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传统医学

仪器信息网传统医学专题为您整合传统医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传统医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传统医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传统医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传统医学话题讨论。

传统医学相关的论坛

  • 【简讯】世卫组织首次颁布《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传统中医的奇经八脉翻译为eight extra meridians,任、督二脉分别译为conception vessel(CV)与governor vessel(GV)……3000多条中医名词都有了国际统一的英文名。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首次颁布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将中医名词进行了国际统一。 记者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通过中、韩、日等国家及地区专家4年来的持续努力,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任务,向全球中医标准化迈出重要一步。《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使用的是英文名与繁体中文对照形式,全书以英文为主体,汉字全部使用繁体字。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官员崔昇勋介绍,中医学、日本汉方医学、韩医学等被统称为“传统医学”。各国都对中医的术语有不同叫法、不同的翻译。制定统一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培训医疗、研究、信息交流的需要。记者注意到,在这本最新标准中,所有与英文对照的汉字都使用繁体字。专家解释说,由于每个国家使用的简体汉字各有差别,最终确定使用繁体汉字进行统一。 对于选词术语的标准,专家介绍,名词术语的遴选以现代需要为标准。有些名词过去有多个别名,但作为标准只能选其中一二。 专家介绍,对于这些中医汉字词条如何翻译成英文,专家们最终达成一致,要准确反映中医的原始概念。在这本国际标准中,专家们坚持避免使用拼音、不生造新英文单词等原则,着重考虑医学意义,进行翻译。据介绍,一部分关键词更是通过专家投票讨论才最终确定。《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最终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

  • 印度传统医学关于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建议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 [/font][/font]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持续蔓延,目前仍未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还盼医药研究者继续努力早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和干预,印度传统医学也根据自己的研究给出了相关建议,以下为该建议(的主要内容),供国内学者参考。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font][/font] 印度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利用印度传统医学系统的潜力来遏制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病的影响。印度传统医学司发布了各种指导方针和建议,以提高免疫力,并建议普通公众容易获得的简单家庭治疗措施。在2021年4月新型冠状病毒再次爆发期间,印度传统医学司还发布了印度传统医学从医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居家隔离的指导方针。印度传统医学司与一些研究机构如ICMR、CSIR、DBT、AIMS(新德里、佐德普尔、贾贾尔)、勒克瑙国王乔治医科大学、BHU医学科学研究所、那格浦尔政府医学院等合作,为使用印度传统医学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提供了大量证据。总的来说,卫生部下属的研究委员会和国家研究所根据印度传统医学司成立的跨学科印度传统医学研发工作组的建议,开展了139项临床、临床前和流行病学研究。它包括44项预防性、44项独立和附加治疗、15项观察性和10项调查性研究以及22项实验性研究、两项药典标准制定和两项系统评价。以下建议是基于证据的,是印度传统医学司为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而开展的研发成果(具体药物成分见编者注):[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788184845/641[/img]*这些干预措施包含在印度传统医学司所颁布的“基于阿育吠陀和瑜伽医学的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国家临床管理规程”和“各印度传统医学从业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居家隔离指南”中。[b]其他印度传统医学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干预方法[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788193033/641[/img]免责声明[/b]:上表中提到的印度传统医学干预措施应在注册印度传统医学从业者的监督下进行。[b]参考文献[/b]1. Reddy RG, Gosavi RV, Yadav B et al. AYUSH-64 as an add-on to standard care in asymptomatic and mild cases of COVID-19: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YU 2020 41:107-16.2. Chopra A, Chavan-Gautam P, Tillu G, et al. Co-administration of AYUSH 64 as an adjunct to Standard of Care i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centric clinical trial.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6.12.21258345v13. Thakar A, Goyal M, Bhinde S, Chhotala Y, Panara K, Chaudhari S. Efficacy of AYUSH-64 as add-on therapy in early stage COVID-19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2021.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31219/osf.io/t8wza4. Singh H, Srivastava S, Yadav B, et al. AYUSH-64 as an adjunct to Standard Care in mild to moderate COVID-19: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andigarh, India.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xyuas/5. Singh NR, Madan A, Yadav B, et al. Effect of an Ayurvedic intervention (Ayush-64) in mild to moderate COVID-19: An exploratory prospective single arm clinical trial.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azb9t/6. Shamkumar M, Rajput S, Yadav B, et al. Ayurveda formulation AYUSH 64 in asymptomatic and mild COVID 19 infection-A prospective, open label Clinical Study.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6xa9u/7. Srivastava A, Rengaraju M, Srivastava S, et al. Efficacy of Two Siddha Polyherbal Decoctions, Nilavembu Kudineer and KabaSura Kudineer, along with Standard Allopathy Treat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Symptomatic COVID-19 Patients – a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rials. 2021 Aug 28 22(1):570. doi: 10.1186/s13063-021-05478-0.8. Natarajan S, Anbarasi C, Sathiyarajeswaran P, et al. Kabasura Kudineer (KSK), a poly-herbal Siddha medicine, reduced SARS-CoV-2 viral load in asymptomatic COVID-19 individuals as compared to vitamin C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exploratory, open-labeled, compara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amil Nadu, India. Trials. 2021 Sep 15 22(1):623. doi: 10.1186/s13063-021-05583-0. 9. Chopra A, Srikanth N, Patwardhan B AYUSH CCRAS Research Group. Withania somnifera as a safer option to hydroxychloroquine in the chemoprophylaxis of COVID-19: Results of interim analysis. Complement Ther Med. 2021 62:102768. doi:10.1016/j.ctim.2021.10276810. A safer option to hydroxychloroquine in the chemoprophylaxis of COVID-19 in high-risk health- care work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s3v6k/11. An Open label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 to assess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GuduchiGhanVati in COVID-19: A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a containment zone of Himachal Pradesh, India. doi: 10.31219/osf.io/8vwsy.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8vwsy12. GuduchiGhanavati to Improve Immune Status and General Health in the Population at High Risk of COVID-19: Results of 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from India.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europepmc.org/article/ppr/ppr29636313. Godatwar PK, Deshpande S, JoshiDeshmukh PS,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hyawanprash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open-label, multicentric, randomized, comparative, prospective, and interventional community-based clinical study on healthy individuals. J Indian Sys Medicine 2021 9:104-13.14. Jindal N, Rajput S, Yadav B, et al. Chyawanprash as add on to the standard of care in preventing COVID19 infection among apparently healthy health care workers – A single arm, longitudinal study. Ann Ayurvedic Med. 2021 10(3) 204-219. doi: 10.5455/AAM.7363915. Rizvi ZA, Tripathy MR, Sharma N, et al. Effect of Prophylactic Use of Intranasal Oil Formulations in the Hamster Model of COVID-19. Front. Pharmacol. 2021 12:746729. doi: 10.3389/fphar.2021.74672916. Khan F, Ali S, Ganie BA, Rubab I. Immunopotentiating effect of Khamira Marwarid, an herbo-mineral preparation. 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 2009 Oct 31(8):513-22. doi: 10.1358/mf.2009.31.8.1419719.17. Effectiveness of Arsenic Album 30C in prevention of Covid 19 in Individuals residing in Containment Zones of Delhi-A prospective Community Based Cohort Stud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Homeopathy' (Ref No. HOMP-D-21-00070R3)编者注:[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788207083/641[/img][img]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788209891/641[/img][b]说明[/b]:有些药物没有找到相应的中文名,采用印度名称并在括号中注出拉丁学名/解释说明的方式。本文仅供学习交流,所有知识产权及解释均归印度相关方面。

  • 肖培根院士:传统药独善其身方能兼济天下

    中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神奇疗效。但中国作为中草药生产大国,目前尚无一例中成药以药品身份出现在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中国中药出口额甚至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潜力巨大但发掘不够 我曾参加了由国家组织的三次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目前已经探明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可谓储藏丰富。 在此基础上,近些年,我国中成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药品种从丸、散、膏、剂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中药的产品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据我所知,2008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半个世纪以前,我们的中药国际化推广程度比较低,现在则是几百倍、几千倍的增长,因此我认为中药的发展速度没有问题。 对外开放以来,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也随之拓展开来。随着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地日益深入,中药已经从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拓展到立法管理、人员和产品准入、标准等领域。现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各种类型的中医诊所、学校、中药贸易公司、研究中心等。 更为可喜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设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并制定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2009年5月,在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通过了由中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将传统医学纳入各国卫生保健系统。 但是,不客气地说,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尽管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中药种类和数量,但据国际中药材市场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中国仅占有国际中药材市场的5%市场份额,并且70%为初级中药饮片。而日本的中药材生产原料,有70%来自中国,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能占到80%的份额;即便韩国和其他国家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药产业的发展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 中药发展还得一步一个脚印 虽然我国中成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药的现代化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中药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研究不够,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结合不紧造成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定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与产值,导致企业不愿在科研方面多投入,只是将精力与财力放在宣传上。为了迎合宣传,一些官员和企业片面强调中药品的产值,忽略了科研,同时对药品产地也保护不够。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可持续发展,是短期的商业行为,企业家应该有长远的眼光。 可惜的是,这一历史原因影响了中药的发展。从目前看,我国的中医药研究在中医证候,脏象等中医基础研究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化学组分、成分及其药效活性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从天然药物中寻求活性成分的状态。另外,我国的中药还不能按照主治功效分群控制质量,也没有办法利用“证候”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主要药效评价。 而且,因为之前粗放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中药制药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少研究机构和多数企业过分热衷新药开发,忽视传统名优中成药的再次开发,不注重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企业过多考虑销售,忽视制药工程技术的完善提高;缺乏适应中药制药工程中的试验条件;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如何控制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方面下的功夫不够,不少中成药的质量难于达到稳定、可控和均一。 另外,我国中药新药的创新性科技含量尚不高,多数新药的创新点是药味和剂量稍加变化,或者是制备工艺改变不大的剂型改进,在中药的高效和质控方面缺少重大创新性突破。 我想,只有在深入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过硬的好产品。也只有在正确地处理利用与保护这对矛盾时,才能保证中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走出去,引进来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曾应邀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访时,我经常被问及,你们中医药中的“阴阳”是怎么回事?“经络”真的有吗?面对他们的问题,虽然我作了解答,但仅凭我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让所有人了解中医中药。 这也让我不断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中医药的对外开放上究竟做了多少工作? 后来,我设法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也开始关注国外药用植物的情况,尤其留心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药用植物。但我仍然深切地感觉到,我们中医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我们有许多工作还仅是开始。特别是对非洲、南美、印度及南亚大陆广大地区的传统医药缺乏了解,在药用植物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更谈不上传统药用植物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共同研究。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 正因为我们对国际传统药物的了解有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机,利用西部地区种植中草药良好的的气候环境,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加强南南合作,这对中医药扩大在世界的影响会有很好的帮助,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会有很好的前景。我们在这一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和研究的空间。 面对差距,我们不要气馁,在国际上,我们的中草药研究还处在较为领先的位置,在植物药物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中医药会唱响世界舞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科学新闻》 2013年12月03日

  • 【分享】中医之钥-关于祖国传统医学的资料

    摘录:中医十不治:⒈不信中医的人;⒉对医师有疑虑的人;⒊自以为是的人;⒋又要吃西药又要吃中药的人;⒌懂一点简单中药,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人;⒍拿到处方,不按时吃的人;⒎拿到处方,到了药房抓药,听药剂师说此方太强,这个不行,要加那个药等,立刻就决定不拿药了,或回头来问医师处方问题,此类笨蛋不要治,属于墙头草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药剂师不是医师,他干扰医师治疗,妳也信?实在有够笨拙!⒏不听医师建议的人,以为吃药就好了,比如:肝硬化是由喝酒引起,吃中药后,仍然不戒酒,如何会好呢?⒐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表示他不相信你了,不可治。 (我在看病时都一定详细解释病情给病人听,但是再次复诊时病人居然会问,吃这药是为什么?你说气不气人,不相信就不要来看中医,何必如此害自己呢?)⒑一有重病,只要人说什么好,就立刻去做,结果乱吃一大堆药,此种有疾病乱投医的人不要治。[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8863]中医之钥[/url]

  • 向您介绍坚果

    秋天是很多坚果的成熟期,传统医学认为,秋天常吃坚果,有助补养元气。坚果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有助调节血脂,是名副其实的“护心食物”,很适合秋天食用。

  • 【分享】熊胆真的“不可替代”吗?

    流言:有人夸大地称有50多种中草药可替代熊胆,那只是从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上讲。科学研究已证实,熊胆粉中的牛磺熊去氧胆酸是其它任何动植物成分都替代不了的。真相: 据媒体报道,这是某熊胆产品生产商在自己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在为其进行活熊取胆,并生产相关产品进行辩护。不过,无论是从传统医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这样的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完全可以替代熊胆,而且比熊胆更有优势——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确定,而且也更便宜易得。

  • 荠菜食品 营养食品

    [color=#3e3e3e]荠菜营养丰富,其维生素[/color][color=#3e3e3e]C[/color][color=#3e3e3e]、类胡萝卜素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钙量高于同等重量的牛奶。荠菜还有一定药用价值,传统医学认为它可用于辅助治疗痢疾、肠炎、胃溃疡等疾病。[/color]

  • 专家呼吁:对待传统中医药应科学客观

    主持人:滕继濮 本报记者对待传统中医药应科学客观2013年06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滕继濮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606/071370515416125_change_tengjp3617_b.jpg图/CFP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嘉 宾:柳长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房书亭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 张世臣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 沈志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徐荣谦 中医儿科专家 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从云南白药含乌头碱到汉森制药的四磨汤含槟榔,再到同仁堂牛黄千金散、小儿至宝丸所谓的汞超标,近期国内中药制药行业可谓风声鹤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中招的是国内中成药制药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和行业旗舰企业,被质疑的几乎都是深入百姓人心,使用了多年甚至几代人、中药企业的镇店之宝招牌药品。 目前似乎正逐渐的淡出大众的关注,但是整个中医药行业却不敢稍存侥幸心态,不敢在风波过后稍有怠懈之心;相反,从中医药行业到旗舰企业,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寻找问题根结,正视现实环境,做好分内之事,发出业界声音。 不能单以药品成分下结论 科技日报:此次风波迭起,起因都在相关药品里含有某种成分,而这些成分又对人体有害甚至致癌:乌头碱或者槟榔或者汞,不一而足。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药品里的成分? 柳长华:是单纯的把它们作为一个化学分子看待,还是当作某种植物或矿物质的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如果单纯当成一个化学分子来看待,那药就成了毒,剧毒!而当成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它就是药,好药! 这看似一个特别不值一争的问题,就像喝水,人口渴了喝水,喝水而已,谁也也不会想喝下去的是H2和O两种分子!但是具体到中医药行业,这么简单的不值一争问题,怎么就演变成了引起行业震动,百姓疑惑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错了还是认知错位? 沈志祥:单以药品成分论,中药不但质量堪忧甚至说是毒药也不为过,但是这显然是荒谬的。有句古话形容庸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有中国人都听得懂的一句俗话,反映了中医药对人体认识的整体论、平衡论、和谐相处论。头痛时中医可能去医的却是脚,中国人一点不为怪。但是在西医学评价体系来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头痛割脚,那才叫庸医!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观用药观,硬生生用一种观念去套用另一种观念,它怎么也合适不了!中西医原本是两个维度,有不同的用药标准和衡量体系,用纯西医的维度来衡量中医药是不公平不客观的,更是不科学的。 中药用药到底安全吗? 科技日报:一时间百姓会发懵,这么多年来,生了病我们不是服中药却是服剧毒吗?可是为什么没中毒死,病却好了?以后这些药还能服用吗? 徐荣谦:自己从事儿科门诊几十年,从临床上没有发现过儿科中药中成药有重金属中毒现象,同时没有看到过医学杂志的相关报道。 中药的丸、散、膏、丹的配方配伍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各配方配伍经历了多少代人的服用使用,从几千年的发展到逐渐的完善改进,已达到精粹。处方的改动改变是一个非常严谨严肃的问题,不能风波一起就封杀某种药材,从处方里削减甚至撤掉某种药材,这本身就是轻率的不科学不客观的行为。 张世臣:对于朱砂是否有毒,这一争论在中医界已有1000多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总结到“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从化学角度,朱砂又名硫化汞,属于共价化合物,溶解度低,很难被人体吸收,而真正有毒的其实是游离汞。中药使用朱砂,炮制方法是“水飞法”,即球磨机磨碎朱砂过程中加水,避免温度过高而分解产生游离汞。 化学测汞采用的是原子吸收法,不论是不是游离汞,朱砂中所有汞成分就完全被测出来了。用化学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是不合理的。 柳长华:2002年凤凰卫视记者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出轨意外事件,经英国医院抢救后被判定脑死亡,西医西药无力回天,其家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转而回国求助中医,在国内医生的会诊和精心医治下,刘海若一步一步恢复了健康,并重返主播岗位。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安宫牛黄丸”等中药产品。 安宫牛黄丸含有朱砂和雄黄,这些成分在西医看来就是违禁的,可恰恰是这些在他们看来违禁的毒素医治了身体的疾病。 房书亭: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因素,调整人体机能。然而祛邪之法用之得当,方能除病;用之不当,反而戕害正气。因此,必须权衡所感病邪之轻重、深浅,并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决定方药的轻重、大小。攻邪不可过剂,应留有余地。药物只是在病邪炽盛时用以顿挫其势的一种手段,一旦病邪已衰,即当停止用药。特别是作用猛烈的药物,使用时更宜恰到好处,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在用药物攻邪的同时,还应结合食疗,随五脏所宜而进食谷肉果菜等食品,以扶助正气,尽其余病。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气,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发展到现在,更是作到与时俱进,GMP流水线发展,从1995年全国只有两三个,到目前已成为中成药的常规化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和技术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是西药注射剂的1/10,这个数据是在多年临床验证后,中西医医学界共同认可的客观数据。从古至今,中国中医药人历来重视中药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 让消费者自己作出理性判断 科技日报:如此氛围下的中药真的是一无是处吗?该如何看待此次风波? 沈志祥:经此波折,如果中国中医药行业能够真正发出自己的业界声音;真正把中药行业标准堂堂正正树立在与西医行业同一评价体系水平线上,达成平等相对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在产业政策支持,百姓科普认知等多方面得以较大提升,那么,这次风波对中国中医药行业来讲,就是塞翁失马,祸福相倚,短暂的打击赢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值得! 张世臣:这些貌似无意掀起的风波,貌似公允的评论,一次次将中国传统中医药推向百口莫辩,横竖都是错的被动地位,且不管它是国际不正当竞争的结果,还是资本市场推手的翻云覆雨,如何在被妖魔化的氛围中突围,任何不再被动挨打,如何坚持自己几千年的行业标准,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从机制方面,产业政策方面来争取和努力,如何从传统医学里发扬光大,这对中国中医药行业是个考验,龙门一跃,成龙成凤,让我们期待! 房书亭:信息社会,风波骤起时固然惊世骇俗掀起千层巨浪,风波乍去亦如风卷残云只留一地鸡毛。留下的只有消费者一知半解的迷惑,整个行业的受伤和旗舰企业的无奈。 如何努力把中药行业标准与西药行业标准二维化多元论,堂堂正正的确立于双方的竞争市场,规避再次陷入被动;如何在百姓中普及中药科普知识,提高消费者对中药中成药的认知水平,让消费者能够自己作出理性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或者被迷惑被疑惑,这应该是整个行业和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 《科技日报》(2013-06-07 七版)

  • 【分享】中药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获得效果 优势独特

    [center]中药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获得效果 优势独特[/center]中医药在治疗乙肝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记者从正在深圳召开的中药• 乙肝战略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由于着眼于恢复人体免疫系统、阻断病毒持续复制,中药在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方面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会长李福山教授说,中医和西医治疗乙肝各有优势与不足。乙肝病毒感染是全身性疾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发生了问题。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在同一环境中,有的人感染乙肝病毒,有的人却安然无恙,有的人可能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这说明感染病毒后患病与否与个体差异有关。 李福山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之所以长期携带,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处于“疲惫”状态,对乙肝病毒“置若罔闻”,病情相对稳定,抗体长期与病毒共存。这一状态,在传统医学看来,是正(肌体)邪(病毒)相持时期,如果正气强盛,乙肝病毒就可能被清除;假若乙肝病毒强盛,正气虚弱就可能导致肝炎,不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是地地道道的乙型病毒肝炎。此时是西医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配合具有疏肝健脾、滋养肾水的中药,则能全面提高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所长杨炯说,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乙肝灵胶囊上市两年来获得了较好效果。据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进行的临床跟踪观察结果显示,3156例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一年后,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为605例,转阴率为19.2%。信息来源:中国医药123网

  • 熊胆有什么药用价值

    黑熊胆汁有什么作用;熊胆有什么功效;黑熊胆汁可以入药吗;熊胆可以用其他中草药代替吗;归真堂演示活取熊胆;活熊取胆熊真的没痛苦吗……熊胆,哺乳纲熊科动物黑熊和棕熊的胆囊。入药史载于《唐本草》的“熊脂”项下。明《本草纲目》亦有详细论述。黑熊又名狗熊,俗名黑瞎子。全身披黑毛,体长1.5-1.7米,胸部有一半月形白纹。有冬眠习性,能直立行直走,多栖息森林中。棕熊又名罴、人熊、马熊。比黑熊体大,背部近于黑棕色,头部、腹部颜色略淡,习性与黑熊相似。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盛产黑熊与棕熊,因此为我国熊胆的主要产区之一。药材行业称吉林熊胆为“东胆”。干燥熊胆呈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一般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色黑或棕绿色,显光泽,囊皮薄,有皱褶,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纤维性。囊内藏有干燥的胆汗,呈块状、颗粒状或稠膏状,通常以颜色金黄、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品。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熊胆曾经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动物性药材。因为“物以稀为贵”,它被一些谋利者强附出许多“神奇”的效果,并声称它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事实上,熊胆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实际操作中,它能被许多中草药和合成药物所替代。在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四大中医经典中,没有一个药方提到了熊胆,这就表明,熊胆可用可不用。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可做药用。亚洲黑熊因为人们对其胆囊的需求而被捕杀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了,人们为了区区3盎司重的熊胆,就到野外捕杀黑熊。直到20年前,亚洲各国(如韩国、中国、越南)才开始寻找其它的方法,结束这种残忍的做法。东方传统医学使用脱氧熊胆酸已有3000年历史,而熊是唯一能大量产生胆酸的哺乳动物。但研究表明,熊胆完全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人工药品和更容易采集的草药来替代。这一点也得到了许多当代中医药师的认同。世界上有八大类熊。除了熊猫,其他种类的熊的数量均由于熊胆交易而大幅减少。亚洲黑熊所受的影响最大。亚洲黑熊又叫月熊,因其胸前长有美丽的新月形金毛而得名。亚洲黑熊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也即被列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在很多亚洲国家,人们把导管插入黑熊腹内,或实施所谓的先进“无管引流法”。熊被关在窄小的笼内,以便抽取胆汁。植入导管或“无管引流”的外科手术既残酷又不卫生,许多熊因此丧命。而如此得来的熊胆只用来治疗头痛、痔疮等小病小痛。那些侥幸存活的黑熊则被困在狭窄的铁笼里,无法伸展四肢,每天饱受抽取胆汁的痛苦。自1993年起,亚洲动物基金的工作团队就开始为结束养熊业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基金会将继续与亚洲各国的有关政府部门以及社团组织合作,使身陷囹圄的黑熊脱离苦海。我们将继续通过协商来解救和医治这些被囚禁在养熊场内的黑熊,并且尽力让野外的黑熊能够留在属于他们的地方——大自然。

  • 【分享】春困 多吃些健脾的食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宋天彬说,气候日渐转暖,很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人出现失眠、头晕、工作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春困是亚健康的一种信号,提示身体出现了肺阴虚、肺燥热、湿痰、肝阳上亢、肾阴虚等不良信号。   传统医学认为,解决春困的关键是要补充阳气。多吃些健脾的食物,如大枣和山药。南瓜、土豆、白薯、芋头,都是补脾的。少吃辛辣、煎炸烤食品以及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 韭菜偏温,补阳,阳气虚的人,容易犯困犯懒的、不想动的人,可多吃些韭菜

  • 中国云南文山神奇的“三七”中药

    中国传统中药三七的作用现在是三七的主要方面,中国37是一种名贵药材,是同源云南特产食品和药品,其作用包括:答:良好的止血效果,显着的造血功能;在这一点上云南白药就是最好的证明;二:加强和 改善 冠脉微循环,扩张血管,实际上体现在改善和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抗缺氧,抗血栓,降血压;三:有较强的 镇痛 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 和记忆 的作用;四:消炎作用,如急性咽炎,痤疮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五:有着 免疫 调节剂 的作用,使高或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人体正常的 免疫 反应;六:抗肿瘤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许多专家预测,将是二十一世纪田七最好攻克癌症的药物,在实践中它也有很好的治疗早期癌症的实际情况下;七:抗衰老,抗氧化,田七现在做美容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注重品牌建设,很多美容院采取他们改变包装的配方在使用;八: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通过煮熟的食物或汤,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九:保护肝脏中国传统中药三七的需要和情况灵活组合的作用,不可拘泥一格。虽然九个主要角色,但决不是只能对9种疾病有效果,因此,这样了解就违背了药理的基本原则,就不能充分的发挥中国传统中药三七的作用。三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也是历史悠久的配方草药,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用,就算是了解的,他们也是片面的,如果想要进一步的更深了解,这还是需要相关专家的协助下,才会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它的作用。

  • 【转帖】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王君平)在今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中医药法》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目前全国中医药地方性法规已增加到26个。发布了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21项,成立了4个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并将秘书处设在我国,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1)首次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  王国强指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扶持力度。从2005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9.7亿元,增长了165%。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 【原创】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

    9月7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国家卫生部规划财务司赵自林司长,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石虹副局长,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叶晓炜所长、孙喜文副所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李泮岭常务副理事长、白知朋秘书长等出席会议并致词祝贺。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是经国家民政部和卫生部批准登记的二级学术团体。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医学装备计量检测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计量对医疗质量的技术支撑与技术保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计量发展的一大热点。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而应运产生的。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更好地通过团结和凝聚各级医疗卫生管理、科研、教学、临床、技术监督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提高医学计量的保障能力和医学装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医学科技的发展服务,为医疗卫生使用和人民健康服务。  在该专业委员会成立期间,还举办了以“强化医学计量 确保医疗质量”为主题的2007中国医学装备论坛。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宣湘司长为此次论坛撰写了题为《计量的发展与医学计量的形成》的学术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量的概念与发展趋势,从传统计量到生物计量和医学计量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计量》杂志社陆志方副主编作了题为《探索医疗计量管理有效途径》的专题报告,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彭明辰教授则论述了医疗装备计量测试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此外,其余7位计量专家也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医学计量检测对保证医学装备安全使用、加强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反映,此次论坛对提高人们对医学计量的重视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新闻@综述】我国中医药发展之现状及拯救思路

    [color=blue] 中医药发展要姓“中” [/color] 活着,还是死去。中医正在遭遇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从去年到现在,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存废之争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甚至发起社会签名要求废除中医。但对于呵护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医学,更多的人站出来,要求“拯救中医”。然而,提出废除中医并非空穴来风,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中医的尴尬处境;要求拯救中医也并非纸上谈兵,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官方民间的行动。昨天(3月21日),由16个部门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政府用行动回应了这场“存废之争”。 记者调查 [color=blue] 存废之争下的中医之困 [/color] 事实上,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不断发展,而近百年却屡屡面对废除呼声?一项调查显示,中医人数近年来锐减,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去看中医。“废除”呼声中,我们看到了中医尴尬的处境。

  • 细看医学论文的投稿

    如今的医学论文在学术界的地位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医学方面的人才却是越来越少了,纵然是某个领域的大牛,拿到医学方面不熟悉领域的单一某篇文章,要看出个所以然来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不管何种论文都一定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没有对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指望自己灵光一闪是不太可能的。事实就是在你投稿时,是你研究领域的专业评审。因为,很多专业知识需要内行才能理解。http://images02.cdn86.net/kps01/M00/7C/5F/wKiAiVXS872e9-CoAAEFI84-hYE101.png  第一次投稿,要注意的是要了解基本的规则和遵循要走的程序。投稿信自然不必说,不是写情书,是要给编辑看的。写什么呢?主要是要突出文章是符合期刊的发表范围的,而且也要点明一下文章的创新点和主要结果,这样可以帮助编辑节省不少时间。同时在写医学论文的时候,也要明确文章中的研究的目的,以及产生的结果。如果审稿人看不懂你的重点,就更容易对文章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导致不公正的审稿意见。  在投稿之前,还需要认真阅读期刊的详细投稿指南。如果不愿意看那么长的要求列表的话,多读几篇发表在上面的文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刚好有同事对目标期刊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发表的经验,那么最好可以请他帮忙检查一下文章。说不定可以发现一些格式上的问题还有一些细节错误。虽然个人比较倾向于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文章,但是如果能投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又何乐而不为呢?除非是你缺心眼,想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只重数量没有质量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要你还在医学混,文章总会有高产量的,届时10篇20篇文章都是洒洒水的事情,不要因为数量坏了文章的本质。 本文源自:莱博医学

  • 【转帖】“无头人”挑战医学 人类还有个“腹脑”?

    “无头人”挑战医学 人类还有个“腹脑”?-------------------------------------------------------------------------------- 时间:2003-4-12 3:09:27 来源:轻舟网 阅读23次 好莱坞怪才昆廷塔伦天奴的电影一向以情节怪诞充满黑色幽默而著称。他1997年的电影《留低你个死人头》(Curdled)也不例外,说的是女主角嘉比拉自幼便对杀人事件充满好奇,一直都想要知道究竟割下的人头是否会有知觉,是否还会说话?正好这时发生了一连串凶案———一名冷血杀手以凶残的手段谋杀了数名社交名嫒,并把她们的头割下。嘉比拉把握机会,决定对此案件进行深入调查。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她自己也被冷血杀手割掉了项上人头,终于算是解开了深藏心中多年的谜团! 撇开《留低你个死人头》对人类无休止好奇心的暗讽不谈,单从技术角度来讲,没有身体的头是否仍有思维?没有头的身体是否还能存活?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当大脑停止工作的时候,人的身体也会立即死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问题没有头的身体还能动? 没有了身体的头还会“活”上一段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类似事件。有目击者称,在一次行刑过程中,刽子手一刀切掉女犯人的脑袋之后将人头提起,这时人头上的眼睛和嘴巴突然张得大大的,仿佛是想大声叫喊。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似乎比较好解释,因为大脑的死亡有一个过程,其间它还有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基本的功能。 但没有了头的身体会是怎样?大家可能都见过,被切掉脑袋的鸡依然可以围着院子跑上一阵子。这一事实似乎无法用神经反射来解释,因为肌肉动作的指令也必须是来自大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鸡的身体如何保持平衡?它的肌肉收缩又是靠什么在指挥?更重要的问题是,同样的事情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 许多医生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当头从人体分离之后,体内的心脏依然可以继续跳动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在头被切掉之后,身体也许依然可以感受到极大的痛苦。不过科学家普遍认为,无头的身体是不能移动的。低级生物的身体在失去大脑控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许还能有所动作,人却绝对不可以。 但是二战结束之后不久,苏联圣彼得堡的报纸却刊登了一篇报道———一个人在彼得戈夫的树林中采蘑菇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爆炸装置。要说这个人的胆子也挺大的,想也没想就把那玩意给拿了起来。结果,“轰”地一声爆炸,当场他的脑袋和身子就分了家。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报道中写到,已经没了头的采蘑菇者居然在树林里跌跌撞撞地走了200多米才倒下,其间他甚至还走过了一条小溪上3米长的窄桥! 一名曾参加过二战的士兵也说了他曾亲眼目睹的怪事———在一次战役中,敌军炮弹炸过来,结果几名战友的脑袋立刻被弹片削掉了一大半,就好像帽子似地挂在脖子上,可他们依然还向敌军阵地冲锋,其中一位还跳过了好几个弹坑,那情形别提多吓人了。莫非坚强的意志可以转换成躯体内的某种能量,使其在死后依然可以活动?史料文献中也记载了大量类似现象。 据俄罗斯修道院的文献记载,1570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当时,科尼里神父是普斯科夫伯朝拉修道院院长,他不仅德才兼备,而且勇气过人。科尼里下令在修道院周围建一道高墙,以抵御敌人入侵,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沙皇伊凡四世的批准。有“恐怖伊凡”之称的伊凡四世以专制、残暴而著称,他得知科尼里神父在搞“违规建筑”之后大为光火,下令砍掉科尼里的脑袋,并亲临修道院对他进行惩罚。 行刑是当着修道院众僧侣的面执行的。科尼里的人头落地之后,神秘的事情发生了———没了头的科尼里从地上捡起自己的脑袋,径自向神殿走去。直到走上祭坛之后,他才仆地而死。“恐怖伊凡”被眼前所见深深震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由衷懊悔,于是盛葬科尼里。科尼里死后走过的那段路被称为“血路”,直到现在它依然用鲜花装饰着,科尼里本人则被封为圣徒。 1386年,巴伐利亚国王判处贵族迪兹范斯乔伯格死刑,因为他多次造反,试图颠覆国王统治。行刑那天,斯乔伯格和他的4名亲信都被绑在了绞刑台上。5人被排成一列,每人之间的距离都为8米。然而就在行刑前,斯乔伯格提出了一个“非常请求”,他说:“如果脑袋被切下之后,我还能从这4名手下面前跑过,希望国王能对他们宽大处理,赦免他们的死罪。”国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觉得他的请求实在太荒唐,就爽快地答应了。刽子手刀光闪处,斯乔伯格的人头重重地落在了断头台上,发出巨大声响。几乎就在同时,没了头的斯乔伯格开始发足狂奔,他一鼓作气跑了32米,直到跑过最后一名手下才倒下。国王大惊失色,但是他还是履行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场的人们纷纷议论说,是上帝在暗中保护斯乔伯格的那4名手下。 这样的史料记载还有许多———无头的圣德尼伯爵在巴黎的大马路上走了足足2英里;某土耳其小伙在打仗时不慎被敌人砍掉脑袋,可他的身体依然在马背上继续顽强拼杀了几个小时……证据二,如果说上述种种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但还有许多来自医学界的文件,其中记录了大量惊人事例,证明没有大脑的人体也可以存活。1935年,纽约圣文森医院出生了一名男婴,表面看他和其他婴儿没有任何不同———能睡能吃甚至还会哭,但是,不久当这名婴儿死去之后,尸检结果让所有医生深感震惊———婴儿的颅骨中竟然没有任何脑组织,此事例至今依然是科学上的未解之谜。越来越多的事例和传统医学理论相抵触,科学家为此大伤脑筋。而且部分事例的消息来源非常可靠,伪造的可能性极小。比如,德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豪夫兰德教授曾讲述过一个瘫痪患者的病例。他说,这位病人直到去世时思维一直都很健全,但在病人死后,豪夫兰德教授将他的颅骨切开解剖时才发现,里面没有脑组织,只有脊髓液。 1940年,一名14岁的男孩被送到玻利维亚的尼可雷奥提兹医院,他告诉医生说,头疼得很厉害,特别是在晚上,头仿佛疼得要炸开一样。男孩很快就死了,医生甚至没来得及对他进行脑部手术。医生对男孩头部解剖后发现,颅骨中已经没有了脑组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肿瘤!此情此景不禁让在场的医生对医学的精确性产生了怀疑。试推论“腹脑”能对人体发号施令和宗教不同,目前科学无法对上述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否则,基本的医学理论将不得不被彻底颠覆。俄罗斯医学院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坚持认为,尽管目前医学界对人脑并未研究透彻,人脑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也没有必要把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太当真。那些关于“无头人”的传说大多数是无稽之谈,在经过一次次的复述之后才被夸张成现在这个样子。 的确,诸如走、跑之类的复杂运动必须依靠大脑的神经反馈才能完成,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家不久前提出的所谓“腹脑”(abdominal brain)理论,似乎成了“无头人”唯一合理的解释。据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发现在人体食道和胃的内壁上也聚集着神经组织,并称其为“第三大脑中心”。科学家指出,这个“第三大脑中心”由一亿多个神经元组成,甚至比脊髓中的神经元还要多。而且,它们并不单是神经简单的结合,还具备记忆信息的能力,甚至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健康。 此外,美国科学家说,在人处于紧张状态时,“腹脑”还将负责控制荷尔蒙的分泌,促使身体反抗或者逃跑。这样,一旦大脑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腹脑”可以在短期内担负起这一职责。只是“腹脑”理论并没有得到最终证实,它是否能解释神秘的无头人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中国青年报)

  • 【转帖】医学检验仪器的发展趋势

    临床实验室技术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检验方法,新的检验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分析提供了更为快捷、更为精确的方法.临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低成本和利于环保。目前,全球的医学检验仪器产品在技术上正朝向数字化、网络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提出了检验仪器设备的发展方向一一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个性化以及小型便携化。下列的技术新进展已经逐渐运用到设备研发中去,影响着检验仪器发展的历程:

  • 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提高到微米级别

    [color=#333333]每年都有数百万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来诊断健康状况并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我们身体的不同组织对磁场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解剖图像得以生成。但是这些图像的分辨率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说,医生可以看到小到半毫米大小的器官的细节,而不是小得多。根据医生们的观察试图推断出组织中细胞的情况。Mikhail Shapiro,化学工程的助理教授,想要在MRI图像和在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之间建立一个联系,它的规模很小,只有一微米——这比现在的可能性小了500倍。[/color][color=#333333][/color]Schlinger学者和传统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夏皮罗说:当你看一幅splotchy MRI图片时,你可能想知道在某个黑点发生了什么、现在很难说出比半毫米还小的尺度上发生了什么。在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夏皮罗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方法,将组织中的磁场模式(在微米尺度上发生)与MRI图像的更大、毫米级特征相关联。最终该方法将允许医生解释MRI图像,并更好地诊断各种情况。例如,医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将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图像,在患者体内的炎症组织的位置形象化,这些细胞被标记为磁性铁粒子。巨噬细胞将铁粒子注入患者的血液中,然后转移到炎症部位。由于核磁共振信号受到这些铁粒子的影响,因此产生的图像显示了不健康组织的位置。然而准确的MRI对比度取决于细胞如何吸收和储存在微米尺度上的铁粒子,这在MRI图像中是看不到的。这项新技术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的铁分布对MRI的影响,而这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了解炎症的范围。这项研究由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亨特戴维斯和Pradeep Ramesh领导。

  • zz 食物排毒保健康

    由于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人体内往往聚集不少的有毒物质,一旦这些有毒物质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我们如果在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用一些解毒食物,就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下面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的解毒物质。   绿豆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他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猪血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猪血有利于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肠的分解物,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生化反应,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  海带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慢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茶叶  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  无花果  为水果中之佳品,富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具有清热润肠、助消化、保肝解毒功效。  胡萝卜  胡萝卜也是有效的解毒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食后能增加人体维生素A,而且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物质与汞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除。

  • 雾霾反复来袭,“饮食防霾”靠谱么?

    雾霾反复来袭,“饮食防霾”靠谱么?

    大范围雾霾反复来袭,户外没有了嬉戏玩耍的熊孩子,更多的是一个个戴着防PM2.5口罩行色匆匆的路人。空气净化器、绿色植物等开始备受追捧。网上除了苦中作乐的雾霾段子,还涌现出不少防雾霾的“招数”,据说能帮助我们开启有效地防霾模式。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11454_577399_3013923_3.png 大家还寄希望于“清肺食物”,希望来抵消掉雾霾对身体的不利影响:雪梨炖百合、银耳莲子羹润肺抗病毒;木耳、紫甘蓝滋阴润肺。特别推荐鸭血和猪血,清肺效果最棒……“饮食防霾”,真的可靠?食疗“防”雾霾?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部分细微颗粒物会直接进入肺部、甚至入血,引起肺部和心血管疾病。但是食物吃下去是进入消化道的,在胃肠道内的被消化成比PM2.5小得多的分子通过血液被运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因此不可能直接把肺里的有害物质“带出来”。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11455_577400_3013923_3.png “清肺“这个概念来源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里的肺并不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肺脏,清肺也绝不是简单的从字面理解为“清理肺部”的意思。中医提到“清除肺热、肺火”一般指的是: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咽燥咯血、咳嗽气喘、鼻干唇燥等症状的患者便需要养阴清肺。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供给要保证 雾霾中的细小可吸入颗粒物会引起我们人体的应激反应,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合物,从而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引起慢性疾病。因此饮食有节、食物合理搭配、充足的休息和适量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才是防范雾霾所造成危害的硬道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11456_577401_3013923_3.png 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鱼、肉、蛋、奶、大豆都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应每天保证125~200g的动物性食品、250ml奶类或相当于同量的奶制品、50g的大豆制品。 要保证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以满足人体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要,每天蔬菜水果摄取量为500克左右为宜,尽可能选择应季新鲜蔬果为宜。蔬菜和水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C等都是人体自我修复所必须的:维生素C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维生素A有利于上皮组织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预防雾霾对粘膜造成的损伤。充足睡眠 适量运动 当我们处于疲劳状态时,很难抵御外界入侵的病菌,高质量的睡眠可以使免疫系统得到充足的修复和调整,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免疫系统。 在天气好的时候,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对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有帮助的。运动的时候,胃肠道也随之进行运动,会促进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所以往往感觉户外运动后会有好的胃口和优质的睡眠皆源于此。

  • 帮你评估和选择你的医学论文研究方向!

    每个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尤其在他们读博期间和刚开始读博士后时,都是单枪匹马奔走在学术路上的。也许科学研究的道路本来就是孤独的,他们必须自己选择项目来研究,而这些选择往往也关系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道路。http://images02.cdn86.net/kps01/M00/79/B0/wKiAiVXIW6miWBK4AAEFI84-hYE573.png  一些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博士和研究人员认为:那些重要的研究选择往往不能由自己掌控,因为他们的研究项目那些重要的选择往往不是由他们掌控的,因为他们的研究项目一般都来自教授或论文导师。而每天在实验室他们只是扮演一个在团队中无足轻重的工作者。他们也时常感觉自己的学术前景不仅取决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同样取决于他们实验项目领导人的名声,学术地位和他所做的决定。  如果以上这些听起来像是你现在的处境,你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自己只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团队中,分离出来后稍微独立的“子公司”。到了最后,以上这些特征也不能保证你在学术界的地位。为了能留在这个医学圈里,即使是最需要团队合作的医学教授或者博士后都得为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打算。就算你只是一个高级教授的助手,从来不曾为医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你仍然需要展现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独立性。因此,你需要评估自己的医学研究道路。  无论你在哪个话题上看到你可以进行医学论文研究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明确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是谁,以及他们是否能接纳你的研究。虽然在动荡的领域里看清局势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但是你不应该满足于追随过度概括性的观点。你能具体地描述出研究项目的使用者、以及他们所处于的背景吗?当代社会十分重视从学术研究中取得外部影响,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使得研究成本有所降低。根据以上两点,人们同样需要考虑“从业者”效应。  建议医学研究人员尽量走得长远些,并且思考自己希望社会群体怎样看待自己所作出的贡献。一旦你的学术成就和个人简历渐渐呈现出一个具体的性格倾向,将来想要改变外界对你的评判,就会是一件难事。在人文和定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改变或者增加你的研究方向是再寻常不过的现象,但是在医学科研领域和定量的社会科学领域中这种现象是十分罕见的。在博士后期间,改变研究类型或者研究方法是最简单不过的,因为有那些充满热情又吃苦耐劳的年轻助手帮忙。同样的,在职业中期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做出上述的改变也不是难事。但是这也意味着:研究人员在极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帮助,来解决改变研究方向所需的时间问题。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逐条列记研究成果使用者所了解的该研究的通信渠道,而非依赖那些传统过时的渠道,比如研讨会报告,医学论文,学术周刊和相关书籍。当代的科学交流和学术网站近期就发展得很迅速。相对来说,新型的数码替代品,如研究资料库,网上在线数据库和学术博客,没有传统渠道那么依赖他人的调节。这些新技术证明了你不是那些“隐居”的学者,它们展现了你有能力将学术资源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公之于众。  而一项研究项目会产生怎样的学术回报(也就是商学中的“收益”)?它已经为研究者带来了多少殊荣?在理想和现实意义上,将来它又能为其带来多少表彰?如果还没有任何嘉奖,那么有没有其他的迹象表明该研究项目是饱受好评的,并且为巩固研究者的专业地位作出了贡献?这些迹象可能涵盖了测高法和使用情况的统计。又或者,这些研究项目是否获得了专业领域和政府审计的认可?虽然那些相关资料只吸引了少数读者和引用者,但那些十分重视冷门研究的大学推广委员会和精英学院也许会接纳。(相反,即使在一个“顶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项目,但读者读了之后不为所动或者无法理解,那这样的举动还是毫无意义,这种研究只会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忘,甚至还会消失在你的个人简历中。)  为了研究,所耗费的材料和资源。研究过程究竟包含了什么活动呢?包含了实验,实例考察,档案研究,在图书馆工作,运行数据分析,以及分配时间去建立理论,编辑,修改和最终出版。  评估自己的研究项目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当你想知道这篇研究的文章是否会取得成功时。要知道,吸引他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是一件有难度的事,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要避免自己的文章和那些相对来说不怎么成功的文章相提并论。 本文源自:莱博医学

  • 【原创大赛】临床质谱为精准医学保驾护航

    【原创大赛】临床质谱为精准医学保驾护航

    [align=center][b]临床质谱为精准医学保驾护航[/b][/align]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 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国外精准医学的历史:2011年,美国医学界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2015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国内精准医学的历史:2006年中国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的概念;2015年首届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在上海成立;2016年精准医疗首次进入政协提案。短短的15年间,检验技术由生化发光检测生化项目、发光产品,革新至五年前的分子诊断检测基因测序、基因诊断,自2018年元年,2019年起始年,质谱技术发展得到井喷式爆发。现代精准医学的研究模式:测序基因组的同时,搜集所有表型信息,将基因与表型大数据结合起来。诊断模式主要有个人基因组信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其中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需要临床质谱“大显神威”。治疗方式有针对基因组进行个人用药与药物设计、药物代谢和毒理评估。治疗效果:医疗资源耗费降低,针对性用药提升疗效,药物副作用降低。质谱技术在医学检测应用中的发展:1981年美国Nimitz航母事件促使医学对质谱仪器的需求,1988年美国联邦药品检验局发布强制性指南,要求治疗药物必须使用质谱法进行确认。1990年,MS开始用于新生儿筛查,1996年,GC-MS用于解决睾酮免疫分析问题,同年MS用于完整细菌的快速鉴定。1998年,GC-MS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开始用于临床检验中。2004年,MS用于鉴别血源性感染中的化合物,2010年,国内首家质谱临床检验试验室成立,2010年质谱用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它组学。2013年,MS用于类固醇化合物鉴定的研究论文被大量发表,同年FDA首次批准MALDI-TOF用于微生物的鉴定。2016年实时MS技术引导下的肿瘤手术刀出现。而临床质谱在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906年,J.L.Thomson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由电子组成“阴极射线”,并测量了电子的荷-质比。1989年,W.Paul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贡献是发明了离子肼技术。2002年,J.B.Fenn和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发现了电喷雾ESI电离方法生物大分子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电离方法生物大分析分析。质谱仪发展至今已出现多个分支,下图是质谱分类。[img=,690,1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8/201908132201538393_4418_3255306_3.jpg!w690x157.jpg[/img]在我国临床质谱的发展态势明显,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下:2016年3月国家卫计委为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开启绿色通道,临床检验进入新发展时期。2018年2月1日,我国质谱行业首个通用规范《质谱仪通用规范》实施,该国标将引领质谱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今年健康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医学实验室加大投入更大规模的质谱平台建设。但质谱仪在大规模使用方面还有很多局限。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了质谱仪进一步大规模发展使用:1、缺乏罗西贝雅这样整合仪器试剂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质谱仪均由国外仪器厂家提供,而试剂由试剂厂商提供,仪器试剂分属不同的而厂家。推广力度也存在问题,售后问题难以解决。2、样品前处理步骤繁琐:以维生素项目为例,前处理一共涉及到13步操作(萃取、孵育、振荡、离心、氮吹等等),且数据波动大,可靠性低。3、仪器操作复杂,按照现有生化、化学发光技术几天的培训力度,医院技术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质谱仪。4、使用项目少,只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检测,综合三甲医院买了仪器无法高效的使用。但综合我国临床质谱的应用现例,我们可以发现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例如,新生儿筛查,克服了传统新生儿筛查传统分析方法的缺点,一种实验检测一种疾病,工作量随着样本数大大增加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凭借其高通量、高灵敏度,可以一次分析检验多种疾病,且假阳性率低,筛查效率高,结果可靠,综合费用相对低廉,检测速度很快,一般一个样品在2-3分钟。在甲氨蝶呤的检测中,质谱仪发挥其巨大潜能。传统的FPIA法Abbott TDx-FLx药物浓度分析仪和EMIT法西门子Viva-E全自动药物浓度检测系统均具有缺点,如设备不再更新、测定MTX时存在正偏差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可将药物与代谢产物以及内源性物质分离,具有专一性强的特点,是检测MTX血浆浓度的金标准,但改法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现如今,质谱技术应用仍存在难点:质谱人才匮乏、基于质谱方法开发和优化的复杂程度较难、质谱方法性能的验证复杂、成本较高等。如何利用好这一未来前景巨大的技术是每个医院、药企需要考虑的问题,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质谱仪将继续表现巨大的应用前景!

  • 【分享】当代医学计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许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众多智能化、数字化诊疗设备相继投入临床使用,使得诊断的准确性大大地提高,治疗结果的有效性极大地增强。与此同时,作为能够确保这些设备量值准确的医学计量技术,则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学计量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医学计量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     一、 当代医学计量的特点  1、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医学量值管理系统是临床结果准确性的可靠保证,实现医学领域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医学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已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87年,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强对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管理,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列入强制检定项目,1999年又增加了4种,两次共计61项118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计量,是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工作。由于医学计量大都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国家强制检定目录中医学计量器具及相关品种多达50种,几乎占强检项目的一半。实现医学领域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对人体各种参数测量的准确一致,从而确保对病人的准确诊断与治疗是医学计量检定的最终目的。在全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大部分都兼有医学计量检定任务。  2、突出市场监管职能在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后,医疗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医院产权多元化与经营多样化,将会给医疗市场的监督执法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目前全国实际开业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已达20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则不少于400家。今后卫生服务体系的所有制形式、管理机制将会出现明显的多元化。在遵循WTO国民待遇的原则下,根据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要求,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将向市场监督管理转化,法制计量有助于人类的卫生服务事业,医学计量的市场监管职能将更加突出。  3、发展多参数测试技术发展多参数测试技术,进行多种生理参数测试计量,是当代医学计量的一大技术特点。仅以监护设备为例,测试内容包括心电、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多种生理参数,涉及热学、力学、电磁学、时间、化学、图像传输处理等多种参数计量,传统的十大计量范围、单参数测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装备技术发展的需要。

  • 【讨论】医学计量与医疗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量器具和检测方法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从最简单的体温计,到心、脑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再到B超、CT、直线加速器及核磁共振等,无一不是用一定量值表示检测结果。因此,现代医学的数据化、规范化管理,均与计量息息相关。一、计量是科学诊断的保证  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取决于医疗诊断设备的测量准确和测试方法的正确。如果计量器具失准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病情,必然会造成误诊、漏诊和治疗失误,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如某地有位高血压病人,因用示值失准的血压计测量血压,被误诊为低血压,长期服用升压灵而造成瘫痪。二、计量是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通过计量器具对药物进行分组测定和药理检验,确定治病范围、服用方法、剂量大小及应注意的事项。只有经准确计量,才能给药物以科学结论。如果用药量偏离药典及处方规定的数量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尤其是某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常有残留造成副作用,大多对人体不利。若用量不准,会造成主病未愈而其它组织器官却受到破坏,导致病变。三、计量是检验分析的技术基础  对人体组织各种细胞成份的定量测定和分析研究,如常规检查、病理病毒研究、细胞培养、生化分析等都有大量的计量测试仪器。其测试技术水平,测试仪器的可靠性等都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如试剂及标准物质的配制是否合格、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等,都对检验分析有很大影响。四、计量是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医院的重要手段  新购置的医疗设备传统的验收多为定性检查,仅仅是对设备外观是否破损、附件是否齐全、通电进行一般性试验来确认能否开机使用。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不能对设备的计量性能的测试量值或输出量值的准确度进行定量检查,致使验收结果不准确,造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失误。对新购置的医疗设备用计量技术进行验收控制能有效的防止劣质产品进入医院。五、计量为质量管理提供了量化指标  医疗设备的质量,不但依赖于合格的验收,更有赖于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计量监控。使用过程本身也是仪器设备的损耗过程,其性能指标、技术参数常随使用的频度及工作条件而发生变化,运用计量技术对强检设备做好周期性检定,尽早发现性能变化,及时对不合格的仪器进行校准、维修、降级使用或报废,并对仪器设备的工作条件是否合乎要求,操作人员是否称职,仪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行检查,从而做出判定,使医疗设备处于受控状态。  综上所述,医学计量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安全、可靠的必要手段,是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是医院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将计量管理方式和计量技术手段用于医疗质量控制环节,才能使临床获取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已经加入WTO,医疗服务市场将对外开放,医院正向全面依法治理、依法管理的方向推进。认真贯彻《计量法》,加强医院计量工作的监控,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支持医疗质量整体推进,是当前医院管理的迫切任务。

  • 【资料】【论文写作技巧】医学论文的写作体裁要求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2选题的基本方法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并流行并职业并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3.7文献综述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3.8专题讲座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 【转帖】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font=黑体][color=#DC143C]本文摘自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第四卷[/color][/font]钱学森提出中医现代化是祖国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有依据的。他认为:第一,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在那时,为了深人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若于组成部分,一个一个地去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就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了大约20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所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第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中医理论尚不能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而科学技术一定要联成一体,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应该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去总结阐述传统的中医理论。这样,才能使中医理论最后脱离“自然哲学”,变成一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唯象科学。这一见解是超越前人的。只有充分把握了现代科学体系的脉搏,才有可能提出这样的见解。这一见解,为中医文化在现代科学大厦的构建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位。

  • 【技术创新】新一代纳米智能抗生素替代传统抗菌药初显成效

    来源:中国医药化工网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口腔生物系的主任施文元教授18日在杭州说,把纳米技术运用于抗生素药物的研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之中,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项研究旨在解决传统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耐药性和副作用。  施教授说,人体内的细菌种类众多,比如口腔内有700多种细菌,肠胃中有1000多种,但绝大部分对人体有益。研究表明,人体中的致病细菌大概不超过40种。   目前医学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药物杀菌能力虽然强,但杀死的菌种范围也广,因此会产生导致人们身体不适的各种副作用。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很多细菌已经出现了耐药性。   纳米技术可望为抗生素贴上“智能”标签,成为抗生素的“导航仪”。“这一技术可以称为靶向性的杀菌技术,它可以有针对性地只杀掉坏细菌,留住好细菌”,施教授说,用纳米导航技术杀菌可以提高杀菌的准确性,大大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如果这一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将可以有效避免一般广谱抗菌药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并极有可能在将来替代传统的广谱抗菌药物。   目前纳米抗生素在口腔、皮肤等容易碰触到的地方见效较快。施教授目前正在美国与高露洁公司合作,利用纳米智能抗生素开发新一代的漱口水,以有效杀死驻牙菌。如今,该产品已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阶段,有望不久面世。

  • 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在临床生化检验领域,技术的应用优势明显,也存在较多的挑战和局限性,但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将解决这些困境,促进技术的应用。在技术应用普及方面,相信行业协会和质谱技术应用较早的临床实验室,将会进一步推动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为满足临床在生化检验方面的需求,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质谱技术在一些特殊检验项目(如内分泌固醇激素方面)的应用优势将更加凸显,并得到扩展和深入,检测结果的快速准确性等各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提升随着各类专业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开设、逐步推进以及相应教材的出版与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未来的几年,质谱技术在临床生化检验领域的发展会有让人欣喜的表现。在微生物鉴定和核酸检测领域,虽然数据库和分析软件仍不完善,但随着质谱仪的国产化、中国人群菌库和特殊疾病特征的建立以及临床应用的深入,这些问题将会有所改善。而蛋白质鉴定和定量、蛋白组学研究持续深入、质谱成像等新应用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为质谱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变革。总之,随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基础应用以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质谱技术正在成为医学检验领域非常有前景的、高渗透性的新兴检测技术。

  • 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众多新闻你怎么看?

    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众多新闻你怎么看?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此消息一出,成为了各大新闻的头条,相信也刷屏了你的朋友圈。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个发现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疟原虫的生活史特别复杂,大致的途径如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1053_569436_2984502_3.jpg 疟原虫造成红细胞破裂时,会释放出大量废物,引发类似炎症反应而造成发烧;在红细胞内繁殖时消耗大量营养,而造成寒冷发抖;这也就是「打摆子」现象的直接原因。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在于:从传统草药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分离有效成分、用现代医学方法分析病理药理、用有机化学方法修饰改进。不空谈玄学阴阳五行而是务实于临床试验、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这是传统医术现代化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关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有非常多的新闻角度,对此,你怎么看呢?1、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回到了中药研究的方法问题。这次诺贝尔奖带给我们最大振奋的是:搞基础研究的“草根”一定能成为国家的骄傲!2、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条件很差、经费有限,今天我国的经费大增,用于支持什么工作,什么人?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会不会对你的研究课题有所影响?4、青蒿素的纯化提取、结构确定都用了哪些实验方法?在那个年代用了哪些仪器?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导师就在微信群里面发消息告诉我们,屠教授是分离提纯得到药用级的青蒿素,她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也是我们传质分离(简单说就是提纯)的工作,目前化工的发展趋势是精细化工,石油大化工的时代将逐渐被淘汰~ 针对这件事情,你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研究领域有什么思考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1033_569416_2984502_3.jp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