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业升级

仪器信息网产业升级专题为您整合产业升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业升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业升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业升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业升级话题讨论。

产业升级相关的资讯

  • 产业升级为国内仪器行业带来机遇
    近年来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最近几年,我国本土仪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电子测量设备和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模块化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测试测量仪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加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为电子测量仪器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目前国内电子仪器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电子仪器开发、生产的骨干企业,研究和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的产品。   目前我们国内规模以上的电子仪器企业有500多家,其中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130多家,电子测量仪器骨干企业几十家,针对目前的“时域”、“频域”、“数域”、“阻抗域”、“调制域”等五域的电子测量仪器,我国都开发了相应的产品,其中有几十个品种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应用到了急需的国防、科研、生产等各个领域,电子测量仪器产量和销售量近900万台,增长幅度都在14%左右,生产产值和销售额都在100亿元左右。   国内电子仪器行业和企业虽然开发了若干个品种和一定数量并达到同类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在产品结构上,在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上,在市场占有率(约占10%左右)上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有待于国内企业完善。   其实,国内测试仪器行业的市场机会早已来临,市场大门早已打开,关键是我们国内测试仪器企业要抓住机会进入市场,提供优质高水平的产品。目前我国电子仪器行业面临的机遇有:   1.最大的机会是我国产业的全面升级。包括IC在内的几十个信息产业要全面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信息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也要全面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家电下乡、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方针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   2.节能、降耗、减排,为电子仪器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电子仪器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为节能、降耗、减排提供测试检测仪器 二是能够提供节能、降耗、减排电子仪器应用产品。   3.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市场家电产品3C技术融合等都为电子仪器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为了促进经济实力薄弱的电子仪器行业的发展,建议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认定其为“电子仪器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重点关注五大技术趋势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看,电子仪器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各种高技术的综合,全方位服务于各个产业和国民经济市场,具体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电子测量仪器的普及率必须提升。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时代是社会生活与经济现代化的最新标志,关系着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如果对此重视不够,电子测量仪器将失去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将失去市场。   第二,总线技术必须跟踪国际发展水平。   VXI、PXI、LXI、USB接口、总线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国外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目前,有三个趋势在推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首先,要有系统就绪的硬件,即模块化的产品,可以很快构建一个系统。其次,要有基于标准的与PC兼容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输入、输出驱动程序,可以基于局域网,也可以基于互联网。最后,要有灵活的软件解决方案,不论客户需要的是Excel界面还是文字界面,都可以给客户灵活的选择。国际电子测量仪器LXI(LANeXtensionforIn-strument)联盟的产生,就是为了迎合这个变化。国外企业已经开发出LXI总线电子测量仪器产品,国内一些大学已开始着手研究,国内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尚未开始启动,如果着手太晚,将会再一次拉大我国电子测量仪器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因此我国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应该尽快启动LXI总线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中的应用测量仪器。   第三,软件技术必须尽快提上日程。电子测量仪器“软件”是电子测量仪器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而且“软件修正测量误差”是目前修正测量误差既经济又最有效的办法 此外,特别是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测量仪器,在国外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发展。自从无线接收系统从超外差变频结构,转变成无外差变频的零中频结构之后,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简化成为数字变频、基带放大器、基带滤波器、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数字部件,使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测量仪器得以实现。SDR的简明定义是,采用软件对无线电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制的无线通信系统测量仪器。显然,SDR借助通用的硬件子系统,根据软件定义的无线通信标准,可以灵活快速地构成不同通信标准的发射和接收系统及其测量仪器。总之,电子测量仪器没有软件技术,就好像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软件技术在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中还远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一点不解决,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就永远不是现代化水平的电子测量仪器。   第四,模块化技术必须加紧跟上。这是国际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模块化技术与总线技术(接口技术)、软件技术是三位一体,我们必须尽快把三者有机地接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电子测量仪器产品。   第五,合成仪器必须尽快实施。合成仪器采用可互换的标准模块、标准电路、标准接口,实现从单元电路至系统的积木化结构。由于美国国防部门是全球电子测量仪器的最大采购商,合成仪器将推动美国、欧洲、日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开发从器件、模块、子系统至完整的自动测量系统,成为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创新的新动力。   我国电子仪器企业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很难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因此,国内仪器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了解最新技术走向,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竞争力。
  • 发酵工程:借菌种升级产业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其主要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和精制等。   然而,能耗大却是发酵产业的致命弊端,因此,实现节能减排就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国强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的发酵产业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实现发酵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在于菌种的改造及提高菌种的效率。   例如,一个细胞要想具有多种功能,就需要实现跨种属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内共存 要想获得优化的发酵产品合成途径,就需要攻克低成本染色体的化学合成技术 要想解决复杂化合物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问题,就需要解决大片段基因的获得和在染色体里的整合与表达……   而菌种的改造工作,事实上也是合成生物学正在研究的题目。陈国强认为,合成生物学提出的方法将有利于对现有生产菌种的根本性改造。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不局限于非常辛苦地进行基因剪接,而是开始构建遗传密码,以期利用合成的遗传因子构建新的生物体,因此,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菌种,有望推动生物发酵产业的不断升级。   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发酵产品生产国,陈国强表示,未来产业定位也应该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发酵产业应更加注重利用农业生物质为原料生产材料、能源、化工产品,替代部分石油资源 要向着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和连续发酵的目标发展,以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 沪硅产业产能升级!55亿元成立硅材料技术公司
    大半导体产业网消息,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其他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据了解,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硅产业集团(NSIG)旗下上海新昇半导体的下设全资子公司。今年6月,沪硅产业曾发布公告称,拟投资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将分为太原项目及上海项目两部分进行实施,以扩大公司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生产规模,增加至120万片/月。公告显示,沪硅产业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或其下设子公司与国家大基金二期、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或其下设子公司共同出资55亿元,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实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太原项目。太原项目计划投资91亿元,预计总产能目标为建设拉晶产能60万片/月(含重掺)、切磨抛产能20万片/月(含重掺),并推动300mm硅片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以满足国内不同技术节点的工艺需求。而上海项目实施主体为硅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内容包括切磨抛产能40万片/月,投资金额预计41亿元。
  • 纸杯标准升级引领产业发展
    规定不得用荧光增白剂增白不得使用回收材料 图为超市货架摆放待售的一次性纸杯等商品   胡朝敏最近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这位从湖北来北京打工的个体商人,在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开了一间自己的理发店。前两天他给顾客倒水,一次性纸杯交到顾客手上没多久就开始渗水了。“我赶紧又多拿了个纸杯套上,本想是图便宜,没想到最后得不偿失。”   和胡朝敏不同的是,在一家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刘小姐,则对那些五颜六色的一次性纸杯心存余悸:“我曾看到过杯身全部涂成红色或蓝色的杯子,倒上热水可看到褪色,更不要说有气味了,这样的杯子我真不敢用。”   胡朝敏和刘小姐可以感到放心的是,无论是超薄还是彩色的纸杯,从下个月起都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了。6月1日,从行标升级为国标的纸杯新标准《纸杯》将正式实施,一同“上岗”的还有国标《纸餐盒》、《纸碗》。随着3个新国标正式实施,不仅结束了我国纸质食品包装容器产品没有国家标准的缺憾,还将引领整个产业升级发展。   质量参差不齐安全堪忧   5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双桥附近的一家农贸市场,发现商家对纸杯的质量好坏判断异常简单——看厚度,而且不同价格的纸杯,质量区别很大,至于纸杯的材质以及印刷要求,不仅商户不知道,很多消费者也不关心,他们更多关注外观和价格。   记者注意到,农贸市场的纸杯产品价格从几分钱到几毛钱不等。一些价格较便宜的产品,有的没有QS(生产许可)标志,而且企业生产信息也不齐全。有的纸杯产品,在拆开包装后,都能闻到明显刺鼻的味道。一些摊主透露,前来购买纸杯产品的,很多都是附近餐馆、理发店等个体商人。   随后,记者又来到附近的美廉美、永辉等超市,发现相对于农贸市场的纸杯产品,超市里的产品一般比较正规,产品包装上包括卫生许可证、企业执行标准、工业生产许可证、材质、包装物材质、保质期、出厂日期、数量、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等在内的标示基本完整,价格相对也会贵一些。   据悉,国家质检总局曾对北京、河北等11个省、直辖市135家企业生产的108种纸杯、52种纸餐盒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结果发现有15种产品的一些质量指标实测值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纸杯的成本,从几分钱到一块多都有。”北京天宏印刷包装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张海峰告诉记者,用原生木浆和回收纸,一吨成本相差上千元,而纸杯的制作工艺又比较简单,大品牌反而做得少,大部分做一次性纸杯的都是中小企业,质量肯定参差不齐。   标准升级引领产业发展   据悉,2006年,国家就出台了行标《纸杯》,取代1997版标准,该标准对涉及纸杯生产使用的物质都做了适用标准规定。今年6月1日,行标正式升级为国标,进一步规范纸杯的质量安全。新国标从根本上对纸杯的原材料、添加剂、制品、包装、印刷等提出了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新标准对纸杯的杯口和杯底印刷位置有严格规定,“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印刷”,这样可以避免消费者在使用一次性纸杯时误食纸杯外包装上印刷的油墨,从而提高纸杯的使用安全性。   除明确印刷要求外,对原材料的要求和环保油墨的使用,更是新国标的两大亮点。“其中不得使用荧光增白剂增白、不得使用回收材料,这是在行业标准中也都是没有的,这两项标准为一次性纸杯国标中的强制性标准。”全国造纸工业标准技术委员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因为一旦荧光物质进入人体,就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使人体细胞发生变异,成为潜在致癌隐患。   新国标中还规定,生产时要使用环保油墨。“过去我们使用油墨都是苯类的,油墨中含有苯或者甲苯等有毒溶剂,就像报纸一样有味道,其实就是有毒有害有味道。”专家表示,标准还要求“纸杯不应有异味,其底部和侧面均不应漏水、渗水。”   中国造纸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国标实施,好多企业将面临模具、模板甚至工艺的调整,这必将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发展。与此同时,在行业标准尚未废除,且新国标又未强制执行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对执行新国标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宣贯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 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五:生物产业与化工科技相互借力升级
    目前全球所有的顶级化工www.ccin.com.cn企业都在投资生物技术研究,生物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在中国,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能源、环保、食品、材料、纺织、建筑等领域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发展生物产业既依赖化工科技的突破,同时也将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升级。   工业生物技术:   掀起绿色制造革命   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是生物产业中的快速发展领域,也是我国应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及时跟进的新兴行业。提升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技术,打造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传统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是缓解化石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到2020年,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制造将替代化学法的30%~60%。   发展生物产业,需要加强重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传统化学制造业的改造。重点包括开发生物燃料、溶剂、氨基酸与有机酸、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生物材料、生化产品等,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乙醇、乳酸、1,3-丙二醇、1,4-丁二醇、琥珀酸等平台化合物,扩大乙烯、聚乳酸、纤维素等大宗原料化工品和生物材料生产规模,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化技术开发,注重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等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生物合成开发规模。在生物环保领域,应加快推广应用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新工艺、新设备,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   农用生物制品:   变革传统农化产业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大展身手的舞台,特别是农药和化肥领域,发展以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农用生物制品,对于农业发展关系重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药,具有资源来源广、低污染、低残留等优点。推广生物农药是实现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在诊断、制剂工艺、环境监测等环节上还缺乏配套技术,产业体系不健全,应重点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病理、药理、代谢研发,制订生物农药标准规程等,加强生物农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开发技术,开展病毒制剂、真菌制剂、蛋白制剂、壳寡糖制剂等新型生物农药的产业化。   在化肥领域,针对传统化肥肥效快、利用率低的现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化肥产品的使用效果,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产业更新升级。采用生物酶活化剂加入磷肥生成生物酶活化磷肥,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氮的损失,提高磷的利用率和延长肥效,而将金属蛋白酶加入尿素中开发的多肽尿素,也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   生物原药:   扩大规模问鼎高端   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和高端领域的生物原料药产业,我国暴露出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目前生化类原料药主要产品为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类等,很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高。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原料药等高端领域,由于产业研发投入高、成果转化难度大,国内产品还主要以仿制为主。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专利明显偏少,上市的专利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我国生物原药行业必须着力发展以现代前沿科技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品,转变现有生物原药企业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尽快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批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 形成一批有自主技术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突破以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主要产品的重组白蛋白,以及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等生物技术原料药产业。
  • 仪器制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擎
    仪器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实验室应用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科研领域的仪器用于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而工业仪器则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整体高端科学仪器产品进口率超过70%。随着一批核心技术、科研院所被美国列入管制名单,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亟需加快推进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例如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框架下,明确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关键目标,而科学仪器产业则是这一战略中的关键领域。为了贯彻这一战略,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仪器产业集群的扩建和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政府贯彻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2023年12月12日-13日,仪器信息网走进位于昆山的仪器产业集群,并通过直播云参观工厂的形式,特别走访江苏炫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领略专注于自主研发高端色谱分析仪的智能化智慧化生产基地,一站式打卡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者的硬实力。诚邀各界人士观看直播,共同定义科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质,绘写中国高精尖技术的“智造”进程!▼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预约直播~(或打开微信扫一扫)仪器产业园区的扩建与投入不仅是为了贯彻国家战略,更是为了实现多重战略目标。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设立、扩建仪器制造工厂,以促进产业链资源的集聚,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多项激励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旨在加速仪器制造业在各地的产业升级,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并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和应用。另外,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地方政策大力支持仪器产业,加上国产仪器采购的倾斜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已将中国视为仪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旨在加速仪器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科学仪器是“大国崛起之基石,科技创新之关键”。科学仪器领域具备“多对多”特征,一方面,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往往需要多种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细分领域。在生产制造环节,由于仪器通常用于科学实验、精密测量等重要领域,因而与其他制造业工厂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有高度专业化、精密和高技术要求、生产流程的复杂性等特点,且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精度要求更高,因此仪器企业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这些差异使得每种类型的工厂在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仪器企业的发展动向,仪器信息网倾力打造了《仪器超级工厂》系列主题IP项目。《仪器超级工厂》项目以深度挖掘本土制造实力为出发点,通过微纪录片、云参观直播、专家委走访等多种形式,为仪器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和展示平台。节目定位:关注仪器生产制造和技术应用 共同见证仪器制造的高速发展项目优势及特点a) 夯实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实力近年来,国产仪器行业在有利的宏观环境下蓬勃发展,政府、市场和公众对支持国产仪器的态度愈发一致。在这个大势下,《仪器超级工厂》项目通过专家委员走访等方式,为国内外仪器厂商提供了一个快速打响品牌声量和树立产品口碑的平台。通过实际行动,该项目旨在切实改善国产科学仪器在推广和信任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难题。b) 推动国外科学仪器企业的“本土化”战略随着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不断升温,以及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资企业正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在这个关键时刻,《仪器超级工厂》项目借助高度关注度和行业头部媒体的支持,成为外企传递发展战略和理念的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外资企业得以将本土化产品融入市场,实现业绩的新突破,创造本土化进程新里程碑。c) 拉近仪器用户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口碑转化《仪器超级工厂日》项目引领业内观众360°沉浸式体验仪器企业的工厂生产过程。聚焦于工厂管理、产品线布局、品控管理、物流作业等多维度内容,项目旨在通过直播推广结合全渠道、全链路的营销路径,实现用户与企业发展理念的共振。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推动口碑的转化,实现“品效”合一的转化目标。项目特色:独特性—业内首项重点聚焦科学仪器制造领域的IP项目专业性—贴合企业发展战略与产品优势,协助策划直播内容高品质—业内头部媒体重磅打造,方案结合定制化内容与标准化营销执行高曝光—站内、APP、微信、抖音等多平台矩阵联动推广高精准—向目标领域、受众群体定向传播,提高曝光流量转化率高互动—策划设计直播观众互动,增强线上观众云参观体验感高价值—项目具有高复用性,可适用于各类市场活动的宣传推广中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将为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我们期待与更多仪器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向前发展。《仪器超级工厂》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助力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加辉煌的业绩。
  • 国务院明确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四大方向
    p   医药产业关系全民健康,市场需求巨大,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明确了四大方向。 /p p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十二五”时期,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价格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利润增速有所放缓。 /p p   专家指出,当前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小散乱”等问题 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行业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p p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专家认为,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是其中应有之义。“国家的发展规划要有效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能力。健康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民之所需,没有健康所有都等于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p p   这次会议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未来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四大方向: /p p   ——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 /p p   ——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p p   专家认为,这些政策措施,瞄准的正是医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加速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那些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让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更大盈利空间,提高医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药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p p br/ /p
  • 聚焦十大产业链 上海启动实施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
    为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出十项具体行动举措,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实现强链稳链补链延链。图说:汽车芯片检测场景 采访对象提供(下同)打通检企合作“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上海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领跑全国,规模以上企业467家,户均产值7484.8万元,并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但市市场监管局在调研中发现,检验检测机构与相关制造型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现象,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或多或少还面临“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等瓶颈问题。为此,本次《方案》提出,聚焦汽车芯片、创新生物制品、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对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绘制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协作,形成一批检企对接标志性合作项目,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协作机制。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水平迭代发展,汽车芯片已经成为支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的核心问题。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提升国产芯片装车化应用为目标,加快建设汽车芯片全项检测体系,着重打造板级、系统级和整车级检测能力,在汽车芯片复杂装车应用环境在环测试、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测试验证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解决检测方法不适配、检测能力不齐全、失效分析和质量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图说:手术机器人检测场景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伴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引领的技术迭代,向检验检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仅靠传统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单打独斗,难以在关键核心检测技术上实现突破,迫切需要整合高校科研实验室、企业内部实验室及产业链上下游等各方资源,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方案》提出,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组建若干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拓展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和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应用。面向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和上海市质检中心,形成高端检验检测服务集群。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覆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积极发挥质量保障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当前,从手术、康复到辅助及医疗服务,四大类医疗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精准高效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不断改变着医疗行业的格局。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率先制定首个针对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的性能检测标准,开发出了具有高精度、自动化、通用性强等特点的测试系统,并深入研究手术机器人的力传感反馈功能和进给力评价装置,给手术机器人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力度变化,为手术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为医疗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下游同步共振目前,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大都局限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层面;在绿色低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和业务体系方面拓展不足;真正走出国门、设立海外分支的还不多,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检验检测在内的产业生态,创新服务模式,夯实技术底座和发展基础。针对这些问题,《方案》提出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在提升智能化水平方面,加强检验检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全流程线上化;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建设,拓展大语言模型全栈式工具箱。推进绿色化转型方面,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创新融合化模式方面,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检验检测服务业耦合共生,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创建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增强国际化能力方面,推动实施一次检测、多国认可的“一测多证”试点工作;支持本土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大宗商品、航运、汽车等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国际化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AI系统也出现了很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新风险、新挑战,例如个人隐私泄露、生成虚假信息、AI模型攻击等,对检验检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此,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将重点研究各领域“人工智能+”的质量评价和治理技术,通过可量化的评估工具、核心指标,发现应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人工智能技术漏洞、攻击提供安全防范手段。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认可检测处处长陈雷表示:“要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发挥检验检测在推动产业协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作用,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
  • 深度剖析|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
    回国创新创业十年之感悟篇̷̷导语: 产业“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在自身领域成为世界前三甲,但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隐形冠军”位于产业链上游,因为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比较低,故名“隐形”。但却因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关键材料,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产业的真正幕后控制者。据称,全世界3000多家隐形冠军公司,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最多,而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也做到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材料大都垄断在国外“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因此,中国的产业要由大变强,拥有话语权,就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专注解决产业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特殊材料,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本文作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江必旺博士)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态势,但对外依存度极高的“缺芯”问题却始终是最大的痛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部件和材料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芯片90%依赖进口,2016年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众多的产业都象电子产业一样,因为缺“芯”,体量大却没有话语权:如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特种钢铁却大量需要依赖进口;中国的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但核心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必须来自于西门子、ABB等国外公司,甚至连螺丝钉都依赖进口;中国的圆珠笔产量世界第一,却做不出圆珠笔芯的滚珠;中国的PC产量第一,但计算机的芯片基本被美国Intel 和AMD垄断;中国汽车市场名列世界前茅,但发动机却一直受制于人。纵观中国产业发展,虽然规模大,但由于缺“芯”这样致命的短板,导致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而发达国家则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或关键部件牢牢掌控着产业主动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说京东方烧钱上千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平板显示最大的生产企业,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等出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液晶电视显示屏世界第三,改变了中国每年进口总值高达数千亿人民币液晶显示屏的局面。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后非常感概。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从改革开发以来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多产业就象平板产业一样从空白变成世界规模最大,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提升了中国GDP。国家也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一方面,则更引发了长期以来对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重产值轻研发、注重规模体量忽略核心技术的担心和忧虑!中国目前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垄断,而这些垄断企业大多是产业的隐形冠军,是世界上唯一或极少数几家可以把现代高端产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做到极致的公司。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的发动机,小到园珠笔芯、高铁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芯片、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分析检测用的色谱柱填料、生物制药用分离纯化层析介质等。可以说,国外一个很小的隐形冠军企业如果不供应相关材料,就可以让中国万亿级的产业瘫痪,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面临的残酷现实。因此,只要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掌控在国外的隐形冠军企业手里,中国的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当前,中国要主导任何战略性产业,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是靠依赖投资更多的下游巨无霸组装和加工工厂,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隐形冠军企业,从而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隐形冠军,将成为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决胜着力点和关键所在。中国产业迅速扩张的资源优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很多制造领域的规模都跃居世界首位。这得益于中国独有的四大资源优势: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大国,购买力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庞大的消费需求,使得中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极易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中国很多市场需求都已跃居世界第一,如钢铁、塑料、食品、电子器件等等;二是劳动力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玩具、皮革等及下游的组装产业如平板显示在中国都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三是资本优势。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本,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四是体制优势。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办大事。为了提升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层面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甚至不计成本投入巨资予以扶持。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京东方液晶面板产业,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就是很好的案例,通过国家的支持,可以迅速改变中国落后的液晶平板显示生产技术,结束每年进口数千亿液晶显示屏的局面,国家大力支持京东方投入上千亿人民币建设液晶面板线,即使公司连续多年巨亏也可以持续下来,最后变成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最大的公司。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政策和金融支持,完全依赖市场化运行,京东方是无法挺过来更无法持续发展的。同样的,中国的高铁之所以能快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也是因为有国家财政和政府资源的强大支持。规模化背后的打工模式探究 中国相当多的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而且在不缺市场、不缺人、不缺钱、不缺政府支持的强大背景下,为什么始终是规模化有余、竞争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短,技术积累少,研发能力弱,很多核心技术及关键材料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兴芯片事件、华为内存事件就清楚暴露出中国产业脆弱、不堪一击、话语权缺失的尴尬与无奈。以液晶显示产业为例,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基本是属于加工组装型,不但生产线要从日本进口,而且制造面板的很多关键材料也都必须依赖进口。因此,看似红红火火的生产,其实挣大钱的都是日本的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商。日本人把液晶面板转移到中国来只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大量的资本,他们靠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垄断,就可以轻松的从中国获取巨额利润,然后再把这些利润用于开发新的显示技术,升级换代后再卖到中国去赚取更多的利润。结果,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一直在买买买,从5代线买到6代线,再到7代线8代线,到现今的10代线,每条线投资都高达上百亿。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些投资惊人的生产线需要用日本的关键技术和材料才能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生产线的开动,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同时购买大量的日本材料,一天断供,这些上百亿投资的生产线就立刻瘫痪。日本一个掌握关键材料的隐形冠军企业,就可以卡住中国上万亿产业的脖子。也就是说,中国人如果不拥有核心技术,产业体量做得再大也只能是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地位。那么,中国为什么不依靠已有巨大的显示屏产业规模,众多的应用人才,以及国家的资本支持,开发创新自有的显示屏生产技术,摆脱给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呢?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因为开发新的显示屏技术往往需要上游材料厂商的配合,目前上游关键材料却大多被日本隐形冠军企业所垄断。中国显示技术的科学家即使有很好的技术和主意,但如果没有上游材料厂家的供应和配合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把技术落地,无法把技术转化成产品。这就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想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产业链条的良性互动,不是依靠购买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先进的下游组装线,虽然依靠购买组装线可以增加就业,快速扩大GDP,而必须下决心从源头抓起,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专注于把核心部件和上游产品做到极致,专注于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在突破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造的瓶颈方面杀出外国公司的重围,为中国产业重构发展路径提供坚实的基础。解开制约关键技术的“密码” 一个国家的产业规模往往取决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中国凭借市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强大国家资本实力的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众多产业成功地做大。但是,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发展,则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依赖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这些恰恰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来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决定着企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的成败,甚至会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生死存亡有巨大影响。我国不少领域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只有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中国重大产业在世界才有话语权,中国产业才能由大变强。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制约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发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企业认知和企业家胸怀等深层次问题。基础原料和装备差导致研发速度受阻 高端新兴产业如液晶显示对关键材料和部件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因此研发和生产技术难度大。我国虽然是基础原料生产大国,如不锈钢及众多化工基础原料生产的产能都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缺乏高性能不锈钢和高质量的化工基础原料,导致以其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相关材料和设备不能满足高端产业的生产需求。可以说基础原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业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研发进展和产业化成功。我回国创业做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材料遇到的基础材料质量导致产业化过程拖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液晶显示屏由“间隔物微球”“混迹”于液晶之中、“立身”于玻璃面板间,主要发挥“骨架”作用,可以精准控制玻璃面板的厚度。它好比是人体骨骼中的钙,没有它,液晶面板就“站”不起来。 虽然液晶间隔物微球只是由普通的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材料组成,但用于液晶显示的聚合物对微球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必须具有高度的粒径精确性、极窄的粒径分布、优异的机械强度、光滑的表面性能、极高的洁净度和极低的金属杂质等性能,因此制备技术壁垒极高,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开发液晶间隔物微球材料时,首先就遇到国内基础原料质量差的问题。苯乙烯是通用化工单体之一,国内生产产能位居世界首位。但国产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杂质含量高(尤其是奈杂质含量高),用其生产出来的间隔物产品机械强度低、变形大,不能满足控制液晶显示的要求,不得已公司只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单体纯度的问题。另外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遇到由于不锈钢性能差引起装备不合格的问题。生产高性能微球需要用不锈钢反应釜,经多次试验,发现用国产反应釜生产的液晶屏用间隔物微球产品铁含量超标,无法满足液晶显示的高端要求,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尝试了很多家国产反应釜都是一样的问题,而用进口的铁含量就达标。付出如此大的时间成本、花费了巨大的人财物,竟然得到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国内不锈钢质量就是这样,很少有真正的不锈钢,高性能的不锈钢都需要进口!因此,虽然纳微开发了比日本先进的微球制造技术,但由于国产的原料质量及不锈钢性能问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基础原料差的问题,才最终实现间隔物微球产业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中国做高科技产品研发尤其是做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关键部件的难度有多大:不仅要解决关键技术壁垒而且要解决配套的基础原料和设备质量差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全世界最多,而成果转化率却极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首先必须提升整个中国基础原材料以及仪器设备的质量,否则即使我们拥有众多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制造技术的人才,也难以做出高性能的材料和部件以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社会浮躁,基础创新不足,导致研发驱动力受阻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全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并引发一些极不合理的现象。如飞速上涨的房价让炒房的人得到巨大财富,而相比之下辛苦干活的人却越来越穷。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合理导致投机心态越来越严重,破坏了中国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急功近利,缺乏沉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耐性和坚守。但几乎所有产业需要的关键材料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成功。比如,在液晶显示屏制造中连接芯片和面板的导电金球这一关键材料,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已经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基础上还花了整整10年时间,才成功开发出用于微电子领域的导电金球,可谓“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是难以实现并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花十年的时间去开发一项技术和产品,大家都喜欢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先进技术研发和材料制造领域。欧美日的隐形冠军企业无不是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几十年把一个材料或部件做到极致才形成的。因此中国要培养隐形冠军企业首先要有更合理的财富分配体制,社会财富应该倾斜于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投机的人,才能让技术人才可以长时间沉下心来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让更多企业成为隐形冠军。 另外一方面,国家虽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赖发表文章数量,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发表更多文章而非深入研究厡创技术或实用技术以解决产业核心技术。在以论文数量为王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合理经费的控制和分配体制,让科研人员无法沉下心来做原创性科研,或专注于产业化核心技术,而是去做容易出文章的研究。让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如中国虽然在纳米技术领域发表文章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文章数量与国内产业化技术发展极不匹配,纳米应用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基本空白。因此,只有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完善激励机制,才会实现让国家科研投入能有更多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更好地回报社会。社会浮躁与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由于以往的政策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各级政府都愿意投资发展能快速做大并容易增加GDP和就业人数的下游组装产业。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很多产业到中国后形成恶性竞争,如太阳能面板产业就是一个政府过度投资带来产业过热问题的典型。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不会快速放大,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力度就明显不足。国内市场推广难度大 研发成果推广受阻 由于当前中国大多新兴产业都是依靠引进的国外技术,且关键材料都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因此中国企业开发出来的关键材料要导入市场就面临先天不足的问题。首先,关键材料和部件对终端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如果质量有问题,会给终端客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一般情况下,客户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导致国产材料替换进口材料的难度很大。即使客户有意愿导入国产品牌材料,验证周期也非常长。有的材料虽然单价非常高,但在整个设备的成本比例比较低,客户更没有意愿去做新产品尝试和替换。比如说间隔物微球,虽然单价很高,但由于用量少,占整个显示屏材料成本不到1%。而这个材料对整个显示屏的质量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客户往往不愿冒险采用国产产品。其次,国人对国产和进口产品的偏见也会导致国产产品导入困难。长期以来,中国生产厂家习惯于生产中低端产品,对技术和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因此普遍的印象是国内产品质量不行,用起来不放心,客户对国产产品导入会非常慎重甚至会提高导入门槛。更有甚者,如果客户使用了国产产品出问题,第一时间会怪罪到国内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如果客户用的进口材料生产出问题,反而会反省自己工艺有什么问题。因此国产产品要导入客户,不仅要有超高的产品质量,还要贴近客户需求,熟悉客户工艺,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国产产品市场推广问题,需要多方结合、达成共识:一方面生产材料厂家确实要做好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用,要有耐心去培育市场、贴近需求,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累积,国产的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好甚至有可能超越进口产品。另外一方面,下游厂家也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上游国产材料厂家配合。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成功产业化会极大促进下游厂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国家也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下游厂家使用国产材料。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研发能动性受阻 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因此经常出现投入很长时间大量资源开发出的产品和技术被仿造,被偷走,甚至整个技术团队给挖走,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严重限制了企业对关键材料和部件开发的动力。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聚焦在短平快的低端制造业上或风险相对小的下游组装上,不愿意投入技术研发长,风险大的高技术产业。有的企业即使想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开发也会因为担心技术泄密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保密手段。本来高技术开发需要共享信息,激发大家的灵感才容易促进新的想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保密的原因很多信息无法在技术团队上分享和交流,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并限制了技术研发的快速进展和试验成功。因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法律为自主研发企业保驾护航,才能让中国真正投入研发创新的企业得到回报,让靠投机或剽窃技术的企业得到惩罚,营造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的良性发展环境。税收政策局限性导致关键材料研发企业发展受阻 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制备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风险。这种企业的活化劳动成本主要在研发投入、人员工资、产地租金等方面,大大高于传统企业,如果按中国现行的增 值 税抵扣方式,该部分成本不能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较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使得企业在前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更多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上。其实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增 值 税会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因此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软件、芯片及生物制药产业都有特殊的增 值 税政策。而与这些产业异曲同工的关键材料制造企业目前却不能享受这些特殊政策。因此,国家要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问题,就必须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行业范围,切实解决先进材料制造企业面临的税收窘境,为企业减负,为创新添翼,才能有利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才能让有志于与国外垄断企业抗衡的科技研型企业真正走上隐形冠军的强企之路。 培养隐形冠军企业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举” 中国要真正完成经济转型,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强国,必须把解决好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放在首位,必须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大而强,才能拥有独立自主的话语权。“隐形冠军”是指那些非常专注、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产品可能很小,不跟消费者直接见面,不易被人觉察,加上自身低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但在各自行业内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产业发展无可撼动的霸主。基于此,中国的企业要想成为隐形冠军,需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坚持长期不懈的研发,用匠心、耐心、恒心和信心,把技术和材料做到极致。 坚持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 一个公司能否在全球的竞争中成为隐形冠军,取决于这个公司是否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否占据世界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的制高点。无论是电子产业的芯片,还是飞机发动机,还是看去简单的圆珠笔芯和高铁的螺丝,都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要做到一个领域制高点的技术,往往不是靠人多或短期砸钱就可以快速获得的。中国过去那种凭借众多劳动力资源和大量投资来迅速把产业做大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创新的科研环境,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可以安下心来,通过长期的创新和技术积累占据技术的制高点,从而解决关键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 坚持专注和坚守做到持之以恒不动摇 中国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资本、人才、市场、产业链,最大的短板是缺乏耐心和坚守。现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化、自动化、高性能化,这些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关键材料和部件对下游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因此在材料领域往往赢者通吃的局面,即做得最好的企业逐渐成为产业的隐形冠军,形成独霸一方的垄断局面,做得质量差的企业基本无法生存。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组装能力,只要拥有了关键材料和部件就会迅速做出相关产品,同样,谁垄断了这些关键材料,谁就在产业链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隐形冠军企业就是要坚守一种使命感和民族情怀,不忘初心,一但认准一个目标就持之以恒做下去直到成功。这种专注和长期坚持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社会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坚持工匠精神把产品和工艺做到极致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要把产品和工作做到极致,必须靠一丝不苟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对产品不断改进、创新和优化,必须把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曾参观过德国一家生产工业风扇的中小企业,为了检测风扇运行时的噪音,特意建造了先进的静音实验室,置身其中,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为提升品质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这样的产品无疑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更是一种追求、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耐得住寂寞的承诺。我想,这也应该成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追求,用最好的技术制造最好用的产品。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瞄准国际标准,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已经进入新时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拓展科技项目,强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倡导创新文化,等等,国家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根本上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掌握相关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突破发展瓶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产业链材料、加工自主可控,为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真正变成一个制造强国。中国隐形冠军新时代,已经来临!(本文作者:纳微科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博士。本文非常感谢北大同班同学江庆红在信息收集,调研及文章的整理,修改和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 依利特科技: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走向产业升级新篇章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依利特科技积极响应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凭借 30 年的自研自产经验,实现数字化转型,向产业升级进发。今年7月,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A级评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状态,严格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公司确保了产品和服务按时、保质的交付,为客户带来了成本效益。此外,公司积极实施产品和服务定制化,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依利特科技公司作为国内液相色谱技术的领航者,将积极投身于两化融合的实践,不仅在大连公司,还将在苏州公司实施国家“两化融合”战略。通过引入ERP、CRM等信息化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的全面升级。选择依利特科技,就是选择一个值得信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伙伴。详细信息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依利特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液相色谱等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下设有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依利特(苏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我们的产品广泛涉及理化分析、分离制备和体外诊断等领域。主要产品阵容丰富,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工作站软件、液质联用仪、制备纯化色谱系统、计量泵、色谱柱及其配件等,已实现了液相色谱系列化,产品服务全球化,解决方案完整化的综合体系,客户广泛分布于科研机构、高校、制药企业、食品行业、石化领域以及环保和检测单位。
  • 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23日,“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五大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之一的陕西省榆林市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聚焦化工行业热点,围绕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展开,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升煤化工区域实验室检测水平,促进行业发展。会议邀请到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链企业,如煤基乙醇、煤制烯烃、煤制油以及煤基新材料领军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会。沙龙现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高级经理陈志凌先生致开幕词。陈志凌经理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了欢迎。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和研发,以配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石化和化工用户越来越多的信赖,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石化、煤化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的实验室检测设备方面,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研发、生产质控等多个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我们期待本次沙龙活动能够为化工行业的各位专家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共享合作成果,推动化工分析检测发展!主题报告发表人: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李冬教授发表题目:《中低温煤焦油加工利用的探索和实践》李冬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表达了开发利用中低温煤焦油的重要意义,然后分享了中低温煤焦油开发利用的技术难点以及其团队的解决思路及成果,强调了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该课题推进的重要性,完成了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应用。发表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焦龙教授发表题目:《快速分析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的应用》焦龙教授介绍了石化化工领域常用的快速分析方法,涉及到色谱、光谱等学科,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现状、石化化工领域常见的色谱和光谱标准,同时重点分享了润滑油、航空煤油等最新分析技术,最后对石化化工领域未来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环境化工行业组李言发表题目:《岛津化工热点领域合作和成功大项目》李言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岛津和国内龙头单位在热点领域的合作情况,展示了岛津多年累积的化工项目成功案例。岛津以完善的产品线可以给各细分领域的化工项目提供分析技术支持,为化工产业升级发展做出贡献。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GC产品组李学伟发表题目:《岛津气相新附件及特色检测技术》李学伟先生介绍了近年来岛津气相色谱产品线的发展现状以及围绕石化化工行业需求变化所做的创新工作,同时详细分享了岛津今年推出的一系列附件新品(如高精度气体稀释仪、高压液体进样阀等)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案例,同时也概况性介绍了岛津GC特色技术,如BID-2030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Nexis SCD-2030硫化学发光检测器、cGBS-2030气袋进样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LC产品组 王鑫发表题目:《岛津LC面向化工领域最新方案》王鑫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对液相色谱检测的需求,围绕不同液相系统对柴油、航空燃料、难溶性聚合物、氢能等分析检测提供了岛津特色的应用方案。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陈刚发表题目:《岛津煤化工最新解决方案分享》陈刚博士介绍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新应用,重点结合岛津在煤化工新材料及相关热点分析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享。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业务部PS团队沈宏发表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化工行业的应用》沈宏先生介绍了岛津试验机在化工行业的对应方案:从夹具,软件,接触和非接触引伸计,大伸长空间,高低温试验装置等性能都有非常好的优势。证书颁发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李军波先生为发表专家颁发沙龙活动纪念证书,并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总结。李军波部长表达了很荣幸邀请到化工领域的各位专家莅临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既有化工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成功案例、硬件软件热点方案,尤其是针对化工转型推出的新产品和新应用方案。岛津每一款新品的推出都是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开发的,因此岛津一直持续了解和收集化工转型过程中用户的新需求,希望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为化工行业提供更好的,更全方位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后续岛津希望与各位专家一起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携手共进,行稳致远!后记我国是世界化工大国,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既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也和产业链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相关。国家对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为抓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研发新工艺,新产品,聚力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目标。在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之际,岛津针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出了一系列附件新品,如:DLTR-2030高精度气体稀释仪、LSV-S高压液体进样系统、HTCT-D新中心切割单元和STOV-2030增强型柱阀箱等。在本次沙龙活动的现场,岛津实物展示了部分新品,引发大量关注,成为与会专家的热议话题。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政策红利释放 医药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p   2016年仅仅过去三个月,多项医药政策变化就令业界无比亢奋:GAP认证取消,药品电子监管码暂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对《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药物 /strong /span /a 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工作程序(暂行)》和《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这一切都表明,医药领域改革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p p    strong 国务院给医药改革“清障” /strong /p p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向纵深推进,亟待破冰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医药行业增速随宏观经济增速下降而放缓。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起我国医药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当年,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下降至14.8%。到2014年,该数字继续下滑至12.9%左右。2015年1~3月继续下滑至11.1%。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数据,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02%,创历史新低。医药外贸业绩也同步下滑。 /p p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医药产业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未来发展取决于改革。 /p p   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和中医药发展做出部署,给医药改革“清障”。会议明确了四大产业创新升级方向。 /p p   一是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二是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 /p p   三是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四是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p p   一位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医改有一定进展,但是也进入了药价改革、注册审评、创新研发等领域的“深水区”。李克强总理新年伊始便对医药领域做出指示,为未来医药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医药行业的重大利好。 /p p   据悉,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九大重点任务中,也圈定多项改革目标。今年,我国将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到200个,同时扩大医疗综合改革省级试点。 /p p    strong 对标产业升级方向 /strong /p p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要求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稳增长”。而“惠民生”主要体现在药品可及性、安全性方面,“稳增长”则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性方面。 /p p   国务院已吹响医药创新升级号角,而药监部门和行业则已在以下四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p p   一是GMP、GSP认证保障了药品生产流通的安全性、可及性。众所周知,我国GMP认证已开展了近15年,2012年新修订的GMP认证已经基本完成,医药生产硬件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先进国家水平,软件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据CFDA公布的《2015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5065家。经过新一轮认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并购重组脚步加快。公开资料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制药领域并购案就高达47起,其中最高并购金额达65亿元。 /p p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466546家,其中法人批发企业11959家、非法人批发企业1549家 零售连锁企业4981家,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04895家 零售单体药店243162家。2006年以来,经开展多轮药品市场规范行动,基本杜绝了药品购销过程中的“过票”、挂靠等行为,目前招标采购中“两票制”阳光购销净化了药品流通市场。 /p p   二是引导创新,注册审评审批改革力度加大。去年,我国药品注册审批审评改革破冰,对药品创新研发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内医药数据服务商咸达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1类新药临床审批平均耗时分别为454天、436天、441和478天。相对于美国30天不答复就可以开展临床试验的规定来说差距明显。但可喜的是,CFDA去年11月发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2月24日,CFDA再次对《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推动优先审评落地。 /p p   去年,CFDA还重拳出击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根据CFDA截至2月5日的公告信息,去年7月22日核查列入品种共1622个,扣除193个免于临床试验品种,余下1429个自查核查品种中只有5个通过核查,企业撤回和不通过品种已达1178个,其中进口药品撤回率为20.13%,国内药品撤回率为89.10%。 /p p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我国药品注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新药创新发挥出极大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优先审评、解决注册申请积压、开展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则体现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担当和勇气,对过去长期存在的研发数据作假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整肃。 /p p   三是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现对上市药品“过筛子”。去年11月18日CFDA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近日,《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发〔2016〕8号)正式公布。该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表明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已提至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历史性补课,评价是手段,说明我们的药品进入了求真务实阶段,是从“60分”向“80分”、“90分”迈进。 /p p   四是医药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国际注册数量猛增。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2015年医药贸易数据,201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4.73%。截止到今年1月31日,我国医药企业获得DMF1400余个,CEP证书550余个,28个原料药、16个制剂和3个疫苗通过WHO的PQ认证。另外,在美国的ANDA(仿制药注册)有效注册数达40余个 50余家企业通过美国、日本、欧盟、WHO的GMP认证。 /p p   对于未来医药行业发展,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指出,“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缩小我国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p p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去年,我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在此情况下医药进出口额仍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这说明我国医药工业基础强大,外贸基本实现了换挡不失速。 /p p   “在新的一年中,如果现在有企业还在困惑该怎么布局的话,不妨读读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学学《政府工作报告》,领会政策精神,找找属于自己的政策红利!”科贝源(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增江表示。 /p p br/ /p
  • 提升赛道“领跑力” 上海检测认证赋能产业优化升级
    在第16个世界认可日来临之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8日联合举办“世界认可日”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本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  活动现场举行首批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授牌仪式,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5家检验检测机构获批筹建;“上海品牌”认证办证仪式,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现场发布了“开发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电领域关键试验技术突破“等2023年度检验检测十大创新案例。  2022年,本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承压前行、稳中有进,体现较强韧性。截至2022年底,本市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305家、认证机构178家,分别较上年增长6.4%和9.2%;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327.78万份,较上年增长10.2%,业务收入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0.9%。户均收入和人均收入位列全国第二。认证机构有效证书数48.02万张、业务收入51.30亿元、户均收入2882.02万元,均位列全国第二。  首次获批的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市高密度系统级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5个上海市质检中心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氢能动力等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中心建成后,不仅助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解决技术难题的路径。市市场监管局始终重视和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级质检中心建设,通过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保障,推动检验检测互联互通。例如,此次获批筹建的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在助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中心依托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筹建,聚焦细胞制品、核酸药物、重组技术药物等新型生物制品。一旦建成,意味着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检测环节得到了保障,创新生物制品有了全生周期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本次主题活动发布了第六批获“上海品牌”认证的35家组织37项产品或服务。相较以往,第六批“上海品牌”多了像昱章电气、微创神通、征世科技、芯龙光电等一批坚持科技创新、钻研产品研发的新锐品牌,尽显“上海品牌”的科技范儿。在数字化转型“新赛道”上,涌现出了国网电力、新致软件、南洋万邦等,以品牌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民生服务保障上,城市排水、漕河泾物业、虹桥机场、万宏养老等深耕改善民生福祉,用品牌彰显服务能级的持续提升。自2018年,“上海品牌”亮相以来,截至目前,共认证“上海品牌”141家企业,发放148张证书,涉及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科技文化、市政建设、教育养老等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一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优先支持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高端产业集群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技术发展,着力加快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活动上发布了“开发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电领域关键试验技术突破”等10项2023年度检验检测创新案例。 本次的创新案例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上海首创”检验检测技术。例如,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开发了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级仪表严重事故环境试验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为核电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广州广电计量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开发基于电子显微技术的先进制程芯片检测分析方案,更好地服务我国芯片设计及制造企业,也保障了自主知识产权安全。
  • “续航”新动力 | 助力锂电池产业升级——锂电产业一站式解决方案
    锂离子电池作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电器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源,其性能的提升一直深受行业关注。日立科学仪器作为先进的技术企业,可为锂电领域的“研发”、“制造”、“品质管理”,以及当下广泛关注的“电池回收”等产业链环节,提供从仪器到零配件再到方案等全面解决方案。1. 研发(R&D):创新驱动,助力锂电池研发突破【背景介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取得很大技术突破。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动力电池综合性能的提升是重要的支撑。电池的化学性能、电性能、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等评价能力的迫切要求下,推动电池产业界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不断加码。日立科学仪器可以为锂电研发、制造、品质管理等提供电子显微镜、分析仪器产品与解决方案。【案例分享】浓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A3000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需要高精度“定量分析各材料中的锂元素”、“测定正极活性物质中的组成元素摩尔比”、“测定有机溶剂-电解液中分离出的异物”等。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适合多元素分析,但不适用碱金属和有机溶剂分析,对某些元素的检测灵敏度低, 而且使用成本较高。分析实例:正极活性物质相关分析左:正极活性物质中的组成元素摩尔比;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A3000日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A3000系列可以高精度定量分析碱金属-锂元素,并且可以稳定测定正极材料中组成元素的摩尔比,其精度低于1%。此外,还可以轻松测定有机溶剂-电解液中含有的异物,石墨炉法比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的检测灵敏度更高。分析实例:正极活性物质相关分析左:钴酸锂中的锂分析;右:钴酸锂中的钴分析分析实例:电解液(电解质)相关分析左:碳酸锂中的钠分析;右:六氟磷酸锂中的钾分析2. 制造:智能制造,提升锂电池生产效能【背景介绍】锂电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其生产环节需要经历多道复杂工序,这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良品率等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锂电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智能制造、自动化、数字化等成为锂电制造当下的发展趋势。【案例分享1】高速检出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微米级金属异物——X射线异物分析仪EA8000A原材料中的金属异物会使电池失效,甚至发生事故。X射线异物分析仪EA8000A具备强大的X射线异物检出能力,可以高效检出20μm级微小金属异物颗粒,并对其进行元素识别。这套异物检测系统能帮助用户提高成品率、提升锂电制造工序的效率、构建工序管理并不断改进,从而有效控制异物混入情况。X射线异物分析仪EA8000A(产品来自日立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EA8000A在锂电领域的应用【案例分享2】成分和水分测试——自动电位滴定仪COM-A19自动电位滴定仪COM-A19可以高精度地测定氢氟酸、氢氧化锂、碳酸锂等电解液中的各种成分。锂电池电解液成分浓度测定案例左:氢氧化锂和碳酸锂的测试结果案例;右:自动电位滴定仪COM-A19对于非水相体系的锂电池材料而言,水分是一个关键指标,因为它不仅会对材料的稳定性有影响,而且可能引起一系列有害的反应。在自动滴定装置上增设“水分测定单元”,可以同时测定水分含量。另外,平沼的单室电解单元由于不需要阴极液,能够降低运行成本。锂电池原料:聚氨酯硬化剂多元醇中水分含量测定案例左:测试结果案例;右:MOICO-A19与卡式蒸发炉3. 品质管理:精准监控,确保锂电池卓越品质【背景介绍】锂电产品安全性至关重要,这决定了锂电行业对产品品控和管理的高规格要求,如何在生产环节中保证锂电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均一性等尤为重要,精准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手段此时便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案例分享】仅需3分钟即可观察影像——TM4000Plus IITM4000Plus II是日立台式扫描电镜系列中最新的型号。样品无需前处理,从放入样品到获得图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从形貌观察到元素分析,以及生成报告都可以迅速完成。尤为适合各工序的锂离子电池的品质管理。 上左:EDS颗粒分析;上右:日立台式扫描电镜TM4000Plus II;下:宽范围成分图4. 回收:环保先行,推动锂电池可持续发展【背景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双碳”政策引导下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电池需求大力拉升下,镍、锂、钴等金属价格持续上涨,,锂电回收不仅复合减污降碳的政策方向,且目前全球镍、锂、钴等原生矿产资源相对稀缺。通过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可有效解决资源枯竭问题。如何推动锂电回收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有序化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命题。【案例分享】:锂电材料综合评测—SEM和AFM联动分析SÆ Mic.是指将SEM、AFM的特点功能结合使用得到综合评价。在同一视野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测试。将SEM得到的成分信息和AFM的SSRM像的电气特性进行匹配,得到全面的样品信息。左:SEM-AFM联合观察SÆ Mic.;右:锂电正极材料的SEM/AFM同一视野下的测评观察锂电材料,SEM和AFM联用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面对全球不断壮大的发展需求,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电池的安全、可控、低碳等发展方向为对应检测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日立科学仪器将在锂电解决方案的开发中不断加码,在锂电领域“研究开发”、“制造”、“检测”的价值链中,提供从仪器到零配件的高端及前沿的解决方案。携手广大客户,共同为锂电升级不断赋能。欢迎垂询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话:400-898-1021邮箱:contact.us@hitachi-hightech.com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官微更多产品内容等您来看!公司介绍: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日立集团旗下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本公司秉承日立集团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始终追寻“简化客户的高科技工艺”的企业理念,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积极为教育、科研、工业等领域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和优质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类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面科学仪器和前处理设备,以及各类色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日立客户,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沈阳等十几个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办事处或联络处等分支机构,直接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专业优质的各类相关技术咨询、应用支持和售后技术服务,从而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其目标,共创美好未来。
  • 奶业振兴需要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除了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和乳粉等,干酪、奶油等也逐渐走上了大城市居民的餐桌,同时,一些高端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是中国奶业协会在盘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奶业发展时,对当前奶业现状的一个描述。众多乳业专家认为,在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黄金十年的飞速发展后,中国乳业装备工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力挺乳业发展的当下,蒙牛等国内乳品企业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乳制品品种单一,以乳粉等干乳制品为主,仅有少量的巴氏杀菌乳 而今,整个乳业产品线已经扩展为常温液态奶、低温鲜奶、冰淇淋、奶酪、黄油等众多系列,其中,仅蒙牛的五大系列产品,就有三百多个品种。促进产品升级的直接动力,就是企业的技术能力。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蒙牛投资12亿元,汇聚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国际国内乳品技术提供商及科研单位的先进科技,建立了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直接得到了国际认可,乳品研究院中的中试工厂,以美国FDA和欧盟食品标准为尺度,这一新路径大大缩短了中国乳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路线。专家指出,这标志着蒙牛乳业从单纯生产走上集生产、研究、培训于一体的高智能化发展之路。   乳业黄金十年期间,我国居民人均乳制品(鲜乳、乳粉、酸乳)消费量显著增加,由1992年的9.23千克年增加至2007年的24.87千克年,牛奶已经从奢侈品转变成了生活必需品,而国人对牛奶品质的关注也越发明显。品质的保障主要来自于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   “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这是最终上市的每一包蒙牛牛奶必不可少的出厂经历。” 在蒙牛六期工厂,技术人员对参观者讲解道,“从挤奶、运输、原奶检测、科学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送包装、一系列的检测化验、包装保存到最后出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影响整个批次的牛奶质量。”在他看来,一包健康牛奶的背后凝聚的技术含量并不比电脑低。   近年来,由于奶牛养殖等相关成本不断上升,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如何提高我国奶业的质量和效益受到重视。振兴奶业的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加快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奶业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我国奶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将是奶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   牛奶也有高科技   ——蒙牛乳业和林生产基地参观记   “这是我们研发中心的应用研究小试车间,它是由南半球乳品行业中最大的工程设计公司之一——新西兰默多克公司为我们量身设计建造,全世界仅有这一套,”蒙牛乳业集团胡新宇博士向正在蒙牛乳业乳品研发中心参观的记者介绍,按照生产需求灵活调整管路,这套小试车间既能满足各类乳制品新品研发实验,又能模拟实际生产过程,分析研究关键工艺过程。   日前,记者深入到位于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的蒙牛乳业集团总部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亲身体验了蒙牛的整个生产过程,从挤奶、生产到研发、监测,处处蕴涵的科技含量让同行人员不由得发出“牛奶也有高科技”的惊叹。   以牛为本的高科技挤奶   “这就是全自动的机器人挤奶,在中国只有这一台,在美国也仅有8台。”同行的蒙族讲解员那雪告诉记者。一头奶牛面对我们迟疑了一会儿,走进了机器人挤奶设备。仔细观察发现,这台机器前方在合适的位置放置了优质的草料,是通过食物诱惑将牛吸引了进来。   只见机械手臂灵巧地通过红外线感应探测找到奶头,先挤掉了头三把奶。随后机械手臂又自动拿出四个奶杯,分别给奶牛的乳头带上,开始了真正的挤奶工作。那雪介绍,原奶是有细菌的,所以头三把奶并不能要。挤完奶的乳头比较松弛,很容易受到细菌侵入,所以机器人也还会对奶牛乳头进行清洗再消毒,整个挤奶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这台机器人效率并不高,日处理奶牛仅有80-100头,但它代表了乳业科技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高度智能的高科技生产   在蒙牛投资10亿建设的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偌大的生产车间,20多条生产线,仅有几个工人操控。那雪指着位于生产车间中心的一个透明房间告诉记者,那就是整个车间的中央控制系统,几个工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设定程序,指令机器人操作完成从收奶、杀菌、包装、装箱码垛、出库等各个流程。   据悉,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体液态奶加工厂,共有22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为2000吨,在能源利用、建筑造型、物流分区、工艺布置等方面都具备了世界乳业领先水准。   世界先进的高科技检测   “分析中心是集团中心实验室,也是集团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在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配置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相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重金属检测设备、微生物分析设备、生物工程的相关设备。据悉,这些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总价值近三千万元,能够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致病菌鉴定、营养成分、维生素、添加剂、重金属、微量元素等367个项目进行细致、缜密的分析研究。   胡博士介绍,分析中心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27人,全天二十四小时对公司的原料和成品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项目的检测,切实保证公司出厂的产品全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走出蒙牛高智能化基地,蒙牛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措施让记者相信,中国乳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凭借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水平,中国乳业振兴产业、规范发展,从而顺利转型的路程并不遥远。
  • 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实施14个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11月15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的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重要基地和华北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与京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实施14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专项。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开展数据中心整合利用试验,推动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向张北等地集中。到2020年,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国家大数据创新改革综合实验区。  产业转移承接示范专项。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升级规划》和北京、天津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17家产业聚集和转移承接示范园区。到2020年,河北省重点产业领域布局更加合理,与京津区域配套和产业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选择钢铁、汽车、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组建一批跨区优势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向优势工业企业集中。到2020年,培育示范企业,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城市试点示范专项。围绕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试点和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创建。到2020年,在河北省建成一批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市)。  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企业发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资源作用,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工业强基专项。围绕河北省确定的制造业七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为主攻方向,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到2020年,100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实现替代进口,50项重点示范产品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智能制造专项。推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创新应用模式,有序推进、分步开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与供应链智能化。到2020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1500家,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60台。  “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服务模式及试点示范。到2020年,培育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00个。  绿色转型发展专项。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到2020年,创建10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00家绿色工厂,建设100个能源管控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服务型制造专项。实施工业云服务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增值等工程。到2020年,网络化协同制造在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压减过剩产能专项。2017年底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产能60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600万重量箱任务。  新一轮重大技改升级专项。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到2020年,优势传统产业80%的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品牌提升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在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第一”“唯一”产品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到2020年,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名牌产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规上工业40%以上。  优势产能国际合作专项。鼓励建立一批海外生产加工基地、配套物流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带动相关产品、技术、装备等输出。到2020年,河北省成为全国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新样板,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 专家热议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5月24日,以&ldquo 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rdquo 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昆明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   赵乐际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开辟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空间。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机遇前所未有、舞台无比宽广。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中勇攀高峰,在多学科、多领域交流融合中群体跃进,在推进大科普事业中积极作为。   借助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坦言,一直以来,我国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国际低中端水平,而且在一些重点领域仍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储备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白春礼就此提出了三大创新战略选择: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是重视科学原创,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三是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推动关键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ldquo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国传统的技术和产品要适应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产业转型,而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例,新科技带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不再依靠消耗劳动力、原材料以及污染环境便能产生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从而直接造福于百姓。两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称,&ldquo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rdquo 四化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必将带来新的产品、技术、产值以及经济转型。   在专家看来,应对产业升级中的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把科技的推动作用体现出来、发挥好。   何季麟表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应注重合作平台建设。&ldquo 如果还是各自为阵,企业做企业的,研究机构做研究机构的,各自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范围,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政府再怎么喊转型升级、发挥市场作用,还是不容易到位。&rdquo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看来,促进产业升级,科研和产业发展不可分割,但两者的结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之上,且不能去复制某个模式。   据悉,除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外,本届年会还设立专题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等,邀请和组织活跃在学科前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前沿交叉问题,并结合云南省重点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开发、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印发《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各区市场监管局、经委(商务委、科经委),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机场分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服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制定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4年4月2日(此件公开发布)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为发挥检验检测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服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作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着力推动产业协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实现强链稳链补链延链,以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二、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组织专业领域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牵头机构”)、各区市场监管局、经委(商务委、科经委)(以下统称“各区职能部门”)对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和能力供给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一)深入调研产业链需求。围绕本市“(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等单位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调研,摸清产业规模、产业特点、地域分布,产业链结构和主要企业构成,相关产业园区分布等情况。重点了解链主企业、骨干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以及特色园区等的检验检测需求,剖析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出厂、售后服务、进出口等环节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等问题,梳理现有检验检测能力短板及“卡脖子”关键技术,建立本市检验检测需求清单。(二)系统梳理检验检测能力供给。以CMA资质认定和CNAS认可体系为基础,编制各产业领域主要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名录。从产品、项目/参数、检测方法三个维度,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原材料、零配件、产品、系统等的检验检测能力,建立本市检验检测能力清单,并绘制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三)完善检企供需对接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检企对接、技术帮扶等活动,引导检验检测机构与产业链企业同题共答、机遇共享、要素共用、发展共进。加强头部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协作,形成一批检企对接标志性合作项目,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协作机制。三、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着力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问题,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横向检验检测机构协同合作,组建若干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织参与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拓展产品试验场所和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智能检测装备发展应用。加强检验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制修订和试验验证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检验检测能力。举办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大赛,集中展示一批创新成果,引导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优化重点平台布局。面向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储能、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质检中心和上海市质检中心,形成高端检验检测服务集群。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趋势,着眼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整合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自有检测实验室等检测能力,研究未来3—5年各产业链检验检测技术能力重点发展方向,编制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发展规划指引。(六)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以食品、医疗器械、儿童用品、老年用品、家具家电、交通工具等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产品为重点,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覆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积极发挥质量保障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和人员培训,指导企业发现并解决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裉节问题。四、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及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基础。(七)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检验检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全流程线上化,双向赋能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检中心平台优势,在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医疗器械、机器人等产业领域拓展检测测评服务。加快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质检中心建设,拓展大语言模型全栈式工具箱,布局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Agent测评能力。建设“沪检云”服务平台,集成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综合查询、智能分析等数据资源。(八)推进绿色化转型。结合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要求,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助推生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加强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碳排放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提升数据质量,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九)创新融合化模式。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检验检测服务业深度融合、耦合共生,培育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两业融合”项目、平台和示范园区。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建设共享实验室,带动产业链检测能力整体提升。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定制化服务,打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创建检验检测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十)增强国际化能力。积极争取加入国际标准化专业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标准制定,提高产业链全球参与度和国际话语权。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次检测、多国认可的“一测多证”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国际能力验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验室参与比对实验,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数据结果互认。支持本土检验检测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海外布局,提升大宗商品、航运、汽车等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国际化能力,助力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五、时间安排年度工作分四个阶段开展:3月底前,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拟定当年度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 各区市场监管局会同区经委(商务委、科经委)围绕产业发展实际,明确当年度区级重点产业链名单,制定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工作计划,做好工作部署。6月底前,牵头机构、各区职能部门开展重点产业链检验检测需求调研,梳理需求清单、能力清单,绘制检验检测能力全景图。10月底前,围绕加强检验检测供需对接、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深入开展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切实助力企业提质增效。11月底前,总结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工作亮点和先进经验,评估行动成效,深化长效工作机制。六、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要将赋能产业升级行动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加强协作。其中,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检验检测机构组织发动工作和行动牵头协调工作,市、区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产业链企业、园区组织协调工作。(二)做好宣传引导。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行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检企需求对接活动,在实施检企合作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务求实效。组织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互学互鉴活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世界认可日”“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质量月等活动平台,发布优秀案例,宣传工作成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及时总结经验。请各区职能部门及各牵头机构于11月底前将当年度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工作总结和情况汇总表(附件2)报送市市场监管局认可处。市市场监管局联系人:李芳菲,电话:62220000转2840分机 市经济信息化委联系人:王元方,电话:23119405.附件:1.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市级重点调研产业链名单(2024年度)2.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实施情况汇总表 附件下载
  • 首届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大会优秀案例发布
    为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于近日召开了第一届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大会。会上,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10大优秀案例和16个典型案例正式“亮相”。优秀案例和典型案例以检验检测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为主要方向,涵盖农食品、新能源、航空航天、计量标准、工业产品、软件产品等各方面。检验检测机构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序号报送单位案例名称1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夯实技术能力,服务数字经济2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高温合金分析表征核心技术,打造航空发动机材料NQI体系3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打造高能级户外实证基地,赋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4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赋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5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数字化驱动电动汽车充电桩检定新模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以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TSQ)促产业升级发展7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做强检验认证民族品牌为己任,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检验认证综合型机构8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全方位服务赋能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助力“小米粉”进入“大产业”发展“快车道”9国家通信导航与北斗卫星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高标准服务北三高质量发展10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智能检测综合车,助力公路试验检测数字化转型升级检验检测机构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序号报送单位案例名称1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践行“有感服务”,以“三新”工作法助力松阳不锈钢产业优化升级2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质量基础设施NQI推动教室照明高质量发展,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健康3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科研标准检测认证一体化,助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4中汽院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湖南)有限公司国内首个预期功能安全测评体系:C-IAC品牌建设5横州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广西茉莉花(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不断改革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地方茉莉产业发展6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聚焦行业数字化服务,助推检测高质量发展7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搭建检企对接平台,助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8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9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测中心“检学研”融合,赋能汽车行业人才培养10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攻坚克难 善作善成 在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中积极发挥重要技术支撑作用11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打造氢能汽车产品检测认证共享平台 护航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安全高质量发展12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检)构建汽车芯片测试链路 助力国产替代核心工艺验证13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推动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各要素集成融合,提升铁路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14抚顺中煤科工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深度,赋能防爆电气企业高质量发展15荆州市世纪派创石油机械检测有限公司创新一体化服务模式 打造客户服务新体验16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主业谋创新,诚信经营树品牌——苏试试验集团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实践探索
  • 河南郑州14个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试点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郑州市电子电器产品“一站式”质量服务站(以下简称“质量服务站”)建成以来,已促进3个科技成果转化,研制8个检验检测标准,申请10项技术专利,开展36次技术帮扶,组织企业人员培训185人次,服务320家企业,帮助企业降成本提产值248万元。近日,为引导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服务重点产业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举办了全市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试点项目建设成果观摩交流活动。质量服务站试点项目负责人公布的一组数据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关注。据了解,质量服务站试点项目以方圆检测认证集团为依托,以电子、电工、电器领域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产品为重点,通过为企业开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咨询、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人员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为保证企业在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使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可靠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受到相关行业企业欢迎。2022年11月,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郑州市从对接产业链升级需求、促进重点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保障碳中和、优化检验检测技术服务4个方面入手,选定14个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试点项目,深度锚定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郑州园区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年多来,14个试点项目均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试点项目已累计服务企业10813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16个,组织企业培训20744余人次,开展技术帮扶950次,实施能力验证项目358个,解决产品质量问题928个,研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101台套,申请技术专利315项,研制检验检测标准72个,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93个,帮助企业降成本提产值6323万元。在此次活动中,与会者观摩了质量服务站试点项目,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检验检测机构分享了建设成果,并对郑州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要求,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产业意识,将检验检测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机构的能级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拉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提供硬核支撑。
  •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
    隆冬时节,走进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刚刚启用的百万只高端机械表机心智能研发制造平台,随着工作人员按动开关,电动门徐徐开启,涵盖40余个专业化车间及多个数字化智能生产线的现代化生产区域映入记者眼帘。“这里集研发、制造、销售、进出口、产校培育、文旅博览于一体,是我国北方钟表行业唯一的全产业链项目。”公司行政部部长王广文说,平台以打造世界高端机械表机心智能研发制造产业集群为定位,将大幅提升孔雀机械表及机心的数字化研制批产能力。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企业最新自主研制的SL-4802薄型自动码表机心,它采用垂直离合、导速轮两项独特技术,对14项零部件设计进行再优化,大幅提高了计时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据了解,近年来,孔雀表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研发计划,保持着平均每年4款全新产品、20项技术改进产品的研发速度。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的科技攀升,是丹东市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仪器仪表产品迈向高端的缩影。如今,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持续发展,全地区仪器仪表生产企业拥有四大类、11小类、100余种产品,是全市技术含量最高、企业群体较多的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已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名片”。一直以来,丹东市高度重视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随着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包括思凯股份、东方测控、奥龙射线、通博集团、百特科技、东发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内的仪器仪表企业340家,同时拥有工控系统核仪表、工业射线、流量仪表、粒度仪、煤气表及卡表、高档手表机心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建立了一批由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学研体系,部分产品或细分领域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在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里,几个小巧精致的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这几个小东西,这是公司的专利产品之一——靓彩物联网超声波水表,其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公司董事长郑孚说。该公司是全国首个智能燃气表、水表的发明者与产品供应商,完成了全国首个燃气阶梯计价试点项目,参与了2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填补了我国超声波燃气表领域的空白。创新不仅让企业有活力,更让产业发展有动力。目前,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已形成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及江湾工业园区等周边园区为核心,元宝区、振安区等周边城区为辅助区域的分布格局,是我省仪器仪表产业的核心区之一。到2022年年底,丹东市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9亿元。今年前10个月,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实现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22.7%。
  • GE医疗“一次性技术”助力西南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升级
    p   2017年4月18日,GE医疗与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药业”)在成都举行了签约仪式,共同宣布百利药业旗下的成都多特抗体药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多特抗体”)采用GE医疗一次性技术平台的生物制药生产线,建设的成都第一家符合中、美、欧GMP标准的先进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建成投产。 /p p   多特抗体基于GE的一次性技术的生物制药生产线,立足于生产创新型单抗、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多特抗体将成为成都医学城产业园区率先入驻的抗体药物制药企业。百利药业抗体药物的创新发展,将带动产业园区高端人才和先进项目的引进,以及抗体药物产业链的形成,从而推动成都乃至西南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国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中国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在重点发展产业名录中居于前列。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义表示:“‘让患者获得健康与活力’始终是百利药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通过可持续创新的强大研发平台与中外研发团队,打造肿瘤抗体药物领域多样化、领先的在研产品线。此次借助GE医疗基于生物工艺一次性技术的灵活生物制药生产平台,我们将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以更高的产能加速为患者带来更高品质、更可负担的创新型抗体药物,并以丰富的服务与技术输出带动产业园区甚至西南地区生物制药的整体发展。”GE医疗提供的基于生物工艺一次性技术、先进加工自动化和紧凑洁净室结构的生产平台,能够帮助客户迅速配置cGMP生产能力。与传统设施相比,一次性生产平台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周期,有助于加速研发药物进入临床和商业化生产的进程,提高合作伙伴生产能力及应对风险能力。建设期间,GE医疗严格遵循cGMP指导准则,积极为车间建设、设备制造及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提供了全程技术支持和服务。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总经理李庆先生表示:“GE医疗和百利药业都是着眼于‘创新’的企业。我们作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始终在以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与生产,而百利药业则是通过创新药研发带动企业与产业的不断前行。此次双方进行合作,将充分汇集‘创新’的力量,让创新加速度,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p p   据悉,多特抗体基于GE一次性技术平台的创新型肿瘤抗体药物生产基地于2016年10月正式动工,于2017年4月18日投入运营。 /p p br/ /p
  • 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扶持政策料加码
    p   医药产业开年迎来政策利好。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并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措施。 /p p   “本次会议主要利好三类企业。”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分析称,“一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因为国企多是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创新能力 二是大型中药企业,从2015年起,中医药利好政策频发,中药单独定价和不限量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利好 三是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企业,能将国内研发、生产、销售环节都理顺放大。” /p p    strong 创新是核心导向 /strong /p p   2016年被称为中国药品改革元年,新药审批提速、仿制药有效性评价、GMP认证管理体系、上市许可人制度等重要政策将陆续落地,其中提高新药审批速度、提高仿制药质量为重中之重。 /p p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具体方向:“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都是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且治疗的药品基本都依赖外资原研药,价格昂贵,使用量庞大,中国国产药企的能力有限,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跟不上。上述政策主要是推进这些受惠群体大的药品产业化、国产化的进程,使中国治疗体系不至于受制于人。”史立臣分析称,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特定领域和品种的创新要求,预计后期相关部门将会在药品注册审评审批、终端采购使用等细分领域出台系列配套落实政策。 /p p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虽然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但与欧美药品市场相比,甚至与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医药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中国医药行业“小散乱”已是顽疾,由此造成的恶性竞争、创新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早有诟病。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2015年,国家大力扶持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扶持资金就有400亿,但中国药企普遍研发能力较差,尤其是医疗器械领域,只能生产医疗床、手术台等基础医疗设备。在核磁共振、CT、B超等高端医疗设备方面,中国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差距巨大。”史立臣认为,上述政策将对高端医疗设备企业构成政策利好。 /p p    strong 中医药受政策保护 /strong /p p   会议还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p p   作为中国特色产业,中医药一直享受各类政策扶持。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更好发挥“保基本”的作用。 /p p   中医药发展近年来可谓是利好不断,其作为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资源的作用不断彰显,公众越来越信任并选择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使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对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p p   我国制定了多部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构成了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国务院法制办将根据常务会议的意见对草案作进一步修改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获得表决通过后,我国将有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p p   2016年1月18日,中国国家认监委与国家中医药局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认证工作,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认证体系。双方将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等认证,同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动中医药科研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等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国家统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届时,我国中药产业的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 /p p   strong  健全药品溯源体系 /strong /p p   本次会议还提出要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 /p p   产品溯源体系或与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药品电子监管码有关。电子监管码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考虑到现有模式的争议,未来相关部门或将采取更为稳健的措施加以推进。 /p p   监管码设立初衷是让每个产品都有独一无二的验证码印在包装上,每个流程都通过扫码的方式建立数据,实现全程可追溯。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查监管码,就可以知道吃的药是从哪个药厂出来的,中间经过哪些流通环节最终到患者手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就能掌握药品的流通渠道,不用再在一堆红红绿绿的进货票里翻来覆去地找。对于市场来说,假药不能获得监管码,就很难进入正规销售渠道,用药就更安全。 /p p   2010年6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关于做好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凡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中标企业,要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按规定做好赋码、核注核销和企业自身预警处理的准备工作。2012年11月6日,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3版)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其第八十一条规定,“对实施电子监管的药品,企业应当按规定进行药品电子监管码扫码,并及时将数据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平台。”2015年底,食药监总局连续发文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凡是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SP认证的药企,一律停止药品经营活动 并要求地方食药监局对未认证的企业逐一审查,停止企业的药品经营活动。 /p p   此外,本次会议提出要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中长期利好医药流通企业。 /p p br/ /p
  • 研发中心纷至沓来 新区产业结构升级获有力支撑
    7月5日从滨海新区科委获悉,继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专家验收后,天铁集团板材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技术中心也分别于日前在新区基本建成。与此同时,本市日前正式批复筹建的3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有16家在滨海新区。这16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与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多领域。   这些国家级和市级技术中心的建成与落户既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也为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研发平台的建设,公司建成了中间试验厂等硬件设施,过去一个研发成果至少需要到100吨批次的生产线上去试验,一旦出现偏差损失就高达数十万元。有了中间试验厂,技术人员可以通过500吨的模拟生产线验证我们的研发成果,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付继成说。据了解,在研发技术平台建成之前,天津钢管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只有几十项,在研发平台建设这三年的时间里,公司累计申报的专利数已达到241项,是过去十几年总数的好几倍。   企业技术平台的建成不但让天津钢管公司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也为天津铁厂、天津钢铁厂带来了发展的动力。自研发技术平台启建后,天钢集团三年来累计科技投入达32.3亿元,依托研发平台成功开发了新品种106个牌号,完成了重点研发项目132项,形成了三大类39项核心技术,取得高碳钢小圆坯连铸工艺等技术成果110项。天铁板材产业技术开发中心三年来累计完成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项目216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占40%,国内领先水平75%以上,形成科技成果132项,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新区此次新增的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包括:天津市先导化合物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等16个项目。这些技术中心以企业为依托,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补充,实行企业化方式运行。比如天津市原料药开发生产技术工程中心,其依托单位是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该中心计划在天津开发区建成约35000平方米原料药全分析测试平台,中心建成后将有效带动我国原料药生产从低效益过期专利药向高产值新药的转型 天津市数字安防技术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该中心在华苑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将搭建数字安防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带动半导体芯片产业、电子信息、系统集成工程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天津数字安防产业基地的核心地位。   截至目前,本市已有60家工程技术中心,滨海新区达到34家,诸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将有效推动新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 实验室4.0—智能制造技术助力检验检测产业升级
    近年来,中国检验检测行业经历了蓬勃发展,覆盖了建筑、环保、卫生、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工、航空、国防等各个领域;预计到2022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检验检测行业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然而,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准入门槛相对降低,民营机构众多且缺乏竞争力,产业分散尚未形成龙头企业,检验检测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质量、服务、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数字化和工业4.0时代,科学实验室也在忙着为未来做准备。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实验室,必须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具有完整的可追溯性,并符合认证质量标准和既定标准。这些都是苛刻的要求,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帮助下,从样品到达实验室自动记录到终打印出测试报告和证书,可以更容易地满足这些要求。理想情况下,通过与数据网络连接的专用软件和所有仪器和设备,整个处理过程可以实现完全智能化-实验室4.0时代已来! 实验室4.0是依靠先进的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智能化操作直接得出检测数据结果、变化趋势、分析报告等;同时将各项检测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分析溯源,形成一套标准的检验检测体系。智能化检验检测已是大势所趋,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是其显著优点,特别在危险危害特殊领域(如放射性、核生化等)更具优势,既降低风险、避免职业伤害,又提高了检验检测结果。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我国智能化检验检测技术即将迎来超速发展,把握这一重要机遇已经刻不容缓。 莱比信(Labsun)依托德国先进的全球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领域的专家技术团队,为中国的检验检测行业提供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的综合系统解决方案。我们致力于提高检验检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此行业的技术革新,为检验检测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将于2019年4月18-19日在山东青岛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2年的发展,ACCSI单届参会人数已经突破1000人,并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 莱比信(Labsun)受邀出席参会,将在4月19日检验检测产业峰会上带来《Lab 4.0—智能制造技术助力检验检测产业升级》的精彩报告演讲! 会议时间:2019年4月18-19日会议地点: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 本届学术盛会需要您的支持和参与,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前来参观,期待与您相约在青岛!
  • 李克强:以提升消费品质量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结束江西考察后,李克强总理密集工作日程并没有片刻停歇。8月24日中午,总理返回北京,当天下午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延续争分夺秒的“克强节奏”。  当天会议的议题,是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说,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  总理还以江西考察中的三个事例,部署工作重点。他强调:“要用消费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李克强举的第一个例子,是他23日在南昌考察的晶能光电公司。该公司颠覆性的硅衬底半导体技术,能够使LED产品在成本降低1/3的同时,能效提高20%。总理当时勉励他们,不仅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要打出品牌,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过去我们的企业给国外品牌代工比较多,现在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24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提到此事时说,“‘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当天会议决定,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李克强说,当前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消费品竞争力还不强,重点消费品抽查合格率仍待进一步提高,导致一些人选择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  他明确要求,要抓住政府工作的定位,一方面推动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中国消费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创新标准和质量监管。  “现在很多人都追求个性化定制,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产品标准化,因此政府更要在监管上下大工夫。”总理说,“但必须明确,一定要创新监管制度,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要避免重复检查,规范涉企收费,真正让企业集中精力抓质量、提品质。”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南昌一家新模式的众创空间,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这里整合建筑装饰产业链,引进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30多个设计中心,实现园区与设计师之间、上下游创客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南昌一所大学还将这里作为实习基地,成功孵化了两个创业项目,每年带动数百名大学生实习就业。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把学校教育和工厂企业职业培训结合起来。我们也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荣誉等制度。”总理说。  他强调,多方面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必须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  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三个例子,是他在江西考察的第一站:赣州孚能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电池和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其生产设备全部是向国内制造商定制化生产,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6。  李克强当即肯定这种新模式,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推广。他在24日的常务会上强调,要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以消费市场向中高端发展引导带动装备制造企业主动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  “要改变过去‘有什么装备就生产什么’的旧模式,以消费品需求的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总理说。  李克强最后要求,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各部门合力,切实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 破解“卡脖子”难题 市场监管总局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检验检测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主要任务包括: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编制与产业链图谱配套的检验检测供需清单,梳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空白及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检验检测行业头部机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推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兼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揭榜挂帅”创新机制,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和仪器设备协同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检验检测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享,提升使用效率,畅通检验检测供需对接渠道,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效能。
  • 推进检验检测促产业升级 哈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调研
    记者从哈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发挥检验检测在维护质量安全、保障国计民生、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近日,该局对哈尔滨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和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就碳排放检测、食品相关检测能力和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重点项目进行调研。在市质检中心,哈市市场监管局调研人员通过现场查看煤炭、石油等涉及碳排放相关检测实验室,了解实验室人员、环境和仪器配备等情况,并就近几年碳排放检测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沟通交流。在食品检测实验室,调研人员深入了解大米中香兰素指标检测的具体流程和实验方法,要求实验室做好香兰素指标在不同情况下测定数据差异的数据积累,为行政机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调研人员与该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重点项目“黑臭水体识别技术研究,促进无人机搭载多光谱设备升级”工作进展情况,并围绕项目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进行了广泛交流,总结了项目推进中的优秀经验和有效做法,为最后达到预期效果打下良好基础。作为技术服务部门,市质检中心、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将围绕自身职责,全面掌握自身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认真研究检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检验检测活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适应新形势 、新任务、新要求,认真研究检验检测方法,不断开拓新领域,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水平,为哈市质量提升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 天祥深耕光伏产业 服务能力再升级
    Intertek天祥集团近日在上海光伏实验室新址举办扩建迁址仪式,正式宣布上海光伏实验室由浦东金桥开发区搬迁至上海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迁址后的实验室将陆续增加新的环境试验箱、暂态模拟器及光老化模拟器等设备,认证测试能力将比原先扩充一倍,并可大幅缩减测试周期,从而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加快速、精确的全球准入解决方案。   据相关数据显示,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光伏行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契机,2010年一季度我国光伏出口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0%,全年光伏产品总出口同比增长预计将不低于15%。为了顺应国内企业在认证方面的进一步需求,此次扩建,Intertek上海光伏实验室除了增加原有专业化设备的数量,还同时添置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精度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组件性能测量的暂态模拟器及用于薄膜组件检测的光老化设备。暂态模拟器的增设,使得Intertek光伏实验室一举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拥有AAA级暂态和稳态太阳光模拟器的实验室。   Intertek天祥集团商用及电子电气全球总裁Gregg Tiemann先生在迁址仪式上强调:“如今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能源有效利用的战略意义。太阳能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和未来人类绿色生活理念的核心能源,也将成为新能源认证领域的高地。作为值得信赖的权威认证机构,Intertek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企业在能源效率上的贡献推广到全球,此次光伏实验室的扩建不仅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契机,更为中国企业抢先完成在全球新能源诉求下的准入需求,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后盾。”据悉,作为亚太区目前为止唯一可以同时进行欧规和美规测试并发证的实验室,Intertek光伏实验室目前涵盖CB测试报告、北美ETL标志、欧洲CE标识、 PV GAP标识、金太阳认证等在内的一系列适合多国市场需求的测试和认证服务。   从2008年12月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太阳能组件全项目实验室、2009年12月率先获得CBTL资质,到陆续与日本电气安全与环境研究所(JET)、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GC)等机构合作关系的不断建立与深入,Intertek上海光伏实验室的关键设备和测试资质始终代表着国际最先进水平。目前,除上海光伏实验室外,Interte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也拥有最尖端的光伏检测和认证中心,并在欧洲积极开展光伏产品认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以“最短的测试周期获得全球范围的市场准入”的认证承诺,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光伏制造商实现全面发展和品质升级。   Intertek天祥集团商用及电子电气亚太区总裁潘家瑞表示:“Intertek光伏实验室时刻关注光伏市场需求及变化,聚焦技术革新,致力于携手客户开创更符合市场趋势和环境需求的形式及产品。此次实验室的扩建优化及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正是为了与国内光伏企业并肩同行,帮助它们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拨得头筹,共同促进中国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
  • 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为中国产业升级打造强力引擎
    7月22日,以“探究未知,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圆满召开,此次大会吸引到众多企业、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与趋势,促进推动科学仪器及传感器创新成果。在论坛期间,来自埃地沃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坚在接受现场媒体记者采访时,共同探讨了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如何自主创新,并且对国内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行业市场现状进行精准的分析并提出宝贵见解。中国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市场潜力大、增速快许总表示,中国的科学仪器与传感器市场前景是一片光明,专有设备会有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的科学仪器市场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中国的小创企业多,其次地域广泛、农村区域较多,所以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中国专有的仪器跟传感器的应用前景非常明确,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已成为一项关系到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的关键技术。传感器受益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在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产品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感器市场需求旺盛,历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由于近年来硬件创新市场逐渐转移国内,中国成为全球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市场对于器件的需求增速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在这个市场当中,很多小创企业根据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开发出专有的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同时依托于中国极强的制造能力跟互联网的技术,万物互联把这些仪器在互联网环境当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传感器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放眼全球市场,传感器产业已然成为了一块美味的“大蛋糕”。然而,“蛋糕”虽好,吃起来却不容易。目前,传感器市场已经给想要吃“蛋糕”的人出了一份“考题”。许坚总经理表示,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我国的传感器面临市场高技术要求和国外同行竞争的双重挑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这些科学家成为企业家,支持他们成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科学仪器技术创新是核心,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发展,在科创方面,我们也同样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解决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当中如何把独特优势体现,进而转化为产品、转化为解决方案。机遇在于国家的重视、人才的集聚、市场的需求。中国有巨大的人才优势,中国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当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我国政府对科创、科学研究、基础研究近年来非常重视,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人才,希望他们能在创新当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聚焦高端创新资源 提升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为了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怀柔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同时,非常关注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这个产业,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许坚总经理的具体建议是希望能够充分创造出一个创新的平台,能够让科学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的一个环境。希望政府各个部门能够给予大量的支持,快速吸引配套厂商聚焦在怀柔,形成科学城的特色研发基地。通过此次2021雁栖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论坛(SISF 2021),为中国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加快高端创新资源的聚集,提升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实现中国在科学仪器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