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储能产业

仪器信息网储能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储能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储能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储能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储能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储能产业话题讨论。

储能产业相关的论坛

  • 山西: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dabab9a9-04a9-4270-a09b-cb26e56927f2.jpg[/img][/align]《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来源:高新处][align=right][/align]

  • 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align=center][b][size=16px]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size][/b][/align][size=15px]中国质量报[/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2-10 16:13[/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发表于北京[color=#000000] 为提升原子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原子能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筹建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color][color=#000000] 原子能产业是从事核燃料生产与循环利用、核能、核技术应用的一门新兴产业,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原子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计量都如影随形。小到一粒可植入人体的“种子源”、一剂放射性药物,大到质子癌症治疗装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原子能产品总是率先集成和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涵盖了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生物、电子、信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计量贯穿原子能产业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持续助力有原子能产业的质量提升。[/color][color=#000000] α核素放射性药物为实现十万分之五的超低杂质含量,在设计研发时要对前体辐照材料丰度、分离提取工艺等一系列参数反复计量测试,选择最优方案;质子癌症治疗装备生产中的关键部件和关键工艺,如离子源、超导磁铁、降能器、旋转机架等,离不开先进计量测试技术的支撑,以确保每年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进行治疗时,输出误差小于千分之五。华龙一号为确保在60年内无事故运行,在数以万计原材料、部组件加工或采购时,需对其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电器性能等进行严苛的计量测试。[/color][color=#00000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筹建国家原子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快原子能领域计量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关键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为原子能产业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和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前瞻性高质量计量技术服务,为推动我国建成世界原子能产业强国”的“三位一体”奋斗目标贡献力量。[/color][/color][/size][align=center][/align]

  • 聚焦十大产业链,上海启动实施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

    为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聚焦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十项具体行动举措,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实现强链稳链补链延链。  建立供需两张清单,打通检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上海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领跑全国,规模以上企业467家,户均产值7484.8万元,并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但市市场监管局在调研中发现,检验检测机构与相关制造型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现象,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或多或少还面临“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等瓶颈问题。  为此,本次《方案》提出,聚焦汽车芯片、创新生物制品、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对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绘制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协作,形成一批检企对接标志性合作项目,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协作机制。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迭代发展,汽车芯片已经成为支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的核心问题。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提升国产芯片装车化应用为目标,加快建设汽车芯片全项检测体系,着重打造板级、系统级和整车级检测能力,在汽车芯片复杂装车应用环境在环测试、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解决检测方法不适配、检测能力不齐全、失效分析和质量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  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引领的技术迭代,向检验检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仅靠传统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单打独斗,难以在关键核心检测技术上实现突破,迫切需要整合高校科研实验室、企业内部实验室及产业链上下游等各方资源,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方案》提出,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组建若干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拓展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和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应用。面向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和上海市质检中心,形成高端检验检测服务集群。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覆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积极发挥质量保障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  当前,从手术、康复到辅助及医疗服务,四大类医疗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精准高效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不断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率先制定首个针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的性能检测标准,开发出了具有高精度、自动化、通用性强等特点的测试系统,并深入研究手术机器人的力传感反馈功能和进给力评价装置,给手术机器人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力度变化,为手术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医疗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形成上下游同步共振的“链式反应”  目前,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大都局限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层面 在绿色低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和业务体系方面拓展不足 真正走出国门、设立海外分支的还不多,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检验检测在内的产业生态,创新服务模式,夯实技术底座和发展基础。  针对这些问题,《方案》提出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在提升智能化水平方面,加强检验检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全流程线上化 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建设,拓展大语言模型全栈式工具箱。推进绿色化转型方面,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创新融合化模式方面,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检验检测服务业耦合共生,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创建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增强国际化能力方面,推动实施一次检测、多国认可的“一测多证”试点工作 支持本土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大宗商品、航运、汽车等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国际化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AI系统也出现了很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新风险、新挑战,例如个人隐私泄露、生成虚假信息、AI模型攻击等,对检验检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此,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将重点研究各领域“人工智能+”的质量评价和治理技术,通过可量化的评估工具、核心指标,发现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人工智能技术漏洞、攻击提供安全防范手段。  “要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认可检测处处长陈雷表示,“我们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发挥检验检测在推动产业协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作用,以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align=center]  (2024年度)[/align][align=center]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align][align=center][img=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f4b8829f-9e99-494f-bc90-4e8c7d09d0ea.jpg[/img][/align][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分享】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 产业化有望提速

    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 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  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PECVD首次“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  创造这一突破的是注册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理想能源设备公司。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厚度增加了两个微米,即成为转化率可达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钱学煜与20多名曾在国际一流企业有过丰富经验的设备、工艺和管理专家成立理想能源公司。一年多里,该公司相继完成了PECVD首台机的研发、中试、下线,并申请了1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钱学煜说:“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两三亿元人民币,我们自己生产的大概只需一亿元左右。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兆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0兆瓦的生产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质谱、光谱、能谱分析检测技术作为高端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以下是通知全文: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工信部科 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 ACCSI2024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全日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9:00-17:00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 太湖厅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08/712531.shtml]点击查看会议日程[/url][align=cente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index][img=,600,12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ad734ea0-945a-411c-9ad1-2eca3821cfa7.jpg[/img][/url][/align]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力争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官网链接:[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url]参会指南:[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03/712221.shtml]参会指南|ACCSI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融合创新 质领未来[/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08/712531.shtml]点击查看联系方式[/url][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出 医药研发外包迎机遇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日前表示,我国将大力扶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在即将出台的《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着眼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从支持生物产业合同研发、技术转移、金融投资等角度鼓励行业大规模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同时,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生物服务业率先受益  任志武预计,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总规模可能达到7万亿至10万亿元,而形成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的服务方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步骤。  参与制定《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青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将“过程”和“服务”实现产业化,打造基因产业、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使技术研发的每个阶段也能直接变为产业。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杜冠华表示,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生物服务业的发展,而在生物医药领域,系统全面的服务将促进企业产生新的成果,形成新的企业增长点。  根据《规划》,我国将从五个方面支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合同研发标准与生产、委托制造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拥有优势专业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服务;积极提高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基因测序、分子测试、生物信息等专业服务企业;鼓励生物产业服务外包,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产业成果等。  任志武表示,还将把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来,从而使“十三五”期间的生物产业大规模投资获得坚实支撑。据介绍,生物服务业需要有设施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支撑,而国内医药产业缺少这个基础,所以有些落后。  培育外包产业龙头  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国内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介绍,中国CRO行业新兴且脆弱,起步较印度等国家晚,但科技含量、服务能力等已走在了前面,未来5-10年CRO非常需要国家大力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由CRO公司承担,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2010年全球CRO的市场规模达到约360亿美元,国内CRO业务量超过170亿元人民币,北京、上海两地份额最大,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CRO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有超过500家CRO企业,但是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由于国内医药研发能力较弱,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对新药研发的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加入研发外包领域的上市药企也不断增多。天士力(600535)通过与全球领先CRO公司ICON和PAREXEL签订复方丹参滴丸全球三期临床的合作研究,以推动药品海外认证的顺利开展和实现现代中药的全球化,成为中国药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 刘国锋)

  • 多位院士专家提出:石化产业变革离不开材料创新

    在近日举行的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学术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材料革命是[b]新一轮石化产业变革的充要条件,石化产业应结合材料发展格局、短板等,有所侧重地加速材料科技创新。[/b][color=#ff0000][b]科技突破加速产业变革[/b][/color]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新材料“卡脖子”。他认为,[b]针对有机材料,实现材料结构精准调控是重点;针对无机材料,实现材料高性能化是重点[/b]。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期,新材料将成为产业变革的引擎。科技竞争、社会进步等对我国面向未来发展战略的材料提出要求。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洪流中,我国必须把新材料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材料科技的突破加速产业变革。[color=#ff0000][b]产业布局应有所侧重[/b][/color]“目前,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初显,各国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徐南平指出,[b]中国的优势在于稀土功能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先进储能材料[/b]等。对于材料领域未来布局方向,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到本世纪中叶,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国必须解决国家安全(生存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权)、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未来主导权)这“三权”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表示,国内新能源行业高端石化材料涉及50种左右,自给率为60%至70%,需求规模近300万吨。他指出,材料变革重点布局高端高值及其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基材料以及塑料循环。[color=#ff0000][b]需加快相关技术创新[/b][/color]对以上问题,行业该如何做?谢在库建议:对于高分子材料,应注重材料性能、碳基结构、生产工艺,根据市场对材料性能的需求和结构与性能的科学认识,合理设计碳基结构;对于节能分离材料,应通过对材料组成、结构的科学设计与优化,构建快速、精准的传质通道;对于可回收材料循环利用,应加强生态设计、提高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提升合成材料的性能,从而减少塑料使用量或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表示,石科院攻克了功能性尼龙聚合材料等技术,打通了己内酰胺—尼龙6/66、环氧丙烷—聚醚、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产业链,实现了新聚合材料技术、聚合材料新单体的高值化发展。未来,[b]石科院将致力于构建高端碳材料库,打造电化学高端碳材料技术平台,实现国产替代[/b]。[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align=right][/align]

  • 怎么看生物产业排名新兴产业第三?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节能环保产业。这个市场很大,民生第一重要。技术要求较高。(应排名第二)(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大,竞争厉害,民生第二重要。(应排名第三)(三)生物产业。这个市场很大,民生第一重要,技术要求高!(应重点发展,应排名第一)(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民生首要啊!所以生物产业,跟健康、工业、农业都十分相关,理应排名第一!

  • 生物产业规划月底将出 生物医药将激活

    由发改委主导起草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在本月底出台。《规划》将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分析认为,《规划》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A股生物产业相关个股提供了上涨的契机。生物产业规划有望月底出台据悉,由发改委主导起草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进入公布倒计时,有望在本月底出台。《规划》将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生物医药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此消息也得到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青的证实,他近日透露,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在数月前已经送审国务院,基本上已经获批,“最近补充过一些名词解释的资料,其他没任何问题。如果没什么意外,11月就将公布。”此外,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卫生部等多部门都制定了配套扶持政策。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官方数据也显示,“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年均增速21.6%。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2020年达到10万亿元以上。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给生物产业的定调是,在新兴行业发展目标上,生物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并列,明确提出规模年均增长要保持在20%以上。生物医药成七领域之首记者了解到,《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的七大领域中,生物医药是重点领域。《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末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其中仅医药产业总产值就高达3.6万亿。据业内专家介绍,关于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未来5年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俞雄介绍,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将有5家医药企业进入世界医药百强的行列。另外,在《规划》中,生物育种也将上升至重要位置。据发改委专家透露,未来5年,在生物制造方面,生物基因产品占石化产品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在生物农业方面,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00个;在生物能源方面,非粮原料能源占比上升。而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生物医药。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三年,北京市每年将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到“十二五”末,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1800亿元。

  • 【转帖】资本市场追捧新能源产业

    今天的中国,各种资本不约而同地向同一个方向——新能源产业聚集,它们将共同完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次转型。其中风险投资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上演新创富故事   今年34岁的彭小峰有着10多年的从商经历。曾经是一个外贸出口商人的他,自从与新能源产业“结缘”后,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极速增长。美国财富杂志近日公布的全球40岁以下“最热门行业明日之星”,有3位华人上榜,太阳能硅片生产企业江西赛维LDK的创始人彭小峰位列其中。   彭小峰能成为全球“最热门行业明日之星”,风险投资功不可没。根据赛维LDK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招股说明书,赛维LDK上市前共完成3轮私募融资,分别为1500万美元、4800万美元和2250万美元,共筹集资金8550万美元,其中,法国Natixis和鼎晖是两家最大注资者,分别注资229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   目前全球太阳能电站的总容量不过几百万千瓦,这样的规模已造就我国数家太阳能企业实现了海外上市,市值最高时达数百亿美元。如果全球太阳能电站总容量达几千万千瓦、数亿千瓦时,我国太阳能相关产业将会形成怎样的规模?仅仅一个太阳能相关产业就能带来如此高的回报,可以想象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回报有多高。   对新能源前景的预估以及对风险资本带来的财富让诸多风险投资人和企业家心动不已。   与许多海外投资者一样,2年前,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也在繁华的北京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他们说,新能源、节能技术、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正在成为外资青睐的领域。   凭借对无锡尚德的成功投资而蜚声海内外的德同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俊经常在一些国内外论坛上给国外投资者讲述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情况,而这些也的确是海外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不仅是邵俊,过去的几年内,往来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风险投资者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海外投资者介绍中国的新能源项目。目前,国外大的投资机构基本都在我国境内设有办事机构。资本进入我国的方式更是多样,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技术入股和市场入股都是外资进入我国新能源市场的重要途径。   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3项风投交易共4180万美元投向了新能源领域:挪宝新能源集团获得青云创投2500万美元研发地热采暖制冷技术;南京城际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投1460万美元研发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致力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获投220万美元。另外4起被跟踪到的私募股权交易总额为8.86亿美元;3宗被跟踪到的并购交易总额超过1.46亿美元,其中两宗交易涉及太阳能企业,另一起涉及能源回收企业。   自从我国宣布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便成为各种资本角逐的新战场。这些资金、技术以及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正在启动我国庞大的绿色经济市场。     VC布局新能源步伐加大   风险资本永远追逐高成长企业,当一个朝阳产业成熟之后,自然转向下一个高成长领域。新能源产业被全球投资人看好。硅谷的风险资本已经转向,有60%-70%的基金开始转投新能源、绿色环保产业。   美国NEA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投资了20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美国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认为,作为投资者,投资新能源有两个数据不可不知。一个数据是,2002-2007年,全球新能源及其与新能源相关产业创造的价值大概有5000亿美元,而相关并购涉及1000多亿美元。这对投资者来讲是非常大的诱惑,特别是在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投资热点。而另一个数据是,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概有10个行业分类,在过去50年时间里,能源行业的净收益率在10个行业里是最高的,平均年回报率接近13%。   邵俊进一步指出:“我国GDP按照每年8%-10%的速度增长,新能源的市场也会不断增长。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至少还有3-5年加速增长的过程。”软银中国基金管理合伙人华平也表示,“新能源产业不是所有环节都过剩,一些产品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些产品往往具有高的技术壁垒,还依靠进口,因此不但远远没有过剩,而且是不足的。”   蒋晓冬表示,现在,投资人正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新能源产业。5年前,投资偏爱对技术的追逐,但现在大家越来越从产业的角度考虑,开始关注产业前端和后端,投资人的心态越来越成熟。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VC认为,新能源的投资机会覆盖了整条产业链。以风电为例,风电设备部件包括电机组、风轮叶片、塔架、增速齿轮箱、变频器等,风电设备制造发展到一定规模,这些部件的专业制造商都有上市机会。   某VC表示,“从管理到募资到上市,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些全球性的资源,我们希望把这些资源带给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家,让他们在这一轮的新经济中,不仅成为卓越的中国企业家,更成为卓越的世界企业家。VC将更多的投资他、帮助他,与他一同成长。”

  • 【转帖】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崛起 什么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戴旭   靠投机起家的大国相继衰落   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11.5%。海外评论,中国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各地房价突破九部委的联合围堵,继续疯狂飙升。人们又纷纷评说二者之间 的关系,有关房地产业发展的争论再次趋于白热化,纵观各方论点,大多都停留在经济层 面。笔者认为,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攸关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大战 略问题。   正如决定一辆汽车总体性能的是它的发动机系统而不是外壳装饰;标志一个国家现代 化程度的是它的产业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那些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是依靠工 业化奠定的国力基础,争衡世界才赢得了今天在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地位,如英、法、德、 美。而那些只靠倒卖别国原料或产品,以投机致富的国家,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葡 萄牙。西班牙原有着欧洲最广袤的国土,又最早从美洲夺得大批金银,国库充盈。但由于 没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制度,错失工业革命良机,结果也步葡萄牙的后尘昙花一 现。近代史上的现代化国家,靠着传统产业革命,从而摆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未来 的“现代化”国家,将取决于谁能从工业时代真正进入信息时代。   什么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现在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何谓“支柱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 ,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以往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 、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现在是航天、信息产业。靠着这些“支柱”,美国现在几乎 垄断着全球GPS、军火工业、客机等市场,以暴利支撑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 的主导地位,全方位打造信息时代的全球帝国;日本是靠汽车、电子、光学和计算机产业 奠定世界经济第二的基础,实现了国家复兴。韩国是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的,以此 为基础,现在韩国不仅在汽车、电子还在军工产业方面异军突起,准备争雄世界。   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只有凭着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支撑和带动了当 代大国现代化发展的故事,尚没有哪个国家凭借“盖房子”把国家带进现代化的神话。这 是因为前者不仅带来产品,同时还刺激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形成获取巨大利润和扩大再 生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的相关产 业只是煤炭、钢铁、土地的巨大损耗,进一步造成资源、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存在不掌握核心技术,即“空心化”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严重危及国家经济、军事和信息的安全。把凡是能直接带来短期 利益的产业冠以“支柱”之名,真正的支柱产业反而被忽视。由于支柱产业“空心化”, 中国已经为汽车、电器制造业送去了数不清的专利费。中国已经给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送 去了上千亿美元。至于中国为军事现代化而购买的外国军备,耗费外汇也很惊人。一边对 内竭泽而渔,一边又慷慨地给外国输血。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怎么能“可持续发展”?

  • 【转帖】募集20亿投资环保 中国成立首个环境产业基金

    首期募集约2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第一个环境产业基金28日在北京设立。该基金将投资于固体废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环保领域。据基金发起单位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表示,基金将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完成募集并开始对外投资。除首期募集20亿元人民币外,发起单位还将设计规模为3亿美元的离岸并行基金。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称,成立该基金旨在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致力解决目前环境领域存在的资金供给不足和投资效率不高问题,缓解日益突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产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不足。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成立这个环保产业基金,解决了当前一个很大的难题。”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说。据悉,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股权基金管理机构——通用(北京)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将负责运营该环境产业基金。当日,通用(北京)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关于资金募集、项目投资和债权融资顾问等合作协议。与其签署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包括中投证券公司和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环境企业包括运营类的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江阴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高技术、高成长类的上海巴安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等。同时,基金管理公司还利用发起基金的优势为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债务融资服务,与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开展广泛合作。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贺词中表示,随着二氧化碳减排任务的落实,环保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行业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在发展中获得良好的回报。他希望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领域。根据环保部的统计,2008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多亿,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比2000年的产值提高了5倍。“十一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每年将以15%到20%的增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产值将达到4.9万亿。

  • 【转帖】新材料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1、信息材料:信息材料是最活跃的新材料领域,微电子材料在未来10~15年仍是最基本的信息材料,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将以硅材料为主体,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新一代高温半导体材料共同发展。光电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信息材料,主要集中在激光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液晶显示材料、光纤材料等领域。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加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蓝光功率型LED芯片发光效率达到90mW,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封装的功率型白光LED发光效率超过30lm/W,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上海、大连、厦门、南昌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民营资本投资近37亿元人民币,我国LED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我国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激光显示DPL晶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例如,全固态激光材料的生长、后加工和镀膜技术,高功率光学元件的镀膜技术,镀膜的直接检测技术等。 2.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发展新能源的核心和基础,发展方向是开发绿色二次电池、氢能、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核能的关键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2004年,我国在高性能锂电池材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锂电池产业更大发展,特别是锂电池动力电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破了日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我国自主开发的钴镍锰酸锂成本仅为钴酸锂的一半,高温稳定性也大幅度改善,改性天然石墨球负极材料已研制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发展很快,纳晶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本估算0.5-1$/pW。如果效率达到5%,性能价格比将超过非晶硅,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 3.生物医用材料 随着生物技术、医药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交互融合,新型和新概念生物医用材料层出不穷。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介入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新型人造器官、人造血液等代表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方. 在国家科技政策和计划资助下,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集中在骨科修复材料、药物控释材料、介入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我国组织工程材料以骨材料研究为主,形成了以四川、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家单位为代表的格局。随着安泰科技股份、法尔胜等一些上市公司的介入及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活动,我国介入诊疗材料与器械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年产值达到25―30亿人民币,国内市场占有率也有了较大提升,其中非血管和心血管介入治疗产品国内市场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4.纳米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开展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以及机器人等未来能形成新兴主导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在最新的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我国研制出高稳定、可擦写的有机分子纳米存储材料,存储点尺寸为2个纳米,存储密度在1013比特/厘米2,是传统存储密度的105倍;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GaAsSb/InGaAs非对称双量子阱结构,并在实验上获得室温1.3微米发光纳米材料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性能良好的1.21-1.28微米室温工作边发射激光器。 5.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从目前国际上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的趋势来看,在继续改善BSCCO带材(也称为第一代带材)的同时,各国正在努力研究开发一种在柔性金属基带上涂以YBCO厚膜的涂层导体(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材料的应用方面如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7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的三相交流33.5米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在云南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超导电缆实用化的关键技术。这是全球第三组并网运行的超导电缆系统,综合性能优于前两组,多方面拥有自主关键技术。 2004年3月,清华大学研制的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高温超导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首次实际应用,各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6.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精细化、低成本化、生产全球化、工艺无害化、装置大型化、应用普及化、创新持续化、竞争激烈化方向发展。随着催化剂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技术人员对于微观化学合成领域的控制能力,使得化工新材料新产品的合成更为灵活,速度不断加快,效率也大为提高。专用性、功能性产品日益成为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发展最快、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化工新材料由于涉及面广,与下游应用结合紧密,因而成为边缘学科活跃的领域。如纳米技术与材料技术的结合,生物技术、医疗技术与材料技术的结合,膜材料技术与过程控制的结合等等为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提供了机会。 7.高性能结构材料: 从世界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看,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一直在向短流程、高效率、节能降耗、洁净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高性能结构陶瓷在保持原有耐高温、高强度的前提下向强韧化、易成形加工方向发展;高分子材料向材料的微观设计、多层次结构调控、集成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复合材料以高性能、低成本制造技术为发展重点,向材料设计-制造-评价一体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转帖】杜德利: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适合自己的模式

    【转帖】杜德利: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网讯 记者在第二届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中国发展大会上对德利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杜德利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访谈实录:[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32113_180760_1611705_3.jpg[/img]德利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杜德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两个人的发展模式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适合国情和实际的,才是最好的。德利国际集团始终坚持二十字方针,“统筹规划,多能互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应用”。中国网:杜总,您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1、 您出席此次大会的愿望是什么?我是想呼吁大家为第三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产生共鸣,促进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2、 中国的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您觉得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我觉得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导,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只靠国家政策的输血是不够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增加造血功能。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但在盈利之外,还要有精神导向,我们德利的最高利益是道德利益,我们不能去影响环境的变化。第二方面,模式,我们到底采用什么模式去实施,如何利用新能源,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损耗,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我们有三个比较成功的模式:一是在农村,当前农村在搞农村小区住宅,如何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热水,二是照明。二是学校,现在我们给学校提供的比较好的节能方案就是采能,用于洗浴,过去供热采用的是煤、气、电、油,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较大。由于学校是非盈利机构,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所以我们对学校采用的模式是由我们进行投资,根据节约的水和电,我们收取其中的差价,这样算起来,五年我们就能有回报。而我们的太阳能的利用期限是15年到20年。三是工厂,我们能解决低电压状态下的照明问题。第三方面,市场化,我们必须由政策引导市场化,然后带动资本的进入,推动资本运作进来。国家的产业政策方面是相当配套的,有了好的模式,有了市场,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进来才能可持续发展。3、 本次大会为关注“哥本哈根会议”而进行呼吁的“绿满神州”活动,您认为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的环保新能源企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我觉得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还有全球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第一个机遇,大家都认识到气候问题是全球问题,而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也不是单一个人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整个大的形势;第二个机遇是人们认可了替代能源、新能源,这是思想上的重视;第三个机遇是大家都想利用节能产品区替代过去能耗较多的产品。挑战方面,我觉得有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的行业盈利能力比较低,需要政策的扶持,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各个方面,包括欧洲,支持的力度在缩减,这对中国的出口产业影响很大,这就看大家如何去面对这个形势,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就能把挑战变成机会;第二,是技术,现在我们面临成本问题,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能效,达到智能化,达到智能化,这需要技术方面的更新,才能提高产业的高度;第三,是市场,现在大家都在解决单一的个人问题,我们要倡导如何共同面对今天的能源危机,因为新能源的成本比常规能源要高,所以市场方面也需要政策的导入,还有人们意识的改变,模式的改变,这也是我们未来很大的一个挑战。4、 从您所代表的公司来看,贵公司对新能源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的推进作用?前阵子,我在美国,和胡书记,参加中美低碳会议和气候变暖会议,我提出一句话,找出适合中国的低碳产业还有第三产业,这才是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两个人的发展模式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怎样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我觉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坚持二十字方针,“统筹规划,多能互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应用”。模式的推广产生这种思维,带动大家去做,过去只是靠单一产品、单一能源,解决不了系统问题。5、 这一路发展过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两大感受:第一,我们做了一件利己、利民、利国、利社会的事情,我们的节能环保产品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第二,可持续发展,它能使我们心里踏实,虽然回报率较低,但我觉得这种自己心里的欣慰是最令人快乐的。我们把太阳能转化为供大家体验、享受阳光的形式,我觉得我们干了一件很快乐的事业。

  • 北京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样板间”

    1月17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日前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办。会上,[b]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揭牌并启动建设,旨在打造全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样板间”[/b]。北京市把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依托昌平区等重点产业承载区,大力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参与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合作与竞争发挥支撑作用。据了解,筹建中的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昌平未来科学城,[b]重点布局[color=#0070c0]生物催化剂设计[/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原料开发[/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过程强化[/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产品工程[/color]四大分中心[/b],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筑牢基础。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以昌平全域为基底,以未来科学城为重点,分步规划建设创新孵化区、转化加速区、高端制造区、总部办公区“四大功能区”,有序串联“生命谷”和“能源谷”两大创新组团,衔接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更好地服务北京未来产业布局。近期将启动15万平方米起步区建设,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于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满足各类生物制造产业需求。会上,昌平区围绕创新驱动、金融赋能、生态搭建等方面签署系列合作协议。昌平区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依托驻昌高校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引领优势,筹建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来源:科技日报][align=right][/align]

  • 【资料】中国RFID产业链基本建立 只待国标出台

    目前,中国的RFID产业链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其中上海以芯片为主(如复旦微电子、上海华虹等),而深圳则以封装、应用占优势(如惠田、远望谷等),北京在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电子标签(RFID)的应用部署终于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后,RFID发展逐步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作为国家RFID产业政策的《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更加明确了中国RFID的发展路线。从即将举行的2006(上海)第五届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组织方得到消息,RFID国家标准即将出台,并在年底前开放射频使用频率,一系列的进展预示着中国RFID即将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 丹东提出加快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平台建设

    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日前丹东市经信委开展党组学习会指出要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研发与服务平台等在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11月13日,丹东市经信委在产品推介洽谈会上指出,明年市经信委将加强工业经济运行“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运行监测、用电监测和生产要素保障,全力保障企业要素需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产品推广与市场营销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法律维权、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重点跟踪和服务新启动项目,使之尽快发挥牵动作用,包括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研发与服务平台等在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加快筹建汽车增压器服务平台。此外,重点围绕产业和企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转自塑料问答

  • 【转帖】兴业银行进军节能环保产业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8-2-29 9:59:28 来源:信息时报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这一目标,再次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近日,该行与其境外股东之一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了能效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宣布进军节能、环保产业。  根据此次协议,兴业银行〔股吧 行情〕与国际金融公司将把双方的市场化融资优势和公用事业服务优势、风险 管理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推动中国节能和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兴业银行将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按照自身的信贷审批流程,向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将对相关贷款提供本金损失分担、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

  • 【分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上报国务院 年内出台无悬念

    继此前发改委宣布[url=http://auto.ifeng.com/topic/payxny/][color=#1e00ff]新能源[/color][/url]产业振兴规划可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首个推出之后,本报记者昨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将上报国务院。上海市环保局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该规划年内将会出台。市场预期,今年我国仅环保产业的产值就将超过1万亿,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记者 陈其珏 李雁争○编辑 王晓华[b]年内出台几无悬念[/b]据国家发改委昨天披露,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改委同有关部门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并两次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意见,在对重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审批。“这份规划对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影响深远。原来曾计划今年底出台,现在看来时间可能还会提前。”上海市环保局一位官员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他指出,这一规划既是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也是中国履行[ur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gbhg/][color=#1e00ff]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lor][/url]承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该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年均增长速度约达25%,已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继文化传媒行业。环保产业也将变成支柱型产业

    8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看来保增长。将不再依赖房地产开发。。去年国务院推出的是文化传媒。。。今年推出的是环保。。。预计环保类的股票会飞涨吧

  • 河南:积极打造新装备,突破色/质/光谱、电镜等技术,目标产业规模6000亿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b]《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b](下称《方案》),提出把[b]“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b]突破作为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标志,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方案》提到,要[b]积极打造新装备[/b],[b]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b]其中,在高端仪器仪表方面,将开展[b]新一代激光器、日盲紫外探测器、高精度电流互感器[/b]等部件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b]质谱、光谱、色谱、电镜[/b]等高端测量分析关键技术,开展[b]新一代智能仪表[/b]研发,支持[b]关口用高精度电能表、控制系统及特种测控仪表[/b]等研究,进一步提升[b]体外诊断仪器、气体传感器[/b]等优势领域研发能力。《方案》明确,为实现6000亿元新装备产业规模目标,将开展以下三大措施:[b](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1. 矿山装备。[/b]突破综采综掘、选矿成套核心技术,加快发展大型矿山综合采掘成套设备、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选矿粉磨设备等装备,提升高端矿山装备供给能力。加快研制纯电动矿用自卸车、智能挖掘机、智能钻机等矿山开采装备,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先进装备支撑。加快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突破发展一批智慧矿山装备。[b]2. 掘进装备。[/b]聚焦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地下空间开发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大功率、高速度、强适应、智能化新型盾构成套装备,大力发展多模式盾构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路面施工机械等优势装备产品。加快发展“大”“小”“异”不同断面及土压、泥水、硬岩等不同适应性的全系列掘进装备,满足各种工程应用需求。紧盯智能传感器、控制器、电气元件等掘进装备产业链关键环节,做优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b]3. 电力装备。[/b]围绕特高压电网建设,持续开展特高压输变电、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特高压换流阀、控制保护、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迭代升级。大力发展大容量海上风机新装备,提高风轮叶片、齿轮箱、大容量发电机及变流器、偏航系统等配套水平,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换流阀和控制保护、高精度直流测量、数字换流站、低频输电断路器等产品,提升新型变配电装备供给水平。[b]4. 农机装备。[/b]加快发展新型智能大功率拖拉机及智能耕种机、联合收获机、秸秆收集处理机等新型耕种收获装备,突破高效节能、远程运维、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生产大功率发动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底盘、湿式离合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发展植保无人机和水田植保机械、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等。[b]5. 起重机械。[/b]加大桥式起重装备、门式起重装备、悬臂起重装备等产品智能化研发力度,加快突破轻量化技术,提升安全监控、故障诊断、精确定位等成套设计水平,持续推出迭代升级产品。加快开发大吨位起重机发动机和钢丝绳、大载荷断开式车桥和大扭矩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核心部件,提升本地配套能力。[b](二)发展壮大新兴高端装备1. 节能环保装备。[/b]巩固提升[b]节能电机、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大气监测仪器[/b]等领域优势,加快发展飞灰、铝灰、赤泥等难消耗固体废物的规模化利用技术装备,补齐激光器、密封件、燃烧器和高效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短板,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供给能力。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完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条。[b]2. 数控机床。[/b]坚持突出重点、应用带动、质量先行,聚焦关键部件、专用数控机床和高档数控系统,重点突破数字化设计、高精度加工成型等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面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应用市场,巩固提升轴承等专用机床领先优势,扩大中高端通用机床规模,全面提升现有产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b]3. 机器人。[/b]围绕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化发展和行业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面向工业生产各个环节,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工业机器人。面向危险品操作、消防等领域,着力开发消防救援、巡检、特种作业机器人。围绕居民生活需求,积极发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型机器人。[b]4. 高端仪器仪表。[/b]开展新一代激光器、日盲紫外探测器、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部件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质谱、光谱、色谱、电镜等高端测量分析关键技术,为高端仪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开展新一代智能仪表研发,支持关口用高精度电能表、控制系统及特种测控仪表等研究,进一步提升体外诊断仪器、气体传感器等优势领域研发能力。[b](三)引育发展战略前沿装备1. 航空航天装备。[/b]发展航空器整机、光电探测器等装备,加快军用航空机载装备开发和迭代升级。开展千公里级激光雷达、星间骨干网激光通信等关键部组件研发,强化航空航天连接器、宇航级管路件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攻关,提升关键组件配套能力。开发卫星多功能模组和智能终端产品,提升遥感卫星制造能力,推动商业卫星批量化设计、研发与低成本制造,打造全国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b]2. 氢能装备。[/b]聚焦制氢、储氢、加氢、氢能发电等环节,全面提升高端氢能装备供给能力。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成套工艺,加快发展制氢装备、氢气纯化装备和储氢供氢装备,提升关键阀体和高压件配套水平。开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批量制备技术研发攻关,研发燃料电池系统、车载供氢系统等氢能发电装备。[b]3. 储能装备。[/b]强化先进储能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规模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等储能设备,发展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新装备,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发展。开展退役动力电池储能梯级利用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与电力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等研究,研发储能电池及系统在线检测、状态预测和预警技术及装备。[b]附件:河南省新装备重点事项清单[/b][align=center][img=新装备.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c731a39d-433d-4805-b65e-1eccf1a3663a.jpg[/img][/align][b][/b][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最新消息丨安徽启动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涉及这些领域

    记者3月20日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出台方案,启动安徽省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首批涉及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产业。行动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力推进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明确十项重点任务,如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摸清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状况;开展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发展动能;推动质量一致性管控,提高质量竞争力;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促进融合发展;深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机制,推进优化升级等。根据方案,到2025年底,我省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个、争创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1家、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2个,建设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8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4个、质量认证示范区3个、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15个,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10个以上,培育新增首席质量官1000名以上,引进国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3家至5家、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2家至3家,初步建立全省质量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将充分发挥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工作联动;注重政策激励引导,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促进产业等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强化对质量提升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突出示范引领,开展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遴选一批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项目,组织召开质量强链现场推进会,建设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培育一批安徽省质量强县(市、区)。[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安徽日报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i][/color][/size]

  • 【产业政策】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 一、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呈现“四快”特征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536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18亿元,增长21.7%;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产值448亿元,增长27.42%。随着国家对生物农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转基因棉花、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其中,全国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6100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5%,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增强,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生物能源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近140万吨。生物基材料经济性正不断增强,品种开发多样化,产量迅速增长,已近10万吨。 二是产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世界上第一个、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重大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H5N2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一批动物疫病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农业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水稻新品种“协优107”创水稻单产世界纪录,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杀蝗绿僵菌COMa102、阿维菌素等一批生物农药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技术产业化示范快速推进。若干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始筹建,千吨级以上、以纤维质为原料生产酒精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全球第一套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工业化装置(设计能力2万吨/年)在我国建成并开工试生产。 三是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生物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生物制品出口(以出口交货值计)67.78亿元,同比增长30.6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品出口154.61亿元,增长43.16%。生物农药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跨国公司向我国的产业转移,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迅速发展。2006年,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从29家快速增加到42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生物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中德签署了生物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贵州以小油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等一批中德合作项目签约。一批中古生物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开始实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美国PATH(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签订了乙型脑炎项目国际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2006-2025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将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省市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初具影响。目前,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2006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生物产业的30%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扬子江、天士力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性研发机构数量不断扩大。深圳初步形成了以一批大企业为龙头的高档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检测仪器及诊断试剂五大产业链。广州科学城聚集了115家生物企业和一批国家级生物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从生物技术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5月出台

    近日,从第二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传出的消息显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据悉,该规划重点将放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主要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是重点。  天津药物研究院院长汤立达告诉记者,从这几年来看,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风生水起,市场增速高于小分子药物,2010年,全球生物制药的产值达到1380亿美元,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9.2%上升至16.1%,新批准的数量不断增多。其中,发达国家年均增长为6%,新兴市场年均增长16%以上,而中国的这个数字是23.9%。  汤立达同时表示,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在疫苗的升级换代、加快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开发。同时,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亟须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目前我们对血浆的利用率在全球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像前段短缺的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本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造从而增加产量,但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还是只能依靠采集的血浆。另外还需发展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  目前,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对于生物制药的关注程度持续增强。全国各地涌现大批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地级市以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超过100家,号称未来几年生物医药产业园要超过亿元的已经超过8家,同时还有很多跟药品有关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实验室。

  • 产业计量是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的?

    产业计量是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的?

    [align=center][b][size=16px]产业计量是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的?[/size][/b][/align][size=15px][color=var(--weui-FG-2)]关注→→[/color][/size] [size=15px]沅简计量科技有限公司[/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2-19 05:00[/color][/size] [size=15px][color=rgba(0, 0, 0, 0)]发表于江苏[/color][/size][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back=#ffffff] [/back][/size][size=15px][color=#222222]将计量测试服务有机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深入了解产业、企业实际需求,着力解决计量测试瓶颈问题,[/color][/size][/font][b]将计量测试活动嵌入产业的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中,以量值的准确应用为核心,努力实现计量的精准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有效新动能,[/b][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size=16px]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计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使命和机遇。[img=,690,5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00952053956_4407_1626275_3.png!w690x536.jpg[/img][b]产业计量工作重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提供产业专用的量值传递服务。[/b]主要是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建立标准,开展量传工作,而不是根据计量专业需要建立标准,着力提高产业的量值传递能力,解决企业急需的综合参数校准、在线实时校准、动态校准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难题。[b]②提供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服务。[/b]根据产业需求梳理出影响产业关键产品关键性能指标的关键参数,确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计量测试服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相关计量测试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制定和完善产业急需的技术规范。[img=,690,3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00954474662_2730_1626275_3.png!w690x382.jpg[/img][/size][/size][/font][b]③提供产业专用测试设备研制服务。[/b]开展大型试验系统(含综合设施)以及专用试验、测试设备等技术装备的研制服务,尤其是满足产品和关键零部件要求的专用测量测试系统、自动测量测试系统等,建立大型试验系统和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测试监督管理机制和性能综合评价手段,提高现代产业测量测试装备研制能力。————————————————————————————[b]④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服务。[/b]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综合保障角度,明确产品从研发到使用维护各个阶段实现计量测试技术保障活动一体化的组织工作模式与关键控制节点,明确关键测量参数及计量评价手段。[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00956279996_8895_1626275_3.png!w690x458.jpg[/img][b] 在产业过程中,精确测量的需求是非常普遍的,需要将计量标准充分融合进产业过程中,量化过程参数,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产品品质。[/b]然而人们对产业过程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这反映在我国产品质量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上。其实计量融入产业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必须破除计量研究对象是计量标准这一边界条件的限制,将计量的对象扩充到产品和过程,围绕产品的计量性进行研究,围绕产品实现过程,提升产品生产控制能力,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进步。[img=,690,49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00958281878_8408_1626275_3.png!w690x491.jpg[/img][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6px][color=#222222] 总之,产业计量的研究重点是产品实现过程的计量性,对象是产品及产品类,作用是解决产业过程中没能量化的控制难题,将复杂的产品性能测量问题转化为简单量值测量问题,方法是[/color][/size][/font][b]将计量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融进产业过程,完成产业过程中参数量化、优化、固化的过程,保证系统输出的一致性和有效性。[/b]

  • 仪器仪表产业的智能化趋势

    仪器仪表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将在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下带动仪器仪表需求的上升。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应用在传统的服务市场,如冶金、火电等行业。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型产业开始兴起,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快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备受人们关注。国家对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同时也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方向。  业内分析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户对仪器仪表需求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环保行业为例,以人工采样和实验分析正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监测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装备自动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仪器仪表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的关键,国内仪表企业要紧紧围绕汽车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方向发展装备自动化。正式基于这点考虑,杭州暖威电气有限公司开发出PCK300系列智能数显仪表,以求在能效智能管理产业的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正是当下国内各仪表厂商应遵循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自动化仪表行业市场需将持续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十二五”末期,市场容量或将超过3500亿元。  据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控制和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出现了大量自动化控制和检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如功能安全仪表系统,无线仪表等技术和产品。其中工业自动化仪表,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的自动化仪表是其发展重点。

  • 【讨论】科研成果仅有10%存活——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哪些?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化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背景资料: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甚至被鉴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却都被束之高阁。  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也存在这样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许多创新成果由于产业化资金不足、信息不对称、合作双方种种分歧(3宗罪)等原因而难以成功实现产业化。ACCSI 2011“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分析多个案例,交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将其中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从事仪器研发单位和仪器企业,使仪器研发新成果能在最短时间实现产业化、商品化,以促进国产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现有如下问题想重金征集:1、你觉得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产业化 ,能大面积推广?2、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需要哪些步骤?需要具备哪些因素?3、你觉得目前中国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目前的低转化?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为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出一份力!精彩点评可以获得10-50分不等奖励!相关话题:【讨论】科研成果仅有10%存活——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哪些?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化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讨论】科研第一“大锅” ≠ 转化率第一“大国”,量变 ≠ 质变! 【讨论】让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化之路——路,在何方?!

  • 医疗器械产业面临“十二五”创新大考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  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14000家生产企业,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及市场增速均在20%以上。在采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时,他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有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数字,由此不难看出,医疗器械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但同时,姜峰还给了另外一个数字: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仅占不足3%的份额。在他看来,这与我国轻工业品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医疗器械创新问题是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最大的问题。   去年年末,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曾透露,医疗器械“十二五”的内容经过两次激烈讨论,已经正式纳入到科技部重点专项的范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是未来若干年医疗企业产业的求解题。   技术创新:兼顾高端和基层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空前膨胀。   业内人士判断,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研发方向将瞄准基层对低端医械的需求,基础装备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医械生产企业还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在若干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此来改变大型三甲医院的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   张兆丰认为,如果民族医疗企业在高端、高利用率产品上毫无利益的话,产业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形成以高端产品带动低端产品,再辐射到基层产品的模式。如果高端产品没有竞争力,低端产品也就没有还手之力了。   然而,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搭建战略平台优化产业链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据张兆丰介绍,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成为投入主体,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关系,而相关的核心部件厂商也要能够跟整机厂商形成一种利益关联。   “但是,"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目前在中国尚未真正产生实际作用。”张兆丰认为,在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一结合的难度。要化解瓶颈,首先要成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联盟,这是为了能搭建起有效的公共性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同时也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的条件。   技术创新战略平台的搭建,究竟能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什么?有着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身份的姜峰告诉记者,联盟主要的一项任务是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共同对业内共性零配件和技术以及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   “目前,已经配合科技部对包括中高端影像技术在内的数十个项目课题提供了近10亿元的科研资助。”姜峰告诉记者。   同时,联盟还为有关部委对企业的扶持提供咨询服务,如协助科技部、卫生部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等,对企业的研发过程及创新产品产业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器械领域,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相配合,使创新与资本真正对接。   知识产权布局将是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企业未来在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内容。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是争夺产业制高点的基础。   为了实现研发的管理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研发绩效,科技部还将组织企业、专家对每一个重大产品进行评估,梳理形成重大产品报告。报告将对产品研发的难点和瓶颈、资金流向进行分析。未来相关部门将采取与产业界更为紧密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联合立项、分段支持的方式,支持医疗器械重大产品的开发。   在目前的环境下,医疗企业厂商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发展思路呢?对此,姜峰认为,首先要明白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研发成本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相对欧美市场时间短、产品生产成本低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与院校及临床密切协作积极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合作,使研发平台前移面向临床实际。   “要注意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及科研理念,特别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产品定型后应与渠道商及大型资源性企业合作,必要时要以股权换投资,大力配合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姜峰认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