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消费者协会

仪器信息网消费者协会专题为您整合消费者协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消费者协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消费者协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消费者协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消费者协会话题讨论。

消费者协会相关的资讯

  • 中国消费者协会领导实地考察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
    2014年5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组联部主任邱建国、消指部主任皮小林来到食品安全检测网消费者体验中心实地考察,由智云达公司总经理桑黎川全程陪同。两位对体验中心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桑总对此都一一解答。中国消费者协会领导实地考察消费者体验中心 随后,三人观看了多家权威媒体对智云达公司产品的报道,在了解到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后,两位给予了很大肯定并表示体验中心的食品检测工作一定要做好,并鼓励智云达研发、生产出更多、更先进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参观结束后,皮小林和邱建国两位领导都对体验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帮助消费者解决相关的问题,消费者体验中心应运而生。如果你也遇到或是购买到疑似的问题食品,即可以拨打4008112315热线电话咨询,在工作人员确定样品在送检范围内后,便能帮您进行免费预约,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您检测出食品的详细状况,免去您的担忧,不让食品安全问题再成为您的困扰。 另外我们还会定期组织专家给大家培训,为消费者讲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消费者体验中心的创建,能在食品安全检测网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的桥梁。欢迎大家前来体验!
  • 烹饪协会称化学火锅系谣传 结果难让消费者信服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风起,火锅香”,就在很多人准备走进火锅店解馋的时候,近日媒体曝出了麻辣火锅底料中添加飘香剂等化学添加剂事件。   昨天上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首度对公众关注的“化学火锅”事件首都作出回应:“市场上80%火锅含有违规添加剂”这种说法纯属谣传,占全国市场7成份额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检查100%合格。   其实对于这样的回应,消费者应该决定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这个回应的机构有点问题,它是中国烹饪协会,而不是中国消费者协会,那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的回应,为什么让很多人觉得听的以后反倒觉得这个事更不可信呢?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今天独家专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恩援。   在查询过中国烹饪协会的网站后,有网友提出,协会的领导大都由知名企业老总担任,这让中国烹饪协会所说的百分之百合格大打折扣,对此冯恩援如此回应。   记者:这个最终我们来辟谣,我们来说这个百分之百合格,那是我们自己管自己,当然不能说自己不好了。   冯恩援:他的身份是使用行业组织的名义,他还是使用企业的名义,这就是他的身份上的变化,这是身份和您本身的定位不矛盾的,他作为一个行业组织专委会的负责人,他就是站在行业的角度上说话。   记者:这样让的话让人联想到,比如说几年的苏丹红事件,那个时候为什么我们火锅委员会没有人站出来说,其实他们也会?   冯恩援:不是我们现在进步了吗?我们知道有一个社会责任,我们需要进行调查了解,这您应该鼓励我们才对。   记者:如果出现这样的突发事件的话,至少我们从它的利益来考虑的话,肯定不会说自己不好吧。有人提出说这次辟谣像是老子给儿子在辟谣。   冯恩援:其实谁家老子不给儿子说话,就看你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共建和谐社会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记者:对于化学火锅这四个字,冯恩援表示实在不能认同。   冯恩援:什么叫化学火锅?都听说过海鲜火锅、肥牛火锅,没听说过化学火锅,这谁编出这么一个词来,谁看见了化学火锅了?您拿一个火锅若您看这个里头,某家店弄一火锅它是化学制剂为主要成份的,谁看见了?这什么都看不到的事情,这不能是一个概念在传播,这容易误导。   记者:在昨天中国烹饪协会的发布会上,副秘书长乔杰介绍说,今年10月到11月,中烹协组织专家对部分火锅企业的厨房、餐厅、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了抽查,此次调查以100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火锅品牌连锁企业为样本,涉及火锅餐饮门店9000多家,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冯恩援表示,百分之百合格的结论就源于这次调查。   冯恩援:我们现在调查这些品牌企业没有人使用这个,是因为它使用的这些东西,比如说小肥羊,它是集中生产的,它的生产是需要在生产场地当地监管部门批准的。   记者:昨天发布会上也好,现在能够确保70%是百分之百合格的。   冯恩援:我们也没有检测,我们只是让它提供它生产安全的许可的文件,我们没有检测、化验,没有这个功能,我们现在从提供的这些数据资料,他使用的配方、批准结构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某一个火锅叫化学火锅,哪一个火锅里使用了非法物质,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在所谓的添加物质当中,比如说它是调料,它是食品添加剂,这个需要确认的,如果说有人说你放什么东西了,要先问题放什么了?   记者:乔杰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他们调查的是占全国市场份额7成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于是有网友提出,为什么不能对其余的3成火锅企业也做调查,冯恩援说这些企业不在他们的调查范围之内。   冯恩援:我们就是为会员在进行调查,我让人家街上一个卖火锅的店人家能接待吗?   记者:对于烹饪协会调查的100多家企业,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公布名单,但当记者向冯恩援表达这个诉求后他做出这样的回答。   冯恩援:他们发布会上是不是介绍了这些情况了。   记者:没有。   冯恩援:应该有吧。   记者:真的没有,有没有考虑一下呢?   冯恩援:好。
  • 食品生产企业必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关键条款
    2024年3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78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经营者的责任,完善网络消费相关的规定,规范消费者的索赔行为,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以下几点是《条例》中的核心要点,需要注意并加以了解。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的以下方面:1.经营者的义务:包括保证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条例》中明确了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特殊消费群体的保护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深入理解并落实这一要求,确保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和特点。 对于老年人群体,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发布老年人消费防骗提示》有提到,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市场监管总局 教育部 公安部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群体,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进行无底线营销,不得发布违反公序良俗的广告,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享有人身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享有获得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权利等。3.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规范:包括不得虚假宣传,不得设置不合理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等。4.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权利:消费者有权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举报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售后服务和投诉处理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环节,也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增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手段。食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消费者在购买、食用食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5.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6.个人信息保护:经营者在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等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7.网络购物的无理由退货权:经营者通过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的,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不得擅自扩大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对于网络食品经营,不仅应符合与网络食品相直接关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还应符合食品经营和网络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电子商务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等。8.消费者组织的作用:消费者协会和其他依法成立的消费者组织应当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履行职责,包括提供消费维权服务与支持,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等。9.争议的解决: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争议,如果消费者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相关组织应当及时处理。总之,《条例》的发布对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升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中间经销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具体内容网址: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3/content_6940158.htm
  • 调查显示近7成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不放心
    乳制品消费需求及消费知识掌握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不放心   日前,由北京、河北、山东三省市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等共同开展的“乳制品消费需求及消费知识掌握状况问卷调查”圆满结束。调查结果显示,74.91%的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比较看重“安全卫生”,另有67.13%的消费者仍对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表示“不放心”,八成多的消费者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是政府执法部门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抽查,同时,多数消费者希望能够加强消费知识的普及,以提高自身鉴别能力。   据介绍,此次调查涉及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以及对消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乳制品安全仍然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调查中,有67.13%的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表示“不放心”,另有19.38%的消费者在“对目前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时表示“不清楚”,只有13.49%的消费者表示“放心”。其中,93.43%的消费者在选购乳制品时,对“过度使用调味剂、防腐剂、色素、香精和香料物质”较为担心,认为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然后依次排列的是80.80%、78.89%、76.30%和74.74%的消费者分别对“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物质”、“使用工业用料加工乳制品”和“过期乳制品”较为担心,认为会影响到家人的健康。   在“您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一题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政府执法部门应该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监督抽查”,占被调查者的87.20%,然后依次是“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严加惩处”、“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件,并追踪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购买者的鉴别能力”,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4.60%、73.53%和65.74%。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选择正在日趋理性。只有10.38%的消费者表示会因为名人代言某个品牌的乳制品而去购买该产品 相反,高达69.38%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另有20.24%的消费者对此“无所谓”。在“您之所以经常选择某一乳品品牌的原因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国家监督执法部门抽检显示其质量安全可靠”,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0.52%,其次是“自己尝试筛选后的选择”,占被调查者的47.75% 而“产品的各类广告给您的印象深刻”仅占17.99% 表示自己经常选择某一乳品品牌的原因“很盲目”的则更少,仅为被调查者的14.71%。   此次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知识比较欠缺。例如,液态奶通常是根据加工过程中对牛奶的热处理程度不同而分为常温液态奶和低温液态奶,对此,有60.03%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 另外,常温液态奶通常要经过120~150℃和0.5~8秒的瞬时杀菌处理,保质期要求在30天以上 而低温新鲜牛奶(即巴氏消毒奶)经过巴氏杀菌后,可以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失牛奶中的有效营养成份,其特性是新鲜、营养、健康,可直接饮用,需要像新鲜蔬菜一样冷藏 对此,分别有56.06%和40.66%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对于广大消费者非常喜欢饮用的酸牛奶,对其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也有37.02%的消费者“不知道”。   在产品鉴别能力和科学消费常识方面,消费者显得更为不足。68.51%的消费者不知道“乳饮料通常是以鲜奶或奶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产品经过灭菌处理,蛋白质含量要求在0.7%以上” 74.57%的消费者不知道“通常添加香味物质的牛奶,在常温或冷藏状态下就有明显的香味,但加热后香味消失” 78.89%的消费者不知道“ESL奶(又称为长货架期的巴氏消毒奶)是在保持原有鲜乳的味道和营养的基础上延长产品保质期,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牛乳的新鲜、营养和方便三方面的需求”。   正因为消费知识的缺乏,调查中,61.59%的消费者希望了解乳制品的“鉴别和科学消费常识”,然后依次有61.41%、42.39%、40.83%和36.16%的消费者分别希望了解食品安全性能和食品营养知识、儿童食品安全知识、有关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贮存知识,而消费者最想了解的是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的知识,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3.01%,这也凸显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调查中,90.48%的消费者表示乳品加工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另有56.92%的消费者认可“牛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原料奶质量的这种说法”,77.16%的消费者表示对对牛奶的生产过程感兴趣。   在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方面,74.91%的消费者在购买牛奶制品时比较看重“安全卫生”一项,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最高 然后依次是营养丰富、味道口感好,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4.70%和58.48%,而只有17.99%和3.81%的消费者才看重其“有特殊功效(如养颜、补钙)”和“有促销活动”。在奶制品提供的营养物质中,76.30%的消费者认为有益菌是他们所需要的,然后依次分别有72.49%、68.33%、65.91%、16.26%和12.46%的被调查者认为蛋白质、乳钙、维生素、乳糖和脂肪是他们所需要的。在“近期您购买了哪两种乳制品”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酸奶、常温液态奶和低温液态奶,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1.45%、44.98%和32.53%,而购买奶酪和调味奶的则很少,仅占被调查者的9.34%和2.07%。另外,有50.87%的消费者表示购买乳制品是全家饮用。   据消协有关人士介绍,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对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以及对消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一步,将根据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展相应的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工作 乳制品企业则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同时要加强消费知识的普及,以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 我国部分化妆品汞超标6万倍 消费者中毒患肾病
    其中一款化妆品汞超标6万倍 (央视截频图) 化妆品美白成分都有啥用 ●果酸 有效性:75% 美白产品中只允许使用3%以下低浓度的果酸;中等浓度的果酸用来祛斑;20%以上高浓度的果酸只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来换肤。 安全性:40% 使用果酸后皮肤会变得对紫外线更加敏感。 ●曲酸 有效性:85% 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效果最明显。 安全性:50% 含有一定毒性,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完全普及开来。 ●桑树提取物 有效性:70% 是由法国人开发出来的最新的美白成分。 安全性:70% 作用温和有效,自然美白。 ●芦荟 有效性:60% 可以减轻由紫外线刺激而带来的皮肤黑化。 安全性:80% 可保湿、防晒、祛斑、除皱、美白、防衰老、护发。 ●熊果苷 有效性:75% 可以有效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安全性:80% 安全性比较高。 ●维生素C 有效性:80% 可将深色的黑色素还原成为浅色的黑色素,并抑制中间体生成黑色素。 安全性:85% 安全性很好,但稳定性很差,会很快地失去活性。 ●内皮素拮抗剂 有效性:65% 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 安全性:未知 安全性尚有待验证。 美白祛斑一直是不少爱美女士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上的美白祛斑类的化妆品也就成了热门商品。但是不少追求美白的女士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美白祛斑类的化妆品,在让皮肤变得更加白皙的同时,还隐藏着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昨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一期节目:美白的风险,节目曝光了美白化妆品汞超标数万倍,导致消费者汞中毒引发肾病的案例。 为何出现全身浮肿? 汞中毒致肾病综合征 从去年10月到现在,山西的王女士就一直在为自己莫名其妙生的一场大病担心不已,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治疗,目前王女士的病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和生病之前相比,她的身体还是虚弱了很多。 要想了解王女士这段痛苦的经历,还得从2011年10月说起。当时身体一直比较健康的王女士突然觉得眼睛和脸部出现了浮肿,不久,这样的浮肿就蔓延到了全身。 痛苦万分的王女士先后到当地的多家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结论,让她大吃了一惊:肾病综合征。 为了找到患病原因,也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王女士随即到北京寻求帮助,到了北京之后,王女士病情加重,情况愈加危急。 虽然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之下,王女士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患病原因却没有找到。在医生指点下,王女士来到了解放军307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这次检查终于找到了致病元凶。 经过检测,王女士的血液中汞的含量达到了36纳克/毫升,尿液中汞的含量超过了54纳克/毫升,都超出了正常标准的十几倍,因此医生确认王女士的肾病综合征是由汞中毒导致的。 什么导致汞中毒? 美白化妆品是真凶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液体金属,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过量侵入可诱发汞中毒。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王女士的汞中毒呢?在对王女士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后,医生将怀疑的重点锁定在了王女士使用的美白化妆品上。被确诊为汞中毒引发的肾病综合征之前,王女士陆续在当地的一家化妆品商店购买了两套美白化妆品,分别标称为“韦医生大清药王”牌和“韦医生古韵”牌美白套装化妆品。 这两种美白化妆品真的会是罪魁祸首吗?为了解开谜团,王女士将这两种化妆品先后送到多家检验机构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检测结果大同小异,这两种美白化妆品中汞的含量都大幅超出了国家标准。 经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这款标称为“古韵强力祛印消斑霜”的产品,汞含量为39453毫克/千克,按照国家标准,化妆品中汞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千克,这款产品的汞含量超标近4万倍;而另外一款标称为“蓉贵妃美白祛斑晚霜”的产品,汞含量为64117毫克/千克,超标6万多倍。 经过医生的分析和法定机构的检测,最终确认导致王女士肾病综合征的原因是汞中毒,而导致王女士汞中毒的原因正是她所使用的美白化妆品。 类似的情况有多少? 化妆品致汞中毒不断增多 无独有偶,和王女士的经历类似,北京的孙女士也是在使用了美白化妆品之后,出现了汞中毒的症状。 医生在分析了孙女士的情况后也怀疑,造成她汞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她从北京一家名叫雅滋曼的美容院购买的美白化妆品。为了讨一个说法,孙女士多次找到这家美容院协商,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无奈之下孙女士将雅滋曼美容院告上了法庭,法院将孙女士使用的这种美白化妆品送到了检测机构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种美白化妆品的汞含量达到了66928毫克/千克,超标6万多倍。 孙女士还告诉记者,和她一起购买并使用了这种美白化妆品的还有十几个人,而她们在使用了这些产品之后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血汞含量超标,甚至是汞中毒的情况。 经过对北京部分医院和医生的调查采访记者得知,近年来由于美白化妆品导致的汞中毒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且美白化妆品已经成为汞中毒的最主要诱因之一。 汞中毒有些啥危害? 严重时会引发肾病可致死 专家告诉记者,除了造成对肾脏的损伤之外,汞中毒还可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多种损害。记者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受害者因为使用不合格的美白化妆品造成损失之后,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医学专家指出,汞中毒除了会对人体的肾脏造成伤害,从而导致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之外,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 此外,由于目前汞超标的美白化妆品成为了导致汞中毒的重要原因,因此汞中毒的受害者多数都是女性,而如果女性在孕产过程中出现汞中毒,那么还可能对胎儿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从她怀孕,到一个胎儿的正常生育,到一个胎儿的哺乳,整个过程,汞都可以直接伤害到她的子代,她的胎儿,她的幼儿。 与此同时,专家还强调,汞中毒引发的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受害者经济损失多大? 前前后后花费达20多万 “医疗费就花了7万多了,完了后还有复查费、保健费,而且每年还得去复查。前前后后的花费,加起来总共也得20多万吧。”王女士将自己的遭遇投诉到了当地的工商部门,工商部门也对销售不合格美白化妆品的商店进行了查处,目前整个事件的调查还在进行当中,但是王女士的经济损失到底该由谁来弥补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北京的孙女士已经将销售这种汞超标美白化妆品的美容院告上了法院,目前案件还在审理过程中,她的经济损失到底能不能得到补偿也还没有结果。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有多种渠道可以维护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化妆品侵权纠纷案件一旦发生,可以有五种途径来解决:消费者可以选择自行与经营者协商,私下沟通解决;可以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可以选择到行政机构申诉,或者依据和经营者签订的仲裁协议要求仲裁解决,也可以向法院起诉。 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建议借鉴食品安全法严惩 虽然有多种渠道可以采取,但是无论是向消协或者行政部门投诉,还是向法院起诉,都需要由消费者提供材料并举证。而这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却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不注意留存相关票据等证据的话,一旦遇到纠纷需要维权的时候,就会增加维权的难度。 法律专家认为,由于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化妆品可能给使用者造成多种健康危害,也可能会给受害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按照一般商品的质量问题去惩处显然会造成惩罚力度不足,威慑力不够,对消费者损失弥补不充分地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法律专家建议,一方面简化化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和起诉程序,另一方面针对化妆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侵权行为,应该借鉴《食品安全法》中假一赔十的规定,引入惩罚性赔偿条款,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关链接 调查报告显示:112个美白化妆品汞超标 上月中旬,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美白祛斑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调查报告》,在北京、上海、东莞等10城市抽检的产品中,有112个汞含量超标,占所有抽检产品数量的23%,其中一款名为“颜茹雪雪肌净白嫩肤晚霜”的产品,汞含量高达43988ppm,超标达4万倍。另有近10%的产品砷或铅含量超标。 报告抽查的产品大多为国内品牌,而出问题的产品则包括“天下无斑美白祛斑日霜”、“露兰姬娜特效祛斑晚霜”、“美肤堂中草药养肤疗斑七天白美颜晚霜”等,而且网购也成为重灾区,这些产品通过网上的渠道销售至全国各地。 本组稿件综合央视、羊城晚报 贴心提示 减轻化妆品损害六招 ★要认真查看化妆品的标识和生产日期; ★要学会识别劣质化妆品的各种方法; ★使用前可先做皮肤斑贴试验; ★化妆也要有“星期天”休息日; ★不要在脸部同时使用三种以上的产品; ★临睡前要及时彻底卸妆,清洁皮肤。
  • 助力食品安全 共促消费升级——CEC 2017食品安全公益行动高峰论坛暨品质消费中国行启动仪式召开
    助力食品安全,共促消费升级 CEC 2017食品安全公益行动高峰论坛暨品质消费中国行启动仪式召开 2017年3月3日上午北京国宾饭店,CEC 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消费者报告联合举办“助力食品安全,共促消费升级—CEC 2017食品安全公益行动高峰论坛暨品质消费中国行启动仪式”。 来自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报社的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业界专家参加了会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标准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食品具备营养价值,还要求食品是绿色、健康、安全的,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国内食品安全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消费信心明显不足,再加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北京智云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桑黎川发言 CEC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就是在这样的食品安全大环境下成立的,自成立以来就面向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普宣教工作,针对社区居民、学生、幼儿、食品从业人士等不同群体打造不同形式的活动或课程内容,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帮助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有正确认识,破解食品谣言,教大家勿信谣传谣。成立至今,已免费接待消费者送检食品达744次,成功开展384场公益活动,进学校开课程,进社区做活动。经过体验中心团队多次开发、修改、完善与实践,确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多感官教学模式,开设了针对中小学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普课程,出版了《小学生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普读本-趣味科学小实验》,开发了分别针对低幼和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的科学实验包《食品安全趣味套装-益智版》、《食品安全趣味套装-探索版》。 利用 “视觉” “味觉” “嗅觉”等多“感官刺激”来引起学生兴趣,利用多种形式的动手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帮助学生轻松学习食品安全及营养知识。未来,CEC体验中心会将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继续推广开来,惠及更多北京中小学生,以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CEC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主任张立葵 CEC体验中心针对社会热点以及常见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央电视台、英国BBC、黑龙江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合作拍摄近百场科普节目。与法制晚报、腾讯大燕网合作进行直播,从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出发,对网上流传较广的信息进行实验验证,将谣传和误传摆上实验台,用真实的实验数据粉碎食品安全谣言。此外还参加低碳大篷车科普活动以及远赴非洲送去水质检测设备的公益活动。 CEC致力于帮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正确认知,识别食品谣言,不轻易信谣传谣,引导广大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本次论坛面向广大消费者集中分享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等新业态下“识假、 打假”等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分享食品安全科普实验及消费指导专业知识,体验及分享相关的“防伪”等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诚信经营新模式及服务, 以及相关的消费安全直接体验,以更好的服务于民生,共筑及建构食品安全的新体系、新常态。论坛最后,CEC消费者体验中心联合消费者指导,依托遍布全国的数十家消费者体验中心,正式启动“品质消费中国行”系列活动。据悉,“品质消费中国行”将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全年举办上百场线下活动,为消费者解读靠谱的第三方对比检测报告,提供品质消费指引及消费维权服务等。品质消费中国行启动仪式 在大会上,来自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消费者报社的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桑华春、邱宝昌等对CEC的各项公益活动表达了充分的赞扬和支持。他们希望CEC充分建立食品安全公益推广的长效机制和推广机制,把工作在全国快速推广开来。
  • 中消协:8848钛金手机检测“钛”有问题 或涉虚假宣传
    22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近期有消费者协反映8848钛金手机实物与宣传不符,对此中消协进行了调查并履行提请检测的法定职责。调查及检测结果表明,8848钛金手机线上线下宣传不一致,所用主要材质表述不规范,甚至涉嫌虚假宣传。网络图片  中消协表示,首先,8848钛金手机自造5系钛合金概念,实际材质为普通工业纯钛或钛合金。8848钛金手机官网宣传“采用瑞士名贵腕表所用5系钛合金”,而金属行业不存在5系列钛合金的说法。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8848钛金手机(巅峰版)的背面金属件中的圆形部分基体为工业纯钛,背面金属件中带刻纹部分材质相当于国产TC4钛合金。  其次,钛金属并非稀有贵金属,部分手机边框仅是钛合金镀金。8848钛金手机宣称使用“名贵钛合金”(官网)、“稀有贵金属材质”(实体店宣传材料)。但是,目前国家或者行业等相关标准中,并没有“稀有贵金属”的定义。按照行业惯例分类,稀有金属主要包括稀有轻金属、稀有难熔金属、稀土金属、稀有分散金属和放射性金属,钛金属属于稀有难熔金属。根据各国的约定俗成,贵金属仅包括金、银、铂、钯、钌、铑、锇、铱八种,钛金属不属于贵金属。  同时中消协指出,贵金属价格差别很大,最便宜的银每克5元左右,而铂每克可达200元以上。目前,市场上纯钛每克大约0.06元。单纯从价格上来讲,钛金属也并不名贵。  此外,8848钛金手机官网与线下实体店宣传资料不一致。官方网站宣称“蓝宝石玻璃”、“蓝宝石水晶玻璃”,而线下实体店宣传材料宣传则是“蓝宝石” 官方网站宣称“钛合金”,而线下实体店宣传则是“钛金”。  中消协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敦促8848钛金手机经营者正视问题、及时改正,并将监督8848手机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中消协发布儿童鞋比较试验报告
    2011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儿童鞋比较试验结果。本次比较试验以适合3周岁至14周岁儿童穿着的儿童鞋为主要对象,共购买18家企业生产的儿童鞋样品19个,包括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安踏、Angel sky空中天使、斯奶纳Sinaina、Dor Dor Hourse、明璐、miffy米菲、MoonStar月星等品牌。其中儿童皮鞋样品11个,儿童运动鞋样品8个,购买地点在北京大中型商场、专卖店,样品中基本包括了市场上销售量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儿童鞋品牌,所有样品均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于2010年9—11月期间以普通消费者身份随机购买。   本次比较试验委托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进行检测。检测依据:QB/T2880-2007《儿童皮鞋》、GB/T15107-2005《旅游鞋》、QB/T 2673-2004《鞋类产品标识》、GB/T22930-2008《皮革和毛皮 化学试验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以及《儿童鞋商品比对试验实施方案》。检测项目:标识、剥离强度、耐磨性能、耐折性能、外底硬度、勾心硬度、异味、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皮革中Cr(VI)-六价铬、皮革中可萃取重金属(砷、镉、铅)含量。检测结果详见儿童皮鞋或儿童运动鞋商品结果一览表。   此次比较试验儿童鞋19个样品,涉及的安全性指标如游离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皮革中Cr(VI)-六价铬、皮革中可萃取重金属(砷、镉、铅),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镉对环境有潜在危险。镉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可引发癌症。砷及其化合物被用于杀虫剂、灭草剂等。此次比较试验上述物质均为未检出。本次比较试验中,含致癌芳香胺(4-氨基联苯,对二氨基联苯,4-氯邻甲苯胺,2-萘胺)或怀疑为致癌物(其它)也均为未检出。物理性能指标剥离强度和耐磨性能也全部符合标准要求。   全部检测项目符合标准要求的10个,有不符合项的9个,其中标识不符合4个 耐折性能不符合5个 外底硬度不符合2个 勾心硬度不符合1个 异味不符合4个。主要问题如下:   一、4家企业存在标识不合格问题。QB/T2673-2004《鞋类产品标识》已经实施6年,此次比较试验标识不合格的样品4个,主要是未标注中国鞋号或鞋帮材料标注不全等问题。中国鞋号是以脚长为基础,以mm为单位标注的,等同于国际标准。东莞市小猪班纳服饰有限公司的小猪班纳、苏州市金童美贸易有限公司的morgan&milo摩根及麦洛、上海丽婴房婴童用品有限公司的Roberta di Camerino、青岛月星鞋业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MoonStar月星等4家企业存在标识问题,主要是未标注中国鞋号或未标注用材。   二、5家企业存在耐折性能较差问题。耐折性能是表征成鞋鞋底是否容易断裂、帮面材料是否容易出现裂面、裂浆和帮底屈挠部位是否容易开胶的指标,耐折性能不合格的童鞋在穿着过程中最常发生的问题是鞋底断裂、帮面开裂或帮底屈挠部位开胶等问题。此次比较试验耐折性能不符合主要是折后帮底(底墙)开胶现象,说明鞋子屈挠部位的粘合有问题。耐折性能不符合的样品是:广州浩轩鞋业有限公司的Angel sky空中天使、青岛月星鞋业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MoonStar月星、北京阳光彩虹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的Dor Dor Horse、南京明璐鞋业有限公司的明璐、东莞市小猪班纳服饰有限公司的小猪班纳。   三、3家企业存在鞋底硬度或勾心硬度问题。儿童鞋鞋底要有适当的硬度和厚度,太硬太厚的鞋底不利于鞋底的弯折,但过软的鞋底不能支撑脚掌,易使儿童产生疲劳感。此次比较试验外底硬度指标,仅有一个样品指标偏低。外底硬度存在问题的样品是北京阳光彩虹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的Dor Dor Horse、上海睿宝鞋业有限公司的ruibao睿宝。勾心硬度不符合的样品是南京明璐鞋业有限公司的明璐。   四、异味问题。鞋类商品中散发出特殊气味,表明鞋子所用材料或在制作过程中使用有异味材料使人厌恶并有损人体的健康。按QB/T2880-2007《儿童皮鞋》标准规定,鞋类异味分为五级,1级是没有气味 2级是稍有气味,但不引人注意 3级是明显气味,但不令人讨厌 4级是强烈的、讨厌的气味 5级是非常强烈的讨厌气味 规定不大于2级为合格。此次比较试验异味较明显的样品4个,但均达到3级要求。异味较明显的样品分别是:南京明璐鞋业有限公司的明璐、苏州市金童美贸易有限公司的morgan&milo摩根及麦洛、东正(福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的BETTYBOOP贝蒂、东莞市小猪班纳服饰有限公司的小猪班纳。
  • 汽车维权 近十家检测机构拒绝检测
    2013年9月,凌云驾驶的翼虎发生转向节断裂后,她先后求助深圳当地消费者协会、工商和质检部门,但除了&ldquo 调解&rdquo ,上述部门在应对汽车投诉时缺乏有效办法。   &ldquo 消费者协会说他没有执法权,还要双方都愿意调解才行。质检说没有能力去检测汽车零部件质量,最好找消费者协会。我被他们当&lsquo 球&rsquo 踢了几个月。&rdquo 昨日,凌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迫于无奈,凌云准备走诉讼道路,数万元的零部件检测费用又令她一度犹豫。随后,国内近10家国家级的检测中心拒绝了凌云的送检需求。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的李鸣(化名)告诉记者,他处理的维权事件中,有20多起检测中心拒绝个人投诉的案例,&ldquo 汽车检测中心必须跟厂家搞好关系,靠收取汽车厂家检测费来生存,不收取个人投诉的单子很常见。&rdquo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当前汽车维权难主要有五大难题,&ldquo 首先是法律不健全的问题,有太多的监管空白,&rdquo 上海国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任文风说,&ldquo 和汽车厂家相比消费者要弱势,维权成本过高、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一系列的问题,消费者没有办法承受。&rdquo   艰难维权   以拨出&ldquo 12315&rdquo 电话号码作为开端,凌云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维权之路。2013年9月起,凌云分别求助于消费者协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由于缺乏汽车检测能力,二者的解决方法均为&ldquo 调解&rdquo 。但凌云与经销商、长安福特的分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调解不断失败。   与长安福特交涉翼虎断轴事件时,天气状况和车速是争论焦点。为了证明自己开车时没有闯红灯、车速正常、天气不恶劣,凌云称&ldquo 跑了几十趟警局,才顺利保留监控视频&rdquo 。&ldquo 若有些路段没有监控视频及行车记录仪,又该如何证明?&rdquo 凌云说。   2014年1月,凌云向深圳市市场管理监督局提出了行政介入申请,但这一问题又因后者缺乏汽车检测能力而搁浅。&ldquo 他们想尽快解决,可质检无力量,只能继续调解。&rdquo 凌云说。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凌云于2013年9月27日有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过关于福特翼虎断轴事宜,11月26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梅林所才正式介入调解。工作人员的解释是:从市一级转到区一级、区一级再转到辖区所在的工商所,一层层转过来所致。   消协、工商等部门不能解决问题时,汽车消费者通常会到网站论坛发布消息,并寻求媒体帮助。在正常维权的途径里,选择诉讼的车主只占少数。原因在于汽车检测费动辄近十万元,一场官司即便胜诉,到执行有可能耗费两年的时间,&ldquo 费钱费力费时间&rdquo 。   &ldquo 没有监督制约机制,责任无法鉴定。这样的消费环境下,媒体成了消费者最后一根公开维权的稻草。如果媒体报道后依旧不能解决问题,就走上了暴力维权的路。&rdquo 云南一位大学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在亲身经历一次汽车故障维权后,他现在是部分维权团体的智囊成员。   堵门、骂街、闹4S店这些所谓的&ldquo 暴力维权&rdquo ,或许是当前不提倡但却最有效的办法。浙江宝马车主张亮(化名)对记者表示,他的宝马轿车发动机螺丝断裂并维权成功后,他已经帮助多位同样故障的车友成功&ldquo 退车&rdquo ,采用的办法是邀约一些车友一起到4S店门口&ldquo 排队&rdquo 。   &ldquo 我们不做违法的事情,只是站在他们门口。&rdquo 张亮说。   五大难点   2013年10月,凌云背着6.5公斤重的转向节,从深圳赶到上海,向一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递交检测申请。&ldquo 他们婉拒了。&rdquo 凌云说,她已联系过国内近10个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被以无法提供技术图纸等理由拒绝。   李鸣表示,汽车厂家在应对投诉时要求消费者提供&ldquo 具备国家质检总局CNAS认证的国家一级检测中心&rdquo 的检测报告,才予以采信,但国家级检测中心大多与汽车厂家有着业务往来,后者通常不会因为车主投诉而去得罪客户,&ldquo 不收取个人投诉的单子很常见&rdquo 。   国家级检测中心&ldquo 拒检&rdquo 除了反映特殊的生态链条之外,还体现了中国汽车行业强制性标准的缺失。而工商、质检、消费者协会在处理维权事件时的&ldquo 乏力&rdquo ,更是反映了更大层面的体制建设缺陷。   &ldquo 首先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给商家造成有机可乘的机会。&rdquo 任文风对记者称。   中国质检总局当前并未出台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硬性标准,实际运行中,汽车公司将自己的零部件标准上报给当地质检部门备案。对于这些零部件产品的监管实质上经常处于空白状态。&ldquo 奔驰C级轿车车内气味的投诉那么多,奔驰没有召回也不算错,因为中国没有相应法规和检测标准。&rdquo 上海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咨询总监封士明说。   体制缺陷是中国维权的第二大难题。在职能设计上,质检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生产区域内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产品离开工厂、在流通领域的监管,消费者协会隶属于当地一级的工商部门。   &ldquo 在监管方面,存在着扯皮和相互推诿的情况,因为产品标准检测都是质监局负责审批和检验,工商总局仅负责在流通领域发生的问题。&rdquo 李鸣表示,除此之外,汽车公司&ldquo 纳税&rdquo 大户的特性使之通常受地方保护,使得执法更加困难。   第三大难题是第三方独立检测认证机构缺乏。中国的汽车检测中心大多为国有属性,少数外资公司如瑞士SGS等,进入中国也必须通过与国有企业合资的形式。浓厚的政府色彩、与汽车公司的业务往来,大大推高了上述检测中心为车主提供检测认证的门槛。   第四大难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维权组织&ldquo 失语&rdquo ,这背后仍是体制原因:消费者协会隶属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受当地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又可能因企业纳税等原因放宽尺度,最终导致维权组织受制颇多。   &ldquo 丰田汽车在美国出现事故,美国政府主管部门主动发起调查,并召开听证会,迫使丰田章男向车主道歉,中国有关部门应该借鉴。&rdquo 封士明说。   李鸣也表示,在收到大量车主投诉后,消费者协会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警示消费者,甚至建议消费者暂停购买某种产品,但&ldquo 受来自于上面的压力,没人敢这么做&rdquo 。   汽车维权第五大难点是汽车消费者处于弱势。&ldquo 信息不对称,举证方面明显不公平。消费者比生产厂家要弱势,维权成本过高,找机构检测费用动辄几万,普通消费者的财力和专业能力,没有办法承受。&rdquo 任文风说。   消费者协会及民间组织对上述难题已经呼吁多年,一个利好消息是,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于3月15日起实施,其中包含举证责任倒置,6个月内出现瑕疵,由商家承担举证责任的条款。   但任文风表示,举证责任倒置的条款或许对消费者维权帮助有限。&ldquo 如果厂家举证说是因为消费者驾驶不当造成的,消费者有办法反向举证吗?&rdquo 任文风说。
  • 关键词:化学火锅
    有关火锅化学锅底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媒体都先后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化学锅底普遍存在。面对火锅市场的信任危机,12月22日中烹协首度回应称纯属谣传。对于这一利好消息,网友并不买账。网友注意到,此次发布的出处是中烹协火锅专委会 而火锅专委会主任汤庆顺是北京一家知名火锅连锁企业的老板。(《扬子晚报》12月23日)   中烹协不止于“老子给儿子辟谣”   中国早就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利益博弈是必需的,也是正常的,没有博弈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但制度安排远未跟上时代发展,于是普通民众手持苍白无力的权利,却难以对抗和博弈那些强大的利益集团和公权部门。当然,利益博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博弈力量的严重不对称。面对中烹协这些抱团的利益集团,消费者群体往往是利益受损的一群,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语权很孱弱。他们的博弈能力也不够成熟。而且他们背后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唤醒和扶强消费者和普通民众的权利意识,加大对类似于“化学火锅”这样的黑心商业行为的监管和严惩,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但好在现实也似乎是公平的,那些自命不凡者,也许会掉入他们共同精心设下的陷阱。比如,“化学火锅”的制造者也会有机会吃上黑心菜,也会有机会盖上黑心棉,呼吸上被污染的空气和水。当然,这全在传统的“因果报应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的最好也是无奈的办法了。□叶扩   “中烹协”说话了“中消协”呢?   化学锅底事件见报后,中烹协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做出回应,反应不可谓不快。但中烹协作为烹饪界自己的行业组织,其宗旨是“为企业顺畅经营保驾护航”。商家一年缴1000元钱的会费,不可能是想花钱给自己找一个整天检查自己的老爷。中烹协在第一时间“辟谣”,其初衷自然是为了维护商家的利益,这一点是肯定的。   如果化学火锅的说法为真,受伤害最大的是谁?当然是吃火锅的消费者。中烹协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它只能为火锅店的利益服务,老百姓最值得信赖的、最想看到的应该是消费者协会的态度。但遗憾的是,中烹协立场鲜明地站在了火锅店一边,而代表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者协会,却至今没有做出任何正式回应。   消费者协会作为我国唯一合法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担负着“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使命。化学火锅要靠有良知的火锅店老板自揭其丑,消费者协会已经有失职之嫌,在事情曝光之后,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则更让人失望。相比为了维护行业形象而迅速做出正面回应的中烹协而言,消费者协会显然没有尽到为老百姓的食品健康保驾护航的责任。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火锅店出现负面事件,中烹协出面“辟谣”,这无可厚非。但消费者的利益,不能靠行业协会以及商家的职业操守,而应该靠自己的维权组织。相比中烹协的调查结果而言,我们更愿意第一时间看到中消协的调查结论,以及国家行政部门做出的正式裁决。□刘昌海   烹协“辟谣”中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在我看来,中烹协是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其组成人员当然以餐饮从业者为主,知名火锅连锁企业的老板担任协会负责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中烹协至少在名义上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要维持协会正常运转,自然要收取会员费,即加入中烹协需要交钱 行业协会当然要维护行业的利益、会员的利益,为餐饮企业保驾护航,那些只管收钱不为会员利益着想的行业协会才是可恶的,这样的协会在时下中国有很多,个个活得挺滋润,我就不点名了。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为中烹协辩护,而是想表明,对于“化学火锅”及中烹协的辟谣,我们的讨伐不要瞄错靶子,不要在一些伪问题上打转,而是要找到真问题在哪里,并分析这些真问题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此次中烹协只检查了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可能是由于更多不知名火锅店并非中烹协下属火锅协会的会员,中烹协没有权力检查他们,也没有义务为他们正名。实际上,加入中烹协的火锅企业只是少数,大多数火锅企业都没有找到“组织”,个中原因有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协会单一,火锅企业只能加入中烹协的火锅协会,没有其他“组织”可供参加。何以如此?因为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受到严格控制,不是想成立就成立的,最基本的一条,成立行业协会必须挂靠一个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必须是政府部门,比如中烹协的主管单位就是国资委,别的人要想再成立一个烹饪协会、火锅协会,就不会被允许。   正因为有主管部门撑腰并且独此一家,行业协会成了“二政府”,底气十足、霸气十足,可以不顾自身公信力,不顾行业自律,不管社会口碑,对内可以对会员颐指气使,对外则只顾行业利益而不管公众利益,以各种手段愚弄公众。如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没有受到严格控制,如果有更多行业协会形成竞争,就有望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而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就是行业更加自律,行业协会更具公信力———中烹协“知名火锅店100%合格”的声明受到怀疑,恰恰是行业协会公信力低下的明证,这个真问题所反映的则是民间组织发展孱弱、民间自治程度畸低的社会现实。
  • 标准缺失 3/4口罩防霾不合格
    中新网3月21日电 今日,中消协、安徽省消协、上海市消保委、重庆市消保委、宁波市消保委、哈尔滨市消协等多家消协组织联合发布口罩防护性能比较试验结果。通过对37款从全国多个城市或网店购买的样品进行测试,实验表明,能够做到既防霾又佩戴舒适的口罩只有9款,大部分防霾效果不理想。其中,一次性的、面部贴合度高的口罩防霾效果比较好。中消协针对试验结果给消费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消协等发布口罩试验结果 37款口罩只有9款既防霾又舒适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指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口罩产品,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安徽省消费者协会、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哈尔滨市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37款口罩产品的防护性能开展了比较试验。本次比较试验测试工作委托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进行。   本次比较试验结果显示,37款口罩样品总体防护性能不太理想,不同样品间防护性能指标差异较大。在过滤效果方面,37款口罩样品中,只有40%的口罩样品过滤效果较好,一次性口罩样品一般好于可换滤片式布口罩样品 在泄漏性能也就是口罩与面部贴合性方面,15款一次性杯形口罩和一次性折叠口罩样品中有12 款口罩样品与面部的贴合性较好,一次性杯形口罩和一次性折叠口罩的泄漏性能指标明显好于一次性平板口罩和可换滤片式布口罩 在呼吸阻力也就是佩戴舒适度方面,呼吸阻力小的样品(带有呼气阀的样品除外),可能存在过滤效率偏低或泄漏率偏高的情况。总体而言,37款口罩样品中,能够做到既防霾效果好又佩戴舒适的样品只有9款,不到四分之一。   购买口罩要注意产品标准等标识 老人宜佩戴带呼吸阀式口罩   根据试验结果,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首先,在选用口罩时,要到厂家官网或正规销售渠道购买,确保使用正品行货。不要购买&ldquo 三无&rdquo 产品或标识模糊不全的产品,尤其要注意是否有产品标准、滤料级别等标识。   据悉,试验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样品口罩标识混乱,根据我国现有的关于口罩的产品标准来看,口罩标签一般要求标明产品名称、商标或其他辨别性标注、产品型号、执行标准、滤料级别、生产企业名称以及一些必要的使用说明和警示等内容。   目前关于防雾霾或防PM2.5口罩还没有相关产品标准,样品口罩标称的执行标准种类很多。执行GB2626-2006的有16款样品 2款口罩样品执行 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2款口罩样品执行GB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4款样品执行企业标准 还有的样品执行美国NIOSH标准。   在滤料级别方面,有12款样品标注了滤料级别,有KN90、KN95和N95三种级别标注。其中&ldquo KN&rdquo 是我国GB2626-2006中规定的分类方式,&ldquo N&rdquo 是美国NIOSH标准规定的分类方式。   第二,在佩戴口罩时,要保持口罩清洁,当感觉口罩有异味或阻力增加有憋闷感时,应立即替换掉口罩,即使这种口罩是一次性口罩。一个性能好的呼气阀可以有效减小口罩的呼气阻力。呼气阀是一个单向出气阀,它只允许呼气时气体从口罩内部呼出去,吸气时防止气体通过它进入口罩内,呼气阀的使用提高了口罩的舒适性,但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   第三,一次性杯形口罩和一次性折叠口罩均不可清洗、不可重复使用。对于雾霾天气,当预报颗粒物浓度达到污染程度时,出行就要佩戴防雾霾的口罩。目前,防雾霾效果比较好的口罩是用具有过滤效果的无纺材料制作的一次性杯形口罩和一次性折叠口罩,但这两种口罩均不可清洗、不可重复使用。   第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或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宜佩戴阻力小、头带式的口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或老年人不宜佩戴阻力较大的口罩,目前可选择带有呼气阀的口罩。天气不好时,最好将门窗关闭,呆在家里,不要外出。   儿童外出也要戴口罩,但时间不宜过长,口罩大小要适合孩子的脸型,口罩的呼吸阻力也不要大。家长可以将口罩紧贴在自己脸上正常呼吸,感觉是否顺畅,并提醒孩子呼吸不舒服时,及时更换口罩。   根据本次比较试验结果,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口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标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防护用品 二是各有关生产销售企业应从消费者实际使用的角度,严把质量标准关口,不做虚假、夸大宣传,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是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抓紧治理好空气污染,让人们呼吸洁净空气,最终抛弃掉口罩,共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 国家检测标准难产拖累木门企业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木门比较试验,让龙甲、春天、益圆等鼎鼎大名的木门品牌登上了质量不合格的“黑榜”。木门协会的说法是,这些木门并非不合格,只是由于适用的标准滞后了,木门行业普遍使用的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行业标准 中消协却认为,2000年由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并没作废,也可以作为检测依据,根据这个标准衡量出一些指标不达标,也不能认为是合格产品。于是有的企业叫屈:我们一年花费两万多元主动送检,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哪里知道两个标准检测出来的结果会不一致。由于国家标准“难产”,多项行业标准并行,并相互“打架”,使木门企业陷入如何选择标准的尴尬境地。   困惑:“合格”产品被检出“不合格”   “我们的产品都是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都有合格的检验报告,怎么会不合格呢?”当中国消费者协会一项关于木门的比较试验结果被媒体报道,并列举出龙甲、春天、益圆等品牌在“浸渍剥离”等指标上不达标,被认为是“不合格”产品时,登上质量“黑榜”的相关企业纷纷表示惊讶与困惑。   时间推移到一个月前。2010年12月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21家企业生产的木质门比较试验结果,大多数企业在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甲醛、沙袋撞击等项目上整体很好,但在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和含水率3项指标上品牌间有所差别,尤其是在“浸渍剥离”这一指标上,龙甲、春天、益圆等5个品牌超过标准值两倍以上。随着媒体竞相报道,这几个“涉案”品牌遭遇了空前的质量危机。   中国消费者协会这一看起来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比较试验,在木门行业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被“比较”出存在指标不合格问题的品牌都比较有名。从检测程序来看,完全是公正、公平的:产品从北京市场上购买,委托的检测单位是具有权威性的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用的标准是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及行业推荐性标准《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前者检测样品的甲醛释放量,后者检测样品的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指标。   难题:两个标准让企业选择无所适从   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是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都是国家权威的质检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出现检测结果不一致,关键点在于适用的标准不同。   除了甲醛释放量依据同样的行业标准以外,木门企业针对其他指标送检时大多依据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WB/T1024-2006木质门》这一标准,检测的项目包括允许偏差、留缝限值、贴面与漆面表面外观、含水率等,而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比较试验采用的标准是2000年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检测项目包括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   稍加比较就会发现,除了“含水率”以外,两个行业标准检测的项目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位木门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要达到2006年的行业标准要求,是相当容易的,只要使用的板材干燥良好,生产时外观没有较大偏差,就不会出大问题。相反,2000年的行业标准要进行破坏性试验,相关指标更难达到,比如“浸渍剥离”这项指标,就要将样品放到高温热水中浸泡几小时后,再放置在高温干燥空气中,查看其剥离程度。如果样品每一边的剥离长度超过了25mm,就被视为不达标。这样的产品在受潮的情况下,容易开胶。这也是一些劣质木门用过几年之后表面出现“脱皮”现象的原因。   “作为一个希望做品牌的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除了行业协会抽检以外,我们每年多次主动从生产线上抽取样品,送到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进行检测,生怕产品出一点差错。”一位木门生产企业老总告诉记者,每年单是主动送检产品的检测费也得花费两万多元。正是由于每次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都是合格的,才使得这些企业扬眉吐气,认为自己的产品不会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没想到中国消费者协会依据《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委托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使得5家企业在“浸渍剥离”这一项上“栽”了。   由于2006年发布的木门行业标准根本没有“浸渍剥离”这一项指标,一些企业在这一指标的控制上就没有重视。“我们以为最近颁布的标准,就是最权威的标准,哪知道还有一个老标准也得执行?我们应该选择其中一个标准,还是要依据两个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我们付出的不仅是几万元检测费,而是我们在选择上无所适从啊!”一位上“黑榜”的木门老总谈起这事儿就有些痛心疾首。   呼吁:木门企业期待国家标准尽快出台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木门总产值已突破700亿元,工业化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为确保木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成立了木门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也在酝酿成立木门分会。行业协会的诞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让木门企业找到了“娘家”。正是在木门协会的主导下,连续3年在行业内开展“全国木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承诺诚信宣言”活动,评出CTC木门产品质量和健康双认证的“30强”企业。引人瞩目的是,此次因“浸渍剥离”而登上质量“黑榜”的龙甲、益圆等品牌均是获得“30强”殊荣的品牌企业。   木门协会推荐企业依据的行业标准是《WB/T1024-2006木质门》,委托产品的检验机构则是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对于选择什么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张德志认为,只要是国家权威部门颁布的没有宣布作废的行业标准,都可以选用。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吕斌则认为,检测机构依据的标准由委托单位确定,他们只负责按照指定标准出具公正的检测结果。尽管有人认为,既然《WB/T1024-2006木质门》和《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两个标准都存在,木门企业都应该满足这两个标准的要求,但业内专家却表示,这两个标准都只是行业推荐性标准,真正能够解决标准“打架”的问题,还得期待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木门行业的国家标准在哪里?早在2007年,在木门行业呼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开始对制定“木门窗国家标准”进行了立项,将近4年过去了,在千呼万唤中,这个国家标准仍然“难产”。   2010年9月26日,《木门窗国家标准》送审稿举行了专家审查会,当时的说法是今年初将正式出台。木门行业在期待着,《木门窗国家标准》何时才能真正露出庐山真面目仍然是个未知数。这个囊括了木门生产、安装、消费各个环节的国家标准,将彻底打破目前多个行业标准并行、企业无法选择的混乱局面,也将给木门企业提升品质带来新的契机。在国家标准的总揽下,企业再也不能拿标准说事儿,“木门合格与否要看适合什么标准”的说法才会不攻自破。
  • 车内污染急需出台强制性监管标准
    3月12日,在京举办的“沃尔沃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相关科研人员就减少车内环境污染和保护消费者安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当下中国汽车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为保护汽车消费者生命安全,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表示将按照《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进行严格把关,但相关法规仍有待完善和制定。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深圳消费者协会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车内空气检测,试验结果显示83.3%的送检车辆空气质量不达合格。中国科院所属环境分析研究中心的数据检测显示,车内空气中所含的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比室内平均超标30%,菌落总数平均超标77.6%。上海市环境产业保护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七成的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 安全权是消费者实现消费权利最基础最前提的权利,今年315消费保护日将“消费者安全”作为主题,反映消费者安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走进寻常百姓家,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必将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对此,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表示在保障汽车质量安全上必须坚定不移,健全汽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车企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据报道,曾有一女车主驾驶自己的新车才2个多月,就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医治无效死亡。经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得知车内苯含量超标是致使女车主直接死亡的原因。 据有关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汽车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化学制剂以及车内装饰物所释放的有毒气体。二是车外不洁空气进入车内后未经过有效过滤导致的健康隐患。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因此引发的病患、纠纷甚至诉讼问题屡见不鲜。 国家环保部裴晓菲处长总结了车内空气质量日益严重的原因,首先,消费者对车内过分装饰导致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再者,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国内确实存在着一些汽车生产厂商和装饰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装饰材料,加剧了车内空气污染。最后,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视,因此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研讨会上,沃尔沃集中展示了沃尔沃对车内空气控制技术以及监测技术,显示了这家以安全著称的汽车品牌在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优势。沃尔沃汽车研发部副总裁沈峰表示“自2001年,沃尔沃汽车就成立了专门的车内空气管理部门。以沃尔沃XC60为例,车内甲醛、乙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不足中国《指南》推荐标准的十分之一,而苯含量达到了令人惊奇的零残存,沃尔沃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比北京市外空气洁净10-100倍。 而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上,沃尔沃更是独辟蹊径创造了“鼻子小组”来检测车内空气污染。据了解,该小组对汽车内饰的气味进行的评估将会分为1到6级,1级表示“并不明显”,6级表示“不能忍受”。测试结果只有不超过3级(气味明显,但并不难闻)才能获得审核通过。 根据中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来衡量,沃尔沃汽车的车型全部优于中国参考标准,有的选项甚至比中国参考标准严格100倍。 虽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于近日颁布,但正如政协委员、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相关采访中指出的“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
  • 《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在京发布
    《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在京发布   化妆品成分面纱被掀起   6月13日,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针对公众的普及型读本,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化妆品标签上采用的全成分标识,包括化妆品成分标识常识、化妆品成分详解和权威专家答疑解惑等。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GB5296.3-2008)的有关规定,自今年6月17日起,所有在国内生产或进口报检并销售的国产和进口化妆品,均须在产品包装上真实地标注配方中所添加的所有成分的中文标准名称。但在今年6月17日前(不含17日)生产的国产和进口报检的化妆品,不必进行全成分标注,可以销售到产品保质期结束。   据悉,实施全成分标识的化妆品,包括属于化妆品定义的护肤、彩妆、洗护发、头发定型、染发、烫发、香氛类、沐浴及洗手液等产品。其中,含量在1/100以上的成分,须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成分名称则按照相关国家规定标注。另外,今后化妆品企业在进行宣传时,也须对产品使用的原材料进行全成分标注。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少军介绍说,化妆品实施全成分标识,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际惯例。如美国自1976年11月30日、日本自2004年4月、韩国自2008年10月起,先后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开始实施化妆品全成分标识。我国也于2000年起针对我国需求不断上升的化妆品市场以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消费群体,着手化妆品全成分标识通用标签制修订工作,并于2008年颁布了《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GB5296.3-2008)新的国家标准,决定自今年6月17日起,对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及进口报检的化妆品实施全成分标识。   近年来,我国化妆品销售年均增速达10%,至2009年已形成了销售额达1400亿元左右、品种多达25000余种的庞大市场。为了规范这一快速发展的产业,确保消费者安全使用化妆品,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促进企业加强自律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关化妆品安全事件也不时见诸媒体,这一方面与少数不法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有关,另一方面则在于消费者化妆品消费知识欠缺。而此次发布的《化妆品全成分标识解读指南》,则有助于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中大多相对专业并晦涩难懂的物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消费者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化妆品,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为了促进化妆品全成分标识的顺利实施,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加强消费教育,目前,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了专栏,帮助公众获取相关资讯。
  • 竟然还不知道?揭开保温杯里的秘密!
    您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一族”?您是不是成为了蹦迪也不忘带保温杯的那个TA?不知不觉中,保温杯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您知不知道,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保温杯,不仅不能养生,甚至可能引发“杯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在北京的商场、超市及网购平台随机购买了50种不锈钢保温杯样品,经测试,有19种保温杯样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此外,此次比较试验50种保温杯样品中,有15种样品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这一情况在国际品牌中尤为突出。不锈钢保温杯在使用过程中,内胆直接接触存放的冷热水、饮料等液体,长时间浸泡碱性茶叶、水、碳酸饮料和高温液体的频率较高,这些液体容易对内胆及其焊接部位产生腐蚀,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卫生性能。因此,选用耐腐蚀性较强的不锈钢保温杯至关重要。购买保温杯时应选择标注“304”或“食品接触用”材质的不锈钢保温杯。X射线荧光(XRF)技术可以高度精细地确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快速准确地辨别金属的牌号,从而帮助消费者选择正确的保温杯。奥林巴斯Vanta手持式XRF分析仪可以对保温杯材料进行可靠的材料成分辨别(PMI)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从而确保产品符合消费者协会要求。Vanta分析仪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提供高度精细的材料化学成分信息,快速准确地辨别合金的牌号,其中不仅包括Mn(锰)、Ni(镍)等关键元素,而且还包括Pb(铅)的含量和其它不同的有毒元素,并确认所测材料是否符合有关材料成分的要求,可用于简单的分拣,来料检测,以及最终产品的验证。Vanta手持式XRF分析仪具有多个优势特性:坚固耐用(符合IP55/54评级标准,通过了美军标准MIL-STD810G的坠落测试)检测迅速(在3秒钟的短时间内提供检测读数)在来料检测、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辨别合金牌号,确认化学成分
  • GB/T 18043贵金属含量测定标准通过审定
    自1988年首饰行业第一个标准GB/T 9288《首饰含金量分析方法》发布以来,首饰行业标准化工作在指导生产和规范市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珠宝首饰技术委员会(ISO/TC 174)的积极(P)成员,在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一些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过程中,我国首饰行业国际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首饰产业面临产销量快速增长,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推陈出新,工艺水平日趋复杂,消费者质量意识逐步增强的总体形势,首饰标准化工作也面临着更加迫切和紧急的需求。去年年初,珠宝玉石行业协会向标准委建议高度关注GB/T 1804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及相关标准在协调性和配套性上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标准委高度重视并于2012年立项启动该标准修订。   今年3.15晚会上对千足金首饰质量问题的曝光,引起了各级领导、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对首饰产品质量和相关国家标准的广泛关注。在标准委方向副主任指导下,工业标准二部抓紧推动GB/T 1804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修订工作,成立了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工作组,下设负责标准修订工作的技术组和负责技术方法和标样评价的验证组,创新工作模式,加快组织标准修订和实验验证工作。工作组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等相关行业和协会,首饰、珠宝玉石等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上海、南京、山东、天津、四川等各地珠宝玉石、金银制品、黄金钻石制品相关质检中心,以及一批首饰行业龙头企业等共22家单位组成。中国消费者协会全程参与,监督标准修订工作。2个多月以来,工作组就标准修订工作多次组织调研、研讨和实验验证。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在充分考虑并征询各相关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工作组已经完成了标准修订和征求意见工作,并于8月6日在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上完成标准审定。   此次标准修订本着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GB/T 18043方法为筛选检验方法,补充了筛选、工作标准物质等重要术语,提高了对仪器设备的精度要求,通过建立工作曲线、细化检测流程、明确样品处理方法等要求规范了检测操作流程,增加了检测结果不确定度评价要求,增加了按照测量结果范围进行筛选判定的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方法使用的局限性。这些修订内容既有效衔接了首饰行业其他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首饰行业标准体系 又符合标准指导质检机构开展检测的实践要求和当前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下一步,标准委将抓紧组织该标准报批工作,并及时开展标准宣贯活动。   【原标题】GB/T 18043《首饰 贵金属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标准修订通过审定
  • "新甲壳虫"被曝车内甲醛超标三倍 车内污染何时休
    刺鼻异味持续两年   两年来,江西上饶的张女士一直烦恼不已。开上新车不久,她就发觉车内有浓烈的刺鼻异味 车内坐久了,眼睛就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嗓子发干,头晕胸闷……   张女士告诉记者,2007年6月18日,她花了近30万元,在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大众2.0敞篷(1Y73GA)新甲壳虫小轿车。购车资料显示,该车产地为墨西哥,出厂时间为2007年3月,同年5月4日由天津海关入境。   开上了进口的新车,原本是件高兴的事。但张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无尽的烦恼也与新车相伴而来。该车自使用之日起,就常常会出现类似于橡胶的浓烈的刺鼻味,开车时间稍长,全身就会瘙痒难耐,头晕胸闷。张女士与经销商联系,对方答复新车都会有味道,过段时间就好了。但在“过段时间”之后,车内异味却不减反增。在此期间,张女士多次找经销商,尽管经销商每次都采取了暴晒、透气等方法处理,但收效甚微。同时,按照经销商的“建议”,张女士先后将大量活性炭、菠萝、柚子、橙子等水果放置车内吸收异味,但车内刺鼻味依然不减……   2009年7月12日,张女士又一次将车送至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2天之后,张女士按约前去提车。但在经销商又一次将车敞开暴晒、透气处理无效后,张女士的忍耐到了极限。因为难以解决车内异味问题的售后服务人员,竟然送给了张女士一瓶汽车香水,说是挂在通风口上就可消除异味。   7月14日下午,张女士将车送往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做车内有害气体检测。7月17日,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检测报告,“车内甲醛超标3倍,TVOC超标2倍,其他项目符合标准”。7月26日,张女士向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她说:“长期置身于车内浓烈有害气体的包围中,无异于慢性自杀!”   经销商质疑检测依据   8月4日下午,记者与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一起,乘坐张女士驾驶的“新甲壳虫”汽车,前往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调查情况。尽管车外烈日炎炎,但记者一行却开着车窗,不愿打开空调。因为该车车内的刺鼻异味依然很重。   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罗经理接待了记者一行。一方面,他承认张女士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但另一方面,他对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却有着另一番看法。   罗经理说,首先,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是进口汽车授权经销商,所有车辆部件进口时都已经过检测,确认质量合格后才出售给消费者。其次,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本身没有问题,但其检测时所依据的标准却有问题。张女士的汽车检测时依据的是《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但这个检测依据是否适用于汽车领域,至今尚无定论。换句话说,由于汽车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不完全具有可比性,所以这个检测结果难以认定车内空气污染超标。   然而,在张女士提供的汽车海关报关单、出入境检验证明上,记者发现其中标明的检验相关情况,只涉及到轿车一般项目检验和安全性能检验合格,并无车内空气质量检验合格这一内容。对此,罗经理的解释是:“国家没有这个要求。”   鉴于张女士的车内长期存在刺鼻异味这个不争的事实,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向罗经理提出,能否现场检查几辆尚未售出的“新甲壳虫”以作比较。罗经理同意这一要求后,记者一行现场检查了3辆尚未售出的“新甲壳虫”。由于都是新车,3辆车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味。但其中有1辆新车,异味甚至都没有张女士开了2年的旧车浓重。   就在调查即将结束时,罗经理表示,鉴于张女士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将在半个月时间内,协助张女士与总公司及厂家进行沟通,届时将给张女士一个答复。   车内空气污染何时休   记者查阅百度发现,与张女士一样有着类似遭遇的消费者还真不少,车主因长期吸入有毒气体而患病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当受害者向厂家提出质疑或者进行诉讼时,往往最终都不了了之。就本案来说,张女士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罗经理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但更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是,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本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有关人士介绍说,由于国内尚未出台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因此,目前国内大部分提供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服务的机构,都是在室内空气检测的方法上进行的,并将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作为检测报告的主要依据。在这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文件中,适用范围处写明,“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他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但是,有关该标准是否可以作为车内空气检测的依据,文件中并未提及。再加上汽车环境极具特殊性,静止时和运行时的差异很大。因此,一旦有车主借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汽车进行检测,经销商或厂家都会以其“只具有参考价值,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为由,拒绝接受检测结果。   江西师范大学法学专家潘世钦教授也指出,造成消费者检测难、维权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的车内空气污染标准尚不健全。2008年3月,虽然国家实施了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的标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但该《方法》只是一个指导性标准,并不具备强制力,对厂家使用装饰材质也没有硬性约束。最关键的是,该《方法》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车内空气污染“限值”的规定。也正是由于存在法律的空白,使得坚持“沉默是金”的汽车生产厂家们,在消费者、媒体面前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乐得不把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列入产品出厂检测范围,致使不少问题产品带着污染出厂。   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对记者说,尽管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出的数据只有参考价值,但汽车室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却不容忽视。不久前进行的“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显示,有93.82%的被调查车辆存在不同程度的车内环境污染。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新汽车中,高达81.6%的被调查新车车内甲醛、苯、TVOC等超标,车内“毒气”污染正成为侵害车主健康的潜在杀手。因为就危害而言,甲醛会危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可致癌物质 苯则会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造成人体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 而TVOC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它以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会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   据江西省环保厅有关人士透露,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曾在2006年初下发了一个讨论稿,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各项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因为种种原因胎死腹中。如今的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环境标准管理处,又正在会同中国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紧锣密鼓地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底出台。(付强)   ●小贴士:如何减少车内污染   1.在开车的过程中,如果外界空气条件允许,应尽量开窗行驶,以保持车内空气流通   2.在车辆长时间停放后再次驾驶前,建议开窗开空调通风10分钟左右再进行驾驶,并尽量将车停靠在阴凉的地方   3.不要随意使用香水或除臭剂,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减少内饰的改装,以免带来新的污染源   4.不要长时间呆在静止且密闭的车内   5.如果发现开车过程中有任何不适,例如长期呼吸道不舒服,开车有头晕胸闷甚至是出现掉头发的现象出现,就应该及时进行身体检查。
  • 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2011年7月3日,由新华网、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 "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暨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榜发布会" 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关注网络舆情 安全与责任同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粮食局等国家部委,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产业协会以及肯德基、必胜客所属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等部分企业相关代表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论坛还公布了"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榜" 红、黑两份榜单,以期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意识,通过网络监督等手段,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长期致力于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百胜餐饮集团,以"中国百胜特约食品安全实验室为食品安全把关"荣登十大热点事件的红榜。"中国百胜特约食品安全实验室"是百胜集团联合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于2005年合作成立的,这在中国餐饮史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6年来,实验室一直是百胜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百胜坚持不懈地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整套食品安全体系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实验室更是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人民币,对百胜供应商所提供的各种食品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行随机抽样和检测。中国百胜特约食品安全实验室6年来的检测表明,百胜集团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必胜宅急送和东方既白4大品牌餐厅使用的国内食品原料,消费者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作为上榜企业代表,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后勤执行官裴华庆先生受邀出席了本次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并分享了百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经验。裴华庆先生表示:"食品安全不是政府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行业协会、企业、民众、媒体等共同努力。而作为一家餐饮企业,百胜一直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百胜在中国采购的食品原材料的量非常庞大,供应商就将近500余家,如何选择供应商,如何确定采购额都需要就食品安全进行考量。"   对于百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裴华庆先生解释道:"百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最初级的原材料一直覆盖到餐厅操作的各个环节。这其中还包括配送环节,我们在中国拥有17家设施非常先进的配送中心。此外,百胜还努力在行业内宣导食品安全理念,分享我们的经验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为中国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关。"
  • 专家: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存在较多问题
    参加车内空气质量联席会议的专家指出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方法不规范、检测仪器不规范等,从而导致一些检测结果不真实,对汽车企业及消费者均起到不好的影响。”这是上周在京举行的首次车内空气质量联席会议上一些专家的观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家环保部、国家认监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汽车企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参加,共同就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会上介绍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12年3月1日《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以后,车内空气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一样,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2012年,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和产业动态、车展论坛排在前三位的热点话题。这和大家的关注度及国家标准的实施是有直接原因的。   宋广生特别提到,标准实施将近一年,但是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方法不规范、检测仪器不规范、检测条件不规范、检测项目不规范、检测结果发布不规范等等,这就可能在市场上造成了一些混乱,其后果是影响了国家标准的正确实施,并且影响了品牌汽车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对汽车企业的实际工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误导了消费者。   专家举例说,比如标准有严格的控制方法,就是汽车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去做检测,这种检测才是有真正意义的。而实际上,很多检测方法是不规范的,包括去年一些很有影响的检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宋广生说,没有一个封闭的环境舱,把温度、湿度、空气流速进行控制,其检测就是不规范的。对此,宋广生在会上提出建议,应该规范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活动,包括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评价和宣传、规范车内饰件的有害物质检测活动、规范车内空气质量净化治理服务以及规范车内空气净化器和净化技术的检测认证。   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处处长王昆介绍说,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成因比较简单,主要是车内的内饰材料释放的挥发有机物,超标物质对于驾乘人员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主要的根源还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如何通过认证的手段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这个问题需要认证机构、检测机构做更深入的制度设计和相关的技术安排,确保质量控制工作能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张德志特别提到有一些误区应该重视。他说,车内的污染问题跟汽车厂家当然有关系,但是消费者也不要忽视车内装饰等的二次污染问题。有时,二次污染可能比第一次污染更难控制,问题更严重。比如有消费者购车后,买了几个味道特别大的脚垫,这就有可能导致原来出厂时车内的污染物加一起,都不如后购买的脚垫产生的有害物质多。   据了解,目前车内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汽车主机厂和众多配套厂家的重视,如何净化车内环境,保障车主及乘客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整个汽车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汽车企业已走在了前面。参会的吉利汽车及沃尔沃汽车在会上介绍了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并受到专家好评。   有关专家表示,车内空气的污染跟乘客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这样的污染。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亿辆,而且基本上每年以近2000万辆的数量在推进。汽车中这种有机物的挥发不仅仅影响到车内的空气,而且还要往大气中排放。所以,汽车的排放也应该放在同样重要的程度上来考虑。   此次联席会议最后还对2012年车内空气质量十大新闻奖进行了颁奖,吉利控股集团、沃尔沃汽车网络传播、中客华瑞北京车内指导中心等单位摘得奖项。作为唯一的新闻媒体,本报也因一年来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大力宣传获此殊荣。
  • 中消协:30%木门检测结果不合格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了21家企业生产的21个木质门比较试验结果。本次选取的所有样品均为随机购买,购买地点均为北京地区大型家居卖场。本次比较试验木门多为市场上销售量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包括霍尔茨、TATA、龙甲等。本次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1个品牌木质门在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甲醛、沙袋撞击项目上整体很好,在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以及含水率三项指标上各品牌有所差别。   本次比较试验检测工作委托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比较试验依据GB 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国家强制性标准)对样品的甲醛释放量进行了检测 参照JG/T 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行业推荐性标准)对样品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沙袋撞击共4项性能进行检测。   甲醛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一种挥发性物质。由于木门制作时大多采用脲醛树脂作为胶粘剂,木门多少会残留一些没有参与反应的甲醛,在使用中会向周围环境释放,木门的甲醛释放量如果超过标准限制,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利于居住者的人体健康。因此国家对室内装饰装修用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出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580-2001,并规定木门甲醛释放量≤1.5mg/L。本次比较试验的21个样品的甲醛释放量整体水平较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这说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品牌木门企业对甲醛释放量的控制均比较严格。沙袋撞击是反映木门抗冲击性能的一项指标。沙袋撞击性能好,则木门牢固性能好,木门的耐久性长,反之则耐久性能差,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经测试,这次比较的21个木门品牌样本,均符合JG/T 122-2000的要求,符合率为100%。沙袋撞击性能好,不仅使用寿命长,防盗等安全性能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本次比较试验各品牌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含水率、浸渍剥离性、表面胶合强度三个方面。含水率指标主要影响门尺寸的稳定性和变形问题,直接关系门的使用效果。含水率过高或者过低的木门,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干缩、膨胀、开裂、变形等现象,会影响门的使用性能。JG/T 122-2000规定木门的含水率不大于12%。经检验,这次比较试验21个木门品牌样本中有14个样本符合该标准规定要求。固雅斯、帝露等品牌的含水率略高。浸渍剥离指标主要是反映在潮湿条件下,木门各层之间的胶合性能。浸渍剥离性能越好,则胶合性能、防潮性能越好,木门的使用寿命越长,反之则胶合性能差,影响产品使用寿命。这次比较的21个木门品牌样本中有12个符合JG/T 122-2000的要求,春天等品牌的浸渍剥离性能较低。表面胶合强度越大,木门使用耐久性也越好。本次测试中,有14个木门品牌样本检测了表面胶合强度,其中13个符合JG/T 122-2000的要求。   据业内专家通过上述指标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同木质门的生产工艺、小批量生产、贮存和运输存在关系。没有达到行业推荐标准的产品虽然性能上有所差别,但是整体上可以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
  • 甲醛检测缺乏国家规范 自测污染不如从“根源”防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少春季潮中选择装修的房子,近日也慢慢进入到了后期阶段。乔迁新居是喜事一件,但如果房间里隐匿的装修污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蠢蠢欲动,势必令人担忧。   目前市场上,一些五花八门的简易甲醛自测产品正在热销,但这些产品的准确度到底有几何?却令不少消费者心里打起了鼓。同时,国家规范的缺乏,让甲醛的检测再一次陷入尴尬。要想做到一劳永逸,自测装修污染不如防“根源”。   装修污染让人“忐忑”   在本报接到的电话咨询中,大部分业主都对装修污染担忧不已。闻得见的甲醛、看不见的放射性,构成了人们装修恐慌的主要来源。“装修完两套房子的某某某患癌症了”,“搬进去一年就因为装修污染得病去世了”等言论,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变得愈发恐怖。其中,甲醛仍是家装污染的最大源头。   据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魏和平介绍,在消协接受到的投诉中,关于装修污染的投诉确实很多。一些消费者在家中闻到刺鼻气味后,只知道家里可能遭遇了装修污染,但到底是甲醛还是苯,根本无法说清楚。而且装修污染是个综合体,衣柜、地板、门等都可能是造成甲醛超标的元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旦发生污染,想要追根溯源都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和商家理论了。   海创亿邦装饰总经理岑国庆认为,装修完的家,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甲醛,只要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就对人无碍。一般来说,居室空气中的甲醛释放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而增多或减少。装修完之后,可在家里摆放一些绿萝、芦荟等大叶子植物,来净化空气。   自测甲醛有局限性   如今,在一些网店和实体店内,各种各样的甲醛自测产品正销售火热。如甲醛检测仪、试纸、自测盒等,它们价格很便宜,多为十几到二十块钱不等。这些产品的原理基本上也大同小异,主要是通过样品检测出的结果,来与比色卡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室内的甲醛含量。尽管数据并非准确,但由于检测过程快速省钱,还是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追捧。   市民乔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她在装修时,全部选用了市面上比较认可的环保家具、衣柜、地板和墙漆。但装修完后的检测结果却告诉她,家里的甲醛含量比0.1毫克/立方米的安全标准高出了3倍。于是,被这个结果吓到的她,决定过一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那么,这样的数据是否可靠呢?对此,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魏和平认为,“这样的自我检测肯定有局限性。抛去检测产品的准确度不说,检测时的环境也有可能造成结果产生误差。如没有关好门窗,或者房间温度有所变化,甲醛的释放量会有所不同。甲醛检测应该如何操作,原则上来说是要有一套规范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因此也就导致市场上的言论众说纷纭。”   从材料源头进行防范   装修污染检测缺乏规范标准,市场上流行的治理方法也五花八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厂家推出了一系列清除甲醛的产品,包括活性炭、涂料、空气净化器等。同时,植物摆放也被奉为治理污染的黄金原则。另外,市场上正在活跃的一些私人甲醛检测和治理机构,也多多少少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这些机构的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并依照污染的严重程度,收取治理费用。   近日,气温的逐渐升高,意味着家庭装修设计的污染进入了“高发期”。业主们与其对检测结果和治理方式心存迷惑,不如严把材料关,从根源上进行防范。在购买时,闻气味、观品牌、查看环保标准缺一不可,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材料。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商家,推出了麦秸秆地板、超市木地板等环保材料,但仍需消费者火眼金睛进行辨别,以防被伪材料迷了眼睛。
  • 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涉嫌欺诈
    有媒体22日曝光,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均系冲兑,而且新员工培训时,会学习如何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对此,中新网财经频道从海底捞官网公布的企业声明中看到,海底捞承认骨头汤及饮料确系勾兑。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对媒体表示,海底捞隐瞒产品信息,涉嫌欺诈。   海底捞官网截图。      海底捞《关于媒体报道事件的说明》。   媒体曝海底捞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 教员工避答汤料成分   味千“骨汤门”还未画上句号,海底捞又被曝光骨头汤及饮料系勾兑而成。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包括柠檬水和酸梅汤等均是冲兑而成。此外,海底捞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会特别提醒,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   据报道,该媒体记者卧底海底捞,参加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高洁(化名)曾特别提醒说,“如果有客人问,你们的骨头汤怎么这么白、怎么这么好喝的时候,你的回答一定要注意。虽然我们的骨头汤是各种料兑的 ,但是你一定不能这么和客人说,你就说‘不好意思,我个人了解得也并不全面,我们吧台有专门的资料,您可以到吧台那查看’。而且我们提供的柠檬水和酸梅汤,也都是兑制的,但是最近卫生部门特别注意添加剂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这么跟客人解释:‘你好,我们的饮料都是由经过ISO资质认证的大厂家提供的’,不能直接说是我们自己兑制的。”   对此,海底捞22日在其官网发表说明,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确实为勾兑而成。海底捞回应称:“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由带有合格资质证明的正规厂家给我们提供的原材料,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索证、索票,操作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各个门店按照总公司标准统一规定的配比和比例进行配制。”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应提供符合各项国家标准的产品,即使产品并未违法,但也不能故意隐瞒产品信息。邱宝昌称:“消费者具有知情权,如果企业刻意隐瞒,严重者即涉嫌欺诈。”   海底捞丸子和肉类不称重 筷子掉地捡起来继续用   据22日的《城市信报》报道,除了汤底和饮料系勾兑而成外,海底捞还存在肉类不称重等问题。   据报道,海底捞店里一些由店员手工捏制的滑类菜品,如包心蟹丸、翡翠墨鱼丸、脆骨丸等,在制作时并未进行称重。店内员工称,自己已经捏了好几年的丸子了,捏出来的丸子都差不多,无需再称了。   此外,海底捞卫生问题也堪忧。据报道,记者在海底捞工作期间发现,部分员工在将筷子装进筷子套时,都未戴一次性手套,筷子套也是之前已经用过的。因为筷子横七竖八地插在筐子里,员工在装筷子的时候,记者曾两次发现,在装筷子的过程中,筷子掉到地上了,员工捡起来后未进行清洗就直接装进筷子套里。   对于曝光的各种问题,海底捞回应称,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在个别门店客观存在,将根据媒体反应的情况,全面进行整改,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各项操作的规范性。   餐饮大牌纷纷走下神坛 消费者何时吃得明白?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味千的“骨汤门”到DQ“奶浆门”,再到肯德基和永和的“豆浆门”,餐饮大牌们纷纷走下神坛,食品安全话题再次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浓缩液兑制而成,其“猪骨汤精”也非进口,而是产自山东泰安。此外汤底钙含量被夸大,味千深陷“骨汤门”和“鉴定门”,涉嫌虚假宣传。   此外,肯德基豆浆被爆出是用豆浆粉冲泡而成,企业回应称“从未宣称是现磨现做”。除了宣传问题外,肯德基炸鸡用油被称每4天更换一次,后厨食品卫生被指"触目惊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食品安全到虚假宣传,餐饮大佬频出问题。众企业在大赚特赚的同时,消费者何时才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六十三站: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该中心戚晓霞常务副主任、闫宏伟质量负责人、张伟娟工程师热情地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以下简称“中心”)的前身中国制鞋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站,是原国家标准局、轻工业部于1980年批准成立的,1991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建立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中心通过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机构认可和计量认证,通过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国家实验室认可,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心挂靠在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所在的皮革大厦   国内建立最早的鞋类产品质检中心,承担各种鞋类产品检测业务   戚晓霞常务副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心业务概况:“目前国内制鞋行业蓬勃发展,许多鞋类质检中心相继建立,但在国内众多鞋类检测机构中,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是国内建立最早的专门从事鞋类产品质检的单位,技术实力雄厚,承担各种鞋类产品及材料、部件的质量监督、检验、鉴定与仲裁。”   “中心每年检测样品数量达6000余个,其中大部分样品来自鞋类企业委托送检。历年来,中心还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有关部门安排的多次鞋类质量国家抽查、专项抽查和消费者协会比较试验,受理了消费者协会、法院、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鞋类质量投诉及质量纠纷仲裁(包括出口产品)所涉及的检测业务。”   拥有各种鞋类产品检测试验机,自主研制行业专用仪器   戚晓霞常务副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各类仪器:“鞋类产品检测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理性能检测,二是化学检测。”   “物理性能检测项目包括鞋类产品的剥离强度、耐折性能、耐磨性能、鞋帮拉出强度、勾心抗弯刚度、勾心硬度、鞋跟结合力、色牢度、防滑性能等指标。该类检测项目需要使用各种鞋类检测专用试验机,为此中心配备了耐磨试验机、剥离试验机、耐折试验机、鞋跟冲击试验机、皮革耐磨试验机、DIN磨耗试验机、轻革折裂试验机、纤维板屈挠试验机、可绷帮性试验机、鞋底弯折试验机、手动脱色试验机、皮鞋勾心刚度测定仪、整鞋弯折定应力角度分析仪、鞋子止滑试验机等仪器。这些仪器多为国内仪器公司生产,大部分仪器使用频率很高。”   “中心也开展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的研究,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心曾开发研制了多种鞋类产品检验专用仪器,包括耐磨试验机、剥离试验机、耐折试验机等,这些仪器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随后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我国制鞋行业质量检验的基础仪器。”   左:耐磨试验机(温州市诚志机电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右:剥离试验机(哈尔滨市第一轻工机械厂)   (图注:耐磨试验机用来测定鞋底的耐磨性能,而剥离试验机是用于检测鞋帮和鞋底粘合得是否牢固。以上仪器虽为不同企业生产,但均为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研制。该中心还有多台不同企业生产的耐磨试验机。)   左:拉力试验机,(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   右:鞋跟冲击试验机(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   左:轻革折裂试验机(长春市第二材料试验机厂)   右:可绷帮性试验机(标龙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图注:轻革折裂试验机用于测定轻革表面及其皮革的耐折牢度,可绷帮性试验机用于皮革崩破强度试验。)   耐折试验机(左)与皮鞋勾心刚度测定仪(右)(均为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生产)   (图注:中心还拥有多台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生产的鞋类检测专用试验机。)   “化学检测是检测鞋类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游离甲醛、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可萃取重金属、五氯苯酚(PCP)、2,3,5,6-四氯苯酚(TCP)、N亚-硝基胺、六价铬Cr(VI)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主要采用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   左: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瓦里安) 右: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   荣膺ISO/TC 137联合秘书处及ISO/TC 216/WG1召集人,已制定鞋类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00余项   戚晓霞主任介绍了参与制定标准的相关情况:“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是ISO/TC 137、ISO/TC 216的国内技术归口单位,且是ISO/TC137的联合秘书处承担单位,是ISO/TC 216/WG1工作组的召集人,同时也是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305)秘书处挂靠单位,在制鞋行业内从事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工作,负责全国制鞋(胶鞋除外)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37、ISO/TC 216)在国内的技术归口工作。”   “近年来,中心与国内多家实力雄厚的鞋企合作,至今已制定了鞋类行业标准200余项。中国更重视成品鞋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开发研究,在鞋类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参与到鞋类产品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并逐步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向‘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方向发展。”   “除检测业务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等工作外,中心还多次举办检验技术培训班,为全国各级检验机构及企业培训鞋类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千余人,为推广鞋类检测技术与方法做出了一定贡献。”   戚晓霞常务副主任(左一)为NIKE人员介绍试验原理   附录:   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http://www.clf.cn/index.php?id=204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http://ftc.clf.cn/   中国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   http://www.clf.cn/
  • 食品监管 应效仿公安110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   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食品安全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比较薄弱,实施食品安全法工作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问题不是进行一两次执法检查就可以解决的,要作为长期任务来抓。   食品安全现状仍然严峻   前段时间陕西渭南发生了“问题奶粉”事件,李传卿委员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警示”。他说:“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千万不要估计过高,食品安全的形势还比较严峻,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的隐患较多,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有委员指出,从发展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有了良好的开始。但根本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食品质量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表现在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假冒伪劣食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禁不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甚至添加有毒有害的违禁物质,坑害消费者,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金硕仁委员拿高档烟酒举例说:“有关部门集中严打、整治时,就查处一堆堆所谓高档烟酒 不查、不整时,这些假冒的东西就摆在柜台上,流入到消费者手中。”   目前,我国已经审批保健食品上万种,年产值达到千亿多元。因缺乏有效监督,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乱象”问题没有根治,致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有委员认为,食品安全事故和假冒伪劣产品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置,就会导致危害结果扩大。对此,应该继续保持清醒认识。   加大食品质量监管力度   国务院近日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此举表明国务院决定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保证食品安全,关键在于监督管理。”金硕仁委员说,事实表明,许多事故、问题出在监督不力、管理不到位上。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很长,从种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节节都要注意。虽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了,但是监管体系,尤其是各级监管体制改革没有到位。我们实行的分段监管体制,涉及卫生、食品、药品、农业、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职能交叉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多头执法,多个部门管,而多个部门都没有管理好,就出现了一些环节无人管理,成为监管的空白地带。   保证食品安全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和地方应建立健全以权力和责任相一致为原则,分工明晰、责任清楚、权威高效、决策与执行分开、相互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李传卿委员认为,要突出加强政府部门监管,重点是解决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地方各级政府要抓紧建立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尽快扭转综合协调无机构、监管技术能力低下、遇事互相推诿的局面。落实政府责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责任要清楚,问责要严明。”金硕仁委员说。   强化社会、行业监督   有委员指出,食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看,食品企业最需要讲道德,也最需要法律规范和社会监督。   “现在对食品生产安全,最薄弱的是社会监督,产品质量有问题到哪里反映,到哪里解决?推来推去,只有到消费者协会反映问题,消费者协会也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是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社会监督的机制,没有给人民群众提供有利于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条件。”据此,金硕仁委员指出,“公安系统的110办得很好,食品监管的110能否搞起来?”   此外,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提供公众免费查阅,国家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这些规定都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都来实行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研究落实,并建立整个社会都能够参与的监督机制。”   郑功成委员则从行业协会角度提出了监督建议。他说:“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确实是政府很重要的责任,加强行政监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光靠政府是非常不够的,如果不发挥行业协会的治理作用,政府是管不过来的。”
  • 法国为何要出台法规强制规定餐厅注明“预制菜”?中国餐厅未来会如何?
    如果称法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食国家,估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大厨会表示同意,毕竟,在这个国家诞生了“蓝带烹饪艺术学院”,该校已经诞生128年,其毕业生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得业界人士的青睐,从而享誉全球。然而,在这样的一个美食国家,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时间做饭。尤其是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很快。伴随着工业革命,预制菜的概念被食品工程师提出,预制菜逐渐在餐饮行业普及开来。法国也诞生了预制食品巨头Picad冷冻食品超市。Picad超市门店(图片来源:小红书@法国学生汇)根据国内大量的预制菜进入餐饮行业从而带来很多厨师失业的新闻,大家也可以猜到在法国餐饮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毕竟,大厨也是人,人的效率高不过机器。而且,人工还比机器贵。法国的餐饮业一定也会选择预制菜来降本增效。然而,前不久,据环球时报引用法国BFM电视台的报道,法国有望在2024年出台预制菜相关法规,强制规定餐馆注明哪些菜品是非厨房自制的菜肴,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项决定将影响法国超17.5万间餐馆。法国为何要出台法规强制规定餐厅注明“预制菜”?“消费者将得知他们点的菜究竟是餐馆的自制菜,还是提前准备好的工业化预制菜。”法国中小企业部部长奥莉薇娅格里高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已为此筹备数月,新法规将于最早2024年、最迟2025年实施。”原来,早在2014年,法国政府就曾推出此类标识,但因为是非强制选项,很少有餐馆使用。此外,和中国的餐饮行业一样,法国餐饮行业对“自制”和“预制”的定义一直以来也存在争议。 报道称,法国政府此次推出给预制菜强制添加标识的新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那些坚持现场烹饪的餐馆,保护法国美食传统。法国餐饮业普遍对新规表示欢迎。一位名叫阿兰方丹的主厨表示,“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厨师,而不是一台‘开袋机器’。”实际上,大部分人中国人都没有去过法国,法国大厨做的美食到底有多好在大部分国人的头脑里面并没有概念。但是,翻翻小红书也能知道,热爱美食的国人出国走了一圈,最爱吃的还是中国地道美食。100年前,孙中山先生谈及中华饮食在世界上的地位时论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1918年,《建国方略》)1913年,康有为在《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说》中提到:“宫室、图画、音乐、戏曲四者,皆不如欧人。医术,我本有之,虽有增补,非我所悲。此外则教化、文章、衣服、饮食,皆我之国粹,我所独长,保之守之,廓之充之,方且为万国法,而安有舍弃之乎?”可见,中华饮食之道在世界范围内早已达到领先水平,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输于法国美食传统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态度如何呢?一方面,预制菜销售额连年增长,而另一方面,舆论热点屡屡出现在预制菜领域。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中国消费者杂志社共同发布2023年三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消费者因预制菜销售不够透明产生侵权隐忧涉及的消费维权问题较为突出(北京商报,2023年10月10日)。2023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广大在网络上反对预制菜进校园的家长:“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司法部微信公众号“中国普法”,2023年9月23日)可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风味和安全性还存有一些疑虑。伴随着预制菜大举进入餐饮业,厨师渐渐消失在后厨(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1月8日),南风窗杂志社提问:“谁还肯嫁给厨师?”(2022年10月17日)厨师是饮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美食记忆的缔造者。餐厅不注明哪些菜品是预制菜,厨师和消费者一样都感到很无奈。综合以上,并不表明本文反对“预制菜”,预制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预制菜就像厨房里的油盐酱醋一样,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是很多人的选择。一位消费者的话可能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希望在超市买到国产的预制菜,但是我希望在餐厅吃到厨师做的美食。”
  • 2022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企标“领跑者”发布会召开在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深化标准化改革,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 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作为“领跑者”制度工作机构,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和“领跑者”名单,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绿色低碳消费,支撑质量强国战略及“双循环体系”建设。为深入宣传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对标“领跑者”标准,加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进一步提升制度认知度和影响力,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的指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定于2022年3月30日以线上会议方式召开“2022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企标‘领跑者’发布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共同参与,全面回顾标准化工作改革成效,深入总结标准“领跑”助力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氛围,为“十四五”期间建立先进标准供给与实施“内循环”体系、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建言献策。会议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协会承办媒体:新浪财经平台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协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制冷空调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媒体支持:新浪财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导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市场报、中国标准化杂志社会议时间和方式2022年3月30日(周三) 14:00-17:00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取线上形式会议直播平台:中国新华网、新浪新闻、新浪财经、新浪微博、中国能源网会议议题1. 大会致辞•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领导•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领导• 新浪财经CEO2. 主题演讲• 主题1:工业绿色发展政策要求及国家统一绿色产品标准(演讲人: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组长 马林聪)• 主题2:实施标准化纲要 推进标准数字化建设(演讲人: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 于欣丽)• 主题3:高标准助推高质量发展 消费公平引领品质消费(演讲人: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 王振宇)• 主题4:共建绿色低碳美好生活(演讲人:阿里巴巴ESG策略负责人/罗汉堂可持续发展科学家 刘伟)• 主题5:打造消费服务矩阵 共建无忧消费环境(演讲人:新浪财经 总监 高军委)• 主题6: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工作报告(演讲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 林翎)3. 发布专题 • 发布绿色低碳系列标准• 发布《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发布《2021年企业标准“领跑者”突出贡献评估机构名单》• 发布《“领跑者”认证名单》• 国内首个绿色“领跑者”电商专区(天猫“绿色领跑者”)启动• 首批双碳专项公益基金项目启动• 企业标准“领跑者”媒体传播计划签约仪式
  • 陈亮荣可口可乐索赔记:获赔30瓶可乐以及检测费用
    如果消费者因为饮料污染而受到损害,应该怎么办?在广东东莞石龙镇,2012年1月9日,一位名叫陈亮荣的消费者,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叙述了他曾经与可口可乐公司,以及美宜佳便利店打交道的遭遇。   陈亮荣的索赔遭遇,不仅再次证实螺纹瓶盖会对饮料二次污染,而且,这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索赔借鉴。而当消费者遭遇不安全食品,不仅可以按照程序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瓶盖污染导致拉肚   事情回溯到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陈亮荣来到了距自家不远处的美宜佳便利店内,在冰柜中拿出来15瓶已经冰镇了的可口可乐塑胶瓶装饮料准备回家给自己和家人解解暑。   在购买饮料的当天晚上,陈亮荣就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浑身无力等症状,接连几天都不见好转。之后陈亮荣随家人来到了医院,并没有得到医生的确诊,庆幸的是他打了几天点滴算是把症状缓解了下来,但停药后陈亮荣马上又出现了上述症状。   当时正好有一个一直在饮料行业工作的朋友来探病,他就讲述了最近得了什么不知名的怪病,食欲不振、腹泻、浑身无力,到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   “我就问他最近都吃了什么?我是做饮料的,他一说他在冰柜里买过几瓶可口可乐饮料,我就怀疑问题肯定是出在这里,很可能是瓶口螺旋处被冷冻液污染导致细菌超标,他喝了这样的饮料怎么可能不拉肚子。”陈亮荣的朋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称。   听了朋友的一席话后,陈亮荣来到了他所购买饮料的商店要求赔偿。但店主表示不能单凭陈亮荣一人说法就证明是他们饮料的问题,他要求陈亮荣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索赔与检测   在朋友极力要求下,陈亮荣带着剩余未开封的10瓶可口可乐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经过为期1周的检测,最终广东省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给陈亮荣出具了一份带有检验专用章以及负责人签名的正规检测报告。   在上述检测部门书面出具的检测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对于陈亮荣送来的10瓶未开封可口可乐600ml饮料的检测。上面明确标注取样位置是:拧开瓶盖后,在螺旋处取样。其检测结果是:细菌菌落总数2400cfu/瓶。   尽管瓶口螺纹处的细菌总数惊人,但国家并没有对此处颁布任何的卫生标准,也就无法界定细菌超标。   “当时我跟检测中心人员及部分饮料生产商沟通,觉得可以用一次性餐具的标准来衡量饮料瓶口螺旋处。这一提议也得到了检测中心、可口可乐公司以及大部分饮料生产商的认同。”陈亮荣的朋友告诉本报记者。   “用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标准来衡量饮料瓶口螺纹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则上胶瓶饮料在饮用一次后是需要丢弃的,而瓶口螺纹处通常在口对口喝饮料时都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那么它就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检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文显示,在我国一次性的手套活指套、纸巾、湿巾等细菌菌落总数不得大于200cfu/g或cfu/ml。卫生湿巾、消毒级口罩等细菌菌落总数的要求则更为严格,要求不得超过20cfu/g或cfu/ml。   基于这样的标准,陈亮荣所购买的10瓶可口可乐饮料在其螺纹处检测出超出卫生标准至少12倍的细菌总数,怎么能叫人不腹泻?   索赔成功背后   拿着这样一份检测报告,陈亮荣通过购买商店联系到了当地的可口可乐商家。   2007年9月16日,广东省东莞市的陈亮荣先生与可口可乐公司、美宜佳便利店公司终于就饮料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了一份“三方协议”。   其协议内容为:兹有陈亮荣先生在美宜佳便利店购买我司600ml可口可乐15瓶,因运输原因,导致瓶口松动,并引起瓶口部位细菌超标,经三方协议我司补偿给陈亮荣先生600ml可口可乐30瓶,并按照实际票据金额补偿陈亮荣先生的相关检测费用。以上费用由美宜佳便利公司先为支付,以上几点经三方签字认可,不再追究。   可口可乐公司为何要赔偿与陈亮荣签署这份协议?又为何要赔偿给他30瓶可口可乐以及检测费用?   一位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各地消费者协会经常会接到有关饮料出现问题的投诉。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通常协调经销商按照《食品安全法》第96条明确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在该人士看来,这一条款明确规定的是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而非实物。不过,由于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通常都是让饮料厂家钻了空子,仅仅几箱饮料的赔偿就草草了事了。   饮料行业一名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瓶装饮料出现这样的事情,通常是因为饮料瓶口螺旋处无密封作用导致的。而饮料瓶口出现霉变、虫体的原因,可能是饮料在灌装过程中有极少量的含糖果汁饮料溢出,造成瓶口污染,因此吸引果蝇并有可能在受污染的瓶身上产卵,卵变成幼虫后有可能爬至瓶盖内处,或因气候原因而发生霉变。
  • 童装致癌物超标何以屡禁不绝
    质检总局日前通报了童装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共抽查了全国9个省市200家企业生产的200种产品。经检验,有174种产品符合标准规定,检出26种产品的部分项目不达标,主要不合格项目是:纤维成分及含量名实不符、PH值异常、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耐湿摩擦色牢度超标。   伴随着六一儿童节到来的童装消费高峰,童装中再次检出致癌物超标,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忧。为什么致癌童装频频出现?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童装再现致癌物   记者注意到,除了质检总局的抽检发现部分童装中含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之外,5月初,广州市质监局抽检广州市永骐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的某款圆领T恤,检出含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对北京百荣世贸商城销售的顽皮狗牌某款童装进行抽检时,测出该款童装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在衣服加工过程中使用致癌芳香胺染料。“前些年针对服装中含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进行过专项整治,减少了很多,但是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均再次被检出,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高级工程师张玉莲说,使用这种染料的衣服在穿着过程中,能够分解出致癌的芳香胺,一旦被人体吸收,具有很强的致癌倾向性。   在检出致癌物的同时,部分童装甲醛超标也颇为严重。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规定,婴幼儿用品甲醛含量要求为小于或者等于20毫克/千克,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甲醛含量要求小于或者等于75毫克/千克。但是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随机在市场上抽检的63个童装样品中,来自北京普瑞蒂商贸有限公司的某款童装甲醛含量实测为179毫克/千克,远远高出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   广州市工商局有关专家说,服装甲醛超标会给儿童的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呼吸系统伤害,并引发各种炎症。皮肤接触甲醛有致敏、发疹等反应。对婴儿的毒性则表现在气喘、气管炎、免疫力低下等。   部分童装PH值不合格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在广州市工商局近期进行的童装质量抽检过程中,在选取的100种产品中,有8款童装PH值异常。广州市工商局有关专家说,PH值异常是历年监测抽样中出现问题较多的项目之一,PH值过高或者过低,均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者感染,使皮肤易于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利润与成本的博弈   “服装行业利润变薄,产品质量首当其冲。”张玉莲表示,一些微利的小型服装企业在控制成本的时候往往放松对质量的控制。从原材料购入方面来说,有的企业就倾向于选择从非正规渠道进货,或者采购不规范的原料。   “服装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告别了5年前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4%左右。”东莞市虎门镇服装协会秘书长王敏健告诉记者,服装企业目前遭受着出口订单减少、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压力,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   “从正规原料生产企业进货一般比山寨厂的货更贵,毕竟质量控制、企业严格管理都会推高原料成本。”王敏健说,以给衣服汲水时需加入的一种化学软油为例,这种软油是为了让衣服在汲水之后,提高手感,其正规产品比山寨产品的价格要高出一倍还多。   为了满足儿童服装鲜艳亮丽的要求,企业需要经历多个化学加工工序。但是对于市场进入门槛很低的童装企业来说,一些小企业工艺控制不规范、加工技术不成熟,是产生甲醛超标、PH值不合格等问题的根源。   “甲醛超标是因为在衣服制作过程中,为了实现提高手感、防皱、防污、防水等方面功能时,加入整理助剂,这些整理助剂分解后可能会产生甲醛。”张玉莲说,用同样一种整理助剂,是否会出现甲醛超标,这就取决于企业工艺控制的技术成熟程度了,现在虽然开发了一些不会释放出甲醛的可替代整理助剂,但是在价格、整理效果上都暂时未能超越传统的整理助剂。   “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这些手段对于‘打一枪换个地方再放一炮’的部分企业来说根本无所谓。”一位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技师说,有些小企业连账簿都没有,被当场罚没的财物可能只是他赚到的很少一部分,也根本没有经营品牌的意识,即便吊销了营业执照,第二天他可以又在另一个地方注册一个公司。   童装:选购有讲究,标准应完善   有关人士指出,没必要一听到童装被检出问题就放弃购买,只要掌握一定的童装选购知识,还是可以避免买到问题童装。   广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购童装时,应当先闻一下产品是否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有刺激性气味,可能是甲醛含量高,选购时需慎重。优先选择购买纯棉等透气性好的产品,面料应以浅色、手感柔软为宜,买回去后最好先清洗几次再使用。   张玉莲说,为了去除化学物质残留,建议消费者对新购的婴童服装洗涤后再穿着。购买婴童服装应当选择正规的购物场所,不要贪图便宜在游商、摊贩等不正规的渠道购买。   “小孩很喜欢拿着纽扣和衣物在嘴里咬,在国外,对于童装的纽扣重金属溢出超标,配件的增塑剂超标,衣服绳带、小配件结构安全性都有严格要求,目前我国无强制性规定,应当尽快完善标准。”张玉莲说,每年都有几百单出口服装因为前述要求达不到国外的标准而被召回。
  • 内地食品标准被指内外有别:一流出口 二流内销
    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边是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类似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此,专家认为,我国食品标准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从严”。   我国食品标准被指“内外有别”   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8%,内销食品合格率在90%左右 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暴露食品标准滞后等问题   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边是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类似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此,专家认为,我国食品标准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从严”。   -现象   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   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虽然只有九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   专家指出,一方面,我国的食品需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导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   另一方面,在宽泛标准产生的“洼地”效应下,一些在国外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洋食品,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市场。有些产品在国外被查出安全问题后,面对中国公众的质疑,却因中国的低标准而常“傲慢无礼”。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对于某些国家而言,食品安全的标准犹如“技术壁垒”,是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的“利器”。“欧盟几乎是国际上公认对食品安全要求最严格的地区,我国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难进入欧盟、美国等标准严格的市场。”   专家提出,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固守落后的标准,无异于“刻舟求剑”。与造假技术的花样不断翻新相比,某些领域的标准滞后,也造成监管乏力,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案例1   据报道,来自瑞典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雀巢等品牌生产的部分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重金属,存在安全隐患。   【回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这些品牌在华产品检出的砷、铅等重金属,均未超出中国标准。   案例2   2010年麦当劳的麦乐鸡在美国被发现含有两种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   【回应】   麦当劳中国公司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案例3   以原料奶为例,我国标准规定每毫升细菌含量不得超过200万个,但这一标准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 再如,国际标准中有奶牛“体细胞”的检测项目,这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却没有相关规定。   【说法】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表示,我国对乳品和其他食品行业的检测标准,的确存在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标准不同、部分指标低于其他国家的情况。   案例4   我国允许的“农残”量要比欧盟和美国高出数倍 植物奶油被曝光有危害,但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 “蜂胶造假”事件中造假者在树胶里添加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人为提高了总黄酮含量,反而“符合”了蜂胶国家标准……   -探因   “有些标准二三十年不变”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屡屡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标准质量不高、滞后的问题。   我国的标准化法1989年开始实施,形势早已发生变化,标准化法修订工作开展近十年,目前新法仍未出台。《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不但给一些造假企业钻空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如是说。   企业常赞助食品标准制定   “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往往标准低一点,就有大量企业被放进去,标准一高,一些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就会被淘汰。而我们的某些标准恰恰是迁就了一些落后企业。   邱宝昌解释说,我国共有几万个标准,当时制定的标准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制定一个标准,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及论证,费用较高,而国家对此补助有限,不少花费往往是企业赞助,一是“更新”慢,二是掺杂了企业的“意志”,有些企业就成了低标准的受益者。   -观点   “标准制定应去掉企业声音”   如何健全和提高我国食品标准?在邱宝昌看来,当务之急是“标准的制定应该去掉企业的声音”,由国家层面组织有公信力的业界专家等参与,过程要公开透明。   “既然是食品安全标准,就不能‘内外有别’,应向国际标准看齐,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从严。”邱宝昌说,提高标准,既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需要。   食品标准的提高,还应改变令出多门、不统一的问题。   此外,标准的提高还应发挥第三方机构的预警作用。专家建议政府建立激励机制,与第三方机构及企业间形成风险预警网络,构筑联动机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掌握主动。
  • 小小袜子 存在健康隐患
    “别看袜子这个商品不起眼,可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使用。这次检测的结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小小的袜子居然存在这么多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消指部主任王前虎告诉《北京科技报》。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北京、天津市场销售的52个品牌的袜子进行了比较实验并公布了相关结果。数据显示,在参加比较实验的袜子中,有34个样本耐磨性不理想,部分样本染色牢度指标仅为最低档的1级,严重影响穿用。另外,还有几个样本甚至被检出含有对人体致癌的芳香胺。   为了充分还原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是实验的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北京和天津的16家大中型商场、超市、专营店、小市场等袜子销售场所购买了消费者最常购买的运动袜和棉袜。   “市场上的袜子价格相差很大,从10元4双的到100多块钱1双的都有,我们购买的品牌基本囊括了国内市场销售的高、中、低档袜子。”王前虎说。   之后,这些袜子被送到专门的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北京服装学院轻化工程教研室主任王建明告诉《北京科技报》,进行检测时,专门的机器会模仿人体踝关节和脚底对袜子进行曲磨和平磨。一些袜子我们平时穿一两次就有洞了,大家都会想这是由于自己穿着不当造成的,其实,这说明袜子的耐磨性不合格。   王建明说,袜子一般用棉纱、丝线、合成纤维为主要材料,但需要在重要部位,比如脚趾处,脚跟处加入高强力的纤维并采用更为科学的织制工艺才能保证袜子的耐磨性,而在这次检测的样本中,超过一半的耐磨性都比较差。   王建明告诉记者,袜子的染色牢度也是袜子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染色牢度分为1~5级,5级为最高,这样的袜子在我们正常的穿着使用过程中,它的色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按照规定,袜子的染色牢度应该达到4级,其颜色基本不会掉。但是在这次检测中,美邦牌精品袜等几个样本染色牢度指标不合格,有的甚至为1级。   “1级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当我拿一件白色的衣物和这样的深色袜子放在一起洗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件物品的颜色会变得难以区分。” 王建明表示。   袜子掉色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污染其他衣物。王前虎透露,由于纺织产品在印染和后期整理等过程中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整理剂,这些化学制剂或多或少都会含有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目前,我们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对纺织产品提出了安全方面的基本技术要求,其中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3个重要的安全技术指标。   但是,在本次比较实验的52个样本中,标称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宝娜斯吉庆绣花男袜样本、标称浙江仟百代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棉绣花男袜样本,甲醛含量超标 标称浙江情怡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情怡三双装男棉袜样本,pH值指标明显高于标准规定 标称广州艾比休闲男棉袜、标称上海帅美男士棉袜、标称梦娜绅士提花男袜的样本,甚至还被检出含有会对人体致癌的芳香胺。   “免烫工艺、阻燃工艺、固色时都会用到甲醛。” 但是王建明说前两种工艺在袜子的生产上很少被用到,因此甲醛超标就说明,当一些产品的色牢度达不到要求时,其厂家在固色剂中加入了甲醛。染色完毕后,按照流程,厂家要对袜子进行充分的水洗。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含碱物质,没有充分清洗干净的袜子就会被检出很高的pH值。而甲醛和碱这两种物质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危害,比如容易引起过敏发炎等。   目前在纺织工艺中,已知有上千种不同的芳香胺,它是染料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现在确定能够致癌和有可能致癌的芳香胺一共有22种,根据国家规定,这22种芳香胺被严格禁止出现在纺织染料中。但是,由于一部分违禁染料非常便宜,而且一些特殊的颜色,现在还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此外由于更换一种染料,生产企业的相关流程都要做出调整,而一些小型生产企业并不愿意这样去做,从而导致违禁染料出现在袜子的生产过程中,并分解出一些有害的芳香胺。   王建明说,这些有害芳香胺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种累积效应,由于人的脚掌上汗腺、血管、神经系统非常发达,当脚排出一些体液的时候,这些体液有可能会造成染料的分解。分解会造成已经合成的染料出现逆反应,这就使染色剂还原出当时生成的物质,如果染料在合成时添加了违禁的芳香胺,就会被人体吸收。“如果我们每天都穿着不合格的袜子,就等于身边随时都潜伏着一个隐形杀手。”   王前虎也告诉记者,在检测中他们发现,虽然市场上袜子的价格相差上百倍,但是其质量并没有和价格成正比。被检测出存在质量问题的袜子甚至包括鳄鱼男袜、皮尔卡丹绅士袜、寓美丝光棉加大码男袜、七匹狼、特步、李宁男运动袜等知名品牌。   “以前我们没有对袜子市场进行过大摸底,这还是第一次,这次看来问题严重,以后我们要持续关注。”王前虎说,虽然对于袜子产品,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袜子其定价和质量还都依靠企业的自主和自觉行为,还没有强制性的检测。   “由于检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应的管理机构很难经常进行大范围检测。但毕竟袜子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产品,对于不合格的产品,相关部门应该敦促企业进行召回,同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管措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