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消费者报道

仪器信息网消费者报道专题为您整合消费者报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消费者报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消费者报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消费者报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消费者报道话题讨论。

消费者报道相关的资讯

  • 可口可乐 请别再“癌化”中国消费者
    据报道,可口可乐又被指其焦糖色素的用量有&ldquo 双重标准&rdquo ,中国是美国的14倍。   添加焦糖色素,能使可乐拥有&ldquo 独特颜色&rdquo ,但也被发现这其中含有致癌物质。然而,可口可乐坚决否认致癌说。   就在今年4月,可口可乐将疑似受到氯污染的产品当合格产品销往中国市场,这些产品涉及9个批次、12万箱,价值500万元,引起国人愤怒。可口可乐很快做出道歉,&ldquo 所有产品&hellip &hellip 是安全可靠的&rdquo ,被网友指出言语&ldquo 不真诚&rdquo &ldquo 充满了傲慢&rdquo 。   可口可乐不仅是全球销量占据霸主地位的碳酸饮料,而且也是全球最著名的软饮料品牌,其对外的表态,都显示着企业的底气十足。尽管可口可乐迫于公众压力,最终还是宣布更改生产过程。不过,据英国活动人士爆料,这一预防措施只在美国实施。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上被消费的还将是这种含致癌物的可口可乐。   现阶段,我国对焦糖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对于添加的要求只是&ldquo 适量&rdquo ,没有规定具体的值。可口可乐对美国标准显然更为&ldquo 忌惮&rdquo ,因此才肯受&ldquo 委屈&rdquo 暂且&ldquo 以平众怒&rdquo 。二者,就可乐标准来说,我国标准显然落后美国标准,或者可理解为前者只需恪守所谓的&ldquo 无害则大可添加&rdquo 的逻辑。   年销售额达到11亿英镑的可口可乐,本应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做到万无一失,如今却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区别对待,体现的不是一个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可口可乐的不平等,正是在嚣张地利用消费者是弱势的中国国情。如此不在乎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如此藐视中国公众的饮品安全诉求,可口可乐已经表现出了全球第一软饮料的底气。   企业对消费者如此不负责任的巨大底气何在呢? 可口可乐在全球拥有48%的极高市场占有率,而中国的巨大市场以及不完善的食品监管体系、消费者相对淡薄的食品安全意识,都让企业无限膨胀,错认为蛮横和狡诈就能糊弄中国公众。   北京长立律师事务所的罗开均律师对环球网记者说,对于含致癌物的可乐,&ldquo 我国的消费者可起诉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赔偿。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及时对有致癌风险的产品进行监管和排查,必要时选择下架处理&rdquo 。   这个已有127年历史的公司,本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但唯利是图的可口可乐却一再&ldquo 毒害&rdquo 中国消费者,中国公众情何以堪?请别再&ldquo 癌化&rdquo 中国消费者。
  • 苏泊尔事件别把消费者晾一边
    不能放任这种没有结果的争论,最终只会使问题不了了之,却置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把原委揭个底儿透,苏泊尔则会心服口服,消费者更会心明眼亮。   一边是央视报道坚定认为,苏泊尔炊具锰含量超标,称即使按新标准也不合格,有的甚至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一边是苏泊尔坚持确认,炊具产品经过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否认对人体有害。   针尖对上麦芒,双方如此振振有词的背后,恐怕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质量问题,也不仅仅是涉及在实际中所依据的国家标准问题,更可能涉及到的是一些“模糊地带”,以致可以打一打“擦边球”。各执不同依据标准,在各自价值体系中也都成立,双方却无法对接与对话,虽然这种争论都很理直气壮,却形同“鸡对鸭讲”,对问题解决无益,反倒把消费者满腹狐疑地晾在一边。   争执的双方各自使用了所依据的概念,一个是锰含量,一个是锰析出量。中国标准的通行概念是锰含量,并对不锈钢制品的锰含量作出明确规定。按此标准,苏泊尔锰含量超标。不过,苏泊尔用的是锰析出量,称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在发达国家也仅意大利有限定标准。单从辩驳的角度看,苏泊尔是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了。既然中国没有锰析出量的标准,那苏泊尔声称检测符合中国标准就很“扯”,没有标准你还怎么依?   从一般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即使自己的产品标准走在国家标准的前面,也不会只按自己的标准出牌而根本不理国家标准。通常的做法是,既标定自己的“先进标准”,又给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指标。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不论是对监管者、消费者还是行业自己一方,可以各取所需,不存在不懂的障碍。   事情奇就奇在,同样的炊具,貌似先进的“锰析出量”检测合格,反倒是貌似不先进的“锰含量”超标。这在学术理论上却是不成立的。前者合格,理论上后者的检测就必然合格,是一种“包含”关系而不是“反包含”关系,否则只能说明锰析出量的标准既不先进也不严格,要低于锰含量的国家标准。   尽管如是,政府部门却不宜保持沉默。事涉国家标准,就应当把个中原委说清楚道明白。既是苏泊尔坚持用锰析出量标准,那就搞清锰析出量与锰含量之间的关系,二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在实际中用哪个标准更重要、对消费者更关键,说明中国为什么要用锰含量,为什么没用锰析出量。不能放任这种没有结果的争论,最终只会使问题不了了之,却置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把原委揭个底儿透,苏泊尔则会心服口服,消费者更会心明眼亮。
  • 中国消费者协会领导实地考察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
    2014年5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组联部主任邱建国、消指部主任皮小林来到食品安全检测网消费者体验中心实地考察,由智云达公司总经理桑黎川全程陪同。两位对体验中心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桑总对此都一一解答。中国消费者协会领导实地考察消费者体验中心 随后,三人观看了多家权威媒体对智云达公司产品的报道,在了解到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后,两位给予了很大肯定并表示体验中心的食品检测工作一定要做好,并鼓励智云达研发、生产出更多、更先进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参观结束后,皮小林和邱建国两位领导都对体验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帮助消费者解决相关的问题,消费者体验中心应运而生。如果你也遇到或是购买到疑似的问题食品,即可以拨打4008112315热线电话咨询,在工作人员确定样品在送检范围内后,便能帮您进行免费预约,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您检测出食品的详细状况,免去您的担忧,不让食品安全问题再成为您的困扰。 另外我们还会定期组织专家给大家培训,为消费者讲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消费者体验中心的创建,能在食品安全检测网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的桥梁。欢迎大家前来体验!
  • 香兰素"误检"难解消费者隐忧
    闹得满城风雨的洋奶粉“添香”风波,昨日有了新变化。“是我们的失误,检测结果基本上不含香兰素。”昨日,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食品科技学院的徐书记向媒体表示,此次检测报告存在失误。   与此同时,7月11日,美赞臣公关人员周小姐致电《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相关产品已经送往权威机构检测,会给消费者一个权威的检测结果”。   湖南机构玩“失误”   针对“添香”事件,7月10日晚间,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就美赞臣、惠氏等品牌部分奶粉样品对香兰素检测结果发布说明:“本次送检样品中未检出香兰素,造成送检样品错判的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疏忽,误判了色谱分析图谱,因此,本批次委托检测样品结果均无效。”   尽管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否认了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但在没有权威报告出来之前,消费者心中还是不禁要打一个问号,美赞臣、惠氏等洋奶粉的有关产品中到底有没有违禁添加。   而同日,长沙市工商部门也表示,对事件已组织进一步的调查,如发现这些洋品牌奶粉中确实含有违规添加剂,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尽管乳企矢口否认,但一位奶粉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在相关部门规定不允许添加之前,因为对一些香精香料含量的规定存在模糊地带,而香兰素可以改善奶粉的香味、浓稠度,使奶粉又香又浓,让婴儿产生依赖感,一些奶粉企业确有添加香兰素的做法。   处罚轻致问题频出   且不论湖南检测中心承认“检测有误”,上述乳企产品是否安全的,但似乎可以预见的是,若某品牌的奶粉真出了问题,将又是一轮形式上的道歉和召回,这看似已成乳企通行的做法。而在该做法中,消费者的利益如雨中飘萍般屡屡被肆意侵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相比之下,乳企遭受的惩罚代价却小之又小,最后甚至不了了之。   记者发现,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除了肇事公司三鹿垮掉,责任人被判刑,此后虽然奶粉安全事件频频曝出,却再无出现“第二个三鹿”。   据记者统计,2008年之后,受到最重处罚的要数2011年被曝出致癌奶的蒙牛,然而处罚也仅仅停留在“传说”上,不论是处罚人员的名字,处罚的力度,还是处罚涉及的范围,都让人雾里看花,最终仅以“高层有关人员受到免职和处分”草草收场。除了道歉之外,更没有对市面上是否流入致癌奶有更明确的说明。   “拿贝因美猪骨粉事件来说,消费者打了数月官司,得到的结果就是将原来的奶粉退掉,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贝因美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那一罐奶粉钱。”资深奶业专家、广州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光明碱水奶事件处理方式同样如此。昨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消费者去超市退光明问题奶时,被客服人员予以拒绝。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奶,王丁棉认为,消费者维权之所以很难得到保障,一是取证难,问题奶的危害性需要长期积累才会显现 二是大企业为挽回品牌形象,常常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平息事态 三是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在消费者权益上无法提供有力全面的支持。   “国务院要求五年健全相关机制,正是针对目前有关机制缺失和法律漏洞提出的。”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维权成本高是消费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如贝因美猪骨粉事件,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结果厂家同意退货,而精神赔偿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宋亮建议,在合适的时候对乳企进行惩罚性处罚,但是要考虑国情和时机,不然可能适得其反。相比惩罚机制,建立奖励机制也同样重要。而王丁棉表示,美国惩罚性处罚是值得借鉴的,但是考虑国情、背景等因素,照搬惩罚性处罚不一定适合中国,但是必须严惩。
  • 媒体曝蓝白霜汞超标1万倍 消费者谈汞色变
    近日有媒体曝出,网上热卖的“童颜神器”泰国蓝白霜,汞超标1万倍。此前,该款蓝白霜因其号称纯天然,能美白祛痘而红极一时,受到不少爱美人士的拥趸。该消息传出后,在论坛和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热议。   权威机构监测显示,这款面霜汞含量为12000毫克/千克,而这项数值的标准要求为小于等于1毫克/千克。也就是其含贡量超标了12000倍。对此质检部门专业人士表示,超标浓度过高,不会是原料带进去的,肯定是人为添加进去的。   消费者“谈贡色变”并非吹毛求疵,有药物学家表示,长期使用汞超标化妆品会引起慢性汞中毒,皮肤产生永久性色素沉淀,严重的还会导致皮肤癌。   记者了解到,某网站的卖家因为受到负面报道的严重影响,其成交率几乎为零。为了降低影响,有商家在下架“蓝白霜”的同时,悄悄地换上了银白色瓶装的“泰国正品代购‘童颜神器’”,企图撇清与“蓝白霜”关系。对此,消费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派:部分消费者表示,银白色瓶装只是“换身衣服”,并无差别 但也有消费者对于换新装的“童颜神器”十分追捧。   资深美容专家建议,对于快速达到美白效果的产品,消费者必须提高警惕。至于“蓝白罐”产品,连个具体名称都没有,更需要小心。在国外生产的化妆品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在中文标签中有详细的成分表示,而不是像“蓝白罐”那样简单的表述为“植物精华”。   此外,在我国正规的进口化妆品都应标有由卫生部批准签发的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证,还有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和商检部门检查合格后加贴的“CIQ”镭射标志和“CCIB”标志,并且有规范中文标注的产品名称、成分、使用说明、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因此消费者在网购时需仔细辨认清楚。切勿盲目迷信商家所谓的效果而购买到劣质商品。   ●网友热议   @咋瞅咋不像:我就是开美容院的,这种强效功效性产品我们都不敢用,你还敢自己用?这跟以前的扒皮霜差不多,短时间功效特显,但是后患无穷,最常见的是面部后期色斑增多加重,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蝴蝶斑。   @____⑥⑥:蓝白霜换身衣服就地位暴涨了?你自己真用吗你?你也不怕脸烂了你?赚这个黑心钱。你太可耻了。   @一颗星昕:太可怕了,什么美白神器,真是要美不要命,什么红人推荐之类的,我就不信这一套。   @水落石出-消费维权:无良的商家!消费者也应当自我警醒!
  • 麦当劳中国公司回应“橡胶门”:消费者可安心食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5分报道,从上周末开始,麦当劳餐厅一款颇受欢迎的食品遭遇了舆论关注,它的名字叫——麦乐鸡,而备受质疑是因为有媒体报道:这种食品中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一时间洋快餐巨头麦当劳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国外媒体的消息说:经研究显示,美国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产品被检出两种特殊的化学成分,一种是含有橡胶成分,用于化妆品和泥胶的化学物质——聚二甲基聚矽氧烷 另一种是从石油中提炼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这种物质人体摄取1克就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的反应,严重者会窒息和虚脱。这项研究结果在全球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的消费者对此做何反应呢?   消费者甲:我不会再吃了,因为我觉得美国的标准不见得特别特别的完善,而欧洲在饮食方面的标准比美国强很多。   消费者乙: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吧,而且美国比较注意食品安全的国家,他们也允许添加嘛,我觉得还好,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本来就吃得比较少。   消费者丙:我应该不会了吧,油的东西,万一吃出来吃病了多可怕?   消费者丁:听到这样的新闻,我是很失望,从自己的安全角度考虑我自己不会去吃,而且我也会告诉我周围的朋友劝他们不要去吃,不过有新的消息说不定我以后会改变态度,但是现阶段来说不会去吃了。   那么中国的麦乐鸡是否存在相同问题呢?麦当劳中国公司在昨晚发给《新闻纵横》的媒体函中表示:在中国,麦当劳售卖的麦乐鸡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物质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安心食用。那么目前我国对这两种成分是如何规定的呢?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作为抗氧化剂,可在脂肪、油、乳化脂肪制品以及肉制品、水产品、方便米面制品当中使用,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0.2克,而根据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麦乐鸡使用的另一种化学物质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作为消泡剂使用,用于食用油脂,限量为每千克10毫克,作为加工助剂用于面包烘烤制造工艺,在模具中的使用限量每平方分米30毫克。   就在美国麦乐鸡曝出“橡胶门”后,英国麦当劳表示本国麦乐鸡并不含上述两种化学成分,为什么英国不允许添加、而美国却可以使用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食品安全专家郑风田这样解释。   郑风田:每个国家的饮食传统不一样,比如像欧洲和美国该不该加荷尔蒙在牛肉里边打得很厉害,美国牛肉里面是可以加荷尔蒙的,欧洲就不允许。欧洲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于美国来说比较严,为什么欧洲很严呢?一个是欧洲前些年爆发了很多大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说疯牛病就是英国搞的,欧洲发生很多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以欧洲人对食品特别小心,对食品的标准相对来说特别严的。我们国家有时候可能跟着美国的标准走,我认为美国的、欧洲的标准都不要盲信,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国家具体的情况采用,因为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跟另外一个国家有很大差别,这个国家规定添加允许的话可能是在一般老百姓使用很少的时候,而另外一个国家可能天天吃这个东西,我们知道添加剂进入人体内消化不了,一般残留在你身体里面排不出去,残留多了可能就会出事,国际上有一个食品法典,哪些添加剂该用,哪些不该用,实际上应该根据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决定这些添加剂该不该使用。   据调查,在我们的食物中,97%都含有添加剂,也有美食专家指出,麦乐鸡的鸡块中必须含有这种来自橡胶的化学物质,才能维持形状和口感。那么食品添加剂到底如何安全地使用呢?郑风田表示:尽管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太大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时还需要更加理性。   郑风田:一种成份的东西,一定要区分出这个成份对人体有没有害,这两种成份里面是对人的健康多种用途的话可以理解的。我们日常吃的很多食品里面添加了很多添加剂,为了好看,味道好一点,颜色好看一点等等,所以人们离不开添加剂。我们一般想到什么都不添加最好,但是实际上现在添加剂行业发展很快,现在咱们国家规定添加剂要无毒害作用,有毒害的东西都不能往食品里面添加,一般现在发现添加剂在小范围内没有太大的副作用的话还是可以允许使用的。如果你不是天天吃这个可能对身体没有坏处,但是如果天天吃的话,积累多的话人体排不出去,可能对人体有坏处的,但是随着以后食品工业的发展,还是应该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29分,正是早餐的高峰时间,陷入“橡胶门”的麦当劳会不会被消费者拒之千里?麦乐鸡这款产品是否在继续销售呢,我们现在连线正在北京某家麦当劳餐厅采访的中国之声记者。   主持人:现在在麦当劳餐厅用餐的人多吗?   记者:挺多的,我现在在麦当劳的白广路店,这家店不供应早餐,只供应正餐,所以现在像汉堡、麦乐鸡、鸡腿、鸡翅都在正常的供应,大清早来这里买东西的大部分都是打包带走的学生,特别多,可以说络绎不绝。   主持人:今天对麦乐鸡这款产品的在销售方面有没有调整?消费者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记者:虽然美国方面说检查出麦乐鸡里含有橡胶成份,但是我在这里看到,这里的麦乐鸡依然是正常供应,店员说,他们这里没有接到任何通知说这款产品要下架什么的,反正现在是正常供应,而且价格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六块钱一盒。但是我在这家店里坐了一个小时,发现虽然来这里买吃的的客人特别多,但是一大早就络绎不绝,买了麦乐鸡这款产品的并不多,我随机采访了几个来这里吃早餐的客人,他们说都知道美国那边出现了麦乐鸡含有橡胶成份这件事,所以最好不吃也不买麦乐鸡了,但是麦当劳其他的产品他们还是吃的,有一个大妈告诉我,他儿子特别爱吃麦乐鸡,出了这件事以后她也不知道该买还是不该买,但是她觉得问题不大,如果她的孩子非要吃的话,她会警告他,但是不会特别的说不让他吃,刚才有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来,也买了一盒麦乐鸡,我就问,老奶奶就向我抱怨说,让他孙子别吃,就非要吃,拗不过他就只好买了,现在最好不要吃这款产品,其他的东西他们还是敢吃的。   主持人:看来麦当劳的解释没能完全打消消费者的疑虑,我们也期待他们能对此作出更细致和全面的解释,对于这一事件最新进展,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
  • 婴儿洗衣液安全指标存空白 消费者选购“犯迷糊”
    近几年,婴儿洗衣液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作为洗衣液产品细分的类型,一直以来都受到妈妈们的高度关注。不过,近日,据国内媒体《消费者报道》称,其选择了市面上6款婴儿洗衣液产品,针对安全性指标送到广东省权威部门进行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有的婴儿洗衣液与其“中性”的宣传并不符,其中贝亲婴儿衣物清洗剂PH值达10.4,接近标准要求上限。这一消息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疑虑,记者发现目前国内婴儿洗衣液安全指标存在 “空白”,消费者选购也容易“犯迷糊”。   建议用中性洗衣液   本次被送检的婴儿(宝宝)洗衣液产品包括蓝月亮、惠氏、绿伞、五羊、爱护和贝亲6个品牌,针对两项安全性指标PH值、总五氧化二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全部产品符合标准《衣料用液体洗涤剂》要求,但贝亲婴儿衣物清洗剂(浓缩)的PH值高达10.4,接近标准中PH10.5的上限。   6款婴儿洗衣液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蓝月亮宝宝专用洗衣液PH值7.7,惠氏衣物清洁剂PH值为6.6,绿伞宝宝洗衣液PH值为7.5,五羊宝宝抗敏洗衣液PH值为7.7,爱护婴儿抑菌洗衣液PH值为7.3,贝亲婴儿衣物清洁剂为10.4!不过,总磷检测结果都小于0.1显示合格。   对此,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马兆利告诉记者,PH值是衡量酸碱度的,PH值越高含碱度越大,现有标准PH值范围是小于等于10.5,但是婴幼儿的皮肤非常脆弱,“我们建议新标准增加PH值接近中性(PH值为7),通过技术的手段使洗衣液的PH值尽量接近中性,以达到对婴儿皮肤的安全和保障。”   记者看到,在强调“温和”的贝亲婴儿衣物清洗剂在其产品包装上标明“婴儿尿布、内衣洗涤更适用”,那么PH值高达10.4的碱性是否与“温和”理念相悖呢?   贝亲公司对于测试结果称,该婴儿洗衣液产品的PH值符合标准的要求,并且产品外包装并未标示“中性”二字。而关于温和安全,贝亲主要是从对人体保护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设计的 从人体保护方面,产品做过严格的皮肤安全测试 从环境保护方面,产品不含磷盐和氮素及荧光剂。   消费者选购多是看品牌   昨日,记者在多家超市采访年轻的父母发现,他们一般选购婴儿洗衣液多是看品牌,至于产品的实际功能并未过多关注。“基本都是选大品牌的,觉得可以信赖,至于里面的成分还真是搞不懂。”昨日,在崂山区妈妈好孩子里市民吴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而大多数的消费者和她一样,基本是看品牌而不看具体说明。记者在货架上选取了多个产品仔细对比包装发现,这些婴儿洗衣液对于很多问题都是语焉不详,“温和配方”、“贴心呵护”等字眼成为了主要的宣传用语。现场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没有消费者问很专业的问题,基本都是比较下价格、品牌什么的,我们也不用怎么推销,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衣物洗涤都很讲究。”   记者了解到,从国际趋势上看,衣物洗涤已经越来越关注婴幼儿、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但目前中国还尚未推出婴儿洗衣液国家或行业标准。此前国内外通行的《衣料用液体洗涤剂》标准中,除去PH值、总磷含量之外,对于洗涤剂残留、去除甲醛、化学添加、刺激性等项目并无明确规定。 文章转载自:齐鲁网
  • 社评|假检测真忽悠,靠欺骗消费者赚钱的生意能做多久?
    室内空气检测行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是科技改变生活、增加幸福感的生动注脚,我们不希望看到一朝短视导致的行业塌房,更不容忍消费者被欺骗戏弄。“检测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客户检测之后去治理,哪怕免费检测都行”“其实检测仪就是一个道具,你检测都不超标,他能治理吗?所以你要想办法让它超标”——近日,央广网记者调查发现,室内甲醛检测乱象丛生,部分甲醛检测机构教唆加盟商用调控检测仪及控制显色液滴数的方法造假,将合格报告改为不合格,通过制造“甲醛焦虑”诱导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以此牟取暴利,然而经治理后甲醛的含量也并未达标,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居住环境健康要求的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甲醛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甲醛检测市场迎来了巨大商机。然而,一些甲醛检测机构人为调控检测数据、把检测单转化为治理单的“神操作”令人大跌眼镜,有网友表示这些机构“既不专业更不诚信”。假检测、真忽悠,此番报道揭开了这一行业见不得人的一面,一些机构规模可观且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对数据和报告动手脚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甚至形成了成熟的造假圈钱体系——先通过包装品牌、吸引加盟商将品牌做大揽客,一旦这个品牌出事,则再换个品牌继续。靠欺骗消费者赚钱的生意何以能做起来?从市场准入看,这一行业目前门槛较低,一些机构购置几台检测仪、几瓶药剂就可以支起摊子,而不断发展加盟商的扩容模式则难以保证从业者资质。从行业属性看,这一行业专业性较强,多数消费者并不掌握检测所需的技术,在检测原理和过程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信息差,缺乏对检测权威性、专业性、真实性的辨识能力。从社会环境看,多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甲醛焦虑”,不少消费者在恐慌之下更容易成为不良商家忽悠、套路的对象。从业务链条看,多数机构既检测又治理,而治理环节又是利润中的大头,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极易催生检测环节的造假冲动。时下,在美容、保健品等行业和领域,同样存在这种先制造焦虑,再请君入瓮的伎俩。诸如皮肤是否存在相关问题、身体是否缺乏某种元素、室内空气质量是否合格等问题,通常缺乏显在的评判标准,因而消费者是否有消费的必要,往往全凭商家一张嘴,产品和服务的效果还是商家说了算。对商家而言,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不重要,包装技巧和沟通话术才重要,从业者变身销售人员,让客户在极度焦虑中不得不掏钱下单才是终极目的,这一现象值得警惕。从被脚踩过的“土坑”酸菜,到化工油罐车违规运输食用油,一些行业的负面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眼下,室内空气检测行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是科技改变生活、增加幸福感的生动注脚,我们不希望看到一朝短视导致的行业塌房,更不容忍消费者被欺骗戏弄。甲醛检测造假,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甚至涉嫌诈骗。针对这一乱象的治理,不能止于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有必要将事后整治提前为事前事中监管,包括严格审核从业资质,对执业过程实施动态监督等。有关部门须进一步明确检测标准和操作规程,尤其要想方设法规制“前脚检测后脚治理”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化的检测行为制定行为准则、划清法律边界。只有让检测机构足够客观、中立,才有望真正堵上其自说自话的口子,也才是针对这一乱象的更为治本之策。卖拐杖的先把消费者忽悠瘸了、在修车铺旁的路面丢几个钉子……类似曾出现在相声小品里的段子,竟在现实中荒诞上演。甲醛检测造假乱象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有必要让这种自说自话式的生意链条曝曝光,彻底整治相关乱象,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 烹饪协会称化学火锅系谣传 结果难让消费者信服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风起,火锅香”,就在很多人准备走进火锅店解馋的时候,近日媒体曝出了麻辣火锅底料中添加飘香剂等化学添加剂事件。   昨天上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首度对公众关注的“化学火锅”事件首都作出回应:“市场上80%火锅含有违规添加剂”这种说法纯属谣传,占全国市场7成份额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检查100%合格。   其实对于这样的回应,消费者应该决定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这个回应的机构有点问题,它是中国烹饪协会,而不是中国消费者协会,那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的回应,为什么让很多人觉得听的以后反倒觉得这个事更不可信呢?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今天独家专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恩援。   在查询过中国烹饪协会的网站后,有网友提出,协会的领导大都由知名企业老总担任,这让中国烹饪协会所说的百分之百合格大打折扣,对此冯恩援如此回应。   记者:这个最终我们来辟谣,我们来说这个百分之百合格,那是我们自己管自己,当然不能说自己不好了。   冯恩援:他的身份是使用行业组织的名义,他还是使用企业的名义,这就是他的身份上的变化,这是身份和您本身的定位不矛盾的,他作为一个行业组织专委会的负责人,他就是站在行业的角度上说话。   记者:这样让的话让人联想到,比如说几年的苏丹红事件,那个时候为什么我们火锅委员会没有人站出来说,其实他们也会?   冯恩援:不是我们现在进步了吗?我们知道有一个社会责任,我们需要进行调查了解,这您应该鼓励我们才对。   记者:如果出现这样的突发事件的话,至少我们从它的利益来考虑的话,肯定不会说自己不好吧。有人提出说这次辟谣像是老子给儿子在辟谣。   冯恩援:其实谁家老子不给儿子说话,就看你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共建和谐社会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记者:对于化学火锅这四个字,冯恩援表示实在不能认同。   冯恩援:什么叫化学火锅?都听说过海鲜火锅、肥牛火锅,没听说过化学火锅,这谁编出这么一个词来,谁看见了化学火锅了?您拿一个火锅若您看这个里头,某家店弄一火锅它是化学制剂为主要成份的,谁看见了?这什么都看不到的事情,这不能是一个概念在传播,这容易误导。   记者:在昨天中国烹饪协会的发布会上,副秘书长乔杰介绍说,今年10月到11月,中烹协组织专家对部分火锅企业的厨房、餐厅、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了抽查,此次调查以100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火锅品牌连锁企业为样本,涉及火锅餐饮门店9000多家,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冯恩援表示,百分之百合格的结论就源于这次调查。   冯恩援:我们现在调查这些品牌企业没有人使用这个,是因为它使用的这些东西,比如说小肥羊,它是集中生产的,它的生产是需要在生产场地当地监管部门批准的。   记者:昨天发布会上也好,现在能够确保70%是百分之百合格的。   冯恩援:我们也没有检测,我们只是让它提供它生产安全的许可的文件,我们没有检测、化验,没有这个功能,我们现在从提供的这些数据资料,他使用的配方、批准结构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某一个火锅叫化学火锅,哪一个火锅里使用了非法物质,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在所谓的添加物质当中,比如说它是调料,它是食品添加剂,这个需要确认的,如果说有人说你放什么东西了,要先问题放什么了?   记者:乔杰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他们调查的是占全国市场份额7成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于是有网友提出,为什么不能对其余的3成火锅企业也做调查,冯恩援说这些企业不在他们的调查范围之内。   冯恩援:我们就是为会员在进行调查,我让人家街上一个卖火锅的店人家能接待吗?   记者:对于烹饪协会调查的100多家企业,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公布名单,但当记者向冯恩援表达这个诉求后他做出这样的回答。   冯恩援:他们发布会上是不是介绍了这些情况了。   记者:没有。   冯恩援:应该有吧。   记者:真的没有,有没有考虑一下呢?   冯恩援:好。
  • 国内连锁餐饮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消费者谈"精"色变
    资料图片:肯德基、永和豆浆等知名快餐企业,被曝出使用豆浆粉调制豆浆后,网上又流传武汉许多现磨豆浆是用“豆浆精”勾兑出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国内连锁餐饮行业遭遇信任危机,诸多知名餐饮品牌纷纷陷入“勾兑门”。先是味千拉面身陷“勾兑骨汤门”,接着肯德基又被爆出了“勾兑豆浆”,其后山西爆出95%的老陈醋均为“勾兑醋”,最后连一向在顾客中口碑很好的“海底捞”火锅也因“勾兑汤料”、“勾兑饮料”被频频质疑。这一轮针对食品消费安全的关注,都离不开“勾兑”二字,似乎“勾兑”就是假冒伪劣,必定存在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骨汤门”让味千拉面股价暴跌   “味千拉面的招牌汤料不是当场现熬的,而是用猪骨汤精兑水而成。”媒体报道一开始就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响,而味千拉面因“勾兑”二字被公众置以欺骗的骂名。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声称汤料是现熬的。”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波说,味千拉面的汤料是用猪骨原料通过日本的先进生产工艺和专业设备熬制,再经过中央厨房生产出高品质的味千汤料浓缩液,随后配送到各家餐厅通过一定的比例还原成味千白汤。这种汤料浓缩液的日文名称叫做“猪骨汤精”,这个“精”是精华的意思,但消费者理解为等同于“瘦肉精”的“精”,由此产生了恐慌。   海底捞餐饮有限公司董事袁华强也承认,其白味汤锅汤底是由生产厂家提供的浓缩骨汤还原而成,红汤和其他底料则由海底捞自有原料厂制作,但制作过程完全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尽管商家一再澄清汤料来源正宗,相关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抽检报告也证明合格,但消费者头脑里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勾兑”的烙印。自味千拉面爆出“骨汤门”后,门店生意大幅下滑,最低时减少了三四成。而其股价一路下挫,一度曾单日下跌10%以上,市值缩水几十亿港元,股价从18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挫至最低不到9港元,可谓受伤惨重。   有些“勾兑”属正常,但原料须明示   至于为何要采取“勾兑”,味千拉面的解释为,公司目前在国内有近600家门店,每天共售出约17万份拉面,如果在每家餐厅现场熬制汤料的话,既不能保证供应,也不能确保品质的统一可控。   快餐连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工业,相比现熬,浓缩汤料容量更小,便于运输,由于蒸发掉了大部分水分,能更好地防止微生物繁殖进而保证品质。当初日本第一家味千拉面开店时,就曾采用现熬骨汤的方式,但猪骨原汤浓重的气味对周围邻居造成了困扰。而熬汤后的废弃猪骨及油脂不但回收成本高,而且容易污染环境。   “用汤料勾兑骨汤,在餐饮业较普遍,勾兑不等于劣质。”上海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陈娟娟解释,用传统方式熬汤,时间长,成本高,在客流量大的店尤其是连锁企业,很难操作。相比之下,勾兑即调即用,在中心工厂制作统一原料,只要操作规范,更容易做到标准化。   陈娟娟认为,勾兑属于正常的食品操作工艺,但前提是须从有合格资质的正规厂家采购原料,包括添加剂在内的各种成分都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做出明显标注和公示。只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对人体无害。   食品创新工艺不能被“误伤”   业界专家指出,此类事件的实质问题是标准化工艺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错位,颠覆了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许多人看到“勾兑”等字眼,往往不假思索认为“有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凡是传统的就是好的”的潜意识,是对现代餐饮行业的一种误解。   “标准化和规模化是现代餐饮连锁企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 现做现卖 的追求更多的是对记忆中味道的留恋。事实上,采用中央厨房的加工方式既可以保障口味,也可以保障其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郭顺堂认为。   因此,有关专家特别提醒,滥用食品添加剂害人不浅,令人深恶痛绝,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把食品行业的一切加工技术都妖魔化。只要它对人体是安全的,做成粉剂、浓缩液,吃时“勾兑”一下又何妨?大家一谈“勾兑”即色变即痛斥,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可能伤害食品行业的创新动力,最终影响的还是消费者。
  • 反式脂肪酸让消费者成惊弓之鸟 众食品企业如履薄冰
    邬杨涵这两天有点郁闷,作为85度C的公关负责人,媒体对于反式脂肪酸的穷追猛打对他和他的同行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一家地方媒体用了包括头版在内三个版报道植物奶油的危害,对我们当地门店的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植物奶油都含有反式脂肪酸。”邬杨涵没有透露销售受到的具体影响,但是他将目前的处境比作“三聚氰胺”事件对乳业的冲击。   担心的不只是西式糕点企业。“尽管目前还看不出来对销售的影响,若事态持续下去,影响是必然的。”好丽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张晓艳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与此同时,包括康师傅在内的食品巨头都表示了对目前事态发展的关注。无疑,新近引爆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影响正在让中国的食品企业再次体会到什么是如履薄冰。   婴儿配方食品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反式脂肪酸明确含量限制标准的领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包括雅培、贝因美、雅士利在内的奶粉品牌,均告知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多美滋公关部向本报发来声明称:“反式脂肪酸天然存在于牛奶中。国标GB107652010中规定,‘在婴儿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酸的量不能超过总脂肪的3%’。多美滋产品全部符合国标。”美赞臣方面也表示,绝无人工添加,且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同时指出,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天然含有微量反式脂肪酸。   而在食品行业的其他领域,目前尚无关于反式脂肪酸的强制标准。“若国家没有相关标准,生产企业将无所适从。”一家饼干西点企业负责人表示。但为了安抚消费者,企业依旧纷纷表态。“洋快餐”代表企业,麦当劳和肯德基均表示,使用的是未经氢化的棕榈油。方便面领域,统一表示:“我们的产品的标示及品控完全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法令规定。”   而无法避开氢化油的企业也努力安抚消费者。咖啡巨头雀巢表示:“氢化植物油起到在感官方面提供良好口感的作用,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并结合中国平均食物摄入量考虑,日常饮食中雀巢咖啡伴侣产品所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远远小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限量。”   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企业也忙于为自己的产品做检测,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据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SGS通标”)食品实验室专家赵海凉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每天要对30~40份食品样品进行反式脂肪酸的检测,而以往他们的实验室每天只要做十份左右的样品。   赵海琼告诉记者,这两天来SGS通标实验室检测的企业涵盖奶粉、烘焙、方便面、饼干、冰激凌、巧克力、薯片、蛋糕、炸鸡腿等多个品类。“事实上,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赵海凉表示,“只要注意均衡营养,消费者不用担心。”SGS通标是SGS集团和隶属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共同建成的合资公司,于1991年成立。   其实,反式脂肪酸在人类饮食中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天然食品中不乏反式脂肪酸。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反刍动物(牛、羊)肉、脂肪、乳及乳制品中天然含有反式脂肪酸,其中,牛奶、羊奶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5%。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担心存在于荤油中的胆固醇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植物油被认为是健康食品而被广泛采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油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隐患被大众所关注。欧美一些国家已出台限制标准。美国FDA于2003年7月11日通过最终条例,要求从2006年1月起对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强制标示。这促使企业寻找替代方案。在2007年,星巴克就高调宣布在全球菜单中逐步剔除含有人工添加反式脂肪酸的原料。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讨论反式脂肪酸标准问题,目前“标注标准已经进入意见征集期,最早今年可能出台。限量标准可能会在标注标准之后出台。”这意味着,中国食品企业需要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 最高法:消费者知假买假不影响维权
    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个司法解释旨在加大保护消费者权益力度,统一食品药品纠纷案件的司法裁判尺度。总共18条的司法解释将于今年3月15日起施行。   据了解,近年来,食品药品纠纷案件已成为全国法院民事审判中社会关注度高、涉及范围广的案件类型。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呈小幅上升趋势。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2010年~2012年,全国法院受理的食品药品民事纠纷案件共计13216件,占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6%。其中,2011年受理4513件,同比上升9.59% 2012年受理4623件,同比上升2.44%。   “这些行为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迫切需要加大制裁力度,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同时引发法律上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虽然对不法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能收到积极效果,但并不能代替民事处理,广大消费者通过民事诉讼维权的情况增多。”   司法解释对如赠品不合格能否索赔,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承担何种责任,网购遭受损失网络交易平台如何担责,如何认定“霸王条款”等诸多司法审判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认为,司法解释使现行法律规范更加严密,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更全面和严格的保护。它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了倾斜性保护,在民事责任认定规则、侵权责任主体范围和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专门规定,为受害消费者提供了更便利和有效的救济渠道。   司法解释明确了“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主张消费者权利。其中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司法解释为遏制食品认证机构进行虚假认证,规定“食品认证机构故意出具虚假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请求其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食品认证机构因过失出具不实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文章转载自:新华社
  • 检测门阻挡消费者维权之路
    高昂的检测费用增加了维权成本,往往让消费者望而却步,一些不法商家也因为知道检测费用高、消费者承担不起而大肆欺诈消费者。   而另外还有些问题却苦于检测难、找不到证据,工商部门也无法为消费者维权。   新闻背景   今年5月份,抚顺市民王先生在沈阳市东陵区一家汽车4S店购买了一台某品牌轿车。“提车后那几天一直下雨,我就没怎么出门,天晴后去洗车时,洗车的小伙儿说我的车有问题。”王先生说,当时洗车工在擦车时,发现汽车前脸处有一块四五平方厘米的漆和其他的不一样,不仅有色差,而且那块漆明显要薄一些。该店老板在查看后断定,这块漆是后喷上去的,可能是此前该车遭遇过事故,或者被坚硬的物体划过。   王先生说,他查看后发现这块漆确实不是原车漆,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是看不出来的。“这是新车啊,刚买的车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让我很上火。”王先生说,他最担心的是这辆车出过事儿,万一其他地方再存在隐患,将来会更加麻烦。   此后不久,王先生和朋友开车来到购车的那家4S店。“我把情况和4S店说完后,店方矢口否认。”王先生说。   最后,王先生找到该4S店负责人,负责人也称汽车在店内时不可能有问题,一定是消费者自己的过错,无法退换车。并称消费者可以去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判定是4S店的问题,他们愿意负全责。   维权:找不到检测机构   “我相信4S店一定知道这辆车是怎么划坏的,我不能纵容他们的这种行为。”王先生说,如果这次让他们得逞的话,还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遭遇欺诈。   从5月份开始,王先生便开始了维权之路。   可是,令他遗憾的是,他咨询了辽宁省多家检测机构,对方都称无法做该项检测,最后,王先生通过朋友得知国内只有天津一家机构可以检测,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自己工作繁忙,一直没抽出时间去。“朋友劝过放弃吧,为了一块漆跑到天津去检测会让人笑话的。”王先生说,老百姓的维权之路真的是很艰难。   不过,近日记者联系了王先生所说的这家检测机构———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汽车检测中心),工作人员遗憾地表示,该项目他们也不能检测,至于国内哪里能检测,他也没听说过。   近日记者又联系了国内10家可以检测汽车及零部件的检验机构,对方都称无法检测该项目。   工商部门:苦于检测难、找不到证据,无法为消费者维权   沈阳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工商部门接到了很多有关汽车4S店的投诉,投诉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比较严重,比如有消费者投诉称从4S店新提的车却显示跑了几百公里,有的4S店对部分紧俏车型违规加价售车等。工商部门经过核实,对部分问题已经给予了解决,但对于有些问题却苦于检测难、找不到证据,而无法为消费者维权。   工商部门表示,消费者应该多与工商部门或消协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有时死结会解开。   律师:不要贸然自行检测   辽宁诚铭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大军表示,很多消费者投诉或起诉却缺乏证据。消费者应该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自行贸然检测,如果商家认可检测行为,可以要求其出具书面承诺。如果商家不认可检测行为,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向法院提出检测申请,然后由法院指定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还有哪些维权被挡在检测门外   怀疑300多元买的羽绒服有问题,检测费却够买三四件羽绒服了。   怀疑8000多元买的家具甲醛超标,检测时却得把家具毁掉……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了,但却遭遇很多客观的无奈。   案例一:检测甲醛,家具要毁掉   去年9月份,消费者黄先生在沈阳一家具卖场看好了一个卧房四件套,“店里的家具几乎没有味儿,销售人员说她家的家具环保系数高,甲醛肯定不超标。”黄先生说,他购买家具最在意的就是环保系数,于是买下了全套家具,花了8000多元。   家具到家后,黄先生发现家具有味,安装工人说属于正常现象,黄先生也就没太在意。在通风近半年后,今年3月份黄先生入住了新房,发现家具味道仍然很大,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到有些头晕。可是,当黄先生去找到经销商时,对方却告知家具没问题,如果消费者认为有问题可以去检测,检测结果如显示不合格全额退款。   “我一打听,检验机构都说得破坏性检测,这样我的家具就没法用了。”黄先生说,如果检测出问题还好,这些钱可以找商家索赔,但是万一没问题,自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到这些,他就忍气吞声了。   近日记者从辽宁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了解到,家具产品甲醛检测确实得进行破坏性检测,否则无法测试甲醛含量,检验前,需按照一定比例在家具的不同部位截取一定的样本。“检测过的家具肯定是用不了了。”工作人员说。   案例二:一件羽绒服检测费够买三四件   今年初,消费者蔡女士网购了一件羽绒服,商家宣称该款羽绒服为90%白鸭绒,充绒量480克,羽绒服的蓬松度非常好,用手摸不到梗。因看到款式比较新颖,蔡女士就购买了一件,花了320元。   可是,货物邮寄到家后,蔡女士发现,羽绒服面料和图片的不太一样,还有较大的色差,用手就能摸到鸭毛梗,羽绒服还有一股怪味。“我怀疑根本没有90%的鸭绒。”蔡女士说,于是她联系了卖家,卖家称色差是相机的原因,而对于鸭绒含量,卖家坚称是90%的白鸭绒,如果不信可以去检测,有问题他们可以按照消法退一赔一。   为此,蔡女士咨询了检测部门,发现检测费用高达上千元。   近日记者咨询了辽宁省纤维检验局,工作人员坦言,羽绒服的主要检测项目确实比较贵,其中充绒量为280元、含绒量550元、清洁度180元、蓬松度100元,这些项目加起来共计1110元。“即便检测产品有问题再赔我一件羽绒服也不划算啊!”蔡女士说,她只好自认倒霉。   检验机构:检测费用高是因为过程较复杂   近日,沈阳一家质检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检测费用确实比较高,但是,检测费用的多少不是检测机构自己定的,而是经过物价部门审批的,是比较合理的。检测费的多少是根据难易程度而确定的,一般来说,每项的检测费用最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几百元,但是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需要检测多个项目,而每个项目都需要经过在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测试,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容易。
  • 莫让高昂检测费断了消费者监督之路
    《广州日报》记者近日在走访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顺德基地食品实验室时获悉,虽然目前食品检测技术发达,但检测费用不菲,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单项费用需450元,而做一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检则需要3万元。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共有8万人左右,却监管着全国近5000家药品生产企业、40万家药品流通企业、1.7万家医疗器械企业、3400多家化妆品企业、2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以及230万家餐饮企业。按照业内人士说法,如此庞大的企业数量,对照8万名监管人员,即便是抽检,恐怕也做不到监管的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消费者监督势在必行。   当前,各地质检检测机构已向公众敞开大门,消费者可以随时申请和送检食品药品,这为引入消费者监督提供了渠道。但是,如果检测费用过高,显然会阻断消费者的监督之路。若不是专门取证,想来不会有消费者为了一袋几十元的奶粉去花3万元做检测,甚至连450元的三聚氰胺单项检测都无法接受。如此一来,民间送检和监督可能会名存实亡。   检测机构或许也有难处,毕竟,检测技术、设备和程序复杂,注定让检测收费不菲,但这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超高的检测费用将消费者拒之门外,检测数量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设备闲置。相反,若将费用降至消费者可以承受的程度,通过大幅扩大检测规模亦可实现效益。因此,向规模要效益既是质检检测机构良性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消费者监督权的必要措施。   进一步来看,向消费者敞开大门的质检检测机构,一定意义上其业务已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公共服务,一方面其服务价格需要照顾到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若这种公共服务出现资金难题,应予以必要的财政补贴,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居民能够享受到这一公共服务,这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已是惯例。   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本是质检部门及其下属检测机构的法定职责,从这个角度看,消费者介入监督属于民间义务行为,即便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诉求送检产品,也会对整个市场产生附带的监督效应,所以不应再承担过高的送检费用或者说监督成本。所以,如何让面向消费者的食品药品检测费用降下来,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 家居产品检测费用高 消费者望而却步
    家居产品检测费用高 消费者维权难   家住北京柏林爱乐小区的刘女士最近很烦恼,刚装修好的房子,因为地板味道太呛人而迟迟不能入住。与地板厂家进行多次交涉后,厂家表示,只要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地板质量不过关,就给予刘女士相应的赔偿。但是,刘女士经过咨询后得知,若想检测地板质量,必须先支付2000多元的费用。她盘算了一下,如果检测后发现地板相关指标合格,那么这笔费用就只能自己出了。于是,她只好打了退堂鼓。据记者了解,像刘女士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家居产品环保不过关,消费者维权时困难重重。家居产品质量检测费用为何居高不下?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机构才能让人放心?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检测费用有些高 消费者望而却步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技术人员小丛告诉记者,每种产品检测的项目和收费都不一样。以地板为例,可检测其甲醛含量、耐磨性、含水率和强度等10个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进行检测,费用在4500元左右 检测单个项目,如甲醛,也须800元。   小丛表示,这些收费标准都是经物价部门核准的,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有点儿高,并且检测结果对消费者维权不一定有利。因为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较多,经常是由几种装饰材料叠加而引起的。另外,检测收费较高,是因为这些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支出都很大,比如,检测地板需要恒温恒湿实验室、耐久性能实验室等,哪一个检测科室的投入都得在几十万元以上。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在检测费用上设置一定的门槛,可以减少检测的随意性,避免浪费人力、财力。   北京市木材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各家检测机构的业务量都不多,主要是收费偏高造成的。为了不让大批设备和人员闲置造成更大的损失,最近他们还在考虑降低检测费用的可能性,计划把地板单项甲醛检测收费从800元降到600元,其他项目的收费标准也打算适当下调。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宋广生建议消费者,为了节省检测费用,消费者在遇到地板或家具有质量问题而维权时,不一定要检测太多项目,比如说想测含水率就别检测耐磨性,这样可省下不少钱。另外,产品质量检测市场应该放开,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这样相关费用也会有所下降。   检测方法不同 结果也有差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消费者想就家具产品的环保问题进行维权时,厂商常常以“你的环保检测不权威”“检测方法不对”等作为理由,并拿出产品“合格”的检验报告,由此导致双方达不成一致。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宋广生对记者表示,目前,与消费者健康安全相关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主要有两部:一部是《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另一部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室内环境,检测方法要求是日平均法,一般是把房间封闭12小时以上再进行检测。而用于新建住房和装饰装修以后进行工程验收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则要求通风以后封闭1小时进行室内环境检测。“封闭12小时和封闭1小时的室内环境质量必然会出现差异,这是造成检测结果不一致,或者双方不认可的主要原因。”宋广生表示。   据宋广生介绍,国家标准《家具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主要对人造板材家具的甲醛含量和木制家具中的油漆重金属含量进行限定。所以,如果家具板材和油漆检测合格,即使出现室内环境污染,生产厂家也会以产品检测合格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宋广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要在合同中明确表明,即使家具材料符合环保标准,一旦出现成品家具污染室内环境时,生产厂家也应承担责任。   认清CMA认证找正规检测机构   针对北京现在检测家居产品、室内空气质量的机构众多的现状,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找正规的具有CMA认证的检测机构,并且采用标准的检测方法。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选择检测机构前,要先看其有没有CMA认证,然后查对认证附表中允许该单位进行检测的范围和项目名称,超范围检测项目无效。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未取得CMA计量认证证书的单位,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无法律效力。   据介绍,CMA是“中国计量认证”的英文缩写,获得计量认证证书的检测机构才可在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上使用CMA计量认证标志。检测机构若想拿到 CMA认证标志,必须具备严格的审批条件,比如计量标准经检测合格 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计量检测人员取得计量检测员证 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等。目前北京市场上各类标榜可以进行质量检测的机构很多,但真正持有CMA认证的机构加起来不会超过10家。   特别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有些公司打出免费检测空气质量的招牌吸引消费者,其实,他们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推销空气治理产品,因此,可信度较低。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有关规定,环保检测机构不得从事影响检测公正性的工作,也就是说,检测机构不得从事环保治理工作。
  • 北京市消费者投诉食品有望免费检测
    今后,消费者投诉问题食品时有望免费检测,举证难问题将有望解决。市食品安全办主任、市工商局局长张志宽昨天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表示,今后将研究完善首都消费投诉机制,解决消费者投诉举证难的问题。   张志宽表示,消费者如果举报、投诉食品不合格,按照规定,需要检测、化验,不但过程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还需要花钱。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做到这一步确实非常困难。张志宽表示,有关部门会对此认真研究,考虑开通老百姓投诉举报的便捷系统和投诉救助系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普通消费者做免费的检测。张志宽同时呼吁,市民在平时购物过程中,应注意向商家索取小票,这是最重要的维权证据,“特别是投诉举报质量问题要有依据”。   张志宽介绍,目前,北京的食品安全仍沿用奥运会期间的标准,没有松懈。其中,预包装食品根据条形码全程可追溯。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实现下架、退市,由原生产企业召回,然后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原企业没有能力,或无法收回、召回的情况下,由地方来组织实现无害化处理。最近几年,本市已有几个无害化处理的厂家,负责对此类食品进行集中销毁和无害化处理。   张志宽表示,对于多次被下架的不合格产品,其厂家将被暂时清退出北京市场,但如果整改合格后,还可申请再次进入。
  • 美国消费者最不放心中国食品安全
    路透洛杉矶1月19日电---美国已推出新法案以加强食品监管,而美国消费者对进口自中国、墨西哥和非洲的食品安全感到担忧。   据消费者服务网站SupermarketGuru.com为路透进行的网上调查,美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看法最为负面。此项调查涵盖571人。   被要求选择两个食品安全监管最差的国家时,81%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51%选择了墨西哥,48%的人选择非洲,27%的人选择南美,有11%的人选择了美国。   当被问及出于安全考虑会回避来自哪两个地区的食品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分别有42%、41%和24%的人选择非洲、墨西哥和南美。   SupermarketGuru.com编辑兰柏特(Phil Lempert)表示,虽然食品价格上涨,但消费者也不会因此就青睐来自安全监管不力国家的食品。   消费者认为,安全性最差的食品是鸡肉、其他家禽和生菜。   79%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力度,以加强食品安全。   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稍早签署新的食品安全法案,其中允许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加强对食品生产商的监管,并予以该机构更大执法权。
  • 检测机构和雅培因“最差”之名打口水仗 消费者该信谁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 由于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雅培奶粉突然被冠以“最差”之名。围绕“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关键指标是否达标”等核心问题,检测机构和雅培公司打起了口水仗,本就风波不断的奶粉市场再起波澜,消费者又纠结了,究竟该信任谁?   在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如果只有食品公司的自检程序或相关部门的事后调查,得出的结果往往不能令消费者完全信服。在这种情况下,由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监督调查,确保公正的立场与不受“污染”的调查结果,就显得愈发必要。   这一次的雅培奶粉事件,起源就是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但这一事件导致的“罗生门”,或许意味着完善的第三方检测机制离我们还有点远。   指责雅培奶粉的是一家名为“CERResearch”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ER称,检测了中国市场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雅培产品的样品在关键指标上严重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是送检样品中最差的一个。这一结果无疑再次加重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不信任感 同时雅培公司在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上缺乏正面回应,态度也令人难以接受。   然而,有关CER的种种疑点也随之而来。报告发布后,多名专家公开声明,称对报告内容和结果并不知情,要求撤回报告或删除以自己名义发布的内容。此外,雅培还质疑称,为什么报告中只涉及雅培品牌,其他五个品牌却未给出具体名字,由此,这份报告的出发点也成为疑点之一。   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和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让第三方检测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并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然而,如何保证“裁判员”自身的不偏不倚、独立权威,如何让监管的脚步尽快赶上发展的步伐,仍有一段路要走。   消费者不愿看到,被认为“最好”的产品原来一直在欺骗自己 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正义感被任何一家机构“利用”,或无缘无故被卷入任何商业闹剧中去。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希望听到多一点权威的声音,买到真正放心的产品。   雅培奶粉质量最差? 专家“辟谣”称从未发表任何观点。   相关新闻:雅培被第三方机构检测为最差奶粉 或致肠道出血及营养不良   中国年轻父母追捧的雅培奶粉竟然完全不符合国际标准,也未达到中国国家标准。昨天,第三方机构香港CERResearch公司发布报告称,其送检了从中国市场购买的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结果均不合格,雅培样品是最差的。   □检测结果   六品牌均不合格雅培喜康宝最差   CERResearch从事中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公司 CEO Graham Earnshaw(晏格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日前从上海和香港购买了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邮寄到德国一个世界一流的专业检测食品安全的实验室进行成分检测和分析。   “目前,这些样品的检测数据都出来了,我们将这些数据提供给专家,由他们做出判断”,晏格文表示,目前专家的态度是,检测的6个样品中,没有一个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其中,雅培的样品被检测出是送检样品中最差的一个,完全不符合国际标准,也未达中国新国标。   雅培样品问题   酪蛋白太高疑高温处理   报告指出,根据中国标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最低比例不能低于60%,而雅培的喜康宝一段的最终检测结果为41%,与标准相差甚远。检测结果还表明,雅培的产品可能经过高温处理。   婴儿食用过多的酪蛋白被证实会导致肠道出血、营养不良、腹泻,并对肾脏功能造成很大压力。报告称,法国国家农业研究协会的下属机构INRA的研究总监Dr.DidierDupont是牛奶和鸡蛋的营养学专家,他对雅培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查,并评论说样品中乳清蛋白对酪蛋白的比例很低,完全不符合标准,并且变性的程度很高。   专家   一致负面评价   美国最知名的乳品研究机构之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食品科学系的主席ScottRankin博士称,雅培的样品在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方面,不符合中国国家卫生标准。样品可能经过超高温处理。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应当被排在送检样品中的最后一位。   “这6个样品中,雅培样品的乳清蛋白对酪蛋白比例是最低的。”新西兰基督城奥塔哥大学儿科系系主任兼教授AndrewSDay博士表示。   报告还引述了拒绝透露姓名的一位参与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10765-2010(其中包含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的专家说法称:雅培的样品没有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雅培回应   检测产品未在内地销售   昨天,雅培中国公司发布声明强调,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均是根据产品销售所在国家和市场规定的产品标准而进行生产的。CER报告中提到的雅培产品并未在中国内地销售,该被检测产品和中国国家标准有不同是不可避免的。   雅培声明还表示“严重质疑这篇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雅培指出,报告没有公布其他五个产品样本的任何相关信息或检验结果 报告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是受谁委托发布该报告的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无法从这篇报告中找到CER用于获得检验结果的检测方法。   “我们不会容忍任何恶意损害我们同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行为,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声明这样强调。   □CER反驳   雅培不符国际和中国双标准   昨天晚间,CER对雅培的声明迅速做出反驳,称CER并非科研机构,也并未就奶粉的检测给出独立观点,检测结果由海外知名第三方实验机构得出,并由多名专家进行评价。“为了确保报告内容的‘公平性’,我们已尽力和雅培取得联系,但遭到雅培的回绝。”   针对雅培的受检奶粉“不是为中国内地市场而生产和销售的”,因此不必满足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的说法,CER表示,根据检测结果和专家意见,雅培产品的样品在关键指标上同时不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   对于雅培指责未公布其他样品的数据,CER称,我们是先公布雅培的检测结果,随后会公布其他品牌。   “我们绝对不是蓄意损坏雅培的名声,他们可以采取相关的行动,但是这个报告是经过实验检测且是专家的决定。”晏格文表示,“对于雅培企图将注意力从产品质量这一核心问题转移到这一不相干的事实上,我们感到很震惊。但是,为了避免任何误解的产生,我们还是想说,本次送检的中国品牌产品里,并没有主流品牌。”CER表示。   □事件进展   产品暂未下架已举报到沪粤质监局   记者昨天在家乐福、沃尔玛、红孩子等卖场和母婴网购店发现,国内配方的雅培一段喜康宝仍有销售,销售人员称并不知道上述调查报告结果。   CER称,已电话联系美国医药雅培公司位于香港的办公室,要求就产品质量问题与负责质量监控的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通话。但前台接线员均以需要实名制转接为由拒绝了联系要求。CER表示,公司应当义不容辞地接受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的任何询问,但雅培拒绝此类请求,反映出其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我们已于本月把测试结果及报告结论分别递交上海市和广东省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晏格文告诉记者,双方均确认收到测试结果和报告结论,并表示正准备对此做进一步的调查。   记者昨天下午联系上海质监局新闻处,但一直无人接听电话 广东质监局新闻处王先生表示,目前该局对此事在调查过程中。   □专家意见   支持该检测政府部门应介入调查   “CER抽6个品牌产品到国外进行公证检测,我非常赞同支持这个做法”,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国际上关于婴儿奶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推荐标准是6:4到7:3,母乳的比例达到8:2,而我国国标却选择了国际标准中的最低值,雅培此次的抽查比例却只有4.1:5.9,连国际标准的最低档都未达到。   王丁棉表示,至于为什么中国标准选择了国际标准的最下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乳清蛋白成本高,要求奶源也高档。而中国的标准很多都是由企业去主导参与,标准定得低企业就可少支出成本。   “我认为这个报告是可信的”。王丁棉表示,没有第三方检测数据是不敢乱说的,“该事件曝光,首先雅培应该加强检测,如果严重的话,主张先下架,否则对消费者极其不公平”,王丁棉表示,作为政府部门,也应介入此事的调查。
  • 美国消费者组织要求禁用窗帘绳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近日收到一份代表消费者团体、安全顾问和法律顾问的九个组织的请愿,要求颁布一项强制性措施,当可以使用无线替代物时禁用任何窗帘绳,以及当没有无线替代物时,要求所有窗帘绳通过监护人设备使用,不可被儿童接触。请愿书声称强制性规则十分必要,因为自愿性标准无法充分减少与窗帘绳有关的受伤风险。   请愿者表示,基于CPSC数据,1985年至2012年期间,窗帘绳已导致324名儿童死亡,122名儿童受伤。请愿者进一步认为,虽然首个自愿性标准ANSI/WCMA A100.1-1996解决了一些与外部绳索有关的风险,但该方法仍未解决勒住和窒息风险。据悉,该自愿性标准最初于1996年发布,随后CPSC因罗马帘和升降窗帘卷边的内绳仍存在危险而发布召回,因此规则在2002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更新。请愿者认为,这些努力取得的成功有限,于2012年11月28日发布的最新版本ANSI标准虽然增加了政府和消费者对解决该风险的压力,却仍未能充分解决可接触窗帘绳带来的勒住的风险。   利益相关方可在9月13日之前就请愿提交评论。
  • 调查显示近7成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不放心
    乳制品消费需求及消费知识掌握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不放心   日前,由北京、河北、山东三省市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等共同开展的“乳制品消费需求及消费知识掌握状况问卷调查”圆满结束。调查结果显示,74.91%的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比较看重“安全卫生”,另有67.13%的消费者仍对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表示“不放心”,八成多的消费者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是政府执法部门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抽查,同时,多数消费者希望能够加强消费知识的普及,以提高自身鉴别能力。   据介绍,此次调查涉及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以及对消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乳制品安全仍然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调查中,有67.13%的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表示“不放心”,另有19.38%的消费者在“对目前乳制品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时表示“不清楚”,只有13.49%的消费者表示“放心”。其中,93.43%的消费者在选购乳制品时,对“过度使用调味剂、防腐剂、色素、香精和香料物质”较为担心,认为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然后依次排列的是80.80%、78.89%、76.30%和74.74%的消费者分别对“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物质”、“使用工业用料加工乳制品”和“过期乳制品”较为担心,认为会影响到家人的健康。   在“您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一题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政府执法部门应该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监督抽查”,占被调查者的87.20%,然后依次是“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严加惩处”、“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件,并追踪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购买者的鉴别能力”,分别占被调查者的84.60%、73.53%和65.74%。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选择正在日趋理性。只有10.38%的消费者表示会因为名人代言某个品牌的乳制品而去购买该产品 相反,高达69.38%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另有20.24%的消费者对此“无所谓”。在“您之所以经常选择某一乳品品牌的原因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国家监督执法部门抽检显示其质量安全可靠”,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0.52%,其次是“自己尝试筛选后的选择”,占被调查者的47.75% 而“产品的各类广告给您的印象深刻”仅占17.99% 表示自己经常选择某一乳品品牌的原因“很盲目”的则更少,仅为被调查者的14.71%。   此次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知识比较欠缺。例如,液态奶通常是根据加工过程中对牛奶的热处理程度不同而分为常温液态奶和低温液态奶,对此,有60.03%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 另外,常温液态奶通常要经过120~150℃和0.5~8秒的瞬时杀菌处理,保质期要求在30天以上 而低温新鲜牛奶(即巴氏消毒奶)经过巴氏杀菌后,可以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失牛奶中的有效营养成份,其特性是新鲜、营养、健康,可直接饮用,需要像新鲜蔬菜一样冷藏 对此,分别有56.06%和40.66%的消费者表示“不知道”。对于广大消费者非常喜欢饮用的酸牛奶,对其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也有37.02%的消费者“不知道”。   在产品鉴别能力和科学消费常识方面,消费者显得更为不足。68.51%的消费者不知道“乳饮料通常是以鲜奶或奶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产品经过灭菌处理,蛋白质含量要求在0.7%以上” 74.57%的消费者不知道“通常添加香味物质的牛奶,在常温或冷藏状态下就有明显的香味,但加热后香味消失” 78.89%的消费者不知道“ESL奶(又称为长货架期的巴氏消毒奶)是在保持原有鲜乳的味道和营养的基础上延长产品保质期,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牛乳的新鲜、营养和方便三方面的需求”。   正因为消费知识的缺乏,调查中,61.59%的消费者希望了解乳制品的“鉴别和科学消费常识”,然后依次有61.41%、42.39%、40.83%和36.16%的消费者分别希望了解食品安全性能和食品营养知识、儿童食品安全知识、有关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贮存知识,而消费者最想了解的是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的知识,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3.01%,这也凸显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调查中,90.48%的消费者表示乳品加工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另有56.92%的消费者认可“牛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原料奶质量的这种说法”,77.16%的消费者表示对对牛奶的生产过程感兴趣。   在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方面,74.91%的消费者在购买牛奶制品时比较看重“安全卫生”一项,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最高 然后依次是营养丰富、味道口感好,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4.70%和58.48%,而只有17.99%和3.81%的消费者才看重其“有特殊功效(如养颜、补钙)”和“有促销活动”。在奶制品提供的营养物质中,76.30%的消费者认为有益菌是他们所需要的,然后依次分别有72.49%、68.33%、65.91%、16.26%和12.46%的被调查者认为蛋白质、乳钙、维生素、乳糖和脂肪是他们所需要的。在“近期您购买了哪两种乳制品”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酸奶、常温液态奶和低温液态奶,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1.45%、44.98%和32.53%,而购买奶酪和调味奶的则很少,仅占被调查者的9.34%和2.07%。另外,有50.87%的消费者表示购买乳制品是全家饮用。   据消协有关人士介绍,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对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以及对消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一步,将根据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展相应的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工作 乳制品企业则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同时要加强消费知识的普及,以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 智云达致力为消费者解决水质隐患
    兰州自来水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大家对饮用水的关注也被重新点燃,中国的水质问题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饮水安全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由于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频繁发生恶性事件,饮水安全和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饮水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在中国,饮用水的安全问题被曝光的次数很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饮用的水没有问题。每年对水的全面水质检测也只有两次。而且在被发现后,官方也总会找到合适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就像此次兰州的水污染事件中,兰州市政府就曾发布消息称,自来水苯超标系此前两次事故产生的含油污水所致,检测结果也只显示苯超标,而甲苯、乙苯、苯酚等检测均没有问题。3月6日兰州市民发现自来水有异味,但当地政府表示是谣言并对传谣者进行处置,并称3月6日自来水确实存有异味,但与此次苯超标完全没有关系。随即,水样被送往中科院生态研究所进行水质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水中含有两种特殊物质,只需几微克就有臭味。而这两种特殊物质,由冰雪覆盖的草根、藻类等腐殖质产生。“黄河因为不结冰,其支流黄水河结冰,这些特殊物质应该来源于黄水河。” 既然这样,水质问题看起来就不能避免了。此次兰州水污染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自来水从生产开始到监管到检测的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来看,为了饮水安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对水质检测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家也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水质检测仪器上。随着人们对水质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水质检测仪器的要求也会更为苛刻。检测部门对水质的检测强调现场、及时而且检测项目多,需要更为先进的大型的仪器进行全面的水质检测,如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足够强大,我们相信水质问题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但不能避免的还是会发生监管不利,出现问题水这类的状况,这时就需要消费者自己检测、随时监督,便携式的小型水质检测仪器就会大有用武之地。也许只有这样全面的检测监管,才能保障我们自己和家人的饮水安全。 北京智云达在水质检测仪器方面已经很成熟完善,水质检测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多参数水质检测系列适用于大型企业、检测和研究机构,可随身携带,并可在无电源接入的现场进行长时间检测。其中最多可同时检测水中33项指标,稍小型的仪器可以检测多达20项指标;单参数水质检测系列会更适合家庭使用,个人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易出现的问题,根据检测对象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且产品的品种多,单参数水质检测仪有28种之多;同时,公司还制定了水质检测解决方案,包括四套饮用水检测解决方案、两套水产养殖水质检测解决方案和一套泳池水质检测解决方案,这些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水质的监管。智云达现在依然没有停住创新的脚步,仍然在依据不断发生的新问题,根据质监部门、企业和个体消费者的新需求研发新产品。智云达立志为所有的消费者排除水质隐患,为水质问题把好最后一关。
  • 2010年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公布
    8月17日,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2010年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测评结果显示,不断曝出的质量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液态奶的消费信心,液态奶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只有72.49分,低于去年的76.2分。不仅三大奶业巨头均未进入前十名,去年还排名第二位的圣元品牌今年掉到了第13位,北京三元品牌名列第9位。   本次液态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共选取了27个品牌。区域性品牌得益、辉山、长富3个品牌位列消费者满意度前三位。调查区域包括北京、上海等22个大中城市。记者发现,这3个品牌均是地方液态奶品牌,一些消费者基本没有听说过。而在大多数消费者熟悉的大品牌中,完达山排名最靠前,也只排到第6位 三元排名第9 达能排倒数第4。三大奶业巨头排名也均不理想:光明第15位,伊利第17位,蒙牛第19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2009年的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圣元品牌位居消费者满意度排名第二位,消费者满意度分数为84分。今年的排名中,圣元位居第13名,满意度分数为73.77分,直降10.23分。外界揣测,圣元品牌排名直降,也许是受到了前一段媒体爆出的“激素”事件影响。此事也说明,食品质量无小事。   和2009年满意度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把区域品牌与全国品牌放在了一起进行综合排名,这样做是否公平合理?中国质量协会用户满意度测评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调查,区域性品牌的样本数为80个,调查的3家全国性品牌样本数为200个左右,在撰写行业报告时他们对此进行了区分,但因涉及的全国性品牌较少,只有3家全国性品牌,所以综合排名时就没有再单独列出。这位负责人说:“如果从市场竞争角度看,这个排名应该区分,但这次调查主旨是围绕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就是个人喜好。实际上,消费者对全国性品牌的认可度不一定比地方品牌高,这是现实情况。满意度不高还是说明企业的产品不是那么受欢迎。”   本次测评结果显示,从行业角度看,消费者对品牌质量和形象的感知程度对测评的满意度影响较大,而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影响较弱,表明消费者对液态奶的质量和品牌最为看重,而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消费者对滥用增稠剂、香料、防腐剂等添加剂,纯度低,标志、保质期、产地、厂址等标志不清晰,生产日期更改,价格波动太快,袋装奶包装袋不够卫生、易破损、塑料有味、掉色等问题表示不满意。   调查显示,目前,消费者对液态奶消费信心较低,只有68.27分。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消费者对液态奶的消费信心较低,只有68.27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应成为政府和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二,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液态奶生产中使用添加剂持完全否定态度的占35.3%,持一般否定态度的占22.1%,持肯定态度的占36%,另有6.6%的被访者表。   第三,消费者对不同杀菌方法的认知有极大误区。调查显示,采用高温灭菌法生产的液态奶似乎更被消费者所认可,达36.0%的被访者表示高温灭菌法更好,相比之下,仅有28.3%的被访者认为巴氏灭菌法更好,另外分别有26.6%和9.0%的被访者回答两种方法“说不好”或“差不多、没区别”。事实上,高温灭菌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部分的破坏了乳质,降低了营养价值,而巴氏杀菌既杀掉了对人体有害的菌群,也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菌类,特别是较完全的保留了乳类的营养成分。对此,有必要加以大力宣传,让消费者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中国质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查表明,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应成为政府和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 光明乳业通过人民日报向消费者致歉
    光明乳业公开致歉信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 常红)光明乳业今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开致歉信,就公司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同时表示公司已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正实施包括完善组织保障、排查管理流程、建立问责制、完善产品监查体系、加强冷链配送管理、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等六项整改措施。   公开信中说,光明乳业连续发生多起质量事件,我们的心情很沉重,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乳制品行业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此,光明乳业向广大消费者致以深深歉意。   据了解,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光明乳业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落实措施。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食品安全办公室 二是逐一排查公司管理流程,确保各项流程在细节上执行到位 三是建立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制,实行年度考核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 四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食品法规,自查产品配方、标签、标识,同时建立他查、督查体系 五是加大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监管,全面排查运输车辆、仓库安全隐患,建立日常运营长效监控机制 六是开展全员食品安全培训。
  • 光明乳业通过人民日报向消费者致歉
    光明乳业公开致歉信   光明乳业今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开致歉信,就公司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同时表示公司已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正实施包括完善组织保障、排查管理流程、建立问责制、完善产品监查体系、加强冷链配送管理、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等六项整改措施。   公开信中说,光明乳业连续发生多起质量事件,我们的心情很沉重,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乳制品行业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此,光明乳业向广大消费者致以深深歉意。   据了解,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光明乳业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落实措施。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食品安全办公室 二是逐一排查公司管理流程,确保各项流程在细节上执行到位 三是建立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制,实行年度考核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 四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食品法规,自查产品配方、标签、标识,同时建立他查、督查体系 五是加大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监管,全面排查运输车辆、仓库安全隐患,建立日常运营长效监控机制 六是开展全员食品安全培训。
  • 家具投诉每月超百 消费者维权难在检测
    摘要:现如今,检测成为一些商家卡住消费者维权的“绊脚石”。不少消费者反映,商家往往以需出具质量检测报告为由,让消费者维权陷入两难,毕竟,自己检测家具不但要花费用,而且家具检完即报废。在纠结中,有消费者就此作罢。   今年达芬奇事件的曝光,使家具行业被置于聚光灯下,引来消费者日益关注。近日,记者陆续接到市民反映所买家具有问题,但却难以维权的情况。   现如今,检测成为一些商家卡住消费者维权的“绊脚石”。不少消费者反映,商家往往以需出具质量检测报告为由,让消费者维权陷入两难,毕竟,自己检测家具不但要花费用,而且家具检完即报废。在纠结中,有消费者就此作罢。   记者昨日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12315平均每月关于家具投诉就超过100宗,其中部分是针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商家不处理的情况。广州家具市场众多,有关专家建议,可由政府引导,家具市场推广商户的先行赔付制度,反过来督促商户诚信经营。   投诉:买家具遭忽悠难退货   日前,记者就接到许多消费者投诉,反映购买家具遭受忽悠,却难以退货。   今年60多岁的唐阿姨称,今年6月,她在康王路一大型家具城的专柜买了一套沙发,花了3900元。当时商家保证是真皮,假一赔十,还说“是促销价不能开发票”。谁料到,唐阿姨把沙发买回去后坐了大约3个小时,大腿周边就发红发痒,皮肤过敏,到医院花了400多元治疗。   不久后,唐阿姨找商家要求退货,而商家却要她检测证明沙发不是真皮才能退。   “都不知道怎么办好。如果真的要走检测这条路,还要费力费钱啊。”唐阿姨无奈之下,只好找工商部门处理。   “我要的是公道,不是钱的问题!”另一名消费者马先生比较较真,他此前买了一整套卧室家具,包括床、床头柜、书柜等,花费3万多元,但这些家具一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对此,商家坚称质量没问题,要求马先生出具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才能处理。   马先生几经波折找市质检院进行甲醛检测,花费800多元,结果显示甲醛超标2倍多。凭着这份检测报告,加上工商的协调,对方最终同意退款95%。   记者从广州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获取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共接家具类咨询295宗、申(投)诉664宗、举报20宗,分别占总量的0.40%、1.92%和0.27%。这意味着,平均每月投诉就超过100宗 而投诉主要指向: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商家不处理、商家未能按时送货上门、订购的家具货不对板等问题。   走访:家具销售不够透明   实际上,近几年广州家具产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不高。与消费者的投诉相对应的是,今年4月,市质监局对广州生产的家具产品组织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43批次产品,经检验实物质量合格率仅为55.8%,有6批次(占不合格总数25%)板式家具甲醛释放量超标,有关厂家为降低成本使用了不合格人造板和劣质胶粘剂 有15批次(占不合格总数62.5%)木制柜稳定性项目不合格,厂家为节省材料而使用过薄的后背板,致使抽屉拉出或门打开后产品重心不平衡。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中心有关人士也表示,近几年广东省家具的平均合格率是70%―80%。   记者了解到,目前家具产品未列入国家强制“三包”期限的产品目录,实行经营者与消费者自行约定的“三包”期限,而这也使家具消费出现了一些模糊地带。对于家具是否可包退换、是否检测合格等,很多商家并没有十分公开透明告知。一些卖家会以促销等为理由,不出具发票,而检测合格书也要求在买家确定购买后才出示,消费者事先并不完全知情。   近日,记者走访了香江家居城、美克美家等家具卖场。在一家家具店,记者询问一张白色皮质飘边一米八大床是什么料子的皮,销售人员起初称是“进口黄牛皮”,但后来改口称“全部产自深圳”,并笑称“怎么可能从法国运床垫和床到广州来”。她看见记者显露出不放心的神情,连忙说:沙发能提供五年维修保证,床垫能提供20年质量保证,但没有明确售后发现问题是否能退换。   在“美克美家”家居装饰店的伊森艾伦品牌区,记者提出要查看家具的质量保证书,店员则回答目前商场中没有保证书,都在总部,但只要买了家具,他们就会将保证书复印件一并寄到。买家认为家具有质量问题,如何处理?店员称,买家若发现问题,自行检测后提出意见,由第三方公证后走法律途径解决。   难点:商家推脱责任,消费者伤不起   “如果家具维权都要通过自行检测的环节,那可是相当麻烦。”试过家具检测的马先生的这份感慨,道出了家具维权者的难处。一般普通市民并不知道家具检测的途径,即使知道,也会考虑到费用后果等而举步不前。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比较权威的家具检测机构有广州质检院和广东质检院,后者的家具检测中心设在顺德。   昨日记者致电广州市质检院建材消防业务部,工作人员表示,该部门只按国家标准受理家具有关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检测,比如甲醛含量、稳定性等40个小项左右,至于是否真皮、是否实木,没能力检测。   市质检院工作人员介绍,以检测家具甲醛含量为例,由于仪器都很大型,不能外出服务 一般需要消费者自行将家具运到质检院,填单缴费,确认委托,质检院将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一份检测报告,收费是500元/次。另外,也可以通过空气检测法,但这种缺乏说服力,除了家具会散发甲醛,房间室内也涂料也可能有甲醛,影响因素太大,一次收费也要800元。工作人员还特意提醒,“家具检测环节比较复杂,需要切片检测分析,这边裁一点那边裁一点,检完后都不像样了,等于报废”。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达芬奇等事件的曝光,各方面意识加强,近期个人送检家具的情况有所增加,主要检测家具是否红木、黄花梨等名贵木材,甲醛情况等,中高档的家具居多。   “不过,一般人不会选择这样做,除非需求十分迫切,或者有十足的检出问题的把握。”该负责人介绍,个人检测维权,还要证实是哪个厂家或商家生产、销售的,以保证其对结果的认可。 一些经历过家具维权的消费者向记者说明了难处:一旦怀疑家具有问题,商家往往会要求自己提供证明不合格的检测书,这样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第一,检测需要自己把家具运到检测中心,而且成本不低,有的家具才花两三千元,检测一件起码要几百元 第二,家具检测完后,等于报废,如果最后检测结果合格,或者商家还是不认账,那么自己损失就更加惨重。就这样,在检与不检的纠结中,事情越拖越久,有的消费者也就此作罢。   昨日,市消委会秘书长李永强坦言,当前家具投诉反映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维权比较困难,有些商家在销售时过分夸大情况,消费者发现问题回去找商家,商家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比较常见的就是要求买家出示报告。“这种情况下,其实商家才应该出示证明家具合格的报告,如果拿不出来,就证明有问题”。   支招:可尝试推广先行赔付制度   检测维权,让一些普通家具消费者大叹“伤不起”,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 广东省家具协会会长王克表示,近年来广州乃至广东的家具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整体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但的确还有改进、提高的余地。   王克建议,可学习顺德等地的做法,由政府引导,行业、市场进行牵头,推广先行赔付制度。也就是说,各大市场管理者,可要求入驻的商户签订先行赔付公约,缴纳几千元到一二十万元不等的保证金,设立独立账号确保专款专用。一旦消费者投诉有家具质量问题时,商户如果不配合,消费者可以向市场投诉,市场如确定商户存在如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问题,可直接从商户缴纳的保证金中取款,现行赔付消费者,再由商户进行善后。   这种先行赔付制度的推行,大大约束了商家的经营行为,解决了消费者投诉难、理赔难、赢了“官司”后执行难等头疼的问题,对保护消费者利益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反过来督促商家诚信经营。据介绍,作为“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的顺德乐从,在2008年就开展集体诚信品牌建设,其中先行赔付基金是一大亮点,在推行一年后家具投诉量降低了50%。   解答:商家若不能提供合格证明 应主动送检分清责任   销售家具时是否该出示检测合格报告?出现问题,如需再检测,费用由谁承担?   广州市工商局指出,根据《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因此,家具店销售家具时,应当提供或公示其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这种证明可以是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也可以是有检测能力的厂家出具的自检合格证明。建议商家尽可能提供权威机构的检测合格证明,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另外,鉴于家具产品检测后报废无法继续使用,而检测费又较高,消费者与经营者往往无法达成送检协议,属于《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办法》第27条规定的“难以检测、鉴定”的情形,经营者应当按规定提供该款家具近期经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的合格报告、商品供货合同等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这些证据而经营者坚持认为自己无过错的,可以由经营者先行垫付样品费、检测费等费用,将样品送权威机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来分清责任。   提醒:消费者应重视事前维权   “有些市民买了家具,发票没要,检测合格书没看,导致事后维权很困难。”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重视事前维权,在购买家具时,要求商家在单据上注明家具的名称、型号、颜色、材质等相关信息,并注明送货时间、“三包”期限及其他口头承诺,要做到“白纸黑字”,保留好相关单据及宣传资料,为事后维权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消费者发现家具存在质量问题后,建议先与商家或厂家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消委会投诉或向工商等行政部门申诉,亦可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 专家称“低危害”卷烟是对消费者最大的欺骗
    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减害’卷烟不安全”信息交流会。随着消费者对吸烟危害的关注,烟草业相应推出了“低害”、“低焦油”卷烟。但专家普遍认为,其实 “低危害”卷烟完全是一场科学骗局,是对消费者最大的欺骗。而本次会议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烟草业“减害降焦”策略对公众安全的影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希望消费者认清所谓“减害降焦”的真相。   协和全球控烟研究所中国分中心杨功焕教授指出,“‘低危害’卷烟是对消费者最大的欺骗,到目前为止,根本不存在“安全”的卷烟,也没有科学证据能证明“低焦油”卷烟是安全性的。”   杨功焕进一步表示,“减害降焦”研究尚处于理化成分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初级阶段,未经人体试验,烟草业却得出了对人体危害的危害性指数,并迫不及待地宣称卷烟的危害性降低 烟草业自己也质疑低焦油卷烟的安全性。他们认为焦油作为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标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首先烟气焦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中有害成分仅占不足0.6%,焦油量的变化不能真实反映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变化 其次现行的吸烟机测试方法与吸烟者实际的卷烟抽吸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特别对于低焦油卷烟产品,吸烟者实际摄入的烟气焦油要明显高于吸烟机测试结果。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强调,烟草业应对卷烟消费者的安全负责,“减害降焦”不但不能减少消费者的危害,而且对消费者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为所谓“减害降焦”的烟草制品存在以下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往卷烟中加入的大量的生物添加剂、化学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到底是什么?各种添加剂形成的物质有没有毒性?毒性级别是什么?等问题。   华联律师事务所王惠娟律师表示,烟草业没有告知消费者真实而全面的烟草危害信息 烟包警示效果微弱,不足以引起消费者对烟草危害的重视 利用 “低焦油”概念、醒目的低焦油水平的标签等广告宣传来消解人们对健康风险的警觉 上述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误导了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北京东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师事务所黄金荣律师宣读法律申请书,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依据《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查处如下卷烟产品:(1)河南中烟工业公司生产的“帝豪”(风华)牌卷烟 (2)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生产的“贵烟”(天高云淡)牌卷烟 (3)四川中烟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娇子”(阳光娇子)牌卷烟,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   法律申请书同时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依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查处如下卷烟产品:(1)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长白山”1毫克(高山流水)卷烟 (2)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长白山”5毫克(东方神韵)卷烟,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呼吁,消费者认清“减害降焦”策略的实质,不要再受“减害”促销的蒙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国家工商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局应强化职责,对充斥市场上,针对各类所谓的“低害卷烟制品”及其误导宣传用语进行清理,已避免误导公众 改变烟草制品包装标识,使用有效的图文警示,50%以上的图形警示上烟包,向朴素包过渡,应写入我国控烟规划。
  • 家具类投诉每月超过百宗 消费者维权难在检测
    今年达芬奇事件的曝光,使家具行业被置于聚光灯下,引来消费者日益关注。近日,记者陆续接到市民反映所买家具有问题,但却难以维权的情况。   今年达芬奇事件的曝光,使家具行业被置于聚光灯下,引来消费者日益关注。近日,记者陆续接到市民反映所买家具有问题,但却难以维权的情况。   现如今,检测成为一些商家卡住消费者维权的“绊脚石”。不少消费者反映,商家往往以需出具质量检测报告为由,让消费者维权陷入两难,毕竟,自己检测家具不但要花费用,而且家具检完即报废。在纠结中,有消费者就此作罢。   记者昨日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12315平均每月关于家具投诉就超过100宗,其中部分是针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商家不处理的情况。广州家具市场众多,有关专家建议,可由政府引导,家具市场推广商户的先行赔付制度,反过来督促商户诚信经营。   投诉:   买家具遭忽悠难退货   日前,记者就接到许多消费者投诉,反映购买家具遭受忽悠,却难以退货。   今年60多岁的唐阿姨称,今年6月,她在康王路一大型家具城的专柜买了一套沙发,花了3900元。当时商家保证是真皮,假一赔十,还说“是促销价不能开发票”。谁料到,唐阿姨把沙发买回去后坐了大约3个小时,大腿周边就发红发痒,皮肤过敏,到医院花了400多元治疗。   不久后,唐阿姨找商家要求退货,而商家却要她检测证明沙发不是真皮才能退。   “都不知道怎么办好。如果真的要走检测这条路,还要费力费钱啊。”唐阿姨无奈之下,只好找工商部门处理。   “我要的是公道,不是钱的问题!”另一名消费者马先生比较较真,他此前买了一整套卧室家具,包括床、床头柜、书柜等,花费3万多元,但这些家具一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对此,商家坚称质量没问题,要求马先生出具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才能处理。   马先生几经波折找市质检院进行甲醛检测,花费800多元,结果显示甲醛超标2倍多。凭着这份检测报告,加上工商的协调,对方最终同意退款95%。   记者从广州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获取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共接家具类咨询295宗、申(投)诉664宗、举报20宗,分别占总量的0.40%、1.92%和0.27%。这意味着,平均每月投诉就超过100宗 而投诉主要指向: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商家不处理、商家未能按时送货上门、订购的家具货不对板等问题。   走访:   家具销售不够透明   实际上,近几年广州家具产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不高。与消费者的投诉相对应的是,今年4月,市质监局对广州生产的家具产品组织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43批次产品,经检验实物质量合格率仅为55.8%,有6批次(占不合格总数25%)板式家具甲醛释放量超标,有关厂家为降低成本使用了不合格人造板和劣质胶粘剂 有15批次(占不合格总数62.5%)木制柜稳定性项目不合格,厂家为节省材料而使用过薄的后背板,致使抽屉拉出或门打开后产品重心不平衡。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中心有关人士也表示,近几年广东省家具的平均合格率是70%—80%。   记者了解到,目前家具产品未列入国家强制“三包”期限的产品目录,实行经营者与消费者自行约定的“三包”期限,而这也使家具消费出现了一些模糊地带。对于家具是否可包退换、是否检测合格等,很多商家并没有十分公开透明告知。一些卖家会以促销等为理由,不出具发票,而检测合格书也要求在买家确定购买后才出示,消费者事先并不完全知情。   近日,记者走访了香江家居城、美克美家等家具卖场。在一家家具店,记者询问一张白色皮质飘边一米八大床是什么料子的皮,销售人员起初称是“进口黄牛皮”,但后来改口称“全部产自深圳”,并笑称“怎么可能从法国运床垫和床到广州来”。她看见记者显露出不放心的神情,连忙说:沙发能提供五年维修保证,床垫能提供20年质量保证,但没有明确售后发现问题是否能退换。   在“美克美家”家居装饰店的伊森艾伦品牌区,记者提出要查看家具的质量保证书,店员则回答目前商场中没有保证书,都在总部,但只要买了家具,他们就会将保证书复印件一并寄到。买家认为家具有质量问题,如何处理?店员称,买家若发现问题,自行检测后提出意见,由第三方公证后走法律途径解决。   难点:   商家推脱责任,消费者伤不起   “如果家具维权都要通过自行检测的环节,那可是相当麻烦。”试过家具检测的马先生的这份感慨,道出了家具维权者的难处。一般普通市民并不知道家具检测的途径,即使知道,也会考虑到费用后果等而举步不前。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比较权威的家具检测机构有广州质检院和广东质检院,后者的家具检测中心设在顺德。   昨日记者致电广州市质检院建材消防业务部,工作人员表示,该部门只按国家标准受理家具有关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检测,比如甲醛含量、稳定性等40个小项左右,至于是否真皮、是否实木,没能力检测。   市质检院工作人员介绍,以检测家具甲醛含量为例,由于仪器都很大型,不能外出服务 一般需要消费者自行将家具运到质检院,填单缴费,确认委托,质检院将在5个工作日内做出一份检测报告,收费是500元/次。另外,也可以通过空气检测法,但这种缺乏说服力,除了家具会散发甲醛,房间室内也涂料也可能有甲醛,影响因素太大,一次收费也要800元。工作人员还特意提醒,“家具检测环节比较复杂,需要切片检测分析,这边裁一点那边裁一点,检完后都不像样了,等于报废”。   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随着达芬奇等事件的曝光,各方面意识加强,近期个人送检家具的情况有所增加,主要检测家具是否红木、黄花梨等名贵木材,甲醛情况等,中高档的家具居多。   “不过,一般人不会选择这样做,除非需求十分迫切,或者有十足的检出问题的把握。”该负责人介绍,个人检测维权,还要证实是哪个厂家或商家生产、销售的,以保证其对结果的认可。 一些经历过家具维权的消费者向记者说明了难处:一旦怀疑家具有问题,商家往往会要求自己提供证明不合格的检测书,这样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第一,检测需要自己把家具运到检测中心,而且成本不低,有的家具才花两三千元,检测一件起码要几百元 第二,家具检测完后,等于报废,如果最后检测结果合格,或者商家还是不认账,那么自己损失就更加惨重。就这样,在检与不检的纠结中,事情越拖越久,有的消费者也就此作罢。   昨日,市消委会秘书长李永强坦言,当前家具投诉反映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维权比较困难,有些商家在销售时过分夸大情况,消费者发现问题回去找商家,商家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比较常见的就是要求买家出示报告。“这种情况下,其实商家才应该出示证明家具合格的报告,如果拿不出来,就证明有问题”。   支招:   可尝试推广先行赔付制度   检测维权,让一些普通家具消费者大叹“伤不起”,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 广东省家具协会会长王克表示,近年来广州乃至广东的家具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整体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但的确还有改进、提高的余地。   王克建议,可学习顺德等地的做法,由政府引导,行业、市场进行牵头,推广先行赔付制度。也就是说,各大市场管理者,可要求入驻的商户签订先行赔付公约,缴纳几千元到一二十万元不等的保证金,设立独立账号确保专款专用。一旦消费者投诉有家具质量问题时,商户如果不配合,消费者可以向市场投诉,市场如确定商户存在如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问题,可直接从商户缴纳的保证金中取款,现行赔付消费者,再由商户进行善后。   这种先行赔付制度的推行,大大约束了商家的经营行为,解决了消费者投诉难、理赔难、赢了“官司”后执行难等头疼的问题,对保护消费者利益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反过来督促商家诚信经营。据介绍,作为“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的顺德乐从,在2008年就开展集体诚信品牌建设,其中先行赔付基金是一大亮点,在推行一年后家具投诉量降低了50%。   解答:   商家若不能提供合格证明   应主动送检分清责任   销售家具时是否该出示检测合格报告?出现问题,如需再检测,费用由谁承担?   广州市工商局指出,根据《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因此,家具店销售家具时,应当提供或公示其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这种证明可以是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也可以是有检测能力的厂家出具的自检合格证明。建议商家尽可能提供权威机构的检测合格证明,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另外,鉴于家具产品检测后报废无法继续使用,而检测费又较高,消费者与经营者往往无法达成送检协议,属于《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办法》第27条规定的“难以检测、鉴定”的情形,经营者应当按规定提供该款家具近期经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的合格报告、商品供货合同等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这些证据而经营者坚持认为自己无过错的,可以由经营者先行垫付样品费、检测费等费用,将样品送权威机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来分清责任。   提醒:  消费者应重视事前维权   “有些市民买了家具,发票没要,检测合格书没看,导致事后维权很困难。”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重视事前维权,在购买家具时,要求商家在单据上注明家具的名称、型号、颜色、材质等相关信息,并注明送货时间、“三包”期限及其他口头承诺,要做到“白纸黑字”,保留好相关单据及宣传资料,为事后维权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消费者发现家具存在质量问题后,建议先与商家或厂家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消委会投诉或向工商等行政部门申诉,亦可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 德国啤酒砷超标 近六成消费者很淡定
    德国啤酒享誉世界,每年产量达100亿升,其中相当部分销往国外。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些德国啤酒因生产中使用的过滤物质被砷污染。但研究人员同时说,啤酒中砷含量不高,“不太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7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化学学会全国会议上公布了上述发现,但他们没有说明受污染的啤酒品牌。研究人员认为,消费者不必为此担忧,因为这些德国啤酒的“砷含量依然处于低水平”.此前也有报告显示,意大利等至少6国的啤酒砷含量比德国啤酒还高。   研究人员对140份德国啤酒样本进行了砷和铅等物质的检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砷的限值是每升0.01毫克,而一些啤酒样本中的砷含量已超过这一限值。   德国啤酒含砷的原因何在?研究人员分析了麦芽、啤酒花等原料以及生产环节,结果发现,一种被称为硅藻土的过滤物质或许是罪魁祸首。硅藻土在啤酒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滤去原液啤酒中的酵母蛋白质和啤酒花树脂等悬浮微粒,以使酒液清亮透明。领导研究的穆罕默德科尔汉说:“我们发现,硅藻土或许就是啤酒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检测表明,一些硅藻土样本会释放出砷。”   但科尔汉同时说,这种过滤技术只让啤酒的砷含量“略微增加,饮用这些啤酒不太可能让人患病”.与砷问题相比,“酒精中毒的风险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德国啤酒一向被视作世界啤酒之王,发生砷超标,消费者会怎样看待?   在本报发起的“德国啤酒砷超标,对此你的反应是?”的调查中,有57.1%的受访者将票投给了“淡定,或因外国标准定得严才会略超标”,同样也有57.1%的受访者选择了“关切,望厂商能改进工艺进一步保障产品安全”,另外还有14.3%的受访者表达了“其他”意见,比如说,研究人员判定这部分德国啤酒砷超标的依据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砷标准,不够科学,因为人饮用啤酒的量肯定小于饮用水的量,不应该简单地把饮用水标准硬套给啤酒,而应以专门针对啤酒定的标准来衡量是否超标。
  • 百丽“他她”女鞋遇水变色 消费者要求退货被拒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本网接到浙江宁波陈先生的投诉,反映他为妻子购买的百丽集团生产的“他她”牌女鞋,遇水后严重变色,要求退货却遭到拒绝的问题。   陈先生说, 2013年4月5日上午,他和妻子在浙江宁波银泰百货(天一店)他她专柜,花400多元购买了一双咖啡色女鞋,付完钱后,妻子就把新鞋穿上了。恰巧当天下午5点左右赶上下雨天,想不到鞋遇水后,鞋面发生变色现象,到晚上8点左右,再一看鞋面变色更严重,黑乎乎的一片(鞋的本色是咖啡色)。   新买的品牌皮鞋经雨一淋,就出现鞋面严重变色问题,真是想不到。2013年4月6日,也就是买鞋后的第2天下午,陈先生又来到浙江宁波银泰百货天一店,找到他她专柜的工作人员,讲明情况要求退货,却遭到店员的拒绝。陈先生转而又找到银泰百货售后服务人员,他们的态度很不友好,并说这小票上明明写着“雨天不宜”,你偏要穿,不同意退货。   陈先生说,回想起4月5号自己同妻子一起去买鞋时,他她专柜的售货人员一字未提此鞋遇水会变色,只是现在他们一说,我们夫妻两人才在小票的第3联(顾客)联上看到盖有“雨天不宜”的字样,但小票的第一联,第二联却没有“雨天不宜”的字, 陈先生说,第三联在底下,我们当时真的没注意第三联上“雨天不宜”的字。   陈先生说,400多元的“他她”牌新皮鞋,淋雨后就严重变色,这质量也太差了吧,自己强烈要求无理由予以退货。   中国质量新闻网快评:“雨天不宜穿”算不算霸王条款   浙江宁波陈先生购买的百丽“他她”女鞋,遇水后严重变色,要求退货却遭到拒绝(详见:《“他她”女鞋遇水变色 消费者要求退货被拒》一文)。看到商家拒绝退货的理由,令人匪夷所思。   鞋是穿在脚下走路的。路有崎岖不平,也会有积水泥泞。相信谁也不会花几百元买的鞋子专挑毁鞋的路径去走。但天有不测风云,即使是走在柏油路上,也难免遇到早上出门风和日丽,晚上回来风雨交加的天气变化。若是如“他她”商家的“明示”:“雨天不宜穿”,那不等于要求消费者,凡穿本厂家鞋子出门,务必请随身携带一双防雨胶鞋!   当然,作为服装、鞋帽等穿着用品,除非注明具有防雨特性的产品,不能强求普通面料的产品都能风吹雨打,“面”不改色。但问题是,被雨水淋湿的面料,应该在风干后还原本色。如若不然,市面上的服装、鞋帽不都成为一次性商品,或穿在身上成“百变金刚”了。   退一步讲,如果循着商家的“明示”内容去想——“雨天不宜穿”,那么,以下这个问号就浮现出来。这个“明示”警语,是否说明这双鞋是残次品?如果是厂家明知其这款产品存在质量缺陷,却没有在销售前履行告知义务,而像陈先生所说,“专柜的售货人员一字未提此鞋遇水会变色”,显然,商家存在欺诈嫌疑。   更需要追问的是,商家把最应该告知消费者的产品信息,放在消费者不容易发现的“小票第三联”,但当消费者要求退货时,却被商家作为不予退货的理由。这算不算商家的“霸王条款”?众所周知,“霸王条款”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商家对预知其产品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可能给消费者权益带来损害,用格式合同的方式,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像商家拒绝陈先生退货的理由,就是例证。   在商品、尤其是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总会发生由不确定性引起的意外情形。每每遇到这一情形,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对“霸王条款”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商家要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回到本文的原意,当商家所售商品在不确定情形下给消费者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理所当然地多承担责任。(柯纪)
  • 英国发布新的食物过敏原的消费者建议
    食物过敏原的消费者建议在过敏原标签新规则生效前已经更新。   新法规将意味着预包装和非预包装食品上必须携带致敏成分信息。这是为了使消费者更清楚、更一致地获取信息。   新的食物过敏原标签规则将于2014年12月13日生效。消费者可能已经注意到预包装食品的配料表中的致敏成分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这是企业为新规改变做的准备。   为了帮助消费者了解新规的变化,英国食品标准局在与英国过敏协会、英国过敏性反应运动组织、英国饮食健康协会、英国零售商团体、英国营养基金会、英国乳糜泄协会以及英国饮食联盟协同工作后,再次印发了食物过敏原的消费者建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