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博士论文

仪器信息网博士论文专题为您整合博士论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博士论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博士论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博士论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博士论文话题讨论。

博士论文相关的资讯

  • 时评:要不要废除博士论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12125566498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54db1273-b67a-4baa-8baa-9268379cb2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图片来源:全景网 /p p   最近,是否应该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2~3篇C刊论文才能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的争议文章,又在自媒体上流传开来,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5年,“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所作的一项调研,便对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调查结果最近又在推特世界上流传。应该说,该项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更为大胆,他们提出的话题可谓惊世骇俗—— /p p strong   ■郭英剑 /strong /p p   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简称UKCGE)在2015年初出版了由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略特领衔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为《出版物和另类制品在申请英国博士学位中的作用》(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其观察点主要在科学领域,但同样涉及了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领域。 /p p   上述“调查报告”的题眼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论文是否已经过时了?换句话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把一个人的学历基石建立在传统模式上吗? /p p   上述问题的提出自然尖锐而振聋发聩。那么,其立言的基础在哪里呢?在研究者看来,科学领域与学术界、公众的交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时间差距在缩小,方式趋于简明扼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却依旧维系在上世纪60年代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之上,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且,博士学位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当下学术界、就业市场对博士生的要求都远非过去能比。因此,改革自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p p strong   博士论文的弊端何在 /strong /p p   博士学位是指大学所授予的一种研究型学位,目的是为了确保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在高校某一领域任教或者在某一特定职业中任职的资格与水平。博士学位有多种,包括医学博士、法律博士等,但“哲学博士”学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hD则是最常见的一个,适用于多种完全不相干的学科领域,从人文学科到科学领域,无所不包。这也是“调查报告”中所指的博士学位。 /p p   2015年年初,英国的维康信托基金会主任法勒在帝国理工学院(又称伦敦帝国学院)评议了一篇博士论文。虽然这个学生最后轻松通过,但法勒还是对他做实验的时间与论文写作所花费的时间比感到惊讶。法勒后来在推特上发文说:“我们是否该审视一下博士论文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博士候选人和研究者来说,何种方式才是衡量他们的最佳方式?” /p p   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时间大体上为4~5年。如果按照4年来说,法勒估算了一下,其中需要博士生拿出6个月写论文,然后还要再花3个月的时间等待评审。在法勒看来,这实在不够明智,两者太失衡。而且,很少会有评审专家认认真真地全面研究这些论文。换句话说,这些论文的命运难免就是人们既不用也不看。为此,法勒质问道:“难道这就是现代世界的最佳表达方式?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博士学位依旧深陷在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之中不能自拔。” /p p   维康基金会当时资助了超过850位英国博士候选人,并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法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认为,有些博士早已变成了思想陈旧、毫无创意的“传送带”,因为他们坚信,只要炮制出300页的内容,就一定可以“通过”。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莫里阿提说,很多博士在自己的论文里要花费上百页的篇幅去描述技术性与基础原则,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来自教科书,无法展示他们工作的创造性。 /p p strong   能否用“系列论文”替代“博士论文” /strong /p p   那么,既然现有博士论文有如此多的问题,该项“调查报告”大胆地提出,我们能否使用其他成果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呢?比如,我们能否使用已经发表的成果(即系列学术论文)来提出博士学位的申请呢?“调查报告”题目当中的“另类制品”包括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再版的学术论文 创意作品包括小说、音乐片、戏剧、电影等 软件类制品包括多媒体、游戏等。在研究者看来,用这样的另类制品同样应该可以获得相当领域中的最高学位。 /p p   简言之,“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我们能否考虑用多重的方式、多样的作品来取代传统的论文写作的方式去申请博士学位?就科学领域而言,其方法就是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以此来申请获得博士学位。 /p p   那么,何为“系列论文”?对这些系列论文有何要求?为何要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p p   UKCGE对这样的“系列论文”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作“集成格式”。实际上,这种“集成格式”在欧洲较为普遍,也被称为“大陆模式”。据报道,在欧洲之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高校也都提供类似的模式。 /p p   对于这样的系列论文,一般学术界有个“共识”,即它们需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可以清楚地表明候选人个人对知识所作出的贡献。UKCGE提出,专家在评审这些论文时,应该考察是否有说服力、是否符合学术伦理和是否可靠的方法论。在“调查报告”的领衔者——克里斯钦森这位信息学教授看来,对于系列论文,很多大学通常会要求学生附录一个引言,为所提供的论文搭建一个语境,最后还要有一个批评性综述,从而把这些研究线索与内容串起来。他估计,这些内容大体上可以占到传统论文要求1/5的篇幅。 /p p   那么,这样的系列论文几篇合适呢?一般要求为3~9篇范围内,但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大卫· 李认为,达到平均数,比如5篇即可。但他强调指出,如果是没有得到理想实验效果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博士学位是颁发给对知识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说只要尝试了就有回报。对于实验结果来说,系列论文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不应该与传统的博士论文要求有异。 /p p   那么,何以会出现这种“集成格式”的系列论文申请模式呢?UKCGE将此归因于博士生所经受的压力,特别是在科学领域中,一定要在毕业前将自己有所发现的文章刊发才行——这对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人竞争博士后岗位者来说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先期成果,博士生在毕业时,无论是进入博士后岗位还是寻找工作,都难以形成竞争力。 /p p strong   “系列论文”的现实可行性 /strong /p p   据报道,英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可以根据先期所发表的成果而授予博士学位,但大都对这样的授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来看,这些博士学位都限定在校内人员,有时候也会授予自己的毕业生,主要是发表/出版过有系列著述、对知识有独特贡献的人员。 /p p   在我看来,这样的授予方式虽然并非荣誉博士学位,但与此有类似之处,还并非惯例。因此,有些高校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科学领域中,多人合作是常态,那么对于申请人在合作文章中的贡献,就要标注得一清二楚。牛津大学的规定是,除非提出申请的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明确指向是由申请者完成的,否则,申请者不能拿合作论文来申请学位——当然,可以作为附录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p p   也有高校对此持审慎的开放态度。据帝国理工学院的发言人称,该校目前并不打算接受系列论文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条件,但也不排除继续探讨并接受其他类型作品来申请博士学位的可能性。 /p p   那么,博士生导师对此的接受情况如何呢?克里斯钦森表示,调查显示,英国高校不少导师很乐意一试,大卫· 李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自己的一位博士生之外,鼓励其余所有学生在向所在学校——曼彻斯特大学提出申请学位时,都采用这种系列论文的方式,无论它们发表与否——但一定要包含有文献综述的内容。他认为,这种方式很适合自己所在的学科,因为除了原初的发现阶段外,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出来就得是一篇我们头脑中想象的所希望发表的文章那样。 /p p   那么,“系列论文”的弊端何在呢?尽管法勒将这种“集成格式”称为“进步”,但他依然谨慎对待这样的进步。他有所顾虑和担心的是,这里存在着把博士生们变成“论文机器”的潜在危险。他说,对于科学而言,这对那些做不出实验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够公平。也有可能逼迫博士生导师尽量去选择能够多出文章的项目——这一点,科学界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p
  •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厦大院长博士论文再调查
    p   博士毕业论文正文近一半篇幅与自己所带的学生硕士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建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 /p p   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院长博士论文被指抄袭学生硕士论文》,指出厦门大学在7月14日宣布“进行调查”后,一直未公布调查结论。8月10日晚,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蔡建春博士论文被指抄袭”调查情况的说明》。 /p p   厦门大学表示,蔡建春博士论文与两位学生硕士论文的重合,皆来源于其博士期间主持的两个项目,“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曾“被抄袭”的硕士生黄安乐硕士毕业论文又与其师兄刘凯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存在大面积相似,而刘凯华也为蔡建春的硕士生。同时,读博期间,蔡建春本人另有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p p   按照厦门大学的说法,蔡建春论文内容出现重合是因为他与学生一同享有项目成果。但该课题成果三度作为学位论文被陆续发表,过高的重合率为何顺利通过审核?蔡建春本人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或“自我复制”,为何顺利毕业?按照教育部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规定,为何未见校方公布处罚措施? /p p    strong 厦大称不属剽窃系学术不端 /strong /p p   厦门大学表示,8月9日,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认定,蔡建春读博士期间曾主持过“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及“shRNA沉默MMP-9及应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两个项目,拥有研究成果的所有权,蔡建春指导的两个硕士生黄安乐和黄坤寨将上述两个项目试验结果应用于硕士论文,蔡建春本人也将其运用于博士论文写作中,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教育部2016年9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 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辞退或解聘 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该声明仅表示,学校已按照“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正式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并未说明将对蔡建春进行何种处理。 /p p   蔡建春2004年到2010年在厦门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于2010年2月完成,共4万字左右,其中有近半与其学生黄安乐、黄坤寨的硕士毕业论文相同。黄安乐和黄坤寨分别是福建医科大学2008届、2010届肿瘤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蔡建春曾担任他们的硕士生导师。蔡建春本人也是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2002年获得该校硕士生导师资格。 /p p   目前,黄安乐、黄坤寨都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而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间,蔡建春曾担任该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p p   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上了蔡建春的硕士生黄坤寨。他回应称,认同厦门大学的这份通报。 /p p    strong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 /strong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黄安乐、黄坤寨论文的致谢部分里,除了提及的部分老师相同外,还都提及了刘凯华。 /p p   刘凯华是福建医科大学肿瘤学2007届的硕士研究生,是黄安乐、黄坤寨的师兄,他的指导老师也是蔡建春。目前,他也供职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刘凯华在硕士毕业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致谢里,也提到了感谢师弟黄安乐。 /p p   黄安乐、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中的“原创性声明”表明,“本人呈交的学术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导师蔡建春均在其上签字。 /p p   《中国青年报》此前的报道显示,蔡建春博士论文约4万字,其中有近1.7万字与黄安乐的硕士论文相似。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比对了黄安乐的硕士论文《应用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与刘凯华的硕士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发现除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外,黄文2.7万多字,其中约7300字与刘文相同。而刘文一共只有约1.3万字。 /p p   值得注意的是,黄安乐与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也是蔡建春博士论文与刘凯华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 /p p   黄安乐和刘凯华的硕士论文显示,黄文在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完成,刘文在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完成。 /p p   在两人关于实验目的的阐述上,都出现了“首次”“首先”的字样,黄文指出“首先构建了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的MMP-9基因沉默细胞模型。”而刘文则表述,该研究“尝试在胃癌细胞中对MMP-9基因通过RNA干扰进行沉默,首次构建了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细胞株”。 /p p   在黄的这篇论文中,除了材料与方法与刘凯华文章基本相同外,黄文结果与分析第一部分的2、3两节也与刘文结果与分析大部分相同。黄文讨论部分的第2节“pGenesi载体介导的稳定RNAi 系统”,与刘文讨论部分的三节中的两节内容高度相似。仅将其中的两处引用作了字词上的改动,如将“考虑到”改为“鉴于”,将“效应”和“半衰期”扩写为“沉默效应”和“半衰期长短”。 /p p   黄文得出的结论也与刘文结论部分相似。在图片使用上,黄文与刘文的10张图中有8张相同。 /p p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多次联系该科,试图询问几位学生硕士论文相似率极高如何通过查重,但该科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p p   《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 /p p    strong 4年间同一成果申请3个学位,论文大面积雷同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声明中所提到的第一个项目是“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在刘凯华的硕士论文附录里找到了类似的结果,其申请的课题项目为“RNA 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应用”,截至发稿,记者未能查到该项目的公开信息。 /p p   也就是说,厦门大学通告所称由蔡建春主持的第一个项目“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也是刘凯华硕士论文的来源项目。刘凯华论文的附录显示,该项目为获厦门市卫生局重点科研项目,编号WSK200601。 /p p   按照前述的调查,黄安乐为刘凯华的师弟,黄文在刘文发表一年后发表,而作为两人导师的蔡建春,又于黄文发表后近2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三人是否一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项目的终结时间是否早于黄安乐、蔡建春的毕业时间?研究是否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就项目的详细情况多次拨打厦门市卫计委科教处电话,对方回应称负责人不在。 /p p   比对3人的论文,记者发现,在结论部分,未有明显的更新。在结论部分,蔡建春的5条结论中有3条与黄文雷同,最后的小结与黄文小结近似。而黄文的3条结论中有1条与刘文雷同,小结大部分来自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也就是说,蔡文的小结与黄文的小结高度相似,而黄文的小结又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几乎重合。 /p p   厦门大学通告提及蔡建春主持的另一项课题为“shRNA沉默MMP-9及应对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公布的蔡建春履历中,蔡建春曾主持过名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的课题。 /p p   厦门大学医学院官网显示,该项目启动于2009年3月,2012年4月终止。属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为2009D004。 /p p   都有谁参与了这个项目?“被抄袭者”是否在列?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显示,上述项目学科为肿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学,成员为7人,其中高级职称成员有3人,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各1人。系统显示,项目负责人学历为博士,单位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该项目结束后的第三年,2015年4月底30卷第4期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刊发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沉默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文章注明,该论文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课题项目资助,第一作者为黄坤寨,黄安乐、蔡建春分别为第二、第三作者。 /p p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坤寨及黄安乐的硕士论文中,并未有任何课题来源的标注。而在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上,该项目目前状态为“未立项”。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中称,蔡建春论文写作来源于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论文库存档的蔡建春博士论文电子版中,其原创性声明一页均未填写论文所属的课题组、实验室及获得经费资助,且注明“未有此项内容,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p p   为询问论文的纸质版一般是否填有课题组和实验室,记者致电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图书馆,该馆一位老师表示,“我们纸本和电子版是一致的”,当问到课题来源信息为何缺失时,该老师称,“可能本来就没有”。 /p p    strong 博士期间蔡建春另有多篇论文涉一稿多投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关于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显示,2005年6月27日起,该校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全国核心刊物或国际同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篇以上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p p   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不完全查询,蔡建春在2004年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1篇——《老年人食管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序列微卫星改变》。该文发表在2007年6月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 /p p   该文第一作者蔡建春,标明来自厦门大学。其他几名作者刘棣、刘凯华、张海萍、钟山及夏宁邵,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厦门市肿瘤中心。实际上,在该文刊发前一个月,上述团队已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类似文章《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卫星改变》。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初步统计,上述两文还与蔡建春的另外一篇论文《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and metaplasia-dysplasia-adenocarcinoma sequence》也存在大面积相似,该文发表于2008 年7月的《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p p   比对发现,这3篇文章均使用了近似的样本,在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除了部分语句经过调整语序外,内容高度相似,使用的表格和图片也几乎相同,在第3篇英文论文中,大部分语句都为直接翻译。 /p p   像这样“一稿多投”,内容、图片、表格存在大面积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蔡建春的另一组文章中,即《胃癌组织中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胃癌组织和正常胃小凹上皮中抑癌基因E—cadherin hMLH1 APC和MGMT的过甲基化》和《胃癌组织中E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它们分别发表于2007年4月10日第87卷第14期《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41卷第4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中华肿瘤杂志》和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p p   同时,蔡建春曾于2007年署名发表的《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其中显示,福建医科大学2006届肿瘤学硕士生刘棣为第二作者。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该文也与刘棣的硕士毕业论文《胃癌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中的两张图表和部分结论相似。值得关注的是,刘棣该文并未标注任何课题来源,刘棣的指导教师也为蔡建春。 /p p   2008年9月24日印发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第四条规定,研究生不得实施以下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行为: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构成不适当引用,或者引用部分构成引用者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故意重复发表自己内容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 /p p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官网显示,自2002年开始,蔡建春的导师张其清曾担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了张其清,他拒绝回答蔡建春博士论文如何通过查重并取得学位一事。他表示,自2010年以来,蔡建春已经很少跟他联系,关于厦门大学对蔡学术不端的认定,张其清称要“问他自己”。 /p
  •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鼓励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与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共同举办了2020“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自2020年6月起开始征集,至2020年9月截止,获得了广大博士生的响应和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按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之规定对申报项目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初审、会评,最终评选出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篇。现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0月22日—10月28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需在公示期内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提交书面“异议书”。异议书应包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异议内容及有关异议的事实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联系人、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并签字)、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书,不予受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人:李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82800750;1346676408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邮箱:lijie@cis.org.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优秀博士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面向触摸屏图像再现的力触觉接口与交互技术研究》&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陈大鹏& nbsp 东南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宋爱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仿生小型两栖球形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多机系统特性评价》&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何彦霖&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nbsp 指导教师:郭书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基于几何相位超表面的超分辨成像功能器件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高辉& nbsp 中国科学院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王长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模拟人体咳嗽的痰液清除关键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任帅& nbsp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蔡茂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复合仿生成像关键技术及脉冲激光回波信号处理研究》&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程阳&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郝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城市环境下车辆智能融合定位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徐启敏& nbsp 东南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李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激光聚变靶丸内表面形貌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王龙肖&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nbsp 指导教师:赵维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涡流磁场解析模型与缺陷电磁特性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蒋峰& nbsp 上海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刘树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基于超薄掺杂银膜的透明电磁屏蔽方法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王赫岩& nbsp 哈尔滨工业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谭久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nbsp & nbsp /p p br/ /p
  • 云南大学教授指华中科大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其著作
    殷永林教授拿着自己的著作《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红笔划出为李天华“照搬”的著作的段落 记者高伟/摄   “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天华博士的论文涉嫌抄袭。”11月11日下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殷永林教授一语惊人。殷教授说,李博士这篇论文有近万字符与他2001年出版的著作内容雷同。近年来,学术造假已不是秘密,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为了遏制这股不正之风,殷教授表示要先通过媒体来揭露此事,同时保留进一步采取措施的权利。   偶然上网 云大教授发现著作被抄袭   殷教授所著的这本《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为32开,共11.75印张,2001年5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我有幸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派遣,到印度尼赫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专门研究当代印度经济史。”殷教授说,从1991年起,他就在关注印度经济。在印度一年时间,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尼赫鲁大学完成了此书部分章节的初稿。   1995年底,《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书稿完成,但由于经费原因,此书稿一直未能付梓。直至得到云南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云南大学历史学基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此书才得以面世。殷教授在交付出版社之前,又对书稿一些地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补,把书稿涉及时间延长到2000年。在能获得资料的前提下,都使用了最新最近的统计资料,同时还删减了部分章节。   由于一直在研究印度经济,殷教授对网上公开发表与印度经济有关的文章也比较关注。11月7日,上网阅读资料时,殷教授从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的论文库当中,发现一篇名为《制度分析方法与两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文章发表时间为2003年,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李天华。   “读完该文章,我发现有些内容特别熟悉,和自己著作里面的一些章节内容完全雷同。”殷教授说,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应该实事求是,遵守资料来源的客观性。他把该论文下载打印出来与《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进行比对,发现有13处内容雷同,涉嫌抄袭内容近万字符。   随后,殷教授将该论文与自己著作相同的部分用笔标注出来,请云大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一起比对、鉴定。“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标题观点,整段整段抄袭,非常恶劣。”云大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罗江文教授说,李博士的这篇论文4.3.1中工业体制改革整段内容,与殷教授所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第111、112、113、114、115页中的内容雷同,连注解都没变,非常明显。   承认学术不规范 李天华想对原作者致歉   11日晚7点半,记者致电李天华,其电话语音提示关机。次日上午,记者再次致电李天华,刚表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其电话里就出现嘟、嘟、嘟的忙音。记者再次拨打电话,一段铃声之后提示电话正在通话中,再也没人接听。   “我将7年前的论文与殷教授的著作做了比对,论文确实引用了殷教授著作中的文字资料。”15日下午,李天华在电话里承认,论文所引用的部分内容确实存在学术不规范。李天华说,7年前写论文时参考殷教授的著作得到启发,他非常感谢殷教授著作里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只是7年前自己还很年轻,出了失误,导致出现学术不规范,因此也想对殷教授表达自己的歉意。   据了解,李天华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6月调往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2007年担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当年没有发现,发现了肯定会制止。”12日上午,李天华当年的博导夏教授接受采访时说,2003年,他带了7名博士生,李天华是其中一名。当时每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都是近20万字,受条件限制,学生论文引用的内容,如果自己不注明出处,老师很难一一落实。多年没和李天华联系,听闻此事,夏教授说如果其论文真的涉嫌抄袭,这是很不应该的。   12日下午,记者向中南民族大学校办咨询,一名自称姓胡的老师称,经济学院的确有一名李天华老师。根据记者反映的情况,胡老师表示已将此事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如果有处理结果将尽快回复。
  • 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10月24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公布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共评选出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篇。该结果于2022年10月24日-10月30日进行公示。对该结果有异议的,需在公示期内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提交书面“异议书”。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优秀博士论文序号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指导教师1基于磁场调控的SERF原子自旋惯性测量方法与实验研究姜丽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2基于片上微谐振腔孤子光频梳的精密长度测量技术研究王金栋天津大学曲兴华3基于稀疏流形图学习的高光谱遥感图像降维研究段宇乐重庆大学黄鸿4基于GNSS的无人机导航欺骗关键技术研究马超国防科技大学杨俊5液态介质中太赫兹克尔效应的测量与研究赵航北京理工大学赵跃进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序号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指导教师1基于光纤瑞利散射的高分辨力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党竑哈尔滨工业大学崔继文2二维半导体输运特性调控及器件应用研究武恩秀天津大学胡晓东3合作竞争网络下的多智能体系统协作控制与链路故障检测石磊电子科技大学程玉华4惯性/天文/卫星深组合导航关键技术柳笛东南大学陈熙源5基于稳定氧化锆和钛基复合氧化物敏感电极的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王静吉林大学卢革宇
  • 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导师获奖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各项冠名奖学金评审结果,经评审,480人荣获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其中王颖等80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刘为等400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00篇博士论文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3名指导教师获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90人获得地奥奖学金,20人获得大恒光学奖学金。获奖名单如下: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大恒光学奖学金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
    各高校、研究院(所)及有关机构:为鼓励我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博士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举办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征集活动(以下简称“优博征集”),现开始征集参评论文,每年每个单位推荐博士论文不超过2篇。有关详细评选办法请参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简称“评选办法”)。现将2023年“优博论文”参评论文征集事宜通知如下:(1)凡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可申报。报名截止日期为2023年7月10日。(2)“优博评选”工作将在2023年7月-9月进行。(3)评选工作不收取任何费用。(4)参评的学位论文需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平台申报(http://reg.cis.org.cn/keji)。请上传盲评版论文(全文需隐去涉及单位、导师、本人及合作者的全部信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成果证明材料、2名同行专家推荐表。请同时将论文推荐表、学位论文全文及成果证明材料、2名同行专家推荐表纸质材料装订成册(1份),邮寄至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李杰(收) 邮编100088邮箱:lijie@cis.org.cn联系人:李杰 010-82800750 13466764082在线申报系统技术支持:刘岩 15188789830,18911522009附件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doc附件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家推荐意见表.doc中 国 仪 器 仪 表 学 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第八届评议组秘书处2023年4月24日
  • 厦门大学某院长涉嫌抄袭学生论文,相似度95.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04705f70-c94d-4f2f-9105-82c70de0a375.jpg" title=" 1.jpg" / /p p   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蔡建春近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 /p p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记者将蔡建春的博士论文和这两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比对,发现蔡建春的论文内容与后两者内容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 /p p   据两名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记载,他们的论文指导老师皆为蔡建春。蔡建春在致谢中提到,“特别感谢两位同学对本研究的帮助和支持。” /p p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知名肿瘤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曾一度荣誉等身: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曾有人在微博上曝光蔡建春涉嫌抄袭,但直到7月14日,厦门大学才回应称“正在进行调查”。直至目前,仍未有调查结论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2e690ba-0ec1-448a-b139-fac23004b02a.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3px height: 385px " width=" 503"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85" border=" 0" / /p p strong 正文近一半与所带某硕士生毕业论文雷同 /strong /p p   2004年,蔡建春在厦门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p p 实际上,早在6年前,他已经来到厦门大学任职。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间,蔡建春曾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等职务。 /p p   蔡建春与福建医科大学的结缘要追溯到更早。1987年,蔡建春从该校医学系本科毕业,外出读研后,又回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外科工作。2002年,他在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资格获批。 /p p   “被剽窃”论文的黄安乐和黄坤寨正是蔡建春在福建医科大学的学生,他们分别为福建医科大学2008届、2010届肿瘤学专业硕士毕业生。 /p p   厦门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蔡建春履历显示:2010年2月,蔡建春通过医学论文《基于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成功取得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今年3月,这篇论文在微博上被指涉嫌抄袭。 /p p   蔡建春博士论文与黄安乐硕士论文、黄坤寨硕士论文大部分雷同。蔡文的近4万字中,有近2万字来自于黄安乐的硕士论文。 /p p   在题目上,蔡文与学生黄安乐的文章只有两字之差。黄安乐的硕士论文题为《应用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而蔡的题目仅仅将“应用”变为“基于”。前言部分中的五个标题中,蔡文的前两个小标题及内容几乎和黄文一模一样,前言最后的三段阐述中,论文思路、目的和意义与黄文仅一句不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be0c0d9-0e2f-4faf-b5b7-04c8e9f0b952.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520px height: 440px " width=" 52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40" border=" 0" / /p p   在剩下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部分中,蔡文的“材料”部分与黄文几乎相同。而在“结果与分析”中,除了第一部分、第四部分在黄安乐的文中找不到出处外,其他都可以找到原话。 /p p   除了大段文字的完全相同,蔡文对段落中的词语也进行过同义替换,比如将“没有那么乐观”改为“没有那么简单”,将“不能”改为“无法”,将“至今为止”改为“迄今”。更隐蔽的修改方式为增加或删除不影响句意的短语、更改语序和概括语意。 /p p   以摘要为例,在第四段,蔡文将黄文中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胃癌细胞浸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改为“胃癌细胞浸润、转移能力与MMP-9密切相关”。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即为“MMP-9”的全称。像这样,将原文中的中文改为英文,或是全称、简称互换,在蔡文中还有“RNA 干扰”和“RNAi”。 /p p   在更改语序上,蔡文前言的第一句就对黄文做了语序改动。黄文前言的第一句为“恶性肿瘤患者常常死于浸润、转移,作为癌组织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浸润、转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而蔡文中将“浸润、转移”提前,精简为“浸润、转移作为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p p   在概括语意上,最明显的是对某一环节方法的概括。在黄文中,“常规细胞生物学方法”中的“哺乳动物细胞常规培养”共有5小节,而在蔡文中则将前4节概括为一句,即“细胞培养按照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以及冻存。”而在数据图表的使用上,蔡中使用的23组图中,有15组图来自黄安乐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a33154f-28bf-4639-83c3-c3c90991a2b4.jpg" title=" 3.jpg" / /p p   即使是在致谢部分,蔡文致谢的第二段和黄安乐文中致谢的开头,差别仅在于年份。申请硕士学位的黄安乐写下的“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复制到蔡文中,变成了“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p p   值得注意的是,蔡建春的这篇博士论文还与其另一位硕士研究生黄坤寨的硕士论文存在部分重合。 /p p   黄坤寨的硕士论文《基于RNA干扰技术的MMP-9基因沉默胃癌动物模型建立》,是在蔡建春博士论文发表后的两个月发表的。在蔡文中“方法”部分的第五小节,“细胞数量与裸鼠分组”和黄坤寨文中的“裸鼠对照实验分组”高度相似。此外,还有部分图表雷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a771d5f4-0331-4817-9ce0-ec759a9ab245.jpg" title=" 4.jpg" / /p p strong 厦大称“将进行调查” /strong /p p   2010年2月,蔡建春发表了论文《基于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申请答辩厦门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成功获得学位。2012年,蔡建春任厦大附属中山医院长和厦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p p   在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官网上,记者发现,蔡建春也曾一度荣誉等身。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也是国内知名的肿瘤专家。 /p p   7月14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关于网络反映蔡建春博士学位论文抄袭的情况说明》称,厦门大学已经关注到有人在网络上反映蔡建春抄袭一事,学校学风委员会正在调查。 /p p   记者致电厦门大学科技处,对方表示具体事宜需联系外宣部门。该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蔡建春博士论文抄袭与科技处没有关系。8月3日,记者致电厦大纪委,得到了同样的答复。随后,记者致电外宣部门,对方表示需“走官方途径”。 /p p   厦门大学医学院网站显示,目前蔡建春仍为医学院副院长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8月3日,记者以患者的身份拨打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门诊预约电话,亦能够预约到蔡建春的专家号。中山医院值班工作人员表示,每周一和周四上午,蔡建春都会到医院胃肠外科正常出诊。 /p p   蔡建春同时也在福建医科大学任职。7月18日下午,福建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蔡建春博士论文抄袭发生在厦门大学,与该校并无直接关系。至于蔡建春抄袭的是福建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的论文,该工作人员称“不予置评”。 /p p   记者发现,福建医科大学研招办网站上一份于2017年5月18日上传的“福建医科大学在库研究生指导名单”显示,蔡建春将以学术型硕博导师及专业学位硕导的身份,为2018级外科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指导教学科研。 /p p   教育部2016年9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经调查认定则应当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p p   《办法》第二十九条称,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p
  • 武大校长顾海良:中国博士培养模式是高水平的“不伦不类”
    【精彩掠影】   1、获得过”百篇博士论文”的导师和社会公认的优秀导师应当有权利选择学生,对导师看中的学生我们也应当给予特殊的放行   2、给博士上课,应当更多地采取“讲座”的形式,让同个学科不同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分别来给学生上课   3、如果一个教授不能很好地从事教学,对教学没有热忱和冲动,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授   4、中国的博士培养模式目前来说确实是“不伦不类”的,既不完全是“导师制”,也不完全是“老板制”,但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不伦不类”   5、女博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固然可爱,但也要注意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特别是和异性朋友的相处能力,这对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光明网】:光明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光明日报社和光明网共同策划的博士生教育讨论专题。针对目前社会上对博士质量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光明日报社和光明网将陆续邀请各大高校的教育专家,就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的嘉宾是武汉大学的校长、博士生导师,顾海良教授。本次节目的讨论主题是从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出发,谈博士生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创新。   【光明网】:顾教授,您好!   【顾海良】:向各位网友问好。   【光明网】:顾校长,您好!欢迎做客我们的光明网。我们今天的讨论话题是博士生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轻松的话题,来谈一下武汉大学,您以及您的一些博士们。您在您的学校里面,每一年都要进行一到两次的面对面的谈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您的博士生跟您谈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   【顾海良】:高校中博士生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了。我们现在每年录取的博士生都达到1500到1600,这个数量应该说非常大的。假如按三年或者四年学制来计算,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6000多个在读的博士生。作为校长,当然非常关心这个群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自己也是博士生导师,我自己带着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同时作为学校的校长,同他们接触的可能更多一些。我对自己的学生主要是作为博士生导师,履行我的职责,对他们进行指导。至于学校博士生这个群体,是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经常同他们进行交流,经常同他们交换意见。   【光明网】:那他们跟您交流最多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顾海良】:谈的最多的当然是,他们希望学校能为博士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使他们在武汉大学三年到四年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他们也经常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其中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希望我们的导师们能够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性、科学性等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他们确实希望在博士生学习期间,能够接触他们这个学科最前沿的一些问题,最有拓展性的一些问题。这可能是谈得最多的问题。   第二个谈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怎么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完成三到四年的博士生的学习。希望学校在给他们的经费支持上,生活条件上,能够更好一些。这两个问题,我觉得是谈得比较多的。   【光明网】:武汉大学在这两个方面有什么举措吗?   【顾海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要求尽力提高导师带博士生的水平和素质,这个也是现在博士生教育和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博士生教育的成功,可能与导师的水平和素质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关系。   【光明网】:所以你们对博导的要求应该挺高的。   【顾海良】:大家都说“名师出高徒”,“名师”的要求达不到,我们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达到。我们经常跟导师们谈这个问题,每年举行的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这个问题。在生活方面,我们经常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使得博士生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待遇和各方面的资助科研经费的支持。这和教育部和学校的几次研究生培养改革同步,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现在从总的情况来讲,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待遇和中科院的各个所的博士生待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们学校努力想改进的一个方面。另外,随着博士生培养体制的改革,比如说硕—博连读方式的推行,我们试点“1+4”的硕—博连读,就是硕士一年,硕士第二年经过遴选就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博士生就是四年。比如说“1+4”,同学们就提出,到第二年,也就是博士生第一年,是不是应该享受博士生的待遇了。我们同意这个建议。“1+4”中“4”的第一年,就开始享受博士生的待遇。像这些,学校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的。   但是,因为博士生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是一个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的过程。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尽力做得更好一些。   【光明网】:那说到这个博士生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很多网友首先想知道的一点是,现在博士生教育的总体状况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也是现在社会上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那从您的角度,您觉得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教育总体上乐观吗?   【顾海良】:从总的来讲,我认为,这几年博士生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一样,是一个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时期,规模发展得很快。我们有个数字,比如说1999年,我们全国博士生的录取数字只有1.83万。那么,到2010年,全国博士生录取的规模已经达到6.2万的,这个增长的规模应该说非常大。当然,这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需要。   【光明网】:那规模增长的同时,是不是势必会造成质量上的问题?   【顾海良】:这个问题应该全面地看待。从博士生规模扩大来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要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从各高校送来得优秀博士论文中,每年遴选一百篇。这个应该说遴选越来越严格,当年只有一万多的博士生选一百篇,可谓“百里挑一”,现在五六万博士生中也是选一百篇,已经是“千里挑二”了。   我们从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角度来看,这一百篇博士论文的水平是在提高的,一年一年,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博士生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毕竟在不断增大的博士生人数中,一百篇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就整体的来讲,原来一万多博士生,现在五六万博士生,这个总体的质量应该怎么评价?我觉得要全面地看待,好的、质量高的应该说比以前更好、更高一些。那么,中等和偏下的是有一些培养质量上的问题的。我认为,从总的百篇博士论文,甚至更多的千篇博士论文来说是比较好的,应该说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中等和偏下一点的质量下滑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一个时期数量增长后的质量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光明网】:那我们下面来谈一下关于博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选拔制度。关于选拔制度,有的人就说,优秀博士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于生源的选择。那高校在选取生源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顾海良】:就像你讲的,博士的生源可能是我们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选苗子,苗子选好了很重要。   现在,从整个高等教育来讲,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录取选拔中,我认为博士生的录取选拔,学校的自主权可能更大一些。我们现在希望博士生录取过程中,导师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所以我们把考试中面试的权重增大,因为笔试固然能够考出博士生水平的差异,但是通过面试更能够检验出这个学生有没有进入博士生培养的基本条件,因为面对面的谈话,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察他对科学的兴趣,主要考察他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和敏锐性。这个是比知识多少更重要的事情。这通过面试是可以解决的。   这几年,武汉大学博士录取工作中,面试权重也在逐步地提高,以前我们权重是八和二,笔试占80%,面试占20%。从去年开始,已经到六和四,今后我们想一半对一半,就是笔试能够占到50%的分数,面试也占到50%的分数。面试着重考察的不是考生的知识面,而是考察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他对科学的兴趣,具备的科学的敏锐性和敏感性,这对博士生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我们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对导师看中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放行。比如说学中国哲学或者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考生整体素质和能力都非常好,但外语考试分数比较低,就这些专业来讲,导师认为非常有前途的,我们可以放行。实际上,我们很多年来已经是这样做了。   哪些导师享有这些权利呢?所培养的学生获得过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导师,就可以最自由地、最大限度地挑人,甚至笔试不甚理想,面试很好的,也可以选。还有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如国家级教学名师,或者是在社会上评价比较高的导师,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也可以享受这个权利,我们还想把这个导师的范围逐步地扩大。   另外,在考生方面,除了笔试、面试之外,还有其他可以证明他有科学研究能力的,比如说获得过国家科研科技发明奖,或者人文社会科学的奖,通过他已有的成果证明他的能力了,我们也可以破格录取。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对一些优秀的考生,很多学生是念完硕士以后走向社会的,经过社会的检验,在社会上证明这些人具有很强的能力,具有进一步培养的潜力,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破格的录取。这些改革,还是着重于对考生研究能力的检测,对于他的潜在的素质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光明网】:所以尽可能多地把这些优质的生源招收进来。   【顾海良】:对。   【光明网】:有人就说有了生源之后可能还不够,到了我们的高校里面,肯定还需要我们高校有好的培养机制。那很多人就提到学科建设,以及我们的课程建设,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质疑,说我们现在学科建设以及课程建设不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因为觉得现在我们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可能很多看重的还是他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的操作能力。那您觉得应该有怎样的学科建设以及怎样的课程,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呢?   【顾海良】:你讲的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是现在博士生培养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科目录已经是1998年制定的学科目录,就是我们讲的按门类,按一级学科,按二级学科来培养。那么现在有些二级学科,一些新的,相当于二级学科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学科目录。也就是讲,我们不能按这些新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来招学生,还是要按原来的目录,这样新的学科要求的学生不能招生,更不能培养。另外和这个学科相适应的就是你刚才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这两个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比也是存在一定滞后的现象,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问题出发来进行科学研究等等的要求。随着新学科的发展,有些课程落后了,有些课程需要更新,都存在一些问题。   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在武汉大学,有的获得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学校有权进行新的二级学科的设定。比如讲新闻学,原来新闻学只有两个二级学科,一个是新闻学,一个是传播学。现在我们可以增设新媒体等二级学科,新媒体是新闻学,又是传播学,更是两者的综合,而且新媒体也结合了其他一些计算机学科、信息管理学科等一些交叉学科,那么对新媒体,设为新的二级学科后,有了新的专业学科设置和培养方案,就可以招博士生和培养博士生了。有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的学校,都可以做这项工作。我们现在很多学科,都新设了一些学科发展,新的方向。这对博士生培养来说可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   即使这样,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上,也许还要花很大工夫。我们现在培养方案上是做了,培养方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了。但是,接着的就是导师的问题,导师有没有能力按新的培养方案来实施,这是一个关键。这几年来,武汉大学每年都要对导师进行各种培训,包括请一些优秀的导师来讲自己怎么适应新的培养方案的,自己怎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进行经验的交流。同时也请国外同行专家来介绍,他们在本国怎么能够按照新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其次涉及到更为直接的一些问题,就是课程设置问题。博士生尽管课程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课程的前沿性、科学性、精要性和新颖性,以及教授方法和方式的改进和创新问题等等,都是需要认真讨论,需要不断完善的。   【光明网】:对,说到这个课程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个网友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他觉得现在的课程很多就形同虚设,因为在整个的培养过程当中,很多博士生只是跟导师做课题。那博士生课程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顾海良】:对,你讲得非常对,我们现在博士生的课程,实际上就不是很多。为了达到课程中学科专业的前沿性,我们基本上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比如世界历史的研究,这个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方向,我们请世界历史各个学科中很多博士生导师都来讲,采取讲座的方式。讲座的方式和硕士、本科的教育就不一样,不是把一本教科书从头讲到尾,而是把研究的前沿问题,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些核心问题跟你讲清楚。而后要研读一系列的参考书,让你把导师们讲的,只是做一个引导,还要通过博士生自己的研读,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掌握这些新的前沿问题。现在博士生的一些前沿课程,博士生的一些新的课程,我们都采取讲座的方式,这个可能比较有效果,博士生也能够接受。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种讲座式的课程,能够调动博士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他们阅读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方面我们和传统的本科生授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掌握这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光明网】:武汉大学有博士淘汰制吗?   【顾海良】:我们是有博士淘汰制度的,所谓的博士淘汰制度是这样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学习中不能胜任学习任务、无力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是要淘汰的。有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重,他自愿退出的,也有导师认为不适合培养的,提出退出意见的。   【光明网】:就是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可能也会被退的。   【顾海良】:但是,现在来讲,这个数量并不是很多。对于淘汰学生强制性的做法基本没有,大多是导师提出来,跟学生商量,你学习难以继续下去,是不是按硕士毕业,或者找个适合于自身禀赋和能力的工作。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协商,管理部门与学生的协商,很多学生都接受这样的事实。 还有一种是,说不上是淘汰制,比如讲三年的学习,不能如期毕业的,可以延长一年,延长个四年,甚至五年,甚至最多到六年。也可以三年学习完以后,博士论文没做出来,先找工作,你学习了三年,出去找工作,两三年内,有博士论文做完了以后,还可以再来答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生培养要求的课程,把一些开题报告都做完。当然,你不找工作也行,留在学校继续做博士论文,这个和淘汰出局不一样。武汉大学博士生平均的学习时间大约在三年半多一点。   【光明网】:很人性化。还有个问题,是关于博士生能否顺利毕业的问题,是由导师说了算?还是由一个委员会来决定的?   【顾海良】:博士生能否顺利毕业,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如导师认为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可以和学生协商,一般来说,学生会认可导师的判断的,学生可能不会愉快地接受,但还是会接受的。有些导师是非常好的,不仅同学生讲清不能如期毕业或者不能毕业的原因,同时还协助他找到一份工作,不耽误他继续的发展,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有一种就像你讲的,有争议性的。导师比如认为“儒子不可教也”,不能再继续培养了,但是学生不买账,还坚持要读下去。这就要经过院里的学位委员会来作出判断。要充分听取导师的意见,导师讲他不行,肯定有一些根据,比如考试课程没通过,综合考试(中期考试)没通过,或者哪个开题报告没通过,一个一个关口可以检验。经过学位委员会的检测,可能也会做出是留还是去的决定。大概方式主要是导师提出为主,不能协商解决的由院的学位委员会来判断。学生对院的学位委员会判断还感到不满意,也可以提交学部或学校学位委员会进行裁决。应该讲,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会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但是,学生在一定的时候也会理解的,可能是有利于他长远发展的。何必在这儿不断地学,但是又没有更大的进取,还不如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工作,可能对他长远来讲,会更好一些。   【光明网】:现在博导的年轻化也是高校里面的一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现象。这样的导师,很多人会认为他的教学经验可能不太足,等他当了博导之后,可能也会花很多的精力去申请课题,申请经费。那么他在培养学生方面,是不是花的心思会比较少一点?   【顾海良】:你讲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一个最令人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师队伍确实存在一个不足,这个不足就是把学位制度和职称制度这两个不同系列完全混同了。比如讲,一个博士生毕业以后,两年评副教授,再过几年就要评教授,有的学校为了“吸引”人才,博士一毕业就聘为教授。但是教授、副教授作为教师职称的系列,涉及到不仅是科研能力、学术水平问题,还是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问题。学位制度只是对学术水平的一个评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只是说达到硕士或博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是对专业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认定。而职称,如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得系列,并不应该与学位系列完全一一对应的。但是我们现在形成的这个制度,博士毕业,28岁毕业以后,要很快争取副教授,成为教授。这时候的副教授和教授,完全是根据他的研究能力,根据他的学术水平来定的。这就是你刚才讲的容易出现一种片面追求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忽略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这个现象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的。   所以我们有些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实际上,上课的时数并不多,不仅上课时数不多,上课积累的经验也不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的兴趣不是很大。你想,一个教授假如不能很好地从事教学,对教学没有满腔热忱,没有这种尽心尽力的热情,或者讲是一种冲动,你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授。但是我们现在存在把学位制度和职称制度两个挂上之后,确定产生了您讲的一些弊端。   现在,武汉大学强调,作为一个副教授和作为一个教授,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不仅要有教学量,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我们想提高博士生在获得副教授和教授这个过程中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这个教学的责任感和责任性的培养,改变你刚才讲的存在的这些弊端。   【光明网】:那么我们下面谈一下,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机制的问题。有很多人说我们现在整个中国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是不伦不类的。说我们既不像北美的“老板制”,又不像欧洲的“导师制”,但是我们都有这两者的特点。您是怎么来看待“导师制”和“老板制”的?   【顾海良】:这个概括实际上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你看美国各大学的博士生的培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能简单地认为美国所有的大学,都是老板制或导师制,欧洲也是这样。因为对国外的大学,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多少有点误读,喜欢谈诸如美国大学的培养模式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美国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式。在欧洲也是这样,所以假如说既不像美国又不像欧洲,或者不像其他。我想这个可能正是我们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这个培养模式,应该充分地吸收一些发达国家著名高校培养过程的一些好的地方。最后形成的可能就是“不伦不类”,但却是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由于学科的不一样,可能工科的学生更容易把导师称为“老板”。   【光明网】:对,这也是目前社会上讨论很多的,说博士变成了博士工。   【顾海良】:博士工,成为导师的简单的实验员。这个部分是学科使然,由于学科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工科,肯定要有以实验为主体的大量的工作。导师接受了项目科研任务以后,学生肯定是围绕着导师这个课题来做。那么导师可能会把一些实验、一些有点打杂的工作让学生来做。我觉得作为博士生,也有这样一个必要性。但是,导师应该非常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简单的试验或操作工具,当作简单的实验员。这是导师的责任所在。   但是,假如把这个就称为老板制,我觉得不准确,因为这个实验室主任是导师,同时也起到了导师的作用,因为除了实验之外,他还要给他们上一些课程,进行一些讲座。而文科、理科,可能体现的更多的是导师制,你看一个老师对几个学生,竭尽全力地同他们交谈,进行讲授,进行问题的探讨。但是,实际上,对文理科来讲也不尽然。在文科中,如搞产业经济学的,可能会经常带着学生出去做一些产业规划,也可能会接受比较多的科技经费,来进行科学研究。比如现在做十二五规划,我自己就有一帮学生跟着我做,湖北省某个地区的一个十二五规划,那么是否给人感觉也是老板制一样的?   我总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导师制度要根据学科形成的不同方式,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学风和校风来形成自己一些独特的方式。但是,现在的基本事实是,我们导师辅导的方式可能比较单一、也比较传统。我们现在正在推广“双导师制”。比如讲现在有些结合经济社会与发展现实的一些重大课题,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指导完成的。“双导师制”,就是学校的科学导师和相关部门的这些工程类,或者其他实践类的导师,两个导师的结合可能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做法。如果研究的主题是三峡水库建立以后造成的生态问题,造成的三峡各种效率、技术问题。那么我们就主张,学校有一个研究水利方面的专家,加上三峡工程方面的一个高级的技术人员或者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院的或者研究所的这些人组成一个双导师制,我们很希望我们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结合得十分密切的这些论文,能够有双导师制。   另外可以采取导师指导小组。因为我们现在导师对学生做的论文题目,不可能完全都知道。一个导师假如说指导这个学生,你对他所研究的课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我们主张组成导师组,导师组用集体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我们想建立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导师制度,实际上也会有多种方式和多种样式。在各个学校里面,因为学校的原因,因为学科的原因,可能也会有差异,我们希望有一种多样性的,就是在一个学校有一些多样性的指导方式。但是检验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应该是你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所以我倒赞成这些“不伦不类”,能够转换成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导师制度。   【光明网】:刚刚我们提到美国的老板制度,美国应该是现在的博士生教育第一大国。那您是不是认为它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顾海良】:我觉得美国大学在博士生的培养上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考察过美国一些很著名的高校,考察过他们博士培养的情况。这里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就是他注重博士生培养中的,不管研究什么问题,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假如说基础理论达不到要求,可以在进入博士生阶段以后再补习。你研究再现实的问题,基础理论总是一个支撑。不能因为研究现实问题就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所以美国很多大学既是对博士生的培养,依然很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美国许多大学的博士生的资格考试,是比较严格的,或者叫中期
  • 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涉500多所高校 要价几千到几万
    在这里,只要交一千多块钱,一篇职称论文就能代写保发,而学位论文则要贵一些。博士论文大概一篇大概五、六万元,硕士论文则是五千到一万元左右,难度大一些的比如医学类的论文则要更贵,一篇硕士论文要价大概一万七左右。  论文造假,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年来,从教授博导到普通学生,媒体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呈高发态势。可是你知道吗,论文造假的背后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央视新闻的记者历经两个多月的调查,“潜伏”进了多家论文造假公司,为您揭开这个产业链触目惊心的黑幕。 代写代发职称、学位论文 要价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现在在网上搜索“论文发表”,随便就能找到上万个相关网站,有的甚至直接写着提供论文代写服务。但是,这些网站通常只在网上与客户联系,从不见面交易。记者通过对这些网站追踪,发现隐藏在这些网站背后的往往是一些看起来很正规的公司。记者通过应聘进入了一家名叫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广东中山市的分公司。  该公司一位姓郑的经理介绍,公司业务主要有两大支柱,一类是职称论文,另一类是学位论文。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代写、代发,以及写发全包。在这里,只要交一千多块钱,一篇职称论文就能代写保发,而学位论文则要贵一些。博士论文大概一篇大概五、六万元,硕士论文则是五千到一万元左右,难度大一些的比如医学类的论文则要更贵,一篇硕士论文要价大概一万七左右。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业务火爆 买家满意度高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该公司的业务却非常火爆。记者拿到了该公司的业务情况报告,这份文件显示:公司去年共完成了4688.5单(公司规定单笔交易在500元以下的算0.5单),相当于一天就能接十几单业务。而到了今年,仅一月份该公司就已经完成了1395.5单。郑经理介绍,目前整个论文造假行业正在处于高速增长期,现在业务员一天内接到几十单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业务火爆,他们的口碑又如何呢?记者拿到了该公司一小部分论文买家的名单,上面有几百名买家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记者通过公司的客服系统联系上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买家,他们有购买职称论文的,也有购买学位论文的,其中不乏一些高校的在读博士生。而对于该公司的服务,他们竟一致表示很满意。  东北一所高校的一位在读博士生定制的博士论文。全文12万字,全款高达7万元,买家已经支付了2万多元的订金 。  造假论文生产链完备  之所以能拿下如此庞大的业务量,还能获得客户相当的满意度,是因为这些论文造假公司的背后,有着相当完备的产业链。据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郑经理介绍,该公司的论文生产线由五个核心部门组成——竞价部、企划部、顾问部、财务部、创作部,这五个部门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流水线作业。  首先,竞价部负责在网上推广业务。和普通公司一样,要想招揽客户首先要打广告,但论文造假毕竟是违法生意,上不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常规渠道。经过几年的摸索,论文造假企业找到了一条他们能做广告的渠道——网络推广,他们在百度搜索上,通过竞价,找到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排名,给自己做广告。  在百度搜索里,想获得一个靠前的排名是需要付费的,这就叫竞价。据百度推广的工作人员介绍,竞价按点击收费,客户出价,设定每次的点击费用,越高排名就越靠前。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郑经理说,搜索排名前四位都太贵,点击一次要30元,甚至是35元,该公司一般将点击费用设定在最贵的23—24 元,最便宜的13—15元左右。  企划部负责公司网站的维护,论文买家通过网络搜索广告找到公司网站之后,顾问部业务员负责接待,了解买家需要什么样的论文、想在哪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之后客户付定金,财务部查账,一旦确定到账,创作部开始接手。创作部会去找写手,写手拟个题目再发给顾问部业务员,业务员发给买家,让客户选,买家选定题目后,写手就开始进行所谓的创作。  写手更改表述方式“抄”论文 检测软件查不出  对于写手来说,一篇5000字的职称论文通常只要一天就能交稿,写手为什么能够如此高效呢?他们的秘诀就是“抄”,不过,他们需要“换汤不换药”、“改头换面”地“抄”。  国内目前学术期刊和高校鉴别论文真假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用查重软件来查文章的重复率,郑经理说,他们的论文在查重率方面绝对会过关,因为天下论文一大抄,虽然抄的内容一样,但他们的表述方式却不一样。“比如说‘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会说‘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鸡蛋炒番茄’,或者是‘西红柿炒鸡蛋作为我的晚饭’。”  按照郑经理教授的方法,记者用期刊和高校常用的查重软件,检测了一篇已经发表的,名为《学术不端行为给期刊编辑带来的心理压力》的论文。检测结果显示:除去引用部分,重复率为81%多,这说明查重软件检测出,这是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  接下来记者对这篇论文进行了语序调整和同义词替换等简单改写,比如将原题目《学术不端行为给期刊编辑带来的心理压力》改写为《期刊编辑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心理压力研究》。随后,记者将修改过的文章再一次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重复率为0。这篇100%纯抄袭的论文,经过简单修改,就摇身一变成了一篇 100%纯原创论文。  渗透高校 大学生买家数量大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样的论文造假公司不在少数,而且除了广州名匠这样规模和产能比较小的公司之外,一些大公司的业务范围正在迅速扩张。  记者同样通过应聘进入了位于成都市中心的九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它对外宣称的主营业务是期刊出版服务。进了公司以后记者发现,该公司在大厦里拥有整整四层楼的办公区域,员工超过500人,每天的接单量能创造十几万的纯利润。这500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发展客户的业务员,而他们每天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QQ群。  记者了解到,公司里每个业务员基本上都加了三四百个研究生群,500多业务员几乎渗透进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群。业务员进群后,会将每个群内的学生资料下载,然后单独询问学生是否需要买论文。  记者在这家公司得到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这种方式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记者拿到了最近几个月公司统计几个批次的成交的客户登记表,每张登记表中都有 2000到3000个客户信息,每个成交信息中都会标注客户的学校、院系以及论文用途。经记者初步统计,客户名单中涉及超过500所高校的学生。  此外,记者还拿到了11份硕士论文进度跟进表,进度表中标记了枪手为论文买家创作的进度情况。记者初步统计了一下,这11份进度表中涉及约300篇硕士论文,这意味着至少300个在读硕士研究生已经付钱买了论文骗取学位。而记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组不到半年中的业务情况,对于整个公司庞大的业务量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从根源上抵制论文造假  今年4月,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被认为对近年来被曝光的学术造假行为的一种回应。  这些论文造假公司固然可恨,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但“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作为论文造假事件的真正元凶与既得利益者,那些买假论文的人,拿着假论文骗职称、骗学位、骗荣誉的人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抵制与惩处。对于论文造假事件的后续调查及处理情况,央视新闻将继续跟进。
  • 2020年度“迅杰光远杯”近红外光谱优秀论文获奖结果公布
    2020年度“迅杰光远杯”近红外光谱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2020年12月启动以来受到近红外光谱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截止2021年3月31日,接收到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申请累计41人次,涉及到农林牧渔、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申报人员为一直活跃在研究一线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  2021年4月4日~4月30日,遵照回避原则,7位近红外光谱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分别委托开展第一轮评审;2021年5月11日~5月16日,向第一轮专家报送评审初选结果,遵照回避原则,对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分别进行第二轮审核评选。  根据两轮专家评审意见,最终评选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优秀博士论文  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崔晓宇邵学广温控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2李灵巧杨辉华面向药品监督的近红外光谱深度学习建模方法研究  2、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张进邵学广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变量选择和模型转移方法研究2董芹臧恒昌基于水光谱组学的人血清白蛋白醇沉过程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3夏宇陈立平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霉心病光谱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二、优秀硕士论文  1、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孙钟毓臧恒昌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血浆蛋白含量建模策略研究2第五鹏瑶卞希慧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集成研究3马晨潘磊庆桃采后果肉光学特性与糖类含量及组织微观形态关联研究4王磊覃鸿基于近红外高光谱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技术研究5杨心浩黄富荣基于红外光谱测定蜂王浆品质和检测麦卢卡蜂蜜掺假的方法研究  2、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史畑女陈丽华发酵虫草菌粉生产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质量控制应用及滤过工艺优化研究2吴鹏飞刘贤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花生油品质快速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3黄钰孙红敏纯牛奶中常用防腐剂的光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三、优秀学术论文  1、优秀学术论文(10篇)编号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题目1李雪张良晓李培武Review of NIR spectroscopy methods for nondestructive quality analysis of oilseeds and edible oils2韩丽邵学广Three–level simultaneous component analysis for analyzing the near–infrared spectra of aqueous solutions under multiple perturbations3云永欢云永欢曹东升An overview of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near-infrared spectra4刘兰玲臧恒昌A new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 of nife dipine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by NIR spectroscopy with aquaphotomics5周鹏李民赞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an In-Situ Soil Total Nitrogen-Soil Moisture Detector Based o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6郭志明郭志明左敏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apple watercore and soluble solids content by near infrared transmittance spectroscopy7邹亮雷萌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of Coal and Gangue vi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Based on Improved Broad Learning8孙旭东Kerry B. WalshNIRS prediction of dry matter content of single olive fruit with consideration of variable sorting for normalisation pre-treatment9褚小立褚小立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10王磊覃鸿黄璐琦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  2、优秀学术论文提名奖(18篇)编号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题目1田喜李江波Online detection of apples with moldy core using the Vis/NIR full transmittance spectra2郑开逸邹小波Variable selection by double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for calibration transfer of near infrared spectra3孙岩邵学广Interaction between tau and water during the induced aggregation reveal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4林剑楚李卫军A data transfer method for improving seed identification of maize (Zea mays) haploid breeding based on genetic similarity5高冰刘贤A nove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strategy for meat and bone meal species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the insight of fraction composition complexity6高乐乐臧恒昌Water as a prob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ion process with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 case of Danshe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extraction process7杨心浩黄富荣Manuka honey adulter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quaphotomics8吴思俊李文龙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based end-point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the blending process of Dahuang soda tablets9刘耀瑶熊智新不同型号便携式光谱仪间木质素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传递研究10邹聪明陈颐Scalable calibration transfer without standards via dynamic time warping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11李石头毕一鸣基于近红外光谱相似的烟叶替代与卷烟配方维护12王胜鹏龚自明青砖茶压制压力优化及GCG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建立13郑一航张凤枰鱼粉近红外光谱模型传递应用研究14侯一哲李文龙李正Quality control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15周冬仁李占明Discrimination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origin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16马力文郭拓基于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17孔庆明苏中滨基于组合偏最小二乘的特征波段优选方法在氨、碱化处理玉米秸秆粗蛋白检测中的研究18马晋芳葛发欢肖雪An Approach to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ween-80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by PLSR in NIRS Modeli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1-05-21
  • 30万/项!基金委试点资助博士生开展基础研究项目
    2023年12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通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于 2023 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资助强度为 30 万元/项,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试点实施期间,资助期限为 2 年或 3 年,申请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应尽可能确保在校期覆盖项目执行期,以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据了解,2023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形成设立青年学生项目的初步构想。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带队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进行调研,与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科研人员、学生及管理人员代表围绕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支持开展深入交流。7月,正式启动青年学生(优秀本科生)项目,组织试点高校推荐申请。8月,组织会议评审择优遴选。12月,试点开展对博士生的直接资助。通知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关于开展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通知(节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于2023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采用“推荐+评审”制,由部分科研实力雄厚且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的依托单位按名额择优推荐,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进行遴选。具体事宜如下。一、项目定位博士生项目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其踏上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二、推荐条件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研作风;2.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3.研有余力,能高质量完成在校学习研究任务,已具备一定研究基础;4.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能够独立提出明确的研究方向且具有较强创新性,具备独立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能力;5.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没有其他渠道经费资助。推荐申请的博士生应当经过导师同意。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不得推荐作为申请人。三、资助期限及强度试点实施期间,资助期限为2年或3年,申请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应尽可能确保在校期覆盖项目执行期,以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在项目结题前,如果负责人已博士毕业且继续在境内依托单位工作,可将项目变更至新的依托单位;如果负责人已博士毕业但不在境内依托单位工作,应当及时终止。项目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为赋予申请人充足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其将更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申请人无需编制预算,可在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费使用(原则上劳务支出不能超过30%),鼓励开展国际交流研究及合作,具体要求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各依托单位制定的包于制实施细则。四、申请及评审流程依托单位应根据申请条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公平公正地开展推荐工作。获得推荐的博士研究生应独立开展文献调研,提出研究方向并凝练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独立撰写申请书。研究内容应为博士论文以外的新研究方向,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有实质性拓展延伸。不得直接照搬照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或其他已批准科研项目相关内容。申请时应当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的证明材料并作为申请书附件上传。对于提交申请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进行初审,主要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和申请材料的规范性、完整性,符合条件且材料规范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条件或材料不规范的不予受理。对于经初审受理的项目,通过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个阶段择优遴选,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组织。评审会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程序审议批准。五、管理方式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填写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鼓励项目负责人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结题时应撰写结题报告、编制项目资助经费决算,取得成果的应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管理。要养成依法依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导师应在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意见,与博士研究生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为项目研究顺利开展提供良好条件。依托单位应为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和保障,应为承担该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开通科研经费账户。对于承担博士生项目且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的博士研究生,应在评奖评优中予以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审查年度进展报告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在资助期内为项目负责人提供参加多种高层次学术交流的机会;在项目结题时组织同一批会议评审专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结题审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2023年12月1日
  • 张启发院士: 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时 每周工作六天半是底线
    p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p p   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 /p p   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 /p p   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 /p p   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 工作做得愈 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p p   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 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 /p p   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 /p p   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 /p p   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 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完】 /p p br/ /p
  • 科研院所设备闲置与论文生产世界第一
    作者:刘效仁   一些科研单位对于仪器设备的态度是:只要拥有,别无他求。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都快到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有人总结,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与此相关的一个消息是,中国早就成了论文第一生产大国。科研仪器设备闲置浪费,正是中国创新力下降的表征。论文抄袭成风,何需劳之科研设备。(2009-8-22中国青年报)   美国的一位著名教授访问过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似乎,不无羡慕之情。正因为在“硬件”上的“崛起”,科研人员在向外国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用这些仪器设备都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而闻名于世(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rbert Gleiter教授却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呢?或将设备“供”起来,以备参观。一工科研究生曾在网上发帖:“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的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的时候,才被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说:‘现在还没调试好,还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尤其重要的是,你用坏了怎么办?’” 或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使用设备的人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使其在为废铁一堆 或“我们的××设备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只有三台,另外两台在美国、日本。”却只求拥有,别无它求 或“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导致报废。   私以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并不需要它们。既不需要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确证,更不需要对仪备设备的使用效率考绩考核。不需要它们,依然可以制造和生产世界上最多的科研论文。《人民日报》所载“我工程论文发表数跃居世界第一”新闻称,按《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12-11中青报)。只可惜对此盛誉,我们自己反倒愧祚。由于缺乏原创性,大量的重复,大规模的抄袭,导致学术论文泡沫化,垃圾化。   此前不久,就有外藉学者抨击中国学者是废纸生产者。很少有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把自己拘囿在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在国内取得名誉与影响力。剽窃这一国际学界公认的滔天罪行,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惯。很多学者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废纸再生”,做拼贴、改写,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些学者未经许可就去搜集国外的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7月9日环球时报)   对此洞若观火的讥刺和剖析,我们几乎无话而说,也无言以对。不断曝出的丑闻正在大量的提供着确凿的证据。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广州体育学院现任院长许永刚、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等都被指学术造假,均身陷抄袭门。且有的是屡犯,黄庆如此,许永刚亦是如此。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情况极其严重”。全书共354页40万字中,竟然有202页约19万字为抄袭而来。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抄袭的对象既有体育总局副局长,甚至连自己2006年“抄袭门”事件中被曝光的论文再次收录,诚可谓变本加厉。(7-7成都商报)既然我们连自己都不用劳烦,何需惊扰那些仪器设备呢?它们也乐得闲置逍遥了。
  • 慎用论文作指标:英国科研评估经验的启示
    科研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已经变得日臻重要。然而,对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研评估而言,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7月25日,来自英国Technopolis科技与创新咨询评估机构的专家Erik Arnold,为中国的科研评估人员上了一课。 一次适时的合作 科研评估的重要动因就是独立地考察、衡量一个研发项目或计划的进展情况,提出工作的缺陷所在,并由此积累经验、教训,学到知识,为今后的项目实施以及制定新政策、新计划提供反馈意见。科研评估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15年前,中国科技部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率先将评估机制引入部门管理,中国科技评估的第一个实践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也应运而生。现在,它仍是中国政府机构中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团体。科技评估中心主任张晓原说:“尽管15年来,中国科技评估事业和科技评估中心的业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科技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 终于,经多方协调,科技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机构正式开展了“中英科技评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宗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双方各自的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和科技计划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日后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今年6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已经派出5人专家组,先后访问了英国议会特选委员会、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和Technopolis评估机构等9个单位,了解了英国科技评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以及R&D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 7月21日,英方派出高级科技评估专家Erik Arnold来华一周,回访了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并于25日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科研评估案例、经验介绍和讨论。 听课的科研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副研究员杨云说:“收获太大了。”这也是记者当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慎用论文作指标 Arnold当天的授课内容主要是Technopolis曾经进行的两个评估案例,一个是瑞典的KTS计划评估,另一个是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的机构评估。前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后者则更多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启发。 比如,与国内动辄就用专利数、论文数等所谓的客观数据来说明计划的成效相比,KTS计划评估中二者都没有用。Arnold表示:“这涉及到指标选取的问题。指标要能够真正反映状况。如果你要考察知识向产业的转移,它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如果选择论文作为指标,那就不能说明问题。而如果是要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那么发表了多少篇博士论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Arnold说:“关于如何选取指标,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都会抱怨评估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但实际上,评估人员要找到恰当的指标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考察一个研究机构或个体的绩效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问题是什么,要看论文能否反映你想说明的东西。” 对于论文数量在大学中被普遍用于职称评定、教授晋升,Arnold表示,这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会有人抱怨。他说:“德国的大学教授很多在博士毕业后搞三五年研究,然后进入产业界打拼一二十年,这时候大学如果光用论文数量来决定是否聘用他们,这群人就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在产业界工作多年,并没有精力去发表足够多的论文。事实上,这对大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些人可以带来实际的业界情况和经验,能够让大学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大学在选取聘用员工的指标时,不要只考虑论文数量,尽可能避免我提到的问题。” 评估界带来的创新信号 实际上,除了身为科研评估专家,Arnold还是一位科技创新政策专家。他认为,由于计划是机构制订的,对一个机构的评估会改变和引导它整个做项目的方式,所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评估并不仅仅是展示评估技能、评估技术,我们希望能由此更多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产生知识来指导政府利用该体系推动创新、管理创新”。 据Arnold介绍,他印象最深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计划设计之初就让所有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他说,如果只是让科研人员进行计划设计,他们往往会关注基础性研究,而不考虑如何与产业界结合;反之,产业界单方设计出的计划往往更关注短期产出。而成功的R&D计划应该结合研究和产业优势,即业界告诉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告诉业界有哪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在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机构评估中,Arnold等人发现,虽然理事会的成立将此前分裂的科研和创新放到了一起,但其下的16个部委并没有改变其行事方式。它们仍然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科研机构应该作什么样的研究。这种条块化的资金提供和开展研究的做法,阻碍了科研创新进一步自由开展的权利。因此,他们建议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下,各部门不应再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事无巨细地告诉下面的研究机构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科研机构自己解决问题。 Arnold表示,知识创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要让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不光创新体系内部的各个部分要良好运作,各部分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好的关联。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形成、创造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依赖学术的背景下,以保守的组织形式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个学科之间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学科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现如今,知识的创造渐渐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知识形成以应用为背景,打破了单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并拥有动态化的组织管理形式。 与此相对应,科研评估也需要新的方式。Arnold说:“尽管人们要尊重作为专业领域科学发展推动力的同行评审制度,但单以创新本身蕴涵的技术含量来评估研发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切合社会需要。过去几十年中,以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创新评估方式发展迅速。在评估实践中,如果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 科研院所招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马强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因科研工作需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马强课题组拟招聘博士后1人,化学类/仪器科学与技术类/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均可。一、团队负责人简介马强,博士,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青年英才,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标准化组织化妆品技术委员会分析工作组(ISO/TC217/WG3)委员,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委员,全国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7)委员,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57/SC2)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家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分析测试学报》《中国无机分析化学》青年编委,《日用化学工业》《化学试剂》《香料香精化妆品》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项,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参编英文论著1部(Wiley出版)、中文论著1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7件,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或社会科技奖励近20项,先后20余次在美国质谱年会、国际质谱大会、国际液相分离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二、专业要求化学类/仪器科学与技术类/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均可。三、招聘要求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2、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3、具有扎实的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功底,在相关专业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2篇以上学术论文4、以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过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优先四、聘用待遇22-25万/年。五、工作地点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1号 六、应聘材料 个人简历(本、硕、博教育经历,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及相关工作、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发表论文、获奖情况等详细信息)。有意应聘者请将以上材料通过e-mail发至maqiang@caiq.org.cn(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博士后申请+研究方向”)。
  •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公示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审定会日前在京结束,入选的98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进入为期60天的异议期。   为更好地保证所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维护科学道德,自入选论文名单公示之日起60日内,有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学术失范行为,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者,可以书面方式向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提出异议。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应包括异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异议内容,支持异议的具体证据或科学依据,以及提起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如需保密,请注明)。有关材料请直接寄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邮政编码:100816)。   异议期结束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本次评选是继1999年首届评选后的第十三次评选,评选对象为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2004年9月至2008年8月间的少量论文也参加了评选。经过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或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三个阶段,由专家审定会最后确定入选论文名单。   有关评选工作和入选论文的简要情况,可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询(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 二○一一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题目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理学 数学 邹长亮 王兆军 复杂数据统计过程控制的若干研究 南开大学 钟柳强 许进超 求解两类 Maxwell 方程组棱元离散系统的快速算法和自适应方法 湘潭大学 付晓玉 张旭 分布参数系统能控能观性问题的统一处理 四川大学 物理学 马仁敏 戴伦 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及其电子与光子器件研究 北京大学 郑坤 韩晓东 原位原子尺度下纳米线室温力学性能与行为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沈大伟 封东来 2H 结构过渡族金属二硫属化物电子结构的高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复旦大学 陈焕阳 马红孺 各向异性材料中的波:隐身衣、旋转衣和声子晶体 上海交通大学 许金时 郭光灿 光子纠缠态制备、应用及演化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俞云伟 郑小平 Swift 时代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多波段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化学 袁荃 严纯华 稀土 / 锆基和稀土 / 铝基有序介孔结构的可控合成及性质研究 北京大学 姚亚刚 张锦 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 那娜 张新荣 基于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发光的传感器阵列研究 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葛治伸 刘世勇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和结构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孔祥建 龙腊生 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厦门大学 汪君 冯小明 碳氧 (C=O) 、碳氮 (C=N) 和碳碳 (C=C) 双键的催化不对称氰基化反应研究 四川大学 天文学 侯锡云 刘林 平动点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应用 南京大学 地理学 刘小平 黎夏 地理模拟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 大气科学 吴波 周天军 印度洋 - 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 周煦之 濮祖荫 地球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研究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刘显东 王汝成 粘土矿物的分子模拟 南京大学 陈仁旭 郑永飞 深俯冲陆壳地球化学性质与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 : 来自苏鲁造山带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样品的研究结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 王艳 尚永丰 LSD1 是 NuRD 复合体的一个亚基,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北京大学 魏朝亮 程和平 钙火花调控细胞方向性迁移 徐书华 金力 高密度常染色体 SNPs 揭示的现代人群遗传结构 复旦大学 邝栋明 郑利民 髓系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 王晓明 刘小龙 c-Fos 调控胸腺细胞分化成熟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工学 力学 柳占立庄茁 微尺度晶体塑性的离散位错和非局部理论研究 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清华大学医学部 ) 文浩 胡海岩 绳系卫星释放和回收的动力学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工程 裴旭 宗光华 基于虚拟运动中心概念的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姜潮 韩旭 基于区间的不确定性优化理论与算法 湖南大学 光学工程 李政勇 吴重庆 光纤偏振态的高速控制与偏振编码通信 北京交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张亮亮 赵跃进 太赫兹波位相成像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伍晖 潘伟 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组装与性能 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赵跃 周美玲 涂层导体织构镍合金基板及过渡层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刘静 房喻 含二茂铁基小分子有机胶凝剂的设计合成及其胶凝行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刘岗 成会明 表面与均相掺杂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特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王淑彦 陆慧林 稠密气固两相流颗粒聚团流动与反应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薄拯 岑可法 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 胡建林 孙才新 低气压下覆冰绝缘子 ( 长 ) 串闪络特性及直流放电模型研究 重庆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魏贤龙 陈清 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探针研究碳纳米管的操控和力学电学特性 北京大学 漆奇 张彤 低维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敏感特性的研究 吉林大学 马华 屈绍波 超材料隐身套及新型功能器件的理论与设计研究 空军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钟平 王润生 面向图像标记的随机场模型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飞 张长水 图上的半监督学习算法研究 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清华大学医学部 ) 吴爱国 段广仁 广义线性系统的脉冲消除与观测器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陈海波 臧斌宇 云计算平台可信性增强技术的研究 复旦大学 章国锋 鲍虎军 视频场景的重建与增强处理 浙江大学 土木工程 赵密 杜修力 近场波动有限元模拟的应力型时域人工边界条件及其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王磊 张建仁 考虑模糊性与随机性的既有 RC 梁桥时变可靠性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工程 史良胜 杨金忠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随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潘俊 李德仁 自动化的航空影像色彩一致性处理及接缝线网络生成方法研究 化学工程与技术 张强 魏飞 宏量可控制备碳纳米管阵列 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范晓彬 张凤宝 新碳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探索 天津大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姚艳斌 刘大锰 煤层气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中国地质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王玮 宫敬 油水混合液物性及流动规律研究中国石油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刘雍 俞建勇 气泡静电纺丝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东华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周景文 陈坚 光滑球拟酵母中 ATP 的生理功能与作 用机制 江南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俞翔 朱石坚 非线性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与混沌反控制研究 海军工程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孙明波 王振国 超声速来流稳焰凹腔的流动及火焰稳定机制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农业工程 张宝忠 康绍忠 干旱荒漠绿洲葡萄园水热传输机制与蒸发蒸腾估算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倪丙杰 俞汉青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屈小辉 王文兴 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形成与降解机理 山东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杨芳 顾宁 超声、磁共振双模式微气泡造影剂的研究 东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章宇 张英 生物黄酮抑制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机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浙江大学 农学 作物学 陈赛华 徐明良 水稻米香基因功能分析与米香物质 2AP 的代谢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园艺学 夏晓剑 喻景权 油菜素内酯调控黄瓜光合作用、抗逆性及农药代谢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 浙江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陈爱群 徐国华 三种茄科作物 Pht1 家族磷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调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 王晓杰 康振生 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机理研究及抗条锈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兽医学 王林 刘宗平 铅镉联合对大鼠肾脏的毒性研究 扬州大学 林学 王君 康向阳 青杨派树种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医学 基础医学 赵亮 丁彦青 人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候选蛋白 LASP-1 功能的初步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刘星光 曹雪涛 钙 / 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II 和 MHC II 类分子对 TLR 触发的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张澄 王兴利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子机制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山东大学 于风燕 宋尔卫 Let-7 microRNA 调控乳腺癌干细胞 " 干性 " 的研究 中山大学 廖专 李兆申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 李晓华 樊代明 新基因 CIAPIN1 的功能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医学 高莺 胡静 改善骨质疏松状态下植入体稳定性及骨代谢的实验研究 四川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徐苑苑 孙贵范 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甲基化模式及其与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关系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中医学 梁倩倩王拥军 复方芪麝片及川芎嗪、麝香酮防治腰椎 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汪晨 凌昌全 蜂毒素协同 TRAIL 诱导人肝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 药学 齐炼文 李萍 基于生物捕集 - 化学在线分析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药科大学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杰 梁樑 数据包络分析 (DEA) 的交叉效率研究 - 基于博弈理论的效率评估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 江旭 李垣 医院间联盟中的知识获取与伙伴机会主义 -- 信任与契约的交互作用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 谭荣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的效率:资源配置、治理结构与制度环境 南京农业大学 哲学 哲学 肖清和 孙尚扬 " 天会 " 与 " 吾党 " :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 1580 - 1722 ) 北京大学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徐奇渊 刘力臻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应用经济学 解垩 樊丽明 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 山东大学 法学 法学 王书成 胡锦光 合宪性推定论 -- 一种宪法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学 殷冬水 周光辉 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 —— 关于社会正义政治条件的规范研究 吉林大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杨豫晖 宋乃庆 数学教师教学决策研究 ---- 基于小学高年级教师的个案研究 西南大学 心理学 王瑞明 莫雷 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 黄海燕 张林 体育赛事综合影响事前评估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卢燕新 傅璇琮 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刘文正 蒋冀骋 《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叶少勇 段晴 《中论颂》与《佛护释》 -- 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 北京大学 艺术学 郭小利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历史学 历史学 王青 晁福林 上博简《曹沫之陈》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杨培娜 陈春声 濒海生计与王朝秩序 —— 明清闽粤沿海地方社会变迁研究 中山大学
  • 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公示
    2022年7月19日,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在北京学会会员之家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会。根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条例》,经理事及相关单位推荐,通过资格审查、函审和会评,共有5篇论文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提名奖。现将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7月19日至2021年7月29日,共10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向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证明材料。评选结果见附件。联系人:靳鹏程电话:18600638835邮箱:xuehuibu@csfcm.org.c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东路15号旷怡大厦3层附件: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姓名单位论文题目张博北京交通大学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表征付宇彤清华大学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宏细观工艺力学研究庄磊西北工业大学ZrC-SiC改性C/C复合材料及其表面硅基陶瓷涂层的研究王兵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FFT方法的编织复合材料异形结构损伤失效研究昝宇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4C+Al2O3)/Al高温中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研究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姓名单位论文题目王晓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细观力学的复合材料裂纹扩展及失效分析方法研究梁超博西北工业大学石墨烯泡沫/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刘京彪哈尔滨工程大学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性能与热力学行为研究王帅哈尔滨工业大学层状钛基复合材料多尺度组织调控与力学行为研究韩俊伟天津大学用于致密储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
  • 重大调整!“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通知发布
    今天,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发布了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相比于2021年度,此次主要在评审流程和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动:并且,附件中给出了详细的专家评审赋分指标:本次时间安排:2022年1月25日起,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材料,2月28日申报截止。3月1日至7日,设站单位网上审核。3月份开展通讯评审;5月份组织会议评审。5月底前,公布获选结果。通知详情:一、申报工作安排(一)项目内容“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4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3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3万元为国际交流经费。“博新计划”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评审确定资助人员。拟进站的资助人员须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二)申请条件申请人须为2022年度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2.拟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为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应届博士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拟定初步研究计划。3.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是2021年3月1日(含)之后进站的人员,且之前未申报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21年1月1日(含)之后;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4.199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5.申报项目属自然科学,涉密项目须脱密。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基础科学、交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6.申请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高水平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可为申请人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倾斜。7.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本项目(有关人员可关注“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8.未入选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如入选过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须在申请书中注明。9.入选者办理入站手续时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三)申报流程1.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身份材料、《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具体填报要求如下:申请书。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在线生成(模板见附件1),自行生成无效。《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后上传扫描件。模板见附件2、3。身份材料。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如无预答辩通知书,可提供学校学位主管部门或所在院系出具的相关证明。以上材料均提供扫描件。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个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扫描件。不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在网上申报开通日期前,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下载相应模板作为填报参考。2.提交申请材料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在线提交至院系或工作站分站。设站单位的联系方式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中自动获取。申报截止日期前,申请人对已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数据有修改需求时,需逐级申请驳回。3.设站单位审核
  • 8篇SCI论文,5篇TOP期刊——一个博士的独白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孙俊龙,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20届博士毕业生,师从李明洲教授和杨淞副教授。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SCI TOP期刊,累计影响因子27.089,尚有外审英文论文2篇,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内容涉及动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鲈健康养殖等领域;目前已通过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6px height: 3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e7730247-faa9-45c8-8570-47887fb049ba.jpg" title="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alt="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width=" 526" height=" 393"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 选择川农,追随“川农大精神”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2015年,硕士毕业的孙俊龙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就读硕士时,他就已了解到四川农业大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方向的卓越学术成就,尤其是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的行业翘楚李明洲教授,这一切都成为了他选择加入川农,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深耕的动力和缘由。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那一年他并没有成功,顶着压力再次复习准备,终于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谈起他的导师李明洲教授,孙俊龙非常敬佩: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他年轻,有活力,最让我折服的是他活跃的科研思维。31岁就可以成为二级教授,真的很让我佩服,我也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刚刚进入课题组,他就面临着研究方向的选择,李明洲教授一直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但孙俊龙硕士期间主攻鱼类相关研究。巨大的差异让孙俊龙感到力不从心,在和李明洲教授的一次深谈中,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方向的困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在李明洲教授看来都不是问题,而是更希望他能够继续做喜欢的研究,并为他联系了水产系杨淞副教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之前我并不了解什么是‘川农大精神’,在两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相同的品质——勤奋、忘我、严谨、务实。 /span 在跟随两位老师搞课题、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我想,这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川农大精神’。现在我也即将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师,我也会将这种川农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激励感染我未来的学生们。”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科学研究,绝非纸上谈兵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成了孙俊龙的第一场战役。开始,他只是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来寻找灵感,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但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好的研究方向,是应该做到能让一个‘外行人’感兴趣。”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为了找到一个能让“外行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跟着杨淞副教授到养殖场、饲料厂调研,实地了解养殖户在生产上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反复讨论、总结,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确定了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动物抗逆生理。进入到实验阶段后,孙俊龙发现,对于环境胁迫实验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进行环境胁迫?胁迫的强度如何确定和胁迫时间要多长时间才最合适?这在发表的文献中只有简单介绍,只有先进行多次的预实验和实验装置的多次调整,才能开始正式的实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他开始明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科学问题绝对不是仅仅通过阅读几篇文献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尝试和调整才能逐一攻破。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科研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条道路上必将遭遇失败和挫折,而调整好心态正确地认识这一切,在不断试错中,才能追寻到正确答案。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SCI论文,不能急功近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对于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来说,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是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关键和必须。截至毕业前,孙俊龙已发表8篇SCI论文,成为了同届中的佼佼者,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鲜有人看到——博士三年级时,他面临着发表论文的瓶颈期,撰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前后被5家期刊拒稿,最让他感到崩溃和打击的是,有一家期刊在他投稿不到5分钟,就直接拒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但当他冷静下来进入反思,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被拒稿这说明研究还存在着缺点,审稿人每一次给出的审稿意见,其实对自己的文章和未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现在经历这样的磨炼,其实也是在帮自己提高论文的水平、甚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反复揣摩审稿意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撰写的论文,并再次作出修改。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经常对师弟们说“论文发表真的不能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要在沉淀的文章中,看看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得,是因为在2019年,本该毕业的孙俊龙,当时只发表了2篇SCI,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任何优势,他对于毕业甚至未来的工作发展,都感到无比失落。此时,他想到可以快速开展一些实验,用来发表论文。但是经过与两位指导老师的及时深谈,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的竞争力并不是进行动物实验,而是分析问题、解析数据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从那天起,孙俊龙决定暂时放下快速发文章的捷径,而是潜心投入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在后来的一年里,他先后发表了6篇SCI论文,其中5篇为SCI TOP期刊。他说:“对于在读的硕士、博士,我的建议是努力积累、沉淀自己,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观点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其次,每次获得的审稿意见都要认真对待;最后,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只要论文能写出来,就一定会有发表的那一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不忘初心,传承科研事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作为李明洲教授的课题组一员,“细节决定一切”是孙俊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span 对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规划、样品采集,还是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图表制作都要做到细致入微、尽善尽美,这已然成为每个团队成员潜移默化的习惯,也成就了整个团队的高质量发展。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是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让我取得了如今的成果,这离不开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他们给了我充分自由的施展空间,也同样离不开我的老师、同学、师弟、师妹以及家人的帮助。川农带给我勤奋、忘我、严谨、务实的科研品质,也让我深刻明白: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020年,孙俊龙顺利通过了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面试和答辩,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br/ /p
  • 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会评名单公示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对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会评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4月23日至2022年4月29日。通过资格审查、专家通讯评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好等24位入围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会评名单,详情如下: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会评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姓名毕业学校专业导师曾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孙慧玉陈彪天津大学材料学赵乃勤/乔世璋陈硕东华大学材料学游正伟付宇彤清华大学力学姚学锋高海涛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刘相华韩俊伟天津大学应用化学杨全红黄平东华大学材料学江莞蒋宏勇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任毅如李丰丰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刘彦菊李乐东华大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刘天西梁超博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顾军渭刘京彪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工振清刘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赵东元孟甲申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麦立强倪乔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吴川王兵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戴福洪/方国东王帅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耿林王晓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杜善义吴量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李险峰/王浩伟徐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李志强昝宇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宗义张博北京交通大学力学黄海明周天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吴超/程群峰庄磊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付前刚
  • 一博士生一年内发表《细胞》《自然》两篇论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7611530992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cac7f6e8-da06-4c58-ad14-a816935a6d17.jpg" / /p p   破解三年困境、一举收到了高精度数据后,华甜说,从此碰到任何情况,她都不会再放弃希望,“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不知道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你”。 /p p   每天沉浸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做实验中,从早上七点多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华甜没有觉得辛苦,反倒是会因为一幅从未见过的蛋白质拼图逐渐清晰而乐此不疲。 /p p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两点,华甜刚刚来到瑞士的SLS光源,准备收取新制备的蛋白质晶体的衍射数据。就在这时,《自然》杂志发表了她关于人源大麻素受体(CB1)与激动剂———四氢大麻酚(THC)类似物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去年10月,她关于CB1与拮抗剂结合的三维结构解析论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p p   这样的成绩,即使对于一位教授来说,也相当辉煌,而华甜还只是一名博士研究生。 /p p   这个课题的难度有多大?它是世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泰斗级人物雷蒙德· 斯蒂文斯的“压箱底”难题之一,他的好几位博士、博士后都没能攻克。可华甜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得到了漂亮的结果。 /p p   当初,雷蒙德之所以决定让华甜来做这个课题,是因为她的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杰说,如果有人能完成,一定就是华甜。 /p p   这个身材瘦小、言语轻细而腼腆的陕西女孩,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p p strong   顺利?从头到尾就没有过 /strong /p p   取得如此亮眼的科研成绩,记者面前的华甜看不出有一丝欣喜,说什么都平淡如水,包括论文登上《自然》。 /p p   其实,她最欣喜的时刻,是2016年4月,她的师弟在日本的Spring-8同步辐射X光源通过微信告诉她,她的晶体获得了2.9埃的高精度数据。那一天,华甜放弃了做实验———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原本稳定的双手因为激动而不停颤抖,视线被幸福的泪水模糊…… /p p   “别人做课题,再难、再不顺,总有一段顺利的时光。可这个课题,从头到尾都是坎,没有顺利过。”提到那一刻,波澜不惊的华甜,表情终于丰富了起来。2013年初,她被导师刘志杰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带到上海,成为上科大—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接下了这个课题。 /p p   当时,华甜根本没想到课题这么难。“每次攻克难题,总会抱一种‘黑暗过去就是黎明’的希望,可‘黑暗’过去还是‘黑暗’,几乎就绝望了。”仅仅为了得到蛋白质晶体,就花了两年,但每次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收集衍射数据,总得不到理想结果———对于结构生物学来说,这就意味着功亏一篑,全部从头来过。 /p p   华甜回忆,终于获得了尺寸足够大的大麻素受体蛋白质晶体后,她满怀希望地等待去日本光源收数据的同学告诉她结果。可得到的回音却是“失败”。那一次,她也是整整一天无法做实验。第一次失败,还可以指望后一次,但残酷的是,接二连三,八次十次———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试过,能请教的专家也都请教了,真的无路可走了? /p p   不仅她几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连刘志杰也差点想放弃。可雷蒙德说,一定可以! 就在几乎山穷水尽之际,华甜忽然提出,能否将用来表达蛋白的细胞系,从原先昆虫的,换成哺乳动物的,因为后者可能与人源大麻素受体更接近。没想到的是,这一更换竟破解了三年的困境,一举收到了高精度数据! 华甜说,从此碰到任何情况,她都不会再放弃希望,“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不知道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你。” /p p strong   喜欢! 所有的苦都不成为苦 /strong /p p   如果再来一次,华甜还会接下这个课题吗?她毫不犹豫说,会!因为经历困难越多,尽管很痛苦,但得到也会很多,比如学到各种思路和方法,这是顺境中得不到的奖赏。“一个人只有真正努力过,才能体会到努力的价值。”她说。 /p p   然而,这并不是华甜做完大麻素受体课题的真正动力,她之所以能忍受无尽的实验和失败的折磨,只因“喜欢”。 /p p   在北京科技大学读本科二年级时,华甜就跑去实验室,给师兄师姐打下手,看课本上的实验怎么做。大三的时候,她联系到刘志杰的实验室,仅用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实验室所有操作。刘志杰说,这一下改变了他对华甜平淡无奇的第一印象。此后,他交给华甜一个中等难度的课题,想试试她的潜力。没想到她居然在大四毕业前做了出来,并投稿到一本不错的杂志。当华甜硕博连读刚入学时,这篇论文发表了———她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为了鼓励研究生挑战世界级难题,生物物理所设计了这样的制度:博士毕业条件很低,哪怕挑战失败,也不会影响毕业。 /p p   所以,当华甜接下课题时,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迎接挑战。每天沉浸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做实验中,从早上七点多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她没有觉得辛苦,反倒是会因为一幅从未见过的蛋白质拼图逐渐清晰而乐此不疲。 /p p   “你知道吗? 当看到CB1的三维结构图时,太惊喜了!”华甜说到这里,眼睛中一下放出光彩,好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贪婪地看着美景,“去年10月,我们解出的是被拮抗剂安静下来的CB1,它的口袋张得大大的,可这次是处于激动状态的CB1,样子完全不一样啊!可我们只为它拍下了两个状态的照片,一定还有更多姿态的! 你不觉得,自然界太神奇了吗?” /p p strong   创新?就在每一步的踏实细致 /strong /p p   解出CB1与拮抗剂结合的结构之后,华甜就想尝试与激动剂结合的CB1结构———这难度比前者更大。因为拮抗剂是让蛋白质“睡着”的,让蛋白质排列整齐地结晶,会比较容易。所以,现在大部分解出的GPCR结构,都是与拮抗剂结合的。可激动剂就犹如要让一群孩子调皮起来,想让这样的蛋白质排列成整齐的晶体,难度更高。 /p p   当时,他们的合作者、美国东北大学教授Alex对华甜说:“那你又要延迟好几年毕业了。”可华甜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做了出来。这怎么可能? /p p   华甜说,因为前期的积累,有了经验。就这么简单?刘志杰说,这就是华甜出色的地方,她的创造力都体现在每一步的踏实和细致中,几乎做到了极致。 /p p   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总有一些不可测因素影响实验,可华甜做实验,几乎是100%可重复的。蛋白结晶之前,有很多步骤,华甜每次得到的结果几乎一致,连96孔板上长出晶体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刘志杰说:“这说明她每一步操作都十分精确,而排除这些偶然、不可控因素,她必定是花费大量心血优化了实验设计。”可华甜却说,她只是为了节省时间,不想因为不确定因素而返工。包括实验记录,即使当天再累,她也会及时整理记录下关键数据。 /p p   华甜有个梦想,就是想从解析蛋白质结构开始,一直做到可以惠及大众的药物。刘志杰说,他们决定为华甜设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不是接着做博士后,而是在iHuman研究所继续做CB1的相关研究,利用张江新药创制的平台,向新药领域发展。而他和雷蒙德,则为华甜提供资源,支持她不断前行。 /p
  • 澳门大学赵静博士“糖分析”论文获中国药学会一等奖
    澳门大学基于糖分析的中药质量评价获中国药学会一等奖  从中国药学会获悉,近日,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的赵静助理教授正式收到中国药学会通知,其论文“基于糖分析的中药质量评价”荣获“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药学大会”作为全国药学领域最高及最大规模的年度学术盛会,于2016年12月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出席会议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两院院士、高等院校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2000余人。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做开幕报告,药学会副理事长陈凯先院士、陈志南院士主持大会学术报告。从入选中国药学会下设的药剂学,生物医药,药物分析等9个专业委员会分会场637篇论文中,根据现场论文报告、交流答疑情况,通过专家评审、学会批准与公示,最终确定本次大会获奖优秀论文54 篇,其中一等奖5 篇,二等奖17 篇,三等奖32篇。  评奖专家认为:“糖分析是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难题,论文作者建立的系统糖分析方法,既有效解决了具有中药特点的中药质量评价,也给生物制品、药物载体等多个药学领域研究拓展了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表明,糖的功能不单是提供能量或保护,糖类化合物又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糖类药物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多糖药物及其衍生物类,如香菇多糖等 第二类是糖或含糖的小分子药物,如阿卡波糖等 第三类是糖蛋白药物,如红细胞生成素等 第四类是糖疫苗,如肿瘤疫苗等。糖类药物开发具有巨大前景,因此,在世界各地的糖类药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大的药物公司也纷纷加入这一竞争,但这些糖类药物的质量均一性及质量稳定性缺乏检测手段,一直严重困扰着糖类药物产品开发与生产,因此,赵静博士参与开发的一系列快速定性定量的糖分析测定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是打开糖类药物黄金市场的金钥匙。  实际上,赵静博士还曾于2016年11月在国际药物分析界规模最大、演讲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的PBA 2016(2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PBA 2016)大会上因枸杞多糖分析参选青年科学奖,并与李绍平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生邓勇以“药食用真菌糖类成分分析”的报告,从600多份海报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海报二等奖
  • 施一公团队的85后清华女博士: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p   杭婧,清华大学医学院2012级直博生,师从施一公教授,研究方向是剪接体领域的结构 a style=" COLOR: #ff00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生物 /strong /span /a 学研究。她共发表SCI论文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一篇,在《科学》上发表文章两篇,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p p   杭婧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尽管她以一名在读博士生的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封面文章 尽管她的科研成就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称作“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学成果的总和”。但在杭婧眼中,这一切都源于自己不服输的韧性和追求卓越的执着,与“天才”无关。 /p p   很少人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这个施一公眼中的“小丫头”也曾经历过忐忑、挫折,甚至在刚刚崭露头角时被人怀疑。压力就是动力,杭婧从来都是个不服输的姑娘。她开玩笑说,泡实验室是最好的减肥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48px" title=" IMGb083fe71cc1a4093158458712360720.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e2c7e1ef-1397-4af0-9b9c-2b141d4b476c.jpg" width=" 300" height=" 448" / /p p   2015年9月11日,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以杂志当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震惊了学术界。两篇论文的科学意义十分重大,它们不仅完善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而且再次证明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如此重量级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竟然是一名在读的清华女博士生。她,就是杭婧。 /p p strong   泡实验室是最好的减肥办法 /strong /p p   初见杭婧,她穿着一身冬日的装扮,带着一副黑边框眼镜,脖子间围着一条丝巾,整个人简洁而大方。还没有进会议室的时候,她靠着墙,随性地和我们聊着,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 /p p   2012年9月,杭婧进入清华大学医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按照学院的轮转培养制度,她得以进入到施一公实验室中见习,但见习期满后是否能够留下,还要取决于她的表现。一开始,杭婧心理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因为新环境中的同学非常优秀,而且都比她进实验室要早,激烈的竞争让她有些忐忑 另一方面,施一公教授的名望众所周知,杭婧有点担心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没法胜任实验室的工作。 /p p   压力就是动力,杭婧从来都是个不服输的姑娘。一个月的轮转期中,她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12点左右,完全没有娱乐和休息的概念。短短30天,她瘦了整整十斤,回首那段充实的“拼搏岁月”,杭婧开玩笑说,“之前一直想减肥都减不下来,看来还是泡实验室最管用。”最终,杭婧身上的这股“拼劲”打动了施一公教授,她也顺利地留在了心仪的实验室继续工作。 /p p strong   直博二年级一作发《自然》 /strong /p p   杭婧深知,能在施一公老师的团队中做科研是一种幸运,因此,她加倍努力地承担了许多工作。她从实验室的一个既有研究问题入手,对剪接体通路中重要蛋白质Lsm复合物的结构开始解析。 /p p   尽管这项工作之前已经有不错的基础,但是杭婧丝毫不敢松懈,她把自己的“拼劲”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每天平均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一度让她脸上长出痘痘,头发也掉得不少,她却不改初心,继续反复查找文献,不断推进实验。 /p p   2014年2月,杭婧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这时,她直博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才刚刚过去。 /p p   伴随着身边老师与同学的祝贺,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传来: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发表这么高水平的文章,纯粹是运气好吧?面对这种质疑,杭婧表现得非常淡定,她总是谦虚地表示实验室既有的研究基础和论文发表时的运气都很重要。 /p p   杭婧特别喜欢格拉德威尔说的一句话:“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在杭婧看来,自己并不是天才,相关研究功底也没有特别的优势,但只要她下定决心攻克一个难题,就会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仅仅完成任务也不是她的风格,她要追求的是卓越的研究成果。 /p p strong   “拼命婧姐”挑战世界顶尖课题 /strong /p p   剪接体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世界难题。剪接体是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人类35%的遗传紊乱都与它功能失常有关,甚至包括一些种类的白血病和癌症。近20年来,全球众多一流实验室都想“捕捉”剪接体,却无突破。 /p p   杭婧有幸加入了施一公剪接体结构研究团队,确定了剪接体结构为主要目标的研究课题。“施一公老师曾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我们所要追求的不仅是在《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要努力做出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科研成果。”老师的话对她触动很大,所以她选择了迎难而上。 /p p   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不久后,很快她平复心态,又一头扎进了新的实验中,继续推进对剪接体结构的研究。然而研究进展并非十分顺利,刚开始的几个月,课题组最基本的提取蛋白样品工作都毫无进展,团队氛围十分压抑。她查阅了大量与课题有关的文献,不断优化实验条件,把蛋白的提取、纯化、点晶体等工作一点一点不断向前推进,可最终长出来的晶体却不符合课题要求,这让她感到非常失望和难过。 /p p   整整一年的时间,她把大量的心血都花在课题上却进展甚少,她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开始怀疑自己还有没有能力走完后续的科研进程。 /p p   面对这种情况施一公教授鼓励开导她:“小丫头做这么难的课题也是挺不容易的,你们也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出现转机的。”杭婧逐渐调整心态,重新调整了纯化手段,从传统的体外组装改为从特殊品种酵母中内源性提取蛋白。她利用新技术对提取的蛋白质进行精加工,推进十分顺利,团队很快获得了剪接体中多个关键分子的超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他们在3.6埃,相当于头发丝百万分之一的距离水平上,揭开了剪接体的“神秘面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得如此突破的团队。 /p p   “拼命”是大家对杭婧的一致印象。她曾平均每天12小时、基本无双休泡在实验室拼命工作,打鸡血般地读文献。她还曾经连续工作42个小时完成论文攻坚校对,那天凌晨4点,也就是她刚刚结束连续42个小时的工作后,杭婧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算一算,已经连续工作42小时未眠。人生能有几回搏?不秀辛苦,不为安慰,只求mark一下这一时刻,然后美美的睡去。”还有一次在实验过程中,她脚底扎进一个一厘米长的玻璃渣,可她做实验太投入没有感觉到,直到做完一天实验晚上回宿舍洗澡,才发现脚已经肿得像面包。从此“拼命婧姐”的称号在实验室中传开了。 /p p strong   自我定位:超强团队中的一分子 /strong /p p   杭婧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她认为主要得力于超强团队的支持和协作。她所在的团队由顶级科学家施一公教授亲自指导,耳濡目染,她学到了不骄不躁、平和谦虚、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刻苦钻研、积极求是的科研精神深入大脑。面对别人的赞美她总会谦虚地表示:“电镜数据的分析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必须把精力集中在接下来更加重要的工作上,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 /p p   在解析剪接体的工作中,团队其他两名成员闫创业博士、万蕊雪同学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三个人发挥所长、分工合作,使得团队的战斗力达到最大化,三个人相互鼓励、取长补短,一起攀登科研高峰。施一公教授说:“正是这三个训练有素、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才使团队能领先做出了这一成果。”可见一个本土团队只要精诚合作,也会取得震惊世界的成果。在实验室里,优秀的同学们相互合作和竞争,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他们会发生争论,大家都在思维碰撞中触发灵感。平常生活中大家关系十分融洽,这为她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杭婧说:“在我们实验室这样的环境中,大家相互竞争是一件好事,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也会带动身边其他人,于是良性竞争的环境就这么创造出来了。” /p p   在醉心科研的同时,杭婧积极参与各类团体活动。“圆明园定向越野”活动让她深刻感受到了勿忘国耻的意义 在“‘一体两翼’井庄镇志愿服务活动”中,她为井庄镇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谈及她在清华几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杭婧说她很荣幸能成为清华的一份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母校一起,乘风破浪,不断突破不断前进。在新的学年里,她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求索,勇敢去冲击更多的难题,探索更多的生命奥秘。 br/ /p
  • “2018清华-北航化学联合博士生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成功举办
    2018年4月21-22日,“2018清华-北航化学联合博士生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在北京乔波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这一论坛是一项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增进学术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学风培养与训练,以往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校内活动,今年首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共同举办。因此活动规模超过历届,参会博士生人数高达170余人。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院长郭林教授等以及岛津公司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胡家祥部长等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现场传真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院长郭林教授及岛津公司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为论坛致开幕辞。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教授说到每年都来参加论坛,非常高兴能看见论坛规模越来越大,越办越好。并说到清华-北航的实验室研究环境已与世界最高水平持平,也希望在坐同学能珍惜现有环境,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院长郭林教授为开幕式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到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论坛进行合作交流,他同时也希望能从中学到知识,今后能长期以往和大家深入交流。最后他表示再次感谢清华大学的邀请和岛津公司对论坛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院长郭林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 岛津公司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为论坛献上了美好的祝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到岛津公司已经成立142周年,同时,岛津进入中国也有了62年 的历史。在2015年成立了中国质谱中心,并在广大用户大的支持下 ,逐渐成长。最后他表示期待大家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优秀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岛津公司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为论坛献上了美好的祝福并致辞 接下来,大会进行到了邀请报告的环节。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做了题为“能源,粮食,水和一个材料化学家的梦”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做了题为“无机非晶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特性”的报告。清华大学段炼教授做了题为“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器件”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明杰教授做了题为“仿生多级多相复合结构自适应凝胶材料”的报告。岛津分析仪器市场部宋玉婷博士做了题为“XPS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分享”的报告。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做了题为“能源,粮食,水和一个材料化学家的梦”的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做了题为“无机非晶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特性”的报告 清华大学段炼教授做了题为“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器件”的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明杰教授做了题为“仿生多级多相复合结构自适应凝胶材料”的报告 岛津分析仪器市场部宋玉婷博士做了题为“XPS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分享”的报告。她在报告中介绍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主要是测定光电子能量求电子的结合能实现对表面元素的分析,可以进行除H、He以外的所有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XPS技术在材料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XPS技术在化学价态分析、成像分析、角分辨功能、深度剖析、单色化的高能Ag靶在材料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岛津分析仪器市场部宋玉婷博士做了题为“XPS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分享”的报告在第二天的闭幕式上,进行了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的颁奖仪式。共有4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优秀奖15人。“一等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二等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与会者合影,规模超过历届 岛津展台传真 2018清华-北航化学联合博士生岛津奖学金获奖名单:一等奖:刘锦程,赵赫威二等奖:陈科,杨昱翀,冯泉辰,万思杰,刘丽娜,秦博三等奖:阳欢,冀淑方,司星宇,郝悦,王琪,冯靖靖,张力,倪兵,金云鹤,林杰优秀奖:张阳阳,孙公伟,陈卓,胡鹏飞,余建,郝奇,于丹丹,阎哲,李江伟,李瑞瑞,张明超,吕乾睿,王惠民,张昊,蔡乐斯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两岸清华博士生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在京举办
    5月11日至12日,在位于水关长城脚下石门山庄的清华大学三堡学术基地,&ldquo 两岸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rdquo 隆重举办,来自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百余位博士生热情参与论坛,在论坛期间发表了近80篇多领域、高水准的报告,尽显两岸清华学子的风采。本次论坛的举办增进了两岸青年的了解与友谊。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以校内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清华大学早已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岛津公司,热忱参与了本次博士生论坛,为获奖学子提供奖学金,再次表达了岛津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论坛开幕当天,蓝天下满眼新绿的三堡学术基地 论坛现场传真 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院士首先发表致辞,他在致辞中详尽介绍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令人分外自豪的喜人形势。教师阵容强大,拥有多位院士、首席科学家;潜力巨大的创新群体正开展着尖端科学研究与重大项目的攻关;积极开展与海外的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成果丰硕;开设了各类培育人才的项目、课程,获得可喜的成果。最后,他以多位著名科学家为例,号召在座的学子们一定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培养创造力与成功者的素质,期待更多毕业的学子们活跃在学术界! 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院士发表致辞 随后,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的黄贤达教授发表致辞,他介绍了来自台湾的各位出席者,回顾了两校化学系的学术交流情况与对未来进一步加深交流的高度期待。 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的黄贤达教授发表致辞 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曹磊副事业部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首先简要回顾了岛津进入中国30余年所走过的历程与现状,介绍了岛津与中国教育研究机构开展的合作成果,他特别强调清华大学是岛津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岛津与清华多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最近岛津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建立了合作实验室,实验室中有多台岛津高端质谱仪运行。他在致辞的最后,祝愿本届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岛津曹磊副事业部长发表致辞 致辞结束后,进入论坛邀请报告环节。北京清华大学的刘磊教授、新竹清华大学的凌永健教授以及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端裕树博士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学子们,现场热烈互动。 北京清华大学的刘磊教授在报告中。他在报告中回顾了蛋白质化学合成的发展过程与重大意义,并展望了蛋白质化学合成的未来。蛋白质化学合成可以点石成金,开创了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新竹清华大学的凌永健教授教授在报告中。他报告了纳米新材料在净化饮用水、防止医院交叉污染、肿瘤治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端裕树博士在报告中。他报告了质量显微镜成像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崭新的技术引起学子们的高度兴趣。 参加论坛的两岸学子与报告发表人互动 特邀报告结束后,论坛进入了分会报告环节。两岸学子在&ldquo 物化、高分子&rdquo 、&ldquo 无机、分析&rdquo 、&ldquo 有机&rdquo 三个分会场同时展开了为时两天的精彩报告。报告体现出化学系博士生们高水平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工作。在每个会场,博士生的报告都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思路的学生的提问与建议,交流气氛热烈。 分会场报告现场传真 论坛报告结束后,旋即进入了评选环节。经过评委严格公正的评选,从中评选出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以及三等奖16名。曹玮同学的&ldquo 伽马射线响应型含硒高分子水凝胶&rdquo 、陆君同学的&ldquo 锂电池正极三元纳米带材料的合成和改性&rdquo 和黄智华同学的&ldquo 自组装糖肽疫苗的设计&rdquo 获得一等奖,评委们当场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并向获奖同学表示了衷心的祝贺。 颁奖现场传真 会后,每个分会场相关的教授高度评价了同学们的工作水平、报告质量和表达能力,同时对同学们的讨论热情与思考问题的深度表示满意,肯定了博士生论坛在培养科学思维,训练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并对岛津公司的大力协助表达了真诚的感谢之情。 2013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岛津奖学金获奖名单 奖项 物化、高分子 无机、分析 有机 一等奖曹玮 陆君 黄智华 二等奖 江寅、杨昊炜 段昊泓、李恺 郑李垚、蔡政哲(新竹) 三等奖 董原辰、史雨生、李浩源、吴昊、房若辰、谢宜良(新竹)、蔡佳容(新竹) 周照娟、刘慧玲、杨勇、邱谆雅(新竹)、柯耀棠(新竹) 杨驰、赵鹏、郭叶、陈奕翔(新竹)   博士生论坛与会者合影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及成都5个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http://www.shimadzu.com.cn/an/。
  • 访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
    实验室做实验  做专题报告  幸福的一家  褚君浩近影   ◆褚君浩   作者简历   褚君浩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3到2003年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上海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   1945年3月20日,我出生在江苏宜兴,是家里排行最小的老三。从小受在华师大搞地理工作的父亲影响,对理科特感兴趣,尤其是上了中学之后,更是迷恋上了物理而不可自拔。高中时就阅读了《相对论ABC》和原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在1962年高考时,就连续填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华师大物理系和上海师院(上师大前身)物理系三个志愿,非物理系不上。那年,虽然物理考了满分,但是由于作文失误,总分被拉了下来,就进了第三志愿——上海师院。   人生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就是高中和大学。在高中阶段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学阶段则为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为我终身从事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学的春天激发再深造热情   这一念就是6年,在学术的殿堂里,如鱼得水,并将硕士、博士学位一口气拿下。1984年12月完成博士学位研究后就开始担当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的重要职务。   1966年大学毕业,1967年底,我被分配到普陀区梅陇中学,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教学生涯,但我在教学之余仍然致力于物理研究,并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殷鹏程老师的指导下,和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参加了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的讨论班,还写了很多科普、自然辩证法方面的文章和小册子。   当时,著名材料学家严东生先生知道我比较勤奋钻研学问,对我很为赏识,经常对我有所鼓励。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制度。严先生鼓励我去考研究生,而当时由于“文革”结束后人才匮乏,上海高校拟从中学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到高校任教,我的名字也赫然列在名单上。是读研究生,还是当大学老师?对物理研究的热爱让我没有多做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深造。那时中国科学院比高等学校早半年先招研究生,严先生非常希望我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那里有汤定元先生和匡定波先生,而且严先生特别为我给上海技物所写了推荐信,对于一个渴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的年青人,严先生的推荐对于我是一种非常震撼人心的鼓励。我非常认真地投入了入学考试,通过了初试、复试。1978年10月份我成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第一届研究生,跟随汤定元先生学习和研究窄禁带半导体红外光电子物理。这一念就是6年,在学术的殿堂里,如鱼得水,并将硕士、博士学位一口气拿下。由于成绩突出,1984年12月完成博士学位研究后就开始担当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的重要职务。   1986年3月,受洪堡基金会邀请,我来到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在柯霍教授的实验室参与半导体二维电子项目研究工作。初到实验室,我就碰到一个问题,有一个远红外激光器非常不稳定,工作时,几乎连5分钟也稳定不了。德国的年轻博士对此一筹莫展。柯霍教授关照我们一起工作,先要想法子让这台红外激光器稳定下来。接到这个任务,我既兴奋又着急,兴奋的是面前的难题,别人已费尽心思,却束手无策,这对自己是一个挑战 着急的是自己万一也不能成功,岂不是要耽误实验了吗?我静下心来,一连几天观察,渐渐地熟悉了这台仪器,一周里就把仪器调节得相当好,竟然可以连续稳定工作6至8个小时。柯霍先生高兴得不得了,他把仪器显示的关于激光强度和时间关系曲线贴在墙上,不时地向来访的教授和同事们介绍我的工作,这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986年冬天,我在做“碲镉汞二维电子与自旋共振实验”,已经连续做了好几天的实验,非常紧张,也顾不上休息。室外正值寒冬,在做实验时衣服穿得比较单薄,只穿一件羊毛衫,照理应当把室温调得高一点,可是由于神经高度紧张,竟忘记了调节。几天下来便冻着了,连续两天,我的体温为38至39摄氏度,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肺炎,连续几天服用半片大大的青霉素口服片,才慢慢控制了病情,我在家休息了一个月,而实验的结果却是异常地好,这使我十分兴奋,忘却了病痛的烦恼。   在德国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我始终心系祖国,坚持利用外国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先进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到了1988年10月,当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需要我回国时,我没有提任何条件,二话不说就回来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股出国热中,德国的教授也极力挽留我,家人也有过犹豫,因为儿子在德国上了3学年,已经念到10年级(高一)了,如果回国必然要中断学业。但是中国是我的祖国,把祖国发展好是首要任务。   明确方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实验室被连续四次评为国家A级实验室,致力研究的碲镉汞带间跃迁光谱等14项结果作为标准数据和关系式,被写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   收获丰收总是令人喜悦,但播种耕耘的艰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漫长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我也不例外。做研究首要的是找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这个方向的研究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用、在学术上有意义,那么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可能会绕弯子,但是只要不偏离方向,即使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也终会到达目的地。   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想真正做好学问,首先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其次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多问为什么 最重要的是必须脚踏实地,在积累中创新,从渐进到实现跨越性发展,这其中需要的是实干精神。   回国后,我先后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主任和主任,利用在国外借鉴到的经验和自己的创新,实验室被连续四次评为国家A级实验室。同时,致力研究的碲镉汞带间跃迁光谱等14项结果作为标准数据和关系式,被写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Landoldt-Boerstein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和函数关系》,我也被聘为该书III/41B卷十四位作者之一,以及III/44B卷8位作者之一,这是世界性的荣誉。美国出版社计划出版的“MicroScience Series”(微科学丛书)也邀请我撰写《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这本书中文版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分为两册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曾任美国II-VI族材料物理与化学讨论会主席的A.Sher先生评论道:“15年以前中国学者的工作还较少。现在他们不仅已经赶上世界,并且在一些领域走在前面。”   关注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太阳能开发   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展开自主科研攻关,已经生产出4N-6N纯度的太阳能电池硅产品,逐步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光伏产业链的地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要与国家荣誉、社会责任紧密相连。近几年我比较关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开发太阳能。我们科研团队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展开自主科研攻关,已经生产出4N-6N纯度的太阳能电池硅产品,逐步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光伏产业链的地位。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常利用各种场合进行“游说”,希望引起对节能环保问题的重视。我提交了《关于修改以促进太阳能应用的议案》,并在议案中建议政府通过立法增加太阳能应用的补贴,在医院、政府办公楼等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我还建议全国人大建立一个长效监督机制,加强对节能减排等问题的重点监督。   在大家的推动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技物所和张江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已经正式成立,同时中科院也成立了太阳电池研究中心(筹)。该中心旨在支持和推动国家和上海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通过新能源开发,解决常规能源污染、不可持续等问题,带动产生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3年,我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可是迄今为止才带了四十几位博士生,与一些每年招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博导比起来,实在很少。带学生必须认真负责,我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一般每年招3到4个,在校学生数一般十个左右。对学生的教学也以引导为主,严格却不严厉。平时,问学生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解决情况如何?”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无形中培养踏实渐进的治学态度。在已毕业的30几名博士生中,有2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创新不可能凭空出现,创新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量变的积累非常漫长,所以对我而言,科学研究没有终点。面对许多赞扬,我很清醒,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科技战线上的一个兵罢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在工作之余也喜欢听听音乐看看球,除此之外,游泳、羽毛球、散步都是我喜欢的体育项目。我的心态很好,所以睡眠也很好,头沾到枕头不到两分钟就睡着了。   相关链接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 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 发现HgCdTe的带间跃迁、杂质跃迁等基本光电跃迁特性,提出HgCdTe本征光吸收系数表达式和折射率表达式,确定了材料器件的光电判别依据 开展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了热成像。发表论文350篇,《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中英文专著三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是科技部97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 2019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启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博管办〔2018〕104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博士后设站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为吸引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社部发〔2016〕33号)(以下简称“博新计划”)。为做好2019年度“博新计划”实施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申报工作安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项目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 4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博新计划”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会议评审确定资助人员。资助人员须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二)申请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申请人须为2019年度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并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2019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18年1月1日以后且于2018年12月1日以后进站;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5.至本批次申请截止日期年龄不超过31周岁(1987年1月1日后出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6.申报项目所属学科为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且须符合优先资助研究领域(附件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7.拟进站人员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该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术造诣深厚;且原则上可为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8.入选者办理入站手续时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9.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三)申报流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申请人网上填写申请书。2019年1月10日后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进行填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申请人准备纸质材料。以下材料各准备两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纸质申请书。纸质申请书需在线打印,校验码与网上一致为有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身份材料。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复印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可登录“博新计划”信息系统下载相关模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网上提交申请书;上传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博士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扫描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将“(三)2”中的材料按照(1)-(4)的顺序分别装订成两册,于2019年2月28日前邮寄至设站单位(以投递日戳为准)。设站单位通讯地址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时自动获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设站单位审核和提交申请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设站单位审核纸质申请材料,加盖博士后管理部门公章。同时,对照纸质申请材料,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网上审核相应文档并提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打印本单位申请人员情况汇总表(由“博新计划”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博士后管理部门公章,与本单位所有申请人的纸质申请材料(1册)一并于2019年3月10日前邮寄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以投递日戳为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二、进一步加强对“博新计划”入选者的管理与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设站单位对“博新计划”入选者的资助经费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其中,40万元的博士后日常经费从“博新计划”入选者办理进站手续起按月计发,核发24个月;20万元的博士后科学基金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第21条的开支范围列支,不限定各项费用的支出额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二)资助经费中的日常经费部分应全部用于获选人员的日常生活费用(含工资、奖金、生活补助及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等),设站单位不得提取管理费。应由单位承担的社保缴费部分不得从“博新计划”资助经费中列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三)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设站单位应加强配套投入,对“博新计划”入选者在科研经费、住房、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四)设站单位应在“博新计划”入选者职称评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并在出站留任、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博新计划”入选者在站期间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五)设站单位应与“博新计划”入选者签订科研计划书,做好绩效评价和成果追踪工作,将创新型科研成果作为考核重点。出站考核合格的,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博士后证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六)“博新计划”入选者确因科研项目需要延期出站的,设站单位应参照“博新计划”资助标准,解决好延期期间的经费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定期对设站单位“博新计划”实施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政策配套情况、人员培养成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博士后设站单位综合评估的依据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三、其他事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申请进入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人员、申请由博士导师继续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人员的总比例不得超过3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二)资助工作时间安排。1月10日后可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申报截止时间为2月28日;设站单位审核时间为3月1日至3月10日;专家评审时间为4月初;获选结果拟于4月下旬在中国博士后网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公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三)所有申请材料均须不得含有涉密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请各地方、有关部门和设站单位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着力做好宣传,制定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服务,广泛动员优秀博士毕业生及合作导师积极参与“博新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联 系 人:张永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联系电话:(010)8238770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博士后公寓博士后基金管理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邮政编码:100083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附件:1.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先资助的研究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5.设站单位申报人员汇总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2月17日 /p
  • 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论文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
    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论文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 ——记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仪器对中国研究者的协助   2006年,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成果《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llelochemicals from leachate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on rice seedlings》在Allelopathy Journal 18(2):237-246(2006)上成功发表。   紫荆泽兰为菊科植物,是源起于中美洲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地带的菊科植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现已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并在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甚至对人畜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我国非常重视该物种的防治工作,并将该课题立为国家973项目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淋溶物质作了深入的研究。   凭借着先进的循环制备色谱分离法和生物测定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作者确定了紫荆泽兰地上部分淋溶主效化感物,并利用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循环制备液相色谱LC-9201完成了紫荆泽兰地上部分淋溶物主效化感物的分离和纯化,这在国内还是首次。通过分离纯化的样品,作者成功的通过GC-MS鉴定出主效化感物的结构并研究其对其他生物的作用机理。   主效化感物是指植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并且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质。对于该物质的研究可以解答紫荆泽兰这种侵略物种是如何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这个问题,为将来的防治工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同时,杨博士通过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化感物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其文章在化感领域中最权威的期刊之一Allelopathy Journal(1)(SCI)上的发表,无疑就是对于他和其研究方法的最大认可。   杨国庆博士能够在入侵生物物种研究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良好的仪器协助分不开的。未知样品的分离一直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难关。JAI循环制备液相色谱LC-9201的独特循环功能可以轻松地完成未知样品的分离和纯化,有效的避免溶剂梯度等分离条件对于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高柱效、减少溶剂消耗。因此在该文章发表后,杨博士特别对我司表示了感谢。同时,我司也为旗下仪器能够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感到荣幸。在我司仪器进入中国市场的二十余年间,已经有多名客户在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轰动性的就是在2004年郑兰荪院士研究小组利用我司仪器完成了《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并在SCIENCE成功发表。同时,在国家863、973等各种重点项目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都可以见到我司仪器的身影。   由于近年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智教授和白川英树教授都是我司仪器的知名用户。所以在日本,我司仪器拥有夺诺(贝尔)奖之利器的美誉。我们相信随着更多JAI仪器进入中国市场,我司仪器必将为中国科研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1)Allelopathy Journal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学术期刊,1994年在印度创刊2000年成为SCI源期刊。近年来,随着化感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重视,其影响因子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 荣耀时刻|上海净信旗下—雷萌生物代表ibidi为2024年3D细胞培养领域新星寿宇峰博士颁发论文奖
    亲爱的科研界朋友们,大家好!在这个充满创新与探索精神的日子里,上海净信旗下的雷萌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某高校,见证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荣耀时刻:我们非常荣幸地受国际知名的精密细胞培养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ibidi的委托,代表ibidi为2024年3D细胞培养领域内的杰出贡献者之一寿宇峰先生,颁发荣誉奖杯并赠予500欧元的奖金以示表彰。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3D细胞培养技术已逐渐成为开启生命科学新篇章的钥匙。这项技术不仅使细胞培养更接近真实的生理状态,还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开发、疾病模型研究以及再生医学的进展。ibidi深知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不仅深耕3D细胞培养技术方面相关产品的研发,还特别设立了这一奖项,旨在激励和支持更多科研人员在该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和创新。今年的竞争尤为激烈,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展示了他们在3D细胞培养技术应用和发展上的创新成果。在众多杰出的参赛者中,寿宇峰先生凭借其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Mechano-activated cell therapy for accelerated diabetic wound healing》论文中的卓越表现,获得了评委会的一致好评,并荣获2024年3D细胞培养论文奖。左:雷萌生物张经理 右:寿宇峰博士上海净信与ibidi在此向寿宇峰博士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我们衷心敬佩他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才华与不懈努力,寿宇峰先生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3D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更为广大学术同仁们贡献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并对未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祝愿他在科研旅程中继续攀登高峰,创造更加灿烂的成就!上海净信将继续携手ibidi,共同支持和推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征程中,能够见证更多如寿宇峰先生般的杰出成就,一同助力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向所有参与此次竞赛的研究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正是因为您们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3D细胞培养技术才得以持续进步,为科学家们深入理解生物学现象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也促进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再次恭喜获奖者!也特别感谢Andreas Bausch 教授、Mina Gouti博士和Ryuji Morizane博士作为评审团成员做出的宝贵贡献。2024年3D细胞培养论文奖三位获奖者的概况:寿宇峰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Mechano-Activated Cell Therapy for Accelerated Diabetic Wound Healing机械力活化细胞治疗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寿宇峰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硕士、博士简介:寿宇峰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在Andy Tay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获得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硕士学位。寿宇峰的研究重点是了解动态机械力如何调节细胞行为,如细胞形态、增殖、迁移和分泌体。在此基础上,他正在开发一系列生物材料,以利用动态力进行临床应用,包括干细胞治疗、伤口愈合和免疫工程。例如,他创造了一种皮肤细胞包裹的水凝胶绷带,使用无线磁诱导动态机械刺激(MDMS)系统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此外,他正在探索和揭示促进肿瘤发生的周围组织的机械特征,并利用这些知识开发用于疾病建模和个性化药物筛选的体外3D平台。为什么寿宇峰的论文能说服评审团?内容概要:开发了一种无线磁诱导动态机械刺激(magneto-induced dynamic mechanical stimulation,MDMS)系统,用于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通过 Ras/MEK/ERK通路显著改善伤口闭合、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沉积和血管生成。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按需释放胰岛素,并识别出对机械敏感的成纤维细胞亚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为糖尿病和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伤口类型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本篇论文中所使用到的ibidi产品共聚焦图像的3D建模显示水凝胶结构内细胞(蓝色)和TMP(红色)的均匀3D分布,表明水凝胶结构中细胞和磁性颗粒的均匀分布。论文:Shou, Y., et al., Mechano-Activated Cell Therapy for Accelerated Diabetic Wound Healing.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47): p. 2304638.Beatrice Gabbin在《Materials Today》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Heart and Kidney Organoids Maintain Organ-Specific Function in a Microfluidic System心脏和肾脏类器官在微流体系统中维持器官特异性功能Beatrice Gabbin 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简介:Beatrice是一名生物医学工程师,专攻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她在帕多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维也纳应用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硕士最后一年,她获得了奥地利马歇尔计划基金会的奖学金,得以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Pu教授的实验室完成学业并撰写论文。她的硕士论文重点是开发hiPSC衍生的工程心脏模型,以研究儿科限制性心肌病病例。她目前在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解剖学和胚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由Bellin教授指导,由Mummery教授推动。她的博士项目旨在生成一种新型hiPSC心脏和肾脏芯片系统,以研究体外心肾轴。她热衷于在研究中使用先进的干细胞模型,并对生物学和高端技术的融合着迷。为什么Beatrice的论文能够说服陪审团:内容概要: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使用微流体系统进行体外研究,以复制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深入了解了这两个器官如何相互影响彼此的功能。利用来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心脏微组织和肾脏类器官,研究人员展示了动态条件下持续的组织活力,反映了生理流动动力学。该模型提供了受控实验来探索流体参数并了解心肾综合征等疾病。通过弥合现有模型与体内生理学之间的差距,这项研究为3D细胞培养中全面的多器官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望在理解心肾轴方面取得进展,并加强转化研究以改善患者治疗。本篇论文中所使用到的ibidi产品从左起:ibidi µ -Slide III 3D Perfusion用于hiPSC衍生的心脏微组织和肾脏类器官的共培养。在芯片上共培养72小时后保留的心脏和肾脏结构(分别)的免疫荧光图像。心脏肌节的标记物:α-辅肌动蛋白-2(红色)、肌钙蛋白I(绿色)。肾脏肾单位结构的标记物:肾素(红色)、lotus tetragonolobus lectin莲藕凝集素(近端小管,绿色)。论文:Gabbin, B., et al., Heart and kidney organoids maintain organ-specific function in a microfluidic system. Mater Today Bio, 2023. 23: p. 100818.Chiara Lago在《EMBO 分子医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患者和异种移植来源的类器官重现儿童脑肿瘤特征和患者治疗Patient- and Xenograft-Derived Organoids Recapitulate Pediatric Brain Tumor Features and Patient TreatmentsChiara Lago 博士,特伦托大学简介:Chiara是意大利特伦托大学Armenise-Harvard脑部疾病和癌症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她在攻读细胞和分子生物技术硕士学位期间开始专攻癌症。在硕士实习期间,她加深了对癌症建模和发展的知识,利用类器官和小鼠模型重现髓母细胞瘤的致瘤表型。毕业后,她通过Erasmus+计划在国外度过了一段时间,运用她在类器官方面的技术技能,研究常染色体隐性原发性小头畸形患者的异常大脑发育。2023年夏天,她在特伦托大学获得了生物分子科学博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直接从原发性肿瘤样本中创建用于儿童脑癌的患者和异种移植衍生的类器官 (PDO和PDXO)。通过这种新模型,她通过评估PDO对常规治疗方案的反应,验证了PDO在更多转化应用方面的潜力。Chiara对类器官技术在癌症领域的应用非常着迷,并非常致力于儿童癌症研究。为什么Chiara的论文能够说服陪审团?内容概要: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使用微流体系统进行体外研究,以复制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深入了解了这两个器官如何相互影响彼此的功能。利用来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心脏微组织和肾脏类器官,研究人员展示了动态条件下持续的组织活力,反映了生理流动动力学。该模型提供了受控实验来探索流体参数并了解心肾综合征等疾病。通过弥合现有模型与体内生理学之间的差距,这项研究为3D细胞培养中全面的多器官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望在理解心肾轴方面取得进展,并加强转化研究以改善患者治疗。本篇论文中所使用到的ibidi产品3组髓母细胞瘤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类器官(PDXO)的DAPI染色(蓝色)和人核抗原(绿色)及Ki67增殖标记(红色)的免疫荧光共聚焦图像;整个封片染色。类器官用人核抗原抗体染色,以验证它们是否来自用于产生原始PDX的人类样本,并且具有高度增殖性。论文:Lago, C., et al., Patient‐ and xenograft‐derived organoids recapitulate pediatric brain tumor features and patient treatments.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3. 15(12): p. e18199.上海净信旗下雷萌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国ibidi 公司中国区战略合作伙伴德国ibidi作为一家专注于细胞功能性和显微成像观察相关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一直致力于为全球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ibidi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出多款创新的3D细胞培养产品,这些产品支持在模拟自然生理条件下进行3D细胞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细胞在与体内相似的微环境中生长,促进了更接近生理状态的细胞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研究。德国ibidi公司在3D细胞培养技术方面的贡献显著,其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ibidi 3D Cell Culture总有一款适合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