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能过剩

仪器信息网产能过剩专题为您整合产能过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能过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能过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能过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能过剩话题讨论。

产能过剩相关的资讯

  • 全球半导体行业越来越卷,进入全面过剩状态
    行业消息显示,2022年-2026年,包括格罗方德、英飞凌、英特尔、铠侠、美光、三星电子、SK海力士、中芯国际、德州仪器、台积电等在内的芯片厂商,预计都将增加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这些公司计划的82座新工厂或生产线,将在2023年至2026年间投入运营。据Knometa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167家半导体工厂加工12英寸晶圆,包括CMOS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分立器件等非IC产品。2023年新投产的12英寸厂而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预测,全球12英寸晶圆厂的产能,在2026年将创下新高,预计月产能将达到960万片晶圆。根据Knometa2023年全球晶圆产能研究估计,到2027年,预计将有超过230座12英寸晶圆厂投入运营。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晶圆厂有44家,包括25座12英寸晶圆厂、4座6英寸晶圆厂、15座8英寸晶圆厂及产线,另外还有22家晶圆厂在建,包括15座12英寸晶圆厂、8座8英寸晶圆厂。其中2024年中国12英寸晶圆厂55家,运营和在建产线超过135条,以单条产线的月产能一般为6万片,中国整体月产能释放后约为810万片;其中每家以一条12英寸晶圆厂算(有多家企业运营3~5条),总共有超过55条12英寸产线,总月产能约为330万片。2023年市场预估中国12英寸晶圆月产能总计约113.9万片,占总产能的约15%。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公布2024年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显示,继2023年以5.5%增长率至每月2960万片晶圆之后,全球半导体产能预计2024年将增长6.4%,突破每月3000万片大关。今年初市场预测2024年全球有42个晶圆厂项目开始量产。中国2024年晶圆产能将以13%的增长率居全球之冠。全年新投产18座新晶圆厂,产能增长率将从2023年的12%增至2024年的13%,每月产能将从760万片增长至860万片。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将受惠,预计其产能将维持在全球第二的位置,2023年和2024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6%、4.2%,每月产能由540万片增长至570万片,预计自2024年起将有5座新晶圆厂投产。2023年到2027年,全球晶圆代工成熟制程(28nm以上)和先进制程(16nm以下)的产能比重将维持在7∶3。中国半导体产业和政府投资的重点继续放在成熟技术上,推动12英寸300mm前端晶圆厂产能,全球份额占比从2022年的22%增加到2026年的25%,达到每月240万片晶圆,远低于现规划总量的330万片。另据一家英国的市场调查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运营和规划的晶圆产能达到了恐怖的5000万片,超出市场需求的10倍,注册半导体企业约4万家。不过到2023年底,中国还剩下正常运营的半导体企业仅剩万余家,接近3万多家半导体注册企业在三年间消失,除了疫情的原因外,很多项目都因资金、人员、设备没法到位,中途退出。整个2023年,全球晶圆代工厂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或在70%左右,也就是说有30%左右的产能是空置的。预计2024年全球纯晶圆代工厂出货量约3211万片(含6~12吋全部产能),同比增长约9.5%。新技术的大量投入,也降低了成熟制程的能源消耗,据DeloitteUS统计,2024年,晶圆厂的能源消耗强度将降至206瓦时/美元,比2020年下降了14%,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达到28%,是2020年的两倍。半导体发展五十多年,历史上存在明显周期性。半导体周期的主要特点是平均每5年一个周期,每10年一个大低谷。在一个完整周期内,市场先会进入上升周期——需求爆发、缺货涨价、投资扩产。但在产能逐渐释放后,市场又会进入衰退周期——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半导体周期会综合考虑半导体景气度的五大指标——B/B(订货/发货率)、芯片生产线产能利用率、固定资产的投入、平均销售价格和库存水平。创新周期指的是历史上几次新兴市场产生的增长周期,如1984年PC兴起、2020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2010年智能手机当道。但在大增长过后,市场回归理性,终端需求在第二年要么下降,要么放缓。与此同时,创新周期还有一些规律可循:往年几次周期中,主要是存储技术拉动大盘子增长,在经济衰退期,DRAM(内存)和Flash(闪存)这些存储产品也更容易出现过剩和价格下跌。先进制程比主流制程情况更复杂,包括交货时间从52周~70周不等的味之素积膜(ABF)基板,与DUV(深紫外)和EUV(极紫外)光刻机有关的氖气供应等。
  • 产能过剩下纺织仪器行业该如何应对?
    最近几年各种小型的服装作坊开始纷纷的走向倒闭,杭州部分地区小型的服装加工成出现了大量的亏损和倒闭潮,目前村里的服装加工企业已由900家减少到500家:“以前做一件衣服赚15块钱,一半是利润。现在最多赚8块钱,除掉房租、水电、人工,几乎没有盈利。有的厂一星期只有一两个订单,做几十件衣服,撑下去太难了。”而就在前几年这里来料加工的小作坊遍地林立,其中彭埠五堡、七堡等村,由于房租低廉,交通便利,快速聚集起1600多家加工点。同一时间,杭州全市的服装企业数量也从2005年的1400家,猛增到2010年的2400家 服装从业人员由1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0多万人。一间农民房,10台缝纫机,最多不过20个制衣工人,杭州服装的来料加工模式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品主要出口外销。2000年前后,随着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不断扩张,“杭派服饰”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低小散”的来料加工作坊也随之蓬勃兴起。当时服装加工门槛低,投资少,利润相对较高。短短五年时间,大量资源涌向五堡、七堡,使服装产量提高一倍以上。然而市场需求有限,2012年前后,受全球经济低迷、电商模式变革等影响,服装订单开始逐年下滑,加工作坊首当其冲。一组数据也说明,传统服装产业正在经历寒冬:2014年,杭州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85亿元,同比下降1.35%,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杭州规上服装企业销售产值再次下降0.77%。同时,据杭州市经信委统计,服装企业的利润总额大幅下降39.65%,且出现了24%的亏损面。粗放型的服装制造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绿色、高效的发展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大势所趋。在杭州,随着“低小散”的加工作坊逐步退出竞争,萧山、余杭等地已经产生新的服装加工集群。不同于以往的“各自为战”,新集群拥有资源、功能、服务、辐射效应等优势,更适宜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推进信息化设计和智能化生产,成为长远目标。从上面这些行业发展轨迹跟目前的纺织仪器行业有着类似的状况,纺织仪器行业的洗牌期已经来到,自从2014年经济下滑以来,纺织仪器行业开始出现了拐点,行业增长乏力 纷纷涉足的中小纺织仪器厂家开始出现了倒闭和恶性的价格战之中,前期由于不分的纺织仪器生产流程简单,市场需求大等特点让这个行业成为众资本参与市场,但是很多的中小型纺织仪器厂家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在行业处于增长期还行一旦竞争加大必然淘汰。从上的中小型来料加工服装小作坊的生命周期可以发现,在纺织仪器行业的洗牌期,这种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消失,接下来必然出现了纺织仪器行业的兼并企业淘汰期,那么针对这次的洗牌期众多的纺织仪器行业该如何面对呢?这里标准集团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1、提升服务质量,维系老客户关乎;作为服务行业,努力为客户解决为题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纺织仪器企业基本的工作职责,标准就团也一直是高标准的行业服务准则引领市场,努力加强对老客户的维护和问题的处理。2、提升产品质量,用市场反馈说话;产品质量是企业开发市场的根本,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自己会为客户传播口碑,所以纺织仪器行业在仪器的生产环节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产品质量让客户满意。3、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21世界是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世界,创新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纺织仪器企业需要加强创新和研发的能力,跟上这个时点的变化和需求。4、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先战略,纺织仪器企业市场推广的根本目标就是建设期属于自己的品牌,建设品牌的信任度,维护市场的稳定性。标准集团今天就简单的介绍以上几点,关于这里面的没一点相信会有很多的细节和方案可以去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但是企业要树立这种服务和创新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价格竞争这种状况。信息来源: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 研发中心遍地 汽车业出现中国式“研发过剩”
    在网上搜索“汽车研发中心”,会发现满页都是“三年内建成四大研发中心”、“三大研发中心同时落成”、“已形成五国八大研发中心的布局”……似乎就在一年间,中国的汽车研发中心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境内外遍地开花。粗略估计,过去一年内新开张的研发中心已达数十家。但这些研发中心建立的初衷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却让人不得不担忧,其最终会成为在产能之外,汽车业的又一种过剩。   研发机构明显过剩   6月28日,长安汽车位于英国诺丁汉科技园区的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这样,在短短半年内,长安便成立了四个研究院,其全球研发格局也升级为“四国八地”,并欲扩展为“五国九地”。7月19日,总投资1.5亿美元的通用汽车中国前瞻科技科研中心破土动工。一年来,随着这股“研发”热潮,中国良莠不齐的汽车研发中心急速膨胀。   目前而言,国内的汽车研发中心大体分为三类:汽车企业的、科研机构的以及地方政府的。其中,自主品牌是研发中心最积极的拥趸。除长安外,今年3月,投资5亿元的奇瑞研发中心新基地项目正式开工 吉利也计划在杭州再建一个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方面,在首家研发中心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新的研发机构已在酝酿中,投资2.5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就在去年底投入了使用。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投入也此起彼伏:“广西3年内要建4大汽车研发中心”、在上海落地的研发中心已近50家……   研发中心多为圈地套现   新能源研发中心是新的追逐焦点。其中,广州在去年就祭出了“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旗号 北京则要在“三年建成世界一流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而在深圳,包括客车在内的各领域新能源研发大楼拔地而起 上海、西安等地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虽然发改委已对新能源基地降温,但作为“科技单位”的研发中心仍只增不减。有分析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大部分所谓的“新能源研发中心”都存在套取政策补贴的目的。即使在全球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研发中心,况且中国的新能源概念尚处在起步阶段。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业内分析指出,“研发中心”尤其是新能源研发中心的急剧扩张有政策的原因。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通知要求,“‘十一五’期间所有新增的汽车产能必须满足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在2009年掀起的企业扩产大潮中,这份文件成为研发中心遍地开花的主要动力。   调查显示,国内汽车研发中心目前已处于“过剩”状态。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在后续研发费用投入上,仅四大集团较多,而整个汽车行业的专利拥有量更是少得可怜。   同时,由发改委工业司主导的《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整车车身接近大改型,底盘及电子系统接近中改型水平,而发动机总成却仅处于小改型水平。   车企缺乏联合开发   专家指出,事实上,现存的研发中心部分不乏推出产出效率较高的,如吉利、奇瑞的研究院以及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但以泛亚为例,其研发并非独立的,基本上每款车都是参与到“集合全球研发资源共同打造”的过程中。相比之下,自主品牌的研发中心没有“全球资源”可联动,只能靠原创技术含量较低的“自主研发”。   关注中国汽车业的欧洲汽车界研发人士也曾指出,中国企业单项能力很强,但在整车整合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上就比较差。从此而言,在对国内研发中心的审核严加把控的同时,对现有研发资源的整合利用、促成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开发以及引入研发资源应该成为汽车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
  • 炼油产能又上“紧箍咒”
    (中国能源报记者渠沛然)“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技术装备实力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炼油产能能效原则上达到基准水平、优于标杆水平的超过30%。”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再次明确并强调了炼油行业10亿吨产能红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清洁替代、能源消费电能替代、车辆节能和燃油替代加速发展,原油加工过程成品油产率将逐年下降,减油增化趋势明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指出,未来石油材料化、减油增化和以化为主的深度炼化一体化将成为炼化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年内净增空间不足亿吨当前,我国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增至32家,炼油总产能达到9.2亿吨/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炼化行业供应仍处于产能投放周期,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能全预计,今年中国炼油产能或将增加至9.8亿吨,有可能在2024年提前达到10亿吨大关。这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预测基本一致,该预测意味着,未来不到3年的净增空间不足1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谢朝刚此前表示,长期看,我国炼油能力正处于新一轮较快增长周期,2025年将突破10亿大关,未来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以及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成品油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下降。国务院此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在石油需求减弱和石油消费碳达峰双重考虑下,新发布的《意见》意味着给炼油行业再上‘紧箍咒’。”一位炼化行业资深人士解释,“相当于给行业发展划定指标‘天花板’,在计划和指导下才能稳步有序发展。”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在“限定10亿吨年产能”和“2025年千万吨级炼油产能达到55%占比”目标下,炼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到底该怎么打?“总体看,设定一定的目标数值,旨在提高大炼化比率,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但具体操作还要看各地的‘打法’,即如何根据炼化产业特点进行关停和淘汰。”隆众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李彦说,“未来淘汰落后小产能装置的执行力度或将比以往更大。”根据《意见》,各地要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有序淘汰退出。招商银行研究院相关研报显示,现阶段看,已获批的在建项目预计新增原油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超额约5000万吨。由于新建项目均已通过国家审批,整体规模较大且新装置具备技术优势,取消或缩减可能性不大。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为落实《意见》要求,淘汰落后小产能装置的执行力度将比以往更为严格。基于国家和地方可能为后续产业升级保留一定规模指标的考虑,预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淘汰规模将达到1亿吨左右,行业将进入加速洗牌、产能升级的关键阶段。其中,山东作为地炼最集中地区,炼油企业整合和淘汰将持续加速。不宜全面减油增化当前,我国基础石油化工原料及高端化工品存在自给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应的化工原料产能亟待提升。因此,石化行业产能整体呈现出供需结构性错配的格局,减油增化空间很大。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相关研究表示,未来炼厂从炼油向化工转型不仅是单纯的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向中下游基础有机化工方向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过程。但在减油增化趋势下,基础化工原料也迎来扩能高峰期,产能过剩危机预计将逐步浮现。“全面过剩,或将成为行业未来五年的主基调。” 对于如何应对减油增化带来的新问题、新危机,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表示,应清楚认识到,当前市场缺乏的是高端化学品,需要大量进口。但炼厂当前要转型的高端化学品生产技术,我国并未全面掌握,技术引进可能性也在逐渐降低。所以,应采用适当的节奏开展减油增化工作,不宜全面减油增化,还要特别重视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炼油行业要很好地生存,必须有的放矢,明白谁该转、怎么转,不断提高技术,因地制宜,作好整体部署。”李彦说。
  • 李克强:对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换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今年钢煤行业去产能工作基本完成任务情况汇报,决定派出国务院调查组严肃查处个别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更加便利就业创业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推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推进去产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责任、积极作为,严控新增产能、推行减量化生产,中央财政加大对职工转岗安置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任务基本完成,不仅时间提前,而且相关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实属不易,应予肯定。但也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企业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等问题。下一步,一要指导各地和中央企业严格按标准对今年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任务开展验收,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验收标准组织抽查,严格把关,确保产能真去真退。特别是对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换。同时,统筹去产能与保供给、稳价格,保障迎峰度冬、度夏煤炭稳定供应。二要深入细致做好职工安置,督促地方严格使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筹集好配套资金、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和社保费用衔接,搭建更多创业平台,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三要支持产钢产煤地区将去产能与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继续鼓励如宝钢、武钢等的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尽快出台去产能相关债务处置、资产处理等政策措施。四要强化绩效考核,对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和企业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强化督促督查。针对发现的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钢铁项目、江苏新沂小钢厂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顶风违法违规、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问题,国务院决定派出调查组,予以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调查处理结果。  会议认为,进一步减少对职业资格的行政许可和认定,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开展专业技能评价,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促进就业创业。会议决定,在2014年以来已分六批取消31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临时导游、餐厅服务员、保洁员等11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至此,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以上。对剩余的职业资格要尽快制定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单外一律不得设定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同时,要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积极推动由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为专业人才搭建市场化的职业发展通道。  为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有利创业创新的公平市场环境,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草案完善充实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界定,补充了打击商业贿赂、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和互联网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等规定,强化民事赔偿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信用惩戒和行政处罚力度。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 工信部:大气污染防治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公开征求对《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strong /span 公告。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结合钢铁行业发展新形势,对原《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形成本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中第七条规定,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未完成钢铁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省(区、市),不得接受其他地区出让的钢铁产能。长江经济带地区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冶炼项目。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 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 1.25:1。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实现实际控股且完成法人或法人隶属关系、股权关系、章程等工商变更)后取得的合规产能用于项目建设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置换比例可以不低于 1.25:1,其他地区的置换可以不低于 1.1:1。以下五种情形可实施等量置换:(一)企业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且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项目的炼钢产能。(二)退出和建设冶炼设备均为电炉的项目。(三)对原厂区不新增钢铁产能的内部技术改造项目。(四)退出配套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建设氢冶金和 Corex、Finex、HIsmelt 等非高炉炼铁项目的炼铁产能。(五)对利用矿热炉(RKEF)+AOD 生产不锈钢项目的炼钢产能。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指 strong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以及其他“2+26”大气通道城市 /strong 。其中,京津冀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长三角地区是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 2 莞、中山、惠州、肇庆等 9 市 汾渭平原是指山西省晋中、运城、临汾、吕梁市,河南省洛阳、三门峡市,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其他“2+26” 大气通道城市是指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钢铁行业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无组织排放的烟尘、氮氧化物、SO sub 2 /sub 、NH sub 3 /sub 等,是造成雾霾、酸雨的重要元凶,已经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民众的健康生活。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针对钢铁行业推出的超低排放、锅炉窑炉改造措施,在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效果。此次对《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修订进一步 /span 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 /p 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 中国集成电路产能超越美国和日本
    早在2012年,中国在全球七个地区的IC晶圆产能中排名第五,但在2018年和2019年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图1)。考虑到集成电路在晶圆产能中所占份额最大(不包括分立器件、光电器件、微机电系统和传感器),这是一件大事。在SEMI 12月3日发布的最新《世界晶圆厂预测》(World Fab Forecast)中所报道,中国的集成电路晶圆产能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了14%和21%,预计今年将至少增长17%。在所有地区中,台湾以3%到4%的同期增长率位居第二。图1 集成电路晶圆产能前五大地区报告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底,中国内存产能将增加95%,晶圆代工厂产能增加47%,模拟芯片产能增加29%。晶圆代工厂将占这些收益的最大部分,达到200万wpm,内存将增加到约150万wpm,然后模拟将超过120,000wpm。但中国企业并非单枪匹马地完成这一壮举。许多国际公司正在为中国的晶圆产能增长做出贡献(图2)。图2:按公司所在地划分的中国IC晶圆产能自2012年以来,中资企业和国际企业贡献的产能份额变化不大,不过中资企业的份额略有下降,从60%降至57%从2019年到2021年,中资企业将为代工厂增加近60%的产能,这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Nexchip、XMC和华立微电子在内的公司都在推动增长。在同一时期,中资企业将把内存产能从基本上的零提高到300,000 wpm。长江存储科技(Yangtze Memory Technology)和长鑫存储科技(CXMT)等公司正通过积极提升3D NAND和DRAM产能,推动这一快速增长。在跨国公司中,台积电(TSMC)和UMC在晶圆代工增长中所占份额最大,而三星(Samsung)、SK-海力士和英特尔(Intel)则推动了内存容量的增长。
  • 河北将制定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
    p   产业结构偏重是造成河北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为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将制定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煤炭1062万吨、水泥100万吨、焦炭500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火电50万千瓦,钢铁“僵尸企业”全部出清。 /p p   为治理大气污染,从2013年起,河北以化解钢铁产能为“牛鼻子”,开始实施“6643”工程。5年来,河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993万吨、炼铁产能6442万吨、水泥7057万吨、平板玻璃7173万重量箱,压减煤炭消费量4400万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河北省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河北省各设区市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9.8%,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任务。 /p p   此外,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今年河北省级财政资金将向八大重点领域倾斜,其中强化生态治理,安排资金103亿元,同比增长43.1%。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9.3亿元。 /p
  • 工信部解读《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一、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为什么叫《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质量为先、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指导性文件,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调整升级这一主线。因此,为更准确地反映规划主题,规划名称确定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二、未来五年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79%下降到2015年70%左右,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70%,2015年钢协会员企业亏损达到645亿元,产能过剩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升级、四化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钢材需求空间,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钢材。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升并持续实现几年高增长,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或U型反弹,而是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总需求波动下降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在我国钢产量2014年达到8.2亿吨高点,表观消费量2013年达到7.6亿吨高点后,预计“十三五”我国钢铁生产消费将步入峰值弧顶下行期,国内粗钢消费量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产量7.5亿-8亿吨,表观消费量比2015年7亿吨减少5000万吨左右。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将是近几年钢铁工业第一要务。  二是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有效供给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停留在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引领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足。每年约300-400万吨的关键高端钢材不能自主供应,还需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钢材品种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发提高,对钢铁企业服务需求将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将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能源环境约束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较老标准大大加严,目前不少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还没有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钢铁工业吨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虽逐年下降,但由于规模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总量总体较大。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十三五”期间,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力推进钢铁工业向绿色制造发展。  三、《规划》中调整升级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结合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规划围绕“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的总体目标,充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等相关指标进行衔接,从化解产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品种质量等5方面提出了引导性的调整升级目标。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去产能指标。考虑到产能过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使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国发〔2016〕6号文件要求,《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在现有11.3亿吨基础上压减1亿-1.5亿吨,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二是关于绿色发展指标。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行业总体规模大,导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15%的要求。为此,结合“十三五”期间粗钢产量缓降态势,以及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实际,《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目标,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  三是关于产业集中度指标。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是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为做大而联合,协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经济效益不好。经过以往的挫折,国家、行业、企业各方面思路逐渐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方向正在理清。更加注重区域协调的重要作用,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先中央后地方,树立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市场影响力,打击违法违规企业,规范公平市场秩序,多管齐下、持续坚持、不断调整,力争“十三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目前34%提高到60%,完成“十二五”期间未尽事宜。  四是关于劳动生产率指标。目前我国部分钢铁企业还存在机构设置复杂、重叠,人员冗余,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钢铁行业的提质增效,为引导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规划》首次提出了主业劳动生产率目标,由目前的514吨钢/人年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吨钢/人年以上。  五是钢结构用钢指标。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施工现场污染小,建筑垃圾少、钢材可循环利用等优点,但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新增城镇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只有4%,距美、英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超过40%还有相当差距。目前国家已就推广钢结构建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钢铁行业角度出发,为配合做好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工作,引导我国建筑用钢从螺纹钢为主转向结构钢材为主,《规划》提出了钢结构用钢比例的导向性目标,由目前占建筑用钢10%提高到25%以上。  四、如何做好钢铁工业去产能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去产能是“十三五”时期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也是行业实现脱困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为此,《规划》的十大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提出了要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为使去产能任务切实达到预期效果,《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重点做好严禁新增产能、依法依规去产能、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三方面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严禁新增产能。去产能要切实取得成效,基础在于要防止一边化解过剩产能、一边仍在违规新增产能,要坚决杜绝产能“边减边增”。为此,《规划》中去产能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按照中央关于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已下放到了地方,由核准改为备案,为此《规划》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对于各地拟备案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要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包括之前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执行减量置换,如果再拿以前项目经谁批准为理由,蒙混过关,只新建不置换,产能如何减的下来,又如何对正在生产而压掉的产能保持公平。二是关于去产能中“去谁”的问题。钢铁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搞简单分摊、“一刀切”,重点是去除两类产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能和落后产能。同时,考虑到“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低价销售冲击市场,扰乱经济秩序,规划提出要将其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应退尽退。三是关于依法依规去产能的问题。依法依规去产能重点就是要对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用中频炉、工频炉生产建筑钢材的产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必须全面取缔。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关停并拆除。具体操作上,将通过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全面掌握违法违规产能线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依法依规实施去产能。为增强操作层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划》提出要结合前期已开展的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把不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执法重点,确保不达标产能和落后产能全面退出。  五、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  “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钢铁项目建设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实施减量置换。鉴于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为控制钢铁冶炼项目建设,严禁新增产能,杜绝产能“边减边增”,《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对于涉及新建或改造冶炼能力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减量置换,不再执行以往的等量置换政策,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按照这一要求执行。  考虑到过去部分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存在将已关停多年的“死产能”作为置换产能,导致置换形同虚设,钢铁产能年年增加。为杜绝类似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的目标,《规划》明确提出在实施产能置换中四类产能不得作为置换产能,包括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钢铁产能真正降下来。  六、高负债率钢铁企业如何处置?  在我国钢铁行业大规模发展阶段,一些企业为快速扩张,不断举债建设,造成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偿债能力减弱,导致债务风险上升,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规划将去产能和去杠杆结合起来。一是对于在建钢铁项目和城市钢厂搬迁项目。要吸收部分钢厂搬迁或建设的教训,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水平,大量举债建设,造成项目投产不久就面临债务危机。因此,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负债过高的要坚决停下来,要结合当前形势,在减量发展基础上重新评估建设可行性,防止产生新的资不抵债企业。二是对于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的企业。这类企业要通过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对于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有特色、有市场的企业要多采用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的方式处置,对于其他资不抵债企业,要坚决不搞“拉郎配”式的重组,该破产清算的要坚决依法破产清算,推动企业整体退出。  七、如何进一步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等南部沿海基地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部分城市钢厂搬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钢厂与城市发展不相融问题,大批沿海钢厂的建设解决了进口矿长途运输高成本问题,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完成,今后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考虑到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布局调整将紧密结合化解过剩产能,统筹考虑各地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通过实施减量调整,完善钢铁工业布局。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各地布局调整的思路和方向。考虑到我国一批重大沿海基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和启动实施,同时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产能规模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规划》提出沿海地区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要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要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不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鉴于产能全面过剩形势,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要打破按行政区划进行钢铁产能平衡的概念,应以本地区能够有效支撑钢铁生产的铁矿资源为条件,实施减量布局调整。对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本区域的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二是关于城市钢厂的出路问题。由于近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一些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存在着一批城市钢厂,有些甚至已处于城区中心,面临的生态环境和与城市发展不相融等约束愈发突出。谋划这些城市钢厂的出路势在必行,考虑到钢铁企业是重资产企业,搬迁成本大,且搬迁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也会明显加剧。因此,对于这类城市钢厂不能简单“一刀切”都选择搬迁这一条出路,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出路。对于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参照杭钢、广钢模式,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对于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要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对于确需搬迁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布局调整、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工作统筹实施,同时需强调的是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必须实施减量搬迁。  八、钢铁工业如何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但还有个别产品不能实现自主供应,其中,一些是由于尚未研发成功,钢铁企业不能生产 一些是质量稳定性还不够,用户不愿使用 一些是新开发品种,用户不敢尝试使用 还有一些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从效益出发钢铁企业不愿生产。随着“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经济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为此,要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的提高。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创新发展是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体已达到较先进水平。今后钢铁工业要实现引领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唯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创新驱动。考虑到目前钢铁工业还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期间要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协同创新,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钢铁工业发展智能制造是行业革命性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钢铁工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型行业之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好、空间大。“十三五”期间,要通过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总结出钢铁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提升企业品种高效研发、稳定产品质量、柔性化组织生产、成本综合控制等能力,来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钢铁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三是推动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还停留在按照用户需求单纯的卖产品阶段。随着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将由单纯“产品”需求向“产品+服务”需求转变。在钢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要通过早期介入用户超前需求、后期跟踪改进等模式,主动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由单纯的提供“产品”向“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不仅满足用户当前需求,还要创造和引领未来需求,实现上下游共赢。特别是要在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方面取得突破。  九、钢铁工业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总体规模大,导致能耗总量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特别是一些钢铁产能主要聚集区,污染排放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历史欠账问题,还有不少企业还没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能源、环保是钢铁工业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要通过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引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与社会的共融发展。  一是关于绿色升级改造。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大加严,部分企业还不能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节能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改造,因此对于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要在行业内全面普及,节能环保投入有欠账的企业要尽快完成改造。对于节能环保难点技术要开展示范专项活动,加快推广应用。对于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水平。针对钢铁产业集聚区内由于公路运输造成的大量扬尘等问题,有关地方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减少无组织排放。  二是关于发展钢结构。钢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钢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推进建筑工业化,也有利于实现钢材绿色消费。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比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钢结构用钢约5000万吨,占建筑用钢比例约10%。“十三五”期间,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是必然趋势。作为钢结构建筑主要材料的提供方,钢铁企业要主动参与钢结构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钢铁产品,促进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同时,“十二五”期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高强钢筋生产比例已达到99.6%以上,“十三五”期间要重点推广5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  三是关于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的考虑。相比以铁水为原料的长流程转炉炼钢,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节能减排优势明显,但由于我国废钢产出量增长缓慢和电力成本较高等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短流程电炉炼钢发展速度不快,2015年占全部炼钢产能的比例在6%左右,与美国63%、韩国30%,日本23%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钢铁积蓄量已达到70亿吨左右,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从人均积蓄量来看,我国约5.5吨,与美国、日本等国的10吨以上,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投资建设电炉炼钢的最佳时机,从钢铁积蓄增长趋势来看,预计10-15年后将是我国发展电炉炼钢的窗口期。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废钢的逐步增加,中频炉、工频炉熔化废钢生产螺纹钢的现象又有所增加,各方应统一认识坚决杜绝这种质量不稳定的钢材应用于建筑市场,更不能搞贴牌生产。  十、钢铁工业如何深化国际合作?  钢铁工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有能力也有意愿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合作。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发展。  一方面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趋势,推动“走出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将发挥我国钢铁工业比较优势,充分结合有关国家需求,推动钢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是以“一带一路”沿线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国家为重点,有力有序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二是以高铁、电力等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为牵引,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到海外建设钢铁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三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建立全球营销研发服务体系,共同探索开发第三方市场。对于钢材产品的出口,将在坚持满足内需为主的原则下,通过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钢材出口秩序,参与国际贸易。  另一方面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2005年的《钢铁产业政策》提出了外商投资我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的要求。随着我国外商投资管理开放度不断提高,且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15年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明确取消了外商投资钢铁行业的股比要求。引入国际领先钢铁企业合资有助于实现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规划》提出鼓励境外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我国钢铁企业合资合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共赢
  • 中国半导体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一!
    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底,韩国的产能占 22.2%,中国台湾占 22.0%,中国大陆占 19.1%,日本占 13.4%,美国占 11.2%,欧洲占 4.8%。从未来前景来看,中国的份额正在逐步增加,预计到 2026 年,中国将获得最大的国家/地区份额。另一方面,日本的份额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13.4% 下降到 2026 年的 12.9%。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以来,世界各地的新晶圆工厂建设量激增。这种情况很可能会继续下去,因为许多国家正在提供补贴,以吸引本国的半导体制造业,帮助解决新冠大流行期间暴露出的供应链问题。预计 2024 年的增长将相对温和,但 2025 年和 2026 年的新增产能将大幅增长。全球所有半导体生产地区都在新建工厂。中国也是如此,美国针对中国的半导体法规正试图遏制中国公司开发和引进先进工艺,但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晶圆产能将继续增长,主要是在传统工艺方面,到 2026 年,中国大陆的晶圆产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大多数在中国建厂的外国公司,包括三星电子、SK hynix、台积电和联电,都获得了针对中国的半导体法规的部分豁免。中国集成电路晶圆产能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些大型外国公司,以及力晶半导体制造公司、德州仪器Alpha & Omega Semiconductor和Diodes等。到 2023 年底,中国晶圆产量约占全球晶圆产量的 19%,而其中只有 11%是由中国公司生产的。目前,这些中国公司的产能也在不断提高,Knometa 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的产能份额将几乎与主要国家持平,到 2026 年,中国将成为领先国家。半导体设备支出占世界三分之一另外,在半导体设备支出方面,2023年,中国大陆占据了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根据半导体行业组织SEMI的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额达到了1063亿美元,相较于2022年的1076亿美元的历史峰值,略有下降,下降了1.3%。按照地区划分,中国大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去年在该领域投资了366亿美元,增长了29%,占据了全球市场的34.43%。据了解,中国大陆在汽车等多个领域中大量采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半导体,目前已经占据了全球生产能力的29%。受到美国等国家对于先进设备的出口管制的影响,中国大陆开始扩大对于成熟制程的投资,预计到2027年,成熟制程的产能占比将会达到39%。据机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厂商在2023年的产能同比增长了12%,达到了每月760万片晶圆。预计到2024年,中国大陆将启动18个项目,产能将同比增长13%,达到每月860万片晶圆。
  • 雪迪龙新生产基地正式启用,产能有望翻番
    9月30日讯,雪迪龙新生产基地-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生产基地按计划正式启用,将有效弥补原有产能不足的问题,公司产能有望翻番。   据了解,由于基建和装修进度缓慢,导致原定于今年5月投产的上述项目将延期至9月正式启用。资料显示,昌平园生产基地,占地35亩、建筑面积38000平米,楼主体共4栋,集研发、办公、生产为一体。   根据此前规划,公司环境监测系统生产线、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生产线等募投项目将新增环境监测系统645套/年、工业过程分析系统355套/年、分析仪器1100台/年。   鉴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上述规划产能目标略显保守。该公司董秘赵爱学表示,"以销定产"是公司的主要生产模式,公司产能弹性较大,关键在于人员配备。他介绍,公司去年已经新招聘150人左右,今年有望进一步发挥上述人员的产能效益。   2013年,公司分析系统生产量为2395套。赵爱学称,随着公司人员配备完成以及募投项目投产,公司今年产能有望翻番。   公司官网消息指出,新生产基地的启用,将有效弥补原有产能不足的问题,为下一步公司积极推进业务拓展、加大研发创新、谋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雪迪龙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8亿元,同比增长43.8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增长73.76%。
  • 沪硅产业产能升级!55亿元成立硅材料技术公司
    大半导体产业网消息,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其他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据了解,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硅产业集团(NSIG)旗下上海新昇半导体的下设全资子公司。今年6月,沪硅产业曾发布公告称,拟投资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将分为太原项目及上海项目两部分进行实施,以扩大公司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生产规模,增加至120万片/月。公告显示,沪硅产业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或其下设子公司与国家大基金二期、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或其下设子公司共同出资55亿元,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实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太原项目。太原项目计划投资91亿元,预计总产能目标为建设拉晶产能60万片/月(含重掺)、切磨抛产能20万片/月(含重掺),并推动300mm硅片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以满足国内不同技术节点的工艺需求。而上海项目实施主体为硅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内容包括切磨抛产能40万片/月,投资金额预计41亿元。
  • 打好“组合拳” 赛默飞产能100%恢复
    日前,记者从赛默飞世尔科技了解到,其位于浦东秦桥路及金闽路的两家生产基地已全面恢复产能,进一步支持本地研发、本地制造的战略需求,以高质量、高标准供给赋能本土产业发展。作为上海新冠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供应的重点企业及第二批重点复工复产“白名单”的一员,赛默飞第一时间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并于4月15日组织生产人员分批返岗驻场,落实闭环生产。在与苏州工厂共同搭建的“双城战略”的基础上,赛默飞稳步开展异地合作,通过数字化远程技术提供必要的工程技术支持,整合内外部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逐步恢复上下游原材料供应、生产工作及后续产品发货。“在特殊时期,经验丰富的驻场同事个个都是‘技术多面手’,铆足劲赶在前,让所有问题都成不了问题。”赛默飞上海生产基地负责人段光远说。 在各层级、业务部门的多方沟通对接,及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加持下,赛默飞开足马力,在5月末实现100%产能恢复,全力保障抗疫所需核酸提取及检测仪器以及色谱、材料与结构分析和化学分析相关产品的按时交付。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稳步恢复生产的同时,赛默飞制定分区管理措施,员工分批返岗以来,后勤团队从“吃、住、行”多个方面全力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持续关注员工身心健康,以最大力度保障员工生活和生产安全。  同时,在产品生产与运输环节,赛默飞严格遵循防疫要求,实施全面、规范、深入细节的消杀措施,确保产品全程溯源管控。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赛默飞将继续稳步推进生产经营,并以领先的科学实力持续助力本土疫情防控。
  • 疫情肆虐,产能吃紧?镁伽助您智能升级,快速提升产能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 COVID-2019 )目前正在全国肆虐,呈现多点暴发态势持续。由于奥密克戎病毒传播迅速而隐匿性强,迅速发现疫情是切断传播与实现快速诊治的基础。面对持续爆发的疫情,与之配套的检测产品,不可避免的面对批量大、时间紧的鲜明特点。无论是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核酸检测”,还是近日国家推荐作为补充检测手段的“抗原检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在快速提高产能的同时,又保证高品质生产,既是试剂生产厂家的迫切愿望,更是体现对供应商供应能力的巨大挑战。镁伽作为生命健康智能自动化的创新引领者,凭借在智能自动化及AI视觉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可以提供多环节的QC解决方案,有效提高自动化程度及通量,赋能智能工厂全面升级,大幅提高产能,保障产品质量稳定。MRA-LSF-880 系列产品是针对微量灌装所研发的高通量、高精度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从上料、贴标、灌装、关盖、喷码、下料的全自动化步骤。采用移液模块,有效提升微量灌装的精度;通过多步骤CCD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良品率;针对酶类试剂的特性,配置三段低温保存模块;系统支持可视化监控以及样品溯源。1. 效率与质量兼得超高通量,峰值可达2500 pcs/h 高精度移液模块,峰值精度可达1%多步骤QC,CCD可检测液量、关盖、贴标、打码、管盖颜色等,NG品单独下料2. 兼容多种管型与试剂支持0.5 – 2 mL 可立螺旋管灌装酶类和水基试剂均可灌装,酶类试剂可配备三段温控低温保存Tip头自动装卸,母液无残留3. 运行环境清洁无污染上料区域配备FFU,确保料仓内清洁紫外消杀配合层流罩,确保运行环境百级洁净880 HP 将移液区与贴标喷码区分隔开,防止油墨粉尘等细小颗粒污染试剂------------------------------------------------------------------------------------------------MRA-LSF-870 系列产品是针对96孔板灌装所研发的高通量解决方案,适用于核酸提取预灌封,能够实现从上料、灌装、封膜、包装、喷码、下料的全自动化步骤。采用96通道模块化蠕动泵,满足多种灌装需求;通过多步骤CCD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良品率;针对常见磁珠的特性,配置磁珠预混匀模块,减少堵塞现象;系统支持可视化监控以及样品溯源。1. 效率与质量兼得超高通量,峰值可达2400 pcs/h96通道模块化蠕动泵,每条通道均可单独控制蠕动泵自动校准,节省大量时间上料自动矫正,保证孔板位置统一多步骤QC,CCD可检测液量、贴膜、打码等,NG品单独下料2. 兼容多种试剂与灌装模式兼容常见核酸提取试剂,如裂解液、磁珠、洗涤液、洗脱液等针对磁珠灌装,配备磁珠预混匀模块,减少堵塞现象支持多种灌装模式,可根据需求个性化设定3. 运行环境清洁无污染灌装前对每块96孔板进行离子风清洁,确保孔内洁净紫外消杀配合层流罩,确保运行环境百级洁净-----------------------------------------------------------------------------------------------MRA-LSF-860 系列产品是针对FOB管灌装所研发的高通量解决方案,适用于新冠抗原灌装,能够实现从上料、灌装、封膜/关盖、喷码、下料的全自动化步骤。配备大容量料仓、多通道模块化蠕动泵和高速封膜/关盖模块,满足通量需求;通过多步骤CCD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良品率;系统支持可视化监控以及样品溯源;可搭配MRA-LSF-840,成为新冠抗原+试剂卡生产解决方案。1. 效率与质量兼得超高通量,峰值可达8000 pcs/h双大容量料仓,同时储存大于5000 pcs的FOB管蠕动泵自动校准,节省大量时间多步骤QC,CCD可检测液量、贴膜/关盖、打码等,NG品单独下料2. 兼容多种管型与试剂支持0.5 – 2 mL FOB管灌装860 FM兼容双耳、单耳FOB管;860 PT兼容分体式FOB管兼容常见生化试剂,如抗原试剂等3. 运行环境清洁无污染上料区域配备FFU,确保料仓内清洁紫外消杀配合层流罩,确保运行环境百级洁净4. 拓展性可搭配MRA-LSF-840,成为新冠抗原+试剂卡生产整体解决方案-----------------------------------------------------------------------------------------------MRA-LSF-850 系列产品是针对大体积灌装所研发的高通量解决方案,适用于新冠采样管灌装,能够实现从上料、灌装、关盖、贴标、下料的全自动化步骤。配备大容量料仓、多通道模块化蠕动泵和高速关盖模块,满足通量需求;通过多步骤CCD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良品率;系统支持可视化监控以及样品溯源。1. 效率与质量兼得超高通量,峰值可达2500 pcs/h 高精度移液模块,峰值精度可达1%多步骤QC,CCD可检测液量、关盖、贴标、打码、管盖颜色等,NG品单独下料2. 兼容多种管型与试剂支持0.5 – 2 mL 可立螺旋管灌装酶类和水基试剂均可灌装,酶类试剂可配备三段温控低温保存Tip头自动装卸,母液无残留3. 运行环境清洁无污染上料区域配备FFU,确保料仓内清洁紫外消杀配合层流罩,确保运行环境百级洁净880 HP 将移液区与贴标喷码区分隔开,防止油墨粉尘等细小颗粒污染试剂-----------------------------------------------------------------------------------------------MRA-LSF-840 系列产品是针对试剂卡装配所研发的超高通量解决方案,适用于新冠自测试剂卡装配,在通量、兼容性、良品率等方面都能够满足试剂卡装配需求。同时配备装卡和包装模块,各模块可独立运行也可组合生产。此外,MRA-LSF-840可与MRA-LSF-860组合,成为抗原灌装+试剂卡装配+包装整体解决方案。1. 效率与质量兼得超高通量,峰值可达8000 pcs/h多步骤QC,CCD可检测上料卡盖正反与位置、试纸条裁切尺寸、试纸条摆放位置、上下卡压合情况、喷码、干燥剂上料位置、包装袋封口效果等,NG品单独下料2. 兼容多种尺寸大板可设定范围:长280 - 320mm 宽50 - 90mm切条宽度设定范围:2.5 - 6.5mm卡盒可设定范围:长60 - 100mm,宽16 - 32mm干燥剂兼容宽度:长35 - 45mm,宽18 - 20mm铝箔袋兼容宽度:长120 - 160mm,宽60 - 90mm3. 运行环境清洁无污染上料区域配备FFU,确保料仓内清洁紫外消杀配合层流罩,确保运行环境百级洁净4. 拓展性可搭配MRA-LSF-860,成为新冠抗原+试剂卡生产整体解决方案
  • 17家上市钢企共计亏损75.2亿元
    “产能过剩令钢铁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非常严峻。”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近日在第四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表示,2012年,全国累计产 粗 钢7 .1 7亿 吨 , 同 比 增 长4.7%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4%,行业经营陷入了困境。2013年前两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大幅增长,累计产粗钢1.25亿吨,同比增长10.6%,行业经营效益仍难言乐观。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已有17家上市钢企公布了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上述17家钢企去年共计亏损75.2亿元,较2011年89.5亿元的净利润减少了约165亿元。17家企业中,有7家出现亏损,包括*ST鞍钢(-41 .57亿元)、马钢股份(-38 .63亿元)、山东钢铁(-38 .37亿元)、安阳钢铁(-34.98亿元)和华菱钢铁(-32 .54亿元)等。相比2011年,上述17家钢企中有高达13家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下滑。另外,从存货水平来看,上述17家钢企的存货目前为1008亿元,较2011年同期的1203亿元下滑了16 .2%,17家企业中有12家存货出现了下降,显示多数企业仍然处在去库存的过程中。   钢铁产量失衡一方面引发了矿石和焦煤等原材料价格暴涨,另一方面令全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漩涡。多位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与疯狂的铁矿石相比,产能过剩问题才是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最大顽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参会代表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产能过剩是个大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定会在这一问题上有所动作。”   骆铁军说,造成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原材料领域的投资过度,各地方政府过度干预 政府对投资管理失效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的投资增长点 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造成重复建设严重 政府投资约束及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建立。   对于“如何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骆铁军建议,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应当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一些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要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要鼓励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加大节能环保指标的约束作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应该发生转变,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真正做到该 管 的 管 住 管 好 , 不 该 管 的 不 干预。”骆铁军说,他认为,应该最大限度的缩小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他同时表示,针对铁矿石一直受制于人的局面,应该加快建设我国铁矿石交易平台,除了要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平台交易,扩大交易量以外,也要引导海外大的矿山积极参与平台交易,扩大投放量,让平台可以真正实现公平合理的价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大宗商品过度金融化后,会破坏现货市场供需平衡,加上铁矿石供应商过于集中,容易造成期货市场的价格垄断和操纵,对于铁矿石期货要“审慎对待”。   宝钢集团总经理助理胡学发则表示,从欧洲及美国去过剩产能的经验来看,应当采取“两只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手段优胜劣汰、并购重组、关停亏损产线和工厂,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带来市场自然淘汰等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制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
  •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生产和投资持续背离 背后原因是什么?
    今年以来,投资加速下滑,6月制造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然而同时,5月、6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维持在7.2%。制造业生产与投资持续出现背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1-6月制造业投资82261亿元,增长3.3%,前值4.6%。其中,民间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2.5%,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 下图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制造业投资的数据: 尽管3-5月PPI连续3个月环比正增长,制造业企业盈利边际改善,但并没有改变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的趋势,民生宏观分析称,这主要原因是传统重化 行业依然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1.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7%)下滑尤为明显。 华创宏观认为,从结构来看,主要产能过剩产业未见实质性的产能收缩,而部分本身不存在产能压力或债务问题较轻的行业,投资增速却在持续下滑。这表明当下的投资下滑主要是经济潜在增速降台阶所致,后续叠加去产能和去杠杆,制造业投资还将继续承压。 据华创宏观分析,当前的背离主要集中在非周期性行业,主要是由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所致。当前投资和利润的背离主要集中在家具制造、通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些行业景气度相对处于高位,年初至今利润增速持续回升,但投资却持续下滑,是制造业总体上投资和利润背离的主要来源。 华创宏观表示,未来若不再有需求侧的强刺激,去产能叠加经济潜在增速降台阶,制造业投资还将进一步下滑。在产能过剩产业仍在复产的当下,制造业投资 已是负增长。从近期的政策面来看,供给侧改革进程有所加快,若不再有需求侧的强刺激,经济潜在下滑叠加过剩行业实质性去产能,制造业投资还将持续承压。
  • 江苏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将于下周公布
    相关报道:环保部与31省市签署大气治污&ldquo 军令状&rdquo   1月10日,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带领一批相关处室负责人作客&ldquo 中国江苏&rdquo 网络访谈,就江苏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据了解,江苏正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下周即将公布。   &ldquo 治理雾霾天要标本兼治,江苏正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rdquo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缪军透露,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综合治理 二是多策并举 三是区域联动。   具体来说,综合治理主要是控制煤炭消费,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对未能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等。   多策并举就是要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明确各地政府的目标责任,加强目标评价考核。   目前,省里已经成立了大气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江苏将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江苏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备受关注。陈震宁表示,今年将抓紧出台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   江苏四大产业产能过剩 未来5年内新增产能项目不再审批   记者昨从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苏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四大产业产能过剩。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会上表示,未来5年内,将开展产能过剩行业的环保核查工作,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一律不再审批。
  • 台积电拟151亿美元扩产能,或采购大量半导体设备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芯片代工商台积电的5nm工艺,在今年一季度已大规模投产,但目前产能还比较紧张,主要用于为苹果代工相关的处理器,众多厂商还在排队等待。 br/ 但台积电也在着手扩大产能,台积电董事会目前已经批准了总额高达151亿美元的拨款方案,用于扩大先进制程工艺的产能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从台积电官网所公布的信息来看,台积电董事会是在周二批准这151亿美元的拨款方案的,台积电董事会在当日召开了一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台积电官网的信息显示,董事会批准拨付的151亿美元,将用于5个方面,分别是先进制程工艺产能的扩张,专业技术设备的安装,先进封装设备的安装及升级,晶圆代工厂建设、晶圆厂设施系统安装,明年一季度研发投资和持续资本支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当天的会议上,台积电董事会还批准在亚利桑那州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实收资本35亿美元(约997.5亿新台币)。 /p
  • 果纳半导体海宁生产基地投产,规划年产能1000台
    7月1日,上海果纳半导体海宁生产基地投产仪式举行。(来源:果纳半导体)据果纳半导体消息,海宁基地的投产将使果纳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拓展产能、满足订单快速提升需求的同时,也将为公司后续产品的研发和量产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果纳半导体海宁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0,953平方米,规划年产能将达到1000台,是公司推动晶圆传输系统设备及零部件国产化的重要研发生产平台。基地内建有制造车间、机加工中心、研发大楼、仓储中心,并配套有员工宿舍,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智能化半导体设备生产基地,该基地的投产运营将成为果纳战略发展的里程碑。2023年7月24日,果纳晶圆传输设备及相关零部件项目实现主体封顶。
  • 2012光伏行业“罪”与“罚”
    邹剑鸣在浙江开化县经营着一家光伏多晶硅片厂,他最近做出决定:由于经营改善短期无望,厂里两条崭新的生产线设备将打包转让。   他告诉记者,这两条生产线是2011年6月引进的,还未来得及投产就遭遇持续近一年的光伏产业大萧条。“当初引进时耗资上千万,现在最多能半价转让。”看着停产一年多已积满灰尘的机器设备,他感叹不已:“2010年日进百万元,中层干部年终奖至少5位数,年会上还在畅想美好的明天,可为啥才短短一两年时间,一切就都变了呢?”   邹剑鸣所指的一切改变,均发生在2012年。“内忧外患”是业界对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的最普遍注解。年初德、意等国受欧债危机影响纷纷下调光伏发电补贴,5月份至今欧美“双反”大棒又相继抡起,一系列举动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美的市场份额急速下滑,逾2000亿元的出口额遭受致命打击。而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启动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在外铩羽而归的光伏企业无法在国内找到避风港。   “双反”灭顶之灾   邹剑鸣知道,自己厂子的经历只是目前他所在的工业园区,乃至国内整个光伏行业惨状的一个缩影——身边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偃旗息鼓了,他上网查资料得知,目前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光伏制造企业80%以上已陷入停产困境。   邹剑鸣认为,导致如今光伏行业惨不忍睹的罪魁祸首在于欧美“双反”。他说,自己厂子早在2010年就和一些欧美下游厂商签订了总量达数百兆瓦的长期订单,按照合同,这些订单将支付到2013年,足以支撑企业至少到明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双反’来了,所有的订单或被取消,或延缓交货,数千万的出货量瞬间化为泡影”。   的确,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双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的灾难已近乎“灭顶”。英利绿色能源公共关系总监梁田甚至直言,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光伏骨干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会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指出,欧盟对华反倾销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不良贷款风险。   事实上,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电力、赛维LDK和英利绿色能源等龙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光伏企业均持续亏损,其中赛维LDK亏损额甚至超过20亿元。不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0%。尚德电力和赛维LDK一度盛传破产消息,只不过有各自所在地政府竭力救助才得以幸免。   产能过剩“魔咒”   光伏专家王斯成认为,欧美“双反”只是引爆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导火索,问题还是出在中国企业自身。   业内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思频现报端,其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产能过剩”。   说起光伏产能过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6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   事实上,对于一个产业产能过剩与否,欧美更倾向于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对此,王斯成提供的一组数据为:全球到2011年底光伏组件产能为60GW,实际产量为30GW,而去年中国的实际产能为40GW,实际产量仅为21GW。这意味着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业界认可的“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的正常标准。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企业将处于长期的去库存化阶段。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货已逾500亿元 而前三季度这66家公司光伏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不到100亿元。这意味着按目前的市场销售形势国内光伏企业要消化掉积压的库存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如果企业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其盈利能力将在很长时间内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邹剑鸣告诉记者,一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时刻等待着客户订货的消息,哪怕是低于成本的赔本买卖,他也无所顾忌,只要能让手中资金回笼。“经常是头一天电话里询完价后口头说好第二天来厂提货,可第二天一早一个电话打来说另有一厂商报价比你低,于是一单生意就黄了。”邹剑鸣说,最纠结的是一天一个价,搞不懂市场行情,导致很多厂商在这种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被慢慢拖死。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过去市场好的时候包括众多龙头企业在内无休止的产能扩张。赛维LDK的遭遇便是明证。邹剑鸣也坦承,如果自己当初不是误判形势,认为光伏明天会更好,他也不会几乎压上2010年半数的销售收入去扩建新的生产线,如今沦落到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的窘境。   “救市”壮志难酬   如果说2012年可以定位为中国光伏企业的灾难年,那么也同时可以定位为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元年。这一年,政策及行业相关利益方均纷纷发力国内市场“融冰”:“十二五”产业规划目标一再扩容,电网首次“表态”为光伏发电项目开“绿灯”……似乎光伏产业又一个“春天”已现曙光。   但业内人士谨慎提醒,长期积重难返的光伏产业目前仍未走出谷底,产能过剩阴影和国内市场“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现实,注定其后市发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看不到“春光乍现”那一刻。   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既是必需的,也是长远大势。但要短期内化解全行业超过1000亿元的债务负担,光有目前国家一再提升的产业规划目标和电网的“友好”姿态可能仍无济于事。   首先,国内光伏需求仍无法取代欧美。2011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达到21GW,未来几年每年将有约4-5GW的新增装机容量。而2011年,全球超过80%、24GW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在欧美地区。国内需求的增长只能弥补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损失的20%。   其次,尽管国家电网提出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但并网技术标准即便立即出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国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原则,自发自用电量和电网收购多余电量如何定价这一关键问题仍然无解。   第三,国家能以何种科学合理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大财力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这一问题目前也无答案。   当下,从地方到企业,记者听到最多的反映是,国家开出的1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单”还太遥远,而新一轮“金太阳”工程提出的到年底前新增装机达300万千瓦听起来更靠谱,因为这一工程提出的国家补贴原则是按照项目总装机量进行前端补贴。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大,前端补贴显然更能提振企业积极性,况且现在“并网”问题可能比以往更好解决,项目建成运行的投资回报率也更有保障。   王斯成表示,如果将来按照0.4到0.6元的终端电价进行补贴,这种方式比“金太阳”按初投资补贴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光伏电站项目的质量。但按照国家能源局9月份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区中提出的15GW目标核算,即便以0.6元/度的电价进行补贴,国家每年拿出的财政补贴也就大约60亿元。而分布式电站总投资按10块钱每瓦计算,需要的总投资额将超过1500亿元。“试想想,指望60亿的补贴拉动1500亿的市场有多难?”王斯成反问道。
  • 斥52.63亿!日月光扩充先进封装产能
    日月光投控 (3711-TW) 今 (9) 日宣布,子公司日月光董事会决议通过斥资新台币 52.63 亿元,向关系人宏璟建设 (2527-TW) 购入其持有 K18 厂房,以因应公司未来扩充先进封装之产能需求。K18 厂房座落于高雄市楠梓区中二街 35 号之地下 2 楼至地上 12 楼之主建物,及中二街 25 号面积 7.61 坪之化学品仓库,建物面积合计 32,999.53 坪。K18 厂房原为日月光半导体于 2020 年与宏璟建设以合建原则所签署之合作开发契约书所兴建之 K13 厂房,日月光此次行使优先承购权向宏璟公司购入该厂房,以利高雄厂未来产能扩充需求,双方依照专业估价报告所议定之未税交易金额为新台币 52.63 亿元。日月光为配合高雄厂营运成长,购入位于楠梓科技产业园区第一园区之 K18 新建厂房,主要设置晶圆凸块封装和覆晶封装制程之生产线,除扩充先进封装之生产量能外,期以最佳产能配置提升日月光半导体在第一园区之封装及测试一元化服务效能,继续强化公司整体之发展。 日月光本案交易价格订定主要参酌戴德梁行不动产估价师事务所及第一太平戴维斯不动产估价师事务所两家专业估价机构出具之估价报告书,并与宏璟公司议价及洽请会计师就交易价格出具合理性意见书后,经日月光半导体董事会决议通过,相关程序业依该公司之取得或处分资产处理程序规定办理。
  • 钢铁石化等行业2013展望发布 或将推动环监仪器市场增长
    2013年2月17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钢铁、石化、建材工业及有色金属工业行业的2012运营情况及2013年展望,展望中都将环保和节能减排列为2013年工作重点,或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的市场增长。详情如下:   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13年展望   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受产能过剩、财务成本高企、出口不顺等因素影响,全行业整体效益呈现下滑。2013年全行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 2012年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经济运行克服下行压力,逐步企稳回升。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同)8.29%,其中化工增长12.1%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5万亿元,增长10.9%,其中化工为7.08万亿元,增长12.7% 从业人数680万,增长3.1%。   行业经济运行呈现明显企稳回升态势,据石化联合会统计,2012年前7个月,行业总产值增速持续回落,7月份达最低增速4.2%,8月份以后逐月加快,11月份同比增幅达16.1% 从产值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6.1%,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为15.3%。   (二)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部分产品售价降幅较大。2012年,主要化学品总产量达4.59亿吨,同比增长8.0%。大部分产品增长平稳,农化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原油产量2.07亿吨,增长1.9% 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增长6.7% 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增长3.7% 成品油加工量2.82亿吨,增长5.5% 乙烯产量1486.8万吨,增长-2.5% 甲醇产量2640.3万吨,增长15.1% 农药(折100%)、化肥产量(折纯)分别达到354.9万吨和743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0%、10.9%,   从全年价格走势看,涨势呈现趋缓态势,但缓中趋稳。进入第4季度后,价格有走暖迹象,但一些大宗品种如基础无机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等市场均价格降幅仍较大,纯碱、电石、甲醇、PVC、磷肥等产品价格长期在历史低位徘徊。   (三)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分别达到18.2%和16.3%,同比提高1.6和1.1个百分点 全钢子午胎产量超过7000万条,子午化率达到87.4%,提高0.3个百分点 离子膜烧碱占烧碱产量比重85.1%,提高4个百分点。   2012年,东、中、西部产值分别增长11.7%、11.8%、14.4%,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其中宁夏、广西和内蒙产值增速分别达到62%、31.1%和20% 中西部地区产值占比继续上升,达38.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据石化联合会统计,201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万亿元,增长23.1%,增速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大幅增长,合成材料投资增长54.5%,有机化学原料增长60.1%,均远高于化工行业27.9%的投资平均增幅 民营投资增速加快,增幅达46.3%,占全行业比重为25.4%,分别比上年提高17个和4个百分点。   201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980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化工为3848.9亿元,同比下降4%。从行业效益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15.0%,二季度降幅15.8%,三季度收窄至5.5%,四季度实现正增长25.6%。其中,炼油行业盈利3.6亿元,12月份当月盈利,扭转连续16个月亏损局面 合成纤维单体亏损5.3亿元,去年同期盈利124.2亿元 磷肥行业利润下降25%,合成材料制造下降25.4%,信息化学品制造下降86.9%。   (五)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行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375.94亿美元,增长5.1%,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16.5%。其中进口总额4640.1亿美元,增长6.7% 出口总额1735.9亿美元,增长0.8% 累计逆差2904.2亿美元,同比扩大10.6%。   进口产品中,仍以油气、化学矿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进口原油2.71亿吨,同比增长7.3%,对外依存度为56.4 %,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进口天然气407.7亿立方米,增长29.9%,对外依存度 26.2%,提高4.2个百分点 进口化学矿1228.9万吨,增长14.9%。   出口产品中,橡胶制品占比最大,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25.3%。橡胶制品出口金额438.7亿美元,同比增长7.2%,化肥出口1814.1万吨(实物量),下降3.3%。   (六)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2012年,行业经济运行虽然实现了平稳增长,但是增速下滑,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同比增长40.8%,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降幅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需减弱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的投资增长点 过剩行业仍在扩大产能,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据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 磷肥(折纯)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 氯碱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约70%,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约60% 甲醇装置开工率约50% 电石行业新增产能约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76%。   二、2013年形势展望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有利条件没有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六项任务,并强调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预计2013年,国内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有所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将继续加大,全行业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总体判断,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压力,下半年“稳中趋好”。   三、2013年重点工作   2013年石化化工行业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规划、政策和标准等措施,引导行业创新驱动、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做好化学品的源头管理和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规划指导,做好技术改造工作。继续贯彻落实《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着手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及新形势变化,研究制订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及领域,鼓励企业实施提升质量、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化解一批过剩产能。   (二)推动制度建设,强化行业准入管理。推进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完善化学品的危险性公示制度。开展绿色轮胎标识制度建设,提升轮胎行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进一步落实铬化合物生产建设许可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事中管理,从源头防治铬渣污染。完善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制度,提高农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比例。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条件,提升化工园区在促进化工产业集聚、集约、环境友好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并通过市场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能耗及环保等准入标准,规范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安排,加强行业准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加强农化保障,确保化肥农药供给。加强对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好生产和经营所需外部条件。积极研究化肥储备制度,改善储备结构,推动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的储备机制。加快推进合成氨、磷铵行业准入条件的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氮肥、磷肥行业健康发展。   (五)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化工新材料发展。制订并发布《关于促进碳纤维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氟化工产业政策》以及支持膜材料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一批化工新材料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行业协会密切配合,积极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维护公平贸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进出口环境,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过剩产能,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钛白粉、化工园区、轮胎标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行业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   2012年钢铁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和2013年运行展望   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再次陷入低迷,钢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一、我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   (一)粗钢产量小幅增长,区域发展不均衡。2012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1654万吨,同比增长3.1% 产生铁65791万吨,增长3.7% 产钢材(含重复材)95186万吨,增长7.7%,同比增速分别回落4.2、4.7和2.2个百分点。从各地区看,新疆、贵州、福建、吉林、云南、广西等地粗钢产量增速超10% 山西、江苏、河北等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8%和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而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及重庆、湖南等产能集中度较高省市产量下降超过7%。   (二)钢材净出口增速平稳,铁矿石价格近期快速反弹。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573万吨,同比增长14% 进口钢材1366万吨,下降12.3% 进口钢坯36万吨,下降43.3% 坯材合计折合净出口粗钢4207万吨,同比增长26.3%,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全国累计进口铁矿石74355万吨,同比增长8.4%,进口均价128.6美元/吨,同比下降35.4美元/吨。月均矿价在10月份跌至年度低点104.9美元/吨后开始回升,特别是近1个多月来,矿价快速反弹,到2013年1月份成交价迅速攀升至150美元/吨以上。   (三)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长材价格跌幅明显。2012年钢材价格水平总体低于上年。尤其是从4月中旬开始,市场出现连续大幅下跌,价格一度跌至1994年水平,12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5.3点,较年初下降15.2个点,下降12.6%。从产品结构来看,长材(螺纹钢、线材等)价格跌幅大于板材(薄板、中厚板等),长期的“长强板弱”态势有所转变。截止2012年末,三级螺纹钢全国均价为3808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672元/吨 3.0mm热轧均价为4081元/吨,下跌273元/吨。   (四)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降,钢铁企业库存压力大增。2012年国内钢材社会库存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月份开始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至12月末,全国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1188万吨,比年内最高点下降706万吨,比上年同期也减少了102万吨。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滑将市场供需矛盾压力传导至生产企业,去年钢铁企业钢材库存一直处于高位,其中7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1232万吨,截止2012年11月中旬,钢铁企业库存1064万吨,较2011年同期上升6.1%。   (五)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亿元,同比下降4.3% 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只有0.04%)。2012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6584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5055亿元,同比下降2%,增速明显回落。   二、钢铁工业运行存在问题   (一)下游消费需求增幅回落,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6.2%,增速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 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增幅也有较大回落,钢铁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一直延续,粗钢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2%。   (二)矿价走势强于钢价,钢企处于被动地位。2012年9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较上年同期下跌43美元/吨,折合吨材成本下降450元左右,而同期钢材价格跌幅在1200元/吨左右。2012年9月至12月市场回升时,除热轧板、中板涨幅在500元/吨左右外,多数钢材品种涨幅在200元/吨左右,而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在50美元/吨左右,仅铁矿石就使吨材成本增加500元左右。矿价大幅波动使很多企业损失严重,2012年前11个月,首钢集团因产品下跌减利107亿元,原燃料降价仅增利70亿元,合并减利达37亿元。   (三)产业集中度降低,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速不减。2012年以来多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受市场低迷影响采取了减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关系,但一些非重点企业却借助低成本优势增产。如前11个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同比下降0.6%,非重点企业增长23.3%,前十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也由48.3%降低到46.1%。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投资同比降低27.8%情况下,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长17.4%。非重点企业占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3.6%,远超重点大中型企业。   三、钢铁行业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行业困境,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引导行业克服困难,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排忧解难,钢铁企业也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市场变化,有力保障了钢铁工业平稳运行。   (一)坚持以销定产,有效控制产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生产组织。包钢、攀钢通过优先保障重轨等市场销售好、盈利能力高的产品生产,压减中厚板等市场销售不畅的产品,保障生产稳定运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采取控产措施,2012年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0.6%,对平稳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挖潜降本增效。钢铁企业推进经营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全力压降原辅料库存和成品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2012年河北钢铁集团压减各类原辅料库存85万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保障了企业的稳定灵活运营。与此同时,从采购、生产、工艺技术、库存、销售等方面开展全流程挖潜、全系统降本活动。宝钢集团宁波钢铁通过对标挖潜和成本倒逼,使铁水成本连续9个月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推进产品升级,不断开拓市场。部分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瞄准下游行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投入,积极拓展市场。辽宁省通过组织产需对接活动,为重点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搭建平台,扩大钢材消费需求 兴澄特钢开发的大规格连铸圆管坯、弹簧钢、帘线钢等一批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武钢通过拓展市场获得33台大型变压器用钢供货权,高磁感取向硅钢首次进入超高压及直流换流变压器制造领域,汽车板首次供货上海大众等高端汽车厂。   (四)狠抓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潜力。河北、山西等地鼓励钢铁企业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领域实施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围绕钢铁主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沙钢集团通过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推进沙钢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钢铁贸易、剪切加工企业集聚入园的步伐。   四、2013年重点工作   2013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在7.5亿吨左右,粗钢表观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接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的粗钢需求峰值弧顶区(7.7~8.2亿吨),粗钢消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在下游需求未现好转和产能过剩矛盾初步化解前,钢铁企业微利局面难以有效改善。但随着我国矿石需求趋于稳定,全球铁矿石供大于求形势将逐渐凸显,铁矿石价格总体将呈现震荡下行的态势。为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加强调研,及时部署,为国家改善宏观调控、制定出台政策提供支持。   一是着力加强规划落实和规范管理。继续推动落实《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工作,并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提出下步工作意见建议 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争取2013年公告1-2批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   二是着力化解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推进山东、河北、云南、江苏等地开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过剩产能。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逐步将淘汰落后设备及生产线转向淘汰落后企业,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创造和扩大国内钢材需求,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研究适合我国钢铁产能转移的境外投资重点区域,鼓励国内有实力钢铁企业“走出去”,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支持钢铁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高效生产、节能环保、新材料技术开发协同创新。委托行业协会对重点工艺技术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开发利用等较为成熟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培训和辅导,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突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钢材强韧化技术等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围绕产品升级、重点工业技术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工作。   四是着力推进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会同住建部继续加大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范围,在示范城市和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5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加快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修订,协调推进钢筋生产许可证换发,巩固推广应用成果。积极开展电工钢、船舶用钢上下游合作,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启动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协调推动标准规范制修订。   五是着力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国内企业和海外矿石企业积极参与平台交易。进一步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逐步将钢铁行业规范企业与进口铁矿石流向挂钩,优化铁矿石资源配置。加强铁矿石预警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信息监测、咨询、组织网络等系统建设。   2012年建材工业运行情况及2013年展望   2012年,建材工业积极应对需求增长趋缓、产能过剩加剧、环境约束增强等挑战,加大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力度,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行业运行情况   (一)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回落   2012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6%。全年水泥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7.4%,陶瓷砖9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4%,天然花岗岩石材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2%。平板玻璃7.1亿重量箱、同比下降3.2%,卫生陶瓷产量1.6亿件、同比下降13.1%。   (二)行业整体效益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底规模以上企业3.4万家,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尽管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32.8%、66.6%,但由于水泥制品、轻质建筑材料、建筑陶瓷、耐火材料制品、金属门窗和玻纤增强塑料材料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5%、21.8%、33.8%、10.5%、26.9%和30.6%,全行业利润总额仍创3750亿元新高,同比增长3.5%。   (三)主要产品价格下滑库存增加,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大宗产品出厂价格下滑影响,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全年同比降低2.2%。通用水泥价格呈现“前降后升”态势,年均价格同比下降4%左右,东部地区降幅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宗产品产销率呈下降态势,水泥产销率97.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销率95.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12月,水泥制造业存货790亿元,同比增加1.8% 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业存货590亿元,同比增加15.7% 玻璃制品制造业存货319亿元,同比增加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但新型建材业和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5%,低于全国制造业增速近5个百分点。水泥、建筑陶瓷等行业分别下降4.2%、4.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0亿元,同比增长22.1%,在建材工业中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第一。技术玻璃、轻质建材、隔热隔音材料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31.7%、45.7%和53.7%。从区域看,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增长25.7%、18.7%,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已超过东部成为投资完成额最多地区。   (五)淘汰落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全年淘汰落后水泥(熟料及磨机)产能近2.2亿吨,落后平板玻璃产能4700万重量箱。40余条水泥生产线利用削减氮氧化物新技术进行改造、配套建设脱硝示范装备,近20条水泥生产线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等工程示范。42.5及以上等级水泥占水泥总量的27.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薄型砖比重也有所提升。   (六)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有所提升   2012年,行业出口交货值约2250亿元,同比增长7.9%,出口商品离岸价格上涨9.3%。其中,建筑卫生陶瓷、建筑和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1.5%、10%、5.7%。进口方面,导电玻璃、碳纤维及制品、密封制品等深加工产品进口下降,大理石和花岗岩等产品进口增长。水泥技术装备工程业出口交货额350多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   二、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势头尚难遏制   由于各地新增产能较多,尽管淘汰落后力度持续加大,但2012年底全国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仍分别达30亿吨、10.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又创新低,分别降至72
  • 三星将转移30%产能生产HBM!
    7月17日消息,据三星供应链厂商透露,已接获三星通知,其高频宽內存(HBM)产品HBM3e已通过英伟达(NVIDIA)认证,预计本季开始供货。此前有报道称,美光、SK海力士和三星先后在去年7月底、8月中旬、以及10月初向英伟达提供了8层垂直堆叠的HBM3E(24GB)样品。其中美光和SK海力士的HBM3E在今年初已通过英伟达的验证,并获得了订单。不过三星HBM3E尚未通过英伟达的测试,仍需要进一步验证,主要卡在台积电(TSMC)的审批环节。据TrendForce报道,已经从多家供应链厂商了解到,三星的HBM3E很快会获得认证,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货。有消息称,三星的部分供应链合作伙伴最近收到了尽快下单和准备产能的信息,预示着三星的HBM产品在下半年会顺利出货。三星原本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就能通过英伟达的认证,但是最后推迟了,不但落后于SK海力士和美光,而且导致HBM产量低于预期。有市场人士担心HBM3E的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英伟达H200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出货。不过,消息称三星内部会加快DRAM芯片的产能配置,将生产线的重心转移。在三星的规划中,至少转移 20-30% 的产能到 HBM 上,因此可能导致 DRAM 供应进一步紧张,第三季度的 DDR5 价格可能会上涨。消息源认为常规服务器需求的复苏,加上 DRAM 厂商不断转移到 HBM 上,预估第 3 季度 DRAM 平均售价将上涨 8-13%。
  • SEMI: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将创历史新高,达到每月 690 万片!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在日前发布的8英寸晶圆厂展望报告中指出,从 2020 年初到 2024 年底,全球半导体制造商有望将8英寸晶圆厂产能提升120 万片,即21%,达到每月 690 万片的历史新高。报告同时指出,2021年全球8英寸晶圆厂设备支出攀升至 53 亿美元。由于 8英寸晶圆厂的利用率保持在高水平,以及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努力克服芯片短缺,预计 2022 年 8英寸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达到 49 亿美元。众所周知,晶圆尺寸越大,切割的芯片越多,单个芯片的生产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将8英寸产线转为12英寸产线成为近年来许多代工厂商的共同选择,8英寸的扩产动力远不及12英寸。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2020~2025年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的12英寸约当产能年复合增长率约10%,其中多数晶圆厂主要聚焦12英寸产能扩充,CAGR约13.2%;8英寸方面因设备取得困难、扩产不符成本效益等因素,晶圆厂多半仅以产能优化等方式小幅扩产,CAGR仅3.3%。但是,在市场需求提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8英寸产能的供应日渐紧张。从产品工艺来看,12 英寸晶圆主要用来生产逻辑芯片、存储器等高性能芯片;8英寸晶圆生产的主流产品则包括显示驱动、CIS(CMOS图像传感器)、MCU、电源管理芯片、分立器件(含MOSFET、IGBT)、指纹识别芯片、触控芯片等产品。受到电动车、5G智能手机、服务器等需求带动,8英寸晶圆产能自2019下半年起呈现严重供不应求。而疫情防控导致半导体供应链出现堵点,MCU、车规半导体等严重缺货的芯片产品,也落在了8英寸晶圆的领域。“晶圆制造商将在5年内增加25条新的8英寸生产线,以满足 5G、汽车和物联网等市场对于模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MOSFET、MCU和传感器的需求。”SEMI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Ajit Manocha表示。8英寸半导体产能和晶圆厂数量来源:SEMI目前来看,依赖8英寸晶圆的模拟、电源管理等芯片品类,将继续在全球晶圆产能和设备投资占据一定的份额。SEMI报告显示,2022年代工厂将占据全球晶圆产能的 50% 以上,模拟芯片、分立及电源器件分别占据产能的19%和12%。设备方面,到2023年,设备投资预计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其中代工部门占54%,分立器件及电源管理芯片占20%,模拟芯片占19%。从地区来看,中国大陆将在8英寸晶圆产能处于领先,到 2022 年将占全球8英寸产能的 21%,日本将占据产能的16%,中国台湾地区和欧洲及中东地区各占 15%。
  • 全球晶圆厂为什么敢投?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2021年第四季前十大晶圆代工厂商产值合计达295.5亿美元,连续10个季度创新高。SEMI预计,全球晶圆产能今年将增长8%,2023年将增长6%。不过,业界对于代工产能是否长期存在供需缺口出现分歧,加上近期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出现疲态,对晶圆产能过剩的担忧也开始浮出水面。全球晶圆厂和部分IDM厂商对于代工有足够的信心吗?晶圆厂公布新一轮扩产计划近半年以来,台积电、三星、联华电子(以下简称联电)、英特尔等主力代工厂商和IDM公布了新一轮扩产计划。台积电与索尼半导体于2021年11月共同设立日本尖端半导体制造公司,将采用12/16纳米FinFet制程工艺,交付55000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三星于去年11月宣布,将耗资约170亿美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新建一座芯片工厂,将成为三星在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联电于今年2月宣布,董事会通过在新加坡扩建一座崭新的先进晶圆厂计划,提供22/28纳米制程,第一期的月产能规划为30000片晶圆。英特尔于今年3月宣布将在德国建造大型芯片制造厂,作为其在欧洲投资800亿欧元建设半导体价值链的第一阶段工程。博世、铠侠也在今年第一季度分别宣布了在德国、日本的扩产计划。SEMI在最新发布的《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球前端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8%,达到1070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其中,晶圆代工厂的产线和产能增加是设备支出的主要来源,代表着代工产业对于增长的稳定预期。供给过剩状况轻微且可控对于建设新厂的动力,联电指出,由于5G、物联网和车用电子大趋势的带动,对联电 22/28纳米制程需求的前景强劲,因此新厂所扩增的产能也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约,以确保2024年后对客户产能的供应。新厂生产的特殊制程技术,如嵌入式高压解决方案、嵌入式非挥发性内存、RFSOI及混合信号CMOS等,在智能型手机、智能家庭设备和电动车等广泛应用上至为关键。联电期望新厂能在满足这些市场强劲的需求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协助纾解22/28纳米晶圆产能结构性的短缺。联电相关发言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半导体结构性短缺源自三大趋势。一是5G手机出货强劲,每支手机的硅含量与4G手机相较增加三成以上。二是疫情引发在家工作及学习的新生活型态,带动PC出货大幅成长,这会是长期趋势。三是车用电子需求大增,电动车销售持续增加,每辆车采用IC数量大幅增加,导致车用芯片严重缺货。整体晶圆需求成长幅度大于产能增加速度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全球大趋势推动而不断增长的晶圆需求,加上半导体产业结构性转变,成熟制程还是供不应求。”联电相关发言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对于业界担忧的产能过剩问题,联电总经理王石在1月25日的法说会上表示,市场大趋势导致的需求依然强烈, 从供给方面来看, 根据已公开的扩产信息, 确实看到2023后, 有供给过剩的状况, 但这种供给过剩状况是轻微且可控的。“28纳米是许多应用的最佳选择, 而且更多需求会陆续转用28纳米, 因此28纳米需求会持续成长. 我们有扎实的28纳米在线产品, 且已与制程同步, 更基于市场大趋势, 已与世界领导厂商签订长约。我们八成, 我是指28纳米的扩充产能, 已获得订单保障。同时, 我们很乐观, 对于28纳米的成长确实有很高的期望。”王石说。扩产动力来自长期增长预期近期,多家市调机构和券商指出,由于俄乌局势和全球疫情,消费电子品牌的备货动力下降,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库存修正甚至砍单。据CINNO Research统计,2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2348万部,同比下滑了20.5%,环比下滑24.0%。CINNO Research表示,由于受到宏观环境影响,手机厂商开始降低市场预期和着手削减手机供应链订单。群智咨询在研报中表示,俄乌局势持续升级,加剧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发达国家开启加息周期,种种因素为未来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埋下不确定性,影响着终端品牌的市场信心。从彩电市场来看,头部品牌备货信心不足。有企业及分析机构认为,终端市场的缺芯情况将在今明两年有所缓解。有报道称,小米总裁王翔在3月22日的财报问答会上表示,今年芯片供应将恢复正常,全年来看,甚至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是第一季度的挑战仍然非常大。摩根大通亚太TMT研究部联合主管Gokul Hariharan曾表示,半导体供需将在2023年重新达到平衡,甚至出现产能过剩。但业界人士认为,仅凭消费端判断半导体市场景气的视角过于单一。据媒体报道,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表示,外资(机构)仅用手机、PC等单一产品线看市况,并未纳入车用等不同用途。虽然现在不像去年一样,大家(客户)都来敲门要产能,但晶圆代工厂产能还是满载,价格呈现稳定的态势。他强调,需求面不是只看单一产品来决定,也要综合服务器、车用等多元化市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持续提升电子产品的芯片含量,为半导体带来结构性的增长动力。芯谋研究高级分析师张彬磊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未来几年半导体增长的动力可以归结为两个提升。一方面是数量的提升,生活中各种产品都在电子化并不断提升含硅量;另一方面是质量的提升,各种芯片的性能都在不断提升,价值量也会随之增加。“汽车、市政基础设施、工业设施等IC含量都将大幅提升,尤其是智能化加速了所有产业电子化程度,只有电子化的产品才能与世界互动。”张彬磊说。“5G渗透率的提升,高速运算与传输在资料中心及伺服器的应用,汽车产业転型朝向电动化与智慧化,以及万物相连的互联网发展等等,这些产业长期正面的发展趋势促使头部晶圆厂不惜撒下重金继续扩产,以取得有利的战略位置。” Elvis Hsu表示。设备缺货有可能带来扩产挑战张彬磊也表示,设备产能不足是影响扩产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国内企业而言,资金到位情况、研发团队稳定性等,也会对扩产进度造成影响。
  • 雪迪龙首季净利增近70%,四季度产能翻番
    4月23日讯,雪迪龙周三发布一季报,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0.96亿元,同比增长45.9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增长68.4%。   公告指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市场,业务量增大,环保产品收入增加。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实现净利润0.53-0.63亿元,同比增长50%-80%。   据公司董秘赵爱学透露,公司产能扩张弹性较大,募投项目人员配备基本到位,9月底投产后公司产能预计可实现翻番。   根据此前规划,公司环境监测系统生产线、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生产线等募投项目将新增环境监测系统645套/年、工业过程分析系统355套/年、分析仪器1100台/年。   鉴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上述规划产能目标略显保守。赵爱学表示,"以销定产"是公司的主要生产模式,公司产能弹性较大,关键在于人员配备。他介绍,公司去年已经新招聘150人左右,今年有望进一步发挥上述人员的产能效益。
  • 国内首款超大产能异质结专用PVD设备发布
    记者6月3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集团旗下电科装备成功发布国内首款超大产能异质结专用PVD(物理气相沉积)设备。作为新一代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核心装备,其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提效潜力高、降本空间大、工艺流程短等优势,是光伏行业未来的优选方案。电科装备此次推出的异质结专用PVD,突破了可调高磁场强度的旋转阴极系统、大跨度直流脉冲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具有靶材利用率高、成膜均匀性好、设备稳定性高的特点,产能高达8000片/时,可大幅提升电池产线转换效率,提升我国光伏产业链高级化水平,推动我国光伏技术进步及成本快速下降,助力全面平价上网。电科装备始终致力于推动光伏装备的国产化,先后研制管式PECVD、平板PECVD、扩散氧化设备、等离子体刻蚀机等设备,在成套高端关键制造工艺光伏装备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装备+工艺+服务”的核心优势,国产装备水平和产线覆盖率均位于全球前列,为土耳其高质量建设了首个光伏全产业链交钥匙工程,竖起了全球光伏整线高端装备领域的“中国名片”。下一步,电科装备将以关键装备国产化新突破为契机,紧跟行业发展方向,瞄准技术前沿,不断占领价值链高端,引领设备迭代升级和系统能力提升,助力我国光伏产业获得更大飞跃。
  • 保定英利集团:公共检测中心获UL认证
    近日,记者在英利集团了解到,该公司公共检测中心通过国际知名检测机构UL认证,检测标准达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可检测项目最多的光伏实验室,可在无UL技术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测试并出具UL认可的测试报告。此认证实验室可大幅降低国内光伏企业产品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为产品测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同时对提升国内光伏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检测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近出台的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六条”中,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和规范建设赫然在列,意味着国家将着手设立光伏行业准入“门槛”,解决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局面。据消息人士透露,工信部正着手起草《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英利作为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其关键性环节指标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对于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具有引领意义,英利标准或成为重要参考指标。   据了解,近年来英利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狠抓技术研发与创新,依托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大技术团队”,英利“熊猫”单晶高效电池转换效率业已超过20%,提前完成国家“863”课题目标,同时在储能和多晶硅制备领域均处行业领先位置。   与此同时,英利大力推动全员创新,创新成果快速孵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截止2013年6月,英利共计申请专利1092项,授权655项,其中2012年,申请专利达633项,为企业节省资金上亿元。   另据了解,英利产品拥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莱茵TUV、UL、SGS和国内鉴衡认证中心等多项认证,同时在全球各大厂商组件测试中均有不俗成绩,UL认证实验室为其转型升级再添砝码。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应当从生产成本、转换效率、专利数量等多方面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整合淘汰落后产能,让拥有技术、市场、质量优势的企业存活下来,从而根治产能过剩。
  • 台积电抢下了面板厂,扩充CoWoS 产能
    近期市场频频传出,群创去年关闭的台南四厂(5.5 代。LCD面板厂),原本盛传由美光、台积电积极洽谈,有意购入。但根据最新消息,该厂由台积电抢亲成功,以扩充CoWoS 产能。过去一直有消息称美光想买群创5.5 代厂,但据业界消息,应是封测大厂南茂与台积电竞争。群创7 月30 日公告,为挹注公司营运及未来发展动能,充实营运资金,拟处分南科D 厂区(5.5 代厂)TAC 厂相关不动产。群创也指出,为配合业务需求暨争取时效,呈请董事会授权洪进扬董事长于不低于拟处分资产在最近期财务报表上之帐面价值,参酌专业估价报告及市场行情资讯(同等规模厂房重置成本),与本案潜在交易对象协商处分条件及签署买卖相关合约。目前预期群创应该会在近期内再度公布相关消息。针对上述传言,群创过去不断表示,不对市场传闻做任何评论。台积电亦不回应市场传闻。综合目前消息,台积电嘉义厂仍是CoWoS 重镇,但近期因为遗迹问题卡关,如果台积电顺利抢到台南四厂,有机会缓解吃紧的CoWoS 产能。CoWos热卖,台积电措手不及人工智能(AI)带动台积电先进封装CoWos火红,对照10多年前,技术刚研发出来时,却「门可罗雀」,熟知内情业界人士表示,当时台积电CoWos没有客户,只有赛灵思(Xilinx)愿采用,但1个月只要50片,量少到可怜,跟目前产能需求热到供不应求,可说天差地别。台积电于2013年10月曾发布新闻稿,指出赛灵思采用CoWoS技术成功量产28纳米产品,这印证业界人士所言不假。台积电当时指出,赛灵思采用该公司CoWoS (Chip-on-Wafer-on-Substrate) 技术开发28纳米3D IC产品,藉由整合多个晶片于单一系统之上,达到显著缩小尺寸并提升功耗与效能的优势。业界人士表示,台积电10多年前,开发出CoWos技术,没有客户,只有赛灵思愿采用,但1个月只要50片,「量小得不得了」,可以说量少得可怜;当时,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采纳研发大将蒋尚义建议,跨足先进封装,大手笔给他4百位工程师、1亿美元研发资源,结果开发出CoWos技术没有生意,蒋尚义去年受访曾说过,这在公司变成1个笑话,令他相当窘境。蒋尚义分享过,针对CoWos技术,他曾经到处向客户推广技术,还是没有人要用;后来,他有1次跟1家客户的副总裁吃饭,对方不经意提到不采用CoWos的原因是价格太贵,如果1个平方毫米卖7分美金太贵,只要卖1分美金才愿意用,他恍然大悟,回公司后,立即请研发主管去做出降低成本的技术,也就是另1种先进封装InFO技术。InFO就是苹果等智能型手机晶片客户采用的先进封装技术,也是台积电大卖的技术,业界传出,1年贡献台积电营收已约超过30亿美元。至于,台积电CoWos后来真正有量产的首家客户,并非美商,也非AI晶片霸主辉达,而是当时刚从半导体业冒出的中国华为海思。业界人士分析,因CoWos与InFO技术不同,性能虽好,价格又高出多倍,对既有客户是风险,海思当时新产品还没有市场占有率,采CoWos新技术,风险性低,即使用错了,也没太大损失,所以,比起其他大厂客户,很勇于采用。台积电CoWos产能原本不多,没有想到近年来AI发展比预期快,AI晶片采CoWoS先进封装,CoWoS产能顿时难满足,台积电扩产缓不济急,今年与明年连续两年的产能都将倍增,预计到2026年才能达供需平衡,台积电表示,会与后段专业封测代工厂持续合作,以因应客户需求。
  • 台媒: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销售额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下滑
    7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多家晶圆代工企业正考虑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未来几年的销售额预计将下滑。今年6月初,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为246.9亿美元,同比增长5%,但环比下滑10%。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就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自那以来,芯片供应商对晶圆代工的需求就格外强劲,因此包括台积电、三星电子、联华电子在内的各大晶圆代工商纷纷建厂扩大产能。随着晶圆代工商持续加大在晶圆厂方面的投入,他们对设备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然而,大量的资本投入后往往导致的就是产能过剩和价格疲软,这种情况还会因为经济的不景气和用户需求减少而进一步放大。今年5月23日,有消息人士透露,随着新建工厂的相继投产,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将在2024年、2025年达到峰值。届时,如果用户需求未按预期继续高速成长,那么晶圆代工产能可能严重过剩。今年6月22日,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TrendForce)表示,半导体设备再次面临交货期延长至18-30个月的困境。而在疫情前,半导体设备的交货期为3-6个月。该机构表示,由于受到半导体设备再次面临交货期延长的拖累,2023年晶圆代工产能年增长率将收窄至8%。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