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病毒清除

仪器信息网病毒清除专题为您整合病毒清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病毒清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病毒清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病毒清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病毒清除话题讨论。

病毒清除相关的论坛

  • 【原创】清除autorun病毒代码

    公司里许多电脑染上了autorun病毒,每次双击c盘或d盘或e盘时,不是直接打开,而是没反应,或者出来什么东西找不到(此时病毒软件被删掉,但autorun未删除),只能点右键,选择打开。有些电脑不能上网,所以不能下载这类的专杀工具,四处跑着杀毒之余想到,运行代码很简单,不如写出来,让大家都会自己杀了,我也省事。del /f /a:h x:\autorun.inf此处的x为中毒的盘符,可以分别在运行或cmd中输入来运行,也可以把所有盘符的代码都写出来做成个cmd文件或bat文件,一块运行,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头疼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 【技术@创新】清除病毒的饮用水处理新技术

    铁元素吓跑水中病毒  国特纳华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开发一种能去除饮用水中有害微生物的新技术。新技术方法成本低廉,能够除去饮用水中99.999%%的病毒。  新技术是由该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发的。据介绍,研究人员是在目前的过滤工艺中加用了具有较强化学反应性能的铁元素微粒,开发出新的水处理技术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让25万个病毒进入采用了新技术的过滤系统,结果只有少量病毒能够渗出。研究人员称,由于采用铁元素,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活动被抑制,而且不可逆转地被铁元素吸收了。  与目前采用的氯化水处理技术不同的是,新技术能够去除从大肠杆菌到轮状病毒等有害病原体。由于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大小只有约10纳米,病毒变异快,加之它又能抗氯化处理,目前的氯化法难以去除饮用水中的病毒。  研究人员说,由于所使用的铁元素可以很容易得到,新技术方法成本非常廉价,在水处理工业,特别是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价值。新技术能以合理的成本解决目前水处理工业的难题,即如何在对饮用水消毒的同时减少和控制微生物病原体。同时,新技术能够去除地下水或饮用水中其他有机物及其副产物,如腐殖酸等,在消毒过程中腐殖酸能够与氯反应产生多种有毒物质。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新技术能够显著地改善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10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不少人特别是儿童因饮用水不清洁而患病甚至死亡。此外,新技术还可用于农业领域,以保证食品安全。新技术与农产品包装处理车间的水洗系统相结合,可以帮助清洁蔬菜等农产品,保证有些农产品上市后就可食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可以对水洗系统用过的水进行循环处理和利用,并阻止病毒感染其他农产品。  目前,科研人员已就新技术申请了专利。新技术也已引起水处理工业界的兴趣。全球水处理领域知名的单位———加拿大卡尔加里水处理技术中心准备将这一新技术应用于一些便携式水处理设备上。

  • 【分享】X射线拍下我们更清楚病毒的模样

    【分享】X射线拍下我们更清楚病毒的模样

    [em0807] 放大了其实并不可怕[center]疱疹病毒的3维立体高清图[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7/200807171647_98901_1622715_3.jpg[/img]疱疹病毒的结构[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7/200807171647_98902_1622715_3.jpg[/img][/center]美国探索频道报道,X射线除了诊断骨折情况之外,如今还可以让科学家拍摄病毒的特写镜头,而且这种病毒图像没有一点污染。这一成果将很快会帮助医生开发出新型抗病毒药。通过把强大的X射线集中照射一个疱疹病毒,在没有任何染色的情况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拍摄了病毒的首张高清图像。此技术就是所谓的X射线衍射显微镜,可以促进开发治疗不同疾病的新型药物。与此类似的一种技术是X射线结晶法,此技术已经应用多年,用于测定许多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包括DNA的双螺旋结构。负责此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约翰米欧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许多诺贝尔奖都是因此技术而获得的。”`  X射线结晶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应用于晶体,而DNA和一些蛋白质经过足够的重复可以成为晶体,但其它蛋白质,特别是细胞膜中发现的蛋白质就不能形成晶体,因为它们不够柔软和多变,当然整个细胞也不能晶体化。米欧说:“像人类的细胞,没有二个人的细胞是严格相同的。”米欧和他的同事通过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X射线机打破了这种局限。此X射线机位于日本的SPring-8同步加速器中。 科学家之所以选择疱疹病毒是因为它的相对直径为100-200纳米,而且它还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其操作过程是:他们将此病毒放入此同步加速器中,之后用X射线对准此样本进行照射。而对面的相机能探测到另一边释放光线的稍微变化,再通过电脑软件来将X射线拍下的图片拼凑在一起,形成疱疹病毒的整体图像。米欧小组就这样制造了首张无染色的单个病毒的图像,这比其它技术获得的图像小3个数量级。其它细胞和病毒的图像是通过染色和切片获得的,之后再将图片拼凑在一起,形成了整体图像,但此过程严重破坏了重要的生命信息  新技术可以拍下22纳米大的东西,而且科学家还表示德国斯坦福大学正在开发更加强大的X射线机,将可以拍下更小的蛋白质和细胞的更加清晰的图像。这些图像将是药物研发人员的福音,米欧表示。“从一种蛋白质的结构可以了解其功能,之后我们开发新药就能使此蛋白质失去其功能。”爱心捐助

  • 【网络会议】:2015年08月18日 14:00 病毒检测方法在病毒灭活和去除验证中的应用和比较

    【网络会议】:2015年08月18日 14:00 病毒检测方法在病毒灭活和去除验证中的应用和比较

    【网络会议】:病毒检测方法在病毒灭活和去除验证中的应用和比较——默克密理博生物制药工艺基础课堂十三【讲座时间】:2015年08月18日 14:00【主讲人】:谭宁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硕士,拥有9年生物技术行业从业经历,现担任默克密理博华东区生物工艺开发主管,负责华东区域单抗,重组蛋白和疫苗客户的工艺开发工作,对下游澄清,过滤,超滤,层析,除病毒工艺有着丰富的经验,熟悉生物工艺的放大和故障排除。【会议介绍】 近年来,随着单抗市场在国内的兴起,对病毒清除技术(灭活和去除)的验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的低pH孵育到最近几年除病毒膜过滤技术在病毒清除方面的成熟的应用,包括层析技术也逐渐被大家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下游工艺对于病毒的总的对数清除率。在验证实验中,不管是哪种病毒清除技术,都是通过人为挑战病毒,然后采用感染力或者其他适合的分析方法来估测样品中的病毒滴度,然后测量出该步骤的病毒对数清除率,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病毒检测分析方法对于病毒对数清除率的计算非常重要。在病毒清除验证中,病毒的检测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根据病毒的感染性来定量病毒的滴度,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称为病毒空斑形成实验,。第二种方法称作TCID50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实验,这种检测方法是以细胞培养物中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为基础的检测手段。第二种情况是定量PCR的方法,尽管空斑形成和TCID50这两种以细胞为基础的感染性分析被视为病毒清除研究中的估测病毒滴度的金标准,qPCR方法已经被迅速接受为病毒清除研究中估测病毒粒子的替代和补充方法。第三种情况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来计数病毒数目,但是由于该方法不能区分感染性病毒颗粒与非感染性病毒颗粒,因此无法判断病毒的感染力,主要用于细胞发酵液的病毒初始量的计算中,因此着重介绍空斑形成实验,TCID50实验和qPCR三种检测方法。本次讲座将主要介绍在生物下游病毒清除技术中应用的病毒检测方法,以及不同病毒检测方法的区别以及适用范围。 -------------------------------------------------------------------------------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通过审核后即可参会。2、报名并参会用户有机会获得100元手机充值卡一张哦~3、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08月18日 13:304、报名参会: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5905、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3791967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5042911235201_01_2507958_3.jpg

  • 【转帖】病毒预警!

    如果你收到一封带有称为 「生活是美好的! .ppt」的 PowerPoint 的演示文件,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要打开它,且立即删除它。如果你打开了它,你的屏幕上将会跳出一条消息:「现在为时已晚,你的生活将不再美好」。随之而来,你会失去个人电脑上的一切东西,而那个发信给你的人将获得你的姓名、电子邮件和密码。这是一个新的病毒,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来阻止这种病毒。美国已经确认了它的危险性,而杀毒软件不能清除它。是一位自称"生命拥有者"的黑客制造的。他的目标是摧毁个人电脑。

  • 【原创】电脑病毒引起的隐性故障

    遇到一台原吸出现在测量过程中出现CPU占用率大,出现软件假死状态并且出现灯架定位不准的故障。运行电脑其他软件不会出现CPU占用率高的情况,第一反应是仪器的操作软件出现问题,卸载重新安装仪器的操作软件故障依旧。使用电脑上的杀毒软件进行全盘查杀,查杀不出病毒。因电脑上的病毒库过去接上网线后进行病毒库升级再次查杀病毒,查出病毒并且对病毒清除。按讲此时电脑已经没有病毒应该能恢复正常但是再次重新再安装仪器操作软件故障依旧。此时自己有点怀疑是否是仪器的内部出现问题但是仔细考虑还是电脑出现问题大一些,会不会病毒对仪器软件造成破坏,虽然清除了但还是不能恢复。按着这个思路重新安装电脑操作系统故障解决。 在此劝告广大网友仪器电脑还是需要严格遵守使用规则,不要随意的联网也不要随意的装无关的软件和随意接外接存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 病毒是如何产生的?

    [color=#cc0000][b]到目前为止,人来还没真正研究清楚病毒是如何形成的,当前主要有三种学说,解释病毒的进化。[/b][/color][color=#cc0000][b]一、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 [/b][/color][color=#cc0000][b]核糖核酸(RNA)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并研究发现RNA分子具有酶的催化能力,这促使RNA为病毒的起源学说变得更具说服力。RNA分子至少具备下列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三种相关功能: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2、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 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b][/color][color=#cc0000][b]二、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DNA或RNA成分的学说 这个学说可以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该学说的核发心内容是:病毒是正常的细胞成分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进化而来的。[/b][/color][color=#cc0000][b]三、退化性起源学说 该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最终,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b][/color]

  • 【资料】H1N1病毒的长相

    【资料】H1N1病毒的长相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301016_178957_1619449_3.jpg[/img]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表的圆形甲型H1N1流感病毒形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301017_178958_1619449_3.jpg[/img]体态细长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日本东京大学医科研究所野田岳志拍摄据《朝日新闻》6月15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医科研究所的河冈义裕教授及其同事,近日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样貌。  照片显示,该病毒形状为细长型,该照片已被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网络版上。而在此次流感刚流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表的流感病毒形态为圆形照片,被证明是该流感病毒的“断片”。报道称,此“断片”是因为CDC在拍摄前使用了离心分离机,导致流感病毒的部分“身体”与杂质一起被清除而造成的。  据河冈义裕教授研究证明,与其他形态的病毒相比,细长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更容易附着在人体的鼻粘膜等组织上,从而侵入人体。另外也更容易发生变异。它的高传染性和变异潜力应当受到科学界、医学界更高的关注。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程度类似SARS

    中国疾控中心指出,SARS也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此次病毒非SARS,但冠状病毒可引起一系列症状,既可导致症状轻微的普通感冒,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的两例确诊病例均表现为严重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程度类似SARS(非典),现在不清楚这是不是该病毒感染后的典型症状,以及该病毒是否可以广泛传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建议出现严重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住院治疗,并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对于感染从何而来,目前尚不明确,目前也还没有针对该种病毒的疫苗。

  • 病毒计数仪在定量病毒总浓度中的意义

    我们知道噬斑法和TCID50法检测的是感染性病毒的浓度,并不体现病毒的总浓度(总颗粒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很多病毒在包装过程中由于缺失基因组,形成空心病毒。或者在合成过程中,基因的突变或者缺陷导致蛋白的突变,造成病毒没有感染性。而这些非感染性病毒的数量在总病毒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意义重大,能影响体内和体外的研究结果。所以快速的病毒总浓度定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流感疫苗的生产中,从鸡胚培养来源的流感疫苗在使用专门的试剂裂解后,收获免疫原蛋白HA。非传染性的流感病毒(被证实含有衣壳蛋白和部分的基因组)在裂解后同样能贡献免疫原蛋白HA。所以总病毒浓度的评估对流感疫苗的生产意义重大。此外,总病毒浓度的定量也有助于减毒疫苗的生产。减毒疫苗是复制缺陷的非感染性的但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种疫苗。减毒疫苗既然不能复制,所以就不会引起细胞病变反应,而CCID50法则以细胞病变反应为判断基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减毒疫苗是由非感染的病毒颗粒构成,因此,采用总病毒浓度定量的方法是减毒疫苗唯一可靠的方法。在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采用感染性方法测得病毒滴度来决定注射的剂量,往往忽视了非感染性病毒颗粒在动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以及最终的药剂效果。比如噬斑法测得病毒滴度为1E6 pfu,但是总病毒浓度是1E8 vp/ml,在每一个感染颗粒中,有100个颗粒没有被计数,最终可能影响动物治疗结果。考虑到非感染性病毒颗粒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在疫苗生产的作用,感染性病毒颗粒和总病毒颗粒的定量对于病毒疫苗的生产和研究都至关重要,而病毒计数仪在10min内能快速获得病毒总浓度,所以能广泛应用于在病毒的研究和生产中。

  • 又一场生死考验!——新SARS病毒已出现

    又一场生死考验!——新SARS病毒已出现

    瑞士科学家发表报告称,日前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人体,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全球已有12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感染原因尚不清楚,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伴随急性肾功能衰竭。广州日报 路透社报道,非典(SARS)十周年之际,新的SARS病毒已出现,可传播。目前证实沙特5人(3人死亡),约旦2人(均已死亡),英国3人,德国1人(来自卡塔尔)。看来中东是病源嫌疑地,有些伦敦人已戴上口罩。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尚未建求隔离或限制旅行。 【新SARS爆发 全球戒备】新型冠状病毒NCoV(novel coronavirus)----俗称“新SARS”。全球至今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个案共11宗,至今已有5人死亡。NCoV与非典(SARS)病毒属同一类别,都出现严重的呼吸疾病、发烧、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新发现该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5/201305151448_440133_2368943_3.jpg人类的又一场生死考验呀!你有什么感觉?

  • 什么是中和抗体?如何检测假病毒中和抗体?

    [font='calibri'][size=13px]什么是中和抗体?如何检测[/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假病毒[/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中和抗体?[/size][/font]什么是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类与病毒结合并使病毒失去传染性的抗体。当病毒侵入人体时,浆细胞会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但只有少数是中和抗体。中和机制如下:(1)改变病毒表面的构象;(2)与吸附相关的病毒表位结合,阻断其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3)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易于被巨噬细胞清除;(4)当病毒表面抗原与中和抗体结合时会激活补体,从而导致病毒裂解。S蛋白(spike protein)是SARS-CoV-2病毒的主要包膜蛋白,由S1和S2亚基组成的三聚体跨膜糖蛋白,负责识别宿主细胞受体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并介导膜融合。S1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域(RBD)直接参与宿主受体识别并介导病毒入侵。S蛋白上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被认为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位点和大多数中和抗体的靶标。中和抗体可阻止S1或RBD与ACE2结合,从而防止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最终阻止病毒感染(图1)。因此,S1或RBD的突变可能会导致SARS-CoV-2有较强的传染性。如何检测假病毒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检测试验包括病毒中和试验、假病毒中和试验和替代病毒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中和抗体检测的金标准是病毒中和试验,主要包括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两种方法都使用定量的活病毒与不同稀释度的等量血清混合,并接种预先准备好的单层细胞。最后,根据空斑形成单位或细胞病变效应来评估中和抗体的效价。由于涉及到活病毒的操作,这些检测只能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极大地限制了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的使用。假病毒中和试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使用假病毒中和试验进行中和抗体检测。SARS-CoV-2假病毒以非致病性病毒(如复制缺陷型HIV-1)为载体,将载体病毒的包膜蛋白替换为SARS-CoV-2的S蛋白,并引入检测信号分子,例如GFP和荧光素酶。假病毒利用S蛋白的RBD结构域与ACE2结合,模拟病毒入侵的过程。中和抗体可有效抑制SARS-CoV-2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图2),并通过信号检测评估中和抗体效价。由于假病毒为一次性感染病毒,不具备自我复制能力,无生物安全危险,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替代病毒中和试验替代病毒中和试验是基于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利用重组RBD蛋白与重组ACE2蛋白的结合作用来模拟病毒-细胞相互作用。样品中的中和抗体可有效阻断RBD蛋白与ACE2蛋白的结合。与病毒和假病毒中和试验相比,替代病毒中和试验更安全、更容易执行且耗时更少。中和检测服务信息由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ino Biological Inc.)为您提供,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SARS-CoV-2 (2019-nCoV) Spike假病毒中和检测服务报价、型号、参数等信息,欢迎来电或留言咨询。具体详情可点击:https://cn.sinobiological.com/services/pseudovirus-neutralization-assay-service

  • 干扰素抗病毒谜团解开 有助开发治疗慢性乙肝新药

    中国科技网讯 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是不解之谜。复旦大学近日发布消息,专家已解开其中谜团。 据透露,该校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干扰素-a”通过促使细胞分泌的“外体”所携带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新机制。该发现对今后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大意义。该成果7月7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干扰素是一组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肝脏中的肝细胞是乙肝病毒活动、复制的唯一场所;而肝脏中的非实质细胞则连接、支撑肝细胞。“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微囊结构。“外体”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于肿瘤发生、发展起到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肝脏中,肝非实质细胞中的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分泌“外体”,在“干扰素-a”的诱导下,通过特定方式转运到易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外体”会“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称,在应对病的变异、耐药性方面,这些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好比“免疫军工厂”制造出的一种“火力十足”的“先进武器”,迫使病毒无法变异或产生耐药性。由此,“干扰素-a”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该课题组已将有关“干扰素-a”处理细胞分泌“外体”用于抗病毒治疗的项目申请国家专利,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孙国根 记者 王春) 《科技日报》(2013-7-12 一版)

  • 【转帖】科学家揭秘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细胞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在酸度出现变化的环境下,蛋白分子的结构将在原子水平上发生改变,引发病毒入侵并与宿主细胞发生融合。美国普渡大学和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了酸性环境和中性环境中的蛋白结构。结合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能够说明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并准备与之融合时蛋白质结构所发生的变化,而这恰恰是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研究人员借助电子显微镜清楚观测到这种病毒表面蛋白质的3D结构,他们发现,蛋白质E1、E2、p62等在病毒入侵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前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了包膜蛋白1(E1)的结构,仅知道包膜蛋白2(E2)的一般特征,如它在蛋白质复合体的位置,但还不了解它的结构。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现在已确定了E2的结构,以及E1、E2蛋白质复合体在原子水平上的精确结构。他们已经了解了E2的三种结构域,以及在酸性环境中,E2如何与细胞膜融合。E2是一种受体结合蛋白,病毒可附着其上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在宿主细胞的酸性环境中引发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可使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形成一个“融合孔”,病毒可通过“融合孔”将遗传物质转移到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在感染病毒后会产生新的病毒粒子。普渡大学著名生物科学教授迈克尔·罗斯曼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人们掌握病毒如何感染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人们生产更好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 【转帖】法国科学家揭示基孔肯雅病毒侵入细胞机制

    法国科学家揭示基孔肯雅病毒侵入细胞机制 来源:新华社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与巴斯德研究所合作,通过揭示基孔肯雅病毒表面蛋白质的3D结构,掌握了这种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公报称,研究人员借助电子显微镜清楚观测到这种病毒表面蛋白质的3D结构,他们发现,蛋白质E1、E2、p62等在病毒入侵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基孔肯雅病毒会在E2的帮助下附着在细胞膜上,然后被运送到核内体,后者的酸性环境会激发E1的活性,在它的作用下,病毒与核内体融为一体,并趁机在细胞中释放核糖核酸,从而复制更多的病毒。在完成对一个细胞的感染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会重新组合,在p62的帮助下冲破酸性环境,寻找新的传播目标。基孔肯雅病毒是导致基孔肯雅热的元凶,是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南亚、非洲中部和东部等地区传播,目前尚无防治的特效药或疫苗。研究人员说,掌握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基孔肯雅热的防治水平。

  • 新冠病毒为什么在欧美更致命?

    有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诸多谜团之一是:为什么这种病毒在亚洲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少于西欧和北美?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28日刊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内容摘编如下:天气和社会文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和潮湿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流感病毒和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也存在这种现象。不过,包括厄瓜多尔和巴西在内的一些赤道地区国家出现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许多病例和死亡。人口结构也影响到了地区间的差异。例如,非洲总体而言较为年轻的人口可能比意大利北部比例较大的老年人口更有抵抗力。▲资料图片:3月27日,在美国洛杉矶海港,在等待海军医院船“仁慈”号到来的人群中,一名非裔女性在调整她的口罩。新华社/法新▲资料图片:3月27日,在美国洛杉矶海港,在等待海军医院船“仁慈”号到来的人群中,一名非裔女性在调整她的口罩。新华社/法新但在日本这个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研究人员正在探寻各方面的原因。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习惯有助于减缓病毒的传播,而全民医保和国家对保护老年人的重视或许也起到了减少死亡人数的作用。毒株不同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一个科研团队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离开东亚并向欧洲扩散时发生了变异,他们提出这样一种可能,即最初的病毒毒株可能“在免疫或环境上适应了一大批东亚人口”,需要发生变异才能战胜东亚以外地区人口的抵抗力。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说,关于不同病毒毒株如何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发挥作用,“临床数据非常有限”。不过他指出,对于毒株的不同是否是各地死亡率相去甚远的原因,还“应该继续跟进”。图片美国科学团队也认为,一种传染性更强的病毒毒株出现在欧洲并在美国传播——不过其他专家说,目前仍不清楚新出现的毒株是否有这么大的威力。基因和免疫系统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说,亚洲和欧洲血统的人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方面存在显著不同,HLA是控制着免疫系统对病毒作出反应的基因。他说,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亚洲人的死亡率较低,但不大可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唯一原因。日本千叶大学的科学家说,一系列可能的基因因素或许决定了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不过他们同时强调,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不同的免疫反应可能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东京大学教授儿玉龙彦说,初步研究表明,日本人的免疫

  • 【注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发现一种新蠕虫病毒

    新华网天津1月20日电(记者张建新)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有一种新蠕虫病毒正在互联网络中传播。   该蠕虫病毒运行后,会删除受感染操作系统中的系统文件(名称:svchost.exe),然后复制自己为该文件,并将文件属性设置为系统隐藏,然后调用进程执行命令来启动该文件。   该蠕虫病毒会修改受感染系统的注册表相关项,将自身注册为系统的正常进程,使得受感染的计算机用户很难发现,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力和隐蔽性。蠕虫病毒还会迫使受感染的操作系统主动从网络指定的Web服务器上下载病毒、木马、ARP病毒等恶意程序。   另外,蠕虫病毒会通过枚举局域网地址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其它局域网中系统的IP地址信息,一旦捕获到有用的IP地址信息,蠕虫病毒就会尝试进行传播。   对已感染该蠕虫病毒的计算机用户,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专家建议尽快升级操作系统中的防病毒软件进行查杀。

  •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变异,我们如何应对

    新冠病毒已经变异?巴西患者病毒基因与武汉样本有3处不同[font=&][size=16px][color=#333333]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已在全球蔓延,而南美洲的巴西也在2月26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当地科学家与英国科学家合作,紧急针对该名61岁的巴西患者进行“冠状病毒基因定序”,结果发现这名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同武汉公布的病毒基因相比存在3处不同,表示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发生突变。[/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img=t0110b65fcdcd82b6d4.png?size=600x392]https://p0.ssl.qhimg.com/t0110b65fcdcd82b6d4.webp[/img][/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这份题名为《First report of COVID-19 in South America》(南美洲首份新型冠状病毒报告)的论文中,分析了巴西首例确诊病例,来自圣保罗市的一名61岁男性患者。他在2月9日至21日,曾前往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旅游,并在返回巴西后出现发烧跟呼吸道症状。研究团队从患者鼻咽中采取病毒基因,并进行分析。[/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img=t01c19c5ee564f85798.png?size=600x385]https://p0.ssl.qhimg.com/t01c19c5ee564f85798.webp[/img][/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报告指出,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这株巴西 “Brazil / SPBR1 / 2020 ”病毒的基因组,跟中国公布的 “Hu-1参考菌株 ”有3处不同,表示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开始突变。而这些突变中,有两处跟德国慕尼黑群聚传染事件中提取的病毒 “德国/ BavPat1 / 2020菌株 ”非常接近。这个结果表示,在欧洲传播的新冠病毒已经跟原本在中国传播的病毒有所不同。[/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img=t01f6261454a26fdc07.png?size=600x342]https://p0.ssl.qhimg.com/t01f6261454a26fdc07.webp[/img][/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研究团队表示,目前意大利只公布了一个病毒基因组序列,来自一位东亚地区的女游客,属于 “境外输入病毒 ”。但随着确诊病例越来越多,有必要针对意大利本土病例重新进行病毒分析。 “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地区,正好是出现第一例意大利本土病例的地方,所以我们分析的病毒基因或许可以代表新的发现,包括病毒的变异。 ”研究团队将这份资料公开,希望各国能共享研究成果,避免病毒在大家不清楚其已变异的情况下传播,引发更多不确定的突变。[/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33333]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变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color][/size][/font]

  • 【前沿科技】科学家利用烟草花叶病毒造出病毒晶体管

    【前沿科技】科学家利用烟草花叶病毒造出病毒晶体管

    美国科学家用烟草花叶病毒制造出了开关速度非常快的“病毒晶体管”电脑病毒和手机病毒令人头痛,生物意义上的病毒却可能用来制造新型晶体管,使芯片功能更加强大。美国科学家已经用烟草花叶病毒制造出了开关速度非常快的“病毒晶体管”。晶体管的开关速度直接关系到芯片处理信息的速度。如果能将“病毒晶体管”大量集成制造成芯片,可望大大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例如,数码相机显示一张照片原本需要若干毫秒,使用新芯片后所需时间可缩短到微秒级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最近在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长度约30纳米(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的烟草花叶病毒表面涂上纳米级的金属铂粒子,平均每个病毒表面约有16个铂粒子。然后将病毒嵌入聚合物制造的网格,将网格置于两层电极中间,形成与普通晶体管类似的“三明治”结构。对这种“病毒晶体管”施加电压后,每个铂粒子都会释放一个电子到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上,使晶体管切换到“开启”状态。如果电压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电子从蛋白质跳回铂粒子,使晶体管“关闭”。在这一过程中,电荷移动的距离只有10纳米左右,所需时间仅100微秒。这一成果离制造出实用的芯片尚有很大距离。科学家说,他们正在研究怎样将多个“病毒晶体管”连接起来,希望在4年内研制出由数百万个“病毒晶体管”组成的芯片样品[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192143_45574_1603372_3.jpg[/img]烟草花叶病毒来源:新华社

  • 日本新型病毒出没

    英国变异病毒:N501Y型(感染力增70%,致死率增40%)南非、巴西变异病毒:N501Y+E484K(感染力增50%,致死率增20%)东京变异病毒:E484K(未知)这种病毒不同于英国病毒和南非病毒,属于一种新型的病毒,它具有逃离抗体攻击的特性,并且易于再感染,疫苗有可能不起作用。报告说明,“E484K”病毒,具有三大特性:第一,能够躲避免疫,现有疫苗可能对它不起作用。第二,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易于再一次感染。第三,感染力可能较强。

  • 病毒分类的依据——病毒的基本特性及其实验方法

    特性分类 具体特性 实验方法 形 态 学 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形状(球形、子弹形、砖形、卵形或杆状、丝状或多形态) 电镜 滤膜 有无表面纤突及纤突的特征 电镜 有无囊膜 氯仿 衣壳对称形和结构,立体对称、螺旋对称还是复合对称 电镜 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的壳粒数目或螺旋对称病毒的核衣壳直径 电镜+计算 理 化 特 征 病毒粒子的分子量、浮密度、沉降系数 病毒梯度离心 对酸碱的稳定性 PH3 PH10 TCID50 对热的稳定性 TCID50 对两价离子(Mg2+、Mn2+)的稳定性 TCID50 对脂溶剂(乙醚或氯仿)的稳定性 对去污剂的稳定性 TCID50 对辐射的稳定性 TCID50 基 因 组 核酸类型 RNA或DNA溶解实验 基因组大小(kb) 酶切,SDS-PAGE 是单股还是双股 线状还是环状 AO(丫啶橙)染色 正义、负义或双义 是整个还是分节段的,节段的大小和数目 SDS-PAGE 核酸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是否有重复序列,是否有同聚物,G+C含量 5’端帽的存在与否和类型 5’端共价结合蛋白存在与否 3’端多聚A尾的存在与否

  • 新型XE病毒来袭

    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奥密克戎BA.1和BA.2型病毒混合而成的新变异病毒“XE”于1月中旬确诊后,到3月22日为止,已经确诊了2万2763例XE病毒。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XE病毒比迄今为止感染力最强的奥密克戎BA.2病毒还要强10%。但是它的重症化率与致死率尚不明确,还在继续分析研究中。目前在亚洲地区,泰国和韩国等已经确诊了XE病毒。

  • 【分享】病毒有生命吗?

    【分享】病毒有生命吗?

    在1950年代的经典电视喜剧《蜜月期》(The Honeymooners)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布鲁克林的公共汽车司机Ralph Kramden大声地对妻子Alice说道:“知道吧,我明白你多么容易感染上病毒。”半个世纪之前,连Kramden家这样的普通人都有一些病毒方面的知识―知道病毒是疾病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6/201106061421_298060_1641557_3.jpg病毒生存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边界线上. 尽管病毒挑战着我们关于“有生命”的概念,但它们却是生命网络中的关键成员。 在1950年代的经典电视喜剧《蜜月期》(The Honeymooners)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布鲁克林的公共汽车司机Ralph Kramden大声地对妻子Alice说道:“知道吧,我明白你多么容易感染上病毒。”半个世纪之前,连Kramden家这样的普通人都有一些病毒方面的知识―知道病毒是疾病的微型使者。不过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并不确切地理解什么是病毒。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界对病毒定义的集体看法不断发生改变。病毒最早被认为是毒药,然后是生命的形式,再后来是生化物质,如今,病毒则被看成处于有生命和非生命之间交叉区域的存在物:它们自身不能复制,但可以在真正的活细胞中复制,而且能够深刻影响宿主的生物习性。在现代生物科学时代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病毒都被归入非生命的一类,这种分类法带来了一种不曾预料到的后果:导致大多数研究者在进化研究中都忽略了病毒。但是,科学家终于开始意识到,病毒是生命史中的重要参与者。

  • 【分享】“病毒电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利用病毒制造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将来可望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汽车中。该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2日的《科学》上。 该论文介绍说,他们首先将长条状的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表面可以生长出作为电极的无定形磷酸铁。无定形磷酸铁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连接,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 科学家们利用显微镜对数以百万计的病毒DNA进行扫描后,选定了M13病毒。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是一种非常简单且容易操控的病毒,对人体无害。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与碳纳米管“绑定”的转基因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电极的充放电率与目前最尖端的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这种“病毒电池”可以充放电至少100次而不损失电容,尽管与磷酸锂铁电池仍有差距,但后者价格昂贵而且有毒,而“病毒电池”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在室温或室温以下制备,不需要有害的有机溶剂,电池内部的物质也无毒。 领导这项研究的安杰拉贝尔彻说,他们下一步计划利用可产生更高电容、电压的物质如磷酸锰、磷酸镍等,开发性能更好的电池,并期待相关技术可以尽早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 【分享】新型电池---“病毒电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利用病毒制造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将来可望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汽车中。 科学家在4月2日的《科学》在线发表文章介绍说,他们首先将长条状的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表面可以生长出作为电极的无定形磷酸铁。无定形磷酸铁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连接,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 科学家们利用显微镜对数以百万计的病毒DNA进行扫描后,选定了M13病毒。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是一种非常简单且容易操控的病毒,对人体无害。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与碳纳米管“绑定”的转基因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电极的充放电率与目前最尖端的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这种“病毒电池”可以充放电至少100次而不损失电容,尽管与磷酸锂铁电池仍有差距,但后者价格昂贵而且有毒,而“病毒电池”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在室温或室温以下制备,不需要有害的有机溶剂,电池内部的物质也无毒。 领导这项研究的安杰拉贝尔彻说,他们下一步计划利用可产生更高电容、电压的物质如磷酸锰、磷酸镍等,开发性能更好的电池,并期待相关技术可以尽早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来源科学网)附英文全文:[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42392]Fabricat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High-Power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ing Multiple Virus Genes[/url]

  • 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大病毒:或成第四个生命域

    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307/20130722095322261.jpg2013年7月19日一项研究指出,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已知最大的病毒:Pandoravirus。这一发现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科学问题,甚至预示着第四个生命域(domain)的出现。在生物分类系统中,三域系统的生物演化树包括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域,而作为非细胞生物的病毒并不包含在生物分类系统中。新发现的超大型病毒被归为Pandoravirus属(属是介于科和种之间的分类级别),其长度约为1微米——这已经使其他的病毒相形见绌。大部分病毒的大小在50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与其他病毒相比,Pandoravirus除了体积超大之外,还具有超大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共有2500个基因。大部分的病毒DNA只有10个基因。十年前,巨型病毒Mimivirus的发现也在微生物学界引起了类似的轰动。Mimivirus是首次发现的从实体及基因角度都极其巨大的病毒,其长度大约为0.7微米。在发现Mimivirus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比其更大的病毒Megaviruschilensis。研究合著者,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微生物学家让·米歇尔·克拉维莱(Jean-MichelClaverie)说:“我们对病毒的大小的极限思考了很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更多实验室,来寻找这些奇异事物的原因。”克拉维莱目前属于微生物学家尚塔尔·阿贝热尔(Chantal Abergel)的研究团队。他们从水体沉积物中开始寻找更多的巨型病毒。这些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变形虫(阿米巴),而变形虫正是巨型病毒的宿主。不出所料,研究者发现了两种超大型病毒:Pandoravirussalinus是从智利Tunquen河口的沉积物中采集到的;Pandoravirusdulcis则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一个淡水池塘。二者都寄生在变形虫的体内。研究团队称:“发现这样一种全新的病毒,其意义每隔五十年就会有巨大的不同——这是一次重大的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为何之前未发现Pandoravirus?那么,为何科学家在之前没有发现Pandoravirus?答案有好几个,但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是:许多科学家依然认为病毒比细胞微小得多——他们还不习惯在更大的尺度上看待病毒。克拉维莱说:“当人们在观察细胞内部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大小比较奇怪,或者含有未知的内容物,或者几何形状超出常规的物体。他们不会想到病毒,而是认为这有可能是某种细菌。”当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试图培养这些“细菌”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这也不会使他们感到意外,因为海洋中的细菌最多只有60%能够在实验室里培养成功。研究人员还指出,Pandoravirus可能早在13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但当时科学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研究团队在相关文献时,发现在一篇描述变形虫“Acanthamoeba”体内寄生生物的文献中,提到了类似Pandoravirus的颗粒物质。Pandoravirus与其他病毒的不同之处简而言之,Pandoravirus与其他病毒之间的共同点很少——“有些方面让我们感到特别惊奇。”研究团队称。例如,这些病毒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繁殖。大多数病毒会先建造一个空的衣壳,然后逐渐将DNA填充进去。奇怪的是,Pandoravirus会同时完成这些过程,研究团队将其称为“编织”(knitting)过程。或许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在Pandoravirus的基因组(共2500个基因)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任何的生物演化支系中。换句话说,它们和我们相比几乎就像是外星生命一样。研究团队指出,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是“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证据。现在被广为接受的三域系统中包括了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人类等复杂生命体都属于真核生物域。研究者称,三域系统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忽略了一部分拼图”。需要了解的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病毒并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研究团队强调:绝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是其他微生物。事实上,许多Pandoravirus以及类似的海洋病毒可能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有益的角色,只是这种机制很难被发现。例如,这些病毒会感染海洋浮游植物,调节其密度变化。海洋浮游植物制造了地球近一半的氧气,也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研究团队补充道,Pandoravirus的发现“显示了我们对地球微生物的了解有多么浅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