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储能产业

仪器信息网储能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储能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储能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储能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储能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储能产业话题讨论。

储能产业相关的资讯

  • 艾睿光电获光能杯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站解决方案奖
    艾睿光电获光能杯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站解决方案奖,红外热成像赋能储能电站此次获奖,是新能源行业、光储领域对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高度认可。近日,由索比储能网主办的第十届“光能杯--标杆的力量”中国光储行业年度颁奖盛典在苏州举办。艾睿光电凭借领先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得“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站解决方案奖”,赋能光伏、储能领域。 作为非制冷红外芯片领军者,艾睿光电积极探索,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可视化、全覆盖、非接触式温度监控方案,充分满足光储领域生产运维等场景应用需求。(获奖图片)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将热信息瞬间可视化并加以验证的诊断技术,具有独特的测温能力,能够在事故发生前精确探测光储设备的温度变化,能够在温度异常时就发出警报,做到提前预警,并联动制冷、消防系统,预防火灾发生。光能杯由索比储能网发起,历经10年发展,是光伏行业最受瞩目的行业评选活动,敬畏并忠实记录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程。此次获奖,是行业对艾睿光电技术实力的又一次高度认可。艾睿光电将持续专注红外成像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制造,为新能源领域提供专业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降本增效,实现产业升级。
  • 服务川渝储能产业 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重庆)实验室正式运行
    重庆日报消息,3月14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重庆)实验室(以下简称共享实验室)正式运行。该共享实验室将承担国家电网西南片区储能电池市场检测与认证评价任务,同时为川渝两地企业动力电池性能检测与技术开发服务。记者了解到,共享实验室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新型储能体系及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平台负责人苏岳锋教授介绍,目前,全国大部分水电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排名前两位的电力来源。但由于自然因素的限制,新能源发电普遍具有较强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用电化学储能方式,将新能源发电的电能储存起来,犹如装上“充电宝”,可以在需要时释放电能,能够大大减轻电网负荷,保障用电稳定。因此,用于电化学储能的电池性能尤为重要。据估算,2030年西南地区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将超过10亿瓦时。市场对储能电池专业检测有极大的需求。共享实验室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它是国家电网在西南片区唯一的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具备电池检测能力,而且提供电池材料性能检测服务。目前,该实验室内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原位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电池单体和模块充放电设备等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达到业内先进水平。共享实验室还开展绿色二次电池体系的设计、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目前,共享实验室团队开发出的多晶/单晶高镍正极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已经应用于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产线,使生产成本降低约25%。团队已经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孵化了一家学术型公司,即重庆理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获得65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两江协同创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共享实验室将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检测资质的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和测试平台,辐射带动川渝两地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2两会之声: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而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离不开技术支撑,其中新型储能技术是关键一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运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关键,而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潘复生院士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储氢、储热、机械储能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对储能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潘复生认为,以风能和光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正快速扩大,但由于安全可靠的新能源储运技术与装备并没有根本解决,每年可再生能源浪费极大。同时,氢能高效安全储运及应用已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和竞争焦点,但高压和液态氢储运安全性差、效率低,成为氢能发展的“卡脖子”瓶颈。此外,新一代高效环保安全电池材料和电池产品也已成为电池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但是,发展新型储能,材料是基础。“没有新一代储能材料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新一代储能技术的进步。”潘复生说,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瓶颈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新型巨大产业,对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全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已成为热点,但产业刚刚起步,潜力巨大,如何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潘复生建议,应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的很多文件和政策中并没有全面理清什么是新型储能技术、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重点,只有做到科学分类,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围。”潘复生建议,要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潘复生说,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新一代储运氢技术、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研发平台是人才聚集和产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潘复生说,应尽快规划建立全国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开发一批国家急需的新能源储运材料与装备技术,并加快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鼓励第三方研发、试验、检测检验机构做大做强,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面向全行业的研发、试验、认证、检测、计量等公共服务体系。
  • 山西: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报名倒计时|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论坛暨先进电池产学研对接峰会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固态电池分会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承办单位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江苏时代、宁德时代、上汽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璞泰来、当升科技、贝特瑞、容百科技、吉利汽车、东风汽车、蔚来汽车、长安汽车、威马汽车、中科海钠、江苏卫蓝、天目先导、江苏蓝固、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会议名誉主席执行主席报告总日程具体日程及报告安排注册报名和住宿预定本次会议免费(不含餐饮和住宿),目前已报名的437家参会单位详见文章尾部,由于本次会议最多容纳500人,目前还有少量名额,请各位参会嘉宾尽快缴纳餐饮费,付费后即锁定名额!如申请参会请填写以下二维码会务组在天目湖涵田度假村酒店以优惠价格为本次会议联系了一定数量的房间,参会人员可享受会议优惠价,会议代表如有订房问题可扫描填写以上二维码,费用自理。请大家尽量在2022年7月1日前完成订房。支持单位参会单位参会单位持续更新中会议联系人会议联系人会务组邮箱:ties-conference@aesit.com.cn联系电话:史女士:18115066088(参展)顾女士:18961291736(参会、住宿)虞先生:18114689920(参会、住宿)
  • 【报名开启】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关于举办第二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的通知
    NO.01赛 事 目 标为支撑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加快提升储能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储能技术加速发展,加强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技术供给,探索竞争性、前沿性领域以赛代验新模式,以应用为导向,推动技术、产品和测试标准化,推动建立储能技术“标准化”新机制,树立储能技术的标杆,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会同常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NO.02组 织 领 导本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会同常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挑战赛各相关组织单位共同组成挑战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大赛的整体安排和组织管理工作,组委会成员由主办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单位、行业协会负责同志担任。支持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常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溧阳市人民政府协办单位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中国能源报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新型电力和新能源产业创新联盟NO.03赛事主题与赛道设置本次挑战赛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先进储能”。按照技术成熟度的不同,挑战赛设置创新创意类、科研样品类及标杆产品类三个主赛道,同时,针对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技术中遇到的热点问题设置储能寿命模拟预测比赛和储能安全集成创新比赛两个专业赛道。参赛团队视情况选择相关的赛道参加,三个主赛道和两个分赛道原则上同步开赛。赛道具体设置如下:主 赛 道(一)创新创意类01比赛内容创新创意类比赛主要针对储能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寻找创新创意构想,尤其是储能领域重点关注的安全性、日历寿命、循环次数、功率响应、初次采购成本和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控制、系统集成、智能化传感和监控、消防、人工智能、资源可持续性、碳足迹核算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包括不限于: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有机电池、水系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铅碳电池、金属硫化物电池、新中长时间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高功率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电介质电容器、飞轮储能、新短时高频储能技术;抽水蓄能、液流电池、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冷、储氢、化学储能、新超长时间储能技术等储能本体技术;传感器、寿命预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高水平分析技术、计算和模拟仿真、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安全预警与防护技术、电源管理技术、创新材料、梯次利用、再生与回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控制、碳足迹和能耗计算等储能支撑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流程等储能制造技术。02评比标准主要考核创意构想的创新性,具体指标包括: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构想应用可行性的判断分析、技术的创新性,牵引指标的先进性,应用场景和潜在商业化价值等。03评比方法采用国内外同行评议的方式,参赛者提供创新创意类申报书,组委会组织专家组依据参赛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从创新性、可行性、先进性、预期应用场景的优势及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票分排名后评出优胜项目。04奖项设置技术创意奖,拟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总数不超过20项。(二)科研样品类01比赛内容科研样品类比赛主要面向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研发样品,寻找先进的储能研发样品,发掘先进的、具备较好产业化基础的储能研发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有机电池、水系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铅碳电池、金属硫化物电池、新中长时间储能技术等中短时长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高功率锂离子电池、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电介质电容器、飞轮储能、新短时高频储能技术等短时高频储能技术;液流电池、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冷、化学储能、新超长时间储能技术等超长时间储能技术。02评比标准研发样品主要考核其先进性,电池类单体研发样品具体考核指标包括:能量效率,库伦效率,质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自放电性能,热箱性能,针刺,过充,跌落等。其他非电池类研发样品由专家委员会根据样品的品类和性质制定考核指标细节。03评比方法采用第三方测试的方式,参赛者提供科研样品类申报书及研发样品,组委会依据评比标准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第三方测试,由测试结果、评分标准决出各项优胜项目。若涉及大型装置无法送样,可先提供报名表以及产品(样品)说明,后期根据必要性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具体的测试方法参考国标或行标进行,没有国标和行标的将依照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测试大纲进行测试。04奖项设置技术创新奖,拟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总数不超过15项。(三)标杆产品类01比赛内容标杆产品类比赛主要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的不同类别的应用场景,标定产业化储能产品最高水平。包括不限于:储能电芯(功率类、能量类)、PCS(集中式、组串式)、BMS、安全解决方案、规模化储能系统、工商业用储能系统、户用储能系统等。02评比标准主要考察储能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具体指标包括:核心技术国内(国际)原创并率先实现量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技术经济性具有较高竞争力,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有标志性或典型应用示范、市场份额较高,引领行业发展、其他企业开始跟踪模仿,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召回案例,可靠性高,产品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等方面。03评比方法采用专家合议的方式,参赛者提供标杆产品类申报书、第三方测试报告及用户使用报告等证明材料,由组委会组织专家组依据评比标准对参赛项目的应用情况进行评判,选出标杆产品。04奖项设置标杆产品奖,拟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总数不超过15项。分 赛 道(一)储能寿命模拟预测比赛01比赛内容储能寿命预测仿真比赛主要针对储能电池的寿命预测分析技术,寻找技术创新程度高、模型算法创意强、电池寿命预测精度准的模拟仿真技术,参赛队伍需根据预测指定测试工况下电芯循环至不同剩余容量时的循环次数。02评比标准重点考核模拟预测精度(仿真循环次数与实际测试循环次数的误差),同时考虑寿命模拟预测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03评比方法参赛队伍需自带计算设备到指定场所内获取实测数据,参赛队伍根据获取的20组电芯的前500次循环数据(具体包括化学体系、容量、倍率、温度、充放电电压范围、静置时间、充放电制度、电芯测试时的预紧力及夹具形式、测试设备采集数据的频率及精度、循环原始数据(电压、电流曲线)等),预测每组电芯循环至剩余容量为初始容量的80%、75%、70%、65%、60%时的循环次数。参赛队伍需在两天内完成预测,提交包括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的储能寿命模拟预测报告,储能寿命模拟预测报告模板将在比赛前提供。大赛组织方将组织专家对预测方法的先进性和预测结果的精度进行考核。参赛队伍可携带其研究的电芯寿命模拟预测模型,但不允许直接使用构成模拟模型的原始数据。04奖项设置寿命预测奖,拟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总数不超过15项。05详细说明点击查看 详细说明(二)储能安全集成创新比赛01比赛内容储能安全集成创新比赛主要针对锂离子储能系统发展中遇到的安全性问题,以及面向未来单机大容量、高电压等级发展趋势的新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储能系统集成拓扑、电气监测、控制保护及绝缘防护等安全配置、电池热管理设计、电池模组安全集成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参赛者针对以上一个或多个问题提出创新技术或者创新解决方案。02评比标准重点考核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与经济性,具体评分维度包括:创新安全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分析、技术的创新性,核心指标的先进性,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等。03评比方法参赛队伍提交创新技术或者创新解决方案,采用专家评议的方式,组委会组织评审专家根据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与经济性,对方案中的储能系统集成设计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打分,按照得分排名评选出优胜方案。04奖项设置集成创新奖,拟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总数不超过15项。05详细说明点击查看 详细说明NO.04参 赛 要 求(一)参赛范围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技术、试验人员均可以个人或团队报名参赛。团队参赛允许跨单位组团,但须确定一名团队负责人,同一负责人只能申请一种参赛方式,不得重复报名。比赛不向参赛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二)诚信要求参赛项目必须是原创,不得抄袭,不得剽窃他人思想。参赛创意、产品和实测数据保证真实有效。(三)保密要求参赛项目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应执行相关保密规定,主办方将负责对参赛的方案、参赛的产品或样品以及测试数据保密,并与参赛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主办方承诺不做无损检测、逆向分析,测试过程各环节拍照记录且测试间全程监控录像,测试后样品返还给参赛者,涉及安全测试中损毁的样品,将与参赛者沟通归还事宜。(四)安全要求参赛者应与测试单位签订协议,并确保产品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的安全性。如果因产品(样品)本身的安全问题导致测试期间发生事故的,由参赛者承担主要责任;如果因测试单位未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与测试规范下进行测试导致发生事故的,由测试单位承担主要责任。NO.05 赛 程 安 排(一)报名参赛符合参赛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通过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esrace.cn)或中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公众号(以下简称公众号)进行统一注册报名并下载参赛报名表及作品申报书等文件,如确定参赛,各参赛团队须在公众号的通知推文中提交报名参赛信息,并于7月31日前将参赛报名表(详见附件1)发送至参赛报名邮箱。(二)提交作品9月30日前,报名参赛的各团队应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相应赛道的作品申报书(
  • 氢能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在全球环保浪潮中,氢气作为一种环保的资源,不仅引领未来能源,更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扶持。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台。该规划明确了氢能的总体战略定位一一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将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我国能源结构朝着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氢能产业和电能产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氢能产业通常包括绿色氢能、蓝色氢能和灰色氢能。其中,绿色氢能是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或太阳能,进行水电解产生的氢气。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氢气被称为“绿氢”,因为它的生产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一种环保的氢气资源。这使得绿氢成为一种可持续能源选择,有望在未来取代传统的、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氢气生产方法。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氢能与电能产业也相互支持,并在能源领域发挥关键作用:1、能量储存: 氢储能充当了电能产业中能源存储的重要一环。通过利用电力产生氢气(电解水制备绿氢),将其储存起来,然后在需要时通过燃烧或氢燃料电池产生电力。这种储能方式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问题,使电能可以在需要时转化为氢储存,而后再转化回电能。2、能源系统平衡: 氢储能在能源系统中提供了灵活性,帮助平衡供需。这对于电能产业来说是关键的,特别是在面对可再生能源波动和电网负荷波动的情况下,通过氢储能可以更好地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综合而言,与电能产业协同发展,有望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碳减排及新能源发展规划综上所述,绿氢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我国的交通、工业和家庭用能等领域的转型。政府的支持使得绿氢产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打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我国政府的有力支持,绿氢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未来能源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积极的趋势不仅符合全球环保的潮流,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因如此,仪课通与哈希公司邀请您一同探索绿氢产业的广阔前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哈希积极响应全面节约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数字化的水质仪器及解决方案,与社会各界共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本次我们邀请到了哈希公司水质专家,听哈希专家深度分享仪器仪表行业在绿氢产业中的机遇。课程限时免费领取→https://www.instrument.com.cn/ykt/video/7494_0.html
  •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高质量认证检测,赋能产业升级
    6月9日是“世界认可日”,今年的中国主题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质量强国 促进全球贸易”。推进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在更广范围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今年,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省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通过高质量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提升,助企“更上一层楼”在南京国睿防务系统有限公司总装厂房,机器满负荷运转,生产线上热火朝天。“以前公司天线车装配一次合格率仅72%,我们的质量管理模式、人员专业素养急需提升。”公司副总经理徐晓阳说。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第三方机构“一企一策”帮扶效果显著:天线车一次装配交检合格率提升至83.3%,装配周期由39天压缩到16天。去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全年共精准帮扶小微企业953家,免费培训小微企业1.1万家、企业员工5.5万人次。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2022年度小微企业提升行动工作质量考核中进入全国前三;“‘苏质贷’认证引活水,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授信”经验做法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广。江苏罗来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酒店洗漱用品制造企业。由于订单量增多,公司急需资金扩大产能。扬州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后,得知企业已经通过ISO9001、ISO14001等认证,符合“苏质贷”要求,积极向企业介绍“苏质贷”优惠政策和办理要求。今年1月,该公司通过“苏质贷”认证融资,成功获得银行20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截至目前,全省发放“苏质贷”认证融资贷款余额达36.77亿元,惠及小微企业751户。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夏海涛介绍,今年,我省将更加有效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将开发更加实用的质量管理精品课程,力争年内培训1万家小微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年内选择1000家小微企业提供全面质量体检,开展质量问题诊断;上下联动推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徐州市丰县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国家级区域提升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检验检测,赋能产业优化升级6日,徐州市检验检测中心筹建的江苏省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正式成立,为机器人产业提供质量控制、标准研制、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等服务,助力徐州打造“全国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9日,省螃蟹质检中心在南京揭牌,实现螃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技术安全监控,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连日来,全省各地检验检测机构在赋能产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检验检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市场监管局认可检测处处长孙蔓莉表示,检验检测能通过参与科技创新、设计研发、试验评估等,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任黄晓东说,“我们帮助特殊食品企业开展原料研发,并在注册审批环节对企业进行‘一站式’指导,企业获批时间从3年以上缩短到两年左右,未来争取进一步缩短时间。”同时,无锡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发挥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平台资源优势,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孵化创新企业,营造一个“研发—中试—检测评价—生产—上市”完整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去年,省市场监管局结合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强链递进培育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行动。今年,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助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推动行业做优做强”四大任务,在全省部署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检测联盟,打造高品质认证通道“世界认可日”江苏省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由首批7家检验检测机构组成的“江苏省平台经济生态圈快速检验检测联盟”宣告成立。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院长邹洁说,“省局组织了包括我们单位在内的7家机构跟美团、阿里、小米等平台进行对接、沟通,大家一拍即合,这才有了现在的联盟。”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省市场监管局将高端品质认证作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推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部门组织认证机构、专业实验室开展反复试验,开发出“光伏组件加速老化试验功率衰减率等级认证”等差异化认证项目,极大缩短认证周期,认证创新为“中国光伏看江苏”产业名片注入新动能。我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江苏农垦、一号农场等一批优质有机产品生产商,同时推动盒马、山姆等采信有机产品认证,其中江苏金坛一号农场去年实现有机产品市场销售额超1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共有607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75张,“小证书”为成就“大产业”提供了重要助力。夏海涛表示,下一步将在更广范围推行高端品质认证,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认证需求,扩大认证服务供给,助力企业提档升级;支持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统筹运用多种认证手段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服务等系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 内蒙古全力冲刺氢能产业新赛道
    位于赤峰高新区元宝山产业园的远景零碳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已进入投产前的最后收尾阶段,全球规模最大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即将面世。项目以零碳产业园为载体,推动风电、光伏、储能与智能物联网系统发展,实现100%绿电制氢。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立足产业资源特点,依托氢能产业发展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内蒙古要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集群,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当下,内蒙古正锚定氢能千亿产值目标,全力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绿氢生产输出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绿氢多元应用基地、氢能技术研发基地。鄂尔多斯、包头、乌海等市都在产业规划指引和系列政策支持下,努力构建氢能产业集群,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如今,在氢能产业这条新赛道上,内蒙古全力奔跑。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31个,配套新能源规模1488万千瓦,绿氢规模60万吨。今年以来签约氢能装备制造项目13个,签约金额469.47亿元,氢能产业动能强劲。
  • 我国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硕果累累”
    11月30日,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在京召开。此次大会重点解读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与会专家交流氢能技术、标准进展,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氢能产业标准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首个国家层面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2023年8月,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顶层设计,明确到2025年标准体系建设目标,以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为重点,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5个子体系。《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30项以上,除建设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外,要积极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转化国际标准在5项以上、国际标准提案在3项以上。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中国氢能联盟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超过3500万吨,是世界最大制氢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2682辆,比上年增长36%;建成加氢站358座,比上年增长40%。据统计,全世界已发布226项氢能技术标准,涉及氢能基础、输运、加氢站、安全、氢品质、储存、制备、加注设备、检测、应用等10个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制定氢能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包括基础与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7个子体系,对推动氢能领域技术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促进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成立11月30日,在首届全国氢能标准化工作大会上,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氢能联盟及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7个涉氢标准化委员会的见证下,国家能源集团氢能公司正式获得“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授牌。在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达的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计划中,氢能标准制订计划有12项,覆盖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领域,包括低碳清洁氢能标准、水电解制氢系统性能、燃料电池性能评定、加氢站压力设备评价、氢气输送管道焊接技术等行业亟须完善的标准。为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贡献石化力量中国石化已完成或正在申报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地方标准13项、企业标准18项、指导意见和规范5项。在氢能安全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企业标准2项,主要针对氢泄漏、氢泄放、定量风险评估等。在氢制备、纯化与储运方面,中国石化颁布企业标准2项。其中,组织制定的《石化企业氢气纯化装置和供氢中心工程技术规范》于2022年发布实施,初步解决了石化企业氢气纯化和氢气充装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在氢装备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在加氢站方面,中国石化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地方/团体标准3项、企业标准3项、油品销售企业指导意见和规范4项。针对储氢设施场地平面布置不足的问题,中国石化于2020年颁布实施《储氢井工程技术规范》,这是上下游联动创新同步形成工程技术规范的典型案例。在氢质量方面,中国石化基于自主研发的成套燃料电池氢杂质检测技术,牵头制定了关键杂质检测方法系列标准及燃料电池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端采样规程,填补了国内燃料氢质量保证标准体系空白。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我国应力争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标准水平,打造中国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 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成功举办
    7月25日,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举办。大赛由中国氢能联盟、国家能源集团联合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办,历时4个月,经过3场预赛,决出30强企业和10强优秀项目。晋级10强企业在决赛现场激烈角逐,最终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夺冠,海德氢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和安徽枡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作为全国首个氢能领域的创业大赛,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大赛内容高度契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大赛主办方,中国氢能联盟积极助推氢能“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培育氢能领跑者行动,发挥标准治理效能与创新迭代协同作用。国家能源集团在充分发挥能源“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的同时,勇做“能源革命排头兵”,在推动氢能产业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持续作出贡献。本次大赛全面升级,打造“一赛、一会、一奖、一行、一发布”亮点活动。大赛自3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余个创新企业和产业项目参加,涌现出一大批如AEM制氢技术、天然氢勘探、氢能数字孪生等创新团队和技术方案。大赛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加速迈进。会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该报告由国家能源局科技司会同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联合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编制。《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世界氢能产量保持增长态势,氢能国际贸易加快部署,国际氢能价格持续下降,多元场景试点加速落地,关键核心装备迭代加快。我国氢能产业稳中求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氢能指导政策,氢能供需规模保持平稳,国际合作模式加速探索,清洁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应用加快创新发展,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要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强化示范推广,有序推动多元化产业化;强化合作交流,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逐步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氢能在支撑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大会启动了“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该行动由中国氢能联盟联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策划开展,依托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研发的零碳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对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加氢站开展站内氢气品质分析检测,推进标准应用落地,提升全生命周期氢能质量,以生态建设引领行业前进,以氢气质量与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京津冀共话氢能产业融合发展
    11月3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氢能产业主题推介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推介会集中呈现京津冀氢能产业进展,共话区域氢能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据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氢能产业已初步完成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从1到10”的突破。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推动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任洪源表示,天津市坚持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和区域试点应用,全链条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建成投用荣程新氢动力、新天钢、天津石化等8座企业自用加氢站和中石化两座商用加氢站。未来还将抓住用好产业基础优势、要素资源优势和区域配套优势,以氢气制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等供需两侧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全力营造京津冀氢能产业新生态。河北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马蕴说,《河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电解水制氢等绿氢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为氢气的产供销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极大促进了氢能产业的发展。河北省将进一步深化京津冀交流与合作,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会上,北京市经信局材料产业处处长李蛟发布了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图谱。北京市经信局材料产业处副处长冷少林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体系编制思路。京津冀三地相关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各地的资源优势。
  • 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千亿
    6月20日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万~10万吨/年。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规划》还提出,中长期立足于建立以绿氢为主的供氢体系,推进深远海风电制氢、生物质制氢、滩涂光伏发电制氢,通过技术进步逐步降低绿电制氢成本。探索建立长江氢能运输走廊,布局沪外、海外氢源生产基地和进口码头,构建多渠道氢能保障供应体系。《规划》提出,优先打造若干世界级示范场景。其中包括:打造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打造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打造零碳氢能示范社区等。在打造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方面,《规划》要求,结合上海深远海风电整体布局,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降低海水制氢成本,打造世界级规模化深远海风电制氢基地。上海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积累,基本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刘平表示,未来几年,上海将充分发挥龙头带头作用,牵头协同苏州、南通、嘉兴、鄂尔多斯等城市,打造产业规模最大、生态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 聚焦十大产业链 上海启动实施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
    为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十项具体行动举措,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实现强链稳链补链延链。图说:汽车芯片检测场景 采访对象提供(下同)打通检企合作“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上海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领跑全国,规模以上企业467家,户均产值7484.8万元,并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但市市场监管局在调研中发现,检验检测机构与相关制造型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现象,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或多或少还面临“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等瓶颈问题。为此,本次《方案》提出,聚焦汽车芯片、创新生物制品、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对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绘制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协作,形成一批检企对接标志性合作项目,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协作机制。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迭代发展,汽车芯片已经成为支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的核心问题。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提升国产芯片装车化应用为目标,加快建设汽车芯片全项检测体系,着重打造板级、系统级和整车级检测能力,在汽车芯片复杂装车应用环境在环测试、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解决检测方法不适配、检测能力不齐全、失效分析和质量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图说:手术机器人检测场景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引领的技术迭代,向检验检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仅靠传统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单打独斗,难以在关键核心检测技术上实现突破,迫切需要整合高校科研实验室、企业内部实验室及产业链上下游等各方资源,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方案》提出,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组建若干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拓展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和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应用。面向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和上海市质检中心,形成高端检验检测服务集群。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覆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积极发挥质量保障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当前,从手术、康复到辅助及医疗服务,四大类医疗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精准高效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不断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率先制定首个针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的性能检测标准,开发出了具有高精度、自动化、通用性强等特点的测试系统,并深入研究手术机器人的力传感反馈功能和进给力评价装置,给手术机器人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力度变化,为手术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医疗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下游同步共振目前,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大都局限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层面;在绿色低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和业务体系方面拓展不足;真正走出国门、设立海外分支的还不多,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检验检测在内的产业生态,创新服务模式,夯实技术底座和发展基础。针对这些问题,《方案》提出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在提升智能化水平方面,加强检验检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全流程线上化;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建设,拓展大语言模型全栈式工具箱。推进绿色化转型方面,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创新融合化模式方面,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检验检测服务业耦合共生,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创建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增强国际化能力方面,推动实施一次检测、多国认可的“一测多证”试点工作;支持本土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大宗商品、航运、汽车等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国际化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AI系统也出现了很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新风险、新挑战,例如个人隐私泄露、生成虚假信息、AI模型攻击等,对检验检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此,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将重点研究各领域“人工智能+”的质量评价和治理技术,通过可量化的评估工具、核心指标,发现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人工智能技术漏洞、攻击提供安全防范手段。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认可检测处处长陈雷表示:“要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发挥检验检测在推动产业协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作用,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
  • 国产科学仪器迎利好 海能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减税、贴息、贷款……近期,国家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科学仪器行业再迎发展机遇。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能技术”,证券代码“430476”)10月14日正式登陆北交所,成为济南市首家在北交所直接首发上市的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学仪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能技术凭借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稳定可靠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高效及时的服务支持,以及所属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获得众多战投机构及投资者的关注。政策提振 国产科学仪器行业获发展利好海能技术成立于2006年11月,主营业务为分析仪器的制造、销售及相关软件的研发、销售,主要产品为有机元素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仪器、色谱光谱仪器、通用仪器及其他。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是人们认识未知世界的工具,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获悉,近年来,国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行业产业政策,为科学仪器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2021年,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的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对部分分析仪器、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等的国产比例做出指导,支持了掌握相关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科学仪器厂商的发展;2022年9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以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总体规模为1.7万亿元,后续各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原则上不低于30%;9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包括教育、卫生健康、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10个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提供贴息,贴息后的实际贷款利率不高于0.7%。实验分析科学仪器属于国家鼓励行业,行业整体技术含量高,行业公司综合毛利率通常较高。海能技术的毛利率近三年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招股说明书介绍,报告期(2019年度—2021年度)各期,海能技术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70.43%、67.72%及66.88%。海能技术产品的性能参数与外国品牌主流产品相当,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高。该公司坚持多品牌、多品种的产业布局,旗下拥有“海能”“新仪”“悟空”“G.A.S.”四个品牌,形成了以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多系列产品,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等近百款仪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量资金流入用户、设备生产商,为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不仅带动了科学仪器采购热潮,更可为国产仪器设备进入高端实验室提供重要契机。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发展需求等多重作用下,科学仪器行业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产科学仪器的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张。布局全产业链 提供可靠产品与服务海能技术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仪器,为食品、医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各行各业用户,在科学研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支持;多样化配置的产品阵列则为用户不同样品量、不同检测精度、不同测试效率的检测需求提供批次处理能力、检测精度、分析效率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支持,为客户提供完善可选的解决方案。海能技术表示,研发投入与全产业链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技术驱动、重视研发创新,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营业收入的13%,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其核心产品,筑牢了产品及技术壁垒。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海能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2615.28万元、3154.02万元和3327.42万元。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涉及的零部件品类繁多,关键部件和上游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能力是影响产品品质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海能技术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不断提高核心零部件等非标定制件的自产化率,减少对上游供应链的依赖,提升各类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供货及时性和研发效率。其主力产品凯氏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的非标定制件自产化率为71.8%、53.5%,显著提高了其产品可靠性、供应链稳定性,同时建立成本优势。海能技术作为国产科学仪器服务商,自2013年开始打造全产业链生产运营模式,设立机加工车间、模具注塑车间、SMT车间、钣金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核心部件事业部等,是行业内首家进行“重资产”投资生产链条的企业。近几年,在变化的国际环境及供应链背景下,这一优势在供货周期、服务及时性上很快显现出来。海能技术董事长王志刚认为,只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性,才能保证供应链安全,避免仅依靠外采进行组装的掣肘与制约,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海能技术将继续研发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多品种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完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升产品品质。”王志刚表示,同时,公司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保持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端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端仪器设备国产化进程。
  • 总投资76亿元太阳能聚光光伏产业园落户成都双流
    新华网成都6月13日电(记者许茹、侯大伟)11日,总投资76亿元的太阳能聚光光伏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双流,该项目拟打造太阳能聚光光伏产业基地,形成年发电200万千瓦的生产规模。   产业园项目主要依托于四川汉龙集团自主研发的“太阳能聚光光伏发电技术”,该技术属于国际领先的低成本、高效率光伏发电方式,它能够减少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用量,并提高发电效益,从而有效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代表了未来太阳能发电的一个发展方向。据了解,该技术先后得到两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支持,具有向国内国际推广的良好技术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   双流聚光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太阳能研发中心、中汉电力大楼、生产厂房及生活配套等。据介绍,该项目将于两年内完成主体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并投入生产。项目全面投产后,总产值可达300亿元以上。   2008年,按照成都“一区一主业”的产业规划,双流县被确定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着力培育“三光两能”(光伏、光电、光热、核能、风能)产业。2010年4月,双流获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 打造未来交通!用于氢能产业的温度控制解决方案
    Empowering Excellence. For a better future. | °LAUDA氢能,被誉为地球的救星,是绿色未来的解决方案之一。在 LAUDA,我们可以为整个氢能产业链,提供最全面的精准温度控制解决方案。氢能制造氢气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绿氢的制造,需要水、电源和电解槽。通电后,水分子(H2O)在电解槽中分离成氢气和氧气。氧气可以释放到大气中,或重新用于其他用途,而氢气则可以随时使用(或压缩储存)。☁ 🔋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解槽会产生热量,需要及时散热。LAUDA Ultracool 循环冷却器,可以让电解槽保持“冷静”。为电解槽和压缩机维持完美的最佳工作温度。🧊 🌡 LAUDA 解决方案Ultracool 系列,用于氢气的制造和储存- 电解槽的冷却- 压缩机的冷却氢燃料汽车🚗 对于氢能交通来说,要实现这一切,除了氢能,消费者还需要一辆装有氢燃料电池的汽车。与普通内燃机汽车一样,氢燃料汽车中的燃料电池,及其所有部件,都必须经过大量测试,以确保安全和高性能。🚧 LAUDA Integral 过程恒温器,完全可以满足氢燃料汽车的测试需求。无论是气候和环境测试、部件和材料测试,还是性能测试,我们都能为您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 LAUDA 解决方案Integral 系列,用于氢燃料汽车测试- 燃料电池和发动机测试台架- 燃料电池的加速使用寿命测试- 汽车部件的下线测试- 燃料电池的负载和性能测试- 材料稳定性测试- 温度稳定性和交变测试加氢站当氢燃料汽车开动起来,为什么还需要温度控制?因为加氢时需要。⛽ 当车开到加氢站时,储氢罐大部分是空的。当为汽车插入喷嘴,泵入氢气后,之前压缩的氢气会在空的储氢罐中迅速膨胀。膨胀会产生热量。为了防止储氢罐内产生过多热量,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对进入储氢罐的氢气进行预冷却。自 2015 年以来,LAUDA 一直在开发和优化模块化、定制化的冷却系统,专门用于乘用车、重型运输车辆,以及管式拖车和火车的加氢站。该系统可适应不同的压力和温度要求,并可按照客户需求,随时进行升级改造。系统采用间接冷却模式,整个系统可以放置在更远的地方,置于爆炸危险区域之外,并降低加氢站的噪音。💡 LAUDA 解决方案定制化冷却系统,用于加氢站的冷却除以上应用外,LAUDA 还参与了欧盟发起的 "RHeaDHy" 重型卡车加氢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的冷却系统,为世界打造未来交通! 对 LAUDA 的解决方案或安全加氢感兴趣?请联系我们!我们的设备工程专家将非常乐意为您提供支持!🤝 精准温度控制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者LAUDA 诞生于世界隐形冠军企业的摇篮地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自 2015 年以来,LAUDA 已连续七次被冠以 “全球市场领导者” 这一非凡奖项。
  • 海能仪器王志刚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
    p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公布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名单,山东海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志刚成功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科技创业类(国内)名单。 /p p   山东海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志刚近年来共获2项发明专利及十余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正在主导实施1项国家标准(全(半)凯氏定氮仪)制定工作。其创办的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省首批新三板挂牌企业,首批入围股转系统“新三板指数”、“新三板做市指数”双指数成份股企业。与中国高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创投公司合作总投资3000万元,于2012年12月注册成立山东海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项目规划用地300亩,目前年产1.2万台(套)检测分析仪器项目车间已建成投产。公司以打造国内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为愿景,致力于食品药品安全营养、药品安全监督的科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为食品、饲料、药品、环保、农业、地质、化工等领域提供整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已拥有物理光学、微波消解、液相色谱、电化学、元素分析、近红外光谱仪等七十余款产品,用户遍及世界500强企业、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出口全球50个国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6713万元,实现净利润1624万元。 /p p   据了解,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是我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人才企业而实施重点人才工程。2015年为首批实施,本次公布分为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传统产业创新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现代服务业及社会民生产业创新类、蓝色产业类、科技创业类(国内)、科技创业类(海外)、产业技能类等八大类,经过资格审查、现场答辩、实地考察、网络评审、综合论证、公示公告、研究审定等程序角逐,全省共175人选,其中德州市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1人、科技创业类(国内)2人、科技创业类(海外)1人。 /p
  • 重磅!《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推进检验检测建设
    仪器信息网讯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文末附全文)。《规划》明确将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规划》要点: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规划原文如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安全为先,清洁低碳。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全国一盘棋,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  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  五、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  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六、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一)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二)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  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系。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四)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七、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底线,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制度创新供给,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三)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置技战术和作业规程,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氢能安全风险。  八、组织实施  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  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  (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深入贯彻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支持试点示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五)深入开展宣传引导  开展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六)做好规划督导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成效评估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划实施中期,根据技术进步、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规划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后续任务工作方案。
  • 来了,别“空手”回——台湾经销商到访海能产业园
    2016年4月11日上午,来自台湾的3位经销商朋友,到访山东海能仪器产业园。他们是海能的老朋友了。接下来五天的时间里,朋友们除了参观学习,双方还将集中探讨未来的合作事宜。  在国际事业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经销商朋友参观了整体产业园区和仪器生产车间。经过前期的合作,朋友们对海能有一定认识。现在双方加深各方面的了解,愈加稳固了合作根基。  参观产业园区后,朋友们开启了学习模式。接下来的时间,技术人员将向朋友们重点讲述微波消解仪、凯式定氮仪、SOA100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纤维测定仪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操作。  朋友们说,对海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合作更加充满信心。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腾飞!在此感谢所有用户、经销商朋友们的全力支持!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用专业的检测设备维护食品安全,海能仪器绝不停下开拓的脚步!
  • 整合优势资源 建设产业基地 赋能质量强省!贵阳经开区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日前,贵阳经开区在《关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这进一步为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支撑。检验检测行业已被国家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贵阳经开区在检验检测领域推出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在全省先行先试建设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赋能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改革任务正深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聚焦一个矛盾近年来,贵阳经开区以“强省会”行动为主线,全力打造“强省会”、新型工业化、产业大招商、项目建设“四个主战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加快构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链条更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基础支撑,就是检验检测。随着贵阳经开区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多、产品型谱的丰富,当前,企业在金属材料检验检测、工程设备几何计量校准、元器件检测与分析、产品认证检测等方面的检验检测需求激增。“贵阳经开区有检验检测产业基础,拥有产业发展优势。”贵阳经开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省实体经济最为集中的区域,贵阳经开区已初步聚集一批检验检测企业,在计量与测试、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电磁兼容性试验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积淀和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产业也存在检验检测机构较分散、创新能力偏弱、资质能力较单一等问题,至今未形成一个集标准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和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聚集区。”该负责人表示,这也同样是全市、全省的产业短板。一边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数量质量待提升,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高精尖检验检测服务需求。解决好这个矛盾,推进以检验检测为核心的工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对提升区域产业服务能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迫切。推进一项改革破题,从深化改革开始。为解决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2023年,贵阳经开区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及检验检测平台的提质升级培育力度,促进产学研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深化改革项目,由贵阳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领衔推进。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贵阳经开区定下“一年建平台,两年提品质,三年取实效”的总体思路,推进建设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探索打造一个集标准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和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聚集地,为全省、全行业提供创新发展经验。实地调研摸底数、企业座谈寻合作、外出考察学经验……2023年以来,贵阳经开区通过搭建平台、产学研合作、产业链招商“三位一体”的方法,全力推进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建设。针对优势企业受体制机制因素制约,检验检测领域高端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未能充分释放赋能产业的问题,贵阳经开区积极支持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打造覆盖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航空航天配套企业金属基础材料检验检测难的问题,贵阳经开区依托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拟建设“数字化质量共享实验室”,形成虚拟仿真、数字化精密检测实训、产业技术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功能,以解决该难题。针对新引进检验检测企业落地难的问题,贵阳经开区全面梳理符合检验检测企业入驻的场地,优化标准厂房空间配置,把现有标准厂房高层空间难以招引、难以出租等劣势转变为优势,提高标准厂房入驻率和使用率。打造一个标杆通过一年来的探索,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改革工作深入推进。目前,该项工作已被纳入《贵阳贵安关于贯彻落实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支持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检验检测基地建设发展”,这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2024年,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深化改革工作进入提品质阶段。该区将探索建立综合运营机制、设备共享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产业化机制等一系列机制,进一步释放优势企业的技术资源,提升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综合能力。依托检验检测企业的技术积累、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丰富的产品服务经验等优势,深入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贵阳经开区将积极强化组织、政策等保障,推动成立由贵阳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检验检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高效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检验检测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度、专家咨询评议制度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符合发展方向的检验检测企业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贵阳经开区力争到2025年建立一套及多套检验检测领域的行业标准,在检验检测基地内初步形成集各类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方法验证、体系认证、标准化研究与建设、检验技术与设备开发等10余项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全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标杆,赋能质量强省。
  •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各区市场监管局、经委(商务委、科经委),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机场分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服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制定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4年4月2日(此件公开发布)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为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服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作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着力推动产业协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实现强链稳链补链延链,以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二、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组织专业领域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牵头机构”)、各区市场监管局、经委(商务委、科经委)(以下统称“各区职能部门”)对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一)深入调研产业链需求。围绕本市“(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等单位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调研,摸清产业规模、产业特点、地域分布,产业链结构和主要企业构成,相关产业园区分布等情况。重点了解链主企业、骨干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以及特色园区等的检验检测需求,剖析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出厂、售后服务、进出口等环节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等问题,梳理现有检验检测能力短板及“卡脖子”关键技术,建立本市检验检测需求清单。(二)系统梳理检验检测能力供给。以CMA资质认定和CNAS认可体系为基础,编制各产业领域主要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名录。从产品、项目/参数、检测方法三个维度,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原材料、零配件、产品、系统等的检验检测能力,建立本市检验检测能力清单,并绘制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三)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检企对接、技术帮扶等活动,引导检验检测机构与产业链企业同题共答、机遇共享、要素共用、发展共进。加强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协作,形成一批检企对接标志性合作项目,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协作机制。三、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着力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横向检验检测机构协同合作,组建若干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织参与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拓展产品试验场所和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应用。加强检验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制修订和试验验证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检验检测能力。举办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大赛,集中展示一批创新成果,引导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优化重点平台布局。面向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质检中心和上海市质检中心,形成高端检验检测服务集群。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趋势,着眼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整合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自有检测实验室等检测能力,研究未来3—5年各产业链检验检测技术能力重点发展方向,编制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发展规划指引。(六)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以食品、医疗器械、儿童用品、老年用品、家具家电、交通工具等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产品为重点,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覆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积极发挥质量保障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和人员培训,指导企业发现并解决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裉节问题。四、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及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基础。(七)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检验检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全流程线上化,双向赋能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检中心平台优势,在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医疗器械、机器人等产业领域拓展检测测评服务。加快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建设,拓展大语言模型全栈式工具箱,布局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Agent测评能力。建设“沪检云”服务平台,集成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综合查询、智能分析等数据资源。(八)推进绿色化转型。结合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助推生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碳排放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提升数据质量,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九)创新融合化模式。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检验检测服务业深度融合、耦合共生,培育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两业融合”项目、平台和示范园区。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建设共享实验室,带动产业链检测能力整体提升。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定制化服务,打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创建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十)增强国际化能力。积极争取加入国际标准化专业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标准制定,提高产业链全球参与度和国际话语权。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次检测、多国认可的“一测多证”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国际能力验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验室参与比对实验,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数据结果互认。支持本土检验检测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海外布局,提升大宗商品、航运、汽车等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五、时间安排年度工作分四个阶段开展:3月底前,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拟定当年度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 各区市场监管局会同区经委(商务委、科经委)围绕产业发展实际,明确当年度区级重点产业链名单,制定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工作计划,做好工作部署。6月底前,牵头机构、各区职能部门开展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绘制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10月底前,围绕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深入开展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切实助力企业提质增效。11月底前,总结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工作亮点和先进经验,评估行动成效,深化长效工作机制。六、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要将赋能产业升级行动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加强协作。其中,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检验检测机构组织发动工作和行动牵头协调工作,市、区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产业链企业、园区组织协调工作。(二)做好宣传引导。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行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检企需求对接活动,在实施检企合作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务求实效。组织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互学互鉴活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世界认可日”“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质量月等活动平台,发布优秀案例,宣传工作成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及时总结经验。请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于11月底前将当年度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工作总结和情况汇总表(附件2)报送市市场监管局认可处。市市场监管局联系人:李芳菲,电话:62220000转2840分机 市经济信息化委联系人:王元方,电话:23119405.附件:1.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2024年度)2.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实施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
  • 北京市印发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贯彻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 工作部署,把握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与机遇期, 加快培育和发展北京市氢能产业,特制定以下措施。一、支持科技研发创新 1.支持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面向氢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大需求,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兼顾氢能关联技术,支持氢能企业及机构开展基础前瞻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促进氢能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支持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应用基础研究(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2.支持强链工程实施。鼓励领军企业牵头,围绕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遴选研发合作单位和团队,组建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衔接的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优先纳入“强链工程”支持范围,给予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的股权支持或事前补助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3.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氢能领域创新主体在京组建国家级、市级氢能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强化产学研合作,按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市 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使用创新服务平台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纳入首 都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范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支持技术装备产业化 4.支持产业筑基工程实施。鼓励氢能领域重点企业参与“筑基工程”,聚焦产业链卡点环节,创新组织模 式开展揭榜攻关、样机研发、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分批给 予攻关投资一定比例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5.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将氢能领域新材料产品优先纳入北京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对于指导目录中的氢能领域新产品首批次应用,按单个产品不超过 500 万元、单个企业不超过 1000 万元给予分档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6.支持首创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属于氢能关键领域 “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国 际)首创的技术产品(统称为首创产品)实现首次应用。 根据产品应用效果,按照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的 30% 比例,择优给予研制单位国际首创产品不超过 500 万元、 国内首创产品不超过 300 万元的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7.支持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将氢能领域发展潜力大、技术水平领先、推广价值高的先进技术优先纳入北 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并优先推荐进入本市首 台(套)产品目录评审程序,对于推荐目录内技术在京 的前三台(套)应用项目,按照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相关政策规定给予支持(市发展改革委)。三、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8.支持企业孵化培育。鼓励建设和培育氢能领域专业孵化器,开展高水平的创业辅导、早期投资、资源对 接等专业化服务。符合标杆型孵化器条件的,按照孵化器建设发展情况分类给予不超过 2000 万元资金支持;根 据创业服务机构企业培育数量及孵化服务成效,择优给予不超过 50 万元资金支持;支持和推荐符合条件的孵化 器申报市级和国家级孵化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9.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动氢能领域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加大统筹协调与培育扶持力度,强化市 区协同开展全面精准服务,对获评“专精特新”的企业给予区级分档资金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区政府)。 鼓励氢能领域研发设计、中试集成、测试验证等产业支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一定建设补助或绩效奖励;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纳入中小企业服务券政策支持范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0.支持企业融资发展。鼓励国内外各类投资机构设立主要投向氢能产业的投资基金;支持市、区两级政府 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联合设立氢能产业政府引导基金;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支持 金融机构为氢能相关企业提供创新型信贷产品、专项债券和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市金融监管局)。 11.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对获得固定资产贷款的氢能领域重大新建、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人民银行同期中 长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单个企业年度不超过 3000 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对固定资产投资纳统有一定贡献且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率不超 过2%、单个企业年度不超过1000万元的普惠性贴息支持; 支持氢能企业租赁关键设备和产线用于在京研发、建设、 生产,对融资租赁合同额不低于 1000 万元的给予不超过 5%费率、单个企业年度不超过 1000 万元的租赁费用补贴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2.支持供应链协同。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寻找稳定配套商,增强产业链整体韧性。对京津 冀范围内首次纳入产业链龙头企业供应链,且首次签订采购合同后实际累计履约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按实际履 约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产业链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13.支持加氢站建设运营。鼓励新建和改(扩)建符 合本市发展规划的加氢站,对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建成 (含改扩建)的加氢站,按照压缩机 12 小时额定工作能力不少于 1000 公斤和 500 公斤两档分别给予 500 万元和 200 万元的定额建设补贴。对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提供加氢服务并承诺氢气市场销售价格不高于 30 元/公斤的加氢站,按照 10 元/公斤的标准给予氢气运营补贴(市城市管理委)。14.支持先进氢能设施建设。按照包容审慎原则,鼓励分布式制氢项目建设,促进氢源就近供应保障;支持 开展先进制氢、储运、加氢设施试点建设,对符合新技术新产品小批量验证和规模化推广应用条件的氢能新型 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五、支持示范推广应用 15.支持车辆推广运营。以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重 型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运等场景为重点, 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纳入并完成我市燃料电池汽 车示范应用项目的整车制造企业、车辆运营企业以及核心零部件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分别予以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6.支持多领域示范应用。推动氢能在发电、热电联供、工业车辆等领域示范,促进技术示范应用与推广模 式创新。对经评审择优确定并发布的重点示范项目,按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装备应用、 重点应用场景示范等相关奖励政策给予示范项目相应的资金支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六、支持标准体系建设 17.支持标准制修订。支持建立符合本市氢能科技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将氢能产业领域重点标准规 范纳入我市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和重点标准方向。 对重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分别按每项不高于 100 万元、30 万元和 20 万元给予资金补助(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对新发布的中关村标准按每项不超过 50 万元给予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18.支持标准化活动。支持企业及相关单位加入国际知名标准化组织,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对企业领军人 物等担任国际知名标准化组织(或技术委员会)相应职 务的,分别给予企业不超过 50 万元、30 万元、20 万元 资金支持;对企业在京组织、承办国际标准化活动或会议,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 50%、每项不超过 30 万元给予 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七、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19.支持高端人才引进。依据本市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支持氢能领域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引进落户(市人才局)。 加大氢能领域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探索简化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流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市公安 局)。对引进的氢能领域高端人才,按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做好保障(各区政府)。在本市引进毕业生政策框架内,对氢能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市人力社保局)。20.支持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招商引资。对在引进优质项目过 程中做出贡献的,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各区政府)。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组织重点学术会议及品牌性交流活 动,开展国际交流研讨,经专家评审后,根据综合评估结果给予资金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八、附则 本政策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
  • 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重磅来袭 托普数字技术赋能作物育种
    10月22日,第十八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山东济南拉开大幕,与会同期举办了蔬菜种业论坛、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推进种业振兴信息发布会等七场活动。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主持开幕式。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猛、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吕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济南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协会负责人、参展企业代表等参加论坛并作专题报告。 在生物育种产业化论坛上,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种业数字化企业代表之一在论坛上作《数字化赋能作物育种》专题报告。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龙捷频作报告 托普云农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龙捷频在会上表示,托普云农作为数字农业领域的排头兵企业,长期致力于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精钻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全国的农业农村农政体系数字化转型与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与数据服务。 在数字化育种方面,托普云农也有着多方面的探索实践。首先,从科研育种、制种基地、生产加工多角度研发智能化装备,比如测量叶片形态、株高穗长、作物夹角、活体抗倒伏、茎粗等田间性状设备以及散粒考种、整穗考种、截面考种等考种设备,实现从根、茎、叶、花、果实等多维度表型智能化采集、处理、分析,有效缩减人力成本,提升数据精准性。托普云农的育种基地数字化管理 其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软件平台,通过材料管理、权限管理、查询统计、区势管理、田间布局管理等过程,从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聚合种业业务数据,实现数字化育种、智能化制种、信息化推广、高效化管理、便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降低育种专家劳动强度,同时保障品种培育的信息安全。 最后,对于种子质量检验和种源保护,对标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质量控制指标,不断探索种子检测的国际前沿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从图纸、实验室、设备配置到培训服务等的综合建设方案。通过配备相应智能检测和储存设备,提升种子检验各环节的效率和精准度,为丰富现代种质资源提供数字化加持。 种为粮之源,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深耕农业十余年来,从育种科研精密仪器的研发到种业大数据、育种信息化领域,托普云农始终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助力。今后,托普云农还将聚焦研发“育繁推管服”软硬件深度融合的种业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发挥自身优势,数字化、信息化赋能种业振兴,实现从育种、制种、销售、服务的一体化大数据服务体系。
  • 特嗨氢能检测参与筹建“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授牌
    近日,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仪式在石家庄举行,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嗨氢能检测)作为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共建单位,正式授牌参与筹建“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由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与特嗨氢能检测等分中心联合组成,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绿氢装备产业应用测试评价领域的空白,将有力推动全省绿氢装备研发、生产、应用、测试评价协同发展。  作为国家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筹建成员,特嗨氢能检测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基于5年40万+小时的涉氢产品测试经验,聚焦氢能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测试和量值溯源需求,重点研究具有绿氢装备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开发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研究服务绿氢装备产业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技术,推进绿氢装备产业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打通从氢能产品、涉氢测试、计量校准、社会标准到国家基准的全产业量传溯源过程,强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溯源体系,以产品测试为纽带,结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计量基础和产业端的应用需求,建立氢能产业各环节的沟通渠道,推动绿氢装备协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整体升级和质量提升。
  • 智能催化剂,光谱产业迎来AI时代——ACCSI2024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4月1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 论坛于ACCSI2024期间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各位报告嘉宾就光谱仪器硬件、软件、算法、实际应用场景等多层面进行分享,就AI赋能的光谱产业新态势展开探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200余人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会议现场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主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当科学仪器插上AI的翅膀,能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助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同时,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将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光谱时代!此次论坛共邀请15位嘉宾做精彩的报告分享,并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刘银年报告题目:《高光谱仪器与人工智能》2021年高光谱成像技术被欧盟列入“面向未来的100项重大创新突破”,而发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高光谱数据处理与应用,是未来高光谱遥感发展的重要方向。刘银年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高光谱技术及其突破发展,以及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再度兴起的大背景下,光谱和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结合和相互促进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力争为高光谱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同时,刘银年研究员也指出“智能”使应用变得“简单、便捷、迅速”,但背后仍需要大量“人工”开展长期综合的研究积累。浙江大学研究员 杨宗银报告题目:《光谱仪小型化研究》传统光谱仪体积大、价格昂贵,很难从实验室走出来,光谱仪微型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缩小尺寸性能大幅下降;高分辨率与滤光片数量和成本的矛盾;运动部件导致稳定性差,分辨率低;波导通光量低,灵敏度低等。杨宗银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计算光谱+是大趋势,计算光谱用算力增强光学元件,能够减少器件尺寸和成本等问题。报告中,他给大家分享在光谱仪小型化研究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提出新的材料合成法、光谱器件新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基于新材料突破光谱尺寸极限等。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其在仪器开发方面的计划和预期成果,包括光谱成像模块、微型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相机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傅钰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拉曼光谱是化学分子的“指纹图谱”,在微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可以自动地从大量的拉曼光谱数据中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使得在处理拉曼光谱数据时具有极大的优势。傅钰研究员在阐述其观点时提出,通过融合拉曼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开拓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新途径。他指出,利用拉曼光谱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微生物进行鉴定表征,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此外,傅钰研究员还分享了他对于如何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化的看法。他认为开发完善人工智能算法,制定统一的拉曼光谱数据采集标准,以及共同推进光谱仪器的便携化与智能化是非常必要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陈舟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项指纹式的超灵敏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面对如今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各种内部因素的交织复杂,人工智能也逐步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全流程中被广泛应用,加速了系统性的优化,加深了人们对于背后物理机制和光谱数据的理解,远超人脑计算与传统计算方法的能力。陈舟助理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尽管AI在SERS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如重复性、数据质量、数据对齐、拉曼大数据模型构建以及伦理原则等应用挑战。她强调,生物样本拉曼数据库是构建高质量AI模型的前提,也期待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贡献。南开大学教授 邵学广报告题目:《人工智能与新型光谱仪研制》邵学广教授的报告围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化学计量学展开,从传统光谱分析方法、多元校正,到人工智能,其展望了下一代光谱仪器的发展趋势。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邵学广教授还系统地阐述了基于MOE光谱仪、基于LC-SLM和DMD光谱仪以及近红外多元光谱仪的研制、挑战和发展趋势。同时,他也为大家分享了其课题组在水光谱探针与水光谱成像、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和仪器公司合作,共同为光谱仪器在工业等场景应用做出贡献。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栾小丽报告题目:《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栾小丽教授从工业过程分子级智能感知和基于过程模式的智能监控两个层面进行详细讨论,其介绍说,通过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可以获取具有更高时间和空间信息颗粒度的分子级信息,从而实现从分子层面实时地对原料、生产过程以及终端产品进行质量监控。报告中,栾小丽介绍了其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光谱分解温度自适应补偿建模,近红外深度网络迁移学习建模,多层次长短期记忆网络建模,工业生产过程模式化运行,最佳操作经验知识固化,最佳反应终点判定等。不仅如此,报告中,栾小丽还列举了很多应用案例以给大家更多的直观感受。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文倩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是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核心,黄文倩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到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内部品质在线无损检测取得了巨大进步,却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为了推动其应用,黄文倩强调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数据集、软硬件优化结合以及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必要性。他还提到,需发展专用的模型算法,以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算法在数据处理和学习方面的强大能力。陈爱明代替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翼鹏分享报告报告题目:《基于近红外技术的原料配方智能替换研究》原料配方替换是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一致性的前提下,以库存或潜在库存量较大的原料或原料组合,替换库存稀少或成本较高的原料或原料组合,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但极具挑战的问题。陈爱明讲到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快速、无损与多指标分析的特征,系统性地表征不同原料间的化学空间,构建适合近红外数据与配方替换特点的全局优化方法,在带有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展原料配方替换的流程和方法,才能输出满足条件的最优配方替换结果。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报告题目:《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褚小立教授从现代微小型光谱仪器的技术特征、进展、应用以及深度学习网络在光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享,深入探讨了拉曼、近红外等便携式、微小型光谱仪器,以及多光谱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强调微小型光谱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潜力是无限的。褚小立满怀信心表示,国产光谱仪器破浪在即!科研的进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自然也是离不开仪器技术的助力。此次论坛的报告环节中,更是邀请了6位光谱仪器厂商的代表亲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光谱仪器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具备的新优势、新技术,以及能实现的新解决方案、新应用领域和场景,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使得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海洋光学Ocean Optics Arelis Colόn博士报告题目:《AI Raman Spectroscopy of Analyte Mixtures》(海洋光学销售工程师陈术开场介绍)深圳市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余泉博士报告题目:《下一代视觉传感器 4D光谱感知——微型光谱仪及其应用》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王伟报告题目:《创新赋能荧飒,让国产红外更具生命力》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苗鑫报告题目:《快照式多光谱相机前沿应用探究》南京智谱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杨浩报告题目:《视频级光谱成像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刘季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助力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国产替代》专家合影留念会议期间,各位专家也就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话题,部分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兴产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见解。刘银年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对光谱仪器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还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光谱仪器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邵学广教授谈到:“人工智能给科学仪器,特别是光谱仪器产业带来了很多的变革、机遇和挑战,这其中的影响主要还是围绕仪器的结构设计、生产、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特别是,数据处理方法的变革将会给仪器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杨宗银研究员分享到:“人工智能跟光谱的结合,会让整个光谱的领域往更加通用性的方向发展。从赋能的角度来看,比如测量、数据分析,只要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足够大,即使非专业人士不标准的测量,也可从中直接获得结论。”傅钰研究员相信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一定能促进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研究的革命。“光谱对于单一物质来说,其分辨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复杂体系,用传统的统计学的方法是很难进行精确的鉴定和解析。人工智能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它是基于大数据的,不需要进行人工筛选,从而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这能够大大的促进光谱学在生物学复杂体系中的应用。”陈舟助理研究员说:“人工智能在光谱仪器产业中的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处理大量数据的速度极快和对大数据的深入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这使得在决策、诊断和预测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的准确度,这些优势将极大推动光谱产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光谱仪器的小型化是当前的一个趋势,但在小型化过程中信号损失和质量保证成为挑战,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其潜力的地方。”除了以上专家的分享,我们也对此次参加论坛的几位专家进行深入的采访,敬请期待后续相关报道。相信在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我国光谱仪器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关于ACCSI:“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始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每年一届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有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更多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ACCSI2024现场直击
  • 氢能全产业链检测认证实验室筹建工作启动
    全球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面对国际市场对氢能专业检测平台的迫切需求,ThinkTank德国氢能协会、青岛能源所、青岛贸促会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启动氢能全产业链检测认证实验室建设工作。2023年1月17日下午三方召开首次启动会,德国氢能协会主席Christian Heiselbetz、项目负责人Lutz Bungeroth等德方代表线上参会,青岛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中心主任战六一、崂山区贸促支会会长于鸣溅、副会长王军、崂山区招商中心副主任赵春、青岛能源所所长吕雪峰、副所长徐峰等现场参加会议。科技处、人事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公共实验室、中科清源公司、膜分离与技术研究组、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组、醇类燃料电池研究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德国氢能协会中方代表王子强主持,德方项目负责人Lutz Bungeroth简要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项目成员以及前期筹备工作进展。吕雪峰表示此次启动会是落实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氢能检测作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及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正在成为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强调实验室建设适逢其时。战六一表示青岛贸促会非常重视对德经贸合作,将持续加深与德国氢能协会和青岛能源所的交流合作,为实验室建设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随后,三方围绕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一致同意尽快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工作谋划、促进实验室各项筹建工作贯彻落实。氢能全产业链检测认证实验室的建设是山东能源研究院和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将为区域“东方氢岛”、 “氢进万家”示范工程提供有力支持。
  • 插上AI翅膀 光谱仪器产业向“新”而行 ——ACCSI 2024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亮点提前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规划,并进一步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不仅如此,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也指出要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文件要求,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支撑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2024年注定是“AI”爆发的一年,也是向“新”而行的一年!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2023年9月首次被提出,短短半年间,“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已成为各地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新闻热词。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之一。当科学仪器插上AI的翅膀,能给新质生产力带来什么样的助力?拿光谱为例,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同时,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将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光谱时代!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详细信息请查看ACCSI2024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index 本次会议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老师主持,各位报告嘉宾将就光谱仪器硬件、软件、算法、实际应用场景等多层面进行分享,就AI赋能的光谱产业新态势展开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2021年被欧盟列入“面向未来的100项重大创新突破”。上海技物所学术委副主任、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银年研究员将分享高光谱技术及其突破发展,并与大家探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的大背景下,光谱和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相互促进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等,力争为高光谱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杨宗银研究员曾入选中国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3年还获得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在剑桥读博士期间他开创性地将带隙渐变纳米材料应用于光谱探测,开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该微型光谱仪器件尺寸仅几十微米,是目前市面上最小光谱仪的千分之一。由于极小的尺寸,该光谱仪可用于单细胞高光谱成像、光谱监测和筛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通过进一步开发该微型光谱仪可内嵌到手机、无人机以及可穿戴设备中,使得光谱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中。本次会议中,杨宗银研究员将分享光谱仪小型化研究方面的思路和成果。除了仪器开发之外,本次会议还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及应用场景给大家展现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及应用新产业。其中,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将带来《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为主题的报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栾小丽教授将介绍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检测部主任黄文倩研究员将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傅钰研究员分享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舟助理研究员将介绍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翼鹏将分享基于近红外技术的原料配方智能替换研究......报告嘉宾一览(持续更新中):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 教授级高工(左);上海技物所学术委副主任、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刘银年研究员(中);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杨宗银 研究员(右)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 栾小丽 教授(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检测部主任 黄文倩 研究员(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傅钰 研究员(右)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舟 助理研究员(左);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张翼鹏 高级工程师(右)论坛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ACCSI2024参会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ACCSI2024官网: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 赋能宝山先导产业集群建设!北裕仪器参加宝山区第四期民营经济圆桌会
    9月27日上午,以“先导产业聚势能,科创宝山谱新篇”为主题的宝山区民营经济圆桌会(第四期)暨宝山区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召开,邀请9家具有代表性企业代表,聚焦裉节难题,倾听发展诉求,更好巩固“企业敢于讲、党政认真听、限期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上海市副市长、宝山区委书记陈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区领导沈伟民、王鼐出席会议。北裕仪器董事长陈凡参加会议并做了发言。陈杰强调,要主动融入大局,不断增强发展信心。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宝山始终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土地保障、金融投资、人才引育、政务服务等工作做出了进一步深化部署。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能登高望远、把握大势,更好以自身发展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更好赋能产业集群发展的大格局。要从发展势能的不断积蓄中增强信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于借势借力,勇于探索创新,进一步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转化力、形成集聚爆发力,努力争当“行业翘楚”,打造“百年老店”。陈杰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走好未来产业发展之路。宝山一直有创新的基因、文化和土壤,围绕“北转型”战略部署,对标上海市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为重点,形成了区级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抓手。希望各位企业家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要瞄准科技前沿,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把握市场规律,顺应科技变革趋势,加快形成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砥砺强烈的进取意识,在科技产业变革中敢于承担风险、引领潮流,努力当好蝶变跃升的先行者,在打造一流企业上找准坐标、创造辉煌。陈杰强调,要用心用情服务,持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当前,民营经济正处在一个增长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引导落实,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新问题,作为政策创新的突破点,加强创新赋能,提升服务质效,努力把政策红利和优质服务转化为发展效能。要进一步抓好创新生态优化,针对新兴产业特点,“一企一策”“一业一策”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在宝山更好更快发展。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聚焦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以个别困难化解促进共性问题解决,推动个性化政策转化为普惠性政策。通过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解决办法。王鼐通报第三期圆桌会企业反映诉求建议解决采纳情况及进行下一步工作部署,区经委、区科委、区税务局等相关部门结合政策、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并就企业关心关注的具体事宜深入对接。同时,9家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北裕仪器董事长陈凡立足企业发展实际,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需求、新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并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智慧系统产品推广等提出建议诉求。北裕仪器将持续以推动宝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公司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坚持走“智能制造+优质服务”的发展之路,以AI智慧无人分析系统作为企业战略性先导发展产业,将传统分析仪器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为用户打造更高效、准确和可靠的水质监测高端装备一站式解决方案,为水质分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 Nexis视角丨岛津GC在氢能产业链构建中的典型应用(上篇)
    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同时兼有来源广、燃烧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的特点,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和能源变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源互联媒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图1.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技术创新在整个氢能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至关重要。例如:在氢气制备环节,通过研究提高制氢方法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基本达到零CO2排放;在氢气储运环节,通过不断开发和完善氢气质量检验方法,从各个方面促进氢气交易的便捷性;在氢气应用环节,通过扩展氢气用于发电、供热和化学品生产等多方面的用途,提高利用率。图2. 氢能全产业链图示 岛津长久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气相色谱的性能,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岛津特色气相色谱技术和产品。目前岛津创新气相色谱技术已经广泛用于上图所示的氢能产业链构建中,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BID)、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到气相色谱平台Nexis GC-2030加强版等。本篇将为您分享岛津创新BID检测器在此流程中的应用实例。 图3. 岛津BID检测器及旗舰级气相色谱仪Nexis GC-2030加强版 1、光解水产气组成测定在氢气制备方法方面,除了化石能源催化重整制氢、电解水制氢、副产物氢气提纯、生物质制氢外,现在光解水制氢因其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高效催化剂开发、更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分离膜的研究,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探讨是现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方向。随着光解水制氢技术的不断发展,制氢路线将由化石能源制氢逐步过渡至可再生能源制氢,“灰氢”向“绿氢”发展,未来制氢领域将趋向于更加友好的道路。 光解水制氢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一般在亚ppm到百分比的宽浓度范围,传统TCD检测器难以测定亚ppm级浓度水平的样品,同时由于氢气和氧气的热传导系数差异,一般需要在每次分析中更换不同的载气,因此,传统上需要使用两组分离柱和TCD检测器进行检测。本例中使用岛津BID检测器,则可通过一个检测器实现亚ppm级到百分比浓度水平这样宽范围的氢气和氧气分析,同时也可兼顾其他气体成分的分析。 图4. ppm级浓度水平的H2和O2分析谱图 图5. %级浓度水平的H2和O2分析谱图 2、氢气制备副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杂质检测当前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氢气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备的,这个过程中一般也会产生CO2副产物,因此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副产物CO2“的研究工作在科研领域备受关注。食品级CO2是碳酸饮料中的重要添加成分之一,利用工业回收CO2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食品级CO2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变废为宝的重要方向。我国对食品级CO2质量控制一直非常重视,相关标准涉及多项有机物杂质的含量要求。如下是采用BID检测器分析食品添加剂CO2气体中杂质的应用案例。 图6. 食品添加剂CO2气体中杂质分析色谱图 此外,岛津也可提供CO2中痕量无机气体、硫化物、轻烃、芳香族成分、醇类等应用方案。 3、燃料电池用氢气中杂质检测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用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s Vehicle,FCV)。如果FCV使用的氢气含有一氧化碳等杂质,将造成燃料电池内部出现催化剂中毒,从而降低燃料电池的发电性能,因此需要使用高纯度的氢燃料。在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燃料的国际标准《ISO 14687: 2019 Hydrogen fuel quality — Product specification》和国家标准《GB/T 37244—201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中,除了规定一氧化碳的最大浓度0.2ppm外,还规定了氧气、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的最大浓度。常规来说,需要使用气相色谱搭载TCD或PDD检测器分析无机气体,使用甲烷转化炉和FID检测器配合分析CO和CO2。本例中我们使用岛津旗舰级气相色谱仪Nexis GC-2030搭载 BID检测器,可实现这些成分的高灵敏度同时分析(一般可达到0.1到1ppm的检测下限)。 表1. 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燃料的国际和国内标准中的质控指标举例图7. 氢气中杂质的同时分析色谱图(Micropacked ST 色谱柱) 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氢能纳入中国能源体系之中,我国真正开启氢能大发展元年,按照白皮书路线规划,预计到 2050 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约 10%。能源“十四五”规划把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为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岛津以BID检测器为代表的创新气相色谱技术将持续助力相关检测工作,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1.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203/t20220323_1320038.html?code=&state=1232. 岛津应用No. G283. 对备受瞩目的染料电池汽车用氢燃料中的微量杂质进行分析。3. 岛津应用No.G297. Micropacked-ST微填充柱分离效率的比较。4. 岛津应用No. 10. 气体中痕量杂质的高灵敏度分析。5. 约克和书的雪球专栏,氢能源投资报告。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