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小小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小小科学家专题为您整合小小科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小小科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小小科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小小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小小科学家话题讨论。

小小科学家相关的资讯

  • 赛默飞与中国青基会签约 联合开展“小小科学家”项目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4月12日,赛默飞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今日正式举行签约仪式,联合开展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赛默飞秉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始终关注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此次公益项目旨在引导小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依托中国青基会的雄厚实力以及赛默飞在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我们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推广‘扶贫’转为‘扶智’的前瞻理念,助推培养中国的科学创新。”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表示,“赛默飞将动员1000余名公司志愿者在河北、苏州、成都等地区的乡村小学陆续开展活动,并通过中国青基会捐赠3000个科学实验课所需的‘科学盒子’,预计仅2016年一年将惠及15000名乡村小学生。”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  赛默飞在2016年将推出一系列“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社会公益项目,关注科学教育、癌症治疗、健康生活等重要领域。这些项目包括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 、“科技创新美好生命”赛默飞-创行大学生社会商业项目、“运动小健将”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以及以抗癌健康为主题的慈善义跑项目等。中国青基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表示:“在赛默飞的支持下,我们共同为这些农村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们期待在不断加强的科学启蒙教育下,能让这些孩子们对于科学产生兴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与中国青基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为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进行签约合影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和中国青基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为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组装科学盒子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赛默飞志愿者合影
  • “ 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激发中国科学未来
    2016年1月4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于2015年12月中旬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开展 “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活动。赛默飞近二十名志愿者深入当地两所小学,为一百多位小学生带去丰富生动的科学实验课。同时,赛默飞还通过中国青基会向江苏六所小学捐赠600个科学实验课所需的科学盒子,并探访捐助了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近二十名赛默飞志愿者积极响应“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表示:“作为全球科学服务的领先企业,赛默飞始终践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除了利用尖端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中国企业及机构的创新进程,还开展了许多以‘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社会公益项目。此次与中国青基会联合开展的‘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旨在助推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启蒙教育,推广‘扶贫’转为‘扶智’的前瞻理念。”“赛默飞小小科学家”项目通过科学盒子中的十个科学小实验,引导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自主动手探究和学习中感受科学的神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表示:“在赛默飞公司和志愿者的支持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科学实验浓厚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的乐趣。我们期待在不断加强的科学启蒙教育下,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创新力量产生。”赛默飞志愿者带领当地小学生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凭借科学领先的行业地位以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关注,赛默飞近年陆续推出一系列以“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公益项目,通过各种物资捐助以及员工志愿者的爱心力量,在癌症治疗、科学教育、健康生活等领域持续投入,协助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时事新闻】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荣获“年度责任创新最佳案例”
    2016年8月1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凭借“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在2016“绿色发展 共享未来”企业社会责任(CSR)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责任创新最佳案例”。该评选活动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指导下,由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上海日报和东方网共同主办。此次评选共有83家企业100个案例参与,最终评选出49个最佳案例,分别涵盖“绿色环保”、“共享价值”和“责任创新”三个层面。此评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共吸引了超过40万人次的参与。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荣获“年度责任创新最佳案例”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Gianluca Pettiti)表示:“创新是‘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赛默飞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期望通过关注中国农村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播下创新的种子,扶持中国农村科学教育工作的发展,积极为中国创新的平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江志成补充道,此次获奖是对赛默飞始终秉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理念的肯定,我们也希望通过此项目的抛砖引玉,在未来能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铸造中国创新基石。目前,中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呈现“三缺”(缺老师、缺课程、缺教材),中国部分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依旧在条件与资源上存在较大的限制以及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与资金支持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于是,赛默飞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合作,在2016年全面推出“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提出 “科学盒子”教育模式,旨在推动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推广“扶贫”转为“扶智”的前瞻理念,培养中国的科学创新。“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计划在2016年动员1,000余名公司志愿者参与其中,在河北、苏州以及成都等地区的乡村小学陆续开展活动。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向中国青基会捐赠3,000个“科学盒子”,预计在2016年将惠及15,000名乡村小学生。2016年以来,赛默飞推出一系列“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社会公益项目,关注科学教育、癌症治疗、健康生活等重要领域,“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正是重点项目之一。未来,赛默飞将持续通过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为中国带来更多“绿色发展 共享未来”的新机遇。# #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 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 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 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 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 站:www.thermofisher.com
  • 【时事新闻】“ 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激发中国科学未来
    2016年1月4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于2015年12月中旬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开展 “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活动。赛默飞近二十名志愿者深入当地两所小学,为一百多位小学生带去丰富生动的科学实验课。同时,赛默飞还通过中国青基会向江苏六所小学捐赠600个科学实验课所需的科学盒子,并探访捐助了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近二十名赛默飞志愿者积极响应“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表示:“作为全球科学服务的领先企业,赛默飞始终践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除了利用尖端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中国企业及机构的创新进程,还开展了许多以‘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社会公益项目。此次与中国青基会联合开展的‘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旨在助推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启蒙教育,推广‘扶贫’转为‘扶智’的前瞻理念。”“赛默飞小小科学家”项目通过科学盒子中的十个科学小实验,引导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自主动手探究和学习中感受科学的神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表示:“在赛默飞公司和志愿者的支持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对科学实验浓厚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的乐趣。我们期待在不断加强的科学启蒙教育下,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创新力量产生。”赛默飞志愿者带领当地小学生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凭借科学领先的行业地位以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持续关注,赛默飞近年陆续推出一系列以“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公益项目,通过各种物资捐助以及员工志愿者的爱心力量,在癌症治疗、科学教育、健康生活等领域持续投入,协助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时事新闻】赛默飞“小小科学家”公益项目2016年正式启动
    启迪童智,激发中国科学未来 2016年4月12日,北京——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今日正式举行签约仪式,联合开展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赛默飞将动员1,000余名公司志愿者在河北、苏州、成都等地区的乡村小学陆续开展活动,并通过中国青基会捐赠3,000个科学实验课所需的“科学盒子”,预计仅2016年一年将惠及15,000名乡村小学生。 赛默飞秉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始终关注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此次公益项目旨在引导小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表示:“依托中国青基会的雄厚实力以及赛默飞在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我们双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推广‘扶贫’转为‘扶智’的前瞻理念,助推培养中国的科学创新。”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晓禹表示:“在赛默飞的支持下,我们共同为这些农村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们期待在不断加强的科学启蒙教育下,能让这些孩子们对于科学产生兴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 秉持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的理念,赛默飞在2016年推出一系列“改变未来、希望无限”为主题的社会公益项目,关注科学教育、癌症治疗、健康生活等重要领域。这些项目包括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公益项目 、 “科技创新美好生命”赛默飞-创行大学生社会商业项目、“运动小健将”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以及以抗癌健康为主题的慈善义跑项目等。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与中国青基会部长顾蒸蒸为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进行签约合影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和中国青基会部长顾蒸蒸为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组装科学盒子 赛默飞志愿者积极响应2016赛默飞“小小科学家”科学启蒙项目---------------------------------------------------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 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 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 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 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 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 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 站:www.thermofisher.com 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赛默飞“小小科学家”项目荣膺 2018第一财经·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优秀 实践奖
    2018年12月26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受邀出席在上海隆重举行的“2018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颁奖盛典。历经半年的专业评选,赛默飞凭借以“小小科学家”为代表的系列优秀公益实践荣膺2018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优秀实践奖”。2015年启动至今,赛默飞已经通过“小小科学家”累计捐赠超过10,000个“科学盒子”,让超过50,000名的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2018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优秀实践奖”“小小科学家” 是赛默飞联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的一项科学启蒙公益项目,也是赛默飞“改变未来,希望无限”这一公益主题下的重要项目之一。项目创新性地转‘扶贫’为‘扶智’,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盒子”中实验的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未来创新力量。此外,赛默飞还举行了多项社会公益项目,包括与创行中国合作的“创新科技美好生命”大学生社会商业项目,以及每年的赛默飞慈善健康跑等。改变未来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和贡献。除了推出“小小科学家”等面向社会的公益活动,赛默飞更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遗余力地保障员工健康发展,推出了iBelong员工关爱项目,致力于推动“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文化理念,围绕运动健身、健康膳食、戒烟控烟、体重管理、心灵关爱等不同维度展开。通过健康促进、节日庆祝、员工俱乐部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促进员工健康,增强跨部门合作,提升企业生产力。“赛默飞坚信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表示:“‘改变未来,希望无限’这一系列公益项目是赛默飞‘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承诺的进一步体现,我们希望通过在抗癌措施、科学教育和健康生活方面的投入,帮助相关社区解决迫切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构建一个更健康、更清洁和更安全的中国。”赛默飞企业市场与传播高级总监杨冬岚女士应邀出席颁奖典礼并领取奖杯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2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45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7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4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媒体垂询:赛默飞世尔科技高赫公共关系经理电子邮件:Sura.gao@thermofisher.com电话:(86-21) 6865 4588-2695公关公司爱德曼国际公关艾云飞电子邮件:Levin.ai@edelman.com电话:(86-21) 6193 7536
  • 纳米孔测序仪:小小“身躯”却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视频专访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白净卫
    纳米孔测序技术(又称第四代测序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一代测序技术,相较于前几代测序技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现长读长测序和实时测序。2014年,英国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最早将这一技术进行商业化,自此之后参与其中的玩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齐碳科技无疑是国产纳米孔测序仪的代表企业。齐碳科技成立于2016年,七年间,齐碳科技累计完成十几亿元融资,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商业化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并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产权布局。整个发展过程,可谓一步一个脚印。齐碳科技凭借什么成为国产纳米孔测序仪企业NO.1?纳米孔测序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相较于当前主流的二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技术优劣势是什么?未来,纳米孔测序仪与二代测序仪的应用格局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采访了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白净卫。采访完整视频如下:年研发投入数亿元 聚焦研发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源自成立以来,几乎每一年,齐碳科技都取得里程碑式的发展。从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看,2017年,齐碳科技实现了纳米孔测序仪原理样机;2018年实现了工程样机;2020年,推出国内第一台自研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2021年底,实现量产、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纳米孔测序仪;2022年,在掌上纳米孔测序仪基础上,再推商业化桌面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开始矩阵化发展。白净卫表示:“现在推出的产品是基于我们的第一代技术,现阶段还在进行新技术的研发。齐碳科技走到今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持之以恒地投入研发。”每年研发投入数亿元,320余名员工中70%以上是研发人员,这是齐碳科技当前的研发投入数据。尽管齐碳科技是一家硬科技创业型企业,但这样的研发投入不可谓不庞大。白净卫随后讲起了齐碳科技的发展路径。不同于很多仪器企业,齐碳科技最开始就是利用商业投资,先后研制出研发样机和工程样机,之后再以这些为基础向市场进行融资;获得更多投资后,齐碳科技继续大力投入研发,进一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如同滚雪球一般,齐碳科技快速发展壮大。白净卫坦言,“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在国家引导下,资本投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齐碳面临的商业投资大环境是向好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始终聚焦于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本身的性能提升。当技术研发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才能够形成可商业化的产品。6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没有动摇,也从没急于求成,做出能够满足终端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如今,齐碳科技已经完成国产纳米孔测序仪研发及商业化从“0”到“1”的关键一跃。接下来它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呢?白净卫再次强调:“满足客户需求是我们最重视的事情。现阶段的成果表明我们整个产品线的逻辑已经通顺,接下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不同通量以及更高准确率的产品来满足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所有环节都是纳米孔测序仪的核心!”齐碳科技至今已经发布了2款商业化基因测序仪,即QNome-3841便携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和QNome-3841hex桌面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小小的仪器里所蕴藏的科技含量却不容小觑。QNome-3841hex 桌面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回顾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从研发到最终出现商业化的过程十分艰难。1989年,纳米孔链测序技术首次被提出;1995年,技术原理性专利被申请;直到2010年后,技术的可行性终于得以验证并在学术界展示。从提出概念到评价技术可行性,整个过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纳米孔测序技术被认为只是“想象中的技术”。为什么证明纳米孔测序技术可行性的过程如此困难?据白净卫介绍,纳米孔测序属于单分子检测技术,第一个难点在于稳定测序,稳定是实现产品化非常重要的点;第二个难点是单分子电学的信号对检测灵敏度要求非常高,这会影响到测序的准确率;第三个难点在于单次测序通量如何提升。那么,纳米孔测序仪的核心技术究竟是什么?白净卫回答道:“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哪一个技术是纳米孔测序仪的核心技术,整个体系的完美配合是它的核心。基因测序仪的研制需要多学科交叉,就齐碳科技的纳米孔测序仪而言,核心技术包括纳米孔、控速蛋白、承载纳米孔的生物芯片等。在研发过程中,每一个单元都非常重要,研发难度也都非常高。”以其中的芯片为例,齐碳科技纳米孔测序仪所使用的生物芯片基于微机电芯片技术(MEMS),其后端的信号非常弱,电路设计要求很高,此外,后端的信息解读也使用了大规模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算法。“MEMS的要求与一般研究院所或半导体产线的要求均不一样,我们投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经过了大量试错才研发出来。如果只是为了发文章,纳米孔测序技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测试和展示,但是要推出真正商业化的仪器,所有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白净卫进一步解释道。纳米孔测序VS二代测序:针尖对麦芒? 有别于前几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无需PCR扩增或者荧光标记,对样本片段长度没有限制。同时,纳米孔测序属于连续测序,即当核酸穿过纳米孔时,信号可以实时输出、实时分析。因此,相较于二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具有小型化、长读长、速度快等优势。但也不可否认,在产品发展的前期,其准确率、通量和稳定性还是存在不足。其中,准确率偏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场景。随着工程和工艺的不断优化以及科学家不断发展新的技术,近几年,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准确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白净卫介绍到:“过去三年左右,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准确率已经做到95-97%,现阶段,在国际上已经展示出来的数据可达到99%以上,甚至有报道单次测序的准确率达到了99.5%。”99.5%的准确率或许尚未在客户端稳定实现,但白净卫表示,根据过往经验,当一项技术有了初步展示之后,后续就可以通过不断地工程优化来提高它的稳定性,最终实现稳定输出。因此,他对纳米孔测序技术将来的准确率十分有信心,并推测这个准确率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在客户端稳定实现。当纳米孔测序的准确率真正达到理想值时,与二代测序的应用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白净卫认为:“这个时候,纳米孔测序与二代测序的关系将不再是互补模式,结合自身长读长的优势,纳米孔测序在一些应用场景下极有可能取代二代测序,因为它能同时检出SNP短片段和长片段变异,这将给科学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让他们更全面地掌握正在研究的内容,帮助他们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当然,我认为两者并不完全是针尖对麦芒。任何新平台的出现,从某个角度来讲,更多的是去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想象力,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台阶上去展望未来。使我们去开发一些新的应用,做以前没有做到的事情。”白净卫补充道。“比如,现阶段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一些应用已非常成熟,纳米孔测序即便在准确率提升之后进入这个市场,想要完全去替代原来的应用成本太高,因此并不现实,但可以在已有应用的基础上获得新的信息、开发新的应用。”基因测序仪应通过技术突破摆脱“贵族形象” 走向平民化近些年,国内涌现出多家测序仪创新型企业,基因测序仪市场快速发生变化,已经不再是过去一家独大、外资品牌垄断的格局。对于此,白净卫认为,过去基因测序仪是IVD行业中“high hanging fruit”,研制难度非常大、整个供应链不成熟,才会有illumina、赛默飞的产品在全球垄断的局面。随着整个市场、技术和供应链的发展,特别是国内的核心部件,如精密位移台、光学部件和芯片技术等的发展,使得本土企业有能力去做二代测序仪或者纳米孔测序仪,这是行业“水涨船高”的结果。当行业水平整体提升后,测序仪也将会渐渐“走下神坛”。从客户需求出发,白净卫表示很乐于看到更多国产基因测序仪厂商发展起来,通过激烈的竞争各自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最终让整个基因测序行业获益。一直以来,人们对基因测序仪印象是高端仪器,技术水平高,很贵,很难用。白净卫认为,企业要考虑用户真正的需求,让测序仪更容易使用、让用户能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与国外企业竞争,本土企业需要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而不是依赖劳动力或其他优势。他说,“伴随技术的不断突破,当有一天测序仪摆脱‘贵族’形象,变得平民化,甚至每个人都能用得起,才能够开拓更大的市场,真正作为一款基础的工具去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后记:在今年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齐碳科技从众多创新型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成长潜力企业”,这是对齐碳科技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充分认可。纳米孔测序仪应用推广之路漫漫,但齐碳科技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受访人简介:白净卫,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生物传感器、高通量长读长测序技术开发与应用、Point-of-Care核酸检测技术、多肽测序等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学博士、IBM 沃森实验室博士后,拥有超过10年的微纳器件研发经验。已获得十多项美国、中国授权专利;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no Letters、 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3项科技部重点资助项目,领导基于纳米孔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获得2018年“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22科学家创业先锋榜”、“2022NGS创新开发者杰出贡献奖”、2023年未来医疗100强|蔚澜奖创新青年科学家等。相关会议预告: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参会,30+位嘉宾将带来单细胞测序内容!第六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进入报名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eneseq2023/
  • 科学家“攻关”,首先忙的是“公关”
    朱清时委员:这是中国科研最致命的事,也是钱学森说的中国没有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丁伟岳委员:没有人愿意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一天到晚去钻营,你还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一名科学家如果想申请“攻关”某项国家级课题,   首先要做的很可能是拎着礼物,踏上进京的道路,先去“公关”。   过去,人们常将地方官员到中央部委争取项目和资金称为“跑部钱进”。如今,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学术界。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伟平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科技界潜规则。“只要搞好关系就行了,我们许多的官员就吃这一套。”张伟平说。   看不惯送礼、公关之风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戚发轫院士,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社会调查,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真正用在科研攻关上的时间是多少?”   不会走后门,就屡遭闷棍   自2007年回国执教以后,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饶毅教授一共申请了3个科研项目,其中两个半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评审组的间接反馈是:谁让饶毅不联系我们、不尊重我们?   这种“尊重”,与饶毅理解的“尊重”有本质区别。在他看来,不联系才是尊重。如果评审者和被评审者事先联系、事后一道吃饭,明显不符合国际惯例。   这位“海归”科学家只能在个人博客上总结:回国后的经历表明,不走后门正常申请经费,会屡遭闷棍。而搞拉帮结派有后台的,尽管科学记录并不很好,却也不难得到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丁伟岳院士是一位著名数学家,时常受邀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有时,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入选评审组的时候,就已有申请者托人带话给他,希望得到照顾。   “他们‘跑部钱进’嘛,整天在部里头跑,探听到了评审组的名单。”丁伟岳说,“你只要不公布这个名单,这些事情可以杜绝。为什么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连这点秘密都保不住呢?”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国政协委员亦有类似的经历:“我也不知道被评审者怎么就能在评审前,找到评委的联系方式,并飞到我这里特地来拉感情,送东西。”   最让这位委员不能接受的是,这些不速之客常常送来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塞满了钱。   这位评委后来被训练得很“警觉”。只要人家递上纸袋,他也不顾礼貌与否,立刻打开纸袋查看,如果发现有钱,当场返还。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邢新会说,有人这么做了,其他人就会感受到压力 当大家都这么做时,谁要是独善其身,申请项目的危险就会加大。   每到过年过节,是公关活动的旺季。邢新会说,很多人打着拜年的名义去“走访”一些国家重要科研计划比如“973计划”的评审专家,一些单位的领导不惜亲自挂帅。   “一个学校能够申请到重大项目的话,对学校的地位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政绩他会帮你去跑,拉关系,施加影响。”丁伟岳院士解释。   科学家成了“老板” 官员成了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委员很怀念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名气,没有钱,有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今天,让他感觉不舒服的是,最近这二三十年,这个价值观颠倒了。现在搞科研的人,钱已经变成目的。研究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已无关紧要。   “科研经费不再是为科研服务的东西,而是变成目标本身。”朱清时委员说。他说,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国加强了对学术界的量化考核,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费指标。钱越多表示成果越大,衡量成就大小“不是看你做出什么,而是看你拿了多少钱”。   很多单位也把科研经费多少当作评价标准。朱清时委员说,哪个单位接受评估,总是要强调自己有多么雄厚的科研经费。在个人职称评审中,科研经费多少也成为一个衡量标准。   为了获得经费,人们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在评审过程和人际关系上运作。   朱清时委员惋惜地说,他认识的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回国后都变成了“老板”。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会、申请经费、应付评审,反而没有时间做最应该做的科研。   “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斗志,搅到与钱有关的各种事情中。可悲就在这里,他们忘了自己是做什么的。”朱清时委员说,“搞科研就应该牢牢记住,把研究做得最好,把内涵做到最佳,需要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钱太多了有时会起负面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官员门路多,“公关”能力强,因此很容易取得重要项目,甚至成为“牵头”的“首席科学家”。   丁伟岳告诉记者,有一年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就引起了争议,“很多人都对结果不能理解”,觉得难以服众。在这一年,“杰青基金”的获得者中不少是大学校长。   戚发轫院士注意到,如今很多科技奖励的获奖人都是官员。“我们当年,年轻人得奖,领导普遍都不参加,现在,领导都排在前面了。”   向“钱”看,你还想世界一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的一个做法,让很多同行称道。在他领导的研究所,不鼓励经费过多。有人要申请经费,先向他报告,由他来判断,只有确实需要,才会提出申请。   “他代表国内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的意识。做研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深度和能力。”朱清时委员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王志新委员告诉记者,国际学术界是有规范的,当一个题目申请到足够的科研经费后,再以此去申请第二笔经费,往往会被拒绝。而申请和评审过程中,无论是评委还是申请人,都有严格的规避原则。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邢新会委员专门反映了人情项目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评审中,动辄找人,更有甚者科研单位领导牵头集体找人、重关系轻水平、‘政治挂帅’的不健康风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严重影响着科研项目评审的公平性,抑制了科研创新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这是中国科研最致命的一件事情。也是钱学森先生说的中国没有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朱清时委员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丁伟岳院士痛心地说:“我们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好,钱越来越多,各种基金项目越来越多,大家向‘钱’看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问题。这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绝对不利,以后没有人愿意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一天到晚想去钻营,你还想世界一流?不入流了!”
  • 女科学家:我们很强 但非女强人
    上周末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一群女科学家特别打眼。她们互称姐妹,自信满满。相比男科学家,她们更低调神秘。在科学领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南都记者采访了她们中的三位,带你认识女科学家们真实的一面。   陈左宁:女科学家不是另类   1957年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兼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5月23日,早上6点半,陈左宁从北京出发,11点半飞机落地后她直接赶往酒店参加论坛。简单午餐后,她上台开讲《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计算》。   台上的她声音利落有力,语速很快,感叹词很少,20分钟内讲完了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下午5点,论坛还未结束,饭也没吃,她又赶往机场飞杭州。工作在等着她。   手拉行李箱,风风火火赶着早出晚归的飞机,是58岁的陈左宁的生活常态。   在广州的这天,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有一场女科学家的聚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有场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为了能参加论坛,陈左宁还推掉了一项重要的评审。她非常看重这次论坛,因为想和600多名女科学家、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和女大学生聚聚。   女性思维缜密适合做码农   &ldquo 技术的发展就像流淌的河流。即使暂时形成湖泊,最终还是会突破湖泊的围堰奔流而下直到大海&hellip &hellip &rdquo   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左宁,台下非常低调。她很少接触媒体,几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网上能搜到的关于她的新闻,多是她参加科学论坛。   在女科学家高层论坛现场,南都记者在会议间隙向陈左宁发出采访邀约,出乎意料,她答应了。因为访谈的主题是关注女科学家。或许是因为这暗合了她现在最上心的一件事&mdash &mdash &mdash 为更多女性参与IT工作鼓与呼。   &ldquo 我长期在做IT,而且是做技术。我发现在学生阶段还能见到不少女性的身影,在IT职业道路上就越来越少了。&rdquo 这是她受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中国计算机学会(C C F)是中国IT界最权威的学会,陈左宁担任了学会的副理事长。去年3月,学会下辖的委员会增添新成员&mdash &mdash &mdash 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人称&ldquo 女工委&rdquo 。陈左宁担任女工委主任。   女工委成立后一个月,就牵头组织了&ldquo 优美的计算机,优美的女性&rdquo 的主题沙龙,鼓励女性计算机工作者自强。因为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ldquo 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鼓励女中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rdquo   这场沙龙,选择到清华大学开不无原因。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朋友告诉陈左宁,近年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女孩越来越少。还有朋友分析,女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智力方面看没问题,但报考时更多人愿意学金融、生物、医学而不是计算机。   &ldquo 希望IT队伍能吸收更多女性。&rdquo 陈左宁强调,国外也有人推动女生从事IT工作,美国2011年开始就有个编程女孩(girlsw hocode)计划,吸引女生做&ldquo 码农&rdquo 。然而现在谈到程序员,社会的刻板印象仍是程序员是&ldquo 男性职业&rdquo ,在网络上也被称为&ldquo 程序猿&rdquo 。   陈左宁的看法是,&ldquo 女程序员的优势非常大。我就是资深程序员。女性的特点就是思考特别缜密,是非常适合做码农的。如果我设计一个程序,我考虑问题的系统性、缜密性比他们强。还有非常投入。&rdquo   谈起自己,陈左宁的第一个词就是勤奋,&ldquo 可能有些人&lsquo 玩一玩&rsquo 就能&lsquo 玩&rsquo 成科学家,我不是这样的人&rdquo 。   不加班&mdash &mdash &mdash 只是想的都是计算机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百度上,检索陈左宁的履历,就会知道她有多牛。   2001年,时年44岁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她还是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陈左宁多年同事的印象中,她雷厉风行,非常干练。在陈左宁自己眼里,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强人,&ldquo 只能说是在职业道路上比较执着,你不能说执着就是女强人。&rdquo   &ldquo 我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8-10个小时。&rdquo 陈左宁说   &ldquo 不加班吗?&rdquo 记者追问。与陈左宁一起工作多年的秘书补了一句&mdash &mdash &mdash &ldquo 加很多班&rdquo 。   陈左宁赶紧补充:&ldquo 这不叫加班,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投入以后,实际上无所谓上班或下班。脑子里整天都是计算机。&rdquo   说起科研的吸引力,陈左宁显得特别高兴,&ldquo 你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或者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最大的乐趣。&rdquo   从履历可见,1979年以来,陈左宁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ldquo 解决问题&rdquo 一直是陈左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她说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大庆时,&ldquo 我们做的计算机非常准确地预告了天安门广场的天气情况,非常准确。&rdquo   陈左宁热爱的IT领域是男性扎堆的地方。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中也同样是男性占多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工程院486名院士中,男院士463人,占95%,女性有23名,仅占5%。女院士中,未满60岁的只有3人,今年58岁的陈左宁是最年轻的女院士之一。   而在现任的中国工程院院领导中,陈左宁也是唯一的女性,还是党组成员。   工作和生活在男人之中,陈左宁说没有孤独感,&ldquo 真正工作起来,已经没有性别的感觉了,完全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rdquo   在职场上,陈左宁也没有被歧视的感觉。&ldquo 我觉得受歧视是自己的感受,老是把自己当成弱者。如果你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你在职场上就不行了。&rdquo   陈左宁不单不喜欢&ldquo 女强人&rdquo 这个称呼,也不喜欢&ldquo 女汉子&rdquo 这个帽子。她更习惯被人称为&ldquo 老师&rdquo 。   当科学家并非儿时梦想   一谈起科学,陈左宁就很来劲。她认为科学最美的地方,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探求。&ldquo 宇宙这么大,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最美的地方。&rdquo   陈左宁说小时候从未对科学感兴趣,也从未想当科学家。只是从小想知道自然界的一些问题,&ldquo 对未知有渴求。一直感兴趣,就这么走下去了。&rdquo   女科学家也是人。陈左宁也有丈夫和孩子。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陈左宁认为得找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伴侣。   常常有人追问女科学家与其他女性有何不同,陈左宁强调,女科学家不是另类,只是对科学感兴趣、走上了科研道路而已。   精力过人的陈左宁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几乎每天都坚持快步走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工作之余看看书,听听音乐。她说自己很普通,从内心到外表。&ldquo 我不会觉得我很美。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颗粒。我只不过比别人更加勤奋点,更加执着点。&rdquo   王红阳:不做科学家不知能做什么   195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   一头栗色卷发,一身深蓝套装,一副细框眼镜,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在女科学家中显得有些耀眼。在广州开中国科协大会时,王红阳还是忙,马不停蹄从这个会场赶往另一个会场。   居里夫人的粉丝   在王红阳看来,科学最美的地方在于去发现&ldquo 真&rdquo 。   她是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ldquo 为什么人类会得肿瘤,就非常值得探索,我们探索了几十年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rdquo 王红阳说,特别是当周围的亲人朋友中有人得了肿瘤,就更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原因。   &ldquo 就是这样一种驱动力,让你愿意比别人更辛苦,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客观上的结果,就是你的科学发现会造福于病人。&rdquo   跟不少科学家一样,王红阳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青年时代读了居里夫人自传,深受影响。作为50后的王红阳,也说小时候读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受鼓舞。   &ldquo 我不知道不做科学家我能做什么,我现在既是做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大夫,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工作,我对我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rdquo   女性回到锅台边是荒唐的   和男科学家相比,王红阳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做事认真,静得下心,没有太大野心,能够实现比较长期的目标。&ldquo 有人提出让女性重新回到锅台边,我觉得是荒唐的。&rdquo 王红阳认为时至今日,歧视女性的事情仍然存在。   与陈左宁一样,王红阳也同样感受到了,越往上走女性科研工作者越少,做基层工作的女科技工作者在数量上超过男性,但能够走到更高层级的女性越来越少。&ldquo 这个绝对不是女性能力的问题。当然不完全是歧视的原因。有些女性中途就退出了。&rdquo   王红阳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改善女性工作环境而努力。她和同事们在一个青年项目申请上,对女性的年龄要求比男性延长了两年。这两年恰好可以弥补女性生育哺乳所花的时间。   王红阳给予年轻的女科研工作者的赠言是:&ldquo 应该记住,你和男性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潜力,绝不要放弃。&rdquo   包饺子做春卷是拿手好戏   闲暇时,王红阳喜欢看书,她喜欢励志书,也喜欢小小说。给她带来快乐的最大爱好非摄影莫属。她出差时经常带着台单反,拍路上的风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乐此不疲。   她说自己不单是医生,也是老师,而且非常喜欢当老师。做了教授的她,觉得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王红阳也不闷,她喜欢&ldquo 和学生一块儿去欢乐一下。我们有实验室的小型活动,大家一块儿做点吃的,或者一起去拍拍照&rdquo 。曾经留学国外10年的王红阳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她笑说:&ldquo 包饺子、做春卷,我都还可以&rdquo 。   女科学家与闺蜜私聊都聊些什么?王红阳和陈左宁就是好朋友。王红阳笑道,女科学家在一起不是故意要谈工作,只是经常会谈到学术交叉问题。&ldquo 朋友间的聊天,既有生活问题,也会有科技问题。&rdquo   她说,和陈左宁在一起,她们就会问她云计算大数据的问题,&ldquo 属于比较轻松的学术交流,但又不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但是又有很多科技的含量。&rdquo   陈瑞爱:能拿95分不允许自己拿90分   1970年出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导,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科研首席。   站在记者面前的陈瑞爱安静优雅,44岁的她一袭黑色连衣裙,彩色丝巾上的丝巾结打得一丝不苟,分外精致。不施粉黛的她,一头齐额短发有些可爱。很难想象,她是位总和鸡鸭猪打交道的兽医专家,还是女科学家高峰论坛中不多的&ldquo 学者型商人&rdquo ,穿梭于科研、教授、总裁三个角色之间而游刃有余。   小农场的第一个技术员   1992年,从兽医学专业毕业后,陈瑞爱放弃留校任教和在广州工作的机会,回到粤西山区,在离肇庆新兴县城十多公里远的小农场当起技术员。她是那里的第一个技术人员。   上世纪90年代,畜牧业的科研技术粗犷,很多没有标准,&ldquo 当时养鸡的成活率只有68%。&rdquo 她的兴趣来了,要做科研帮助产业解决问题。   此后6年,她吃住都在养殖场,白天下乡调查研究,到农家给鸡诊病,开处方,晚上就将死鸡带回实验室做临床解剖和实验室诊断,&ldquo 当时住在山脚茅棚里,山后就是坟地,经常深更半夜要起床观察鸡的活动,用药后的现场反应。&rdquo   1999年,陈瑞爱在国内率先推出《家禽安全生物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的动物疫病防疫技术模式,使肉鸡成活上市率从68%提高到96%,该项目成果还获得&ldquo 九五&rdquo 国家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2002年,陈瑞爱牵头组建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ldquo 我们是第一个成功研制禽流感疫苗的民营企业&rdquo 。   2003年亚洲暴发禽流感。大华农为国家提供了防控所需疫苗的60%到70%。&ldquo 当时连续奋战3个月,开头连续七天没睡觉,天天在车间。&rdquo 当时,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温氏集团,存栏8000万只鸡,使用大华农的疫苗后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陈瑞爱和她的同事们创造了&ldquo 奇迹&rdquo 。   平心静气地把事都做了   &ldquo 如果能拿95分,我一定不允许自己拿90分就算了。&rdquo 陈瑞爱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二十多年,她每天的工作时间保持在10到13个小时。每天文件必须当日处理完,每个文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错别字。她注重条理和逻辑,喜欢提前计划,看重流程和制度化。   理性、制度、计划、逻辑,看起来都是&ldquo 男性化&rdquo 的思维惯性。记者问她,女性做科研的优势在哪里?她脱口而出,&ldquo 细心和耐心&rdquo 。   &ldquo 会着眼于科研细节,比方说,从立项开始,就很注意每个细节。&rdquo 在禽流感疫苗研究中,其中一个病毒量的研究数据始终看不到结果。陈瑞爱不用去现场,拿着原始记录、台账对照着看,便瞧出来是因为在病毒稀释过程中漏加了某项数据。   &ldquo 我做事情就是不慌不乱&rdquo ,陈瑞爱笑笑,&ldquo 心比较静,平心静气的,尽管时间紧迫,也是紧而不乱。&rdquo 她略带腼腆地笑,安静而从容。   如今,她所在的大华农已上市,市值达200多个亿。陈瑞爱还在思索,如何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   如果不当兽医专家,陈瑞爱会是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ldquo 我一开始是想学法律的,结果填报志愿出了些差池。&rdquo 她从来都信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条理。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关注的多个建议、议案都集中在法律领域,算是延续了自己的&ldquo 法律梦&rdquo 。   欣赏生活中的简单和雅致   &ldquo 你是女强人吗?&rdquo 陈瑞爱笑答,别人都说她是拼命三郎,工作狂,空中飞人,&ldquo 我觉得,我只是内心很有韧性和耐力&rdquo 。   她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生活里的她。爬山,弹琴,散步,练字,喝茶,做饭,所到之处,留下不少倩影。因为有个摄影高手丈夫,她因此也有了许多珍贵而美丽的时刻。   陈瑞爱说她欣赏简单的&ldquo 雅&rdquo 。   &ldquo 我穿衣服比较简洁,从来不化妆&rdquo ,生活中的陈瑞爱着装其实很有心思。深蓝碎花衬衣搭褐色喇叭裤,肩搭迷你红色小包 或是民族风白底蓝花绸缎长裙,这些造型&ldquo 没有刻意打扮,但要面对员工、学生,要让他们看到我的风采、活力和激情&rdquo 。   她的办公室、房间甚至卫生间,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ldquo 像实验室里的各种试剂器皿一样,要整齐干净。&rdquo 生活里,陈瑞爱热爱文学,对莎士比亚情有独钟。钱学森是她的偶像,&ldquo 科研就应该像钱老,坚忍不拔,平和低调。&rdquo 她说,对失败,不会去抱怨。对收获,从来不主动庆祝。   你眼中的她们是这样的?   忙 宅在实验室,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强 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一贯很高很苛刻,不允许自己有弱点。   闷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个人和家庭生活极少,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无趣。   其实她们是这样的!   ●低调神秘,很少接触媒体,几乎不接受专访,但也会给你惊喜,允许有特例&mdash &mdash &mdash 只要你聊的话题是她在乎的女科学家群体。   ●勤奋执着,宇宙那么大,她们正在看,未知那么多,她们尽可能提供解决方案。   ●独立自信,野心未必很大,内心必定强大,可以搞科研可以包春卷,有闺蜜有生活,可以私聊还不闷。
  • 科学家发现耐得住降解的法医学STR标记:核小体保护的STR(NPSTR)
    在法医学DNA检测和其他如大型灾难或失踪人口等身份确认时,经常遇到高度腐败的生物学检材,材料细胞的核DNA降解严重,这对DNA检测分型工作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科学家发现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策略,即利用DNA的结构特性。  从DNA到染色体不论是形态还是长度都相差很大。人类最长的第一个染色体全长仅10nm,但其DNA却长达7.2cm 一个细胞核直径仅5nm,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却要纳下全长近200cm的DNA,人们不禁要问DNA如何形成染色体,纳入小小的核中?  DNA首先形成核小体(压缩前后长度比为6),核小体进一步压缩形成纤丝(压缩包装比为40),纤丝再压缩形成染色质(1000),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压缩包装比高达8400,此时染色体的长度约为DNA伸展状态时的万分之一。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是DNA的二级结构。每个核小体DNA约200bp,由146bp的核心序列DNA和60bp左右的连接序列组成。在这 200bp中,146 bp是直接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外面,这些DNA不易被核酸酶消化,其余的60bp左右DNA是用于连接下一个核小体。  科学家对人类粒性白细胞(Leukocytes)中的核小体进行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时发现一些存在于核小体核心DNA序列上的STR标记。并设计实验比较了这些“核小体保护的STR”(Nucleosome Protected STRs,NPSTRs)与其他非non-NPSTRs应用于DNA分型的分辨力。结果表明,无论在人工制备的降解DNA样品还是法医检测的真实样品中,NPSTRs的分型能力更强。这些标记可以被纳入未来的法医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中,因为它们对降解样品具有较高的鉴别力。  推荐阅读 “Whole genome nucleos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novel types of forensic markers in degraded DNA samples” Scientific RepoRts | 6:26101 | DOI: 10.1038/srep26101
  • 248名青年科学家获奖,“科学探索奖”5年改变了什么?
    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至此,已有248位青年科学家各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可自由支配奖金。刚满5岁的“科学探索奖”,在托付近7.5亿元人民币的“造梦基金”后,也开始审视自己已经收获,并且正在收获着什么。过去5年间,这些获奖人每年都要提交一份一页纸的科研进展报告。谈及获得资助的影响时,他们最常提到的是:“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而“底气”和“定力”,则是他们最喜欢用的“关键词”。2019年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坦言:“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2020年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则说:“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是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承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这“底气”,不仅源于金钱对生活压力和现实困境的纾解,也来源于资助方式对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这“定力”,不仅源于没有后顾之忧的勇往直前,也来源于对科学梦想、对人生目标的愈发笃定和自信。早在2016年举行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三性”的论述,就曾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强烈共鸣: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就必须充分认识、尊重科研“三性”。特别是对那些足够好的科研工作者,要给予足够多的自由、理解、支持和信任。“科学探索奖”奉行的12字宗旨——“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正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拘一格、以人为本,鼓励年轻人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也激励他们在“无人区”勇往直前,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的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这也是奖项设立5年来,首次资助人数没有达到满额。这也体现出“科学探索奖”绝非“为评而评”,而是严格遵循了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近年来,科技奖励改革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直在稳步推进。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同时也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部分再次强调,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而包括“科学探索奖”在内的一批民间科学大奖的崛起,既是对我国现有科技奖励体系的有力补充,也为科研人员的“探索创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加“个性化”的支持形式。正如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说:“‘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5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硕果累累: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通过古基因组分析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迁徙历史;凭借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打造我国首套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为国产大飞机C919、川藏铁路、北京冬奥会、软体深海机器人等重大科研成果贡献力量……“这些青年科学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科研,忠于祖国。他们注重科学性和探索性,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也在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矢志不渝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说。5年来,“科学探索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而获奖的青年科学家们,也纷纷捧出了“从0到1”,从灵感到现实的成果。5年只是一个小小的节点。时间带来的价值积累并不总是遵循枯燥的线性,在“科学探索奖”打造的这个不断积淀,时而“炸裂”的坐标系中,也许哪一天,我们就会看到那朵所有人意料之外、却又期待已久的璀璨花火。
  • 年度科学家颜宁:在迷雾旷野中寻找真理之路
    p   因为颜宁带领着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成功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课题。这项伟大的成就将为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0" height=" 597" title=" c283aaf80d3b57b.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9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noimg/6b6398dd-1dc6-487d-9232-835b5548c96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颜宁(资料图) /p p strong   在迷雾旷野中寻找真理之路 /strong /p p   因为颜宁带领着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成功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课题。这项伟大的成就将为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p p strong   上帝带着你打开窗户 /strong /p p   还有不到一周就是农历新年了。晚上7点,清华校园里已经看不见什么人,结构生物学中心所在的楼层却灯光通亮,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女士和她课题组的5个学生没有一个人回家,集体在实验室待命。 /p p   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比即将到来的年节更为重要:两天之前,他们终于得到一颗优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由两位学生用零下170度的低温罐装着,搭高铁送去了上海同步辐射实验室。尝试无数次,积累很多年,能否收集到高质量数据,取得实验的最终成功,今晚便是检验收割的时刻。课题组里年纪最长的博士后邓东给大家点了外卖,特意挑了“必胜客”,“当时说必胜嘛,我记得很清楚。” /p p   颜宁没有跟学生们一起吃晚饭。她比其他人更加紧张,待在几个房间开外自己的办公室,“惴惴不安的,也不敢跑去看,我怕我一进去给他们压力太大,他们手再抖一下什么的& amp #823& amp #823我就等着,等着。” /p p   解析GLUT1的结构,探究这个对人体来说至关重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简称GLUTs)长什么样子、如何工作,这是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近7年以来最重要的工作。 /p p   葡萄糖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来源,只有进入细胞内部才能被人体利用。但是在一般状态下,由于葡萄糖亲水,而细胞膜疏水的特性,细胞对于葡萄糖来说相当于一座围城,外面的糖分子进不去,里面的糖分子出不来。葡萄糖转运蛋白就像是细胞膜上站岗的守城卫兵,在合适的时候为葡萄糖打开城门,使之通过高墙,发挥作用。 /p p   在人体14种葡萄糖转运蛋白当中,GLUT1是最早被科学家发现的。它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和大脑供能起到关键作用。GLUT1还与一系列遗传疾病有关,如果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GLUT1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将会影响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导致大脑萎缩、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癫痫等一系列疾病,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也需要通过GLUT1摄取。 /p p   自从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鉴定出来之后,获取它的三维结构成为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许多结构生物学家都在为此努力,颜宁的竞争对手遍布美国、欧洲、日本,其中很多科学家已经付出了近20年的时间。眼下,颜宁和她的团队终于来到了最后的关口。 /p p   7点半,8点,9点& amp #823& amp #823数据从上海源源不断地传回来。解析蛋白结构的基本方法包含4个步骤,获得大量无杂质的目标蛋白质,筛选条件使蛋白质结成可观察的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的技术手段获得衍射图谱,最后计算搭建结构模型。 /p p   晚上10点半,颜宁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邓东站在门外。“出来了?”“出来了。”两人对视一眼,条件反射般狠狠击掌,然后一起往实验室的方向“哒哒哒”飞跑。这一次,这个来自中国,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赢了。 /p p   2014年6月5日,世界上最权威的自然科学期刊之一《自然》正式发表了这项成果。2015年,因为在膜蛋白结构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颜宁同时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学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对《自然》杂志评价,“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p p   “其实现在想就是挺激动,”回忆起那个冬夜,在电脑上看到结构的时刻,颜宁依旧记得那种无法言说的喜悦,她感觉到那就像美国科学院院士、华裔生物学家王晓东说的,上帝带着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一下子看到了一个神迹,“这是世人以前不知道的,突然间被你首先窥到了,你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0" height=" 400" title=" 1d8d1413a2b447d.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noimg/6e2d4b66-4194-4032-95b6-743695e7691c.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颜宁(资料图) /p p strong   严密逻辑的胜利 /strong /p p   夜晚是颜宁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当周遭安静下来,感官变得敏锐,精力集中于一线,头脑和思路变得异常清晰。她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颜老师是“在中国过美国时间,在美国过中国时间”,常常晚上10点出现在实验室,双眼发亮,跟准备离开的学生打招呼。 /p p   做探索性研究的感觉,就像是在黑夜当中摸索。科学家的面前是一片迷雾旷野,不知道研究方向是否正确,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甚至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做得出来。实验室的博士生孙鹏程对记者说,他们只能不断尝试,“可能前面有100条路摆在我们面前,然后有的人运气好,可能你第一下就试出来了,但你有可能运气不好,你可能试了99条都没试出来,只剩最后一条了,就看你还有没有勇气去试。”也因如此,外界对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含量的质疑由来已久,甚至戏谑地将他们称为“工匠”,“劳动密集型”,“体力是基础,运气是关键”。 /p p   颜宁完全不能同意。跟很多人对中国科学家某种“勤勉,甚至过度勤勉”的刻板印象不同,颜宁从来不对学生来实验室的时间做硬性规定,一有时间就组织学生们“偷懒”,聚在小会议室聊八卦,玩杀人游戏。三季《爸爸去哪儿》一集不落。 /p p   科研上,颜宁最讨厌的就是“蛮干”。她说自己喜欢那种“聪明动脑子,加稍微懒惰一点”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他是多快好省地做出事情来,对吧”。GLUT1的结构是膜蛋白结构研究领域公认的硬骨头,颜宁带领她的团队半年就攻克了难关。“到现在为止我的运气不坏。我经常说运气不坏,这是故意谦虚一下,其实我是一直在动脑子分析,而不是蛮干,如果你蛮干的话,你真的就是每条路去走了。” /p p   做GLUT1的结构最大的难点在于结晶。晶体是完完全全同样的分子规则反复的空间排列,如果无数个一模一样的克隆人像阅兵方阵那样整齐排列,就可以被看作大晶体。GLUT1分子太小,无法被显微镜直接观察,必须获得它的结晶才能够探索结构 另一方面,它又高度活泼,常常是歪七扭八的,很难乖乖保持一模一样的状态,规规矩矩排成方阵供人检阅。这些不听话的小东西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才能结晶?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理论支撑可供借鉴。基于对蛋白本身的了解,颜宁开始分析:要把GLUT1“搞残”,让它动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她让学生们去阅读大量文献,试图找到一个突变方法,使GLUT1在还能工作的前提下将速度放慢几千倍,然后再运用低温和合适的去污剂,近一步降低分子运动的速率。 /p p   15年以前,刚刚从清华本科毕业,到普林斯顿大学念博士的时候,颜宁常常跟导师施一公争执。国内名校毕业、第一次出国的小女孩又自卑,又自负,信仰勤力,面前有100条路,非要一条一条都试过才甘心。“我后来就发现,我不论怎么跟他争,最后我把所有路走了一遍,发现好像还是他说的那个是对的。”很多年以后她才慢慢发现,这缘于长期经验积累和严密分析所形成的“科学直觉”,就像在路上看到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有经验的社会人一定会本能地闪躲一样。 /p p   如今,她成了那个给团队指路的人。她说自己不相信运气,只相信实力。“我确实对于获得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有点骄傲,因为这个工作完完全全是按照逻辑一步步拿到的结构,而不是靠‘筛选’。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一次严密逻辑的胜利。” /p p   “科学研究真的需要运气吗?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运气这种东西了,老有人说我们有运气什么什么的,那是大家只看到你走运的时候,没看到你不走运的时候,我觉得还是sense吧,就是你训练积累到一定程度,它是水到渠成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0" height=" 400" title=" 0dd38c0c0e55cae.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noimg/46636ab6-d023-4e50-93e6-68bbbf8bd50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颜宁(资料图) p strong   科学之美 /strong /p p   科学竞争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有可能被其他人抢先一步。曾经有近两年时间,每周四、五凌晨一点,颜宁的团队都会自动醒来——那是《自然》和《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线的时间。邓东曾说,“再困,我也会爬起来坐到电脑前,看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成果。”颜宁记得看到结构之后,自己最多“激动了一秒钟”,脑回路立刻转换,“这么顺利,别人一定做出来了,赶紧写paper。”她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论文投了出去。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之间仅余竞争。实验成功后的一段时间,颜宁常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的邮件。这些竞争者在信里写,恭喜你,我做这个课题做了10年没做出来,你居然把它做出来了。三分的自我惋惜,更多的则是乐见突破的祝贺:心里难受是肯定的,但毕竟这个结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被看到了。 /p p   颜宁享受这样的纯粹和辽阔。“同行之间,除了同行相轻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是惺惺相惜。特别是科学界,纯自然科学,更多的是惺惺相惜& amp #823& amp #823因为你在乎的就是那个词,真理,你真正喜悦的是这个领域往前进步了。” /p p   颜宁对科学最初的想象来自于童年。那时她家住北京大兴的一栋楼房,四层,窗户在床的旁边。夜里爬上床,拉开窗帘,眼前就是满天的星斗。她常常对着星星胡思乱想:宇宙之外是什么?都说宇宙是无穷的,无穷是什么?有没有时间隧道?人眼看到的信息,大脑是怎么处理的?是一种天然生发的、没有边界和指向的畅想,直到高中毕业,顺应父母的期望来到清华大学生物系,颜宁还和很多人一样看不到未来在哪里,从未想过将科研当作一生的事业。 /p p   2000年,颜宁来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在这座爱因斯坦度过晚年的美丽小镇,教课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教授,经典论文,甚至课本中看到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他们亲手做出来的,科学研究在他们的讲述当中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她常常看到一对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夜半时分,各自守在各自的实验室里,佝着身子,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画面非常安静,非常美好,“那种简单和执着让我感动,觉得我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p p   一年级结束之后,颜宁进入施一公的实验室正式开始实验研究。2004年以后,实验室又多了两位来自清华的师兄,当夜幕降临,三个人就开始用小音箱在实验室里放中文老歌,就着旋律各自做各自的实验,很少交谈,却心照不宣。一切正是她期望的样子,“那感觉可好了。” /p p   颜宁很少去想国家、未来之类的大问题,科学对她的吸引力来自各种触手可及且具体而微的快乐:创造知识带来的智力兴奋,接受挑战、偶开天眼的刺激,同行相敬的学术氛围,以及这些纯粹的、美妙的小小时刻。 /p p   她性格率直,很少用大词,把自己的工作比作“打怪通关”,令她着迷的永远是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什么叫重要?就是你做出来能进教科书。这个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没人做它?后来说它很难。那很难才好玩儿啊!”这位38岁的科学家语速飞快,喜欢扎马尾辫,穿印有“清华”字样的紫色帽衫,由内而外洋溢着小女孩式的热情。 /p p   “小女孩”也是颜宁周围的朋友对她最常做出的评价。她兴趣极广,什么小道消息、八卦新闻、电视剧、网络小说,都能滔滔不绝地聊起来。颜宁本科时期的同学、至今的闺蜜李一诺告诉《人物》记者,有一天颜宁突然看上了深圳一档叫做《极速前进》的旅行节目,非拉着李一诺一起去参赛,认认真真去微博上给节目组写了好长的评论,“结果人家也没搭理她。” /p p   李一诺说,“颜宁其实就是一小女孩,只不过是在科学领域做事。她很多想法和什么都非常小女孩,所以也非常可爱。” /p p   但是,直到最近,颜宁才意识到“性别”对于科学家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她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种隐秘的阻力,“今年之前,对于各种‘女科学家’活动,我其实是拒绝的,因为我不喜欢自己被贴上任何标签,我只相信实力,无关性别、年龄的实力& amp #823& amp #823但是,当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特别是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挺痛心。于是我开始参与到支持青年女科学家的各种活动中。” /p p   从那时开始,她在举办学术论坛时会特别邀请优秀的女性科学家。有一回学院面试博士生,在场的一位男老师问面前的硕士女孩,你现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条件反射般,颜宁立即打断了谈话。她跟女孩说,“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然后当场质问那位男同事,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在微博里转发艾玛?沃森在联合国就女性主义议题所作的演讲时,颜宁提到了这件事。“我是自己被问了这么多次之后才意识到这里面的隐形性别歧视,”她写道,“凭什么女性就一定要平衡家庭和工作?” /p p   然而她也知道,从前的不在意,是因为自己比一般女性科学家的运气更好。她至今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非常支持她的事业,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形容自己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学。 /p p   做结构生物学研究十几年,颜宁觉得自己也渐渐变成了研究的一部分。她最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看过那么多生物的奇妙结构,她发现人类工程所创造出的机器,大自然其实都早有设计,“并且比你这个要精妙得多& amp #823& amp #823没有一台人造的涡轮机能比得上你身体里这些机器利用能量的效率。”她感到卑微,人类到底能不能超越自然之力,创造出独特的新东西?她又觉得高兴,至少,作为科学家,自己已经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奖赏。 /p p   刚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组建实验室不久,同事刘国松教授曾经跟她说过做科学家的三个境界:第一重是职业,最下乘,不过将科研当作了谋生的手段 第二重是兴趣,那时她以为这已经是科学家的境界了,追求兴趣,多么的超凡脱俗 第三重,刘国松说了两个字,“永生”。那一刻,李白和杜甫的影子突然从颜宁的脑海中跳了出来,她觉得自己“有点被震撼”。 /p p   那天凌晨,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从事基础科研的科学家何尝不是有这么点虚荣心呢?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你的发现留在历史上,作为你的一个标志一直传下去,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p p strong   2016年愿望 /strong /p p   其实我2015年写了一篇博客,1月1号,就在说能不能寻求突破。今年有点失望,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突破,我想可能在未来若干年,我每年的想法都是我要做出我想要的突破。 /p p   我现在做的一些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经典的工作。什么叫经典,我的定义就是说我今年做的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进教科书的,这就叫经典了对吧。但是我们在科研中很重要的就是你是一个领域的开创者,就是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却想到了。像我现在做的事,别人没有做出来,我做出来了,但并不是说别人不想做,其实大家也都想做。我现在下一步想要做的就是说别人还没有想到。我在寻求这个。 /p p strong   拍摄现场 /strong /p p   封面照拍摄结束后,摄影师用颜宁的照片现场组合起群封构图。他将颜宁的图片与学诚法师比邻而放,“让科学与信仰站在一起”。站在一旁的颜宁兴致勃勃地观察,当听说那是学诚法师时,她语带欢快,“是龙泉寺的住持。我们有缘,我听说清华人出家基本都去了那儿。” /p p   用一个词形容你的2015? /p p   收获。我觉得2015年是在我们的科研中做出了很多预谋已久的课题。其实是厚积薄发,前面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淀,做出来是必然的,只是没想到几个课题同一年都做出来了,这种感觉还是挺意外惊喜的,一个收获季节,很开心。而且我自己也得了两个国际奖,我觉得也是一种收获,但是只是季节性的收获。 /p p strong   6个月 /strong /p p   自从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鉴定出来之后,获取它的三维结构成为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都在为此努力,颜宁的竞争对手遍布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其中很多科学家已经付出了近20年的时间。然而这个课题最终由颜宁和她的团队在6个月之内攻坚成功。 br/ /p p /p p /p /p /p
  • 羽球飞舞友情传——记“2011岛津杯北京市科学家羽毛球友谊赛”
    11月19日下午,北京羽丰军健羽球馆,馆外寒风凛冽,馆内热火朝天几近沸腾,180余人参赛的&ldquo 2011岛津杯北京市科学家羽毛球友谊赛&rdquo 正在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时间,空中飞舞的羽毛球和选手们挥舞的手臂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赛事的不断推进,观众的呐喊声、掌声也越来越高&hellip &hellip &ldquo 2011岛津杯北京市科学家羽毛球友谊赛&rdquo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后终于打响,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中科院生态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的大力协助。来自中国最高科研、教育机构的科学家们齐聚球馆,在紧张工作之余,展开了一场紧张但透着轻松的别开生面的羽球大赛。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中科院院机关、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基金委-北大化学联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共18支队伍参加了本次大赛。 在经过74场激烈的小组赛、淘汰赛、半决赛之后,中科院院机关队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队过关斩将从1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闯入决赛。在大家都热切地关注下,比赛进入最高潮。决赛精彩异常,队员间配合默契,或腾空扣杀或飞身抢救险球,竭尽全力争夺每一个比分,那种在科研中不服输的科学家精神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赛场中。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传递着科学家们相互间的深厚友情。最终,中科院院机关队险胜对手赢得了本届大赛的冠军。 当晚,在眉州东坡酒楼隆举办了颁奖仪式。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曹磊副部长代表岛津公司致辞并为亚军得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队颁发了奖杯和礼品。 岛津公司曹磊部长(右3)为亚军得主颁奖 江桂斌院士为冠军得主-中科院院机关颁发了奖杯和奖品。冠军队员捧着奖杯非常开心地发表了获奖感言。 江桂斌院士(右4)为冠军得主颁奖 至此,在各参赛队,裁判组和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在江桂斌院士和多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由岛津公司主办的2011岛津杯北京市科学家羽毛球友谊赛圆满落幕。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再次展示了北京科学家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行业风貌,展现了北京科学家既有严谨治学的态度又富有活力与勇于拼搏的激情。赛后科学家们纷纷表达了对岛津公司组织本次友谊赛的感谢,并期待下一届岛津杯北京市科学家羽毛球友谊赛的到来。 小小羽球所传递的友情久久地温暖着北京科学家和岛津员工们的心。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美西北大学科学家研制太赫兹隐形斗篷材料
    2011年9月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隐身材料,这种材料能使物体在太赫兹波段下隐形。由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助理教授孙成(Cheng Sun,音译)设计的隐身材料,通过微梯度折射率材料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进行控制,虽然这个设计不能发展成对可见光波段隐身的隐形斗篷,但是这项技术可进行对隐形斗篷部分性能的评估以及在安全性上沟通了解。   二极管激光器是连续波太赫兹波产生的理想激光源   人类对一个物体的辨认主要是通过两个因素:即外形和颜色。要使一个物体变得不可见,那就必须能够操纵光线,使光线在物体表面上以特殊的方式运动,既不会在表面上分散,也不会被物体吸收和反射,而吸收和反射的过程主要是体现物体所具有的颜色。   该研究小组为了操纵光线在太赫兹频率的行为,孙助理教授使用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超材料,该材料主要是在原子水平上进行设计,而太赫兹频谱则位于红外线与微波之间。通过超材料的研发以及被称为电子转移微光固化的技术,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微型棱镜状的隐形结构,大小小于10毫米。而电子转移微光固化技术则是研究人员一组数据投影到液体聚合物的图像上,然后将光线由液态层转换成薄固体层。   而每个棱镜的220层都有一个微小的孔,这个小孔比太赫兹波长要来得更小,这就意味着这些小孔能改变光的折射系数,这样就可以使得光线从棱镜上部穿透下来时,由于这些小孔的作用,而改变了光线的行为,使得处于棱镜底部的物体变得可以隐身。最后,这些被改变行为的光线,会被另一个平台所反射掉。   根据孙助理教授认为:这个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研发出能对太赫兹波段隐身的工具,例如斗篷等,而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地设计角度去研发一种新的材料,可以跟好的操纵光线的传播。通过这个研究试验,说明了从这个研究方向发展下去,我们可以自由的设计各种材料,可以改变不同波段上光线的折射率,这样就可以在传统意义上对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行人为地操纵。   该项研究中涉及的重要试验对象,太赫兹波段在研究历史上一直被忽略,这是因为它的频率比电子高出太多。但是,科学家也发现,有许多有机物的共振频率处于太赫兹的水平上,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针对太赫兹水平的扫描仪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检测。孙助理教授的关于太赫兹光学上的探索可以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可以研制针对某种癌症的快速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第二,使用太赫兹扫描仪可以加强机场的安全保障效能。   此研究的下一步计划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即研制太赫兹镜头。但是孙助理教授并没有立即实行这个计划,扩展材料对更长波段上的光线改变行为的能力,达到这样的能力与目前的研究还相距甚远,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频率范围之内,确保材料在特定的频谱上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质。
  • 温读博岁月:3位科学家回顾博士时期酸甜苦辣
    在翻阅博士学位论文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Francis Collins茫然地摇着头。“此时此刻,它看上去很像另一种语言。”Collins颇为困惑地看着方程式远多于文字的第71页说道。他介绍说,这篇论文是关于理论量子化学的,并且“完全没有实际应用”。现在看,“它确实感觉有点像是另一个人写的”。  Collins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刚20岁出头。当时,他致力于对一小群原子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建模。“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用铅笔在纸上写的,以破解非常复杂的微积分方程。”随后,在研究开展到约一半时,Collins决定放弃博士学位,转到医学院。他最终在空闲时间完成了这篇论文。“我花费了很多个夜晚和周末,才把它写出来。”Collins略带痛苦地说,“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并且努力遵循它。当时,一台小小的电动打字机总是砰砰地响个不停。”  打字机已经更新换代,但这种艰苦的日子依然未变。对于博士生来说,完成学位论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人拼尽全力,才能走完这一步:在开始博士研究的英国学生中,仅有约70%的人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比例在美国仅为50%。同时,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中,很多人转向了学术界以外的职业领域。  那么,博士学位论文保留了哪些价值?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能传授哪些经验?为此,《自然》杂志让3位著名科学家翻出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浏览那些篇章,并且反思他们以及这个世界能从中获得什么。  Francis Collins:要敢于冒险  1970年,Collins来到耶鲁大学理论化学家Jim Cross的实验室。他的任务是开发理论模型,解释质子被射向氢分子时发生的情况:两个物体的能量如何消散?氢能否被“诱导”进入另一种状态?日复一日,Collins坐在地下室的桌子旁,破解着微积分方程并且用编程语言写相应的电脑程序。他利用学校计算机中心的机器,将这些程序打印到卡片上,然后等到凌晨1点后电费相对便宜时,把这些卡片输进计算机主机。“我开始怀疑,这条道路是否真的适合我?”Collins说。  它不适合——在研究进行到约一半时,某次的通宵熬夜让他开始意识到这一点。Collins同正在分析RNA分子如何折叠成二级结构的博士生同学Jay Gralla进行了一次对话。该研究更广泛的目标是理解RNA和DNA中的遗传信息被用于构筑生物系统时所遵循的规则。“我很惊讶自己错过了关于生物学的所有这些事情。它是数字化的,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且拥有自己的规则。”Collins说,“它是一部启示录。”  没过多久,Collins便决定转到医学院。“那是一段痛苦的时光。”他说,虽然自己被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吸引,但随着家庭成员增加,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各种各样的自我怀疑也在滋生”。同时,Collins不知道自己能否开展足够多的工作以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他留在纽黑文市写论文,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则到了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新家。Collins仍无法在医学研究开始前完成论文。等到1974年举行毕业典礼时,他已经完成了医学院第一年的学业,并且等待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几年后,当Collins的医学训练完成时,他回到耶鲁大学,在一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并且从未回头看过。然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培养的严谨精神一直伴随着他。Collins学会了评估一个复杂系统,将其“拆卸”成各个零部件,并且从中收获见解。“这正是如今我在实验室中做的一些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Collins很高兴自己冒险转换了研究领域,并且鼓励现在的博士生也要敢于冒险。同时,他希望博士生敢想敢做。“当你要研究一些事情时,选择重要的去研究。它可能有风险、可能很困难、可能行不通,但太多人把时间花在了那些显而易见的下一步上。”  Sara Seager:“坚持下去”  Seager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1996年,当她在哈佛大学开始博士研究时,仅有6颗行星被发现绕着遥远的恒星运转。它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大多通过捕捉运转的行星在恒星运动时引发的“晃动”被探测到。同时,捕捉的信号非常嘈杂,导致一些研究人员并不相信系外行星存在。  受到热衷于采取另一种不同方法的哈佛导师Dimitar Sasselov的鼓励,Seager进入了这个领域。Sasselov鼓励Seager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以发现可能含有有趣化学物质或表明生命存在的系外行星。当时,行星本身都很难被探测到,因此这项工作似乎不太可能完成。  Seager建立了一个可能看到恒星光线从紧紧围绕其运行的行星上反弹回来的理论模型。分析这些光线便能揭示关于行星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的证据。此后不久,在博士后期间,Seager预测应该可以看见行星大气中的云,并且最容易被探测到的物质之一将是钠。  Seager导出了代表行星大气组分的方程式,然后自学编码,将这些方程式输入建立的计算机模型。这段日子漫长而孤独。她经常遇到可能会功亏一篑的编程错误。  Seager表示,她编写的计算机代码运行的那天“是整个人生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在Seager的工作完成后,没过多久她便看到自己的预言被证实:2012年,天文学家探测到第一个系外大气层,并且发现它含有钠,尽管其浓度比Seager预测的稍低。自此以后,该领域便走向繁荣:目前已有3285颗系外行星得到确认,同时关于其大气层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如今,Seager试图确保其实验室的学生也拥有思考的空间。“我的确会让他们自己思考。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就不会找到自己的路。”如果要给年轻时的自己一些建议,Seager说,那将是“坚持下去”。  Uta Frith:从“苦役”中学到东西  1964年,Frith从德国来到伦敦,在精神病学研究院参加一门关于变态心理学的课程。在那里,她第一次遇到了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并且“完全被吸引了”。Frith还遇到了她未来的导师、心理学家Beate Hermelin和Neil O’Connor。当时,人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了解非常少。那些得到诊断的患者通常只是严重的病例,比如表现出深度智力和语言困难的儿童。精神病学领域的主流观点是,自闭症是儿童抚养和环境的产物,同时那些疏远孩子、没有爱心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难辞其咎。  Frith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当我遇到这些孩子的父母时,总是会惊讶于他们并不符合文献中对这类人的描述。”让Frith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些儿童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不同于其他孩子。为探究该问题,她向自闭症儿童展示了一个含有绿色和黄色计数器的简单盒子。这些计数器按照特定模式排列起来。随后,Frith盖上盒子并让他们根据记忆建立序列。  Frith从这些孩子的反应中看到了逻辑的存在,并且感觉他们不一定逊色于其他儿童的反应。“认为自闭症儿童形成的模式比我强加给数据的模式糟糕,这种想法是武断的。”Frith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结尾部分写道。  Frith意识到,自己当时正在一个黄金时代学习。心理学在英国发展壮大,而她得到了两位导师全心全意的关注。同时,在即将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时,Frith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一个部门获得了一份全职工作。当时,她的一位导师刚被任命为这个部门的主任。“我是如此幸运。”Frith说。这个职位成就了她在MRC和伦敦大学学院50年的职业生涯。其间,Frith证实,自闭症儿童在“思维理论”方面具有缺陷。“思维理论”是一种理解其他人拥有自身信仰和想法的认知能力。亚特兰大艾莫利大学马库斯自闭症中心负责人Ami Klin表示,这是一个刚刚出现在灵长类动物研究中的重要概念,Frith则将其应用于自闭症研究。Klin在1998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是由Frith共同指导的。“她的思维总是很开放,并且很有耐心,乐于助人。”Klin说。  Frith知道,现在的博士生要辛苦得多:资助紧张,学术界的工作机会又很稀缺。不过,她认为,博士阶段是做科研的学徒期。她从头学会了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分析数据。“有时做的确实是一些‘苦役’,但你从中学到了东西,并且能知道成为一位科学家是何种感觉”。
  • 科学家到底有多忙?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71321143140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8678124c-25b8-473c-bc30-4f66383b3abb.jpg" / /p p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 /p p   一些科学家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今年5月3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探讨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文章列举了几位青年女科学家对职场工作时间的看法,她们主张合理用时,认为“工作到晚上六点都没必要”。 /p p   但实际上,在许多领域,漫长的工作时间仍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常态。2016年《自然》杂志曾进行过一项关于全球青年科研人员的民意调查,结果有38%的人反馈他们一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称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p p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时间?他们的工作时间是否确实存在差异?如果存在,那么产生差异的原因又可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工作的几位科学家。 /p p strong   忙碌的状态:讨厌还是享受? /strong /p p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梅根· 达菲有一件事要坦白:一般下午5点一到,她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着丈夫和三个孩子,而不是与显微镜和水样待在一起。”《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一文中写道。 /p p   文中介绍,早在2014年,达菲就发表过一篇博文《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并不需要每周工作80个小时》,坦白自己每周一般工作40~50小时,“只是个全职科学家”。 /p p   这篇博文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群体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一位女科学家告诉达菲,这篇博文改变了她的生活。“之前,她一直有负罪感。一个人应该长时间工作的想法十分普遍。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到60~80小时,你做的就是不够的。这让人们感到焦虑。”达菲说。 /p p   今年早些时候,达菲获得了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 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这些科学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通过平衡优先事项、坚持自我,他们获得了更多实验室外的生活时间。”文章说。 /p p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全职科学家”都并非科研人员的常态。《自然》杂志曾在2016年做过一项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受访者报告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表示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2013年一项针对欧洲研究者学术工作习惯的调查显示,德国资深学术工作者报告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2小时,高于所有其他被调查的国家。2014年一项针对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UCU)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显示,41%的全职大学教师表示自己的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 /p p   “我现在每周工作差不多60个小时。”美国纽约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温蒂· 铃木告诉记者,这已经比几年前自己的工作时间少多了。此前,温蒂· 铃木信奉“只有投入100%的时间来做科研,工作才能做得优秀”的观点,直到她发现自己得到的除了亮眼的工作成绩外,还有10公斤的赘肉和贫乏的社交生活。 /p p   此后,温蒂· 铃木对工作时间做出了调整。“我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不同形式的运动。我还重新安排了我的工作生活,丢掉了一些杂事,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我喜欢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现在似乎也不太像是‘工作’了。”温蒂· 铃木说。 /p p   也有科学家享受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管理着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实验室。“我的工资单上写着每周按照35个小时来付我薪酬。但实际上,在现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我真的每天早九晚五做科研,绝对是无法生存的。”金大勇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仅仅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是无法作出真正优秀的成果的。做科研需要兴趣和激情,更何况现在是纳税人在资助你完成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索,从这个角度看,就更无所谓工作时长多少了。” /p p strong   科学家能打卡工作吗? /strong /p p   事实上,讨论科研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常常无法准确计算。 /p p   “科学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打卡计时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对记者说,“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比如法国科学家庞加莱,他们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创造着科学成果。庞加莱说,随时能睡着的人才是天才,强调挤时间来工作。对于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一周多少工作时间都不够。” /p p   当然,较之过去,如今整个科学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专业细分程度逐渐增强,科研从小科学走向了大科学,向着组织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p p   “在这些庞大的科研综合体里,可能有些科研人员承担的不是创造性的工作。但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来说,他的工作不可能限定在工作时间里。他虽然下班了,但头脑仍在工作。对于那些天才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有成效、有产出的。科学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动脑。” /p p   对此,金大勇也有同感。“科研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是不能用时间来计量的。”金大勇说,自己有时早上5点多就会起床,处理邮件,虽然坐在家里,但这时已经开始工作了。到了学校跟学生聊天询问进展、跟团队成员一起吃早饭时讨论科研话题,还有出差、写申请、参与会议等等,其实都是在工作。甚至在假期,脑子里仍想着科研问题。 /p p   调查数据印证了科研工作的这种灵活性。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理查德· 普里马克曾对生物学家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完成了多少工作进行过实证研究。在2013年发表于《生物保护》期刊的一项研究中,普里马克与合作者分析了2004年~2012年期间该期刊收到投稿的时间。结果显示,超过1/4的论文投稿时间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7点~早7点之间 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长5%~6%。 /p p   “很显然,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只花费常规的工作时间是无法脱颖而出的。但我同时也觉得,拼命工作、完全没有业余时间,也不一定就能成为非常有创造力、多产的成功科学家。”温蒂· 铃木说,“我们知道,真正的创造力需要思考的空间。如果你每天只是忙于申请基金、编辑论文、管理学生等工作,何来这种创造性的空间呢?相反,你需要空间,甚至假期,去思考你的学术领域、产生创新性思维。对我自己而言,相比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现在更有创造力,也更大胆,原因之一就是我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创造了能涌现新想法的环境。” /p p strong   来自地域的差异 /strong /p p   理查德· 普里马克对科学家投稿时间的研究同样发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相较于比利时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国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在日本,30%的论文原稿都是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后投出的。北美科学家在下班时间提交论文的比例处于平均水平。 /p p   “地域差别确实存在,比如在澳大利亚做科研相对更悠闲一点,因为人少,竞争也相对小一些。另外,由于澳大利亚对科研工作的考核机制不是很量化,当然申请升职时也要写材料,你的工作会被评估,但不是计算发多少论文、加多少分这么绝对。所以整体来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工作状态相对更从容一些,探索性更强一些。”金大勇说,“但有一点,我所看到的优秀科学家,无一例外全都是很享受科研工作的,他们对科研有激情,他们的头脑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这一点是没有国界的。” /p p   曹则贤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他的德国导师带着41个博士生,但并未看到他异常紧张地工作。“当你不从容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不会。”曹则贤说,“科学研究从来不是通过赶工、勉强得来的。” /p p   在曹则贤看来,科学家工作状态的不同缘于各国科学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科学研究受美国、日本影响较深,更为功利化,而以法、德、英为代表的欧洲科学研究更注重思想创造的过程。”曹则贤分析说,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科学是在本土一点一滴产生的,他们知道科学的重要性,也知道科学创造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所以,一旦对科学家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对其工作就不会再多加干涉。 /p p   “而我们是把西方成熟的科学成果直接拿来,对于如何创造、如何试错、如何建立价值观判断对错等,则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创造性不强,又太过于强调数量上的产出。”曹则贤说道,“科学创造,就像画画一样,你看到一幅成功的画,可没看到的是那些之前不成功的。那些不成功的,恰恰才是创造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就像淘金一样,是从一筐一筐的沙子里面找金子。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当作工程来做,要求目标清楚、细节详细、结果能预知,那还是科学吗?” /p p strong   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strong /p p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是珍贵的,时间利用更需要高效。 /p p   两个多月前,金大勇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在与物理学家朱棣文的交谈中,对方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他的学生今天做完实验没有及时整理,他就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工作状态,因为这表明他对实验结果没有渴求。” /p p   在金大勇的实验室中,有些新来的学生在等实验结果时,会玩手机或上网。“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时间。你的脑子要跟着实验走,思考实验不成功怎么办、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方法等等。你要一直在动脑,要用巧力。”金大勇说。 /p p   对于金大勇来说,管理整个实验室的经费、人员等各个方面,事情多而杂。如何提高效率,他的方法就是“专注”。“我会想我这周、这个月、这一年需要什么,然后砍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只专注于做这些最重要的事。” /p p   温蒂· 铃木在提到时间管理的方法时也说,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需要优先去做的,然后给这些事情分配足够的时间。“这听起来简单,但如果你的优先事项与部门的优先事项相冲突,那执行起来就会很难。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学会对有些事情说不。” /p p   对于国内的科学家来说,对有些事情说不貌似更难。 /p p   “我们对教授、研究员的评审是宽进严出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很多制度来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而这大大增加了科学家的时间成本。有些科学家就像热锅里的炒豆一样,一刻不得消停。所以,我们的科学家每天非常忙,但有很多时间其实是无效的。”曹则贤无奈地说,“比如种种考核,比如财务报账工作。在西方,大学、研究所是没有财务部门的,由第三方机构来管理,你要是敢贪污,警察直接来找你。” /p p   曹则贤办公室的书架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四个大字“大块时间”。“科学本就是思想性的工作,需要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有些杂事仅占用一个小时,但却打乱了你整个工作的节奏。”曹则贤说,“我们需要对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科学回馈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等问题有清楚认识,从而在科学家的遴选、资助方式等方面,建立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制度。” /p
  • 中国7位科学家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日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分别为南开大学教授胡俊杰,中科院武汉数理所研究员唐淳,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峰、王晓晨、张宏、朱冰,他们将获得HHMI为期5年的资助,奖金总额为65万美元。   据悉,获得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28名科学家来自12个国家,是从76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来自非美国的12个国家的28名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将分享2000万美元的实验室启动资金。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随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均为5人)。有1/3的获奖者为女性科学家。   这些研究人员将在5年的时间里每年接受10万美元的资金,HHMI同时还将为他们的实验室提供价值15万美元的仪器设备。他们还将赴美国参加由约300位HHMI研究人员举行的会议。而在5年后,他们将能够申请新的奖项。   HHMI所长Robert Tjian认为:“这些人10年后将成为所在国家的科学领袖。”Tjian表示,他没有想到南欧会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获奖。但他认为这反映了过去20年中,这些国家在训练科学家以及设立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该研究所每年从来自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提名人选中,通过严格选拔,遴选出若干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成为HHMI研究员,无偿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资助。目前该研究所在美国共有330位研究员,其中1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47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为鼓励美国之外的科学家从事科研事业和科学创造,HHMI还设立了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拟资助美国以外的17个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入选人员是已经或者具有潜力成为科研领军人的科学家,而且正处于开展独立科研的初始关键阶段。该资助将仅颁发给能够纯粹支持基金获得者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基金为期5年,从2012年开始,第1年25万美元,后4年每年10万美元。   据悉,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候选人须在美国接受过博士、医学或博士后水平的训练,并且在2004年1月1日之后建立了独立实验室。候选人应成绩优异,拥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申请人还必须符合其它要求,如“作为第一作者或高级作者,在同行评议的英文原创科研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能自己掌握科研方向,实验室空间和经费 绝大多数工作时间放在科研、指导学生和教学上,不担任主要的行政职务”,“在基础生物、病发机理方面开展基础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也可涵盖直接与生物或医药相关的化学、物理、计算科学或工程领域”,等等。
  • 同心筑梦想,乐学促成长|岛津&西南大学药学院举办“小小药学家快乐启航”科普活动
    蝉鸣春去,忽而已夏,2023年5月27日,在六一儿童节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西南大学药学院,成功举办“小小药学家快乐启航”科普活动。此次“小小药学家”科普活动以弘扬药学文化为目标,依托药学院实验室资源,开设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实验。为庆祝2023年“六一”儿童节,通过开展“小小药学家 欢度六一”科普活动,开设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科普实验。以通过切身实践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对药学的兴趣,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拓展科学思维能力。活动当天,药学院楼前早已围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据统计,参加本次活动的小朋友共有200余名。活动开始前,首先分别由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小仓一郎副董事长、西南大学药学院陈敏书记分别致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小仓一郎副董事长小仓一郎副董事长,首先对共同举办活动的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参加此次活动的小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岛津在以科学技术上,社会做贡献的创业宗旨和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在教育领域积极应对参与各项活动。最后,小仓一郎副董事长由衷地希望今天的活动可以激发同学们对药学的兴趣,提升同学的科学素养,拓展科学的微能力、思维能力,支撑无限学习的动力,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西南大学药学院陈敏书记西南大学药学院陈敏书记,说道小小药学家系列科普活动自2021年开展以来,已经举办了11场,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很好的起到了弘扬药学文化,激发科学兴趣的作用。2021年我们与岛津共同举办过一次小小药学家活动。今天我们和岛津再度携手,开办小小药学家,快乐起航庆六一大型科普本场活动。我们也期待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成就小朋友们人生未来的大大的梦想。实验现场随后,小朋友们秩序井然的前往各自的实验现场。活动从“生活中的药物”(薄荷膏的制作、驱蚊凝胶球的制作)、药物的特性(药物会发光、药物真假鉴别、案发现场)、显微镜下的药物(神奇的微观世界)、真实与虚拟(探索mini智慧制剂工厂)等角度,设置了11科学实验。活动期间,每个小朋友都积极踊跃的发言,小朋友们的知识储备量也是惊人的多。在做实验阶段,每位小朋友都很积极,争先恐后的上机操作;小朋友们充满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知欲。在“案发现场”、“药物会发光”、“光与色”为主题的实验中,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盖荣银老师、首先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相关知识以及岛津IRAffinity-1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利用IRAffinity-1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先后测试了药物胶囊、钙片、布料等材料,现场还制作了“分光镜”。上机操作讲解“分光镜”制作步骤小朋友们制作“分光镜”在“小侦探,来破案——药物鉴别真假”为主题的实验中,岛津分析计测业务部PS团队陈丹老师的讲解及帮助下,开始了实验操作,此次实验是利用岛津液相色谱仪对“氯沙坦钾片”进行了真假甄别。研磨、装进容量瓶、加入液体、超声,直到所有步骤完成准备进样,小朋友们认真的操作着每一项步骤。研磨、将研磨好的粉末导入容量瓶讲解上机操作小朋友上机操作(进样)观察出峰情况探索mini智慧 制剂工厂神奇的微观世界-小朋友观看实验结果驱蚊凝珠制作香囊制作此次“小小药学家快乐启航”科普活动在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分光镜、薄荷膏、驱蚊凝胶球、香囊以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知欲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岛津也将一如既往地在儿童科普及教育领域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乘着科技的翅膀!岛津&西南大学药学院“小小药学家科普活动”
    5月30日星期天,重庆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岛津重庆分公司及工会联合西南大学药学院在本校药学院的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药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对重庆小学生的科普趣味活动,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趣又生动的科学实验体验,以此来庆祝他们的节日。 上午八点半药学院楼前,报道处已经围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和他们的父母。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有120名重庆市的小朋友参加,并根据科普实验的内容分成了9个小组,每位小朋友都穿上了专为此次活动准备的背后写有“小小药学家”的实验服,俨然就是祖国的科学小专家。 上午九点,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在药学院大楼的活动展示板前聆听了西南大学药学院周大明党委书记和岛津重庆分公司伯维海经理两位领导的发言以及对下一代的寄语。 西南大学药学院周大明党委书记发表讲话岛津分析计测技术部重庆分公司伯维海经理发表讲话 随后,小朋友按秩序进入不同的实验室中开启了有趣的科普实验。此次趣味科普活动共有9组实验,分别是“光与色”、“探药虚拟空间”、“黄连免洗凝胶的制作”、“测定白酒的酒精度”、“天然植物精油驱蚊水的制作”、“考古之真假银元的判定”、“芦荟凝胶的制作”、“化学奇趣实验”和“小手做香囊,童心寻药香”。 活动期间,每位小朋友兴趣盎然,连连发问,小小的脑袋中充满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知欲,在岛津分析计测技术部重庆分公司伯维海经理、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盖荣银老师、业务部PS团队陈丹老师的讲解及帮助下,开始了实验操作,称量,搅拌,转移,每个步骤都不落下;提问,思考,联想,每次体验都增加了对科学的兴趣。此外,小朋友们对岛津EDX检测银元真假的实验非常感兴趣,还在现场使用仪器检测了妈妈的戒指等首饰品。 小朋友在制作黄连免洗凝胶小朋友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小朋友参与使用岛津EDX检测银元真假实验的现场下午五点,此次科普实验活动在小朋友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分光器、驱蚊水、免洗凝胶、香囊以及活动中启发的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知欲奔向属于他们的光明未来。岛津也将一如既往地在儿童科普及教育领域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
  • 江门中微子实验科学家:地下700米的孤勇者
    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讲普通话的人又来了,一群小年轻。老板笑盈盈地把几碗云吞放到他们面前。小年轻们叽叽喳喳地聊着天。他们说的话,老板听不明白。在这个少有外来人的地方,当地人心照不宣,讲普通话的基本都是“从中微子来的”,他们在打石山底下挖了个几百米的深洞,说是要研究一种叫“中微子”的东西。打石山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金鸡镇、赤水镇一带,高200多米,花岗岩体。在外乡人来之前,那里是个废弃的采石场。老板尝试问过年轻人,你们到底要研究什么。一些奇奇怪怪的名词,让聊天陷入了僵局。久而久之,老板不再多问,年轻人也不再多说,他卖他的云吞,他们吃他们的云吞,笑笑就好。山底的洞那是硕士生李晞闻唯一一次下山吃饭。她来了一个多月,除了那次聚餐,其他时间都待在工程现场,交通不方便,工作也太忙。李晞闻是个东北姑娘,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读研究生,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云吞、烧鹅、肠粉、煲仔饭,都是她之前不太熟悉的美食。她来到这里,是为了和她的老师、同学一起,推动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地下700米安装巨型有机玻璃球。每天,她坐着轰隆隆的矿车穿过1267米的斜井,再步行穿过一段闷热阴湿的斜坡。快则二十分钟,慢则半个小时。一趟下来,身上的汗黏糊糊的。到地势平缓的时候,她会遇到一位看场地的当地阿姨。起初,阿姨会招呼她穿好鞋套,换好洁净服,戴好发罩,并目送她去风淋室吹掉身上的灰尘。几次之后,她们见面也就只点个头,然后阿姨继续低头刷手机。从风淋室出来,就进入了石洞,里面有空调和通风系统,比外面干爽得多。这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地下人工石洞,里面有个巨大的圆柱形水池,内壁用黑色材料覆盖,像个被涂黑的“大桶”。桶宽43.5米,深44米,看不到混凝土结构。“大桶”里已经有一个巨大的不锈钢球,那是整个装置的“骨架”,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将被支撑在里面。玻璃球不久前才刚开始安装。由于隧道截面有限,玻璃球不能装好后再运进洞里,所以他们把大玻璃球分成23层、265块,第一层3块,第二层4块,最多的一层有15块,从上往下装。“大桶”中心有一座云台,相当于工作台,在38米的高度,可以升降和延展。深吸一口气,李晞闻手脚并用地攀着近乎垂直的梯架向上爬。台上,有机玻璃球的头两层已经拼好,球面和钢架之间靠金属杆连接。云台是李晞闻的“战场”,对手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力”。通过金属杆上的传感器,李晞闻能了解金属杆拉扯玻璃球的力度。她要调节金属杆的长短,让球面受力均匀,只有这样,玻璃球才能端正、安稳地坐到钢球的正中央。“战”了一个多月,进度缓慢,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常出现。在名叫“马总和她的小弟们”的微信群里,李晞闻经常要向马总汇报工作进度和问题。“马总”名叫马骁妍,是高能所高级工程师、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总工程师,个子不高,整天戴着一顶白色安全帽,栗色的中长卷发被压得只看得见发梢。工作时,马总利落又严格,就连吃饭也常常在安排工作:“吃完饭你先下去一趟,看一下安装方的数据,看数据是在什么状态下测的,我一会儿就到… … ”闲暇时,马总却很“宠溺”她的“小弟们”。最近,有人不经意间说了句“好想吃沙滩烧烤啊”,马总当天晚上就在实验站的草坪上支起了烧烤架,摆好肉串、饮料和各种小零食。有机玻璃安装进度慢,大家虽有点着急但不慌张,因为马总事先就跟中科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约法三章:“装头两层玻璃的时候,你千万别催我进度,我们先把头两层装好,后面的进度我给你追回来。”王贻芳很信任她,真就一次都没催过。大概再过9个月,有机玻璃球就能成型,之后,通过玻璃球顶端留下的“烟囱”,科学家会给玻璃球灌满20000吨可以让中微子“闪烁”的液体,并在玻璃球外的“大桶”里灌满35000吨超纯净水,用来屏蔽宇宙线引起的假中微子信号。马骁妍说,中微子穿过球体时,会有一定的概率和液体里密布的氢核发生反应。每一次反应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子,正电子随即湮灭释放出一个快信号,中子则在反复碰撞后被其他氢核吸收并释放出一个慢信号,一前一后两次闪烁,就暴露了中微子的行踪。头两层玻璃安装得很谨慎,一丁点的误差都要调。李晞闻常常忙到饭堂快关门时才下云台。下云台的姿势是资历的象征。她的同学王德润比她来得早,已经可以像下楼梯一样正着下,李晞闻还不行,她得抓紧扶手,手脚配合好,尽可能快地倒退着下,然后赶在饭堂关门前打上饭。饭堂是个简易房,一下雨整座房子噼里啪啦地响,大家都扯着嗓子喊话。饭堂每顿提供三菜一汤,一荤两素,来吃的大多是“搞科研的”。工人们更愿意自己开伙,他们嫌“饭堂油水太少,科学家口味太淡”。也有一些当地的工人在这里吃饭,但无论是李晞闻还是马骁妍都很少和工人们闲聊。有一次,一位20多岁的货车司机突然问马骁妍“中微子到底是啥东西”,马骁妍歪着头想了半天,最后耸着肩说“我也不知道”。马骁妍的脑子里其实闪过了很多答案,比方说,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有质量,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或者说中微子是12种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3种,又或者说宇宙中微子大部分是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大约每立方厘米有300个。但思来想去,这些回答似乎只会让小伙子更加困惑。于是,她给高能所研究员、江门中微子实验副发言人曹俊发微信求助。做了18年中微子实验的曹俊也琢磨了半天,最后截下自己和马骁妍的聊天对话图发在加了“V”的个人微博里,请大家帮忙出主意。较劲的人虽然不常和工人们聊天,但大部分在实验现场工作的科学家都说,和工人沟通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不过,由于工程有很多苛刻的指标,沟通常会擦出火药味。在“大桶”里,科学家怕灰,因为灰会干扰实验观测结果。王贻芳说,按计划,有机玻璃球要装满20000吨化学液体,液体里的灰尘量不能超过0.008克。这意味着从安装环节开始就不能有灰。穿洁净服、罩鞋套、戴发罩、吹风… … 繁琐的进洞流程一开始让很多工人觉得新鲜,但马骁妍发现,工人们“慢慢就烦了”。身处尘世间,灰尘总是难免的。为了让“大桶”尽可能干净,马骁妍常要请工人给“桶”顶除灰。“要一点点把灰吸走。”马骁妍在“吸”字上加重了语气。几个大男人听完点点头,转身就去爬钢架。等马骁妍忙完手头别的事情抬头一看,大汉正举着抹布卖力地掸棚顶上的灰。“不行啊,得‘吸’才行,你这样擦,灰还在桶里。”马骁妍说。“干净了不就行了吗?”工人没办法理解,觉得科学家“很烦”。“你理解的干净跟我们要求的干净不是一个概念。”马骁妍很无奈。反复几次后,马骁妍口干舌燥,大汉也被磨得没了耐心,但最后还是得重新爬上去吸灰。科学家也跟材料设备生产厂商较劲。生产了几十年有机玻璃的厂商被“折磨”得没了脾气。但每次带访客参观时,王贻芳都要强调“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有机玻璃”“不戴手套不能碰”。如果厂商正好在现场,他还要把工厂负责人介绍给访客们认识。科学家也处处跟自己较劲。装置中有一种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相当于实验的“眼睛”,共有20000支,要装在钢球架上,直冲玻璃球,“盯紧”里面发出的光信号。为了让“眼睛”尽可能无死区,他们要求光电倍增管防护罩之间只能有3毫米的间距。光电倍增管组负责人秦中华和他的妻子徐美杭都在光电倍增管测试与防护组工作,2015年、2016年是光电倍增管防水封装研发最紧张的时候,夫妻俩不知道因为工作的事吵过多少次架,气急时徐美杭放狠话说“不跟你干了”,但过不了多久她又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那两年挺崩溃的,天天被上着弦,一有空就讨论工作。”徐美杭告诉《中国科学报》。挖隧道的时候,高能所研究员李小男带着工人,照着设备尺寸可丁可卯地挖。李小男之前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里做过电子学研究,严谨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2012年9月,他跟王贻芳一起去踏勘选址。从2013年起,他就作为基建负责人住进了开平。10年间,他们在废弃的采石场上挖出隧道石洞,盖起宿舍食堂,迎接一批又一批设备和安装人员进场。李小男大方豪爽,黝黑的胳膊上留着被蚊虫叮咬溃烂后结的痂,但内心里还藏着科学家细腻的小浪漫。马骁妍张罗沙滩烧烤的那次,李小男也去了,一听说是“沙滩烧烤”,他立马回宿舍换了条沙滩裤。他说,只要心中有沙滩,随处都能“沙滩烧烤”。科学家的苛刻和较劲,旁人难以理解。当他们死磕玻璃球的受力问题时,有人说“玻璃球做厚点不行吗”。当他们死磕光电倍增管相关技术问题时,有人说“买国外的不行吗”。当他们死磕隧道尺寸时,又有人说“挖大一点不行吗”。“钱呢?”马骁妍和王贻芳都会这样反问。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建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花费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一半不到。“先进”和“省钱”都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个装置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测中微子的质量顺序,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3种中微子的相对质量,谁能测出一种中微子的质量,谁就将成为最先揭开中微子奥秘的人;另一个就是要推进我国尖端技术发展,使光电倍增管、有机玻璃、传感器等技术和工业制造领域冲到国际先进水平。“你要追求科学的卓越和技术指标的领先,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王贻芳说。实验的设计寿命是30年。等到2024年2月装置建成后,“大桶”将被彻底封顶,一粒光子都进不去。下一次开启,要等到30年后甚至更久。这30年里,装置没有给维修留下任何可能。作为项目的提出者,王贻芳也会有一些担心:“有机玻璃球现在开始装了,往后裂了咋办?那么多管道连接的地方,万一有地方没密封好,漏了咋办?”正是因为预见到了各种风险,所以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更加苛刻。“如果不想承担风险,那在家睡觉最好。”王贻芳说。地下的“星空”工人、参观者、当地居民中,很少有人能看到“国际科技前沿”这一层,也就无法理解科学家的苛刻与较劲。但是,他们能直观地感觉到这件事很重要。从石洞挖好时起,就有人陆续前来参观,除了当地一些单位的职工和中小学的学生之外,还有领导来视察,有时还会有“老外”。“这是国家支持的事。”一位负责看管地下水排水设备的工人说,他能感觉到,一直以碉楼为名片的开平市,又有了新名片。马骁妍记得,在钢架装好后,工人们拍照片发给家人,“一说中微子实验,他们家里人都知道”“觉得能在这里工作很值得骄傲”。骄傲,是把工人和科学家连在一起的情感。马骁妍也常常会把新的进展发给她的家人,她还会不定期更新朋友圈,发一些探测器安装新进度的照片,或是媒体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报道。马骁妍本人和朋友圈里的她,不像一个人。在工程现场,她常常热得一鼻子汗,忙着这件事时,时不时会有人找她问另一件事。但在朋友圈里,马骁妍更像一名接地气的女艺术家,她喜欢摄影、音乐,每到年末,她还会从“马总”变成“马导”。马导每年年末都要给中微子研究团队做年度视频,做了12年。前两年,江门中微子实验还没开始,她就做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视频。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第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位于深圳市区以东约50公里的山洞里,紧挨着大亚湾核电站与岭澳核电站。2007年破土动工,2011年正式运行。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从2009年起,王贻芳和同事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微子质量测序的重要性,开始酝酿并提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想。研究中微子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利用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来做实验,避免建造昂贵的加速器。而研究中微子的质量顺序,最佳的站址是距反应堆50公里至55公里,而且要与所有反应堆距离相等。王贻芳就趴在地图上找。2012年,他找到了阳江核电站和台山核电站,把两个点连起来,画出一条中轴线,然后在中轴线上、离两个核电站50公里到60公里、200米宽的区域内找山。王贻芳觉得幸运,因为地质学家替他找到了打石山。在设计单位的带领下,王贻芳围着山跑了一天,从12个可能的隧道入口中选定了现在的金鸡镇。到2013年,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立项。2012年以后,马导的年度视频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内容开始慢慢增加。2020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结束,从那之后,江门中微子实验就成了马导年度视频里的大主角。12年来,为了做年度视频,马导把同事们的艺术底子挖了个遍。2021年,她把会作曲又会弹吉他的学生王德润、会写诗填词的同事杨晓宇、会弹古筝的学生李晞闻等“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原创了一首中英文双语版的歌,让系列年度视频迎来了“史上最高光时刻”。中文版歌里这样唱着:“我看过江门的黄昏、露水的清晨,地下七百米深处里,有我不变的热忱。”2019年,国产动画《哪吒》和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红遍大江南北。马导很有感触,带着擅长图片编辑的学生把王贻芳PS成了“王哪吒”。视频里,王贻芳的脸被印在哪吒的脸上,江门中微子实验红蓝色的徽标在他的脑门上闪耀。平日里,作为高能所所长和首席科学家的王贻芳不苟言笑,也没人敢和他开玩笑。有机会拿王贻芳开开心,大家都觉得过瘾,直呼“马导威武”。王贻芳也不生气,一次,同事去找他,正巧撞见他在看年度视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乐呵呵的。2018年底,马导想给视频来点亮点,就去找王贻芳讨书法。王贻芳起初推辞说:“好久没写了。”没过几天,马导亲自带着会摄影摄像的同事,抱着笔墨纸砚,直接来到王贻芳的办公室。看着被上等宣纸迅速覆盖的办公桌,王贻芳一笑,提起大毛笔,拢了拢笔尖,但左思右想还是没舍得直接在宣纸上落笔,而是转身找了几张报纸,写一遍,觉得不好,又写一遍,还差点意思,再写一遍… … 熟练了之后才在宣纸上写下“春风十里”。那一年,年度视频的主题曲改自《春风十里》,歌里唱着:“只愿把信念化成歌,无畏勇敢。”王贻芳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画,名叫《砸个正》,画的是苹果树下被砸的牛顿。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重大发现后,他的朋友、画家黄永玉先生把这幅画送给了他。黄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牛顿头顶上掉下的苹果和任何一个苹果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牛顿那个头颅。”初次去王贻芳办公室的人,几乎都会盯着画看了又看。这幅画里,有王贻芳的骄傲。“一个值得科学家骄傲的地方是‘我就是做得最好,你不可能比我做得好’。”王贻芳说。最近,99岁高龄的黄永玉又画了一幅名为《今夜》的画,深蓝色的星空占了半幅。他说:“人应该拥有如今夜之权利,过宁馨如今夜之日子。”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王贻芳等科学家在地下700米的地方,也找到了一片特殊的星空和独有的宁馨。那是一个清晨。马骁妍带着学生刚完成整晚的调试,石洞里突然停电,一片漆黑,大家打开手电筒照明,蓦然发现,用来标记位置的反光记号全都亮了,满目星光。“大桶”里的现状。王贻芳(中)和光电倍增管安装公司人员讨论技术细节。倪思洁摄建设中的斜井隧道。在钢架上工作的工人。“大桶”里的马总。刘悦湘摄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高能所供图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学风正派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3.不超过45周岁(197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二)奖励人数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二、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3.不超过35周岁(198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4.目前为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5.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该项目须于2017年开始研究,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支持人数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并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三、推荐工作要求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两个项目同时参与评选。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出具候选人所在单位关于非涉密的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推荐工作材料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邮箱。  (二)候选人材料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1.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陆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陆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1)《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请于2016年8月15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收到为准,请留出足够的寄送时间。  五、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具体负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选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网上填报和上传信息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张玮琳 石 敏  联系电话:(010)68788768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404室  电子邮箱:qnnkxjj@cast.org.cn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 系 人:刘 洋 姚振清  联系电话:(010)68526144 68578091  附件: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x   2.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x   3.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docx  中国科协  2016年6月7日
  • 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巴黎6月23日电(记者陈晨)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与另外4名女科学家获颁本年度这一奖项。2022年6月23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胡海岚(中)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胡海岚21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胡海岚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另外4位获颁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共10位该奖项获奖者到场并为她们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颁奖仪式上致辞说,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必须从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更多、更好地向女性开放。“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旨在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 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因在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邵峰博士日前获得了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邵峰博士   邵峰通过研究致病细菌如何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多层信号通路而逃避其免疫反应的机理,获得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发现。比如,发现了导致Rho GTP酶从宿主细胞膜上脱离的一个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家族,以及几个影响泛素信号转导的细菌因子等。基于这些重要科学发现,蛋白质学会决定将2013年的青年科学家奖授予邵峰。   蛋白质学会于1985年成立,致力于推动国际蛋白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国际学术组织之一。国际蛋白质学会在1989年开始设立青年科学家奖(此前名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每年颁奖给一位处于独立科研生涯早期已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邵峰博士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反映了中国在蛋白质科学领域日趋上升的国际影响力。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汪尔康、董绍俊等中国科学家入选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
    据汤森路透集团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名单。同时,其科学观察发布了2014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科学家名录&ldquo World' 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2014&rdquo 。   据介绍,本次公布的全球&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名单是由汤森路透采用最新数据和先进算法,通过对21个大学科领域2002年至2012年被SCI收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所属领域同一年度他引频次在前1%的论文进行排名统计后得出的。入选&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全球有在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21个学科领域的3215名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仅次于美国(1702人)、英国(304人)和德国(163人)。中科院有46名研究人员入选,占中国入选人数34%,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之首。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10余位从事分析化学、核分析、基因测序、生物传感等领域的科学家入围本届榜单,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伉俪一同入选;华大基因(BGI)的杨焕明院士、汪建研究员、王俊教授以及李英睿4人入围榜单。其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郭少军博士,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复旦大学李富友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员等。   背景知识   具Thomson Reuters介绍,&ldquo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014&rdquo 名录是汤森路透公司第二次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根据最近11年( 2002-2012 )被ISI Web of Science(SCI)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排名,排名基于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中的&ldquo Highly Cited Papers&rdquo (高被引论文)即发表的论文为所属领域中前1%的高引用论文,具有较强的权威性。&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是由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开创的全球性科学家荣誉名单,它以论文被引次数为指标,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21个学科领域中,选出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论文被引次数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成为&ldquo 高被引&rdquo ,意味着该科学家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实时根据论文引用记录排名而建立的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   汤森路透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该公司提供包括SCIE、SSCI、ESI、INCITE、DII等多种专业数据库。自2002年起,该公司采用定量数据分析,成功预测了21位引文桂冠得主获得诺贝尔奖。
  •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提名通知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一、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3. 国防科技领域,其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5.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6.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5.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一)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二)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提名渠道,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保证评选质量。(四)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注重关注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注重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五)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六)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七)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八)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九)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十)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研修、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报送要求(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请各提名单位根据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根据要求组织候选人用“推荐码”注册并登录后填报电子材料,其中包括《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见附件1)和有关附件材料等。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推荐码另行发送。附件材料只需要在系统中上传PDF格式的电子文件,无需再提供纸质材料。附件材料应提交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1)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著(论文限3篇、专著限1本);(2)技术鉴定证书及知识产权证明材料;(3)技术应用证明材料;(4)获得表彰奖励证明材料;(5)其他成就和贡献证明材料;(6)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于2022年3月21日前在线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材料不能更改。(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使用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下载打印《提名表》,电子版材料与纸质材料须保持一致。书面材料包括:1. 提名工作材料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上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情况报告。提名情况报告须加盖提名单位公章,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应征求妇联意见,加盖省级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3.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材料(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4.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1)《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三)书面材料报送时间和方式书面材料由提名渠道于2022年3月2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邮寄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逾期无效,其他方式报送的材料原则上不予接收。因报送材料方式不符合要求造成逾期的,责任由提名渠道承担。谢绝候选人本人报送材料。(四)材料接收单位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五、联系方式(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 系 人: 陈 诚 范永健 宫 飞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二)材料报送单位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高文洋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8586625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附件: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2、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3、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doc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开始推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等院校科协: /p p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领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学风,恪守科学道德 /p p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p p   3.不超过45周岁(197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p p   (二)奖励人数 /p p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5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二、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3.不超过35周岁(198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p p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二)支持人数和金额 /p p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每人提供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符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条件的入选者拟推荐至该项目。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3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三、推荐工作要求 /p p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同时参评两个项目。 /p p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p p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p p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p p   四、报送材料要求 /p p   (一)推荐工作材料 /p p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同时电子版发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二)候选人材料 /p p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p p   1.电子材料 /p p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p p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请于2017年9月4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委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 /p p   五、联系方式 /p p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联 系 人:马文斌 赵崇海 /p p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p p   (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1.材料报送 /p p   联 系 人:高文洋 岳文彬 /p p   联系电话:(010)68586625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604室 /p p   邮 编:100081 /p p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2.技术支持 /p p   联 系 人:常 建 /p p   联系电话:(010)64391686 /p p   附件:1.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7.doc" target=" _blank"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2.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8.doc" target=" _blank" 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协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6月20日 /p p /p
  • 微光刻老科学家的故事:亲历光刻技术发展六十年——访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陈宝钦教授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不断围追堵截。受此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开始加大研发力度,尽可能缩短打破海外技术垄断的时间。在业内外看得见的数据背后,是国家的鼎力支持、企业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坚持。有这样一群老科学家,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已经80岁高龄的科学家陈宝钦就是其中之一,一辈子都在从事光掩模制造与光刻技术相关的工作。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到这位多年来为祖国半导体事业奔波的老科学家——陈宝钦教授。从矿石收音机与半导体结缘陈宝钦教授1942年出生于福州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而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也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的计算机是由如同电灯泡一样的真空管组成,也称之为电子管,直到1947年,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这时的陈老师也才是个五岁的农村孩子。而陈宝钦14岁念初中时,突然好奇地按一本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中所介绍方法,利用一根大头钉插在一小块锗矿石上,加上耳机、漆包线线圈和可变电容组装了一个简易的锗矿石收音机,居然非常奇妙地能听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微弱的电台吱吱哇啦广播声响。虽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收音机,可就是这个最原始的《矿石收音机》在他心中播下了半导体科技的种子,启蒙了陈宝钦接下来的半导体结缘之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制版光刻领域还是空白。半导体处在起步阶段,在黄昆、谢希德、林兰英、王守武、黄敞、高鼎三、吴锡九等归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的半导体技术教育、科研和产业开始蹒跚起步。当时全国开始了半导体产业的建设,周总理主持制定“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半导体科技等列为国家重要科技项目。由北大、复旦、南大、厦大、东北人大(吉林大学前身)等五校在北大成立联合半导体专门化。1960年,18岁的陈宝钦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并于1963年被分到半导体专门化,师从黄昆老师。毕竟能考入北京大学,也是来自福建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北京大学前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中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后两年发现开始吃力,毕竟受制于从农村背景出来的孩子,无论在知识面还是各方面基础上都逐渐跟不上来自北京上海大城市同学。尤其是自己记忆力差,反应能力也慢,显然有点笨,有点打退堂鼓准备回家跟奶奶种地去。后来在在一位非常要好的北京同学鼓励下,争口气,坚持下来。虽然来自农村的孩子与来自大城市的孩子相比,智商不足,但是可以用勤奋来补救,从此陈老师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超强的联想分析能力、图像识别能力和归纳总结本领,实现了学业上的追赶和逆袭。陈宝钦回忆说,“自己为了跟上老师讲课,课堂上的笔记如鬼画符,时间久了自己都不知道画的什么符,所以每天晚上都躲在学生宿舍楼拐角上一间小会议厅桌子堆里,将白天的笔记认真地整理成图文并茂工工整整的另一套笔记。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尤其是原子物理学的一大串经验公式没有什么道理,真的记不住,采用这种办法居然都能记住了,即使忘了,翻到那一页,不用细看,很快就想起来了。”说明勤奋可以补救智商的不足,实现追和赶!采访过程中,陈老师还展示了几十年保存下来他当年自己耐心整理的工工整整的学习笔记本应1966年毕业的陈宝钦,由于文革的缘故,1968年才分配工作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从26岁到半导体所开始,陈宝钦正式开启了其半导体职业生涯。而这些宝贵的经历也为陈宝钦未来在半导体的科研求索之路奠定了精神基础。亲历光刻技术发展六十年亲历中国光刻技术发展六十年,陈宝钦已到耄耋之年,花白的头发和风风火火的步伐,显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我年轻的时候喊过一句口号叫做要健康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现在我做到了,这几十年中,最脏的活干过、最苦的活干过、最累的活干过、最危险的活也干过,但是,一辈子最有意思的就是从事微电子、微光刻、电子束光刻研究工作,以及指导研究生、青少年的科普工作。”采访中,他对自己的半导体人生这样总结道。年轻时这些艰苦的磨炼成为他的人生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其所言,从青年时代到耄耋之年,陈宝钦参与到了诸多半导体研究中,将自己的研究经历总结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光掩模制造与光刻技术,见证了中国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光刻技术的从无到有的发展整个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人工为主的制版光刻技术萌芽年代。1968年,陈宝钦从北京大学刚进入半导体所工作时,整个半导体工艺全是手工的,而他则从利用手术刀、坐标纸和钢板尺手工刻版图,自制光刻胶(感光胶),采用电子束蒸发工艺自制铬板和镉板开始,从事光刻版(光掩模)制造工艺,也曾用废旧的显微镜搭建简易的曝光装置。人工为主的制版光刻技术萌芽年代,沿用古老传统的照相术及显微镜缩小曝光七十年代,我国科学家王守觉看到国外同行发表的用拼图感光方式产生版图的图形发生器论文,证实了他早在1965年提出的创新设想并在1966年初见成效的制版途径的正确性,成功地改造成了我国第一台能自动制版的积木式图形发生器。在1975年,33岁的陈宝钦也参加了王守觉先生的团队,把一台工具显微镜改造成“图形发生器”实验并参加了几项光刻机研制工作。而在同期除手动半自动的劳动牌光刻机外,因为电路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不过关的问题,当年研发的光刻设备基本上都成了一堆废铁。在这段研究岁月中,因为正好遇上唐山大地震,整个研究所就剩下陈老师和在楼道望风的实验室马俊如主任,就在那样的条件下用手工摇曝光机制备第一批1k位规模的集成电路掩模版,乃至的后来4k、16k、64k位规模的集成电路掩模版。在1979 年和1981年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陈宝钦正是负责其中掩模制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2年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学院京区先进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宝钦开始研发光学分辨率增强技术之一的相移掩模技术,让只有1微米加工能力的精缩机,通过自已制备的全透明掩模掩模曝光成功完成了制备180纳米的线条和60纳米的园点阵列的实验。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证书此外,基于多年的研发经验,陈宝钦还研究出了一种别具特色的光学图形合成技术。这是一种基于高精度光学分步重复精密缩小照相机(简称精缩机)进行光学图形投影拼接成像的一种方法。由于精缩机的图形拼接精度高于光学图形发生器,可以利用精缩机的分步重复功能,采用各种称之为“图形词汇”的图形单元高效率地拼接出高精度的周期性比较强的大面积图形,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图形词汇”拼出各种高精度复杂的图形。当年正是基于独特的用微米级精缩机当"光学图形发生器,实现了亚微米精度的《图形合成技术》。由于当年没有激光图形发生器,更没有电子束图形发生器。为了帮助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完成高精度圆光栅模版的任务,就是采用这种光学图形合成技术手工拼接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在掩模制造中的深度钻研,陈宝钦的能力也获得了认可。1986年,109厂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有关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部分人员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中科院微电子所前身)。在此之前,1985年,陈宝钦便只身一人带着嫁装(GCA3696PR精缩机)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生来到微电子中心和原来科学院109厂制版工艺室的六位制版技术人员(带GCA3600FS光学图形发生器)组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光掩模制造小组,从事计算机辅助光掩模制造工艺及介观物理课题光学光刻分辨率增强技术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国际上集成电路特征尺寸向深亚微米推进的十年,同期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了5~8英寸的生产线,开展了亚微米加工技术研究,逐渐开始进入以电子束光刻高精度制版光刻年代。1992年,50岁的陈宝钦来到美国ETEC公司考察电子束光刻机和多头电子束光刻技术,并着手于电子束投影光刻的研发。自此,陈宝钦的工作内容也由特征尺寸100~0.5微米的光学光刻转向精度更高的电子束光刻技术,在1994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顾文琪老师从美国引进的二手JEOL6AII电子束可变矩形束掩模曝光机改造升级实验工作。开始有了电子束掩模制版系统。1992年以后,在以陈宝钦为代表的老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国的微纳加工技术从光学曝光的深亚微米一直做到现在的电子束光刻20纳米,10纳米,乃至能够找到5纳米。尽管我们设备条件落后国外三到五代,经费比国外同样的课题少100倍,甚至1000倍的条件下始终紧紧咬住国际先进水平不松口,与国外同步地开展纳米加工技术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JBX6300FS电子束光刻系统巧合的是日本爱徳万测试株式会社的字符式投影电子束光刻系统所采用硅镂空掩模版的图形字符库技术与当初陈宝钦研究出的光学图形合成技术的图形词汇库基于相同的原理,异曲同工。当初正是基于这种掩模图形词汇库技术,陈宝钦始终走在国内掩膜光刻技术的前沿,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如今的陈宝钦身体很硬朗,在2018年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承诺,做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在从事微光刻技术研究开发40年间将特征尺寸缩小1000倍集成度提高千万倍。为祖国半导体事业奔波,播种微电子的种子三十年前,国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面对此情此景,引进、吸收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陈宝钦老师就开始投身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工作,1991年9月2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成立“中国SEMI标准化工作组”,翻译出版SEMI标准1990中译版。1992年,SEMI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成立,正式开启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标准化历程。2003年,全国标准化技术管理委员会SEMI中国更名为“全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申请筹建了“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如今,陈宝钦就任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委员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2022年第十二届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年会也由合肥芯碁公司承办,在合肥召开。但实际上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在刚成立的前十届年会都是筹的状态。由于国标委没有正式批复成立,委员会也只能自筹经费。“在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长达十年的筹备历程中,一分经费也没有,怎么办?”,陈教授回忆最初筹备年会时的情况道。面对缺少经费的困境,陈教授联想到了奥运会的申办制,于是决定年会争取发动与微光刻技术相关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自愿申报承办会议的办法,并且把每年的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和微光刻标准化技术年会合并进行,同时欢迎国外与微光刻建设及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参加我们的标准化技术和微光刻技术交流会。结果会议很受欢迎,申请承办年会的单位居然排队到2030年。好事多磨,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下,终于在2020年5月26日,国家标准化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委员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在筹建的这些年里,组织编撰的标准《微电子学微光刻技术术语》报批稿15万字,涉及十一组分类和一千五百条专业术语,配套的宣贯手册稿达25万字,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在微光刻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该标准规定了与微电子学微光刻技术有关的微电子光刻技术术语;先进光刻技术术语;微光刻图形化和图形数据处理技术术语;微光刻感光材料、铬板与基片术语;光掩模与先进掩模技术术语;光刻工艺(曝光、刻蚀与微纳米加工)技术术语;电子束掩模制造与直写技术术语;光刻及掩模质量参数测量和评定术语;掩模制造设备和微光刻设备术语。陈教授心系祖国微电子事业发展,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微电子事业。退休后除了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外,也活跃在科普第一线,当微电子科学播种机,致力于激发祖国的花朵对微电子的热情,为祖国的微电子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持续发光发热。这些年来,陈宝钦始终为青少年和娃娃们作科普讲座,希望将来在他们中间有的能成长成为微电子科技工匠。由于近五年陈宝钦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数百场科普讲座,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重要贡献,2021年中国科学院授予陈宝钦教授十三五期间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2年4月26日在上海大学线上空中课堂中进行的一场《先进光刻技术》讲座的受众近三万人,2022年5月1日在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校友会亲子科普直播《微电子如何把沙子炼造成芯片,以魔方为例谈谈学习方法问题》讲座的受众也近一万人。陈宝钦认为,科普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幼儿园开始播种微电子的种子。每次讲座中,陈教授都以魔方为例畅谈学习方法,生动活泼的科技课堂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陈宝钦从自身经历谈起,到光刻技术发展史,再到半导体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技术,最后以魔方为引,启示青少年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也由此收获了诸多“铁粉”。 陈宝钦寄语半导体制造工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加工工艺,它要求:最完美的半导体晶体材料、最精密的制造设备、最纯净的气体和化学品材料、最精准的工艺技术、最洁净的厂房环境、最敬业的团队成员,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需要整个社会重建诚信、重视工匠精神、重整学术道德、重塑民族素质才有希望实现追和赶。本来科学与技术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可是现在世界上有的政客要把它霸占为己有,我们中国集成电路发展遇到百年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无赖堵劫,中国已经没有退路! 老祖宗告诉我们别理这般小人! 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高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和高端光刻机都是世界科技的珠穆朗玛峰,也是一次新的万里长征,需要以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踏踏实实努力追和赶,别想投机取巧弯道超车。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社会分工有不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咱们脚踏实地地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就会对国家有贡献,就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陈宝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8-1985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986年至今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兼职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教授;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纳加工技术工作组副秘书长,计量与测试技术工作组委员;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微电子分会理事长、科学讲师团成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iCAN金牌讲师团成员;北京电子学会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制版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研发监理,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重奖科学家,让科学流行起来
    p   9月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80后”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p p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此次获奖者既有大名鼎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的施一公、潘建伟,也有80后优秀数学家许晨阳,他们的卓越成就赢得国人关注和点赞。 /p p   未来科学大奖让中国诺贝尔奖为世界所瞩目,虽然此奖今年才颁出第二届,但这个由企业家和科学家联合发起创办的,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的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民间科学奖项,鼓励科技创新,展现优秀成果,奖励杰出人才,契合创新创业、科技兴国的时代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高瞻远瞩、揽月潜洋的伟大抱负及视野格局,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在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p p   重奖科学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当下,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日显“骨感”,曾几何时,当一个科学家是很多孩童的光荣与梦想,也常为众人所赞许 现如今,在向“钱”看的功利环境下,娱乐大咖到处走穴,日进斗金,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而经济等热门学科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冲击不容小觑。然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未来的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雄厚的STEM人才队伍,重奖科学家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科学与科学家身上,对科学家的尊重与重视,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国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p p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依托于强大科技。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夯实科技基础,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学家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铁杆粉丝,让知识与创新更具备含金量,让科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和号召力,进而让科学流行起来。这可以看做是未来科学大奖自带的广告效应,也是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p p /p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提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关高等学校和企业科协,各有关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奖励名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励个人名额不超过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区工作;“团队奖”名额不超过5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评选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45周岁(197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需征求中联办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35周岁(198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资助人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助人数不超过5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3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2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需报经中联办审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提名工作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每位被提名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保证提名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提名人选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被提名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提名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提名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六)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七)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需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拟提名对象个人或团队办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八)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各提名单位注册并登录“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https://www.scimall.org.cn/),点击“人才评奖”,使用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进入“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在线填报材料,其中包括提名表和有关附件材料。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提名的类别。“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码”另行发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专家开展提名工作前可与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获取系统用户名、密码。提名专家须在候选人提名表上签署提名意见及签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于2020年12月13日前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不能更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使用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打印书面材料,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须保持一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材料包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工作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提名人选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提名单位公章。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上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团队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根据《候选团队提名表》提交“主要成绩和贡献”栏涉及内容相关证明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纸质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5日前,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接收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范永健 宫 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材料报送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赵 鹏 岳文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2165291 6858662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18日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