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打破束缚

仪器信息网打破束缚专题为您整合打破束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打破束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打破束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打破束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打破束缚话题讨论。

打破束缚相关的资讯

  • 专家: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需统筹协调打破机制束缚
    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近年来饱受关注,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指导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适用于中央民口所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日报记者就《意见》涉及的热点话题采访相关专家,聆听各方声音和反响,形成系列报道,今日起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ldquo 这是一份实事求是而且操作性较强的文件。&rdquo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在她看来,《意见》从统筹协调、分类管理、项目流程、经费管理、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科技人员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各类计划林立缘于&ldquo 政出多门&rdquo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90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6%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13年达到2.09%。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2006年的774亿元,增至2013年的246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   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的大幅提高,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为社会各界诟病的问题: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林立,重复交叉严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存在违规违纪现象&hellip &hellip   &ldquo 导致资源分散、重复、低效和条块分割的症结在于&lsquo 政出多门&rsquo ,科技工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国家层面设立的科技计划太多,而且这些计划都是&lsquo 横切&rsquo ,并非按照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进行立项攻关。&rdquo 方新以基础研究领域为例说,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管理和支持基础研究,973计划也在关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难免会造成重大项目的交叉重复。   我国863计划、973计划和以自然科学基金等为主的科技计划体系,在过去30年改革中逐步形成。方新认为&ldquo 它有重要的历史作用&rdquo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费投入太少,863计划在当时稳定了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工作和人才队伍。&ldquo 但是走到今天,这样的计划体系是不是需要做相应调整?这需要思考。&rdquo   统筹协调打破机制束缚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对当前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多头申报、重复支持,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方面,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ldquo 《意见》的亮点之一就是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其中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是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碎片化问题的关键之一。&rdquo 方新告诉记者,各部门对每年度的方案要做综合平衡,这就从计划源头上减少项目的重复交叉,同时新设的计划要有动态评估和终止,并且要上报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要按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功能定位,对&ldquo 定位不清、重复交叉、实施效果不好的项目,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rdquo 。   作为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意见》要求,到2014年底要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 2015年底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为宏观统筹和项目查重提供技术支撑。   &ldquo 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每个计划支持什么项目,这些项目出了什么成果,这都是公开可查的。&rdquo 方新说,公开是公平的前提,&ldquo 这是机制上挺大的一个突破&rdquo 。   围绕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   采访中,方新一再表示《意见》&ldquo 实事求是&rdquo &mdash &mdash 不管是针对性较强的改革措施,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实事求是。   &ldquo 现有的改革是动增量没动存量,国家层面的各个计划、项目还都保留,希望在新增的计划上有所调整、改变。&rdquo 方新称,《意见》中提及的计划体系、统筹协调、分类管理等原则都很好,但落实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细化以真正落实。   相比我国各类科技计划的&ldquo 横切&rdquo ,其他国家的科学计划多是&ldquo 纵切&rdquo ,即围绕提升某个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科技计划,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计划,韩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14个产业制定的国家科技计划等。   &ldquo 横向进行的科研计划,最大的问题是科技和经济不容易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科技计划在立项时就应注意科技与经济的结合。&rdquo 方新直言,863计划等多是由专家提出项目建议进而形成项目指南,对市场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把握不够,虽然做出来一批成果,但可能不是企业和产业最需要的。而纵向的计划,是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再按照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ldquo 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dquo 。   &ldquo 我们不能指望一份文件就解决科技界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关计划,这方面的调整太难了。&rdquo 方新说:&ldquo 在体制上动不了的时候就在机制上做了突破,终归是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dquo
  • 中国科大等首次实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杨、哈工大深圳校区教授肖淑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仇成伟合作,在微纳光学与手性光学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合作团队在介质超表面中引入微小倾斜扰动,首次实现并观测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chiral BIC),在光学波段同时得到高达0.93的圆二色谱信号和高达2663的光学品质因子,显著增强了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这项研究在手性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intrinsic chiral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当一个物体无法通过旋转、平移等操作与其镜像体相重合时,该物体即具有手性。手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我们的双手双脚到宇宙中的星系。更重要的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大分子,如:氨基酸、核糖核酸、单糖等,也具有手性结构,且生命体对这些基本单元的构型选择具有极致的偏向性,如:氨基酸都是L型的,而单糖都是D型的。相应地,许多生理现象的产生都源于分子手性的精确识别与严格匹配。因此,研究物质手性不仅在食品化妆品、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探索生命起源之谜。Science杂志在最新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将“为什么生命需要手性”列为其中之一。手性物质的两个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s)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热力学性质,但是,当手性物质与手性圆偏振光发生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手性光学响应,如圆二色谱(CD)和旋光谱(ORD),这也是最常用的研究物质手性的方法,并孕育出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手性光学(chiroptics)。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学科分支,手性光学研究的核心是增强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然而自然界中物质具有的内禀手性通常极其微弱,其产生的手性光学响应也难以探测。近些年,随着光学超表面(metasurfaces)领域的发展,手性超表面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主要利用构成单元(meta-atoms)的手性微纳结构在亚波长厚度上产生很强的手性光学响应。然而,现有的手性超表面,无论是基于等离激元还是介质,产生的CD信号依旧不强,更重要的是谐振峰的品质因子(Q)不高,导致内在的光与物质手性相互作用有限。连续域中束缚态(bound state in the continuum, BIC)作为一种存在于可辐射连续光谱却仍然保持局域化的电磁本征态,具有Q值极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强等特点。而手性连续域中束缚态(chiral BIC)则表现为与一种自旋方向的圆偏振光完全解耦,而与另一种自旋方向的圆偏振光发生强相互作用,同时产生最大的圆二色谱(CD = 1)和极高的品质因子。尽管Y. Kivshar、A. Alu、J. Dionne等国际知名研究组先后从理论上提出了chiral BIC的实现方案,但由于结构设计难以在实验上实现,这些工作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具有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在光学频段的实现与观测依旧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前期理论研究发现,实现chiral BIC的关键和难点是打破结构的面外镜面对称,这与常用的针对二维结构的微纳加工手段(如:FIB,EBL等)不兼容。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结构倾斜打破TiO2介质超表面的面外镜面对称,并结合面内的梯形纳米孔设计,实现三维真手性(图1a)。该超表面是由常见的竖直方孔超表面引入面内几何扰动α和面外几何扰动φ演化而来,支持一系列谐振Bloch模式(图1b)。对于基模TM1,当没有面内和面外扰动时(α=0,φ=0),该模式在动量空间的Γ点上支持一个对称保护的连续域中束缚态(symmetry-protected BIC)。为了分析结构扰动对模式内禀手性的影响,研究者们发展了一种基于近远场光学手性守恒的微观模型。当只有面内扰动引入时(α≠0,φ=0),该BIC模式退化为quasi-BIC模式,此时模式的近场手性可以用光学手性密度OCD=-12ωRe[D?B*]衡量,由于OCD是一个奇宇称(parity-odd)的标量,结构的面外镜面对称会使得OCD在对称面两侧呈反对称分布(图1c)。类比波印廷定理,光学手性在近场与远场的分布也遵循守恒定律,因而当OCD在近场具有反对称分布而互相抵消时,该模式的远场辐射也不具有手性,表现为线偏振。当面内和面外微扰同时引入时(α≠0,φ≠0),OCD在近场的反对称分布被打破(图1d),不抵消的OCD会“释放”到远场,产生手性远场辐射,其圆偏振度可以通过近场OCD的不平衡度进行推导,该微观模型也清晰揭示了为什么打破面外镜面对称是实现chiral BIC的关键。结构倾斜诱导BIC的内禀手性也可以根据手性光学的一般性理论进行解释,即一个物体的光学手性在偶极子近似下决定于p⊥m⊥,其中p⊥和m⊥分别是该物体电偶极子p和磁偶极子m在与入射波矢k垂直面上的投影。针对本工作中的介质超表面,当没有结构倾斜引入时,TM1-quasi-BIC在对称面上(z=0)磁场分布在面内而电场分布在面外(图1d),此时p⊥m⊥为零,不具有内禀手性。而当介质孔沿x方向倾斜时,电偶极子p也随之倾斜,产生非零的p⊥m⊥及内禀手性。为了制备这种倾斜纳米孔超表面,并精准控制倾斜角,作者开发了一套倾斜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将预先经过EBL曝光显影的样品置于具有一定倾角的基底上,射频源发射的离子束经铝挡板上的一个孔径校准后入射到样品上对TiO2薄膜进行刻蚀(图2a),通过对铝挡板的周期和尺寸进行严格的设计,在反应离子刻蚀腔体内部形成平滑的等电势线,实现了纳米孔的倾斜角可的精准控制,并在整个超表面区域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图2b)。 为了得到最大的远场光学手性,需要协同设计面内扰动α和面外扰动φ。通过计算TM1-quasi-BIC的本征偏振在动量空间的分布,作者发现引入面内扰动α会使得代表BIC模式的偏振奇点V分裂成两个具有相反圆偏振的C点(即C-和C+),而引入面外扰动φ则会引起整个偏振分布向一侧平移,当α和φ取到一组适当值时(如α=0.12,φ=0.1),C+点恰好移到动量空间的Γ点上(图2c),即实现了chiral BIC,仿真和实验得到的角分辨透射谱也验证了chiral BIC的实现(图2d)。以上结果可以看出α和φ的协同作用是该超表面体系实现chiral BIC的关键,而实验和理论结果也表明C点在动量空间的移动与φ的大小近似成线性关系(图3a)。为了得到α和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基于手性光学的一般性理论,并经过一系列化简和推导得到chiral BIC在远场辐射的CD值与α和φ的关系近似满足:CD~φα2+Aφ2,其中A是常数,该理论结果与仿真和实验结果相符(图3b)。通过进一步对该关系式求极值可以得到CD最大化的条件是α=A?φ,这一直接明了的线性关系也被仿真和实验结果所验证(图3c)。实际上,圆二色谱不仅可以通过物质的内禀手性(真手性truechirality)产生,也可以通过光的倾斜入射或者物质的各向异性(伪手性false chirality)产生。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测得的chiral BIC具有内禀手性,作者测量了超表面在正入射条件下的圆偏振基反射谱(图4a),可以看到只有同偏振分量RRR具有一个明显且尖锐的谐振峰,而交叉偏振分量RRL和RLR以及另一个同偏振分量RLL则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谐振信号,据此可以排除伪手性的影响,证明该chiral BIC模式具有内禀手性。进一步分析得到该超表面的CD值高达0.93,已经接近极限值1,而Q值高达2663,比现有手性超材料/超表面实验结果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图4b),这种CD值和Q值的同时增强可以显著提高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在手性光学领域有广阔应用。作为一个典型性应用,作者展示了基于chiral BIC的手性荧光增强发射,通过在超表面上旋涂染料分子并进行光泵浦可以观察到显著增强的荧光发射,且发射的荧光具有高纯度的圆偏振态(图4c)。该团队首次实验实现并观测了具有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intrinsic chiral BIC),同时得到了高达0.93的CD值和高达2663的Q值,作者还基于微观模型和手性光学的一般性模型揭示了intrinsic chiral BIC的产生机理和设计方法。虽然这项工作实现在可见光波段,它可以扩展到红外以及更长的波段,而且经过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优化,CD值和Q值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本文开发的chiral BIC超表面体系可以显著增强光与物质的手性相互作用,在手性光学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如手性光源与光探测器、手性物质的痕量检测、非对称光催化等。图1.(a)倾斜扰动超表面产生chiral BIC的示意图。(b)超表面的能带结构。(c)截面上OCD的分布。左:α≠0,φ=0,右:α≠0,φ≠0,中:倾斜微扰区域的OCD分布。(d)无倾斜(左)和有倾斜(右)引入情况下,电场和磁场在中心x-y面上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电偶极子p和磁偶极子m结构。 图2.(a)倾斜RIE刻蚀装置示意图。(b)超表面样品的侧视图和截面图,比例尺:300 nm。(c)C点在动量空间随面内和面外扰动引入的演化图。(d)左圆偏光和右圆偏光入射时,超表面的角分辨透射谱(上:仿真结果,下:实验结果)。 图3.(a)超表面具有不同倾斜角时C+和C-点对应的圆偏光入射角度。(b)当α固定时,CD值与φ之间的关系。(c)最大化CD值需要满足的α和φ之间的关系。图4.(a)实验测得超表面样品的圆偏振基反射谱。(b)本工作得到的CD与Q值与现有其它工作的对比,这些工作根据CD信号的来源分为两类。(c)旋涂染料分子的超表面在光泵浦下的偏振分辨荧光发射谱。
  • 首个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束缚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 strong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strong (以下简称平台)成立大会在京举行,这也是首个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全国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自全国的60余位临床医院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成立大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12914af-fab2-47ca-abef-23e9d0284170.jpg" title=" 1111111111.jpg" alt=" 111111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中医药科技事业取得了进步,然而依然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熟度低、形式单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匮乏等限制,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为了破除束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瓶颈问题, stron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首批14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了首个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表示,东直门医院将搭建院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桥梁,为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提供药学、临床研究等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使平台成为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强调,成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破除制约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障碍,真正打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能否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希望该平台按照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相关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和作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会上,平台聘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王昌恩为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田贵华为秘书长,并成立了由首批全国18家医院、科研院所科技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王昌恩强调,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大家仍任重而道远,希望各平台成员单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们牢记初心使命,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机制,不断加强中医药科技的协同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田贵华介绍,该平台成立后,一方面要建设反映医院、科研院所需求的“问题库”,成立展示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项目库”,另一方面要为各个需求企业创造共享资源的“开源库”,促进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在此基础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嘉宾 /p p   【现场专家领导】 /p p   周 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 /p p   唐隆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和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 /p p   孙永章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p p   王 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综合处副处长 /p p   王昌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 /p p   朱立国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 /p p   王 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p p   胡元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p p   商洪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 /p p   于宏伟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人 /p p   张霄潇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部负责人 /p p   付建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魏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刘宝利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田贵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负责人 /p p   王 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李小黎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技处处长 /p p   居文政 江苏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赫 军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p p   尹志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成果转化负责人 /p p   董学军 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研究院院长 /p p   邱 媛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副会长 /p p   叶晓林 广州常享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李 仪 北京北昆影业有限公司CEO /p p   张农山 江苏省中医院科研处 /p p   李自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李新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郭天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线上参会专家】 /p p   安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p p   蔡桦杨 广东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顾翠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科技处处长 /p p   黄可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李光哲 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 /p p   张春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魏 戌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p p   朱少璇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 /p p   【现场企业代表】 /p p   赵立军 未来药业董事长 /p p   吴建彬 中信华盛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p p   童 丰 北京诚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徐 意 北京同仁堂研究院副院长 /p p   孙 虹 丽珠集团副总经理 /p p   关 平 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p p   吴晓明 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p p   李晓祥 未来药业 席科学家 /p p   王 贺 未来药业市场总监 /p p   金 秋 未来药业研发总监 /p p   周 鸿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p p   杨晓宏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 /p p   汪 平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p p   王玉莉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信息总监 /p p   周海燕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 /p p   杨芮平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p p br/ /p
  • 前线报道|含氟新材料产业大发展,连续流技术成热点!
    25日,由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三明市人民政府及三明学院主办的2021年全国氟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暨三明产业技术对接会在三明市召开,来自国内外主要氟化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代表和技术装备领域等社会各界人士、三明市各市直部门代表共聚一堂进行深入交流。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姜毅博士出席会议并做了“高通量—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助力高性能氟材料本质安全生产”的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认可和热烈讨论。本质安全的连续流技术是氟材料生产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姜博士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化工和材料的发展和需求趋势,他提到:随着化工和材料“精细化"发展,制造科技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智能化、个性化的要求势必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生产方式束缚转为连续化生产。同时实现本质安全生产也尤为重要,是企业自身发展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本质安全连续化的过程设备颠覆性创新、工艺和过程控制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竞争高地!姜博士还介绍了康宁高通量-微通道反应器的技术特点,并详细分享了康宁反应器技术在高性能氟材料的本质安全生产应用案列及相关工艺研究新进展!最后姜博士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他对微通道连续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他提议各行业企业和责任部门从项目审批、法规完善和政策引导方面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微通道连续流技术的发展。该提议得到了与会领导与听众的普遍赞同。康宁反应器具有卓越的材料性能、完善的售后服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计划、丰富的工业化经验及整合世界先进的上下游技术的能力。我们一直积极携手国内外科研单位及化工材料企业,在工艺开发研究及工业化生产合作平台上推动连续流技术在化工及材料的应用。欢迎您联系康宁反应器技术!欢迎您加入本质安全连续氟化工时代!
  • 聚光盈安丨金属移动检测车“打破”常规实验室作业!
    随着许多工厂厂家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日益重视,如何利用现代化检测手段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生产加工效率一直是待优化问题之一。考虑到单靠实验室内使用的大型分析仪器对于一些现场样品质量管控无法达到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聚光盈安特打造可随需随到的“金属移动检测车”!实现快速到达检测现场并进行实地检测工作!金属移动检测车 配备独立电源以供光谱仪的日常分析使用;独立空调恒温系统保证实验环境恒温恒湿;参考人体工程学,设计有效充足的存储空间,不论是实验所需的磨样机、打印机等相关实验室辅助设备还是相关检测产品,如手持式光谱仪等均可存放在适应的收纳空间且不影响实验人员的日常使用行动轨迹,空间舒适整洁。我们将m5000 全谱直读光谱仪在车内加固并配备减震模块,开启了一场“金属移动车检测服务之旅”。从湖北宜昌开到湖北十堰市竹山县一路400多公里,途中先后为十几家客户提供了移动检测服务,仪器性能稳定、检测迅速、数据可靠,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下图为金属移动检测车到达湖北三环铸造股份有限公司(三环集团公司是省属大型制造企业,湖北三环铸造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三环集团)为企业展示了金属移动检测车详细的内容并提供了检测试用服务。金属移动检测车来到了三环铸造的实际生产作业场地,为客户展现了我们的金属移动检测车及m5000 全谱直读光谱仪的移动检测魅力。此次,客户现场观察使用了金属移动检测车表示,为了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提升现使用检测仪器设备性能等,正计划更换检测仪器,后期也会持续关注金属移动检测车进展。金属移动检测车打破常规实验室仪器使用环境限制,创造更多作业办法,让检测变简单,让技术走进现场,真正做到“金属分析专家,服务在您身边”的工作理念。
  • 普莱信智能赋能半导体发展,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半导体、自动化等技术是实现未来智能世界的关键技术。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妥协没有出路,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实现国产替代、掌握核心科技“硬实力”,才能实现中国高端制造强国的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11月3日,东莞普莱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携最新的半导体设备、精密绕线设备两大产品线亮相慕尼黑华南电子展,为促进行业变革带来新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展会现场,智汇工业记者采访了东莞普莱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孟晋辉。访谈中,孟晋辉分享了普莱信智能的发展背景、产品的特色亮点以及其带来的新发展,并就如何应对华南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普莱信智能——立志于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平台型企业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普莱信智能是一家在高端设备领域拥有底层共性技术的平台型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创始团队由原华为、展讯早期技术骨干,全球知名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资深技术成员及国内运动控制专家等组成。在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内,公司已经在运动控制、算法、直线电机和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实现了突破,并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结合半导体、光通信等行业的具体工艺,为半导体封测,光通信,电子元器件行业等提供固晶、绕线、焊线以及点胶设备等智能化解决方案。立志用国际级的先进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领域平台型企业,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赋能中国制造业,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长期以来,我国半导体产业主要建立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提供的设备、软件及服务的基础上,尤其是半导体设备,90%以上依赖进口。而此次普莱信智能为我们展现的最新产品则有望于打破半导体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促进进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赋能中国制造业。孟晋辉表示:“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对数据传输和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光通信技术也从传统的2.5G发展到400G,用于光通信的高速光模块40G/100G/400G等,采用的是COB工艺,高速光模块的VCSEL芯片贴装精度一般要求在5微米以内,能满足这种技术要求的固晶机,被美国和日本几家公司垄断,甚至成为制裁中国科技公司的工具。普莱信和某通信巨头联合开发的DA401、DA401A、DA402等COB高精度固晶机,设备定位精度正负1.5微米,贴装精度正负3微米,可以完全媲美国际最领先产品,COB高精度固晶机系列产品一经推出,获得华为,立讯,铭普等国内外大公司的认可,为40G/100G/400G等高速光模块封装设备实现国产替代,促进我国5G光通信产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孟晋辉还表示随着5G通讯时代的发展,华南市场将会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此我们要加大对市场发展的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动化和专业化技能,迎合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浪潮,提高企业的产能与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是不少制造业企业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推进智能制造,提高企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是传统制造业转型成功的有力途径,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而这则需要全体企业的共同努力。 /p
  •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与磐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5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磐诺集团共建智慧实验室落成签约仪式成功举办,双方就全面合作达成共识并签署面向未来的智慧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磐诺集团董事长王涵文、总裁熊厚钧、研究院院长余青霓、事业部经理谢峰、华北区经理王卿、生命学院院长罗爱芹、副书记副院长郭惠芝、副院长吕雪飞及学院相关教师等出席了仪式。首先,罗爱芹院长对王涵文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生命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科研的成果。她谈到,磐诺集团作为专注于打造高端分析仪器的民族企业,在国产气相色谱领域具备关键技术,为国家在质量监督、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在分析检测方面也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希望能够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实现共同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 罗爱芹磐诺集团董事长王涵文博士随后也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签署此次面向未来的战略合作协议,我们非常珍惜与重视和贵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磐诺作为民族企业,也一直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破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束缚,实现批量生产和规模化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国内前端科技领域发展。同时,磐诺在未来也将深耕生命科学、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能够促使我们彼此更快速的发展! ▲磐诺集团董事长 王涵文博士随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吕雪飞副院长与磐诺集团总裁熊厚钧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吕雪飞副院长(右)磐诺集团总裁 熊厚钧先生(左)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罗爱芹院长与磐诺集团董事长王涵文博士分别代表双方共同揭牌并与所有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也祝愿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促使彼此更快速的发展!▲合影留念签约仪式后,生命学院领导陪同王涵文董事长一行参观了生物与医学工程公共实验中心及网络智慧实验室,并对现阶段及未来的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双方表示未来会继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协作,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等方面共同努力、持续投入,充分发挥共建实验室的平台作用。
  • 「积跬步,以致千里」国内首台超精准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于清华大学交付使用
    近期,我们于清华大学交付使用了超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该设备是全球发布以来国内的套设备,也是美国本土以外安装的二套设备。设备配备7个侧面窗口和1个部窗口可实现光路的灵活搭建。集成的低温位移台和旋转台可以实现样品在低温环境下的三维位移和二维旋转。本套OptiCool的用户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杨鲁懿教授,设备将被用于量子材料超快光谱探测的相关研究。我们感谢杨老师能认可并选择Quantum Design作为科研的合作伙伴,祝杨老师科研顺利,硕果累累!超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OptiCool自发布以来就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OptiCool全新的设计方案打破了传统强磁场设备对光学实验的诸多限制,设备具有低温、强磁场的同时还有超低震动、多窗口、近工作距离等特点。OptiCool的发布使得低温强磁场的光学实验也可以用室温物镜和自由光路来实现。这一特点意味着很多成熟的室温试验方案可以平移到低温强磁场环境下来进行,这对于低温光学实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Quantum Design工程师在安装调试位移台和旋转台 Quantum Design工程师与用户合影(中间为杨鲁懿教授) 背后的故事本套设备在春节前就已运抵清华大学,由于疫情原因美国工程师无法亲临现场安装。为了让用户能够早日进行科学研究,由QD中国的王笃明博士、田勇博士、谷大春博士三位资深工程师组成的OptiCool技术团队在疫情期间就设备的安装与美国工厂进行了详细的线上技术沟通。在国内疫情有所缓解的5月,在与清华大学进行报备后三位工程师齐聚清华大学对设备进行安装。设备的安装调试进行的非常顺利,设备所有指标均达到要求。本次国际远程协作、国内高手联合的工作模式是我们技术团队在为国内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方面的重要一步。新发布OptiCool在2020年3月正式发布了集成式室温物镜选件,该选件在下凹式部窗口的基础上将窗口换成了100×的物镜,实现了2 mm的近工作距离和0.75的NA值,这在强磁场设备上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该选件甚至使得OptiCool比多数无磁场的恒温器具有更近的工作距离,彻底突破了低温磁场设备在低温光学实验方面对工作距离上的所有限制。正是Quantum Design全体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使我们在低温光学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而我们的每一步终将汇成低温光学的一大步。我们期待OptiCool能为科研工作者带来更多超乎想象的惊喜。 集成式室温物镜设计示意图拓展阅读OptiCool是Quantum Design于2018年2月推出的超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2019年正式向美国以外市场销售。系统拥有3.8英寸超大样品腔、双锥型劈裂磁体,可在超大空间为您提供高达7T的磁场。多达7个侧面窗口、1个部超大窗口方便光线由各个方向引入样品腔,高度集成式的设计让您的样品在拥有低温磁场的同时摆脱大型低温系统的各种束缚。OptiCool是全干式系统,启动和运行只需少量氦气。全自动软件控制可实现一键变温、一键变场;避震、控温技术让控温更智能;新型磁体结合了超大均匀区与超大数值孔径。OptiCool让低温光学实验实现无限可能!超全开放强磁场低温光学研究平台: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83786.htm
  • 环球医疗与西安交大一附院携手开创PPP合作模式
    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环球医疗」或「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交大一附院」)拟共同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医院(以下简称「国际陆港医院」)的投资预案于今日正式签署。国际陆港医院项目是环球医疗与西交大一附院在国家政策的支援下,以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建设的「医、教、研、养、康一体化」项目。合作双方将共同建设和运营国际陆港医院,以打造西北地方一流的高技术医学中心为目标,同时藉此平台建设具备国际水准的医养结合社区,使项目成为全国医养结合发展的标杆工程。该项目是卫计委下属管区域中心医院首次与社会资本公司携手合作,开创了PPP模式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先河,对于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国际陆港医院计画为一家拥有10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公司将为国际陆港医院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资金、技术服务、管理和培训。双方进一步约定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以管理国际陆港医院的医疗事业。在合作共建后,国际陆港医院拟设置为「大专科、小综合」、提供国际诊疗服务、并在有效的信息平台基础上运行的三级综合医院。同时,在国际陆港医院周边规划建设养老公寓,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商业、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预期共建后将大幅提高为陕西省及周边地区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西北地区百姓将会获得深远收益。根据目前公立医院的未来发展来看,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医院,发展一些特色的专科,不仅有利于院本部的科室资源优化调整,更可以带动区县医院的重点科室发展,对于公立医院和合作方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参加是次签署仪式的领导有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李谠,中共陕西省常委、副书记胡和平,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毛万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莉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指导中心主任赵明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郭卫平等。对于是次的合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指导中心主任赵明钢表示:「中国目前公立医院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百姓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的突出矛盾,这也是引入其他资本参与医疗改革的契机。通过PPP模式共建国际陆港医院,能进一步挖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潜力,打破机制束缚,解决资金瓶颈,实现双方国有资本的强强联合与共同增值。」他认为,此次合作对进一步完善西安国际港务区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打造辐射西北地方的高水准医疗中心,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表示:「采用PPP模式合作共建以后,西安交大一附院将负责注入品牌职能、提供与品牌需求相一致的医疗技术支援、技术领军人才以及人才团队和成熟的医院管理体系,并且会在医院运营过程中负责医疗运营。」他又指,此次共建国际陆港医院的举措,短期内可有助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佈不均衡问题,受益最大的将是广大百姓。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郭卫平指:「环球医疗在与西交大一附院共建的模式下,通过我们的资源投入来弥补公立医院现有的不足,更能够向医院供给更多国内外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包括优化的管理理念、医生培训、专家输送、科室提升、学科建设、设备引进和医疗信息化等。是次合作所带来的一系列优势正是国家鼓励和推广PPP模式的初衷,也是国际陆港医院的未来之路。」有关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环球医疗」或「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医疗服务供应商(按2014 年收入计,根据一家独立咨询公司报告)。公司专注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以自身丰富的医疗资源平台为支撑,为医院客户提供一系列灵活多样的综合医疗解决方案。环球医疗的最大股东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其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也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有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卫生计生委管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首批暨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首批「百佳医院」。自1956年建院以来,坚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优秀的服务品质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备完善医疗设施,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准在西北地方居领先地位。 医院2014年门急诊患者212万人次、出院患者10.3万人次、住院手术3.2万例次。医院注重专科发展,医疗服务特色突出,在肝移植、肾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冠脉搭桥、先心病封堵、介入、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複杂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整体疑难危重症治疗和疾病难度指数居国内先进水准。
  • 中国诊断试剂公司正逐渐打破国外垄断
    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和检测技术的日益改进,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加快扩大步伐。   据China Market Research Reports公司最新发布的&ldquo 2013-2015中国诊断试剂市场报告&rdquo 报道,中国本土的诊断试剂公司正逐渐打破国外品牌垄断情形。   在中国,体外诊断试剂包括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和血液诊断试剂。2012年,我国生化和免疫诊断试剂达到了70%最高市场份额,这是由国内医疗需求决定的。而中国经济和政府的医疗开支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对医疗诊断消耗产生了较大影响。   未来三年内,中国对常规检测的需求量将达最大。在国内,诊断技术的进步和高端消费者的增加将推动分子诊断试剂及其他相关试剂的市场需求。据预测,针对生 化和免疫诊断试剂的需求在2015年将下降至60%。凭借高性价比和本土优势,中国诊断试剂企业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局面指日可待。   然而,外国公司目前仍然掌握30-40%的中国市场份额,同时显现出在中高端领域的明显技术优势,以及对&ldquo 仪器试剂&rdquo 一体化平台的垄断情形。   据了解,今年年初在上海举行的&ldquo 2014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rdquo 将针对上述关注焦点展开深入讨论。本次活动将邀请众多行业领域专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围 绕&ldquo 如何及时掌握先进的生物技术&rdquo ,&ldquo 如果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的体外诊断产品&rdquo ,&ldquo 国内诊断企业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rdquo &ldquo 跨国项目合作能否进入更深度阶段&rdquo &ldquo 试剂科研如何迈向产学研一体化&rdquo 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与全面阐释。
  • 水质现场快检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一折一按”即出结果   科研人员把一根细小的玻璃管在待检水样中折断后,小玻璃管迅速吸水后出现显色反应,再插入小小的仪器中,按下数据提取键,水中待测物浓度等相关数据便清晰地显示在评审专家们的面前。这是近日在郑州举行的“ZZW多参数现场测试仪暨水质快速测试管方法的研究”成果鉴定会上的场景。   项目鉴定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汪尔康、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等9名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将烦琐的实验室检测简化,通过高度集成比色分析、现代光电、信息处理等多学科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质现场快速测试方法,为我国环境安全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广为适用、更为简便、智能化、小型化、便携化的现场快速测试仪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负责人,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白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项目历经十多年的研究,主要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吸式水质快速测试管”(显色系统)和“智能化全色测试仪”(检测系统)两大核心技术组成,形成了独特的水质现场快速测试方法和产品体系。尤其是由57个品种的测试管组成的显色系统与检测系统测试仪配合,可在现场数分钟之内完成对某一待测物的快速测定。   据悉,他们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28项,拥有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认证 并在2011年被纳入国家环保应急监测技术标准。   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沃特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华介绍说,该项目产品具有操作简单、抗干扰性强、数据稳定可靠、二次污染小等技术优势,使水质现场测试速度和可信度难以均衡的难题得以较好解决,极大提高了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及此后的北京抗击“甲流”、玉树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安保等重大事件中,该项目产品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据悉,该项目在实施期间,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替代进口产品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间接效益达数亿元。
  • 打破对称!卵母细胞如何脱颖而出?
    在哺乳动物和果蝇中,雌性多细胞雌性生殖细胞包囊(Female germline cyst)中只有一个细胞会成为卵母细胞,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打破对称性从中脱颖而出的还不得而知。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英国剑桥大学D. St. Johnston研究组与D. Nashchekin(第一作者)合作在Science发文题为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female germline cyst,发现微管负极稳定蛋白Patronin/CAMSAP通过标记果蝇中的卵母细胞,促使生殖细胞打破对称性从而特化形成卵母细胞的具体分子机制。在许多生物中并非所有的雌性生殖细胞都会变成卵母细胞,一部分细胞会变成辅助细胞为卵母细胞提供物料和营养支持【1】。举例来说,小鼠卵巢中一个生殖细胞包囊中包含约30个细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会变成卵母细胞,大多数的细胞会作为营养细胞(Nurse cells)经历细胞凋亡,将胞质的内容物通过环管(Ring canals)输送卵母细胞(图1)【2, 3】。在果蝇中,生殖细胞包囊形成于生殖腺,包囊具有三个区域。生殖干细胞产生成囊细胞(Cystoblast),成囊细胞在不完全的胞质分裂的情况下分裂四次,产生一个包含16个生殖细胞组成的包囊,这些生殖细胞通过环管相连接(图2)。卵母细胞的选择依赖于非中心体组织中心(noncentrosomal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ncMTOC)在未来的卵母细胞中组织一个具有极性微管网络指导动力蛋白(Dynein)依赖的细胞命运决定因子的运输。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脱颖而出获得命中注定的卵母细胞命运呢?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作者们将目光集中在了Patronin以及其脊椎动物同源蛋白CAMSAPs上。该蛋白是微管负极结合蛋白,是 ncMTOCs非常关键的组分【4,5】。作者们在patronin突变体中检测了卵母细胞标记物的分布,发现突变体中卵母细胞标记物的累积显著地降低。限定表达在区域3中卵母细胞中的联会复合体蛋白C(3)G也在patronin突变体中也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Patronin对于卵母细胞的决定非常关键。为了对Patronin在生殖腺包囊中的定位进行检测,作者们对内源荧光标记的Patronin-Kate品系进行成像,发现Patronin在2a区域时开始在单独的一个细胞中表达,早于既定卵母细胞标记物的表达,该信号会持续累积在此单个细胞中到区域2b-3,发育到该时期时会在细胞中形成点状信号,最终此细胞发育成为卵母细胞。但是作者们发现patronin的mRNA并不会定位在包囊之中,因此这种不对称的分布依赖于Patronin蛋白而非mRNA的定位或者新蛋白的合成。另外作者们发现动力蛋白在patronin突变体中的定位在推定的卵母细胞中,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缺失会破坏前体卵母细胞中MTOC的形成,从而导致极化的微管网络形成的缺失。通过检测微管正极末端追踪蛋白EB1-GFP对包囊中的MTOC进行可视化观察,作者们发现EB1-GFP信号与Patronin的信号在相同的细胞中共定位。同样,EB1-GFP的不对称定位在patronin突变体的包囊中会消失,此时EB1-GFP的分布模式会相对比较均质。随后,作者们想知道中心体是否对Patronin MTOC的形成是否有一定的贡献,为此对中心体蛋白Asterless与Patronin的共定位进行了探究。作者们发现Patronin与Asterless只有小部分共定位,大部分的Patronin信号都在中心体聚集体的之外,该结果说明Patronin形成的MTOCs是非中心体依赖的。目前,Patronin成为了未来卵母细胞最早的标记物。那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Patronin是如何富集在卵母细胞中从而打破包囊中细胞的对称性的。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对称性打破依赖于融合体(Fusome)的不对称继承【6】。融合体在区域1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对称分布,因此母细胞会比子代细胞继承更多的组分,四环管时期两个细胞中的一个会具有比其他细胞更多融合体。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作者们使用融合体标记物Hts检测该观点。Patronin与融合体共定位于早期2a区域,但在包囊向区域3发展时信号会集中在一个细胞之中。因此,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最初定位由融合体决定于早期2a区域,随后被某些机制进一步将此不对称性进行扩大。进一步地,作者们想要探究其中可能的扩大机制。Spectraplakin蛋白Shot引起了作者们的注意,因为该蛋白定位融合体上并且与卵母细胞的特化相关【7】。作者们发现在shot突变体中,Patronin不能在一个细胞中累积并且也不能形成点状信号,而且也不能与融合体相互作用。因此,Shot对于招募Patronin到融合体上是非常关键的,从而能够将融合体不对称信号带给Patronin从而交给细胞命运决定过程进行解码。由此,作者们得到了一个卵母细胞命运决定的工作模型,该模型被称为“四步走”模型(图3),第一步,在包囊形成过程中融合体的不对称性促使一个细胞中继承更多的融合体内容物;第二步,在区域2a,Patronin通过Shot蛋白被招募到融合体上,形成一个微微极化的微管网络结构;第三步,包囊中其他细胞通过动力蛋白将Patronin蛋白结合的微管蛋白运输到预卵母细胞之中;第四步,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通路,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Patronin以及微管蛋白到卵母细胞中,进一步扩大微管的极性,从而促进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卵母细胞命运决定因子进入该细胞之中。通过该不对称性建立并逐渐扩展的方式,卵母细胞从包囊中“脱颖而出”。Patronin是CAMSAP家族中保守的成员,这说明该机制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虽然在哺乳动物中未发现融合体的存在,但是微管依赖的细胞器通过细胞环管运输已被证明在小鼠卵母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卵母细胞命运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考。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j3125
  • 永新光学:打破垄断向光而行
    高分辨率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装备,也是我国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近年来,以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永新光学总经理毛磊透露,该公司研发的重大科学实验仪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首套销售,打破了外国品牌34年的市场垄断,将带动我国光学仪器技术和制造升级,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与自我装备能力。这不是永新光学在这一领域的首个突破。2019年3月,由该公司主导的ISO9345显微镜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打破了一向由德日等发达国家领跑的显微光学精密仪器产业的垄断,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让中国人在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立志向光而行1954年,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研发出我国首台光学显微镜。但由于生产设备和技术均比较落后,当时生产的显微镜精度不高,与德国、日本等国同类技术产品相比,差距较大。20世纪80年代初,为改变我国显微光学精密仪器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大批科研工作者踏上了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之路。20世纪90年代,毛磊前往日本研修学习先进技术。1997年,宁波籍港商曹光彪投资宁波光学仪器厂,成立宁波永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这一年,毛磊成为宁波永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毛磊的带领下,永新光学不断迈上新台阶,于2008年控股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以工匠精神为企业灵魂永新光学的突围之路是把工匠精神当作企业的灵魂。据毛磊介绍,1995年,他曾接到日本尼康的一个订单,可是由于生产设备落后等原因,生产出来的产品始终无法达标,一台台退回来的显微镜,让他寝食难安。“仅仅修改显微镜机架就有近20次,日本人做事的认真和严谨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受益匪浅。”毛磊说,这次让他认识到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奠定了双方长达27年的合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生产出蔡司、奥林巴斯那样的光学仪器?”要想缩小差距,毛磊深知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心钻研。为把工匠精神树立成企业的灵魂,毛磊把曾在江南光学工厂服役的机床搬到了企业博物馆里。他说,这个机床是瑞士肖柏林在上世纪40年代制造的,至今,它的精度还能达到0.01mm。“我希望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毛磊说,正是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文化,让永新光学在每一次实验中都向着精益求精的目标努力。毛磊说,为了研发出能够应用于卫星的光学镜头,研发团队耐着性子做了100多只镜头比对,记录下每个零件、每道工序的详细数据,积累了几尺高的资料,这才让人们看到了从“嫦娥”卫星上传回的照片。“为了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中的太空显微实验仪能够在加速度和各种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高精度和灵敏度等,研发团队做了上百个核心零部件实验… … ”毛磊说。“打造高质量的企业,追求技术、质量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而非规模的膨胀。”毛磊坦言,这是他一直的追求。未来目标比肩世界最高水平“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才是我们存活的‘氧气’,必须在这上面下大功夫。”毛磊说,公司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了以核心人才带动企业发展的态势。比如,永新光学引进国际光学专家,集中培养了一批掌握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软件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了解,目前永新光学已打造出一支共有200余人的研发团队,同时校企共建的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也落户在公司。这个离生产线最近的研究院,直接推动了产教融合,实现了关键技术成果有效转化。此外,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地良好的政策、营商环境等不无关系。毛磊说,这也是企业得以快速成长的原因。“我是20多年前到宁波,当时我们的厂址还在望京路。我们公司能打破国外垄断一步步填补国内空白,也得益于这座‘冠军之城’。”毛磊说,宁波高新区的产业很全面,有自己的优势,对于科技研发项目有很多补贴政策,并且引进了很多高水平的大院大所,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大环境,也给我们光学行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永新光学拥有“NOVEL”“NEXCOPE”“江南”等自主品牌,年产10多万台光学显微镜和数千万件光学元件组件,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显微镜行业的龙头企业。展望未来,毛磊说,公司正在努力实现显微科学仪器、条码扫描部件等产品世界领先的目标。“我希望在建国100周年时,也就是2049年,在中国的科学仪器版图中,永新光学成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制造商,技术比肩世界最高水平,与世界最高水平齐头并进。”
  • 环保用泵风暴“横空出世” 企业何以“抢滩”黄金市场
    水泵作为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柱,随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工程,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程以及清洁生产的示范工程等相继兴建,步入了大变革时代。除了大量涌现的水泵类产品外,我国水泵企业也层出不穷。在水泵需求仍将强劲的预期里,水泵企业又该如何打破束缚,在黄金期内纵横捭阖?  环保用泵风暴“横空出世”水泵企业迎巨大变革  新泵“横空出世”  水泵行业迎巨大变革  如今在水泵领域出现一种叫做全塑料气动隔膜泵的产品。这种泵是上海侠飞泵业有限公司根据广大用户的意见反馈,结泵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在原有的传统的泵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多次实验研制出来的新型产品。  隔膜泵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理想的往复式料浆泵,也是水泵产品中的重要一员。众所周知,水泵应用非常广泛,类似“水十条”的污水处理,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的出台,加大了环保行业、农田灌溉对水泵的需求 同时,电力行业、能源的开采亦离不开水泵支撑。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泵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水泵行业正发生巨大的革命。  未来几年,环保用泵达市场需求高峰  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按照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扶持,其中包括了传统环保产业的三大扶持重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工程,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程以及清洁生产的示范工程。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这将为水污染处理市场带来极大机遇。而随着节能环保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给水泵行业带了巨大的发展市场。  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投资7000亿元,占同期DGP的1.3%,环保产业总产值以15%的速度迅猛发展,2006年环保总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 “十一五”期间投资达到10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5—2%,环保产业将出现供求高峰。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是河流、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方面。  未来几年,环保用泵的市场,包括隔膜泵水利工程用泵、污水处理用泵的市场需求将进入需求高峰。有业内预估,未来几十年中,电力工业领域将给水泵、循环泵、冷凝泵、隔膜泵等主要泵种为重要需求品种大约需要3500—4200台。而核主泵、上冲泵、停堆冷却泵、喷淋泵、锅炉给水泵、计量泵等核电机组用泵的需求量大约为1400—1800台。粗略计算,仅电力能源领域对水泵的需求就将在5000—6000台左右,这还不包括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 换言之,倘若环保行业的细分领域需求叠加将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据,未来水泵需求将十分惊人。  水泵激增  企业何以“抢滩”黄金市场?  在水泵需求不断增长下,近年来我国水泵企业也层出不穷,带动了水泵类产品迅猛增长。数据统计,2014年5月全国泵产量超过1.1千万台,同比增长10.8%,2014年1—5月全国泵产量近5千万台,同比增长7.3%。  我国是全球泵产量大国,也是泵消费大国。在庞大的水泵设备产量背后,映射的是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企业长久生存的艰难处境。在水泵需求仍将继续强劲的预期里,行业内的企业又该如何打破困局束缚,在这一片蔚蓝市场浩海中“分一杯羹”呢?  侠飞泵业的案例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借鉴。依靠创新及产品升级,及时推出性能优异的全塑料气动隔膜泵,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结合该案例,为规范市场秩序,重振行业,部分业内人士也做了一些总结。  首先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要把现有产品研究透,根据先进材料科学、工艺水平的变化合理调整现有产品,保证产品的技术水平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  其次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更加关注怎样提高泵的力能指标,提高扬程,减小体积、提高效率,降低功耗,利用先进的材料、工艺,怎样生产出优秀的泵部件等相关问题。  特别要关注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消费型产品。企业应多做市场调研,开拓新领域 与此同时,加强企业现代化科学营销理念,做好做全服务,做精做优设备。简言之,水泵企业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 两位学者联合呼吁打破科研经费分配潜规则
    现在正是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京华时报讯“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施一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联合撰文,要求研究基金的分配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两位学者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 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两位学者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两位学者为何发表此文?按学术优劣分配基金如何操作?昨天下午,施一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介绍,施老师当天出国,不方便接受采访。   记者又拨打了饶毅老师的办公电话,但未联系到他。   社会科学领域某研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科研经费分配机制,自主创新还受到其他多重因素的压抑。比如目前中国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机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科研经费近年来的大幅度增长固然是好事,但是大的投入是否获取相应回报却无从考量。   此外,科研人员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最直接的是署名权。个别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要把未直接参与科研的行政领导的名字署在前面。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北京大学教授饶毅
  • 国产高纯水系统问世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2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为天津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所研制的高纯水系统通过技术和性能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用于航天航空领域高精尖设备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该套高纯水系统研制过程中,专家们大胆创新,集智攻关,取得了核心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项目负责人刘红斌副研究员介绍,由于航天航空设备的特殊性,要求所用水处理系统产水水质在达到现行国家最高标准&mdash &mdash 电子级水Ⅰ级标准基础上,必须满足高精尖设备生产中对颗粒、总有机碳指标的更高要求。受国内水处理技术的制约,目前该类高纯水工程绝大多数由国外公司承担,并且要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才能达到水质标准。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高纯水系统,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去离子技术和产品,按照国家最高纯水水质标准建造,经专家组检测,在每天24小时不停机的连续运行条件下,产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使用要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不仅在操控上更加方便和智能化,配备了触摸屏操作系统,具备人机对话、互联网在线运行参数实时调整以及实时监测、短信报警通知等功能 而且成本更低,吨水设备造价成本仅为国外的五分之一。   卫生装备研究所科技专家长期致力于纯净水、高纯水技术与装备研究,研制的系列净水装备和高纯水设备广泛应用于部队饮用水保障,以及军地医疗、卫生、化工、生物、电子等技术领域,自主研发的电去离子高纯水技术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贵州: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打破“三大”限制
    日前,由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知识产权局)主办、贵州省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检测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157家单位参加了会议。据介绍,开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将有效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和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大力推动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同时,通过“大仪平台”开放共享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分散、封闭、闲置、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贵州省高校仪器资源,有效促进了贵州省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第三方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250多人参与首期首期技术经纪人培训近日,贵州省首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在贵阳开班。来自贵州全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部分市(州)、县(市、区)科技职能管理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250余人参加培训。据悉,技术经纪人是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达成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服务事项,既懂技术、也懂市场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将系统学习技术市场与技术合同、知识产权、技术经纪实务、科技金融、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贵州省技术经纪人证书。据介绍,到2020年,贵州全省培训技术经纪人1000名,使技术市场工作更加活跃和富有成效,从而推动全省技术市场逐步走向繁荣。内容来自仪器仪表商情网
  • 打破传统医疗观念,可穿戴设备帮助建立新医疗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着重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力图打破“得病就医”的传统医疗观念。数字医疗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助于打破固有医疗观念,推动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医疗设备制造商们提出了更高的制造要求。“数字医疗”绝不仅仅是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把当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可穿戴设备帮助建立医疗新观念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数字化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占医院业务总信息量80%的临床资料信息化,以医学图像的存档和通讯系统予以核心技术支持,如此才能使数字化医疗具有巨大医用价值。尽管转变人民的健康理念的发展方向已经确立,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医疗设备制造商在内的各方一起努力。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可喜的是,在数字医疗领域内,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有助于帮助国民建立新的“预防型”医疗观念。在捷普2018年做的“互联健康技术趋势调查”中显示,有22%的参与者认为在检测潜在医疗状况和疾病症状方面,互联网医疗是最有机会发挥作用的,而可穿戴设备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预防性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从单纯记录数据转向监控身体健康,例如帮助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减少住院次数,节省昂贵的治疗费用。除了帮助患者监控慢性疾病,可穿戴设备还能够在初始阶段防止疾病的病程发展,帮助打破过去人们对“有病才看医生”的固有医疗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然而,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还集中在一小部分高科技实验室和部分研究型企业,那么如何将这些尖端数字医疗器械量产,并且全面普及到人民生活中呢?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捷普助力医疗设备制造商精益制造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这对医疗设备制造商们在医疗设备生产制造的精确度、精细程度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设备制造商们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创新与研发,需要保持更加严谨的态度。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时刻关心行业发展动态,致力于帮助医疗设备供应商解决设计与生产问题,旗下的耐普罗(Nypro)也专门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设计和制造服务解决方案。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曾帮助其客户Glide Technologies针对其Glide SDI(一种高度创新的药物和疫苗传递系统)完成了从设计优化、临床试验到大规模生产的全过程。在双方紧密的合作中进一步简化了系统的操作,提高了安全性和易用性,尽可能的为更多患者减少注射过程中的痛感,优化就医体验。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除了与许多世界领先的诊断、药物输送、医疗设备企业合作,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医疗健康产品。在中国,得益于国家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新政,捷普在上海成为首批可以在试点范围内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之一。如此,捷普能够帮助更多国内外的客户缩短医疗器械产品生产链,降低生产成本,并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最终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的本土化生产,为整个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助力。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基于几十年来在医疗行业的制造经验,捷普在帮助客户完成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方面拥有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包括: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1)专业技术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在全球范围内,捷普都配备了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生产操作,确保为客户提供最准确优质的服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2)全球运营模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能够不间断提供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这是多年经验积累和不断学习的成果。同时,捷普还是一个拥有通用化生产方法的全球性企业,以便客户可以毫无障碍地利用捷普在全球的工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3)客户关系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致力于了解客户和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并以公开对话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合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基于上述的核心竞争力,捷普能够有效帮助医疗设备制造商优化设计、完成实验、扩大生产以及成功上市,帮助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如今,数字医疗产业备受瞩目,对于整个医疗领域内的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这片领域开疆拓土,那么找到绝佳的合作伙伴就是通往成功的不二选择。捷普时刻关注包括数字医疗产业在内的行业发展与趋势,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努力为整个医疗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关于捷普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捷普(纽交所股票代码:JBL)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综合性设计、制造、供应链和产品管理服务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捷普的业务遍及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家工厂,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创新、集成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赵胜维& nbsp 捷普亚太区高级运营总监 /p
  • 《品质中国》深度访谈沛欧 | 守正创新,打破国产分析仪器的困境
    《品质中国》深度访谈 | 守正创新,打破国产分析仪器的困境 分析检测技术和分析仪器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物质结构及其变化必不可少的科技手段,同样也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检测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检测机构*多、用户需求*大的国家,但是我国在分析仪器研究方面仍存在众多困境,分析行业**设备几乎被国外所把持。如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好产品,本期《品质中国》节目邀请到来自上海沛欧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沛欧”)的总经理郭平,一起探究国产分析仪器行业的破局之路。01坚持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垄断 分析检测仪器利用物质本身的物理性、化学性及生命性的特征,通过传感器、探头、放大器以及分析转换器转换为人类可以感知的物质的含量、成分、结构等信息。分析检测仪器如同一把“尺子”,可以检测一切东西,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药品、指纹、医疗设备检测等等。不同的检测仪器对应不同的行业,沛欧专注于食品类、农产品类及环境类的检测,产品主要包括全自动凯氏定氮仪、自动凯氏定氮仪、红外石英消化炉、二氧化硫检测仪、卡尔费休水分仪、酶标仪、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检测仪、脂肪仪、颜色法滴定仪等。 2005年,沛欧在测土配方项目中逐渐意识到,公司虽已有原子吸收光度计、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但是在定氮仪方面的研究却仍是空白。通过调研发现定氮仪工作中需要强酸、强碱,对仪器的外壳、管路、阀都有耐酸碱的要求,沛欧通过**自主研发,在不断的实验中改进技术,终于在2017年研制出**台凯氏定氮仪,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成为**位用户。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中间的红蓝绿基色可以让客户充分看到蒸馏过程中滴定的曲线和数据的变化,该实时显示方法已成功获得**。同时公司为证实数据的准备性和可靠性,制定了定氮仪企业标准并获得上海质检院备案的校准证书,奠定了沛欧在**定氮仪市场的地位。 自2006年成立至今,沛欧在国产定氮仪市场空缺的迫切形势下,秉承着“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效益、以**求发展”的理念,在国内定氮仪市场趟出一条品质化发展道路,十多年的时间里,沛欧始终坚守着研发国产仪器的初心,一路向前。02基于技术自信,做出大胆尝试 郭平在《品质中国》节目中说道:“一个产品如果做好的话,*终是要通过市场的认可。”国外的定氮仪定价在10~40万不等,而国内的定氮仪定价低于10万元,沛欧将产品定位于中**市场,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以十六万八千元的价格出售,定价仅为进口仪器价格的三分之一,很多客户对此表示怀疑。而郭平认为,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好的价格,这并不是恶性竞争。 好的产品需要让用户看到,为此沛欧做出了大胆尝试。沛欧带着设备参加各种展会,在展会现场进行样品检测。由于产品具备特殊性,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试剂和配套仪器,很少有公司敢于在展会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进行演示。沛欧在恶劣的条件中,将数据做到精准无误,这是基于对自身技术的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展会演示中,沛欧的凯氏定氮仪得到了专家与客户的认可,也让产品打开了销路。03建立技术壁垒,打造**品牌 目前,许多检测设备存在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等问题,沛欧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打造上等品牌显得格外重要。沛欧率先提出防腐概念——内部管道保用三年、外壳整机采用ABS一体浇注成型,开创定氮仪行业的先河,更形成了技术壁垒。同时为用户建立检测方案,帮助用户精准快捷的得到数据,提高了用户的经济效益。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的研发,沛欧凯氏定氮仪产品系列逐步完善,形成全自动、半自动等系列产品。 此外,良好的售后服务成为沛欧的优势之一,秉承着不仅仅是维修人员拿螺丝刀去给用户修理仪器的理念,沛欧将售后服务和售前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沛欧在市场上有几千套定氮仪,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专职的售后服务人员,其所有的生产部人员和销售部人员,包括经理都可以兼职销售工程师。“不让用户成为一个维修工程师”这是沛欧的理念。 品质中国》节目*后,郭平介绍到,现阶段沛欧将仍然保持对产品的专注度,将产品做精做强,继续执着于熟悉的领域,同时希望以定氮仪为中心点,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未来沛欧将始终保持**发展,让沛欧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 国外垄断局面被打破 我国测绘仪器业迈步高端
    日前举办的第7届测绘仪器设备展览会上有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国内外厂家“同台竞技”,各家都拿出自己的顶尖产品来展示。大到GPS测量车,小到配套产品乃至校正水准用的小气泡,产业链上的产品可谓应有尽有,且附件类产品都是由我国产品占主导。   自主创新 丰富品种   在光电测量仪器蓬勃发展的今天,除了种类繁多的传统光学仪器和迅猛发展的电子仪器外,还包括激光经纬仪、激光水准仪、激光全站仪等光电测量仪器。   测绘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高铁轨道测量为例,高速铁路对轨道平顺度要求非常高,对钢轨之间的缝隙、轨道铺设的水平度等都有着严格的标定。因此,在高速铁轨铺设完后,就要用高速轨道测量仪来检验和把关。随着我国高铁建设进程的加快,高铁轨道测量仪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展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测绘仪器产业成熟度越来越高,逐渐打破了测绘仪器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据专家介绍,以前,我国的测量仪器设备都是以进口为主。1995年,以南方测绘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全站仪,由此打开了国产测量仪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序幕。10多年来,国产自主品牌依托价格优势、灵活的市场营销手段及本土优势,逐渐从低端电子测绘产品向中端市场渗透。南方全站仪产量从2003年的3000台增长到目前的10万台,一举成为世界产量最大。起步较晚的苏一光全站仪,也从1000台发展到年产销量达6000台以上。   从传统光学到电子再到激光,我国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绘仪器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测绘仪器的生产基地,测绘仪器实现了国产化。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测绘仪器分会秘书长梁卫鸣介绍,我国生产的中低端测绘仪器在国际上占有90%的市场份额,每年出口量达50万台。从红外到激光,已经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生产。   服务为先 做大做强   随着测绘仪器市场的不断扩大,自主品牌之间、自主品牌与进口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也使产品价格有了大幅下降。   竞争在所难免,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国内自主品牌的同一水平产品,其性能相差不多,因此,要赢得市场青睐,除增强产品自身品质外,还要靠服务和产品细节优势占领市场。”中海达和华测公司的技术人员都这样对记者表示。   梁卫鸣则认为,“要做强,就要创新,实现从低端向高端迈进。而且,我国的测绘行业要做强的话,不是一家两家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多家一起上,共同发展,才能使整个产业都强大起来。”   如今,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测绘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测绘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梁卫呜介绍说,目前,以高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测绘技术装备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测绘仪器,成为测绘仪器发展的主流。因此,测绘仪器国产自主品牌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要谋求产品的技术创新,走差异化之路。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最终实现测绘仪器由大国到强国的跨越。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测绘仪器企业已经不可避免地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看到,世界著名测绘仪器制造厂商已把我国作为一个重要市场,纷纷来设厂。他们利用低廉的制造成本,以技术优势抢占市场。   在二十世纪,我国的测量仪器设备是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特别是在电子技术和电脑芯片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出以电子全站仪为代表的新型测量仪器。而我国在最初的15年,由于电子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滞后,只能以进口方式得到最新的测量技术。   我们也应看到,国际测绘技术从传统技术向信息化技术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精度越来越高的激光雷达、三维扫描、多功能测量系统、航摄小飞机,以及功能越来越强、实用性越来越好的后处理软件开发和应用。这些先进测绘技术正在加速取代传统的测量方式,给依靠生产和销售传统测量仪器为主的企业带来危机感。   挑战面前有机遇。正当国外测绘仪器大行其道之时,国内自主品牌可以借势发力,在家门口近距离地接触、吸收和运用国际资本、先进技能等,使我国测绘仪器从研制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都得到了成长壮大。事实也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测绘仪器已打破了进口测绘仪器独占市场的局面,实现了中低端测绘仪器国产化。   国内测绘仪器市场已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说,竞争可以推动产业发展,推动测绘仪器的进步,抓住机遇,夯实功夫,积极作为,就能实现跨越。
  • 三思纵横高端试验机打破市场垄断
    两年前,三思纵横公司董事长黄志方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曾表示,公司未来发展的几个目标,一是要上市,二是要成为国内行业第一&hellip &hellip   2013年4月,三思纵横立项申报的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项目正式获批;9月初,三思纵横研制的1500J摆锤冲击试验机通过客户现场预验收;9月底,三思纵横深圳总部喜迁新址,新址建筑面积比原有办公和生产厂房足足扩大3倍&hellip &hellip 这些足以说明三思纵横一直顺应着黄志方的规划在飞速发展。   三思纵横获批的是哪类试验机产品的重大仪器开发专项?三思纵横推出的高端大能量试验机的用户定位及市场期望是什么?三思纵横深圳总部搬迁后的运营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方。 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方   明年年初将引入投资公司 离上市再近一步   Instrument:近两年,三思纵横的发展是否如您之前所预期的那般&ldquo 迅猛&rdquo ?   黄志方:三思纵横最近两年的发展没有如前三年那样&ldquo 迅猛&rdquo ,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1亿元。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比以往更加重视公司运营质量。   三思纵横从一开始就为上市做足了准备,2011年实施了全员持股战略,最近两年我们特别重视公司的运营质量,严格控制欠款率,严格控制低质量的合同,财务上面不能出现任何不合规的事情,目前我们正在和准备引入的投资公司进行洽谈,预计明年年初投资公司就会进入。   Instrument:三思纵横深圳总部搬迁后的运营情况如何?   黄志方:三思纵横成立已经接近五年了,原有的办公楼和厂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因此我们在深圳南山附近重新租下了一个建筑面积6500平方的办公楼和厂房,这个厂房完全可以满足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需求。 三思纵横深圳总部新办公楼   利用国庆长假的七天,我们迅速完成了搬迁工作,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就全面恢复了生产和办公。在十月份,我们仍然在生产发货方面创下了新的记录,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充分反映了三思纵横全体员工的一种高度认同的企业精神和超强的工作能力。   推出高端大能量试验机 应对用户测试新需求   Instrument:贵公司新推出的1500J摆锤冲击试验机的用户定位在哪些领域/行业?   黄志方:今年年初,我们开始研制这款大能量的摆锤冲击试验机,目前已向中国北车集团交付验收,主要用于对整车性能进行测试,这款高端的大能量摆锤冲击试验机已经得到了航空航天、汽车、钢铁等行业用户的关注,例如最近上海宝钢的一个相关检测机构已经向我们订购了一台,还有许多其它地方的用户都向我们表达了订购意向。   Instrument:请您谈谈国内大能量摆锤冲击试验机用户需求与市场潜力。   黄志方:过去用户通常是截取成品的一小块材料做测试,试验主要针对的是材料本身,目前用户的测试需求日益趋向于实际工况的测试,也就是要求试验机产品还要具备模拟实际工况的一些测试,例如对半成品或成品(整车或整机),因此大能量摆锤冲击试验机的市场潜力会越来越大,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国内大能量摆锤冲击试验机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亿元。   研制国产动态疲劳试验机 3年打破国外垄断   Instrument:三思纵横获批的重大仪器专项具体是哪类试验机?预期目标是什么?   黄志方:我们获批的是一项动态疲劳试验机开发项目,项目研究周期3年,项目总经费25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023万元。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3年内能够研制出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准的国产动态疲劳试验机,满足国内用户需求,打破国外垄断。对于这一项目,我们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我们的支持单位 两院院士师昌绪特别为我们写了推荐信,科技部非常重视,将其作为2012年唯一的一个试验机项目批准立项。   三思纵横是试验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承担起国家急需的、市场空白的行业重大科技项目,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Instrument:目前该专项的研制进度如何?   黄志方:今年,第一版的动态疲劳试验机已经研制成功,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目前我们正计划向科技部汇报项目进度,接下来,我们将会研发第二版的样机,在第二版样机研制成功之后,我们将会委托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用户单位对产品进行应用性的测试,我们计划在明年年底研发第三版的定型机,我们预期第三版样机将是一款成熟的、与国外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动态疲劳试验机产品,这个产品将会被大力地推向国内市场。   Instrument:目前国内动态疲劳试验机的技术现状与市场规模是怎样的?   黄志方:国产动态疲劳试验机产品发展已经超过10年了,但是各项技术指标与进口产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始终未能得到国内用户的认可,例如测量精度不够、重复性较差、液压系统容易漏油等等,尤其是液压系统漏油几乎被一致公认为国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的用户每年用于采购进口动态疲劳试验机的经费大约有2~3亿元,但这一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的几个公司垄断了,由于国产动态疲劳试验机在多个方面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许多科技机构和高端应用的客户根本就不会考虑采购国产的产品,因此,我们决定开发动态疲劳试验机,直面挑战这一国内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国家在动态疲劳试验机领域受制于国外厂商的局面。(编辑:刘玉兰)
  • 打破技术壁垒,两款国产CGM获批
    近日,杭州微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泰医疗”)与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硅基”)的两款“持续葡萄糖检测(CGM)系统”,获得药监局批准,是今年第3、4款国内获批的国产CGM系统。  此前,凯立特、九诺医疗的CGM产品分别首次获批。  CGM系统通过插入患者上臂或腹部皮下的传感器,测量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通常包含传感器、发射器、接收器三大部件,传感器是其中壁垒最高、最核心的部件,直接决定CGM系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在售各家产品普遍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监测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下葡萄糖氧化反应产生的电信号来测量葡萄糖浓度,此外,还各自坐拥专有创新技术。 此次获批的两款产品以及九诺医疗的顾得康GN-I均为14天内无需指尖血校准的产品,打破了雅培的Freestyle Libre在这方面的技术壁垒。AiDX G7及其传感器构造,截图自:微泰医疗招股书 微泰医疗AiDX G7系统还采用了抗干扰电极设计和阻抗校正算法的电流/阻抗双模监测技术、高分子葡萄糖渗透膜材料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深圳硅基的传感器首创性地采用了新型聚合物设计。  截至目前,根据微泰医疗招股书,包括雅培、美敦力的2款CGM系统在内,国内共有11款产品获得NMPA批准。  实际上,我国的CGM行业发展由来已久,但相关企业体量较小。  除了前述4家有产品于年内获批的企业外,还包括圣美迪诺与美奇医疗,国内最早一批从事CGM生产和销售的厂商;以及普林斯顿与上海移宇科技,二者于2019年接力拿到准产证书。  2016年,雅培的 Freestyle Libre持续血糖监测系统获得三类注册证,此后一直占据国内80%的主要市场;而全球市场同样由雅培领衔。  以2020年收入计,德康、雅培及美敦力三家公司分别达到34%、46%和20%的市占率。  从已有数据考量,雅培的高市占率得益于其12.1%的准确性(其他品牌产品约为9%)和相对较低的价格。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德康G6CGM及美敦力Guardian 3在美国全年使用成本约为5000美元;雅培 Freestyle Libre 2则约为1500美元。  国内,雅培及美敦力产品每月使用成本分别为约1000元及3100元,国产产品如美奇医疗的CGM月均成本约为900元。  但能够进入市场,还是得益于其相较于传统血糖检测方法的微创、无痛等特质。  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指血检测,通常需要一天内进行多次采血,且检测结果只能部分反应患者血糖随饮食、药物及运动的变化趋势的分散数据,儿童及对疼痛敏感的患者依从性较低。  CGM能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糖,为患者提供连续、更加全面的血糖信息,同时发现易被传统检测方法忽略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此外,实时的血糖数据能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活动情况,如锻炼、饮食带来的血糖水平变化,促使其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自身糖尿病管理的自主性。全球上市的主要CGM系统及性能,截图自:微泰医疗招股书 基于此,近年来,CGM得以迅速渗透糖尿病监测器械市场。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全球CGM的市场规模已由2015年的17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5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2%;国内市场则以73.2%的年复合增长率,由2015年的870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1亿美元。  但全球范围内,CGM的渗透率仍旧较低。  根据智研咨询,持续血糖监测可用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患者。2020年,CGM在美国这三类人群的渗透率分别为25.8%、9.0%和4.0%,欧盟五国的渗透率分别为18.2%、7.0%和2.8%。中国仅分别为6.9%、1.1%和0.3%。  在现有市场和增量市场仍有极大待开发空间的状况下,越来越多企业入局CGM研发领域。  瑞康医药于2020年参股美奇医疗45%的股权,鱼跃医疗则在今年5月收购了凯立特;另据星矿数据统计,乐普医疗、九安医疗、三诺生物、可孚医疗都公告称已在自研CGM。  即便如此,仍有投资者指出,CGM的量产非常不容易,预计后面几年内,市场总体会处于缺货状态。  因此,总体上,一方面实现标准化量产,另一方面提高产品检测精度,是国内厂商实现国产替代的首要考量。
  • 华峰测控:打破国际垄断,全球市占率10%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依旧、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一如既往。华峰测控深耕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聚焦于模拟和混合信号测试设备,凭借高性能、易操作和服务优势等率先实现国产替代,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模拟及混合信号类集成电路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细分领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ATE本土供应商。客户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产品销往中国台湾、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为数不多进入国际封测市场供应商体系的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公司在国内集成电路测试机领域市占率超过6%,其中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方向国内市占率40%以上、国际市占率10%左右。截至2020年9月,公司STS系列测试机全球发货总台数突破3000台,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浮动源FOVI单板累计发货超过10000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公司独立开发并推出了STS 2000系列、STS 8200系列、STS 8300系列等产品,在 V/I 源、精密电压电流测量、宽禁带半导体测试和智能功率模块测试等关键方面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S 2000系列测试系统开始,公司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核工业、船舶、铁路等关键领域。STS 8200 系列打破国外垄断,产品远销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2300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S 8300平台可将所有测试模块装在测试头中,具备64工位以上的并行测试能力,能够测试更高引脚数、更多工位的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是未来发展重点,目前已获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客户的订单。此外,公司还生产STS 6100测试系统,主要应用于频率在100MHz以下的数字集成电路测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三年公司产品均价稳步提升,8250/8300系列价值量大,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截至2019H1,公司累计装机各类测试系统超过2300套,2016-2018年单套系统均价稳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受季节波动影响有所回落,新推出的 STS 8250/8300系列产品单套价格80万元以上,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p
  • 南理工发明三维显微镜 成本8万或打破垄断
    p   屏幕上圆形立体的巨噬细胞正在慢慢地伸出“触角”,吞噬着周围的残骸,看上去有几分触目惊心……这一画面来自于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研究生们发明的一种新型三维显微镜。由于彻底改变显微镜现有成像方式,该作品近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中一举夺得特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OArg-fxkwuwk955954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6b5403c5-f630-42cf-8980-f2f4542441e1.jpg" / /p p    strong 真实的巨噬细胞像个怪物 /strong /p p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随着工作人员的操作,显微镜看到的影像显示在屏幕上,只见一个“张牙舞爪”的圆形家伙正在吞噬着周围的“杂物”,像极了卡通片里的怪物。“这就是巨噬细胞的真实模样,它是我们身体的护卫者,遇到细菌病毒就会消灭它们。”电光学院研二的林飞指着屏幕说。 /p p   这种新型显微镜叫SCscope。乍看之下,它和传统显微镜在外形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它的照明光源与成像焦距都是可以通过软件灵活操控的。“显微镜通过可编程照明产生不同的光线照射样品,并采用电控变焦透镜快速扫描物体不同的焦面,配合软件中的图像重构算法,便可完成视野内所有细胞的同时三维成像。” /p p   林飞告诉记者,传统显微镜成像是平面的,而通过三维显微镜,任一细胞的厚度、尺寸都可以随着鼠标的选取精确地获得。 /p p    strong 千人合影可以看清脸上的痣 /strong /p p   “显微镜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可见即所得’的传统成像模式,而我们的作品革命性地采用‘计算成像’的全新概念,这为显微镜的功能与性能带来了跨越式的提升。”林飞说。 /p p   据了解,目前常用的细胞显微镜观测需要对细胞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外界激发光源对细胞成像进行分析,但这些标记以及长时间的曝光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伤害,甚至导致细胞的死亡,无法获知细胞真实长生状况。 /p p   而SCscope显微镜不但不用把活细胞染色,而且可以看到三维立体的细胞,并且在任意视角观察,“可以生成高达2.8亿像素的‘全视场、高分辨’图像,这就好比在一张千人大合影中,可以看清每个人脸上的痣。” /p p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型显微镜还在同一系统中集成了明场显微镜、暗场显微镜、相衬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等现有多种专用显微镜的成像功能,且可以做到“一键切换”,使得显微镜功能更加多样,成本更加低廉。 /p p strong   打破国外光学显微镜的垄断 /strong /p p   林飞说,这款显微镜成本8万多元,相当于现用显微镜的三分之一,可大大降低医疗检测的门槛。目前,已经在南京部分医院进行试用。 /p p   指导老师左超副教授说,SCscope改变了传统显微成像系统获取信息方式,提升其获取信息能力,有望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工业检测、科研教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前来洽谈合作,如果该作品投入生产并在相关行业大力推广应用,将有望推动我国显微镜产业的技术革新,将打破国外高端光学显微仪器的长期垄断地位。 /p p /p
  • 细数科研荒唐事:项目验收时需花完经费
    p   厚度为0.005毫米的地膜比0.01毫米成本更低、强度更大,却因达不到0.01毫米标准而无法上市 科研项目验收时需将经费花完,但验收的钱从哪儿来...... /p p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更是全面创新的引领。”全国人大代表姚建民说,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但在科研领域仍有一些“荒唐事儿”,科技创新还需继续突破困境。 /p p   姚建民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搞了30多年科研工作,深知科研人员的酸甜苦辣。这几年,他连续关注并提出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 /p p   2014年,由姚建民领衔提出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列入2014年的工作计划。2015年,他再次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修法计划。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p p   “成果转化法修改了,但在落地过程中还有问题。”姚建民说,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兼职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然而,由于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管理,一些科技领军人物,往往是校长、所长或系主任等,他们有行政级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这势必会束缚住他们在创业、兼职等问题上的手脚。 /p p   “建议尽快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顽疾痼疾,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姚建民说。 /p p   科研过程中人财物的调控问题更是令人头疼。“科研项目要验收,必须都花完经费,但是验收本身又要花钱,还不能从下个课题支。致使很多科研人员都要自己贴钱去验收。” /p p   姚建民认为,这是因为科研人员对人财物没有自主权。现在科研立项都要签订任务书,而任务书上的计划却过于死板,人财物的使用规定严格,连墨盒和打印纸也需要招标。 /p p   “创新过程中的多变性是常态,没有自主,何来创新?建议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改变僵化的体制。”他说。 /p p   姚建民印象中还有另一件荒唐事。 /p p   近年来,姚建民致力于渗水地膜研究,将其覆盖在农作物上,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 /p p   为防止白色污染,国家对地膜厚度有强制性标准,即0.008毫米,据姚建民介绍,这一标准即将改为0.01毫米。 /p p   “然而,地膜强度才是功能性指标,厚度没有实际功能,却是强制性指标之一。我研发的厚度小于0.005毫米的地膜就可达到0.01的强度,却因为标准问题无法上市。”姚建民说。 /p p   他建言,“有标准是好事,但不合理的标准阻碍创新,建议建立‘可对话’的标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空间。”(原标题:人大代表细数科研人员遭遇的“荒唐事儿”) /p
  • 温州会地合作催生“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服装尤其是特种行业工作服,在上市或者使用前,都需要对纺织面料进行数据测量和检测。在温州,有这样一家企业,专做纺织检测的仪器,这些年来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开展紧密合作,成立“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在学会专家高端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企业开发出100多项国家专利,并牵头起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去年,企业开发的国内首款用于评估服装成衣保暖性能的“出汗暖体假人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弥补了国内服装成衣保暖性能评估的缺陷,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创新开发及性能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大荣纺仪“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这家企业便是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利用学会资源实现技术的腾飞?专精特新“小巨人”牵头起草5项国家标准就像每个服装设计师都需要一个熟练的裁缝,大荣纺仪就是纺织材料科学家们的最好的仪器“裁缝”——针对各类的纺织材料,制作提供检测器械,以确认纺织属性。企业里有很多检测仪器,像日晒气候试验机,布料要在这个仪器中经过多个小时的模拟太阳照射实验,检测布料在日晒中是否褪色及褪色程度。除了布料还有汽车内饰、橡胶、塑料等,都会用到这台检测仪器。还有耐洗色牢度试验机,纺织品在仪器中经过多次洗涤,从而考核面料耐洗色牢度;织物起毛起球仪、钉锤勾丝性能测试仪等,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在服装上市之前,都要经过这些仪器的层层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看起来并不起眼、不为世人所周知的企业,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些年来,企业陆续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据介绍,大荣纺仪现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并牵头起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70余项。企业腾飞的奥秘国字号研发中心打破国外垄断在企业负责人看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予“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无疑是企业腾飞的奥秘。“之所以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合作,是因为我们了解到学会在全国设有多个技术研发中心,都在纺织行业相关的不同领域取得众多成果,加入学会,企业能拥有更大的平台。”企业负责人说,“站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和行业内更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还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能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技术信息差,企业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后在原本技术上发展创新,之后就能在国内对这项技术申请专利。”据介绍,“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设有专业的光老化研发室、力学计量研发室、热传递研发室、电磁辐射研发室、出汗暖体假人气候研发室、燃烧实验室、大荣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等,企业每年至少会研发成功10个以上新产品投向市场。出汗暖体假人负责人介绍,公司去年成功研发“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 ”就是依托“全国纺织检测仪器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也是公司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合作成功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套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评价各种服装的整体热湿舒适性能和使用温度。学会还发挥资源优势,联系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作为“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项目的支撑单位,共同参与该项目的技术研究、数据收集和产品开发。“比如以前我们买件羽绒服,作为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这件衣服的厚薄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温度,现在通过这台设备检测得到结果,在羽绒服上会增加一个标签,比如适合在-5℃以上或-15℃以上的温度。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对产品能更加清楚了解,从而准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保暖服装,有更好的体验感。”这名负责人介绍。由“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 ”测试出睡袋适宜使用温度除了普通民用服装,更多还能运用到特种职业服装的研发与评价。“像是消防员的消防战斗服,一方面要通过公司的‘燃烧假人测试系统’测试它的防护性能,以保证消防员在火灾救援时不被烧伤;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司的‘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测试它的热湿舒适性能,保障消防员在工作时不会太热太闷而导致脱水。”负责人介绍。通过学会和企业的努力,这套检测系统是国内首款用于评估服装成衣热湿舒适性的仪器,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在2023年就已经卖出10多台,其中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高端客户,营收增值数千万元。”负责人表示。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系统业内人士:会地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无比庆幸自己明智的选择。作为专家资源集中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每年会举办中国纺织工程学术年会等,促进高精尖人才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企业也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学习、进步、把握未来方向。学会还会组织企业前往“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考察,促进项目对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发展处处长白濛认为,现在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转型载体,大荣纺仪研发的出汗暖体假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从大荣纺仪的成功能看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白濛说,“而会地合作紧密依靠学会这个资源宝库和富矿,扎实落地会地项目,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秘诀。”事实上,享受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地合作“福利红包”的,在温州不只是大荣纺仪一家。温州市科协多次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对接,并在2021年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温州市科协引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与温州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近几年来,学会对接浙江华昊新材料有限公司、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温州天成纺织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收集有效技术问题及经营需求20多个,对企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30多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多个,与企业建立学会研发中心2个,助力企业营收增值累计5000多万元,指导企业牵头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项。
  • 打破垄断 宁波天生拒绝6亿元收购
    励行根在介绍他们公司的产品   宁波慈溪白沙彭民路,有一家名叫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的小公司。据附近的居民反映,这段时间,总看见有外国人信心满满地走进去,又万分失落地走出来。   “他们是来自全球著名密封领域公司的负责人,想收购我们公司的股份,但我没答应。”该公司董事长励行根这样解释。   这家公司总共只有100多名员工,它究竟有何魅力让这些密封件巨头如此钟情?   这家小公司其实真的很不简单。相关报道显示,在今年初,我市总共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励行根率领的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小圆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昨天上午,笔者专程前去采访了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励行根。初见励行根,感觉普普通通。但当他拿起他们公司的产品介绍时,整个人就变得魅力十足。   “看,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核级密封垫片!”励行根拿着一个貌似手镯的银色小环,直径约10厘米,厚度在0.5厘米左右。他介绍说,别小看它只有薄薄一片,是用石墨做的,核电站就是靠它将核反应堆与外界彻底隔离。   一座核反应堆通常需要三四千块密封垫。长期以来,在中国营运的核电装备90%依靠进口,垄断这一技术的几家国外企业不仅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而且将一块小小的密封垫卖到万元以上。而在励行根的率领下,宁波天生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团队,成功地将该密封垫的技术难题攻克,打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目前,该公司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所有运行的核电站核Ⅰ级(最高等级)设备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既能生产核Ⅰ级密封产品,又能制造核Ⅰ级石墨基材的国家。   除此之外,天生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技术。“我们通过一种特殊的传感器技术,能够提前知道工作中的密封垫片什么时候会发生渗漏,实现密封垫片的可控性。”励行根说,他们生产的每一个垫片都有“身份证”,能够实现“可追溯系统”,有预防功能,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实际上,宁波天生的产品有很多方面超越了国外产品。关键的密封性能方面,在严格测试条件下,国外产品是一年后开始渗漏,而天生的产品是三年还未渗漏。“在使用寿命方面,国外产品一般是一年到两年,而天生的产品可以达到三到四年。”励行根自豪地说。   十年磨一“件”   凭着这个小小的密封垫片,如今的励行根和他的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除了众多创新型民营企业梦寐以求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外,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入选“企业创新奖”的30名优秀浙商,励行根就榜上有名。目前,励行根和他们公司研制的新型石墨密封垫片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看到这些光环,很难想象,以前的天生却连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都没有。“核密封技术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掌握的技术,对外高度保密,要想获得国际的技术资料根本不可能。要掌握核电站的密封技术,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谈起当年,励行根连叹不容易。   原来,早在1990年,励行根就已经开始研发核电站密封技术。当时,前期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励行根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在核级密封垫片领域唯一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埋头开展技术攻关。为了获得宝贵的试验参数,他几乎天天吃住在实验室,经过10年的艰苦摸索,试验过1万多个垫片以后,终于掌握了密封件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天生耍“大牌” 6亿元也不卖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天生公司根本不用自己出去找客户,而是别人慕名后,主动找上门来。近几年,天生的发展以每年两倍的速度增长,今年的订单已经超过1.5亿元。   天生的“横空出世”,让外国同行倍感压力。一些外国公司纷纷派人前来慈溪,找励行根谈。一家外国公司更是抛出了6亿元的“重磅炸弹”,再“返还”励行根部分股份,铁了心地想收购天生。但是,都被励行根断然拒绝。“如果被国外公司买走的话,又会回到重新垄断的地步。作为我们小企业,我们应该把社会的责任放在第一位。”   励行根表示,人一定要有“家”的观念。“就世界而言,中国是我的家 就中国而言,浙江是我的家 就浙江而言,宁波就是我的家。作为一个人,必须爱自己的家。”他说。
  • 北京绿绵GPC助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打破输日水产品"硫丹"残留检测技术壁垒
    新华网福州8月4日电(记者郑良)记者从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近日成功攻克了出口水产品中硫丹残留检测技术,有力地打破了输日水产品中“硫丹”残留检测技术壁垒。 据介绍,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检测限达0.002mg/kg(每千克含量为0.002毫克),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规定最大残留限量0.004mg/kg。该方法目前已应用在厦门口岸出口鳗鱼硫丹残留检测中,现已接受20余批。 7月份,日本劳动厚生省从我国输日水产品中检验出两批出口活泥鳅和一批养殖活鳗硫丹超标,残留量分别为0.016mg/kg、0.008mg/kg、0.007mg/kg,超过日本标准0.004mg/kg,从而开始对从我国输入的相关产品全面实施检查。 硫丹是一种有机氯类广谱杀虫剂,属于高毒农药,在农作物中广泛用于杀虫和杀螨。我国质检总局7月20日发布了《关于输日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硫丹残留问题的警示通报》,要求对输日的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出口前的硫丹批批检测。 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连日进行攻关,不断设计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新的仪器检测方法,保证了厦门口岸输日水产品的顺利出口以及在日本的口岸通关速度。
  • 厉害!他33岁破格晋升教授和博导,成果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他是人到中年"顺意人生"的代表,29岁晋升副教授、33岁破格晋升教授和博导;他独辟蹊径,将"智能"融入石油领域研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位以火箭般速度晋级的老师便是长江大学石油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辉教授。赵辉,山东乐陵人,198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国际SPE会员,国家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等课题30余项。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21篇、EI论文23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实时优化控制技术,解决了油气藏模型实时反演、注采实时调控和井网井位实时优化等一系列难题,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积极评价。下笨功夫,做实在人在美国塔尔萨大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在坚持手写推导公式。不仅是上课,就是课题组会上,学生科研成果中运用到的每个公式,他都力求掌握,演算推导。这位70多岁的老者,是国际SPE终身荣誉成就奖和富兰克林奖获得者,是赵辉在美留学时的指导老师。导师身上这种最"笨拙"的方法,教会赵辉不能只做科研的管理者,更要做学术上的行家里手和内功高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赵辉始终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投机取巧。大年三十,万家灯火璀璨,赵辉却一人独自坐在书桌前,反复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报书。这张图能否进一步优化?这句总结能否进一步凝练?他仔细雕琢他的申报书,像对待一件工艺品,反复琢磨,力求精益求精。用最笨拙的方法做最重要的事情,终于在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报成功。这也是学校获得此项国家级项目的第一人。在同事眼里,赵辉对待科研上的每一件事都一丝不苟。临近饭点,团队成员盛广龙在提交了一页文章审稿意见后准备离开,恰巧赵辉经过,他说:"一篇SCI论文的审稿意见至少写满3页,才算对论文负责。"盛广龙说:"这也是赵老师最让我佩服的一点。他曾经为一篇文章写了34页的评审意见,评审意见比文章正文还多。"也正是赵辉的专业和敬业感染着团队成员,下笨功夫,做实在人,他们团队所在的办公室C413室经常灯火通明。坚定目标,专心不二赵辉自美国塔尔萨博士学习期间便将"智能油气藏开发"作为他主要的科研方向,此11年间,他在该领域扎根、发展。该领域不同于传统油气田开发研究,"智能"提法来源于国外,但运用在油气藏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2013年,赵辉独辟蹊径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油藏模拟及优化模型INSIM。理论提出初期,并未得到业界权威专家认可,甚至他的国外导师也提出质疑。在科研的瓶颈期,赵辉也有过失落和怀疑。但基于对实验数据和行业趋势的研究,他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坚持科研的路是孤独的,在日复一日如白水般寡淡的重复里,设想、实验、研究、推翻、重来,一遍一遍演算,一遍一遍修改,他对模型不断地完善。经过3年的坚持,他的设想终于被国外一些知名专家教授认可。2016年该成果发表在SPE Journal后,被作为重要技术突破被石油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报道,并被《石油科学通报》评为"2017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在他看来,油气藏开发的智能优化是他做科研的"根",他必须一心一意把"根"牢牢扎实了,依附于树根生长的科研项目才会枝繁叶茂。在他孜孜不倦地扎根坚守下,通过近十年的系统攻关,形成了一套自主产权的智能油藏模拟与实时优化调控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对我国油气田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这样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态度,让他成为智能油藏领域的领军人,慕名而来加入他团队的成员也越来越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棵认准方向、紧紧向土地扎根的大树,任凭风雨洗礼,不改初心,顽强生长,在时间的淬炼下,一定能够开出绚烂的花,结出硕大的果。守缺勿盈,不怨不忧“满招损,谦受益”,这也是赵辉一直以来的自我激励,他说:“就好像一个杯子,当它注满水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吸收新的东西了,然而知识的探究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我们要始终怀抱谦虚之心,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和知识。”在学术研究中如此,在生活中亦如此。尽管是学术翘楚,赵辉依然以平和之心待人,以开放和尊重的理念建设团队。科研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探讨式的模式互促相长,让他团队的学术氛围更加活泼和自由。在学生培养上,他以亦师亦友的态度和学生们相处,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留学和科研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使得仅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却引来博士生、硕士生慕名旁听。他对他的研究生说:“青年时期是人求知欲最强和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放眼整个人生可以说是最宝贵的时间。要珍惜这短暂而又珍贵的时光,在这段黄金的时间内,勇于探索,小心求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闲暇之余,赵辉喜欢读古典文籍,《道德经》《大学》《中庸》都是他的案头读物。"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把不足看作是人生常态,不怨不忧,常怀感恩。正是这种通达的人生哲学,让他很好地平衡了工作与生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的这段话对赵辉影响深远,当问及他的人生理想时,他说——"我希望能为石油行业留下有用的东西。”
  • 青岛博士夫妻攻克固相微萃取 农残检测等打破欧美20年垄断
    一根根几厘米长的探针,一根根不起眼的小黑棒,不仅打破了外国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还能应用于环境、食安检测中。青岛博士创业园的博士靳钊与妻子共同协作,攻克固相微萃取技术,研制出全国首款性能优异、产品稳定性强的固相微萃取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它可以通过吸附茶叶的味道来判断里面有没有农残,还能使农残最小检出浓度降低100倍。”靳钊表示。正在做研究的靳钊博士  农残检出浓度降低100倍  固相微萃取技术看起来是一个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好像离我们很远,甚至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它就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与我们有过交集。而这一次的交集,也是促成靳钊博士想要攻克这一技术的契机。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而欧洲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有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出口欧盟茶叶量比“全盛时期”的1998年减少了34.5%。“使这一数字锐减的,是1999年应用于茶叶农残检测的固相微萃取技术。”靳钊博士表示,这一技术使得农残最小检出浓度降低了100倍,而当时国内分析检测技术尚不能检测如此低含量的农药残留,“没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就会成为聋子、瞎子,就无法取得与对方平等对话的权利,已成为对外贸易中最大的制约条件。”因此,在大连理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学靳钊誓做固相微萃取的中国先行者。  2003年,靳钊接受一位女博士的邀请,共同研究“固相微萃取”课题,进行科研攻关,而材料开发就是当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利用一种特殊的涂层,涂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这项技术的稳定性、效率等具有决定性意义。”当时国内虽然也有科研人员进行该技术的研究,但材料单一、性能不稳定,无法满足产业化应用的要求,“我们共同开发了几款材料,没想到效果很好。”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他们最终研制出了一款性能优异、产品稳定性强的固相微萃取产品——固相微萃取探针。固相微萃取搅拌棒  34款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在过去的20年里,固相微萃取技术及产品始终被欧美国家垄断,靳钊的研究成果则彻底打破了技术和产品的国外垄断。2013年,靳钊成立青岛贞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他和团队专注于新一代超微量物质检测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研发、推广与产业化,短短3年时间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推出固相微萃取探针的基础上,陆续研发出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固相微萃取吸附管等产品。  而相较欧美国家的类似产品,他们的固相微萃取产品取得了更优的性能。“以搅拌棒为例,我们的产品磨损率低,萃取效率高,品使用寿命更长,性能更好。德国产品平均一根棒能使用60~80次,而我们的能使用150~200次,大大降低企业的使用成本。”靳钊介绍说,此后他又与研发团队相继研发出多款固相微萃取产品,“目前一共有34款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质监测、食品安全、香精香料等领域的快速、痕量检测,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而在固相微萃取技术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让靳钊收获了一次次科研突破的喜悦,也将那位与他共同攻关的女博士变成了他的人生伴侣。固相微萃取探针  “闻闻”味,就知有没有农残  据靳钊介绍,他们研发的产品除了性能更优,应用方面也更重实用性,还是以搅拌棒为例,“德国搅拌棒主要是实验室应用,更适用于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其市场规模较小。而我们将其作为环境在线监测仪器的核心部件,可显著提高传统环境监测仪器的性能,降低能耗。简单来说,他们用做科研,我们则更注重应用到民生当中去。”  那该如何应用到民生当中去呢?“以羊肉为例,现在大家都怕有假羊肉。目前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一般是先把羊肉绞碎,再用溶剂萃取,泡出各种物质,再蒸干,浓缩,然后进仪器检测,操作程序特别复杂。”靳钊表示,而使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只要通过味道来判断就行,“将羊肉放到密闭小瓶子里,把探针扎到小瓶里吸取挥发出的特定物质,再把探针拿出来后一加热,气味中的特定物质就检测出来了。”靳钊表示,这个味道我们可能闻不出来,但一到仪器上,所有味道成分就会被区分开,“只要跟真羊肉的色谱图比对就可以,羊肉破碎啊提取啊,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做了。”  此外,检测茶叶或者蔬菜农残,或是辨别鱼虾等新不新鲜,只要拿黑色的小棒——固相微萃取搅拌棒或探针“闻闻”味道,放在仪器里一查就真相大白了。  富集吸附,污染物“没跑儿”  “闻闻”味道,就能知道有没有农残,确实挺神奇,而事实上,固相微萃取的神奇可不止这一点。据靳钊介绍,通过固相微萃取产品,还能检测空气和水中有没有污染物,而能实现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其实就是一个富集类的材料,就说空气里或水里的污染物本来很少,但都被吸收到我们这产品上面了,我们叫富集,定向吸附。”靳钊表示,他们目前有34款产品,而构成他们高分子材料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不同的物质选择用哪种产品,例如查除草剂,就得用急性很强的高分子材料,即定向吸附原理。”  采访中,靳钊举了一个海洋监测的例子来表现产品在富集污染物质方面的效果。监测人员出海做海洋监测,需要监测上百个点的海水,其中每个点都得带回1升海水,因为水少了根本检测不出来,这样要做完这上百个点的监测,可能得带了一船的样品回来 如果用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就不用带大瓶了,每个点只要 30毫升就行,因为本身搅拌棒有吸附能力,把搅拌棒放到水里吸附后直接进仪器检测就行,“可以少带很多样品,以前需要一船,现在只要一手提箱就够了” 而如果用探针,连海水都不需要带回来了,“他只要用密封小瓶取海水,现场将探针放进去,晃一晃,直接把针密封好后带回来进行检测就行”。当然,使用哪种产品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但不管选哪种,“对于海洋监测来说,都能减少很大的工作量。”固相微萃取吸附管  用于刑侦,分析火灾起火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固相微萃取吸附管是靳钊的团队在今年8月份刚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外形类似搅拌棒,“目前吸附管正在上海公安局试点应用。” 这怎么还跟公安局扯上关系了?面对记者的疑问,靳钊解释道,这款产品能应用于刑侦领域,“火灾现场火源分析还有毒品快速检测。”例如,有地方着火了,可以通过吸附管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燃了这起火灾。  首先,用一种气体采样器,吸取火灾现场的空气,“气体只要经过吸附管就会被吸附,之后再分析其中的物质就可以。”靳钊表示,测试阶段,上海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从某火灾现场提取了烧焦的衣服等物质,把它们放在一个密闭容器里,之后在从里面抽气,用吸附管提取,检测后查出是汽油引燃的,“那一般来说就是人为纵火。”谈到为何在上海试点而非青岛,靳钊解释,上海公安局在公安系统中是能够做科研的地方,“如果试点效果理想,上海公安局确定使用了,之后就可能会制定一个标准,在全国铺开使用,到时候青岛肯定也会用。”  将推新品检测黄曲霉毒素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靳钊告诉记者,明年他们团队有两个方向的目标,一是以固相微萃取技术作为核心,把环境监测仪器开发出来。再就是推出一款测黄曲霉毒素的产品。“像花生、大豆、玉米、茶叶等食品只要发霉了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高致癌物质。”靳钊表示,目前,国家标准采用“免疫亲和柱法” 来检测黄曲霉毒素,但该方法使用繁琐,且价格昂贵,大大增加了质检部门的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一个柱价格在160元左右,而且只能用一次。”  而靳钊团队将要开发的产品,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使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对黄曲霉毒素有一个定向吸附,“只吸附黄曲霉毒素。”而且,高分子成本低很多,基本上80元左右就能搞定,还可以多次使用,且不需要专用的大型设备,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甚至可实现车载,检测人员可以对市场上的食用油进行实时的检测。此外,“他们的储存比较麻烦,得放在冰箱里,在4℃的环境里储存,我们开发的新产品对储存条件没有要求。”这些都将大大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成本,保障食品安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