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业分析

仪器信息网产业分析专题为您整合产业分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业分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业分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业分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业分析话题讨论。

产业分析相关的资讯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举办“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论坛
    p   11月16日,由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与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院主办的”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论坛正值慕尼黑上海生化展首日开幕,吸引了六十余名企业与学界代表前来聆听。论坛邀请市科委、清华大学药学院等领导和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082708a-d48f-4d31-aa0a-52fafab0d11f.jpg" title=" 0张延军.jpg" alt=" 0张延军.jpg" / /p p   论坛伊始,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致辞。他表示,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政策和创新为驱动力,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汇聚龙头企业,打造分析技术产业创新高地。G60科创走廊建设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和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把握机遇,努力把上海松江建设成为分析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打造世界一流的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国产科学仪器与分析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6acda0e-1ccb-47e5-91ec-8a4fd7ee22ba.jpg" title=" 1张露璐.jpg" alt=" 1张露璐.jpg" / /p p   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张露璐带来“上海科学仪器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科学仪器发展的研发生产情况,并从上海科学仪器的现状和优势领域出发,提出上海科学仪器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规划。他表示上海科学仪器将重点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原创性科研仪器和大科学设施核心部件研制以及面向应用的科学仪器开发,实现我国仪器研发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2364602-5b4a-4472-a4b8-dd9bc806d1b7.jpg" title=" 2尹航.jpg" alt=" 2尹航.jpg" / /p p   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尹航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药学院在科研方面的布局,以及分析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cbb69f0-d7d0-4399-b5b3-fabf69d789fe.jpg" title=" 3吴余阳.jpg" alt=" 3吴余阳.jpg" / /p p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项目总监吴余阳介绍了研究院在搭建产业专业平台,为分析技术领域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推动分析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目前,松江区已聚集60余家分析技术领域企业,引进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已初步建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9e6c48d-98ef-4abf-94f6-1b44b71acfa1.jpg" title=" 4闫帅帅.jpg" alt=" 4闫帅帅.jpg" / /p p   上海理工大学刘箐教授课题组闫帅帅带来“拉曼光谱结合机器学习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的主题报告,课题组将传统分析技术与新兴技术创新的结合,应用于快检领域,建立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拉曼指纹图谱数据库。分析技术行业与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推动行业向外拓展的新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7421afa-1f14-48ac-9d3f-c18ff87e9b28.jpg" title=" 5任兴发.jpg" alt=" 5任兴发.jpg" / /p p   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兴发带来“新冠后疫情时代液相色谱技术的市场机会”的主题报告。报告以液相色谱技术为观察点,介绍此项分析技术的现状,阐述技术未来发展的动力将来自材料学的发展和应用开发研究领域的拓展。在新冠后疫情时代下,月旭科技在实验室分析检测、制备分离纯化、医疗体外诊断三大领域积极布局,已经推出色谱柱、色谱仪器的部分产品,未来将向工业规模制备色谱的目标发展。 /p p   本次论坛是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第二次参加慕尼黑上海生化展。研究院持续参加行业高端展会活动,与行业企业和业内人士保持沟通联系,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 /p
  • 分析产业向慧化方向发展 我国分析仪器产业正待崛起
    宝宝的玩具是否含有增塑剂等有害成分?水质是否可以达到饮用标准?我们吃的食物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这些都要依赖于分析仪器的检测。“目前分析仪器应用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分析仪器制造企业从一心只钻研先进技术,到以客户的需求和研究最佳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网络和通讯功能日益强大,分析仪器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分析仪器的企业将不再只是单一提供产品本身,而是提供仪器的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这是JASIS委员会副委员长、日立高新技术集团生命科学事业战略本部事业管理部部长代理五十岚真人在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上表示的。 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9月6日-8日在日本幕张举办  据介绍,JASIS展会前身为JAIMA,始于1962年。2012年,展会首次由JAMIMA与LSIA联合举办,并更名为JASIS。如今,日本JASIS与美国Pittcon、德国Analytica和中国BCEIA齐名,被誉为分析仪器行业四大展会。五十岚真人表示,76%的参展商表示展会效果良好,而且有40%的参展商促成了合作。据悉,今年展会于9月6日-8日举办,吸引了500家仪器厂商参展,展位达1300余个。参展企业不乏日立、岛津、HORIBA、JASCO等日本本土仪器厂商的身影,以及安捷伦、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布鲁克、SCIEX等欧美企业,北京欣维尔、杭州安诺等中国仪器展商也组团亮相。在生命科学展区,预计将有8000人次到场,免费讲演达70多场。  日本分析产业规模达10兆日元   据了解,按照日本工业会的分类,现在已有超过100种的分析仪器在日本市场上销售。日本以分析仪器为核心的分析产业,包括分析仪器周边产业,在全世界超过10兆日元规模,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  与美国以及欧洲的情况相同,日本分析仪器市场的持续增长,受到来自制药、生物技术、政府及学术机构的持续支持,积极参与先进生命科学研究活动。  日立高新2016年生命科学营业额达1900亿日元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属于“领头羊”行列,其中期经营战略是“成为科学仪器界的顶尖品牌”,通过产品研发、销售、推广,以成为高新技术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一流企业为目标。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表示,2016年日立高新的营业额约为6445亿日元,生命科学领域的营业利润额达1900亿日元,约占比29%。预计2016年-2018年间的研究开发费用将达到800亿日元,主要投入在生物、医学领域,比2013年-2015年间增长30%左右。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  据介绍,日立高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产品涉及科学仪器(包括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仪计)、医用生物仪器(包括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DNA测序仪)以及半导体三部分。日立高新展台  高木幹夫介绍,此次在JASIS展上,日立高新主要推出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新型台式显微镜TM4000、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三个主打产品。  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可以迅速、简单地检测新RoHS指令限制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编者注: 2003年1月27日,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2002/95/EC指令,即“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软化树脂,橡胶等的增塑剂,在涂覆电线、绝缘胶带、包装用薄膜等氯乙烯树脂产品中普遍使用,从玩具、家电、电子产品到一般的消耗材料领域均被广泛使用。  研究显示,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有可能被小孩放进口中,且如果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随着欧盟RoHS指令的修改,2019年7月以后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使用将被限制。高木幹夫表示,HM1000较传统测试仪GC/MS方法的1小时测试时长相比,其测试速度快,10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一天可完成检测200个样品,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台式显微镜TM4000可简化从样品观察、图像确认到生成报告等一系列操作过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高木幹夫表示,TM4000每年全球销量将有望达400台。他说,“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系统事业部以2020年成为电子显微镜行业全球第一为中期战略目标,争取早日实现全球台式电子显微镜累计总销量5000台。”3D荧光指纹技术   可检测荧光强度的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具有超高灵敏度S/N1200:1 RMS,扫描与驱动速度居全球领先地位,可达60000nm/min,且配有长达2500小时的超长寿命氙灯。其特点是测量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泛,测量时间短、精度高。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发白,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卫生巾、儿童服装等普遍含有荧光增白剂,其危害虽然并未有文献和实验数据支撑,但是业内专家仍建议最好少接触、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物品。  对于食品范围内的“黄曲霉素”,荧光分光光度计也是测量“好手”。目前市场上分光光度计普遍测试时间约为20-30分钟,但F-7100运用3D荧光指纹技术,2-3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且操作简便,无需专业人员,可实现一键操作。  面对国内外分析仪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高木幹夫表示非常自信,他说,“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日立高新是第一梯队品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应用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的迁移,我们会把原来的经验迁移到中国、韩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日立高新在各地区营业利润中,日本本土的利润占比约为39%,亚洲及中国地区约占比35%,即2300亿日元。  我国自主研发分析仪器产业正在崛起   相对于世界范围,我国分析仪器因缺乏相应标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仪器长期无法“正名”,以致造成国产仪器“质量不佳”“仿制”的刻板印象,极大限制了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研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经费投入快速增加,同时刺激了我国分析科学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随着行业技术研发、操作方法等标准逐渐系统化、规范化。  同时,下游行业对分析仪器及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精度、性能、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及工艺,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应用软件、电路、气路,促进分析仪器系统向低功耗、多功能、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将是行业发展趋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仪器设备随之崛起。  《2017-2022年中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消费品及生命科学检测需求上升,制造业快速发展及产业升级将推动工业品检测需求上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将推动贸易保障检测需求上升。由此,我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将成为中国趋势预测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未来几年,行业的整体将保持20%的速度增长,未来几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  对于国产检测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副处长赵靖敏认为,快检仪器是国产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验评的前处理设备中许多仪器都是快检仪器。“不同于进口仪器的气相色谱法,便携式采用的多是分光光度法,所以我们为国产创新仪器建立了便携式快速检测的标准。”他说,“有了这些快速检测标准,国产便携式快检仪器的发展与应用便不会受限了。”  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处长刘来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国产检测仪器验评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验评实验室评价标准,编写《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系列丛书,规范国产检测仪器验评工作流程。  时值“十三五”中坚之年,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分析仪器更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分析仪器研发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着力进行人才、技术培养,提高分析仪器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艾菡)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婉莹)
  • 松江打造科技产业集群 四院士共话分析技术产业未来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3月29日,上海松江区政府联合上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平台于松江举办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创新基地等平台作为G60科创走廊要素在会上发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45qua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592f8dd-da62-442b-87c1-88a384e6c81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大会期间,中美四位院士就“中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共同探讨了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和挑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中央“千人计划”专家欧阳证主持了该论坛。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及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普渡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Graham Cooks、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金刚作为特约论坛嘉宾参与了现场讨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78_论坛总.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768f3515-9de5-494a-8584-e369884e0ed9.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欧阳证教授主持“中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前景”院士论坛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讨论中,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重大仪器专项)发起人和评审委员金国藩院士讲到了分析仪器在重大仪器专项重的重要性。从“十一五”开始重大仪器专项就非常重视生命科学仪器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工艺,也重视与民生相关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2011年到2013年逐步推行重大仪器专项,这期间共支持了193项专项,总经费投入118.5亿,专项经费投入66.9亿,自筹经费48.6亿。专项经费资助额平均每个项目达3000万元以上。这其中的44.2%为分析仪器专项,分析仪器在重大仪器专项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89_金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eff2c75e-fba4-4260-b0df-42656ea91b6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金国藩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洪渊院士在谈话中表示:我国的科学仪器发展需要解决“空心化”问题。在2006年国家启动了“张衡工程”,就是为了解决高端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依赖进口的局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现在我们开始“造船”了。不仅创立自己的仪器品牌,也能够开发更高端的光、点、色、质等仪器。质谱从原子结构得到更全面的化学分析信息,在生命科学领域来讲,质谱技术是一项引领性技术。质谱仪器和技术的开发对于我国分析技术产业的进步非常重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894_陈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2b4fd6b-7e9f-441f-87b4-91a6cf0dd1bf.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陈洪渊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理事长庄松林院士表示,分析仪器在仪器仪表行业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销售额约为1万亿元,其中分析仪器大概占到1/3。国际仪器仪表技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跟随。目前,仪器仪表技术在向极端条件下的表征(如高温高压或单细胞表征)、联用技术(如光谱和色谱联用)、高灵敏度多维信息获取、遥感探测、自动化等几个方向发展。分析仪器的能力不仅局限于成分的分析,还包括原子结构分析、瞬态分析等。分析仪器和仪器仪表行业的应用领域仍需要我们以新的技术去拓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03_庄院士.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bc3a739f-e26e-4c68-8550-2dded2eb7719.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庄松林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长期从事质谱基础研究、质谱仪器研发和应用的原国际质谱学会主席Graham Cooks在此次有关分析仪器发展的论坛讨论中谈到,从传统意义上讲分析仪器仅对应一个相对狭窄的细分领域。而事实上,该应用领域的市场非常大,目前,全球分析仪器产业市场约为200亿美金,而且将继续扩展。制药是质谱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的领域之一,全球制药行业市场约为十兆亿美金,其中10%用于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中的大部分资金会投入科学仪器。制药市场仅是一个领域,从与科学仪器直接相关的行业来看,整个仪器市场也能够接近十兆亿美金。分析仪器的应用也正在变广,新的方法也开始用到之前没有涉及的领域,新的分析方法往往更快和更准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28_Cooks.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e82d316-fc3c-412b-9d77-05bff660e101.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Graham Cooks院士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金刚代表我国分析技术仪器厂商在讨论中表示对我国分析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仪器仪表和特别是分析仪器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里发挥着巨大作用。过去一年,中国大陆市场的分析仪器有两位数的增长,在全球异军突起。但国产仪器企业与全球高端的分析仪器企业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国际著名分析技术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人才、管理、品牌等几大方面上都有扎实的根基,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国分析技术的进步需要通过各个元素的集合来实现。松江G60科创平台的产业集群旨在将分析技术发展全要素有机融合,是支持仪器仪表及分析技术发展的好平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DSC01921_黄总.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27a3558b-bae7-462c-a534-ed1db0388092.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上海仪电副总裁黄金刚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strong 分析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发展前景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谈到分析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发展前景时,庄松林院士表示,目前分析仪器在逐步进入医疗和临床领域。国内的一些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分析技术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庄松林院士所在实验室与医院合作,已经完成了综合多种分析技术的3D影像方法,可用于微创心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临床手术。另外,实验室通过高速摄影技术了解药物和细胞的瞬态相互作用过程。庄松林院士希望有更多的分析技术能够为人类健康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Graham Cooks也看好成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他认为,光学成像在医疗领域非常重要,质谱成像也在逐渐走进临床和手术室。现在靠肉眼来区分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信分析技术以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分子级的分辨。质谱成像与光学成像是相辅相成,今后这两个技术的结合应用会有很大发展前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此话题中黄金刚表示,医疗系统对分析仪器的需求大,而目前的分析仪器在医疗中的应用是非常少的。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把医疗系统的建立向更广的区域辐射,分析仪器在医疗领域中将大有所为。在医疗领域,用户需求和行业规则非常重要,不仅是技术问题。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strong 我国分析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金国藩院士表示,科学仪器的发展还是应该遵守和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科学仪器制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生产和盈利,研发方面一般来说投入比较少。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善生产,更注重科学探索和创新。所以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结合非常重要。相信G60科创平台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能够给更多的新技术提供产业之路。希望这个科技产业聚集地能够发挥将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结合的作用,逐步实现国产仪器逐步代替进口仪器的愿景,引领我国科学仪器发展。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谈到过分析技术产业发展时,陈洪渊院士说:中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在自身提升的同时也要谋求世界科技的进步有所贡献,这是我国和世界的共同目标。技术产业需要兼顾企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及平台共享。产学研相结合在目前我国分析技术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更多手段和平台落实。另外,政府、企业、科研实验室的分工和责任明确也很重要。相信以上问题的重视,会令我国分析技术的发展更加顺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________________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此次对接大会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了《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密集的特点,打造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松江、嘉兴、杭州的联合有地域优势,三地在发展战略上也高度契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也历来频繁。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可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带。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创新基地、上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G60松江科创走廊服务中心、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8个平台项目,以及上海创远仪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12家重点企业在此次对接大会上揭牌或签约落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由松江区政府联合启迪控股、上海仪电集团联合建立,旨在打造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集群。未来5年,该研究院将投入6.18亿元,打造3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孵化并引进180家分析技术产业公司,聚集7000位产业科技人才。启迪集团董事长王济武在会上说,启迪集团关注分析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将继续增加在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中的投入,启迪上海产业集群建设基金将超过100亿元。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_______________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0070c0"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002060" 背景介绍:松江区作为上海的制造业大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2016年5月,松江区提出了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对接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布局“一廊九区”。打造一条40公里长的沪西南科创示范走廊,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 /span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编辑:郭浩楠 /p
  •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第五站”——北京东西分析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1月2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发起、组织的&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以下简称:产业调研)&mdash &mdash 北京东西分析有限公司顺利成行。总经理李晓鸥、医疗事业部部长李晓雯等接待了调研人员一行。 调研会议现场   北京东西分析有限公司(简称&ldquo 东西分析&rdquo )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ldquo 北京东西电子技术研究所&rdquo 。作为改革开发后最早成立的民营分析仪器科技企业之一,东西分析始终专注于分析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其产品多次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4台仪器入选&ldquo 国产好仪器(2013-2014)&rdquo 。多年来,随着自主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东西分析已经拥有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XRF等多个品种,成为国内分析仪器行业产品线最长的国产仪器厂商之一。   从调研中看到,东西分析坚持&ldquo 创新&rdquo ,敢于投入资金研发高端仪器设备。例如,获得高度认可的应用在煤炭矿井安全行业的在线气相色谱仪、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商品化气质联用仪GC-MS 3100等,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分析仪器发展的成功范例,让更多人对中国分析仪器制造业充满了期待。另外,东西分析近期研发的新型高端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X射线能谱仪也即将上市。   2013年东西分析成功收购国际著名品牌GBC Scientific Equipment Pty Ltd(其主要产品为光谱和质谱及配套进样设备),引起了国内仪器行业广泛关注,尤其是收购之后,东西分析如何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进行整合,更是业内关注热点。据李晓鸥介绍,东西分析收购GBC以及收购之后的顺利整合源于两家公司负责人的&ldquo 缘分&rdquo 以及公司相近的理念。收购之后,一方面借助东西分析的优势帮助GBC打开了广阔的中国市场(去年大型高端ICP-TOFMS在中国已经成功销售5台),使得其销售渠道大为扩展 另一方面通过引进GBC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东西分析逐步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收购GBC后,东西分析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地都拥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设有办事服务机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   李晓鸥介绍到,今后东西分析的发展战略是:提高产品质量、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走国际化道路,进行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升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广度、有高度的分析仪器企业,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   通过此次产业调研,调研组充分了解了东西分析近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 同时,调研双方就国产仪器厂商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例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分析仪器市场中,国产仪器厂商如何改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应对近年来科学仪器市场遭受的&ldquo 寒流&rdquo 。 总经理李晓鸥向调研人员讲解产品   东西分析是北京地区&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第五站。随着一站又一站的典型代表企业调研活动顺序开展,我们对此次调研活动充满期待!欢迎广大产业界人士积极关注并参与到此次调研活动中来!   附录:&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活动介绍   &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组织,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给予多方指导。近年,国内外经济比较低迷,石油、化工、制药、钢铁等行业形势严峻,相关仪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本次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发展状况,以撰写《2014年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政府、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报告编写取材方式多样: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网络统计调查、用户调查、座谈会等,并承诺给予参与调研的企业单位一份企业版《报告》。产业调研相关企业走访活动计划于1月20日正式启动,按计划,将在2月2日前后完成北京、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多地18-20家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前半段集中调研北京地区的6家企业,调研组回京后还将对北京北分瑞利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微企业进行调研。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走访长春吉大小天鹅、沈阳华光等企业。
  •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首次出版发行
    4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举行了《产业专利分析报告》首发仪式。   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10年启动了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2011年,该项目开展了10项专利分析课题研究,包括切削加工刀具、煤矿机械、锅炉燃烧设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光通信网络、通信用光器件、智能手机、立体影像、生物医用多糖以及乳制品。   该报告编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研究处处长郭震宇告诉《中国科学报》,报告涉及的企业数量达到数千家,产业产值规模过千亿元,合作的行业协会达到15家,专家、学者达到数百名。   10项专利分析报告都提供了包括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专利技术路线分析、重点申请人专利分析、重点技术专利分析、重点产品专利分析、专利布局分析等在内的完整内容。各报告还结合所在领域的产业特色和专利需求,在专利诉讼、专利许可、重要专利评估、技术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该报告主编、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铁军指出,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始终把产业放在第一位,将产业需求作为立项的源泉和专利分析的切入点,并把项目成果的宣讲推广作为重点工作来落实。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将继续在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功率器件、短距离通信、食用油脂、高性能纤维、液晶显示、橡胶、智能电视、汽车安全等10个领域开展专利分析研究,并将继续对研究成果公开出版。
  • 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论坛通知
    p   亚洲重要的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领域专业博览会——第十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20)即将于2020年11月1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作为2020慕尼黑上海生化展的同期论坛,由上海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和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主办,论坛聚焦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分析技术产业的现状以及生态链的创新发展,邀请了包括市科委领导、清华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国际知名教授,以及企业负责人等行业专家从各个领域做演讲报告,与听众进行深入交流。 /p p   分析技术产业涵盖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试剂耗材、应用、以及第三方检验检测等多个行业,在基础科研领域与应用领域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命科学以及医疗诊断领域,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国家民生与公共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的支撑保障。近年来我国分析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本论坛围绕核心分析技术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区域性科学仪器发展道路与思考、分析技术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后疫情时期产业机会与布局等主题,探讨产业上中下游协作发展的方式与前景。 /p p   会议主题: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 /p p   会议时间:11月16日 13:00-17:00 /p p   会议地点:上海市新国际博览中心E6馆二层M36会议室 /p p   会议语言:中文 /p p   主办单位:上海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 /p p   支持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总支部委员会,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p p   会议日程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none"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colspan=" 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9px font-family:宋体" 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 /span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3:00-13:30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来宾入场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3:30-13:40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主办方致辞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3:40-14:05 /span /strong /p p span & nbsp /span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演讲报告:上海科学仪器创新发展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报告嘉宾:张露璐(待定),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4:10-14:35 /span /strong /p p span & nbsp /span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演讲报告:推动分析技术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报告嘉宾:康怀志(待定),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4:40-15:05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演讲报告:新型分析技术在药物质量标准制定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报告嘉宾:尹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航,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5:10-15:35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演讲报告:拉曼光谱结合机器学习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报告嘉宾:刘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箐,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5:35-16:00 /span /strong /p p span & nbsp /span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演讲报告:新冠后疫情时代液相色谱技术的市场机会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报告嘉宾:任兴发,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87"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16:05-17:00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381"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交流与讨论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报名方式 /p p   扫下方二维码,预登记报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31px height: 23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38acf98-d8d5-446b-ac34-e57d5b751d74.jpg" title=" 二维码.png" alt=" 二维码.png" width=" 231" height=" 235" / /p p   会议联系人:李欣阳 lixy@shtuspark.com 021-67899172/13681631802 /p p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 /p p br/ /p
  • 江苏建分析仪器产业集群
    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   现将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公示,如对入选名单有异议,请以书面传真形式反映。公示期为2011年6月23日至2011年6月29日。   联系人:中小企业产业与合作处 陈颖   联系电话(传真):025-83244713   附:   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1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南京市浦口区)   2 分析仪器产业集群(南京市高淳县)   3 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无锡市滨湖区)   4 电动三轮车产业集群(徐州市丰县)   5 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常州市武进区)   6 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常州市戚墅堰区、武进区)   7 光伏产业集群(常州市新北区、金坛市)   8 传感器产业集群(苏州昆山市)   9 农药产业集群(南通如东市)   10 锻压机械产业集群(南通海安县、如皋县)   11 石油机械产业集群(淮安市金湖县)   12 环保产业集群(盐城市亭湖区)   13 风电产业集群(盐城市盐都区、阜宁县)   14 节能电光源产业集群(盐城市建湖县)   15 水泥机械产业集群(扬州江都市)   16 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扬州市宝应县)   17 光电产业集群(镇江句容市)   18 船舶产业集群(镇江市润州区)   19 减速机产业集群(泰州泰兴市)   20 酿酒产业集群(宿迁市宿城区)
  • 分析:临床NGS基因检测产业调查
    近日,市场研究和战略咨询公司DeciBio的研究者们通过对2012年至2015年间1000多篇论文和30篇专家采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NGS的临床应用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目前主要应用在肿瘤、罕见疾病和NIPT领域。在肿瘤领域,NGS主要用于能实施靶向疗法的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中,帮助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总体来说,NGS临床应用的发展已超过预期,前景非常乐观。见图1。  (图1)30位专家受访者情况  测序仪  对于测序仪产业而言,短期内,Illumina公司在NGS临床应用市场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长期来看,NGS临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纳米孔测序仪的精确性正在快速提高,并将带来颠覆性创新。鉴于其可扩展性,预测纳米孔测序仪的性能将很快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技术(如边合成边测序技术)。部分受访专家表示对多种新型测序平台感兴趣(图2)。  (图2)  哈佛商学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提出颠覆性创新是一种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创新活动,其颠覆威力极为强大,一般成果的企业都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  而纳米孔测序具有潜在的颠覆性创新特征(图3)。  (图3)  临床应用  通过对1285篇临床文献回顾,分析表明NGS不仅仅只应用于肿瘤和NIPT领域,还逐渐涉及病毒、微生物、免疫等研究领域。另外,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仍是主要的应用手段,而靶向测序的使用份额正逐年大幅增加,见图4。  (图4)  部分专家认为未来5年临床肿瘤NGS检测的数量在一些顶级中心或增涨7倍。见图5。  (图5)  技术挑战  大多数受访专家认为,NGS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环节。上游环节包括:提高自动化的样品制备方案。例如,如何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的样品以及液态活检样品中获得高质量的DNA。下游环节包括:提高意义不明突变的分析和报告质量,以及生物信息学解决方案。见图6。  (图6)  行业分工  NGS快速增长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公司的参与。但提供测序技术的公司数量依然相对有限。提供样品制备、自动化或生物信息学解决方案的独立公司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尽管有多于150家公司提供DNA分析软件包,生物信息学的基础设施和分析工具仍不健全。 见图7。  (图7)
  • 朱良漪先生呼吁国家重视分析仪器产业
    行走在“破”与“立”之间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技术交流会上,原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局长、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名誉理事长朱良漪向在座的企业家、专家们呼吁:“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就一定要先做好国内的分析仪器产业。” 85岁高龄的朱良漪强调,作为基础性产业,分析仪器产业应该得到国家重视,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也应优先应用国产的分析仪器。他讲这番话并非是简单的建议,更多的是痛心疾首的呼喊。 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国产分析仪器价格低、市场规模很小,而国外产品(包括在国内组装生产的产品)以高价占领市场。 一位院士向记者表示:“不是不想买国产货,而是质量难以达到工作要求。”他认为,自主创新是国产分析仪器的出路,而采用国外的先进产品可以使自身的创新行为进行得更快。 “用外国的产品进行创新,再用这个创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做只有失败一途。”朱良漪则认为这个观点有些荒谬。 “破”与“立”之间 那位院士绝非妄谈。有人说,中国的分析技术落后,分析仪器更加落后。这也是业界的普遍认识。 “尽管我们进口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分析仪器,但它们的应用水平差,方法、手段落后。”朱良漪也承认当前国内仪器制造确实存在困难,“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只有招架之力,还无法谈及还击与创新。”他认为,这种行业现状源于缺少明晰的产业战略指导。 朱良漪强调,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战略规划更要懂得“破”与“立”的关系。“我们不能不承认科学规律,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破’。‘破’要有实践依据,可以搞示范工程,也要做一些平台,利用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来处理。如果认为只要规律全对就不去‘破’,认为‘破’就是全‘破’,就不会有‘立’的思想”。 参加过12年科学规划,以及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大型项目的朱良漪,用哲学的观点阐释了分析仪器市场应有的形态。按他的观点分析,“破”是指打破外来迷信,给国内产业一个试一试的机会;“立”则是指树立起自主创新精神。 由此,市场导向也应重新制定“以国为本”的规则。“我们对仪器仪表的投入实在太少。原来的国营企业如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都已化整为零。北京分析仪器厂化成百多个小企业,只能生产重复、低水平的产品;一些支持性的课题往往给了科研单位和高校。国家对高科技产业没有从政策上给予扶植,而是单向地鼓励外商到中国办厂,将最优惠政策给了外商,这对国内企业是很不公平的。”他说。 朱良漪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业,并不过时”。这也应是“立”的又一层境界。 在使用中实现创新 朱良漪指出,分析仪器对于科技产业来说,不仅是瞄准系统与大炮的关系,更像雷达系统与气象和导航的关系。据了解,现在一辆汽车中已有30%的成本用在仪表与控制,特别是分析仪器与电子控制仪器。“只有大批量地应用,才会使分析仪器产品获得改进创新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用二批三改四创’,首先就是用,根本也是用,用中创新”。 “之所以不用,是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他分析说,研究院所的专家们只要写出论文就有成就,产业化问题考虑不多;国内的加工中心或工厂只知道引进技术,没有进行很好的吸收,产品持续竞争力问题没解决;很多项目和课题与企业、工程对市场的要求距离过远。 “关键还是要用起来。”他说,“竞争力应包括外围加工、特殊材料、元件以及组织管理和人力等各种因素。从一个时期看,国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如国外的。但如果自己都不用,企业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创新。有了用户才有制造,有了制造才有高科技,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一点上,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科研开发以企业为主的号召,将是科技企业的福音。 抓住市场的“尾巴” 目前,国际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在美国,分析仪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排头兵,GDP以3%的速度增长,分析仪器技术的上升速度为8%。中国出口分析仪器的总额已从1998年的1039万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3228万美元,5年间提升了12.7倍;而2003年的进口额更是高达11亿美元。 此外,竞争模式的改变也要求国内分析仪器企业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市场份额。保住自己的市场就要创新,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掠夺战转变为技术堡垒战;从生产产量、品种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提高技术标准、使用条件更苛刻以及市场垄断等。 朱良漪认为,在分析技术领域,有些边缘技术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核心技术一定要自主创新。他建议,分析仪器企业要走大批量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道路,建立一专多协的体系。要重视新的领域、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方法及新的应用,将最新的技术为我所用,以提升我国技术发展速度和水平。应该对基础理论、发展理论予以重视,从而为发展新技术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朱良漪认为分析仪器将向自动化和细分化继续迈进。对此,“国内企业要团结起来,要认识到互相压价、低水平重复生产已经走到头了。迎新21世纪的挑战,唯创新是出路”。 分析仪器是人们获取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的信息,认识和探索规律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帮助人们从“非确定性”的模糊中走向明朗。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流行病问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等等,给人类生命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 如果没有新的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和全新的仪器,要战胜这些挑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朱良漪,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我国仪器仪表事业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20世纪60年代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色相色谱仪。80年代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成功完成总体监控系统的设计并使之投入运行,为促进和提高我国工业仪表产品的制造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上海松江 将在这上演分析技术产业新的中国故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隆重举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院士千人专家创新项目纷纷落地松江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4月27日,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上海启迪漕河泾科技园隆重召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 Graham Cooks,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松江区委副书记刘其龙,副区长高奕奕,启迪控股总裁袁桅,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漕河泾科技园董事长安红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长宽,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马兰凤出席会议,国内外分析技术知名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齐聚松江,共同见证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会议分享了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过去一年的建设成果,松江区发布了支持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政策,举办了首批入驻的重点企业团队的签约仪式。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分析技术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的打造具有重大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高奕奕.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58bc85b-5145-4d9e-911b-0c5311f96c66.jpg"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高奕奕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会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437b56a6-9c8a-453c-b3b3-6e98c1c820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产业研究院启动仪式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17b0bbc7-9aeb-43cc-af5d-210b5e757f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成立仪式 /p p   大会由高奕奕副区长主持。活动伊始,松江区委副书记刘其龙致欢迎辞,他表示,G60科创走廊建设进入3.0时代,要加快要素集聚落地和要素供给水平提升,抓实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联动发展和不断提升。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是松江区与启迪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引进了一批院士、“国家千人”等领衔的优秀项目,这些项目的显著共同点是在技术或应用层面有创新,力争在世界最前沿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筑巢引凤,我们要真正倾听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的需求,凸显和发挥好“巢”的作用,有的放矢,真正改善他们的创业环境。希望上海分析技术研究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中国分析技术行业发展中真正起到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引领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刘其龙.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505cbe7-5bc3-4eda-a6e0-47974ee8aa9e.jpg"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市松江区委副书记刘其龙致欢迎辞 /p p   启迪控股总裁袁桅表示: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启迪控股和松江区的合作已迈入产业集群创新的更深的层次,也成为了启迪控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新标杆。启迪控股将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集群创新、协同发展的优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引进全球分析技术高端人才,集聚更多的分析技术行业的优质项目落户松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b53ea91-7d9b-44e8-8c4b-4bc83f28d023.jpg" title=" qidi.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55px "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5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启迪控股总裁袁桅 /p p   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欧阳证教授介绍了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的情况,研究院是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和启迪控股共同支持创建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构。研究院以分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发挥国内外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力量,集聚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企业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共同创新,共同致力于分析技术产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bd34656-bdeb-4d26-ab2e-f52d6da51c06.jpg" title=" ouyangzh.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55px "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5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欧阳证介绍研究院情况 /p p   会上,松江区发布了“支持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政策。对于入驻集群的经评审认定的重点企业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可给予500万-10000万元资助。 /p p   活动举办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G60科创走廊分析仪器创新中心(筹)”、“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承接学会和联盟的部分职能,积极促进G60科创走廊分析仪器企业的发展以及与世界最前沿分析技术的对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揭牌仪式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a068b48-88c2-47b4-869b-ba43c577d320.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00" border=" 0" / img title=" 揭牌仪式2.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e7c65b71-2877-4f7e-90b6-ea046c17a0c1.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揭牌仪式 /p p   大会现场,清谱科技-小型质谱仪项目、生物标志物检测项目、癌细胞检测项目、高通量生物筛选设备制造等十个项目团队的代表与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代表签署了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项目合作协议。这些项目都是由具有出色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专家领衔实施,在技术以及应用层面都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将促进我国中高端分析仪器与技术的突围,并在世界最前沿分析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签约仪式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1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f8cf91d-8516-4694-a27b-b729426c2b86.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167" border=" 0" / img title=" 签约仪式2.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1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7b7c981-7f26-4f4a-9d89-f312296ee27f.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16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现场签仪式 /p p   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正是看到了松江区发展分析技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G60科创走廊分析产业集群的打造让团队在松江看到了巨大的产业机遇,此外,启迪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和决心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大重要决定因素。 /p p   下午,由院士和知名科学家联袂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吸引了大批产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听众前来参加,演讲厅座无虚席。院士及科学家分别从质谱、光谱、生物分析化学、染料工业及脑肿瘤研究等方向介绍了前沿分析技术及发展趋势,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反响和诸多思考,场面十分热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院士1-cooks.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3593cda1-87ca-4c6a-9054-eeac5ffa8aa0.jpg"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1"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 Graham Cooks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院士2-彭孝军.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bfadfe5-ab01-4973-abba-3d251dfd1457.jpg"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1"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院士3-谭蔚泓.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0e3b473-388e-49a4-88f5-41f06b9eda8a.jpg" width=" 4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1"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 /p p   大会还举办了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座谈会,邀请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国际、国内知名分析仪器及应用企业家代表座谈,为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的打造和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p p   本次大会由松江区人民政府主办,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承办,国内外分析技术顶级专家和企业家200余人参会,共商分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发展大计。 /p p & nbsp /p
  •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招商,深受业界的关注
    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与发展,天瑞公司的经济实力得到了逐渐积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有意合作者,先后有数家国际著名仪器生产商的领导参观访问了我公司。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化学分析事业部副总裁兼CAS分部总经理Mike McMullen先生等几位主要领导于2008年1月9日前来我公司参观访问。我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应刚总经理与来访的各位客人就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的项目举行了座谈交流会议。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位于江苏昆山市,是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政府特别批准的国内乃至世界唯一一家专业的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招商活动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启动。 在交流座谈时,刘召贵博士介绍了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的简介、规划,并且逐一介绍了招商的各项目,其中包括AAS、AFS、ICP、OES、XRF、UV、GC、LC、MS、GC-MS、ICP-MS等11个项目;安捷伦公司学分析事业部副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十分赞赏刘博士的对产业园项目的设想及规划,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企业情况,并发表了对各招商项目的意见以及合作的愿望!座谈交流后,在刘召贵博士和总经理应刚的陪同下,各位来访客人还参观天瑞大楼以及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了沙盘模型。(文/刘支为)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董事长刘召贵博士、总经理应刚与安捷伦公司领导在座谈交流中
  • 2015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格局及细分产业分析
    p   国外主要从事环保和过程分析仪器的公司有德国西门子公司、瑞士ABB公司、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美国哈希公司、日本横河和岛津公司、西克麦哈克公司等,占领着国内的高端过程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市场。 /p p   国内主要从事环保分析仪器和过程分析仪器的公司包括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北京雪迪龙公司、北京天融公司、河北先河公司、深圳宇星公司、牡丹联友公司、航天益来公司、兰州实华公司、北京凯隆公司、重庆川分公司、北分麦哈克公司、南京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等,主要占有国内的中低端过程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市场。但也有部分公司开始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实力,目标盯紧高端分析仪器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领先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d3d4bacb-fcd2-4ad9-8256-aa4fb8891298.jpg" / /p p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供需预测及市场专项调研报告》指出:从环境监测的主体来看,环境监测产业分为环境质量监测(主要为大气和水)、污染源监测和其他监测(土壤、噪声、辐射、应急等)三个部分,其中,环境质量监测主要由各级环境监测站构成,而污染源监测则由主要排污企业的监控构成。目前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站体系建设相对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各省、地、市以及乡镇的监控体系,市场较为稳定。而污染源监测无论是覆盖面还是监测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具体来看,目前污染源监测产业份额最高,其次是环境质量监测产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2010-2014年中国环境监测细分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f6f17b7f-e279-433c-8d90-39daa59ceda9.jpg" / /p
  •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质谱、光谱、能谱分析检测技术作为高端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以下是通知全文: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工信部科[2011]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7月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七、通信业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高效/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 MW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 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 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及集成技术等。  2.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原料选择、配比和预处理优化技术 电炉炉心功率密度优化技术:高压与低压供电无功补偿技术 炉外精炼工艺技术。  3.热带无头/半无头轧制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常规热连轧中间板坯快速连接无头轧制技术 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 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  4.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燃烧组织与控制技术、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技术、小排量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5.铝电解槽新型阴极钢棒结构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出分层阴极钢棒结构优化技术 水平电流、阴极电场、电磁力等分布优化技术。  6.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无汞触媒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反应的非均相或均相无汞触媒催化体系技术开发 无汞触媒制备技术 无汞触媒反应器及工艺设计技术。  7.扣式碱性锌锰电池无汞化技术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钢壳结构及表面镀层处理技术 负极无汞合金锌粉材料、正极二氧化锰材料与电解液配方与工艺技术,汞含量低于0.0005%。  8.电解锰电解后序工段连续抛沥逆洗及自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激光精确定位、多维运动嵌入式控制、针喷逆流清洗等技术,实现电解锰工艺废水三次减量、二次循环,达到工艺废水的全部回用,减少用工70%以上,实现了电解后序工段操作环境的全封闭。  9.再制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方法 再制造毛坯缺陷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及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再制造毛坯无损高效拆解技术 再制造高效绿色清洗与表面预处理技术 三维损伤激光熔覆再制造成形技术 类激光高能脉冲精密冷补技术 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 基于机器人MIG堆焊熔敷再制造成形技术 机器人或操作机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材料技术 再制造零部件表面喷丸强化技术 粉末等离子熔覆技术 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及装备 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层结合强度评价技术 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 再制造零件竞争性服役寿命的模拟仿真与再制造部件服役寿命的综合验证技术。  10.富硅高铁尾矿深度分选及大宗高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强磁选技术为核心,有机融合重选、浮选技术及新药剂开发,实现富硅高铁尾矿富硅部分与富铁部分的深度分离。  11.复杂难选矿资源综合利用高效专属药剂分子设计及合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浮选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有用矿物与含硅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需要,利用浮选药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技术,在研究矿物晶体化学、表面化学以及与药剂分子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筛选、计算、模拟、合成技术,研究反浮选脱除含硅矿物的高效选矿药剂(包括捕收剂、调整剂等)的结构、性能、毒性以及构效关系,利用实际合成、选矿验证等手段实际考察新药剂的浮选性能,最终实现反浮选脱硅新药剂的工业化。  12.赤泥CO2脱碱及大宗整体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脱除赤泥中过高含量的碱和铁,并将脱除的碱和铁以较高附加值进行回收利用。  1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设备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大型高效磁选设备、高效矿物脱水与过滤技术及装备重点技术、大型超细磨设备重点技术等。  14.广西桂中高铁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烧结―预还原熔分高炉冶炼―提取氧化铝”方案,将矿石(1mm的净矿)按比例配入石灰石、煤粉和白灰,混料后烧结,烧结矿入高炉冶炼。在高炉内完成将铁矿物还原成铁水,铝矿物生成铝酸钙渣系和渣铁分离过程。通过钠化吹钒从铁水中回收钒,吹钒后铁水炼钢。铝酸钙渣用碳酸钠循环母液进行两次浸出、脱硅、分解和焙烧生产氧化铝,浸出渣用于生产水泥,从分解母液中回收镓。  二、原材料工业  (一)钢铁  1.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流程紧凑、高效的工序衔接匹配优化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转换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社会废弃物消纳利用技术 特大型高、焦、烧,高炉高风温低燃料比,“三干”技术,创新的一包到底与转炉高比例脱[Si]、[P]技术,自动化炼钢,高速的精炼、RH、连铸、轧钢技术等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成优化技术 清洁能源和海水淡化在钢铁流程中的应用技术。  2.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品位磁(赤)铁矿重磨、阴(阳)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技术 菱铁矿、褐铁矿焙烧—急冷分离—弱磁选—反浮选综合技术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 剥岩等含铁原料选别利用技术 其中Fe含量35%左右的低品位矿提铁到61%以上,降硅到4%以下 铁钒、钛资源有效利用,提钒制备V2O3、V2O5、VFe、VN合金,提钛制备钛白粉、海绵钛达到工业化应用要求 含铁12%~20%的尾矿、剥岩中铁资源回收,并将提铁后的尾矿、剥岩制成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减少排放 菱铁矿选后精矿品位达到61%,成本500元/吨。  3.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解析—优化的铁水预处理技术 高效—长寿的转炉冶炼技术 快速—协同的二次冶金技术 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 优化—简捷的流程网络技术 动态—有序运行的物流技术 其中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是引领性的技术,其他技术要按连铸技术要求来优化。并适用于不同产品,不同层次要求的洁净钢生产 可建立不同洁净度要求的各类洁净钢工艺控制标准,在功能对口适应条件下,成为同类洁净钢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艺 供氧强度4m3/t.min,冶炼周期80%,实现计算机终点动态控制,炉龄1万炉。  4.新一代TMCP(控轧控冷)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超快冷为核心的可控无级调节钢材冷却技术 以相变和析出为基础、冷却路径可控技术 细晶、析出、相变综合强化技术,离线热处理在线化技术 其中节省钢材合金用量30%以上 提高钢材强度100~200MPa以上,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节约钢材使用量5%~10% 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 节能10%~15%。  5.高炉炼铁CO2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技术内容:  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包括在富氢还原气体还原特性、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炉内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及焦炉煤气净化加压、重整、加热及喷吹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焦炉煤气喷吹工业试验,焦炉煤气喷吹量100m3/吨铁,置换比≥0.45kg(焦炭)/Nm3(焦炉煤气),燃料比降低10%,CO2减排10%~20%,高炉生产效率提高10%。  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包括在炉顶煤气脱除CO2后再喷入高炉和循环氧气鼓风条件下含铁炉料的物理化学及冶金行为等基础研究及流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120m3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设计及关键装置开发,开展120m3高炉工业试验,形成1000m3级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方案设计,煤比200kg/吨铁,焦比  高炉煤气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高炉煤气深度净化工艺,调质气体CO和CO2共氢化制备甲醇规模化示范,系统集成,年产万吨级高炉煤气制备甲醇的方案设计,①建成处理能力为400Nm3/h的煤气深度净化系统,高炉煤气经净化后硫、砷和氯等杂质含量低于0.1ppm,金属氧化物粉尘含量低于5mg/Nm3。②建成规模为1000吨/年的高炉煤气制甲醇示范工程,实现总碳单程转化率达25~30%,综合转化率达50~60%。③1000吨/年甲醇示范平台正常运行大于2000h。  (二)有色金属  1.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萃取分离技术,包括研究高效规模制备碳酸氢镁溶液工艺及其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中的应用技术 开发新型稀土沉淀结晶技术,包括研究优质碳酸氢镁沉淀稀土工艺,研究稀土沉淀结晶过程及物理性能控制技术,非稀土杂质离子分离技术 开发稀土分离提纯过程化工材料及CO2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规模化制备技术。  2.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关键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钐铁合金高压熔炼及稳定成相快淬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气氛下控制合金熔炼过程中Sm的蒸汽压,控制金属钐在熔炼过程中挥发,研究不同压力及熔炼条件对合金成分的影响规律 合金高效氮化方法及氮含量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SmFe合金的氮化效率和相组成 SmFeN磁粉的成型技术研究及磁粉综合性能评价,包括研究SmFeN磁粉成型技术,确定在不同成型条件下对粘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磁粉及磁体耐蚀性进行研究评价。  3.高光效、低光衰白光LED荧光粉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Ce3+激活的硼铝酸盐体系黄色荧光粉和硅酸盐系列绿粉,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 研究突破LED荧光粉的产业化合成关键技术和装备,满足半导体节能照明产业需要 对系列化LED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应用性能研究,获得适宜的匹配性能参数并应用于高性能白光LED器件。  4.功能材料用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关键设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制开发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大型智能连续速凝炉 研究自动浇注及强制换热技术,包括提高带厚及微观组织均匀度,细化合金晶粒,提高主相含量、节约稀土金属,抑制a-Fe相的生成 研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及收益率的工艺技术。  5.大型节能环保稀土电解槽及工业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50kA节能环保液态下阴极新型稀土电解槽,包括通过电解槽温场、磁场和流场的仿真研究,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液态下阴极电解槽 研究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工业制备技术,包括通过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温度、极距、阴阳极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研究及优化,实现稀土电解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突破稀土电解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关键工业制备技术。  6.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关键铈锆涂层高比表面材料技术 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高温热稳定技术 铈锆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7.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阳极制备研究,包括新型阳极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与优化研究,新型阳极的抗压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等物理性质优化研究 新型阳极应用试验,包括电解质体系遴选及性能优化研究,阳极气泡层构成及厚度检测、穿孔中气泡逸出量检测研究,新型阳极应用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行为及其与阳极过电压之间关系研究 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研究,包括改善氧化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性能研究,氧化铝的加料工艺与新型工艺的匹配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三场”优化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新型控制模型研究。  8.氧气底吹铅锌火法冶炼清洁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氧气底吹炼锌工艺研究,包括确定入炉料比、最佳熔炼品位、反应终点的计算机工艺模拟和热力学模型,底吹炉高熔点铁锌氧化物熔点的降低,侧吹还原的工艺模拟以及锌蒸汽回收工艺模拟(小型)研究 底吹炼锌新型工艺装置研究,包括底吹炼锌炉结构和工艺配置(如径长比、氧枪布局、安装倾角、水冷元件配置等),熔剂及冷料加入量及加入方式等,以及与连续吹炼相配套的氧气底吹成套装置的研究开发 耐高温底吹炉炉衬的选择及试验 侧吹还原炉炉内耐火内衬的选择及布置及热耗损失的降低。  9.高效节能铜加工技术与高性能铜材加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铜及铜合金管材的高效短流程生产关键技术,包括①(电子铜管)水平连续铸造+直接冷拉工艺,研究近轴向连续柱状晶高性能电子铜管热模水平连续铸造技术,轴向-环向三维电磁搅拌水平连续铸造工装研发,铸态电子铜管直接冷拉技术,高性能电子铜管制备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及控制技术。②(耐蚀铜合金管)水平连续铸造+行星轧制+冷拉工艺,系统研究黄铜合金(HAl77-2)管的连续制备管坯技术,研究开发三辊斜轧加工黄铜合金管的新工艺,轧辊形状的优化及材料选择,耐蚀铜合金成分设计及耐蚀机理与性能的研究,耐蚀性试验及检测方法研究及新型耐蚀铜合金产品开发。  高效短流程铜板带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熔体处理技术,氧含量控制技术,大宽厚比结晶器的设计,大宽厚比上引连铸工艺参数选择和优化,冷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带材表面处理技术。  新型高导电型铜合金材料技术,包括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设计及非真空添加技术,大卷重高强高导合金线材的连续制备加工技术和在线热处理技术,高端精密缆线的合金设计及其连续制备和精密加工技术。  新型低成本无铅黄铜材料与制品技术,包括无铅铜合金材料的合金设计及加工制备技术,有毒元素(Be、Cd、Pb等)替代技术,主要解决低成本无公害铜材的开发。  新型高热导铜粉材料与热导制品技术,包括高导热铜材料的成分设计技术,高压制备粉末技术及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设计加工技术,主要解决高导热铜粉材料的开发,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制品的开发。  10.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全流程工艺物料、能量优化平衡及DCS自动控制技术 高效节能填料塔及干法除硼精馏提纯三氯氢硅新技术 生产过程运行碳含量控制技术 痕量级杂质检测分析优化技术及超高纯度产品生产洁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11.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 低成本高比容量锂电正极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三)石油化工  1.超临界二氧化碳挤出发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成套装备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挤出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以及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并建立500吨/年生产线。  2.节油轮胎胎面专用合成橡胶制备及应用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SBR)关键技术 集成橡胶(SIBR)关键技术 反式异戊橡胶(TPI)万吨级产业化关键技术 3万吨/年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 节油轮胎产业化关键技术。  3.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轮胎动平衡/不圆度试验机、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轮胎x光检测机和轮胎激光散斑检验机等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的研发。  4.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反应器的开发 适用于高粘度体系、高转化率、反应过程中有相态变化的聚合反应器的开发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设计及制造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高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电仪控制技术的开发。  5.面向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的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渗透汽化分离膜技术 分子膜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装置研究。  6.智能内模自适应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鲁棒IMC-PID控制技术 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免测试在线建模技术 多变量辨识技术 过程控制质量在线监测技术。  7.光致图案化应用研究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光固化直接成像喷墨PCB油墨研究 光固化直接金属化UV喷墨油墨研究 数字化UV喷墨油墨开发研究 印刷版UV喷墨制备技术开发 彩色光阻的研究。  8.煤气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煤炭日处理量达到2000吨,提高合成气含量和碳转化效率。  (四)建材  1.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工业、生活污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污泥储存、输送、计量等工艺过程流程、工艺参数、装备选型的优化集成开发 污泥干化工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 研究污泥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尾气特性,开发合适的污泥干化尾气处置工艺技术装置 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接口及计量设备的研究 水泥窑处置利用污泥对水泥熟料烧成及熟料质量影响的研究 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2.高效玻璃纤维覆膜过滤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平整度玻纤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 小孔径、高孔隙率、高强度膨化聚四氟乙烯膜配方和制备技术 玻纤表面处理技术与热压覆膜技术 滤料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 使水泥窑尾烟尘排放达到10mg/Nm3。  3.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协调处置废弃物及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优化 利用工业废气生成生物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材料技术研究 废气利用(合成轻质碳酸钙、合成生物燃料)的相关工艺研究 利用水泥厂固有廉价资源脱除NOx及CO2减排技术的研究 生产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技术研究。  4.大型专业化机械装备的改进、优化与加工过程的自动监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在系统或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开展单体装备的优化,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系统集成优化 水泥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发。  5.水泥生产过程信息的现代化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厂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厂区物流管理系统及合理控制和使用自然资源,建立合适的物流控制程序 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生料质量控制系统(QCS系统)、实验室自动化采样测试分析系统及采用最新的电气自动化产品,提高现有水泥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装备制造业  (一)基础机械  1.机械基础零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的纳米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电沉积过程精密控制技术研究,探索降低纳米镀层工艺成本的技术途径,研究纳米混合粉应用的技术,纳米陶瓷电沉积自动化环保型生产线技术,硬涂层结构的理论与试验模型研究。  其中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合金钢基体的结合强度由65Mpa提高30%,包括建立热处理、喷丸强化、纳米镀层的复合优化制造工艺,建立优化的裂纹修复工艺,给出微纳米粉体组分与镀层性能关系,提出性价比良好的微纳米粉体组成要求,研制适合纳米镀层的自动化的电刷镀装备,提出基于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纳米表面涂层结构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关键产品的研究,包括汽车发动机气门簧等抗疲劳研究,国产弹簧钢丝制造发动机气门弹簧疲劳寿命由2300万次提高3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复杂工况下链条抗腐蚀疲劳研究,抗腐蚀疲劳寿命由平均30个月提高2倍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石油钻机钻杆、泥浆泵抗腐蚀疲劳研究,石油钻采泥浆泵缸套抗腐蚀疲劳寿命由200~300小时提高3~5倍 海洋平台升降装置大模数齿条的纳米涂层改性应用研究,大模数齿条疲劳磨损寿命显著提高 提高滑动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应用研究,滑动轴承寿命显著提高。  2.高压液压元件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作压力≥20MPa的柱塞泵/马达壳体、液压阀阀体、齿轮泵、叶片泵、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等壳体的铸造技术,包括铸造熔炼技术,材料成份分析及控制技术,时效处理技术,多层内腔及流道精密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等。  其中机械性能,单件试棒抗拉强度Σb≥300~350MPa,铸件产品本体抗拉强度Σb≥270MPa,表面硬度HB195~235,心部硬度HB190~215,标准试块孔变形量≤2.0μm/10Nm 尺寸精度,外形CT7,内腔CT6 表面质量Ra≤12.5。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8档AT自动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方案优选,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理论与方法,自动变速器试验测试技术和标准规范,自动变速器机械液压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TCU软硬件工程化设计开发与整车测试标定匹配,动变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  CVT无级变速器,包括无级变速器综合性能设计,金属带和摆销链工作机理研究与设计,摆销端面与锥盘传动副的研究,金属带、摆销链应用性能测试与效果分析,无级变速器产业化生产组织与实施。  其中6~8档AT自动变速器,6~8个前进档,输入扭矩180~320Nm,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AMT与DCT比传统机械变速器每百公里节油5%~10%,AMT换挡响应时间≤0.65s,DCT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换挡平顺性、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CU寿命≥6000h CVT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达到94%,金属带带环各层受力不均匀度≤5%,带环拉应力降低20%~27%,轴向压力减少20%,传动效率提高1.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 链式CVT在变速比较大的低高速区效率较高,最佳燃效比现有带式CVT提高4~5% 锥轮锥盘锥面角度公差≤40〃,两轴径同轴度≤0.008mm,球道跳动≤0.012mm,寿命大于25万km。  4.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齿坯精化技术 抗疲劳精加工技术 低噪声、长寿命、轻量化细节设计技术 无应力集中装配技术 精细热处理技术 表面硬化、强化、改性技术 材料的选用与研究 表面保护技术 润滑等制造技术 以及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技术研究 强力喷丸技术对螺旋锥齿轮使用寿命提高的研究 表面处理对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及提高使用寿命的研究 螺旋伞齿轮装配工艺研究 驱动桥台架试验动力谱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研究。  其中适合中小模数、复杂异形齿轮零件,精度达6~7级,噪声70~75dB,疲劳寿命≥100万次,材料利用率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70%,综合成本降低20%。  5.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是对各种主机、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液压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综合,属于液压技术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分布控制技术 电液伺服比例控制技术 液压数字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控制技术 多自由度平台姿态控制技术 液压振动台数字控制技术和为汽车、军工装备配置的多通道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技术等。  其中高压大排量数字电子泵,工作压力35MPa,排量20~250ml/r,变量时间20-200ms(35MPa时),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工作压力35MPa,流量100~250l/r,响应时间5~20ms,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缸,工作压力25~35MPa,缸径≥25mm,定位精度≤0.1mm。  6.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工艺研究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性能研究。  包括提供典型汽车高强度螺栓(10.9级法兰面螺栓)制造的精密镦锻工艺规范(经过CAD,经过批产验证) 10.9级法兰面螺栓模具寿命,从现有10万件/套,提高一倍以上 10.9级以上的法兰面螺栓、轮毂螺栓Σb≥1040N/mm2 摩擦系数稳定在0.13±0.03 疲劳强度:≥(3~4)×106。  (二)智能制造装备  1.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 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 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 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 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2.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 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 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 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3.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 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 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 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 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 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 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4.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 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 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 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 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   5.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 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 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6.高可靠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7.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 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习建模技术 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 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多轴连续插补、电子齿轮与电子凸轮等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8.系统协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 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 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 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  9.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装备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技术 装备健康维护技术 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及寿命评估技术。  10.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嵌入式互联网技术 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 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security)技术 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认证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转化为国际标准 工业通信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  11.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维精密加工工艺 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 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 精密锻造技术。  12.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特种环境下(超高温、超低温、耐辐射、耐腐蚀、超高压等)的变形测量技术 非接触式、全自动式变形测量技术 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的控制技术、应用软件技术 大型结构、超大载荷、全自动等特种试验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 多维运行轨迹解耦技术 各种环境与工况的模拟仿真技术。  13.高端分析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质谱分析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能谱分析检测技术。  (三)复合材料制备  1.伺服节能塑料注射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0.75~110kW注塑机专用伺服电机,0.75~30kW水冷、35K~110kW风冷伺服驱动器 研发快速油缸配合比例方向阀的注塑机专用液压系统 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优化软件和高耐磨机筒 研发高效、高精连杆机构。  其中转矩控制精度±1%,频率响应≥200Hz,液压压力控制误差±1bar 全硬化螺杆硬度58-61HRC,料筒内孔浇注双合金,有效厚度2-2.2mm,硬度57-59HRC 开合模定位误差≤±1mm,制品质量重复精度≤0.8‰ 能耗指标0.35kWh/kg。  2.塑料微尺度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塑料微注射成型装备技术 塑料微挤出成型装备技术。  其中微型注射成型机,合模力10~300kN,注射速度≥300mm/s,注射压力≥20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微结构成型注射机,合模力200-800kN,注射速度≥500mm/s,注射压力≥25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3.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以精密驱动、精密塑化、高热惯性机筒、稳流螺杆和精密控制为特征的精密挤出成型主机 研发塑料熔体泵、并联式稳压装置等稳压稳流关键部件 研发以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 研发基于等时到温控制系统、统计过程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Web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的精密挤出成型先进控制技术。  其中螺杆直径16~65mm,螺杆转速15~150r/min,流量波动  4.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拉伸形变支配的高效节能塑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负载感应型低速大扭矩驱动与传动技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挤出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叶片式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负载感应型液压驱动与传动技术,塑料无螺杆塑化注射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与国际先进的常规螺杆加工技术与设备比较,塑化挤压、塑化注射系统的能耗降低20%左右,体积重量减少20%以上,整机能耗降低25%以上。其中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挤出产量≥100kg/h,比能耗≤0.22kW• h/kg(测试物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挤出压力≥15MPa),有效热机械历程≤650mm 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塑化能力≥120g/s,比能耗≤0.18kW• h/kg(测试物料为聚苯乙烯),理论注射容积≥2600cm3,有效热机械历程≤1000mm。  (四)高档印刷装备  1.高端、智能化印刷机墨色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精度墨色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 智能化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 墨色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研究 印刷机与墨色控制系统机械连接部分的技术。包括CIP3/CIP4接口的油墨量预置技术,即墨键开度的智能化预置,须开发油墨预置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软件能够解读CIP3/CIP4的多种压缩格式文件,具备开放性 墨色质量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印张的扫描进行质量检测,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系统据此进行智能化调整 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技术。印刷速度与水墨量关系的函数曲线研究,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  其中墨键绝对控制定位误差  2.高端、智能化印刷机电子轴(无轴)传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无轴传动适用的伺服传动技术,开发全系列无轴传动专用的伺服电机与驱动器 研究高速实时现场总线技术,研制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计算机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 研究超高分辨率位置——速度传感技术,开发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光电编码器高倍细分器 研究无轴传动印刷机机电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无轴传动系统专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其中胶印机印刷速度10m/s,套印误差300m/min,套印误差  3.喷墨数字印刷机压电式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喷墨及按需喷墨打印头设计理论研究 高性能喷墨打印头关键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制造流程与工艺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喷墨打印头制造设备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质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其中印刷分辨率≥600dpi,最高印刷速度≥150m/min,使用寿命≥1000h。  (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乘用车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 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技术。  其中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850kg,最高车速≥80km/h,0~50km/h加速时间≤7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8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0kWh/100km。  A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10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A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3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8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5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5kWh/100km。  A0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6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2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2.动力电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功率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隔膜生产关键设备技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其中能量型电池模块(1kwh),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功率密度达到1000W/kg(PHEV),500W/kg(EV),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以上   功率型电池模块(0.3kwh),功率密度达到2000W/kg,能量密度达到70Wh/kg,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20万公里。  3.汽车电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底盘控制系统技术 整车控制器、汽车电控附件、汽车智能化等技术。  4.汽车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微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与标配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 1升及以下排量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技术 高效变速器关键技术 汽车轻量化技术 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与应用。  其中微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10%(城市工况),可靠性(系统的启停次数)≥60万次,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00元。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30%,混合动力主要部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0000km,混合动力主要部件使用寿命≥15万公里,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万元。  1升及以下排量的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整车工况油耗小于4.5L/100km(按我国的工况法测试)。  5.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混合动力总成的系统集成研究,混合动力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  其中混合动力商用车节油率≥25~30%(采用工况法检测和实际线路运行检测的方法进行检测) 可靠性与寿命指标,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万公里,寿命≥80万km 混合动力系统(含储能装置但不含发动机)的总成本≤15万元。  (六)轨道交通装备  1.高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300km/h及以上等级高速动车制动技术 160~250km/h城际列车制动技术 大功率机车制动技术 重载货运列车智能制动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基础制动系统技术 可互通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模块(MODBRAKE)技术。  其中冲击限制≤0.75m/s3,紧急制动减速度≥1.2m/s2,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1.0m/s2,最大空走时间≤1.6s。  2.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试验验证技术。  其中驱动能力≥0.6kW/kg,齿轮传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20万小时。  3.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共性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 变流器及传动控制技术 高压IGBT、IGCT等大功率元器件及应用技术 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长大货运组合列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包括采用3300V及以上高压IGBT(IPM)技术,采用直接力矩控制或矢量控制的高性能的电机控制技术,采用四象限PWM整流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接近于1,永磁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2750V,额定效率95%,相比同等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实现效率提升2~5%,采用机车无线重联技术,完全实现万吨以上货运列车重联牵引控制。  4.列车网络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 远程监控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 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高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准确、快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高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记录。  5.高速列车轮轨技术和弓网关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动力学研究 轮轨关系研究 轮轨磨耗机理研究 弓网耦合振动特征试验与仿真研究 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 受电弓空气动态力与控制技术研究 弓网动态接触力调整技术研究 车辆与供电网电气关系研究与试验。  其中脱轨系数≤0.8,构架横向加速度峰值连续6次以上达到8~10m/s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张力≥31.5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6.列车安全运行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安全平台技术 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 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 车站进路控制技术 轨道占用检查技术 安全信息传输技术 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7.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 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 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 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 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8.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9.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 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 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 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 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 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 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 并发组呼数20组/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 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10.北斗定位、定时、轨道状态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时钟同步 列车定位导航测速功能 灾害定位预警 轨道等基础设施状态监测 基于北斗的铁路应急通信系统。  11.大型养路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整车集成技术 作业装置创新与开发 车架、转向架和整车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轨道几何参数模型与应用技术 数字网络电气控制系统 数字传感器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 数字无线通话技术 轮轴制造技术 重要结构件焊接技术 精密箱体加工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  其中数字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控制总线作为整车网络和通讯载体,最高通讯速率800kbps 最大单网络长度60±1m,网络节点不少于127个 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整车控制和信息处理 控制模块防护等级IP67,工作环境温度-25℃~75℃ 数字传感技术,测量精度0.1mm,全数字信号输出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工作效率3~4km/h,作业精度正矢误差1mm,超高误差1mm,轨距误差1mm,距离误差0.1m/100m 无损检测技术,钢轨探伤持续检测速度≥80km/h,采用轮式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换能器频率2~5MHz,钢轨探伤可检测轨型43~75kg/m,伤损检出率≥80%,伤损误报率≤20%。  (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1.深水浮式结构物总体和结构的设计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风、浪、流条件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非线性耦合响应分析研究 立管系统、系泊系统与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的时域耦合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稳性和破舱稳性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运动性能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响应预报技术研究 基于风险控制和可靠性理论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残余应力对深水浮式结构物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 高强度及甚高强度钢在深水浮式结构物上的应用研究等。  2.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的分析评估、监测和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极端海况描述、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波浪载荷预报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完整和破损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 恶劣海况下的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评估分析软件开发。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作用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技术研究 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 老龄海洋工程装备的结构特性与剩余寿命研究 结构预测性维护方案研究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综合优化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评估软件开发等。  3.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系泊材料及系泊方式研究 非线性柔性构件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态定位能力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仿真技术研究等。  4.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慢漂载荷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上浪、砰击、气隙测量技术研究 深水系泊系统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试验技术研究 筒型结构物涡激运动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形成比较成熟、可靠的试验方法和预报技术。  5.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作业流程与过程控制体系研究 海洋工程产品三维设计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集成与开发 生产资源调度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发 质量数据过程管理系统开发 制造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开发等 开发出面向装备总装集成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  6.动力定位控制系统(DPCS)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位置保持技术 标定定位技术 转向点跟踪技术 船舶与水下移动装置位置技术 船舶回转控制技术 风力风向标定技术等。  7.海洋工程结构物振动及噪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噪声形成与传播机理研究 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声学计算建模技术 舱室设计在指定振源/噪声源下各舱室噪声数值预报技术 舱室/环境噪声评价及降噪设计技术。  8.自主知识产权海洋石油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钻井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柱升沉补偿装置、隔水管系统、水下防喷集成设计技术 钻井系统与船舶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井设备传动技术研究 自动化控制技术 钻井系统检测报警和保护技术 高压管系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9.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结构自主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环境载荷分析研究 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材料性能研究 桩腿和桩靴结构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技术 悬臂梁和钻台结构设计技术等。  10.海工装备高效建造新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地串联建造技术 悬臂梁整体滑移安装技术 半潜式平台主甲板结构整体建造和总装技术 特殊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新技术等。  11.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技术 动力系统动态管理、余热回收利用、热泵应用技术 废气减排与回收处理技术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利用技术等。  (八)航空装备  1.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主要技术内容:  增升减阻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翼、层流机翼、高效增升装置、附面层控制、同向流流动控制等 新型气动布局技术,包括宽体飞机、超声速客机、高速直升机、桨扇布局等 风洞试验和测试技术,包括低温高雷诺数、防冰、噪声等风洞试验和测试 数值风洞技术,包括高精度CFD、数字化试验 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内流、燃烧、减排等设计、试验和测试技术,以及推进技术。  2.先进航空材料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 大型先进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加工技术 大型轻量化整体件(主要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高温合金等)制造技术 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抗疲劳、连接、防腐蚀、表面强化等) 新型特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成形、电解、焊接、旋压成形等)。  3.航空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空电子集成技术 飞控系统集成技术 机电系统集成技术 飞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综合技术 快速综合健康检测技术。  4.航空数字化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数字化定义(三维建模,数字化预装配,并行定义等) 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线,工艺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 数字化试验技术(气动、强度试验,试车、试飞数字仿真,功能系统、任务系统数字仿真等) 产品数据管理(单一产品数据源,异构等) 协同平台技术(协同工作环境,数据交换,异地同步) 数字化运营支持技术(数字化培训、检测、维修和保障,航线规划和机队管理等) 大型基础软件开发(建模、仿真和数据管理等)。  (九)卫星及应用  1.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顶层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总体设计技术 体系设计仿真与效能评估技术 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天基网络技术。  2.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中分、高分、高光谱、SAR等多种国产陆地观测卫星载荷,研究和完善大气校正算法,有效消减大气效应 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典型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包括生态环境参数、灾害特征参数等 研究陆地观测卫星定量专题产品的生产与优化技术,制订相关标准规范 针对新型载荷特点,进行信息提取技术攻关与真实性检验。  3.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区域示范应用 平台标准规范研究。  4.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基于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的应用系统与应用模式研究 数字化产品研制保障大纲。  5.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总体技术  小卫星柔性化设计技术 小卫星快速集成与测试技术 小卫星在轨功能重构技术 小卫星自主运行技术。  6.低轨通信星座卫星专用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通信载荷特点的总体构型与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轻量化、高承载、长寿命平台技术 星上信息综合管理技术 电磁兼容技术 适应批量生产的平台标准化设计技术。  7.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方案研究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技术研究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姿轨控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新型高效电源分系统方案研究。  8.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 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演示验证系统及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四、消费品工业  (一)纺织  1.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仿棉PET、PTT分子结构与体系组成的设计优化、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与高效分散、亲水聚酯体系稳定纺丝、纤维形态与力学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解决超仿棉聚酯纤维吸湿透汽、抗起毛起球、柔性染色、抗静电和触感等问题,生产长丝和短纤维系列产品。  2.高新技术纤维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 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 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 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 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 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 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  3.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原料的稳定化仿丝技术 高强细旦滤料的产业化技术 纤维复合化技术 提升常规滤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抗阻力、均匀度、耐高温、耐腐蚀、过滤精度和易清灰性能等技术 高强高密单丝基布织造技术 滤料表面精细加工的后处理技术及废袋回收技术 高温烟气过滤材料国产化技术 耐高温滤袋生产技术以及高温工况下应用技术研究。  4.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  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  重点突破粗细联、细络联系统全自动集体落纱的准确率、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精度,力争实现自动化传输和纺纱过程连续化,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显示、纺纱过程网络监控和管理 纺制纱线质量达到USTER2001公报的5~15%水平 纺纱生产万锭用工达到少于30人的水平 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整条线能耗比上世纪末国内领先技术再降低10%以上。  5.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突破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控制技术和稳定性,拓展应用领域,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  6.印染在线检测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 水、汽和能源消耗自动精确控制技术 染化料助剂自动配送技术。  7.高效超微细过滤纳米纤维膜的批量化制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电纺丝设备开发 纳米纤维产品生产、性能测试、改性产品生产与评价研究 纳米纤维复合膜制造技术及其气体过滤性能研究 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用纳米纤维过滤膜制作工艺与过滤性能研究 口罩、防护服等粉尘或气溶胶防护类产品的开发。  8.新型生物质纤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纤维素纤维 生物质合成纤维 海洋生物质纤维。  (二)轻工  1.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变频控制技术、变频产品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微型电机、小型电机的变频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直接转矩的应用研究 SVPWM技术研究 磁场定向技术研究 无传感器技术研究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 EMC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2.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结合清洁型化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实现制革和毛皮加工从浸水到铬鞣工段的各工序废液充分循环再生利用。  3.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等材料开发与制备技术。  (三)食品  1.粮食加工副产物与杂粮增值转化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稳定化预处理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生物、物理高效转化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低碳清洁生产技术 低温烘焙速食杂粮营养粉加工技术。  2.食品行业碳排放系数核算技术与低碳筛选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食品典型行业低碳生产技术和碳排放评估分级方法研究 食品典型行业主导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测量、核算与与评价研究。  3.食品非热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规模化高压脉冲电场连续杀菌技术 超高压在水产即食调理食品和凝胶制品的应用技术 大跨度波段电磁场协同无介质非热杀菌技术。  (四)生物医药  1.隔离操作系统与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隔离操作系统、快速传递接口装置、密封系统及材料、在位清洗系统等系统技术 针对原料药、针剂、冻干制品的生产、质量监控及实验等用途的不同功能性隔离器及限制性进入系统技术 隔离系统的自控及信息管理系统技术 配套消毒及特种连接阀门等技术。  2.生物催化转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用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工艺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实现青霉素、头孢菌素、他汀降血脂类药物、甾体药物、手性醇、氨基酸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大绿色生产等。  3.新型制剂及给药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缓控释制剂、长效注射剂、透皮给药制剂、吸入剂、靶向给药等产业化技术研究。  4.大规模发酵分离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临床应用面广的各类新型抗生素、降血脂药物、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防治药物为目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代谢流分析、系统生物学和以及全局调控方法,开展以动态系统分析为特征、以生物反应器流场特性与生理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产品特点,研究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的分离纯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分离纯化模块集成技术和各类经济高效的分离纯化介质。  5.医疗器械国产化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平板探测器制造技术 X射线球管制造技术 大功率高频X射线发生器制造技术 高性能超声成像探头制造技术 检验分析设备样本液体传送和处理精密机械装置技术 呼吸机麻醉机精密气体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电子流量计技术 口腔和精密外科手术器械长寿命高速气动和电动马达技术等。  五、电子制造业  (一)集成电路  1.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5nm高性能、低功耗、射频CMOS工艺平台开发 45~40nm低功耗和高性能CMOS产品工艺。  2.高压高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功率器件后道薄片工艺研究 功率器件的少子寿命控制技术 高压、大功率器件前道制造工艺研究 高压大功率IGBT器件、FRD器件、MOSFET器件的结构研究 器件和工艺仿真技术 提高高压大功率IGBT、FRD、MOSFET器件可靠性和鲁棒性的相关技术。  3.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器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GBT管芯的设计技术研究,IGBT管芯的制造技术研究,IPM模块的设计技术研究,IPM模块的封装技术研究。  (二)平板显示  1.TFT-LC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开口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高效节能背光源的研发和应用,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2.PDP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驱动波形、新型驱动电路与控制软件技术来提高PDP产品性能。  3.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PM-OLED技术 大尺寸AM-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 氧化物基等TFT的研发及其在AM-OLED中的应用技术 LTPS技术 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蒸镀掩模板及驱动IC等技术。  4.低温多晶硅驱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 金属诱导晶化(MIC)技术 固相结晶化(SPC)技术 氧化物TFT技术。  (三)太阳能光伏  1.万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新型节能还原炉,研究多对棒还原炉,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开发流化床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的回收水平,开发热氢化和冷氢化技术。  2.高效晶硅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选择性发射极、背面接触、二次丝网印刷、高效绒面、正反面钝化、正面玻璃镀膜等技术。  3.硅基薄膜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升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包括非晶硅单双节电池、非晶/微晶叠层电池、多节硅基薄膜电池等技术,降低薄膜电池衰减率,提高微晶沉积速率,开发大尺寸沉积技术,和沉积均匀性技术等。  4.光伏设备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氢化炉、还原炉、多线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烧结炉,薄膜电池所需的PECVD等设备技术。  5.光伏辅料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切割线、光伏背板、TCO玻璃、银铝浆等产品的制造技术。  (四)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1.高效能、高一致性电池  主要技术内容:  一致性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电池组件、电池包与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2.超级电容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的材料技术和结构设计技术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应用系统的研究。  (五)LED照明  1.LED外延及芯片制造共性关键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红光LED的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具有腐蚀终止层的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电极的制作技术,高反射金属膜的制作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化学剥离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蓝光LED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图形衬底的制作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P电极的制作技术,低欧姆接触N电极的制作技术,表面粗化技术,衬底转移的剥离技术,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六)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  (七)数字家庭音视频  1.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DRA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 AVS立体电视研发实验平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八)移动智能终端  1.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移动智能终端3G多模技术 高性能多核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定位技术 移动支付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新型触控技术。  (九)计算机  1.计算机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笔记本计算机设计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 基于国产CPU、OS的整机设计技术。  (十)汽车电子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管理技术 电机控制技术 整车控制技术 智能网络技术 车载信息系统技术。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云计算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并行计算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分布式编程模型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安全技术。  2.物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嵌入式软件 普适人机交互技术 智能感知与识别处理技术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3.虚拟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交换技术 可信任动态测量根(DynamicRootofTrustMeasurement)技术 虚拟防火墙技术。  4.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T资源监控技术 IT服务流程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关键技术 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的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接口、适配及优化关键技术。  5.数字内容产业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保存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6.云计算系统可靠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云计算系统的失效检测技术 云计算系统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云计算系统攻击检测技术。  7.虚拟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CPU级的虚拟化技术 硬件层的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虚拟机等) 操作系统之上的虚拟化技术(解释器等)。  8.互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软件技术 搜索软件技术 浏览器软件技术 支付软件技术。  9.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图形技术 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 工程数据管理技术。  10.计算机仿真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真技术 仿真支撑平台技术 三维造型技术 有限元分析技术。  11.云计算服务支撑平台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资源管理技术 平台资源虚拟化技术 多租户技术 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平台运营管理技术。  七、通信业  1.IPv6过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4网络与IPv6网络共存与互通技术 ISP和ICP网站IPv6改造技术。  2.IPv6安全监控防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6内嵌IPsec加密的内容安全监控技术 根域名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技术 IPv6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机制技术。  3.TD-LTE及LTE-Advanced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算法的开发和硬件实现技术 射频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 多模环境下网络和终端的交互技术 高制程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4.TD-LTE及LTE-Advanced测量测试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技术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方法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仪表关键技术。  5.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和硬件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安全评测技术 移动互联网Web应用运行环境技术 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技术。  6.云计算虚拟化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理资源抽象与资源池构建技术 虚拟资源管理技术 面向运营的业务管理技术。  7.宽带光通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光传输技术 光电交换技术和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 以无源光网络(PON)为代表的宽带光接入技术。  8.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联网应用软件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应用和运行开发环境技术 物联网信息应用标识技术 末梢网络节点组网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的结合技术。  9.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漏洞即时检测及更新提示一体化的一键式安全防御技术 低能耗、启发式的移动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技术 云模式的移动终端系统病毒木马扫描与清除技术。  10.物联网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感知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传输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应用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1.基于知识工程的信息资源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支持复杂装备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平台技术,促进复杂产品创新研发的规范化、信息化、集成化和协同并行化,减少研发过程中加工返工率30% 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快速决策支持平台技术,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大型集团企业决策能力 基于知识的大规模产品定制管理平台技术,提升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与创新技术 企业综合经济分析管理技术。  2.服务型制造信息化支撑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复杂装备工程成套与服务支持技术,增加服务性收入20%以上 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提高产业链的管理能力,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20%以上 区域性资源与能力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降低业务成本20%以上。  3.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信息化综合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环境友好型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综合自动化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流程仿真分析与过程动态优化控制技术 助力节能降耗的质量综合增效管理技术。  包括针对2~3个不同行业开始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设计制造集成,研发出3~5种环境友好型产品 建立生产流程数字模拟分析平台,研究开发企业制造执行与能源管控一体化动态优化和复杂工艺智能控制平台,提高生产效率8%,降低综合能耗5%,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  4.基于物联网的工业品管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级供应链智能化协同管理技术 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监控管理技术。包括集成RFID系统与SCM/ERP/DRP/第三方物流系统,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和供应链物流成本 建立食品、药品等产业产品的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及全球供应链质量追溯平台。  5.产品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技术装备及智能化产品的开发技术 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技术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生产现场精益管控技术。包括支持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在线检测、大修维修等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0%以上 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集成RFID系统与DCS/MES/ERP等系统,减少安全库存量20%。  6.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产业链的全球协作技术 面向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技术。包括构建支持产业链全球协作的协作平台,提高产品生产协同效率 研究企业集群协作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应用,提高面向企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部物流运输成本。  7.企业信息化IT治理与综合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复杂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集团企业实时运营与综合集成管理技术 企业信息化规划与IT治理技术。包括构建面向复杂装备行业的全生命周期集成平台,实现大型复杂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与总装过程信息的100%受控,降低型号研制数据状态和版本失控造成的差错率 建立流程产销一体化系统,整合企业外部供应链系统,缩短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时间 增强信息技术对业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风险的规避能力,重点发展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数据处理等支撑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8.面向精密制造业的自动测量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密测量和检测软件技术 测量仪器专用的电控系统技术 高精度的三维移动检测平台技术。
  • 2015年基因测序领域产业格局分析
    p   2015年将成为我国精准医疗的元年,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前端,行业面临爆发性的增长机遇,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p p    strong 第一部分:基因测序被关注的原因 /strong /p p   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使得精准医学成为可能。精准医学是以患者的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和传统的循证医学相比,精准医学有望成为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 /p p   1.1 基因测序的价格以超摩尔定律下降,使得基因测序经济性推广成为可能 /p p   现在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到1000 美元以下,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下降 /p p   2008年,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出现和推广,让测序成本开始加速下降,并明显超过摩尔定律的预测。 /p p   基因测序技术成本迅速下降(每兆碱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a6c641c7-d6db-431b-af6a-49af3e77a612.jpg" / /p p   1.2 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和进步,使得基因测序能够进入现实应用领域 /p p   针对大量基因组数据,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也为分析和解读基因数据提供支持,测序技术及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推动精准医学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p p   1.3 传统医学需要突破,精准医疗的政策风口助推基因测序发展 /p p   政策风口: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学战略专家组。 /p p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2015年1月,国家公布了产前筛查与诊断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4月公布了肿瘤诊断与治疗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单位,表明了政府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决心。 /p p   5 月14 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与医药相关的包括:第31 项: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 第52 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的药品行政保护证书的核发。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松绑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预计未来,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的第二类医疗技术实施准入审批也将逐步取消。轻审批,重监管的趋势明确。 /p p    strong 第二部分:基因测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d7321229-b7cb-441b-a964-03fe0312ea7b.jpg" / /p p   2.1、二代测序仍然是基因测序最主流的技术 /p p   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也有把纳米孔外切酶测序成为第四代)。 /p p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主要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 /p p   第二代DNA测序技术(NGS)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Life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志。 /p p   第三代DNA技术(TGS)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代表,测序过程无需进行PCR扩增。 /p p    strong 二代测序在5-10年内仍然是基因测序的主流方法 /strong /p p   二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高通量、低成本和高准确度取代第一代测序技术成为测序市场的主流。由于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目前面临测序成本高和测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低的市场化瓶颈,因此TGS仪器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p p   NGS各环节对测序结果有重要影响:NGS测序流程包括样本收集、基因提取、文库构建、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各环节的准确性对测序结果有重要影响,比对数据库的规模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3e5f1910-517c-4007-a608-4fa6ba4de265.jpg" / /p p   2.2、二代测序技术可能成为未来分子诊断的核心平台 /p p   二代测序技术兼具通量和准确度优势,有望引领分子诊断方法革新 /p p   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转录介导的扩增(TMA)、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 /p p   基因检测主要技术的细分市场增速概况(全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6ac0fc24-6e75-428a-b6eb-49ea5d6ed5df.jpg" / /p p   分子诊断仪器产品的研发,瓶颈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政策对创新产品的鼓励,国家目前已开辟创新通道,受理审批周期也在大大的缩短。 /p p   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随着NGS 成本的下降,商业模式的丰富,传统的分子诊断方法将受到挑战。二代测序技术兼具通量和准确度优势,更为快速、低廉,极大地拓宽了基因测序的应用范围,尤其促进了分子诊断方法的革新。 /p p    strong 第三部分:基因测序产业格局 投资机会及挑战分析 /strong /p p   3.1 基因测序产业格局概览 /p p   基因测序市场的细分领域,包括了仪器、耗材、测序服务、数据处理、终端应用等多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6b0b91b7-4cf6-4e1f-a7ca-0eab0a02b1af.jpg" / /p p   上游:仪器试剂耗材 /p p   中游:测序服务(样品制备、检测和分析),信息分析(大数据存储、解读、共享) /p p   下游:终端用户(应用场景) /p p   3.2 上游:仪器技术壁垒最高且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试剂耗材国内企业有一定机会 /p p   二代测序市场主流测序平台主要是四大家:Illumina、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 (2014年被Thermo Fisher收购)、454 Life Sciences/Roche、 Pacific Biosciences。 /p p   Genomeweb 2013 度年全球测序仪器市场调查显示:Illumina 占据了全球测序仪器市场71%的份额,Life technologies 则排名第二分得16%的市场份额,罗氏和PacBio 则以10%和3%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前两家测序仪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90%,基因测序仪行业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 /p p   国内的三大家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和仪器供应商合作,已经在仪器和试剂层面均获得注册证。从盈利模式角度看,仪器未来不排除出现免费赠送,主要赢利点从试剂耗材及服务端获得,因此国内企业在试剂和服务端突破的可能性最大。 /p p   测序试剂、耗材、检测项目的开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有所布局。 /p p   2014年7月,华大基因的新一代测序产品也获得了CFDA的批准,包括BGISEQ-100、BGISEQ-1000,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和T13)检测试剂盒。 /p p   2014年11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达安基因的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医疗器械注册。 /p p   2015年4月,贝瑞和康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 CN500),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是贝瑞和康与Illumina公司合作,为满足中国临床需求而设计制造的一款新型高通量的基因测序仪。 /p p   3.3 中游:第三方测序服务机构和生物信息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目前行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p p   Illumina推出HiSeq系列高通量测序仪后,终端的数据分析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数据库是决定检测比对结果准确度和精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数据分析软件提供商主要的竞争壁垒之一。 /p p    strong 测序服务——中国成为全球“测序工厂” /strong /p p   测序服务技术壁垒较低,主要面向科研市场,国家缺乏准入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众多碎片化的小企业呈现疯狂生长的状态,仅提供一代测序服务的企业就有上百家。 /p p   在二代测序方面,2010 年高通量测序平台中国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如今二者的差距很可能已经非常小。 /p p   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有多个在中国,其中华大基因(BGI)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新一代测序仪,产能约占全球的10%-20%(按illumina,Life 等销总量计算)。 /p p   国内主要第三方基因测序机构覆盖的基因检测相关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fa6f668d-23b5-4dc4-b135-344357da6730.jpg" / /p p   测序服务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出现基因测序界的富士康,实现规模效应。 /p p   科技服务仅约10亿元的外包市场,企业未来转型的出口是健康管理、医院、独立体检中心。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服务测序公司在转向做第三方医学检验所。 /p p   临床测序有三个主体,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医院和体检中心,前者更加市场化,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p p    strong 生物信息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 /strong /p p   基因测序所生成的原始数据并不能反映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必须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解读。现今的生物信息分析涉及的数据存储、解读、及共享是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主要原因一是来自于数据量的庞大,二是源于数据的复杂性。 /p p   目前这一市场份额基数较小,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注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的机会。 /p p   数据解读已被全球公认为是比测序还要重要的环节,分析和解读可能会成为中国企业的优势。但短期只能烧钱看不到回报,门槛是数据库,这是限制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主要原因。 /p p   生物信息的所有权和应用领域,目前仍以科研为主,商业化应用瓶颈在于伦理和政策,但随着市场培育的加快,政府和保险的参与,基因组信息未来将归个人所有,政府负责建立数据中心和安全中心,授权个人对数据的使用权。 /p p   数据解读服务的市场格局将分为两大阵营:(1)、自行解读,有仪器研发和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或科研机构会自己解读 (2)外包解读,中小企业、科研人员、医生个人则会交由第三方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市场对差异化的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会增加,此类公司会越来越多。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 /p p   至于数据库的建设,更看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由企业投资整合资源来积累数据的途径。 /p p   解读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在需求,落脚点在市场教育。数据库如果不用那就只是个数据库而已,没有附加价值。而医生和患者认识的基因越多,到更大平台去解读和挖掘数据的需求就越大,想要发现已知或未知疾病机理的欲望就越强烈,未来买单的将是保险公司。 /p p   3.4下游:二代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及其挑战 /p p   3.4.1 未来市场容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efc92dca-dce1-4303-86e6-98083533e049.jpg" / /p p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 亿美元左右。 /p p   其中,肿瘤学120 亿美元、生命科学50 亿美元(包括生命科学工具、复杂病症,农业基因以及影响因子和宏基因组)、生育和基因健康20 亿美元(孕妇和新生儿童的检测,以及基因健康)、其他应用10 亿美元。 /p p   目前,我国基因测序市场中,产前基因检测较为著名,如以国家规定的3500 元/次的费用计,按照我国每年2000 万左右的新生儿计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能达到七百亿元人民币。 /p p   具体来看: /p p    strong 生育健康领域(应用相对成熟) /strong /p p   新生儿出生缺陷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复单,而且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一些特定的遗传性疾病往往在出生一定时间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因此初生儿早期的基因筛查能够帮助尽快在医学上进行早期干预,达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效果。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生育健康领域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p p   ●无创产前检测(NIPT) /p p   无创产前检测即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平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高科技检测手段。这种检测只需抽取孕妇少量静脉血,分离其中的胎儿游离DNA,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平台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即可判断胎儿是否换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该技术是国际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被成功孵化的应用技术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开展。该法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准确,孕妇早期就可进行,更具有无创的特点,不会导至流产、胎儿宫内感染等不良后果。 /p p   无创产前检查不仅可以筛查唐氏综合症(21三体),还可以筛查爱德华氏综合症(18三体)、帕特氏综合症(13三体)以及提示其他非整倍体型遗传病。 /p p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 /p p   也就是第三代“试管婴儿”,主要用于检查胚胎是否携带具有遗传缺陷的基因。它是在试管婴儿技术基础上出现的,精子卵子在体外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胚胎后,在其植入子宫前进行基因检测,以便使试管婴儿避免一些遗传疾病。通过DNA检测技术对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或者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选择无异常的胚胎植入母体,从根本上提高 “试管婴儿”的妊娠成功率,降低自然流产率,提高妊娠质量,并且可大大提高出生后婴儿的质量。 /p p   ●新生儿单基因遗传病检测 /p p   单基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或病理性状。常见的单基因病有短指症、地中海贫血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色盲、血友病、C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已知的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及遗传方式大部分已经明确,早起单基因遗传病大部分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检测,染色体和性分析不可避免的缺点是分辨率低,对技术人员的经验依赖度高,对于微小缺失或者基因突变导至的遗传病不能进行检测。现在通过先进的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上千种由于基因变异(基因突变、平衡异位、微缺失等)导至的遗传病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在早期通过胎儿的脱落细胞或者绒毛膜进行检测,在产前确认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为遗传病携带者或者已经生育遗传儿的家庭提供明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测,从而做到优生,提高人口素质。 /p p    strong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strong /p p   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基因的改变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致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和抑癌基因失活,是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的分子基础。肿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发病率逐年升高,迄今尚无简单的治疗方法或使用单一药物能治愈所有的肿瘤。询证医学、诊疗规范化和个体化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公认趋向。 /p p   基因测序技术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是检测患者携带的肿瘤基因,二是检测肿瘤靶向药的靶点。 /p p    strong 药物研发领域应用(CRO及医药公司) /strong /p p   新一代测序技术早期主要应用在肿瘤和传染病治疗领域,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新兴生物药的开发和疫苗生产。目前药物研发部门使用的各种高通量技术,例如基因芯片、代谢组学建模、酵母双杂、蛋白质组学、高通量化学筛选、电子杂交定位,有望被新一代测序技术替代或作为补充。 /p p    strong 个人DNA信息咨询 /strong /p p   近几年兴起的直接面向用户(direct to consumer)的个人DNA信息咨询产业其实是基因检测市场化产物,基本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和快递寄送,将检测试剂盒送至用户手中,再由其将采集的唾液及送回公司,并从中提取用户的DNA,检测结果也可直接从网上查询获取。 /p p   3.4.2 在应用领域主要趋势及挑战 /p p   业界认为,基因测序技术应用市场的先后顺序:无创产前筛查(NIPT)、癌症的个体化用药、癌症早筛、人人基因组、检测与筛查。 /p p   其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S/PGD)30 亿市场、产前筛查与诊断(NIPT)160 亿市场、肿瘤诊断与治疗千亿市场。此外,目前已经试点的方向,并不能说明技术已经很成熟,相反有些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试点来积累样本和数据。未来可能的试点方向包括,免疫系统疾病、移植类疾病配型检测、传染病检测、公共卫生领域等都有可能。 /p p    strong 生育健康领域 /strong /p p   NIPT 作为公认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华大和贝瑞占90%的市场份额,包括108 家试点单位及其他中小医院。 /p p   NIPT进入壁垒目前只是渠道 /p p   1、测序成本和客户体验,如果成本降到目前的1/10,或客户体验有颠覆性改变,都能形成替代,但短期还看不到 /p p   2、测序服务上,主要是产科医院的渠道壁垒。 /p p    strong 肿瘤诊断领域 /strong /p p   目前的第二大应用,未来有可能成为第一大应用领域,个性化用药、靶向治疗、早诊是必然的发展方向,空间很大,但短期内还达不到无创的市场高度。 /p p   (1)肿瘤是多基因病,没有标准的用药方案,需要个性化治疗,并且机理尚未厘清,医院更倾向于自己做,不容易商业化。 /p p   (2)从基于组织到基于血液的肿瘤诊断,对医生而言需要有至少五年的市场培育过程,病种的增加则受制于样本量的积累。 /p p   (3)肿瘤的早诊,技术上,血液循环肿瘤细胞DNA(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目前通过测序的检出率还很低,需求取决于人们保健意识的发展程度,未来可能成为健康保险的一个重要产品。 /p p   其他 /p p   其他应用领域主要的挑战:耳聋基因的筛查(检出率低,假阴性高)、罕见病筛查(无有效干预手段)、地中海贫血、靶向药物伴随诊断(尚无标准)。 /p p   2C 端的应用的挑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市场教育和科普过程,并且受限于伦理和法律。 /p
  • 媒体看JASIS 2017:我国分析仪器产业正待崛起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b19223b-4059-4942-a3ad-b61b1627a33b.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9月6日-8日在日本幕张举办。 br/ /p p   宝宝的玩具是否含有增塑剂等有害成分?水质是否可以达到饮用标准?我们吃的食物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这些都要依赖于分析仪器的检测。“目前分析仪器应用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分析仪器制造企业从一心只钻研先进技术,到以客户的需求和研究最佳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网络和通讯功能日益强大,分析仪器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分析仪器的企业将不再只是单一提供产品本身,而是提供仪器的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这是JASIS委员会副委员长、日立高新技术集团生命科学事业战略本部事业管理部部长代理五十岚真人在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上表示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5c34624-a588-4690-9c40-d574507467cd.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吸引500家仪器厂商参展,展位达1300余个。 /p p   据介绍,JASIS展会前身为JAIMA,始于1962年。2012年,展会首次由JAMIMA与LSIA联合举办,并更名为JASIS。如今,日本JASIS与美国Pittcon、德国Analytica和中国BCEIA齐名,被誉为分析仪器行业四大展会。五十岚真人表示,76%的参展商表示展会效果良好,而且有40%的参展商促成了合作。据悉,今年展会于9月6日-8日举办,吸引了500家仪器厂商参展,展位达1300余个。参展企业不乏日立、岛津、HORIBA、JASCO等日本本土仪器厂商的身影,以及安捷伦、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布鲁克、SCIEX等欧美企业,北京欣维尔、杭州安诺等中国仪器展商也组团亮相。在生命科学展区,预计将有8000人次到场,免费讲演达70多场。 /p p    strong 日本分析产业规模达10兆日元 /strong /p p   据了解,按照日本工业会的分类,现在已有超过100种的分析仪器在日本市场上销售。日本以分析仪器为核心的分析产业,包括分析仪器周边产业,在全世界超过10兆日元规模,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 /p p   与美国以及欧洲的情况相同,日本分析仪器市场的持续增长,受到来自制药、生物技术、政府及学术机构的持续支持,积极参与先进生命科学研究活动。 /p p    strong 日立高新2016年生命科学营业额达1900亿日元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fc1b199-225e-4a51-95a5-c7b188ea3ac6.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干夫 /p p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属于“领头羊”行列,其中期经营战略是“成为科学仪器界的顶尖品牌”,通过产品研发、销售、推广,以成为高新技术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一流企业为目标。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表示,2016年日立高新的营业额约为6445亿日元,生命科学领域的营业利润额达1900亿日元,约占比29%。预计2016年-2018年间的研究开发费用将达到800亿日元,主要投入在生物、医学领域,比2013年-2015年间增长30%左右。 /p p   据介绍,日立高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产品涉及科学仪器(包括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仪计)、医用生物仪器(包括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DNA测序仪)以及半导体三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9d9fecc-74cb-4c0e-a89c-c92b33848751.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日立高新展台 br/ /p p   高木幹夫介绍,此次在JASIS展上,日立高新主要推出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新型台式显微镜TM4000、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三个主打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534d338-36cb-409f-8b60-11c682f79a8c.jpg" title=" 5.jpg" / /p p   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可以迅速、简单地检测新RoHS指令限制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编者注:2003年1月27日,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2002/95/EC指令,即“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软化树脂,橡胶等的增塑剂,在涂覆电线、绝缘胶带、包装用薄膜等氯乙烯树脂产品中普遍使用,从玩具、家电、电子产品到一般的消耗材料领域均被广泛使用。 /p p   研究显示,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有可能被小孩放进口中,且如果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随着欧盟RoHS指令的修改,2019年7月以后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使用将被限制。高木幹夫表示,HM1000较传统测试仪GC/MS方法的1小时测试时长相比,其测试速度快,10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一天可完成检测200个样品,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p p   台式显微镜TM4000可简化从样品观察、图像确认到生成报告等一系列操作过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高木幹夫表示,TM4000每年全球销量将有望达400台。他说,“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系统事业部以2020年成为电子显微镜行业全球第一为中期战略目标,争取早日实现全球台式电子显微镜累计总销量5000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c5ed99d-dd41-43f0-8625-d98f639d327b.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D荧光指纹技术 /p p   可检测荧光强度的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具有超高灵敏度S/N& gt 1200:1 RMS,扫描与驱动速度居全球领先地位,可达60000nm/min,且配有长达2500小时的超长寿命氙灯。其特点是测量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泛,测量时间短、精度高。 /p p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发白,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卫生巾、儿童服装等普遍含有荧光增白剂,其危害虽然并未有文献和实验数据支撑,但是业内专家仍建议最好少接触、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物品。 /p p   对于食品范围内的“黄曲霉素”,荧光分光光度计也是测量“好手”。目前市场上分光光度计普遍测试时间约为20-30分钟,但F-7100运用3D荧光指纹技术,2-3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且操作简便,无需专业人员,可实现一键操作。 /p p   面对国内外分析仪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高木幹夫表示非常自信,他说,“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日立高新是第一梯队品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应用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的迁移,我们会把原来的经验迁移到中国、韩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日立高新在各地区营业利润中,日本本土的利润占比约为39%,亚洲及中国地区约占比35%,即2300亿日元。 /p p    strong 我国自主研发分析仪器产业正在崛起 /strong /p p   相对于世界范围,我国分析仪器因缺乏相应标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仪器长期无法“正名”,以致造成国产仪器“质量不佳”“仿制”的刻板印象,极大限制了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p p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研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经费投入快速增加,同时刺激了我国分析科学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随着行业技术研发、操作方法等标准逐渐系统化、规范化。 /p p   同时,下游行业对分析仪器及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精度、性能、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及工艺,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应用软件、电路、气路,促进分析仪器系统向低功耗、多功能、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将是行业发展趋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仪器设备随之崛起。 /p p   《2017-2022年中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消费品及生命科学检测需求上升,制造业快速发展及产业升级将推动工业品检测需求上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将推动贸易保障检测需求上升。由此,我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将成为中国趋势预测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未来几年,行业的整体将保持20%的速度增长,未来几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 /p p   对于国产检测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副处长赵靖敏认为,快检仪器是国产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验评的前处理设备中许多仪器都是快检仪器。“不同于进口仪器的气相色谱法,便携式采用的多是分光光度法,所以我们为国产创新仪器建立了便携式快速检测的标准。”他说,“有了这些快速检测标准,国产便携式快检仪器的发展与应用便不会受限了。” /p p   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处长刘来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国产检测仪器验评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验评实验室评价标准,编写《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系列丛书,规范国产检测仪器验评工作流程。 /p p   时值“十三五”中坚之年,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分析仪器更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分析仪器研发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着力进行人才、技术培养,提高分析仪器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p
  • “双碳”背景下的环保产业发展分析:调整、挑战与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在这一背景下,环保产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中去,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双碳”目标下的国家政策部署“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层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系列部署,从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双碳”目标下环保产业的新调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环保产业内涵被数倍打开,产业责任也数倍增加。环保产业将从过去的“治污”为主,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良好生态协同推进的新阶段。目前,为实现“双碳”目标,环保产业正在进行相应优化调整。例如,在水处理行业,基于资源回收、能源开发与利用和碳平衡理念的未来污水处理厂在领先的环境公司已经开始实践;在大气治理领域,提出了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且将通过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示范试点,进行减排技术/措施的协同控制效果评估;在土壤治理领域,聚焦到土壤修复产业中,恢复土壤碳库容量,减少土壤修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在固废处理处置领域,开发了提高生产效率,开展节能降耗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的减碳技术路径。土壤修复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选择其中,在固废处理处置领域,一些先行先试企业在分享经验时,着重提到要关注小规模垃圾处理技术,如垃圾热解气化技术,探索其联合环卫业务形成一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拓展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完善资源化产业链;探索可行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路线,如废酸资源化、金属提纯等技术;研究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例如探索生物柴油、生物质制氢等。“双碳”背景下环保产业的挑战和困境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在“双碳”的目标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策为主导,只有国家和政府对整体进行宏观把控才能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环保企业所面临的普遍情况是: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指导方针,多数企业还处于摸索状态,常常事倍功半,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具体表现为:①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制度不完善;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统筹协调整个行业,政府难以统一管控,也就无法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也就难以有效激发资本家对环保事业进行投资的兴趣和积极性;③硬件设施水平低下,大量环保设备粗制滥造,难以真正起到作用,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已经陆续颁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正在逐步修订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法律的某些规定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的经济政策都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修复和完善。长期、持续、深度减排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法治建立起应对的长效机制。无论是采取更严厉的碳减排措施,还是建设完善碳市场机制,无论是增加碳汇的措施,还是借助技术革新和金融支持等,法治在规范相关行为主体作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双碳”目标对环保产业提出的发展新要求需要科学分析市场前景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之下,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碳中和也成了世界各国的前进目标,环保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对环保产业的前景有一个乐观的认识,抓住发展机遇,用发展的目光对待环保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不但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还需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未雨绸缪,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在环保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内,除了直接的节能效益,其他碳减排效果有能被国家认可的碳核算方法都可去做,在工业领域的碳减排行动中应考虑生产全流程中的节能低碳,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最优解。需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我国有些环境治理技术虽然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然而,对于大部分核心技术而言,还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想在“双碳”目标下快速发展环保产业,就必须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环保类企业都是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为主,生产规模不大,只有依靠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优惠制度,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科技体系。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尽管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研发核心技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期待环保产业未来能更好地参与到碳中和、碳达峰的实践当中去。
  • 锂离子电池产业政策研究及检测标准分析
    p   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安全问题现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p p   本文简要汇总了我国锂电池工业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于锂电池工业产业的政策倾斜,提出了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建议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p p    strong 1 我国锂电池工业产业现状 /strong /p p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产品具有显著的优势,世界各国开始将锂电池工业作为引领未来能源发展的支持产业之一。 /p p   目前,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 70%,达到了 16 亿只,市场价值近 50 亿美元,其中 70%以上出口。 我国锂电池行业已经从传统的小型电子产品,逐步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拓展。 /p p   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池。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来看, 因有色金属资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上游原材料企业将会非常集中 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使中游电池厂商将成为行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而整车厂商在这场行业盛宴中利润微薄。 目前,新能源汽车价格居高不下, 原因之一是动力电池组成本太高,如一辆造价 26 万元的丰田普锐斯,电池成本在 8 万元左右,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 因此,国内电动汽车厂商纷纷加大投入, 用于新型锂电池材料、制作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期待尽快研制出成本较低的动力锂电池组,以降低电动汽车整车成本,加快行业发展。 /p p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材料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随着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新的公司加入到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中来,未来市场格局将面临改变。 以电解液为例进行分析: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号称锂电池的“血液”,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性能的保证。 电解液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 12%左右,毛利率接近 40%。 锂离子电池对电解液要求比较高,但目前用量却很少。 比如一块手机电池只用 3 g, 比重很小,2 000 t 电解液可供生产 6 亿块手机电池。 /p p   目前全球锂电池电解液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主要是靠现有锂电池市场。 但是,汽车动力电池对电解液的需求量较大, 一辆车需要 40 kg 左右。 预计到2012 年,新能源车的年产量将达到 100 万辆,按每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解液 40 kg 计算,100 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将带动 4 万吨电解液的需求。 /p p   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的配套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生产企业主要有国泰华荣化工、杉杉股份、珠海赛纬电子、天津金牛、汕头金光、广州天赐等 10余家,年生产能力都在千吨级以上,可满足我国目前的锂电池生产需要,并有部分出口。总体来看, 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尚处于起步时期。 由于国家对于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政策支持,我国不少电池厂以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均看到了中国锂离子电池的潜在市场, 正准备或已不惜投巨资生产理离子电池, 这些作法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的发展 & nbsp 。 /p p   strong  2 主要发达国家锂电池工业产业投资政策 /strong /p p    strong 2.1 /strong 美国美国锂电暂任主席、 美国布罗德普公司董事长瑞夫· 布罗德博士,在第四届华南锂电高层论坛发表的演讲中提到了最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经济刺激计划。 根据布罗德博士介绍,当前美国政府正前所未有地加大财政力度支持工业界发展。 在美国政府的财政资助计划中, 有 20 亿美金是用于电池工业的发展 其中约 12 亿美金,主要用在做锂电池和锂电池芯的发展方面。 瑞夫· 布罗德博士称,在这一整个工业界绝无仅有的资助行动当中, 锂电池行业被放在重点当中,是“重中之重”。 /p p   2009 年 8 月份,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为 48 个电池有关的项目提供资金援助的计划, 这次援助计划的目的是为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开发更有效的电池和电力驱动系统,援助的总金额达 24 亿美元,推出后将极大刺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奥巴马总统宣称美国政府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汽车,以及用来驱动这种汽车的技术”。 /p p   虽然这一揽子援助计划主要面向的是汽车电池及电力驱动系统, 但面向消费领域的电池技术也能从中受益。 因为几乎所有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如电动工具等都非常需要电力强劲、 能持续工作数日的电池来供电, 而现有的产品则只能提供几个小时的电力供应。 /p p   strong  2.2 /strong 德国2009 年年初, 德国政府拿出 5 亿欧元用于资助电动汽车的研发。 其中资助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费用为 5 900 万欧元。在 2007 年制定的“高科技战略”中,德国政府已将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作为攻坚项目。 /p p   为了完成这一项目,产业界五大巨头巴斯夫、博世、EVONIK、LiTec、 大众和科学界与应用界的 60 家单位结合,组建了锂离子电池“创新联盟”:企业界出资 3.6 亿欧元,联邦科研部资助 6 000 万欧元。据悉,以上还仅仅是联邦一级的研发投入。 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各州政府也有一批资金的投入。 例如北威州的投入就达 6 000 万欧元。北威州之所以舍得投入,除了想成为“电动汽车的模范区域”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让 “北威州的轿车工业尽快生产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 /p p    strong 2.3 /strong 日本日本经济产业省近日披露,日本力争在 2010 年将新型锂离子电池用于下一代电动汽车。 日本日立制作所宣称, 将投资 200 亿日元至 300 亿日元,到2015 年将目前面向混合动力车生产的锂电池产能提高约 70 倍。 据称,日立将通过加大投资和扩大其位于茨城县东海事业所的产能, 尽快实现大容量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量产, 产品将主要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 /p p   2009 年 5 月 15 日,丰田、日产汽车公司及松下电器公司等相关企业签署协议, 合力开发统一规格的新一代汽车锂电池,并计划在 2 年内实现量产。 东芝公司决定, 斥资 500 亿日元开发电动汽车用的锂离子电池, 这种高效动力电池将于两年内进入半商品化生产,计划在 2011 年之前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增至适于不同特性的 3 个种类, 即除了目前的普通型之外, 还将分别开发支持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等高输出功率型以及高能源密度型的锂离子电池。普及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需要建立足够的电力补充设施。 为此,东京电力公司宣布,将带头参与有关的基础建设, 明年在首都 圈先建 200 多个充电站,3 年后增加将到 1 000 个以上。 日本各大汽车公司也积极响应、参与有关研究和工程,热切期盼“脱石油”时代能尽早来到日本。 目前,东京电力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大型快速充电器, 每 10 min 完成充电,所能行驶的路程是 60 km,充电时间大大缩短,进一步加快了日本普及使用电动车的步伐。据日本汽车研究所预计,按照现在混合动力车的普及程度推算,到 2020 年,日本国内的混合动力车将达到约 360 万辆。 如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得到普及,混合动力车有可能进一步达到 720 万辆的水平。 /p p    strong 2.4 对我国锂电池工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strong /p p   1) 加强科研投入力度。 国家应该将高能量密度、 高效率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提升到国家级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有关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的“973”等高层次课题专项,吸引广大锂离子电池科学家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 /p p   2) 明确产业方向,理顺管理职能。国家应该将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柱的基础产业之一,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成立专门管理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 统一管理和协调我国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的发展。 /p p   3) 提高锂离子电池工业知识产权。 目前锂离子电池材料、 制作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均属国外所有,要想在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中占据高地,必须研发创造属于我国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p p   4) 加快锂离子电池标准化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锂离子电池工业标准化水平, 使锂离子电池标准体系建设适应快速发展的锂离子电池工业, 积极应该国际社会技术性贸易壁垒 。3 锂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简介及问题分析 /p p   3 strong .1 锂电池安全性检测主要标准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锂离子电池由于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性隐患,国际社会针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检验主要依据的相关标准主要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第 38.3条款锂电 池 运 输 安 全 性 能 测 试 (UN 38.3) GB-T8897.1-2003 《原电池 第 1 部分 总则》 GB 8897.2-2005 《原电池 第 2 部分 外形尺寸和技术要求》 GB8897.4-2008 《原电池 第 4 部分 锂电池的安全要求》 GB/T 18287-2000 《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 GB/T 19521.11-2005《锂电池组危险货物危险特性检验安全规范》 GB/Z 18333.1-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 YD 1268.1-2003 《移动通信手持 机 锂 电 池 的 安 全 要 求 和 试 验 方 法 》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QB/T 2502-2000《锂离子蓄电池总规范》 SN/T 1414.3-2004 《进出口蓄电池安全检验方法 第 3 部分 锂离子蓄电池》 SJ/T11169-1998 《锂电池标准》。 /p p   现行的国际主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主要有:IEC 62133:2002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性要求》 IEC 62281:2004《运输中锂原电池和电池组及 锂 蓄 电 池 和 电 池 组 的 安 全 》 UL 1642:2006《锂电池》 IEEE 1625:2004《便携式计算机用蓄电池标准》 IEEE 1725:2006 《蜂窝电话用蓄电池标准》。 /p p    strong 3.2 锂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分析 /strong /p p   目前, 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基本都是符合性检测型标准,即标准规定短路、过充电、强制放电、振动、冲击、挤压、针刺、重物撞击、跌落、温度试验、低气压等电气、机械和环境方面的试验项目, 用以模拟电池在正常使用以及可预见的误用时的应用情况,确保产品在这些情况下的安全性。 这种标准形式具有判据清晰、操作性好的优点,只需针对成品电池进行试验室检测即可判定是否符合标准,缺点则是无法全面有效地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 因为安全性作为产品性能的一个组成方面是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 现行标准的考核对象与此存在偏差, 此外安全试验是破坏性检验,只能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概率。 /p p   对比国内外标准可见, 我国锂电池安全标准欠缺整体规划。 一方面国家与行业两级标准间,以及各类行业标准间缺乏协调,标准对象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标准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既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pan 有单纯的安全标准,又有包括电性能、环境适用性能及安全性能等全部要求的总规范性质的标准。 相比较而言,国外标准在工作思路及相互间关系上则较为统一、协调,如 IEC 针对产品安全性单独制定标准,其他标准如产品总规范规定电性能等其他要求, 安全要求直接引用安全标准 IEEE 则针对不同用途分别制定包括安全要求在内的产品总规范。 /p p    strong 4 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工作的建议 /strong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成立了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工作组,准备开展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工作,并提出了制定便携式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的工作目标 。 结合我国锂离子电池工业产业发展及安全标准现状,建议我国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制定工作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p p    strong 1) 建立统一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国家标准。 /strong 考虑到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营销、使用等遍及国民经济各领域, 应以最高级别的国家标准的形式制定统一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 为保持安全标准的统一, 应将现行国家与行业标准的技术内容以包含或整合的方式加以替代 将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通过标准修订的方式更新其安全要求,不再另行制定其他安全标准。 /p p    strong 2) 统一的安全标准应该与锂离子电池的产品情况相适应。 /strong 目前锂离子电池大致划分为能量型和功率型两大类,两类产品在材料、设计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同的安全前提下,其标准的试验方法乃至要求都可能不同。便携式电池属于能量型, 包括手机、 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用锂离子电池等, 而电动工具、 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可归为功率型, 建议分别制定能量型和功率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制定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时要掌握 “适度”原则, 即标准应寻求并建立产品安全与性能的最佳结合点,因为安全性越好往往意味着电性能越差。 /p p    strong 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内容应涵盖产品设计及制造工艺,并建立相应的监管认证机制 /strong 。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由现行安全标准难于模拟的内部短路缺陷所引起的, 因此应将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全面纳入质量控制体系方能有效避免产品内部短路的隐患。 新制定的安全性检测标准应将其内容拓展至产品上游的设计与生产环节。 建议国家质检部门在依据新的安全性标准开展锂离子电池强制安全认证工作时, 除最终产品安全性检测外,还应对包括产品设计与工艺评审、制造过程监督等内容进行认证, 并参照质量体系认证做法,建立定期复查与随机抽检的制度,如此将可确保标准内容最大限度地得以贯彻与实施。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文章摘自 /i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Chinese Battery Industry(电池工业),第16卷第3期2011年6月 /span /i /span i style=" font-size: 16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魏宇锋,张继东,费旭东,吴晓红,陈 相,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i /p
  •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第二十五站”——走访大连北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3月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发起、组织的&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以下简称:产业调研)&mdash &mdash 大连北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北分公司)顺利成行。大连北分公司董事长崔长军接待了调研人员一行。   大连北分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石油化工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的大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国防科技、公路建设、冶金制造等行业,连续多年荣膺大连市科技创新企业称号,目前,已与欧美等跨国企业在技术上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产品远销国外。 大连北分公司的一角   崔长军分别从大连北分公司的发展历程、产品种类、销售领域、面临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为调研人员进行了介绍。   大连北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集体所有制,2004年公司完成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目前,崔长军百分百控股,现有员工50人。   崔长军介绍,石油分析仪器通用性不强,与其他仪器产品同型号多台生产有所不同的是,每次生产几十台仪器都是功能和方法不同的产品,因此大连北分公司的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目前,大连北分公司主要有石油产品通用规格仪器,如闪点与燃点测定器、运动粘度测定器、馏程测定器等 润滑油用规格仪器,如锈蚀测定器、润滑油抗泡沫测定器等 燃料油用规格仪器,如冷滤点测定器等 沥青用规格仪器,如沥青蜡含量测定器等 电化学分析仪器,如微机硫氯测定仪等200多种仪器产品。产品品类在国内和国际上位居前列,市场覆盖面较广,有些产品远销朝鲜、欧美等国家,2014年,大连北分公司销售1000多台(套)仪器产品,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   大连北分公司的仪器产品,其应用领域主要以石油石化领域为主,除此以外,还在技术监督、高等院校、部队、国防、科研等领域应用。崔长军特别提到,大连北分公司已经连续10年为部队提供自动化仪器产品,且自动化仪器数据传输系统也被部分部队采用,同时与部队的合作给大连北分公司产品档次的提升带来了很大激励。   崔长军提到:&ldquo 起初,在石油分析仪器的标准制定方面,国家局并没有监管,大连北分为辽宁省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份报告,该报告被送到国家局,根据该报告的内容,国家局决定成立石油分析仪器专业交流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有了相关的石油分析仪器标准。在2013和2014年,公司先后参与了4项标准制定。&rdquo   目前,大连北分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制定和产品价格,国家没有石油产品的相关标定和标准品,因此需自行制定标准检验仪器测定结果是否准确,这也是大连北分公司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并且业内同行业竞争激烈,有时不惜降价出售产品,给大连北分带来不小的损失。但是,近20年的发展,大连北分公司拥有自由创新技术、自动化改造技术、沉淀积累了许多客户和好的仪器产品,这些都是大连北分公司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同时,大连北分公司也做到了为客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   最后,崔长军向调研人员介绍了大连北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产品上,大连北分公司将一如既往,继续做好石油分析仪器产品,力将大连北分公司的产品打造成国内同行业的代表性产品 战略上,采取与其他石油分析仪器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同时,也会做好大连北分公司相关的管理工作,为石油分析仪器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崔长军(左二)与调研人员一行合影留念   附录:&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活动介绍   &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组织,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给予多方指导。近年,国内外经济比较低迷,石油、化工、制药、钢铁等行业形势严峻,相关仪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本次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发展状况,以撰写《2014年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政府、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报告编写取材方式多样: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网络统计调查、用户调查、座谈会等,并承诺给予参与调研的企业单位一份企业版《报告》。产业调研相关企业走访活动计划于1月20日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北京、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长春、沈阳、大连等多地25家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走访调研工作,下一步的走访调研计划正在筹备进行中,敬请关注。 编辑:张葳
  •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第二十四站”——走访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3月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发起、组织的&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以下简称:产业调研)&mdash &mdash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依利特)顺利成行。大连依利特总经理李彤、副总经理商震、技术部长唐涛接待了调研人员一行。   大连依利特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专注于高效液相色谱、色谱工作站、色谱柱及其配件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液相色谱销量在国内位居前列,产值高达几千万元。 总经理李彤为调研人员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   李彤为调研人员介绍了大连依利特的发展历程:&ldquo 2000年公司完成改制,正式成为股份制企业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其中大连化物所占有股份为63%,员工占有股份为37%。2004年,开始引入社会资本,增资控股,大连化物所占有股份和员工占有股份均下降为35%,社会股东占股为30%。2005年,公司正式迁入七贤岭高新区,现有员工120人,公司组织架构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和其他部门。&rdquo   目前,大连依利特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色谱工作站、色谱柱及其相关配件等系列产品,高效液相色谱系列产品是大连依利特的主要产品,如iChrom 5100、P1201、P230等系列。据李彤介绍,在2013年5月,iChrom 5100 系列产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自主创新金奖,同年10月,荣获第十五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BCEIA金奖。2015年,大连依利特将推出iChrom 5100的高端系列产品,配置DAD及低压四元系列,样机的组装调试在2014年已顺利完成。同时,大连依利特在2015年也将推出新型产品EClassical 3100 HPLC系列产品。 唐涛为调研人员介绍公司产品   iChrom 5100 HPLC系列产品凝聚了大连依利特研发技术的精髓,在产品程序软件设计上,花费重金购买了正版应用程序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同时,自行开发研究了超过20种用于组装、调试、维修的专用辅助程序。另外,可靠性对分析仪器来说至关重要,大连依利特派遣专业人员到广州等地学习仪器产品可靠性的设计,在可靠性测试上,做了许多仪器性能测试、实际样品应用测试、模拟振动和高温低温交变等实验,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iChrom 5100 HPLC系列产品技术上新的突破。   另外,李彤介绍,作为大连依利特的技术储备,超高压微纳输液泵的设计和样机试制基本完成,该泵增加了防逆流装置,开发单泵头/双泵头专用控制软件,实现了微纳流量的连续输出,将应用在大连依利特后续研发的产品中。另外,大连依利特是国内最大的液相色谱柱及耗材供应基地之一,液相色谱柱及耗材的年销售量达上万支。   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李彤介绍,大连依利特自2009年至2014年累计申请专利26项, 2014年共申请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今后大连依利特将提高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减少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专利的申请。   在应用研究方面,2014年,大连依利特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共发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酶中葡萄糖苷转移酶的活性等论文7篇。在人才培养上,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部分研究生进行研发、实验等相关工作,既可以解决研究生科研和毕业等问题,又能为大连依利特培养后备人才。   近期,大连依利特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顺利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阶段目标和高新园区科研创新资金计划项目验收材料的提交。   最后,李彤也为调研人员介绍了大连依利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以分析仪器为主导产品,特别是以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他软件、附件和消耗品为主导,培养自身核心创新能力 技术上采取跟随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 经营上采取低成本、不低质量的战略方针,相信在公司董事会的带领下,大连依利特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李彤(左三)、商震(右二)、唐涛(右一)与调研人员一行合影留念   附录:&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活动介绍   &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组织,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给予多方指导。近年,国内外经济比较低迷,石油、化工、制药、钢铁等行业形势严峻,相关仪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本次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发展状况,以撰写《2014年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政府、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报告编写取材方式多样: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网络统计调查、用户调查、座谈会等,并承诺给予参与调研的企业单位一份企业版《报告》。产业调研相关企业走访活动计划于1月20日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北京、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长春、沈阳、大连等多地24家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走访调研工作,下一步的走访调研计划正在筹备进行中,敬请关注。 编辑:张葳
  •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庆典隆重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16日上午,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庆典仪式在江苏昆山隆重举行。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昆山市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开始建设,2010年产业园首期已经竣工并于5月投产使用。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历经三年建设,总投资数亿元的现代化园区占地100亩,产业园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首期总建筑面积约34,000平方米,投资逾亿建设的10层高智能化研发大楼以及工业别墅厂房目前已完工投入使用。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闫增序先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闫成德先生、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先生、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主任陈舜琮先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刘长宽先生、昆山市市委书记张国华先生、昆山市市长管爱国先生、昆山市副市长黄健先生、昆山市玉山镇党委书记朱凤泉先生等行业协会及政府的领导出席此次庆典仪式。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也参加了庆典活动。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一期大楼 开园庆典仪式现场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首先致辞,在致辞中,刘召贵博士说到,“八月的昆山红红火火,天瑞仪器也红红火火迎来了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的开园庆典。四年前,天瑞仪器从南国深圳移至昆山;三年前,天瑞大厦建成 今天,天瑞仪器迎来了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的开园。天瑞仪器是一家承载着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所有天瑞人都把‘做世界最好的仪器,做世界最好的仪器公司’作为抱负。”最后,刘召贵博士以岳飞的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来表达天瑞人的决心。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闫增序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闫增序先生代表行业协会祝贺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其表示,天瑞仪器从深圳到昆山,四年的历程将天瑞仪器打造成为中国分析仪器的一支强劲力量,从X荧光光谱仪发展到多元化的分析仪器产品。通过产业园的成立,希望天瑞仪器做出更多更好的分析仪器产品,早日真正实现“中国人能够用上中国的分析仪器,世界能够用上中国的分析仪器”。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先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先生对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启动运营表示祝贺,丁辉先生说到,天瑞仪器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一家默默无名的公司,发展成为产值达数亿元,享誉国内,能与国外同行竞争的知名分析仪器公司。天瑞仪器公司振兴民族工业、推动国产分析仪器产业发展、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与勇气值得大家认真思考与学习。相信在刘召贵博士的带领下,天瑞仪器的事业将越来越红火!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闫成德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闫成德先生祝贺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闫成德先生表示,天瑞仪器经过20多年艰苦创业,专注于XRF的研发与生产,形成我国最完善的XRF研发体系及完善的销售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这个成绩令中国分析仪器人欢欣鼓舞。相信不久的将来天瑞仪器会有更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既是里程碑,也是新的挑战的开始。最后,闫成德先生祝愿天瑞仪器再创辉煌! 昆山市市委书记张国华先生   昆山市市委书记张国华先生代表昆山市政府祝贺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园。在致辞中,张书记说到,天瑞从一间房到一层楼、一栋楼,再到今天的一个园,经历了里程碑式的快速发展。希望天瑞公司以产业园开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研发投入,通过核心技术的攻关、专利和标准的制定、知名品牌的创造及营销网络的控制,牢牢掌握行业的话语权和竞争的主动权,努力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升。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揭幕 揭幕典礼上的礼花炮   随后,在擂鼓声和礼炮声中,闫成德先生、闫增序先生、丁辉先生、张国华先生、管爱国先生、黄健先生、朱凤泉先生及刘召贵博士,共同为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揭幕。 参观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照片墙 参观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XRF生产线 参观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来料检测车间   庆典结束后,在刘召贵博士的带领下,与会嘉宾参观了天瑞仪器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参观过程中,宽敞明亮、秩序井然的生产车间,配备完善的应用研发中心实验室,精细的来料检验系统,高效的生产线,以及可视工作管理系统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记:   参观完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笔者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怕挑战与创新的精神以及整个公司所折射出的激情四射的企业文化;二是昆山市政府对天瑞仪器的发展所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正如刘召贵博士所言,4年前昆山市市委书记“昆山会给你一个全新感觉”的一席话,使得天瑞下定决心从南国深圳迁移至江苏昆山,此后,昆山市政府给予了天瑞仪器许多政策上的扶持。最近风险投资机构的加入更使得天瑞进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如果说前者是天瑞仪器能够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拥有自己产业园的内因,那么昆山市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及金融资本的介入则为天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众所周知,分析仪器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行业,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但是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同时,中国分析仪器企业再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真抓实干,并巧借资本市场的东风,则发展将更加迅速,也将出现更多的“天瑞”。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国产仪器企业将真正成为中国分析仪器市场上的主力军!   关于天瑞仪器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江苏天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总部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昆山市清华科技园,是一家专业从事光谱、色谱、质谱三大系列分析测试仪器研发、生产、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   关于昆山市   昆山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新兴工业城市,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兴办了5000多个项目,注册外资超过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0亿美元!并创造了占中国千分之四的GDP,综合实力稳居中国百强县(市)首位,当之无愧为中国最富有的县级城市!    附录: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专题页面   http://www.skyray-instrument.com/cn/about/chanyeyuan.html   天瑞仪器在仪器信息网的展位   http://skyray.instrument.com.cn
  • 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12月8日,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成功举办。 理论测试现场、技能操作测试现场 本次实验室技能大赛由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党委、松江区中山街道总工会主办,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工会联合会承办,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指导单位中山市场监督管理所。 松江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李杰瑜,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李圆圆,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联合工会工会主席、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陈岗出席了上午的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致辞表示,松江分析技术产业已集聚跨国企业、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近10家,创新型企业数十家;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联合专业合作伙伴和集群重点企业,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活动,服务集群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李圆圆致辞她指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企业要聚焦高质量建设G60科创走廊和产业集群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努力构建“共建互促、优势互补、党工一体化”工作格局,推动党工组织同心合力、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集群氛围,有效激发出产业集群广大职工群众的参与热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群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党建创新、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项目,加快推动优质科创成果的转化,团结引领党员群众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 张延军中山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副主任、总工会主席 李圆圆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联合工会工会主席、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 陈岗松江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 李杰瑜 上午10:00,技能大赛笔试部分正式拉开帷幕,四十余位参赛选手,通过了前期网络资格选拔,进入到笔试环节。最终23位参赛选手成功晋级实验室实操的竞赛环节。 在下午的实操比赛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朱邦尚、上海东华大学副教授徐中其、上海东华大学高级实验师林丹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刘书妤等7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全程参与裁判打分评估。通过为期3小时的实操比拼,综合笔试和实操成绩,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 评委专家现场打分 参赛选手 松江区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人选余永丰出席闭幕式,并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上海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获优秀组织奖。 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奖颁奖 本次实验室技能大赛实验器具与耗材由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天平仪器由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实验器具及仪器的准备 此次活动以赛聚力、以赛促训、以赛提质、以赛育人,不仅使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抽象的分析技术“走出实验室”,为集群企业人员搭建了技能展示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是松江分析技术产业集群首次组织技能竞赛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实验室技能大赛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推进检验检测领域的集群企业形成学习技能、质量优先的良好风气,不断的巩固和提高服务水平。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对检验检测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提升操作人员技能,积极承担起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实验室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 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婷二等奖 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张欣怡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李思谦三等奖 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徐苗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徐玲姗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付胜优秀组织奖:上海威正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
  •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新春伊始,喜事连连。天瑞公司于2008年1月18日又迎来了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奠基仪式。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位于昆山市高新区地段,董事长刘召贵博士、总经理应刚、副总经理胡晓斌一行20多人参加了奠基仪式。大约上午9点整,随着四处爆竹声和礼炮声的响起,奠基仪式正式开始。动土典礼中,天瑞的所有领导及在场员工个个神采弈弈,十分兴奋,都期盼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早日竣工。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00亩,产业园将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总建筑面积约20余万平方米。拟总投资额为3亿,首期预计投资1亿建设10层高智能化研发大楼。二期工程将建成5层和2层高的工业别墅厂房。产业园目标是发展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分析测试仪器共享公共大平台。 董事长刘召贵博士表示,产业园首期的建设工程将于2008年春节后正式启动,预计2008年下半年竣工。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天瑞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园效果图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产业园奠基典礼
  • POPs检测、分析造就检测仪器产业大市场
    履约造就检测仪器产业大市场 POPs减排已经成了国际话题,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各国相继开展研究。 “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替代试点,这个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好的时机。”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主任余刚说。 以仪器厂商为例,POPs之一的二恶英是公认毒性最大、最不易消除的,针对二恶英的检测仪器,目前世界上只有3家公司可以做出来,沃特世、赛默飞世尔和日本电子。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行二恶英的分析检测,只有从这3家公司中进行仪器选购。 POPs的检测给分析仪器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仪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分析痕量的POPs,如二恶英等;也要求仪器具有更完善的谱库,为快速筛查大量的POPs提供条件,同时要具备更强的对未知化合物的探查能力。 “不过,一套二恶英分析检测仪器的价格非常高,要数百万元人民币。”沃特世公司市场发展总监舒放认为,从世界各国拥有的二恶英分析检测仪器情况来看,中国的仪器市场前景非常好,“因为中国目前POPs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的仪器数量肯定还要增加”。 其实,很多仪器生产厂商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大市场。 赛默飞世尔公司的产品专家陈宇东认为,化学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监测和治理。政府加强环境投资,不断完善检测手段和管理体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化学分析仪器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环境仪器市场就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后,中国在积极地开展履约工作,由于POPs具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环境介质中POPs采样与前处理非常复杂。 “如二恶英和多溴联苯醚分析等,属于超痕量分析,对分析仪器选择性和灵敏度的要求极高,这些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已经成为环境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陈宇东说。 不仅是二恶英分析仪器,涉及各类POPs监测、分析的工具,在仪器厂商眼中都成为一个“大蛋糕”。 也正因此,中国的环境政策是仪器厂商尤为关心的,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与产品销售产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舒放说:“最关心的就是履约进展和未来的计划,了解了这些,可以提早为市场作准备。” 安捷伦科技公司市场部环境行业经理洪靖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促使环境监测系统增加投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仪器生产商而言,自然会带来机会,而且这个市场需求将是持续增加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仪器产业因其受益,样本分析、替代技术和产品都是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朝阳产业。 我国目前具备二恶英分析监测能力的实验室约有20家左右,但许多城市和地区还没有这样条件的实验室。 “因为履约的要求,需要进行研究分析的样本有很多,如果能在样本分析行业建立起相关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科研问题,另一方面价值不菲的仪器也物有所值。”余刚说。 此外,像钢铁、金属再生、造纸等各种行业里面都需要一些减排措施。产业的市场非常巨大。“法国目前就有这样的产业,比如开发垃圾焚烧中对二恶英的控制技术、对农药处置的技术,靠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市场中立足。”余刚说。 其实,在POPs问题上,我国整体的研究方向比前几年明确了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多样化了。余刚认为,特别是很多年轻学者的加入,也显示出这个行业未来的深度发展。 不过,从研究到实际应用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产学研如何结合,当然也与政府观念有一定关系。现在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还主要是基础研究、申请专利,而不是很好地和企业相联系。”余刚认为,企业其实很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如果国家能够提供有利的政策,产业的发展也会反过来支撑国家的履约事业。
  • 气质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 助力高端分析仪器产业发展
    近日,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气质联用仪,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计量测试评价,获得国家最高计量技术机构颁发“NIM-CS计量评价证书”。气质联用仪是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通过接口耦合到一起的分析仪器,可用于复杂组分的快速分离与定性定量。通过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使混合物分离后按时间顺序依次进入质谱仪,经离子化作用和质量分析器筛选实现复杂组分的定性、定量。气质联用仪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化学化工、药品质控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分析仪器设备,其性能是否可靠则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次计量评价参考JJF 1164-201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制定的计量评价实施规则,针对质量分辨率、灵峰面积重复性、仪器检出限、质量准确性、谱库检索匹配度、扫描速度等主要指标对岛津苏州工厂生产的气质联用仪进行了计量评价测试,最终测试结果均符合气质联用仪计量评价实施规则的要求,充分验证了岛津苏州工厂生产的气质联用仪的产品性能。“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基准的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制造水平、引领科技创新、提高社会供给质量,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水准计量是现代科学和贸易的根基,能够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基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NIM & NIM-CS简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计量基本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在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1999年授权签署了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 MRA),2022年NIM和CNAS就认可领域的技术评价活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承认NIM的计量支撑作用和出具的校准/检测结果的溯源能力。截止目前,NIM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达到1864项,位列国际前列,展示了我国计量科技的实力。计量评价证书体系(NIM-CS)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国际建议、国家标准和国家规范等,对测量仪器、测量装置、测量系统进行全方位计量测试评价,为计量器具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质量控制“体检证”、品牌提升和市场推广的“信用证”和“通行证”。NIM-CS计量评价证书体系,发挥计量技术引领作用,增加质量信任传递,提升质量品牌形象,助力高质量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对公开数据检索、数据分析统计、行业报告分析及产业政策解读等方式,回顾总结近10年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科学仪器市场需求旺盛,相关企业主要分布于广州、中山、深圳和东莞等市,企业总体规模小但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聚集态势,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已经或即将建成,在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制造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仍存在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仪器研发人才等问题。据此,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未来发展,从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粤港澳三地合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态势分析_陈茂清.pdf
  •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第三站”——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1月20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发起、组织的&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拉开帷幕(以下简称:产业调研),调研活动第三站&mdash &mdash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顺利成行。海光总经理杜江、副总经理刘海涛以及开发部、市场部等部门负责人接待了调研人员一行:学会分会秘书长刘长宽、副秘书长曹以刚 行业协会分会副秘书长张耀华 仪器信息网副主编傅晔、高级编辑刘丰秋。 调研人员与受调研企业领导合影   说到海光,我们马上会想到&ldquo 原子荧光光谱(AFS)&rdquo 这一我国率先实现产业化的分析仪器。海光是AFS的老牌企业,是&ldquo 国产好仪器(2013-2014)&rdquo 入选厂商,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大AFS供应商之一。&ldquo 看准AFS是公司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里程碑&rdquo ,杜江总经理介绍。   海光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国企。但是杜江总经理却说到,海光是国企里的一个特例,公司体制虽然是国有制,但是运营模式却非常灵活,完全的市场化。海光是一群&ldquo 不求上进&rdquo 又&ldquo 不安于现状&rdquo 、长期荣辱与共、集体意识极强的人群组成的企业。公司这些年一直稳步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AFS虽然检测金属元素种类并不多,但仍被认为是经济可靠的首选检测设备,特别是As、Hg、Se这三种元素的检测可以与ICP-MS相媲美。AFS可以说是小型实验室最好的选择,AFS的市场定位也在这一点。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AFS的市场也受到了ICP-OES、ICP-MS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虽然,海光在1975年就开始制造原子吸收光谱(AAS),是我国最早制造AAS的企业之一,但是,公司AAS产品也一直存在着品种单一、只有中端产品等问题。另外,海光另一产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停滞不前。鉴于此,海光将会在2015年积极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架构。杜江总经理介绍,公司将加大研发力度,2015年技术开发部人员将从现有19人增加到34人,同时努力为开发人员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 2014年海光获得北京市科委的培育项目&ldquo 痕量砷汞形态分析&rdquo 支持,正在开发基于AFS的形态分析仪器 正在研制汞镉固体直接进样产品,目前已经研制出样机 2015年海光将研制高端AAS产品。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海光在售后服务方面也下了大力气。刘海涛副总经理介绍,公司已经录制了一些操作视频,方便用户培训、解决问题 售后服务布点全国,目前只有西藏、青海、海南没有服务点,但是人员是能够覆盖全国范围 销售与售后服务人员是一个统一的团队,解决了过去相互推诿等问题。杜江总经理给出了一些数据,2013年公司提供售后服务1000余次,2014年达到了2000余次,其中1000次是用户巡访活动 最多一个月内在一个省进行了200次巡访 帮助解决用户问题的同时,也及时将用户反应的问题反馈给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提升。 海光生产车间一角掠影   调研过程中,海光的高层也提到,目前公司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如,员工们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危机认识不足、干部队伍素质需要提高等等,这些也是海光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海光是北京地区&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第三站,还有更多的典型企业调研活动顺序开展,欢迎广大产业界人士积极关注、并参与到此次调研活动中来!   附录:&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活动介绍   &ldquo 分析仪器产业调研万里行&rdquo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组织,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给予多方指导。近年,国内外经济比较低迷,石油、化工、制药、钢铁等行业形势严峻,相关仪器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本次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发展状况,以撰写《2014年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政府、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报告编写取材方式多样: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网络统计调查、用户调查、座谈会等,并承诺给予参与调研的企业单位一份企业版《报告》。产业调研相关企业走访活动计划于1月20日正式启动,按计划,将在2月2日前后完成北京、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多地18-20家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前半段集中调研北京地区的6家企业,调研组回京后还将对北京北分瑞利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微企业进行调研。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走访长春吉大小天鹅、沈阳华光等企业。
  • 东西分析入驻天津东丽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 飞行时间质谱获批
    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入驻天津东丽经开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区,2022年8月自主研发生产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目前已开始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Ebio Reader 3700 Plus飞行时间质谱仪 近日,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医疗部负责人、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雯女士接受了天津市东丽区电视台采访。当被问到最终选择天津市东丽经开区落户的原因时,李晓雯总经理表示,东西分析为国内知名的的分析仪器制造商,近年来将发展高端精准医疗质谱产品作为公司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恰好与东丽区打造北方质谱小镇的战略目标相契合。同时,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从企业工商注册到快速对接天津市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给予了东西分析全方位细致入微的高效服务,使得我们坚定了扎根天津和发展壮大的决心。飞行时间质谱仪为东西分析天津公司第一款拿到医疗器械证书的质谱产品,企业正在着手批量生产,有多位客户对此产品表示出了采购的意愿。未来东西分析将持续开发出更多的质谱和相关应用方向的新产品,为人类健康保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  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坐落于天津东丽开发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 是注册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前身为 1988 年在中关村园区成 立的北京市东西电子技术研究所。三十多年来,东西分析的仪器产品线已经涵盖光 谱、色谱和质谱,多次承担国家部委、北京市科委等多个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项 目。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  东西分析仪器(天津)有限公司为天津市生命科学及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天津市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和天津市东丽区医疗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成员。成立于 2021 年 7 月,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端精准医疗产品,主营 产品为:飞行时间质谱仪、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p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3万亿元,占制造业比重达到14.1%。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不同行业间差异显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以东部地区为主,高技术产业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内资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继续稳步上升,己达到51%,比上年度提升了4.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继续提升,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的29.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9%,地区研发投入差异明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增长,占制造业比重继续回升 /strong /span br/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突破13万亿、达到近14万亿元。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继续保持近年来的波动态势。2015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0.4%(按可比价计算),与上年相比提高1.5个百分点。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d91b812-2b81-4d44-85a9-fc22dff6a975.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58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58"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1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速度(2004-2014年)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继续保持了近几年来的回升态势,达到14.1%。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e8dbc84-2bd6-4ea6-ba1c-fcc0cddbcc0d.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9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0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2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2004-2015年) /strong /span & nbs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行业规模差异明显,部分产业地理集中度高 /span /strong br/   从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业分布看,201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为56.0%,比去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比为13.9%,比去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18.4%,与去年基本持平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7.5 %,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比与去年持平,为2.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8e084b7-3f38-4bf9-92f4-74f52bc0ee9d.jpg" title=" 3.jpg" style=" width: 572px height: 335px " width=" 572"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按行业分布(2015年) /strong /p p   从产业的区域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1.4%,特别是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4.2%。 /p p   从各行业的地区分布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在该领域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52.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省份也表现出极高的集聚度,其收入占到了全国总收入的78.5%,其中仅广东、江苏两省在全国的占比即达54.6% 江苏省继续领跑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比与去年持平,为37% 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领域,陕西和天津表现突出,继续占据全国前两位,第三至五位依然是江苏、辽宁和四川,这五省市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1% 医药制造业的地区分布依然保持去年的格局,山东、江苏两省的占比分别超过16.2%和13.5%,但相对其它4个行业,其地区分布较为均衡。 b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在部分行业仍是主力军 /span /strong br/   随着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内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占比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达到51.0%,比去年又提升了4.4个百分点。同时三资企业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为49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内资企业占比第一次达到一半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1a91a72-12f2-4d62-9e7f-723e9765aca7.jpg" title=" 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42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4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2008-2015年) /strong /p p   分行业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之间,表现出较明显差异。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的比重达到82.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占比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下降态势,2015年降至54.9%。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内资企业占比为78.3%,占据绝对优内资企业占比达79.7%。 br/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地区全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5.4% 东北地区的三资企业占比则较低,为22.6%。上海的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85% 山西的三资企业占比超过70% 天津、福建、北京和江苏的三资企业占比均超过60% 。 br/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产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区域研发投入差异显著 /strong /span br/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 amp D经费持续增长。2015年,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R& amp D经费达到2219.7亿元,占大中型制造业R& amp D经费的29.7%。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为1.59%,比去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为4.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为0.82%。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2e84a2a-82b4-4e36-b589-8672657470eb.jpg" title=" 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9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9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5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按行业分布(2015年) /strong /span /p p   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占到全国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的78.2%,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比重最高,分别达到34.7%和12.1%,其余省份均不超过10%。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达到1.74%,西部地区为1.38%,东北及中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07 %。 /p p br/ /p p 附件(来源:科技部)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9/ueattachment/e4991197-dfde-40ac-85e8-590cdae0fcf4.pdf"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pdf /a /p p br/ /p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概览
    p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IAT)是依托于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上海市松江区政府支持创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行业创新发展的综合性专业化科技创新机构。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战略指引下,研究院的目标是建设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化基地和科技成果与转化中心,推动分析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世界一流的分析技术产业集群。 /p p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由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知名教授牵头建设,涵盖分析仪器整机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开发与应用。IAT努力追求先进技术的低成本化、规模化的制备工艺及简便快速准确的分析测试方法,推动研究成果的快速商业转化。2019年1月,IAT 获批加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将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及对外租用服务,并将以此为基础,开展原型化设计、分析检测与测试服务,满足分析技术集群企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IAT 现已拥有约2500平米的实验及办公场地,总价近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服务形式包括仪器共享、企业租用、联合开发以及业务外包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7de0d3f-3f1d-4972-bd97-ced15e98b12e.jpg" title=" 仪器介绍-图_副本.jpg" alt=" 仪器介绍-图_副本.jpg" / /p p   IAT研发中心目前主要有四个实验室: /p p   化学分析实验室 /p p   生物分析实验室 /p p   材料分析实验室 /p p   原型化设计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化学分析实验室 /strong /p p   化学分析实验室有气质、液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可对目标物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可以进行应用方法的开发、实现各类标准检测和测试服务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物分析实验室 /strong /p p   生物分析实验室有PCR仪、蛋白纯化仪、酶标仪、核酸提取仪、流式细胞仪等仪器设备,可用于核酸、蛋白类物质检测及仪器测试方法比对,相关检测方法开发与测试。生物分析实验室还另外配有细胞房及其他辅助设备,实验室布局合理,操作安全方便,避免污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材料分析实验室 /strong /p p   材料分析实验室有拉曼光谱仪、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可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分析及核心材料的质控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原型化设计实验室 /strong /p p   原型化设计实验室主要包含3D打印机、切割机、自动研磨抛光机等仪器设备,可用于产品样机研发过程中仪器外形与功能设计,精密器件设计与制备等。 /p p   IAT拥有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0d464ce-693a-4343-930c-230015882efd.jpg" title="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1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08d405b-2aec-442a-9833-a55f0755cdf9.jpg" title="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1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8171459-6dc6-4400-bc07-30142c0ebec4.jpg" title="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13.png" / /p p br/ /p
  • 创新分析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17日,“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召开,百余位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现场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其发展也与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不断对化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化工产业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升级转变,同时带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分析检测作为化工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产业各个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岛津历来重视化工行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研发,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化工用户的信赖。每年岛津举办化工论坛,与业内专家学者用户共同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致辞胡家祥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岛津化工论坛,见证了我国能源转型重大战略的实施。如今,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各个研发和质控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此外,岛津积极与该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合作,解决了众多分析难题,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深与用户的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此次岛津化工论坛,既邀请了石化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硬件软件新方案,尤其是针对能源转型推出的新产品、新应用方案,以及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化工论坛的交流,相信彼此间更加了解,为以后展开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胡家祥部长表示,岛津与各位专家用户是同路人、同行人,今天大家汇聚一堂,携手以分析技术助力化工行业蓬勃发展。附件是分析仪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主机的“翅膀”,丰富了仪器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操作便捷性。此次化工论坛上,岛津也隆重推出了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用户需求创新开发的四款气相色谱仪附件新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 国広沖之致辞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中介绍到,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自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6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气相色谱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气相色谱分析回归本质,目前岛津气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实验室中,成为分析人员爱用的仪器和得力的助手。中心长国広沖之最后说到,希望此次发布的新品,能够成为大家科研和日常分析工作中的好工具和好帮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致辞李长秀在致辞中回顾了和岛津气相色谱之间的渊源,上学时接触的岛津气相色谱仪GC-9A,其自动化程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是,1998年当时一项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岛津应用中心为此无偿做了很多试验,基于此建立的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了众多用户。最后,李长秀对岛津公司气相色谱附件新品发布表示祝贺,并期待新产品使分析工作更加高效、可靠、便捷。新品揭幕(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长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国広沖之)四款新品此次发布的附件新产品分别是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以此致敬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 电子技术开发部部长 江柏村江柏村部长通过开发者专访视频的形式,从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开发感悟和未来期待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新品开发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了开发出能够让客户敢用、易用和爱用的产品是开发团队的使命。本次新品开发遵照这一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轻易妥协、不放过每个细节,尽最大可能来完善产品设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气相高级产品专员 温焕斌报告题目:以“新”拓新——岛津气相附件新品发布“双碳”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速提高,传统能源/材料格局正快速向石化、煤化、新兴能源、绿色能源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领域有非常多样的、而且特别复杂的样品分析需求。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岛津此次推出的四款气相色谱附件新产品丰富完善了仪器的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的新边界。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与Nexis GC-2030联用,可自动完成不同浓度标气的制备,为有限空间拓展更多可能;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的双观察窗+可视化+照明功能,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色谱柱兼容性提升、体积小、安装灵活,提高方法开发的效率;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大体积柱阀箱和气相色谱形成双重温区,恒温控制和程序升温,独立控温效率提升。温焕斌在分享过程中特别提到,岛津气相色谱的开发理念是要研制出和家电产品相媲美的产品,现在家电产品越来越智能化、稳定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绿色,这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与会者近距离感受新品魅力本次岛津化工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既有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概况、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解读等综述报告,也有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进展报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和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为了应对石化企业战略转型,石科院从石油炼制、化工、新能源和环保等维度建立了色谱分析平台;并针对当前石化分析难点-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团队建立了多个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报告的最后,李长秀从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石化色谱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松报告题目: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化工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不断出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杂质对质控影响极大,因此新工艺对杂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中,陈松对聚合级烯烃原料杂质的控制指标及相关质量标准、聚烯烃树脂VOC产生原因/溯源/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万华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剖析&核磁模块经理 杨洗报告题目: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经成为解决分析中疑难杂症的特种手段,是日常分析工作中非常依赖的一种测试手段。报告中,杨洗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介绍了在岛津GCMS平台上的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充分体现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价值以及对岛津气质产品的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认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杨孟智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电转换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氢气品质直接影响燃料电池高性能、长周期的运行,而检测技术是准确可靠地获取氢气品质数据的技术基础。报告中,杨孟智介绍了石科院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开发的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分享了目前燃料电池用氢气国标建立的最新进展。岛津187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求科学技术创新。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1970年推出GCMS,1978年岛津自制出液相色谱仪,1988年研发出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仪等等。其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助力了石油化工分析技术的开始发展。此次化工论坛,岛津来自分析中心、市场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工程师们分别介绍了色谱、质谱、试验机、信息化等产品技术及岛津最新综合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彭树红报告题目:岛津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张武昶报告题目:岛津助力化工实验室信息化转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陈颖报告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行业的力学测试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创新中心 汤博崇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王子君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与会者合影通过不断的累积和提升,岛津化工论坛致力为化工行业的分析专家搭建了一个氛围热烈、交流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分享合作成果,为推动化工分析检测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