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资产负债率

仪器信息网资产负债率专题为您整合资产负债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资产负债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资产负债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资产负债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资产负债率话题讨论。

资产负债率相关的资讯

  • 川仪退市15年再上市 负债23亿招股书细说血泪史
    新一轮打新盛宴7月23日再度拉开序幕,本周新股发行共有10家。近日启动网上申购的5家公司中,中川仪股份吸金&ldquo 胃口&rdquo 最大,公司拟募资达6.72亿元,其中2亿元将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值得注意是,川仪股份15年前退市,而今再上市成为首家卖壳退市再度登陆A股的公司。   5新股中川仪股份吸金&ldquo 胃口&rdquo 最大拟募资6.72亿元   据公开信息显示,证监会放行的12只新股本周将有10只进入密集发行阶段。其中川仪股份、康尼机电、中材节能、台城制药、天华超净等5只个股将于23日启动网上申购 会稽山、三联虹普、艾比森、国祯环保、康跃科技等5只个股则在24日进行网上申购。   原本计划于7月22日和23日进行的网下申购的长白山,22日首次公开发行A股初步询价结果及推迟发行公告,公司决定将网下申购推迟至8月12日和13日,将原定于7月23日进行的网上申购推迟至8月13日。新股禾丰牧业网上发行申购日期为7月30日。   12家近日被核准首发申请的企业中,川仪股份、会稽山发行数量最大,两家企业均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亿股新股。   据最新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川仪股份发行价为6.72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将达6.72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达6.26亿元,发行市盈率为21倍,发行后每股净资产为4.09元。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日启动网上申购的5家公司中,川仪股份实际募资规模最大,康尼机电以4.98亿元的实际募资规模排名第二,台城制药、中材节能、天华超净实际募资规模分别为3.50亿元、2.77亿元、1.76亿元。   负债23亿资金&ldquo 饥渴难耐&rdquo 2亿募资偿还银行借款   据最新公开的招股书显示,川仪股份资产负债率偏高,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公司负债合计达23.33亿元,去年年底这一数值为23.32亿元,较2012年底增长27%。   就现金流来看,201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3亿元,较2012年的2.34亿元骤降148.29%。   为缓解资金&ldquo 饥渴&rdquo ,公司通过短期借款等多种方式来保持流动资金。2011年&mdash 2013年,公司主要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从负债结构来看,流动负债的比例较高,公司报告期各期末流动负债占负债的比例分别为95.91%、98.95%和95.54%。   本次发行后,公司6.26亿元募资净额中,用于偿还银行借款的资金将高达2个亿,占募资净额的32%。   其他资金分别投资智能现场仪表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项目、流程分析仪器及环保监测装备产业化项目、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分别为2.44亿元、1.29亿元、0.53亿元。   招股书细说血泪史:退市15年再上市   招股书显示,川仪股份前身原重庆川仪成立于1999年11月,公司曾于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1997年、1998年原重庆川仪连续亏损,1999年受到深圳交易所&ldquo ST&rdquo 特别处理。   为避免被&ldquo PT&rdquo (连续三年亏损股票将暂停上市)处理甚至出现退市的结局,1999年6月,四联集团与华立集团达成协议,对原重庆川仪进行重组,相关资产退出证券市场。   重组过程中,华立集团通过受让四联集团所持原重庆川仪国有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并通过以新资产置换出等值原重庆川仪资产。四联集团向华立集团购回该部分置出资产,进行调整后出资设立川仪有限。   由于1999年原重庆川仪重组时,企业发展已经陷入连续亏损困境,1999年和2000年川仪有限继续呈现亏损状态。2001年也就是退市后的第二年,公司实现扭亏,随后的13年中公司保持持续盈利。   对于当年经营困境,公司在招股书中给出了回应&ldquo 原重庆川仪上市第二年,便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市场总需求不足 同时由于原重庆川仪作为一家从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发展过来的传统国企,上市之后未能从根本上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滞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运行要求 加之国外产品的进入,产业竞争的不断升级,致使原重庆川仪经营每况愈下,陷入发展困境,出现连续亏损的局面。&rdquo   财务数据显示,自2011年净利润触及1.75亿元&ldquo 高峰&rdquo 后,2012年川仪股份净利润下滑26.86%至1.28亿元,2013年公司净利润回升至1.41亿元,但10%的净利润回升势头,仍大幅落后于自仪股份、威尔泰、雪迪龙等同类上市公司。   据Wind数据显示,上述自仪股份、威尔泰、雪迪龙三家公司2013年净利分别增长19%、16%、34%,即便是在被称为&ldquo 最困难一年&rdquo 的2012年,自仪股份净利润仍保持61%的增速,雪迪龙净利润也增长逾22%。
  • 《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营收、净利、资产等指标分析
    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已于近期揭晓。50强企业是中国环境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对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环境商会在发布榜单的基础上,联合和君咨询推出《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期望通过对50强企业的整体分析,展示这一群体特征,探讨环境产业发展趋势。这50家企业作为一个群体的发展变化及与整个环境产业中的数据对比,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环境产业发展的格局和动向。引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也悄然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产业内各主要企业也随之展开了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旅程。在政策层面,围绕“双碳”、生态修复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展开,可以概括为: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基于分区管控和价值实现机制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境短板。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双碳”目标。国家层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文件从宏观到微观为“双碳”工作下一步在政策配套、行业应用、实现目标等内容指明方向。各部委则从节能降碳、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和全民行动等角度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基于分区管控和价值实现机制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两个文件,在政策层面解决了生态修复保护领域缺少修复结果性标准和缺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合理商业模式这两大制约性瓶颈。除此以外,中央及各部委还围绕“保护补偿机制” 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等内容发布了众多文件。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环境短板。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要求继续开展“三大保卫战”。同时列出“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国家及各部委围绕“水”“固”“气”“土”各领域“补短板”的问题也发布了大量规划指导和配套文件,财政部、发改委还就三大保卫战和各细分领域出台了相关配套资金、金融保障文件。这些文件明显体现出以问题为导向查缺补漏的导向性。在产业层面, 2021年环境上市公司199家(不含新三板),平均营业收入32.32亿元,同比增长12.55%;平均净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5.82%;平均净利润率8.54%,同比下降16.33%;平均资产总额115.00亿元,同比增长7.79%;平均资产负债率59.30%,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5.98%,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平均研发投入强度2.30%,同比增加2.28个百分点。从数据不难看出,环境产业主要企业仍然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上艰难前行。“十三五”以来,中国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依然较弱。2016年,国家发改委、环境部提出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中国环境企业。为凸显领军企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环境商会自2018年起,每年发布“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近两年,中国环境产业正在发生深度变革与重构,特别是产业头部格局面临剧烈变化。50强榜单在此背景下也逐步科学化、系统化、品牌化,在业界形成较高公信力和权威性。2022年榜单以企业申报为基础,以公正公开为原则,以真实数据为依据,结合上规模环境企业调研,按照2021年度营业收入总额降序排列产生。其中,环保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以已公布的2021年报营业收入数据为准;非环保类上市公司以年报中环保相关业务营业收入数据为准;非上市公司以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数据证明为准。本报告以《2022环境企业50强榜单》中企业为分析对象,这50家企业虽然不能代表环境产业的全貌,但这些企业均为产业及各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环境产业中观和微观的发展变化特征及趋势。本报告主要包括50家企业2021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并选取国内在沪市主板、深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以节能环保及生态治理相关业务为主业的199家企业作为对比对象,将50强企业数据与其进行对比分析。本报告将对这50强企业的总体情况、经营数据等开展分析,并与往年度50强企业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2021年度环境上市公司共计199家(以节能环保及生态治理相关业务为主业,包含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不含新三板上市公司),我们也会将50强企业的整体数据与这199家上市公司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呈现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由于部分非上市上榜企业未提供相关数据及部分环境上市公司尚未披露年度报告,本报告均采用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营收、净利、资产等指标分析总体情况2021年度的上榜企业中,上市公司44家,非上市公司6家。44家上市公司中,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14家、占比31.82%,深交所主板11家、占比25.00%,香港10家、占比22.73%,新加坡1家,创业板8家、占比18.18%,暂无科创板上市公司进入榜单,与全部上市公司分布比例对比,沪、深、港主板仍是大型环境企业上市地的主要选择。50强企业及环境上市公司上市板块对比如图所示:指标分析营业收入2021年,50强企业提供营业收入的48家,平均营业收入77.97亿元,较2020年68.70亿元同比增长13.49%,略微超出环境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12.55%);50强企业2019~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CAGR)9.21%,接近于环境上市公司复合增长率(9.50%)。2022年度上榜的50家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较2021年度上榜企业增长14.13%;2022年度榜单第50名企业营业收入接近24亿元,较去年榜单的22亿元左右增长了8.58%,相较整体增幅,榜单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2022年度50强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是环境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的2.41倍,较2020年的2.39倍略有上升;也较2021年度上榜企业2020年平均营业收入是环境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的2.19倍这一数值有所提高。从结构上来看,50家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4家,分别是光大环境(407.94亿元)、北控水务(227.95亿元)、首创环保(222.33亿元)和中国天楹(205.93亿元),较2021年度榜单增加1家(首创环保);100亿元至200亿元的7家,较2021年度榜单增加2家;50亿元至100亿元的19家,较2021年度榜单增加5家;50亿元以下的20家,较2021年度榜单减少8家(图2-3)。50家企业中,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37家,同比降低的11家,分别占比77%和23%,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68.56%和31.44%,上榜企业表现整体优于产业整体。在个体营业收入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是绿色动力,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2.03%,主要得益于“运营项目增加、部分运营项目产能利用率提升”;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也是绿色动力,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69.87%。净利润2021年,50强企业提供净利润数据的47家,平均净利润6.71亿元,较2020年7.58亿元同比降低11.48%,而环境上市公司同比仅降低5.82%;50强企业2019~2021年平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6.98%,同样低于环境上市公司数值(-0.26%),再一次印证了环境产业规模与利润并无必然联系的规律。2022年度上榜的企业平均净利润较2021年度上榜企业提高0.76%;2022年度50强企业2021年平均净利润是环境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的2.43倍,较2020年的2.59倍略有下降;略高于2021年度上榜企业2020年平均净利润是环境上市公司的2.21倍这一数值。47家企业中,盈利的39家、占比82.98%,亏损的8家、占比18.02%,环境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占比80.93%,亏损企业占比19.07%。净利润同比增长的30家,同比下降的16家(剔除一家没有公布2020年净利润的公司),分别占比65.22%和34.78%,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58.76%和41.24%,上榜企业表现整体优于产业整体。在个体净利润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的是清新环境,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94.91%,主要得益于深水咨询、国润水务的先后加入,公司正式进军市政水领域,扩大了公司在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服务的覆盖面及资源循环利用板块毛利率增长;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是锦江环境,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66.23%。在净利润率方面,上榜企业2021年平均净利润率8.61%,较去年11.03%降低2.42%,且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上榜企业2021年平均净利润率较环境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8.54%略高。资产总额2021年,50强企业提供资产总额数据的47家,平均资产总额290.08亿元,较2020年275.85亿元同比增长5.16%,较环境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7.79%)略低;50强企业2019~2021年平均资产总额复合增长率(CAGR)8.36%,较环境上市公司复合增长率(9.83%)略低。对比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情况,头部企业轻资产化发展趋势明显。从结构上来看,上榜企业中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3家,分别是光大环境(1637.13亿元)、北控水务(1501.30亿元)和首创环保(1085.03亿元),与2020年度榜单一致;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1家,较2020年度榜单减少2家;200亿元至500亿元的22家,200亿元以下的21家。上榜企业中,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的40家,同比下降的6家(剔除一家没有公布2020年资产总额的公司),分别占比86.96%和13.04%,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78.35%和21.65%,不同产业地位的企业对资产规模的不同偏好可见一斑。净资产2021年,50强企业提供净资产数据的46家,平均净资产106.44亿元,较2020年100.67亿元同比增长5.73%,较环境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7.88%)略低;50强企业2019~2021年平均净资产复合增长率8.45%,略低于环境上市公司复合增长率(9.58%)。上榜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的36家,同比下降的10家,分别占比78.26%和21.74%,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76.29%和23.71%。在个体净资产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幅最大的是伟明环保,2021年净资产同比增长47.59%;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是玉禾田,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69.26%。资产负债率2021年,50强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31%,较2020年63.51%基本持平,相较于2020年同比值(增长0.46%)小幅降低,但较环境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59.30%仍偏高,且较环境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同比减幅(0.16%)亦偏高。上榜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同比增长的27家,同比下降的19家,分别占比58.70%和41.30%,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50.78%和49.22%。环保头部企业仍以重资产投资作为主要驱动要素特征明显。在个体资产负债率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增幅最大的是清新环境,同比上升84.02%;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也是清新环境,2019~2021复合增长率44.77%。净资产收益率(ROE)2021年,50强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6.30%,较2020年7.53%下降了1.23个百分点,相较于2020年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缩小,但较环境上市公司平均ROE的5.98%仍偏高,但较环境上市公司平均ROE的同比降幅(下降0.87%)偏高。上榜企业中,ROE同比增长的23家,同比下降的23家,分别占比50%和50%,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35.79%和64.21%。在个体ROE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ROE同比增幅最大的是清新环境,2021年ROE同比增长140.55%,主要受益于2021年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大幅提高;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是锦江环境,2021年较2019年增长56.68%。研发投入2021年,50强企业中38家企业披露或提供了研发投入数据,平均研发投入1.52亿元,较2020年1.25亿元有所提高,是环境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0.74亿元)的2倍多。上榜企业中,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的29家,同比下降的7家,分别占比80.56%和19.44%,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70.32%和29.68%。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上榜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5%,较2020年1.82%小幅增长,而环境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30%,且较2020年增长0.05个百分点,这与头部企业大多为投资驱动型企业不无关系。上榜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11家,占比28.95%,其中最高的是聚光科技(14.98%)。聚光科技由于所从事业务属性,多年来一直重视研发投入,始终坚持“自主可控、自主研发”的发展路线,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知识产权数量也均名列50强企业前茅。2021年,聚光科技加大了智慧工厂领域的研发投入。上榜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同比增长的25家,同比下降的11家,分别占比69.44%和30.56%,而环境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为59.35%和40.65%。在个体研发强度增长方面,上榜企业中研发强度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城发环境,2021年研发强度同比增长563.70%;复合增长率增幅最大的是菲达环保,2021年较2019年增长44.01%。总体来说,随着产业的发展,各家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对研发都愈加重视。分析总结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对比,不难发现50强企业2021年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一是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一方面,2021年50强企业总体营业收入规模进一步增长,且无论是整体增长率还是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以环境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整个产业各项营业收入增长数据。50强企业无论是在整个产业中的营收比重进一步增加,规模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50强企业进一步向50亿元以上门槛迈进,50亿元以上企业合计增加8家,排名第50的企业的营业收入也较去年大幅增长8.58%。50强企业与环境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对比数据优于整体营业收入对比数据,营收规模在50~100亿元的企业规模增长速度快于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说明50强企业内部腰部企业发力明显。二是转型发展成为主旋律。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伴随着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以50强企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相关企业也纷纷开启了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新业务、新模式的探索成为各家企业的主旋律,这从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但利润水平进一步降低的数据可见一斑。一方面,传统环保领域企业面对增长越来越乏力的传统主业,纷纷抓住环卫、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综合治理、新能源等新兴增长领域抓紧开展业务布局,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纷纷布局、大力发展环卫业务,支撑业绩增长,清新环境依托新的业务主体大力拓展水环境业务等。另一方面,50强企业越来越重视轻资产发展道路,单位资产营业收入产出由2020年的0.25元上升至2021年的0.27元,各家企业更加青睐工程、咨询、服务、EPC+O等轻资产业务形式。三是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强。2021年50强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较2020年均答复增加,50强企业对于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显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经过过去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后续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将进入“深水区”,以工业环保为代表的新兴环保领域对技术的要求较传统领域高出许多,于是头部企业主动拥抱产业发展,积极布局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轻资产业务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即为技术,几乎所有头部企业在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均将数字化作为其未来发展的驱动要素之一,这也是头部企业拥抱变革、积极转型的例证。可以说,生态环境产业已经拉开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十四五”新篇章,环保企业也已经呈现出与以往十分不同的发展特征,总的来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2021年是“青黄不接”的一年,仍然需要依赖于传统模式艰难维系“基本盘”,同时,必须不断探索创新转型发展的新业务、新模式。而在这个不一样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以50强企业为代表的环境产业,正在开启中国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模式。
  • 国家卫计委:建立医院大型仪器等国有资产共享机制
    最近,记者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医院大型仪器等国有资产应建立共享机制,有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医院大型仪器等国有资产应建立共享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印发《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标志着预算管理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迈上了依法规范的轨道。《办法》提出,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的建立。  截至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单位总资产(原值)已达1656亿元。部分单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等问题 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存在审批程序不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  《办法》提出,国有资产使用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监督管理,各单位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 明确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界限及对外投资界限,不得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给个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 要求各单位负责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出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各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同时明确规定了对国有资产使用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  《办法》强调,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投资范围仅限于卫生计生服务相关领域,其中,预算管理医院仅限于医疗服务相关领域。另外,拟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严格控制货币对外投资,鼓励使用科技成果投资。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预算管理单位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含)以上的,需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严格控制境外投资及并购投资,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承诺事项、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状况等,合理确定支付对价。
  • 环境服务业上市企业初成气候?
    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情况(%)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情况(%)  近年来,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公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仅靠传统手段与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环境治理的需求,这也促进了环保企业的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也逐渐出现分化,有企业由单一“装备制造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  笔者对环境服务业上市公司进行梳理发现,5家环保上市企业市值较高,负债率处于安全范围,流通股占股比例较大。在盈利能力上,环境服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普遍较高,成长能力良好。  流通股占股比例较大  市值普遍较大,流通股占比较高,资产负债率在15%~60%不等,相对安全  相对于其他细分行业,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仅有5家,占比5.38%。其中主板一家,为瀚蓝环境 中小板两家,为雪迪龙和理工环科 创业板两家,为三聚环保和先河环保。  就地域分布而言,5家企业分布于北京、河北、浙江和广东。就总市值而言,5家环境服务业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均在50亿元以上,其中三聚环保的总市值最高,达327.76亿元。  就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而言,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流通比例为65.55%,5家企业中,雪迪龙(47.16%)和理工环科(39.26%)的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余3家公司流通比例均在70%以上,流通股占比较高。  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股价越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流通股的比例越小,说明大、小非持股越多,股价越难以反映公司真实价值。  就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而言,瀚蓝环境和三聚环保的总资产较高,均在100亿元以上,二者资产负债率在40%~60% 而先河环保和雪迪龙总资产规模较小,均不足20亿元,资产负债率也较低,均不到15%。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也反映了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这几家环境服务类上市企业负债比较安全。这主要由于企业工程类项目占用资金较少,对外借款不多,因此负债率不高。  净利润率普遍较高  除了理工环科2014年营业收入出现短暂降低外,其余4家企业2013~2015年营业收入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成长能力较好  在盈利能力上,环境服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普遍较高,2015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高达18.41%,同期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约13.44%,A股整体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约5.44%。其中,雪迪龙和理工环科的净利率较高,分别为26.21%和23.66%。  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2015年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0.69%,高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7.93%的平均水平。其中,三聚环保和雪迪龙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分别为17.47%和16.71%,理工环科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仅为3.77%。  在成长能力方面,除了理工环科2014年营业收入出现短暂降低外,其余4家企业2013~2015年营业收入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成长能力较好。  从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来看,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5.05%,高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18.42%的平均水平。其中,三聚环保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最高,达91.71%,理工环科最低,为9.70%。  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增长率较高,为60.28%,其中,理工环科最高,达147.10%,雪迪龙和瀚蓝环境最低,分别为11.72%和12.56%。  在资本市场表现方面,环境服务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60.74,略低于环保行业上市公司64.08的平均市盈率,在各细分行业中亦处于中下水平,其中理工环科市盈率最高,达95.20。  案例  三聚环保从卖产品到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  在夯实传统剂种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基础上,紧追市场趋势,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的策略,是企业本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本报讯 三聚环保在今年的环保上市公司中表现亮眼。据统计,其市值已经排名国内环保企业第二,仅次于碧水源。  三聚环保即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2010年4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企业成立近20年来,经历了由传统催化剂、净化剂生产销售企业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2012年以前,三聚环保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脱硫净化剂、脱硫催化剂及其他净化、催化剂种的研发、生产、销售。2012年来,公司开始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在推动各个应用领域能源净化产品(剂种)销售的同时,根据不同行业脱硫净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为客户提供脱硫成套设备及脱硫服务,开始战略转型。  2011~2015年,三聚环保的营业收入从6.01亿元增至56.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从0.94亿元上升至8.15亿元,增速可观。  可以说,三聚环保在夯实传统剂种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基础上,紧追市场趋势,向能源净化综合服务商转型的策略,是企业本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伴随着公司的转型升级,三聚环保的研发投入也大幅增加,2012年是公司转型的起始年,公司当年研发投入是2011年的3倍,占营业收入高达7.17%。  一方面,三聚环保是科技部认定的高新企业,拥有北京研发中心、沈阳研发中心等,研发体系完备,技术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企业注重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开发、引进与公司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先进技术,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围绕公司战略和主业进行持续的科学的技术开发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雪迪龙从单一设备供应到提供综合监测治理服务  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大刀阔斧的投资并购手段,是雪迪龙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本报讯 与三聚环保不同,雪迪龙则以多种方式深耕监测领域,运用“一站式”服务打造综合平台。  雪迪龙作为环境监测行业的最早参与单位之一,是专业从事分析仪器仪表、环境监测系统和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运营维护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国家对于环保行业的持续投入及对于环保监管的严格执行,给环境监测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雪迪龙作为国内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在政策驱动的环保热潮中迅速由较为单一的监测设备供应商发展成为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  目前,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涵盖诸多领域,监测要素已覆盖废气、空气、废水、污水、土壤等多个方面,监测类别已涵盖在线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及第三方检测,并通过投资合作等形式开展环境治理业务。  2011~2015年,雪迪龙的营业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从3.28亿元增至10.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也迅速增长,从0.79亿元增至2.51亿元。  通过梳理雪迪龙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感知以及大刀阔斧的投资并购手段,是雪迪龙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一直以来,雪迪龙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促进研发创新,一方面鼓励支持研发部门通过自主研发完善公司产品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寻求和引进海外高端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  2011~2015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从0.14亿元增至0.55亿元,2015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高达5.48%。其研发的监测设备有3项技术产品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紧随市场的可持续创新使得雪迪龙成为环境监测行业名副其实的技术龙头。  对市场的高度敏锐使得雪迪龙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去年,雪迪龙及时捕捉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的商机,在积极开展智慧环保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智慧环境投资业务,提供监测领域相关的“产品供应+投资+建设+运营”一条龙服务。  此外,2015年公司已经着手布局VOCs监测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2016年6月21日,雪迪龙更是发布公告,拟非公开募集资金不超过11.84亿元,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综合项目、VOCs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敏锐地感知行业动态并及时调整业务布局是雪迪龙的第二项成功要素。  2015年雪迪龙继续推进外延扩张,综合筹划产业布局,除了收购国内多家企业股权外,还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先后收购了英国、比利时等企业。
  • 因出现重大事项 杰锐思IPO上会前夕被取消审议
    12月7日,深交所披露公告称,鉴于苏州杰锐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杰锐思)在本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公告发布后出现重大事项,按照相关程序,本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取消审议杰锐思发行上市申请。据了解,杰锐思原本被安排在12月8日首发上会,但最终被取消审核。此次冲击创业板上市,杰锐思拟募资6.04亿元,闯关IPO背后,公司与多个业务合作商关系密切,客户、供应商疑点重重。杰锐思是专业从事智能检测设备和智能生产组装设备(线)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企业。依托先进的力学检测技术,公司实现了向精密运控、机器视觉等技术领域的拓展,逐步构建了涵盖3C、新能源及半导体封测等行业的业务体系,形成了以3C力学检测、锂电池电芯制造、半导体测试分选等智能设备为发展核心的产品分布。在3C业务领域,杰锐思积累了包括苹果、微软等品牌商及其主要供应商比亚迪、立讯精密、捷普、富士康等客户。自2018年以来,其以锂电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等业务为重点拓展方向,已成功开发出卷绕机、二封机等锂电池电芯制造设备以及分选机等半导体测试分选设备,开拓了包括欣旺达、珠海冠宇、东莞维科、威世、长电科技等在内的客户群体。其中,欣旺达则是杰锐思大客户,2020-2022年,杰锐思对其销售金额分别达1640.03万元、9240.69万元、5604.55万元。然而,欣旺达实控人王明旺控制的金开德弘则是杰锐思股东,2021年12月认购公司2.64%的股份。对于该情况,深交所也曾要求杰锐思结合王明旺在金开德弘中的股权比例、基金投资决策条款、在该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该基金的具体投资项目情况,说明王明旺是否实际控制金开德弘。细看杰锐思与欣旺达之间的交易,其中销售产品的单价出现猛增。数据显示,2019-2022年,杰锐思对欣旺达销售的数码卷绕机单价分别为76.75万元/台、274.34万元/台、272.53万元/台、291.16万元/台,2020年的销售单价较2019年出现大增。在问询函中,深交所也曾要求杰锐思分产品说明对欣旺达销售产品单价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交易是否真实、公允。此外,杰锐思的多项财务数据也亮起“红灯”。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杰锐思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70亿元、1.80亿元以及3.34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7.17%、41.38%以及59.97%。对于较高的占比,其解释称,主要是所处的智能制造设备赛道季节性较强,下半年收入较多,而期末应收款项大部分处于信用期内暂未回款,使得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较高。不过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未来其应收账款余额预计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而在应收账款余额处于高位之际,杰锐思还面临着偿债能力较弱的情况。据了解,近年来其负债总额分别为2.28亿元、2.76亿元及4.01亿元,从当中的主要偿债指标来看,其流动比率分别为1.53倍、1.69倍和1.72倍,速动比率分别为1.06倍、1.29倍和1.30倍,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62.86%、60.77%、60.49%。通过与同行对比发现,同行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值为2.47倍、2.04倍、1.76倍,速动比率均值为1.77倍、1.38倍、1.09倍,合并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9.01%、46.06%、50.48%。也就是说,杰锐思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低于同行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又高于同行,整体弱于同行的偿债指标也反映出其偿债能力的羸弱。对此杰锐思声称,偿债指标弱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是其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且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融资,股权融资能力较弱,加之其通过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新厂房,也使得负债规模上升。整体来看,尽管杰锐思的收入规模在持续增长,但其毛利率、研发费用占比却在逐年下滑,再加上其应收账款、偿债能力等多项财务数据亮起“红灯”,或会徒增其日后的经营风险。
  • 深交所:汇成真空将于12月22日创业板首发上会
    12月15日,据深交所披露公告称,广东汇成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成真空)将于12月22日创业板首发上会。资料显示,汇成真空是一家专业从事真空镀膜设备研发制造的供应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高性能的国产化真空镀膜设备,目前其产品已基本涵盖了消费电子领域、家居生活消费品领域、工业品领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据笔者查询招股书发现,汇成真空前五名客户中的捷普、富士康、苹果公司均为苹果公司及其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产业链体系的重要厂商。报告期内,汇成真空对上述苹果公司产业链厂商销售额合计分别为20289.10万元、3687.69万元、9968.70万元、5686.7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2.18%、12.48%、25.41%、23.36%。尽管汇成真空对苹果产业链公司的收入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目前该公司来自于苹果公司产业链厂商的订单收入占比仍然较高,而其对上述公司的收入下降,也给其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带来较大不利的影响。业内人士表示,“客户集中度高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苹果业绩下滑会直接影响该公司的业绩,公司经营主要依赖苹果系公司,受客户经营业绩影响大,独立承担风险能力弱。”“一家公司业务集中于少数几家客户,经营稳定性会受到威胁,如果苹果手机等产品销量大,公司业绩就好;如果手机销量下滑,公司业绩自然面临下滑风险。”上述人士补充道。由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加之其他消费品市场的不稳定,导致汇成真空的经营业绩出现剧烈波动,公司面临着存货积压、回款承压的问题。2018年末至2021年6月末(下称:报告期内),汇成真空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3,736.89万元、16,325.42万元、17,889.16万元、30,434.19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7.32%、46.74%、40.35%、53.14%。存货高企的汇成真空,其存货周转率也呈现下滑趋势。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汇成真空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69次、1.31次、1.56次、0.68次。而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未来存货规模可能保持增长,如果汇成真空存货管理不善、公司产品市场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有关产品未能通过客户验收,导致存货不能及时变现,将使得公司面临存货跌价的风险,同时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现金流。在上述时间内,汇成真空存货增长的同时,其应收账款也在逐年提高。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837.17万元、6,234.80万元、8,346.76万元、12,086.69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69%、21.11%、21.27%、49.65%。可以看出,汇成真空应收账款余额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21年上半年近一半产品销售额收不到回款。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双高的背景下,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也呈现大幅度下滑迹象。报告期内,汇成真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7754.34万元、-11769.21万元、882.79万元、-2840.09万元。2019年和2021年上半年,汇成真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均为负值,尤其是201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近1.2亿元。同时,汇成真空2019年实现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较2018年同比下降了166.29%。对此,汇成真空称主要是受客户结构变化的影响。由于公司产品种类众多且多为定制化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完工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期末在产品、半成品等金额增加,导致存货增加,从而对公司的流动性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来看,汇成真空存货及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双双增长,已经影响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时也导致其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报告期内,汇成真空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54.52%、52.89%、58.03%、61.50%,而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分别为51.13%、45.07%、45.77%、42.57%,可以明显看出,汇成真空的资产负载率不仅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还呈上涨趋势。
  • 环保行业年报及Q1:环境监测处于上升通道
    从收入利润端看行业:环境监测处于上升通道。收入端看,2013年大气工程、水处理工程与耗材增速略有下滑,环境监测增速进入上升周期;利润端来看,大气工程维持稳定的增速;水处理工程与耗材利润增速略微下滑,但增速仍处于环保各子行业最高水平;环境监测利润增速触底反弹,2013年达到5.2%。   1)大气工程业绩进入爆发期。尽管年度数据增速下滑,但从季度数据看,2014年1季度增速明显上升,2014年7月1日deadline的临近,2014年上半年增速将步入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率保持在8%左右,尽管需求放量,但供给充分和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特征,导致利润增速难与收入增速匹配。   2)水处理工程及耗材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但增速较前期高点略有回落。此细分行业需求旺盛和一定的技术壁垒,保证了整体20%+的净利率水平。需要强调的是,碧水源利润水平占板块比例较高(70%),因而板块特征与碧水源特征吻合度高。   3)环境监测行业在二级市场冷落中进入爆发期。收入13年增速达到25%,较12年大幅上升,利润增速转正。特别是13年四季度,收入增速达到50%。考虑天瑞仪器、宝馨科技等公司并购尚未完成,板块数据并不能充分反映行业步入高景气的事实,我们以先河环保为例,Q1收入增速高达144%!   从负债率看增长持续性:环境监测低负债率、高现金持有比例,确保行业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负债端来看,2013年大气工程、水处理工程耗材、固废、环境监测和水务运营细分行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7.0%、33.0%、40.4%、39.8%和14.1%,环境监测处于细分行业最低负债水平。具体到货币资金科目,环境监测拥有货币资金在总资产中比例达到35.97%,在细分子行业中处于最高水平。
  • 中检先来打样,“检验检测”整合纳入2023年国企工作重点
    编者注: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2022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并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将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同日,一则新闻显示,中国中检直接持有中国汽研约5.35亿股股份,占中国汽研总股本的53.21%,中国汽研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中检。(相关新闻:央企检验检测板块专业化整合 中国汽研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中检)2023年国资央企将继续加大投资!国资委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增长5.5%和5%。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采取减免房租、货车延期贷款免息、降低中小企业宽带专项费用等措施,积极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坚决扛起能源电力保供主体责任,不计代价增产增供、稳市稳价,在能源保供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活动上,彭华岗透露,下一步,国资委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加大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在专业化整合方面,彭华岗表示,将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中央企业整体效益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是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有7家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1000亿元,4家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500亿元。”彭华岗说,2022年,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在2021年高速增长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彭华岗还指出,2022年中央企业经营效率稳步提升。具体来看,劳动生产率人均76.3万元,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9.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得到了提升;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12月末中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64.8%,今年以来一直控制在65%以下。此外,中央企业上缴税费持续大幅增加,社会供给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期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的目标是“一增一稳四提升”。彭华岗说,确保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是这几年持续的要求。“一稳”是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2022年这一指标一直控制在65%以下,2023年这个指标要稳定住。“四提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四个指标要进一步提升。国资央企扩投资将聚焦三方面据统计,2022年1-11月,不含房地产投资,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同比增长5.6%。同时,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高位水平,占总投资规模比重超过20%,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新能源汽车、通信电子制造等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速。此外,一批重大工程落实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彭华岗说,国资委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密结合国资国企实际,切实强化稳增长稳投资措施。下一步,要着力突出“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其中包括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国家电投防城港核电项目、多家电网电力企业参与风光大基地项目等,力争能够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二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云计算、宽带基础网络、5G/6G、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参与物流网络、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这几年,特别是去年,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动作不断、成果频出,力度大、模式新、效果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彭华岗说。如在矿产资源、钢铁等重要领域,通过重组整合推动中央企业规模实力有效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在资源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组建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利于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矿产资源综合服务企业,增强铁矿石等资源的保障能力,进一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据统计,2022年共有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开展集中签约。彭华岗指出,2022年,做强做精主业实业,专业化整合迈上了新的台阶。推动专业化整合,有利于有效解决中央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进、退、整、合”为着力点,加强重点示范项目的协调推进,不断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进”是要瞄准高水平、导向性,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协同合作,促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退”是要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整”就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合”就是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内部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进一步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去年以来,我国能源保供面临很大压力。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煤电企业不惜成本采购优质电煤,确保高峰期发得出、顶得上。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发电5.1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比重的63.1%,高于装机规模8.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煤炭企业带头执行电煤长协机制,全力以赴增产量、稳价格。电网企业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最大限度补缺口、保安全。石油石化企业加强调度协调,有效保障冬季用气供得上、稳得住。彭华岗表示,2023年,国资委将督促指导中央企业进一步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包括指导煤炭企业加快办理产能核增手续,尽快释放先进产能;指导发电企业用足用好能源保供特别债资金;指导电网企业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势,持续优化提升跨省区域调度能力;指导石油石化和管网企业全力落实保供资源,加快储气设施建设。“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彭华岗表示,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切实履行好中央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 仪器仪表制造业1-2月营收增长,利润为何却下降?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75.6亿元,同比增长5.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减亏。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收入1166.6亿元,同比增长10.3%;营业成本892.4亿元,同比增长12.8%;而利润总额为65.9亿,同比下降14.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稳增长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工业经济稳定恢复,企业利润小幅增长。2022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0%,增速较去年12月份回升0.8个百分点。1—2月份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收入增长较快。1—2月份,在工业生产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工业企业销售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高于去年12月份1.6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收入同比增长。企业营收增长较快,为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企业利润在较高基数上保持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基础上实现5.0%的增长。多数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三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贡献较大。1—2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32倍,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部分原材料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其中,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采选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7倍、1.55倍,拉动作用均较去年12月份进一步增强;受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价格上涨拉动,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3.8%、27.3%,均实现较快增长。四是部分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受春节提振消费等因素拉动,部分基本生活类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长较快。1—2月份,酒饮料、纺织、食品制造、文教工美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2.5%、13.1%、12.3%、10.5%。五是企业资产较快增长,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10.4%,所有者权益增长10.7%。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受基数较高影响较去年全年明显回落,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率和产销衔接水平均有所下降;企业盈利改善仍不均衡,下游行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利润增长缓慢,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尤其是中下游企业成本,落实好制造业扶持政策及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质增效。
  • 国家统计局:1-9月份全国规上仪器仪表制造企业营收近7000亿,利润增长5.2%
    仪器信息网讯 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0%,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13.1亿元,同比增长5.2%。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77.0亿元,同比下降11.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623.7亿元,下降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78.1亿元,下降10.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85.0亿元,下降3.2%。1-9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9928.1亿元,同比下降19.9%;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8910.7亿元,下降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281.1亿元,增长38.7%。1-9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4.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汽车制造业增长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9.4%,纺织业下降1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5.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8.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6.5%。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35万亿元,同比持平;发生营业成本81.96万亿元,增长0.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4.40万亿元,同比增长6.4%;负债合计94.63万亿元,增长6.7%;所有者权益合计69.77万亿元,增长6.0%;资产负债率为57.6%,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7%;产成品存货6.13万亿元,增长3.1%。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7元,同比增加0.30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4元,同比增加0.28元。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0.1元,同比减少5.8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7.4万元,同比增加6.0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0天,同比增加1.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0天,同比增加5.9天。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表1 2023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表2 2023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表3 2023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附注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18、在主要分组中,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企业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或与港澳台资)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及外资(或港澳台资)的股东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等。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三、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四、调查方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五、行业分类标准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
  • 国家统计局: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1.7%|仪器仪表类增长10.1%
    仪器信息网讯 9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558.2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比1—7月份收窄3.8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其中仪器仪表类1—8月份实现利润总额605.5亿元,同比增长10.1%。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841.6亿元,同比下降16.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018.4亿元,下降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092.7亿元,下降11.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87.2亿元,下降4.6%。1—8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8906.3亿元,同比下降20.5%;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2982.8亿元,下降1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669.1亿元,增长40.4%。1—8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2.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0.8%,纺织业下降15.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0.6%,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6.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6.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1.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7.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68.9%。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33万亿元,同比下降0.3%;发生营业成本71.83万亿元,增长0.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2%,同比下降0.71个百分点。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3.01万亿元,同比增长6.6%;负债合计93.87万亿元,增长7.0%;所有者权益合计69.14万亿元,增长6.1%;资产负债率为57.6%,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3.41万亿元,同比增长9.5%;产成品存货6.15万亿元,增长2.4%。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17元,同比增加0.42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3元,同比增加0.28元。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9.2元,同比减少6.1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5.0万元,同比增加5.2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3天,同比增加1.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5天,同比增加6.0天。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由降转增,同比增长17.2%。附注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18、在主要分组中,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企业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或与港澳台资)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及外资(或港澳台资)的股东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等。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三、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四、调查方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五、行业分类标准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
  • 天瑞仪器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24.84%
    2022年8月25日,天瑞仪器(300165)发布2022年中期报告全文。  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天瑞仪器(300165)实现营收 3.73亿元,同比下降7.96%; 净利润-3084.21万元,同比下降324.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0.15万元,同比下降277.38%;基本每股收益为-0.05元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87%。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净资产为16.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2%,资产负债率为55.00%。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5亿元、-1.31亿元、4.38亿元,同比增长37.87%、增长34.99%、增长56.37%。  2021年1至12月份,天瑞仪器的营业收入构成为:医疗器械与诊断占比68.8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占比14.08%,医药制造业占比9.39%,第三方检测服务占比7.71%。
  • 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条件
    一、专精特新含义:“专”,即专业化与专项技术;“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与特色化;“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与新颖化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主要指代那些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的尚处发展早期的小型企业,它们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普遍具有经营业绩良好、有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2、并且极具发展潜力与成长性,有望在未来成为相关领域国际领先的企业。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特点:1、经济效益: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2、专业化程度:(1)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本企业营业收入的70%以上,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知名度。(2)且细分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或全省前3位(如有多个主要产品的,产品之间应有直接关联性)。3、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创新能力:(1)近2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获得5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近2年企业主持或者参与制(修)订至少1项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4)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具备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5)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具备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条件或环境(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4、经营管理:(1)企业有完整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如5S管理、卓越绩效管理、ERP、CRM、SCM等。(2)企业实施系统化品牌培育战略并取得良好绩效,拥有自主品牌,获得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1项以上。(3)企业产品生产执行标准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4)企业已建立规范化的顾客满意度评测机制或产品追溯体系。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必备条件:1、已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商注册登记、连续经营3年以上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2)属于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或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拥有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的中小企业以及其他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2、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1)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生产的成套产品。(2)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3、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4、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1)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国内领先,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2)企业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核心团队具有较好专业背景和较强生产经营能力,有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国际领先企业的潜力。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不得被推荐:(1)申请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2)近三年发生过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的。(3)有偷漏税和其他违法违规、严重失信行为的。(二)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专项条件: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经济效益:(1)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2)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2、专业化程度:(1)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70%以上,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知名度。(2)且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如有多个主要产品的,产品之间应有直接关联性)。3、创新能力:(1)近2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2)截至申报之年的上一年底(比如申报之年为2021年,那就是2020年底),拥有与主要产品相关的有效发明专利(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2项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5项及以上。(3)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具备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4)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具备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条件或环境(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5)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4、经营管理:(1)企业有完整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企业实施系统化品牌培育战略并取得良好绩效,拥有自主品牌(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商标等)。(3)企业产品生产执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等,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五、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评审指标申报企业准备好材料,交由市工信局进行初核,并推荐至工信部参与终审,初核指标指标类别:1、必备指标4项,缺一不可:(1)注册满3年以上,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且上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获得当地省、市专精特新称号的企业优先推荐,参评企业需未获得过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2)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70%以上。(3)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4)企业三年内未发生过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等违法记录。2、可选指标10项,至少6项符合:(1)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平均增长率10%以上。 (2)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 (3)截至2019年底,拥有与主要产品相关的有效发明专利(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2项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5项及以上。(4)近2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 (5)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6)企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特色称号(称号名称参照附件2:申报书第五部分第三条内容)。(7)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产品生产执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等,或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证。(9)拥有自主品牌。(10)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
  •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报告(2020)》
    近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据悉,这是继2017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发布此报告。报告数据来源于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委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开展的全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调查及全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涉及近1.2万家环保企业样本,包括环保上市公司和新三板环保公司。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1.3%,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1.1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3.2%,增速均远超GDP增速。采用环保投资拉动系数法、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增长率三种方法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亿元-2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两万亿元。  营收年均15%增长,但增速放缓,盈利水平下滑  受益于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快速释放,环保产业总体仍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呈现营收增速有所放缓,盈利水平有所下滑的趋势。  《报告》显示,2019年,统计范围内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9864.4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对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统计范围内相同样本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上述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但近3年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逐年收窄;营业利润年均增长率3.9%,2017年、2018年利润率连续下滑,2019年保持稳定。  具体到细分领域,与2018年相比,除土壤修复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领域企业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环保产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集聚化趋势凸显从企业规模看,列入统计范围的环保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4%、24.3%;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为72.2%。其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以9.8%的企业数量占比(较上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贡献了超过92%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统计范围内企业有近半数集聚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67.4%、67.6%,远远超过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以45.6%的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近一半的产业营业收入,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强。?  创新竞争力持续增强,回款等问题仍突出  自2011年起,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较之前翻了一番,由过去的6.8%增长到13.6%。2019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0.33%,对全国就业的贡献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需求的井喷,企业在研发上的经费支出也呈现逐年增高的态势。《报告》显示,2019年,被调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4%,明显高于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2%)。与2018年相比,2019年环保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5.6%。各细分领域均有所提高,其中,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土壤修复、环境监测领域增幅均在20.0%左右。  不过,在创新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同时,反映到环保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如资产收益能力及获利水平等指标并没有相应提高。  从盈利能力看,《报告》中统计范围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10.5%,利润率平均值为9.6%。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同比基本持平。从资产营运能力看,统计范围内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0.5,应收款周转率平均值为3.1,均较低,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款周转率变动幅度在0.1以内,反映环保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回款问题仍较突出。  再从偿债能力看,统计范围内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60.6%,与2018年相比,2019年相同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了两个百分点,说明环保企业财务风险有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合理区间。 2021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受疫情影响,IMF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速大约为1%,2021年GDP增速大约为8%。采用环保投资拉动系数法、产业贡献率和产业增长率三种方法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2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2020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GDP增速预计放缓,若按照5%测算,2025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根据统计数据,《报告》同期发布了环保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5亿~10亿元、1亿~5亿元企业名单。
  • 聚光科技子公司引入红杉等投资人 瞄准六年内上市
    日前,聚光科技披露,为促进控股子公司谱聚医疗未来业务发展,同时充实其资本实力,公司拟同意谱聚医疗引入财务投资人。在本次增资中,红杉资本作为领投方,通过旗下的红杉瀚辰和太嘉杉合计出资1.86亿元,取得交易完成后标的15.94%股权。对于当前业绩承压的聚光科技而言,为子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不失为拓宽融资渠道的好方式。近年来受到商誉减值等因素影响,聚光科技业绩波动较大。2021年,公司迎来上市11年首次净利润亏损,2022年一季度续亏。2021年末,聚光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55.3%飙升至62.07%。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增资还设置了上市对赌条件。各方约定,谱聚医疗在本次增资交割完成后六年内未能合格上市,回购义务人可能须以投资方的增资款按照年化8%的利率回购本轮投资人的股权。红杉系合计出资1.86亿参投公告显示,新进财务投资人对于谱聚医疗的投资将分为股权受让及增资两步。具体而言,谱聚医疗现有股东盛域投资将持有的公司85.47万元的注册资本,以合计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红杉瀚辰、太嘉杉、山东惠远、杭州金械、深圳拓盈以及聚光合伙,受让股份比例分别为2.07%、2.07%、0.45%、0.22%、0.11%、0.08%,对应价格分别为1655.56万元、1655.56万元、355.56万元、177.78万元、88.89万元、66.67万元。上述转让事项完成后,红杉瀚辰等6家财务投资人拟向谱聚医疗合计增资1.85亿元,其中301.66万元计入到谱聚医疗注册资本,余下1.82亿元计入谱聚医疗资本公积。此次增资中,红杉瀚辰、太嘉杉、山东惠远、杭州金械、深圳拓盈以及聚光合伙分别出资7656.94万元、7656.94万元、1644.44万元、822.22万元、411.11万元、308.33万元。上述交易全部完成,谱聚医疗的注册资本由1709.4万元增至2011.06万元。聚光科技通过控股子公司杭州谱育持有谱聚医疗的股权比例由58.50%变更为49.72%,谱聚医疗仍属于聚光科技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此次谱聚医疗引入的六家财务投资人中,太嘉杉和红杉瀚辰同为红杉系公司。其中,太嘉杉由太平洋人寿和红杉保慧分别持股99.0099%、0.9901%。粗略计算,在本次交易中,红杉资本将合计耗资1.86亿元。交易完成后,太嘉杉和红杉瀚辰对于谱聚医疗的持股比例分别为7.97%,合计为15.94%。值得关注的是,引入的财务投资人中,聚光合伙为聚光科技管理层跟投平台,尚待聚光科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之后设立,公司董事、董事长顾海涛拟任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业绩大幅波动负债率猛增至62%引入外部投资人,对于谱聚医疗而言,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并充实资本实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谱聚医疗的综合竞争实力,这也与聚光科技当前的经营困境不无关系。公开资料显示,聚光科技成立于2002年,2011年4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2012年开始,聚光科技扣非净利润开始走下坡路,并连降两年。在此背景下,聚光科技试图借助外延式并购提振业绩。2014年至2017年,聚光科技相继发起收购东深电子、吉天仪器、鑫佰利、安谱实验、三峡环保等多家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随着多家公司并表,2014年至2018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2.47亿元、4.02亿元、4.49亿元、6.01亿元,实现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并购标的业绩爽约,对于聚光科技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2019年,聚光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8.96亿元,同比持平,但净利润3981.34万元,同比减少93.38%,其扣非后净利润也遭遇了上市后首次亏损。除毛利率下降外,计提大规模商誉减值为公司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尽管次年随着毛利率上升以及出售安谱实验得以扭亏,但2021年,聚光科技营业收入37.51亿元,同比减少8.55%;净利润盈转亏至-2.32亿元,为公司上市11年以来首次亏损。对此,聚光科技表示营收下降主要因安谱实验和无锡中科两家公司出表。同时公司研发费、销售费增长以及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也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今年一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同比减少4.16%,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5903.67万元、7238.91万元,同比减亏28.87%、16.6%。聚光科技还存在较大的财务压力。截至2021年末,聚光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由上年末的55.3%飙升至62.07%,今年一季度末为62.06%。此外,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1.19亿元,长短期借款分别为10.48亿元、24.76亿元,资金缺口明显。值得一提的是,聚光科技为谱聚医疗引入外部投资者,还设置了上市对赌条件。各方约定,谱聚医疗在本次增资交割完成后六年内未能合格上市,或者谱育科技或目标公司严重违反交易文件的约定且未能在投资方要求的时限内及时补救时,回购义务人可能须以投资方的增资款(即1.85亿)按照年化8%的利率回购本轮投资人的股权。聚光科技的控股子公司谱育科技,则是本次交易的回购义务人之一。
  • 聚光科技:子公司引入红杉等投资人预计2028年内上市
    聚光科技(300203.SZ)为其子公司引入重要投资人。日前,聚光科技披露,为促进控股子公司谱聚医疗未来业务发展,同时充实其资本实力,公司拟同意谱聚医疗引入财务投资人。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增资中,红杉资本作为领投方,通过旗下的红杉瀚辰和太嘉杉合计出资1.86亿元,取得交易完成后标的15.94%股权。  对于当前业绩承压的聚光科技而言,为子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不失为拓宽融资渠道的好方式。  近年来受到商誉减值等因素影响,聚光科技业绩波动较大。2021年,公司迎来上市11年首次净利润亏损,2022年一季度续亏。2021年末,聚光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55.3%飙升至62.07%。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增资还设置了上市对赌条件。各方约定,谱聚医疗在本次增资交割完成后六年内未能合格上市,回购义务人可能须以投资方的增资款按照年化8%的利率回购本轮投资人的股权。红杉系合计出资1.86亿参投  日前,创业板上市公司聚光科技披露,为促进控股子公司谱聚医疗未来业务发展,同时充实其资本实力,公司拟同意谱聚医疗引入财务投资人。  公告显示,新进财务投资人对于谱聚医疗的投资将分为股权受让及增资两步。具体而言,谱聚医疗现有股东盛域投资将持有的公司85.47万元的注册资本,以合计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红杉瀚辰、太嘉杉、山东惠远、杭州金械、深圳拓盈以及聚光合伙,受让股份比例分别为2.07%、2.07%、0.45%、0.22%、0.11%、0.08%,对应价格分别为1655.56万元、1655.56万元、355.56万元、177.78万元、88.89万元、66.67万元。  上述转让事项完成后,红杉瀚辰等6家财务投资人拟向谱聚医疗合计增资1.85亿元,其中301.66万元计入到谱聚医疗注册资本,余下1.82亿元计入谱聚医疗资本公积。  此次增资中,红杉瀚辰、太嘉杉、山东惠远、杭州金械、深圳拓盈以及聚光合伙分别出资7656.94万元、7656.94万元、1644.44万元、822.22万元、411.11万元、308.33万元。  上述交易全部完成,谱聚医疗的注册资本由1709.4万元增至2011.06万元。聚光科技通过控股子公司杭州谱育持有谱聚医疗的股权比例由58.50%变更为49.72%,谱聚医疗仍属于聚光科技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  记者注意到,此次谱聚医疗引入的六家财务投资人中,太嘉杉和红杉瀚辰同为红杉系公司。其中,太嘉杉由太平洋人寿和红杉保慧分别持股99.0099%、0.9901%。粗略计算,在本次交易中,红杉资本将合计耗资1.86亿元。  交易完成后,太嘉杉和红杉瀚辰对于谱聚医疗的持股比例分别为7.97%,合计为15.94%。  值得关注的是,引入的财务投资人中,聚光合伙为聚光科技管理层跟投平台,尚待聚光科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之后设立,公司董事、董事长顾海涛拟任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  业绩大幅波动负债率猛增至62%  引入外部投资人,对于谱聚医疗而言,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并充实资本实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谱聚医疗的综合竞争实力,这也与聚光科技当前的经营困境不无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聚光科技成立于2002年,2011年4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2012年开始,聚光科技扣非净利润开始走下坡路,并连降两年。在此背景下,聚光科技试图借助外延式并购提振业绩。  2014年至2017年,聚光科技相继发起收购东深电子、吉天仪器、鑫佰利、安谱实验、三峡环保等多家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  随着多家公司并表,2014年至2018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2.47亿元、4.02亿元、4.49亿元、6.01亿元,实现快速提升。  但与此同时,并购标的业绩爽约,对于聚光科技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2019年,聚光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8.96亿元,同比持平,但净利润3981.34万元,同比减少93.38%,其扣非后净利润也遭遇了上市后首次亏损。除毛利率下降外,计提大规模商誉减值为公司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尽管次年随着毛利率上升以及出售安谱实验得以扭亏,但2021年,聚光科技营业收入37.51亿元,同比减少8.55%;净利润盈转亏至-2.32亿元,为公司上市11年以来首次亏损。  对此,聚光科技表示营收下降主要因安谱实验和无锡中科两家公司出表。同时公司研发费、销售费增长以及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也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一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同比减少4.16%,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5903.67万元、7238.91万元,同比减亏28.87%、16.6%。  聚光科技还存在较大的财务压力。截至2021年末,聚光科技的资产负债率由上年末的55.3%飙升至62.07%,今年一季度末为62.06%。  此外,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1.19亿元,长短期借款分别为10.48亿元、24.76亿元,资金缺口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聚光科技为谱聚医疗引入外部投资者,还设置了上市对赌条件。各方约定,谱聚医疗在本次增资交割完成后六年内未能合格上市,或者谱育科技或目标公司严重违反交易文件的约定且未能在投资方要求的时限内及时补救时,回购义务人可能须以投资方的增资款(即1.85亿)按照年化8%的利率回购本轮投资人的股权。聚光科技的控股子公司谱育科技,则是本次交易的回购义务人之一。
  • 福立仪器2017上半年营收3768万元 同比下滑1.94%
    p   8月29日,福立仪器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福立仪器营收为3768.77万元,较上年同期3843.93万元下滑1.94%,净利润为286.77万元,较上年同期673.38万元下滑62.63%。 /p p   截至2017年6月30日,福立仪器总资产为8649.09万元,较上年期末下滑8.64%,资产负债率50.77%,与上年期末基本持平。 /p p   报告显示,2017年1-6月份,主要经营指标与年初制定的目标尚有较小的差距,收入、利润均比2016年同期有下降,成本和费用控制同期比均有下降。受营改增影响,相比于2016年同期,2017年上半年税金及附加上升48.25%。 /p p & nbsp /p
  • 思林杰:延伸检测领域打开空间 十三项核心技术构筑三大技术壁垒
    近年来,受益于5G商用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信息通信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快速发展。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理论上传统仪器仪表所覆盖的领域模块化检测仪器均可触及。随着软硬件及核心算法等各类技术的不断提升,模块化检测仪器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逐年增加,电子检测仪器模块化趋势日益明显。 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林杰”)专注于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等工业自动化检测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的终端应用领域为消费电子领域。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亦未有以模块化检测仪器为主营业务的相关企业,其稀缺属性显露无疑。 深耕工业自动化检测领域十余载,思林杰凭借研发及技术优势成功推出了控制器模块搭配多种功能模块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苹果产业链自动化检测领域中得到应用,获得下游检测设备厂商的一致肯定。相较于传统检测仪器,思林杰的产品具有诸多优势,其在国内该领域处于行业强势地位。目前,思林杰核心产品在模组检测环节取得突破,开始涉足更多检测环节和领域,发展空间逐步打开,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一、电子检测仪器模块化趋势日益明显,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检测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思林杰主要从事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等工业自动化检测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终端应用领域主要为消费电子领域,归属于电子测试测量仪器行业中的模块化检测仪器。 近年来,受益于5G商用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信息通信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快速发展。 据观研天下数据,2017-2021年,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31.8亿美元、44.3亿美元、46.2亿美元、48.2亿美元、50.4亿美元,期间CAGR达到12.20%。随着计算机、总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增加仪器的功能和提升仪器的性能提供了可能,模块化集成仪器成为电子仪器测量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模块化检测仪器可以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理论上传统仪器仪表所覆盖的领域模块化检测仪器均可触及。相较于传统仪器仪表,模块化检测仪器具有三大优势。首先,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基于模块化产品的结构设计,模块化检测仪器能够实现多功能、多通道的协同控制检测,由此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其次,大幅降低整体检测成本。模块化检测仪器大幅减少了仪器的整体体积和硬件成本,同时可对部分检测量程进行裁量以避免功能的浪费,亦会降低部分开发成本从而降低客户整体检测成本。最后,检测方案灵活。由于模块化检测仪器采取模块化设计且保持接口统一,可以通过单独替换对应功能模块的方式即可满足高频率变化的检测需求,大幅降低由于检测需求变化导致的更换成本。随着软硬件及核心算法等各类技术的不断提升,模块化检测仪器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除半导体和电子、通信、国防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外,模块化的检测仪器还可以作为核心检测模块嵌入到其它的行业专用仪器内,比如化学分析仪器、生物医疗仪器等。整体而言,现阶段模块化检测仪器的渗透率偏低,以苹果产业链为例,目前苹果产业链中检测仪器以传统仪器仪表为主。随着检测仪器仪表行业模块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模块化检测仪器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目前,模块化检测仪器提供商主要以国外企业为主,其中美国国家仪器占据市场龙头地位。而国内从事模块化检测仪器行业的企业少,规模亦普遍偏小。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亦未有以模块化检测仪器为主营业务的相关企业。而思林杰在模块化检测仪器领域深耕多年,能够实现各种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产品的定制化量产,在国内企业中已经走在行业前沿,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发展前景良好。二、产品核心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延伸检测环节及领域打开发展空间深耕工业自动化检测领域十余载,思林杰为终端客户提供定制化检测服务,形成了以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为核心的检测方案。经过多年积累,思林杰现有产品具备了与美国国家仪器(NI)、是德科技(Keysight)等国外优势企业同档次产品相竞争的性能指标,具备不俗的性价比。据招股书,思林杰的数字万用表模块、电源模块、电子负载模块、音频测试模块、电池仿真模块等功能模块产品在核心技术指标方面已经达到国内竞争对手最高水平。同时,思林杰始终坚持将产品质量把控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了覆盖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思林杰所生产的产品品质和可靠性达到国外优势企业水平。据招股书及2022年年报,思林杰主营业务由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产品、机器视觉产品及其他等业务构成,其中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产品是思林杰的核心产品,主要包括控制器模块、功能模块、综合测试仪。2020-2021年,思林杰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9.01%、79.38%、85.48%。目前,思林杰主要通过控制器模块搭配各类功能模块销售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给客户,此方案设计相对灵活,被客户广泛接受。同时,近年来部分客户基于较为明确的检测需求,会直接采购思林杰的组合模块产品。历经多次产品迭代,思林杰现阶段第三代模块化架构已经相对成熟,统一的软硬件接口的功能模块型号已多达200多种并实现规模销售。同时,思林杰也在不断完善方案,并已经形成第四代和第五代产品的技术储备。随着思林杰对工业自动化检测产线的场景和需求的理解逐步加深,其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检测方案从原主要应用在PCBA功能检测环节拓展到模组检测环节。2022年,思林杰新产品综合测试仪(SG2336锂电池保护板测试仪)在模组检测环节实现规模销售,不仅为其业绩增长注入新动力,也标志着思林杰在模组检测、中高端检测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思林杰也已经开始涉足整机产品功能检测、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检测等环节。针对PCBA在线检测(ICT)、分立电子元器件及PCB检测、射频检测等检测环节的应用需求,思林杰亦进行了相关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此外,思林杰也探索实践模块化仪器作为关键测量模组的新应用场景。近年来思林杰探索出与专业的高端仪器设备厂商进行项目合作,为客户提供数据采集等关键测量模组。在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同时,思林杰积极拓展核心产品向汽车电子领域、5G通信领域、IC测试领域延伸,丰富业务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简言之,思林杰现有产品在核心技术指标方面已经达到国内竞争对手最高水平,产品品质和可靠性达到国外优势企业水平,性价比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同时,思林杰核心产品在模组检测环节取得突破,开始涉足更多检测环节和领域,发展空间逐步打开。三、背靠苹果产业链,取得国内外知名客户合格供应商资质从下游客户上来看,思林杰客户主要为苹果产业链企业,终端的检测需求来自苹果公司。2017年,在历经苹果公司对思林杰研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供应链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全面考察和认证后,思林杰取得苹果公司的供应商代码,正式成为苹果公司模块化仪器检测方案的供应商。从产品类型上看,思林杰相继研发的控制器系列、数字采样系列、数字万用表系列、电源系列、电子负载系列、音频测试系列等多达数十种系列模块产品已经通过苹果公司认证;从检测终端产品类型来看,自思林杰与苹果公司建立直接业务关系开始,其与苹果公司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的产品线从电脑、平板扩展至苹果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的全部类型。苹果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企业,对出厂产品的性能控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相应对产品的检测指标要求亦处于很高水平。思林杰在苹果公司供应链中形成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经验,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在思林杰产品得到苹果公司认证后,苹果产业链内的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会根据自身检测方案设计需求,自主选用具体的测试仪器模块并向思林杰采购具体产品。经过长期合作,思林杰的主要产品得到了下游检测设备厂商的一致肯定,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下游直接客户的良好反馈,又进一步促进了思林杰与苹果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直接合作。目前,思林杰已经完成了各种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产品的定制化量产,可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TWS耳机、手表等多类型终端产品的检测,基本覆盖苹果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的全部类型,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随着思林杰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方案在苹果产业链内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和采用,思林杰逐步开始拓展苹果产业链外的客户。近年来,思林杰也取得了诸如VIVO、脸书、东京电子、亚马逊等企业的合格供应商资质。思林杰能够为上述国内外知名客户供货,说明其在消费电子检测领域的行业地位。可见,思林杰与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中的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保持着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苹果产业链中重要的模块化检测仪器供应商。同时,思林杰也取得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资质,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四、研发投入占比超20%,十三项核心技术构筑三大技术壁垒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思林杰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团队建设持续加强。在研发投入方面,2020-2022年,思林杰研发投入分别为4,082.75万元、4,777.21万元、6,161.8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64%、21.50%、25.43%。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思林杰培育了一支研发经验丰富、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截至2022年末,思林杰拥有研发人员207人,占员工总数的54.76%,核心技术团队稳定。在产学研方面,思林杰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保持长期的科研合作,思林杰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由此,思林杰掌握了软硬件结合、多学科交叉的13项核心技术,主要涉及工业自动化软硬件集成、高集成度多元信号测试测量、产品在线机器视觉检测等领域。围绕上述核心技术,思林杰形成专利,完善以专利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在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产品微型化、模块化及集成过程中均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截止2022年12月31日,思林杰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91项。其中,思林杰2022年新增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以及软件著作权14项。在微型化方面,思林杰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硬件设计领域。思林杰嵌入式仪器模块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密度远高于传统仪器,在高密度设计情形下又不降低产品的功能指标,是微型化技术方面的核心壁垒。同时,思林杰在PCB设计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微型化后散热、降噪等系列技术难点。在模块化方面,思林杰控制器模块的技术壁垒体现在利用有限的硬件逻辑资源,通过核心算法同时实现多功能检测并对大量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在部分检测量程方面思林杰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不俗的技术壁垒。在集成过程方面,思林杰自主研发了固件自动生成工具和测试代码开发调试工具两类功能软件。上述两套软件工具合计包含200余种嵌入式仪器模块驱动软件、100余种数据报表模板,可以支持80余种仪器设备的互联控制、30多个厂家不同系统的适配,同时在Windows、Mac OS、Linux和统信UOS跨平台运用。荣誉方面,思林杰以模块化检测技术为核心的“高集成度智能工业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等7项科技成果均被权威单位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鉴定为达到先进水平,并获得“广东省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等荣誉。2022年,经过评选思林杰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的来说,思林杰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掌握了13项核心技术。围绕上述核心技术,思林杰构建了微型化、模块化及集成过程三大技术壁垒。五、营业收入稳增资产负债率逐年走低,募投项目有序推进得益于高质量、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交付,以及优质的客户资源和先进的研发技术,思林杰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检测领域优质的检测方案提供商。面对2022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地缘局势紧张、行业周期等多方面不利因素,思林杰营业收入仍然保持增长趋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思林杰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89亿元、2.22亿元、2.42亿元。同期,思林杰实现净利润分别为6,283.43万元、6,603.94万元、5,403.22万元。2022年,思林杰的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系电子材料缺货、成本上涨影响。在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思林杰重视对股东的回报。思林杰于2022年3月1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并于2022年6月8号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0元(含税),分红总额3,000.15万元。2023年3月31日,思林杰发布关于2022年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拟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3,000.15万元,占2022年净利润的比例为55.53%。支撑思林杰持续现金分红的底气是其逐年下降的资产负债率。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0-2022年,思林杰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8.06%、11.60%、4.41%。其中,2021年,思林杰资产负债率下降主要系应收账款保理到期终止确认短期借款减少、解除对赌协议相应冲回应付股权回购款6,500万元所致。2022年,思林杰成功踏上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净额为9.75亿元,使得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下降。目前,思林杰的募投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中。据招股书,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运营资金”。其中,“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募集资金2.67亿元通过对生产车间、软硬件条件进行升级和扩建,进一步提高思林杰的产能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满足客户对思林杰自动化检测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思林杰的嵌入式智能化仪器模块订单多为定制化产品,导致生产线需经常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思林杰仅有的一条生产线在调整产品时不仅占用大量生产时间,严重降低生产效率,也制约了其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截至2022年12月31日,“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2,271.91万元,项目进度8.52%,预计完成日期为2024年12月。据测算,该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净利润7,312.71万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募集资金1.61亿元,重点专注于针对自动化测试、高速数据总线测试、射频测试、IC测试四个领域,在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的同时,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截至2022年12月31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1,846.36万元,项目进度11.49%,预计完成日期为2024年12月。未来,思林杰将继续以研发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立足于工业自动化检测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且兼具性价比的创新产品。思林杰将深耕下游消费电子领域,向更多的检测环节进行拓展,同时向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5G通信领域、IC检测领域延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 博格华纳中国技术中心在沪开业
    3月22日,博格华纳(BorgWarner)中国技术中心在上海举办开业庆典。专程抵沪的博格华纳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孟天慕(Tim Manganello)表示,该技术中心是其全球规模最大的技术中心之一,将成为推动博格华纳亚太区,尤其是中国业务拓展的新引擎。   据悉,博格华纳中国技术中心于2008年10月23日奠基,总投资3600万美元,占地面积近4.26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的员工总数将增至400多名。   Manganello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去年虽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但是,博格华纳还是创造了保持赢利的惊人业绩。另外,博格华纳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8%,即便没有金融危机,这样的低负债率在全球零部件行业,也是比较罕见的。   谈到博格华纳抵御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Manganello认为,这得益于公司的客户多元化战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区业务波动对公司整体销售的不利冲击。作为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博格华纳的业务早已遍布欧亚。例如,在2000年,博格华纳66%的业务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只分别占其全球业务的18%和16%。但是,到去年时,美洲业务只占博格华纳销售总额的27%,已经不及1/3。同时,欧洲和亚洲业务所占的比重则分别增长到了50%和23%。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预计到2014年,亚洲在博格华纳全球业务中的比例,将增长到25%-30%。   Manganello相信,节能和减排是当前及未来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博格华纳主导产品的两大共性。博格华纳集团的业务分为发动机和动力传动两大集团,在发动机集团的众多产品中,涡轮增压器已逐步得到国内消费者认同。全球瞩目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是动力传动集团业务之一。有专家预言,传动效率高、操纵感舒适的DCT,有望成为未来变速器主流,这势必将给博格华纳创造新的业务增量。   Manganello补充说,除了配套传统内燃机汽车,博格华纳还为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成功开发了众多创新技术,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用电子驱动桥eGearDrive、高电压车载加热器及动力电池组冷却风扇模块等。其中,eGearDrive还列入了“美国PACE 2010最佳产品”候选名单。
  • 爱吉仁2017年上半年营收1183万元 净赚343万元
    p    爱吉仁(近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83.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2.47%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3.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6.23% 基本每股收益为0.18元,上年同期为0.05元。 /p p   截止2017年6月30日,爱吉仁资产总计为3076.58万元,较本期期初增长8.4%。资产负债率为12.44%,较本期期初17.18%,下滑4.74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121.51万元,上年同期为-40.26万元。 /p p   报告期内,爱吉仁实现资产总计3076.58万元,较上年期末增长8.4%,主要是因为本期盈利使货币资金及短期理财总额增加所致。 /p p   据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爱吉仁主营业务为高性能密封垫片、样瓶、瓶盖等耗材类实验分析器具的研发、生产、销售。 /p
  • 聚光科技收购安谱实验55.58%股权
    p   聚光科技公告,公司拟以28.2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000万股,募资不超过14.08亿元,用于收购安谱实验(832021)股权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股票今日复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聚光科技定增对象为李凯、姚尧土及创毅无限拟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其中,李凯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王健的母亲,姚尧土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姚纳新的父亲,二人均拟认购约4.79亿元。 /p p strong   2.3亿购新三板公司股权 /strong /p p   具体来看,聚光科技此次拟使用2.31亿元募投资金收购安谱实验55.58%的股权。 /p p   资料显示,安谱实验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3117.8万元,主要从事实验室用品,包括实验室用仪器、试剂和标准品、实验室耗材的批发、销售和生产。基于在实验室用品行业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知识储备,安谱实验同时为下游客户提供实验室用品的选型以及实验室技术方案的咨询、开发等服务。2014年,安谱实验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净利润2282.18万元。 /p p   公告显示,安谱实验目前的控股股东为夏敏勇,实际控制人为夏敏勇和江平,其于2015年2月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转让方式为协议转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聚光科技此次投资采用“先两次受让股权再增资”的方式。 /p p   其中,第一次受让股权是在各方签署的转股协议生效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夏敏勇和江平分别向聚光科技转让安谱实验596.12万股和14.32万股。 /p p   第二次受让股权是在各方签署的转股协议生效后且在夏敏勇辞去安谱实验董事及总经理职务满6个月后的二十个工作日内,夏敏勇和江平分别向聚光科技转让794.82万股和14.32万股。第二次受让股权完成后,并且于2016年4月15日之前,安谱实验的注册资本将增加838.80万元。 /p p   上述交易完成后,聚光科技将持有安谱实验55.58%的股权,安谱实验成为聚光科技控股子公司。 /p p   聚光科技表示,通过此次并购,公司获得了国内实验室用品领域产品种类丰富、客户资源广泛的业务平台,将完善公司实验室业务产业链,全面提升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平台化能力与盈利能力。借助于安谱实验的业务平台,将加速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向电子商务、互联网+等营销模式转型。 /p p strong   补血出于三大原因 /strong /p p   值得一提的是,聚光科技此次定增募资14.08亿元,但收购安谱实验55.58%股权仅用2.31亿元,而剩下的11.77亿元则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比达83.59%。 /p p   对此,聚光科技解释称,主要是出于三方面原因: /p p   一、环保行业发展及公司业务规模扩张带来的对营运资金的需求。2012~2014年、201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8.36亿元、9.41亿元、12.31亿元和2.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5%、12.61%、30.76%和5.71%。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p p   二、新的业务机会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公司以从环境与安全仪器仪表生产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为战略目标。在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公司面临新的业务机会,存在营运资金需求。 /p p   三、优化财务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公司自上市之后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和补充营运资金。2012~2014年、2015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31%、20.39%、27.45%和25.59%。公司资产规模逐年增长,借款规模逐步增加,偿债压力加大,公司利息支出大幅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增长迅速。 /p p   综上,聚光科技表示,公司利用本次定增的部分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能够有效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有利改善公司资本结构,缓解公司偿债压力、进一步提高公司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财务稳健性和防范财务风险。为未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及时抓住产业发展机遇,顺利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p p & nbsp /p
  • 上海神开2010年销售额4.43亿元 净利润仅增长0.87%
    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于2011年2 月22日上午9:00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星公路1769号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三楼会议室,以现场会议方式召开。   24日,上海神开股份发布2010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的主要经营指标与2009年相比有所增长,其中,2010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2,986,787.22元,比上年度的 426,365,788.57元,增长3.9%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0,494,160.04元,实现净利润78,345,058.38元,比上年度的77,666,398.81元,增长0.87% 2010 年末资产总额1,279,020,443.20元,比上年增加2.34%,负债总额169,823,523.59元,资产负债率13.2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24 %,基本每股收益0.36 元。   另外,在充分考虑现实各项业务基础、经营能力,在外部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无重大变化的假设前提下,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等因素,本着求实稳健的原则,提出2011年财务预算方案为:实现营业收入58,000万元,预计比2010年增长31% 营业成本36,700万元,营业利润10,500万元,预计实现净利润9,280万元,比2010年增长18.45%。   下属三家子公司201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上海神开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仪器有限公司等三家子公司2010年共实现税后利润69,900,349.04元,按10%的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留存,其余部分 62,910,314.13元分配至股份公司。   上海神开股份2010年年度报告其它具体内容略。
  • 月旭科技2017年上半年营收3757万元 同比增长56.31%
    p   月旭科技近日公布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757.0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31%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1.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73% 基本每股收益为0.2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25%。 br/ /p p   截止2017年上半年,月旭科技资产总计为7580.32万元,较本期期初增长10.50% 资产负债率为16.62%,较本期期初13.92%,增长2.7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205.57万元,上年同期为-439.30万元。 /p p   报告期内,月旭科技营业收入3757.02万元,较上年增长56.31%,主要原因是自主研发色谱柱产品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9.52%,SPE产品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09.45%,外购耗材及仪器产品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60.49%。 /p p br/ /p
  • 国家统计局:2023年仪器仪表行业营收10112.2亿元,同比增长4%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3.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发生营业成本113.10万亿元,增长1.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6%,比上年下降0.20个百分点。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7.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0%;负债合计95.57万亿元,增长5.9%;所有者权益合计71.79万亿元,增长6.2%;资产负债率为57.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3.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产成品存货6.14万亿元,增长2.1%。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6元,比上年增加0.04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56元,比上年增加0.20元。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2.4元,比上年减少4.9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81.5万元,比上年增加5.9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9.3天,比上年增加0.9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0.6天,比上年增加4.4天。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8%。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为10112.2亿元,同比增长4%,利润总额为1049.9,同比增长2.3%。行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4958.7-13.122386.4-7.27628.9-25.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1857.9-5.96316.01.12984.7-16.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723.52.83681.00.2554.56.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491.83.12234.91.1785.6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1067.8-1.5131357.5-1.46411.3-8.6仪器仪表制造业10112.24.07466.92.91049.92.3其他制造业1944.7-2.61604.2-2.4102.7-20.1……………………………………
  • 专注新型显示器件与存储器件检测 “小巨人”精智达IPO即将上会
    近日,深圳精智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精智达)更新了IPO招股书,公司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将于2022年11月16日上会,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此次IPO,公司拟发行2350.29万股,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计划募资约6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显示器件检测设备研发项目、新一代半导体存储器件测试设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作为国内优秀的检测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精智达将借助上市契机,持续优化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加强科研投入,积极实施新型显示器件检测设备业务和半导体存储器件测试设备业务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备受认可 大客户遍及行业龙头资料显示,精智达主要从事新型显示器件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以AM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制造中光学特性、显示缺陷、电学特性等功能检测及校准修复,并逐步向半导体存储器件测试设备领域延伸发展,相关产品应用于以DRAM为代表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制造的晶圆测试、封装测试及老化修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坚持研发导向、客户导向,致力于检测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作为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高端装备企业,公司建立了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应用服务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凭借多年的研发创新和生产、应用技术积累,公司一直把握行业客户对良率与效率提升的核心需求,与维信诺股份、TCL科技、京东方、广州国显、合肥维信诺等众多知名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成功应用于上述主要客户的多条量产产线中,助力客户提升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了国内新型显示器件厂商设备采购成本,有力推进检测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公司结合显示器件检测行业技术要求及客户需求特点,从实现检测、修复功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实践创新、自主研发,形成了检测设备领域的光学检测及校正修复、电学信号检测、精密机械自动化及控制、软件算法等技术,具备丰富的技术积累和量产经验。自进入市场以来,公司与下游客户深度合作,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积累了成熟的量产经验,不断突破了技术难点、完善了技术体系,截至2022年4月30日,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82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拥有已经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9项,并掌握了多项生产技术技巧、工艺控制参数等非专利技术。公司致力于先进产业技术探索,进行工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在国家推动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积极承担了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深圳市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新兴产业扶持计划、深圳市2020年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扶持计划等项目。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与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移动终端用电容式触摸屏通用技术规范》,推动触摸屏行业技术规范的制定。报告期内,公司荣获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链发展贡献奖”,这些成果和荣誉标志着公司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主业持续高增长 市占率大幅提升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精智达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719.63万元、28467.52万元、45831.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61% 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5万元、2861.27万元、6741.97万元,由此可见,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率已从2020年的41.74%下降至2021年的32.05%,净资产高达52991.51万元,是2019年的五倍。此外,公司盈利水平呈现大幅提升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净资产负债率由2019年的0.59%,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14.67%,提升超14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公司现金流整体保持充裕,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079.75万元、2451.17万元、7774.56万元,近两年现金流持续呈现大幅净流入趋势。在业绩表现向好之际,精智达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明显提升。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公司在2021年中国大陆AMOLED行Cell/Module制程检测设备厂商销售额排名第三,市场占比约13% 在Cell/Module制程检测设备的投资占比60%以上的自动光学检测及校正修复设备这一主要细分市场,公司产品在中国大陆保有量份额从2017年的3%提升至2021年的15%,位居业内第二。经检索并统计中国国际招标网中标结果公告,公司于2019-2021年中标国内AMOLED新型显示器件检测设备项目31项,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精智达以核心技术为基础,推出了覆盖新型显示器件Cell制程及Module制程的光学特性、显示缺陷、电学特性等功能检测及校准修复的各类设备,形成有较强竞争力且覆盖主要工艺节点的相对完备的产品线。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AMOLED检测设备领域并且布局较为完善的企业,凭借优秀的研发能力和可靠的产品品质,在光学检测及校正修复设备等多类设备市场均取得了稳定的份额,并且其设备技术能力也通过积累大量的设备生产制造经验得到持续强化。未来,公司将在保持已有的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之上,抓住新型显示器件及半导体存储器件产业的发展机遇,凭借公司在行业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丰富的研发人才资源、多年沉积的专业化解决方案,紧跟客户需求与发展趋势,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出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推进关键检测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同时,公司致力于高端装备行业客户信任、员工自豪的世界级企业,将不断扩大产业链深度和广度、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拓展销售市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 环境监测仪器企业雪迪龙2012上半年财报一览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本报告期末 上年度期末 本报告期末比上年度期末增减(%) 总资产(元) 1,109,924,749.32 434,006,959.63 155.7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元) 1,017,575,604.61 339,230,001.08 199.97% 股本(股) 137,472,800.00 103,092,800.00 33.3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元/股) 7.40 3.29 124.92% 资产负债率(%) 8.32% 21.84% -13.52% 报告期(1-6月) 上年同期 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总收入(元) 140,490,733.48 128,093,127.76 9.68% 营业利润(元) 33,518,550.20 30,916,418.88 8.42% 利润总额(元) 33,940,901.56 31,501,232.18 7.7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 28,849,766.33 26,674,176.27 8.1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 28,490,767.67 26,177,084.97 8.84%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24 0.26 -7.69%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0.24 0.26 -7.69%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4.16% 11.86% -7.7%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4.11% 11.63% -7.5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 -18,725,429.55 413,569.99 -4,627.75%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股) -0.14 0.004 -3,600%更多信息请参见:雪迪龙2012年半年度报告.PDF
  • 中机试验2017年度报告公布 收入年增长14.67%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机试验近日公布的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营业收入为1.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6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18.7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9.09%;基本每股收益为0.15元,上年同期为0.16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截止2017年,中机试验资产总计为3.31亿元,较上年期末下滑0.77%。资产负债率为40.16%,较上年期末40.85%,下滑0.69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288.19万元,上年同期为2527.5万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报告期内,中机试验营业收入为1.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67%,主要原因为中机试验加大了营销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合同额较去年大幅增长,且项目履约情况较好,实现收入增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研究资料显示,中机试验致力于高端工程试验设备、自动化校正校直设备、智能装配生产线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同时依托试验设备的制造与研发优势,为客户提供力学计量、试验仪器校准及力学测试等服务。 /p
  • 这家新三板上市仪器公司上半年业绩亏损241万元
    p   8月7日消息,北裕仪器(838239)近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30日,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85.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09%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1.3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3.78% 基本每股收益为-0.23元,上年同期为-0.26元。 /p p   截止2017年6月30日,北裕仪器资产总计为1925.0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5.05%。资产负债率为6.02%,较上年同期4.79%,增长1.23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305.09万元,上年同期为-315.57万元。 /p p   报告期内,北裕仪器实现营业收入585.23万元,相对于同期增长108.09% 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新产品便携式抽滤器BCL-100实现了批量销售和公司贸易收入增加。 /p p   据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北裕仪器是一家专业从事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及其配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主营业务为实验分析仪器产品中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及其配套产品。 /p
  • 晶华光学2017年营收5.3亿元 业绩亏损3444万元
    p   5月2日消息,晶华光学近日公布的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营业收入为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43.94万元,较上年同期2408.58万元由盈转亏 基本每股收益为-0.32元,上年同期为0.23元。 /p p   截止2017年,晶华光学资产总计为7.09亿元,较上年期末下滑2.68%。资产负债率为48.94%,较上年期末45.03%,增长3.91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348.59万元,上年同期为6004.8万元。 /p p   报告期内,晶华光学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18.59%,主要是人工成本上升,工资费用增加386万元 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车载产品的研发,研发费用增加637万元 以及为了满足客户订单的需求,购置了较多的设备,折旧摊销费增加186万元所致。 /p p   据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晶华光学主营业务为精密光学仪器、精密光学部件、车载影像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p p br/ /p
  • 北裕仪器2017年营收2016万元 净赚228万元
    p   4月23日消息,北裕仪器(838239)近日公布的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营业收入为2015.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23%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3% 基本每股收益为0.21元,上年同期为0.19元。 /p p   截止2017年,北裕仪器资产总计为2762.45万元,较上年期末增长21.90% 资产负债率为17.52%,较上年期末4.79%,增加12.73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218.21万元,上年同期20.02万元。 /p p   报告期内,北裕仪器2017年营业收入为2015.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23% 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市场推广和销售力度,公司营业收入中主营业务收入仪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98%所致。 /p p   北裕仪器是一家专业从事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等实验分析仪器及其配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主营业务为实验分析仪器产品中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及其配套产品。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