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北大报告

仪器信息网北大报告专题为您整合北大报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北大报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北大报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北大报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北大报告话题讨论。

北大报告相关的资讯

  • 解读十九大报告关键词: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一动力,引领经济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30日 20 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键词:第一动力 /strong /p p    strong 创新地位更重要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吴月辉 /p p   “十九大报告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说。 /p p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需要新的需求拉动,也需要科技创新的带动。未来如果仍然依靠他人的新知识来推动科技发展,自己不去创新,就很难摆脱处处跟跑的局面。可以说科技创新在我国未来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p p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的地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 /p p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最迫切的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一要求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让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的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说。 /p p   “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周忠和建议,今后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稳定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更为宽松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p p   关键词:应用基础研究 /p p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p p    strong 科研内涵再定义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喻思南 /p p   应用基础研究是指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它为重大、关键技术解决共性的基础科学问题。“过去,我国追踪、模仿式的研究多,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少,而要成为科技强国,就需要有标志性的突破,引领全球的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说,“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是对我国科研内涵的重新定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p p   刘静说,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往往源于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当前,世界科技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加强对科技与产业前沿的研究,对未来在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至关重要。 /p p   “应用基础研究不是简单的基础研究应用,而应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重大应用场景的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之源、产业发展之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尤丹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打破以往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提高面向战略应用的基础研究能力。” /p p   肖尤丹认为,将应用基础研究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组成,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的战略举措。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需要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保障。他建议,落实十九大精神,相关部门应当更加精准地支持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区分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有必要改变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刀切式的划分和评价。 /p p   “强调应用基础研究,还应将其与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区别开来。同时,避免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重复布局和过度竞争,解决两者在基础研究方面长期存在的功能交叉和定位冲突问题。”肖尤丹说。他建议,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和市场化创新主体,应当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要求,尽快明确机构战略定位,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基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补足制度短板,提高实施战略目标的资源配置、人力供给等能力。 /p p   关键词:技术创新体系 /p p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p p   strong  科研经济深对接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冯 华 /p p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产学研要“深度融合”。“强调‘深度融合’,主要考虑的是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融合度不高,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合作共赢的黏合力不强。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史短、源头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明显、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所造成的。” /p p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这一表述是为了破解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的“痼疾”,将国家的战略需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持续转化为科技创新任务,将科技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实现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 /p p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最为关键。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财富、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靠企业来实现的。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天然也有创新的本能。因此,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p p   “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能政府指挥企业创新,要让市场来引导、竞争来倒逼企业创新。”胡志坚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创新环境,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反垄断的市场 同时发挥整个科技资源的效用,实现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 还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科技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 发挥好科技金融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管道。 /p p   关键词:基础研究 /p p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p p   strong  强化背后是投入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吴月辉 /p p   “基础研究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跟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要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就要加强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p p   王贻芳表示,科技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一般都在15%—20%左右,而我们现在只有5%。应该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提高到10%。此外,经费投入不应该只是中央政府的事情,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参与。 /p p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说,加强基础研究,增加重大引领性原创成果的产出,一是要对基础研究保持持续稳定的投入。在投入方向和分配上,也不能忽视对小团队、小规模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此外,还要重视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p p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说,从长远看,要特别关注如何能够加强科技创新的后劲,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为实现这一点,应该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加大投入和战略研究,同时还必须采取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p p   “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今后应继续加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而且这些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应当向全世界开放,不应只是由中国科学家来使用,这样我们的基础研究才有希望做到世界领先。”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建议。 /p p   关键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p p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p p    strong 创新“独唱”变“合唱”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冯 华 /p p   “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要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要不断完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进程中同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 p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基本成型,面向未来的科技体制机制主体架构基本确立,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评价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改革等方面。 /p p   “以科技评价改革为例,我们实行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三评’改革不断深化,奖励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些都有助于创新人才要素的流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胡志坚说。 /p p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科技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万劲波说,“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关系不够匹配,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变创新的‘独唱’为‘合唱’”。 /p p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建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后续完善措施要尽快跟上,在运行中不断总结、完善 同时进一步体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特殊性,给科研人员松绑 还要加快建立健康的科研价值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中间环节支持和中试平台建设等。 /p p   关键词:知识产权 /p p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p p    strong “强化”二字不寻常 /strong /p p   本报记者 蒋建科 /p p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张志成认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从“加强”到“强化”,说明中央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贯重视,也对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化”保护就是要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p p   “这是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命题、新定位,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知识产权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将长期指导知识产权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说。 /p p   “创新驱动发展是时代大潮流、世界大趋势、本土大战略,而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配置、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吴汉东说,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既涉及制度创新,也关系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全面立体地理解其深刻内涵。 /p p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落实报告要求,要聚焦“强化”二字,系统谋划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实现根本性转变。一要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创新,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二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构建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三要从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等方面着手,努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p p & nbsp /p
  • 盐城社会各界热议十九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
    p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p center style=" font-family: " microsoft=" " font-size:=" " white-space:=" " img src=" http://pic.xhby.net/003/005/293/00300529334_f68a5662.jpg" style="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图为位于盐城环科城的环保清华(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span /p p    strong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strong /p p strong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strong /p p   “听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时,我感到非常振奋,这更加鼓舞我们环保人放开手脚加油干。”亭湖区委副书记、盐城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张利华说。 /p p   张利华说,报告提出的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指明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快速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张利华说,通过提高环保产业水平,将推动其他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改善优化经济结构。 /p p   10月19日,记者在盐城环保科技城看到,8辆重型卡车,满载着设备,徐徐驶进新华产业园内的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验室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李俊华说:“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的5000万元研发设备已全部到位,凭借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预计下月初,我国首条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将在这里诞生。”李俊华说,脱硝催化剂活性一般随着烟气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低于200℃时,现有低温催化剂的活性较低,会造成脱硝效率不达标,还会导致氨逃逸超标等二次污染问题,目前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我们这条生产线的诞生,将对包括焦化、水泥、玻璃、工业锅炉等九大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市场容量巨大。 /p p   烟气治理是盐城环保科技城一直以来的主攻方向。全国烟气治理前10强企业已有7强在此落户,带动了一批本土企业步入了全国第一方阵。15家国内外顶级研发机构的入驻,为成功建成全国10大示范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p p    strong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strong /p p strong   构建海疆绿色生态屏障 /strong /p p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森林公园、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等,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林业局局长符文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市正在全面实施的“一片林”战略工程,不仅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通过增加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旅游需求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新造林14万亩,改造提升15.9万亩,新增城镇绿化面积3062公顷,造林总量全省第一。 /p p   千里海疆绿色屏障,构筑城乡绿色长城。符文华说,我们强力推进“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战略工程,将来“一片林”建成之后,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调节气候、抵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同时,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60多万吨、释放氧气140多万吨,使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约80万吨。到时将有一大批森林、旅游、康养和养生文化基地在盐阜大地蓬勃兴起,构建林、景、水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 /p p   “通过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条红线。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生产实践的林业工作者,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丰区林场场长储冬生表示,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省“三化”树种、市“一片林”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栽好生态林,努力建成高标准的优质林果示范林基地,大力发展耐盐苗木扩繁工作,为沿海滩涂提供优质的耐盐苗木。 /p p   strong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strong /p p strong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strong /p p   “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对未来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高瞻远瞩、催人奋进,让我们对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更足,方向更明。”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俊说,“首先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我们将主动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全力以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第三是加快推进我市环保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的考评体系,努力将盐城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 /p p   “这几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作为工作在生态保护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尤其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命题,感受更为深刻,精神备受鼓舞。”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吕明光说,要树立底线思维,追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发展的平衡,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高效益的充分发展,真正把盐城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和美丽盐城的典范。 /p
  • 科学仪器8月沙龙进北大:宝玉石质量检测与鉴定知识科普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宝玉石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观赏品,更被赋予了装饰和收藏价值。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鱼龙混杂的宝玉石,我们应该如何挑选?宝玉石究竟有哪些种类?市场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分辨出真假宝玉石?带着这些疑问,首都科技条件平台8月科学仪器沙龙走进北大校园,邀请到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唐宾,讲解宝玉石的基础知识和日常简单鉴别方法。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练就“火眼金睛”,买到真正质优物美的宝玉石。 /p p   本次活动由 strong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 /strong 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丰台工作站协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9ed7df3-d76c-4d05-af02-ac2e816d2d45.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生活中的检验与检测:宝玉石质量检测与鉴定知识科普”活动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e0d5b77-e271-4f56-a9bd-50cc84615f68.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冯婷婷主持沙龙活动 /p p   北京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坐落于海淀区中关新园内,是在原北大地质系宝石鉴定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法人的珠宝首饰检测鉴定机构。中心是我国珠宝界首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的机构,且作为首批珠宝首饰检测鉴定单位之一,于1994年取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量认证资格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4f8cea5-25aa-4552-aa26-1a4b6bc6cf76.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唐宾 /p p   报告中,唐宾详细介绍了我国珠宝界现有的宝石分类体系,如包含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在内的天然珠宝玉石类,及囊括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再造宝石、仿造宝石等的人工珠宝玉石类。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及案例讲解,参会者们深入地了解了各类宝石的类别、价值及差异,避免在今后收藏宝玉石的过程中落入“偷梁换柱”、“锦上添花”、“人工替代”、“鱼龙混杂”、“假冒伪劣”等陷阱。 /p p   借着这样宝贵的交流机会,参会者们还带来了许多“看家”的珠宝玉石,纷纷想借助专家或仪器“慧眼”一探珠宝真假。宝石鉴定中心的实验室内,显微镜、近红外等先进仪器齐上阵,协助专家为参会代表们“答疑解惑”,8月沙龙活动在现场一片热闹的交流中圆满落下帷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8f50cb9-99f8-42fa-b908-c2c135c1c818.jpg" style=" "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460e942-f0b9-4a0c-ad5b-e7f3e9a8432f.jpg" style=" "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4a77a16-0d5a-415b-b12e-4570a90fd325.jpg" style=" " title="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a12dca96-c681-4e81-b739-cc038a5b9aa3.jpg" style=" " title=" 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现场活动掠影 /p p    strong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 /strong /p p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组成部分,是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质监局及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建立的面向检测与工具研发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目标是整合各类具有检测、认证资质的创新主体及其所拥有的资源,整合分析测试仪器研发机构的科技资源,汇集包括仪器生产企业在内的相关机构或企业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企业产品生产等过程中对测试、检测、认证和工具的服务需求,汇集检测机构和研发机构的科技服务需求,畅通需求与资源对接的渠道,建设一个覆盖仪器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服务平台,一个致力于提升检测服务和检测能力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p
  • 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出炉 北大、清华及香港城大居前三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大学的学术传播力数据来源于ESI数据库,而ESI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报告研究团队将中国高校的学术传播力排名和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显著相关,学术传播力排名越高,高校的海外传播力也越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1月8日晚,《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2018年内地高校中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名单揭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晚,未来网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会上了解到,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以及中国日报网联合发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的研究团队选取我国184所高校进行了考察,其中我国内地高校141所(涵盖所有“双一流”大学和原211大学)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43所。同时选择了4所日韩大学、4所美国大学作为参照,通过挖掘Google、维基百科、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六个平台数据,对中国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做全景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显示,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与学术传播力排名、QS排名呈强相关关系;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表现突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大、清华、中国美院位居内地高校前三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2018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的大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8e5b620-5552-4e2d-8d2d-c99e7f6c0c09.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近四年中国内地高校海外传播力前十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内地高校中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美术学院跻身2018年内地高校中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第三名令现场一些学者颇为意外。对此,报告发布方负责人指出,研究中发现中国美术学院十分注重海外宣传,Twitter等账号活跃度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比近五年的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前十强排行榜来看,有三所高校四年均入围前十,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其中,清华大学蝉联三年冠军(2014、2015、2017),北京大学也始终保持在前两位。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三次上榜(2015、2017、201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异军突起,近两年入围排行榜前十名。其他两次入榜的高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2014、2015)。北京师范大学等15所大学曾入围前十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传统综合性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优势明显,一些有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近年来独树一帜,在海外网络传播力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传播优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不断提升 与美国高校差距不断缩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研究团队将每年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第一的大学与美国参照大学、日韩参照大学第一名、港澳台地区高校第一名的大学得分相比,发现内地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不断提升,相较于之前有明显进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第一名由得分远低于港澳台高校第一名、日韩参照高校第一名逐渐发展成如今已经超越港澳台地区高校第一名、日韩参照高校第一名。同时其与美国参照高校第一名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四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突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得分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传播力得分上,位于北京的34所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平均得分为72908.3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北京高校中得分最高的两所高校,同时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排行榜的前两位。 span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27a40cc-2482-4b9c-b0c9-7c0d49facf39.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内地高校海外传播力前三十名分布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位于上海的14所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平均得分为43104.76,复旦大学为上海高校得分最高,在我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总得分中排名第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排名第三位的中国美术学院位于杭州,位于南京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两所高校则居第四位、第五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报告,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十位中有八所高校位于这四座城市。前20名中有11所高校位于这四座城市,其中有3所北京高校,4所上海高校,南京和杭州的高校各有2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内地高校海外社交平台建设较薄弱 与港澳台、日韩高校差距较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还显示,我国内地高校普遍忽略海外网络社交平台建设,海外社交平台建设较为薄弱。内地高校中只有40座高校拥有Twitter账号,拥有Facebook账号的高校有134所,拥有Instagram账号的高校仅有32所,拥有YouTube账号的高校最少,为28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我国内地高校普遍缺少各个社交平台的官方认证,缺乏公信力,仅有北大、清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三个社交平台中,我国内地高校粉丝量偏少,获得关注不够,粉丝量与港澳台高校相比差距巨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国内地高校社交平台活跃度不足,Twitter年发布量超过一百条的只有五所内地高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大学学术传播力排名越前 海外网络传播力越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大学的学术传播力数据来源于ESI数据库,而ESI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报告研究团队将中国高校的学术传播力排名和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作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显著相关,学术传播力排名越高,高校的海外传播力也越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7cb71c7-71a8-4fb3-a557-072de149142d.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QS世界排名与海外传播力排名对比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学术传播力排名前十的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地学术传播力排名前十位的高校有4所在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的排名中位列前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英国高等教育资讯和分析数据提供商QS发布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国内地进入排名前400的高校有14所,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对比报告显示,这14所大学中有11所位居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前20,且14所高校都位于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前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议:高校可将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纳入高校国际化整体战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2018年中国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团队向高校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第一,将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纳入高校国际化整体战略;第二,实现高校海外传播形象的品牌化;第三,海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矩阵化;第四,运营团队的专业化;第五,海外传播视频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高校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认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各高校应加快自身海外网络传播力的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晚,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北师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程红光、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主任颜梅、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等参会就报告相关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p
  • “东北大学材料学院—岛津公司”合作实验室成立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与工程学院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公司的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于2019年5月22日在东北大学知行楼隆重举行,双方的合作事业正式扬帆起航。会议现场传真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的材料学科之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岛津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一直秉承着“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健康”的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不断挑战,一如既往地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本次合作实验室旨在积极推动材料表面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深入了解分析技术的最新动态,充分发挥表面技术在材料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国内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材料行业分析技术交流平台。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秦高梧院长首先为揭牌仪式致辞,他表示岛津公司与东北大学合作已久,岛津公司是科学仪器界著名的公司,为科学仪器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通过成立本次合作实验室,双方深入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秦高梧院长首先为揭牌仪式致辞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也为揭牌仪式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到场来宾表示了感谢。他说到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岛津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分析仪器厂商,特别是在2002年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开创了公司研究人员获奖的先河。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现有6个分析中心,60多个维修站,建立了遍布全国的120余家合作实验室。希望双方今后能够利用资源,为科学技术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他祝愿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圆满成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也为揭牌仪式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致辞结束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秦高梧院长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在与会者的掌声中共同为合作实验室揭牌。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秦高梧院长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共同为合作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后,北京大学的谢景林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光电子能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报告。他对XPS原理与技术,XPS的应用简介,原位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北京大学的谢景林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光电子能谱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报告 来自中科院化学所的邹业博士做了题为“紫外光电子能谱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他在紫外光电子能谱数据分析,应用实例,样品制备以及反光电子能谱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披露。中科院化学所的邹业博士做了题为“紫外光电子能谱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中心的崔园园博士做了题为“岛津光电子能谱的最新应用进展”的报告,她的报告主要涉及岛津XPS快速平行成像技术、高能Ag靶、高能团簇氩离子刻蚀枪等技术在新能源材料如电池、半导体器件、合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中心的崔园园博士做了题为“岛津光电子能谱的最新应用进展”的报告
  • 2024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创新论坛报告专家及题目公布!
    廖小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果蔬汁超高压技术研究与实践 王宏勋 武汉轻工大学副校长报告题目:荆楚特色食品营养提升与产品创制 毕 阳 甘肃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报告题目:沙棘叶片成分及其功能 李 斌 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报告题目:待定 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报告题目:膳食营养与农产品产业发展 岳田利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微生态富硒营养健康食品研究 张名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特医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报告题目:老年营养配方食品设计创制的科技策略与实践 杨兴斌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水苏糖寡糖调控小肠上皮细胞外泌体miRNA谱的新功能 吴茂玉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报告题目:果蔬冷链与加工技术创新与实践 徐晓云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蔬菜的健康效应与产品创新 和劲松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食品绿色杀菌理论探索与技术开发 叶兴乾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原研究院院长报告题目:果蔬益生元研究进展 魏 东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院长/研究员报告题目:藜麦精深加工及功能分析 魏兆军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报告题目:山核桃萜类配的生物合成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崔 波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报告题目:淀粉分子结构对淀粉基材料 3D 打印特性的影响 辛松林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智能装备在预制餐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实践 吴元锋 浙江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西兰花萝卜硫苷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 张清安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苦杏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示范 孟永宏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天然香兰素生物制造研究与应用 陶永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葡萄酒中萜烯类物质及其分子重排 张 清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蛋白质糖基化改性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肖 杰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功能食品稳态创建新技术与增效递送机制 孙 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芒果保鲜与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周存山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蔬菜脱水加工关键技术及废弃物绿色利用研究 孙 霞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白卫滨 暨南大学副院长报告题目:花青素的功能因子挖掘及精准营养研究 孙翔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教授/ 院长助理报告题目:葡萄与葡萄酒中生青味形成的物质基础与调控策略 方海田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 教授报告题目:功能与风味双导向的益生菌发酵枸杞饮品开发研究 娄文勇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报告题目:适配酵母代谢利用异戊烯醇高效合成萜类化合物 苏 龙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蔗糖高值化综合加工技术开发研究 任贵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资深首席科学家/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报告题目:杂粮功能成份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戴小枫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产品加工所饲料所原所长报告题目:未来农业的四级营养关系与健康本质 袁亚宏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富硒茶研发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 :富硒茯茶安全控制及功能茯茶开发 韩 铮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报告题目:真菌毒素风险评估 李 武 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多酚肠道菌群转化产物与健康作用的个体差异 夏俊芳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 细菌纤维素纳米晶皮克林乳液可持续膜的构建及其在奶酪保藏中的应用 李建龙 南京大学现代应用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教授报告题目:凤凰水蜜桃保鲜防腐新技术研发与运贮冷链体系构建新进展 徐怀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核桃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石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非热杀菌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控制致病菌的新质应用研究 巨浩羽 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新型农产品干燥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 董 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零碳工厂”闭环能源站助力农特产品加工干燥技术应用 周 琳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预警猪肉/饲料首席分析师 报告题目:细胞培养肉消费者画像及群组间消费意愿差异研究 李 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技系副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食用菌辐照保鲜新技术 陈志成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报告题目: 新质生产力农产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 任 田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湿敏响应抗菌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控释机制 聂冬霞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题目: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闫亚美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所副所长 报告题目:枸杞感官品质与营养功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范艳丽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枸杞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周一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副主任报告题目:谷物发酵过程风味品质改良及产品开发 方 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一种新型发酵酸茶的研究 孙立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膳食组分对多酚抑制淀粉消化酶的影响 刘慧燕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压静电场对灵武长枣采后果实线粒体氧化还原代谢作用的研究 孙昕炀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加工条件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微观结构及其产品品质的影响作用 龙芳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超高压辅助提取富硒茶树粗老叶中硒多糖及抗过敏活性研究 马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新型水果源淀粉:猕猴桃淀粉的提取,表征、改性及加工应用 李运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红葡萄酒呈色呈香的基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解析 杨虎清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报告题目:黄精主食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耿 燕 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枸杞生物加工及健康产品研发 邸多隆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报告题目:油橄榄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徐勇将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 火麻仁油及蛋白的高值利用研究 吴长玲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豆渣纳米纤维解聚调控与凝胶体系构建 李 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李子果酒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宸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题目:大豆分离蛋白软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机制及应用研究 余鳗游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面向功能食品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挖掘与利用 杨 倩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天然产物对食品危害物的膳食营养干预研究 刘振彬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 3D打印咀嚼吞咽障碍食品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胡梁斌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陕西省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创新团队带头人 报告题目:从凋亡到铁死亡麝香草酚的多重杀菌机制 游新勇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藜麦的加工利用与健康食品开发 何一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发展彩色小麦营养功能食品是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雒雪丽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金属有机骨架纳米传感器多模式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杨 村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应用 李玉林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报告题目:黑果枸杞功能因子与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 安可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题目:热杀菌荔枝汁“蒸煮”异味鉴定及其微生物转化控制 林 上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特聘副教授 报告题目:玉米麸皮木聚糖益生元酶法创制及其机制研究 袁华伟 宜宾学院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教授 报告题目:米曲中微生物筛选及在米酒中的应用 朱艳云 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博士后报告题目:植物多糖结构解析新技术 王宝石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传统酿造食品分会委员报告题目:新型加工策略提升谷物麸皮中功能活 赵丽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非热加工技术对羊奶理化营养功能影响 韩志辉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业专家委员/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机构总裁 报告题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与成果转化--新技术如何做成大产业 王绍东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报告题目:无腥味功能大豆食品原料的开发及其加工利用 吕慕雯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胡椒碱纳米颗粒的制备、理化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 王国珍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甲壳素纳米纤维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改善明胶基食品包装膜性能的研究 施娅楠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报告题目:LAB细菌素在消减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的潜力和应用 姜秀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 讲师报告题目:真空联合MSG胁迫红小豆富集GABA工艺及调控血糖机制研究 谢永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科室主任/特聘副研究员报告题目:花生产后干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孟 宗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 脂肪结晶调控及低饱和脂肪酸健康脂肪产品的研究 梁 赢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预制面条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 王萌 陕西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报告题目:特色农业资源在心脑血管疾病功能食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伊娟娟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花菇源功能组分的挖掘及稳定应用 高 晴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院 讲师报告题目:并联杀菌对云南米线品质的影响 姬亚茹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蓝莓采后生物学与代谢精准调控的研究 张 瑶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油菜籽中酚类化合物的挖掘与应用研究 何 龙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牛皮胶原活性肽制备及其降血糖机制研究 胡荣康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链霉菌磷脂酶D高效催化大豆磷脂的分子机制研究 蒋萌蒙 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报告题目:超声耦合真空干燥黏稠物料及其干燥机理的研究 魏晓博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茉莉酸甲酯调控采后猕猴桃果实损伤愈合的机制研究 徐俊南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报告题目:酸土脂环酸芽孢杆菌酸胁迫响应机制研究 林心萍 大连工业大学副系主任/教授报告题目:中华传统发酵鱼、发酵肉中微生物菌群对品质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仵明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射频强化亚临界水法提取柚皮果胶 严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农产品杀菌保鲜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 张 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流体/半流体物料射频连续化处理辅助加热装置设计与试验 王心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应用间歇式温度控制改善冷风辅助射频解冻系统中鸡胸肉的解冻均匀性 郝冰婷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助干剂对洋槐蜂蜜微波干燥品质的影响与研究 段玉峰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牛血浆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凝胶作为脂肪替代物在牛肉乳化香肠中的应用研究 叶 彤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 报告题目: 一种新型药食同源植物炮制方法:益生菌发酵、感官和功能成分分析 随着会议进程逐渐更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国民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优先地位,食品营养与健康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加快提升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分享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成果,探讨营养和健康科技助力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促进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将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次增值的加工过程,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但总体上由于发展时间短,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上下游环节不匹配,增值空间有限,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布局调整,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深度发掘我国农产品的巨大潜在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大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开发出真正的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产品,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建院30周年经研究决定举办“2024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创新论坛”。本届论坛诚挚邀请国内外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产品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产品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广,并为农产品企业、仪器商提供展览、展示及寻求科技合作的平台。一、会议内容(一)论坛报告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学术热点和行业发展做论坛主题报告(二)专题研讨与论坛论坛分别设立专题分会场、研究生论坛等(三)产品展示会议开设展示专区,提供展位交流。会议预留场地用于集中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动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优秀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二、时间和地点时间:2024年7月5日-7日(5日周五报到)地点:陕西省西安(具体地点第二轮通知)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承办单位: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协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暨葡萄酒学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检测重点实验室宜宾学院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现代蔗糖业发展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韶关学院英东食品学院陕西功能食品技术研究中心(寻求协办单位更新中) 支持媒体:《食品商务网》《农产品加工》杂志社《保鲜与加工》《粮食加工》杂志社《仪器信息网》执行单位:北京中农慧通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会议议题(一)重要议题: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等重点农产品产业,为食品营养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交叉、成果集成、人才集中的优势,聚焦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技术难题,积极构建全国一盘棋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促进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体健康食品安全。(二)特邀报告:以食品营养、科技创新为引擎奋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我国食品营养及食品加工产业未来发展布局邀请行业领导及院士专家作报告。 (三)专题报告:1.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战略研究;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溯源、预警技术体系;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4.农产品贮运保鲜产业技术创新及装备;5.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6.农产品功能因子与营养健康;7.(非)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8.食品生物技术与果蔬发酵产品开发;9.功能食品开发及利用;10.果蔬干燥、包装及净菜加工新技术、新装备;11.植物基食品创新及加工新技术;12.预制菜加工、质量安全与检测;13.果蔬采后共性关键技术:贮藏、保鲜、杀菌、干燥、功能因子稳态化等新工艺、新装备;14.非热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5.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16.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17.农产品干燥与品质控制研究;18.青年论坛(研究生论坛)。(四)特设专场1.根据需求,特设玉米、水稻、小麦、果品、蔬菜、茶叶、葡萄酒、枸杞、核桃、菌类、中药材、畜产品和水产品、杂粮等专场,专题分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2.特设农产品加工研究生专场,展示交流各高校教学研究成果。
  • 北大化学学科10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2010年5月3日,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典活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北大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发来贺电,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司叶玉江副司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和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副校长岳素兰等出席庆典。清华大学等国内27所高校的化学院(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10余所科研院所的领导,以及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和日本高分子学会等国外学术机构的主席等也前来庆贺。应邀参加庆典的还有来自全国30余所中学的校长、北京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领导。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化学学院)的1600余名历届校友、600余名学生代表和教职员工以及包括2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近200名特邀嘉宾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我国高校第一个现代化学系的百年华诞。   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典现场  当天上午,百周年讲堂内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观众席上方悬挂着“为建设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与研究机构而努力奋斗”的横幅。老友新朋热情交流,激动的泪水和欢乐的话语深深感染着每个与会者。九十高龄的西南联大化学系1940级校友武永兴学长由儿子搀扶着、在1944级校友苏勉曾教授的陪同下来到捐款处为母校捐款5000元,并留下了“我了了一个对母校的心愿”的感人话语。  十时许,庆典活动在《薪火化学梦》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庆典仪式上,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发表讲话。他强调北大化学的一百年,是饱经磨难的一百年,是锐意进取的一百年,也是海纳百川的一百年。他希望全体北大化学人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北大化学的优良传统,为北大化学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化学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做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高松院长在发言中向参与盛会的校友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导、同行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借助各种图片和数据,高松院长回顾了北大化学学科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精采历史片段,汇报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现状,提出了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并在最后倡议设立“分子科学基金”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发表讲话     化学学院院长高松院士做“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  林蕙青部长助理宣读了刘延东同志的贺信,贺信向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鼓励全体师生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撰写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题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校长周其凤院士也分别为本次庆典题写了“百年精英谱华章,北大化学铸辉煌”和“入化出神”的贺词。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姚建年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叶玉江等领导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肯定和鼓励化学学院百年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希望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未来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宣读刘延东同志的贺信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院士致辞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叶玉江副司长致辞  美国化学会主席Joseph S. Francisco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常务董事Neville Reed博士和日本高分子学会主席Mitsuo Sawamoto教授先后致辞,表达祝贺。国内高校的化学院(系)代表、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院士和科研院所代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万立骏院士分别回顾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化学所与北大的深厚历史渊源与长期学术合作,期望今后全国化学界同仁一同携手,共创中国化学学科的美好未来。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许国勤教授、中学校长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佩东也先后致辞。     美国化学会主席Joseph S. Francisco教授致辞   中学校长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佩东致贺词  校友代表、美国加州大学钱煦院士,北大化学学院退休教师苏勉曾教授、在职教师代表来鲁华教授以及学生代表赵晓堃分别发言。他们都为自己是北大化学人而深感荣幸和无比自豪,同时表示要努力工作与学习,群策群力,为北大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校友代表、美国加州大学钱煦院士发言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退休教师苏勉曾教授发言     在职教师代表来鲁华教授发言   学生代表赵晓堃发言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副校长岳素兰教授和学院领导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本年度的奖学金和奖教金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为了感谢校友历年来对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化学学院特意设立并在此次庆典会上颁发了首届 “校友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分别为: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董事长、1957级校友杨旭清 福莱姆公司总经理、1977级校友刘彤舟 上海展昱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1980级校友杨常青 安捷伦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1983级校友牟一萍 上海明德药业公司董事长、1985级校友李革博士。随后,李革博士代表获奖者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认为母校给予他最关键的教育是学会自信,并倡议校友们继续以各种方式为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会还举行了“分子科学基金”启动仪式。北大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化学学院唐有祺院士、徐光宪院士和高松院士,以及校友李革博士共同按下了“分子科学基金”的启动球。大会主持人、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虎威教授向第一批为基金注资的王仁祥等校友,以及北大先锋科技公司和安徽铜陵化工等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颁发校友杰出贡献奖     分子科学基金启动仪式     学术报告会     化学发展论坛会场     化学教育论坛会场    校友论坛   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校友做学术报告  庆典大会结束后,3日下午在化学学院还分别举行了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学术报告会”、“化学发展论坛”、“化学教育论坛”、“校友论坛”和百年院史展览。美国阿克隆大学的程正迪教授,加州大学的Paul S. Weiss教授,芝加哥大学的Robert Haselkorn教授,康奈尔大学的 Jerrold Meinwald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校友等5位国际著名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同时,还与安捷伦科技公司、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和沃特世公司签署了捐赠和捐款协议,举行了校友捐赠物揭幕仪式。晚上,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化学百年庆典专场音乐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
  • 第十七届全国声发射学术研讨会于河北大学隆重开幕!
    2021年6月4日,第十七届全国声发射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隆重开幕。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主办,河北大学承办,旨在促进声发射技术发展,紧跟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国内声发射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本届研讨会作为声发射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的交流平台,吸引来自全国声发射领域专家、学者与学生近三百人出席。此外,本届研讨会也得到了美国物理声学公司(PAC)北京代表处、清诚声发射研究(广州)有限公司、北京科海恒生科技有限公司等厂商的大力支持。大会现场4日上午,大会进行开幕式。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副院长周伟教授主持,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立海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沈功田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声发射检测技术大会主席/东北石油大学李伟教授分别致辞。周伟教授主持开幕式杨立海教授致辞杨立海教授首先代表河北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河北大学校史以及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进行了简要介绍。沈功田研究员致辞沈功田研究员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对第十七届全国声发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讲到,1978年,随着全国无损检测学会的建立成立了第一届声发射专业委员会,并于1980年在黄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声发射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现在要举办第十七届,研讨会的每一届都有记录,每一届都有会议文集,大家一直坚持着,并且把研讨会办得越来越好。李伟教授致辞李伟教授讲到,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研讨会一波三折,推迟了近一年才召开,河北大学在前后约两年的时间里,多次研究和讨论会议的筹备工作,为本次会议的召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李伟教授在致辞时对河北大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主题报告以及研究生论坛环节。沈功田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宁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主任/东北石油大学戴光教授、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院长方立德教授、东北石油大学蒋鹏副教授、中南大学董陇军教授等依次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大会报告环节由方立德教授、李伟教授、武汉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霍臻研究员、周伟教授、河北大学李红莲教授、河北大学马连华副教授分别担任主持。沈功田研究员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特种设备声发射检测监测研究与应用30年》沈功田研究员从结构健康和完整性的声发射检测监测和评价、腐蚀的声发射检测监测与评价、泄漏的声发射检测监测、轴承的声发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学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几方面展开讲述,回顾了自1986年到中国特检院参加工作,在压力容器、常压储罐、埋地管道泄漏、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和游乐设施等方面的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胡宁教授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基于线性与非线性Lamb波的材料损伤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胡宁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基于线性与非线性Lamb波的材料损伤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到低频段的S0作为Lamb波基波、非线性诱发的对称零频模式、单向混频技术以及非线性波的信号处理等。戴光教授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声发射技术在结构检/监测领域应用的展望》戴光教授介绍了声发射的物理现象和检/监测原理以及声发射技术用于结构检/监测的工程背景,并对声发射技术在结构检/监测领域的应用做了展望。最后,他表示,我国的声发射技术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测机构的声发射仪器(含软件)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水平不断增加,但也应当承认,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一些差距,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方立德教授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动噪声特性研究》方立德教授首先讲述了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气液两相流动噪声特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后对流动噪声理论展开了分析,并对课题组的流动噪声检测装置及流动噪声特性研究工作做了详细介绍。蒋鹏副教授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模态声发射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蒋鹏副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模态声发射技术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课题组在复合材料典型损伤模态声发射评价技术、NOL环损伤模态声发射评价技术、复合材料容器损伤模态声发射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董陇军教授作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复杂结构中声发射源定位方法及工程应用》董陇军教授介绍了复杂结构中声发射源定位方法的研究背景,阐述了课题组通过声发射源精细定位方法在深部岩体失稳微震震源机制、深部岩体对不同类型震源机制的响应模式、实时高精度微震监测与灾害预警防控系统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会报告主持提问环节研究生论坛现场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6月5日,将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此外,大会还特设了赞助商报告环节。据悉,会议结束后,会务组将带领各位参会代表进行雄安新区实地考察及冉庄地道战党史学习等活动。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 AccuStandard农残标准品大包装 限时超级特惠
    ★权威性:通过 ISO Guide 34、 ISO/IEC 17025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s批可同时溯源到NIST、NVLAP、EPA的标准品供应商,热销108个g家★产品全:可提供1000多种农药残留纯品以及3000余种混标产品,并且根据g内的常检项目提供100mg到500mg大包装产品,满足食品检测以及环境监测等l域的检测需求★多样化:纯品、液标、单标、混标、套标,c强的合成实力,可按实验需求定制合成标样,满足个性化需求★价格优:史上z低价,限时抢购
  • 献力双一流建设,岛津与东北大学合办光谱及相关分析技术研讨会
    日前。“光谱及相关分析技术研讨会”在沈阳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是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合办,这是岛津公司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展的地区活动。 大会在王建华副校长的开幕词中拉开序幕,岛津市场部行业组杨桂香经理代表岛津发表致辞。此次会议共40多专家老师和部分学生参加,老师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会议内容丰富充实,共有20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以光谱技术为主,课题方向生物医学检测分析成为主流,食品、环境、材料等的应用都有涉及,光谱技术研究集中在ICPMS,多为形态分析和微等离子体的应用,也有相关新装置的研究,例如 中国地质大学的朱振利老师发表的常压辉光放电微等离子体元素分析方法,四川大学侯贤灯老师课题组的汞分析-从样品预处理到分析新方法/新装置等;而生物学、蛋白质、细胞的分析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像武汉大学胡斌老师的《细胞内硒和汞的形态分析与硒-汞拮抗》,大连化物所张丽华老师的《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从定性定量到相互作用等》,专家们展示的基本都是未发表的研究成果与领先技术。岛津公司市场部的侯艳红经理、覃冰博士、龚沿东研究员分别就岛津ICPMS、分子光谱、和XPS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发表。东北大学王建华副校长致开幕词会场传真岛津市场部人员做ICPMS、分子光谱、XPS的应用报告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让科学仪器创制链条活起来——北大助推科学仪器创制探索之路
    五年间,学校获国家和北京市仪器设备研发相关专项经费1.2亿元人民币 黄岩谊教授&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rdquo 装置吸引来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年累计1亿元的合同 曾立民教授&ldquo 在线气溶胶有机污染物检测系统&rdquo 引来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产业化资金200万元&hellip &hellip 如此之多关于科学仪器创制的利好消息密集出现,即使对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是不容易的事。   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研发,由于其对相关技术领域关联度高,加工难度大,属于先进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水准的标志之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始终把&ldquo 发展一流的科学仪器支撑一流的科研工作&rdquo 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点发展。而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存在着高进口依赖度 原创能力不足 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近年来仪器及关键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科研热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科学仪器创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   从2009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探索一系列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创制工作的新机制,为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创制,提供了从制度安排到实践探索的样本。2013年北大再获北京市科委&ldquo 高校科学仪器研发创新与服务试点&rdquo 专项支持,进一步为推进科研仪器创制积累经验。   为组织仪器创制工作成立专门机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北京大学在高校中率先成立了&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并设立&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rdquo ,旨在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加强仪器自主研制。同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委联合建立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促进科研资源面向市场开放的同时,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源和影响力探索原创科研仪器的创制与产业化路径。   新成立的&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肩负重任:重点培育、扶持有一定前期基础、受益学科广、对科研有关键支撑作用或具有良好应用和转化前景的科学仪器创制研究项目,包括新仪器的研制、原有大型仪器功能的创新性拓展与改造、关键工艺和技术的革新与突破等。中心还设立以主管校长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发展规划,把握中心发展方向,并委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仪器创制项目的评审、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   北大拥有国内最强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在&ldquo 仪器研发基金&rdquo 的培育和引导下,有效催生了一批高端仪器研发成果。为了拓展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北大选择了专业运营机构&mdash &mdash 北达燕园已大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主营业务方向,重视科技资源的汇聚与梳理。目前整合并进入服务目录的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和科技条件设施总价值已达13.54亿元,1531台套。   &ldquo 育苗&rdquo 基金让仪器创制的想法变为现实   2009年北大在国内高校中设立首个仪器研发基金,培育学校相关领域科研力量,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先期资助和扶持。截至目前,基金累计拨付800万元。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副主任江向峰介绍说基金的评审主要有两大指标:一是优先扶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对新概念、新理论具有显著验证价值的仪器创新开发,帮助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层面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二是重点资助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仪器创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被看作&ldquo 种子&rdquo 或&ldquo 育苗&rdquo 基金的这一校内项目,在仪器研制初期提供25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使其研究具备能力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如第四期项目获资助人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的&ldquo 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rdquo 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获批经费6219万元 第一、第三期获资助人工学院黄岩谊教授的&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仪研发&rdquo 项目获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发展科技领域项目支持,获批经费1948万元。   &ldquo 基金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rdquo 江向峰说,科学仪器的研发往往不是一个专业能够完成的工作,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为例,需求由生命学院提出,但仪器的创制可能需要电子、信息、物理、化学、精密仪器制造、成像等多个专业合作。基金的出现让这种合作更容易实现。&ldquo 今年新引入的申报者互相打分也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交流,知道对方的强项是什么,促进院系间跨学科的合作,为新仪器创制服务。&rdquo   据不完全统计,自基金设立以来,所获资助的项目共发表文章71篇,其中国际刊物58篇,国内核心期刊11篇。四大检索中,SCI、EI、ISTP收录的分别为62篇、8篇和7篇。国内专利27项,8项已获批。国外专利4项正在申请中。开发软件和数据库4套,研制新仪器和新方法6套。人才培养方面,博士后20人,博士生85人,硕士生46人,40岁以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   专业运营机构为仪器与市场搭建桥梁   2014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组织工学院有关老师与鞍山钢铁研究院开展一对一对接,落实鞍钢在仪器分析手段与分析仪器研发方面的11项企业需求。像这样为研究仪器的老师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服务活动,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经常会组织。   作为学校科技资源的社会化运营主体,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具体的商业活动找寻社会研发试验需求与高校优势科研资源进行良性互动。利用北大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科研人员找到市场的合作者。   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走出高墙。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曾评价这种做法说,&ldquo 专业服务机构的引入,突破了高校院所对外开放的机制障碍。科技资源面向市场开放,有助于资源方、科研人员、需求方多方共赢。&rdquo   为更好的为高校仪器研制和市场需求牵线搭桥,北大研发试验基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双方&ldquo 签手&rdquo 努力。他们按计划参与各类专业论坛、会议,通过主题报告宣传促进学校成熟科研成果推介落地。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hellip &hellip 各个高端仪器设备会议中都能发现北大仪器研究人员组团参与,他们或作主题报告,或展示自己的最新仪器研制成果。而背后组织他们参与这些会议的,就是学校的研发试验基地。   除此以外,基地还重点关注企业与实验室的&ldquo 点对点接触&rdquo ,即一事一企业一实验室的点上工作。为让实验室和企业相互了解,基地还经常组织企业走进实验室。5月20日,他们刚刚组织企业到设在北大的北京核磁中心开展交流对接活动,详细介绍北京核磁中心的研发实验服务能力。
  • 天之骄子立德立行 | IKA 天之骄子奖学金在西北大学颁发
    12月6日晚,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0年优秀学生颁奖典礼暨“化梦为翼,材汇星河”迎新晚会在长安校区星空报告厅圆满落幕。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育处副处长丁黎、教育处研究生主管邱波、研究员吴雨辰,IKA中国西区区域经理葛方萍,IKA陕西省项目经理益小刚,西北大学CCUS筹备办公室副主任谢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赵金哲,校团委副书记刘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辅导员以及2019、2020级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共同出席并见证了IKA 天之骄子“立德树人”奖学金的颁发。IKA 陕西项目经理益小刚先生作为公司代表做了简短发言,祝贺了获奖的学子,并鼓励他们能够再接再励保持优秀的品格。此外,益先生也对IKA 近几届的西北大学的公益奖学金项目做了小结,期待与西北大学化材院继续保持紧密地合作关系。在这个不平凡2020年,他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己挥洒的汗水,也离不开学院领导及老师在疫情期间为恢复教学所做出的努力。苦心人,天不负,苦尽甘来,蟾宫折桂化菁英;有志者,事竟成,雨霁虹现,天之骄子立德行。让我们向他们的获奖表示祝贺,向在疫情期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的各位老师致敬! 关于IKA IKA是工业和科研领域全球领先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分析仪器设备和加工技术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德国施陶芬, IKA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于超过160个国家的客户。公司拥有超过900多名员工,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异的技术, 帮助客户获得成功。同时,IKA还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学家进行着密切的合作, 支持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除了位于德国的总公司, IKA现在在美国, 中国, 马来西亚, 日本, 印度, 巴西, 韩国, 越南, 英国和波兰均设有独立运营的全资子公司。
  • 北大分析测试中心-华质泰科合作实验室正式成立
    快速、准确、高灵敏是检测技术完美与否的标准。服务于安全、健康、绿色、环保是检测技术的终极用武之地。原位电离质谱引领潮流,在各个行业内逐层渗透,新概念层出不穷,深深地影响了分析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传统分析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愈来愈小。此外,原位电离质谱与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前景也十分广阔,如手术刀质谱(iKnife)和笔形探测器(MassSpec Pen)更是业界中异军突起的耀眼明星。把握变革发展机遇,探索开发原位检测核心技术,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与华质泰科携手共建集成创新平台,助力产、学、研协同发展。2017年12月13日,“原位电离质谱应用开发联合实验室(PKUAIC-ASPEC AIMS Joint Lab)”应运而生。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华质泰科签约仪式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张新祥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景林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质谱平台负责人周江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周文博士、美国 IonSence 公司总裁 Brian Musselman、华质泰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春胜、华质泰科首席运营官汤跃庆、华质泰科市场经理贾万银、华质泰科技术部经理段晓琨、中国计量学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所所长李红梅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验中心主任廖杰教授、北大医学部李勤副教授等人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张新祥教授张新祥教授表示,北大分析测试中心在全国的研究开发能力位居前列,我们将充分利用该平台和各个公司进行合作,发展新技术,提高影响,促进我们的科研,以及商业发展。Brian Musselman 博士和刘春胜博士华质泰科刘春胜博士对建立 PKUAIC-ASPEC 原位电离合作实验室表达很高的期望。他表示,首先希望通过该合作实验室,使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得以进行技术延伸,甚至为行业制定一些方案,或联合一些学会制定标准。其次,合作将从 DART 扩展到 LESA、DESI 和AP/MALDI 成像等其它原位电离技术,并进入到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领域,出现更多生命科学的应用。第三,北大对于中国原位电离质谱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希望能通过同西方公司、北大的合作,开发新的产品技术,形成产业界新的研发热潮。BrianMusselman 博士是国际 AIMS 商业化的先驱者,在他看来,原位电离不光是解决实验室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行业推广应用。建立高水平的合作中心,高端人才推动技术稳定向前,从而真实地帮助中国的产业界,解决中国当前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如:菜篮子工程,环境监测,土壤修复,包括其它的化妆品、保健品、中药开发等。每十年是一个黄金技术发展期,十年 GC,十年 LC,十年 LCMS,十年 MALDI,在经过基础研发之后,各大质谱公司也纷纷涉足原位质谱领域,有可能下一个十年就是原位质谱。周江教授谈及合作实验室的成立的初衷及行业影响,周江教授说到,“原位电离质谱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式,是目前的热门研究方向。我们成立联合实验室,希望能够开发更多常规样品快速检测的应用和方法,开拓一些新的研究和检测领域,更有利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对原位电离质谱行业来说,通过更多的研究,包括大型科研平台上具体样品的研究,可以帮助完善原位电离质谱的软件、硬件方面的设计,促进科研平台与产品研发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景林、美国 IonSense 公司总裁 Brian Musselman、中国计量学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所所长李红梅共同为“原位电离质谱应用开发联合实验室”揭牌。“原位电离质谱应用开发联合实验室”依托北大分析测试中心的良好平台和华质泰科的先进检测技术设备,将加快原位电离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步伐,进一步推动国内原位电离质谱及原位检测行业的发展,开发先进的快筛、鉴定、定量分析技术,应绿色、快速、便捷、和原位检测之刚需。希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发现原位电离技术的关键应用而引致深层的技术变革,突破老旧分析标准或技术瓶颈的时日已不再遥远。感谢媒体支持: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关于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北京大学最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可以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分析测试机构。自成立以来,陆续装备了光谱、质谱、色谱、X 射线衍射、能谱、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核磁、元素分析、热分析等在学科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成分与结构分析方面的仪器设备已基本配套,部分仪器还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技术力量,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是北京大学乃至周边单位重要的分析测试平台。1993 年,北大分析测试中心首次通过计量认证,可以向社会相关单位提供公证数据,并保证达到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要求,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关于华质泰科: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展原位电离质谱分析技术推广并产业化的团队之一,拥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和市场队伍,致力于引领行业领域中的实时科学发展潮流,通过专长的知识、成熟的产品和持续高品质的服务为客户赢得更多、更好的投资回报。公司承担国家十二五863等重大质谱专题项目,与大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达成了多达20多个合作研究和应用专项,发起并与中国质谱学会共同组织承办了中国原位电离质谱学术会议,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关于原位电离质谱:原位质谱(AIMS)技术如实时直接分析(DART)、液滴萃取表面分析(LESA)、解析电喷雾(DESI)、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AP/MALDI)等等是继当今主打的有机及生物分析黄金标准技术 – 液质联用(LC-MS)电喷雾离子化(ESI)及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成功解决了生物及有机分子的分析之后又一波革命性的最新质谱技术,满足快速、现场、直接、无损、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分析的需求。该类技术具有独特的样品脱附/离子化/分离的进样机制,无需或仅需要极简单的样品前处理,在食品、药品、材料、物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检测与品质控制,在组学分析、新药研发、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成像、精准医疗与健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急剧上升的应用。近五年来,世界著名大学(如斯坦福,MIT,哈佛,剑桥、北大、台大、中大、复旦、南大、浙大、药大、矿大等等)、研究院(如美国 NIH、EPA、NIST、中科院、医科院、农科院、检科院、计量院等等)、跨国制药及食品公司(如罗氏、默克、辉瑞、雀巢)、国家执法部门(如 FDA、FBI、公安部、质检局、出入境、药检所等等)陆续采用该类技术和设备。
  • 北大-厦大分析化学交流会召开:探讨谱学分析新技术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双边交流研讨会于1月10日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嘉锡楼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国家基金“谱学分析”创新研究群体系列会议之一。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赵美萍教授、长江学者邵元华教授、刘锋教授、长江学者夏斌教授、青年千人刘小云研究员、青年千人王申林研究员、郑俊荣研究员、李美仙副教授、白玉副教授、朱志伟副教授、周颖琳副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秋泉教授、副所长赵一兵教授、江云宝教授、郭祥群教授、李耀群教授、陈曦教授、任斌教授、杭纬教授、韩守法教授、高锦豪教授、李剑锋教授、吴川六教授、朱志教授等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同学参加了会议。学院党委书记林辉、院长江云宝教授、副院长袁友珠教授出席简短开幕式。江云宝院长中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与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学术交流已经历年,双方长期在科研、教学、师生互访交流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举办本次研讨会,有助于加强年轻教师的学术交流与自我展示,进一步推动双方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开幕式后,来自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各5位教授作学术报告,围绕电化学整流、超分子聚合物传感、生物大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核磁共振研究、生命分析方法、细胞器成像、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创新质谱仪器等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报告由赵美萍教授、邵元华教授、江云宝教授等分段主持。  下午,双方举行了教学研讨座谈会。在分别回顾了各自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历程后,与会教师代表详细介绍了各自学科在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围绕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实验教学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座谈会持续三个多小时,充分展示了优秀学科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和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关注。  本次双边研讨会的学术报告和教学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大学与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学科间的互动,势将推进双方更多的实质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也为两校的深度交流迈出了新的一步。会议期间,厦门大学党委张彦书记专门看望了来访的北大老师们,期望厦大北大学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并拓展。
  •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178.68万元采购废气/废水处理机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公开招标]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7-06 [公开招标]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 【信息时间:2022-07-06 】 招标公告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项目编号:A2301010892002632001001)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已由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部以北大荒集财文【2022】15号文件批复批准建设,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项目出资比例财政资金100%;招标人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招标代理机构为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施工进行公开招标。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本招标项目建设资金已到位,主要建设内容:自来水厂新建410立方米反冲洗水沉淀池座及配套附属设施;污水管线拆除换新160米,拆除新建检查井2座;医院废水处理设备1套;清雪车、垃圾设备购置。项目施工地点:汤原农场有限公司场部。具体内容详见工程量清单。 2.2招标范围:工程量清单包括的全部内容。 2.3计划工期67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2022年8月4日;计划竣工日期:2022年10月10日。 2.4质量要求:合格。 2.5招标控制价:1,786,753.79元。 2.6本项目共划分一个标段。 3、投标人资格要求 3.1本次招标要求潜在投标人须具备: (1)投标人须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独立法人资格; (2)须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含三级))以上资质,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施工能力及有效安全生产许可证; (3)项目经理(建造师)具备市政公用工程贰级及以上注册于本单位的建造师证书并具备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B证),未担任其他在建施工项目(无项目经理承诺按无效标处理); (4)技术负责人:须具备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扫描件): (5)信誉要求:不存在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未被最高人民法院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属于失信被执行人的,其投标将被拒绝或否决;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在‘中国裁判文书网’(www.court.gov.cn/wenshu.huml)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未有行贿犯罪记录,如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其投标将被否决(自行查询并提供全网页截图); (6)财务要求:投标人须提供本企业(2019-2021年)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正文、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注:公司成立不足三年的可提供公司成立年或次年至2021年12月,2022年新成立的企业可以不提供; (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26条的规定。 3.2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3.3与招标人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招标公正性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参加投标;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同时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投标。 3.4资格审查方式: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方式,主要资格审查标准、内容等详见招标文件,只有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才有可能被授予合同。 4、招标文件的获取 4.1注册通知:(一)投标人须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www.bdhzb.cn)进行用户注册,具体操作请参阅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首页通知公告栏2021年5月18日发布的《关于平台用户入库及CA办理的通知》办理。入库办理咨询电话:0451-55195701,0451-55195778,CA办理咨询电话:0451-55195720。 4.2网上报名时间及获取招标文件方式:2022年7月6日23:00时至2022年7月12日00:00时,投标人用已办理的CA锁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点击该项目选择“我要报名”-完善投标信息-填写发票信息。完成报名后可在“招标文件领取”页面免费下载招标文件。 5、投标文件的递交 5.1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及地点:截止于2022年7月27日14:00时(北京时间),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网上递交加密版投标文件,逾期递交的系统将不予接收。 5.2电子文件递交方式:登录“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投标人端”(http://www.bdhzb.cn/TPBidder)递交。 5.3开标方式:线上开标,投标人无需到达开标现场。投标人须自行在2022年7月27日14:00时-14:20时(北京时间)内对上传的投标文件进行解密,如未在规定时间内解密,后果自负。如投标人在解密投标文件过程中有技术问题,请咨询技术人员电话:0451-55195719。 6、踏勘现场和答疑安排 招标人不组织踏勘。 投标人提问、质疑以及招标人对招标文件的澄清均通过网上进行。 7、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招标公告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www.cebpubservice.com)和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www.bdhzb.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和黑龙江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www.hljggzyjyw.org.cn/)发布。 8、联系方式 招 标 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 地 址: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 联 系 人:袁先生 联系电话:0468-3658242 招标代理机构: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珠江路29号 联 系 人:孙先生 联系电话:0451-55195758 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 2022年7月6日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废气/废水处理机 开标时间:2022-07-27 14:00 预算金额:178.68万元 采购单位: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公开招标]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7-06 [公开招标]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 【信息时间:2022-07-06 】 招标公告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2022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项目(项目编号:A2301010892002632001001) 1、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已由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部以北大荒集财文【2022】15号文件批复批准建设,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项目出资比例财政资金100%;招标人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招标代理机构为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施工进行公开招标。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本招标项目建设资金已到位,主要建设内容:自来水厂新建410立方米反冲洗水沉淀池座及配套附属设施;污水管线拆除换新160米,拆除新建检查井2座;医院废水处理设备1套;清雪车、垃圾设备购置。项目施工地点:汤原农场有限公司场部。具体内容详见工程量清单。 2.2招标范围:工程量清单包括的全部内容。 2.3计划工期67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2022年8月4日;计划竣工日期:2022年10月10日。 2.4质量要求:合格。 2.5招标控制价:1,786,753.79元。 2.6本项目共划分一个标段。 3、投标人资格要求 3.1本次招标要求潜在投标人须具备: (1)投标人须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独立法人资格; (2)须具备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含三级))以上资质,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施工能力及有效安全生产许可证; (3)项目经理(建造师)具备市政公用工程贰级及以上注册于本单位的建造师证书并具备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B证),未担任其他在建施工项目(无项目经理承诺按无效标处理); (4)技术负责人:须具备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扫描件): (5)信誉要求:不存在违规、违纪、违法现象。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未被最高人民法院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属于失信被执行人的,其投标将被拒绝或否决;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在‘中国裁判文书网’(www.court.gov.cn/wenshu.huml)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未有行贿犯罪记录,如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其投标将被否决(自行查询并提供全网页截图); (6)财务要求:投标人须提供本企业(2019-2021年)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正文、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注:公司成立不足三年的可提供公司成立年或次年至2021年12月,2022年新成立的企业可以不提供; (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26条的规定。 3.2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3.3与招标人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招标公正性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参加投标;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同时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投标。 3.4资格审查方式: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方式,主要资格审查标准、内容等详见招标文件,只有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才有可能被授予合同。 4、招标文件的获取 4.1注册通知:(一)投标人须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www.bdhzb.cn)进行用户注册,具体操作请参阅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首页通知公告栏2021年5月18日发布的《关于平台用户入库及CA办理的通知》办理。入库办理咨询电话:0451-55195701,0451-55195778,CA办理咨询电话:0451-55195720。 4.2网上报名时间及获取招标文件方式:2022年7月6日23:00时至2022年7月12日00:00时,投标人用已办理的CA锁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点击该项目选择“我要报名”-完善投标信息-填写发票信息。完成报名后可在“招标文件领取”页面免费下载招标文件。 5、投标文件的递交 5.1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及地点:截止于2022年7月27日14:00时(北京时间),在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网上递交加密版投标文件,逾期递交的系统将不予接收。 5.2电子文件递交方式:登录“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投标人端”(http://www.bdhzb.cn/TPBidder)递交。 5.3开标方式:线上开标,投标人无需到达开标现场。投标人须自行在2022年7月27日14:00时-14:20时(北京时间)内对上传的投标文件进行解密,如未在规定时间内解密,后果自负。如投标人在解密投标文件过程中有技术问题,请咨询技术人员电话:0451-55195719。 6、踏勘现场和答疑安排 招标人不组织踏勘。 投标人提问、质疑以及招标人对招标文件的澄清均通过网上进行。 7、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招标公告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www.cebpubservice.com)和北大荒电子招标平台(www.bdhzb.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和黑龙江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www.hljggzyjyw.org.cn/)发布。 8、联系方式 招 标 人: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 地 址: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汤原农场有限公司 联 系 人:袁先生 联系电话:0468-3658242 招标代理机构: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珠江路29号 联 系 人:孙先生 联系电话:0451-55195758 北大荒招标有限公司 2022年7月6日
  • 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召开
    p   9月2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研究员,冯守华院士,李天来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丁雪梅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副校长,高等教育领域知名学者、评估机构负责人等11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对学校前一阶段“双一流”建设进行评议,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指明发展方向,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东北大学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学科专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ba9ef9a-ee1b-4b49-8bab-03e4d93d5350.jpg" title=" 图1.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dd45cf8-d1b9-430c-9161-0799542124c8.jpg" title=" 图2.jpg" / /p p   校党委书记熊晓梅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莅临东北大学,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把脉问诊、解疑指路。熊晓梅表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大学牢固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形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广泛共识,制定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详尽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自实施以来,学校坚持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将建设方案逐步落地做实,在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优化发展路径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在服务东北振兴发展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熊晓梅希望,各位专家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高远认识,对于教育教学规律、大学发展的深刻理解,指导帮助东北大学能够找准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聚焦发展方向,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f307544-d7e4-4dcc-81ed-ee711e88c1b9.jpg" title=" 图3.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7ae2bc1-d338-4b76-9b09-7e9e78491a6c.jpg" title=" 图4.jpg" / /p p   副校长冯夏庭介绍与会评审专家组成员,专家组组长钟秉林教授主持评议会。 /p p   校长赵继从学校概况、“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中期自评组织情况、主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作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汇报。赵继表示,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赵继强调,针对建设方案设计的五大改革任务、五大建设任务,学校积极推进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在学科群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d5d3084-d178-4913-8840-33c4c6aee408.jpg" title=" 图5.jpg" / /p p   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和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针对汇报内容,专家们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终,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和评议,形成了评价意见。一是 “双一流”建设任务清晰,学校整体实力有效提升 二是“双一流”建设推进有力,中期建设目标圆满达成 三是“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标志性成果显著。评估专家一致认为,东北大学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深度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以两大学科群为骨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攻克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阶段性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2a5997a-9b86-4e8b-bc4c-bee687f1390c.jpg" title=" 图6.jpg" / /p p   与会专家还对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以两大学科群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p p   会议开始前,专家组还参观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学院,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 /p
  • Science咖啡沙龙|北大医学部: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的突破和展望
    肠道菌群是一类生活在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也是近年来微生物学、医学、基因学等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方向涵盖肠道菌群功能基础研究、肠道菌群与多种慢病的人群关联研究、肠道菌群的成像表征前沿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临床治疗研究以及肠道菌群的产业转化等多个维度。2023年8月,两篇来自于中国的关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精彩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于Science杂志。科学家发现:疾病相关的菌源同工酶可作为新的药物靶点,为治疗糖尿病等疾病提供了新思路;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宿主lncRNA,来影响宿主脂代谢,从而为靶向菌群和lncRNA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线索。为促进肠道菌群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和交流,由Science/AAAS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协办的Science Café in China暨“第135期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将于2023年9月28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本期Café主题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的突破和展望Gut microbiota: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时间2023年9月28日 上午9:00-11:40本次沙龙的语言为汉语,将以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请感兴趣的读者扫码报名参加!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行报名特邀嘉宾乔杰,北京大学Bill Moran,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王嘉东,北京大学医学部刘双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特约主持人钟超,北京大学医学部述评专家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专家介绍及报告摘要姜长涛,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从事肠道共生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提出“代谢性疾病肠治”新理论,首次提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新概念,发现降解尼古丁的肠道共生菌,揭示宿主反向调控肠道菌群代谢的新范式;近5年在Science (2023)、Nature (2022)、Nature Medicine (2019, 2018, 2017)、Cell Metabolism (2021a, 2021b, 2019)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北美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青年科学家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基金,作为PI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报告题目: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在代谢性疾病精准治疗中的作用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Microbial-Host-Isozyme for Precision Treat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Science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5787 王宇浩,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双聘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探索肠道菌群和宿主间的共生关系和相互影响,重点考察肠道菌群调控宿主代谢和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Science (2017, 2019, 2023) 等国际权威期刊,数次获著名期刊点评和亮点报道,其中一项被美国胃肠病协会评为年度最佳肠道微生态研究之一。报告题目: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调控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of host lipid metabolismScience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0522 王娟,副教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北大孤独症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发表多篇孤独症相关多组学研究论文。2020年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孤独症儿童肠道菌群存在解毒功能缺陷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报告题目: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肠脑轴机制探索Gut- microbe- brain Ax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Science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a3760Science Café in China活动简介《科学》咖啡沙龙中国系列是由Science/AAAS主办的公益科学交流会。每期选定一个主题,由近期在Science系列期刊上发文的作者以线上报告的形式分享、介绍研究工作,以期待与同行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同时帮助更多其他领域研究者甚至产业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前沿进展,探讨学术与产业融合的机会。
  • 地铁振动引发“蝴蝶效应” 影响北大4亿元精密仪器
    p   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 /p p   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筒安稳立在桌上。将它调至最高精度却会发现,显示屏上的黑白图像长了“毛刺”,原本纤毫毕现的原子图案因为振动变得模糊不清。 /p p   在北大校园内,因地铁运行受到影响的精密仪器,远不止这台价值数百万元的电镜。4号线开通时,北大有价值11亿元的精密仪器,其中4亿元的仪器受到影响。 /p p   为了减少地铁振动对这些仪器的干扰,北京市和北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4号线北大东门段,地铁公司铺设了最先进的减振轨道。北大专门在较远处新修了综合科研楼,转移了部分精密仪器,但地铁振动的影响仍难以消除。一些学者只能在地铁停运后的半夜做实验。 /p p   2019年,离综合科研楼600米的地铁16号线二期全线将会开通,北大内精密仪器将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强认为,如果不采取更多减振措施,形势不容乐观。 /p p   面临地铁振动干扰的科研单位不止北大。记者了解得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也曾遭遇相似困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通大学周边即将修建地铁。 /p p   城市里越来越密集的地铁网络、科研机构中越来越灵敏的精密仪器,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标志。可当高精尖仪器遇上地铁线路,谁该避让,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8-04-28_1311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8defcc7-172c-4a07-a8d5-c29e404fa5e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规划后的2020年北京地铁线路网。 /p p    strong 地铁振动的蝴蝶效应 /strong /p p   一条条地铁轨道正在北京快速生长。到2020年,它们的总里程将有近千公里。高峰时期,近千辆列车将同时在轨道上飞驰。 /p p   在运载乘客的同时,这些重量超过100吨的列车,也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振动源。振动通过钢轮、钢轨、隧道和土壤,像波纹一样扩散到地表,进入建筑物内。 /p p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振动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减振与控制实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研究的团队。他们测试的数据显示,10多年间,北京市离地铁100米内的地层微振动提高了近10倍。 /p p   交通带来的微振动强度虽不算大,但持续时间长,影响隐蔽不易被发觉。它曾让捷克一座古教堂出现裂纹继而倒塌,曾长期影响巴士底歌剧院的演出效果,也曾干扰英特尔公司在集成板上雕刻纳米级电路。 /p p   在地铁激荡起的振动中,对精密仪器干扰最严重的是低频振动。这种振动波长很长,不易在土层中衰减。北大环境振动监测与评估实验室主任雷军,曾和学生拎着地震仪,测量过北京多条地铁线路,他们发现,在精密仪器更敏感的低频范围内,离地铁100米内地表振动强度比没有列车通过时高了30~100倍。 /p p   对北大和清华的精密仪器来说,地铁几乎意味着“灾难性打击”。 /p p   地铁开通之前,在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高校,因公交和铁路引起的环境振动,已逼近甚至超过某些仪器规定的安全值。不过,因为这些仪器在制订正常使用环境振动要求时留有富余量,绝大部分仍能正常工作。临近的地铁线一旦开通,两所大学中对振动敏感的精密仪器,很可能无法在最高精度下正常工作。 /p p   有学者认为,这造成巨大的浪费,“花100万美元买回来的仪器,只能当10万美元的用”。 /p p   许多仪器的使用者并不知晓,地铁振动会影响仪器。曾有同事找到雷军,抱怨实验室一台测量岩石年龄的精密仪器突然不正常了。这位老师叫来厂家,左调右调,愣是修不好,厂家也摸不着头脑。 /p p   雷军问:“什么时候开始不正常的?”对方说:“从2009年开始。”事实上,并非仪器坏了,而是地铁4号线开通后,振动干扰了仪器。 /p p   “国内研究地铁振动问题的专家,包括设备厂商,总共不到百来人。”北交大副教授马蒙感慨,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术圈子,其中大部分专家还在同一个微信群里。 /p p   10多年来,雷军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关注地铁振动问题。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多次写建议书希望向全国人大反映这一问题。一有机会,他便向不了解的学者和学生科普地铁振动的影响。 /p p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本搞地震学的他,一门心思扑进这个冷门的学术领域。家人常劝他,别“不务正业”。 /p p   在雷军看来,这个领域相当重要。他敲着桌子问:“中国正经历工业化转型,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成果都是大块头的?一些核心电子元件,包括芯片、光刻机、光栅薄材等许多领域零部件的加工,为什么即便我们买回了国外全套生产线,也造不出一样的东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振动超标。今天我们已经能生产粗犷的工业品,我们的短板主要在精度上,一小一精就不行。” /p p   他曾为两个单位做过环境振动评估。一个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原址环境振动严重超标,后来搬迁到昌平,评估却发现新址仍有一些问题。另一个是某国防计量站,环境振动超标100多倍。 /p p   对专门研究环境振动的专家来说,地铁引起的微振动,看似蝴蝶扇动翅膀,但在对振动敏感的高精尖领域,足以酿成灾难性的风暴,从而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光刻机需要在1毫米内画上千条线,需要外部环境保持极度稳定 导弹系统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仪,加工时必须保证质量中心和几何中心完全重合,否则就会指东打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4281923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ab9ff9c-1156-4ee7-a200-09189a4076b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地图上与地铁线路相邻的北京大学校园。 /p p   strong  两败俱伤的妥协 /strong /p p   同许多外界学者一样,雷军原本也不知道地铁振动对精密仪器有影响。在中国,北大与地铁的激烈抗争,头一回让这一问题浮出水面。 /p p   2003年,北京市地铁4号线方案公布,将贴北大东门一路向北。地铁线两边紧密分布着北大几大理工科学院及众多重要实验室,北大相当一部分精密仪器集中在这些科研楼中。有学者提醒北大,得研究下地铁对精密仪器是否有影响。 /p p   雷军此前研究建筑物抗震,都是较大级别的振动,没怎么关注过微振动的影响。着手采集北京市其他地铁线的振动数据后,他才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比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p p   因为他和同事的报告,北大反对4号线经过。当时北大和地铁公司为两个方案反复争论:要么北大整个搬走,要么地铁4号线改线。 /p p   直至最后一次研讨会,双方仍僵持不下。那次会议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长主持,邀请了一位院士和多位北大校外专家。 /p p   那位院士在会上表示,轨道隔振方案可行。他拿自己做过的一个方案打比方,“用手一摸,振动感觉不到了。” /p p   北大一位代表当场反问:“人的手这种传感器灵敏度有多高?”北大对振动最为敏感的那台电子显微镜,敏感度是人体的成百上千倍。 /p p   会上最终形成决议,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案——4号线经过北大的789米轨道段,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减振技术,也就是在钢轨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这种浮置板由一家德国公司发明,上面是约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板,下面是支撑着的钢弹簧,能将列车的振动与道床隔离。 /p p   “对列车来说,这相当于垫了一个很软的垫子,同时弹簧将振动隔开了。”北京交通大学的马蒙副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种轨道减振技术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到极限,更软的话,列车运行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证。 /p p   这种浮置板在总体上能很好隔振,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由于隔振原理,它对低于自振频率的振动没什么用,甚至很可能会放大。 /p p   2009年,4号线北大东门段开通后,马蒙和同事又作了测试,验证了这一理论。在马蒙看来,这段轨道减振措施还是有用的,保证了很多要求没那么高的仪器能正常使用,但对于一些极度敏感的设备,它反而会加重干扰。 /p p   北大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经观测发现,西南边的校医院旧址振动强度稍小。北大决定在该地盖综合科研楼,将部分受影响的仪器搬过来。但受限于场地和经费,只有约三分之一的设备能入驻。 /p p   2011年,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低层正在施工之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地铁16号线将绕经北大西门,离综合科研楼仅200米。 /p p   由于校内精密仪器已无处可挪,北大强烈抗议。雷军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因为地铁公司以为减振成功了,并不知道北大正打算搬仪器。同时,他们也没将规划方案提前告知北大。 /p p   北京市拨出上千万元专项资金,让市政总院、北交大、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及北大联合组成攻关项目组,拿出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除了地铁轨道减振外,还包括重新设计综合科研楼,考虑在低层装减振平台,用弹簧将上面的建筑整体悬浮起来。 /p p   雷军记得那几个月,每周有两三天要开会讨论,几方经常为具体方案争得脸红脖子粗。一位电子设计院专家告诉记者,北大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而且双方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不同,导致数倍的差异。 /p p   有专家听过一句玩笑话:如果这事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北大“冲击诺贝尔奖”。 /p p   正当各方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项目戛然而止。据说北大领导和一位市领导在某个会议碰面,双方握手言好。地铁16号退后一步,往西绕开300多米,甩掉两座车站,北大也不再提要求。 /p p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宜谦是项目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在这场博弈中,北大看似赢了,实则不然。这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恰恰是“两败俱伤的妥协”。 /p p    strong 缺失的环保标准 /strong /p p   杨宜谦认为,地铁退后一步,能减少对北大精密仪器的干扰,但这个距离往往不足以消除影响。另一方面,地铁改线后,失去了吸引客流的作用。 /p p   他当时建议,北大将精密仪器楼搬至郊区,从而完全排除干扰。但对许多北大教师来说,这样的建议难以接受。杨宜谦也能理解,毕竟北大建校在先,地铁在后,让谁搬谁都不乐意。 /p p   他和雷军都认同,避免这样的矛盾冲突,应当在规划时讲究先来后到。新规划的地铁线应尽可能避开对振动敏感的高新技术区域,新修建的高新区应尽可能选在没有地铁的郊区。 /p p   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科研单位的精密仪器往往购置在先,地铁规划方案形成时却没有考虑相关影响。 /p p   杨宜谦对国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很熟悉。日本有专门的《振动法》。美国的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中涉及振动敏感设备。 /p p   这两个国家也曾有过教训。东京大学曾将一整栋楼用弹簧悬AX起,仍无法消除振动影响。美国华盛顿大学由于轻轨穿越校园,采用轨道减振措施,并降低车速,但15栋敏感建筑中仍有5栋振动超标。 /p p   “减振是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让。”雷军常举日本筑波科学城的例子。这个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于1963年,直到40多年后才通地铁,且同城区相隔2.5公里。 /p p   中国尚无环境振动污染防治法,虽然环境保护标准中有关于振动对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内的人影响的规定,却未涉及对精密仪器的干扰。这导致地铁规划方案进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时,环保部门很少考虑这一层面。 /p p   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征求意见稿)》,但仍未提及振动对振动敏感仪器的影响。 /p p   杨宜谦还发现,连环保从业人员都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这一问题理所当然归环保部门管,也有人斩钉截铁地认为不归。 /p p   相关评价标准的缺位,导致很多途经科研机构及工业园区的地铁方案考虑欠周。有省会城市在规划地铁时,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内设了地铁站,没想到让一些医疗检查设备没法正常使用。 /p p   发现潜在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一旦某条具体地铁方案通过层层审批,“往外挪个100米都几乎不可能”。 /p p   这常造成高校与地铁的对抗。15号线原计划下穿清华大学,遭清华极力反对。最终,15号线只进入清华校内120米,没与4号线相连,形成换乘站。 /p p   早在1955年,清华大学就曾让铁路改过线。京张铁路位于清华校园同侧,振动曾严重干扰科研,在清华的争取下,铁路线向东迁了800米。 /p p   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强大的谈判能力。有985高校没经太多考虑,直接在同意文件上盖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损失,不愿意公开化。 /p p   等到地铁方案已成事实,只能采用其他减振措施。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曾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受地铁影响的高校做过减振方案。 /p p   振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左汉文告诉记者,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综合减振,除了在轨道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同时在仪器楼修建之初装上靠弹簧撑起来的隔振支架。如果楼已竣工,只能在每一台仪器下加装减振台,成本将大大提升。 /p p   16号线开通后,北大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案。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强估计,一个最先进的空气弹簧减振台,大约要花费一两百万元,北大需要减振的仪器“在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数量级”。 /p p   见证了高级的德国浮置板、繁琐的修楼搬迁和昂贵的地铁改线,北大最精密的电子显微镜未来身下还将装上复杂的减振台。但它能否逃脱地铁振动的干扰,谁也不敢保证。 /p p br/ /p
  • 北大教授称喝三聚氰胺没事 人类排毒能力强大
    茅台集团昨天在贵阳召开媒体见面会,回应对其产品含塑化剂的质疑。   在发布会上,北大教授李可基声称,塑化剂的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他说,卫生部将所有食品中塑化剂含量用同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规范,本身就是匆忙应急的,是很粗线条的参考,该标准本身是不科学的,或者科学上是有局限的。   李可基还谈到三聚氰胺,他表示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成人继续喝下去不会损害人体。   李可基表示,人类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过去一百多年间,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铅、砷、汞、二恶英等等这些物质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在增加,但是人的寿命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增加了一倍。所以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我们基本上都应付掉了。   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则在会上称,有人想利用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切的心理,把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利用和放大为食品安全问题,制造公众恐慌,打击中国的白酒行业,损害投资者利益,从中牟利。中国白酒行业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一个事件而停止或者消亡。   袁仁国说:对“水晶皇”这个人,首先我要感谢他,是他给中国白酒行业提个醒,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但我同时要提醒这个人,白酒行业发展了几千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质疑而衰落。   上周末,ID为“水晶皇”的个人博主宣布送检茅台酒塑化剂超标,茅台股价应声而跌。一贯沉默应对公众的茅台公司连发三份检测报告,自证产品质量无虞。
  • 爱上化学是宿命——记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彦
    李彦与心爱的碳纳米管模型   见到李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和以往采访过的&ldquo 大腕儿&rdquo 不同,尽管已逾不惑、已经是长江学者、已经是&ldquo 杰青&rdquo 、已经是北大的博导、已经是国际上颇有名气的学者,李彦身上还是有着这个年龄与身份并不常见的&ldquo 稚气&rdquo ,或者说是一股&ldquo 愚劲儿&rdquo 。   采访,本是为成果一桩。不久前,李彦带领学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单一结构碳纳米管合成》,在碳纳米领域引发&ldquo 强地震&rdquo ,这一成果或将推动已停滞近20年的纳米管研究重新向前,或将使得国际材料学领域多年来&ldquo 以碳基替代硅基&rdquo 的梦想成为现实,是国际材料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可几个钟头下来,我竟对这个人以及她所代表的一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思考。有关科研态度,有关人生价值。   说起来,在科研的路上,李彦绝对不算一个幸运儿。30多年与化学为伴,多次迫于无奈改变科研方向,缺少经费、到处&ldquo 蹭&rdquo 试验场所和设备,捉襟见肘是常态,她也不会&ldquo 来事儿&rdquo ,不懂得找关系、拉课题。30多年的科研历程中,有20多年都是默默无闻。而就在所有人都劝她放弃,所有人都以为她再也撑不下去的时候,震惊世界的成果就这样翩然而至,突如其来,却也在意料之中。   她说,&ldquo 在科研的道路上,当你不求回报的时候,回报也许就来了。&rdquo 她还说,&ldquo 在科研的道路上,朝着目标一辈子,哪怕终其一生仍默默无闻,那也是一种幸福。&rdquo   李彦,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众多北大&ldquo 愚人&rdquo 中的一员。   &mdash &mdash 记者手记   爱上化学,没有理由,不回头   爱上化学是宿命,这是李彦的话,很实在,也很贴切。   父母都是教授物理与化学的老师,直到现在,已过去近40年,李彦还清楚地记得,早晨,父亲采摘牵牛花,用酒萃取之后,做成酸碱指示剂,加上醋或者石灰水,给学生演示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之后的不同颜色变化。   神奇的,那一幕就这样深深印在了李彦的心中,自此抽离不去。   于是,小小的李彦有了特殊的爱好,收集各种药瓶当试管,石灰水、用来做滤网的手纸是她童年最爱的玩具。填报高考志愿时,李彦执拗地填下了这样的志愿: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第二志愿,山东大学化学系。第三志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   科研的起步,竟有着戏剧性。本科毕业后,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开展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尽管受导师的喜爱,但主持实验室工作的老师却对女生有着莫名的排斥。这位老师给了李彦一道考题,通过有沉淀生成的氧化还原滴定来标定溶液浓度,这项测试非常考验基本功。   显然,这是老师给的一记&ldquo 下马威&rdquo 。   一般人做此实验,往往称三份样品做平行实验,滴定完了,根据消耗的溶液的体积,计算浓度。可李彦只用了两份样品,滴定完成以后直接把记录的体积数据交给老师,老师计算之后发现两份滴定结果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李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着极大的&ldquo 准头&rdquo 和细心,就是这一个实验,让实验室里的男子汉们彻底&ldquo 服了&rdquo 。   自此,李彦开始了自己与化学的不解之缘,低头前行,一走就是30多年。   哪能事事都要求回报呢,科研这事儿尤其如此   人说做科研,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劲头,李彦可不止坐了十年。   选择无机化学之后,李彦的研究方向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本科、硕士一直研究的领域是萃取化学,博士和博士后阶段主要从事红外光谱和溶液结构的研究,参加工作后转为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溶液相合成。到出国访问,才开始碳纳米管的研究。   外人看来,相对频繁的转换研究领域,打乱了在一个领域长期的知识积累。但&ldquo 单纯&rdquo 乐观的李彦却认为,&ldquo 百步九折&rdquo 的经历,其实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在帮自己选择一扇真正适合自己的&ldquo 门&rdquo 。此后,事实果然证明,曲折的研究经历为李彦在碳纳米管可控生长研究中的独特思路埋下了种子。   1999年,李彦进入碳纳米管研究领域,并带着老黄牛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探究碳纳米管生长机制中催化剂作用的方向。了解纳米管研究领域的人都知道,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领域的前沿方向,但如何让碳纳米管材料结构一致是困扰纳米管领域的难题,也是让纳米管研究停滞十多年的重要原因,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如果结构无法固定并一致,那么碳纳米管研究将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在李彦看来,通过催化剂作用影响碳纳米管的生长机制是一条可行之路,选择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并让催化剂在合适的条件下&ldquo 听话&rdquo ,就有可能使得在催化剂上生成的碳纳米管的形状一致起来。   埋首实验室,转眼就是15年。李彦带领学生利用钨钴均匀混合的分子团簇作为前驱体(原料),通过反复的实验,最终制备出高熔点、结构独特的钨基合金作为催化剂。而从钨基合金上生长出的碳纳米管能够复制钨基合金的结构,形成一致的结构,从而表现出稳定的性质。这项成果一举攻克了困扰学界多年的&ldquo 制备结构(手性)完全一致的碳纳米管材料&rdquo 的问题。   不久前,李彦带着这项成果,在日本遇到了纳米管的发现者饭岛澄男,老先生高兴得像个孩子,&ldquo 太好了,这会让多少无奈离开纳米管领域的科学家重燃信心。&rdquo   15年,5400天,129600个小时&hellip &hellip 已记不得中间有多少次遇到了看似无法逾越的&ldquo 坎儿&rdquo ,已记不得有多少次被劝放弃,李彦就是倔强地一直埋头走下去,在她看来,基础科学的重要问题就得有人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问收获,不问回报,&ldquo 没人把这个问题攻克,碳纳米管的研究和应用就无法往前走。总得有人做下去。&rdquo   做老师是一生夙愿,同样没理由,没商量   1999年,李彦出国,在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本有机会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面对诱人的橄榄枝,李彦拒绝了,丝毫没有犹豫。   在外人看来,这是错失良机,是愚笨的行为,但在李彦看来,拒绝是一种本能。因为在她心中,有着最朴素,却也最深沉的梦想,做一名老师,一名可以和学生真正&ldquo 交心&rdquo 的老师。在她看来,陪伴学生一同成长的幸福,是一名实验室里的研究员永远无法体会的。   回国之后,李彦主动申请走上讲台,教鞭一拿就是十几年,从未旷课、迟到、早退。   李彦讲授的课程是《普通化学》,这是化学院本科生最先接触的基础课程,能否对化学产生兴趣、能否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李彦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枯燥的概念同生活实际相结合,一门涵盖现代化学所有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课程,被她讲得妙趣横生。她常常和学生们分享儿子参加玩具赛车比赛的故事,&ldquo 车就是用来跑的,跑得好最重要,你把它装饰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做研究做学问也一样,要抓住最根本、最朴素的东西。&rdquo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必须牢记&ldquo 一个问题的是与否,都是有条件的&rdquo ,用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学习知识。   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繁重的科研任务偶尔会与教学任务发生冲突,李彦有笨办法&ldquo 两全&rdquo ,不耽误课程的前提下,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做科研。   在李彦看来,科研与教学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教学过程要求老师将每一个概念都搞清楚、搞透彻,这反过来还能促进科研,而且,教学过程中得出的&ldquo 育人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rdquo 的感悟,也被她带到科研当中,成就其不浮躁、有静气,埋首躬耕,不问收获的科研品性。   采访结束,走出北大化学楼,李彦的一句话久在耳畔:   &ldquo 在北大,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有点傻、很较真,做喜欢的事,喜欢做事,与功利无关。&rdquo 原标题:《在北大,还有这样一些&ldquo 愚&rdquo 人》
  • 北大4个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2021年9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评估了各实验室2016—2020年的运行情况,全国共有201个实验室参加本次评估,北大6个实验室参评。近日,教育部公布了评估结果,共有31个实验室获得“优秀”。北大细胞增殖与分化、分子心血管学、慢性肾脏病防治、辅助生殖4个实验室获得“优秀”,评优数位列第一。北京大学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教育部对各实验室定期开展5年周期评估工作,每年评估1—2个领域,主要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与贡献、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北大将不断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培养国家战略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1、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围绕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的前沿科学问题,在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首次在人和小鼠中建立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的多能干细胞EPS,证明体外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的可行性;2)建立了哺乳动物肝脏、胰腺分化谱系;3)利用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技术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4)发现DNA甲基化在维持特定细胞谱系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获评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5)发现多种蛋白酶(Caspases)调节天然免疫及锰离子的重要免疫学功能,为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抵抗感染及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系列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细胞增殖分化、机体发育、器官再生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国人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诊疗方法等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建立了以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最大的人群研究队列,发现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风险;2)针对冠心病的残余风险,发现非降脂依赖的潜在干预靶点金属蛋白酶ADAMTS7;3)发现了国人特有的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并对此成果开发2个国家I类新药。实验室已成为国内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引领机构,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优化,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日出现“拐点”提供科技支撑。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围绕肾脏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流行病学、发生发展机制、循证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揭示糖尿病相关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CKD)首位病因;2)连续发布“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为CKD防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自身抗原、免疫反应、补体系统成分等研究成果拓展了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靶点;4)急性肾损伤(AKI)预警系统和早诊平台有效降低漏误诊率,AKI诊断、狼疮肾炎病理分型等成果纳入国际指南/共识;5)创立腹膜透析管理新模式及国际首个腹膜透析互联网平台。实验室已成为我国CKD防治的研究、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肾脏病防治及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鉴于我国当前育龄人群生育力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等严峻形势,实验室面向国家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生殖健康”为核心,开展辅助生殖相关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系统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2)阐明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途径;3)开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并临床推广;4)自主研发生育力评估、保存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5)明确新冠肺炎对孕产妇母婴安全及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的影响。实验室推动了我国辅助生殖领域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为提高国民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提供科技支撑。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继承针刺研究特色,聚焦“神经遗传发育损伤修复与退行性疾病、物质成瘾及疼痛”机制,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系列成果:1)发现慢性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神经发育调控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新机制;2)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物质成瘾数据库,筛选出多种相关遗传风险位点;3)建立国际最大规模单中心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注册队列,首次揭示中国ALS患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4)创立了孤独症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一体化平台;5)代表中国在国际上领导制定电针仪ISO国际标准。实验室成为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学教育及国际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面向肿瘤病因预防、发病机制、智能诊断、疗效评价、转移预测等临床转化难点开展研究,以期实现肿瘤的预防、早诊和精准治疗。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首次揭示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特征图谱;2)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3)证实微创D2手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4)构建CT诊断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双标影像组学模型;5)将首个靶向HER2单抗药物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试验;6)牵头“泽布替尼”项目,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7)针对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CAR-T疗法。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恶性肿瘤研究的临床转化。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谱标科技帮助新实验室仪器整体打包全部仪器
    新实验室常备哪些仪器合适?实验室常用仪器都有什么用途呢?下面做一些简单的解说:1 电子秤电子称是用来对货物进行称重的自动化称重设备,通过传感器的力电转换,经称重仪表处理来完成对货物的计量,适用于各种散货的计量。2 电子天平电子天平是实验室分析或质量控制所必须的仪器,具有称量大,精度高,在较差使用环境下亦可达到精密称量的要求。3 离心机通俗讲,将一些混合在一起的液体通过离心机高速旋转能迅速分离液体。该机适用于生物,化学,遗传学,医药学,医院,实验室对学业,生物体,叶绿素,蛋白核酸等液体混合物的分离。4 干燥箱干燥箱是一种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用来干燥样品,也可以提供实验所需的温度环境.干燥箱应用与化工,电子,铸造,汽车,食品,机械等各个行业.。5 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清洗可以达到物件全面洁净的清洗效果,特别对深孔,盲孔,凹凸槽俄清洗是最理想的设备,不影响任何物件的材质及精度。同时在生化,物理,化学,医学,科研及大专院校的实验中可作提取,脱气,混匀,细胞粉碎之用。6 培养箱培养箱是科研实验的必需设备,主要适用于医疗卫生、医药、生物、农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作储藏菌种、生物培养之用。7 索氏提取仪索氏提取器是由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三部分组成的,提取管两侧分别有虹吸管和连接管,各部分连接处要严密不能漏气。该仪器应用余含油量在0.5%-60%范围内的食品、油脂、饲料、土壤等样品中。8 微波消解仪微波消解仪可对各种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总氮(TN)、进行快速高效消解测定。广泛用于各级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共卫生部门对水质的鉴定与管理。9 氢气发生器氢气发生器为气相色谱FID、FPD、NPD等检测器提供高纯氢气气源,保障配套仪器的样品测定,对环境无污染。10 超纯水机超纯水机是采用预处理、反渗透技术、超纯化处理以及后级处理等方法,将水中的导电介质几乎完全去除,又将水中不离解的胶体物质、气体及有机物均去除至很低程度的水处理设备。2020年4月28日我司谱标科技有新实验室仪器可整体打包,仪器全部是2019年机,安装调试后没有用过,满足实验室常用仪器的需要,如有兴趣欢迎来洽谈!1, 六位的索氏提取仪2, 22.5L超声波清洗仪3, 高速离心机两台4, 冰箱5, 屹尧微波消解仪6, 石墨电热板7, Eyela旋转蒸发仪8, 电热鼓风干燥箱9, 恒温振荡器10, GCMS,GCFID(带空气发生器和氢气发生器)11,HPLC-DAD MS(单杠质谱)12, 瓶口分配器 三个13, ICP-OES14, Ph计15, Cary 60 UV-VIS16, EDX-LE Plus ED-XRF17, 电子天平MS204,ME20418, 纯水仪19, 移液器8把,brand,eppendorf各一套部分仪器图片展示如下:
  • 北大成都研究院首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将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什么?
    “再加几排椅子。”7月17日下午,位于成都前沿医院中心的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成都研究院)十分热闹,报告厅临时加了几次座椅,依然不够。当天,在140余名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嘉宾代表的见证下,该院首批11个创新转化实验室和6个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后者将面向所有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开放使用,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是什么?打造创新“策源地”,基本实现科研平台对重点细分学科的全覆盖2023年4月揭牌的北大成都研究院,由北京大学联合成都高新区共建,是北大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据悉,北京大学2006年率先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该领域积累了一批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集聚相关企业超3000家。双方共建研究院,旨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北大科技创新与成都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运行,北大成都研究院已建成七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11个创新实验室和6个公共技术平台,基本实现了科研平台对重点细分学科的全覆盖。此次集中投运,也意味着该院各项工作全面实地开展。这些实验室和平台是什么?北大成都研究院院长来鲁华教授介绍,11个实验室均由不同的PI(学术带头人)领衔,主要基于疾病筛查与治疗、复杂疾病攻克、新药发现以及衰老研究等重要临床转化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战略布局,通过问题驱动开展创新转化研究。6个公共技术平台则分别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将开放给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共同使用,提供生物信息计算、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细胞分选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如细胞成像平台的全自动化显微镜、共聚焦高内涵显微镜等设备,可在药物毒性测试、3D类器官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发挥作用;生物质谱平台配置的多台设备,则能满足各种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样品的检测需求。在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尤为重要,可以降低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产品开发质量,完善产业研发支撑环境。启动仪式现场,多位企业代表对新投运的平台表示期待。“通过较低成本的共享,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进程中的难题,如科研及产品开发所需的仪器设备、技术支持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一位企业代表说。做什么?助力人才聚集,探索“北大研发,高新转化”新模式当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成为各地重点发力方向。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该区6个重大战略平台之一,北大成都研究院的集中投运,既是双方产业资源与智力优势的互补互利,也是探索“北大研发,高新转化”的跨区域科技协同新模式。据悉,过去一年多来,北大成都研究院同步推进装修采购、实验培训、人员招募等工作,已初有成效。活动当天,该院副院长伊成器教授现场发布了10余项创新技术/产品——如韩敬东实验室基于多种拥有独家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出一套分析系统,可3D人脸图像检测人体衰老程度。目前该系统已与多家机构展开合作。又如伊成器、胡家志实验室研发的各类基因编辑疗法的安全性评估技术,申请了国内、国际专利,部分已获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目前该院已引进汤超院士、来鲁华教授等11位国际顶尖人才,引进北京大学博士及博士后26人,全职员工78人,实现了人才与产业、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此外还将采用“校内双聘”的机制,通过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落地成都。未来五年,力争聚集120余名高能级创新人才,以及600余名全口径人才,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蓉不断涌现。当天,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3家单位与北大成都研究院共建的学生实践基地揭牌,进一步助力人才培育。更多的规划正在推进。今年,北大成都研究院计划聚焦新药研发、疾病筛查、疾病治疗、衰老四个领域,分别成立专班进行攻关。此外,还将携手成都生物医药的头部企业,建立集技术验证和中试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并对外开放。作为北大成都研究院的共建方,成都高新区也在载体保障、基金打造等方面,为其创新定制了一系列成果转化机制。据透露,锚定成果转化“试验地”建设,北大成都研究院即将注册成立全资成果转化公司——成都燕蓉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已策划推动6个北大教授以及北大校友项目来蓉转化科研成果。“这对成都创新能级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 2017年过去1/3,北大发表Nature、Science和Cell达8篇!
    p   《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每期发表文章数量都很少,发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 /p p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仅仅过去1/3,北京大学已经发表Nature、Science和Cell8篇,其中第一单位发表Nature、Science和Cell各2篇,此外北大教师作为通讯作者合作发表的Nature共2篇。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2017年以来发表顶尖论文的统计情况来看,北京大学目前发表的NSC论文数稳居首位。 /p p   如果按照前几个月的速度,北大2017年全年发表的NSC论文数将很可能超过20篇。本期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北大发表的这8篇顶尖论文。 /p p    strong 北大邓宏魁研究组发表一篇Cell /strong /p p   2017年4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题为“Deriva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In Vivo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Pote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系,获得的细胞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组织发育潜能。 /p p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合作课题组Salk研究所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的沈浣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杨杨、刘蓓、徐君、王金琳、吴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本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的大力支持。 /p p    strong 邓宏魁个人简历: /strong /p p   1963 年出生,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理事,Cell、Stem Cell Rep.、Cell Res.等杂志编委。 /p p   主要从事诱导多能干细胞及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理、人多潜能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及建立人源化小鼠疾病模型的研究。在SCI 收录杂志发表论文90 余篇,论文被国际引用7000 余次,发表的文章获选为2007 年,2008 年 和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p p    strong 北大化学院马丁课题组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strong /p p   2017年3月23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温晓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石川等课题组合作,针对甲醇和水液相制氢反应的特点,发展出一种新的铂-碳化钼双功能催化剂,在低温下(150-190oC)获得了极高的产氢效率。 /p p   该研究工作构建了新的化学高效储放氢体系,为燃料电池的原位供氢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作为下一代高效储放氢新体系得到应用。该研究成果以“Low-temperatur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ter and methanol using Pt/α-MoC catalysts”为题发表于2017年3月23日的Nature上(doi:10.1038/nature21672)。 /p p    strong 马丁个人简历: /strong /p p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2年国家优青获得者。199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先进催化实验室研究员。 /p p   马丁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能源催化,非贵金属催化和仿生催化三个方面。目前已在相关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gerg. Environ. Sci.等国际重要核心刊物,引用达4000余次,并担任国际期刊Catal. Sci. Techonol.副主编。 /p p    strong 北大化学院张锦课题组Nature发表研究成果 /strong /p p   2017年2月15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张锦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利用碳纳米管与催化剂对称性匹配的外延生长碳纳米管的新方法,通过对碳纳米管成核的热力学控制和生长速度的动力学控制,实现了结构为(2m, m)类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富集生长。他们选用碳化钼为催化剂,制备了纯度高达90%,结构为(12, 6)的金属性碳纳米管水平阵列,密度为20根/微米。他们还用碳化钨做催化剂,制备了结构为(8, 4)的半导体性碳纳米管水平阵列,其纯度可达80%。该研究为单壁碳纳米管的单一手性可预测生长提供了一种新方案,也为碳纳米管的应用,尤其是碳基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p p   该成果于2017年2月1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doi:10.1038/nature21051)。该工作得到了来自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资助。 /p p   strong  张锦个人简历: /strong /p p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997年12月获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英国利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2006年晋升为教授。 /p p   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应用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在国际和各类双边会议上作大会或分会邀请报告60余次。 /p p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Carbon杂志副主编以及Nano Re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和《光散射学报》的编委。 /p p    strong 北京大学青年千人李晴研究组在Science发表论文 /strong /p p   2017年1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晴研究组在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的机制方面做出重要突破,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RPA binds histone H3-H4 and functions in DNA replication–coupled nucleosome assembly )。 /p p   该工作发现单链DNA结合蛋白RPA通过结合组蛋白H3-H4,形成一个高效的平台递呈组蛋白到新合成子链起始核小体组装。这一发现揭示一条全新的DNA复制和核小体组装的偶联机制,大大促进染色质复制领域的发展。 /p p   北京大学2011级PTN博士生刘少锋、2014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至韵和2014级前沿交叉学院博士生冷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李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和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的Kaifu Chen博士参与指导了这项研究的生物信息数据分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经费支持。 /p p    strong 李晴个人简历: /strong /p p   女,2001年及2006年分别获北京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2006年-2011年在美国梅奥医学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央组织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人才项目。2012年至今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p p   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H3K56乙酰化调控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的重要论文,后来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有在PLoS genetics(2009)、Gene & amp Development(2010)、Nature(2012)和Cell Reports、MCB(2016)等期刊发表论文,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与核小体组装研究相关。 /p p    strong 北京大学彭练矛-张志勇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成果 /strong /p p   2017年1月20日,北京大学彭练矛-张志勇课题组在5nm碳纳米管CMOS器件重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p p   碳纳米管被认为是构建亚10 nm晶体管的理想材料,其原子量级的管径保证器件具有优异的栅极静电控制能力,更容易克服短沟道效应 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则保证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理论研究表明,碳管器件相对于硅基器件来说,在速度和功耗方面具有5~10倍的优势,有望满足“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的发展需求。可是,2014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实现的最小碳管CMOS器件仅停滞在20 nm栅长,性能也远远低于预期。 /p p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彭练矛-张志勇教授课题组在碳纳米管电子学领域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了一整套高性能碳管CMOS晶体管的无掺杂制备方法,通过控制电极功函数来控制晶体管的极性。 /p p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博士后邱晨光为第一作者,张志勇、彭练矛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成果不仅表明在10 nm以下的技术节点,碳纳米管CMOS器件较硅基CMOS器件具有明显优势,且有望达到由测不准原理和热力学定律所决定的二进制电子开关的性能极限,更展现出碳纳米管电子学的巨大潜力,为2020年之后的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和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p p    strong 彭练矛个人简历: /strong /p p   男,1962年9月生,1982年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毕业,1988年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2001年起先后3次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0年和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p p   现任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晶体学委员会主席、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副主编。 /p p   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电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结构 基于纳米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器件物理,碳基集成电路的实现和系统 纳米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能源方面的应用。迄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 /p p    strong 北京大学青年千人陈雷研究组发表一篇Cell /strong /p p   2017年1月12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陈雷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研究组合作,在《细胞》杂志发表题为《胰岛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u结构》(Structure of a Pancreatic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的文章,解析了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中等分辨率(5.6Å )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KATP组装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工作机制提供了结构模型。 /p p   生物体进化出多种方式来感知细胞内能量状态,从而维持能量稳态。KATP通道可以在细胞内ATP水平升高时关闭,从而使钾离子无法外流,进而使膜的兴奋性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将细胞内的代谢水平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离子通道广泛地分布于很多组织中,并且参与多种生命过程。在胰岛β细胞中,KATP可以间接地感受血糖浓度,控制胰岛素的释放:当血糖升高时,由于β细胞对血糖的主动摄取和代谢,细胞内ATP浓度升高,ATP直接结合在KATP上并抑制其活力,使钾离子无法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激活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进而导致钙离子的内流。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会引起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浓度。KATP的突变会导致很多遗传性代谢疾病。例如,KATP的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其激活剂可以用于治疗高胰岛素症。 /p p   陈雷和高宁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CLS项目博士后李宁宁(生命科学学院)和吴惊香(分子医学所)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最终的冷冻电镜数据采集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的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完成,数据处理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完成。部分的数据处理也得到了北京大学CLS计算平台的支持。此外,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上海)和生物物理所冷冻电镜平台在前期的工作中给予一定支持。本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青年千人计划、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的经费支持。 /p p    strong 陈雷个人简历: /strong /p p   2001-2005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5-201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6在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沃勒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6年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膜蛋白结构实验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6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p p   陈雷实验室主要以结构生物学手段为主,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为辅研究这些离子通道的工作机理。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数篇论文。 /p p   strong  北大工学院席鹏课题组合作发表一篇Nature /strong /p p   2017年2月22,北京大学工学院席鹏课题组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超分辨显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工作通过高掺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将传统超分辨的光强降低了2-3个数量级,并揭示了由光子雪崩效应带来的受激辐射增强机制。这一机制使得研究小组仅用30mW的连续激光,即可实现28nm的超分辨,仅为激发波长的1/36。该成果以Amplified stimulated emission i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super-resolution nanoscopy为题于2017年2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期刊上。 /p p   在本工作中,研究者采用了一种粒径仅为40nm的稀土纳米粒子,利用其能级特性,通过中间能级淬灭实现了超低功率超分辨。传统的STED由于限制在荧光的两个能级上,因此需要的功率较强。而稀土纳米粒子具有极为丰富的中间能级,通过适当选择中间能级,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用极低功率即可诱导淬灭。同时,研究者发现,只有在高掺纳米粒子上才会体现这一效应,而低掺纳米粒子则无法有效消光。通过对掺杂浓度和消光比的研究,科学家揭示了其中的光子雪崩效应。与共振能量传递相比,这一效应体现了更高的非线性。 /p p   结合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和中间能级受激辐射淬灭的机理,研究者在40nm和13nm的单颗粒样品上,均实现了28nm的超高光学分辨率。这一分辨率将有助于揭示细胞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结构与功能变化、病毒入侵细胞等过程。同时,由于上转换纳米粒子采用近红外光实现激发,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其在深层组织上实现三维超分辨。 /p p   本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宇嘉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导师:席鹏、金大勇教授),共同第一作者杨旭三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席鹏)。共同通讯作者分别为席鹏、陆怡青(麦考瑞大学,共同第一作者)、金大勇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内部分)和澳洲ARC基金的资助。 /p p    strong 席鹏个人简历: /strong /p p   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致力于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的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新型超分辨技术。2015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和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学分会常务委员。 /p p   在Nature Nanotechnology,Light: Science& amp Applications, ACS Nano, Laser & amp Photonic Research, Opt. Expr., Opt. Lett.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49篇,总影像因子超过240。2013年获得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6年获得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已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8项,编辑专著2部。多次被OSA和SPIE组织的国际会议邀请作大会邀请报告。 /p p    strong 北大物理学院林金泰研究组合作发表一篇Nature /strong /p p   2017年3月30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林金泰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课题组、环境学院贺克斌课题组及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题为《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Transboundary health impacts of transported global air pol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的论文,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 /p p   本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将全球划分为十三个区域,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多边贸易引起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揭示了空气污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加速减排 国际社会应当提倡可持续消费,并通过建立相关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从而降低贸易中隐含的污染水平,推动空气污染全球治理。 /p p   张强教授及其研究组博士后江旭佳、四年级博士生同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强教授、贺克斌院士、林金泰长聘副教授和美国加州爱尔文分校Steven Davis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 /p p    strong 林金泰个人简历: /strong /p p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新体制长聘副教授,2014年获国家优青资助。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与卫星遥感 。200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大气科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哈佛大学博士后,2010年起在北京大学大气物理系工作。 /p p   在Nature Geoscience、PNAS、JGR、ACP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SCI引用超过1000次 2013至今,全球大气化学模型GEOS-Chem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源与汇‘工作组共同主席 2015年至今气象学报(英文版)编辑,2015年获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Cozzazelli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等。 /p p br/ /p
  • 千里行-北大分析测试中心&天美公司联合举办爱丁堡光谱技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天美公司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讲座&爱丁堡稳态瞬态光谱技术研讨会”于3月9日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中区的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七十余名专家、老师及同学们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围绕荧光光谱及其高端耦合技术展开。  会议由天美公司分析产品经理覃冰女士主持。会议开始,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陈明星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中心目前所拥有的光谱仪器的使用情况。陈老师是天美公司十几年的老用户,管理着三台爱丁堡光谱仪,据陈老师介绍,目前爱丁堡光谱仪的预约处于满负荷状态,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中心于去年又购进了两台爱丁堡的荧光光谱仪并增添了新的变温量子产率,牛津液氦闭循环低温恒温器及超连续白光耦合附件,期待新仪器到货安装以后能够为北大的科研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随后,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海蓉女士对天美及爱丁堡公司分别作了简介,天美公司汇聚了全球知名的仪器品牌,正在扩大全球化布局,坚持了17年的“行千里路,送天美情”活动得到了新老用户的认可和称赞。爱丁堡公司是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激光和气体传感器方面的世界领先制造商。自从2013年被天美公司收购后,爱丁堡的不断推出新产品,并迅速领先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  来自爱丁堡公司的CEO Roger Fenske博士接下来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报告内容分别为稳态瞬态光谱技术的原理,爱丁堡光谱高端耦合技术的热点应用,瞬态吸收光谱仪的介绍及应用。爱丁堡荧光光谱仪十分灵活的模块化搭建特点是其能够紧跟当前科研热点应用的基础。近年来荧光光谱热点应用的关键词为超连续白光、变温量子产率、稀土上转换材料、电致发光、显微荧光等。Roger Fenske博士详细介绍了爱丁堡光谱仪在上述热门荧光应用领域中的配置及应用实例,为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报告。会议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结束后,Roger Fenske博士及天美公司的工程师们还对北京大学爱丁堡仪器的用户进行了回访,仔细检查维护每一台仪器并实际解决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用户们对天美公司本次的千里行活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信赖天美,保驾护航”,我们的千里行活动仍在继续,我们的研讨会也在继续,期待下一站——安徽合肥爱丁堡稳态瞬态光谱技术研讨会。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大食物观与粮食供应安全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一、会议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调全领域、全过程、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要实现这一目标,夯实根基,必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市场观、大生态观、大节约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搭建多方参与的粮食供应安全现代产业链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聚焦粮食供应安全的“数量”“质量”“效率”三大核心关键,深入探讨大食物观背景下的粮食供应安全与节粮减损中国方案,集中展示相关优秀创新成果。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定于2023年10月15-16日共同举办大食物观与粮食供应安全学术研讨会。会议拟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相关领导出席,诚邀产学研各界专家和代表参加。二、会议主题大食物观与粮食供应安全三、主办单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四、承办单位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先正达集团中国、北大荒研究院五、支持单位中国粮油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FAO驻华代表处、AOCS中国分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持续更新)六、会议议程七、会议注册和缴费1.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报名;2.费用说明费用类别:会议费收费标准:1800元/人 9月30日前报名并缴费 2200元/人 10月1日后报名并缴费3.收款单位收款方式:银行转账(10月10日前)或会议现场缴纳收款单位: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收款账号:7112610182600048134开 户 行:中信银行北京中粮广场支行汇款时请务必添加附言:单位+姓名+参会发票开具:会务组将在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并通过注册系统预留的电子邮箱发送。八、会议地点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古城路1号)九、会议住宿本次会议住宿酒店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中家鑫园温泉酒店),提供大床房和双床房两种房型,标准为550元/间/天(含早餐)。联系人:胡老师 18153592317(微信同号)
  • 哈佛讲席教授谢晓亮全职回北大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2009年,还是他,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界最高奖获得者、是获得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他就是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今天新闻中心特推出谢晓亮教授为北大120周年校庆撰写的纪念文章:《梦想的启航与归程——我和北大的故事》。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走近这位北大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梦想的启航与归程——我和北大的故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谢晓亮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d07802e-6e6f-468c-b004-0d623b7cf285.jpg" title=" 1.jpg" width=" 300" height=" 45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55px " / /p p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历经百廿沧桑,母校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036acea-4224-42d8-9e31-f8d0bbc78490.jpg" title=" 2.jpg" / /p p   我生于北大,长于北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从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学,我在北大度过了大部分的学生时光,与北大一起经历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建立了无法割舍的联系。每次回到燕园,我总会感觉到一种温暖的气息,使我变得沉着和平静。对我而言,北大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家园 她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我心灵的归属地。如今在美国留学工作三十余载后,我选择回到北大,与燕园再续前缘——这里既是我的人生启蒙之地,也是我的科研回归之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百废待兴,科学理想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055dd52-8f4b-43f6-a1b1-75a05d19ae92.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75年与父母和弟弟在新建北大图书馆前 /span /p p   1962年,我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北大朗润园,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都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师。我幼年时期家里书香满屋,生活宁静幸福。燕园堪称世界上最美的校园,原是美英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校址,也曾是明清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b3eca58-7bc8-41c2-b8dc-756f19852b91.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京大学朗润园 /span /p p   燕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春天,繁花似锦,春意满园。夏季,园子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总喜欢到未名湖畔捕捉蜻蜓,然后再将它们放归自然,观察湛蓝的天空中它们舞动的翅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16fceb3-ef53-41b3-a2ce-6815583dbe0e.jpg" title=" 5.jpg" width=" 400" height=" 5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童年时在未名湖边留影 /span /p p   秋天是燕园最美的季节,银杏树叶慢慢被染黄,在红墙绿瓦前随风飞舞,绚美如画。冬天,未名湖则成为冰上乐园,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冰上飞驰的快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59d924a-fc0e-40b2-bf3e-50a763b2fe28.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大未名湖冰场 /span /p p   然而,这样欢快的生活却在1966年戛然而止。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活动全部停顿。作为大学老师的我父母被接二连三地卷入政治运动。我不能忘记,宁静的深夜里,朗润园邻居家的教授们被红卫兵抄家、辱骂、带走,年幼的我被恐惧逼到墙角。彼时的我尚在懵懂,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一切都变了。后来我父亲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完全脱离教学和科研。而母亲、弟弟和我则留在北京,不得不和父亲分离。 /p p   虽然“文化大革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们的世界却是单纯的。记得1969年,我刚上小学那年,父亲回到北京,在江西学得一手泥瓦木匠手艺的他,亲手为我做了一个陀螺。这个不断旋转且做工精致的陀螺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p p   我用父亲的工具箱完成的第一个木工作品是杠秤——它是我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精准测量工具!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我相继动手做出了飞机和轮船模型,甚至还做出一个音箱。就这样,我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复杂,我对于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 /p p   上中学时,我又开始动手制作各种电子仪器,先后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机、遥控模型轮船,并完成了一套音响。我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正是从这一个个电子仪器开始的。从那时起,我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学家。 /p p   在我的高中时期,国家恢复了高考,回归正常的北大附中充满了浓厚而愉悦的学习氛围,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准备高考,我们还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担任班长,是班上排球队的主攻手。我的同学许多是北大子弟,大家多才多艺,爱好广泛。记得当时我的同窗好友余廉,以其精湛的文笔,编写了一个展望未来的广播剧,颇受同学们的欢迎。那时的我也开始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不仅沉醉于艺术带给我的听觉享受,更痴迷于制造出更棒的音响。 /p p   高中时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圆明园》的作文。我以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色比喻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后祖国百废待兴的状况,憧憬改革开放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年轻一代带来的美好未来。基于其贴切的寓意和爱国情怀,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选为范文在班上传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be253ca-1af2-419c-a7bb-5ec59991ae90.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78年与北大附中同学们在圆明园 /span /p p   从学生时代开始,不管是写作,还是动手制作仪器,我都喜欢自己找课题和选项目。课题和项目的意义越大,难度越大,完成后就越能给我带来喜悦感。还记得那时,北大计算机所王选教授正在领导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研创,彼时就读北大附小的我与其他小朋友还曾一起帮助该项目一个一个字地人工输入数字化的字型。多年后当人们体验到世界首创激光汉字照排技术取代铅字排版的伟大时,曾作为其中一名小小参与者而产生的自豪感使我更加肯定:要做就要做这样的大事!做有意义的课题成为贯穿我之后科研生涯的习惯。 /p p   在我的中学时代,我的父母终于重新回到他们心爱的教学科研岗位。记忆中父亲潜心完成了他的《结构化学》教科书,并时常沉醉于科研突破的喜悦中,而母亲则一心扑在教学上,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我耳濡目染,也对教学和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时,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被第一志愿的化学系录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治学之地,创新萌芽 /strong /span /p p   1980年,我带着儿时的梦想、美好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开启了北大本科的学习和生活。 /p p   北京大学从五四运动起一直秉承民主、科学的理念,弘扬爱国精神。八十年代初的北大学子忧国忧民,追求民主与进步,各种思想流派在校园里百花齐放,“三角地”成为那个年代北大学子心目中永恒的记忆。 /p p   北大更是治学之地,学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大学子大都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我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进入北大这样一片学术自由的沃土后,便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ff543a7-dc73-4633-aac4-57cca98d1a2f.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北大求学时的谢晓亮 /span /p p   北大使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我主动旁听了许多其他院系开设的我感兴趣的课程,如物理系的四大力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以及无线电系的电子学课,数学系的概率统计课等等。这些知识的积累使我受益匪浅。 /p p   我的高中同窗好友余廉和我一同考入北大化学系。我们经常在课余时间进行学术讨论,探索科学问题,彼此相互鼓励。他现在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的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6f0873f2-bddf-4cf4-86c0-8db86f9e45c1.jpg"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84年本科毕业照与余廉(右)在一起 /span /p p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自学计算机编程的我在北阁上机。经过苦思冥想,我发现了离子晶体的能量是一个无穷级数,需要大的计算量,于是试着写Fortran程序来计算晶体结构的能量。这个课题在现在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学化学的我来说,第一次能用计算机解决这样一个“跨学科”问题,我喜不自胜,无比满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bdf4ba6-23fe-4aa4-b0a1-afbee48cd293.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京大学南北阁 /span /p p   潜心专业之余,打排球是我喜爱的运动之一。作为一个排球迷,我喜欢的中国男排在我大二那年逆转制胜,进军世界杯预选赛。深受鼓舞的北大学子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之后几年中国女排蝉联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五连冠”,更加激励了北大学子奋发图强的爱国之情。这些在北大就读时的珍贵记忆一直都被我铭记在内心深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ccd6682-86c5-4876-88a2-c8d69f7e0d35.jpg"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位于北大校内的振兴中华石碑 /span /p p   大四的时候,我有幸跟随化学系蔡生民教授在化学南楼做毕业论文。蔡生民教授是一个实验技术精湛的电化学家,他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幽默感极强。他的为人和对我的学术指导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的影响。蔡老师善于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而抽象的概念,我当时的论文题目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光电化学反应,其中用到锁相放大器,他对锁相放大器原理的解释,我仍记忆犹新。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在仪器设备上的创新往往可以带来科学研究的突破,而我独立工作以后的科研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4188acb-0461-4fe8-9de6-c46a64660443.jpg" title=" 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赴美留学时的谢晓亮与北大导师蔡生民(左)团聚 /span /p p   大学本科是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而科研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识,难就难在创新。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发展和保持创新能力。我在北大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为我以后的科研生涯孕育了创新的萌芽,使得科研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p p   本科毕业后我在北大做了一年硕士研究生。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毕竟有很大差距,我打算出国深造。 /p p   我们比父辈们幸运得多,改革开放使我和许多同学得以出国留学。毕业那年,北大学子在国庆35周年天安门游行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学术追求,济世理想 /strong /span /p p   1985 年,23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北大,飞抵美国,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我来到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约翰· 西蒙(John Simon)教授,学习化学动力学,用超短的皮秒(10-12 秒)激光脉冲研究超快化学反应。在西蒙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地实现了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化的设想[1],并以之作为我的博士论文。发明这项技术时我就用到了蔡生民教授之前讲解的锁相放大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ebae267-597d-4bb5-bb5c-2e8cea81875f.jpg" title=" 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0年与父亲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典礼 /span /p p   随后我在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 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了短暂的博士后。在那里,我初步明确了自己独立工作后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室温下单分子的荧光检测和成像。 /p p   1992年,我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并组建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小组,很快就实现了室温下单分子的荧光成像。PNNL所在的华盛顿州在冷战期间受到原子弹核废料和化学试剂的严重污染,美国能源部拟在PNNL兴建一个耗资2.5亿美元的“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希望从基础研究入手解决环境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abb3d1e-9a70-48eb-8a9f-e97b8cba7061.jpg" title=" 14.jpg" width=" 400" height=" 53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3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留影 /span /p p   1998年,借助PNNL的良好条件和我实验室在荧光显微技术上的积累,我的博士后路洪(北大化学系本科毕业)与我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生物催化剂)不断循环生化反应的动态过程[2]。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工作——单分子的化学反应的发生是随机的,即化学反应发生所需的等待时间是随机分布的,而不像传统实验中大量分子的反应那样可被推测。而细胞中许多生物大分子,比如DNA,都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实时观察到单分子化学反应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3894b87-2804-47bf-b5af-7a21ee84eaf6.jpg" title=" 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98年在PNNL获得的胆固醇氧化酶(左上)的单分子们的荧光成像(右上)和其中某个酶分子的随机酶循环反应的实时观测 /span /p p   同时我实验室还发明了一个无需荧光标记的拉曼光谱生物成像技术[3]。1928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子非弹性光散射现象,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光谱可以测量分子的振动频率,然而拉曼散射信号极弱,需要很长的测量时间。后来激光和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使得拉曼信号大幅增强,但技术上的困难限制了拉曼光谱在生物影像上的应用。我们的新方法使快速非线性拉曼生物成像成为现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e88078a-0005-44bf-adba-30a8edb71cb2.jpg" title=" 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细胞的拉曼光谱显示其中不同分子(水,脂肪,蛋白质,DNA)各自特征的化学键振动频率。但传统拉曼光谱弱信号,需要长时间收集(& gt 0.1秒每个点,600x600 点成像需要 & gt 10小时)。谢晓亮的发明最终实现了拉曼视频成像。 /span /p p   这两项工作成为我实验室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一步步拾级而上,1998年,我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聘为终身教授。 /p p   哈佛大学的韦德纳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来自中国的精美石雕赑屃,一个背着石碑的石兽。它是1936年哈佛三百年校庆时,由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与其他哈佛的中国校友捐赠而来[4]。碑文写到:“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近30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国家社会者,先后达几千人,可云极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dd7c957-ab22-4725-bda1-d82c7e7dd54f.jpg" title=" 17.jpg" width=" 400" height=" 59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哈佛校园里来自北大的石碑[4] /span /p p   有趣的是当初招聘我到哈佛的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主任吉姆· 安德森(Jim Anderson)的父亲保罗· A· 安德森(Paul A. Anderson)曾于1925年被司徒雷登任命为燕京大学第一届物理系主任,在燕园生活和工作了数年[5]。 /p p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人才济济,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更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工作。著名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后来也加入哈佛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我们成了好朋友。2013年,吉姆、庄小威和我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65f908e-c72c-426f-a36a-a231bfc956ef.jpg" title=" 18.jpg" width=" 400" height=" 615"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61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3年与吉姆· 安德森和庄小威参加北大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span /p p   初到哈佛,我预感到单分子技术将会在生物学中有重要应用。虽然我在北大打下了很好的数理化基础,那时却还没学过分子生物学,所以我决定从头学习这门学科。于是,我与我实验室的学生一起旁听生物系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瑞驰· 罗思科(Rich Losick)教授用虚拟的动画片来讲解RNA聚合酶以及核糖体等生物大分子的工作机理。在聆听教授生动的讲解时,我的脑海里已经在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这些生物大分子进行基因表达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一个活细胞里面观察单个DNA分子的行为——一个细胞里基因的拷贝数是一或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6ed793f-ee63-492a-9ad6-bccbfcd977bb.jpg" title=" 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DNA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基因表达按照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进行 /span /p p   2006年,通过三年的努力,我的两篇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处女作”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同时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了活体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分子一个一个随机产生的实时观察,数据与我们的理论相吻合,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6,7]。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罗思科教授甚至开始在课堂上用我们实验的录像来讲解基因表达。这一工作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新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往往可以给生物学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而对生命过程本质的了解非常需要定量实验和理论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ef7abc4-40de-400d-829b-b9f47fd74860.jpg" title=" 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不断分裂的大肠杆菌细胞中实时观测基因表达--每个黄色亮点标志着单个荧光蛋白分子的生成[6] /span /p p   两篇文章发表后一周,盖茨基金会打电话邀请我申请资金,希望用我们的新技术来研究一小部分肺结核的细菌细胞产生抗药性的原因–—那时肺结核每年可夺去数以百万计的非洲儿童的生命。来年比尔· 盖茨(Bill Gates) 作为“最成功的辍学者” 被授予哈佛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非常感人。后来他来我实验室交流,我感到他对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理解颇深–—想必与我一样也自学补过课,而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也熟悉我们实验时用的超快激光。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解决那个抗药性的科学问题,但这个盖茨基金会的项目却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造福社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b6506b3-96a7-4f9c-aa06-742a09836e3f.jpg" title=" 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0年,比尔· 盖茨(右)到访谢晓亮哈佛实验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为两人在讨论科学问题 /span /p p   科学研究需要好奇心和灵感,更需要不断的积累。而科研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 科研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能在别人之前做出好的选择不容易,特别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团队来完成时,往往很困难而且有风险。我认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一个科研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选择和组织完成真正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然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最初选题时下功夫,却大力吹嘘一些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结果。 /p p   我们的第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是把我们发明的无荧光标记非线性拉曼成像技术[3,8]应用在脑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区分肿瘤边缘[9]。核磁成像可以看到大脑何处有肿瘤,但空间分辨率不足以看到细胞。脑外科医生手术中需要利用更高分辨率的光学显微镜,传统的技术是冷冻、切片,用两种染料H& amp E染色后光学成像, 过程繁琐。而我们的快速拉曼光学成像技术看细胞无需标记,可以大幅度加快手术中肿瘤边缘的鉴别,现在已经被产品化并试用于脑外科医生们的手术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f964448-7c2a-4075-adbc-facfd8c23a59.jpg" title=" 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核磁成像(左)能看到大脑中的肿瘤,但空间分辨率不足以区分肿瘤边界。传统光学成像需要复杂的染色,否则不能看到单个细胞(右):而利用无标记拉曼成像(中)脑外科医生可以区分肿瘤(蓝,蛋白质分子为主)和正常脑组织(绿,脂肪分子为主) /span /p p   与此同时,正在发生的新一代测序仪的革命使得DNA测序的费用大幅下降,预示着个体化医疗的来临。我意识到做这样的工作才真正有意义,又恰好能用到我们的长处。于是我的实验室开始转型,从事单细胞基因组的研究,并于2011年研制出一种新型DNA测序仪[10]。 /p p   谈到转型,任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兴旺之后会饱和甚至过时,转型往往是一个科研领导者科研生涯中必需的。实验物理化学家所需要的仪器上的投资很大,我曾担心转型难。我很幸运能两次得到美国NIH先锋奖的资助,该奖大力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课题,使我渡过转型期相当长时间的逆境。 /p p   2012年,我们发明了一种叫MALBAC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能为单个人体细胞进行DNA测序[11]。 /p p   在一个人体细胞的细胞核里有 46条染色体,46条DNA分子,其中23条来自于父亲,23条来自于母亲。DNA有四种碱基 A、T、C、G, A与T配对,C与G配对。一个人体细胞共有60亿个碱基对。这些碱基ATCG排列的序列决定了遗传信息,也就是基因组,人与人相比绝大部分碱基序列都是相同的,只有千分之一的碱基对是不同的。碱基序列的突变会导致遗传疾病或癌症。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测的基因组是几个人的综合,而不是一个人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7b42ddaa-0c98-436f-9639-23eaafe472f9.jpg" title=" 2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单细胞DNA扩增后测序,可以得到人的46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span /p p   不但每个人的基因组不一样,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也都不一样,因为基因组会随时间发生突变。但以前的技术不够灵敏和精准,无法让我们看到单细胞间的区别。MALBAC技术可以均匀地放大单个人体细胞的全基因组—— 60亿个碱基对中即使有一个突变都能被检测到。因为很多情况下,比如受精卵和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只有很少几个细胞存在,因此MALBAC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均有重要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51b61ca-411f-4ef3-a566-a788e39340bf.jpg" title=" 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五十岁生日时与当时和以前的谢组组员及部分BIOPIC同事在哈佛团聚 /span /p p   我在哈佛最大的享受是与学生和博士后们夜以继日,同甘共苦的创新过程。他们中不少人比我幸运——在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就能做出许多重要的科研工作。我很欣慰他们现在已在世界上四十多所大学任教,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比如堪萨斯大学的Bob Dunn、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Lukas Novotny、康斯坦茨大学的Andreas Zumbusch、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路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Eric Potma、卧龙岗大学的 Antoine van Oijen、普林斯顿大学的杨皓、波士顿大学的程继新、康奈尔大学的陈鹏、加州理工学院的蔡龙、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Nir Friedma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肖杰、康涅狄格大学的俞季、乌普萨拉大学的Johan Elf、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国庆、哥伦比亚大学的闵玮和 Peter Sims、哈佛医学院的Conor Evans、斯坦福大学的Will Greenleaf、贝勒医学院的钟诚航、麻省理工学院的 Paul Blainey 和李劲苇、奥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南小林、华盛顿大学的傅丹、复旦大学的季敏标、清华大学的孔令杰、纽约州立大学的鲁法珂等等。 /p p   同时也涌现出把我们实验室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产业的人才,比如MALBAC的发明人之一——陆思嘉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将MALBAC技术用于在试管婴儿中避免遗传疾病 非线性拉曼成像发明人之一 ——Chris Freudiger 毕业后将该技术产品化并促成了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p p   2009年,哈佛任命我为Mallinckrodt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讲席教授。然而,回归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萌芽。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怀北大情,圆中国梦 /strong /span /p p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赴美后每次回国,我都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震惊和感慨。感恩改革开放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让幸运的我们得以邂逅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2008年回国看奥运会,我为祖国健儿获得最多金牌而振奋,但同时也感到夺取科学技术的金牌还任重道远。 /p p   2001年,我被北大化学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9年,时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也劝说我回北大工作。同年,北京大学聘我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后来,我与海归的苏晓东和黄岩谊教授共同向母校提出了建设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 BIOPIC)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10年12月BIOPIC正式成立。“BIOPIC”名字源于我之前在光学领域的单分子成像工作,旨在建立一个技术驱动型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需要研究手段的突破和多学科的交叉集成。我们最近将更名为“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仍称BIOPIC。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b0dd220-f33e-4648-b0d0-b8c59362d124.jpg" title=" 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0 年 BIOPIC 成立仪式 /span /p p   BIOPIC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海外人才,汤富酬教授就是中心从剑桥大学聘请回来的第一个年轻海归学者,现已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科研新秀。张泽民教授则是从美国加盟的癌症专家,他是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八年过去了,中心的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从事生命科学领域世界前沿的研究,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医学应用。过去几年我一直往返于北大和哈佛之间,我在哈佛的团队和北大的团队紧密地合作。几年来,BIOPIC逐渐在单细胞基因组学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0ee1a0f-c95e-4a2c-878b-33cb56c49041.jpg" title=" 2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IOPIC的测序平台 /span /p p   我的北大团队和北医三院乔杰团队、北大汤富酬团队合作,利用MALBAC技术,帮助那些携带单基因遗传疾病基因的父母通过试管婴儿的手段成功地拥有了健康的后代 [12]。没想到这项工作竟然让我在北大圆了单分子科学造福社会的梦。 /p p   目前已知有六千多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在患者的一个体细胞里,同一个基因有两个拷贝,分别来自其父方和母方,而致病基因一般只是两者之一。作为一个单分子的随机事件,患者的致病基因有50%的几率传给下一代,这本来是“命”!而我们的工作以精准战胜随机,利用MALBAC筛选和移植无致病基因的受精卵,避免了听天由“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f858b6b-09d0-4420-9a07-dd36172e76ba.jpg" title=" 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与乔杰(左二)和汤富酬(右一)看望第一位MALBAC婴儿 /span /p p   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2014年9月19日那天抱着第一例“MALBAC婴儿”时内心的那份激动。这项工作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的范例。截至目前,国内MALBAC技术的应用已使几百例“MALBAC婴儿”成功避免了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我很自豪我们在北大的工作可以真正推动医学的进步,能为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7a2c417-bf94-4d8f-94da-d0c0e6d0db28.jpg" title=" 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IOPIC 2017年会合影 /span /p p   2016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北京大学成立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Genomics,ICG),希望继续在基因组学相关领域做出更多世界领先的工作,造福百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76bf26c-7429-4746-bfd1-ba473460caad.jpg" title=" 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谢晓亮北京大学实验小组合影 /span /p p   2018年毕业季到来,这是我20年来最后一次作为哈佛教授就座毕业典礼的主席台,很高兴这也是我的长子哈佛本科毕业的毕业典礼。我还参加了两个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她们也都要上大学了。很欣慰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这样我可以安心回北大继续我的科学研究事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2a5136c-9a09-4ea3-afac-046c707923b8.jpg" title=" 3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谢晓亮与长子近影 /span /p p   动笔撰文之际,正值今年未名湖冰场又开放之时,让我回想起在学生时代,寒冬之日,同学们争先恐后在未名湖上滑冰的情景。而自己在未名湖冰面上纵情驰骋时的喜悦,至今难忘:从童年、大学、直到现在,滑冰和滑雪是我最喜爱的运动 —— 北大亦赋予了我相伴终生的爱好!如今,看着新一代的学子驰骋于冰场之上,我又不禁回想起那青春的八十年代——每个时代北大青年的样子,亦是北大的样子! /p p    strong 作者简介 /strong /p p   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到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工作。1998年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和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2018年任哈佛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0年起在北大任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2016年起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2018年7月起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文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Xie, X. Simon, J. D. “Picosecond time resolved circulardichroism spectroscopy: experimental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Rev SciInstrum 60, 2614-2627 (198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Lu, H. Peter Xun, L. Xie, X. Sunney & quot SingleMolecule Enzymatic Dynamics,& quot Science 282, 1877 (199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Zumbusch, A. Holtom, G. R.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Vibrational Microscopy Using Coherent Anti-Stokes Raman Scattering,& quot Phys. Rev. Lett. 82, 4142 (199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https://harvardmagazine.com/2012/11/studying-the-stele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潘永祥,吴自勤,范淑兰,物理,8,493-500(199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 Yu, J. Xiao, J. Ren, X. Lao, K.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Probing Gene Expression in Live Cells, One Protein Molecule at a Time,& quot Science, 311, 1600-1603 (200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 Cai, L. Friedman, N. Xie, X.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ochastic protein expression in individual cells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quot Nature, 440, 358-362 (200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8. Freudiger, C. W. Min, W. Saar, B. G. Lu, S. Holtom, G. R. He, C., Tsai, J. C. Kang, J. Xie, X. Sunney & quot Label-Free Biomedical Imaging with High Sensitivity by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quot Science, 322, 1857-1861 (200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9. Ji, M. Lewis, S. Camelo-Piragua, S. Ramkissoon, S. H. Snuderl, M. Venneti, S. Fisher-Hubbard, A. Garrard, M. Fu, D. Wang, A. C. Heth, J. A. Maher, C. O. Sanai, N. Johnson, T. D. Freudiger, C. W Sagher, O. Xie, X and Orringer, D. A.&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Detection of human brain tumor infiltration with quantitative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quot Sci Transl Med 7(309), 309ra163, DOI:10.1126/scitranslmed.aab0195 (201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0. Sims, P. A. Greenleaf, W. J. Duan, H. Xie, X. Sunney.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in PDMS Microreactors,& quot Nat Methods 8, 575-580 (20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 Zong, C. Lu, S. Chapman, Alec R. Xie, X. &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Genome-Wide Detection of Single-Nucleotide and Copy-Number Variations of a Single Human Cell,& quot Science 338, 1622-1626 (20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2. Yan, L. Huang, L. Xu, L. Huang, J. Ma, F. Zhu, X. Tang, Y. Liu, M. Lian, Y. Liu, P. Li, R. Lu, S. Tang, F. Qiao, J. Xie, X. Sunney.& quo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Live births after simultaneous avoidance of monogenic diseases and chromosome abnormality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with linkage analyses,& quo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15964-15969, (2015). /span /p p br/ /p
  • 北大成功研制新一代微型显微镜 可实时记录神经元进行脑分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524002c-f06f-4221-a09b-ea5520ae7810.jpg" title=" QQ截图20170531163243.png" width=" 600" height=" 424"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24px "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进入新千年,脑科学研究成为热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更好的探索人类大脑,就必须有更好的仪器与工具。目前,各国脑科学计划的一个核心方向就是打造用于全景式解析脑连接图谱和功能动态图谱的研究工具。 其中,如何打破尺度壁垒,整合微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与大脑整 体的活动和个体行为信息,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挑战。 /p p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 Nature Methods 发布了来自于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该论文主要展示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的研究成果——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功研制,并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 /p p   该研究成果源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组织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当时共有9个项目入选。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主导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也获得了7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p p   过去三年,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动态成像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成跨学科团队,完成了的这一研发工作。团对成功研制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并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研究论文2016年12月提交,2017年5月29日正式在自然杂志子刊 Nature Methods 发布。 /p p   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产品相比单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具有良好的光学断层、更深的生物组织穿透等优势,其横向分辨率达到 0.65μm,成像质量可达商品化大型台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水平,并优于美国所研发的微型化宽场显微镜。该显微镜采用双轴对称高速微机电系统转镜扫描技术,成像帧频已达 40Hz(256*256 像 素),同时具备多区域随机扫描和每秒 1 万线的线扫描能力。 /p p   此外, 采用自主设计可传导 920nm 飞秒激光的光子晶体光纤,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对脑科学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指示神经元活动 的荧光探针(如 GCaMP6)的有效利用。 /p p   同时采用柔性光纤束进行 荧光信号的接收,解决了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由于荧光传输光缆拖拽而 受到干扰的难题。未来,与光遗传学技术的结合,可望在结构与功能 成像的同时,精准地操控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活动。 /p p   值得一提的是,该显微镜重仅 2.2 克,可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 在大型动物上,还有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 /p p   之所以说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它为脑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高端仪器。具体来说,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哺乳、跳台、打斗、嬉戏、 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长时程观察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远程连接的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变化。 /p p   事实上,成像技术一直是推动生命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历史上,X射线、全息照相法、CT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显微镜、MRI核共振成像、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都获得了Nobel奖。 /p p   在今天的发布会之前,该成果在 2016 年底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7 年 5 月冷泉 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上报告后,得到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认可。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主席、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Alcino J Silva 教授认为,“ 这款显微镜将改变我们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系统神经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通过对细胞群体中可辨识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复杂生物学事件进行成像观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进化所 造就的大脑环路实现复杂行为的核心工程学原理。” /p p   这项技术研发成功的同时,团队也成立了一家叫做”超维景“的公司,并获得了来自协同创新基金、西科天使的融资,公司将会在符合北大政策的前提下,由北大支持进行商业化推广。团队接下来的重心仍是技术迭代、新产品研发。 /p p br/ /p
  • 瑞沃德与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教授相约2017年北大医学论坛
    昨日,瑞沃德在北京大学“2017年北大医学论坛-神经科学分论坛”惊艳亮相。此次会议以孤独症及神经发育相关疾病为主题,针对早期神经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发育障碍导致的相关神经疾病(孤独症等)的发病神经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充分讨论。会议上,瑞沃德与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多位专家、老师们面对面深入交流。 瑞沃德作企业报告,参会老师们赞赏中国创造的产品质量与研发实力 瑞沃德北京分公司销售代表们亲临现场,为参会人员提供专业解答 斯坦福大学Thomas教授(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专家报告斯坦福大学Thomas教授对瑞沃德未来的产品线发展提出方向(瑞沃德北京分公司代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教授合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瑞沃德成立的宗旨是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全球科研机构提供优质的医学研究设备,努力造福全球人类的未来,为人类发展付出企业的最大力量。
  • 吉天仪器-东北大学共建合作实验室
    2018年09月17日,东北大学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吉天仪器-东北大学共建合作实验室】,并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了实验室的揭牌仪式。此次合作受到了东北大学、吉天仪器及行业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教授、吉天仪器董事长彭华女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实验部主任赵云峰先生等60余位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受邀出席本次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现场  揭牌仪式上,东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建华教授率先致辞。在祝贺共建合作实验室成立之后,王校长回顾了吉天仪器与东北大学的合作历史。他讲述到东北大学与吉天仪器从最早的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时就开始了合作,双方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随着吉天仪器的不断发展,双方近几年的联系愈加密切。王校长还提到,吉天仪器的产品在多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共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是从双方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验室未来将推动在各行业中微量元素方法的建立、标准研制方面的研究应用以及在市场热点方面的应用方法开发。在发言的最后阶段,王校长表达了对吉天仪器在国产仪器发展历程中所做贡献的感谢,同时也表达对共建合作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期许。 东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建华教授发言  随后,吉天仪器董事长彭华女士上台致辞,为大家介绍了吉天仪器公司历史以及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她提到:吉天仪器是我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专业从事实验室分析仪器研发、制造、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实验室分析领域产品覆盖面广、极具规模的实验室业务供应平台之一。东北大学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在以科技力量推动东北经济及全国经济发展上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彭总表示共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有助于双方科研研究的开展、检测方法的开发,并就双方在人才交流及相关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表达了深切的愿景。 吉天仪器董事长彭华女士发言  紧接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实验部主任赵云峰先生上台对共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表示了祝贺。赵主任重点提到了分析仪器检测在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上面的重要性,分享了当年的“有毒”紫菜行业事件(由于检测标准、方法及检测手段的落后,被定性为“有毒”的紫菜行业事件,由吉天仪器自主研发的形态分析仪检测确定为无毒,纠正了一桩错案),并对吉天仪器在推动国产仪器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实验部主任赵云峰先生发言  在几位领导发言过后,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教授、吉天仪器董事长彭华女士上台为“吉天仪器-东北大学共建合作实验室”揭牌,宣布双方共建合作实验室正式成立,开启了双方强强联手共同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新征程。共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为进一步落实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共建双方借此平台科研互补、共谋发展,以期发挥双方优势力量。 揭牌仪式、合影  仪式结束后,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教授、吉天仪器董事长彭华女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实验部主任赵云峰主任等一行专家学者参观了共建合作实验室,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功能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观共建合作实验室关于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包含方肇伦院士),外国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2人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科研中心接近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东北大学化学系理学院为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输送各专业学生接近500余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