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拔尖人才

仪器信息网拔尖人才专题为您整合拔尖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拔尖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拔尖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拔尖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拔尖人才话题讨论。

拔尖人才相关的资讯

  • 2016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开始申报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政府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中管金融企业党委,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名额  2016年计划遴选支持200名。  二、申报条件  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8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至2015年1月1日)   5.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办法  申报推荐工作按照平台分工进行。中央宣传部接受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教育部、科技部接受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国防科工局负责组织国防科技等领域人选申报推荐工作。  申报人按照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属地方、部门进行申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所属用人单位,分别向相关平台部门进行申报。各省区市宣传、教育、科技部门分别组织属地用人单位做好申报工作,申报材料经当地组织部门审核把关后,报相应平台部门。  四、工作要求  1.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组织申报和审核把关工作,确保人选质量 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评审、内部公示等方式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2.推荐人选应为各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能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青年人才。  3.申报推荐工作应体现本地区、本系统优势学科和优势领域,兼顾学科覆盖面。可参考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按照不同学科门类进行推荐。推荐人选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没有合适人选的学科可不推荐。  4.申报推荐名额不作统一限制,请平台部门、各有关部门根据首批入选规模和情况,商定推荐规模。  5.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对于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申报资格,并暂停所在单位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  6.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加强对申报推荐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过程监督,认真做好推荐人选的审核把关工作,确保推荐人选质量,并做好入选者的经费拨付管理及后续联系服务工作。  五、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附件及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报送材料时,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各1份。申报书、附件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电子版由推荐部门统一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涉密材料除外),内容应与纸质材料一致。  申报书分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附件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附件2)两种,统一通过网络申报评审系统填写。  附件材料包括:  1.附件材料目录   2.推荐单位公文(对人选情况、推荐程序、单位推荐意见进行说明)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申报书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5.1—3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复印件,以及申报书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6.申报书中列举的SCI、EI、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7.任职证明复印件   8.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9.非首次申报须提供新成果新成就证明材料。  申报材料如涉及保密信息,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妥善做好保密技术处理,并附说明(加盖公章)。  请于9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平台部门,并将电子版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  附件:  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  2、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客户端
  • 华爱色谱总经理方华获徐汇区拔尖人才称号
    近日从徐汇区科委传来喜讯,根据《徐汇区&ldquo 十一五&rdquo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徐委办[2006]22号)、《徐汇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徐委办[2006]48号)精神,在徐汇区第三批领军人才及2010&mdash 2012年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中,华爱公司总经理方华先生荣获徐汇区拔尖人才称号; 方华多年来一直于气相色谱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所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有多项成果实现了转化,此次获奖是对方华本人,也是对华爱公司近年来在科研工作中的投入和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附录:方华近期研究成果 1、GC-9560-HG氦离子化气相色谱仪,先后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A级项目、上海市重点新产品项目和上海市火炬计划,并荣获2009科学仪器新产品奖 2、GC-9760变压器油专用微型色谱仪,先后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上海市重点新产品和上海市创新资金项目 3、GC-9560-HD变压器油专用色谱仪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项目
  • 科技部公布2016“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推荐名额分配表
    8月10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补充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在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中,科技部平台负责接受企业、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地方高校)及其他系统自然科学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  申报人要求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年龄限定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  2016年科技部平台遴选60名青年拔尖人才。从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来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州等7大区域各占7席;而从部门推荐分配表显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可以推荐50名,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农业部可以推荐20名。  具体推荐名额分配表如下: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推荐渠道名额分配推荐渠道名额分配北京市7河南省4天津市7湖北省4上海市7湖南省4江苏省7重庆市4浙江省7四川省4山东省7陕西省4广东省7广西自治区3河北省4海南省3山西省4贵州省3内蒙古自治区4云南省3辽宁省4西藏自治区3吉林省4甘肃省3黑龙江省4青海省3安徽省4宁夏自治区3福建省4新疆自治区3江西省4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3小计139部门推荐名额分配表推荐渠道名额分配推荐渠道名额分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中国科学院50科技部2工业和信息化部20司法部2农业部2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0国家体育总局2公安部10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2国土资源部10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交通运输部10国家粮食局2水利部10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0国家文物局2环境保护部5中国民用航空局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5国家铁路局2国家林业局5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总局2中国地震局5铁路总公司2中国气象局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国家海洋局5小计263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科办函政〔2016〕6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相关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的要求,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在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中,科技部平台负责接受企业、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地方高校)及其他系统自然科学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  二、申报条件  申报人要符合《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规定的有关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申报人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   5.申报人年龄限定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止至2015年1月1日。男性198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6.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已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本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渠道及名额  申报人选按照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属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把关申报材料后,向科技部平台统一推荐。  2016年科技部平台遴选60名青年拔尖人才,具体推荐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有关要求  1.各推荐单位要广泛宣传动员,扩大选才的覆盖面,要重视推荐开展原创性研究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优秀青年人才。  2.推荐单位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初选,在其工作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部门和地方推荐函中应明确说明初选及公示情况。  3.推荐人选登陆中国人才网(rencai.people.com.cn)下载申报书客户端进行填写。  4.附件材料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规定顺序排列,并整合为一个PDF文件(每个不超过15M,超过分为两个及以上),并按“姓名+附件材料”进行命名。  5.人选所在工作单位和各推荐单位要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认真审核把关,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6.申报材料包括推荐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及附件(一式两份)、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纸质申报材料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  7.请各推荐单位严格按推荐名额排序推荐(超额不予受理),于2016年9月20日前将推荐人选电子版申报材料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qnbj.1000plan.org),并将纸质申报材料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五、联系方式  科技部人才中心:010-68598053、68598036、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电子邮箱:bajian@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2016年8月10日
  • 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做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组织实施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经初审、通讯评审、面试评审,共有201名人选通过评审,现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2年8月13日之前将有关意见发至邮箱qnbj@1000plan.org。 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公示人选名单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专业领域 蔡伟伟 男 厦门大学 数学物理 陈金辉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数学物理 付保华 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江 颖 男 北京大学 数学物理 梁 兴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 钱 冬 男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物理 孙斌勇 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王浩华 男 浙江大学 数学物理 王俊贤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 徐国盛 男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徐振礼 男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物理 翟 荟 男 清华大学 数学物理 张 挺 男 浙江大学 数学物理 张广宇 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数学物理 章志飞 男 北京大学 数学物理 周 全 男 上海大学 数学物理 邹长亮 男 南开大学 数学物理 陈 鹏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傅 尧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葛建平 男 同济大学 化学 郭玉国 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蒋兴宇 男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化学 焦 宁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李 昂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化学 刘 磊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刘立明 男 江南大学 化学 刘智攀 男 复旦大学 化学 罗三中 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彭海琳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彭慧胜 男 复旦大学 化学 王 训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王铁峰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张 健 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化学 张杰鹏 男 中山大学 化学 郑南峰 男 厦门大学 化学 周 峰 男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学 朱守非 男 南开大学 化学 陈玲玲 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高 歌男 北京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郝海平 男 中国药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贺雄雷 男 中山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胡 承 男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生命科学 胡俊杰 男 南开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胡志斌 男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黄 俊 男 浙江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蒋 毅 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赖玉平 女 华东师范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刘 畅 男 南京师范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刘泽文 男 南京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陆宴辉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罗凌飞 男 西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缪小平 男 华中科技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师咏勇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孙 飞 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孙良丹 男 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唐 淳 男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王军军 男 中国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王延轶 女 武汉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徐 健 男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徐 俊 男 同济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徐书华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徐彦辉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严建兵 男华中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颜 宁 女 清华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易可可 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医学生命科学 于 黎 女 云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澄 男 山东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锋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伟 男 中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赵 曜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郑乐民 男 北京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周 斌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周翔天 男 温州医学院 医学生命科学 白 洋 男 北京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常洪龙 男 西北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陈 正 男 北京大学 工程材料 陈海生 男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材料 方晓生 男 复旦大学 工程材料 付前刚 男 西北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巩金龙 男 天津大学 工程材料 官轮辉 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工程材料 康振辉 男 苏州大学 工程材料 李兴文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刘 岗 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刘传富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刘晓华 女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卢宏玮 女 华北电力大学 工程材料 卢明辉 男 南京大学 工程材料 罗 坤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马天宝 男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彭 倍 男 电子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秦 勇 男 兰州大学 工程材料 史良胜 男 武汉大学 工程材料 陶 波 男 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汪怀远 男 东北石油大学 工程材料 王 婧 女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工程材料 王广金 男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工程材料 王宏涛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吴宏滨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武晓君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材料 谢 刚 男 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 工程材料 徐福建 男 北京化工大学 工程材料 闫永达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杨冠军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张 嘎 男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张阿漫 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程材料 张铁锐 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工程材料 张文明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张显程 男 华东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张忠华 男 山东大学 工程材料 钟文琪 男 东南大学 工程材料 周福宝 男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工程材料 周燕国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陈红胜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陈宏伟 男 清华大学 信息科学 陈积明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陈云霁 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信息科学 董瑞芳 女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信息科学 段海滨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 高会军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息科学 公茂果 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郭 磊 男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 何晓飞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黄运锋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科学 李 强 男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李春光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廖小飞 男 华中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潘时龙 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 庞彦伟 男 天津大学 信息科学 孙国柱 男 南京大学 信息科学 孙晓明 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信息科学 孙永志 男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院 信息科学 万 青 男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信息科学 王 俊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信息科学 鄢社锋 男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信息科学 余乐安 男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 张志勇 男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 周 昆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周 涛 男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白军红 男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白志山 男 华东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蔡 鹏 男 华中农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程和发 男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林霄沛 男 中国海洋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建妮 女 西北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俊国 男 北京林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小平 男 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马坚伟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潘丙才 男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彭 澎 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朴世龙 男 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汤 琳 女 湖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 慧 女 武汉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旭龙 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聿绚 女 清华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邢德峰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张璐璐 女 上海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张全国 男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章军锋 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科学与环境 赵 旭 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球科学与环境 郑 飞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陈斯鹏 男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陈志坚 男 首都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崔剑锋 男 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达胡白乙拉 男 内蒙古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郭万金 男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洪俊杰 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黄 河 男 重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黄茂兴 男 福建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江 旭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李 涛 男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廉 思 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军强 男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义强 男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志云 男 厦门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罗长远 男 复旦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聂辉华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石建国 男 中央文献研究室 哲学社会科学 汤 珂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 俊男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建华 男 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先柱 男 安徽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晓光 男 武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煜宇 女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吴 丹 女 武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谢 湜 男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许德峰 男 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许年行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杨汝岱 男 湘潭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尹海涛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尹志超 男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 明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哲学社会科学 张 翔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 源 女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永杰 男 天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赵秀娟 女 北京邮电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周江洪 男 浙江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朱旭峰 男 南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冯 莉 女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化艺术 黄豆豆 男 上海歌舞团 文化艺术 邹 翔 男 中央音乐学院 文化艺术
  • 2022年度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名单公布
    根据河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豫人才办〔2022〕5号)的要求,省科协严格相关程序,经各推荐渠道推荐、资格审查、网络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河南师范大学于飞等40人为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拟推荐人选,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9月26日至9月30日,共5天。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拟推荐人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揭晓
    p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安排,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专家,通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面试答辩、咨询顾问组把关等程序,遴选产生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89名。现予公示,公示期7天。 /p p   自然科学类(138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3358d6c-eef1-4a45-aed1-a49652b081c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7ac02701-c066-481f-8061-143e36eb27d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未标题-1.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0e58384-2254-47e4-8026-9174aeed066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e38abbc-60aa-4006-b45d-6f12e09504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14f2f4f0-1011-443d-b96b-924e67510fe2.jpg" / /p p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51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8c76d8b8-dc07-45f2-b373-c59913b30af4.jpg" / /p p & nbsp /p
  • 408名拔尖科学家的项目入选中科院首批前沿计划 总经费超10亿元
    日前,中国科学院推出的一项名为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前沿计划),赢得科技界的普遍点赞。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前沿计划是我国科研管理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在我国科研管理和人才计划改革中具有引领作用,对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中科院为何要推出前沿计划?该计划与以往的科技计划有何不同?其创新性与引领性意义何在?  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前沿计划,中科院高度重视,而且寄予厚望。”中科院副秘书长汪克强研究员向记者透露。  “前沿计划的目标很明确:探索科研管理的新路径、为顶尖科学家创造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支持他们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的重大科学问题,从实现更多原创发现、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开辟更多新的领域方向,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汪克强介绍。  他进一步解释,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管理是围着项目转,经费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稳定支持经费相对偏少。这一直是我国科研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现象,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前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科研人员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各类科技项目,并承受随之而来的大量评审、考核、验收等工作,使他们难以持续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申请竞争性经费通常要求科研人员在短期内产出成果,这使得他们不敢选择基础性强、周期长、风险大、产出不确定的研究方向,坐不了冷板凳、啃不起硬骨头,影响了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长期专注和坚持,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将科学家从四处找钱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才能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他们集中精力、安心致研。”汪克强坦诚道,“中科院希望通过实施前沿计划,创新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方式,创新科研管理和服务方式,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潜心科研,提升我国基础前沿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408名科学家的项目入选首批计划  前沿计划与以往的科技计划有何不同?“我国在科研资助上是以支持项目为主,是以项目定人。前沿计划则是把支持人与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是以人定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介绍说,“换句话说,我们首先是看人,其次才是看项目。”  据介绍,前沿计划主要支持三类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项目:院士级人才,即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院士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 杰青后人才,即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已结题的中年拔尖科学家 具有突破性创新思想和优秀科研潜质的40岁以下的拔尖青年科学家。  “这三类人才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拔尖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学术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科研资助需求。”高鸿钧表示,青年拔尖科学家思维活跃、热情高、活力强,是创新的生力军,应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挑战世界科学难题、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在科学前沿研究实践中磨练成长 中年拔尖科学家已经具备良好的科研实力,年富力强,需要在他们学术发展的关键阶段,支持其在前期科研工作基础上厚积薄发,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而对于有长期学术积累和很强学术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应支持他们充分发挥把握学术方向准、解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能力强、善于组织团队协同攻关的优势,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这三类顶尖科学家是我国科技实现由跟跑到领跑转型的中坚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前沿领域攻城拔地、创新引领,唯一缺乏的就是能保障其潜心研究、持久攻关的稳定支持。”高鸿钧说。  据介绍,为尽量避免行政化导致的遗珠之憾,中科院采取单位推荐和院士联名推荐两种方式。“2016年6月中科院面向全院征集项目建议,收到来自10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申报的557份项目建议书。经过高规格的层层评审,最终批准了98个研究单位的408名拔尖科学家提出的项目申请入选首批前沿计划。”高鸿钧说,资助范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医学、地学、信息、技术、前沿交叉等多个研究领域 受资助的三类科学家比例大致为2∶4∶4,中年、青年顶尖科学家占了八成。  理论、实验项目分类支持  据介绍,首批前沿计划项目的总经费超过10亿元——这笔大钱如何分配?与以往科技计划支持有何不同?  “首先是以人为本。”汪克强说,前沿计划根据不同类型拔尖人才的学术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确定支持项目的类型、方式和额度,充分体现了对基础前沿研究骨干人才的重视。  “在资助时间上,体现了稳定支持的特点。”汪克强告诉记者,支持项目分为直接支持和后支持(动态支持)两类,直接支持类项目将连续5年给予稳定支持 后支持(动态支持)类项目在给予2年支持后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再确定是否给予后续支持。  在资助额度上,实行分类支持。据高鸿钧介绍,根据科研工作性质不同,分为理论类项目和实验类项目进行支持。其中,理论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为“院士或顶尖科学家”和“中年拔尖科学家”为20万/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10万/年。实验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为“院士或顶尖科学家”为80万/年—100万/年,“中年拔尖科学家”为60万/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50万/年。“在编制经费预算时,我们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项目执行期间可根据受资助者经费的实际需求状况‘按需调整’。”  “此外,前沿计划所支持的科学家(或团队)不仅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而且其科研经费存在一定缺口。”高鸿钧说,“我们不想锦上添花,而是要努力雪中送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 国家将选拔百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记者10月17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今年中央启动了“国家特支计划”。这一计划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统筹实施,设立“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   据介绍,按照“国家特支计划”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需要,重点选拔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   根据“国家特支计划”选拔方案,2012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共选拔100名左右。按照“国家特支计划”遴选要求和标准条件,将坚持能力、实绩和品行等选拔条件相结合,严格遴选,确保人选质量。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今年首次遴选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选拔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选拔机制,保证“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各相关单位的推荐工作,须在2012年11月5日前完成推荐材料报送工作。   今年9月份,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第二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
    关于分别授予陈吕军等118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经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并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授予陈吕军等40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授予蔡博峰等78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创新是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利器,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途径。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志以此为新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大力弘扬创新、奉献、团队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改善环境质量作出更大贡献。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全国环保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才活力,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附件: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pdf  环境保护部  2016年8月26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8月29日印发
  • 科技部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组织推荐工作
    日前,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 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4〕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为做好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企业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3。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及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推荐产生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推荐条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mdash &mdash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mdash &mdash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mdash &mdash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mdash &mdash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2012年5月20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mdash &mdash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mdash &mdash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mdash &mdash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mdash &mdash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1年以上,10年以内 (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一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mdash &mdash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一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万元。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和科技特派员项目负责人可优先推荐。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推荐渠道和名额分配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其中,国家高新区创业人才通过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支持措施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2.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境内外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五、有关要求和申报流程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两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一个类别项目,且不能同时申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其他类别项目(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复申报的,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   3.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提交到科技部。   4.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两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4年5月20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5.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六、联系方式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010-58881781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任务咨询:010-68598258、68598039、68598260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任务咨询:010-68598259、6859806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附件:1. 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   2. 部门推荐名额分配表   3. 联合会、协会、学会推荐名额分配表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名额分配表   科 技 部   2014年3月20日
  • 第一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拟入选名单公布
    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拟入选名单   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建了由部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组成的领军人才评审委员会和各有关业务领域权威专家分领域组成的青年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对各级环保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公开推荐并通过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形式审查的419名候选人开展了认真评审,确定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9名和青年拔尖人才54名,经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予以公示(按照姓名汉语拼音字母排序),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一、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高 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郝芳华(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黄 霞(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马 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海根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 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UNEP-POPs区域中心技术负责人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陈操操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进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婉茜(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立环(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胡国成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季苏园(女)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管理部主任、副编审   蒋洪强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鞠勇明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蓝文陆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李 莉(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 顺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 轶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李俊峰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 永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刘保献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程师   刘启贞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足根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龙 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 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潘晓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彭剑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邱兴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施晓文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陶 俊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万 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王 静(女)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 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研究员   王 强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 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王兴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亚男(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评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莹莹(女)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吴 烨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席劲瑛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夏天翔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杨 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杨 欣(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崎峰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   杨文武 江苏省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岳玎利(女)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 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晨曦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赵海珍(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晓丽(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永刚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明华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竺 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邹长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上人员申报表请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首页“公示区”(http://www.mep.gov.cn)查看。公示期为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8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投诉电话:010-66556190   书面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人事司人才处。   环境保护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2月27日
  • 第一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名单公布
    关于分别授予高翔等71名同志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机关各部门,各部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经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并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授予高翔等19名同志&ldquo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rdquo 称号,授予陈操操等52名同志&ldquo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rdquo 称号。   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是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志以此为新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大力弘扬创新、奉献、团队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 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一、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共19名)   高 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郝芳华(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黄 霞(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马 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海根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 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UNEP-POPs区域中心技术负责人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共52名)   陈操操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进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婉茜(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立环(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季苏园(女)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管理部主任、副编审   蒋洪强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鞠勇明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蓝文陆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李 莉(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 顺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 轶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李俊峰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 永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刘保献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启贞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足根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龙 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 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潘晓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彭剑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邱兴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施晓文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万 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王 静(女)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 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研究员   王 强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 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王兴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亚男(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评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莹莹(女)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吴 烨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席劲瑛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夏天翔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杨 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杨 欣(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崎峰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   杨文武    江苏省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岳玎利(女)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 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晨曦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赵海珍(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晓丽(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永刚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明华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竺 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邹长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广东通过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吸引科研人才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广东省质监局通过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使49名博士落户质监系统。“筑巢引凤”的效果不仅使质检队伍人员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也使全省质监科研范围不断拓宽,科研立项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断增多。3年来,全省质监系统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科研项目978项,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立项分别为4项和193项,获得国家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和三等奖6项。   目前,广东省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和建成的电器安全、中低压电器、食品、纺织品服装、信息技术设备等国家质检中心共有31个。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技术机构活力和发展后劲,广东省质监局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奖励,对每一名引进的博士一次性拨给20万元安家补助,并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在一些领域,以博士为主的研究型团队已逐步形成。   在以博士为主的科研带头人的带领下,一些国家级质检中心凸显自主创新主导功能。有的国家质检中心积极组织和起草的多个广东省地方标准,有的还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家信息技术设备和纸制品两个国家质检中心,直接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导研发的小型化超高速、超宽带射频数据传输线缆及线束,将带动东莞信息传输线缆行业增加100亿元以上的产值。   同时,一些国家级质检中心已凸显政府实验室的作用。在应对处理三聚氰胺、苏丹红、有毒PVC保鲜膜和水产品含“孔雀石绿”等突发事件中,国家加工食品质检中心担当了监管部门的有力助手,积极做好应急检测工作,及时研究筛选出可靠的检测方法,解决了执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监管部门迅速追查安全事故源头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数据。   此外,一些国家级质检中心还凸显出较强的科研转化能力。有的国家质检中心通过科研提升检验能力,成为集检测与科研于一体的技术机构。国家信息技术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东莞市勤上光电集团LED路灯的大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省内LED路灯行业确立了领军地位,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东莞LED产业不再局限于封装、应用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逐步向上游衬底、外延片、芯片等高端技术产品领域渗透。   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级质检中心的科研能力,广东省质监局将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建立专家委员会等形式,广纳社会优秀人才,为质监科技工作服务,并重点加强对高水平拔尖人才、科技骨干的培养,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基地等方式,为技术机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基地。
  • 科技部发布2016年“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工作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和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一并开展。  1. 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遴选。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6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2. 选拔推荐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学技术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三、条件要求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1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荐办法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和院所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 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人选,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五、支持措施  1.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2.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六、工作要求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3.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并按要求填写申报推荐材料,报送科学技术部。  4.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申报流程  1.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提交到科技部。  2.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以推荐单位公文(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6年10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3.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八、联系方式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010-68598036、010-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 广东省2018年“万人计划”及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推荐名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按照《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8〕50号)及《关于做好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8〕53号)要求,经申报评审等各项程序,现广东省科技厅对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及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项目拟推荐名单予以公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公示时间:8月30日至9月3日,共5天。以下是公示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推荐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序号 名称 申报单位 地市 备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陈俊华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2 陶亮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3 余元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广州 br/ 4 于焕云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5 李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广州 br/ 6 邹建华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br/ 7 黄宏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 br/ 8 郑会全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州 br/ 9 彭智宇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 br/ 10 梁添才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11 吴帆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 br/ 12 张翼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门 br/ 13 徐亚波 互动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14 罗微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佛山 br/ 15 许文东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br/ 1 曹民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2 邓耀华 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佛山 企业 br/ 3 都金龙 珠海美光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4 杜义贤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企业 br/ 5 葛啸虎 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6 胡余生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7 孔祥生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8 刘华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9 刘艳春 广州市红日燃具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10 潘宁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企业 br/ 11 齐鹏飞 中山瑞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中山 企业 br/ 12 任青云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东莞 企业 br/ 13 王晓军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东莞 企业 br/ 14 张文英 广州市德百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15 蔡倩 暨南大学 广州 br/ 16 蔡宴朋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br/ 17 高嵩 中山大学 广州 br/ 18 李国强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19 李映伟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20 林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br/ 21 苏培强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2 孙启全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3 王学钦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4 吴宗泽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br/ 25 闫俊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br/ 26 游静 暨南大学 广州 br/ 27 袁伟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28 张艺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9 赵勇 中山大学 广州 br/ 30 郑伟诗 中山大学 广州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br/ 1 刘阳 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股份公司 茂名 br/ 2 罗庆发 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揭阳 br/ 3 余鹏 广东诺巴特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清远 高新区 br/ 4 TAN CHOON LIM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5 蔡丽菲 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佛山 高新区 br/ 6 李明 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7 廖玮 广州易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8 刘金成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9 马超 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0 宋光均 广州标旗光电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1 宋家武 珠海赛乐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高新区 br/ 12 汤欣 广州林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3 王伟 惠州市三协精密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14 王文明 广州荷力胜蜂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5 王永辉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6 王勇 珠海吉泰克燃气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珠海 高新区 br/ 17 王勇 惠州市德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18 吴中林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高新区 br/ 19 徐正军 方欣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0 张巍 广州嘉检医学检测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1 郑孙满 广东美电贝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2 钟晨 惠州德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23 程建华 广州潮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br/ 24 程学仁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佛山 br/ 25 韩全 广东益诺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26 李东阵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 br/ 27 梁昭平 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广州 br/ 28 潘叶江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br/ 29 谭志坚 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佛山 br/ 30 晏志清 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br/ 1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冯耀宇)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br/ 2 河口近岸环境分析与生态化学(带头人:栾天罡) 中山大学 广州 br/ 3锂离子电池绿色生产关键水性粘结剂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张灵志)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br/ 1 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 肇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州 /p p br/ /p
  •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这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   这是一个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并行的人才计划。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mdash &mdash 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hellip &hellip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一开始便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目前,首批人选已确定。那么,这些人选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项计划。   一项高端人才计划   厘清&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来头,还要从&ldquo 千人计划&rdquo 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ldquo 两只手&rdquo ,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ldquo 招来女婿气走儿&rdquo 。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时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正式启动实施。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ldquo 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lsquo 千人计划&rsquo 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mdash &mdash   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和&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   对&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特殊支持包括:   &mdash &mdash 经费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ldquo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mdash &mdash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   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 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 同时支持他们组建创新团队。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供支持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并赋予相应自主支配权。   &mdash &mdash 服务支持。根据需要,贡献突出的还可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联系服务。   &ldquo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ldquo 设立&lsquo 教学名师&rsquo 支持类别,在于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归课堂,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树立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导向。青年拔尖人才正处于创新高峰期,活力最强,也最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rdquo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从2012年9月起,各有关部门按照边设计、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才评选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面向社会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mdash &mdash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到下一步打算,该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协同推进&ldquo 千人计划&rdquo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实施,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来。
  • 公司钱江董事长荣获国家环保部“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级环保部门和有关单位公开推荐的504名候选人进行了评审,其中40人荣获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并于2016年7月22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江入选。 选拔培养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是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组织开展专题研修和境外培训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一个具有较高荣誉的称号。
  • “万人计划”将耗时十年遴选万名国内高层次人才
    9月19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国家特支计划”是中央着眼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突出高端引领、全面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2008年以来,为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才机遇,中央先行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在部署“千人计划”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深入研究、适时制定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部署之后,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国家特支计划”。这项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国家特支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国家特支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国家特支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设立评选平台,分别负责开展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为确保计划实施效果和公信力,“国家特支计划”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牌工程。   据介绍,“国家特支计划”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评选已陆续启动实施。其中,“青年拔尖人才”首批评选工作已接近尾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他各类人才评选工作将于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 国家全面启动12项重大人才工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日前印发,这标志着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去年出台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人才未来竞争力,按照要求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这是该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各工程实施周期为10年,分别由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各工程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与财政部深入沟通协调,精心编制经费预算,细化完善方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启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各工程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陆续制定印发。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已经下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项工程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方案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和现有人才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建立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带动各地各部门实施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力强的人才工程,形成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   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一览   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牵头部门:科技部   到2020年,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 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优秀创业人才 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重点培养扶持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 每年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拔培养1200名拔尖大学生 遴选2000名优秀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和定向培养。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牵头部门:国资委   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 培养10000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牵头部门:教育部   到2020年,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00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5.“文化名家工程”   牵头部门:中宣部   到2020年,重点资助扶持2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   6.“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牵头部门:卫生部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0000名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 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   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牵头部门:中组部   在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通过创新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创业项目等,用5-10年时间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8.“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9.“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 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牵头部门:农业部   到2020年,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扶持培养10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1.“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0000名“三区”急需紧缺人才。   12.“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分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内容。(李可、刘洁整理)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名单。全国共有1513人入选。分别包括72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33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2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7名教学名师。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810ed2c-d616-47ec-b942-61177c12d9e5.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海尔生物医疗 刘占杰博士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人物简介 br/ /strong /p p   刘占杰,现任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2001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取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刘占杰主持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超低温冰箱系列产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刘占杰主持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励。刘占杰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航天医用冰箱,连续参与& quot 神舟& quot 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空间实验任务,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刘占杰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被评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p p strong 万人计划 /strong strong br/ /strong /p p   2012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启动实施“国家‘万人计划’”。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可调整计划项目设置。 /p
  • “万人计划”开始实施 将更大力支持国内人才
    扶持国内人才的“万人计划”目前已开始实施。9月2日,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京向南都记者证实,“万人计划”将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相对应,以更大力度支持高端人才国产化。   “万人计划”针对国内的专家学者,而非留学人员,这与已实施4年的“千人计划”将实现有效互补。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目前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其中创新人才1818人,创业人才445人。但执行中也呈现出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用人不力等状况。   而“万人计划”则能有效弥补此缺陷。据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的实施方案,“万人计划”将高层次地覆盖国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型的一流人才,意在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一批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据王晓初透露,在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上,“万人计划”与“千人计划”保持一致,但规模则更为庞大。“主要是因为国内人才、专家更多”,王晓初解释。
  •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刘召贵博士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刘博士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研究、管理两不误,是本行不可多得的技术兼管理专家。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使之成为国内该领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之一。2010年刘博士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意见》出台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意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印发实施,有利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强化人才能力素质,有利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对于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意见》是如何研究制定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意见》起草工作专班,推进《意见》制定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把握文件起草的方向和定位。二是开展调研与专题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带队,深入10余个省份40余家机构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聚焦需求和问题,研究政策措施。同时围绕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需求、发展目标、师承教育等专题,委托有关单位开展专题研究。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充分听取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等专家的意见建议,广泛听取管理部门与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意见》(送审稿)分别征求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相关部委意见。四是强化沟通协调。《意见》制定过程中,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密切沟通,就相关政策措施深入研究,并形成一致意见,确保政策措施科学可行。  三、《意见》有哪些主要特点?  《意见》作为多部门首次关于中医药人才工作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和中医药工作重要部署,紧密结合中医药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出更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标对表。《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内容紧紧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拔尖人才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着力,切实体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强化“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顶天”方面,着力打造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在“立地”方面,着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重点落实好国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科研人才、基础人才管理的改革措施,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打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提质扩量。在提升质量方面,强调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院校,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岐黄工程,推进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扩大总量方面,强调围绕需求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 同时,突出拓宽中医药人才岗位设置,扩大岗位供给,开放包容吸引集聚其他领域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  四、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意见》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服务需求、坚持遵循规律、坚持深化改革4条中医药人才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党的领导贯穿中医药人才工作全过程,为把握人才工作方向、全面推进人才兴业提供根本保证。坚持服务需求,面向健康中国战略,面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领域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保障作用。坚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举,立德树人与能力提升并重,思维培养与技能培训结合,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注重吸收和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注重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动事业,着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五、中医药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意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将来,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六、《意见》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发展需求与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等,共提出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提出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4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出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3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三是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提出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五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提出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表彰奖励机制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七、如何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意见》从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二是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汇聚行业内外和海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加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三是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加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健全青年人才发现机制,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四是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导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示范区。调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建设一批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强院计划,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创新型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八、如何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意见》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扩大基层人才供给。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人才。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二是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三是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各地可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九、如何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意见》围绕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出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一是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支持各地遴选建设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二是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国家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吸引相关领域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医药研修学习。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级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区域需求,分期分批开展本地西学中专项培训。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如何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意见》坚持需求导向,对加强中药专业技术人才、中医技师、急需紧缺人才和中医药管理人才等队伍建设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快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资源普查、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中药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中药生产全链条人才培养。鼓励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加强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三是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加快公共卫生、全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紧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和重点项目向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倾斜。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强中医药传播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四是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药高端人才国情咨询研修长效机制,组建中医药发展战略智库。实施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中医药治理能力提升轮训、高级研修。持续实施中医医院院长、科主任职业化培训。  十一、如何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意见》围绕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对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突出需求导向,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加大中西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高校稳步扩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招生计划。推进中医药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强化中医医院育人职能,核增临床师资、教育管理岗位,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二是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  十二、如何推进中医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意见》围绕推进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表彰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医疗机构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二是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用好用足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三是加大薪酬激励力度。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支持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和鼓励中医药机构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建立基础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在人才引进、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倾斜保障。四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五是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十三、如何保障《意见》组织实施?  《意见》围绕保障相关政策措施能够落地落实,对组织实施提出相关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国务院和地方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健全和落实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国家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支持开展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各省、市、县应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培养满足区域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选树中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医药人才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 两会关注:传好“高中-高校”人才培养接力棒,国仪量子在行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凭借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中的精彩发言成功出圈,被媒体誉为“网红校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唐江澎校长获颁“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提出的“高中—高校”贯通人才培养再一次引发广泛关注。“网红校长”建议:贯通“高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上支撑大学人才培养,对下引领义务教育发展。但目前高中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脱节的问题,很多高中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重刷题,轻视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图片来源:央视网)近年来,高校新工科建设成为热门话题,但基础教育领域的工程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安排。唐江澎校长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导致普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在发展倾向上更偏好选择机关文案、金融经济、室内研究类工作,工程类专业不受学生青睐。为此,唐江澎校长建议,探索建立高中工程教育课程的基本体系,研制出科学的课程标准,开发配套教材,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课程资源包。推动工程教育课程实验,研制工程教育学习环境建设标准。并且高校也应前置到基础教育中来,把“兜售式”的招生变成“孵化式”的培养。国仪量子助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在唐江澎校长任职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高校”人才贯通培养的尝试正在进行。2020年12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量子计算理论与实验”正式开课,这是量子计算首次进入中国中小学课堂,为培养量子信息人才起到积极示范作用。该实验课程由国仪量子基于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的中小学量子计算实验课程进行研发,并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教育研究。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量子计算理论与实验”课堂在“量子计算原理与实验”的课堂里,学生们与老师一同动手做实验,产生了对量子世界的浓厚兴趣,也树立了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的担当精神。2021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又与国仪量子共建了“微观探究创新实验室”。基于国仪量子自主研发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高端科研级仪器设备,学生们将进行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中是认识自我、定义自我的关键时期,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实现由‘因分而学’向‘因爱而学’的动机转变,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唐江澎说。国仪量子科技创新实验室解决方案唐江澎校长认为,对量子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研究所的责任,基础教育领域也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与国仪量子推进国内量子科技教育的理念一致。目前,国仪量子专为中小学开发了科技创新实验室解决方案,包括微观探究创新实验室和量子科技创新实验室。国仪量子科技创新实验室解决方案量子科技创新实验室以建立和开设量子科技相关课程为核心,以量子前沿科技实验仪器为主要载体,面向中学生传授量子力学基础知识,体验、感知、探究量子技术在通信、计算和精密测量三个主要领域的应用为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对物理和量子科技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力争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助力量子科技后备人才培育。微观探究创新实验室以扫描电子显微镜等高端科研级仪器设备为主要载体,以建立和开设创新课题为核心,通过项目式教学,实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融合。该实验室建设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其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同时也为中学优秀科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4qiovmWxBfaq3-cAKwp7fQ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99061
  •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入选者每人50万生活补助,3年100-300万科研经费补助   7月13日,“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公布消息,经同行专家通信评审,230位“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进入拟于8月初举行的面谈环节。目前,“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已通知入围面试的申请人及用人单位。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使他们潜心开展科研工作,由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该计划要求,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含转制科研院所)工作。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将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平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据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于今年2月底结束,约1100人申报。
  • 大连理工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三优一新”领域培养人才
    1月16日,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举行。图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校校长贾振元、辽宁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任忠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等6家副理事长单位代表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图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孙杨,学校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康旭东,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成员单位代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家卓越工程学院建设高校代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大会。大会由副校长张弛主持。据悉,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把培养卓越工程师战略人才作为发展定位,聚焦航天、航空、航海、石化行业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东北全面振兴、辽宁全面振兴产业所需,为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围绕“三优一新”领域(高端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科技和新兴学科领域群),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18ba66f-3281-47ee-a04b-1e4769161f67.jpg" title="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alt="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width=" 400" height=" 5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00px " / /p p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 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p p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d4198ee-4e14-4160-b55b-4958437f4bf5.jpg" title="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alt="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 /strong /p p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p p   刘召贵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2010年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p
  • 钱学森的"遗言":缺乏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的大问题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 最高经费支持上亿元!内蒙古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育新格局,全面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6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相关激励政策如下: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对有潜力参选院士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300万元专项资助用于开展科研活动。将中央驻区科研机构创新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青年人才等纳入自治区人才政策覆盖范围并享受相应待遇。(《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二、青年人才培养政策。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区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立“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资助期限为三年,资助额度为:自然科学类3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24万元。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对入选的青年拔尖人才,以3年为周期,每年给予5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对成果突出、培养前景好的优秀人才可连续支持2个周期。(《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21年修订)》《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三、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负责人可按规定自主调整科研团队,在不降低研究目标的前提下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报项目主管单位和归口管理单位备案。进一步精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科目,按照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进一步扩大预算调剂权限,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其预算调增。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杰青”类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的基础上,将包干制范围扩大到自然科学基金所有项目、人才类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不再编制项目预算。(《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对带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区创新创业的,纳入科技金融项目贷款贴息范围。对成功刚性引进第一至四类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以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五、事业单位刚性引进人才政策。事业单位刚性引进人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刚性引进人才在聘期内,参照下列标准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第一类人才,第一年给予1亿元实验室建设及科研经费支持,次年起5年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第二类人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给予5000万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给予500万元。第三类人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给予1000万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给予300万元。第四类人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给予500万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给予150万元。第五类人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给予150万元至300万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第六类人才,给予50万元。第七类人才,给予2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六、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按照下列标准给予引进单位工作经费支持:(一)第一类人才,每年30万元。(二)第二类人才,每年20万元。(三)第三、四类人才,每年15万元。(四)第五、六类人才,每年10万元。聚焦“一心多点”工作目标,调整优化“草原英才”工程评审和支持方式,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柔性引才资助,力争每年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七、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支付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外国专家产生的人才专项投入成本可视为当年考核利润。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女性科研人员,按照个人意愿退休年龄可按60岁执行。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企业建站发挥作用好的,给予最高50万元的配套资助。推进减税减负,探索跟奖跟补,对重视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重视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的,给予“特事特办”支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对与区内科技型企业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可按导师每年3-5万元、在读博士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八、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政策。(一)引进人才子女申请就读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时,可有一次选择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机会。(二)引进人才子女申请就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应遵循“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由各盟市、旗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招生入学办法,在子女及其法定监护人户籍或居住地所在旗县(市、区)范围内,选择学校(幼儿园)入学或统筹安排相对就近的学校就读。(三)引进人才子女申请就读普通高中的,依据中考成绩,由各盟市、旗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年高中阶段招生入学办法,在子女及其法定监护人户籍或居住地所在盟市范围内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入学。其中,选择就读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需达到当地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四)在外地就读的引进人才子女申请转学到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高中阶段学校的,按自治区和盟市学籍管理规定的程序办理。其中,申请转学到我区普通高中就读的,按与原就读普通高中学校类级相当的原则,由盟市或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转入所属学校。(五)符合《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规定的第一类至第六类人才条件且其子女户籍在我区的,参加高考不受户籍、学籍转入我区年限限制。其他类人才子女参加高考,须在参加高考前2年将户籍、学籍转入我区,并且实际就读。(六)其它特别紧缺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入学问题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处(科、室)受理,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九、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对我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及相关人员,按国家奖金额度的5倍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奖励。对承担自治区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可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延迟办理退休手续,不占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职数。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国有企业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或现金分红激励支出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的事业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高校应当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合同未约定的,奖励总额不低于技术转让、许可净收益或作价投资取得股份、出资比例的70%,其中,对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十一、事业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项目形成科技成果的奖励政策。对于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不属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从项目经费中提取的人员绩效支出,应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分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十二、技术经纪人奖励政策。支持技术经纪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后补助支持,对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年度内累计促成技术转移转化交易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按技术交易合同实际成交额的2%,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十三、重点产业链尖端人才奖励政策。实施重点产业链尖端人才奖励制度,在首批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中,对年度研发费用不低于500万元且增幅达到10%以上的重点企业中,年薪高于100万元的研发一线人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表彰,其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旗县(市、区)留成部分,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额予以奖励。(《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十四、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使用自治区人才专项编制予以保障。对于科研成果具有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较为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与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自治区补助15万元。(《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十五、科研人员容错政策。对因不可抗因素未实现预期目标或失败的自治区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经专家评议确有重大探索价值且项目承担人员已尽到勤勉尽责义务的,继续支持其开展研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先行先试、无意过失导致的偏差失误,科研人员已尽到勤勉尽责义务的,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