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特检院

仪器信息网中国特检院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特检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特检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特检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特检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特检院话题讨论。

中国特检院相关的资讯

  • 中国特检院与必维成立检测技术合资公司
    近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CSEI,以下简称&ldquo 中国特检院&rdquo )与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以下简称&ldquo 必维&rdquo )成功签订合资意向书,双方达成协议将筹备成立合资公司,中国特检院院长林树青先生与必维高级副总裁、工业与设施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邢继顺博士出席签约仪式。该合资公司作为中国首个由外资检验认证机构与中国国家级检验机构共同成立的公司,预计将在2013年内投资建成。 中国特检院林树青院长与必维邢继顺博士签订合资意向书   合资公司将是一家依托于合资双方自身雄厚资源的,提供特定领域检验和检测的服务性企业。合资公司的两大投资方 -- 中国特检院与必维,分别是中国顶尖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检测研究机构,以及测试、检验、认证和技术咨询服务的全球领导者,因此该合资公司的成立是国内与国际两大权威检验机构的强强联合,也是中国特种设备检验行业发展上的重大突破。合资公司成立后,将首先从石油石化、电力、游乐园、矿山、水泥制造、港口码头等行业入手,提供以先进检测技术为依托的高级检验与技术咨询服务。   强强联合必然伴随着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特检院林树青院长指出:&ldquo 必维与中国特检院在多个行业内均具有广泛的市场占有率,这将大大有利于合资公司的业务发展 此外,对于客户而言,合资公司的品牌将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为它代表着国际知名检验认证机构的国际化先进管理方法以及中国权威检测机构本土化优势的结合。合资双方将利用这一纽带和平台,唱出一台大戏!&rdquo 必维邢继顺博士也表明:&ldquo 中国特检院作为特种设备行业的领军单位,拥有大量先进和独特的检测技术。并且与石油化工等行业已形成战略伙伴关系。而双方在传动轴检测和超声导波两方面的技术领导者地位,也是竞争者难以达到或仿效的。双方的这次合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必维和中国特检院的合作空间将前途广阔。&rdquo   中国特检院于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八大类特种设备及相关产品的检验方面拥有30多年的经验。必维185年来一直致力于测试、检验、认证和技术咨询,在航空航天、工业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电力与公共设施、流程工业与采矿业、运输与设施领域均拥有多个成功项目 在国内特种设备领域,必维已与福建特检院、南京锅检院以及上海、哈尔滨等锅炉厂开展了长期合作。此次中国特检院与必维的合作,必将为中国特种设备检验行业带来巨大变化。
  • 中国特检院获ASME授权检验机构资质
    1月18日,从中国特检院传来好消息,该院成为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检验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此举将打破我国承压类特种设备出口检验市场长期被国外检验机构垄断的局面,对我国特种设备制造业出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气瓶等特种设备的出口量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承压类特种设备出口量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ASME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力广泛的国际学术性组织,领导了世界机械标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ASME的标准。我国承压类特种设备要想出口到采用ASME标准的国家或地区,就必须获得ASME的产品认证,并在产品出厂前通过ASME授权检验机构的检验。据了解,我国目前有502家企业获得ASME承压类产品认证。此前,承压类特种设备的此类出口检验均由国外检验机构完成。   中国特检院获得ASME授权检验机构资质,对国内承压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个喜讯。其一方面将提高企业产品出口检验的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将推动中国民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扩大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力。   据了解,中国特检院于2010年上半年成立ASME检验事业部,向ASME总部提出申请,并于9月13日至15日顺利通过了ASME总部资深评审专家组的评审。其间,通过与美国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师协会(NBBI)合作培训,有57名检验师(其中13名是中国特检院检验师,44名为各地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师)通过考试并完成相关的岗位培训,已全部在NBBI注册成功,今年1月17日拿到检验师证书。现在,中国特检院可以依据ASME规范的第I、VI、VIII-1、VIII-2、VIII-3、X和XII卷开展相关的授权检验业务。   中国特检院院长林树青表示,获得ASME授权检验机构资质,将推动中国特检院自身发展,同时还将促进中国整个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走向世界,在特种设备国际标准领域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 2930万 中国特检院启动一重大科学仪器专项
    日前记者从中国特检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旨在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项目,是中国特检院首次获批的国家级科学仪器开发和推广应用类项目。   该项目旨在攻克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小批量制造过程中的难题,提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高端电磁检测仪器的产业化基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仪器封锁,服务于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事业。   据该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特检院院长林树青介绍,该项目以频域可变局部磁化技术为基础,利用电磁耦合非接触的优势,开发具有磁致伸缩导波/漏磁/电磁超声一体化功能的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为研究材料损伤的磁学、电学和声学特性表征及在役构件腐蚀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我国公共安全和能源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对所开发的仪器进行大型常压储罐底板腐蚀在油检测和油气输送管道金属损失多功能内检测应用开发,扩展其功能。   启动仪式宣布了项目监理组、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用户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成员组成。与会专家对该项目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给予一致肯定,并就项目研发、使用、推广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和经费管理问题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背景介绍:   团队简介:   “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团队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以频域可变局部磁化技术为基础,利用电磁耦合非接触的优势,开发具有磁致伸缩导波/漏磁/电磁超声一体化功能的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为从微观上研究材料性能退化的磁学、电学和声学特性表征和宏观上在役构件腐蚀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我国公共安全和能源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对所开发的仪器,进行大型常压储罐底板腐蚀在油检测和油气输送管道金属损失多功能内检测应用开发,扩展其功能。攻克频域可变电磁检测仪小批量制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全面提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高端电磁检测仪器的产业化基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仪器封锁,培养一支产、学、研、用相结合50人以上规模的电磁检测仪器研发创新团队。   团队工作业绩   2009年“金属磁记忆检测方法研究”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   2009年“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   2010年“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埋地钢质管道外腐蚀检测综合评价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获得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1年“基于风险的油气管道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   2011年“埋地与带保温层管道腐蚀和泄漏检测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   2012年因“压力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 项目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2年因“大型石化装置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 项目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研究团队   沈功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2007年因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因“埋地与带保温层管道腐蚀和泄漏检测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项目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2012年因“大型石化装置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 项目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均排名第一)。   陶雪荣,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2008年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排名第二)。   何仁洋,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压力管道事业部主任,博士,研究员,2011年因“埋地钢质管道外腐蚀检测综合评价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获得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李光海,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博士,研究员,2009年因“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2012年因“压力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丁克勤,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2009年因工业射线数字成像管道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研究方向   围绕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声发射检测、红外成像检测、超声检测、涡流检测、漏磁检测和磁记忆检测等方面开展研究,研制多通道数字化声发射检测仪、表面裂纹涡流检测仪、常压油罐底板漏磁检测仪、管道泄漏点定位检测仪、管道电磁导波检测、脉冲涡流检测仪、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等先进的无损检测仪器设备。制定修订声发射检测、红外检测、漏磁检测和超声导波检测等国家或行业检测方法标准。   “八五”以来,研究团队承担了“在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估与爆炸预防技术研究”、“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与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技术研究”、“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及工业特殊承压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燃气管道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以及多项主管部门和其它部委科技计划项目。目前正在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风险的油气管道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风险的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经费1500万元 2012年承担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基于频域可变的高端电磁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项目,研究经费2930万元。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沈阳新技术研发中心成立
    为了提高沈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的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为东北亚经济区服务,依托中国特检院品牌、人才、管理、信息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沈阳特检院的区域优势和业务、人才、实验室等特点,经近两年的努力,11月23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沈阳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沈阳成立。   据介绍,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主要是特种设备高新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的人员培训 通过科学试验等方法对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进行研究 在特种设备科技大平台基础上合作开展检验检测新技术与设备的科研与开发应用。如国家及行业科研项目或课题 锅炉能效测试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与设备、大型和重点监控设备(起重机械)在线监测和使用寿命评估技术、游乐设施在线检测(探伤)技术与设备、储气井检测技术与设备、压力管道检测技术与设备、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RBI)在大型石化企业中的应用等 合作开展国家、区域大型项目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和科研技术服务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105.00万元采购磁粉探伤仪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竞争性磋商 北京市-丰台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1-26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竞争性磋商 2024年01月26日 17:41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品目 工程/构筑物施工/矿山、工农林牧渔业工程施工/工厂工程施工/无损检测工程施工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行政区域 北京市 公告时间 2024年01月26日 17:41 获取采购文件时间 2024年01月29日至2024年02月02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00 下午:13:00 至 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响应文件递交地点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响应文件开启时间 2024年02月28日 09:30 响应文件开启地点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预算金额 ¥105.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王奎儒 项目联系电话 010-53388566/77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张老师 010-59068202 代理机构名称 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王奎儒、仇艳茹 项目概况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ZRGY-CCGP-24010106 项目名称: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05.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05.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序号 标的名称 采购包预算金额(万元) 数量 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 1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105 一项 主要工作为对宁波万华化学3套装置187台压力容器、954条压力管道(31022.9米)抽检位置进行无损检测,具体检测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探伤、射线探伤、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详见 第四章 采购需求 。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2.1中小企业政策 本项目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本项目不接受分支机构参与响应 3.2 本项目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3.3.1 根据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供应商须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等渠道查询磋商截止日前相关信用记录,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3.3.2 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本项目。3.3.3 本项目不允许分包、转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3.3.4 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或小型、微型企业、监狱企业或残疾人福利性单位采购3.3.5 供应商需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无损检测机构)(含CG)。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4年01月29日 至 2024年02月02日,每天上午9:00至11: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方式:电子邮件 售价:¥5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五、开启 时间: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主席令第6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8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财政部、司法部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68号)。 2.请登录网址(http://39.97.225.57/qpoaweb/prg/gys/baoming.aspx?id=4339NF8T),提交信息成功后将文件费打入下方账户(请公对公转账),我单位收到文件费后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磋商文件电子版发送至各潜在供应商邮箱。 账户名称: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安定门支行 账 号:0108 0141 7002 4760 3.收据、发票等相关问题请联系财务负责人梁女士 邮箱:lzh@zrgy.cn 电话:010-57734919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联系方式:张老师 010-5906820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联系方式:王奎儒、仇艳茹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王奎儒 电 话: 010-53388566/77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磁粉探伤仪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05.00万元 采购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竞争性磋商 北京市-丰台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1-26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竞争性磋商 2024年01月26日 17:41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品目 工程/构筑物施工/矿山、工农林牧渔业工程施工/工厂工程施工/无损检测工程施工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行政区域 北京市 公告时间 2024年01月26日 17:41 获取采购文件时间 2024年01月29日至2024年02月02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00 下午:13:00 至 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响应文件递交地点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响应文件开启时间 2024年02月28日 09:30 响应文件开启地点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预算金额 ¥105.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王奎儒 项目联系电话 010-53388566/77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张老师 010-59068202 代理机构名称 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王奎儒、仇艳茹 项目概况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ZRGY-CCGP-24010106 项目名称: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05.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05.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序号 标的名称 采购包预算金额(万元) 数量 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 1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2023年RBI评估检验项目无损检测 105 一项 主要工作为对宁波万华化学3套装置187台压力容器、954条压力管道(31022.9米)抽检位置进行无损检测,具体检测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包括但不限于超声探伤、射线探伤、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详见 第四章 采购需求 。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2.1中小企业政策 本项目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本项目不接受分支机构参与响应 3.2 本项目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3.3.1 根据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供应商须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等渠道查询磋商截止日前相关信用记录,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3.3.2 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本项目。3.3.3 本项目不允许分包、转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3.3.4 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或小型、微型企业、监狱企业或残疾人福利性单位采购3.3.5 供应商需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无损检测机构)(含CG)。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4年01月29日 至 2024年02月02日,每天上午9:00至11: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方式:电子邮件 售价:¥5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五、开启 时间:2024年02月28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5层5018号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主席令第6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8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0】46号)、《财政部、司法部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68号)。 2.请登录网址(http://39.97.225.57/qpoaweb/prg/gys/baoming.aspx?id=4339NF8T),提交信息成功后将文件费打入下方账户(请公对公转账),我单位收到文件费后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磋商文件电子版发送至各潜在供应商邮箱。 账户名称: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安定门支行 账 号:0108 0141 7002 4760 3.收据、发票等相关问题请联系财务负责人梁女士 邮箱:lzh@zrgy.cn 电话:010-57734919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联系方式:张老师 010-5906820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融国远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101号创新大厦 联系方式:王奎儒、仇艳茹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王奎儒 电 话: 010-53388566/77
  • 822.5万!中机试验中标中国特检院60套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采购项目
    2024年3月11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及其配套设备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公布。该项目预算827万元,采购60套高温持久试验机(要求每套不超过13万)、1套试验机配套控制系统(要求不超过10万)、1套持久试验机报警系统(要求不超过10万)、2套UPS不间断电源(要求每套不超过13.5万),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822.5万元中标。一、项目编号:24CNIC01-2002(招标文件编号:24CNIC01-2002)二、项目名称:高温蠕变持久试验机及其配套设备采购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长春市高新区越达路1118号中标(成交)金额:822.5000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供应商名称货物名称货物品牌 货物型号货物数量货物单价(元) 1 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高温持久试验机中机试验 RDJ-30等 60套RMB129,500.00 试验机配套控制系统 1套RMB100,000.00持久试验机报警系统1套RMB100,000.00UPS不间断电源2套RMB127,500.00 五、高温持久试验机技术指标(部分)1 最大试验加载力:30kN;2 实验力测量误差:最大误差为实验力示值的 0.5%;3 最小加载量:1N;4 实验力范围:0.3kN~最大实验加载力;5 杠杆偏移量:±0.1mm;6 同轴度:国标≤8%或美标≤10%;7 下拉杆行程:≥250mm;8 杠杆级数:1 级;9 高温炉:对开门式,不锈钢外壳;10 真空(充气)保护炉:真空度需≤500Pa;可通惰性气体防止试样高温氧化。六、关于中国特检院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简称:中国特检院;英文缩写:CSEI),于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隶属于原国家劳动总局,1998年划转至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划转至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现隶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三方面职责:一是组织科研攻关,承担基础科学研究、重大仪器设备研发,解决行业共性关键和重大疑难技术问题,承担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发展规划等研究工作;二是支撑安全监察,承担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研制工作,为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事故调查、风险监测等工作提供支撑保障;三是提供公益服务,开展监督检验、定期检验、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参与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安全保障工作,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援助性检验。基础设施方面:和平里院区办公用房1.9万平方米;顺义院区国家试验基地占地108亩,一期5.6万平方米已投用,规划建设16个研究中心、68个实验室,其中已正式建成投用50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7489台(套),总价值5.31亿元。七、关于中机试验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机试验;股票代码:872726)始建于1959年(原名:机械工业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曾用名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是国家试验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撑单位,是国家试验机行业学会、协会秘书处挂靠单位。中机试验是以“试验装备”研发制造为主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021年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2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2023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制修订试验机国家和行业标准近160项;拥有专利181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79项,实用新型61项。拥有试验装备行业多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解决了多项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静压支撑技术、测量传感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作为中国工程试验设备和材料试验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机试验已经形成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产业布局,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在长春、无锡设有制造基地。
  • 100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顶空/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22CNIC01-2034项目名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顶空/气相色谱仪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9.6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顶空/气相色谱仪/1台 详情请见附件招标公告项目编号:22CNIC01-2035项目名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9.5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台,详情请见附件招标公告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期:90天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广西中国特检广西研究中心成立
    9月8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西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特检广西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广西特检院新楼落成典礼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一大批石油石化、电力、冶金、造纸等重大项目在广西陆续开工建设,大型化、高参数、复杂结构的特种设备快速增长,对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介绍,中国特检广西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更好地发挥优势互补的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科技平台作用,对于建设特种设备行业科技大平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实现沿海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积极探索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研究和检验检测等业务领域的多边战略合作机制。此次中国特检广西研究中心的组建,是中国特检院在与南京、宁波等地方院所合作后与省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机构深度合作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 关于筹备成立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电梯检测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关于筹备成立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电梯检测工作委员会的通知中检协[2023]秘字第17号各相关单位及人员:随着《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市监特设〔2020〕56号)和《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核准规则》(TSG Z7002-2022)的实施,我国电梯检测机构数量迅速增长,截止目前,电梯检测机构已超过60家;根据2022年12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发布的《电梯自行检测规则》(征求意见稿),“使用单位可以依托自有人员和仪器设备开展自行检测,也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或者经核准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自行检测”。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拟筹备成立电梯检测工作委员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数据统计、行业调查、技术研究、技术交流、标准研制、人员培训等工作,以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提供优质服务,规范行业行为,促进电梯检测行业高质量共同发展。现将相关筹备事宜通知如下:一、宗旨与目的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推动国内外技术交流,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及人员能力提升;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二、主要工作职责1、收集、分析、发布行业信息,为行业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2、跟踪、研究国内外检验检测技术进展,推动技术创新;收集行业重大或急需的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工作。3、组织行业内技术探讨和经验交流,加强会员互动,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行业影响力。4、制定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监督行业自律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5、规范和监督人员合法流动,维护企业合法利益。6、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向政府反映其行业发展的政策性需求,为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7、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8、探索建立智慧监管与企业智慧管理信息交换机制,推动电梯检测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电梯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9、承担协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三、筹备工作(一)设立筹备工作组1、为确保工委会筹备工作顺利开展,现决定成立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电梯检测工委会筹备工作组,负责工委会筹建具体工作。2、在工委会筹备期间,筹备工作组将按照协会章程及有关规定,拟定工委会工作办法,负责主任、副主任、委员等人选的推荐提名工作。(二)开展委员征集工作1、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均可自愿申请报名,筹备工作组将根据委员报名情况,并结合工作需要,择优录取。(1)从事电梯检测工作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2)长期从事电梯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的行业资深专家。2、请欲报名人员于2023年04月20日前,将《委员申请表》(附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hjg@casei.org.cn,电子邮件和申请表注明“电梯检测工委会+工作单位+申请人姓名”。四、联系方式侯金刚 010-84273508卫岳 010-59068700附件: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电梯检测工作委员会委员申请表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2023年03月20日中检协[2023]秘字第17号文件下载
  •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近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座谈会”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召开,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船级社、北京绿色交易所、华能集团、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有关工作情况,与会同志围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定位和建设目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具体规则和技术要求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同志认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机制,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保护补偿、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具有积极意义。与会同志还就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重要制度设计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赵英民副部长指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和发展负碳技术产业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要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要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加快建设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双碳工作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934.96万元采购电化学工作站,热机械分析仪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公开招标公告 北京市-海淀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0-18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公开招标公告 2023年10月18日 15:52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品目 货物/设备/仪器仪表/计量仪器/其他计量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生化分离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热分析仪,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分析仪器辅助装置,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热学式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其他光学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安全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其他仪器仪表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行政区域 北京市 公告时间 2023年10月18日 15:52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3年10月19日至2023年10月25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30 下午:13:00 至 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500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 开标时间 2023年11月16日 09:30 开标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会议室 预算金额 ¥934.96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桑工、周工 项目联系电话 13121879350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汤工 13810175046 代理机构名称 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15层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桑工、周工13121879350 项目概况 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0773-2341GNQGFWGK2685 项目名称: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预算金额:934.96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934.96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需求: 包号 采购包预算金额 (万元) 数量 (台/套/件) 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 是否允许进口 1 185.82 3978 高精度磁性材料芯片及配套电子器件 不允许 2 99 检测器测试及配套工具 3 172.14 检测器主体结构材料及加工 4 146 325检测器探头结构材料及加工 5 164 406检测器探头结构材料及加工 6 168 检测器支撑结构加工服务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署日算起 2个月内,完成供货及安装调试;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戒毒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进口产品管理及招标文件中列明的其他政策要求等。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3年10月19日 至 2023年10月25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 方式:网上购买 网上购买招标文件时,请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上复印件文件均需加盖公章彩色扫描,发送至代理机构邮箱:zjzb_zx@126.com。代理机构确认资料无误后,通知投标人缴纳费用。代理机构收到文件费用后,发送电子版招标文件。报名资料原件于开标当日单独递交。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http://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渠道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响应人; 2.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 3.为本采购项目提供过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及其附属机构,不得再参加本采购项目的招标活动。 4.本项目招标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联系方式:汤工 1381017504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15层 联系方式:桑工、周工13121879350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桑工、周工 电 话: 13121879350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电化学工作站,热机械分析仪 开标时间:2023-11-16 09:30 预算金额:934.96万元 采购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公开招标公告 北京市-海淀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10-18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公开招标公告 2023年10月18日 15:52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品目 货物/设备/仪器仪表/计量仪器/其他计量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生化分离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热分析仪,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分析仪器辅助装置,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热学式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其他光学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安全仪器,货物/设备/仪器仪表/其他仪器仪表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行政区域 北京市公告时间 2023年10月18日 15:52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3年10月19日至2023年10月25日每日上午:9:00 至 11:30 下午:13:00 至 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500 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 开标时间 2023年11月16日 09:30 开标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会议室 预算金额 ¥934.96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桑工、周工 项目联系电话 13121879350 采购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采购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汤工 13810175046 代理机构名称 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15层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桑工、周工13121879350 项目概况 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0773-2341GNQGFWGK2685 项目名称:325mm涡流内检测器和406mm涡流内检测器 预算金额:934.96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934.96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需求: 包号 采购包预算金额 (万元) 数量 (台/套/件) 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 是否允许进口 1 185.82 3978 高精度磁性材料芯片及配套电子器件 不允许 2 99 检测器测试及配套工具 3 172.14 检测器主体结构材料及加工 4 146 325检测器探头结构材料及加工 5 164 406检测器探头结构材料及加工 6 168 检测器支撑结构加工服务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署日算起 2个月内,完成供货及安装调试;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戒毒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进口产品管理及招标文件中列明的其他政策要求等。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3年10月19日 至 2023年10月25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方式:网上购买 网上购买招标文件时,请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上复印件文件均需加盖公章彩色扫描,发送至代理机构邮箱:zjzb_zx@126.com。代理机构确认资料无误后,通知投标人缴纳费用。代理机构收到文件费用后,发送电子版招标文件。报名资料原件于开标当日单独递交。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3年11月16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南楼15层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http://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渠道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响应人; 2.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单位,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 3.为本采购项目提供过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及其附属机构,不得再参加本采购项目的招标活动。 4.本项目招标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联系方式:汤工 1381017504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中金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1号久凌大厦15层 联系方式:桑工、周工13121879350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桑工、周工 电 话: 13121879350
  •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危化品常压容器检验工作委员会委员增选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对危化品常压容器检验工作委员会委员增选名单进行公示。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于2022年12月27日发布了《关于增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危化品常压容器检验工作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截至2023年1月31日,共收到有效推荐表117份。根据增补原则经工委会主任委员办公会审议,拟同意增补安晨等85位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危化品常压容器检验工作委员会拟增补委员名单如下: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学历1安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 授博士2蔡建平中石化工程质量监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高工本科3曹岩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副总工/正高工本科4常征中石化广州工程(洛阳)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高工本科5程庆华德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工程师本科6程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特种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工硕士7邓春喜上海化学工业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检验站长/工程师本科8丁少军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副经理/高工本科9丁小平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连云港分院副院长/高工本科10杜保军德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高工硕士11杜好阳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所所长/正高工本科12范阳阳四川西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正高工博士13房务农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工本科14冯驰宁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副部长/高工本科15高洋洋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高工硕士16龚剑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高工硕士17韩凌抚顺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部门主任/高工本科18胡海川中应安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工硕士19胡文江国家管网集团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大连LNG接收站)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正高工本科20霍广华新奥(舟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工程师本科21霍松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板材事业部副总工/正高工本科22金吉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高工硕士23金建兴浙江振申绝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工本科24李国政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焦作分院院长/高工本科25李寰安徽华夏高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工本科26李积杰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工本科27李箕福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正高工本科28李金光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部门主任/正高工硕士29李珏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工/高工本科30李澎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部门总监/高工硕士31李世科国家管网集团北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工本科32李文忠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任工程师/高工硕士33李雪梅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焊研所所长/正高工本科34李永志连云港新荣泰码头有限公司经理/高工本科35廖建良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郴州分院副院长/高工本科36林建中集安瑞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室副主任/高工硕士37刘博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任工程师/正高工本科38刘刚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主任/高工博士39刘晖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部门总经理/工程师硕士40刘锦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高工本科41刘军宁波大大防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工本科42刘康林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博士43刘鹏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部门主任/高工硕士44刘时风清诚声发射研究(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工本科45刘一男重庆华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总工/高工本科46刘玉丰新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工本科47刘中柱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正高工博士48马燕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高工本科49欧阳克中石化广州工程(洛阳)有限公司设备室经理助理/高工硕士50任婧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51邵东亮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心主任/高工硕士52宋明大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正高工博士53孙新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部门主任/高工本科54田旭海天津市思维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总工/高工硕士55王洪亮潍坊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考试中心主任/正高工本科56王青云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副主任/高工硕士57王 任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高工硕士58王文焘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工硕士59王 翔南京金凌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室主任/高工本科60王亚东中合特检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工硕士61王兆斌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正高工本科62魏俊晓山东探科检验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工本科63魏孔山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部长/高工本科64文小锋中石化广州工程(洛阳)有限公司高工本科65闻拓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设备室主任/高工硕士66吴晓滨镇海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工本科67武铜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正高工本科68邢健招商中特智检(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工硕士69徐海亮淄博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移动容器室副主任/高工本科70徐敬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低温中心副主任/工程师硕士71许皆乐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高工本科72许 伟江苏金光眼特种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本科73杨继平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工本科74杨社教上海梯杰易气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工本科75杨艳伟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设备主任/高工本科76姚卫东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技术经理/工程师本科77余晓峰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有限公司正高工博士78袁淑霞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79苑伟民国家管网集团北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部门经理/高工硕士80张春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高工本科81张汉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本科82张建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副所长/正高工博士83赵文忠唐山文丰特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工硕士84郑智达浙江嘉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本科85朱进军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工本科以上名单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4日至4月17日。在公示期限内,有关人员均可实事求是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邮箱 wangshi@csei.org.cn;联系方式010-59068978;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6号四层(100029)。
  • 关于遴选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辐射防护工作组成员的通知
    关于遴选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辐射防护工作组成员的通知无损工委会函[2022]第02号各无损检测机构、有关单位及人员:为了搭建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交流沟通的平台,提高各机构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3月14日通过线上召开“2022年第二次主任委员办公会”,表决通过了成立辐射防护工作组的提案,现公开遴选辐射防护工作组成员,通知说明如下:一、征集范围政府监管部门(环保、公安、交通和卫生等)、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主要包括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辐射应急及探伤机生产、销售、检维护等)、无损检测机构以及从事辐射防护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二、产生方式及条件1、直接推荐政府监管部门(环保、公安、交通及卫生等)、科研院所负责辐射防护方面的人员由工作委员会直接推选。2、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包括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辐射应急及探伤机生产、销售、检维护等,应满足以下条件:(1)坚持党的方针路线,遵守协会章程、工委会工作规则及管理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熟悉辐射防护领域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技术代表性和影响力,信誉良好,人品佳,社会形象正面。(4)身体健康,年龄为35岁至60周岁,特殊情况下不超过65周岁。(5)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及探伤机生产、销售机构:应为总经理、副总或总工岗位。(6)探伤机检维护、辐射应急组织: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者可放宽条件。(7)单位支持,能保证参与工委会工作的时间。3、无损检测机构人员除满足上述(1)、(2)、(3)、(4)、(7)条外,还应满足:机构为协会会员,本人有5年以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工作或管理经验;应为总经理、副总或总工岗位,国有大型检测机构中的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副总工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三、报名方式1、个人自愿、单位推荐。2、请于2022年4月30日前下载并填写“成员推荐表”(详见附件),按要求签字,盖单位章,以PDF格式发送至ndt@casei.org.cn。四、遴选和名单公布1、工委会根据工作规则开展成员增选工作,确定拟入选人员。2、拟入选人员名单在本协会官方网站(www.casei.org.cn)、微信公众号(CASEI-CASEI)或订阅号(中国特检人)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0天,无异议者纳入辐射防护工作组。五、联系人及方式对于本次遴选工作欲进一步了解者,可与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联系:联系人:金萍 电 话:010-59068806附件: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辐射防护工作组成员推荐表.doc无损工委会函[2022]第02号文件下载.pdf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无损检测工作委员会2022年4月15日
  • 李怀林谈建设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
    在日前闭幕的“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怀林作了题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报告,在与会专家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为此,记者就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李怀林。   核心观点   □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离不开强大的学科支撑。   □建设新兴学科是检验检疫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需求。   □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当前科学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趋势的必然成果。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创新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建设和完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怀林   检验检疫科技人员使用低温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物质分子的形貌、尺寸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   记者:据我了解,参加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学术报告会标志着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意义重大。特别是您在报告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构建检验检疫学科的设想,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请问,您提出的这一设想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李怀林:提出构建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设想,不是我个人灵光一现,而是基于一大批学者和有识之士多年来对我国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深刻审视提出来的,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世界的层面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球发展之中,使我国检验检疫科技支撑体系日益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把进出口商品检验关,严防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技术贸易措施,妥善处置动植物疫病疫情、口岸卫生和消费品安全突发事件,都对检验检疫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家的层面而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检验检疫工作,检验检疫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检验检疫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日益提高,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检验检疫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   从我国学科建设层面来说,当前支撑经济发展的各个学科不断产生嬗变、融合和整合,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检验检疫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这与检验检疫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公共安全中的职责和作用不相适应,也对我国检验检疫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事实证明,建设检验检疫学科不仅是检验检疫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层面的思考,我认为,只有加强和完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才能推进检验检疫学科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当前,检验检疫虽然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检验检疫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检验检疫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伴而生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怀林:我赞同这一观点。检验检疫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检验检疫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治理体系内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检验检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科技的创新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后,检验检疫已经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制度和较为完整的检验检疫执法体系。著名的战略安全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检验检疫的作用和贡献,他认为检验检疫是我国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和现代科技手段,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冲击,治理新时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我认为杨教授的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检验检疫执法与监管服务的关键保障,是检验检疫工作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力加快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又是提升检验检疫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因而,我们必须要抓住“十二五”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聚各方之智、汇各方之力,大力推进并加快检验检疫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   记者:建设一门新兴学科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也有个别观点认为,国家现行的学科序列里并没有“检验检疫”这个门类,表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没有那么迫切。请问您是怎么看“检验检疫‘无学’”这个问题的?   李怀林:我注意到了这种说法。我想,一个学科的“有”与“无”,既要辩证地看,更要发展地看。现行的一切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基础学科,都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国家的学科建制赋予的,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和再认识的过程总结归纳出来的。人们在现有的国家学科建制中找不到“检验检疫”这个学科,恰恰越发彰显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才促使我们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奔走呐喊。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原有的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在不断深入,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础日益牢固。正因为意识到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组建了中国检科院,并将检验检疫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的重任赋予了中国检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检科院和全社会的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都承担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在做好检验检疫现有学科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回答什么是检验检疫科学这个历史性的命题,完成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重任。我想,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实际上,您刚才已经非常透彻地剖析了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前面您也提到了当前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已经十分牢固,能不能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基础呢?   李怀林:首先,检验检疫的原始根源来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极强的自然属性,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检验检疫不会依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而产生,也不会因为某种社会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检验检疫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被赋予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社会属性,检验检疫体系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下会反映出不同的形态,但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其根本手段仍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对学科发展的需求绝不会削弱。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科技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涵盖的应用学科领域囊括了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析测试学、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模拟学、毒理学、电子电气学、机械学、信息安全学、纺织学、材料工程学和工程化学等数十个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国际贸易学、经济法学、风险管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这些学科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所有这些印证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检验检疫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学科 二是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三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统领全局,才能确保检验检疫科技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前沿科学仪器的不断进步,检验检疫各分支学科之间以高新前沿技术为桥梁和纽带,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深化,检验检疫由实验科学向发现科学进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就是实现由发现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变,一旦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检验检疫制度的奠基人伍连德、蔡无忌、邹秉文、贺等一批前辈就已经积极奔走呼吁,不断著书立说,并创设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上海兽医高等专科学校、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等多所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检验检疫学科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检验检疫行业的建设,每年都为检验检疫队伍和能力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并培养了大批的检验检疫专业人才,对检验检疫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科研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国家质检总局的前身之一、原国家商检局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曾与浙江大学联合设立了“3.1.1”检验检疫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并获得了1996年度国家教委“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设立了检验检疫相关专业,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检验检疫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除成立隶属于中央研究机构序列的中国检科院以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大力支持组建了一批隶属于地方管理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大势、许多学科的边际日益淡化的背景下,检验检疫学科终将在我国的学科建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对此,我满怀信心。   记者:是的,具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建设一定会前景光明。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细分学科都有一个支撑性的基础理论模型,比如经典力学的牛顿三大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的麦克斯韦尔方程,经典化学的质量守恒定理等等。检验检疫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模型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想知道检验检疫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什么,又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李怀林:确实,基础理论模型对于一门学科来讲就像人体的骨骼,尤其是检验检疫作为一门多应用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如果没有骨骼,其他的器官再发达也难以屹立不倒,更谈不上活动自如。如何通过一个基础理论模型,将检验检疫现有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组合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个模型能够对检验检疫的一切现状进行科学地阐释,对检验检疫的内在规律进行全面归纳,对检验检疫的未来能够做出合理的展望和预期,一直是困扰我们前辈和当代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辈学者曾经先后探索和尝试过贸易学、商品学、公证鉴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理论模型,但是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在国家几次重大的检验检疫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检验检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越来越明确,职责与职能特性越来越鲜明,内涵和外延的边际越来越清晰,经过我们多年的思考,我们认为用风险管理学作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目前所有已知理论体系中比较完美的一个模型。   风险管理学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热点学科,风险管理学就是研究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评估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并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风险,并组织对风险后果进行恢复重建,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个根本目标。风险管理学理论模型的基本流程是: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方案制定、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体系。通过对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理论模型能够系统地串联并完整地覆盖检验检疫现有的全部分支学科,与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和基本属性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框架模型。   记者:您刚才提到,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对该学科的现状做出阐释,对其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对其未来有所展望和预期,您还说到了检验检疫学科架构与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之间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您能否就此详细谈谈风险管理学对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学理意义?   李怀林:这个问题提得好。简单地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模型更益于对中国特色检验检疫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阐释。大家知道,当前检验检疫的主要任务是防控各类危害因子的跨国境传播风险,以及可导致国际贸易纠纷或损害贸易相关方利益的缺陷性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学基本原理对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及内在规律等都能给出科学的阐释,同时检验检疫的一切监管措施都将随着风险的大小、可控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也是风险管理学原理对检验检疫的未来作出的预期。第二,以风险管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模型,符合调整检验检疫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大主要国际协调机制提出的“一切措施必须基于风险原则”的基本要求,符合检验检疫参与全球化治理的基本方略。第三,能够对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现状作出系统地解释,例如我国的检验检疫工作系统地整合了WHO、WTO-SPS/TBT、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植保公约组织(IPPC)和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协调机制中,允许使用的一切风险管理措施集中于一个执法监管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多个层面立体防控各种风险,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再如,“执法部门+技术机构”模式是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技术执法体系的一个显著特色,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防控各类风险,简化风险管理决策流程。第四,通过风险管理学这个基础理论模型,我们能够将检验检疫现有的一切应用层次的研究,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我们的毒理研究和机械损害研究是为了发现风险,检测技术研究是为了识别风险,处理技术研究是为了控制风险,我们的执法监管流程研究是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措施组合,这个理论模型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检验检疫学科体系。   在这个架构下,检验检疫每个现行的分支学科都能确立自己相应的层次位置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构建检验检疫科学理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记者:我注意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的积极支持态度。您是否认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恰逢其时呢?   李怀林:是的。可以说,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正当其时。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而检验检疫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特点和特征与《纲要》的表述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检验检疫学科完整地涵盖了《纲要》中所列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和融合的领域,而且也完全符合国家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领域的所有条件。   换言之,加快推进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既是《纲要》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因而,我们要紧紧抓住落实《纲要》这一契机,审时度势,顺势而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记者:学科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方面已经或将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推进措施,还有哪些建议?   李怀林:的确,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它事关检验检疫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推向前进。   当前,就中国检科院而言,正着手五个方面的推进工作:一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二是组建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推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起到参谋作用,同时参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三是组建检验检疫学会。组建检验检疫学会是联合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已经批准设立了一个筹备组在着手组建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学会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四是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公共教育。目前,除了少数省份在小学自然或中学生物等辅修教材中有部分关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内容外,当前在我国国民教育阶段还应继续强化检验检疫科学的教育。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检验检疫行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从联合办学做起,逐步开展检验检疫专业的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并争取将检验检疫相关常识和基本理念逐步纳入国民教育阶段授课内容。同时,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检疫职业和从业培训和考试,严格职业资格准入。五是大力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多渠道争取各种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建议加大对全社会在检验检疫科研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卓越贡献者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大力提倡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
  • 关于招募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的通知
    关于招募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的通知中检协[2022]秘字第21号各无损检测机构及相关单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然而,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数字化转型中普遍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担忧和困扰,也面临资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专业软件缺乏等实际难题。为帮扶协会会员渡过难关,避免重复开发、重复投入。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起建立“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通过构建“协会引导—平台赋能—共建共享-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持续推出“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以带动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自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云平台(一期)项目已完成开发和测试工作,即将在全行业推广使用。云平台(一期)项目重点开发无损检测项目管理和报告服务系统,可满足无损检测机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检测记录实时录入、报告自动生成和批量修改、远程审核和签章、数字化存档、记录溯源及报告真伪验证等功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核准规则》《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级别评定准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报告电子化的要求。云平台采用Spring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研发,将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测试,并获得由公安部门核发的备案证明,以确保用户数据相互独立和安全可靠。云平台采用大数据、区块链、电子签章等技术,在行业专有大数据中心部署,确保检测数据加密传输,电子报告签字存证验真及有效追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彻底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虚假报告”难题,维护使用单位合法权益。系统目前内置包括RT、UT、MT、PT、ECT、TOFD、PA、DR、CR、MFL和AE等11种检测方法的各种常用记录表格、报告模板百余个,满足T/CASEI 004-20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NB/T 47013、SH/T 3543和SY/T 4109等标准要求,未来还将继续增加SH/T 3503、Q/SY 1476等标准模板,完全契合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业务特点及业务流程,是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的专属SAAS平台。数字化转型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和持续发力。为抓住时代机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协会启动“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在全行业公开招募战略合作伙伴,构建行业数字化生态圈,持续推进有关技术研究、产品(平台)研发、供需对接、推广应用等方面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助力无损检测数字化发展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招募条件本次公开招募战略合作伙伴50家左右,其中,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40家;另外,招募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或成果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协同伙伴单位10家。(一) 无损检测机构1、应为经核准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且是协会会员。2、自愿报名申请,有强烈合作意愿。3、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参加云平台(一期)项目测试的;(2)无损检测工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单位;(3)各区域联席会推荐单位的;(4)已缴纳2021年会费的协会会员,并积极参加我协会各类活动。(二) 开发机构1、应为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或成果示范应用的单位。2、自愿报名申请,有强烈合作意愿。3、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的技术实力和实际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且具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2)开展过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成果示范应用或具有成果示范应用潜力的用户单位。二、招募程序1、有意向的单位应于4月29日前,将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见附件)发送到niuyj@casei.org.cn,自愿参与“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计划”。2、协会将根据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遴选,确定意向合作单位,并进行公示。3、公示结束后,协会与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成为“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三、责任与义务1、合作伙伴应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构建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生态圈,加快推动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合作伙伴应积极参与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研究、产品(平台)研发、成果推广等方面工作。3、合作伙伴应为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行业数字化项目研究及平台建设分摊部分成本。4、合作伙伴还享有以下权益:(1)云平台(一期)3年免费使用权、终身年费折扣优惠、超大空间容量、专属在线客服等VIP超值特惠大礼包;(2)在云平台主页滚动战略合作伙伴单位名单或LOGO;(3)优先参与云平台项目二期、三期的研发、测试、使用;(4)作为我协会战略合作伙伴,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获得数字化转型有关专家、委员、科技奖项和知识产权奖等推荐资格;(5)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可定期参与有关研讨、交流和成果推介。四、有关说明为便于大家了解云平台(一期)项目的工作进展和基本功能,项目组拟定于4月21日举办在线视频直播,重点对云平台(一期)产品功能进行实操演示,请大家关注我协会有关通知。五、联系方式欲了解其它相关情况者,可按下述方式与我秘书处联系: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6号四层联系人:牛永吉联系电话:010-59068860电子邮箱:niuyj@casei.org.cn附件: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无损检测机构适用).docx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研究开发机构适用).docx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2022年4月13日中检协[2022]秘字第21号文件下载.pdf
  • 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建成
    12月24日,由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组成的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在北京成立。   据介绍,建立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是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在年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16个特种设备科学发展任务目标之一,是在特种设备局和中国特检院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该平台由多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按照自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参与组成。特种设备局对平台实施业务领导和管理,中国特检院担任理事长单位,其他6家地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整合特检行业科研资源,提高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的整体科研水平,构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任务包括构建我国特种设备行业大科技平台的资金、人才和实验设备保障模式、提出我国特种设备行业科研项目指南、形成科研成果共享与推广应用机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科研人才队伍等。   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的成立,是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果的具体体现。它既能解决国家级检验机构有课题、有人才但科研资金相对不足的难题,又能解决地方检验机构缺乏高水平课题和人才的难题,是创新科研体制的一种尝试。平台将在质检总局统一协调和规划下,组织国家与地方检验机构、地方与地方检验机构之间的联合科研攻关,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实现资源整合和成果共享,最终形成全国特种设备大科研的体系格局,实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总体目标,对提高检验机构检验能力和科研水平、探索创新科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成员单位当天还签署了《中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共建承诺书》,承诺投入平台所需的科研资金、科研人才以及试验装备,为今后平台的运行提供了经费、人员及试验条件保障。   参加会议的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对平台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大家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平台建设,把工作重点从重检验、轻科研,逐步转变到检验与科研并重,以科研提升检验,以检验促进科研,不断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技术创新水平,为打造“中国特检”品牌贡献力量。
  • 中国特检协会检测评价工委会年会暨首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年会暨首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第二轮通知)工委会各成员、有关单位及人员:由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委会”)主办的“中国特检协会检测评价工委会年会暨首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现定于2023年5月23日至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工委会现有成员274名(含委员、组员和候补组员及增选公示人员),由来自石油石化、化工、电力、新能源、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诸多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安全监察、制造安装、维修改造、检验检测、使用维护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中从事无损检测研究、应用和管理专家组成,本次年会是工委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全体会议,希望各成员按时参会、交流研讨、共商共建!无损检测事关安全和质量,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我国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技术,随着新产业、新材料、新结构和高参数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无损检测面临向现代无损检测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此,首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将邀请院士、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交流,包括线下全体大会、分会场和线上学术分会场,届时将同步开通网络直播,致力于推动和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本次大会期间,还将举办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业绩展示、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我们诚挚邀请广大专家学者和企业院所,积极参与和支持本次大会,共同推动我国尤其是特种设备行业无损检测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大会整体日程安排1、5月23日全天,工委会成员报到。2、5月24日全天,工委会年会;新技术论坛参会人员报到。3、5月25日至26日上午,举办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其间25日下午举行工委会内部专题研讨会)4、5月26日下午,拟召开无损检测考试工作研讨会(另行发布通知)。5、5月24日、25日,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业绩展示、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日程安排如下:二、大会主要内容会议具体内容根据征集的需求逐步细化,最终以会议议程为准。拟定的大会主要内容如下:1、工委会年会:(1)工委会2021~2022年度工作报告;(2)行业分析与工委会重点工作研讨;(3)团标、考评、教材、能力验证等先进经验分享;(4)成员调整和先进工作者评选;(5)研究制定工委会2023~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围绕“高质量发展——检测新时代”论坛主题,拟设立六个分会场:(1)现代超声检测与应用(2)现代射线检测与应用(3)现代电磁检测与应用(4)无损检测新技术与应用(其他无损检测技术)(5)无损检测管理与标准(6)线上学术分会场(线上宣讲、线上参会)三、论文投稿和报告宣讲报名1、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23年5月10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无损检测》、《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期刊投稿格式。论文投稿发送邮箱:wsjc@casei.org.cn,备注 “论坛投稿”。论坛将采用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含邀请报告)等形式对录用的论文进行交流。本届论坛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经作者同意并作适当修改,推荐至《无损检测》、《中国特种设备安全》及相关领域其他高水平期刊发表(预计年底前可见刊)。2、报告宣讲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5月10日。报告内容要求:报告名称、报告人姓名和单位,报告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报告发送邮箱:wsjc@casei.org.cn,备注 “论坛报告”。论坛将采用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等形式对所报名的报告择优选择。入选论文和报告将在协会网站或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微信公众号中分期分批予以公布。四、展示和展览大会同期举办检验检测机构能力业绩展示、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并开通网上直播。热忱邀请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无损检测仪器设备器材制造厂家及代理商积极参加(另行发布通知)。五、会议地点福州闽江世纪金源会展中心大饭店(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潘墩路188号)。六、会议缴费1、会议费:(1)工委会成员:800元,含年会与论坛会议费。(2)新技术论坛:会议入选论文/报告作者:1000元;参会人员:1200元;学生:800元;仅参加线上学术分会场:免费。2、与会代表往返交通、住宿费用自理,食宿由会务统一安排。住宿:标间合住190元/人天(含早餐);单人单住 380元/天(含早餐)。3、付款方式(1)请于报到前电汇至以下账户,工委会成员请在备注栏注明“工委会成员”,参与新技术论坛人员请注明“检测新技术论坛”字样,持汇款凭证复印件报到。户 名: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和平里支行账 号:110060224018010003152(2)未提前汇款的可于会议报到现场缴费。七、报名及回执1、工委会成员:请于2023年4月30日前扫描下方的“报名二维码”进行报名。2、参加新技术论坛人员:请于2023年5月10日前扫描下方的“报名二维码”进行报名。报名二维码八、会议组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赵一铭 13716386117 010-59068304原可义 13466554205 010-59068594传真:010-59068596
  • 41项上榜!第五届“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对第五届“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进行公示。经专业评审组专家评分推荐、评审委员会委员评议投票表决,共评出获奖项目41项。其中,“石化关键高温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评价及可靠性评估技术”等4项获一等奖;“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等16项获二等奖,“电站锅炉防腐涂层SiO2/有机硅/TiO2/Al2O3杂化溶胶封孔剂研究”等21项获三等奖。第五届“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一等奖(4项)1石化关键高温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评价及可靠性评估技术韩志远、李志峰、李军、 陆军、吴斌、银建中、史进、曹逻炜、刘秀成、胡振龙、朱国栋、何萌、邵珊珊、于闯、宋利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2电梯制造与服役过程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装备吴占稳、史熙、李兵、闫贺、刘佳璐、冯云、舒文华、鄂立军、恩旺、钱剑雄、呙娓饮、冯金奎、张毅、陈凤旺、欧阳惠卿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博华信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3高钢级油气管道环焊缝检测评价修复技术研究及规模应用张鸿博、王高峰、赵康、 刘奎荣、王志方、侯浩、 赵云、姚欢、许彦、雷宏 峰、张良、杨锋平、李记科、刘琰、聂向晖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联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联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北京 管道有限公司、西安三环石油管材科技有限公司4气瓶安全性能液压试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戴行涛、韩冰、李强、周一卉、古海波、刘岩、陶思伟、宋薛思、金鑫、由宏新、刘鹏、郝伟、纪纯明、张鑫、赵丹洋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二等奖(16项)1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杨旭、吕国钧、曹宏伟、钱公、刘光奎、施超、王永杰、蒋旭光、杨喜胜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浙江大学、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2典型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技术研究任彬、汤晓英、鲁红亮、薛小龙、陈战杨、周文学、杨宇清、张莉、司俊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华东理工大学3地下压力容器储气井安全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段志祥、石坤、陈立峰、冯异勇、王健、熊荣、陈杰、滕永平、陈祖志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四川川油天然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鼎胜科技有限公司、自贡华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4端边云协同的涉危化品承压特种设备智慧监测与应急关键技术业成、张伯君、沈航、刘学军、姜君、黄强、王勇、白光伟、周丹南京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5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风险评估、检验及完整性管理技术陈钒、曹水亮、韩非、陈杉、徐勇、陈国璇、郭岩宝、李杨、陈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6 高压直流干扰下的油气管道腐蚀监测及智能防控关键技术许好好、段汝娇、李想、杨绪运、王军、姚文峰、杜艳霞、雪小峰、吕海舟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上海银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长输油气管道内检测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刘保余、薛正林、韩烨、刘觉非、成文峰、苏林、刘俊甫、郑树林、马雪莉管网集团(徐州)管道检验检测有限公司8可燃气瓶阀关键技术研究李昱、徐维普、仇道太、李前、朱红波、翁国栋、徐迪青、王振棒、耿雪峰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宁波三安制阀有限公司、宁波金佳佳阀门有限公司9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研究蓝麒、谭明波、王成竹、 刘欣、白阳、肖莉、周磊磊、王小轮、郭航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电梯制动部件可靠性研究及制动性能评价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张宏亮、谢柳辉、叶亮、 高峰、刘标、陈明涛、严亨、殷彦斌、宋阳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分院、阜阳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11起重机械节能智能控制与能效测试关键技术及应用苏文胜、孙小伟、王欣仁、陈前、王传军、许晨旭、胡东明、王松雷、薛志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2在役冶金起重机健康监测与诊断成套技及应用丁克勤、陈力、徐格宁、刘庆运、靳慧、刘关四、李娜、王志杰、张旭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安徽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唐山分院13大型过山车检验检测关键装备研发与标准 研制宋伟科、张琨、马宁、崔高宇、郑志涛、田博、崔明亮、李加申、郭俊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14基于机械手的相控阵检测系统性能测试研究潘强华、张君娇、刘太丽、侯冰、郑晖、李海洋、严志海、张弛、史润章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15基于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的油气管道管材自动检测方法研究黄磊、李汝江、李亮、张谷庆、解社娟、韩秀林、张晓明、黎娟、孙少卿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16大型危化品球罐智能无损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梁国安、王兴松、涂春磊、郑凯、张诚、李杰、宋伟、 郭振祥、徐慎忠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东南大学、南通友联数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三等奖(21项)1电站锅炉防腐涂层 SiO2/有机硅/TiO2/Al2O3杂化溶胶封孔剂研究倪进飞、刘光明、李茂东、卢忠铭、黎华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南昌航空大学2回火焊道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及在承压类特种设备修复中的应用张建林、陈忠兵、杨佳、 朱平、姚祥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3大型电站锅炉检测及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德芳、杜斌、钟丰平、牟彦春、包士毅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4多材料复合特种压力容器健康诊断与在线修复关键 技术罗宏建、张杰、赵洲峰、周进、周正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力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5移动式压力罐车监管、检验、充装物联网动态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张东宏、韩继鹏、庞颂东、葛云峰、李俊婷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特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石墨烯用于金属表面防护研究及工程示范谢一麟、刘峥、王勤生、区炳显、杨永强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7综合管廊燃气管道泄漏规律与智能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周庆辉、许淑惠、谢贻东、陈志刚、张楷祥北京建筑大学8X100管线钢在典型土壤模拟溶液中的微生物腐蚀与应力腐蚀开裂研究杨旭、孙福洋、毕成、鲁元、王若虹西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9车用安全泄压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徐维普、李昱、仇道太、李前、吴全龙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上海华理安全装备有限公司10电梯智慧化管控安全保障系统及其推广应用贾中辉、井科学、冀维金、刘佳璐、赵娜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11电梯按需维保策略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应用冯月贵、王爽、傅涛、胡静波、王会方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12基于人工智能的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与安全监管数字化辅助决策平台开发及应用沈峥、竺国荣、吴文祥、魏义敏、陈虎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13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电梯运行在线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陈向俊、傅军平、卢曦、金新锋、陈栋栋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西子电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职业技术学院14电梯物联网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张巍、欧阳徕、林创鲁、叶亮、李刚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15大型起重机表面缺陷无人机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周前飞、王会方、庆光蔚、丁树庆、冯月贵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宁特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16起重机结构损伤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李向东、周超、陈序、 周瑾、童一飞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 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17典型建筑起重机械损伤模式识别与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马俊、张桢、王新华、江爱华、杨栋梁广州特种机电设备检测研究院18冬奥电梯及索道钢丝绳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王爱香、刘文贞、冀维金、张世亮、白星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19特种承压设备磁粉自动检测系统研究郭晋、胡华胜、王磊、杨景标、李绪丰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深圳市中昌探伤器材有限公司20承压管状设备超声自动检测系统研究及应用叶宇峰、王锋淮、蔡刚毅、王子成、韩志雄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21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环保性能检测及工程应用技术李越胜、江志铭、李运泉、白凯杰、卢伟业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顺德检测院以上获奖名单公示时间为2022年11月7日至11月21日,为期15天。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表明真实身份,异议材料中应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等。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者身份予以保护。以匿名、冒名方式提出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异议信函的日期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6号四层 ;邮编:100029;联系人:王欣;联系电话:010-59068820。
  •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部党组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系统地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论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策略,为新时期环保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当前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环境保护实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步”与“并重”,以及“综合”解决环境问题,要求环境监测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视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为环境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从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在今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向全国环保系统发出了环境监测转型的动员令,明确提出要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命题统领新时期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要求我们基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一)深刻认清环境监测转型的历史方位   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总体设计,而这个总体设计能否科学,关键取决于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做出准确判断。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了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酸雨、生物、沙尘暴、土壤、污染源等众多领域,从简单的二氧化硫、重金属、化学需氧量监测,发展到了有机污染物、农药、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温室气体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环境监测范围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从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空间遥感监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机构、人员已由当初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99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组建了由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759个断面、126个国家水质自动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7个近岸海域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网组成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保护部已正式开始运行环境一号A、B卫星,初步具备了说清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鲜明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从“对立”走向“和谐”。这使得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的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国开展环境国际合作和履行环境国际公约,需要以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环境保护成果和检验履约成效,当前发达国家环境监测的因子、手段、污染物种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监测质量管理、科研、环境质量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果国内环境监测跟不上,将丧失话语权,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上陷于被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和世界先进环境监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环境监测还存在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信息生产能力弱,环境监测网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部党组提出推进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方位。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对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如果不转型,环境监测的提升发展将成为空话,大好机遇将白白丧失。如果转型成功,全国环境监测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航程。   (二)科学把握“转型”的总体思路   环境监测要转型,必须立足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对未来一段时期监测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筹划。   遵循“一个统领”——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转型。环境监测的转型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转型和怎样转型的”的问题。一是始终保持工作理念的先进性。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环境监测转型的理性思考,坚持以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最新成果融入引领转型,将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和举措。二是自觉当好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先锋队。要充分认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工作中,环境监测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体系,监测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至关重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首先要求环境监测闯出一条新道路,即转型发展,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制度、方法等。   建设“一个体系”——大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满足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先进、完整和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的综合体系,其内涵与环境监测转型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环境监测转型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牢牢抓住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这个根本,以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科技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为适应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顺“三个关系”——理顺环保系统与其他部门、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部成立监测司之后,各省级环保厅(局)也将相应成立监测管理机构,新成立的监测行政管理机构也面临转型,其核心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监测格局。一是要处理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统一全国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确立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二是在环保系统内部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科学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速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改革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规划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特别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要将工作重点从协助管理转到业务技术上来,“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把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处理好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省、市、县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事权划分和职能任务的科学化、法定化,优化资源配置,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投入、能力相配套,提升整体效能。   实现监测“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宗旨是“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紧扣这一宗旨,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环境执法提供证据、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环境研究提供数据。   努力做到“三个说清”:一是通过加强污染源监测,努力说清污染源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提供技术依据;三是抓好应急与预警监测,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使环保工作由被动、事后、补救、消极转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这也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最终目的。   二、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带动环境监测转型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抓手和载体,要通过落实周生贤部长提出的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网络技术天地一体化的要求,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法制、人才、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   第一,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环境监测管理的转型重点是突破影响和制约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府机构改革,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制约本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使监测工作真正做到管理顺畅,运行高效。同时,要通过各类配套监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工作,逐步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和工作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国家环境监测网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的业务关系,统筹整合环保系统内的监测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带动环境监测条件手段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按照全面加强省级站、重点加强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向基层、中西部及边境地区倾斜,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有机物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以监测装备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转型提供硬实力支撑。   第三,以监测业务为平台,带动环境监测支撑效能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建设。一是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建立国家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二是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水平。建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修)订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技术规定,研究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规范)体系,使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更加准确、及时、针对性强。三是加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统计分析。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开展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大力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深化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研究,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全面提高各类环境监测信息、报告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四,以监测科研为先导,带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任何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性监测都是科研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来都是以科研为先导的。一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总量核算和应急监测等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二要在科研中体现管理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认真做好“水专项”等重大项目,加强“灰霾”天气表征等老百姓关心问题的研究,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日常监测能力的转化。三要加强监测科研管理,因地制宜建立环境监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监测科研规划和监测标准规划,建立科研项目库。监测总站要组织各级监测站协同攻关,解决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第五,以质量管理为手段,带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科学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基本途径。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程序的质量管理还没有开展。要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探索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要组织开展各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   第六,以技术培训为引擎,带动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整体跃升。目前监测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素质整体还偏低,必须认真贯彻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的要求,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监测人员技术培训。要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建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基地和专家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合作培训机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将培训内容与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全国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相搭配、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为全面履行新时期环境监测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在支撑环境管理的监测实践中加速环境监测转型   环境监测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将转型与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少争论,不折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加速前进。   第一,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能力。当前,各级政府和百姓高度关注环境质量变化,监测系统要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拓展监测指标,探索将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指标转为常规监测的前期技术准备;二是着力抓好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监测,在启动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启动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联动监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联动监测试点准备;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测,研究制定技术路线,有选择地开展试点工作,对已经列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以奖促治”的村庄(乡、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环境卫星遥感数据,从生态监测入手加快环境卫星业务化应用进度,把“天地一体化”要求落在实处。   第二,在做好应急和预警监测中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下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要增强预警和应急监测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针对性预案,加强应急监测培训,适时开展流域、区域应急监测演练。要研究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级别划分与评价标准,全面启动空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发布平台,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预警,实现预测预警模拟分析的可视化表达。真正使环保工作在抵御和化解环境风险上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第三,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服务环保大局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健全节能减排的三大体系。作为三大体系之一的监测体系,必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线,及时跟踪、说清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一是做好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工作;二是尽早出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在确保在线监测的数据质量的同时,做好比对监测,逐步完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督考核制度;三是对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开展例行监督性监测工作;四是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探索扩充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指标,同时逐步实现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监测实践,不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   总之,环境监测的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以务实敬业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举措埋头苦干,共同推进全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 校企成教育反腐重点 中国特色校企何去何从
    两会前夕,政泉控股控诉北大方正高管腐败的纠葛以多名高管被带走、北大空降校内官员接任的结果暂告一段落。   今年2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到方正集团总部调研并强调,方正不能倒,不会倒,也不允许倒。方正集团能否顺利过关,尚需时间验证。但显而易见的是,在特殊时期创办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大量校企,当光环日渐褪去,业已成为教育领域反腐重点 之后,其未来的发展更加迷茫。   分化的校企   高校办企业,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来袭,&ldquo 十亿人民九亿商&rdquo ,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校也未能免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办企业的作用也由初期学生的实验、实习场所逐步过渡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阵地。   2003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过亿元的11家大学,其所属产业当年实现利润2665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利润总额的62.22%。   但十多年后,校企的规模并未有大的增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部门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489所高校3478个校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90.26亿元。其中,排名前20位的高校资产总额就高达2500多亿元,而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校办产业资产分别高达近千亿元和超700亿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校办企业整体的状况似乎并不理想。北大、清华&ldquo 两家独大&rdquo ,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校办企业的整体挫败。事实上,除了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一些出身于名校的企业,其他校办企业大多不为人所知。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前副校长陈保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广西的校企发展不是很好,上世纪80年代有过高潮,但2000年以后学校控股的企业已经比较少了,更没有发展特别好的校企涌现出来。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介绍,他在担任中科大校长时,学校曾经成立过一家名为科大创新的企业,&ldquo 但问题出来得很快,企业被发现有作假行为,后来公司的总经理被判了刑。之后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高校不适合办企业。&rdquo   重重的弊端   &ldquo 那些年的校办企业是一个误区。北大方正的例子就是一枚重型炸弹,让大家一下子惊醒。&rdquo 朱清时坦言。   高校的文化、背景等和企业都不一样,将两者强行结合,即涌现很多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向记者表示,让高校的人出去办企业,本来就行不通,以北大为例,&ldquo 北大的人考试都很厉害,成绩可以很优异,但出去经商就是另一回事,需要遵守商业规则&rdquo 。   该教授也表示,在方正部分高层被带走之前,校方在方正的控股比例并不高,掌控力不强,存在&ldquo 一些人利用北大的名义经商搞开发,谋取自己利益&rdquo 的情况。   &ldquo 就方正而言,北大不可能管得那么细,因为它是商业化运行的。但如果是商业运作的话,里面的问题就太复杂了。&rdquo 朱清时表示。   在陈保善看来,&ldquo 大学办企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rdquo 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误区。因为高校主要应负责先进技术的研发,而成果转化就像接力棒,需要一棒一棒传下去。&ldquo 现在一步就到了企业,这之间就有很多环节缺失。&rdquo   消失或转型   事实上,高校办企业是另一种&ldquo 中国特色&rdquo 。我国的校办企业与美国硅谷的教授办企业也大不相同。   &ldquo 国外大学办企业的例子很少。学校的主业是教育,企业与学校的分工有明显区分。&rdquo 陈保善指出。   朱清时介绍,他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高校并不搞校办企业。事实上,国外学校办企业有严格规定,而此前国内普遍参照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企业的模式,也并非宣传所述。&ldquo 斯坦福的很多教授都是出去后办企业,这与学校直接开办企业有明显不同。&rdquo   那么,中国特色的校企,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朱清时认为:&ldquo 校办企业肯定是违反客观规律的。&rdquo 也就是说,高校不应该办企业,高校的成果应该放到社会上,按照商业模式运行。   陈保善则认为,在现有情况下,把校企改成私企是一条最佳途径,&ldquo 学校只需要从源头保障权益,把源头管好就行&rdquo 。具体到北大方正,他认为学校就应该退出来。   &ldquo 当然,退一步说,学校如果真的要办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办,要把科研人员和企业分开,同时保证科研人员的应得报酬。这样才可能把校办企业搞好。&rdquo 陈保善表示。
  •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当其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实验室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记者: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赵宇亮:我国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一方面,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推动形成我国科研合力。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增加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个体科研人员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但尚未形成科研合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需求。我认为,国家实验室体系将是把个人能力转化为国家实力很好的一个平台。另一方面,建设好国家实验室体系对基础研究将大有裨益。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建设好安心静心专心致研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可以让科学家在更好的研究环境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记者:请谈谈对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意见建议。赵宇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大科学装置,是推动基础科学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在我国的科技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中国天眼”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散裂中子源等。当前,应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协作建设。记者:如何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赵宇亮:国家这些年非常重视科学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使用率逐年提升,但整体来说,国产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很多高端科学仪器仍依靠进口。高精尖科学仪器或复杂设备需要依靠多领域、多学科、多维度的技术集成,单纯依靠某一家企业或者科研单位,很难取得关键性突破。我建议,我国应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在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过程中,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市场金融联合攻关的协同机制,通过加强合作研发,提升成功效率,争取取得重大突破,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中国特检协会与浙江优尔特、超声电子分别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2023年02月22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与浙江优尔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优尔特”)、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声电子”)分别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中国特检协会秘书长张华、浙江优尔特董事长柳章龙、超声电子总经理助理徐培杰出席签约仪式。浙江优尔特原名浙江省缙云像质计厂,创立于1983年,是国家标准样品“线型像质计”的研制单位、是国家标准样品“超声波试块”的研制单位,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的无损检测器材制造科技企业。超声电子创建于1957年,专业从事无损检测设备及换能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我国超声检测仪器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被用户誉为“中国超声第一家”。 浙江优尔特、超声电子作为行业领先的仪器装备科技制造企业,愿意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积累的技术经验及国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支持中国特检协会组织的各项行业活动,促进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技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未来,合作双方将持续推动行业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机制建设,促进检验检测机构与仪器设备厂商的深度合作,促进特检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同推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新技术、新设备创新发展和工程示范应用,解决困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的实际难题,服务特种设备设备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
  • 2023年中国特殊食品行业热点回顾
    2023年,我国特殊食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健食品新功能发布,政策“组合拳”红利不断;特医食品获批数量创新高,降关税等利好政策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婴配乳粉注册管理办法发布,鼓励行业研发创新;标准管理出台新规,标准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热点一、保健食品新功能发布,政策“组合拳”红利不断8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该细则是从制度上改革我国以往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以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带来了新机遇,将加快行业整体创新的步伐。8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的公告。该公告将进一步规范保健功能声称管理,落实企业保健功能声称和研发评价主体责任,实现保健功能目录的科学动态管理。6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大豆分离蛋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乳清蛋白》,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料目录和功能目录的进一步扩充,为企业开展产品备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原料目录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配套解读文件,明确了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在产品备案时,可以单独作为原料使用,也可以将两者复配使用,亦可与列入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营养物质配伍使用。保健食品备案目录扩充和首次允许复配,意味着备案产品将更加丰富。12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明确了保健食品标志框架、图形比例、印刷颜色要求等内容,指导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进一步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正确引导消费,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热点二、特医食品获批数量创新高,降关税等利好政策满足特殊人群需求截至12月31日,我国共有70款特医食品获得批准,包括2款进口产品,68款国产产品,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自2016年7月1日实施特医食品注册管理以来,共批准了164款产品,包含48款婴儿配方食品,53款全营养配方食品,62款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和1款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12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除了继续强调特医食品安全监管,还明确鼓励研发创新,满足临床需求,优先审评罕见病类别、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新类别等特医食品。该办法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效率,促进罕见病类、临床急需类等新产品上市。年内,山东省和贵州省先后出台医疗机构经营使用特医食品管理办法。据统计,自2016年5月天津出台医疗机构使用特医食品处方应用指南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级、6个市级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特医食品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包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海南、四川、贵州等省市,以及南京、济南、徐州、泰州、南通和潍坊等城市。12月2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特医食品进口关税调整为零,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关税降低至5%,鱼油软胶囊进口关税降低至6%,其他婴幼儿食品进口关税降低至2%。此举将有利于增加进口产品的供给,满足我国特殊人群对此类产品的需求。热点三、婴配乳粉注册管理办法发布,鼓励行业研发创新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新版注册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和注册管理实践,进一步严格产品配方注册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不断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该办法对拟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从申请与注册程序、标签与说明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国家民族未来的特殊食品。据统计,截至 2023年年底,我国约有134家的1028个新国标配方产品销售流通。办法的出台,将有助于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也将进一步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保障婴幼儿“口粮”安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热点四、母乳低聚糖等74种“三新食品”获批,党参等9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为企业生产提供更多原料选择2023年全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共批准74种“三新食品”。最受关注的是10月7日发布的《关于桃胶等15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将母乳低聚糖中的2’-岩藻糖基乳糖和乳糖-N-新四糖正式批准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调制乳粉(儿童用),以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党参等9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9种物质纳入目录是自2021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增,对丰富食物来源,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特殊膳食用食品中氨基酸管理的公告》。明确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20余种氨基酸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管理。公告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氨基酸类物质在特殊膳食用食品中的使用管理,促进我国相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推进以氨基酸为蛋白来源的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的研发上市,更好满足病患需求。热点五、标准管理出台新规,标准治理体系日臻完善8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规定搭建了先进适用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渠道,将有效促进团体标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增加推荐性国家标准供给,提升国家标准质量水平。8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颁布《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将为企业标准化工作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激发企业标准化工作内生动力。11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出台了《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强化标准协调配套,为破除行业垄断和市场限制提供规范支撑,以标准化工作引领和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对2010版文件的修订,首次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还对工作职责、国家标准管理、地方标准备案等进行了明确。热点六、以科研创新为引擎推动发展,特殊食品产业界成果丰硕2023年,中国特殊食品产业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9月发表在《Precision Nutrition》上的一篇文献计量分析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上一年度全球新发表的24,582篇营养相关论文,结果表明中国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均排名第二位,最有影响力的10位学者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位列第二。汤臣倍健成功递交“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保健食品新功能申请,该申请针对中国人群血流健康影响的临床验证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伊利集团首次精准测定了中国母乳的氨基酸组成,该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此成果将有助于我国婴配乳粉的进一步研发创新。美赞臣中国发布了研究成果——儿童12月龄前使用富含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在5.5岁时改善了神经发育结果,该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方法,该成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上。达能在中国全面推出AI黄金便便解码器,该研究历时3年之久,通过解码器小程序,仅需拍照和AI神经网络识别,即可给出专业肠道自护力评估建议。蒙牛乳业、帝斯曼-芬美意和国际香精香料公司开发的母乳低聚糖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审批,其中,三家公司均获得了 2’-岩藻糖基乳糖的批准,帝斯曼-芬美意还获得了乳糖-N-新四糖的批准。热点七、特殊食品企业积极作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上,飞鹤建成了行业内第一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并获得生产许可,实现了乳铁蛋白的提取、保护和国产化。澳优乳业联合江南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益生菌产业化生产示范线正式投产,该示范线对我国益生菌全产业链布局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践行社会责任上,安利公司发布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将于2038年实现企业碳中和,8款蛋白粉产品宣布实现全线碳中和,并获得中国零碳蛋白粉产品认证,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产业力量。珍奥双迪事业创办人、荣誉董事长陈玉松和完美(中国)董事长古润金等4人被健康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授予“健康中国2022年度产业人物”荣誉称号,该奖是对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家贡献的肯定。热点八、两届特殊食品行业盛会分别在济南和温州召开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先后于3月22日至25日和11月15日至17日分别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两届大会累计举办了42场活动,先后有19位院士,12位部级领导,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0余位相关部门负责人,300余位行业专家,200余位行业企业领袖参会分享,共有4600余名代表分别参加了两次大会。中国特殊食品大会是行业政策解读、信息交流、产业互动、国际合作、趋势研判和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是特殊食品产业重要的年度活动。两次大会,相关政府部门对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婴配乳粉等领域进行了专场政策法规宣贯,院士专家们对最新研究成果、技术突破和创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领袖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大会发布了《个性化营养发展专家建议》《中国特殊食品常用词典》等7项成果,启动了《食品营养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团标)》《中国婴幼儿科学喂养指导》等3项研究,签署了6个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了4场政府企业合作对接活动,有效推动了举办地济南和温州的特殊食品产业发展。中国特殊食品大会的圆满举办,树立了发展信心,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了特殊食品产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热点九、婴配乳粉新国标实施,市场过渡稳定,婴配乳粉审评注册工作作品《为了孩子们》荣获国家中央机关工委表彰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国标于今年2月份正式实施,按照规定,只有通过新国标配方注册的产品才能进口或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新国标的实施将倒逼市场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婴配乳粉审评注册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保障了婴幼儿口粮供应,在新旧标准交替中,做到了平稳过渡,摸索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婴配乳粉审评注册的标准化规范流程,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满足了市场需求。围绕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受理、审评、核查工作实际,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审评中心拍摄的作品《为了孩子们》入选“从我做起——中央和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巡礼”活动,并荣获“百优作品”奖。2023年,恰逢食品审评中心成立30周年,30年来,中心以推动食品审评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助力特殊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 深扒中国特色的“形态分析仪”
    历史总是裹挟着泥沙咆哮在纷繁的世间把真相搅得混乱,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左右飘摇,沾染了人的情感后沦落为主观的历史,生活如此,科学亦如此!还好“造物主”为了使通往真理的道路不那么拥堵,选择让大部分人保持无知。这种无知保护了真相安静地立在圣洁的角落窥视这戏剧的凡尘消长浮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哪个领域,凡是国人创造出异于国际的新鲜事物,都被冠以“中国特色”的名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特色”作为一个中性词而被国人贴上了激进的标签,这无疑是个引以为傲的字眼,而近些年又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这个字眼显得格外刺眼,很多语境下略带几分嘲讽的意味。“中国特色”、“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这不应该是“穷矮搓”的代名词。今天小编不想论证什么,只是想通过讲述一台国产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前世今生,为“中国制造”发声。 在整个实验室仪器界,气态氢化物发生法原子荧光光谱仪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分析仪器,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原子荧光光谱仪是唯一一款可以为国产实验室分析仪器代言的大型实验室分析设备。商品化原子荧光光谱仪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是上世纪第一代仪器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那些曾经参与研发的老一辈科学家都已迟暮,有的甚至早已离我们而去,但这些前辈的研发轶事至今还被业内的后人津津乐道。而新世纪下,在这种仪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仪既形态分析仪有着怎样的研发历程,恐怕听闻者甚少。 事情要从本世纪初说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工作者发现,一种元素的生理毒理特性、生物利用度、环境行为和迁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态,形态间差异造成了这些特性截然不同。这样仅测定体系中元素的总量已不能满足科学家们在生物、环保、临床医学、毒理学等各个研究领域的需要,研究人员迫切地需要知道元素在样品内的实际状态以及化学活性、生物活性和毒性等重要信息。以砷为例,在自然界,砷元素可以以许多不同形态的化合物存在,在空气、土壤、沉积物和水中发现的主要砷化物有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盐(As(III))、砷酸盐(As(V))、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在海产品中则主要以砷甜菜碱(AsB)和砷胆碱(AsC)形式存在。另外,还有其他更复杂的砷化合物,例如砷糖(Arsenosugars)、砷脂类化合物等。不同形态的砷其毒性相差很大,如砷的无机化合物一般具有毒性,无机三价砷As(III)能与带巯基(SH)的酶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使得很多的酶活性降低或消失,严重干扰细胞的生物功能、结构和正常代谢;而有机砷的毒性一般比无机砷小得多,有些形态甚至几乎无毒,像一些海产品中,虽然总砷含量较高,但绝大部分都是以砷糖、砷甜菜碱等无毒形态存在,因此人吃了后并不会引起砷中毒。 那时国际上早有研究者在研究用于形态分析的各种方法,其中以冷阱法和色谱法的研究最为热门,并且均有相应的产品上市。在贸易市场方面,检测手段的落后,使得国际社会的进口标准对中国部分水产品的出口形成强大的贸易壁垒,国内出口贸易受损事件屡见不鲜。针对这些情况,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团队率先开始着手研究液相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技术,用以解决样品检测中元素形态分析的难题。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再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联系该研究团队,并将一台当时生产的AFS-820型原子荧光光谱仪送到张教授实验室,进行联用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基本攻克了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接口技术的难题,2004年吉天公司开始正式上马形态分析仪项目,组建以刘霁欣博士牵头的研发队伍,欲将这种仪器商品化。经过反复的硬件调试和方法开发,于2005年10月正式推出SA-10型形态分析仪,同年被仪器信息网评为“2004-2005年仪器新产品”。至此,又一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形态分析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久这一仪器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际应用,其中2006年12月12日的《科学时报》、2006年第6期《现代科学仪器》和2006年12月26日的《仪器信息网》分别报道了《北京吉天色光联用仪纠正“紫菜”错案》的信息。此时,针对这一新型仪器,吉天的应用工程师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已经开发和优化出诸多样品如海产品、饲料,血、尿等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由于这款仪器的出色表现,于2007年不负众望勇折当年BCEIA桂冠。SA-10型形态分析仪 随后的几年中,根据检测市场的需求,吉天又先后开发出硒、汞、锑的形态分析方法,并在多个检测领域推广应用。尤其是对汞元素不同形态的检测条件的摸索,直接推动了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汞形态行标的制定,为我国海产品的出口检测做出重要贡献。而SA-10也经过反复改进,升级为SA-20型形态分析仪,仪器性能有了进一步提高。SA-20型形态分析仪 这款仪器的诞生无疑为当时过分依赖进口仪器而国产仪器普遍疲软的的检测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国除了制造也可以创造。当然同为一类色谱联用技术的高端仪器“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不得不直面形态分析仪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与价格高昂、运行成本昂贵、操作复杂的“液质联用”仪相比,形态分析仪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更具备普适性,就如同当年原子荧光一样,形态分析仪的普及有着它独特的土壤,等到“春暖花开时”必定会红遍大江南北。 现在,这股春风来了!随着食品中砷汞检测新国标的正式实施,形态分析仪这个国产仪器的宠儿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只不过这次不再是吉天来唱独角戏,而是整个原子荧光厂商的联袂演出。我们可喜的看到经过众多国内仪器人的努力,国产仪器的整体实力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当下的时代再不是“唯进口论”的时代,为国产仪器而发声的呼吁越来越多。这场大戏刚一开锣,舞台上的群演们就按捺不住,吵得沸反盈天,煞有群猴大闹凌霄殿的气势,个个誓要在猴年把这猴戏唱到底,殊不知这闹得天宫的只有那吉天大圣一人,我们暂且不评论这场开年大戏,先来看看这佛祖的经文上写了什么。 此次国标GB 5009.11当中将2003版的GB/T 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这一标准名称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仔细辨认标准号少了一个T,这意味着 “砷标”从此由推荐标准升级为强制标准,既然上升到国家食品安全的高度那么无机砷由过去的总砷超标才检测变为必须检测,这对检测人员的职业技能是个不小的考验。取消了总砷测定的砷斑法及硼氢化物还原比色法,取消了食品中无机砷测定的原子荧光和银盐法。毫无疑问,手工方法一直存在着操作繁琐,重现性差的缺陷,此次被取消意料之内。增加了食品中总砷测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增加了食品中无机砷测定的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那么重点来了,ICP-MS被作为总砷检测的第一方法,意味着这一国际上常用的方法,逐渐被国内所接受,在未来将会对原子荧光产生不小的冲击。今天主扒形态分析仪,总砷的测定方法暂不展开论述。而无机砷的检测的第一方法被规定为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法,这是各原子荧光厂家为之躁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不将液相色谱与ICP-MS联用的方法作为第一方法而选了液相与荧光联用作为第一方法,小编猜测除了ICP-MS操作繁琐,运行成本高,现阶段不利于推广外,还与它本身原理上存在的问题会对砷信号产生影响有关。从总体上看“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这一标准方法前处理相对简单,对于含油脂脂肪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样品专门设计了样品净化的过程,可降低色谱柱的损耗。当然作为一类针对性强的标准,也存在部分不足。比如标准中只列出了稻米样品、水产动物样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三类样品的提取方法,而对于广泛食用的植物性水产品没有给出相应提取方法。所有样品均用稀酸浸泡过夜,虽然提高了提取率,但是也延长了检测周期。对于动物性水产品洗脱采用梯度程序,提高了无机砷与有机砷的分离效果,但是流动相平衡时间较长,检测一个样品所用时间为32分钟,那么做一条7个点的标准曲线就需要将近4个小时,同时还要消耗掉大量的反应试剂,这不利于样品的大量检测。另外,整个标准缺乏相应的编制说明或指导性文件,没有向操作者解释条件选择优化的过程和机理以及遇到问题后的解决对策。吉天拥有成熟的应用案例,可在两小时内完成样品的提取,并且可以在等度条件下完成动植物水产品的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国标GB 5009.17将2003版的GB/T5009.17“食品中总汞及无机汞的测定”改为“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无机汞的测定”,这也意味着“汞标”同样成为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强制推行。取消了总汞测定的二硫腙比色法,有机汞测定的气象色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和“砷标”类似手工检测方法存在重现性差的缺陷,而气象色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和灵敏度均不及原子荧光光谱法。增加了甲基汞测定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并作为甲基汞检测的第一法被写入该标准。这同样为形态分析仪的全面爆发,吹响了号角。从整体上看,甲基汞的检测方法与吉天早期摸索的方法类似,均是将样品经酸提取后,用C18反相柱分离,分离液再经紫外消解将有机汞转化为易于氢化物发生的无机汞,然后被原子荧光检测。这一方法分离效果佳,检测速度快,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标准中对样液的pH 范围的规定太宽泛,2-7的范围足以影响到样品中目标组分的电离度,进而影响样品极性,造成甲基汞在反相柱中的分离状况出现差异。另外标准溶液以流动相定容,这又与样品pH不一致,造成两个基体间存在差异。150mm的色谱柱虽然能将无机汞和甲基汞分离,但是分离效果不佳,如果改用250mm的色谱柱分离效果会更好。吉天自主研发的恒温混悬离心集成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的提取,无需浸泡过夜,超高效的紫外消解装置,不需要通入辅助氧化剂,简化了管路,减小柱后扩散的风险。 以上是关于食品新国标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吉天的形态分析仪足以满足国标方法的要求,而吉天长期摸索的检测方法,又是对国标方法的补充,既可以满足广大用户对国标方法的需求,又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用户对特殊方法的需求。 这次食品国标对“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的肯定,将为形态分析仪带来新一轮的采购热潮,连锁反应下又会带动仪器生产、销售以及终端检测甚至技能培训环节的快速增长,这对国产仪器扩大影响力是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呼吁各位仪器界同仁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认真思考国产仪器的未来,积极探索国产仪器突围的新道路,相信通过各界关心国产仪器同仁们的努力,国产仪器真正与进口仪器分庭抗衡公平竞争的时代指日可期。
  • 航天“重器”取名难 中国特色名字受追捧
    图为“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如何为其成果命名,颇受民众关注。近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的外观公布,同时向全球征集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而此前,“玉兔”月球车、“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命名,都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深受民众喜爱。  ● 取名字难度不小  航空航天技术是世界高端科技之一,中国每一次航天技术成果都会受到全世界瞩目。所以,给航天技术成果起一个有内涵的名字,难度不小。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东方红”命名,不仅是因为它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能通过电波将音乐传回地球,更因为那个时代这个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国人民的希冀,传达出了东方雄狮崛起的追求。  37年后,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诞生,标志着航天事业又迈进一大步。这一次为它起名时,人们回到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灵感:最终,它被命名为“嫦娥”。“嫦娥奔月”是一则浪漫的神话,绕月卫星有如此美丽名字打破了普通民众认为航天科技遥不可及的印象。  到了2013年,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则吸引了更多人参与。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一个名称,穿越古今,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此后,越来越多的航天成果采取了向公众征名的形式,而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则最受多方喜爱。比如去年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就是从万千征名中筛选出来的,以期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  ● 特色名字受追捧  像“玉兔”“悟空”这样富有特色的名称,使原本高深的航天科技成果变得生动可爱了起来。“玉兔号”月球车还开通了微博,引来粉丝超过60万。 “玉兔”会不定期在微博上“卖萌”,发送在月球探测的数据,给网友讲解航天知识。今年7月31日,其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时所发送的一条微博,更是收获了2.5万条回复,网友纷纷表达不舍之情。有网友留言说:“今天看到消息说你服役结束了,满满的难过。辛苦你了,小兔子!今天起,你也是个民族英雄!”  从特色名称到航天成果“人格化”,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航天科技。近日火星探测工程征名启动后,立刻引发网友热议。大家集思广益,希望能再一次为航天成果取一个响亮的名号。在网友的创意中,既有“玄奘”“韩非子”“庄子”这样取自中国古典历史人物的名称,也有“长征”“进取”等象征时代精神的名称。更有“洪荒一号”“风火轮”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创意名称。  从刚启动的火星探测器征名以及此前航天成果的最终命名来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称最受欢迎。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认为,火星探测器网上征名活动,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 征名提升自信心  每次对航天科技成果的命名,实际也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宣介。  邓文卿表示,航天科技发展是硬实力的体现,征名活动则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又将对推广科技实力影响产生正面作用。同时,征名在精神层面还能够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说,为航天科技成果起一个好名字,不仅可以体现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丰富情感,更可以向世界宣介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中国形象。可见,航天成果的命名很有讲究,也很有意义,其本身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又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 有中国特色的“有奖科研”:发一篇Nature 奖励6万美金
    p   中国学者无论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论文,都能得到现金奖励——这是国外学术圈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国外学者一些对此嗤之以鼻:如果科研是对真理的探求,应当和私欲撇清关系。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中国科研论文的数量近年来飞速蹿升,其中不乏高质量成果,难免提出疑问:“有奖科研”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现金奖励对学术发展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p p   2017年7月4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全薇(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必坤(Bikun Chen)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信息研究学院博士生舒非(Fei Shu)共同在论文预印本平台 arXiv 上发表了论文《发文赚钱还是忍受穷困:中国科研界论文奖金制度调查报告(1999-2016)》(“Publish or 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 (1999-2016)”)。他们从中国1200多所大学中挑选了100所样本大学,统计了这些高校对发表在8份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所做出的金钱奖励,得出了首份对中国“有奖科研“的系统化调查报告。论文引发海外媒体的关注。《麻省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记者戏称道,奖金制度无疑传达出了一种“短期利益至上的商业精神” 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高校对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奖励,将为整个科学界的未来带来重大影响。” /p p   所以,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奖金制度?它的真相究竟如何?科研圈在此梳理了《发文赚钱还是忍受穷困:中国科研界论文奖金制度调查报告(1999-2016)》(以下简称为《中国论文奖金调查》)的主要内容。 /p p   2017年7月4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全薇(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必坤(Bikun Chen)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信息研究学院博士生舒非(Fei Shu)共同在论文预印本平台 arXiv 上发表了论文《发文赚钱还是忍受穷困:中国科研界论文奖金制度调查报告(1999-2016)》(“Publish or 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 (1999-2016)”)。他们从中国1200多所大学中挑选了100所样本大学,统计了这些高校对发表在8份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所做出的金钱奖励,得出了首份对中国“有奖科研“的系统化调查报告。论文引发海外媒体的关注。《麻省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记者戏称道,奖金制度无疑传达出了一种“短期利益至上的商业精神” 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高校对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奖励,将为整个科学界的未来带来重大影响。” /p p   所以,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奖金制度?它的真相究竟如何?科研圈在此梳理了《发文赚钱还是忍受穷困:中国科研界论文奖金制度调查报告(1999-2016)》(以下简称为《中国论文奖金调查》)的主要内容。 /p p strong “按篇计价”拿现金,中国特色其实是非主流? /strong /p p   用货币奖励科研成果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早在18世纪就已经存在。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金·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一种较为完善的“认可模型(recognition model)”。他认为,科学界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有自己的架构、基准和价值观。如果这样一种机构能够及时鼓励和奖赏它的成员(科研人员),那么成员便会有更强的欲望去展现自己的成果——前提是,这些成果足以得到整个组织的认可(Merton,1973)。即便如此,奖金制度仍然是科研界的“非主流”,并未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人们认为,只有极少数的精英学者才配得上这样的奖赏,因此它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钱财的数额(Zuckerman,1992)。 /p p   90年代初,奖金制度被引入中国,也因此成为一种“中国特色”。中国学者可以根据发表论文的篇数及重要性,以现金形式领取相应的奖励。《中国论文奖金调查》的作者全薇等研究者将该模式称为“按篇计价(cash-per-publication)“。如此一来,发表论文不再仅仅是为荣誉而战,而是为了赚更多的钱(Sun & amp Zhang, 2010 L. Wang, 2016)。然而发表一篇论文具体能够获得多少奖金,却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奖金的多寡因大学而异,更确切地说,是因大学的等级而异——甚至有的大学将其视为内部信息,对外严格保密。因此他们在该调查报告中指出:“在中国,想要完整地调查奖金制度的全貌是非常困难的。” /p p strong 高校间的“贫富差距” /strong /p p   研究作者认为,将高校按照传统意义上的一、二、三本进行区分的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因此他们采用了金字塔模型,将中国高校分为了三组:第一梯队(Tier 1)、第二梯队(Tier 2)和第三梯队(Tier 3)。其中,全国39所“985”高校被列为第一梯队,73所“211”高校为第二梯队。余下所有高校都被归入第三梯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086b7bf4-23a2-4c99-b382-a1ee7053ed2d.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中国大学被分为三组:第一梯队(985高校),第二梯队(211高校)及第三梯队(其他高校)。 /span /p p   在此基础上,他们统计了2002~2015年间各梯队高校所获研究经费的增长趋势。虚线代表第一、二梯队(重点高校)的总和,实线代表的是第三梯队(普通高校)的总和。从下图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别——2015年112所重点高校获得的研究经费超过了1亿美元,几乎是1124所普通高校的10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0879cf5a-72d6-46a6-924c-442407fa3c2c.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02-2015间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年均科研资金对比图 /span /p p strong 一篇Nature价值6.3万美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span /p p   接下来,调查者们从全国1236所高等院校中选取了100所作为研究对象,这其中包括25所“985”高校,33所“211”高校及42所其他高校。然后用地理位置对这100所样本院校做了更细致的定位。他们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地理区域,即北部、东北部、西北部、中部、东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南部的“985”高校仅有两所,无法做到随机取样。不仅如此,在一些高校总数较少的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除了高校自身的保密机制,地域限制也会对这项研究的可靠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eeb4075a-03ff-4370-b775-40a19fb26dca.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取样高校组别及区域分布表。括号前和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代表该区域内的取样高校和全部高校的数量 /span /p p   这100所样本高校总共有168种论文奖金制度,其中浙江大学就拥有多达5种的不同政策。虽然同一所高校可能采用多种制度,它们仍然可以被总结为四大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b24ccedd-6010-4a85-b986-636e1016661b.jpg" / /p p   在这100所被选作研究样本的高校中,分别有33所、49所、99所和15所院校采用以上四种形式。然而在90年代初期,国内所有高校都只有单一奖金制。直到2008年,这四种制度才全部出现。从下图可以看出每种制度在1999-2016年间的比例变化。JCR 奖励制从2013年起后来居上,成长为目前国内的主流制度,截止2016年它被全国将近60%的高校采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aa0eb4e4-e740-463b-8e07-b3f25a165a86.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四种奖金制度所占比例的发展趋势(1999-2016) /span /p p   那么,问题出现了:发表在哪些期刊上的论文会得到高校的青睐,从而获得令人垂涎的高额奖金呢?全薇等研究者调查了2008-2016年间中国高校对8份极具代表性的知名期刊开出的奖励金额,并做出了一张奖金汇总表,列举了8年间高校奖励给第一作者的平均奖金总额,以美元为单位。正是这张“悬赏令”引起了国外学术界以及媒体的震惊。这8份期刊分别为:《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被研究者合并为一组)、《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公共科学图书馆· 综合》(PLOS One)、信息技术领域顶级期刊《管理信息系统季刊》(MIS Quarterly)及《美国信息科技学会会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SIST)、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类期刊《文献学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图书馆高新技术》(Library Hi Tech)以及《国际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LIBRI)。不难看出,《自然》和《科学》的奖励金额以绝对优势雄踞榜首,并且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而一些被国内学者戏称为“水刊”的《公共科学图书馆· 综合》,《国际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杂志》等期刊的奖励金额则随着中国学者发表文章数量的逐年增多而下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b2d43696-fc3f-47ac-a964-5db38c24ad6a.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08-2016年间中国高校为高影响因子论文颁发的平均奖金。 /span /p p   以浙江大学为例,研究者统计了从2002到2015年论文奖金总额的变迁。可以看到,部分期刊从2010年后便不再符合获奖条件,然而另一方面,《自然》和《科学》的“悬赏”却高居不下,并由3万美金(2010)涨至了4.5万美金(2015)。并且从2005年起,如果论文被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所有作者都可获奖金。对于其余的期刊,浙江大学只会为第一作者颁发奖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a8a122bb-41ef-4354-82bc-48a9a886659c.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浙江大学论文奖金总额在2002-2015年间变化 /span /p p   那么,不同等级的大学针对同一期刊论文颁发的奖金又有什么不同呢?按照此前划分的三个梯队,全薇等研究者统计了在2016年每发表一篇论文,第一作者所能获得的平均金额。第三梯队高校对《自然》和《科学》论文的悬赏高达6.3万美元,远超于第一梯队,也就是“985”高校愿意支付的金额(3.8万美元)。而对于 LIBRI 论文,这一2.5万美元的“差价”则缩小到了400美元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8526aab9-8533-43ec-b168-c80b97c66dc0.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各梯队高校于2016年对发表于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的平均奖金对比 /span /p p strong 用论文挣钱真的是歪门邪道? /strong /p p   毋庸置疑,奖金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它对中国科研界产生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究者首先肯定了奖金制度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有效推动,以及为中国科研群体带来的巨大福利:“中国大学教师年收入的平均水平约为8600美元,新上任的年轻教职工年收入则仅有3100美元(Altbach, 2012)。对于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体来说,‘按篇计价’的奖金制度极具吸引力。试想一下,发表一篇 JASIST 就相当于获得了一整年的工资。而对于低年资的高校教职工来说,一篇《自然》可以抵得上同行们20年的血汗钱。”——他们认为教授们对薪资的迫切需求,正是高额论文奖金在中国盛行近20年的一大原因。 /p p   另一方面,以“钱”作为驱动力的事业大多难逃争议。研究者指出,论文奖金终究只是身外之物:“它是来自外部的动力,而非发自内心的渴望.??它让发表论文的目的变成了挣钱,而不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更不是为了让自己的成果得到学界的认可。“调查报告中提到了黑龙江大学一位高(音)姓教授的例子:该教授在一本名为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的刊物上发表了279篇论文,以此获得了黑龙江大学2004-2009年间所发论文奖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可是高教授在这五年间做出的唯一成果就是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晶体结构。他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同一个东西在同一个期刊上发表论文,为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奖金”。比起进行一项不太能获奖的长期研究,高教授的做法显然更经济实惠。不仅如此,诸如抄袭论文、虚报成果、代笔、假论文等等学术欺诈在中国日益嚣张。研究者通过检索 Web of Science 发现,对中国学者的论文做出的修订由1996年的2次增加到了2016年的1234次,“创历史新高”。为了达到目的罔顾论文质量,这也是高额奖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p p   好消息是,这项调查显示,尽管问题重重,中国奖金制度仍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着:985和211高校逐渐将重心从论文数量转移到了论文质量 不同模式的奖励制度共存有助于大学给出更加恰当的奖励,比如有的大学放弃使用JIF奖金制或引用次数制度,改为采用更有效的 JCR 奖金制 第三梯队的大学正通过提高悬赏,鼓励研究人员发表更高水准的论文。也有评论认为,将学术发表透明化,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论文现金奖励制度带来的争议:科学界应该做出规定,要求研究者们在投稿时就做出声明——“作者确实会因研究论文的发表而获得经济利益。” /p p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调查报告发布于预印本平台,尚未得到第三方的审查与核实,其内容仍然有待完善。而由于部分中国高校拒绝将论文奖励制度公之于众,调研结果的完整性也可能引起质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译:刘思婕,编辑:魏潇 吴兰 /p
  • 近红外光谱杂志JNIRS出版中国特刊
    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对近红外光谱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近红外光谱。为此,《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专门出版 “近红外光谱在中国”特刊,Volume 23 Issue 5 (2015)。  特刊专门纪念了于2015年11月逝世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开创者陆婉珍院士。  此次中国特刊收录论文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制药、化学计量学、纸浆、纺织、工业发酵、水果和茶等领域的近红外光谱研究最新进展。总的来说,在中国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活跃。此次中国特刊集中体现了中国近红外光谱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特刊首先概述了中国近红外光谱快速药物筛选系统,由胡昌勤等撰写。2003年以来,中国装配了主要配备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超过400个移动实验室,该移动实验室主要进行日常现场快速筛查假药。特刊特邀编辑褚小立说到,“我认为这是中国的近红外光谱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模型转移是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李小勇等人想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转移算法,该算法基于不同仪器的预测误差和光谱差异的关系。  范桂芳等人设法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有效监测甜高粱秸秆的固态发酵过程。  由于富士苹果、大久保桃和丰水梨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偏最小二乘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刘然等人建立了通用近红外光谱模型测量水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  任杰等人的论文集中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来确定天然纤维素浆生成粘胶人造丝的反应能力。  更多内容请见:http://www.impublications.com/content/jnirs-table-contents?issue=23_5
  • 2023年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
    2月10日,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发布《2023年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2023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序号项目考试方式计划考试时间考试预约截止日期1射线胶片照相检测RT-Ⅲ级(考试换证)全国统考3月2月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Ⅲ级(考试换证)磁粉检测MT-Ⅲ级(考试换证)渗透检测PT-Ⅲ级(考试换证)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Ⅱ级(考试换证)2客运索道检验师4月4月1日客运索道检验员第一期漏磁检测(自动)MFL(AUTO)-Ⅱ级第一期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Ⅲ级3电梯检验师5月第一期相控阵超声检测PA-Ⅱ级4锅炉检验师6月射线胶片照相检测RT-Ⅲ级第二期漏磁检测(自动)MFL(AUTO)-Ⅱ级5起重机械检验师7月磁粉检测MT-Ⅲ级第一期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RT(D)-Ⅱ级6容器检验师8月7月1日声发射检测AE-Ⅲ级声发射检测AE-Ⅱ级第二期相控阵超声检测PA-Ⅱ级4月1日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检验师9月7月1日渗透检测PT-Ⅲ级第二期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RT(D)-Ⅱ级4月1日8压力管道检验师10月7月1日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Ⅱ级涡流检测ECT-Ⅲ级涡流检测ECT-Ⅱ级9大型游乐设施检验师全国统考11月7月1日大型游乐设施检验员第二期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Ⅲ级4月1日10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自动)UT(AUTO)-Ⅱ级12月7月1日涡流检测(自动)ECT(AUTO)-Ⅱ级第三期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RT(D)-Ⅱ级4月1日注:1、检验人员考试项目含考试换证。 2、对于多期举办的考试项目,各期次的考试预约截止日期为该考试项目第一期对应的考试预约截止日期。 3、考试时间安排如遇疫情等特殊情况进行调整,以最终发布的考试活动文件通知为准。各有关单位及人员:按照《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TSG Z8002-2022)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TSG Z8001-2019)规定,我协会作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委托的总局考试机构,现将《2023年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发布并说明如下:一、关于各项目考试的时间安排2023年,我协会拟开展总局委托的考试项目共计27项,其中检验人员13项,无损检测人员14项,各项目的计划考试时间安排见《2023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附件1)。各项目具体的考试时间,将按附件所公布的考试项目举办月份,提前约20天发布相应的考试活动具体举办文件。本年度拟开展高级检验师考试活动,具体举办时间、方式与要求另行通知。二、关于各项目的考试预约截止时间为使全年的考试工作任务能够进一步予以明确,便于有序推进和开展,请相关应试人员(含补考)务必在考试预约截止日期之前提交考试预约申请,避免错过考试安排。对于 “客运索道检验师”、“客运索道检验员”和“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UT-Ⅲ级”考试项目,2022年已完成考试预约、但因受疫情影响未安排考试的人员(含补考),无需重新履行考试预约手续,将与2023年新申请人员一起统一安排考试。三、关于新旧证书转换期间各类检验人员考试换证活动安排按照《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市监特设发〔2022〕93号)(以下简称“通知”点击查看)的要求,对于在新考规实施前取得证书的检验人员,如申请考试换证,考试换证不合格,可在原考试机构补考一次,补考不通过,原证书到期后失效,不再换发新证书。新旧证书转换期间,原则上考试换证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同项目取证考试活动一同安排。考试换证均采用单独命题理论知识(开卷)考试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从事本专业领域定期检验与监督检验必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力保持所需检验技能知识以及近年来相关法规标准的变化等。四、关于各类检验员资格取证考试(含补考)的补充说明按照 “通知”要求,对于特种设备各类检验员资格取证考试项目(大型游乐设施检验员和客运索道检验员除外)的理论知识考试,在未恢复全国统考前,省级考试机构可根据各省级发证机关要求自行组织。请相关申请人密切关注所属省级行政辖区考试机构的考试计划或通知,以免错过考试安排。五、若对本考试计划需进一步了解者,可按以下方式与我协会联系:检验人员:联系电话:010-59068816;电子邮箱:wangyb@casei.org.cn联系电话:010-59068826;电子邮箱:hanyq@casei.org.cn无损检测人员:联系电话:010-59068815;电子邮箱:youxia@casei.org.cn联系电话:010-59068812;电子邮箱:sunwei@casei.org.cn联系电话:010-59068875;电子邮箱:zhujing@casei.org.cn 附件:1、《2023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计划》 2、《关于2023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相关事宜的说明》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2023年2月9日
  •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1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1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现将2021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通告如下。一、特种设备基本情况(一)特种设备登记数量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1816.23万台。其中:锅炉34.71万台、压力容器469.49万台、电梯879.98万台、起重机械273.02万台、客运索道1114条、大型游乐设施2.52万台(套)、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156.40万台。另有:气瓶2.02亿只、压力管道75.75万公里(在册)。(见图1)图1 2021年特种设备数量分类比例图(二)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及作业人员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和充装单位75134家,持有许可证76141张,其中:设计单位2742家,持有许可证2747张;制造单位16278家,持有许可证16783张;安装改造修理单位29061家,持有许可证29097张;移动式压力容器及气瓶充装单位27053家,持有许可证27514张。(见图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1126.69万张。图2 2021年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分类比例图(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情况。截至2021年年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507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3个,市级496个,县级2570个,区县派出机构1973个。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计112363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4542家,持证4585个。其中,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445个,包括市场监管系统内检验机构261个,行业检验机构和企业自检机构184个。另有:型式试验机构44个,无损检测机构629个,气瓶检验机构2169个,安全阀校验机构913个,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机械检验机构348个,电梯检测机构37个。二、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一)事故总体情况。2021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110起,死亡99人,与2020年相比,事故数量增加3起、增幅2.80%,死亡人数减少7人、降幅6.60%。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为0.08。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二)事故特点。按设备类别划分,锅炉事故5起,死亡6人;压力容器事故7起,死亡11人;气瓶事故1起,死亡1人;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42起,死亡34人;起重机械事故29起,死亡30人;电梯事故23起,死亡17人;大型游乐设施事故2起;客运索道事故1起。(见图3、图4)其中,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起重机械和电梯事故占比较大,占事故总起数的85.5%、死亡总人数的81.8%。图3 2021年特种设备事故起数及占比情况图4 2021年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及占比情况按发生环节划分,发生在使用环节95起,占86.36%,维修环节9起,占8.18%,安装调试环节4起,占3.64%,充装环节1起,占0.91%。检验检测环节1起,占0.91%。(见图5)图5 2021年特种设备事故环节分布占比情况按涉事行业划分,发生在制造业47起,占42.73%;发生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起,占11.82%;发生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起,占10%;发生在房地产业10起,占9.09%;发生在建筑业9起,占8.18%;发生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起,占5.45%;发生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起,占4.54%;发生在批发和零售业4起,占3.64%;发生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起,占2.73%;发生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起,占0.91%;发生在金融业1起,占0.91%。(见图6)图6 2021年特种设备事故行业分布占比情况按损坏形式划分,承压类设备(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泄漏着火等;机电类设备(起重机械、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客运索道)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坠落、碰撞、挤压等。按发生月份进行划分,二季度特种设备事故数量最多,其原因是春节过后各单位复工复产,部分企业为赶进度存在安全管理松懈的情况,再加上特种设备因长时间停用后未及时进行维护或作业人员流失,造成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大;四季度特种设备事故数量最少,其主要原因是受疫情防控影响,部分企业控制生产时间或者停产,部分设备处于停用状态。(见图7) 图7 2021年1-12月特种设备事故起数分布图(三)事故主要原因。截至2021年年底,特种设备事故共结案56起,根据结案材料分析,事故原因主要分三类:一是因使用、管理不当发生事故,约占82.14%。违章作业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操作不当甚至无证作业,维护缺失,管理不善等。二是因设备制造、维修检修、安装拆卸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安全缺陷导致的事故约占14.29%。三是其他次生原因导致的事故,约占3.57%。(见图8)图8 2021年特种设备事故原因占比情况分布图事故原因按设备分类如下(对已结案的事故分析):1. 锅炉事故。设备缺陷(设计、制造依据标准错误)1起,操作不当和其他违章作业2起。2. 压力容器事故。违章作业1起。3. 气瓶事故。违章作业1起。4. 电梯事故。安全管理、维护保养不到位4起,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3起,安全部件失效或保护装置失灵等原因2起,未及时检验1起,应急救援不当1起,其他原因1起。5. 起重机械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11起,设备缺陷或安全部件失效或保护装置失灵等原因3起,安全保护措施不当1起。6.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17起,无证操作5起。7. 客运索道事故。安全部件失效1起。8. 大型游乐设施事故。设备缺陷1起。三、2021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主要工作情况2021年,特种设备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深化隐患排查,狠抓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一)强化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有效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双重预防建设,组织开展工业管道、“煤改气”和涉氢特种设备风险分析。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部署开展危化品相关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单位安全专项整治,液化石油气瓶、电梯制动器、起重机械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进一步推动落实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制度。2021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出动人员262.92万人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116.5万家,检查特种设备344.5万台(套),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6.28万份,责令停产停业1749家,封停设备24225台(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129.97万台特种设备及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缺陷隐患1.35万个。对214.40万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缺陷隐患55.05万个。对1076.62万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了定期检验,发现并督促使用单位处理缺陷隐患211.78万个。(二)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时段特种设备服务保障,加强对北京及周边省份协调指导,及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期间,北京市30个活动点位、654台套特种设备零故障运行,华北五省和全国其他地区未发生重大影响事件。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特种设备服务保障工作,主动对接冬奥组委,协调解决国家速滑馆制冰用压力容器超标缺陷问题、首钢滑雪大跳台和“雪如意”斜行电梯型式试验等技术难题;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北京、河北细化工作方案,对重点场馆制定“一馆一策”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对涉奥特种设备“全覆盖”监督检查和保障性检验,保障测试赛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稳定。指导北京市在环球影城开展大型游乐设施监管改革试点,主动靠前服务,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严格检验把关,助力环球影城安全顺利开园。(三)积极服务民生,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是开展“安心乘梯守护行动”。部署开展电梯制动器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工作,落实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提高电梯维保质量和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乘客伤害事故和“困梯”事件的发生。推动“96333”等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和升级,目前已覆盖近200个城市的300多万台在用电梯,缩短电梯困人救援时间。二是开展气瓶领域“铁拳行动”。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击翻新“黑气瓶”违法行为,督促各地加大重点案件查办力度,全年查办翻新“黑气瓶”典型违法案件和大案要案411起,涉及违法行为511个,消除了大量气瓶安全隐患。三是及时组织河南暴雨救灾支援工作。河南“720”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总局和相关省级安全检监察机构及时组织全国20多家电梯制造企业,以及河南省外8家检验机构70多名检验人员,自带车辆、检验设备、保障物资,驰援郑州开展浸水电梯抢修检验工作,完成21320台受灾严重电梯的抢修和保障性检验,保障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四)突出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持续推进智慧监管建设,组织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和开发全国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软件。开展特种设备获证单位与使用登记信息归集工作,目前已归集5.4万获证单位信息,1500万条使用登记信息。持续推动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赋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约束力,完成3.2万余家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年报工作。完成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中的标注,推动许可信息和设备使用登记信息与省市级的互联互通。(五)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监管方式。深化行政许可改革,组织修订《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和《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许可目录》,进一步下放生产许可项目,提高许可审批的便利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检验工作改革,组织修订《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规则》《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核准规则》《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和检验人员考核工作的规范性。全面落实电梯改革试点任务,深化按需维保和检验检测两项改革,不断提高电梯维保质量和安全运行水平。(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法规清理优化,启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完成《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察规定》修订;加强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推动特种设备大规范建设,发布《气瓶安全技术规程》,指导制定特种设备相关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更为严格的规范标准体系。截至目前,现行有效法律1部(特种设备安全法),行政法规1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部门规章5个,安全技术规范63个,相关国家标准1400余个。持续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开展基层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专题调研,组织2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骨干人员培训班,开展援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提升活动,培训业务骨干近700人;发布4部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教学培训视频,供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免费学习使用。特此通告。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4月18日
  • 斥资2.7亿元 德国特殊化学品集团在华建厂
    日前,德国特殊化学品集团朗盛公司大规模扩张其在华业务:斥资4000万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在江苏常州市滨江化学工业园新建一座皮革化学品工厂。这是迄今为止朗盛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计划于2013年上半年投产,面向国内市场生产高品质皮革化学品,设计年产量为5万公吨,预计将创造150个就业机会。   1998年,朗盛便已在江苏无锡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该基地生产的化学品用于皮革加工和处理的全过程,年产量达3万公吨。无锡研发中心是亚洲最大的皮革产品研发中心,为这一地区的皮革加工业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