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标准发展

仪器信息网标准发展专题为您整合标准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标准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标准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标准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标准发展话题讨论。

标准发展相关的论坛

  • 【资料】-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综述

    [i]山东冶金 2006 28(4):1-4[/i][b]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综述[/b][i]胡晓燕[/i]摘 要:介绍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管理、现状及冶金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研制方向。关键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管理;现状 可靠的分析测量结果对于各个行业的正确决策至关重要。科学、经济、贸易、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测量结果,分析测量结果需要满足使用目的。这意味着根据要求的不确定度水平要达到特定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有效性的范围内应具有可比性,这个范围可能是行业性和国内性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全球性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工具和途径。ISO 导则 35:2006 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义为:“是采用计量学上有效程序测定了一个或多个特性值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其伴有一个提供了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声明的证书”。由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义可以得知其具有可溯源性,确保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相同的被测量进行测量时,获得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我国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技术领域的漫长历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发展历史1.1 起源与发展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首先应用于钢铁工业。1906 年美国标准局(现为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简称 NIST)制备和颁布了第一批冶金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 种铁、1 种钢),正式确认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含义上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eferencem aterial)。1911 年美国又发布了铜、铜矿石等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品种扩大到25 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出现解决了现场分析的准确一致的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得到了工业界的承认,在其它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先后颁布了自行研制的钢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1952 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批钢铁等标准样品。1.2 管理机构的起源与发展1.2.1 ISO/REM CO 的产生 1973 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BS)与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 L)联合召开了有关标准样品的特别国际会议,会议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国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委员会,并请求 ISO负责组建该委员会的秘书处。ISO 理事会为此在1974 年批准成立一个有关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特别工作组(REM PA)。1975 年 9 月 ISO 理事会正式批准将该工作组转换为直属于 ISO 中央秘书处的标准样品委员会(缩写为 ISO/REM CO),该委员会是目前国际组织中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合作方面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color=red]最后有全文的下载[/color]

  • 我国标准该如何发展?

    导读:11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题为《积极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文章指出: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实践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标准引领时代进步”。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系统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标准化工作,助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需注重以下六个方面。加强标准化战略理论研究战略理论是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标准化政策措施的研究,全面总结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任务,探索标准化支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政策措施体系。加强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探索标准化发展规律、现实需要,围绕标准体系优化、标准制定水平提升、标准实施效率提高、标准化机构建设和职能定位等重大课题,加快形成一批标准化科研成果,推进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发展。推进具体标准的基础研究,提高每一项标准的适用性、先进性,提高中国标准的整体质量水平。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内生动力。当前,标准化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进入了深水期、攻坚期,要加大力度,确保进度,及时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废止一批、转化一批、整合一批、修订一批,并研究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和评估,逐步建立强制性标准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尽快完成现行推荐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集中复审,分年度对滞后老化的标准进行修订,加大对新立项的标准审查、评估力度,缩短制修订周期,提升标准质量和水平。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实施好《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完善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努力营造团体标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和规范团体标准发展,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升级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开展以随机检查、比对评估为主,事中事后监管,将标准实施情况纳入质量信用记录,鼓励第三方发布企业标准关键指标排行榜,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推进整合绿色产品标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加快构建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发布和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实施“标准化+”行动实施“标准化+”行动,是建立健全我国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工作,是推进标准化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一是推进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信息和物流标准化、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建立农业标准化区域和服务推广平台,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二是推进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颁布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努力提升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水平。三是推进实施“标准化+消费升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的要求,建立消费品国际标准比对与报告制度,实施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推动内外销的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升内外销产品标准一致性水平。四是推进实施“标准化+科技创新”,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标准“领跑者”制度,不断完善标准奖励激励机制,推动标准与科技协同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五是推进实施“标准化+生态文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继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加快“绿色标准”研制推广。六是推进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加强政务服务标准的制定实施,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化。七是推进实施“标准化+社会治理”,与国务院审改办、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国家审计署等部门,协力推进全国行政审批标准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化、养老标准化、审计标准化等工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大标准国际化工作力度以第39届ISO大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同世界各国的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落实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促进重点领域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治理,在我国优势、特色领域,加大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力度,加强与主要贸易国标准协调与互认,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继续加大国际标准转化力度,积极开展中外标准比对,加快提升中外标准一致性程度。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中,标准是法律法规的技术依据和重要补充,加强标准化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同时,标准化工作也需要依法开展,特别是要把标准化改革的成果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按照改革的要求,齐心协力、顾全大局,共同推动修法进程。在此基础上,推进各地的标准化立法工作,创新各地标准化工作机制,推进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此外,还要完善标准化的部门规章,加强标准化法与其它法律法规的统筹协调,建立比较完备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法制体系。打造标准化人才队伍人才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推进标准化学历教育,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组织开展标准教材的编写,构建标准化人才教育平台。强化标准化智库建设,建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吸纳国内外顶尖的研究人员参加,充分发挥好标准化智库作用。着力培养标准化管理人才,形成标准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企业标准化管理队伍,把标准化应用到社会治理、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大力培育标准化科研人才,加强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发挥标准化创新基地孵化功能,使更多科研人才投入到标准化工作中去。加强标准化技工人才队伍建设,把标准化理念融入工匠精神,提高一线工人标准化知识水平,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支持。选拔培养一批懂标准、懂业务、懂外语的国际标准化人才,更多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更多发出中国声音。广泛开展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在全社会形成学标准、懂标准、守标准、用标准的良好风尚。作者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 田世宏

  • 我国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12日在此间说,实现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环节。我国中医药行业将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以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 这是于文明在12日出席“广东康美药业现代中药自主创新及标准制定平台启动系列活动”时说的。当日,广东省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康美药业中药饮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康美药物研究院挂牌成立。 于文明说,随着国家“民生优先”的社会管理战略不断深入,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既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中医药的关注与重视,也为发展中医药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撑。 “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基本药物标准,加快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中药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于文明表示,作为行业主管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通过标准化的形式加强中药人才、科技和投入,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有序发展。 于文明介绍说,目前中药标准在国际的需求更大,影响更深远,我国将从“先药后医,医药结合”的原则,从中药标准入手,逐步实现中医中药标准结合,同步推进。同时,“先点后面”,先选择好几个突破点,做深、做细、做透,通过不断完善成熟,再形成国家标准推广应用。 于文明表示,作为我国最早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和任务的省份,广东省依托作为康美药业公司成立了广东省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是我国推进中药标准工作中的首个地方中药标准化组织。“广东的实践和经验,必将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值得全国学习和推广。” 据了解,广东康美药业公司成立于1997年,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多个国家中药饮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作为广东省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与建设单位,康美药业在率先参与制定国家中药饮片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中药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制定出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企业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标准,率先推进中药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 【资料】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一)欧美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质量保证标准,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经过几年的实施,美国国防部在总结以往订货所应用的质量保证条款的基础上,于1959年提出两项军品质量保证标准,经过试行于1963年升为正式的质量保证标准。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美国军品应用质量保证标准成功的经验,首先在锅炉和压力容器上被采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于1971年发布和实施了ASME-Ⅲ-NA4000《锅炉与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锅炉和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的实施,使锅炉和压力容器的事故率大幅度下降,取得显著的成效,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核工业部门引进和实施了质量保证标准。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借鉴军品质量保证标准,制订和发布了国家标准ANSI N45.2《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后演变为ANSI/ASME NQA-1-1983。国际原子能机构吸取美国的经验,于1978年颁布了IAEA50-C-QA“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并得到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承认,它包括13项条款,通常称之为“十三条”。“法规”对保证核工业安全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由于美国军品、锅炉和压力容器,以及核电站采用和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所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1978年以后,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英国制订了一套三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Part1、Part2、Part3。加拿大制订了一套四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CSAZ299.1-299.4。此外,法国、挪威、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制订了质量保证标准。 质量管理标准是为了适应质量保证标准的实施而诞生的。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适应供需双方实行质量保证标准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多年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质量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质量管理标准和细则的实施,保证了质量保证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ISO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1.ISO/TC176技术委员会简介 ISO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的缩写,其代表的意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是非政府性组织,目前已有100多个成员国。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下属技术委员会之一,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秘书国为加拿大。 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往来中民用品订货采用质量保证作法的需要,于1979年在ISO原认证委员会第二工作组(ISO/CERTCO/WG2)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委员会有英、美、法、加拿大、西德、南非、瑞士、挪威、日本、中国等50多个国家,作为“P”成员国(正式成员国)参加工作和活动;有“O”成员国(观察成员国)16个,并且不断地发展增加。目前下设有三个分技术委员会和12个工作组。 SC1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术语标准,法国为秘书国;SC2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质量体系标准”,下设有两个工作组,分别负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美国和英国分别为两个工作组的秘书国。SC3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质量技术标准的制订。 2.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1)质量术语标准--ISO8402标准的演变 ISO/TC176的SCI分技术委员会,自1981年10月开始,在总结和参照世界有关国家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协商,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ISO8402-1986《质量--术语》标准。该标准包括22个术语。随着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对质量术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SCI分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经委员会审查通过,发布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该标准共包括四部份术语,其中基本术语13个,与质量有关的术语19个,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术语16个,与工具和技术有关的术语19个,共计67个术语。 (2)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ISO/TC176的SC2分技术委员会经过努力工作,于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中的主体标准,共包括“标准选用、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三类五项标准。该五项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和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于1994年对系列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随后,标准制订工作进展较快,ISO9000标准发展成ISO9000-1、ISO9000-2、ISO9000-3和ISO9000-4;ISO9004发展成ISO9004-1、ISO9004-2、ISO9004-3和ISO9004-4等项标准。2000年ISO/TC176委员会颁布了ISO9000最新标准,一般称为ISO9000:2000版,现已经在全世界开始推行。我国依据ISO9000国际标准,制定了GB/T19000标准,GB/T19000标准与ISO9000国际标准完全相同。 (三)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演变 1.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演变 原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为了加快推进我国质量管理的步伐,适应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于1988年组织人员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经批准后于当年12月10日发布国标GB/T 103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于1989年组织116个企业试点贯彻实施。 为了使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经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研究,决定将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改为等同采用,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技术委员会(CSBTS/TC151)提出,经国家标准化部门批准,于1992年10月13日发布了国标GB/T 19000-1992-ISO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199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组织人员根据ISO9000:1994版标准对国标92版标准进行修订,经批准于1994年12月24日发布了GB/T 19000-1994idtISO9000: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并于1995年6月30日实施至今。 2.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性标准的情况 我国对ISO10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性标准也采用等同的方法来制订成国标,从1993年开始先后制订和发布了GB/T19021.1,GB/T19021.2,GB/T19021.3与质量体系审核有关的标准,以及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质量手册编制指南、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果指南等标准。 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都是等同采用ISO相应标准的。

  • 从标准化角度看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

    【序号】:4【作者】: 李婵杨磊廖延【题名】:从标准化角度看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期刊】:中国标准化.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3(07)【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LH5p0PuH2zXk3Dto3xKnvXZQyzQyEANwhc1dxEukfCc&uniplatform=NZKPT

  • 纺织服装行业“十二五”标准化发展五大特点

    纺织标准化作为纺织工业重要的技术支撑,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国外技术壁垒以及规范市场、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年间行业标准优化出新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共制定修订757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46项,行业标准411项。从“十一五”历年标准的增减变化来看,标准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通过对标准的制定修订以及复审,标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有很大提高,标准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1453项标准已经形成一个国标与行标相结合,强制与推荐相协调,通用基础、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相配套,标龄结构基本合理,涉及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制品、服装以及纺织装备各个产业,涵盖服用、家用、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满足了各产业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为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加强了对新型纤维、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等相关标准的研制,制定了《间位芳纶短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长丝》等高性能纤维和《超细涤纶低弹丝》等差别化纤维标准及纤维鉴别方法标准60多项,生态纺织品标准40多项,功能性纺织品检测与评价标准50多项;新制定了《童装绳索和拉带安全要求》等童装安全标准3项;完成了《浆纱机》、《自动络筒机》、《高精度分段整经机》、《数字化簇绒地毯织机》等一批重要纺织装备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新增3个技术委员会(TC)、10个分技术委员会(SC),全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达到26个,其中TC6个、SC17个,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3家。我国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的3个技术委员会(ISO/TC38、ISO/TC72、ISO/TC133),相关联标准共452项,已不同程度转化为我国标准的有323项。  随着纺织品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和全球化,我国也认识到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性,有关标准归口单位积极提出制定国际标准的提案。ISO/TR12116-2008《纺织品使用试验室色牢度试验模拟实际穿用中褪色的方法》技术报告即由我国提出和起草。2010年,我国作为ISO标准项目提案人提出了制定《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生丝电子检测分级规范和试验方法》两项国际标准的立项建议和标准草案,并获得投票通过正式立项。2010年下半年,由我国组织召开了《生丝电子检测分级规范和试验方法》和《纺织品防霉性的试验方法》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  主体转变企业从“用”到“定”  近年来,纺织行业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争取和承担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标准化研究工作。如多家单位参与商务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项目,承担完成了多项出口商品技术指南的研制工作,先后发布了出口羽绒服、针织品、生丝电子检测、绸缎等8项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并成立了出口羽绒服装、针织品等2个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婴幼儿用纺织品安全健康性的研究、新型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的研究、功能性纺织品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等多项标准化前期科研项目,列入国家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为促进标准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设立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标准项目实施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也将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纳入奖励范畴。“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获得“中国标准创贡献奖”7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3项。  “十一五”期间,行业各标准化技术组织和相关单位广泛开展新制定修订标准的宣传工作。同时,各标准化技术机构组织了大量的标准培训宣传贯彻会,帮助企业和相关检测机构准确理解和使用标准,对标准的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企业贯彻实施标准,我们将企业学标准、用标准的热情转化为制定标准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使企业从使用标准的客体转化为制定标准的主体。

  • 标准不完善和科普缺失成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两大短板

    “相关标准不完善和科普欠缺,成为制约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两大短板。”8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运动营养食品技术与应用专家论坛上不少专家如是说。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台北市立大学等单位主办,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国家卫计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台北体育大学、北医三院等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近百人参会。  全球运动营养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球运动营养品的销售额达到918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3倍。从产业的角度,我国和发达国家也有着较大差距。2011年,运动营养食品全球销售额约214亿美元,运动营养食品最大销售国美国约30亿美元,而我国不足美国的1/30,仅为0.9亿美元。2012年,美国能量饮料销售额是125亿美元,最好的品牌24个,知名品牌10个,仅Gatorade一款能量饮料每年销售额就达2亿美元。而与国外相比,2012年我国运动饮料仅有8个,且产值很低。  法规完善  直接推动产业发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长杨则宜教授指出,我国运动营养食品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相对滞后的法规,这是一个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法规标准的完善与否对运动营养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全球较早设立运动营养食品相关标准的是美国。1994年美国国会发布的《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活动》公众法规,对其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有着突破性的推动作用。在此法规下,运动营养食品实施的是备案制。在这种规定下,美国的一个相关产品,如果两三年不能上市,就会被淘汰。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运动食品法规做得十分完善。在其2000年发布的相关法规中,将运动营养食品归属到“特殊目的食品”中,随着2008年和2011年的两次修改,日臻完善。我国运动营养食品标准制定虽起步于1994年,但快速发展始于2004年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的成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共制定完成包括能量、蛋白在内的5个行业标准,由此形成比较完整的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标准。但杨则宜表示,这些行标仅为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标准将纳入到国家安全标准范畴,目前处于清理整合的进程,以期对运动营养食品发展起到更大推进作用。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公众对运动营养食品的认知不足。2011年,我们国家健身人口是28.2%,将近4亿,但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销售仅有0.4亿美元。美国有60%的人健身,人口1.8亿,但运动营养食品的销售达30亿美元,反差太大。“为什么美国运动产业这样发达?在美国超市可以找到原因:一个可口可乐冰柜旁就有一个佳得乐运动饮料的冰柜,消费者买一箱可乐的同时也买一箱佳得乐。相反,作为老牌的美国运动饮料佳得乐在我国上市两次,但还是没人要。” 杨则宜感慨道,“国内健身的人群不少,但是吃运动营养食品的人太少了,原因就在于不认知。” “我国有4亿健身人群,但是不知道怎么吃,怎么运动,希望加快公众对运动营养相关知识的普及。”杨则宜呼吁。

  • 药品GMP认证评定标准及发展变化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4469]药品GMP认证评定标准及发展变化[/url]看看吧

  • 【征集】2007年其他标准版块发展及意见方向征集贴

    2007年其他标准版块发展方面及意见征集贴:RT我先给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1.子版修改:调整ASTM子版为国外标准子版,内容主要发布交流国外的一些标准包括:ASTM、EN之类;新设业内规范子版,内容主要是类似于作业指导书、程序性文件、甚至自己编写的操作规程,提倡原创;新设标准交流子版,内容主要是交流现有标准的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倡导原创标准,发布标准界新闻动态。2.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大家发布求助标准的地方,虽然这是我们目前其他标准版块最大的作用,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标准这块,国内相对比较落后,目前还有很多正在使用的标准还是8X版,而且在这些标准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2007年,其他标准版块不仅要继续保持2006年互帮互助的优良风气,更要发扬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出来,把自己发现标准中的问题都发布出来,和大家探讨起来。2007年的标准版块会更红火!

  • 【全球@视野】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国际标准现状与发展动态

    中国钢铁新闻网2007年6月11日报道:磁性材料按化学组成分金属磁性材料和非金属磁性材料(铁氧体材料)两大类。其应用极为广泛,涉及到电子信息、机电、汽车、冶金、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生物医学等各应用领域。在电子信息中,无论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工业产品还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仪器仪表和现代军事装备中等均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及元器件,并在这些设备、装备和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磁性材料与元器件的研究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磁性材料、元器件的各种系列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58年成立了IEC/TC51“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电子和通讯设备用磁性元件及相关附件、测量和试验方法,电感器、电子变压器、微波铁氧体器件以及各种铁氧体材料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IEC成立了IEC/TC68“磁合金与磁钢”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磁合金和磁钢专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已发布涉及磁性材料分类、金属软磁、永磁的电磁特性及其测量方法标准14个。我国在1989年成立了与IEC/TC51相对口的CSBTS/TC89“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于1997年成立了与IEC/TC68相对口的CSBTS/TC228“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磁合金和磁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国际标准的趋同的需要,了解国际、国外先进国家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推动我国磁性材料与元器件的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对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的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现状及发展动态作一简单介绍。

  • 【资料】新一轮相关技术标准修订 看国际食品机械科技发展新走势

    国际食品机械的科技发展走势将如何变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修订了新一轮的食品机械相关技术标准,安全卫生要求进一步受到重视,以适应和满足食品加工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高新技术在食品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高食品机械技术含量的重点内容;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强,成为新一轮食品机械技术跨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技术壁垒的门槛越垒越高,成为食品机械技术竞争的主要形式。通过这些新的重大变化可以看出,国际食品机械经济效益的获取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种、数量、规模、性能等物化的有形资本,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技术标准、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无形资本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在食品机械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显著,成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提高技术竞争能力、扩大本国产品出口、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重要手段,一个开放性的、以无形资本为科技竞争重点的国际食品机械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高新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 “高新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出现的内涵丰富的新概念,用以表达在经济上能够取得重大效益的高端技术,也是当代食品机械科技发展的前沿以及各国技术竞争的重点,它表达了当代食品机械技术含量的高低。世界各国评价食品机械的技术含量时,往往要分析其高端技术的实用化程度。纵观世界食品机械的技术发展,其国际竞争的内容主要是技术竞争,提升高新技术的实用化程度,已对食品机械的竞争作用日渐明显。 高新技术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增加得率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食品机械中广泛采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机电光液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膜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微波技术、辐照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从而不断有技术含量高、更人性化的食品机械新产品投放市场。其中机电光液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已贯穿于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食品机械中,而其他方面的高新技术只是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的某一领域。如膜技术主要用于食品加工的分离环节、辐照技术主要用于杀菌环节、微波技术主要用于杀菌及干燥环节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加工产品的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农产品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产品市场竞争力等。与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相比,高新技术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发展优势。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所以大大推进了各国食品工业的产业发展,由连续化生产代替了间歇式生产,由专业化生产代了通用化生产、由大型化生产代替了中小型生产,由全程质量控制代替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等,实现了食品加工过程的连续化生产、专业化作业、自动化调节、全程化控制和产业化经营等。这些技术跨越,主要是高新技术在食品机械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效果越来越突出。 2.各国标准纷纷趋向于国际标准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食品机械相关标准纷纷向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靠拢,采用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作为本国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实现国际间食品机械技术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促进国际间食品机械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顺利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 年底,约有100多个国家已经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使国际标准的趋同化成为世界食品机械发展的一大主流。在这一发展主流中,技术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较多地承担了国际食品机械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把本国的一些技术纳入到国际标准之中,从而获得更大的技术经济利益;技术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在食品机械领域也必须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以等效采用或部分采用国际标准,如不这样做就会处于被国际边缘化的危险。尤其是WTO 成员国,大都以国际标准作为制定本国食品机械技术标准的基础,从而强化了国际标准在协调各国食品机械技术标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国际标准在食品机械中的全球化地位和经济一体化作用。因此,食品机械国际标准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采纳,并逐步成为全球性普遍采用的技术标准。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食品机械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化研究工作,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食品机械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基本途径就是采取各自的有效措施,使本国的食品机械标准向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靠拢,以设法占领和提升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主要表现为: 以美、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区域性食品机械的标准化活动,企图长期占领和控制国际食品机械相关标准的制订权。他们积极争取承担食品机械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并将本国的食品机械标准内容尽量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以保证本国利益在国际标准中充分体现,通过制修订国际标准来保障本国食品机械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以利于本国食品机械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 为了实现欧洲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趋同化,国际标准化组织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即ISO/CEN 维也纳协议。在该协议中确立了国际标准优先的原则,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将尽量等同采用现有国际标准作为欧洲标准。实际上,绝大多数食品机械国际标准是由欧洲标准转化或提升过来的。因此,欧洲食品机械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上具有等同一致性和协调性,欧盟各成员国的食品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均采用欧洲标准或国际标准,两种标准的作用和采用效果是一致的。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政治巨变后,原成员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其食品机械技术标准大都向欧洲标准体系逐步靠拢,并致力于与欧洲标准趋同一致。与此同时,欧洲标准化机构也出于当前欧盟东扩的需要,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东欧国家进入欧盟的相应措施,使其食品机械标准与欧洲标准趋同接轨。此外,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也实施了“优先采用欧洲标准”的趋同策略,以实现本国食品机械标准与国际/欧洲标准的趋同接轨。

  • 25省份出台预制菜发展标准 万亿级赛道等待“国标”出台

    [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color=#000000]从2020年开始,预制菜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到了2023年,政策因素和资本布局成为新的驱动因素。虽然行业顶层文件与国家标准尚在研制和审批中,[color=#ff0000]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5个省份出台了各自的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和地方标准。重庆、河南、甘肃、广西等多个省份更是将“支持预制菜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写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color][/color][/font]受访专家表示,预制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较前两年已经有了颇为明显的提升,也在今年的年夜饭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但2024年整个行业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扩容提质,关键还是在于预制菜国家标准出台的速度。未来“国标”的出台,能极大程度化解公众目前对预制菜的不信任和恐慌心理,真正激发这个“潜在万亿市场”的消费活力。[align=center][b][img=图片,600,40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f13e8ee9-1749-4213-a656-f8894b734ebf.jpg[/img][/b][/align][align=center][b][color=#ffffff]预制菜政策红利仍在释放[/color][/b][/align]在过去一年里,中国预制菜产业迎来政策红利。“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工信部等三部门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将预制化食品列为培育壮大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工信部答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557号建议中提到“加强产融对接,引导有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预制菜在内的传统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据统计,中国618个县(市、区)重点发展预制菜产业,2023年预制菜产业规模将突破4800亿元,增速超过13%,近三年预制菜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为4026家,截至2023年底,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达8万家,企业数量仍逐年走高。有业内人士解读称,从国际视角,与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早的美国和日本相较,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美国与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60%以上,而中国预制菜渗透率为10%—15%,中国预制菜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符合当代家庭便捷多样的消费习惯的转变,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湖南、湖北、宁夏、江苏、广东、山西、山东、河南、福建、内蒙古等25个省份出台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重庆、河南、甘肃、广西等多个省份更是将“支持预制菜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写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比如,重庆提出,2024年将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预制菜、柑橘、中药材、榨菜、茶叶、重庆小面六个百亿元级产业。河南提到,壮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建立“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采访时指出,预制菜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泛,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各地支持预制菜产业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延伸,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方向,也推动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开辟了预制菜产业新赛道,进一步推动餐饮消费多元化发展。不过,预制菜的实际产业布局情况仍存在区域差异。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与预制菜的相关企业中,山东以8200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河南、江苏分别拥有5900余家以及5200余家,位居二、三位。其中,山东共有7家预制菜上市企业,而广东的多家餐饮品牌则凭借佛跳墙单品在龙年的预制菜年夜饭上占据C位。“万亿市场,同样也是亿万挑战,各地选材、风味、做法,甚至连调味品都不一样。突出地方特色和区域口味的融合调整都很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也不能盲目布局。”朱丹蓬表示,目前预制菜发展较好的山东、广东等省份,在上游产地、中游生产、下游菜系品牌上都有较为完善的基础优势。预制菜属于长链条型、三产融合性、讲求连贯性的产业,但目前一些已经布局的预制菜产业基地还存在产业链分离、关键节点“掉链子”的现象。例如,冷链物流是介于生产加工与市场推广间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很多基地冷链物流水平较为低下,无法高效地处理跨地区订单,也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运作。因此,诸如冷链等关键链节点衔接不上等问题会直接导致上中下游企业群协同作用差,运营成本陡增。此外,一些基地上下游分离,生产需求与市场供应两端迟缓响应、无法响应变化,导致供需失衡、资源浪费、增加经营风险。工信部正在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出台关于推动预制化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加快地方传统美食、特色小吃等的预制化转型,推出更多品质优异、口味独特、营养安全的预制化食品。针对未来可能出台的国家级预制菜行业发展政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建议,需要建立当地预制菜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预制菜研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孵化预制菜行业人才,加强预制菜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健全冷链物流体系,积极为预制菜行业的集聚与发展提供配套和支撑完善预制菜营销网络,培育本地消费市场,支持企业对接电商平台,推动预制菜线上专区健康发展。[align=center][b][color=#ffffff]标准缺失成为关键制约[/color][/b][/align]虽然预制菜企业在产业布局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上迎来一波高潮,但直至目前,预制菜的主要消费其实仍在B端(面向企业)。饿了么新服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预制菜数字消费报告》显示,预制菜B端市场占比达80%,主要范围包括餐饮连锁店(7000亿元)、外卖(1万亿元)、涉及旅游饮食及各机构食堂在内的团餐(1.5万亿元),以及涉及农村红白喜事的乡厨。目前,中国预制菜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朱丹蓬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领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绝大多数消费者会顾虑预制菜是否添加防腐剂、相关包装材料是否安全等问题。为了打消众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顾虑,预制菜企业需要做好“透明化”。“尽管2022年以来,多个关于预制菜的团体标准发布,也有预制菜相关产业联盟成立,但从目前来看,制定的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这对预制菜行业发展或许能起指导作用,但却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预制菜企业可能因为标准不清而不敢在硬件上花更多资金投入,哪一家预制菜企业也不敢说自己是最专业的,进而难以产生预制菜的中国品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国家标准的建设也有利于对产品配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朱丹蓬说。预制菜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行业定义不清、行业标准有待完善、企业存在小散乱的问题、集聚效应不强、产业链衔接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需尽快明晰预制菜定义、逐步完善产业相关标准,保证产品品质安全;引导企业挖掘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通过政策激励与指引等方式,完善产业链体系,规范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参与了本次预制菜国家标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标准制订。王凤忠透露,国标历经近一年调研,并在行业内进行过多次征求意见,最终于2023年年底形成报送稿,送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目前超五成的预制菜产品仍在执行速冻调制食品行业标准,缺乏真正针对预制菜规范化发展的标准体系。”王凤忠表示,虽然近期各类社会组织纷纷推出多项预制菜的术语、分类、管理规范、包装标识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但各标准间在定义、分类、加工方式等方面存在多处模糊甚至冲突,企业无所适从,难以发挥参考价值。朱丹蓬认为,预制菜相比于料理包、一般冻品加工程度更复杂,且对口味决定性更强,因此整体价格方面也高于料理包和一般冻品。此外,预制菜也包含常温、冷藏等品类,保质期相对更短,新鲜度要求更高。不能简单地将速冻食品的行业标准照搬。随着国标的出台以及消费端对于预制菜慢慢接受,到2026年,B端与C端的比例有望达到1∶1。而C端的崛起对于整个预制菜的高速扩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行业能占到餐饮行业总规模的30%。[来源:中国标准化][align=right][/align]

  •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就《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标准》等六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进行立项

    [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经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审核决定,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下属专业机构联合相关单位申请的《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标准》、《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碳减排核算标准》、《城市公用运营类企业碳资产管理评价技术规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干净城市建设评价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低碳评价技术规范》共六项团体标准编写要求符合程序,对编制工作给予立项。[/size][/font]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关于《生物多样性矿区标准》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起草的《生物多样性矿区标准》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对标准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请于2022年11月10日之前将征求意见反馈表(见附件2)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至起草单位。联系人:秦老师邮箱地址:v23@cbcgdf.org [align=right]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align][align=right]2022年10月11日[/align][url=http://file2.foodmate.net/wenku2022/wfx202210141553.zip]附件下载[/url]附件1 生物多样性矿区标准(征求意见稿).pdf附件2《生物多样性矿区标准》意见反馈表.doc

  •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以标准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2024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和《以标准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听取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关举措的汇报,审议通过《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刚刚闭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要细化实施举措,将各项重点工作和各部门的责任落到具体实施办法和政策举措上。要加强协调配合,牵头部门要主动沟通协调,参与部门要密切配合支持,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要做好督促检查,加强日常调度、完善督查方式、提升督查效率,推动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分品种增产任务和分区域增产布局,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会议指出,推进标准升级对于更好满足群众需要、助力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征求企业、消费者等相关方面意见,坚持急用先行,成熟一项及时出台一项。要强化监督检查,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标准落实落地。会议强调,要以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工作重点,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加大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会议指出,做好军人抚恤优待工作事关强国强军事业。会议审议通过《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修订草案)》,强调要严格按规定要求和标准落实好各项抚恤优待政策。

  • 【转帖】我国饮用水法规标准的发展过程

    [font=黑体]我国饮用水法规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饮用水法规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12月由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批准公布的《上海市饮用水清洁标准》。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自来水水质标准》,共有16项指标。 1954年我国卫生部拟订了一个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草案,有16项指标,于1955年5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二个大城市试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管理生活饮用水的技术法规。后在1959年经国家建设部和卫生部批准,定名为《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1976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饮用水标准,共有23项指标,定名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编号为TJ 20-76),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批准。1985年卫生部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了修订,指标增加至35项,编号改为GB 5749-85,于1986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这就是今年刚实施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前身。 按照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般修订周期不超过5年。而21年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未曾修订。但21年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不是没有在进行,而是卫生部与建设部等部门未达成一致协调的意见,以致国家标准得不到修订,而在行业标准和文件中进行了修订。也即卫生部在2001年7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其附件1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设定了96个检测项目,但其中62个项目均属于非常规检验项目。2005年6月1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开始实施,属于行业标准,标准项目达101项,其中常规检测项目42项,非常规检测项目59项,增加了很多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以及耗氧量与微囊藻毒素等项目。 新标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标准的起草在参加单位上体现了涉水部门的共同参与,由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包括了水利部下属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以及与建设部有关的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与GB 5749-85相比,新标准的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其中常规检测项目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4项,非常规检测项目64项),共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资料由仪器信息网站提供)[/font]

  • 18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关系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领域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两年重点工作,共涉及八大方面,三十五项要求。其中在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中提到[color=#0070c0][b]“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特种橡胶,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规模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b][/color]在健全产业基础标准体系中提到[color=#0070c0][b]“制修订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车规级汽车芯片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共性技术标准,推动解决产品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等关键问题。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推动高端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制定……”[/b][/color]在加快产业创新标准引领中提到[color=#0070c0][b]“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领域,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b][/color][b]全文如下:[/b][color=#0070c0][b][/b][/color][align=center][b]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b][/align]为扎实推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深入实施,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两年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着力提升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不断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使标准化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一)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特种橡胶,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规模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强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产业急需标准。建立健全数据跨境传输和安全等标准。实施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瞄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演进路线等新场景升级,强化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6G、IPv6、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核心标准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数据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再列出〕(二)完善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出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统筹设置标准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推动项目立项与标准研制同步部署、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机制,以标准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将标准纳入科技奖励范畴。完善标准与专利协同政策。制定实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加快前沿技术成果标准化进程。强化标准研制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缩短标准研制周期。强化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合成生物等新兴领域标准化预研究,加快建设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建立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产出国家标准立项预评审绿色通道,推动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提升现代化产业标准化水平(三)健全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制修订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车规级汽车芯片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共性技术标准,推动解决产品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等关键问题。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推动高端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制定。加快补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工业软件标准短板。制修订一批工业基础标准,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产业融合标准制定。围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研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关标准,健全标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持续完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标准体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中小企业融通、绿色降碳等关键领域,加快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分级分类、测试评价、互联互通等数字化转型关键急需标准制修订,有序推进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标准。深化智能制造等标准应用试点,推动矿山、冶金、石化、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强化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围绕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重点研制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服务、数字金融、风险防控等标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矿山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标准升级。实施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快大宗消费品标准升级迭代,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体验标准研制,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制定支持协调统一的智能家居标准,完善智能家电、电动家具家居用品标准体系。健全消费类电子产品标准体系,促进多品种、多品牌智能电子产品、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互联互通。持续强化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与配套推荐性标准制修订。重点完善“适老宜小”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加大智能产品、功能性产品等新兴消费品标准供给。完善充电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标准,加快大功率直流充电系列标准实施应用,研究制定充电桩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大现代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加快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共享经济、联程联运等领域的标准研制。研制基于平台经济的大宗物资和散装商品编码等商贸、交通出行、物流等相关标准,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消费。健全体育标准,制定并完善群众健身、冰雪运动、体育赛事、体育场所、体育用品等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快产业创新标准引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领域,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聚焦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持续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标准化示范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完善产业链配套标准链。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健全工业母机、新型显示等重要产业链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标准化联合工作组,同步推动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相关方面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急需,加快研制配套标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技术组织联络联动,推动上下游各环节各领域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50个,引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在移动通信网、固定宽带网、空间信息、新型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健全标准体系,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优势,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等融合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释放新型基础设施效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九)持续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健全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标准,推动钢铁、铝、塑料、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足迹核算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稳步提升重点行业能耗和用能产品能效标准指标,加快新兴领域节能标准制修订,重点完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等配套标准。强化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供给,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超前布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制定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标准,健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体系,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标准研制。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进一步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海洋、化学品、新污染物等污染防治标准,制定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健全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研制20项家用电器、车辆、船舶、通用机械等产品噪声相关标准。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管理标准,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修复等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地下水保护、利用、治理标准体系。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等技术规范编制。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生态系统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化建设,研制一体化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等相关指南,加快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生态修复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标准制定和应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标准。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适应等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和应用。加强射电天文台、气象雷达站、卫星测控(导航站)、机场等重点领域电磁环境保护要求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建设。加快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通用类标准制定,研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评估标准,逐步建设覆盖规划编制管理全流程的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标准体系,开展耕地(土壤)资源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质量抽检等标准研制。完善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标准。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标准制修订,完善海域使用、海岛开发利用等海洋资源资产监测标准,重点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等标准研制。完善集蓄雨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加强绿色投入品、农业节水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强秸秆、畜禽粪污、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修订高耗水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加强工业企业减污降碳、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产品绿色设计等标准研制,探索研究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研制尾矿、煤矸石、冶炼渣、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实施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开展60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制修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标准。加快完善绿色采购、绿色流通、绿色评定等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强化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引领。持续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覆盖范围,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完善食品化妆品、快递物流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深入实施制止餐饮浪费等国家标准。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相关标准。研究制定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定额标准。建立学校、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推动公共机构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推进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发展(十四)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夯实保障粮食安全标准基础,建立健全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农田水利管护、农资质量和基础设施标准。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制修订。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农产品品牌评价、主要粮油作物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减损增效及乡村旅游标准。制修订农业领域标准700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强化数字乡村、乡村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标准制定。加快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绿化保洁照明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建设。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个。〔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中央网信办、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发展。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研究制定城市体检评估标准,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标准,推进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塑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与监测、城市综合管理与监督、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评价等领域标准制定实施。加强城市交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规划建设运营协同衔接水平。健全海绵城市、宜居城市、公园城市等城镇人居环境领域标准。持续深化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开展30个城市标准化创新综合试点。〔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提升行政管理标准化效能。完善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健全行政许可、政务服务中心、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便民热线运行等领域标准,加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机关事务管理等领域标准实施应用。研究制定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评估评价标准。〔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公平竞争、执法监管、知识产权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推进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规则和标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持续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强化社会治理标准化工作力度。实施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制定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乡村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领域相关标准。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100项以上,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实施应用。加强机构治理领域标准化前瞻研究和统筹协调,推动组织治理、合规管理等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同步研制和转化。开展网络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交易服务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安全合规审计、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网络身份认证基础设施等标准研制,推动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加快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石油天然气开采、粉尘防爆、危险作业、特种设备、个体防护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统计等安全领域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建立紧急状态下公共安全标准快速转化和发布机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应急管理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应急预案管理、风险监测预警、灾害应急响应、应急避难场所、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训练与装备、森林草原消防装备、救灾和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标准研制。〔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气象局、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消防救援局、中国地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大型活动安全、爆炸物品管理等标准,完善法庭科学、道路交通管理和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标准体系,推动建设法庭科学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要求、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图像分析、边界安全交互等标准研制,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生物安全标准体系。〔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基础教育、就业创业、基本养老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共享,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树立一批示范标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中国残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标准研制,健全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推进医用机器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分子诊断技术等新兴领域医疗器械标准研制,完善高风险传染性疾病诊断、防护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标准体系升级改造,加快公共场所卫生、公共环境健康调查监测等标准制定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进中医病证诊断、临床疗效评价等标准制修订。推动建立医疗保障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推进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升级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助餐、认知障碍照护、婴幼儿照护等托育服务、家政电商标准制修订。建设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0个,强化养老、家政服务标准实施应用。〔民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制修订50项适老化改造国家标准,推动家居环境、交通出行、社区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等标准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环境。〔交通运输部、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二十一)拓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践行开放包容、共同合作的国际标准化理念,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完善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标准合作,不断深化东北亚、亚太、欧洲、东盟等区域标准化合作,进一步拓展与非洲、泛美、海湾阿拉伯国家、大洋洲等区域和国家的标准化合作关系,加强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框架下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与共建国家开展人员交流培训,以标准化合作促进产业和经贸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对接和重点领域标准互认,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开展标准化信息交流,为共建国家提供标准信息服务。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在国际贸易、海外工程建设、技术交流合作过程中,加强与共建国家在技术层面的标准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充分发挥我国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的作用,积极履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理事国和成员国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重要政策规则制定,做好本地化实施应用,参加各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技术路线图、白皮书、标准化效益评估报告等研究编制工作,凝练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建议。按照国际标准组织需求选派工作人员,支持国际标准组织来华举办各类会议活动。支持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来华落驻。〔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积极推动国际标准研制。积极参加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等行业性国际组织活动,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等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行业性国际组织和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贡献中国智慧。深入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技术、热带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在温室气体减排、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绿色可持续金融、矿山安全、航运贸易数字化、信息通信、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等领域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打造一批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健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机制。制定实施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指导意见,加快我国标准化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我国标准化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标准制修订,支持民营企业牵头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促进国内标准组织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国内对口单位协同发展,推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一致性程度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加快转化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外文版编译工作,鼓励行业和地方根据需要制定标准外文版。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根据运行实践提出标准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二十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健全统一协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强化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生产、特种设备、社会治安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进一步提高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面、权威性。系统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协调配套。开展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工作。加快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培育一批优秀的团体标准组织,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制定一批填补空白、引领发展的高水平团体标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增强企业标准“领跑者”有效性、影响力,形成以企业标准“领跑”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格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牵头,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七)提高标准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制定流程、平台和工具,强化标准制修订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维护更新、升级迭代。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制修订效率,实现新立项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加强标准统计分析。加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备案管理。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引导与监督。制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健全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机制,规范团体标准发展。推动落实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实施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标杆企业。完善标准版权制度,加大标准版权保护力度。〔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八)加强标准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丰富宣传形式、渠道和载体,广泛传播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加强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统筹协调,改进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提高试点示范质量和效益,凝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标准化服务机构入驻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鼓励集群促进机构参与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修订,鼓励标准化机构入驻集群促进机构,鼓励集群促进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形成集聚式发展效应。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业统计分析报告试点,开展标准化服务业统计评价。健全对标达标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瞄准先进标准提高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统计局、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九)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积极应用先进标准,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监管活动中严格依据标准。建立健全法规和政策文件引用标准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标准和法律衔接信息服务。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和标准实施数据调查统计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实施监测站点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常态化开展重点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建立健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范例征集推广工作。建立标准制定投诉举报和监督检查机制,搭建全国标准制定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社会各界对各类标准制定活动、技术委员会工作和标准审评工作的监督。开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监督抽查,加强标准编号、复审和备案监督。持续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强化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据归集和分析,推动将企业产品和服务符合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三十)深化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持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研究机构加强标准化共性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研究。持续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深入开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我国标准化工作需求研究,加强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措施协定(WTO/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标准工作研究。开展合规管理、环境社会治理(ESG)、边境后规则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充分发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强化国际国内重要标准化事项专家论证及决策咨询。〔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商务部、中国工程院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一)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制定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与管理办法,对标准验证点建设运行和标准验证项目实施一体化管理。设立不少于50个国家标准验证点。推动检验测试方法、检验设备、标准样品等自主创新、协同配套。围绕新兴领域和优势领域,参与国际标准验证,为中外标准体系兼容和互认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一体化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二)强化标准化技术机构支撑。推动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专业性标准化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围绕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加快培育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需求,规划新建一批标准化技术组织。发挥标准化总体组作用,研究建立新材料标准化统筹机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协同发展。推进技术组织联络机制实施,畅通技术组织体系微循环。深化推进考核评估,试点开展委员履职能力评估工作。推进技术委员会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实现“能进能出”。〔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三)加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标准化普通高等教育,推进标准化技术职业教育,推进标准化领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开展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统计,建设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培养数据库,建设一批国家级标准化人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推广“科研团队+标准研制团队”融通发展模式,培养选拔一批标准化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企业标准化总监。鼓励技术委员会参与高校标准化课程体系、技术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协同推进标准化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进一步丰富标准云课、委员网络讲堂课程资源,广泛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依托行业、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一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青年英才选培活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组织实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务院有关标准化协调机制作用,研究制定标准化重大政策,协调标准化重大事项。不断健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标准化工作协同推进领导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统筹提升标准化工作效能。全面开展纲要实施效果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十五五”标准化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标准化工作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五)加强政策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纲要及本轮行动计划要求,细化责任分工,抓紧工作部署,加强协同配合,确保任务落实落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工作,支持地方和行业部门按规定开展标准化表彰奖励。推动标准化学科体系建设,打通标准化科技工作者上升通道。完善标准化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化统计工作程序,加强统计结果应用,开展标准化发展状况总体分析,发布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化学计量事业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不仅对一个国家适用,对一个集体、个人也是适用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快速发展,计量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计量工作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相连,特别是当前进入“十一五”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制定了宏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目标,其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建设新能源和工业基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许多任务都需要计量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发挥基础作用。 化学计量是十大计量工作中较新的一门计量学分支,是以化学计量学为基本理论,以研制标准物质、开展化学计量量值传递、研讨物质成分分析仪器的性能与校准检定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作,是理化分析、化工生产、有机合成、轻工食品、农业化验、冶金地质分析、卫生防疫、环保监测、商检、药检、粮油烟草检验、电力系统油气分析及石化工业等部门必不可少的计量学保证,在我国科技与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讨论】“在低碳中发展”还是“在发展中低碳”

    目前,国内国际关于中国低碳方向的议论很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在低碳中发展”,一个是“在发展中低碳”,这两个方向有很大的区别。我国选择“在发展中低碳”的模式,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低碳中国,绝不是“在低碳中发展”  “在低碳中发展”是对中国发展进程的不合理修改。“在低碳中发展”,即事先设定一个“低碳”的框架,预设一大堆约束性指标,迫使中国被动接受“有条件的发展”模式。“先低碳,再发展”的路线图是一个无条件的普遍性约束,它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带有强加于人的意味。  低碳,并不仅仅是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还包括很多方面,如低碳文化、低碳政治、低碳外交等等,研究“低碳中国路线图”不宜仅仅用“低碳经济”来概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又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发展”的概念包括解决“人人对立”和“人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实现物质极大丰富、文化极大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概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目的本身就包含了低碳理念的成分,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与低碳理念并不冲突。因为,发展会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发展的成果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是目前的第一要务,不能离开发展谈低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已经展开了自己生态改善、环境友好、资源永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中国依据国情作出的发展战略选择。  “在发展中低碳”,符合国情和国家利益  与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占比高达90%,其中煤炭就占了68%,而工业化对这种能源的需求仍然在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增量需求加上能源供应结构的制约,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可能到2035年以后才能出现下降的拐点。在可预见的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减排降碳的压力巨大。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采取行动,中国只能从自己的国情现实出发尽最大努力积极采取自主行动。  保障自己的发展权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发展或者减缓发展就谈不上低碳。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低碳中国的主要内容,包括节能、增效、化石能源清洁化、大力发展新能源。  “在发展中低碳”,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在发展的框架内安排低碳行动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

  • 【讨论】我国冰酒标准的建立 有力促进冰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就在不停的探索高端甜型酒——冰葡萄酒的从种植、采摘、加工以及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研究引进葡萄品种的适应性和本土葡萄生产冰酒的可操作性。通过多年的摸索,终于在2002年研制开发并成功上市了冰酒。成为最早在国内将冰酒推向市场的厂家之一。几年来,冰酒以其馥郁芳香,甜蜜优美的独特品质,成为了冰酒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  冰酒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对冰葡萄酒的研制开发、生产投入的热情。2005年公司又开发了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埠资源相结合的宝石红冰酒、珍珠白冰酒。以下内容,有很多是我们在冰酒酿造实践中的一些总结和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冰酒标准建立的紧迫性  1、 市场发展的需要  冰酒的生产近十年内陆续出现的,并且于近几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打着冰酒幌子低档甜酒充斥在市场,严重的影响了冰酒的市场的定位和形象。面对这种不规范的、甚至是混乱的市场秩序。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  消费者以及相应得检测机构相对来讲更信任国家标准。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冰酒标准的早日出台也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QS认证过程当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对于特种葡萄酒产品标准的认识产生分歧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异性的指标由于没有国家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文本的支持,而使得认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二、 冰酒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地域的特色和差异性  在标准的制定中要正确处理好规范和特色的辩证关系。既要按照科学、严格地制定严谨的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应的酿制规范;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域的特点,保留相应的特色,而不是生搬硬套。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葡萄种植区包括加拿大、德国、和中国,是很难使用统一的生产标准的。葡萄品种的差异、葡萄的含糖量、浓缩度、浆果成熟度、风味物质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比如:加拿大VQA要求最低采摘糖份是35度,而在德国则要求的最低采摘浓度是25.3度。而其他规定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葡萄酒产区一定要基于自身的现状,制订了不同的葡萄酒生产标准。这样就会使冰酒的生产在一定的严谨、规范的高度上 ,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 VQA、国标、企标三者的对比  在冰酒开发的同时,我们根据加拿大VQA的冰酒标准以及OIV的有关规定和规范,制定了企业标准Q/TPGY03-2002;VQA加拿大酒商质量联盟,被认为是冰酒界较为完整和严谨的标准系统,世界葡萄酒组织OIV也对冰酒有详尽的规定;它分为葡萄的种植和采摘的规定规范和化学物质限量部分。  在葡萄的种植和采摘规范方面:一会儿我们的加拿大酿酒师还要具体讲到。在这里我就不做详细地介绍了。  以下我就化学限量物质指标方面,将我们目前所执行的企业冰酒标准、国标GB15037、以及加拿大VQA 冰酒标准作一对比分析。来说明冰酒理化指标标准的特异性。2、三标准理化要求对照分析:(见附件)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77840]冰酒.doc[/url]

  • 广西南宁政府出台技术标准发展与名牌战略奖励政策措施

    广西南宁政府出台技术标准发展与名牌战略奖励政策措施2012-04-05 10:47:13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  近日,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南府发〔2012〕13号)正式出台,明文规定对实施技术标准发展和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的企业进行奖励,标志着南宁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相关配套奖励制度正式建立。  该通知(南府发〔2012〕13号)明确规定:一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牵头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以标准促进创新产品开发。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费中安排对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进行资助,制定国际标准资助50万元、国家标准资助30万元、行业标准资助10万元。二是支持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自律活动。支持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赞助国内外知名赛事等推广品牌。对新增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从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予以奖励,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南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三是鼓励建设重点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企业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予以50-100万元资助。四是鼓励企业开发自主创新产品。对本市企业生产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 【资料】计量的发展

    [size=5][font=宋体][b]计量学的发展史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b][/font][/size][size=5][font=宋体] [/font][/size][font=宋体][size=4]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是从经典力学开始的,它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可追溯到17世纪初。这时欧洲的科学发展迅速,物理学已开始发展成为一门测量科学,它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如质量、力和加速度等,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物理现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深入研究了经典力学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它的基本规律,以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在这些定律中,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可看作是某个物理量的定义,也可看作是一种现象或物质性质的定义。因而近代计量学的发展是与近代物理学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当物理量的测量知识逐渐形成科学体系,计量学就从实验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提高物理量量化精确性的科学。随着天文学、数学、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近代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扩展,专业门类增多,量程从宏观拓宽到微观领域。计量学的内容更加完备,通常可以概括为:计量单位和单位制;计量器具(包括基准器和标准器);量值传递和溯源;物理常数、材料和物质特性的测定;不确定度、数据处理和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法制管理等方面。从计量的社会功能可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如果从伽利略到牛顿时期的近代科学革命算起,近代计量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size][/font]

  • 【转帖】中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综述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综述 !

    可靠的分析测量结果对于各个行业的正确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经济、贸易、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测量结果,在这些领域中,分析结果都需要满足使用目的。这意味着根据要求的不确定度水平要达到特定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有效性的范围内应具有可比性,这个范围可能是行业性和国内性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全球性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工具和途径。ISO导则35:2006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义为“是采用计量学上有效程序测定了一个或多个特性值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其伴有一个提供了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声明的证书。”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义可以得知其具有可溯源性,确保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相同的被测量进行测量时,获得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我国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技术领域的漫长历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9月重磅大课通知:神秘大咖畅谈检测行业发展、法规标准

    [b][color=#ff0000]在这里,不仅促成检验检测知识体系的形成,拓展社交人脉,提升视野格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自己一个向前突破的机会![/color][/b]亲爱的我要测网络讲堂同学们:  度过夏日,迎来秋天,9月我要测的网络大课给您将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当然,我们继续会为您提供一个专业、高质的知识分享平台,和您一起分享检验检测行业的最新动态、高端实用行业经验,这里将和检验检测伙计们一同前行,一起成长!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在助推中国迈入“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行业供给质量,以更好地发挥检验检测服务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最新的一期检验检测系列讲座将于9月4日开讲,此次会议将邀请市场监管总局领导及实验室资深的CMA法规标准编制者作为主讲嘉宾进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有关政策、法规的解读,并邀请有代表性的科学分析仪器厂商专家作报告。  网络大课报告内容涵盖2018年检验检测机构发展的数据分析、2019年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方向解读、CMA资质认定标准解读,三方面内容的受众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以覆盖到39472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欢迎来自政府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的同仁们参与。  此外,我们还将重点分享解读RB/T 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通用要求》,与前版相比,新版在主体框架、相关条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不同实验室的运行,非常实用,适用于各类检验检测实验室及具备CMA资质的实验室学习参考。  在这里,不仅促成检验检测知识体系的形成,拓展社交人脉,提升视野格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自己一个向前突破的机会![align=center][color=#e36c09][i](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会)[/i][/color][/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woyaoce.cn/webinar/meetings/lab20190904/][img=,510,23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noimg/20a87599-78cc-4a4e-bd9b-cc597f4cfc0e.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color=#e36c09]精彩报告剧透[/color][/align][align=center][img=,510,28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wycimg/a3422e90-acee-4243-b022-195aee75a946.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10,28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wycimg/e3934f3a-84dc-405f-a242-d121c992309f.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10,28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wycimg/72cfc5cd-5aaa-42cd-957a-4e5d53887f84.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10,28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wycimg/f3885145-edf5-4985-920b-d01f38f0a03f.jpg[/img][/align][color=#ff0000]  想要听行业大咖讲解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可以点击如下链接进行报名。  免费报名地址:[/color][color=#548dd4][url=https://www.woyaoce.cn/webinar/meetings/lab20190904/]请点击[/url][/color]

  • 【转帖】计量学的发展史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是从经典力学开始的,它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可追溯到17世纪初。这时欧洲的科学发展迅速,物理学已开始发展成为一门测量科学,它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如质量、力和加速度等,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物理现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深入研究了经典力学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它的基本规律,以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在这些定律中,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可看作是某个物理量的定义,也可看作是一种现象或物质性质的定义。因而近代计量学的发展是与近代物理学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当物理量的测量知识逐渐形成科学体系,计量学就从实验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提高物理量量化精确性的科学。随着天文学、数学、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近代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扩展,专业门类增多,量程从宏观拓宽到微观领域。计量学的内容更加完备,通常可以概括为:计量单位和单位制;计量器具(包括基准器和标准器);量值传递和溯源;物理常数、材料和物质特性的测定;不确定度、数据处理和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法制管理等方面。从计量的社会功能可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如果从伽利略到牛顿时期的近代科学革命算起,近代计量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 二维码国际标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仪器行业二维码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2019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佛山举行。目前我国二维码应用已经占全球九成以上。全球二维码产业链也在加速形成,业内和专家呼吁加快实现二维码产业标准化。大会期间,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机构代表一致同意,正式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二维码国际标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 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关于2023年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技术规范立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省碳促会函[2018] 7号)的相关规定,经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对《石化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造纸及纸制品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等9个团体标准进行立项审查,所申报的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予批准立项。标准编制工作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如有单位或个人对该标准项目存在异议,请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反馈至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处。特此公告。附件:团体标准立项名单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联系人:谢燕君 电话:020-83841623邮箱:gdlc.giec@qq.com 传真:020-38455701[align=right]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align][align=right]2023年3月30日[/align][url=http://file2.foodmate.net/wenku2023/wfx202304041146.pdf]关于2023年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团体标准立项通知.pdf[/url][font=Verdana, Arial][color=#333333]相关标准如下:[/color][/font][font=Verdana, Arial][color=#333333]家用电冰箱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color][/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