病种类、覆盖率、后继治疗等方面仍需提升。因此,国家极为重视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尤其对于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大。  “虽然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项目开展多年,但仍有不少家庭未被覆盖或因家庭不够重视而放弃筛查,最终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令人惋惜的悲剧。”鄢慧明说,“因此,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加强政策扶助与宣传刻不容缓。”  据悉,国家卫计委和残联于2014年联合公布了对全国21个省和自治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方案,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实施了贫困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专项补助,补助标准为1个新生儿120元。此外,在国家卫计委等支持下成立的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开展遗传代谢性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现已在多个省市开展48种遗传代谢疾病检测,累计筛查32万名新生儿,并在全国资助4000名遗传代谢病患儿治疗,帮助出生缺陷患儿康复。
  • 会议预告|细胞命运决定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
    细胞命运决定是生命个体的生死决定,对所有的生命个体都至关重要。神经细胞的过早衰亡导致神经退化性疾病,肿瘤细胞的死亡逃逸奠定了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细胞的生死决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生命活动和人类重大疾病。珀金埃尔默可提供从无标记到多标细胞组学智能解决方案,以及从2D到3D的飞跃模拟生理微环境方案。更多信息请关注珀金埃尔默市场开发经理张薇的报告。时间:2019年10月13日13:00–13:15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院懿德楼报告题目: 在细胞表型3.0时代,助您更深入了解细胞命运为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聚焦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NEJM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于2019年10月11日-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召开“细胞命运决定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邀请细胞命运决定国际前沿领域(凋亡,自噬,坏死,衰老及肿瘤代谢)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以及研究人员共聚一堂,旨在探讨细胞命运决定的最前沿、最激动人心的科研方向。会议详情请点击链接:http://www.cfdchina.org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大连化物所发现化学污染物暴露与慢性疾病风险间的新关联
    近日,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在化学污染物暴露对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血清中全氟化合物残留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在代谢水平上揭示了血清中外源化学残留与慢性疾病风险关系的机制。  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血脂异常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至30%,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暴露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然而血液中环境来源的有害物质与重大慢性疾病的关联仍不清楚。  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收集了上述5种重大慢性疾病共计496例血清样本,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血清中106种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及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揭示了这些风险物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策略,结合中间相遇原则探究了血中化学残留物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全氟化合物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呈正相关,脂质不仅与全氟化合物暴露呈正相关,而且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还发现,关键中介代谢物(肌酸、肌酐及磷脂类等)介导了25%-68%的暴露与疾病风险关系。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从代谢的角度阐明了环境来源的化学物质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病因学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预警标志物的识别。  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bo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erum Exogenous Chemical Residues in a Cohort with 5 Major Chronic Diseas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1808组博士研究生由蕾。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连市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由蕾)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1.106919
  • 卫生部:串联质谱法将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为进一步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卫生部于2008年开始对2004年印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进行修订。经多次研讨并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及卫生部相关司局意见,形成了《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规范(2010版)》)。   《技术规范(2010年版)》由六个部分组成: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治技术规范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操作流程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知情同意书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流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知情同意书。主要对筛查机构、诊治机构、人员和设备要求以及技术流程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和修改。与2004年版的技术规范相比,《技术规范(2010年版)》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强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设置必须符合《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要求   二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中增加了“采血机构和人员职责”内容,强调“血片采集步骤”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明确了“合格滤纸干血片”的内容   三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中强调了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筛查实验室必须符合《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在苯丙氨酸的检测方法上增加了串联质谱法   四是在《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治技术规范》中,更加明确了“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和“机构与人员职责”,增加了“召回制度”,在诊断方面,增加了“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内容   五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操作流程”更明确具体,并新增加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知情同意书”   六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增加了随访及康复环节的内容、以及技术流程与知情同意书。
  • 保障儿童健康,岛津疾病筛查方案守护每一朵希望之花
    导语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这个词,通常被认为就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相对来说概念比较模糊。根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其中儿童定义等同于我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里把儿童年龄分为七个时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均属于儿科学研究范畴。2021年11月5日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发布《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计划中突出强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贫血、肥胖、视力不良、孤独症、听力障碍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风险因素,要求落实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策略,降低疾病负担,促进儿童健康;强调提高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岛津公司在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儿童健康保障提升行动中,一直孜孜不倦的进行着努力,为儿童相关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一起来看看吧!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母婴保健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对那些患病的新生儿在临床症状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通过筛查,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机体组织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严重的疾病或死亡。常见的新生儿筛查疾病涉及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病、内分泌疾病、血红素疾病、脂肪酸代谢病等几大类。筛查手段常见包括生化检测及质谱检测。1. 血尿同筛,双剑合璧,让遗传代谢病无所遁形目前针对氨基酸、酰基肉碱的筛查检测有衍生和非衍生LC-MS/MS法,而有机酸主要用GCMS分析。岛津公司提供可靠的LC-MS/MS法及GCMS法血尿同筛解决方案。LC-MS/MS法血筛方案简介LC-MS/MS法方案提供“即刻使用方法”,无需方法开发及方法优化,适配衍生化及非衍生化样本处理方法试剂盒;进样量1 μL,仅需60秒即可完成检测;提供专业Neonatal Solution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可一站式实现目标物数据库建立、分析方法设置、数据结果分析判断及质量控制等功能。该方案可对50余种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检测数据支持。LC-MS/MS法血筛方案GCMS法尿筛方案简介有机酸尿症又称有机酸血症,是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中较常见的病种, 是导致小儿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原因,迄今已发现了近 40 种疾患。有机酸尿症临床诊断困难,目前应用 GCMS 分析尿中有机酸是有机酸尿症筛查与诊断的可靠方法,已开始作为常规筛查手段运用于新生儿筛查或高危筛查。岛津公司开发的有机酸遗传代谢病辅助诊断软件,可自动对 40 种有机酸代谢病给出诊断结果,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GCMS法尿筛方案2.纤毫毕现,精准筛查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ALD)为过氧化物酶体功能异常导致的脂代谢异常疾病,属于遗传代谢病。本病较为罕见,预后差,主要以听觉和视觉功能损害、智能减退、行为异常、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2018年5月11日,该疾病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岛津公司ALD筛查方案使用岛津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及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筛查和诊断试剂盒(质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Neonatal Solution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强大功能,通过对ALD诊断标志物4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测定,可快速、准确筛查ALD。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筛查和诊断方案在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断领域,除上述方案以外,岛津还开发了基于LC-MS/MS法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肌酸缺乏综合征筛查、有机酸血症相关指标检测等方案。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诊断标志物检测1. 揭秘“矮小症”,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测定矮小症是指儿童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引起矮小症的原因很多,对于GHRH-GH-IGF(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功能评价是诊断儿童矮小症的关键,研究发现直接检测GH有局限性。检测IGF-Ⅰ可间接反映垂体分泌GH功能,有助于诊断GH缺乏引起的疾病。岛津应用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开发了基于IGF-Ⅰ完整蛋白的检测方法。对方法的线性、准确度及精密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良好,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要求,可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学考察结果2.儿童肝胆疾病诊断-一针法快速分析17种胆汁酸胆汁酸由胆固醇代谢产生,根据合成途径,可以分为由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初级胆汁酸和代谢产生的次级胆汁酸。胆汁酸含量异常可以反馈相应肝胆疾病及肠胃疾病,如胆汁淤积、儿科肝脏疾病等。而不同的胆汁酸亚型在临床上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因此检测每一种亚型的胆汁酸在体内的水平而非简单地定量测量总胆汁酸水平,对于肝胆疾病的筛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岛津应用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开发了10 min内同时检测17种胆汁酸的定量方案。前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简便快速;特色Velox 色谱柱保证了对同分异构体的完美分离,该方案可辅助筛查诊断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实现理想化临床检测,“一针分析,多种诊断”。17种胆汁酸色谱图及线性结果营养及健康状况评估1.体内维生素及氨基酸水平筛查评估体内维生素以及氨基酸水平对于儿童生长发育及疾病防治具有积极意义。此类成分的检测可以作为健康评估或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为预防疾病、改善身体营养状态和营养补充提供参考。例如: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D3(25(OH)D2/D3)的浓度测量,已经应用于监控人体内维生素D的状况及低血钙代谢性骨疾病和高血钙代谢性骨疾病的鉴别诊断。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含量测定岛津开发了7 min一次进样同时分析人血清中5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检测方案,经方法学评价,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供临床参考应用。标准曲线最低浓度点色谱图线性及准确度结果血清全谱氨基酸检测应用LC-MS/MS液质联用系统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开发了同时测定人血清42种氨基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内标法定量,42种氨基酸线性相关系数均在 0.993以上,加标回收率在 76.5~119.4% 之间,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部分氨基酸标准曲线最低点 MRM 色谱图治疗药物监测应用由于儿童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因此,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与成人有显著不同。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一般受试对象为健康成年人,很多药物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尚缺乏经验,因此相对于成人,儿童是TDM的特殊人群,其 TDM 的价值更大。2015 年 9 月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发布的《儿童治疗性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儿童TDM 提供参考,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专家共识中筛选出七类推荐行TDM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平喘药、免疫抑制剂及抗精神病药物。《儿童治疗性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推荐行TDM药物列表岛津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建立了169个药物品种的检测方法,均收录在《治疗药物监测(TDM)质谱分析方案》中,基本覆盖儿童行TDM药物品种,可为儿童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检测方法参考,助力儿童用药安全。结语儿童健康关系未来,岛津方案守护希望。在“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的创业宗旨和实现“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一愿望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岛津公司在儿童健康与疾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可行的检测方案,未来将持续为儿童相关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更加进步、丰富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守护儿童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文中推荐技术方法方案仅用于医学等相关专业人士技术交流,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 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简介
    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2018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为全国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官网:(http://fscdrmn.wchscu.cn/)该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大数据及生物样本资源,同时依托四川大学优质的人工智能研究技术与人才队伍,基于临床患者动态数据,开展多组学研究,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以恶性肿瘤、罕见病、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为主的分子网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重大疾病演进的关键分子靶点、阐释蛋白分子网络调控相互作用及其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并进行相关靶向药物与靶向示踪剂的研发与评价,为疾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前沿科学基础。  疾病系统遗传研究院(Institutes for Systems Genetics)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支持下成立,主要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与关键分子网络问题。研究院建有疾病基因和基因组演化研究室、转化医学信息学研究室和疾病蛋白组与代谢组研究室三大研究平台。团队结合平台优势,通过以研究复杂疾病的系统遗传与分子网络标记物为导向,建立系统的理论、数据库、模型和软件工具,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基因网络、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演化以及个性化的医疗与健康管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研究生命与人类演化的重大分子遗传机制、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关键基因和基因组变异、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基础及其演化过程、卫生健康的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群体与分子机制,涵盖了系统遗传学、分子诊断设计、表观遗传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等,正在开展“人类遗传分子网络图谱构建及临床应用”、“跨组学复杂疾病深度表型与网络标志物理论模型构建”等重大课题研究。
  • 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意义
    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意义翻译整理:北京佰司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2023-07-04人类系统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通过破坏两个或多个器官的自我平衡和相互交流。研究疾病和药物治疗就需要复杂的多器官平台作为体外生理模型的工具,以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并与多器官并发症相关联。由于胰岛素抵抗,胰岛通过增加分泌和增大胰岛体积来满足胰岛素不断增加的需求量。当胰岛无法适应机体要求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并出现明显的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是肝脏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将生产葡萄糖的平衡转变为有利于葡萄糖的储存,因此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糖稳态受损,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过去已经报道了多种表征T2DM特征的动物模型,但是,从动物实验进行的研究往临床上转化的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目前使用的药物,虽然能缓解糖尿病症状,但对疾病进一步发展的治疗效果有限。在此,我们以胰腺和肝脏在芯片上的串联共培养为例(参考文献:Functional coupling of human pancreatic islets and liver spheroids on-a-chip: Towards a novel human ex vivo type 2 diabetes model,2017,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来说明一下。胰腺和肝脏是参与维持葡萄糖稳态的两个关键器官,为了模拟T2DM,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科学家利用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芯片(MOC)平台,通过微流控通道相互连接,建立一个双器官串联芯片(2-OC)模型,实现芯片上胰腺和肝脏类器官的串联共培养,在体外模拟了胰腺和肝脏之间的交流通讯。建立串联共培养类器官(胰岛+肝脏)和单独培养类器官(仅胰岛或肝脏),在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5天,串联共培养显示出稳定、重复、循环的胰岛素水平。而胰岛单独培养的胰岛素水平不稳定,从第3天到第15天,降低了49%。胰岛与肝球体串联共培养中,胰岛可长期维持葡萄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单独培养的胰岛,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促进了肝球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显示了串联共培养中类器官之间的功能性交流。在单独培养中的肝球体中,15天内循环葡萄糖浓度稳定维持在~11 mM。而与胰岛共培养时,肝球体的循环葡萄糖在48小时内降低到相当于人正常餐后的水平度,表明胰岛类器官分泌的胰岛素刺激了肝球体摄取葡萄糖。T2DM是一种多器官疾病,疾病表型和对药物的反应依赖于具有完全代谢功能的器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胰岛和肝球体之间的类器官串联共培养的模型。与单一培养相比,在GTT(葡萄糖耐量测验)第一天内,串联共培养中的血糖水平从高浓度降至正常范围,随后保持平衡。在没有胰岛素刺激时,单独培养类器官(仅胰岛或肝脏)中的葡萄糖水平一直保持在高浓度。通过测量胰岛在葡萄糖负荷下释放到培养基中的胰岛素水平来评估肝脏和胰岛的串联共培养的作用。胰岛素促进了肝球状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在共培养中葡萄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单独培养中葡萄糖水平一直偏高。因为,串联共培养中,分泌到循环中的胰岛素刺激了肝球体对葡萄糖的摄取,随着葡萄糖浓度的降低,胰岛素分泌会随之减少,这就表明肝脏和胰岛之间存在一个功能反馈回路。长期暴露于高糖水平下,缺乏肝球体的胰岛释放胰岛素的能力会降低,提示了长期高血糖损害胰岛功能。另外,与单层HepaRG细胞相比,受刺激和未受刺激的AKT磷酸化比例在肝球体中明显更高,这表明3D培养环境更利于模拟人体内的生理反应。这些结果鼓励我们建立2-OC模型来模拟T2DM的特征,通过胰岛-肝脏串联共培养揭示与T2DM疾病相关的机制,包括β细胞衰竭、胰岛素抵抗、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多器官芯片(MOC)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各种不同的器官组合模型,用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以及药动学/药效学(PK/PD)测试。
  •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威尔康乃尔医学院合作推进ALS疾病研究
    2015年 9月 1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近日宣布与纽约市威尔康乃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药理学系老师 Steven Gross博士合作,共同推进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称为葛雷克氏症)的研究。安捷伦将提供最新的质谱技术支持其研究,共同努力揭示这种疾病的最常见形式在体内的发展过程。  Agilent 6230B LC TOF与 6550A LC Q-TOF质谱仪将安装在 Gross博士的实验室中,他是国际公认的使用质谱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专家。他的专长是药理学与细胞生物学,尤其精通以一氧化氮作为信号分子的相关领域。  Gross博士与威尔康乃尔医学院药理学系研究助理教授 Qiuying Chen博士,以及该学院医学研究生院药理学博士生 Ben Schwartz正在研究 ALS的最常见形式。ALS是一种致命的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疾病,能够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并以代谢控制受损为主要特征。  散发型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sALS)在所有ALS 病例中占 90%,且无明显遗传驱动因子。Gross博士和他的搭档威尔康乃尔 Feil家族大脑与思维研究所神经科学教授 Giovanni Manfredi博士,以及斯隆凯特林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中心主管 Lorenz Studer博士正在对 ALS的这种形式进行分子基础研究。安捷伦工具能够帮助研究人员采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方法理解这种疾病的根源所在。借助精确质量数质谱,研究人员能够对成纤维细胞表达系统性代谢标记物形成 ALS的可能性进行检验。  安捷伦科研与政府市场生命科学研究营销总监 Steven Fischer表示:“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等多生物学科结合进行转化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然而大多研究人员并不了解如何开展多组学分析,他们需要一个成功范例。安捷伦与威尔康乃尔的 Gross实验室正在共同努力推进以多组学为基础的方法用于疾病研究,他们将利用 sALS的研究成果证明这种方法的巨大前景。”  Gross博士说道:“我们非常荣幸能与安捷伦联手推动散发型 ALS研究计划的进展。我们新建立的科学合作关系是获得并整合多组学数据的难得机遇,同时也有可能对这种毁灭性疾病的分子基础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我们期望能够与安捷伦一直保持科学合作,这样我们就能够将多组学方法应用于其他知之甚少的疾病,满足供不应求的临床需求。”  安捷伦作为质谱领域的领导者,可提供涵盖所有主要组学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安捷伦解决方案包括样品前处理、仪器以及处理与分析研究数据的软件,帮助用户获得对复杂疾病的生物学认知。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安捷伦与全球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在 2014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人。今年是安捷伦进军分析仪器领域的 50周年纪念。如需了解安捷伦科技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