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传统医药

仪器信息网传统医药专题为您整合传统医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传统医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传统医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传统医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传统医药话题讨论。

传统医药相关的论坛

  • 传统医药企业2014年面临的10大问题

    很多传统医药企业都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就是大家突然都找不到路标了!都不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转型?未来之路如何走?利润好的企业发愁,利润不好的企业更发愁。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当下的利润多寡,而是对未来能否清晰把握。总结下来,传统医药企业在2013年遭遇的核心问题有10个方面:第一:医药传统营销的势没有了在医药行业,传统营销都找不到“势”了,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你的企业商业模式还是老一套,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这一套路早已经成为传统医药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行活,闭着眼睛都会干。大家突然产生了疲劳感,发现兴奋不起来。无论怎样的成功学培训,也难以激发团队的斗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就是传统医药企业的穷途征兆。任何事物,不怕小,就怕没有势。小米雷军说,站对了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风口就是势,没有这个势,企业就是一潭死水,是非常可怕的。如何找回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是所有传统医药企业老板最大的命题。第二: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转型,这个词汇已经被2013年说烂,但这两个字的确关乎企业生死。尤其是大企业,年销售额过10个亿的企业,靠的就是传统的渠道和团队,转型谈何容易。转的动吗?很难。诺基亚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专利创新都是全球顶尖的,但为什么消失?答案很简单,诺基亚和成就他的时代一起被消失了。对于企业,转型有两种。第一种,被迫转型,当问题集中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倒逼企业转型,这种转型成本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但不手术必须死亡。第二种转型,是预见式转型,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洞察能力超强,这种企业家是稀缺的,比如IBM当年把PC业务卖给联想,就是在PC机快不值钱的时候提前卖了个高价,IBM提前完成转型,非常成功。但这种企业家在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人,往往不愿意割舍过去的成功与光荣,恋旧情节是人之常情,但商业不能恋旧,李嘉诚警告自己的儿子绝对不能喜欢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业务。往往动感情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第三:传统医药企业的高管年龄大了传统医药企业老板平均年龄很多在40岁以上,高管年龄在35岁以上,这些人在传统营销领域经验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互联网不精通。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就在这两个人身上,底层员工都是年轻人,不存在问题。40岁以上的,在传统医药企业打工的高管,未来3年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且是大概率事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往往因为什么成功,就往往因为什么失败。让老板换掉一批高管,然后引进一批年轻人,这种风险谁能扛住?咨询公司不能,企业自己更是发抖。所以,这就是企业转型的矛盾和痛苦。对于新崛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他们可以轻装上阵,而传统医药企业不能,他们的肩上扛着全国数百家渠道经销商,怎么办?这是最痛苦的地方。第四:传统医药企业家对网络营销心理没底对互联网这玩意儿,传统医药企业家是拿不准的,尤其很多老板手机上都没有微信或者微博,他们对这东西感觉不到成就感。与新事物中间隔着一道墙。其实传统医药企业家感觉没错,目前为止,医药互联网电子商务还没有诞生过5亿元的实体群体,只有个别零星的平台做到了,比如天猫医药馆。如果让哈药、步长等这种百亿级别的企业搞转型,必须告诉他百亿级别的互联网操作模式,否则小打小闹的网络营销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注,背后是新旧思维的碰撞。雷军的模式,是粉丝经济模式;格力的模式,是传统产业链模式。究竟谁输谁赢,我看没有答案。格力积累了巨量财富,光纳税就100亿,如果想转型,那是太轻松了,毕竟格力手里握着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系统,这个是互联网解决不了的。所以,雷军可以卖不需要服务的手机,但卖需要售后服务的空调就有点难了。很多医药企业家,他们普遍对网络营销心理没底,对不确定的东西是不敢投入的,风险是他们的第一考量。所以,企业家到底如何才能做到对互联网心理有底,我看办法只有一个,自己下水玩玩互联网,掏点钱当学费。第五:错把网络当销售渠道之一很多传统企业高管谈互联网,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比如公牛插座,4年时间从3个亿做到30多个亿,走的就是传统分销路线。安全吗?一点都不安全,虽然“安全插座概念”创意在传统市场很管用,但今天的时代已经让公牛很危险了。比如,雷军如果发现小插座的高利润,搞出一个设计更漂亮,以出厂价作为零售价,那公牛的经销渠道会哀鸿遍野。这就是说,互联网是一个销售渠道,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商业模式。就像马云说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最后来不及。很多传统医药企业正在这么做,未来的确非常凶险啊。第六:传统营销思维根深蒂固面对未来,奉劝所有传统医药企业人:不要用已知否定未知。比如传统营销,产品需要广告语,需要提炼独特销售主张,这些都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尤其平面设计理论更是行活。但我们发现,广告语在推销产品的力量越来越差,你能想起来小米手机的广告语是啥吗?你能回忆起苹果手机的广告语是什么吗?但这两个品牌都大成了。仍然有很多传统医药企业用传统思维做互联网营销,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马应龙做的一个视频广告《屁股欢乐颂》,放在互联网上,以为是网络营销,其实传统的不能再传统,创意感非常弱,典型的传统思维创意方式。其实,不一定非要在互联网上卖,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卖!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就是与目标人群打成一片的思维方式,就是C2B,最后形成粉丝经济,建立起企业自己的粉丝帝国。第七: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了大家上网查查,三只松鼠休闲食品卖的很火,包装设计的动漫化,销售语言的动漫化,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其实里面的坚果和大街上卖的没啥区别。那消费者为什么趋之若鹜?因为今天的年轻一代买的不是产品,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乐趣。传统食品越来越不好卖,尤其很多传统历史悠久的食品企业,仍然在搞什么文化包装,这种做法是把企业往绝路上推。中国及中国企业再也不要贩卖过去的传统文化了,可以作为品牌故事背景,绝对不能作为第一诉求。白酒是传统文化的典型贩卖者,结果怎么样?白酒股票皆被市场腰斩,不是因为限酒令,而是传统文化的贩卖之路走到头了。江小白,搞出了时尚白酒概念,与传统文化切割,只针对年轻人说话,卖了几个亿,让传统白酒直呼看不懂。未来一定拼的是创意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产品必须充满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张与包装。产品必须成为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才能成功。第八:五年战略规划失去意义凡客陈年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他说对了,互联网时代做3-5年战略规划,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是自己骗自己的。今天你看到阿里巴巴很火,明年后年不一定,说不准就被微信替代了。腾讯曾经搞过类似阿里巴巴的电商,但失败了,今天的微信却成功了。所以,企业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只能制定有效的1年战略,策略战术变化以周为单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与时俱进。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越来越累,因为越来越快,传统医药企业时代的舒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建议传统医药企业家,未来出路有两条,第一出路,赶紧卖掉企业,就像IBM提前卖PC机一样,现在卖还能卖上价,再过3年就卖不出去了,然后把钱投给年轻人,做他们的股东;第二出路,自己冒险转型,向禇时健学习,80岁也可以搞互联网,当然前提是有好产品。第九:搞不懂商业模式创意因为互联网世界是平的,没有区域市场之分。传统时代,还可以做区域品牌老大,互联网上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一个商业模式只能存活一个企业,这就是为什么腾讯模仿阿里巴巴失败的原因,反过来阿里巴巴模仿微信搞来往,也不看好。能否直接面对消费者搞出新商业模式,这是对所有传统企业转型的考验。未来是直销时代,渠道必然消亡。三种直销模式会畅行天下,互联网直销、人联网直销、社区连锁直销。离开这三种直销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其他出路。大分销的时代未来不存在了,因为渠道的存在是因为过去物流、信息不发达造成的,今天渠道的价值没有了。消费者不会为渠道成本买单,消费者需要出厂价购买,这就是阿里巴巴存在的价值。所以,传统医药企业必须好好思考,你的产品如何能直接到达喜欢你的消费者手中,而且让他们爱不释手和广为传播。第十:2014年考验老板的一年2013年,准确的说是后半年,让中国众多传统医药企业觉醒了,开始着急了,也开始彷徨了,因为我们没有前车之鉴可参照,只有不再管用的过去经验。一个企业的成功,99%归功于老板;一个企业的失败,99%归咎于老板。2014年,考验的是老板。时代会无情的淘汰那些所谓传统企业家明星,会不断的迸发新颖甚至是新奇的商业

  • 专家呼吁:对待传统中医药应科学客观

    主持人:滕继濮 本报记者对待传统中医药应科学客观2013年06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滕继濮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606/071370515416125_change_tengjp3617_b.jpg图/CFP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嘉 宾:柳长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房书亭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 张世臣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 沈志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徐荣谦 中医儿科专家 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从云南白药含乌头碱到汉森制药的四磨汤含槟榔,再到同仁堂牛黄千金散、小儿至宝丸所谓的汞超标,近期国内中药制药行业可谓风声鹤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中招的是国内中成药制药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和行业旗舰企业,被质疑的几乎都是深入百姓人心,使用了多年甚至几代人、中药企业的镇店之宝招牌药品。 目前似乎正逐渐的淡出大众的关注,但是整个中医药行业却不敢稍存侥幸心态,不敢在风波过后稍有怠懈之心;相反,从中医药行业到旗舰企业,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寻找问题根结,正视现实环境,做好分内之事,发出业界声音。 不能单以药品成分下结论 科技日报:此次风波迭起,起因都在相关药品里含有某种成分,而这些成分又对人体有害甚至致癌:乌头碱或者槟榔或者汞,不一而足。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药品里的成分? 柳长华:是单纯的把它们作为一个化学分子看待,还是当作某种植物或矿物质的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如果单纯当成一个化学分子来看待,那药就成了毒,剧毒!而当成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它就是药,好药! 这看似一个特别不值一争的问题,就像喝水,人口渴了喝水,喝水而已,谁也也不会想喝下去的是H2和O两种分子!但是具体到中医药行业,这么简单的不值一争问题,怎么就演变成了引起行业震动,百姓疑惑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错了还是认知错位? 沈志祥:单以药品成分论,中药不但质量堪忧甚至说是毒药也不为过,但是这显然是荒谬的。有句古话形容庸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有中国人都听得懂的一句俗话,反映了中医药对人体认识的整体论、平衡论、和谐相处论。头痛时中医可能去医的却是脚,中国人一点不为怪。但是在西医学评价体系来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头痛割脚,那才叫庸医!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观用药观,硬生生用一种观念去套用另一种观念,它怎么也合适不了!中西医原本是两个维度,有不同的用药标准和衡量体系,用纯西医的维度来衡量中医药是不公平不客观的,更是不科学的。 中药用药到底安全吗? 科技日报:一时间百姓会发懵,这么多年来,生了病我们不是服中药却是服剧毒吗?可是为什么没中毒死,病却好了?以后这些药还能服用吗? 徐荣谦:自己从事儿科门诊几十年,从临床上没有发现过儿科中药中成药有重金属中毒现象,同时没有看到过医学杂志的相关报道。 中药的丸、散、膏、丹的配方配伍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各配方配伍经历了多少代人的服用使用,从几千年的发展到逐渐的完善改进,已达到精粹。处方的改动改变是一个非常严谨严肃的问题,不能风波一起就封杀某种药材,从处方里削减甚至撤掉某种药材,这本身就是轻率的不科学不客观的行为。 张世臣:对于朱砂是否有毒,这一争论在中医界已有1000多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总结到“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从化学角度,朱砂又名硫化汞,属于共价化合物,溶解度低,很难被人体吸收,而真正有毒的其实是游离汞。中药使用朱砂,炮制方法是“水飞法”,即球磨机磨碎朱砂过程中加水,避免温度过高而分解产生游离汞。 化学测汞采用的是原子吸收法,不论是不是游离汞,朱砂中所有汞成分就完全被测出来了。用化学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是不合理的。 柳长华:2002年凤凰卫视记者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出轨意外事件,经英国医院抢救后被判定脑死亡,西医西药无力回天,其家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转而回国求助中医,在国内医生的会诊和精心医治下,刘海若一步一步恢复了健康,并重返主播岗位。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安宫牛黄丸”等中药产品。 安宫牛黄丸含有朱砂和雄黄,这些成分在西医看来就是违禁的,可恰恰是这些在他们看来违禁的毒素医治了身体的疾病。 房书亭: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因素,调整人体机能。然而祛邪之法用之得当,方能除病;用之不当,反而戕害正气。因此,必须权衡所感病邪之轻重、深浅,并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决定方药的轻重、大小。攻邪不可过剂,应留有余地。药物只是在病邪炽盛时用以顿挫其势的一种手段,一旦病邪已衰,即当停止用药。特别是作用猛烈的药物,使用时更宜恰到好处,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在用药物攻邪的同时,还应结合食疗,随五脏所宜而进食谷肉果菜等食品,以扶助正气,尽其余病。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气,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发展到现在,更是作到与时俱进,GMP流水线发展,从1995年全国只有两三个,到目前已成为中成药的常规化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和技术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是西药注射剂的1/10,这个数据是在多年临床验证后,中西医医学界共同认可的客观数据。从古至今,中国中医药人历来重视中药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 让消费者自己作出理性判断 科技日报:如此氛围下的中药真的是一无是处吗?该如何看待此次风波? 沈志祥:经此波折,如果中国中医药行业能够真正发出自己的业界声音;真正把中药行业标准堂堂正正树立在与西医行业同一评价体系水平线上,达成平等相对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在产业政策支持,百姓科普认知等多方面得以较大提升,那么,这次风波对中国中医药行业来讲,就是塞翁失马,祸福相倚,短暂的打击赢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值得! 张世臣:这些貌似无意掀起的风波,貌似公允的评论,一次次将中国传统中医药推向百口莫辩,横竖都是错的被动地位,且不管它是国际不正当竞争的结果,还是资本市场推手的翻云覆雨,如何在被妖魔化的氛围中突围,任何不再被动挨打,如何坚持自己几千年的行业标准,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从机制方面,产业政策方面来争取和努力,如何从传统医学里发扬光大,这对中国中医药行业是个考验,龙门一跃,成龙成凤,让我们期待! 房书亭:信息社会,风波骤起时固然惊世骇俗掀起千层巨浪,风波乍去亦如风卷残云只留一地鸡毛。留下的只有消费者一知半解的迷惑,整个行业的受伤和旗舰企业的无奈。 如何努力把中药行业标准与西药行业标准二维化多元论,堂堂正正的确立于双方的竞争市场,规避再次陷入被动;如何在百姓中普及中药科普知识,提高消费者对中药中成药的认知水平,让消费者能够自己作出理性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或者被迷惑被疑惑,这应该是整个行业和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 《科技日报》(2013-06-07 七版)

  • 【原创大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展一览

    【原创大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展一览

    2011年12月9日,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展、中医药文化书画摄影展在广西药用植物园隆重开幕。那天我为啥没去呢?首先因为他们木有邀请俺,其次是我刚完成餐具抽检任务正在家里利用周末休养呢。但今天我就专门来到了现场,给大家送上了这迟到的展览一瞥。因为不是周末所以展会现场空荡荡,就我一个观众,这样也好,没有其他干扰了。但也没有了开幕式的歌舞表演,还有各种瑶医壮医的医术展示了,看新闻里头那种通过观察眼睛来诊病、药线疗法、牛角拔火罐都颇为神奇啊。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156_338642_1645752_3.jpg 植物油应该是酝酿已久的了,所以获得世界最大植物园的称号应该是水到渠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215_338654_1645752_3.jpg 在隔壁的花鸟市场的墙壁上挂满了条幅,都是祝贺此次活动圆满成功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157_338643_1645752_3.jpg 这个就是展会现场了,整个建筑物很独特吧,大家猜猜看象什么??该建筑物共有8层,展会只占据了一到三层楼,其他的还在装修当中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159_338645_1645752_3.jpg 一楼是东盟展区及中国展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458_338735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42_338768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459_338736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219_338656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01_338737_1645752_3.jpg 二楼是广西医药企业展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02_338740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05_338744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09_338745_1645752_3.jpg 从2楼阳台往下去,水池上搭起的红地毯,对面的高楼,气势不错。据说开坛那天是搞一个活动推拉门,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领导从活动们内涌现,走上水上红地毯,进行剪彩开幕仪式。土豆找了张当时的新闻照片给大家看下,见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611_338800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11_338747_1645752_3.jpg 这应该是某治疗蛇伤的医疗机构,去看看标本去。红台布上的白纸写着黑字:“瓶内溶液为甲醛”,怕喜好药酒的两广子弟忍不住去喝两口啊。用蛇来泡酒据说大补啊。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15_338749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17_338750_1645752_3.jpg 不得不提的是厕所,招贴画后遮挡的是强电井或者是弱电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18_338753_1645752_3.jpg 隆重推荐的第一个好位置:残疾人专用!这是一个单独的小包厢,里头有单独的洗手池和座厕。 我总觉得象领导专用啊,为了取个全景我只好牺牲了下半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22_338756_1645752_3.jpg 下图是来到了三楼:书画展及几个特色展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25_338758_1645752_3.jpg 三楼一侧是医药书画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38_338766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26_338759_1645752_3.jpg 因为是新装修,三楼天花板还是裸的呢,设计者就巧妙地采用悬挂宣传片的方式给天花板穿上了“衣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30_338761_1645752_3.jpg 像不像一条幽静的时空长廊,真希望一个美女从画中翩翩走出:公子,我们去看《画壁》好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32_338762_1645752_3.jpg 这个植物图画的很有立体感呢。 看完了书画看特色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36_338764_1645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37_338765_1645752_3.jpg 这是未来的规划蓝图,一个崭新的博览馆会矗立在这里最高的山头上。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45_338772_1645752_3.jpg 到了人家地头,不暴露下公司名字是不行的。个人觉得这个过江龙名字取得真是太有气势了,同时这也是一类药用植物的名称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49_338774_1645752_3.jpg 上图是宣传主办方的,下面我们看看其他的特色机构展出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550_338775_1645752_3.jpg 又看到了熟悉的植物标本,关于这个标本我记得前年原创我也展示过,在这就不多说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610_338796_1645752_3.jpg 趁人不备我潜伏进了8楼的贵宾室,还真是贵宾的待遇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2/201112161611_338799_1645752_3.jpg 而且站在8楼看楼外风景真不错,虽然天气和相机原因拍的不好,但是外头郁郁葱葱的绿色还是让人心生向往。 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

  • 肖培根院士:传统药独善其身方能兼济天下

    中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神奇疗效。但中国作为中草药生产大国,目前尚无一例中成药以药品身份出现在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中国中药出口额甚至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潜力巨大但发掘不够 我曾参加了由国家组织的三次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目前已经探明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可谓储藏丰富。 在此基础上,近些年,我国中成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药品种从丸、散、膏、剂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中药的产品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据我所知,2008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半个世纪以前,我们的中药国际化推广程度比较低,现在则是几百倍、几千倍的增长,因此我认为中药的发展速度没有问题。 对外开放以来,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也随之拓展开来。随着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地日益深入,中药已经从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拓展到立法管理、人员和产品准入、标准等领域。现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各种类型的中医诊所、学校、中药贸易公司、研究中心等。 更为可喜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设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并制定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2009年5月,在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通过了由中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将传统医学纳入各国卫生保健系统。 但是,不客气地说,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尽管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中药种类和数量,但据国际中药材市场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中国仅占有国际中药材市场的5%市场份额,并且70%为初级中药饮片。而日本的中药材生产原料,有70%来自中国,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能占到80%的份额;即便韩国和其他国家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药产业的发展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 中药发展还得一步一个脚印 虽然我国中成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药的现代化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中药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研究不够,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结合不紧造成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定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与产值,导致企业不愿在科研方面多投入,只是将精力与财力放在宣传上。为了迎合宣传,一些官员和企业片面强调中药品的产值,忽略了科研,同时对药品产地也保护不够。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可持续发展,是短期的商业行为,企业家应该有长远的眼光。 可惜的是,这一历史原因影响了中药的发展。从目前看,我国的中医药研究在中医证候,脏象等中医基础研究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化学组分、成分及其药效活性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从天然药物中寻求活性成分的状态。另外,我国的中药还不能按照主治功效分群控制质量,也没有办法利用“证候”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主要药效评价。 而且,因为之前粗放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中药制药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少研究机构和多数企业过分热衷新药开发,忽视传统名优中成药的再次开发,不注重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企业过多考虑销售,忽视制药工程技术的完善提高;缺乏适应中药制药工程中的试验条件;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如何控制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方面下的功夫不够,不少中成药的质量难于达到稳定、可控和均一。 另外,我国中药新药的创新性科技含量尚不高,多数新药的创新点是药味和剂量稍加变化,或者是制备工艺改变不大的剂型改进,在中药的高效和质控方面缺少重大创新性突破。 我想,只有在深入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过硬的好产品。也只有在正确地处理利用与保护这对矛盾时,才能保证中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走出去,引进来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曾应邀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访时,我经常被问及,你们中医药中的“阴阳”是怎么回事?“经络”真的有吗?面对他们的问题,虽然我作了解答,但仅凭我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让所有人了解中医中药。 这也让我不断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中医药的对外开放上究竟做了多少工作? 后来,我设法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也开始关注国外药用植物的情况,尤其留心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药用植物。但我仍然深切地感觉到,我们中医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我们有许多工作还仅是开始。特别是对非洲、南美、印度及南亚大陆广大地区的传统医药缺乏了解,在药用植物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更谈不上传统药用植物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共同研究。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 正因为我们对国际传统药物的了解有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机,利用西部地区种植中草药良好的的气候环境,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加强南南合作,这对中医药扩大在世界的影响会有很好的帮助,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会有很好的前景。我们在这一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和研究的空间。 面对差距,我们不要气馁,在国际上,我们的中草药研究还处在较为领先的位置,在植物药物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中医药会唱响世界舞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科学新闻》 2013年12月03日

  • 【分享】中医药会被请出欧盟?误会了!

    2011年05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杨朝晖 本报记者 杨朝晖 于2004年4月30日正式生效的《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指令》7年过渡期已过,中医药在欧盟各国的命运引发广泛关注——  现在看来,中医药在欧洲的命运至少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糟。  2011年4月30日,这是欧盟给中医药企业设下的大限之日,七年前的这天欧盟发布《欧盟传统草药指令》,给传统中药制品留了七年过渡期,过渡期满后未经注册的中成药将不能在欧盟上市销售。  如今大限已过,中药是不是像早前媒体担忧的那样“将面临一次生死劫难”?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探究中医药在欧洲的真实命运。  关闭传统医药产品注册大门并非《指令》初衷  “欧盟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它是一个国家联盟,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当复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李振吉表示,对于指令,相关成员国应进一步细化相应法规,以达到指令所要求的目标,但具体方法和措施,各国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因此,并不是说7年过后,所有符合条件的传统医药产品注册的大门从此关闭,这不是《指令》的初衷。  欧盟各成员国针对传统草药制订了不同的程序和规章,而这些程序和规章内容差别很大,阻碍了传统药品在欧盟内部自由流通,也造成了传统药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欧盟颁布《指令》的初衷是为了维持传统草药产品的上市销售。  英国是欧盟使用传统中药的主要国家之一,对贯彻执行《指令》十分重视,制订了本国的“传统草药登记方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建银根据英国公布的具体措施和信息举例分析:“英国方案只管工业化生产的草药产品,不管草药饮片和中医师自制的产品。中药饮片和医者自制自用的中药制品,在今年4月底之后仍然可以合法使用。”  据了解,在英国授权的保健职业者可以委托第三方加工特定的非执照或未注册草药产品供自己的病人使用。一旦中医草药行业得以立法管理,中医师就拥有了“授权的保健职业者”的地位,因而可以委托加工中药产品。黄建银说,这是中医师在英国可以继续使用未注册中成药的唯一可行途径,前提是中医必须通过立法注册得到认可。  目前已有249个传统药产品在欧盟各国获准传统药品注册,其中英国已有100个产品注册。非欧洲传统药和复方制剂的成功注册为传统中药制剂注册传统药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年份壁垒”并非高不可越  《指令》的规定要求产品必须具有3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包括至少15年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年限。按此推算,中药产品必须最晚1996年开始在欧盟销售、1981年开始在其他国家上市销售才能符合条件注册。不足年份的产品则必须等到年满后才可以注册。  一些媒体认为国内中药产品无法提供15年“传统使用”证据,希望中国政府与欧盟谈判。全欧洲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董志林认为这是对情况没有全面掌握,是对形势的误判。比如,荷兰政府在执行《指令》时相对宽松,在不注明功能主治的情况下,中成药还可以按食品补充剂品销售。荷兰神州天士力医药集团是欧盟成立较早的中药贸易公司,保留着较完善的产品贸易记录,除动物药和含有濒危动植物药成分药外,截止到2010年有180个传统中药产品在欧盟使用的凭证,随着时间推移,将有更多品种可供提供注册。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国内医药企业在荷兰及欧洲的注册,提供“传统使用”证据。目前,荷兰神州天士力医药集团的产品覆盖了欧盟主要中药产品消费国。  黄建银说,过渡期内,在欧洲很多国家,中成药销售也不被允许。例如瑞士对食品要求极严,只有中药饮片出售。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南欧国家也不能销售中成药,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可以到比利时和荷兰购买或邮购中药,因为这两个国家规定在不注明中药的主治功能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以食品补充剂销售。  目前还没有传统中药在欧盟申请注册成功,主要原因是:中国还没有一家中药制药厂获得欧盟GMP认证;中药制品组成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中医传统适应症是否适合传统药品法要求等。但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调查,这些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欧盟主要国家实施注册GMP认证费用并不是像某些媒体说的是天价,而是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根据国内某药业集团反映,德国对该企业的两条生产线进行GMP认证,花费在700万—800万人民币之间。  中医药多头管理显弊端  虽然《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指令》过渡期满后,欧盟并没有对中医药闭门谢客,但在未来3—5年内将对中医药在欧盟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专家认为,中药欧盟注册本身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商业活动。但由于中医药是我国为数不多走向国际的民族产业,需要国家的指导和扶持。在欧盟没有一个中药产品成功注册,虽然不能全部将责任归咎于政府,但至少此事也凸显了我国中医药多头管理的弊端。  李振吉建议,国家应该制定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中医药企业在欧盟进行产品注册,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政策扶持,协助收集传统应用证据。据了解,“传统使用”证据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申请者提供一家公司或产品在某一欧盟成员国上市销售的证据或者专家声明就可以。如原产南非的狭花天竺葵只在德国销售了30年以上,但在英国和荷兰也获得传统药注册。  董志林认为,应该利用欧盟成员国不同实施措施,有针对性地选择注册品种。只要质量控制标准稳定可靠,复方制剂是可以注册的。已经有多国(英国、芬兰和德国)批准注册了含有2—13个成分的复方制剂,德国注册的复方传统药中,至少有9种成分也是中药成分。  据了解,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全欧洲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共同起草五味我国常用中药(植物药)专论和五味单味植物药已进入英国药监局立法程序,其中,黄柏、当归、白芍、甘草已分别进入英国药典。法国已经完成了60个常用中药的法国药典标准。欧洲药典正在准备84个中药的欧洲药典质量标准。这些药典标准完成后,将大大促进欧洲市场中药的质量控制。这也有利于中药采用简易程序注册。  董志林说,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利用政府间对话平台和机制以及WTO等国际组织平台和机制,如贸易政策审议(TPRM)进行对话和沟通, 有利于推动和争取比目前简易注册程序更便捷、更务实的传统医药注册管理办法。(本报北京5月6日电)

  • 【转帖】意大利专家认为欧盟应重新考虑传统植物药立法

    2011年05月04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星桥 宋建 新华社记者 王星桥 宋建  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5月1日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意大利中医药协会主席罗伯特·卡托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有必要重新考虑传统植物药立法,避免中医等外来传统医药行业受到过度冲击。   卡托认为,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应该说在理论上有利于规范传统中医药市场,但在实践中却容易成为限制中医药在欧洲发展的瓶颈。因为根据规定,从今年5月1日起,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未经注册将不得再作为药品在欧盟销售和使用。而根据注册程序,相关产品必须拿出30年药用史证明,其中在欧盟境内使用不少于15年。  卡托认为,按照这一指令,欧洲中医药行业的损失非常严重,为了“不使这一行业消失”,欧盟必须重新考虑相关政策。  他说,权威研究已经证实,传统植物药,特别是中药能够与西药相结合并具有很好的疗效,“不幸的是,中医药的观念还不为欧洲人所熟知,而且欧盟各国政府对于传统医药市场的情况也了解得很不够”。  卡托说,欧盟各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尺度不尽相同,而大公司的利益和不同的政治见解也使得这一问题趋于复杂微妙,这种不一致使得许多企业和患者无所适从。他呼吁欧盟成员国政府机构携手合作探索发展中医药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在中医药方面的交流。  意大利国医堂药店经营者何骏医师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欧盟植物药指令对中医药在欧洲的推广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中药在欧洲市场流通种类和数量变少,当地中医的生存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很大限制。  此外,受到冲击的还有那些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在何骏经营的药店,华侨、华人患者和意大利当地患者各占一半。这说明,不少外国患者也认可并求助于中医治疗。据何骏介绍,有一名34岁的意大利健美教练,在印度旅游时感染了一种寄生虫,发病后的症状是全身肌肉疼痛,对很多食物过敏。在西医治疗始终不见效后,这名患者求助中医。结果经服用中药,患者全身肌肉疼痛症状已完全消失,也不再有食物过敏症状。迄今,这名患者已坚持接受中医治疗一年多。  “试想,如果在欧洲缺少中医对西医的补充,对当地很多患者来说,也不是福音,”何骏说。

  • 云南白药:一管牙膏折射传统中药现代化之路

    新华网昆明12月30日电(记者吉哲鹏)消费者的一个故事,曾给云南白药集团带来很大启发:一些消费者牙痛时把白药粉涂抹在牙膏上刷牙,止血止痛的效果竟非常好。2005年,云南白药正式进入牙膏市场,突破洋品牌牢牢占据优势的中国牙膏市场。  如今,白药牙膏已成为民族品牌转型升级的代名词。从诞生到冲出外资品牌的包围、跃居行业第二,白药牙膏只用了10来年。  2010年,云南白药牙膏成为本土品牌第一名,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位列牙膏行业第五位。到2013年年中,白药牙膏进入前三名。“今年1到3季度云南白药牙膏销售额接近3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含税)接近40亿元,再创新高。”云南白药副总经理、健康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秦皖民说。  当一些百年老店在时代的发展中渐行渐远时,传统中药现代化却让“中华老字号”云南白药华丽转身,实现传统中医药融入现代健康生活的成功转型,品牌价值位居医药行业第一。尤其是在医药行业增长势头明显减缓的今年,白药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  云南白药是中华老字号中的“金字招牌”。1902年,云南名医曲焕章创制出具有止血止痛、活血化瘀的“曲焕章百宝丹”,即“云南白药”,一经问世就被誉为“伤科圣药”。  近年来,云南白药在传统单一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云南白药牙膏、气雾剂、创可贴为代表的六大族群390多个健康产品,在与跨国巨头的竞争中节节胜出。  在云南白药集团位于昆明呈贡新区的产业基地,年产量超8000万瓶的气雾剂生产线、质量控制完善的膏药产品包装线快速运转,一盒盒产品检测后打包装箱,物流中心的货车往来有序。  谈及这家百年老字号“返老还童”的秘诀,云南白药集团总经理尹品耀说,依托“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理念,云南白药创建“内部创业、超额分享”机制,以药为本、跨界发展,对传统中药进行现代化改造。  百年白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云南白药1979年参与了青蒿素研究项目,主持研发出30多个原创新药,并在集团内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而在企业发展中,通过推行“四全”管理模式,云南白药实现了从传统中药品牌向现代健康消费品牌的成功跨越。统计显示,自1999年至2014年的16年间,云南白药集团净利润复合增长率32%,连续10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  2014年,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白药的消费者口碑位列榜首。  回顾创新之路,尹品耀说,云南白药以“药”为本多元拓展,让传统中药融入现代生活,以医药科技提升健康品质,为健康产业提供了可借鉴发展模式,构建覆盖了三产融会贯通、互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经济生态圈,为医药行业的升级之路提供了示范。

  • 【分享】借鉴传统理论 组分中药成中药现代化新途径

    [center]借鉴传统理论 组分中药成中药现代化新途径[/center](医药经济报)新药的研发情况越来越令人沮丧。在今天,虽然发展了高通量筛选等计算机辅助新技术以及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但要发现一只全新的药物如同大海捞针。投入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收获却越来越少。面临这样的困境,整个行业不禁要问:新药研发的阳关道在哪里?   此时,有几千年临床经验验证了疗效的中药成为新药研发宝贵的资源库,吸引了全球医药界的目光。   研发新模式   中药是新药研发宝贵的资源库,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打开这座蕴含巨大宝藏而又云遮雾绕的宝库的钥匙却是未知的。跨国公司纷纷瞄准中药,希望按照研发化学药的思路,从中寻找到有效的单体物质,或者开发出植物药。但中药宝库仅仅是缩小了他们找寻新化合物的范围,使这种筛选工作不再是“大海捞针”而是“有的放矢”。对于深谙中医药理论的中药界人士和中药企业,从中药宝库中挖掘化学药不是他们的强项。   中药必须现代化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国际化,由此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点已经在中医药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中达成广泛共识,并得到政府坚定的支持。创新,是现代化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近年来,中医药界在中药创新中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近日,在天津举行的中美药典会高层论坛和在北京举行的WHO传统医药大会上,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提出了一个中药研发的新理念——组分中药。   组分中药,顾名思义,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由有效组分或有效部位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   闫希军介绍说,组分中药的思路是运用植物化学、现代分析技术等,将各种中药材的有效组分、协同有效组分等都分析、研究清楚,设计合适的工艺技术提取出各种有效组分,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有效成分的组合和配方,成为候选新药。然后经过临床疗效的验证,并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清楚其作用于人体的细胞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这种新药研发模式有的放矢,临床针对性强。”闫希军认为,组分中药是新药研发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阎希军介绍说,以中药组分为基础,可以从4条途径来开发创新药物:根据经典方剂配方,明确组分使其配伍量化,确定标准,完善质量体系;利用中药组分,重新筛选配方;开发单体化合物;从单体化合物中筛选配伍,研究由单体组成的复方新药。   有益探索   天士力集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已经开展了组分中药技术与工程研究的探索工作。在多年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在今年5月挂牌成立了“天津市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   据介绍,用了6年时间,投入了大约2600万元人民币后,3家单位合作已从282种药材及18个中成药制剂中制备出10661个组分、235个化合物。   阎希军透露,利用中药组分正在开发一批中药新药,包括治疗心血管、糖尿病、脑神经方面疾病的中药新药。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是组分中药新概念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在他的指导下,运用组分中药的模式,完成了对目前市场用量最大的中药品种之一——复方丹参方的研究,揭示了这个组方中丹参有8种水溶性成分、三七有10种成分和以及冰片共有 19种活性成分,并研究了这些成分的组效关系,以及这些成分作用在人体的机理。   张伯礼认为,组分中药模式的出发点是希望达到质量控制水平比较高、用量相对小、疗效突出这样一种安全有效的现代中药。组分中药的研发模式非常强调遵循中医药几千年来总结得来的经验,符合现代中药的模式和思路。   阎希军认为,组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本明确,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临床适应症比较确切,而且有较强的针对性,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适于产业化推广。组分中药的这些特点,还使其能够实现以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并有利于中药能够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教授果德安认为,组分中药的模式与原来传统中药材或饮片投料、直接配伍的模式相比,更能保证产品质量均一稳定,其作用的物质基础相对清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清楚中医理论如何指导组分中药的配方,可以借鉴传统中医用药的理论。果德安认为,这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一条可行的路,但不是唯一的路。   组分中药的研发模式需要对中药材和传统的中药配方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建立组分库,并开展组分制备、组分信息系统、活性筛选、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等工作。这些前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因此,组分中药的研发费用应该比传统的模式成本高。阎希军证实了这种推论,据他透露,开发一种新药,组分中药的研发模式的费用一般比传统模式的大约要高1倍。但是,阎希军认为,组分中药的特点使其更有可能走向国际市场,更有市场前景。附: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是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的新药。1993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在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1997年12月9日该药正式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审评(即IND审评),并直接进入Ⅱ、Ⅲ期临床试验。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已连续6年保持全国单品种药品销售额第一名,市场规模接近12亿元。 据悉,目前公司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II期临床实验进展顺利,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新临床适应症,符合欧美临床要求,180个病例结果将有望于今年08.10月结束,预计下年底在寻求到合作机构后,可进入III期临床实验。主要针对药品有效性进行验证的II期临床顺利完成,将会有力地加快复方丹参滴丸打入国际规范市场的步伐。 复方丹参滴丸正在FDA做2期临床,一旦获得FDA认证,公司将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其销量面临暴发性增长的可能。“复方丹参滴丸”FDA认证成功将引领公司成长为研发型跨国现代中药巨头。

  • 月旭参加民族医药学者论坛 ——“一带一路”之民族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

    月旭参加民族医药学者论坛 ——“一带一路”之民族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

    [b]2017年8月11~14日,《中国中药杂志》第二届全国民族医药学者论坛—— “ 一带一路 ”之民族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乌鲁木齐市召开。[/b][img=,690,5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11000_01_932_3.jpg[/img][color=#3e3e3e]我国少数民族在生存与繁衍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医药文化。但是由于其文化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和利用,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大好机遇中如何扬帆向前,加强在医药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医药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医药的相互融合,共同扬长避短,是民族医药学者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经营了数十年的国内色谱耗材生产商,我们月旭深知此重大意义,也想参与其中为民族医药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color][img=,690,5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11000_02_932_3.jpg[/img]本论坛吸纳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线科研人员,与来自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民族地区的一线民族医药专家,共同探讨和交流民族医药的科研与临床应用体会。其中,中央民族大学的龙春林教授,分享了广西靖西壮族端午药市的传统药用植物研究心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的斯拉甫艾白,对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创新思考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等等。大会上,各学者将我们的民族医药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很显著的高度,对各药物靶点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抗炎抗肿瘤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动物实验等验证,为世界新型药品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们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数据依据,在寻找活性物质时,大量运用了液相分离纯化技术,月旭产品也得到了较多老师的认可(月旭液相色谱柱UItimate系列XB-C18,AQ-C18和相应的制备柱,HS-C18填料等)。[img=,690,43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11001_01_932_3.jpg[/img]月旭科技也被荣幸邀请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设置了展台,我们月旭技术市场服务部的陈再洁,与参会代表们针对相关学术话题积极互动,学习了更多民族医药的知识,反馈给研发部门,针对性对产品进行改进,为我们民族医药的发展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学术交流圆满结束,共同期待通过民族医药论坛月旭科技能与各专家和参会代表有更多的互动,同携手、广交流、共进步,希望我们的民族医药能有更多的研究,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b]服务热线:400-810-6969公司官网:www.welchmat.com[/b]

  • 【民族医药】海南黎药已研制出30个相关新产品

    在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南黎药资源的收集保护、物质基础与创新利用研究项目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黎药是海南黎族民众在长期与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总结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中医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戴好富介绍说,在过去的11年里,他与项目团队成员始终坚持野外调查,足迹遍布海南黎族同胞聚居的11个市县的黎村山寨,走访乡间黎医,收集民间验方,系统摸清了黎药资源现状,为全面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黎药资源取得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他说,首次科学规范地从植物学名、拉丁学名、黎语发音、药名、植物来源和民间应用等方面编研了黎药632种,整理验方7776首,涉及病种660个,翻译确证黎族语言文字药名636个,确证附方使用药物基原1351种,出版了《黎族药志》(共三卷)和《海南黎族民间验方集》。戴好富表示,将上述2部4卷系列黎药专著共219.4万字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建立了海南黎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了调查研究成果信息共用共享的实用性和公益性;首次建立了黎药资源种植圃,对511种黎药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2种;完成了29种特色黎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共分离鉴定新物质86个、有开发应用前景的活性物质193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30个黎药相关新产品。该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热带地区重要天然药物及黎族药相关研究的空白,构建了海南特有黎族传统医药知识系统,全面抢救和传承了黎族传统用药经验,避免了黎族传统医药面临遗忘及失传的危险。

  • 新媒体下的医药营销:如何提升邮件营销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变化促使企业要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营销推广,网络已成为影响消费者的主流媒介之一,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新媒体的传播形式给医药营销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营销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医药行业传统营销手段的费用增长已超过医药行业销售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为此企业需要有新的战略调整。  邮件营销作为网络背景下的普遍营销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传递信息,在发送数量大的条件下,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问题。  因为出于过滤垃圾邮件等原因,一些邮件会遭到ISP的屏蔽,用户邮件地址经常更换也会造成信息无法有效送达,退信率上升;同时,由于垃圾邮件泛滥,有价值的信息会被大量无用信息淹没,很容易造成有价值信息的丢失,垃圾邮件也影响用户对于电子邮件信息的可信度。  因此电子邮件营销应根据客户要求,锁定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客户,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精准的邮件,是服务信息(如:新品上市、品牌介绍、服务介绍……)的传递还是市场活动(促销活动、活动预告)的传递或是调研活动等。  利用好医药专业的媒体,加强与药监局批准的专业媒体合作,也是药企营销的重要手段,医药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营销团队的构筑需要医药销售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和运营体制。 无论是网络营销、邮件传递还是传统媒体的运用,都有其好与不好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其优点屏弃其缺点,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 药厂切入医药电商 会否重蹈垂直电商覆辙

    随着一系列医药新政的出台,特别是处方药网售的开禁,药厂也开始进入医药电商这一快速增长的领域。但是,与医药流通企业和传统药房相比,药厂在电商领域的资源和能力都无法跟上,能否在医药电商领域分一杯羹依然存疑。正如之前的分析,医药电商的发展受制于体制和用户消费习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医药电商就不发展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必然会越来越大,只是发展速度的快慢问题。在医药电商这一领域,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是刚起步,即使像九州通这样拥有线上和线下全方位布局的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额也并不大。所以,市场机会还非常大。作为行业最上游的医药生产企业自然也不甘心放弃这一领域,纷纷涉足。但是药厂受制于自身的资源,如何大规模发展网络零售就成为其必须面对的挑战。传统的药厂直接销售都是直接通过医院和药房来进行,药厂只需直接和这些大客户维持好关系即可。但是一旦将药品销售放置到网上,面对广大的个人用户,如何有效的推动销售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医药电商长期得不到发展主要是受制于政策。一旦政策打开,医药电商可能会得到井喷。但是,这些观点的论者忽视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医药电商的用户群主要还集中于40岁以下年轻人,他们对药品需求量并不大,因此,医药电商与药品消费的主力人群老年人并不匹配。而且,中国电商用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等待送货上门时间较短,不能忍受3-5天的配送期。对于普通商品都是如此高的时间要求,更不要说药品这类急需的产品。中国药房遍布,与其在家等待药品配送,不如直接上药店买药。另外,药厂涉足医药电商还面临其他垂直电商共同的难题。垂直电商在中国成功的概率非常小,究其原因,是单个领域内用户的消费频次较低所造成的。药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商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消费的频率不可能高。面对错配的人群和用户的消费习惯,药厂如何推动网络销售呢?通过上述分析,中国的医药电商的主要用户集中在慢病人群比较合适。慢病人群有长期服药的需要,而且可以提前购买药品,并不存在时间限制的问题。而且,因为时间上没有限制,即使不会使用电商的老年人群也可以让他们的子女在空余的时候代为购买。但是,医药电商发展慢病人群成为自己的用户并不容易。虽然慢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老年人依然在目前占比最大。所以,医药电商要打开局面就必须扩大受众面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当然,在价格上也必须有竞争力。因此,医药电商的发展并不容易,作为垂直电商的一个分支,医药电商有其特殊性,加强服务才是竞争之本,而这正是药厂所欠缺的。

  • 【资料】16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附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趋势 ——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把中医药特色优势 转化为国家优势

    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关系公共卫生安全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恶化,抗生素滥用,病源微生物耐药,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种不断出现。虽然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疫病在中医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是依据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理论,以及在防治SARS、甲流等方面所积累的新的临床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医药在未来各种疫病的防治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中医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医药费用也在快速增长。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低价的优势,在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关系我国的医药竞争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学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走的是仿制路线,创新不足。而在西方,传统的药品研发路线也越走越窄。这不仅是投入的问题,更是药物创新思路和医药哲学的问题。西方医学界已开始关注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药物制取方法。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医药创新的沃土。中医药的很多奥秘还有待破解,而这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我们占据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也因此掌握了和国外医药巨头平等对话的话语权。中医药关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虽然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在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上的功效,应当成为中医药文化飞向世界并被世界接纳的翅膀。正如瑜伽是印度养生保健文化的符号一样,中医药也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文化符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那么,如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升为国家优势呢?首先,要正确看待中医药,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陌生,一些人甚至否定或妖魔化中医药。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看待中医药。同时,对那些打着中医药牌子的江湖骗子,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其次,结合中医药特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创新创造条件。为了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满足大规模的用药需求,中药在剂型、生产工艺等方面吸收了很多西药的成果,中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如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过分强调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而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被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汉方化”、“中药西药化”,离开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指导,中药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真正体现。当前,中医和中药正在被逐渐割裂,很多医生不懂中医,而中药剂师不懂中医理论、不会看病的情况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理论连继承都成了问题,何谈创新?因此,应该从体制上、管理上认识中医药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为中医药的传承,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空间。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系统促进中药现代化。当前,中药在标准提高、有效成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中药现代化还需要系统思考、通盘考虑。除了中医药理论创新需要加强外,在临床研究上还应该解决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问题;在中药产业化方面,应解决适应中药复方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总的来说,中医药基础设施薄弱,多学科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第四,应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中药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从野生走向“家养”的孵化过程,尽早保证药材的储备和供应。第五,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中成药进行价格政策扶持、科学研发政策扶持、再评价政策扶持,做出中国自有的中成药GMP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让中药企业有和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一样的利润机制,并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走出去。

  • 【简讯】关注中医药发展纲要:中医药发展面临三项挑战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孙闻)21日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中医药目前面临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三项挑战。 《纲要》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尚有待提高。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中医药产业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纲要》指出,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集中体现在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目前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无疑是一个挑战。[color=red]【由于该附件或图片违规,已被版主删除】[/color]

  • 【转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一、形势分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1.趋势——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需求——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3.挑战——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4.机遇——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年前国家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有效集成国内外资源,开展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可能突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走出中国特色的医药自主创新之路。——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2.基本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和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的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现代化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达到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目的。——多学科结合。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加以突破。3.战略目标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

  • 【转帖】2010:中医药国际化迈出可喜步伐

    在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一本《中医药让我们更健康——迎世博健康手册》的英文版小手册成为许多外国游客爱不释手的“宝贝”,而融传统中医文化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中医数字化四诊仪则又令他们备感神奇。在世博会期间,中医药以其切实的疗效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让许多外国游客折服,为中医药迈向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针灸”于2010年11月16日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五次会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的申遗成功让整个中医药界为之振奋,也让中医药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更加坚实。  几乎与此同时,11月19日,汇集了来自国内外国家级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知名企业中热爱中医药的一流科学家的中医药国际联盟在京成立,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中医药专家,以及国内20余名两院院士,40余名大学与科研院所的院校长及专家近百人加入。该联盟旨在通过组织联盟年会、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活动,实现中医药科技、医疗、教育等,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药国际联盟的成立为我国中医药迈向国际化提供了专业团队的国际人力资源,起到了学术沟通的作用。  随后,11月25—26日,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此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包括拔罐、刮痧、足浴、头部保健等在内的首批11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从术语、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对这些中医保健技术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同时为了满足国际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的迫切需要,此次规范发布了中、英文两个版本,对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促进其在国际上广泛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12月3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与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在京联合召开的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应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充分发挥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与作用,整体推进,系统运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共赢。  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王国强在此次研讨会上提出了“六先六后”的发展战略。一要先内后外,以外促内。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练好内功,这是走向世界的前提。二要先文后理,以文带理。中医药理论不同于西方医学,只有文化先行才能为中医药走进他国打下基础,才能让外国人接受中医理论。三要先药后医,医药互动。推动一批确有疗效的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用疗效展示中医的科学有效。四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通过推广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了解中医疗效,接受中医药。五要先点后面,点面结合。要选择满足当地实际需要、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合作项目,探索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的途径、方法和机制,树立典范,发挥示范作用。六要先民后官,以民促官。促进民间中医药的合作交流,扩大民间中医药的合作范围,增强民间对中医药的信任,促进政府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在本国、本地区应用、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从为世博提供健康服务到“六先六后”发展战略的提出,2010年中医药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 【转帖】40亿打造广州国际医药港 将设具有国际鉴定权威的医药物质检验中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b]广州国际医药港一瞥[/b]  广州国际医药港是由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医药商贸物流项目,该项目选址位于荔湾区东沙街地段,总投资额41.65亿元,首期投资20亿元,计划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建设期为3~5年。该项目的建设已列入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广州市的重点项目,并写进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  备受各方关注的华南最大医药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广州国际医药港今年3月或将动工奠基。2月5日,广东省属国企龙头之一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河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广州国际医药港预计在今年3、4月将动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额41.65亿元,计划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整体产业经济规模达1000亿元。  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医药物流中心,成为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平台,并努力实现“创建中国医药商贸第一品牌”的目标。[b]  医药港预计三四月动工[/b]  2月5日,在广弘公司举办的年度总结大会后,崔河接受本报专访时告诉记者,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征地工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去年12月28日公司成功竞得医药港10宗地块的使用权,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签订了94.5%的征地及补偿协议,并获得国开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资金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医药港项目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据了解,广州国际医药港是由广弘公司控股的大型医药商贸物流项目,该项目选址位于荔湾区东沙街地段,总投资额41.65亿元,首期投资20亿元,计划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建设期为3~5年。该项目的建设已列入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广州市的重点项目,并写进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  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已通过了广东省及广州市各级主管部门的论证与审查,由广东省政府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获得批准,是目前全国唯一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医药商贸物流项目。  “预计今年3月或4月,广州国际医药港将动工奠基,明年年底将初步建设成型。目前,我们已经在国内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进行招商,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外交、商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未来它将成为广东的医药物流会展基地。”崔河说。  去年,广弘公司的食品和教育发行资产注入广弘控股上市后,旗下医药核心资产包括广州国际医药港是否会注入上市公司最为外界关注。“广弘目前还没有考虑整体上市,医药与广弘控股的食品、教育书店产业关联度不大,医药港是单独上市还是注入上市公司,我们还在考虑。”崔河说。  [b]整体产业规模达千亿元[/b]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将采取滚动开发模式,计划用3年时间以医药流通为主基本建成项目 5年初具规模,成为华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医药物流平台,并推动形成集中药材规范种植、中西药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信息以及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整体项目 10年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科学种植、中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整体产业经济规模达1000亿元。  崔河表示,建成后的广州国际医药港将具备五大功能:在“广州国际医药港”统一品牌下集中采购、集中仓储、统一配送、统一质量检验控制的医药大物流基地,使之成为“国际医药采购中心” 创建功能齐全的大型“中药城”,面向全国,辐射世界,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药材交易会。并设立“中药博览馆”配套项目,为世人了解中药提供科学、系统的中药推介展示窗口 联合国家和省药检机构设立具有国际鉴定权威的医药物质检验中心,打造医药“广州质量”品牌 建立医药信息中心和科研中心,培养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知名“广州研制”品牌 建立国际医药科技数码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引导行业价格水平的药品报价系统,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广州价格”。  “广弘公司的医药板块企业,要以大力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建设为重要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医药港‘吸纳—整合—辐射’的核心功能,实现医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崔河说。 [b] 夯筑“广货北上”基地[/b]  近日召开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强调,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与开拓国内外市场并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这一发展思路下,作为广东国企龙头之一的广弘将旗下传统的贸易业务向大商贸流通业转型。在省内,医药港是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业高端项目 在省外浙江桐乡,公司通过收购方式运作中国家纺软装业航母型市场———桐乡四季汇家纺软装饰直营中心。  “桐乡项目投入了近4亿元资金,预计未来价值近10亿元,较大的盈利空间为广弘国贸集团实行结构调整迈出了关键步伐。在今年5月正式营业后,我们将着力培育集家纺、家居用品、家用饰品为一体的直营中心,这个项目已经吸引了很多广东的企业进入,目标是打造成‘广货北上’的基地。”崔河说。他表示,在该项目运作成功后,希望能在全国复制“广货北上”模式,以大市场为依托发展大商贸。  实施“走出去”战略,广弘公司寻找到了新发展空间。如建筑房产板块,去年,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广弘天琪”项目总成交金额超7亿元,打造出了广弘地产业品牌 在省外,土地面积337亩的安徽淮南项目、漯河市黄河路“广弘华侨苑”去年下半年均已陆续动工 西安、洛阳、贵州等地也有地产项目正在紧密筹划中。  自2000年9月企业组建至今,广弘经过发展调整,锁定食品、医药、有色金属、建筑房地产等四大主业。“去年,传统医药和有色金属板块利润增长较稳,食品业务增长较快,建筑房产板块更是贡献了公司利润的近1/3。”崔河对本报分析说。在2月5日举行的年终总结会上,崔河表示,2010年,公司的经营预期目标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净利润同比增长12%。

  • 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技术需求分析

    [size=18px]摘要:[/size][font=仿宋][size=18px][color=black]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计量技术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对计量器具采用定期检定、校准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企业的在技术创新、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计量技术支撑的需求。为企业提供覆盖全产业链、产品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服务,提供新型计量技术解决方案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计量工作的发展方向。[/color][/size][/font] [size=18px][color=black]关键词:[/color][color=black]生物医药、产业计量、计量器具[/color][/size] [size=18px]一、引言[/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特殊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 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涉及大量的传统计量需求外,还蕴含着大量迫切的计量创新需求和关键参数测量需求,传统的计量溯源方式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已不相适应。[/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计量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计量测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加强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对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以来,《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中提出:“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计量需求,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研发和应用一批先进测量仪器设备”的相关要求。可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计量,为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计量测试服务,是保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1、国际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生物医药是指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治疗药物。其中蛋白质类药物包括单抗克隆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的革命为新药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领域,攻克了许多传统药物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加上传统的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近年来全球生物制药发展十分迅速。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生物制药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其中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无论是在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还是在产品生产和市场上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占了全球的90%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制品的销售额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最[/color][color=black]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color][/size] [size=18px][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021258538667_5863_1638093_3.png[/img][/size] [align=center][size=18px][color=black]图1 [/color][color=black]生物医药产品分类及重点产品[/color][/size][/align] [size=18px][color=black] 2、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但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出台后,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以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海外人才的回归,也为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同时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蓄势待发,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合成生物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技术、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但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未能解决的技术“难点、痛点”,如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仍需提高,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缺乏,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化的效率亟待提高等。 [/color]三、生物医药企业计量技术应用情况[/size] [size=18px][color=black]3.1计量器具配备情况[/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1.1传统计量器具。主要用于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质量检测部门。各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国药典》、《欧洲药典》、《美国药典》等要求,按照标准要求配备有计量器具。主要包括:电子天平、冰点渗透压仪、微波消解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酶标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质谱联用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仪[/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质谱法联用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抗生素效价测量仪、细菌内毒素分析仪、TOC仪等。由于对此类计量仪器的使用准确度、稳定性要求较高,此类设备大多依赖于进口。[/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1.2在线监控检测、生产设备。包括:发酵系统、细胞培养系统、配液系统、制水系统、纯化系统等。同时生产部门还配备有用于环境实施监控的PMS在线粒子检测系统、完整性测试仪,以及配料罐/发酵罐所安装的称重传感器等。上述设备因测量准确性、测量稳定性、及国内认可度因素影响均依赖进口。[/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1.3标准物质配备情况[/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新药研发、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很少使用计量管理中所规定的有证标准物质,生物医药产业一般采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确认的参考样品进行实验,在生物制药领域内实现测量结果的统一,或依据《药典》中的规定,以缓冲液代替有证标准物质,计量溯源性缺少保证。[/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生物医药企业计量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1计量器具溯源周期的确定缺少合理性[/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多数企业计量工作负责人员缺少计量器具溯源周期评判专业知识,仅依据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最长检定周期,或校准规范所建议的校准周期确定计量器具的溯源周期,对部分校准规范未明确给出溯源周期的计量器具一般规定为1年。评价计量器具溯源周期时未将置信概率、统计学理论应用于计量器具溯源周期评判之中。此种方式确定溯源周期,对使用频率较低、计量性能相对稳定的计量器具易造成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溯源成本;对使用频率较高、计量性能不稳定的计量器具易出现失准风险。虽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能够根据计量器具使用情况建立有计量器具溯源周期评价制度,实现了计量器具溯源周期的动态、持续调整,但评价过程中未引入置信概率的概念,缺少数据支撑、主观性过强,确定的溯源周期缺少合理性。 [/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2计量器具溯源方法存在局限性[/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1)新型计量器具的不断涌现,现有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不能满足计量溯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体化大型设备所配备的传感器,在定期检定、校准过程中多依据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规程/规范对测量点的选择相对固定,检定、校准过程中仪器部分与传感器一般分别检测,而医药产业计量传感器往往作为整体使用,分开检测后得到两者的检定/校准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作为企业评判设备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依据。因此,传统的溯源方法虽能评价计量设备是否符合基本的使用要求,但对于企业进一步改善控制流程,提高各参数的控制效果和测量准确度,从而追求更高质量的医药产品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依据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进行溯源,往往需要企业将现场的传感器拆卸后送往计量实验室进行检测,检定、校准局限于实验室环境,忽视实际使用条件。而目前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其设备一体化程度已相当之高,很多传感器的拆卸与还原十分困难,并对使用环境较为敏感,拆卸检测,不仅可能造成设备损坏,还存在还原安装不善造成设备系统误差增大的问题。而且这部分新型仪器又具有体积大、不易移动、在线测量等特点,同时对使用的环境条件要求也比较高,环境条件的变化极易引起准确度和不确定度的变化,这就增加了校准的难度。同时随着城市进一步扩大,计量机构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的距离也在逐步扩大,传统的送检机制增加了企业的检测成本,同时也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2)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创新严重滞后。国内大量生物医药领域标准相对于国际标准存在滞后性和不全面性。各大生物医药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所用于研发使用的计量设备缺乏有效的量值溯源技术规范,部分国家校准规范在校准方法及标准器研制等方面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际校准工作来逐渐完善和成熟,同时,部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年代久远,其内容已无法完全适合现代设备的检测,生物医药产业缺乏团体标准建设。[/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3)仪器设备溯源项目依据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确定,部分计量器具溯源的参数与企业关注度不一致,造成溯源证书对实验、生产缺少指导作用。[/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4)计量器具溯源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规定的规定,应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与部分计量器具实际使用环境差距较大,致使溯源数据不能真实体现计量器具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计量性能。[/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5)计量器具负责人对实际使用中的计量器具的关键技术参数认识不足,不能准确识别计量器具关键参数和准确度要求。生产实验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对计量器具的准确度要求描述不明确,常以分度值代替准确度,造成计量器具负责人对计量器具溯源结果的评价缺少依据。[/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6)认证、认可考核过程中评审专家对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机构的能力评价要求认识不足,片面要求检定证书、或通过实验室认可的校准证书。而现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规定的检定、校准项目、方法与计量器具实际使用中存在偏移,自定方法一般无法通过实验室认可。如采用适用的自定校准方法,校准证书将无法获得实验室认可机构的认可,通过评审专家考核存在风险。[/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7)部分进口计量器具由于生产厂家设置技术壁垒,必须通过厂家完成溯源,不仅费用高昂,同时存在高端仪器厂家“自产、自检、自评”乱象,计量器具溯源性、准确性缺乏保障。[/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8)部分计量器具按现行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进行溯源时,缺少可行的溯源技术手段。[/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3配备的高端、精密仪器国产化程度极低[/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生物医药企业大量使用高端、精密分析仪器以及在线监控设备,但此类设备基本被进口品牌占据。主要原因包括:[/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1)部分高端、精密计量仪器因国内不具备制造能力,只能依赖进口,致使设备关键领域大量采用进口计量。[/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2)部分仪器国内虽具备同类产品,但认可度不高。原因包括:a)计量性能、人性化设置与进口设备存在差距,使用体验不好;b)相关生物医药标准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描述不明确,致使评审专家无法准确评估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仅能依据经验,对已知品牌、型号仪器进行确认。[/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4生物医药产业所用参考样品缺少溯源性 [/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1)生物医药缺少有证标准物质的概念,一般采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确认都参考样品,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业内实验数据的一致性,但却缺少计量的溯源性,无法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长期以来参考样品不能上升为有证标准物质的主要原因是计量领域与检验检测领域未能有效融合。检验检测领域对标准物质计量溯源性的认识不足,所以在检验检测领域常出现以参考样品、缓冲溶液代替标准物质的现象,影响检测结果的溯源性。[/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2)生物标准物质缺乏且计量单位需完善[/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和摩尔)和两个辅助单位(弧度和球面度)。计量基准也从传统的实物基准阶段发展到量子基准阶段。但尽管如此,生物标准物质的研制正面临一个十分尴尬和无奈的局面。目前,生物计量领域主要以摩尔、千克等国际计量单位为量值基础开展相关工作,但摩尔是一个物质的量的单位,千克是质量单位,均仅能解决部分生物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和传递工作,对于生物标准物质尤其是生物特性标准物质中核酸、蛋白、活性成分、微生物机体等的相关量值,如碱基长度、蛋白活性、活性物质的活性、生物种性等,这些国际计量单位均难以度量。还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5缺乏全产业链计量控制[/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可细分为:上游供应产业,由原料、辅料、生物化学试剂、药包材、制药设备生产企业构成,主要输出产品为原辅料、中间体、药包装材料和制药机械装备等;中游药物加工产业由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所组成,主要从事药物创新研发、药物试验、中试生产及商品化生产,输出商品化药物;下游需求产业包括生物药物冷链运输及存储单位,医院、免疫站、药店和药品使用者。[/color][/size] [size=18px][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021258543851_5860_1638093_3.png[/img][/size] [align=center][size=18px][color=black]图2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图[/color][/size][/align] [size=18px][color=black] 目前生物医药企业的计量控制主要集中在中游药物研发和药物生产环节。缺少对上游原辅料、菌种毒株、药包材等输入产品的计量控制,以及下游药品运输、仓储环境的计量监控。[/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3.2.6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检定结果认可度较低[/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大型生产企业一般均具备较为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设置有专业计量室,负责企业计量器具的管理、期间核查工作,并建立有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部分企业的企事业单位计量最高标准通过了计量标准考核,具备对企业内部非强检计量器具执行检定的能力与资质。一般对压力表、秤、玻璃量器等使用量较大、价值较低、计量性能要求不高的计量器具采用内部检定的方式进行溯源,符合相关计量法律法规要求。但在GMP实际评审过程中,此种溯源方式常不被评审专家认可,以致大量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测量作用,仅用于期间核查使用。 [/color][font=黑体]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技术综合能力的解决方案[/font][/size] [size=18px][color=black]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制品的销售额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就国内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6000亿[/color][font=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color][/font][color=black]8000亿级别的生物医药市场。可以预见,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将会迎来一个迅猛的发展阶段。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促进计量检测技术的规范应用,使之与生物医药产业相融合,是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的应用计量检测技术,要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特色及战略要求,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为使命,不断提高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使计量检测技术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促进、引领和创新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color]4.1加强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制定[/size] [size=18px][color=black] 加强生物医药领域、计量检测技术领域专家合作交流,促进生物医药检测行业与计量溯源体系相融合,制定适用于生物医疗行业的计量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通过计量技术、量值溯源理论提升生物医药行业检测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明确各类型计量器具溯源方式,以及计量服务机构评价方案,为生物医药企业遴选计量服务机构、评价溯源结果提供技术指导。[/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4.1.1、制定计量器具溯源周期评价方法[/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结合各生物制药领域计量器具使用需求、特点,制定根据计量器具种类、使用地点,明确溯源周期评价方法。鼓励计量校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校准以外的增值服务,协助企业完成计量器具溯源周期评估。[/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4.1.2研究符合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的计量器具溯源方法[/color][/size] [color=black] [size=18px] 紧密结合生物医药产业专用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需求,针对目前计量溯源方法与医药产业计量器具溯源要求的不适应性,建立和完善产业专用计量标准、产业专用测量仪器量值溯源方法,切实提高产业量值溯源的能力。重点突破产业量值溯源的关键共性技术,努力创新计量技术及服务模式,保障产业科学发展。通过制定专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计量溯源标准,根据不同领域、行业要求以标准的形式明确关键领域的计量器具溯源参数、准确度要求,解决生物医药行业生产设备中温度、压力、转速、溶解氧、二氧化碳浓度、糖含量、pH值等传感器进行整体的、在线的检测缺少可行性依据的问题,为企业制定计量器具溯源方案提供依据,作为校准服务提供机构申请实验室认可项目的方法文件。对在线式传感器探讨远程监控的溯源方法,研究具备远程赋值、远程验证功能的在线检测传感器,逐步代替现有设备。进而推动我国生物医药整个产业链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成功转型。[/size][/color] [color=black] [size=18px] 4.1.3、提供生物医药产业关键参数测量技术方法[/size][/color] [size=18px][color=black] 紧密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技术需求,通过延展计量溯源链,确保参数测量结果量值的准确应用,拓宽测量结果量值的科学应用范围,增强产业关键参数测量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计量分析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1)建设关键测试参数的量值溯源能力。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来自上游原料、辅料、药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环节,中游药品生产的过程监测和质量控制环节,洁净气体、注射用水的质量控制环节设计全流程关键计量测试参数实施、动态溯源方案;[/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2)研究关键参数在线计量方法和装备。研制微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反应器、植物细胞反应器、酶反应器、制剂装备、培养基配置设备、原料预处理及输送设备、分装设备、制水设备的监测参数的在线计量装置。研制洁净厂房、生物安全实验室、细胞实验室等环境的环境监测设备及远程计量检测装置;[/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3)建立生物技术关键参数测试能力。完善基因参数测量、蛋白质图谱测量、微生物定量测量、生物纳米、生物芯片测量能力;[/color][/size] [size=18px][color=black] (4)建立基因工程技术类仪器、微生物和细胞工程技术类仪器性能评价能力。建立药品生产装备过程监测参数的性能评价能力,对以填平、温度计、环境实验箱为代

  • 【分享】探寻2011医药招商市场发展主流

    2010年已经过去,2011年来临。在过去的一年,医药招商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药体制和政策在不断变化。面对未来,医药招商企业感到迷茫,这是因为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医药招商市场。明年的招商市场将会如何,我们不妨来简单预测一下。  医药企业优胜劣汰成市场主旋律  医药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期,医药企业优胜劣汰就成为了市场的主旋律。特别是最近两年,伴随国家对医药行业进行大力整顿,以往那种依靠简单投入、投机取巧甚至非法经营的招商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定位清楚、经营规范的强势企业的崛起。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现有的几千家招商企业将有一半以上不适应经营成本上升和行业监管加强的压力举步维艰,而其中1/3以上的企业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等多重压力下逐步退出市场。  当然,成功生存下来的企业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吃以前大发展时期留下的“老本”,若不主动求变,难免也会步其他企业后尘。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招商企业,则会成为未来医药招商行业的翘楚,以其新模式、新思维、新管理抢占市场制高点。  医药招商行业面临“洗牌”  行业大发展和社会变迁,医药招商行业面临“洗牌”,医药行业将面临一系列的市场整合。这种整合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会产生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通过区域优势的不断互化,真正促成业内超级企业的出现,并通过这种集团化、规模化企业的引领,推动整个行业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  客观因素和种种趋势的引导,使得未来的医药招商市场版图必将形成“大集团、强市场、小区域”这样一种三级企业并存的情况。即:在医药招商领域会形成几个具有大品种、多科室,可以和生产企业叫板,具有极强产品吞吐及市场运作能力的集团化企业;同时,一些在细分市场定位清楚或者在某一区域具有良好关系的企业,则成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细分市场的强势企业,组成医药招商市场的骨干力量;同时,依然会有许多单位和个人进入医药招商市场,这些新进入者与固守医药招商传统模式的企业,在有限的区域和空间生存,起到补充整个医药招商市场产业链条的积极作用。  精细化招商成发展主流  精细化招商,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定位及行业发展趋势,确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色优势,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招商行为和市场经营,使得这种优势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不断提高招商精准度和经营效果的一种招商模式。  就目前来看,医药招商市场上大多数企业依然沿用电话招商的传统模式,在产品线规划、渠道规划、市场掌控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企业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值得关注的是,在医药招商领域已经有一批具有很强前瞻力的企业给自己做了精确的定位,并沿着这个定位确定了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的经营规划,并通过药交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实施品牌差异化传播。  而着眼未来,这种趋势必将放大,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医药招商领域的专业化细分,而市场的深度细分则是经营机会的无限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有帮助。   医药招商市场专业之路开启   追本逐源,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行业,这是由其行业的本性决定的。既然行业的本性讲究专业,那么行业的从业者也需要具备相当完备的专业知识,行业中的企业也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的组织运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行业特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  作为医药招商企业,在传统的电话营销模式下,对于招商人员从药品研究到医药行业把握上,都没有细致的要求。在招商企业眼里,只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关系营造水平,就可以做好业务、做大业务。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经营思路在医药招商初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个人。但是,伴随着行业本质的回归以及民众和代理商对于药品安全等信息的关注,熟悉掌握药品特性、详细全面地进行市场研究、有精准行业把握能力的高端人才逐步得到行业认可。  与此同时,药品招商企业为了适应临床、专科、OTC等渠道的需求,不断将产品学术研究提上公司的经营日程,并且在医药招商企业内部逐渐设立临床招投标部门以及专业的产品经理等一系列企业组织机构,这都向我们表明,未来医药招商市场的专业化之路已经开启。这种以人员的专业化、组织构架的专业化、市场把握的专业化等多策并举的专业化之路,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程度的,最终提升医药招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香山会议专家探讨中医药科学内涵 组分中药:创新的突破口?

    当前,医学界面临着疾病谱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为代表的多因素复杂疾病成为了主流,这使得研发复方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于是,以复方及综合干预见长的中医药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如何利用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了疗效的中药来研发新药,如何藉着这个契机成全了中药创新,成为了中医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第418次香山科学会议以“组分中药”为主题,希望可以集各方智慧,为中药创新、中药现代化找到突破口。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解析中药复方中蕴涵的‘药物信息’是目前中药行业发展的关键任务,组分中药正是创新中药研究的途径之一。” 力求质量可控、机理清楚 张伯礼介绍说,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传统方剂多由饮片配伍而成,其成分繁杂,质量难以控制,疗效机理很难说清,而方剂作用的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面对双重复杂系统,必须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降维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认为,必须借鉴现代药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中医药理论优势,保持中药方剂的配伍特点,研制创新中药,同时探寻方剂这个复杂体系的科学奥秘。 据介绍,组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吸收现代药物研制方法和技术,由有效组分或有效部位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一种途径。 1999年,以王永炎、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中医药行业的第一个973计划中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研究。迄今,关于组分中药的第三个973计划进展顺利,并形成了组分中药研发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 张伯礼认为,组分中药的特点是“两个基本清楚”: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还具有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性、有效性证据较充分的特征。组分中药的作用模式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整合调节,既保持了中医配伍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 增效减毒是关键 王永炎指出,中医药传统的方剂配伍是根据“天人相应”等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体现了整体调控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虽然当今物质分离与分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组学资源也不断丰富和融合,但仍不足以全面阐释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的复杂关系。组分中药不能完全代表饮片方剂。 他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中涉及的标准组分、组效关系和组分配伍等等,核心是平衡疗效与毒性的关系,寻求最大可能的增效减毒,也就是不能忽视组分中药向化合物趋同中可能带来的毒性以及丢弃成分可能包含的药效物质,保持与提升组分配伍疗效而不增加用药风险是组分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的技术路径,首先应从经典方、大品种出发,也就是对靶标清楚、效应可客观评价的现代中药和疗效确切的小复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 据介绍,目前针对现代中药大品种群进行系统开发已取得可喜成果。例如,2011年天津市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0个,30个中成药品种合计年销售额达31.5亿元,比2006年提高了2.5倍以上。 阐明重要方剂作用机理是巨大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暨南大学药学院姚新生院士认为,传统中药多系组方使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一定规则配伍组成,讲究君臣佐使,辨证施治。组方配伍不同,不仅作用强度不同,甚至作用性质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故方剂功效不能简单看成是几个单味中药作用的简单相加。目前方剂数量有据可查者约为6万余首,约为传统中药材数量的10倍。因此,阐明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但应当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正常、健康的人体拥有极其复杂的自身功能调节系统,可以比喻成一个暗箱。中药方剂也是如此。要将两个复杂系统联系起来,全面阐明中药方剂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物质基础是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只有在中医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及中医方剂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才可能真正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 姚新生强调,中药研究应把握中医的精髓,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组分中药研究。作为一种药物,组分中药必须符合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他建议,现阶段研究应从功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群出发,建立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控制指标来实现传统药物的质量监控。 与会专家指出,开展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揭示方剂科学内涵是推进中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家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做好长期规划与顶层设计,有计划、分步骤积极推进。(记者 游雪晴) 《科技日报》(2012-04-26 一版)

  • 【分享】新医改下的医药招商模式

    区域代理和渠道代理压缩了招商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同一产品市场多规格的销售情况,则扰乱了正常的销售秩序,另以招商为核心的医药上商业企业苦不堪言。对目前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受到产品因素限制还是相当明显的,而产品在招商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产品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厂方、商业、代理商之间对于产品的博弈就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激烈。   只是在产品选择上,由于这些商业公司大多以药店和乡镇、社区为销售对象,OTC、普药更适合与这些商业实体合作。而合作模式上,医药招商企业传统的现款模式就不太适合与这些商业公司合作了。不妨通过对这些商业公司信誉、经营情况等方面的详细的了解,实行一定程度、一定期限的铺货,来为前期的市场启动,从而顺利促进后期的合作发展。   相对于医药招商企业的困难,以下有两种转型道路可以考虑,一个是收购药厂,还有一个是实行战略联盟。具体而言,相对于有实力的医药商业企业,可以选择适合本身销售产品的生产厂家,通过并购、控股等形式把生产厂家变成自己的产品供应基地。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自身产品的供货价格有效降低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也稳定产品供应,也使得企业具备了长远打造核心产品的条件,利于依靠招商为主的医药招商商业企业做大做强。  而在不能完全实现药厂收购的医药商业企业,则可以通过厂商联盟的形式,与厂家签订针对某一渠道、某一产品或一系列产品、一定销售额度的战略合同,让生产厂家保证产品的供应稳定,保证招商渠道的相对干净,提供一些市场开发方面的有力支撑,也可以得到提升。

  • 【转帖】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王君平)在今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中医药法》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目前全国中医药地方性法规已增加到26个。发布了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21项,成立了4个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并将秘书处设在我国,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1)首次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  王国强指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扶持力度。从2005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9.7亿元,增长了165%。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 【分享】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成功召开

    http://www.most.gov.cn/kjbgz/201012/W020101207560221136583.jpghttp://www.most.gov.cn/kjbgz/201012/W020101207560221291628.jpg 2010年11月25-26日,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15个部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协办。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四川省省委常委王少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词,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主持会议。 本届大会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老挝、缅甸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参会。国内29个省市和香港特区组团参会。老挝卫生部部长Ponmek Dalaloy(本梅·达拉洛)、缅甸卫生部副部长班梭、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部主任张奇、国际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主席David Trevor Graham(戴维·格雷汉姆)等外国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官员;诺贝尔奖获得者K.Barry Sharpless(贝瑞·夏普利斯)教授、陈凯先院士、陈可冀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一批知名企业出席了大会。 大会以“中医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创新论坛、专题活动、科技博览三大板块活动。大会共收到论文1300余篇,论文收录1037篇,大会报告8人,分会和专题活动发言350余人次,集中展示了当前中医药政策、资源、科技、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洽谈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共达成合作意向60项,金额70多亿元。 王伟中副部长在开幕式上指出,以“中医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其目的就是要汇聚国内外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思路和手段,深入挖掘中医药科技内涵,加快推进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把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特色转化为疗效优势,更好地推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让中医药惠及全人类的健康。王伟中副部长强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科技问题;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突破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大力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有效应用;要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中医药更好更快发展和惠及全人类。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旨在面向全球打造中国中医药和世界传统医药高水平、高规格的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和世界传统医药的共同发展和广泛应用,造福全人类。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已分别于2002年、2005年在四川成功举办过两届。两届大会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全面展示和广泛宣传了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成效,促进了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树立了良好的大会品牌。来自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

  • 生物医药产业5大领域在我国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但是目前面临底子薄、投入少、顶尖人才缺乏和创新能力薄弱等挑战。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发达国家,例如生物技术专利59%来自美国、19%来自欧洲、17%来自日本。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传统疫苗。中国是世界上疫苗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使用数量达上亿人份。疫苗的推广应用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我国仍然大量使用50年前甚至更早研发的疫苗。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传统疫苗是必然的趋势,这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还能培育1000亿-1500亿元规模的疫苗产业。二是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化。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生物技术药物已经成为全世界药品增长最快的药。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市场规模约400亿元,未来有望培育成3000亿-5000亿元的产业。三是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SARS、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爆发流行,要求诊断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有望培育成500亿元左右的诊断和检测市场。四是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目前我国有6项干细胞治疗产品在开展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核酸药物研发与世界保持同步。到2015年全球干细胞医疗潜在市场大约为800亿美元,核酸药物市场将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未来有望培育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个性化治疗体系。五是再生医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球对组织工程产品的需求巨大,预计组织工程产品可以开拓800亿美元的市场。到2020年,95%的移植细胞、组织和器官将由组织工程技术产生。我国因创伤、疾病、遗传、衰老造成的器官缺失很多,预计可培育500亿元规模的再生治疗和康复市场。

  • 【分享】医药招商企业如何“乱世出英雄”

    作为医药行业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操作模式,医药招商一直被许多企业所热衷。但是,由于招商的种种弊端及问题的存在,招商是否有将来,如何才能招好商将企业做大做强等问题一直都被众多医药招商企业议论。   2008的时候参加一次论坛,一位行业知名专家曾经发表高论:中国医药行业的招商模式,随着政策监管以及行业发展,当个人代理商逐步退出的时候必然会是一片狼藉。当时,针对这位专家的论点给予明确的反对:招商模式不会灭亡,这是由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特性决定的。虽然个人代理商在政策约束下会逐步减少,但是会有新的经营主体需要寻求合作。所以医药企业的招商模式不会消失,只是需要与时俱进罢了。   如今,三年过去了,以招商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企业依然忙忙碌碌,通过各种手段活的也算有滋有味。君不见,国药会、新特药会、药店会以及地方展会依然在如火如荼的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医药招商媒体和载体仍然是琳琅满目的产品待字闺中,电话招商人员的招商电话如孔不入的寻找着幸存的个人代理商以及渠道商等等,只是这些传统手段的效果在逐渐降低则是不争的事实。药交会再也不是获得订单的渠道,而变成企业展示、商务活动和企业寻求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主要途径;招商网站和招商杂志,也不再是企业疯狂投放的主要阵地,而变成企业阶段性战略目标指导下,依靠性价比调研而进行的理性宣传;至于医药个人代理商,从粗放式经营逐步转入渠道精耕的阶段,在选择产品、操作规模、身份确定等各个方面也已经理性的前所未有。   顺势而为才有机会   如今新医改制度有条不紊的从试点逐步落地的行业大趋势,医药行业三个终端的即将变化的几个核心内容也足以引起医药企业的关注:临床渠道的“公立医院改革”,第三终端市场的“基本药物制度”以及OTC渠道在商务部接管后的市场化时代背景下面临前面两者的政策挤压。针对新医改对目前医药行业三个终端的不同政策引导,立志于在不同渠道进行产品招商的医药代理企业就要深刻研究政策指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渠道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比如在临床渠道。   目前掌控临床渠道主动的依然是大量的个人医药代理商,并且因为有前期长时间打下的合作基础,这种合作情况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是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开展,虽然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有效推行,但是今后公立医院的“医药分家”、“管办分家”的指导方针,以及明确合作方向是有经营资格的经营企业,则为医药招商企业寻求临床产品招商的合作方寻找指出了一条明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新医改草案出台到试点市场启动,乃至今后几年全国市场的执行,这个阶段企业应对市场和渠道变化的能力,才是竞争的核心。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政策引导产生的,所以说医药行业进入“政策为王”的新阶段也不为过。在这个行业大变革时期,医药招商企业的发展也必须要时刻关注政策的走向,顺势而为!

  • 医药产业“十二五”:新药研发需加鞭 创新才能走更远

    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新药加鞭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http://www.bioon.com/industry/UploadFiles/201201/2012010318504982.bmp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仿制必须更好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中药传承固防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传统受热捧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 今年医药B2C规模预计达15亿空间大

    今年医药B2C规模预计达15亿空间大昨天,2012年医药电商年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网上药店常务副理事长任光会预计,2012年医药行业B2C规模在15亿左右。 任光会表示,2011年医药B2C的规模为4亿元,只有5家网上药店销售额超过5000万,预计2012年这一市场规模将增至15亿,届时将会有4-5家网上药店的年销售额过亿。“医药电子商务增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天猫医药馆的开馆,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增长。” 任光会指出,价格的便宜、隐私和方便购买造就了网上购药的优越性。但网上购药涉及了一系列自动化和人工服务。和传统药店、医院相比,如何鼓励、监测、最终使患者保持药品的忠实度、按时服药,是隐藏在网上药店背后的问题。目前医院的处方垄断、网上药店的处方知识库不足、诚信度不高,以及包括医保、处方、患者、渠道、物流在内的通畅数据流不一定通畅成为了制约药品电商的发展瓶颈。药品电商从自身来说,要多从专业性上思考,力争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据天猫副总裁马学军介绍,目前淘宝上有几百万商家,而天猫上这一数据为6万多家。至于医药行业,目前获得国家批准可以在网上零售的只有68家,而入驻天猫医药馆的有四十多家。数据表明,站在淘宝和天猫平台的角度,和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还远远没有开始,机会和空间都非常大。

  • 【分享】细节决定成败 把握医药招商时机

    医药招商是医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它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医药招商的策略一定要是最佳的,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一、心态是基石  一个药企采用医药招商模式销售药品后,把医药招商工作做好做细成为重中之重,医药招商工作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注意。其中医药招商人员的心态要平和。  心态平和,对健康类产品或快速消费品企业来说尤为关键,招募到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经销商,迅速集中资金,展示企业实力,锻炼营销队伍,扩大企业影响是最主要的目的,但可遇不可求,不能为了招商而走外门斜道,蒙人圈钱属另一种不正常心态,不在本文论述之列,当然也不能列入正常招商范畴。  二、制定招商策略  确定医药招商范围招商不是漫天撒网,到处捕鱼,理性的招商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而且确定把握两条原则:一不贪大求全,断然放弃鸡肋市场;二控制在计划之内和针对的范围内。  经销商城市的选择和分辨一种是城市密度大,城际距离短,如苏、粤、鲁;一种是城市不大不小,城际不长不短,如豫、湘、辽;还有一种是城市地域广,密度小,分散,如蒙、黑、甘。我的建议是,容量大的城市要分割,容量小的城市要打包。  三、为经销商找出产品卖点  很多医药招商企业总是不厌其烦向经销商说自己的产品如何好,但是没有卖点可言,不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经销商首先关心的是能不能做起来,有没有钱可赚。所以,在招商过程中要有重点,即怎样才能使经销商能够赚到钱,要有分析、有数据、有事实、有方案。关键要向人们传达出产品卖点好在哪里。  四、细节决定成败  医药招商工作细节,细节注重与否是招商成败的关键,仓促上阵会被经销商认为圈钱游戏。招商要有产品介绍,市场推广解决方案,分析数据,盈利模型。细节中最关键的是样板市场,必要时要提供样板市场的经销商姓名、联系方式,这样是取得经销商信任,让他下定决定经销你产品的关键。  五、宣传不可马虎  大企业会在重磅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和针对性强的专业媒体、杂志以及招商会投入巨额广告费,以拉动经销商,有的注重打造样板市场,通过成功的样板市场精耕细作,吸引客户,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有的直接做市场,到目标市场,走访寻找合适的经销商,这一方式是最传统也是最广泛的方式。当然我们反对一些媒体投放一些夸大其辞的医药招商广告,搞好了上,搞不好撤。  经销商后期扫尾工作招商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不能无休止招商,那样会引起人的不信任。一但招商结束,立即面临销售工作;若招商成功,应迅速组建服务队伍,提供相关服务;若医药招商失败,立即开会总结,减少更大的损失。  六、把握医药招商时机  在医药招商前最优方案是先能在小范围内试运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可检验推广方案的可行性,发现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与完善;二可建一个样板市场,让经销商眼见为实,并且在样板市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锻炼队伍,时机看准了再动手往往事半功倍。从各方面为经销商考虑  关心经销商招商就要在方方面面为经销商着想,比如路途远近问题。对于经销商而言,他们最担心的是距离远,行程麻烦,所以赢得经销商信任,就要减少他们的麻烦,招商地距离要适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