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技术

仪器信息网技术专题为您整合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技术话题讨论。

技术相关的资讯

  • 2015值得期待的技术:超越诺奖的新技术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因为对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技术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这些科学家们从不同途径“突破”了这一极限,使人们能够分辨相距少于200nm的两个物体。生物通报道: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美国科学家Eric Betzig、William Moerner 和德国科学家Stefan Hell,因为对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技术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这些科学家们从不同途径“突破”了这一极限,使人们能够分辨相距少于200nm的两个物体。这类技术被统称为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或纳米显微技术。目前主要的超高分辨率技术包括: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ALM、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技术STORM、受激发射损耗STED,结构照明显微技术SIM和RESOLFT。其中,PALM和STORM属于单分子定位显微技术。专家们认为与荧光显微技术不同,电子显微镜(EM)能获得精确的结构信息,但是通过EM识别特殊蛋白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且一般也不能定量。而通过衍射极限荧光成像的电子显微技术虽然获得的信息量大,但是无法达到几十纳米级别的分辨率。超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现在已接近电子显微镜技术,不过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分辨率差异。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提炼电子显微和超分辨率荧光显微的优点,也许能带给我们惊喜。把这两种方法放在一起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样品准备需要能用于两种不同的方法,以最小的失真完成高质量成像。其次以两种模式获得的成像也必须能精确对齐,这样才能真正提供补充信息。比如说来自美国NIH的一组研究人员为了将电镜EM与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ALM结合在一起,对细胞表面结构成果,研发出了一种样品准备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嵌入式金纳米棒,能完成20 纳米分辨率的相关成像(Correlative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and metal-replic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此外这种关联技术还需要EM样品准备中合适的荧光标记,另外一篇文章中,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关联细菌细胞的PALM与冷冻电子层析成像,找到了能在冷冻条件下进行光开启的荧光蛋白,而且他们也成功阻止了冰晶体的形成。(Correlated cryogenic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and cryo-electron tomography)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免费索取默克密理博Stericup & Steritop 无菌过滤装置资料,实现高流量、高通量、高特异性蛋白质吸附这就是关联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Correlativ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CLEM),这种技术既有荧光显微镜FM的分子标记功能,又具有电子显微镜EM捕获超微结构细节的高分辨率。这一相关显微镜技术让细胞生物学家有可能理解生命大分子在细胞里的动态,得到其亚细胞结构的更多信息。而这些相应的解决方法也将能帮助这种超分辨率技术快速发展,用于生物学研究。您可能感兴趣的生物通精选文章:2014年最受欢迎的显微镜技术论文(12-17)Nature子刊介绍新原子力显微技术(01-21)新型显微技术成功用于生物成像(02-20)Nature年度技术之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12-27)Nat Methods专题:高分辨率显微技术(12-03)原文摘要:Super-resolution CLEMCorrelated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CLEM) is particularly powerful when applied in super-resolution. 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突破基础研究和医学难题 PALL鼓励中国科研工作者SCI文章发表活动 30000奖金等着您基因科技文献奖励活动火热进行中!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文献采用了相关试剂盒,均有机会活动高达上千元的奖励!
  • 学习改变技术,技术改变生活 | 艾威助力2018广东省样品前处理技术创新大会
    11月8日由EWG1990仪器学习网联合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以及粤科华南检测技术装备园举办的2018年广东省样品前处理技术创新大会在广州赤岗举行。艾威科技作为协办单位也出现在现场。大会现场 艾威展台现场EWG1990仪器学习网作为分析检测行业的学习平台,以帮助分析检测人员解决仪器学习难点为宗旨,贯彻有趣、创新、系统地学习模式,帮助大家解决平时工作中的难题。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的主题:”学习改变技术,技术改变生活“。EWG1990希望能为分析检测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平台,不仅有关于职业、工作学习,让工作能力有提升,还有对个人素养的提升,精神层面的提升。如近期我们举办的土壤大航海计划、读书会分享会,还有本次样品前处理大会等活动,都是EWG1990为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所作出的新尝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环境,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检测样品含量越来越低,这对于对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大。作为实验室管理者,实验室的整体效率的提高受样品前处理的极大限制,而同时,前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效率也极大影响着实验室的人力成本。为此,样品前处理技术设备的智能化的创新,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的创新,样品前处理技术的人员管理创新等等,这些将成为实验室管理者和广大一线技术人员需要思考和待解决的问题。本次大会共有超过 300 名用户报名参加,参会单位超过 100 家,云集了超过 20 个样品前处理厂家参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李攻科教授、赵志南高工、张国华副研究员、杨国武所长、赵蓓蓓高工、何丽媛高工等数位专家作样品前处理创新技术的报告。李攻科教授作汇报签到处现场本次大会除了邀请专家作前处理创新技术报告,帮助大家学习新的前处理技术的同时,现场还举办了多个抽奖活动。提醒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要学会娱乐和放松。
  • “结晶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多晶型的挑战和应对技术” 为主题的技术研讨培训
    由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联合上海医工院药物晶体工程研究实验室、上海亿法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ldquo 结晶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多晶型的挑战和应对技术&rdquo 为主题的技术研讨培训会,于2011年6月23 至24日在上海明城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上海医工院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拜耳技术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普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广州龙沙研究开发中心等在内的40余家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负责人、研究人员近8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培训会。 会上,前Merck高级研究员、梅特勒托利多特邀顾问王建博士、上海亿法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前总经理顾虹博士、上海医工院药物晶体工程研究实验室任国宾博士、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刘慧敏博士以及和记黄埔药品注册专员张晓鹏先生作为嘉宾分别就药物多晶型高通量筛选技术、多晶型的分析鉴别技术、多晶型药物结晶工艺优化、PAT技术在多晶型体系结晶过程中的应用、制剂研发过程的多晶型转化问题、多晶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多晶型药物的注册与申报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与会人员还就药物多晶型研究领域以及药物晶体工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和交流。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感谢主办方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大家在多晶型药物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同时也获得了行业发展的很多新动向。此外与会代表强烈表示希望主办方继续举办下次培训会,并对下次会议的议题及举办时间进行了讨论。 作为主办方之一,梅特勒托利多公司长期与在晶型研究和结晶领域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上海医工院、天津大学等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培训会的平台,让国内更多制药行业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国外先进的质量控制理念和加速研发的相关技术,同时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为研发人员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提供PAT工具和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应用于制药行业的合成或者结晶工艺中,帮助加速开发、优化和控制工艺过程。
  • 技术线上论坛| 6月2日《大组织样本光片成像技术的新突破——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报告简介]光片显微成像技术由于其速度、灵活性和对发育中的生物体和大样本的快速活体成像等特特点而迅速发展。然而,光片成像仍然面临一个主要问题:散射。散射影响所有的显微成像方式,尤其对特别依赖于在介质内部透明化成像的方式影响更大。这意味着当存在散射时,激发光片快速衰减,严重影响了图片获取和终重构的结果。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大样本成像的几种方案,也会介绍西班牙Planelight公司在大样本成像领域深耕多年后发展起来的全新技术——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散射对结果的影响,为透明化效果不好的组织样本或低透明度活体组织样本提供更优的成像解决方案。[报名注册] 您可通过点击此链接https://www.planelight.net/webinar-fast-imaging-of-large-volumes-with-scattering-contributio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此次讲座。扫码注册报名[报告时间]2021年6月2日 17:00 -17:30[主讲人介绍]Prof. Jorge RipollJorge Ripoll教授于2000年在马德里自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1年在希腊电子结构和激光研究所从事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交流,现在为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生物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Jorge Ripoll博士长期从事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激发荧光三维成像的理论与算法、光学投影成像的理论与算法以及这些成像方法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orge Ripoll教授是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在NatureBiotechnology,PNAS, 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Physical Review E, Medical Physi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 被引次数7600多次,H因子41。[真机体验活动]为更好的助力国内科研学者的研究,Quantum Design中国公司引进了西班牙Planelight公司全新速多角度3D光片荧光显微镜QLS-Scope,QLS-Scope携SPOT技术,在背景散射较高时仍然可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全新速多角度3D光片荧光显微镜QLS-Scope除了可以胜任传统光片显微镜的工作外,还扩大了支持样品的尺寸(25 × 25 × 25 mm),大幅提高了光片扫描样品的速度,是大尺寸、高质量、高速光片。作为新一代的光片系统,QLS-Scope支持自动更换物镜、自动对焦、快速换样、可根据样本尺寸灵活切换观察室,做到节约昂贵的成像液的同时适应各种不同尺寸的样品。在采集模式上QLS-Scope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支持单角度、双角度、四角度、SPOT、Z-Motor五种模式,可为您提供全面的大样品组织成像方案。目前该样机已在Quantum Design中国实验室安装完毕,各项功能已经对外开放测试,欢迎大家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体验!扫码即刻体验全新技术!
  • ACCSI 2012技术论坛:仪器技术九宗“最”盘点
    “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主题活动之一: 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   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我要测网协办的“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2)”将于2012年3月22日-23日在北京武青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ACCSI 2012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将重点介绍2011年度科学仪器新产品整体情况,发布“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及“年度绿色仪器” 并特别邀请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对分析仪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太赫兹技术   2004年,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而日本2005年1月8日更是将THz技术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举全国之力进行研发 我国政府则在2005年11月专门召开了“香山科技会议”,邀请国内多位在太赫兹技术研究领域有影响的院士及专家专门讨论我国太赫兹技术事业的发展方向,并制定了我国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规划。 陈麟博士 上海理工大学   究竟何为太赫兹技术?太赫兹技术具有哪些优势?其应用前景如何?太赫兹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怎样?“论坛”特邀请了上海理工大学“超快光电子与太赫兹技术实验室”的陈麟博士,为大家做题为“太赫兹技术在有机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的特邀报告。   盘点仪器技术“九”宗“最”   近年来,在急迫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的支持下,科学仪器在新颖分析检测方法、分析仪器设计新思想、新方法、新型科学仪器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那么,近几年来,哪些仪器技术可以被称为 “中国最自豪的仪器技术”、“最受关注的仪器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仪器技术”、“翻新最成功的仪器技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仪器技术”……,而未来“最具潜力的仪器技术”、“最应扶持的仪器技术” ……又分别是哪些仪器技术呢?   “敢问”国产仪器技术创新路在何方?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创新排在了第二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2011年,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和开发专项。   科学仪器的发展要靠技术创新,没有自己创新出来的仪器设备,很难获得世界一流的突破性、变革性的成果。然而,创新有着不同的道路,那么中国国产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应该走哪条道路呢?   当前国产科学仪器创新应走集成创新,还是原始创新之路呢?基础理论研发与应用层面研发,哪个更重要?   “论坛”特别邀请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对以上等问题进行探讨。 论坛主持人魏开华研究员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多肽组实验室负责人 陈江韩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主任 董亮研究员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POPs研究室 主任 林金明教授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主任 刘明钟教授级高工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董事长 刘春胜博士 华质泰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袁洪福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分析与评价中心 主任   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发布   “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评选活动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协办,旨在将2011年在中国仪器市场上推出的、创新性比较突出的国内外仪器产品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现给广大的国内用户。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评选活动自2006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   第六届“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评选活动于2011年3月份开始筹备,截止到2012年2月10日,共有257家国内外仪器厂商申报了533台2011年度上市的仪器新品。经仪器信息网编辑初审、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新品组委会评议,180台仪器新品入围。最终23台荣获“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   仪器信息网资深编辑 刘向东博士将对2011年度科学仪器新产品的情况作概述性介绍,并根据申报新产品归纳仪器技术发展趋势。   而在随后的“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及“2011年度绿色仪器”获奖名单发布、颁奖中,“论坛”特别设计了现场互动环节,参会人员可直接向领奖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获奖新产品相关情况提问。   谨此,诚挚邀请您莅临本届年会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一起见证与推动中国科学仪器技术与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技术论坛联系人:仪器信息网 刘丰秋(13146263841 010-51654077-8027)   传真:010-82051730 电子邮件:fqliu@instrument.com.cn   年会报名   报名方式:网上注册(http://www.instrument.com.cn/activity/year2012/Application.aspx)   报名流程:报名——审核——缴费、确认——参会   注册费:800元/人   报名注册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30 魏晖浩   会议赞助:400-007-4077 13811989330 石水华   传真:010-82051730 Email:accsi@instrument.com.cn   年会网址:http://accsi.instrument.com.cn   ACCSI 2012组委会   2012年3月19日
  • 鉴知技术荣获“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日前通过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审核,被评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获得,是对鉴知技术在产品研发实力、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竞争力的高度认可。鉴知技术专注于光谱检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目前专利累计申请数已达200余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药品检测、食品安全、缉私缉毒、液体安检等诸多领域。公司的研发技术经国科委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此外相关产品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中国科学仪器年度优秀新品奖、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创新成果奖”等。【关于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将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通过中关村高新技术资质认证的企业,能享受国家科技、金融、人才、产业化、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由中关村管委会审核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是对企业研发实力的充分肯定。
  • 杨芃原:质谱技术是国家战略核心技术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近日,《质谱学报》出版了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组织,全国多家质谱研制相关课题组参与撰写的 strong “质谱仪器研制专辑” /strong ,分享了关于质谱研制的最新成果技术。专辑共收录了13篇论文,主要包含四极杆的离子光学和串联振荡技术 四极杆的导向装置、四极杆质量分辨自动调节技术、三重四极杆仪器开发平台以及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软件等硬软件技术 双线形离子阱间离子传输技术和静电轨道离子阱离子切向引入技术 小型飞行时间质谱和离子束诊断飞行时间质谱 复合离子源技术和激光后电离技术 以及集成了质谱技术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和调控纳微尺度分子组装装置的研制。 strong 仪器信息网授权对本专辑内容进行转载。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杨芃原教授作为本次专辑的组织者,特别做题为“质谱技术是国家战略核心技术”的序言,对质谱技术对于国家的战略核心价值、中国质谱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以及掌握质谱核心技术的重要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以下为全文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tyle="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质谱技术是国家战略核心技术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f255fa95-dd95-4971-acc8-c581a84705ea.jpg" title=" 杨芃原.png" alt=" 杨芃原.p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质谱仪器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是发达国家的战略核心技术,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测量科学与技术、信息学和人工智能、高端精密仪器制造等综合性科学与技术领域。显而易见,质谱仪器技术仅仅靠一、二个学科知识是难以掌握的,因此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有能力制造质谱仪器。中国的质谱研制分属于国家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政府研发资助部门均设立了相应的计划和项目给予支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是,中国人是否必须掌握质谱仪器的核心技术,一直存在争议。近十几年,引进质谱技术的后消化仿制和改进,容许国外质谱公司在中国创办独资和合资分公司,以及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国外质谱公司等,一直被认为是主流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创新技术和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技术还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事实上,尽管国家在质谱仪器研制领域已经投入了巨额的研究和研制经费,但我国质谱仪器仍然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据报道,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高端检验检测设备以进口为主,其中仅质谱仪器的进口金额就高达96279万美元。质谱仪器长期依赖进口,已成为我国精密分析仪器领域的“重灾区”。早在2009年,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就对国内科学仪器研发现状做过系统调研,报告表明:当时中国的科学仪器研究和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步拉大,对国外仪器依赖度逐年增高。至今10年过去了,质谱仪器依赖进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扭转。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担心质谱仪器是否会像“华为核心技术”那样遭到“滑铁卢”式的国际封杀?美国等先进质谱制造国家是否有可能中断向中国出口先进质谱仪器?最近的中美贸易战清楚地表明,这种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教训与思痛促使民间和政府逐步达成共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习近平,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近日,中央五部委在《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并推出自己的创新质谱仪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掌握质谱核心技术和推动质谱仪器产业化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投资方、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众所周知,仪器基础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到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近似为1:10:100:1000.而这最后一公里谁来投?政府、企业和投资方均曾犹豫不前,形成了“谁都在投又不敢投”的局面。分析仪器,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质谱仪器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没有政府坚强的资金支持和同等优先的政策是难以取胜的。2017年,知名杂志C& amp EN公布了全球仪器公司的名单,排在前几名的仍然是安捷伦、丹纳赫、岛津等外国公司,没有中国企业。十年之后,中国在仪器领域如果还是没有领先企业,制造业发达国家对这个行业将仍然具有绝对控制力。因此,我们若不能尽快改变这种态势,“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将仍然是个梦。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欣慰的是,在最近十几年“唯SCI论文”、“唯人才帽子”的风向下,仍有一批专家学者、工程师和研究生们,冒着不发国际论文、晋升和毕业困难的风险,在第一线从事质谱的基础、高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工作,使我国的质谱仪器研发工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纵观中国的质谱仪器研发和制造,在掌握核心技术方面,ICP-MS、四极杆技术和三重四极杆质谱、微生物MALDI-TOF质谱等均已达到业界认可的程度 在创新质谱技术方面,大气微粒分析质谱等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如此形势下,《质谱学报》编辑部及时组织了本期仪器研制专辑,由一部分活跃在质谱仪器技术研究和研发第一线的实验室人员撰稿成文,旨在推动我国质谱仪器的研发工作。本专辑共收录了13篇论文,主要包含四极杆的离子光学和串联振荡技术 四极杆的导向装置、四极杆质量分辨自动调节技术、三重四极杆仪器开发平台以及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软件等硬软件技术 双线形离子阱间离子传输技术和静电轨道离子阱离子切向引入技术 小型飞行时间质谱和离子束诊断飞行时间质谱 复合离子源技术和激光后电离技术 以及集成了质谱技术的超宽波段光解离光谱系统和调控纳微尺度分子组装装置的研制。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衷心希望《质谱学报》的读者会喜欢这些凝聚了质谱研制工作者心血的论文,也非常感谢所有认真的把研究工作的结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研究生和导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来源:《质谱学报》 /span /strong /p
  • 我国石化技术首获2021年度最佳石油化工技术奖
    近日,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高收率烯烃催化裂解技术获2021年度美国《烃加工》杂志最佳石油化工技术奖。这是我国石化技术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奖项,标志着这项技术受到全球石油化工领域同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对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最佳石油化工技术奖是由全球石油炼制与化工领域最重要的专业核心期刊《烃加工》杂志设置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是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此次获奖的高收率烯烃催化裂解技术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是一种生产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的新工艺,可将石油炼制、煤化工等过程中副产的低价值烯烃高效转化,从而大幅增加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同时显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据了解,该技术每加工100万吨副产低价值烯烃,可产出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81.3万吨,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价值巨大。乙烯是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工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作为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乙烯、丙烯的需求量也相应持续增长。2009年,高收率烯烃催化裂解技术在中国石化所属中原石化实现了国内首次工业化应用。目前,该技术已许可中天合创、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内外企业7家,其中4家已经工业化应用。此外,该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2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相关技术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度国家专利金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表示,下一步,该技术将为油品升级、提升乙烯装置烯烃收率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对缓解行业供需矛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 科迈恩于上海烟草集团技术中心举办技术交流会
    2017年12月26日,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一行到访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就先进化学计量学系统解决方案软件ChemPattern® 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展开了技术交流,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二十余位技术人员参加了交流活动。  交流伊始,技术中心技术人员首先介绍了烟草行业常用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该技术中心目前的分析研究方向,并详细说明了分析研究工作中对仪器分析和大数据挖掘的技术需求。科迈恩技术团队对公司现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进行了汇报,并针对技术中心的需求,着重介绍了化学计量学软件ChemPattern® 在复杂体系分析及仪器分析领域的应用实例。  随后,双方就ChemPattern® 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科迈恩技术团队详细解答了各位研究员关于软件使用、数据类型、样本通量、指纹图谱分析、谱库查询以及建模训练等相关技术问题,参会人员还对软件的功能和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技术交流活动,上海烟草技术中心对科迈恩团队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有了深入了解,这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科迈恩针对烟草行业开发更好的基于分析仪器大数据的质量控制解决方案提供了有益思路。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工商一体,以京津沪卷烟工业为主的,多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于1951年创立的品牌“中华”香烟,以其独特的品味和魅力,获得中国烟草第一品牌——国烟的美誉。公司拥有一流水准的卷烟工业及烟草储运、印刷、材料等配套工业,并涉足物流、酒店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控股、参股企业近50家。2016年,公司累计完成卷烟产量264.04万箱,商业销售282.01万箱;实现工商税利1079.92亿元,上缴财政1022亿元,巩固了工商税利、上缴财政两个超千亿的重要成果,再次名列上海市工业纳税百强榜首。  关于科迈恩(www.chemmind.com)  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仪器分析领域专业用户提供复杂体系及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核心产品ChemPattern® 先进化学计量学及大数据分析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制药、临床医学、食品安全、烟草白酒以及司法鉴定等领域。科迈恩科技是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大数据战略合作伙伴。现已合作推出国家数字药品标准平台、国家数字标准物质平台,以及质谱成像及代谢组学工作站等一系列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大数据产品。
  • 全聚焦和相位相干成像技术及与相控阵技术的比较
    为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9月26-27日召开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本届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上)、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下)四大专场,邀请二十余位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9月27日上午,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刘沛将于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专场(上)分享报告《全聚焦和相位相干成像技术及与相控阵技术的比较》,欢迎大家参会交流。参会指南1、进入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3年9月25日。3、会议召开前统一报名审核,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电话:010-51654077-8285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6、赞助联系人:周老师(电话:010-51654077-8120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海洋技术中心投3200万元建技术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天津南开区加快推进服务业25个重点项目之一、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投资3200万元建设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力争早日促进其技术成果的转化。   该项目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模拟海洋水动力环境的大型水槽类试验室,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研究提供基础和载体,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此实验室为依托打造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将能够对全国海洋监测系统的相关产品进行试验、检定,也可对国内海洋仪器专业生产、海洋高新技术转化、海洋科技技术服务等内容提供支持。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施工稳步推进,仪器设备调试、模拟运行等工作正在展开,《波浪能、潮流能能量转换效率模拟测试研究》《海洋能发电系统综合测试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已相继启动,待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将投入试验检测,并通过服务平台开展技术转化。
  • 色谱前处理技术专题|奥普乐谈吹扫捕集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升色谱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满足实验室对实验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需求,色谱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新型前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同时高自动化、智能化前处理设备也逐渐推出并普及。为了展示当下色谱前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色谱前处理技术发展专题”,并面向广大色谱前处理技术企业、色谱前处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相关从业人员广泛约稿。以下为奥普乐的供稿。奥普乐是一家专注于前处理技术的仪器企业,公司在中国成都龙潭工业园区设立生产基地和技术中心、并在全国各地设立3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和办事处。APL奥普乐品牌制造的产品覆盖有:微波消解仪、电热石墨消解仪、石墨电热板、尿碘消解仪、顶空进样器、热脱附(热解析)、吹扫捕集、氮吹仪、固相萃取仪等前处理仪器,在相关领域深耕超过30年。此前,奥普乐曾分享了关于顶空进样技术的内容: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1202/642711.shtml。本文,则分享了关于吹扫捕集技术的相关看法和经验。--------------------------------仪器信息网:请回顾贵公司在色谱前处理技术上的技术发展历程,目前贵公司有哪些独具优势的技术或产品?2012年,奥普乐第一台全自动顶空进样器(静态顶空)投放市场,就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无耐”。静态顶空其原理决定了对低含量VOC进样无法满足气相色谱仪或气质检测限的要求,2015年开始研发动态顶空(吹扫捕集),7年来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和开发了丰富的功能,比如:吹扫中除水技术、高效捕集技术等,目前奥普乐的推出的30位和75位吹扫捕集可以满足检测行业对水和土中VOC的检测。仪器信息网:请问目前贵公司主攻的技术方向是?请简述该技术方向的原理及优势。吹扫捕集主要有两个关键步骤:吹扫和捕集,吹扫过程中待测组分和水蒸气一起从样品中被吹出来,水蒸气进入捕集阱降低吸附材料的捕集效率,进入气相色谱仪会损坏色谱柱和检测器,必须将阻止水蒸气进入捕集阱,同时保证VOC不能损失是个难题。奥普乐研发团队用了3年多的时间反复修改设计方案终于达到了98%以上的除水效率。其原理是待测组分和水蒸气经过除水阱时候,水蒸气在除水阱中冷凝液化成小液滴,同时保证待测组分VOC可以顺利通过除水阱并确保无残留。仪器信息网:贵公司擅长或主推的应用领域是什么?主要着力于解决当下哪些应用难题?目前奥普乐吹扫铺集主要应用在环境检测领域对水质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生活饮用水领域对生活饮用水中低含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吹扫捕集配套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组分较多,部分低沸点的待测组分非常容易挥发,化验员在配制标液时候,对环境温度和熟练度有比较高的要求,线性和重复性偶尔做的不太理想,服务工程师需要耐心的陪客户反复练习,和客户一起做出满意的结果。仪器信息网:在技术、应用、市场等方面,贵公司未来几年将会如何进行拓展?目前奥普乐吹扫捕集和国际国内主流品牌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都有非常成熟的应用案例,对水、土等样品的检测都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未来希望可以拓展吹扫捕集在更多行业的应用,进一步丰富实验方案,比如:我们和某大学一起开展了采用吹扫捕集装置捕集一种昆虫散发的未知气味物质的检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面对的技术应用领域,目前有哪些热点应用需求?是由哪些相关的方法标准、政策法规等所促进?您认为上述热点对市场的推动效果如何?2022年4月1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全文已正式发布,新国标将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吹扫捕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检测方法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部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前部署,开始采购吹扫捕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仪器信息网:前处理市场目前品牌众多,百花齐放。您如何看待现在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您认为未来几年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近几年国产的吹扫捕集装置逐步得到客户的认可,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但占领的市场份额极小,虽然进口品牌吹扫捕集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份额,但进口品牌在国内基本没有原厂的办事处和原厂售后服务点,国产品牌在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国产品牌的吹扫捕集将会更加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
  • 色谱前处理技术专题|奥普乐谈顶空进样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升色谱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满足实验室对实验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需求,色谱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新型前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同时高自动化、智能化前处理设备也逐渐推出并普及。为了展示当下色谱前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色谱前处理技术发展专题”,并面向广大色谱前处理技术企业、色谱前处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相关从业人员广泛约稿。以下为奥普乐供稿,奥普乐是一家专注于前处理技术的仪器企业,公司在中国成都龙潭工业园区设立生产基地和技术中心、并在全国各地设立3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和办事处。APL奥普乐品牌制造的产品覆盖有:微波消解仪、电热石墨消解仪、石墨电热板、尿碘消解仪、顶空进样器、热脱附(热解析)、吹扫捕集、氮吹仪、固相萃取仪等前处理仪器,在相关领域深耕超过30年。本文,奥普乐分享了关于顶空进样技术的相关看法和经验。--------------------------------------------------------------奥普乐的顶空发展史提起奥普乐,大家可能会说奥普乐是生产微波消解仪的,在重金属前处理领域比较专业和擅长,而在色谱前处理方面是行业新秀。其实,奥普乐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曾经就职在某知名外企,从1988年就开始从事微波消解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同时对顶空进样技术也非常熟悉。2010年,奥普乐的微波消解仪和石墨消解仪等重金属前处理产品和技术较为纯熟之后,公司开始考虑发展企业第二曲线,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团队熟悉的领域发挥特长,就这样,顶空进样器成为了不二之选。2012年,奥普乐的第一台全自动顶空进样器甫一投放市场,就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同时也遇到了“麻烦”。由于研发团队的“疏忽”,这款产品和国内外多个品牌的顶空进样器外观“撞车”,招致某竞品厂家的一纸诉状,奥普乐团队痛定思痛,调整外观设计并潜心研发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并获得专利授权。奥普乐顶空进样技术亮点顶空进样是一种成熟的色谱进样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将固态或液态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加热挥发到气液平衡后,定量送进气相色谱进样口实现进样。其技术核心就在加热位、定量精度和自动化批次处理量,同时避免交叉污染。奥普乐掌握了15个循环加热孵育技术,首先确保每个样品的加热精度和加热时间的一致性,可以满足气相色谱仪不间断接收到来自顶空进样器的待测组分。分析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界面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个样品的实时状态和仪器的运行状态。目前奥普乐掌握了两种主流的定量方式:压力平恒定量和定量环定量,这两中定量方式各有所长,客户可以在采购仪器时自由选择自己比较认可的定量方式。在兼容性方面,奥普乐顶空进样器和国内外主流的20多个品牌的气相色谱仪做了匹配性和兼容性测试,应用效果都非常好。不仅可以对各个品牌的气相色谱仪发出启动信号,同时还可以接收到气相色谱发出的就绪信号,实现了和气相色谱的互动,避免了气相色谱仪未就绪就进样导致的样品浪费,确保了整个色谱分析的效率。应用、挑战和未来顶空进样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奥普乐顶空进样器产品推出的这10年中,客户主要集中在主要在环境检测(水质和土壤中VOC检测)、司法(血液中酒精检测)、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中VOC检测)、疫情防疫(口罩中环氧乙烷的检测)、食品药品(溶剂残留的检测)等领域。2022年3月15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将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对生活饮用水更加严格的监管,更多的样品需要检测对全自动顶空进样器的批次处理量和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奥普乐应用实验室有国内外主流品牌的气相和气质,在方法开发和国标验证做了充分的工作,近期完成了GB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标准方法验证工作。由于顶空进样器需要和国内外各个品牌的气相色谱仪适配,团队需要熟悉各个品牌的气相色谱仪,这对于安装售后培训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特别是有一些用户单位的化验员不熟悉正在使用的气相色谱仪,奥普乐售后人员把顶空进样器安装培训好同时还需要给使用人员培训气相色谱仪,这个就对奥普乐售后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奥普乐色谱前处理领域不仅有顶空进样器,吹扫捕集、热脱附等也有非常好的表现,公司可以提供气相色谱前处理方面的完善方案。奥普乐的愿景是让分析工作者从繁琐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中解放出来,提高分析效率,确保分析准确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发性能可靠,超大批量的顶空进样器,奥普乐的126位的全自动顶空进样器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替代的进口品牌,可以满足样品比较多、比较繁忙的省级检测机构和大型三方检测单位的需求。行业观点:色谱前处理技术确实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色谱分析效率,很多样品基体比较复杂,需要很多步骤的处理才可以达到色谱的进样要求。目前全自动顶空进样器主要是批次处理量不足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奥普乐虽然推出了126位全自动顶空进样器,但自动化程度也仅仅是解决了加热和进样自动化,装样、加试剂、封盖等繁琐的工作依然需要手动完成,奥普乐正在研发攻克实现整个顶空进样的全流程智能无人值守,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完整性、可追溯。---------------------------------------后续将有更多相关投稿展示在仪器信息网资讯平台,同时也欢迎大家积极投稿。相关征稿函请见: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1118/640783.shtml。(投稿邮箱:zhaoy@instrument.com.cn )
  • 色谱前处理技术专题|CDS谈热裂解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升色谱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满足实验室对实验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需求,色谱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新型前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同时高自动化、智能化前处理设备也逐渐推出并普及。为了展示当下色谱前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色谱前处理技术发展专题”,并面向广大色谱前处理技术企业、色谱前处理领域专家学者及业内相关从业人员广泛约稿。以下为CDS Analytical(以下简称:CDS,莱伯泰科旗下品牌)供稿。CDS公司成立于196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牛津镇,距今已有53年历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实验室样品前处理仪器供应商,于2015年正式加入莱伯泰科旗下。本文,CDS分享了关于热裂解技术的相关看法和经验。--------------------------------------------------------------CDS热裂解仪新技术及应用一、热裂解技术简介在分析化学领域,许多大分子物质,例如生物体、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由于极低的蒸气压导致完全不挥发,无法直接用气相色谱或质谱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分析。而对于此类物质的分析来说,热裂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简单地说,热裂解就是通过输入大量热能来断开大分子化学键,通过观察大分子在高温中的分解及裂片产物来研究大分子的技术。对这些裂片进行分析可知原始大分子的性质和结构信息,热裂解可以联机气质联用或傅里叶变换红外,用于合成聚合物、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复杂工业材料等样品的分析。裂解过程中会发生化学键断裂,能量进入目标组分,根据其大分子化学键的强弱,分子发生裂解。裂片是根据大分子的原子之间化学键的相对强弱分解形成的。利用可重复的能量参数(温度、升温速率、时间)来加热大分子,就会产生相同的裂片小分子,而这些裂片小分子也携带着原来大分子排列的信息。热裂解技术应用广泛,既可用于能源物质和反应、聚合物材料等分析,也可用于法医实验室的痕量证据分析、评估新的复合材料、艺术品的鉴定和保护、微生物鉴定、复杂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等研究。目前热裂解仪比较热门的应用领域是微塑料和RoHS塑化剂分析。塑料作为亿吨级工业产品,在自然环境中会分解成微米级和纳米级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可进行人体并对健康造成危害。热裂解串联GC-MS可在低浓度下对微塑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RoHS是欧盟对电子产品的安全标准,其中塑化剂检测可采用热裂解进行快速筛查,则不须其他复杂的提取纯化等前处理,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二、热裂解仪原理和组成热裂解仪(PY)主要由裂解腔、气路系统、加热系统等组成。样品在裂解腔中高温分解为气态裂片,在GC或GC-MS载气带动下,经过裂解腔下的接口进入八通阀,八通阀通过管路的待机和进样模式的切换,保证裂片流入PY和GC连接的传输线,最后流入GC或GC-MS,全程都在高温的氛围中进行。裂解腔按照加热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热丝型、管炉型、居里点型。热丝型可进行快速和连续的加热,管炉型在加热速度方面不够理想,居里点型可以进行精准的控温,但不能连续升温。CDS的热裂解采用热丝加热方式,将铂丝缠绕在石英材质的裂解管上,通过电流控制使铂丝快速连续加热裂解管,裂解腔可快速升温到1300℃,可采用脉冲加热,则裂解腔能保持在较高温度。三、CDS在热裂解领域的贡献和成果CDS 公司成立于196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牛津镇,距今已有53年历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实验室样品前处理仪器供应商,于2015年正式加入莱伯泰科旗下。CDS的创始人Eugene Levy博士,曾供职于F&M Scientific公司(惠普/安捷伦GC部门前身),对气相色谱分析仪器及其前处理仪器有着极其深厚的技术沉淀。成立之初,公司希望在化学分析(Chemical)、数据处理(Data)和数据分析(Systems)方向有所建树,CDS由此得名。彼时,谁也不会想到,CDS热裂解产品日后会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色谱前端进样设备,和惠普的GC和GC-MS设备一起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所熟知,并对中国的聚合物、刑侦、石油、烟草的研发和质检工作都将做出积极贡献。CDS热裂解仪与GC或者GC-MS联机使用,具备稳定、高效、快捷的技术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热烈追捧,迅速席卷分析检测市场,并为后入者建立众多行业标准。CDS自1970年推出第一台热裂解仪后,历经多年研发,不断改进热裂解产品性能,推陈出新,到目前为止,共推出6代热裂解迭代产品。CDS热裂解产品发展历程1981年,CDS热裂解产品因其原创技术和对分析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美国科学技术创新奖(R&D100 Awards),该奖项被誉为科技界的“创新奥斯卡”。能在全球众多顶尖科学技术中胜出获此殊荣,CDS热裂解技术可见一斑。CDS美国科学技术创新奖证书CDS于2017年推出的第6代6000系列热裂解产品,对热裂解核心部件做出了重要创新,设计出“DISC模块”,在原有的经典的电阻加热线圈的基础上,改进了加热腔使之更有利于配合自动进样器自动上样。CDS在丝式裂解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其先进的温控技术和设计理念,其特有的高压裂解、有氧裂解、催化裂解、多步裂解(可达10步)等技术,使得CDS一直跻身高端裂解器之列。CDS 6200热裂解仪热裂解仪系列产品是作为CDS公司多年的主打产品,不仅在该品类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在相关学术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纪之初,公司曾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JPL实验室合作将热裂解技术用于火星现场样品分析系统(Sample Analysis at Mars, SAM)。美国联邦警察系统也使用由CDS建立的汽车漆热裂解数据库,用来鉴别车辆厂牌年份等信息,该技术还被用于绘画作品的真伪及年份鉴别。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的SAM装置及其带有裂解炉的样品处理系统(SMS)四、CDS热裂解最新技术1、特有的DISC模块设计:让实验操作更简单DISC模块采用独立垂直的耐高温石英腔设计,配有专用的样品管,不再需要石英棉填充,操作简单方便,数据重现性更好。热裂解分析后会产生大量的裂片化合物,裂片中的高沸点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会对系统污染,这是热裂解仪器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DISC的上下盖可打开,配备专用的清洗毛刷,可以在有机溶剂或酸帮助下,对石英腔进行直接清洗,容易清除附污染物。DISC模块还有clean功能,通过对石英腔进行超高温度的烘烤,保证高沸点化合物气化,可有效去除石英腔的高沸点污染物。创新的DISC独特设计对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2、UV模块在线分析:加快实验速度CDS Photoprobe模块是利用高能量的UV灯来照射裂解腔中的样品,且可设置裂解腔中温度和反应气。UV光的光强度可达到800mW/mm2 ,其波长范围是260-400nm。可用于模拟样品在自然界阳光长期照射下发生的化学变化,利用强光度可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做橡胶塑料等样品的加速老化实验测试。Photoprobe UV光照射3、可提供不同气氛的裂解条件可选择各种气体作为反应气(氧气、 氮气、 氦气 、二氧化碳、空气),使样品在不同种气氛和气体流量条件下进行热裂解反应,模拟样品在有氧或无氧的加热反应实验,和GCMS联机后实现在线分析。4、高压反应器:助力能源与化工科学研究新生物原料、煤、石油或聚合物反应,科学家也需要了解材料在高压条件下分解,CDS高压热裂解反应器可实验高温高压热裂解分析。该系统在5200型裂解炉改进,可在最大500psi下热解,再通过吸附阱捕集,进入GC。5200HPR高压反应器五、热裂解技术的最新应用及发展方向1、热裂解技术:快速有效的微塑料检测技术近几年来,科学家已经从越来越多的样品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除了环境样品,人体血液和母乳中也都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微塑料在人体生物样本中的陆续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已经被列入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环境中新污染物四大类之一(四大类分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在我国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热裂解技术在鉴定微塑料颗粒的材料成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以及需求量的增加,热裂解技术将会迎来又一个飞跃。2、热裂解仪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分析检测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目前实验室发展的一大趋势,尤其是前处理设备。将多种功能的前处理设备进行集成化、与分析仪器在线连接、实现自动化样品前处理全过程,是广大实验室人员的心之所向。但目前色谱前处理技术种类繁多,如果一个实验室中涉及的检测样品和项目较多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购置多种前处理设备,不仅占用大量实验室面积,且每个产品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给员工培训和使用带来诸多不变。而如果将各种前处理设备进行集成化,则能解决上述问题。将CDS 6000系列热裂解仪集成在Astation多功能样品制备进样平台上,是莱伯泰科的一个发展计划,它将使前处理变的更加从容,使实验变得更加自动和智能,满足客户更多的实验需求,必将会助力人们更好的完成对新领域的色谱分析研究工作。
  • 863计划“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技术”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近日,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技术”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该项目开发了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技术和产品,在工业环境空气重金属的X射线荧光监测方法、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技术、废水重金属监测新型电极和复杂水样预处理、烟气重金属采样与快速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实用性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环境空气重金属自动监测仪、固体废弃物现场快速监测仪和废水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建立和完善了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器研发平台。  验收会上,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验收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经讨论,验收专家组同意该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 2012年北京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会通知
    2012年北京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 暨上海新仪超高通量微波消解仪新品发布会 邀请函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目前ICP相关技术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为了促进应用技术交流,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与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举办“2012年北京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暨上海新仪超高通量微波消解仪新品发布会”。   会议邀请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介绍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便提高分析化学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并针对近期热门的胶囊事件专门对六价铬的分析设计进行探讨。   为了适应ICP相关技术高精度、低取样量、检测迅速的特点,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专门推出一款超高通量前处理设备——MASTER70密闭微波消解/萃取工作站。该工作站可实现同时处理最高70个样品的通量,还可实现15罐/18罐/40罐/70罐等不同通量转子的匹配。另一款MWave-5000多功能微波化学反应仪也将与广大用户见面。   为感谢您的指导与支持,本次会议为您准备了午餐及精美礼品一份,期待您的光临!   一、 时间:2012年6月8日(8:30-13:30,午餐后结束)   二、 地点:北科大厦一层,北京科技条件市场 培训中心   三、 乘车线路:   公交车:可乘坐(主路)300、323、699、特8,(辅路)323、374、394、482、534、617、620、944、968、特5、特10、运通110、运通118、运通101、运通103到万寿寺下车路西即到。   地 铁:坐地铁10号到苏州街站从西南口出,往南坐公交车374、394、944到万寿寺下即到。或坐4号线到动物园站从西北口出,坐公交车362、534到万寿寺下,马路对面即到。   注:我们热诚期待着您的光临!为保证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便于统计午餐和礼品),请务必填写下面回执,回执请在2012年5月27日前通过传真/电话/邮寄/E-mail通知我们,谢谢!   本次交流会不收取任何费用!   会务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 北科大厦 (100089)   电 话:010-68722460 传 真:010-68471169   联 系 人:于靖琦 13521470325 电子信箱:gpnh88@126.com   附: 会议日程 时 间 主 题 主讲人 08:30--9:00 签到,领取技术资料 09:00--09:10 致欢迎辞 09:10--09:40 ICP光谱分析的样品前处理及胶囊中六价铬光谱分析的设计 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科学》杂志编辑部 周锦帆 09:40--10:25 上海新仪公司新产品介绍 上海新仪公司 10:25--10:40 茶 歇 10:40--11:10 ICP-MS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 冰 研究员 11:10--11:40 ICP-MS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丽萍 主任 12:00--13:30 工作午餐(中青人家酒店) 回 执   电话:010-68722460 传真:010-68471169 电子信箱:gpnh88@126.com 单位名称 E-mail: 详细地址 邮 编 姓 名 性别 职 务 部门名称 电 话 手 机   注:请参会人员与2012年05月27日前,将参会回执反馈到会议秘书处,本表复印有效。
  • 材料疲劳试验技术与试验机关键技术
    疲劳失效是材料重要失效模式之一,开展材料疲劳试验、研究材料疲劳性能对结构设计选材、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疲劳试验机是进行材料疲劳试验的主要测试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材料疲劳试验研究。8月16日,由仪器信息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将召开。届时,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杨秀光将在线分享报告,结合中机试验最近几年在材料疲劳试验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材料疲劳试验技术、材料疲劳试验机关键技术和材料服役环境模拟技术与相关应用。欢迎业内人士报名听会,在线交流。附: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 参会指南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携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仪器分会于2023年8月16日组织召开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行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试验技术应用等分享报告,欢迎大家参会。1、进入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3/)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3年8月15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6、赞助联系人:周老师(微信号:nulizuoxiegang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太赫兹技术助力空间技术仰望“芯”空
    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他们,实现了我国首例千像元太赫兹超导成像阵列芯片… … 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青年团队(以下简称太赫兹团队),多年来专注国际前沿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和空间天文应用研究,目前正在承担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研制任务,有望实现我国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在空间应用“零”的突破。 近日,这支年轻的团队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仰望星空 探索未知 仰望星空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本能,而宇宙的绮丽无法靠想象感知,只有“看见”才能了解。 “太赫兹天文探测能探索宇宙最久远的过去,为我们解释现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前沿问题提供先端手段。”太赫兹团队负责人、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婧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电磁波谱中,太赫兹波段包含部分毫米波、全部亚毫米波和部分远红外,其波长从3毫米到30微米,频率覆盖0.1~10太赫兹(太,T=1012)。太赫兹位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其研究手段也处于电子学向光子学过渡的区域,具有指纹性、穿透性和安全性等重要特性。 关于指纹性,李婧解释道,物质的晶格振动和分子转动等引起的能级跃迁都对应在太赫兹谱段,而不同物质的光谱位置、强度、形状均有差异,具有指纹般的唯一性,常被称作为太赫兹“指纹谱”。 不同于X射线对人体可能存在伤害,由于水对太赫兹具有强烈的吸收,因此太赫兹不会对物体尤其是生物组织产生有害的电离反应。 李婧介绍,当前,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可分为相干探测和非相干探测两大类。其中,太赫兹相干探测器可以同时探测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主要应用于高频率分辨率的分子和原子谱线观测,以及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天线干涉阵列;太赫兹非相干探测器则只能探测信号的幅度信息,而不获取其相位信息,主要应用于连续谱成像观测和宽频带中低分辨率谱线观测。 “成像还是光谱?天文学家都要。”李婧指出,根据科学目标的不同,天文学家对观测技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时会需要大天区的多色成像,有时也需要高频率分辨率的谱线观测。坚守初“芯” 攻坚克难 据了解,地球大气层对太赫兹信号的强烈吸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太赫兹地面观测的能力,为了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国际前沿,将观测平台从地面移到太空几乎是必经之路。 李婧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太赫兹探测技术的核心是“超导探测器”,是人类关于星空梦想的基石,更是重要的关键核心技术。 几十年来,从薄膜生长,到芯片制备,再到接收机系统集成与表征,太赫兹团队坚持自主的研发与研制路线,突破重重技术关卡。 李婧还记得当年团队在开展研究之初,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超导芯片的研制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虽然我们实验室有超导探测技术研究方向的国际知名专家,但工作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缺乏配套的超导芯片制备平台和实验仪器条件等。” 随着实验条件的逐步改善,太赫兹团队坚守初“芯”,攻坚克难,通过持续潜心研究,解决了技术瓶颈背后的基础物理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完全掌握四种太赫兹天文主流探测技术的团队。”李婧说,“有了这些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我国的太赫兹天文发展之路上,就没有了关于探测器的后顾之忧,更不会受制于人。” 现在,太赫兹团队承担“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研制任务,其技术指标达国际前沿。但李婧也指出:“作为我国首次空间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应用,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绽放芳华 无悔青春 这些年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生才的指导下,太赫兹团队迅速成长,曾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在太赫兹团队成员25人中,李婧是仅有的3名女性之一。她还记得自己2002年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读博士研究生,也是在那时首次接触到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 “当时感觉这项工作不太适合女生,不仅需要经常拆装和搭建很重的低温实验仪器,有时还需要出野外。”这是李婧对该研究的第一印象。 但她没有知难而退,李婧带领太赫兹团队经常身裹实验服,“泡”在无尘实验室里,一待就是数个小时。与她为伴的是设备运行的嗡嗡轰鸣声、是化学试剂散发的刺鼻气味、是口干舌燥却不能饮水的坚持与隐忍。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历经挫折与荆棘,太赫兹团队终于研制出高性能的氮化铌超导隧道结混频器芯片,将我国太赫兹高能隙低温超导探测的水平推进到国际前列。 “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的测试,经常会收到轻微振动的干扰。”李婧说,为排除周边环境引起地面振动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我们经常选择凌晨做实验,白天进行数据分析。” 为了能选出适合太赫兹天文观测的优良台址,太赫兹团队成员无数次登上51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顶着强风、忍着高反,他们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调试设备,一干就是十几天。这些坚守的背后,是家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是年近高龄、甚至身缠重病的老人。
  • 现代分析新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通知
    现代分析新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 邀请函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联合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就“现代分析新技术已经样品前处理技术做技术”举办技术交流会,期待您的光临!   内容:   1, 美国OI公司是在美国NSDQ上市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本次讲座将由OI公司总裁DonSegers博士和产品经理WilliamLipps博士介绍公司有特色的产品:光腔衰荡碳同位素分析仪以及TOC分析仪 离子照相质谱用于化学试剂分析 PFPD等气相色谱检测器和应用 环境分析的吹扫补集和流动注射技术等。   2, 美国Zoex公司是全二维专利的公司,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于全二维技术感兴趣,我们将介绍高分辨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在代谢组学,环境分析和香精香料等复杂基质中的应用。   3, 样品前处理仪器-全自动固相萃取和全自动消解仪是普立泰科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我们将和大家分享在食品和农残,已及“毒胶囊”的应用。   现场演示:美国Torion公司新型的便携式气质联用仪,欢迎大家带样品现场分析!   一、 时间:2012年6月19日(8:00-13:30,午餐后结束)   二、 地点:北科大厦三层 报告厅   三、 乘车线路:   公交车:可乘坐(主路)300、323、699、特8,(辅路)323、374、394、482、534、617、620、944、968、特5、特10、运通110、运通118、运通101、运通103到万寿寺下车路西即到。   地 铁:坐地铁10号到苏州街站从西南口出,往南坐公交车374、394、944到万寿寺下即到。或坐4号线到动物园站从西北口出,坐公交车362、534到万寿寺下,马路对面即到。   注:我们热诚期待着您的光临!为保证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便于统计午餐),请务必填写下面回执,回执请在2012年6月10日前通过传真/电话/邮寄/E-mail通知我们,谢谢!   本次交流会不收取任何费用!   会务组联系方式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科大厦   联系人:于靖琦   联系电话:010-68731259 13521470325   传 真:010-68471169  邮 箱:yujing8855@126.com   具体会议安排: 时间 主要内容 主讲人 8:30AM-9:00AM 致开幕词 北京理化测试中心陈舜宗老师 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 田莉娟 9:00AM-10:15AM 美国OI公司介绍和主要产品及应用介绍 美国OI 公司总裁 Dr. Don Segers 及 产品经理 Dr.William Lips 10:30AM-11:00AM 全二维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介绍 Polytech市场部 王斌经理 11:00-12:00AM 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应用 农业部农产品检测中心 刘肃老师 Polytech 公司应用工程师 初春 交流会回执 姓 名 职 称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手 机 传 真 电子信箱 参加人数 备 注   备 注   诚挚邀请您届时前往参加,请您于6月10日前将回执回传至yujing8855@126.com ,并标注“交流会”字样。   感谢您的配合!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2012-6-1
  • 2015年十大新兴技术,两项“基因技术”入选!
    p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5年度十大新兴技术,飞行机器人、仿人脑芯片等十大突破性的科技进展入选。 /p p   此榜单每年发布一次,由世界经济论坛新兴技术跨界理事会选出该年最有潜力解决全球长期挑战的技术成果,旨在促使人们关注新兴技术的潜力及蕴藏的风险。 /p p   今年的十大新兴技术体现了创新在改善人们生活、推动行业变革和维护地球生态方面的巨大力量。 /p p    strong 1.燃料电池汽车 /strong /p p   燃料电池与蓄电池不同,不需要外接充电,只需使用氢气和天然气等燃料,便能直接产生电力。在使用中,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相互配合开展工作,燃料电池负责产生电力,蓄电池则负责存储电力。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属于混合动力汽车,且很有可能配备回馈制动系统。 /p p   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可媲美任何传统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巡航里程长,一箱燃料最高可供行驶650公里(燃料通常为压缩氢气),而加满一箱氢燃料仅需3分钟。氢气是清洁燃料,水蒸气是其燃烧产生的唯一排放物,因此,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将可做到零排放。 /p p   大规模生产低价氢气并非易事,而氢气输送基础设施匮乏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须像汽柴油加油站一样大力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并最终取代汽柴油加油站。目前,氢气的远距离运输,哪怕是在压缩的状态下,在经济上并不可行。好在新型氢气存储技术,比如不需要高压存储的有机液体运输装置等,会很快降低远距离运输成本,并减少气体存储以及泄漏存在的风险。 /p p    strong 2.下一代机器人 /strong /p p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逐渐使人机协作成为一种日常可见的现实。性能更强、造价更低的传感器使得机器人能更好地洞察周边环境并做出反应。设计师从人手等复杂生物结构出色的灵活性中汲取了灵感,制造出应变能力越来越好、越来越灵活的机器人。此外,受益于云计算革命的发展,机器人互联程度日益提高,可以远程获得指令和信息,不再需要编程为全自动型机器。 /p p   随着机器人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机器人逐步走下大型制造业的流水线,走向更为多样的工作岗位。通过使用卫星定位技术,机器人能像智能手机一样,用来协助除草和收割,推动农业作业精密化。日本已经开始了机器人护士的试点,这种机器人能帮助病人下床,撑扶中风患者,帮助患者恢复对四肢的控制。 /p p   体积更小、更为灵活的机器人也相继问世,这些机器人可以便捷地进行编程,处理一些人工干起来费力或感觉不适的制造类工作。 /p p    strong 3.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塑料 /strong /p p   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只能一次性加热、一次性成型。加热后,热固性塑料分子发生改变,经过了“硬化”,哪怕经受高温、高压,其形状和强度也会保持不变。 /p p   热固性塑料自身的特性使其在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但同时也使得它们无法循环利用。最终,大部分热固性聚合物只能变为垃圾进行填埋。 /p p   2014年,这一领域迎来了重大进展,《科学》杂志刊发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宣布发现了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新型热固性聚合物。这种名为“聚六氢三嗪”(简称PHT)的聚合物可放入强酸中溶解,从而打破聚合物关联,分离出单体部分,然后重新组合为新产品。 /p p   我们希望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聚合物能在5年内取代不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塑料,到2025年时在新生产的产品中实现全面覆盖。 /p p    strong 4.精密基因工程技术 /strong /p p   传统基因工程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新技术正在兴起,使我们可以直接“编辑”植物的遗传密码,以提高植物营养成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等。 /p p   这些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和近期推出的可在细菌中演化为病毒防御机理的CRISPR-Cas9系统。这种系统使用核糖核酸分子来锁定目标DNA,并在目标基因组中按照一组已知的、用户选定的序列进行剪切。这样,便能抑制不需要的基因,或者将该基因进行改良,使其发挥出与自然变异别无二致的功用。通过采用“同源重组”的办法,CRISPR也可用于精确地向基因组中植入新的DNA序列乃至完整的基因。 /p p   基因工程另一个有望取得重要进展的领域是将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用到农作物身上。核糖核酸干扰可有效预防病毒和真菌病原体,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需求。病毒基因已广泛用于保护木瓜树免遭环斑病毒侵害。以夏威夷为例,采用此法十多年来,并没有出现病毒抗药性增强的迹象。此外,核糖核酸干扰也能惠及主要粮食作物,预防小麦秆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枯萎病等。 /p p    strong 5.增材制造技术 /strong /p p   增材制造技术是与减材制造完全相反的工艺。增材制造技术先从液体或粉末等碎料着手,然后再利用数字模板,将碎料打造成三维形状。 /p p   与批量生产不同,3D产品可以根据终端用户需求,实现高度的个性化。例如,美国隐适美公司(Invisalign)就利用顾客牙齿的电脑造影,制作出最贴合顾客嘴部结构的牙齿矫形仪。还有一些医学应用正引领3D打印朝生物科学的方向迈进:如今,通过直接打印人体细胞,已有望制作出活体细胞,在药物安全筛查和最终的细胞修复与再生等方面开发出有潜力的应用。在生物打印领域,打印肝细胞层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是一个先行者,其打印的细胞层主要用于进行药物测试,且最终可能会用于制作移植用人体器官。生物打印已经被用于制作皮肤、骨骼、心脏和血管组织。 /p p   增材制造技术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将会是以3D技术打印线路板等集成电子元件。然而这种办法很难打印处理器等纳米级电脑配件,因为要将用各种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不同电子元件组合为一体并不容易。现在,4D打印有望带来新一代的产品,这些产品可根据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自行调整。这可用于服装、鞋类以及一些医疗产品,如旨在改变人体机能的植入物等。 /p p    strong 6.自然发生的人工智能 /strong /p p   简单而言,人工智能(AI)就是一门让电脑来代替人类干活的科学。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大多数人手中的智能手机都能识别人类的语言,很多人都在机场边检排队时体验过人脸识别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正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如外界所期待的一样投入广泛使用,但对于一些学习和记忆任务而言,机器肯定要强于人类。 /p p   与普通软硬件相比,人工智能可帮助机器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应对。自然发生的人工智能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机器可通过消化海量信息进行自动学习。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永不停止的语言学习”项目(NELL)便是一例。这套计算机系统不仅能查阅数以亿计的网页来读取现成的材料,还能在此过程中主动提高自身阅读和理解能力,以求在未来进一步提升表现。 /p p   与下一代机器人一样,机器在某些任务的执行上显然要优于人类。有鉴于此,完善后的人工智能将会带来生产力的显着提高。大量证据表明,无人驾驶汽车有助于减少道路交通中发生的碰撞和由此引发的人员死伤等问题,因为机器可避开人类容易犯的错误,如注意力不集中、视觉误差等问题。智能机器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并能不带任何人类式的偏见去做出应对,因而在疾病诊疗上或能完成得比医学专家更为出色。当前,肿瘤学上正在部署“华生”系统,来协助开展诊疗工作。 /p p    strong 7.分布式制造技术 /strong /p p   分布式制造技术将颠覆我们的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传统制造业是把原材料收集起来,加以组装,并在大型集中式的工厂中把产品制作成形,之后再原样分销至顾客手中。分布式制造技术则把原材料和生产方式分散化,而产品的最终生产将在终端顾客的身边完成。 /p p   从本质上说,分布式制造技术的概念是尽可能多地用数字信息取代实体供应链。以椅子制作为例,其流程是将有关椅子部件切割的数字方案发送到当地的生产中心,再用CNC刳刨机等由计算机控制的切割工具进行切割,然后由顾客或当地的制作车间进行组装,变为成品。美国家具企业AtFAB公司目前已经采用了这一模式。 /p p   当前,分布式制造技术在使用上高度依赖自助式的“创客运动”,即爱好者们利用本地的3D打印机、用本地的材料来生产产品。这当中有开源思维的元素,即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来制作个性化的产品。 /p p   分布式制造技术能使当前一些模式化的物品变得更为多样化,比如智能手机和汽车等等。产品的体积大小不成问题。英国FacitHomes公司已经在用个性化的设计和3D打印来为客户量身定制房屋。 /p p    strong 8.能够“感知和躲避”的无人机 /strong /p p   近年来,无人驾驶飞行器,即无人机,已成为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此外,无人机在农业、航拍和其他许多频繁需要低成本空中巡查工作的任务中也有广泛应用。但截至目前,这些无人机仍都有人类飞行员,只不过这些飞行员是在地面远程操控飞行器的飞行。 /p p   下一步,无人机技术将要开发可以自主飞行的机器,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要做到这一点,无人机必须能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应对,调整飞行高度和飞行线路,避免与途中其他物品发生碰撞。在自然界中,鸟类、鱼类和昆虫均能成群结队地集合在一起,每一只动物几乎都能与身边的伙伴同步瞬时移动,并以团队为单位飞行或游动。无人机不妨对此加以模仿。 /p p    strong 9.神经形态技术 /strong /p p   目前,哪怕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其复杂程度也无法与人脑相媲美。计算机是线性的,主要依靠高速中枢,在中央处理器和存储芯片之间实现数据的来回移动。相比之下,人脑则处于全方位的互联状态,人脑中的逻辑和记忆紧密关联,其密度和多样性均是现代计算机的数十亿倍。神经形态芯片旨在用与传统硬件完全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通过模仿人脑构造来大幅提高计算机的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 /p p   近年来,计算机微型化使得传统计算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存储器与中央处理器之间数据的不断移动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多余热量,这一瓶颈限制了计算机的进一步改进。相比之下,神经形态芯片能效更高、性能更强,可将负责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元件整合到同一个互联模块当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系统与组成人脑的数十亿计的、相互连接的神经元颇为相仿。 /p p   神经形态技术将是高性能计算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它能够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IBM公司2014年8月所公布的百万神经元级别的TrueNorth芯片,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其能效可达传统中央处理器的数百倍,首次与人脑的大脑皮层有了可比之处。神经形态芯片计算能力显着提高,能耗和体积却要小得多,更为智能的小型机器或将引领计算机微型化和人工智能的下一阶段。 /p p   其潜在用途包括:可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图像信号的无人机、更为强大、更为智能的相机和智能手机、有助于解读金融市场奥妙或进行天气预报的大规模数据透视。未来,计算机可以自主地进行预测和学习,而不是仅仅按照预先编写好的程序行事。 /p p    strong 10.数字化基因组 /strong /p p   人体基因组由32亿个DNA碱基对组成,历史上第一次对其排序时,花了数年时间,耗资高达数千万美元。但今天,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个人基因组的排序和数字化,花费也仅需数百美元。所得数据可通过U盘传输到笔记本电脑上,随后十分便捷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这种技术仅需很低的成本,便能瞬时探明我们每个人所独有的遗传结构,将为进一步推动医疗个性化、改善医疗效果带来一场革命。 /p p   人类健康所面临的许多最难对付的挑战,不管是心脏疾病还是癌症,都有着与之对应的遗传因素。有了数字化技术之后,医生能通过观察肿瘤的基因结构来决定如何治疗癌症患者。同时,这一新知识也有助于制定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疗法,使精确用药成为可能,从而改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p p    span style=" COLOR: #002060" strong 备注:作者系IBM公司首席创新官兼副总裁、世界经济论坛新兴技术跨界理事会主席 /strong /span /p
  • 2012年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6月8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与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12年北京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暨上海新仪超高通量微波消解仪新品发布会”。50余位专家、用户参加了本次技术研讨会,仪器信息网亦应邀参会。 技术研讨会现场   上海新仪新品发布:突破业界极限的70罐超高通量微波消仪MASTER   继2012年5月30日,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仪)在广州隆重举行了新产品发布会后,今天,上海新仪在“2012年北京ICP相关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会”召开之时,再次向与会者介绍了其两款全新产品:MASTER超高通量微波消解/萃取仪与MWave-5000微波化学反应仪。 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王勤华总经理   王勤华总经理简要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上海新仪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煤科院上海新科微波溶样测试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第一批研制微波化学仪器的单位。目前海新仪主营产品包括微波消解/合成/萃取反应仪系列、微波COD快速消解仪、微波消解辅助设备以及多参数便携式COD测定仪等。公司现有60多名员工,在西安、成都、沈阳、北京等第设有七个办事处。除了中国市场,目前海新仪的产品还销往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及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MASTER超高通量微波消解/萃取仪   MASTER系列超高通量微波消解/萃取仪拥有六大核心技术:(1)国内唯一使用宇航复合纤维材料防爆外罐;(2)国内唯一拥有压电晶体测压技术;(3)垂直定量爆破功能设计;(4)温压测控装置和消解罐随转盘同方向同步旋转;(5)40位以上高通量组合罐架;(6)主控罐测温与红外全罐温度扫描结合,监控所有消解罐内温度。   “MASTER系列超高通量微波消解/萃取仪可以兼容70罐、40罐、18罐、15罐四种不同消解/萃取罐及其转子的组合,其中,70罐设计源于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冰研究员的合作,针对地质等行业样品量大等特点所开发。高通量高效率的70罐超高通量微波消解/萃取仪极大提高了微波消解的效率性能。”王勤华总经理也指出,“未来微波消解仪器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高通量样品处理,适应现代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适应各行业分析测试需求增长;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由罐体材料结构、控制技术和元器件质量来保证;操作简单、方便省力,减轻操作人员劳动;一机多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MWave-5000微波化学反应仪   MWave-5000微波化学反应仪打破了密闭微波合成的容积限制,使最大密闭带压合成反应的罐体积达到1公升以上。同时该反应仪还集常压、带压和负压反应功能于一体,可进行微波合成、萃取、蒸馏、浓缩等多用途的微波化学反应。   王勤华总经理指出,“未来微波合成仪器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一机多用,能开能合,能高温又能低温,既可萃取又能合成;容积可大可小,为产业化做准备;反应过程准确记录,反应参数和曲线准确显示,通过电脑对实验参数和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   ICP-OES/ICP-MS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研讨 报告人: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科学》杂志编辑部 周锦帆教授 报告题目:ICP光谱分析的样品前处理及胶囊中六价铬光谱分析的设计   周锦帆教授首先指出,“如何选择性地从复杂的样品,例如高盐样品中可靠、有效、实用地(具有可推广性地)将微量重金属分离/富集,从而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得到可信的结果,对我国分析化学工作者来说或许更为实际。”   针对不同分析目的,周锦帆教授介绍了Chelex-100螯合树脂、Dowex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Amberlite 743树脂、活性氧化铝等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选择合适的方法,铅、镉、汞、铬、硼等有害重金属/非金属均可方便地富集10~100倍,从而消除了样品基体(例如,食品中大量氯化钠)或其他元素的干扰,提高了分析方法的检测下限,并且建立的分析方法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最后,周锦帆教授详细介绍了阴离子交换树脂法、活性氧化铝法、阳离子交换法的六价铬分离方案。 报告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冰研究员 报告题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ICP-MS)   李冰研究员介绍了质谱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史、质量分析器的原理,其中,着重介绍了无机质谱ICP-MS的历史、原理、类型、优缺点等内容。   李冰研究员报告中指出,ICP-MS的性能特点主要有:多元素快速分析能力;灵敏度高、背景计数低、检出限低;线性动态范围宽;干扰少;可进行同位素分析;样品引入和更换方便、便于与其他进样技术联用;测定方式灵活、可提供扫描、跳峰、扫跳结合等方式;分析精密度高。ICP-MS缺点则有:基体效应大于ICP-OES、需要内标;对某些轻质量元素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不是很理想;对分析溶液中含盐量的耐受力较差;仪器的性能与操作参数和状态相关性极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分析结果的质量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水平;与ICP-OES相比,仪器没有那么“皮实”维护保养要求高。 报告人:安捷伦科技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材料与光谱市场经理 陈玉红博士 报告题目:ICP-MS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   陈玉红博士报告中介绍了环境、食品、医学等行业关注的无机元素主要有:As、Cd、Pb、Ti、Be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Al、Ni、Cu、Zn、Se、Mo、Sn等潜在有毒元素,Na、Mg、P、S、K、Ca、Fe等常量必需元素,V、Cr、Co、Se、I等痕量必需元素以及浓度太高时有害元素。目前,最新的热点研究问题集中在As、Hg、Se、Cr、Sn、Pb等元素的形态、价态分析。国内外相关法规中,限制的元素种类越来越多、其限量规定越来越严格,而ICP-MS法由于其高灵敏度、低检出限等特点,越来越多被相关法规所引用。   一些元素的不同形态、价态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如无机砷的毒性比较大,有机砷的毒性较小或者基本没有毒性。元素总量的分析已经不能对其毒性、生物效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的评价。因此,无机元素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于联用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的形态价态分析。陈玉红博士介绍了LC-ICP-MS、GC-ICP-MS、CE-ICP-MS等元素形态价态分析方法的特点。
  • 哈希两项技术被评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
    哈希“ecolog500地下水位记录仪”和“SLD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流量计”两项先进技术被成功列入《2014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并被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这将成为水利建设与管理部门采用先进技术的重要依据。技术一:ecolog500地下水位记录仪Ecolog500型地下水记录仪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集传感器、数采仪、无线通讯模块于一体,整体由德国设计制造,可独立形成小型测站,用于各种地下水位水温的测量。仪器采用干式陶瓷电容传感器测量水下压力,同时通过导气管连通外界大气自动测量外界气压。在气管末端专门设计装有特氟龙分子筛,进行气压补偿不受外界温湿度干扰。陶瓷电容传感器具有长期稳定性好的特点,长期使用无漂移。同时经过高密度的压力校正,即使是微小的水位变化也可以测量并记录。Ecolog500传感器外壳采用904L不锈钢,在防腐性能方面远远高于同类产品,即使高盐度条件下也可正常使用抗腐蚀能力和钛合金相当。仪器内置4M内存,可同时存储水位、水温、电池电压、通讯电压和通讯信号质量数据多达50万个,电池可采用锂电池、碱性电池或外置蓄电池供电,锂电池使用寿命10年以上。技术二: SLD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流量计SLD采用超声波多普勒原理测量流速,内置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测量水位。综合利用水位数据和断面数据信息,依据水文学模型律定流速,从而得到最终的流量数据。该技术特点有:可用于河流或明渠在线测流;特别对于高泥沙含量和洪水情况进行了优化;高精度的流量测量;读数稳定可靠;指标流速法计算流量;同时测量x和y方向流速,可计算流向;专利的水位测量技术,高精度的水位测量;集成温度探头,用于水温监测及声速补偿;集成前倾及侧倾传感器,方便安装调整;随机软件提供全方位的QA/QC及安装质量检验,避免安装出现问题;自带律定软件,可通过水力模型、流速分布及已知流量三种方式进行律定;RS485、SDI12通讯协议,支持远距离数据传输。 图1 “ecolog500地下水位记录仪”推广证书 图2 “SLD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流量计”推广证书哈希公司作为水质分析仪器的专家,一直注重技术革新,多年来立足中国市场特点,不断开发出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力求每一种新品都以鲜明的特点来契合用户需要,帮助中国广大用户解决在水质监测各个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以上两项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客户如果感兴趣或有任何相关需求,可以通过关注哈希官方微信、拨打客户热线,或发送email至 Macomchina@hachservice.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有专业技术人员答疑解惑。-------------------------------------------------哈希公司(HACH)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拉夫兰市,为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一级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水质分析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哈希易用、准确、高质量的产品覆盖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完善的本地化团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作为水质守护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水环境的改善做出我们的贡献。更多信息敬请登录网站、拨打客户热线或者关注微信:www.hach.com.cn 客服热线电话:800 840 6026/400 686 8899微信扫一扫,资讯全知道!搜索微信公众号:哈希公司或搜索微信号:hachchina
  • 催化燃烧技术终结者——红外气体分析技术
    催化燃烧技术传感器应用广泛并且价格便宜,但易被污染中毒、缺乏安全自检、要求定期维护、标定以及使用寿命短。红外气体传感器这些年发展迅速,克服了以上催化燃烧的缺点,符合IEC61508安全标准,在检测碳氢化合物气体时可提供快速可信的检测结果。本文将就两种传感器的不同优缺点作出比较,以供大家了解。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采矿业,早期简单的铂丝线圈传感器由于能耗大、零点漂移严重不适于连续操作。 当前催化燃烧检测器连接两个铂丝线圈,每个都包裹着氧化铝粘土。检测单元包裹着催化剂,可燃气通过时可促进氧化发热。 催化燃烧优点 1、 检测器价格低廉、供应广泛; 2、 可使用各种可燃气,如果方法正确,可用于特殊物质检测; 3、 装置简单,除了标准气,没有其他特殊的维护装备; 催化燃烧缺点 1、 易中毒,如果暴露在有机硅、铅、硫和氯化物组分中,将失去对可燃气的作用; 2、 易产生烧结物,阻止可燃气与传感器接触; 3、 没有自动安全防护装置; 4、 在某些环境下灵敏度会下降(特别是硫化氢和卤素); 5、 需要至少12%的氧气浓度,在氧气浓度不足情况下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6、 如暴露在可燃气体浓度过高的环境下,会被烧坏; 7、 使用时间越长,灵敏度越低; 8、 寿命有限,最长3-5年; 9、 需定期进行气体测试和标定;红外技术 包含一个原子以上的气体能吸收红外光,这样碳氢化合物和一些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通过红外技术进行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示意图 为了区分红外吸收,气体和其他物质比水,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波长宽带为2.7-3um的传感器。碳氢化合物在此范围没有吸收峰。这可以阻止错误报警发生和减小干扰物质的信号。双光束设计就是被用来防止光学组分污染造成错误报警。 红外技术优点 1、 较快的反应速率:响应时间一般小于7秒; 2、 自动故障操作:电源错误、信号错误、软件错误都能反馈给控制系统; 3、 对污染性气体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4、 寿命长,一般大于10年; 5、 维护成本低; 6、 无需氧气; 7、 高浓度可燃气体条件下,不会烧坏; 8、不会烧结,相应的问题也不会发生; 红外技术缺点 购买价格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 催化燃烧需要定期测试(通过标气)。有些海洋石油平台通常每六周需测试一次,每3-5年需要更换一次,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不会烧结的红外气体检测仪器可自我检测,比检测如灯、传感器、窗口、软件等这些不可恢复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少的零点、量程漂移及高灵敏度意味着红外气体检测仪器的校准和常规维护少,一般为6-12个月。 同时,红外传感器的价格近年已经显著下降,虽然价格还是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但实践经验表明,红外传感器的成本可通过减少维护成本来降低。故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取代催化燃烧技术大势所趋。 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核心技术为依托,成功研制红外烟气、沼气、煤气、尾气、天然气等节能减排仪器仪表,并已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石油化工、垃圾焚烧、厌氧发酵、机动车及发动机检测、石油天然气勘探、煤层气综合利用、空分、节能环保部门、科研院校及民用等领域。 红外传感器可检测特征吸收峰位置的吸收情况,以确定某种气体的浓度。这种传感器过去都是大型的分析仪器,但近些年,随着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传感器工业的发展,这种传感器的体积已经由10升,45公斤的巨无霸,减小到2毫升(拇指大小)左右。 微型红外传感器 使用无需调制光源的红外传感器使得仪器完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实现免维护,有效降低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工业过程气体的监测成本。(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过程气体监测技术)
  • 新型激光输电技术前景广阔 或变革输电技术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我们对电能的需求增大,全国性的电网联通覆盖是时代所趋,但传统的有线输电线路会受到地形及天气的影响,现在新的电力输送模送正在研发当中。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激光输电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能彻底取代依靠电线输电的模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告别电线。这家公司的研究人员借助一个激光转换器,将常规电能转换成功率达数百瓦的可视激光束。这种光束可在空气中传播,被接收后在专门的光电电池中再转换回电能。通过望远镜和一系列镜面,操作人员可以控制激光束的传输方向。据了解,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何运用这种新型激光输电技术为无人飞行器供电,并且已经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公司的长远目标绝不局限于此。他们希望这项技术未来能够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比如取代现有电线输电模式从而降低远距离电力传输的成本,或是从地球为远在太空轨道上的卫星供电等。   这种模式从现在已有数据看来,本不是一种空想,只是要真正能投入到实用阶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时,纯粹的利用激光产生电能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手段,这种技术目前也在研发当中。当这两项技术成熟之后,利用激光发电,输送电能,都将不是一种梦。或许我们以后不光局限于激光输电手段,用微波输电也许也能成真。
  • 863计划“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p   2017年5月24日,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主题项目技术验收会。项目验收专家、21世纪中心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组部分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p p   “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主题项目首席专家详细汇报了项目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科技成果。项目以“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研发模式,历经4年攻关,突破了地层矿物测井多尺度解谱方法、高精度低漂移全谱采集、地层电阻率连续反演、纳伏混频信号检测、雷达成像测井、井周异常地质体评价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地层矿物测井仪、低频定域电阻率测井仪、雷达成像测井仪和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系统4套样机,开发了配套采集处理解释软件,建立了2口模型刻度井和1口标准井的配套设施 研制的地层矿物测井仪、低频定域电阻率测井仪和雷达成像测井仪共完成了16井次测井现场试验,针对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系统进行方法测试,取得了初步应用效果。 /p p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首席专家的汇报,审阅了相关验收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经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项目考核指标,同意该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p
  • 加速发现:那些实现的技术—SAPA分析技术座谈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于2013年3月29日在中国昆泰嘉华酒店举办名为Accelerating Discovery: Technologies that Deliver(加速发现:那些实现的技术)的分析技术座谈会,旨在提高中美两国在药学及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分析技术应用的科学交流。本次座谈会由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全程赞助。 会议现场   本次座谈会邀请的参会人员均为SAPA会员,约有40余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邀请了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的前主席、保诺科技公司总经理Jisong Cui(Jasmine Cui)博士担任本次座谈会的主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部长曹磊先生在会上致辞。 Jasmine Cui博士 曹磊先生   本次座谈会围绕新技术在药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应用开展,邀请了来自普杜大学的Fred Regnier教授和伊利诺斯大学药学院的Richard Van Breemen教授等多位专家。与会专家报告以质谱、色谱等分析仪器在生物医学、中药研究、生物制剂、蛋白质组学研究等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应用等主题,就各自研究成果及研究经验同与会听众做了分享和交流。 Richard van Breemen教授   Richard van Breemen教授讲解了运用岛津LCMS-8040研究植物膳食补充剂的临床研究方法的8个研究步骤,详细讲述了类胡萝卜素和维甲酸临床分析方法研究,说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灵敏快速的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用的技术对两种物质进行分离和分析时,在分离速度、极性切换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Fred E. Regnier教授   Fred E. Regnier教授在报告中表示,在蛋白质分析过程中,利用多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可以完成许多蛋白质分析工作。Fred E. Regnier教授还总结了蛋白质分析研究工作中的多个特点: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比较容易实现自动化;所有有针对性的蛋白质组学分析都具有相同的公共元素,即使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可对分析速度和定量进行优化,包括捕获时间缩短,分析速度提高50-100倍以及蛋白质恢复过程中的定量转移等;IMER(固定化酶反应器)可优化蛋白质水解过程,包括消化天然蛋白质、随温度变化选择蛋白质以及灵活设置条件等;可同时进行4-6个正交分析;利用质谱可在15分钟左右得到一个样品。   本次座谈会报告及报告人: 报告人 报告题目 Richard van Breemen 教授, 伊利诺斯大学药学院 Ultra Fast and Sensitiv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UHPLC-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s 超快速和灵敏:三重四极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Yuki Hashi博士,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Improvements in Sensitivity and Productivity by Coupling Nexera X2 and Method Scouting System Nexear X2及方法开发系统对灵敏度及生产率的提高 张金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物学研究所 Metabol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HPLC-MS Techniques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中药新陈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王少雄 博士, 药明康德生物制药和生物工艺部 执行主任 Process Analy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s 过程分析对生物制剂发展的支持 Yan Li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Glycoproteomic Tools for Disease Detection 糖蛋白质组学分析工具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Fred E. Regnier教授, 普杜大学 Accelerated Protein Analysis: Technologies That Deliver 加速蛋白质分析:那些实现的技术   会议结束后,Fred Regnier教授和Van Breemen教授等与会嘉宾参观了岛津分析实验室,与实验室相关仪器负责人就仪器特点、分析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参观人员合影留念   快速、高效、多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生物医药、医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先进高端的仪器如多级质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已是前沿科学的研究分析及其重要的辅助设备。本次座谈会在岛津中国的赞助下,SAPA将药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免费分享给从事药物相关研究人员,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前沿科学交流会议在中国举办。   相关链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 盘点氮的测定技术,一个长盛不衰的分析技术
    盘点氮的测定技术,一个长盛不衰的分析技术——致敬定氮技术百来年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写在格哈特175周年庆典之际 定氮,氮的测定,我们从事生物化学分析者接触到的最基础分析技术之一。定氮,太熟悉了!——我们真的很清晰吗?我们既然熟知定氮分析,怎么又有那么多可以纠结的事情?如:这个结果可信吗?这个仪器好吗?这个标准怎么这样的?… … 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定氮技术,看看我们是否全都认知无疑吧!内容提纲:(文章篇幅有点长,可以分提纲查看喜欢的内容)l 氮循环——大自然活动的基本循环l 人类对氮的认识,经历了250年,有将近100年氮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l 有机化学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研究,氮开始成为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l 定氮技术让我们认识了蛋白质,蛋白质的发现锁定了定氮技术l 凯氏定氮法之所以伟大,在于其方法原理清晰无疑,无以比拟l 当今的定氮,凯氏定氮法和杜氏定氮法并驾齐驱,共担参比方法n 现代的凯氏定氮法,终极参比方法n 现代的杜氏定氮仪,3-5分钟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结果精度比凯氏定氮高一个数量级 ============== (本文撰稿人,陈奕,cy@cgerhardt.net,个人文责自负!)氮循环——大自然活动的基本循环 这是大自然活动的基本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一图尽述,搞定氮者不可不知。 人类对氮的认识,经历了250年,有将近100年氮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 我们在做定氮,可曾经想过,我们是怎么认识氮的? 1772年,丹尼尔卢瑟福(Daniel Rutherford,苏格兰化学家),在经过了50年的探究,否定了之前的认识:1722年,他与其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密封容器中放进老鼠和蜡烛,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老鼠死亡(我们现在都很清楚是怎回事),但容器还有很多气体残留,他用石灰水吸收了已知的一种燃烧后的气体(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二氧化碳)后还有很多气体。本来这个结果是与“燃素论”很不相符的结果,可他们那时就没有正确认知,一起受“燃素论”错误引导,认定是“燃烧剩余的废气或者有害毒气”。 否定意味着新的认识。卢瑟福重新认定,原来以为的“废气”是空气中一种可以分离的成分,而不是燃烧后的废气。但是,他那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气体,只能对其性质做个描述:不能维持动物的生命,既不能被石灰水吸收,又不能被碱吸收,还不支持燃烧,并把这种物质定义为“浊气”。250年前就有这么深奥的研究,我们确实应该纪念,卢瑟福是第一个确定氮这种物质的先辈。 1787年,“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化学家,元素命名发明者,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de Lavoisier,历史上最伟大化学家之一)首先给“浊气”定义为一种“无活性气体”的元素“氮”,后人重新定义为“硝石素”Nitrogen。 拉瓦锡除了给元素命名,更重要的是提出“质量守恒定律”而开创了定量化学。这里我们特别要提他,还在于他提出的“燃烧氧化学说”。这个学说可是现代化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我们第一个定氮技术就是燃烧氧化学说引发而来的。1777年拉瓦锡发现了Oxygen(氧,酸素),继而发现“水”不是元素,是氧元素和另一种“成水素”Hydrogen(氢)所构成,因此有了“通过氧气燃烧的方法形成氧化物,然后再分析氧化物”这样的化学研究方法,并且发现了物质是元素的不同组合转化,其总质量是不变的。他也因而想到:植物是以空气和水为生,动物是以植物或素食动物为生,而每一种生物最后仍把吸收的东西归还尘土。发酵,腐败,以及燃烧,是一切东西归还尘土的过程。生命是循环不已而前进的。 有机化学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研究,氮开始成为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 19世纪初,后来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的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历史上最伟大化学家之一)沿着拉瓦锡(见上)的推断,优化了燃烧实验设备,形成了燃烧法分析的基本设备,研究有机物的燃烧产物。那时侯,大家认为这类物质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而组成比例的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拉瓦锡是第一个开展有机物研究的科学家,他用测量燃烧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然后通过冷却的水分和吸收了二氧化碳后体积的减少等办法,测定出有机物含有碳氢的比例,并测算出有机物的组成。 因为气体的体积测量很难准确,1831年,李比希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能够精确的确定碳和氢的含量,发明了用固体吸附剂吸收燃烧后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而用重量变化代替气体检测,李比希发明了5联瓶的燃烧装置成了研究有机物成分的基本设备。 人们在应用李比希的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碳、氢、氧比例时,发现经常有些误差,尤其是存在一些意外的气体,人们因此开始发现有些有机物还含有氮。1833年,法国化学家让-巴蒂斯特安德烈杜马斯(Jean Baptiste André Dumas)在李比希的燃烧装置中加入铜粉烧红以使氮氧化物还原成氮,然后在后面连接了一个集气量筒,量取集气量筒中收集的气体就知道有多少氮气产生,因此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氮的测定方法——杜马斯燃烧法(杜氏定氮法)。杜马斯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至今没有变化,只是设备化并应用了各种新的处理技术、检测技术来实现,并且发展成为五大有机元素CHONS(碳、氢、氧、氮、硫)的基本分析方法。 大家有没有想到,在杜马斯发明这个定氮方法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认识蛋白质。这个时候,人们仅认识几种含氮的有机酸——氨基酸,但已经知道自然界的生物样品中含有氮。经过系列研究,人们发现碳氢比、碳氧比、乃至碳氮比对某些具体的物质其比例基本一定,并与某些物质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发现大大地加快了人们研究生物物质的进度。化学界在之后的近百年间,几乎都是围绕着氮这个元素发展的,人们发现了蛋白质,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物质,进而发现了生命的遗传物质,进而开始了维持生命生活的营养,定氮技术也就成为了研究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 定氮技术让我们认识了蛋白质,蛋白质的发现锁定了定氮技术 在18世纪,安东尼弗朗索瓦德福克罗伊(Antoine François de Fourcroy)等就从动植物材料中发现了一类独特的生物分子,用酸处理能够使其凝结或絮凝,但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1820年法国H.布拉孔诺 (H. Braconnot)发现甘氨酸和亮氨酸,这是最初被鉴定为蛋白质成分的氨基酸,以后又陆续发现了其他的氨基酸。 荷兰化学家格利特马尔德(Gerhardus Johannes Mulder)对之前发现的有独特性质的生物物质深入研究。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那是生物体内一种极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他对其进行元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相同的实验公式。1838年马尔德(Mulder)的合作者,瑞典化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öns Jakob Berzelius,历史上最伟大化学家之一)用“Protein(蛋白质)”这一名词来描述这类分子。Protein来源于希腊语,是“唯一的最为重要”的意思。这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蛋白质的真谛,但已经发现蛋白质的组成中大约为:碳50%, 氢7%, 氧23%, 氮16%,硫0~3%,其他元素很少,这个比例对于所有蛋白质都基本一致,且都含有NH2这个基团。伟大的化学家李比希是首先认定这类天然物质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但他当初并不认为那是一类化合物。1814年伟大的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命名“有机物”时的定义也只是一类来自于生物体的“有生机的物质”,并不认为是自然界的一大类物质。 这个观点是燃烧定氮法发明者杜马斯首先破除的,他是首先提出“基团论”,并形成“结构化学”学科和有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他发现“有机物”并非李比希等所认为的“物质都是矿物元素为基本组成而具有相关元素相关的性质”,而是另外的一类物质,多个元素组成“基团”,而产生完全不同于元素所具有的性质这个“有机物的真谛”,那是有机化学,乃至生物化学的重大发现,他的“反动发现”(他作为一个年轻人挑战李比希等权威专家)和研究,后来都证明是对的。他于1838年给葡萄糖(1747年有分析化学之父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Andreas Sigismund Marggraf)所发现)定名,随后有了“氨基酸”,因为该类物质都含有氨基(NH2)——一个有活性的基团。所以我们说李比希是有机化学之父,而杜马斯是有机化学的奠基人,甚至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创始人”——法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查尔斯-阿道夫武尔茨 (Charles-Adolphe Wurtz,有机化学极重要的“武兹反应”的发明者)的评语。 “有一类有机物不仅含有碳、氢、氧,还含有氮,而且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活性物质”这样的结果,在化学界、科学界乃至人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荷兰科学家格利特马尔德在1838年发现了蛋白质,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蛋白质就不能生存,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极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后来的研究才发现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光人体内估计就有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而用于构建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还有2种氨基酸是特定情况才有的)。这个结果也引发了李比希、杜马斯等有机化学科学家为首的大批人对蛋白质含量分析的研究。 杜马斯定氮法(Dumas Nitrogen Method)无疑是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但当时燃烧法是极其麻烦和耗时且很难做好的方法。1841年之后的很多年,杜马斯等都在开发化学的方法,他是首先提出把有机物中的氮转变成氨来测定的,但他和其他多个同行试验了很多年,未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他们的实验思路基本上是用碱法处理样品,把燃烧后的氧化氮用碱还原成为氨,这是一条非常麻烦的思路,方法上就没有对路。杜马斯等的化学定氮方法探索,包括“Nessler试剂法”、“Biuret法”、“Berthelot法”等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开发,更有后来对非蛋白质氮的研究并产生出“氮转换因子”NCF(Nitrogen Conversion Factor)等,都可能是凯道尔提出“酸消化方法”的前期基础。 奥洛夫哈马斯滕(Olof Hammarsten),著名的瑞典生理生化学家,数十年研究酶和蛋白质的作用,尤其是系统的研究了蛋白质的组成,非蛋白氮和总氮的关系,基本形成了通过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相对稳定比例,提出了用定氮方法,用NCF的换算,可能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思路,并在1883年,在他的新论文中系统的提出了6.25作为蛋白质的NCF换算系数 [O. Hammarsten,“Zur Frage ob das Casein ein einheitlicher Stoff sei”, Zeitschrift fu ̈r Physiologische Chemie, “酪蛋白是否为单一物质”,生理化学杂志(德国),vol. 7, pp. 227– 273, 1883.],这给同年凯道尔报告他的定氮方法在啤酒发酵上的蛋白质定量分析,提供了计算依据。把6.25叫做“凯氏定氮系数”其实是我们后人“张冠李戴”。 凯氏定氮法之所以伟大,在于其方法原理清晰无疑,无以比拟 1883年3月7日,嘉士伯啤酒厂的老板,丹麦著名酿酒师雅各布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森(Jacob Christian Jacobsen)在丹麦化学学会年度会议上,邀请其引以为荣的嘉士伯基金会实验室化学部主任,约翰古斯塔夫克里斯托弗托尔萨格凯道尔(Johan Gustav Christoffer Thorsager Kjeldahl)博士介绍其在嘉士伯啤酒厂搞的科研成果,利用“酸消化后蒸馏滴定”检测啤酒酿造过程中跟踪发芽期间谷物中蛋白质的变化的技术方法。 同年,这一方法用“测定有机物中氮的新方法”标题发表在德国分析化学杂志《Zeitschrift für Analytische Chemie》[Kjeldahl J. Neue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s Stickstoffs in organischen Körpern. 1883 22:366–382],并在嘉士伯实验室的通讯中用法语和丹麦语书写。因为雅各布森非常敬重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鼻祖,巴氏消毒法发明者——首创用于解决啤酒变酸问题的办法),以及他为法国葡萄酒行业所做的贡献,法国人也大量发表了“嘉士伯论文”的摘要。在1883年8月的《化学新闻》上刊登了“凯氏定氮法论文”的扩展摘要[Kjeldahl J. New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Chemistry News. 1883 48(1240):101–102],使得该方法很快被广泛传播。 尽管布莱思(Blyth)曾简要提到过该方法,但给出的凯氏定氮法名称错误地称为Vijeldahl[Blyth AW.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organic nitrogen in liquids. Analyst. 1884 9(7):115–116],凯道尔实则在1885年首次在《分析家》[Analyst Ed. On Kjeldah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Analyst. 1885 10(6):127–128]和《分析学报》给出了该方法的细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凯氏定氮法在欧洲和美国众多新闻出版物上转载了这一主题。在如此惊人短暂的时间内,没有一种分析方法像这种评价氮的“凯氏定氮法”那样被广泛选用。“凯氏定氮法”造就了凯道尔,一个化学家的名字能够流芳千古并且其方法能够用其名字来冠名已经少见,而能够成为一个动词使用,如“这个样品凯氏一下”、“这个结果是凯氏来的”这样的表述,后来更是成为一门“学科”,凯道尔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凯道尔为“凯氏定氮法”专门设计了一个反应容器,称为“凯氏烧瓶”,他从纯粹化学处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加热浓硫酸消煮样品直至样品澄清,此时样品中的蛋白质被消煮为留在硫酸中的硫酸铵,而碳被消煮为二氧化碳、氢和氧被消煮为水,后两者都变成气体跑掉,可能含有的硫、磷等其他元素不是变成可溶物就是气化掉,然后硫酸铵就被“凯氏定氮装置”加上苛性钠变为碱性环境,硫酸铵就变成氨(气),很容易就被加热用的蒸汽“蒸馏”带出来,氨和水蒸汽形成氨水是碱性,用一个定量的酸(硫酸溶液)就可以收集,再检测酸溶液残余的浓度(用准确的碱来滴定),就可以计算出含氮量。 这样的方法原理及其清晰无疑,所有搞化学的人一看就明白,而且清楚如何操作。人们发现原来用杜马斯等的定氮方法极难操作的定氮方法(大家都清楚用氮的转化因子NCF=6.25折算就可以获得蛋白质含量),自己在实验室就可以完成。世界顿时沸腾。 凯道尔本人并没有在凯氏定氮法上做深入的研究,他的兴趣是酿造化学,所以后来的“凯氏化学”可以说与凯道尔没有关系。 因为凯道尔的方法还很原始,工作效率很低,最长的消化时间可能达到两周时间(消化“焦煤”样品),蒸馏滴定需要两种标准溶液的操作,和现代的方法先比较,还是费时繁琐,但原理清晰,方法可靠,随后数十年,科学界(不仅仅是化学界,物理学界、仪器界等都加入)把凯氏定氮法变成一门“学科”——凯氏化学,并盛行至今不衰,“凯氏粗蛋白含量”也成为不二的参比方法结果。随着现代仪器科技的发展,古老的凯氏定氮法“脱胎换骨”成为当今近乎“傻瓜式”的定氮方法,一般样品基本一个多小时(批量样品5分钟左右)就可以获得确切的结果,越来越受青睐。定氮技术毫无疑问,是人类化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最伟大的技术方法。 当今的定氮,凯氏定氮法和杜氏定氮法并驾齐驱,共担参比方法 分析方法属于专业技术,和我们这样的科普性内容有点相悖,因此这里尽量不讲述得太专业和太细致。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我这里欢迎大家随时随地的联系我,或者中国格哈特仪器公司,这是一家拥有175年历史的德国分公司并具有40年本地服务经验,格哈特见证了凯氏定氮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参与了凯氏定氮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同时拥有最顶级凯氏定氮分析仪器和杜氏定氮分析仪器,相信能解决目前社会上遇到的所有相关定氮的问题。如果大家对技术概要都没有兴趣了解,这一段内容其实是可以不费精神的。 现代的凯氏定氮法,终极参比方法: 现代的凯氏定氮方法:样品+浓硫酸+凯氏催化剂,400度1小时加热消化,可以全自动完成;蒸馏分析采用硼酸做吸收液,仅需一种标准溶液,5分钟分析,可以有标定好的标准溶液,全自动分析,符合GLP要求。最高级的方法近乎“傻瓜式”,“自动化”的仪器技术方案已有40多年,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先进性无容置疑。 凯氏定氮,也早已变成万用的定氮方法,不仅是测定蛋白质,所有需要定氮分析的样品,全都可以按凯氏定氮的法定标准方法。如果任何其它直接或者间接的定氮分析方法有任何争议,最终以“直接法测定”的凯氏定氮为仲裁。近140年的凯氏定氮发展,NCF(氮的转换因子)也变成了“凯氏因子”,在精细测定蛋白质含量是还可以有多种和凯氏定氮相对应的NCF(需要明示),获得更加精准的蛋白质评价。所有的分析过程产生的废气废物都可以有合理简单的处理防范措施,仪器设备技术越来越精准、可靠,最精准的仪器技术已经可以很精确的测定精准到0.05mgN的水平(一般要求达到0.1mgN以下)。仪器维护技术和服务方案更可以做到“给您一个无忧无虑实验家园”的水平,服务质量可以做到7x24小时在线、视频指导、微信服务等及时到位的本地服务质量… … 现代的凯氏定氮仪,已经没有多少原理技术可以改良,毕竟那是100多年已经定型无疑的原理和技术方案。所以如果有谁告诉你他的定氮仪技术多先进,能够做得更好,那一定是不懂凯氏定氮的技术。凯氏定氮方法,不管是最简单的纯手动纯手工搭建的定氮装置,抑或是最高级的最专业的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必须都是一样准确,一样稳定,一样的好,那才叫合格的做凯氏定氮,这一点我希望能够获得大家的共鸣。当然,一分钱可能就有一分价值,可一定不是在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上(那不可能差异太大),最多就是稍微稳定、重现性好点,例如能够控制到0.05mgN的检测精度(凯氏法综合测定已经不可能低于这样的检测限,除非是直接测定标准品并且是不做消化过程的。这个只要懂得凯氏定氮的方法原理,就必须懂得这个道理!),检测误差或者重现性低到0.5%相对误差(这个也是直接标准品测试的结果),正常化学分析的有机样品是基本不能保证低于这样的误差的,因为那是全过程的操作基本误差,化学分析技术告诉我们,不高于1%的误差(普通含量的样品)那是合理的操作误差,凯氏定氮因为有人工操作的部分,非常专业的水平和非常专注的操作,才能控制在低至0.5%的操作误差这个层面。但作为凯氏定氮的样品分析,是绝对不可能保证到0.5%的误差水平的,也没有必要,只要不高于1%的水平就可以。如果确实需要更高的检测误差,那就应该采用检测精度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大部分都是仪器自己完成的杜马斯燃烧法定氮,而不要对凯氏定氮做这种无知的要求。 那现在的凯氏定氮,有什么技术上的差别?严格来说就两个方面:一是持续稳定性,二是操控便利性,当然可以有一些细微的技术应用,但对价值不会有太大影响。这个方面要论述可能太长篇,也不适宜,这里只是给大家分享一点常识性知识。l 持续稳定性是现代仪器品质、档次的基本表现,其实就是仪器硬件综合性能的表现。调试好的仪器,都必须是精准的,但能够持续稳定较长久的保持精准,那就是技术、品质的保障,这些方面千万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岛津产品技术交流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岛津产品技术交流会于2019年6月21日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学院实验中心成功举办。随着国家“十三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本次会议主要针对环境学院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00在环境领域的使用操作及维护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此次交流会,与会者对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岛津仪器性能及应用维护方面也提高了认识。会议期间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李雪凯工程师进行交流探讨,经过李雪凯工程师的详细讲解,老师与同学们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此次岛津产品技术交流会是辽工大第一次有厂家来做专门的机种的操作维护交流会,老师及同学深刻的感受到了岛津作为世界品牌的技术实力及市场竞争力,老师及同学希望以后还能继续举办此类型的交流会。 现场指导传真
  • 超低温制冷技术将成为量子研究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低维材料、超导材料、量子科技等已成为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日常生活上用不上超低温制冷技术,却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相关研究创造了极端条件,推动了相关科技的进步。近日,由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LDMAS2021)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在展会上,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的黄社松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超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氦是不可再生资源,无液氦制冷意义重大目前的超低温制冷技术离不开氦,但我国却是贫氦国家。据黄社松介绍,我国氦储量仅占全球2%左右,且开采难度大,目前我国还没有氦生产能力,氦气严重依赖于美国进口。虽然我国已通过资本注入等手段向卡塔尔等国家购买氦矿,但目前来讲氦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总量有限,如果不对其进行回收,在做完实验后会排入大气,现在无液氦系统传统替代氦气制冷已成为趋势。针对我国对无液氦制冷技术的需求,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四月份推出了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低温的真空环境,最低温度小于1.7k且完全无液氦。同时设备消除了冷头的震动,解决了目前商用4K制冷机普遍存在的振动较大问题,特别适用于一些对振动敏感的实验(如STM、SEM、AFM、ARPES、显微镜、红外、高能物理、高压物理、单光子探测、布里渊散射和离子阱等)。黄社松表示,飞斯科的这款产品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国际上仍有两家公司也有类似产品,但这些产品最低温度只能到3~4k,在两三年之内应该还不会有能匹敌该产品制冷效果的产品。此外,飞斯科还提供了相应的一些低温插件。黄社松先生还介绍了配套的ST-500显微型低温恒温器。恒温器采用低膨胀措施和低漂移设计,使样品振动水平降至纳米量级。采用新一代高效热交换器最低温度小于1.8K,可用作单量子点/单分子低温测试平台,紧凑型设计满足高倍放大的短焦距显微物镜要求,可与多数商用显微镜和Raman光谱仪匹配使用。黄社松透露,飞斯科推出的无液氦的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目前已有20多套的订单在做。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国产稀释制冷机技术亟待突破除了已经实现商业化的多功能高效闭环氦气循环系统,飞斯科还在准备研发稀释制冷机。黄社松表示,消除震动和电磁噪音的稀释制冷机目前仍是空白,我们正在努力在做,但是时间比较长,不同于实验室研究产物,相关产品将直接推商业化。现在稀释制冷机的超低温制冷主要应用在量子领域、二维材料当中,这主要是由于量子本身是微观的效应,很容易受到干扰,而超低温可以将噪音降得很低。比如,对量子比特来讲,它最怕的就是温度,因为温度产生热耦合噪音,低温之后噪音就可以被极大的限制,使它成为孤立系统,这时它的退相干时间就会大大延长,量子比特才会成功,否则包括存储、读取、叠加等都需要时间。最近中关村一个创新论坛上,飞斯科的客户于海峰研究员也介绍了突破500ms退相干时间的成果,创造了世界纪录。不过目前稀释制冷机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一方面,稀释制冷机本身是有震动的,而且稀释制冷机制造难度大,再加上减震更难,所以大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整机上的冷托有磁性会造成非常大的干扰,量子比特会大幅度无效。黄社松表示,应用分体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厂家在做这些事情,飞斯科规划当中明年可以推出商用的机型,同时会以此为基础制造无震动、无磁性的稀释制冷机,虽然最后不一定成功,但是总是要做一些尝试。黄社松也向我们透露,稀释制冷机现在主流的还是500微瓦,明年飞斯科推出来也就是500微瓦,后年才能推出1毫瓦的,届时将采用新的设计,在理论上有望解决噪音和磁性震动等问题。氦三提纯技术已成为量子研究的“卡脖子”技术水有普通的水和重水,它们混合到一块是分不开的,但是氦三氦四不一样,液体的氦三和氦四在低温下在大约八九百mK的时候就会自动分开,自动分开的现象过程中会有所谓的制冷效应,其实这就是因为这两者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稀释效应,就会有降温效应,连续的补充和打破平衡,就使得混合液一直处于相分离状态,就实现了所谓的稀释制冷,这就是稀释制冷机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氦三是氦四的同位素,氦四实际上是天然的,在美国很多天然气矿里面有百分之几的氦四,但氦三却不是天然的,而是纯粹的人造的,但是在宇宙中氦三、氦四非常多,比如太阳中有大量的氦3、氦4,核聚变就是氕氘氚反应最后变成氦三和氦四。众所周知,月球存在很多氦三,实际上月球本身是没有氦三的,是因为太阳风上亿年日积月累把它吹到上面而形成,但月球上的资源开采不易。当前,稀释制冷机需要的氦三全部需要进口。现在氦三主要从氚中提取。我们国家不缺氦三,缺的是没有放射性的,不带氚的氦三。氦三无放射性,但氚是有放射性的,而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可以生产商业化的无放射性的氦三。目前来讲,我国还没有真正的把无放射性的氦三的提纯商业化,所以全进口且非常受美国管制。黄社松在采访中呼吁道,国家需要把无放射性氦三提纯技术提上日程,否则量子计算机的稀释制冷还没解决掉,氦三就没了,没有氦三我们就没法做稀释制冷。黄社松表示,实际上飞斯科稀释制冷机的研制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但闭关锁国是不行的,实际上有很多技术来自于先进的国家,这些技术不是我们讲我们憋着脑袋就能想出来的,真的很多需要全球联合。关于北京飞斯科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集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专门从事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科学仪器研发、销售和技术咨询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飞斯科不仅提供各种低温强磁场设备,如低温和超低温 (He-3、DR)恒温器,超导磁体,ADR恒温器,热电型恒温器,红外杜瓦,液氦杜瓦,SQUID传感器、Bolometer探测器,低温控温仪,金刚石对顶砧、低温低噪音放大器等,而且提供多种测试系统,如低温电导率测试系统、低温霍耳效应测试系统、交流磁化率测试系统、低温强磁场高压物性测试系统、低温磁光测试系统、瞬态光电流/光电压测试系统、Seebeck测试系统、热输运测试系统、RRR测试系统和多路温度巡检系统等。
  •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成本和技术壁垒
    忽如一夜春风来,基因测序公司在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均获得狂热的追捧,或许,基因测序是一个革命性技术,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领域,但监管、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   所谓的基因药物是指两类:一种是利用基因技术生产的蛋白类药物,如利用水稻生产的人类血清蛋白 另一种是针对人体发病基因片段的靶向药物,即个性化药物。个性化药物是利用患者信息,通常是遗传或生物学特征,为单个患者&ldquo 量身打造&rdquo 的药物。早在2009年,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就指出该挂钩领域的市场价值达到了2320亿美元,到2015年更是预计将达到4520亿美元。   以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公司(LIFE)等公司为代表的新的快速和具有成本效益的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已然来临,但每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行业的大洗牌,许多公司将飞速前进,而另一些则会很快消亡,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再是现代科技的先锋。   基因药物的美国生存土壤   由于美国的医疗保健预算迫使人们使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药物,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医生可以采取血液样本,并很快找到与患者基因相匹配的药物,却能产生量最少的副作用,最终节省了宝贵的治疗时间,降低成本达到最大效益。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医疗保健费用在过去40年一直超越GDP的增长。而这一趋势很难继续下去&mdash 付款人(保险(放心保)公司和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的越来越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未来的医疗体系将继续允许付款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当然,是在成本控制与维持治疗的高品质的前提下。   黑斯廷斯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慢性疾病患者的相关成本正在显著增加。该报告预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的门诊费用将在2015年和2020年间达到4000亿美元,因此,就美国的医改趋势而言,预防用途的个性化药物将主导市场,以抵消医疗保健预算的负担。   在此背景下,个性化医疗和基因检测在美国迅速找到了发展的土壤。   过去的几年里,人类对蛋白质组和代谢途径的了解和认识已大大增加。医学已经认识到,所有的实体肿瘤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们可能在如乳房一样的器官被发现。个性化药物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一个人的遗传信息,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医疗效率。   事实上,医生已经使用个性化药物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例如,用乳腺肿瘤表达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患者,可给予一种雌激素拮抗剂药物阻止雌激素与肿瘤结合的活性。相反,如果没有可以阻断的受体,则没有必要来使用该药物。可见个性化药物不仅加速了处理时间,也有可能减少副作用。当前医生开的药都是确定治疗的好处会大于副作用,然而副作用也是令人不安的。在更严重的疾病,如癌症的情况下,副作用可能是巨大的。一种药物可能是最有效和最适当的,但是,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副作用,治疗必须提前结束。很多时候,这些负面效应可能会潜伏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   基因是DNA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多在药物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了解了患者的基因片段的遗传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医生就可以筛选低或高于正常代谢情况下的药物效力,实现最佳的药物反应。临床上使用个性化药物方法需要很多许多方面的基础,包括基因和蛋白质、代谢物和基因突变等大型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需要发现药物和食物与基因及其突变的互动。   个性化医疗主要依靠基因组学的研究来预测特定病人的药物反应,靶向治疗药物也可以属于这一类,因为很多时候药物的目的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受体或病变组织的生理特性。然而,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如浩瀚江海,很难获得和运用信息的使用方法。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   测序技术的突破(如LifeTech的离子质子基因测序技术),将允许快速识别不同的患者,肿瘤和其他疾病状态的基因序列。然而在未来几年,即使有这些突破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点在于临床收集的数据,以及临床效果。中国人口众多,要搜集大样本中国的医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目的地。   这方面的专家乔纳森· 劳拉博士认为:&ldquo 作为一名医生和前分子遗传学研究学者,我一直看到靶向治疗药物的潜力。这在我的研究领域&mdash 头部和颈部癌症的治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常是有针对性的同步化疗结合手术。实现mRNA和蛋白的预测矩阵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可以针对测序结果合成临床使用的蛋白质,现在的障碍是具体用药疗效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落实,中国也很好的样本来源。&rdquo   致力于这方面的国外领先的机构,都在大力扩大和中国各地的医院合作,以获得特性基因、蛋白序列和临床表现等的数据。不过,如果要个性化药物发挥除了全部潜力,真如人类探索宇宙一样是没有边际的,而且个人表现非常不一样,很难想象有人花大成本去实现它。所以更现实的情况是,通过大数据库的建立,筛选出人类最常见的病症和相应基因片段和蛋白质序列,这已经是个性化药物发展的最好前景了。   目前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测序技术的发展的应用仍主要在于新生儿的基因测序和图谱分析之上,很多留学人士都愿意回国来以此创业。   先&ldquo 吃螃蟹&rdquo 的不赚钱   现实中相关公司如何呢?人类基因组计划始于199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圆满完成。个性化药物应用与医疗保健应该很快到来。但不幸的是,在投资早期仍然意味着错误。   Myriad(MYGN)是美国一家分子诊断公司,主要业务预测医学、个性化医学和临床药物检测。其中最知名的测试包括用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ACAnalysis,以及用于检测遗传性结肠癌和其他多种癌症 的COLARIS。但Myriad最近则被当地法院裁定,分离BRCA1和BRCA2基因的专有权不属于Myriad。于是两家竞争者Ambry和Gene-by-Gene也宣布他们将提供BRCA基因测试,包括BART基金分析。虽然Myriad对两家公司进行了专利侵权诉讼,但毫无疑问,行业的门槛在降低,其市场领导者的测试将继续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此外,政府的举措将继续蚕食以DNA测序为基础的诊断业务的利润。   虽然这类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但也逐渐显现出专业化和专业认证的趋势。比如近期基因检测买方公司信诺决定,他们不会支付任何BRACAnalysis测试的费用,除非由一个委员会认证的遗传学家亲自检测,必须是由经过独立专业训练的遗传学专业,如医学遗传学家或顾问且拥有美国遗传学委员会认证的检测实验室。   在美国,只有2700个认证的遗传学顾问,以及1400位被认证的遗传学家,其中有近四分之三在医院工作,有近一半工作在大型学术中心。信诺公司的举动意味着,患者的检测必须求助于学术机构。目前,一些学术中心已宣布计划开始BRCA基因的内部测试。另外,FDA归类分子诊断测试(MDX)为外诊断医疗器械。这些测试都需要经过FDA的复杂和高难度评估,评估过程中需要由专家了解测试的复杂性。   目前,妇女保健部门占Myriad销售额约40%。但不幸的是,这些销售皆非来自遗认证的传学家或顾问。第三方公司像信诺公司一旦停止向非认证遗传学家的BRCA测试购买服务。那么像Myriad公司就将受到来自这方面的业务压力。   真正的壁垒是&ldquo 大数据库&rdquo 和高端人才。   必须承认,这个行业仍然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换句话说,基因检测手段很成熟,很多实验室都能实现,然而检测结果的解读却非常困难,因为这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   比如,Myriad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专有数据库,它用来解释不确定的遗传检测结果。如果其他公司不被允许在BRCA基因测试中使用Myriad的私有数据库,这道屏障和战略优势将非常显著。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慢慢减弱,但是无论如何,这从侧面说明了数据库在基因检测中的核心作用。   一些主做基因检测试剂盒的跨国公司的转型的事实非常有说服力,据悉它们已经开始把未来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基因信息学之上,虽然短时期内还未能带来任何利润,但已经成为&ldquo 行业进化&rdquo 中的必须环节。临床验证是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而更广泛的验证才能构建真正的数据库,因为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变得更便宜和可用。但如何将转化为生物或临床结果还是很难。而且,很多国家的医院医生并没有更多的遗传性和信息学知识,对遗传密码更是一无所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