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移动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移动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移动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移动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移动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移动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移动实验室话题讨论。

移动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国内首个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启动
    从北京市工商局了解到,国内首个“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正式亮相,奥运期间将开入奥运场馆及周边进行巡查,对供奥食品进行快速监测处理。   据了解,“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由一辆大客车改装而成,能在现场对食品的农药残留、瘦肉精、食品添加剂等化学性危害,以及化学性、放射性的毒物进行分析,同时可以检测微生物、生物毒素等生物性危害。该实验室的启动不仅可以快速到达现场,还缩短了检测时间,如致病菌的检测,原先需5天以上,移动实验室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就能出具检测报告,实现奥运会期间对供奥食品进行快速、现场、准确监测以及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快速处置。   同时,针对可能会故意投放在食品中的20余种毒物和其他40余种有害物质,市工商局相关部门还配备了便携式快速检测箱,提升现场毒物甄别和应急处置能力。此次,同时亮相的还有一辆配有GPS卫星通讯系统的移动指挥车。
  • 10项移动实验室国标7月底实施
    10项移动实验室国标7月底实施 实现规范化促进改进升级   本报讯 在日前举办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论坛上,移动实验室成为参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首批10项移动实验室标准已经发布,并将于今年7月31日起实施。今后,只有用标准“装备”并获得国家认可的移动实验室,才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报告。   目前,移动实验室应用于我国海关、气象、交通、农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特种设备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按照具有移动实验室功能的各类民用特种车辆来统计,我国共有此类车辆2800多辆。移动实验室因为具有较好的移动性能、快速的反应能力,并适合与快速检测分析进行对接,因此在很多场合都有成功应用:在2005年的松花江苯污染事件中,移动实验室在零下32摄氏度的困难环境下,行程1000多公里跟踪沿江监测,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准确数据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移动实验室紧急赶往灾区监测饮用水和食品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在北京奥运会中,在日常的农产品检测中……移动实验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移动实验室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专家表示,移动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能力远不如固定式实验室,有的移动实验室空间小、续航差、洁净度低 由于移动实验室采用的仪器设备都是便携式和试剂盒,虽然检测速度快,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整体准确度低、数据唯一性差、不确定范围难以保障等缺点 同时,移动实验室的车辆和便携式仪器投入较大,人工和耗材成本较高,应用推广有局限性。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移动实验室都没有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所出具的检测报告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要想让移动实验室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对移动实验室进行标准化规范。据悉,已经发布的10项移动实验室标准涉及相关的术语与定义、移动实验室的分级与分类、移动实验室中仪器、试剂、检测方法等的要求、移动实验室国家认可标准等等。据了解,一些地方的质监系统在配置移动实验室时,已经开始按照实验室认证的标准,将车载仪器的校准、试验环境、减震防腐、配电照明、数据处理及信息传送、人员要求和实验室管理等要素融入其中,进行改进升级。   与会专家还表示,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今后的移动实验室不仅将配置车载定位导航系统、快速查询电子地图,实现快速移动、快速反应,而且还将通过无线通讯和互联网、物联网相连接,及时查询法规、比对标准、传输数据。
  • 移动实验室标准待推出 或影响市场格局
    仪器信息网讯 据悉,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推动的涉及移运实验室的十项国标将陆续发布。   这十项国标分别为《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条件》、《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移动实验室分类、命名及代号》、《移分理处实验室内部装饰的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用移动舱通用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有害废弃物管理规范》和《移动实验室总体通用要求》等。   与普通实验室不同的是,移动实验室强调了“移动”,其基于移动检测车的各种检测设置,决定了所配备的仪器,对稳定性、快速性、功耗以及体积等方面有较多的特殊要求。而移动实验室相关标准制订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也将意味着移动实验室行为的合法化,并可能因此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据悉,此十项标准只是目前拟推出的部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相关标准制订并实施。   撰稿:孙立桐
  • 内蒙古13个移动实验室即将“上岗”
    经过培训的检验人员正在进行模拟检验。   3月13日,来自各盟市质监部门的40多名检验人员正在接受培训。   这个能移动的实验室将成为执法行动的有力“助手”。   3月13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检验员李宁正在车上给食品做检验。她乘坐的这台车可不是普通的车,而是一个执法检测移动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给各盟市质监部门、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均配备了执法检测移动实验室,目前,这13个移动实验室即将“上岗”了。   “有了这些移动着的实验室,执法行动就有了好帮手。它可以真正实现快速检测,进行现场快速决策,有效解决应急监测和偏远地区的检测需求,弥补固定实验室和传统监测车的不足。”自治区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处长丁勇介绍,这些移动实验室中不仅拥有大量的精密检测仪器和设备,还根据实验室认证的必备条件,将车载仪器的校准、实验环境、减震防腐、配电照明、数据处理及信息传输、人员要求和实验室管理等实验室认证要素充分融入,检测条件基本达到了固定实验室的认证标准。   与传统实验室相比,移动实验室减少了送样的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接到假冒伪劣商品、食品安全事件等需要检测认定的信息后,通过车载GPS定位导航系统可以快速查询电子地图,实现快速反应和行动。   移动试验室并非“单兵作战”,通讯和信息化系统可对其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指导。无线网络可以使检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报告的打印等自动完成。   其主要检测领域有:动植物食品中国家规定限量的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致病微生物、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及化肥、农药定量包装商品的检测。
  • 中国研制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2012年6月 一辆加长的白色厢式货车静静地停在陕西省高陵县院张村外的荒野上,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旁十几米外蓝色挡板围起来的,是刚发现不久正在发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时有研究人员从车上下来,带着各种仪器设备进入发掘现场。而车内,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监测、分析工作。   这便是被称为“文物保护航母”的我国首个用于文物保护的“移动实验室”。   从2009年起,这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实验室”多次出现在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理念下,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考古现场亟待“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配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铁路公路等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任务急剧增加,每年达1000多项。这对考古发掘速度和科学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现场考古发掘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致使许多出土文物、特别是脆弱质文物在第一时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介绍,“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创造数个考古领域第一   2008年7月,陕西西安庞留唐代墓葬发掘现场,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们紧盯着一块屏幕,上面显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传回这些数据的正是研制中的“移动实验室”搭载的考古机器人,它正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进行预先探测。   考古机器人直径10厘米,高39厘米,可根据需要像“变形金刚”一样组装成直筒式和履带式。“内部温度为17.5摄氏度、相对湿度82.3%。”当最终的数据传回,研究人员难掩激动心情,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探明封闭墓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还发现了墓葬内存在壁画等珍贵文物。这样的智能化预先探测在我国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从未有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机器人预先探测是“移动实验室”的一大“亮点”。但“移动实验室”创造的考古领域的第一,还远不止于此。   “移动实验室”集成了一大批可用于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新技术。针对文物出土现场的重大技术需求,项目组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智能技术、图形图像、设计、设备制造集成等数十家科研单位,引入多学科相关高端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和联合攻关,研发了针对文物考古工地的三维信息采集与重建系统、考古辅助快速制图系统、飞行控制航拍、智能化预探测系统、考古现场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出土文物应急处置系统技术及装备,建立了考古现场埋藏环境和出土文物现场分析方法。   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移动实验室”是一辆11米长、2米多宽、1.83米高的白色长方形舱体。采用了先进的移动舱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承载运输的卡车底板结合紧密,形成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的要求。苏伯民说:“‘移动实验室’有4项基本功能:发掘前的预探测 通过测绘等手段对遗址空间信息的记录 第一时间对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保护 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实验室内则另有乾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厢体内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图像观测与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后半部分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设备。车内几位研究人员正在不同区域对刚刚从墓葬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便携式X荧光、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仪、X探伤、便携式显微镜、真空充氮保存柜等设备一应俱全。人性化的精巧设计为各项实验工作预留了适合的操作空间,让功能繁多的不同区域看上去井井有条。“在车上工作还是挺舒服的,并没有空间局促的感觉。”一位研究人员说。   参与项目验收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能力。”   技术集成应用优于国外   近年来,“移动实验室”装备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在环境监测、疾病控制、刑事侦破等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国际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已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考古现场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1972年,美国缅因州博物馆建立了“移动保护实验室”,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以及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测绘、保护、修复和运输。1979年,加拿大保护研究所面向全国1500多座博物馆、文物遗址和发掘现场,推出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计划,对544座博物馆的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激发了众多博物馆对文物科技保护的兴趣和需求,对加拿大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欧盟“移动实验室”计划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   我国此次研制的用于考古现场的“移动实验室”,密切结合我国考古现场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相关行业高端技术开展研发,成为国内外首台装备了空间数字测绘技术、预探测技术、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现场文物监测分析技术、埋藏环境调查技术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及保存技术的综合现场考古的保护技术平台,并在现场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技术集成和应用方面已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项目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 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苏伯民 铁付德 范宇权 王学荣 刘建国 武 颢 王旭东 张文元 胥 谞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研制完成了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 解决了不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的难点,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温湿度、气体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首次提出了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该项目不断拓展,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标志我国考古现场保护科技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促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新的保护理念 科学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项目组基于此提出了将实验室建到文物出土现场的想法,以便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美好的想法需要科学的研究作支撑。由考古、保护、高校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经过多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技术路线: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查、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新的技术与装备 构成实验室完整的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3年的时间,项目组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系统,应急处置与保护,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等专题的研究,对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空间信息采集 是以3S集成技术为前提而实现的。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在3S系统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项目组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并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对所开发的软件予以说明。   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可以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应急处置与保护 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项目组整理制订了一整套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包括: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通过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现场环境与分析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项目组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套系统在在山东寿光考古工地试验后,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快捷,与同时在现场测试的美国迪克森公司的产品相比较,具有更加优良的耐低温性能,且探头布置灵活机动,探头与车载的服务器传输顺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为了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项目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须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 本研究完成主要研究工作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并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新的成果 服务于考古现场   本项目针对我国文物出土现场调查、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现场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现状,紧密结合我国目前考古现场的突出技术和装备需求,遵循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理念,开展文物出土现场信息采集、智能探测、环境监控、快速分析、应急保护等项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制定了系列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我国首台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设备齐全、机动灵活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
  • “移动实验室与公共安全高层论坛”举办
    1月25日,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主办的“黑龙江首届移动实验室与公共安全高层论坛”在哈尔滨隆重举行。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超武出席论坛并致辞,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刘安平主任、清华大学院士范维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士张仲华、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长斌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学者专家及有关各界代表120余人参加会议。   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超武在致辞中指出,黑龙江首届移动实验室与公共安全高层论坛的举办,对更好地发挥移动实验室在公共安全中的特殊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提高行政执法和技术执法效能、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快捷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大力加强移动实验室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目前,移动实验室已经从单一的食品检验发展到包括石油、化工、饮用水等28大类200余种产品的检验检测。2007年至2009年,省质监局利用国家质检总局装备经费、省财政专项经费以及地方政府配套和系统自筹资金,陆续配备了25台公共安全检测车,10台大型检衡车,27台特种设备安全检测车,装备到每个地市局,在全省基本搭建起了技术、设备相配套,技术人员、执法人员相结合的移运检验检测体系。   在论坛上,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中国计量院张中华院士、博鳖生物芯片公司张亮博士、中国检科院储晓刚研究员、黑龙江省质监局张琢副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苏伯民所长、四川省质监局陈高原总工程师、黑龙江省气象台张桂华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院蒋国军主任、美国欧普图斯光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陆惠宗博士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移动实验室在多个领域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移动实验室与固定实验室的关系与作用,移动实验室与公共安全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用等方面问题作了主题发言。   据悉,此次移动实验室与公共安全高层论坛共收集全国各地论文106篇,经专家组评审,江苏省农科院刘贤进等撰写的《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设计与规范化运行》等7篇论文被评为一等奖,23篇论文被评为二等奖,22篇论文被评为三等奖。
  • 中国首次将"移动实验室"搬进考古现场
    如何将传统的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室搬到考古发掘现场,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出土文物?由浙江大学参与研发的中国国内首台考古车式"移动实验室"近日正式亮相。   有关专家称,这项成果可以在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探测与保护,将大大提高中国在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能力。   作为中国首台功能全面的考古"移动实验室",这台实验车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现场视频、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   这一成果出自敦煌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物数字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小组主要承担了其中的"文物出土现场移动环境监测系统"和"考古移动实验室车载网络系统"的研发工作。   据浙江大学社科院负责人介绍,此次浙江大学研发的"文物出土现场移动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在文物出土现场快速建立环境实时监测装置,精确掌握文物所处环境信息,记录文物出土全过程中所有环境信息,从而为出土文物的应急保护、重要文物出土后的长期保存条件研究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而"车载网络系统"则被视为考古移动实验室的信息灵魂。它能够为重要文物出土现场视频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文物分析提取信息等提供 实时保存、交换、共享的网络环境。   不久前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发掘唐代围沟墓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进行了一场现场实地探测和演示:利用实验车及其搭载的考古机器人预先进入古墓内部查看,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分析,对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进行现场数据测量和处理。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得以根据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科学的发掘预案。   "移动实验室"的"睿智"和便捷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部门的10位评审专家的共同认可。考古学家认为,这项研究经两年多研制,创新性地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以及应急处置与保护等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移动运载工具上,为促进现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效平台。   "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的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
  • 海南启用海洋应急移动实验室
    近日,海洋应急移动实验室正式在海南省投入使用。记者在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看到,这间装备先进的移动实验室是由一辆环境检测车改装,可以完成样品多项理化指标的应急检测和监测。   &ldquo 海洋应急移动实验室是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及时应对突发海洋环境事件,确保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完成的一个重要保障&rdquo 。据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不断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今年经批准委托专业的特种车辆公司建造了一辆环境检测车作为移动实验室。应急移动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后,&ldquo 中心&rdquo 将形成实验室检测和应急移动检测相结合的检测体系,进一步确保环境数据资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为海南省开展海洋环境应急监测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也极大地浪费了本已有限的文物保护人力和财力资源。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文物出土现场调查发掘、信息提取记录和现场保护对技术、工具、装备和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技术、工具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文物的保护成效和保护质量。建立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可以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现场第一时间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制开发可有效地促进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在理论观念和具体实践上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种技术建立考古发掘现场信息留存和文物保护的创新工作模式,也可提高我国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对文物出土现场突发事件的技术处理能力,为出土文物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使我国在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技术装备和技术能力上,达到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   本课题旨在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察、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S系统集成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采用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课题主要   研究内容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空间数据库,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存储、管理。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   2.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设计独立的无需外部能源的智能机器人携带视频、温湿度、气体等多类型传感器,对考古遗址内部空间和环境进行预探测,有效地实现对考古遗址发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保障。   3.现场文物保护专用工具包 调查现场状况,分析现场需求,研究现场文物提取、保护所需的技术,筛选现场保护必需的工具和材料。   4.分析设备集成 依据文物发掘现场的需求,研究现场所需分析检测的功能和仪器指标,筛选现场分析仪器的类型,采用系统研究仪器与现场实际需求、仪器与仪器和仪器与搭载平台的技术联系和逻辑关系,研究解决多需求、多仪器与移动实验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   5.环境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研究现场对考古发掘和文物提取保护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筛选适于现场应用的快速、准确的环境监测、分析设备。   6.集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及控制 实现3S系统、智能探测系统、文物分析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传输等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软件的开发设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远距离传输,强化系统的集成功能。   7.标准和手册 研究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相关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标准体系,编制移动实验室各子系统的应用管理手册和使用说明书,以利有效发挥文物出土移动实验室的强大功能。   8.移动实验室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五大研究成果   一、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研究   该专题研究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包括GPS、电子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遥感考古研究等方面。其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介绍了GIS中各种数据的特点、地形图的矢量化、遥感影像的配准、考古发掘现场GIS的建设、聚落考古中GIS数据库的建设与空间分析等等内容。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并且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进行说明。   二、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研究   已经完成的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以便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三、文物出土现场应急处置与保护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整理制订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已完成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四、 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1.环境设备集成—考古现场移动环境监测系统 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课题组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系统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将系统结构简化,簇成员数据传感器可直接连接到数据汇集器,更适合于小范围的快速部署。   2.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本课题既要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为此,课题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确认了不同的分析监测指标,从而也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按照以上根据考古现场分析需求建立的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仪器选型方面,课题组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五、移动实验室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研究   本研究主要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 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工作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完成,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八项创新   本课题已申请5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还有5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正在申请中,并已初步获得专利代理机构的认可。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其创新性主要有8个方面: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
  • AB Sciex 移动实验室“探秘”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4日,第24届德国慕尼黑国际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专业博览会及研讨会(analytica 2014)在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召开。   在展览中心外,停着一辆&ldquo 集装箱&rdquo &mdash &mdash 移动实验室,车体上大大的印着&ldquo AB Sciex&rdquo 的标志,其下还有AB Sciex的战略合作伙伴PEAK、Phenomenex的标志。   质谱供应商AB Sciex、色谱耗材供应商Phenomenex和实验室气体发生器供应商PEAK将他们的实验室最优解决方案放进移动实验室,为任何对质谱和分离技术感兴趣的人员提供解决分析难题的&ldquo 开放参观&rdquo 。他们同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就广泛的话题进行探讨,包括药物的研发、环境分析、小分子和肽定量等。   移动实验室内放置了AB Sciex的UHPLC产品Eksigent ultral LC 100、质谱仪器4500 QTRAP。   移动实验室的另一面透明的玻璃窗上,刻画着AB Sciex质谱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该移动实验室&mdash &mdash 集装箱的下一站城市是罗马,并且,也将开到中国去。
  • 中国首次在非洲用移动实验室检测疟疾
    新华网弗里敦2月8日电(孙鼎盛)中国驻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当地时间7日晚,从塞方送检的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其中3份为疟疾样本。这是我国首次在非洲利用移动实验室开展疟疾检测。   塞卫生部通知要求,从2月7日起,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同步开展疟疾免疫学检测与埃博拉病毒检测,并纳入正式上报范围。   据检测队队长房彤宇介绍,进入2月以来,塞拉利昂每日采样量保持在200份左右,埃博拉阳性样本已连续1周单日不超过20份,反映出该国埃博拉疫情趋于平稳,进入&ldquo 终止流行&rdquo 阶段。   房彤宇表示,由于疟疾检测需采取全血胶体金检测法,和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先灭活再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大相径庭,同步检测不但增加了工作强度、环节和时间,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充分论证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队员自身防护和终末消毒,组织多次培训和试操作,确保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自去年9月抵达塞拉利昂以来,已检测埃博拉病毒样本4272例,其中阳性1416例,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
  • 雅安地震科技部推移动实验室应用
    2013年4月20日上午八时零二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研究部署四川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科技工作,并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供地震灾区选用。在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中,就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做了介绍。具体信息如下: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及示范   一、 技术描述   食品安全监测车(专利号:Z03153271)研制过程中为了实现固定实验室的功能,又可以实现移动到现场检测的目的,对涉及到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专利技术)的双路精密稳压供电系统(专利技术)、实验室上下水(专利技术)、排风换气(专利技术)、安全防护系统、车内实验室布局、专用样品处理材料(专利技术)、减震技术(专利技术)及相关的实验室设备等进行了科学的、小型化、集成化、高稳定性等设计,申请并获得8项专利,其中有两项发明专利,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   该移动实验室的全部设计按照检测实验室的各项技术要求,于2003年10月向国家实验室合格评定中心申请该移动实验室作为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综合检测中心的扩项,并获得认证资质,具有开展现场检测并出具报告的能力。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以实现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检测需求为设计目标,以苛刻的实验外环境(如:田边、农产品收购现场、集贸市场、偏远地区)为工作地点,其实验室的各项技术指标在历次的现场应用中接受了考验,达到了设计要求。   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是集检测方法、器材、试剂、检测试纸与光反射传感器联用、微型检测仪组合为一体的携带方便、科学合理、便于现场展开检验的小型检测装备。该装备分为I型、II型 外型设计得体(铝合金材质外科,掀开提箱式)、大小适宜(52.5cm×37.1cm×17.5cm)、防震耐摔、携带方便(4kg)、检测方法灵敏(检出限0.005-3.0g/kg)、快速(15秒-30分钟)、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食品卫生快速检测的需要。箱内储物盒的设计不但容量大、而且内备检测试剂可根据当地食品安全的具体检测物和污染物随意搭配组合。检测项目可针对地震灾区各种复杂的食品种类及食物链中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性环节。   该移动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配置如下:   (一)检测项目主要有:   1、 食品微生物检测   2、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3、 食品添加剂检测   4、 重金属检测   5、 部分掺假作假食品检测等   (二)应用的检测技术有:   1、 色谱定性定量检测技术(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2、 光谱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法)   3、 酶联免疫学速测技术(胶体金试纸条、免疫试剂盒)   4、 集成式水质、食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   5、 微生物速测试纸片(各种菌类)   (三)配置的检测仪器及设备:   1、检测仪器部分   (1)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GC/ECD/NPD/FID)   (2) 便携式液相色谱仪(HPLC/UVD/FLD)   (3) 便携式酶标仪   (4) 手持式胶体金速测仪   (5) 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6) 水质、食品速测集成检测仪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3、常见食物中毒快检箱   4、样品处理设备部分   (7) 便携式高压灭菌锅   (8) 车载式超静工作台   (9) 便携式培养箱   (10) 离心机   (11) 氮气浓缩仪   (12) 电子天平   (13) 液体混合器   (14) 样品粉碎机   (15) 样品磨   (16) 各种玻璃器皿   (17) 移液器、加液器等各种实验室用工具   二、 技术来源   国家“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课题(2001BAK02A00)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2006BAK02A00)。   三、 联系单位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储晓刚 1360138762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吴永宁 13911049472   3、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高志贤 13302003295   4、中国农业大学 沈建忠 13901040625   四、 典型工程   1、 参加2005年12月松花江苯污染事件沿江实施现场监测,历时21天。受2005年11月13日发生的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的影响,松花江水域水体遭到苯和硝基苯的严重污染。松花江水严重污染影响了沿江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污染带不断的向下游移动,水污染情况不明,沿江下游的水污染检测能力有限甚至不具备检测的条件,这时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急灾区所急,立即派遣这辆科技部“十五”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研究成果――食品安全监测车昼夜兼程前往黑龙江哈尔滨并沿江而下实时监测水体污染情况,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和重要的依据。历时21天在零下32度的极其恶劣条件下开展水体污染监测工作,行程一千多公里,完成了全部的检测和监测任务,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在污染团快速流向下游的紧急情况下,这辆监测车及时准确地出具数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工作期间,受到了时任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的亲切接见和表彰,这辆食品安全监测车的到来,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情绪起到了安抚作用,人民相信政府、相信政府派来的工作队。这辆监测车出具的数据与后期多个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对比中是非常准确的。与固定实验室的比对一致,甚至有几次还优于参加检测的固定实验室。这次现场检测说明了:   1)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可以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工作   2)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可靠准确,完全可与固定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相比对   3)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可靠,在长途运行后可以立即开展工作   4) 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的抗震、供电、通风等功能设计科学合理   2、 参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现场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支援灾区保障食品安全。历时23天。   这次受质检总局和中国检科院的派遣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食品及饮用瓶装水和桶装水的检测工作,虽然准备时间非常仓促,但是由于有4年多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储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装备上必备实验材料就从北京出发,一路昼夜兼程,并在沿途的郑州和西安补充实验材料、食品及药品,经过28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了第一站广元市。广元是受灾较重的城市,距离青川很近,救灾队员在一块较为宽敞的场地开始准备实验、调试仪器,然后测试瓶装水的各项指标,同时也开展了其他项目所用仪器的调试。调试结果表明,在经历1900多公里路途颠簸,食品安全移动检测实验室上的所有仪器和设备全部没有受到影响!这也又一次充分证明在监测车研制中的减震设计的有效性,其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的名副其实。之后,这辆监测车又转战眉山、德阳、绵竹、都江堰、什邡等受灾严重的地区,出色地完成了当地政府安排的检测工作。检测食品和饮用水的品种有: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盐渍菜、牛奶、肉制品等,检测项目有:微生物4项、残留农药10种、重金属5项、水质全项13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及残留17项,检测项目种类完全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参加每年“3.15”现场免费检测服务。累计15天(2004年——2008年)。   4、 参加2007年和2008黑龙江省“春蕾行动”食品安全质量行动现场检测和质量检测大比武活动。累计约60天。   5、 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中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验箱通过在日常卫生监督监测、社会保障食堂(包括食堂、超市等公共场所)、和军委首长视察军区部队、“神州三号”、“神州四号”、“神州五号”等大型活动的饮食卫生保障中进行了多次现场应用,受到应用人员和首长的一致好评。   五、 适用范围   可在地震、洪灾、冰雪等自然灾害、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中毒事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大面积水体污染等野外现场开展快速检测,在停电断水条件下连续工作8-12小时。主要检测项目如下。   1、 食品中化学物质   农药: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去虫菊酯等   兽药: 盐酸克伦特罗、氯霉素等   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色素、山梨酸等   重金属:铅、镉、汞等   2、 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3、 食品微生物   霍乱弧菌O1和沙门菌等   4、 水质检测(定性、半定量速测)   5、 食品质量速测(定性及半定量速测)
  • 文物出土移动实验室亮相
    古代墓葬中的文物在被发掘出土后会迅速氧化,特别是一些丝织品转眼就会变成“灰絮状”,甚至化为乌有。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有关部门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12月14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上,由敦煌研究院送展的这一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看到,“移动实验室”实际上由一辆大型汽车改装,车内显微镜、小冰箱、各种化学物品应有尽有,并配备了智能控制、传感器、现场视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调查、探测和保护所需的仪器装备,同时具备考古现场信息采集、墓葬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现场应急保护等多种功能。   此次展览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在展出的实物中,秦始皇兵马俑二号陪葬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和秦俑俑头、敦煌研究院复制的莫高窟第3窟模型、山西省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出土的西周丝织品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 以色列开发出农用移动实验室
    以色列莱舍夫公司开发出一种农用移动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具有多种功能,可进行土壤综合调查、水源和作物生长分析、农药、化肥检测和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等。   为便于使用,该实验室的全部检测设备均安装在可开到农田中的卡车或拖车上。需要时,只要将装载实验室的车辆开到农田中,农民在现场即可分析土壤和作物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免除了以前要将样品送到专门实验室去检验的麻烦。   该公司创建者奥戴德亚菲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年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要求在农业种植中减少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要,农民对土壤和农作物进行监测的范围和次数不断增加。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田与实验室相隔很远,进行农业检测并非易事,农民常常要跑很远的路才能将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精度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该移动实验室的研制成功,为快速发现和控制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创造了条件。
  • 首批移动实验室国标将于7月31日起实施
    仪器信息网讯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移动实验室分类、代号及标记》、《移动实验室内部装饰材料通用技术规范》、《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移动实验室有害废物管理规范》、《移动实验室通用要求》、《移动实验室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等10项有关移动实验室的国家标准,这10项标准均为首次制定,将于2013年7月31日起正式实施。   据了解,近年来环境、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精细农业、检验检疫、海洋科学、特种设备安全以及现场工业,甚至是反恐、野战的需要等等,都对现场、实时、快速、原位、高可靠等要求的检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移动性能的科学仪器、移动实验室装备、适于移动环境状态下运行的实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业也应运而生,正在不断发展。   我国目前装备海关、气象、交通、农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突发事件应急等领域的具有移动实验室功能的各种民用特种车辆有十几种,保有量达到2800余台,但是由于之前没有移动实验室的相关标准,导致整个行业无据可依。2010年,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SAC/TC509),授权开始制定《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等首批10项移动实验室国家标准。   据悉,此10项标准只是目前拟推出的部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相关标准制订并实施。 首批批准发布的10项移动实验室国家标准 序号 国家标准编号 国家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1 GB/T 29471-2012 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 2013-7-31 2 GB/T 29472-2012 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 2013-7-31 3 GB/T 29473-2012 移动实验室分类、代号及标记 2013-7-31 4 GB/T 29474-2012 移动实验室内部装饰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2013-7-31 5 GB/T 29475-2012 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2013-7-31 6 GB/T 29476-2012 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2013-7-31 7 GB/T 29477-2012 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 2013-7-31 8 GB/T 29478-2012 移动实验室有害废物管理规范 2013-7-31 9 GB/T 29479-2012 移动实验室通用要求 2013-7-31 10 GB/T 29600-2012 移动实验室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2013-7-31 (撰稿编辑:秦丽娟)
  • 新品发布 | 移动实验室平台,让分析“移”步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安全和公共安全等事关人类安全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移动实验室作为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活动现场检测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受到社会、政府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在现场对待检样品进行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的检测已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和检测机构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目前典型的移动实验室应用方向有:● 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可用于食品现场抽查工作。● 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可用于水、土、气等样品的全方位现场检测,可作为现有固定实验室监测网络的补充,用于环境领域日常监测以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在公共安全领域、公安司法领域、药物安全领域以及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应急工作中均有针对现场检测、快速检测分析需求。近年来发布并实施的典型标准有: 2020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产品认证规范》和《常规检测移动实验室产品认证规范》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岛津正式发布“移动实验室平台” 1、专用车载配件,可将原有实验室仪器轻松搭载在各类监测车辆上,支持GC、LC、UV、Raman、MS、快速水分测定仪、天平等多样化产品组合,节省空间,方便灵活。岛津移动实验室平台是现有固定实验室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机动灵活、方便移动、有利于追踪现场、及时得到检测结果、应急能力强”等诸多优越性。 2、配套减震装置,可吸收车辆移动过程中上下颠簸和惯性所造成的震动,有效保护仪器。 3、分析设备性能稳定,满足运输、振动等可靠性测试要求。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运输试验”和“振动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运输和振动试验前后,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检定规程要求。部分报告示例: 岛津移动实验室平台可满足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安全、公共安全、公安司法、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应急等领域的现场检测需求。
  • 智慧实验室 | 谱育科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顺利交付
    近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水质监测系统(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部分)项目验收会在杭州谱育科技举办。验收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审核材料后,一致同意“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水质监测系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向北延伸应急供水工程跨越多个省市,沿线工业企业众多,且与大量交通设施并行、交叉,潜在水质风险因素较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将对调水水质产生重大影响。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积极周密地开展了大量保护和管理工作,建设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是完善北延应急工程水质监测系统的重要措施。由谱育科技承建的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包括车辆、整车内部改装、仪器安装、系统联调等,主要搭载了车载化的ICP-MS分析仪、车载/便携GC-MS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科学仪器车载化 监测指标全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实现了ICP-MS分析仪、GC-MS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车载模块化应用,实验室采用标准分析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仪器采用军标三维减震、抗温湿度交变、真空保持以及低功耗等专业车载化设计,使之能够满足车载使用环境,快速投入使用。1ICP-MS分析法——重金属检测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可实现砷、汞、镉 、铅等20项重金属指标的同时检测,样品分析时间小于2分钟,检出限可低至10-12次方级。2GC-MS分析法——有机物分析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可实现常见VOCs&SVOCs指标全覆盖,定性定量准确;同时具备常规理化指标、石油类和生物毒性的检测能力。仪器集成应用,实现平战结合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采用多种仪器集成应用模式,各模块可安装和拆卸,统一模块接口标准,可实现平战结合,提高仪器的应用性和使用效率。基于水质移动监测实验室的高机动性和高通过性特点,可以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第 -一时间赶往现场。通过配备实验室级别分析仪器,辅以内置标准化供水、供电、供气、通排风、温湿度控制、试剂保存等设施,为仪器正常工作提供实验室级别的环境条件,保证应急监测的响应速度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我国已研制出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并在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针对我国长期缺乏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一些关键配套防护设备的设计和生产经验、一些关键防护器材和设备一直依赖进口等现状,为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由863计划支持、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并通过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组织的验收。   该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全按照我国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标准设计和建造,由主实验室舱、人员净化与技术保障舱、准备舱三台标准方舱组成,其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工艺平面布局、关键防护设备配置、通风控制和污水处理等方面优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性、机动性,能适应快速反应行动的需要,可通过公路、铁路、轮船运输,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生物恐怖袭击情况下可快速运达指定地点,展开后快速实施对可疑病原体的采集、保存、分离、培养和检定作业。   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7年北京“奥安-07”演习、2008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秦皇岛奥运安保“三防”应急会议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中,该移动式实验室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能够满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反生物恐怖应急处置和快速检测的需要,各项指标均达到生物安全要求。   目前,该移动式实验室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3个月可同时生产6套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5项移动实验室相关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p   日前,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通知,对《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等5个国家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详细内容如下: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097348765.doc" target=" _blank" strong 1、《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及定义、要求、试验方法等,适用于陆地使用的可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移动实验室。 /p p   该项任务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171763-T-469,项目名称为《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首次制定。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沈阳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 /p p   “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件”是大气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污染源进行移动特性识别,建立规范移动特性参数和配备设施及设备等一系列特性条件,有利于保证移动监测车在移动中队污染源的检测效性,为推动国家环境移动实验室健康发展起作重要作用。因此,组织起草“ 大气环境监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21832663.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2、《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运输、随机文件等,适用于建设工程检测用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制造、验收、使用。 /p p   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103号),《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计划号:20171764-T-469)被列入此计划中,本标准由北京绿标建材产业技术联盟、沈阳紫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负责起草。 /p p   迄今为止,国外尚没有专门关于移动实验室的标准颁布。该标准为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首个技术规范,该标准的推动对工程检测移动实验室的行业发展将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p p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46014479.docx" target=" _blank" 3、《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文件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以下简称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适用于陆地使用的可进行地表水参数快速检测的移动实验室。 /p p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安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正泰希尔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p p   随着我国对地表水现场检测的需求不断扩大,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因此对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的采样、检测仪器等相关设备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作为地表水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的移动实验室平台,制定统一、规范的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用于地表水现场采样与检测等显得尤为必要。为规范和加强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管理地表水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设备的生产及推广,指导该领域市场拓展的发展方向,加强地表水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地表水环境监管体系,最终实现保护我国地表水环境的目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地表水快速检测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70660292.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4、《移动实验室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在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方面的术语及定义、安全技术要求、环境技术要求、职业健康技术要求等,适用于理化分析检测的移动实验室,其他用途的移动实验室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p p   本标准通过安全、环境和健康三个方面从实验室整体布局到内部细节规划对移动实验室的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使其能够降低或减少有害物质水平,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完善实验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本标准首次发布。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www.sac.gov.cn/sgybzeb/sytz_2175/201811/P020181121634194999351.docx" target=" _blank" strong 5、《移动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征求意见文件 /strong /a /p p   本标准立围绕移动实验室数据质量保证全过程,在移动实验室结构、资源、过程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对提出了规范性管理要求,对提高移动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数据准确性、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意义重大。适用于各类独立的移动实验室和有固定场所(包含有移动部分)的实验室,规定了对移动实验室活动进行能力评价的通用要求。 /p p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标准计划,标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负责起草,相关协作单位主要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实检测技术研究院、辽宁通正检测有限公司、沈阳紫微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p p   据统计,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快速检测、气象监测、疾病检验检疫、电力设备检测、工程安全检测、计量等领域,处于监管的需要,这些行业对移动式实验室的需求较大,目前,在用的快检车、移动实验舱等在内的全国移动实验室已达10000余台,但目前我国由于未对移动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与检验检测方法标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资质认定评审中没有对其进行评审的依据,移动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无法通过资质评审,使得多年来移动实验室仅用于筛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潜在的巨大作用。 /p p   对移动实验室进行认可后,将大大提高移动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检验检测成本。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适应了认可事业的发展,填补了相关空白,预计能够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p
  • 移动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论坛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18日,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举办期间,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及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及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协办的“移动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会议现场   快速、现场、无损检测是分析检测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移动实验室为卫生和质检部门的现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它如环保、农业、大气等领域,对移动实验室也有着大量的需求。此次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张晓强主持会议   据了解,由于参会人员背景的多样化,该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一次具有跨界性质的移动实验室检测技术交流会。会上,7位专业人士作了报告,近70位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内外企业界的相关人员参会。   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储晓刚研究员在其题为《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与现场检测技术发展》的报告中提到,移动检测实验室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弥补了固定检测实验室的不足,推广现场检测也已写入了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储晓刚研究员本人参与承担了政府立项的关于食品安全检测移动实验室的课题,该课题所研制的移动实验室曾多次参与到重大突发事件之中,提供了现场监测和应急检测服务。 报告人: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储晓刚研究员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与现场检测技术发展》   储晓刚研究员还介绍了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的不足之处,涉及实验室设计、供电不稳、样品处理设备不足、检测方法不足及部分快速检测技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并且特别提到了移动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些生产企业盲目防治,侵害了消费者。市场发展规范有待规范和引导!”   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潘立刚研究员在其报告中,详谈了《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相关标准、移动特性识别及技术指标的选择等。潘立刚研究员介绍说,我国目前装备海关、气象、交通、农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突发事件应急等领域的具有移动实验室功能的各种民用特种车辆有十几种,保有量达到2800余台,但是目前没有移动实验室的相关标准,导致整个行业无据可依。2010年,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SAC/TC509),授权开始制定首批10个国家标准 ,潘立刚研究员参与了其中《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的国标制定。 报告人: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潘立刚研究员 报告题目:《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随后还进行了5个报告,报告题目如下: 报告人 报告题目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张伟 GC-MS 3110型车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食品检测方面应用研究 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万宇平 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物联网及快检仪器的应用 安捷伦科技吉建国 安捷伦科技移动检测方案介绍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吴潇韫 食品微生物现场快速检测系统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孙月琴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简介
  • “零距离”体验安捷伦移动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8月23日,安捷伦科技(以下简称:安捷伦)在北京望京总部举行了“‘零距离’体验安捷伦移动实验室媒体沟通会”,仪器信息网等5家行业媒体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国区化学分析市场经理何峻先生、气质联用资深专家曹喆先生、分子光谱产品专员宋建华先生出席了此次沟通会,沟通会由安捷伦媒体专员王荣女士主持。 沟通会现场 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国区化学分析市场经理何峻先生   据何峻先生介绍,2010财年安捷伦收入55亿美元,其中电子测试测量业务收入28亿美元,化学分析业务收入12亿美元,生命科学业务收入15亿美元。安捷伦化学分析业务关注石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法医鉴定及材料测试五大市场,2011年,安捷伦化学分析产品线得到了扩展和提升,如扩展了气相产品、样品前处理和消耗品产品线,提升了安捷伦在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领导者地位及其在仪器和生产领域真空产品的优势。安捷伦生命科学业务则关注制药与生物技术、学术研究与政府市场,2011年生命科学产品线也同样得到了扩展,如液质产品的不断创新、在核磁共振方面的新投入、新推出的溶出度仪、全面革新的数据处理及管理系统OpenLAB。总之,安捷伦将始终致力于用“领先科技服务于民生”,而今天所推介的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正是安捷伦这一理念的体现。 安捷伦移动实验室外观 安捷伦移动实验室内部   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安捷伦5975T LTM 气质联用仪为核心,配备了安捷伦新收购的A2公司的便携和车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原瓦里安的便携式紫外升级产品Cary 60,以及适合现场的快速、方便的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主要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安司法、国防与公共安全等领域。具体而言,安捷伦5975T LTM 气质联用仪及便携式FTIR、便携式紫外具有以下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于移动实验室应用。   (1)第一款实验室品质的车载气质联用仪 安捷伦气质联用资深专家曹喆先生现场介绍5975T LTM 气质联用仪   5975T LTM 气质联用仪整合了安捷伦5975C GC/MS、MSD Chemstation及低热熔技术(LTM)等成熟技术,实现了能耗减少46%,体积缩小38%,重量减少35%,而专门设计的减震底座,其抗震性能达到了美军标准。最为重要的是,此款车载GC/MS的分析结果可与实验室结果直接比对。为了移动实验室“快速”的要求,真空保持技术帮助实现半小时内现场快速开机和测试分析 解卷积报告软件DRS可实现现场快速筛查和数据处理/报告 LTM技术实现了快速的升降温 热分离进样杆(TSP)可是实现对固体、液体样品的直接进样分析。此外,5975T LTM 气质联用仪是车载和实验室两用仪器,很好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回报。 安捷伦热分离进样杆(TSP)   在应用方面,安捷伦2010年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合作,成功利用5975T LTM GC/MS开发了蔬菜农残移动实验室分析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最佳结果 针对今年的塑化剂事件,开发了塑化剂快速分析方法 针对环境领域,开发了环境大气中VOCs连续在线分析、饮用水中的VOCs分析及水中多环芳烃PAH分析等。 附录:应用文章: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致力于解决应用难题.doc   (2)便携式FTIR及紫外光谱仪 安捷伦分子光谱产品专员宋建华先生现场介绍便携式FTIR   便携式紫外光谱仪Cary60是安捷伦在瓦里安原产品上改进后推出的新产品,该仪器最大使用功率只需38瓦,可在一个12伏变压器下运行,非常适用于移动实验室。Cary60可以采用光纤测量,可实现无损检测,特别适合无法取样样品及现场检测。   便携式FTIR 5500 Dialpath是安捷伦新近收购A2公司的产品,该产品拥有两项独特的专利技术液体分析技术Dialpath及ATR固体样品分析技术。专利技术可实现直接将液体或固体样品置于晶体表面进行分析,并且光程可调,测试完成之后只要将晶体表面擦拭干净即可。在软件操作方面也很简单,每步均有向导。因此也很适合于移动实验室。此外,手持式FTIR也可适用于移动实验室。   关于安捷伦为何此时进入移动实验室市场,何峻先生表示,“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重大活动(奥运、世博等)及反恐、公安司法等对能快速到达现场的移动实验室有需求,并且希望在快速的同时,其结果可以与实验室比对,以便直接在现场执法和做决策。而十年前,安捷伦的用户就将安捷伦6890GC/5973MS配备在移动实验室上用于美国环保监测 9.11后,安捷伦合作伙伴ENG也将安捷伦仪器配备在移动实验室上用于国土安全领域。今天,安捷伦基于最新车载5975T LTM GC/MS、便携式与手持式FTIR、便携式紫外推出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正式进军移动实验室市场。”   对于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与现有的移动实验室的区别,何峻先生说到,“以往的移动实验室主要配备单用途的试纸、手持仪器及便携仪器,而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中的核心是车载仪器,相比前几类仪器,其不仅可以定量,还可以进行定性筛查,可靠性高,其实验结果可以直接与实验室结果比对。而车载GC/MS与便携GC/MS相比,应用范围广,结果可信度更高,更易具备法律效力。”   据悉,目前安捷伦移动实验室可以定制,安捷伦仅提供相关仪器产品,车辆则由安捷伦推荐的厂商提供 并且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也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合作,可以为其检测车提供相关仪器产品。该解决方案2011年推出,目前在中国已有食品、环保方面的用户购买了相关产品。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18500 名员工为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2010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54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移动实验室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
    移动实验室 流动监管岗   ——浅析公共安全检测车在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公共安全检测车又被称为“移动实验室”,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特种车辆,是科技部“十五”公共安全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2007年,黑龙江省质监局为各地市质监局配备了12台公共安全检测车(其中,佳木斯市质监局拥有第一批配备的两台之一),并充分发挥其“快速、移动”的特点,实施“两个前移”,这既是创新监管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之一:快速、移动的工作特点,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在政府决策上争取了主动。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是对我们质监部门的重大考验。而“移动实验室”的应用,恰恰为我们经受这些重大考验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为地方政府及时作出科学决策争取了主动。   与“固定实验室”相比,“移动实验室”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检测功能,它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即出击,第一时间到达指定现场,开展快速检测检验,及时提供检验结果。其快速、移动的特点在应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验证。   2005年11月29日,被吉化污染的松花江水污染带逼近佳木斯,时间紧迫,刻不容缓。11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的公共安全检测车连同国家、省专家一道,迅速赶到佳木斯,投入到防控松花江水污染攻坚战中。从12月1日起,公共检测车切实发挥了“移动实验室”快速、高效的优势,每天奔行于松花江下游沿岸各市县之间,污染带下移到哪里,“移动实验室”就“移动”到哪里,现场跟踪水质变化,现场进行水质取样、现场开展快速检测,现场分析对标数据,切实做到了每天24小时连续抽样、检测,为指挥部的各位专家、市领导提供最新、最权威的第一手技术资料。   作用之二:全方位、高精度的仪器配备,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移动实验室”不仅仅只是一台车,更兼具实验室的功能。车内安装有气相色谱仪、甲醛速测仪等大量精密仪器和检验检测设备,拥有独立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和报警系统,能够随时随地对质量、计量、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场做出准确判定,既有效缓解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检验检测设备落后和设备庞大无法进行现场检验等问题,又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防控松花江水污染期间,“移动实验室”以其一流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显示出其强大的技术保障能力。   作用之三:车载式、便携式的突出特点,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扫除了监管上的盲点。   目前,一些乡镇、城乡接合部等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往往隐藏着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一旦监管不到位,容易引发公共安全事件。而“移动实验室”的出现,充分发挥了车载式、便携式的突出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检验检测方式,扩大了监管的领域和范围,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扫除了监管上的盲点,带来了处置上的方便。   在2007~2009年的质监护农“春雷行动”中,黑龙江佳木斯质监局实施了“两个前移”,前移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进乡村、进垦区。“移动实验室”的出现和应用,使大批的先进检验设备和专家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来到生产第一线,为促进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时,创新了监管模式,不仅有效实现了监管、执法和技术保障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快速检测和在线检测能力,而且也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彰显了突出作用。
  • 国标《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征求意见
    关于征求对国家标准《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位委员、通讯成员及各有关单位: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正在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移动式实验室 生物安全要求》(计划编号:20100253-Q-469)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现将《移动式实验室 生物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及意见反馈表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并于2012年9月3日前将意见反馈表的电子文本发送给标准起草组。   联系人:王荣   电 话:010-67105279   电子邮件:wangrong@cnas.org.cn   附件:关于征求对国家标准《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pdf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日
  • 澳柯玛移动PCR方舱实验室,助力抗疫!
    澳柯玛与各大医疗机构合作,全力开展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澳柯玛医用冷藏箱、低温保存箱、超低温冰箱为保存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保存病毒样本提供了重要存储保障。澳柯玛移动PCR方舱实验室,助力抗疫!该产品属于定制产品~产品特点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小于53平方对场地要求较低,水泥找平的开阔地面,平均荷载为350kg,地面强度要求不高现场安装迅速,仅需对接水电接头即可,安装时间小于2小时移动方便、可采用叉车或吊车的方式进行装卸,运输采用物17.5m半挂车运载即可检测容量1、PCR试剂准备间8.85立方,标本制备28.6立方,扩增分析17.6立方。2、标本制备区可同时放置6台核酸提取仪,扩增分析区可同时放置12台PCR分析仪,日检测量可达1万管,若1:10混检日检测量可达10万管。3、标本制备区可设3人位生物安全柜或2台双人位生物安全柜智能化设计1、采用PLC控制系统,消毒系统自动控制,压差控制,确保实验室压差的准确性,保证实验室安全。2、实验室内及四周设置红外摄像头,时刻监控实验室四周和内部情况,保证内部及外部安全,3、采用5G网络信号源,及时传输报告,保证报告的及时性。结构设计1、采用3mm厚型钢骨架,2mm厚钢板维护,在每个部位均做到运输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稳定性,箱体外表面除锈、防腐蚀处理,经久耐用。2、舱内墙板及顶板采用50mm厚实验室专用净化板材,防火、隔热、抗菌,防火级别A级;门窗均采用密闭型,保证气体不泄露。3、外窗为电控玻璃或开启式密闭窗,避免了外界对实验人员的干扰,同时保证了实验室的采光。方舱实验室布局试剂准备区: 该实验区主要进行的操作为 贮存试剂的制备、试剂的分 装和反应混合液的制备。标本制备区: 该区域主要进行的操作为临床 标本的保存、核酸(RNA、 DNA提取、贮存及其加入至 扩增反应管和测定RNA时 CDNA的合成。扩增分析区: 该区域主要进行的操作为DNA或cDNA 扩增。此外,已制备的DNA模板和合成 的cDNA(来自样本制备区)的加入和主反 应混合液(来自试剂贮存和制备区)制备成 反应混合液等也可在本内进行。设计规范《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T/CECS662G2020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CG50736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 《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20469 《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GB/T29477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基本信息》GB/T29476B/T29476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该产品为定制产品,助力抗疫!!~更多PCR方舱移动实验室具体信息,welcome to consult us~
  • 黑龙江省已拥有25个移动实验室
    日前,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新购入的10个移动实验室已配置给齐齐哈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穆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富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肇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黑龙江省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黑龙江省大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10个单位。至此,黑龙江省质监系统已经拥有25个移动实验室。   据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移动实验室是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两个前移”的监管新模式,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以移动式、便携式、车载式前移,进入执法监管现场,实施现场快速检测,辅助执法监管,并在日常监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新购入的10个移动实验室中,配备了气相色谱仪、十合一速测仪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并配备了22种快速试剂盒以及一系列配套设备。能够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瘦肉精、亚硝酸盐、大米新鲜度、陈化米中液体石蜡、豆浆生熟度、注水肉、酱油中总酸与氨基酸态氮、食醋总酸、碘盐含碘量、谷氨酸钠、掺假芝麻香油、苏丹红、食品中矿物油、食品中大麻油、食用油过氧化值、食用油酸价等。
  • 我国研制出首台考古“移动实验室”
    许多文物在发掘现场一面世就发生剧烈变化以至面目全非。如何减少失去珍贵信息的遗憾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的。我国研制出的首台可以在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探测与保护的车式“移动实验室”4日在西安亮相。   “移动实验室”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的结果。该研究经两年多,创新性地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以及应急处置与保护等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移动车上,实现了传统的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室前置到考古发掘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能力。”   课题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苏伯明说,“移动实验室”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现场视频、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   4日上午,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发掘现场,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的10位专家对“移动实验室”进行了现场验收。   在唐代围沟墓考古现场,科研人员利用实验车上搭载的考古机器人,预先进入古墓内部查看,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分析,对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进行现场数据测量和处理,再制订更加科学的发掘预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 富耐立移动实验室——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烟台富耐立公司副总经理刘铭平先生的视频。      随着中国食品安全及环境安全事件的频发,近几年来“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比较风行,从最早推广的药品检验车,再到食品安全检测车、环保检测车,“移动实验室”的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商行列。   富耐立正是新加入此行列的公司之一,据富耐立公司副总经理刘铭平先生介绍,“他们在消化吸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利技术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移动实验室车型改为‘大巴’车型,利用大巴车的空间优势,分别设立了休息和办公区域、精密仪器室、样品前处理室、微生物室等区域,并且在移动实验室供水、供电方面进行了改进,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车载仪器配备方面,目前该移动实验车可配备了气质、液相、原子吸收、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以及微波消解仪、离心机等前处理仪器设备。此外,‘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配备其他第三方的仪器设备。”
  • 国标委就拟立项5项移动实验室国标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3年度国家标准拟立项项目进行意见征询,其中涉及5项移动实验室标准。该5项标准拟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完成时间为2014年。 目前,在环境、食品、药检以及交通等领域,已经有大量移动检测车得以应用,业内人士统计约为2800台。2011年以来,食品安全移动检测车建设加快,多个单位均研制出样车或已在工作中加以使用。 在此之前,已有10项移动实验室相关标准通过审批,并将于2013年7月31日起正式实施。 移动检测车的开发和使用,涉及到众多车载检测仪器和设备的配置需求。预计随着移动检测车的推广,相关仪器设备企业也将从中获益。
  • 大唐集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由大唐电信集团承建、国内无线移动通信领域唯一一个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这标志着实验室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核心的无线移动通信研究基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也是大唐电信为推动我国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整体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的又一贡献。   来自政府主管部委、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十余位业内资深专家经过严格论证、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清晰、研究重点突出,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意通过验收。与会专家对于大唐电信集团在实验室建立的终端开放测试环境、TD-LTE和4G前沿技术研究与人才梯队,更是予以高度评价。   一直以来,大唐电信集团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重大实验室的建设,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随着自主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大唐电信集团身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经营业绩连年取得跨越式发展,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全年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9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 201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再次荣获“中央企业任期考核科技创新特别奖”,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等多方面的突破。   自2007年12月承建该实验室以来,大唐电信集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面向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以自主创新技术主导了3GPP LTE TDD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成为国际电联4G候选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保证了TD-SCDMA 3G国际标准的可持续发展。
  • 多技术车载移动实验室调查工业污染点源排放
    大规模工业排放的痕量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影响周边城市和居住区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密歇根州东南部的底特律、迪尔伯恩及周边地区等工业密集区,确定不同点源排放特征并将其鉴别开尤其具有挑战性。本文中,研究人员根据一组结合痕量气体和VOCs的浓度比例作为描述排放地点的化学特征,报告了7种排放源的组分比例,包括汽车制造、钢铁制造、化工厂、工业化学品使用(清洁、涂料等)、化学废料场、压缩机站等。本文源数据集共包括85个不同点源,它们之间不仅存在不同类型设施的差异,个别设施也存在每天差异,某些规模较大的地点被视为多个单点源的集合。本文结果表明,在密集的工业区,车载移动实验室(或称走航监测)比固定采样/检测更有优势(小编注:走航检测至少可以作为国内现有固定监测站的有效且充分补充)。01简介 密歇根-安大略臭氧源实验(简称MOOSE)是加拿大和美国多机构联合开展的一项联合行动,旨在研究密歇根州和安大略省及其周边地区的臭氧、气象和空气污染。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密歇根州东南部和安大略省西部,包括底特律(美国)及周边工业区、温莎(加拿大)、休伦港(美国)和萨尼亚(加拿大)。这项活动包括每日预报、固定地面测量、多个地面移动实验室和飞机航测等。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中,车载移动实验室(或称走航监测)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更好地覆盖多点位和更多感兴趣的污染物种。监测网络可提供长期趋势,但受到监测点数量和位置的限制(小编注:也会受气象条件的限制)。相比之下,车载移动实验室可以提供空间尺度上更详尽的信息,比如它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供逐条街道的污染物分布图。移动实验室在点源测量方面也很出色,因为它们很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风向,并能结合上风处测量测算浓度增加比例。设备齐全、反应迅速的移动实验室还能为每个源提供不同组分比例。最后,移动实验室还还可部署在对有害空气污染物敏感或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开展测量。 移动实验室点源采样和测量包括从设施的下风向,且大致与风向垂直的方向行驶,以高密度覆盖 "羽流"(plume)某段剖面(小编注:也可阅读公共号文章‘北京VOCs走航监测和评价技术规范分享之二’)。羽流是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相对于背景的浓度增强的气团。沿着污染点源周边既有道路,以及不同风向的测量有助于区分相关设施与其他潜在的潜在来源的相互影响。在污染源密集的地区,点源下风向测量也颇具挑战性。针对此类区域的测量策略包括在设施周围反复转圈,以分隔邻近区域,并在不同风向下对密集区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工况重复测量(小编注:也可阅读公共号文章‘网格化’VOC走航策略漫谈’)。烟囱烟气测试是排放指纹识别的一种常见替代方法,即将探头置于场地的排气烟囱或设施的子组件(如罐顶排放口)的废气口处。烟囱测试不存在来源归属不明确的问题。但此类研究耗时较长,需要进入现场,并且可能需要在线采样(收集空气样本进行后续分析)。这些研究依赖于人工操作来确定采样点,因此可能会漏掉无法进入或不寻常位置的泄漏。这种方法与工厂等大型工业场所实施的 "泄漏检测和修复"(LDAR)计划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Aerodyne 车载移动实验室在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移动和定点测量。2021 年 5 月 21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 MOOSE 活动期间的六周时间内,研究人员在上述地区进行了痕量气体和VOC的移动和定点测量。测量的重点是化学源特征实验,该实验包括在主要监测站测量臭氧前体物,以及确定单个点源的下风排放羽流的特征。在这里,研究人员根据每个羽流中比背景值更高的物种的相对摩尔比例来描述排放特征。这被称为 "化学特征 "或 "化学指纹"。接下来,通过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循环移动监测,详尽检查密集工业区的排放情况。最后,研究人员利用两个移动实验室的测量数据,对跨境排放的烟羽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密集工业区排放特征描述所面临的挑战。02仪器 本研究使用高质量分辨率Vocus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Vocus PTR TOF-MS)快速测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和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oVOC)。数据分析使用 Tofware 软件,后期数据处理软件为 Igor Pro 。其它气体监测使用可调红外激光直接吸收光谱 (TILDAS),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EI-TOF)分辨同分异构体,对Vocus PTR-TOF结果进行补充。(小编注:其他仪器介绍详见原文)图 1. 用于 MOOSE-2021 的 Aerodyne 移动实验室仪器清单03结果3.1 点源化学指纹 在MOOSE行动期间,研究人员共考察了87个不同点源,包括汽车制造厂、钢铁厂、使用溶剂的工厂、化学品制造商等。图2. 显示密歇根州和安大略省边界的研究区域概览图。城市(蓝色)和密歇根州县(灰色)。已访问/测量的污染源显示为粉色圆点,其中污染源特征显示为深粉色,并标有其站点 ID。这里的测量包括大量痕量气体、VOCs和燃烧产物的浓度和空间分布图3.1 MA130:工业涂料 MA130点位研发和制造各种用途(包括汽车、管道和电气绝缘产品)的涂料。2021 年 5 月 23 日和 2021 年 6 月 4 日对该设施进行了两次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天内,该地点的化学组分特征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丙酮与芳烃总和的比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丙酮来自该场址的不同子源(如不同房间的烟囱排放),与芳烃的来源不同。图3. 设施 MA130 的化学指纹示例。VOC与芳烃之和以及 关联性R2数值(顶部);中图显示了选定示踪剂的时间轨迹(中);地图(下)显示了走航路径上的丙酮浓度3.1.2 MA237:工业清洗 MA237 是一个工业清洗设施,可以用溶剂清洗散装容器或周转箱。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三次访问,分别在 2021 年 6 月 15 日和 2021 年 6 月 25 日成功进行了测量。有趣的是,在这一地点,化学特征在两次探访中差异显著:在 6 月 15 日,C6H7+ 的增强可以忽略不计,但在 6 月 25 日却出现了该信号。6 月 15 日存在丙酮,但 6 月 25 日却没有。在这些羽流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少量但相互关联的天然气排放,但由于其空间位置,并没有将其明确归因于该场所。3.1.3. SA96:粘合剂制造商 SA96 是一家粘合剂生产厂家,主要排放甲苯,并有少量相关的苯酚 (C6H7O9)。SA96 生产粘合剂、包装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包括聚乙烯树脂、纸张和粘合剂等。2021 年 5 月 29 日和 2021 年 6 月 10 日对 SA96 进行了考察,并于 2021 年 6 月 2 日在前往其他地点的途中进行了补充考察。2020 年,美国环保局报告该设置甲苯空气释放量为982,858磅。3.1.4. WA236:化学废品 WA236 号场址是一家化学废品公司,现场设有仓库。该设施靠近其他几个污染源,包括 WA248(一个处理废油和废水的设施)和两个汽车制造厂。化工废料场 WA236 是该区域芳烃和其它 VOC 排放的主要来源。汽车装配厂 WA137 和化学废料设施 WA236 最明显的分界线在 2021 年 5 月 26 日,风向为东南风(图4)。在该图中,可以观察到混合VOC羽流(@ 符号),以及分布更广的丙酮羽流(* 符号)。芳烃和一氧化碳的尖锐而短暂的峰值显示了对当地交通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最南端的羽流(@ 符号)归因于 WA236 化学废品设施。最北面的羽流(* 符号,这一天主要是丙酮)来自汽车装配厂 WA137 或附近。图4. 化学废物设施 WA236 和汽车制造商装配厂 WA137 的下风向代表性横断面。地图(左)显示了按丙酮浓度着色的走航路径。时间时间迹线(右图)显示了测量到的物种子集,迹线颜色与坐标轴标签一致。图中显示了一个主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羽流(@ 符号),以及一个强度较低、范围较广的羽流(* 符号) Vocus PTR-TOF报告的几乎所有物种在来自该地点的羽流中都会增加,包括 C4H9O+(甲乙酮 + 丁醛)、C3H5O+(丙烯醛)和 C6H7O+(酚)。WA236化学废品场的 GC-TOF 测量结果表明,卤烃的含量显著增加,主要是二氯甲烷 (CH2Cl2)、芳烃和乙腈 (CH3CN),油漆溶剂 PCBTF 也有所升高。正矩阵因子分析(PMF)用于解析 Vocus PTR-TOF全部质谱数据集,以分离化学废品特征(WA263)。 综合几方面的测量结果,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汽车制造商南面的WA236化学废品处理设施是该区域芳烃和其他VOC(包括有气味的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主要来源。移动实验室曾多次追踪到远至居民区的烟羽。该汽车制造商 WA137 装配厂也可能排放丙酮和/或芳烃的混合物。由于在 WA27(发动机厂)周围只进行了少量测量,这限制了辨别该厂排放物的能力。该区域的其他几个来源,包括 WA248(废油设施)在内的其他几个排放源造成了复杂的排放源环境。3.1.5 MA141:天然气压缩站 MA141是一个天然气压缩站,研究人员于2021年5月23日和2021年6月15日进行了两次考察。与本文中描述的许多其他工业污染源不同,MA141 位于农村地区,与附近的其他污染源隔绝,这简化了测量和归因。不出所料,观测到的主要排放物是甲烷和乙烷,它们是天然气的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完美的相关性(R2 = 1.00)。乙烷/甲烷比率在各次观测之间略有变化,5 月 23 日的比率为 0.081,6 月 15 日的比率为 0.073,这可能反映了压缩气体本身的构成。根据密歇根州各月消耗天然气的平均加热值,这些比率略高于预期。各月消耗的天然气平均热值为1058 BTU(2021年5月)和1057 BTU(2021年6月)。这些加热值对应的乙烷/甲烷比率约为0.064 和 0.062。但是,通过MA141压缩站的天然气可能并不面向密歇根州的消费者,也可能并不反映该州的平均水平。其他与天然气羽流大致相关的其他物种是 HCHO 和 NOx,CO2 的增强在仪器噪声之上并不明显,而一氧化碳则没有相关性,因为它主要是由其他来源(如交通)产生的尖锐羽流造成的。因此,只报告 HCHO 和 NOx 与 CH4 的比率,而且只针对 R2 0.75。由于压缩机发动机本身使用天然气,因此预计压缩机站会有燃烧示踪剂,压缩机排气中会有一定量的 "滑移"(未燃烧的天然气)逸出。3.1.6 WA238 和 WA240:天然气输送网络泄漏 天然气羽流含有相关的乙烷和甲烷,但没有其他相关的示踪剂。特别是两个点(WA238 和 WA240),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反复观察到甲烷浓度在百万分率以下,研究人员将这一区域称为迪尔伯恩环路,它们的乙烷/甲烷比率为 0.06-0.09,与之前讨论过的 MA141 压缩机站所测得的数据相似,并且与预期的乙烷/甲烷比率一致,也符合配送级天然气中乙烷/甲烷比率的预期值。3.1.7 WA0 和 WA87:钢铁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 迪尔伯恩环路沿线的主要污染源区域:由汽车制造商(WA87)和钢铁设施(WA0)组成的综合体。该区域由5 个独特的芳香族羽流指纹组成,一条300米的道路上有多达4个具有不同特征的重叠羽流。该设施的排放特征和分布非常复杂,值得对其进行专门研究。3.1.8 WA22:回收站 最后,在炼油厂(WA22)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上述 WA87/WA0 制造商的情况类似,这些结果表明,没有一种单一的化学指纹适用于此类大型复杂设施。在下一节中,研究人员将介绍在炼油厂和汽车制造商/钢铁制造商周围的密集工业区中使用的另一种采样策略。3.2. 工业区的VOC浓度 迪尔伯恩和里弗鲁日是密歇根州韦恩县的两个城市,与底特律接壤。该地区(包括底特律最西南的部分)拥有众多工业设施,包括汽车制造商、钢铁制造商、炼油厂、化工厂、制药厂和食品加工厂等。这些城市也有住宅区和购物区。该地区被底特律河的支流胭脂河一分为二。 作为移动实验室大本营的迪尔伯恩监测站也位于该地区。因此,在迪尔伯恩监测站及其周边地区收集了大量测量数据。 迪尔伯恩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源密度促使研究人员采用了与 MOOSE 期间针对的其他点污染源不同的采样方法。他们制定了一条标准路线,在密集污染源区域内循环穿行。这条"迪尔伯恩环路 "在整个活动中多次重复,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以及在不同的主导风向下采样测量。这种取样策略可以在不同风向条件下对观测到的排放进行三角测量,以确定点源。在迪尔伯恩站点测量到的主要风向为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和东风、在这些环路中测得的移动风也显示出类似的特征,但主要风向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在驾驶过程中测量风向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街道‘峡谷’内的实际风向变化。 鉴于该地区污染源在空间和化学方面的复杂性,重点将放在几个关键指标:(1) C6-C9 芳烃的总和,预计来自燃料储存、炼油厂作业和储存、油漆、涂料和溶剂的使用以及燃烧;(2) 乙烷,预计来自天然气泄漏、燃烧源、油漆、涂料和溶剂的使用以及燃烧。(3) 一氧化碳,预计来自交通、发电机和其他工业燃烧源。图4显示了迪尔伯恩河套地区在西南风条件下芳烃总和的平均浓度。在南风下,可以看到汽车制造商(WA87)和钢铁厂(WA0)下风向(东风)的芳烃热点。石油码头(炼油厂轮廓线的最东段)和胭脂河段的下风向、横穿环路的高架公路上也观察到了芳烃增强现象。图5. 迪尔伯恩环流期间西南风下的 C6-C9 芳烃总和。(A) 显示了平均浓度。EGLE 监测站(紫色三角形)、清单来源(白色正方形),3个主要设施(WA87-汽车制造厂;WA0-钢铁厂;WA22-炼油厂)的轮廓。(B) 显示了每个地图像素点的测量浓度直方图(对数刻度)。(C) 显示了每个地图像素的测量次数,以及在整个摄影过程中行驶的道路 所有风向的乙烷热点显示,路线上有几个点持续存在天然气泄漏。其中一个泄漏点(WA238) 在一座立交桥下,天然气可能在该处积聚。Olaguer对这一泄漏点进行了模型估算,Batterman等人对该泄漏点和其他天然气分布泄漏点进行了采样。在偏南气流条件下,天然气发电厂下风向存在持续的乙烷(和甲烷)特征。天然气发电厂(WA13)的下风向存在持续的乙烷(和甲烷)特征,而且横断面离源很近,这表明是未燃烧的天然气发生了地面泄漏。最后,一氧化碳排放显示,在汽车制造商和钢铁联合企业的西南风和东北风方向,一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3.3. 跨境排放 这里展示了国际边界加拿大一侧的设施对密歇根空气流域的影响。AML 在密歇根州休伦港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采样,萨尼亚拥有密集的炼油厂和石化设施密集的地方,这些测量的目的之一是调查排放物的跨境传输。虽然加拿大一侧有许多单独的设施,但该地区主要由三座反应堆组成。研究人员将其编号从南到北,依次为 1、2 和 3 组。在第 2 组的北面还有两个橡胶生产厂家和苯乙烯生产厂家。在第 1 组群的南面和内陆有另一个石化厂,生产乙烯。图5中的地图清楚地显示了在产业集群 2 和产业集群 3 周围的边界两侧芳烃排放的增加情况。美国一侧观察到三个不同的甲醛羽流,其增强值在 4-5 ppb 范围内高于背景值。碳氢化合物和芳香族示踪剂也得到了增强,尽管与最北边的两个与 2 号和 3 号星团相关的两个最北部羽流的相关性并不完美。在最南端的第 1 组团下风处仅观察到少量碳氢化合物和芳烃。 这里还观测到三组分布范围广泛的 HCHO 羽流,这可能源于燃烧过程,而炼油厂的作业包括许多此类过程。通过观察燃烧示踪剂 CO 和 CO2,发现了与 甲醛下风方向适度相关的广泛增长,与甲醛呈中度相关,但与群组 1 无关。HCHO 增加的第二个可能解释是大气中活性烯烃的快速光化学氧化。例如,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炼油厂下风向观测到了甲醛羽流,是源于炼油厂排放的活性碳氢化合物。图6. 休伦港/萨尼亚的 Aerodyne走航车和 MECP TAGA 协调横断面,从南到北显示了三个不同的 HCHO 羽流和两个广泛的 C8 芳烃羽流。浓度与向北公里数(上图)和地图(下图)的函数关系。C8 芳香烃轴以 3 ppb 为界限,以强调与其它芳香烃相比的广泛增强。石油化工和炼油厂来源标为 1 至 3 组。白色指向风向04讨论 本研究观察了不同类型工业的排放特征,研究区域内汽车制造主要排放涂装产生的VOC。化工厂特点是各自工艺相关的溶剂排放。压缩机站的特点是排放天然气和燃烧废气。陆地主要是甲烷和生物VOC。根据现场的燃烧设备,可能会有一些燃烧示踪剂。垃圾填埋场主要是甲烷和植物排放VOCs为主(但与乙烷没有明显相关性)。其他无处不在的排放源包括加油站和道路废气。 本文移动测量到的化学指纹可与 EPA 的 SPECIATE数据库相对照。该数据库按重量报告排放参数,即 VOCs 的总重量。工业溶剂排放的 SPECIATE 类别包括涂料 (MA130)、工业清洗 (MA237) 和溶剂使用 (SA96) 场址列出了许多源特征或 "全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来源类别是汽车涂料(例如,SECIATE 中的原样 2546)。通过与芳烃总和的摩尔比使用报告的排放浓度来确定排放源,单位为VOC总量的重量百分比,以及单个物种的摩尔质量。SPECIATE 参考的特征主要是甲苯(C7 与 C7-C9 芳烃的摩尔比为 0.6),然后是 C8 芳烃(摩尔比为 0.3),C9 摩尔比为 0.1。丙酮与芳烃总和的摩尔比为 0.21。这一参考比例与WA87/WA0 汽车制造商/钢铁制造商所测得的 C8 和 C9 芳烃摩尔比,但超过了丙酮和甲苯的测量比率。我们注意到SPECIATE 方案完成时间(1989 年)早于该点位中PCBTF低挥发性溶剂使用和其他点源的开始时间。 工业点源的测量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是与点源密度、源复杂性、源排放高度以及风向和道路的结合有关。孤立区域内的组分可预计的点源,且有周边道路覆盖,最容易确定其特征。这类污染源的例子包括垃圾填埋或压缩机站,它们往往位于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并以甲烷排放为主。位于工业密集区以外的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点源也符合这些标准,包括工业清洁设施 MA237、工业涂料设施 MA130 和溶剂使用设施 SA96。上述来源的化学和空间排放特征也往往比较简单(只有一个中心排放点和少数几种化学物质)。 其他测量到的污染源要复杂得多,最好将其视为多个点污染源的集合,其中包括位于迪尔伯恩的炼油厂 WA22,以及汽车制造商/钢铁联合工厂 WA87/WA0。来自加拿大的跨境炼油厂和石化排放也属于这一更为复杂的类别。对于迪尔伯恩这样的复杂排放源和密集工业区,相邻的点源往往会在空间上出现排放重叠。一种采样策略是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在这些密集区域内重复循环行驶(小编注:也可阅读公共号文章‘‘网格化’VOC走航策略漫谈’)。这条路线上的许多设施大型而复杂,其围栏内没有公共道路,例如WA22 工厂和位于环线中心的双重复杂的汽车制造商/钢铁制造商(WA87/WA0)。像这样的设施需要进行专门的后续研究才能完全确定其特征。虽然对如此密集区域的测量可能无法完全确定单个污染源的特征,但是在 MOOSE 期间 Aerodyne走航车收集的数据有助于通过比较实际测量浓度和网格模型来评估模型。作为分析对象的一些设施预计会从高空烟囱排放废气,这些设施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和大型化工厂。要探测高空烟囱的燃烧排放物,需要在下风向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横断面探测,通常很难或不可能将烟囱的燃烧排放物与附近的其他来源明显区分开来(小编注:除非是烟气排放组分特征非常之特别)。迪尔伯恩环路沿线的一段高架公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事实证明,难以将炼油厂的排放与道路交通区分开来。本文讨论的大多数物种(例如,甲苯、乙烷)的光化学寿命为数天或数月,因此在本文大部分测量点位上都没有充分的大气氧化事件,也基本上等同于‘新鲜’烟羽数据。一个森例外是加拿大炼油厂的排放,是在下风向 1-3 公里处测量。研究人员看到了丙烯,丙烯是一种活性烯烃。他们还观察到明显的 HCHO 烟羽,这种物质既可以直接排放,也可以在大气氧化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产生。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风力和道路通行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某些目标设施也没有明显的排放。但要做出某处设施无排放的结论,尤其是在工业设施密集处,要比抓污染排放相对要难。 最后,移动实验室提供的灵活性使科学家们能够找到意想不到的VOC等排放源,并追溯其来源。其中一个例子是WA236化学废品场的排放物占据了一个区域,而这个区域包括了更大更显眼的汽车制造商,并影响到横跨多个住宅和商业街区的区域。这个例子和其他例子表明在密集工业区,移动车载实验室比固定采样/测量更有优势。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3390/atmos14111632备注:翻译仅供学习和参考,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文中图片版权均归Atmosphere杂志社所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