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业集群

仪器信息网产业集群专题为您整合产业集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业集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业集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业集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业集群话题讨论。

产业集群相关的资讯

  • 科技部发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这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列
    近期,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通知》,共有46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包括6个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分别是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详情如下: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科火字〔2020〕85号),引导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参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的有关要求,经建设主体申请、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专家评议论证、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等46家集群确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名单见附件)。各有关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服务与监督管理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集群建设单位要积极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对标对表完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任务。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序号集群名称建设单位推荐单位1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滨海新区科技局天津市科技局2石家庄市鹿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石家庄市科技局河北省科技厅3保定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4承德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承德高新区5锦州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锦州市科技局辽宁省科技厅6大连市金普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金普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大连市科技局7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春高新区吉林省科技厅8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哈尔滨市科技局黑龙江省科技厅9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苏省科技厅10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11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12宿迁高新区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宿迁高新区13萧山临江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萧山临江高新区浙江省科技厅14宁波市江北区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江北区科技局宁波市科技局15滁州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滁州高新区安徽省科技厅16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马鞍山慈湖高新区17芜湖市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芜湖市科技局18南昌高新区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昌高新区江西省科技厅19赣州高新区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赣州高新区20青岛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青岛高新区青岛市科技局21安阳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安阳高新区河南省科技厅22焦作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焦作高新区23平顶山高新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平顶山高新区24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省科技厅25黄石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黄石大冶湖高新区26荆州高新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荆州高新区27咸宁高新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咸宁高新区28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29孝感高新区(应城)生物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孝感高新区30长沙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湖南省科技厅31郴州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郴州高新区32衡阳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衡阳高新区33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科技厅34惠州仲恺高新区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惠州仲恺高新区35深圳市福田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福田区科技创新局深圳市科创委36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四川省科技厅37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巴南区科技局重庆市科技局38重庆市大足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大足区科技局39重庆市涪陵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涪陵区科技局40重庆市九龙坡区铝及铝合金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九龙坡区科技局41重庆市綦江区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綦江区科技局42宝鸡市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宝鸡市科技局陕西省科技厅43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44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科技局45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甘肃省科技厅46昌吉高新区智能电力控制设备及电缆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昌吉高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  附件: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docx                                                             科技部火炬中心2023年2月17日
  • 安徽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跻身“国字号”产业集群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2022年度)100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安徽省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跻身“国字号”产业集群,是滁州市首家,全省仅有5家获评。据了解,仪器仪表产业是天长市“3+3”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几年,天长市强化项目支撑,围绕补链延链,积极对接沪苏浙优质企业,加强业务协同和产业配套,深化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融合。该市相继引进产业链高端企业近20家,其中德国普力斯特公司投入2亿元,打造智能传感器、变送器研发与制造基地。同时,积极打造产业联盟。该市30余家仪器仪表骨干企业与5家省内外高校院所、10余家沪苏浙知名企业共同组建仪器仪表产业技术联盟,设立联盟基金1亿元,并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目前20多家重点企业已涉足石油化工等市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达国内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激活创新潜能,天长市还成立了省内首家县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天长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吸引了南京大学、中科院、合工大等14家院所入驻,其中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已获批设立为事业单位。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取得2021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全省第5的佳绩。截至目前,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72家,2022年实现产值逾600亿元,2023年可望突破700亿元,是该市工业经济“挑大梁”的首位产业。
  • 江苏建分析仪器产业集群
    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   现将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如对入选名单有异议,请以书面传真形式反映。公示期为2011年6月23日至2011年6月29日。   联系人:中小企业产业与合作处 陈颖   联系电话(传真):025-83244713   附:   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1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南京市浦口区)   2 分析仪器产业集群(南京市高淳县)   3 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无锡市滨湖区)   4 电动三轮车产业集群(徐州市丰县)   5 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常州市武进区)   6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常州市戚墅堰区、武进区)   7 光伏产业集群(常州市新北区、金坛市)   8 传感器产业集群(苏州昆山市)   9 农药产业集群(南通如东市)   10 锻压机械产业集群(南通海安县、如皋县)   11 石油机械产业集群(淮安市金湖县)   12 环保产业集群(盐城市亭湖区)   13 风电产业集群(盐城市盐都区、阜宁县)   14 节能电光源产业集群(盐城市建湖县)   15 水泥机械产业集群(扬州江都市)   16 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扬州市宝应县)   17 光电产业集群(镇江句容市)   18 船舶产业集群(镇江市润州区)   19 减速机产业集群(泰州泰兴市)   20 酿酒产业集群(宿迁市宿城区)
  • 这些城市抢先培育国产仪器产业集群
    202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入其中,标志着国产科学仪器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后,多个省份发布了扶持国产仪器发展的新政策,而“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这一概念也被密集提出,截至目前,这些城市已抢占高地。  北京:加速构建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集群  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29个高精尖产业之一。怀柔区正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着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致力于将怀柔科学城的建设过程转化为仪器装备的创新研发过程。2021年10月18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京政发〔2021〕31号)。此次发布的《细则》是具体细化措施,是为了配套产业发展资金,提高产业吸引力和区域招商力度,全链条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集群。  具体看来,在鼓励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支持企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揭榜攻关、样机研发、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以及建设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支持承接项目设备集成、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在怀柔布局,鼓励创业服务机构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领域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在吸引创新人才集聚方面,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对紧缺型人才及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支持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紧缺型人才办理落户 在加速布局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集聚方面,注重顶层设计,面向全球合作,在怀柔重点建设MEMS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研发平台,集聚一批研发设计、封装测试企业。  深圳: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2022年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  基于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计划》制定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  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广东: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
  • 科技部认定第一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日前,科技部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本溪制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智能传感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温州激光与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潍坊半导体发光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圳高新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科技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   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经审核,现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等10个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希望你们继续加强对辖区内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进一步完善集群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集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好支撑和示范。   附件: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doc 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科技部   2013年6月24日
  • 重磅!广东省将培育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结合本省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其中包括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p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包括: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p p   全文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发展基础 /span /strong /p p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在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急需攻坚克难不断突破。 /p p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广东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简称“战略性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对推动我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发展思路及基本原则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发展思路。 /strong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p p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p p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p p   目标导向,分类施策。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聚焦产业共性短板,因地制宜,采取“一群一策”方式,分行业、分步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p p   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优势,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span /p p   到2025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p p    strong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p p    strong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提升,集群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学,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p p    strong (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strong 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大部分产业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世界顶尖产品。集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集群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更加开放包容。 /p p    strong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strong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效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 /p p   strong  (五)质量、品牌与标准化水平持续进步与提升。 /strong 集群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集群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各集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部分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标准。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四、发展重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基本解决“缺芯少核”问题。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转变,形成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p p    strong 2.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strong 充分发挥广东沿海“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扩大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提升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占比,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打造以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揭阳等为核心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协同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p p    strong 3.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strong 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世界领先地位,做优做强电视机、照明灯饰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以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湛江等为核心的制造网络。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p p   strong  4.汽车产业集群。 /strong 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p p    strong 5.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现代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等先进材料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高端产品。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惠州、东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地形成若干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p p    strong 6.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纺织服装、塑料、皮革、日化、五金、家具、造纸、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意中心,以沿海经济带、各特色产业集聚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网络。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strong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CAD、EDA等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实现突破和创新应用。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云浮等地市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 /p p    strong 8.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strong 支持发展OLED、AMOLED、MicroLED、QLED、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推进摄录设备、核心芯片、内容制作、编解码、信号传输、终端显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各有侧重、紧密协作,带动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巩固国内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p p    strong 9.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海洋医药、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在岭南中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在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创新集聚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p p    strong 10.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粮食、岭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饲料、特色食品及饮料、花卉、茶叶、现代种业、调味品等产业。聚焦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带),推动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烘焙、凉果、糖果、腊味、特殊膳食用等特色食品,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科学布局“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数字农业试验区等“三个创建”,推动数字农业产业园区等“八个一批培育”,打造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strong 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着重解决“缺芯少核”问题,保持芯片设计领先地位,补齐芯片制造短板。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做强广州、深圳特色工艺制造,加快深圳、珠海、东莞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p p    strong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广东应用市场规模大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推动集群企业与科研单位、用户单位协同创新,着力突破机床整机及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等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等地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 /p p   strong  3.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strong 以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深度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集中力量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其它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p p    strong 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突破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跨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架构,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自主可控和互联互通等关键要素,完善标准体系 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区、应用先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打造全国量子信息产业高地。 /p p    strong 5.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低维及纳米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东莞、湛江、清远、潮州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前沿新材料集聚区,巩固综合实力全国前列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引领全国发展。 /p p    strong 6.新能源产业集群。 /strong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保持非化石能源消费全国领先地位,逐步建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重点打造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建设珠三角太阳能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市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前沿/领先原创性技术、高性能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技术与服务等,突破基础与专用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核电、模具、新能源、量子信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应用与融合。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p p    strong 8.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strong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高标准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特色集聚的“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p p    strong 9.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安全应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10.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改革创新治理方式。 /strong 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力度,分别制订出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对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市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集群内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集群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集群发展协同匹配。鼓励各地区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加大产业集群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试点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探索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分析指标,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p p    strong (二)有效提升创新水平。 /strong 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围绕集群需求,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球布局研发网络,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集群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加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树立质量标杆,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推行“先进标准+”工程,支持集群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 /p p    strong (三)全面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strong 各地各部门要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集群发展需要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等政策性基金作用,省财政结合财力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集群建设能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集群中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将产业集群建设内容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设施保障。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依托“双区”面向全球汇聚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围绕集群高质量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 /p p    strong (四)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strong 深入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集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推动集群企业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集群产业价值链。 /p p   strong  (五)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 /strong 整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合作供需信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集群联动发展。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多元化布局。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p p br/ /p
  • 习近平:加快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p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12日上午在上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br/ /p p 习近平指出,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 /p p 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要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 /p
  •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跨过百亿“门槛”
    截至11月底,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7.7亿元,同比增长26.8%,成为继汽车及零部件之后丹东工业第二个百亿产业集群。   目前,丹东市已形成了以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核心,拥有东方测控、东发集团、辽宁手表、辽宁视光产业园有限公司等50多户骨干企业,重点面向X射线、燃气表具、医疗仪器、机械手表、视光仪器等特色优势产品方向发展的百亿规模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了丹东地区100多户中小企业配套发展。   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回暖,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56户规模以上企业积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前11个月共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39.56%。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1至11月份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和再生资源这三个省重点产业集群主业收入已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29.3%,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30%左右。明年,丹东市力争使户外纺织用品、增压器等2个产业集群也进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行列,进一步放大产业集群的规模集聚效应。
  • 创想仪器携直读光谱仪在溧阳参加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年会
    2020年11月12日,创想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华东办事处带上我们的CX-9800型直读光谱仪来到了江苏溧阳,参加在此地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年会暨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公司在展台摆放的光谱分析仪,受到到场嘉宾的热烈咨询。此次会议同样由中国铸造协会举办,以“绿色小镇、产城融合、生态发展”为主题,旨在为更好的服务地方政府和相关会员单位,学习特色集群转型发展经验,推动全国铸造产业集群创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铸造业目前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并加快复苏,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此次同样的邀请了行业的专家对铸造行业产业政策、集群发展等作主题报告,并分享各集群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健康课持续、高质量发展经验。创想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目前生产在售的各光谱分析仪器被广泛的应用于铸造行业的检验检测中,在炉前化验、产成品检测、冶炼冶金行业都有着不错的应用。科学使用分析检测仪器能有效的降低再次生产,回炉重造的概率,进一步降低了铸造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在实现本次会议主题“绿色生态”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除了直读光谱仪的应用,像其他产品碳硫分析仪可在铸造产业中检测低碳、低硫,X荧光光谱仪系列可检测合金、矿石。都是很不错的产品。文章来源:创想仪器
  • 未来五年粮油加工业产业集群地区公布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粮油加工产业将重点打造产业集群,加大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油加工产品结构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制修订了一批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技术标准体系。依据规划内容,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及主食等重要产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加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力度,开展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引导建立标准自我声明制度,试点建立优质粮油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总体上,“十三五”期间,我国预计制修订的粮油加工业标准累计增加118项,到2020年,粮油加工业标准将达到312项。  除标准制修订工作外,“十三五”期间,粮油加工业还将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加强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按照食品安全、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等要求,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功能。  在科技创新方面,规划内容显示,未来五年,支持在特色和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和众创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示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或产业联盟、“米袋子”众创空间等建设。  此外,依据规划内容,“十三五”期间,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国家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转化,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郑州、合肥、长沙、成都、西安、天津滨海新区临港、江苏张家港、浙江舟山、广东东莞麻涌、广西防城港等现代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  附件:《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 广州将打造千亿级检验产业集群
    广州市关于加快推动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一、 发展基础广州市医学检验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涌现出以金域医学、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创新载体,以及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以医学检验服务为主导,汇聚体外诊断试剂设备研发制造、病理诊断、物理治疗、数据服务、冷链服务等上下游关联市场主体的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医学检验产业规模超过450亿元,近年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技术研发能力、经营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快构建支撑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通过强化要素支撑、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行业标准、优化应用场景,激发医学检验产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释放生物经济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千亿级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培育3—5家百亿级创新型龙头企业及一批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全面提高体外诊断产品的创新研发水平与医学检验服务水平,建设医学检验产业高地,打造成为广州产业“新名片”。三、主要任务(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实验室耗材、功能性蛋白、培养基等关键原材料的研发生产,加快光学传感器、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智慧生物芯片等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重点工程为目标,争取组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创新突破,研发高技术含量的体外诊断试剂、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建设医疗样本资源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盘活科研创新资源。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医疗健康数据,推动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三)发展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项目。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LDT项目业务,探索形成有关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通过医疗机构试点、项目备案等措施,有条件允许自主创新、已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医院的临床检验、病理诊断等业务对外合作并参与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支持医院的医学检验、病理、影像等科室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合规共建。推进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把控和同质化水平,实现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服务、资料和信息的共享。(五)建立第三方“亚专科”体系。发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优势,开展全面优质专科特检服务;推动诊疗一体化,打造第三方“亚专科”服务生态;协同医院共同进行专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辅助医院科研机构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六)深化推广医学检验项目。鼓励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联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的新项目,提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请。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推进医保覆盖更多的医学检验项目。(七)拓宽医学检验的应用场景。将专业化、规模化的“平战结合”抗疫模式应用于重大公共卫生、公共健康的实践,做好大规模检测能力储备。拓展即时检验(POCT)、家庭自检应用场景,提升医学检验的覆盖范围、提高医学检验应急、快速调集能力。探索开展“护士银行”服务,鼓励广州地区医护人员提供互联网+护理、居家护理、社区康复护理、慢病管理等服务。(八)打造智慧医学检验产业新生态。推动“检、诊、疗”各环节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领域的产学研机构共同参与,开发智能化医疗设备诊疗系统,打造智慧医学检验和医疗产业生态,大力支持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九)完善医学检验行业标准。建立医学检验诊断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使用规范及管理细则。提高地方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引领全行业标准制定。(十)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规模。以产业链整合为导向,鼓励龙头企业跨领域、跨区域对外投资、交叉持股、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快推行“链长制”,依托广州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医疗与健康产业链,市领导挂帅统筹全局性工作,研究需市级层面综合协调解决的重大事项,督导区级链长开展工作。二是强化市、区联动,完善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机制。三是组建工作专班,通过“链主(分链主)企业+产业联盟”,在关键领域率先建立行业标准,联合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协同攻关。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落实主体责任,协同推动重大规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壮大人才队伍。(三)优化产业生态。
  • 广东省“十四五”战略: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广东省从2019年12月开始,组织省有关单位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本《规划》纳入广东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制造业领域唯一的一个“十四五”省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立足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一是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稳定器,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二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推进器,具体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三是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聚焦发展前沿领域,立足全省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等若干未来产业领域。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核心城市,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河源八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城市,潮州、湛江、茂名、梅州、清远、云浮六城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一般城市。“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说明: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未标星的地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具有布局该集群的地市数量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个)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1112.高端装备制造★★★★★★★★★★★★★★★★★★★★★★★★★★★★★★1513.智能机器人★★★★★★★★★★★★★★★★★★★★★★★★131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815.前沿新材料★★★★★★★★★★★★★★★★★★★★★★★★★★★★★★★★★★1616.新能源★★★★★★★★★★★★★★★★★★★★★★★★★★★★★★★1417.激光与增材制造★★★★★★★★★★★★★★★★★★★★★★★1318.数字创意★★★★★★★★★★★★★★★★819.安全应急与环保★★★★★★★★★★★★★★★★★★★★★★★★★★★★★★★1820.精密仪器设备★★★★★★★★★★★★★★★★★★★★★★★★★★★★★★★★★★18各地市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个)101010101089107844562443532此外,在广东省多个重点领域发展布局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科学仪器:(一)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二)现代轻工纺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三)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基因测序等。(四)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智能化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激光装备、高端医疗设备装备与精密制造、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专用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零部件等。(五)区块链与量子信息领域,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六)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发高端测试仪器设备,突破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实验/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促进平台融合和协同。(七)精密仪器设备领域,巩固提升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重点突破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计量测量技术、功能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30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制造,广州加快推进面向消费电子产线的模块化嵌入式仪器平台、基于AI的产线视觉测试平台、面向自动化产线的模块化夹具与载板平台等研制工作。深圳加快OCA(光学胶)自动全贴合设备研发。中山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产业化及研发中心”建设,研发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2.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3.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加快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研发创新,支持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强化、产品寿命等可靠性工程试验、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等应用。支持佛山加快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研发创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展望2035年,制造强省地位更加巩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和主阵地。全文如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7第一节发展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7第二节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11第二章总体要求… … … … … … … … … … … … … … … … … …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14第二节基本原则… … … … … … … … … … … … … … … … … … 14第三节发展定位… … … … … … … … … … … … … … … … … … 16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 … … … … … … … … … … … … … … … 17第三章发展重点方向… … … … … … … … … … … … … … … … 20第一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 … … … … … … … … … 20第二节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 … … … … … … 39第三节谋划发展未来产业… … … … … … … … … … … … … … 54第四章重大工程… … … … … … … … … … … … … … … … … … 55第一节实施强核工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 … … 55第二节实施立柱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第三节实施强链工程,
  • 首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基地揭牌
    全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揭牌   江西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日前在南昌揭牌。这是全国第10个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   据了解,在示范基地今后为期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标准委将在国家标准科研项目、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协调支持。江西省将从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主导或参与高新技术标准的研制,加速高新区企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南昌高新区将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并在实现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国际突破,探索并建立标准化工作,解决高新技术标准滞后、缺失问题,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协调发展,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成为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自主创新与标准创新并重的重要载体。
  • 武汉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等领域!
    据央视新闻消息,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积极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8月1日,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创新发展未来产业的情况。武汉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武汉将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武汉将力争到2027年,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5个以上、力争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到2035年,力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万亿级,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若干个500亿级产业。在未来制造方向上,重点发展未来显示和人形机器人2个细分领域。人形机器人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汉区等区,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及“肢体”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攻关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等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拓展人形机器人在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未来信息方向,重点发展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5个细分领域。元宇宙依托东湖高新区、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等区,组织实施扩展现实、第三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构建元宇宙开发平台。拓展元宇宙在工业生产、文旅相结合的科技+文化的应用场景。未来网络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洪山区等区,开展增强型无线空口技术、感知与通信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芯片、终端基站等网络设备以及测试仪器仪表等产品研发和测试。围绕6G等技术前瞻布局,重点发展全息通信、智慧交互等应用场景。量子科技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武昌区等区,重点在量子芯片、量子通信、量子激光雷达、精密光谱测量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推动量子科技在金融、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试点应用。通用人工智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E级算力),面向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开发及开源开放。拓展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先进半导体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第三代、第四代半导体等材料制造技术研究,布局先进电子材料及电子级化学材料,发展功率半导体、硅光半导体前沿技术,推动先进封装技术及应用。拓展半导体材料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材料方向,重点发展未来新材料。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青山区等区,加强新型光电存储材料、石墨烯材料、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拓展未来新材料在光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能源方向,重点发展电磁能、新型储能2个细分领域。新型储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江夏区、黄陂区等区,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在极限条件下的超长期待机,推动新型储能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推动新型储能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同时,为提升产业基金引导服务效应,武汉市将发挥江城基金、武汉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组建未来产业基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专门出台了组建10个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目前10个实验室已陆续挂牌,加大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其中,江城基金重点聚焦泛半导体领域,围绕武汉集成电路产业补链强链拓链。将力争用3-5年时间将江城基金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形成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集群。
  • 松江打造科技产业集群 四院士共话分析技术产业未来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3月29日,上海松江区政府联合上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平台于松江举办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创新基地等平台作为G60科创走廊要素在会上发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45qua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592f8dd-da62-442b-87c1-88a384e6c81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大会期间,中美四位院士就“中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共同探讨了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和挑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中央“千人计划”专家欧阳证主持了该论坛。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及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普渡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Graham Cooks、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金刚作为特约论坛嘉宾参与了现场讨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78_论坛总.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768f3515-9de5-494a-8584-e369884e0ed9.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欧阳证教授主持“中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前景”院士论坛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讨论中,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重大仪器专项)发起人和评审委员金国藩院士讲到了分析仪器在重大仪器专项重的重要性。从“十一五”开始重大仪器专项就非常重视生命科学仪器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工艺,也重视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2011年到2013年逐步推行重大仪器专项,这期间共支持了193项专项,总经费投入118.5亿,专项经费投入66.9亿,自筹经费48.6亿。专项经费资助额平均每个项目达3000万元以上。这其中的44.2%为分析仪器专项,分析仪器在重大仪器专项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89_金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eff2c75e-fba4-4260-b0df-42656ea91b6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金国藩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洪渊院士在谈话中表示:我国的科学仪器发展需要解决“空心化”问题。在2006年国家启动了“张衡工程”,就是为了解决高端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依赖进口的局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现在我们开始“造船”了。不仅创立自己的仪器品牌,也能够开发更高端的光、点、色、质等仪器。质谱从原子结构得到更全面的化学分析信息,在生命科学领域来讲,质谱技术是一项引领性技术。质谱仪器和技术的开发对于我国分析技术产业的进步非常重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94_陈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2b4fd6b-7e9f-441f-87b4-91a6cf0dd1bf.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陈洪渊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理事长庄松林院士表示,分析仪器在仪器仪表行业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销售额约为1万亿元,其中分析仪器大概占到1/3。国际仪器仪表技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跟随。目前,仪器仪表技术在向极端条件下的表征(如高温高压或单细胞表征)、联用技术(如光谱和色谱联用)、高灵敏度多维信息获取、遥感探测、自动化等几个方向发展。分析仪器的能力不仅局限于成分的分析,还包括原子结构分析、瞬态分析等。分析仪器和仪器仪表行业的应用领域仍需要我们以新的技术去拓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03_庄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bc3a739f-e26e-4c68-8550-2dded2eb7719.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庄松林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长期从事质谱基础研究、质谱仪器研发和应用的原国际质谱学会主席Graham Cooks在此次有关分析仪器发展的论坛讨论中谈到,从传统意义上讲分析仪器仅对应一个相对狭窄的细分领域。而事实上,该应用领域的市场非常大,目前,全球分析仪器产业市场约为200亿美金,而且将继续扩展。制药是质谱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的领域之一,全球制药行业市场约为十兆亿美金,其中10%用于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中的大部分资金会投入科学仪器。制药市场仅是一个领域,从与科学仪器直接相关的行业来看,整个仪器市场也能够接近十兆亿美金。分析仪器的应用也正在变广,新的方法也开始用到之前没有涉及的领域,新的分析方法往往更快和更准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28_Cooks.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e82d316-fc3c-412b-9d77-05bff660e101.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Graham Cooks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金刚代表我国分析技术仪器厂商在讨论中表示对我国分析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仪器仪表和特别是分析仪器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里发挥着巨大作用。过去一年,中国大陆市场的分析仪器有两位数的增长,在全球异军突起。但国产仪器企业与全球高端的分析仪器企业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国际著名分析技术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人才、管理、品牌等几大方面上都有扎实的根基,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国分析技术的进步需要通过各个元素的集合来实现。松江G60科创平台的产业集群旨在将分析技术发展全要素有机融合,是支持仪器仪表及分析技术发展的好平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21_黄总.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27a3558b-bae7-462c-a534-ed1db0388092.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上海仪电副总裁黄金刚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strong 分析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发展前景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谈到分析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发展前景时,庄松林院士表示,目前分析仪器在逐步进入医疗和临床领域。国内的一些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分析技术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庄松林院士所在实验室与医院合作,已经完成了综合多种分析技术的3D影像方法,可用于微创心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临床手术。另外,实验室通过高速摄影技术了解药物和细胞的瞬态相互作用过程。庄松林院士希望有更多的分析技术能够为人类健康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Graham Cooks也看好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他认为,光学成像在医疗领域非常重要,质谱成像也在逐渐走进临床和手术室。现在靠肉眼来区分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信分析技术以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分子级的分辨。质谱成像与光学成像是相辅相成,今后这两个技术的结合应用会有很大发展前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此话题中黄金刚表示,医疗系统对分析仪器的需求大,而目前的分析仪器在医疗中的应用是非常少的。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把医疗系统的建立向更广的区域辐射,分析仪器在医疗领域中将大有所为。在医疗领域,用户需求和行业规则非常重要,不仅是技术问题。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strong 我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金国藩院士表示,科学仪器的发展还是应该遵守和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科学仪器制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生产和盈利,研发方面一般来说投入比较少。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善生产,更注重科学探索和创新。所以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结合非常重要。相信G60科创平台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能够给更多的新技术提供产业之路。希望这个科技产业聚集地能够发挥将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结合的作用,逐步实现国产仪器逐步代替进口仪器的愿景,引领我国科学仪器发展。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谈到过分析技术产业发展时,陈洪渊院士说:中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在自身提升的同时也要谋求世界科技的进步有所贡献,这是我国和世界的共同目标。技术产业需要兼顾企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及平台共享。产学研相结合在目前我国分析技术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更多手段和平台落实。另外,政府、企业、科研实验室的分工和责任明确也很重要。相信以上问题的重视,会令我国分析技术的发展更加顺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________________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此次对接大会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密集的特点,打造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松江、嘉兴、杭州的联合有地域优势,三地在发展战略上也高度契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也历来频繁。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可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带。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创新基地、上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G60松江科创走廊服务中心、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8个平台项目,以及上海创远仪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12家重点企业在此次对接大会上揭牌或签约落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由松江区政府联合启迪控股、上海仪电集团联合建立,旨在打造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集群。未来5年,该研究院将投入6.18亿元,打造3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孵化并引进180家分析技术产业公司,聚集7000位产业科技人才。启迪集团董事长王济武在会上说,启迪集团关注分析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将继续增加在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中的投入,启迪上海产业集群建设基金将超过100亿元。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_______________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0070c0"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002060" 背景介绍:松江区作为上海的制造业大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2016年5月,松江区提出了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对接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布局“一廊九区”。打造一条40公里长的沪西南科创示范走廊,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 /span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编辑:郭浩楠 /p
  • 深圳: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近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分别为全力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着力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条,聚力增强产业协作优势,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和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行动计划》明确了九项重点工程,分别为EDA工具软件培育工程、材料装备配套工程、高端芯片突破工程、先进制造补链工程、先进封测提升工程、化合物半导体赶超工程、产业平台强基工程、人才引育聚力工程和产业园区固基工程。《行动计划》原文如下: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精神,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关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零部件等。深圳是我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之一,近年来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21年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00亿元,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二)存在问题。一是集成电路制造业规模有待提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工业软件、生产设备和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三是重大功能型平台布局有待强化,产业共性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四是专业规划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还不够。  (三)优势与机遇。一是深圳拥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优势,上游设计能力突出,下游应用场景广泛;二是深圳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高、选人用人机制灵活,便于汇聚高端人才,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三是国家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支持力度,为深圳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设计水平整体进入领军阵营,制造能力具备领先竞争力,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能力对关键应用领域形成有力支撑。到2025年,设计行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国产EDA软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一批关键技术转化和批量应用,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成5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建成较大规模生产线,设备、材料、先进封测等上下游环节配套完善,形成从衬底、外延到芯片制造到器件应用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到2025年,产业链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和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4个以上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推进关键领域研发计划,围绕关键材料、核心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EDA全流程设计工具系统开发,实现核心芯片产品突破,提升高端芯片市场占比,探索新型架构芯片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承担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条。落实强链稳链补链,支持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各环节突破短板、优化提质,显著增强产业链竞争力。鼓励技术先进的IDM企业和晶圆代工企业新建或扩建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布局12英寸硅基和6英寸及以上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大力引进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力增强产业协作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做大产业服务平台,建成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完善投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国有资本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设立市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全市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重大项目的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新锐企业上市,形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并举,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政产学研联动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规划建设半导体领域专业院所和培训机构,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打造集成电路人才集聚高地。(市人才工作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加大产业土地整备力度,提高土地出让审批效率,提供专业化产业空间,基于我市各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结合产业趋势与各区战略定位,在重点片区着力打造一批要素集聚、配套完善、创新活跃的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EDA工具软件培育工程。集聚一批EDA工具开发企业和专业团队,加强EDA工具软件核心技术攻关,推动EDA工具软件实现全流程国产化。支持开展先进工艺制程、新一代智能、超低功耗等EDA技术的研发。加大国产EDA工具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购买或租用国产EDA工具软件,推动国产EDA工具进入高校课程教学。(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材料装备配套工程。开展聚酰亚胺、环氧树脂等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光掩模、电子气体等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大力引进技术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企业,推进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高端设备部件和系统集成开展持续研发和技术攻关,支持探索行业前沿技术。对进入知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供应链,进行量产应用的国产半导体材料、设备及零部件给予支持。(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高端芯片突破工程。重点突破CPU、GPU、DSP、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布局人工智能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开发。以5G通信产业为牵引,全面突破射频前端芯片、基带芯片、光电子芯片等核心芯片。聚焦智能“终端”等泛物联网应用,推动超低功耗专用芯片、NB-IoT芯片的快速产业化。围绕智能汽车等新兴业态,积极培育激光雷达等上游芯片供应链。加强对设计企业流片支持。(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先进制造补链工程。加强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合作,规划建设28纳米及以上工艺制程晶圆代工厂,规划建设BCD、半导体激光器等高端特色工艺生产线。支持建设高端片式电容器、电感器、电阻器等电子元器件生产线。支持代表新发展方向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重大项目落户,引导国有产业集团、社会资本对项目进行股权投资。鼓励既有集成电路生产线改造升级。(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先进封测提升工程。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形成与设计、制造相匹配的封测能力。加快大功率MOSFET器件和高密度存储器件封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晶圆级、系统级等先进封装核心技术,以及脉冲序列测试、IC集成探针卡等先进晶圆级测试技术。支持独立测试分析服务企业或机构做大做强,与大型封装测试企业形成互补。(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化合物半导体赶超工程。提升氮化镓和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发生产水平,加速器件制造技术开发、转化和首批次应用。面向5G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兴应用市场,大力引进技术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企业。引导企业参与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制定,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产品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加速产品验证应用,鼓励企业推广试用化合物半导体产品,提升系统和整机产品的竞争力。(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产业平台强基工程。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IC设计平台、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平台提供EDA工具租赁、试用验证、集成电路设计培训、公共软硬件环境、仿真和测试、多项目晶圆加工、先进封测、创新应用推广等服务。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人才引育聚力工程。构建市场主导的人才认定体系和分级分类的人才专项扶持计划。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大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政产学研联动合力打造覆盖高、中、低各层级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梯队。加强现有高校的教育研发环境建设,扩大半导体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人才工作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产业园区固基工程。加强集成电路产业用地供给,贯彻落实我市产业用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方式、出让年期、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示范集成电路产业园,为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落地提供空间基础,为集聚高端人才和企业创造良好条件。统筹建设若干专业产业园区,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产业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形成“东部硅基、西部化合物、中部设计”全市一盘棋的空间布局。以南山、福田、宝安、龙华、龙岗、坪山6个区为重点发展对象,其中龙岗兼具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功能,南山、福田为研发设计,宝安、龙华、坪山为生产制造。南山和福田区定位为设计企业集聚区,重点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巩固深圳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宝安和龙华区定位为化合物半导体集聚区,打造从材料到芯片制造到器件应用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龙岗和坪山区定位为硅基半导体集聚区,重点推进一系列硅基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落地,布局从前端研发到芯片制造的产业链条。(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机制保障。强化统筹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和快速落地联动响应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发挥行业专家和智库机构专业作用,对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咨询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向集成电路产业倾斜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集成电路产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财政局、科技创新委、深圳市税务局、深圳海关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环保配套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委等部门及各区,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加快办理集成电路项目环评手续。督促集成电路项目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满足环保要求。支持集成电路制造类企业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推动污染集中治理,在集聚区高标准、严要求配套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收集、贮存等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设立市级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为集成电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深圳设立总部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 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12月8日,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成功举办。 理论测试现场、技能操作测试现场 本次实验室技能大赛由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党委、松江区中山街道总工会主办,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工会联合会承办,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指导单位中山市场监督管理所。 松江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李杰瑜,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李圆圆,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联合工会工会主席、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陈岗出席了上午的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致辞表示,松江分析技术产业已集聚跨国企业、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近10家,创新型企业数十家;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联合专业合作伙伴和集群重点企业,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活动,服务集群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李圆圆致辞她指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企业要聚焦高质量建设G60科创走廊和产业集群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努力构建“共建互促、优势互补、党工一体化”工作格局,推动党工组织同心合力、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集群氛围,有效激发出产业集群广大职工群众的参与热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群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党建创新、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项目,加快推动优质科创成果的转化,团结引领党员群众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 张延军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 李圆圆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联合工会工会主席、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 陈岗松江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 李杰瑜 上午10:00,技能大赛笔试部分正式拉开帷幕,四十余位参赛选手,通过了前期网络资格选拔,进入到笔试环节。最终23位参赛选手成功晋级实验室实操的竞赛环节。 在下午的实操比赛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朱邦尚、上海东华大学副教授徐中其、上海东华大学高级实验师林丹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刘书妤等7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全程参与裁判打分评估。通过为期3小时的实操比拼,综合笔试和实操成绩,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 评委专家现场打分 参赛选手 松江区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人选余永丰出席闭幕式,并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上海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获优秀组织奖。 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奖颁奖 本次实验室技能大赛实验器具与耗材由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天平仪器由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实验器具及仪器的准备 此次活动以赛聚力、以赛促训、以赛提质、以赛育人,不仅使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抽象的分析技术“走出实验室”,为集群企业人员搭建了技能展示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是松江分析技术产业集群首次组织技能竞赛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实验室技能大赛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推进检验检测领域的集群企业形成学习技能、质量优先的良好风气,不断的巩固和提高服务水平。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对检验检测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提升操作人员技能,积极承担起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 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婷二等奖 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张欣怡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李思谦三等奖 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徐苗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徐玲姗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付胜优秀组织奖:上海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 深圳市:发展壮大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旨在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意见》明确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以及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6条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本文特摘录精密仪器设备及相关应用领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保障措施。一、发展重点(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2.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3.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4.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5.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6.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7.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8.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9.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10.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1.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12.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1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14.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现代农产品、医疗美容、化妆品等行业,扩大健康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攻关,建设精准营养研发与应用平台、健康设备计量测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罗湖、盐田、宝安、坪山、大鹏等区建设集聚区,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15.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1.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2.细胞与基因。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完善细胞和基因药品审批机制、监管体系、临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建设细胞与基因产业先导区。3.空天技术。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4.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类脑算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抢占脑科学领域发展制高点。5.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领域,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6.量子信息。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二、保障措施(一)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二)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三)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五)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每半年滚动更新反映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推进成效的产业报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 党建引领,做强产业链 为科学仪器集群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7月30日下午,“做强产业链 为集群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活动在上海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得到上海市海关各检测技术中心、松江区疾控中心、区食药检所、区公安物证鉴定中心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包括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企业代表等80多人出席活动。中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胡文辉出席并为活动致辞,她强调,为建设好松江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一是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以强大的组织优势促进企业“同向发力”。要发挥好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党建成为助力企业发展、行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红色动能。二是抓实“店小二”服务,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企业“破壁增能”。要切实以精准的政策、优越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质的服务生态。三是聚焦人才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构筑企业“发展潜能”。要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构筑人才软实力,激发企业发展强劲动能。▲中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胡文辉▲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为推动科学仪器产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创新链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松江中山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发布“2024年度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产品、服务、合作清单”。为强化集群企业与行业部门单位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松江区中山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党总支与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党支部、松江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党总支第四党支部、松江海关物控查检二科党支部、松江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山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签约。▲松江食药检所党支部书记陈睿▲上海仪电分析党总支代表松江食药检所党支部书记陈睿、上海仪电分析党总支代表分别进行交流发言。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汪曣以“党建引领科学仪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与集群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下的科学仪器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在圆桌论坛环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汪曣、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亮和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钧分别就科学仪器产业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并有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等各方如何助力中国分析仪器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对政府政策支持、产业链集群服务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推动科学仪器集群企业与各政府背景的检测机构的深度合作,还在活动现场设置对接环节,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上海海关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物证鉴定中心等部门与集群企业现场互动交流,探讨业务合作。
  • 目标产值10000亿!重庆印发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
    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重庆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至2027年,培育形成“4+4+N”现代先进材料产业体系,全市先进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建成国家重要轻合金、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产业基地,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按照《行动计划》,“4+4+N”体系中的第一个“4”是大力发展4类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即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绿色建材;第二个“4”是重点培育4类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即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储能材料;“N”是培育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未来材料等前沿新材料。《行动计划》提到,将实施先进材料创新平台创建工程,推动材料行业研产用联合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筹备建设先进材料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检测评价中心等创新平台。到2027年,建成8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行动计划》全文如下:重庆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先进材料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是产业基础再造的主力军和工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先进材料产业虽是高载能产业,但并不是落后产业、夕阳产业,其能耗、排放总量更多是由于产业特性及规模总量所决定的,要纠正在对待先进材料产业发展上产生的认识偏差,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先进材料产品生产和先进生产工艺应用,加快推动先进材料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有力支撑我市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特制定此行动计划,有效期为2023—2027年。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重庆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轻合金、优特钢、精品铜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加强光伏材料、锂电材料、氢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产业培育;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基础材料领域布局,有序开展低效产能整合。到2027年,基本构建起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提升、质量效益不断增强的“4+4+N”现代先进材料产业体系,全市先进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国家重要轻合金、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产业基地基本打造完成,成为国家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专栏一 “4+4+N”先进材料产业体系“4”指大力发展四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绿色建材。“4”指重点培育四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储能材料。“N”指培育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未来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二、重点方向(一)做大做强先进基础材料。1.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夯实铝合金产业链基础,发展高强高模耐蚀铝合金、铸锻一体合金、高精度宽幅板材、高性能热传输铝基复合箔材、新型锂电箔材、大型复杂断面型材等产品,推广低碳冶炼技术,发展再生铝、循环经济产业,推动铝基新材料向下游延伸,打造国内实力最强的铝加工产业基地。补齐镁基材料关键环节,大力发展低能耗镁合金、高强耐蚀合金、耐高温合金、变形镁合金、镁合金型材、宽幅板材、大型复杂件等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全面促进镁合金材料高端化发展。延伸钛合金加工产业链,提升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钛合金板材、型材、管材、丝材加工、复杂关键铸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铜基材料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精密铜带、箔、丝材,新能源汽车及高效电机专用电磁线,支持发展低松比铜粉、复合铜粉、包覆铜粉等铜基粉末材料。2.先进钢铁材料。大力发展高品质建筑用钢、汽摩用钢、优特钢、高端不锈钢和废钢回收利用体系。高品质建筑用钢重点发展耐候钢、大尺寸型钢、海工钢、高强结构用钢,加快建筑结构用高强度抗震钢筋、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等产品开发,支持热镀锌无铬钝化板、无铬彩涂板等应用。汽摩用钢领域加快推动超高强钢和热成型钢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发展汽摩用棒、线材,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钢、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钢等产品开发应用。优特钢领域重点发展耐高温钢、耐蚀钢、无取向硅钢、轴承钢、高性能工模具钢、高性能取向电工钢、低膨胀钢、非晶合金、高温合金等,培育发展高品质铁基合金粉末、半导体用钢等。高端不锈钢领域重点发展不锈钢板、带、丝、线材和不锈钢装饰管、流体焊管和无缝管。支持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静脉产业,鼓励短流程冶炼生产优特钢、不锈钢。3.先进化工材料。做大做强五大优势合成材料产业链,围绕聚氨酯、聚酯、高端聚烯烃、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强链补链,扩大己二酸、MDI、BDO、PTMEG、己二胺、PA—66、PET等优势产品产能,规划建设MTO项目,积极发展乙二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短缺产品。培育成长型合成材料产业链,推动甲醇、合成氨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聚丙烯酰胺PAM、氰纶PAN、高吸水性树脂SAP、聚丙烯酸酯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α-烯烃等。积极发展氟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氟乙烯PVF、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全氟乙丙烯FEP等含氟材料及重要原料,如R152a、R142b、六氟丙烯、TFE、三氟氯乙烯、三氟乙酸乙酯、三氟乙酸等。培育发展生物基和可降解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戊二胺、丁二酸、乳酸、1,3—丙二醇等生物基产品,延伸发展生物基PBS、聚乳酸、PTT、PBAT/PBS、PGA、PPC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尼龙56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产品。加大碳酸酯、PPS、聚甲醛、碳纤维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强度纤维、改性塑料发展力度,壮大专用化学品产业规模,重点发展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印刷电路板、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需求的电子化学品,提升功能添加剂、水处理剂、氢氰酸衍生物、肼类衍生物、光气衍生物及含氮、磷、硫、硅、氯、氟等杂元素的精细化学品,发展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高固体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新型涂料产品,发展同位素、特种氧化物及相关衍生物产品。4.先进绿色建材。大力拓展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超细、高强高模、低介电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提升低介电玻纤电子布、微玻纤高效绝热及过滤材料、风电叶片拉挤板材产业规模,支持打造集前端研发、上游矿产开采加工、中游玻璃纤维生产、下游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于一体的玻璃纤维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提高玻璃纤维制品本地消纳水平,重点培育碳纤维、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等其他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重点发展特种、专用、优质水泥,高品质机制砂石,保温装饰一体板、增强型发泡水泥无机复合墙板、集成厨卫门窗模块等集成部品部件,建筑信息模型等建筑装配构件系统,推动低效水泥熟料生产线整合,丰富产品品种,稳步推进千万吨级机制砂石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延伸玻璃产业链,重点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高端汽车玻璃、热致调光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电子玻璃、智能玻璃模组。壮大先进陶瓷产业,大力发展节水、智能化卫生陶瓷及整体卫浴产品,支持发展压电陶瓷、热电陶瓷、结构陶瓷等功能陶瓷,加快发展蜂窝陶瓷等节能环保陶瓷材料。提升新型墙材,重点开发高效节能保温砌块,支持利用固废、页岩资源等发展空心砌块、轻质高强节能隔墙板材、高档装饰砖、透水砖等新型墙体材料。(二)持续提升关键战略材料。1.新能源材料。大力发展风电纱及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等风电材料,支持光伏玻璃、组件、太阳能级硅片、边框等光伏产业支撑材料,培育质子交换膜、极板、催化剂材料支撑氢能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2.特种功能材料。鼓励发展金属复合材料、稀有金属功能材料及元器件、特种合金材料、特种气体、贵金属材料、难熔金属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传感器敏感材料及元件、特种陶瓷材料制品、磁材、靶材、催化材料等功能材料,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产业短板,提升高端材料制造水平。3.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发展大尺寸硅片、三代半导体、柔性显示材料、电子玻璃及组件、人工晶体、衬底材料、电子专用化学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支撑重庆“芯屏端核网”等智能产业发展。4.新型储能材料。培育壮大新型正负极材料、集流体材料、隔膜材料、薄膜电池、镁基储氢、液流电池材料等,实现关键技术迭代突破,形成具有较强自主能力的新型储能材料体系。(三)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1.气凝胶材料。以硅基气凝胶为基础,重点发展多种规格的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涂料、气凝胶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保温板、吸附过滤材料等。加快推动气凝胶在深冷绝热领域的产品设计开发,扩大在工业保温、建筑节能、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规模。加快推动气凝胶产品设计及应用,聚力开拓下游应用领域,打造产业链。2.石墨烯材料。加快石墨烯在电子信息、新型储能、柔性显示、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显示模组、超级电容、电子皮肤、隔膜等石墨烯产品。突破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强石墨烯薄膜、微片衍生物、高导热功能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传感器材料、改性材料等研发,加强工业设计开发,拓展应用市场,逐步形成石墨烯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3.未来材料。引育一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纳米材料,开发满足光电、新能源、医药等领域的新型纳米材料。储备一批智能材料、仿生材料、液态金属、高熵合金和新型超导材料制造技术,面向空天、深海、深地、深冷等条件下的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加强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三、主要任务(一)实施先进材料企业引育工程。聚焦先进材料产业“4+4+N”发展方向,编制先进材料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明确产业链短板、薄弱环节,针对性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吸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引导央企、大型国企在渝建设布局产业战略备份基地。围绕我市先进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培育本地先进材料企业,建立先进材料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先进材料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先进材料企业挂牌上市。百亿级先进材料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五十亿级先进材料企业达到15家以上,先进材料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招商投资局、市金融监管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二)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快壮大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产业集群,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套工作机制、一个行动计划”模式,锚定强链、补链、延链、固链关键,重点打造以九龙坡区、綦江区、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万盛经开区、南川区为核心的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以大渡口区、长寿区、黔江区、渝北区、涪陵区、永川区为依托的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涪陵区、长寿区为核心的合成材料产业集群,形成国家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支持长寿区、大足区、涪陵区、大渡口区等区县打造钢铁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万州区、江津区等区县打造铜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区县打造电子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两江新区、九龙坡区、大渡口等区县打造航空材料产业集群,支持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区、涪陵区、九龙坡区、铜梁区、忠县、垫江县、秀山县等区县打造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集群。鼓励长寿区、合川区、九龙坡区等区县培育气凝胶特色材料产业集群,鼓励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培育石墨烯特色材料产业集群,鼓励大足区培育锶盐特色材料产业集群、城口县培育钡盐特色材料产业集群,鼓励荣昌区、永川区等区县培育陶瓷特色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重点材料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特色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形成3个全国重要的产业集群,打造5个在细分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专栏二 重点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序号集群名称重点区县1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九龙坡区、綦江区、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江津区、铜梁区、合川区、永川区、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南川区等2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大渡口区、长寿区、黔江区、渝北区、永川区、涪陵区、綦江区、丰都县、万州区、江津区、开州区等3合成材料产业集群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潼南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等4钢铁材料产业集群长寿区、涪陵区、大足区、江北区、永川区、万州区、大渡口区等5铜加工产业集群万州区、江津区、綦江区等6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涪陵区等7航空材料产业集群两江新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大渡口区等8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集群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区、九龙坡区、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铜梁区、垫江县、忠县、秀山县、丰都县、巫溪县等(三)实施先进材料创新平台创建工程。推动材料行业研产用联合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筹备建设先进材料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检测评价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建设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加强对创新平台的政策支持,把创新平台变成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新兴项目的孵化器,支持市级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平台,到2027年建成8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四)实施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高标准建设先进材料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国家实验室、两江新区科创中心、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5G通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先进材料解决方案攻关工程,加强先进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用材企业联合开发,从原材料开发、产品设计等源头开始,通过生产端和应用端联合开发、联合创新,系统解决材料开发、制造装备、成型加工装备、加工工艺技术、工业化生产、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先进材料产业服务体系等问题,形成有较强自主能力的先进材料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五)实施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策划专项政策,集聚最优资源,集中最优政策,营造最优环境。强化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先进材料领域工业设计中心和应用场景搭建。坚持产业发展与工业园区环境建设相适应,形成企业之间密切协作、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带动的产业链条,坚持以产业持续发展为重,以人为本,围绕主导产业链打造具有前瞻性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形成要素流、资金流和人才集聚的现代工业园区,打造3个先进材料协同创新示范产业园。(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组建我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落实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推动补链强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完善产业生态。发挥创新联合体、行业协会、联盟等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掌握政策动态,及时疏通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二)加大政策支持。落实好国家部委和我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倾斜支持先进材料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材料领域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聚焦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和目标,积极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在企业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三)抓好示范引领。围绕国防军工、民生安全等重点领域,针对先进材料研用脱节、材不好用等短板,开展示范平台、示范工程建设,重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依托工业设计赋能拓展应用市场,打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途径。支持先进材料应用场景开发,继续实施新材料首用计划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四)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作用,完善产业链、稳定供应链、融通资金链。统筹抓好煤、电、水、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保障关键产品供应,保障园区建设、重点项目需求。引导金融服务重点向先进材料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倾斜,拓展直接融资途径,纾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创新领军人才等相关政策,完善面向先进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先进材料产业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提升智力支撑。(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 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的名单。  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国家级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集群培育目标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创新思路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央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序号集群名称1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2无锡市物联网集群3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4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5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6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7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8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9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10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11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12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13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14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15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16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17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18西安市航空集群19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20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21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22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23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24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25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26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27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28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29长春市汽车集群30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31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32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33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34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35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36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37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38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39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40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41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42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43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44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45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里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生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 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打造金桥检验检测集聚区
    首届金桥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天举行,旨在汇聚行业智慧,共谋发展大计,推动打造金桥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品牌高地。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片区之一,金桥片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落地,有力促进了我国检测认证行业发展。金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东胜表示,金桥开发区现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涵盖汽车、电子通信、工程机械、食品、集成电路、环保化工等多个行业,拥有12家国家、市、区级重点实验室。CQC上海分中心、美安康、通敏检测、山南勘测等一批国内外优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落户金桥,形成外资、国有、民营机构集聚高速发展的态势。他进一步表示,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在上海检验检测认证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金桥管理局同金桥集团、金桥股份两个开发平台以及周边街镇一起,加码重点项目招引力度,打通上下游供需对接渠道,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打造金桥检验检测集聚区,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活动现场,金桥自动驾驶能力道路场景测试验证指数的发布。该指数是全国首个大型城市核心城区自动驾驶实战能力的综合测试评价指数。它经过对于金桥示范区内交通场景的覆盖度、复杂程度、出现概率、安全等级、测评结果等进行综合评分计算后,形成行业内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金桥示范区开放道路实战能力的评价指数。该指数的发布,将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自动驾驶核心城区实战技术风向标,进一步推动未来车产业在金桥示范区的集聚,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与城市建设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金桥检验检测认证平台(TIC)也举行了对接启动仪式。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力促进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为金桥开发区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首批入驻金TIC的服务商在现场签约,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也标志着金桥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围绕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浦东综合改革优势,打造形成以浦东为原点,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共同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共同支持下,全国首个强制性产品(CCC)认证检测园在金桥挂牌设立,全面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向金桥集聚。目前,金桥已成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通敏检测、中瑞检验等70家国有、民营与外资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金桥集聚高速发展,占近浦东机构总数的1/5,为浦东乃至全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保障。
  • 北京细胞集团正式投运 将在临空区打造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集群
    近日,北京细胞治疗集团正式投运。作为大兴机场临空区首批入驻的细胞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未来北京细胞治疗集团将逐步完成整体布局,在临空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集群,助力临空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6月在临空区注册成立。本次正式投运的项目包括细胞保存中心、生产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以及配套的会议中心和展示中心等版块业务。通过这些模块,北京细胞在细胞储存、细胞药物、基因检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了攻克细胞治疗产业实体瘤疗效不佳和成本高昂的两大卡脖子技术难题,北京细胞在2021年与上海细胞共同组建了双总部双轮驱动细胞产业模式,并通过一系列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降低90%以上甚至更多的成本,真正实现细胞产业降本增效。”北京细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了解,未来北京细胞治疗集团还将逐步完成整体布局,分期建设国际细胞基因科技港,预计总投资超过30亿元,包括临床研究及转化中心、国际细胞研发和生产中心、国际核酸科技中心、国际细胞基因样本库中心,期望在5-10年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集群。大兴机场临空区也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区域、放眼全球,进一步深化生命健康口岸的建设工作,加快构建服务全球的生命健康产业供应链、创新链、监管链、服务链,利用口岸优势连接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北京细胞的正式投运,将带动大兴机场临空区生命健康产业加速腾飞,开启业内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是大兴自贸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又一成就。目前,大兴机场临空区正着力发展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的“1+2+2”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主导产业创新集群。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更多生命健康企业能够来到大兴机场临空区,与区域共谋未来发展。大兴机场临空区也将一如既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和“最实惠”的政策支持。
  • 科技部等六部门公布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4月1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印发《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公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据了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方案》要求,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政策制度协同实施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集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显著增加。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方案》提出,要打造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未来产业。在研发基地建设方面,《方案》强调,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支持企业建设应用导向型基础研发机构。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市场化协同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壮大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设立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奖,发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作用。此外,《方案》提出,共同建设重大研发平台,加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作物种质创新与保藏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鼓励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设立研发基地。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领域,探索建立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攻关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国家科技计划优先考虑区域内优质科研机构参加。组织实施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央地联动和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环节,吸引和培养关键人才,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的技术集群,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方案》提出,有效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深化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加快建设和优化“G60科创云”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双轮驱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技计划项目信息一体化发布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打造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建立全球专家资源库。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拍卖会、两院院士走进G60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附件: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doc
  • 又一城市官宣!培育发展精密仪器产业集群(附行动计划)
    今年4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指出将加快推动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  继北京之后,深圳市近日正式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又一城市官宣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原文如下: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壮大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竞争力,数字多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电能表等细分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高速高精点位操作技术、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建成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2021年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为128亿元。  (二)发展机遇。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密仪器设备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和测量工具,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二是我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企业主体活跃,可为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  (三)存在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依赖进口。二是产业规模偏小,缺乏领军企业。三是自主品牌效应不强,部分企业以代工为主。四是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二、工作目标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四)质量品牌显著提升。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突破关键短板环节。聚焦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等高端精密设备产品短板,着力攻关智能传感、高精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安全可控水平。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高端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攻关,提高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完善覆盖产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高端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运维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批精密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实施“三首”工程,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创新委、财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国资委,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高端品牌和质量样板。支持骨干企业开展精密仪器设备基础新工艺、可靠性工程试验、可靠性检验检测等研究和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导或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不断提升企业、机构的行业影响力。(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论坛、产业峰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际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建设先进制造产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聚发展。(市商务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核心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工程。聚焦高精度压力传感、超声传感、图像传感等智能传感技术,芯片化测量、超精密测量、量子精密测量等测量技术,可靠性设计及试验验证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及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鼓励用户企业与研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深化合作,突破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等高端仪器设备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程。鼓励企业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为精密仪器设备研制单位提供可靠性及稳定性等技术改进支撑。依托光明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精密仪器集成工程中心)、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等平台项目。研究建立质量技术基础(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中试验证和产业孵化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光明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工程。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制定高端精密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精密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推广可靠性设计与仿真、质量波动分析、可靠性工程试验、可靠性检验检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产品设计和工艺控制能力。加速精密加工、特殊工艺、智能装配等基础工艺技术和自校准、自检测、自诊断、自适应功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重点企业与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打造数字化、柔性化、模块化的智能生产线,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自主产品规模化应用工程。实施“三首”工程,加大对具备突破性、先进性的精密仪器设备产品应用支持力度,遴选一批产品可靠性强、自主化率高的精密仪器设备优先推广应用。实施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专项,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成果在我市落地产业化,提升自主精密仪器设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财政局、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企业竞争力成长工程。支持优势企业与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基金开展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骨干企业。支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备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中小微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双向培养等方式,联合培养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国资委,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在南山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光明区、宝安区、龙华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重点发展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发挥南山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重点打造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集聚区。依托宝安区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打造覆盖精密仪器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集聚区。发挥龙华区空间优势,培育未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重要承载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南山区政府、宝安区政府、龙华区政府、光明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积极推动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加大对重点企业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跟踪服务力度。支持设立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联盟,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力量,推动产业服务资源共享。(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政策支撑。支持各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促进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扶持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推动精密仪器设备高端化、自主化、品牌化发展。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政策支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领域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资金需求。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项目投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精密仪器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加强对精密仪器设备企业上市辅导服务,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小企业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对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精密仪器设备相关专业,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化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养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技能型人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深圳市发布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2022年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据悉,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竞争力,数字多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电能表等细分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高速高精点位操作技术、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建成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2021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为128亿元。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密仪器设备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和测量工具,市场发展潜力较大。而深圳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企业主体活跃,可为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基于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计划》制定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实现目标,《计划》还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及六项重点工程,并在南山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光明区、宝安区、龙华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计划》鼓励企业重点突破关键短板环节,聚焦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等高端精密设备产品短板,着力攻关智能传感、高精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安全可控水平;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高端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攻关,提高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打造高端品牌和质量样板,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计划》还鼓励企业开展核心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工程,聚焦高精度压力传感、超声传感、图像传感等智能传感技术,芯片化测量、超精密测量、量子精密测量等测量技术,可靠性设计及试验验证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及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鼓励用户企业与研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深化合作,突破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等高端仪器设备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同时开展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程、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工程、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工程、自主产品规模化应用工程、企业竞争力成长工程。《计划》在深圳市精密仪器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表示,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企业从孤军奋战到集群发展,有利于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更有利于企业行稳致远。“这将有利于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弥补关键零部件的短板,从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张鹏说。张鹏认为,精密仪器产业门槛较高,深圳率先发展这个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先发优势,与深圳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十分契合。
  • 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1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9月25日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充分发挥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顶尖人才集聚、科研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供应链配套齐全等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上海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全力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变革新浪潮,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把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合作与竞争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构建基础研发领先、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新发展格局。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进入全球创新策源技术前列 开发面向基因编辑、合成与组装、线路设计与构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有产业应用价值的国际合作项目,培育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建设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培育1至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设3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重点  ——基础层聚焦创新引领突破。阐明生物系统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重点开展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等基础研究 加快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生物元器件设计与组装、底盘细胞构建和定向进化等底层技术突破 推动对生物元件进行标准化表征和标准化高能级元器件库的构建。  ——平台层运用工具赋能转化。运用精密工程、自动化、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由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应用集成的合成生物规模化制造系统 开发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辅助工业软件工具包 支持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挖掘、共享和运用,加速底盘改造与筛选、元件优化与适配等一批产业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应用层强化产业转型发展。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制造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原料药及中间体、微生物疗法、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在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未来材料等细分赛道。在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新型动物饲料、人造肉和乳制品、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细分赛道。在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在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吸附制剂等细分赛道。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级。强化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转化医学设施等本市已有大科学装置功能,形成支撑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高效使用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创新型企业充分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创合成生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强化功能互补与协作。  (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按照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国际化、研发转化一体化的模式,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开展短流程技术和商业价值验证,高效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建设工程细胞数据、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平台。支持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等各类主体,面向合成生物学前沿突破和未来应用,建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平台,拓展合成生物学未来研究与应用方向。链接本市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在沪研究所、重点高校、顶级科学家团队等各领域资源,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合成生物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和高端人才网络。  (三)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依托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理论探索,加强DNA分子器件和DNA存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底层技术,发展高通量、高精度、长序列核酸合成新技术,高效精准的大片段(兆级)核酸组装技术,可精准控制的遗传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技术等,为合成生物构建提供支撑。推进有组织科研,面向重点领域产业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合作,推动多酶催化体系、生物与化学兼容的合成技术、微流控生物检测、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加快建设微生物遗传信息、蛋白质结构功能信息等基础生物信息数据库。  (四)组织攻关生物设计自动化工具。聚焦基因检测、生物元器件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代谢分析与模拟、实验室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发迭代合成生物技术亟需的生物设计自动化(BDA)工具。支持建设干湿结合AI生物大模型,包括AI蛋白质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多层次大数据和验证平台等。支持基因序列和注释的可视化编辑软件、基因序列数据库、代谢分析与模拟、全细胞模拟与可视化、生物功能模块、数据统计分析和图形绘制软件等工具包开发和运用。  (五)建设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围绕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若干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高通量、自动化、开放式生物铸造厂。围绕天然产物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化妆品功能性原料、合成食用蛋白、新型能源、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等细分领域,推进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合同研究外包、合同外包生产机构和产品定制研发生产等服务模式,提升生物制造能级。  (六)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根据各区产业发展基础与细分领域特色,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浦东新区重点布局原始创新、底层技术、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 金山区依托湾区生物医药港、碳谷绿湾等,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宝山区依托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等,重点推进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临港生命蓝湾、闵行大零号湾、奉贤东方美谷、上海化工区等特色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畅通发现、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  (七)推动产业项目差异化落地。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和蛋白等大分子类产品,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大化工、精细化工等小分子类产品,引育企业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结算中心和上市主体,推动一批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能级生物制造项目落地。  (八)赋能优质企业梯队成长。支持引进国内外合成生物领域头部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和产业链并购整合,发挥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合成生物产业链融通创新和做大做强。加强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的培育扶持,鼓励创新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厚植,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九)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强链、补链、固链”行动,推动高效智能化生物反应器等仪器设备和先进膜分离材料、新型层析填料等耗材研制,攻关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控制软件与系统,保障供应安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多元化资金保障。统筹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计划、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等专项资金,研究部署相关重大科技专项,保障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成立市场化的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引导基金,精准实现“拨投结合”“招投联动”。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在知识产权抵押、产品责任保险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二)探索监管政策创新。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快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合成生物领域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依托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深耕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优化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和规范。  (三)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搭建与客户端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产用联合体,协同开展合成生物产品性能测试评价。对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规定予以支持。加强对合成生物优质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宣传示范和科普,提升公众认知度,提高市场认可度。鼓励对生物基、可回收、可再循环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探索生物制造领域的碳交易税政策。  (四)加大多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引进顶尖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建立专人负责落实的高效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纳入“产业菁英”等,将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领域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相关企业人才纳入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奖励范围。加强合成生物学科建设,鼓励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型、交叉学科型和紧缺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工匠队伍。  (五)建立专业化服务矩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监管服务队伍,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监管、标准执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方面培训。提升合成生物招商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熟悉区域政策、投资金融和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招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精准对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  (六)组建产业高端智库。建立上海市合成生物战略专家委员会,成立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协同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力量,在编制产业规划与技术路线图、开展产业专项研究、制定规范标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合成生物领域专题政策法规、监管科学、知识产权、生物安全、伦理问题等方向提供专项研究及咨询意见。扩大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力。举办上海(国际)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峰会、项目投融资路演、创新大赛等活动。
  • 2024两会提案:以重点关键产业园为核心 推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化发展
    近期,多地进入“两会时间”,多项科学仪器相关提案引发关注。  “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数据共享的基石。”1月23日,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科技处处长胡昌华建议,以重点关键产业园为核心,一体化推进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化发展。  胡昌华介绍,作为重庆市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北碚区传感器关联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近60%,引育了川仪、银河试验、华立仪表、继联、重材院等一大批优质传感器企业,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被纳入2023年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  但在调研中,胡昌华发现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协同度低,区域竞争处于劣势。一方面,成渝地区传感器优势资源有效链接不足。成都市、德阳市在研发设计、软件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我市在基础材料、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但目前成渝两地尚未形成资源互补、优势耦合效益。另一方面,重庆市传感器产业链条零散分布在多个区县,区县之间形成同质化竞争,特别是各区招商引资过程中“比拼”政策、相互“内耗”问题突出。  此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平台数量较少且这些平台主要供本单位或承担国家科研专项使用,公共性、产业化的作用较弱 政策举措“含金量”偏低,“硬核”举措较少,园区、企业获得感不强 应用场景开放不足,企业难以进入本地市场。  胡昌华建议,首先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传感器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两地传感器产业互融合作、协同发展,提升成渝地区传感器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强市级层面政策统筹,明确重庆市传感器重点关键产业园为主阵地,形成全市产业规划、招商和发展“一盘棋”,解决产业链割裂、招商“内耗”问题。  要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四联集团牵头,整合全市仪器仪表企业,协同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仪器仪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在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人才集聚、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予以支持。  引导开放应用场景。引导长安、赛力斯汽车等龙头车企,适当开放温度传感器及更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应用场景,允许本土优秀中小科技型企业参与竞争,进入市内车企供应链体系。支持优秀中小传感器企业参与温度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标准制定。
  • 又一省份明确: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以来,国产科学仪器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后,北京、深圳、广东等省市陆续发文,重点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新型传感器与高端仪器仪表核心材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促进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重点实验室,强化计量在仪器仪表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推动计量器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郑州、开封、许昌等地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  又一省份加入仪器产业集聚建设梯队。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升我省计量能力和水平,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心任务,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需求牵引、供给提升,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协同融合、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顶层设计,调动各方资源,完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构建新时代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事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计量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全国一流的新一代计量标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建设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先进测量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支计量科学人才队伍。  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面向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和需求,统筹计量标准建设,系统规划省、市、县三级及授权技术机构的计量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成一批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计量测试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量传溯源体系,提升计量的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  计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统筹全省计量监管工作,加强对涉及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双碳”等重点领域及标准物质的计量管理。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数据、行为、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增强社会计量溯源意识,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我省计量管理条例、技术规范制定、修订。  到2035年,全省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量子计量应用技术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监管模式日益成熟,计量监管更加科学有效。计量科学文化深入人心,共建共享的社会计量意识更加牢固,建成符合我省发展需求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计量科技创新。  1.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测量基础理论、计量整体解决方案、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理等研究。开展量子标准、量子传感、精密测量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创新应用。落实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参与量子计量技术和计量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在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2.推进计量数字化转型。开展网络授时应用服务及研究,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探索建设省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立省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开展产业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建成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粮食储备、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降碳、新能源交通等领域加强计量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监测系统建设,争创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  3.开展计量技术研究和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创新。开展量热技术、数字化模拟测量技术、工况环境监测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 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计量功能软件安全测评技术和新型传感技术研究 建立计量新技术、新方法向产业转移的服务平台 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开展远程校准、在线计量量值传递、溯源方法和多参数、多功能自动化计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应用远程、在线、动态、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快推进计量标准智能化、网络化。  4.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鼓励计量技术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跨地区、跨行业高水平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成立河南省计量科技创新委员会,建设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伙伴联盟。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二)深化产业计量服务。  5.支撑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兴产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强化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智能通信终端等国家产品质检中心计量检测能力。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建设磨料磨具、气体传感器、装备制造、能源、新兴材料等一批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支撑我省新兴产业发展。  6.服务仪器仪表行业质量提升。加强新型传感器与高端仪器仪表核心材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促进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重点实验室,强化计量在仪器仪表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推动计量器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郑州、开封、许昌等地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  7.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探索建立用于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的参考数据集。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善5G+工业互联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各领域通用的人工智能计量体系框架、接口与方法、标准规范。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探索开发适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的智能水平评价标准和计量测试平台,提升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计量测试能力。  8.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农业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建设省粮食、食品、烟草、农机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相关计量标准研制和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服务食品安全生产和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强化省内相关农业检验检测实验室间计量比对工作,全面推进计量在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应用,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电能表、水表、衡器、水分测定仪、谷物容重器等涉农计量器具和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类定量包装商品以及农业资源贸易结算的计量监管和保障力度,严厉打击涉农计量违法行为。  9.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开展碳计量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完善碳排放计量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和水平 规范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培育建立能源、水文水资源、环境计量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 建立新能源设施运行效能计量评价体系,开展储能设施及产品能效评价 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计量服务市场。  10.服务生命健康与安全。建立省级医学计量检测研究中心,围绕疾病防控、食品医药、医疗器械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研制生产和监督管理。开展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交通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量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计量预警机制和风险分析机制,制定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防范计量领域系统性安全风险。  11.服务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工业先进制造、传感器动态校准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将计量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纳入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建设,建立以数字计量框架为基础的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完善计量数据分析共享机制,形成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  12.服务交通运输发展。加强铁路、水运工程、轨道交通专用测量设备、公路超载超限及测速装置等检定校准,开展航道流量监测及港口装卸设备、公路与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系统及机动车光污染、声污染、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计量测试等计量技术研究,实行交通一体化综合计量检测,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快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质检中心建设。开展超大力值、超大扭矩、超低频等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服务道路工程建设。  (三)加强计量能力建设。  13.加强计量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制应用。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现实需求,建设以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公平交易、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推进我省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加快推动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研制及应用。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围绕环境监测、生产安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物质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建设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和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监管能力。  14.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保持计量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国家量值的统一和安全,推动法定计量职责有效履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对计量技术机构在基础设施、计量标准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强化技术管理,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协同、错位发展。制定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规划和指导目录,统筹全省计量资源,构建科学、高效、严谨、开放、灵活的量值溯源体系。  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以及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量值溯源要求,加快现有计量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量传溯源体系,加强碳计量、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现代测量体系建设。强化落实型式批准和强制检定制度,切实保障加油(气)机、汽车充电桩、电子计价秤、水电气表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计量准确。  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强制检定需要,加强贸易结算、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  县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强制检定需要,加强生产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基础民生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  专项授权计量机构:围绕行业和专业强制检定需求,持续维护专项授权计量标准,提升承担政府及行业专项授权计量工作的能力。  15.强化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支持培养中青年人才、培育计量领域产业创新团队。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以省、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依托,建设计量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我省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设置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岗位聘任制度。建立省级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支持技术人员开展计量交流合作。  16.完善企业计量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其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实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7.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围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研究省际计量服务协同模式,建设省际计量技术机构技术服务协同平台,建立黄河流域计量技术协调通报、协同会商、互认合作机制。探索计量“行业+区位+技术”的联合发展模式,开展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进区域计量互认和区域诚信计量建设,强化区域计量监管合作。规划计量工作协作片区,建立省、市、县三级计量技术机构联动机制,开展计量技术指导帮扶活动,推动全省计量技术机构整体协调发展。  18.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相互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溯源性要求,以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在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一站式”质量基础支撑服务。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19.健全地方计量法规体系。结合新时代国家计量法治要求和我省计量监管需求,按照立法程序,适时推动将修订《河南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加强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和实施效果评估。  20.优化计量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转变,实现全要素、全流程监管。健全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省级计量比对主导实验室,推选一批国家或区域计量比对主导实验室。适时建立计量校准管理机制,建设计量校准机构能力承诺平台,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发展。常态化开展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专项监督。实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评价考核制度,适时公布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维护和退出清单。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机制,开展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技术核查。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21.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加快计量数字化转型,创新民生计量智慧监管。推进河南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河南省计量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社会监督和政府智慧监管水平。  22.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健康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气)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等的专项计量监督检查。  23.加强诚信计量监管。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可信服务平台,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完善数据可信、服务透明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综合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推行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24.加大计量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加大跨区域计量执法力度。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以及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存在与其承诺事项不符的计量违法行为。在监督执法中推广加油机暗访车等应用装备,持续改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计量违法的社会监督,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25.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计量工作。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阶段计量发展重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标准物质研制、计量数据应用、强制检定等工作。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教育部门要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立计量相关二级学科,按程序设置计量相关专业或方向,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加大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计量重大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计量科技研发和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成立政府计量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政府提供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计量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军民融合,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我省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  (四)狠抓工作落实。各地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任务落实。省市场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 深圳将大力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 支持多种设备和试剂研制
    近期,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21年,深圳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为676亿元,部分细分领域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而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也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以下为通知全文。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推动深圳市大健康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大健康产业包括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现代农产品、化妆品等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医疗美容设备、康复养老设备、新型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高端化妆品等健康制造业。2021年,深圳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为676亿元,部分细分领域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医疗美容激光设备占据全国15%左右的市场,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营养保健、化妆品、康复养老器具等细分产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二)存在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主要以健康服务和市场流通为主,上游高精尖核心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够多。二是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完善,大健康产业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重点企业引领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专业人才供给能力有待提高,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紧缺。四是支持政策配套不足,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尚未覆盖部分细分领域。  (三)发展机遇。一是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孕育催生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国民健康已提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三是深圳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开发精准药物、高准确度和多位点分子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是本次发展计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营收达12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10亿以上企业10个,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大健康制造业生态体系,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示范中心。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力争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集聚高地。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6个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三谷联动、多点支撑”大健康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协同效应、集聚效益明显提升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重点企业,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康复养老、精准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形成“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新模式。  (三)健康服务满足居民需求。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健康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和绿色食品等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显著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技术攻关能力。重点突破激光、光子、射频、超声和再生医美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制前沿医疗美容设备。支持康复辅助器具、健身器械的技术突破,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康复养老产品研发。建立精准营养干预技术体系,推进基于个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的靶向膳食研究设计。强化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育种与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加快食品智能装备及食品安全自动检测装备研制。开发精准药物、高准确度和多位点分子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支持化妆品创新原料研发、配方和生产工艺设计开发。(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补齐产业链条短板。落实强链稳链补链,支持产业链制造、流通、服务和应用示范各环节突破短板、优化提质,实现产业链优化、服务链整合。大力支持设备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构建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康复养老服务、医疗美容服务、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差异化发展,推动技术及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承办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及论坛,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优化企业梯次结构。培育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和康复养老器具制造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医美、康养、诊疗等健康服务机构,支持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本地企业,逐步形成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强,中小企业支撑能力足,初创企业发展速度快,制造和服务企业互为支撑的企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中小企业服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打造特色产业片区。按照“一核两带、三谷联动、多点支撑”空间布局,重点建设前海大健康核心研发区、“华强北-罗湖口岸-文锦渡-莲塘-沙头角口岸”医疗美容带、盐田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健康谷)、盐田-大鹏康养文旅带、坪山深圳美丽谷、大鹏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以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片区。(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坪山区政府、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强化健康服务能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丰富健康咨询、健康检测、绿色食品、定制膳食、精准医疗、医疗美容和康复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建成完善的“食、诊、医、美”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医疗保障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医疗美容品质提升工程。支持开发牙科种植体、再生型医疗美容材料、美容激光仪、热玛吉、超声刀等新型医疗美容产品及设备。开发基因和细胞抗衰老技术,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吸引国际医疗美容机构聚集。依托企业和行业协会,整合深圳市医疗美容机构资源,打造医美创新联盟。聚焦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搭建美容产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医结合,依托重点医美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创新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加快培养医疗美容医师等从业人员,加速推进企业资质认定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化进程。(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罗湖区政府、坪山区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康复养老示范亮点工程。支持新型康复训练器材、专业康复辅助器具、义肢及矫形产品、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新型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和设备等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布局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慢病管理、数据分析等科技研究专项,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支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整合山海资源、文体旅游、康复养老等优势资源,建设盐田-大鹏康养文旅带。(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残联、市场监管局、医疗保障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大鹏新区管委会、罗湖区政府、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精准营养平台打造工程。建立基于多组学、可穿戴、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综合平台,实现个体营养的精准评估、精准诊断、精准预测和精准干预,促进精准营养科研和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营养产品链。完善精准营养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开展基于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多组学技术的精准营养评估,健全以学生营养配餐、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定制膳食补充剂等为代表的营养健康食品体系,研发智能自我管理设备,并基于此推广个性化精准营养服务以及系统性精准营养解决方案。(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现代农产品基础创新工程。重点攻克现代农产品生物育种技术,持续培育和改良优质水稻、蔬菜等优势品种,突破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现代农产品生物技术。推动食品智能装备与信息化融合,建立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型协同制造等技术体系,研制物流精准冷链调控装备。建立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支持发展智能化农业装备制造业,加强农业设施装备与技术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实施数字农业大数据基础工程,建设数字农业共享平台,打造智能化、设施化栽培管理、品质特征挖掘、危害物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及溯源追踪体系。加强“菜篮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标准、技术推广、检测检验和质量认证等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设立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体系。(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大鹏新区管委会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精准医疗先行发展工程。整合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将基因组技术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实现精准分析和诊疗。重点突破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和多组学分析等技术。建设疫情防控与卫生健康统一数据底座及主题库、专题库。推广电子病历,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通互认。推动以个人为中心的体检、诊疗等信息全链条打通。探索药品生产企业向个体化诊疗服务商转化的模式与路径,发展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其它常见慢病的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探索构建健康产业深圳地方标准,加快推进深圳精准医疗与公共健康工程实验室、精准医疗研究院、精准医疗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试点推行互联网医院及家庭医生。(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六)化妆品品牌升级工程。支持围绕化妆品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功能功效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化妆品质量检测能力,推进化妆品检测检验平台、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可溯源的化妆品检测监管体系。推动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建立线上线下联动专业消费市场。推动化妆品同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化妆品产品研发、零售新业态。(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罗湖区政府、坪山区政府、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大健康产业集群布局在前海、罗湖、盐田、大鹏、坪山5个区域。前海定位为大健康核心研发区,依托其优秀的创新资源为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提供引领和支撑。罗湖区定位为大健康综合发展生态带,打造以医疗美容、智慧健康服务、精准医疗、化妆品等为主的高质高端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盐田区定位为精准体系发展先导区,依托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突破重大疾病防控和精准诊断技术,打造生命健康创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深圳国际健康谷。大鹏新区定位为旅游康养、现代农产品示范区、食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引进国际和国内高品质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依托科研院所开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工作,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坪山区定位为美丽康复产业引领区,建设深圳美丽谷,加强化妆品原料研发、工艺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智能康复辅具设计研发,打造高端化妆品产业集聚区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建立大健康产业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研讨产业发展规划事项,协调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和定期交流机制,集合政产学研用融等要素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圈。制定大健康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大健康产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推动产品应用示范。支持大健康创新产品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对可靠性、有效性等进行临床验证考核,形成“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产品应用推介机制,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按有关规定给予人才落户、资金奖励等政策支持。加强高校大健康学科建设和专业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大健康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打通大健康人才流通渠道。(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的制定,推进大健康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备案、生产许可等技术审评水平,提高审批质量,简化审评流程,加快产品上市推广速度。(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