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最具创新力

仪器信息网最具创新力专题为您整合最具创新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最具创新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最具创新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最具创新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最具创新力话题讨论。

最具创新力相关的论坛

  • 【讨论】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类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

    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类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 文章来源:生物谷 发布时间:2010-02-24 美国知名媒体《Fast Company》日前评出2010年度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榜,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各大公司2009年的业绩成绩单(见附录)。榜单还提供了生物技术、农业、医疗健康等多个类别的排名。下面就请随生物谷小编一起来看看2010年全球十大生物技术类最具创新力公司究竟有哪些呢? 1. 诺华(Novartis) 甲流风暴成就了诺华,这家率先研制出甲流疫苗的制药巨头,一度基于鸡胚生产疫苗被诺华高效率基于细胞的流感疫苗研发手段多替代,诺华敢于突破传统的方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另外,诺华新的细胞流感疫苗正在等待FDA的批准。 2.美国加州生物技术研究集团(Synthetic Genomics) 09年7月,Synthetic Genomics就从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那里获得了6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开发海藻生物燃料。曾经以解码人类基因闻名的创始人维特(Craig Venter)认为藻类燃料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维特的商业触觉和埃克森美孚强大营销能力的协作,Synthetic Genomics市场地位将会越发稳固。 3.Cytori Therapeutics 直接将胚胎干细胞用于临床研究并不是那么容易,成体干细胞看起来更像未来的治疗旋风,毫无疑问,Cytori是这方面的领航者。Cytori Therapeutics的Celution系统获取成体干细胞的效率是最高的,其再生疗法在临床的表现也十分抢眼。 4.罗氏(Roche)/基因泰克(Genentech) 468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罗氏2009年风光大展。这无疑是从一次危机走向了一次胜利,因为基因泰克拥有着60%最好的生物技术类药物。 5.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uman Genome Sciences) 正如我们在说:"基因泡沫"(2009年11月),破译人类基因组没有产生奇迹的治疗方法。但是今年,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宣布,其狼疮药物-Benlysta,产生了相当大的改善。 6.Osiris Therapeutics 和Cytori一样,Osiris也是干细胞革命浪潮中的先锋。其药物Prochymal可用于抗宿主病和糖尿病的治疗。 7.阿米瑞斯生物技术公司(Amyris Biotechnologies) Amyris通过对酵母菌基因组实质性改造,进而生产出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生物燃料。公司目标是到2011年,市场目标初步超越现在可再生燃料明显企业Synthetic Genomics。 8.Biogen Idec Biogen Idec致力于将科学发现转变为人类健康保健方面的进步,为肿瘤学、神经学和免疫学树立了护理新标准。它是开发、生产和销售创新疗法的全球领导者之一。Biogen Idec目前拥有20个临床二期更为后期的药品。 9.Novavax Novavax同样生产疫苗,它们的疫苗采用样颗粒制作,通过微粒触发同一个病毒的免疫反应,这样不会造成感染。去年12月,Novavax公布了葡萄多糖疫苗的第二阶段临床实验结果,被证明它对3种流感病毒有效,其中包括甲流H1N1病毒。 10.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赛诺菲-安万特答应未来7年支付Regeneron公司10亿美金,用于进一步的药物研发。之前,Regeneron关注人类抗体产品的生产,现在,它会涉入临床、类风湿关节炎、通风、慢性疼痛和癌症等。(生物谷Bioon.com)

  • 梅特勒-托利多荣获Frost & Sullivan“战略创新力与领导力奖”

    梅特勒-托利多荣获Frost & Sullivan“战略创新力与领导力奖”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5081811283788_01_271_3.png梅特勒托利多荣获Frost & Sullivan 2014年度“战略创新力与领导力奖”,此奖项的颁发是对梅特勒托利多产品——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分析仪(TDL)在行业领导地位的肯定。通过洞察与创新,梅特勒托利多正计划在气体分析领域实现新的飞跃,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领跑过程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分析仪(TDL)市场。

  • 【原创大赛】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力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创新力——浅谈科研性实验室化学品库房的管理化学品库房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做好试验工作的基础,对完成生产任务和试验结果有直接影响。库房管理是要保证安全、顺畅同时用最少的库存来满足日常试验需要。冶金行业的科研性实验室因服务于新产品开发和工艺革新,具有待检的样品复杂且种类多、应用的分析仪器类型多、采用的分析方法多、对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要求高等特点,须要储存具备有多种多样的化学试剂及药品,以适应不同种类检测的需要。对于储存多种类化学品的库房,需要一个合理、安全的环境及相应的存放标准,同时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等。1.化学药品库房环境根据库房情况,安装通风排气装置,在进入库房前要进行通风处理,以防毒气体或可燃气体的生成和积累而产生危险;配备灭火器等相应的消防器材;配备防爆灯、防爆开关等相关的防爆装置;库房内应设置置物架和置物柜,用于摆放不同种类的化学品;库房设置在离实验室及休息区较远的位置,防止挥发出的可燃气或毒气影响正常的检验工作及生活。2.化学药品分类存放化学药品按其特性分为一般化学品、剧毒、易燃易爆、腐蚀性和不稳定种类化学品。库房内分类清楚,有明显的标识志,排列有序,数量较少的及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存放在置物柜中,较大量的存放在置物架或靠墙摆放在地上,安全整洁。2.1一般化学品的存放一般化学药品要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分类存放。盐类按照酸根分为卤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分类存放。指示剂等小试剂按顺序独立存放。2.2剧毒化学品的存放剧毒化学药品包括氰化物、砷化物、铬酸盐等,有毒药品应装入磨口瓶中密闭封存;严禁用纸包装,防止药品渗透、扩散。

  • 医药产业创新力度亟待加强

    破解新药产业化难题,需要医药企业改变重营销、轻研发的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日前,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陆勇案件,救命真药怎么买?!”,其中提到,一种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药,国内专利药售价两万,印度仿制药售价两百。百倍差价,造成无数个“陆勇案件”产生。陆勇是一名白血病的患者,他在白血病患者中名声不小,这是因为他帮助过很多白血病的病友从印度购买一种仿制的便宜的抗癌药物。而正由于这种举动,他因为涉嫌销售假药罪被逮捕。经过媒体曝光之后,公众了解了陆勇的命运,也知道了他背后这一大批白血病患者的困境,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就在不久前,检察院撤销了对他的起诉。然而,对陆勇和他的病友们来说,往后的日子依旧很难熬。吃进口药太贵,按照陆勇的说法就是,“感觉吞进去的都是钱,一颗就200块钱,一天就吞了800块钱下去。”吃便宜的印度仿制药,又存在法律风险,因为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印度仿制药没有经过我国药监部门审批,在国内属于假药。很多人一定很好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价差。这种药名叫格列卫,1998年进入了临床期的研究,2001年在美国上市后,因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面的显着效果,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奇迹的癌症治疗药物。在研发期间,格列卫的研究经费就达到10亿美金。与此同时,中国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人正以每年大约1万人的速度增长,如今,应该有至少十万计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格列卫,就代表生的希望,只是它太昂贵了。目前,格列卫在国内仍需23500元一盒,而去印度代购,价格已经从2004年的3000多元每盒,直降到了目前的每盒200多元。这样巨大的差价,对于许多艰难求生的白血病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在互联网上检索,很容易找到各种代购格列卫的消息,这些代购的药大部分是来自印度的仿制药。事实上,除了近期引发关注的格列卫外,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印度仿制药还有易瑞沙(主治肺癌)、特罗凯(主治肺癌)、多吉美(主治肝癌、肾癌)、赫赛汀(主治乳腺癌)等药品,这些救命用的抗癌药物,在与原研药高昂的价格对比下,受到国内癌症患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0%的仿制药产自印度,印度仿制药的种类也很齐全,从“伟哥”到抗病毒药物,应有尽有。这些仿制药号称在作用上与原产的专利正版药完全相同,由于无需支付专利费,印度劳动成本又低,因此印度仿制药的平均价格只有原产专利药的20%-40%。按照专家的解释,印度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几个贫穷国家,它没有加入国际的相关公约里,不受约束,可以采取对一个没有过期的药品进行强制仿制,就是所谓的强仿。不过,抛开法律的因素,即使让中国药企仿制,也未必能达到印度仿制药的那种效果。因为,这需要相关的研发、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能力,而这个能力我们跟印度比较起来,从过去很多年的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比印度,中国也是不折不扣的仿制药大国,数据显示,国内药品90%都是仿制药,但是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少。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的产值比大概为3∶1,而中国则是1∶3。差距的背后,反映在药品研发方面,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全世界的靶向治疗药物有150多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靶向治疗药物只有两、三种,集中于肺癌及淋巴瘤领域。国内医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研发新药,是由于新药研发和之后的产业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投入,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令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医药企业望而却步。于是乎,众多医药企业重金投入到营销领域,而研发被忽视,而这导致医药产业创新活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

  •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8月10日电 全国首家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协同创新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今天在南京农业大学挂牌成立。  由全国食品领域研究实力较强的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三所高校共同组建的这所协同创新中心将与中粮集团、茅台酒业、雨润集团、光明乳业等九家大型企业合作,合力打造食用油、肉品、乳制品、酒类等四个产业平台,并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以解决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行业内突出问题。  “2011协同创新中心”源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不是意味着我国食品市场安全监管会有更大的改革呢?有害食品是不是会得到更大的遏制或者坚决排除呢?

  •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入围名单揭晓

    年度科学仪器行业“最具影响力厂商”的评选活动,旨在评选出本年度仪器行业主流的仪器厂商、耗材配件厂商、经销商,彰显厂商在用户中的影响力及行业内的领军地位,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本次评选分为三步骤进行: 首先,以厂商2014年度的中国产值、在仪器信息网的年度独立访问人数、在用户中的关注度等作为主要评选维度,经过综合评分计算,筛选出国内、外各20家“最具影响力”国内、外厂商,各5家“最具影响力”国内、外耗材配件厂商,10家“最具影响力”经销商,作为奖项入围名单,并在仪器信息网上进行公示。 其次,20家入围的仪器厂商将继续在仪器论坛和移动端进行投票,把话语权交给行业内的网友,也就是仪器使用者,让大众挑选出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仪器厂商。 最后,根据三个环节的综合得分情况,评出国内、国外最具影响力厂商获奖名单。 本次“最具影响力国内厂商”入围名单中,实验室常用设备厂商尤为抢眼:新增上海一恒、大龙兴创两家入围企业。这与近几年实验室常用设备厂家不断创新研发,加大海外拓展步伐有很大关系。环保类厂商依然势头强劲,较2013年“最具影响力国内厂商”相比新增上市公司北京雪迪龙。另外,试验机厂商——深圳三思纵横也首次入围。 对比2013度“最具影响力国外厂商”,本年度变化不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牛津仪器首次入围;在最具影响力耗材配件厂商入围名单中,国内厂商捷锐企业首次入围,国外厂商资生堂首次入围;经销商,一直是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此次入围的10家经销商基本上以代理国外产品为主,据此,国产仪器无论从生产研发创新,还是到营销渠道拓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最终,获奖名单将在4月22日的“仪器风云榜颁奖盛典”上为您揭晓,敬请期待。“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内厂商”入围名单(按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公司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有限公司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外厂商”入围名单(按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AB SCIEX中国公司HORIBA Jobin Yvon S.A.S(HORIBA Scientific)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奥地利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德国赛多利斯集团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哈希公司梅特勒-托利多中国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牛津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配件厂商”入围名单(按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迪马科技捷锐企业(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外耗材配件厂商”入围名单(按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岛津技迩(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入围名单(按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德祥科技有限公司东南科仪北京莱比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纳锘实业有限公司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实验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梅特勒-托利多再度获选“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

    梅特勒-托利多再度获选“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

    2015年4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年度盛会—“2015(第九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5)”在北京隆重召开。梅特勒-托利多凭借多年在精密仪器,以及衡器制造等领域的巨大优势,再度获得“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印证了梅特勒-托利多数年来对“统一的团队、全球的服务网、完美的解决方案”理念的贯通与践行。 “历经百年变革,紧随时代步伐,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已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在持续为全球客户提供质量卓越的精密仪器和衡器产品,以及全面细致的技术支持服务的同时,我们更致力于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改善人们的工作效率,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做出贡献。”梅特勒-托利多大中华区总裁林桂兴先生在获知获奖消息后说道,“衷心感谢广大用户的支持,感谢评审委员会及专业媒体所授予的殊荣。”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301128_544182_271_3.jpg此次所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奖项是业内科学家、专业学者、科研人员、专业媒体以及用户经过数论投票评选出来的,足以证明业界给予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及其创新产品最高的评价及肯定。梅特勒-托利多作为行业的领导者,不断地推陈出新,纵观世界称量及分析技术的发展,都凝聚着梅特勒-托利多在专业领域坚定不渝的信念和不断累积的智慧。 梅特勒-托利多在实验室仪器、产品检测、过程检测、运输和物流等领域,均提供贯穿整个价值链的解决方案,为客户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创新性分析。梅特勒-托利多不仅提供最高精度的测量工具,还拥有诸多新型创新技术,使研究工作更快速、更便捷。从超快速材料分析,到最高精度称量,到全自动化有机合成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移液操作,梅特勒-托利多为现代科学提供了大量关键性工具。梅特勒-托利多也将一如既往的走在创新的前沿,和客户一同追求成功。 更多信息,请访问梅特勒-托利多官网cn.mt.com

  • 北京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强化合成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布局

    3月2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三医”联动协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做好创新药、创新器械研产用全流程服务,打通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入院应用等方面堵点。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持续用好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全力抓好医药健康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科创企业等服务工作,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京落地发展。要完善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加强统筹调度、督促落实,优化目标体系,健全项目调度机制,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方式推动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确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地实施。[来源:北京日报][align=right][/align]

  • 【讨论】我要测2016最具影响力十大检测机构出炉,你心里最靠谱的检测机构入选了吗?

    【讨论】我要测2016最具影响力十大检测机构出炉,你心里最靠谱的检测机构入选了吗?

    为推动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快速的发展,表彰那些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和推广服务,并在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表现突出的机构会员,我要测网已连续四届设立“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检测机构”奖项。该奖项评选主要依据:检测机构在我要测网上的用户关注度、活跃度、用户访问量、用户留言量等多重维度。 年会主办方在24晚召开的“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上公布了“我要测2016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奖名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级顾问王顺昌先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所马永建先生、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CEO唐海霞女士为获奖第三方检测机构颁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51158_01_3028526_3.jpg“我要测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有检测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中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外资检测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诺安实力可商品检验有限公司  德国莱茵TüV集团“我要测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民营检测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金域检验中心  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安博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信测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邦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西安康派斯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英格尔检测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你觉得最靠谱的检测机构入选了吗?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

  • ACCSI 2012:天瑞获“最具影响力厂商”四项大奖

    ACCSI 2012:天瑞获“最具影响力厂商”四项大奖

    3月22日至23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高峰会——“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2) ”在北京武青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500余位来自业内的领导、专家、厂商代表、用户出席了本届年会。作为国内领先的分析测试仪器厂商,天瑞仪器在本届年会连摘四项大奖:“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2011年度最佳网络营销奖”;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三代、四代分别被授予“2011年度最受关注仪器”、“2011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同时,董事长刘召贵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在本次峰会上作重要报告。蝉联“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于3月23日下午隆重揭晓,天瑞仪器有幸连续第四年蝉联本项大奖。“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是从数千家厂商中综合评定。自2008年度起,天瑞仪器已连续四年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仪器厂商”。2011年度是天瑞仪器上市的第一年。搏击资本的同时,天瑞完成了新产品研发、营销模式调整、服务创新等目标。在继续领先传统XRF领域的同时,更马不停蹄地开拓新市场。2011年,为响应 “十二五”国家战略需求,天瑞积极致力于“环保重金属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开拓,并在河南灵宝血铅污染、广西龙江镉污染等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3月19日,天瑞仪器在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正式推出了三款质谱仪新品,更引起业内瞩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271014_357517_2090336_3.jpg摘取“2011年度最佳网络营销奖”本次峰会,天瑞仪器还荣获“2011年度最佳网络营销奖”,这是天瑞第二次摘取该奖项。2011年度,天瑞仪器在积极开展传统营销模式的同时,更善于利用新兴媒体,举办论坛交锋、视频讲堂、网络专题等新颖独特、互动性强的线上活动。活动选题紧贴行业热点及用户需求,如“无忧服务、尽在天瑞”、“应对塑化剂、天瑞更专业”、“合金检测技术在线交锋论坛”、“点亮天瑞地图”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建立了与客户沟通的良好桥梁、有效提升天瑞品牌影响力。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271015_357519_2090336_3.jpgEDX P730获评“2011年度最受关注仪器”23日下午,在ACCSI 2012现场,“2011年度最受关注仪器”隆重揭晓。由天瑞仪器自主研发的“EDX -P730手持式能量色散矿石分析仪”从10万多台参展仪器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1年度最受关注国产X射线仪器”。EDX -P730手持式能量色散矿石分析仪是天瑞仪器公司为野外、现场X荧光分析应用专门开发的一款仪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普通人可手持测量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矿样多元素检测和分析、矿渣精炼分析及考古研究中。检测样品包括从硫至铀的所有自然矿石、矿渣、岩石、泥土、泥浆等,形态为固体、液体、粉末等。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271015_357521_2090336_3.jpgGenius XRF荣获“2011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天瑞仪器自主研发的Genius XRF手持式X荧光分析仪,更荣获光谱及X射线类“2011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GENIUS XRF手持式四代X荧光分析仪是在原有手持三代基础上创新升级而成,实现了更便携、更稳定、更精准、更迅速的理念。它引入了小功率端窗一体化微型光管、大面积铍窗SDD硅漂移探测器、微型数字信号多道处理器三大核心技术,仪器分辨率和统计计数有效增加。GENIUS XRF的四款产品分别适用于有害物质检测、土壤重金属检测、合金成分分析、地质勘探分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271015_357523_2090336_3.jpg“国产仪器的现状与出路之我见”22日下午,作为ACCSI 2012 特邀嘉宾,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出席“中国科学仪器企业CEO高峰论坛”,并带来一堂别具一格报告,报告6次被掌声打断。报告主题为《国产仪器的现状与出路之我见》。报告中,刘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创意的PPT,指出了国产仪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5大现状,并倡议,国产仪器厂商“抱成团”,形成品牌优势,使“中国的分析仪器地位与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幽默、精彩而深刻的报告,赢得现场掌声不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271016_357524_2090336_3.jpg

  • 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_转

    “人本管理”的重点涉及文化、制度与人这三个层面。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通过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制度。优秀企业并不片面夸大企业文化的作用。一家企业应通过制度建设的设计与优化,确保高绩效者获得高待遇。而人则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笔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的建议:-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源潜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力企业在本质上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正是这一定的资源在时空上按相对一定的规则动态地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企业及其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些的资源及其有序而动态的组合,企业就不可能良好地存在和运作。企业若缺乏优质的人力资源配置力,企业也便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反之,企业资源再雄厚、再优越,人力资源潜力再大,若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现实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人力资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不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其结果就不仅仅是资源潜力难以发挥的问题了,它还会因为企业成员之间的有害冲突与矛盾而引起内耗,轻则增加企业的内耗成本,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员工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核心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少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弥补人才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培训,才能培养与保持企业持续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的后劲。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培训不仅作为一种福利,更作为激励员工、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企业可以着手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合作有余而创新不足,所以企业文化的改革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员工的创新潜力,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组织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那就是工会。工会作为员工自己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协作作用,成为联系职工与企业领导人的桥梁,用一种民主的机制促进职工创新能力的发挥:首先要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有企业自己的口号或精神标语;努力形成企业和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紧相连,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管理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企业必须把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相互联结起来,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如分配激励、晋升激励、技术激励、培训激励、岗位轮训、长期工龄激励等。企业要留住人才,当然需要一套完备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随着世界社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显得日趋重要。新经济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道理。

  •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从科研到产业化: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化创新发展最后5公里!(作者:高圣生物医药周勇)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曾说:“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换言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我国从2003年以来对基础科学的投入逐年加大,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从人才到装备,到项目到高水平学术成果都在加强;SCI发表数量也从少有到世界第二;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也在亚洲前三。但是真正把科研成果,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太远。第一部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基础科研正处于从跟踪追赶到并行发展的重要转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开拓前沿的原创成果缺乏,科技领军人才不够,学科布局不均衡,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基础研究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等。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队伍已非常庞大,在很多技术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当前,世界科学研究格局正发生重要转变。2001-2011年,全球R&D总支出以年平均6.7%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球R&D支出超过14350亿美元(2006年为10510亿,2001年7530亿)。2011年投入最大的前7个国家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而其中排名前三的美国、中国和日本的总量超过了全球的50%。美国仍旧是最大的R&D执行者,2011年其R&D总支出为4290亿美元,几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其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37%下降到30%。高校的科学家创新性成果找不到方向与出路,医药企业家们找不到好的创新项目;全国重复性研究,重复性立项加大,在生物医药产业化这一产业链上形成了各种信息孤岛;社会资源整合,上中下游强强联手,技术与资金强强联手,国内与国外强强联手,建立信息畅通的平台的通道;形成可流通的技术交易中心和市场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创新,合作,发展,共赢”,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化创新发展最后5公里,是我们坚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思索: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与医药企业对接是“0”到“10”的过程,而医药企业将成果推向市场能产生“10”到“无穷大”的效益!所以加强生物医物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医药人要思考的问题。生物医药从实验室科研创新到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有从源头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孵化、资本推动、定位清晰、资源整合、意志坚定,方可以结出硕果!做到“开放合作”、“目标锁定”、“源头创新”、“国际化视野”,以及“定位清晰”、“资源整合”,“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设计”、“产业资本联姻”,实现“实验室、孵化基地、产业园区”的三级跳!下图示意:我国很多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和实验室阶段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071133_581156_2645916_3.png基于此,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目前及今后的几年内,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主要会有以下三条:趋势一、通过技术许可(inlicense),引进成熟技术和产品;趋势二、合作开发(Co-development)成为当前主流;趋势三、创新平台以及创投基金融合成为未来合作的新宠。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071134_581157_2645916_3.png一、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开放合作1. 开放合作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有合作的心态;在创新的这一条路上,要多听医药行业的专家、教授、不同的团队的经验;在合作的领域上可以进行合作、分工。比如在基因药物开发上,可以在上游选择可以信任的平台进行质粒构建、靶标筛选、中间知识产权可以选择平台进行申报、下游生产、产业化可以选择平台进行合作。2. 开放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团队自已的优势。合力发展,实现1+1大于2的效果。3. 开放合作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梦想,也可以让医药商业化公司做实体企业看到了方向。4. 开放合作可以让眼光看得更远、心胸放开,从而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拥有合作共赢的心态。二、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国际眼光国际眼光这一点针对做生物医药创新的企业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我国近20年来主要是要化学药仿药为主,中药为辅,而生物药在我国的比重是相当的少。1、紧跟国际药企研发方向,大力发展生物药、创新药随着传统新药研制成本和难度的加大,人类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及“组”学的发展,生物制药正成为制药领域的新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2014年全球销售TOP10中有7个是生物药,其中5个产品为单抗。对于中国生物制品市场,肿瘤、器官移植排斥、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具有发展空间的3大领域,预计单抗药物的市场空间在250亿元左右。据统计,2001~2015年,我国单抗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申报数量自2010年起更是有极显著增长,2015年达到创纪录的41个。2、复方创新也就成为国际上面也是国内的新的趋势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差不多越来越注重生物技术产品,去年批的新药中有一半左右是生物技术药物。现在已经发展到抗体加抗体,双功能抗体;药物跟基因结合在一起,通过高通量测序发展个性化给药;药物剂型上的创新,以及儿童用药包装识别、用量方便上面的创新等;3、选择国际区域开展新的适应症研究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上,我们可以选择目前没有上市的、耐受性好的药物,也可以用现有药物适应新症,选择相应的药物在发展中国家上市,或适应不同地区新的病症。4、选择好的国际化双向合作机制在生物医药创新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的研发资源,寻找优秀的项目、技术及人才引进国内;国内好的项目、技术也可以吸引国外好的投资商。三、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资源整合1、对于资源利用,采取整、学、借、用的方法,有利于生物医药创新发展;2、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在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链上研发、技术、人才、转化、专利、资金、管理、园区、政府、注册、招商、策划、销售等相关专业人员合作;3、整合资源前要充分做好自已团队和项目的SWOT分析。分析自已团队的优势,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分析自已的不足,分析外部环境对我们团队有利的因素,外部环境对我们不利因素。缺什么找什么,补什么;整合资源前要做好产业地图的设计和规化。“微笑曲线理论”的重点是抓品牌、核心技术、人才和销售渠道;在我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重要的,根本不需要自已团队亲力亲为;合作才可以节省时间、节省成本,实现共赢;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国内外知名协会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知名转化平台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政府和园区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高端人才猎头公司和各精英俱乐部合作;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战略性知识产权保护1、发挥好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先行;依托团队科研实力优势,创造更多高价值专利,推动知识产权由多到优、由大到强的转变;2、成立企业知识产权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企业要非常重视在知识产权人才团队和创新开发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3、有要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动作;4、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专利保护那么简章;5、让我们的知识产权给我们生物医药创新形成真正的保护和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及价值;五、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源头创新能力1、 没有从源头上设计的创新就像桌子下面放风筝飞不高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2、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研发而研发纯技术上的创新和转化之路是有很大距离的;我们要从技术上创新形成技术保护;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到产业化的可行性;除开从技术上分析,我们还应该从市场上分析我们的成本优势,我们的产品是否处于同质化竞争;如果处于同质化竞争我们产品还有开发的价值没有。3、 解决问题的创新才是有用的创新4、 解决行业痛点的创新才是真正的产业化开发的创新5、 多学科相交得到的新技术应用,也是创新6、 制药设备、给药装置、辅料,生产工艺是源头创新新的机会新辅料的开发是新型制剂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制剂开发,辅料先行。”新制剂开发非常符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相对投入少,时间短,成功率高,附加值高,更环保。而且,新释药系统(DDS)同样可以产生重磅炸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市场需求很大,如目前国内多个新型释药系统上市后年销售过10亿元,对我国医药市场的贡献巨大。

  • 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

    虽然边学边思也能产生创新,但这都是失去了原始主见的跟随性创新,这就是学就不能思的原因,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假如前人的认识要是错误的,也就是所谓根基性错误,这样的学习先人知识还要意义吗?这样的跟随性创新还有意义吗?在物质(宇宙)的认识方面更是如此。

  • 首都科技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福音

    创新、创业将变得更加简单,首都科技创新券的出现将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解决在创新研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 政府大笔资金投入走自主创新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要统筹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将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关键之一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机制创新。 [b]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b] 环保产业是联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环保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要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8%,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均减排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能耗下降16%,部分地区还将实施重金属限排,都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环保产业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并对钢铁、机械等基础行业发展产生8—10倍放大效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正在编制的《现代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对鼓励第三方环境服务发展作出部署,预计到2015年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2020年规模可达5万亿元。 环保产业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被确定为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议题之一。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提振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环境清洁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在绿色发展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和全球环保市场竞争的前沿,推动环保产业由要素驱动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b]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形势[/b] 当前全球环保市场保持年均7.5%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球环保市场总值达1.6万亿美元。欧美等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牢牢占据了环保产业全球市场的主导权,控制了9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兴起,欧美等国家环境保护重心已转向“预防与修复”为主,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已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调整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需求。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扶植政策和引导性投入,更多侧重于支持新能源、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产业链整体竞争,推动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环保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全球环保市场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环保产业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是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环保产业正从以公益性为主过渡到经济属性为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产业发展要符合国情要求,要具备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公众意识等驱动因素是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三,环保产业升级转型取决于创新驱动,加快环境技术与信息、生物、制造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多领域团队创新与协同创新,将引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提前爆发。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发达国家“苹果手机效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然后像在全球推广苹果手机一样,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规模保持在20%以上增速,2010年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元,环保企业3.5万家,安排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按照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环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由单纯规模扩张、低端数量竞争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统筹传统环保产业与新能源、环境清洁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发展,科学把握环保产业内涵,加快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提高环保产业对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持能力;三是培育以创新型环保企业、环保产业集群、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发展主体,引导环保企业按市场规律优化重组,增强产业创新链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竞争力传统产业领域,在全球竞争中提升我国传统环保产业的战斗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积极开拓全球新兴环保市场。 [b]三、科技创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b] 自主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产品已达到3000多个品种,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建设能力,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前期,某些单项技术研发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环保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环保装备研制及产业发展方面。自“十五”以来,通过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连续3个五年的支持,自主研制的225—500吨/日垃圾焚烧炉排炉实现系列化、成套化,并成为国家垃圾焚烧处理规划推荐的主流装备,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及自动控制系统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自主研制的电除尘器是我国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竞争最具实力的环保产品,行业发展集中度高,产业链上的重大设备、自动控制、振打装置等关键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提升,5—5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常规设备已实现出口。通过“九五”以来持续支持,自主研制的聚合氯化铝净水剂及其复合系列产品,占据国内聚合氯化铝净水剂产量50%以上,成为国内饮用水行业净水剂的主要供应商。 在环境清洁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领域。环境清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对于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自主研发的清洁制革技术已在全行业推广300余家企业,对于皮革行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苎麻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及污染排放,将环洞庭湖区域苎麻行业的环保风险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快速应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多物种生物传感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智能环境感知节点,形成年千台以上产业化能力。总体上,我国环保产业新兴领域技术储备与产业潜力形势喜人,但受到本领域核心技术和环境科学问题研究进展的限制,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征途才刚刚起步。 [b]四、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b]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境领域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需要把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与共同创新,催生新兴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环保产业体系从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延伸到具有减少污染和受损环境修复等效应的领域,构建和完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从而为实现“支撑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惠及百姓民生”环境科技发展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新形势下,提高环境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应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研究,把握全球环保产业竞争前移态势,加强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力争重大原始技术创新突破,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格局的有力条件;二是注重促进多学科、科学与技术融合,推动重大需求导向下的多领域共同创新与协调创新,抢占全球环保市场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统筹管理、科研、工程、产业等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注重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政策及市场模式的融合,缩短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培育期,快速形成生产力;五是注重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技术转化服务能力。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安排,实现上述环境科技发展任务,在科技工作管理中应在“六个需要”方面下工夫:一是需要深入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将环境科技重大任务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与环保产业关键领域;二是需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健全科技立项—后评估—持续支持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效益;三是需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环保产业体系布局,实施环境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四是需要创新思维模式,构筑开发共享创新平台,引导新理论、新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及再创新,构筑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桥梁;五是需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构筑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六是需要发挥军民科技融合作用,发挥国防科工业在装备、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环境保护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与环保工程精细化水平。 (马燕合 黄圣彪) (作者单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 回望2015 GC 狼烟四起 万众创新 期盼2016 群雄逐鹿 新品迭出

    回望2015 GC 狼烟四起 万众创新   期盼2016 群雄逐鹿  新品迭出

    2015年12月23日上午11::30,趁着下班前半个小时时间,发表感言,与众共享! GC 2015一路走来,国际国内风起云涌,狼烟四起,收购兼并,好戏连台,但是说实话,科技创新力度在GC方面明显滞后,动力不足!期盼2016GC有颠覆性的创新! 2015 即将走过,再次感谢我的伴随着,美日中合璧,共同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在此出来晒一晒,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的默默贡献,就没有我一年的收获!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311136_580107_232867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311133_580103_232867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311134_580104_2328678_3.jpg再次为你们点赞!希望2016年各个厂商可以继续提供更加周到的售后服务,希望各个厂商可以推出更加优质高效赋予创新思维的GC仪器!2016 在向我们走来,在此期盼所有同仁们 继续携手前行,继续阔步前行,继续接续我们的事业,继续开拓一片无人拓荒的领地,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 坛墨质检再创佳绩,荣获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厂商

    坛墨质检再创佳绩,荣获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厂商

    2017年4月24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7 (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7)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得到了南京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南京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宁、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卢艳光、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邱少敏、南京市质监局局长孙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原科技部条财司司长王顺昌、原质检总局检验司副司长曹喆、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高级顾问闫增序等嘉宾出席,并就科学仪器行业技术、产品和市场等话题展开实地调研与交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4_01_3793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4_02_3793_3.jpg会上,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心凭借多年在标准物质领域的积累和落地实践,荣获科学仪器行业“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厂商”殊荣。坛墨质检董事长方燕飞女士、市场总监王宏姝女士以及坛墨质检总工程师洪涛老师受邀出席颁奖盛典,方燕飞在颁奖典礼上首先感谢仪器信息网感谢唐总,并表示很高兴和全体嘉宾欢聚一堂共商中国检测行业融合与发展!坛墨质检将继续努力,为国内检测实验室提供质量更好服务更优的标准物质和服务!希望和业内专家、同仁共同把中国检测事业推向新的高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5_01_3793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5_02_3793_3.jpg25日上午十点,坛墨质检方燕飞董事长在“环境监测/检测新技术及热点应用论坛”现场和与会嘉宾分享了《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与标准物质》,介绍了坛墨质检在环境监测项目中的一些观点和研究,如甲醛检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包装材料对标准物质稳定性的影响,此观点结论在环境监测行业众多用户中得到广泛高度认可和肯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6_01_3793_3.jpg展会上,坛墨质检重点展示了环境监测项目中使用的标准物质和质控样,众多与会代表云集坛墨质检展台,行业客户专程拜访。坛墨质检对研发高投入一如既往的坚持,得到了新老客户的一致称赞。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6_04_3793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6_03_3793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4/201704260946_02_3793_3.jpg深耕十年,坛墨质检在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不断创新,秉承以质量为生命、客户第一、诚实守信的核心企业价值观,以为客户提供质量更好服务更优的标准物质和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企业内部体系,为每一位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坛墨质检更将不忘初心,继续坚持品牌使命愿景,在不断的创新突破中打造更好的产品品质,为推动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的发展做更多贡献。

  •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本报记者 陈磊 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 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这些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也各有优势,北京的知识创造能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体现了其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上海的知识获取能力排名第一,体现了其开放性、国际化以及长三角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排名第一,体现了其良好创新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的创新绩效排名第一,体现其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本次排名结果显示的另一大特点是,与2011年相比,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上升的省市较多。相比2011年,2012年排名上升的地区包括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青海、西藏。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创新能力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经济外向程度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东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创新观念的增强,科技投入加大。 沪京津苏粤浙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成为各地方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有所差异,这一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什么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型?该报告试图作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同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即创新驱动指数的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个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认为,在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既要考虑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还应关注产业结构及其科技内涵。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不同,在要素驱动阶段,以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以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医药、ICT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为此,课题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5个阶段。 课题组通过分析,将各省市分成四类: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5个地区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阶段。 报告认为,我国总体而言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目前,有19个省(区、市)仍然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的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 该报告借鉴国际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中国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模型,并依此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驱动水平作出量化分析。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科技日报》(2013-02-18 一版)

  • 【转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一、形势分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1.趋势——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需求——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3.挑战——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4.机遇——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年前国家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有效集成国内外资源,开展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可能突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走出中国特色的医药自主创新之路。——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2.基本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和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的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现代化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达到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目的。——多学科结合。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加以突破。3.战略目标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

  • 【转帖】黄伯云、张立同:创新英雄

    黄伯云、张立同:创新英雄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 张立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2005年3月,黄伯云、张立同因各自在新材料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连续六年无人问鼎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们研究开发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将使国防工业生产、民用工业生产对材料的选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从去年初春起,黄伯云、张立同这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就因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被各式媒体热烈地宣传。他们的儒雅形象,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辉耀闪烁在社会大众面前。 得奖,对于黄伯云和张立同固然是一个秋天的收获,尽管他们愿意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尽管他们的科研成果对材料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他们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黄伯云和张立同还是分别带着科研团队淡出了社会大众的视线,在冬雪尚未积覆之前,就又回到了宁静校园的深处,默默准备着下一次可能更加艰苦的科研行军。 在黄伯云、张立同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接过一等奖奖励证书之前,曾有6年,这个奖项无人能够问津。一方面,说明这个代表国家实力的奖项的评审制度异常严格,宁缺毋滥。另一方面,也说明夺取这个技术发明一等奖确实具有相当难度:不但要有技术创新,而且要将创新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推动。透过这样的评奖要求,我们会发现,黄伯云和张立同这两位工程院院士,在走过那一段至少花费他们十年以上时光的科技创新之路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在实验室里做文章的大学教授,而是名副其实地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自然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类的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仅仅把研究目标定在得个什么“大奖”之上,这会使得科学研究有流入“庸俗”之嫌。而真正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科学家,他们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总是以自己的创新思想能够转变成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现实成果为自豪。作为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作为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学科带头人,黄伯云、张立同的科研目标,应该说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材料科学是重要桩基之一。分别在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任教的黄伯云和张立同都是材料科学家。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评选揭晓,两位材料科学家独领风骚,可能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又充分体现了科学界对新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 黄伯云和张立同分别从事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制备技术、工艺装备的研究。黄伯云研究的炭/炭复合材料、张立同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都属于世界级的尖端课题,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国家堪称凤毛麟角。 黄伯云主持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涉及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及装置实现了炭刹车副的工业化生产,突破了以前因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只有美、英、法三国能生产而形成的国际市场垄断和严密的技术封锁,使中国飞机解决了“上得了天而下不了地”的问题,其材料还比世界上同类产品在强度和耐磨性方面都有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确保了我国数百架进口大型干线飞机炭/炭刹车材料国产化和国家航空战略安全。 张立同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走出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国际前沿性材料的道路,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大作用。此项目研制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个国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热结构材料,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器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搭载和长寿命发展的需求。 对黄伯云和张立同研究的新材料投射关注目光的,还有更多的产业界人士。 在我国,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GDP的1/7左右,追求技术和手段的创新,追求材料的低成本、高效能和高附加值,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目标。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上看,传统材料的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钢铁和水泥的生产对水就有严重污染。开发新型材料,将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飞机制造技术的提升,有2/3的项目要靠解决材料问题来改进,而汽车制造成本的50%则消耗在材料方面。汽车生产要轻量化,就必须发展强度高、承重性能佳的新材料。生产技术上得到广泛推广的新材料,往往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一旦用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产品往往又会产生极高的附加值。 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需要在诸多方面历经考验的艰苦过程。为了提升国家科技和产业实力,使重要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央政府对科学家们将技术发明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寄予殷切希望。在过去的6年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空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推动这三项条件不能全部符合是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材料开发,很多项目仅是在实验室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但在产业化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配套,使新材料开发出来便存入了“资料库”,“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产业界又急需新材料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但因为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脱节,使得“求贤无门”。而事实上,据统计,我国在材料科研方面,发表的文章仅次于美国,国防上所用的材料几乎全部立足于国内。 最特殊的事物往往也最具普遍意义。黄伯云和张立同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其首先的用途是国防工业,但是,正如发明了半导体才有今天的信息时代那样,新材料的广泛推广,屡屡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军工高新技术一旦在民用工业得到普遍应用,都会使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甚至产业结构发生大幅度的飞跃。 黄伯云和张立同的创新技术成果,其价值首先在国防与国家战略安全方面得到了体现,然而,黄伯云、张立同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无疑将在广泛的用途上促进以新材料取代传统材料,使国防工业生产、民用工业生产对材料的选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材料产业更加有效地朝着低成本、低消耗、可持续、具有高附加值的方向前进。黄伯云和张立同的科研成果,既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又是推动经济发展从片面追求总量增长转变为发展先进生产力,使产业结构在质的方面得到改变的新动力。他们的贡献,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黄伯云简历 黄伯云,1945年出生,湖南省南县人。1980年留学美国,在衣阿华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6至1988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偕家眷回到母校中南大学。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学习回国的留学人员。现任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立同简历 张立同,著名航空材料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航空部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1992年获国防光华科技基金,1993年被评为部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杂志

  • 【转帖】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实验教学,一直是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此从实践工作出发,结合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近20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包括师范院校、医学院校、艺术院校、司法军事院校等在内的全国各类院校都纷纷开设心理学课程或增设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课程设置、实验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l世纪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教迅速发展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结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1 心理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学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共建设有心理学基础实验室、心理测量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1.1 心理学基础实验室心理学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演示与验证任务,学校投入近30万左右购置了以基础实验为主,包括各种感知觉、视听觉与学习记忆实验的实验仪器,建设有3个各35 mz心理学基础实验室,每个实验室设实验台3排,可供3~5人实验小组活动所需。通过实验操作,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与科研思维能力

  • 【迪马号外】迪马科技荣获“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消耗品配件类厂商”奖项

    2011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1)于2010年4月26日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召开,自2006年开始,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影响力最大的高端会议之一。 在本次年会上,迪马科技喜获“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消耗品配件类厂商”的殊荣。这项荣誉,既是对迪马科技产品、技术、服务和品牌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迪马多年来坚持不懈大力发展科技为核心的认可。 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2011/4/2011042814125542631.jpg 迪马科技荣获的“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耗材厂商”奖牌 迪马科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始终致力于研发科学、高效的化学分析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知名色谱配件制造商。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尤其在色谱柱生产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液相色谱柱和气相毛细管柱等深受用户的信赖。我们始终遵循“优秀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完善的服务的经营宗旨,以不断创新的技术和高端专业人才为基础,创造出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至今我们已成功推向市场,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以及获得良好口碑的产品有: 高效液相色谱柱 -----Diamonsil( 钻石 ) 系列、PLATISIL( 铂金 ) 系列; Inspire 系列;Spursil 系列;Bio-Bond系列;Leapsil系列;Endeavorsil系列 制备色谱填料 -----Diamonsil 系列、Spursil 系列、Luster 系列、Bio-Bond 系列、EconoSep 系列 气相毛细管色谱柱 ------DM 系列、PA 系列 样品前处理 SPE 小柱 -----ProElut 系列 溶剂 ------Dikma Pure 系列 化学标准品 ------xStandard 系列 这次获奖代表着业界对迪马品牌的认可和鼓励,在此对一直支持迪马的业内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公司将继续努力为分析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2011/4/2011042814162215810.JPG迪马科技领奖合影

  • 令人惊艳的创新表现,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再创新高!这事儿你怎么看??

    令人惊艳的创新表现,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再创新高!这事儿你怎么看??

    [b][color=#ff0000]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新高,这事儿大家怎么看?[/color][color=#ff0000] [/color][/b][color=#444444] [/color][align=center][color=#444444][img=,378,30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6/201706191339_01_3237657_3.jpg[/img] [/color][/align][color=#44444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国际排名从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color][color=#444444]专家表示,这一成绩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导向的结果,显示出中国“令人惊艳的创新表现”。[/color][color=#444444][color=#444444] [/color][/color][color=#444444] [/color][color=#444444]报告显示,中国是唯一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在7大类指标中,中国在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color][color=#444444]设施、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五大类均[/color][color=#444444]有所提升。[/color][color=#444444]资讯链接:[b][b]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再创新高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19/222316.shtml[/url][/b][/b][/color][color=#444444] [/color]

  • 【分享】实验与创新

    小学科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特别的优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永恒的主题。根据科学课的特点,如何结合实践教学,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游戏中激发创新 “单纯的劳力,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考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如《磁铁游戏》,该课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知识。授课时,出了完成课文所要求的实验外,总觉得意忧未尽。我将纸鱼、回形针、小磁铁、竹竿、绳子等向学生出示后,问:“谁能将放在底墒的鱼钓起来?”同学们一下子跃跃欲试,分别将回形针扣在鱼的尾、脊、口等处,将小磁铁用绳子绑着套在竹竿上,用小磁铁接触回形针,鱼儿就被钓起来了。通过讨论、比较、回形针套在鱼口为最理想。接着在规定时间内,看谁钓的鱼最多。这样,使学生在兴高采烈地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在兴趣中带动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低年级同学富于好奇和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总结地培养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摩擦起电》一课,目的是使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电”的知识——物体经摩擦而产生电。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了课文中所做的实验外,我要求将摩擦过的两个气球分别放在脸上,两个气球会贴在皮肤上,很久不会掉下来,气球也像被挂在钩子上一样。同学们都说觉得很奇怪,我因势利导说:“看看将气球摩擦后,是否还可以放在物体上会被‘挂着’”?同学们分别将摩擦的气球"挂"在桌边,衣服,凳边……这时学习气氛很浓。

  • 如何理解实验室工作的创新思路?

    如何理解实验室工作的创新思路?检测方法不能创新?仪器操作不能创新?仪器保养维护也不能创新?检测技术也不能吧?到底在哪里创新才对吗?

  • 计量科学的演进和创新

    计量科学的演进和创新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可靠的活动,而计量学是研究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对测量及其应用的研究是计量科学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计量科学不断创新的基础。因而把握计量科学的前进方向对于计量科学的不断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基本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主要以度量衡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对基本量的再认识,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基本量由原来的度量衡发展为目前的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七个基本量。以这七个基本量为主的计量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显然人类对基本量的认识是历史的,渐进的和发展的。因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推动人类对基本量的再认识,必将成为计量科学再次演进和创新的一个切入点。 计量科学演进和创新的第二个切入点是在现有基本量的条件下,将“不可测”的变为可测。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兰德(David J. Wineland),用“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就是推动计量科学再次演进和创新的典型例证。 计量科学演进和创新的第三个切入点是在现有基本量的条件下,将量值复现的更准。这是目前我国计量学研究创新的主要方向。例如张钟华院士研制的用量子化霍尔效应建立国家电阻标准;李天初院士主持完成的世界第个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和在此基础上研制的NIM5和NIM5-M 2台第二型铯喷泉钟。 计量科学演进和创新的第四个切入点是在现有基本量的条件下,将人类主观感受转换为量值作为评价标准。例如电视机的清晰度、亮度、色度、分辨率、网络宽带速率、防止欺骗性使用计量器具等等其评价指标都与人类的主观感受有很大关系。 计量科学演进和创新的第五个切入点是在现有基本量的条件下,更科学地评价测量结果。这是因为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更准确地给出被测量的真值时,如何更科学地评价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计量人员对测量不确定度理论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对测量不确定度理论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而不仅仅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计量学是一门科学,而一门科学的建立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自洽性,其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技术规律,其创新必然有其自身切入点。只有认识和把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计量科学的演进和创新。

  • 【原创大赛】“创新”纵横谈

    [align=center][font=黑体]“创新”纵横谈[/font][/align][align=center]李学哲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检测设备分会[/align][align=center] [/align][font=宋体][font=宋体] 总书记在很多场合下多次谈到创新与发展,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前日,在知网专业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font][font=宋体]“创新”,[/font][/font][font=宋体]检索范围为篇名,其结果就有一百多万条,是名副其实的热搜榜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榜单是名至实归的。那么,什么是创新?其内涵有哪些?有些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普及的,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获取相关知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以便更好的去创新、去发展、去进步。[/font][font=宋体][font=宋体]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记叙的[/font][font=宋体]“创新”有两条:①[/font][/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动词。[/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抛开旧的,创造新的;[/font][font=宋体]②[/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具有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font][font=宋体][font=宋体] 《辞海》(第六版)记叙的[/font][font=宋体]“创新”有六条之多,其中对于“创新”的描述是与《现代汉语词典》一致,“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其他词汇有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双螺旋线学说、创新型国家。其中在词汇中记述了的创新型国家的四个特征:[/font][/font][font=宋体]①[/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font][font=宋体]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 以上;[/font][font=宋体]②[/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科技进步贡献率达[/font][font=宋体]70% 以上;[/font][font=宋体]③[/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font][font=宋体]30% 以下;[/font][/font][font=宋体]④[/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创新产出高。[/font][/font][font=宋体]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家。[/font][font=宋体] 发布日期为[/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2019[/font][/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7[/font][font=宋体]月的[/font][i][font=宋体]Innovation management —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 Guidance[/font][/i][font=宋体]([/font][font=宋体]ISO 56002[/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2019[/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国际标准是这样描述创新的,实现或重新分配价值的、新的或变化的实体。在这个术语(概念)下同时也附加了这样描述,对组织及相关方来说,创新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与其认识能力有关,并由其决定。创新可能是产品、服务、过程、模式、方法等。创新是一种结果。[/font][font=宋体]“创新” 有时特指产生创新的创新活动或创新过程。[/font][/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 从以上的不同的来源的创新概念来讲,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创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我们工作特点,站的角度去看问题。[/font][font=宋体]“创”是过程,“新”是目的,这个“新”就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理解,去挖掘、去开拓。[/font][/font][font=宋体] 知网检索的资料汇总:[/font][font=宋体]文献类型[/font][font=宋体]主要有三种[/font][font=宋体]综述[/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资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研究论文[/font][font=宋体]等。[/font][font=宋体] 相关搜索[/font][font=宋体]到的[/font][font=宋体]主题[/font][font=宋体]词有[/font][font=宋体]创新思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理念[/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理论[/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研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动力[/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策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方法[/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机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创新模式[/font][font=宋体]、创新创业、创新驱动、创新能力、[/font][font=宋体]创新管理[/font][font=宋体]、创新教育、[/font][font=宋体]创新发展[/font][font=宋体]等。[/font][font=宋体] 从科技、研发的学科门类来分析,主要研究发表的专业分布情况,其中较前的学科情况有[/font][font=宋体]学科教育教学[/font][font=宋体]专题[/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4507[/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技术开发[/font][font=宋体]专题[/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958[/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技术研究[/font][font=宋体]专题[/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889[/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工程与项目管理[/font][font=Calibri]1560[/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以及[/font][font=宋体]应用基础研究[/font][font=宋体]有[/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320[/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从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来分析,主要研究发表的专业文章分布情况,其中四大学科情况有[/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应用研究[/font][font=Calibri]7795[/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开发研究[/font][font=Calibri]4442[/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学科教育教学[/font][font=Calibri]2316[/font][/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宋体]实践发展[/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29[/font][font=宋体]篇文章。[/font][/font][font=宋体]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数据,如年发表文章情况的[/font][font=宋体]近五年来的统计:[/font][font=宋体]2020年8.16万篇;2019年9.26万篇;2018年9.11万篇;2017年8.56万篇;2016年8.31万篇;其余年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03万篇到2015年的7.3万篇。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发表文章前五名情况,[/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中国人民大学[/font][font=宋体]3342[/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武汉大学[/font][font=宋体]3102[/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清华大学[/font][font=宋体]3040[/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浙江大学[/font][font=宋体]3014[/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北京大学[/font][font=宋体]2552[/font][/font][font=宋体]篇。发表的文章与[/font][font=宋体]基金[/font][font=宋体]资助情况的前五位统计:[/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ont][font=Calibri]1.51[/font][font=宋体]万[/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font][font=Calibri]1.39[/font][font=宋体]万[/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font][font=Calibri]1641[/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font][font=Calibri]1576[/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font][font=Calibri]1422[/font][/font][font=宋体]篇,[/font][font=宋体]江苏省教育厅[/font][font=宋体]的地方上榜也可以折射出江苏省的创新发展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font][font=宋体][font=宋体] 在创新领域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标准化领域。标准化对于创新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标准的规范化可以有效加速创新科技进步。标准化涉及到的创新机制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创新基础标准的词汇、术语,创新指南,创新品牌培育,创新评价,创新教育等都需要标准化。但是我们在标准检索时你会发现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是落后了,若输入[/font][font=宋体]“创新管理”检索词时,出现的结果可能是五个国际标准化组织[/font][font=Calibri]ISO[/font][font=宋体]起草的五个标准。最早是[/font][font=Calibri]2015[/font][font=宋体]年的涉及纳米研究的标准,[/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ISO/TS 18110-2015 [/font][/font][i][font=宋体][font=Calibri]Nanotechnologies - Vocabularie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dicators[/font][/font][/i][font=宋体];近期的是[/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发布日期[/font] [font=宋体]2020年11月的[/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ISO 56005[/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2020 [/font][/font][i][font=宋体][font=Calibri]Innovation management - Tools and methods for innovation partnership - Guidance [/font][/font][/i][font=宋体][font=宋体]的标准。同时在检索标准名称涉及关键词[/font][font=宋体]“[/font][/font][font=宋体]创新[/font][font=宋体]”的国家标准时的结果不足十个。而行业标准涉及的只有金融业的三个标准。需要注意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已走在前面,特别是团体标准已突破二十个,有独领业界风骚的感觉,[/font][font=宋体]这些团体包括[/font][font=宋体]中国质量协会[/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中国商业联合会[/font][font=宋体]以及地方的[/font][font=宋体]黑龙江省标准技术创新协会[/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柳州市电气行业协会[/font][font=宋体]等。[/font][font=宋体] 技术创新任重道远,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创新发展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相信,在我们国家体制优势的前提下,一定会在创新领域厚积薄发,走在世界的前面。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愤图强,让中华民族早日屹立于世界之巅。[/font]

  • 实验室里如何创新?

    在总理的政府报告里,自始至终贯穿着‘创新’二字,创新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对于在实验室工作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有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大家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创新点子?希望能在此分享。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