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编码

仪器信息网编码专题为您整合编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编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编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编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编码话题讨论。

编码相关的资讯

  • 海顿科克推出全新的永磁式电机编码器
    海顿科克直线传动是直线传动领域的领军型企业,最近公司又推出了全新的应用于G4-25000系列电机上的编码器。 固态技术的应用使得该增量式编码器的结构极其紧凑,该编码器通过双检波电路,由一个信号芯片进行信号处理。在医疗设备、分析仪器或机器人行业中,为获得精准的位置反馈,就可以使用海顿公司的永磁式电机配套该编码器。 该64线正交脉冲编码器选用高性能的钕作为磁性材料,8位数字信号处理,每圈总计输出256个脉冲。该编码器有A/B相输出,相位差为90度。此外,还提供一个Z相脉冲即每转一个脉冲信号。该编码器最高每秒10000个脉冲,输出更新采样时间为100毫秒。 256脉冲磁编码器是普通光学编码器一个绝佳的替代品,几乎不受震动,冲击,灰尘和污染物等的影响和干扰。编码器可以使用一个3.3V或5V输入电压。它与海顿25000系列线性驱动结构配套使用,势必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结构紧凑的直线运动结构。 海顿G4-25000系列直线步进电机与市场其他同尺寸电机相比拥有更大的输出力,G4-25000产品使用了完美的定子齿形,强力钕磁钢,大尺寸的花键轴以及能提供更好的旋转支撑和更高的轴向负载能力的加大的球轴承以保证产品在整个使用寿命中都能保持免维护和重复定位精度。 更多信息请访问海顿直线电机(常州)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haydonkerk.com.cn
  • 再次突破创新!浅谈唯公编码微球的发展历程
    近期,唯公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液相芯片)(EasyMagPlex)再次取得突破,其可自动分析的编码数量达到84重,并将码微球表面活性基团的种类从单一的羧基扩展到了羧基(亲水,疏水),链霉亲和素、氨基、环氧基、甲苯磺酰基等,即将上线“喀斯玛商城”。唯公编码微球的升级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再次引领国产磁性编码微球!EasyMagPlex 84重编码微球散点图,在EasyCell上的散点图磁性编码微球(液相芯片)的选择从1990年代起,国内就陆续有编码微球相关的专利和优秀文章发表,但一直未见国产编码微球商业化。直到近年唯公突破了Luminex技术壁垒,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了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商业化的公司。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公司以唯公为标杆,奋起直追,一起推动流式荧光应用和发展[1-2]。通俗地讲,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是一种以超顺磁性微球为基础,通过微球的不同荧光波长及发光强度来区别不同种类(编码)的磁性微球。严格地讲,微球可具有多个荧光发光光谱,可以是单粒径或多粒径,所有在流式分析仪上可区分的微球特征都可以是编码的参数。在常见的编码微球应用中,主要是以单粒径微球为基础,采用流式中红光激发的荧光为编码通道,用蓝光(或绿光)激发的荧光(如,PE荧光素)为检测通道。也有公司在荧光编码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引入不同粒径的微球来增加编码数量。各种编码参数的优劣势:一 、编码微球种类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种编码微球:(1)Luminex磁性编码微球;(2)唯公编码微球(兼容主流流式磁性编码微球);(3)兼容主流流式的非磁性编码微球。1 Luminex编码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它采用了一套特有的荧光素组合来编码微球,而这套荧光素组合无法完全被主流的流式分析仪上识别,需要专门定制的流式分析仪。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其封闭的编码微球组合和定制的检测平台垄断了流式荧光市场。使用Luminex的微球开发试剂通常需要获得Luminex的授权,并使用Luminex专用的检测仪器平台或光学模块。相对高昂的编码微球和专用的检测平台,限制了所开发试剂的使用及推广。2 唯公编码微球(EasyMagPlex)除了具有超顺磁性,还在编码微球荧光素的选择上下了功夫,我们的微球在编码荧光通道兼容主流流式的荧光配置(例如唯公、碧迪、贝克曼等),现有的流式用户都可以成为基于我们微球而开发的流式荧光试剂的潜在用户,可以降低用户使用流式荧光试剂的门槛,无需额外采购其他专用设备。同时,在在唯公的设备上(EasyCell和EasyPlex),唯公的编码微球均可实现的自动分析,保证后续流式荧光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为解决编码微球试剂样本制备时间长、操作流式复杂的痛点,唯公配套了全自动细胞因子样本制备仪(EasySampler C),其制备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整流程,扩展到唯公的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试剂、过敏原检测试剂等。对于唯公微球开发的试剂在其他主流流式上,唯公也有专门的分析软件(WellCKAS)可以对微球团族自动分析,自动建立标准曲线和自动分析结果。3 兼容主流流式的非磁性编码微球,顾名思义,既可以兼容主流流式的荧光配置(例如碧迪、贝克曼、唯公等),但由于编码微球不具磁性,其样本制备自动化受到研发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等限制,让后续的样本制备自动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使用这类编码微球开发的试剂有碧迪、BioLegend和AimPlex的细胞因子试剂,样本制备必须手工操作,极易引入人为误差。二、 编码微球数量在对Luminex编码微球的商业宣传中,我们常常会听到Luminex可以编码500重的三维编码。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编码微球的目的是用来开发试剂的,不是用来数编码重数的。而且,Luminex的三维编码微球,对仪器设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多少重的编码微球,要根据开发试剂的种类。常见的临床编码微球试剂很少能见到30重以上的联检,因为联检的重数超过30重,在试剂开发的过程中,要去解决待测物间的相互干扰的难度和所需的资源都会大幅增加。现有联检较多的细胞因子检测试剂、自免抗体检测试剂,过敏原检测试剂都不超过30重,选用唯公30重或50重编码微球系列就可以满足要求,对于特殊需求的科研试剂,唯公也有新开发的84重编码微球。编码重数适中,可以保证每个编码点(编码微球团族)之间有足够的分离间隙,不仅降低了编码点之间相互“串扰”,而且在一定的仪器、试剂批间偏差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了自动分析的准确性。三、 编码微球粒径在单粒径编码微球数量不足的时候,有的公司会通过不同粒径的微球对编码数量进行补充,以达到弥补编码数量的不足。另外,对于采用两种或多种粒径的微球编码组合,通常是通过前散/侧散信号先区分不同粒径的微球,然后再展开不同粒径微球的编码。在前散/侧散散点图中,小粒径微球在偶联/包被抗体/抗原后会形成部分二聚体或多聚体,会与大粒径微球在信号上重叠,被误计入到大微球中,从而对大粒径微球的检测项目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选择不同粒径的编码微球组合时,要认真评估这种因微球粒径的影响而导致测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对于不同粒径的微球,其比表面积不尽相同,反应动力学会有差异,且单位质量的微球的总表面积也会不一样。因此对应的最佳包被抗体量亦会有区别,需要不同的包被工艺和条件,对于试剂研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则,由于微球的表面积与微球粒径的平方呈平方关系,因此不同粒径的微球,其反应信号值差异很大。比如常见的约为3μm、6μm、8μm粒径的微球,以6μm微球的信号强度为1,则3μm球的理论信号强度仅为6μm球的四分之一。而8μm球则为1.78。如果所用的微球粒径跨度较大,则很难保证联检的信号在一个数量级上达成统一。另外大微球(例如,8μm球)虽然在信号强度上能够提高,但在重量上,则大幅增加,如8μm球的重量要比6μm球重2.37倍!重量越重,沉降速度就会加快,对反应过程的混匀要求较高,否则大小不同粒径的球的免疫反应可能达不到均相,会影响检测结果。最后微球会有一定的来源于材料本身的背景荧光信号,在检测荧光的PE通道上,微球粒径越大,在检测荧光通道(PE通道)的自发荧光信号(背景荧光信号)就会越高,直接影响检测试剂的检测下限。唯公编码微球的发展历程从唯公成立之初,我们就把突破Luminex编码微球的技术壁垒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储备。2018年,我们陆续推出了7重和12重磁性编码微球。2020年我们自主开发的基于唯公编码微球的6/7/12细胞因子联检试剂也获证上市。EasyMagPlex 7/12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2021年唯公开始对外公开销售其30重磁性编码微球,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又大幅提升了表面羧基基团密度和耐超高温的性能。目前,唯公开发了“羧基密度通用版”、“羧基密度加强版”和“PCR适用版”,三套微球产品系列,不仅更富了我们的产品线,使之更有层次,更满足了不同用户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在一些比较普遍(即抗原抗体研发相对成熟,反应性高,容易购买,价格便宜等)的项目上,羧基密度通用版的微球即可以满足要求。而对于羧基密度加强版的微球,则适用于一些原料较贵、不易购买或抗原抗体对信号值低的项目。可以将一些处于可用与不可用边缘挣扎的抗原/抗体对儿“抢救回来”。因此用户也不再需要选择大粒径来增加抗体/抗原的包被量,而用我们6um羧基密度加强版编码微球就达到了他们混用6um和8um编码微球的效果,同时避免了不同粒径微球的相互干扰。PCR适用版微球,提高了微球的在超高温和不同温度变化的环境下的稳定性,在PCR不同温度的实验过程中,微球的性能几乎无变化,可满足PCR不同反应体系的要求。EasyMagPlex 30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常规及高密度羧基基团性能编码微球比对随着我们编码微球用户不断增多,科研客户特殊的需求也逐渐增多。2022年我们又固化了一套50重磁性编码微球的生产工艺,完成了量产转产,这套编码微球同样具有“羧基密度通用版”、“羧基密度加强版”和“PCR适用版”。EasyMagPlex 50重磁性编码微球近期我们有对我们的编码微球再次升级,完成了84重磁性编码微球的研发。与此同时,我们也完成了不同表面活性基团微球的生产工艺,将全部唯公微球表面活性基团的种类从单一的羧基扩展到了羧基(亲水,疏水),链霉亲和素、氨基、环氧基、甲苯磺酰基等,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EasyMagPlex 84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由于Luminex是最早拥有编码微球技术的公司,我们也把我们的编码微球和Luminex的编码微球在前散/测试及APC编码通道上的一些性能进行了比对。唯公编码微球和Luminex编码微球比对微球试剂开发其他考虑因素因为编码微球是用来开发试剂的!试剂开发需要编码微球最少可以放置两年,而且不同批次的批间差要可控,要具有尽可能低的检测下限。在唯公编码微球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对编码微球的稳定性、批间差以及背景荧光信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 、编码微球的稳定性在试剂的开发过程中,编码微球是试剂开发的原材料之一。作为试剂原料,就必须能存放较长的时间,例如前面提到的两年,因为体外诊断试剂的效期最少都在一年以上。唯公的编码微球在37°C存放一个月后和新制备时进行了比较,其编码荧光值几乎不变。由此可见,我们的编码微球的稳定性可远超出了两年的要求。EasyMagPlex的稳定性加速试验结果二 、编码微球的批间差我们对采用了同样的工艺的不同批次的三批编码微球,通过夹心法进行了批间差验证。其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差异,表明我们的工艺稳定,完全符合试剂开发的要求。EasyMagPlex的批间差比较三 、编码微球的背景荧光信号众所周知,任何物质都会有自发荧光,编码微球也不例外。在检测信号通道(PE)上所能检测到的编码微球的自发荧光,我们称之为背景荧光信号(又称,背景噪声信号)。背景荧光越低,检测信号的信噪比就越好,对低值样本检测的干扰就越小,相应试剂的可检测下限就越低。在EasyCell同样设置的情况下,我们对Luminex的一维编码微球裸球和唯公的一维编码微球裸球进行了比对,发现EasyMagPlex在PE通道上的背景荧光信号要明显低于竞品。也就是说,基于EasyMagPlex开发的试剂,可达到更低的检测下限。Luminex编码微球和EasyMagPlex的背景荧光信号比对唯公微球试剂的表现我们以唯公磁性编码微球开发的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为例,展示一下唯公微球和国内竞品微球开发的5联检肿标微试剂球对比。可以看出唯公EasyMagPlex在不同待测物浓度下都有更清晰分离度,每个团族都更团聚,且有明显的分界区域(竞品的数据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章)。除了编码通道的分离度(纵轴)外,唯公的EasyMagPlex在PE检测荧光通道(横轴)也非常聚集,这说明EasyMagPlex的均一性要明细优于竞品的表现。国内竞品磁性编码微球5重肿瘤标志物联检试剂散点图EasyMagPlex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散点图我还将唯公的基于磁编码微球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和进口的基于无磁编码微球的两家试剂进行过比对(A公司和B公司)。通过比对可以看出,由于EasyMagPlex具有更低的PE背景荧光信号,我们的试剂在接近低端检测限(参考文献1.前瞻者说|专访唯公科技李为公: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国内免疫诊断迎来新“黄金赛道”,前瞻网(https://www.qianzhan.com),2021.12.31,2.国产流式荧光突破技术壁垒,高通量多联检发展趋势可期——唯公科技创始人李为公博士,仪器信息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2023.04.10.
  • 重庆大学DNA编码分子库技术获重大进展
    p   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肠炎、流感……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敌人。如何高效地研制出相关治疗药物,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3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采用的DNA编码分子库技术,将有望快速找到针对这些疾病靶点的活性化合物,从而提升相关药品研制的速度和质量。日前,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化学》杂志上。 /p p   “如果把分子库中的化合物比喻成无数把钥匙,那么医治某种疾病的靶点就是需要打开的锁。”该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重庆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李亦舟介绍说,新药的研制就是在无数把钥匙中找到能打开某一把锁的钥匙,而传统筛选钥匙的方式很慢,即目前跨国药企通常采用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其采用大批量配对筛选的方式,效率较低,合成、筛选500至600万个分子就需要大约20年时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这样即使研发出新药,价格也很昂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2f074f0-09fa-4ba4-ba7c-cab943c486bf.jpg" title=" NewsDataAction-2.jpeg" / /p p   重庆大学药学院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rio Neri教授实验室合作采用的DNA编码分子库技术,耗时3年多时间,人工合成了3500万个不同的化合物,然后运用编码技术,为每一个化合物都贴上独一无二的DNA条形码。 /p p   这3500万个不同的化合物,被装在一支小小的试管里。然后,与装在另一支试管里的疾病靶点迅速进行匹配,从而找出针对疾病靶点的活性化合物。找到这些化合物之后,再对它们进行基因组测序,便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出相关药物。 /p p   “目前很多疾病都使用抗体药物进行治疗,相对于化学小分子药物来说,抗体药物制造成本高,且抗体药通常需要注射,不如像片剂等的化学小分子药物方便服用、保存与携带。”李亦舟说,因此,如果使用DNA编码分子库技术,不仅可以极大地加快研发新药的时间进度,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p
  • 新型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荧光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储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high-performance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indicator for in vivo cAMP imag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cAMP)荧光探针及其应用。  cAMP是细胞内关键第二信使,可整合来自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在学习与记忆、药物成瘾、运动控制、免疫、肿瘤、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活细胞和活体水平的cAMP分子浓度变化的高时空分辨率荧光成像是解析cAMP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发高灵敏的cAMP荧光探针成为研究复杂生物过程的关键。与非基因编码探针(染料和材料类)相比,基因编码探针具有低毒性、低背景、可遗传、可定位特定细胞亚结构或特定细胞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具有优势。然而,现有的50多个基因编码的cAMP荧光探针或灵敏度低(荧光变化最大只有1.5倍),或荧光亮度较暗,较难监测活体中微弱的内源性cAMP变化,限制了生理和病理状态下cAMP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的研究。  为了开发适用于活体检测的高灵敏度探针,研究人员将环化重排绿色荧光蛋白(cpGFP)插入细菌MlotiK1通道的cAMP结合结构域(mlCNBD)中。经过插入位点筛选、连接肽优化、荧光蛋白及感应模块优化,研究得到了具有高亮度、高灵敏度、合适亲和力和快响应速度等特征的高性能基因编码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晶体结构显示G-Flamp1探针的连接肽具有独一无二的结构:其中一个连接肽是一个非常刚性的 β-strand 结构,这在其他晶体结构已知的环化重排荧光蛋白探针中是不存在的,为开发其他高性能探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体外实验中,结合/未结合cAMP的G-Flamp1有不同发色团环境。G-Flamp1在450 nm(单光子)或者900-920 nm(双光子)激发下,动态范围达最大,即ΔF/F0约为13。G-Flamp1与cAMP亲和力适中,其解离常数Kd值为2.17 μM。G-Flamp1可在亚秒时间分辨率上检测cAMP动态变化。在培养细胞中,该探针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本底荧光亮度介于同类探针cAMPr和Flamindo2之间。G-Flamp1探针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范围达到了12倍,是目前少数几个动态范围在10倍以上的荧光蛋白探针之一。同时,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图1)。  研究人员将G-Flamp1探针应用在果蝇这一模式生物中。果蝇脑部蘑菇体(mushroom body)的Kenyon细胞中cAMP信号通路在气味相关的记忆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首先获取了Kenyon细胞中表达G-Flamp1探针的转基因果蝇,而后利用双光子成像发现,果蝇受到气味或电击刺激时,蘑菇体不同子区域呈现不一样的cAMP信号时空变化(图2),暗示不同子区域可能在联想性学习中起着相对独立的作用。  为验证G-Flamp1探针在活体动物中检测cAMP 动态变化的实用性,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在小鼠运动皮层中共表达绿色G-Flamp1探针和红色jRGECO1a钙探针。活体双光子成像揭示了跑步运动中细胞特异性的cAMP信号,并与钙信号无明显相关性(图3)。这反映了小鼠运动时大脑皮层M1神经元反应的异质性。  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深部的伏隔核(NAc)脑区中表达G-Flamp1探针,并利用光纤记录听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任务中该脑区cAMP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训练的熟练,小鼠得到奖赏时cAMP信号幅度在降低,而听到相应声频信号时cAMP信号幅度在升高(图4);该特性与多巴胺信号类似,暗示多巴胺释放引起了cAMP信号。综上,G-Flamp1探针的高信噪比和高时间分辨率能够高灵敏检测到活体小鼠中内源性cAMP信号的动态变化。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活体检测的cAMP荧光探针,并初步揭示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阐释cAMP信号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结合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该探针将尝试应用于针对GPCR受体的药物筛选,以期发现更多的具有临床价值的GPCR药物。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并获得北京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支持。
  •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实现全新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课题组在新一代近红外量子点二维编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大数据对光学编码的数据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光学编码主要利用颜色进行编码,由于荧光发光的颜色相互之间重叠严重,造成可用的编码量非常少。如果能从其他维度进行编码,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该团队借鉴带隙工程理论,通过同时调节量子点组分与结构,首先合成小粒径的CdTe内核材料,然后在其表面原位生长一层CdS,并在包壳的过程中引入Cu2+离子,同时利用晶格应变及掺杂实现量子点波长和寿命的调节,发展了一种具有长寿命的近红外量子点。   研究人员将这种量子点包裹在微珠中,利用其荧光寿命和波长特性,结合近红外荧光成像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进一步开拓了量子点编码的维度。   量子点具有很宽的吸收光谱,而发射光谱却很窄,采用一种波长就可以同时激发不同组成或大小的量子点发射出不同的颜色,且不同颜色之间几乎没有重叠。特别是近红外量子点在活体成像分析及示踪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而量子点在近红外光学编码方面相比荧光染料具有显著的优势。
  • 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光栅旋转编码器实现产业化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光栅旋转编码器”课题通过验收并实现产业化。  “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光栅旋转编码器”是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急需的关键部件,被称为数控系统的“眼睛”。“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集中核心技术力量,成功解决了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旋转编码器的设计、制造、检测、应用等软硬件的核心问题,实现了高精度编码器的小型化和电子多圈计数,提高了光栅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编码器芯片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编码数据的快速传输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实现了系列化和产业化,年生产能力已达10万台。
  • 深圳先进院发展出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3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基于成像的空间微生物组最新研究成果(Spatial profil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by sequential FISH with error-robust encoding)。   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SEER-FISH)技术,用于解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该方法可识别复杂群落中的不同微生物物种,在单细胞尺度上原位解析微生物物种之间以及微生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探究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各种微生物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群落特定的空间结构。尽管现有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描绘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度,但缺乏解析群落空间结构的有力工具。由于传统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可分辨的物种数量受限于荧光基团的颜色种类,绘制高物种分辨率的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颇具挑战性。   基于此,研究发展了新的SEER-FISH成像技术并将其用于复杂微生物群落,在微米尺度上绘制了拟南芥根系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观测到不同物种在根表上的空间异质性定植以及在受到宿主代谢物扰动后的空间分布变化和物种空间关联改变。SEER-FISH技术可以精准解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为探讨植物根际、人体肠道等宿主共生微生物组的生态规律和生理功能提供了有力工具。   SEER-FISH通过序贯荧光原位杂交的方式实现微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解析。它的工作原理是为每种微生物分配特定的多色编码,每轮使用带有相应颜色荧光基团的寡核苷酸探针来标记对应的微生物,再通过多轮荧光原位杂交成像获取每个细胞的多色编码,从而确定其对应的物种(图1a-c)。该团队进一步对编码进行优化,使用不同汉明距离(HD,hamming distance)的纠错编码可以提高物种准确识别率,且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图1d)。   研究在不同微生物群落的体外成像实验中对SEER-FISH技术进行系统评估。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群落组成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能够准确量化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图2a-c),使用不同的编码方案所得到的群落组成高度一致(图2d-f)。   植物根际定植着高度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既受到植物宿主的调控又影响植物的生理健康。然而,科学家对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却鲜有研究。研究将SEER-FISH应用于根表微生物的空间成像,勾勒了不同生理分区分布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图3a-c)。   研究发现,定植在根表的微生物群落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倾向于形成聚集体。这些微生物聚集体的尺度在几十到几百微米,并存在多个物种(图3d-f)。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多种假说,包括偏好性定植、提高在根际环境下的适应性等。此外,研究通过对群落中的微生物进行邻近关系分析,发现了显著的菌-菌空间关联(图3g)。   通过外源添加拟南芥根际分泌的代谢产物植保素(camalexin)和香豆素(fraxetin),研究发现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图4a-c)。例如,中华根瘤菌主要定植于靠近根尖的位置,而这种偏好性的定植在加入植保素和香豆素后发生改变(图4d)。农杆菌本身在根上的定植没有偏好性,但在受到香豆素扰动后表现出更多的定植于根成熟区(图4e)。根际微生物空间分布的高度异质性和物种之间的差异,与环境异质性、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均有关。   研究进一步对定植微生物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发现植保素和香豆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了物种之间的空间关联(图4f)。微米尺度下的空间关联暗示了微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广泛存在的短程相互作用(如营养竞争与互养、接触抑制、群体感应等),对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的支持。
  • 深圳先进院提出梯度光场编码的双光子快速三维成像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提出一种基于激发光梯度编码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可使双光子体成像速度比传统技术提升5至10倍。  双光子显微镜具有亚微米级的成像分辨率和毫米级的成像深度,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结构和功能成像以及其他活体成像研究中。传统的双光子三维成像是将双光子激发的焦点在样品中进行逐层的二维扫描来实现的,这种三维成像方法不仅速度受限且增加了样品暴露在高能激光中的时间,对生物组织造成光损伤和光漂白,不利于活体组织的长时间成像。  该研究提出的新型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只需要进行两次二维扫描即可获得样品的三维信息,极大降低了激光对样品的损害。  在生活中,可利用编码来确定位置。与此类似,梯度光场技术设计了一对轴向拉长并且强度梯度变化的焦点,利用这对焦点的强度变化来编码并解析出物体的位置:横向扫描第一个梯度焦点得到的图像中,位置较浅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强,位置较深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弱,第二个焦点对应的图像则正好相反。两幅图像的和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三维荧光强度,图像的比值则反映了荧光的深度信息。该方法可一次分辨深度12微米内三维信息,荧光点轴向定位精度为0.63微米。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镜非常适合活体细胞的三维成像,在观测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小球的实验中,能够快速捕捉荧光小球在巨噬细胞内外的三维运动轨迹,并精确定量出巨噬细胞运载小球的速度。  相关成果以Axial gradient excitation accelerates volumetric imaging of two-photon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论文链接 (a):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原理、(b):巨噬细胞吞噬小球过程、(c):小球的运动轨迹、(d):小球运动轨迹的量化与评估
  • 生物大分子标记新突破:可基因编码的代谢糖质标记技术
    生物体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组,而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功能则由不同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修饰和翻译后修饰等所决定。解析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特定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图谱对探究发育、细胞间通讯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细胞选择性的生物大分子标记方法,近年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基因编码的方法,人们在活体动物中实现了蛋白质的组织特异性和细胞选择性标记和分析。然而,糖质(glycan)作为另外一种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尚无法通过基因编码的方式,实现活体中的细胞选择性标记。糖质以寡糖、多糖、糖蛋白、糖脂等形式直接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免疫调节、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对其进行在体标记和分析一直是领域内的一个难点。其中,基于生物正交化学的代谢糖质标记(metabolic glycan labeling)技术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工具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数十种非天然糖分子可用以在活细胞和活体中标记糖质。然而,非天然糖在活体中并不具备器官或细胞特异性,无法实现精准的细胞选择性标记,阐释特定细胞群体中糖质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兴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此前开发了基于靶向性脂质体的非天然糖代谢标记技术,实现了肿瘤组织和脑部的糖质标记。同时,他们意识到,基因编码技术可以在活体中实现更加精准的细胞选择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推进代谢糖质标记技术的应用,2022年5月5日,该课题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Cell-type-specific labeling and profiling of glycans in living mice”的论文,报道了一种可基因编码的代谢糖质标记技术(GeMGL)。该技术将“凸凹互补(bump and hole)”的化学遗传学策略与代谢糖质标记方法相结合,利用非天然糖1,3-Pr2GlcNAl(Bump)及其匹配的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Hole)的正交组合,在活体动物上实现了细胞选择性糖质标记和分析。他们从一个具有低标记效率的非天然糖—乙酰胺基葡萄糖的叠氮类似物GlcNAz出发,确认了其代谢通路中的焦磷酸酶AGX是限速酶,将其过表达可以增强代谢强度。他们随即想到,增大非天然基团并对AGX酶进行突变,可能可以开发出凹凸对。于是,他们采用了炔基修饰的乙酰胺基葡萄糖GlcNAl和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通过体外和细胞实验证明了GlcNAl的代谢完全依赖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接着,在多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证明了GeMGL策略的可行性。基于此,他们将该策略拓展到了转基因小鼠中。他们首先利用心肌细胞特异的启动子α-MHC实现了AGX2F383G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然后腹腔注射非天然糖1,3-Pr2GlcNAl,实现了非天然糖分子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代谢。从各组织标记结果来看,GeMGL策略展现出严格的心肌细胞选择性。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在小鼠心肌细胞中鉴定到582个O-GlcNAc修饰蛋白。分析发现,心肌细胞中许多糖酵解、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途径相关蛋白都具有O-GlcNAc糖基化修饰,表明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在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在转基因小鼠中进行的细胞类型特异性代谢糖质标记该工作提供了一种可基因编码的细胞特异性糖质标记技术GeMGL,为在活体层面研究糖质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种便利、有效的工具。该技术有望被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并在相关疾病模型中探究糖基化与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关系。陈兴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研究,糖质标记和分析是其研究重点之一。综合运用化学方法、生物手段和纳米技术,研究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代谢疾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原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2-01016-4
  • 科学家发明基因编码温度计 可潜入细胞测温度
    如果你问一个生物学家,某个细胞下一步会做什么?他可能先要问你该细胞的电压、氧化性、pH值、渗透性、葡萄糖浓度等等,然后才可能据此预测它是正要发起一个动作电位,还是要进入有丝分裂,抑或正在走向凋亡。但如果你能轻松地得到亚细胞范围的温度曲线图,比如每个线粒体、中心粒甚至内质网区的温度,就像母亲给孩子量体温那么容易,情况又会完全不一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6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最近将绿色荧光蛋白和沙门氏菌体内感受热量的一种蛋白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能检测细胞内部不同细胞器温度波动的基因编码&ldquo 温度计&rdquo ,并将细胞器温度变化与细胞内部功能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细胞行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 方法学》杂志上。   制做这种新型&ldquo 温度计&rdquo 的关键,是一种已知的名为TlpA的蛋白,这种蛋白由沙门氏菌制造,其正常作用是作为一种自动调节抑制器,感知温度以控制转录,能在37℃左右进行迅速可逆的结构转录。研究人员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荧光片段与TlpA融合,使GFP的荧光光谱随温度变化,最后再把融合蛋白加入到能瞄准线粒体、内质网或细胞质膜蛋白的序列中。   这种以蛋白质为基础的新型热传感器还能通过基因编码,直接瞄准不同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同时测量膜蛋白和产生的能量,并在温度变化与细胞器的内部功能之间建立联系。在本实验中,研究人员能探测到褐脂肪线粒体的生热作用,并把温度与线粒体膜蛋白、三磷酸腺苷(ATP)生产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种序列,他们能同时绘制出&ldquo 感温&rdquo GFP随线粒体膜蛋白电压指示器JC-1的染色图。他们发现,在温度高的地方,电压也相应较高。他们还用另一种基因编码传感器(ATeam26)结合荧光共振成像(FRET)检测ATP,再次证实了这种相关性。ATP主要是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由一种电化学泵产生的,反映了线粒体的质子变化曲线,与JC-1所指示的类似。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地方是脑细胞。它能更好地处理温度变化,不仅在轴突的内外,而且能在神经胶质细胞内部。胶质细胞包裹着髓磷脂,所以携带了脉冲能量的很大一部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神经信号的传输。但这还有争议,脉冲神经元热动力学主要还是由实验驱动,而并非不太精确的外在温度传感器。
  • 国内首创!光电编码器技术突破,多类仪器将摆脱进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8月29日,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息,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领衔的业内专家组评定,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绝对式旋转光电编码器核心芯片及相关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d62fd24-8c8c-4fa4-aee7-8ebf664f6ff4.jpg" title=" 我自主研发光电编码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jpg" alt=" 我自主研发光电编码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jpg" width=" 3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介绍,旋转光电编码器是一种利用光电原理获取旋转轴转动角度变化的传感器,集光学、电子和精密机械技术于一体,广泛用于电梯、机器人、无人机、数控机床、精雕机、医疗器械等,是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端控制传感器设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北京中微锐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目前旋转光电编码器的核心芯片严重依赖进口,而国内编码器厂家的高端产品大多采用德日的整体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该团队自主研发攻克了光电编码器核心技术,旋转光电编码器芯片由光电二极管阵列、高精度低噪声运算放大器、第二级固定增益放大器和带回差的迟滞比较器等构成,精度达到23位。该芯片集成微型3通道光学游标编码技术、实时光强校准技术,能消除LED发光随温度变化、LED老化、码盘蒙受油污灰尘、探测器表面清洁度不高等环境因素对编码器读数造成的影响,提高编码器的重复精度和定位精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团队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分体式编码器结构,并由此结构衍生出新的分体式编码器校准方法和安装方法,降低分体式编码器校准和安装过程中的操作难度,显著减少分体式编码器的整机厚度,节省编码器的安装空间。 /span /p
  • 食品批次追溯和单品追溯两种编码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食品批次追溯和单品追溯两种编码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现阶段以食品批次追溯为主   在8月3日召开的食品追溯编码方案专家论证会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提出的食品批次追溯和单品追溯两种编码方案通过论证。会议形成的结论显示,我国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将以批次追溯为主。   本次论证会专家组由来自国家食品监管相关部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相关科研机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单位20位专家组成。   专家组对食品批次追溯和单品追溯两种编码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论证。专家组认为,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追溯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大量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物品编码规则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商品条码的追溯方案,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及食品追溯的发展趋势,对于规范食品追溯编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专家组认为,基于商品条码的批次追溯方案适合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特点,能实现和满足对食品进行追溯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不会形成技术壁垒,可以实现跨国追溯,有利于国际贸易,同时企业实施成本低。该编码方案科学合理,具有统一性、唯一性和可操作性。单品追溯编码方案则适用于价值高、个体差异大、有特殊需求的产品,科学合理,但实施成本高、企业负担较重,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   据介绍,食品生产主要以批次作为生产管理单元,同批次的产品因为生产原料、生产条件、生产工艺相同,具有同质性。批次追溯就是同一个批次的产品用同一个追溯码进行追溯。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关心的是成本,而批次追溯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食品生产企业增加的成本微乎其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有关专家认为,利用商品条码实现批次追溯适用于食品行业的生产管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且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较好的基础。专家同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单品追溯在食品行业的实施。   专家组建议,应规范食品追溯编码的统一管理,结合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方案,以乳制品监管为切入点,加大基于商品条码的食品批次追溯编码方案的推广应用力度。
  • 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精准量化胰岛素编码基因DNA甲基化水平
    导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长。除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外,环境污染物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多环芳烃 (PAH)是一类含有2-7个芳环的有机化合物,由自然和人类活动产生并广泛存在的污染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AHs水平与成人和儿童的肥胖和二型糖尿病相关。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发表了题为《Prenatal exposure to a mixture of PAHs causes the dysfunction of islet cells in adult male mice: Associatio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的文章。文中应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胰岛素编码基因DNA甲基化水平进行量化,揭示了产前暴露于多环芳烃混合物对成年雄性小鼠胰岛细胞功能的不良影响。应用亮点:▶ 使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胰岛素编码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进行量化。▶ 在产前暴露于500µg/kg PAHs的小鼠中,胰岛素编码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 产前暴露于PAHs可能促进I型糖尿病的发病。作者使用8种PAHs的混合物进行了实验,以研究产前PAHs对成年期胰岛细胞功能和质量的影响,同时试图阐明 I型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原因。他们分离了成年雄性小鼠的胰岛,对胰岛素编码基因的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图1. 产前暴露于多环芳烃对成年雄性小鼠胰岛素编码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影响。(A) 数字PCR结果代表性一维图。(B)胰岛素编码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每个处理三只母鼠, 每只母鼠取一个雄性后代) 。在本研究中,子宫内暴露于500µg/kg PAHs的小鼠胰岛中胰岛素编码基因启动子中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增加,同时胰岛素编码基因转录显著下调。▲图2. 不同PAHs浓度对胰岛素编码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原文链接如下: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22005358期刊介绍: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977创刊,隶属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是一份多学科交叉期刊,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健康在内的生物体的暴露和影响。最新影响因子为7.129。naica® 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naica® 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源于Crystal微滴芯片式数字PCR技术,自动化微滴生成和扩增,每个样本孔可实现6荧光通道的检测,智能化识别微滴并进行质控,3小时内即可获得至少6个靶标基因的绝对拷贝数浓度。
  • 上海药物所发现非编码miRNA抗肿瘤耐药的功能和机制
    肿瘤的耐药性是国际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难题。根据美国国家癌症协会发布的研究数据:90%以上肿瘤患者治疗失败都与耐药相关。因此研究肿瘤耐药的机制、寻找新的抗肿瘤靶点以及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MRP(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多药耐药相关蛋白)是ABC转运体家族的一员,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并确定与耐药相关的ABC转运体,因此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MicroRNAs(miRNAs)则是近年来RNA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在人类中表达的miRNA有1000多种,人体中60%的基因都可能被其调节,它是一类平均长度只有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对靶基因的调节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分化与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肿瘤、代谢紊乱等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以下简称“安评中心”)博士研究生高曼在研究员任进、副研究员戚新明的指导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最新技术和方法,发现miR-145可以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作用于ABCC1的3’UTR的结合位点,在转录后水平来下调靶基因MRP1的表达这一重要新机制。进一步体外、体内研究证明:miR-145可以下调MRP1,减少细胞内阿霉素的外排,升高细胞内阿霉素的累积量,增强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因此首次发现了miR-145可通过直接靶向抑制MRP1而增强阿霉素对耐药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为抗肿瘤耐药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新机制和新的治疗手段。该研究工作于2016年7月在线发表在Oncotarget上,是继今年3月在国际期刊BBA-Gene Regulatory Mechanisms上发表首次发现了非编码miRNA具有双重调控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之后,再次发表新研究成果。安评中心关于非编码miRNA相关的研究此前已有多篇文章相继发表,从发现的非编码miRNA双重调控作用的新机制,到非编码miRNA抗肿瘤耐药的新功能,建立了非编码miRNA的发现、筛选、优化、功能和机制确证等一系列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获得了国外同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可。该项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科院先导专项的支持。
  • Nature:形状变形的纳米磁性编码微型机器人
    磁性软体机器人已有多种应用,特别是在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领域。如自折叠式“折纸”机器人可以在肠道中爬行、修补伤口、将吞下的物体取出来;胶囊状的机器人可以沿着胃的内表面滚动,进行活组织检查并运送药物。此外,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了尺寸从几百微米到几厘米不等的更薄的线型机器人,它们有可能在大脑血管中穿行,以治疗中风或动脉瘤。磁性软体机器人的进一步小型化可能带来新的应用,如在小的血管中进行操作甚至操纵单个细胞,但制备这样的微型机器人并非易事[1]。 2019年11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Cui Jizhai(现任职复旦大学) 、Huang Tian-Yun 及其同事在Nature发表了名为“Nanomagnetic encoding of shape-morphing micromachines”的文章[2],该工作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制造出了只有几微米大小的可磁重组机器人,通过对单个区域的纳米磁体进行设计,将形状变化指令通过编程的方式输入微型机器人,对纳米磁体施加特殊的磁场序列后,实现微型机器人的形状变化,如图一所示。图一 四片式变形微机械的设计 a.磁体磁态随尺寸增大的示意图:i.超顺磁性;ii.室温下稳定的单畴;iii.多畴态。b. 部,四个面板微机械,面板I上有520 nm×60 nm(I型)纳米磁体阵列,面板II上有398 nm×80 nm(II型)纳米磁体阵列;底部,纳米磁体阵列的相应SEM图像。c. 体积相同但长宽比不同的单畴纳米磁体的磁光克尔效应磁滞回线。d.根据矫顽力的不同选择两个磁场对微机械进行编码的示意图。e. 应用控制磁场B=15 mT时的磁性结构(I型和II型纳米磁体)和微机械折叠行为示意图,光学显微镜图像显示了所制造器件的四种不同结构。从左到右,上/下折叠的面板数为4/0、3/1、2/2(折叠方向不同的对面面板)和2/2(折叠方向相同的对面面板)。 这项工作构建了一个模块化单元的集合,这些模块化单元可以编程为字母表中的字母,此外还构建了一个微型的“鸟”,能够进行复杂的行为,包括“拍打”、“悬停”、“转弯”和“侧滑”,如图二所示。这为创造未来的智能微系统建立了一条路线,这些智能微系统可以重新配置和原位重新编程,可以适应复杂的情况。图二 折纸式的微型“鸟”与多种形状变形模式 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英国Durham Magneto Optics Ltd.公司的磁光克尔效应系统-NanoMOKE3对不同型的纳米磁体进行了磁滞回线测试,同时使用该设备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对纳米磁体阵列进行了编程。NanoMOKE3可以进行微区的超高灵敏度测试,在本工作中,作者通过激光聚焦在不同的纳米磁体上获得对应的磁滞回线,如图一c所示,为微型机器人的磁学编码工作提供了帮助。图三 磁光克尔效应系统-NanoMOKE3 NanoMOKE3主要技术特点:超高灵敏度~10-12emu微区磁滞回线,激光光斑~2μm超快测试速度,1秒内可获得磁滞回线克尔角检测<0.5 mdeg纵向/横向/向克尔磁畴成像扩展无液氦低温MOKE图四 与Montana S50超精细多功能无液氦低温光学恒温器联用的低温MOKE 温度范围4.2K~350K磁场纵向>0.4T,向>0.3T 参考文献:[1] X H,zhao. et al. Nature 575, 58-59 (2019)[2] Cui, J. et al. Nature 575, 164–168 (2019).
  •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非编码RNA虽然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却参与了几乎各个层次的细胞生理活动,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且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lncRNA 作为非编码RNA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志物相关筛选等方面已经成为近来国际上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   为了给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推进国内lncRNA 研究的快速发展,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29日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共同举办此次lncRNA高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陈润生院士等6位国内lncRNA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大会的演讲嘉宾,所讲内容涵盖了功能研究、生物信息分析、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的最新热点。注册参会人数170余人,包含了众多在lncRNA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北医系统、清华大学、协和,中科院、军科院等单位。在此次会议中,6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反响热烈,会后专家圆桌答疑超过一个半小时。报告嘉宾和参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 “沃”在前沿 | 3大顶尖课题组共话基因编码荧光探针的开发与在大脑中的应用
    脑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尖 端、最前沿的 “终 极疆域”,也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科学堡垒”之一。神经网络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认识并识别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持续的命题。实时监测神经元的活动、胞外神经递质以及胞内信号分子的动态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大脑的功能,并助益神经类疾病的治 疗。8月3日,最 新一期「“沃”在前沿」生命科学专家论坛即将开播!本期论坛将聚焦“基因编码荧光探针的开发与在大脑中的应用”,特邀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毓龙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并邀请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储军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邹鹏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万金霞博士进行学术分享,四位老师将同“屏”共振,与大家分享前沿新知,碰撞未来趋势,助力科研人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此外,论坛特设“专家互动,在线答疑”环节,四位老师将在线为大家解答科研上的疑问。论坛主题聚焦基因编码荧光探针的开发与在大脑中的应用直播时间8月3日(周三)19:00报名方式识别上方二维码,立即免费报名分享嘉宾李毓龙(论坛主席)北京大学 教授嘉宾简介李毓龙教授,于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06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毓龙教授为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还曾获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北京大学-勃林格殷格翰研究员奖等。李毓龙课题组依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聚焦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发新型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二是借助此类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特别是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课题组近期工作发表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euron、eLife等高水平期刊。储军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分享主题:基因编码的光学探针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和蛋白FRET探针在活体小鼠中的应用CP探针活体动物内的应用和药物开发嘉宾简介储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重 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 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于2009~201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思特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聚焦于新型光学和光声分子探针的开发、分子信号通路的光学成像和光遗传学、分子诊断和药物筛选等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发展了新型的可用于蛋白相互作用监测的远红色荧光互补系统;2)发展了能够用于高灵敏监测细胞凋亡过程中 caspase-3活性的新探针;3)发展了目前最亮的可用于在体荧光成像的远红色荧光蛋白;4)发展了能够和GFP联合可用于双光子双色成像的大 stokes位移的橙色蛋白;5)发展了具有高动态范围的FRET荧光蛋白对。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在Nature Biotechnology和Nature Method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专 利2项,发表国际著作章节两篇。现为美国生物物理和蛋白协会会员。邹鹏北京大学 研究员分享主题:膜电位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复合型膜电位荧光探针的构建神经动作电位的成像观测基于全光学手段的电生理记录嘉宾简介邹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化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双学位。2012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5年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工作。2015年5月起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获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 Talented 12 奖励,并担任《大学化学》副主编。2020年度 获得OKeanos-CAPA青年学者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20年入选北京脑中心“北脑青年学者”。邹鹏博士致力于发展新型化学探针技术,实现对神经细胞高时空分辨的定量观测。课题组综合运用蛋白质工程、分子生物学和有机合成等手段创造新的功能分子,包括各类荧光探针、具有特殊活性的酶等;同时结合光学、质谱学等仪器技术,利用这些工具观测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数学建模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率先提出“复合型膜电位探针”的概念,利用化学手段将荧光染料与视紫红质蛋白相偶联,利用后者的电致变色效应实现膜电位成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细胞-化学生物学》《德国应用化学》,PNAS等学术期刊。万金霞北京大学 博士分享主题:点亮大脑:可遗传编码神经递质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应用可遗传编码五羟色胺荧光探针的开发和刻画五羟色胺探针在活体小鼠中的应用其它可遗传编码的神经递质/调质探针嘉宾简介万金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生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为李毓龙教授。研究方向为通过开发新型的成像探针,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帮助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博士期间主要致力于新型可遗传编码的五羟色胺探针的开发与应用,主要研究成果以独立第 一作者身份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共5篇,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北京大学专项奖学金等荣誉与奖励。论坛日程8月3日(周三)19:00精彩不容错过↑码上相约,本场直播全程免费↑▼分享下图到朋友圈,叫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一同get基因编码荧光探针的前沿研究,助力大家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 第二届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第二届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二届&ldquo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rdquo 学术研讨会在龙城丽宫国际酒店顺利召开。会议以&ldquo 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重大疾病中的研究&rdquo 为主题,以&ldquo 生物信息学&rdquo 、&ldquo 分子标记物&rdquo 和&ldquo 功能学研究&rdquo 为主线,展开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陈润生院士等7位国内lncRNA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及课题组作为大会的演讲嘉宾,由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孙义民博士主持,博奥生物首席运营官许俊泉先生致欢迎辞,吸引了众多在lncRNA研究领域的参会嘉宾,分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北大医院系统、阜外医院、协和、北京蛋白质组中心,中科院、军科院、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开大学等20多家单位。在此次会议中,7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反响热烈;会后1个小时的圆桌答疑讨论,报告嘉宾和参会人员充分互动,共同探讨lncRNA研究的问题。报告嘉宾和参会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1. 研讨会报告嘉宾 图2. 研讨会与会全体人员合影
  • 深圳先进院开发出新型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荧光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储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high-performance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indicator for in vivo cAMP imag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cAMP)荧光探针及其应用。cAMP是细胞内关键第二信使,可整合来自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在学习与记忆、药物成瘾、运动控制、免疫、肿瘤、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活细胞和活体水平的cAMP分子浓度变化的高时空分辨率荧光成像是解析cAMP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发高灵敏的cAMP荧光探针成为研究复杂生物过程的关键。与非基因编码探针(染料和材料类)相比,基因编码探针具有低毒性、低背景、可遗传、可定位特定细胞亚结构或特定细胞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具有优势。然而,现有的50多个基因编码的cAMP荧光探针或灵敏度低(荧光变化最大只有1.5倍),或荧光亮度较暗,较难监测活体中微弱的内源性cAMP变化,限制了生理和病理状态下cAMP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的研究。为了开发适用于活体检测的高灵敏度探针,研究人员将环化重排绿色荧光蛋白(cpGFP)插入细菌MlotiK1通道的cAMP结合结构域(mlCNBD)中。经过插入位点筛选、连接肽优化、荧光蛋白及感应模块优化,研究得到了具有高亮度、高灵敏度、合适亲和力和快响应速度等特征的高性能基因编码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晶体结构显示G-Flamp1探针的连接肽具有独一无二的结构:其中一个连接肽是一个非常刚性的 β-strand 结构,这在其他晶体结构已知的环化重排荧光蛋白探针中是不存在的,为开发其他高性能探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体外实验中,结合/未结合cAMP的G-Flamp1有不同发色团环境。G-Flamp1在450 nm(单光子)或者900-920 nm(双光子)激发下,动态范围达最大,即ΔF/F0约为13。G-Flamp1与cAMP亲和力适中,其解离常数Kd值为2.17 μM。G-Flamp1可在亚秒时间分辨率上检测cAMP动态变化。在培养细胞中,该探针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本底荧光亮度介于同类探针cAMPr和Flamindo2之间。G-Flamp1探针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范围达到了12倍,是目前少数几个动态范围在10倍以上的荧光蛋白探针之一。同时,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图1)。研究人员将G-Flamp1探针应用在果蝇这一模式生物中。果蝇脑部蘑菇体(mushroom body)的Kenyon细胞中cAMP信号通路在气味相关的记忆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首先获取了Kenyon细胞中表达G-Flamp1探针的转基因果蝇,而后利用双光子成像发现,果蝇受到气味或电击刺激时,蘑菇体不同子区域呈现不一样的cAMP信号时空变化(图2),暗示不同子区域可能在联想性学习中起着相对独立的作用。为验证G-Flamp1探针在活体动物中检测cAMP 动态变化的实用性,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在小鼠运动皮层中共表达绿色G-Flamp1探针和红色jRGECO1a钙探针。活体双光子成像揭示了跑步运动中细胞特异性的cAMP信号,并与钙信号无明显相关性(图3)。这反映了小鼠运动时大脑皮层M1神经元反应的异质性。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深部的伏隔核(NAc)脑区中表达G-Flamp1探针,并利用光纤记录听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任务中该脑区cAMP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训练的熟练,小鼠得到奖赏时cAMP信号幅度在降低,而听到相应声频信号时cAMP信号幅度在升高(图4);该特性与多巴胺信号类似,暗示多巴胺释放引起了cAMP信号。综上,G-Flamp1探针的高信噪比和高时间分辨率能够高灵敏检测到活体小鼠中内源性cAMP信号的动态变化。图1.G-Flamp1探针在体外和培养细胞内的表征图2.不同刺激下果蝇Kenyon细胞中cAMP信号的变化图3.运动过程中小鼠皮质神经元内cAMP信号的变化图4.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任务中小鼠NAc脑区cAMP信号的变化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活体检测的cAMP荧光探针,并初步揭示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阐释cAMP信号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结合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该探针将尝试应用于针对GPCR受体的药物筛选,以期发现更多的具有临床价值的GPCR药物。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并获得北京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支持。
  • 基于屈曲不稳定性编码的非均质磁化实现软材料结构动态形貌的调控
    拥有主动变形能力的三维可变形结构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有效提高生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受这一特性启发,研究人员已开发了多种基于水凝胶、液晶高分子、硅胶弹性体等的软材料体系,在外界不同条件的刺激下(如化学溶剂、温度、酸碱度、光等),实现了各式三维结构的可控形貌变换(Nature 2021, 592, 386;Nature 2019, 573, 205;Nature 2017 , 546, 632)。 但是,目前已有的方案主要基于软材料形貌的准静态调制,如何实现多种尺度下多模态各向异性形貌与结构的动态调控,非常具有挑战性。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金东东副教授,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张甲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柳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软材料结构动态形貌调控方法。该团队结合硬磁性颗粒与弹性体制备得到磁性弹性体,并使其在一端受限的条件下溶胀产生可控的屈曲结构,接着加以磁化形成各向异性的三维磁畴分布。得到的磁性弹性体在外界可编程磁场的驱动下,能够实现多模态三维形貌的动态可控变换,在微流体操纵、软体机器人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 “Dynamic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in soft architected materials via buckling instability encoded heterogeneous magnetization” 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图 1. 条带形与晶格状磁性弹性体的动态形貌调控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研究首先将未充磁的钕铁硼微颗粒掺入硅胶弹性体前驱体中,在亲水修饰的玻璃基底上固化形成一端固定的条形或晶格结构。接着将其置于与硅胶极性相似的有机溶剂中(如甲苯、正己烷等),由于溶剂分子被弹性体吸收并扩散至高分子网络中,引发磁性弹性体的溶胀行为。但是,由于一端受到基板约束,磁性弹性体溶胀形成的轴向压缩力只能使其非均质变形,最终产生屈曲结构。屈曲结构的具体三维形貌可通过弹性体的三维尺寸、人造缺陷乃至晶格连接方式进行精准调控。此后,将屈曲变形的磁性弹性体置于强脉冲磁场下(约2.5T)磁化,再浸泡于不相溶的溶剂中(如乙醇)收缩至原始的条形或晶格结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记忆”屈曲变形形貌的三维磁畴分布。此时,施加不同强度、方向或梯度的外加驱动磁场,磁性弹性体基于内部磁畴与外加磁场的磁偶极相互作用,便可产生如波浪、褶皱等的多模态动态三维变形。这种基于不稳定性屈曲变形设计并排布软材料内部磁畴取向(即“磁编程”)的方法,无需额外的模板设计与辅助,便可快速实现各向异性的非均匀磁化分布的。结合外加可调制磁场的精准驱动,能够产生自由度远超准静态形貌调制的多模态动态形貌变换。此外,如图2所示,为了阐明磁性弹性体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分析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方法,在条形和晶格结构屈曲变形、充磁乃至磁控变形的过程中,可有效反映并预测各参数对动态形貌的影响行为,可为今后磁性软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图 2. 屈曲变形编码的磁性弹性体的理论分析模型。(a-b)条带形与晶格状磁性弹性体的屈曲变形模型。(c-d)条带形磁性弹性体的理论与实际屈曲变形行为。(e)条带形磁性弹性体的磁化与磁驱动变形模型。(f-g)条带形磁性弹性体在不同几何尺寸与连接条件下的理论与实际屈曲变形行为。(h-i)条带形磁性弹性体的理论与实际磁畴取向分布。(j)条带形磁性弹性体的理论与实际磁驱动变形行为。最后,通过利用各式屈曲变形产生的不同微流体行为(如定向流体、混合流体、涡流),该研究结合高精度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30,摩方精密)制备的微型模板、微流控芯片和尺寸定制的微颗粒,成功将磁性弹性体用于液滴的可控融合与精准操控(图3),颗粒的尺寸筛选,微液滴的富集检测,微流控的混合增强,以及软体机器人的可控驱动(图4)。总之,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金东东副教授提出了一种利用屈曲不稳定现象编码的新型磁编程方式,用以实现软材料结构形貌的动态调控,为今后磁性软材料跨尺度的多模态变形行为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有助于今后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复杂形貌变换的潜在机制,拓展可变形结构在格式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图 3. 屈曲变形编码的条形磁性弹性体在外加驱动磁场下的动态行为。a-c. 不同磁场参数下产生的不同微流体分布。d-e. 在液滴融合与可控运输中的应用。 图 4. 屈曲变形编码的磁性弹性体在微颗粒尺寸筛选(a),微液滴富集检测(b),微流控辅助混合(c),软体机器人运动控制(d)中的应用示例。
  • 上海微系统所实现集成3D打印编码滤波器的超导单光子光谱仪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李浩团队,陶虎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王增琦团队合作,结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双光子3D打印编码滤波技术、计算重构技术等实现单光子计数型光谱分析仪。相关成果以“Superconducting Single-Photon Spectrometer with 3D-Printed Photonic-Crystal Filters”为题于2022年9月27日在线发表在中科院一区学术期刊ACS Photonics上,并被选为当期副封面论文。 图1 集成3D-打印滤波器的超导单光子光谱仪概念图   光谱作为物质的指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在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等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目前,在单光子源表征、荧光探测、分子动力学、电子精细结构等领域的光谱测量,已经达到了量子水平,例如,在生物、化学和纳米材料领域需要对单个原子、分子、杂质等微弱光谱进行探测分析,这些光谱覆盖范围广,强度弱,因此,对宽谱、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光谱探测器存在迫切需求。   传统的半导体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PMT)、雪崩二极管(SPAD)等虽然实现了单光子灵敏度的探测,但是存在近红外探测效率低,噪声大,探测谱宽有限等问题。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因其高效率(90%)、低暗计数(0.1cps)、低抖动(~3ps )、宽谱(可见~红外)的优异性能,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将SNSPD集成到光谱分析仪中,不仅能够实现极弱光的光谱测量,还具备非常宽的工作范围,在量子信息技术、天文光谱、分子光谱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工作中,合作团队利用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的高效、宽谱等性能优势,首先设计制备4*4阵列型偏振不敏感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然后借助双光子3D打印技术的灵活性在每个探测器像元上制备光子晶体编码滤波器,最后通过分析探测像元光谱响应特性等建立了计算光谱重构问题的数学模型,最终实现光子计数型光谱分析仪。   文中该光谱分析仪工作范围覆盖 1200~1700nm,灵敏度达到-108.2dBm,分辨率~5nm。相比当前商业光谱仪的灵敏度(一般灵敏度在-60~90dBm),具有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提升,为单光子源表征、前沿天文光谱学、荧光成像、遥感、波分复用量子通信等微弱光谱分析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博士研究生肖游,第二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博士研究生维帅,第三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徐佳佳。通讯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陶虎研究员、李浩研究员、尤立星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1408 、61827823), 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A0304000), 上海市量子重大专项 (2019SHZDZX01), 上海市启明星(20QA1410900)以及中科院青促会 (2020241、2021230)等项目的支持。论文致谢清华大学张巍教授、郑敬元博士的讨论。
  • 成功完成编码PA扫查的基本工具包有多实用?奥林巴斯无损检测探伤仪带您解密!
    使用奥林巴斯OmniScan X3系列高级探伤仪采集编码相控阵(PA)超声数据有多个优势。可使您借助准确表示缺陷大小的数据视图定量缺陷。这些缺陷定量数据可用于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在役服务要求的计算,使资产所有者充满信心地做出有关运营安全以及是否进行必要干预的关键性决策。获取编码PA数据所需的设备越来越便携且价格合理。将适当的探伤仪、扫查器、探头和编码器组合在一起,有助于您完成不同应用并采集到更有价值的数据。然而,尽管扫查技术取得了诸多进步,但许多扫查器在便携性方面依然存在着缺陷。自动和半自动扫查器的挑战尽管自动和半自动扫查器通常可以完成更高的扫查量,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应用,但是对于需要随时动手进行扫查的工作,它们可能不太适合。以下是更简单的设备设置可能更可取的3个原因:大小:如果目标区域或被检焊缝周围的空间有限,那么较大的扫查器可能不太适合。配置:扫查器的设计或形状可能会妨碍将其安装到组件上。复杂笨重:当扫查器笨重、庞大或难以安装时,可能会使人们望而却步。如果没有扫查器,检测人员可能会选择手动扫查并放弃对数据进行编码。拥有合适的设备有助于避免扫查完成后只获得未编码的数据。每次都获取编码数据到达工作现场后,您和您的工作团队别无选择,只能将就使用手头的设备。真正做好准备意味着拥有用途广泛的扫查工具,这些工具应适用于各种组件尺寸、类型和材料,并适应不同的环境。要达到充分准备和随机应变的水平,请考虑将这3种扫查和编码工具添加到您的PA检测工具包中:1. 钢线编码器当检测空间非常狭小时,采用流线型单线设计的钢线编码器可以帮助您摆脱困境。只需稍微用力,就可以完成简单的牵拉动作,使您轻松完成单轴编码相控阵扫查。其用途广泛且易于操作得益于以下功能:2种安装底座(磁性和吸盘)可轻松安装在所有表面上,包括铁磁性和非铁磁性表面。由于占地面积小,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区域。打包运输时,非常便于携带且占用空间很小,因此您可以随时将其作为备份随身携带。其定位系统可大幅减少错误,消除了发生滑动错误的风险,并且可以轻松拉动,使操作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正确操控探头。2.通用托架我们的通用托架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在三个不同方向上安装钢线编码器或者 Mini-Wheel编码器,而且几乎可装入任何相控阵(PA)楔块和探头组合。这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方式,可以提高您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调整设置的能力。将通用托架添加到您的检测设备中,可使您为更多的部件形状和尺寸创建配置。您还可以增加用于编码检测的探头和楔块的类型,使其用途更为广泛。在无法使用楔块的情况下,可以将楔块直接连接到相控阵探头上,进行接触式检测。3. Mini-Wheel编码器Mini-Wheel编码器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扫查工具,因其用途广泛而倍受赞誉。除了坚固耐用和小巧紧凑的特性之外,这款编码器还可装配一个橡胶轮,用于检测温度高达150°C的非铁磁表面,或装配一个磁轮,紧紧粘附在铁磁性部件上进行检测。Mini-Wheel编码器可用于多种不同的配置,以满足特定检测应用的要求,例如:为了对焊缝进行衍射时差(TOFD)检测,可以将Mini-Wheel编码器安装在带有两个PA探头和楔块的HST-X04扫查器上。当光栅扫查不切实际或不可能进行时,可以将其安装在通用托架上,或直接安装在楔块上,以便使用相控阵超声检测(PAUT)技术对整个体积进行手动单线扫查。Mini-Wheel编码器可与带有创新型Rexolite延迟块的RexoFORM楔块一起使用,对周围区域狭小的各种直径的管道进行腐蚀成像。为克服采集编码数据的障碍做好准备总而言之,以下是这三种工具共有的主要优势:小巧紧凑用途广泛简单易用这些工具易于运输和操作,您可以在不增加工作人员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将它们添加到标准检测设备中。
  •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发布《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归口,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发起并组织相关单位起草的《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见附件1-2)。根据《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为保证团体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各有关单位及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并填写《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团体标准征求意见表》(附件3),于2024年3月20日前将征求意见表发送至联系人邮箱。联系人:孙雨平电 话:010-84295513邮 箱:sunyp@ancc.org.cn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2024年2月20日关于征求《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pdf附件1 《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征求意见稿-终.pdf附件2 《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终.pdf附件3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团体标准征求意见表》.doc
  • 借助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 北京大学陈良怡团队合作揭示小鼠社交行为神经编码机制
    陈良怡团队合作揭示小鼠偏好“喜新厌旧”的神经元集合和孤独症小鼠的缺陷社交行为是个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关大脑通过何种方式编码社交行为信息这一科学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答案。此外,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患者,均存在显著社交识别或互动障碍,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诸多问题和负担,当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或治疗方法,原因之一在于对大脑处理和编码社交行为信息的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既往研究表明,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在社交探索、社交恐惧和社会竞争等方面均发挥重要调控功能[1-4]。当小鼠进行社交探索行为时,mPFC脑区前边缘皮质(PrL)内部分兴奋性锥体神经元活动会显著增强[5, 6],mPFC神经元集群在处理不同社交对象信息时,其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7, 8],而且mPFC脑区内抑制性GABA能中间神经元也同社交行为密切相关[1, 4, 9],然而,由于缺乏在体单细胞分辨率水平、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神经编码研究方法,这些不同亚型神经元集群是如何编码特定社交对象信息的尚不明了。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物膜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良怡实验室,联合军事医学研究院吴海涛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工学院张珏实验室,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题为“Encoding of social novelty by sparse GABAergic neural ensembles in the prelimbic cortex”的研究论文,解析了孤独症小鼠“喜新不厌旧”社交缺陷下的神经编码机制。在陈良怡实验室和程和平院士团队联合开发两代高时空分辨率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基础上[10, 11],通过建立改进型小鼠两箱社交行为学研究范式,利用MeCP2转基因孤独症小鼠模型和细胞亚型特异性Cre小鼠,借助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钙成像技术,结合基于Tet-off系统的细胞特异性化学遗传学操控技术、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和功能挽救等前沿技术,系统探讨了正常和孤独症小鼠模型不同社交行为过程中,PrL脑区内不同亚型神经元集群编码特定社交信息的模式差异。首先,借助微型化双光子钙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自由社交活动过程中,PrL脑区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较之于兴奋性锥体神经元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数学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稀疏分布的“社交特异”神经元,与之前研究的“社交相关”神经元不同,它们特异性地参与了同“陌生”或“熟悉”老鼠的社交行为。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抑制社交行为过程中被激活的这些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亚群,能够显著破坏小鼠社交偏好及社交新颖性行为。提示PrL脑区内这群稀疏分布的中间神经元集群在调控小鼠社交偏好性以及“喜新厌旧”行为模式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进一步,研究人员在进行小鼠两箱社交行为学观察时发现,MeCP2转基因孤独症小鼠社交偏好性并无显著缺陷,但会丧失典型的“喜新厌旧”样社交新颖性行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MeCP2转基因孤独症小鼠PrL脑区中间神经元内特异性剔除外源性MeCP2转基因后,可显著挽救孤独症小鼠“喜新厌旧”样社交缺陷表型。表明PrL脑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内过表达MeCP2转基因可能是诱发孤独症小鼠产生社交新颖性行为缺陷的罪魁祸首。最后,通过系统分析野生型和MeCP2转基因孤独症小鼠模型PrL皮层内编码“陌生”和“熟悉”社交对象信息、且稀疏分布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钙信号动力学特征,研究人员发现,当野生型小鼠分别与“陌生”或“熟悉“小鼠发生社交时,其PrL皮层中编码相关社交对象特异性神经元的发放概率、钙信号变化幅度以及达峰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别。这两群细胞通过“跷跷板”式的协同增强效应,帮助小鼠确定面对不同类型对象采取不同的社交策略。而孤独症小鼠PrL脑区内相关神经元集群均明显异常,总体表现为“陌生”或“熟悉”社交对象引起社交特异神经元间反应差异消失,从而无法区分“陌生”和“熟悉”不同社交对象之间的差别,最终导致社交新颖性行为缺陷。综上,该研究工作发现在小鼠前额叶皮层内存在一群稀疏分布的中间神经元集群,分别负责编码社交行为中的“熟悉”和“陌生”社交对象信息,这些稀疏分布的神经集群在调控小鼠社交行为,尤其是社交新颖性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揭示了个体在面对不同类型对象进行社交行为时的神经编码机制。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孤独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社交行为缺陷的神经机制,探索精准靶向诊疗新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线索。PI简历陈良怡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邮箱:lychen@pku.edu.cn实验室主页:http://www.cls.edu.cn/PrincipalInvestigator/pi/index5489.shtml研究领域:我们发展自驱动的活细胞智能超分辨率成像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来研究生物医学重要问题。目前一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引入物理光学中新成像原理、数学和信息学科中的图像重建新方法等,致力于发展可以在活细胞中实现两种以上模态光学信号探测的三维超分辨率成像的通用工具,实现同一活细胞样本上长时间、超分辨率、三维成像特定生物分子(荧光)和主要细胞器(无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等手段Petabyte级的图像数据的高速处理以及分割手段,自动化、定量化描述活细胞内不同蛋白等分子以及细胞器的形状、位置以及相互作用等参数,找到新的细胞器并定义它们生化特性,最终目标是建立单细胞细胞器互作组学以及活细胞超分辨率病理学的概念,利用成像来揭示细胞内的异质性动态变化以及如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用发展的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医学成像的可视化手段,系统研究血糖调控紊乱激素分泌在活体组织、细胞水平以及分子代谢水平的关系。参考文献:1.Xu, H., et al., A Disinhibitory Microcircuit Mediates Conditioned Social Fear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Neuron, 2019. 102(3): p. 668-682 e5.2.Kingsbury, L., et al., Cortical Representations of Conspecific Sex Shape Social Behavior. Neuron, 2020.3.Báez-Mendoza, R., et al., Social agent identity cell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interacting groups of primates. Science, 2021. 374(6566): p. eabb4149.4.Zhang, C., et al., Dynamics of a disinhibitory prefrontal microcircuit in controlling social competition. Neuron, 2021.5.Murugan, M., et al., Combined Social and Spatial Coding in a Descending Projection from the Prefrontal Cortex. Cell, 2017. 171(7): p. 1663-1677 e16.6.Liang, B., et al., Distinct and Dynamic ON and OFF Neural Ensemble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Code Social Exploration. Neuron, 2018. 100(3): p. 700-714 e9.7.Pinto, L. and Y. Dan, Cell-Type-Specific Activity in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Goal-Directed Behavior. Neuron, 2015. 87(2): p. 437-50.8.Rigotti, M.,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mixed selectivity in complex cognitive tasks. Nature, 2013. 497(7451): p. 585-90.9.Cao, W., et al., Gamma Oscillation Dysfunction in mPFC Leads to Social Deficits in Neuroligin 3 R451C Knockin Mice. Neuron, 2018. 97(6): p. 1253-1260.e7.10.Zong, W., et al., 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enlarged field-of-view, multi-plane and long-term brain imaging. Nat Methods, 2021. 18(1): p. 46-49.11.Zong, W., et al., Fast high-resolution 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brain imaging in freely behaving mice. Nat Methods, 2017. 14(7): p. 713-719.
  • 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立项《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对《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进行立项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该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请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协会标准化工作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严格把控标准质量,切实提高标准制定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按期完成标准编制的相关工作。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2023年11月6日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关于《检验检测报告编码与符号表示》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pdf
  • 转化医学强大产品-博奥生物人类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芯片服务
    如果不能查看,请点击这里 http://bioservices.capitalbio.com//fwpt/Agilentpt/15026.shtml
  • 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医械产品最新分类,基因测试盒为Ⅲ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7月20日发布《关于多功能超声骨刀等127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  通知称,为适应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总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多功能超声骨刀等127个产品的管理类别进行了界定。其中:作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8个 作为II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60个 作为I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36个 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18个 视具体情况而定的产品5个。  一、作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8个)  (一)多功能超声骨刀:由主机、手机、工作尖、冲洗管和脚踏组成,用于牙科和口腔外科的植牙切骨手术、鼻窦增高手术、骨修型、拔牙、残根、断裂植体移除、牙周病治疗、根体清洁和根管移除。分类编码:6823。  (二)磁场成像系统:由操作台、数据采集室、患者检查床体、龙门、传感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以及软件组成,通过磁传感器采集心脏的电生理功能的磁信号并以图形方式显示这些数据,对被检测人员进行心脏猝死风险分析预测。分类编码:6821。  (三)糖尿病管理应用程序:软件产品。通过蓝牙连接特定的血糖仪,将血糖值从血糖仪传输到移动设备,同时,具有药物计算(用药剂量指导)功能。分类编码6870。  (四)胶囊式内窥镜镜姿态控制器:由永磁体和外壳组成,通过产生驱动磁场,对人体吞服的胶囊内镜产生拉力和扭矩力,改变驱动磁场的方向和作用在胶囊内镜上的强度,从而驱动胶囊内镜在胃腔或结肠内滚动、旋转和倾斜运动,实现对胶囊内镜的运动控制和姿态调整。用于在患者进行消化道胶囊内窥镜检查时控制胶囊内窥镜的运动。分类编码:6822。  (五)胶囊式内窥镜控制系统:由电动检查床、体外磁控装置、图像工作站和紧急控制装置组成,与胶囊式内窥镜配套使用,用于在人体胃和十二指肠检查中,控制患者吞服的胶囊式内窥镜的姿态、方向和运动。分类编码:6822。  (六)内镜用气囊控制器:由主机(包括气泵、传感器)、手控面板、脚踏开关、供气导管、电源、连接器、过滤器组成。配合特定的一次性气囊辅助导引导管使用,控制气囊充气、放气。分类编码:6877。  (七)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由微阵列芯片(用于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对核酸样本分析时的核酸样本的承载)、质控品(用于对微阵列芯片的性能指标的质控)、引物P1(与自备试剂合用,扩增质控品,产物对微阵列芯片的性能进行质控)、引物P2(与自备试剂合用,扩增质控品,产物对微阵列芯片的性能进行质控)、引物Y(与自备试剂合用,扩增目的核酸片段,对微阵列芯片性能进行质控)5 部分组成。产品适用于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对人体来源样本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分析。用于临床体外诊断。分类编码:6840。  (八)8种食源性细菌核酸检测试剂盒(LAMP法):由8连反应液管、阳性对照、基因组、阴性对照、DNA 提取液组成。用于疑为食源性疾病病人粪便、肛拭、呕吐物等样本中8 种常见食源性细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O157) 核酸的快速检测,用于食源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分类编码:6840。  二、作为II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60个)  (一)牙齿研磨器:由一次性无菌研磨容器和研磨机组成,用于将拔掉的牙齿研磨成符合一定大小的颗粒物。颗粒物经过清洗液消毒转化为无菌颗粒,移植到牙洞和骨缺损处。分类编码:6806。  (二)上/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器:由基座、活动部件以及控制部件组成,由电机驱动,设备带动患者上肢和(或)下肢进行被动运动,从而进行上肢和(或)下肢的康复性训练。分类编码:6826。  (三)认知康复诊断系统:由硬件和专用软件组成,用于脑外伤、脑卒中、帕金森病、各种痴呆等脑部疾病或创伤所致认知障碍,儿童疾病如脑瘫、儿童多动症、自闭症以及智障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的诊断及辅助康复。分类编码:6826。  (四)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软件:用于脑外伤、脑卒中、帕金森病、各种痴呆等脑部疾病或创伤所致认知障碍的评估及训练。分类编码:6870。  (五)关节活动度评估与训练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软件、绑带和蓝牙模块组成,用于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估与主动运动训练。分类编码:6826。  (六)上肢康复训练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主要由上肢运动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模块可为手套形式)和无线数据接收模块组成,用于将脑卒中(中风)、脊髓损伤(偏瘫)、工伤、外伤等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运动数据采集并提交远程康复医生,作为医生诊断和指导训练的依据。分类编码:6821。  (七)下肢淋巴水肿治疗仪:由控制台、球形阀、隔板圈环、治疗床遥控装置、紧急关闭按钮、治疗床和电缆组成。在下肢上施加间歇性负压,用于治疗下肢淋巴水肿。分类编码:6826。  (八)上肢康复仪:由机器手、塑料手托、手垫套装、控制盒、前臂支撑座、前臂支撑座承托件、连接线、电源适配器和训练软件组成,通过采集表面肌电信号并进行处理,判断使用者的意图,训练软件控制机器手的运动从而协助使用者进行手部运动。用于脑卒中后导致上肢瘫痪患者的康复训练。分类编码:6826。  (九)诊断检查灯:包含LED 光源,用于为诊断、治疗的局部区域提供照明。分类编码:6820。  (十)上消化道pH-阻抗动态监测仪:主要由pH-阻抗动态监测采集仪、上消化道pH-阻抗分析软件、pH-阻抗导管电极和电源适配器组成,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 、食管内酸或非酸反流、喉咽反流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评估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分类编码:6821。  (十一)胃肠电检测系统:主要由胃肠电图仪及胃肠电检测与自动分析软件组成,通过检测病人多通道胃电,记录人体胃肠部体表生物电信号,来评估胃慢波,供胃肠疾病临床诊断参考。分类编码:6821。  (十二)医用神经电刺激仪:主要由神经电刺激仪主机、人机交互软件、电极电缆线和电极片组成。非高频电刺激治疗设备。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引起的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分类编码:6826。  (十三)刺激呈现与响应收集系统:由视觉刺激系统、音频系统、反应控制手柄、同步盒及处理软件组成。配合功能磁共振扫描器,用于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时为患者呈现音频和视频的刺激,并完成对该刺激响应的收集。分类编码:6828。  (十四)一次性雾化器套件:由雾化杯、伸缩波纹管、咬嘴组成,配合超声雾化机使用,超声雾化机产生的超声波作用于雾化杯内的药液,使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导管输送给患者。无菌产品。类编码:6866。  (十五)低周波治疗仪:主要由主机、导电线、电池组成,用于促进精明穴、耳垂穴周围相关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因疲惫或受伤而引起的疼痛。分类编码:6826。  (十六)护眼仪:由主机、眼罩、耳机、电源适配器组成,通过由微电脑芯片控制眼罩来产生磁场,作用于眼部周围的睛明、攒竹、太阳、四白等穴位。用于假性近视和轻度近视青少年,预防近视发生。分类编码:6826。  (十七)色觉缺陷检查仪:由主机、舒适控制器(选配件)及电源电缆组成。根据患者的主观判断给出人眼色觉的定性结论和参考数据,用于测试人眼色觉缺陷。分类编码:6821。  (十八)直肠测压管:由管体、塑配件和球囊组成,与肛肠动力仪配套,用于对直肠内压力进行测量。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66。  (十九)尿动力学导管:由管体、塑配件和球囊组成,与尿动力仪配套,用于对尿道内压力和膀胱内压力进行测量。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66。  (二十)测压连接套装:由灌注连接管、硅胶连接管、连接管和三通延长管组成,与肛肠动力仪和尿动力仪配套,用于将直肠测压管或尿动力学导管与肛肠动力仪或尿动力仪直接连接。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66。  (二十一)髓内钉远端孔瞄准系统:通过电子感应器感应置于髓内钉内部的磁导针的位置,再利用外部机械结构实现外部支架的调整,以找到远端交锁螺丝的螺孔。用于股骨髓内钉和胫骨髓内钉手术中辅助瞄准髓内钉远端交锁螺丝螺孔。分类编码:6821。  (二十二)一次性使用输尿管结石封堵器:由外鞘管、弹簧圈内芯和推进器组成,用于以内窥镜方式抓取、移除结石时固定输尿管内的结石。分类编码:6822。  (二十三)双目视力仪:由主机、手持式控制器和电源线组成。根据患者的主观判断给出人眼视力的定性结论和参考数据,用于测试人眼视敏度、视力和色觉缺陷。分类编码:6820。  (二十四)一次性使用肛瘘旋转锉削器:由内撬柄、外撬柄组成,与外接的有源吸引切割器配合,在肛瘘管里使用。用于摘除剥离瘘管壁硬结组织。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9。  (二十五)组配式软钻接头:由卡头和连杆组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工具。用于在术中与钻头连接,为髋臼螺钉钻孔。分类编码:6810。  (二十六)软钻:主要由接头、钢丝绳和钻头组成,配合软钻导向器,并连接电动工具或软钻手柄,用于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在髋臼钻孔。分类编码:6810。  (二十七)柱形开髓钻: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时,与有源器械相连接,用于钻开髓腔。分类编码:6810。  (二十八)自闭与多动障碍干预仪:主要由单通道低通滤波器、听觉统合训练器、主机、自闭与多动评估和训练用具以及专用软件组成。通过对音乐、听觉语言、可视序列诱导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处理,为沟通交流、语言听处理功能的评估诊断和康复训练提供相关信息,以及康复过程的动态评估与实时监控。用于自闭症、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评估、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分类编码:6826。  (二十九)电刀清洁片:由泡棉垫、粗糙面、背胶和x 光感应线构成。用于手术中电刀的清洁使用,不和人体接触,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1。  (三十)放射性粒子植入防护枪:主要由一次性植入枪芯、一次性弹夹、植入枪托、专用配套推杆、弹夹防护套组成。与一次性使用粒子及输送用穿刺针配套,用于对操作者为肿瘤患者的内放射性治疗时的防护及粒子输送、防护。分类编码:6834。  (三十一)医用X线胶片扫描仪:扫描医用X射线胶片提取影像,用于医生阅片及诊断。分类编码:6831。  (三十二)口腔影像获取软件:由安装光盘及随机文件组成。安装于计算机上,与口腔设备通过数据传输获取影像,再将获取的影像传输给影像归档系统。分类编码:6870。  (三十三)呼吸阀:由呼气阀主体、进气口、排气口、阀盖、阀盖对准凹口、阀盖对准翼片、隔膜、隔膜对准凹口、隔膜对准翼片和压力传感器端口盖组成,接口符合YY1040.1-2003中非金属圆锥接头的要求。是一种多患者使用的呼气器械,与持续正压通气系统一同使用,使用时一端连接面罩,另一端连接呼吸管路。用于在低持续正压通气压力时,在患者回路中提供连续泄漏通路,从而减少患者对CO2的重复呼吸。分类编码6854。  (三十四)皮肤放大镜:主要由灯头(包含LED光源)、放大镜、物镜、手柄、电池组成,用于对患者皮肤的病变组织进行放大观察。分类编码:6822。  (三十五)认知功能训练系统:主要由显示屏、主机、嵌入式软件构成,从视、听及视听结合等方面来训练受训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手眼协调和执行能力,通过对训练者的成绩分析,针对性的给训练者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者的执行功能。用于认知功能缺陷的辅助治疗。分类编码:6826。  (三十六)医用康复理疗仪:主要由助步行走装置、颈椎牵引装置、腰部按摩装置、腰椎牵引装置、电机及智能控制部分组成,用于颈椎病、腰椎病及下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理疗。分类编码:6826。  (三十七)非标准视标液晶视力表:主要由主机和红绿识别镜组成。在液晶屏幕上显示各种检查用视标及图形,使用非标准视标,用于视力检查以及其他视觉功能的检查。分类编码:6820。  (三十八)电子助视器:由图像采集控制模块、稳压电路控制模块、阅读平台滑动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及电池充电模块组成,由摄像头对目标进行图像取样,并通过电子技术对图像进行放大、对比度调整、色彩模式调整处理。用于辅助眼科疾病患者 (弱视)日常阅读。分类编码:6820。  (三十九)电热煮沸消毒器:主要由主体、器盖、电热管和电器控制组成,利用电热管进行加热。用于医疗器械的煮沸消毒。分类编码:6857。  (四十)上肢功能康复系统:由手柄传感器(含绑带)、多功能训练球(含绑带)、多功能训练板、计算机、垫子、USB转接盒和软件组成。用于通过训练,帮助神经、骨科康复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辅助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分类编码:6826。  (四十一)胸腹传感带:主要由胸腹传感织带(含有传感器)、电极扣、自粘带组成,将胸部、背部以及腹部起伏变化转变为电信号,采集记录人体呼吸规律变化。与呼吸监测仪器配合,用于呼吸运动检测、睡眠呼吸检测,检测结果用于疾病诊断。分类编码:6821。  (四十二)灸用灸疗机:主要由机头、支架、遥控器及底座构成。具有根据实时监测的温度控制驱动电机,在超过安全温度设定时控制灸疗机自动报警并且停止灸疗 设定灸疗时间,确保灸疗的灸量 选择灸疗手法和模式 监控施灸的灸量、施灸时皮肤的温度、施灸时间、灸疗手法及模式等功能。不含灸治用灸。用于替代传统手工灸疗。分类编码:6827。  (四十三)酸性氧化电位水中心供水系统:主要由一台主控机及被其控制的多台(两台或以上)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机组成,将产生的酸化水用容器收集在一起,再通过管道将容器中的酸化水输送到各使用科室。用于医用器具、手术器械的常规消毒。分类编码:6857。  (四十四)冷敷器(冷敷袋):冷敷器由冰桶、控制盒、水管、气管、电源及冰袋组成。冷敷袋由冰袋、快速接头、连接管组成。冷敷器利用外来冷源配合加压装置对损伤组织局部进行冷敷、加压,降低局部组织温度,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踝、肘、肩部扭伤、肌肉损伤)早期、闭合性四肢关节骨折早期、四肢骨折及关节术后的早期和急性软组织疼痛的冷敷治疗。冷敷袋配合冷敷器,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踝、肘、肩部扭伤、肌肉损伤)早期、闭合性四肢关节骨折早期、四肢骨折及关节术后的早期和急性软组织疼痛的冷敷治疗。分类编码:6858。  (四十五)手术导航光学定位用反光小球:由载体球和反光罩组成,其中载体球中加工有支座安装孔,反光球罩表面的反光膜用于从空间各方向发射设备发射的外光。无菌产品。通过安装支座将小球支撑在手术工具上,利用追踪反光小球的空间位置,获取工具空间位置和方向。用于为手术导航的光学定位设备或其他光学设备提供空间位置标识。分类编码:6854。  (四十六)痕迹蛋白测定试剂盒(散射比浊法):由β痕迹蛋白试剂(抗体)、β痕迹蛋白补充试剂(缓冲液)组成。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尿、脑脊液和含有鼻或耳分泌物的脑脊液(脑脊液漏)中β痕迹蛋白(BTP)。临床上用于残余肾功能、肾小管损伤、脑脊液渗漏的辅助评估和辅助诊断。分类编码:6840。  (四十七)尿半乳糖检测试剂盒:由反应装置、纯化装置、标准液组成,用于定性检测人体尿液中半乳糖,临床上仅用于乳糖不耐受的辅助诊断,不用于遗传性半乳糖血症的辅助诊断。分类编码:6840。  (四十八)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试剂盒(乳胶凝集法):由试剂1(包被人血纤维蛋白原的致敏乳胶颗粒试剂)、试剂2(包被未致敏的乳胶颗粒的阴性质控试剂)和检测卡组成,用于经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触酶试验等确认为葡萄球菌后的进一步鉴定。分类编码:6840。  (四十九)三磷酸腺苷检测试剂盒:主要由裂解试剂、质控品、ATP 检测试剂、过滤柱组成,通过检测临床痰液或尿液样本中病原菌(包括细菌和真菌)胞内的ATP,可用于临床痰液样本中病原菌感染的快速筛选。分类编码:6840。  (五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 测定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由校准品、质控品、反应板、酶结合物、校准品/质控品信息卡及其它必要辅助试剂组成,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 。临床用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的辅助诊断、评估垂体功能、监测生长激素疗法的疗效。分类编码:6840。  (五十一)抑制素A (INH A)测定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由校准品、质控品、反应板、酶结合物、校准品/质控品信息卡及其它必要辅助试剂组成,用于定量测定人血清抑制素A (INH A)。临床上用于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应用于黄体功能的异常检测。分类编码:6840。  (五十二)特异性生长因子测定试剂盒(化学法):由试剂1(识别物)、试剂2(显色剂)、校准品、质控品组成,用于体外测定人血清中特异性生长因子的含量。临床上用于急性炎症监测、免疫系统紊乱的辅助诊断。分类编码:6840。  (五十三)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试剂盒:由试剂1和试剂2 组成,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辅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分类编码:6840。  (五十四)免疫细胞培养基和处理试剂:由基础培养基和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NF)、肿瘤坏死因子(TNF)、生长因子(GF)等细胞因子或它诱导剂组成。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样本中淋巴细胞的体外诱导、处理和分离培养。培养后的细胞仅用于临床体外诊断,不用于回输等治疗用途。分类编码:6840。  (五十五)糖化血红蛋白层析柱:主要由聚合物凝胶、层析柱件、密封栓等组成,配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或特定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使用,检测人体样本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用于血糖监测和糖尿病的辅助诊断。分类编码:6840。  (五十六)泪液渗透压测定仪:由读卡器、测定笔、测定卡配件托盘、电子检测卡、测定卡、质控液组成,用于测定人类泪液渗透压的仪器。用于同其他临床诊断方法一起,协助对疑似患有干眼症的患者进行诊断。分类编码:6840。  (五十七)集成式细胞处理系统:由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紫外消毒装置、恒温振荡器、保暖桶、配料置物架组成。用于医疗机构及实验室在百级洁净环境下用专用的一次性耗材对从人体抽取的脂肪组织进行分离、提取操作,提取其中的脂肪间充质细胞群。用于临床检验。分类编码:6841。  (五十八)一次性使用运送采样盒:由采样棒、试管、管帽、试剂管、生理盐水组成,临床上用于对患者耳、鼻、咽喉、生殖等分泌物的样本采集及预处理。以无菌形式提供。分类编码:6841。  (五十九)内窥镜用送水送气附件:该产品由送水管路、送水送气管路、适配器、一次性内窥镜用水瓶和卡扣组成。除适配器外,其他均为环氧乙烷灭菌,无菌包装。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用于向胃肠道内窥镜输送空气或CO2以及无菌水。分类编码:6822。  (六十)静脉用药配置舱:主要由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电气系统组成。通过正压保护和负压屏障及气流循环过滤避免药液在配置过程中因空气传播造成的污染,为静脉用药配制提供洁净配置环境,并为配置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于静脉药物调配和菌种培养等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对操作人员和操作对象的污染。分类编码:6840。  三、作为I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36个)  (一)马镫形多功能腿架:由脚靴、靴垫、气压杆、锁紧把手和脚靴支撑杆组成。利用边轨夹固定在手术床两侧,通过操作手柄,在气动助力下实现上下、左右调节。用于为泌尿科、妇产科及普外科截石位体位提供定位支撑。分类编码:6854。  (二)飞秒透镜分离铲:由铲片和柄部组成。非无菌提供,可重复使用。用于在飞秒激光手术过程中,待激光机打出透镜瓣后,铲起分离上皮和透镜瓣之间的粘联,便于透镜镊夹持透镜瓣从上皮层中取出。分类编码:6804。  (三)飞秒透镜镊:由头部和柄部组成。用于飞秒激光手术过程中夹持角膜瓣,从上皮层中取出。非无菌提供,可重复使用。分类编码:6804。  (四)飞秒分离匙:由匙状头部和柄部组成。用于飞秒激光手术过程中,分离角膜瓣。非无菌提供,可重复使用。分类编码:6804。  (五)位置定位器:种植手术修复过程中,用于标记和确定替代体在模型和牙桥架上的相应位置。在口腔外部环境使用,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6。  (六)钻针深度停止器:为带有螺丝的空心圆柱体,可以固定在牙钻上。在种植手术过程中,用于控制钻孔的深度,使牙钻停止于设置的深度。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6。  (七)钻针引导器:为一个套管。在种植手术过程中,用于将牙钻引导至正确方向。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6。  (八)骨磨引导器:在口腔内使用。使用时,将本产品固定到种植体内,然后将骨磨安放到本产品上。在种植手术过程中,用于引导骨磨放入正确的位置。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6。  (九)一次性使用胃镜咬口:由咬口、鼻部吸氧口、口部吸氧口、供氧管接口、弹力带系环和弹力带组成。设有吸氧通道。用于胃镜检查时维持被检者的开口状态。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66。  (十)种植体扫描体:固定在种植体上。用于牙科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制作过程中,辅助口内扫描机获取清晰的3D 图像。非无菌产品。分类编码:6806。  (十一)机用螺丝刀:与有源牙科手机相连,用于旋紧、旋松种植体附件。非无菌提供,不接触中枢神经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不在内窥镜下使用。分类编码:6806。  (十二)视功能检查仪:主要由主机、手柄控制器或操控软件、外接口组成。采用标准视标,通过更换不同视表图的视标,用于眼科常规视觉功能检查。分类编码:6820。  (十三)胸腰骶固定器:主要由背板、控制手柄、搭扣、腰带连接魔术贴、腰带、后板紧固带、前板紧固带、硬性前板、硬性后板、硬板衬垫套和腰带组成。用于手术后辅助固定,非移位脊椎骨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退行性脊柱病变的辅助固定。分类编码:6826。  (十四)自助取片机:与医用胶片配套使用,供自助打印胶片和报告使用。分类编码:6831。  (十五)热敏胶片:由热敏层、PET 胶片基、保护层组成。用于记录CT、MRI、CR、DR、胸部X射线透视系统输出的数字信号的图像。用于记录影像图像供临床诊断。分类编码:6831。  (十六)一次性五官科清洗套装:主要由鼻物光子系统:由发光二极管灯和光子转化凝胶(不含药)组成。发光二极管灯产生峰值未为446 nm的蓝光,部分蓝光经光子转化凝胶吸收后被转化发射出470~550nm、560~590nm和615~625nm的不同波长光的集合,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皮肤穿透特性,并以光子能的形式同时作用于表皮和真皮。用于治疗16岁(含)以上患者的寻常痤疮。如产品依据GB/T 20145的蓝光视网膜危害类别为II类,作为II类医疗器械管理 如产品依据GB/T 20145的蓝光视网膜危害类别为III类,作为III类医疗器械管理。分类编码:6826。  (四)混合配药针:由储液腔、过滤器、进气器件帽、穿刺器保护套组成。通过混合配药针内外大气压差进行液体的分配或抽取,用于药液的配制和抽取。如仅作为指定中继泵的附件,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如用于药房或病房的普通配药,作为II类医疗器械管理,分类编码:6815。  (五)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针:由针管、进排气槽和针座组成,用于药液的抽取和加注。如仅作为指定中继泵的附件,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如用于药房或病房的普通配药,作为II类医疗器械管理。分类编码:6815。  此外,CFDA还表示:对于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如已受理尚未完成注册审批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按规定不予注册,相关注册申请资料予以存档。尚在有效期内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不得继续使用。
  • 流式荧光技术动态|唯公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获证上市!
    流式免疫荧光技术简介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又称悬浮阵列、液相芯片等,是美国Luminex公司于上世纪末开发的新一代高通量发光检测技术。该技术有机整合了荧光编码微球、激光分析、流式液流系统及高速数据处理等多项最新科技,可以在临床诊断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是最早被FDA认证的临床应用型高通量诊断技术,并于2005年被Frost&Sullivan授予“临床诊断技术革新大奖”。与化学发光等传统免疫技术相比,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试管中实现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项目的同时检测。流式免疫荧光技术的低谷在21世纪初,当Luminex推出具有专利保护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Luminex 200分析仪的高通量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时被众多专业人士广泛看好,相对于化学发光的技术,其优势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在接下来临床免疫领域迅速发展的20年中,以Luminex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产品被化学发光产品远远甩在身后,令人扼腕叹息。在与传统的化学发光技术的竞争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多联检的优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Luminex垄断了磁性编码微球技术,但没能为高通量流式荧光免疫检测推出一个全自动化检测平台,无法提供一个类似化学发光分析仪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也因此没有跟上临床医学实验室自动化发展的前进步伐。全自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仪的尝试2010年后,国内外有多个生产商曾推出几款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如美国Bio-Rad公司的Bioplex 2200,国内上海透景公司的TESMI。但由于没有掌握流式免疫荧光中的光学检测和编码微球等核心技术,在购买Luminex 磁性编码微球开发相关试剂的同时,往往还需要购买Luminex的专有仪器或光学检测模块,不仅导致仪器、试剂的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而且也限制了配套试剂使用的平台,在与化学发光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唯公科技的技术发展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不能被别人卡脖子!”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没有核心技术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图 1 唯公科技开发的EasyPlex 2200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唯公科技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在取得多重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技术重大突破后,再次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其依靠扎实强大的研发功底,设计开发出中国第一台基于自主磁性编码微球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EasyPlex 2200),并在近期获得了药监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II类注册证,批准上市销售!图 2 唯公科技开发的EasyMagPlex有磁荧光编码微球唯公科技在2017年成立之初,就把“掌握核心科技,展现中国创新实力”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全自动流式荧光技术中最核心的多色荧光检测、有磁荧光编码微球、自动样本前处理等作为突破点,进行重点攻坚,并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其中包括:2019年——突破了有磁荧光编码微球核心技术,展示了具有开发多维磁性编码微球的能力,实现了12重编码微球(EasyMagPlex)的量产,而且编码微球兼容主流的流式细胞分析仪。随后陆续推出了6、7、12联检细胞因子检测试剂以及多联检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2019年——突破了多色荧光检测技术,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多光多色色的EasyCellTM流式细胞仪,实现了多重细胞因子联检自动分析;2020年——进一步提升其磁性编码微球的能力,达到108重编码。开始30重编码微球的量产和50重编码微球的试产,为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联检的可能,后续又完成了具有自动分析能力的多重编码微球分析软件(WellCKAS)的II类注册证;2021年——突破了全自动样本前处理技术,并陆续推出了EasySamplerTM和EasySampler CTM全自动流式样本制备系统,实现了基于磁性编码微球的多重联检试剂制备自动化;2022年——完成了可自动分析的50重磁性编码微球,满足了多重自身免疫抗体、过敏原等多重检测的需求;2022年——整合多色荧光检测、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全自动样本制备技术,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完全基于自身技术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EasyPlex2200),实现了“样本进,结果出”的全程自动化。未来,唯公科技将在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设计和开发上不断推陈出新,以EasyPlex 2200为基础,继续打造通用、开放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平台,推出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抗体等多联检试剂,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国际、国内合作伙伴在全自动检测设备、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更多的多重联检试剂开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开拓全球的高通量流式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市场。
  • 发现98%基因组中的隐藏癌基因
    《Nature Genetics》杂志详细介绍了这种称为Cis表达或cis-X的方法,这是一种创新的分析方法,在患者肿瘤的调控非编码DNA中识别新的致病性变体和由这种变体激活的癌基因。cis-X通过识别肿瘤RNA的异常表达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分析了白血病和实体瘤,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不编码基因的非编码DNA占人类基因组的98%。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过80%的非编码基因组是功能性的,可能调节基因表达。大量人群研究已经确定了非编码DNA中与癌症风险升高相关的变异。但是,在肿瘤基因组中,只有少量的非编码变异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发现这些变异需要对大量肿瘤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is-X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现有的方法需要数千个肿瘤样本,只识别反复发生的非编码变体,”St.Jude计算生物学系主任Jinghui Zhang博士说。她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Yu Liu博士是本文的通讯作者。刘博士也是第1作者。“通过使用异常的基因转录来揭示非编码变体的功能,我们开发了cis-X,从而能够在单个肿瘤基因组中发现驱动癌症的非编码变体,”张博士说。“识别导致癌基因失调的变异可以将精-确医学的范围扩大到非编码区域,以确定抑制肿瘤中异常激活癌基因的治疗方案。”cis-X的灵感来源于2014年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Thomas Look医学博士及其同事的一篇科学论文。Look也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Look的研究小组在细胞系中发现了导致癌基因(TAL1)异常激活导致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非编码DNA变体。这项研究促使张博士继续她长期以来的兴趣,即研究基因每个拷贝的表达变化。cis-X通过两种方式寻找表达改变的基因。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和RNA测序来寻找只在一条染色体上表达并在异常高水平表达的基因。“当分析等位基因之间基因表达的不平衡时,可能会产生噪音,”刘博士说。“这项分析使用了一种新颖的数学模型,使cis-X成为一种强大的发现工具。”然后cis-X通过在3D基因组结构中寻找非编码DNA调控区域的变化来寻找异常表达的原因。“这种方法模仿了变种在活细胞中的工作方式。这些变化包括染色体重排和点突变等变化。“如果不确定非编码变体,我们可能无法全面了解导致癌症的原因。”研究人员使用cis-X分析了13例T-ALL患者的癌症基因组,这些数据是由圣裘德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收集的。该算法识别已知和新的癌基因激活非编码变体,以及可能的新的T-ALL癌基因PRLR。研究人员还表明,这种方法在成人和儿童实体瘤中有效,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实体瘤对分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白血病不同的是,实体瘤分布在肿瘤内的染色体数目往往不均匀。“cis-X为研究非编码变体在癌症中的功能作用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新方法,这可能会扩大精-确药物治疗由此类变体引起的癌症的范围,”张博士说。
  • 政策解读:关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疫情防控物资申报相关事项的公告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疫情防控物资申报相关事项的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海关总署为便利企业申报和海关高效监管,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申报准确性,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的重要举措。本次公告,主要做了以下调整,包括:在税则中增列商品编码“3002.2000.11”、“3002.2000.19”、“3002.1500.50”、“3822.0010.20”、“3822.0090.20”,新增上述编码成交计量单位申报要求,明确防护服的适用范围。同2019年版税则相比,在税目3002.2000、3002.1500、3822.0010、3822.0090下新增了专用于新冠疫苗和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国内子目,企业可用更准确的商品编码开展申报,同时利于海关贸易统计。以下为公告原文海关总署公告2020年第138号(关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疫情防控物资申报相关事项的公告)为便利企业申报和海关高效监管,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申报准确性,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现就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等疫情防控物资进出口申报事项公告如下:  一、增列相关商品编码  (一)增列商品编码“3002.2000.11”,商品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适用于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直接用于人体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  (二)增列商品编码“3002.2000.19”,商品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未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适用于直接用于人体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原液。  (三)增列商品编码“3002.1500.50”,商品名称为“以免疫制品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检测试剂盒,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  (四)增列商品编码“3822.0010.20”,商品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检测试剂盒,税目30.02的货品除外”。  (五)增列商品编码“3822.0090.20”,商品名称为“其他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检测试剂盒,税目30.02的货品除外”。  二、关于上述新增商品编码的成交计量单位申报要求  (一)商品编码“3002.2000.11”的成交计量单位按照“支”申报,代码为“012”。  (二)商品编码“3002.2000.19”的成交计量单位按照“升”申报,代码为“095”。  (三)商品编码“3002.1500.50”、“3822.0010.20”、“3822.0090.20”的成交计量单位按照“人份”申报,代码为“170”。  三、关于商品编码“6210.1030.10”的适用范围  商品编码“6210.1030.10”,商品名称为“防护服”,仅适用于化学纤维制品目56.02、56.03的织物制成的防护服、手术衣、隔离衣等各类具有防护隔离功能的服装(包括罩衣),不论是否医用,不论一次性或耐久型,不论分身式或连体式,分身式不论是否成套。  四、实施时间  本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海关总署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