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产业标准

仪器信息网新产业标准专题为您整合新产业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新产业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新产业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新产业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新产业标准话题讨论。

新产业标准相关的资讯

  • 四大部门联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方案》指出: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标准化在推进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对于推动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深远意义。研制工业机器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制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整机、数字化控制与核心部件标准。研制农机装备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工程机械基础通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动化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医疗装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运行服务与集成应用标准。研制智能检测装备基础、关键技术和互联互通标准。研制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工艺和部件、关键技术、测试评估等标准。研制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行业应用等标准。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制温室气体基础通用、核算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标准。优化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标准。研制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pdf
  • 美国制定新产业标准限制鞋包产品含铅量
    美国逾40家大型成衣零售商与供应商包括Macy's、Sears/Kmart、Target、Kohl's、JCPenney、Guess、Victoria'sSecret与Saks等已同意制定新的产业标准,限制手提袋等与鞋类等时尚产品的含铅量。   该等零售商与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环境卫生中心(CenterforEnvironmentalHealth,CEH)达成和解,同意支付170万美元罚款,并作出上述承诺。   美国消费者保护团体在调查中发现,该等零售商出售成百上千的钱包与其他流行配件中的含铅量过高,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怀孕和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爰于去年针对该等零售商提出诉讼。   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儿童用品材料的含铅量每百万单位不能超过300ppm(partspermillion),但未就钱包项目的含铅量设定标准。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和解的零售商同意自2010年12月1日开始就手提包和饰品使用的材料执行新的标准,此外,许多零售商同意将标准涵盖范围扩大至腰带及/或鞋类的材料方面,如果零售商违反这些规定,将可能被处以高达12,500美元的罚款。   颜料或其他表面涂层含铅量不得高于90PPM   皮革中含铅量不得高于600PPM(2011年12月1日起降至300PPM)   乙烯塑胶含铅量不得高于300PPM(2011年12月1日起降至200PPM)   其他材料中含铅量不得高于300PPM(水晶除外)。   CEH执行主任MichaelGreen称,“今日该项协议使得数以百万计的妇女不再需要担心他们的钱包可能对他们或子女的健康构成威胁”。“我们期望每个生产、进口、销售钱包和其他配件的厂商能提供这些主要零售商符合其消费者健康标准的产品。”   相关零售商同意向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处(StateofCalifornia’sOfficeofEnvironmentalHealthHazardAssessment)支付约170万美元的罚款,该笔款项也将帮助CEH继续展开工作。
  • 新产业生物:我们认为质谱无法完全替代化学发光检测
    近日,有投资者向新产业(300832)提问, 目前,质谱技术已经是激素类项目实验室检测公认的金标准。未来是否会替代掉发光技术?  公司回答表示,您好,目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是体外诊断领域占比最高的细分板块,同质谱相比具有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以及性价比等显著优势,所以我们认为质谱无法完全替代化学发光检测。  问:请问公司存货周转天数明显长于同业(如安图、亚辉龙、迈瑞)的原因是什么?  答:公司存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仪器型号增多,原材料等增加备货所致。  问题:请问最近的医疗行业反腐败,对贵公司后续的业绩会有什么影响?公司是怎么理解这次的行业整顿的?  答:公司主要依靠四大技术平台,通过不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提供及时、专业和细致的服务来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 海尔生物2023年营收22.81亿,新产业收入同比增长超30%!
    昨日,海尔生物发布了2023年年报。2023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81亿元,归母净利润4.06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31亿元。公司生命科学业务、医疗创新业务营收分别达10.31亿元、12.41亿元,其中非存储类新产业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9%提升至2023年的38%。公司国内、海外市场分别实现收入14.89亿元、7.83亿元。公司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毛利率达51%,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提质增效重回报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且积极贯彻上交所“提质增效重回报”的倡议精神,坚持投资者利益至上,发布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15元,分红总金额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40.04%。2023年公司的采购成本优化达20%,生产效率提高了12%,用户满意度提高了11%。打造360N+平台公司打造用户参与的360N+平台,聚焦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凭借日益丰富的多产品、多品类优势,创新升级生命科学EPS模式,为用户打造多样化数智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并逐步拓展至核心场景应用;对于高校科研用户,公司紧抓样本库、实验室建设等机会,致力于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物联化升级;对于生命科学用户,公司在不断丰富延伸智慧实验室EPS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逐渐向挖掘工业生产解决方案拓展。坚持科技创新海尔生物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增长引擎。报告期内,公司在研发上投入经费高达3.21亿元,同比增长了10%,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4%。目前海尔生物累计拥有1321项专利、296项软件著作权,牵头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及技术规范40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5项,有32项技术成果通过国际领先水平鉴定。公司也不断创新研发模式升级,构建UADV开放式研发体系提升研发效率,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2023年,公司新品上市及时率提高了12%,人均研发效率提高了32%。——————————————————————————————————————————————“3i生仪社”是仪器信息网旗下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之一,专为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用户提供信息的平台。“3i”代表仪器信息网的用户服务理念:互动(interactive)、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ve),“生仪社”是生命科学仪器社的简写。
  • 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成功举办
    7月25日,2024年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举办。大赛由中国氢能联盟、国家能源集团联合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办,历时4个月,经过3场预赛,决出30强企业和10强优秀项目。晋级10强企业在决赛现场激烈角逐,最终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夺冠,海德氢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和安徽枡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作为全国首个氢能领域的创业大赛,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大赛内容高度契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大赛主办方,中国氢能联盟积极助推氢能“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培育氢能领跑者行动,发挥标准治理效能与创新迭代协同作用。国家能源集团在充分发挥能源“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的同时,勇做“能源革命排头兵”,在推动氢能产业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持续作出贡献。本次大赛全面升级,打造“一赛、一会、一奖、一行、一发布”亮点活动。大赛自3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余个创新企业和产业项目参加,涌现出一大批如AEM制氢技术、天然氢勘探、氢能数字孪生等创新团队和技术方案。大赛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加速迈进。会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该报告由国家能源局科技司会同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联合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编制。《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世界氢能产量保持增长态势,氢能国际贸易加快部署,国际氢能价格持续下降,多元场景试点加速落地,关键核心装备迭代加快。我国氢能产业稳中求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氢能指导政策,氢能供需规模保持平稳,国际合作模式加速探索,清洁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应用加快创新发展,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要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强化示范推广,有序推动多元化产业化;强化合作交流,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逐步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氢能在支撑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大会启动了“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该行动由中国氢能联盟联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策划开展,依托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研发的零碳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对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加氢站开展站内氢气品质分析检测,推进标准应用落地,提升全生命周期氢能质量,以生态建设引领行业前进,以氢气质量与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催化剂,光谱产业迎来AI时代——ACCSI2024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4月1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 论坛于ACCSI2024期间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各位报告嘉宾就光谱仪器硬件、软件、算法、实际应用场景等多层面进行分享,就AI赋能的光谱产业新态势展开探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200余人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会议现场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主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当科学仪器插上AI的翅膀,能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助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同时,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将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光谱时代!此次论坛共邀请15位嘉宾做精彩的报告分享,并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刘银年报告题目:《高光谱仪器与人工智能》2021年高光谱成像技术被欧盟列入“面向未来的100项重大创新突破”,而发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高光谱数据处理与应用,是未来高光谱遥感发展的重要方向。刘银年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高光谱技术及其突破发展,以及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再度兴起的大背景下,光谱和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结合和相互促进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力争为高光谱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同时,刘银年研究员也指出“智能”使应用变得“简单、便捷、迅速”,但背后仍需要大量“人工”开展长期综合的研究积累。浙江大学研究员 杨宗银报告题目:《光谱仪小型化研究》传统光谱仪体积大、价格昂贵,很难从实验室走出来,光谱仪微型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缩小尺寸性能大幅下降;高分辨率与滤光片数量和成本的矛盾;运动部件导致稳定性差,分辨率低;波导通光量低,灵敏度低等。杨宗银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计算光谱+是大趋势,计算光谱用算力增强光学元件,能够减少器件尺寸和成本等问题。报告中,他给大家分享在光谱仪小型化研究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提出新的材料合成法、光谱器件新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基于新材料突破光谱尺寸极限等。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其在仪器开发方面的计划和预期成果,包括光谱成像模块、微型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相机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傅钰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拉曼光谱是化学分子的“指纹图谱”,在微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可以自动地从大量的拉曼光谱数据中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使得在处理拉曼光谱数据时具有极大的优势。傅钰研究员在阐述其观点时提出,通过融合拉曼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开拓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新途径。他指出,利用拉曼光谱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微生物进行鉴定表征,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此外,傅钰研究员还分享了他对于如何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化的看法。他认为开发完善人工智能算法,制定统一的拉曼光谱数据采集标准,以及共同推进光谱仪器的便携化与智能化是非常必要的。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陈舟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项指纹式的超灵敏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面对如今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各种内部因素的交织复杂,人工智能也逐步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全流程中被广泛应用,加速了系统性的优化,加深了人们对于背后物理机制和光谱数据的理解,远超人脑计算与传统计算方法的能力。陈舟助理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尽管AI在SERS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如重复性、数据质量、数据对齐、拉曼大数据模型构建以及伦理原则等应用挑战。她强调,生物样本拉曼数据库是构建高质量AI模型的前提,也期待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贡献。南开大学教授 邵学广报告题目:《人工智能与新型光谱仪研制》邵学广教授的报告围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化学计量学展开,从传统光谱分析方法、多元校正,到人工智能,其展望了下一代光谱仪器的发展趋势。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邵学广教授还系统地阐述了基于MOE光谱仪、基于LC-SLM和DMD光谱仪以及近红外多元光谱仪的研制、挑战和发展趋势。同时,他也为大家分享了其课题组在水光谱探针与水光谱成像、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和仪器公司合作,共同为光谱仪器在工业等场景应用做出贡献。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栾小丽报告题目:《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栾小丽教授从工业过程分子级智能感知和基于过程模式的智能监控两个层面进行详细讨论,其介绍说,通过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可以获取具有更高时间和空间信息颗粒度的分子级信息,从而实现从分子层面实时地对原料、生产过程以及终端产品进行质量监控。报告中,栾小丽介绍了其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光谱分解温度自适应补偿建模,近红外深度网络迁移学习建模,多层次长短期记忆网络建模,工业生产过程模式化运行,最佳操作经验知识固化,最佳反应终点判定等。不仅如此,报告中,栾小丽还列举了很多应用案例以给大家更多的直观感受。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文倩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是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核心,黄文倩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到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内部品质在线无损检测取得了巨大进步,却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为了推动其应用,黄文倩强调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数据集、软硬件优化结合以及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必要性。他还提到,需发展专用的模型算法,以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算法在数据处理和学习方面的强大能力。陈爱明代替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翼鹏分享报告报告题目:《基于近红外技术的原料配方智能替换研究》原料配方替换是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一致性的前提下,以库存或潜在库存量较大的原料或原料组合,替换库存稀少或成本较高的原料或原料组合,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但极具挑战的问题。陈爱明讲到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快速、无损与多指标分析的特征,系统性地表征不同原料间的化学空间,构建适合近红外数据与配方替换特点的全局优化方法,在带有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展原料配方替换的流程和方法,才能输出满足条件的最优配方替换结果。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报告题目:《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褚小立教授从现代微小型光谱仪器的技术特征、进展、应用以及深度学习网络在光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享,深入探讨了拉曼、近红外等便携式、微小型光谱仪器,以及多光谱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强调微小型光谱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潜力是无限的。褚小立满怀信心表示,国产光谱仪器破浪在即!科研的进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自然也是离不开仪器技术的助力。此次论坛的报告环节中,更是邀请了6位光谱仪器厂商的代表亲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光谱仪器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具备的新优势、新技术,以及能实现的新解决方案、新应用领域和场景,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使得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海洋光学Ocean Optics Arelis Colόn博士报告题目:《AI Raman Spectroscopy of Analyte Mixtures》(海洋光学销售工程师陈术开场介绍)深圳市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余泉博士报告题目:《下一代视觉传感器 4D光谱感知——微型光谱仪及其应用》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王伟报告题目:《创新赋能荧飒,让国产红外更具生命力》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苗鑫报告题目:《快照式多光谱相机前沿应用探究》南京智谱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杨浩报告题目:《视频级光谱成像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刘季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助力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国产替代》专家合影留念会议期间,各位专家也就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话题,部分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对于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兴产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见解。刘银年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对光谱仪器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还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光谱仪器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邵学广教授谈到:“人工智能给科学仪器,特别是光谱仪器产业带来了很多的变革、机遇和挑战,这其中的影响主要还是围绕仪器的结构设计、生产、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特别是,数据处理方法的变革将会给仪器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杨宗银研究员分享到:“人工智能跟光谱的结合,会让整个光谱的领域往更加通用性的方向发展。从赋能的角度来看,比如测量、数据分析,只要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足够大,即使非专业人士不标准的测量,也可从中直接获得结论。”傅钰研究员相信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一定能促进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研究的革命。“光谱对于单一物质来说,其分辨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复杂体系,用传统的统计学的方法是很难进行精确的鉴定和解析。人工智能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它是基于大数据的,不需要进行人工筛选,从而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这能够大大的促进光谱学在生物学复杂体系中的应用。”陈舟助理研究员说:“人工智能在光谱仪器产业中的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处理大量数据的速度极快和对大数据的深入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这使得在决策、诊断和预测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的准确度,这些优势将极大推动光谱产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光谱仪器的小型化是当前的一个趋势,但在小型化过程中信号损失和质量保证成为挑战,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其潜力的地方。”除了以上专家的分享,我们也对此次参加论坛的几位专家进行深入的采访,敬请期待后续相关报道。相信在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我国光谱仪器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关于ACCSI:“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始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每年一届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有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更多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ACCSI2024现场直击
  • 赛默飞携手新产业生物推出全新实验室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p   2019年9月2日,苏州——第十五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期间,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产业生物)举行战略签约暨新品发布仪式,携手推出全新Satlas-TCA实验室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251711d-f17b-4c5c-a969-4d9f644ef32a.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赛默飞全球IVD业务发展副总裁Colin Hill,赛默飞TCA产品线总经理Roberto Mendes,及新产业生物分管国内外业务的副总经理张小红、刘海燕共同出席发布会 /strong /p p   此次全新发布的Satlas-TCA实验室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搭载了赛默飞的开放性实验室自动化系统Thermo FisherTM TCAutomationTM以及新产业生物的高通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Maglumi X8,实现了临床检测流水线的全自动化升级,以及临床样品从进样、离心、去盖、分杯贴标、化学发光仪器分析、加盖、分类到出样或在线冷藏存储的全自动化智能处理。 /p p   在对自动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临床检验领域,具备了高通量、可拓展、组合灵活等诸多产品优势的Satlas-TCA无疑将成为该领域又一全新选择。Satlas-TCA灵活的模块组合方式,让临床检测人员可根据场地及日均样本量要求进行组合配置,帮助实验室轻松升级换代。通过其灵活的操作模式,临床检测人员可以增加现有模块数量以提高工作通量适应日益增长的样本量 增加新的分析仪器设备如生化仪、免疫仪、血凝仪等,实现同时检测不同类型的项目,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 同时也可以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支持分阶段对实验室进行全自动化升级的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e2e83d0-3754-4d3e-92ab-361d9294c2d2.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赛默飞与新产业生物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strong /p p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Tony Acciarito表示:“ 赛默飞临床诊断业务一直致力于通过产品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此次携手本土合作伙伴新产业生物共同发布的全新产品Satlas-TCA是赛默飞‘扎根中国,服务中国’又一体现,双方技术的创新结合无疑将大大推动临床检测产业的自动化升级与换代。” /p p   对于此次合作, 新产业生物副总经理张小红表示:“深圳新产业联合赛默飞共同推出了全实验室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新产业和赛默飞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化学发光厂家——深圳新产业生物进军实验室智能化。” /p p   凭借其接口开放、定制化自由的特点,赛默飞TCAutomation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始终致力于帮助临床检验领域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本土化研发与创新,赛默飞将一如既往为临床检验领域带去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全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来源:赛默飞) /p
  • 赛默飞携手新产业生物隆重推出 全新实验室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Satlas-TCA
    智能高效解决方案 推动临床检验自动化 2019年9月2日,苏州——第十五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期间,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产业生物)举行战略签约暨新品发布仪式,携手推出全新Satlas-TCA实验室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 赛默飞全球IVD业务发展副总裁Colin Hill,赛默飞TCA产品线总经理Roberto Mendes,及新产业生物分管国内外业务的副总经理张小红、刘海燕共同出席发布会 此次全新发布的Satlas-TCA实验室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搭载了赛默飞的开放性实验室自动化系统Thermo FisherTM TCAutomationTM以及新产业生物的高通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Maglumi X8,实现了临床检测流水线的全自动化升级,以及临床样品从进样、离心、去盖、分杯贴标、化学发光仪器分析、加盖、分类到出样或在线冷藏存储的全自动化智能处理。 在对自动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临床检验领域,具备了高通量、可拓展、组合灵活等诸多产品优势的Satlas-TCA无疑将成为该领域又一全新选择。Satlas-TCA灵活的模块组合方式,让临床检测人员可根据场地及日均样本量要求进行组合配置,帮助实验室轻松升级换代。通过其灵活的操作模式,临床检测人员可以增加现有模块数量以提高工作通量适应日益增长的样本量;增加新的分析仪器设备如生化仪、免疫仪、血凝仪等,实现同时检测不同类型的项目,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同时也可以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支持分阶段对实验室进行全自动化升级的目标。 赛默飞与新产业生物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Tony Acciarito表示:“ 赛默飞临床诊断业务一直致力于通过产品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此次携手本土合作伙伴新产业生物共同发布的全新产品Satlas-TCA是赛默飞‘扎根中国,服务中国’又一体现,双方技术的创新结合无疑将大大推动临床检测产业的自动化升级与换代。”对于此次合作, 新产业生物副总经理张小红表示:“深圳新产业联合赛默飞共同推出了全实验室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新产业和赛默飞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化学发光厂家——深圳新产业生物进军实验室智能化。” 凭借其接口开放、定制化自由的特点,赛默飞TCAutomation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始终致力于帮助临床检验领域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本土化研发与创新,赛默飞将一如既往为临床检验领域带去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全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 # # #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4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 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 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8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新产业生物 新产业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 “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领域的研究,并于2010年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成功推上市场。公司产品主要包含7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113项配套试剂,涵盖甲状腺、性腺、肿瘤标志物、代谢、肝纤维化、传染病等检测项目。 截止到2019年6月,新产业生物现有员工超1,600人,公司产品已销售至全球超14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研发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全球装机量已超11,000台。2017年新产业生物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美国FDA准入许可的化学发光厂家; 2018年公司研发出全球单机测速最快的化学发光仪器Maglumi X8;2019年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丙肝试剂荣获欧盟CE认证List A的化学发光厂家 ;公司现已成为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领域的领导者。 新产业生物将一如既往践行公司的使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不断创造价值。
  • ACCSI2024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全日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9:00-17:00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 太湖厅B点击查看会议日程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力争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官网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 参会指南:参会指南|ACCSI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融合创新 质领未来点击查看联系方式
  • 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第五届光谱产业化论坛第一轮通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全天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内容:待更新会议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历届光谱产业化论坛回顾: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青岛,2019年4月19日)我国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 未来大有可为——ACCSI2019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第二届 “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与应用推广”专题论坛(天津,2020年9月17日)头脑风暴:近红外产业化新模式探索第三届:“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主题论坛(无锡,2021年4月23日)落地!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引多方共鸣第四届光谱产业化发展论坛之近红外、拉曼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北京怀柔,2023年5月19日)作为生产过程的“眼睛”,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前景可期——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加强自主研发,共探国产拉曼产业化发展之路——ACCSI2023拉曼光谱仪器研制及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 嘉宾更新∣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ACCSI 2024第五届光谱产业化论坛第二轮通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 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全天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嘉宾:持续更新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银年 研究员:《高光谱仪器与人工智能》;浙江大学 杨宗银 研究员:《光谱仪小型化研究》;江南大学 栾小丽 教授:《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 黄文倩 研究员:《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傅钰 研究员:《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舟 助理研究员:《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 教授级高工:《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会议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ACCSI2024官网: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历届光谱产业化论坛回顾: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青岛,2019年4月19日)我国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 未来大有可为——ACCSI2019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 第二届 “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与应用推广”专题论坛(天津,2020年9月17日)头脑风暴:近红外产业化新模式探索 第三届:“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主题论坛(无锡,2021年4月23日)落地!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引多方共鸣 第四届光谱产业化发展论坛之近红外、拉曼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北京怀柔,2023年5月19日)作为生产过程的“眼睛”,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前景可期——ACCSI2023近红外光谱过程分析技术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加强自主研发,共探国产拉曼产业化发展之路——ACCSI2023拉曼光谱仪器研制及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 插上AI翅膀 光谱仪器产业向“新”而行 ——ACCSI 2024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亮点提前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规划,并进一步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不仅如此,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也指出要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文件要求,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支撑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2024年注定是“AI”爆发的一年,也是向“新”而行的一年!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2023年9月首次被提出,短短半年间,“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已成为各地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新闻热词。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之一。当科学仪器插上AI的翅膀,能给新质生产力带来什么样的助力?拿光谱为例,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同时,光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将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光谱时代!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共同主办;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详细信息请查看ACCSI2024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index 本次会议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褚小立老师主持,各位报告嘉宾将就光谱仪器硬件、软件、算法、实际应用场景等多层面进行分享,就AI赋能的光谱产业新态势展开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2021年被欧盟列入“面向未来的100项重大创新突破”。上海技物所学术委副主任、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银年研究员将分享高光谱技术及其突破发展,并与大家探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的大背景下,光谱和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相互促进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等,力争为高光谱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杨宗银研究员曾入选中国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3年还获得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在剑桥读博士期间他开创性地将带隙渐变纳米材料应用于光谱探测,开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该微型光谱仪器件尺寸仅几十微米,是目前市面上最小光谱仪的千分之一。由于极小的尺寸,该光谱仪可用于单细胞高光谱成像、光谱监测和筛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通过进一步开发该微型光谱仪可内嵌到手机、无人机以及可穿戴设备中,使得光谱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中。本次会议中,杨宗银研究员将分享光谱仪小型化研究方面的思路和成果。除了仪器开发之外,本次会议还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及应用场景给大家展现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及应用新产业。其中,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将带来《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为主题的报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栾小丽教授将介绍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检测部主任黄文倩研究员将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傅钰研究员分享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舟助理研究员将介绍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翼鹏将分享基于近红外技术的原料配方智能替换研究......报告嘉宾一览(持续更新中):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 教授级高工(左);上海技物所学术委副主任、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刘银年研究员(中);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杨宗银 研究员(右)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 栾小丽 教授(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检测部主任 黄文倩 研究员(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傅钰 研究员(右)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舟 助理研究员(左);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张翼鹏 高级工程师(右)论坛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ACCSI2024参会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ACCSI2024官网: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 全日程公布∣ACCSI2024 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相约苏州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1956年正式命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步塑造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业务新形态,不断带来颠覆性、丰富性、创新性的新业态。光谱是超越人眼限制,让大家感受更高维度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光谱技术的新发展改变大家对传统技术认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进入了数据爆发的阶段,光谱数据也日益呈现出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赋能的光谱仪器新产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展现光谱产业化的最新成果,探讨人工智能对光谱新产业的影响,第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苏州,2024年4月17-19日)特别开设“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专题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分享,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用户、仪器企业管理及研发负责人、投融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仪器信息网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日 9:00-17:00会议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 太湖厅B会议日程: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ACCSI2024之第五届光谱产业化论坛(主持人: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 褚小立)时间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9:00-9:30刘银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高光谱仪器与人工智能9:30-10:00杨宗银浙江大学 研究员光谱仪小型化研究10:00-10:30傅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人工智能赋能拉曼光谱鉴定和表征微生物10:30-10:50Arelis Colόn海洋光学Ocean Optics 博士AI Raman Spectroscopy of Analyte Mixtures10:50-11:10黄锦标深圳市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CEO4D光谱感知,助力AI视觉分析 -高光谱成像MEMS传感芯片及产业赋能11:10-11:40陈舟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助理研究员人工智能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和挑战11:40-12:10邵学广南开大学 教授人工智能与新型光谱仪研制午休13:30-14:00栾小丽江南大学 教授、院长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化工过程智能感知与监控14:00-14:30黄文倩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员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水果品质在线无损检测方法研究14:30-14:50王伟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创新赋能荧飒,让国产红外更具生命力14:50-15:10苗鑫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快照式多光谱相机前沿应用探究15:10-15:40张翼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高级工程师基于近红外技术的原料配方智能替换研究15:40-15:50杨浩南京智谱科技 产品经理视频级光谱成像技术与产业化应用15:50-16:00刘季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人工智能助力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国产替代16:00-16:30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微小型光谱仪器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应用论坛联系人:叶女士,18211196128,yej@instrument.com.cn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力争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官网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 参会指南:参会指南|ACCSI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融合创新 质领未来联系方式:参加展团或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集成电路行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
    1、集成电路行业新技术发展情况①集成电路制造的新技术发展 A、集成电路制造逻辑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制造需要在高度精密的设备下进行,经过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 工艺步骤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循环,最终实现从光掩模上复杂的电路结构到晶圆上集成电路图形的转移,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中集成了数公里长的导线和数以亿计的晶体管器件,这些图形的最小宽度甚至不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集成电路行业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进入后摩尔时代,随着先进光刻技术、3D 封装技术等不断涌现,各种先进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集成电路已由本世纪初的 0.35 微米的 CMOS 工艺发展至纳米级FinFET工艺。 全球最先进的量产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经达到7纳米至5纳米,3纳米技术有望在2022年前后进入市场。同时,作为集成电路的衬底,晶圆的直径已经由最初的 6 英寸、8 英寸增长到现在的12英寸。 B、集成电路制造特色工艺技术近年来,随着新兴应用的推陈出新,对除逻辑电路以外的其他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类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如下: 高清电视、AMOLED 手机等设备上所搭载的愈发强大的显示面板技术,推动静态随机存储器的存储上限从早期的10Mb、64Mb不断演变至目前最先进的128Mb,驱动着工艺节点的不断升级,将静态随机存储器的工艺节点从早期的80纳米、55纳米、40纳米,升级至目前先进的28纳米。 高速非易失性存储在市场的驱动下快速演进,其从最早的8Mb快速成长至如今的48纳米工艺节点256Mb。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芯片因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及无线通讯领域中,从 0.18微米迅速发展到40 纳米的工艺 节点,向着面积更小、速度更快的方向前进。 ②设计服务与IP支持 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设计服务领域的技术革新。随着 FinFET DTCO 技术的推出,设计服务可以与工艺开发深度协同,从设计的角度对工艺设 计规则、后端布线规则、器件种类等进行优化,基于优化成果提供更好的设计服 务,令其产品更具竞争力。 此外,由于传统静态随机存储器在功耗、速度和面积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 设计服务厂商开始提供新一代存储 IP 解决方案(如 MRAM 等),以解决高性能计算对片内大容量高速度存储器的需求及物联网应用对非挥发存储器的需求。 FinFET 工艺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晶体管线宽限制与日趋复杂的设计规则,也对模拟、混合信号电路的设计带来较大程度限制。在符合设计规则的前提下,市场推出了基于模板的设计服务技术与模块,使得客户设计如同搭积木式一般,而不用受制于复杂的设计规则,节约了电路设计和后端版图时间。 ③光掩模制造 光掩模作为集成电路制造中光刻环节必不可少的核心工具,其制造技术的发 展随着光刻技术的发展而演变。光掩模的类型从早期的二元掩模发展成相位移掩模,其图形传递介质从金属铬进化成钼硅材料。近年来,随着极紫外光刻(EUV) 技术的引入,光掩模从传统的透射型基材转变为反射型基材,结构的复杂程度和 制造的难度成倍增加。 随着光掩模上所绘电路图形尺寸不断缩小,晶体管等器件的密集度不断提高, 传统的电子束描画设备完成单张光掩模描画的时间不断增加,单张 EUV 掩模的描画时间甚至可达数日之久,对光掩模的研发和制造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多重电子束描画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成熟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途径,该技术运用数十万根电子束同时描画互不干扰,既能保证图形精度,又能将 EUV 掩模描画时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先进技术节点的研发效率和商业量产能力。 ④凸块加工及测试 集成电路封装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直伴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传统封装的作用包含对芯片的支撑与机械保护、电信号的互连与引出、电源的分配和热管理等。传统封装形式主要是利用引线框架或基板作为载体,采用引线键合互连的形式使电路与外部器件实现连接。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端口密度、信号延迟及封装体积 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了先进封装如凸块、倒装、硅穿孔、2.5D、3D 等新封装工艺及封装形式的出现和发展。 相对于引线键合工艺,凸块工艺是通过高精密曝光、离子处理、电镀等设备 和材料,基于定制的光掩模,在晶圆上实现重布线,允许芯片有更高的端口密度, 缩短了信号传输路径,减少了信号延迟,具备了更优良的热传导性及可靠性。凸块工艺配合倒装技术带来封装体积的缩小,实现了芯片级封装。凸块工艺、 三维芯片系统集成等先进封装工艺实现了各种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封装,成为拓 展摩尔定律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2、集成电路行业新产业发展情况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涉及计算机、家用电器、数码电子、电气、通信、交通、医疗、航空航天等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领域。近年来,集成电路应用领域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延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云计算和大数据、机器人和无人机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为集成电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①5G 根据中国信通院《5G 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5G 商用预计在 2020 年带动中国市场约 4,840 亿元的直接产出,并于 2030 年增长至 6.3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9%。5G 的正式商用化将为新型芯片的上市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②物联网 强化的数据传输、边缘计算和云分析功能的综合要求将带动物联网的加速发展,并推动信息链接、收集、计算和处理等 4 个方面功能芯片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③人工智能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正在经历新的发展浪潮,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进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对数据运算、存储和传输的需求越来越高,推动芯片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不断升级。 ④智能驾驶 汽车电子系统中,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智 能化的程度,其对车用芯片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云计算和大数据 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 持续发展对于高性能计算芯片和大容量存储芯片提出了新的要求。 ⑥机器人和无人机未来,全球机器人和无人机芯片市场将快速增长,相关应用将会深入到生产、 生活等各个领域,为半导体市场带来多样化的需求。 3、集成电路行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发展情况 集成电路行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寡头竞争格局与相对稳定的业态和模式。伴随技术进步、行业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集成电路产业在经历了多次结构调整后,已逐渐由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以及封装测试只能在公司内部一体化完成的垂直整合制造模式演变为垂直分工的多个专业细分产业,发展历程如下: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IDM 模式,即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其涵盖了产业链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所有环节;另一种是 Foundry 模式,即晶圆代工模式,仅专注于集成电路制造环节。 垂直整合制造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企业拥有集成电路设计部门、晶圆厂、封装测试厂,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对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而采用垂直整合制造模式的企业大多为全球芯片行业的传统巨头,包括 英特尔、三星电子等。晶圆代工模式源于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无晶圆厂设计公司、 晶圆代工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其中,无晶圆厂设计公司为市场需求服务,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销售业务。晶圆代工企业以及封装测试企业为这类设计公司服务。 目前,世界领先的晶圆代工企业有台积电、格罗方德、联华电子和中芯国际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晶圆代工模式诞生以来,晶圆代工市场经过 30 多年发展, 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根据 IC Insights 统计,2018 年, 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市场规模为 576 亿美元,较 2017 年的 548 亿美元增长 5.11%, 2013 年至 2018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73%。通过与无晶圆厂设计公司等客户 形成共生关系,晶圆代工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受益于新兴应用的增长红利。中国大陆晶圆代工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 会统计,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制造业实现销售额 1,81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长 25.55%,相较于 2013 年的 601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 24.78%,实现高 速稳定增长。(节选自《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 股)股票 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
  • 云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2023年度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征集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引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推动环保及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我省环保产业标准规范的技术储备,引导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我会开展2023年度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征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原则(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标准选题应以围绕环保行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为主方向,并于现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协调一致;(二)立足提升环保产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三)适应管理需求,应用需求和创新需求,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四)以科技研究成果、工程应用经验和测试数据为依据,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二、申报范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标准,如环境保护工程与设施工艺、设计、建设的规范和规程等;生态环境产品标准,如仪器、设备、材料、药剂、环境信息产品、其他环境保护与环境友好产品,以及相关的检测和试验方法等;环境服务相关标准等。三、申报要求(一)提出立项申请的单位应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标准建设情况,经研究论证,确保申报的标准项目具有可行性。(二)请下载并认真填写《云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申请书》(详见附件),发送至协会邮箱:ynhbcy@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单位名称+标准名称+项目申报”),时间截止至4月30日。四、联系方式联 系 人:杨展雄联系电话:0871-64143699转8001 13659631597(微信同号)联系邮箱:ynhbcy@163.com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绿地汇海大厦1203
  • “双碳目标”下 产业园区如何精准减排?
    自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低碳已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减碳之路明显提速,且逐步从传统能源行业扩展到新能源、房地产等各行各业。9月4日,在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产业园区同样是碳排放大户,精准减排已刻不容缓,其中企业要素、功能要素、创新要素是重要抓手;同时,产业园区要去地产化,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建筑全周期碳排放呈现“两头大,中间小”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样是碳排放大户。”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院长葛培健表示,产业园区精准减排已是刻不容缓。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碳”目标之下,“零碳产业园”概念应运而生,此次论坛上,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联合明源云集团发布了《零碳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白皮书》。 据悉,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中环境服务专题部分之一,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22能源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专题会议中举办。 明源云集团解决方案合伙人、明源不动产研究院副院长吴振亮在解读上述白皮书时表示,“双碳”目标之下,建筑全周期碳排放呈“两头大,中间小”结构。其中,建筑上游原材料占比非常高,在整个建设生产环节占到51%,而真正的施工建设阶段占比只有4%左右,后期建筑运维占比超过40%。由于后期建筑运维周期比较长,在这个大周期里进行可持续性良性运作,需要在减排技术层面做新的技术创新。另外,园区业务发展也离不开数字化赋能支持。 中国的“双碳”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产业园区而言,如何从高碳园区转为低碳园区同样不易。葛培健认为,产业园区中的企业要素、功能要素、创新要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在葛培健看来,在从高碳园区向低碳园区的转型过程中,进行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运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此外,低碳园区的落地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目前,低碳园区的认定标准、相关制度供给及法规支撑等问题依然缺乏顶层的细化设计。 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等公建类资产是减排应用的主要市场,未来企业驱动力不可或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低碳产业园”的发展。 不过,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产业地产同样出现震荡。在葛培健看来,产业园区要去地产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低成本的产业空间,不仅仅只有租金收入,还有能源管理服务收入,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对此,葛培健进一步表示,除了传统的租金收入之外,产业园区还可以通过利用空间布局光伏等获得能源管理收入,也可以对园区内的优质低碳企业进行投资,收取投资收入,“对于产业园区而言,这打通了营收渠道,是看得见的利润”。 值得关注的是,节能减排不是孤军奋战,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各行业都在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的探讨也被更多人提及和熟知。 据中国能源网总裁、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秘书长周涛介绍,2022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下达明确文件,将央企社会责任报告里增加了ESG部分披露要求,同时也将“双碳”考核列入央企KPI(关键绩效指标)很重要的指标之一。 葛培健认为,打造低碳园区不仅是企业ESG社会责任体现,也是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标志,更是推进生态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资管价值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 《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召开!
    1月12日,《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系列团体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对《预制菜 标准体系建设通则》《预制菜 分类准则》《预制菜 分级规范》等3项团体标准的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提出完善建议。国内食品加工、标准化及管理领域近20名专家参与研讨会,对现阶段我国预制菜领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本次讨论的3项团体标准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归口管理,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并牵头起草。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指出,作为新兴万亿级别产业,预制菜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标准化工作的支撑。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院长、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认为,该系列团体标准的编制对新形势下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红表示,我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相关标准规范陆续出台但仍显局限,难以有效指导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预制菜市场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趋势,预制菜产品的标准化将成为必然要求。本次会议研讨的3项团体标准,有助于完善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建设,深化预制菜产业的全流程、全链条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研讨的三个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具有可定向、可识别、可监管特征的预制菜分类标准体系,以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识别性、可操作性特征的预制菜分级标准体系,对引领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从“田头”到“餐桌”,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既顺应了消费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性餐饮的多元需求,也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拓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社会关注度高,但总体来看,无论从政府、行业宏观管理层面,还是企业、消费者微观应用和识别层面,都缺乏相应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的预制菜标准。
  • 全国工具酶标准化工作组发布国家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由 SWG11(全国工具酶标准化工作组)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拟实施日期:发布即实施。主要起草单位 福建南生科技有限公司 、夏禾(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夏禾(深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宁夏夏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廊坊诺道中科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天津博菲德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拓华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黄发灿 、郑登忠 、郑恬烨 、沈涛 、张志刚 。附件:国家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pdf国家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编制说明.pdf
  • 9部委联合推动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
    p   日前,原质检总局联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br/ /p p   据介绍,《行动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完成制修订600项标准的目标。按照新修订《标准化法》,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600项标准中,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外,还将包括一定数量的团体标准,以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行动计划》提出10项主要行动,包括构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研制新材料“领航”标准、探索新材料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同步”、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推动新材料标准“走出去”等方面内容,以指导各行业、各地方、各相关社会团体和企业,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用标准引领新材料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重点研制8类“领航”标准,包括碳纤维、高温合金、石墨烯等,都是关乎科技创新和军事建设关键急需、且具备良好标准化基础的优先领域,目的是发挥标准在科研过程中的技术路线规制作用和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扩散作用。 /p p   据悉,《行动计划》的下一步工作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快实施推进,加大对《行动计划》的宣传,广泛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 同时组织开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撑建立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市场体系,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p p br/ /p
  • 两会代表共话食品安全 聚众力创新产业升级
    p   两会期间,全国食品行业企业负责人,分别从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3.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食品安全 /strong /a 角度,行业发展升级提速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 /p p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strong /p p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全球农业大国,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以解决农业生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strong /p p   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过低。因此必须要通过放开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尽量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建议国家解决农民对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把国内农产品的需求量与种植量进行匹配,通过乡镇政府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质量,稳步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真正能够从农业生产中增收致富,从而保障我国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 /strong /p p   这么多年来我有一个体会,我们食品行业是刚性需求,我们很需要把中国生产的产品做成一个很好的品牌,我们做产品要把它做成中国的名牌或者世界的名牌。我们这次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是中美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并购案,敢于花这么多钱而且世界的金融单位支持我们干这个事情。如果世界的金融单位不支持我们干这个事情,我们也干不了这个事情,所以我感觉到品牌的力量是很大的。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理报告中说的‘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未来中国生产的产品要向品牌转变,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下一步我们要把双汇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品牌。2015年,双汇中外企业加在一起销售额是1300亿元,‘十三五’我们中外企业加在一起销售收入要达到300亿美元,争取进入世界500强。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皖北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负责人徐淙祥 /strong /p p   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建设规划和科技部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同时列入财政部农业科技重点建设工程,齐抓齐管,这样到“十三五”末,把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我国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环保、节本增收示范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引领我国农业大国转变成农业强国。 /p p   此外,为保障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各地应该把土地流转费价格以及流转土地的使用方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p p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一轻食品集团董事长李奇 /strong /p p   假冒行为已经严重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严重制约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创新的发展,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应该尽快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彻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及其背后的违法产业链,将习总书记倡导的“供给侧改革”贯彻到底,将“四个最严”贯彻到底,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肃清食品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到底。 /p p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 /strong /p p   实施精准扶贫应发挥市场作用,特别应该发挥餐饮业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建立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畜禽特色养殖基地、返乡农民工和贫困妇女就业培训基地、餐饮旅游综合性接待基地等各类基地。她认为,通过基地的建立,可以就地消化农产品,实行订单农业,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并且就地消化劳动力,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更可以将餐饮旅游等概念融为一体,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将山村的“未开发劣势”转化为“自然资源优势”。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 /strong /p p   粮食收储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大事。多年以来,我国的粮食收购与储备都是由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来完成,粮食机构通过分散在各地的收购站收购粮食,然后集中到国家储备粮仓来储存。该粮食收购储存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粮食收购终端社会化和私有化,造成粮食收购管理困难 二是目前的粮食收购储备系统,‘收’和‘储’的职能单一,由于缺少粮食加工、使用、流通的职能,使得粮食陈化问题突出,并造成很大浪费。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景海 /strong /p p   二胎政策放开后,婴儿数量将持续增长。现在由于进口成本低,养殖业已经受到重创,国内奶源不断减少,进口量不断增加,一旦出现危机,中国消费者就需要支付高昂的价格购买国外乳制品和原料,而且没有保障,2013年国际奶粉限购令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提升中国乳制品的保障能力尤为重要。 /p p   “按照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要求,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人才、技术、设备与服务。”王景海建议,一是要全面提升乳制品等畜产品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引领新兴消费。二是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技术服务,从而为产品提供质量保证。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文新茶叶董事长刘文新 /strong /p p   国家要加大对茶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从广大农民、农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切身利益出发,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茶产业龙头企业资金、项目研发、税费减免、利息补贴等的支持,扶优扶强,连续扶持,推动茶产业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提速。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保龄宝生物公司董事长刘宗利 /strong /p p   “十三五”是碎片化的时代,消费心理、商业模式都将剧烈变革,让碎片化的需求与供给实现共享与链接,不仅有助于破解新常态下的发展困局,而且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影响和带动发展要素的聚集和释放,为企业、产业、区域融合共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 /p p   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食品董事长范现国 /p p   品牌的公信力是企业最看重的。对于品牌公信力,最重要的还是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食品企业应该增强面对消费者的透明度,透明才能产生信任。建议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科普书籍及经典案例说法、组织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具备食品安全的知识,形成一张更大的食品安全保障网,让一些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无处遁形。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万果园实业集团黄玉清 /strong /p p   保护农村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基层是监管的最前线,也是监管的重点、难点。黄玉清说,首先要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鉴于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普遍存在着人员较少,监管区域点多面广等实际问题,一些偏远乡镇甚至成为监管“空白区”,要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打通监管“毛细血管”,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村“无死角” 其次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行为,防止不合格食品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农村,使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董事长郑孝和 /strong /p p   建立农业、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参与协调机制,建立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资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节能降耗、保持环境。要制定规划,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大农业的内容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经济评价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分计划实施。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 /strong /p p   “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缺乏有效区域划分和整体布局,农区和非农区不能有效区分,协同发展。这也使得农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我们及时警觉。”王银香表示,必须打破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建议推进农业区域规划、整体布局。 /p p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 /strong /p p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将郑州建设成为超大城市,有利于河南和周边省份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可以推进更加科学合理的耕地改革,使更多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推行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的生产作业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p p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董事长何一心 /p p   茶是21世纪人类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是大自然界献给人类的最宝贵的天然复方保健饮品。国家应积极倡导以茶为礼,以茶会友,提倡全民饮茶 以茶富民、以茶联谊、充分发挥茶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以茶养德、以茶倡廉,借助“一带一路”大战略的进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p
  • 三部门支持南沙:放宽准入深化监管,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南沙意见》)相关情况。南沙放宽准入和加强监管改革部署了15条具体改革举措。其中11条为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谋划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从国家层面体系性统筹设计的重点改革任务;另外一类是发挥南沙既有领域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改革举措。4条为优化监管的具体措施。广州市南沙区区长吴扬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南沙意见》支持南沙在11个重点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率先探索,其中放宽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是重要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南沙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且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一定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南沙方案》赋予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产业目录涵盖8大类140条,其中生命健康大类包含20条。区“四链融合”政策体系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人才发展。落地“港澳药械通”、跨境医疗保险直接支付等特色政策,在南沙可看“港”医、用“港”药。二是创新优势。南沙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必争领域,已初步构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同时,南沙还拥有22个新型研发机构、33家博士博士后平台、5家院士工作站,科创资源富集。三是产业优势。南沙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400家,培育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医谷、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等平台项目,布局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6所三甲医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坚实。四是区位和空间优势。随着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江通道的投入使用和加快建设,南沙作为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南沙全力保障产业用地,力争两年内提供约200万方标准产业用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承载空间。下一步,南沙将着力畅通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市场准入的有关壁垒,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构建能力和要素汇聚能力。一是鼓励更多企业、研发机构、医院等参与,推动完善各类新药与医疗器械新技术研发、应用管理标准,加快打造药品、医疗器械高端制造业增长极。二是探索细胞和基因治疗企业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限制类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具体场景,精准对接临床样本与临床资源,推动细胞移植技术应用转化,打造前沿技术创新极。三是推动简化和放宽相关审批手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企业利用境内人类遗传资源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之外的医学研究。四是探索放宽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互联网销售限制,在可监管的前提下,打通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 2019国家标准立项指南发布 这些是今年的重点
    p   日前,国家标准委印发《2019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明确2019年国家标准立项工作总体要求:强化标准复审结论落实、优化国家标准体系结构、提升国家标准立项质量、畅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途径。 /p p   指南还指出了2019年度国家标准的立项重点:强制性国家标准、军民通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转化国家标准、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外文版等。其中,重点领域国家标准涉及农业农村、消费品、制造业、信息技术、新兴产业、生态文明、服务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 /p p   在强制性国家标准方面,要求落实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大力推进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支持仍需强制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涉及民生、关系民心、影响民意的儿童用品、家用电器、家具、化妆品领域,加快制定一批覆盖面广、适用性强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新制定的标准应全文强制。修订标准应重点整合统一领域内多个面向单一产品的强制性标准,尽快形成领域内通用的强制性标准。 /p p   此外,指南中还指出要加强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配套、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家标准制定,重点开展食品领域基础标准、重要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标准和相应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 进一步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分领域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落实《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支持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等领域研制一批领航标准 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加快能效、能耗、水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更新升级,提高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水平。 /p p   详细内容请见附件:《 a href=" http://www.sac.gov.cn/sbgs/sytz/201903/P020190328513458005439.pdf" target=" _blank" 2019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 /a /p
  • 我国推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从日前召开的2022国际标准化大会上获悉,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正持续深化与IEC等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推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合格评定服务平台,以标准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IEC是世界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之一,正在将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零碳电力系统等主题列入战略规划。未来五年,将在能源低碳领域发起成立1至2个新技术委员会,培育10至20项国际标准。在大会上,还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促进中心。该促进中心将通过定期举办国际标准会议、开展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与应用推广、加强国际标准人才培养、设立国际标准专家工作室等系列工作,全面开展国际标准重大战略研究,引领全球重点、热点领域发展方向,推动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服务更多中国专家、中国企业参与IEC工作,为我国企业和专家开展国际标准化研究、项目孵化、标准研制与应用等提供指导和服务,支持制定更多由我国主导的碳排放等领域国际标准;探索和创新国际标准化教育培训体系,大力推进IEC各领域深度交流合作。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承担11个IEC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参与IEC所有战略白皮书编制、并主导编写其中的7部。从2012年至2021年,由我国承担的IEC技术机构秘书处从5个增长到12个,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从4位增长到16位;由我国提出并发布的IEC国际标准累计从62项增长到368项,增长4.8倍。我国担任IEC技术机构召集人160人,参与IEC专家人数达到2710人,是近5年来发起IEC新标准提案最多的国家。
  •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印发 多项规定利好团标发展
    p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的通知。 /p p   规定中明确指出,制定团体标准应当以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为目标,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填补标准空白。 /p p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 鼓励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团体标准 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团体标准国际化 鼓励社会团体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其团体标准信息鼓励社会团体之间开展团体标准化合作,共同研制或发布标准 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团体开展标准研制、标准化人员培训、标准化技术咨询等服务。 /p p   在团体标准的实施方面,对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找地方标准制定要求的,团体标准发布机构可以申请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同时鼓励各部门、个地方在产业政策制定、行政管理、政府采购、社会管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招投标等工作中应用团体标准 鼓励各部门、各地方讲团体标准纳入各级奖项评选范围。 /p p   详细内容请见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1/attachment/a491c576-7022-4bac-a8b4-11ee4a88186d.pdf" title="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02, 204) "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pdf /a /p
  • 九部委联合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
    p   3月13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经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质检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近日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p p   《行动计划》提出十项主要行动,包括构建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研制新材料“领航”标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推进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建立新材料评价标准、探索标准制定机制创新、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推动新材料标准“走出去”、开展新材料标准化应用示范、建设标准化信息平台等方面内容,以指导各行业、各地方、各技术委员会、各相关社会团体和企业,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用标准引领新材料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p p br/ /p
  • 标准化战略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p   为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2018年11月28日,标准化战略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专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学者、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以及来自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标准组织的负责人近300人参加会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邬贺铨院士主持了上午的研讨会。 /p p   田世宏强调,中国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一方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进中国与国际国外标准体系兼容,以标准互联互通促进产能合作和经济贸易便利化。制定实施中国标准化战略,要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最严谨的标准筑牢质量安全底线,用最适用的标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用最有效的标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最科学的标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要聚焦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对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的标准通道,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服务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聚焦开放合作共享发展,积极融入国际标准化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国外标准化战略成功经验,促进中国与各国标准化战略、政策、体系的相互兼容,推进标准的互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p p   邓秀新表示,中国工程院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院士、专家积极参与到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化工作中,支持他们参与或主持国际标准以及重要国家标准的研制,努力为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贡献力量。 /p p   会议还围绕“标准与专利”“标准便利国际贸易”“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会前,为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新聘任的顾问中国工程院赵宪庚院士、朱高峰院士、干勇院士和奥地利标准化协会伊丽莎白?斯坦福布拉哈女士,以及新聘任的委员中国计量大学宋明顺校长颁发了聘书。 /p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6"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 一文读懂标准化!
    标准的定义及特性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 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 标准具有以下4个特性。 一是权威性。标准要由权威机构批准发布,在相关领域有技术权威,为社会所公认。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必须强制执行。 二是民主性。标准的制定要经过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听取各方意见。比如,2018年5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就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组织电动自行车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 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 共同协商修订,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而形成的。 三是实用性。标准的制定修订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实现最大效益。 四是科学性。标准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关键指标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标准的技术内容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过程。 标准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文本标准,另一种是实物标准,也就是标准样品。 文本标准是一种正式出版物,具有版权。标准样品,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良 好特性值的材料或物质,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给材料赋值。标准化的作用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由于标准的应用十分广泛,标准化的作用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第一,在保障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标准化具有底线作用。国家制定强制性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强制性标准制定得好不好,实施得到不到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标准化具有规制作用。标准的本质是技术规范,在相应的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许多产品和产业,一 个关键指标的提升,都会带动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甚至带来行业的洗牌。 第三,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经济等方面,标准化具有引领作用。过去,一般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而现在有一种新趋势,就是标准与技术和产品同步,甚至是先有标准才有相应的产品。创新与标准相结合,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真正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 第四,在促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标准化具有支撑作用。标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的重要工具。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工作中,标准化日益成为重要的抓手。 第五,在促进国际贸易、技术交流等方面,标准化具有通行证作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符合国际或其他国家的标准,同时标准也是贸易仲裁的依据。国际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着80%的国际贸易。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新型标准体系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根据《标准化法》,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就是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具体来说,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为加强统一管理工作,国务院成立了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 “分工负责”,就是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具体来说,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有关行政 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新型标准体系 通过标准化改革,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该体系由五个层级的标准构成,分别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属于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属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应制定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发布。按照标准效力,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强制性国家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主要为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 必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由政府组织制定,主要定位在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以及对行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鼓励社会各方采用。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重点是与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相关的特殊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由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也属于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 产业技术联盟等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凡是 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技术要求,都可以制定团体标 准。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各方自愿采用。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在企业内 部使用,但对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到的标准,则作为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的质量承诺。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体和程序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的主要力量是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称“TC”。有人形象地将技术委员会比喻为国家标准的“生产车间”。按照规定,技术委员会 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组建,在一定专业领 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承担国 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专业领域 较宽的技术委员会可以下设分技术委员会,也称 “SC”。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分为九个阶段,具体包括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出版、复审、废止等。我国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与ISO、IEC国际标 准制定程序基本一致。国际标准化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分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负责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除IEC、ITU以外的领域)的国际标准,其成员人口占全世界人口97%,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98%,被称为 “技术联合国”。 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负责制定发布电工电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始建于1865年,拥有193个成员国。 截至目前,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已发布国际标准32000多项,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在推动全球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 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国标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低速增长态势持续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推动标准化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国企业及各利益相关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维护和提升本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国际标准范围不断拓展。国际标准不仅限于传统工业领域,出现不断向、资源环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体现出“国际标准无处不在”。如ISO先后制定了社会责任、组织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反贿赂、碳足迹和水足迹领域的国际标准,深刻影响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国际标准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发展。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均高度重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共同确定201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 “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ISO成立了智能制造战略组,IEC成 立了智能制造评估组,还联合成立了ISO/IEC智能制造路线图特别 工作组。德国发布了第3版《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发布了 2.0版《增材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加快新兴产业标准制定。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一是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先后成 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以及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2014 年我国专家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先生当选ISO主席,华能集 团董事长舒印彪先生2018年当选IEC主席,我国专家赵厚麟先生现任ITU的秘书长。 2016年,我国成功承办了第39届ISO大会。2019年我国承办了第83届IEC大会,这也是我国继1990年和2002年之后,第三次承办IEC大会。 二是我国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我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标准化机构签署了85份合作协议,涵盖了欧洲、美洲、亚洲、 大洋洲主要贸易伙伴国;与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11份合作文件。通过与美、英、法、德、俄罗斯、东北亚、欧盟和南亚建立的双多边合作 机制,推动了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农业食品、铁路、老年 经济、石墨烯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希腊等12个沿线国家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倡议》。 三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在冶金、有色、船舶、海 洋、轻工、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电力电子、能源、材 料、生物技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和重点参与了500多项国 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积极分享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四是我国标准海外应用不断拓展。我国与英国、法国国家标准 化机构持续推进两国标准互认工作,实现60多项国家标准互认;中俄民机标准化工作组,在标准互换和比对分析的基础上,标准互认工作积极推进;在农业、食品、能源和装备等领域,200多项适用的中国标准被蒙古、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用和使用采纳;在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推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组织农业标准化宣贯培训,提升标准化意识,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使用。我国标准化重点工作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指向,是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明确要求抓好的三大战略之一。为了系统把握实施标准 化战略的内涵和任务,总局(标准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开 展“中国标准2035”研究,并把开展“中国标准2035”项目 研究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施标准 化战略的重大举措。 “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已于2018年3月正式启 动,数十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 “中国标准2035”项目设置一个综合课题“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研究”,以及“中国标准化体系、方法和评 价研究”“支撑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研究”“标准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三个专业课题。项目拟用两年时间,形成“中国标准2035”项目研究报告,提出编制实施我国标准化战略纲领性文件的咨询意见建议。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准化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 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 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 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 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 迈向中高端水平。改革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从2015到2020年每两年为一个阶段,目前改革已进入最后一阶段。 深化改革是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需要持续加以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民生 和公共安全领域标准水平,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让 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二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效率,将标准平均制定周 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以内。三是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强化标准审评、审查,切实压 缩政府标准数量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留出充足 发展空间。四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围 绕提升产品质量、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团 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充分释放企业、社会组织 标准化创新活力,让标准化成为市场主体改善经营、谋 求发展的得力帮手。五是加大地方、行业标准化工作 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新《标准化法》有关规 定,争取标准化综合改革早见成效。 抓紧做实“标准化+”。标准化工作的特点是要和相关领域结合,积极主动服务发展。“标准化+”就是要积极作为,主动贴上去、靠上去、融进去,将标准“化”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的融合发展。这些年,我 国已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生态 文明”等工作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下一步,抓紧做实“标准化+”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面上,把“标准化+”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实施主体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好“百千万对标达标 提升”行动,创建10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培育50个标准化先导业态,推出1000 个企业标准“领跑者”。二是在存量上,把“标准化+”与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 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着力构 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提 升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质 量安全标准水平,促进家政、养老、旅游、物流等服务 业标准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三是在增量上,把“标准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 动能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 航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及时制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标准,同步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以新标准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 大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传统中医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优势特色领域和特高压输电、智慧城市等新技术领域,提出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分享中国技术标准成果。二是加快提升标准一致化水平,进一步深化与主要贸易国家和 地区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与各国在智能制造、老年经 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标准化合作,促进国家间标准体系兼容。实施海外标准化示范推广行动, 加大海外农业、畜牧业等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力度,提高发展中国家标准化意识。三是推进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实施《标准联通共建 “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围绕基础设施联通、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对外贸易和绿色、人文、健 康、金融、海洋等优先领域,聚焦重点国家、重要平台, 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标准化战略对接和标准体系兼容,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为推进“一带 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的机制保障。
  • 重磅: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通知,团体及企业标准有望发展壮大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工(2017-2018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国务院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7年3月21日 /p p   (此件公开发布) /p p   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p p   重点任务分工(2017-2018年) /p p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协同有序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确保第二阶段(2017—2018年)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分工。 /p p   strong  一、基本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 /strong 根据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对拟废止的强制性标准公告废止 对拟转化为推荐性标准的强制性标准公告转化,使其不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尽快完成文本修改 对拟整合或修订的强制性标准,分批提出修订项目计划,推进整合修订工作。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完善强制性标准管理制度。强制性标准要守住底线,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二、加快构建协调配套的推荐性标准体系。 /strong 落实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意见,做好后续废止、修订、转化等相关工作,有效解决标准滞后老化问题。进一步明晰各层级推荐性标准制定范围,厘清各类标准间的关系,将推荐性标准范围严格限定为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留出发展空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着力提高推荐性标准供给质量。加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备案协调性审查,及时做好备案标准信息维护工作。(国家标准委、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三、发展壮大团体标准。 /strong 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明确制定原则,严格制定程序,构建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和信息公开制度、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规范,建立第三方评估、社会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评价监督机制,推动团体标准制定主体诚信自律。扩大团体标准试点,逐步形成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鼓励社会团体发挥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的优势,制定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鼓励在产业政策制定以及行政管理、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中适用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委、民政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四、进一步放开搞活企业标准。 /strong 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探索建立企业标准化需求直通车机制。支持标准化服务业发展,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开展以随机抽查、比对评价为主的企业标准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对依据标准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开展监督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五、增强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 /strong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增强标准国际话语权。建立中外标准化专家合作交流机制,鼓励中国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与沿线重点国家在国际标准制定、标准化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快速通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和秘书处工作,将国有企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取得的重大工作成果纳入考核体系。鼓励和规范外资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探索建立中外城市间标准化合作机制。组织翻译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以及对外经贸合作急需标准,推进重点领域标准中外文版同步制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海外应用。积极开展中外标准比对分析,加快提升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性程度,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装备制造业部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六、全面推进军民标准融合。 /strong 大力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推动军用装备和设施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军地协作制定一批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军民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军民标准化技术组织共建共享,加大国防和军队技术专家参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范围和力度。明确军民通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逐步形成军民标准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七、提升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 /strong 强化科技与标准的互动支撑,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加快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加强标准化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标准制定效率,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加强标准立项评估工作,强化标准制修订过程监督,建立标准实施评估机制,健全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动态管理,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公开考核评估结果,强化结果应用。(国家标准委、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八、推动公益类标准向社会公开。 /strong 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在遵守国际(国外)标准组织版权政策前提下,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文本。推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文本向社会免费公开。加强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标准信息的公益性服务。(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九、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 /strong 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争取尽快出台,实现改革于法有据。(国务院法制办、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负责) /p p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配套规章立改废工作,协调推动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标准化立法工作,推进标准化法治体系建设。(国家标准委、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十、推动地方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 /strong 健全地方政府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确保机制有效运行。完善支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行动,促进标准化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行政许可、政务公开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标准化工作。严格依据强制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探索开展标准实施评估。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标准化协作,发挥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等平台机制作用,统筹协调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标准化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标准化改革试点。(国家标准委、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十一、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strong 推进标准化学历教育,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标准化智库,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为标准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着力培养标准化管理人才,造就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懂专业又善于标准化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标准化相关研究机构,大力培育标准化科研人才。探索建立企业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市场化机制,将标准化知识纳入职业技术工人培训内容,加强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落实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选拔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懂规则的国际标准化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rong 十二、强化标准化经费保障。 /strong 各级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标准化工作经费,对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推荐性标准优化完善以及标准国际化等重点任务给予积极支持。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标准化专项基金,探索建立标准创新融资增信制度,形成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标准化创新发展。(财政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p
  • 关于征集2021年度(第二批)检验检测团体标准制订项目提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和《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国标委发〔2020〕8号)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的作用,依据《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各会员单位对团标制(修)订的迫切需求,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决定向会员单位征集2021年度(第二批)检验检测团体标准制定项目提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原则   (一)立足检验检测行业发展需求,着眼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二)适应市场和创新需要,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   (三)避免同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其他相关标准交叉、重复或矛盾。   二、立项范围   重点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检验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有关的标准为主,具体涉及以下范围:   (一)检验检测方案的通用原则、要求(依据);   (二)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三)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的原则、要求、指南等;   (四)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提升的原则、要求、指南等;   (五)其他与检验检测有关的方案、方法等。   三、立项要求   (一)提出立项建议的单位应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标准建设情况,确保建议立项的标准具有可行性、操作性;   (二)按要求填写《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见附件),确保项目书真实、完整、准确。项目书发送至学会秘书处;   (三)标准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从下达计划到完成报批);涉及疫情防控项目应在“备注”栏中标注“疫情防控项目”;涉及国家科技项目支撑项目应在“备注” 栏中标注“国家科技专项名称+项目编号+具体子项目名称或其他科技项目名称”;   (四)申报单位提交的标准草案应明确提出主要章节及各章节所规定主要技术内容,修订项目应重点说明拟修订的主要内容和理由;   (五)申报截止日期为2021年10月31日。   四、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311室   邮 编:100125   邮 箱:citsywbgg@163.com   联系人:吕晓燕;任玲   联系电话:010-59196550-3310;010-59196550-3120   附件: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
  • 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近日,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优化技术委员会体系、强化技术委员会职责、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秘书处承担单位支撑保障、规范技术委员会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5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强调各相关单位要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多方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技术委员会健康发展,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pdf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管局(厅、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直属单位,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委员会在开展标准研制、推动标准实施等工作中积极作用。根据《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优化技术委员会体系(一)统筹规划布局。优化技术委员会专业领域布局,重点对第二产业技术委员会存量结构、新增数量进行优化调整,根据需求加快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技术委员会建设,适度提升其技术委员会总量占比。注重调控技术委员会规模,在满足标准化工作需要和技术委员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做到均衡发展。(二)实施分类建设。根据标准化工作需要分类组建。推动组建标准化总体组(AG),强化标准体系的统筹协调,满足交叉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需求。加快组建与国际标准组织已有技术机构相对应的技术委员会(TC/SC),着重支持国内国际同步建设技术组织,统筹开展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国际暂无对应技术机构的,根据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标准化需求,组建标准化工作组(SWG),运行三年后符合条件的建成为TC。针对前沿技术领域发展,探索建设标准化项目研究组(RG),适当超前布局,开展前沿技术的标准化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三)促进动态优化。根据国际对应关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相应技术委员会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技术委员会职责边界。推动相关联技术委员会建立联络机制,技术委员会之间通过互派联络员、联合开展标准起草、联合推动标准宣贯实施等工作,加强横向沟通合作。二、强化技术委员会职责(四)加强标准体系协同推进。准确把握各层级标准特点和定位,强化标准体系兼容性、协同性,根据国家重大战略、政策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完善标准体系,依体系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构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构建结构合理、先进适用、国际兼容的国家标准体系。协同推进本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展,对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予以指导和协助,推动符合国家标准范围、实施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采信为国家标准。(五)着力提升标准质量水平。落实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复审等标准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质量管理和进度要求,进一步突出立项工作的实施效果导向。加快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产出标准研究成果,提升标准科学性。推荐性国家标准制定周期控制在18个月以内,适度缩短修订项目及采用国际标准项目的研制周期,提升标准时效性。标准研制过程广泛征集各利益相关方意见,兼顾标准实施各方需求,提升标准公开性、透明度和适用性。把好标准技术审查关,严格审查程序,审慎提出标准实施过渡安排,提升标准严谨性和规范性。(六)强化标准的宣贯培训力度。持续开展主流媒体、传统媒介标准宣传,综合运用小视频、网络平台、一图读懂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及时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宣贯培训。充分运用“标准云课”平台,深入开展重要标准解读。广泛开展标准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系列活动。对各地方、各行业开展标准宣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七)推动标准贯彻实施。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注重收集分析处理相关国家标准实施信息,及时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反馈。积极主动对接行业部门、产业集聚区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大标准应用推广和实施指导。对标准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准确答复,并支撑做好标准解释工作。收集分析相关法规政策引用实施标准信息,及时总结反馈重大标准实施成效。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标准实施情况,按要求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动态完善标准内容。(八)加强国际标准化能力。提升技术委员会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对应比例,支持技术委员会与国内对口单位建立联络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标准比对,及时分析本领域国际标准适用性,在符合相关版权政策前提下,加速采用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高国际国内标准一致性程度,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跟踪国际标准发展方向,依托我国技术和标准基础,积极申报国际标准提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不断提高我国标准国际化比例。在国际商贸往来、产能合作等领域,鼓励同步开展国家标准和外文版制修订。在标准化双边国际合作机制框架下,支持技术委员会与国外标准化机构对应领域互派联络员,加强联络沟通,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三、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九)优化委员组成结构。畅通委员参与工作渠道,提升技术委员会委员的广泛性代表性,广泛吸收创新能力强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代表参与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工作格局。鼓励吸收更多科技领军人才、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参与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技术委员会科研能力。支持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主席、召集人,不断提高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在委员中的比例。鼓励地方、行业推荐本地区、本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或专业人才加入技术委员会,注重吸收东北、中西部地区技术专家及组织通过担任委员、联合承担秘书处等多种方式参与技术委员会活动,促进标准化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十)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发现和培养一批技术精、规则通、外语好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完善委员和专家参加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要运用“委员课堂”平台开展标准化政策法规、基本原理、工作流程等基本能力培训,提升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专家标准化工作能力。鼓励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高校标准化课程体系建设、技术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做好高水平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四、强化秘书处承担单位支撑保障(十一)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建立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选拔机制,通过主动申报、公开征集、竞争遴选等多方式选拔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优先选择技术实力、国际能力、行业影响力较强且标准化基础坚实的单位。发挥秘书处承担单位技术优势和行业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支持标准化工作,激发各方参与技术委员会建设积极性。(十二)落实必要保障。秘书处承担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秘书处应配备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确保秘书处工作队伍稳定、工作条件完备、工作经费充足。秘书处承担单位应当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措施,提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履职能力,激发秘书处工作人员积极性,增强工作活力。五、规范技术委员会管理(十三)规范日常运行。各技术委员会要建立完善技术委员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委员管理、标准化工作经费管理、标准档案管理、印章使用管理等内部制度机制,加强年报和统计工作,保障技术委员会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十四)加强考核评估。持续推进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秘书处承担单位保障等要素,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方案。强化技术委员会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等次为一级的给予通报表扬,并在标准立项、评奖提名、宣传激励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对考核不合格的技术委员会,限期督促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销或调整。(十五)严肃工作纪律。技术委员会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纪律约束,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技术委员会筹建单位、业务指导单位、秘书处承担单位协助做好技术委员会监督管理工作。技术委员会应当规范使用印章,不得将业务专用章用于标准化工作以外业务。不得开展国家标准有偿署名、竞价排名。不得以技术委员会名义举办展会、论坛、评比达标、等级评定等活动。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必将严肃处理。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技术委员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多方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技术委员会健康发展,努力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年4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