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月球车

仪器信息网中国月球车专题为您整合中国月球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月球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月球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月球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月球车话题讨论。

中国月球车相关的资讯

  • 安光所助力“玉兔”月球车光谱仪定标
    记者2日从安徽光机所采访获悉,该所研究成果随&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升空,将为&ldquo 玉兔&rdquo 月球车有效载荷-红外成像光谱仪定标。   2日凌晨,实现中国人千年奔月梦的&ldquo 嫦娥三号&rdquo 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据悉,&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ldquo 玉兔&rdquo 月球车将对月面环境开展巡视探测。   据介绍,这辆中国首个登陆月球的巡视器上搭载着安徽光机所光学遥感中心为红外成像光谱仪研制的定标器漫射板部件,将实时为该载荷进行精度校正,为月面科学数据的准确获取提供技术支持。   红外成像光谱仪是&ldquo 玉兔&rdquo 号月球车用于获取月表信息的主要载荷之一,可以同时获取巡视区图像和整个太阳反射波段的光谱信息,其科学数据可用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分析,对中国月球环境探测与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安徽光机所光学遥感中心承担&ldquo 嫦娥三号&rdquo 有效载荷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定标技术研究及其科学数据的模拟验证工作。通过三年攻关,突破了漫射板部件光学特性测量以及在热真空、极限高低温、紫外辐照、月尘污染、振动冲击等月面航天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2012年,科研人员在中科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ldquo 嫦娥三号&rdquo 红外成像光谱仪科学数据获取的模拟验证工作。   据悉,待&ldquo 玉兔&rdquo 月球车开始巡视探测,定标器将与红外成像光谱仪等载荷一同运行3个月球日,届时定标器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永久地留在月球上。
  • 玉兔号月球车超期服役 科学仪器运转正常
    日前,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4日在澳门表示,6日&ldquo 玉兔号&rdquo 月球车将进入第十个月昼工作期,目前其4台科学载荷&mdash &mdash 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运行正常。    &ldquo 而着陆器目前的身体状态也非常好。&rdquo 吴伟仁说。   月球车,也称月面巡视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自动移动,完成探测、采样、运载等任务高度集成的航天器,是在月球上完成零距离科学探测任务的重要平台。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经过10年艰苦攻关,我国成功研制出首个月球车。经过全球征名后,我国首个月球车被命名为&ldquo 玉兔&rdquo 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ldquo 玉兔&rdquo 号实现了全部&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国产率达到100%。   &ldquo 玉兔&rdquo 号月球车重约140千克,呈长方形盒状,太阳翼收拢状态下长1.5米,宽1米,高1.1米,有6个轮子,周身金光闪闪。按照专家的形容:它是肩插&ldquo 太阳翼&rdquo ,脚踩&ldquo 风火轮&rdquo ,身披&ldquo 黄金甲&rdquo ,腹中&ldquo 秘器&rdquo 多。   &ldquo 玉兔&rdquo 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它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怀揣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ldquo 四大宝贝&rdquo 。   全景相机。全景相机实际是两台相机,它们距离20多厘米,从不同的角度看目标,立体成像。这两台相机都是彩色的,目的在于判断出一些有色彩的光谱。全景相机的工程任务是对着陆器以及上面的国旗进行成像,科学目标则是对月球表面形貌进行探测。   测月雷达。通过它,可以在月球车行走过程中测量月壤厚度。测月雷达主要用于月壤厚度的测量以及月球月岩浅层结构的测量,设计的可探测深度是几十米。   红外成像光谱仪。它可以在红外和短波红外两个波段工作,其中红外波段可以非常精细地观测光谱,判断不同的物质。在月球车行进过程中,光谱仪能沿着行走方向成像,并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它主要是通过X射线来分析月球矿物质化学成分,当需要探测时候,就主动发出射线。   &ldquo 玉兔&rdquo 搭载的全景相机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全景相机作为巡视器有效载荷,在嫦娥三号工程中,除拍摄着陆器上的国旗外,同时也承 担着随巡视器月面巡视勘测的工程任务和获取月表巡视区的三维图像的科学任务,具有环境适应性强和彩色成像、分辨率高等多个特点,可以实现从3米到无穷远的 清晰成像。   &ldquo 玉兔&rdquo 的&ldquo 腹部&rdquo 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以探测到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层的结构和100米深的次表层结构,这个是国外没有做过的。通过测月雷达并 集合其他载荷探测的成果,我国可以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集形貌、成分、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剖面,建立起月球区域综合演化动力学模型。   &ldquo 玉兔&rdquo 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可以同时获取巡视区图像和整个太阳反射波段的光谱信息,其科学数据可用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分析,对我国月球环境探测与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ldquo 四大宝物&rdquo 之外,&ldquo 玉兔&rdquo 还搭载了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是人类首次把望远镜架上月球,极紫外相机则将首次从月球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观测。   月球上的环境可算极端,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此外,着陆之后还很可能扬起月尘,这些都会影响仪器正常工作。因此,探测器着陆后一天左右,要 等到所有的月尘都落下来,才会打开极紫外相机的外罩和月基天文望远镜的舱盖。对着陆器和月球车来说,怎么防月尘是设计和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比 如,极紫外相机安装在着陆器顶部,因此设计有一个外罩,一方面为了防月尘,另外,这个盖子本身带一个热源,可以在过月夜的时候盖上,保证内部的适当温度。
  • 中国月球车身怀绝技 携十八般“武器”到处探测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它虽然个头小,但是据说本领特别强,会玩超高空软着陆绝技,能在月亮上自由漫步,能聪明地绕过石头前进,还携带十八般‘武器’到处探测……”小航天迷姚悦礼满脸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对于这个11岁的孩子而言,能有机会和“探月科普营”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进8月15日嫦娥四号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还能和嫦娥四号月球车亲密接触,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玉兔”姊妹10月“成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嫦娥三号月球车是嫦娥四号月球车的“小姊妹”,前者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叫“玉兔”,后者的昵称该叫什么呢?这无疑是从现场的小航天迷到场外很多人在冥思苦想的问题。不过,想应征,给嫦娥四号月球车起名,必须注意征名仪式上公布的时间和程序。据介绍,从8月15日征名活动启动之日起,参与者就可提交自己心仪的名称。到9月上旬,从提交的名称中遴选前十强;接下来通过网络票选,评出前三名,在通过终评加权,确定三甲。10月上旬,按照程序报批后,公布征名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如果应征成功,成为嫦娥四号月球车命名者当然是一种莫大荣耀,但是难度显然很高,从公布的征名活动要求就可见一斑,除了提交的名称要“符合国家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之外,还要具有时代性、延伸性和较好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还要符合中国探月工程理念和工程特点,文字简练,便于记忆,易于传播。由此不难发现,深谙传统文化,具有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通晓探月知识信息等是在征名活动中胜出的必要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温控防护大升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是征名仪式现场引人瞩目的明星,这是其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单纯从外观来看,嫦娥四号月球车与姊妹嫦娥三号月球车“玉兔”颇为类似。对此,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在现场做了说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继忠介绍,一方面,嫦娥四号月球车基本保持了“玉兔”的相关特点;另一方面,针对月球背面复杂的地形条件、中继通信新的需求和科学目标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它被做了适应性更改,其有效载荷配置也进行了适当调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温度控制防护方面,为了保证所有设备在月夜零下180摄氏度的环境中不被冻坏,专门配置了同位素热源为仪器设备供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更好迎战昼夜极热极冷的月面环境,是嫦娥四号月球车升级提高的重要方面之一,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吸取了“玉兔”当年的教训。2014年2月10日,由于巨大温差的影响,“玉兔”据信出现线路异常,在月夜休眠后遭遇唤醒难题,之后虽然“苏醒”,但是“带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月面的表现。除了温度控制防护之外,嫦娥四号月球车还针对线路方面,进行了设计改进和试验验证,切实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科学载荷方面,嫦娥四号月球车延续了“玉兔”当年探月国产“三大件”,即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和测月雷达。除此之外,嫦娥四号月球车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与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测仪,这将是人类探月史上首次在月表开展这项探测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载重量方面,嫦娥四号月球车总重量约140公斤,是到目前为止全球最轻的月球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12月静待飞天吉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今年5月21日,“鹊桥”中继卫星成功发射,目前正工作在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它正如其名,像一座桥梁,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可以提供地月中继测控和数传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按照计划,嫦娥四号任务将于今年12月实施,届时,它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在“鹊桥”支持下,进行月面巡视勘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人类虽然多次登月,但没有达到过月球的背面,甚至人类的探测器也不曾在那里降落过,只是绕月飞行的时候,对月球背面进行过远距离扫描、拍摄和观察,获得的信息相对较少。这使得人们对嫦娥四号即将进行的月球背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充满了期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同时,这也给嫦娥四号任务的实施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吴伟仁所说的那样,由于目前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环境和月表情况了解较少,着陆器需要具备很高的自主导航和避障功能,来自主寻找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着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对嫦娥四号的巡视器也就是月球车来说,也是一样,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困难探索前进,并取得勘察成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嫦娥四号任务的实施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的起点,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于国斌对该任务顺利实施充满信心的同时,进行了更远的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于国斌透露说,根据计划,2019年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其核心任务是月面采样返回,具体来说,就是在月球表面采集约两公斤重的月面土壤等样品,并将其带回地球。要完成该任务,就意味着必须突破月面起飞的上升器技术和进入月球轨道后的轨道器交会对接技术,它们也是实现中国载人探月梦想的保障和前提。 /p p br/ /p
  • NASA即将推出的月球车的第一台科学仪器交付
    一种可以揭示月球土壤成分的科学仪器已经抵达美国宇航局位于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准备整合到美国宇航局的挥发物调查极地探测漫游车(VIPER)中。VIPER计划于2024年底由Astrobotic的格里芬着陆器交付给月球南极,作为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近红外挥发物光谱仪系统(NIRVSS)仪器(发音为“神经”)具有光谱仪 - 一种观察材料发射或吸收的光以帮助识别其成分的设备。在月球土壤中,这意味着检测存在哪些类型的矿物质和冰,如果有的话。科学家预测NIRVSS可能会检测到冰冻的水冰,二氧化碳,氨和甲烷。NIRVSS还能够确定它可能遇到的任何氢的性质。在月球上,氢可能属于水分子或其近亲羟基,或者只是以氢原子的形式存在 - 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有用的资源,有助于人类对月球和深空其他部分的长期探索。了解月球氢的性质也说明了氢本身的起源,并且可以深入了解月球上水的起源和演变。“很高兴看到NIRVSS安全地从埃姆斯前往约翰逊,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那里设计,建造和测试 - 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越来越接近收集月球上的科学数据,”VIPER项目科学家Tony Colaprete说,NIRVSS首席研究员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VIPER任务在那里管理。“在四台科学仪器中,NIRVSS计划并且需要首先到达,因为它位于漫游车的腹部。NIRVSS的到来是VIPER团队为准备2023年初开始的漫游车建造而划掉的众多早期建造任务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艾姆斯,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迪纳的蜜蜂机器人公司的团队将继续测试和检查中子光谱仪系统(NSS),质谱仪观测月球操作(MSolo)以及风化层和新地形探索冰钻(TRIDENT)。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的一个团队将继续开发漫游车飞行软件,该软件将用于交互式操作漫游车并从地球上近乎实时地进行科学研究。
  • 玉兔二号打开月球“隐秘角落”,科学仪器再立新功!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月球的浅层结构记录了大型撞击事件和岩浆喷发的次数、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时序关系,是写下月球三十多亿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记本”。但迄今为止,人类对其认识仍十分有限,它犹如等待探索的“隐秘角落”。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们在月球车上搭载了许多科学探测仪器,其中的探月雷达为我们“解剖”月球、了解月表下面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家基于玉兔二号前3个月昼雷达探测数据,获得月球背面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结构的重要发现和认识,翻开月球演化“日记”的全新一页。北京时间9月8日,这项研究成果在《自然· 天文》上发表。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 三十多亿年演化的“日记本”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月球的演化与小行星撞击密不可分,科学家试图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分析来获得小行星撞击的历史。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已经了解,小天体撞击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但长期内部的地质构造活动抹除了其早期演化的大部分痕迹,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十分困难,而月球上较好地保留了这些记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介绍:“月球质量较小,很早就停止了内部活动,因此月表的撞击坑以及撞击坑溅射物堆积剖面是了解月球演化历史的很好的视角,也可以为我们认识地球的早期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为小行星撞击假设出一幅幅“高能画面”。例如,月表物质被“撞”出来并向四周抛射,在近距离形成连续的溅射毯,在远距离形成不连续的溅射条纹。一些大型撞击事件还可能引起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与溅射堆积物的互层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月球表面遭受普遍和强烈的小行星撞击改造,因此,月表物质是不同撞击事件溅射物的混合。溅射物的石块大小和堆积厚度又与撞击事件的规模和距离相关。此外,岩浆喷发的次数、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分析月球浅层结构获得。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也就是说,月球浅层结构原封不动地记录下小行星撞击的“画面”,形成一本行球演化的天然“日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黑科技”助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阿波罗计划”通过在月表钻取月壤样品及月震仪探测等方式,尝试“看清”月球浅层结构。但钻孔样品深度仅2米、而且钻孔位置有限;月震波的方法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识别月球浅层的精细结构。即使结合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及小撞击坑溅射物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也只能间接获取一些粗略特征。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怀抱玉兔二号抵达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中的冯· 卡门撞击坑,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随即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为探测人类向往已久的月表浅层结构,中国科学家在玉兔二号上搭载了足够先进的“黑科技”——测月雷达。着陆器和月球车携带了更加先进的探测设备,它不仅可以利用粒子激发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 /strong /span 和其它许多设备来实时分析月球表面土壤、稀薄大气中的化学成分,还能通过安装的测月雷达来探测月表下方深达330米处的地质情况,然后把探测数据传回到地面,给科学家们分析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雷达由2个频率通道组成,其中高频通道探测深度约50米,用于探测月壤及其下伏溅射物的高分辨结构,低频通道探测深度可达约500米,用于探测可能存在的厚层状溅射角砾岩层和玄武岩层等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1ae471bd-2668-4aa2-8920-ca2c0e3505dc.jpg" title=" 图片1.png" alt=" 图片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在此之前,作为玉兔二号的“前辈”,嫦娥三号依靠测月雷达开展了“边走边探”的工作,完成了首幅月球浅层结构剖面图,揭示了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并发现了一种新的岩石类型。基于这些发现,科学家揭示了该区域的火山活动历史。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3个月昼的数据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期待,和玉兔二号一起“爬山”的雷达发回令人振奋的数据。2019年3月13日,玉兔二号完成3个月昼工作,进入第三个月夜,累计行走163米。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收到数据后,科研团队和载荷研制团队立即投入研究工作中。作为论文三位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海负责数据处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斌为测月雷达设计师、负责厘定原始数据,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祝梦华则负责撞击坑模拟。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经过地质解译,玉兔二号所到之处的浅层结构剖面清晰地展现在科学家面前。着陆区的浅层结构由上往下分为三个基本单元:单元1总厚度130米,为临近多个撞击坑的溅射物堆积和底部的玄武岩角砾层;单元2总厚度约110米,为多次喷发的玄武岩层;单元3总厚度不小于200米,则为着陆区北部的莱布尼兹撞击坑的溅射物。同时,高频雷达信号揭示了单元1上部的精细结构,最顶层30多米厚的物质主要是来自芬森撞击坑的抛射物。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ca997f6-bd61-430d-b167-fce2f8666d74.jpg" title=" 图片2.png" alt=" 图片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玉兔二号所到之处浅层结构剖面(课题组供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这表明,玉兔二号所探测的月面物质并不是充填冯· 卡门撞击坑底的玄武岩,而来自芬森撞击坑。同时,雷达剖面还揭示,着陆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撞击溅射堆积和多期次玄武岩浆喷发充填。这些新发现对于认识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月球内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后续探测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表示,期待后续探月工程能搜集到更多来自月球背面“隐秘角落”的信息,以帮助科学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记”。 /p p br/ /p
  • 航天“重器”取名难 中国特色名字受追捧
    图为“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如何为其成果命名,颇受民众关注。近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的外观公布,同时向全球征集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而此前,“玉兔”月球车、“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命名,都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深受民众喜爱。  ● 取名字难度不小  航空航天技术是世界高端科技之一,中国每一次航天技术成果都会受到全世界瞩目。所以,给航天技术成果起一个有内涵的名字,难度不小。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东方红”命名,不仅是因为它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能通过电波将音乐传回地球,更因为那个时代这个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国人民的希冀,传达出了东方雄狮崛起的追求。  37年后,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诞生,标志着航天事业又迈进一大步。这一次为它起名时,人们回到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灵感:最终,它被命名为“嫦娥”。“嫦娥奔月”是一则浪漫的神话,绕月卫星有如此美丽名字打破了普通民众认为航天科技遥不可及的印象。  到了2013年,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则吸引了更多人参与。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一个名称,穿越古今,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此后,越来越多的航天成果采取了向公众征名的形式,而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则最受多方喜爱。比如去年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就是从万千征名中筛选出来的,以期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  ● 特色名字受追捧  像“玉兔”“悟空”这样富有特色的名称,使原本高深的航天科技成果变得生动可爱了起来。“玉兔号”月球车还开通了微博,引来粉丝超过60万。 “玉兔”会不定期在微博上“卖萌”,发送在月球探测的数据,给网友讲解航天知识。今年7月31日,其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时所发送的一条微博,更是收获了2.5万条回复,网友纷纷表达不舍之情。有网友留言说:“今天看到消息说你服役结束了,满满的难过。辛苦你了,小兔子!今天起,你也是个民族英雄!”  从特色名称到航天成果“人格化”,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航天科技。近日火星探测工程征名启动后,立刻引发网友热议。大家集思广益,希望能再一次为航天成果取一个响亮的名号。在网友的创意中,既有“玄奘”“韩非子”“庄子”这样取自中国古典历史人物的名称,也有“长征”“进取”等象征时代精神的名称。更有“洪荒一号”“风火轮”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创意名称。  从刚启动的火星探测器征名以及此前航天成果的最终命名来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称最受欢迎。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认为,火星探测器网上征名活动,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 征名提升自信心  每次对航天科技成果的命名,实际也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宣介。  邓文卿表示,航天科技发展是硬实力的体现,征名活动则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又将对推广科技实力影响产生正面作用。同时,征名在精神层面还能够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说,为航天科技成果起一个好名字,不仅可以体现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丰富情感,更可以向世界宣介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中国形象。可见,航天成果的命名很有讲究,也很有意义,其本身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又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 嫦娥三号探测器大揭秘:携带多种激光仪器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第二步&ldquo 落月&rdquo 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12月份择机发射,它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从嫦娥三号着陆器中释放的月球车还将完成中国首次在月表的巡视探测。   昨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启动为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全球征名的活动,要求名称体现探月理念和月球车特点。参与者除了要选好名称,还要提交一份不多于300字的创意说明和背景阐述,每人最多允许提交5个方案。从昨日开始到10月25日,参与者可以提交方案,11月上旬,将确定最终入选名称。部分获奖者将有机会免费亲临西昌发射中心现场观摩嫦娥三号发射。   目前,包括月球车,以及嫦娥三号着陆器等组件,都已经被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嫦娥三号已经进入到了发射前在前方发射场的调试、测试、准备阶段。   一、嫦娥三号探测器揭秘   看着像辆车 实为机器人   正在向全球征名的月球车将跟随年底择机发射的嫦娥三号&ldquo 着陆探测器&rdquo 展开对月球表面的探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这不仅是我国第一辆月球车,且全部为中国制造,国产率达到100%。   嫦娥三号探测器   二、长相:身背太阳翼 脚踩&ldquo 风火轮&rdquo   月球车的专用名称叫做&ldquo 月面巡视探测器&rdquo ,设计质量是140公斤,由移动、结构与机构、导航控制、综合电子、电源、热控、测控数传和有效载荷等分系统组成。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月球车1:2的模型,从模型上看,它的大脑袋上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两侧为太阳翼,尾巴上很多天线,右后侧是导航相机和全景相机。它脚踩六个&ldquo 风火轮&rdquo 似的移动装置。腹部的&ldquo 秘器&rdquo 最多:包括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月球车并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长着轮子,能够适应恶劣空间环境并开展空间科学探测的航天器,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高智能的机器人。   据了解,月球车驶下着陆探测器后,可通过地面遥操作控制和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等开展长期的科学探测。   三、落月靠"3只眼"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ldquo 绕、落、回&rdquo 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在&ldquo 绕月&rdquo 阶段,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为嫦娥卫星研制了&ldquo 激光眼&rdquo &mdash &mdash 激光高度计,为我国首幅全月面三维图提供了高程,相当于地球上的海拔高度。即使在无可见光的月面环境下,激光计也能&ldquo 拍摄&rdquo 自如。   但比起距离月面一两百公里外的绕月,零距离接触的落月对激光测距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我国探月初期,嫦娥卫星对月发射一束激光,在月面形成的&ldquo 激光足印&rdquo 约有120米方圆范围,而嫦娥三号激光测距的&ldquo 足印&rdquo 将小到米级,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可实时监测嫦娥三号着陆器距离月面的高度。   除了这束&ldquo 大激光&rdquo ,&ldquo 嫦娥&rdquo 还有一道灵敏度极高的&ldquo 小激光&rdquo 。当&ldquo 嫦娥&rdquo 向月面释放着陆器,着陆器将在接近月面时,通过激光三维成像,进一步&ldquo 观察地形&rdquo ,获取正下方图像。如下方不适合降落,它就马上换一块地方,确保着陆点相对更为平坦。这种接近&ldquo 现场直播&rdquo 的实时成像需在数秒内完成,为此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制的三维成像系统采用了多源激光并扫、实时成像方法,这种实测方式是在着陆月球时首次应用。   两只&ldquo 激光眼&rdquo 之外,&ldquo 嫦娥&rdquo 另有一只&ldquo 红外眼&rdquo &mdash &mdash 红外成像光谱仪。这台仪器置于俗称&ldquo 月球车&rdquo 的月面巡视器上,当巡视器从着陆器中驶出,便开启这一关键探测设备。这只&ldquo 眼睛&rdquo 不但能在可见光范围获得上百个光学波段的图像,还能用来探索可见光之外的&ldquo 光&rdquo ,捕捉月球物质资源放出的红外线光谱。因为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ldquo 红外图谱&rdquo ,红外成像光谱仪以极高的光谱分辨率&ldquo 拍摄&rdquo 月表物质,并能通过计算机直接将物质分门别类。   对于登月任务以及其后实施的返回任务,卫星发射重量越轻越好,因此&ldquo 嫦娥&rdquo 严格控制体重。相关项目负责人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王建宇透露,此次星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只有5公斤多,是&ldquo 嫦娥&rdquo 3只眼中最轻的,而机载的同类光谱仪重量可达百公斤。今后,这种超轻型成像光谱仪器还能用于火星、小行星等更遥远的深空探测任务。   四、性能:耐极限温度 能爬坡越障   月球车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以及从正150摄氏度到负180摄氏度,温差超过300摄氏度的极限温度和环境。工作时的舱内温度可以控制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上50摄氏度之间。   月球车凭借六个轮子可实现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   &ldquo 月面松软、崎岖不平、障碍物很多。月球车能够对月面环境和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月球车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rdquo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说。   五、作息:大干3个月 一觉14天   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多,月球昼夜间隔相当于地球上14天。李本正说,月球车具备月球表面环境的生存能力,该休息的时候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又能自动唤醒重新工作。据新华视点消息,月球车在月球上是连续工作14天,然后&ldquo 睡&rdquo 14天再重新工作。   在月球表面巡视的3个月中,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它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人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神秘的月亮。   六、月球车探月过程:   1、动身   今年12月,中国将在西昌卫星中心用长征-3B增强型火箭发射&ldquo 嫦娥三号&rdquo 。   2、着陆   当&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完成发射、飞行到达月球时,着陆探测器采取不同制导方式,从距月面15公里处开始动力下降,经过主动减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等飞行阶段,实现路径优、燃料省、误差小的安全着陆。   &ldquo 到达月球轨道后,月球车将由着陆器背负,由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射器控制,通过各种光学、微波等敏感器测量,在月球表面百米高度上进行悬停和平移,以规避岩石和深坑等障碍,选择最佳着陆点缓慢降落月球表面。&rdquo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   3、准备   着陆器为月球车充电,对月球车进行初始化 之后月球车与地面建立通信链路,控制连接解锁机构解锁,走上转移机构 着陆探测器将控制转移机构运动到月面,月球车驶离转移机构,开始勘查。   4、勘查   为期3个月,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 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 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
  • 专家详解嫦娥三号仪器与科学任务
    12月1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邹永廖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上各自携带了四台仪器,主要是为了完成三大科学任务。邹永廖还介绍称,港澳台科学家积极参与了探月工程,相关数据分三类公布,任何人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   有记者提问,嫦娥三号着陆器与月球车今后分别将进行哪些科学探测?有什么样的特点?香港科研机构参与了哪些探月工程的联合研制工作?嫦娥三号获得的数据和科学成果是否可以供两岸三地的学术机构共享?   邹永廖介绍称,在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上各自携带了四台仪器,主要是为了完成三大科学任务:一是对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探测和研究,二是对月球的物质成份以及一些有用资源的勘察与研究,三是利用着陆器的平台,开展月基光学望远镜的观测和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探测。概括起来说,整个嫦娥三号任务就是观天、看地和测月。   15日嫦娥三号成功着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到16日9点半左右,嫦娥三号的八台科学仪器已经有五台科学仪器开始工作了,其中一台降落相机在降落过程中已经开展工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主要是获取在整个降落过程不同的高度&mdash &mdash 从3公里左右一直到降落在月面的照片,完成了对降落期进行拍摄的工作 15日月球车和着陆器搭载的地形地貌相机也拍摄出巡视器的前貌 全景相机是打开的第三台仪器,也完成了对着陆器的拍摄工作 第四台开始工作的仪器就是测月雷达,主要是通过两个通道来获取月表浅层结构中的科学信息,它在15日晚上已经打开,效果非常好。16日上午9点半左右,月基光学望远镜已经开机,图像很清楚。   在三大科学目标中,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全景相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测月雷达、红外光谱议这六台仪器主要完成测月的两大科学任务。还有两台科学仪器,月基光学望远镜主要完成利用月球独特的平台进行对天观测 另外一台主要是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成像。   邹永廖透露了三大类科学仪器的特色:巡视器在行走过程中,通过全景相机获得分辨率很高的地形地貌照片 利用测月雷达获取月壤层30米和月表浅层结构100米的精细结构,分辨率分别是厘米级和米级 利用搭载在月球车机械臂上的探测仪器&mdash &mdash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来获取探测点的主要元素 利用另一台红外光谱议获得矿物成分,这样月球车就能最终完成科学探测任务了。   邹永廖表示,科学仪器要获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物质成份和浅层结构为一体的综合地质层面的科学信息,科学家们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这个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说,中国是首次建立这么好的一个研究平台,相信科学家们通过获取这些数据并开展研究,有望在月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做出一些贡献。   邹永廖还介绍称,月球车的设计寿命是3个月,一个特色是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探测。嫦娥三号着陆器上安装了一台独特的极紫外相机,它的波段在30.4纳米。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特别是其大尺度的结构和大动力学机理的研究,是目前天体物理学和空间天气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焦点,国际上发射了很多地球卫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嫦娥三号着陆器的极紫外相机有三个特点:一是定点对地球等离子体的探测 二是对地球长时间观测,这是由于月球的白天有14天左右 三是对地球等离子体层成像。相信通过对这些探测数据的研究,将有利于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并最终应用于空间天气的预报方面。   邹永廖还表示,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巡天观测,对一些有价值的天体进行长时间观测,以对天文学最基础的在强磁场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过程技术进行研究,这是在科学上未来要开展的。   邹永廖介绍称,自开展探月工程以来,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科学家们都积极参与,我们是一直欢迎的,也支持他们参与我们的工作。比如在嫦娥三号团队里就有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及其团队,参与了由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承担的地形地貌相机指向机构的研制。容教授及其团队在嫦娥五号任务中还承担了不少工程任务。此外,在2006年成立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家专家委员会的时候,有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科学家参加进来,他们也参加了2010年国家大力支持的研究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邹永廖最后表示,中国国防科工委曾专门制定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科学数据发布政策,有A、B、C三类,A类是直接参与研制的单位以及相关人员 B类是中国科学家应用委员会成员 C类是全世界的科学家用户和科学爱好者。在数据研究期间,作为承担工程地面应用系统任务的国家天文台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应用和研究,向这些科学家发布了超过50个TB的数据,有300多个用户和研究团队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已经向全世界公布了,任何人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数据。
  • 嫦娥三号将携多种仪器落月 实现多项首次探测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第二步&ldquo 落月&rdquo 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底择机发射。记者从4日举行的首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上获悉,即将软着陆月面的嫦娥三号将携带多种&ldquo 独门武器&rdquo ,实现多项首次探测。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嫦娥三号着陆器上除了装配有各种照相机外,还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观测恒星、星系和宇宙。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的干扰,近于真空状态,没有各种人为活动和污染,也没有全球性磁场,因此这台望远镜将&ldquo 看&rdquo 得更远更清晰,可能会有一些新发现。   他介绍说,着陆器上还有一台极紫外相机,也是首次在月球上应用,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体变化进行监测,反映地球的环境变化。   嫦娥三号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自主&ldquo 行走&rdquo ,进行巡视探测。欧阳自远表示,在月球车上除了各种照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外,还在车底安装了雷达,将探测月球地表以下100至200米左右深度的地下结构。   嫦娥三号2008年2月立项,目前已完成研制建设工作,飞行产品基本就绪,探测器系统完成总装、各种大型试验和出厂评审,将于今年底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此外,中国科学家正在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论证工作,并正在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有专家建议,中国应尽快实施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计划。
  • 嫦娥三号携8台仪器 实现3大探月任务
    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ldquo 长征三号乙&rdquo 运载火箭成功将&ldquo 嫦娥三号&rdquo 探测器发射升空。&ldquo 嫦娥三号&rdquo 是探月工程&ldquo 绕、落、回&rdquo 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按照计划,&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将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共搭载8台尖端科学载荷,用以完成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月空间和月表环境探测与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这叁项科学任务。着陆器将搭载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月球车将搭载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   月基光学望远镜,是国际上首次在月面开展天文研究的新领域,有望取得创新性研究结果。月球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天文观测场所,可以完全避开大气影响,获得极高精度的观测数据。同时,月球大约28天(地球日)才自转一周,可对一个目标开展长达300多小时的持续跟踪。   极紫外相机,则将首次实现国际上在月面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极紫外成像。在月面可以从整体上探测太阳活动、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体层的影响,同时具有多天连续观测的有利条件,能极大提高中国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   专家形象的比喻,月基光学望远镜是站在月球看太空,极紫外相机则是站在月球看地球。月球车上搭载的测月雷达,则是另外一种科学探测,它集合其他载荷探测成功,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月球集形貌、成分、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剖面,建立起月球区域综合演化动力学模型。
  • 把太空“搬到”实验室里 没有什么难题是他们破解不了的
    空间站里,中国航天员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空间站外,中国航天的探索脚步也在稳步前行。由蔚蓝星球飞向浩瀚星空,从月球挖土到着陆火星,中国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而这背后都离不开未来空间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深海探测、深地资源探采等领域,未来空间产业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带你去看,各个高校实验室在未来空间技术中如何跑出新赛道。土槽实验室:体验火星上的“脚感”中国航天向着未知的太空,不断刷新着纪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向月球和火星发射探测器。今年6月,嫦娥六号更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探测器着陆月球,并完成相应的月壤采样,这一过程中对降落地的地质土壤结构提前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研究中,就有来自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的助力。眼下,这支团队又在为未来星球车的设计展开新的研究,一起走进他们的实验室。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有个很接地气的实验室——土槽实验室。土槽实验室里,这些红色的土壤是仿真火星壤,走在上面就能体验火星上的“脚感”。土槽实验室里正在模拟未来星球车在火星上可能遭遇的“路况”。在松软的火星壤上行驶,面对高度超过20厘米的障碍物,却根本难不倒这台四驱车。通过车轮上的传感器,科研人员可以精确分析星球车在不同环境中运行的情况。每一次的数据收集,都将为星球车的“智能大脑”提供数据。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邹猛:天上的一个动作,你在地上基本上就是成千上万次实验来积累的。火星的表面更复杂,它除了有这种沙土的地面,它还有这种大量的石块分布的地面。在月面上这种情况很少,月面上主要还是以沙土地面为主。这个看上去和月球非常相似的环境,是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纯手工”打造的仿真模拟测试场。科研人员白天挖坑,晚上实验,他们要在几乎没有光照的环境中,对星球车的“智能大脑”进行训练。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生 申彦:说到底我们这个事情就是一个挖坑,月球车遇到坑它应该如何走。我们挖的坑是服务于我们未来的月球车,在月球南极这样一个纯黑暗条件下的行驶。从“搬砖”到“挖坑”,从星球车的车轮系统到整车智能系统,科研团队都已经进行了多次迭代。想在地球上对火星车和月球车进行实验,首先需要的就是模拟星球土壤。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 李秀娟:现在我们在做模拟火壤、模拟月壤,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为深空探测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保障。这些标记着不同尺寸、不同地区的矿物颗粒,都是科研人员一锤一铲制作出的星壤的模拟“大数据”,它们为这场奔赴星辰大海的“旅行”提供了支撑。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 李秀娟:模拟月面的地面环境,然后让巡视器或者相应载荷的车在我们模拟月壤表面来进行通过。它遇到石块、遇到障碍物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我们及时进行调整,以便于我们在月球上也能应付一切我们所能预见到的困难。通过对月球、火星土壤力学的研究,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已经取得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今年6月,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取回月壤,这项重大创举中就有吉林大学这支科研团队的身影。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邹猛:嫦娥六号在月球表面挖土之前要“触月”,我们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根据“触月”的压痕来判断土的一个软硬程度。如果土软一点,我们这铲子适当地可以稍微多挖一点点。从地球到太空因地制宜培育创新沃土“挖土”,可以说是吉大这支科研团队的“看家本领”,团队所在学院叫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简称农机学院。近年来,瞄准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学校因地制宜,协调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新赛道。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吉林大学近年来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农机团队向深空探测华丽转身,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锐:我们农机团队是做松软地面研究,做水田、沙漠研究。真正的月球、火星的表面介质和沙漠是比较接近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从地面力学跨越到行星力学的桥梁。面对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吉大农机学院成立专项课题组,打破传统的科研育人模式,组建起包括地面力学、仿生学、材料、机械等专业交叉融合团队,对星球车的车轮结构、移动系统和星球土壤环境展开全方位的基础研究,并开展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从地面到深空,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走出了一条新的赛道。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研究方向是塑料模具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设计,为服务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中心调整方向,从民用领域的研究拓展到深空。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 刘虎:这个实验平台可以实现多场景月面环境真实模拟,包括辐射、高低温的模拟,对我们后期航天面窗材料的性能评估,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实验条件的支持。出舱活动,无疑是航天员“太空出差”中最具考验的环节之一。直面太空极端环境,航天面窗需在极高温和极低温的极端环境下保持其性能的稳定。为了破解难题,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力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周兵:这是一根铁棒,它的重量是10千克,这个铁棒和航天面窗样品的距离是1米。垂直降落时大概会产生100焦的能量,这相当于太空中的陨石对面罩(航天面窗)冲击的能量。这个试验来检验面罩(航天面窗) 对陨石的抗冲击能力。向着星辰大海接力出征,郑州大学已参与三代航天员面窗产品的研发制造。从太空出舱时间18分钟延长至8个小时,科研团队的不断攻关,让中国的航天面窗有了更长的寿命,更高的安全可靠性。跨越千里为卫星打造3D“眼镜”因地制宜,向新而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杭州开设了研究院,主动打破高校传统学科组织模式,以长三角先进制造集群为牵引,加快产学研转化。他们研发的偏振相机,也已经出差太空,让中国的卫星看见更多维的世界。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先进视觉研究所,一场计算成像实验正在进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先进视觉研究所全职博士后 王越:如果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想拍摄地球家园的立体图像,总共需要几步?第一步,拍摄目标场景的第一幅视角图;第二步,移动到数公里之外,拍摄目标场景第二幅视角图;第三步,带入我们计算模型之中,合成三维图像。但是如果想要更加快速实现三维成像功能,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计算偏振三维成像相机。我们的计算偏振三维成像相机,只需要在单一视角下,拍摄目标场景的四幅二维强度图像,利用其中人眼看不到的偏振数据,带入我们的计算模型当中,就可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三维成像功能。不久前,这支团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计算偏振三维成像相机”,随东海一号卫星进入了距地500公里外的太空,我国首次实现星载对地目标的实时被动三维成像。如今,有了这台相机,在太空就可以给地球做“CT”。这是一张喜马拉雅山脉二维图像,通过计算偏振立体成像算法,团队成员恢复出了它的高精度立体轮廓信息。而将这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副院长 张海宾: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往往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科研成果怎么样适应企业或者市场的需求;第二个可能就是资金的支持。从西安奔赴杭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根据长三角特色产业集群,设立了包括先进视觉研究所、卫星互联网研究所在内的6个研究所,同时联合东部地区的行业头部企业和优势科研院所,三年的时间已与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27家,撬动企业研发投入6.3亿元。去年杭州亚运会,由西电杭州研究院打造的空中安防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副院长 张海宾:从校本部的话,我们老师主要的工作在于科研的研发,不管是技术领域研发,还有我们应用成果的研发。那么对于杭州研究院,我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把学校的成果能够面向长三角,然后进行落地转化。
  • Pittcon 2010展览会即将召开
    Pittcon 2010展览会将于3月1日至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橘郡会议中心举行,届时将会有947位(2月3日数据统计)制造商、分销商展出其实验室科学分析仪器,为工业、高校和政府部门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及解决方案。本次展会将突出强调分析和光谱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还包括生物化学、医药科学、药物发现、纳米技术、环境分析、法医、食品安全和国土安全等领域。   最新参展商信息可详见参展名单或参展说明。   Pittcon 2010是一次国际性的展览会,其中约20%参展商的总部位于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英国。展览会占地495,579平方英尺,包括有1,991个展台,37个会议室,还特设有新参展商、生命科学、实验室信息及绿色角落这4个展区。今年,Pittcon展览会将会迎来117个新展商(详情请见www.pittcon.org)。   Pittcon 2010展会上的亮点:   Scarab 机器人月球车   在科技园区,将会展出由Rover Initiative(月球车计划)研制开发的Scarab 机器人月球车,该项目获得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和NASA Glenn研究中心共同资助。今年,参观者还可在大屏幕电视上预览到参展商展出的产品及服务。   此次展会,将提供蓝色和灰色两块海报展示区(会议地点将定于最后议程中)   展览时间为上午11:00至下午2:00,星期一至星期四允许参会人员参观展台和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会。   Pittcon展览会董事长 Jon Peace先生   当问到今年展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时,展览会董事长Jon Peace回答到:“为了我们的参展商和与会者,我们将不断评估每一项工作,为Pittcon展会增光添彩。我们竭尽全力去落实参展商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他还补充说到:“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我们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但是,我们坚信今年的匹兹堡展览会依然会凭其丰富信息量、高产出率、价值体验为每一位出席者带来丰厚回报。”   关于Pittcon   Pittcon® 是关于分析化学和应用光谱学匹兹堡会议的注册商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非盈利的组织,该会议由匹兹堡光谱学会和分析化学协会共同主办。Pittcon是每年度实验室科学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及展览会。Pittcon科学教育基金受益于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所有人群。Pittcon每年都会捐赠近100万美元,用于科学设备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实习生经费、老师和教授的奖励经费、以及对公共科学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补助。更多信息请浏览www.pittcon.org。
  • 黑龙江省1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记者从黑龙江省科技厅获悉,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14日在北京举行,黑龙江省共有1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   在公布的获奖项目中,专用项目获奖2项,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哈尔滨工程大学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都是第一完成单位 通用项目获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4项,分别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纤维/树脂浸润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项目,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三峡全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研制”项目,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   黑龙江省2011年获国家奖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纤维/树脂浸润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   专用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完成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猪主要繁殖障碍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L-乳酸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实现无燃油燃煤电厂的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三峡全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研制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专用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完成单位)
  • 首个源于中国数据的月球仪亮相
    11月13日,“嫦娥再奔月,华夏续新曲——嫦娥工程科学对话”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主任、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兼副台长、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刘晓群,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左维四位嘉宾畅谈嫦娥探月经历。在活动现场,刘晓群将第一个源于中国人自主数据的月球仪赠送给国家科学图书馆。   据刘晓群介绍,该月球仪是探月工程一期的科学成果之一。他说,嫦娥一号有效载荷质量较高,超额完成任务,获取了月球南北两极的图像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出全月面数据,再加上激光数据,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制作出了该三维数据月球仪。   刘晓群介绍说,该月球仪有三大特点。其一,数据源于我国自主的月球探测工程。此前也有月球仪,但数据都不是中国的数据。其二,该月球仪数据量比较丰富,标注了比较著名的在月面着陆或者撞击的位置,包括嫦娥一号受控撞月的位置等。其三,该月球仪特别注意到了颜色问题。此前的月球仪跟地球仪比较像:陆地是黄的,海是蓝的,而且都是平面的。该月球仪首先不是平面的,颜色也作了特别设计,更接近人们看到的月球。   李春来向公众首次展示多幅虹湾局部影像图以及嫦娥二号在奔月过程中拍摄的图片,并向公众讲述了此前公布的虹湾局部影像图的选择过程。他说,虹湾比较平坦、比较单调,没有什么特色,发布图的时候既要展示虹湾的整体面貌,又希望好看,有点观赏性,所以就比较“犯难”。他说,选择降落点的时候希望地面很平坦,而科学展示的时候希望很复杂,“所以我们很纠结”。
  • 褚君浩院士:智能时代红外技术怎么玩
    红外测温眼镜、与运动员切磋的发球机器人……当褚君浩院士一一展示这些先进技术成果时,观众席上总是传来阵阵惊呼。日前,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培养”为题进行分享,他分析了智能时代大趋势和技术态势,结合新材料与红外技术新发展,讨论物理大数据的获取与认知等核心技术及其在空天技术上的应用。这些技术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有一次,褚君浩想吃个苹果当早餐,一切开才发现里面的果肉烂掉了,而利用短波红外2-4微米成像,就能透过果皮观察到苹果里面的状况,这就是实时感知的现实运用。褚君浩说,“吃个苹果也要红外成像,我当时想,别人肯定会说我这个老先生是书呆子。”但他相信,这些技术早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褚君浩是中国自主培养的首位红外物理博士,风云四号卫星、嫦娥三号月球车光谱仪、祝融号火星车的幕后英雄。他被称为“心系科普的院士”,这些年,他到许多中小学、偏远地区做过讲座,把科研智慧、科学精神带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褚君浩院士。复旦大学供图引力波、电磁波......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看不见的“波”,频率、位相、偏振、波长,利用不同波段探测器,可以看到不同信息,通过高分辨、高灵敏、全波段、高功能、智能化的传感器转化为大数据,依托超大规模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器件,实现高分辨率凝视成像。给大气做CT、探测爆炸物、利用非接触式光谱方法识别肿瘤是否恶性,褚君浩做了个有趣的比喻,“这就好像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有三只眼的二郎神,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想什么、要做什么。”“未来也许或有这样一种眼镜,我戴上之后,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座诸位的衣服是什么材质,是棉花还是羊毛。”褚君浩介绍,目前智慧分析技术已经做出许多贡献——遥远的天外,“玉兔号”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对星球表面进行探测;为桥梁做“健康检测”,通过声发射波形和频谱判断桥梁是否存在内部损伤,帮助人们防灾避险。能否实现极致、新需求驱动下实现创新?基础研究结果能否实现应用?褚君浩认为,这是新需求下探测技术的三大发展趋势。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能够做得更好吗?褚君浩对着台下几百位青年学子说:“科学精神其实就是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我们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他说,科技创新兼具灵感的瞬间性、方式的随意性、路径的不确定性,因此更要求在思考中,自由畅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科学仪器助力月球样品研究:月球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和地质所海外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亚历山大涅姆钦(Alexander Nemchin)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对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开展了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分析,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相关研究论文《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这是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刘敦一研究员与涅姆钦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车晓超博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  嫦娥五号任务采样位置设计在了月表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区域,通过表取和钻取两种形式采集到共1731克月球样品,经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评审,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审核,并报国家航天局同意,今年7月12日,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共计31份向13家科研机构发放。  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一直是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此前关于月球样品的研究成果并未发现月球存在比29亿年年轻的岩浆活动。科学界期盼能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中获得更年轻的岩浆事件结果,以完善月球岩浆演化历史。  研究团队用详尽的微区原位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SHRIMP)定年数据和坚实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数据,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  目前,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第二批月球样品发放工作按程序开展,相关科学成果将及时发布。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2011中国科交会集体亮相
    11月6日,2011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长沙巡回展在长沙高新区麓谷会展中心开幕,核高基、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集体亮相,其中包括数十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终端、真空机械手、沃Phone和Ophone手机操作系统、国产高档数控装置及系统、CO2捕集驱油及埋存技术模型、大型先进压水堆CAP1400模型、MBR强化脱氨除磷及污水回用工艺模型、三系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结核病诊断产品、创新药物、C919大型客机模型、月球车模型等百余项展品。   此次科交会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既是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又是科技成果交易的平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开幕式,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分别讲话。   此次展览是继3月份在北京举办“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和7月份在北戴河举办巡回展之后,重大专项成果第一次在中部地区集体亮相,吸引了大批长沙市民前来参观。
  • 201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入选
    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等。   三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既体现了与以往改革思路的继承发展,对实践中先行先试的经验予以肯定,又结合经济领域改革的大方向,突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设计。   &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实现月面软着陆   12月14日21时11分,&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实现软着陆。这将开创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多项&ldquo 首次&rdquo 。月面软着陆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勘察二者同时进行并有机结合,将获得比以前更有意义的探测成果 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测月雷达实测月壤厚度和月壳岩石结构 首次在软着陆地点利用数据转发器精确测定地月间距离,进行月球动力学研究 首次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外天体的月基甚低频射电干涉观测,进行太阳射电爆发与空间粒子流、光千米波辐射&hellip &hellip   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   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运-20是中国研制的最大的飞机,其成功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大飞机国家。   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20大型运输机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该型飞机首飞后将按计划继续开展相关试验和试飞工作。   &ldquo 天河&rdquo 超级计算机再夺冠   6月中旬,在德国莱比锡&ldquo 2013国际超级计算大会&rdquo 上,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跃居第41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首。其峰值计算速度达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达每秒3.39亿亿次。这是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夺冠之后,中国超级计算机再次夺冠。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内存总容量1400万亿字节,存储总容量12400万亿字节,最大运行功耗17.8兆瓦。据天河二号工程副总指挥李楠研究员介绍,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000年,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较之上届&ldquo 状元&rdquo 美国&ldquo 泰坦&rdquo 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计算速度是它的2倍,计算密度是它的2.5倍,能效比相当。   神十进行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   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号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   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有4个:   一是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性能   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首次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该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15日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美国科学家霍尔曾发现霍尔效应和反常霍尔效应。在一个通有电流的导体中,如果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电子的运动轨迹将产生偏转,从而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导体两端产生电压,这个电磁输运现象就是著名的霍尔效应。而在磁性材料中不加外磁场也可以观测到霍尔效应,这种零磁场中的霍尔效应就是反常霍尔效应。其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这将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进步的进程。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重大突破   8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将体细胞制成多潜能性干细胞。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动物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进行&ldquo 重编程&rdquo 获得&ldquo 多潜能性&rdquo 。邓宏魁团队的方法则更简单和安全。   该成果将为未来细胞治疗及器官移植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极大推动人类&ldquo 克隆&rdquo 组织和器官治疗疾病的医学研究。这一重大发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决定和细胞命运转变的机制,使人类未来有可能通过使用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直接在体内改变细胞命运。   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10月26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发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外国提供的历史,为及时应对新型流感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该病毒疫苗种子株已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的安全性雪貂评价实验。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毒疫苗株各项基数指标均符合流感病毒疫苗株的要求。   该成果的领衔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介绍,课题组于4月3日收到H7N9病例咽拭子样本,并成功分离获得一株H7N9禽流感病毒。随后,联合课题组采用国际通行的流感疫苗种子株制备方法,通过反向遗传技术,以PR8质粒为病毒骨架,与自行分离的病毒株进行基因重排,并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   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6月,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于6月6日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而频率的变化情况取决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是物理学上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的&ldquo 拉曼散射&rdquo 。&ldquo 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的信息,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谱的谱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正如通过人的指纹可以识别人的身份一样,拉曼光谱的谱形也就成为科技工作者识别不同分子的&lsquo 指纹&rsquo 光谱。&rdquo 这项研究对了解微观世界,特别是微观催化反应机制、分子纳米器件的微观构造和包括DNA测序在内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4G牌照发放助力信息消费升级   12月, 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颁发了4G牌照。此举预示我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通信时代,将对包括用户网速、语音通话、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带来深远影响。据预计,到2014年,4G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会接近1亿部,并拉动15%的消费需求。   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此次4G牌照的发放打破了电信和联通对于固网牌照的垄断,实现了三大运营商固网+移动的格局。
  • 红外成像光谱仪为嫦娥四号探测与研究保驾护航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f6ecdf60-26f2-46c4-9e49-d11e1e7dc460.jpg" title=" 201911117400730.jpg" alt=" 20191111740073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来源: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嫦娥四号探测器拟着陆于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在多台科学有效载荷中,红外成像光谱仪是唯一一台服务于月球矿物组成探测与研究的科学仪器,将获取毫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月壤高光谱图像及红外光谱数据。”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成像光谱仪副主任设计师徐睿说起有效载荷红外成像光谱仪如数家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一台能够感知人眼无法察觉的红外光谱的成像探测设备,其安装在月球车正前方,就像一只敏锐的眼睛,将仔细察看月面的矿物组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徐睿进一步解释说,红外成像光谱仪光谱范围0.45 ~ 2.40微米,光谱分辨率2 ~12纳米,具备在轨定标及防尘功能,能适应-20~+55º C工作以及-50~+70º C存储的温度环境,重量小于6公斤,是一台高性能、轻小型、高集成的仪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红外成像光谱仪采用新型分光技术——射频驱动声光可调滤光技术,新型电机——超声电机,两者均由嫦娥三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实现在轨首次应用。相对于嫦娥三号,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后,通过内部软件不断迭代,当前单次获取月表光谱信息的时间周期缩短了一半,探测效能与定量化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月球化学演变研究的科学家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巡视器与着陆器分离后,红外成像光谱仪择机工作。”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成像光谱仪主任设计师李春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依靠巡视器的移动能力,到达指定科学考察点时,红外成像光谱仪对月球车前方0.7m的月表进行精细光谱信息获取,为月面巡视区矿物组成分析提供科学探测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红外成像光谱仪由可见近红外的成像光谱仪、短波红外光谱仪及定标防尘组件高度集成而成,具体包括声光调制分光光学系统、超声驱动定标防尘隔热一体化组件、轻型复合结构、数据获取及处理模块,主控系统等。其中定标防尘组件对于红外成像光谱仪就如同相机的镜头盖,在光谱仪不工作的时候,它自动关闭,在对系统隔热保温的同时,保护光学不被月尘污染。需要月面探测时,定标防尘板全部打开,获取月表的光谱图谱科学数据;而定标模式则是将定标防尘板开启至水平位置,以太阳作为定标源,监控仪器状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任务立项之初,基于嫦娥三号的设计与在轨数据成果情况,就提出了保持接口与硬件设计沿用,软件优化升级的产品研制技术路线,尽可能的利用近年来声光调制光谱探测研究的技术积累,提升嫦娥四号产品的在轨探测能力。李春来带领研制团队,严谨了落实每一步优化的技术状态,将飞行件产品性能调整至最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承担光谱仪的系统定标工作的徐睿表示,光谱仪的研制过程就好比生产了一把“尺子”,而定标则是为“尺子”刻上精确的刻度,这样产品才能为科学家所用。 /p
  • 美海底18米深建实验室 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两名宇航员、一名海底工程师和一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将会置身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宝瓶座海底实验室,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8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计划于近期展开一次海底实验,模拟执行太空任务。届时,两名宇航员、一名海底工程师和一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将会置身于佛罗里达东海岸的海底,模拟执行太空任务,从而检验外太空探测的新理念,掌握更多有关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进行工作的知识。   美国宇航局5月4日宣布,将于本月10日开始进行第14次海底实验,为期14天。这次实验是NASA名为“极限环境任务实施”(NEEMO)项目的一部分。   加拿大宇航局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是此次海底实验的领导者。克里斯是一名资深宇航员,有过多次太空行走经历。从本月10日起,克里斯将带领其他参加实验的人员,在“宝瓶宫”海底实验室体验太空生活环境,展开模拟执行太空任务的实验。   据悉,美国宇航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Key Largo附近的海底建立了一个名为宝瓶宫(Aquarius)的海底模拟实验室。这个能容纳6个人的实验室能够训练宇航员在模拟的环境下熟悉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训练。宝瓶宫模拟器长14米,宽3米,装备有全套的设备,位于海面一下18米。借助于这个模拟器,宇航员不必要再等候轮到登上航天飞机或者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机会去体验太空生存环境。   本月10日开始的此次海底模拟实验,将会利用海床模拟其他行星的表面和低重力环境。为准备此次海底实验,2009年10月潜水员在宝瓶宫模拟器附近放置了着陆器、探测车和模拟机械臂的小型吊车。   模拟执行太空任务   据悉,执行此次海底模拟实验的成员将会在宝瓶宫海底实验室内生活、进行模拟太空行走、操纵小型吊车来移动实验室,这同在外星球上搭建宿营地非常相似。   当潜水员执行操作并检测这些技术时,将会为美国宇航局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反馈。预计在此次的海底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会从着陆器上取下一个模拟月球车、从着陆器上取下少量荷载并模拟将一名失去行动能力的宇航员从海床转送回舱内。   据了解,此次试验的着陆器和探测车模拟器同美国宇航局考虑用于未来行星探测的着陆器和探测车大小相仿。模拟着陆器的宽度比一辆校车的长度还要大,几乎是其三倍高。宽13.7米,高8.5米,有一个3米高的吊车。模拟探测车比一辆SUV稍大,高2.4米,长4.3米。   训练海中溅落   哈德菲尔德2001年4月份航天飞机执行STS-100任务时,执行过两次太空行走任务,操纵国际空间站的Canadarm2机械臂。1995年他还在STS-74任务中,执行过大量操纵航天飞机Canadarm的任务。其他参加此次海底实验的人员包括,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兼太空飞行医生托马斯-马斯伯恩,“月球车”副项目经理安德鲁和科学家史蒂夫-夏贝尔。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詹姆斯和内特-本德是建设外星球露营地的技术人员,他们将会提供工程技术支持。   在宝瓶宫实验室内时,实验小组将会进行生命科学实验,主要关注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此次实验还将对自动开展工作展开研究。也就是说,实验中将会有一段时间成员间的通信和任务控制中心的通联将受到限制,这中状况在未来人类探索火星或月球时也将会遇到。   据悉,宝瓶宫实验室归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操作运行。
  • Nature:2022,这些事儿必须关注!
    2021年即将进入尾声。近日,《自然》对2022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预测。新冠肆虐:变异毒株是焦点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已经两年多了,仍然看不到尽头。目前全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好地了解、应对在11月底快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变种——奥密克戎。早期研究结果表明,疫苗在对抗奥密克戎时效果较差。科学家仍在争分夺秒地寻找更多关于感染该病毒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信息。2022年,科研人员和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的人员将继续监控新冠病毒新变种的出现,持续监测新冠病毒对康复者的长期影响。此外,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口还未接种疫苗,如何使低收入国家负担得起疫苗,以填补全球疫苗覆盖率中的巨大缺口,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疫苗研发:有望多点开花疫苗研发人员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疫苗,以预防快速变异的新冠病毒感染。明年可能会出现针对特定病毒变体的信使RNA疫苗(mRNA)。而基于蛋白质的疫苗是更常规且相对成熟的疫苗,今年许多该类型的新冠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此外,基于DNA的新冠疫苗,造价比mRNA疫苗低,而且无需冷藏储存,有望成为适合低收入国家接种的疫苗。而针对包括艾滋病、疟疾等的疫苗研发也有望取得进展。重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工”近年来处于停机维护状态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计划于明年6月重新开始运行。LHC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紧凑介子线圈探测器进行了升级、扩展。这将使它们能够从每秒4000万次的质子碰撞中收集更多数据。此外,分别位于日本、意大利、美国的4个引力波探测器将开始新一轮观测;美国耗资7.3亿美元的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预计于2022年初开始运行。飞天:各国计划造访月球由航天机构和私人公司建造的轨道飞行器和着陆器组合计划在2022年登月。美国宇航局将发射“阿尔忒弥斯1号”轨道飞行器,这是对该发射系统的首次测试。该系统旨在最终将宇航员带回到月球表面。此外,印度将开展第三次登月任务,将搭载自己的月球车,尝试第一次软着陆;日本将同样尝试首次在月球上进行软着陆;俄罗斯的目标是发射“月球25号”着陆器;韩国将通过“探路者”号月球轨道飞行器开启月球探索之路。新探测器:探寻火星生命的痕迹明年9月,俄罗斯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联合任务ExoMars,将把欧洲航天局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探测器送往火星,在那里寻找生命的痕迹。同时,中国计划继续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并安排了从天文和地球观测到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细菌生长影响等1000多项太空实验。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在行动受今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的激励,世界各地的代表将于明年11月齐聚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下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研究人员明年将对COP26上的承诺进行监督,比如减少煤炭使用和减少甲烷排放等。新目标: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将于明年4月25日至5月8日在昆明举行。
  • 中国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视频公布!快来看看里面有哪些仪器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首个月球样本实验室视频公开,目前已经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可以接收嫦娥五号返回舱带来的月球表面样品。据央视新闻报道,该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实验室写有“安全解封、科学处理、妥善存储”的标语,展现了实验室对于月球样本处理全程的严谨操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63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b2c3a383-004f-4bfa-81f8-d4520e32cfe5.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841.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841.png" width=" 463" height=" 26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63px height: 25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af61b38-60a4-40c5-b660-263a92701482.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814.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814.png" width=" 463" height=" 254" /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进入实验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多台真空手套箱(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844.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点击进入手套箱专场 /strong /span /a ),上面标注了表取样临时储存装置、钻取样临时储存装置等因为月球取样时是真空的状态,为保证解封时压力相同,整个过程要在真空环境下进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62px height: 1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cf32f3b8-efee-4c74-b058-1cc05747d0d3.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931.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0931.png" width=" 262" height=" 150"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813e8bd-ee73-41e8-9695-bd679bafcdd6.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1115.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1115.png" width=" 304" height=" 152"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4px height: 152px " /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随后视频切到了密度分析试验台,里面是分析天平(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57.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点击进入天平专场 /strong /span /a )以及密度分析仪(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77.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点击进入密度分析仪专场 /strong /span /a ),为测量月球样品的密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79px height: 3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04afc8f1-ebfa-4758-b0e7-afd629efa10a.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1048.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201215151048.png" width=" 579" height=" 323" / /p p dir=" ltr"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视频公布的内容有限,月球样品实验室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被揭开,后续仪器信息网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期待! /p p dir=" ltr" br/ /p
  • 当选院士的规则还应该“进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其遴选过程中有关“高官”和“高管”是否应该当选院士的争论也已经尘埃落定。   按照常理,增选院士本来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事情,非专业人士基本无缘置喙。像现在这样,院士增选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件事,成了公共舆论的焦点话题,这绝非是院士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而只是说明在院士的身上附加了太多的专业以外的东西。   现行的院士制度,始于前苏联。这个制度,是“镶嵌”在苏维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系列国家制度中的一个“子体系”,契合于“举国体制”和国家“赶超型”的战略部署。在这样的社会制度背景下,院士的标准相对简单。因为在科学上、在工程技术上,其所谓成就,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谁能说研究垃圾处理技术的价值就一定低于登月技术的价值呢?谁又能说研究人脑神经的科学价值就一定高于研究昆虫神经的科学价值呢?所以,在科学技术的“科”与“学”、“技”与“术”没有高下之分的时候,哪个“科”、哪个“学”,什么“技”、什么“术”满足了“赶超型”的“举国体制”之需要,那么,这些领域中的学者、专家就可以被“选拔”为院士。   科学,其“学”固有深浅之别,但“科”本无高下之分。但正是有了这样的国家选择,也正是有了适合于如此国家选择的院士,苏联人就不得不在仰望星空对着那个载着加加林的宇宙飞行器高呼“乌拉”之后,低下头来唯恐人后地排进购买卫生纸的长队并惴惴于能否如愿……所以,在苏维埃制度下,院士的标准,其实既不是科学的标准,也不是技术的标准,而是国家战略选择的标准。有了这样的院士标准,谁当选、谁候选,就都是少数“肉食者谋”的事情。   显然,把这样的制度沿袭至当今的中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这样的制度就既丧失了其原初的意义,又没能形成新的激励功效。显见的事实是,在当今中国,广大公众对科学、对技术、甚至对国家选择战略的认知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以往,评判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标准也日趋多元,并未把国家的选择定于一尊。在标准多元的条件下,像过去那样遴选院士,实际上已经日趋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其过程就必然破绽百出。   环顾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其科学家组织、医学家组织、工程学家和专家组织等等,无一不是松散型的非政府组织,加入组织采取自愿加推荐原则。这种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研究方向、以挑战既存理论和规则为进步标志的专家型非政府组织,完全没有必要搞成比那些以认同统一政纲为加入条件的政党还要严密的组织。为了加入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组织而致弊端丛生,这本身既违背科学精神,又是一种“反技术”的操作。   如果说院士是一种荣誉的话,那么,这种荣誉应属于有志于、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所有人,而不应该把科学技术分为“冷门”和“热门”,并由此形成有违科学精神的荣誉垄断。不论什么“院”,都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向所有科学家、技术专家开放。在这样的组织中,研究月球车、火星车的科学家能够享有荣誉,而致力于校车研究甚至垃圾车研究的专家也应该享有同样的荣誉。
  • 7月20日人类月球日,盘点徕卡不曾缺席的月球探索
    从对月举杯到嫦娥奔月,上千年间人类对于月球的憧憬与想象从未停歇。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为了纪念“人类的一大步”,每年的7月20日就成为了“人类月球日”。 人们在每一次仰望星空赏月的同时,也对探索月球抱有强烈的渴望。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徕卡显微系统(以下简称“徕卡”)通过不断创新,为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推进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盘点徕卡不曾缺席的月球探索。 早在1969年,当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与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飞向月球,完成这一被历史永远铭记的任务的时候,他们所携带采用的正是徕卡光学产品。韦茨拉尔制造的Trinovid望远镜以其傲人的品质赢得了NASA的认可,徕卡望远镜因此被成功携带上了太空。 2014年,日本航空航天勘探局的宇航员若田光一用徕卡DMI6000 B倒置研究显微镜在国际空间站进行活细胞实验。DMI6000 B是一个全自动的显微镜,若田光一先生在太空中使用它来检查和研究他的样本,这使他能够通过我们的技术获得新的见解。 2020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选择了徕卡DMi8电动倒置显微镜作为系统平台,并将DMi8安装在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仓“KIBO”中,由“KOUNOTORI” H-II运载火箭运送,该运载火箭已于2020年5月26日到达国际空间站,并且完成了一定阶段的生命科学实验。 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于2020年12月17日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开亮相。与月壤样本一同亮相的,还有样品被放大20倍与40倍的图像。通过一台徕卡S9i体式显微镜,在电脑屏幕中目睹了月球“土特产”的更多细节。在放大的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裸色多为玻璃,黄色的部分为玻璃或橄榄石,而白色多为长石和辉石,复合物颗粒为岩石碎屑。众所周知,月球表面几乎完全被月壤所覆盖,这就意味着,环绕月球轨道上的所有探测器直接探测的对象并非岩石,而是月壤,对月壤物质组成的研究,会直接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徕卡S9i体式显微镜以快速便捷的方式观察月球样品,对样品形貌分析的功能也为大家揭开了月壤的神秘面纱。 图片来自新闻联播,图为徕卡S9i显微镜下,月壤放大20倍与40倍图像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伴随着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人类再次获得月球样品,在这条探索月球的道路上,人类留下了一枚又一枚脚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徕卡将不断创新,为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帮助。了解更多:徕卡官网
  • 月球上有什么?质谱告诉你
    7月30日,据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报道,探月工程三期地面应用系统目前已完成第二批月球科研样品的处理,嫦娥五号任务第二批月球科研样品信息上线发布。  就在不久前,第一批1731克的月球科研样品成为我国科学界的“香饽饽”。  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国家天文台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13家科研机构成为首批开展月球科研样品研究的单位。其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得到了50毫克月球样品。  7月16日,核地研院开箱启用月球样品,揭牌成立核地研院月球样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宣布正式启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研工作。  月球,这片古人眼中的极阴之地,究竟蕴含着何种能量?核地研院的科研人员准备用什么方法探寻这些能量?月球样品究竟能揭示月球哪些奥秘?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核地研院。  缺乏大规模试验 人类对月球核能元素认识有限  对看过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的人来说,氦-3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名词。  “月球基地以氦-3作为能源”几乎是科幻作品设定的“标配”。作为核聚变最理想的燃料之一,氦-3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常客。它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稀少,在月球上却十分富足。  据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估算,全世界一年的总发电量只需消耗约100吨氦-3,而月壤中的氦-3含量可满足长达万年的地球能源需求。开发月壤中所蕴含的丰富氦-3,对人类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核地研院院长李子颖告诉记者,目前科学家对包括月球氦-3在内的核能元素的认识,大多基于非常有限的月球取样以及天文物理和天体遥感探测数据,资源评价精准程度远远不够。现有的月壤氦-3提取技术也仅仅是建立在少量月球样品基础上的实验室数据,缺乏大规模试验和系统性的验证。  “解剖”月壤样品 为未来月球氦-3利用打前站  核地研院获得的50毫克粉末样品被置于该院实验大楼一楼一间实验室的手套箱内。该手套箱与用于核酸检测的移动方舱手套设计原理相似。不同的是,该手套箱内充满氮气,科研人员穿上白大褂,将手伸进手套箱,就能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进行矿物学观察和分类,然后再分别利用惰性气体质谱仪、电子探针、高精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设备,相继开展氦-3含量、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含量等的测定,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原始数据。  核地研院月球样品分析检测实验室主任郭冬发告诉记者,核地研院想要从事上述研究离不开一件杀手锏——国内为数不多的Helix SFT稀有气体质谱仪。该质谱仪分叉管道设计,专门测试氦同位素,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检测器配备法拉第杯和极低噪音电子倍增器,可实现对氦-3和氦-4的同时检测,显著提高测试准确度。与此同时,围绕此质谱仪,实验室还自主设计研发了双真空钽片加热炉和紧凑的气体纯化系统,并采用相关软件联合控制,实现了对样品中氦同位素的全流程自动化测试,显著提高了测试精度。这些条件为月壤样品中氦-3含量的准确测试提供了重要保障。  核地研院月球样品使用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认为,通过研究,有望查明制约氦-3等聚变元素核素吸附能力的月壤成熟度等关键科学问题,初步阐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氦-3的富集特征及机制;厘定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氦-3的逸出特性和最佳提取温度;查明月壤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对氦-3含量的制约;为估算月球氦-3资源量和探索月球氦-3利用可行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同时,黄志新也表示,月球样品具有特殊性,主要风险为微细颗粒操作失误(坠落、洒落等)和污染风险。为防止操作失误,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模拟操作训练,并获得操作许可证后,再开始正式处理月球样品;为控制污染,研究人员在使用样品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易污染的材料和试剂,同时建立预防未知风险因素预警机制。  样本增加新“成员” 有望解开更多月球奥秘  月球的年代学研究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又是一个在行星科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揭示月球的形成及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现有的从月球返回样品的年代学研究工作,科学家构建了月球地质年代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样品分布范围有限,并不能代表整个月球的情况,且留下了30—10亿年间无月球样品的空白。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意味着具有明确采样位置的月球样品又增加了新的“成员”,并且此次重返月球有可能采集到更多来自不同地质背景、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月球样品,对完整还原月球历史,真正全面认识月球,认识地月系统,甚至认识整个太阳系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号采样位置位于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附近,有可能采集到克里普岩(KREEP),该岩通常以富集钾(K)、稀土元素(REE)、磷(P)、钍(Th)、铀(U)元素为特征,这为研究铀钍分布和富集特征以及KREEP岩的形成机制等这些目前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长远看,虽然月球的地质作用没有地球的那么复杂和频繁,但充分认识月球的地质作用过程和月表特征,包括样品形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对认识月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仍旧非常重要,也可为月球和地球的比较研究及两者的成因关系提供依据,甚至对认识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绕地轨道“空间站”,一个地球引力之外的天然卫星,在人类向宇宙开拓时,可利用月球的原材料为星际探索提供助力。开展核能裂变和聚变元素资源评价研究可为未来地球应用和星际开拓提供参考和支撑。
  • Nature发布2023年值得关注科学事件
    日历即将翻到2023年,科学家们也将在新的一年书写新的传奇。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19日的报道中指出,登月、mRNA疫苗、CRISPR疗法,以及超越标准模型等,将成为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事件。下一代疫苗接踵而至新冠疫情期间,mRNA新冠疫苗一鸣惊人,一系列预防其他疾病的mRNA疫苗也在陆续开发中。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启动针对疟疾、结核病和生殖器疱疹的mRNA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该公司还与美国辉瑞公司合作,试验一种旨在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的候选mRNA疫苗。美国莫德纳公司也在研发针对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的候选mRNA疫苗。11月,Biontech和辉瑞公司启动了一款mRNA疫苗的第一阶段试验,该疫苗旨在预防新冠肺炎和流感,包含编码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奥密克戎BA.4/BA.5,以及4种流感变体结合蛋白的mRNA链。其他团队正在调查通过快速鼻腔喷雾方式接种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这些喷雾对动物有效,但人类试验的道路可能比较漫长。太空探索精彩纷呈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第一张照片让世界惊叹不已。今年,科学家们还借助韦布空间望远镜,发表了一些关于早期宇宙的新发现。未来一年,他们将加快探索步伐,继续分享该望远镜拍摄的关于星系演化的结果和新发现。欧洲空间局正在开发的欧几里德空间望远镜将于2023年发射,该望远镜将围绕太阳运行6年并拍摄照片,以创建宇宙的三维地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也怀抱同样的使命,这是一颗地球轨道卫星,将探测来自遥远恒星和星系的X射线。智利薇拉鲁宾天文台也将于2023年7月开始拍摄图像,该望远镜采用特殊的三镜设计,分辨率高达32亿像素,能在短短3个晚上就巡视完整个南部天空。此外,世界上最大的可操作射电望远镜——中国新疆奇台射电望远镜(QTT)将进入紧锣密鼓的建造阶段。这款巨型观天装置是110米口径的圆形球面射电望远镜,能够在任何给定的时间观测到天空中75%的恒星。探月任务加速推进今年12月11日,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任务的“猎户座”飞船于加州附近太平洋上溅落之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拉希德”号月球车、NASA的“月球手电筒”和日本的“白兔-R”着陆器则向月球进发。“白兔-R”将于明年4月尝试在月球上软着陆。此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月船-3号”将于明年年中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首次民间月球之旅也将于明年开展——11人将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火箭进行为期6天的私人太空飞行。明年4月,欧洲空间局将启动“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任务,旨在研究木星这颗巨型气态行星及其3颗卫星的环境。病原体观察清单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布一份新的病原体优先级名单。大约300名科学家将对超过25个病毒和细菌家族进行评估,以确定未来可能引起大流行病的病原体。他们还将为每种优先级病原体制订研发路线图,概述认知差距,确定研究重点,并指导疫苗、治疗和诊断测试技术的开发。CRISPR疗法有望获批鉴于使用CRISPR-Cas9系统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病这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可能于明年获批。美国Vertex制药公司和CRISPR医药公司目前正在开发exa-cel疗法,其工作原理是收集病人自己的干细胞,并使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有缺陷的基因,然后再将细胞输回人体。Vertex公司预计将于明年3月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申请批准向罹患β-地中海贫血或镰状细胞病的人提供exa-cel疗法。气候协议细节敲定11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终于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落下帷幕,其中一个成果是建立一个基金,要求发达国家为贫穷国家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的损失买单,这标志着世界各国朝气候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该协议,历史上对高排放负有责任的富裕国家将在经济上补偿较贫穷的国家,后者首当其冲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相关细节仍然需要敲定。预计一个“过渡委员会”将在明年3月底之前举行会议,就如何安排这些资金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在明年11月于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提交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超越标准模型或现曙光物理学家已经公布了μ介子g-2实验的第一批结果,预计2023年将公布更精确的结果。该实验研究了被称为μ介子的短命粒子在磁场中的行为,并对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进行了测试。中国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观测站也将通过位于地下700米深处的探测器精确测量中微子的振荡,以发现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现象。另一个备受粒子物理学家期待的事件是,位于瑞典隆德的欧洲散裂源(ESS)将于2023年迎来第一批研究人员。科学家们将使用迄今最强大的线性质子加速器,产生强烈的中子束来研究材料的结构。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希望明年1月初,美国监管机构将宣布药物lecanemab是否可被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此前,一项大型试验显示,lecanemab可使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大幅减缓。lecanemab由日本卫材制药和美国渤健生物科技公司研制,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清除大脑内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这项临床试验招募了1795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lecanemab可使患者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大幅减缓27%。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该药带来的好处有限,也有科学家担心药物的安全性。美国Anavex生命科学公司则将对其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blarcamesine继续开展临床试验,该药物能激活一种可提高神经元稳定性及其相互连接能力的蛋白。首座核废料存储库开始运营2023年,世界首座核废料储存设施将在芬兰奥尔基洛托岛开始运营。芬兰政府于2015年批准建造这座深层地下储存库,以安全处理废核燃料。高达6500吨的放射性铀将被装于铜罐内,铜罐将覆盖黏土,埋在位于地下400米深处的花岗岩基岩隧道内。核废料将在那里封存数十万年,届时,辐射将变得人畜无害。
  • 月球“土特产”首次公开亮相,仪器探究月球奥秘
    2月22日,据国家博物馆官微消息,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GB93484号藏品),已运抵国博,策展团队正在策展、布展中,即将面向社会公众展出。据了解,月球土壤(lunar soil)是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研究发现,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锑、铼等矿物颗粒。俄罗斯专家曾经利用独特的方法对月球的土壤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多种矿物质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很少,然而却达20多种。这些月球的土壤样本是很多年前从月球带回地面的,现今仍保存完好。研究人员将其磨碎之后洒在很薄的碳质透明胶带上,然后利用分辨率达100纳米的扫描显微镜和分光计进行观察测试,其结果使得研究人员喜出望外,月球土壤中居然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等矿物颗粒、含有金和锌的铜矿颗粒、含有少量锡和铜杂质的锑矿颗粒和少量铢等矿物颗粒。这些矿物质的发现表明,科学家有关月球上广泛存在重金属的推测是正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2020年12月17日凌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这标志着科学家自苏联1976年的“月球24号”无人探测任务以来首次获得新的月壤样品。
  • Nat. Commun:月球上有没有水?
    近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 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布我国嫦娥五号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刘建军研究员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舒嵘研究员领导的团队,与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联合月球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和月表就位探测的光谱数据,检验了月球样品中水的有无、形式和多少,回答了嫦娥五号着陆区水的分布特征和来源问题,为遥感探测数据中水的信号解译和估算提供了地面真值。 月球有没有水,有多少水,是什么形式的水,水来自于哪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直是月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嫦娥五号任务立项论证之初,研究团队提出将着陆器上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光谱范围拓展到了3.2μm,并实现了国际上首次月表水光谱吸收特征的就位探测。为了避免发动机羽流和太阳风轰击月表时的动态“水”(羟基OH)给就位光谱分析带来的影响,研究团队对获取就位探测光谱数据的时机进行了精心设计。探测时机选择在着陆6小时后以避免CE-5探测器着陆时发动机羽流成分的影响;探测时间选择在月面温度最高(约62-87摄氏度)的(接近)正午,最大限度地挥发了月表的动态“水”;光谱测量时月球(着陆区)正处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中,屏蔽了太阳风,避免了太阳风轰击产生的动态“水”(羟基OH)的因素。在这种环境下嫦娥五号光谱仪能够获得“干净”的“水”吸收光谱,经严格的校正处理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中明显地含有羟基形式的“水”,但平均含量较低,仅约30ppm。目前认为月球“水”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太阳风粒子与月表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动态)羟基物质;二是撞击月球的彗星或陨石带来的水和含羟基物质;三是月球原生(内部)水。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后,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对返回月球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实验室光谱分析再次验证了羟基水的明确存在,但“水”的存在形式、含量和来源的研究,需要详细的矿物岩石学分析。阿波罗月球样品研究认为,月壤中(撞击)胶结玻璃包含了太阳风长期注入形成的羟基物质,胶结玻璃的含量是影响月球样品中“水”含量的重要因素。我国返回样品的实验室分析表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是一类年轻玄武岩,胶结玻璃含量很少(不足16%),仅为Apollo 11月球样品的1/3,由此估算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来自太阳风注入胶结玻璃形成的“水”不多于18 ppm。同时,嫦娥五号着陆区月壤样品中外来撞击溅射物非常低,对“水”的贡献可以忽略。因此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肯定存在来源于月球内部的原生水。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发现了至少一种含水矿物——羟基磷灰石,其含量不均匀,折合样品羟基水的含量从0ppm到179 ppm不等(平均约17 ppm),证明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存在来自岩浆结晶过程的“水”,说明“水”在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中不仅存在,而且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成果的月面就位探测光谱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获取,科学探测载荷运行管理、数据接收和处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完成。研究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探月工程三期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综合性研究”等项目资助。
  • 三英显微CT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近日,三英精密的nanoVoxel-4000型显微CT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顺利交付使用,迎来的第一批样品检测任务是来自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样品研究。来自月球的珍贵样品是广州地化所在北京举行的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上得到,用于开展后续的全面科学研究。广州地化所安装的三英显微CT设备(nanoVoxel-4000型) 广州地化所月球样品证书(图片来源于广州地化所官网)月球样品实物(图片来源于广州地化所官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载着1731克月球土壤样品安全着陆,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不仅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取得巨大飞跃,而且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全世界第三个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的国家。月壤真有那么稀罕吗?看美国当初挖了381公斤却只给中国1克就知道了。当年中国极为看重这1克的月球土壤,将0.5克放在了北京天文馆,剩下的0.5克拿去做研究,根据仅有的0.5克月壤,中国科学家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相信今天的中国科学家面对将近2公斤的月壤样品,早已摩拳擦掌,期待产出一批新的科研成果。面对如此珍贵的月球样品,科学家们会利用各种仪器手段对样品进行全面分析,首先要使用的是不破坏样品的“无损分析技术”,X射线三维CT技术是一种典型的无损三维成像技术,三英精密的nanoVoxel系列显微CT设备,分辨率高达500nm,能够对样品进行高分辨、定量化分析,快速精确地分析颗粒形态、结构大小、物性特征,得到其内部各类组构空间信息,包括骨架、基质、裂隙及孔隙等,让样品内部结构直观可见,也成为广州地化所的科研人员重点采用的物性结构分析无损手段。三英精密的资深测试工程师朱云飞与广州地化所科研人员一起开展了月球样品的显微CT扫描测试,幸运成为“触碰月亮”的一员。广州地化所的科研人员感慨道:“中国人自主采回的月球样品,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显微CT仪器进行分析,拥有更大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期待广州地化所后续的科研成果成功发表。 月球样品安装固定 月球样品显微CT检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三英精密将一如既往为诸多科研和先进制造领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月球探索事业,让世界见证中国科技!
  • 《自然》预测2023年科学大事
    登月、mRNA疫苗和气候基金等可能是2023年重点研究的发展方向。近日,《自然》杂志盘点了未来一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新一代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成功部署并运用mRNA疫苗后,许多疫苗正在开发中。德国BioNTech公司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启动针对疟疾、结核病和生殖器疱疹的mRNA疫苗首次人体试验。BioNTech还与美国辉瑞公司合作,试验一种基于mRNA的候选疫苗,以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美国Moderna公司也推出了针对引起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的病毒的mRNA候选疫苗。今年11月,BioNTech和辉瑞启动了一种旨在预防新冠病毒和流感的mRNA疫苗的I期试验。该联合疫苗含有编码新冠病毒奥密克戎 BA.4/BA5和4种流感变异株结合蛋白的mRNA链。其他公司正在研究使用速效鼻腔喷雾剂提供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这些喷雾剂在动物身上很有效,但通往人体试验的道路可能很长。绚烂星空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拍摄的第一批图像让世界惊叹不已。JWST关于早期宇宙的一些发现已于今年发表,天文学家将在未来一年继续分享该望远镜关于星系演化的发现。欧洲空间局(ESA)正在开发的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计划绕太阳运行6年,并拍摄照片以创建宇宙的3D地图,该望远镜将于2023年发射升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X射线成像和光谱任务也是如此,将发射一颗地球轨道卫星,探测来自遥远恒星和星系的X射线辐射。智利的薇拉鲁宾天文台将于2023年7月开始拍摄图像。该望远镜有一个特殊的三镜设计和一个包含超30亿像素固态探测器的相机,将能够在短短三个晚上扫描整个南部天空。世界上最大的可操纵望远镜——中国新疆奇台射电望远镜(QTT)即将开启。QTT完全可操纵的碟形天线横跨110米,将使其能够在任何给定时间观测天空中75%的恒星。病原体观察名单预计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布一份修订后的重点病原体清单。大约300名科学家将审查超过25个病毒和细菌家族的证据,以确定可能导致未来爆发的病原体。每个重点病原体的研发路线图将勾勒出知识缺口,确定研究重点,并指导疫苗、治疗方法和诊断测试的开发。登月任务就在今年12月11日美国宇航局的无人驾驶“猎户座”太空舱返回地球时,其他三项月球任务也发射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拉希德”号月球车、美国宇航局的“月球手电筒”和日本的“白兔-R M1”,后者将于2023年4月尝试软着陆月球。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3号”将于2023年中期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明年还将出现首次平民登月之旅,届时将有11人乘坐SpaceX火箭星际飞船进行为期6天的私人太空飞行。此外,明年4月,ESA将发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任务,旨在研究这颗巨型气体行星及其三颗卫星的环境。CRISPR疗法在使用CRISPR-Cas9系统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和镰状细胞病这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临床试验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后,明年可能预示着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将首次获得批准。美国Vertex Pharmaceuticals公司和瑞士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名为exa-cel的CRISPR疗法。其工作原理是收集一个人自己的干细胞,并使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有缺陷的基因,然后将细胞注入人体内。预计Vertex公司将于明年3月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申请批准,以向β-地中海贫血症或镰状细胞病患者提供exa-cel。气候基金上个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就损失和损害基金达成协议,标志着人们朝着气候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该协议,历史上一直对高排放负有责任的富裕国家将在经济上补偿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较贫穷国家。但细节仍有待进一步制定。“过渡委员会”预计将在明年3月底前召开会议,就如何安排这些资金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将于明年11月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COP28会议期间提交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超越标准模型物理学家在今年4月公布了μ介子g-2实验的第一批结果,预计将在2023年公布更精确的结果。该实验研究了被称为μ介子的短寿命粒子在磁场中的行为,并对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进行了灵敏测试。中国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也将使用位于地下700米的探测器精确测量中微子(电中性亚原子粒子)的振荡,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现象。另一个备受粒子物理学家期待的事件是瑞典隆德附近的欧洲散裂源(ESS)的开放。这个泛欧洲项目将使用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线性质子加速器,产生强中子束研究材料的结构。ESS将于明年迎来第一批研究人员。阿尔茨海默氏病药物1月初,美国监管机构将宣布一种药物lecanemab能否提供给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这种药物在一项强有力的临床试验中被发现可以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lecanemab由日本Eisai公司和美国Biogen公司开发,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清除大脑中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这项临床试验包括1795名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lecanemab可将智力衰退减缓27%。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只是一个有限的好处,其他人则担心这种药物的安全性。由美国Anavex公司开发的另一种名为blarcamesine的阿尔茨海默氏病药物将继续进行临床试验。Blarcamesine可激活一种蛋白质,提高神经元的稳定性和相互连接能力。乏燃料存储世界上第一个核废料储存设施将于明年在芬兰西南海岸的奥尔基洛托岛投入使用。芬兰政府于2015年批准建造深地下储存库,以安全处理乏燃料。多达6500吨的放射性铀将被装在铜罐中,这些铜罐将被粘土覆盖,并被埋在地下400米的花岗岩基岩隧道中。核材料将在那里被密封数十万年,到那时辐射水平将是无害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