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然科学奖

仪器信息网自然科学奖专题为您整合自然科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然科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然科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然科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然科学奖话题讨论。

自然科学奖相关的资讯

  •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公示(附名单)
    p   3月10,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告显示: /p p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已经结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推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09项,技术发明奖项目261项(通用项目211项,专用项目5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603项(通用项目487项,专用项目116项)。 /p p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形式审查合格的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05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97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460项开始在科技部网站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同时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形式审查不合格通用项目4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7项)不予受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奖-化学组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化学组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531afe06-97ef-4884-bc4b-9139750b2bc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化学组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855ce2f0-4236-4808-bb8c-cdd501add4f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化学组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9ec25fff-c1c6-4c2f-b0a4-48a27b58f5d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 nbsp 国家自然科学奖-生物学组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生物01.jpg" style=" HEIGHT: 443px WIDTH: 51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3472c637-a264-4e65-b4eb-a946fb2e7361.jpg" width=" 510" height=" 44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生物02.jpg" style=" HEIGHT: 104px WIDTH: 51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6fdd0831-2a62-4c22-b5f7-10f89e8e003a.jpg" width=" 510" height=" 10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科学组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材料01.jpg" style=" HEIGHT: 464px WIDTH: 51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0d35ee1c-01ce-4c30-a7ef-94e61cbcdfaf.jpg" width=" 510" height=" 46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材料02.jpg" style=" HEIGHT: 270px WIDTH: 51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c199f564-ea98-4cdf-a015-1c1808cef836.jpg" width=" 510" height=" 27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科技进步奖--环境保护组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环境.jpg" style=" HEIGHT: 537px WIDTH: 51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8d364b1e-cc4a-4412-bc32-fcd24bcc7ab6.jpg" width=" 510" height=" 537" / /p p   附件: a title=" " href="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7slgb/showProject.html" target=" _blank"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受理项目目录 /a & nbsp /p
  •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人民大会堂里灯光璀璨,鲜花吐艳,气氛庄重而热烈。奖励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师昌绪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 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70后科学家陈智勇成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年轻获奖者之一
    陈智勇生活近照(本人提供)   本报上午快讯 今天上午10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77年出生的温籍科学家陈智勇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陈智勇出生于苍南,1992年毕业于苍南县龙港一中,同年考入温州中学。1995年保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200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底起至今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任教,并于2010年获得该校终身教职。   陈智勇获奖项目为“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这是控制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唯一获奖项目。该研究理论利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探索出更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它的科学应用范围包括日常机动仪器,如汽车的自动驾驶、精确的机械制造系统等,也包括航天国防等领域,火箭的启动、卫星的姿态控制等。如应用于国防,可以让导弹射程更准确,跟踪精确性及稳定性都大为提高。   温州素来有“数学之乡”的美誉,良好的数学氛围造就了一批科学家。今天上午,陈智勇在澳大利亚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与此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动化是应用数学的分支,能在这领域取得成就也要归功于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他在温州中学上学期间,每次都获得温州地区奥数竞赛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始于1956年(当时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1982年更名,1999年正式设立,之后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共评选出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据了解,此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温籍科学家有苏步青、谷超豪等。苏步青分别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院士谷超豪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9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14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3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9项 授予3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均匀试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方开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2 Z-101-2-02 人工边界方法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余德浩(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韩厚德(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郑晓静(兰州大学), 周又和(兰州大学) 教育部 4 Z-101-2-04 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 魏悦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陈少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1 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 赵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陈玉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华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施建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梁艳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6 Z-102-2-02 量子开系统研究及其在量子信息的应用 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全海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3 原子分子操纵、组装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时东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张德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庞世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戴东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秀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任泽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邱明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中国科学院 9 Z-103-2-02 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 李亚栋(清华大学), 王训(清华大学), 彭卿(清华大学), 孙晓明(清华大学), 李晓林(清华大学) 北京市 10 Z-103-2-03 碳硼烷及其金属碳硼烷的合成、结构和反应 谢作伟(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11 Z-103-2-04 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 裘式纶(吉林大学), 朱广山(吉林大学), 李晓天(吉林大学), 张宗弢(吉林大学), 方千荣(吉林大学) 教育部 12 Z-104-2-01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卫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禹(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3 Z-104-2-02 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陈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戎嘉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林焕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张元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4 Z-104-2-03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杨逢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永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二)
    今天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揭晓。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等项目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 周力行 专家推荐 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 莫毅明 专家推荐 仿射Weyl群的双边胞腔的基环和仿射Hecke代数的表示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 压电材料的断裂 张统一,高存法,赵明皞,董 平 香港特别行政区 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 俞大鹏,冯孙齐,徐 军,薛增泉,奚中和 教育部 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 徐树威,张玉虎,周小红,李占奎,谢元祥 中国科学院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王 牧,闵乃本 教育部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秦国刚,冉广照,秦国毅,徐东升,张伯蕊 教育部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朱道本,刘云圻,于 贵,唐本忠,白凤莲 中国科学院 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 陈小明,童明良,张杰鹏,黄晓春,张献明 教育部 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 董绍俊 中国科学院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陈洪渊,徐静娟 教育部 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 万立骏,徐庆敏,潘革波,宫建茹 中国科学院 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及性质研究 马大为,邹 斌,朱 伟,俞寿云,蔡 倩 上海市 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 周忠和,徐 星,王元青,张福成,汪筱林,胡耀明,王 原 中国科学院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宇如聪,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陈发虎,李吉均,张虎才,方小敏,潘保田 教育部 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 史文中,童小华,朱长青,王新洲 中国科协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 山,金振民,章军峰,刘勇胜,张宏飞 湖北省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裴 钢,马 兰,高 华,程智洁,荆 清 上海市 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 李 玉,王 琦,陈双林,李惠中,刘淑艳 吉林省 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屈良鹄,周 惠,陈月琴 广东省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 韩 斌,冯 旗,张玉军,王升跃,薛勇彪 上海市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 薛勇彪,张燕生,赖 钊,乔 红,周君丽 中国科学院 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 赵进东,史运明,赵卫星,赵饮虹 教育部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金 力,宿 兵,卢大儒,褚嘉祐,黄 薇 上海市 重要药理作用的靶标动力学行为与功能关系研究及其药物设计 蒋华良,沈建华,沈 旭,罗小民,柳 红 上海市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郭亚军 专家推荐 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研制 许宁生,陈 军,邓少芝,李志兵,佘峻聪 广东省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徐宗本,梁 怡,张讲社,彭济根,马江洪 教育部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叶志镇,吴惠桢,吕建国,朱丽萍,黄靖云 浙江省 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张兴栋,袁惠品,范红松,张 聪,屈树新 四川省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田 禾,王巧纯,朱为宏 上海市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郭烈锦,陈学俊,赵 亮,郝小红,何银年 教育部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谢和平,周宏伟,鞠 杨,王金安,高 峰 教育部 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 郑 平,吴慧英 上海市 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曹一家,叶旭东,韩祯祥,甘德强,江全元 教育部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 王 超,沈永明,李 凌,陆光华,王沛芳 教育部 更过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征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候选项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关于征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候选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向国家奖励办公室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1项。为做好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条件  1.推荐自然科学奖项目的论文论著应已公开发表3年以上(即8篇代表性论著应在2013年1月1日以前发表),项目完成人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推荐。  3.2015年度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未授奖(通过形式审查进入评审程序)的项目,2016年度不能以相关技术内容再次推荐。  4.2014年、2015年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人,不能作为前三完成人推荐2016年度自然科学奖类项目。  5.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评审。  6.存在尚未解决知识产权争议的项目不得推荐。  二、推荐工作及材料要求  1.请各常务理事组织报送推荐材料。先将电子版报送至指定邮箱,形式审查通过后,再按要求报送纸质材料。  2.推荐书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请严格按照《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励推荐工作手册》要求填写。内容应当完整、真实,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重点突出推荐项目的科学发现内容。项目一经推荐,未经允许,推荐书中的主要完成人等重要信息一律不得更改。  3.拟通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推荐的候选项目,不再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推荐。  三、推荐材料报送  请于2016年1月13日前将推荐材料电子版报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张建  电 话:(010)82800071 18511551275  电子邮件:maliano@cis.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6室  邮 编:100088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5年12月17日
  • 2011国家科技奖颁出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374个项目奖项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占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及“邮寄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获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特等奖。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奖自2000年后,12年来,第8次出现一等奖空缺。 对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一等奖评选标准非常严格,专家把关较严,2011年申报的项目中,没有非常突出的,致使一等奖出现空缺。   获得本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将的分别是德乐思(德国)、江见俊彦(日本)、戴宇阁(法国)、约翰巴士威(英国)、栗原博(日本)、斯蒂芬波特(美国)、岩本爱吉(日本)、逯高清(澳大利亚)等8人。
  •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颁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授奖项目39项。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二等奖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 周力行 专家推荐 2 Z-101-2-02 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 莫毅明 专家推荐 3 Z-101-2-03 仿射Weyl群的双边胞腔的基环和仿射Hecke代数的表示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 4 Z-101-2-04 压电材料的断裂 张统一,高存法,赵明皞,董 平 香港特别行政区 5 Z-102-2-01 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 俞大鹏,冯孙齐,徐 军,薛增泉,奚中和 教育部 6 Z-102-2-02 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 徐树威,张玉虎,周小红,李占奎,谢元祥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3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王 牧,闵乃本 教育部 8 Z-102-2-04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秦国刚,冉广照,秦国毅,徐东升,张伯蕊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朱道本,刘云圻,于 贵,唐本忠,白凤莲 中国科学院 10 Z-103-2-02 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 陈小明,童明良,张杰鹏,黄晓春,张献明 教育部 11 Z-103-2-03 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 董绍俊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陈洪渊,徐静娟 教育部 13 Z-103-2-05 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 万立骏,徐庆敏,潘革波,宫建茹 中国科学院 14 Z-103-2-06 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及性质研究 马大为,邹 斌,朱 伟,俞寿云,蔡 倩 上海市 15 Z-104-2-01 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 周忠和,徐 星,王元青,张福成,汪筱林,胡耀明,王 原 中国科学院 16 Z-104-2-02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宇如聪,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 17 Z-104-2-03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陈发虎,李吉均,张虎才,方小敏,潘保田 教育部 18 Z-104-2-04 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 史文中,童小华,朱长青,王新洲 中国科协 19 Z-104-2-05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 山,金振民,章军峰,刘勇胜,张宏飞 湖北省 20 Z-105-2-01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裴 钢,马 兰,高 华,程智洁,荆 清 上海市 21 Z-105-2-02 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 李 玉,王 琦,陈双林,李惠中,刘淑艳 吉林省 22 Z-105-2-03 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屈良鹄,周 惠,陈月琴 广东省 23 Z-105-2-04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 韩 斌,冯 旗,张玉军,王升跃,薛勇彪 上海市 24 Z-105-2-05 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 薛勇彪,张燕生,赖 钊,乔 红,周君丽 中国科学院 25 Z-105-2-06 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 赵进东,史运明,赵卫星,赵饮虹 教育部 26 Z-106-2-01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金 力,宿 兵,卢大儒,褚嘉祐,黄 薇 上海市 27 Z-106-2-02 重要药理作用的靶标动力学行为与功能关系研究及其药物设计 蒋华良,沈建华,沈 旭,罗小民,柳 红 上海市 28 Z-106-2-03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郭亚军 专家推荐 29 Z-107-2-01 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研制 许宁生,陈 军,邓少芝,李志兵,佘峻聪 广东省 30 Z-107-2-02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徐宗本,梁 怡,张讲社,彭济根,马江洪 教育部 31 Z-107-2-03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叶志镇,吴惠桢,吕建国,朱丽萍,黄靖云 浙江省 32 Z-107-2-04 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 33 Z-108-2-01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张兴栋,袁惠品,范红松,张 聪,屈树新 四川省 34 Z-108-2-02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田 禾,王巧纯,朱为宏 上海市 35 Z-109-2-01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郭烈锦,陈学俊,赵 亮,郝小红,何银年 教育部 36 Z-109-2-02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谢和平,周宏伟,鞠 杨,王金安,高 峰 教育部 37 Z-109-2-03 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郑 平,吴慧英 上海市 38 Z-109-2-04 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曹一家,叶旭东,韩祯祥,甘德强,江全元 教育部 39 Z-109-2-05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 王 超,沈永明,李 凌,陆光华,王沛芳 教育部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 正视掌声背后的遗憾
    新华时评:正视鲜花和掌声背后的遗憾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又一批在我国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科研人员受到隆重嘉奖。透过鲜花和掌声,我们更当看到,象征我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已是自2000年以来11年中该奖项第7次无人问鼎,令人遗憾。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要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这些重大科学发明必须符合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三大标准。11年中7次空缺,反映了我国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创性成就不多的缺失。   重大原创性成就不多,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政策导向、科研人员培养体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国际科技论文“井喷”来看,我国科研能力正不断提高,如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1970年时仅1篇,2008年时已超过11万篇,绝对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在这背后,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重视论文,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将论文数量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单“捆绑”,甚至将其作为评定职称的死标准。这种过分强调发表国际论文的评价体系,势必让我国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跟在国外期刊、科研机构的后面亦步亦趋,不利于科研工作者发挥原创性而成长为某些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不少科学家早就指出,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长时间全身心投入,万万不能急功近利。当年陈景润耗费近30年潜心钻研,方有辉煌成就。要按时下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陈景润因没有论文恐怕连每月岗位津贴都拿不到。   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创性成就的缺乏,还凸显出我国科研政策导向中存在的功利主义。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开展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大多为技术性项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常年不高。有限的经费分配,不少业内人士感叹获取困难,甚至需要跑关系。功利的科研政策导向,滋生出功利的学风,制约着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一些科研工作者小有所成就走上“仕途”,这固然体现了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步入官场后所面对的诸多行政管理事项,很难让研究者再潜心于学术研究,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科学大师李政道曾说过,“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保持创新能力”。抓住正确方向,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有助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软环境,才能培养愿意献身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   科技创新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立等可取的捷径,也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经受寂寞考验。从袁隆平、吴文俊到师昌绪、王振义,无一不是淡薄名利,一干几十年、一钻大半生。舍得付出,才会在重大原创性成就的道路上收获硕果。
  • 201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复评会评审专家名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2018年10月23日,我办组织召开201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复评会议。现公布参加会议的评审专家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a4e6c37-c101-406b-ac02-c1ddf6cffdef.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0-23 上午7.19.38.png" alt=" 屏幕快照 2018-10-23 上午7.19.38.png" / /p
  • 屈小波教授荣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屈小波教授牵头申报的《快速磁共振波谱成像方法及应用》项目荣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快速磁共振波谱成像方法及应用》项目,从磁共振的指数信号、图像自适应稀疏表示和人工智能出发,建立了一套突破采样准则且具有国际先进性的快速磁共振波谱成像方法。旨在推动磁共振生物医学成像与信号处理方法的发展,为国产高端磁共振装备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提供重要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该获奖项目技术基础雄厚,特色鲜明,相继获批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国家优青、福建省杰青等重要科研/人才项目,所提出方法被多家国产高端磁共振生物医学设备商和研究机构等产业化和科研应用。有力推动了国产高端医学成像装备解决快速成像瓶颈问题,为信号处理和生物医学成像方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7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39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37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22项,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14项 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 一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5-1-01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钱崇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焕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王文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锡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胡启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陈艺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心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崔鸿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宏达(中山大学)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 夏克青(香港中文大学) 专家推荐 2 Z-101-2-02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与多尺度计算方法 陈志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堆积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宗传明(北京大学) 专家推荐 4 Z-102-2-01 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 李树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孙宝权(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新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江德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夏建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研究 汪景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专家推荐 6 Z-102-2-03 非线性科学在心颤机理及系统生物学中细胞周期控制上的应用研究 欧阳颀(北京大学), 王宏利(北京大学), 周路群(北京大学), 李方廷(北京大学) 北京市 7 Z-102-2-04 过渡族金属氧(硫)化物的电磁行为研究 张裕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孙玉平(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杨昭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谭 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戴建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组合方法与组装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剂研究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袁 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兴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龙 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9 Z-103-2-02 若干手性催化合成方法学及其在多肽研究中的应用 王 锐(兰州大学), 许兆青(兰州大学), 杨晓武(兰州大学) 甘肃省 10 Z-103-2-03 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 颜德岳(上海交通大学), 周永丰(上海交通大学), 高 超(上海交通大学), 朱新远(上海交通大学), 周志平(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11 Z-103-2-04 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 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董绍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秀荣(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徐国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由天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5 多相体系的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毛在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陈家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杨 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跃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专家推荐 13 Z-104-2-01 大别山-苏鲁大陆深俯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 叶 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张宏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清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建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景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4 Z-104-2-02 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 贺克斌(清华大学), 郝吉明(清华大学), 段凤魁(清华大学), 陈泽强(香港科技大学), 杨复沫(清华大学) 教育部 15 Z-104-2-03 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 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张淑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春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保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16 Z-105-2-01 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 谭仁祥(南京大学), 郑荣梁(兰州大学), 贾忠建(兰州大学), 孔令东(南京大学), 郑汉其(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部 17 Z-106-2-01 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 苏定冯(第二军医大学), 缪朝玉(第二军医大学), 沈甫明(第二军医大学), 谢和辉(第二军医大学), 刘建国(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市 18 Z-106-2-02 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 丁 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缪泽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蒙凌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张金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卿 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市 19 Z-107-2-01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吴 颖(华中科技大学), 杨晓雪(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0 Z-107-2-02 盲信号的分离和辨识理论及其应用 谢胜利(华南理工大学), 李远清(华南理工大学), 谭洪舟(中山大学), 谭 营(北京大学), 何昭水(华南理工大学) 教育部 21 Z-107-2-03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曹希仁(香港科技大学), 赵千川(清华大学), 陈 曦(清华大学), 贾庆山(清华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2Z-107-2-04 特征抽取理论与算法研究 杨静宇(南京理工大学), 杨 健(南京理工大学), 金 忠(南京理工大学), 洪子泉(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 23 Z-108-2-01 新概念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马於光(吉林大学), 王 悦(吉林大学), 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24 Z-108-2-02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马东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耿延候(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景遐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佛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25 Z-109-2-01 红外热辐射光谱特性与传输机理研究 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林华(哈尔滨工业大学), 夏新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阮立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其铮(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 26 Z-109-2-02 能源动力系统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和CO2控制原理与方法 金红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蔡睿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林汝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张 娜(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高 林(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7 Z-109-2-03 复杂防洪调度系统的多目标决策及径流预报理论 程春田(大连理工大学), 李登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周国荣(香港理工大学) 辽宁省
  •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姚伟岸(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 Z-101-2-02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 段海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方岱宁(清华大学),刘金喜(石家庄铁道学院),刘 彬(清华大学),李法新(清华大学),黄克智(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 Z-102-2-01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彭练矛(北京大学),陈 清(北京大学),杜高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5 Z-102-2-02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王广厚(南京大学),韩 民(南京大学),赵纪军(南京大学),刘峰奇(南京大学),王保林(南京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块体非晶合金研制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潘明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德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4 BES-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 荣 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达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江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海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2-2-05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武汉大学),汪国平(武汉大学),谭志杰(武汉大学),张文炳(武汉大学),邹宪武(武汉大学)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志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思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 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10 Z-103-2-02 具有微、纳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杨 柏(吉林大学),张俊虎(吉林大学),张 皓(吉林大学),崔占臣(吉林大学),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3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键吉(河南师范大学)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董 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俞 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惠永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来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绍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卢寿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13 Z-103-2-05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 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 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晓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4 Z-103-2-06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 刘 育(南开大学),张衡益(南开大学),陈 湧(南开大学) 天津市 15 Z-104-2-01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金玉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 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6 Z-104-2-02 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 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郝 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 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朱光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 Z-104-2-03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陈 骏(南京大学),郑洪波(同济大学),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季峻峰(南京大学),杨杰东(南京大学)教育部 18 Z-104-2-04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贻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9 Z-105-2-01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戈鹉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景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云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慧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孙大业(河北师范大学),周人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马力耕(河北师范大学),崔素娟(河北师范大学),李 冰(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21 Z-105-2-03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舒红兵(北京大学),翟中和(北京大学),陈丹英(北京大学),吴 旻(北京大学),卢智刚(北京大学) 教育部 22 Z-106-2-0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张灼华(中南大学),王丹玲(华中科技大学),刘世杰(华中科技大学),李宏莲(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3 Z-106-2-02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钦伦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叶青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汤钊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关新元(香港大学),贾户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教育部 24 Z-106-2-03 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 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赵 倩(上海交通大学),赵克温(上海交通大学),刘 玮(上海交通大学),黄 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5 Z-107-2-01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赵元弟(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张智红(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6 Z-107-2-02 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 黄 捷(香港中文大学),陈智勇(香港中文大学),张纪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叶旭东(浙江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7 Z-108-2-01 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 曹 镛(华南理工大学),杨 伟(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陈军武(华南理工大学),黄 飞(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28 Z-109-2-01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宣益民(南京理工大学),李 强(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 29 Z-109-2-02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上海市 30 Z-109-2-03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周兴平(华中科技大学),李国耀(香港城市大学) 教育部
  •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姚伟岸(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 Z-101-2-02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 段海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方岱宁(清华大学),刘金喜(石家庄铁道学院),刘 彬(清华大学),李法新(清华大学),黄克智(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 Z-102-2-01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彭练矛(北京大学),陈 清(北京大学),杜高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5 Z-102-2-02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王广厚(南京大学),韩 民(南京大学),赵纪军(南京大学),刘峰奇(南京大学),王保林(南京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块体非晶合金研制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潘明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德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4 BES-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 荣 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达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江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海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2-2-05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武汉大学),汪国平(武汉大学),谭志杰(武汉大学),张文炳(武汉大学),邹宪武(武汉大学)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志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思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 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10 Z-103-2-02 具有微、纳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杨 柏(吉林大学),张俊虎(吉林大学),张 皓(吉林大学),崔占臣(吉林大学),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3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键吉(河南师范大学)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董 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俞 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惠永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来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绍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卢寿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13 Z-103-2-05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 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 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晓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4 Z-103-2-06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 刘 育(南开大学),张衡益(南开大学),陈 湧(南开大学) 天津市 15 Z-104-2-01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金玉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 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6 Z-104-2-02 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 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郝 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 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朱光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 Z-104-2-03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陈 骏(南京大学),郑洪波(同济大学),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季峻峰(南京大学),杨杰东(南京大学) 教育部 18 Z-104-2-04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贻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9 Z-105-2-01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戈鹉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景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云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慧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孙大业(河北师范大学),周人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马力耕(河北师范大学),崔素娟(河北师范大学),李 冰(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21 Z-105-2-03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舒红兵(北京大学),翟中和(北京大学),陈丹英(北京大学),吴 旻(北京大学),卢智刚(北京大学) 教育部 22 Z-106-2-0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张灼华(中南大学),王丹玲(华中科技大学),刘世杰(华中科技大学),李宏莲(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3 Z-106-2-02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钦伦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叶青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汤钊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关新元(香港大学),贾户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教育部 24 Z-106-2-03 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 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赵 倩(上海交通大学),赵克温(上海交通大学),刘 玮(上海交通大学),黄 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5 Z-107-2-01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赵元弟(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张智红(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6 Z-107-2-02 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 黄 捷(香港中文大学),陈智勇(香港中文大学),张纪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叶旭东(浙江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7 Z-108-2-01 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 曹 镛(华南理工大学),杨 伟(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陈军武(华南理工大学),黄 飞(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28 Z-109-2-01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宣益民(南京理工大学),李 强(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 29 Z-109-2-02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上海市 30 Z-109-2-03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周兴平(华中科技大学),李国耀(香港城市大学) 教育部
  • 白雪冬等原位电镜表征项目提名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3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公告第95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予以受理的3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5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以及93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同时公布。对形式审查合格予以受理的6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18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a0ad89ab-bfc3-43fb-9837-1c6b46b726ec.jpg"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500" height=" 7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项目中,在“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目录”下“材料科学组”中,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的发展与储能机理的原子尺度表征” /span 项目在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项目由专家提名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提名专家依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靳常青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项目主要完成人情况: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姓名:白雪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排名: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职称: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姓名:胡勇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排名: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职称: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姓名:谷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排名:3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职称: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姓名:许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排名: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姓名:王文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排名: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技术职称: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 荧光传感监测水体 浙大钱国栋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遭到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如何实现实时检测、分析?荧光传感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最新方法——荧光材料遇到水中特定的重金属离子,发光强度就会改变。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国栋团队开创性地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引入荧光传感研究,设计出的荧光材料灵敏、准确,为荧光传感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1月9日,“荧光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及功能构筑”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兴材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受到钱国栋团队关注。获奖团队成员、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崔元靖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引入含氮的活性位点后,其捕捉特定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大大增强。“实验表明,水体中的铜离子含量哪怕远低于污染排放标准,这种新型荧光材料也能发出响应。”据此发现撰写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强烈关注与跟进。  荧光传感还可以用来检测温度,它不怕电磁干扰,甚至不用发生接触,相比现在常用的一些探测器,在国防、生物医学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获奖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使用两种稀土离子,取代单一发光中心,这一设想大大促进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荧光温度传感中的应用。  钱国栋教授说,团队还为制备具有纳米级尺度、在生理环境中稳定、可用近红外光激发并发光等一系列性质的荧光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将推动荧光传感材料早日产业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 济南大学于京华团队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   近日,山东省无党派人士、济南大学教授于京华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项目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京华是何许人?她又做了什么?今天,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88c8d6e-29a0-4bab-8dab-74ee3a460227.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12_副本.jpg" / /p p   于京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p p strong   一张纸的大作用 /strong /p p   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围绕纸芯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我国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即时检测做出重要贡献。 /p p   纸基微流控是分析检测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因其可低成本广泛应用的突出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普及化的即时分析方法之一。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纸上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在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 解决纸上信号的转换问题,提出纸上高灵敏检测方法的新思想 解决纸上的化学处理方法,发现纸纤维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及纳米材料生长方法,建立多功能的纸芯片检测系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成果 提出三维芯片的集成,推动纸微流控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推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38a0c72-187a-4b83-9def-1715a3bb7c2c.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3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团队部分成员 /p p    strong 科教育人成果丰硕 /strong /p p   于京华教授主要从事仿生传感器、新型免疫分析技术、食品安全、微流控纸芯片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累计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获SCI 他引4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 余项 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2036388-ba38-46f0-bc7a-b64bad894a2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5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p p   近年来,于京华教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硕果累累。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项,省级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和交叉创新三等奖1项,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p p   于京华教授作为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她任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学院发展提供研究咨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p
  •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名单公布
    2010年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颁布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8项,与科学仪器紧密相关的有3项,详细如下(标红色字体的为与科学仪器紧密相关的奖项): 一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5-1-01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钱崇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焕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王文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锡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胡启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陈艺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心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崔鸿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宏达(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位 1 Z-101-2-01 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 夏克青(香港中文大学) 专家推荐 2 Z-101-2-02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与多尺度计算方法 陈志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堆积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宗传明(北京大学) 专家推荐 4 Z-102-2-01 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 李树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孙宝权(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新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江德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夏建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研究 汪景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专家推荐 6 Z-102-2-03 非线性科学在心颤机理及系统生物学中细胞周期控制上的应用研究 欧阳颀(北京大学) 王宏利(北京大学) 周路群(北京大学) 李方廷(北京大学) 北京市 7 Z-102-2-04 过渡族金属氧(硫)化物的电磁行为研究 张裕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孙玉平(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杨昭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谭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戴建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组合方法与组装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剂研究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袁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兴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龙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9 Z-103-2-02 若干手性催化合成方法学及其在多肽研究中的应用 王锐(兰州大学) 许兆青(兰州大学) 杨晓武(兰州大学) 甘肃省 10 Z-103-2-03 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 颜德岳(上海交通大学) 周永丰(上海交通大学) 高超(上海交通大学) 朱新远(上海交通大学) 周志平(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11 Z-103-2-04 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 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董绍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秀荣(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徐国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由天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5 多相体系的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毛在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陈家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杨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跃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专家推荐 13 Z-104-2-01 大别山-苏鲁大陆深俯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 叶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张宏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清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建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景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4 Z-104-2-02 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 贺克斌(清华大学) 郝吉明(清华大学) 段凤魁(清华大学) 陈泽强(香港科技大学) 杨复沫(清华大学) 教育部 15 Z-104-2-03 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 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张淑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春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陈保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16 Z-105-2-01 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 谭仁祥(南京大学) 郑荣梁(兰州大学) 贾忠建(兰州大学) 孔令东(南京大学) 郑汉其(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部 17 Z-106-2-01 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的研究 苏定冯(第二军医大学)缪朝玉(第二军医大学) 沈甫明(第二军医大学) 谢和辉(第二军医大学) 刘建国(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市 18 Z-106-2-02 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 丁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缪泽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蒙凌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张金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卿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市 19 Z-107-2-01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吴颖(华中科技大学) 杨晓雪(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0 Z-107-2-02 盲信号的分离和辨识理论及其应用 谢胜利(华南理工大学) 李远清(华南理工大学) 谭洪舟(中山大学) 谭营(北京大学) 何昭水(华南理工大学) 教育部 21 Z-107-2-03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曹希仁(香港科技大学) 赵千川(清华大学) 陈曦(清华大学) 贾庆山(清华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2 Z-107-2-04 特征抽取理论与算法研究 杨静宇(南京理工大学) 杨健(南京理工大学) 金忠(南京理工大学) 洪子泉(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省 23 Z-108-2-01 新概念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马於光(吉林大学) 王悦(吉林大学) 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24 Z-108-2-02 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 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马东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耿延候(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景遐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佛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25 Z-109-2-01 红外热辐射光谱特性与传输机理研究 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林华(哈尔滨工业大学) 夏新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阮立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其铮(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 26 Z-109-2-02 能源动力系统中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和CO2控制原理与方法 金红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蔡睿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林汝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张娜(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高林(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7 Z-109-2-03 复杂防洪调度系统的多目标决策及径流预报理论 程春田(大连理工大学) 李登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周国荣(香港理工大学) 辽宁省
  • “双碳”之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子星”解题支招
    7月30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子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院士齐聚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期线上“能源化学云论坛”,为走好“双碳”之路解题支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我国“双碳”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于这一目标,包信和解释道,碳中和是指通过平衡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他说:“事实上,碳中和只是初级要求。因为除了二氧化碳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外,甲烷、氮氧化合物也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实现碳中和,国际社会最终是希望实现温室气体中和以及气候中和,从而让所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变为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分析“双碳”实现路径。(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 当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怎样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包信和认为,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71年时间,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3年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难度和挑战非常大。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国经济达到一定条件和水平。例如,发达经济体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超过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上升通道。包信和认为,我国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再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高。即便如此,赵东元认为,可再生能源目前还处于“婴儿期”,难以实现“稳定供应-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者完美兼具,可再生能源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挑起未来能源的重担。 “我们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对一次能源的依赖中,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建设一个以化石能源为引领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因此对于一次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将是必然,化学化工、材料发展会是重要支撑。”赵东元说。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院士分析“双碳”实现路径。(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 为确保能源可靠供应,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如何统筹好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互补和优化组合? 包信和分析,化石能源仍是基础,无法完全取代。结合中国的资源禀赋,化石能源还将长期占据很大比重,用好我国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需要进一步提高煤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煤转化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融合,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包信和分析,太阳能是重点,高效、低成本硅基叠层电池技术将是趋势,“太阳能发电必须与储能系统配套,在一般储电和大规模电网中,电化学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能源化学云论坛”是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高端线上学术交流平台,特邀能源化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分享前沿科技进展和思考,助力能源技术进步、低碳转型升级。
  • 诺奖更青睐谁:近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小盘点
    p   自10月2日诺贝尔奖各大奖项陆续颁布以来,关于诺奖的方方面面就成了线上线下、各大媒体热议的话题。这里盘点了近5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和获奖成果,看看诺奖究竟更加垂青于谁。 /p p strong   基础or应用? /strong /p p   诺贝尔奖更青睐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p p   梳理近5年的诺奖获奖成果,可以看到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这两大奖项,都是4届颁给了基础研究,1届颁给应用研究。获奖的应用研究分别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蛔虫感染新疗法”(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蓝色LED管(2014年物理学奖)。 /p p   相比之下,以“不务正业”著称的化学奖对应用研究似乎更友好些——5年中有两年颁给了不同类型的显微镜。 /p p   看来,近几年诺奖似乎更偏爱给学科带来深刻改变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一系列微观层面的机制研究格外受宠。而“显微镜们”频频获奖,或许是因为它们有力推动了学科向更精深之处发展。 /p p strong   东方or西方? /strong /p p   在极具“诺奖特色”的黑、蓝、黄三色人物画像中,西方面孔仍然占据压倒性比例(约83.7%)。在为数不多的东方人中,除了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性屠呦呦,其余几乎都是日本科学家。 /p p   5年间,问鼎诺奖的日本学者多达6位(2014年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为日裔美籍学者),获奖人数仅次于诺奖“超级大国”美国。 /p p   不过,在人们感叹日本科学家的诺奖佳绩时,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却指出,近年日本获奖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日本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p p strong   陈年or新鲜? /strong /p p   引力波探测强势夺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虽是意料之中,却也令人振奋。因为从去年2月LIGO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至今,也才仅仅过去了20个月。这样的获奖速度在诺奖中并不常见。 /p p   相比之下,获得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分离出周期基因,已经是33年前的事情了 而获得今年化学奖的冷冻电镜,则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漫长跋涉,在2013年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p p   纵观近5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大多还是数十年“陈酿”。真正能称得上“小鲜肉”的,恐怕只有引力波。值得一提的是,获得2013年物理学奖的成果——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其实早在1964年就由获奖科学家提出了,但是直到2012年,才有实验室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证实了这个“年近半百”的理论。次年,这个成果就戴上了诺奖的桂冠。 /p
  •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名单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1Z-102-1-01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曹 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杨长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衡月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小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二等奖4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推荐专家1Z-101-2-01自适应与高精度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分析汤 涛(香港浸会大学)林群2Z-101-2-02共振情形哈密顿系统的稳定性李 勇(吉林大学)李大潜3Z-101-2-03奇点量子化理论研究范辉军(北京大学)张恭庆,龙以明,李安民4Z-101-2-04Ricci 流理论及其几何应用朱熹平(中山大学), 陈兵龙(中山大学), 邓少雄(中山大学), 顾会玲(中山大学)教育部5Z-102-2-01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与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马余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陈宏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建平(清华大学), 陈金辉(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刘 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6Z-102-2-02磁电演生新材料及高压调控的量子序靳常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望贤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刘清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邓 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禹日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7Z-103-2-01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樊春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李根喜(南京大学), 宋世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王丽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李 迪(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8Z-103-2-02碳碳键重组构建新方法与天然产物合成涂永强(兰州大学), 樊春安(兰州大学), 张辅民(兰州大学), 王少华(兰州大学), 张书宇(兰州大学)教育部9Z-103-2-03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胡文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刘云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洪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汤庆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董焕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0Z-103-2-04高效不对称碳-碳键构筑若干新方法的研究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徐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钟羽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冯陈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孙兴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市11Z-103-2-05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杨国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郑寿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孙燕琼(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张漫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程建文(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于吉红,卜显和,苏成勇12Z-103-2-06化学修饰石墨烯可控组装与复合的基础研究石高全(清华大学), 徐宇曦(清华大学), 李 春(清华大学), 白 华(清华大学), 吴 穹(清华大学)教育部13Z-103-2-07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杨 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陈家华(北京大学), 唐叶峰(北京大学), 龚建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14Z-104-2-01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孙有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蔡演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沈 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15Z-104-2-02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与环境致因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赖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宋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孙亚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罗根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16Z-104-2-03变化环境下生物膜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钱培元(香港科技大学), 徐 颖(香港科技大学), 王 勇(香港科技大学), 贺丽生(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17Z-104-2-04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陈 斌(北京大学), 谢桂青(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18Z-104-2-05地球动物树成型张兴亮(西北大学), 舒德干(西北大学), 刘建妮(西北大学), 张志飞(西北大学), 韩 健(西北大学)陕西省19Z-104-2-06高风险污染物环境健康危害的组学识别及防控应用基础研究张徐祥(南京大学), 张 彤(香港大学), 任洪强(南京大学), 程树培(南京大学), 吴 兵(南京大学)蔡道基20Z-105-2-01植物小RNA的功能及作用机理戚益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巴钊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叶瑞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王秀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武 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武维华,陈润生,朱玉贤21Z-105-2-02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 邢永忠(华中农业大学), 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 余四斌(华中农业大学), 范楚川(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协22Z-105-2-03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印遇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谭碧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吴 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孔祥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姚 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23Z-106-2-01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 于 君(香港中文大学), 胡嘉麒(香港中文大学), 吴兆文(香港中文大学), 陈家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24Z-106-2-02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尚永丰(北京大学), 王 艳(北京大学), 石 磊(北京大学), 孙露洋(北京大学), 杨笑菡(北京大学)裴钢,赫捷,孟安明25Z-107-2-01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高新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学龙(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邓 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袁 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陶大程(香港理工大学)陕西省26Z-107-2-02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 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学), 孙 剑(西安交通大学), 刘 铁(西安交通大学), 杜少毅(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7Z-107-2-03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虞文武(东南大学),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陆君安(武汉大学), 周 进(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28Z-107-2-04氧化物阻变存储器机理与性能调控刘 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 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管伟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龙世兵(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王 艳(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9Z-107-2-05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彭练矛(北京大学), 张志勇(北京大学), 丁 力(北京大学), 王 胜(北京大学), 梁学磊(北京大学)教育部30Z-107-2-06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洪 伟(东南大学), 郝张成(东南大学), 许 锋(南京邮电大学), 罗国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陈继新(东南大学)吴培亨,贲德,段宝岩31Z-108-2-01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的原理与构筑周 济(清华大学), 赵 乾(清华大学), 李 勃(清华大学), 孙竞博(清华大学), 宗瑞隆(清华大学)李龙土,徐叙瑢,雷清泉32Z-108-2-02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与应用基础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 付前刚(西北工业大学), 李克智(西北工业大学), 黄剑锋(西北工业大学), 张雨雷(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33Z-108-2-03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任晓兵(西安交通大学), 张立学(西安交通大学), 丁向东(西安交通大学), 杨 森(西安交通大学), 刘文凤(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34Z-108-2-04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梁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从怀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姚宏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35Z-108-2-05荧光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及功能构筑钱国栋(浙江大学), 崔元靖(浙江大学), 杨 雨(浙江大学), 徐 绘(浙江大学), 王智宇(浙江大学)浙江省36Z-108-2-06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 周 军(华中科技大学), 胡先罗(华中科技大学), 袁利霞(华中科技大学), 沈 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37Z-109-2-01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吴宜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邱励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黄群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蒋洁琼(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王明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38Z-109-2-02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李 杰(同济大学), 陈建兵(同济大学), 陈 隽(同济大学), 吴建营(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市39Z-109-2-03高增益电力变换调控机理与拓扑构造理论何湘宁(浙江大学), 李武华(浙江大学), 杨 波(浙江大学), 张军明(浙江大学), 钱照明(浙江大学)浙江省40Z-109-2-04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姜 澜(北京理工大学), 曲良体(北京理工大学), 李 欣(北京理工大学), 王素梅(北京理工大学), 李晓炜(清华大学)教育部41Z-110-2-01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廖世俊(上海交通大学)郑晓静
  •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奖励大会上,中国2012年度五大国家级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一一揭晓并颁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 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些数学理论 杨 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自旋性质理论研究 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 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陈 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顾 晓(复旦大学),季 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的发现 常 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与催化反应研究 唐 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叶 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 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康彦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9 Z-103-2-02 特定结构无机多孔晶体的设计与合成 于吉红(吉林大学),庞文琴(吉林大学),李激扬(吉林大学),李 乙(吉林大学),徐如人(吉林大学) 教育部 10 Z-103-2-03 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有机反应研究 冯小明(四川大学),刘小华(四川大学),林丽丽(四川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4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海芳(北京大学),丰伟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5 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 张俐娜(武汉大学),杜予民(武汉大学),蔡 杰(武汉大学),陈凌云(武汉大学),周金平(武汉大学) 湖北省 13 Z-103-2-06 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仁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14 Z-103-2-07 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毛宗万(中山大学),计亮年(中山大学),巢 晖(中山大学),刘建忠(中山大学),鲁统部(中山大学) 广东省 15 Z-104-2-01 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张小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顺诚(香港理工大学),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6 Z-104-2-02 中亚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肖文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 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7 Z-104-2-03 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庄国顺(复旦大学),郭志刚(复旦大学),黄 侃(复旦大学),孙业乐(复旦大学),王 瑛(复旦大学) 上海市 18 Z-104-2-04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绍武(北京大学),邵雪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景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 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9 Z-105-2-01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 林鸿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高继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任仲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宋献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金 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年轻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机制研究 王 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 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周 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蔡 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 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省 21 Z-105-2-03 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与演化研究 徐安龙(中山大学),黄盛丰(中山大学),元少春(中山大学),陈尚武(中山大学),禹艳红(中山大学) 教育部 22 Z-105-2-04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 宋纯鹏(河南大学),张 骁(河南大学),苗雨晨(河南大学),江 静(河南大学),安国勇(河南大学) 河南省 23 Z-105-2-05 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 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 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顾 宁(东南大学),杨东玲(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24 Z-105-2-06 凹耳蛙声通讯行为与听觉基础研究 沈钧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智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余祖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5 Z-106-2-01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 果德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叶 敏(北京大学),吴婉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关树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 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6 Z-106-2-02 TGF-β/Smad信号通路维持组织稳态的生理功能和机制 杨 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滕 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王 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兰 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孙 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市 27 Z-106-2-03 小檗碱纠正高血脂的分子机理,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 蒋建东(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宋丹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魏 敬(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孔维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潘淮宁(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 卫生部 28 Z-107-2-01 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及性能优化 陆建华(清华大学),朱文武(微软亚洲研究院),张 黔(微软亚洲研究院),殷柳国(清华大学),陶晓明(清华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9 Z-107-2-02 控制系统实时故障检测、分离与估计理论和方法 周东华(清华大学),叶 昊(清华大学),钟麦英(清华大学),方崇智(清华大学),王桂增(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30 Z-107-2-03 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 梅 宏(北京大学),黄 罡(北京大学),张 路(北京大学),张 伟(北京大学) 教育部 31 Z-107-2-04 若干新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禹思敏(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32 Z-107-2-05 神经生物信息模式识别与时空分析 胡德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正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周宗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徐 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刘亚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总装备部 33 Z-108-2-01 氧化锌薄膜微结构与性能调控中的若干基础问题 潘 峰(清华大学),曾 飞(清华大学),宋 成(清华大学),杨玉超(清华大学),刘雪敬(清华大学) 教育部 34 Z-108-2-02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 谢 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35 Z-108-2-03 新型磁热效应材料的发现和相关科学问题研究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凤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继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西祥(香港科技大学),吴光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6 Z-109-2-01 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 杨 合(西北工业大学),詹 梅(西北工业大学),郭良刚(西北工业大学),李宏伟(西北工业大学),孙志超(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37 Z-109-2-02 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 丁 汉(华中科技大学),朱向阳(上海交通大学),尹周平(华中科技大学),朱利民(上海交通大学),王 煜(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部 38 Z-109-2-03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学),唐桂华(西安交通大学),赵天寿(香港科技大学),闵春华(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39 Z-110-2-01 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研究 郭万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海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田忠(上海大学),郭宇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立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部 40 Z-110-2-02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 沈亚鹏(西安交通大学),陈常青(西安交通大学),田晓耕(西安交通大学),王子昆(西安交通大学),王 旭(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41 Z-110-2-03 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 王礼立(宁波大学),任辉启(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虞吉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风华(宁波大学),吴祥云(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 宁波市
  • 科学报:自然科学一等奖缘何第八次空缺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名单于2月14日正式公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出现自2000年以来第8次空缺,科技界人士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价标准很高。不仅要在科学上作出重大发现,而且要求在学术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得到国内外公认。同时,还要获得2/3以上评审委员的投票。”科技部奖励办一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最近几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申报项目,有的仅差1票或2票,最终没评上,“但评审结果严格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无人能够更改”。   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生活中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国家投入往往偏重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使然,而人类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有时无暇顾及。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严纯华解释,中国真正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是从改革开放起步的,到现在不过30年。一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关键在于科学家能静心工作,并有恒心、有耐心把问题做深做透。目前,能评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成果一般都需要十几年,一等奖成果无疑需要更长期的积累。”他对中国科学作出更好成果充满信心。   “我们这代人读研究生期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要等文章发表3个月后才能读到国际一流科学文献,科研工作很难与国际同步。而要开创一个新领域,首先选题就要有独到之处,了解什么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别人是否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严纯华认为,“现在不同,信息十分发达,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在国内可以同步接收,科研人员已完全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情况,但获得突破还有待时日。”   有人认为,创新性重大成果的出现存在制度性障碍,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也有人提出,已获得了国际大奖的研究项目是否达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水准?如青蒿素,这一项目既有重大发现,也有国际影响力,未能获得国家大奖,是评审机制问题还是评审人员的眼力有限?这类声音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国家科技奖评选机制不够完善。   严纯华表示:“最近几年没有一等奖项目出现,政府着急,公众着急。但科研人员不能着急,必须冷静,扎实深入开展工作,稳步向前。”
  • 祝汉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说明了什么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中,在信息、材料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突破性进展,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引用,能推动学科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重大发现的中国公民。   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颁发20次。第一次颁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1956年,有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就是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1982年颁发第二次。从1987年起,国家决定设立三大国家级奖励,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1999年,国家又增设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五大奖项,每年颁发一次。从2004年开始,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颁奖。至此,我国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奖励政策日臻完善,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表一列出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发情况。若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有24个项目获一等奖。而从2000年至今的11年中,只有4个项目获一等奖。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又空缺。   从2000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1年中有7年空缺。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该奖项的把关极严,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并没有那么多高水平的成果配得上这一奖项。如果是后者,就值得人们焦虑和深思了。   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有过重要论述。他在2008年春节前夕看望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吴文俊和钱学森时,就意味深长地指出,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   的确,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绝对重要的。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基础研究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并且能提高全体国民的智力素养。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因为基础研究是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标的。   我国为什么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起色不大,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空缺,笔者认为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点。   科学传统严重不足   历史上最早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不但在哲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科学的鼻祖。他的研究方法对后来西方现代科学的开创者,如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均有很大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长期不重视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很晚。1915年,一批年轻的留美学者回国后,倡议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并发行《科学》杂志。从那时起,中国才有了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个人和机构,至今还不到100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同时,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于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在规划中提出了13个方面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全部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根本没有提到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此后,科技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又碰到了“文化大革命”。在“文革”中,本来就非常薄弱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因所谓同“实际脱离”而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小组或个人被迫撤销或改行,我国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处于最低谷。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来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尤其在1986年2月,经89位院士的多年呼吁,国家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86年,国家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才8000万元人民币,到2009年已经增加到72亿元人民币。23年间,增加了90倍。尽管如此,还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科学传统严重不足。   科学与技术混淆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有着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的历史传统。以技术来涵盖科学,以技术来代替科学,甚至创造了“科技”(SciTech)这个词,实际上全部是指技术。   其实,科学和技术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首先,科学是以自然(包括社会和人类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理性、臻美等方法,以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也包含这种活动的过程和建制。科学是发现。科学的历史若追溯到古希腊,也不过2000多年。   而技术是人类为控制客观环境与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而创造的一切手段、程序、规范和物质等总和及其实践过程。技术是发明。技术的历史是从猿进化到人类的漫长过程,从制造石器工具到用火……至今至少几十万年。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致知,探索和认识自然 技术的目的是应用原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科学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 技术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何用。科学的动力是人类的好奇性,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技术的动力是任务性,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   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推理,归纳演绎 技术的方法是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科学的过程是目标不明,摸索性强,偶然性多 技术的过程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少。科学的结果是理论,是知识体系 技术的结果是程序或人工器物。对科学的评价是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 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对科学和技术不分,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过于偏重科学的实用价值,忽视甚至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使我国的基础科学事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相反,却在技术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一切资源在某一点上加以突破。像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的顺利发射,乃至去年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开发成功和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等,均在较短时间实现。   科研环境宽容不够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基础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同时,各类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也不断启动。可以说,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硬件方面,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改进 现在缺少的是软件,是科研环境,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   以发现自然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为首要任务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偶然性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学科积累过程。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而且周围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经常可以探讨重大问题,并允许失败。学术自由是产生科学创新和探求真知的根本性条件,一定要在纯学术的科学领域内营造一种不受个别“权威”控制的自由空间,以保障完全的自由交流、评论和竞争。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春节前夕看望吴文俊和钱学森时,除了谈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外,还说道,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胡锦涛的谈话是何等深刻和切题!   但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很不合理,对于所有学科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例如对于硕士生毕业,要求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 博士生毕业又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几篇文章 而科研人员要晋升职称,也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多少文章,不一而足。另外,科研人员为应付管理机构各种无休止的申请、论证、检查、评估和考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笔者以为,应该把科研人员从这种非科学活动中解脱出来,国家应该建立合理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尽管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仅次于美国,但真正学术水平高、有影响力、被他人引用多的科技论文却很少。   只有真正用科学的态度来管理和引导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才有可能逐步减少空缺,中国的科学才会真正有大的进步。   (作者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 河大宋纯鹏教授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潜心作物干旱前沿研究,坚持生物节水源头创新   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课题组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月18日,记者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这是自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我省首次独立获此奖项。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其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利用和开发植物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和基因潜力,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同等供水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是发展我国作物生产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自1991年以来,带领课题组二十余年来围绕“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这一主题,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大需求和植物抗旱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出发,发展多学科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研究作物干旱反应机理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创造性地探讨植物干旱反应调节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的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并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候选人 获奖成果应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达到世界水平,且为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成果。   据悉,近5年来,宋纯鹏教授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划)1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Cell、PNAS、PlantJournal、Plant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 广东捧回34个奖项 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广东的转型要靠科技,广东的未来要靠科技,“傍科技大款”首先要从重视科技主管部门开始。   ———2012年1月21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省长朱小丹视察省科技厅时说,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科技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广东省继去年捧回34个奖项后,今年再次摘得34项奖励。其中,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原籍日本的栗原博教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广东省继2006年“中山大学-卡罗林斯卡肿瘤学合作实验室”的英格玛恩博瑞教授首次获奖后,第二次获得该项目奖励。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一等奖2项,二等2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暨南大学栗原博教授摘得此奖。   广东省今年获奖的奖项数目与去年持平,但获奖的质量大幅上升,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的数量,总数比去年翻了三番。除了捧回暌违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外,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数目也从去年的1项增加至5项,且其中4项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中山大学独占其中两项。而全省以第一单位完成的奖项总数仍与去年持平,为15项。   广东省今年唯一减少的奖项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仅获得23项奖励,较去年减少8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23项奖励,大多数都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比如南方电网公司获奖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就是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成果。而华为、中兴等粤创新龙头企业,依旧有成果获得奖励。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仍是获奖主力。   广东获奖人物   栗原博:助力中药国际化   2004年,栗原博放弃此前多年的日本知名药企的研发工作,就任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栗原博就开始积极推动中国与日本的科技合作交流,特别是在中药的国际化方面。2003年,他从日本带来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并利用境外资金建立暨南大学白兰氏基金会健康科学研究中心,邀请国外科学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来华后,栗原博一直从事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究,建立了多种中药活性及功能评价方法,推动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他还积极推进天然无咖啡因茶的产业化工作,成功解决了品种纯化及产业化育苗等关键技术,为该茶叶品种大规模种植及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国伟:“纳米产品”盗用概念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国伟团队的“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昨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是中大在纳米材料研究上第二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上一次是许宁生团队的“纳米材料在平板显示上的应用”。   新型纳米材料一直是外界最为感兴趣的,2010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因“石墨烯”的研究名声大噪并摘得诺贝尔奖,杨国伟告诉记者,目前中大实验室能够置备出小到一微纳米的激光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一种能发紫光的“纳米碳立方体”的发现也非常有趣。   十几年来,杨国伟带着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杨国伟感言,做基础研究,取得成果不是必然的,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整个项目先后有十多人参加,可最后申报奖项只能报五个名字,其他人做出了贡献却默默无闻。   谈及现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纳米产品”,杨国伟指出,现在市面上如纳米除臭鞋垫、纳米冰箱等所谓的纳米产品,都在盗用纳米材料的概念。“如果只是尺寸达到了纳米级别,性能只是有所改善,而并未发生本质改变,那只能称为纳米颗粒。例如,有些化妆品、高档汽车表漆,颗粒都做到了纳米级别,真正的大公司不会刻意拿纳米概念来炒作。”   施苏华:十多年红树研究跑遍世界各国   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团队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此次同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施教授解释说,她带领的团队研究的是非模式物种的分子学水平达尔文选择研究,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红树为研究对象,解决了该领域长期探讨的难题。   施苏华说,以前的生物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等模式生物方面,她的团队提出了分子学水平的研究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从功能基因和基因组水平探索海岸带高盐、缺氧和不稳定等环境胁迫下红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分子模式与机制,并取得了成功。由于是非模式植物,红树的研究数据很少,施苏华和团队成员为此跑遍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
  • 张泽院士团队/韩晓东等“材料力学行为原子层次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面心立方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及原子层次机理研究” 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材料的组织、结构、缺陷与性能研究领域。材料的弹塑性力学行为及原子机理是材料强韧化提升、加工性能优化的重要科学基础,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发展有效和新的认知方法成为解决该难题的关键。在项目组负责人张泽院士的主持和带领下,韩晓东教授与团队项目组王立华研究员、张跃飞教授、郑坤研究员等其他默默付出的成员一起历经15年深入探索,创建了全新的原位原子层次材料力学行为实验研究方法,并应用于面心立方材料弹塑性行为及原子机理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创建了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原子机理研究新方法。发展高空间分辨的材料力学行为原位实验研究方法,是材料领域持续的科学目标。项目突破原有方法分辨率仅为纳米尺度的局限,将其空间分辨率提高至亚埃尺度,实现了原子层次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的新模式。首次于2007年应用于一维纳米材料弯曲变形;2010年取得2个数量级力学载荷提升的突破,使其普适于二维和块体取样材料;2014年进一步将位移加载精度提高1个数量级,实现亚埃尺度位移可控。被国际同行评述为“opened up the new research area of … ”, Appl. Phys. Rev. 2017 (IF:13.67)。2、提出了“晶格弯曲限域效应”提高材料弹性极限的新途径。不断逼近材料的理论弹性极限是该领域永恒主题。项目首次提出并在原子层次实现“晶格弯曲限域效应”,在镍纳米线中获得了34.6%巨弹性切应变,突破~17%的材料理论弹性极限,发展了近100年前的弹性切应变理论,被Nat. Mater., 2013以“Hyperelastic Nanowires”亮点报道。项目在铜纳米线中实现7.2%的超大拉伸弹性应变,接近理论拉伸弹性极限,Science, 2013指出其为金属中迄今实现的最大拉伸弹性应变。3、发展了纳米多晶金属塑性理论。围绕多晶金属强韧化的晶粒尺寸极限这一长期基础科学问题,首次在原子层次实验验证了晶粒内位错枯竭理论,阐明了晶粒协同转动的原子机理—晶界位错攀移;发现了全位错-偏位错-晶界位错塑性转变;将 “Hall-Petch效应” 强韧化晶粒尺寸极限由~15纳米更新至~6纳米,发展了纳米多晶金属塑性理论。被美国Mater. Res. Lett.主编Y.T. Zhu评述为“important guidance (重要指导) for… materials with ultra-high strength… ”。4、发现了脆性硅基材料室温脆韧转变及大塑性的原子层次机理。发现脆性硅基材料在小尺度下具有室温脆韧转变行为,在硅及碳化硅纳米线中分别实现了106%和40%的室温大塑性,超出其块体材料2个数量级。揭示了位错形核与非晶化实现脆韧转变的原子机理,解决了脆性硅基材料室温脆韧转变的基础科学难题。成果入选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被评述为:“集现代电子显微学原位表征与纳米材料新异物理性能于一体的原创性成果”。该项目发表论文53篇,专利5项。8篇代表论文包括:Nat. Commun. 3篇,Phys. Rev. Lett.,Adv. Mater.,Nano Lett. 3篇,总他引1351次。成果被应用于突破复合材料传统设计概念,在块体金属中实现了接近理论极限的超大弹性。项目成员被Nat. Mater.特邀撰文;项目培养杰青/长江1名,优青2名,全国优博及提名奖各1篇。获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被教育部组织的211三期重点项目专家组评价为:“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特色学科方向”。
  • 科技杂谈:自然科学一等奖不再空缺背后
    不久前,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大的研究团队,因在铁基高温超导体上的一系列原创性突破,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宁缺毋滥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3年空缺后首次有项目获奖,引起了科技界和社会的关注。   为什么是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上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发了全世界研究热潮,但在90年代遇到瓶颈后,国际上相关研究跌入低谷&mdash &mdash 高质量的论文鲜有发表,很多研究者因看不到前途,纷纷&ldquo 转向&rdquo 。而当时,中科院物理所认定高温超导研究的潜力后,顶着可能&ldquo 难出成果&rdquo 的压力坚持研究。相似的,中科大超导研究所也在缺少关注的困境下默默耕耘。   &ldquo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dquo 很难想象,假使没有研究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优秀成果最终会井喷而出。科学研究尤其像铁基超导这样的基础研究,要想取得重大突破,更多时候依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即使有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也往往是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实验室中厚积薄发的结果。   目前,在国内科技界的现实状况中,不少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更有甚者,&ldquo 逐热而动&rdquo 、盲目跟风。&ldquo 趋热避冷&rdquo 有现实诱因,毕竟&ldquo 热&rdquo 的科研项目,通常容易立项,乃至名利双收。热点领域一出现,不管自身有无科研基础、研究规划,总有科研人员绞尽脑汁、千方百计&ldquo 攀上关系&rdquo ,形成蜂拥而上的跟风潮。但这种亦步亦趋的研究,又怎能期待出现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的确,冷门的研究领域,面临立项、经费支持、成果发表等诸多压力。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科学探索难有百分百的成功,基础研究尤甚,何时能够有大的突破不好预测,难免更加显得&ldquo 冷门&rdquo 。但铁基高温超导的成功例子再一次证明,正是那些看起来&ldquo 冷门&rdquo 的领域,往往蕴含着更大的突破,对科研人员的&ldquo 回报&rdquo 也更慷慨。   作为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基础性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已有突破,在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等基础研究领域,也有着不错的原创成果。但此前的自然科学一等奖3年空缺,铁基高温超导一朝获奖引来关注无数,恰恰说明了国内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而言成果还不够丰盛,基础研究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等客观条件需要重视之外,铁基高温超导团队&ldquo 苦尽甘来&rdquo 、最终赢得认可的探索历程,也给科研工作者们启示:攀登科学高峰,真少不了&ldquo 咬定青山不放松&rdquo 和&ldquo 宁坐板凳十年冷&rdquo 的内在坚持。
  • 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些年,我为什么专注于PM2.5
    庄国顺教授在仪器间通过电脑手机测试数据。 庄国顺教授每天都要来到位于教学楼的楼顶,查看仪器,收集数据。 庄国顺教授在位于第四教学楼楼顶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里检查仪器。   10年前,在PM2.5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教授庄国顺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监测研究,当时被许多人认为“做得多余”,或者并不看好。10年后,当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时,作为最早呼吁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专家之一,庄国顺感到痛心疾首。   今天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庄国顺等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产生上海PM2.5颗粒的重要“元凶”之一。“2000年,上海PM2.5本地人为来源中,工业生产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比例为7∶3 最新研究发现,后者所占比例已经大幅上升,达到50%。”   庄国顺告诉东方网记者,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本市空气质量中的影响并非短期形成。2003年至2006年,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上海两个典型的监测点采集了462个大气颗粒样品。统计显示,上海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前者主要由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氮氧化物形成,后者则主要源于工业生产和燃烧煤炭等,“这表明上海的机动车尾气对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   除了汽车量的增加,油品中的硫含量偏高,从而加重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程度,成为雾霾天气出现的推手之一。庄国顺认为,国家已经推出了国三、国四等标准,但马路上的机动车油品质量是否达标却很难说。“如果这个问题不重视,以后还可能再发生持续的雾霾天气。”   “要解决雾霾天气,眼下最见效的就是大力限制城市中汽车的数量,以及严格控制汽车排放质量。”庄国顺建议,不仅仅是在几个大城市里面,包括几个中等城市,都应该把发展城市交通列入第一位。“每一个市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尽可能少开机动车。”
  • 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年发展回顾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运用国家财政投入资金约1094.06亿元,其他渠道资金约17.56亿元,资助各类项目159861项,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促进人才和队伍成长,持续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扎实基础。(注:文中资助数据为2013-2016年的资助情况) /p p    strong 用好科学基金资源 统筹支持基础研究 /strong /p p   全面部署基础研究,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由探索项目资助经费占比的稳定,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资助面上项目64837项,金额443.50亿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优先领域部署,引导凝聚优势力量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对重要前沿科学研究问题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者科学前沿取得突破,资助重点项目2406项,金额72.13亿元。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强化对原始创新研究的条件支撑,资助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95项,金额36.07亿元。 /p p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持续加大对重大原始创新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支持力度,启动“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等16个重大研究计划,资助经费31.60亿元,积极做好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着力为国家重要战略领域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坚持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复杂难题作为战略重点,引导科学家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交叉研究,资助“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研究”“埃博拉病毒生物特征与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高速列车信息控制系统实时故障诊断与应用验证”等重大项目88项,资助经费14.49亿元。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2016年起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批准资助“流形上的几何、分析和计算”“动态化学前沿研究”“克拉通破坏及陆地生物演化”等3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金额5.4亿元,拟通过长期稳定支持,集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相关领域实现跨越引领发展,促进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p p   发挥平台导向作用,促进协同创新。关注国家安全需求,推进军民协同创新。与原总装备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持续开展联合资助工作,促进基础研究领域的军民融合,不断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机制及新途径。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科技需求,加强与行业部门、企业的协同创新,引导其他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与国家电网、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设立联合基金,与中科院、国家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宝钢集团、中石油、中石化、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续签联合资助协议。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与辽宁、山西、浙江、青海、贵州及深圳等地方政府设立联合基金,与广东、河南、山东、新疆、福建等续签联合资助协议,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3年以来,共资助联合基金2524项,金额32.3亿元。与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新签联合基金协议14个,续签协议14个,补充协议4个,共计32个,吸引其他资金40.4亿元。 /p p   凝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科研队伍建设。着力培育青年人才,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基础研究队伍人才供给,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4055项,金额140.01亿元。强化地区科学基金的均衡扶持功能,稳定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的人才队伍,资助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0949项,金额46.94亿元。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优秀学术骨干,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99项,金额18.39亿元 培养造就优秀学术带头人,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92项,金额25.24亿元。2014年,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周年之际,在总理的关心下、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资助强度实现翻番,提高到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从4年进一步延长到5年。2015年,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从100万元/项提高到150万元/项。不断凝聚创新人才团队,促进优秀团队的成长,新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43个,金额13.95亿元 延续资助创新群体158项,稳定支持团队攻关。2014年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请由部门推荐调整为自由申请,新启动项目资助强度从600万元/项提高到1200万元/项,资助期限从3年提高至6年。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的工作安排,2014年以来,高质量地完成了“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申请与评审组织工作,3年共入选1821人。 /p p    strong 成就卓越基金管理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strong /p p   加快法治基金建设步伐,完善制度体系。目前科学基金形成了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三个层面为基本架构和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8部部门规章和65部内部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的规章制度体系。2015年与财政部修订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和预决算管理,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完善劳务费支出等制度。 /p p   优化基金评审程序,提升评审质量。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功能完善、动态更新、安全可靠的专家评审系统,评审工作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评审过程中,更加关注和支持非共识创新研究。加强会议评审专家库建设与管理,专家容量已经超过16万人。积极推进计算机评审辅助指派。 /p p   放管结合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金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第一时间修订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完成宣传培训等配套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系列重要举措,简化项目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整权限,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取消比例限制,提高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等,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的责任主体作用,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增强科研人员改革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p p   科学开展绩效评估,完善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委托开展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地区项目、创新群体项目等多重类型项目的整体绩效评估,2014、2015年分别获得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评比二等奖和一等奖。 /p p   坚持捍卫科学道德,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优化学术生态是实现科学基金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是科学基金一以贯之的态度。科学基金认真查处不端行为,加大惩治力度,2013年至2017年4月底,共处理责任人348人,撤销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152项 对20个依托单位做出处理。 /p p    strong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strong /p p   科学基金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已形成合作交流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实质性合作研究为主导的国际合作资助格局。 /p p   国际(地区)合作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基金委已与49个国家(地区)的91个科学基金组织、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美、加、英、德、法、俄、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与交流网络和平台。在亚洲地区,全面稳固和深化与以色列、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四个科技强国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起的A3前瞻计划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三国联合资助计划。成功召开“支持科学人才合作 共创‘一带一路’未来”国际研讨会,通过《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联合宣言》,为“一带一路”科学合作描绘清晰的发展路线图。持续推进对港澳台合作,围绕港澳台地区关注的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地区科学技术发展。 /p p   国外优秀人才资助数量日益增长。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已资助来自世界65个国家的653位外国学者来华开展研究工作,资助经费1.36亿元,其中112位获得延续资助,有力吸引外籍青年学者来华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未来科研合作伙伴。 /p p   实质性合作研究持续加强。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启了在“食品、能源、水”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双方计划投入经费约4500万元。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及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就 “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以及“大气污染与健康效应”两个领域,启动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双方共资助10项合作研究项目,我方资助直接费用9737.2万元。积极支持高能物理领域的科学家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利用其大科学设施开展研究工作,2016年立项资助中国项目组4个项目,资助直接经费为3000万元。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提振我国基础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铁基超导”到2015年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都曾得到过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和支持,其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也都不同程度受到过科学基金的资助。到2017年1月,我国学者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2,论文共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均排名世界第3。我国学者发表在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五年来均排名世界第2。五年来全世界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我国占18.1%,其中受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世界的11.3%,占我国的62.4%。 /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强调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基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不断完善“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努力践行“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的基础研究发展目标,不忘初心,坚持科学基金战略定位,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效能,增强源头供给,夯实科技基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strong (作者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strong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