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白色污染

仪器信息网白色污染专题为您整合白色污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白色污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白色污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白色污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白色污染话题讨论。

白色污染相关的资讯

  •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印发,将重拳出击治理白色污染!
    继多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后,针对塑料污染物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发改环资〔2021〕1298号)(以下简称方案)已于9月15日正式发布。根据有关负责人回答,《方案》聚焦塑料污染的本质和主要矛盾,进一步完善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细化了塑料使用源头减量,塑料垃圾清理、回收、再生利用、科学处置等方面的部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要任务:一是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包括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等。二是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等。三是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有针对性地部署了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地区的塑料垃圾清理整治任务。事实上,塑料本身并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垃圾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且难以降解,带来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环境危害。塑料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已上升为全球焦点话题。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和治理问题更为突出。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这是其难治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微塑料污染因粒径微小,常常为水生动物食用,而居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在生物富集作用下,体内会累积大量微塑料。根据相关报道,科学家们如今已在胎盘中发现了微型塑料颗粒,这对胎儿造成的损害往往是终身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以微塑料为代表的新型污染物种类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增长。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1年10月14-15日召开第二届“环境新型污染物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携手该领域的专家及厂商工程师带来精彩的分享,共同探讨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技术、标准及研究进展。旨在为同行提供在线学习机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搭建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成项目合作,为我国的环境检测和治理提供有利条件。欢迎您报名参加!报名链接:点击此处,了解会议详情北京大学教授、杰青、中科院研究员等专家(持续更新中),邀你一起看直播!参会赞助,联系13717560883
  • 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任重道远
    p   “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垃圾分类“试点”无限期、白色污染呈现“反攻”之势??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引起了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的热烈讨论。 /p p   这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亲自带队进行的执法检查,都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何解决? /p p   打击违法倾倒,向“垃圾围城”亮剑 /p p   2016年3月,河北省巨鹿县警方查获来自山东省的垃圾400吨。 /p p   2016年7月,江苏省南通市的民众发现有大量垃圾倾倒于当地农场,据组织者承认,这些垃圾来自上海。 /p p   2017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造纸垃圾运往诸暨倾倒,被查获时“垃圾山散发着臭气,底部渗出大量黑水”。 /p p   近年来,垃圾无序乱倒现象越来越猖獗。仅见诸报端的异地消纳垃圾事件,就让人触目惊心。 /p p   正如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但城乡接合部的“垃圾围城”现象还比较突出,大部分建筑垃圾没有固定消纳场所,存在无序乱倒现象。 /p p   这种以邻为壑的垃圾处理方式,为垃圾消化地埋下了一颗颗“生态炸弹”。垃圾焚烧、填埋设施在布局和选址上普遍遭遇“邻避”困境,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p p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坦言,城乡的垃圾处理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是中西部城市和县城的处理设施还没有建,或者说建得不达标 东部和大城市现在主要面临的是处理能力和当前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其次是24万个行政村40%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处理,一部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水平不够高、管理不到位。 /p p   如何将“邻避”变为“邻利”,破解垃圾围城?王蒙徽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将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一些设施不足,或者说没有设施的城市加紧补短板,逐步地使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二是开展对现有设施的集中整治,对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没有达标的,督促尽快达标。三是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力争到2020年90%的农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处理。四是强化执法,特别是加大对违法违规倾倒垃圾打击的力度。 /p p   形同虚设,垃圾分类“试点”何时休 /p p   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区居民王大妈已经习惯了小区楼下的垃圾分类回收,但她也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垃圾分类回收试点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在“试”的状态? /p p   自2000年起,我国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可17年下来,第一批试点的8个城市还是处于“试点”阶段,垃圾分类工作似乎依然在原地打转。 /p p   执法检查报告称,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了多年,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公众参与分类意识薄弱,一些居民区垃圾分类设施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处理”的状况。 /p p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侯义斌说,大部分设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示范单位标志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实际上做得并不好。一方面,目前社区的居民基本上没有任何人真正按照分类去投放垃圾 另一方面市政的垃圾收集车辆没有按分类垃圾进行收集。 /p p   “垃圾分类很难,但也要着手解决,不解决分类问题,后续就难以有效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说。 /p p   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求达到35%以上。 /p p   “下一步将重点督促已经出台的《方案》确定的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各地新城新区,率先做好垃圾分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来逐步、稳步地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 /p p   警惕白色污染“反攻”,共享快递盒应势而生 /p p   2007年,被社会公众称为“限塑令”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出台,吹响了全民打击白色污染案的号角。 /p p   “限塑令”刚施行的几年,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主动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人不断增多。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伴随着电子商务和外卖行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外卖包装和过度包装逐渐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监管缺失,“限塑令”几乎名存实亡。 /p p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一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了超过207亿枚快递运单,31亿条编织袋,82.68亿只塑料袋,99.22亿个包装箱,169.85亿米胶带,仅胶带量就足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p p   “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是好事,其背后是快递的有力支撑。每天快递有一亿个包裹,好的方面是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但坏的方面,快递物外面的包装就是固体废弃物。一天扔一亿个,一年就是365亿个,现在基本上都没有充分利用,都被丢弃了,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震对此深表担忧。 /p p   商务部部长钟山介绍,商务部正在开展电商物流标准化,推动绿色包装。推广使用新型电商物流包装技术和材料,促进包装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 /p p   实际上,业界已经开始了绿色包装的有益尝试。今年10月,江苏南京苏宁云仓物流基地推出了一款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共享快递盒”,用可循环的特制快递包装盒代替传统纸箱,每个特制快递盒成本25元,可循环使用1000余次。 /p p   “下一步发改委将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何立峰表示。 /p
  • 37项措施 山西省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日前,山西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塑料污染治理(2022—2023)年度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紧扣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流通、使用和回收替代等关键环节,制定37项主要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减少塑料污染,要从源头做文章。在产品设计生产环节,《工作要点》提出将严格医疗废物流向管控,打击废弃塑料进口,打击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违规生产行为。同时,鼓励开展可降解塑料研究、塑料污染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有序发展。到2022年年底,实现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增加产能20万吨。在塑料流通消费环节,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减少商品过度包装,推动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等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减量使用,大幅减少电商商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同时要求公共机构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工作要点》明确,到2022年底,全省所有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2023年年底,全省设区市集贸市场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除了源头管控,加强“终端”处理,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也是《工作要点》重点部署的内容。在回收和清运方面,山西省将结合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融合,提升塑料废弃物回收规范化水平。加强公路、铁路、民航等旅客运输领域塑料废弃物规范收集,完善县、乡镇、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持续推进农膜回收。在再生利用方面,提出要支持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同时加强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的环境监管,防止二次污染。在无害化处置方面,提出要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推动难以再生利用的塑料垃圾能源化利用,实现设区市塑料垃圾基本实现资源化、能源化、零填埋。聚焦河湖水库、旅游景区、农村等重点区域,《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力争水域岸线管控空间内塑料垃圾基本清零,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露天塑料垃圾全部清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方面,山西省将于7月启动实施《山西省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并在立项审批、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与塑料污染治理相关项目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引导公众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形成塑料污染治理的社会化推进体系,推动全省白色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 应对微塑料污染中国科学家在行动
    p & nbsp & nbsp “我们利用潜在的生态风险指数和污染指数方法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将相关的模型应用到城市河流沉积物的风险评价,以及对长江口水域的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口水域较高浓度的微塑料存在一定风险……” /p p   7月8日,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在主题为“携手蓝色伙伴保护海洋健康”的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介绍了国内关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最新进展。 /p p   塑料制品规模化生产至今,“白色污染”肆意蔓延。大量的塑料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并逐步破碎,形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即科学家所说的海洋中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微塑料可被海洋中的贝类、鱼类摄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食物链可能进入到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p p   早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塑料垃圾的环境风险就引起了科学家注意。近十年来,虽然国际学术界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讨论和微塑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李道季认为,对海洋微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来源仍然认识不足,研究方法不统一、缺乏标准化,“应对这种新的海洋环境威胁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p p   我国对海洋微塑料的科学研究始于2013年,目前有近30个研究单位在开展相关研究,地域上遍及陆地、沿海、海洋、大洋甚至极地。“中国科学家率先报道了东海河口微塑料的空间分布,随后又陆续报道了长江等部分水域微塑料的浓度,相关研究涵盖了可能研究的方面,包括各种微塑料的分析方法、生物累积,作为携带有害污染物传递的载体和生态毒理效应,微生物降解以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控制等。”李道季介绍。 /p p   2017年1月6日,由李道季领衔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领域首批项目“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在上海启动。“我们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进展,包括完成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草案并开展业务化试行,揭示了沿海海域微塑料的组成和分布,初步建立了渤海、长江口及东中国海的微塑料运输值模型,并揭示出我国近海域代表性海洋生物体微塑料污染特征等。”李道季表示。 /p p   在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同时,我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以及多边、双边国际合作计划。2017年,中国海洋科学家开始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启动构建了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和监测网络,统一观测和鉴定方法。在李道季看来,全球范围内应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监测和分析鉴定方法,确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和影响,“尤其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协调一致的研究计划和行动,通过制定各类政策法规和研发新技术等,堵截和消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途径”。 /p
  • 南极雪中惊现微塑料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
    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 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研究人员表示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意味着,微塑料正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就连被科研人员称作“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的南极洲也无法幸免。据分析, 这些微粒含有13种塑料成分,包括最常见的用于制造饮料瓶和衣服的PET。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可能会对南极洲的食物链构成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扰乱浮游动物的生物过程,并影响构成大陆食物链基础的南极磷虾。在此之前也不乏微塑料的相关报道,其中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引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包括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围绕其治理,我国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2020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作为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微塑料名列其中。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行动举措、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开展管控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识别优先控制化学品的主要环境排放源,适时制定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动态更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并要求加强新污染物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整合现有资源,重组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相关研究。更多内容请见: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培育重组实验室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微塑料治理持续加码 这些仪器采购正当时
  • 微塑料污染之忧将解 中大规模产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p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喻菲)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p p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分子。 /p p   王格侠说,长期以来人们聚焦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直至近年,大量塑料污染致使海洋生物遇害的现象被频繁报道才引起广泛关注。 /p p   据保守估计,人类每年向海洋投放的塑料垃圾为480万吨到1270万吨,占海洋固体污染物总量的60%至80%。目前,人类活动和洋流导致这些塑料垃圾集中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 /p p   世界经济论坛也发出警告,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总重量将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p p   专家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已经在海洋中找到。这些塑料微粒或者漂浮在海水中,或者沉入海底,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分解,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塑料在使用后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经过河流、风吹进入海洋,在海水中受到光、海水风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导致塑料最终形成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 /p p   一些海洋生物,如信天翁、海龟等,误食塑料袋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问题,以至于无法再进食,最终被饿死。最令人震惊的一项科学数据显示:有90%的海鸟是因为误食了塑料袋而死于非命。 /p p   王格侠指出,尽管海洋中塑料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些塑料污染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海洋特殊水域环境使得人们不能像在陆地上一样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材料废弃进入海水后能自行降解消失。 /p p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降解塑料和工程塑料研究组是中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的单位。生物降解塑料大都是含酯键的高分子材料,分子链相对脆弱,因而可以被自然界许多微生物分解、消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p p   目前,该团队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及应用技术已经向4家中国企业完成了技术授权,其中3家已经顺利投产,总产能达到每年7.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p p   在认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后,科研人员希望研发出在海水中可降解的材料。然而他们发现,在陆地上能够快速降解的生物降解材料在海水中却难以降解,甚至长时间都不降解,不能用来解决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p p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将非酶水解过程和水溶过程与生物降解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快速降解。科研人员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和加工使得其降解性能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调控。 /p p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旨在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这一技术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 /p p   中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有未有的层面,在解决本国生态问题的同时也为解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p p br/ /p
  •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方案指出,到2035年,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加强农业污染源、入水体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监测、受纳水体水质和流量监测,构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一张网”。在重点区域,基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结合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采用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环境监测布点,加强暴雨、汛期等重点时段水质监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研发农业面源污染估算模型和源解析技术方法,研发先进的自动监测、快速监测设备,推广成熟适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事关城乡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篮子。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国“三农”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发展需要,以削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为核心,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联动,突出重点、试点先行,优化政策、强化监督,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农药减量化、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内容,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和水生态环境影响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重点,兼顾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在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湖库汇水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试点先行,夯实基础。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在典型流域、海域、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  分区治理,精细监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污染源特征、地理气候影响因素和环境保护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实施“一区一策”,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加强精细化监督管理,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政策激励,多元共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注重激励性措施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充分运用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广泛调动农业产业链主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政府、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户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稳步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根据农业污染源类型分布、地理气候条件、环境质量状况等,确定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按照土壤、水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分区分类采取治理措施。在种植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优化生产布局,推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工程,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打造产业化利用典型模式。持续推进农膜回收行动,以标准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强化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健全回收网络体系,试点农膜区域性绿色补偿制度,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示范,着力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在养殖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基于土地消纳粪污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推动种养循环,改善土壤地力。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按照全要素治理、菜单式遴选的原则,以种植、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防治为重点,根据污染类型和主要成因,分区分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总结试点示范成果和各地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由点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制修订肥料管理等对农业面源污染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加强化肥农药生产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推动精准施肥、科学用药。以省为单位加强畜禽散养密集区污染治理,明确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要求和责任,鼓励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肥料化利用有关要求后,进行还田利用。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防止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将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农田。  完善标准体系。适时评估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监督监测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制定种植业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标准规范。以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加强养殖场户环境监督管理。农田灌溉用水、水产养殖用水、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应执行相应标准,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优化经济政策。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用地政策,落实有机肥产品生产销售、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对开展畜禽粪肥运输、施用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按规定予以支持。优先将畜禽、水产养殖、秸秆农膜等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装备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探索开展“点源-面源”排污交易试点。  建立多元共治模式。在重点区域以省为单位,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制定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明确监督指导和保障措施。发展农资绿色配售,推动农资经销商成为污染防治的重要主体和信息传导枢纽,引导农户使用绿色高效的肥料农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化。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广“政府+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等模式,加强专业技术管理。推动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订购农资、实施品牌认证等标准化生产,形成“政府-市场-农户”多元共管共治体系。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  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监测。完善化肥农药使用量调查核算方法,在统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工作基础上,逐步摸清化肥农药使用变化情况。利用实地调研、台账抽查、智能终端采集等方式,对化肥农药投入、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加密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控点,重点在大中型灌区、有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进行农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质长期监测,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开展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全链条监测,分析评估养分和有害物质转化规律。  评估农业面源污染环境影响。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加强农业污染源、入水体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监测、受纳水体水质和流量监测,构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监测“一张网”。在重点区域,基于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结合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采用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环境监测布点,加强暴雨、汛期等重点时段水质监测。开展农业污染物入水体负荷核算评估,确定监管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要时段。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观测。在嘉陵江、汾河、太湖、巢湖、南四湖、洱海、白洋淀、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重点水域先行先试,建设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开展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和地下水等野外长期观测和定量分析,结合遥感技术,掌握农业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逐步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质量影响的动态评估。加强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对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观测、监测和记录,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系统整合农田氮磷流失监测、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等数据,实现从污染源头到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加强全国农业源普查、生态环境统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信息、全国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对接共享。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动态更新。发挥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在指导污染防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三、试点示范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影响为目标,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云南、江西、四川、山东、宁夏、河北、陕西、吉林、青海等省份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一批以污染防治、调查监测、绩效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试点示范工程。  (一)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在试点县中筛选以种植、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开展系统设计、分类治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成因分析,科学测算化肥农药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敏感区域识别方法,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选取典型小流域及海水养殖集中分布的近岸海域,结合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技术,评估污染物入水体负荷和时空分布等。在四川都江堰、内蒙古河套、宁夏青铜峡等选择大中型灌区,开展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监测,在养殖密集区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污染防控预警。  (三)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研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办法,明确评估范围、指标、内容、方式等。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为基础,补充摸底调查数据,确定绩效评估指标和基数。探索将环境质量改善状况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根据本方案要求,密切协作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并与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林业草原等相关部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督导评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级对本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做好监督考核。市级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县级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强化队伍建设。明确县乡镇承担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落实县乡镇基层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执法培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中央有关部门结合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各地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入,确保完成治理目标。鼓励地方按规定加强相关渠道资金和项目统筹整合。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池塘养殖尾水利用处理等。  (四)提升科技支撑。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组,开展长期跟踪和定期会商,为关键技术研究和重要政策咨询提供支撑,对试点示范地区强化技术帮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加快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研发农业面源污染估算模型和源解析技术方法,研发先进的自动监测、快速监测设备,推广成熟适用技术。  (五)强化监督工作。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范畴,明确年度任务与评估指标。实施信息公开,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监督。  (六)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普及治理知识和技术,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强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 德国耶拿全流程解决方案 助力“禁塑令”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外卖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膜、一次性塑料袋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塑料制品小巧又轻便,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据了解,塑料不易被分解,如不加以回收,它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相关数据显示,仅塑料袋这一种塑料制品,每年人均使用200个以上,如果通过垃圾填埋,需要100~400年才能降解。2021年1月1日,新的“禁塑令”正式推行,这是继12年前发布“限塑令”后,我国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再提新要求。从“限塑令”到“禁塑令”,体现了我国进一步遏制“白色污染”的决心。为了解更多关于“白色污染”、“禁塑令”相关的政策要求以及仪器分析应用情况,本文特邀请德国耶拿中国应用支持经理王越慜女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德国耶拿中国应用支持经理 王越慜 “白色污染”这个名字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了,它是一种非常形象的称呼,由于生活中这些废塑料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为白色污染。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很难或者没有办法降解的这些塑料材料制品,如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袋、打包盒、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等,都很常见。针对“白色污染”的防治从我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就陆续落实相关的进程了,最典型的就是“限塑令”的相关条例政策的开展——从2007年起国家就鼓励大众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因此这个时间点以后,我们发现很多商超都不再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了。到去年“限塑令”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20年1月9日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之后各部委陆续出台很多关于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目标和落实意见。同时相关的评估手段也再次被各相关的检测机构、评价机构所关注。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堵”——禁止使用,达到环保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疏”——发展新型的可降解替代材料来解决日常需求的问题,也是煞费苦心了。应该说在国家“禁塑令”的大趋势下,材料判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德国耶拿作为仪器公司,在分析领域的贡献必不可少。据王经理介绍,可用于替代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目前最为广泛、得到认可度最高的替代品,我们在喝奶茶时的吸管、塑料袋上现在都可以看到可降解的标识。我们国家已经有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其中《GB/T 19277.1-2011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就是评价材料生物崩解能力的方法,塑料材料在环境中最终降解为CO2,通过测定材料实际CO2的释放量和理论CO2的释放量的比值,就可以得到它的生物分解百分率,这样就可以评估材料的降解性能了。去年德国耶拿在“禁/限塑令”出台之初,就开发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从样品降解过程,到通过总有机碳分析仪分析理论CO2释放量和实际CO2释放量,能够提供从前到后的全套方法,可以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及时的提供支持。德国耶拿 multi N/C 3100 TOC分析仪“禁/限塑令”的热度还在继续,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可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对于去白色污染,发展生物降解材料方面也必定会进一步加强。这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所做的考虑,德国耶拿也会尽自己的努力贡献一份力量。
  •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战略
    一、前言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具有密度小、易加工、高性能、多功能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9 年我国塑料加工制品高达 8.184×107 t,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堆放塑料废弃物等问题,造成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的长期累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必须进行治理。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全球已累积生产了约 8.3×109 t 塑料制品,废弃量约 6.3×109 t,仅有 9% 被回收利用 。2019 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 6.3×107 t,仅回收利用 1.89×107 t 。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废弃塑料污染现状及回收利用技术的基础上,从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废弃塑料全方位全链条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促进我国塑料工业和国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提供政策及技术参考。二、废弃塑料污染与防治现状分析(一)废弃塑料的污染现状1. 废弃塑料的来源废弃塑料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源、农业源、医用源和生活源四大类。工业源废弃塑料主要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料及废弃工业塑料制品,大多来源明确,相对集中,原料品质较好,回收利用价值高;农业源废弃塑料主要包括废弃农用地膜、棚膜、农用管道、农药包装等,其中农膜废弃量最大,使用废弃后处理困难,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污染农田,危害生态环境;医用源废弃塑料主要源于医疗卫生及防疫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目镜等,是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危险废物;生活源废弃塑料为日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废弃塑料制品,品种多、分散广、难收集,如塑料瓶、塑料包装袋、纸塑复合材料及其他失去使用价值的塑料制品等。2. 废弃塑料的危害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年产生总量超 1×1010 t,其中废弃塑料约为 6.3×107 t,占固体废物的 0.6% 左右,但由于塑料化学结构稳定,难以自然降解,其不当使用和处置以及多年的累积效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极大的资源浪费,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塑料快餐盒、塑料包装袋和农业塑料薄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其使用量大、面广,使用周期短,废弃后大部分与生活垃圾或土壤混合,回收难度大,因而严重污染土壤、高山、海洋等,导致城市“垃圾围城”,珠峰“海拔最高的垃圾场”等环境污染事件。部分难回收废弃塑料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气体,产生大量粉尘和烟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引起雾霾。同时,我国石油资源匮乏,2018 年对外依赖度超过 70%,进口石油约 1/3 用于合成塑料制品。废弃塑料如不能循环回收利用,是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浪费。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通过废弃塑料有效处理处置,尤其是回收利用,有望解决塑料污染难题。(二)全球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日益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治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断发起多项大规模全球运动,以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废弃塑料制品,如 2017 年启动全球“清洁海洋运动”,呼吁政府、行业和消费者减少塑料的生产和过度使用; 2019 年将废塑料纳入《巴塞尔公约》的管控范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政策和法规,建立了塑料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如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欧盟的《欧盟限塑令》、日本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环保措施严苛,长期将废塑料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据美国废料回收工业协会(ISRI)统计,2017 年美国出口废塑料达 2×106 t,其中出口到中国的约占其出口量的 70%,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如何处理巨量废弃塑料是其需解决的问题。(三)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1. 我国废弃塑料治理现状我国废弃塑料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建国以来废弃塑料流向如图 1 所示。2019年我国塑料废弃量约为6.3×107 t,其中,一次性塑料产品如塑料袋、农膜、饮料瓶,年废弃量超过 2×107 t,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家电、汽车、建筑等塑料制品,也随着相关产品进入淘汰期,成为废弃塑料的重要来源。我国废弃塑料流向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处理和环境中积累等四个方面:30% 废弃塑料被回收利用,14% 被焚烧发电回收热能,36% 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大量积累在自然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图 1 1949—2019 年我国废弃塑料流向统计 2. 我国废弃塑料防治的主要原则及法律体系我国十分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防治,199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各部委、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了废弃塑料防治法律体系,提出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过程管理、分类管理等原则。最近,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废弃塑料污染,国家推出了新的塑料污染治理法规。2019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0 年 1 月 16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此外,我国还出台了“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和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3.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情况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立项。科学技术部多次立项废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系列科研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在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新型制品、废旧塑料制品智能化回收与再利用、二次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布局,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技术链条,带动了废弃塑料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图 2 所示。图 2 我国塑料垃圾污染防治与回收利用全流程技术体系4. 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及企业现状废旧塑料回收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三大行业协会为依托,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建成了 25 个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包含 21 个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园区 。据统计, 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为 1.89×107 t,回收率接近 30%,回收总值达 1000 亿元以上,国内登记注册从事废塑料加工的企业共有 3000 多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1×104 t 的企业达到 300 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5×104 t 的企业达到 50 家 。(四)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物质回收和能量回收两大类,各种主要回收方法详见图 3。国际回收标准指南按回收优先顺序,将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分为四级,第一、二级为材料再生,即物理回收,第三级为化学回收,制取化学品或油品,第四级为废弃塑料焚烧,回收能量。图 3 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1. 物理回收物理回收不改变塑料化学组成,主要通过收集—粗略分类挑选—简单清洗破碎—熔融加工等制备再生塑料制品,广泛用于单一材质的热塑性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如回收利用废弃聚酯瓶制备再生涤纶纤维、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制备装饰制品等。但塑料制品 60% 以上是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结构件和功能件,其所需的高性能多功能通过共混复合、交联等实现,废弃后难以回收利用。传统熔融加工方法,因共混复合型器件难分类难分离,组分相容性差、熔点差异大、熔体黏度不匹配,再生制品相畴尺寸大,性能差,无应用价值;交联型不熔不溶,难再加工,大多只有填埋或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已成为解决塑料污染治理的瓶颈和难点。2. 化学回收化学回收采用裂解技术将废弃塑料降级回收为可再次使用的燃料(汽油、柴油等)或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由于化学回收装备复杂、能耗高,从经济角度一直被认为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化学回收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已做到了商业化,并拟在未来扩大规模。但是高温热裂解温度高,反应时间长,产率低,产物复杂,易产生有害废气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性较差;催化裂解和溶剂分解是化学回收的发展方向,但尚需提高催化剂效率和发展绿色溶剂 。3. 能量回收能量回收,即燃烧回收热能,主要适用于传统物理法和化学法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严重的废旧塑料,通过垃圾焚烧产生高温气体用于发电。但焚烧会产生氯化氢、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有毒气体,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应加大开展先进的绿色高温焚烧设备的研制,实现安全清洁焚烧。三、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一)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对塑料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其制品综合环境评价,即:从最初的原油开采、合成、加工、应用,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其在整个生命周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如图 4 所示。同时,根据应用和处理方式,反过来指导合成和加工,改进工艺、改善管理,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塑料污染。采用高效的办法对塑料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发展资源安全利用集成技术,可以提高塑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图 4 塑料生命周期示意图(二)从合成 - 加工 - 应用 - 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通过对塑料制品合成、加工、应用和废弃物处理等阶段全生命周期评价和分析,提出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塑料高值利用及安全处理等措施来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1. 从合成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大多数塑料来源于不可再生石化资源,合成工艺成熟、规模大、成本低,应用相当广泛,产量持续增加。但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 70.9%,且这些塑料大分子主链以 C—C 键连接,自然界中难降解;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塑料材料为三维网状结构,不溶不熔,难回收利用。对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需从源头出发,建立源头减量合成技术体系,合成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产品开发;发展高性价比生物降解塑料,如聚乳酸、二氧化碳共聚物等,实现可控降解、提升材料综合性能;发展低成本、高产量的新型聚合技术,重点发展我国已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如聚乙烯醇等,替代需填埋处置的一次性制品;发展清洁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的先进技术,从源头实现塑料污染防治。2. 从加工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塑料制品性能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还依赖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尺度结构。通过共混复合、填充增强、交联、发泡等加工方法,可实现塑料制品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长寿命及生态化。但是废弃后的共混复合型塑料难分类、难分离,交联型塑料不熔不溶、难再加工,不能采用传统回收方法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亟需发展先进的塑料加工新技术,减少共混复合,实现同质异相增强,提高塑料制品性能,延长服役周期,减少废弃量;实现零部件同质制造,发展环保型助剂,便于塑料制品废弃后回收再利用;设计和制造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废弃,并发展先进的塑料回收再利用装备及技术,如塑料拉伸流变塑化输运加工技术,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技术等,高值高效回收共混复合型、交联型塑料。3. 从应用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提倡塑料合理适度使用、消费,鼓励循环使用,从源头减量。加强管理,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政策体系,提升公众对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认同,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如农田水利、道路材料、室外设施等,为其再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塑料制品应用不同,其性能要求不同,应根据不同塑料制品使用特性,从应用环节开展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如对共混复合、交联型工业用结构件和功能件,应大力提倡循环再利用,充分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周期;发展环境友好型高分子回收利用技术;对寿命短、废弃后难收集、对环境影响大的塑料包装制品,应避免过度包装,设计制造可多次使用的制品,实现塑料包装制品的循环利用;对服役后难机械化回收的农用薄膜,应建立先进的加工技术,能全回收再加工利用;研发全生物降解塑料,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制品中的使用,解决塑料在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医疗防护用品应采用无毒的聚烯烃塑料,同时对医疗废弃物及危废塑料进行高温焚烧处理。4. 从废弃物处理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基于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的理念,在处理或回收前,对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合理、科学分类,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塑料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废弃塑料处置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实现废弃塑料的物质、能量再利用。构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完整产业链,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可以有效促进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根据废弃塑料多产地、多源头、差异化的特点,创新本地化回收利用模式和推广应用模式,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优先发展环境友好的物理回收利用技术,完善单材废塑料回收加工技术,突破混杂废塑料回收加工难题;填埋处理餐厨混杂湿垃圾等,仅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实现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危废塑料及废弃医疗塑料,需发展环保焚烧装备和工艺,实现绿色排放,回收能量。四、对策建议(一)强化政府引领,加强部门联动借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经验,实行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治。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突破部门、地区、行业界限,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新机制。统筹固、水、气三位一体污染治理,借鉴大气、水污染治理成功经验,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废塑料污染防治机制。(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将塑料污染防治明确纳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各环节主体在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保证金返还等政策和法规。制定再生塑料及制品国家标准,为再生塑料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鼓励和强制使用再生塑料和制品,制定或修订降解塑料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杜绝伪降解、假降解塑料制品。(三)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网络,实行“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生活塑料垃圾分类落实到村镇、小区和个人。建立从国家级回收基地、回收加工企业,至小微企业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战略新兴产业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资源压力,提供就业岗位,把废弃塑料污染治理与“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四)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建议塑料合成、加工、销售、应用的利益方缴纳废弃塑料回收处置费,专款专用于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的科研、企业和处理部门。(五)加强科技支撑,引领塑料污染防治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研发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术,攻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低成本合成技术。发展先进的塑料制品高性能、轻量化加工新方法,实现同质异相增强、同器同材,研发可多次使用的塑料制品;建立基于高分子态高值高效回收利用混杂废弃塑料的新装备和技术。发展环保节能焚烧炉、烟气净化技术及灰渣固定化技术;研究难回收再生的废塑料化学回收新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六)加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治理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宣传,既要加强治理,也要避免妖魔化塑料。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自觉主动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自觉实施废弃塑料规范分类回收。五、结语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实现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弃塑料高值利用及终极塑料垃圾安全处理,必须从塑料合成、加工、应用和处理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治理。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监管,强化塑料回收利用领域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通过群防群治措施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以促进废弃塑料的污染控制和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作者简介王琪 轻工装备(塑料加工装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塑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如固相力化学加工,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 瞿金平 轻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石碧 皮革化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皮胶原高值转化利用研究。
  • 一次性发泡餐具将解禁 质检部门正制定准入文件
    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称作"白色污染",14年来一直禁产禁用且多次查处。但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的一纸"21号令",却将它突然解禁。食品包装专家和多家餐盒企业指出,发泡餐具目前缺乏产品标准、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成熟完备的回收机制,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文件解决这些问题。   昨天,记者从相关权威人士处了解到,质检部门正准备起草有关准入文件,此后发泡餐具才能真正实现重新上市。   被禁每年仍销150亿只   解禁源于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进行局部调整,其中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其实早在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官网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就曾提出,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保护环境和加强回收再利用的原则下,制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准入条件,建立和制定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及相关标准等。上述工作完成后,择机将其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这实际上就为此次解禁铺了路。   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在90年代造成大量"白色污染",开始在铁路、航运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此后全国范围内淘汰发泡塑料餐具,至今已有14年。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指出,由于发泡塑料餐具比此后的非发泡餐盒相比价格低廉,有市场需求,"现在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明里暗里继续生产着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只的销售量".   质检正准备起草准入文件   昨天,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多家餐具企业指出,产品标准、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成熟完备的回收机制,仍是制约发泡餐具解禁的"3大难",但目前都无明确答案。   记者昨天从相关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相关产品处已得知发泡餐具从淘汰目录中删除的消息,由于发改委21号令到5月1日才生效执行,所以质检部门正在准备起草有关准入文件,此后发泡餐具才能真正实现重新上市。   专家和一次性餐盒企业都认为,应尽快建立包括发泡餐具、非发泡餐具在内的塑料回收体系,同时可参考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发泡餐具厂家按标准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   ■ 分析   发泡VS非发泡:各有优势应由消费者选择   北京一家曾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企业的总经理表示,发泡餐具问题虽多,但也有优点:生产透明餐盒一个需要20多克原料,而发泡餐具只需四五克,节约资源且价格也便宜。应该让消费者自己根据需要来选择,比如要装点米饭,就可以用发泡餐具,要装热的肉菜,或者想带回家在微波炉加热的,就选非发泡餐具。   他说,发泡餐具在日本、欧美等很多国家都正常生产使用。对于5月份后是否重新生产,他表示要等相关具体政策出台。   不过,一些非发泡餐具企业看法不同。一名负责人就认为,发泡餐具虽有上述优点,但它体积大、占地大、运输费劲,回收费用也大,综合成本加起来并不会比非发泡餐具少,"即便国家政策允许生产了,也并不打算进入发泡餐盒行业。"
  • 如何拯救你 那些被污染的细胞
    污染是细胞培养的大敌。预防和避免污染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一开始就要十分重视,防止污染,否则会前功尽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污染的类型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不仅仅指微生物,而且还包括所有混入培养环境中的、对细胞生存有害或造成细胞不纯的物质,包括生物和化学物质。   1、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实验室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即使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了抗菌素,也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引起污染。最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杆菌以及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又以白色葡萄球菌较常见。   培养细胞受细菌污染后,会出现培养液变混浊,pH改变。污染后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胞内颗粒增多、增粗,最后变圆脱落死亡。   2、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最常见的真菌有烟曲霉、黑曲菌、孔子霉、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   培养细胞受真菌污染后,可见培养液中漂浮着白色或浅黄色的小点,有的散在生长,培养液一般不发生混浊 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丝状、管状或树枝状的菌丝纵横交错在细胞之间或培养基中,有的呈链状排列。   真菌污染后,细胞生长变慢,但最后由于营养耗尽及毒性作用而使细胞脱落死亡。    丝状菌污染   3、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最小直径0.2&mu m,一般过滤除菌无法去除它,光镜下难以看清它的形态结构。开始不易发现,能在偏碱条件下生存,对青霉素有抗药性。多吸附于细胞表面或散在于细胞之间。   培养细胞受支原体污染后,部分敏感细胞可见细胞生长增殖变慢,部分细胞变圆,从瓶壁脱落。但多数细胞污染后无明显变化,或略有变化,若不及时处理,还会产生交叉污染。 阳性 阴性   4、病毒污染   组织细胞培养过程中,如果没有除去潜在的病毒,就会产生病毒污染。目前,从原代猴肾细胞的培养中已发现不少于20种血清性病毒。   尽管病毒污染的细胞不影响原代培养,但生产疫苗是不安全的。因此,潜在病毒是细胞大量生产和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难题。   5、非同种细胞污染   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的器材和溶液没有严格分开,往往会使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细胞都被HeLa细胞所污染,致使许多实验宣告无效。   非细胞培养物所造成的化学成分的污染也偶有发生,大多是由于细胞培养所需物品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带入一些有毒化学物质所致。   (二)污染的鉴别   1、细菌、真菌污染的检测  (1)肉眼观察   细菌、真菌污染常在传代、换液、加样等开放性操作之后发生,而且增生迅速,若有污染,在48小时内可明显观察到,例如培养液变混浊,或略加振荡有很多漂浮物漂起。   (2)接种观察   采用普通肉汤接种或用未加双抗药物的培养液接种,也可发现是否有污染。   (3)镜下观察   在倒置显微镜的高倍镜下可见培养液中有大量圆球状颗粒漂浮,即为细菌污染。   若细胞之间有丝状、管状、树枝状或卵形的物质常为真菌污染。   2、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1)相差显微镜观察   直接取少许培养液滴在载物片上,再盖上盖片观察,支原体在镜下呈暗色微小颗粒,多位于细胞与细胞之间,有时可见类似于布朗运动的表现。应注意与细胞破碎溢出的内容物如线粒体等相区别。   (2)荧光染色法观察   用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此染料能与DNA特异地结合,可使支原体内的DNA着色,荧光显微镜下支原体呈绿色小点,散在于细胞周围或附于细胞表面。   (3)电镜检测   若条件许可,可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观察。一般在细胞培养48~72小时,细胞接近汇合前,用胰酶消化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后进行固定、包埋、切片后才能进行观察。    支原体扫描电镜图片   (4)培养检测   将细胞悬液5mL加入45mL支原体肉汤培养基,培养14天后观察肉汤培养有无雾状沉淀,然后取0.5ml加入已冷却到50℃的培养基中,再用琼脂培养基做分离培养,37℃培养3天观察有无&ldquo 荷包蛋&rdquo 菌落出现。   3 、病毒的检测   1) 应用电镜技术快速诊断动物病毒病    冠状病毒电镜图   2) 逆转录_聚合酶链反应RT_PCR检测病毒   (三)污染的清除   培养细胞一经污染,多数较难处理。如果污染细胞价值不大,宜弃之 在寻找原因后彻底消毒操作室,复苏或重新购置细胞,再培养。   若污染细胞价值较大,又难于重新得到,可采取以下办法清除。   一、细菌和真菌的清除   1、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杀灭细菌较有效。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好。预防用药比污染后再用药效果好。预防用药一般用双抗生素,污染后清除用药需采用大于常用量5~10倍的冲洗法,于加药后作用24~48小时,再换常规培养液。此法在污染早期有效。   二、支原体的清除   1、用MRA处理   用MRA(Mycoplasma Removal Agent)处理细胞,每4天换一次液,连续处理15天以确保细胞纯洁健康,效果好.   2、用清洗纯化法清除支原体污染的方法   细胞营养驯化&rarr 优质细胞群的筛选&rarr 细胞清洗&rarr 反复离心洗涤   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细胞、微生物质量和悬液的浮力差达到清除支原体的目的。由于支原体个体小且除发酵支原体外多为细胞外寄生,所以通过反复洗涤细胞和低速离心换液使其中潜在的支原体数量降低至极限。   如结合敏感抗生素的抑杀作用,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药物辅助加温处理   先用药物处理后,再将污染的组织培养物放在41℃培养18小时,可杀死支原体,但对细胞有不良影响。   4、使用支原体特异性血清   用5%的兔支原体免疫血清可去除支原体污染,因特异抗体可抑制支原体生长,故经抗血清处理后11天即转为阴性,并且5个月后仍为阴性。但此法比较麻烦,不如用抗生素方便、经济。   (四)、污染的预防   预防是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生污染的最好办法。只有预防工作做在前,才能将发生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程度。   一般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添加抗生素   2、从物品、用品消毒灭菌着手   细胞培养所用物品清洗、消毒要彻底,各种溶液灭菌除菌要仔细,并在无菌试验阴性后才能使用。   操作室及剩余的无菌器材要定期清洁消毒灭菌。   3、从操作者做起   (1)进无菌室前要用肥皂洗手,按规定穿隔离衣。工作开始要先用75%酒精棉球擦手、擦瓶口和烧灼瓶口。   (2)操作者动作要轻,必须在火焰周围无菌区内打开瓶口,并将瓶口转动烧灼。操作时尽量不要谈话,若打喷嚏或咳嗽应转向背面。   (3)操作时要常更换吸管,一旦发现吸管口接触了手和其他污染物品应弃去。实验完毕用消毒水浸泡的纱布擦台面。   4、防止细胞交叉污染   在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操作时,所用器具要严格区分。   在进行换液或传代操作时,注射器和滴管不要触及细胞培养瓶瓶口,以免把细胞带到培养液中污染其他细胞。   细胞一旦购置或从别处引入,均应及早留种冻存,一旦发生污染可重新复苏培养。   5、无菌室的彻底消毒   1) 0.1%新洁尔灭全面彻底擦洗无菌室   2)甲醛熏蒸法:甲醛是一种广谱灭菌剂菌,其水溶液和气休对各种细菌、芽孢及真菌等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
  • 环保部总工程师:中国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未改变
    面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环保部门将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ldquo 同呼吸,共奋斗&rdquo 。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表示,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继续破解难题。   万本太是在日前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指导,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四届&ldquo 低碳发展· 绿色生活&rdquo 公益影像展上说这番话的。   他表示,当前,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不过万本太提醒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因此,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万本太表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的&ldquo 中国梦&rdquo ,需要全社会携手不懈努力奋斗。他呼吁广大公民从我做起,从植树种花、节约用水、拒绝白色污染等小事做起,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健康、实用、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 昆明一河流受污染变“牛奶”河 村民称水味辛辣
    2013年3月20日,云南昆明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田坝,村民刘得平来小江挑水。他明知道小江水已经受到污染不能使用,但断水半月的他家没有别的选择。 3月21日,一位村民拿着两瓶水,里面是小江水和普通矿泉水的对比。 3月21日,昆明东川汤丹镇洒海村。两股不同颜色的江水汇合,乳白色的水是小江的受污染水源。 3月20日,云南昆明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小河边组,三个孩子在河滩上玩耍。 小江上游,一个正在往河水中排污的排污口。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流经着这样一条河,沿岸的村民称其为“牛奶河”。当地工矿业排放的尾矿水,直接注入了这条河流中,使其变成了牛奶般的白色。沿岸村庄的灌溉和饮用水受到极大影响……   辛辣的河水   2013年3月20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田坝。村民刘得平从离家2公里多的小江中,挑了10多担水倒入自家的水窖中。   他家住在山坡上,半个月的干旱,家里已经断水了,刘得平不得已挑了小江的水回去,准备用来喝。   刘得平告诉记者,这个水直接喝不得,需要沉淀3天以上才能将上面一层取出来用。但这水怎么弄都脱不了一股辛辣的味道。   面对同样情形的,还有72岁的魏大爷。他家住在拖布卡镇的格勒村。   魏大爷看着乳白色的江水灌入他的花生地里,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说,用这样的水庄稼长不好,产量低,容易病虫害。浇完水的地面上,会起一层白色的不知名粉末。   魏大爷家中的水窖里还有些存水,但如果再有个把月不下雨,他也要开始喝小江水了。   一江两色的“奇观”   东川区开采铜矿的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东川成为云南重要的工矿区,小江里的尾矿水就来自沿岸大大小小数十家矿业企业。   村民说,2012年举办泥石流汽车拉力赛,当地政府让选矿、洗矿企业停产数日,那些天,小江河水都是清亮的。   污染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近两年,持续的干旱让雨水变得稀少,小江里的白色河水变成了岸边居民饮用水的无奈选择。   这些带着白色黏稠尾矿水的小江,流经70多公里,最终在昭通市巧家县蒙姑乡、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乡、东川拖布卡镇格勒村三地交界处,汇入金沙江。   两江交汇处,金沙江的一侧呈现自然的土黄色,而小江一侧是乳白色。一条河道里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色水”,最后再融为一起,流向远处。   亟待整治   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说法,直接向小江排放尾矿水是不允许的,一经发现将“强制规范,高限处罚。”   岸边的农民们已经对这些尾矿水了如指掌,他们会选择浓度小些时取一些水回家。他们甚至能从江水颜色的变化,判断出这些受污染的河水刺鼻的程度。   不仅是东川人,邻县巧家县的部分乡镇也在被污染之列。   这里原来是比较适合种植的河谷地带,沙地产的西瓜在云南省小有名气。瓜农李先生说,由于污染,他的西瓜已经连续3年亏钱了,他不打算再种了,除非污染情况得到改善。   李先生说,自己亏点钱不算啥,对于这条河的污染和治理,他很担忧。
  • 浅谈限塑令下的生物降解标准和仪器设备
    一、政策背景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正式公布,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在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应用广泛。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会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甚至会影响群众健康安全。中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问题,将塑料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制定“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列为重点改革任务。随后,北京、上海、浙江、海南、广东、山东等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二、塑料降解的标准:塑料的降解,一般从4个方面进行评估:(1)分解能力:最终的碎片化堆肥-这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试验堆肥测试(EN 14045标准):测试材料的标本与生物废物堆肥了3个月。 在这段时间之后,测试材料残留物的质量必须小于原始质量的10%。(2)生物降解性:即可堆肥材料的能力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二氧化碳。该标准包含必须在不到6个月时间内达到至少90%的生物降解的强制性阈值(实验室测试方法EN14046)。(3)生物相容性:堆肥残留物不能对生物成长过程造成负面影响。(4)重金属含量:在规定范围内,且不得对生物产生毒理作用。 三、生物降解性标准:围绕塑料降解的第2个要点,也就是生物降解性,目前常用于塑料生物降解的相关标准有:(1) GB/T 19277.1-2011(等同ISO 14855-1:2005)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方法(2) GB/T 19277.2-2013(等同ISO 14855-2:2007)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通用方法(3) ASTM D 5338 堆肥条件下塑料材料的好氧性生物降解试验方法(4) EN 13432 包装.通过合成及生物降解评定包装可回收性的要求 四、RTK-PBD塑料生物降解仪RTK公司推出满足GB/T 19277.1-2011和GB/T 19277.2-2013标准的塑料生物降解仪,二者区别如下:标准GB/T 19277.1(2011)GB/T 19277.2(2013)反应器数目每组3个每组2个反应器容积至少2 L,建议3 L500 mLCO2测量原理气相色谱或气体分析仪连续测量;碱液吸收固定后,手动滴定或者TOC测定天平称重 RTK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RTK公司自主研发生产RTK-PBD塑料生物降解仪可用于塑料的生物降解性评估,另提供各类实验室生物发酵反应器(如CSTR反应器、UASB反应器、IC反应器、干法车库式反应器等)及其它定制服务。欢迎大家垂询!
  • 山东化工厂污染河水遭官方否认 举报人被判刑
    村民们从化工厂旁的河水中取水,呈深色混浊状。 村民送检,检验结果显示污染极其严重,环保部门却说“没发现污染” 企业否认污染,甚至否认排污口是自己的,却和村民共同委托鉴定机构作受损价值鉴定 而一些举报人的遭遇表明,“谁举报就抓谁”的说法并非谣传———   乳山,那场污染之争   村民求助:“洗小麦的水都是红的”   最近,本报接到山东省乳山市下初镇百名村民联名信,反映山东省威海恒邦化工有限公司(下称“恒邦公司”)污染环境,造成庄稼死亡,村民健康受到损害。信中称———   恒邦公司前身是一个镇办化工厂,因环境污染被关闭停产多年。2006年8月,恒邦收购了这个化工厂,略加改造后投产,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了周边群众生活生产,排出的污水呈现红、蓝、黑、白四色,而且带有强烈刺鼻的气味。废水排入黄磊河,引起水质变坏,鱼被毒死,河水不能灌溉庄稼,原因是废水中含有硫酸和剧毒氰化物。红色的废水流过,河道就成了一条“血河”,下游村民遭了殃。公司烟囱里排放的废气二氧化硫,虽然看不见,但它是无形杀手,导致农作物叶黄杆枯萎缩,轻者减产,重者绝产。   据不完全统计,恒邦公司的“三废”排放污染,导致55亩土地土质发生变化,减产400多亩,绝产100多亩,200多亩树木受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44万元,受损粮田达到上千亩。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威胁,就连食用的小麦洗涮后水的颜色都是红的,有8人因粉尘和废气污染出现过中毒症状。   遗憾的是,我们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但一直未得到查处。   这是一封言辞激烈、充满愤怒的联名信,下初镇史家疃村、下初村、日照庄村三个村庄百名村民签名并摁了手印。   记者调查:污水横流,树干枯竭   11月6日,记者来到恒邦公司所在地———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下初镇实地调查。   恒邦公司位于下初镇下河路两侧,主厂区位于路西,大型化工生产设备依次排列,绵延二百米,两个大烟囱高耸入云,这里主要冶炼黄金、生产硫酸和复合肥 主厂区南端是生产化肥废渣的尾矿区,堆放着大量灰白色的磷石膏矿渣,如山峦起伏跌宕,但却无任何遮盖。路东是一片尾矿区,主要堆放生产硫酸、冶炼黄金的废渣———红土。   记者走进红土尾矿区,看到门内贴有“危险废物”的黄色警示标志,偌大的尾矿区堆积着如山的红土,山顶上有几个工人正在用帆布遮盖新堆积的红土。现场一位工人告诉记者,“红土因含有氧化铁而显红色,其中含有剧毒氰化物”,旁边的集水池收集着进出车辆洗涮后的废水。记者看到,集水池的水呈红色混浊状。   记者在现场明显感到有一股刺鼻的气味,采访一天感觉头部昏沉。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红土尾矿区东侧。记者看到,挡土墙已经用水泥抹了一遍,依稀可见外渗的红色斑痕,尤其是墙的根部极其明显。墙根下还有几潭混浊的积水,积水边缘的淤泥简直如同鲜血一样。   紧邻红土尾矿区的是一家砖厂。这家砖厂主人宋文春反映,“只要一刮风,红土浮尘吹得满天飞,人吸了头痛、恶心、压气,难受得不行,尤其是去年特别厉害,今年有所改善。”   “正常情况下,水中的氰化物含量应≤0.05,但旁边河水的测定值达到617,超标1.2万倍。”宋文春拿出一份由乳山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所作的检测报告,采样日期是2008年10月7日。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死人才怪呢!”几位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砖厂东边是一片杨树林,由宋建林、宋协阳等几户村民承包。因为遭受污染,这些村民的命运被紧紧系在一起。   在林地里,宋建林一挥手就折断一颗干枯的杨树,“老百姓都拿去烧火了。”他说,从2007年5月开始,杨树出现叶黄脱落现象,逐渐枯萎,死了3000多棵,受损面积达60多亩,损失达到100多万元。   记者看到,这片林地里很多树木成片死亡,干枯的树枝在风中摇曳,树皮用手轻轻一撕就掉了下来,树干已经枯槁,而一旁河沟里混浊的污水正在源源不断地流进黄磊河,河沟上游延伸到了化工厂的脚下。   “红土经过雨水冲刷流进林地,树根出现腐烂 红土浮尘刮过来,落在树干上烧焦了树皮。”宋建林说,“起初,我们不敢确认树死与红土有关,经过司法鉴定,证明了我们推断无误。”   2007年8月,烟台富运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实地鉴定。记者查看了这份鉴定报告,该报告认为“杨树死亡与化工厂排污及粉尘有因果关系。”   恒邦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向记者证实,污水排出去就流到河里,尤其是下大雨的时候往外排。水相当厉害,流到草里草都死了。他还用“熏人、压气、头痛”描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   宋建林介绍,2007年9月,他委托烟台富运司法鉴定中心对杨树受损价值进行了评估,经鉴定受损134万元,但这个评估价值没有得到恒邦公司认可。2008年5月,恒邦公司和他又共同委托威海方盛价格询证有限责任公司,对死亡杨树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额为59万元。   “如果没有污染,恒邦怎么会要求二次评估?”宋建林说,恒邦承认了污染,但直到今天,一分钱也没赔。   恒邦:“不是我们排的水”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找到恒邦公司三处排污口。   在公司大门外北侧桥下,记者看到石头缝里不断往外涌动红褐色的水流,涓涓细流汇聚排入洪山小河。在主厂区南端,下河路有两处排污口正在往外流混浊的污水,其中一个排污口旁就是堆积如山的磷石膏粉,河沟底部是白色的沉淀物,与灰白色的磷石膏粉颜色相近。   11月6日下午,恒邦公司副总经理胡书山接受了记者采访。   胡经理介绍,公司是烟台恒邦集团的上市子公司,年产20万吨磷铵,8万吨硫酸及1吨黄金。他承认公司去年确实有污染问题,“去年有村民反映,赔了几万元。”   “我们今年投资50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红土里的氰化物含量仅为千分之一,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的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水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不存在外排的问题。我们是山东省化工企业的样板工程,全省都在向我们学习。”胡经理还告诉记者,“我说了不算,你可以到环保局去查。”   接着,胡经理回答了记者几个问题。   记者:村民们反映污染问题为什么如此强烈?   胡经理:以前的老化工厂因为污染每年都要赔老百姓,我们今年一分钱都没赔。我们现在不赔了,老百姓就不满意了,这是老百姓吃甜头吃惯了,是个人利益没达到在作怪。   记者:村民说压气、刺鼻,是怎么回事?   胡经理:不可能压气,我们好几百号工人在这里工作,还不活了?   记者:砖厂和树林里的红土是哪里来的?   胡经理:红土是老化工厂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红土绝对到不了树林里。树因虫病而死,有林业专家的鉴定。   记者:既然没有污染,村民为什么要投诉?   胡经理:这是个别人在捣乱。宋建林想让公司收购他的林地,就漫天要价,公司没满足,他就到处告状,“刁民”一个!那个砖厂不挣钱,老板就整天给我们找毛病。   “宋建林捣乱,影响了恒邦集团上市,我们老板就给公安局打了个电话,关了他几个月。”胡经理毫不避讳地说。   为证实公司不存在污染问题,胡经理和环保科长刘现猛带记者查看了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设备的确在运转。在记者的要求下,又一起查看了主厂区南端的两个排污口。   “这是山上一个砖厂流下来的废水,从我们厂区经过,不是我们的水。”刘现猛指着一条沿厂区围墙而下的水沟告诉记者。   “这水的PH值合格,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胡经理补充道。   11月14日,宋建林又专门从这个排污口取样,经威海市水务水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检测,推翻了恒邦公司的说法。   “PH值根本不合格,所含氨氮、硫酸盐超标,这些成分与化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成分一致。”宋建林说。   村民们也向记者反映,山上的砖厂根本就不往这边排水。   “砖厂没有废水可排,水沟里的白色沉淀是磷石膏粉。”乳山环保局一位领导也否认了恒邦公司的说法。   环保局:“没有发现污染”   11月7日,记者采访了乳山市环保局副局长刘阳。   关于树木死亡,刘局长告诉记者,省市有关部门都来做过调查鉴定,结论是树因虫病而死,与污染没有关系。“树死与红土有无关系,我说不明白,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这方面有林业专家的鉴定。”   记者在该局看到了林业专家的鉴定———《乳山市下初镇恒邦公司周围杨树生长异常的调查结论》。这个结论由恒邦公司委托山东农业大学三名专家调查得出,认为“杨树生长异常与病害有关,与恒邦公司污染物排放没有关系”,调查日期为2007年10月。   对于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刘局长介绍,恒邦公司的化工项目由威海市环保局检查验收,经审批是合格的。“我们认为,企业很正规,也很好,但不能保证不偶尔出现一次问题,谁也保证不了。”   他告诉记者,因为危险废物处置不当,去年曾处罚过一次恒邦公司。“我们后来接到过群众的举报,再去检查没有发现污染问题。”   该局法宣科长李中珍还给记者提供了另外一份材料,以证实恒邦不存在污染。这份材料是乳山环保局上报市信访局《关于恒邦排放的废料和废水导致树木受到污染死亡信访件办理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恒邦公司污染物达标排放,没有发现废水排入河流及尾矿渣产生扬尘现象”,报告日期为2007年11月。   “之所以存在上访告状的问题,有多种因素,主要是老百姓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企业也有企业的利益。”刘局长告诉记者。他坦言,化工企业在全国是污染大户,乳山环保局抓得很紧,经常不打招呼去检查,并告诉记者,“这件事应该冷处理”。   11月1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参与调查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刘教授。刘教授审慎地告诉记者:“我们针对树木落叶、死亡的现象,由三个不同专业的专家,通过现场调查、测定分析,进行综合判断。我们不是司法鉴定,没有资质。”   “你还是去采访牵头调查的朱教授吧。”刘教授谨慎地表示,委婉地谢绝了记者。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证据法学博士刘品新。他认为,“司法鉴定一般要高于调查结论”。   刘品新表示,调查结论其实是专家意见书。从形式上看,法律证据共分七种,不包括专家的调查结论,“严格地说,它没有证据的名分,存在瑕疵。”   “谁举报,就抓谁”?   宋建林说,从2007年5月,他几次跑到乳山市环保局报案,打了几十次电话催办,却一拖再拖,后来又找信访局、打市长电话,结果不了了之。“无奈,我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结果影响了恒邦公司上市,我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007年12月5日,宋建林被拘留。2008年4月29日,宋建林被烟台市牟平区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犯罪事实”是,宋建林寻衅滋事两起,致一人轻微伤,损毁财物1400元。   因为办案过程中对宋建林造成损害,2008年6月,牟平区公安分局向宋建林道歉并给予5万元补偿,条件是“保证以后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这份协议上有牟平区公安分局一位领导的签名。   “我并不愿意接受这份违心的协议,他们给我造成了精神和身体上双重伤害。”宋建林说。   因为举报,宋建林连累了家人。   “我们遭到了恐吓,被迫离婚。”宋建林的前妻李丽媛掩面而泣,“他进去那一天,我也被抓进去了,一呆就是26天”。   李丽媛擦了擦眼泪接着说,“我们有证据证明恒邦公司让公安打击报复我们,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曾告诉我,"恒邦公司直棍子打不着你,歪歪棍子也能打着你!"”   “看到我的"下场",村民们都害怕了。”宋建林说。   “宋建林都抓起来了,你别再找事。”宋文春称他到乳山环保局反映得到这样的答复,“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对我的话负法律责任”。   采访中,一些接受采访的村民不敢公开露面,很多人说:“请替我保密”。当地坊间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谁举报,就抓谁”。   畏惧的,可能远不止于村民们。11月中旬,村民们准备对污水再进行一次检测,想请公证机构公证:“我们和威海市公证机构已谈好污水采样公证,11月12日去交费时,公证处拒绝受理,又把我们推到乳山,但乳山市公证机构却说他们没有公证能力。”
  • 浙江嘉兴纺织基地竟成污染基地
    浙江省嘉兴市的王江泾镇自古以来就是丝绸重镇,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目前,在王江泾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已达200多家。那么为了更好地发展纺织印染业,当地兴建了王江泾工业园,工业园以织造业为主导,汇集了多家化纤和印染企业。这样的规划看起来是不错的,那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一起来看。   进入嘉兴市王江泾镇工业园区,宽阔的马路两旁,各类纺织、印染企业连成一片,其中有很多都是新建的厂房,俨然一片现代化工业园的景象。然而,每当路过工业园里的河流时,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一股恶臭味也扑面而来。工业园区里很多地方污水横流,臭味熏天。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那肯定难闻,好像都是染厂里面的,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那里面太臭了。”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臭的不得了。”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是挺难受的,所以我们都不喜欢走这条路的。”   强烈刺鼻的恶臭就来自王江泾工业园里的这些小河流。记者看到,这些河流的水面不是发白,就是发黑,没有一条是正常的颜色。在其中一条小河上,我们看到有个管道在排出乳白色的液体。在另外一条上,管道排出的是褐色的液体。附近居民告诉我们,以前河里的水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又脏又臭。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以前水清的很,还在里面洗衣服,现在不行了,以前还洗洗澡,现在太黑了,脏的很。这个味道几年都是这样。”   我们注意到,这些排放的污水旁边就是各个纺织印染企业,那这些污水是不是它们排放的呢?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应该是染厂的吧,染厂嘛,一般气味都比较大,然后旁边的河也不是很好。”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好像都是染厂里面的,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那里面太臭了。”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我在里面上过班,在染厂。那个水臭的不得了,虽然是处理过的,但是还是很臭的,还是很脏,根本不能碰的,有很多化学东西的,他们加了很多硫酸之类的东西进去的,反正还是有味道的。”   浙江嘉兴:部分企业排污超标不认账   表面看上去一派繁荣的工业园,居然污水遍地,那么,那些排到河里又脏又臭的液体到底是不是污染物?又是哪一家企业排放的呢?我们的记者从工业园区里的河水取了样,继续进行调查采访。   在王江泾工业园区里,记者和当地居民在有污水排出的三处水域取了样,一瓶呈乳白色,一瓶呈淡绿色,还有一瓶非常浑浊,悬浮物很多。为了证实这些水样究竟是不是污染物,记者将这三瓶水样带到嘉兴市环保局检测,在随后出来的化验报告上显示,三瓶水样的属性都比较浑浊。在污染物重要指标COD含量一栏里,这三瓶水样的数值分别是55.5、85.5和138。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的COD也就是化学需氧量含量一般要达到15,最坏的地表水质COD也不能超过40。而这三品水样COD含量都超过了地表水标准,其中第二瓶、第三瓶甚至超标1倍多和2倍多。一般情况下,化学含氧量COD含量越低越好,否则,会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让活水变成死水。然而,在采访中,这里一些纺织印染企业的工作人员却不承认这个事实。   记者:“那些臭味是从哪里来的?”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某企业工作人员:“不可能,没有的吧。”   记者:“你没有闻到吗?”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某企业工作人员:“没有。”   记者:“很多人都说味道很难闻。”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某企业工作人员:“可能是我们厂里的污泥吧,印染厂。没有了,现在一点水都没有了,现在任何的印染厂的水都是我们自己处理的,一点水都不往河里排,河里排了逮住了是要停产的。”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工业园附近居民:“管子在底下,他们偷放的。”   浙江嘉兴:马克西马公司废水直排   嘉兴王江泾工业园区的企业都说污水不是自己排的, 我们记者走访的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也介绍说,王江泾纺织工业园区内所有的工厂废水都会通过统一的管网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不可能存在污水直排现象,那么王江泾工业园区内的污水又是从哪里排出来的呢?   在记者的要求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副局长包锋和记者在王江泾纺织工业园区内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在工业园区的一条河沟内,我们看见一股股黄褐色的污水直接从雨水管道中排出,而这两天嘉兴并没有下雨。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副局长包锋:“这些水不正常 我们一定要严查 我打电话让执法大队过来 顺藤摸瓜 看到底是从哪个厂家排出来的。”   十五分钟后,嘉兴市秀洲区环境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马上进行污水取样。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环境执法大队工作人员   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废水直接排放到雨水管道的呢?工作人员准备顺着下水管道逐一排查,看究竟这些废水到底来自哪里。   在掀开了十几个下水管道井盖后,在离一家工厂五米的院墙外面,持法人员发现了问题,污水从一个非常隐僻的暗道中排到雨水下水管道中。   污水可能是从这家叫马克西马的织布厂偷排出来的,记者跟着执法人员进入了这家工厂进行明察。   经过反复查看,环境执法人员终于查出,是马克西玛公司的工业废水处理管道直接接到了院墙外的雨水下水管道中。   浙江嘉兴:印染企业废气污染亟待解决   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说,马克西马织布有限公司的工业污水应该排放到统一的管网,然后再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工业废水应缴纳处理费2.5元,但马克西马公司究竟偷排了多少工业废水,他们还要进行核算。一家偷偷排污的企业被环保执法部门逮了个正着,那么嘉兴王江泾园区内的其它印染企业,排污情况又怎么样呢?排污企业只有一家么?我们记者继续在园区内进行了调查。   记者跟随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副局长包峰顺着另外一条排污口,准备进入这家离排污口最近的锦丰染整的公司进行检查,可首先就遇到了工厂保安的阻拦。半个小时后,工厂负责人才出来带领我们进入了他们的污水处理现场。   浙江省嘉兴市锦丰染整公司负责人:“我们厂里的水,包括下去的水我们都接起来的,你们采的那些可能是他们拦起来的死水啦,不是污水。”   在另外一家印染企业的环保监测日志里,我们看到污水处理各个环节的记录做得非常仔细,污染处理最后一个环节出口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含量也低于当地环保部门最低标准500数值的要求。但是记者也发现,有些时段出口水的COD含量并没有标记。半年前日志本上的字迹非常的新,而且字迹统一。 采访中我们也找到了工业园区内恶臭味的污染源,就是这些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池,他们称为而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   浙江省嘉兴市锦丰染整公司负责人:“确实有味道,这个是二次污染,就是我们生化处理以后在里面加肥料,加菌种曝气以后可能确实有这个味道出来。”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环保局副局长包锋:“这个事情我们局里也高度重视,这个情况我们也已经知道了,我们正在跟那个环境科学学会研究,怎样能够消除这个异味,目前正在研究当中。”   背景链接:水污染成纺织业最大环保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印染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占全球的产能份额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印染业中规模第一的国家。但在印染业的快速发展中,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作为耗水和排污的“大户”,印染业中的水污染已经成为纺织工业最大的环保问题。   纺织工业分为十几个子行业,污染涉及面较宽。其中印染废水污染较为严重,其特点是废水量大,水质复杂,有机物浓度高,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多,色度深,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目前全国印染加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区,是纺织工业废水处理的重点。   目前,印染废水治理以集中处理为主,部分大的印染企业单独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绝大部分印染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但由于各地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水环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样,经处理后排放的印染废水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 发改委@你,想听听你意见
    p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开设“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专栏,在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可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 /p p   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 /p p   一、对具备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消费场景、作业工序以及商品品类等的建议 /p p   二、对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纸基包装、可降解材料等),具备推广应用替代产品的情形的建议 /p p   三、对尚不具备禁止使用或替代条件,需对塑料制品使用进行规范管理的情形的建议 /p p   四、其他有关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意见和建议。 /p p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对此次意见征集的背景做出说明。其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p p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希望借此专栏汇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p p   事实上,“限塑”制度的完善已是当务之急。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执行已有十年,关于该政策效应逐渐弱化的讨论屡见报端。而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带来的新问题,也对“限塑”提出新要求。 /p p   有媒体报道,数据显示,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p p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也坦言,长期以来,不同形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居民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会引起“白色污染”,不规范处理塑料垃圾存在着环境风险。 /p p   其实,围绕“限塑”相关政策的调整计划在2017年11月就已提出。2017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的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 /p
  • 电镜-拉曼联用助力在环保领域科研——自然环境下风化微塑料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罗泽娇教授课题组联合地球科学学院佘振兵教授课题组发表了一篇利用电镜、能谱、拉曼和红外研究自然界中风化微塑料的新成果。 自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微塑料的危害是成为了制造环境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由于体积小,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也容易被水体稀释),但微塑料一旦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与一般的“白色污染”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微塑料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一般认为老化或风化会增强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能力,以往关于老化或风化的塑料表面变化的研究大多是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光氧化或化学氧化进行的,但自然环境中风化的微塑料的降解过程比实验室模拟中的降解过程更为复杂。所以研究自然界风化的微塑料的表面变化对于了解微塑料污染的持久性和小型微塑料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罗泽娇老师的课题组的董明潭同学运用了扫描电镜、能谱、拉曼和红外光谱综合分析了风化微塑料的光谱特征与表面变化。图1:环境中风化微塑料的SEM图像(a~d为PE,e~h为PP)相比于标准塑料的光滑表面(图见论文补充材料),风化后塑料的表面是粗糙且不规则的,有裂纹、破裂、缺口、凹坑等,PP比PE具有更多的裂口。上图的c~d显示了塑料的表面层状剥落过程,提示风化过程会产生更多更微小的微塑料甚至纳米塑料。 图2:(a)二次电子图像;(b)碳元素EDS面分布;(c)氧元素EDS面分布图(d)线扫描 微塑料的SEM图像反映了内外层的形貌的明显差异,EDS分析发现风化的外表面氧元素含量较高,碳元素含量低;而与之相反,光滑的内表面,氧元素(含量较低,碳元素含量高, 风化的外表面的O / C比约为0.1-0.5,无风化的内表面的O / C比为0.01-0.03。互补的C和O元素图表明,O/C比是判断氧化程度的潜在指标。EDS还揭示了PET和PVC表面上的钛,这与用作阻光剂的二氧化钛有关。图3:PE微塑料碎片的拉曼光谱(左)和ATR-FTIR光谱(右) 研究发现拉曼光谱在鉴定环境微塑料中具有巨大潜力,而光谱和元素分析相结合可用于破译自然条件下的微塑料降解过程,并且初步建立了包括124个风化微塑料拉曼光谱的风化微塑料拉曼光谱数据库(RDWP),以用于准确识别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并且向所有用户开放。 自2014年 TESCAN 正式推出扫描电镜和拉曼联用系统—RISE显微镜,这是台真正实现实用化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设备,因为它独特的功能和应用创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已经有了很多重量级用户,它的科研和分析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发现。TESCAN RISE电镜-拉曼一体化系统
  • 微塑料登上世界最高峰|上海净信冷冻研磨仪解决塑料难题
    珠峰是一个遥远、纯净的地方,在世界之巅却发现了微塑料的痕迹!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20日报道,首次在珠峰上发现直径不足5毫米的塑料微粒。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伊莫金纳珀及其同事从珠穆朗玛峰多个地点采集了8个900毫升的溪水样本和11个300毫升的积雪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在所有积雪样本和3个溪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报道称,“污染最严重的样本来自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大本营,那里是珠峰上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每公升积雪含有79个微粒。最高取样地点位于海拔8440米处,即位于珠峰峰顶下方408米处,该样本中每公升积雪含有12个塑料微粒。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的微塑料大都源自合成纤维,包括聚酯纤维和丙烯酸纤维,系制作登山者衣服和装备所用的材料。“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全球各地收集的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足迹遍布从北极到河流、深海。那么,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由于学术界对于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普遍的共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为微塑料。相比于“白色污染”塑料,因微塑料体积小,意味着就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而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这就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它的污染分布如何呢?这些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的污染物,能从大块塑料制品上脱落下来,轻易排入外界环境中,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    大气中:纺织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超细合成纤维、工业上材料切碎和磨削等加工产生;质轻,可作为污染物载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水域中:塑料污染主要来源,海洋、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居民饮用水中均已发现;市政污水排放、大气微塑料干湿沉降、工业产生塑料废弃物、纺织行业废水排放、个人日用护理品及其包装等。    土壤中:市政污泥的土地利用、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农用地膜的残留分解、大气微塑料的沉降、地表径流和农用灌溉水的带入等;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富集。    上至世界之巅,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沟,微塑料可谓无处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会摄入70000颗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如何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但这类无孔不入的物质无疑为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加强对微塑料的研究,尽早提出可行的塑料减排和处理方案。    提到塑料研究,不得不提塑料的前处理。由于塑料制品对温度极其敏感,且加热后会变形、变性,只有在超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所以,在样品前处理这块着实让科研工作者头疼,因为常规的仪器根本搞不定它。    上海净信浸入式液氮冷冻研磨仪(JXFSTPRP-MiniCL),却完全可以做到!    这款仪器体积小方便携带,拥有三项专利,真正的液氮冷冻,全程-196度低温下研磨粉碎。保持了生物物质活性,确保易挥发物质的保留;防止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受热降解,对热和机械压力敏感的代谢物、异构体和复杂化合物保持原有的敏感特性物质。传统需要五分钟的粉碎研磨,而本设备只需要三十秒,称得上是研磨界的终极手段!
  • 拒绝光污染,到底有多难
    ■新闻缘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造光源的使用,对夜空的纯净度和能见度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在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的特别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特别强调了对于天文台站所在地夜空的保护,以及在教育方面需要提高全球公众的抵制光污染的意识。光污染不仅仅是天文学家们面临的问题,也涉及到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健康、低碳节能、全球环境生态、野生动物保护、城乡建设、供电照明产业等领域。   你是否曾被城市中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探照灯等强光束刺疼了眼?阳光照射强烈时,你是否在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墙、光面大理石以及各种涂料等装饰的反射光线下头晕目眩……   经历过上述情形的人肯定不在少数。近些年,“光污染”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实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至今已“埋伏”多年。   光污染危害知多少?   如何衡量光污染?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说:“我认为更科学的光污染定义是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 影响光学望远镜所能检测到的最暗天体极限的因素之一。通常指天文台上空的大气辉光、黄道光和银河系背景光、城市夜天光等使星空背景变亮的效应。”   提起光污染,首先想到的是它剥夺了许多人观赏夜空的权利。“我上世纪五十年代上中学时,生活在广州市市区校园,还能看到银河,并沉醉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里,有充沛的想象力。而现在光污染已使我们的夜空失色,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在远离城镇灯光影响地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   除此之外,它还令我们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据了解,人类长期在光污染影响下会导致视力下降、引发眼疾 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光源让人眼花缭乱,干扰大脑中枢神经。在城市建设中,LED显示屏也在时刻威胁着车辆驾驶的安全 而一些彩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人如果长期被这种灯照射,可诱发流鼻血、白内障、白血病以及癌变。   光污染造成天文观测站选址难?   对光污染问题最为重视的科研领域当属天文观测,目前中国的一些传统的光学天文观测站也在或多或少地受到光污染影响,许多光学望远镜因此而达不到设计观测极限星等指标。   “我从1963年开始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工作,深感光污染对天文研究的危害。”王思潮说,“泰布(Table)天文台在美国并不出名,我曾去那里做过小行星光电测光观测。早在1966年文革开始以前,由于南京市灯光的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原台址夜空的天光强度已是美国泰布天文台的好几倍了。到了1985年,紫金山天文台夜天光强度更是泰布天文台的十几倍,紫金山天文台从事三十多年的小行星发现工作,此时已十分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讨论搬迁新观测基地的时候,尽管我们都很舍不得相处多年的紫金山天文台山上原址,但最终不得不接受迁址的残酷现实。”   2009年国际天文年期间,天文学家曾呼吁公众自愿参与“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保护黑暗夜空不受光污染。“但这种短时行为只能起到科普教育功效,无法除根治本。”王俊杰说“所以目前国内外所选天文台址都要远离闹市,周围几十公里内无城市强光干扰。如智利Paranal天文台、西班牙La Palma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等。这些地方天空非常适合天文观测而且远离城市,这一看似并非治理而是逃避的措施实际运行中还仍然是要防止光污染的,如要和当地政府协商进行周边灯光保护,要求已有强灯光加防护罩对地照射等。”   如何抵制光污染?   光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据了解,国外相继制定了诸如《防止光污染条例》《光污染防治法》和《夜间天空保护法》等治理光污染的法律体系,很多地区针对光污染问题进行强制性规范,在照明装置或者是建筑物开建之前,需要获得政府审批。例如日本和美国加州等地针对照明区域进行了分级。   然而我国在光污染立法上目前仍处于空白。王俊杰说:“在我国整治光污染只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只强调应当防治,至于具体如何防治及光污染侵害发生后如何处理则并未提及,也无相应的罚则,不成体系,根本谈不上可操作性。”   近年来,上海、深圳等地不断有媒体报道建筑物灯光、LED屏产生强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事件。光污染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光污染”是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第五大污染,威胁着环境及人类的健康。   “面对我国光污染快速蔓延造成危害的现实,现在已是我国制定反光污染法的良机。”王思潮说,“在过去,我国一些法律的制定明显存在滞后于实际的被动情况。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当光污染问题开始蔓延时,就应及时有针对性的制定法律,控制在早期,这样可大大减少损失,且难度大大减小,事半功倍。反光污染,只要早制定法律,认真执行,并不是很困难。或许还能将坏事变为好事,抢先发展反光污染的新兴产业,乃至将产品出口海外。”   ■连线专家   加强公民对光污染危害的科普   王俊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我认为光污染短期内很难得到全面遏制,特别是白亮污染,这是因为已有的城市建筑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改造,除非有新研制出的防护措施,否则只能等到这些建筑物寿命到期重建时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部门再行考虑光污染问题。而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可以逐步改造,但由于量大也不易短期内得到遏制。而对光污染问题的治理应尽快立法,只有立法,才可能对上述问题逐步遏制。   我们应当为此首先加强公民对光污染危害的教育,要注意控制光污染的源头,做到防患于未然。科研人员在科学技术上也要探索有利于减少光污染的方法。在设计方案上,合理选择光源。   对于国家的科研工程,如需要避免光污染,周边地方政府应配合采取必要的灯光改造及管制措施。如天文台站周边等。   制定出世界上最好的反光污染法   王思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我国应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暗夜保护区,不仅可保护天文观测,还可以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以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让大家有与宇宙心灵相通的视窗。此外,国家还要建立高质量的天文观测基地,集中进行周边环境保护,这样才能与国际竞争。   对于其他身边的光污染,也应规定广告牌的亮度、车灯的光度等等 建议我国在制定反光污染法的同时,积极向公众宣传光污染的危害和对策,这种宣传应普及到每个社区和乡村,上下同欲者胜。   在反污染和治理环境的进程中,我国也不应次次落后于西方,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世界上最好的反光污染法 在开拓防光污染的新兴产业方面也走在西方的前面。   ■延伸阅读   我们身边的光污染   我们身边常见的光污染主要有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是指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墙、光面大理石、釉面墙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白亮眩目。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力会急剧下降,头昏脑涨,心烦意乱,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症状。烈日下驾车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墙反射光的突然晃眼,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指夜幕降临后,城市中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探照灯、激光等强光束照射天空,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这也是对天文台站观测影响最大的光污染。光污染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看不见银河,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据美国一份调查研究称:“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们的灯火使夜空失色”。在远离城市的野外,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城市里却只能看到几十颗。此外,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受干扰失眠难以入睡,这也会造成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彩光污染是指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的光污染。彩色光源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不仅如此,彩光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而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人如果长期被这种灯照射,可诱发流鼻血、白内障、白血病以及癌变。
  • 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有毒物质危及食品安全
    图为农村中一家极普通的农药商店。   “科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规范使用无害健康”、“已纳入农药严格监管”……  无论专家如何解释和安抚,近日“裂瓜”事件中的“膨大剂”三个字,已让不少消费者今夏吃西瓜“望大生畏”。但令人不安的又何止一个什么“剂”?  “不管有没有害,为什么要用它?”这句颇有代表性的疑问,实际上是在指向一个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  记者近日获悉,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  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  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这是一百年前西方农学家发现的中国农业最令人称奇之处。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正在工业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无机能等裹挟着一路狂奔。  如今我们已深陷食品安全困境不得自拔。专家提醒,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 专家称其“白色恐怖”  对“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往往较关注城市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及购物袋等的使用与回收。但记者获悉,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速了耕地的“死亡”。  “我实地考察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张旗鼓地推广、应用农膜,弄得全国山河一片"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如是说。  长期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与退化农田修复的蒋高明,日前对记者讲起他在一些农村看到的几乎被清一白色塑料膜覆盖的农田、山坡的景象时,用“白色恐怖”来形容。  据蒋高明介绍,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在15-20厘米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  令人担忧的还有,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看似干净了,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在蒋高明看来,农膜是现代农业最垃圾的发明。人们利用它得到一部分增产后产生依赖。在脱离了传统锄地做法,不用有机肥、秸秆等养地,覆盖一层农膜就实现了保温、保水、除草、杀虫等目的,表面看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实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在加速耕地“死亡”。无异于“杀鸡取卵。”  60年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00倍  记者被告知,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没用完,都变成了污染。”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两者都因趋利。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蒋高明说。  关于农药,蒋高明掌握的数据是: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国农药总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  蒋高明的农药年施用总量动态变化图显示,1990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70多万吨。  其实,即使没有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对耕地的间接污染已经使之不堪重负。有关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3250万亩。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受到严重污染。  官方也承认目前我国土地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红线”。  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危及食品安全  在蒋高明看来,农业依赖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堪称所谓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危害甚多,不可持续。它不仅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等,使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后,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但危害绝不仅于此,耕地污染还严重威胁到食品、粮食安全。”  蒋高明说,“绕一个圈子,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安营扎寨。”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前不久报道的“镉米”就是例子。  当“锄禾日当午”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被取代,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成为现代农业的“常规武器”时,蒋高明认为“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的农业之本。”  当引起西瓜“爆炸”的膨大剂被公众知晓后,人们困惑的是“为什么要用它”,因为很显然,此举是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  但类似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正像蒋高明所列举: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的生命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缩短至2.5-4个月。“这些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大量泛滥,令各种农药、激素和添加剂充斥城乡食品。”  有种说法,不如此我们就要挨饿,我们的粮食安全会出问题。蒋高明认为,保持目前粮食产量,就农药化肥而言,施用量减半足矣。  人们困惑:我们的食品之源初级农产品,已经在生产中经受了如此化学化、工业化的“洗礼”,怎敢再在食品加工、运输或保存中不加节制地添加各种化学制剂甚至是非食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引自蒋高明刚刚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一书及公开报告《困境与出路:食品消费信心不断下降之时展望生态农业》)
  • 37年把冷板凳坐热,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团队—— 开拓生物制造技术新方向
    在可降解的生物材料研发上摸索了37年的清华大学教授、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最近终于眉头舒展:“这次接近看到曙光了。”  为减少不易降解的石化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可降解材料,生物制造是路径之一。在诸多生物材料中,PHA(聚羟基脂肪酸酯)这一类材料家族,有全过程在水里合成、完全降解、动物可食用等优势,被寄予厚望。上世纪90年代,工业界试图大规模生产时,却遇到成本高、能耗高等难题。相比成熟的化工制造,生物制造PHA材料实在没有竞争力。  从80年代开始,陈国强就在做PHA研究。PHA大规模产业化被认为难以走通时,相关研究迅速降温,有观点认为:作为大宗材料,PHA没有前途。靠着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产业界争取到的资助,陈国强继续研究生物制造技术。“我坚信这是未来发展方向,咬着牙也要把它做下去。”陈国强告诉记者。其间,在科技部有关课题的持续支持下,他探索出了可行的PHA规模化生产方法,但受制于制造成本、复杂的生产流程等,实际应用的范围很小。  生物制造成本居高不下,重要原因是反应过程消耗大量淡水和能量,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巨大,生产过程中出错(染菌)率很高。能不能用海水来替代淡水?实现这一设想,前提是找到适合海水的菌种。2003年,陈国强团队得知新疆有个艾丁湖,这是一个由于酷热、干燥的气候形成的内陆咸水湖。经过多次实地土壤筛选,他们惊喜地发现,两株细菌具有高度耐盐以及快速生长的特性,且不易被其他微生物感染。这正是团队苦苦寻找的理想工业微生物菌株。  但这些嗜盐菌能否充当新一代生物制造的底盘细胞?陈国强带领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方法,改造出适应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的菌株,并从科学上验证:基于嗜盐菌发展“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进行制造不仅可行,而且相比上一代技术有巨大提升。2011年,陈国强团队发表的论文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多个国际科学团队和企业纷纷跟进。沉寂多年的PHA研究,包括使用极端细菌的工业过程,成为生物制造的新热点。  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没人清楚能否走得通。在国家多个科技项目支持下,陈国强开始了另一场远征——规模化生产技术验证。又攻关近10年,他带领团队基于嗜盐菌构建了生物制造的系列核心技术平台,解决了发酵生产中高耗能、易染菌、过程复杂、产物难提取、生产成本高等难题。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化实现,该团队如今都走在全球前列。  “科学研究就像一场冒险,一路走来,我是幸运儿。”陈国强感慨,“37年科研生涯中,走过的弯路很多,失败探索远多于成功。走到现在,源于自己坚信:任何一个研究方向往深处钻研一定会有新发现。”  2021年10月,他带领团队完成200吨发酵罐的PHA开放生产。利用得到的PHA,他们与多个兄弟单位合作,成功制成纤维纺织品、可降解农膜、管材、3D打印材料、医用无纺布以及发光材料等。在合成生物学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制造PHA生物塑料的道路上,陈国强团队使我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看到下一代生物制造从梦想变成现实,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他说。
  • 燃!“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消耗品选择指南来了!
    迪马技术人员为了助力土壤污染防治这个重要的项目,已经推出了“土十条”对应色谱消耗品选择指南,方便大家快速进行选择。检测领域检测项目参考标准对应色谱耗材产品规格货号土壤有机污染物1、多环芳烃HJ 805-2016《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Silica SPE小柱10 g / 60 mL 10/pk63009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16种多环芳烃混标(HJ 805-2016)1000 ug/mL溶于丙酮:正己烷=1:1中,1 mL469492、有机氯农药HJ 报批稿《土壤和沉积物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23种有机氯混标(HJ报批稿)1000 ug/ml溶于正己烷:丙酮=1:1中,1 mL469503、邻苯二甲酸酯类ISO 13913-2014《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GC/MS法》ProElut AL-B glass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206G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11种PAEs混标(ISO 13913-2014 | ISO 18856-2004)1000 μg/mL溶于乙酸乙酯中,1 mL469073种PAEs内标混标(ISO 13913-2014)1000 μg/mL溶于乙酸乙酯中,1 mL469084、石油烃(C10 - C40)ISO 16703:2011《土壤中石油烃(C10~C40)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2 g/6 mL 30/pk65062ProElut Na2SO4 SPE小柱2 g/6 mL 30/pk65512DM-1 或DM-5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7121或7221石油烃(C10-C40)混标1000 μg/mL溶于正己烷中,1 mL46951土壤有机污染物5、挥发性有机物HJ 642-2013《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DM-624毛细柱60 m x 0.25 mm x 1.4 μm772231种VOC混标(HJ 642-2013)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25种VOC混标(HJ 642-2013)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3HJ 605-2011《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DM-624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1.4 μm883759种VOC混标(HJ 605-2011)2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46种VOC混标(HJ 605-2011)2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53种内标混标(HJ 605-2011)2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63种替代物混标(HJ 605-2011)2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576、丙烯腈、乙腈HJ 679-2013《土壤和沉积物丙烯醛、丙烯腈、乙腈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DM-Wax毛细柱30 m x 0.53 mm x 1 μm75517、酚类HJ 703-2014《土壤和沉积物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DM-1 或DM-17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7121或742121种酚类混标(HJ 703-2014)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 1 mL469058、多氯联苯HJ 743-2015《土壤和沉积物多氯联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ProElut Silica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3006ProElut CARB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4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18种PCB混标(HJ 743-2015)100 μg/mL溶于正己烷中,1 mL46903土壤有机污染物9、苯胺类EPA method 8270D《GC-MS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5种苯胺混标(EPA 8270D)1000 μg/mL溶于乙酸乙酯中, 1 mL4695810、硝基苯类EPA method 8270D《GC-MS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4种硝基苯混标(EPA 8270D)1000 μg/mL溶于二氯甲烷中, 1 mL4695911、二噁英类和呋喃HJ 77.4-2008《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DM-5MS毛细柱6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2地下水有机污染物1、多环芳烃HJ 478-2009《水质 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ProElut C18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3106ProElut Silica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300616种多环芳烃混标(HJ 478-2009)1000 μg/mL溶于乙腈中, 1 mL469602、有机氯农药类HJ 699-2014《HJ 699-2014 水质 有机氯农药和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500 mg / 6 mL 30/pk65005ProElut C18 SPE小柱1000 mg / 6 mL或500 mg / 6 mL 30/pk63106或63105DM-3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10134种有机氯和氯苯类混标(HJ 699-2014)100 μg/mL溶于丙酮中,1 mL46904地下水有机污染物3、邻苯二甲酸酯类ISO 18856-2004《水质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GC/MS法》ProElut C18 glass SPE小柱250 mg / 6 mL 30/pk63162GProElut AL-N glass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306G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11种PAEs混标(ISO 18856-2004)1000 μg/mL溶于乙酸乙酯中,1 mL469074、石油烃(C10-C40)ISO 9377-2:2000《水质.烃油指数的测定 溶剂萃取法和气相色谱》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2000 mg / 6 mL 30/pk65062ProElut Na2SO4 SPE小柱2000 mg / 6 mL 30/pk65512DM-5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72215、挥发性有机物HJ 810-2016《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DM-624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1.4 μm883754种VOC混标(HJ 810-2016 | HJ 639-2012)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61HJ 639-2012《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DM-624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1.4 μm883754种VOC混标(HJ 810-2016 | HJ 639-2012)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9616、酚类HJ 744-2015《水质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PLS SPE小柱500 mg / 6 mL 30/pk68005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14种酚类混标(HJ 744-2015)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698地下水有机污染物7、硝基苯类HJ 716-2014《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C18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3106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1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12115种硝基苯混标(HJ 648-2013 | HJ 716-2014)1000 μg/mL溶于甲醇中,1 mL466848、苯胺类USEPA Method 8270D《GC-MS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DM-5MS毛细柱3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15种苯胺混标(EPA 8270D)1000 μg/mL溶于乙酸乙酯中, 1 mL469589、多氯联苯HJ 715-2014《水质 多氯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ProElut Florisil SPE小柱1000 mg / 6 mL 30/pk65006ProElut C18固相萃取膜盘47 mm 25/pk255750DM-5MS毛细柱30 m x0.25 mm x 0.25 μm822118种PCB混标(HJ 715-2014)1 μg/mL溶于正己烷中,1 mL4668810、二噁英类和呋喃HJ 77.1-2008《水质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DM-5MS毛细柱60 m x 0.25 mm x 0.25 μm8222 通用色谱消耗品 产品类型货号产品描述样品瓶、盖垫(火热促销中!)10322 mL样品瓶透明100/pk10332 mL样品瓶透明带书写处和刻度100/pk10342 mL样品瓶棕色带书写处和刻度100/pk1035盖, 蓝色, 开孔, PTFE/白色硅胶100/pk1036盖, 蓝色, 开孔, PTFE/白色硅胶(预切口) 100/pk顶空瓶5250320 mL钳口平底顶空瓶,透明 100/pk5250420 mL钳口圆底顶空瓶,透明 100/pk54124标准型 20 mm 钳口铝盖(含垫),硅橡胶/聚四氟垫52442防爆型 20 mm 钳口铝盖(含垫),硅橡胶/聚四氟垫针头式过滤器(火热促销中!)3003913 mm 0.22 μm 尼龙(Nylon) 100/pk3004013 mm 0.45 μm 尼龙(Nylon) 100/pk3004313 mm 0.22 μm 聚四氟乙烯(PTFE) 100/pk3004413 mm 0.45 μm 聚四氟乙烯(PTFE) 100/pk3004125 mm 0.22 μm 尼龙(Nylon) 100/pk3004225 mm 0.45 μm 尼龙(Nylon) 100/pk3004525 mm 0.22 μm 聚四氟乙烯(PTFE) 100/pk3004625 mm 0.45 μm 聚四氟乙烯(PTFE) 100/pk高纯溶剂50101乙腈, HPLC, 4 L50102甲醇, HPLC, 4 L50104乙酸乙酯, HPLC, 4 L50115正己烷, HPLC, 4 L50139乙腈, P.R.级, 4 L50140甲醇, P.R.级, 4 L50116正己烷, P.R.级, 4 L产品类型货号
  • “限塑令”淡出视线 菜篮子代表建议人人提菜篮
    “菜篮子代表”陈飞和他的篮子   浙江在线北京3月3日讯 指了指手上拎着的竹篮子,全国人大代表陈飞骄傲地说,“这就是我的‘金名片’!”   自三年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这位来自浙江永嘉渠口乡珠岸村的农民每逢大会总是“篮不离手”,这回陈飞又带着他的500只篮子来到了北京。   “这个篮子是用我们永嘉的毛竹做的,还能够折叠起来。”陈飞一刻不忘推介他的篮子,他甚至还“搬”出了自己带篮子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经历。   被称为“菜篮子代表”的陈飞确实很“敬业”。2日上午从杭州出发赴京前,陈飞还抽空跑到附近农贸市场走了一趟,见到了很多提菜篮子买菜的人,这让他很高兴“以前特别是在2000年之前,菜篮子几乎都见不到了。”   不过,陈飞依然还不放心,特别是在他看来“正逐渐淡出公众和政府视线的‘限塑令’。”   陈飞说,国家自2008年6月实施“限塑令”以来,超市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大幅下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按照他的观察,目前超市对“限塑令”的执行力度正在下降,而在超市以外的商家,免费提供塑料袋和超薄袋情况甚至依然泛滥。   北京市朝阳区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下半年在杭州、郑州、哈尔滨三城市开展的“限塑令”执行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这三城市中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连锁超市的比例为63.0%,但是相比前一年有下降的趋势;而连锁超市以外的零售商执行“收费”的仅有26.3%。   此外,陈飞还直言,对于“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自2009年8月以来,责任部门一直未正式公布过任何信息,公众只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体会政策的影响。这也是造成“限塑令”执行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真正实现“限塑”?陈飞表示一定要明确“限塑令”的责任部门,而国家有关部委在“十二五”期间应当制定政府的《“限塑”行动计划》。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减少白色污染,鼓励全国3.8亿户人提竹篮买菜。”陈飞时刻不忘菜篮子,他甚至希望自己提竹篮买菜的呼吁能够被列为正式的人大议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陈飞透露说,此次在北京参会期间,他将带着他的这500只竹篮子到社区中免费分发,藉此宣传他人人提篮买菜的理念。   在宣传环保的道路上,这位“菜篮子代表”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media_span_url('http://china.zjol.com.cn/05china/system/2011/03/03/017335092.shtml')
  • 细数科研荒唐事:项目验收时需花完经费
    p   厚度为0.005毫米的地膜比0.01毫米成本更低、强度更大,却因达不到0.01毫米标准而无法上市 科研项目验收时需将经费花完,但验收的钱从哪儿来...... /p p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更是全面创新的引领。”全国人大代表姚建民说,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但在科研领域仍有一些“荒唐事儿”,科技创新还需继续突破困境。 /p p   姚建民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搞了30多年科研工作,深知科研人员的酸甜苦辣。这几年,他连续关注并提出促进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 /p p   2014年,由姚建民领衔提出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列入2014年的工作计划。2015年,他再次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的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修法计划。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p p   “成果转化法修改了,但在落地过程中还有问题。”姚建民说,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可以兼职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然而,由于科研机构的行政化管理,一些科技领军人物,往往是校长、所长或系主任等,他们有行政级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这势必会束缚住他们在创业、兼职等问题上的手脚。 /p p   “建议尽快破除行政化管理的顽疾痼疾,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让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更有活力。”姚建民说。 /p p   科研过程中人财物的调控问题更是令人头疼。“科研项目要验收,必须都花完经费,但是验收本身又要花钱,还不能从下个课题支。致使很多科研人员都要自己贴钱去验收。” /p p   姚建民认为,这是因为科研人员对人财物没有自主权。现在科研立项都要签订任务书,而任务书上的计划却过于死板,人财物的使用规定严格,连墨盒和打印纸也需要招标。 /p p   “创新过程中的多变性是常态,没有自主,何来创新?建议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改变僵化的体制。”他说。 /p p   姚建民印象中还有另一件荒唐事。 /p p   近年来,姚建民致力于渗水地膜研究,将其覆盖在农作物上,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 /p p   为防止白色污染,国家对地膜厚度有强制性标准,即0.008毫米,据姚建民介绍,这一标准即将改为0.01毫米。 /p p   “然而,地膜强度才是功能性指标,厚度没有实际功能,却是强制性指标之一。我研发的厚度小于0.005毫米的地膜就可达到0.01的强度,却因为标准问题无法上市。”姚建民说。 /p p   他建言,“有标准是好事,但不合理的标准阻碍创新,建议建立‘可对话’的标准制度,为科技创新留空间。”(原标题:人大代表细数科研人员遭遇的“荒唐事儿”) /p
  •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步入“快车道”
    目前,我国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工作,研究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支撑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多氯萘等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要求的公告》,对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作出了淘汰或限制的规定。截至目前,我国已全面淘汰23种类《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主要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大幅下降。我国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步入“快车道”。动态开展对新污染物的“筛—评—控”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且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被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据了解,新污染物大多具有器官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致癌性、致畸性等多种生物毒性。同时,新污染物还可以随着空气、水流实现长距离迁移,并经食物链富集后,长期蓄积在生物体内。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行动方案》还明确提出了新污染物治理的分阶段目标任务、实施路线图。《行动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已全面启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刘国正说,与常规污染防治不同,新污染物治理的复杂性在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环境风险隐蔽。在确定每种新污染物治理措施时,需紧密结合环境风险的特异性,找到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对策。“目前,我国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工作,研究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等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支撑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说。“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是指有关单位开展调查和监测,筛选出环境风险较大的新污染物,科学评估其环境风险,再对其实施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刘国正说,由于人们对新污染物危害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新污染物的筛查与环境风险评估还需要不断推进。绿色替代品助力新污染物治理多年来,我国大力研发新污染物绿色替代品、替代技术,有效支撑着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以六溴环十二烷(HBCD)为例,HBCD是一种多溴代白色固体物质,可以作为阻燃剂添加到其他材料中使用。研究发现,HBCD本身具有毒性,容易进入生物体内,HBCD的大量长期累积还可能增加致癌风险。山东是HBCD的生产和加工使用大省,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邹晓东说,在推进HBCD淘汰过程中,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科学制定方案,协助企业寻找绿色先进的替代产品和工艺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研究、试验认证,发现甲基八溴醚和溴化SBS(溴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能有效替代HBCD,并且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环境风险低。原来使用HBCD生产保温板材的企业,仅需要简单调整工艺参数就能使用替代品进行生产,并使产品质量满足国家要求。如今这两类替代品的产能正在不断扩大,产销两旺。”山东省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刘强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我国强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助力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十余个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环境和生物样品中有机氯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我国还为新污染物的全球治理贡献了“加速度”。作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首批签署国之一,我国每年减少了数十万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提前完成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下线处置的履约目标。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邱启文表示,签署公约以来,我国建立国家履约机制、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绿色替代、参与全球治理等,为履约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提出了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等要求。根据《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对一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开展专项治理。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强化法治保障。强化科技支撑与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社会共治。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行动方案》发布后,全国约30个地区发布地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治理难度大、技术复杂程度高、科学认知不足等困难和挑战。“面对新挑战以及新的防控需求,应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以构建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体系、建立完善风险评价方法学、识别重点风险源为目标,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强调,应大力发展高效、灵敏的新污染物检测技术,实现新污染物识别、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研究,开展新污染物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绿色、高效的新污染物实用去除技术,研发、构建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涵盖新污染物转化迁移体系的智慧化水网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则表示,面对更为繁复的新污染物环境问题,我国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新污染物治理效果,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例如,通过区块链、深度学习等技术研发绿色替代品;通过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开发针对新污染物的毒性测试和优先化筛选体系等。江桂斌说,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让新污染物的防控与风险预警更进一步。比如可以从一个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开始,提出绿色化学合成方案,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品的产生,为环境友好型替代品的安全设计提供虚拟筛查等。
  • 携手《水俣公约》,拒绝汞污染
    p class=" rich_media_title" id=" activity-name" style=" margin: 0px 0px 5px padding: 0px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24px line-height: 1.4 font-family: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widows:=" " background-colo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17年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这是国际化学品领域继《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后又一重要国际公约,中国是首批缔约方之一。” /span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公约背景 /strong /span /p p   20世纪中期,在日本水俣发生了严重的汞污染事件,至少5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公约》以此事件为背景,进而在全球环境与健康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p p   汞及其化合物具有高毒性,属于环境重金属污染元素。汞为银白色的液态金属,常温中即有蒸发。汞中毒以慢性为多见,主要发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汞蒸气和汞化合物粉尘所致。大剂量汞蒸气吸入或汞化合物摄入即发生急性汞中毒。目前,国内外对于汞元素的检测手段多种多样,为此瑞士万通也为汞的重金属污染检测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b0a1017-d218-4b1c-9bf8-1953ae617841.jpg" title=" 1.jpg" / /p p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VA产品线中的两大明星产品,884专业型伏安极谱仪和946便携式 重金属快速分析仪。让您“室”内“室”外轻松应对汞元素分析。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884专业型伏安极谱仪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8d00d18-363b-48a7-a17f-c7742737e789.jpg" title=" 2.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pan /strong br/ /p p   884专业型伏安极谱仪,专为实验室设计。采用伏安分析法,配合旋转圆盘电极或scTRACE Gold电极,轻松实现Hg元素分析,检出限达到0.1ppb。除此之外,相比较光谱法而言,无惧高离子基体影响,是海水等高盐样品的理想分析方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946便携式 重金属快速分析仪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335434bc-97fb-4923-9e5d-eaaebe54edc2.jpg" title=" 3.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pan br/ /p p   946便携式 重金属快速分析仪是瑞士万通最新推出的产品,专为户外分析设计,真正实现现场检测。配合三合一的scTRACE Gold复合电极,随时随地进行Hg元素分析,几分钟就能得到结果,检出限达到0.5ppb,分析结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重复性好的特点。出色的便携性使其成为Hg元素现场分析的完美解决方案。 /p p   1954年,瑞士万通研制出了它的第一代伏安极谱仪。对于伏安极谱法来说,它的灵敏度很高,即使样品中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固体物质。并且其最强大之处在于元素的形态分析,例如可以区分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瑞士万通长期的专业的伏安法知识,可为您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p
  • 中学生发明便携雾霾检测装置 可监测十几种污染物
    谁说发明创造都是大人们的事,其实孩子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能小觑呢。合肥五十中东区13岁的刘怡阳发明了一个叫做&ldquo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rdquo 的装置,能有效地监测到所在空间里的PM2.5数值。目前,这项发明已入围今年安徽省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有了它 雾霾气体检测很方便   在合肥五十中东区,记者见到了刘怡阳。1米6左右的个头,鼻梁上戴着一副眼镜。   他的发明叫做&ldquo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rdquo 。长方形的铁皮外壳,20厘米长,50厘米宽,上面还有两个提手,总重约有10斤。   这个很不起眼的白色盒子,能有效地监测到所在空间里的PM2.5数值,一次能监测到十几种污染物,并且还能提着到处走。   &ldquo 这个装置主要采用了光学原理,由工控计算机、光吸收池、光谱仪、电源等设备组成。通上电,气体经过紫外光的发射,进入气泵,里面的光吸收池能吸收一部分污染气体,然后经过光谱仪和计算机等,最终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污染气体的含量参数等分析出来,而这些气体便是PM2.5的组成部分。&rdquo 刘怡阳介绍。   谈起之所以想发明这样一个仪器,刘怡阳说:&ldquo 因为以前早晨起床,有时候会看到天空是雾蒙蒙的,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发明一个装置,放在家里就能监测雾霾。&rdquo   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刘怡阳开始学习光学知识,并向其他人求教。&ldquo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试验终于成功了!&rdquo 在合肥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刘怡阳的作品在全市县区的2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省赛。
  • 我国排污标准过低致“合格污水”污染环境
    河北邢台市边村位于石家庄市&ldquo 排污沟&rdquo 洨河边。村民卜宪存指着远处的农田说,去年秋天种了5亩玉米,玉米秀穗的时候,用河水浇了一次,结果玉米只长了膝盖高,玉米棒芯都变黑了,没结一粒米。   在洨河边上看到,河水颜色较深,散发着刺鼻异味,不少地方泛着白色泡沫。但石家庄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排入洨河的水都是经过污水厂处理过的达标的水,从近年来的监测数据看,水质总体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   一边是环保部门宣称&ldquo 污水达标&rdquo ,一边是民众意见很大忧虑很重,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根源何在?环保专家认为,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能和环境需求无缝对接,污水虽达标,却对环境仍会造成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尽快推动排污标准与环境需求无缝对接。   尴尬:水质达标群众不买账   环保人士认为,污水排放标准与地表水标准不接轨,是造成环保部门宣称水质达标、百姓却认为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远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造成了达标的污水依然污染环境的尴尬局面。   以作为一类污染物的重金属铅为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含铅量高于0.1m g/L则为劣五类水,就已经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但涉铅企业排污含铅标准却定在1m g/L,两者差距极大。在长期缺水的地区,企业所排污水已经成为一些河流沟渠的主要补给水源,环境稀释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被严重污染的水体随后又将重金属污染传递给土壤、农作物,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污染。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虽然经过处理的污水达标排放,但生活在排污河流周边的群众仍然有很大的意见。   此外,公众对水质是否达标的评价除了抽象的指标外,主要是气味和颜色,而当前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的效果在很多地区与群众&ldquo 蓝天碧水&rdquo 的期待仍有差距,一些河流污水的气味和颜色未能有效处理,更让他们误认为污染治理收效不佳。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沿着洨河来到石家庄赵县屈西章村。村民赵京新告诉记者,洨河的水浇了可以省化肥,到了六七月份河水味道很大,如今村里也不敢用了,都换成了机井灌溉,因为邻村有浇死庄稼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说,排污单位花很少的钱,就能把污水处理成达标水排放了。处理之后,排出去污水的污染物浓度要比地表水环境浓度高,也就是说达标排放的水依然是污水。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都是按照低标准排放。   怪象:达标污水依然污染环境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介绍说,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在区域管理中,难以有效约束区域排污总量,从而导致虽然所有排污单位都完全达标,但水体的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   记者在河北、山东、北京等地采访了解到,部分行业排污依据本行业的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企业排污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在行业标准中,以《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例,其对主要水污染物C O D (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限值为100毫克/升,这意味着只要企业将C O D指标处理到100毫克/升就可以直接排入环境。   但百姓切身感受的环境却是其生存环境之内的水体。这类水体主要是地表水,而评价地表水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将地表水划分为Ⅰ类-Ⅴ类,以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CO D为例,这个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中规定CO D大于40毫克/升就为劣Ⅴ类水。这就会产生一个尴尬的局面:企业遵守标准排放的达标污水对地表水体仍然会产生影响。   河北石家庄市环保局副局长牛新国告诉记者,当地的企业污水排放主要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这一标准对C O D的限制标准分为三级,其中直接排入地表水环境的允许浓度最高标准为100毫克/升,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最高为60毫克/升,但当地几乎没有地表径流,因此排入环境后仍是劣Ⅴ类水。   不仅是排污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标准也高于地表水的标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日成说,现行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中C O D允许排放浓度最高标准为50毫克/升,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水C O D标准限值为30毫克/升。&ldquo 本身是一个干净的湖泊,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排放,就会导致河流和湖泊向Ⅴ类或劣Ⅴ类水体转变。&rdquo   马中认为,目前污水排放标准过低。目前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中的CO D一级A标准是地表Ⅰ类水标准的3倍多,工业排放标准更是地表Ⅰ类水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2008年以来,我国提高了部分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仍远远低于地表水的标准。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依然比城镇污水污染物浓度高出几倍。   专家认为,要加强企业污染源头监管,制定更严格的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标准,使其排放限值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协调。   官员:基层环保工作干得憋屈   安徽省环境监察局局长黄建树说,作为一名老环保,他经常感到困惑和自责,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为什么环保工作越干越累,环保问题越来越多,有一种无力感和无奈感。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一直在强调避免走西方国家&ldquo 先污染、后治理&rdquo 的老路,但现在很多地方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ldquo 地方环保局终究是归地方政府管,如果主要领导不重视环保,在&lsquo 唯G D P&rsquo 发展思维下,环保局想做好环境把关就十分艰难。&rdquo 浙江海宁市环保局长姚卫东表示。   浙江绍兴县环保局副局长郑义民说:&ldquo 我们县对污染环境的企业查处很严厉,一旦发现偷排就要强制停产三个月,偷排企业受到的经济损失动辄上千万。要严格执法很不容易,因为各方面都会有关系找上门来。要坚持处罚就会得罪人,甚至还有领导,所以有人说环保局长是&lsquo 朋友、亲戚、同僚&rsquo 全部断绝的&lsquo 三绝&rsquo 局长。&rdquo   &ldquo 现在基层环保工作干的憋屈,环保工作人员流血流汗还流泪,下去调查穿的是老百姓服装,就像游击队。对企业的恶性排污,我们只能责令其改正,环保法应该硬起来,恶意排污,为什么不能进监狱?美国一个企业谎报排污数据,法人坐10年监狱,我们罚的很少,还得等到有重大环境损害人身财产很大的损失才能进监狱。&rdquo 山东省环保厅一位干部反映。   &ldquo 上头让我们干事,可配套的环保资金都始终没有。&rdquo 山东省平原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朝清告诉记者&ldquo 我们搞环保检测,却没有先进的监测设备,查污水靠眼睛看、鼻子闻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手段,提高执法能力光吆喝怎么提高?我们局里搞环境监察的部门,十几个人,6部车天天在一线蹿,白天黑夜的熬啊,可还是忙不过来,希望上级部门能加大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建设。&rdquo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许多欠发达地区无法保障县级环保部门的财政支出,一些地方就把主意打到了排污费上。   &ldquo 县环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133人为自收自支人员。他们吃什么?只能吃&lsquo 排污费&rsquo 。&rdquo 河南省一位县环保局长说,&ldquo 去年全县排污费收入500万元,其中10%上缴中央财政,10%上缴省里财政,80%由县财政返还给环保局,用于发工资、保运转。&rdquo 一位基层环保干部对此表示困惑:&ldquo 污染企业成了我们的衣食来源,我们真不知道是该保护环境呢,还是保护污染企业?&rdquo (原标题:排污标准过低&ldquo 合格污水&rdquo 引众怒)
  • 更大规模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战役或将打响
    日前,湖南多个地区全面启动在重金属污染耕地施用石灰修复工作,之后,更大规模的&ldquo 修复战役&rdquo 或将打响。   一场拯救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战役正在打响。   6月中旬,正值水稻分蘖。湖南省长沙县一处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田内,身穿白色防护服的专业人员,用勺子从装有石灰的桶里舀起石灰,朝水田里挥洒。这些石灰将进入到土壤里,与重金属&ldquo 互搏&rdquo ,降低重金属活性。   目前,长沙县在重金属污染耕地施用石灰工作全面铺开,由专业队伍、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自行喷洒石灰等多方式进行。   而在近期,这样的大规模耕地修复工作,还将在湖南多地持续。这一切源于日前国家正式启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   耕地修复的大幕已经开启。这意味着,试点工作以后,更大规模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战役或将打响。   但在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名专家认为,试点工作固然是一个良好开端,但污染耕地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各地情况不同,&ldquo 从点到面的推广工作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rdquo 。   技术比资金更重要   长株潭的耕地修复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长沙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除了采取施用石灰方式外,他们还将采用施用有机肥、喷洒叶面肥、农田深耕改土、种植紫云英的方式来改良土壤,同时优化耕地水分管理,防止土壤板结。   很显然,在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对试点地区给予补助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认为,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去除效果比较好的主要还是植物修复。   他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但是对于工程技术不很成熟、没有大规模示范就上万亩、甚至数十万亩推广的做法表示了一定担忧:&ldquo 总体来说,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才能保证措施切实有效,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目前还不太好说。缺乏足够的前期研究积累,而且也没有把好的成熟技术都集成进去,没有作好充分的前期规划,突然就投资一大笔钱进去,这样风险不小。&rdquo   他认为,对于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工作,一开始研究人员面临的是缺钱支持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的问题,&ldquo 但当大规模资金进来以后,我们会发现,主要的瓶颈问题是技术而不再是资金。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基本的技术储备和管理团队都不够用,没有几个人能掌握和使用这类技术&rdquo 。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蔡超对此也表示认同。但他强调,在资金方面,由于耕地修复面积较大,修复效果显现的周期长,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ldquo 这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也需要管理者的决心和耐心&rdquo 。   管理工作须重视   对于此次的试点工作,陈同斌表示,当有了足够的资金后,管理工作也须加以重视。   他认为,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明确,这样一个浩大的试点工作需要明确人才团队是否够用,如果只是修复一两千亩,所需的掌握修复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不多,&ldquo 但是若修复几万亩、几十万亩,技术人才很可能就不够用了&rdquo 。   陈同斌认为,毕竟过去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这样大规模投入,其资金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有关部门要慎重考虑,&ldquo 搞不好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不利于土壤修复领域的健康发展&rdquo 。   蔡超则认为,在不同区域的污染耕地开展治理工作,应该首先摸清情况,修复项目不宜盲目上马,修复技术要经过论证,要有现场实验,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   标准化与参与度   如果长株潭的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能否尽快向全国范围推广?对此,蔡超表示,因为我国前期的技术与人才储备不充足,发展过程不能太冒进,应该把前进中的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   陈同斌则从自己的实际操作角度提出了建议。他的团队已开展20多年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曾在广西、云南、河南、湖南等地完成7个修复示范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面积达到1280亩,从规模和技术指标来说都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农田土壤修复工程。   &ldquo 从几亩几十亩到成千上万亩是不同的概念,几亩几十亩可以直接由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完成,到上百亩、上千亩就必须由农民来操作。由农民来做的话,技术是否成熟、农民能否掌握、技术是否标准化、是否具备稳定性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考虑。只有将工程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才能让农民掌握这种技术。&rdquo 陈同斌说。   蔡超也表示,要想进一步推广,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包括技能、环保意识、耕作水平等等的提升培养,&ldquo 只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使耕地修复效果最大化&rdquo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