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百亿产业

仪器信息网百亿产业专题为您整合百亿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百亿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百亿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百亿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百亿产业话题讨论。

百亿产业相关的资讯

  •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跨过百亿“门槛”
    截至11月底,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7.7亿元,同比增长26.8%,成为继汽车及零部件之后丹东工业第二个百亿产业集群。   目前,丹东市已形成了以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核心,拥有东方测控、东发集团、辽宁手表、辽宁视光产业园有限公司等50多户骨干企业,重点面向X射线、燃气表具、医疗仪器、机械手表、视光仪器等特色优势产品方向发展的百亿规模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了丹东地区100多户中小企业配套发展。   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回暖,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56户规模以上企业积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前11个月共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39.56%。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1至11月份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和再生资源这三个省重点产业集群主业收入已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29.3%,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30%左右。明年,丹东市力争使户外纺织用品、增压器等2个产业集群也进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行列,进一步放大产业集群的规模集聚效应。
  • 生物产业打造药企“百亿俱乐部”
    中国政府网1月6日披露,国务院日前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同时,推动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力促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   《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重点布局,要求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扶持。《规划》表示,将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化学药物招标机制也有望完善,《规划》要求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同时,还将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则被提升到与生物医药产业同等重要的层次,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规划》表示,将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并将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生物制造业目标产值7500亿   《规划》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协调部署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至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服务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政策配套层面,《规划》均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扶持措施。在生物农业领域,制定了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将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 在生物制造领域,制定了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要求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此外,《规划》还表示,将针对生物能源研究建立有利于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准入机制,促进生物能源与传统能源一体化发展进程,并研究完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价格形成机制。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生物环保产业方面,在2013-2015年的产值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将落实完善支持生物环保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强化生物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与审批制度。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为实现2013-2015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举措,如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加强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等。
  • 这支近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宣布完成募集
    2023年12月20日,维梧健康产业基金募集完成及项目签约仪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举办现场,维梧人民币基金正式宣布完成募集。作为一支近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维梧人民币基金一直受到多方瞩目,本支基金标志着维梧双币基金策略的落地,是维梧专注于中国市场投资的主要基金,将主要覆盖PE,以成长型、并购为主,少量覆盖VC后期。将密切关注创新药、医药研发及生产相关仪器设备、临床医疗设备、诊断仪器耗材、新药研发相关的专业服务、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 盈峰环境环保产业百亿元并购逆袭记
    p   历经一年的酝酿,来自佛山顺德的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峰环境”或“盈峰”),再次在环保行业放大招。 /p p   7月17日晚,盈峰环境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草案,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环境”)合计100%股权,交易总价为152.5亿元。这也是继去年控股股东盈峰集团74亿元收购中联环境51%股权后,盈峰环境又一重大战略性力作。 /p p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盈峰环境背后的大股东正是顺德千亿巨头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之子何剑锋。从接盘之初的濒临退市,到通过“产业+资本”不断并购,累计投资超200亿元,盈峰环境一跃成为国内民营环保集团产值最大的公司。 /p p   收购中联环境意味着什么?从家电业跨界而来,盈峰如何一步步在环保领域开疆辟土?日前,盈峰环境核心高管接受南方日报采访,首度披露152.5亿元收购交易的战略逻辑及进军环保产业的大计。 /p p   “中联环境是一个非常优良的资产” /p p   继去年控股股东盈峰集团斥资74亿元收购中联环境51%的股权之后,本次盈峰环境以“换股”的方式,拿下宁波盈峰、中联重科8名股东合计持有的中联环境合计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52.5亿元。 /p p   “这是一个非常优良的资产,能够收购这种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盈峰环境高级副总裁、新闻发言人焦万江坦言,盈峰之所以不惜重金收购,主要看中中联环境在环卫装备领域的龙头地位。 /p p   作为国内最大的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提供商之一,中联环境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国内领先的环卫装备生产制造能力。在环卫装备领域,中联环境已拥有清扫车、清洗车、垃圾车、市政车、新能源车等产品系列合计约400余款,是国内环卫装备行业地位稳固的龙头企业。2015至2017年,中联环境已有环卫装备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均超30%,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p p   从财务报表来看,中联环境的业绩的确可圈可点。2016—2018 年1—4月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2.04亿元、64.27亿元和18.7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到6.89亿元、7.62亿元和2.09亿元,占中联重科总营收近30%,是中联重科最赚钱的业务板块。 /p p   另据长沙晚报报道,今年6月,中联环境设备销售破10亿元,在北京、云南、山东、上海、重庆、山西、青海等省市纷纷斩获大单。预计全年业绩有望接近或冲击100亿元大关。 /p p   这样一块“肥肉”,中联重科为何舍得忍痛割爱? /p p   有业界人士分析,中联重科“割爱”主要是从公司发展战略聚焦考虑。从2016年开始,中联重科就将发展战略重心集中到主业工程机械上。因此,出售环境产业板块,将有利于蓄力做优做强核心业务,同时通过这次交易也将为中联重科带来90多亿元的税前利润。 /p p   “盈峰是一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多元化投资控股集团,有资金及运营能力,也有落地资源和异地扩张经验,与中联重科的研发制造优势互补。”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2016年8月起,中联重科就在寻找合作方出售环境资产。经过了两轮竞标,最终选定了盈峰等一系列投资方。 /p p   在焦万江看来,盈峰与中联重科此次合作“情投意合”,能够实现战略共赢。“我们看好他的技术,他们看好我们这个平台、资本实力和坚定做环保的决心”。 /p p   “通过本次并购,我们也拿到了环卫机器人与AI领域的入场券。”焦万江介绍,在环卫装备领域,中联环境掌握了新能源环卫装备开发、环卫智慧作业机器人开发、无人驾驶环卫装备开发等多项行业领先技术。在盈峰环境的推动下,今年4月,全球首辆无人驾驶扫地车、环卫智慧作业机器人就在长沙面世。 /p p   由此,盈峰环境的战略定位也从以环境监测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变调整为以环卫机器人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环境综合服务”产业集团。 /p p   3年投超200亿在产业链上“攻城略地” /p p   随着百亿并购交易的和盘托出,盈峰环境曾经许下的“市值300亿目标”也再度引人关注。 /p p   早在2年前,盈峰环境在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公司的名称从“上风高科”更名为“盈峰环境”,就透露其全力进军“大环保”产业的野心。“到2018年,公司市值要力争突破300亿元,年净利润超过8亿元。” /p p   不过,利用资本进行一轮快速外延式并购,公司市值从35亿元激增突破百亿关口之后,盈峰环境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就进入到瓶颈,股价出现了一定回落,截至发起并购重组停牌前,公司市值依旧在100亿元上下徘徊。 /p p   对此,盈峰环境也重新调整心态,对市值目标淡化处理。 /p p   “现在才刚起步,我们的目标是要做成民营环保产业集团龙头,这个战略期应该10年左右,10年磨一剑,集中所有的资源精力,踏踏实实去解决行业的问题和痛点。”盈峰环境董事长兼总裁马刚说。 /p p   事实上,过去三年,依托上市公司及母公司盈峰集团的平台,盈峰环境一直舞动着“产业+资本”的利剑,在环保领域“攻城略地”。 /p p   2015年,由盈峰控股的上风高科斥资17亿元,收购环保监测领域的综合性服务龙头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权,作为进军环保产业的跳板 同年,又以1.01亿元价格收购了绿色东方51%的股权,从而正式进入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并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业务作为公司重点的发展方向之一。 /p p   2016年更是堪称盈峰“爆买”环保界的一年。当年8月,盈峰以5.48亿元一举拿下大盛环球、明欢有限、亮科环保3家佛山企业100%股权,从而布局城镇、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业务 9月,盈峰通过增资1.3亿元持有广东顺控环投15%股权,从而深度参与到顺德地区的30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p p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近三年来,盈峰集团及盈峰环境收购或入股的企业达8家,参股环保产业基金2只,累计投资额超过200亿元。 /p p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盈峰环境营业收入48.9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53亿元。此次收购中联环境后,公司将拥有国内最全的环保产业群,形成覆盖环境监测、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治理、固废治理等领域的全产业链综合性平台,预计净资产将超过130亿元,总资产250亿元,营业收入近15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p p   “从产值上看我们应该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长期来说要在全球环保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盈峰环境的对标企业是美国WM公司。后者2017年实现收入145亿美元,净利润19.5亿美元,市值370亿美元。 /p p   “腾讯不输facebook,阿里巴巴也不输亚马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还比较滞后,但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我预判中国一定有企业做到全球环保行业的龙头。”马刚对此信心满满。 /p p   美的助力盈峰跨界逆袭环保产业 /p p   盈峰环境的前身上风高科,1974年在浙江以风机起家,并于2000年作为国内风机行业第一股在深交所上市。然而,上市后该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并不理想,2004—2005年间更因连续两年亏损被证监会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股票一度被冠以“*ST上风”的帽子。 /p p   2006年,广东盈峰集团分别受让浙江上风产业集团有限公司7%、美的集团有限公司18.2%、中山市佳域投资有限公司15.7%的非流通法人股,持有公司总股本的40.9%,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盈峰集团的董事长正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大儿子何剑锋。 /p p   尽管头顶美的集团“少东家”的光环,但何剑锋无意接班父辈的制造业江山,反而对投资、金融更感兴趣。2002年,何剑锋在美的总部所在地顺德北滘成立了盈峰控股集团,目前已成为一家多元化的投资控股集团,注册资本40亿元,涉足金融、环保、消费、文化、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不仅投资了顺德农商银行、香港卫视、海润影视等优质公司,还是易方达基金并列第一的大股东。 /p p   “有这样一个资本方作为大股东,资本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焦万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何剑锋作为盈峰控股董事长和美的集团董事的身份,会为盈峰环境带来很多合作机会,产生协同效应。 /p p   何剑锋显然对进军环保产业板块格外重视,收购中联环境更是其得意之作。去年斥资74亿元收购中联环境51%股权之时,一向低调的他发布了一封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 /p p   对于这笔创业以来的最大投资,他意气风发,在信中慷慨陈词:更好的未来,从这里开始。从此,看万山红遍! /p p   而随何剑锋而来的,还有“美的系”在暗中助力。 /p p   记者了解到,在盈峰环境的员工队伍中,有40多人具有美的集团的工作经历。其中,高管更是有一半来自“美的系”。如公司总裁马刚,2001年从美的基层业务员做起,直至集团高层,2014年12月才正式加入盈峰环境。公司董秘刘开明同样是美的出身,新闻发言人焦万江也在美的有着十余年的从业经历。 /p p   一群家电业出身的管理团队,如何去“玩转”专业性较强的环保产业?盈峰环境的核心理念是管住风险,业务放开。 /p p   马刚告诉记者,从美的出来的高管团队,具有过硬的管理素养和能力,所以盈峰会对收购过来公司输出管理骨干 而在技术端,则完全以技术为导向,充分应用行业专业人才,并给予比高管还有优越的待遇。“虽然我们并购数量比较多,但目前来说总体整合效果还不错。” /p p   他还预测,未来3—5年中国环保产业会进入行业整合期,有一些小环保企业,没什么价值的话会被市场直接淘汰掉 有一些环保企业的项目或技术不错,但资金、管理跟不上,就会被迫出售一些资产,而盈峰环境下阶段则主要瞄准这一机会。“我们将踏踏实实地往前走,手里拿着大量现金,就等他走不下去时来找我,逐步整合。” /p
  • 山东:打造百亿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是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半导体照明、新一代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山东省工信厅近日出台《山东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济宁等市先行先试,促进晶体材料—芯片及器件制造—模块及系统应用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打造空间集聚、功能关联的百亿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发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青岛崂山微电子产业园、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淄博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济宁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等集聚优势,山东提出构建“5+N”区域布局:济南打造基于SiC基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集聚区,建成国内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青岛以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芯片及器件设计、制造、封测为重点;济宁发展上游SiC、GaN衬底、外延材料生产制造产业,中游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及功能芯片产业,延链发展下游芯片封装测试产业,打造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产制造基地;潍坊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的研发;淄博围绕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储能等领域重点加快车用、充电桩用、新能源用芯片制造的产业化,促进SiC模块封装规模化;其他市依托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强同重点市的协调联动。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充分利用好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围绕SiC、GaN等晶体材料、功率器件和模块、照明与显示器件和下游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壮大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半导体照明、激光器、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宽带等具有市场潜力的领域,山东将组织开展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市场渗透,提升国产化率,推动上中游产品在下游应用的快速验证,形成以用兴业的良性循环。据介绍,山东现拥有第三代半导体企业20余家,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7亿元,已逐步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材料、芯片设计、器件制造与封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山东天岳是我国最大的SiC单晶材料供应商,浪潮华光在外延材料生长、芯片制备及器件封装具有完备的产业基础,为我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山东SiC、GaN等外延及芯片生产线正处于起步阶段。
  •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设立大盘点 总规模近四百亿
    从“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落地实施到环保“十三五”规划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环保行业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元的“大蛋糕”,上市公司则相继开启“争抢收购标的”按钮,并购重组已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并购与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话题,发起设立环保产业并购基金似乎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种时尚。根据环境商会的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进入2016年,这种热潮依然未改。  目前,国内环保并购基金普遍采用“上市公司+PE”,即上市公司联手PE成立并购基金的模式。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是进行产业整合的较佳模式,可以借助PE等专业机构为其储备并购标的,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道并购基金进行产业整合。  并购基金除了上市公司和搭档的自有资金,还来源于社会募集资金,实现了杠杆效应。环境商会特别梳理2015年至今设立的环保并购基金,目前,已宣布设立的基金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环保并购基金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产业整合的需求等因素,使得环保并购基金在2016年继续得到市场持续关注,并将掀起一股并购热潮。  盛运环保与国开金泰拟设50亿元并购基金  2015年12月4日,盛运环保公告称,公司与国开金泰资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日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设立并购基金,规模为50亿元,共分2期,首期并购基金规模为20亿元,投资领域以盛运环保主营垃圾发电相关的固废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为主。  内蒙古设“环保母基金”初始规模40亿元  2016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引导性资金和包商银行、内蒙古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集团、双良节能上市公司4家企业,近日共同投资发起组成“环保母基金”。2016年基金的初始规模为40亿元,其中政府引导性资金10亿元。  内蒙古环保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环境问题,支持企业解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综合利用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推动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第三方治理服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环保母基金”总规模将达200亿元,用于环保治理项目的基金投资可达千亿元以上。  上风高科参与设立30亿元环保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1日公告,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拟与盈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纳兰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马刚先生、刘开明先生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盈峰环保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暂定名)。  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后,公司拟与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设立盈峰环保并购基金。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为30亿元人民币(根据发展需要可调整)。首期规模不低于3亿人民币,存续期为5年。  美晨科技发起设立并购基金 规模30亿元  2015年4月9日,美晨科技公告,公司拟与常州燕湖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藏鼎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然人孙乐、常州燕湖永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共同发起设立中植美晨产业并购基金,并购基金的总规模为不超过30亿元,首期出资金额不超过5亿元。  并购基金将围绕互联网+汽车后市场相关领域,互联网+节能环保相关领域开展投、融资业务,依托此平台迅速做大做强美晨科技的产业并购业务。  兴源环境等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规模30亿  2015年5月,兴源环境与人民网(北京)新兴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3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向为环境治理服务、环保产品生产及医疗产业等优质项目或企业。  总规模预计30亿元,首期不低于4亿元,其中兴源环境首次出资不超过1亿元,基金将投向环境治理服务及环保产品生产等。  万邦达携手昆吾九鼎设立2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  2015年3月3日,万邦达与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昆吾九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拟联合昆吾九鼎或其指定的关联方在上海自贸区共同发起设立万邦九鼎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不低于5亿,存续期为5年。  万邦达称,基金将作为公司并购整合国内外环保产业优质资源的平台,聚焦“大环保”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标的,充分发掘在工业水处理、市政水处理、烟气治理、固废处理处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服务于公司的外延发展,与主业成长形成双轮驱动,巩固和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  云投生态:成立2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云投生态2月公告,拟出资500万元与上海银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云投保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并拟出资1亿元与银都实业共同发起设立云南云投生态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拟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期基金募集目标规模10亿元。基金投资领域包括生态环保行业、环境工程行业、生态文化旅游行业、能源管理服务等。  鲁丰环保拟设环保并购基金转型升级规模15亿  2015年7月14日,鲁丰环保发布公告称,为促进业务转型升级,培育和开拓新的核心业务,公司实际控制人于荣强和北京星际联盟拟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设立专门以环保节能相关细分产业投资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计划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该基金将作为支持鲁丰环保产业并购整合的平台,推进鲁丰环保快速转型升级。  据悉,该并购基金主要精选环保节能行业中成长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行业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开展投资、并购、整合等业务,并对并购的环保节能资源进行培育管理。  盛运环保拟参设产业并购基金  2016年1月14日,盛运环保公告,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德阳长盛基金拟设立设立长盛环保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设立各环保子基金,各子基金发起设立后将以环保固废行业为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以股权投资为基础,对于涉及环保固废行业并购重组的投资,可采取股权+债权的组合投资方式。各子基金总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亿人民币。  南方汇通设立1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4月22日,南方汇通发布公告,公司将以现金投资300万元与北京智德盛投资有限公司、双方派出管理团队代表李宏宇、唐龙刚共同投资1000万元设立北京智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将联合设立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智汇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根据协议,公司为有限合伙人认缴1亿元,占首期规模的10%。  公司通过节能环保并购基金加快外延式扩张步伐,在水资源化、节能环保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公司有望成为未来“中车集团”旗下环保类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从而打开市值成长空间。  高能环境发起成立环保并购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7日公告,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与上海磐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磐霖高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主要投资领域为危废处理、垃圾发电、高浓度工业污水处理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固废管理系统等。  基金总规模拟为10亿元,其中,高能环境出资总额为3亿元,占基金份额的30%,其中首期出资9,000万元。磐霖资本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出资额为1,000万元,占基金份额的1%,其中首期出资300万元。其余资金的募集主要由磐霖资本负责。  南方泵业设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初期10亿元  2016年1月20日公告,南方泵业近日与北京中核全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同中核全联投资共同发起成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框架性协议》,达成了共同出资设立环保科技产业并购基金的初步意向,初期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后续根据项目情况逐步扩大规模。  格林美拟联合设立10亿元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加速“互联网+环保”布局  2016年1月19日,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江苏广和慧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联合双方确认的第三方慧云环保(湖北)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公告显示,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出资总额1.5亿元,其中,格林美认缴6000万元,慧云股份认缴4000万元,慧云环保认缴5000万元,其余资金以募集方式解决。  该基金拟以互联网、大数据和环保产业为投资方向,拉动政府国资平台及金融资本,投资智慧环保分布云网络平台建设及采购用于政府的信息化与废物处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各地的智慧信息化与废物处理服务市场。开展以湖北省为立足点,辐射中国主要地区的智慧化与环保化业务,在格林美优势业务地区进行智慧环保网络平台的投资建设布点,并为城市投资采购信息化与环保化解决方案,推动城市与城乡绿色发展。  东湖高新拟投资参设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6年1月19日,东湖高新披露,公司拟出资1亿元与关联方湖北多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关联方北京金州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及渤海信托共同投资上海胥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完成后,基金公司总规模为10亿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投资环保产业领域内的优质企业及投资上述产业的投资机构或投资基金。  盛运环保设6亿基金增资4个垃圾发电项目  2015年7月14日公告称,盛运环保拟与兴业银行成立规模为6亿元的并购夹层基金,由桐城兴晟运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股权增资方式,用于招远、凯里、拉萨、枣庄等4个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并购夹层基金总规模6亿元,募集资金交由桐城兴晟向招远、凯里、拉萨等3个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和枣庄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分别增资1亿元、1.5亿元、2亿元、1.5亿元。  梅安森参设环保基金拓展“物联网+环保应急”领域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6日公告,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与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金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环保产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其中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0,000万元认购其基金份额,占环保基金首期募集总额的10%。  文科园林拟与东方富海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2015年8月19日公告,文科园林拟与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富海”),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前海富海文科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暂定名)。  并购基金总认缴出资额目标为7.1亿元:普通合伙人出资1000万元,其中文科投资出资450万元,东方富海出资550万元 有限合伙人出资7亿元:其中文科园林出资1亿元,东方富海出资1亿元,社会募集的优先资金,出资5亿元。合伙企业经营期限为7年,前5年为投资期。  主要投资领域包括:1、景观园林及生态治理 2、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 3、资源循环利用 4、节能技术 5、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 6、其他新兴产业。  再升科技发起设立5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9日公告,再升科技18日与福建盈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再升盈科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亿元,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根据协议,基金规模初定为5亿元,首期到资20%,其余资金根据并购需要分期出资。其中,再升科技或其法定代表人郭茂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福建盈科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普通合伙人,负责出资1000万元,并负责基金募集、设立、投资、管理等工作。基金存续期为5年。  该基金的投资方向为符合再升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治理、水治理和节能保温行业等领域)。  先河环保投资设立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5亿元  2015年4月24日公告,为加快公司产业升级和发展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环境监测及相关产业,打造公司“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先河环保决定与上海康橙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起设立上海先河环保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环保产业基金目标规模为人民币5亿元,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认缴出资人民币不高于5000万元,康橙投资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认缴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其余资金由康橙投资负责募集。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将作为公司的资产整合平台,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对环境保护相关行业进行股权投资。  华测检测参与设立钛和常山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2.5亿元  2016年1月4日公告,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华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与钛和(常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钛和常山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基金规模为25,000万元人民币(最终规模以实际募集金额为准)。其中华测投资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人民币,钛和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浙江华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0,000万元人民币,常山县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王则江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  富望财富发起设立环保投资基金 规模8千万  2015年5月,富望财富与上海富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发起设立富程环保定向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总规模8000万人民币。存续期为3年。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首期出资2000万元。首期其余资金,即6000万元,由富望财富负责对外募集。  富望财富关注于高成长的环保项目,而上海富程环保作为华东地区环保工程市场的佼佼者,是富望财富布局大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据富望财富公告称,富程环保将于2015下半年上市。
  • 郑州仪器仪表等19个新兴产业项目 计划投资突破百亿
    11月7日,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瑞华主持召开郑州高新区重点项目推进及谋划初审会,管委会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据了解,今年共计谋划19个省级重点项目,计划投资首次突破100亿。  此次项目推进及谋划初审会主题是对2016年建设项目任务的再推进以及对2017年重点项目的早谋划,也是首次实现评审会与推进会“两会合一”。  郑州高新区加快推进2016年省、市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郑A类省市重点项目会上,郑州高新区在各项审批事项上排名全市第二,一季度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位居4个开发区第二,实现开门红。同时,郑州高新区抢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机遇,精心谋划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引外”和“培内”重大项目库。今年共计谋划19个省级重点项目,计划投资首次破百亿,主要表现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佳,涵盖3D打印、北斗产业、仪器仪表、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会议听取了关于高新区2016年招商工作情况及签约落地项目存在问题的汇报,针对重大招商引资落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节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并列入督查事项。接着,会议听取了1~10月份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以及高新国际文化广场项目等9个重大项目情况汇报,针对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分包责任人主动作为、提高效率,对于明确时间节点的事项要加快完成,对于不能明确时间节点的,制定解决方案加快推进。随后,会议听取了郑州高新区2017年省市重点项目谋划工作情况,主要是区内产业升级、孵化企业、招商引资产业等3类项目,共计17个。根据高新区现有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产业相对集聚、研发相对集中、龙头相对匹配的原则,结合项目的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周边区位因素进行空间布局。最后,会议还研究了郑州高新区育林小学等4所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事宜。
  • 借力人才帮扶团成立研发中心 苍南打造百亿级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近日,在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教授黄咏梅、副教授赵伟国,正在与企业商讨攻克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的合作细节。企业相关负责人期待地称:“这次合作,有望为企业竞逐设备智慧化、人工智能化的产业新赛道,提供新引擎!”  这一期待,源自一个由苍南“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支持成立的智能仪器仪表研发中心。6月29日,苍南县召开“希望之光”帮扶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苍南揭牌成立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智能仪器仪表研发中心,“希望之光”人才帮扶团分别与当地多家企业签订了3个博士创新站合作协议,以及6个技术项目合作协议,有望为苍南打造百亿级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唯一一家既签订了博士创新站合作协议,又签订了技术项目合作协议的被帮扶企业。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流量计技术现已从机械式逐步向电子化、智慧化、智能化转变,而这种转变为企业开拓了发展新赛道、市场新销路。“这个转变过程所需要突破的高难度、高前瞻性关键技术,必需背靠院校、博士站等资源来实现。”他认为,“希望之光”帮扶团的到来,将帮助该企业冲刺行业领域最前沿、细分市场最尖端。  这支帮扶团,为何能给企业带来如此笃定的发展信心?从这支帮扶团的发展由来、人员构成等,便能窥见一二。去年7月,省委人才办、省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以“院士专家团队+省级学(协)会+人才驿站”形式,在全省29个山区海岛县组建“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不久后,在浙江大学、省自动化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一支帮扶团抵达苍南,重点聚焦苍南支柱产业之一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引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这支帮扶团由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等近20名专家组成,其中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为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张宏建教授为领衔专家,可以说是一支顶尖的仪器仪表导师团队。  接下来,苍南将依托研发中心,整合政府、高校和科创平台等资源,根据《“希望之光”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三年帮扶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狠抓“产、研、学、才、资”五大要素,加快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的仪器仪表产业新生态,有效推动苍南仪器仪表产业迭代升级,全力塑造区域性产业品牌。  据了解,苍南智能仪器仪表行业现已基本形成产业生态雏形,去年规上总产值达16.27亿元,是我省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的主要区域。苍南出产的智能气体流量计占国内市场份额达42%以上,工业及商用燃气流量计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超60%,目前还正在加速向国际市场迈进。
  • 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百亿产业锻造“中国名片”
    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近期,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显示,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而就在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东莞市杜氏诚发精密弹簧有限公司签约创立的“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也隆重揭牌,进一步助力国产设备打开市场。(图: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突围”据介绍,“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旨在面向医疗器械“国产化”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医用介入领域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攻关,探索科研与技术有机结合新模式,加快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中国数字诊疗装备技术水平于与国际接轨,推动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参加揭牌仪式的有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纪委书记冯伟、院企合作与发展处处长毕亚雷、杜氏诚发总经理杜智生、丁婉平,普惠医疗董事长卞弋等介入医疗界的嘉宾,以及来自政府、媒体等领导和代表人士。(图: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纪委书记冯伟致辞)“实验室首期重点攻关的是血管内放支架前的检测设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简称OCT)和血管内超声(简称IVUS)领域的介入检测设备。”杜氏诚发总经理杜智生介绍,目前双方已经合力研发出国产多股牵引丝技术,让设备可以进入血管内,通过每分12000转的高转速来采集血管内部的参数,形成3d影像显影,从而提高血管内病变的检测精准度。(图:杜氏诚发总经理杜智生致辞)与市面上现有的单股螺旋缠绕形式相比,杜氏诚发多股牵引丝是一种开创性的导丝设备,产品具有同步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好等优势。该产品一举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国外品牌十几年的技术垄断,杜氏诚发也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完全自主研发生产该产品的厂家,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多股牵引丝(coil)是通过独特的工艺,使其在保持柔韧性的同时还有很好的推送性能和旋转性能。这样的coil才能推送成像探头通过复杂、狭长、弯曲的血管通道网络,顺利到达病变区;并通过coil传递旋转和回撤力矩,驱动成像探头完成旋转和回撤动作,完成扫描成像。Coil最典型的应用是驱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管内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由于成像完全依赖成像探头在血管内的旋转和回撤动作以实现对血管的完整扫描,所以运动的稳定性、重复精度、驱动力矩的精准传递,都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尤其是现在血管内影像手段的分辨率、精度、速度都在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对coil的传送和运动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coil作为血管内成像的关键部件,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而Coil不仅是血管内成像的关键部件,各类心/脑内介入器械都与coil密切相关。不论是显影剂的推送、支架的释放,还是心脏起搏器、脑起搏器的安置,都需要性能过硬的coil作为支撑。只有性能过硬的coil才能支持医生完成从体外远程操控体内器件的复杂和精细的操作。因此,研发高性能的牵引丝是发展各类心介入器械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高复杂度心介入操作的迫切需求。百亿产业锻造“中国名片”纵观国际,高端、精密的医疗器械和工艺绝非一朝一夕,“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就是基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以及杜氏诚发在精密加工、微量控制、新材料研发等要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淀与经验积累。据悉,杜氏诚发早在6年前,就开始自主研发膝关节避震弹簧,并成为中国首家导入医疗产品生产的弹簧企业;后来又相继创新研发了多种医疗配件,特别是其使用寿命长达20年的心脏三瓣膜相关配件,截止2020年,已有数千个产品使用在病人身上、数万个产品投入市场。“从1989年入弹簧行业,经过33年的努力,我们冲破种种关卡,突破层层技术壁垒,近4年在医疗生产技术方面就拿到了8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杜智生在讲话中介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氏诚发在医疗配件领域的主攻发力,早已让它成为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综合数据显示,受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国内介入手术量需求攀升,进而带动血管造影设备行业快速发展,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60亿元,预计2024年前后将突破百亿。但当前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把持,国产替代有极大的上浮空间,是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实验室双方表示,未来,“医用介入器械联合实验室”将对标世界一流实验室,志在打造成为汇聚中国医用介入器械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跨学科集成的平台型创新基地,集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枢纽型创新基地,最终形成国际医用介入器械领域的“中国名片”。(图: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企合作与发展处处长毕亚雷接受采访)事实上,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国产医疗设备配置,迎来前所未有的进院利好和广泛关注。
  • 山东“十四五”规划将打造第三代半导体百亿级产业高地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起草了《山东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征求公开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11月15日至11月19日。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碳化硅、氮化镓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率实现大幅提高,芯片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产业链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打造百亿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建成较大规模先进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推动形成要素完备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聚集区,带动模块及系统应用方面相关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建成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带动形成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电力电子、微波电子、大功率半导体照明生产、应用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搭建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公共研发、检测和服务平台。 集成电路产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国竞争博弈的焦点。第三代半导体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电子迁移率高、热导率大、抗辐射能力强等优点,是集成电路领域的新型组成部分,可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半导体照明、新一代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新的战略竞争高地。从国际看,随着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和以美国为主导的逆全球化浪潮加剧,半导体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石,一直是各国贸易战的焦点。近年来,美、欧、日等加速抢占全球第三代半导体市场,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在碳化硅(SiC)领域全球独大,其碳化硅衬底及外延较为发达,拥有科锐(Cree)、道康宁等知名企业。欧洲在碳化硅电力电子市场具有强大话语权,具备完善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其强势领域集中在器件环节,拥有德国英飞凌、爱思强、瑞士意法半导体、ABB等知名半导体制造商。日本是模块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开发的绝对领先者,其氮化镓衬底产业较为发达,主要有罗姆、三菱电机、新日铁、东芝等国际一流企业。韩国通过SK集团收购美国的道康宁公司,完善其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追赶美、欧、日发展步伐。从国内看,目前国内汽车、高铁、电网、国防科研等应用领域的功率半导体基本依靠进口,高端芯片器件禁运、采购成本高、供货周期不稳定等问题突出。5G、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发展提速,对半导体需求猛增,产业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国产化替代成为发展趋势,迎来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持续保持迅速扩张的势头,国内第三代半导体在器件开发、产能建设、制备技术、应用推广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形成了技术和产业体系。区域布局方面,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初步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中西部等区域实现聚集。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也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突出强调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同时也强调了构建全链条覆盖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布局,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期。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极具发展潜力,拥有第三代半导体企业20余家,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余亿元,主要呈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融合应用日益深入等特点:1.以山东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承担了“973”、“863”等重大工程,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等国家重大项目,拥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等多项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积累,成功制备了世界首枚硅基氮化镓(GaN)垂直结构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掌握了最新一代垂直结构功率器件制备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在第三代半导体垂直结构功率器件方面的空白;完成了氧化镓(Ga2O3)单晶衬底制备、加工、外延的核心技术积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山东天岳已经全面攻克碳化硅晶体生产、衬底加工核心技术,碳化硅衬底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省建有“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平台、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微电子学院的半导体相关专业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和校企合作,为我省开展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和条件保障。2.山东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材料、芯片设计、器件制造与封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山东天岳是我国最大的碳化硅单晶材料供应商,为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完善的产业链使山东省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3.山东省在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变频逆变、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拥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汽车电子和家用电器方面,产业融合度不断加深。随着济南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器件产线的建设和投产,将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形成新的牵引。产业布局:加快构建“4+N”区域布局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园区孵化、集群推进”的总体思路,发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青岛崂山微电子产业园、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济宁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等集聚优势,加大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加快构建“4+N”区域布局。 济南。实施高性能集成电路突破计划,优化升级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依托山东天岳碳化硅衬底材料技术优势,结合济南比亚迪半导体芯片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打造基于硅基和碳化硅基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集聚区,建成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基地。 青岛。立足本地整机(系统)市场应用优势,建设好芯恩、惠科等集成电路重大项目,以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半导体功率器件、光电子芯片和器件、第三代半导体为主线,通过抓龙头、补短板、促融合、育生态,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支撑能力显着增强,加快培育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济宁。重点做大单晶硅、晶圆片、外延片等上游半导体材料,强链发展中游半导体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及功能芯片产业。加强同省内外高校合作,面向国内外引进吸收先进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加工技术,提升产业发展位次。 潍坊。做好浪潮华光氮化镓材料与器件产业化项目建设,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全力以赴提供优质服务、跟踪服务、精准服务,努力为项目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其他市。依托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强同重点市的协调联动,支持做好项目招引,逐步做大产业规模。 四大重点任务: (一)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级 以技术和产品发展相对成熟的碳化硅晶体材料为切入点,迅速做大碳化硅半导体产业规模。聚焦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和应用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合资、合作方式培育和吸引高水平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打造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微波电子和半导体照明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高地。 1.提升材料制备能力。加速推进大尺寸GaN、SiC等单晶体材料生长及量产技术,突破GaN、SiC材料大直径、低应力和低位错缺陷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4-8英寸GaN外延、SiC衬底单晶材料产业化能力。突破超硬晶体材料切割和抛光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4-8英寸GaN、SiC衬底材料精密加工能力。加大对薄膜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的支持力度,补足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材料生长环节。推动氧化镓(Ga2O3)等新一代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2.发展器件设计。大力扶持基于第三代半导体GaN、SiC的高压大功率、微型发光二极管、毫米波、太赫兹等高端器件设计产业,围绕SiC功率器件的新能源汽车应用和GaN功率器件的消费类快充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成果转化,引导器件设计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升设计产业集聚度,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仿真设计软件自主品牌产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器件设计和软件开发集聚区。 3.布局器件制造。推进基于GaN、SiC的垂直型SBD(肖特基二极管)、HEMT(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高端传感器、MEMS(微机电系统),以及激光器等器件和模块的研发制造,支持科研院所微纳加工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晶圆生产线建设项目,优先发展特色工艺制程器件制造,在关键电力电子器件方面形成系列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SiC二极管、晶体管及其模块产品和GaN器件产品、激光芯片及其器件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4.健全封测产业。积极发展高端封装测试,引进先进封测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晶圆级、系统级先进封装技术以及先进晶圆级测试技术。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在第三代半导体相关的电气性能、散热设计、可靠性、封装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发展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功率和电源管理芯片、射频芯片、显示芯片等产品的封测产业。 5.开发技术装备。布局“生长、切片、抛光、外延”等核心技术装备,通过关键设备牵引,实现分段工艺局部成套,拓展解决整线成套设备国产化,并实现整线集成。提升氧化炉、沉积设备、光刻机、刻蚀设备、离子注入机、清洗机、化学研磨设备的生产能力以及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流的工艺和产业应用技术,掌握核心装备制造技术,打造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军企业。研究开发碳化硅单晶智能化生长装备并实现产业化,突破碳化硅晶体可控生长环境精准检测与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模拟技术,形成智能化碳化硅晶体生长装备成套关键技术。 (二)推动科技服务新基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整合省内优势中坚力量,谋划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究公共技术平台,搭建国际先进的涵盖第三代半导体晶体生长技术、器件物理研究、微纳器件设计与加工技术、芯片封装与测试等核心技术实体研发创新中心,提升研发水平和效率。建设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检测和服务公共平台,开展芯片和器件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深入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验证、测试等,引入高温离子注入系统、化学机械抛光系统、等离子刻蚀机等关键工艺设备,以及大型分析检测测试设备,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2.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单晶材料生长技术,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封装与测试技术等领域,加快推进高校及研究院所科技成果与产业的对接,以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落实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我省在半导体核心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建设省级第三代半导体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加快推进申请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实验室,引入高端研发人才,对接先进科研成果,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 3.发展产业孵化平台。支持地市、高校联合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成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研究院,逐步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第三代半导体科技孵化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培育优势主体,拉动产业整体规模1.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实行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关键制约点。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重点项目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充分利用好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围绕SiC、GaN等晶体材料、功率器件和模块、照明与显示器件和下游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壮大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逐步扶持企业上市。 2.融通产业环节。强化需求牵引的作用,从应用端需求入手,加强从材料、芯片、器件到模块应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加强省内省外行业对接合作,精准招引、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沿链分批打造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培育细分领域的“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融通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推进下游应用,拓宽产业发展路径 1.大力支持碳化硅功率模块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实现碳化硅模块量产,并提升碳化硅芯片及模块在电气性能、散热设计、可靠性、封装材料等方面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突破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在充电桩、电动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应用关键技术,扫清产业规模扩大的技术壁垒。扩大应用规模,支持省内碳化硅模块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形成碳化硅模块产业集聚,打造模组开发应用产业化的新高地。 2. 加快国产化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应用推广。引导省内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企业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企业对接,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实现关键材料本地覆盖。组织开展省内国产第三代半导体应用试点示范,在衬底、芯片加工、模组应用等产业链环节对企业提出国产化比例考核要求。该《征求意见稿》体现了贯彻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示精神,引导山东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仪器行业而言,山东省百亿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建设势必带来大量的采购订单,尤其是《征求意见稿》中多次提到了设备国产替代的概念,因此势必对于国产仪器的采购有所倾斜,对于国产仪器厂商而言更是值得期待。
  • 孟伟:水专项实施6年投入近百亿 全国水环境改善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   中国网3月7日讯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记者会上,针对水污染治理的重大专项的情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表示,水专项实施这六年左右投入了过百亿的资金。   孟伟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国家确实在投入上是下了功夫的。拿水专项举例子,“十二五”刚开始不到三年,国家已经投入了中央财政资金达到了19亿元。另外,我正在作2014年的年度计划,估计还要再投入10至20亿元。从06年立项,08年启动,到现在为止,在水专项上我们立项了78个项目,358个课题,中央财政资金一共支持55亿元,再加上地方匹配的资金大概还有80多亿元。水专项实施这六年左右投入了过百亿的资金,这过百亿的资金,在三部委的指导下,我们现在花的也越来越见效果了。我作为技术总师,走到“十二五”,路走了一半了,能不能把这些钱花了以后,实现预期的目标,我现在的自信心逐步地提高,越来越有信心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水专项紧密地结合我们国家水环境的治理,比如淮河、辽河、太湖、滇池。2012年年底,辽河已经宣布摘去重污染的帽子,这意味着现在不管是干流还是支流,全部消除劣六类。不光水质有所改善,水生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互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比如鞍山钢厂的焦化废水,过去是重污染源,“十一五”期间我们重点突破,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大大减轻了对辽河的生态压力。这种国家的投入,是针对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有信心,坚持走下去。   重大专项主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成套技术问题。水专项以我国典型污染治理为目标,治理了以后,向全国其他的湖泊来提供这些共性的技术、成套的装备,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 未来5年 中国基因检测市场将达到百亿级
    p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新机会。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积淀,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站在世界前沿,甚至领先世界的新产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60301173800244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3c1a7ad2-c2c7-4998-a8ba-8db460a198d2.jpg" / /p p   近日,《中国财经报道》推出了一档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栏目,首期节目就“选中”了年增长20%以上的生物科技行业,三大主题包含了免疫细胞对抗癌症、基因检测精准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以及3D打印活性血管。 /p p    strong 靶向治疗为基因检测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strong br/ /p p   报道称,在癌症治疗中,一种靶向疗法也在兴起,这给中国的基因测序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家提出的精准医疗规划思路的一部分,基因测序关系着出生缺陷、遗传疾病、慢性疾病和肿瘤的预警、干预和治疗。 /p p   基因测序是最近十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科学的基因检测方式,只需要一滴血或一点唾液就能查找病源或预测患上疾病的几率。由此衍生出的基因测序服务产业目前每年都有20%的增长,市场规模已经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激增到上百亿美元。 /p p   1977年,第一代基因测序仪在美国出现的时候,只是极少数顶级实验室的奢侈品。当全世界科学家们耗费30亿美元、13年时间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后,第二代基因测序仪也应运而生。2010年,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研制成功,只需1000美元、1天时间就能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降低,美国开始将基因测序应用到健康体检。这两年基因技术发展开始提速,第四代基因测序仪也已经发明出来。 /p p    strong 未来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 /strong /p p   目前,美国有一千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测序,每年大约有800万人进行基因测序,而这项服务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之所以基因测序可以用于癌症研究,是因为人类基因图谱完成之后,科学们通过比对发现,有三百种基因突变与癌症相关。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根据基因突变研制出的靶向药物已达三十多种。 /p p   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2015年,美国宣布了精准医学计划,中国也准备将精准医疗写入“十三五”规划,将从明年开始投资30-40亿元构建精准医疗系统。出现缺陷、遗传疾病、慢性疾病和肿瘤的预警、干预和治疗将是精准医疗计划瞄准的目标,这些都将给基因测序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p p   类似的基因公司,最近两年中国已涌现出上百家。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基因测序在中国未来两三年都将保持20%-25%的复合增长,未来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 /p p br/ /p
  • 环境监测仪器催生百亿市场
    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口罩和空气净化产品的热销。《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市民抢购,北京多家药店口罩出现了断货。其他与空气净化相关的产品也都成为抢手货。   更大的商机,却在大雾来袭之前就已显露端倪。栾志强表示,根据去年12月刚刚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三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九大城市群(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共涉及107个城市,进行大气污染专项综合治理。   记者注意到,以上重点地区与本次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区域基本重合。   长期关注中国环保产业的领头网站谷腾环保网总经理王新星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据这一规划,仅环境监测仪器一项,将催生一个百亿元市场。   2012年11月初,国内首个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在广东揭牌,总投资超过7500万元。王新星分析说,根据“十二五”规划,仅在空气质量PM2.5监测方面,全国将建设1500个监测站点。仅此一项,将产生20亿元以上空气监测仪器采购市场,而相关监测仪器市场规模将远超百亿元。   不过,王新星表示,目前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大户还是来自电力行业和汽车尾气污染,其中电力行业将成治理重点。预计“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脱硫建造市场容量将超过500亿元,运营市场到2015年规模将达到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以上。此外,根据保守预计,“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脱硝市场容量将超过1900亿元。
  • 圆满结业 | 华龛生物【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制备-实操训练营
    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制备实操训练营华龛生物首期“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制备”实操训练营,于2023年8月24日在华龛生物国际合作与技术应用中心圆满结业。来自海内外多家干细胞企业的20余位技术精英,深度参与了3场培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定制化的课程,帮助大家答疑解惑,获得了一致好评。培训背景Training Background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众多,但产业化发展仍受到干细胞生产质效掣肘,“如何实现全封闭、自动化、大规模的细胞生产”,成为产业发展亟须攻克的难题。为帮助众多客户突破瓶颈,经历5年积累,华龛生物带来了完善、成熟的【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制备工艺——基于3D TableTrix® 微载体、3D FloTrix® 系列自动化生物反应器及细胞收获系统等原研产品,建成自动化、连续、密闭式百亿量级干细胞制备工艺管线。以此工艺生产制备干细胞治疗产品,能够避免开放式操作所带来的污染风险,显著降低细胞生产制备过程中的耗材、人力、时间成本。在满足干细胞质量及安全性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基础上,更能满足临床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中对于细胞产量的需求——细胞放大培养13天即可达到百亿数量。凭借众多”实绩“,华龛生物【百亿工艺】广受青睐。为让更多干细胞企业能够亲身体验华龛生物百亿干细胞生产技术,本期训练营应运而生。培训实况Training Live本期训练营,特分为全程培训和主课培训两种模式进行。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的让大家了解完整工艺流程和每个产品。华龛生物技术应用工程师从实验室建设规划开篇,主要为大家讲解了工艺流程中每一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建立基础后,迎来了本次课程最重磅部分——真细胞、真机、真工艺进行一次百亿MSC培养,从5L逐步放大至15L,再到细胞收获和分装。让大家参与、见证,在一间30m2的实验室内,仅2名操作人员是如何完成百亿量级干细胞生产的。实操包括了从vivaSPIN自动化生物反应器、vivaPREP PLUS细胞收获系统、vivaPACK/FILL细胞灌装系统、vivaEXO外泌体收获系统等一系列设备的安装和参数设置,以及系统运行时的调控操作,通过实际践行工艺要点,多维度、全方位的巩固基础、积累经验。培训收获Training Harvest来自大陆、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的客户,对华龛生物产品的了解处于不同阶段,但通过参与此次培训都有所收获。已经订购相关产品的客户,通过更为专业全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快速了解产品使用方法,掌握要点和技术细节,在后续工作中更快上手;正在深入了解阶段的客户,眼见为实,见证了如何实现全封闭生产、如何有效提升人效比、如何完成单批次百亿细胞的清洗分装;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客户,不仅亲历了微载体温和降解,实现细胞完全收获的系统流程,更跟踪观察细胞完成持续传代,4天增殖到10倍以上,仍保持>90%活率,还可实现外泌体的大量收获等全面成果。共创未来此外,大家通过参观华龛生物3D细胞智造体验平台,对华龛生物3D培养技术的发展、布局以及未来的规划有了更多了解。也借此机会,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畅想未来智慧细胞工厂。本期培训客户合影以华龛生物发展历程为缩影,得见产业上下方兴未艾之势。大家对细胞与基因治疗发展与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也相信华龛生物将持续以3D细胞规模化智造技术赋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与大家携手并进,将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落地为成熟临床治疗产品,惠及更多患者。
  • 中国3D打印行业前景可期 2023年规模将破百亿美元
    p   中国3D打印产业已经发展二十年左右,如今已然成为国内各大企业争相投资的热点,并被多家媒体和业界人士标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3D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国3D打印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潜力巨大,但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在商业模式、产品耗材、与传统工业结合等多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p p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电及电子消费品、模具检测、医疗及牙科正畸、文化创意及文物修复、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2012年中国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到1.61亿美元,至2016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达到11.87亿美元(约8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为4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1:2012-2017年中国及全球3D打印产业规模分析(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3年市场规模将破百亿美元" src="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805/87391527031830.jpg" height=" 347" width=" 517" / /center p   目前中国3D打印技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总体处于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初级阶段,未来3D打印技术最有可能在美国和中国率先大规模产业化。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中国虽然至今还没有出台国家战略,但主管部门在积极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科技部已经将3D打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2:中国3D打印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 /p center img alt=" 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3年市场规模将破百亿美元" src="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805/50401527031831.jpg" height=" 283" width=" 457" / /center p    strong 2017年中国3D打印行业应用情况 /strong /p p   3D打印应用的领域广泛,3D打印在下游应用行业和具体用途领域的分布反映了这一技术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技术的局限和在发展过程中尚需完善的地方。 /p p   目前,随着国内对于3D打印技术的相应成熟,在生物医药行业、航空航天行业、机械设备行业、汽车行业等行业的许多应用领域的对于3D打印的需求较高,就目前而言,从国内3D打印行业行业的下游应用情况来看,3D打印设备主要在消费品/电子、医疗、工业设备、汽车领域、航天航空等行业应用的比较广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3:2016年我国3D打印行业下游应用情况(单位:%) /p center img alt=" 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3年市场规模将破百亿美元" src="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805/84721527031831.jpg" height=" 300" width=" 420" / /center p   strong  2020年中国3D打印发展前景预测 /strong /p p   我国对3D打印的政策支持突出:《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重点提出形成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企业,建立 5-6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鉴于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支持,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可达到22.5亿美元,2022年达到80亿美元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4:2017-2023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预测图(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3年市场规模将破百亿美元" src="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805/22941527031831.jpg" height=" 301" width=" 445" / /center p    strong 综合3D打印产业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未来行业发展存在以下趋势特点: /strong /p p   1、3D打印个人消费保持高速增长 /p p   随着“个人制造”的兴起,在个人消费领域,3D打印行业预计仍会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有助于拉动个人使用的桌面3D打印设备的需求 同时也会促进上游打印材料(主要以光敏树脂和塑料为主)的消费。 /p p   2、3D打印金属材料应用程度不断加深 /p p   在工业消费领域,由于3D打印金属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金属本身在工业制造中的广泛应用。前瞻预计,以激光金属烧结为主要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将会在未来工业领域的应用中,获得相对较快的发展。中短期内,这一领域的应用仍会集中在产品设计和工具制造环节。 /p p   3、产业链上的专业分工会进一步深化 /p p   现阶段,主要的3D打印企业一般以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的综合形式存在。这是由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推广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所致。长期来看,产业链的各环节会产生专业化的分离:专业材料供应商和打印企业会出现,产品设计服务会独立或向下游消费企业转移。3D打印有望转化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平台。 /p p   4、国内3D打印市场前景广阔 /p p   国内3D打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尚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领域都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工业领域而言,国内在激光熔覆方面的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这有助于在以激光烧结为成型技术的3D打印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领域进行发展。对于个人消费领域,应用的推广速度取决于对于3D打印这一技术认知的提高,以及相关辅助平台,如软件设计,制作文件库的发展。 /p p   综合上述特点趋势,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3D打印产业链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就未来的长期的需求增长而言,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对看好上游打印材料和个人3D打印设备的制造企业。就前者而言,在通用化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广的基础上,专业化的材料供应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消费到工业制造,无论是哪个领域引来快速增长,对于耗材的需求都必不可少。 /p
  •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市值排行榜:多家挺入百亿俱乐部!
    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科学仪器在国民经济和科技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态势。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有不少仪器企业成功登录A股市场。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各家上市仪器公司表现如何?近日,仪器信息网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制作了“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市值排行榜”,以飨读者。排行榜中共统计了31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该排名最新市值取自各公司2021年1月23日的市值总额。(由于我们只统计了国内部分上市仪器公司,可能会有所遗漏,欢迎补充!)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市值排行榜 仪器信息网制表从市值规模来看,迈瑞医疗当仁不让,稳坐第一把交椅,市值位于5千亿以上级别;高德红外、华大基因、安图生物、美亚光学、海尔生物以及理邦仪器等6家企业市值进入“百亿俱乐部”,其中前两家市值更是高于700亿。博晖创新、华科生物、明德生物、聚光科技、天准科技等5家企业市值在50亿-100亿之间。而其余企业的市值大部分在25亿-50亿之间。从市值增幅来看,共有15家企业市值实现正增幅,7家企业增幅超过3位数。其中博晖创新增幅最快,年内增幅高达176.28%,市值为98.17亿元。可以看出,迈瑞医疗、华大基因、安图生物等几家排名靠前且增幅较大的企业大部分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催化了医疗器械等大健康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疫情不断推出的政策也给国内医疗器械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红利。如5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应对新冠疫情影响。那么,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各项与防疫有关的支出都会增加,加上鼓励使用国产器械的政策,更是给了相关企业一次国产替代的良好机遇。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的相关企业不但在国内四面开花,更是一步步走上了高端医疗制造的全面出口之路。比如迈瑞医疗,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迈瑞医疗实现营收160.64亿元,净利润高达53.63亿元,同比增长46.09%。其市值从2020年1月初到现在增加约3500亿元,一度被誉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小华为”。相比之下,其他行业的仪器企业则要暗淡很多。上半年,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到岗、物流运输等造成较大不利影响,不少科学仪器企业营收受到影响。虽然下半年形势好转,但总体来讲,不如医疗器械行业表现亮眼,不少企业相较于去年同期市值有所下降。从排行榜不难看出,相较于全球仪器公司市值排行榜而言,目前国内仪器上市企业规模还普遍偏小。尽管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已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相关企业的市值还有待培养和发掘。不过,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环保监测、食品安全等各行业都将呈现新的形势,各种与科学仪器相关的政策也将不断加码,随着各项规划的发布,国内科学仪器行业也将迎来更多新的机遇,或许未来十年在“中国上市仪器公司市值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百亿、千亿企业。
  • 医改助力 第三方医检百亿市场待分
    2012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规定将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同时,医疗服务进一步下沉,将实现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上述规定被行业人士看做政府大力鼓励基层医院将检验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医检机构(也被称作独立实验室)的信号,按照国际经验,未来几年中国将出现第三方检验爆炸性增长,产生数百亿元的市场份额。而将检验费用这一看病重要环节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将有可能缓解患者的就医负担。   “对第三方医疗检验企业来说,现在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医改政策正在促使一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得不把医疗检验这块业务外包出来。”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说,“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亏本。”   产业受宠   目前第三方检测企业都是在各个省设立中心实验室,整个企业就是一个全国性的连锁实验室。   “近几年来,第三方检验机构从医院承接的检验业务出现爆发性增长,虽然整个行业在国内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比起医疗产业的其他子行业,其发展速度足以让整个行业都感到吃惊。”一位资深医疗行业投资人士说。   2011年7月,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244,以下简称“迪安诊断”)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这个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迪安诊断上市发行1280万股,每股发行价23.5元,共募集资金3.01亿元。根据迪安诊断2011年年报,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40.55%,净利润4220.83万元,同比增长30.23%。   然而,虽然迪安诊断第一家成功上市,但它并非这个行业最早、最大的企业。广州金域检验从1997年即已开始专注医学诊断外包领域发展,虽然当时年营业额只能做到100万元。行业似乎在5年前出现拐点。2007年,金域检验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13亿元,此后一路狂飙,至今年已超过10亿元。   2008年,金域检验营业额为1.73亿元,2009年2.69亿元,2010年4.3亿元,去年是6.6亿元。“5年以来,我们的年增长率从没有低于50%,而且势头强劲,到2015年将超过30亿元。”梁耀铭说,目前他们在全国有13000家医院客户,其中三甲医院有800多家,二级医院2800多家,在大本营广东省内客户达1200多家。   而业内人士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当企业营业额几千万时,年增长50%到一倍并不稀奇,但是当营业额基数超过5亿元,还保持这样的速度,这在医疗行业可说是罕见。”上述医疗行业分析人士说,“这可能和它建立的广泛的营销网络有关。”   据了解,目前第三方检测企业都是在各个省设立中心实验室,整个企业就是一个全国性的连锁实验室,从一个省最偏远的县,到省中心设立的实验室,一般物流10几个小时也能到,而机器24小时运转,分析结果随时在网上发出。   受益医改   此前,公立医院对医疗成本的支出并不关心,随着新的医改思路逐步实施,对医疗费用的限制越来越多,未来将逐步实行对医疗打包付费,超过费用医院必须自己承担。   对于第三方医检的迅速发展,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耿庆山有观察和分析:“很多医院,包括一些大医院有一些检验项目,能够救活患者的生命,从救治的角度来说必须做,但是因为病人不够,医院做了亏钱,这是第三方医检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二,基层医院乃至三甲医院检验量大的时候,人员设备跟不上,也需要第三方医检的帮助。”   据记者了解,此前,公立医院对医疗成本的支出并不关心,随着新的医改思路逐步实施,对医疗费用的限制越来越多,未来将逐步实行对医疗打包付费,超过费用医院必须自己承担。   “这一模式的试点,目前在各个省的一些县医院展开。” 医改专家、第七套医改参考方案主要起草人顾昕说。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作为医院主要支出成本之一的检验费用,也开始不得不精打细算。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使用第三方医检来完成大量医院检测项目,一些项目的成本可能要便宜20%以上。   “按照《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为避免大量病人都涌入中心城市的医院,在‘十二五’期间,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都应该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这就要求没有那么多设备和技术的基层医院也要完成大量的化验检测项目,它们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第三方医检机构。”耿庆山介绍。   百亿市场   根据统计数字,2009年我国各类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约为1.03万亿元,由此推断我国医学诊断收入年约为800亿~1000亿元。   医学检验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由于发改委不断降低药费,检验费用已经成为一些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检验费用高昂也早已引起各方关注。   根据行业分析机构的调研,在我国医疗费用中,大约8%到10%的成本是花在检验上,而大头的药费则占40%。根据统计数字,2009年我国各类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约为1.03万亿元,由此推断我国医学诊断收入年约为800亿~1000亿元。   “我不敢说第三方检验企业展开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在我国能降低多少医疗费,但是日本还是有前车之鉴的。”梁耀铭介绍,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为了打压医药费用,对医院的多个环节都进行独立成本计算,因此对检验花费也进行打压。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分批、分时间、分类别、按照疾病对诊断费用不断调整,导致很多医院都将检验外包了。   在美国,市场化更彻底,支付医保费用的医保公司则选择直接和第三方医检机构结算,这样下来,可以谈到比市场更便宜,比如七折、八折的价格。   根据专业调研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报告,2010年中国大约仅有0.7%的诊断检测由第三方医疗诊断实验室进行,而美国这一比例为38%、日本为60.3%。美国的第三方检验从上世纪60年代出现,最大的第三方医检公司Quest在美国拥有31个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155家快速反应实验室,超过2100个病人诊断服务中心,每年诊断超过1亿个样本,年营业额近80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二的Labcore年营业额55亿美元。而日本最大的同类公司SRL年营业额70多亿元人民币。   而在国内,目前第三方医检所占的检验市场不过1%到2%,专家表示,如果发展到美国市场的份额,至少还有数百亿元的增长空间。
  • 投资百亿元 四大纳米科研基地落户苏州
    3月3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的科技暨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大会上,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这也标志着江苏省内首家省部共建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落户园区。据悉,未来三到五年,园区还将投百亿元建设苏州纳米城等四大纳米科研高地。苏州市副市长浦荣皋出席大会。   四大纳米科研高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苏州纳米城、中国(苏州)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和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   总投资70亿元的苏州纳米城将于下月动工。苏州纳米城是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二期内规划建设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吸引孵化基地毕业企业和规模型纳米技术企业入驻,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预计总投资约6.8亿元,以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共建方式,加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二期建设,将于2年内建成4个应用研究所、10个工程化中心和中试基地、1个纳米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纳米科技资源的合作,共同推动建设纳米科技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中国(苏州)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预计总投资10亿元,将在科教创新区内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载体,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的纳米技术成果到园区转化或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引导和鼓励江苏省内高校选派10名纳米科技特派员到园区有关科技载体及部门挂职。   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首期以生物纳米园已建成的6.6万平方米研发群楼为主要载体,力争2-3年内打造成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器,3-5年内吸引300家以上纳米技术企业进驻。
  • 中国制造2025添百亿资金 25项任务入围
    p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权威部门获悉,我国将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继续以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发展。近期工信部已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4个方面共25项重点任务,并正在协同相关部委和组织进行项目遴选工作。 /p p   近期,工信部发布了《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项目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未来一阶段对中国制造2025的资金支持方向。《通知》首先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四大重点任务,同时还根据目前中国制造2025整体进展,制定了包括 strong 物联网、新材料、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25个具体的重点任务 /strong 。此外,《通知》还对每个重点任务作出了细致的实施目标。例如,“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这一任务就包括了智能电冰箱、变频空调、智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服务机器人、汽车电子产品等多个具体实施项目。 /p p   据相关专家透露,此次给予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的资金支持力度非常大,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水平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部分共性技术项目或关键技术项目则将获得超过亿元的资金支持。相关专家推算,《通知》中涉及的细分项目超过100个,按照上述资金支持力度,总的资金支持金额将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p p   《经济参考报》还从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多地工信部门了解到,除了中央级别的资金支持,各地也根据各自的产业禀赋和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广东从去年开始就对机器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项目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核心项目累积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总额将超过100亿元。 /p p   此外,《经济参考报》还获悉,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还在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提供包括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工信部已与国开行达成协议,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操作,选取试点示范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据悉,“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为中国制造2025实施专项提供不低于3000亿元融资,并提供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 /p p   以专项资金等形式对重点技术和产业项目进行支持,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这不但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快速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资金支持除了能够切实推进相关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外,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具有强烈的政策指导意义:一方面,明确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使企业和整个产业少走弯路 另一方面,增强了整个社会对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p p   多家企业还向《经济参考报》介绍,目前已根据《通知》要求展开项目申请工作。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还向《经济参考报》表示,集成电路等一些高技术领域要取得突破,在前期研发阶段需要大量投入 在技术取得突破后,产业化同样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支持,将帮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将有效确保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并能促进快速产业化,这将在整体上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推进,并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p
  • “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发布,11家企业营收过百亿
    12月29日,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根据榜单,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等11家企业营收过百亿元,另有19家企业营收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国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为凸显领军企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环境商会自2018年起,每年发布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今年已连续第五年发布。据了解,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以企业申报为基础,以公正公开为原则,以真实数据为依据,结合上规模环境企业调研,按照2021年度营业收入总额降序排列产生。本年度榜单从结构来看,A股上市公司35家,H股上市公司8家,新加坡上市公司1家,非上市环境公司6家。从规模来看,营收过百亿元的企业共11家,分别是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首创环保、中国天楹、格林美、盈峰环境、瀚蓝环境、龙净环保、中国水务集团、宝武环科、东方园林。19家企业营收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对于首创环保而言,2022年我们面临的内外部挑战非常大。为应对行业变局,我们以‘生态+’战略为指引,以释放集团化重组红利为主线,明确了‘融合、发展、升维’的工作三部曲,在融合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启升维,实现了企业经营发展和战略转型的双重突破。”首创环保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伏京介绍。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表示,过去一年,北控水务集团依托科技创新、商业创新、管理创新打造业务增长新动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追求公司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向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未来,将着力社会价值提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环卫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盈峰环境连续21年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一,并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环卫产业,创新推出一系列新能源环卫装备、5G无人驾驶环卫机器人等产品。“未来,盈峰环境将紧密围绕智慧环卫战略,持续推进环卫行业向机械化、新能源化、小型化、智能化、云联化方向发展,构建环卫新生态。”盈峰环境董事长兼CEO马刚说。和君咨询副董事长李向群表示,通过对50强整体数据的分析发现,50强企业在行业内的分量越来越重,规模(资产、营收)都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50强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研发和技术投入仍需加强。
  • 国内上市仪器企业市值TOP10:百亿市值不再是梦
    p   尽管中国经济下行,但相比全球,“中国速度”依然被全球瞩目,进口仪器公司视其为沃土,国内仪器企业以之为引擎。所谓时势造英雄,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国内仪器企业的崛起之势,特别是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在资本运作与政策红利的双重作用下,造就市值超百亿级别的国产仪器制造商“不再是梦”。根据2016年9月13日各个国内仪器上市企业的市场资本总额,仪器信息网编辑最新制作了“国内上市仪器企业市值TOP10排行榜”。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9/insimg/ddb02d27-8cb4-4669-9837-7d31ed4ced66.jpg" title=" 1.jpg" / /p p   综上可看出,除雪迪龙市值有小幅下滑外,其他9家企业市值均出现了明显上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聚光科技,半年内在超百亿市值的基础上再增30多亿市值,从而稳居本次排行榜榜首。此外,博晖创新半年内也有超20亿元市值增幅,从而超越理工环科进入前三甲位置。 /p p    strong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环保概念股普涨 /strong /p p   近四五年,大气、土壤、水等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政府对环保行业给予高度关注,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的出台,环境监测及检测仪器市场的井喷现象“呼之欲出”,相关仪器企业普遍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如聚光科技、理工环科、先河环保、天瑞仪器等环保概念股直线升温。 /p p    strong 持续的并购整合 吸引更大量的资本介入 /strong /p p   并购整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借助资本力量,聚光科技、雪迪龙、天瑞仪器、博晖创新、先河环保等上市企业近两年连番实施多次并购交易,收购对象更是迈向国际化。甚至是挂牌新三板的海能仪器在收购上海新仪后,今年7月更是大手笔对德国GC-IMS制造商G.A.S.实施间接持股并购。而一系列的并购整合,在刺激国内仪器企业市值攀升的同时,也更利于吸引更多资本的涌入。 /p p    strong 产业链布局如火如荼 跨界布局也成运作手段 /strong /p p   目前,受中国经济下滑影响,石化、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领域处于低迷,为寻求新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内仪器企业实施产业布局或跨界发展。 /p p   例如,聚光科技连续收购深圳市东深电子、北京鑫佰利、三峡环保,战略性完成水治理工程等业务布局 而先河环保2015年收购美国Sunset,加速环保产业国际化布局 雪迪龙更是连续收购两大国际品牌——英国质谱商KORE和比利时检测器及色谱商ORTHODYNE,强势巩固了工业过程分析市场地位。 /p p   受煤炭行业低迷形势影响,开元仪器在近4个月的停牌后,跨界收购两大教育品牌企业,打破了业绩增长“天花板”。无独有偶,天瑞仪器2015年以1.35亿收购问鼎环保,摆脱单一仪器设备供应商身份,快速切入环保治理 同年,天瑞仪器收购中康尚德12.8%股权,为公司产品进入医疗检测领域打下基础。 /p p   2016年仅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仪器企业已经尝到甜头,随着各项规划的发布,想必更大的蛋糕还在后面,仪器信息网将持续关注科学仪器行业的风云之势,料想下期排行榜的市值数字将会更加漂亮! /p
  • 国产仪器厂商盈亏“两重天”:最高破百亿,最低跌5000%
    据了解,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在科技进步与工业蓬勃发展的驱动下,已然迈入万亿元规模的新纪元。然而,在2023年,行业内各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总体利润表现欠佳,在高速成长的同时,仪器仪表企业也正在面临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大挑战。随着2024年逐渐迈入盛夏时节,国内上市仪器公司陆续对外披露了2023年年度报告,其经营业绩情况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仪器信息网以国内40余家上市仪器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公布的财务数据,列出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TOP40榜单。图1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榜单注:自2023年4月4日开市起,*ST科华公司股票简称将由“*ST科华”变更为“科华生物”,股票代码仍为“002022”, *ST科华成为深交所2023年第一家“摘星脱帽”的上市公司。从图中可看出,42家上市企业中,31家企业净利润为正,最高为迈瑞医疗,达115.82亿元,同比增长20.56%,是第二名安图生物12.17亿元的近10倍;11家企业净利润为负,最低为华大智造,其净利润为-6.07亿元,同比下降129.98%。迈瑞医疗归母净利润突破百亿2023年迈瑞医疗归母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据了解,迈瑞医疗上市以来的归母净利润已连续6年保持超20%增长,5年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5.51%。根据迈瑞医疗发布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的营收为93.73亿元,同比增长12.06%,净利润为31.60亿元,同比增长22.90%,业绩走势持续向好。此外,迈瑞医疗体外诊断仪器设备报告期内获得了亮眼的装机表现,其中BC-7500系列装机超过2000台。外延式并购一直是迈瑞医疗的业绩增长立足点之一。自2008年启航全球并购之路以来,国内外的多笔并购让迈瑞在核心技术、营销平台和供应链平台的加强,以及新业务拓展上获得极大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与海肽生物研发团队的整合进展顺利,海肽生物的研发新项目均已纳入公司体外诊断业务的统筹管理;公司完成了以现金形式收购DiaSys Diagnostic Systems GmbH 75%股权的交易,DiaSys正式成为迈瑞的控股子公司。同时,2024年1月,迈瑞医疗宣布收购A股上市公司惠泰医疗,成为惠泰医疗第一大股东及控股股东,心血管业务也将是公司接下来发力的重点领域之一。华大智造净利润大幅下滑对于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华大智造提到:一是实验室自动化产品需求萎缩导致相应产品收入同比大幅下滑,整体毛利贡献额减少;二是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三是公司持续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导致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四是公司坚持立足国内,布局全球,加大了营销网络的建设及市场拓展力度导致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具体来说,受到疫情红利消退的影响,2023年实验室自动化产品需求萎缩,导致华大制造相应产品收入同比大幅下滑,整体毛利贡献额下降。同时,华大智造发布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告称,2023年公司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总额为 2.74亿元,这也是导致公司全年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公司研发投入还在继续增加,2023年前三季度,华大智造研发投入合计6.42亿元,同比增长22.24%。就这三大影响因素来说,高基数带来的亏损落差情有可原,高研发投入是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型公司属性所致,疫情红利消退是既定事实,而公司相关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是主要关注点。表1 净利润增幅榜单从近两年净利润数据对比可看出,41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净利增幅呈正增长,24家企业营收增幅呈负增长,其中,必创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高达774.55%;科华生物、华大智造、易瑞生物、凤凰光学4家企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过100%,凤凰光学净利润同比下降5005.79%。必创科技净利润增幅高达774.55%报告期内,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的挑战,必创科技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聚焦智能传感器及光电仪器领域,一方面优化业务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持续提升产品矩阵的竞争力、拓展新应用;另一方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96亿元,期末资产负债率为20.10%。必创科技在科研领域推出了系列新产品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工业领域推出智能快检、新型半导体材料诊断、农作物长势分析、精密位移及定位等系列产品;智能传感2.78亿元,同比增长37%,主要应用于智能制造、油田、煤炭、船舶等领域;精密光机9026万元,同比增长10%。在报告期,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卓立汉光均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自主研发生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列产品、智能温振传感器、通用光栅光谱仪、荧光光谱、拉曼光谱、高光谱等多项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进一步助力了公司业绩增长。凤凰光学净利润同比下降达5005.79%凤凰光学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不尽如人意,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外,毛利率12.28%,同比减3.28%,净利率-5.15%,同比减5241.55%,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72亿元,三费占营收比9.59%,同比增27.02%,每股净资产1.55元,同比减16.18%,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55元,同比增90.03%,每股收益-0.3元,同比减3100.0%。在主营业务方面,凤凰光学聚焦光电影像传感和智能控制两大领域,持续推进光电产品业务的融合发展,受安防行业、家电行业和车载行业不景气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主营的安防镜头,智能控制器产品和车载镜头营业收入均出现不同幅度下跌,主营产品订单不足、单位固定成本高,毛利率下降;同时,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有较大增长;从而导致经营性亏损。负债状况方面,公司有偿债压力,报告期内合同负债规模环比增幅达34.16%,未完成订单增加,可能有公司交货变慢或者下游需求增强的原因。易瑞生物、科华生物净利润下滑超100%2023年上半年,受国内外公共卫生防控政策变化的影响,易瑞生物体外诊断业务收入和毛利大幅下降。此外,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加之投资业务等影响,多重因素叠加下,公司业绩出现亏损。对于后续发展,易瑞生物方面表示,将继续保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稳步发展,并大力拓展动物诊断业务,以实现公司经营效益的提升。科华生物在2023年中报中的营业收入增长显著,但净利润和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滑,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管理面临一定的压力。2023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由表1数据可知,国内41家上市科学仪器企业在经历2022年取得的211.0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总净利润后,2023年的该项指标下滑至169.19亿元,跌幅接近20%。由于全年的国家预算紧缩、市场需求萎缩、融资环境冷却等多重不利因素交织,行业内频繁传出经营困境、预期下调、薪资削减及人员精简的消息。面对此景,企业亟需寻求创新突破与战略调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目前,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为高端仪器领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各家应紧抓这一机遇,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引领技术变革与产业革新。附:2022年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盈利利润哪家强?TOP40榜单正式公布   上市仪器公司2023年报系列解读:  1、大洗牌!2023年全球仪器公司营收TOP排行榜揭晓  2、2023年国内仪器公司营收排行榜揭晓:谁在逆势中突围?  3、国产品牌冲进前三,2024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榜出炉  4、全球上市仪器公司TOP20盈利能力大比拼  5、国产仪器厂商盈亏“两重天”:最高破百亿,最低跌5000%
  • 超百亿市场:动力电池回收布局进行时
    p & nbsp & nbsp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也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最大化利用角度而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都已是箭在弦上,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在逐渐彰显其利用价值。国内机构预测,废旧电池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2.87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 /p p   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时限渐行渐近。按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周期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今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规模报废回收布局窗口。 /p p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直在稳步提升。据统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7.7万辆,截至当年累计保有量约180万辆。而逐渐扩大的新能源汽车体系背后,动力电池报废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加大。估算显示,动力电池“退役潮”今年将开始爆发,如按70%实施梯次利用计算,2020年将有约6万吨废旧电池等待处理。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其成分中的正极材料有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 /p p   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关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不断出台。七部门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随即,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业内预测,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政策发布速度将加快,预计相关标准也将在2018年发布。 /p p   一边是蜂拥而至的批量报废,一边是尚处起步的新兴领域,动力电池回收将历经怎样的考验?由于体积大、成分复杂,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面临诸多限制和较高技术门槛。诚如电池类型、电池容量和电压平台均存在不小的差异,这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面临的第一道坎,因此如何科学评估退役电池也成为决定电池“去哪儿”的第一关。同时我国没有出台动力电池的统一标准,要大范围集中利用还有困难。 /p p   除了技术难题外,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焦点在于谁来收、怎么收及采用何种模式回收都不确定。当前倡导退役动力电池先梯次利用再报废回收的原则,并且要求整车企业作为动力电池回收主体,承担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而在回收模式上,因“退役潮”暂未大规模到来,不少企业面临盈利难题,短期内仍难实现规模效应。 /p p   尽管起步艰难,前景却被业内普遍看好。甚至有机构预测,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形成百亿元新“风口”。这也是目前除了车企、电池企业、原材料回收企业,资本也大举进军该领域的原因,他们也在谋求这一领域的新机遇。迄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有望根据适用场景依次展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经积极布局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p p   其中,部分车企选择以合作的形式,联手其他公司共同推进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等相关事项。长安、比亚迪、银隆新能源等16家整车及电池企业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大户中国铁塔公司达成合作,解决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问题。除了整车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也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比克电池、国轩高科等企业都建立了电池回收网络,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p p   截至目前,仅有少数车企开展了相关布局。相对于即将进入市场的报废动力电池总量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总体而言,回收主体还处于缺位状态。因而,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处理技术都需要时间来完善。但业界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控制退役电池的品质和安全是梯次利用技术的难点,必须研发相关检测技术和设备,才能准确判断退役电池能否进入梯次利用市场,并确定应用场景。 /p
  • 中央财政百亿助阵 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名单揭秘
    备受各方关注而又一直秘而不宣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终于被揭开一角面纱。   本报记者获悉,按照这一规划,全国有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14个省区被纳入“十二五”重金属重点治理省区,有138个区域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域,采矿、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五大行业的4452家企业被纳入重点监控。   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确认,这些企业当中,包括江西铜业、金川矿业、云南铜业、株洲冶炼等上市公司。   “尤其是过去造成过污染的企业和区域,比如湖南湘江流域、安徽怀宁这些地方,将得到重点治理。”这位人士说。   根据这一规则,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水平。   “重金属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还是第一次,而且是要求把排放总量降下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把排放上升的速度降下来”,一位环保界人士对此评价说,这么大的减排幅度对被纳入重点监控的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14省区被列为治理重点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规划中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的4452家企业,来自新疆、宁夏、青海、甘肃、 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江西、安徽、福建18个省区。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14个省区被列为重点治理省区。   “新疆、宁夏、西藏列入重点监控的企业很少,只有很少几个,湖南列入的企业尤其多。”这位人士说。   据他介绍,此次重点区域划分即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包括涉重产业密集地区或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区域,原则上落实到区县层次。   至于重点区域的选择标准,这位知情人士介绍说,一是涉重金属产业密集地区,或者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投诉事件多发企业多的区县 二是单位面积的重金属产生量大,或者涉重金属产业产值(产品)较高、涉重金融产业集中的区县等。   此外,还包括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地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区县 非背景性因素造成的连续多年环境质量持续较大幅度超标、重金属污染特征明显的区县、历史性重金属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的区县、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或事故频发区等。   据悉,上述省区的分管领导已经认可该规划。   中央财政拟投百亿   和别的一些类型的污染相比,重金属污染既难以察觉又难以治理,污染企业分布广泛,治理工程耗资巨大。   因此,在圈定重点治理区域和企业后,如何实施规划、如何考核、治理资金如何筹措,便成为关键。   “接下来这些涉及的省份都要做出一个实施细则,而环保部正在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考核方案。”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他说,在未来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中,现有的惩罚手段都会使用,比如罚款,限批,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制,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重金属污染项目环评由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国家可能从环评制度上提高审批等级。   “这次重金属污染防治规范可能主要通过以奖促治,意思就是以后不会直接给钱了,做好了才给钱,比如说地方淘汰落后产能适当补贴。还要建立重金属污染准备金制度,以及重金属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类似于矿山开发资源补偿机制。”   至于治理资金的筹措,环保部部长周生贤2月18日曾在一个内部场合透露,“未来5年,中央财政将以百亿元为单位增加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投资”。   治理资金的一部分仍需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筹措,中央、地方、企业三方出资比例和机制尚待细则明确。   地方主动加码   重金属污染积弊已久,国务院和环保部此次下决心就重金属污染治理制订“十二五”专项规划,各省区也在加紧筹备实施,一些省份甚至自行加码,扩大监控范围和目标。   “这次要停掉的企业可能上千家”,浙江省环保厅污控处处长喻志刚告诉本报记者,浙江从2009年底起就迅速开展了“十二五”重金属污染整治行动的规划编制。现在,《浙江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已完成制定,并在两个月前获得浙江省政府批复。   喻志刚透露,浙江这次共有7个区域(县为单位)列为国家重点整治区域,浙江省自己又另外加了11个区域,加起来总共有18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企业方面,进入国家名单的不到300家,浙江省自己加到了305家。   “国家现在给我们的要求是重点区域相比2007年排放下降15%,非重点区域是总量保持不变,我们自己要求是18个区域要减排20%,非重点区域要减排5%以上。”   至于选取哪些县作为重点区域,喻志刚表示,这是根据各县重金属排污总量进行排名,前18名进入名单,这些县共占到全省排污总量的90%,比如,温州平阳县,铬CR的排放占全省的大头。   与其他省份不一样,浙江采矿、冶炼企业很少,主要以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行业的重金属污染为主。为此,针对这些行业将制定准入标准。   “全省的涉重金属企业我们掌握的有1000多家,划入18个重点防控区域的有529家,还有一些是打游击战,没有规划审批的。”   对所有这些企业,都按照3个批次执行:有一定档次的标杆企业就地规范提升 有一定规模优势、但环境比较敏感的强制搬迁入园、集中整治,对整个园区按照标准验收 对低产能高风险的企业要彻底淘汰。   据了解,浙江省地方在这次的治理中总共投资将会达到28亿元,这还不包括对关停企业的赔偿。
  • 世界3D打印大会开幕 国内3D打印产值三年将达百亿
    世界3D打印大会开幕 全球顶尖专家畅想3D梦   备受瞩目的“2013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将于29日正式开幕。上证报记者从在昨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获悉,本次大会邀请了全世界从事3D打印行业的知名专家和重要企业,与会代表共500多人,媒体约60余家,规格之高为业界罕见。   28日的媒体见面会由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主持,一同出席的还有全球3D打印行业享有盛誉的专家之一Terry Wohlers,英国增材制造联盟主席、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顾问Graham Tromas,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史玉升等知名专家。   本次会议将讨论全球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对3D打印在文化创意、生物医学、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分析,同时也为国内外企业3D打印合作项目对接、洽谈搭建一个高端平台。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3D打印行业研究机构,Wohlers Associates公司已连续18年发表年度Wohlers报告,该报告被视为全球3D打印行业的风向标。媒体见面会上,公司主席Terry Wohlers介绍了刚于上周发表的2013年Wohlers报告。   该报告汇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70余个国家3D打印公司的相关数据。2012年,全世界3D打印行业总产值增长了28%,达22亿美元。3D打印机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5%,其中38%产自美国,中国占8.5%。   英国增材制造联盟主席Graham Tromas表示,3至5年内,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最大的3D打印市场。关于3D打印的发展方向,Graham Tromas认为,从机型上说,真正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大型打印机,“中国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应在此方向上取得突破。”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工业3D打印技术研发的专家,史玉升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想要长期保持优势地位,依靠传统技术难以为继,必须借助3D打印等先进技术。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制造业中,能够从起步阶段就与世界处于同一水平的只有3D打印。   史玉升坦言,中国工业级3D打印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设备功能的可靠性较低 二是,从材料的性能到品种,都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不过,他乐观认为,随着国家近期启动一系列科技支撑计划, 国内3D打印设备在可靠性、材料性能和品种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未来三年 国内3D打印市场力争上百亿   如能顺利跨上百亿台阶,此后几年,3D打印技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有望保持几何级数增长   当业内企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一盘散沙之际,   他发起倡议成立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以期扭转国内3D打印市场“小而散”的格局   当国内众多企业嗅到3D打印技术的巨大商机、蜂拥而入之际,他以“业内人”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持理性,给予3D打印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   当业界为“如何实现3D打印产业化”愁眉不展之际,他适时提出“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的良策,集结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谋产业发展之路。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就这样闯入了公众的视野。在首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召开前夕,罗军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上证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外界关注的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阐述。   谈“3D打印热”:盲目介入不可取   记者:随着3D打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逐步成熟,国内众多企业也嗅到了背后的潜在巨大商机,以各种方式进入以期抢占市场先机,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的身影。您如何看待资本涌入3D打印产业的现象?   罗军: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都需要激情的推动,但单靠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性、先导性很强的技术,的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尽早涉足这个产业,是为了抢占先机,做好战略布局,这种思路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抢先进入新兴技术领域,有利于加快新兴技术产业化进程。   但必须指出,作为公众企业,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考虑,上市公司进入一个新兴领域还需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盲目冒进与自身产业关联度不强的产业,很可能得不偿失。   记者:那么,您认为哪些行业内的企业开展3D打印比较有先发优势?   罗军:由于3D打印技术与激光制造、材料等领域关联度很大,这方面优势明显的企业,其涉足3D打印产业或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如中航激光便掌握了大型金属结构件直接制造方面的技术,并在钛合金等特殊金属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外,据我了解,一直密切关注各类激光应用技术的光韵达,在客户积累和市场应用方面积聚了许多经验,并且在红外、紫外等各种激光的加工特性,金属、非金属等各种材料的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加之其与电子、通信和汽车等领域众多客户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该类公司若介入3D打印领域的门槛应不会太高。   记者:如今3D打印热,不由让我们联想到前几年的光伏产业,彼时光伏产业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短短几年过后,随着各路资本涌入,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光伏景气度也急转直下。未来,3D打印行业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如何促进这一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罗军:其实,作为清洁能源,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糟糕的是产能严重过剩,短期内难以消化,而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旺,导致光伏业内外交困。在我看来,关键原因在于光伏产业在起步阶段缺乏行业组织的引导,企业间互不沟通甚至互相排斥,等到大家认为行业需要规范自律的时候为时已晚。3D打印产业应该不会重蹈覆辙,原因在于起步阶段就有了一个产业联盟来引导并促进行业自律。在对话合作的框架下,各方加强沟通维护行业整体利益,促使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谈产业化:建创新中心是关键   记者:不可否认,3D打印技术有很多优点,如耗时短、成本低等,但反过来看,这项技术目前是否也存在一些缺陷或瓶颈?若要实施大规模产业化,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罗军: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优势和劣势往往是并存的。3D打印技术具有节约材料、节省时间、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但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也有许多缺点,比所用材料限制较多、精度不够,尚不能规模化生产等。   要推动3D打印技术规模化、产业化运用,我认为,首先需要打开用户市场,使更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增进对3D打印技术的认识。只有市场打开了,3D打印产业才有发展的基础 其次,要攻克材料难关,使更多材料能够满足3D打印技术的需求,只有市场需求起来了,3D打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后,材料价格才可能降下来 第三,加工服务和配套服务业务也要跟上。   记者:围绕上述目标,我们是否已经着手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罗军:目前,我们正在通过联盟的力量组织成员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在国内主要工业城市建设10家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首批选择在南京、青岛等重点城市运行,并计划明年将产业创新中心扩至10家。由于我们成员单位都是国内3D打印的佼佼者,以此为支撑,产业创新中心未来将主要发挥四项功能:一是3D打印产品的集中展览展示中心 二是3D打印技术的科普、教育、培训中心 三是3D打印技术加工服务中心 四是,3D打印技术研发中心。若产业创新中心能按照上述目标稳步推进,那么市场需求弱、应用空间窄的难题将迎刃而解。在我看来,产业创新中心大规模成功运行,将是国内3D打印机实现产业化的强力助推剂。   记者:能否大胆设想一下,比如5年后的今天,国内3D打印产业将呈现怎样一番景象?   罗军:我国目前尚处于3D打印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今明两年将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影响到3D打印的未来走向。今明两年的发展核心是要推动3D打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把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市场快速开拓。总体而言,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改变当前“小而散”的产业状况,抱团发展,集群发展,这样行业才有希望、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二是3D打印技术必须与加工服务结合起来,通过服务来拓展市场 三是必须加强与国际间的对话合作。   以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为平台,乐观预测,我们力争3年时间将3D打印市场规模扩至100亿元人民币,将3D打印技术更广泛地与传统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学等产业结合。如果我们能够顺利跨上百亿台阶,此后几年3D打印技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有望保持几何级数的增长。
  • 临床质谱成精准医疗新方向 百亿蓝海市场启动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快速发展,临床质谱技术凭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指标检测等优势,成为了体外诊断极富生命力的新技术和精准医疗的新方向。机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临床质谱行业投资热度和融资额度明显提升,逐渐展露出成为精准医疗领域下一个黄金赛道的潜力。  起步晚成长快 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已超百亿  精准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精准诊断的实现形式就是基因测序和质谱。质谱分析是分离和检测带电物质的一类分析方法。在临床检测中,质谱分析可以对微量元素、重金属进行元素分析,可以检测氨基酸、类固醇激素等内源性小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进行外源性的药物浓度监测,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判断疾病种类和疾病进程。  海外临床质谱市场起步较早,1988年FDA就规定药物测试结果必须经过质谱确认。全球临床质谱市场在2000年后迅速发展,目前质谱技术基础理论已经较为完善,成为精准医疗的新兴市场和重要方向。  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起步晚,成长快。目前,中国临床质谱企业获得NMPA批准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已有12款,另有60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试剂获批。共识聚焦的细分场景主要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药物浓度监测、微生物鉴定、维生素检测市场等起步发展较早且应用成熟的领域。  与此同时,一系列标准和规划的出台也优化了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21年6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最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标志着临床质谱加速合规化发展。今年,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妇幼保健机构医用设备配备标准》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等质谱入选妇幼三级增配设备,质谱更作为精准医疗核心技术之一被写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质谱行业标准、注册法规趋于完善,驱动了国内质谱临床应用加速落地,为临床质谱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石。近日,动脉网联合蛋壳研究院共同发布《临床质谱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预计,2021年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未来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白皮书认为,中国临床质谱行业处于发展早期,随着临床质谱常规应用渗透率提高,以及内分泌激素、儿茶酚胺、儿童用药、微量元素、药物基因组、毒物分析等更多新兴项目、技术平台投入临床,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有望成倍增长。  据中泰证券估算,中国临床质谱中期潜在市场达300亿元,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病和肿瘤的质谱创新应用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临床质谱增量市场。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约1000万人,心血管患者人数达到3.3亿人,庞大的临床检测潜在群体为行业构筑了千亿潜在蓝海市场。  多家头部投资机构“押注” 赛道热度显著升温  在政策对临床质谱应用端和仪器端的高关注度、居民旺盛的医疗健康需求、体外诊断技术升级迭代的背景下,临床质谱行业近年来融资事件频发,多家明星投资机构“重金押注”,从融资轮次、融资总额、投资机构等角度看,临床质谱在资本市场仍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是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火赛道之一。图片:2012-2021年临床质谱投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临床质谱白皮书》  蛋壳研究院对临床质谱行业内的投融资信息进行了梳理,统计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共有25家企业完成了74笔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3亿元人民币。尤其2018年之后,临床质谱行业融资事件频发,单笔融资金额也将之前有较大提升,过亿元融资频现。高瓴创投、IDG 资本、君联资本、夏尔巴投资等明星投资机构入局。佰辰医疗、豪思生物、凯莱谱、品生医疗、融智生物、英盛生物、瑞莱谱等企业均获得了过亿融资。  从行业融资轮次看,整体偏早期,处于A轮阶段的企业最多,有11家。融智生物融资阶段已经进入D轮,英盛生物、佰辰医疗也进入了C轮,已经成功IPO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安图生物、博晖创新、禾信仪器,但临床质谱业务并不是这3家企业的核心收入来源。  分析人士认为,从融资轮次、融资总额、投资机构等角度看,临床质谱赛道整体处于上升期,随着行业临床应用开发能力、前端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降成本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未来融资上会有更亮眼的表现。  在基因组学时代,诞生了诸如Illumina、华大基因等企业。分析人士认为,生命组学时代来临,质谱技术的特点非常契合多组学发展趋势,有望成为常规底层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整体产业周期发挥强大的效能,成为生命科学上游产业的明珠,并孕育出新的“明星企业”。  “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平台型企业或成未来发展方向  临床质谱由多个技术平台组成,白皮书分析表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临床应用最早、最成熟,可应用领域广阔,是现阶段临床质谱市场的主要技术平台。豪思生物作为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在多个常规检测领域特别是药物浓度监测方面占主导地位,在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临床质谱创新应用方向占据先发优势,其试剂获批数量和市场份额均居首位。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合规化进程中,豪思生物以10款试剂盒、共31张二类注册证领衔行业发展。  而在液显色谱串联质谱平台之外,蛋白定量质谱、质谱成像技术平台临床市场空间大且临床应用处于早期,是临床质谱市场新的增长曲线,包括豪思生物、融智生物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率先布局。  豪思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质谱与基因测序一样,正由科研逐渐走向临床:“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临床质谱与基因测序有许多共同点,现在的临床质谱检测类似于早期的基因测序,这也就意味着临床质谱不仅可以复制基因测序的发展链路,还可以规避诸多发展瓶颈,迅捷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商业模式上,白皮书指出,在多技术平台、多应用领域方向的布局,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向大而全的平台型企业发展是中国临床质谱企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临床质谱行业的快速成长期,临床质谱将以IVD(体外诊断)结合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的方式进行市场推广,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平台型企业将引领行业创新。以豪思生物为例,其布局组学研究及产学研临床转化,打通仪器硬件、自动处理,植入自主研发的临床试剂盒,实现临床质谱的自动化和封闭式,搭建了满足高端与基层临床质谱需求的科研转化+产品+服务全生态解决方案。
  • “百亿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现状与前景
    p    /p p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让全球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17年为止,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超过300万辆,相比2016年增长了57%。 /p p   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配套量自然也逐年增加,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期多以5年或8万公里为标准。若照此标准计算,2009年至2012年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或行驶里程接近8万公里车辆的动力电池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标准。对此,业内人士估计,2018年累计废旧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超17万吨,从中回收的镍、钴、锰等金属将为电池原材料市场创造超53亿元的价值。同时,动力电池退役数量每年将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在巨大商机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场新的环保隐患。 /p p   在今年3月,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提到目前需探索形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并且支持国内企业结合各地区试点工作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尚未成熟,电池回收量少、回收网络不健全、环保风险大等因素也成为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路上最大的阻碍。 /p p   眼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梯次利用和拆解利用。梯次利用主要针对电池容量降低使得电池无法使电动车正常运行,但是电池本身没有报废,仍可以在别的途径继续使用的电池。 /p p   拆解利用则是将电池进行资源化处理,回收有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如钴、锂等有价金属。通过对废弃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利用,将镍、钴、锂等有价金属进行提取进行循环再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规避上游原材料稀缺和价格波动风险,降低电池生产成本。业内相关人士告诉笔者,动力电池电浆中的镍、钴、锂纯度相比起矿石和矿物盐中提取的原料纯度会高出许多,这也是动力电池拆解利用市场的获利根本原因。 /p p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多数搭载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由于不含有钴等贵重金属,回收拆解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循环性能较优,因此磷酸铁锂电池倾向适用于梯次利用。对于三元电池,因其含有钴贵金属元素,循环性能欠佳,因此三元电池倾向于拆解利用。相关数据显示,根据现有技术水准,金属钴回收率为95%,碳酸锂回收率85%,同时参考当前金属钴及碳酸锂价格走势,预计至2020年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可达107亿元,至2024年可提升至245亿元。 /p p   除了巨额利润之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制度也正在逐渐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形成其商业模式,第三方机构、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也不断将目光转向这杯“羹”。 /p p   目前,第三方回收企业以格林美、湖南邦普、赣州豪鹏等企业为代表,依靠着其专业的回收技术、设备、资质和渠道等优势迈入了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锂电材料企业方面则以华友钴业、赣锋锂业和寒锐钴业等矿业巨头为代表,在近年先后斥巨资设立了各自的锂电池循环回收利用项目 动力电池企业方面由于动力电池回收责任制的设立,动力电池企业也渐渐成为电池回收商业模式的“主角”,如CATL巨资打造“电池生产-销售-回收”产业环、比亚迪与格林美合作构建“电池再造”的循环体系、国轩高科自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用流水线”等。 /p p   可见,随着国家政策、产业链下游需求、上游原材料价格激增、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高利润等因素的推动,国内未来几年必将形成一个多元化、激烈极其竞争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各大企业或只有及时开发和制定出各自独有的商业模式,才能尝到这“百亿级市场”的甜头。 /p p    /p p br/ /p
  • 食品安全受关注 仪器设备市场需求已超百亿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所引发的灾难性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食品安全的各个链条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社会资金可以流向从食品追溯、检测仪器设备到第三方检测服务多个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促进食品安全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   食品安全被全社会所关注,食品检测行业投资潜力加速释放   食品安全涉及技术与管理两大支撑体系,既有政府监管环节也有企业自查行为。2010 年,残留问题奶粉重现市场、河北葡萄酒大肆造假 2011年,镉超标大米、“瘦肉精”猪肉等问题接连不断,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基层食品质检单位,面临着检验设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质检系统食品检验检测设备的投入,重点提升基层质检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监管能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检测水平。而企业也需要进行检测设备投资,按照已有的标准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图1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投资机会      食品检测行业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检测仪器设备及配套试剂方面。中国在工商注册的正规食品加工企业有几十万家,除企业之外,各级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是检测仪器设备市场的主要客户。食品检测仪器的采购主要有常规理化分析仪器、快速筛查检测仪器、食品品质成分检测仪器,各类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等检测仪器,涉及种类繁多。其中既有快速筛查专用设备,也有可用于石化、环境、医药等多种领域的通用分析仪器,投资潜力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安全一个领域。   高端检测仪器国产化任重道远,产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有待改善   2010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并且市场增长速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检测仪器市场的繁荣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 另一方面,国产低端检测仪器进入市场,价格杠杆撬动了市场需求的攀升。当前食品安全各项指标中,残留农药、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参数的检测最受关注,因此,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利润丰厚的高端仪器及快速筛查仪器市场前景看好。   未来五年,该市场的总体需求将迅速增长,小型化、低成本的国产仪器任重道远。目前,食品检测高端仪器市场仍然主要依赖外资厂商,如Angilent、Thermo Fisher、日本岛津等。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而且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检测仪器国产化面临技术和管理双重困境。以质谱仪为例,国内有机质谱仪的研制起步很早,但产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欠佳,因此一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尽管其中有历史和体制造成的原因,但主要在于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有限资源的分散,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借助市场的作用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如果国产检测仪器能够形成突破,其相对强大的性价比优势,能够满足市场对低成本设备的需求,同时势必对进口产品的价格构成压力。   高端仪器研发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性融资渠道   高端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很大,核心技术的成熟需要在市场的作用下循序前进。以质谱仪为例,质谱仪的研发综合了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产物。作为一种高端精密仪器,质谱仪的研发仅仅能够实现在实验室完成还远远不够,其灵敏度、分辨率等指标参数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精度,才是其能否市场化、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稳定性和可靠性。国外知名品牌的成熟产品,根植于本国雄厚的加工制造基础,在市场上经过多年的检验才逐步被客户接受。国内专注于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大型企业并不是很多,以民营企业为主,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的决心和融资渠道都是一种考验。   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的建设。政府对于以高端检测仪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持支持态度,通过建立科技项目的方式投资企业研发,促使企业成立工程中心等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移机构,打通产、学、研结合的体制障碍。同时,企业应抓住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的机遇,适时将国产低成本设备打入各级质检机构,以低端设备为突破口在食品检测仪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暂时避免与外资品牌直接竞争,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 《仪咖说》Vol.25直播预告:畅谈色谱“芯”——百亿微球市场突围之路
    色谱填料作为色谱分离纯化的核心,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地位。近年来受益于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色谱填料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据有关机构调研显示,目前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并保持着高个位数增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底层技术壁垒高等原因,以纳米微球为技术核心的色谱填料市场份额及先进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是典型的“卡脖子”技术。小小微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难题?我们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相关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替代?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了国内微球材料领域的龙头: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博士做客直播间,与我们一起展开对话。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本期直播时间2023年11月30日14:00-16:00三、直播平台仪器信息网视频号四、本期直播主题畅谈色谱“芯”——百亿微球色谱突围之路五、本期直播嘉宾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江必旺博士下周四(11月30日)直播为您呈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 仪器仪表进出口将进入“双百亿”时代
    “预计2010年仪器仪表行业的产销增幅在11%左右,区间为9%-15%;利润增幅为10%左右,区间为8%-15%;进出口可能是低中速正增长。”提及2010年的行业发展态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特别顾问奚家成给出了几个主要指标。   他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解释说,正常情况下,仪器仪表行业的增速要比GDP的增速高4到8个百分点;同时,今年整个装备工业的增长指标是15%,仪表行业不同于汽车或农机,要稍低一些。   “如没有意外,这些目标是有把握实现的,因为内需在逐步增长,而出口已经见底回升,”奚家成为本报记者详解了行业2010年的发展趋势。   同比前高后低环比平稳增长   今年的产销增幅同比将前高后低,逐步向下;而环比平稳增长,波动向上。奚家成分析说,目前宏观环境趋好,“经过了去年一年的经济拉动,今年的需求协调性会逐步提高;同时,国家反复强调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观,一些新兴产业和改造型需求会上升,即结构调整性需求显现。”   “利润增幅同比年初陡增,逐月回落至年末,环比上升,但增幅不大。”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生产要素价格止降趋升,增利内因将受考验。这其中有两大看点:一是三资企业的利润回升力度,二是本土企业的增幅是否持续大于三资。“以前三资企业的利润一直都是远远高于本土企业,去年是一个转折点,如果继续下去,说明是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在提高。”   进出口将进入“双百亿”时代。奚家成认为,今年进口将会上升,同比增幅可能恢复到两位数。这其中,经济复苏加快、国外产品具备技术优势并更快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出口会低速增长,估计是一位数,其中加工贸易的占比会下降,出口产品附加值上升。   创新与调整成效将显   2010年全行业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的成效会明显呈现。   奚家成告诉记者,“预计今年自主创新将集中在三个方面:流程工业自动化(PA)的提高、工厂自动化(FA)的兴起、科学仪器的提高和应用拓展。”   他认为,在流程工业自动化方面,今年要关注百万千瓦火电超超临界机组的控制系统是否顺利投运,800万到1000万吨炼油装置的控制系统和大乙烯工程的控制系统能否突破。“据我所知,至少有两家企业已经分别开始交货。”   与此同时,科学仪器领域也将有提高突破,其应用研究和领域细分服务也将有所加强。除了光学分析、环境试验、探伤设备等传统领域的提高突破,科学仪器领域将进一步注重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水平。   民生用仪器设备可谓前景广阔。“行业内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关注民生用仪器的发展前景。有的正考虑下大功夫开发热量表,我认为这很正确,”奚家成表示,“住宅建设部部长已明确表示必须要用热量表分户计量,这个领域的需求至少在北方不比煤气表少,这个市场可不小,外企已抢先进入,本土企业要提高敏感度。”   新拓展领域的成果及其产业化、规模化已经开始。“可能形成一定气候的有三种设备,一是在仪器仪表和检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能环保设备,其中心技术是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二是特殊材料和节能材料;三是应急救灾设备。”奚家成判断说。   生产流程控制待推进   对于仪器仪表行业来说,在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现代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堪称两大重点。   “我们这个行业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有差距,必须要通过现代生产管理解决这一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的生产流程控制正是现代生产管理的基础,”奚家成告诉记者,不少企业以现代生产管理为突破口推进“两化融合”并已取得成效,这一做法正逐步向全行业推开。   “两化融合”对仪器仪表业既是“功课”又是商机。所谓功课,奚家成解释说,即产品研发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要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从工序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现代生产管理系统。   而商机则意味着,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都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实施方案,PA市场带来了大量高水平的需求;以机电制造业为代表的断续流程工业的两化融合,将使FA产业形成巨大市场。   外资利用“有变化”   奚家成告诉记者,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的影响,仪器仪表行业在对外合作方面将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变化,但会有波折,对于仪表行业来说,外资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需求受到了一定影响,产能扩张的积极性比原来低。“近来,发达国家‘经济实体化’的呼声日高,其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国外普遍认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地位进一步上升。”   其次,行业内的外资企业开始由“制造+市场”向以市场为主转变。这表现为“外转内”的倾向增强,加工组装基地的作用日渐趋弱。“原来不少外资企业以外销为主,现在将逐渐调整成内外兼顾;而内外并重的企业则转向以内为主。”奚家成说,“外资和本土企业的合作原来以制造为主,现在是经营、应用、集成、服务企业性合作明显上升,或者挑选市场能力很强的制造企业来合作,以前是大投资、小市场,现在则是小投资、大市场,经常是由单项合作制造入手,不断扩大经营范围。”   与此同时,外资之前凭借经济实力与技术优势与本土企业竞争,现在则是向以发挥技术优势为主的方向转变。   “外资2007年之前的扩张性投资暂告一段落,现在的投资多以打补丁式改造为主。”奚家成介绍说,外企除了保持产品优势,开始适应市场变化,加速调整,更侧重发挥应用、集成等高端服务优势外,同时还出现高端产品“普及化”,争夺中低端市场的倾向。   此外,在与外资的合作中,本土企业也有不少变化,即主动性提高,主导性增强,内容形式多样化。   “以前的对外合作多是引进、合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现在则从人才、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合作,”奚家成说,“以前是外对内,现在开始出现内对外,本土企业开始筹划并购。同时,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合作的方向目的越来越明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利润为主,现在则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培养人才为主;当前的合资即使外方控股,不少企业坚持中方人事的主导权;在合作的同时,保持母体的自主开发能力。   “现在是对外合作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时机,加大力度,力争突破,使其再上一个台阶。”奚家成表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