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消费者报道

仪器信息网消费者报道专题为您整合消费者报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消费者报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消费者报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消费者报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消费者报道话题讨论。

消费者报道相关的论坛

  • 【讨论】双汇承认3.15报道瘦肉精事件属实 致歉消费者

    3月16日消息,双汇集团官网发布声明,就3.15特别行动中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做出回应,承认“瘦肉精”事件属实,并发表致歉。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并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双汇在声明中表示,双汇集团对媒体的报道高度重视,立即召开高层会议,研究部署调查处理工作。双汇集团对媒体的报道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调查处理工作,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并排除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声明表示,双汇集团要求下属所有工厂,进一步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并将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对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全面检查。声明还称,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双汇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确保食品安全。双汇集团全称为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100多亿元。年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昨日,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集团被央视315特别行动曝光,河南孟州等地用“瘦肉精”养殖的生猪,顺利卖到双汇旗下分公司

  • 消费者引领行业走向?换个角度:中国消费者与西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对比

    如果消费客户追求低价格和质量过得去的产品,这个行业会进步吗?1.你购买产品时对供应商进行评定吗?你对供应商的质控数据和原始数据的管理了解吗?对供应商的质量理念和服务理念了解吗2.产品的质量批次稳定性对你实验重要吗?这个月购买的产品过得去,下个月的购买产品过不去,难道再换一下过去了,你就认可这样的产品吗?3.低价格对你的实验成本真得很重要吗?实验的失败和找不到实验失败的原因和时间成本,这样的成本想过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进步,不知大家认可吗?我们国产的产品为什么与进口的产品有差距,这与我们国家消费用户与西方国家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的差距有关系吗?

  • 【原创】消费者协助做好食品安全!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了,在活动现场跟几位消费中谈了一下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从他们的话语中明显能感觉的他们的不安,是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放心。之所以这样,他们自己就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现在懂得太多了!没错,通过各种方式的报道,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原本可以建议他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首选一些知名厂家的产品,有信誉,有技术保证。但是通过“三鹿”事件,他们对此又产生了怀疑![font=宋体]他们再也不敢轻信大企业、大品牌了!不过,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消费者中也涌现出一批打假的志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研究出很多快速鉴别的方法和经验,真的很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果设想每一位消费者如果都能够拥有很好的鉴别能力,那么那些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就没有了去处,自然就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切断其源头!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设想,只是一种单独的方式,一种辅助行为,也就是要求我们消费者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擦亮自己的双眼,让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无处可逃!随着各种信息的传播,消费者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样的趋势也是很好的!消费者自己是维护自己本身利益的最直接的一个环节!趁着3.15的来临,大家掀起学习的热潮,用知识武装自己,维护自身的利益![/font]

  • 【资料】快餐业问题接二连三 消费者需要知情权

    [b] 标准缺失 企业自圆其说 消费者需要知情权 [/b]  前不久,麦当劳的热销产品麦乐鸡被曝出含“泥胶”物质后,引起多方关注。而日前,南方诸多媒体曝出,著名的中式快餐“真功夫”出现“铁丝排骨”一事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快餐业的这些问题或许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但对于消费者健康而言,快餐的丝毫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问题的真相,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

  • 【分享】鲜榨果汁“潜规则”了多少消费者?

    鲜榨果汁“潜规则”了多少消费者?近一个月来,记者与武汉市工商、质监部门联合跟踪调查,发现该市酒楼鲜榨果汁行业令人瞠目的“潜规则”——大部分鲜榨果汁实为兑入了十余种添加剂而炮制的“杂交产品”。(1月4日楚天都市报)笔者2个月前曾出差武汉,和新朋好友多次在饭店消费过鲜榨果汁(木瓜汁、玉米汁等),因为其价格都在50元/扎左右,所以一直都以为它们肯定是现榨的纯天然果汁。 看了这个报道,实在令人气愤,搞半天鲜榨果汁里面不仅掺水,更可恨地是还勾兑了十余种色素(柠檬黄、日落黄、诱惑红)、糖精、酸度调节剂、安赛蜜、香精、苯甲酸钠、等添加剂,水果味道都是人工合成的。无良商家的鲜榨果汁“潜规则”了多少消费者?这种杂交的鲜榨果汁是否有毒,和标准差距多远?谁能尽快告诉我们。众所周知,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和三聚氰胺鸡蛋等问题食品震惊全国,政府曾三令五申加强食品安全。可这些丧了良心的酒楼、饭店竟致国家法规之不顾,仍然在食品中掺假使坏,蒙骗消费者。这不仅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当资本的利润能达到100%,它就无所不为,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而且也表明了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新春佳节日益临近,酒店餐饮消费也渐渐迎来高峰。武汉市工商、质监部门联合跟踪调查具有普遍意义和警示作用。武汉还有多少家酒楼、饭店的鲜榨果汁在“潜规则”消费者?全国其他城市又有多少家酒楼、饭店的鲜榨果汁在“潜规则”消费者?消费者不是万能鉴别专家,希望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职能人员好好管一管,让我们过年吃得放心。(责任编辑:李清)http://star.news.sohu.com/20090105/n261567658.shtml

  • 【原创】权威部门公信力的丧失,全体消费者的悲哀

    最近又出现了炒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根据最新的报道,“复检全部合格”。哈哈,好一出闹剧! 首先,让我们大略回顾一下近两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发现以前让我们相信的政府权威部门的堕落!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东西说成是某权威部门的刻意犯罪应该不为过吧?现在的“砒霜门”,要是真的只是检测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检测结论会公诸于众?!要是的确是砷超标,那么现在的“复检全部合格”又从何说起?!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应该相信哪一个结论?! 其次,做做事后的诸葛亮,看看所谓的媒体的报道。三聚氰胺绝对不是从政府公布之时才被发现,可是之前又有几家媒体正面的报道?!作为传播真实的载体,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正在丧失。而看看现在“砒霜门”的报道,又有几家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报道的?一切都是为了眼球效应,一切都只是公关利益的驱动,中国的媒体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舞台之时,恐怕也丧失了让人为之观看的兴趣。 最后,作为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中国消费者,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悲哀的人群(不是之一,而是最悲哀!)!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仅仅面对着成天生产假冒伪劣的“三鹿”厂家们,还面临着成天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精英们,更加可悲的是,连我们曾经能够相信政府权威的检测部门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严谨与“为人民服务”!在这个商品充斥的社会里,我们还能够相信谁?! 救救我们消费者的信心吧!让我们能够有一个能够相信的!

  • 消费者购买动机:七成中国人只认品牌

    消费者购买动机:七成中国人只认品牌

    消费者购买动机:七成中国人只认品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研究人员针对9种不同的购买动机,访问了美国、欧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日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品牌的热衷程度往往高于发达国家消费者,其中70%的中国消费者会单纯因为品牌而进行消费,比欧美和日本高出一倍以上。欧美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显得更加单纯、理性,一半以上的人更看重实用性(带来更好结果、有意义的技术差异)而非盲目追求品牌。尽管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是众多顶级品牌的发源地,却只有19%的欧盟国家消费者会因为品牌而掏腰包。中国目前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消费份额占全球的28%,消费总额达126亿美元。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还指出,中国消费者对奶制品、果汁和新鲜食物的消费需求正在迅速上升,对食物来源和质量也更加考究。尽管中国消费者对品牌趋之若鹜,中国却不是一个盛产优质品牌的国度。在发达国家的行列里,日本消费者似乎显得过于拘谨。日本消费者以“有意义的技术差异”和“更重要的类别”为消费动机的占大多数,极少人依赖主观感受(“享受购买/使用的感觉”)。尤其在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人的消费观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更多日本人倾向以节能产品替代普通产品。巴西消费者选择“我值得拥有”为购买动机的高达77%,感性消费居各国之首。曾经有媒体报道称,由于巴西政府鼓励超前消费,巴西消费者十分热衷分期付款,导致47%的巴西家庭负债,其中14%负债超过收入的5倍。新闻看完了,有以下几点想和版友讨论:1、其他消费品是这样,对于整天使用仪器的我们,在购买仪器时是不是这样啊?2、购买仪器时,大家主要考虑的是品牌还是其他问题(价格,使用是需求)?3、是不是一定要购买进口仪器啊?还是按照需要购买?欢迎大家讨论

  • 国内食品安全不被消费者认可,到底是谁的错?

    版友@初学者&九点虎 反映:国内消费者不认可乳品,主要基于对两个原因,第一,一个不法分子掺假,整个行业受损失;第二,对有关部门的不信任,导致步入塔西佗效应,公布的任何数字都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国外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不比国内少,人家为啥没事?国外企业和部门联合起来,强大的召回制度很厉害。尽可能减少不合格食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所以消费品很认可,相信政府。 业内人士都搞不清楚食品安全事故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区别。现在的问题是一刀切,只要不合格,政府罚,媒体跟风炒作,最后整个行业受损失。三聚氰胺,典型的食品安全事故。一个牛奶,涨包等,属于质量安全事故,不要大惊小怪。但媒体不分,消费者不分。这个要注意。还有,区别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质。明胶,食品添加剂,皮革水解物,非法添加物质。现在媒体和消费者都混淆了。 国内食品安全不被消费者认可,到底是谁的错?国内的一个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是质量安全事故,媒体的炒作报道,消费者的混淆,往往会造成一个行业的坍塌。 你是否有同感?你对此怎么看?

  • 【转帖】食品添加:消费者有权知晓

    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入数十种食品添加剂,2007年全国食品添加剂的总产量高达524万吨,销售收入529亿元。可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被蒙在了鼓里。 实际上,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前,几乎没有人懂得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更不知道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美味度的贡献。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三聚氰胺,因非法添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偏见,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食品添加剂领域信息不透明,行业内部对于消费者的态度不坦诚。 人们责怪的是被隐瞒 在超市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顾客,结果发现,他们在翻阅包装袋的时候,通常只看保质期,却从来不看配料单。一位姓严的老人疑惑地问:“为什么要看呀?这哪里看得懂啊?”严女士手中拿的是一瓶口香糖,配料表里写着17种添加剂,包括阿拉伯胶、紫胶、卡拉胶、明胶、海萝胶、乳化剂、抗氧化剂,等等。 直到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添加剂才被推向前台,可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都在喊“冤”:“那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而是非法添加的错。”可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并不认为他们真的很冤。各大网站论坛里,网民们的愤怒随处可见。网友TT说:“以前选牛奶总觉得香浓黏稠的才好,现在才明白,那些都是加了添加剂的,哎!” 在反思三聚氰胺事件时,人们不仅谴责非法添加者,而且责怪那些有意无意隐瞒自己的人。 厂家热衷遮遮掩掩 有多少人能看懂食品的配料单呢?亚硝酸钠、山梨酸钾、柠檬酸钠、水分保持剂、抗结剂……一位食品专家介绍说,有些食品只标了几种添加剂名称,可有些名词指的,实际上是复合添加剂,在这个词背后,往往是十多种添加剂的合成。 标识让消费者看不懂,标识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了。以防腐剂为例,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喜欢看到“防腐剂”这三个字,因此厂商只标识“苯甲酸钠”或“山梨酸钾”。这种标识方法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了:2007年,杭州两名消费者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由状告某著名饮料公司,原因是没有将所含的“苯甲酸钠”注明为防腐剂。 厂家越是遮遮掩掩,消费者越容易误解。实际上,防腐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市食药监管所副所长李洁表示,食品防腐剂多数会由人体正常代谢,合理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 可正因为无人宣传,无人解释,消费者越发不安。记者查阅《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后发现,相关规定只表明,使用了防腐剂应标出具体的食品防腐剂名称,但对于所标出的添加剂属于何种添加剂,尚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 信息模糊亦能节约成本 食品添加剂行业内,有的信息不透明是为了避免误会,有的则是为了节省商家的生产成本。火腿肠、贡丸等肉制品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昨天的报道中,记者记录了两种品牌的贡丸,一种480克的价格为30元,另一种仅售12元。单价差得这么大,绝不仅仅是因为品牌的差异。有专家告诉记者,这些肉制品的含量完全由厂家自己决定,有的放80%猪肉,有的放50%,有的放30%,甚至还有厂家一点肉也不加。随着添加剂制造水平的提升,只要掺入大豆蛋白和调味料,完全可以仿真出肉味。 这种厂家的行为,消费者无从知晓。在美国,也有掺入大豆蛋白的火腿肠,但检验机关都会要求厂家写上这么一句话:这并非纯肉,而是属于类似火腿肠的食品。而在上海的超市柜台里,所有的肉制品均未标出真肉的比例。 食品添加剂里的误会源于生产者的欲盖弥彰。严女士对记者说:“你可以加入食品添加剂,可总得给我们选择的权利,告诉我们里面究竟有多少真材实料吧。”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整体不信任。

  • 【转帖】面粉增白剂难禁 消费者也有责任

    面粉增白剂难禁 消费者也有责任2009年03月17日13:34 来源:《齐鲁晚报》在面粉消费上,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调动市场中"看不到的手",引导生产商生产我们喜欢的商品。我们一味责怪商家唯利是图、行政主管部门不作为,是不是自己就毫无责任了呢?  3月1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长期以来,我国面粉生产行业使用增白剂提高面粉的白度,而增白剂是强氧化剂而不是食品。多年来,尽管专家、业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禁止在面粉加工中使用增白剂,但面粉增白剂仍然我“加”我素。12日,记者再次就这一问题向卫生部了解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卫生部有关部门表示,目前相关评估工作仍处在讨论过程中,最终是否禁用还未做出决定。  禁用面粉增白剂呼吁了8年,但卫生部有关部门仍然表示“相关评估工作仍处在讨论过程中,最终是否禁用还未做出决定”。尽管如此,笔者却不想批评卫生部,这是因为,面粉增白剂问题首先是一个市场失灵问题,其次才是一个行政失灵问题,不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行政干预也将失败。  其实,面粉添加增白剂早已不是秘密,不但法律允许,而且得到一些消费者的认可。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新对记者说,古船牌大包装面粉不添加增白剂就不好销售,无奈就按国家标准添加。不好销售,所以企业无奈添加增白剂,这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市场失灵直接源自消费者的误导。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许多人担心增白剂伤害身体,而另一些人却喜欢添加增白剂的面粉。  以前,许多消费者误认为越白的面粉质量越好,所以面粉加工厂迎合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允许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用于面粉中,随后迅速在全国面粉加工企业普遍使用。然而,一直到今天,这种错误的消费观依然在许多消费者中盛行。我们一味责怪商家唯利是图、行政主管部门不作为,是不是自己就毫无责任了呢?现在,近30年过去了,我们中的一些人还喜欢买增白剂面粉,不亦悲乎?  事实上,在面粉的消费上,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调动市场中“看不到的手”,引导生产商生产我们喜欢消费的商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些中小城市集贸市场上早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小商户买来电磨现场磨面卖,这正是迎合一部分不愿意买添加增白剂面粉的消费群体而出现的。  因此,增白剂呼吁8年未禁,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个人也应反思:既然增白剂并不能增加面粉的营养成分,而且有害健康,我们为什么非要买那些白得不正常的面粉呢?  在面粉消费上,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调动市场中“看不到的手”,引导生产商生产我们喜欢的商品。我们一味责怪商家唯利是图、行政主管部门不作为,是不是自己就毫无责任了呢?(王 伟)

  • 2014年,食品行业依旧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行业

    2014年,食品行业依旧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行业。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公众几乎患上了“食物  “毒胶囊”重创修正“神话”  罪魁祸首:铬  “修正药业,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修正药业在电视台播放的广告词在2014年成为了一种讽刺。据央视报道,包括修正药业、蜀中制药和上市药企通化金马等在内的9家药企的13款药品,经检测铬含量超标。

  • 【分享】南非实施新的消费者保护法

    2011年4月1日,南非新的消费者保护法生效并开始实施。该法实施的目的是:◇ 为消费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公平、无障碍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建立保障消费者安全的国家规范和标准;◇ 推动消费者信息沟通及相关标准的制定,禁止某些不正当的市场和商业行为;◇ 提倡负责任的消费行为;◇ 促进消费品贸易和协议的统一立法和执法;◇ 建立国家消费者委员会。消费者保护法管制的范围:◇ 南非共和国境内发生的每项交易;◇ 在南非境内推销或供应的任何货物和服务;以及◇ 在南非境内,为该法管制范围内的交易而提供的货物或服务。消费者保护法将全面整顿南非国内商业活动的模式和方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确认了目前所有消费者都可以享受的权利。以前的法规忽视了这方面内容,而新法首次对消费者各项权利给予了法定确认,包括保密、信息、质量、披露、公平、透明、选择、安全和获得赔偿等。新法将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国家和省级各类消费者保障机构能够有效制定和实施各项规定,从而改善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关系。企业应全面了解该法的内容及其对自身的影响,以降低新的商业风险。为有效应对新法的要求,您的解决方案应着眼于企业整体,覆盖所有功能部门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提升商业生产力,在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符合法规的要求。

  • 【分享】伊利液态奶变“凝固奶”遭海口消费者质疑

    http://www.foodmate.net/file/upload/201009/03/14-14-09-69-410687.jpg人民网海南视窗9月3日讯(宁远摄影报道) 人民网9月3日报道“液态奶变成了凝固奶,可厂家代表竟然还说这牛奶没有问题,这样的说法谁能够相信?”海口消费者姜女士日前发现自己小孩喝的伊利高钙奶有大量凝固状的沉淀物,遂怀疑其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并向工商部门投诉,由于双方均不愿承担检测费用致使调解失败。 伊利高钙奶厂家代表在接受人民网海南视窗记者采访时表示,牛奶出现沉淀的原因可能是储存不当,将安装相关程序处理消费者的投诉。 液态奶变“凝固奶” 据姜女士介绍,前段时间朋友来家做客,买了两箱伊利牌高钙奶给小孩喝:“其中一箱没有多久就喝完了,剩下这箱喝到剩下8盒时才发现问题。”姜女士说,8月23日,孩子在喝牛奶时对她说,插上吸管后怎么都吸不出来牛奶,她刚开始还有点不相信,试了一下果真如此。于是就用剪刀将牛奶盒子剪开,结果发现牛奶里面有大量凝固状的沉淀物。 24日上午,姜女士拨打了伊利集团的消费者服务热线电话4008169999反映了此事。26日,伊利牛奶海南一位区域经理登门了解情况,称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提出收回剩下的产品,免费赠送一箱同类产品,但被姜女士拒绝,并向工商部门投诉。 消费者厂家均不愿承担检测费 记者在姜女士提供的由工商部门出具的《12315申诉调解书》看到,海甸工商所的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于28日上午赶赴现场了解情况,经现场了解,姜女士投诉的伊利高钙奶规格为250ml/盒(生产厂家:廊坊伊利乳品有限公司,食品许可证号:QS130005010187,生产日期:20100501C216:5503,保质期:常温状态下六个月)。 姜女士说,在工商人员赶到后,伊利牛奶厂家代表和海南经销商也先后来到姜女士家,经现场查验,确认该伊利高钙奶为伊利公司产品,并现场打开一盒,同样发现有大量沉淀物。 当天中午11时许,姜女士、伊利牛奶厂家代表和海南经销商跟随工商人员至海甸工商所进行调解,姜女士提出送检,费用由厂家或经销商承担;但伊利牛奶厂家代表和海南经销商均只同意送检,但不同意承担检验费用,认为应由消费者承担。据姜女士说,当天工商人员一直调解到下午近5点,由于无法就上述问题达成一致,最终调解失败,伊利牛奶厂家代表和海南经销商代表亦未在调解书上签名。工商人员建议姜女士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这样一个大品牌怎么能够如此对待消费者的投诉。”姜女士对记者说,此后伊利牛奶厂家代表和海南经销商再未就此事和她们联系,这让她感觉十分寒心。她说,在喝牛奶期间,家里的孩子出现了肚子疼、连续发烧等症状,后经医院治疗才恢复。尽管目前无法证明这些症状和之前喝伊利高钙奶有关系,但她还是为此担心不已。 厂家代表称出现沉淀对身体无影响 8月31日下午,记者就姜女士反映的情况,联系伊利牛奶厂家代表杨先生进行采访,但杨先生称公司有规定,未经公司授权不允许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杨先生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他称8月28日当天赶到姜女士家后,确实发现牛奶里面有大量沉淀物。他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和牛奶里添加了钙物质以及海南气温比较高、储存不当有关,但具体原因要送到有关部门检验后才知道。但是消费者姜女士不愿承担检验费用。 他同时认为,牛奶出现这样的沉淀现象对身体没有影响,而且当天他还当着消费者以及工商人员的面喝下了有沉淀物的牛奶以证明其对身体无害。 杨先生说,事发后他们已经向总部报告了这一事件,总部要求他们按照相关程序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他同时表示,愿意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带姜女士的孩子到医疗机构检查身体。

  • 美国消费者联盟称火鸡肉沙门氏菌检测标准“过松”

    据美国食品安全网站报道,近日美国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指出,美国农业部制定的沙门氏菌检测标准"过松",目前的标准造成火鸡肉加工厂内几乎一半的样本受沙门氏菌污染。 消费者联盟食品政策部门主管哈罗兰称,在美国农业部目前的火鸡绞肉检测标准框架下,49.9%的火鸡样本呈现沙门氏菌阳性,这个标准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标准对于食品安全来讲很显然不会奏效。 按照现行的美国农业部标准,火鸡绞肉产品一般来讲均合格。2011年的第一季度美国农业部对22个厂家的121个样本进行检测时发现,10.7%的样本受到污染,这个结果同2010年的情况基本一致。消费者联盟认为,现行标准中的沙门氏菌限量值订的过高,有必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 据了解,美国农业部近日将生鲜火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可接受限量值由19%降至1.7%,哈罗兰认为,美国农业部应大幅下调火鸡肉检测标准中的沙门氏菌限量值。 原文链接:

  • 【原创】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版面活动!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 Rights) 。这一国际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2011年我国3.15消费维权日主题是:消费与民生。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 既然是一种权利,那么我们作为一名消费者,你平时都行使了吗?你有过消费维权或质量投诉经历吗?欢迎来谈谈你的经历或感受,分享一条维权或投诉经历奖励5个积分。活动期限:2011.3.13~2011.3.25PS: 我国历年来3.15消费维权日的主题  2000年3.15主题:明明白白消费  2001年3.15主题:绿色消费  2002年3 15主题:科学消费  2003年3.15主题: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2004年3.15主题:诚信 维权  2005年3.15主题:健康 维权  2006年3.15主题:消费与环境  2007年3.15主题:消费和谐  2008年3.15主题:消费与责任  2009年3.15主题:消费与发展  2010年3.15主题:消费与服务  2011年3.15主题:消费与民生

  • 消费者体验不合格的产品属于有问题产品吗?

    [font=宋体] [img=,408,31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8/202408161053209089_499_1954597_3.png!w408x316.jpg[/img]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每一批产品的销售及市场投放都得保证产品的质量,首先企业内部需要质控,有的甚至会通过客户指定机构的抽检来验证产品的质量,而就是这样的一批批产品也会遇到消费者的投诉,那么对于这种投诉或者叫消费者体验的不合格情况真的就属于产品有问题吗?依我看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font] [font=宋体]1. [/font][font=宋体]消费者体验的条件是否满足[/font] [font=宋体] 对于投放市场的产品销往地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不同,而这些区别往往会引起体验效果的差异。为了保证产品的正确使用一般产品会有标签做说明,仰或是消费者未按说明适用,仰或是区域中的环境条件不同(温度、湿度、水质、使用后的处理方式等)都会有不同的,这种情况的体验反馈,也不能说是产品有问题,或者是使用说明标注不详细或者漏项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对消费者进行说明或者后期修改完善标签使用说明来达到改进的目的即可。[/font] [font=宋体]2. [/font][font=宋体]产品均匀性不好[/font] [font=宋体] 对于消费者体验不好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产品均匀性不好,因为不论是内控还是送检检测毕竟是抽测,当消费者体验不好时,实验室应根据消费者体验的产品单号来追溯产品的性能或者模拟消费者体验环境来重现产品的使用过程,达到原因分析的目的,来确定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font] [font=宋体]3. [/font][font=宋体]产品处理是否得当[/font] [font=宋体]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消费者按照说明适用但体验仍不合格,这种情况实验室除了模拟体验测试外还应该对产品的生产处理方式及测试结果进行追溯,因为有的产品经过处理后当时的结果是满意的但是随着储存、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处理效果会退化,导致产品不合格,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就要改良工艺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了。[/font] [font=宋体]总之[/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产品的质量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企业不但要保证产品质量合格还要保证产品质量[/font][font=宋体]“持续”合格,同时标签的使用说明完整性和详细程度也是保证消费者体验的一种保证。[/font][/font]

  • 【讨论】“奶粉哥”是消费者对监管的无奈嘲讽

    妻子怀孕,对于“准爸爸”来说,是件令人高兴的喜事,但在奶粉危机的今天,让孩子吃上安全的奶粉却成为最为纠结的事,于是,一位“奶粉哥”横空出世了——吃遍海内外各大小品牌奶粉,从散装的到精装的,从便宜的到贵的,吃得身上一股奶牛的味道。  奶粉不安全,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孩子变成“大头娃娃”,这是任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痛苦”,本来,奶粉有没有问题,消费者根本不用管,因为有监管部门管着,我们放心购买就行了,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奶粉是否安全,完全需要消费者炼成火眼金睛,需要凭自己的勇气和运气去挑选,即便是电视广告给你的建议,往往也是个陷阱,只是让你成为“冤大头”。  其实,成人吃奶粉,是极不合适的,可能还会导致乳房发育等性征变化,但对于“奶粉哥”来说,肯定是不在乎的,与其让自己的宝宝当“小白鼠”,还不如辛苦自己。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火锅八成以上是“化学锅”,“不仅很多涮品用了添加剂,火锅底料里更是包含了多种化学添加剂。”对此,质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他们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工商部门表示,对于市场在售的商品,只要不是三无产品,他们就视同合格。监管如此不作为,表现得如此迟钝,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一边是监管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弱,一边是有毒食品越来越多,这迫使消费者必须提高“自护”能力,对此,媒体也是不遗余力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在培养消费者的“眼睛辨识能力”上下足功夫,这使得消费者受益匪浅,然而,辨识食品是否有毒的能力提高,是多么无奈的事,这意味着纳税人的钱被白白糟蹋了。监管部门何时才能强大起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这样的问号难道永远是一个“问号”?背景:奶粉哥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让人们忧心,今年的“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事件”虽然已经被卫生部证实并无依据,但很多群众仍然不太放心。近日,一个名为“叫我蛋疼的奶粉生涯”在网络迅速走红,发帖人被网友们称为“奶粉哥”。他自称妻子怀孕后,担心今后孩子吃的奶粉有问题,于是让他试吃各品牌奶粉,他拿奶粉当饭吃,并研究出了各种“雷人”吃法,引得很多网友“顶礼膜拜”。(12月19日 《新民晚报》)

  • "美素丽儿"退赔难,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证?

    哪些条件下可提出退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消费者可以依法提出退赔要求:(1)所购买的玺乐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经相关部门调查、检测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的;(2)所购买的玺乐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的经销商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或在奶粉经营中未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符合退赔条件的,可在奶粉购买处办理退赔(网上购买的消费者可与卖家或网站经营者协商退赔事宜),也可到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工商部门申投诉或直接到法院诉讼。提出退赔申请,需提供以下全部材料:(1)购买玺乐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的发票、收据、小票等原始购物凭证;(2)玺乐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的外包装;(3)消费者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明、联系方式。如果需要达到退赔的条件,消费者付出的估计比退回来的款项要多得多,我们买到假/劣/问题产品还是自能自认倒霉吗?

  • “7年100%合格”的生鲜乳能否打动消费者?

    “7年100%合格”的生鲜乳能否打动消费者?

    案例:来自中国奶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令人尴尬——目前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8月18日介绍,称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规模牧场的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均大幅高于国家标准。(《北京晨报》8月19日)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尽管行业监管、标准日益完善,国产奶质量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乳品进口量占比仍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有消费者也明确表示“国产奶让人不放心”。国产奶质量既已大幅提升,为何还不能让部分消费者放心,为何还难以回到过去的市场份额?对此,有关方面仍需反思。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302229_568890_1751239_3.png  “7年来生鲜乳三聚氰胺等检测百分之百合格”,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国产奶质量之变仍未得到很多消费者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伤害”太深,修复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承受不起“问题奶”的伤害,所以宁愿花高价来买“洋奶粉”。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崇洋媚外”,这也导致国产奶的复苏之路异常坎坷。除上述原因外,消费者对国产奶不放心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国产奶系列产品的质量没有完全实现百分之百合格,消费者对此就有担忧。 讨论: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消极联想,您怎么看待生鲜乳这个问题?参与互动,赢取积分奖励

  • 消费者不必闻"香"色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越来越喜爱食用快捷方便的加工食品和休闲食品,包括各种肉类罐头食品、方面便、膨化食品等,尤其喜欢这些食品的香咸口味。这些香咸口味只有通过添加食品香精才能实现。  而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往往又都有咸味食品香精的影子。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滴香”事件,使人们对咸味香精依然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认识误区,甚至陷入到了闻添加剂而色变的恐慌之中。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味精、鸡精这些常用的调味品,很少有人听到香精或者香料,咸味香精这个名字就更少听说了。高级食品安全师、波顿香料有限公司法规部经理钟巧霞说,香料一般是指可以作为“香”来使用的原料物质,一般都具有挥发性和扩散性,让人嗅到后,感到十分愉悦舒适。香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香料混合、复配使用。而香精是为了适应人们的喜好,根据不同加香产品的要求,把多种香料调配成具有一定香型或香气、香味的混合物。  那么味精、鸡精和香精香料有什么不一样?波顿香料有限公司咸味香精事业部总经理张春璟表示,大家所熟知的味精和鸡精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用到。味精和鸡精是属于食品,而香精、香料则属于食品添加剂,鸡精里面会有香精的成份,有重组的关系。  张春璟说,香精香料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北宋时期著作《天香传》中就写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在距今5000余年的炎黄时代,已将芳香植物用于日常生活。夏商周时期有记载:“纣烧铅锡作粉”;春秋时代左丘明著《国语》中载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名句。古今中外的人们,早就从生产、生活中发现、认识到香精香料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且自觉不自觉地又应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比如民间一直保留着用鲜花制花茶,以桂花作桂花糕的习俗,这里面的花就是一种香料香精的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香精香料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的各个方面,比如香水、化妆品,洗衣加香,车内香水以及各种食品中,都有香精香料的影子。 钟巧霞说,其实咸味香精是在食品行业中的一个普遍叫法,它的概念主要对应于咸味食品,咸味香精就是能给大家带来鲜、咸、香的一些调香、调味感受的一类香精的统称。她表示,咸味香精是食品行业里一个比较普遍叫法,它的概念主要对应于咸味食品来说,咸味香精就是能给大家带来鲜、咸、香的一些调味香精的统称,比较通俗。  张春璟表示,咸味香精主要区别于甜味香精,比如饮料、果冻类似的产品。咸味香精主要用于肉制品类、速冻食品、休闲膨化类食品,吃起来有点咸的东西,就是用的咸味香精,用来加强咸味的味蕾感觉。 张春璟认为,由于这个行业比较偏门,大家不是很了解。咸味香精主要来源于一些猪、羊、鸡一些肉类的骨架,通过萃取的方式提取出来,绝对不是化学合成物,比如猪肉香精,用的原料也是猪肉。她说,给大家强调这个概念非常有必要,香精绝对不是化学合成剂,而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  张春璟说,咸味香精成份上主要分为三大块:一个是食品的热反映香料,第二个是食品辅料,第三个是食用的香料。其中,热反映香料是猪、牛、羊、鸡、鱼肉的骨架。  近些年来,各种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往往又都有咸味食品香精的影子。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滴香”事件,虽然卫生部称按标准使用对人体无害,但人们对咸味香精依然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认识误区,甚至陷入到了闻添加剂而色变的恐慌之中。  张春璟表示,“一滴香”其实就是咸味香精。一滴香如果按照标准使用的话,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张春璟说,从香精角度来讲,安全性主要控制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适当的添加量,作为咸味香精这个行当,它的添加量一般控制在0.1%到0.8%之间;第二,在合理的保质期内,保质期很重要,如果超过保质期的话也不行。为什么普通消费者谈到“一滴香”就色变,因为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这么小的添加量是很难界定的,一旦用大就会适得其反。当时一滴香会起到这么大的反应,是在餐饮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度,所以,一般普通消费者我们不建议食用。  消费者现在为什么会闻添加剂而色变?钟巧霞说,其实这个问题源于消费者对于添加剂的误解,以及对于食品安全的疑虑。钟巧霞表示,影响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三个方面是使用量。企业一定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来生产。国家现在对于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进行整顿,目的就是要把企业正规化,生产正规化,规范化,不然食品的安全的路会走得很长。  张春璟说,作为食品企业来讲,一定要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香精。正规厂家的,包括标识各方面都会比较明确。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如果生活当中确实要自己去使用香精,钟巧霞建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必须购买正规厂家的,看有没有QS标志。QS是生产许可证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一定不能使用。第二,看产品的标签里面有没有食品添加剂推荐的使用量,如果是没有的话也不建议使用。第三,香精的使用量一般都非常的小,在千分之八以内,一般的消费者很难精确的使用,所以我们建议是不要轻易自己去用,确实是要用希望认真的去读标签,严格的把握好添加剂的使用量。 味食品香精与复合调味料的区别是什么?张春璟说,首先其定义不同:咸味食品香精是由热反应香料、食品香料化合物、香辛料( 或其提取物) 等香味成分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食用载体和/或其他食品添加剂构成的混合物。复合调味料是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配制,经特殊加工而成的调味料。  第二,原料不同:复合调味料是以调味品为基础的混合物,咸味食品香精所用的主要原料食用香料、天然香味复合物、氨基酸、还原糖、维生素等均不属于调味品,显然不能作为复合调味品的原料。对于某些复合调味品来说,咸味食品香精可以作为其辅料,但不能直接使用食用香料。  第三,用途不同:咸味食品香精用于食品加工,一般不直接食用,复合调味料是终端产品,直接用于食品。  有消费者说,现在市场上咸味香精都是当调味品来卖。钟巧霞表示,这是属于违规的行为。咸味香精不能当调味品来卖,这一定不能够混淆,从厂家来讲,咸味香精是需要商业许可证,跟调味品所需要的许可证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市场上卖的时候,不能拿香精当做调味品来卖,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钟巧霞说,原则上来说,食品用咸味香精是可以直接用于餐饮业,与工业食品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实全世界的餐饮业已经很早就直接在使用某些食品香料或者是其他的食品添加剂,比如说像香味料,但是从操作的层面上来说,对于大多数的香精香料来讲,餐饮业的直接使用确实是有难度的,量不好控制,还有一个就是争议最多的就是向消费者如何明示的问题。  钟巧霞说,工业食品是有一个标签的成份表,餐饮事业做不到这一点。从管理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食用香料香精配置成调味品以后再用于食品当中的食用,既方便管理消费者也容易去接受,又不影响这个香精厂家的生产。这也是目前餐饮业使用食品用香精香料的基本的现状,也是需要更加进一步规范。

  • ‘有奖问答’单项选择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商家可以( )。

    [font=宋体]‘有奖问答’[/font][b]单项选择题[/b][font=宋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商家可以[/font][font=宋体][font=宋体]( )。A、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 B、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C、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携带的物品D、拒绝消费者索要服务单据的要求E、拒绝消费者强制交易的要求[/font][/font]

  • 【转帖】2008年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

    【转帖】2008年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

    2008年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 手机问题最突出 发表时间:2009-03-15 0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电(记者 刘长忠)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今天披露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手机问题等被列为二○○八年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二○○八年度消费者申诉的热点,随着整个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八十九种商品消费和八十七种服务消费的类型中,手机问题成为消费者申诉的十大热点。十大申诉热点为:——手机问题突出,排在商品申诉的第一位,主要问题是质量和性能不稳定 售后服务人员素质低 手机配件质量问题多,电池待机时间与宣传不相符等。 ——服装和鞋申诉量大,分别居商品类申诉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消费者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服装衣领起毛、面料起球等 皮鞋断底、开胶 商家不履行“三包”责任,质次价高、牟取暴利等。——电信服务申诉居高不下,移动电信服务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擅自为用户开通短信服务或信息业务,取消难等 固定电信服务申诉的主要问题是资费不透明等。——家电维修服务不到位,申诉的主要问题是“三包”期内拒绝为消费者提供免费修理服务。——洗染服务索赔难,其申诉列服务类申诉第四位,消费者申诉的问题集中在部分洗染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洗衣设备,经营者衣物保管不当或因店铺倒闭导致衣物丢失等。——邮政服务满意度低,申诉增长幅度排在各类申诉第一位。——金银珠宝优劣难辨。消费者申诉的问题集中在宝石名称、质量标注错误或未标明,贵金属材料及含量标注错误或未标明等。——家用电器良莠不齐,其申诉主要集中在电视机、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等。——非现场购物纠纷解决难,申诉主要为邮购、互联网购物、电视购物等,问题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商品性能和品质等。 ——预付款消费陷阱多,主要集中在美容卡、健身卡、汽车卡、洗浴卡等居民服务方面,主要问题是消费者未签定正式合同就盲目购买了会员卡,享受服务时却发现多了许多附加条件等。

  • 【分享】强力剖释——中国乳业如何重塑消费者信心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带来了巨大打击。而且,迄今为止这个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后来又多处再现三聚氰胺奶粉,加上前不久刚刚发生的圣元“性早熟”风波以及蒙牛“诽谤”事件等,再一次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即便官方明确表示“性早熟”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蒙牛也一再强调“诽谤事件属于员工个人行为”,但消费者尚未愈合的伤疤再一次被揭开,不得不对中国乳品企业颇为失望。中国质量协会与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2010年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液态奶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只有72.5分,低于2009年的76.2分,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无疑是如何尽快恢复或重塑消费者的信心。下面,笔者围着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沉默不是金,责任才是金     说句实话,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发生危机事件,但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避免危机事件。尤其,当一个企业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企业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危机事件。因此,危机本身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解决危机事件中的企业态度和行为。  笔者认为,每一次危机事件都是一次检阅,它不仅考验你的态度,更要考验你的行为。事件过后,消费者的信心能否恢复,更多取决于企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表现。  然而,我们的企业往往面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要么态度消极,要么行为不当,甚至想通过“沉默”来解决问题。尤其,面对蜂涌而至的媒体,他们最擅长说的一句话是:对不起,不可奉告。  两个孩子吵架了,其中一个保持沉默,也许是件好事;但在危机事件中保持沉默,却不是好事。这不仅让公众看不到你的态度,还给人感觉像是“默认”,更像是“销声匿迹”,会导致更大的危机。因此,笔者想说:“沉默”不是金,“责任”才是金,在每一次危机事件中,只有勇敢地负起“责任”的企业才能真正活下来,赢得消费者更大的信任。  不过,遗憾的是,每当危机事件袭来的时候,把“责任”真正做到位的企业却寥若晨星,多数企业都在找借口推卸责任,找缝隙逃离危机,把真正的法则抛在脑后。  2005年雀巢“碘超标”事件,本应该在发生之初就可以控制和解决。但由于雀巢公司当时的态度不积极,采取的行为不妥当,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也许,当时正如雀巢所说,碘超标对人体确实不会带来太大的安全和健康问题,但面对已经爆发的危机事件,这种“辩解”是毫无意义的,就算你有道理,也无济于事。更糟糕的是,当消费者要求退货时,雀巢居然表示:“对问题奶粉,目前尚不实行召回”,面对愤怒的消费者采用了“沉默”的态度。然而,后来事情一天比一天恶化,甚至上中央电视台,到了实在无法“沉默”的时候,雀巢公司相关负责人才露面,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并宣布召回相关奶粉。而这个来之不易的道歉,自从事件发生即日起整整推迟了半个月。  可惜,对危机事件而言,沉默不是金,但时间是金,责任更是金,假如当时雀巢公司把这两个要素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许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危机。5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让我们回头看雀巢奶粉,由于“碘超标”事件的影响,曾经位居中国奶粉市场领导地位的品牌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甚至被伊利、贝因美、雅士利、圣元等诸多本土品牌超越,至今难以翻身。

  • 消费者甄别保健食品有诀窍

    食品安全无小事,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参差不齐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如何甄别选择呢?  《法制日报》记者在绍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访时,保化处处长邵国利说,消费者首先要从本质上认清保健食品,然后到正确地点、购买国家认证的保健食品。  邵国利说,保健食品是一种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为目的食品,它具有一定调节机体的功能。但是,与药品具有本职区别,绝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用保健食品,同时,一些保健食品有适用的特定人群,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食用。  消费者如果要购买保健食品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保健食品专营店、药店等具有合法营业执照的单位购买。  购买后,应索取购物凭据或发票,对于咨询义诊、健康讲座、免费试用、上门推销或者邮寄的保健食品一定要慎之又慎。  据了解,正规的保健食品是具有蓝帽子的产品,专门经过国家审批,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da.gov.cn/)进行查询。  同时,消费者还要正确食用保健食品。经国家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有27种,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以标签、说明书上标示的保健功能为准,不要盲目相信广告、讲座或体验等宣传,避免上当受骗。要根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进行选择,注意产品的禁忌。如症状得到改善,也不宜长期服用。  药监部门提醒,警惕保健食品五大非法宣传陷阱:  “药到病除”不可信,  “健康讲座”为促销,  “免费活动”为洗脑,  “权威证明”属虚构,  “专家义诊”是骗局。

  • 【讨论】消费者!警惕环境污染治理的欺骗

    国室内环保商机巨大,这些年来象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治理公司已有数千家,据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室内环境检测治理公司,由于受到生产商和贴牌商的欺骗,盲目的加盟并购进了许多不合格的除甲醛产品,使很多室内环境检测治理公司无法正常开展市场,造成许多产品积压,为了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在当地市场上欺骗消费者,甚至承诺消费者“先治理、后付款”或以低价来引诱,这些产品根本无法将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祛除,在给消费者上门治理服务时,用伪劣甲醛检测仪和试管,在给消费者室内环境检测时,弄虚作假使室内环境污染严重超标,治理完后,就用装水的试管来检测室内环境污染,以达到治理环境污染检测达标,欺骗消费者。 室内环境专家告诉我们,室内装修污染其主要污染源,是装修使用的各种油漆、板材、家具中等释放出来的甲醛等有害异味,所以要警惕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治理的欺骗,上门治理服务所谓的承诺行为,同时期盼国家权威部整顿规范市场。

  • 【转帖】化学火锅要消费者负责吗?

    化学火锅要消费者负责吗? 近年来,各种火锅在餐饮业界火爆非常,消费者也特别喜欢。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相会,大大小小的火锅店更是火爆非常。 说起来,和炒菜餐馆相比,火锅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火锅餐馆省去了不少掌厨厨师的岗位,只要少数掌握技术的人配好锅底和调料,就可以大量复制。其次,消费者自己放菜,自己蘸调料,省去了不少服务方面的麻烦,服务员也可以省去一部分。第三,因为食材的选择比较固定,前处理简单,品种也少于炒菜的餐馆,备菜方面相对方便。第四个好处,就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点菜要简单得多,吃到的东西肯定和期望一致。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消费者很少注意到的一个优点,就是火锅的底料、调料都可以作为“秘密”掌握,控制起来很容易,往里面加点什么创新性的配料也比较容易。最近人们经常听说火锅汤里放“一滴香”之类增香剂和增鲜剂,并对此感觉恐怖,但奇怪的是,这类产品还在用,而各火锅店也没见冷清,仍然是火爆非凡。 就这种情况,某报刊记者问了几个问题: 1、最近的化学火锅,用猪肉卷添加羊肉精膏制成羊肉卷,主要是商家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违规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你觉得在一个消费决定生产的年代,对此消费者有一定的责任么? 消费者当然有责任。如果消费者不买那些颜色过分好、香气过分浓、滋味过分重的火锅,还有哪个商家会做这样的产品呢?我在外就餐的时候,见到颜色质地气味有问题,马上就会提出异议,要求说明原因,甚至提出抗议。但我几乎没有见到其他消费者这样做。大家即便有点疑问,也都默默地把食物吃完,连一句提问都没有。我们做过的调查表明,即便知道有添加剂,颜色不正常,只要价格便宜味道好,消费者还是会欣然接受。有这样温顺的消费者,商家哪里会感受到必须做优质安全食品的压力呢? 2、使用食品添加剂让餐饮业能比较轻松容易地做出具有超常感官“水准”的产品,还能降低价格,一些消费者也觉得感官上很满足。而且,只要严格地遵照规定标准来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根本不算违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违法与否,不是某个媒体人员说了算的。没有法律规定说餐饮业就不能加色素、香精和鲜味剂。实际上我们没法界定商家是否“违规”添加,因为并没有哪部法律法规禁止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而法律没有禁止的就应当被视为合法。 问题是,包装食品使用添加剂都有范围、数量的规定,而餐饮业没有这个规定,所以也谈不上“遵照规定的标准”。事情就麻烦在这里了......是否超标没法界定,使用者没有规范可循,消费者也没法得到保护。 很多人只知道骂商家无良,这一点意义都没有。应当想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需要增加什么项目,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果有,是否缺乏可操作性?监管成本是否太高?这些才是关键问题。3、现在食品添加剂从超市到餐桌无所不在。除了化学火锅,比如火腿肠无猪肉、海鲜丸子无海鲜等,都是同类问题,像在做化学实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觉得商家该告诉消费者哪些信息?政府部门应该如何监管? 这些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一种方法制作简单,口感理想,成本还能降低,你做老板也会选择这样的做法。一般来说,消费者追求便宜是生产者降低原料质量的动力。比如说很多乡镇居民明知1元1根的火腿肠不可能有多少肉,但是还是为了廉价吃那个肉味而买。又比如说人们明知道海鲜丸子几块钱一斤不可能是纯海鲜做的,肯定是加了淀粉、改性淀粉、大豆蛋白和一些添加剂来充数,但是让他们买几十元一斤的真海鲜丸子,他们还是不愿意。毕竟真东西成本太高了。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你看看日本人写的那本《食品的真相》就知道,添加剂是发达国家先用起来的,超市经常打折、销售相当火爆的,往往是添加剂用得最多、原料成本最低的产品。你随便买一种日本的加工食品,很可能会发现有十几种食品添加剂,尽管哪种都不超标。我们也一样,绝大部分产品添加剂并不超标,但是用的种类越来越多。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当要求生产厂家注明其中所用原料。凡是有食品标签的产品基本都做到了。但是对于餐饮业来说,因为没有标签,也没有相关法规要求他们公开所有的配料,所以处于监管的空白状态。这也是我特别担心餐饮业的原因所在。我希望政府能出台规定,要求餐饮业在使用添加剂时告知消费者。但这种想法比较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除非消费者自己强烈要求,否则恐怕没人主动公布。4、能不能具体谈一谈,管理法规和行业规范有些缺失?您觉得该如何规范添加剂使用标准,规范用量和适用范围? 首先,餐饮业让不让加食品添加剂?加了是否违法?没说法。哪种可以加,哪种不可以加?没说法。对于一种菜肴来说,每一种加多少就算超标?还是没说法。如果加了添加剂,要不要告诉消费者?没说法。通过什么形式告知?没说法。如果不说,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没说法......如何规范不是哪个人能说的。要组织大批专家讨论,制定可行方案。 我相信,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全国几百万个店,每个店上百个菜,每天都做菜,谁去查?测什么项目?怎么测定?这恐怕需要极大的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最后还是要纳税人来买单。现在菜肴的原料已经很贵,但各种检查测定项目恐怕会比菜本身还要贵很多,不知道消费者是否愿意交这么多税款。5、消费者在这个食品添加剂泛滥的时代怎样吃才健康?保障自身的饮食安全? 关键还是管好自己的选择方向。如果我们都不喜欢那些艳得吓人、香得熏人、鲜得要命、辣得要命、脆得惊人、嫩得牙齿毫无阻力...这样的菜肴,餐馆就不会给我们继续做。没人要的产品会被市场淘汰。一旦看到不太正常,或者“好”得异常的食品,一定要大声质问,甚至坚决说不。这样,市场的风气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自己就是这样,看到颜色不对,要问;味道不对,要问;质地异常,也要问。甚至要求换菜、退菜。店家大部分时候都比较配合,几乎没遇到蛮横无理的情况。我觉得多数时候是消费者太软弱了...问一下能有什么危险?但如果每个人都问一句,一天被问几十次,老板会无动于衷吗?能不考虑改变吗? 我经常对大家说,社会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政府或企业赐给的。只有每个公民都主张权利,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监督,去呼吁,社会才有进步的动力和希望。食品安全也好,食品营养也好,都是如此。 最后,火锅还是可以吃,只是吃的时候睁大眼睛,不要在无意中鼓励了那些想以大量添加剂获得更高效益的店家,以及那些制作复合添加剂的化工企业。 另一方面,把火锅的汤底管住,把用油的质量管住,把肉、鱼、海鲜的安全质量管住,把食材的比例管住,或许比管住添加剂更重要。因为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药,而吃错了东西,吃错了数量,吃错了比例,长期来看引起的健康危害要比一点添加剂大得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