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保障体系

仪器信息网保障体系专题为您整合保障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保障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保障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保障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保障体系话题讨论。

保障体系相关的论坛

  • 【转帖】俄军战时计量保障现状分析

    [font=宋体]战时计量保障要求通过依托战时计量保障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对武器系统及测控设备进行特定条件下的检定和校准,确保装备可靠的工作和损坏后的及时修复。俄军战时计量保障存在于其所有军兵种,包括是陆军、战略火箭军、空军、海军、军事航天部队。[/font][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1军事计量保障体系的现状[/font][/color][/size][font=宋体][color=#000000]当前,俄军的计量保障力量编配三级计量机构,分别是总部级、军区级、军团兵团及部队级。以陆军计量勤务部门为例说明隶属关系。如图1所示。[/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align=center][font=黑体][color=#000000][/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000000]1.1 总部级计量机构 [/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000000]包括俄军计量部下属的国防部计量中心、国防部计量设备中央基地、中央机关、军兵种计量勤务部门。俄军计量部直接隶属于国防部装备副职,业务工作受总参谋长领导,技术工作受俄罗斯国家标准计量总局管理。国防部计量中心拥有俄军所有最高军用基准。国防部计量设备中央基地拥有一等标准军用工作基准,用于检定军用计量设备实验室的各种计量设备。中央机关是其行政机关。军兵种计量部直接领导下属的各军种、兵种的计量勤务部门,各军、兵种下属的军用计量设备中心拥有相应的二级标准军用工作基准。[/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1.2 军区级计量机构[/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包括各军区(方面军)的计量勤务部门,编制[/color][color=red]*人[/color][color=#000000],由军区参谋长领导。军区测量设备修理厂,编制[/color][color=red]*人[/color][color=#000000],拥有固定的生产基地和配套的无线电技术装备及工具。为做好机动计量保障工作,各测量专业组还配备有相应的移动式测量设备实验室,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在部队开展计量。[/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1.3 军团、兵团及部队级计量机构[/color][/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包括各军团(集团军)的计量勤务部门,编制[/color][color=red]*人[/color][color=#000000]。集团军测量设备修理厂,编制与军区测量设备修理厂相同,主要完成测量设备的日常修理和中修。兵团(师)计量勤务部门由计量主任工程师负责,主要完成测量设备的日常修理。部队的计量人员不占编制,由部队首长指定,通常可调派电气专用设备助理、通信排排长、调校工作班班长担任。[/color][/font]

  • 【讨论】扫一扫 饮用水重金属安全保障的有效手段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以下简称《质量状况》),我国有12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共出现22次重金属超标现象。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出现超标,从污染指标看,汞超标频次最多,其次是砷。重金属已经是造成我国水污染的主要“凶手”之一。 2012年1月,广西河池龙江河段发生重金属镉超标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此次污染事件中镉的排放量,超过前一年全国镉总量排放量的一半! 面对日益严重的饮用水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厂目前以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为代表的检测手段,以月检测、季度检测甚至半年一次的中间数监测频率已经难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需要。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具有广泛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重金属监测体系,站在新的检测思想和理念上,创新保障体系。

  • 【资料】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align=center]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地位[/align][size=3]近年来,国际上禽流感、李斯特杆菌、二恶英、口蹄疫、疯牛病等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影响了民众对食品安全能力的信心。如何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控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手段。食品安全体系应该是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以及行业管理等责任来保障食品安全的综合系统工程。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1.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以下主要管理机构组成: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HHS)所属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USDA)所属的食品安全与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环境保护局(EPA)等。美国有完整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令”(FFDCA)、“联邦肉类检验法令”(FMIA)、“禽类产品检验法令”(PPIA)、“蛋产品检验法令”(EPIA)、“食品质量保障法令”(FQPA)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除此之外,还有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联系等。美国的“总统食品安全计划”指出风险评估在实现食品安全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 2.欧盟的食品安全体系近年欧盟在经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后,已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欧盟的工作重点之一。努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恢复消费者对欧洲食品的信心,成为欧盟当前面对的一项重要而又棘手的任务。2000年1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为新的食品安全政策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使立法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成为一套具有连续性和透明度的法规,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增强科学在体系中的能力,确保能够高水平的保障人类健康。欧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框架更加注重对农畜产品和新型食品质量的要求。 二、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HACCP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所有潜在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预防措施,重在防止危害发生,同时,HACCP并不是一个零风险的体系,采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最经济的手段尽量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因此企业需配合检验、卫生管理等手段来控制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管理机构还应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在相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法规中,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规定了总体要求,指导行业采用规定的准则来制订详细的步骤,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HACCP计划。HACCP体系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因为HACCP体系能使实施者能够合理地识别将要发生的危害并制订一套全面有效的计划来防止或控制这些危害。 HACCP的应用,强化了食品的安全保障。将食品安全管理延伸到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有的产品终端检验变成全程控制,强化了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HACCP在食品安全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size]

  • 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提出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从1月30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视频会上获悉,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将积极探索,努力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负责人在报告中从工作理论、法律法规、行政监管、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量值传递溯源、产业计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保障8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进行了阐释。 在计量工作理论体系方面,要加强有中国特色计量工作体制机制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计量发展历史研究、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计量新需求研究、计量基标准覆盖率研究、计量风险预警和评估研究等,从理论基础和战略全局高度研究计量发展问题;在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以修订《计量法》为核心,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及国家计量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健全计量行政监管体系方面,要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计量工作的管理体制;在健全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工作中,要继续加强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在健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方面,着重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量和重点对象的量值传递体系的规划、研究与建设;在建立健全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时,要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它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动国家产业计量测试平台(中心)建设,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通过平台及时高效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技术保障;围绕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研究如何根据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有效整合并科学利用区域内计量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地服务区域产业科学发展;关于健全计量技术保障体系,提出要组织制定加强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地(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各地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计量检定测试实验室,增强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量值传递及计量技术服务能力等。

  •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b]“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b]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表现出对享有良好环境的迫切愿望。去年秋天以来,环境专业术语PM2.5、臭氧成为年度热门生活词汇,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关心和诉求。控制灰霾天气,不仅需要强化工业污染防治,而且需要转变生产、消费模式。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不仅是必由之路,而且是可通、可行的道路。因此“十二五”期间将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积极开展污染减排科学研究,加强不同污染物之间及其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环境健康调查与环境风险研究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产生、迁移、转化研究,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能力。  二是加快完善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和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体系,围绕重点污染防控领域系统,整合形成一批便于环境执法监管、有效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标准簇”。鼓励制定和实施地方环境标准。以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管理为例,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标准》必须坚持分步实施、逐步接轨的原则。  三是加快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大力发展第三方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加大环境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先进实用环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  四是加快完善新兴环保产业培育体系。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环境服务业统计、信息、技术标准等体系,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组建5~10个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联盟。  五是加快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科技投入体系。创新环保科研体制机制,强化培育和构建环保科技人才平台,大力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建立环境科技国际合作平台。

  • 【转帖】张晓健: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保障饮用水安全

    6月20日,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系主办的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晓健教授介绍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我国,水源水质下降、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安全事故频发和水厂应急能力不足、水厂升级改造动力不足等是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业已启动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其目标是针对我国水污染状况和不同区域的水源污染特征,以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基础,构建集水源保护、水质监测、风险控制、净化处理、饮用水输配为一体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通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张晓健说,“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的研究重点,一是针对我国饮用水源状况、经济环境以及供水行业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国家需求层面的监测、管理和应急问题,重点进行饮用水安全的检测和监察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行业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的能力,为国家和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水源特性和饮用水处理的关键技术性问题,研究区域特点的技术共性问题,通过选择重点地区、典型城市和部分村镇,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构建具有适应于不同区域条件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其特点是: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保障,即“水源——净水——输配水”都含在其中,以及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管理、监控、技术、集成、示范。  发言中,张晓健特别强调了应急处理技术与系统建设,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进行一些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包括应对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技术、应对金属非金属污染物的化学沉淀技术应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应对挥发性污染物的曝气吹脱技术、应对高藻水源水及其特征污染物(藻、藻毒素、嗅味)的综合处理技术。张晓健指出,除了技术以外,还需要整个应急系统的建设,一个是应急处理技术体系,二是工程的规范化建设,三是水源的风险分析和供水应急规划调度,四是水源应急监测与预警,五是城市供应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预案。  张晓健还在发言中系统地介绍了净水技术及工艺发展和安全输配的水质保障技术。(

  • 【求助】求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程序!

    各位,偶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换版了,按照专家们的要求,我们的程序文件里缺少《安全保障程序》和《环境保护程序》,各们前辈有没有范文给小弟用一下呀,小弟先谢过了!

  • 从一枚鸡蛋看德国食品追溯体系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是,这句话在德国就变成了“要吃到好鸡蛋,更要认识下蛋的母鸡”。 从超市买回一盒鸡蛋,发现每枚鸡蛋上都印有一串夹杂着字母和数字的10位编码。这些编码好比鸡蛋的“出生证明”,母鸡们想要“不认账”都难。想要读懂它并不难,纸盒盖内侧详细印有“解码指南”。排在编码第一位的数字代表下蛋母鸡的“生活方式”,“0”代表有机饲养,“1”代表自由散养,“2”代表无笼平底饲养,“3”则代表鸡笼饲养。排在第二、三位的字母代表母鸡的“国籍”,在德国销售的鸡蛋通常来自5个国家——“DE”德国、“BE”比利时、“DK”丹麦、“FR”法国和“NL”荷兰。后7位的数字则为所在养鸡场对应的编号。有了这串编码,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能准确查到母鸡的“住址”。例如,记者买的鸡蛋编码为“2-DE-1261023”,即表示这些鸡蛋来自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家无笼平底饲养鸡舍。 为什么要给每一枚鸡蛋都费力印上“出生证明”呢?实际上,这只是德国整个食品追溯体系里的一个具体实例。可追溯原则是德国食品安全体系七大原则之一。所谓可追溯,实质上就是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或食品在各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必要时可回溯历史信息,以便查明问题的原因。食品的可追溯性从原材料进货开始,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而且,各种信息通常都是公开透明、有据可查的。 1997年,为应对疯牛病事件,欧盟开始筹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尤其是牛肉制品的追溯体系。2000年1月,欧盟发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将食品安全作为欧盟食品法的主要目标,形成了一个新的食品安全体系框架。其中一项改革内容就是要求所有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可追溯性。 自2005年以来,生产商不仅必须记录各种食品的去向,而且还必须证明产品的原料来源。这样一来,在万一发生食品污染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快找到原因,并将同一批次生产的食品从市场上召回。因此,每个食品包装上都标有批号或者日期,生产商和监管机构据此能够辨别相关产品所属的批次。例如,牛奶和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还有一个椭圆形识别标识,由此可识别出最后加工或包装该食品的企业。 目前,德国的食品从田间到餐桌整个过程都处于管控之下。一旦发现问题,便可追本溯源找到症结所在。如果某个联邦州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或动物饲料对人体健康构成损害,会立即报告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安全局会将相关产品种类、原产地、销售渠道、危险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报告德国联邦政府,并通报全国。必要时通过媒体以新闻公告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2011年,德国发生鸡蛋中二恶英超标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当时,德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通过追溯系统,第一时间反向溯源到石荷州一家饲料厂。原来,该厂使用了含有致癌物质二恶英的工业用脂肪酸生产饲料。与此同时,问题饲料还流向了数个联邦州的4700多家农场,被污染的农产品从禽类扩展到猪肉。于是,政府根据追溯信息迅速启动召回并销毁问题食品,数万枚鸡蛋被销毁,数百头生猪被宰杀,有效防止了此次事故的扩大。由此可见,可追溯机制对食品安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经济日报)

  • 【分享】中法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保障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法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保障国际研讨会11月10日在北京开幕。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保障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从而为国家重大疫情防控、重大公共活动、高致病性病原研究等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生物安全保障。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根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四级。从2003年“非典”后,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日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根据2004年11月12日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当通过认监委确定的实验室国家认可。2004年4月5日,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牵头组织制定的我国首个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正式发布。在我国业已建立的加入国际多边互认体系的实验室质量与能力国家认可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认可体系,为规范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与法国大使馆通过中法两国政府间业已建立的科技合作机制,邀请中法两国在生物安全法规标准和检测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对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可工作将大有裨益。

  • 【转帖】我国督察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2月25-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对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沈阳、秦皇岛等地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指标进行督察。 督察期间,各督察组听取各地关于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情况的汇报,对各地奥运食品综合监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数十家单位、企业进行实地检查。 据介绍,各地政府加大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力度。北京制定了《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加大对奥运食品供应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的监控力度,建立完善了首都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检测体系、信用体系,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上海市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基本形成,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对奥运比赛定点宾馆、饭店和比赛场馆周围的餐饮单位进行病菌和餐具污染状况监测。 2007年12月中旬至2008年1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委托3家国家级检测机构,抽检了6个奥运会主办和协办城市经销的苹果、生菜、猪肉、调味品等16类品种766个样品,共涉及121家食品经销企业、552家生产企业,总体情况良好。 今年1月20-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派出7个暗访调查组,对各奥运赛区城市进行暗访调查,重点调查奥运场馆、运动员所住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还将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和食品安全隐患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督察督办和回访督察,加强地区间食品安全工作的协调配合,督促建立健全奥运安全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收集发布和日常监督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 【分享】陈竺称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产生巨大影响

    [size=6][b]陈竺称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产生巨大影响[/b][/size]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 曾利明) “过去一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不仅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已取得的重要进展”。这是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对中国医改的总体评价。  陈竺在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柳叶刀》杂志中国专辑发行仪式上称,要完成近期医改近期重点工作,实现2020年宏伟目标,既有着有利机遇和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  他提出,当前卫生政策研究领域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包括:在政府对卫生事业持续投入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卫生资源公平和有效的配置;在农村和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考虑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政策,使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适应卫生筹资和服务体系的新需求,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健康问题和气候变化与健康问题。  陈竺强调,卫生政策研究既要着眼于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又要立足卫生改革的现实,从国情出发,吸收国际先进理论和知识,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创造出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研究成果,切实服务于卫生改革的实践。  由北京大学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共同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以通过开展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卫生政策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水平为宗旨。该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 【聚焦奥运】中国有能力保障奥运会食品安全

    国家质检总局2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日本水饺中毒事件是一起个案,该事件与奥运会食品没有任何关联。中国政府对保障奥运会食品安全有信心。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力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和保障能力。中国政府、北京奥组委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奥运会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作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保障首都安全稳定大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据了解,自2005年起,北京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领》,作为其后3年确保首都及奥运会食品安全的纲领性文件,着力完善首都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三大体系;完善食用农产品源头、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4个环节;强化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控、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5项重点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为目标,构建统一协调、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首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收集发布和日常监督协调6项机制。建立了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重点食品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食品备案、索证索票,在食品市场交易环节实施统一检测、全程追溯、信用监管、综合执法,在食品退出市场环节实施协议退出、强制退出、限期追回、无害化处理等12项措施,有效带动了北京及周边地区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地规模化、组织化进程,提升了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和规范化管理程度。

  • 请教:中心主任变更后质量体系文件如何变更?

    朋友们好!我检测中心因工作原因,中心主任已经变更,相应的变更资料已完善并提交CNAS中心备案。目前中心现有质量体系文件中,如《质量手册》的公正声明、授权委托书、保密承诺也需更新,想请教各位:是直接用现有中心主任的相关资料替换原来的,还是两个都保留在体系中(需印刷成册)?毕竟这两个人的任用时间不同,若只用后者的,但前面质量保障还需要体现在体系中吗?望告之,不胜感激!

  • 【世界环境日】《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406/t20240604_1074986.html]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url]》(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同志就《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b]问:《实施方案》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答:[/b]《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生态环境部牵头起草并联合14个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b]问:《实施方案》与国内现有碳足迹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b]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碳足迹管理工作分工意见,由生态环境部负责牵头商相关部门开展具体落实工作。为此,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按照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的原则,对已发布的各部门碳足迹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关注企业诉求,立足工作实际,编制完成了《实施方案》,并通过多种渠道征求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意见,逐一研究吸纳。《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b]问: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b]《实施方案》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分阶段明确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b]问: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完成哪些重点工作任务?  答:[/b]《实施方案》提出四方面22条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内容包括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二是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包括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三是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包括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包括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规范产品碳足迹专业服务,加强产品碳足迹人才培养,强化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加强产品碳足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b]问:《实施方案》有哪些亮点?  答:[/b]《实施方案》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一是突出国内外工作衔接联动。《实施方案》坚持主动作为、务实合作,提出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体现了国内国际工作相互衔接与联动。二是强调任务举措细化落实。生态环境部在起草《实施方案》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等各方意见,从现实需求和工作实际出发,清单式列出22项主要任务,覆盖了产品碳足迹工作“全链条”,明确了急用先行的重点行业产品,细化了国际互认的落实举措等。三是凸显任务协同和多方参与。《实施方案》主要任务覆盖近20个行业重点产品,分工涉及19个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积极作用,实现产品碳足迹工作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在相关任务方面鼓励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参与,努力构建各方联动、共建共担共享的工作格局,体现了对碳足迹工作涉及主体的全覆盖和总动员。  [b]问:下一步如何有效推进《实施方案》落实?  答:[/b]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为保障相关工作落地见效,《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产品碳足迹领域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扎实落实各项任务。二是强化工作落实,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强化分工落实,建立专家组,确保方案有效实施。三是加强宣传解读,充分利用各类媒介载体加大产品碳足迹宣传力度,提供政策解读、专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在国际场合广泛宣传国内产品碳足迹工作和优秀实践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工作的安排部署,主动担当作为,动员多方参与,会同各部门、各地区全力打造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以试点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 坚持国家使命导向 强化计量科技发展战略保障

    [align=center][b][size=16px]坚持国家使命导向 强化计量科技发展战略保障[/size][/b][/align]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着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有着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十四五”规划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 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整体利益来看,计量成为战略必争领域。 其一,计量关乎国家公益。古时,计量是田亩、税赋、历法、商贸等封建基本制度的技术保障,关乎政治稳定和经济统治。那时的度量衡器具须由最高统治者确认,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现代国家将国际单位制([font=&][color=#333333]SI[/color][/font])确立为法定计量单位,体现了国家意志。各国建立了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数据库、参考实验室等国家计量基础设施,作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测量一致性和数据可靠性,传递信任,控制风险。 其二,计量关乎基础创新。计量被视为适用于所有科学的一门学科。就创新体系整体而言,计量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性技术,计量科技创新对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没有精确计量,就没有准确数据,就难以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 其三,计量关乎战略全局。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苏导弹竞赛中,美国人将苏联领先的原因归结为“美国的计量不够准确”,并认为“文明的前程可能要押注在百万分之一英寸上,或十亿分之一秒上”。随着计量单位量子化变革,国家计量体系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国际规则正在重构,欧美国家都在积极部署战略对策,制定和实施量子化时代的国家计量发展战略,试图进一步强化全球科技创新版图的竞争优势,牢牢掌控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font=&][color=#333333] 19[/color][/font]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为占领第二次科技革命制高点,支撑工业化发展,纷纷通过立法建立了国家计量院([font=&][color=#333333]NMI[/color][/font]),如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德国的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font=&][color=#333333]PTB[/color][/font])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font=&][color=#333333]NPL[/color][/font])。 国家计量院的主要职责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作为国家量值源头,研究、建立、保存国家计量基准,复现和传递国际计量单位,保持国家最高测量能力,保证国家量值国际等效;二是作为国家公益机构,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众健康和国防建设等各方面提供量值传递或溯源服务,保障全国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从事计量科学技术,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计量技术研究与开发,担当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font=&][color=#333333] 100[/color][/font]多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美、德、英三国的国家计量院为本国核心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量子科技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美国家不断强化国家计量院的战略地位和财政保障,支撑抢占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制高点。[font=&][color=#333333]2018[/color][/font]年[font=&][color=#333333]12[/color][/font]月,美国总统签署的《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投资约[font=&][color=#333333]4[/color][/font]亿美元用于支持[font=&][color=#333333]NIST [/color][/font]开展建立量子计量体系、研究量子测量和安全标准。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font=&][color=#333333]2021[/color][/font]年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未来法案》对[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未来[font=&][color=#333333]5[/color][/font]年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总预算近[font=&][color=#333333]80[/color][/font]亿美元。美国以正式立法与国家投资方式,全力支持计量科技前沿攻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强化[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作为世界第一国家计量院的地位。 不断强化对计量科技发展的战略保障和对国家计量院的持续支持,已成为欧美国家制胜的重要法宝,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从国家创新体系行为主体来看,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科研机构应当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新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计量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强化使命导向,不断加强国家计量院的战略力量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建议把计量摆在科技创新全局的优先位置,加快实施量子化时代的国家计量发展战略,将量子测量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优先领域,并作为重点列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和规则制定权。 另一方面,建议尽快修订完善计量法,明确国家计量院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责,以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构建以国家计量院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予以法律保障。(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14日A8版,作者:于连超)

  • 【转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暨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立大会今日在京召开,分析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成立由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把环境应急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防范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张力军说,当前,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已成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的职责所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忠实履行环保职能的直接体现。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力军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不完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突出,应急预案不科学、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与加强环境管理的需要严重不适应,已经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必须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标,以"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建立包括风险防控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指挥协调体系、恢复评估体系在内的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政策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应急资源体系三大保障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在构建这一复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讲求方法,强化措施,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取得突破,带动体系全面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工作转型。要从事后处置为主向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建设完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法制、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二要加强规范管理,落实环保责任。要进一步界定各级环保部门事权,上下互动、形成合力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先准备不足、应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抓住改革机遇,创新应急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企事业单位落实、公众有序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 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和机构建设,逐步推进环境应急处置的专业化。四要推动部门协作,引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长效机制,完善地区之间信息互通、监测预警、联合执法、协同应对等制度,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平台 积极开展部门合作,落实环保、安监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环保部门与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长效联动机制 要抓紧研究制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五要实施"基础工程",提升应急能力。要以组建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为契机,大力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专家库 要以提高保障工作实效为核心,利用国家、地方和大中型企业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库 要组织开展案例研究,全面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战能力 要重点建好国家、省、市三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张力军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围绕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全国环境安全大局稳定。具体要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二是扎实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从明年开始,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三是采取综合措施防控重金属污染事件,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大气污染应急工作,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环境安全,继续深化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四是突出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尽快发布实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加快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各地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五是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要充分评估环境本底、区域容量、人体危害以及污染物富集等问题,对防范环境风险提出明确的要求。实施总量控制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等都要体现应急管理的要求。日常监督要督促企业切实实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开展应急状态下环境标准、监测规范的研究。六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将抓紧制订《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从人、财、物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应急能力建设量化指标,并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机制。各地在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基础、保障、人才建设作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全面落实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求。七是打造"12369"知名环保品牌。要真正落实"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对查处不到位的要严格督办落实,使"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成为解决危害群众环境权益问题的绿色通道。 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以及各行业协会的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正式成立。张力军对专家组寄予殷切期望。他说,实践证明,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决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组成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希望各位专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基础工作研究,积极参与环境应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人、环境应急机构主要负责人,机关各部门、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及所属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质量管理体系两张皮症候为何普遍且难治?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自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中国以来,企业贯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后却与实际状况运行脱节,这被称为“两张皮”的症候就开始出现,并随着取得ISO认证企业群的扩大而扩大,如同顽疾一般具有传染性,而且难以根治。因此这个话题也就成了老生常谈,相关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无意重复或补充,仅以多年质量检测领域深耕的经验和对新版ISO9001的理解,尝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已有很多的相关文章指出,“两张皮”问题的根子在企业高层,这无疑一针见血直至要害。但若结合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推理,是不是可以得出中国许多企业(无论国营私营)都是由不称职的管理者在充任高层呢?这结论显然又失之武断,从总体上持续多年欣欣向荣的经济状况也给不出有力的佐证。那么企业高层是大面积的在为“两张皮”背锅吗?[/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中国在2016年更新的ISO9001:2015版,与上一版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 “管理者代表”这个提法没有再出现,体系的建立、运行、保持和改进都是最高管理者的责任,等于在标准条文上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确实是“一把手”工程。从这个角度讲,“两张皮”症候,最高管理者无论如何都责无旁贷,并非背锅。既如此,依旧生存甚至发展尚好的“两张皮”贯标企业又不在少数,并非无能之辈的这些企业高层与导致“两张皮”不可推卸责任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呢?[/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首先从企业内部视角看,存在这“真睡”和“装睡”两种高层状态。[/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所谓“真睡”,就是从骨子里从管理意识里就没有接纳ISO质量管理体系,甚至还缺乏起码的认知和领会,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管理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违背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毕竟出身企管专业而对ISO体系有全面认知的高管人员属于少数,而在建立之初就是遵照ISO体系打造的企业更是稀有。在中国,绝大多数贯标企业都是与ISO在半路相逢。这就如同一个已经有一些经历和功夫的侠客意欲修炼更高深的武艺,找来了一套秘笈却未深入学习,就自以为是地将口诀与自己原来的功夫挂上了钩,便觉得高妙起来了。[/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所谓“装睡”,那就是高管其实很清楚企业处于“两张皮”状态,他们无心解决,甚至有意如此。如果还是拿上面修炼武功的侠客来比喻,那么这就是华山派的掌门人岳不群,他想要让武林认为他还是名门正派,用的还是华山剑术,但实际上却在用辟邪剑法。[/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由此可见,有不少“两张皮”是在被企业高层允许甚至故意而为的存在着,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多并非无能之辈的高管为何普遍在“两张皮”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的矛盾,如果这是一口锅,那么有不少企业的高层并不在乎地背着。[/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俗话说“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似乎那些高层“真睡”的企业更容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其实不然,一则在管理意识上“真睡”的人不一定就都能被唤醒,二则上文虽将“两张皮”企业的高管分成了“真睡”和“装睡”两种,但那只是为了方便概念上的分类,而实际情况更多是企业高层多是“真睡”和“装睡”的混合体,在有些方面“真睡”,在有些方面“装睡”。也就是说,即便唤醒了他“真睡”的那部分,很可能结果是让其更全面地进入“装睡”的状态,唤醒岂不更加不起作用?[/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下面总结一些常见的“两张皮”症候的病灶,来论证以上分析。[/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1、应付上级或有关方面的需要[/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贯标本身意味着一种资质,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内生需求,而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机构的要求、保障竞标入场券等外在的需求,那么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建设、内审、管评和接受监督评审,也都是事务性的过场性的行为,能应付过去就好。比如ISO17025就是每个质量检测实验室必须贯彻执行的标准体系,但往往因其强制性而使其成为必须完成的差事,当实验室没有改善质量管理水平的内生动力时,“两张皮”的结果就必然发生。因此甚至会出现采购[url=http://www.qingzhi.net/]LIMS[/url]产品时要求表面符合17025,却留有后门曲径通幽。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很难区分高层是在“真睡”还是“装睡”,他们明知实际运行的状况与体系文件要求不符,但其处于有知的纵容中,还是无知地认为体系文件就是脱离实际的教条,就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保持“灵活”,无法证实。[/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2、质量管理的事有人主管就好[/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不仅因质量管理体系的名称冠之以“质量”,使其显得小于企业管理这个大的概念,也因其确实不包括全部的管理内涵(如ISO9001不涉及财务管理),因此往往被最高管理者误以为只是企业管理里关于质量方面的一个管理模块或管理职能,就像销售、人事、研发、售后之类的事一样,至多派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大员就OK了。又因为质量管理似乎就文件多、会议多,也就不必配备一个相应的组织,甚至只需要一个“表妹”(专门做表格和记录的)就可以。不仅最高管理者这么想,连其他方面的大员也一样,认为质量管理不是他们的事,各管好一摊就好,最好不要没事来找麻烦。认识不到质量管理贯穿于全业务、全过程、全体人员,更是每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这样的企业高层,基本上可以判定为“真睡”,懵懂无知或一知半解。但如果他们的动机里有图省事成分,那就另当别论了。[/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3、规则是为基层制定的,高层不必遵行[/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任何一套贯彻着管理思想的体系引入企业,都必然是三分建设、七分改造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意味着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必然带来大幅度的行为模式的变革,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原有的工作习惯。时时处处都要依据规范建立文件或记录,检查和评审的节点增多,原本简单的工作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复杂的流程。这些原本是为了保障客户满意度而必然付出的质量成本之一,却常常被高层无视。打着效率的旗号,他们会要求可以走捷径,大开方便之门。如果高层不太介入业务层面的工作流,影响还不至于太大。如果一旦他们把控这业务层面许多工作流的重要节点,行使特权不按规范执行,那么这类高层就是对基层是醒着的,对自己却是在“装睡”,但其实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带领基层对体系都阳奉阴违。 [/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4、要的是结果,过程不重要[/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这句话常常可以从企业高管的嘴里听到,这放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初创期或革新的探索期,不无道理。但用在通过建立可不断重复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和服务的体系中,就显得非常荒谬了。同样的客户问题,甲乙丙丁去了都解决不了,就只有戊去了才行,有时庚去了也行,但戊和庚的招数并不一样。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必然产物。因为问题最终解决了嘛,至于怎么解决的,其他人无法复用,因其结果并不来自于过程控制和方法论的贯彻。虽然不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也可能做出正确的事来,但其概率肯定远低于用正确的方式做出正确的事。企业高层常常只考核工作成果,而不注重监控工作流程,但质量恰恰来自于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检测。可能其他方面的大员会认为质量负责人拥有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的考核权是在分他们权,可能最高管理者认为并不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的质量负责人有被赋予一票否决权的必要,而其结果必然是质量管理靠边站。这样的高层就是对结果(也是短期结果)是醒着的,对过程却是在“真睡”或“装睡”。[/back][/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back=#f7f7f7] 简言之,不愿付出足够的质量成本,必将用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其他成本去弥补。既然如此,那么多高层就坐视“两张皮”带来的必然恶果吗?(那些不用为企业未来负责的高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因此仅从从企业内部视角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企业外部视角进行分析,且听下回分解。[/back][/size][/font]

  • 不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

    [color=#222222]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为三级和四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 的建设水平,增强生物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color][color=#222222]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color]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人口健康与动物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生产和服务的重要保障条 件。2004 年《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发布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三级实验室")投入运行,建成了若干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以下简称"四级实验室"),为我国的烈性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生物防范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验室需求日益增加,原有的建设布局和管理能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整体布局方面,用于科研的实验室相对较多,产业和特殊领域的实验室数量不足,区域布局不均衡;在组织协调方面,全国性协调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统筹管理、快速反应和临机决策能力亟需加强;在经费投入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建设、运行维护投入,不利于实验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建设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统筹管理、高效运行的国家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网络体系。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向医药人口健康、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生态环境安全四大领域,针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大主体功能,围绕烈性、突发、外来、热带传染病病原体的监测预警、检测、消杀、防控、治疗五大环节的需求,按照"统筹布局,网络运行;应急优先,稳步推进;加强协调,科学管理"的原则,统筹全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二)建设原则 统筹布局,网络运行。统筹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的整体布局,调控增量、激活存量,既要充分满足当前需求,又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既要满足区域对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又要根据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形成高效运行的实验室网络。 应急优先,稳步推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生物安全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和我国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优先建设实验室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国家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体系,满足国家生物安全科研和应用需要。 加强协调,科学管理。完善国家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b]实验室建设[/b]、运行、维护的相关标准和准入条件,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保障[b]实验室体系[/b]健康发展。三、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形成布局合理、网络运行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体系。1、一是建成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 按照区域分布、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的原则,形成 5-7 个四级[b]实验室建设布局[/b]。在充分利用现有三级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三级实验室(含移动三级实验室),实现每个省份至少设有一家三级实验室的目标。以四级实验室和公益性三级实验室为主要组成部分,吸纳其他非公益三级实验室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建成国家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b]。2、二是管理运维、技术发展、标准制定、评价认证以及应用指导能力显著提高。 形成完善的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实验室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实验室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实验室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产品;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创新中心,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提供支撑服务,成为国家[b]生物安全实验室[/b]网络的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3、三是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显改著改善。 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广泛参与国际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订,发起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一批实验室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参考和参比实验室,在海外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align=center][img=实验室建设]http://www.szznlab.com/uploadfile/2017/0428/20170428033858149.jpg[/img][/align]四、重点任务(一)实验室体系建设1、四级实验室 加快现有四级[b]实验室建设[/b],在东北地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的高级别[b]生物安全设施[/b],建成以重要动物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在西南地区,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建成以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在华中地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建成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综合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成为重要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华北地区,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动建设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形成以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在完善在建四级实验室功能,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需求和[b]实验室建设[/b]进度,在华南、华东和西北地区择机启动四级实验室的审批和建设。2.三级实验室 三级实验室的建设实行分类建设、强化监管的原则,根据医药人口健康、动物卫生、检验检疫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四大领域需求,建设具备病原体检测分析、疫苗检验、菌(毒)种保藏、病理解剖、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三级实验室,同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建设或联合建设非公益性三级实验室。对于已经建成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应保障其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正在建设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应抓紧建设;对部分尚未建设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可暂时通过购买其他省份实验室服务来满足需求,同时应抓紧建设本省的三级实验室。3.其他生物安全防护设施 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部门、地方和行业,建设用于科学研究和特殊领域(从事深海、太空、极地等特殊环境和未知生命研究等的相关工作)的[b]生物安全实验室[/b]或者防护设施。(二)完善实验室保障条件1、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质量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菌(毒)种保藏、储存运输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落实安保设置措施,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对和处置预案。2、突破实验室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加强现有设备的验证与产业化开发和新设备研制,形成自主可控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与制造能力。3、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高级别生物安全模拟实验室,建立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记制度。4、建设创新中心,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有关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为体系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供支撑。五、保障机制(一)健全规章制度 抓紧制定《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活动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保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积极推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规定及部门管理文件的修订,加快人员防护等领域有关法规的研究论证工作。完善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体系。(二)完善协调管理机制 将高级别生物安全[b]实验室建设[/b]规划纳入国家生物安全的相关战略和政策,完善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b]的协调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等按照国务院规定依法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在评估已建在建实验室布局的基础上,制定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方案[/b]。(三)保障经费多元投入 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根据行业部门的方案,统筹考虑[b]实验室整体布局[/b],继续安排国家资金用于高级别生物安全[b]实验室建设[/b]。继续加强对高级别[b]生物安全实验室[/b]科研活动的投入。研究推动在国家科技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中,增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目。公益性实验室的建设单位在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协调下,将实验室运行经费纳入一般性财政预算中,非公益性实验室的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加强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和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四)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b]实验室设计[/b]、建设、管理、科研和战略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工程,吸引和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完善满足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特点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b]实验室建设[/b]和运行提供专业人员保障。加强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维护人员健康权益,调动工作积极性,保护人员健康安全。(五)加强资源信息共享 制定促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类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将开放共享程度作为四级和公益类三级实验室运行考核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配置资源,鼓励非公益类的三级实验室参与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内部的信息搜集与上报机制,在符合保密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做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形势的信息搜集、监测、分析工作,定期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提交发展状况年度报告或白皮书引导[b]实验室建设[/b]健康有序发展。六、规划的修订与调整 严格执行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和条件,规定当出现下列几种情况之一时,规划的制定机构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规划:国家更高层面规划发生变更,本规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的;产生新的重大需求并经规划的审批机构会同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评估确需修改的;规划的审批机构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出现其他情况,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修改。军队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规划负责具体制定。

  • 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来是想把内容都放帖子里面的,说是里面有广告词汇,明明没有啊,只有放到Word里面了。

  • 如何来做好实验室体系运行工作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font='楷体'][size=16px]【摘要】管理体系运行对实验室的管理十分重要,如何来有效运行管理体系,文中从体系建立、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楷体'][size=16px]【主题词】实验室、体系、运行。[/size][/font][/align][align=left][/align][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是指在实验室管理体系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设备管理、[/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手段,实现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改进。[/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如何来有效运行体系,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高效,下面谈几点个人[/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看法[/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1.[/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基础[/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是保障实验室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体系[/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包括质量管[/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仪器设备管理体系、记录管理体系、[/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安全[/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及环境[/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管理体系等。这些体系的有效运行,能够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能力。[/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2.[/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人员培训是关键[/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离不开[/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全员[/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人员培训是[/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体系有效运行的[/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关键。实验室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团队,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人才保障。[/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3.[/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质量控制是核心[/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质量控制[/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也是实验室生存发展的源泉[/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因此,[/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项检测工作的流程、方法和标准,通过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手段[/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和措施[/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过程的可靠性和结果[/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的准确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4.[/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持续改进是目标[/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目标是持续改进[/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和提升[/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应该不断关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实验室应该积极收集[/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客户[/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管理体系[/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和[/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流程[/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管理[/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持续提升[/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能力。[/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总之,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是保障实验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关注持续改进等措施,可以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实验室[/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的贡献。[/size][/font]

  • 检验检测机构保障检验数据安全性、完整性、正确性的措施

    [size=18px]检验检测机构在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检验检测、数据传输或者对检验检测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管理时,应当具有保障安全性、完整性、正确性措施。1.检验检测机构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者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包含保护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和不可伪造篡改的内容,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不被篡改、不丢失、可追溯。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所使用的自动化软件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保留相关活动记录,自动化软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3.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应包含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规定。[/size]

  • 【原创大赛】实验室新项目的开展防法和保障措施

    实验室新项目的开展防法和保障措施为持续保证实验室的发展和效益,实验室都会大力发展新的检测业务,以满足发展需求。为此实验室必须保证检验能力与项目相适应,管理体系也要随之更改,并对新开展的项目进行评审。1 新项目需求评估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针对新项目检验标准的修订及更新要及时,检验技术人员提出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或应用新方法标准的需求和申请。实验室根据工作需求和申请制定开展新检验项目计划,报技术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评审是否有足够能力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工作,包括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相应的标准和人员等。新检验项目计划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技术负责人制定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2 新项目开展方法批准的新项目,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提供现行有效标准规范及检验方法,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要求,组织人员编写作业指导书及检验人员的培训,提供报告记录等格式信息内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组织人员编制仪器设备、检验消耗品采购计划,改造设施环境,购进后仪器设备的检定等工作。质量负责人从管理体系方面,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员、设施和环境、设备、量值溯源、方法、证书和报告,检查验证新项目的开展是否符合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3 保障措施 要做好新项目的实施,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3.1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针对新开展的项目,需制定作业指导书,其内容包括:检验方法的名称; 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用于检验的仪器设备,包括技术性能参数要求;所需的标准物质;被检验样品的管理要求;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值及其范围;检验需要的设施环境条件;检验程序描述;需遵守的安全设施;检验的准则和要求;需记录的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的方法;检验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要求。若开展新项目的同时需用非标准方法时,实验室应按检验方法确认程序进行制定与控制。3.2 检验人员的要求新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三年以上相关检验工作经验,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检验人员具有二年以上相关检验工作经验,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确保随着方法制定的进度加以更新计划;确保在所有有关人员之间中有效沟通。3.3 新项目的实施验证实验室开展新的检测项目前,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对新检验项目验证。验证内容包括:全部输入的文件资料的有效性、适宜性;人员培训效果;仪器设备的配置及校准状态;设施环境条件符合情况;项目检验人员的模拟检验,不少于三次;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结果验证;计算出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技术负责人根据验证结果填写[url=%E8%B4%A8%E9%87%8F%E8%AE%B0%E5%BD%95\\20%E5%BC%80%E5%B1%95%E6%96%B0%E9%A1%B9%E7%9B%AE%E8%AF%84%E5%AE%A1%E7%A8%8B%E5%BA%8F\\02%E5%BC%80%E5%B1%95%E6%96%B0%E9%A1%B9%E7%9B%AE%E8%AF%84%E5%AE%A1%E8%A1%A8.doc]开展新项目评审表[/url],组织相关人员评审,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试运行。质量负责人根据新的检验项目要求组织编制有关管理文件,组织培训和考核。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试运行,此期间各室要有详细工作记录。试运行成熟后,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将新检验项目列入实验室可承检项目中,正式纳入管理体系运行。 新项目通过验证符合要求后,如果需要认可此项目,需报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可以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申请认可增项。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新项目评审通过后,正式开展新项目检验工作。对于新修订的或更新的标准等的应用,经上述程序由实验室内部组织验证符合要求后,即可用于检验工作。在新标准采用初期,应加强监督员的质量监督工作。

  • 【分享】一个品管人在ISO/TS 16949质量体系的感想

    随着第一次监督审核结束,ISO/TS 16949 体系已运行一段时间。综观这一年体系工作,虽然外审评估报告显示体系得到运行和维持,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内部审核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对如何做好内部审核一些认识和看法做以下讨论,希望对今后体系运行和维护工作有所帮助。一、对内部审核认识对于体系审核指总公司建立的ISO/TS 16949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对程序文件补充三级文件是否在具体生产管理中得到了有效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实施内部审核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的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持续的顾客满意以及满足法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这个过程包括年初内审计划的制定,再到每次内部审核活动的执行,直至年底内审年度报告的完成,结束一年的内审计划 每次内审的实施过程为:从编制当次的内部审核活动计划开始,到现场审核,再到对现场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审核,直至每一个发现的不合格项都已得到彻底纠正,封闭为止。对于ISO/TS 16949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包括:质量体系审核、产品过程审核、产品审核三个部分。1、体系审核TS 16949体系审核也就是通常ISO 9001所指内部审核,是判断体系是否运行和维护的关键。ISO/TS 16949体系以过程管理来减小生产链变差,实现零缺陷管理方法,在今年体系审核中,最大问题是总公司没有把TS 16949程序文件流程贯彻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实际工作与体系工作两层皮,所以在审核前要突击大量资料和文件,这样必然导致了部门与部门数据衔接问题。以上是整个总公司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作为二级单位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自己质量体系促进整个公司体系发展。首先,对于适用于ISO/TS 16949管理过程应纳入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避免管理盲区,减少交叉管理带来人力、财力浪费。在今年审核中职责不清产生不合格项目尤为突出,一个完整过程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职责不清必然导致了互相推委和推辞,如不合格控制程序、标识管理程序等。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做才符合体系要求,简单的搞复杂,复杂把握不住,如果在岗位职责中对体系工作具体要求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其次,整个体系运行要靠大家努力,这也是ISO/TS 16949管理体系特点。对于每个部门应每周对本部门主管程序文件至少学习两个小时且由部门负责人亲自授课。在以往工作中只重视部门体系骨干管理,忽视领导作用,领导在文件的制定颁发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文件是实施体系管理直接载体。程序文件其实就是工作流程汇编,只有主管领导才能把握分寸。最后,把程序文件绩效指标纳入到日常考核中,这样才能引起各管理部门重视,ISO/TS 16949工作才能真真服务企业,体系运行才有保障。没有监督的工作等于没有安排工作,人都是有惰性的,监督是工作完成与否保障,这也是TS 16949体系核心。2、过程、产品审核过程和产品审核是TS 16949特色;过程审核目的判断制造过程是否具有能力并稳定受控,检查表采用德国标准VDA6.3 产品审核目的产品是否与规定的技术要求或与顾客\供方的特殊协议相一致,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检查表采用德国标准VDA6.5。今年体系审核与过程审核同时进行审核,在审核中主要是关注体系运行而对产品制造过程审核涉及很少,主要问题是对VDA6.3认识和理解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检查中的条款审核员无法理解含义,制约了审核的深度和广度,审核中只能查出一些表面现象问题。二、审核组人员选择方面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必须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较强责任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人员,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队伍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今年审核人员虽然较多,但符合以上标准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管理经验欠缺,标准及工作流程把握不好。对于今后审核人员主要有三点考虑:首先,重点培养4~6名审核员,选择对厂各部门工作流程较熟悉、具有权威人员,使审核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高度,审核内容及标准把握更准确。其次,每月保证一次集中学习ISO/TS 16949标准、程序文件,重点学习过程审核VDA6.3标准。生涩的标准条款只有不断加深理解和解读才能使体系稳步前进,知识结构更新是审核员必须技能,这样才能够对审核起到促进作用。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可适当安排内审员进行轮岗制度,加深对其它岗位工作的深入了解。

  • 【原创】质量管理词典-质量体系

    1、质量体系―――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有)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为了履行合同,贯彻法规和进行评价,可能要求提供实施各体系要素的证明;企业为了实施质量管理,生产出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来实现。质量体系包含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具备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规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各项程序和活动。因此质量体系是一个组织落实有物质保障和有具体工作内容的有机整体。质量体系按体系目的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两类,企业在非合同环境下,只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在合同环境下,企业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2、质量管理体系―――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伯的要求和活动程序。3、质量保证―――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标志或结果,就产提供“证据”,目的在于确保用户和消费者对质量的信任。4、质量保证体系―――指企业为生产出符合合同要求的产品,满足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的要求,企业对外建立的质量体系。它包括向用户提供必要保证质量的技术和管理“证据”,这种证据,虽然往往是以书面的质量保证文件形式提供的,但它是以现实的质量活页纸动作为坚实后盾的,即表明该产品或服务是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中完成的,具有足够的管理和技术上的保证能力。

  • 我国食药检验检测体系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

    1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日前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标志着总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检验检测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4年12月18日经总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于2015年1月23日印发。  《指导意见》充分考虑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按照优化配置资源、提升能力水平、保持检验检测体系的系统性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科学、公正、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使检验检测能力基本满足食品药品监管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总体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四三二”的层级架构模式,即食品(含保健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检验检测机构;药品化妆品(统称药品)检验检测体系重点支持国家、省、市三级检验检测机构;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省两级检验检测机构;明确了各层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了检验检测体系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的核心职能,突出了检验检测机构的公益性属性。部署了落实改革任务、强化硬件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检验检测科研能力、推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六项重点任务,建立完善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机构、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考核、促进发展四项保障机制。  《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标志着总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服务食品药品监管奠定良好基础。

  • 【转帖】BS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介绍

    一、信息及信息安全 信息象其他重要的商务资产一样,也是一种资产,对一个组织而言具有价值,因而需要被妥善保护。信息安全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了组织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小组织的商务损失,顺利获取投资和商务回报。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以是打印或写在纸上(如:书面的财务报表等);电子形式存贮(如:一个组织ERP系统的备份磁带);通过邮件或用电子手段传输;显示在胶片上;表达在会话中。不论信息采用什么方式或采取什么手段共享和存贮,因为它有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 信息安全的维持可表征为:A、机密性:确保信息仅可让授权获取的人士访问;B、完整性:保护信息和处理方法的准确和完善;C、可用性:确保授权人需要时可以获取信息和相应的资产。 信息安全是通过执行一套适当的控制来达到的。可以是方针、惯例、程序、组织结构和软件功能来实现,这些控制方式需要确定,才能保障组织特定的安全目标的实现。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及其支持过程的系统和网络都是组织的重要资产。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务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如一个组织的ERP系统)和网络都可能面临着包括计算机辅助欺诈、刺探、阴谋破坏行为、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盗窃、服务器的非法入侵破坏已变得日益普遍和错综复杂。 目前一些组织,特别是一些较大型公司的业务已经完全依赖信息系统进行生产业务管理,这意味着组织更易受到安全威胁的破坏。组织内网络的互连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大了实现访问控制的难度。 有些组织的信息系统尽管在设计时可能已考虑了安全,但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实现安全仍然是有限的,还应当通过管理和程序来支持。 至于应采取哪些控制方式则需要周密计划,并注意控制细节。信息安全管理需要组织中的所有雇员的参与,比如为了防止组织外的第三方人员非法进入组织的办公区域获取组织的技术机密,除物理控制外,还需要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加强控制。此外还需要供应商,顾客或股东的参与,需要组织以外的专家建议。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1995年,英国贸工部根据英国国内企业对信息安全日益高涨的呼声,组织大企业的信息安全经理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作为工商业和大、中、小型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南。由于该标准采用建议和指导方式编写,因而不宜作为认证标准使用。 1998年,为了适应第三方认证的需要,英国又制定了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BS7799-2:199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作为对一个组织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认证的依据标准。 1999年,鉴于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网络和通信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展,英国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分别取代了BS7799-1:1995和BS7799-2:1998。新修订的1999版标准进一步强调了组织在商务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责任。 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是一对配套标准,BS7799-1:1999为如何建立和实施符合BS7799-2:1999标准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建议。 令人鼓舞的是,2000年12月,BS7799-1:1999已经被ISO/IEC正式采纳成为国际标准 -- ISO/IEC 17799:2000《信息技术 — 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另外,BS7799-2:1999也即将于2002年底被ISO/IEC作为蓝本修订后成为可用于认证的ISO/IEC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四、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对任何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组织,不论它在信息技术方面如何努力以及采纳如何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实际上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都还存在漏洞,例如:1.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论坛,安全导向不明确,管理支持不明显;2. 缺少跨部门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3. 保护特定资产以及完成特定安全过程的职责还不明确;4. 雇员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缺少防范意识,外来人员很容易直接进入生产和工作场所;5. 组织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6. 组织信息系统主机房安全存在隐患,如:防火设施存在问题,与危险品仓库同处一幢办公楼等;7. 组织信息系统备份设备仍有欠缺;8. 组织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术投入欠缺;9.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欠缺;10. 计算机房、办公场所等物理防范措施欠缺;11. 档案、记录等缺少可靠贮存场所;12. 缺少一旦发生意外时的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措施和计划;…….等等 通过以上信息管理方面的漏洞以及经常见诸报端的种种信息安全事件表明,任何组织都急需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保障其技术和商业机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最终保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五、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步骤 BS7799-2:1999标准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一个文件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其中应阐述需要保护的资产、组织风险管理的渠道、控制目标及控制方式和需要的保证程度。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步骤:1、 制定信息安全方针;2、 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根据组织的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确定界限;3、 实施适宜的风险评估,识别资产所受到的威胁、薄弱环节和对组织的影响,并确定风险程度;4、 根据组织的信息安全方针和需要的保证程度来确定应实施管理的风险;5、 从BS7799-2的第四部分“控制细则”中选择适宜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从36个目标,127种控制方式中选择);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可以参考BS7799-1:1999《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细则》标准,如果标准中没有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组织可以也应选择一些其它适宜的控制方式。6、 制定可用性声明,将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和选择理由文件化,并注明未选择BS7799-2 :1999第四部分中的任何内容及其理由;7、 有效地实施选定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8、 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适宜。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BS7799-2:1999推行工作简介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BS7799-2:1999建立与认证经历的机构,早在1999年末,CQC厦门评审中心就组织审核员和专业人员翻译了BS7799系列标准,并开展了国内最早的培训,2000初动员厦门人保推行BS7799-2:1999,并于2000年8月-10月对该企业实施了认证审核。 2001年,中心又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主任审核员对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程参与广东某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为开展组织的信息安全体系积累丰富的经验。

  • 我国将进一步健全药械检验检测体系

    根据《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到2015年,药品生产应100%符合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http://www.cphi.cn/Upload/news/2011_12/Nimg_1112291023C282A6.jpg 12月28日,全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工作电视电话会在北京举行。据了解,2011年我国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为96.82%,基本药物合格率为97%。   据介绍,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共进行注册检验、进口检验和监督检验等各类检品1.3万批次。在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中,共抽取211个品种的样品近3万批,合格率为96.82%;抽取基本药物样品2.5万多批,合格率9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在会上表示,2011年全国药检系统完成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任务,为保障基本药物质量和准确评估药品安全形势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覆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医药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   根据《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到2015年,药品生产应100%符合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 AUTOID手持终端技术在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环境在改变,面对国家食品行业的全面溯源大势,面对制造业信息化升级的大潮,企业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成为趋势。基于互联网,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标识追溯技术,实现互联网和品牌的塑造,助力企业全程溯源和全网营销的追溯体系在食品企业中广泛应用。 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原理: 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LBS地理信息等技术,通过AUTOID手持终端采集设备、通讯网络和应用平台,利用智慧农业、防伪标签和二维码等设备技术,实现食品全程可记录,来源追溯,去向追踪,产品追回、责任追究的功能。追溯档案包括养殖/土壤、饲料/肥料、屠宰/收割、加工/包装、物流/消费等记录,相当于是食品的身份证。 建设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必要性: 未来,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追溯要求的食品才能上市流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信息化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国务院2015【9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2020年前,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起追溯系统后,将解决食品企业的三大需求: 食品流通追溯,安心上市流通。 管理便利, 追踪流向防窜货,降低运营风险。 品牌得以保障,建立食品防伪体系,识别召回管理,使防伪更有效. AUTOID手持终端是追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AUTOID手持终端的采集、录入、数据传输等功能将食品企业的生产、出入库、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实现追溯功能。未来,制造业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追溯系统,有利于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效率、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