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材料产业

仪器信息网材料产业专题为您整合材料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材料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材料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材料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材料产业话题讨论。

材料产业相关的资讯

  • 聚焦前沿材料科学,共筑材料产业基石
    7月7日至10日,中国材料大会在深圳召开,作为我国材料学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行业盛会,吸引了超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包括50余位院士及材料领域杰出专家1500余人。大会集中展示国内新材料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先进技术、高端产品。纳克微束参与本次大会,与现场专家、学者在材料领域创新发展与前沿技术手段共同研讨、分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指导交流。材料产业的创新研发与应用,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处于战略性产业最上游环节,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意义重大。而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观测手段,扫描电镜就是材料科学领域常用的研究工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强大手段。纳克微束专注以场发射扫描电镜的研发与应用,自成立起就聚焦全球顶尖的电子显微类相关产品研发与制造,对标世界顶尖电镜仪器厂商和产品,不断推动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在本次大会中,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交流指导,在交流过程中,于总指出,扫描电镜是材料科学研究的“眼睛”。提高技术自主性,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扫描电镜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保护,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这些关键技术,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钢研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 周栋,中国钢研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王海风,及钢铁研究总院专家 方以坤陪同参观。右四:中国钢研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纳克微束FE-1050系列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自主设计率达100%,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5%,其拥有卓越的成像性能,稳定可靠的运行记录,以及智能的操作体验。具备优秀的低压分辨力(1.5nm@1kV),同时可以保证兼容聚焦离子束、多通道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阴极荧光探测器等任意第三方厂商探测器及附件系统,是国内首款可搭载微纳加工模块的大型场发射电镜平台,且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是国产扫描电镜行业关键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为我国材料科学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拥有70年历史沿革的央企上市公司,中国“电镜第一股”——钢研纳克(股票代码300797)的控股子公司,纳克微束专注于以(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代表产品的综合性显微成像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与探索,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通过十余年成熟的技术积淀及团队创新能力,在设计理念、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方面超前布局。作为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国家队,纳克微束传承了“聚合科技动能”精神,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践行“助力我国科学与硬实力提升”使命的具体行动。纳克微束在高端仪器技术研发领域的突围,对国产电镜行业起到极大激励和引领作用,更增强了国产电镜行业发展的信心。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做强做大中国电镜产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国产替代!
  • 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 —— CY-09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诚邀您投稿并参会
    新材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和爆发点,加快新质生产力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在本届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中把新质生产力的新材料突破点作为大会交流的主题,旨在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探索新理念、新方向、新领域和新增长点。本届大会将新质生产力源动力-新材料高峰论坛、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第二届中国新材料技术应用大会、第三届中国新材料投资大会、2024新材料器件化博览会五会合一,共设80个分会或论坛,涉及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能源材料、关键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健康舒适材料、环境工程材料和安全工程材料七大类,重点突出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突破、产业动向和新型应用,着力服务高新技术、高端制造、重大工程、新兴产业迈向更高的水平。本届大会于2024年10月16~1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中国车谷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大会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承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新材料产业协会湖北省武汉经济开发区 中国车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院--大会日程安排--10月16日全天:代表注册报到(09:00-21:00)10月17日上午:开幕式、大会报告, 下午:分会交流10月18日上午:分会交流, 下午:分会交流-- CY-09 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本次大会中,由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CSTM)、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和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等联合承办CY-09 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鉴于您在相关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学术成就,特邀请您投稿并出席。征文主题:新材料质量评价、新材料标准化、材料检验检测、材料性能表征、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及相关交叉领域。分论坛主席: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主任委员杨植岗: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主任分论坛秘书长:王 蓬: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CSTM)副秘书长联系方式:13671336027wangpeng@ncschina.com分论坛联系人:胡少成: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系方式:13681482023,hushaocheng@ncschina.com文稿提交须知:大会官网投稿参考大会网站:https://5th-cmic.scimeeting.cn/, 参会代表可直接在大会官网提交成果摘要、技术清单等相关内容。分论坛报告摘要于2024年9月9日前提交到各分论坛联系人邮箱。报告摘要经各分论坛评审录用后,安排分论坛报告。注册缴费须知:注册请选择“CY-09 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1. 扫码支付参会代表登录大会官网,注册后进行在线支付,可选择支付宝或微信等在线支付方式。2. 汇款支付参会代表登录大会官网,选择【汇款支付】,然后根据跳转出的账号进行支付。3. 现场缴费如无法采用扫码和汇款支付,可选择现场支付。选择该支付方式不享受优惠注册费金额,均按学生1000元,非学生1800元的注册费标准缴纳。4. 汇款支付注意事项(1)汇款时务必在用途一栏注明“注册号-姓名”,例:0001-李磊;(2)优惠截止日期前注册并成功缴费的参会代表享受注册费优惠政策;(3)为便于大家及时领到发票,请尽量申请电子发票。
  • 四部委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聚焦石墨烯等前沿材料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广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通知。 《通知》从产业背景、总体思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电力装备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先导工程包括: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具体通知内容见附件。 通知原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政部  2016年12月30日
  • 敲黑板!二维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发布
    为加快前沿材料产业化创新发展,引导形成发展合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日前组织编制了《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第一批)》。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是构建新的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记者了解到,本次公布的第一批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聚焦已有相应研究成果、具备工程化产业化基础、有望率先批量产业化的前沿材料,涵盖超材料、超导材料、单/双壁碳纳米管、二维半导体材料、负膨胀合金材料等15种前沿材料,可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医疗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多个潜在应用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和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探索和产业布局。后续两部门将根据技术发展情况,适时分批发布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
  • 大湾区特色新材料论坛——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7月7-10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材料大会2022-2023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本届中国材料大会系首次在深圳举办,大会聚焦前沿新材料科学与技术,设置77个关键战略材料及相关领域分会场。7月9日,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指导,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材料大会2022-2023大湾区特色新材料论坛——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南宴会厅A(二层)顺利召开。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曦 致辞深圳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 郑红波 致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樊建平 致辞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郑红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州、深圳等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代表参加论坛交流。签约仪式随后,活动现场,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与宝安区“专精特新”联合创新中心、优质“链上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共计22家企业在现场完成签约仪式,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研发与产业资源,推动务实合作。签约仪式结束后,会议进入报告环节。报告人:彭孝军 院士(中国科学院)报告题目:先进光刻材料及其思考据介绍,激发波长从可见光波长逐步向高能的短波长发展,成为光刻胶发展的主流趋势。未来发展5 nm以下的分节点,急需发展13.5nm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技术。极紫外彻底改变了传统光刻系统,具有空前的挑战性。如:极紫外光对C、H、N、S等传统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吸收截面极小,接近透明,没有吸收就难于获得能量而被激发,不能发生高效率的光刻反应;传统光刻胶由光致产酸剂+有机聚合物组成,由于质子扩散,分辨率难于提升,后者分子量太大,难于实现2-3 nm的分辨;EUV光子能量增大到92 eV,进入辐射化学领域,基础研究不足;而相同功率的极紫外光(13.5 nm)的光子数仅为深紫外(ArF,193 nm)光子数的7%,这对光刻胶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人:俞跃辉 董事长(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大硅片的国产化路径探讨和展望硅片,尤其是国际主流的300 mm大硅片,长期制约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报告中,俞跃辉介绍了上海硅产业集团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在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的带领下,国内硅片行业突破了300 mm硅片的技术壁垒,未来,硅产业集团作为行业领头羊,将面向国家战略,引领国内硅片技术领或前治,扩大产业规模,开拓新领或,驱动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报告人:陈贻和 副总经理(礼鼎半导体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报告题目:集成电路封装载板发展趋势报告介绍了2010-2022年中国半导体的发展,中国封装载板产值只有全球的7%,自制缺口巨大。据介绍,2020-2022年封装载板需求旺盛,主要原因来自产品结构的变化。未来封装载板发展趋势分为两方面,FCBGA载板朝向细线路、高层数、大尺寸发展,FCCSP载板朝向细线路、微型孔、薄型化发展。报告人:汤昌丹 总经理(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高性能PI薄膜的应用与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聚酰亚胺是综合性能最好的聚合物材料之一,即是高等级绝缘、高速轨道交通、柔性电子、航天航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等领域的战略性基础材料,迫切需求国产化替代,打破卡脖子问题;同时也是5g/6g高频高速、新能源(风、光、储、复合集流体)、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新兴领域迫切需求的创新材料。报告中,汤昌丹结合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带来高性能聚酰亚胺在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领域中应用与展望。报告人:林耀剑 副总裁(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智能运算系统中的一站式封装解决方案及材料关注半导体封装是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质上是芯片成品技术,其主要对芯片起到中介互连、物化保护和散热管理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封装在向微系统化方向发展以集成创新、提升性能和扩展应用。而材料在各先进封装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报告中,林耀剑介绍和探讨了长电科技先进封装中的散热增强功率封装、SiP、晶圆级封装、以及2.5D芯粒封装技术的特征制造和结构以及关键材料关注点。报告人:严斌 高级技术专家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报告题目:先进封装材料(基板材料&散热材料)报告中,严斌介绍了先进封装材料的发展趋势。据介绍,随着产品复杂度提升和功能多样化,芯片Die size尺寸越来越大,封装尺寸逐步增大,基板层数逐渐增多;大尺寸封装需要更低的CTE材料,保证更平整的翘曲表现;高速信号要求非常低损耗的材料,保证高性能;同时,大尺寸芯片伴随着高功耗高功率密度的产生,带来极具挑战的散热需求;因而对芯片散热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热阻,高导热的散热材料(热界面材料TIM1,高导热Lid材料)。报告人:杨云春 董事长(北京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对传感器材料发展趋势的期望传感器材料正在向金属氧化物的方向发展,然而其高灵敏度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实现。作为工业界,杨云春希望学术界能够就如何将其与其他材料如金属纳米颗拉、纳米薄膜,纳米管甚至石墨烯相结合进行研究,进而利用其电化学的特殊优势,提高传感器材料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并显著降低基于传感器的工作温度。报告人:杨之诚 董事长(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面向各类应用的半导体封装基板材料发展趋势及研究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行业已从传统消费类向数据中心、超算、汽车电子、AI人工智能、光电传输等领域转型突破,芯片设计从轻薄化、小型化向高可靠性、高密度、复杂结构等方向升级。杨之诚表示,国内基板厂也同步在存储、射频、处理器FCCSP及FCBGA等产品上逐步实现精细线路、高多层结构、高速传输等关键技术突围,并需要同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薄弱环节如基板制造设备、配套材料等相关技术能力补强和提升,有效支撑国内lC设计公司产品迭代诉求。报告人:傅铸红 总经理(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电子特气工艺及产品介绍电子气体,是指用于半导体及其他电子产品生产的气体,与传统的工业气体相比,电子气体特殊在气体的纯净度极高。电子气体在半导体材料成本中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材料种类,年需求量增长超过15%,国产化率超过35%。报告中,傅铸红介绍了电子气体的种类、应用、市场规模、生产工艺、配套技术等相关情况。报告人:郭贵琦 总经理(广州新锐光掩模科技有限公司)报告题目:集成电路制造用光掩模研究与应用光掩模是半导体核心工艺——光刻的最关键器件。郭贵琦表示,光掩模是芯片制造的关键,在芯片制造中承上启下,芯片设计数据是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光掩模将向高精度、大规模纯商业方向发展,产业链整合尤为重要;需要建立规范化高端光掩模研发生产基地,完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成为自我发展功能、可持续发展潜能和可复制性效能的集研、学、产用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市场寡头垄断严重,国产替代正当其时。报告人:潘杰 总经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全球产业链提供确切性——中国超高纯材料及溅射靶材产业化新进展报告中,潘杰主要分享了江丰电子创业以来的主要成就。据介绍,江丰电子攻破了全球最领先的5纳米工艺核心技术,是台积电等国际一流半导体制造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圆满完成28-14nm技术节点超高纯溅射靶材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产品大量出口,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4%,位居世界第二,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报告人:孙蓉 院长(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报告题目: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国产化路径—实践与探索(以封装电子材料为例)孙蓉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内电子化学品及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的产业发展现状,其次提出了先进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的几个关键“根问题”,介绍了高分子树脂合成与纯化、无机填料表面改性、异质界面调控、聚合物流变学、原位分析检测与服役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芯片级底部填充胶、芯片级热界面材料、积层胶膜材料、晶圆级光敏聚酰亚胺、液态塑封料、临时键合胶等几种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进展。报告人:曹勇 总监(深圳市鸿富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报告题目:鸿富诚高性能碳基导热垫片介绍5G时代的来临,电子元器件逐步向高功率、高集成、微型化方向发展,由此带来了严重的散热问题。曹勇表示,过多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传递到冷却端,就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降低使用寿命。因此,开发更高性能热界面材料逐步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报告中,曹勇介绍了鸿富诚碳纤维和石墨烯高性能碳基导热垫片。报告人:黄嘉晔 市场部部长(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报告题目:我国集成电路材料技术研发的现状与思考黄嘉晔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全球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情况和中国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情况,之后介绍了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据介绍,集材院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硅产业集团发起成立,聚焦集成电路村底材料、工艺材料以及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为集成电路材料发展提供坚实的创新策源。报告最后,黄嘉晔建议,在大湾区,由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牵头,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协同,建设聚焦封装材料的创新联合体。报告人:朱朋莉 研究员(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报告题目:纳米填料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在芯片封装中的应用研究纳米填料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因具有低应力、低膨胀、高填充率、高介电、高粘结强度等综合特性,被广泛用作底部填充胶、环氧塑封料、覆铜基板等,以充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结构中的关键支撑材料。目前,物联网(IoT)、人工智能和5G通讯等高端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对芯片的处理速率、互连密度、功耗和稳定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推动下,大尺寸、薄型化、窄间距、三维堆叠及高度集成化的芯片封装成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对作为支撑结构的环氧基复合材料性能提出的更高需求,如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的粒度级配、分布形态、表面化学状态等,是影响芯片封装可靠性首当其冲的问题。基于此,朱朋莉从纳米复合材料中微观的相界面出发,通过改变电子级球形二氧化硅填料的表面物理化学状态,设计了不同性质和结构的界面相,并系统研究了界面相的存在对芯片级封装材料—底部填充胶性能的影响规律,解决了底部填充胶在芯片应用过程中的诸如粘度、填充性、应力调节、焊球保护、芯片失效等问题,为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开发提供指导。报告人:吴蕴雯 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报告题目:电沉积金属微纳结构调控及在三维互连中的应用近年来由5G高速通讯引领的元宇宙、区块链、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万物互联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中先进集成电路的发展是实现当代信息技术飞跃的基石。然而在后摩尔时代,由于先进集成电路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通过芯片三维集成是延续摩尔定律的必经路径。在三维集成技术中,互连是信号传输的主要载体,以微凸点键合和硅通孔技术为主的铜互连技术主要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进行微纳图形制备。随着三维集成密度不断提高,集成电路互连面临强度、导电性、可靠性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调节电沉积工艺及添加剂体系实现铜互连微观结构的调控是构筑高密度互连的关键。吴蕴雯基于电沉积铜微纳米结构调控,实现了具有优异物理性能的微凸点、硅通孔互连技术,为推动高密度三维互连技术提供技术思路和理论基础。
  • 投资45亿元 重庆将建西南最大塑料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十六届渝洽会今日如期开幕,今日(2013年5月16日)上午,第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其中西南塑料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将投资45亿元,在重庆双桥经开区建西南地区最大的塑料新材料产业基地。   塑料新材料作为朝阳产业,对钢材、铝材、木材和水泥等其他材料的替代正在加速。据项目业主方之一、重庆可益荧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咸旭胜介绍,该产业基地占地1500亩,拟新建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改性塑料、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等战略新兴新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废旧塑料循环利用。   咸旭胜称,该产业基地将引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研制生产国家战略急需的“863”项目——液晶高分子工程塑料。据介绍,这种塑料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才能工业化生产,我国尚属空白。同时,该项目还将生产重庆急需的笔电专用材料——聚碳酸脂特种工程复合材料,可替代美国GE公司产品,手机、笔电专用材料 高阻隔加纤阻燃吹塑尼龙复合材料,可替代德国巴斯夫公司产品,汽车油箱、增压管专用材料。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咸旭胜表示,基地正常运营后,将入驻循环产业基地配送中心的商家800-1000家,实现年产值50-150亿元 入驻循环产业基地塑料相关产业生产企业约200家,年产值达到20-60亿元 入驻新材料基地企业30-50家,年产值50-100亿元 增加物流企业50-80家,年产值3-8亿元。预计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年上缴税金3-6亿元 预计新增就业3-4万人。   该项目地点在重庆双桥经开区,据双桥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杨天学透露,该项目将于今年底启动,三年全部建成。
  •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新材料产业的5年规划中,为目前尚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的我国新材料产业指明6大发展重点,并提出核心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问题,引导产业链紧密发展。 “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面对新材料产业这样一个尚处培育期的新产业,目前核心就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困扰,防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   为此,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建立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助力企业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规划》中所提出的2万亿产值,高云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他告诉记者,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原材料司在经过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后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目标的达成应是“水到渠成”。   基础研究难出“实验室”   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关于其发展规划的讨论就不绝于耳,您认为此次《规划》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高云虎: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与《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目标、重点及措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规划》进行了编制。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新材料的5年规划,其编制过程历时2年多。为了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规划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规划》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3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部门、协会、企业)意见,并注重了《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以及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可以说,最终形成的《规划》凝聚了社会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还不太为公众所熟知的产业,目前我国新材料发展情况如何?   高云虎:我国新材料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成绩方面看,一是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各环节发展趋势良好,新材料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二是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三是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从问题方面看,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我们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材料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等也严重缺失,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   二是产学研用相互脱节。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由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是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统计、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材料开发往往是被动地应对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财税扶持政策我们曾做过专题研究,初步统计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的各项政策。结果显示,除新材料以外的其他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财政专项合计超过40个,而新材料产业却仅有863、973等一些普通支持政策,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产业总值达到2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25%的目标,请问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哪些考虑?《规划》对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高云虎: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经过我们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总规模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核心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问题。一是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二是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一直困扰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高云虎: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以碳纤维为例,尽管国内目前已涌现出大大小小几十家碳纤维企业,但真正实现低成本、稳定产业化生产的寥寥无几。主要问题就是关键装备没有自主化、国产化,如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等核心装备方面,国内差距还相当大。装备依赖进口,也制约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引进装备的改进与再创新工作也相对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部分企业发展目标短视,单纯依靠引进技术、采购装备、模仿产品,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不重视,忽略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对新材料的专用技术装备的关注度也不够,缺乏专项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较大,动力也受影响。   对此,我们根据各领域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一批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的技术和装备,归纳在《规划》的发展重点和《产品目录》中。当然,新材料产品众多,需要解决的技术装备问题也很多,《规划》提出的只是一部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高度重视技术装备问题,在国家有关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中,也将加大对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争取有所突破。   协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您如何看待此次《规划》中提出的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未来我国会不会在这些领域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迹象?如何避免?   高云虎:《规划》提出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6大领域的发展重点,并将6大领域进一步细分为20个重点发展方向,稀土功能材料是其中之一。《规划》从这些发展重点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等关键环节入手,逐一明确了发展途径、发展目标、主要产品、关键应用等,旨在进一步为政策导向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简单地说,《规划》提出的包括稀土功能材料在内的发展重点,在“十二五”期间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作为“工业维生素”,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也是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加之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相对突出,已有产业基础良好,稀土功能材料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关于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也并不是不存在。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国家在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决策的同时,已陆续通过国务院的决定、相关行业规划以及财税政策等对产业发展加强引导,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使这些新兴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因此我认为,如果国家规划能够切实得到贯彻,相关政策能够落实,产业发展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在各地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成长前景颇好的新材料产业更是成为地方发展重点。在您看来,应如何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   高云虎:自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在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已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   合理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一方面要按照《规划》,落实新材料产业布局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国家规划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尤其是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广的产品,不能盲目上马。   目前国际上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与之相比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高云虎:简单来说,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科技至高点竞争,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出台了专项政策予以扶持。如,2011年,美国就启动了“材料基因组计划”,希望以此缩短新材料开发应用时间。   二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现者,这种材料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仅6年时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三是跨国公司在新材料产业高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造成较大压力。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前面我也曾介绍过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新材料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会同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
  • 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成立
    6月2日上午,以“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为主题的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蚌举行。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红文,市委书记黄晓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余其俊,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蚌埠学院院长丁明,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材料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副组长徐志,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省商务厅副厅长刘光,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杰华,蚌埠市副市长潘君齐等出席成立大会。会议宣布了协会一届一次大会选举结果,彭寿当选为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理事长,余其俊、杨军、龚华东、吴坚、李健当选为副理事长。张红文为协会揭牌并在蚌主持召开安徽省重点新材料企业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新材料发展永无止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成立工作推进专班,着力打造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发展生态,全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我们要紧跟发展大势,坚持创新驱动,既要发展“大而强”,又要支持“小而美”,做好创新链的协同、产业链的合作,加强产学研互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新成立的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将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合作的平台,围绕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招引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优化、开放合作提升等任务,为新材料人才、企业、研发机构做好服务、创造施展的舞台,通过对接企业需求,为党委、政府出台产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为全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省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对接,为企业发展和协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黄晓武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新材料产业“蓝海”广阔,大有可为。当前,蚌埠正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加快建设中国(蚌埠)智能传感谷,全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产业中心,以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双碳”目标、促进绿色转型。我们将认真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以主动拥抱的热情寻求各方合作,以坚定务实的行动谋求共赢发展,全面加强人才、技术、资本、政策、基地等产业生态建设,为大家提供最优服务保障。真诚希望与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深度合作,与全省新材料领域的各位专家、企业家携手同行,共促新材料产业实现新发展。热切期待广大企业家朋友通过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等平台,深入了解蚌埠、主动创业蚌埠、安心扎根蚌埠,共创新材料产业新未来。彭寿表示,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将发挥好引领作用,围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把更多科研成果写在江淮大地,打造成果转化的示范、引领行业的示范、创新应用的示范。发挥好桥梁作用,做好政府的助手、行业的推手、企业的帮手,建立政企研融通、上中下游合作的“朋友圈”。发挥好标杆作用,在自身建设上出规范,在行业发展上树标杆,在回馈社会上做榜样,助推安徽成为新材料的战略高地、创新高地、发展高地。徐志在致辞中说,新材料产业专班将会同省有关单位,在规划引导、政策制定、项目安排、平台建设、要素保障、推广应用、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助推全省新材料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万亿级规模总量、千亿级细分产业引领、百亿级龙头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 2018-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预测分析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fc84bac-73d5-45ca-bb00-87e647d64538.jpg" title=" 1(6199).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有利因素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布 /p p   在中国的产业升级中,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工信部在2017年1月23日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要基本形成,要突破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材料标准体系,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国家与地方协调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 /p p   《指南》还提出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包括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要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同时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p p   (二)市场前景广阔 /p p   新材料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新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来说,在性能和成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和资源的限制,一些新材料有较大的优势。当前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材料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结构略有起伏;政策资金积极扶持,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京津冀地区新材料企业发展迅速,产业投资及扩张意愿强烈。 /p p   (三)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 /p p   (四)国家重视培养新材料产业相关人才 /p p   除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17年1月24日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到在2015年新材料产业人才总量为600万人,预计到2020年人才总量为900万人,人才缺口为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总量为1000万人,人才缺口为400万人。但三部委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要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同时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高校必定会着力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新材料产业人才,来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p p   二、不利因素 /p p   (一)资金紧张 /p p   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产业风险放大的特点,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我国新材料企业涉及金属新材料、复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等,多为中小型企业,年产值多在1亿元以下,多为初创型或发展期企业,现金流压力较大。 /p p   (二)技术水平低 /p p   新材料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新兴产业。新材料行业不靠大规模生产来提高竞争力,而靠独特优良性能取胜,与新技术、新技术密切相关,往往在极端条件制备形成,需要各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叉。我国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跟踪仿制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在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 /p p   (三)环保压力大 /p p   新材料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常见,急需解决。例如稀土材料的开采和冶炼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一些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开发的新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有极大的破坏。随着我国环保督查压力的增强,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小企业在环保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 /p p   (四)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p p   目前,我国部分新材料领域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材料产业投资支持的是一些“点”,尚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国家更愿意把扶持资金投入到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民营企业虽然从政策上鼓励参与竞争,但从操作层面上看,民营企业进入国家大型项目壁垒重重。此外,作为发展主体的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投资分散,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有些行业的新材料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环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p p   三、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p p   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72%,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3万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7ac9c26-0843-48e6-8097-3cb48762757f.jpg" title=" 2(344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 2018-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p
  •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组织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   附件:1.《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pdf   前 言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配置政府公共资源和引导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专栏1 新材料的定义与范围 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为突出重点,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产业现状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倍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部分新材料的需求预测 01 新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太阳能电站1000万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8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6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 02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 03 高端装备制造 “十二五”期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需要各类轴承钢180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 04 新一代信息技术 预计到2015年,需要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约800万片/年、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48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 05 节能环保 “十二五”期间,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年产量将超过30亿只,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 元/年 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06 生物产业 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新材料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新材料品种繁多、需求广泛,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在鼓励各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材料产品开发,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水平。   坚持协调推进。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积极性。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加快军民共用材料技术双向转移,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材料可再生循环,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品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专栏3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预期发展目标 01 产业规模 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02 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03 产业结构 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04 保障能力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05 材料换代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三、发展重点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稀土功能材料。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积极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提高研磨抛光材料产品档次,提升现有催化材料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稀有金属材料。充分发挥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大规格钼电极、高品质钼丝、高精度钨窄带、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铼及合金制品等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材料。加快促进超细纳米晶、特粗晶粒等高性能硬质合金产业化,提高原子能级锆材和银铟镉控制棒、高比容钽粉、高效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水平。   半导体材料。以高纯度、大尺寸、低缺陷、高性能和低成本为主攻方向,逐步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开发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等材料,积极开发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绝缘体上硅(SOI)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及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   其他功能合金。加快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铁基非晶合金带材推广应用。积极开发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键合丝、稀贵金属钎焊材料、铟锡氧化物(ITO)靶材、电磁屏蔽材料,满足信息产业需要。促进高强高导、绿色无铅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规模化发展,满足高速铁路需要。进一步推动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高导电率金属材料及相关型材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电磁兼容材料产业化水平。开发推广耐高温、耐腐蚀铁铬铝金属纤维多孔材料,满足高温烟气处理等需求。 专栏4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稀土功能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稀土金属集成化提纯、磁能积加矫顽力大于65的永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储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带等生产技术。 02 稀有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多元合金熔炼、大型合金铸锭成分均匀化控制、中间合金制备、超高纯(≥6N)金属加工及清洗、大尺寸超高纯金属靶材微观组织控制、硬质合金全致密化烧结及涂层沉积定向控制等技术。 03 半导体材料技术 实现8英寸、12英寸硅单晶生长及硅片加工产业化,突破12英寸硅片外延生长等技术,开发多晶硅绿色生产工艺。 04 其他功能合金技术 开发新一代非晶带材高速连铸工艺、薄规格(0.18-0.20mm)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超细超纯铜合金制备加工工艺。 05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装备 12-18英寸硅单晶生长的直拉磁场单晶炉,线切割机,高频电磁感应快速加热装置,等静压成套设备,大尺寸、超高真空、超高温烧结炉,熔盐电解精炼设备,高功率电子束熔炼炉,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高品质特殊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用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加快发展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实现自主化。积极发展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高强汽车板、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 专栏5 重大装备关键配套金属结构材料 01 电力 核电用汽轮机转子锻件、发电机转轴锻件、承压壳体材料、换热管材、堆内构件材料、锆合金包壳管等;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管、叶片、转子;燃机用高温合金叶片、高温合金轮盘锻件;水电机组用大轴锻件、抗撕裂钢板、薄镜板锻件等。 02 交通运输 轨道列车用大型多孔异型空心铝合金型材、高速铁路车轮车轴及轴承用钢;车辆用第三代汽车钢及超高强钢、高品质铝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大型镁合金压铸件、型材及宽幅板材等。 03 船舶及海洋工程 船用高强度易焊接宽厚板、特种耐腐蚀船板、货油舱和压载舱等相关耐蚀管系材料、殷瓦钢等;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特厚齿条钢、大口径高强度无缝管、不锈钢管及配件、深水系泊链、超高强度钢等。 04 航空航天 高强、高韧、高耐损伤容限铝合金厚、中、薄板,大规格锻件、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铝材焊接件、铝锂合金、大型钛合金材、高温合金、高强高韧钢等。   新型轻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大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及装备,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 专栏6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高品质特殊钢技术 开发超高纯铁(S+P<35ppm)冶炼、大规格铸锭熔铸、大锻件最佳化学成分配比、成型和热处理工艺技术,低成本、低能耗高品质特钢流程技术。 02 新型轻合金材料技术 发展高洁净、高均匀性合金冶炼和凝固技术,大规格铸锭均质化半连铸技术,大型材等温挤压、拉伸与校正技术,复杂锻件等温模锻、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80-200mm)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时效技术,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钛合金冷床炉熔炼、15吨以上铸锭加工、2吨以上模锻件锻压、型材挤压、异型管棒丝材成型和残料回收技术。 03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高功率(单枪功率≥500Kw)电子束炉和等离子炉,大型特钢精炼真空电渣炉,高纯净大规格铝锭半连铸装备,等温模锻、等温挤压、固溶淬火、三级时效等装备,大型厚板预拉伸、时效成型热压及超声摩擦搅拌焊接装备,8吨以上钛合金熔炼真空自耗电弧炉,30MN以上镁合金压铸机和挤压机,大面积等温焊接等成套装备。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规模,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和高端苯乙烯系弹性体、耐高低温硅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强化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开发。   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0)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积极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新产品或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 专栏7 先进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核心技术 加强基础聚合物制备、集成创新和成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量控制及工艺参数控制等先进聚合技术。加快PA6高压前聚工艺技术、PBT直接酯化法生产技术、PC酯交换和PI技术产业化。突破φ4000mm甲基流化床、φ1200mm苯基沸腾床等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开发反应体系配方设计和后处理工艺,材料改性和加工成型技术以及配套助剂,可降解及回收材料技术等。 02 关键装备 开发大型在线检测控制聚合反应器、流化干燥床、脱气釜、汽提釜、直接脱挥装置、螺杆聚合反应器、先进混炼机、专用模具、高速挤出和大型注射成型设备、大型无水无氧聚合反应器等。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配方开发、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环节,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及超声换能用压电陶瓷。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建立高纯陶瓷原料保障体系。   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特种玻璃产业化,增强产品自给能力。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积极发展长波红外玻璃、无铅低温封接玻璃、激光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晶体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专栏8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先进陶瓷技术 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陶瓷蜂窝结构设计技术。 02 特种玻璃技术 开发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镀膜玻璃膜系设计与制备、高纯石英粉(≥5N)合成和光纤管(金属杂质<1ppm)制备技术、电子专用石英玻璃及制品制备技术、6代以上TFT-LCD玻璃基板及OLED玻璃基板制备技术。 03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石墨(≥4N)电加热连续式化学提纯、高温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生产、柔性石墨碾压法和挤压法加工技术,半导体用石墨保温材料加工技术,人工晶体生长及加工等技术。 04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6代以上TFT-LCD用玻璃基板窑炉,气氛加压陶瓷烧结炉,超硬材料用大型压机、大功率(30-100kw)微波等离子体和超大面积(150-300mm2)热灯丝CVD金刚石膜成套装备,高纯石墨用高温(3000-3500℃)各项同性等静压机,(炉内氧含量≤1000ppm)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石墨负极材料包覆和炭化装备等。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提高树脂性能,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发展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复合导线及杆塔等专用材料,加快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列车、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9 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重点 01 碳纤维 加强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强高模系列品种攻关,实现千吨级装置稳定运转,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02 芳纶 扩大间位芳纶(1313)生产规模,突破对位芳纶(1414)产业化瓶颈,拓展在蜂巢结构、绝缘纸等领域的应用。 0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积极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纤维(UHMWPE)干法纺丝技术及产品,突破纺丝级专用树脂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04 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
  • 百若仪器加盟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及其他部委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将“新材料”作为十个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制造2025》要求组织实施核电装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将先进核电设备列为十五个主要任务之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已明确提出在核电等领域,依托龙头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20家左右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上述文件充分说明国家对核能材料产业自主化发展和应用的重视。为了顺应我国核能材料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电投集团在工信部的关心支持下,发起成立了联盟。 8月22日,在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这是核能材料产业发展乃至核能发展的一件大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秦志军、北京昌平区政府副区长周金星、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孟振平、副总经理魏锁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共同揭牌。 据孟振平介绍,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核能产业在材料领域为落实国家战略任务迈出了重要一步。联盟的建立对于我国核能材料完全自主化,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及优势,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系统,全面提升我国核电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辛国斌从建立新材料统筹协调工作机制、聚焦产业发展重点、解决应用瓶颈、搭建新型载体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介绍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总体思路。着重强调要加快新材料推广应用,要建立完善“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实施一批应用示范项目,搭建一批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形成新材料推广应用新模式。要高度重视新材料在应用端集成化、系统化,以及材料不断替代更新的特点,坚持需求牵引,创新发展,解决用户不敢用、不愿用、不好用的问题。 辛国斌对联盟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联盟要发挥行业桥梁作用,为核能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支撑。二是加强体系建设,形成研发、生产、设计、装备、应用、推广环节的高效快速工作机制,提升我国核能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水平。三是大胆创新,探索材料应用新模式。联盟要制定工作计划和推进步骤,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为其他领域联盟提供参考。 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首批成员包括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和检测、验证等104家单位,大会审议通过了《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章程》和《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其中,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为理事长单位,宝钢特钢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为副理事长单位。 由于核材料决定了核反应堆的成熟度,核能材料在强辐照、高温、高压、高温度梯度、腐蚀环境下服役。所以,材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核反应堆发展的成熟度。核能材料是反应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核能材料是制约核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核能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能材料的国产化与自主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经掌握了三代核电主要设备和材料的制造技术,基本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 联盟的宗旨是成为材料研发和用户信息沟通交流的桥梁,为三代、四代堆及聚变堆等核能材料发展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弥补核能材料研发、中试及工程化试验、新材料应用中的短板,实现产业发展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实现研发设计单位、制造加工企业与最终用户的需求对接、项目对接;构建科技创新资金池,为核能材料创新和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制定、修订核能材料的试制、测试、验证、服役安全评估等相关标准,依托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解决生产应用衔接不够的问题;制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等相关管理制度,实现研发、生产、应用等环节的合作共赢。 核能材料产业联盟成员主要由:科研单位,如: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苏州热工院、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等;材料生产单位,如:宝钢特钢、鞍钢等;材料应用,如:山东核电等;上海百若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作为联盟唯一的材料应力腐蚀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单位。 上海百若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已经为联盟成员单位供货多种应力腐蚀疲劳试验机,将继续为中国的核能材料发展做出贡献。
  • 娄底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
    7月28日,娄底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娄底经开区举行。7月28日,娄底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娄底经开区举行,这是娄底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的又一盛事,对娄底加快推进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市委书记邹文辉宣布项目开工,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主持,项目企业方代表致辞。市领导蒋天海、谢忠阳和企业负责人参加。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材料谷”建设的重点产业。此次开工的娄底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占地约180亩。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推进娄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汇聚创新发展新动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开工仪式后,参加活动的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还现场参观了半导体显示新材料产业园展厅。
  • 阜阳将投百亿建设煤基新材料产业园
    5月21日,市政府、颍东区政府与中控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举行。市委书记于勇、中控国际董事长邓旭出席签字仪式并在仪式前进行了商谈,市长李平致辞。中控国际执行总裁苏文、副总裁罗霄,市领导卢仕仁、李志伟及市政府秘书长王显义出席签字仪式。   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位于颍东区,项目远期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将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按照协议,签约三方共同出资,组建阜阳颍河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园的融资、投资、建设、开发和运营、管理、招商、服务。中控国际将协助阜阳颍河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对外融资,推荐境内外招商对象,并为产业园引进、培养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全力推进产业园开发建设。   签字仪式前,于勇与邓旭一行就框架协议内容进行了商谈。于勇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阜阳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推进这一进程离不开大项目的支撑。作为央企的中控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有实力、有影响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次与阜阳合作共建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是阜阳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未来合作中,市委市政府将密切配合,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引下,全力搞好服务,与中控国际共同打造产城一体化园区,实现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李平在致辞中说,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推进的重大项目。阜阳与中控国际合作共建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坚信在三方共同努力下,产业园一定会渐大、渐强、渐优。在产业园的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将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优化环境等工作 颍东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要视产业园建设为己任,与中控国际一起,竭尽全力推进园区建设。   邓旭表示,真诚希望阜阳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颍东区给予大力支持,中控国际将利用自身优势和境内外资源,努力把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做大做强。
  • 2010年西安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超200亿
    西安晚报(西安)记者20日从西安市科技局了解到,西安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西安市新材料产业的主阵地,西安今年新材料产业的产值预计将超过200亿元。   据了解,西安在新材料科技领域业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全市从事材料研究的大学、科研院所超过50家,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此外,西安具备相当规模的半导体生产、封装产业链,以及钛、镁、钼、铌等稀有金属材料产业基础,已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新材料产业的产值预计将超过200亿元。
  • NQI助力材料产业发展,第六届材料与试验高端论坛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20年10月30日,第32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20’第六届材料与试验高端论坛在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两百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标准为基础-数据为依托-评价为导引的NQI技术支撑体系、专业化认证评价体系发展等前沿或热点问题,共谋材料与试验技术与专业质量评价工作未来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ISRI),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CSTM),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NCS)承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88c0ed1-e65a-4c9b-81fd-4901555441d9.jpg" title=" 图片1_副本.png" alt=" 图片1_副本.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报告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0日上午,论坛进行大会报告。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仲平担任主持,中国工程院一局局长王振海、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明分别致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2b0e6a2-3c2d-4d96-ba5a-52dbd26579e9.jpg" title=" 屠海令_副本.jpg" alt=" 屠海令_副本.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屠海令院士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3a2bc7c-c405-4c2a-9909-09179310f41a.jpg" title=" 李仲平_副本.jpg" alt=" 李仲平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仲平院士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eba8a44-61fb-47a2-a95d-51d4cd74e79f.jpg" title=" 王振海_副本.jpg" alt=" 王振海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振海局长致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dc7f4b0-4ab6-43e8-a428-342f83d8d0e3.jpg" title=" 张少明_副本.jpg" alt=" 张少明_副本.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张少明董事长致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原国务院参事/CSTM评价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在大会上作了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969e2c2-f15a-4e67-989b-357c02d7c4d3.jpg" title=" 田世宏_副本.jpg" alt=" 田世宏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田世宏主任作大会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标准化助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田世宏主任从新材料标准化现状、新材料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标准化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田世宏主任在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新材料标准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受国际竞争环境影响及技术和产业发展生平制约,我国高水平国际标准化人才十分短缺;受意识和能力影响,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有待规范;受投入和应用影响,国家标准的有效性发挥不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17680f0-296e-4657-98b6-7a67036ef397.jpg" title=" 干勇_副本.jpg" alt=" 干勇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干勇院士作大会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报告中,干勇院士讲述了重点新材料研发任务、各领域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等内容。此外,他提及,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国防军工等五大领域所需的两百余种关键材料中,我国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应用方面差距甚大,仅有十余种材料国际领先,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占二分之一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4136102-8325-4348-8b6f-77d78351b4d9.jpg" title=" 张纲_副本.jpg" alt=" 张纲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张纲参事作大会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的思与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张纲参事首先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进行了介绍,并讲述了中国NQI建设与发展以及CSTM实践的启示与思考。他讲到,制定CSTM标准有利于提升现有材料与试验标准水平,满足材料工业全流程工艺和材料产品生命周期控制的要求,开展CSTM评价可帮助发挥质量基础要素间协同作用、释放整体效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26ba265-4790-4c6b-bcc8-28ee21e127e4.jpg" title=" 王海舟_副本.jpg" alt=" 王海舟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海舟院士作大会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助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评价示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王海舟院士从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实践——CSTM专业评价示范、CSTM专业评价示范效果——材料产业NQI理念实践体会三方面展开报告。王海舟院士讲到,以专业评价为导引,以系列标准为基础,以全域数据为依托的CSTM材料与试验专业评价体系,是涵盖总体设计合理性-产品质量符合性-生产工艺符合性-服役性能适用性的全产业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域的评价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cac07b3-ae11-48e7-a9ca-ccb3a7856063.jpg" title=" 刘正东_副本.jpg" alt=" 刘正东_副本.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刘正东院士作大会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超超临界燃煤电站材料技术进步及其标准体系问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刘正东院士介绍了发展超超临界燃煤电站的战略意义,谈到了我国600℃电站锅炉材料技术全面自主化、630℃电站锅炉材料技术突破和650-700℃电站锅炉材料技术研发,并对我国600+℃电站汽轮机转子问题、超超临界电站的材料体系问题以及9%Cr耐热钢管标准问题等展开了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0日下午,“NQI助力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提升研讨——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评价报告分析”、“NQI助力超超临界电站用C91耐热钢管质量提升研讨——超超临界电站用 C91耐热钢管质量评价报告分析”两个专业论坛同时开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8264524-27ae-4431-8637-6273932e20a5.jpg" title=" 图片2.png" alt=" 图片2.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NQI助力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提升研讨——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评价报告分析”论坛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NQI助力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提升研讨——高速列车车轮车轴质量评价报告分析”论坛由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臣主持,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杜松林、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型材研发室主任张锦文、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树林、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锋依次做了论坛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41f4bc0-86d8-488d-8e78-a0326bdfa0ab.jpg" title=" 图片3.png" alt=" 图片3.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海舟院士在论坛现场颁发CSTM评价证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ce06a59-5dea-497f-8834-f0cb86faa790.jpg" title=" 图片4.png" alt=" 图片4.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NQI助力超超临界电站用C91耐热钢管质量提升研讨——超超临界电站用 C91耐热钢管质量评价报告分析”论坛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NQI助力超超临界电站用C91耐热钢管质量提升研讨——超超临界电站用 C91耐热钢管质量评价报告分析”论坛由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植岗主持,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蔡文河、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华春、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孔繁革、钢铁研究总院主任包汉生依次做了论坛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与往届不同的是,本次大会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开通了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现场直播,以方便各领域专家的参与和研讨。 /p p br/ /p
  • 沪硅产业产能升级!55亿元成立硅材料技术公司
    大半导体产业网消息,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其他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据了解,太原晋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硅产业集团(NSIG)旗下上海新昇半导体的下设全资子公司。今年6月,沪硅产业曾发布公告称,拟投资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将分为太原项目及上海项目两部分进行实施,以扩大公司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生产规模,增加至120万片/月。公告显示,沪硅产业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或其下设子公司与国家大基金二期、太原市汾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或其下设子公司共同出资55亿元,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太原晋科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实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太原项目。太原项目计划投资91亿元,预计总产能目标为建设拉晶产能60万片/月(含重掺)、切磨抛产能20万片/月(含重掺),并推动300mm硅片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以满足国内不同技术节点的工艺需求。而上海项目实施主体为硅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内容包括切磨抛产能40万片/月,投资金额预计41亿元。
  • 探讨功能材料技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mdash &mdash analytica China 2014年9月上海举办   近年来,随着分析测试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这在制药、食品、环境、石化化工等众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优秀展会往往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自2002年首次从德国来到中国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仪器、技术展示,而是紧密地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关注行业热点话题,并通过精心的展区规划、特色展商邀请、举办行业高质量会议等多种方式,为行业观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往届现场效果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行业观众带着问题和需求而来,带着解决方案和技术信息满意而去,这也是analytica China之所以在观众数量、质量,以及展商数量等方面均屡创新高的原因所在。2014年9月24-26日,analytica China 2014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展示面积将达30,000平方米,预计将吸引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约700家中外展商。   作为专业的展会,analytica China每年都在寻求新的亮点,今年的亮点之一便是对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关注,涉及新能源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光学及电磁功能材料等众多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新材料的制备、材料设计、性能测定,以及先进加工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而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将对材料领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材料阻燃性、可靠性、机械性能、无损检测、成分分析、热学性能、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等方面的测定。在analytica China 2014,材料分析测试领域的德国耐驰、PerkinElmer、奥地利安东帕、马尔文、天瑞、赛默飞、钢研纳克等知名企业将盛装亮相,展示其最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包括最新的热分析仪、TGA-MS仪、流变仪、粒度分析仪、直读光谱仪、碳硫分析仪、稀土检测仪、氨氮分析仪、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仪、试验机、扫描电镜等产品。   在我国,功能材料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还对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4年,由国际材料联合会(IUMRS)、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及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IETRCFM)主办,重庆功能材料期刊社和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承办的&ldquo 2014功能材料国际会议&rdquo 将首次亮相analytica China 2014。会议由黄伯云院士、张帮衡院士、严纯华院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领衔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功能材料在能源、生态环境、信息传感、生物及医学等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和前景展开深入探讨,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   如果您想了解材料领域的前言技术、发展趋势,抑或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那么就来analytica China吧,一定不虚此行!9月24 - 26 日,上海,不见不散!
  • 王江平: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2021年1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主持召开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新材料产业发展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研究进一步完善新材料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的工作思路。王江平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大局。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王江平强调,要进一步正视问题,清醒认识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一是机制政策统筹协调仍显不够;二是面临材料先行、成果转化、产用衔接“三难”;三是高端人才及团队供给不足;四是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工作,争取早日突破。王江平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切实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一是加强资源要素汇聚,更好落实新材料创新发展各项举措。二是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大统筹组织协调。三是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校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重要作用,加大决策的咨询论证把关。会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代表,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等7家材料生产和用户企业,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赛迪研究院等单位聚焦会议主题作了发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汇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有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议。
  • 第六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
    齐聚全球力量,共‘碳’材料未来!Carbontech专注于推动碳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始终秉持产学研融合,搭建碳材料行业交流平台载体,积极促进人才、技术及项目的合作交流与对接。Carbontech2021将于11月18日开启新起点,大会将诚邀碳材料领域专家400位+,带来极具时效性和参考价值的碳材料相关主题报告和分享,涵盖金刚石、培育钻石、碳基储能、碳化硅半导体、碳化硅陶瓷、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多孔碳材料等相关碳材料主题论坛。同期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CEO高峰论坛,圆桌会议,项目路演,需求对接,新品发布,逆向采购和碳材料主题特色展览等精彩活动。为什么参与——前沿、趋势、应用、决策、市场、智库聚焦碳材料行业动态荟聚碳材料全产业链人群精准链接,找到对的人;思维碰撞,开拓新思路;精彩纷呈,呈现多样性碳材料主题活动碳材料主题展览会议信息•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DT新材料协办单位:中科悦达(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超硬材料网,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名誉主席: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黄政仁,中国科学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论坛主席:敖玉辉,长春工业大学教授陈成猛,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郭领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启忠,中南大学教授黄 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李清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邱介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阮殿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王 炜,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久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以姓氏字母为序)承办单位: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媒体支持: Carbontech,材视科技,华讯活性炭网,材料分析与应用,烯碳资讯,石墨盟,阿仪网,环球会展网,涂料在线,粉体圏• 大会日程日期时间活动安排地点11月17日星期三全天会议报到一楼签到处09:00-17:002021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CEO高峰论坛上海新发展亚太JW万豪酒店18:00-20:00CEO商务酒会11月18日星期四09:00-09:30开幕式活动主会场09:30-12:00碳材料大会主论坛主会场09:00-17:002021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CEO高峰论坛上海新发展亚太JW万豪酒店碳材料主题展览,英才计划、需求对接、逆向采购会会场一、二楼14:00-17:00金刚石论坛,培育钻石论坛,碳基储能论坛,碳化硅半导体论坛,碳化硅陶瓷论坛,石墨烯论坛,碳纳米管论坛,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论坛,多孔碳材料论坛分会场夯邦创新挑战赛分会场12:00-14:00自助午餐餐饮区18:00-20:00欢迎晚宴11月19日星期五09:00-17:00金刚石论坛,培育钻石论坛,碳基储能论坛,碳化硅半导体论坛,碳化硅陶瓷论坛,石墨烯论坛,碳纳米管论坛,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论坛,多孔碳材料论坛分会场碳材料主题展览,英才计划、需求对接、逆向采购会会场一、二楼12:00-14:00自助午餐餐饮区11月20日星期六09:00-12:00金刚石论坛,培育钻石论坛,碳基储能论坛,碳化硅半导体论坛,碳化硅陶瓷论坛,石墨烯论坛,碳纳米管论坛,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论坛,多孔碳材料论坛分会场碳材料主题展览,英才计划、需求对接、逆向采购会会场一、二楼14:00-17:00自由离会12:00-14:00自助午餐餐饮区• 报告议题确认嘉宾及报告议题时间论坛及议题(排名不分先后,持续更新中)11月18-20日09:00-17:00金刚石论坛超精密加工与智能制造袁巨龙,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半导体基片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康仁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超高速磨削加工难加工材料表面完整性研究张璧,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超硬材料的激光加工王成勇,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金刚石刀具在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应用陈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新型超硬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赵智胜,燕山大学教授大面积单晶金刚石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张进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金刚石激光——实现高亮度激光输出的新手段吕志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金刚石在激光晶体中的应用杭寅,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金刚石材料和光电器件单崇新,郑州大学教授大尺寸超高导热金刚石单晶制备及其装备技术朱嘉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金刚石布里渊激光器——突破高相干激光功率极限的新手段白振旭,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基于金刚石NV的晶圆级电磁兼容测试技术杜关祥,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氢终端金刚石半导体导电沟道研究刘金龙,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成明教授团队)高导热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郭宏,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GaN大功率放大器基于金刚石散热片的研发郭跃进,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碳基芯片散热江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微纳尺度下金刚石的弹性应变工程及器件探索陆洋,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金刚石在大功率微波射频器件及5G高功率芯片中的应用徐跃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CVD金刚石热沉封装高功率器件张星,集美大学副教授CVD金刚石在激光中的应用秦景霞,元素六技术负责人飞秒激光加工金刚石微结构及NV色心田振男,吉林大学副教授先进激光技术助力新材料应用突破Dhruv Rajguru,Deputy Manager – International Sales & Marketing11月18-20日09:00-17:00培育钻石论坛有关培育钻石首饰创新设计的思考施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首饰设计协会副会长培育钻石与设计师的多种可能杜半,深圳珠宝首饰设计师协会会长技术驱动重塑钻石零售的新机会郭海峰,钻石小鸟创新总经理培育钻石品牌元年,克拉自由时代到来刘韧, Light Mark 联合创始人、品牌合伙人沈锡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宋中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北京研究所副所长黄耀庭,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经理圆桌嘉宾:梁伟章, 广州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刘厚祥,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上海实验室顾问11月18-20日09:00-17:00碳纤维复合材料论坛碳纤维在能源领域应用与发展杨小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分层裂纹的自修复研究刘玲,同济大学教授耐高温含硅芳炔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黄发荣,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热冲压成型吴海宏,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双碳”目标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机遇吴刚平,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王震,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碳纤维自动铺放成型技术与应用吴保林,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发展及应用叶崇,湖南大学教授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超声波焊接研究进展李洋,天津大学副教授 激光新技术在碳纤维领域的应用王菲,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先进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环氧树脂吕蔚,上海华谊树脂总经理11月18-20日09:00-17:00碳/碳复合材料论坛黄启忠,中南大学教授郭领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董志军,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王大伟,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副院长李铁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史小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袭建人,山东大学教授彭雨晴,上海大学副研究员廖寄乔,金博股份董事长王秀飞,优材百慕技术副总肖鹏,中南大学教授/湖南世鑫董事长申富强,骐杰碳素总经理张晓卉,沈阳科斯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勇,湖南省鑫源新材料董事长11月18-20日09:00-17:00石墨烯论坛面向工业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制备与转移技术研究李雪松,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差异化石墨烯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卢红斌,复旦大学教授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石墨烯与先进润滑田煜,清华大学教授面向极端环境应用的碳纳米多功能材料结构设计徐鸣,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炜,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总经理丁古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任广义,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防腐负责人牛利,广州大学教授张锦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侯士峰,山东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洪江彬,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1月18-20日09:00-17:00多孔碳材料论坛多孔碳商业化评价方法及流程安仲勋,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车用超级电容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活性炭在全氟化合物(PFAS)的应用贺鹏,卡尔冈炭素(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新一代净水MTP滤芯介绍许鑫,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以生物质碳为原料的超级电容活性炭的工业化生产张永林,北海星石碳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Structural Design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黄小萧,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酚醛树脂微球的分子尺度设计及光催化生产双氧水刘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功能介孔碳材料的设计合成李伟,复旦大学教授碳@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杨世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碳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其产业化研究杨维清,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生物质基碳材料在高级氧化技术中的应用张延荣,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功能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张世国,湖南大学教授多孔碳功能材料设计与能源转换张进涛,山东大学教授电化学应用导向的纳米多孔碳的设计与合成张国新,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三维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在5V高电压超级电容单体中的应用赵磊,岭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副主任隔热承载一体化材料及其高温演变规律郭鹏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蒋剑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俞书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确认中)陈成猛,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安慧,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朝阳,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亚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学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海南大学教授李瑛,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麦亦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凯,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海燕,深圳市环球绿地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力小安,南京动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东,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11月18-20日09:00-17:00碳纳米管论坛纳米碳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构型化复合张荻,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碳管到碳笼——材料设计及能源应用胡征,杰青、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教授超长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优异性能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TEM碳基纳米增材、减材、等材制造王鸣生,厦门大学教授碳纳米管真空电子学柳鹏,清华大学副研究员一种新的固相合成手段-极端条件下碳材料的可控合成郑海燕,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碳纳米管飞秒激光器刘雪明,杰青、浙江大学教授单壁碳纳米管量产技术王文宏,北京北方国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面向热管理应用的碳纳米管组装材料研究邱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碳纳米管纱线许福军,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碳纳米管/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陈剑辉,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碳纳米管水处理刘艳彪,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碳纳米管结构复合吸波材料桂许春,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面向电化学储能的碳及聚合物材料设计与应用耿建新,天津工业大学院长高导电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高召顺,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戴 庆,杰青、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所务委员丁建宁,江苏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开辉,杰青、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永毅,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材料部主任杨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颜剑,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经理11月18-20日09:00-17:00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二:信息产业携功能材料互动发展
    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以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相关材料产业进入互为促进的快速发展期。   新型平板显示   发光材料托起“明日之星”   从液晶到等离子显示、再到科研界最热门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正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作为平板显示器件,OLED因面板薄、响应快,尤其是可弯曲、折叠,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放在口袋里,而被誉为平板显示的“明日之星”。   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器件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着器件性能及用途,遗憾的是最尖端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近期国外发光材料发展最新动向值得业内关注。譬如,将OLED设备约30%的光提取效率提升是业内公认的难题,而日本科学家已将光提取效率提升至56.9%。该设备发光层材料是一种被称为“CBP”的主体材料,并附加了铱化合物。杜邦公司的第三代OLED有机发光材料突出了长寿命的特点,一款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超过100万小时,相当于持续发光100年 另外一款蓝色发光材料寿命为38000小时,是目前寿命最长的蓝色OLED材料。   目前,OLED技术已由早期的研发阶段过渡到产业化初期阶段,今后发展趋势是中大尺寸产业化。这要求对金属诱导结晶化技术、高性能的底部发光技术、高效真空蒸镀和印刷成膜技术以及薄膜封装技术的开发给予高度关注。   高性能集成电路   SOI材料有望驾驭主流   我国将于2020~2025年迈入集成电路产业强国。这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硅及其微电子配套材料行业是一个挑战。   出于对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大容量信息存储的需要,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主要以硅集成电路为主,随着硅集成电路向大尺寸、窄线宽方向发展,在集成电路尺寸进入100nm以下之后,体硅材料和工艺正接近它们的物理极限。SOI(绝缘体上硅)材料具有电路速度高、高密度、抗辐射、低功耗、耐高温等特点,同时具有简化工艺流程、提高集成密度、减小软误差等优势,将成为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耗问题的关键技术,有望在45nm以下技术中取代体硅技术而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   发展前途被看好的SOI材料主要有注氧隔离的SIMOX材料、硅片键合和反面腐蚀的BESOI材料以及将键合与注入相结合的Smart Cut SOI材料。其中,SIMOX适合制作薄膜全耗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BESOI材料适合制作部分耗尽集成电路,而Smart Cut材料最具发展前景,有望成为今后SOI材料的主流。   集成电路线宽的降低,对硅材料杂质含量,封装技术以及电路制造中所需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及物联网   需信息材料全面跟进   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当前,光电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的瓶颈是光电信号间转换能力滞后和电子线路速度受限制,急需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以及显示材料等多种信息材料的支撑。   为顺应信息技术存储更多、速度更快、关联范围更广的发展趋势,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发展方向是由体材料发展到薄层、超薄层微结构材料,并正向集材料、器件、电路为一体的功能系统集成芯片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有机/无机与生命体复合和纳米结构材料方向发展 材料系统还会由均匀到非均匀、由线性到非线性和由平衡态到非平衡态发展 材料生长制备的控制精度也将向单原子、单分子尺度发展。   从材料体系上看,除硅和硅基材料作为当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在21世纪中叶不会改变之外,化合物半导体微结构材料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质在高速、低功耗、低噪音器件和电路,特别是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光子集成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政企研携手打造“高端社区”,首个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
    东莞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首个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正式开园! 该产业园将围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制备等三大领域,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共同助力东莞新能源、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制备1月22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出台,强调以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10个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抢抓风口机遇,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开园仪式的举行,正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一省级实验室助力东莞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生动举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表示,建设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是为了推动东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新材料创新型企业,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机构科研成果在东莞转化,聚集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 未来,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将如何发展?黄学杰表示,产业园将结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资源、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产业资源,瞄准东莞产业链短板领域,围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制备等三大领域,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全国性创新资源的引入也成为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早在2023年3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式成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充分发挥各自在电池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优势,聚力打造电池新材料产业的创新策源地、产业聚集地。这也成为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的快速发展一大助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锂离子电池和关键材料和器件技术领域,基础非常雄厚,成果非常突出,对中国电池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建新点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他表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将持续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行业优秀的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携手合作,做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服务工作,在规范行业标准、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松山湖、东莞、大湾区新能源创新生态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在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高可逆容量负极材料,以及相关配套材料等第三代锂电池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锂电池小试、中试和检测分析方面建设了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拥有一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可以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服务。| 东莞将打造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近年来,随着东莞新能源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东莞已经涌现出像新能源科技、新能安、新能德、博力威、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也建立了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校科研院所。现场,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卓庆表示,东莞将给与企业租金补贴、洁净室装修补贴、委托研发费用补贴、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持续完善东莞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生态。接下来,东莞将抢抓发展机遇,竭尽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东莞也诚邀各位专家、企业常来东莞,共同发展,共同将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此次入驻的7家新材料企业包括东莞红石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嘉锂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米开罗那(上海)工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大锌能源有限公司等极具发展前景的企业,主要是锂电池相关上游产业链,包括新材料、电池设计、设备研发等领域。其中,既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身孵化企业也有从外地引进企业。据悉,首批入驻企业已经占据了两栋厂房大约75%的面积,目前正在规划下一个10万平方米的厂房,引入更多新材料相关行业企业,推动新能源行业集聚发展。
  • 安徽省出台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皖发改产业〔2022〕63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2年11月21日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十四五”期间我省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提质扩量增效,制定如下政策。一、支持产业研发创新1.按年度制定新材料研发攻关产业化清单,采取“定绩效目标”“对号入座”方式实施重大研发攻关产业化项目。根据任务清单、绩效目标完成程度、成果形式等情况,按照研发费用和设备投入最高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省级最高补助500万元。其中,奖励项目科研团队的比例不低于50%。(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2.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水平创新成果跟踪对接和服务机制,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持续给予支持,贯通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全链条。(责任单位:省科技厅)3.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省外整体迁移至我省的有效期内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继续有效。(责任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税务局)二、支持“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4.制定并动态更新新材料产业“双招双引”招引目录清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支持各市因地制宜补链延链强链,实施精准招引,重点招引新材料领域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及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各市可综合考虑项目投资、亩均效益、带动就业、创新成果等因素给予奖补。(责任单位:各市人民政府,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5.支持新材料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依据《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按照项目设备购置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开展新材料企业“专精特新”认定,对培育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每户奖励100万元。(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6.对新材料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比照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标准和方式予以贴息,单个项目贴息年限不超过3年。(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三、促进推广应用7.对经评定的首批次新材料,按照《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综合采用财政直补、落实税收优惠、融资担保、保险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安徽银保监局)8.定期发布并动态调整《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组织新材料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等展会。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设置新材料产业专区,发布新材料产品供需信息,推动新产品应用。政府投资项目、国有资金项目等可采用首购、订购等方式采购首批次新材料产品,拓展新材料新场景应用。支持新材料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业深度对接合作,通过协议、股权、联合体等合作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合力推动新材料应用。(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四、强化金融支持和协调服务9.建立新材料企业“白名单”,依托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向银行机构推送对接,对首次对接不成功的企业,通过轮换机制重新分配银行机构。(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支持金融机构对“白名单”内企业开展“贷投批量联动”试点。(责任单位:安徽银保监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10.推动优质新材料企业上市挂牌。对照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北交所上市条件,建立新材料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甄选优质新材料企业开展梯度培育和精准对接,力争2026年入库企业达到50家以上,每年新增新材料上市企业1家左右、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左右。(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安徽证监局)11.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对新材料企业成功发行债券融资用于制造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按其发债金额给予分段贴息:5亿元及以下的,按实际利率的10%贴息;5亿元至10亿元的,按实际利率的5%贴息;10亿元以上的,按实际利率的3%贴息。单户企业每年最高贴息300万元,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责任单位:省财政厅,配合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12.组建运营总规模不低于135亿元的省新材料产业主题基金,以母子基金架构运营,母基金主要以参股方式支持市县、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设立新材料领域子基金,服务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与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基金等市场化基金常态对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13.发挥雏鹰计划专项、新型研发机构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天使基金投早投小作用,通过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支持新材料初创团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新材料应用转化等早期项目。(责任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14.编制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清单,对清单内的项目,依托“1+N”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五、推动集聚发展和平台建设15.支持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认定化工园区等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试、试验验证等产业公共服务项目。对符合支持标准和达到绩效目标的产业公共服务项目,采取投资期建设补助〔最高按固定资产投入(不含土地投入)的20%〕和运营期绩效奖励的方式给予支持,单个项目省级最高补助5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16.支持省认定的化工园区扩区、调区、置换,为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责任单位:省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组成员单位)17.支持有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最高给予3000万元奖补;对行业、区域、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补;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补。(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六、营造良好产业生态18.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和供需高效对接,利用羚羊工业互联网等,打造线上永续对接平台。定期举办线下专项撮合对接。(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19.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支持新材料领域协会商会开展“双招双引”相关活动,按照各市招商引资政策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市人民政府)20.积极推进新材料领域相关产品、工艺等标准制修订,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强化新材料领域相关标准的推广实施,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1.通过省级“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菁英人才”等人才工程计划、行动和政策措施,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支持事项,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抓紧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规定,加强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发现绩效目标偏离、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项目,应严格管理、认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资金一律收回。各市和省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按职责分工制定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本政策自印发之日起有效期3年,《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修订版)》(皖发改产业〔2021〕315号)停止实施。
  • 仪器设备投入不足制约新材料产业发展
    核心提要&ldquo 201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为12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速约为25%。2014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会放缓,低于2013年。&rdquo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组织编写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日前出版发行。   《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3年是新材料产业&ldquo 十二五&rdquo 发展规划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缓中趋稳的大环境下,我国新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在前两年新材料产业工作的基础上,从发展、行业、区域、企业、基地、专题等不同维度对201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情况进行了跟踪分析。展望了201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介绍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   全球新材料产业增速放缓   报告指出,新材料产业增长与宏观经济和技术发展紧密相关。2013年,经济复苏整体乏力,从国际市场上看,欧元区增长乏力,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美联储在&ldquo 量化宽松&rdquo 5年后开始考虑逐步退出,全球金融体系的信贷收紧引发资金流向的变化,导致信贷状况收紧、企业盈利下降,众多新材料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十分谨慎,增速放缓。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UNCTAD)预计,201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在新材料技术进步缺乏有效突破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乏力,相关的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竞争形势日趋严峻。如稀缺资源被广泛运用于新材料产业,发达国家格外重视控制这一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应用 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大量出口资源型产品,长期粗放式经营和大量出口,许多丰裕型资源变得极为紧缺,有些甚至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为此,发展中国家开始通过出口限制等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资源,导致稀缺资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渐显现。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发达国家纷纷提出&ldquo 再工业化战略&rdquo ,试图实现从&ldquo 产业空心化&rdquo 到&ldquo 再工业化&rdquo 的回归。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工业革命的到来,&ldquo 制造业数字化&rdquo 为核心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此工业浪潮之下,新材料发展前景可期。   但总体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孕育阶段,大范围的新的领先产业仍处于发展萌芽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不够强劲,只能维持低速增长,因此预计2014年新材料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会放缓,低于2013年。   五大问题制约产业突破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近几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全国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进行重点扶持。   报告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为12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速约为25%。但报告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新材料对外依存度很高。一是有些材料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技术研发阶段,国内尚未实现产业化,完全依赖进口,如超高纯度金属的溅射靶材、高纯度多晶硅等 二是国内拥有生产能力,但产量、性能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如平板显示器所需要的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光学元件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仍依赖进口,80%以上的高性能生物材料依靠进口。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问题。以&ldquo 硅材料提纯―硅晶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rdquo 的光伏产业链为例,其产业链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尽管我国作为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缺失,我国光伏产业多数企业的业务主要是低附加值的&ldquo 电池片生产&rdquo 和&ldquo 组件封装&rdquo ,我国光伏产业处于有规模无技术的局面。   研发投入不足。从我国新材料领域创新资源投入来看,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人才的投入不足。我国新材料产业缺乏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创新型领军人物以及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此外,我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机制环境仍需改善。二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以我国硬质合金领域为例,其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较高新技术型企业5%的比例低两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创新所用的试验设备、仪器等物品特别是专用设备的投入力度仍待加强,如由于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氧氮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价格昂贵,投入严重不足。   产学研用体系仍待完善。2013年美国能源部成立关键材料创新中心,由来自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近10所大学、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4所国家实验室、以及通用电气公司等近10家私营企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关键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关键材料在清洁能源组件和产品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这种由政府组织创新中心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关键材料的研发工作,可以有效地快速推进关键材料由设计、研发到生产、应用的发展过程。虽然目前我国政府积极组织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多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寻求合作,产学研用严重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特别是新材料产业涉及范围广泛,更需要产学研用密切结合,才能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平台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一批新材料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立了一批创新和创业服务平台,但公共服务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如研发平台所需的研发设备、人员队伍等配套能力有待加强 创新服务平台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等。   创新驱动六领域提速发展   报告重点对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2014年,稀土价格将大体保持平稳,较2013年略有降低,将刺激稀土消费增长,预计2014年稀土消费量将达到12.7万吨,同比增长9% 其中稀土永磁材料消费占比进一步扩大,有望达到26% 其次是金属合金、催化剂、抛光粉。2014年,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国产半导体材料应用验证的加强,国内硅材料企业的技术升级步伐,部分材料在满足8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和先进封装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加大了产业化应用。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2014年,我国特殊钢发展将继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一是高强度、长寿命钢材 二是环境友好型钢材 三是耐腐蚀、耐候钢材 四是新型耐高温、耐低温钢材。2014年,致力于实现创新驱动,仍然是当前我国镁合金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目前国内外钛市场处于周期性低谷,但产业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国家大飞机等重大航空工程项目、海洋工程项目拉动下,我国钛合金产业发展的前景美好。预计,2014年世界钛材产量将达到17万吨左右,未来两年产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6%。   先进高分子材料。一是结构性高分子材料方面,聚烯烃的合金化、高性能化及多样化成为我们在汽车、轨道交通及家电、居家建筑材料等家用材料领域的主要选择 二是太阳能电池高分子材料方面,因质量轻、柔韧易加工、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大面积制备等突出优点,将使得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中仍具极大竞争力 三是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未来将着力研究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的生产安全性和使用范围,更重要的是从借用和改性逐步深入分子设计和结构设计层次开发新材料,同时也需结合实际临床需要,克服医用材料研发周期长、见效慢等缺点,做到产、学、研三者结合 四是高分子膜材料方面,研发焦点将集中在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水质净化纳滤材料、MBR专用膜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上。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是节能领域的三大主战场之一。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建筑能耗的50%是通过门窗流失的,门窗节能的关键在于玻璃。因此,Low-E中空玻璃、真空复合中空玻璃等高效节能玻璃的推广使用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建筑节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围绕我国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积极开展中空玻璃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研发和质量升级将是未来玻璃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高性能复合材料。随着碳纤维趋于高性能化,以及成本和价格不断下降,民用工业用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航天航空和体育休闲用量将稳定增加。据行业预测,到2015年,国内碳纤维需求量约1.5万吨/年,到2020年约2万~3万吨。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和行业竞争格局的转变,国产芳纶在光缆、汽车、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也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发展主要方向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线产能,提升质量,发展生产注射成型牌号、纤维牌号等特殊牌号产品,积极拓展防护和绳缆等民用市场,满足尖端技术领域如深海、远洋、航空航天、极地科考等的产值12500亿元新材料助力传统产业转型消费需求,提高自主保障能力。   前沿新材料。随着我国对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和智能材料技术研发的日益重视和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前沿新材料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能够从事前沿新材料生产的企业。未来纳米将在家电、服装、建材等领域实现较大规模应用,在航天、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工业领域也将逐渐拓展应用范围,纳米材料需求将不断增加 超导材料将在能源、医疗、交通行业的发展刺激下将继续增加,能耗低、环境友好型的超导材料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生物材料未来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规模的增长、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改革的逐步推进将大大增加。
  • 新材料产业2025年产值望达10万亿元
    p & nbsp & nbsp 日前,笔者从工信部获悉,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将从今年开始继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推广应用相关政策,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 br/   此外,工信部还将围绕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做文章”,将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完善和发挥产业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 br/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还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 br/   工信部介绍,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 /p
  • 多位院士专家提出:石化产业变革离不开材料创新
    在近日举行的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学术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材料革命是新一轮石化产业变革的充要条件,石化产业应结合材料发展格局、短板等,有所侧重地加速材料科技创新。科技突破加速产业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新材料“卡脖子”。他认为,针对有机材料,实现材料结构精准调控是重点;针对无机材料,实现材料高性能化是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期,新材料将成为产业变革的引擎。科技竞争、社会进步等对我国面向未来发展战略的材料提出要求。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洪流中,我国必须把新材料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材料科技的突破加速产业变革。产业布局应有所侧重“目前,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初显,各国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徐南平指出,中国的优势在于稀土功能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等。对于材料领域未来布局方向,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到本世纪中叶,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国必须解决国家安全(生存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权)、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未来主导权)这“三权”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表示,国内新能源行业高端石化材料涉及50种左右,自给率为60%至70%,需求规模近300万吨。他指出,材料变革重点布局高端高值及其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基材料以及塑料循环。需加快相关技术创新对以上问题,行业该如何做?谢在库建议:对于高分子材料,应注重材料性能、碳基结构、生产工艺,根据市场对材料性能的需求和结构与性能的科学认识,合理设计碳基结构;对于节能分离材料,应通过对材料组成、结构的科学设计与优化,构建快速、精准的传质通道;对于可回收材料循环利用,应加强生态设计、提高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提升合成材料的性能,从而减少塑料使用量或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表示,石科院攻克了功能性尼龙聚合材料等技术,打通了己内酰胺—尼龙6/66、环氧丙烷—聚醚、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产业链,实现了新聚合材料技术、聚合材料新单体的高值化发展。未来,石科院将致力于构建高端碳材料库,打造电化学高端碳材料技术平台,实现国产替代。
  • 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为提升先进钢铁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计量对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是先进钢铁材料的技术基础保障和产品质量保障,贯穿于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出厂检验、包装运输、服役应用和循环回收等全寿命周期。例如,先进钢铁材料的化学成分配比、组织等级、工艺参数、性能指标的优化设计,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测试,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同时,计量测试更是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节能减排的“眼睛”和标尺,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手段。 筹建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能够加强符合流程性钢铁工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参数测试技术研究,补齐计量测试短板、夯实产业基础,引领先进钢铁材料计量测试方向,建成“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具有前瞻性”的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体系,更有效地保证先进钢铁材料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可信。同时,为产业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提供高水平、系统性计量测试服务,助力先进钢铁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助力高端装备、重大工程关键钢铁材料的自主可控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先进材料与技术产业园开工奠基
    近日,作为长春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的依托平台——长春应化所先进材料与技术产业园正式开工奠基。   据了解,该产业园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以“项目+人才+技术+设备”的方式,整合数亿元资金,在新材料产业园内打造通用技术、专用技术和产业化孵化等三个平台,建设高分子聚合、高分子加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电化学分析仪器及传感器、催化与新能源、专用技术和材料性能评价表征等八大专项技术孵化基地。   该产业园建成后,将发展石油资源型、非石油资源型(循环资源型)高分子结构材料和高分子功能材料,实现稀土资源和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不断提升长春应化所在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化创新能力,成为集应用研究与高技术创新研究于一体的国内一流新材料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为提升稀土功能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筹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稀土功能材料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现代武器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领域的核心材料。其产业链长、测量参数精度要求高,从原材料质量检验、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到产品检验合格和质量稳定,离不开先进的测量技术手段和准确的测量数据。如:通过精准测量和精确控制稀土抛光粉的技术参数,可提升手机、电脑液晶屏幕的高分辨率和耐久性;精确测量和控制稀土SCR催化材料的介入比例,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包头,占比全国83%。围绕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了259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梳理出11种产品、22种工艺流程、145项产品过程控制参数,55项产品性能测试评价参数的溯源链,研发了电磁铁磁场均匀性专用测量装置,解决了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关键量值参数溯源问题,“真空计在线校准”等自主科研项目在企业定量实验,初步建立了“产学研检”技术服务体系,计量服务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科学性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依托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筹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能够加强符合稀土功能材料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参数测试技术研究,补齐计量测试短板、夯实产业基础,引领稀土功能材料计量测试方向,建成“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具有前瞻性”的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体系,更有效地保证稀土功能材料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可信。同时为产业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系统性计量测试服务,助力战略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促进稀土功能材料质量效益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   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负责建立全市最高计量标准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承担量值传递工作;负责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测试工作;承担产品质量、商品量净含量及能效标识计量检验工作;承担缺陷产品召回、标准、认证、品牌建设技术服务工作;承担食品生产、药品及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评审工作;承担市场监管技术培训工作;承担不宜由市场提供或市场资源配置难以满足需求的委托检测工作。
  • 滨海县投资30亿建飞翔新材料产业园
    三季度以来,滨海县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全县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成效显著。9月10日上午,滨海县举行重点项目开工仪式,飞翔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显示了该县新材料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刘德民出席开工仪式。   今年以来,滨海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活动,全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本次开工的8个重大项目,协议总投资48.9亿元,展示了滨海“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总投资30亿元的飞翔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其母体企业江苏飞翔化工集团是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塑料助剂企业,国家塑料助剂标准制定单位。该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将建成东部沿海地区年销售超70亿元的新材料生产基地。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优化滨海产业布局,提升发展层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论碳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三部曲”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1.75em " 碳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材料界的“红人”,具有高端应用与复合应用的双重优势;其突出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引发了国内外持久的研究热潮,被誉为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重要推手。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近期,中国粉体网联合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主办了以“碳纳米材料产业化”为主题的“2018低维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综合来看,碳纳米材料要实现产业化需要走这三步。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 " br/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第一步:料要成材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以石墨烯为例,大规模制备高质量石墨烯是其应用的基础,石墨烯原料主要为鳞片石墨,目前制备的方法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氧化法、晶体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具体对比如下: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news.cnpowder.com.cn/img/daily/2018/05/09/113102_135974_newsimg_news.jpg" width=" 400" height=" 300" style=" border: 0px margin-left: -3em !important " /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2018低维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会上,来自北卡罗莱纳州中央大学的戴贵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一种新鲜的研究思路:采用三聚氰胺作为原料制备三维石墨烯与氮沉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因为三聚氰胺里既有N原子又有C原子,可以同时提供实验所需的氮源和碳源。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8px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br/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第二步:材要成器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第二步是实现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产业化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联通材料与应用的纽带。石墨烯的表面状态非常稳定,亲油性和亲水性都很差,不能有效地与复合材料基体进行复合,并且易形成团聚体。因此,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以及分散尤其重要。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news.cnpowder.com.cn/img/daily/2018/05/09/113102_038265_newsimg_news.jpg" width=" 400" style=" border: 0px margin-left: -3em !important " /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石墨烯的分散方法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除了了解分散方法,分散结果的表征也尤为重要,常用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测量沉降速度、测量堆积密度、采用浊度计、测量Zeta 电位以及测量粒度分布,其中粒度分布的测量已为人们所熟知。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用激光粒度仪测量粉末的粒度分布来表征分散性,主要是应用光的散射原理和仪器的光学结构,计算机事先计算出了仪器测量范围内各种直径粒子对应的散射光能分布,通过适当的数值计算,得到与之相应的粒度分布。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通常颗粒的平均粒径越小,表明颗粒分散性越好,即没有或只有少量软团聚,该方法可以用来检验各种方法的分散效果。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第三步:器要成用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碳纳米材料应用广泛,以石墨烯为例,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根据复合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1、“石墨烯+涂料”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石墨烯同时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和防腐蚀性能,因此可以用于导电涂料和防腐涂料。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news.cnpowder.com.cn/img/daily/2018/05/09/113102_256561_newsimg_news.jpg" width=" 400" style=" border: 0px margin-left: -3em !important " /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石墨烯防腐涂料“迷宫效应”示意图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2018低维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会上,青岛德通纳米于锦女士(代萧小月博士)介绍了石墨烯的化学以及物理分散方法以及应用于防腐涂料的实际案例。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2、“石墨烯+新能源汽车”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石墨烯复合材料可替代金属或玻璃钢用于汽车壳体,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材料: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news.cnpowder.com.cn/img/daily/2018/05/09/113102_264687_newsimg_news.jpg" width=" 400" style=" border: 0px margin-left: -3em !important " /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来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刘立伟研究员介绍的高质量薄层石墨烯薄膜可用于锂电电芯正极导电浆料、锂电前驱体材料制备导电浆料以及锂电铝箔涂炭浆料。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常州大学的马昕教授分析了锂电池及原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介绍了低维碳纳米材料作为锂电池导电剂的多项优势以及新研发的硅负极材料。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3、“石墨烯+导热材料”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通过工艺处理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碳基导热膜。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news.cnpowder.com.cn/img/daily/2018/05/09/113102_281555_newsimg_news.jpg" width=" 400" height=" 300" style=" border: 0px margin-left: -3em !important " /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林正得提出将石墨烯附着到海绵等多孔结构的材料,得到的三维石墨烯材料的导热率会大幅度提高,而且成本较低。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崔彦斌研究员将石墨烯加到环氧树脂中,通过大大提高导热率制备出碳基导热膜,而且相比于国外市场的导热膜,具有价格低的优势。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综述: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2em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一个材料的兴起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成用。石墨烯产业目前尚处于技术概念期,要真正进入产品导入期和市场扩张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从“书架”走向“货架”已成必然,让我们共同期待碳纳米材料即将带给我们的崭新未来! /span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