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医药创新奖

仪器信息网医药创新奖专题为您整合医药创新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医药创新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医药创新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医药创新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医药创新奖话题讨论。

医药创新奖相关的论坛

  • 【原创大赛】关于实验室改革创新奖励的管理探索

    【原创大赛】关于实验室改革创新奖励的管理探索

    大多数实验室存在管理及改革难题,而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最直接的人员就是基层员工,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哪,无非就是合理的奖励制度,所谓合理就是员工劳有所得,公司能有所需,而使双方达到互赢。而对于不能量化的项目在奖励上使领导更加头疼,为了使奖惩达到一个更好的黄金点,特对改革创新奖励做了一下探索。一、一般实验室的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业务创新,包括:a.新标准制订、标准修正;b.操作手法改进;c.设备创新;d.信息获取;e.环境改革;f.挖掘客户增加收入等 2.管理创新,包括:a.管理方法改革;b.人员合理调配;c.测试程序修改;d.宣传改革e.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办法等3.品牌效应知名度:a.个人检测资历提升;b.论文、专题发表; c.对中心形象起重大作用的行动或事迹以上的创新是无形资产的增加积累,还有一种就是现行效益;这种效益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改善测试环境、挖掘能源等二、创新项目控制建立控制程序的目的是防止弄虚作假,保证创新的真实性。首先,有必要建立创新领导小组,一般小组组长可以由主任担任,组员必须熟悉实验室所有检测业务,或精通实验室的某一项检测业务;然后,对中心创新项目评估小组划分出责任和义务:一般小组负责创新项目申请的接收、创新项目可行性分析、创新项目前期效益的预算、项目评审后资金的申请、项目运行的监督检查、项目奖励的分配工作。最后,注意新项目申请过程中的一些事项: a.新项目的申请人可以是项目的创始人,也可以是项目创始人的代表人(多人合作创新情况下) b.申请人要有提面的创新材料,创新材料必须突出创新点;对于多人创新的情况,必须说明创新的提出者,和各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著名项目盈利后的奖励分配比例;c. 申请材料要由所有参与者的签字,签字人必须对申请资料的所有内容负责d. 为防止创新项目被窃取,创新申请可以直接提交创新评估组长。同时,保留申请复印件,以免出现纠纷。e. 项目在评审过程中,申请人、项目参与人员或项目评审人员可以对评审的内容提出改善意见;改善意见提出者将根据由此意见得到的效益得到合理奖励。f. 创新项目评审小组评审以书面申请资料为依据进行申请,创新及改善意见创始人必须有保密意识;三、创新项目奖励形式对新项目创新的奖励可以结合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照现收效益按节能或创收纯利润的百分率提成; 2. 增加实验室知名度,按职称级别或影响力大小评估收益,进行奖励; 3. 采用加分制度,根据日常考核加分,每半年按分值奖励金额; 4. 年底表彰精神鼓励,发证书、光荣榜等四、部分创新奖励纪实图1 –改革创新奖励之荣誉证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52033_404517_1954597_3.jpg图2 —改革创新之光荣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52035_404518_1954597_3.jpg

  • 2014年分析科学家创新奖揭晓

    近日,The Analytical Scientist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分析科学家创新奖”获奖名单,共有15款创新产品获奖。岛津、Waters、AB SCIEX、安捷伦、赛默飞等公司的仪器产品获奖,详情如下:1、获奖仪器名称:iMScope TRIO  公司名称:岛津  将质谱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有机结合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230151753.jpg  评审专家点评:“light + MS microscopy = power”岛津新一代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TRIO上市......详细内容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230/149882.shtml

  • 【原创】第二届“盛瀚-离子色谱技术创新奖学金”征稿开始了

    第二届“盛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技术创新奖学金”征稿开始了“盛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技术创新奖学金”第一届颁奖仪式已于2008年11月在12届全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年会上顺利举行。在第一届的论文征集中,得到了全国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并收录了上百篇的优秀论文。转眼间,“盛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技术创新奖学金”第二届论文征稿即将开始。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将推进国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技术的发展,激励在校大学生努力奋进,培育更多优秀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专业人才这一最终目标进行到底。“盛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技术创新奖学金”是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由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协助管理和规范奖学金的整体运作及管理办法。[color=#DC143C]软性的广告帖,暂且锁定[/color]

  • 申报“聚光-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

    [align=center][b][color=#0655e5][font=Arial]2010[/font][/color][color=#0655e5][font=宋体]年[/font][/color][color=#0655e5][font=Arial]“[/font][/color][color=#0655e5][font=宋体]聚光[/font][/color][color=#0655e5][font=Arial]-[/font][/color][color=#0655e5][font=宋体]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font][/color][color=#0655e5][font=Arial]”[/font][/color][color=#0655e5][font=宋体]申报工作正式开始[/font][/color][color=#0655e5][font=Arial] [/font][/color][/b][/align][color=black][font=宋体]“聚光[/font][/color][color=black][font=Arial]-[/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font][/color][color=black][font=Arial]2010[/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年的申报工作于近日正式开始。[/font][/color][size=3][font=宋体][/font][/size][color=black][font=宋体]聚光科技[/font][/color][color=black][font=Arial]([/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杭州[/font][/color][color=black][font=Arial])[/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股份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和支持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的进步,以实际行动资助仪器仪表学科的莘莘学子。为了推进我国的分析和测量仪器技术的发展,激励在校学生努力进取、勤奋学习、奋发成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于[/font][/color][color=black][font=Arial]2007[/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年捐[/font][/color][font=宋体]资设立[/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font][size=3][font=宋体][/font][/size][font=宋体]  [/font][font=Arial]2010[/font][font=宋体]年的[/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的申请开始时间为[/font][font=Arial]9[/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Arial]15[/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10[/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Arial]31[/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结束,[/font][font=Arial]12[/font][font=宋体]月公布评审结果。针对今年的申报,聚光科技做以下几点提示:[/font][size=3][font=宋体][/font][/size][font=宋体]  [/font][font=Arial]1[/font][font=宋体]、申报“聚光[/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的同学,要注意申报条件中要求的“分析、测量技术”,这里主要是指对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做属性、含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或测量技术研究,更接近安全、环保、工业、农业生产应用的仪器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申报时会更有优势。[/font][size=3][font=宋体][/font][/size][font=宋体]  [/font][font=Arial]2[/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2010[/font][font=宋体]年的“聚光[/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申报截止时间改为[/font][font=Arial]10[/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Arial]31[/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即[/font][font=Arial]10[/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Arial]31[/font][font=宋体]日前[/font][font=宋体]申请人应该将申报材料寄出,同时用电子邮件提供电子版的申请表。[/font][size=3][font=宋体][/font][/size][font=Arial]3[/font][font=宋体]、详细事项及动态,请登录[/font][font=宋体]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网站[/font][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url=http://www.fpi-inc.com/web/guest/home][color=windowtext]http://www.fpi-inc.com[/color][/url][/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size=3][font=宋体]说明:[/font][/size][font=Arial][/font][size=3][font=宋体]1[/font][/size][size=3][font=宋体]、《奖学金申请表》各栏统一用电脑打印,经签字和盖章有效。[/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2[/font][/size][size=3][font=宋体]、《奖学金申请表》相关栏目填写不下可以另外附件。[/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3[/font][/size][size=3][font=宋体]、被评审人主要成果、成绩单及获奖证书一律用[/font][/size][size=3][font=宋体]A4[/font][/size][size=3][font=宋体]纸打印或复印。[/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4[/font][/size][size=3][font=宋体]、《奖学金申请表》填写后电子版[/font][/size][size=3][font=宋体]Email[/font][/size][size=3][font=宋体]报送专业学会秘书处,另外将有签字、盖章的《奖学金申请表》原件和成绩、获奖证书等附件(复印件)邮寄到我处。[/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邮件地址及收件人: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新区滨安路[/font][/size][size=3][font=Calibri]760[/font][/size][size=3][font=宋体]号[/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在线分析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颜高锋(收) [/font][/size][size=3][font=宋体]邮[/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size][size=3][font=宋体]编:[/font][/size][size=3][font=宋体]310052 [/font][/size][size=3][font=宋体]电话:0571-85012270 [/font][/size][size=3][font=宋体]E[/font][/size][size=3][font=宋体]-[/font][/size][size=3][font=宋体]mail: [email=scholarship@fpi-inc.com][font='Times New Roman']scholarship@fpi-inc.com[/font][/email][/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

  • 医药产业“十二五”:新药研发需加鞭 创新才能走更远

    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新药加鞭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http://www.bioon.com/industry/UploadFiles/201201/2012010318504982.bmp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仿制必须更好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中药传承固防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传统受热捧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 【资料】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

    从有关部门获悉,日前正式启动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投产。未来3年,滨海高新区还将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200名,支持重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项目100项,带动形成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   据介绍,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坐落于滨海高新区,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本市共同筹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要求,该产业区共包括技术支撑区、企业孵化区、产业发展区、展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商业配套区6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6大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区内还将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制药、化学药、中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5大产业化基地。   目前,入驻该产业区的主要项目进展顺利: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日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今后可为全国各地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全方位的新药安全评价服务;以卫生装备、健康与环境研究、新功能食品、新药开发为基础,为企业中试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服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滨海新区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即将开建;总投资26.3亿元的7个产业化入驻项目,预计明年下半年起将陆续投产,涉及动物保健品、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医疗服务等多个生物医药领域,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70亿元。   按照创新园的长远规划,到2020年,将力争平均每年取得5个一类新药证书、20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促进形成一批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药物孵化基地,培育和引进1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大企业。届时,创新园将带动滨海新区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并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记者张檬)

  • 梅特勒-托利多荣获“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奖”

    梅特勒-托利多荣获“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奖”

    6月27日,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第十六届亚洲食品配料、健康原料、天然原料中国展(FiA China)展会现场隆重举行。包括梅特勒-托利多、帝斯曼、以色列安塞科、山东龙力、国民淀粉、日本富尔玛、(株)海洋等在内一百余位获奖企业高层代表、FiA展会专业买家、评委团代表等业内人士齐聚颁奖典礼。连续第八年成功举办的“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奖”经过来自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及用户企业的独立专家评委团的评选,并参考用户网络投票结果,最终将这一行业大奖授予23家国内外领先企业的创新产品,涵盖食品饮料配料、加工技术、包装技术、食品安全和其他等五大类别,以此表彰其为推动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梅特勒-托利多的EasyPlusTM易滴系列电位滴定仪荣获“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食品安全类大奖。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1143_505683_271_3.png梅特勒-托利多EasyPlusTM易滴系列滴定仪由瑞士研发团队根据软件和硬件的最高标准设计和研发而成,这些专家具有丰富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结构紧凑和简单易用,由于采用了类似智能手机的GUI用户界面和 iTitrate™智能化功能,使仪器的操作更加简单而直观,使易滴成为食品饮料等行业质量控制的得力助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1144_505685_271_3.png

  • 【好消息】杭州聚光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奖学金:“聚光-分析、测量技术创新奖学金”

    为了推进我国的分析和测量仪器技术的发展,激励在校学生努力进取、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由聚光科技(杭州)有限责任公司捐资设立“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组织并协助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学会管理和规范奖学金的运作,具体制订本管理办法。[font=黑体][B]一、“奖学金”的评选范围、奖额和设立期限[/B][/font]1、评选范围奖励对象是以在各大学、科研院所正式注册并参加全日制学习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奖励等级一等奖 6000元二等奖4000元三等奖2000元   3、设立期限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出资32万元,“聚光-分析测量仪器创新奖学金”首期设立期限为4年。每年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为了推进[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其中特别设立专项“陆婉珍-近红外分析技术奖学金”若干名。[font=黑体][B]二、评选条件[/B][/font]1、热爱祖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勤奋好学,尊敬师长,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2、全国各大学、科研院所在读的分析、测量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或者研究课题属于分析、测量技术的全日制、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品德优良,成绩优异,水平突出,具有创造性和团结协作精神。3、在分析、测量技术及产品开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font=黑体][B]三、评审办法[/B][/font]1、学生自愿申报,填写《奖学金申请表》(需附有关证明文件),所在大学或研究院所推荐,或博士生导师以上个人的推荐。2、由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工作每年10月份开始进行,12月以前结束。3、“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由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专家组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7836]FPI奖学金管理办法[/url]

  •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思索从科研到产业化: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化创新发展最后5公里!(作者:高圣生物医药周勇)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曾说:“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换言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我国从2003年以来对基础科学的投入逐年加大,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从人才到装备,到项目到高水平学术成果都在加强;SCI发表数量也从少有到世界第二;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也在亚洲前三。但是真正把科研成果,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太远。第一部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基础科研正处于从跟踪追赶到并行发展的重要转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开拓前沿的原创成果缺乏,科技领军人才不够,学科布局不均衡,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基础研究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等。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队伍已非常庞大,在很多技术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当前,世界科学研究格局正发生重要转变。2001-2011年,全球R&D总支出以年平均6.7%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球R&D支出超过14350亿美元(2006年为10510亿,2001年7530亿)。2011年投入最大的前7个国家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而其中排名前三的美国、中国和日本的总量超过了全球的50%。美国仍旧是最大的R&D执行者,2011年其R&D总支出为4290亿美元,几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其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37%下降到30%。高校的科学家创新性成果找不到方向与出路,医药企业家们找不到好的创新项目;全国重复性研究,重复性立项加大,在生物医药产业化这一产业链上形成了各种信息孤岛;社会资源整合,上中下游强强联手,技术与资金强强联手,国内与国外强强联手,建立信息畅通的平台的通道;形成可流通的技术交易中心和市场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创新,合作,发展,共赢”,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化创新发展最后5公里,是我们坚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思索: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与医药企业对接是“0”到“10”的过程,而医药企业将成果推向市场能产生“10”到“无穷大”的效益!所以加强生物医物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医药人要思考的问题。生物医药从实验室科研创新到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有从源头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孵化、资本推动、定位清晰、资源整合、意志坚定,方可以结出硕果!做到“开放合作”、“目标锁定”、“源头创新”、“国际化视野”,以及“定位清晰”、“资源整合”,“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设计”、“产业资本联姻”,实现“实验室、孵化基地、产业园区”的三级跳!下图示意:我国很多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和实验室阶段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071133_581156_2645916_3.png基于此,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目前及今后的几年内,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主要会有以下三条:趋势一、通过技术许可(inlicense),引进成熟技术和产品;趋势二、合作开发(Co-development)成为当前主流;趋势三、创新平台以及创投基金融合成为未来合作的新宠。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071134_581157_2645916_3.png一、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开放合作1. 开放合作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有合作的心态;在创新的这一条路上,要多听医药行业的专家、教授、不同的团队的经验;在合作的领域上可以进行合作、分工。比如在基因药物开发上,可以在上游选择可以信任的平台进行质粒构建、靶标筛选、中间知识产权可以选择平台进行申报、下游生产、产业化可以选择平台进行合作。2. 开放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团队自已的优势。合力发展,实现1+1大于2的效果。3. 开放合作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梦想,也可以让医药商业化公司做实体企业看到了方向。4. 开放合作可以让眼光看得更远、心胸放开,从而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拥有合作共赢的心态。二、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国际眼光国际眼光这一点针对做生物医药创新的企业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我国近20年来主要是要化学药仿药为主,中药为辅,而生物药在我国的比重是相当的少。1、紧跟国际药企研发方向,大力发展生物药、创新药随着传统新药研制成本和难度的加大,人类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及“组”学的发展,生物制药正成为制药领域的新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2014年全球销售TOP10中有7个是生物药,其中5个产品为单抗。对于中国生物制品市场,肿瘤、器官移植排斥、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具有发展空间的3大领域,预计单抗药物的市场空间在250亿元左右。据统计,2001~2015年,我国单抗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申报数量自2010年起更是有极显著增长,2015年达到创纪录的41个。2、复方创新也就成为国际上面也是国内的新的趋势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差不多越来越注重生物技术产品,去年批的新药中有一半左右是生物技术药物。现在已经发展到抗体加抗体,双功能抗体;药物跟基因结合在一起,通过高通量测序发展个性化给药;药物剂型上的创新,以及儿童用药包装识别、用量方便上面的创新等;3、选择国际区域开展新的适应症研究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上,我们可以选择目前没有上市的、耐受性好的药物,也可以用现有药物适应新症,选择相应的药物在发展中国家上市,或适应不同地区新的病症。4、选择好的国际化双向合作机制在生物医药创新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的研发资源,寻找优秀的项目、技术及人才引进国内;国内好的项目、技术也可以吸引国外好的投资商。三、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资源整合1、对于资源利用,采取整、学、借、用的方法,有利于生物医药创新发展;2、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在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链上研发、技术、人才、转化、专利、资金、管理、园区、政府、注册、招商、策划、销售等相关专业人员合作;3、整合资源前要充分做好自已团队和项目的SWOT分析。分析自已团队的优势,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分析自已的不足,分析外部环境对我们团队有利的因素,外部环境对我们不利因素。缺什么找什么,补什么;整合资源前要做好产业地图的设计和规化。“微笑曲线理论”的重点是抓品牌、核心技术、人才和销售渠道;在我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重要的,根本不需要自已团队亲力亲为;合作才可以节省时间、节省成本,实现共赢;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国内外知名协会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知名转化平台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政府和园区合作;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与高端人才猎头公司和各精英俱乐部合作;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战略性知识产权保护1、发挥好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先行;依托团队科研实力优势,创造更多高价值专利,推动知识产权由多到优、由大到强的转变;2、成立企业知识产权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企业要非常重视在知识产权人才团队和创新开发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3、有要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动作;4、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专利保护那么简章;5、让我们的知识产权给我们生物医药创新形成真正的保护和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及价值;五、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要注重源头创新能力1、 没有从源头上设计的创新就像桌子下面放风筝飞不高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2、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研发而研发纯技术上的创新和转化之路是有很大距离的;我们要从技术上创新形成技术保护;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到产业化的可行性;除开从技术上分析,我们还应该从市场上分析我们的成本优势,我们的产品是否处于同质化竞争;如果处于同质化竞争我们产品还有开发的价值没有。3、 解决问题的创新才是有用的创新4、 解决行业痛点的创新才是真正的产业化开发的创新5、 多学科相交得到的新技术应用,也是创新6、 制药设备、给药装置、辅料,生产工艺是源头创新新的机会新辅料的开发是新型制剂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制剂开发,辅料先行。”新制剂开发非常符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相对投入少,时间短,成功率高,附加值高,更环保。而且,新释药系统(DDS)同样可以产生重磅炸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市场需求很大,如目前国内多个新型释药系统上市后年销售过10亿元,对我国医药市场的贡献巨大。

  • 【转帖】美国化学文摘社积极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美国化学学会的分支机构——美国化学文摘社(CAS)在“第十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上为中国的制药企业带来最全面、最权威的数据库和信息检索工具,以推动中国医药行业提升药物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与研发效率。展会期间,CAS为广大制药领域专业人士做了两场专题报告——“SciFinder助力创新药物自主研发”及“STN - 获取完整医药科研及知识产权信息权威平台”,前来聆听的数百名医药专业人士,与CAS的行业专家就医药行业中制药研发与知识产权等话题进行深入且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目前,新药研发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能力有所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制药企业生产仿制药。目前,中国制药行业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一批注重研发,强调创新的企业以特色化学原料和新药研究为突破口,具有国际化、创新型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开始启动。如何提高中国制药行业药物研发的创新速度与自主能力,加快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步伐,成为中国制药行业当下面临的首要问题。[/font]

  • 香山会议专家探讨中医药科学内涵 组分中药:创新的突破口?

    当前,医学界面临着疾病谱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为代表的多因素复杂疾病成为了主流,这使得研发复方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于是,以复方及综合干预见长的中医药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如何利用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了疗效的中药来研发新药,如何藉着这个契机成全了中药创新,成为了中医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第418次香山科学会议以“组分中药”为主题,希望可以集各方智慧,为中药创新、中药现代化找到突破口。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解析中药复方中蕴涵的‘药物信息’是目前中药行业发展的关键任务,组分中药正是创新中药研究的途径之一。” 力求质量可控、机理清楚 张伯礼介绍说,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传统方剂多由饮片配伍而成,其成分繁杂,质量难以控制,疗效机理很难说清,而方剂作用的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面对双重复杂系统,必须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降维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认为,必须借鉴现代药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中医药理论优势,保持中药方剂的配伍特点,研制创新中药,同时探寻方剂这个复杂体系的科学奥秘。 据介绍,组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吸收现代药物研制方法和技术,由有效组分或有效部位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一种途径。 1999年,以王永炎、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中医药行业的第一个973计划中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研究。迄今,关于组分中药的第三个973计划进展顺利,并形成了组分中药研发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 张伯礼认为,组分中药的特点是“两个基本清楚”: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还具有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性、有效性证据较充分的特征。组分中药的作用模式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整合调节,既保持了中医配伍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 增效减毒是关键 王永炎指出,中医药传统的方剂配伍是根据“天人相应”等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体现了整体调控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虽然当今物质分离与分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组学资源也不断丰富和融合,但仍不足以全面阐释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的复杂关系。组分中药不能完全代表饮片方剂。 他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中涉及的标准组分、组效关系和组分配伍等等,核心是平衡疗效与毒性的关系,寻求最大可能的增效减毒,也就是不能忽视组分中药向化合物趋同中可能带来的毒性以及丢弃成分可能包含的药效物质,保持与提升组分配伍疗效而不增加用药风险是组分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的技术路径,首先应从经典方、大品种出发,也就是对靶标清楚、效应可客观评价的现代中药和疗效确切的小复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 据介绍,目前针对现代中药大品种群进行系统开发已取得可喜成果。例如,2011年天津市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0个,30个中成药品种合计年销售额达31.5亿元,比2006年提高了2.5倍以上。 阐明重要方剂作用机理是巨大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暨南大学药学院姚新生院士认为,传统中药多系组方使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一定规则配伍组成,讲究君臣佐使,辨证施治。组方配伍不同,不仅作用强度不同,甚至作用性质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故方剂功效不能简单看成是几个单味中药作用的简单相加。目前方剂数量有据可查者约为6万余首,约为传统中药材数量的10倍。因此,阐明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但应当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正常、健康的人体拥有极其复杂的自身功能调节系统,可以比喻成一个暗箱。中药方剂也是如此。要将两个复杂系统联系起来,全面阐明中药方剂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物质基础是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只有在中医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及中医方剂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才可能真正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 姚新生强调,中药研究应把握中医的精髓,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组分中药研究。作为一种药物,组分中药必须符合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他建议,现阶段研究应从功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群出发,建立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控制指标来实现传统药物的质量监控。 与会专家指出,开展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揭示方剂科学内涵是推进中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家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做好长期规划与顶层设计,有计划、分步骤积极推进。(记者 游雪晴) 《科技日报》(2012-04-26 一版)

  • 【分享】伊利"畅轻"酸奶获2010年IDF功能乳制品创新金奖

    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乳业创新奖”(IDF Dairy Innovation Awards)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29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第四届全球乳业大会上颁布。伊利“畅轻”酸奶产品从全球29个国家150家公司的170种参选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国际乳品联合会颁发的“2010年IDF功能乳制品创新金奖”。   据悉,2010年IDF乳业创新奖为全球乳品工业提供了展示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的机会,由多个团体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参赛的乳业创新产品和创新营销进行了评比。据记者了解,在伊利“畅轻”酸奶参选的“功能乳制品创新奖”奖项中,参评产品最多、竞争最为激烈。伊利“畅轻”酸奶所获得的IDF功能乳制品创新金奖是中国乳品企业首次在国外获得的国际最高荣誉奖项。  伊利集团通过对中国人肠道健康的深入调研,创新性的研发出"A菌+BB菌"复合益生菌的畅轻益生菌酸奶,产品上市后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伊利集团就是凭借这一创新产品,最终登顶国际最高荣誉。

  • 北京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强化合成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布局

    3月26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三医”联动协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做好创新药、创新器械研产用全流程服务,打通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入院应用等方面堵点。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持续用好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全力抓好医药健康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科创企业等服务工作,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京落地发展。要完善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加强统筹调度、督促落实,优化目标体系,健全项目调度机制,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方式推动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确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地实施。[来源:北京日报][align=right][/align]

  • 【分享】上海地区2009年“科学仪器创新奖、科学仪器贡献奖”颁布

    “科学仪器创新奖”,获奖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UM300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F96PRO高速荧光分光光度计 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EX1600全数字化智能测控液相色谱仪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SP-3812AA型全自动石墨炉火焰一体化[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AD04-03易制毒化学品检测仪 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MR5000(TC)快速多通道(温控)酶标仪 上海科创色谱仪器有限公司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2002(系列)网络化[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ZDJ-520在线自动滴定仪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3010[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 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KH-3000型全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国产仪器已经在为增强自身的实力而努力了,给点掌声,鼓励一下。[em09505][em09505][em09505][em09505]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604/032169.shtml

  • 【分享】恒瑞医药望在创新药领域取得突破

    [center]恒瑞医药望在创新药领域取得突破[/center] 公司背景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定点麻醉药品生产厂家,抗肿瘤药占公司收入的60%以上。 主要发现 抗肿瘤药保持稳定增长。奥沙利铂逐渐进入成熟期,由于收入基数较大,未来增速可能放缓。公司正在进行多西他赛和伊立替康胃癌适应症的研究,新适应症的获批将使这两个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左旋亚叶酸钙上市也将给亚叶酸钙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新产品S1和培门冬酰胺有望于2009年获得生产批文。 手术用药快速发展。公司已将手术用药作为另一重点发展领域。麻醉药阿曲库铵和七氟烷增长势头迅猛,造影剂碘氟醇将是09年重点推广品种。 在研产品丰富。公司研发方向主要聚焦在抗肿瘤、手术用药、心血管、内分泌领域,并已积累了一批有潜力的在研产品。创新药卡曲沙星已经提交新药申请材料,艾瑞昔布正在进行三期临床总结。抗肿瘤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即将进入二期临床。 进入OTC领域。公司通过收购连云港华晨医药有限公司进入OTC领域,旨在培养OTC销售队伍和完善销售网络,首个OTC产品贝莱销售势头良好,未来公司将继续引入一些成熟的处方药品种来丰富OTC产品梯队。 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公司现有4个原料药品种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未来还将继续选取部分特色原料药进军规范市场。制剂方面,公司已向美国FDA提交了伊立替康注射液和加巴喷丁胶囊认证申请。 初步结论 公司发展战略清晰,现有产品梯队完善,在研产品丰富,正逐步实现从仿制药企业向专利药企业过渡,可能成为国内最早在创新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企业。信息来源:中银国际

  • 医药产业创新力度亟待加强

    破解新药产业化难题,需要医药企业改变重营销、轻研发的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日前,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陆勇案件,救命真药怎么买?!”,其中提到,一种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药,国内专利药售价两万,印度仿制药售价两百。百倍差价,造成无数个“陆勇案件”产生。陆勇是一名白血病的患者,他在白血病患者中名声不小,这是因为他帮助过很多白血病的病友从印度购买一种仿制的便宜的抗癌药物。而正由于这种举动,他因为涉嫌销售假药罪被逮捕。经过媒体曝光之后,公众了解了陆勇的命运,也知道了他背后这一大批白血病患者的困境,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就在不久前,检察院撤销了对他的起诉。然而,对陆勇和他的病友们来说,往后的日子依旧很难熬。吃进口药太贵,按照陆勇的说法就是,“感觉吞进去的都是钱,一颗就200块钱,一天就吞了800块钱下去。”吃便宜的印度仿制药,又存在法律风险,因为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印度仿制药没有经过我国药监部门审批,在国内属于假药。很多人一定很好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价差。这种药名叫格列卫,1998年进入了临床期的研究,2001年在美国上市后,因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面的显着效果,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奇迹的癌症治疗药物。在研发期间,格列卫的研究经费就达到10亿美金。与此同时,中国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人正以每年大约1万人的速度增长,如今,应该有至少十万计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格列卫,就代表生的希望,只是它太昂贵了。目前,格列卫在国内仍需23500元一盒,而去印度代购,价格已经从2004年的3000多元每盒,直降到了目前的每盒200多元。这样巨大的差价,对于许多艰难求生的白血病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在互联网上检索,很容易找到各种代购格列卫的消息,这些代购的药大部分是来自印度的仿制药。事实上,除了近期引发关注的格列卫外,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印度仿制药还有易瑞沙(主治肺癌)、特罗凯(主治肺癌)、多吉美(主治肝癌、肾癌)、赫赛汀(主治乳腺癌)等药品,这些救命用的抗癌药物,在与原研药高昂的价格对比下,受到国内癌症患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0%的仿制药产自印度,印度仿制药的种类也很齐全,从“伟哥”到抗病毒药物,应有尽有。这些仿制药号称在作用上与原产的专利正版药完全相同,由于无需支付专利费,印度劳动成本又低,因此印度仿制药的平均价格只有原产专利药的20%-40%。按照专家的解释,印度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几个贫穷国家,它没有加入国际的相关公约里,不受约束,可以采取对一个没有过期的药品进行强制仿制,就是所谓的强仿。不过,抛开法律的因素,即使让中国药企仿制,也未必能达到印度仿制药的那种效果。因为,这需要相关的研发、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能力,而这个能力我们跟印度比较起来,从过去很多年的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比印度,中国也是不折不扣的仿制药大国,数据显示,国内药品90%都是仿制药,但是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少。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的产值比大概为3∶1,而中国则是1∶3。差距的背后,反映在药品研发方面,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全世界的靶向治疗药物有150多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靶向治疗药物只有两、三种,集中于肺癌及淋巴瘤领域。国内医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研发新药,是由于新药研发和之后的产业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投入,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令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医药企业望而却步。于是乎,众多医药企业重金投入到营销领域,而研发被忽视,而这导致医药产业创新活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

  • 医药行业增速放缓 创新型药企有望走出慢牛格局

    医药产业和每一位国民的健康都息息相关,被认为是最直接的民生产业。看病花钱动辄就是上千,但实际上医药行业不是你想的那样。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变化、价格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尽管如此,医药行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稳定成长型的优质行业。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王威表示:“回顾过去,医药行业永远不缺投资机会,但投什么极其重要,最好的做法是跟着医药产业的周期去投资。”实际上,尽管医药行业相对稳定,但行业的小周期比较明显,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通常是交替进行。另外,医药行业政府监管比较多,会经常对供给和需求造成扰动。王威感慨,回顾医药近10多年的历史,站在现在的时点看,行业未来或以结构性的机会为主。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竞争较激烈的仿制药行业面临长期下行风险,但是国内创新药供给却是严重不足。王威认为,未来创新型企业有望走出长期慢牛格局,伴随着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中国药企才可能出现几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同时国际化的过程也在演变,最初是原料药等出口、逐步到医疗器械和仿制药的出口、未来创新药企业有望逐步走向世界。随着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免疫细胞治疗等技术的发展,行业有望加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研究员魏际刚也指出,加强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在魏际刚看来,实现医药产业创新首先要认清医药的两种属性,即药品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药品的经济属性可以使其在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行商业化运作;药品的社会属性则体现在消费环节,即它的品质以及价格的可获得性。医药产业是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回报绵长的一个产业领域。实现医药产业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王威特别指出了几个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件,比如国企改革有加速的迹象,以及血液制品等资源性行业因供应短缺,还有提价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宗原料药等行业,年初出现了涨价,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属于周期性的波动,可持续性较差”。

  • 【转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一、形势分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1.趋势——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需求——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3.挑战——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4.机遇——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年前国家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有效集成国内外资源,开展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可能突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走出中国特色的医药自主创新之路。——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2.基本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和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的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现代化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达到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目的。——多学科结合。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加以突破。3.战略目标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

  • 专家解读中药如何创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在研究起草《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以鼓励中药创新。”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专员杨威日前在吉林通化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科学监管通化交流峰会”上透露的。 对于中药如何创新?他建议,没有好的科学理论依据,或改良剂型以及低水平仿制的中药,企业应慎重开发。复方中药制剂应先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方,验证为安全有效后再进行研发。此外,对于企业的中药拳头产品,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其基本原则是有效物质相对清楚,治病机理相对清晰,适应症相对明确,这样新药研发才会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则在报告中说:“目前,全球天然药物、药用植物及其制品市场约为600亿美元,其市场发展速度为10%~20%,明显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我国药物创新环境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应着力培育创新引领、依托科技发展的骨干医药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资料】16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附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趋势 ——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联邦制药内蒙加力自主创新研究提升内蒙等基地研发能力

    联邦制药内蒙加力自主创新研究提升内蒙等基地研发能力 联邦制药内蒙作为国内知名上市制药企业,联邦制药集团为了增强产品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竞争力,联邦制药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由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平台和多肽表位疫苗研究开发平台两大部分组成,是联邦制药设立的治疗及预防用生物技术药物的专业研发机构。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在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症药物等方面都实现了重要的突破。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内蒙据了解,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目前拥有共有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4人,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10人,博士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人。为适应现代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需求,生物研究所还配备了先进科研仪器及与之相配套的软件设施。硬件方面,如美国CS多肽合成仪、瑞士Amersham飞行质谱仪、美国MD酶标仪、德国Eppendorf PCR仪、美国Varian制备液相色谱仪、德国LYOVAC冷冻干燥机、日本Shimadzu气相色谱仪,以及氨基酸分析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分析测试仪器;软件信息化方面,在Medline、Ensemble、Pharmaprojects、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等国内外专业行业信息提供商开设账户,打造所内数字化信息平台,加上每年订阅的十余种专业期刊,为研发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文献来源。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内蒙目前,生物研究所以研究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症药物为主,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研发战略,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共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乙型肝炎、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现有生物技术药物在研项目8个,其中创新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项目3项,7类和10类各2项,11类1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6项,另有数个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当中。因临床应用价值及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巨大,并将对相关领域治疗用药研究开发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多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政府财政重点引导支持项目,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资助1000多万元。其中,“新型治疗性表位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于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基因工程治疗糖尿病药物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于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省级财政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联邦制药内蒙 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将继续坚持以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为主,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并重,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与项目研发相结合的研究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现有软硬件条件,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整体研究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糖尿病治疗用药、中枢神经系统治疗用药、抗病毒用药及肿瘤治疗用药等重大疾病、疑难病症治疗及预防用药物的研究开发。联邦制药内蒙

  • 探索化学药物检测的奥秘:安全与创新的双重奏

    标题:探索化学药物检测的奥秘:安全与创新的双重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化学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治疗疾病到改善生活质量,化学药物的检测不仅关乎药品的安全性,更是推动医药行业创新的关键。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化学药物检测的神秘面纱,探索它如何保障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一、化学药物检测的重要性 化学药物检测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通过精确的检测技术,我们可以识别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杂质以及可能的污染物,从而确保患者使用的每一剂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亲身经历了一个案例,它凸显了化学药物检测的重要性。 二、化学药物检测的创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药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色谱分析到现代的质谱技术,再到人工智能辅助的数据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让我详细讲述我的案例:我作为一家制药公司的化学分析师,参与了对一批新研发抗生素的质量控制检测。这批抗生素对于治疗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细菌感染至关重要。我们的任务是确保这些药物的纯净度和效力。 在检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最新的质谱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检测到药物分子中的微小杂质。我们对样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工作,我们终于发现了一种之前未被记录的杂质。这种杂质的含量极低,但根据我们的分析,它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我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研发团队,并与他们紧密合作,调整了生产流程,以确保这种杂质能够被有效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监测数据,调整参数,甚至重新设计部分生产步骤。我们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控,从原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包装,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巨大的压力。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要确保不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这需要我们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快速而精确的调整。 我们的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分析了成千上万的数据点,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发现,这种杂质是在药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副反应产生的,而这个副反应是由一种特定的原料引起的。 我们与供应商进行了沟通,要求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原料。同时,我们也改进了合成工艺,增加了一个净化步骤,以去除这种杂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终于成功地将这种杂质的含量降低到了安全范围内。 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化学药物检测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我们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专业能力。我们通过精确的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并解决了问题,确保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化学药物检测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化学药物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新型化合物的不断涌现要求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全球化的供应链增加了检测的复杂性。然而,这些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推动了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完善。 四、化学药物检测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化学药物检测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合,检测过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能够实时监控药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此外,个性化医疗的兴起也将推动检测技术向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为每位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五、结语 化学药物检测是医药行业的基石,它不仅保障了药品的安全性,更是推动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化学药物检测的重要性和它在医药行业中的核心地位。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共同推动医药行业的进步。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8/202408171043460648_2578_6642855_3.jpeg[/img]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旨在提供信息和启发思考,不代表任何具体药物或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 中国化学原料药分析:药物创新才是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化学原料药分析:药物创新才是产业升级之路

    导语: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战略支柱之一。全球医药产业升级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带来机遇。近年来环保、物流、能耗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药物创新和制剂成药成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之路的必然选择。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061329_475593_2814858_3.jpg  化学原料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医药战略支柱  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战略支柱之一。通过几十年来的发展,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且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随着国际化学原料药产业的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之一。  全球医药产业升级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带来机遇  1、规模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规模稳定增长,约占整个医药制造业的19%左右。  2、特色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占较大份额: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激素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  3、全球医药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欧美国家的医药企业为控制成本,积极将生产和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我国化学原料药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水平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制药跨国公司的眼光。  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近年来面临产业升级压力  近年来,受欧美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增长乏力,行业利润显著下滑。与此同时,国内外环保压力持续加大、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双双面临巨大的挑战。  2012年,我国原料药市场再遇寒冬,产量同比仅增长7.47%,而2011年同期增速为23.3%。初步估计2013年全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至2015年。  化学原料药工业生产工序多,原材料利用率低,能源消耗较高。以青霉素生产为例,每生产青霉素工业盐5吨,需要耗水大约200吨。  据估计,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只占其总成本的25%,而中国企业一般都高于50%。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加大了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的趋势。  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应逐步向创新和制剂发拓展  发达国家停止生产的品种,我们也将逐步退出。我们必须在巩固和依托原料药现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和技术的投入,逐步向创新药物和制剂成药领域拓展。中国的原料药出口将继续增长,我国化学原料药比较优势将继续保持,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结束语:在过去的两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市场增速放缓,有分析表明,2016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增速将逐渐回升至10%左右,据此推断,到2017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或将达到450万吨左右。化学原料药产业中长期市场前景良好。

  • 【分享】石药、华药分别领衔抗生素、维生素创新联盟

    [center]石药、华药分别领衔抗生素、维生素创新联盟[/center] 昨日上午,备受行业瞩目的抗生素、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约仪式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举行。这两个联盟分别由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吸纳了国内该领域的优势企业、科研单位、院校。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常幸分别被选为抗生素和维生素联盟的理事长。 组建全国抗生素、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我省与科技部省部会商合作内容的一部分。这两个联盟分别由我省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与国内本领域内优势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共同组成,抗生素联盟包括15家单位,维生素联盟包括18家单位。联盟将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以组建具有法人资质的工程中心为支撑,以经济共同体为纽带,以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化项目为载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法律规范下实现市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联盟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共享,解决我国抗生素大规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中国抗生素、维生素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悉,两个联盟将以“将我国抗生素和维生素打造成为技术水平国际一流,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的先进产业”为目的,通过技术创新与共享,解决我国抗生素、维生素大规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从而降低国民医疗成本,真正让老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有关专家认为,这两个联盟的组建将对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医药产业是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的制药企业达159家。但从产业发展上讲,结构还不尽合理,核心技术拥有量还不多,企业主体创新能力还不强。联盟的成立为河北省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迈进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和带动河北省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来源:燕赵都市报

  • 河南省首批5家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成立

    [align=center][b]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再添新动能[/b][/align][align=center][b]河南省首批5家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联盟)成立[/b][/align][align=left] 5月9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行揭牌仪式,宣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超硬材料及制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绿色耐材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军民融合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生物医药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及起重装备技术标准创新联盟首批5个技术标准创新中心(联盟)正式成立。[/align][align=left]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是国家标准委批复河南省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基地,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支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align][align=left] 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包华认为,创新中心通过在超硬材料及制品领域开展技术标准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该领域标准技术水平,引导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等方面意义重大。超硬材料及制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将在进行标准和检测验证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各单位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借助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家队伍,不断将新的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我国新标准项目提案,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align][align=left] 河南省长垣县是全国知名的“起重之乡”。长垣起重机行业堪称全国起重行业的晴雨表,占据了全国起重设备市场的“半壁江山”,已经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起重装备相关的国家标准48项行业标准58项地方,标准35项,团体标准5项。起重装备技术标准创新联盟成立后,将同国家桥架类及轻小型起重机械检验中心等63家参与单位一道,以起重装备为重点创新领域,承担或参加的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为先进企业标准。[/align][align=left]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领域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是我国耐火材料行业技术、学术、信息与服务中心和耐火材料科技成果的主要辐射中心。绿色耐材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成立以后,将先后开发出超级纳米隔热材料、高性能连铸三大件等高效节能耐火产品,在2021年前,将高性能节能涂料系列产品、氧化物及非氧化物微孔隔热材料等先进耐火材料转化为企标或团标等技术标准,不断完善耐火材料标准体系,增强创新创效能力。[/align][align=left] “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的成立,为河南省生物医药技术标准创新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参与行业药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领河南生物医药行业持续、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河南乃至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而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对于生物医药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的成立,牵头单位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质量保证部经理梁雪爽信心满怀。他表示,下一步,中心首先将以企业药品在生产、检验乃至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风险因素为起点,积极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形成适用于该企业的标准。在形成既有自身技术特点又有竞争力的药品标准基础上,积极参与行业的药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成为主导者。[/align][align=left] 河南市场监管局局长唐远游表示,技术标准创新中心(联盟)的成立,是加快推动河南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将极大提升该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标准创新的能力,并推动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align]

  •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在南京举办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在南京举办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于10月23日-25日在中国南京举行。届时,来自医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行业龙头和创新企业将齐聚南京,进一步交流医药创新领域的经验,传播创新意识,整合行业资源,推进产业合作。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由南京生物医药谷,国家“千人计划”官方杂志《千人》联合千人智库共同发起。旨在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各界交流。会议将针对国内外创新药物的最新研发态势,新的政策下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合作等议题,以高峰论坛、圆桌论坛、闭门会议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发挥国内外专家智库的科技咨询作用,有效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言献策。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诚邀国内外医药创新企业共聚一堂,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  大会官网:http://conf.1000thinktank.com/pharma2017/[align=center][img=,408,2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311351_01_3244603_3.jpg[/img][/align]

  • 2019泰州医药城-第八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注册申报、临床应用与技术评审创新大会

    各有关单位: 特医食品是国家2030健康中国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该战略提出了要强调国民营养计划,并强调微量营养素的补足,尤其是加强临床营养,这将对特医食品发展形成利好,加上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将进入良性发展期。2019年2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因为刚起步、 潜力大,在我国被称为是黎明行业,也被看作大健康领域的一片新蓝海。制药企业凭借着临床有需求、自身有优势,纷纷摩拳擦掌,将其作为跨界转型的新战场,有资料显示,中国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在这片百亿蓝海上,诸药企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争相竞逐。随着特医食品监管由原食药监总局转移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志着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发展进入新时期。本次会议围绕特医食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特医食品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医食品生产许可细则,特医食品注册申报资料编写/注意事项,国内特医食品监管情况和特医食品行业发展,特医食品市场前景,国内外市场分析展开交流探讨。随着我国特医食品法规标准的完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特医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特医食品产业将不断发展,成为食品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特医食品行业发展迎来了特殊的战略机遇期。泰州中国医药城园地处长江三角洲重要成员城市泰州,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组成,是当今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医药园区启动建设以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规划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产业基地。目前,区内已集聚国内外5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近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146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园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开发,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五个1000的目标,即:集聚1000名高端人才,其中100个国际集成创新团队;落户1000个世界级、国家级医药创新成果;引进1000家企业;创造1000亿元专有技术市值;实现1000亿元销售;一批中小企业从医药园区上市;努力把医药园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区。[b]因此,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泰州中国医药城定于2019年9月17到19日在泰州市举办第八届跨学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高峰论坛暨注册申报、临床应用与技术评审创新大会,[/b]本次会议将邀请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著名企业等行业资深专家通过实例讲解,汇集营养健康产业的全球品牌商、大型生产企业、上游原料企业、渠道销售企业、投资服务企业及研究机构等多领域骨干企业,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对策,为企业杀入蓝海提供市场思路,共同在变局中求生存,在未来中谋发展。请有关单位安排人员参加,现将高峰论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b]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单位: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医药城协办单位: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赞助单位: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河北康睿达脂质有限公司、独家媒体:[/b]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b]二、会议时间:时间:[/b]2019年09月17日19日(17日全天报到)[b]地点:[/b]中国[b] [/b]泰州市 (报名后发放第二轮报到通知)[b]规模:[/b]为保证会议交流质量,本次会议限额300人。[b]三、参会对象:[/b]1、保健食品企业、制药企业、投资机构、特医食品等企业总经理、总裁、研发总监、注册申报专员、研发总监、市场总监、质量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申报代理机构相关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等。从事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相关专家学者、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管理、检测进出口等机构;2、特医食品相关原料供应商、上下游设备仪器生产商相关负责人等。特医食品产业链及药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及医生高校师生;特医食品市场从业人员共同探讨行业最新进展。[b]四、会议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演讲嘉宾:[/b]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领导 [b]待 定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最新政策法规解读》演讲嘉宾:[/b]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b]温 凯 演讲嘉宾:[/b]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 [b]待 定演讲嘉宾:[/b]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 [b]邓少伟 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管理政策及动态》演讲嘉宾:[/b]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处长 [b]宫国强演讲嘉宾:[/b]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b] 杨月欣演讲题目:《国民营养与特殊食品分析》演讲嘉宾:[/b]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审查技术部部长 [b] 吴 磊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条件概述》演讲嘉宾:[/b]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b] 韩军花演讲题目:《特医食品法规标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解读》演讲嘉宾:[/b]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b]陈 伟 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应用规范》演讲嘉宾:[/b]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北京市食品学会理事 [b]常翠青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营养支持和应用前景》演讲嘉宾:[/b]特医食品通则标准重要起草人之一、国家营养食物咨询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理事 [b] 杨晓光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家标准体制介绍》演讲嘉宾:[/b]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广东)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师和食品生产许可证高级审查员、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评咨询专家 [b]蔡玮红 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生产企业现场核查》演讲嘉宾:[/b]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殊膳食营养食品研发中心主任 [b]何 梅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与法规及注册申报审批流程》演讲嘉宾:[/b]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食品药品行业高级经理 [b] 姚 亮演讲题目:《PerkinElmer 应对中国特医食品标准检测方案》演讲嘉宾:[/b]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教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资深专家、中国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国家卫计委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 [b]孙建琴演讲题目:《临床营养与特殊膳食需求分析》演讲嘉宾:[/b]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卫生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学会营养支持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 [b]蔡美琴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依据及研发要点》演讲嘉宾:[/b]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学系内分泌科博士后,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肥胖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b]朱翠凤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管理模式和应用前景》演讲嘉宾:[/b]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 临床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营养分 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评咨询专家 [b]张片红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点与临床应用》五、会议费用:[/b]1、[b]会务费1200元/人、凡参加过往期我单位特医食品会议的企业1000元/人、泰州医药城园区企业1000元/人、组团参加(10人)800元/人、赞助商上下游供应商企业1000元/人。(含全部会议日程入场券、专家、会议期间午餐、资料、茶歇等费用、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2、参观中国医药城部分企业,医药城展览馆等。六、企业参与单项宣传:[/b]本次会议诚邀赞助单位、协办单位及新产品、新设备展示单位。有意者请与会务组联系。会议将为参会企业及科研机构设立赞助方案及多个产品展示区,具体的收费标准如下(以人民币结算):1、冠名协办赞助单位(赞助金额:5万人民币),赞助单位(赞助金额:3万人民币)。标准展位(2m×3m=6m):统一配置:三面隔板(高度250cm,可用高度246cm)一块楣板(标注公司Logo 与名称)地毯、两盏射灯、一张洽谈桌、两把椅子、220V电源插座。2、展位费:8000元(2m*2m)含2个免费代表名额,如超过1人则收取会务费1000元/人,资料发放5000元(展位共20个),技术发言:10000元/30分钟(含报名费) ;3、会刊广告费:封底20000元;封二/扉页5000元;易拉宝展示架2000元/个(自备);发放资料5000元;礼品赞助5000元;会议记录本赞助等。[b]七、会议组委会:[/b]1.为做好会务工作,请参加会议的人员填写《回执表》(见附件),并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反馈至组委会,[b]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填写报名表[/b]。2.会议设立20个展览展示,详情请与组委会联系。3.本次会议赞助单位及协办单位正在招募中,协办与会议负责人沟通。电 话:010-88287870 联系人:马超 手 机:13240487419 邮 箱:1683101345@qq.com[align=right] [/align][align=right][b]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b][/align][align=right][b]二零一九年六月 [/b][/align]

  •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本报记者 陈磊 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 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这些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也各有优势,北京的知识创造能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体现了其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上海的知识获取能力排名第一,体现了其开放性、国际化以及长三角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排名第一,体现了其良好创新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的创新绩效排名第一,体现其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本次排名结果显示的另一大特点是,与2011年相比,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上升的省市较多。相比2011年,2012年排名上升的地区包括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青海、西藏。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创新能力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经济外向程度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东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创新观念的增强,科技投入加大。 沪京津苏粤浙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成为各地方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有所差异,这一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什么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型?该报告试图作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同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即创新驱动指数的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个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认为,在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既要考虑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还应关注产业结构及其科技内涵。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不同,在要素驱动阶段,以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以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医药、ICT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为此,课题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5个阶段。 课题组通过分析,将各省市分成四类: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5个地区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阶段。 报告认为,我国总体而言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目前,有19个省(区、市)仍然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的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 该报告借鉴国际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中国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模型,并依此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驱动水平作出量化分析。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科技日报》(2013-02-18 一版)

  • 中药炮制继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药炮制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药炮制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及《修事指南》等医药专著都对中药炮制进行了记载。从事当代中药炮制研究的蔡宝昌可以说是中药炮制学“年轻”这个特点的践行者,30多年来,他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中药炮制的理论内涵、积累丰富的用药经验,在药物炮制机理研究、中药炮制工艺、饮片质量标准及加工炮制机械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药炮制领域的权威专家。  精研毒性中药炮制  “番木鳖,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括楼,生青熟赤,亦如木鳖,其核小于木鳖而色白。”《本草纲目》上记载的这种植物就是马钱子。马钱子毒性很大,但是经过炮制却可以起到健胃、消毒、凉血、止痛等作用。  1996年岁末,蔡宝昌以“中药马钱子炮制机理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中药炮制领域的最高单项奖。而这一年也是他在日本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归国的第一年。细末必查、毫厘必究,这是蔡宝昌对待科研的态度。他带领的课题组首次阐明马钱子炮制解毒机理,从马钱子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6个新化合物),阐明了通过生物碱结构改变而降低毒性,并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了马钱子的炮制机理,填补了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蔡宝昌共发表马钱子的研究论文42篇,相关课题还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及部省级奖6项,由此开展对草乌、川乌、半夏、狼毒、商陆、藤黄等毒性中药的系统研究,构建了毒性中药炮制解毒机理研究示范性平台。  教研并重推陈出新  蔡宝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教育部中药学一级重点学科首任至今的带头人和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历经多年教育生涯,他始终认为,无论个人取得的成果有多重大,只有通过教育和传承才能使中医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一方面,他研精覃思,致力于中药学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精益求精。作为项目负责人,蔡宝昌共完成国家、部省级课题30多项(含3项首席专家,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主编中药炮制学等教材和著作14部,主审教材和著作4部,发表论文500多篇,SCI论文66篇。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13项;开发新药9项,8项获临床研究批件,1项获生产证书;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2项,专利申请或公开20项,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另一方面,他勤育桑梓,培养人才。他培养了硕士生62名、博士40名、博士后9名。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重点学科在2004年和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综合评比中排名第二和并列第二,并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特色学科,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全国排名第一;其重点研究室的学术水平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药炮制精髓:工艺及质量标  如果说对某种中药的炮制研究是种下一棵树,那么对中药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就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微观与宏观之间,蔡宝昌寻求的是为这个领域建立一套标准,形成一些广为遵循的制度。多年来,他承担了很多关于中药炮制质量标准的重大科研项目,2001年主持国家科技部“30味中药饮片规范化研究”重大专项,承担了山药、莪术等10味饮片的研究;2003年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十五”重大攻关项目“50味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全国有1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16家饮片企业,共300多人对百合等50个分课题进行了研究,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领域参加单位最多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8年作为首席专家完成《中国药典》2010版中药饮片标准修订用样品统一加工炮制研究,首次制定了327种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SOP,并主持33种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起草任务,为正式颁布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及中药炮制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获得国家药典委员会成立60年来首次颁发的《中国药典》2010版药品标准研究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他还率先研究并制定饮片—汤剂煎煮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将基础研究成果为临床服务。作为首席专家,蔡宝昌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临床中药汤剂煎煮技术规范化研究”项目,起草了“临床中药汤剂煎煮技术标准与规范”、“中药汤剂煎煮指导手册”等三项行业标准草案,研究制定了中药汤剂煎煮的标准化体系,确保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开发了新型多功能煎药机,包含4项国家专利技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制定国际标准的两企业之一。在此基础上,他率先建立饮片—汤剂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其成果已经在参加研究十余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投入应用,服务于中医临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领航中药饮片指纹图谱质量技术研究  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些中药材、中药饮片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其作用主要是评价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和稳定性,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药及其制剂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对药品质量进行整体描述和评价。蔡宝昌领衔研究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面的运用,构建药材—饮片—制剂质量过程控制示范应用模式,建立了临床常用400多味中药材及饮片的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库。继其主编的《常用中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技术》出版后,英文版于2012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有限公司向全世界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主持开发了(和江苏康缘药业600557,股吧合作)脑络清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丹泽胰宁胶囊(治疗黄褐斑)、固天泉胶囊(治疗尿失禁)及舒冠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新药9项,其中8项获得临床研究批件,1项获生产证书。形成了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药材—饮片—制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模式,其研究方法对中药的全面质量控制具有示范作用。  产学研结合,推动中药业转型  改变中药饮片市场的不规范和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是蔡宝昌建立标准化中药饮片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的最初动因。2008年6月,蔡宝昌建立了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国家高新区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同时也是中药学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产学研创新载体。该集团成立5年来,密切结合科技型企业,率先构建以中药饮片为核心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饮片行业转型升级,中药炮制在产、学、研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该集团下属的3家科技型企业,生产600多种标准中药饮片,拥有100多种加工炮制设备。作为全国中药饮片及生产设备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蔡宝昌以企业为平台,带领全国400多家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设备企业、商贸、高校及科研单位协同创新,引领中药饮片行业开展药材种植基地化、技术标准专业化、炮制工艺规范化、炮制设备现代化、饮片质量标准化及质量控制科学化,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生产提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优质中药饮片。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今年和其他中药企业合作,按GAP规范试种的2万亩地中药材,10月份将收获6000多吨,并在产地按GAP要求,建造一座年产数万吨的大型饮片厂。未来3年,种植面积将扩大至30万~50万亩。  蔡宝昌意识到,行业发展的规范性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他主持开发“智能化中药饮片炮制设备及其信息化管理系统QSMESV1.0”,包含2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中药饮片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重要参数精确控制、饮片质量在线监测,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目前,该套产品已经逐步向全国的中药饮片企业推广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中药饮片生产从手工和半手工方式进入到智能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跨越,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示范作用。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蔡宝昌苦心孤诣,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也带出了一批卓有成绩的年轻后备人才。他们是中国中医药界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他们肩负继承发扬中药学传统、用现代的知识和技术诠释古老文明的重任。保存中医药传统的精华,注入新的元素,让它在当下和未来有足够立足和前行的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